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对待特殊儿童的教育方法十篇对待特殊儿童的教育方法十篇

对待特殊儿童的教育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35:40

对待特殊儿童的教育方法篇1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庭支持;特殊教育

近年来,特殊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发现传统的学校教育在特殊教育领域出现了很多弊端与不足,家庭是社会的核心单位,同时家庭更是特殊需要儿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单位。同时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离不开家庭教育。由于其独特的身心发展特点,大部分特殊儿童大量的时间都是待在家里与父母共同度过的,父母对其实施的补救措施和教育直接关系到他未来的康复情况及后续发展。相关的研究开始出现,特殊儿童家庭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家庭的和谐,影响特殊儿童的健康发展,了解目前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情况能够有效的反映目前社会对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有效的投射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庭教育与及家庭支持

(1)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是特殊教育的组成部分,三方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对于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家庭教育更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上,家庭教育早已存在,最有影响力的是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家庭教育发展至今已成为一门较为成熟的学科。而特殊需要儿童由于其身心的缺陷与障碍,他们比正常儿童更需要家庭教育。特殊需要儿童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环境中对身心异常儿童进行的教育,包括两种形式:由特殊教育教师或其他专业人员进行个别教学和辅导,对象是因某些疾病或其他原因不能到校学习的学龄特殊需要儿童和学龄前特殊需要儿童,同时为家长提供咨询服务;由家长或其他家庭成员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教育和训练,其重点在于通过儿童日常生活,养成良好习惯,配合学校做好儿童的教育教学工作。

(2)家庭支持是社会生态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微观支持系统。家庭支持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包括家庭资源、家庭的关系、家庭功能、生命周期等内容。家庭资源方面设计到家庭的特征、家庭背景、家庭规模、家庭的形式、家庭成员的个人特征。家庭资源在家庭支持系统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包括物质资源与精神方面的支持,涉及到特殊需要儿童的生存的各个方面和学习方面。家庭关系是指存在家庭中的各种关系,例如夫妻关系、亲子系统、兄弟姐妹系统,不过还要包括家庭以外的亲戚、社团、同事、社区人员、专业人员的系统。近年来,亲子关系的协调已经成为普通家庭和谐的重要方面,对于特殊需要儿童来说,这是关系到他们的身心发展是否良好的重要方面。

二、家庭教育及家庭支持的原因

(1)家长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家庭作为特殊儿童的生理发育和身心养护的主要场所,家长也是老师,也可以并且应该支持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长拥有自己的教养方式,同时有他们自己一套运用于校外学习情境的课程和教学风格,而且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家庭教育。因此,如果特殊需要儿童想要获得校内外充分的潜在的学习体验,就需要家长和教师之间紧密合作。

(2)家长对儿童的学习情况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和热情:在专业人员试图帮助儿童学习的时候,经常向家长传递这样的信息:教师比家长更关心儿童。

(3)家庭可能是特殊需要儿童教育中唯一的一个成人团队,在持续教育的所有进程中:在儿童教育生活中,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会遇到很多、不同的专业人员。我们应该树立以一种持久的、以家庭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4)家庭比任何人都更好地了解儿童的某些方面,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每年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有限,校外时间可能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信息,促成他们兴趣的培养、动机的形成、习惯的养成、纪律与规则的训练。需求的产生以及健康状态的保持甚至忧虑及压力的出现等。

三、中国特殊教育中家庭教育的现状

要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就必须考虑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制约因素和存在的客观困难。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制约因素包括家长的自身素质、对子女的态度以及家庭的经济状况几个方面。目前,我国在这几方面都不容乐观:

(1)家长的素质及文化修养有待提高。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尤其是父母,他们是特殊需要儿童的启蒙老师,是与儿童朝夕相处的人,了解儿童所有的习惯与爱好,为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提供了可能。然而家长的素质及文化修养显得尤为重要。家长自身素质的高低,是直接关系着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目前,我们特殊需要儿童的家长无法接触专业的特殊教育理论,没有科学的、合适的教育方法,文化素质低等这些因素成为特殊需要儿童家庭教育的不利因素。

(2)家长的教育态度不积极、教养方式有待改变。在特殊需要儿童家庭中,亲子关系成为重点。很多研究都表明,特殊儿童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环境的剥夺而致使儿童早期经验的缺乏,如缺乏母爱、缺乏社会性接触、缺乏有益于智力发展的感官刺激等

(3)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同时,其他服务机构对家庭教育的支持不够,而已有的支持也是散漫的、无组织的支持,缺乏指导或统一的指导。

四、开展家庭教育与家庭支持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特殊需要儿童家长的特殊教育理论的学习。家长通过学习理论,可以了解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就不会盲目的采取不当方法与措施教育儿童。同时家长多参加相关的培训与活动,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可以制定合适的家庭教育计划,传授文化知识,帮助儿童更好的融入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中。

(2)改变家长的不良态度。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态度是一个重要的素。加大传媒的宣传,教育部门要向家长讲授对特殊儿童进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家长明确家庭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从而能够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子女教育。

(3)帮助解决特殊需要儿童家庭经济能力低的情况,主要是指解这些家庭家长的就业问题,这样提高他们的家庭收入,提供特殊需要儿童教育所需的费用。

(4)相关教育部分积极配合。整合资源,发挥医疗卫生机构、社区服务机构、学校、幼儿园、福利企事业单位、残疾人活动场所等现有机构、设施和人员的作用,将对特殊需要儿童家庭支持纳入社区建设和基层卫生工作中。

参考文献:

[1]左玉婷,卢珊,周芸芸,曹梦希.孤独症儿童家长亲职压力及焦虑抑郁状况――融合教育与特殊教育机构的比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4)

对待特殊儿童的教育方法篇2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残疾儿童;入学难;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129(2016)12-0116-07

一、问题的提出

1.关于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学校是指由政府、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的专门对残疾儿童、青少年实施的义务教育机构。人类的普通教育已经发展有几千年,而特殊教育却只有短短200多年的历史。1760年,法国人莱佩在巴黎创办了第一所聋哑学校,公开招收聋哑学生,为世界特殊教育的发展揭开了序幕。1784年,法国人霍维在巴黎建立了第一所盲人学校,该校采用了凸字触摸盲文教学法来进行教学。美国的智力障碍儿童教育开始于1839年,当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盲校中伴有智力障碍的儿童进行教育训练。1948年,韦伯在马萨诸塞州的Barre开办了第一所为智障儿童单设的特殊教育学校。随后美国各州陆续开办了智力障碍儿童与成人的教育训练机构。20世纪世界各国特殊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从过去的按残障分类教育,到强调不论残障类别,都要享受平等合理的教育,以至于残障人士能融入社会生活,并获得合理的“生活品质”。

2.关于“残疾儿童”群体或概念。《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将残疾人定义为包括肢体、精神、智力或感官有长期损伤的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将残疾人定义为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残疾儿童是指残疾人中0-14岁的儿童,属于残疾人之别的群体。

