机械原理课程评价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32:23

机械原理课程评价篇1

【关键词】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在完成课堂教学基本内容后提供一个较完整的从事机械设计初步实践的机会。《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编写宗旨就是指导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将所学的机械基础理论运用于一个简单的机械系统,通过机械传动方案总体设计,机构分析和综合,进一步巩固掌握课堂教学知识,并结合实际得到工程设计方面的初步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技术资料,提高绘图、运算的能力。同时,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开发。

1目前在机械原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

1.1教学内容乏味

就现阶段的机械原理教育课程来看,教学的内容非常乏味,主要原因就是因为部分老师在教学时只针对书本上的内容进行讲解,从不去扩展,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思维发散不出来,限制了其想象力。但是机械原理是机械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对于学生日后的关于机械方面学习很重要,如果只是讲解书本上面的知识,涉及的内容就十分有限,这样学生对于这一方面的理解就会被限制在了书本上,根本拓展不开。

1.2需要做的修改

长期以来,各校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尝试了不同的教学改革。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校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更是进入新一轮高潮。各校对“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内容、方法、题目、组织形式作了深入研究,探索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机械运动方案设计、创新设计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提出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实施方案。这些教学实践为“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准备。本文旨在总结各校近年“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探索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1.3机械原理的重要性

在机械原理的理论教学中,尽管可以安排一些实物、模型、甚至录相,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知识,但是光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在机械原理实践环节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机构、零件结构和机械设计等工程实践知识的认识和对仪器设备的动手操作、机械结构的装拆等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对理论课程教学不足很好的补充和完善。其次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综合设计能力。

2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主要侧重于机械运动方案设计而机械方案设计是机械设计乃至以后的制造和使用最关键的阶段是决定机械产品质量好坏、性能优劣和经济效益高低的关键步骤其创新特性效果如何直接影响机械产品的功能质量和使用效果。因此我院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也经历了“机构的图解法分析机构的解析法上机分析机构创新设计”三个发展阶段。我们把培养学生设计思维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同时兼顾培养学生基本设计能力和应用计算机进行工程设计能力作为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宗旨。

2.1选题

传统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模式中仅仅以指导书为蓝本教师的程序化指导贯穿始终。其题目一般是由教师指定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如半自动平压模切机。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如今的选题原则是在不脱离机械原理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学生根据其兴趣、爱好和能力自由选择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很多学生的创新设计题目极具研究和应用价值。创新需要基础素材没有丰富的基础知识就不会有创新成果出现。因此我们将课程设计提前布置使学生在学习机械原理课程时能有的放矢的认真学习、研究相关章节内容。因为他们知道这些知识对他们学期末进行课程设计大有帮助这样又反过来促进了学生学习机械原理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设计过程的控制与要求

在进行机械原理课程教学的同时,就让学生对课程设计进行选题并说明整个设计过程的要求。这一阶段为分散教学,要求学生选题并提出多个运动方案。在集中设计阶段,第一天完成多个运动方案的评价与优选,确定本课程设计的运动方案;第二天,确定机械的总体尺寸,给出各执行机构与传动机构的初选尺寸,绘制机械系统运动简图,编制机器运动循环图;第三天,对所选机构进行运动分析,绘制运动线图;第四、五天,编写设计说明书,进行答辩。由于严格要求按给定的时间进度设计,所以,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按时完成任务。在机构的评价与优选过程中,采用个人、教师及学生小组的多层次的机构评价和优选方式,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又加深了学生对各种运动方案的认识,同时还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课程设计说明书作为一种技术说明书,强化其编写工作,可以提高学生在以后的实际技术工作中,编写技术报告、可行性论证报告和产品说明书等技术文件的基本技能。所以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对如何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给出了详细的写作要求并提供了写作样本。我们运用公开、透明及自评、互评及教师评分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课程设计进行评分。首先,学生对自己的设计进行说明及展示设计说明书,并对自己这的课程设计进行自我评价;然后由同学对其进行质询与评价;最后,由老师进行讲评并给出成绩。这样,使学生体验主动参与、自由发表个人见解,并认真听取他人意见的学术气氛,并学会用理性与公正的态度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工作。

3结束语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是进入21世纪后,面向创新人才培养,我国工科课程教学实践环节改革的成功尝试。全国高校围绕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所进行的教学实践,无论对于机械原理精品课程建设,还是深入开展包括机械学科在内的工科课程体系教学改革,都富有借鉴意义。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各种教改尝试,既有鲜明的主线,又各具特色。既有成功验,也有需要探讨、摸索之处。因此有必要总结、梳理,以利进一步改革。

参考文献:

机械原理课程评价篇2

abstract:wetakesthecultivationofcompoundtalentsasthegoal,andmakesreformontheteachingcontent,teachingmethodandway,practicalteaching,andevaluationmethodofmechanicaldesignandachievessomepositiveresult,whichplayspositiveeffectoncultivatingstudents''mechanicaldesignability,innovativeawareness,andtheengineeringdesignability.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能力培养

Keywords:mechanicaldesignbasis;curriculumreform;ability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9-0199-01

0引言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常用机构及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和应用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具体条件及与本课程有关的标准、规范,选用机构及零件类型,并能对机构的运动、零件工作能力进行简单的校核,从而具有设计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由于本课程的特点,不仅为后续的专业课程,也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建立基础。近几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科建设的进行和课程体系的调整,我们围绕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对机械设计课程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改革,且取得一定成效。

