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数字化和数字经济的区别十篇数字化和数字经济的区别十篇

数字化和数字经济的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47:07

数字化和数字经济的区别篇1

论文摘要:信息化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信息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在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呈现差异的情况下,信息化水平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我国地区间的“数字鸿沟”现象。本文就在西部大开发的信息化中怎样缩小“数字鸿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引言

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市、四川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等1z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全区土地面积约68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71.6%;2000年总人口3553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7.43%;国内生产总值16654.32亿元,占全国的18.63%。

西部地区的形成是在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地理条件以及国家宏观区域发展战略影响下的产物。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发展实施“梯次推进”战略。由于经济基础、发展条件和政策环境的差异,逐步形成东、中、西的梯次格局。经过20多年重点发展东部的战略,东部地区的经济已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加大了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为了缩小这种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在这样的情况下,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决策。

同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分布相似,我国不同地区使用数字技术的程度也呈梯次分布,表现为东部沿海城市数字化程度相对来说比较高,而中西部地区数字化程度较低。无论是实际上网人数,还是上网人数所占人口比例,东部省区都大大超过中西部地区。随着全球信息化的迅猛发展,这种“数字鸿沟”现象已经表现的很突出。

二、西部地区面临的“数字鸿沟”

由于信息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今天我们所说的“西部大开发”已不是简单的资源大开发,应当强调把信息化与西部开发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西部开发,必须也只有首先进行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信息产业,才能为实施西部大开发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与条件。

数字鸿沟(DigitalDivide),又称信息鸿沟,它是指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现象,它既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开发领域,也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特别是由网络技术产生的差距。数字鸿沟现象存在于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产业与产业、社会阶层与社会阶层之间,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当中,成为在信息时代突现出来的社会问题。

我国的西部地区由于受到自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状况和气候条件的影响,人文环境多样化,人口素质偏低,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在城乡之间、不同企业之间以及其它不同群体之间,特别是在广大农村,由于受技术水平、经济能力影响,电脑普及率极低,因特网、电子商务更是无从谈起。东部地区在因特网普及率、电话普及率、人均电信业务指数、人均报纸订阅指数等具体指标方面,都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见表1)。“数字鸿沟”造成的差别正在成为我国继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体差别“三大差别”之后的“第四大差别”。“数字鸿沟”造成的国内分化将演化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因为“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现实及趋势,会使社会不满情绪上升,不稳定因素增多,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此外,信息化和网络化加剧了旧有的阶层、种族、性别和代沟问题,产生了新的结构性失业,使社会的内在矛盾更为复杂化。

数字鸿沟不仅是“社会状态”,而且是“社会后果”和“社会问题”。在信息资源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战略资源的今天,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因特网基础设施建设和操作技术普及水平差异,造成信息资源获取能力的巨大差距(包括信息接收、生产、传递与利用等方面差距),进而影响弱势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国际竞争力;不同人群之间因为收人、受教育水平、所处地域及种族等方面的差异而造成的对因特网技术掌握和运用的差异,进而导致了不同群体在社会中面临的机遇、待遇不等,出现“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等问题。所以说,数字鸿沟已不只是国家间或国家内部在信息基础设施、数字技术的使用、电子化服务方面差别的问题,它牵扯到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信息资源多寡和资金、文化、就业、生活质量等问题,牵扯到国家或地区科技参与能力的强弱、经济的增长方式等更深层次方面的社会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审视数字鸿沟将会导致的严重社会后果,把它作为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来考察。

位于数字鸿沟的更不幸运一方,就意味着更少的机会参与以信息为基础的新经济。在这种新经济中,更多的工作与计算机相关。这同时意味着获得较少的机会参与教育、培训、娱乐、购物和交流等可以在线得到的机会。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贫困者因此有双重不利。他们无法及时获取可以改善自身处境的工作信息,无缘电子商务以及寻求最低价所带来的改善福利的良机。

三、缩小“数字鸿沟”的对策

针对我国地区间存在的数字鸿沟的问题,政府已给予了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关于“十五”发展规划的建议书开篇就明确指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消除式发展”。

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对解决东西部数字鸿沟的问题,大力提升西部的信息化水平。具体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发挥政府的龙头作用

政府必须充分认识“数字鸿沟”的本质、程度,加大西部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通信网络建设财力上的投人,制订相应优惠政策,加大对电信资费的调整力度,把因特网和远程通信的费用降至人们能够承受的水平,向当地居民提供更多技术知识、创建更多公共接人点,刺激互联网用户的增加和电子商务的发展。

加速政府上网工程,提高政府利用信息管理社会和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决定了政府是许多公共信息和部分商业信息的采集者、拥有者和使用者,它不仅是一个重要的信息生产部门,同时也是一个最重要的信息需求部门,因此,政府也必须适应这种网络化的趋势。实施政府上网工程,有助于提高企业实施上网工程的潜在收益。目前,我国政府掌握了80%的信息资源,而且绝大部分信息资源还没有让国民共享,使有限的信息资源基本上处于搁置状态,并没有充分发挥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因此,加速政府信息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提高信息化的社会收益,从而促进信息技术投资。我国目前的政府上网工程仅仅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其职能仅限于信息,距离真正的基于服务职能的“电子政府”还差得很远,实施政府上网工程的核心任务是通过制度创新解决制度障碍和人力资本障碍。

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宗旨是“富民为本,投资于人民”,西部开发的战略也应当从以“物”为中心的资源开发转向以“人”为中心的人力资源开发,这是实现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促进资源流向能够促进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增长的领域是西部大开发的核心,这就要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和教育的投人,这不仅有助于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的积累,提高西部地区利用知识促进发展的能力,同时有助于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数字鸿沟”的缩小,提高西部地区利用信息技术的机会以及扩大信息技术的需求。

2.鼓励企业的参与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因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营成本也不同。落后的、偏远的、贫困的或欠发达的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成本相对较高,电信公司效益较差,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一般不高,因此,普遍服务的政策应运而生。普遍服务政策就是为了促进落后的、偏远的、贫困的或欠发达的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设计一套合理的集资办法,在透明、公正的条件下,通过恰当的方式让企业为此承担一定的义务。1996年以后,美国通过这一政策能够让越来越多的人能用得起因特网。中国政府可以通过普遍服务的政策,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加大投人,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在扩建完善现有以光缆为主体的基础信息传输网的同时,加速建设新一代的高速计算机互联网,使之成为一个融语言、数据、图像为一体,超大容量、灵活高效、经济适用、安全可靠的宽带高速通信网,构筑满足经济与社会需要的信息化基础平台。

政府在因特网市场中对学校、图书馆和一些公共社区的公共基础设施使用进行补助的政策,实施起来将会对财政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可以采取官督民办的形式,政府出让资源给私营企业,私营企业采取一种有比较清晰产权的,有制度保障的体系来整合这种资源,给企业让度一定的利润空间。当然,私营企业愿意承担解决数字鸿沟问题的重任其实还是从自身长远利益考虑,他们确信只有帮助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成为“网络经济和社会的正式参与者”,才能拓宽公司现有的市场规模。正如思科公司总裁钱伯斯所说,“所有参与因特网革命的公司都有机会去消除这场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数字鸿沟,同时它们也会最终享受到消除数字鸿沟后所带来的市场机遇。”

例如天津一家台资公司—英业达选择了甘肃一个贫痔的山乡黄羊川,帮助当地的职业中学训练网络·人才,建立自己的网站,使老师和学生都能通过互联网共享国际上的最新文化技术成果。他们计划通过电子商务和软件生产来维持这一体系的运转。在取得初步成功以后,英业达已联合其他有志于此的台商募集资金,在西部地区选择了一千个乡“克隆”黄羊川的做法。这样的案例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总结,并且有步骤地加以推广。

3.加强科普和教育

西部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人的文化水平并不高,信息化对于人们教育文化水平有较高的要求,而不具备中等甚至高等教育背景的人们往往由于不具备起码的工作能力而被排斥在劳动市场之外,或者只能从事低收人的工作。因此,在信息化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社会成员贫富分化的现象。