3.关于武汉市残疾人和残疾儿童数量。武汉是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是华中地区金融、交通、文化的中心,属长江中下游特大中心城市,常住人口1033.80万人,户籍人口827.31万人。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武汉市约有43.8万残疾人。根据市残联2014年年度统计,武汉市残疾人办证数为157754(见表1)。关于残疾儿童的数量,由于社会习俗影响,有些家长把残疾儿童当作隐私不愿暴露,加上目前社会对残疾儿童的管理和福利滞后等原因,目前尚无准确数据。保守估计,全市0―14岁残疾儿童数应在5000人左右,其中自闭症儿童2000多人,智障儿童2000多人,脑瘫儿童等1000多人。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所有残疾儿童都有权利接受义务教育。据进一步调查显示,全市13个辖区,其中江岸区、江汉区、■区、汉阳区、武昌区、洪山区、青山区7个中心城区及东西湖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汉南区6个新城区(远城区)中,目前共有特殊教育学校9所,其中主招智障生2所,盲校1所,其他学校以招聋哑生为主。在7个主城区中,江岸、■、武昌、洪山4个城区计有6所特殊教育学校,其他江汉、汉阳、青山3个城区没有特殊教育学校。整个汉阳地区,包括汉阳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在地域上与他们相连成片的汉南区,没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另外,全市没有一所公办特教幼儿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161号令颁发的《残疾人教育条例》(2011年1月8日《国务院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进行了修订),第二条指出:实施残疾人教育,应当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并根据残疾人的身心特性和需要,全面提高其素质,为残疾人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条件。残疾儿童属于弱势群体,其家庭在经济、精力和心理、康复以及教育方面面临一定的困难。目前武汉市残疾儿童中,尚有较多的残疾儿童没有机会接受义务教育。武汉市目前主要针对听力障碍、视力障碍以及智力障碍三类残疾儿童设立了特殊学校,其他类型的残疾儿童例如自闭症儿童以及多重残疾儿童面临着无法接受义务教育的困境。

二、武汉市特殊教育的发展现状

武汉市的特殊教育在上世纪30年代由外籍牧师创办,至今已有80多年的发展历史。改革开放后,经过30多年的发展,武汉市的特殊教育有了一定规模,特别是在聋哑学生的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截至目前,武汉市的特殊教育学校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体系(见表2)。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武汉市在残疾儿童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和进步,但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1.有关部门对特殊教育的认识有待提高。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能有效促进人类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对个人来说,个人通过受教育提高素质,同时获得谋生手段和实现个人发展。特殊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要求和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发展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目前特殊教育在我国各地区的实施情况有很大的差距,表现在政府和社会对特殊教育的关注和认识不够,在发展过程中投入不足。

保障每个人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重视特殊教育是20世纪以来人类的共识。194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应当给一切人以受教育的充分而平等的机会”的工作目标,给特殊儿童受教育机会和权利也是一个国家教育公平、社会公平的具体体现。特殊教育的发展对于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体现教育公平原则,减轻残疾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提高特殊需要人群的素质、促进国家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2.残疾人家庭对特殊教育的认识有待提高。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逐步建设中,一些旧的认识和习俗还深深地存在于普通老百姓的思想意识中,有些家长认为家有残疾儿不光彩,尽量隐瞒孩子的病情,不愿带孩子出来“示人”。另外,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尚在逐步完善过程当中,社会对残疾儿童的家庭津贴政策不足,大多数残疾儿童家庭经济面临着较大困难,有些家长认为给孩子吃饱穿暖就可以了,不去争取孩子受教育的权利。残疾病情较轻的儿童通过教育训练,能让他们和普通儿童一样掌握知识,学到生存的技能,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而中重度的特殊儿童在接受适当的教育与训练以后,也能做到生活自理,从而减轻对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减少抚养他们的经费。

3.需要增加特殊教育学校数量和平衡布局。从数量上来说,武汉市是一个拥有1000多万常住人口的特大城市,目前特殊教育学校只有9所,在校生人数1000人左右,远远不能满足保守估计约5000名残疾儿童的入学需求。另外,目前武汉市特殊教育学校地域布局不够平衡,主城区内的特殊教育学校主要集中在武昌区、洪山区、江岸区和■区,江汉区、汉阳区、青山区均无特殊教育学校。在特殊教育学校招生类别方面也表现出不平衡。全市现有的9所特教学校中,主要是针对听力障碍、视力障碍以及弱智三类残疾儿童设立的特殊学校,招收聋哑学生的学校最多,智障生次之,盲生又次之。目前武汉市户籍的聋哑、盲童生源严重不足,由于师资及管理原因,现有特殊学校又很少招收自闭症等疾患学生,但残疾儿童中自闭症患者呈快速上升趋势,且他们参与健全学生融合教育困难重重,效果不佳。自闭症患者的早期教育干预对自闭症患者将来融入社会,能自食其力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市其他类型的残疾儿童例如自闭症儿童以及多重残疾儿童面临着接受义务教育的困境。

4.增设残疾儿童幼儿园。“十一五”期间,我市学前教育发展严重滞后,公办幼教资源不足,“入园难”问题较突出。“十二五”期间,我市新、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力争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人数达到全市在园幼儿总人数的60%以上,等级园数量占全市幼儿园总数的85%以上。但残疾儿童幼儿园建设尚为空白。因而必须增设残疾儿童幼儿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考虑残疾幼儿园的合理布局,以满足社会需求。

四、对策和建议

1.加大投入增加特殊教育学校和幼儿园数量。武汉市“十二五”教育规划提出,对农民工子女、农村学生和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困难群体、特殊群体的教育权利高度重视。“十二五”期间,我市将提高公办学校“融合教育”水平,建立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全方位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学生资助全覆盖;确保每一名少数民族学生、残疾儿童、“问题学生”享有同等教育权利;《武汉市普通中小学布局规划(2013―2020)》将全市普通中小学布局规划面积由原来的中心城区扩展到都市发展区到现在的全市域,为全市中小学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了足够的土地空间,构建起覆盖城乡、均衡分布的学校布局体系。“十二五”期间,还重点加强了7所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学校添置必要的教学、生活和康复训练设施设备。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对特殊教育的支持力度仍显不足,尚未充分体现特大中心城市教育发展的普惠性。

根据“十二五”期间的预测,全市出生人口2015年左右达到峰值,数量将达到约8.5万人。近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预计出生人口会有新的增加。按照优生学统计,在现有的科学条件下,残疾儿童在出生人口中仍不可避免。

为此笔者建议,加快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和建设,各级政府部门尤其应加大对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采取措施,激励社会兴办一批高质量且具有特色的特殊教育学校,首先建立能够针对所有类型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学校;其次普及到各个城区,方便残疾儿童入学。在残疾儿童幼儿园的建设上应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充分体现武汉由教育大市向教育强市的转变,使武汉市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使武汉市教育总体水平和综合实力更快进入国内教育一流城市行列。

2.提高教师待遇,加强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培训。目前,我市特殊教育师资力量明显不足,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教师待遇比较低。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工作有其特殊性,每天应对的都是残疾患儿,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的工作环境相较于普通教育者更差一些,然而工作强度较大。但是他们的福利待遇相对普通教育者明显偏低,导致教师队伍不够稳定,师资明显不足。《残疾人教育条例》第三十五条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从事残疾人教育的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并采取措施逐步提高他们的地位和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和条件,鼓励教师终身从事残疾人教育事业;二是培养培训特教教师的学校和机构不足。目前特教教师队伍中,受到特教专业训练的教师数量不足,在职的特教教师也缺乏足够的继续教育的机会和平台,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为此我们建议,增加特殊教育学校数量和建筑面积;增加特教教师编制;实行特教教师资格制度;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市属高校加强特教研究和教学,增加特教教师的培养和在职教师培训的机会。

3.提高随班就读模式的管理质量

对待特殊儿童的教育方法篇3

关键词:特殊儿童家长团体;功能;运作

中图分类号:G7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2-0158-02

目前我国特殊儿童家长找不到社会支持组织,在许多地区,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还不能为特殊儿童家长提供相应的帮助。有些地区即使建立了特殊儿童家长资源中心,但能够直接为特殊儿童家长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不多。特殊儿童家长面对特殊儿童出现的教育及康复困难,得不到相应的专业帮助。因此,作为特殊儿童家庭支持的一种重要形式——特殊儿童家长团体的建立,对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及康复训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特殊儿童家长团体状况

