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十篇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十篇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46:52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篇1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有过分夸大的倾向

当代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客观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尽管如此,也不能因此而夸大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

2、心理健康教育从教人员专业性不强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但从总体来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基本上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学校为满足开课的需要,杂拼从教人员的现象比较严重,一些从教者既不知晓心理学专业知识,也不懂心理辅导策略与技巧,因而难以取得应有的绩效。

3、德育化倾向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定位不当,认为学校的道德教育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必要去开展什么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正确区分学校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界限。二是在具体操作中简单地以德育教师或思想政治工作者来替代心理健康从教人员,把心理健康教育划归在德育管理机构,并在工作开展中移植套用道德教育的方法或手段,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机械呆板,收效甚微。

4.片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

心理健康教育是综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现代医学、社会学等科学的基本原理,采用多种方法对中小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以促进中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种教育活动。但目前一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存有学科化、知识化的倾向,片面追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向中小学生强行灌输有关名词、定义、概念,强行记忆心理学知识和原理,甚至于象其它学科知识教学一样,机械设定知识体系、目标任务,这种用学科知识传输的手法来操作心理健康教育,必然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

二、如何解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良的倾向

1、作为心理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我们必须大力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提高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此项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因为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方法和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一种先进而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只有转变思想,提高认识,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得以真正发展。

2、健全队伍,组建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从教人员

教师是中小学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力量,组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开展的重要条件。就总体而言,每个教师都应是心理辅导员,他们都应拥有心理卫生保健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技巧,熟悉青少年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疏导策略,把握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轨迹,并以良好的心理特质去影响学生。

3、全员参与,共建良好的心育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在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时,伴随此项工作的普及,它现已成为现代学校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必将成为每位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此理念将渗透在现代教育质量观和学生观之中,并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得以体现,成为学生潜能开发的重要内涵。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专业从职人员的事情,并非针对哪一个学生的问题,它指向于全体师生。

三、对于小学心理教育可以结合语文学科教学进行

1、教师要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孩子的言行既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也是老师的一面镜子。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学习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以一颗赤诚的爱心来面对所有的孩子;以一颗宽容的心悦纳每一位学生;以一个健康的心理来感染每位学生健康的心灵,教师要真正在“教书、育人”中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提升。

2、把心理健康教育体现在教学的诸多环节,诸多形式中。

⑴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蕴含了大量的心理健康因素的课文。例如:有些课文内容表现了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有的是要培养学生有集体荣誉感;有的是与他人和睦相处;也有的是要勇敢、要有毅力等。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块主阵地,以教材为载体,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⑵、在“课文内容”中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心理健康教育。

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人格结构的核心。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处在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有了科学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有正确的认识;才能采取正确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生活。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让学生在读、说中认识人生观和世界观。

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课堂上不失时机的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在课堂外我们同样可以结合语文教材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孩子树立健康向上的心态。同时,在活动中通过各种分工合作、小组交流及在活动中与他人的沟通交流,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让学生明白了要想小组成功,必须要共同克服各种困难和要维护集体荣誉感等道理。

⑷、在习作教学使学生进行“心灵交流”

教师可以通过开设班级秘密“知心信箱”,让学生通过写信、写作文将自己的心声呈现出来,便于教师了解事情的原委,从而做到能与学生更好的沟通,起到更好的心理调解作用。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篇2

一、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生的重要性 

目前00后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家庭溺爱导致学生的受挫能力比较差,什么事情都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对于是非的明辨比较差,对待事物的态度比较偏激。小学生的不健康心理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其未来的发展,会树立不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心理健康教育正式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形成健康的心理体系。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2.1青春期问题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以及慢慢步入青春期,青春期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上都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开始注重自己的外贸,对于外在美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这个时期的学生对于自己比较胖、不如其他女孩漂亮,自己不如别人高,穿的不如别人好诸如此类问题都会让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此时很容易很散学生的注意力。 

2.2不当的家庭教育问题 

家庭原因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小学时期,学生的人生觀、价值观正式形成的好时期,小学生对于对错的分辨能力偏低,家长的错误的教育方式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2.3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 

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大多从小娇生惯养,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每当遇到苦难的问题就会退缩。 

三、班级管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分析 

3.1设置适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 

设置适合小学生发展的心理健康平台,可以在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及时雨平台里的教师进行沟通。设置教师和学生二者之间合理交流的平台。接触学生心中疑惑。想要保证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首先要对学生的现状进行详细的了解。让学生可以健康的发展。 

3.2将品德教育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的融合在一起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需要时刻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将品德教育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的融合在一起。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本来就是相互影响的,在进行品德教育的过程中,适当的对学生赞扬或批评,适当的采用榜样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发现,小学生具有超强的模仿能力,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学生的层长。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需要做好学生的榜样。 

3.3在学科教学中渗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是学生心理健康重要的引导者,班主任对于日常的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负责。在此同时,班主任应该和任课教师进行互通交流,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在小学生的管理工作中,在各个方面都可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良好的校级校风是心理健康工作的前提。在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中班主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4对于特殊学生采取有效地心理指导 

在小学的教学管理中,教师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别学生的发展,注意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发展。在学校中,总会有一些特殊的学生,当面对特殊学生出现的错误时,不应该直接批评学生,需要对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再教育学生。 

结论:在日常的工作中需要面对全体同学,面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的问题。所以,在心里健康教育问题上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得到大家的重视,总之,小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是社会进步的栋梁。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影响学生日后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应该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行有目的引导。 

参考文献: 

[1].靳丽华.谈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1,34(20):113-115. 

