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的理论依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44:00

会计核算的理论依据篇1

1.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组成要素不同。根据相关会计制度标准,财务会计包括6个要素,要素为企业资产、负债、利润和费用等方面。而税务会计只包括4个要素,而且根据税务会计的定义,税务会计包含的4个要素也主要与企业的应缴纳税款有关,如纳税所得、应纳税额。

2.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目标不同。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的目标分别为提供决策参考信息和保证企业依法纳税和、低企业纳税负担。财务会计是指为已经完成的资金运动全面系统的核算与监督,并向信息使用主体提供经济信息,财务会计的目标是通过会计活动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有用的信息,如提供真实的企业资产信息,企业财务经营状况信息,为信息使用者的管理或投资提供参考。税务会计的定义为对纳税人应纳税款的形成、申报、缴纳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从税务会计的定义可以看到,税务会计是在遵循有关税务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对企业的税务经济经济指标进行核算,在确保企业依法纳税的基础上减轻企业的负担。

3.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核算差异。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核算差异主要表现在核算对象、核算原则以及核算依据三个方面的差异。在核算对象上,财务会计核算企业所有经济活动及事项涉及的货币计量,而税务会计只核算与企业税务有关的经济活动,如税收变动核算,财务会计核算对象的范围远远大于税务会计核算对象的范围;在核算原则上,财务会计核算更加重视核算工作的稳定性,注重与税务会计核算的结合。而税务会计涉及企业纳税问题,属于法律范畴问题,因此税务会计核算原则为遵循有关税务法律法规、公平、便于管理等。在核算依据上,财务会计核算是对企业财务活动的记录,它只需依据有关会计制度和准则即可,财务会计核算的灵活性更高,而且不同行业的会计核算也存在很大差异。而税务会计的核算的原则为相关税务法律法规,因而税务会计核算工作的依据为我国税法,根据税法规定记录企业纳税金额,并及时申报。税务会计核算的强直性、统一性和客观性都高于财务会计核算,而且任何行业企业税务会计核算都具有此特点,都以税法为核算依据。

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协调对策

1.完善税务会计理论构建。税务会计理论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还未形成完善的税务会计理论,税务会计理论体系缺失严重,税务会计理论仍未脱离财务会计理论的指导,税务会计理论无法指导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协调。因而,研究人员还需要完善税务会计理论研究,形成符合我国企业发展状况以及我国税法的税务会计理论体系,将税收学的相关概念转化为税法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借助会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将企业应缴纳的税款通过会计系统予以体现,实现会计制度和税收法律法规在管理层面的合作与配合,协调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的关系,让二者在协调中得到良性发展。

2.完善税务会计核算内容。从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的内容上看,两者的核算内容有很大的差别,因而要减少两者之间核算内容的差别。具体操作为: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在处理所得税上,要加强统一,尽量减少核算内容上的不一致事项。在遵循所得税税收制度的基础上,税收人要尽量与会计制度保持一致,放宽应税费用的列支标准,加大税收扣除,涵养税源,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

3.统一核算基础。我国企业税收采用收付实现操作制度,虽然这种操作方式简单,有利于保全税收。但是财务会计利润核算以及应缴纳所得税额之间容易产生差异,导致会计可比性的信息质量要求匹配收入与费用的会计原则,无法体现我国税收公平公正的原则。因此,税务会计也应该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计量的基础,从中协调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之间的差异,体现我国税收公平公正。最后,统一企业所得税,平衡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所得税,减轻内资企业负税压力。而且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所得税统一符合我国企业所得税未来改革发展方向。

三、结语

会计核算的理论依据篇2

众所周知,会计的存在具有各种各样的背景,其中至为密切的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理论基础是指会计系统赖以建立和存在的前提,技术基础是指会计系统得以正常运行的技术支撑或技术手段,理论基础与技术基础必须相互协调、相互配合。虽然我们目前的银行会计计算机软件大多采用的是“仿真式”,即仿手工式,但在以算盘、笔墨、帐簿为主的手工条件下的会计理论必须与计算机信息为主的现代化技术条件相匹配,因此,电算化对传统银行会计理论的冲击是必然的。

1、“双线核算”已失去原有的核对作用。

在手工操作条件下,银行会计核算划分为明细核算和综合核算两大系统,其帐务处理的程序是:凭证——分户帐(登记簿)——余额表,以及凭证——科目日结单——总帐——日计表。可见,明细、综合核算两者虽然是自成体系,但都是根据同一凭证进行的。但一笔业务需分别由二人处理。

在计算机操作下,科目日结单无需另外再由他人输入原始凭证信息产生,而是根据明细核算时录入的初始数据,自动汇总生成。在此情况下,初始数据就显得至关重要。因为通过初始数据的录入和共用,明细核算与综合核算的数字总是相等的,分户帐合计恒等于其总帐。至此,计算机内部已无法通过平行记帐双线核算来检验其帐务的正确性,现在很多银行是名为总分核对,实为“人机核对”,用手工方式再做一次综合核算。因此,双线核算已失去了手工条件下的本来意义和效用。

2、单式凭证原有便于传递的作用不复存在。

在传统核算业务中,由于一笔银行业务的实现可能涉及几个柜台,甚至几个行处。长期以来,为了便于凭证传递和分工记帐,银行一直广泛采用单式凭证。随着计算机记帐及电子联行“天地对接”等现代技术手段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会计信息的输出输入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可完成,已不存在复式凭证影响传递速度等问题,复式凭证不仅对应关系明晰,便于事后查考,节省银行工本费,而且,在计算机操作下,只需调整软件设置,就可实现根据同一凭证同时记录借贷双方帐务的功能。而且,现实中也确实有不少业务名义上使用单式凭证,实际上已运用了复式凭证的原理。如联行业务,原来需要发送给收报行的有关凭证现已改由发报行保管,收报行只是依据电子信息直接登记有关联行帐务,在此情况下,发报行只要有发报依据即可,报单的作用已逐渐减弱,尤其是原来流传递给收报行的来帐卡片和来帐报告卡,更显多余。再如同城票据交换业务中,现有不少城市已使用了电子清算系统,不需将票据送达付款行便可完成支票和本票等结算业务。收付款单位在同一银行的有关业务,则更无必要根据套写的凭证分次输入同一业务信息系统。

3、帐簿种类过于繁多。

由于银行业的特殊性及银行业各种类的多样性,长期以来,帐簿设置是根据不同业务特点而有所不同。明细核算中的分户帐就有形式各异的甲、乙、丙、丁四种;登记簿也有普通三栏式及根据不同业务需要设宜的多栏式;余额表也有一般余额表和计息余额表之分,再加上活页式总帐等,可谓“品种”繁多。在手工操作下,这些帐簿有其共存的必要性并各自发挥着重要作用,如需在帐页上计息的科目可使用乙种帐,不需计息或使用计息余额表计息的则使用甲种帐,以有利于迅速结息等。但在计算机操作系统下,信息资源具有共享的优势,它可以随时对贮存的信息进行自由重组汇总,且具有无限的自由空间,按使用者的要求,在原始数据基础上,直接生成手工状态下的各类会计报表。因此,在电算化实现后依然设置众多形式的帐簿已无必要。

4、会计凭证基本要素的内容值得再认识。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及有关会计制度对会计凭证的基本要素作出了明确规定。其中“签名或盖章”被作为判断凭证真实性的重要依据,是会计凭证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但这一规定没有顾及到电算化条件下的新情况。在电算化条件下,有时可审查到凭证的印鉴,而有时只能审查到其密押或支付密码。如同城支票结算中,为了做到及时进帐,许多票据交换系统都引入了电子支付密码技术,它具有准确性与安全性,且便于银行校验,发挥着与印鉴相同甚至更强的防伪效用。再如电子联行、电子汇兑中,判别对方凭证信息的真实性也只能依靠密押。由此可见,在有关制度中并不能将“签名与盖章”作为鉴别凭证真实性的唯一条件,至少应将支付密码和密押等包括进去,否则,银行目前按“支付密码”所做的凭证传递及帐务处理是否具有法律效应,将会引起争议。

二、改革传统会计核算体系的思考

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新的会计核算体系应充分考虑在电算化条件下现代会计职能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的要求,淡化传统的以帐簿为中心的帐务组织概念,以记帐凭证及各种分类、分期的发生额和余额为基本数据,直接处理、合成输出各种帐簿、报表及与管理和决策有关的信息。

1、充分发挥计算机信息处理潜能,改变电算化软件开发的“仿真性”。

“仿真性”程序在软件开发初期发挥了积极作用,是电算化软件开发推广应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会计电算化系统适应环境的主要途径。但如果银行会计电算化一味地强调遵循手工会计理论与方法,这无疑会在难以完全仿真、与传统会计理论产生不协调的同时,无法真正发挥电算化的优势.造成资源的浪费。计算机信息系统具有如下技术特性:(1)集中性。同一信息可以被不同的用户共享,而且信息存贮有着非常广阔的自由空间。(2)自动性。计算机具有强大的运算功能,从输入信息到输出财务报告的全过程,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3)多元性。具体表现为收集信息的多元化,提供信息时间、空间上的多元化及处理信息方法的多元化等。