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坚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确保课程内容的前瞻性、课程结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1教学内容更新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将工程力学和以前的机械设计基础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课时大幅减少,因此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课程内容的选取本着基础知识够用,主要从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两个方面,选择课程的内容,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任务的设计以工业产品和常用机构为载体的分析与设计为载体,将课程内容进行解构和重构,序化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模块6个,每个模块进一步分解为若干个任务。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实施完成工作任务为途径,培养学生正确选择通用零件及传动装置的能力,掌握重要机构、零部件的设计方法,具有使用设计手册查阅参数的能力,重点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最终达到本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

2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以激发兴趣、培养能力为主导,根据教学内容表现的需要,我们采用任务驱动、实例贯穿、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减速器设计等典型任务为导向,将齿轮的设计、轴的设计、轴承的选择、联轴器的选用、V带的设计等作为主要教学模块,每个教学模块由若干个教学任务组成。

“实例贯穿式”教学模式:以典型机构设计为“案例”,提出解决方法,注重教学过程,将课件、录像和现场教学融为一体。

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培养符合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的技术人才,把一部分教学的课堂搬到实训室进行,让学生更直观、准确地认识机械设备工作原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讲述理论部分时,通过Cai课件、录像、动画等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以及现场相关机织设备的运转演示与指导教师的动手操作,让学生更直观、准确地认识机械设备工作原理与操作方法,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理论部分讲完后可立即安排相应的动手实验,使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独立动手操作,并通过实验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这样使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衔接更紧密,时间的安排上也较灵活。通过实践,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提高,而且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同时对机器设备原理与工艺调整以及操作技能都掌握得较好。这些技能对他们成为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有很大帮助。

3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

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目前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的一项重要教学改革内容。在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中,我们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注意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启迪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践环节包括实验和课程设计。我们有机械设计陈列室和机电一体化创新实训室,每学期我们安排一定的课时在这些实训室进行现场讲解。在创新实验室,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做各种实验,有的内容在课堂上不能完全理解,就到实验室通过相关机构或各种零部件的组装加深理解。

在课程设计改革中,我们改变了以往的仅单纯按理论知识设计一级圆柱直齿轮,现在我们以各种类型的减速器为课题,先对减速器进行拆装和测绘,然后设计出符合工厂实际需要的各种类型的减速器。同时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允许自由选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想法对现有机械进行改进设计。在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后,我们推荐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设计比赛。

4考核方式的改革

在考核方法上,注重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参与课堂讨论的质量、分析能力、对新知识的接受和消化能力、学习迁移能力等多方面的评价,与基础理论知识考核结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形成了过程性评价70%与成果性评价30%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其中过程性评价综合考虑小组成员互评和教师评价。这种考核方式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启发激励作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还可以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5结束语

通过改革和实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普遍有所提高。特别是在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创新设计能力等方面的提高更为显著。

虽然我们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的改革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有待今后的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庆玲.机械设计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张晓桂.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讨.全国机械设计教学研讨会议,2007.

[3]杨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总结.科技信息,2010(36).

[4]刘碧俊.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教育研究》2010年1月.

[5]陈海波.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的探索.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

机械原理课程评价篇3

课程考核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检测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程度;督促学生学习,引导学生重视知识的积累;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找出原因并及时进行教学理念和方式的改进,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从目前看,部分高职院校的机械结构分析与设计课程都会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但仍沿用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考核形式单一,题目类型主要是客观题(填空、选择、判断、计算题与简答题),方式主要是笔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考核涉及很少。成绩评定一般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平时以出勤和提问为主,期末考试仅凭一张试卷。这样的考试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第一,期末考试的时间和内容十分有限,无法全面概括学到的所有知识,进而也就无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测,存在片面性。第二,由于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过小,导致学生对平时成绩不重视,主要表现为逃课和不认真上课。第三,期末考试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过大,导致学生上课不认真,考前做突击,这样不仅无法提高教学质量,还容易助长学生侥幸和投机的心理,无法实现学校培养高素质学生的目标,偏离了课程考试本来目的。因此,学校应根据原有考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改革,注重学生学习成效的考核,减少期末考试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并通过项目的完成增加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职业素质养成等方面的考核,使学生转变对考试的认识,尽量做到从应试教育到能力教育的转变。

二、改革课程考核内容

机械结构分析与设计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为总体目标,在培养学生较强工程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同时,强化先修课程,培养学生从无限的知识系统中汲取和提炼所需知识的能力。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可以从整体上了解机械的传动原理,认识机械系统的结构组成,能识别各个机械的零部件及其作用,并且会分析各种传动机构的特点以及其适用场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设计一般复杂程度的机械传动结构的能力。通过小组协作完成项目任务等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机械结构分析与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教学评价采用了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终结性评价用于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通过笔试、口试等方式进行考核。为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改革考试方式,逐步推动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变革、教学内容的创新,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除了笔试之外,增设了课程口试环节。过程性评价主要用于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从学生参与项目教学的态度、在项目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学习及工作方法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等方面来进行考查评价。考核权重设计为总评成绩100分,平时成绩占20%,项目成绩占40%,期末考核成绩占30%,口试成绩占10%。改革后的考核方式突出课程教学过程性考核,由多种考核方式构成,时间与空间按需设定的多次考核综合评定成绩的课程考试模式。

三、具体实施

机械结构分析与设计课程开设的时间跨度为两个学期。课程教学项目的设计以生产和生活中的典型机械的分析与设计为载体,内容包括3个教学项目:机械中的常用机构分析;机械系统结构分析及拆装;机械传动装置及零部件设计。考核从三方面进行:一是理论知识点的考核。理论教学的内容采用课堂提问、阶段性考核和综合考核等多种方法,可以是闭卷、开卷、半开卷、面试、综合型设计大作业等形式或多种形式相结合。二是实践环节的考核。在每一次实验中通过现场操作、分析报告、面试等形式来考查学生对实验设备的应用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综合能力。三是综合能力训练的考核。量化评分每一个设计阶段学生的设计能力,全面跟踪学生的学习态度,随时掌握学生在每一个设计阶段的实际表现,逐步提高学生对课程综合能力训练的重视度,保证课程综合能力训练的质量。