[2].裴春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策略――基于马鞍山市心理健康教育的个案研究[D].南京:南京师师范大学,2012.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篇3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377(2016)09-0001-01

经专家验证,当前很多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大多形成于中小学时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关系到当下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对于大学甚至之后的心理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很多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厌学、焦虑、自私等现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心理健康状况是可变的、可逆的和发展的,这从侧面反映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以及必要性。

1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学校未能重视心理活动课:中小学校未能够重视心理活动课的重要性,在课程的安排上存在很多问题。首先,课程设置不合理。当前很多中小学校的课程量比较少,课程时间比较短,教学方式单一,而且还经常存在心理活动课被其他课程随意取代的现象。其次,教学资源配置不足。教学资源配置不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硬件设施不健全,很多学校教学设施不健全,心理咨询室及相关心理咨询辅导用具不健全;二是缺乏具备专业知识及丰富实践经验的心理学老师。很多中小学校的心理学老师都是兼职老师,甚至是一些思想道德修养老师,并不是心理学专业的职业老师。

1.2存在片面化教育现象:当前我国很多中小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都存在片面化教育现象,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咨询问题、忽视中小学生心理辅导问题,重视对中小学生进行矫正性心理咨询、忽视对中小学生进行发展性心理辅导。同时在进行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时,很多教师存在仅就问题谈论问题的现象,而未能够进一步探索对该学生心理产生影响的家庭环境及学校环境。

1.3存在学科化倾向:中小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其培养健全人格。然而,当前很多中小学校未能明确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的目的,仅仅将它当做一门学科来进行,并未能深入学生生活运用心理活动课来解决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而只是进行一味地进行理论知识灌输,甚至还不科学地布置课程任务、组织考试。这种做法不仅不能够实现开设心理活动课帮助学生维护心理健康的目的,甚至还给学生增加了课业负担。

2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途径

2.1强化课堂教学的渗透性:理论讲解通俗化。做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必须要具备扎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但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出于现实需要及能力考量,并不需要他们以直接理论的方式理解与掌握这些复杂而专业的心理学理论。教师在进行相关理论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必须对其进行生动化及通俗化的处理,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理论知识实践化。教师必须要具备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进行心理活动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矫正中小学生的心理,维护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中小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教师不仅仅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要善于运用相关心理学知识,能够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出符合特定学生的心理干预措施以及心理辅导方案,解决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能够真正发挥心理学教育的现实作用,而不仅仅把它当成一门学科对待。重体验、重感悟、重反馈。教师必须要能够真正发挥心理活动课的功能。因此,在进行心理活动课的教学时,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增进对学生的了解,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可在进行一堂课程之前,首先通过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电话家访等形式与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最后根据交流结果来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内容;第二,注重体验。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相关理论知识之外,还应该注重活动情境的运用。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活动情境,让学生通过参与来亲身体验到一些正能量,例如,团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以及互帮互助的优良品质等。通过活动情境的体验,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第三,注重反馈。在心理活动课中,教师主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尽情释放情感与体验情感,以达到矫正学生心理之目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养成在课堂上积极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帮助学生领悟其中的道理,并能够运用于课堂之外其他问题的解决。同时,教师要倡导学生在课下养成将感悟记录下来的习惯,并鼓励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同学与家长之间相互交流与思考。

2.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视教师培训:教师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力军。要做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要培养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综合素质较强的教师队伍。当前,可以通过以下四种培训方式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第一,专业技能培训。中小学校可以与其他的高校联合起来,邀请在心理学领域一些知名的专家或者是教学经验丰富的心理学老师来校进行专门的指导与培训,以提高本校心理学教师的专业技能。第二,研讨式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与各种有关心理学方面的学术交流会,在相互交流中提高专业技能。第三,评促教式培训。所谓评促教式培训,是以一些公开课、交流课的方式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由专家听课并在课程结束之后提出相关建议,以达到弥补其不足之目的。第四,讲座式培训。讲座式培训,就是由中小学校邀请相关专家针对当前心理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热点问题、重难点问题或者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讲座,学校相关教师以听讲座的方式进行学习。

3结语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中小学生当下乃至以后能否健康成长。培养健全人格、维护心理健康是学校进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教师必须要明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做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冲,孟万金.国内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叙评[J].中国特殊教育.2008,(03).

[2]杨晓霞,尹丽娜.关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01).

[3]廖金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06).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篇4

【关键词】学校社区家庭心理健康中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6-0188-02

学校、社区与家庭是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其环境的好与坏,教育的良与莠从某种程度上说影响着人的一生。而当前学校重智商、轻情商,社区重环境、轻人文,家庭重生理、轻心理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个未成年的学生将来是否具有融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学校、社区、家庭与这一地域上人群的共同体关系密切。中小学这一阶段是学生智力启迪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已有学者就这三者中的某些方面对中小学心理健康的影响做过一些比较系统的研究,但就如何有效地发挥学校、社区与家庭三者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协同作用,目前的研究尚比较缺乏,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探讨。

一学校、社区与家庭对中小学心理健康的影响

1.现代健康观念认为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

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就必须做到心身兼顾,使学生的健康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处在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学知识、长身体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思想还处于萌芽时、塑造前期,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对事物良莠的分辨能力差,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弱,但他们对事物接受及模仿能力和欲望却相当强。在这一对强与弱的矛盾下,如何给他们及时、有效、正确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基于上述因素,中小学阶段正是品行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时期,如何使其掌握基本的心理知识,预防心理疾病,避免心理问题的困扰,学校、社区与家庭这三者的功能和作用都是必不可少的。

2.学校的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是不可或缺

当前的中小学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校的素质教育仅流于形式,中央的素质教育精神并未得到很好的贯彻和执行。很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视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和提高,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学校大多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实践;重尖子生、轻后进生的现象。一些教师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教师关注的不公平是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教师过于严厉是学生产生退缩心理的重要因素,教师蛮横粗野是学生逆反心理的推动力量。

3.社区的氛围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

学生就读于学校,栖身于家庭,嬉戏于社区,青少年学生是社区中很大的一个群体,他们精力旺盛,可塑性强,情感易冲动,容易受到在影视录像、杂志、小说、电子游戏、网络上的色情、暴力等不健康内容的影响,这些在满足了其好奇心的同时,也无形中损害了身心健康。同一社区的孩子接触频繁,彼此熟悉,年龄较小的孩子容易受到一些大龄孩子的影响,社区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甚大,青少年由于缺少辨别能力,一味地模仿,也造成了一些学生的非正常心理。

4.家庭的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主要环境之一,家庭的和睦与否、经济收入的多寡,社会地位的高低以及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等都会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直接或间接的重要影响。家庭教育的缺失和不当常表现在多种形式上,如有部分家长的不健康行为和不良嗜好成为孩子学习仿效的对象,有的父母嗜赌好酒;有的父母关系不和,时常吵架,这些都会容易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的家长对子女期望值可高,当子女没达到时,就予以责备和训斥,使孩子对父母望而生畏;当小孩遇事不开心时,父母不闻不问,不与其进行感情交流,解其心结;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以上这些家庭的因素,都可能成为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目前学校、社区与家庭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