知识发展水平是影响因特网普及水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可以看出,在控制了收人变量这个影响因素后,人口受高等教育的比重、获取知识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成为影响因特网普及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化人才的发展将成为制约西部地区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普及具有深远的意义,如果能够加大学校教育的投人,扩大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加大教育系统和国家创新体系的计算机普及和因特网接人,实施知识发展战略不仅会提高我们学校教育的质量,也提高了未来劳动者对于信息技术的需求,有助于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同时,根据人才流动和聚集的效应,我们应该积极培育先进的知识创新体制,提供优惠的政策和优良的发展环境以吸引国内外的相关人才并防止人才的流失。

4.增加与国际组织的合作交流

在wto背景下,未来我们会越来越多地依“国际惯例”行事,全方位介人国际大市场,执行统一的“国际标准游戏规则”。所以,在缩小和消除数字鸿沟问题上,积极响应和参与国际组织为缩小和消除数字鸿沟方面的工作,借鉴国际通行的政策是我们的必要途径。在消除数字鸿沟方面,国际通行政策主要是竞争政策、普遍服务政策。

如今,数字鸿沟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内部不同人群对信息、技术占有程度不同造成的社会分化问题;如今它在更大程度上是全球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因为信息产业、信息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所造成的信息时代的南北问题。因而以全球化的眼光来审视数字鸿沟问题,积极与国际组织进行合作与交流,无疑会对解决中国数字鸿沟问题产生积极影响。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数字鸿沟反映出我国信息和网络技术应用程度低下的同时,也折射出我国信息产品市场的巨大。我们应该善于“从数字鸿沟走向数字机遇”,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消除数字鸿沟的合力。

5.发挥自身的潜力

西部地区在借助于外部力量的同时,还要注意发挥自身的潜力,要学会学习与创新,学习与创新“是数字技术发展的基础,而且也是知识经济成长的基础”,学习与创新不但是个人和企业成长的源泉,也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许多人也已经明白了这一点,现在的问题是不能再停留在一般口号上,需要具体地展开和落实。数字鸿沟的造成首先有历史的和环境的原因,但它是学习风气和创新能力上的差距。美联储的主席艾伦·格林斯潘曾说,“在这个技术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社会里,学习越来越有必要成为一种终身的行为”。

学习是为了创造。我们也知道,要消除鸿沟、缩小差距,光靠单纯的技术引进、吸收、消化,无法彻底改变我们在数字技术及其产业化方面的落后局面,因为这些都还是外部条件,毫无疑问,外部条件是必不可少的,这正如一个幼儿要学会走路需要有人帮助。然而,要真正学会走步还必须靠幼儿自己。靠我们发挥自身的潜力不断消除与发达国家的数字鸿沟。

数字化和数字经济的区别篇2

论文摘要:数字娱乐产业作为信息技术和文化产业相结合的新兴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本文通过对重庆市数字娱乐产业的研究分析,在分析重庆市乃至西部地区数字娱乐产业发展的优劣势的基础上,探讨了重庆市的数字娱乐产业发展战略。并针对重庆市在数字娱乐产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措施。

数字娱乐狂潮正席卷着整个世界,并已成为当今信息产业中最具商业价值的新兴产业。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研究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数字娱乐产业也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一个新的增值点,西部地区如何缩小与我国发达地区的“数字鸿沟”已成为政府部门所关注的热点。本文立足于数字娱乐产业涉及的各个层面,以重庆直辖市为例,对西部地区的数字娱乐产业发展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现状,为“十一五”建设期间的数字娱乐产业规划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并对如何提升西部省区数字娱乐产业竞争力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

1.数字娱乐产业与知识经济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明显。社会的信息化建设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着力发展信息技术及其相关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的共同趋势。信息技术不仅是未来知识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推动力量,而且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先导和支柱,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和综合实力的标志[1]。随着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文化知识的渴求,加速发展西部数字娱乐产业,是重庆和西部省区顺应时代潮流,缩小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发展知识经济的必然要求。

1.1精神文明需要发展数字娱乐产业

可持续的发展大局要求各个产业的发展更加有效、敏锐,其中也包括数字娱乐产业。我国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数字娱乐产业普遍存在着盲目性,大起大落的现象屡见不鲜,更重要的是,其兴衰已经不仅仅是数字娱乐产业本身的、局部的、行业的事情,而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加速发展西部地区数字娱乐产业,是“十一五”建设中数字娱乐产业乃至信息产业由大到强转变的有力推进,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有助于确保重庆及西部省区城乡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顺利实施。

1.2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传统工业经济的增长是建立在大规模消耗自然资源的基础之上,因此传统经济的增长不具有持续性。而信息产业作为一种高新技术产业,主要依靠知识资源来推动经济增长,是一个与传统产业完全不同、可节约资源、实现持续发展的产业,具有可持续增长的特点。加之,其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节约资源,而且还能形成新的产业,开拓新的市场,势必大力加快城市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步伐。因此,重庆及西部省区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对促进该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3发展文化产业建立民族文化品牌

通过最大限度地追求标准化、规模化和专业化来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是现代产业区别于传统“行业”的一个本质特征[2]。正是在这种对标准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的追求中,才使文化产业成为第三产业中最富现代意义,与高科技尤其是数字娱乐技术发展结合最紧密的产业。当代数字娱乐业发展的状况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信息文化水平及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下,中国正在掀起一场“创意文化产业”建设热潮,许多地区都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推动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纷纷提出了“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文化之都”等战略性的口号,“文化产业园区”相继兴建[3]。加快重庆及西部省区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建设步伐,有助于推动打造西部省区民族文化产业品牌,提高西部省区的影响力。

2.重庆数字娱乐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2.1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和发展潜力

重庆市正面临世纪性的发展良机。设立直辖市后,重庆抓住中央直辖、三峡工程建设、西部大开发三大历史性机遇,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积极扩大开放,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其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显著提高。“十一五”规划以来,重庆市不断加大对信息产业的投资建设力度,“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使其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目前重庆市已拥有较雄厚的技术经济基础和实力,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和精良的科研设备。如今数字娱乐产业作为新兴的一项科学技术与文化并进的产业,其发展的潜力很大。

2.2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随着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建设,其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例如宏信软件公司,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游戏开发平台及引擎,在游戏和动画制作领域均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朝华数字娱乐有限公司,集数字娱乐和文化传播于一身,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游戏引擎wHaLe达到了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天极信息发展有限公司,作为重庆市最大的Sp运营商,先后推出了重庆复生记、天极夺宝奇兵等无线游戏,并通过天极无线平台投入运营,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4]。同时,重庆市拥有众多的高新软件园、电子工业园,目前在重庆大学城正在兴建重庆数字娱乐动漫基地,基地将建立产业孵化园,创办动漫杂志和专业网站,筛选塑造大众喜爱、具有商业价值潜力的动漫形象,开发动漫产品。可见,重庆市数字娱乐产业加速发展的大环境已初步形成,并成为带动重庆市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

2.3产业发展投资环境正在改善

重庆市具有良好的数字娱乐产业链基础。重庆市具有完整的出版发行机构,也有著名的信息类门户网站——天极网,具有良好的市场推广基础。在衍生产品设计和制作领域,重庆本地低廉的生产成本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库,为游戏和动画衍生产品提供了大规模生产的条件。重庆是长江中上游信息中心,凭借其通信和互联网发达的优势,为数字娱乐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如开发大量高水平的基于电信的增值服务[5]。另一方面,重庆与国际上的交流合作越来越频繁,来渝投资的外商日益增加,客观上促进了重庆地区国际文化交流。因此,在数字娱乐领域可以较容易地与国际市场接轨,快速引进国际先进的营销理念和市场运作手段,站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发展数字娱乐产业。目前,重庆本地已有部分企业与国际著名游戏开发企业展开合作,这将促进国际产业界深入了解重庆,关注重庆经济发展,并为展开进一步的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2.4高校密集智力资源丰富

重庆是西南地区的核心城市,高等院校云集。重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邮电大学等高等院校每年将培养大量的信息类和艺术类专业人才,为数字娱乐业游戏和动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满足数字娱乐业对人才的巨大需求。同时,重庆市拥有的各类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科研经费收入及支出均为西部地区领先水平,作为西部大开发中的核心发展力,重庆市的人力成本相比北京、上海等地更为低廉,可人才质量毫不亚于东部发达地区。因此重庆完全具备大规模发展数字娱乐产业的人才基础和智力资源。