机械原理课程评价篇4

1“1+2+3”的实践教学体系

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机械原理实验、机械设计实验、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将实践教学与科研项目、创新设计相结合,并与大学生机械创新竞赛、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更好地融合,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设计与制作相结合的目的。“1+2+3”的实践教学体系,即一条主线:以培养学生创新应用能力为主线;两种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开拓创新意识;三个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促进,实践教学与科研生产相互促进,课内设计训练与课外科技创新相互促进。为保证实践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创新应用能力为主线,在硬件条件上,学校陆续投入一千多万元扩建一个现代化的校内实训基地(工程训练中心)。扩建后的校内实训基地有专用机械创新设计部分,同时进一步完善了机械设计基础实验室,增加了多项综合训练性实验,提倡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一方面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完成自己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项目;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平时的教学活动,筛选出能力强、兴趣高的学生进入课外开放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通过这些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相关课题的研究,担任科研助理工作,来提升他们的科研能力用以带动实践环节中更多的学生,使学生在专业技术基础课学习期间就得到初步的实践创新能力方面的训练。近几年,辽东学院学生已经完成了《硬币分拣机》等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8项;参与的教师科研项目有《渐开线指状齿内啮合球形齿轮传动设计及仿真研究》等5项。借助创新设计等手段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与科研生产、课内设计训练与课外科技创新相互促进。因此,该院注重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与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融合;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与大学生机械创新竞赛融合。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是提升大学生工程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一项公益性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设计中利用机械原理课程学到的理论知识构思合理的机械传动方案,合理选用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轮系、间歇机构等,并进行传动参数的计算确定;同时利用三维软件设计及仿真,3D打印加工等。充分促进学生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通过学生自拟创新设计题目,避免了多人一题、多年一题的传统设计,真题真做,并将课程设计延续至课外科技活动,这样避免了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设计时间限制,也使学生得到从设计、采购、制作到调试的完整锻炼,全方位培养学生创造才能,提高了学生针对实际需求进行机械创新、设计、制作的实践工作能力。学生研制的《弯扭组合试验机》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中获得了二等奖;《健身按摩椅》、《节能剪草机》等多项设计荣获省一等奖、二等奖的好成绩;《钢丝矫直机》已经形成产品投入生产;《手动压塞机机头组合体》等多项设计取得了国家专利。这些优异的成绩更吸引、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有效地形成了“1+2+3”的实践教学体系。

2建立完善的评价标准体系

科学的评价标准体系是实现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科研素质的重要保障。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体系,能使学生在学习、设计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使教师及时获取教学活动的反馈信息。所以,建立以保证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的评价标准体系,是推动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为此,学校制定了《创新性实验项目管理办法》、《学科与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学科竞赛与科技创新成果奖励办法》、《创新与技能学分管理办法》等相关的评价标准。设立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基金,用于资助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项目研究。项目经费专款专用,学生在预算框架下自主使用。对学生科技创新及各类竞赛获奖项目、设立奖励基金,用于各项奖励工作。奖金发放采取现金或实物的方式。学生创新与技能学分的申报与认定,每学期进行一次。学生课外创新与实践活动按一门课程在《辽东学院学生创新与技能学分登记表》中进行记载。“创新与技能”的“成绩”按获得的总学分进行转换,学分多于8学分的,成绩记载为“优秀”;多于5学分而少于8学分的,为“合格”;少于5学分的,为“不合格”。在毕业成绩中以“创新与技能”课程记载最终学分和成绩。成绩记载为优秀的学生,学校授予“辽东学院优秀创新实践学生”荣誉称号,并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同时,创新与技能学分可以替代公共选修课学分,并列入奖学金、优秀学生、三好学生等先进评比的标准。

作者:李嘉贤佟瑞宏董炯邓威吕奕单位:辽东学院机电学院

机械原理课程评价篇5

关键词:汽车机械基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c)-0201-02

abstract:automechanicalbasisisastrongtheoreticalandpracticalcourseofautoprofessionalbasic.inthisarticle,accordingtothecoursecontentandlteachingexperience,talkabouttheteachingmethodreformofautomechanicalbasisFromtheteachingcontent,teachingmethodandcurriculumevaluation.

Keywords:automechanicalBasis;teachingContents;teachingmethod;assessmentandevaluation

《汽车机械基础》是汽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主要包括力学基础、传动知识、常用机构、轴系零件等内容。该课程具有概念繁杂,理论抽象的特点,对于高职高专学生而言有点难度。但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从事与汽车专业技术相关工作所必须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并为今后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但是,目前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大多数高职院校《汽车机械基础》还是采用以前大专模式的教材,只是难易程度上稍有不同。涉及到《工程力学》《机械制图》《金属材料》《机械原理》《液压传动》等多学科的内容,对部分学生来说难度不小,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二是受多方面条件的限制,该课程在教学设施、实验设备上相对短缺,很多实验无法顺利完成,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学起来就有点枯燥乏味。三是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满堂灌,没有与时俱进。要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教学改革。

1树立学生信心

目前,大多数高职学生,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心态上或多或少有些自卑,学习基础差、缺乏学习动力。有些学生是因为家庭的原因才来高职院校,对汽车专业根本不了解,在专业课学习上体现出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稳定他们的情绪,让他们知道他们的选择是对的。在《汽车机械基础》的绪论部分,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汽车的发展史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是紧密相连的,要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对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任何现代工作、生活都离不开汽车。交通带动发展,交通促进发展,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树立学好《汽车机械基础》的信心。