会计理论基础应与技术基础相匹配,任何超越技术基础的理论、规则是不切实际的;反之,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依旧墨守陈规,也难以使技术系统充分发挥其功能。因此,我们应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技术特性的新视点出发,研究和发展现代会计理论与方法,以充分发挥电算化优势,实现其效用最大化。

2、依据会计业务重组原则,增设会计科目级数。

科学合理地设置会计科目,是统一核算口径、正确组织银行会计核算的前提。科目设置是否恰当,关系到银行业务与财务信息是否系统、明确,直接影响核算质量和银行经营管理水平。随着会计电算化不断发展,应充分发挥信息共享、汇总及再处理的优势,改变按业务内容和资金性质设置会计科目的现状,使之丰富完善成为不仅按业务内容和资金性质,而且按业务管理、会计、统计和会计信息分析的需求来设置科目。因此,有必要根据核算、分析、管理与决策的需要,增加科目级数。即:设置会计科目的最明细级(如帐号),然后依次设置各项明细级(科目代号)、次高级(报表会计数或业务类型码)、最高级(行号等);并且,可对各区间代号位数进行统一协定,以防各行标准不一;造成混乱。这样有利于银行会计快速统一规范的核算,有利于信息资料按不同需求随时汇总,有利于信息分析和决策。

3、改革银行会计单式凭证为复式凭证。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手工条件下的一些单式凭证,如上所述已失去了原本意义,至此仍一味“仿真”,不仅耗时费力,而且还存在着安全防范上的漏洞和操作上的不方便等弊端。如联行汇划补充报单格式已率先印好,待使用时再由计算机会栏打印,这样增加了凭证管理环节,也带来风险隐患,因此,有必要改革会计凭证的设置与管理方法。而且,在有形凭证能通过计算机转化为会计信息的今天,改单式凭证为复式凭证也有其可行性。

4、完善银行帐务组织及处理程序,建立现代化会计核算体系。

帐务组织是指在会计核算中,帐簿的设置、结构、核算程序和帐务核对方法等相互配合的帐务体系。我国银行帐务组织经过多年来的实践和改革,绝大部分业务在手工条件下,已形成了一套比较严密的帐务组织系统,但在电算化条件下,会计核算体系还需不断发展、创新与完善。

就帐簿设置而言,由于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极强,登帐、计息、合帐等机械处理极为迅速,因此,在计算机条件下,分户帐没有必要仍保留甲、乙、丙、丁四种,最多保留甲、丁二种帐簿即可,其他如余额表、登记簿等也可精简并规范其格式。

就帐务处理而言,科目级别的细化和会计凭证、帐簿的改革也必将使银行帐务处理程序随之发生变化。电算化条件下,不必设置类似于手工帐簿的帐簿数据库,可建立记帐凭证数据库和分类汇总数据库,以适应计算机集中性、多元性的特性,充分发挥计算机优势。此外,在帐务处理程序的设计上,还应兼顾预防串户的要求。可行的方法是在程序中增设帐号和户名的自动核对功能。在录入凭证时,应同时录入帐号和户名,供计算机核对,核对相符,方可调出分户帐。这既可有效地杜绝串户,保证会计核算资料正确性,又可进一步完善会计核算体系。

就会计信息报告而言,计算机辅助会计报表处理和财务分析工作.已成为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而且还可以满足其他财会信息电子文档处理、管理的要求。过去日计表主要是轧平当日帐务的主要工具,在电算化条件下,其功能可扩展为满足管理者了解掌握基层行日常业务状况的需要。可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根据需要采取联机实时报告的形式每日逐级汇总上报日计表,弥补业务状况报告表定期上报的不足。

会计核算的理论依据篇3

关键词: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观念

1知识经济时代会计核算的发展方向

新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高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的管理,将促进会计核算向多方面、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1.1会计核算集中化

经济全球化使企业的发展与国内外的各个方面发生着紧密的联系,相应需要会计核算的集中化。它要求会计核算的制度要集中统一制定、分级管理,对经济活动的核算,要集中全面决算、分级辅助核算。

1.2会计核算信息化

会计核算是一个开放型的信息系统。会计核算的内容是开放的,提供会计信息是开放的,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系是开放的。会计核算过程是信息的输人、加工、整理、传递、贮存和输出的过程;是通过信息发生着与国内外各企业、事业等单位各个方面的经济与技术的联系,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是通过信息沟通、处理与国内外各企业、事业、社会组织、国家机构和社会人士等各个方面的经济、技术与行政的关系,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维护各方面的经济利益。

1.3会计核算规范化

会计核算内容的扩大、复杂和多方面,需要核算规范化。会计核算规范化,是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为进行会计核算而采用具有标准性、统一性和一致性要求的手段、措施和途径。会计核算规范化要求:标准性,会计核算按确定的准则或依据、程序、格式、要求等进行;统一性,会计核算按有关的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实行;一致性,会计核算按已有的规定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实施应是相同的。应该说明,会计核算规范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对会计核算的规定,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可以作相应的调整,或修改或充实,使其更符合规范的要求。

1.4会计核算法制化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依法治国当然包括依法治理会计工作,会计核算要法制化。会计核算法制化是指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进行会计核算工作。会计核算工作法制化的‘依法“,不仅要依据会计的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来进行会计核算工作,也要依据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中有关会计的规定来进行会计核算工作,还包括依据会计法规制定的本单位的财务会计制度、本单位依据法律规定做出的决定、指示等。

1.5会计核算国际化

会计有中国特色,同时,随着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利用外资,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引进管理技术,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等,会计核算也要国际化。会计核算国际化是指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为完成会计核算任务而采用具有国际的相应性、规范性、可比性和适用性的手段、措施和途径。

2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观念

2.1未来的时空观念

会计是一间实效性很强的应用科学,随着人们时空观的变化,必须相应地将会计的时空观由回顾型转向展望型,通过对现在的认知,为更好地把握未来服务。第一,要彻底抛弃以过去为重心的理论体系和观念;建立面向未来的会计观念和理论体系;第二,构建一种紧跟时尚的面向未来的会计组织结构体系及方法体系,便会计系统与周围环境紧密地融为一体;第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的时空观造成极大的影响。它不仅缩短了世界的空间距离,而且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时间的感受。这种感受使得人们再也难以忍受以定期结算为基础的传统财务报告所带来的会计信息时滞;第四,利用网络世界的时空优势,构建网络会计体系,实现会计的实时动态处理、在线管理及远程控制等,使会计实现第二次飞跃。

2.2时点观念

(1)系统是对动态时点观的有力支持。有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以定期财务报告为主的形式在网上披露会计信息,己经难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时效性的要求。根据定期报告系统得到的会计信息:一是可能因时滞而贬值失效;二是缺乏完整性,不利于信息使用者做正确的决策。因此,建立以时点为基础的实时报告系统,是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世界的必须选择。

(2)it技术的发展,已经为建立动态实时报告系统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支持。而传统会计报告中的资产负债表本身也是采用时点基础的,只是由于与分期核算下的损益计算相关,才在一定程度上涉及了分期的因素。因此,采用时点观念的最大矛盾是损益计算,而传统会计下的损益计算,并不能真正反映损益的实质。人们从对通货膨胀会计的研究中得到了宝贵的经验,发现损益的真实意义在于财富的增减,而财富的增减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是可以用时点数及动态延续中的前后比较来反映的。所以建立动态实时报告系统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2.3积极的风险观念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高风险的时代,风险伴随着人类的一切活动,它无处不有,无处不在。面对日益增加的风险,忽视或逃避都不是办法,我们应该通过积极的风险管理,有效地预测和控制风险。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风险是收益的孪生物,风险与机会总是并存的,逃避风险就是逃避收益。在知识经济时代,与作为中的风险相比,不作为将是另一种更大的风险。因为不作为将会失去重要的机会和收益,而机会和收益的丧失也是一种风险。只有在承认风险的基础上寻求对风险的最佳控制,才是惟一正确的选择。

2.4网络系统观念

知识经济是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基础的,因此知识经济时代即网络时代。网络不仅仅是信息交流方式,而且是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因此,网络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存在形式。多样化的网上活动,将极大地改变我们的生活,也会改变会计的方方面面,比如国际业务的发展,直接将会计核算及监控的视野纳入一个更广阔的范围,在增加会计业务内容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会计业务的形式,使会计发生质的变化。而以网络系统理论及实践为基础的会计系统,必须以用户的需要为基本出发点,根据用户的需要提供及时、灵活的多样化信息。

2.5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会计核算的理论依据篇4

论文关键词:私营企业,会计核算流程优化

通常我们所说的会计核算,是固定通过某一形式来实现的,这种形式被称为会计核算形式,又称会计核算流程。一般说来会计核算流程是指会计凭证的整理、填制、账簿的登记到编制会计报表的步骤和程序。随着技术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必须持续地提高自身的灵活性以应对这一趋势。于是引起了管理模式的变革。那么会计业务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必须进一步优化组合,其中会计核算流程重组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环节。