2.5制约因素

“十一五”期间,重庆市紧密结合经济和智力资源优势,在发展数字娱乐产业方面有巨大的潜力,可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在宏观区位中远离经济技术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不利于对人才的吸引;多数企业对数字娱乐高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还较差,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风气还有待进一步浓厚,数字娱乐产业兴起的宏观环境还有待改善;知识产权的观念较为陈旧,技术成果转化还比较困难,自主知识产权意识还比较淡薄;目前企业普遍处于散、小、弱的状态,未能有效地采取大公司战略,强化产业链的优势作用,导致竞争力较弱。

3.发展战略与对策措施

3.1发展战略思考

针对上述情况,发展战略应立足于:以政府指导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高新区、大学城、软件园及数字娱乐产业化基地大力提高数字娱乐企业和市场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倡导技术创新和民族文化品牌意识,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娱乐技术产品,发挥本土区域经济科技和生产力布局优势,因地制宜,构建重庆乃至西部省区数字娱乐产业发展的动力基地和示范基地,调整和优化当前经济结构,促进数字娱乐走向市场化和产业化。

3.2对策措施建议

数字化和数字经济的区别篇3

论文摘要:数字娱乐产业作为信息技术和文化产业相结合的新兴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本文通过对重庆市数字娱乐产业的研究分析,在分析重庆市乃至西部地区数字娱乐产业发展的优劣势的基础上,探讨了重庆市的数字娱乐产业发展战略。并针对重庆市在数字娱乐产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措施。

数字娱乐狂潮正席卷着整个世界,并已成为当今信息产业中最具商业价值的新兴产业。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研究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数字娱乐产业也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一个新的增值点,西部地区如何缩小与我国发达地区的“数字鸿沟”已成为政府部门所关注的热点。本文立足于数字娱乐产业涉及的各个层面,以重庆直辖市为例,对西部地区的数字娱乐产业发展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现状,为“十一五”建设期间的数字娱乐产业规划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并对如何提升西部省区数字娱乐产业竞争力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

1.数字娱乐产业与知识经济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明显。社会的信息化建设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着力发展信息技术及其相关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的共同趋势。信息技术不仅是未来知识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推动力量,而且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先导和支柱,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和综合实力的标志[1]。随着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文化知识的渴求,加速发展西部数字娱乐产业,是重庆和西部省区顺应时代潮流,缩小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发展知识经济的必然要求。

1.1精神文明需要发展数字娱乐产业

可持续的发展大局要求各个产业的发展更加有效、敏锐,其中也包括数字娱乐产业。我国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数字娱乐产业普遍存在着盲目性,大起大落的现象屡见不鲜,更重要的是,其兴衰已经不仅仅是数字娱乐产业本身的、局部的、行业的事情,而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加速发展西部地区数字娱乐产业,是“十一五”建设中数字娱乐产业乃至信息产业由大到强转变的有力推进,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有助于确保重庆及西部省区城乡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顺利实施。

1.2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传统工业经济的增长是建立在大规模消耗自然资源的基础之上,因此传统经济的增长不具有持续性。而信息产业作为一种高新技术产业,主要依靠知识资源来推动经济增长,是一个与传统产业完全不同、可节约资源、实现持续发展的产业,具有可持续增长的特点。加之,其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节约资源,而且还能形成新的产业,开拓新的市场,势必大力加快城市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步伐。因此,重庆及西部省区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对促进该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3发展文化产业建立民族文化品牌

通过最大限度地追求标准化、规模化和专业化来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是现代产业区别于传统“行业”的一个本质特征[2]。正是在这种对标准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的追求中,才使文化产业成为第三产业中最富现代意义,与高科技尤其是数字娱乐技术发展结合最紧密的产业。当代数字娱乐业发展的状况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信息文化水平及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下,中国正在掀起一场“创意文化产业”建设热潮,许多地区都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推动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纷纷提出了“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文化之都”等战略性的口号,“文化产业园区”相继兴建[3]。加快重庆及西部省区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建设步伐,有助于推动打造西部省区民族文化产业品牌,提高西部省区的影响力。

2.重庆数字娱乐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2.1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和发展潜力

重庆市正面临世纪性的发展良机。设立直辖市后,重庆抓住中央直辖、三峡工程建设、西部大开发三大历史性机遇,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积极扩大开放,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其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显著提高。“十一五”规划以来,重庆市不断加大对信息产业的投资建设力度,“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使其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目前重庆市已拥有较雄厚的技术经济基础和实力,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和精良的科研设备。如今数字娱乐产业作为新兴的一项科学技术与文化并进的产业,其发展的潜力很大。

2.2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随着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建设,其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例如宏信软件公司,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游戏开发平台及引擎,在游戏和动画制作领域均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朝华数字娱乐有限公司,集数字娱乐和文化传播于一身,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游戏引擎whale达到了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天极信息发展有限公司,作为重庆市最大的sp运营商,先后推出了重庆复生记、天极夺宝奇兵等无线游戏,并通过天极无线平台投入运营,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4]。同时,重庆市拥有众多的高新软件园、电子工业园,目前在重庆大学城正在兴建重庆数字娱乐动漫基地,基地将建立产业孵化园,创办动漫杂志和专业网站,筛选塑造大众喜爱、具有商业价值潜力的动漫形象,开发动漫产品。可见,重庆市数字娱乐产业加速发展的大环境已初步形成,并成为带动重庆市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

2.3产业发展投资环境正在改善

重庆市具有良好的数字娱乐产业链基础。重庆市具有完整的出版发行机构,也有著名的信息类门户网站——天极网,具有良好的市场推广基础。在衍生产品设计和制作领域,重庆本地低廉的生产成本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库,为游戏和动画衍生产品提供了大规模生产的条件。重庆是长江中上游信息中心,凭借其通信和互联网发达的优势,为数字娱乐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如开发大量高水平的基于电信的增值服务[5]。另一方面,重庆与国际上的交流合作越来越频繁,来渝投资的外商日益增加,客观上促进了重庆地区国际文化交流。因此,在数字娱乐领域可以较容易地与国际市场接轨,快速引进国际先进的营销理念和市场运作手段,站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发展数字娱乐产业。目前,重庆本地已有部分企业与国际著名游戏开发企业展开合作,这将促进国际产业界深入了解重庆,关注重庆经济发展,并为展开进一步的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2.4高校密集智力资源丰富

重庆是西南地区的核心城市,高等院校云集。重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邮电大学等高等院校每年将培养大量的信息类和艺术类专业人才,为数字娱乐业游戏和动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满足数字娱乐业对人才的巨大需求。同时,重庆市拥有的各类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科研经费收入及支出均为西部地区领先水平,作为西部大开发中的核心发展力,重庆市的人力成本相比北京、上海等地更为低廉,可人才质量毫不亚于东部发达地区。因此重庆完全具备大规模发展数字娱乐产业的人才基础和智力资源。

2.5制约因素

“十一五”期间,重庆市紧密结合经济和智力资源优势,在发展数字娱乐产业方面有巨大的潜力,可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在宏观区位中远离经济技术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不利于对人才的吸引;多数企业对数字娱乐高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还较差,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风气还有待进一步浓厚,数字娱乐产业兴起的宏观环境还有待改善;知识产权的观念较为陈旧,技术成果转化还比较困难,自主知识产权意识还比较淡薄;目前企业普遍处于散、小、弱的状态,未能有效地采取大公司战略,强化产业链的优势作用,导致竞争力较弱。

3.发展战略与对策措施

3.1发展战略思考

针对上述情况,发展战略应立足于:以政府指导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高新区、大学城、软件园及数字娱乐产业化基地大力提高数字娱乐企业和市场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倡导技术创新和民族文化品牌意识,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娱乐技术产品,发挥本土区域经济科技和生产力布局优势,因地制宜,构建重庆乃至西部省区数字娱乐产业发展的动力基地和示范基地,调整和优化当前经济结构,促进数字娱乐走向市场化和产业化。