2教学内容设计整合

汽车机械基础融合了多门学科知识,内容多且杂,要想在学时少的情况下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整合非常必要,否则只会是老师教得越多,学生学得越少。本着“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精心整合教学内容。以汽车机械构造为主线,将课程分为汽车机械总体认识、汽车零部件材料的认识、汽车动力装置机构的分析、汽车传动装置零部件的失效分析、汽车控制装置认识与分析、机械加工基本技能训练六大模块。根据课程的能力目标,选择合理有趣的项目任务,按照其要求进行课程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

对各个项目的具体要求和内容选取,应以其内容在汽车上的应用和对学生在今后的工作能力的影响为主来组织教学。如在学习“汽车零部件材料的应用认识”项目,重点让学生掌握典型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在汽车上的应用,了解多款车型典型零件的材料选用、材料的性能及热处理方式。汽车典型零件在制造过程中进行了怎样的热处理工艺,而无需用很多的时间分析金属与合金的内部结构及铁炭合金图,更不需带学生到热处理车间操作零件的热处理工艺[1]。

3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理实一体化

传统《汽车机械基础》的教学方式大多是“灌输式”,老师认真讲解,学生被听讲解,教法单一,枯燥无味,学生没兴趣,老师也没劲,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应大胆创新,改革单一教法,根据教学内容不同,灵活采用多种的教学方法。

3.1采用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以行为导向法设计教学。在老师指导下制定方案、实施方案、最终评估。在每个项目实施前,先介绍项目背景,活动分析,方法与步骤,再提出学习的支持,使学生在学习每个项目开始就知道学习的任务和要求,引起学生的注意。如:学习“凸轮机构的工作特性分析”,选用的项目为“拆卸内然机的配气机构”。其项目背景为“内燃机工作原理”;活动分析为“观察内燃机进气阀、出气阀是如何完成开启和闭合”“分析凸轮机构由哪些零件组成的”;学习的支持是引出了“凸轮机构的工作原理”“凸轮机构从动件的运动规律”“凸轮结构、失效、材料及工艺”等[1]。

3.2采用实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不像一般电子类课程,可以进行多种实验操作,但是对于一些实操性比较强的内容还是可以进行实验教学的。比如讲解铰链四杆机构曲柄存在的条件,教材都是利用曲柄摇杆机构,当曲柄和连杆共线时,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进行推导,推导过程很枯燥,大多学生不太理解。对此可以采用实验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制作曲柄连杆机构,根据其运动情况,思考总结出曲柄存在的组合情况,并在实验中找出铰链四杆机构曲柄存在的条件,推出判断三种基本类型的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3.3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

有条件的情况下,将课程安排在对应的实训室教学,让实物代替图像,化抽象为具体,如带上一辆自行车来讲解链传动;带上减速器来介绍齿轮传动;从以前录像电影播放机的卷片机构引入槽轮机构等。

4改革考核方式,综合评价

传统的考核方式一般都是期末闭卷考试,一张试卷定成绩,忽略了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这种评价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应改革传统考核方式,注重过程,综合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掌握知识的能力,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等。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改以往3∶7为5∶5的比例标准,降低期末考试要求,提高过程能力的评价。

5结语

随着教学的深入,《汽车机械基础》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多方面的,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勇于开拓创新,就一定能寻找出一条既实际又有效的途径,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汽车机械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张芸.基于能力培养的《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改革.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1):56,58.

[2]陈宁.浅谈《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改革[J].机电技术,2012(4):163-165.

[3]陈大良.《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J].科技创业家,2012(18):190.

[4]郭春启.要培养学生对《汽车机械基础》的学习兴趣[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5(10):38.

机械原理课程评价篇6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多元化考核体系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C-0070-02

多年来,受传统教学方式和课程组织形式影响,高职院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通常采用基于单一终结性评价方式的课程考核体系。这种考核方式主要通过单一的期末试卷的考试,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考核体系缺乏评价的科学性和全面性,会导致学生对期末考试成绩的关注程度远高于对技能与知识的积累,也促使教师授课时以灌输知识、传授解题技巧为主,教学双方均无视课程相关技能和知识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全面培养,这无疑与当今高职院校重在培养学生“岗位技术”的定位背道而驰。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机械设计基础教学团队在学院“课程项目式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对本课程进行了基于项目式教学的课程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构建了课程多元化考核体系,采用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一、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传统评价方式与过程性评价的对比分析

传统的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把教学当成一个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输过程,考核评估是对传输结果进行的终结性评价。其评价方式和评估标准单一,往往会导致学生只重视考试成绩,忽视学习过程;教师只注重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而忽略方法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养的养成。但终结性评价有着很高的效率和信度,在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条件不足的实际情况下,它可操作性强的优点是毋庸置疑的。

过程性评价关注的是学习的过程,强调课程的学习是一个学生机械设计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重视学生动态的进步。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完成课程项目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不仅评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还注重评估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情感、学习方法等。每次项目的评估结果将及时地反馈给学生,以便学生根据评估情况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通过这种评估方式,教师可以更为客观而且全面地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学生也更为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注重综合能力的提高。过程性评价转变了学生在传统学习方式中的被动性和功利性。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教师工作量大,评价标准的把握主观性大等方面的弊端。

将终结性评价方式和过程性评价方式进行整合,构建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结合终结性评价的多元化考核体系可以兼顾两种评价方式的优点。

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多元化考核体系的构建

多元化评价指的是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注重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并提供在教学过程中调整学习策略的信息。多元化评价的具体表现有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评价内容的多元化:知识能力评价+方法能力评价+社会能力评价;评价标准的多元化:标准化的评价+个性化的评价。