1.学校、社区与家庭对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作用上认识不足

社区坚信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其没有什么很大关系,关键在于学校与家庭的教育是否得当;家庭则错误地认为孩子从入学的那天起,学校就对孩子的教育负有全部的责任,家庭只提供其生活所需;而学校则强调学生不在学校时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教育责任在于家庭和社区。学生没有发生问题则可相安无事,一有问题则相互推诿,从而激发家庭与学校之间的矛盾。

2.学校、社区与家庭三方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存在着时间上的脱节现象

学生在学校接受到学校老师的教育,而回到家庭和社区就有可能处于教育的盲区,特别多见一些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尤其是学生在寒暑假这一时段,如果不能得到社区及家庭的适当教育和管理,学生容易被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和行为所污染。一些孩子在学校表现得很听话,一回到家里,一进入社区就判若两人,出现了言行举止的离经叛道现象,这一问题的出现不得不说与家庭的教育和社区的氛围有极大的关系。

3.学校、社区与家庭对对待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

由于三方均处于信息孤岛状态,彼此之间缺乏信息的沟通,使学生在各个场所的心理问题不能全面真实地得到反映,形成三方各自片面的认识,这样,既不利于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心理促进措施,也不利于三方协同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预防、教育及处理。即使单方面进行了教育和辅导,也不能得到问题处理后学生心理情况的全面及时反馈。

4.学校、社区与家庭三方之间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存在协同性差的问题

由于三方之间信息沟通的不畅,对学生的状态限于自己所见,因此,在行为上常处于“各自为政”的局面,不能实现三方在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互补,既不能利用好各自所占有资源优势发挥其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合力作用,也不能形成对一些心理问题全方位、有梯度、渐进式性的教育作用。

三学校、社区与家庭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作用

1.要使学校、社区与家庭三方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达成共识

要使学校、社区与家庭充分明白心理健康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特别是要加强做好社区的宣传工作、做好家庭的沟通工作,做好学校的重视工作,使其各自认识到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担当的角色和应尽的责任,并督促其在各自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自觉地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学校、社区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要保持时间上的连续性

心理健康教育时间上的连续性既包括学生放学在家,在学校上课,到社区休息娱乐,这一天时间上周而复始,也包括学生的寒暑假与正常开学这一学年上时段上的循环反复,还包括从小学入学之初到中学毕业之日这一跨度较大的时间范畴。以学期为单位的各时段均有其占主要地位的常见的心理问题,小学及中学一年级常见的心理问题在于学生的适应问题,寒暑假期间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受社会不良现象污染及惰化的问题,而毕业班主要集中在升学的压力问题,平常时段多以学习动机、学习成绩压力问题和人际交往为常见心理问题。只有善于把握时间段学生的心理问题,实行分阶段、不间断、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才能起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的有的放矢。

3.学校、社区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要保持空间上的完整性

学校、社区与家庭都是构成社会的一个组织单元,其教育的功能健全与否对学生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来说尤为重要。学校、社区与家庭是中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学生食宿于家庭,玩乐于社区,受教育于学校,这三者之间任何一方都负有提供学生能得到心理教育的环境和措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之责任。要使学生在学校受到教化,在社区得到净化,在家庭心受到感化。

4.学校、社区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要保持功能上的互补性

社区要承担起家庭、学校以外社区的那一部分责任,社区侧重于社区环境的净化,堵截污染源是防治中小学生受污染的有效方法。社区应提供学生旺盛的精力得到释放的各种健康场所,但又要有力遏制其同外界不良环境的接触。而学校的功能在于普及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心理健康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如何战胜困难,帮助学生远离心理问题的困扰,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由专、兼职心理学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家庭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应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给孩子提供锻炼意志品质的机会,让其适当参加劳动,体会父母的艰辛。家长期望值不宜过高,应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和孩子进行经常性的、广泛的沟通,及时了解其思想动态和情绪状态。鼓励与同伴交往,这样有助于消除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心理品质。

5.学校、社区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要保持信息上的互通性

学校、社区与家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负有共同推进的责任,三方之间应就学生心理健康加强磋商与沟通,建立长效机制,这便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全面管理和系统教育,防止新的心理问题学生的出现和现有问题学生的恶化,并对现有问题学生共同采取及时必要有效的措施,使其尽早恢复健康。

6.学校、社区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要保持行动上的协作性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需要三方在行动上的协作,单方面的行动对学生的作用由于受到地域、时间以及资源上的限制,很难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作用。只有加强三方之间的协作,整合资源、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形成合力,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才能发挥其最大的协同效应。

学校、社区与家庭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要形成三方联动机制,形成协同效应。三者相互协调,共同推进,充分发挥各自的时间、空间及资源优势,以科学的态度和切实可行的方法教育和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心理品质,为学生求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和将来的职业生涯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焦玉萍、杜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9):129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篇5

中国德育:马院长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时期,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他们虽然可塑性很强,接受能力也很强,但是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有些弱。据您的观察和了解,目前的中小学生主要存在哪些方面的心理问题?

马玉玺:目前,社会发展呈多元化趋势,人们的观念更新也较快,对于正处在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的中小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需要独立承担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从上小学的第一天起,他们处处都可能面临或多或少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乃至家庭教育的一个新课题。

对于小学生而言,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入学时对陌生环境、陌生人群的恐惧心理和对家庭的依赖心理,如何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顺利进入学习状态尤为关键。其次,就是因人际关系不良而产生的恐惧心理、孤独心理和欺负行为等,这主要是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和娇宠,到学校不服从教师的管教,与同学关系紧张,缺乏知心朋友,从而导致的负向心理。第三是学习方面,如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行为习惯不良等。