一、传统企业会计核算流程优化具备的重大意义

(一)传统企业会计核算基本流程存在的问题

顺序化的业务流程是传统会计业务流程建立在劳动分工理论下的基础流程,会计人员使用会计科目和复式记账法这两个强大的会计工具把会计主体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财务度量结果分类汇总,使用标准格式和项目摘要内容就是会计凭证,即当一项经营活动发生时,会计人员根据业务单据编制记账凭证,然后进行账簿登记和报表编制。

在一般的情况下,顺序化的业务流程起到了很好的控制作用。提高了企业的效率。然而,在日益变幻莫测的外部环境中,传统核算流程日益显得迟钝、僵化。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了更具灵活性的流程管理模式。在流程管理模式下,企业可以根据最新的内外部信息建立最合适的流程,从而能够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提供顾客最满意的产品或服务。

(二)传统企业会计核算流程存在问题的原因

首先是单位的负责人主观意识不够强会计核算流程优化,对会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对其真实性有些漠视。各单位之间的也缺乏沟通,加之会计体制复杂多样,在互不沟通的情况下很容易固步自封,难以前进论文格式范文。然后是会计管理环节的弱化以及缺乏指导,加上会计队伍缺乏主人翁意识,大部分私营企业的会计为打工人员,缺乏归宿感,其职业道德和开拓的精神的淡化了。最后是我国总体上还缺乏合格的从业人员,虽然每年获得会计从业资格的总人数不少,但是能真正担当某一职务,具备实践能力的人才缺很少,加之,我国每年的新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量依然是当前人才数量无法满足的。

(三)优化企业会计核算流程的必要性

在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的前提背景下,传统的企业会计核算流程已经显露出了迟钝、僵化的问题。目前国际上认为会计核算流程优化的核心内容是打破企业按职能分工的管理模式,代之以业务流程为中心来安排工作,从以职能为中心向以业务为重点转变,从人为分工向业务需求转变,依此来大幅度提高企业绩效和服务质量【2】。随着会计核算流程优化问题在我国会计行业中的逐渐突显,我国学者也对会计业务流程作了一定的研究。

吴旺盛认为会计核算流程是为实现会计目标服务的,其与会计所依赖的技术手段一起成为实现会计目标的途径,他强调的“为实现会计目标服务”与国外研究的主张是一致的。

袁树民认为会计业务流程就是会计信息处理流程,现代会计应该以会计信息使用者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基础。

在新时期,优化会计核算流程,以实现科学合理的核算流程。数据信息不经过任何中间层的加工处理,确保核算数据真实、准确,基础会计核算数据向会计核算系统中央处理服务器直接汇总,实现对企业财务的集中统一管理。同时通过核算流程再造,动态会计平台通过向中央服务器传送原始数据,自动生成会计凭证,减少了人工干预,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确保了成本的真实性。还有优化核算流程,建立完善的数据级别的内控制度,会计信息数据动态、实时记录、汇总、查询会计核算流程优化,取消内部往来的单据传递和重复核算、对账等工作,减少了重复劳动和人员占用,提高会计工作效率。袁树民依然强调了“以会计信息使用者为导向”,主张以技术手段来达到优化会计核算流程的目的。

二、基于信息化的会计核算流程设计

随着科技手段在各行业的渗透,会计核算也引进了传统会计核算无法比拟的技术手段。就信息化会计的核算流程来说,它与软件开发过程中形成的账务处理数据流程图十分相似。实际上无论是市场提供的商品化软件,还是企业自己组织开发的软件,各种会计核算软件的数据流程在细节上都差不多。

流程中,消除了原始系统中的账簿等数据重复存储的部分,使得数据更加单一,直接明了;实现了会计数据采集输入的自动化,尤其自制凭证部分的数据来源,大大降低了会计核算的时间成本;自制转账凭证直接记账,不再审核,遵从“上游审核过的数据没必要在下游进行二次审核”的设计原则,简化的审核程序,数据的真实可靠行更强;增加了预测未来、辅助决策部分,提高了预期值;实现了数据资源共享;各部分之间的数据传递、调用尽量实现自动控制而非人工控制,增加了共享交流的机会【3】。同时上述各个部分之间存在极其紧密的联系,不仅存在数据传递关系,而且存在系统间的控制关系,包括调用控制、时序控制等。信息化手段的引入,使得会计核算流程更加便捷、迅速,数据更加真实可靠。

三、优化会计核算流程的实施办法

(一)首先要确认核算流程重组的内容和目标整个核算流程的重新组合,需要先行制定计划,明确重组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努力使改革方向明确、任务具体、目标和策略具有可行性。要结合当前具备的资料条件,评估优化的等级以及在原有基础上优化的程度。而且,这个任务目标是基于原有基础上的改革,流程重组更多的是属于服务理念的更新以及在此基础上对速度、效率和客户满意度的追求。因此,它不是对传统流程的全盘否定【4】。会计核算流程重组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是利用更加先进的干预手段使得在原有流程有所突破,屏弃传统核算流程中滞后的因素。

(二)转变会计人员陈旧观念

以往的私营企业会计人员往往缺乏主人翁意识,对会计核算缺乏积极探索的愿望,在会计业务流程重组过程中重点在于要解决好企业员工尤其是会计人员的思想障碍会计核算流程优化,打破陈旧观念,促使他们认识到实行会计业务流程重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鼓励会计人员积极的参与、制定和实施整个业务处理规则,实现从核算向管理与控制的转变,从而将信息技术、会计方法与管理融合。企业方面要也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思想培训,促成会计人员拥有强烈的开拓进取意识。在会计核算流程重组过程中,我们必须以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于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为目标,使会计人员树立全新的会计观念,其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具备积极的风险观念。应该建立全新的风险观念,对于存在风险要改变过去的消极态势,要具备通过积极的行动去加强风险管理的意识,提高这方面的能力,最终通过技术手段有效地预测和控制风险。

网络系统观念论文格式范文。在网络系统环境下重新审视和认识会计,建立网络系统会计观,并研究在此观念下会计的特征及理论框架。转变以前会计人员各自为战的局限状态,以网络为桥梁重新认识会计核算,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在会计人员思想中构建新的核算理念【5】。

(三)会计部门组织结构的重组

会计核算流程的转变也必然带来部门组织的变化,由于上述的会计核算流程已经不再对诸如工资、固定资产、成本等项目进行分开核算,所以也不再需要按此划分专门的岗位,并且由于原始数据的录入工作前移到业务部门进行,会计人员不会再被困于繁重的数据录入工作中,所以会计业务流程重组后,会计部门需相应地设置系统部门和财务小组等职位,部分职能部分的工作重心也要转移。各职位的主要工作如下:

系统部门主要负责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定期维护;财务小组的会计人员的工作重心从会计实务工作转向管理会计的深入应用,由前线工作转为后台管理。会计人员大部分工作都由原来的数据整理、收集、操作转变为对会计信息监督与分析,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分析。

(四)注重会计系统流程监控

根据萨班斯法案的要求,参照CoSo模型和信息及相关技术控制目标框架对我国企业进行整改,必然要对企业内部控制流程加以梳理和重构。同时,萨班斯法案重要的要素之一即是对工作流建立严密的审批程序的控制,将原有的以工作内容为中心的工作流程转变为规范一致的管理流程,这正是我们创建严密的会计系统流程监控体系的有力依据。在Sap新版本的设计中,已经融入萨班斯法案404条款的基本要求。这无疑为我国建立标准流程提供了设计依据。总之,基于信息化的会计核算流程实现了协同和无缝连接,使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变成现实,使供应链上的信息需求者及时准确地获得所需信息成为可能。同时为适应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管理要求会计核算流程优化,财务人员必须了解这些核算流程,以更好地参与管理决策,实现会计价值最大化。

综上所述,对传统会计流程的优化工作是时代的需求,也是会计核算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个优化过程中,我们不仅注重手段的创新,还要注重会计人员的观念更新,职能更新,只有会计核算流程中参与的各要素都得到及时有效的更新,才能保证会计核算流程优化工作的顺利进行,才能让会计核算优化深入人心。对于会计核算流程的优化,不能停留在表面和当前,还必须有一个长期、深入的跟近过程,后期的监控和评估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科学地实施会计流程优化,有助于我国会计核算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企业人员更好地认识核算流程,最终实现会计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谭劲松,丘步晖,林静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经济学思考〔J〕.会计研究,2000(6):14-2o.

[2]彭桂山,周莉,邱轶安.会计信息化向知识管理方向发展的探讨〔J〕.商业研究,2005(19):69-71.

[3]蒋尧明.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及其在网络环境下的实现〔J〕.当代财经,2001(9):56-61.