1.特殊儿童家长团体的含义

特殊儿童家长团体是指由特殊儿童家长组建或有特殊儿童家长参与的社会组织,其主要职能是为特殊儿童家庭提供社会支持。家长团体的建立可以提高特殊儿童家长科学育儿水平,改善家长与特殊儿童的亲子关系,还可以缓解特殊儿童家长的心理压力,为特殊儿童家长提供教育及心理上的帮助。特殊儿童家长团体有多种形式。我国的特殊儿童家长团体主要有残疾人联合会协办的家长协会、社区康复站、家长资源中心、特殊学校的家长会以及各地民间的家长小组、家长联谊会、家长俱乐部、亲子学校、家长学校、父母工作坊等形式。这些机构通过康复知识讲座、组织特殊儿童主题活动及政策引导、康复咨询、转介服务、心理疏导等,为特殊儿童家长提供专业指导。同时,团体还定期组织心理沙龙、心理健康讲座、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传播心理健康知识,缓解家长们的心理压力,使他们能够积极乐观地对待孩子的教育和康复。

2.我国的特殊儿童家长团体

根据《2001年中国0~6岁残疾儿童抽样调查》,我国约有0~6岁残疾儿童141.7万,每年约新增0~6岁残疾儿童19.9万[1]。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绝大多数留在家中,由家庭教养,特殊儿童家庭由此承担了比正常儿童家庭更多的责任。为了保障特殊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许多机构团体和个人也纷纷向特殊儿童家庭伸出援助之手,成立了各种类型的特殊儿童家长团体。如重庆智障儿童亲友会、广州扬爱家长俱乐部、长沙红豆特殊儿童家长联谊会、澳门弱智人士家长协进会等。但我国特殊儿童及家庭的需求与所应提供的教育服务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各地特殊儿童家庭获得社会支持的力度极不平衡。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和城市对家庭的社会支持力度较大。如2006年,江门市残联特殊儿童早期训练教育中心成立了“特殊需要儿童家长资源中心”,无锡市成立了“特殊需要儿童家长资源中心”,这些组织聚集、整合了社会各界资源,为特殊需要儿童家长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交流互助平台。但是,在中西部广大地区,受经济及文化发展的影响,诸多特殊儿童及其家庭处在被动、回避、等待及无奈的状态,社会支持十分有限。黄晶晶、刘艳虹的调查表明,家长对在社区中创办家长学校表现出较高热情。但调查显示,91.9%的家庭表示所在社区从未开展过关于特殊儿童家长的培训。这充分说明,目前在传达特殊儿童康复和教育知识及方法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供求失衡[1]。

二、 特殊儿童家长团体的功能

1.保持家校协调、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家庭是人类的需要,是社会的细胞。一个温馨、和谐、美好和幸福的家庭不仅是社会繁荣与进步的保证,而且也是每个社会成员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因此,家庭对于个体(尤其是儿童)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同步,方能收到教育实效,也是保证教育成功的条件。随着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推进,很多中小学都相继建立起家长会、家长小组、家长俱乐部等各种形式的家长团体和组织。特殊儿童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他们更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特殊儿童的家长面临的经济压力及精神压力远远超出普通家庭,因此特殊儿童家长团体的建立对特殊儿童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2.为特殊儿童家长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

与普通儿童相比,特殊儿童本身的特点不仅增加了父母养育子女的困难,而且会带给家长更多的经济、情感及心理上的压力,所以特殊儿童家庭需要更多的理解、帮助与支持,父母需要更多地参与,家庭、学校、社会之间需要更多地合作,才能让特殊儿童获得最大的收益。特殊儿童的家庭支持是特教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特殊教育工作者在开展特殊儿童教育教学与康复训练工作的同时,也应承担起培训家长及与家长沟通的责任,进而促进家长的成长。

3.有利于保障特殊儿童的合法权利

特殊儿童家长团体可以通过有组织地开展各种活动,使全社会更加重视和关注特殊儿童群体。通过家长与社会的沟通,获得社会的帮助和支持,如孩子入学、就医、择业、获得社会服务及法律保障和维护权益等方面。美国于1948年成立了脑瘫联合会(United Cerebral palsy asso-ciation),1950年成立了全美智力落后公民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tarded Citizens,现称the aRC)。这些特殊儿童家长团体组织的建立推动了美国《残疾人教育法》的颁布和修订,不仅保护了特殊儿童的受教育权,而且也使得家长们的权利得到立法的确认[2]。我国特殊儿童及家庭目前从社会及政府获得的援助和支持非常有限,相关服务除了残联给予特殊儿童家庭有限的物质帮助,还有一些特殊教育学校、民间特教机构等为家庭提供的一些专业技术服务外,更多时候特殊儿童家庭不得不单独承受这份不幸和责任,家长往往孤军奋战、势单力薄、信息闭塞、无奈无助,伴着孩子走得十分艰难。因此,特殊教育工作应调动社会资源,给家庭和家长以更全面的支持。

4.为家长提供情感倾述和信息交流的平台

通过家长之间的相互联系、交流及相互帮助,可以使家长们相互理解。在共同活动中,相互探讨,相互启发,彼此之间交流经验,提供对特殊儿童教育及康复的各类信息,使家长们增加知识和经验,以提高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和康复的水平和能力,提高他们对特殊儿童养育的信心。在团体交流中,家长们通过诉说对特殊儿童培育的艰辛,可以引起家长们的共鸣,使他们的心理得到最大程度的安慰,起到宣泄压抑消极情绪及减轻心理压力的效果。Solomon 等人的研究表明,特殊儿童家长从组织中获取信息,对组织内其他成员有所帮助以及从交流中学会如何与专业人员相处等,从而提高他们的控制感,降低他们的无助感;在组织中相互分享经验、获得认同、建立友谊使他们更有归属感;特殊儿童家长间的交流也会使他们变得自信,学会如何更好地与自己孩子相处[3]。

另外,家长团体通过有组织的活动,使教师及相关专家参与进来,可以使家长、教师、研究人员团结起来,相互支持理解,既能促进特殊学校或机构的教学,又能做好家庭教育,也可以促进对建立特殊儿童家庭社会支持模式和体系的进一步研究。

三、特殊儿童家长团体的运作

1.特殊儿童家长团体的筹建

家长团体成员的主体应该由各类特殊儿童家长组成,但组建特殊儿童家长团体完全依靠家长仍有许多困难。特殊儿童家长团体是一个社会组织,其活动的开展需要很多条件,如活动场所、活动的开展和运作等都需要政府及相应的社会团体及特殊儿童教育机构进行组织协调。在家长团体筹建过程中,可以积极协调特殊儿童家庭、特殊教育机构、残联和民政等管理部门以及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等,形成一个自然支持与专业支持有效结合的支持系统。从目前已经建立的特殊儿童家长团体来看,也主要由政府、社会团体及相关特殊教育机构或热心特殊教育事业的人士来组建。如“江门市特殊儿童家长资源中心”,就是由江门市残联特殊儿童早期训练教育中心组织成立的,而广东“扬爱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则由英国布恩?史德福博士和他的夫人玛莲女士创办的。当然,也有一些由特殊教育研究机构或与特殊教育培训机构共同筹建的,如“绥化市特殊儿童家长团体”是由绥化学院特殊教育学院与绥化市聋儿康复中心共同组织筹建的。

2.特殊儿童家长团体的工作形式

在家长团体的运作中,可以充分利用多方资源,尝试采用亲子讲座、系列讲座、家长交流会、家长读书会、家长成长课程、亲子活动、到宅服务等多种形式为特殊儿童家庭服务。

(1)开办培训班

利用晚上、周末或节假日,举办中短期学习班,由工作组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就家长所需知识进行介绍、讲解,回答和解决家长的问题,系统地向家长介绍有关特殊教育与康复训练的基本知识。还可以向家长不定期印发康复知识、宣传资料,还可以由教师组织家长开展亲子交流活动,如果有需要,老师们还可以帮助家长们制订一个家庭康复训练方案。

