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联系十篇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联系十篇

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联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34:19

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联系篇1

关键词:联想学习中央执行刷新抑制转换

1.引言

探讨工作记忆和智力的关系,对了解智力及其他认知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工作记忆和以瑞文推理或卡特尔文化公平测验为标志的流体智力的关系一直存在诸多争论。许多研究揭示工作记忆是流体智力的重要预测因子。那么,究竟是工作记忆中的什么成分引起了二者的密切联系?短时存储功能、工作记忆的更新能力、加工速度等与流体智力的关系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短时记忆与流体智力的关系不大。许多研究表明中央执行系统作为工作记忆的核心成分,在工作记忆对流体智力的预测作用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工作记忆和流体智力之间的密切相关是以中央执行系统为基础的。其中,中央执行系统功能的刷新功能在对流体智力的预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以刷新功能为主的旨在提高学生流体智力的工作记忆训练任务在国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结果。

工作记忆和流体智力存在较高的相关,但是工作记忆不是解释流体智力的唯一因素,联想学习作为一种主动在具体刺激之间建立联结并提取这一信息的能力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研究发现联想学习和工作记忆存在相关,其原因是他们都需要前额叶皮层的参与。但是工作记忆主要需要前额叶皮层背侧的参与,即Brodman9区、Brodman46区。而联想学习需要相邻的更靠前些的Brodman6区、Brodman8区。联想学习和工作记忆在神经系统上这种关联预示着联想学习和工作记忆在在对流体智力的预测中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为了验证这一假设,之后研究者以三阶段复杂联想学习为材料对瑞文渐进推理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联想学习对流体智力的预测超出了工作记忆的作用。因此,工作记忆不再是预测流体智力的单一因子。联想学习对流体智力的预测超出工作记忆和加工速度。

综上可知,工作记忆、联想学习对流体智力的预测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并且联想学习和工作记忆都对应着大脑前额叶皮层,那么,中央执行系统作为工作记忆的核心成分和联想学习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联想学习任务主要测量的是个体在具体刺激之间形成联系并保持这一联系的过程。同时,联想学习任务主要测量的是个体提取已学习的信息的能力,尤其是在需要抑制干扰因素的情形下检索要学习的信息的能力。也就是说联想学习能力任务的执行需要个体的控制性注意的参与,而控制性注意是中央执行系统功能的作用,因此,个体联想学习任务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可能取决于中央执行系统功能的发展状况。

研究表明中央执行系统功能、复杂联想学习都与流体智力存在密切的相关,且对流体智力有着重要的预测作用,而联想学习作为一种主动在具体刺激间建立联结并记忆这种联结的复杂的认知活动,需要中央执行系统功能的参与。中央执行系统功能(刷新、抑制、转换)在复杂联想学习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结合以往研究及以上思考,本研究试图以13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分别完成中央执行系统功能(抑制、刷新、转换)任务、复杂联想学习任务。旨在探讨如下问题:(1)不同联想学习能力的个体中央执行系统功能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2.研究方法

2.1被试

选取初二年级学生150名,平均年龄13.3岁。分别参与三阶段联想学习任务的测验。根据联想学习测验成绩取高分组、低分组各40人。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联想学习高分组、低分组的成绩差异显著。

2.2实验

实验采用2(组别:高分组、低分组)×3(中央执行:刷新、抑制、转换)的被试混合设计。其中,组别变量是被试间设计,中央执行系统是被试内变量。

2.3研究任务

2.3.1刷新任务

记忆刷新任务参考miyake的实验范式改编。本实验采用一种“强制刷新”的实验范式来考察更新功能。在电脑屏幕中央随机呈现一系列数字,每数字呈现的时间为1000ms,要求被试不断复述屏幕中呈现的数列的最后3位.如依次呈现数字4、2、3、5、1,被试就应报告:4-42-423-235-351。每列数字有3~10个(0~9),共8种长度,同一数列中没有相同的数字出现。在实验任务中数列顺序随机安排,被试不知道数列何时呈现完毕。在本研究中,刷新任务的计分标准为每一列数字呈现完毕之后,要求被试在文本框中输入数列最后出现的三个数字,最后三个数字及顺序全部输入正确的的数列得一分。每种长度的数列出现7词,共56个trail,总分为56分。

2.3.2抑制任务

分三类,一类属于一致性材料,即数值大小与数值显示字号大小一致;一类属于中性材料,即仅有数值大小,两数值字号一样;一类属于不一致材料,即数值大小与两数值字号大小相反。每类有36trials,共108trials。其中最大号的数字高12mm,宽8mm;最小号的数字高6mm,宽4mm;大小居中的数字高9mm,宽6mm。

2.3.3转换任务

数字转换任务数字转换任务由Salthouse等人所采用。在数字转换任务中,电脑屏幕中央依次出现一个数字,被试的任务是对数字(1-9,但没有5)进行判断。第一种判断为数字大小的判断,即如果出现的数字小于5,就报告“小”;如果出现的数字大于5,就报告“大”。第二种判断为数字的奇偶性判断,即如果出现的数字是奇数,就报告“单”;如果出现的数字是偶数,就报告“双”。第三种转换条件下,要求被试根据呈现数字的颜色进行大小-奇偶判断之间的转换,如呈现的数字是红色,就进行数字的“大小”判断;如果呈现的数字是绿色,就进行数字“奇偶”判断。最后被试的成绩为转换条件下的反应时与非转换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之差。转换与非转换条件各40个trail,共80个trail。

实验过程在安静的环境下由主试一对一指导被试进行实验,被试在计算机上依次完成抑制、转换、刷新测验。

3.结果

收集数据,同时剔出三个标准差以外的极端数据。采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高分组和低分组分别在刷新、抑制、转换中的任务中存在显著差异。p=

4.结论

联想学习作为一种主动在具体刺激间建立联结并记忆这种联结的复杂的认知活动,需要中央执行系统功能的参与。其中,刷新任务与联想学习的相关要高于抑制、转换任务同联想学习的相关,由此得出刷新功能对联想的贡献最大。中央执行系统内部的刷新任务与转换的相关系数高于刷新与抑制、抑制与转换的相关,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

参考文献

[1]郭春彦.工作记忆: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心理科学进展,2007,15(1):1-7

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联系篇2

【关键词】代数式asinα+bcosα几何意义

新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在高中数学中要注重数学的不同分支和不同内容之间的联系,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因此数学教学中应注意沟通各部份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类比,联想知识的迁移和应用等方式,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进一步理解数学的本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1]

例如化代数式asinα+bcosα为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形式是原高级中学课本代数上册(必修)中一道例题,这道例题虽看似平常,但它是沟通三角、向量、柯西不等式、复数及解析几何等不同数学之间联系的关键点,而且在数学解题中作用颇大,因为它在证明不等式、求最值、化简等方面有简单实用的效果,故在历年高考试题中多次出现,而在新教材中舍弃此例题,甚为可惜,现在从不同的数学背景分析此代数式的几何意义。

1.三角背景

分析:设点p坐标为(a,b),则∠poX=β,由三角函数的定义有:

但是在三维空间或多维空间时,向量和柯西不等式更简捷方便,所以四种解题方法各有各的适用范围,而数学本质却是一致的。虽然高中数学划分成若干模块,不同内容自成体系,但在数学中要求教师即要注意数学不同分支、不同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又要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纵向联系;即要注意数学内部之间的联系,又要注重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所以教学中应体现数学知识的联系性,在纵模交错的数学知识的联系中,让学生对数学的整体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参考文献

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联系篇3

关键词:西南联大;算学系;办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017-02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联大”)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虽然只仅仅存在的了九年(包括长沙临时大学时期)。但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研学术成就。而其中以理科科系最具代表系,如今很多早已经成名的科学家都出自联大理学院,如杨振宁、李政道、黄昆、朱光亚、邓稼先。联大理学院算学系为数学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不得不说与算学系独特的办学模式密切相关。本文就联大算学系的师资、教材选取、课程设置等几个方面的做一研究,探索算学系办学特色。