3.2对策措施建议

3.2.1完善数字娱乐产业化基地建设,促进数字娱乐企业集群化发展。数字娱乐产业主要是由数字娱乐企业和数字娱乐技术产品组成,而数字娱乐开发基地则是数字娱乐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6]。近年来,国内各地兴起了一股动漫热,许多地方都搞起了动漫产业基地或动漫园。重庆市正在建立沙区大学城数字娱乐动漫基地、九龙坡区美视动漫产业及教学基地等一系列的动漫基地。重庆市应在动漫业不断完善的同时,积极拓宽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途径,结合重庆本地3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全国数字电视系统的建设。对数字娱乐产业基地提出以下两点措施:

(1)目前重庆市的数字娱乐产业基地建设力度主要放在招商引资上,大部分的开发区和技术城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结合还不够紧密,在“产学研”一体化方面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该地区密集的高校资源和科研基础建设成果尚未很好的充分利用。今后应该在已有数字娱乐产业基地开发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众多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作用,进一步加快数字娱乐科技园区的建立和技术水平的发展提高,加快“产学研”一体化的建设步伐,不断拓宽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途径。

(2)采用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实施“集群化战略”。目前重庆本地数字娱乐企业还基本处于散、小、弱的状态,没有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数字娱乐产品,也还没有本土大型数字娱乐集团性企业。因此,应逐步扩大企业集团的范围,对成员企业进行整合,以资本为纽带、以数字娱乐园区为载体,逐步实现研发、运营的一体化机制。

3.2.2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数字娱乐产业化基地。如何完善城市形象是重庆市政府不断思考的一大问题。重庆市的形象宣传近几年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巴渝文化”、“红岩精神”形象的树立,让“新重庆”这块投资热土持续升温。而企业作为城市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其企业品牌是城市形象的视觉窗口,实施“品牌战略”是塑造“新重庆”城市形象的必然手段。数字娱乐产业作为重庆市“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的目标是建设成为国际数字娱乐领域的孵化器,起着政府与企业沟通桥梁的作用。重庆市应采取城市数字娱乐产业发展与城市形象提升的互动模式。大力推动“十一五”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构想,抓住重庆本土特色,挖掘历史文化资源,选择“数字三峡”、“数字红岩”、“数字磁器口”等具有重庆历史文化特色的精品工程,树立重庆市数字娱乐产业的形象和品牌,为整个重庆的产业化进程增值,使数字娱乐产业成为重庆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3.2.3转变企业赢利模式,发展风险投资,拓宽融资渠道,形成产业规模。数字娱乐企业作为数字娱乐产业重要的“孵化器”,风险投资尤其对地处西部的重庆来讲更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重庆应该抓住本土人才智力资源丰富和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加强政府对动漫及数字娱乐产业的支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比如动漫业,应从高附加值的动漫延伸领域获利,积极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本土原创作品,吸引外资,发展风险投资,拓宽融资渠道。重庆市应尽快在香港、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或地区与当地数字娱乐企业展开合作,并建立商业合作促进中心,逐步将重庆本地数字娱乐企业融入国际产业链当中;加深与国际产业巨头的合作,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承接国际游戏和动画制作的外包业务,并形成一定规模,带动本地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版权合作或者转让的形式,开始向海外市场出口自行开发或制作的游戏和动画产品,打造民族数字娱乐品牌。

3.2.4以科技为导向,以人为本,实现重庆及西部地区数字娱乐领域价值增值。以重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高校为依托,在高校及企业生产研发基地的发展基础上,开展数字娱乐关键技术研究,进一步完善基地环境和条件建设,将已有的制作研发机构进行统一规划与整合,初步建成一个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人才培训中心及体验实训中心,打造多层次、高水平的西部数字娱乐产业研发、培训一体化的基地,并在基地的建设中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数字娱乐产业开发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同时采取“产学研”合作的形式,争取国家“863”、“十一五”等攻关项目的立项研究。鼓励自主创新,使重庆成为数字娱乐领域的核心地区。

3.2.5完善数字娱乐产业链条,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协调的发展。数字娱乐产业化实质上包含了两个层次的任务:第一层次是将数字娱乐技术成果商品化,数字娱乐商品产业化,数字娱乐产业国际化;第二层次是利用数字娱乐业的研究成果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优化,实现产业信息化[6]。目前重庆市数字娱乐企业和产业化基地的发展,没有与该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传统产业的改造很好的结合,数字娱乐产业的辐射和扩散作用远没有发挥。因此,今后重庆市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应该在继续抓好产业化基地,高新区、开发园以及数字娱乐企业和关键技术研究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重视数字娱乐产业链的结构优化。以数字娱乐产业化基地为中心,建立重庆市数字娱乐产业链条,形成一条由数字娱乐产品的研发、生产到产品的市场营销,再到形成版权的授权,最后到衍生产品开发和营销的完整的产业链条模式。通过行业间穿插,使数字娱乐产业链条得以扩展和延伸,开拓数字娱乐产业市场。

3.2.6强化政府的导向作用,加强宏观调控,在企业与文化间发挥调节作用。针对目前重庆市数字娱乐产业发展中,技术人才优势仍不明显,投资环境培育还不佳,产业链整合不尽完善等问题,政府应强化其导向作用,加强宏观调控。一方面要积极引导科研机构搞好转制工作,找准市场定位,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环境与金融环境的改善以及造就一大批科技型企业家等途径着力营造有利于数字娱乐产业科技转化的社会环境。营造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培育市场的自主调节能力,必要的时候弥补市场缺陷,如给出优惠政策。另一方面要引导和帮助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加快数字娱乐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等工作,增强对数字娱乐技术成果的吸收和消化能力,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产业发展的要求。数字娱乐产业也属于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必须以强大的文化资源为后盾,这就需要政府在企业与文化之间发挥适当的调节作用。长期以来,大家都认为是没有优秀的产品导致中国的动漫不景气,实际上这与市场的开拓、策划也有一定的关系。企业和政府不重视民族文化产业品牌的发展,未能满足动漫受众审美心理和消费需要才是主要差距。例如,包括重庆在内的中国动漫业,特别是动画片,说教味太浓,作品缺乏新颖的创意[7]。政府在这方面应该适当放开,让企业慢慢成长起来,积极鼓励民族文化数字娱乐的发展,打造“文化创意产业”的数字品牌。

3.2.7构建数字娱乐公共技术服务及支撑平台。美国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平台化运作是产业市场化发展的关键;产业平台建设与风险投资结合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加速器[8]。近年来,在市场巨大需求的牵引和政策的扶持下,重庆从事数字媒体产品开发的企业和团体迅速增加,但存在着院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脱节,企业和市场脱节,技术与产业脱节的现象,无法支撑数字娱乐产业有效发展。对于高投入的数字娱乐产品开发而言,显然企业开发资金有限,若有标准化、高性能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可供利用,则可把有限资金应用到产品的设计和创意中去。其次,通过平台的建设,可为重庆数字娱乐创业团队提供工作和发展环境,避免人才外流,也就保证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重庆市应通过集成和开发数字娱乐产品生产流水线的软、硬件资源,打造该市的数字娱乐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重庆市数字媒体中小企业、创业团队软件平台租赁服务以及增值技术服务,通过资源共享,降低数字娱乐产业的进入门槛,以促进数字娱乐产业的繁荣;该平台还可利用自己所处“产学研”交集点的优势,为企业提供顾问咨询、技术指导和培训,实现资源的共享,以加快数字娱乐产业集群化,并推广自主知识产权软件及高级产业人才培养。通过重庆数字媒体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立,提高重庆数字娱乐产业的技术水平、开发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使重庆本土数字娱乐精品大幅增加,为重庆数字娱乐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基金项目:重庆市沙坪坝区软科学研究项目。

参考文献:

[1]陈禹.科学的发展观和信息产业的地位及作用[j].通讯世界,2004,17:15-19。

[2]王文博.发展高新技术促进西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兰州商学院报,1999,15(4):31-34.

[3]李思屈.数字娱乐、营销传播与民族品牌[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2:32-33.