(2)举办座谈会

国外许多儿童教育机构都组织了家长小组,每组五六个人,有一个教师联系指导。家长小组定期开会,观看孩子的录像,讨论共同感兴趣的问题。特殊儿童家长教育也可以借鉴这种方式,由家长、专家、教育工作者及管理人员等参加,交流孩子学习和训练的进展程度,了解彼此关心的情况以及在合作方面的期望等,使家长在宽松的气氛中畅所欲言,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3)开展亲子教育

应考虑家长的不同需求与实际问题,为他们提供合理的教养观念及亲子沟通技巧和情绪调控方法等,以有效地增进父母教育的效能感,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同时,组织家长参加儿童的训练活动,或在一些特别的时间参加儿童的生日晚会、运动会、游园踏青等,以促进儿童和父母之间的联系。

(4)开展心理咨询服务

可以针对特殊儿童家长开展团体心理咨询服务,如定期或分类组织心理沙龙、心理健康讲座和团队心理辅导等,传播心理健康知识,舒缓特殊儿童家长长期超负荷的精神压力,帮助特殊儿童家长更好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巧妙应对心理压力,建立良好心态,积极乐观地对待孩子的康复和生活。

(5)成立家长读书会

成立家长读书会的主要目的是以图书为媒介来构建家长与特殊儿童沟通的平台。一方面,各种书籍、刊物、手册等资料可以向家长传达相关知识、经验或信息;另一方面,读书活动可以激发家长的教育责任和意识,改进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方式,增进家长的教育信心和能力,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4]。

参考文献:

[1]黄晶晶,刘艳虹.特殊儿童家庭社会支持情况调查报告[R]. 中国特殊教育,2006(4):4-9.

[2]李继刚.特殊儿童家长与美国特殊教育立法的关系及其启示[J]. 外国教育研究,2009,11(36):36-39.

对待特殊儿童的教育方法篇4

特殊儿童是指身心发展上与普通儿童有较大差异、在正常范围之外的儿童。特殊儿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特殊儿童,是指正常儿童之外的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肢体残疾、言语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多重残疾等残疾儿童和超常儿童、问题行为儿童等。狭义的特殊儿童是指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在教育的过程中,怎样来树立特殊儿童健康的心理呢?

健康的心里是指人的知、情、意三者内在关系的协调,心理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体内外环境保持平衡和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发展健全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经历和愉快情绪。因此,拥有健康的心理是特殊儿童进行学习和生活的前提。

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肢体残疾等儿童自身的缺陷对他们的学习和认识活动,以及个性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情绪、个性及行为等方面都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障碍。现我就当前特校儿童常见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产生原因及其如何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特校儿童常见的心理特征

自卑而孤僻是特校儿童最常见的心理特征。他们往往不能正视自己的生理残疾,认为自己永远比健全人差,加上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毕业后就业的限制及社会传统的偏见,使之丧失自信,遇事畏缩,有的甚至自暴自弃。

由于这种自卑心理和残疾原因,特殊儿童不愿和健全人沟通,喜欢独处,久之形成不合群的性格。敏感而多疑是特殊儿童最显著的心理特征。他们对周围事物非常敏感,不管与自己有无关联,都会表现出猜疑和焦虑情绪。这是因为特殊儿童生理上的缺陷造成对客观事物感知不全面,容易产生错觉,加上残疾的缺陷,使特殊儿童的思维还停留在直观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缺乏抽象逻辑思维,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有相当一部分父母,当发现孩子有残疾后,会产生负罪感,认为孩子的残疾是自己疏忽造成的,有“赎罪”心理,对孩子百依百顺,溺爱放纵,养成特殊儿童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和依赖性,缺乏自立自主能力。特殊儿童情绪不稳,容易急躁冲动。如自认为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或曲解其原意时,就过分激动,态度生硬,乱发脾气,不听劝告,甚至大打出手,常常表现出过度激动。

总之,特殊儿童中产生的这些心理障碍,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特殊儿童残疾缺陷的自身因素,也有父母的管教方式和教育态度等家庭因素,以及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人们对他们的态度等社会因素。

二、用爱构建良好的教育途径

教育途径是指为了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完成规定的教育内容所采取的具体渠道,是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教育组织形式。?特校教育里面的教育途径又将是怎么样的呢?

1.引导特殊儿童正确认识自己的缺陷,树立自信心。我认为作为特殊教育的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特殊儿童的优点,及时给予鼓励。同时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让其也有自豪之处,从而认识到自己虽有缺陷,但并不是一无是处的。特殊儿童受残疾的局限、认识能力较低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所获成功的几率不高,教师应从特殊儿童的长处和优势入手,积极为他们创造一些有利条件,适时采用激励手段,让特殊儿童通过自己的努力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能力,逐步树立自信心。同时要用典型生动的事例,如海伦凯勒、张海迪,以及身边的残疾人成功的事迹,激励特殊儿童克服生理残疾,刻苦学习,立志成才,形成奋发向上的健康心理。

2.优化教学方式,努力提高特殊儿童的知识水平。提高特殊儿童的文化知识水平,是消除特殊儿童心理障碍,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教师应根据特殊儿童的个别差异制定相应合理的学习目标,做到因材施教。充分运用特殊儿童的生理补偿功能,采用演示法、观察法、比较法等手段,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特殊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消除畏惧、紧张情绪,树立学习信心,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共同讨论,互相启发,协作互助,在愉快的氛围中交流感情,获取知识,增进友谊,构筑爱的桥梁,培养特殊儿童的健康心理,促进特殊儿童健康人格的发展。

3.努力提高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其能够进行社会交往。必须努力丰富特殊儿童的课余生活,为特殊儿童进行正确的判断和推理提供机会。教师要结合残疾学生的残疾类别给予合理的教育教学,培养特殊儿各方面能力。

4.特校教师要以身作则,以健康的心态影响特殊儿童。作为与特殊儿童朝夕相处的教师,往往是特殊儿童崇拜和模仿的对象。教师时时处于特殊儿童的观察、注意之中,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特殊儿童。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教师的健康心理是促进特殊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5.教师要密切联系家长,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特殊儿童许多心理障碍的形成,和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教育态度有很大关系。如果父母采取溺爱的或独裁的,甚至拒绝的态度,特殊儿童就会表现出适应性差、依赖性强、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等特征。因此,可通过家访或开家长会的方式,帮助家长了解特殊儿童心理特征,学会一些有关特殊儿童教育方法的实用技巧,使之能更好地和自己的孩子沟通,正确对待自己的孩子,积极配合学校教育。

对待特殊儿童的教育方法篇5

关键词:特殊教育特殊儿童课程

一、课程体系的含义

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孔颖达《诗经・小雅》中,“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宋代的朱熹,也曾多次提及课程,“宽著期限,紧著课程”。在西方国家,英国的教育家斯宾塞认为课程就是“currere”,即跑道的意思。综上所述,课程都有在一定的程序下进行活动的意思。

课程在广义上讲,即学生在学校的安排与教师指导下,为达到教育目的,所从事的一切有程序的学习活动与经验。在狭义上,指学校提供的学科,和这些学科欲达到的知识技能目标,具体为课程纲要、课程标准、教学指导、教学参考书、教科书等。

课程主要涉及五个问题,分别是:为何而教,即培养的目的;教什么,教学内容及其之间的联系;怎么教,关于教学方法的;教的如何,即课程的评价;在何处教,即教学的环境。

课程体系就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构成课程的各个部分组合起来,并使之在动态的过程中统一指向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的这个系统。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二、构建课程体系的基础

课程在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教育思想、学生需要和社会需要这三者有极大相关,密不可分。课程必须是在正确的教育思想下才能建立,教育思想指导课程体系的方向和目的,影响课程内容和组织结构,决定教育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关系到课程的评价和教育教学行为和动机,教育思想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它奠定了课程的基石。

学生的需要影响课程体系的构建,大凡教育,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符合一定要求的人,因此学生需要怎样的教育,也是课程必须考量的重要要素,而社会的需要也十分重要的影响着课程的构建,社会需要怎么的教育,怎样的人才,它影响着教育目的,自然对课程体系的构建也起到关键作用。