一、算学系师资力量

西南联大的算学系由北大(数学系)、清华和南开算学系组成。这三个算学系占据当时算学研究中心的一半。据1943年统计当时算学系任教的教师共有24人,其中教授10人(北大4人,清华4人、南开3人),副教授一人(北大),讲师2人,教员3人,助教9人。教授中全部具有留学背景,这其中留美7人,留德4人,留英1人。从学历上看,教授中有10人获得了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而讲师和助教大多是三校优秀的毕业生(含研究生)。从教师年龄结构分析,年过50的只有姜立夫一人,过40岁的也只有3人,大多数教师30-40岁,整个教师队伍平均年龄37岁,可谓年富力强。

算学系的教师在数学科研领域各有专长。姜立夫教授主要微分几何学与函数论,他的学生中很多成为了数学家,如刘晋年、江泽涵、申又枨。杨武之从事现代数论和代数学教学与研究。江泽涵教授是我国拓扑学研究的创始人。著名数学家是华罗庚教授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安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他的许多研究成果都被冠以他名字如:“华氏定理”、“怀依—华不等式”、“华氏不等式”、“普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氏算子”、“华—王方法”等等。陈省身是20世纪重要的微分几何学家,他结合微分几何与拓扑学的方法,完成了黎曼流形的高斯-博内一般形式和埃尔米特流形的示性类论。许宝騄教授在中国开创了概率论、数理统计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内曼-皮尔逊理论、参数估计理论、多元分析、极限理论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是多元统计分析学科的开拓者之一。

通过对算学系教师队伍的梳理可以看出:在整个教师中,教授所占比例接近整个教师数量的一半,而教授大多有留学背景且多有博士学位,这些经历使得算学系在教学风格上更接近于欧美,也保障了算学系的教师队伍具有较高的业余素质。这些教授又分别在不同的数学研究领域有较高的造诣,能够在教学中使学生接触到更全面的知识。同期算学系的学生只有31人,教师与学生数量上也很接近,使得算学系在教学中很好的开展点对点教学,使得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

二、教材选取

算学系的教材选取基本上是欧美原版的数学教材与自编教材,这点与教育部材的政策相悖,也体现了联大学术自由的精神。联大算学系使用欧美原版教材情况见表1:

上表所列课程多为算学系必修课,由此可见算学系必修课使用教材的重点是国外数学专家的专著。而算学系选修课大多数都是教师以自己的研究成果来开设的,其教材也多是教师自己所编。如:华罗庚教授开设的解析数论、素数分布及ζ函数、行列式及方阵、连续群论、多元函数论等课程。陈省身教授关于几何学、拓扑学的课开设了6门选修:黎曼几何、射影微分几何、高等微分几何、投影几何、罗网几何、形势几何等。这些课程都是教师研究的专长,其教材也是教师对于该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结晶。

算学系教材和参考书多选取欧美原版,体现了算学系双语教学特色。当时的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数学教育领域在中国处在起步阶段,国内尚没有这方面较高的学术成果,故算学系选择欧美原著教材与国际高等数学教育接轨。算学系教授几乎全部为欧美留学生,精通英、德、法等几国语言。能够精确的讲解欧美原著的内容,并且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如批语和考试中也使用英文。这样不仅可以向学生讲解和传授最新的国际数学研究动态和成果,而且对于学生了解欧美文化和提高外语水平都有极大的帮助。据联大算学系学生徐利治回忆联大算学系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毕业之后都能用英文写数学论文,可见双语教学对于算学系学生的影响之大。

三、课程设置特色

算学系的的课程遵循联大的课程设置模式包括三部分:共同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除了上述三方面外算学系还开设了独具特色的讨论班。

算学系必修课程有共同必修课:国文、英文、普通物理学、微积分、中国通史、伦理学、经济学概论、普通化学,体育等。这些课程大多开设在算学系一二年级。专业必修课有:高等算学、高等几何、高等代数、微积方程、高等微积分、立体解析几何、复变函数论、近世代数、微分几何、微分方程式论。

从算学系的必修课程可以看出,第一,算学系在课程设置上体现了通识教育。一二年级的必修课有8门是非算学专业的,这8门课分别涉及了文、史、理、商四大学科,共50个学分,而算学系四年总共修满132学分。可见算学系在课程设置上重视其他基础学科,使学生能够文理互溶,不仅能够成为数学方面的专家,而且具有广博的基础科学知识和较强的综合适应能力。算学系的通识教育对学生的确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算学系毕业生徐利治谈到国文课曾说“我觉得学一些国文是有好处的。一般情况下,高中毕业后一个人的文笔好坏就已定了下来。大学时代为理工科学生安排国文课,当然可以增大学生的词汇量,但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因而,我认为将国文课列为理工科学生的必修课程是有积极意义的”。第二,算学系重视基础教育。作为数学基础的“三高”的高等代数、高等几何、高等微积分是算学系就最重视的课程,在必修课的学分比重也很高。这些的课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分布于这三个分支的其他高深数学的基础,而且对新兴的数学学科研究也有很大的帮助。课程的基础的代课老师都是该专业非常有成就的,如高等几何课教师就是陈省身教授。由于重视基础教育使得算学系后来的学习研究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是算学系人才辈出的原因之一。

算学系的选修课非常多,可分为5个大类,分别是:分析学、代数学、几何学拓扑学、概率、理论力学。据统计算学系先后开设过31门选修课,这在理学院各科系中也是最多的。

算学系选课原则是学生根据的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但对于选课的学分有严格的规定,也就是说学生须在本科阶段保证选到足够的选修课才可以的毕业。这样的选课制度,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专长,又能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由于这些课程的是任课老师的专长,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才能,通过自编教材和讲义使得学生可以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授课内容,所以算学系的选修课深受学生的欢迎。

算学系的选课还表现出灵活性。这个灵活性不仅表现在系内的选课上还体现在外系学生对算学系课程的选择,以及算学系学生对其他专业课程的选择。由于学生对于课程选择的自由度很大,也促使学生在学生中积极性很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渐养成了。总得来说这种学习行为与学习目也为学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算学系的选修课在设置上具有连续而不重复的特点。对于一个类型的课程往往是从基础逐渐扩展,所以一个大类的课程每年都开设不同的课。如陈省身教授陈省身教授关于几何学、拓扑学的课开设了6门,这6门课从1937年开始到1943年,每年几乎只开一门新课。黎曼几何(1937-1938)、射影微分几何(1940-1941)、高等微分几何(1941-1942)、投影几何(1941下学期)、罗网几何(1942-1943)、形势几何(1941-1942)。这样的课程安排使得学生在感兴趣的领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形成对该领域知识递进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形成有很大的帮助。

算学系除了必修和选修课外,还有独具特色的讨论班。讨论班是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课程,在整个理学院也只有算学系开设过。讨论班不是常设的,是教师对某个专题的讲座,参加的学生可以和老师对这个专题进行自由讨论。

四、结语

通过对联大算学系办学特色的梳理,对我们今天的高等教育尤其是理工科有许多反思。

(一)现在的大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实行了文理分科,这就导致了很多的理科学生在人文科学方面的教育不足。而在目前大学本科阶段的理科主要的课程任然是以本专业和自然科学为主,但作为母语的中文水平未得到提高,人文素养的缺失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是极不利的.因此,高校理科可以适当的为学生开设“大学语文”、“历史”、“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为必修课或选修课。

(二)很多高校也在倡导与国际接轨采用双语教学,但成效却并不显著。原因当然有很多的方面,但不能忽视的一点是,目前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对于使用外语教授该课程时把握不足,有的是外语水平导致的,有的则是对该领域的研究不足导致的。这种形式上的双语教学自然不能有良好的效果。反观联大算学系的双语教学,由于老师有足够的能力驾驭使得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三)算学系的讨论班对于现在的高校研究生课程有很大的启示。以笔者所在专业的课程为例,目前的课程主要还是老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互动。如果在教学中引入讨论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相互的讨论交流中大家可以对于知识了解更加深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比单纯依靠老师的讲授的课程更具价值。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大合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2]徐利治.西南联大数学名师的“治学经验之谈”及启示[J].数学教育学报,2002,(3).