[4]卓武扬.网络游戏产业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1:54-55.

[5]叶绿.中国移动数字娱乐服务业现状分析[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5,4:2-4.

[6]张素娟.数字娱乐产业新的“组合拳”[j].中国电子商务,2005,11:36-38.

数字化和数字经济的区别篇4

【关键词】网络融合数字电视产业规制发展思路

数字电视是伴随数字技术和新媒体行业的发展而兴起的,在网络融合的背景下,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数字电视提供了更丰富的技术支撑,也促进了数字电视在现代社会的广泛应用。数字电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借助数字媒体为生活增添更优质的感官服务,逐渐成为电视产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数字电视的产业规制也成为其发展过程中一项重要的保障工作,通过科学的规划与管理,促进数字电视产业的持续发展,是当前数字电视产业面临的首要问题。

1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

数字电视在我国电视产业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数字电视产业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也成为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因此对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进行科学的规划与管理,是发展中国电视产业的基础和前提。近年来,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不断上升,数字电视逐渐取代传统的电视传播媒体,其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等特点,同时数字电视为人们带来的美好视觉感受也是加快其发展的重要因素,除了中西部个别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地区,全国大部分城区都实现了数字电视的变革,中国电视产业进入数字化时代。随着数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数字电视的信号识别和接受能力不断增强,可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网络覆盖环境下的电视用户需求,进一步推动了数字电视的发展与普及。

2我国数字电视产业的规制特点

2.1规制机构

国家广电总局是电视行业的主导者与管理者,负责电视节目的接收和管理,同时也对播出的电视节目实施必要的审核。对于数字电视产业来说,国家广电总局具有绝对的规制权限,包括数字电视的经营许可与执照发放、费率的制定、开业经营的限制等等;同时国家广电总局对于数字电视进入市场的相关权限也有较高的规制权,对数字电视的市场化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2.2规制的融合趋势

网络融合趋势的不断增强促进了宽带技术和数字技术之间的整合,从而为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多样化的网络技术基础。从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划分来看,由国家广电总局对数字电视的发展进行监管仍然占据主要位置,而网络技术的监管则主要由信息产业部门负责,在网络融合的背景下,网络与电视技术之间不断出现跨产业的产品和服务,这就需要二者的监管机制也进行适当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同时满足网络技术与数字电视的发展需要。同时,新的规制建设应当符合网络融合的趋势,涵盖包括广播、电视、通信以及互联网等所有信息平台,才能适应网络融合的发展需求。

2.3地区性差异的存在

广电的运营市场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均的影响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域性差异,上世纪末,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纷纷建立起自己的广播电视机构,形成了很多分散的有线电视网络公司,这对于新时期数字电视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限的广电总局的管理资源需要分别配置到不同的地区,但是由于地区保护主义的盛行,对于当地的数字电视网络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但是在市场进入规制方面却产生了各种阻碍,造成了数字电视资费水平不同程度的上升,影响了消费者对于数字电视的认知。

3网络融合下中国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思路

3.1适应网络融合的产业结构发展

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效率,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希望通过最简单的途径、最快的获取信息,所以数字电视的产业规制,需要结合现代社会的信息传递方式以及效率要去,进行必要的创新,才能适应新时期的社会发展。数字电视的规制发展需要做好充分市场准备工作,对市场信息进行调研和分析,客观认识数字电视网络的应用价值,同时在网络融合的环境下加强数字电视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建设,既要实现网络融合又要提高服务质量,只有同时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才能促进数字电视产业结构的不断完善。

3.2数字电视的区域性规划发展

在网络融合的环境下,数字电视的区域性发展也需要做好相应的规制发展策略,结合数字电视的区域性特点,在实现网络融合的同时考虑到不同地区在网络环境、数字电视资源等方面的差异性,采取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才能提高数字电视的服务质量。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而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则十分迅速,所以在制定规制发展战略时,要充分考虑到地区差异,在产品研发、产品质量等方面做好相应的市场保障工作,确保不同地区的消费需求都能得到满足,为用户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

3.3遵循数字电视的市场化发展道路

数字电视已经成为我国电视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而网路融合则为数字电视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网络环境,所以网络融合与数字电视发展之间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在开展数字电视的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遵循市场规律,结合产业发展的演变规律,才能提高数字电视产业规制策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了提高数字电视在电视产业中的比例,需要充分尊重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引入先进的网络技术,丰富数字电视的技术手段,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样化的服务,逐渐降低传统电视的发展比例,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发挥数字电视的高效性,创造更多价值,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4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电视技术已经成为我国电视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在网络融合的背景下,数字电视产业也面临新的发展环境,对此需要正确认识我国数字电视产业的规制特点,并且以此为基础确定科学的发展思路,充分考虑到网络融合的必要性,才能为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我国数字电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志.电视产业的经济规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05-01.

[2]吴婕.媒介融合时代的传媒规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05-01.

[3]潘伟雄.网络融合下中国数字电视产业的规制与发展[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8).

数字化和数字经济的区别篇5

关键词:城乡数字阅读现状差异成因

中图分类号:G2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049-02

信息社会,数字阅读的触角已经伸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使我们的信息获取方式由单一的纸质阅读逐渐向数字化转移。然而,自数字阅读产生到发展至今,由于城乡间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均衡,以及城乡居民间数字信息获取意识、学习意识、信息素养等存在的差距,使城乡数字阅读鸿沟显现。笔者以吉林市为例,选取吉林市市区、永吉县、蛟河市、舒兰市和桦甸市5个区域作为调研点,在这些调研地点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对数字阅读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在五个调研区域共发放调查问卷2000份,现场及后期收回有效调查问卷593份,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准确找到城乡居民数字阅读差异。

一、吉林市城乡数字阅读发展现状

(一)城乡间数字阅读鸿沟并非臆测而是现实

城乡间数字阅读发展现状确实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城乡数字阅读鸿沟问题并没有随着智能手机和家庭电脑的普及而得到解决,无论是从数字阅读目的、数字阅读时间,数字阅读方式角度进行分析,还是从数字阅读内容来综合考量居民数字信息素养,都可见乡镇居民与城市居民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城乡居民对数字阅读了解和接受程度存在差距

城市居民利用数字阅读的频率明显高于乡镇居民,近40%的受访城市居民每天都进行数字阅读,从不使用数字阅读的城市居民仅约为8%,并且几乎没有性别差异。受访的乡镇居民每天都进行数字阅读仅约为10%,并且性别差异较大,女性乡镇居民利用数字阅读明显低于男性居民。

(三)城乡居民数字阅读目的存在明显差异

超过一半的乡镇居民进行数字阅读的目的为娱乐,利用数字阅读进行学习的居民不足2%,城市居民利用数字阅读学习的比例稍高,为13.7%。可见,在乡镇地区,通过推广数字阅读提升居民文化素养的工作亟需继续加强。

(四)城乡居民进行数字阅读的方式几近一致

当前,利用电脑和手机进行数字阅读仍为阅读方式的主流,乡镇居民利用手机进行数字阅读比例高于城市居民,手持阅读器市场仍未打开。

(五)城乡居民数字阅读的内容有所不同

城市居民数字阅读内容分布更均衡,在普遍倾向休闲娱乐数字资源的同时,兼顾知识类数字信息内容,符合社会人员知识结构分布。乡镇居民数字内容仍以娱乐、购物、休闲为主,知识性数字信息利用较差,这与乡镇居民知识结构有关,如不改善,不利于提升乡镇居民文化水平。

(六)城乡居民数字阅读深度存在明显差异

城市居民利用数字阅读获取的信息不仅仅为大众新闻消息和娱乐影音资料,还有部分居民读电子图书馆、查阅电子期刊。这一类数字信息资源即为数字阅读的优质资源,民众能够从中获取经过深加工的知识信息。乡镇居民数字阅读多为浅阅读,仅仅是浏览式、消遣式阅读,并没有真正发现和利用数字阅读为信息社会所带来的巨大知识价值。