三、特殊教育的课程体系需求

特殊儿童是特殊教育的主体,他们的身心发展有其特点和规律,只要建立在此规律上的课程才具有有效性和适切性。

特殊儿童虽然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但他们也是完整的人,也有同于一般人的发展规律,只是在整体上,比普通儿童要迟缓一些。在生理成长方面,发展速度慢,成熟晚;特殊儿童在大脑皮层的接通功能上较弱;在动作发展方面,部分特殊儿童在平衡、协调性、速度、肌肉控制和灵活度、准确性上面能力欠佳;在感知方面,缓慢、范围狭窄、知觉选择性差,难于发现细节,理解和接受能力受限;在语言方面,部分特殊儿童语言发展较晚、较迟缓、掌握的词汇少、理解力存在问题,语言的逻辑性、流畅度不够;在思维方面,他们的思维直观具体、抽象能力弱,思维不连贯、刻板、缺乏批判性;在学习方面,有失败预期,注意范围狭窄、稳定性差,组织学习材料困难,记忆力差,识记慢,遗忘快,迁移弱;在情绪方面,高级情感产生晚、发展慢、情感表达单纯、直率、少掩饰;意志力不强;容易焦虑,动机低,适应力差。

结合上述特殊儿童的特点,在特殊教育领域的课程制定、编排必须要考量其特点,结合其发展规律、认知特点等。课程在特殊教育领域也必须体现教育公平的原则,所有的教育对象都是平等的,都有受教育的权力,特殊教育的起点和终点都定位在“人”,整个过程必须体现教育的平等和以人为本的理念。

另外,特殊教育的课程需要定位在特殊儿童生活的各方面,才能让他们学会知识、技能,最终能够基本的适应社会及家庭,减少生活、生存的障碍,也降低带给家长、社会的负担,甚至还能为社会家庭有所贡献。因此,特殊教育的课程构建也必须面向社会及家庭,关注一生的发展。这就要求特殊教育的课程要建立在对社会的期待、家庭的需求的充分了解上。

四、特殊教育中课程体系的构建

1.构建特殊教育的课程体系,要注重全人的教育

全人教育,是一种既重视社会价值又重视人的价值的整合的教育观念,全人即完善的人,指人的多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主要包括学问、道德、艺术、宗教、身体和生活六个方面,对于特殊儿童而言,全人教育就是塑造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在特殊儿童的身体、情绪、社会性、认知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都有进行教育,要有相应的课程设置。

构建特殊儿童的课程体系,要理解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之间的联系,这两者存在共性及个性,特殊儿童的课程与普通儿童的课程有一定相关性,他们都要学习一定的语文、数学知识,但就其个性,对特殊儿童要设置专门的课程。例如,针对脑瘫儿童的康复课程,针对感官失调孩子的感统课程;在他们身上有障碍也有潜能,部分特殊儿童对美术、音乐、体育都有一些潜能,课程设置要善于调动这些潜能,帮助有缺陷的特殊儿童学习替代和补偿,这也是特殊儿童在其生活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反复的结果。特殊教育要考虑特殊儿童的阶段性和系统化的需要,在特殊儿童的不同阶段,他们需要的课程不同,例如,在6岁以前,主要是早期康复和发展性课程的教育;在16岁以后,就要开始考量职业教育和适应性课程的教育需求了。

2.构建特殊教育的课程体系,要进行个别化教育计划

鉴于特殊儿童的特殊性,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于其他孩子的特点和需要,所以统一的计划、教材、教学方法等,对特殊儿童不相宜。在1975年11月,美国颁布的《向所有儿童提供教育法案》,法案的第三条就是个别化教育方案。个别化的教育,根植在对特殊孩子的尊重上,变教材、教师中心为以儿童为中心,真切的关注特殊儿童个性发展的需要。个别化教育要求对孩子有全面的、科学系统的了解,这是教育开展的依据,包括对特殊孩子的家庭、社区、生长发育的情况、兴趣、优劣势等各种情况的了解,越是精准的分解越能够保障后续教育服务的质量。

个别化教育是特殊教育的趋势,它强调对特殊孩子的早期干预、学前教育、学龄期教育、职业教育满足其成长的要求,每一个阶段的个别化教育要有侧重,但各阶段首尾相连,贯穿于学生的一生。

五、小结

市面上有多种版本的特殊教育课程,但没有一个统一的被大家认可的版本。特殊教育在中国起步较晚,因此,它急切地需求有适切的课程,相信在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课程,名字虽不同,但都遵从一定的规律,有其科学性和适切性,对特殊儿童会有帮助,但还是要不断地实践和研究,期待有更好的课程体系,可以帮助更多有需要的孩子。

参考文献:

[1]张文京.特殊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m].2009.

对待特殊儿童的教育方法篇6

【关键词】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有效性

特殊教育是针对儿童群体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对低于正常儿童的学生的一种爱心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特殊儿童群体的实际情况,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消除自卑,提高兴趣,改进学法,激活思维,开拓视野,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本文结合笔者教学经验,主要根据特殊儿童的特点,阐述特殊教育中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加强“特殊教育”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在目前的特殊教育中,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虽然在众多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对教材理解不够深刻,对学生特殊状况的认识不够。在特殊教育中,数学教师对教学目标、内容的理解不够,对教学重点的把握不够深刻。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还处于表面层次,很多教材体系根本都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教学方法还停留在板书教学的阶段。同时,特殊学生本身都存在一定的生理、智力问题,这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教学质量,不仅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甚至给学生造成思维混乱的现象。针对以上问题,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增强特殊儿童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特殊学生大多存在生理缺陷,心理脆弱,极易受到打击。特殊儿童的的自尊心就像含羞草一样敏感,一触即收,这就要求教师要谨慎对待学生,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有任何的歧视、挖苦,以免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特殊学校的教师要与学生真心的交朋友。教师应该了解特殊儿童的基本情况,帮助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并放大,让学生知道优势,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在察觉到学生的进步时,就要积极地进行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并和大家一起分享。特殊儿童的数学学习兴趣一般较低,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师生沟通的问题,教师有时讲的很累,学生却无心听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更要有耐心,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要让他们知道教师是真正关心他们的,平等的对待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让他们由脆弱变得坚强,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同时,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倡导小组合作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改革提倡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不正确的做法,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没有发挥其效用。小组合作学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特殊儿童虽然存在着一定的生理缺陷,但他们的主体地位是不能被改变的。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全班学生共同参与,而不仅仅是某几个人。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进行分组,每组5、6人。教师与小组合作成员有良好的沟通,注意学生的合作学习状态,并随时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是具有探究性的数学问题,学生在合作学习时积极地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也能够尊重他人的意见,逐渐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特殊儿童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成员之间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意味着可以脱离教师的主导,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发现他们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共同的问题教师统一指导,个别的问题教师在巡视过程中进行指导。课后反思也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不光是有关学生问题的思考,还有对教师自身存在问题的思考,比如说教师备课时忽略的问题、自己上课的状态都要进行反思。

三、融入积极、融洽的师生情感,提高学习积极性

学习兴趣和学习情感是密不可分的。特殊儿童作为小学生,很可能受到兴趣和感情的诱导,对数学教师的好感很容易成为对数学科目感兴趣的原因。教师在不仅是课堂上的老师,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技能,也是生活中的长辈,解决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学生高的期望会使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信和积极向上的激情,更容易有符合教师期望的表现。师生之间那种积极、融洽的情感交流,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并会把感情转移到教师所教的科目。因此,教师的情感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数学的教材一般是抽象乏味的,特殊儿童对其喜爱程度不高,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将饱满、热情的情绪投入到数学教学中去,利用教师的积极情绪来唤起师生的共鸣和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对特殊儿童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校对特殊学生的要求不高。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观念不能与时俱进,严重影响了特殊儿童的数学学习。特殊儿童的自身缺陷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数学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研究学习方法并教给学生高效率的学习方法,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发现,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紧密的联系,教学内容贴近生活,特殊儿童就能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同时,亲身感受,享受成功的喜悦,就不会觉得数学太过抽象而感到乏味。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敢于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对特殊儿童的指导不仅仅限于听课,课前的预习、作业的指导、错误的纠正都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还要结合数学实际内容向学生传授记忆方法,比如理解记忆法、趣味记忆法、比较记忆法、温故知新等。