[3]徐利治.回顾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J].中国科技史料,2004,25(2).

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联系篇4

【关键词】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三重联系;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6-0008-03

【作者简介】彭亮,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南京,210097)博士研究生。

从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到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数学联系的思想更为明晰,此种变化引发了一些数学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和探究,与此同时,数学教学实践也在寻求与之契合的教学手段、方式和设计。鉴于此,深入挖掘“三重联系”的内在层次性,可能会对教师更好地践行这一理念有所助益。

一、数学知识间的联系

无论从一般教学的角度,抑或数学教学的角度,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应是教师教学中最为常见也时常运用的联系方式。但在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间的联系需要我们教师明确以下两个层次。

1.可能的联系。

所谓可能的联系是指任何数学知识点都可能与其他的数学知识点发生关联。因此,对于任意一个数学知识点来说,其与整个数学知识都存有一种可能的联系,这种可能建基于知识之间所形成的网状型知识地图。当然,除此之外,各知识模块之间也存在着或隐或显的联系。这些联系构成了整个初中数学知识的思维地图,而从这些地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初中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复杂的,一个知识点就像一张渔网的一个结点,通过牵动它,整个初中数学知识之网可能全都“舞动”起来。而数学知识间可能的联系正基于此,即数学知识间存有联系的可能,并且此种可能性涵盖了所有初中数学知识点,从教材编写的角度上来说,每个模块的知识都遵循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此在每个模块之内,数学知识无疑具有着联系,而在每个模块之间,数学知识间的共同性使得模块与模块之间须臾不能分离,如数形结合的思想即是模块间知识联系的反映。

2.现实的联系。

可是,数学知识间的可能联系往往不能较好地反映在数学教学中,这中间可能有着“面向教学的数学知识”与“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间的区别。所谓现实的联系是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具体的数学知识,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确定最终向学生所呈现的数学知识的联系。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时,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教师向学生呈现两个方程,2x+y=36,2a+3b+3=19,然后让学生归纳它们的特点(含有几个未知数?含有未知数的系数是几次?),最后教师总结,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特点――含有两个未知数,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与之相对,一位教师可能这样来设计教学: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所列的方程:2x+y=36,2a+3b+3=19,然后让学生归纳这两个方程的共同特征,随后让学生将这些特征与一元一次方程比较,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最后启发学生给这两个方程取个名字(二元一次方程)。对比这两个教学设计,某种程度上二者都体现了关注“数学知识间联系”的理念。在第一个教学设计中,教师通过与未知数和未知数项的系数的联系,归纳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而在第二个教学设计中,教师则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联系构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两个教学设计的优劣应是高下立判的,究其原因,即是数学知识间可能联系和现实联系的差别。对于教师来说,可能联系只是其进行“三重联系”的基础,也就是说,它只是教师的数学学科知识和数学学科教学知识,而现实的联系则是教师面向教学的数学知识,其区别在于教师能否在教学中契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找准知识点间的对应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如此,可能的联系才会成为一种现实可行的联系。

二、数学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

稍微了解一点数学史的人都知道,数学的发展与其他学科的发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数学第一次危机的解决同时促进了哲学的发展,20世纪的分析哲学与数学之间的关联以及模糊数学、数学模型、元数学等思想和理念在自然、人文、社会等领域的运用。由此可见数学对其他学科的基础地位。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需要分辨数学与其他学科间联系的两个层次。

1.普遍的联系。

所谓普遍的联系是指初中数学知识与初中其他学科知识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只不过这些联系有些彰显,有些隐蔽。这种普遍的联系反映了数学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人类知识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而对于初中的学科和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来说,此种普遍性较为集中地反映在数学与物理、化学、信息技术等自然学科的联系上,如信息技术中的“算法”即与数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另外,有的研究者发现,初中物理课程学习所需数学知识涉及数、比例及代数式的运算知识、基本几何知识等12项内容。除此之外,数学还可以与人文社会学科联系,进而培养学生相应的人文素养和基本的社会能力,例如联系到公民学、社会学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培养。鉴于数学对人的理性精神发展的积极作用,让学生运用数学的理性精神了解和分析社会公共事物,旨在培养和造就良好的公民,增强社会凝聚力。这种普遍联系使得数学教学的视野更加开阔,同时,它也使得数学学习更有针对性和应用性。

2.特定的联系。

当然,对于现实的数学教学来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联系的普遍性只是一个前提和事实,倘若教师要真正地将数学与其他学科进行关联来实行自己的教学,则必须思考和顾及数学与其他学科联系的特定性,这里的特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科的内容问题,即在初中教育中所涉及的学科,一般都是学生学习意义上的学科,它与科学研究和学科分类上的学科还是有所差别的,这其中,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应是二者不容忽视的区别,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怎样顾及初中学科的特性,合理地关联初中数学知识点可能是其在普遍性联系下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如果处理不当,相应的联系可能会比较生硬和“做作”;二是要注意区分特定内容,初中数学包括“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四个方面,每个方面的内容都有各自的特点,并且这些内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与特定的学科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因而,教师在进行学科关联时,可能需要从内容的角度,探寻数学内容背后的发展历程,进而寻求较为合适的关联学科,从而更好地将具体的数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相互连接。

三、数学与生活间的联系

反思数学的源起,我们可以发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并且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和手段,20世纪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提出“现实化数学”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基于此种考虑。不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与生活间的联系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浅层的联系。

所谓数学与生活的浅层联系是指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之间“貌似神不合”的联系,也就是说,生活只是被僵硬地拉进数学知识的学习当中。这种情况常常出现在课堂导入的环节,教师为了刻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会在课堂导入的环节融入一些生活的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这种“良苦用心”的结果往往“事倍功半”。究其原因,可能是教师没有领悟数学知识与生活的深层联系,而只局限于浅层的联系,从而出现了我们在数学课堂中经常遇到的生活与数学两张皮的现象。浅层联系的产生可能还在于我们只从数学来思考生活,很少甚至没有从生活来思考数学,这二者的区别在于我们思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时,谁居于首位,从生活来思考数学是我们在生活的基础上思考数学,如此,数学才能有机地融入生活,反之,生活将是被割裂的、虚拟的甚或伪造的。

2.深层的联系。

正是因为浅层联系的存在,深层化是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的旨归。它是指教师将数学知识有机地融入自己所选定的生活场景之中。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平面直角坐标系》一节时,在课上有意识地提出了三个问题:(1)如果向东走3米记作+3,则向东走5米记作;(2)如果向东走3米接着左转向北走2米,如何标记终点与起点的关系?(3)谁能找出生活中更多的只用数轴不能表示出位置关系的问题?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会提出大量的问题。不但有课本中举例所说的温度变化和找座位的问题,而且也有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此类问题,像确定教室内电扇、电灯、窗格、地板砖的位置,课本中某个字的位置,生活小区中两楼之间的位置等等。正如上述所说,能否将生活与数学进行深层联系取决于教师能否从生活的角度来思考数学问题,当然,这里的生活并不是完整的、实在的现实生活,它一定是教师选择和加工过的生活,而且他选择和加工的路径是从生活到数学,而不是从数学到生活。因为生活到数学可能只是限定生活的某些方面抑或理想化生活的某些方面,而从数学到生活,有可能只是从数学来构建所需要的生活,这两种不同的路径决定了生活的真实性,进而也影响了数学与生活联系的深度。

【参考文献】

[1]徐章韬,顾泠沅.面向教学的数学知识[J].教育发展研究,2011(06).

[2]沈顺良.“二元一次方程组1”教学设计改进[J].中学数学月刊,2014(11).

[3]袁丽.中学物理课程中数学知识的支持性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4]刘丽颍,黄翔.注重联系,提高对数学整体性认识――美国数学教材的特点之一[J].数学教学通讯,2005(09).