(一)构建多元化综合评价方法

多元化评价方式是多元化考核体系的核心,将直接决定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过程性评价因前述的种种优点,作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考核体系的主要评价方式。终结性评价是根据教学设计中设定的教学目标为考评基准,对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程度作出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可以从整体上考评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概括水平高,评测的内容广,评估效率高。而且,评价可以在监考老师的监督下集中进行,能有效地杜绝作弊行为,考评结果能真实有效地反映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基于上述优点,终结性评价应该作为过程性评价的重要补充。在机械设计基础的考核体系中,我们采用了过程性评价占总成绩70%的权重,终结性评价占30%权重的考核方式。

(二)项目驱动教学,丰富评价主体,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过程性评价既关注过程又关注结果,要求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考评。在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所设计的项目任务的特点,灵活地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顶岗师傅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

如“自行车的拆装”项目,要求学生通过自己拆和装,加深对机械、零件、构件、部件、运动副等基本概念的理解;认识和掌握螺纹连接类型、螺纹连接件、螺纹连接的原理和防松方法;掌握链传动的工作原理、结构及链传动的张紧方法。教师对“自行车的拆装”项目中涉及的螺纹连接、链传动必须的理论知识进行讲授指导,实现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技能培养的“做、学、教一体”。考核以学生完成“自行车的拆装”项目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评定。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

1.学习态度考评:考核学生的出勤、纪律;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分析和动手实践;能否理解他人的思路,并在与小组成员协作交流中得到启发与进步;掌握安全知识和规范操作。学习态度由学生自我评价。

2.知识、技能考评:主要考核学生在项目训练中的观察能力和认识能力、知识的接受和运用能力、任务完成情况、实训报告的形成能力等。知识、技能考核由小组成员互评。

3.综合能力考评:主要包括对项目的方案设计能力、知识的应用和迁移能力、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工作质量和效率等。综合能力考评由学生、老师组成的评价团共同完成。

4.理论知识考评:主要以注重知识应用的实训报告(理论)及口试的方式来体现。由教师评价。

(三)侧重对学生能力目标达成的评估

高职院校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在注重对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和培养外,还应当在课内外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制作的能力、学习策略的应对能力、团队协助等社会能力的培养。

在设计课程考核体系时,应从多角度入手,全面地考评学生是否有效地达成了上述能力目标的培养。具体实施方面,我们采用了以下多种方法来对学生进行评分:教师对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回答问题的能力进行评分;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以及根据过程性评估的结果而适时调整学习策略的能力进行评分;对制定完成项目任务方案的能力评分;对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的团队合作能力评分;对乐于参与科研课题活动以及撰写科研文章的能力评分;对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大赛的创新能力进行评分等。评价采用等级评价、描述式评价或评分等形式。教师将评价的结果及时地反馈给学生,学生能根据评价,全方位地了解自己各方面能力目标的阶段性达成情况,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

(四)合理设计课程多元评价的项目量化考核表

为保证多元化考核体系的可实施性,提高考核的操作效率,关键在于制定客观、明确、便于量化的评价标准。教师认真地研究每个项目任务的要求和教学目标,针对每个项目任务的实施过程,制定恰当的评价标准和评价表。评价标准应包含以下内容:评价任务、评价要素以及等级描述。对于任务的描述,应做到目的明确、内容具体;评价的要素应该跟任务的目的相对应,应从各个方面体现任务的要求;等级的描述措辞要无歧义,指向唯一,等级划分明确。

三、多元化考核体系的实施效果

(一)提升了对教学过程质量的监测

多元化考核体系充分适应了课改后的机械设计基础新课标的要求,促进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内涵建设。教师在教学中更注重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成果,对教学活动的组织更为细致,对学生的教学管理更为具体、全面。教学过程的规范化保证了教学质量的稳定性,课程的教学质量跟教改前相比,有了全方位的提高。

(二)评价方式有效促进教学双边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一人说了算的做法,评价方式更为民主。学生对评价过程积极参与,能够充分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学生在互评的过程中可以相互学习,提高互动交流意识,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实现充分的自我发展。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收到反馈信息,也有利于促进教学的改进。

(三)评价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提高学习效果

多元化的评估体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更大的自。过程性评价方式的采用,促使学生更加重视学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关心最终成绩。评价内容多元化,也使得学生在积累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综合素养的提高。

多元化考核体系的实施能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我院实施机械设计基础多元化考核体系后,课程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多元化评价方案也暴露出了评价项目繁多,操作复杂,教师工作量大,学生在多元评价中对评价标准的把握主观性大等方面的缺点,有待课程组教师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

【参考文献】

[1]张伯敏,杨昌君.建构多元评价的高职英语课程考核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1)

[2]萨克斯.教育和心理的测量与评价原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3]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吴会琴.基于项目化教学的pLC课程考核评价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9(10)

机械原理课程评价篇7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机械原理应用

一、前言

培养创新性人才是高校的基本使命,采用参与式教学的方式,能够使学生融入教学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机械原理应用竞赛是机械原理课外活动之一,通过机械原理应用竞赛,能够让学生将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创造欲望,完成机械机械原理课程目标。构建基于参与式教学的机械原理应用竞赛教学,能够在竞赛之中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从而让学生的创新性得到激发,推动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本校积极开展机械原理应用竞赛,采用参与式教学,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二、参与式教学模式

(一)参与式教学基本原理

参与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法,通过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相结合,明确教学目标,创建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工科专业的学生具有关注学习的实用性、注重学习的时效性与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特点,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相对舒适的环境中学习,能够提升教学效果。