综上所述,特殊教育中的小学教学要体现教学方法的特殊性,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教学策略的灵活性。只有如此,才能有望提高特殊教育中的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对待特殊儿童的教育方法篇7

【关键词】特殊儿童存在观发展观平等观

【基金项目】本研究是河南省2012年软科学研究项目——河南省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22400430128)的子课题。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032-01

自从1874年我国第一所盲校的建立,我国残疾儿童的学校教育已经历了130多年的历史变迁。可惜,直到现在还有许多人对特殊儿童、特殊教育具有一些不正确的观点和看法,表现在对特殊儿童的存在观、发展观和平等观都没有正确的认识。这种思想和观点又会影响到社会对特殊儿童的对策,进而大大影响到残疾儿童教育的普及与发展。所以,研究科学的特殊儿童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特殊儿童的存在观

特殊儿童的存在是客观的、必然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改变的,也可以说,特殊儿童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形式。

1.遗传和变异决定是特殊儿童存在的遗传学基础

从生物进化的发生过程来看,由于遗传和变异的广泛存在,可以使生物由简单到复杂,并进化到丰富多彩的今天。就像达尔文所说的:“不要以为初期物种或一切变种,都会达到物种进化的阶段。它可以灭绝,或者在极长时期内停留在某一阶段。”所以,遗传和变异是物种存在、进化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也可以说是物种存在的一种形式。变异可以说是一种描述或表象,其本身并没有表现出是一种评价意义。我们所面对的特殊儿童正是这样,特殊仅仅只是一种表象,主要是指异常或变态罢了,其本身也没有表现出特别的价值,特殊、异常、差异只是物种存在的某种形式。

2.环境因素同样是决定异常成为现实的一个条件

引起我们关注的是,恶劣环境的影响不仅对个体细胞造成某些影响,其最严重的后果是对生殖细胞的影响,它可以使人类社会残疾、各种障碍及严重异常的发生率越来越高,这种影响完全可以使子代性状的异常,甚至可以影响到子代的过早死亡。据最新资料显示,恶劣环境的影响不仅仅是从合子形成时才开始,而是从生殖细胞的生成前后就开始受到不良影响。人类社会所受到的恶劣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重金属污染、电磁污染以及烟草、药品、外伤、病菌等等的影响。

二、特殊儿童的发展观

特殊儿童的发展观是重要的特殊儿童观之一,它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实践问题。

1.特殊儿童发展的可能性

许多人对智力超常儿童的发展是没有疑义的,但是对残疾儿童的发展往往会发出“他们行吗?”“他们能吗?”的疑问。实际上,即使是残疾儿童,其发展的可能性也是肯定的。

(1)从一般生物的发展来看

许多研究显示,活的有机体有着无穷的发展力。某些动物的受精卵如文昌鱼、海胆和蛙等,用震荡的方法可以把早期胚胎摇散。当受精卵分裂成四个细胞的时候,如果把四个细胞摇散,那么,每一个细胞就会发育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近年来的细胞生物学、基因工程的实践,也都证明了生物的无穷发展力,或者说,证明了早期细胞的发展有全能性。这是由生命自身的特性决定的。

(2)从特殊儿童的实际发展来看

包括智力残疾儿童在内的几乎所有的残疾儿童,只要具备相当的条件,就会获得相应的发展。如已有无数例子证明,听力残疾儿童不仅能够发展各种生活能力,而且也能够获得较好的口语,甚至会成为某些领域的专家。残疾儿童发展的可能性是毋庸置疑的。他们和普通儿童一样,具有发展的生物学的基础。但是,和普通儿童一样,仅有发展的可能性,还不一定获得相应或充分的发展,这种可能性要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变成现实性。

2.特殊儿童发展的现实性

在特殊儿童的发展上,内因固然重要,但外因也不可偏废,在内因一定的条件下,外因就起到了重要甚至决定性的作用。决定特殊儿童发展的这些外因条件或促使他们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有:

第一,教育是促使其心理发展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没有教育就谈不到心理的发展。

第二,家庭环境是促使特殊儿童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条件,家庭对特殊儿童的态度、家庭采取的教育措施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发展。

第三,对残疾儿童而言,先进的医学的手段或措施和相应的科学技术水平在某些时期或在某些情况下具有再生的作用,如人工耳蜗在某个特定时期对聋儿的巨大作用,生物干细胞技术对视力残疾和瘫痪儿童的作用等。当然,现在我们的技术水平还不能达到干预一切残疾症状的程度。

3.特殊儿童的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

每一个儿童的发展都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都有自身发展的规律。比如,身体机能成熟的发展、运动—动作的发展变化、语言及言语的发展等都存在着先后发展的顺序,也可以这样说,不管是个体的生理发展还是心理发展都会经过由先到后、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这就是儿童的一般发展。

特殊儿童特别是残疾儿童的各种障碍都会造成他们在发展过程中的某些方面出现缺陷,这种缺陷可能导致人们采用不科学的方式去纠正和改变这些缺陷,也可以说是不考虑儿童的一般发展规律而去追求某一方面的特殊发展。当然,有些残疾儿童某些方面的特殊发展可以依赖一定的教育和训练,没有相应的训练,教育者所期待的特殊发展是很难实现的。所以,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特殊儿童的发展是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的有机结合;一般发展能提供儿童一切发展的基础,没有这些扎实的基础所有的发展就不可能完成。这一点在我们具体创造条件科学教育特殊儿童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特殊儿童的平等观

平等观是重要的特殊儿童观之一。笔者认为:第一,从朴永馨教授论述的特殊儿童具有共性和特性的两重性来看,特殊儿童首先是儿童,其次才是有些特点的儿童。这里共性是第一位的,因此,必须从人的共性的角度把他们当作平等的个体看待。第二,这也决定了我们必须使之享有与他人平等的权利,包括享有受教育权。这种平等的权利表示了我们不能过多地给予或剥夺,否则就是不平等的。尤其是从可怜出发,过多地给予残疾儿童一些权利也是不平等的。当然,现在我们不是给予的多了,而是尚未达到应该给予的权利。第三,提供给残疾儿童有关的法律保障、无障碍的设计和教育措施等,不是从怜悯出发,而是从保证平等地享有相应的权利包括生活权利出发的。平等是基础,其它如怜悯等不是基础。

参考文献:

[1]朴永馨.特殊教育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68-72

[2]肖非.智力落后教育通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213-218

对待特殊儿童的教育方法篇8

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努力为特殊儿童提供满足其多元需求的综合服务。英国教育部分别于2011年、2012年了绿皮书《支持与期待:针对特殊教育需求与残疾儿童的咨询提案》和《支持与期待:特殊教育需求与残疾儿童的新方法———进展与下一步计划》,以着手改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改革将建立包含早期教育、健康服务和儿童保育在内的全覆盖式服务总览体系,融合教育、健康和社会服务机构的分离式支持服务体系,向所有儿童提供支持,社区系统可以借助多方资源来支持融合教育的实施。以色列则在《特殊教育法》中规定,保障每个3—21岁有特殊需求学生进入普通学校就读的权利,各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为其提供专业化的支持,专业化的团队为有特殊需求学生接受教育和治疗康复提供保障。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上海市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采取“一校一医”“、一校多医”、“多校一医”等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建立多层次互动的医教结合专业服务机制,为各类特殊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康复和保健服务,从医学健康普查、专科会诊、转介就诊三个层面,为区域内特殊儿童提供个性化特殊教育服务。他们以“全纳教育视野下特殊教育支持团队”的辐射为着力点,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特殊教育课程,创新课程内容与实施方式,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另外,还为区域内特殊青少年开设丰富多彩的校外特殊课程,包括区域课程、社团课程和特制课程。为建设区域课程,长宁区特教指导中心为特殊青少年搭建展示平台,举办了近20场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的大中型全国展示活动,得到全国特教学校、指导中心以及企事业单位、志愿者等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为建设社团课程,中心开设了园艺、西餐、摄影、美术等社团,提升了特殊青少年各方面能力及家庭生活品质;为建设特制课程,中心开设个别康复训练课程,一方面加强残疾儿童早期干预与个别训练,促进学前早期干预,另一方面为成年残疾人提供声乐、文学、油画等特制课程,为成年残疾人士提供展示的舞台。

二、搭建专业培训平台支持教师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开展医教结合的重要保障。借鉴新西兰通过《固定课程规范》来确保教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计划皆能适合特殊学生的需求,要求所有教师都必须拥有基本技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特殊教育相关培训计划等做法,长宁区建立了医学和教育专业人员深入合作的协同机制,开展基于康复训练实践的特教教师医教结合实训工作。实训中医生、治疗师、教师发挥各自特长,医生开展医学诊断,帮助教师了解特殊儿童病因、干预关键点和重要影响因素,并提供教育干预的建议;治疗师为教师提供训练技术与方法;特教教师设计各种游戏和训练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干预,在医教结合实训中了解医学和康复领域的知识与技能,与医生和治疗师建立共同的话语系统,让特殊儿童康复训练更加有效。与此同时,整体设计区域推进医教结合的目标、实施路径与方法,每年举行医教结合学术年会,开展医教结合工作各项评选,推进区域医教结合多样化发展;改革特教教师职后培训方式,争取成为全国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师资培训基地,与医院和康复机构联手合办康复医学研修班;委派教师前往医院和康复机构做助理,通过实习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三、提供高端公益服务支持家庭

在特殊儿童教育干预方面,家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为家长提供针对性干预策略,指导他们学会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行为功能分析,并采取恰当、有效的处理方法,在改善幼儿情绪行为问题方面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长宁区特教指导中心整合高端医学专家资源,搭设医教结合服务平台,就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家长困惑开展医教结合家长沙龙,邀请医生与家长交流,提供干预建议,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同时,按需提供中医义诊,拓展书写障碍学生家长培训。同时,积极寻找医学专家资源,组织来自市级7所三甲医院和区级中心医院的近30名专业医生及其团队,每周安排1位名医与家长、孩子面对面进行公益咨询,每次为5对孩子及家长提供高于特需门诊待遇的服务。

四、整合多方专家资源支持学校

对待特殊儿童的教育方法篇9

关键词儿童福利机构孤残儿童特殊教育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760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x.2015.04.072

aResearchonCurrentSituationandDevelopmentpathof

SpecialeducationinChildren'swelfareinstitutions

wanGJiajia

(Yingkou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Yingkou,Liaoning115000)

abstractprotectionoftheeducationrightfororphansanddisabledchildrenisoneoftheimportantcontentofsocialwelfarepolicyinChina,reflectsthecivilizationdegreeofourcountry.thispaperanalyzesthecurrentproblemsofspecialeducationworkinchildren'swelfareinstitutions,andbasedonthis,proposesthedevelopmentpath,inordertoprovidesomereferenceforthefutureworkofspecialeducationinchildren'swelfareinstitutions.

KeywordsChildren'swelfareinstitutions;orphananddisabledchildren;specialeducation;developmentpath

目前,孤残儿童主要是指三种类型的儿童,即父母双亡的孤儿、被父母遗弃的弃儿及各种残疾儿童。保障这些儿童的合法权益是社会福利、特别是儿童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因为无力抚养或残疾等原因遗弃儿童的事件屡见不鲜。2010年在民政部门登记的孤儿人数已达71.2万,因此,当务之急是加快推进孤残儿童生存与教育保障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孤残儿童的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一些成绩,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孤残儿童的福利政策正在逐步完善。为了使孤残儿童在认知、语言、运动、情绪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康复,对孤残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和教育方法进行积极探索,已经成为我国儿童福利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日益得到社会的关注。但是,从总体来看,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儿童福利机构内孤残儿童的教育问题,亟需建立系统而又多元化的孤残儿童教育福利体系,使每一位孤残儿童都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1儿童福利机构中开展特殊教育的意义

1.1有利于提高我国孤残儿童的现有功能水平

当前,儿童福利机构中集体供养的孤儿、弃儿,大多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常见的残疾有肢体残疾、智力残疾、语言障碍或运动功能障碍等。主要表现为认知能力弱,语言发展迟缓,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社会适应能力较弱;性格方面,有些比较孤僻内向,有些又多动冲动,容易情绪激动;自我控制能力上也显著低于普通儿童。

特殊教育是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及特殊培养目标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儿童福利机构中的孤残儿童也是特殊教育的主要对象。儿童福利机构殊教育的开展,能够使孤残儿童增长知识,获得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完善人格和社会适应能力。将传统的“养护”变为“教养”,“缺陷补偿”变为“全面发展”,即通过对孤残儿童的知、情、意、行等方面进行教育,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人际交往的训练和自信心的培养,使他们敞开心胸,与人交往,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开展特殊教育能够提高孤残儿童的各项功能水平,使他们尽早地融入社会,与正常儿童一样幸福地成长。

1.2有利于形成我国新型的儿童福利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儿童福利体系的要求和内容都在发生转变。一方面,儿童福利机构的目标从原来仅仅强调收养和安置,转变为既要保障生存,又要实现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儿童福利体系的服务对象从主要针对孤残儿童逐渐扩大到各类处于困境的儿童。儿童福利机构殊教育的开展提升和完善了原有的儿童福利体系,在此基础上,正在形成新型的儿童福利体系。

1.3有利于显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

孤残儿童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能够让他们接受特殊教育是弘扬人道主义精神、保障基本人权的具体体现,也是教育公平的题中之义。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义务教育,孤残儿童都同样享受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应该享有同等的入学机会。从事孤残儿童教育的教师还要格外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心理,使他们的身心同时受到公平的待遇。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为处于困境中的弱势群体提供平等的受益和发展机会,是社会正义原则的集中体现。孤残儿童的特殊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2目前我国儿童福利机构特殊教育面临的问题

我国儿童福利机构特殊教育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目前,儿童福利机构为孤残儿童提供了较好的养育、早期干预、特殊教育及职业技能培训等服务。初步形成了学校教育和机构内教育相结合的体制,切实保障了孤残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但在实践中,我国孤残儿童的特殊教育仍然显现出一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府和教育等相关部门以及儿童福利机构本身对孤残儿童的特殊教育的重视仍不够。一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还有许多的儿童福利机构仍把工作重心放在孤残儿童的抚养和监护上,而对特殊教育工作的重视不够,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在特殊教育上的投入自然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孤残儿童的特殊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政府和教育等相关部门的关注程度明显不够。教育部门对儿童福利机构中的特殊教育工作没有做到及时地指导和帮助,导致儿童福利机构中的特殊教育工作缺乏专门的政策支持,更谈不上先进的特殊教育资源与信息。

第二,儿童福利机构殊教育还不未能做到因材施教。儿童福利机构中的孤残儿童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障碍表现都是不同的。针对他们自身的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福利机构必须制定出相应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孤残儿童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就是要根据孤残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教育需要提出具有现实可能性的长期目标,然后确定再提出短期目标,教师根据目标选择适当的教材、教法和教学进度,一步一步地开展教学活动,最终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但是由于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儿童福利机构中孤残儿童的个别化教育开展得还不够充分,还不能满足孤残儿童的个体需要。