会计核算的理论依据篇5

关键词:大数据;中小企业;会计成本

众所周知时代进步之下无论是国家经济还是科技技术均实现了良好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更新促使大数据应运而生。其实大数据完全可以说是互联网在一定发展之后展现出来的特征,只要是企业生产经营处于互联网的环境之下就会形成大数据。大数据的出现更提醒着众多的中小企业对会计成本做好良好控制以及管理,更加需要在大数据存在的背景下及时更新会计核算管理方式,在互联网形成大数据基础上依托于云会计展开日常财务工作,这有利于中小企业提升会计工作效率以及质量,进而真正的为企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初探大数据云会计基于中小企业会计成本实际核算控制影响

在探讨大数据云会计基于中小企业会计成本实际核算控制影响之前,有必要了解什么是云会计,其实所谓的云会计指的是建立在云计算基础上的会计日常工作,本质上为依托于云技术处于互联网环境之中进行的会计方面信息系统的有效构建,主要是用来对会计管理以及相应会计核算工作内容予以完成。而从该定义之中不难看出互联网背景下促使中小企业产生大数据,而同时还会形成云会计,大数据以及相应的云会计完全可以形容为是硬币的正反两面相互依存,云会计属于新时期中小企业进行会计信息化良好管理的关键利器,尤其是能够对大量的会计数据实施便捷性处理分析,实现中小企业对于高效率以及低成本会计实际信息化建设的目的,而其基于会计成本方面核算控制影响具体可以从两方面来讲:其一是企业处于大数据环境下依托云会计能够将会计成本实际计算周期有效缩短。具体来讲,中小企业可以依据历史成本以及自身经营目标将会计成本计划予以制定,并将该成本控制目标向各个工序以及不同环节和所有部门细化深入,利用输入作业成本精确相关数据指标科学化目标成本,将会计成本予以合理范围内良好控制[1];依托于核算经营生产环节中设备费用以及人工费用和相应的材料等等费用,及时在云会计平台上上传涉及的会计成本数据信息,进而将整个经营之中成本发生额实现动态化科学展现,便于企业依托于全面性以及科学准确性会计数据降低成本,当然更加便于中小企业相应的管理决策层进行成本方面及时查询以及有效了解分析,动态性管理成本状况并及时调整成本偏差。其二是企业处于大数据环境下依托于云会计能够将成本控制关键点强化。具体来讲,云会计该种平台能够实现综合信息的跨部门的良好提供,这有利于共享资源信息,如在信息集成之后将库存信息以及物流信息和相应销售生产等等信息依托于会计模块实现共享,这有利于中小企业信息流以及业务流和资金流三者之间的统一化有效管理;当然依托于云会计该种平台还可以具体分析各个环节成本变化趋势以及占比结构,促使企业对于成本要素有着科学把控[2]。

二、探析基于大数据环境中小企业强化会计成本控制途径

一般来讲会计成本是中小企业在日常经营环节之中涉及到的所有成本,包含了原材料以及相应的销售生产等等,可以说涉及整个经营过程,会计成本发生以及形成均具备较强的动态特性,而基于大数据环境之中中小企业应该是将会计成本方面核算控制体现在方方面面,从不同环节上进行强化控制,而上文在了解了大数据以及云会计之后,下面就具体探讨中小企业处于大数据环境之中借助云会计对会计成本展开的良好核算控制。

(一)采购原材料方面

中小企业处于大数据环境之中借助云会计对会计成本展开的良好核算控制可以从采购原材料上着手,具体来讲,依托于云会计该种平台中小企业可以实现相关原材料数据信息准确以及全面性的良好获取,进而为构建较好采购环境奠定基础;中小企业一方面依托于云会计此平台对自身所需的不同原材料价格和相应质量进行充分性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进行采购信息的及时,将采购原材料方面的渠道有效拓宽;而建立在采购信息公开基础之上,采购范围也会逐渐扩大,对于原材料的供需距离也会相应缩短,这对于采购效率的提升奠定了基础,最终实现采购成本的最大化降低;从选择供应商来讲中小企业完全可以借助公开竞争手段进而促使自身在采购原材料环节中占据有力地位,因为采购价格一旦偏高无疑是会增加中小企业成本压力,依托于云会计中小企业针对原材料建立相应的信息库,查看原材料方面市场价格的动态变化状况,核算并设计出最优采购方案,一旦确定供应商之后就需要将采购数量上报审批。

(二)物流环节方面

中小企业处于大数据环境之中借助云会计对会计成本展开的良好核算控制还可以从物流环节上入手,具体来讲,无论是中小企业以往物流还是当前现代化的物流基本上占据会计成本较大的比例,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运输上涉及到的成本费用往往占据整体物流成本百分之六十,由此也显示着运输对于中小企业物流的重要意义,而依托于云会计该种平台则完全能够分离物流运作以及采购业务,实现物流方面供应链的高效管理,对于部门界限良好打破,建立在线物料以及配送和相应仓储等等管理上的一体化[3];一般企业处于供应链之中几乎所有环节均涉及物流费用,由此中小企业日常物流方面成本控制本质上属于系统性以及走高和性过程,而利用云会计可以将供应链不同环节实施有效的全过程控制,将物流方面总成本及时监控汇总;此外控制运输费用能够促使中小企业将单位时间以及单位空间相应运送力大大提升,而借助云会计完全可以提前将运输路线进行良好规划,并将最佳路径从众多的路线中挑选出来,最终促使中小企业利用最优路径进行物流配送进而将物流成本最大化降低。

(三)管理库存方面

中小企业处于大数据环境之中借助云会计对会计成本展开的良好核算控制还可以从管理库存上下功夫,具体来讲,中小企业在会计成本方面还包含了库存成本,而库存成本也是整个会计成本良好核算控制要素,一般依据订单需求决定原料采购,为此大数据时代库存则建立在mRp基础上,依据现有库存以及物料清单和相应的产品订单等将实际采购量确定下来,以库存的最小成本进行为中小企业经营生产予以保障,还可以对库存保质期以及最高库存和和库存安全实施有效安全预警;中小企业在日常经营中常常为了回避停工待料就需要对原材料日常库存做到数据的及时获取,而以往人工核算统计在原材料大数据环境下则常常出错,此外还耗时耗力,这对于中小企业进行决策制定非常不利,而处于大数据环境之中中小企业完全可以将仓储物资进行电子标签的实际粘帖,该种电子标签本质属于物资特定的并且唯一性编码,其中更是记录着专有仓储信息,而中小企业完全可以借此实现库存物资方面信息化精细管理,此外仓库相关管理工作者也能够依据电子标签将货物快速良好定位等等,可以说无论是材料的使用还是运转均能够实现动态化的全程管理,避免物资丢失和相应被盗,最大化将库存成本降低。

(四)制造生产方面

中小企业处于大数据环境之中借助云会计对会计成本展开的良好核算控制可以从制造生产上着手,具体来讲,中小企业对生产环节进行成本构成的实际分析之后可以将一些可控的以及频繁发生重要成本指标进行提取,依托于云会计该种平台更加能够进行成本方面指标库的良好构建,而该指标库目的是用来微观控制产品成本;此外借助云会计还能够对不同工序相应的标准成本进行数据分析,因为标准成本如果和相应的实际成本两者之间具备较大性差异,则需要快速分析产生该种状况背后的原因,并及时调整标准成本相关数据促使其和实际状况较为吻合;如果说是日常生产环节出现异常成本则需要依托于各个部门之间狼嚎配合及时予以解决,合理将异常成本控制,进而通过上述方式对处于大数据环境中的中小企业生产成本实现最大化降低。

(五)产品销售方面

中小企业处于大数据环境之中借助云会计对会计成本展开的良好核算控制,除了可以从制造生产以及库存等四方面入手之外,还可以从产品销售上下功夫,具体来讲,借助云会计中小企业完全可以在大数据环境之中对相应的客户需求进行科学分析以及良好调查和有效跟踪,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自动化的新型营销方案,将终端客户与中小企业之间的沟通距离不断拉近,在此基础上对客户偏好以及相应的客户需求做到心中有数;依托于产品在经济市场实际占有比例对受众群予以分析,进而实现将产品信息于目标客户的直接推送,最大化避免比不要广告费用和线下宣传费用,当然更加可以借助云会计将总销售成本良好核算[4]。

三、结论

综上分析可知,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意味着云会计随之产生,大数据本质上和云会计之间相辅相成,对于大数据的探讨如果脱离了云会计则显得不伦不类,在该种环境背景之下中小企业完全可以依托于云会计在大数据环境下实现会计成本方面数据信息的便捷获取以及有效提取和科学应用,实现总会计成本的最大化降低,而本文将处于大数据环境之中的中小企业实际会计成本控制核算作为研究核心旨在为现今关于会计成本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参考依据,并期望为未来中小企业长足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梁伟静,薛晓芳,李晓智.大数据及云会计背景下制造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基于统计与会计相结合的核算方法[J].财会通讯,2016,(10):74-76.

[2]林菡.私营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研究———以泉州私营企业为例[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3,(07):117-120.

[3]张明明.推动企业会计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探索———歧点、亮点与难点[J].会计之友,2014,(02):4-10.