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联系篇5

普通物理实验数据采集处理系统系统分析系统设计一、引言

现代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强劲动力,推动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以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迅速取代传统的“工业经济”。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参与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和直接。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潮流、大趋势,信息技术与社会生产的结合大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社会的生产效率。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到教学中改变教学支撑环境,可以极大地缩短教学时间,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二、系统概述

普通物理实验数据采集、处理系统主要是针对高校普通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数据处理进行开发;该系统针对各项实验设计专用的数据处理函数,每个函数应用范围虽窄但针对性强,当然,用户可以自主扩充函数库以扩展系统功能;该系统既能实现实验数据的处理又能提供实验报告编写、批阅、成绩统计等功能。

总体来看,高校普通物理实验数据采集、处理系统在以下几方面体现出通用型数据处理软件不具备的特点:

1.操作简单

高校普通物理实验数据采集、处理系统的使用就像日常的文档编辑和网页浏览一样简单明了,只要懂得操作计算机就可以正常使用,对用户要求极低。

2.针对性强

高校普通物理实验数据采集、处理系统是专门为了解决高校普通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开发的。该系统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大学低年级普通物理实验中的数据采集处理问题,适用范围虽窄但针对性强。

3.支持网络应用

该系统的网络应用方面的功能,能够实现网络信息的共享,能够为广大师生提供相对自由的使用空间。

三、系统分析

1.主要目标

(1)满足学生利用系统进行物理实验数据采集、处理及编写物理实验报告。

(2)满足教师利用系统进行物理实验报告的批阅。

(3)满足系统管理员对用户的管理,对物理实验项目的管理及对系统数据的管理。

(4)能够实现方便的扩展,以便将来系统能够支持自定义实验项目。

2.功能需求

基于高校普通物理实验的需求分析,高校普通物理实验数据采集、处理系统要实现以下基本功能:用户身份验证、数据采集、数据筛选、数据处理、实验报告管理、系统管理。

(1)用户身份验证。该功能实现对使用系统用户的身份验证。

(2)数据采集。该功能实现各项物理实验中实验测量数据的输入,系统提供两种数据采集的方式:手工录入和自动采集。

(3)数据筛选。数据筛选模块负责对录入数据进行筛选,或对数据进行环境修正。

(4)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模块负责对数据进行函数计算或绘出反映数据规律的曲线。

(5)实验报告管理。实验报告管理模块包括:实验报告编写、实验报告提交、实验报告评阅、实验报告查阅、实验报告打印、实验成绩查询、实验成绩统计等七个子模块。

(6)系统管理。根据业务需求,系统管理模块负责实现用户管理、实验项目管理、函数管理和数据库管理的功能。此功能只限于具有系统管理员权限的用户使用(图略)。

四、系统设计

1.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系统采取流行的多层体系结构进行设计。采用多层次结构进行设计,可以极大地方便后续的修改和调整。由于每个层次间是相互独立的,层与层之间通过统一的接口进行交互,当某一层内部需要进行修改和调整时,仅影响到本层的内部,而不会对其它的层次产生干扰。

(1)系统结构层次包。根据系统分层设计的思想我们设计时将系统划分为五个包:用户界面、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数据持久层、数据源层。

(2)系统结构层次组件。根据业务需求系统的业务逻辑层次组件设计包含权限管理、数据采集、文件处理、数据筛选、环境修正、数据处理、模板管理、流程管理、函数管理、查询、统计等11个组件。

(3)系统顶层抽象类。通过对系统的分析,我们抽象出五个顶层的类,它们是用户界面类、业务类、权限管理类、数据对象访问类和实体类。

2.数据库设计

鉴于oDBC是用于数据库访问的应用最广泛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它允许应用程序使用相同的代码访问不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本系统采用oDBC的方式访问数据库。

成绩表通过实验编号字段与实验项目表产生关联、通过学号字段与学生用户表产生关联;实验数据对象表通过实验编号字段与实验项目表和实验文档模板产生关联、通过学号字段与学生用户表产生关联;学生用户表通过班级编号与实验班级表产生关联;实验报告表通过学号与学生用户表产生关联,通过教师编号与教师用户表产生关联;教师用户表通过班级名称与实验班级表产生关联;实验文档模板表通过实验编号与实验项目表产生关联,通过函数编号同函数表产生关联,数据库设计满足第三范式要求。

五、总结

根据高校普通物理实验教学环节中存在的数据采集、处理问题,笔者针对性地提出了用计算机系统完成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解决方案。本文中笔者完成了大学物理数据采集、处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工作。对系统的分析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工作:

1.通过对高校普通物理实验过程的调查研究,并与物理实验教师的交流讨论拟定了系统的主要目标;通过研究物理实验各环节的应用情况分析出了系统的功能需求,并在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建立了系统用例模型。

2.通过对系统需求的分析采用分层结构的思想规划了系统的总体结构;通过对系统事件及工作流程的分析划分了系统的功能模块,完成了用户身份验证、数据采集、数据筛选、数据处理、实验报告管理、系统管理功能模块的结构分析及体系结构设计。

3.通过对系统各功能模块的分析,抽象出了登录、用户注册等15个边界类;身份验证、权限管理等23个控制类;学生用户、教师用户等9个实体类。完成了各个类的详细设计,建立了类间的相互关联,并且在实体类的基础上完成了系统数据库设计。

高校普通物理实验数据的自动采集、处理问题是广大高校物理实验教学中面临的普遍困难,高校普通物理实验数据采集、处理系统为高校普通物理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构建了一个良好的支持平台。

参考文献:

[1]苏福才.院士谈教育教学改革.教学与教材研究,1995,(2).

[2]张攀,朱肖平,曾光群.用VisualBasic编制物理实验数据处理及评价软件.高校普通物理实验.

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联系篇6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互联网+”;云平台;教学模式

高等职业院校的高等数学目前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而互联网平台下对高等数学的教育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方式的改革迫在眉睫,但也需要循序渐进,符合现在形势。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打造新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当前高等教育的要求。

一、问题的提出

(一)构造“互联网+”相关高职高等数学课程教育体系

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学生学习及日后工作的必要素质组成基本,我们的任何教学都应当以此为中心和目标。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专门型人才,以实践教育为根本,理论教育同样重要,而技能素养是重中之重,考虑社会要求,满足社会需要。而目前的高职高等数学教育存在种种问题,问题均需改革来促进解决,以达到教育要求。

(二)“互联网+”是高职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的新潮流

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在近些年来大力发展。“互联网+”全方位平台是近年来的新潮流,新方向。我国资源分布严重不合理,城乡差距,东西差距,是目前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教育资源的开放化,服务平台的推广化,能有效促进资源的共享,减少差距。“互联网+”技术使信息传播迅速,时效,广泛,而数学软件操作越来越简单,功能越来越完善,越来越方便实践应用。教师们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加以提高,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成为适合当今社会的复合型人才。这些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高职高等数学课程的改革迫在眉睫,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大势所趋。

二、高职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有关改革内容

数学是知识的必须和基础,高等数学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基础知识,数学为后续进一步学习高等职业教育后续课程知识打下基础,掌握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技能必须拥有必要的数学知识和素养。高职高等数学教育既要达到高等教育的要求,又要达到职业教育的要求,二者缺一不可。教学时,应充分遵循高等教育的教学特点规律,也要兼顾高等数学教育的学特点规律。这就需求高职高等数学课程的知识体系,知识框架等在完备性、严密性、理论性和实用性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方式与体系,以利于学生们掌握高职数学课程的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高等数学的学习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的基础。高职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应以开发学生数学才能和与打造与专业知识一体的体系思想作为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应基于现有问题提出切合实际对的改革方向,并通过对课程内容体系的重构完成改革,使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满足高职学生的要求,真正实现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等方面的目标。课程改革应考虑学生未来的工作实际与工作情况,尽量与知识结合,靠近。使学生掌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方法并能在工作中学以致用,让学生学会学习,愿意学习,知识可以在实践中灵活应用,实现高等数学人人喜欢学,人人可以解决难点,人人可以在生活应用的愿景。所以高职院校的课程尤为关键,其中数学课程应该走重应用、轻理论的特殊道路,重点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学习的主动性、应用数学的自觉性、解决问题的独立性。为此,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云平台和现有的数学软件,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运算过程和教学管理等四个方面对高职高等数学课程进行改革。打造基于“互联网+”云平台的教学,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构造更开放,更高效的数学教学与学习环境。网络教学可以避免空间和时间影响,使学生们随时随地学习,这点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在高职数学课程中加入数学软件的教授与使用,可以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及数学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便于学生们在实践中使用数学知识,更为简单的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满足高职数学教育的要求,使教育高效有用。