初中是心理问题产生的高峰阶段,也是我们常说的“逆反心理”的集中体现阶段。第一,学习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焦虑和考试焦虑。第二,人际交往问题,包括受人冷落、群体压力、早恋等。第三,家庭关系问题,主要表现为家庭关系紧张、逆反心理、负疚心理和单亲家庭的特殊问题。第四,对自己的认识问题,如自控能力差,自我评价呈现过高或过低两极倾向。此外,初中学生的情绪具有冲动性和较强的不稳定性,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争论问题时,容易过分激动;遇到不愉快的事时不是急躁暴怒,就是灰心丧气;获胜时自满骄傲,失败时则会悲观失望。

高中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所以学习问题是最核心的心理问题。如因成绩不佳而影响情绪,因学习竞争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孤僻等。

中国德育:您认为造成青少年这些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马玉玺:造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有来自家庭、学校的原因,也有来自青少年自身成长、媒体、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因素。

有学者指出,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必有一个问题家庭。家庭环境是青少年个性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场所,在青少年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年来单亲家庭的增多,使得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从而导致孩子自卑、内向、胆小、自信心不足,这些问题在部分孩子身上逐渐发展成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还有相当多的家庭,虽然父母尽心尽力,但一味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孩子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培养,从而出现学优品劣现象。这在当前相当严重,应当引起广大家长的高度重视。

学校方面,首先是当前评价体制的不合理导致学生学习压力的增大。有位著名的心理学专家说过:“中国的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教育依然是围绕考试分数的教育。”就我国当前的中小学教育体制和教育现状来说,对学生心理成长的不利因素很多。由于学校内部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评价仍以所教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为主要依据(甚至是唯一的依据),这样评价的必然结果是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其他方面的工作,这一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师生间的冲突,冲突的结果是一部分学生形成持久的内心冲突,严重一些的便会导致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

社会方面,伴随社会转型成长的当代青少年,比其父辈承受的压力更大,不仅时刻感受和体验着竞争的无处不在,而且还必须面对成人社会为他们设定的价值取向:学习不好―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好工作―赚不到大钱―无法享受生活―失败的人生。

心理因素,以初中生为例。从小学升入中学,初中生在身体、学习、认知能力等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们开始厌烦成人“喋喋不休”的关照,力图摆脱成人的束缚,反抗成人的干涉,强烈要求民主、自由、独立。他们不仅注意周围的世界,而且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开始把目光对准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世界。他们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在意别人的言辞,有较强的自尊心。同时,其交往心理与交往行为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他们渴望友情,也很重视友谊,往往把友谊看得高于一切。这个阶段,同伴的影响已经超过老师、家长。

中国德育:因学生心理问题而引发的厌学、辍学,甚至校园安全、暴力事件时有发生,一次次叩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警钟。即便如此,心理健康教育仍是不少学校的短板,甚至有不少老师和家长将孩子的心理问题误以为是品德问题。在您看来,我国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马玉玺:首先,整体重视程度不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从20世纪80年代自发创立至今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比学校其他学科历史短,学科体系不够规范。当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只有纲要,没有具体而统一的授课要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处于年级组、学科组、教研组“三不管”地带,就像一块夹心饼,非常尴尬;监督评价体系缺位,除了例行必要的检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绝大多数在校园里唱“独角戏”,就好比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评委缺席”的状态下与自身的职业道德及职业动力进行的拔河。许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经历突围、遭遇诸多苦闷之后,或者自甘无为,或者转行、离职等。此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存在无岗位、职称评定不明确等问题,许多教师以其他学科来评职称。学科体系和管理体系上的模糊以及监督评价体系的缺位等,造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上处于以从教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为中心的自为和自由阶段。

其次,学科化倾向比较严重。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的正规课程,当作一门学科来对待,在课堂上系统讲述心理学的概念、理论,方式单调、乏味,殊不知应该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渗透性,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渗透到各个教师的教育理念中,从而使广大教师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引领者和实施者。

再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有些学校虽然名义上设立了心理辅导室,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配备了教师,但是心理辅导室、心理健康课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心理辅导室形同虚设。更有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混为一谈,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看作学校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认为没有必要单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有人把心理问题和思想品德问题混为一谈,用德育的方法来对待并解决心理问题。

中国德育: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中,心理健康教育长期处于被忽视的角落。为此,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您谈到的这些问题?

马玉玺: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学校要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要通过专业心理学知识的培训,提升教师的自我调节能力,使他们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调整自己,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稳健康的心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二是在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操作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三要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学校要通过家长会、专题报告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使家长了解青少年心理特点,掌握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四是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教育行政部门应考虑尽快培养和培训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并对班主任、科任教师等与学生密切接触的教育工作者进行心理知识的普及教育。

中国德育:在您心目中,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什么?

马玉玺: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就是我们心理健康教育很好的目标。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中国德育:学校和家庭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来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最终实现这一教育目标?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篇6

论文摘要:在学校教育中,小学生正处于启蒙教育时期,他们在各方面的发展都尚未定型,会产生很多问题,稍有不慎,他们的健康成长就不能得到保障,例如,在小学期间,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会比较严重,如果不能即使发现并着手解决,他们很可能会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等发现的时候已经难以治愈。所以,在小学教育期间,构建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体系显得异常迫切和必要。本文通过对构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构建小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在我国已经进入科教兴国时期的今天,小学生作为振兴民族和发展社会的接班人,他们的教育显得更加重要。

在学校教育中,小学生正处于启蒙教育时期,他们在各方面的发展都尚未定型,会产生很多问题,稍有不慎,他们的健康成长就不能得到保障,例如,在小学期间,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会比较严重,如果不能即使发现并着手解决,他们很可能会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等发现的时候已经难以治愈。这些问题虽然不会危及他们的生命,但是对他们的成长带来的消极影响是难以弥补的,而且,它们还会影响到学校的纪律和家庭的和睦,甚至会给社会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如近几年时常发生的中小学生因病态心理而产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失误,甚至导致了犯罪的现象,如果在小学期间,赶在小学生心理尚未定型时进行矫正和治疗,这些问题很可能会被避免。所以,在小学教育期间,构建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体系显得异常迫切和必要。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自八九十年代以来就在一些学校进行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有益尝试和探索,并构建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渐渐受到了各界的重视。很多学校都成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然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却不容乐观:

(1)小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始终没有落到实处,许多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人员和设备之后却从未做过实际工作,也没有为学生解决过实际问题。