会计核算的理论依据篇6

会计的存在具有各种各样的背景,其中至为密切的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理性基础和技术基础。理性基础是指会计系统赖以建立和存在的前提,技术基础是指会计系统得以正常运行的技术支撑或技术手段,理论基础与技术基础必须相互协调、相互配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电子化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局长,已从早期的脱机处理系统发展到计算机网络支持下的综合银行系统。科技的进步使现代银行会计面临一个崭新的工作环境,它不仅使银行会计工作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也对传统的会计理论和会计观念形成了巨大冲击。从目前情况来看,一些传统的银行会计核算方法及会计理论,在电算化条件下已不适应,银行会计电算化对会计理论的发展和实务操作都提出了新的课题。

(一)“双线核算”已名存实亡

在手工操作条件下,银行会计核算划分为明细核算和综合核算两大系统,其帐务处理的程序是:

凭证分户帐(登记簿)余额表

凭证科目日结单总帐日计表

由此可见,明细、综合核算两者虽然是自成体系,但都是根据同一凭证进行的,它们在反映业务和财务情况方面是统一的,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侧面;在数额方面它们也是相等的,因此,一笔业务至少由二人分别核算,既便于帐条核对,又实现了相互制约与控制。

而在计算机操作下,科目日结单无需通过换人再输入原始凭证信息而产生,而是根据明细核算时录入的初始数据,自动汇总生成,即:

凭 分户账余额表

证 科目日结单总账日计表

在此情况下,初始数据就显得至关重要,不论初始数据是否与凭证相符,明细核算与综合核算的数字总是相等的,分户帐合计恒等于其总帐。至此,计算机内部已无法通过平行记帐双线核算来检验其帐务的正确性,现在很多银行是名为总分核对,实为“人机核对”,用手工方式再做一次综合核算,因此,双线核算已失去了手工条件下的本来意义和效用。

(二)单式凭证可谓“画蛇添足”

由于一笔银行业务的实现可能涉及几个柜台,甚至几个行处,长期以来,为了便于凭证传递和分工记帐,银行一直广泛采用单式凭证。可随着计算机记帐及电子联行“天地对接”等现代技术手段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会计信息的输出输入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可完成,已不存在复式凭证影响传递速度等问题,复式凭证不仅对应关系明晰,便于事后查考,节省银行工本费,而且,在计算机操作下,只需调整软件设置,就可实现根据同一凭证同时记录借贷双方帐务的功能,而且,现实中也确实有少少业务名义上使用单式凭证,实际上已运用了复式凭证的原理,如联行业务,原来需要发送给收报行的有关凭证现已改由发报行保管,收报行只是依据电子信息直接登记有关联行帐务,在此情况下,发报行只要有发报依据即可,报单的作用已逐渐减弱,尤其是原来需传递给收报行的来帐卡片和来帐报告卡,更显多余。再如同城票据交换业务中,现有不少城市已使用了电子清算系统,不需将票据送达付款行便可完成支票和本票等结算业务。收付款单位在同一银行的有关业务,则更无必要根据套写的凭证分次输入同一业务信息系统。

(三)帐簿种类过于繁琐

由于银行业的特殊性及银行业务种类的多样性,长期以来帐簿设置是根据不同业务特点而有所不同。明细核算中的分户帐就有形式和异的甲、乙、丙、丁四种;登记簿也有普通三栏式及根据不同业务需要设置的多栏式;余额表也有一般余额表和计息余额表之分,再加上活页式总帐等,可谓“品种”繁多。在手工操作下,有其共存的必要性并着实发挥了重要作用,如需在帐页上计息的科目可使用乙篑睡,不需计息或使用计息余额表计息的则使用甲种帐,这样有利于迅速结息;对于逐笔记帐逐笔销帐的一次性业务使用丁种帐,既增加了帐簿的使用效率,节约了业务费用,又利于银行会计的内部控制。而且在手工的“只读寄存(rom)功能下,会计信息的揭示目标只能通过对信息的分类、重组、再分类和再重组等多个技术环节来实现,这也决定了需要各种不同的帐簿与报表。而在计算机操作系统下,已将手工操作下的“只读寄存(rom)”改变为“随机寄存(ram)”,ram功能不仅计算准确快捷,而且具有信息资源共享的优势,它可以随时对贮存的信息进行自由重组汇总,且具有无限的自由空间,可按使用者的要求,在原始数据基础上,直接生成手工状态下的各类会计报表。因此,在ram功能下,依然配置众多形式的帐簿已无必要。

(四)会计凭证基本要素的内容值得再认识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及有关会计制度对会计凭证的基本要素作出了明确规定,其中“签名或盖章”被作为判断凭证真实性的重要依据,是会计凭证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但这一规定没有顾及到电算化条件下的新情况。在电算化条件下,有时可审查到凭证的印鉴,而有时只能审查到其密押或支付密码。如同城支票结算中,为了做到及时进帐,许多票据交换系统都引入了电子支付密码技术,它具有准确性与安全性,且便于银行校验,发挥着与印鉴相同甚至更强的防伪效用。再如电子联行、电子汇兑中,判别对方凭证信息的真实性也只能依靠密押,由此可见,在有关制度中并不能将“签名与盖章”作为鉴别凭证真实性的唯一条件,至少应将支付密码和密押等包括进去,否则,银行目前按“支付密码”所做的凭证传递及帐务处理是否具有法律效应将会引起争议。

(五)有些会计制度条款已不合时宜

多年来,会计制度在规范会计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它详细而具体地为会计实务提供了操作依据,但随着业务的拓展和会计电算化的不断发展,有些手工条件下的规章制度显然已不适用。如传统的记帐规则、内控制度、错帐冲正方法等已显出很大的滞后性,另外,对电算化条件下磁介质凭证的法律效用问题也值得做进一步研究。诸如此类问题应引起重视。

二、改革传统会计核算体系的思考

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新的会计核算应充分考虑现代会计职能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的要求,以电子计算机为主要工具,充分发挥电子化的技术物质和优势,淡化传统的以帐簿为中心的帐务组织概念,以记帐凭证及各种分类、分期的发生额和余额为基本数据,直接处理、合成输出各种帐簿、报表及与管理和决策有关信息。具体是:

(一)充分发挥计算机信息处理潜能,改变电算化软件开发的“仿真性”

目前,我国银行会计电算化程序设计等大都是沿用的手工操作时会计方法和模式,从记帐、算帐及报帐的全过程都模仿手工操作方法便于人们对软件开发运用的检验,易赢得会计工作者的普遍信任,为人们所接受,同时也可减少培训费用。应该说,“仿真性”程序在软件开发初期发挥了积极作用,是电算化软件开发推广应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会计电算化系统适应环境的主要途径。但如果银行会计电算化一味地强调遵循手工会计理论与方法,这无疑会在难以完全仿真,与传统会计理论产生不协调的同时,无法真正发挥电算化的技术物质和优势,造成资源的浪费。

计算机信息系统与手工系统相比,具有如下技术特性:

1、集中性。同一信息可以被不同的用户共享,而且信息存贮有着非常广阔的自由空间。

2、自动性或“傻瓜性”。计算机具有强大的运算功能,从输入信息到输出财务报告的全过程,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

3、多元性。具体表现为收集信息的多元化,提供信息时间、空间上的多元化及处理信息方法的多元化等。会计理论基础应与技术基础相匹配,任何超越技术基础的理论、规则是不切实际的。反之,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依旧墨守陈规,也难以使技术系统充分发挥其功能,因此,我们应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技术特性的新视点出发,研究和发展现代会计理论与方法,以充分发挥电算化优势,实现其效用最大化。

(二)依据核算、反映和控制的原则,增调会计科目级数

科学合理地设置会计科目,是统一核算口径、正确组织银行会计核算的前提,科目设置是否恰当,关系到银行业务与财务信息是否系统明确,直接影响核算质量和银行经营管理水平。随着会计电算化不断发展,应充分发挥信息共享、汇总及再处理的优势,改变按业务内容和资金性质设置会计科目的现状,使之丰富完善成为不仅按业务内容和资金性质,而且按业务管理、会计统计和会计信息分析的需求来设置科目。

由于计算机处理会计信息一般是以输入的信息详细程度为界,然后逐级向上是纳汇总,而很难向下分析细化,因此,有必要根据核算、分析、管理与决策的需要,增加科目级数,即:设置会计科目的最明细级(如帐号),然后依次设置各级(科目代号)、次高级(报表合计数或业务类型码)、最高级(行号等),并且,可对各区间代号位数进行统一协定,以防各行标准不一,造成混乱。这样有利于银行会计快速统一规范的核算,有利于信息资料按不同需求随时汇总,有利于信息分析和决策。

(三)改革银行会计单式凭证为复式凭证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手工条件下的一些单式凭证已失去了原本意义,至此仍一味“仿真”,不仅耗时费力,而且还存着安全防范上的漏洞和操作上的不方便等弊端,如联行汇划补充报单格式已事先印好,待使用时再由计算机套栏打印,这样增加了凭证管理环节,也带来风险隐患,因此,有必要改革会计凭证的设置与管理方法。而且,在有形凭证能通过计算机转化为会计信息的今天,改单式凭证为复式凭证也有其可行性。

目前,我们应充分运用计算机潜能,加强软件开发,真正做到结算手段现代化,简化凭证联次,在计算机条件下充分发挥复式凭证效用,并可将一些凭证的格式预制在计算机中,业务处理完毕,由计算机自动打印,使其样式由显示变为隐示,以加强会计风险防范。