三、高职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方式相关体系

(一)“互联网+”教学理念

秉承“以开发学生数学才能和与打造与专业知识一体的体系思想作为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的设计理念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加入数学软件的使用操作教学,同时使用“互联网+”技术实施教学。学生可利用互联网学习,学习自己需要的和不懂的知识,不用担心课堂知识的获取渠道,不用担心知识的遗漏。同时教师也应加强利用互联网教学的频率,为学生打造一个信息化的学习空间。上课的教授时间有限,当学生不能及时接受上课内容时,可以通过网课进行反复学习,打破时间空间限制。而软件的教学需要结合实际操作,可以利用计算机的远程操控等,是每个学生直观的在自己的计算机上观摩并实时操作软件,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二)“互联网+”下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教材要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实际,同时满足专业需求和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对于教学内容,学生能够接受是首要要求,这需要从方式和进度上来考虑,同时与学生的专业知识必须相关。例如,分化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微积分等,各模块相对独立又环环相扣,满足各专业的数学需求。如工程类学生,最先教授高等数学,有数学的基础后就可以教授理论力学等基础力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可以同一学期教授,为动力学等打下基础,而其余数学内容就可省略,符合工程类专业的数学要求。让学生的学习环环相扣,学有所用。每一块内容之间均有衔接紧密的相关知识点,而且适合不同邻域,在教学中需考虑其中的关系。课程教学以应用为目的,在课堂上将数学知识与专业相关工作结合,课堂讲解实例,结合学生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充分掌握高等数学的理论和体系。通过“互联网+”云平台的教学,打造教学资源共享,构造更开放,更高效的数学教学与学习环境,使教学更符合社会要求,更满足学生需求。目前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较差,故可以利用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来弥补了课时不足。适合当前教育。高职数学教学内容的取舍,一是根据学生专业的教学需要,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应用性和开放性。主要是指数学教学中需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学内容具备应用特色,同时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二是重视数学概念教学,通过专业案例或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引入概念,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生动的概念解释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效率,将数学与生活结合,让数学概念更加鲜活。三是让数学计算更简单明了,可以使用数学教学软件进行计算,提高准确性和效率。四是加强对数学理性的理解和思考,降低理论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数学思维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互联网云平台下的教学方向

对于高职院校的数学教育改革,关注高职教育对高等数学教学的本质,高等数学的学习必须服务于专业学习,同时必须服务于相关社会实践。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不同方式来加强学生在专业课中运用高等数学知识的能力,使数学服务于专业,使专业知识的学习轻松化。高职学生数学水平普遍相对较差是不争的事实,同时数学课时也在不断缩小。高职数学教育对于学生的职业技能提升有重要作用。为了形成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需要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相互补充。所以在高职院校数学教育改革中,必须考虑这些要求,以确定适度教学的知识范围,适量的知识内容。学习和教学的过程也是各种相关问题产生的过程。在任何课程中,教学都是以问题为引导,通过问题引出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与实践结合。通过与本专业相关的典型案例的解决实例,让同学们体会到把数学对本专业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同学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数学教学方式必须多样化,可以倡导学生自主探究,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也可以相互合作交流,共同探讨,共同查阅相关知识,相互补充彼此的知识漏洞。同时,在教学活动中,融入数学软件,利用软件进行高难度求解。加强老师和学生对数学软件的操作水平,在课上课下均充分使用软件的高效便捷,使同学们保持长效的积极性,不断激发新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完善知识体系,增加知识储备。

四、结语

运用“互联网+”云平台,结合数学软件进行教学,打造数学网课新空间。此新教学模式有更好的实用性,问题情况也更复合实际,这是传统模式所欠缺的。“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是大势所趋,对于学生,可以针对同的学习内容提供了适合学生的个性化的指导教学。由此可见,将“互联网+”与高职高等数学教学相结合必将是时代新潮。

作者:叶春辉单位: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宪立,赵自强.问题驱动原则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泊然科学版),2014(1):49-52.

[2]王英霞.高职高专类学生的高等数学教学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版),2011(2):10-11.

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联系篇7

关键词:物联网;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F253.9文献标识码:a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后的又一次信息化产业浪潮,将催生一个巨大的新兴产业。目前,国内大约有20家本科院校开设了物联网专业或物联网工程专业,国内学校开设的物联网专业通常包括传感器原理、近距离无线传输技术、二维条码技术、物联网安全技术和物联网组网技术等相关教学课程。

1物联网专业基础课体系

由于物联网专业是新兴学科,所以各个学校所设置的课程也是千差万别。在经过充分的调研和分析基础上,形成了物联网专业基础课体系。该体系分成两大模块: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其中理论基础模块分成公共基础和学科基础;实践基础模块分成硬件基础和软件基础。

1.1公共基础模块

对于该模块,不同的学校差别不是很大,最主要的分歧是在高等数学和工科数学分析这两门课程的选择上。一般情况下,工科数学分析不仅包含了一般理工科“高等数学”的全部内容,通常还会加强和拓宽微积分的理论基础,注重无穷小分析思想的应用,在数学逻辑性、严谨性及抽象性方面也有一定的要求和训练。各个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由于线性代数在科学研究中的非线性模型通常可以被近似为线性模型,使得线性代数被广泛地应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线性代数一般是理工类专业必学的数学基础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对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路由、定位等技术的研究中有很多应用。大学物理课程是大学理工科类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为后继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程的学习及进一步获取有关知识奠定必要的物理基础。该模块的所有课程及课时安排可以用表1来描述。

1.2学科基础模块

对于该模块,不同的学校差别较大,在课程的种类、数量以及相同课程的课时安排上不尽相同。该模块的所有课程及课时安排可以用表2来描述。

物联网专业是基于计算机科学和其它相关学科发展而来,而数据结构课程在计算机科学中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基础课,数据结构是介于数学、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硬件三者之间的一门核心课程。数据结构这一门课的内容不仅是一般程序设计(特别是非数值性程序设计)的基础,而且是设计和实现编译程序、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及其他系统程序的重要基础。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是计算机专业中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系统地介绍计算机的组成结构及各组成部分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硬件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计算机网络课程对于物联网专业尤为重要,计算机网络是物联网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该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从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入手,介绍通信的基本原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及组成,体系结构,网络设计与组网技术,internet技术及tCp/ip协议,网络操作系统的使用,计算机网络安全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操作系统课程是在物联网中应用非常广泛的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前导课程,操作系统决定着物联网工作的效率。操作系统是用户和计算机的接口,同时也是计算机硬件和其他软件的接口。数字逻辑电路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及相关本科专业必修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字电路与系统的工作原理,学会使用标准的集成电路和高密度可编程逻辑器件,掌握数字逻辑系统的基本分析与设计方法,为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原理、嵌入式应用系统开发等课程打下良好基础。电子线路基础课程主要的授课对象是电子信息、通信类及其它相近专业本科生。

1.3硬件基础模块

在现有的高校物联网课程设置中,对于该模块的课程要求是差别最大的。我们是以偏计算机方向为基础进行研究设置的,本模块可用表3来描述。

工科物理实验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具有正确处理实验数据的初步能力;了解常用仪器的性能,并学会使用方法。针对物联网专业的特点应在试验中结合计算机技术、光纤技术、传感器技术、光谱技术、扫描隧道显微技术、X射线衍射技术和超声探伤技术等和物联网关联密切的技术。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是测控、电子、通讯、电气信息类等各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路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具备必要的实验技能。嵌入式系统与单片机课程是一门应用设计类课,也是一门工程实践性很强的课;必须设置实验课,加强实践环节。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做到开放实验室,还应做出课程设计,给学生以实际题目让学生完成,从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实际设计和动手能力,以满足社会对学生在单片机知识和实际设计能力方面的需求。