二、城乡数字阅读鸿沟成因分析

(一)城乡文化需求程度不同,乡镇居民更倾向于满足个人物质需求

由于乡镇经济发展滞后于城市经济发展,使得大部分乡镇居民始终将物质需求作为经济投入的首要目标,文化需求处在边缘需求的地位。随着乡镇经济发展提速,乡镇居民也逐渐脱离经济束缚,物质需求基本能够得到满足,但文化需求还处在发展初期甚至萌芽阶段。这既是现实条件使然,也是一种惯性,需要逐步改善。

(二)城乡文化消费理念不同,乡镇居民不愿进行数字阅读资金投入

数字阅读是伴随着数字技术发展而形成和发展的,数字阅读离不开硬件设备,不论电脑、手机,亦或是手持阅读器等,都需要资金购买。即使智能手机已经开始走平价路线,能够被乡镇居民所接受,但因受版权、数据加工、资源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很大一部分数字阅读产品是需要付费购买的。手机阅读数字信息,也涉及到流量资费等问题。因此在乡镇居民文化消费理念尚且薄弱的现状下,更不愿在数字阅读上投入资金。

(三)城乡文化消费喜好不同,乡镇居民更倾向于被动接受文化消费

在乡镇,特别是农村,受到社会环境、居住环境、工作时间地点、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居民形成了有别于城市居民的独特的文化休闲方式,文化消费喜好不同。有学者统计发现,乡镇居民更倾向于被动地接受文化消费,而非主动参与,数字阅读就如同买书看报一样,需要居民主动选择挑选,设置下载,不符合乡镇居民被动接受文化消费的消费习惯。

(四)城乡居民年龄结构不同,乡镇居民对新兴文化产品接受能力弱

从人口年龄区域分布特征来看,城市居民老年人所占比例要低于乡镇居民老年人所占比例。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中青年居民投身城市务工,农村常住居民中老年人及儿童比例增加,这为在乡镇数字阅读推广带来阻力。乡镇居民除了不愿、不想接受新兴文化产品,同时也确实缺乏接受新兴文化产品的能力,这是制约乡镇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五)城乡居民受教育程度不同,乡镇居民数字阅读意愿和能力不足

城乡居民由于受教育程度存在显著差异,个人终身学习的主观态度和能力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获取数字信息,并不仅仅为了休闲娱乐;数字阅读也不仅仅是浏览花边新闻,为了茶余饭后增加谈资,而是学习新技能,收获新知识,开

括视野了解世界的一种态度和学习惯性。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城乡居民的这种学习惯性和学习能力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距。

(六)城乡文化推广机构建设情况不同,乡镇居民缺乏数字阅读的引领

伴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发展,乡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年增加,但仍旧与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很大的差距。乡镇图书馆成为带动当地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乡镇居民主动获取知识的首选之地,然而由于图书馆建设经费投入所限,乡镇图书馆所采购的数字信息资源种类有限,并且在本不充足的采购经费中再划拨采购如阅报机、移动手机图书馆系统等资源更是很难实现。另一方面,数字阅读的推广工作需要图书馆花费大量人力、财力、时间去展开工作,乡镇图书馆也缺少开展这项工作的人才资源。因此,乡镇数字阅读推广工作亟需大力加强,真正发挥文化中心的阅读引领作用还需要逐渐探索开展。

参考文献:

[1]李怡梅,肖雨滋等.我国公共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现状及思考[J].图书馆,2015.

数字化和数字经济的区别篇6

[关键词]工业化信息化企业Vi区域Vi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7.036

一、从企业Vi到区域Vi

随着九十年代地区经济的发展,企业竞争逐渐向地区竞争延伸。作为市场竞争的利器,企业形象理论得到进一步运用,如何有效地策划和导入区域形象或称城市形象,已成为各级政府重视的问题,被列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内容。几年前的烟台、海口、大连、天津以及近期的珠海、广州、北京等,都在树立自身形象方面迈开了步伐,显露出区域形象策划的雏形。其中大连的“北方香港”、广州的“南国商都”、武汉的“东方芝加”等已有一定影响。连县级南海市也邀请了广告公司为之系统性、工程性的区域形象策划。形象策划已经由小策划发展到大策划,Vi形象已不仅是单个的企业形象,而是整合的区域形象。

二、从传统Vi到数字Vi

形象识别导入中国已有相当时间,其成绩有目共睹,但问题也日益暴露。集中表现在:偏重Vi而忽视mi和Bi、与企业文化脱节、纸上谈兵刻板教条、雷同抄袭屡见不鲜,等等,远远没有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观上在于国人心理追逐时尚、偏重形式,理解消化不够,生吞活剥;客观上在于Vi脱胎于工业设计时代,仍带有工业化时代深深的烙印。

最为严重的问题是,这种形式主义的形象识别总是强调“导入”,从一开始就陷入mi、Bi、Vi三要素的小圈子,虽然容易理解和操作,但是与经营管理相脱离,未起到Vi应有的效果。我们熟知的mi、Bi、Vi只是企业形象开发初期的基本要素,是一个小循环,这一点从根本上解决了Vi现存的问题,也就是说,Vi的策划应重点落实到企业如何在传播、营销和管理中塑造形象,而不是只在徽标、口号和员工服装上做文章,使Vi成为企业管理的中心工作和灵魂,而不是一种“花架子”和“富贵病”。随着社会从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转变,现代企业已经普遍处于计算机化空间之中。目前,internet用户已涵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近一亿用户,正以每月15%的速度快速增长。1997年,牛津大学计算机专业教授Jamesmartin在他的第100部作品《生存之路--计算机技术引发的全新经营革命》中写到,世界将发生一场没有流血的革命,即由计算机技术引发的全新经营革命,其最终结果是计算机化企业的诞生。传统的非计算机化企业将在这场革命中逐渐消亡。这场革命对Vi的影响在于从传统Vi向数字化Vi的转变。

著名经济学家乌家培说:“信息技术本身是一个庞大的扩展的高新技术群,包括电脑技术、电信技术、广播电视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在信息技术革命中,数字化与网络化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数字化是指用0和1两位数字编码来表达和传输一切信息,把电脑二进制方式普遍化。网络化是指用纵横交错的互动式网络来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把电脑互联网普遍化,贸易环境的数字化要求企业形象数字化”。作为“振兴民族工业”的切实步骤,迅速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积极推动中国信息化建设是每个民族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国内不少网络服务公司积极推进企业上网推介,中国企业信息策划设计委员会为中国ViS进入数字化时代初步尝试。在企业形象走向数字化的同时,区域形象及区域旅游形象走向数字化也就成为必然。

设计的数字化是指在设计制作中尽量利用网络资源以多媒体手段制作理想的图案文字和文本视觉效果;文本的数字化是指以Vi电子文本取代传统的印刷品Vi手册,利用其高精度性能使标准色、标准字真正标准化,实施的数字化是指大量通过计算机网络、运用数字化手段进行传播、营销和管理。它克服了传统Vi的诸多不足。

参考文献

[1]郭新生《Ci设计》[m]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

[2]徐阳《CiS企业形象设计》[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

[3]黄坚《Ci设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4]吴为善陈海燕《Ci的策划和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数字化和数字经济的区别篇7

关键词:数字鸿沟信息社会信息技术信息化

正如装配线与失业、汽车与交通事故、大规模矿产资源开采与环境污染同时伴生一样,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也与数字鸿沟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信息技术加速发展可能带来的诸多问题中,数字鸿沟无疑是吸引眼球最多也最让人头痛的一个。本文重点对数字鸿沟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论述和分析。

一、数字鸿沟的由来

在英语里,数字鸿沟的标准词汇是DigitalDivide,有时也称之为DigitalDivision或Digitalgap。在早期翻译成中文时,有数字落差、数字分化、数字差别、数字差距、数字分裂等多种提法,最后才逐渐统一成“数字鸿沟”(中国香港、台湾地区还有数码沟、数位落差等叫法)。

正如信息技术革命源于美国一样,数字鸿沟一词也是由美国人发明的。据美国人自己的说法,是一个叫莫里塞特的人在1995年率先使用了“数字鸿沟”一词[1]。这位先生当时是美国markle基金会的总裁,他主持了一项研究发现“信息穷人”(informationhave-nots)与“信息富人”(informationhaves)存在很大差别,就名之曰“数字鸿沟”(DigitalDivide)。中国学者也对这一说法给予了认可[2-3]。