(2)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达不到实际要求,由于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工作人员耐心与学生沟通并逐步引导,其中需要丰富的实际经验和较高的职业素养,而由于种种原因,学校配备的工作人员远远达不到标准,这不仅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不到积极作用,反而还有可能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3)许多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后,却只是把它作为了应付差事的形式,一味地照本宣科,这样既不利于小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了解,又不能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难以达到设立这些课程的最初目的。

(4)学校与家庭和社会没有形成一个体系,以便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这样可以降低小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机率。

三、构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的建议

(一)构建“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通过心理普查和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于小学生很少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也不大可能会主动到心理咨询室咨询,所以心理咨询室应该定期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普查,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档案,并据此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分析,发现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对象时就及时展开进一步的调查,最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将它扼杀在摇篮里。

(2)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如心理剧表演、心理主题班会、赏析心理健康电影等等,这样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另外,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并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小学生与其他年龄层的学生在很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在教育上也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工作人员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崇高的职业道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地帮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4)加强心理教育研究,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

由于小学生在各方面都尚未定型,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更加困难,所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二)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整合模式

在一个人的受教育时期,尤其是小学时期,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成长环境,它们对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其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构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体系,就必须把家庭和学校的功能都整合起来,形成一个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1)密切家长与学校的联系。学校可以在内部开设家长学校,举行一些专业讲座,使家长能够利用有效手段促进子女心理健康发展。在当今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已经陷入了一种误区,认为孩子上学后的教育就完全由学校来完成,这样是十分危险的。而密切家长与学校的联系,既是给了家长与学校一个交流的平台,也能够增加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了解,在孩子的教育和家庭关系方面都能起到积极作用。

(2)建立校访和家访的模式。家访就不用说了,是一种实施已久的联系方式,主要是方便老师及学校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在家表现情况。校访,顾名思义,就是家长到学校去了解子女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子女所在学校和任教老师的情况。这两种方式让学校和家庭因为孩子的身心健康而紧紧团结起来,并为同一目的而努力。另外,为了方便家校交流,可以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如网络、通讯等方式,保持联系。

四、结束语

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我国的未来,所以,这一问题应该也必须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并联合起来将它解决,为祖国搏出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李晓东,张馨尹,蒋升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整合模式构建[j].科学咨询,2007,(6)

[2]课题组.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06,(23)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篇7

1.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积极和谐的心理状态,即是一种高效、满意、持续的心理状态,包括认知、情感和人格等内在的心理活动与外部行为的和谐、协调状态。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1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层次

心理问题是指个体在适应和发展中产生的个体意识到或意识不到的主观困惑或不良状态。根据学生心理生活的实际状况,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分为心理偏差、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三个层次。

(1)心理偏差

心理偏差是比较轻微而又极其普遍的心理问题,主要与一个人的不良态度、不良习惯、不良行为倾向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如自卑、骄傲、虚荣、多疑、自我中心、说谎、怯场、懒散、逆反、烦躁、任性、厌学、畏难、多愁善感等。心理偏差,习惯上可称为心理品质的缺点或缺陷,每个人都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地存在,它在总人口中的比率为100%。有心理偏差的学生一般能正常地学习和生活。

(2)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中等程度的心理问题,是心理偏差与心理疾病的过渡阶段,是在诸多心理偏差的基础上积累起来,出现了心理要素的结构性失衡,即认知、情感、意志、欲望、需求等心理要素严重失调、失衡而形成的。如焦虑、恐惧、孤独、苦闷、冷漠、嫉妒、狂妄、情绪冲动、心境压抑等。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往往内在心理冲突、心理矛盾比较激烈,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出现许多不适应、不协调、不理智甚至错误的行为反应。

(3)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严重的心理问题,是个体生理和心理受到了较严重的创伤,出现了诸多有违常理、常情、常规的言论和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常表现出许多不可理喻的异态反应。学生中常见的心理疾病主要有精神焦虑症、神经官能症、抑郁性精神病、躁狂性精神病、幻觉、社交恐惧、感知缺损、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病态人格等。据有关资料预测,学生中心理疾病的比率由增长的趋势。

这三种心理问题的层次划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他们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内在连续性,在心理危机的程度、心理冲突的广度和深度上均存在着层层加重的趋向。

1.2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分类

每个人所遭遇的困难包罗万象,在某人看来不是问题而在另一个人看来就成了问题。所以在严格意义上讲,心理问题无法分类,只能按照心理问题在哪些方面出现而有个大概的轮廓和分类。国内的学者俞国良倾向于将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分为四类:

(1)学习方面的问题

我国正处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时期。由于学校和社会只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不注重学生心理及性格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压力非常之大。由此而引发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学生厌学、逃学、恐惧学校、考试焦虑,并由此导致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紧张,导致学生在性格、行为上的问题。

(2)自我方面的问题

伴随着青春期的来临,生理的改变激起中小学生的自我形象不断的变动,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不够清晰,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不能悦纳自我,不能正确面对成败得失,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等。

(3)人际关系方面问题

中小学阶段的人际关系的重心是与同伴的关系,如何处理好竞争与合作,克服自己性格上的缺陷,都会影响与同学、朋友的关系;同时,教师和家长等成年人于中小学生的关系的调整也是一连串的人际关系问题,中小学生的许多心理困惑也与此有关。

(4)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

随着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的提高,不仅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还会受到思维、价值观和风气、流行的直接影响。能不能适应变化多端的社会和文化,使他们必须面对的课题。如果适应不当,这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

1.3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影响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因素十分复杂,主要概括为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1)主观原因

主观原因方面最主要的是因为中小学生的心理正处在一个幼稚与成熟、冲动与控制、依赖性和独立性错综复杂的时期。在这个阶段,生理迅速成熟,而心理发展相对滞后,容易造成中小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2)客观原因

客观原因方面,一是社会的影响。社会变革在带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引起人们心理的震荡和行为失范。而这些消极因素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每一个人,尤其是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中小学生。二是学校的影响。目前,应试教育仍颇有市场,学生课业负担沉重,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所必需的时间和空间。三是家庭的影响。家庭是中小学生生活、生存的最主要的场所。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当、家庭气氛的不好、家庭结构的不良,使中小学生产生诸多的心理问题。