第三,儿童福利机构的特殊教育缺少专业的设施和合格的师资。一方面,许多儿童福利机构存在场地有限和教学仪器不足的问题,这使得使儿童福利机构殊教育工作不能顺利开展。另外,目前我国特殊教育专业师资数量明显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不足,以辽宁为例,只有辽宁师范大学和营口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特殊教育专业,每年培养的毕业生数量有限,加之工资待遇等问题又有一部分毕业生改行从事其它职业,导致了专业人才的大量流失。在儿童福利机构中开展特殊教育缺少了专业的人才配备,教育康复的效果就不能得到保证。

3我国儿童福利机构特殊教育的发展路径

(1)充分考虑孤残儿童的个别化教育需求,积极建立孤残儿童教育体系:①加强对孤残儿童早期教育干预的重视。有关研究表明:人大脑的发育是存在不同的关键期的,而一般的关键期都在儿童出生后的几年。因此,孤残儿童越早进行教育干预越好。例如,语言学习的关键期是4~5岁之前,儿童福利机构应积极对孤残的婴幼儿开展早期教育干预工作,这样有助于孤残婴幼儿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使他们能够尽早地融入社会。②根据孤残儿童的个体差异,开展个别化教育工作。个别化教育的思想在许多国家都已成为重要的特殊教育管理工具。在我国的特殊教育学校及专门的康复机构中也已普遍开展。在儿童福利机构中根据孤残儿童的个体差异制定科学的个别化教育计划,使每一名孤残儿童都得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从事实现因材施教效果的最大化,提高特殊教育的儿童福利机构中的效能。③探索医教结合的康复新模式。虽然我们经常说:医学的终结是教育的开始,但把康复和教育相结合的模式能够使孤残儿童的感统能力、认知能力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从而有效地促进孤残儿童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的重新组合,使孤残儿童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他们的缺陷补偿,发挥他们的潜能。④对大龄孤残儿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特殊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孤残儿童适应社会生活,自食其力,融入社会。因此,开展大龄孤残儿童的职业技能培训是儿童福利机构特殊教育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结合孤残儿童的自身特点开展技能培训,注重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发展他们的潜能,培养各种职业能力,为他们将来能够早日融入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2)着力培养优秀特殊教育人才,逐步完善配套教育设施,促进孤残儿童教育的发展。儿童福利机构要积极引进特殊教育专业的优秀人才,有效地帮助福利机构中的孤残儿童,使他们得到专业的教育康复,满足他们的特殊教育需要。另外,加强对儿童福利机构中现有特殊教育教师的业务培训,让教师能够及时掌握最新的特教知识和教育方法。也可以聘请特殊教育方面的教师和专家定期给予指导。在教育设施方面,要根据各类残疾儿童的不同需求来配备,为孤残儿童提供优质完善的教育环境。提高教育水平,促进每一个孤残儿童的全面发展。

(3)民政部门应进一步扶持孤残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与教育部门共同对福利机构中的特殊教育实施监督和管理。各地民政部门要加强对儿童福利院的领导,积极维护孤残儿童的切身利益。努力做好孤残儿童特殊教育的经费保障工作,制定出台孤残儿童养护和教育的社会福利政策,特别强调是还要制定与之相配套的孤残儿童特殊教育的行业标准,以便相关部门进行监督和检查。

总之,解决我国儿童福利机构特殊教育存在困难和问题,必须各级政府不断地加强重视和宣传、增加投入和支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将孤残儿童的特殊教育工作推向新的发展高度。

参考文献

[1]陆颖.中国特殊教育与孤残儿童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8).

对待特殊儿童的教育方法篇10

【关键词】特殊教育发展量表政策

1、引言

在我国,特殊教育起源于20世纪,虽然发展缓慢,经过若干年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尽管如此,目前我国的特殊儿童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还存在缺陷。随着国际社会对特殊教育的日益关注和重视,全纳教育理念成为世界各国开展特殊儿童教育变革的主要指导思想,对我国特殊儿童义务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特殊儿童义务教育作为特殊教育的主要内容,其均衡发展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已不言而喻。广西省作为典型的中部省份,特殊儿童人口比例较大,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比较突出,推进特殊教育的改革,实现特殊儿童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已刻不容缓。

2、我国对特殊教育儿童政策实施的概况

2.1国情。推广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的任务迫在眉睫,残疾儿童数量多、70%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特殊教育学校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并且都集中在大中城市,建设特殊教育学校一次性投资太大。

2.2国家“十五”期间政策的实施。“十五”期间召开随班就读工作相关会议,提出:一手抓普及,一手抓质量提高。同时,在100个县进行了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试验工作。加大了对随班就读工作的投入,加强了对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

2.2.1加强特殊教育的队伍建设。国家对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普通轮训一遍,并举办了三期校长高级培训班。特殊教育教师的学历层次有了明显提高,各地广泛开展各类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特殊教育的管理队伍和教研队伍进一步发展。

2.2.2义务教育法修订:国家“十五”措施:特殊教育的法治建设进一步发展。第六条: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第十九条: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根据需要设置相应的实施特殊教育的学校(班)应当具备适应残疾儿童、少年学习、康复、生活特点的场所和设施。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

2.3国家“十一五”期间政策的实施。国家“十一五”期间,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作为重要任务,努力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办好让人民满意的特殊教育。主要致力于边远贫困地区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特殊教育,目标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三类残疾少年入学率力争达到并巩固在70%以上,创造条件开展其他类别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工作。

“十一五”将“两个坚持”实施到底,坚持将发展残疾儿童少年儿童义务教育作为普及义务教育和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与水平的一项重要任务;坚持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作为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全面提高普及水平。

具体实施如下:1、合理制定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率先将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2、国家在“十一五”期间继续设立并增加特殊教育专项补助费,各地也要设立相应的补助费;3、积极鼓励企业、个人、社会团体对特殊教育捐赠和出资投资举办特殊教育;4、扩大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用于教育学校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及公益金收益部分用于特殊教育的份额;5、继续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努力增加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总量;6、努力推进率先对城乡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儿童少年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免费提供教科书,对住宿学生提供生活补助;7、提高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由省级财政负担),国家助学金向残疾学生倾斜,提高受助比例;8、通过多种渠道,努力加大对各个阶段接受教育的残疾学生的支持力度。

3、总结

3.1我国特殊儿童教育现存问题的窥看

总的来看,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总体水平不高,残疾人受教育程度偏低;特殊教育发展、质量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特殊教育发展与普通教育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适龄儿童少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3.2解决方案和建议

3.2.1政策的实施的研究。合理制定特殊教育学校均公用经费标准,率先将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各地也要设立相应的补助费,积极鼓励企业、个人、社会团体对特殊教育捐赠和出资投资举办特殊教育。扩大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用于特殊教育学校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及公益金收益部分用于特殊教育的份额,继续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努力增加特殊教育经费投资总量。努力推进率先对城乡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儿童少年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免费提供教科书,对住宿学生提供生活补助;提高寄宿生补助标准(由省级财政负担),国家助学金像残疾学生倾斜,提高受比例。

3.2.2数量与质量的关系的分析。据统计,全国特殊学校在校生人数为12万人左右,特教班、随班就读在校人数为24万左右。在发展数量的同时我们必须密切关注特殊教育的质量,没有质量就谈不上任何发展。

3.2.3硬件投入与软件建设的关系的分析。实质上的特殊教育现代化不仅包括硬件的投入,更重要的还有软件的建设。1、教师素质的提高、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思想观念的更新、校园文化建设;教师敬业精神的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培养等......

3.2.4借鉴学习与国际接轨。借鉴学习国际国内先进经验,考虑到社会制度、经济体制、文化传统、教育体系、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社会认识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