――美国调查报告掀起波澜。1995年,美国电信管理局(ntia)的调查报告――《在网络中落伍:一项关于美国城乡信息穷人的调查》。这份报告发现“信息穷人”和“信息富人”之间差距很大,且有扩大趋势。在随后的几年中,该机构又陆续了三份报告,最终使数字鸿沟问题引起高层关注,导致克林顿政府采取相应的行动,呼吁并致力于向每所学校每个学生提供21世纪的学习工具,为每一个美国家庭和社团创造数字机遇[4]。

――国际组织积极反应。继美国之后,国际社会对数字鸿沟问题也日益关注。2000年,数字鸿沟问题成为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八国首脑会议、亚太经合组织论坛的主要议题。2001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理解数字鸿沟》报告。从2002年起,世界经济论坛开始年度的《全球信息技术报告》。2003年,信息社会世界高峰会议了旨在缩小全球数字鸿沟的《原则宣言》和《行动计划》,联合国陆续“全球电子政务准备度报告”。国际电信联盟、世界银行等也将缩小数字鸿沟作为其工作的重要内容。

――世界各国不断加强对数字鸿沟的研究和政策推动。欧盟及其成员国在数字鸿沟的调查和理论研究方面后来居上。在亚洲,日本于2003年提出要建设“无处不在的网络”,韩国则在2004年明确制定了“缩小数字鸿沟”的中长期方案。

――信息理论界的研究不断深入。斯洛文尼亚的帕沃・西切尔、意大利的法比奥拉・里卡帝尼和莫罗・法里奥、德国的托比阿斯・休星和汉尼斯・塞尔霍夫等都在这一领域做出了贡献。

数字鸿沟研究带有典型的问题导向和对策研究特征。总体上看,关于数字鸿沟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成熟,各国的实践也都还在探索之中。

二、数字鸿沟的定义

什么是数字鸿沟,国际上比较典型的定义有几种:

――莫里塞特:数字鸿沟是指人们在信息与通信技术(iCt)享用机会上的差距。

――美国商务部电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1999):数字鸿沟指的是一个在那些拥有信息时代工具的人以及那些未曾拥有者之间存在的差距。

――联合国经社理事会:数字鸿沟系指由于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全球发展和应用,造成或拉大的国与国之间以及国家内部群体之间的差距。

――经合组织(oeCD)《理解数字鸿沟》报告(2001):数字鸿沟是指个人、家庭、企业、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在享用信息技术的机会以及利用互联网从事各项活动的水平之间的差距。

――联合国“信息社会世界高峰会议”(2003):数字鸿沟和知识鸿沟这两个词的准确含义是指世界上享有信息技术的群体和被信息技术排斥在外的群体之间的差距,以及这些群体内部彼此之间不转让信息的情况。

上述各种定义尽管在文字表述和强调重点上有所不同,但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对于数字鸿沟的内涵界定,重在把握以下几个要素的质的规定性:

――“数字”。重点考察数字化及其带来的差异,传统技术条件下的“信息差别”不在考虑之列。最初用来衡量的主要技术对象是互联网,后来不少学者逐步加入了电话、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

――“鸿沟”。“差别、差距”(Divide)是考察的重点,比“沟”(Gap)的范围要宽广得多。

――“对象”。差距是比较的结果,必须得有用以双方比较的对象。如不同人群之间、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不同企业之间等(可统称为“不同社会群体”)。

――“内容”。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数字鸿沟考察的内容日益深化,从初期单一的互联网扩散度,逐步扩展到整个信息基础设施的普及,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组织强调要将应用成效也考虑进去。总的来看,“数字鸿沟”与“信息化水平差距”越来越走向统一。

根据上述四要素的质的规定性要求,我们可以给“数字鸿沟”下一个较为明晰的定义:所谓数字鸿沟,是指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拥有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的差距。

三、数字鸿沟的分类

从不同的维度进行划分,可以将数字鸿沟分成不同的种类。

从国家的角度看,可以总体上将数字鸿沟划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国家与国家间的数字鸿沟。如中国与美国间的数字鸿沟等。一类是一国内部不同社会群体间的数字鸿沟等。

从国家内部数字鸿沟看,根据考察对象不同,又有城乡数字鸿沟、地区数字鸿沟、年龄数字鸿沟、性别数字鸿沟、种族数字鸿沟、收入数字鸿沟、教育数字鸿沟、企业数字鸿沟、行业数字鸿沟等。

四、数字鸿沟的成因

综合来看,数字鸿沟产生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5个方面:

一是经济发展或收入水平。拥有和使用新技术需要一定的成本支出,尤其是在技术扩散初期,其成本还相当高。这就使得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或低收入人群因支付不起高昂费用而被排斥在新技术之外。

二是教育水平或知识能力。受教育程度不同直接导致对新技术的认知、接受和应用效果存在天壤之别。不识字或识字不多,就很难真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时会不会外语也会产生很大影响。

三是政策环境。任何一次技术革命或产业革命都会引发全球生产力的重新布局,总有一些国家或地区得以脱颖而出,国家战略选择和相应政策导向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是个人习惯。受个人秉性使然,总会有人尽管有钱也有知识但不愿接受新技术,从而在网络中落伍。

五是年龄、体能等生理因素。没有人会责怪婴幼儿不上网,老年人不玩计算机也情有可原。而对于存在身体或智力障碍的人来说,接受新技术的能力也不能与正常人相提并论。

五、数字鸿沟的影响

数字鸿沟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在信息时代的客观反映。数字鸿沟的客观存在及其扩大将对社会发展和社会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数字鸿沟对社会发展及社会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⒈大量信息贫困者的出现――数字鸿沟的离散效应

数字鸿沟的存在,产生了一种新的贫困,即“信息贫困”。信息贫因者因为失去了获得信息的能力和机会,无法充分参与创造与分享信息社会文明成果,成为信息社会的落伍者或边缘群体。也有学者称,“信息贫困是21世纪的新型贫困。信息贫困既是收入贫困、人类贫困的重要原因,也是它们的结果。信息贫困者是信息时代的无家可归者[5]”。这种使信息贫困者日益脱离信息社会的影响作用,可以称之为数字鸿沟的“离散效应”。

⒉信息均享程度下降――数字鸿沟的分化效应

弱势群体无法充分享受到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好处,使得信息资源的占有和使用存在巨大差别。从全球看,现阶段信息技术主要被发达国家垄断,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和设备主要靠进口获得,信息技术普及和网络接入上的马太效应非常明显。从人群看,最先接触和使用信息技术的人群对信息和知识的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与没有接触和使用信息技术的人群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2003年12月,世界信息峰会通过了关于建设信息社会的《原则宣言》,对“目前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各个社会内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益处分布不均”给予了高度关注。这种在信息均享程度方面存在的差异被称为“信息差别”。中国也有学者称之为继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体差别之后的第四大差别。新的社会差别会诱发一系列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这种使信息富有者与信息贫困者日益分离的影响作用,可以称之为数字鸿沟的“分化效应”。

⒊弱势群体的风险与机遇并存――数字鸿沟的双刃效应

数字鸿沟在使弱势群体远离信息社会的风险不断加大的同时,信息技术的跳跃性和快速渗透特征也给弱势群体发挥后发优势获得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从全球视角看,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讲,率先使用先进、适用技术甚至在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任凭其与发达国家之间数字鸿沟的扩大,则很可能会使中国丧失掉利用信息技术革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从国内社会发展看,利用网络资源优势迅速提升国民信息能力进而提升整体竞争实力的潜力增加,处理不当也会适得其反。数字鸿沟是客观存在,但对待数字鸿沟的态度和行为将使其演化结果及影响大相径庭。这种使弱势群体风险与机遇都增加的影响作用,可以称作数字鸿沟的“双刃效应”。