1.4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标准

如何确定心理健康的标准,目前在心理学界尚无统一的标准。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针对上面提到的学习、人际关系、自我、社会适应等方面学生的心理问题,制定了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可大体概括为:一是敬业,二是乐群,三是自我修养。

具体地说,学生学习的心理健康,表现在以下6点;成为学习的主体;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从学习中增进体脑发展;在学习中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在学习中排除不必要的忧惧;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心理健康表现为如下6点: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能客观了解他人;关心他人的要求;诚心的赞美和善意的批评;积极地沟通;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自我方面表现在如下6点:善于正确地评价自我;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及时而正确地归因并能够达到自我认识的目的;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平;具有自制力。

林崇德等坚持着三个方面18点编制了心理健康测查量表,在全国范围内测试和使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2.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

在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具体表现为以下六种倾向:

(1)医学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内容的单一化,将心理咨询的内容简单归于生理问题的检查治疗;其次是在操作中人员与场所设置不合理,类似于医疗环境。

(2)学科化倾向。把心理健康教育误解为心理学的科普教育,一味地搞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

(3)片面化倾向。过分推崇心理测验,用单纯心理测验手段代替心理健康教育,甚至违反心理测验的道德标准,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4)形式化倾向。有些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流于形式,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有关部门的检查,心理健康教育徒有虚名。

(5)德育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混为一谈,没有分清二者的界限;二是学校在具体操作中简单以行政干部或德育教师代替心理咨询人员。

(6)孤立化倾向。把心理健康问题理解为学生一个一个的问题,忽视了教师心理水平的提高和对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

2.2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可分为三大类型,即发展型、预防型和治疗型。

发展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主要采用心理辅导和激励学生自我修养、自我调节的方式。

预防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针对部分在学习、自我、人际关系、社会适应上潜在的或刚冒出问题苗头的学生。一旦发现学生有不良倾向,立即采取措施,各个击破,把问题消除在萌芽和起始状态。

治疗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向的是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非常严重的学生。心理障碍的学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在师长的指导性训练和长期自我训练中,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状态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逐步淡化和消除心理障碍。属于心理疾病层次的,则重在采取心理诊断、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的办法帮助学生解除心理病痛。

以上三种类型具有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三者必须有机结合,以发展型为主,预防型和治疗型为辅,既要考虑到全体,又要考虑到个别。

2.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徐美贞通过对全国东部、中部、西部28个省280个区县的中小学校长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心理健康课的开课情况

“未开设”健康教育课的学校占总数的10.5%“开而不足”的比例为31.4%;“开但经常被挤占”的比例为10.6%;“开足”的比例为47.3%。

(2)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使用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没有教材”的学校占总数的32.8%。中部(41.7%)西部(34.6%)地区、县镇(36.0%)、农村(41.2%)和初中学段(38.3%)没有教材的现象比较严重;在有教材的学校中,使用省编教材的现象比较普遍。高中学段使用自编教材的学校占三分之一左右。

(3)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总的来看,“开课”(55.6%)、“办板报”(45.8%)和“举办活动讲座”(43.7%)是全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种最主要的途径。

(4)心理咨询室设置和开放情况

调查发现,没有心理咨询室的学校占总数的47.3%;在开有心理咨询课的学校中,每周开放时间在三小时以下的学校占总数的68.1%。

(5)学校举行心理健康教育课教研活动的次数

“从未举行过”的学校占总数的20.4%;“每学期一次”的学校,占总数的32.0%。。

3.简评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篇8

[关键词]心理健康小学生解决对策

1、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稳步推进,关注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及注意的热点,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势在必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21世纪竞争日趋激烈,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针对当前我国小学生存在心理方面的缺陷,进一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科学研究表明,在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越来越重要,人的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韧不拔等个性心理品质对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我国当代青少年具有众多的优良个性品质,同时也确实存在一部分学生心理素质不高的问题,个别人的心理缺陷还比较严重。随着我国小学阶段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成为一个需要普遍重视的问题。本文中笔者将对现阶段我国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详尽的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2、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近年来,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了国内心理与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并对此做了较多的研究,现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傅文弟在《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中指出: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各地发展较快,但实效性差,发展不平衡;理论研究薄弱,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问题认识尚不一致;形式多样,但缺乏规范,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不高;专业人员匮乏,且部分教师专业技能亟待提高;整体化不够,还没有形成学校全方位多层次心理服务系统。其对策是: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积极推广已在实践中获得的成功经验,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借鉴国外经验,加速推进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进程;大力开展师资培训工作,逐步建立一支专业基础知识过硬,有较丰富实践经验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杨燕在《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中指出: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过分夸大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德育化地倾向;片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分科化;过分推崇心理测验。其认为对策是:提高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借鉴国外经验;开展师资培训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重视个别。

俞国良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3]中指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即使在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作得较好的学校,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学科化倾向,单调、乏味的讲授概念、理论,违背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二是形式化倾向,成为应付上级检查硬件之一;三是表面化倾向,工作缺乏整体思路,专职人员素质较低,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得到深入和待续的开展;四是孤立化倾向,封闭、孤立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忽视家长、学校、社会的影响。因此,应该结合国际上综合化和整合化,专业化和精细化的发展方向,来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申继亮、彭华茂在《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4]中指出:在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心理健康标准混乱、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医学化等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走出当前的困境,还要澄清标准,实施全员、全科、全过程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基础,建立一个分层确定重点的多层教育体系。

姚本先在《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展望》[5]中指出: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是:观念陈旧落后,形式主义严重;地区间差异大,整体水平偏低;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才匮乏;理论水平较低,指导实践不力;操作缺乏规范,消极倾向显现。对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展望是:继续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现代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获得广泛而普遍的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技化程度将迅速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将不断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国化特色将更加显著。

3、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3.1学习方面的问题

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小学生的主要活动由以游戏与学习相间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对于诸多的学习事件,如作业、听课、回答问题、考试等都有可能感到无力应付,或者自信心不足,从而引起他们的紧张与焦虑。目前,小学生的学习任务仍然相当繁重,面对这些难以应付的诸多要求和期望,有些学生感到心神不定,烦躁不安,注意力不能够集中,甚至在学习时养成咬手指、多动症等不良习惯。