(四)完善银行帐务组织及处理程序,建立现代化会计核算体系

帐务组织是指在会计核算中,帐簿的设置、结构、核算程序和帐务核对方法等相互配合的帐务体系。我国银行帐务组织经过多年来的实践和改革,绝大部分业务在手工条件下,已形成了一套比较严密的帐务组织系统,但在电算化条件下,会计核算体系还需不断发展、创新与完善。

就帐簿设置而言,由于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极强,登帐、计息、合帐等机械处理极为迅速,因此,在计算机条件下,分户帐没有必要仍保留甲、乙、丙、丁四种,最多保留甲、丁二种帐簿即可,其他如余额表、登记簿等也可精简并规范其格式。

就帐务处理而言,科目级别的细化和会计凭证、帐簿的改革也必将使银行帐务处理程序随之发生变化。电算化条件下,不必设置类似于手工帐簿的帐簿数据库,可建立记帐凭证数据库和分类汇总数据库,以适应计算机集中性、多元性的特性,充分发挥计算机优势。此外,在帐务处理程序的设计上,还应兼顾预防串户的要求。可行的方法是在程序中增设帐号和户名的自动核对功能。在录入凭证时,应同时录入帐号和户名,供计算机核对,核对相符,方可调出分户帐。这既可有效地杜绝串户,保证会计核算资料正确性,又可进一步完善会计核算体系。

就会计信息报告而言,计算机辅助会计报表处理和财务分析工作,已成为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而且还可以满足其他财会信息电子文档处理、管理的要求。过去日计表主要是轧平当时帐务的主要工具,在电算化条件下,其功能可扩展为满足管理者了解掌握基层行日常业务状况的需要。可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根据需要采取联机实时报告的形式每日逐级汇总上报日计表,弥补业务状况报告表定期上的的不足。

(五)建立健全电算化条件下的内控制度,强化会计风险管理

会计核算的理论依据篇7

会计的存在具有各种各样的背景,其中至为密切的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理性基础和技术基础。理性基础是指会计系统赖以建立和存在的前提,技术基础是指会计系统得以正常运行的技术支撑或技术手段,理论基础与技术基础必须相互协调、相互配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局长,已从早期的脱机处理系统到机支持下的综合银行系统。的进步使银行会计面临一个崭新的工作环境,它不仅使银行会计工作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也对传统的会计理论和会计观念形成了巨大冲击。从情况来看,一些传统的银行会计核算及会计理论,在电算化条件下已不适应,银行会计电算化对会计理论的发展和实务操作都提出了新的课题。

(一)“双线核算”已名存实亡

在手工操作条件下,银行会计核算划分为明细核算和综合核算两大系统,其帐务处理的程序是:

凭证分户帐(登记簿)余额表

凭证科目日结单总帐日计表

由此可见,明细、综合核算两者虽然是自成体系,但都是根据同一凭证进行的,它们在反映业务和财务情况方面是统一的,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侧面;在数额方面它们也是相等的,因此,一笔业务至少由二人分别核算,既便于帐条核对,又实现了相互制约与控制。

而在计算机操作下,科目日结单无需通过换人再输入原始凭证信息而产生,而是根据明细核算时录入的初始数据,自动汇总生成,即:

凭 分户账余额表

证 科目日结单总账日计表

在此情况下,初始数据就显得至关重要,不论初始数据是否与凭证相符,明细核算与综合核算的数字总是相等的,分户帐合计恒等于其总帐。至此,计算机内部已无法通过平行记帐双线核算来检验其帐务的正确性,现在很多银行是名为总分核对,实为“人机核对”,用手工方式再做一次综合核算,因此,双线核算已失去了手工条件下的本来意义和效用。

(二)单式凭证可谓“画蛇添足”

由于一笔银行业务的实现可能涉及几个柜台,甚至几个行处,长期以来,为了便于凭证传递和分工记帐,银行一直广泛采用单式凭证。可随着计算机记帐及电子联行“天地对接”等现代技术手段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会计信息的输出输入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可完成,已不存在复式凭证传递速度等,复式凭证不仅对应关系明晰,便于事后查考,节省银行工本费,而且,在计算机操作下,只需调整软件设置,就可实现根据同一凭证同时记录借贷双方帐务的功能,而且,现实中也确实有少少业务名义上使用单式凭证,实际上已运用了复式凭证的原理,如联行业务,原来需要发送给收报行的有关凭证现已改由发报行保管,收报行只是依据电子信息直接登记有关联行帐务,在此情况下,发报行只要有发报依据即可,报单的作用已逐渐减弱,尤其是原来需传递给收报行的来帐卡片和来帐报告卡,更显多余。再如同城票据交换业务中,现有不少城市已使用了电子清算系统,不需将票据送达付款行便可完成支票和本票等结算业务。收付款单位在同一银行的有关业务,则更无必要根据套写的凭证分次输入同一业务信息系统。

(三)帐簿种类过于繁琐

由于银行业的特殊性及银行业务种类的多样性,长期以来帐簿设置是根据不同业务特点而有所不同。明细核算中的分户帐就有形式和异的甲、乙、丙、丁四种;登记簿也有普通三栏式及根据不同业务需要设置的多栏式;余额表也有一般余额表和计息余额表之分,再加上活页式总帐等,可谓“品种”繁多。在手工操作下,有其共存的必要性并着实发挥了重要作用,如需在帐页上计息的科目可使用乙篑睡,不需计息或使用计息余额表计息的则使用甲种帐,这样有利于迅速结息;对于逐笔记帐逐笔销帐的一次性业务使用丁种帐,既增加了帐簿的使用效率,节约了业务费用,又利于银行会计的内部控制。而且在手工的“只读寄存(Rom)功能下,会计信息的揭示目标只能通过对信息的分类、重组、再分类和再重组等多个技术环节来实现,这也决定了需要各种不同的帐簿与报表。而在计算机操作系统下,已将手工操作下的“只读寄存(Rom)”改变为“随机寄存(Ram)”,Ram功能不仅计算准确快捷,而且具有信息资源共享的优势,它可以随时对贮存的信息进行自由重组汇总,且具有无限的自由空间,可按使用者的要求,在原始数据基础上,直接生成手工状态下的各类会计报表。因此,在Ram功能下,依然配置众多形式的帐簿已无必要。

(四)会计凭证基本要素的值得再认识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及有关会计制度对会计凭证的基本要素作出了明确规定,其中“签名或盖章”被作为判断凭证真实性的重要依据,是会计凭证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但这一规定没有顾及到电算化条件下的新情况。在电算化条件下,有时可审查到凭证的印鉴,而有时只能审查到其密押或支付密码。如同城支票结算中,为了做到及时进帐,许多票据交换系统都引入了电子支付密码技术,它具有准确性与安全性,且便于银行校验,发挥着与印鉴相同甚至更强的防伪效用。再如电子联行、电子汇兑中,判别对方凭证信息的真实性也只能依靠密押,由此可见,在有关制度中并不能将“签名与盖章”作为鉴别凭证真实性的唯一条件,至少应将支付密码和密押等包括进去,否则,银行目前按“支付密码”所做的凭证传递及帐务处理是否具有效应将会引起争议。

(五)有些会计制度条款已不合时宜

多年来,会计制度在规范会计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它详细而具体地为会计实务提供了操作依据,但随着业务的拓展和会计电算化的不断发展,有些手工条件下的规章制度显然已不适用。如传统的记帐规则、内控制度、错帐冲正方法等已显出很大的滞后性,另外,对电算化条件下磁介质凭证的法律效用问题也值得做进一步。诸如此类问题应引起重视。

二、改革传统核算体系的思考

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新的会计核算应充分考虑会计职能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的要求,以机为主要工具,充分发挥电子化的技术物质和优势,淡化传统的以帐簿为中心的帐务组织概念,以记帐凭证及各种分类、分期的发生额和余额为基本数据,直接处理、合成输出各种帐簿、报表及与管理和决策有关信息。具体是:

(一)充分发挥计算机信息处理潜能,改变电算化软件开发的“仿真性”

,我国银行会计电算化程序设计等大都是沿用的手工操作时会计和模式,从记帐、算帐及报帐的全过程都模仿手工操作方法便于人们对软件开发运用的检验,易赢得会计工作者的普遍信任,为人们所接受,同时也可减少培训费用。应该说,“仿真性”程序在软件开发初期发挥了积极作用,是电算化软件开发推广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会计电算化系统适应环境的主要途径。但如果银行会计电算化一味地强调遵循手工会计与方法,这无疑会在难以完全仿真,与传统会计理论产生不协调的同时,无法真正发挥电算化的技术物质和优势,造成资源的浪费。

计算机信息系统与手工系统相比,具有如下技术特性:

1、集中性。同一信息可以被不同的用户共享,而且信息存贮有着非常广阔的自由空间。

2、自动性或“傻瓜性”。计算机具有强大的运算功能,从输入信息到输出财务报告的全过程,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