数字系统设计与硬件描述语言课程就是介绍如何利用VHDL等硬件描述语言来设计和验证一个复杂的数字系统的方法。C语言是一种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它既有高级语言的特点,又具有汇编语言的特点。它可以作为系统设计语言,编写工作系统应用程序,也可以作为应用程序设计语言,编写不依赖计算机硬件的应用程序。数学实验,就是利用计算机系统作为实验工具,将数学基本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重要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提高数学建模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见数学实验课程是非常重要的一门数学应用基础课程。工程制图基础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制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绘图和读图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及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2结束语

本文所探讨的物联网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主要是在计算机专业的基础之上结合电子、通信等专业进行的分析;不同的学校可以基于自己不同的专业特点、专业储备来进行调整,在这里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海涛,马建,熊永平.物联网技术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王汝林,王小宁,陈曙光,等.物联网基础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联系篇8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管理专业;创新驱动;云实训;学习分析

工业项目“面向移动智能设备的物联网中间件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编号:2015C31107),主持人:罗剑;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研究课题“基于学习分析的实训教学效果动态监控云模型设计与研究”(编号:2014045),主持人:罗剑;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面向学习分析的实训教学效果反馈机制研究”(编号:146231748),主持人:罗剑。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8-0081-05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到二二年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物联网技术应用,发展分享经济,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当代社会,伴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我国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对信息产业人才的需求稳步增加,对信息化人才专业技术水平的要求也在提高。信息管理专业具有理论与应用、技术与管理等交叉融合的特点,其内涵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也正是这种快速发展状态,使得信息管理专业教育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以互联网+为引领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兴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社会各行各业信息产生、传播和使用的模式日新月异,必须积极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时俱进建立长效的动态调整机制,紧跟时代步伐。

一、信息管理专业历史沿革和面临挑战

(一)学科的国际背景

“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学科上世纪70年代起源于美国,1967年GordonB.Davis[1]教授和同事最早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开创了管理信息系统专业教育,创建了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1972年,美国计算机协会(aCm)了首例名为“商业中的计算”硕士学位教学计划,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iFip)随之也了旨在“设计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的教学计划。两份重要的研究刊物――《管理信息系统季刊(miSQ)》和《信息系统研究(iSR)》于1977年和1987年分别创刊,加之1980年国际信息系统年会(iCiS)的举办,标志着此学科的正式建立。1995年信息系统协会(aiS)成立,标志着信息管理学科在国际学术界得到广泛认可。

(二)专业分布地域广需求大

我国“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发展可以追溯到若干相关学科专业的历史沿革。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招收了国内第一届情报专业本科生,次年该专业并入中国科技大学;1978年武汉大学开始招收科技情报专业本科生,中国人民大学招收了第一批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本科生;1980年清华大学首次试办管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198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始招收管理信息系统方向研究生,并编著出版第一本专业教材《企业管理信息系统》。199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专业目录》,出现了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它们是由科技信息学、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等专业统一合并而成,隶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2004年起教育部每两年颁布一次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信息管理专业隶属于电子信息大类中的计算机类。全国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管理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显示,目前共有290所高职院校具备信息管理专业招生资质,这些院校坐落于除海南、青海、以外的2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没有统计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地理区域分布广阔,各行各业信息人才需求数量庞大。

(三)成绩和挑战并存

面向典型工作任务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2][3]的职业教育理念于21世纪初被介绍到国内,对中国新世纪以来职业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已经成为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模式。自2006年教育部启动高职示范和骨干校建设以来,共有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和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3所高职院校的信息管理专业被列为示范或骨干国家重点建设专业,成为本专业建设的排头兵。这些院校信息管理专业教学均按照工作过程进行了重组,打破了以学科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为主的传统学科型教育,根据现实工作的要求,设计了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内容,构建了学生为中心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方式。以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经过3年的骨干建设,基于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增设和完善“供应链管理”、“会计基础与实务”、“企业管理”和“电子商务”等物流类课程、会计类课程与企业管理类课程,鼓励学生非专业拓展选课。融合计算机信息技术,优化基于物流与信息复合技能职业岗位任务与项目驱动的系统化“创新创业”it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建成面向现代物流业为主的生产业、服务物流信息化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后骨干时期网络调研浙江省14所高职院校,其中绝大多数院校将信息管理专业定位于培养具备计算机技术、兼备管理素质,面向各行各业信息规划、分析、设计和实施的高技能人才。主干课程含数据库、程序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网页设计、网站建设、电子商务、会计、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等类型,体现“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思路。也有部分院校结合自身特色和市场导向,将专业定位于某类方向,如网站建设方向、软件测试方向和电子商务方向等,适应合作企业订单式培养的要求。经过对浙江省内120家典型行业企业信息管理职业岗位任务的问卷调查发现,互联网+背景下满足企业需要的决策系统运维、物联网信息系统实施、移动办公支持等都是近期涌现的热门岗位。对比高职院校主干课程,不难发现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尚未体现互联网+变革的影响,仍然停留在互联网兴起的早期阶段,滞后于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难以应对行业企业职业岗位需求变化的大趋势。有些院校虽然已经建设有物联网系统工程、移动互联软件开发等专业,但是没有从专业互补融合的高度去探究信息加工处理手段的革新,进而修订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目标,形成协同创新驱动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和工作过程导向的任务驱动项目式实训教学体系。

二、互联网+创新技术

(一)商务智能实现决策智能化,提升企业竞争力

所谓商务智能(Bi,Businessintelligence),是指将数据仓库(Dw)、联机分析处理(oLap)、数据挖掘(Dm)等技术与企业资源计划(eRp)结合起来应用于商业活动的综合理论与技术,此一术语最早由GartnerGroup在1989年提出,力求从根本上帮助企业将数据转化为具有使用价值的信息或知识[4]。当前,电信、金融、零售、制造等行业对Bi的应用需求不断上升,但这些行业在应用Bi过程中出现了“精通人才匮乏”、“培训指导缺少”的问题。面对出现的这些问题,我国的本科院校都相继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是高职院校少有涉及到Bi的课程。

(二)移动互联网井喷式发展,拉动经济增长

近些年来,我国的互联网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普及率逐步上升,网民数量不断增加,规模和群体不断扩大。根据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6次的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6月,互联网网民的规模和普及率较2014年底提升0.9%,整体网民规模增速继续放缓。随着手机和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网民上网设备逐渐向手机端集中。由于手机方便、快捷的特点,我国使用手机的网民规模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在整个网民群体中所占的比例也逐年增加,而与之相比,通过电脑和平板上网的网民的数量则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电商行业的发展,手机移动端方便与及时的特性等满足了广大网民网上消费的需求,手机网购、支付、网上预订等成为了手机网民上网的重要目的之一,而且这部分网民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成为了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新的引擎。

(三)我国将物联网产业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面对物联网的巨大发展空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物联网列为国家首批加快培育的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各级地方政府面对万亿级市场以及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支持,纷纷把物联网列入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在政府的推动下,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已组建,国家传感网标准体系框架已经形成,我国的物联网发展进入产业化、标准化的关键时期。

三、互联网+创新驱动与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内涵建设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准确高效地处理组织内外日益膨胀的数据集合,形成优质it资产,为组织目标服务,始终是信息系统设计、开发、运行、维护的驱动力,客观上促成管理信息系统(miS)等课程在专业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一)创新开发商务智能课程,培养技能应用人才,破解组织大数据难题

在信息技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miS的体系结构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第一阶段miS体系结构为主机―终端结构或称网络文件服务器形式,现已淘汰。第二阶段的miS体系结构是Client/Server结构和Browser/Server结构,代表联机事务处理系统(oLtp),既通常所讲的业务信息系统或财务信息系统等。“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围绕C/S或B/S结构miS的设计、开发、实施等进行教学,可以称为面向传统的miS。随着近年来组织内外miS/eRp等oLtp系统的持续运行,产生了海量的事务型数据,对数据的管理和利用提出新的挑战,建设为决策支持系统和联机分析应用服务的商务智能系统成为组织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不可避免地强调对此类人才的社会需求。本科院校商务智能课程源自人工智能、决策系统、数据挖掘等,比较重视基础理论。高职教育强调培养“做中学”高技能应用人才,在传统miS课程基础上构建包容商务智能类课程的实践学业发展平台,既体现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又与管理技术等学科相融合,同时具备很强的操作性。学生通过对平台的操作学习,不仅掌握数据清洗、加载、转换、处理和展现的各个环节,还能通晓商务智能技术在组织管理领域的应用。