学习压力大。由于现在学校、教师、家长往往过于强调学生的智力发展,过分看重分数,加上升学竞争、学校间的生源竞争的加剧,小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任务“超重”的现象。除了学校的学习任务,一些家长和教师还给学生开起了“小灶”,学生奔波于各种“奥赛”班、特长班之间,休息和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失去了享受童年生活乐趣的最基本权利。

考试焦虑。近些年来,尽管教育部门一直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阴影一直在困扰着广大小学生,加之父母对子女寄予的过高期望,使他们的身上承受着巨大的学习压力。随着年级的升高,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造成小学生学习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神经衰弱、失眠、注意力分散等多种症状出现,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考试焦虑,尤其是对升学考试的焦虑。

3.2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师生关系障碍。师生关系是一种最基本的教育关系,也是小学生人际关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许多家长反映,孩子上小学前很听父母的话,可一旦进了小学,就开始不听自己的了,而对学校老师的话倒是说一不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然而,目前小学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却表现出一些突出的问题,其中又主要来自于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具体表现为:一是教师对学生缺乏尊重,随意贬低学生价值,使孩子的心理遭受创伤;二是教师对学生缺乏理解和信任,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三是教师在日常教育活动中缺乏公正、民主精神。

同学交往困难。由于现在的家庭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往往因过于关爱,使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失去了许多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当他们走进学校时,明显表现出交往经验的不足和交往技能缺乏,这样的学生总感觉别人对自己不友好,其他人不理解、不同情自己。当别人看他或议论他时总感觉不痛快,难于与人合作,因而也很难融入集体生活。由于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宠爱导致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不懂得分享、助人等个性,以及对同伴的攻击,都会造成他们交往的困难。

3.3成长发育的烦恼

进入高年级以后的小学生逐渐开始了青春期发育,生理机能上的急剧变化使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表现为他们开始对自己的相貌体态十分关注,对异性同学也会产生好感。但这时他们的心理成熟并不与生理发展同步,要求独立成长的渴望与生活学习的依赖性之间的矛盾,与同学关系的紧张,学习活动的成败等,容易使他们产生心理情绪上的变化,如紧张、困惑等,因而这一阶段也是他们出现心理问题的高峰期。

4、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对策

(1)把家校合作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学校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必须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协同构建的过程,是各要素协调、合作、互补的过程。众所周知,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一笔巨大的教育资源。如果我们把家庭的力量充分调动起来,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给予科学的引导,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因为“家庭教育如果只有善良的愿望,而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没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只会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而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全员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最高境界。一切教育活动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最广泛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是无限丰富多样的。但是,这些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反面的。如果各种积极因素能形成合力,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则培增。因此,学校要认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应是家校合作的过程,家校合作是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动力。

学校无论制定计划,开展活动,都要充分考虑家庭因素,找到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点,自觉加强家校联系,思路要一致,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要协同。在组织活动、引导学生自我实现、自我调控的自主构建过程中,要时时保持与家庭的联系,双方协调,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相互支持,充分发挥合力作用。同时,要把家校合作这一内容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作为评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一项重要指标,并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评价细则,以评价促进家校合作工作的开展。

(2)加强师资培训。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薄弱是不争的事实。而家校要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一支专业基础知识过硬、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质量,关系到合作的效果和教育的质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建议:每600名儿童应不少于一名学校心理教师为他们提供服务。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心理教师的专业培训、持证上岗还刚刚起步,按这一标准,国内现有的培养机构无法从质和量上保证这一需求。当前,要提倡多层次的全员师资培训,培训的渠道大体为以下几个方面:(l)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专业教师要能主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家长开设讲座,解决疑难问题。这一类教师要靠师范院校的教育系、心理系或一些综合性大学中的有关专业来培养。(2)为适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初步开展,提高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基本技能,便于有效地与家长沟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可通过各级相关学术团体、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研究机构进行中短期的上岗培训和实际操作培训。(3)通过召开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现场会,使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提高素质,扩大视野,开阔眼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4)提倡校本教师培训。当前由于种种原因,大规模培训师资既不符合国情,又不现实,因此,广大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必须注意在平时工作中积累经验,刻苦自学,向实践学习,向书本学习,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地提高自己。事实证明,校本教师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傅文弟.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8.

[2]杨燕.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4,3.

[3]俞国良.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篇9

关键词:心理健康现状不良心理调查对策

随着社会转型向纵深发展和教育人事体制改革以及教育受社会重视程度的加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现,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成为影响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改善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当前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心理健康的涵义

心理健康这一术语是人们在认识和处理心理障碍的过程中提出来的。心理健康包括两方面含义:(1)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2)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心理健康还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心理健康,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广义的心理健康,则是以促进人们心理调节、发展更大的效能为目标,使人们在环境中健康生活,保持并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更有效地为社会和人类作出贡献。

二、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我们对校内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作过一个大型综合性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80名老师中,30%~40%的教师经常性处于情绪波动之中,7%有心理障碍,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进行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以及当前面临教育新形势发展,加之教学任务重,升学考试压力大,超负荷工作等因素,使教师精神负担日益加重,身心疾病增加。日积月累,恶劣情绪最终突破到心理承受的极限时会爆发,产生不堪设想的效果,严重影响和危害教育,因此维护和提高教师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中小学教师不良心理问题的表现与危害

(一)无故迁怒,恶语漫骂

教师心理不健康,学生是最大的受害者。在中小学校里,不少教师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难解的问题,缺乏自我疏导,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找不到发泄的办法,往往就把学生当成渲泄的对象,一旦发现有学生不听自己的话,平时积聚在内心的压力和火气就会一股脑儿迸发出来,很容易做出难以控制的不理智行为。

(二)以罚代过,侮辱人格

受学校教育各方面压力因素的影响,有的教师情绪不稳定,常常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以不惜牺牲学生的人格为代价。在贬低学生和惩罚学生中,求得快慰和平衡,表现出严重的心理失衡。以“高压”和“家长式”的粗暴方法来“镇压”学生的“不良行为”。

(三)负荷过重,心理失衡

如今大多数学校实行考勤制,许多中小学校教师的工作时间已超过8小时,再加夜办公、政治学习、业务学习,有的甚至的达十几小时,而且目前大部分学校仍然以升学率作标准来考核教师优劣、晋级和发放奖金以及给教师打分。很多教师都处于超负荷状态,因此造成了教师的焦虑水平偏高,心理承受力差。当他们心理失衡、受挫,往往不自觉地迁怒于学生。