(二)参与式教学设计

机械原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采用参与式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参与教学,从而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机械原理教学中采用参与式教学模式,可以进行以下的规划:(1)采用分组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的方式完成特定运动的分析、设计与完成,了解零件的加工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协作完成任务,提升学生对机械原理的理解;(2)设计选题与认识设置,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应用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完成特定机构的原理分析、完成原理草图的绘制、优缺点讨论、归纳合理的解决方案、有条件的可以加工成产品等任务,使学生了解机构设计与加工的全流程;(3)成果演示与讨论,经过设计与加工之后,采用成果演示的方式阐述机构的原理与设计思路,采用答辩、自评与他评的方式对成果进行评价,让学生了解设计的不足,提升学习效果。

三、基于参与式教学的机械原理应用竞赛教学

本校2014年以“休闲娱乐机械和家庭用机械的设计与制作”作为机械原理应用竞赛的主体。竞赛中笔者以升降课桌的设计进行讲解,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典型案例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理论学习

参与式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理论学习、分组讨论以及机械原理分析,运动实现要点设计、归纳合理的解决方案、总结等过程,为了使学生掌握升降课桌的设计原理,笔者以当前市面上已出现的学生升降课桌作为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了解升降课桌的机械装置工作原理,并分析讨论这种课桌的特点,指出这种课桌最大的缺陷是需要借用工具才能调节高度,不能实现随手调节高度,从而为升降课桌的设计打下基础。

(二)工艺分析与设计

经过理论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到四杆机构的设计原理与工作原理。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引入机械创新大赛,让学生能够以小组的方式设计出升降课桌。小组设计中不同小组的运用的原理并不相同,有的小组采用分别设计然后对比选择最优设计的方法、有的小组采用成员积极参与讨论并汇总的方法,而且小组讨论中都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一阶段教师需要做好引导,授课过程中对学生的设计情况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仔细研究升降课桌的运动原理,给予学生必要的理论技术指导,而且采用小组的方式进行设计,讨论出最优化的设计方法。这一阶段的实践,获得一些技术性、可行性等均有较好表现的方案。在这一阶段,虽然不同小组的方法不同,但是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讨论与设计,了解机械原理应用的情况,学生对机械原理应用的理解加深,学生的机械原理学习热情均有所提高。

(三)机械原理应用大赛评价反馈

机械原理应用竞赛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的竞赛,在竞赛过程中,通过合理运用课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竞赛中,学生必须按照竞赛的要求进行方案设计、文献检索与创新说明,能够提升学生查阅资料与组织资料的能力。在小组讨论中确定方案之后,将理论知识延伸到机械原理应用大赛,采用竞赛的方式对设计成果进行评估,将设计的评价反馈到课程教学中,激发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与参与意识,对课程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结语

机械原理是机械专业的重要课程,为了满足机械设计人才的需求,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革新机械原理教学方式。采用参与式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小组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与机械原理应用竞赛相结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参与机械原理应用竞赛的过程中,参与机械设计的全过程,提升学生对机械原理应用的认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能力,推动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机械原理课程的参与式教学研究与实践”(湘教通〔2013〕223号)

参考文献:

[1]朱建江.机械制造工艺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探讨[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11,(12).

[2]蔺永诚,刘箴.参与式教学法――高校课堂教学中值得推行的教学方法[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1).

机械原理课程评价篇8

(1)公共课:公共课开设的主要目的是为提高学生的社会综合素质能力,一般包括数学、英语、语文、法律与思想道德、计算机操作、体育等课程。

(2)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主要为专业课打基础,它是课程体系中的主体部分,课程设置可按课群方式进行,即由工程力学、机械设计、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机械制造技术、检测技术、企业生产管理等七大系列课群组成。这七大系列课群的系统组成,有效拓宽了专业口径和专业基础,加强了课群内各门课程在内容上的衔接,有利于学生掌握机械与电气专业的基础知识,也有利于学生掌握计算机在这两专业设计制造领域的广泛应用,体现了“以创新设计为核心,以机械技术与信息技术结合为龙头,以计算机辅助技术为主线,拓宽基础,强化实践”的总体思想。专业基础课一般可以在2-3个课群基础上进行设置,如我校目前专业基础课有: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电工电子、检测技术基础、计算机基础等。

(3)专业课:指具有落实各项专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具有很强的专业定向性,这部分课程必须以必要的专业基础课理论为基础,重点突出专业基础知识的技术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因此该专业可开设以下几门课程:机械加工工艺、数控加工工艺、数控线切割、数控电火花加工、数控自动编程、数控机床调试与维护、数控编程与操作,数控机床拆装与测绘等。

(4)选修课:选修课主要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介绍本专业学科的最新前沿技术为原则。例如本专业可设置如:新技术新工艺、机器人技术基础、机电一体化系统控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柔性制造自动化等课程,帮助学生接受新技术,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5)教材的选择:除课程的设置之外,另外应该注意选择合适的教材。选择教材一定要注意与时俱进,注重本学科的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同时学校应鼓励教师贴合学校实验实训室实际教学条件,编写实用校本教程,方便教学开展。

2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构建“三点一线”教学方法

数控专业是一门工程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中职学生生源质量较差,专业理论课程中较多涉及到各种机械结构及运动原理,这对中职学生来说相对较难理解,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多媒体、ppt、投影仪、挂图、教具、模型、实物、图片等教学模式以到达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安排学生到企业车间进行现场参观认识实习,以加深对课程理论知识的巩固学习。同时根据数控技术专业的特点,推行“三点一线”的教学方法。三点为课堂、实训室(或实训车间)和实习企业。在课堂教学中解决“应知”问题;在实训室(或实训车间)中解决“应会”的问题;在实习企业中解决技能的熟练问题。这“三点”的有机结合形成“一线”相互贯通,达到专业教学中涉及的每一知识环节都是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企业实习这个顺序过程来完成目的,从而系统的培养学生在专业理论知识、实践动手技能和职业素养能力三方面的综合素质。