(二)改革程序设计类课程,打造移动的管理信息系统

无论是基于C/S或者B/S体系结构的miS课程,都是面向个人电脑构建miS桌面。移动互联网的爆炸式发展促成移动端应用占据各行各业信息化办公的相当份额,移动信息化客观要求miS不能仅仅局限于pC端,要向移动端扩展。从目前的市场占有率看,androidoS、ioS和windowsphone是主流移动终端操作系统,如表1。

从国家政策导向观察,android系统拥有的开源特性,提供给第三方开发商宽泛、自由的开发环境,允许任何移动终端厂商、用户和应用开发商加入到android联盟中来,作为移动信息化的开发环境是较为合适的。程序设计类课程培养学生严谨的设计风格和习惯,训练编程基本技能,为开发移动端管理信息系统服务。

(三)从互联网到物联网,信息系统数据来源多样化

传统意义上的miS是互联网数据采集和传输后加工信息的平台。随着物联网的兴起,miS数据产生的来源已经从人人交互扩展到人与物乃至物物交互。物联网是互联网络的应用扩展,可以说,物联网技术基础与核心仍是互联网。它通过各种有线和无线网络与互联网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在此过程中,定时采集的信息需要通过网络传输,由于其数量极其庞大,形成了海量信息。为了保障数据的正确性和及时性,必须适应各种异构网络和协议。因此,物联网是各种类型异构网络的集合,有必要对这些网络进行学习和认识,从而明确在物联网环境下miS数据来源的多样性。有别于物联网系统工程专业胜任物联网系统集成、测试、维护、产品营销与服务等岗位的高标准要求,信息管理专业培养重点在于了解如何从物联网汇聚节点提取数据并为miS所用,专业出发点不同因而培养目标各有侧重。

四、互联网+信息管理人才培养的构成要素

(一)目标

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和应用能力,掌握信息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大数据处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结合商务智能、移动互联和物联网等行业应用,面向经济、贸易、物流等信息的计算机采集、加工、整理、分析和开发利用领域第一线,从事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项目开发、实施和维护工作需要的实践能力强,拥有互联网+新业态转化传统产业的综合职业素养,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二)“451”与“0.5+1.5+0.5+0.5”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实现培养目标,需要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分解,在与国内行业专家充分沟通和交流的基础上,制定出集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一体的专业能力标准。标准包含4个层面:一是具有本专业特色的知识结构;二是个人基本素质;三是职业核心能力;四是拓展能力。人才培养要以这四方面的能力标准为为核心,通过工作任务与行动,构建“451”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在课程设置中,通过搭建不同的课程平台,设置丰富的课程内容,提供科学的课程方案,帮助学生锻炼这4个方面的能力,培养5种工作岗位(开发员、维护员、操作员、信息采编员和产品营销服务员)人才,在这个过程中要始终以1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其次,在课程进程上面,要采用“0.5+1.5+0.5+0.5”模式,在学生的每个学期设置不同的课程,不同学期的课程之间要遵循分阶段、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将教、学、做贯穿于这个学习过程中,并将这三者紧密结合,最终实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目的。将职业能力基础课程、核心课程、综合能力训练课程、毕业设计以及顶岗实习课程,依据分阶段、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根据学校的具体教学情况分配到不同学期中去。其中基础课程用1个学期(0.5年)去学习,核心课程用3个学期(1.5年)去学习,综合能力训练课程、毕业设计以及顶岗实习课程分别用1个学期(0.5年)学习。前5个学期要依托校内课堂、校内外的实训基地、校企共建生产仿真实训基地(校中企)以及云实践学业发展平台,最后一个学期则是进行顶岗实习。

(三)系统化综合实践指引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依据专业能力标准实施职业岗位任务与项目驱动的系统化弹性综合实践教学模式[4],搭建课程专项实践――课程综合实践――毕业综合实践的实践教学框架,重构高职信息管理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既要体现互联网+创新驱动的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又要适应我国现阶段高职信息管理专业的建设要求,还要符合行动体系典型职业工作顺序,能够为专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结合人才培养目标、职业服务面向和岗位要求,课程体系鱼骨图如图1所示。

一级项目由课程综合实践项目和毕业综合实践项目构成,并要将一级项目的内容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帮助学生获得从构思到运作的系统的训练;二级项目由6个组成,遵循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展现和决策的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以将整个课程体系有序地整合起来;三级项目基于每一个二级项目,将每个学习阶段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整合、梳理和分类,开设相关的三级项目,并以传统课程的形式出现。

(四)大数据云挖掘构建实践学业发展平台,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实践环节是教师在指定的校内和校外场所对学生开展专项实训活动,采取现场教师演示进而学生操作的方式进行。随着互联网+环境下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这种模式逐渐显露出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教师在同一时间面对多组学生的实训进程,由于学生经验不足,暴露的问题千奇百怪,教师并发处理的工作量很大,往往只能通过拉长教学周期缓解。第二,从人的认知出发,需要有反复思考的过程。然而实训一旦完成,由于设备的限制没有可能为学生提供巩固提高的机会,导致一些复杂的实操内容学生不容易掌握。为了培养一大批既掌握理论知识,又有熟练操作能力的信息专业高技能人才,利用大数据云挖掘构建实践学业发展平台,从而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成为必然选择。这样做的好处是,实训教学过程脱离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在任意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学习,完成教师安排的实训任务,从而辅助现场教学的多种不足。云实训使得教学关联方不再局限于有形的教学场所,极大地触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教学的主动性。进而改善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关系,更好地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知和理解,满足了混合学习、非正式学习、个性化学习和翻转课堂[5]等互联网+新业态下学习模式变革的需求。

(五)面向学习分析的人才评价和推荐体系

学习分析是以理解和优化学习过程及其外部环境为目的,对学习者及其所处情境的数据进行的测量、收集、分析和报告[6]。其目标是建立更好的教育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瞄准危险学生群体,评估影响学生完成学业和成功的因素,进而建立人才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互联网+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决定了学习分析数据获取的多源性,依托实践学业发展云平台学习与评估模块,我们可以攫取大量的学生在线学习数据,结合实训现场收集的主客观数据,按照数据来源、数据归属、数据类型、数据名称和操作对象,归纳实训教学场景可以提供的元数据,作为结构化查询数据集模板。运用频繁项集、决策树、贝叶斯分类、模糊集等数据分析工具和算法,建立从数据集到仪表盘展现的推理规则。这里的仪表盘是指学生、教师、教学管理者等教育利益关联方查询实训教学活动的可视化报告集,既信息展现端,其中呈现的结果是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动态评价,帮助建立学业评估的即时反馈机制。学生实践学业完成后,还可以从往届和应届学生数据库中的数据获得应届学生和往届学生签约企业之间关系(相似度),辅以企业数据库中各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学生和企业的各项特征为基础,通过特定算法计算得到某一权值,并以这个权值作为依据为学生推荐合适的企业,为企业推荐合适的学生,完成基于云数据挖掘的学业推荐,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形成良性的闭环反馈系统。

五、结语

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创造了新的发展生态,形成或即将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大量具备互联网+综合职业素养的信息应用高技能人才是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深化信息管理专业改革力度,将互联网+创新技术与专业建设的内涵紧密结合,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校企深度融合,符合“三标一系”(三标是指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一系是指系统化综合实践)的三个维度(是指由仿到真、由知到行、由专到综)协同创新驱动的高职信息管理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和任务驱动项目式实训教学体系成为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Davis,Golden.B.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s:ConceptualFoundation,Structure,andDevelopment[m].newYork:mcGraw-Hill,1974.