(四)不良的个性特征

个性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意识倾向性和稳定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性格、气质和能力。

四、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所经受的心理挫折以及缺乏正确的心理调节手段,是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教师的心理问题,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之间发生摩擦、碰撞和冲突的必然结果。当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职业特点的制约教师的劳动主要属于脑力劳动的范畴,具有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的特点。2.社会环境的冲击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巨大变化,金钱和利益、平等和竞争等观念渗透到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之中;市场经济实行以劳分配的多种分配形式,劳动和收入不再是一一对应关系,人们之间的贫富差距拉大,利益差别扩大。3.学校管理方面的问题我认为当前中小学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特别是对教师的考核制度的不健全。4.教师自身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必然有其自身的因素,如教师的角色意识模糊、对自身角色缺乏认同、没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对自己期望过高、看待问题过于理想化等原因,容易使教师无法接受现实和理想的矛盾,难于应对挫折,以致自暴自弃、悲观失望、紧张焦虑。

五、维护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

教师是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者和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强调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首先要强调教师的心理健康。那如何才能维护和提高教师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呢?我认为可采取以下途径:

(一)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开设专门课程作为教育管理者的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内在环境,又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对教师开展心理测验与调查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活动。

2.开展心理咨询所谓心理咨询,是指根据个体心理特点与规律,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前来咨询的人员排除各种心理障碍,使之能及时摆脱不利的心理困惑,回复到健康状态。

(二)自觉保持愉悦的心境

哲学家马克思曾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心理上的疲劳和痛苦,愉悦的心境是增进心理健康的灵丹妙药。”豁达开朗、积极向上的愉悦心境是人们心理健康的基础和保证。

(三)主动调整心理需要

常言道:“心病需要心药医”,“解铃还需系铃人”,维持心理健康归根到底还是靠广大中小学教师自己。教师自身应建立起良好的自我概念,积极预防、调控不良心理障碍和情绪,并学会主动去调整自我心理需要。

(四)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所谓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心理上的关系。它是个人或群体寻求满往需要的心理状态,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

(五)建立心理状况定期检查和心理素质考核制度

建立心理状况定期检查和心理素质考核制度是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篇10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

心理健康教育属于中小学教育的重要部分,其在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实现教学目标,培养高素质人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现实意义。在中小学体育教学环节中应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所表现的实际问题与影响因素,提出在体育教学中应如何践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思考与建议,切实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表现与影响因子

在中小学阶段,因学生其身心正处于不成熟阶段,相对而言其个体多缺乏较强的自我调节与自我控制能力,其思想与认知多受外部环境影响,容易产生较多的心理问题。中、小学生其在教育阶段的心理健康问题多表现为:第一,学习焦虑。个体在学习中因内心矛盾或忧虑烦恼等引起的不安及不快的情绪反应,导致学生精神不集中,难以在较好的状态下学习;第二,人际交往。中小学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多存在焦虑不安问题,一旦在交往中出现问题则会难以适从,导致交往障碍;第三,承受挫折能力。当前中小学生在学习中面对挫折,其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脆弱,多表现出消极的应对心态。难以积极应对,从而导致更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所产生影响的主要因子来源于社会、家庭及学校教育三个方面。其中社会因素主要是通过社会观念与社会交往层次反映到学生心理问题中,家庭则属于影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子,因当前学生多被家长过于溺爱,过于保护与满足学生的要求,让学生缺乏一定的独立能力,缺乏抗打击承受力,加上家长多过于重视孩子培养,给与学生安排各种培训,增加了其心理压力。学校要求教育活动能够有效推动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然而在教育活动中一旦其方式不当,则会引发学生的心理问题。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结合实际实现教学目标,推动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中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功能体现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运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功能表现主要为:第一,体育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体育活动是推动学生心理发展与身体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体育运动中,多要求学生勇于参与,具备勇敢、不怕困难与辛苦的品质,具备愉悦与友好的情感状态。其在教育中能够在提高学生运动水平的基础上,推动学生身体与心理的良性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品质与品格,推动自我意识与自我发展。第二,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发挥着积极推动作用。体育活动本身具备较强的实践性与活动性,其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呈现出复杂性体验。采取科学有效的体育教学方式,有助于帮助学生排除心理困扰,克服参与运动时存在的心理障碍,积极改善学生个体的心理状态,提高学生心理品质,体育课程具备其它课程无法代替的优势与作用。为此,应积极探究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有效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发挥其功能,保障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3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究

3.1体育理论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要点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积极融合心理健康知识要点,将心理健康价值与理念融入到基础的体育知识教学环节中,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与课堂讲述方式,让中小学生在体育理论知识学习中认知心理健康的现实重要性与切合实际的保健方法,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及情况作案例分析,不断提高学生自我控制与调节能力。

3.2依托宽松和谐教学氛围,建立友好人际关系

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应积极协调并建立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降低学生抵触心理,通过直接语言或肢体语言沟通进行交流,良好的教学氛围能够拉近师生关系,活跃氛围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心理素质。

3.3合理设置情境,实施分层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应积极培养学生自主性,设置场景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如在进行篮球考试之前进行相关模拟锻炼,让学生对自身能力及水平有一个客观认识,从而消除紧张等心理负担。采取分层教学方式,对不同能力与水平的学生采取针对性教学,引导学生在进步中感受快乐。在学习目标设置上,应尽量优化与细化目标,依次渐进式进步,积极培养学生自信心。

3.4采取适度的挫折教育,提高个体心理承受能力

在体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应依据教学实际,合理安排适度的困难,增加一定的难度,以挫折教育激发学生心理承受力。如在投篮教学中可以适当调整投篮距离,增加任务量等,培养学生个体意志与承受力。

4结语

中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中小学生意志与品质,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现实意义。基于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表现与影响因子,探究其实践功能体现,提出体育理论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要点,依托宽松和谐教学氛围,建立友好人际关系,合理设置情境,实施分层教学,采取适度的挫折教育,提高个体心理承受能力教学路径,切实推动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