3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

中职教育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中的评价体系更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过程、学生主体性、学生的学习态度、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意识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方面培养,以此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解决实际问题的评价。解决实际问题的评价是指在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课堂学习中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操作技能的掌握、故障判断及排除能力等方面能否应用于实际问题。如《数控机床调试与维护》实训,学生已掌握数控系统基本情况,但能否对系统出现的软硬件故障进行检测、故障排除。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教师能对学生实践操作情况进行评价。

(2)创新能力的评价。创新能力的评价是指学生在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能否在加工工艺和操作方法等方面进行改良,提出新思路、新方法等内容进行评价。如在数控技术专业的《车工操作》实训课程中,学生在不违背操作规程、保证训练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能否对零件的传统机械加工工艺方法和顺序进行改良,大胆进行创新,使用新工艺和新方法等。根据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情况,教师能对学生实践操作情况进行评价。

(3)操作技能的评价。操作技能评价是指实践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实践基础知识的掌握,主要零部件的测量、选取、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操作动作的规范性、技能灵活掌握程度等内容进行评价。如在《数控编程与操作》实训课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掌握数控机床面板的操作方法、数控刀具的识别、工件的测量方法、判断加工工件表面质量的好坏、程序的正确编制与输入等内容进行操作技能认知的评价。

(4)“5S”素养评价。职业纪律、行为习惯的“5S”素养评价是指对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是否养成良好的职业纪律、行为习惯的评价。学生“5S”素养包括:按时上下班、实验实训室操作条例的执行、实验实习场地环境的保洁、实习工具的收拾整理、仪器功能挡的正确复位、对设备的摆放以及实验室使用手册的填写等内容进行职业纪律、行为习惯的评价。

4完善实验实训基地条件,增加实验设备的投入

实验实训室建设和实验设备是数控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硬件。教师需要通过实验实训室完成实践教学和专业研究,学生需要通过实验实训室完成课程实践环节的实施,用实践知识去验证理论课上学到的知识,以形成完整的综合知识结构封闭链。因此,数控专业实验基地必须购置生产型的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数控线切割机、数控电火花机、钻床、刨床、磨床等设备若干台,如果资金比较紧张,可以分批采购,通过规划长远计划逐步来建立和完善实验实训基地,也可以通过与其他院校联合建设数控实验实训室,或者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共建数控实验实训室,也可委托企业在工厂车间直接建立实验实训室,以此真正达到让学生进行操作技能的学习、培训和鉴定的目的。当然也可以建立数控模拟仿真加工实训室,通过模拟仿真软件实现了数控机床的编程与操作实践过程的实施,既解决了机床数量少、学生人数多的问题,又可以减少学生因程序编制不熟练而导致频频机床撞刀的事故,同时达到与其它专业实验实训平台的资源共享的优点。

5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机械原理课程评价篇9

关键词:高职;《汽车机械基础》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

1课程的基本情况

《汽车机械基础》主要开设在第一和第二学期,主要内容包括:机械识图、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汽车工程材料、汽车机构分析、汽车常用传动机构及零件的强度计算和液压传动,总学时170学时。后续课程有汽车自动变速器检修,汽车发动机检修,汽车底盘检修,汽车车身修复,汽车涂装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汽车零件的加工方法、加工设备;熟悉常用材料的成分、组织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和热处理原理、特点及应用,掌握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在本专业中的应用;能够识读汽车零部件图;掌握各种传动机构的构造、原理和传动特点;能够对汽车上的主要零件的变形进行分析;熟悉液压与气压传动的相关内容,能分析汽车液压与气压控制系统,为后续的汽车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2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2.1课程设计理念

围绕“能力培养”这一主线,以专业基础知识“必须、够用”为原则,全面分析学生和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技术改造工作打好基础,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学生的职业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1)针对性针对企业实际职业工作岗位的需求、针对职业教育教学的目的、针对学生的特点、针对课程在专业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重构和整合汽车机械基础知识体系,确定课程教学内容,满足“必须、够用”原则。

(2)实用性注重专业基础知识与实际的结合,采用“理论――实践――理论”的组织模式,同时适当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放性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及利用,完善学习材料、丰富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以满足学生课内、课外自主学习的需要。

2.2课程设计思路

2.2.1针对学生和课程特点,确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

在本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针对学生和课程的特点,专业基础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一起确定课程目标,共同推进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条件、课程实施方案等建设工作。

2.2.2理实一体,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结合

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将课程实施场所由教室变成实训室―教室―实训室,实现理实一体。教师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学习资料、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适当采用引导文、案例教学、项目导向、操作演示、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利用网络交流学习、多媒体教学等实用性较强的教学手段,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初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注重学生安全、环保意识及独立思考等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3课程实施

3.1教学组织

按照工学结合的教学原则,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来设计教学实施方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实物演示、网络等教学手段,在教室、测绘室、陈列室和实训室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采用的组织形式为:

3.1.1理论教学与工程实际相结合

采用分班教学制组织教学,每教学班学生人数不宜超过40人。采用“理论――实践――理论”的组织模式,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取必需的、够用的知识内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理念。

3.1.2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

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根据需要安排学生在测绘室、陈列室和实训室进行教、学、做,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3.1.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以汽车专业工程实际问题、相关网络资源工程问题为载体,布置研讨课题,学生课外自主完成实际问题的分析简化,参加全班研讨,由教师和同学共同打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调控能力。并且根据需要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见习。

3.2实施条件

3.2.1师资要求

专任教师应具备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含本科)并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应接受过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论的培训,具有开发职业课程的能力,具有一定实践动手能力。