3、多元性。具体表现为收集信息的多元化,提供信息时间、空间上的多元化及处理信息方法的多元化等。会计理论基础应与技术基础相匹配,任何超越技术基础的理论、规则是不切实际的。反之,技术到一定阶段依旧墨守陈规,也难以使技术系统充分发挥其功能,因此,我们应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技术特性的新视点出发,和发展现代会计理论与方法,以充分发挥电算化优势,实现其效用最大化。

(二)依据核算、反映和控制的原则,增调会计科目级数

合理地设置会计科目,是统一核算口径、正确组织银行会计核算的前提,科目设置是否恰当,关系到银行业务与财务信息是否系统明确,直接核算质量和银行经营管理水平。随着会计电算化不断发展,应充分发挥信息共享、汇总及再处理的优势,改变按业务和资金性质设置会计科目的现状,使之丰富完善成为不仅按业务内容和资金性质,而且按业务管理、会计统计和会计信息的需求来设置科目。

由于计算机处理会计信息一般是以输入的信息详细程度为界,然后逐级向上是纳汇总,而很难向下分析细化,因此,有必要根据核算、分析、管理与决策的需要,增加科目级数,即:设置会计科目的最明细级(如帐号),然后依次设置各级(科目代号)、次高级(报表合计数或业务类型码)、最高级(行号等),并且,可对各区间代号位数进行统一协定,以防各行标准不一,造成混乱。这样有利于银行会计快速统一规范的核算,有利于信息资料按不同需求随时汇总,有利于信息分析和决策。

(三)改革银行会计单式凭证为复式凭证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手工条件下的一些单式凭证已失去了原本意义,至此仍一味“仿真”,不仅耗时费力,而且还存着安全防范上的漏洞和操作上的不方便等弊端,如联行汇划补充报单格式已事先印好,待使用时再由计算机套栏打印,这样增加了凭证管理环节,也带来风险隐患,因此,有必要改革会计凭证的设置与管理方法。而且,在有形凭证能通过计算机转化为会计信息的今天,改单式凭证为复式凭证也有其可行性。

目前,我们应充分运用计算机潜能,加强软件开发,真正做到结算手段现代化,简化凭证联次,在计算机条件下充分发挥复式凭证效用,并可将一些凭证的格式预制在计算机中,业务处理完毕,由计算机自动打印,使其样式由显示变为隐示,以加强会计风险防范。

(四)完善银行帐务组织及处理程序,建立现代化会计核算体系

帐务组织是指在会计核算中,帐簿的设置、结构、核算程序和帐务核对方法等相互配合的帐务体系。我国银行帐务组织经过多年来的实践和改革,绝大部分业务在手工条件下,已形成了一套比较严密的帐务组织系统,但在电算化条件下,会计核算体系还需不断发展、创新与完善。

就帐簿设置而言,由于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极强,登帐、计息、合帐等机械处理极为迅速,因此,在计算机条件下,分户帐没有必要仍保留甲、乙、丙、丁四种,最多保留甲、丁二种帐簿即可,其他如余额表、登记簿等也可精简并规范其格式。

就帐务处理而言,科目级别的细化和会计凭证、帐簿的改革也必将使银行帐务处理程序随之发生变化。电算化条件下,不必设置类似于手工帐簿的帐簿数据库,可建立记帐凭证数据库和分类汇总数据库,以适应计算机集中性、多元性的特性,充分发挥计算机优势。此外,在帐务处理程序的设计上,还应兼顾预防串户的要求。可行的方法是在程序中增设帐号和户名的自动核对功能。在录入凭证时,应同时录入帐号和户名,供计算机核对,核对相符,方可调出分户帐。这既可有效地杜绝串户,保证会计核算资料正确性,又可进一步完善会计核算体系。

就会计信息报告而言,计算机辅助会计报表处理和财务分析工作,已成为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而且还可以满足其他财会信息电子文档处理、管理的要求。过去日计表主要是轧平当时帐务的主要工具,在电算化条件下,其功能可扩展为满足管理者了解掌握基层行日常业务状况的需要。可利用计算机系统根据需要采取联机实时报告的形式每日逐级汇总上报日计表,弥补业务状况报告表定期上的的不足。

(五)建立健全电算化条件下的内控制度,强化会计风险管理

会计核算的理论依据篇8

比如XX市XX重点工程项目,2007年10月经公开招投标施工方中标承建,2008年1月开工,2009年4月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并交付使用。在合同履行期间,建设方与施工方因建筑市场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以及变更工程量等问题,进行了多次协商,并于2008年9月针对以上问题,对原施工合同约定的价款进行调整,形成会议纪要一份。2010年1月,施工方提交了竣工结算文件。政府结算审核过程中否定了该会议纪要的部分内容,要求严格按原施工合同执行,最终建设方按政府结算审核的价款(12302万余元)支付了相应款项。2013年4月,施工方诉至当地法院,其中一项诉求:要求建设方按会议纪要内容结算(12836万余元,比审计结果多出534万元),支付相应款项。法院在审理过程中查明:1、建设方对此会议纪要的真实性无异议;2、双方的施工合同竣工结算条款仅对审计的时限做出了约定,并未提及以政府审计结论为准。相对此案的争议焦点有两点:一是建设方与施工方形成的会议纪要是否违反招标投标法的相关规定,是否有效?二是工程竣工结算以建设方自行认可的结算价款为准,还是以政府相关部门的结算审核为准?最终法院认定:建设方与施工方2008年9月形成的会议纪要本质上系补充协议,招标投标法第四十六条中规定的“招标人和中标人不得再行订立背离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其他协议”,其规范重点在于合同的订立阶段,对于此后合同履行过程中确因必要而发生工程变更或者工程量增减等情况时,是否可以变更合同,并非绝对禁止。现双方在合同实际履行过程中根据市场变化等综合因素进行的合理调整,为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故对施工方的主张予以认可;而以政府相关部门的审计报告对抗经发承包双方确认的会议纪要,缺乏法律依据,法院不予采信。最终,法院支持了施工方的诉请,按会议纪要内容结算价款。

关于财政审计的法律效力,预算法赋予了财政部门履行检查、监督本级政府基本支出预算执行的职能,但未有更详细的操作条款;而在《2013版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中根本未提及财政部门及其下属评审机构;2001年最高院针对发承包双方确认的工程决算价款与审计部门审计的决算价款不一致时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答复意见为:“审计是国家对建设单位的一种行政监督,不影响建设单位与承建单位的合同效力。建设工程承包合同案件应以当事人的约定作为法院判决的依据。”即只有合同明确约定以审计结论作为结算依据才能将审计结论作为判决的依据。故结合以上案例及最高院的解释,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系对工程建设单位的一种行政监督,即使项目依法必须经国家审计机关审计,也不能认定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可以成为结算的当然依据,因司法体系对结算条款的约定有较为严苛的要求,故在工程合同中,当事人对接受行政审计作为确定民事法律关系依据的约定应当明确具体,否则约定形同虚设。

《2013版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约定:“发包人在收到承包人提交竣工结算申请书后28天内未完成审批且未提出异议的,视为发包人认可承包人提交的竣工结算申请单,并自发包人收到承包人提交的竣工结算申请单后第29天起视为已签发竣工付款证书”;住建部的《建筑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计价管理办法》规定:“国有资金投资建筑工程的发包方,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对竣工结算文件进行审核,并在收到竣工结算文件后的约定期限内向承包方提出由工程咨询企业出具的竣工结算文件审核意见,逾期未答复的,按照合同约定处理,合同没有约定的,竣工结算文件视为已被认可……国家没有规定的,可认为其约定期限为28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中规定:“当事人约定,发包人收到竣工结算文件后,在约定期限内不予答复,视为认可竣工结算文件的,按照约定处理。承包人请求按照竣工结算文件结算工程价款的,应予支持。所以,发包人未在约定的时间内审核完毕,可能要承担“逾期不答复即视为认可对方提交的竣工结算文件”的不利法律后果。

所以,为了避免以上两种情况发生,首先要完善合同条款,在招标文件和合同的相关条款中明确约定以财政评审的审核结论作为竣工结算的依据,并约定发包人的结算审核期限不包括财政评审的审核时间,而且需明确当发包人逾期完成结算审核时,不得视为发包人已认可承包人提交的竣工结算文件。

其次,要提倡全过程跟踪审计。现在结算审计多为事后审计,容易因对项目不了解而对争议事项理解错误和拉长审核时间;另外,项目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有关工程价款的争议事项,多半被搁置,留待结算时一并解决,这就导致可能因争议不下而造成结算被无限期拖延,也影响了工作效率。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可避免这些问题,审计人员或者委托有相应资质的造价咨询企业对工程造价从项目决策开始到项目竣工结算进行全过程动态跟踪审计,也可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就积极及时的解决那些可能会影响到结算的争议事项,可大大提高审计的效率和准确性。

会计核算的理论依据篇9

关键词:财务会计;税务会计;区别;联系

一、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之间的区别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服务的主体不同。财务会计是为某一个特定的会计主体而服务的,主要对特定会计主体在某一会计期间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客观、准确、公正的确认、记录和计量。税务会计则是以税法作为指导思想的,税务会计的核算目标是让纳税人能够通过纳税筹划获得最大的纳税收益,税务会计涉及到税收、税款的申报、税收减免政策、纳税筹划等多方面的内容,而对与纳税人税收无关的事项和业务则不核算。笔者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之间的区别:

1.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具有不同的核算目的。财务会计核算的是纳税人的所有经济事项,以求能够全面、综合地反应纳税人在某一时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为利益相关者(投资者、债权人、政府、企业管理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为利益相关者做出正确的财务决策提供依据。税务会计的核算范围则局限在纳税人的涉税活动的核算上,税务会计核算的目的是让纳税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最优的税务筹划,以达到减轻税收负担的目的。

2.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的核算依据不同,财务会计核算要依据适合企业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进行核算,财务会计核算会计信息的方法要根据会计准则要求进行编制,在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会计核算。税务会计则主要依据税收的法则进行税务会计核算,其主要核算依据是税法的要求,纳税人要根据税法的要求进行纳税申报,依据税法的规定上报应纳税所得额,申报的纳税额必须按照税法的要求进行计算。

3.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核算对象不一致。财务会计是以货币为单位对企业内部的所有经济事项进行核算和记录,从资金的投入开始,到资金的循环和周转,一直到资金的回收,财务会计要无一遗漏的进行会计核算,财务会计既要反应某一时点企业的财务状况,又要反应某一会计期间企业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税务会计核算的重点则在纳税人由于纳税事项导致的税款的计算、申报、缴纳、减免以及筹划,并由此导致的资金变动事项。在核算范围上基本上包括了收入的核算、成本费用的归集、资产的计价与分摊、财产的处理行为、税收减免和纳税筹划等活动。

4.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的核算原则不同。财务会计在会计核算上遵循谨慎性原则,也就是说会计核算应该稳健,在财务会计工作中,会计人员往往对可能发生的损失或者费用进行计提(如或有负债、预计负债),而对于预计的收入则不计提,企业会计准则明确规定,有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入的经济事项不确认收入。而税务会计对于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或者费用则不予考虑,只有在有充分的客观证据表明,损失或者费用已经发生了,税务会计才承认损失或者费用的发生,企业经营管理的好与坏对于税务会计没有影响。

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联系

尽管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存在着诸多区别之处,但是作为会计学的两大分支,二者在实务操作中仍然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笔者总结如下:

1.财务会计为税务会计提供基础信息。当前阶段,基本上每一个企业的财务数据都有完善的数据库,方便企业的财务会计人员进行财务审查、复核和出具财务会计报告。笔者通过翻阅大量文献、资料发现,税务会计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尚没有建立起完全符合其核算需求的数据库。税务会计在实际工作所需的材料和数据大多来自于财务会计的数据库,将财务会计数据库的资料转化为适合核算需求的数据,比如说企业所得税的核算就要依靠企业的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纳税调整,最终计算出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

2.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服务的主体都是纳税人,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分别由具体的会计实务操作的财会人员核算和记录的,前文我们所说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在核算范围和核算目标上具有差异,但是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在实际工作中为同一个主体服务时,二者之间又具有一定的重叠性,完整的会计系统需要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共同发挥作用,通过二者的合作,企业才能更好地进行生产经营管理。

3.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核算的内容在某些方面具有一致性。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工作都遵循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的假设,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在大原则下以共同的核算工作为会计主体也就是纳税人服务。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存在的,财务会计通过会计核算和会计报表对企业的经营成果进行客观地反应,使管理者够通过会计报表发现企业经营管理的问题,并及时加以改正和改善;税务会计则通过纳税人的纳税筹划和税收优惠政策应用,在合法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的纳税金额,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这一点上看,二者具有共同的目的。

4.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在企业的对外财务报表中显示出一致性。企业在进行税务会计的核算时,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工作,企业对外的财务会计报告能够充分地体现这一点,反应出二者之间的关系,企业对外的财务报告可以说是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共同作用导致的结果。递延所得税就是最典型的调节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为了调整纳税时间的差异而创设的会计科目,它很好地反应了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之间的关系。

总之,在实际的会计核算中,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不能割裂开来,要用总体和动态的眼光去看待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核算的区别,要意识到二者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服务的,把握联系,区分重点,使得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各自发挥其应用的作用。

参考文献:

会计核算的理论依据篇10

关键词:会计电算;全通用;中央数据;分组核算;自动转账 

abstract:thebrand-newforminputmethod,unifiesthecertificatemoduleandthereportformmodule,realizesthecertificatedatahighspeedinput;usingthecodingtechniqueandthereportformmodule,theproductioncostcalculationreportform,willrealizethecostaccountingatonefellswoopentiregeneral,thushassolvedanaccountingcomputerizationentiregeneralbiggestdifficultproblem;foundedthegroupingcalculation,thusprovidesalwaysclassifiesisbroaderthan,themorecomprehensiveaccountingindicesandsooneightmajorpartcontents,constitutestheaccountingcomputerizationentiregeneraltheoryframe. keyword:accountanttheelectricitycalculated;entiregeneral;centraldata;groupingcalculation;automaticaccounttransfer前言

“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就是立足于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研究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标准化模块结构和主辅核算贯通等基本问题的一系列观念和方法体系。 

很多学者认为各单位会计核算存在个性,不可能实现全通用的电算会计。无可否认,各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的确有很多个性,但这些个性往往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如各会计主体设置和使用的会计科目有可能不一样,尤其是明细科目也许相差甚远,但它们都是会计数据分类核算的归属,其账户的基本结构仍然是左借右贷,可以用相应编码来表示各会计主体相差甚远的这些科目。又如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会计报表差别很大,但它们都是从账簿中采集数据编制的,可以运行电算会计不同的编表指令来编制这些差别很大的会计报表,而编表指令用户是可以自定义的。因此,对于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全通用理论研究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它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共同的会计理论基础。自15世纪复式簿记诞生以来,会计核算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基本理论体系。会计电算化虽然使得核算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会计基本理论仍然适用。(2)规范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有一整套规范化的专门方法,如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任何单位的会计核算都要相互配合地运用这些专门方法。(3)整齐的会计数据流程。会计核算数据的总体流程具有高度共性,那就是“凭证数据一账簿数据一报表数据”。会计电算化中,账簿数据不是编制报表的依据,而主要为分类管理提供数据,并非可有可无。因而只要是会计核算,任何单位都要遵循这一共同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4)通用的会计核算制度。2000年12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这是一一个不分行业、不分部门、不分所有制的全通用企业会计制度。这为全通用理论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5)各模块的全通用。在实务工作中,账务处理和报表模块被公认可以实现全通用,而其他如工资、固定资产、销售等模块,普遍认为经过努力也可以逐步实现全通用,但成本模块则普遍认为不能全通用。实际上各单位成本核算存在高度共性,利用编码技术和报表模块可以实现成本核算通用化设计。 

综上所述,全通用理论是可行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全通用可以为管理信息系统和审计电算化提供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数据平台,实现会计数据资源的高度共享,从而有利于会计电算化实务的发展。全通用理论框架主要由以下8个部分内容构成。 

一、核算方法全通用 

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采集、编辑、存储、加工和输出时所运用的一整套专门方法,其目的是为经营管理提供电子会计信息,实质就是会计核算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会计软件设计者总是首先调查数据流,完成科目编码和数据表的设计;然后分析任务,划分模块;最后围绕数据表和科目编码,自上而下地逐一模块设计调试,完成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数据输出等方面的设计任务。因而会计电算化核算专门方法有9个,即科目编码、数据表设计、模块划分、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和数据输出。这9个专门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不能相互取代,必须配合运用,共同构成全通用电算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9个专门方法全通用,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的技术性保障。

二、主辅核算全通用 

日常会计核算,我们通过科目编码进行,也称为编码内核算。但编码并非万能,有些更详细的核算内容,仅依靠科目编码是无能为力的。如工资一般按工资总额组成内容进行明细核算,很难同时按职工姓名进行明细核算。又如材料一般按类别或库别等口径进行明细核算,很难细化到成千上万的材料品种。这些工资到人、材料到品种等的核算内容,实际上是更为详细的明细核算,即使强行编码到如此详细的程度,如国内某些会计软件可进行九级编码,记账凭证的编制也无法适应。因此,编码并不是越详细越好,也不是编码级别越多越好。编码内核算不能满足管理和核算需要时,就必须用编码外核算进行补充。哪些内容纳入编码内核算,哪些内容列入编码外补充,并没有现成的统一标准,完全要根据本单位核算与管理的特点和要求来决定。实行主辅核算相结合,既能适应日常会计核算需要,又能满足管理者对各种管理信息的需求。 

编码内、外核算存在大量数据交流,比如各种口径的工资汇总表、发出材料汇总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等辅助核算内容,都会产生大量表格数据,将其打印出来,就是原始凭证,需要据此编制记账凭证来输入机内。这些凭证数据的手工输入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容易出错。全通用电算会计应寻求一种更快、更有效率的自动输入方法,即表格输入法,来实现编码内、外核算的贯通。

三、主控模块全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