[2]赵志群.论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的综合性课程开发[J].职教论坛,2004(6):5-8.

[3]姜大源.“学习领域”――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模――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突破[J].职教论坛,2004(24):63-66.

[4]陈丽能,徐挺,孙慧平.毕业综合实践导引[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

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联系篇9

中学数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肩负着自身的历史重任,对培养和发展中学生素质意义重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结合教学理论与实践,将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数学知识的传授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中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素质教育贯彻于数学教学之中,使数学教学能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中心议题,是摆在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一、联系性教学

数学教学走向综合化,首先要把本学科知识联系融通。对此,人教版数学主编林群先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认识问题有两种方法。例如,你要了解一个城市,可以一条街、一条巷的走,逐个认识;更好的办法是坐上直升飞机,从天空向下观察,不仅可以清晰了解每条街、每条巷,更可以把握街道之间、巷子之间的关系,能够从总体上更直观、更清晰地把握。数学教学也应当这样,应当让学生坐上直升飞机来看问题。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课题学习”几大领域不是割裂的条块。这种对原先的代数、几何统整,并非简单地增删,拼贴,移植,而是进行了系统的综合与再划分。虽然教材编排注意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但混编和螺旋上升的处理方式使知识显得不太系统,这就需要教师引导。联系性教学把内容看作彼此相关的知识、工具,有可能以交织在一起的形式出现,如数形结合、数据处理、数学建模等。适时加强各领域的渗透与前后知识的综合,随着学习的逐步深入,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认识体系与合理的知识结构,也利于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第二十六章“二次函数”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联系。本章通过探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再次展示函数与方程的联系。可以深化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认识,又可以运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二次函数的有关问题。因为函数是初中数学知识的顶峰,综合性较强,教学时要特别注意联系已学知识。如,在第一节开头,用函数的概念对正方体表面积、多边形对角线数、产量增长等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用关于y轴对称点的坐标的关系说明y轴是抛物线y=x^2的对称轴。用平移描述函数y=ax^2与函数y=a(〖x-h)〗^(2+k)图象之间的关系。这样处理既利于知新,也益于温故。

二、综合性教学

数学教学的综合化,还体现为密切数学和其它学科间的联系。从多向、多维、多层的联系中寻找结合点,把“触须”伸进这些学科中,建立起数学通向其他学科的“互联网”,实现学科整合。

数学作为一种工具和普遍适应性技术,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大。它的简捷与理性,使之在研究诸多客观世界中不可缺少。教材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大量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入,进一步促进了数学教学综合化的发展。加强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是对数学知识的检验。反过来,其他学科又包含着很多数学因素,为数学提供鲜活的背景与素材。要用“大课程观”的理念将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起来。跨学科学习,消除学科间的隔膜,对如何挖掘其他学科的资源,利用数学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要“跳出数学教数学”。

八年级下册前两章,多处提到电阻、电压、功率、压强、杠杆等名词,如pR=U2,电压一定时,用电器输出功率是电阻的反比例函数。再如研究F=pS时,当压力为定值时,压强与受力面积成反比,利用函数图象来表示,p与S关系一目了然。这种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将促使学生更自觉地去探究知识。

另外,语文知识让数学表达简练、明白。学生比较陌生、定x又比较抽象难懂的概念,利用语文知识增加数学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往往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多媒体课件是解决教学重难点强有力的工具,教材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板块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多丰富的学习背景,如对位似、函数性质等知识探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加强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数学将被充实得更富于立体化、多元化,更富于时代性。

三、生活化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数学教学在立足综合性、着眼实践性的同时,要重点突出数学性,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方面在课堂上增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可以通过提炼生活场景中的数学因素引入概念,可以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身边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走出闭塞的教室,回归生活,在广阔的生活空间展开数学教学。鼓励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开展实践活动,将课堂与课外、教材与活动、学校与社会实现有机整合。

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联系篇10

关键词:管理决策数据挖掘技术

当前,大部分高校都拥有配套的管理系统,该系统具备海量数据储存和管理功能,彻底告别了手工记录信息和数据的年代。不但节约了纸张,更有效提高了高校管理数据和信息的效率。然而我国高校没有有效利用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因此研究数据库挖掘技术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十分必要。

1数据挖掘技术的流程

数据挖掘技术能够将海量数据展开分析和处理,再把整体数据库中存在规律的数据整合起来,实施该技术主要包括以下五个环节。目标定义:该环节中要与有关领域的背景知识相结合,清晰、精确的定义出数据挖掘目标。数据准备:在该环节中要搜集、选取数据源中的数据,处理已选数据,将其转换为适合数据挖掘的形态。数据挖掘:该环节是数据挖掘技术的核心,即采用关联规则法、分类分析法等各种数据挖掘方法把数据中隐藏的知识和规律发掘出来。结果表示:在该环节中可以以用户需求为依据,将挖掘出来的知识和规律转变为用户能接受和理解的形态。知识吸收:该环节中,主要是把挖掘结果与指定领域中的需求相结合,在该领域中应用发掘出来的结果,为决策者提供知识,是数据挖掘的终极目标。

2数据挖掘技术在教学质量评估中的应用

2.1运用关联规则法挖掘数据库中的信息

评估老师教学质量不但是评定教学效果的重要部分,也是评定教师职称的重要根据,因此是高校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目前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是搜集、统计学生的成绩和以及对老师的评价,然后加权算出老师的总得分,作为评估该老师教学质量指标。这种方法非但不科学,其权威性也较低,因此需要深挖数据的相关性,本文采用了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法挖掘数据中的规律和知识,为评估老师教学质量提供有力根据。运用关联规则法挖掘数据,其规则方法为“XY,置信度为c%,,支持度为s%”。关联规则中置信度为c%:在整体事件D集合中,如果既能够符合事件X中拥有c%的需求,也能够符合Y的要求。那么就用置信度来表示关联规则的强度,被记录为confidence(XY),置信度最小值用minConf来表示,通常置信度最小数值由客户提供。关联规则中置信度为s%:在整体事件D集合中,如果既能够符合事件Y中的s%的需求,又能够符合X要求。用支持度来表示关联规则的频度,把支持度的最小数记录用minsup(X)来表示,通常支持度最小数值由客户提供。频繁项集合:当X项集的支持度大于等于用户设定好的最小支持度时,那么频繁项集是X。通常关联规则包含两个环节:①把全部频繁项集从整体事件集中选出;②运用频繁项集产生关联规则。在这两个环节中关联规则效果和性能是否良好取决于第一个环节。

2.2关联规则分析在评估教学质量中的运用

第一步是准备数据期,在某大学的教学管理系统中将五百条与教学评价有关的记录从数据库中随机抽取,并挑选出老师编号、学历、性别、教龄、评估分和职称这六个属性,并将相关数据从数据库中提取。比如把讲师、副教授和教授等职称转化成11、01、00等编码,表1就是制定的评价教师教学记录表。第二步采用关联规则分析法把90分以上评价分数作为检索目标和判断标准,也就是将≥90分作为判断是否是高教学质量阙值。通过检索有143条记录符合标准,即设定最小的支持度为10%,置信度则为15%,得出下表2的关联规则。最后一步评价本次实验的结果。由上表得知,学生喜欢男老师和女老师的程度大致相同;学历愈高的老师,给予他们的教学评价也就愈高,即学历和教学评价成正比,这也说明了学历高的老师其基本功与学历低的老师相比,前者基本功更为稳固,也有较高的科学研究水平;有较长教龄和较高职称的老师,其教学质量也越高;此外,在支持度中可以看出,高校教授和高学历人才越多,说明其办学能力也就越高。

3结语

高校管理系统作为教学信息化的重要举措,只是起到搜集和储存海量教学信息的作用,并没有挖掘出海量数据之间的相关性,而在本文中把关联规则法运用在教师教学质量评估中,在数据中挖掘有价值的知识和规律,使评估教师教学质量更具有科学性,因此在高校管理中全面应用数据挖掘技术,能为高校深化教学改革提供新的契机。

参考文献

[1]江敏,徐艳.数据挖掘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24):541-54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