3.2.2设备要求

按教学标准班(40人班)应配备以下设备设施:(1)汽车典型零件(轴套类、类、叉架类、箱体类)各10套;(2)测量工10套;(3)汽车轮胎的惯性平衡机2台;(4)750型汽车轮胎总成2个;5、常用机构模型1套;(6)齿轮减速器10台;(7)齿轮减速器拆卸工具10套;(8)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台架1台。

3.2.3学习场所

按教学标准班(40人/班)教学场所应满足以下要求:(1)多媒体教室及多媒体播放设备;座位数大于班容量;理论教学及播放动画和视频。(2)拆装测绘实训室要有相应设备及工量具,分组人数不大于4人以便于汽车典型零件测绘和齿轮减速器拆装。(3)机构陈列室要有配置良好的汽车常用机构模型,可用于动态模拟。(4)现代机械加工实训中心要有各种现代机械加工设备,用于零件加工方法的了解。

4考核与评价

4.1学业考核

考核方案的设计既注重知识水平的考核也要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本课程的考核及评分有以下几个部分综合而成:平时出勤及课堂讨论表现占总成绩的10%;完成作业占总成绩的10%;实验、实训操作占总成绩的2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

4.2教学评价

4.2.1评价内容

(1)教学效果良好;(2)教学过程严谨;(3)教学资料齐备。

4.2.2评价方法

(1)学生评价:利用学生信息员制度及时反馈教师日常教学情况,学期末由学生对课程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占教学评价的40%。

(2)系(部)评价:由教学督导和系评价小组对教学环节进行3-5次定期或不定期的测评,作为教学质量初步测评,占教学评价的30%。

机械原理课程评价篇10

关键词:机械零部件测绘;学习领域;开发;设计;工作过程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3-0093-02

在职业教育中,学习领域课程把学习理解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职业能力发展过程,它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整体化链接的综合性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通过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完成某职业的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处理一种典型的“问题情境”;学生通过学习若干系统化的学习领域,可以获得从事某一职业的能力。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在内容上摒弃了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紧紧围绕职业活动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强调工作任务和行为过程,是近年来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重要方向,它的重要特征也逐渐被大家所认识,同时也受到了我国职教界的重视。

《机械零部件测绘》学习领域开发的必要性

通过对机械行业及机械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岗位进行调研了解到,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主要从事零件加工、产品装配、产品设计等工作,这就要求他们有着扎实的识图、测量和绘图能力。

机械类专业有关识图、测量和绘图的课程有《机械制图》与《计算机辅助绘图》,它们是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基础课,在专业建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传统的《机械制图》课程对制图原理及表达方法强调较多,而对学生测量、绘图能力的训练较少,且教学内容很少与实际产品相结合,逻辑性、系统性较强却有失于真实性,从而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而在《计算机辅助绘图》课中,学生的能力培养局限于快速准确地抄画图样。

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某些方面已不能满足目前企业用人的需要。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突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打破传统的教材体系,有必要进一步优化原有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

《机械零部件测绘》学习领域的确定

我院从2007年5月起,开展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技师培养模式与课程开发研究》课题数控专业技师培养模式子课题的研究工作。通过分析机械专业毕业生所从事岗位的工作过程,并与企业实践专家多次研讨,得到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若干代表性工作任务。多个代表性工作任务都涉及识读工程图、计算机绘图、产品开发等相关内容。经研讨最终确定了机械零部件测绘等13个典型工作任务。

在此基础上,以机械行业岗位能力需要为依据,我们结合原有的《机械制图》与《计算机辅助绘图》课程内容,进行职业与专业活动分析、岗位分析、学科体系分析、教学对象分析,将典型工作任务“机械零部件测绘”转化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课程――《机械零部件测绘》学习领域。表1为学习领域工作要求摘要。

《机械零部件测绘》学习领域的设计

学习领域的设计学习领域要对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教

学处理,实现学习情境具体化。《机械零部件测绘》学习领域根据数控专业技师在工作岗位上所应具备的识读复杂零件图、测绘机器零部件、设备的设计及制造能力,以及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课程的要求,结合其他学习领域的需要,同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了“简单零件的测绘”等8个学习情境。《机械零部件测绘》学习领域整体方案如表2所示。

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情境是学习领域教学内容的具体化。在特定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的背景下,每个学习情境的教学设计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流程、考核与评价方式等内容。表3是“螺旋千斤顶的测绘”学习情境描述摘要。

教学模式《机械零部件测绘》学习领域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把教学与工作过程结合在一起,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学生分组分工合作,通过获得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价来完成每个工作任务,在工作中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养工作能力和团队精神。这种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内容根据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的要求,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充分考虑内容的实用性、典型性、可操作性以及可拓展性等因素,紧密结合专业能力的要求,在每个学习情境中合理分配知识点,在内容构成上满足后续学习领域以及工作岗位的需要。

评价方式学习领域采用全新的全过程跟踪评价方式,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相结合。这种评价方式更加突出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总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学习领域,把专业知识按实际工作过程进行整合和创新,以适当的任务为载体,通过学生自主的行动和教师的组织、引导来实施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这种教育模式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设计能力、实践经验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学习领域还有许多有待完善之处,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情况调整,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和完善,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赵志群.对学习领域课程的认识[J].职教论坛,2008,(4).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马英,叶安英,马璇,高英敏.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机械制图教学探索[J].工程图学学报,2008,(4).

[4]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田淑波.《机电产品生产管理与营销》学习领域的开发与设计[J].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9).

[6]鲁海斌,吴剑平.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制图课程改革之实践[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7]刘滟.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模块为载体的机械制图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