⒋社会脆弱性加大――数字鸿沟的放大效应

数字鸿沟进一步影响到收入分配、就业和发展机会的严重不公,加大原有的贫富差距,进而成为危害社会安全与稳定的重要根源。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称,数字鸿沟有可能使国际社会多来年致力于缩小南北差距的努力化为乌有。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会危及社会安全已成共识,并被许多国家的发展实践所证实。中国正在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中等发达国家面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情况中国也同样存在。数字鸿沟的出现会加剧贫富差距,从而进一步加大社会脆弱性。这种使原有社会差距进一步加剧的影响作用,可称之为数字鸿沟的“放大效应”。

六、数字鸿沟的测算

数字鸿沟的测算是正确判断数字鸿沟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并进一步分析政策效果的前提和基础。对测算方法的不同选择,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本文在总结分析国际上现有测算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计算“数字鸿沟指数”(DigitalDivideindex,DDi)的新方法,即相对差距综合指数法。

数字鸿沟测算要重点回答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在特定时期或特定时间点,考察对象间的数字鸿沟到底有多大;其二,从历史进程看,考察对象间数字鸿沟呈现了什么样的变化趋势。前者侧重于静态观察,后者侧重于动态观察。

由于对数字鸿沟的认知才刚刚开始,有关组织和专家学者对于数字鸿沟的测算做过一些努力,但在指标选取、计算方法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不同的测算方法甚至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总体上看,各种计算方法的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指标选取差异。这方面的差别集中表现为用单一指标还是多指标。一些专家认为数字鸿沟集中体现在互联网普及应用方面,所以主张用互联网单一指标进行反映。一些专家认为仅用互联网指标不能全面反映数字鸿沟的全部内涵,所以将计算机、电话等指标也包括进来。另一些专家则认为仅用信息基础设施的普及程度来测算数字鸿沟,并不能真正反映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方面存在的差距,主张以信息化综合水平指数来反映数字鸿沟差距。

二是考察内容差异。是单独考察不同地区间或人群间的某一类数字鸿沟(如城乡数字鸿沟、地区数字鸿沟、性别数字鸿沟等),还是将这些因素统统考虑进来。

三是计算方法差异。从目前国际国内资料看,相对差距、绝对差距、时间差距、均差、基尼系数、综合指数等方法均有使用,甚至在计算单一数字鸿沟时也同时使用多种方法。

各种测算方法各有利弊,很难说哪种方法更科学、更准确。出现上述差异的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数字鸿沟问题是网络空间的产物,人们对于其内在规律的认识刚刚开始,理论上的不足与欠缺在所难免;二是造成数字鸿沟的原因非常复杂,不易把握;三是相关基础数据严重不足,难以求全;四是个人偏好和出发点不同。

在进行数字鸿沟测算时,应力求把握三点:一是理论通用,既可进行横向比较,又可进行历史比较;二是内涵直观,计算结果含义清晰,便于直观理解;三是数据完整,全部采用有公信力的统计数据,避免使用主观判断数据带来的不确定性。

参考文献:

1.HoffmanDL,novaktp,Schlosserae.theevolutionoftheDigitalDivide:HowGapsininternetaccessmayimpactelectronicCommerce[eB/oL].(2000-03-01)[2008-11-03].

2.于良芝.理解信息资源的贫富分化:国外“信息分化”与“数字鸿沟”研究综述[J].图书馆杂志,2005(12)

3.金兼斌.数字鸿沟的概念辨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10(1):75-79

4.Stoichevam.theDigitalDivideanditsimplicationsfortheLanguagearts[eB/oL].[2008-11-03].省略/p/articles/mi_pric/is_/ai_3938170080

5.胡延平.跨越数字鸿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数字化和数字经济的区别篇8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湖北十堰442002)

摘要:随着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日常的生活产品逐渐数字化,国内居民的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数字化的生活模式。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居民逐渐被排除在新的社会生活模式之外,出现了“数字歧视”现象,并逐渐形成新的“数字弱势群体”。文章结合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行为学、统计学和相关的分析方法和理论工具对数字弱势现象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数字化;数字歧视;弱势群体;社会公平

中图分类号:C91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1.004

*基金项目: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项目编号:201410525024);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项目编号:SJ201479)

作者简介:张贝贝(1995-),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12级本科生;周林(1993-),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12级本科生;严龙茂(1965-),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汽车经济和企业金融方向的研究。

收稿日期:2015-04-16

信息化产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了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拥有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存在差距。为了缩小这种差距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必要加强在该领域的研究。

1相关概念界定

数字歧视,指的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在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在铺天盖地的信息产品的席卷之下,数字化逐渐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显著特征,我国居民的生活方式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信息产品的参与,从而慢慢形成了一种数字化的生活模式。但实际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科技进步给人类带来的便利,有很多人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无法使用甚至是接触到新型的数字化产品,便被排除在新的生活模式之外,也慢慢的与大众脱离。久而久之,适应信息化生活的人和那些排除在新生活模式之外的人之间就形成了巨大的差距,直观上看来也是一种不公平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就叫做数字歧视。

数字弱势群体,指的就是在上述数字歧视现象中处于劣势地位的那一群人。他们在生活中接触不到有形的电子化产品,更享受不到各种无形的信息产品给生活带来的便利。所以,在享受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成果,和体验新的生活模式方便,他们处于相对弱势的一方,我们把处于这样的不平等地位的人,统称为数字弱势群体。

“数字歧视”和“数字弱势群体”是两个比较新颖的词汇,也是笔者文章的创新之处,希望以上解释能给读者在阅读中带来便利。

2湖北省弱势群体的“数字歧视”现象研究设计

2.1研究方法

此次调查分析基于被调查者已经遭受到了数字歧视,并由此设计问卷进行研究调查出现国民数字化歧视的原因,通过对影响因素的分析,增进国民对此种现象的认识,引起广大的居民的重视,更好地享受现在的数字化生活。

本章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法、数据分析法和理论分析法,并使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可信度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找出影响数字歧视的关键因素。

(1)问卷调查法。笔者为了研究这一现象,笔者在十堰、黄石、随州、襄阳、宜昌、武汉等13个县市发放《数字化歧视现状调查》问卷资料共计1500份,回收后有效问卷为1379,通过各地区对问卷的作答来了解“数字歧视人群”在普通人群中的比例,并了解数字化在居民中的应用深度及服务深度。

(2)数据分析法。使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实地调研得出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信度分析、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方面的处理,从实证的角度研究各变量的关系,构建分析模型。

(3)理论分析法。以调研的结果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与方法,从整体上综合研究以得出导致“数字歧视”的关键因素,并进行经济解释。

(4)文献研究法。通过对文献资料进行研究,了解国内外有关数字化歧视的有关描述及观点,然后对湖北省的“数字歧视”现象进行分析比较,从而获得更可靠的文字信息。

2.2研究设计

2.2.1问卷设计

此次调查分析,笔者选定的主题是数字化歧视,首先假定在现行社会中确实存在数字歧视现象,有部分人群遭受到了数字歧视,通过搜索各种相关资料区别出“数字化弱势人群”并研究影响数字化歧视的各项因素,设计调查问卷。

问卷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数字化歧视的判定问题,通过对题目的回答来判断调查对象是否为受数字歧视者,并以此为标准来筛选有效问卷,保证问卷的可靠性和调查数据的可信度;第二部分为数字化歧视影响因素重要性评价,利用李克特量表,将每项因素按照完全不重要、不重要、一般、重要和非常重要五种程度来判定每项因素对于该问题的重要性。第三部分是个人信息,反映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情况。

2.2.2数据收集与分析思路

调查分析是基于对湖北省十堰市、武汉市、襄阳市、随州市、黄石市和宜昌市共13个县市进行抽样调查,其中农村和市(县)调查者居多。抽样调查的对象涉及到了各个年龄段和各种不同职业的普通人群,主要针对18岁以上的成年人,职业多为农民、工人和企事业单位人员。一共发放了15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379份,有效率高达92%,通过SpSS软件分析可信度达到了98.5%。

3数据分析

3.1信度分析

使用SpSS软件对所有根据问卷得出的数据进行可靠性检验,Cronbach'salpha的信度系数为0.986,大于0.9,问卷的可信度很高,即这批问卷和基于这份问卷得出的数据是可靠的,可以进一步得出这次数据的处理结果是比较可信的。

3.2描述性分析

表1反映了在1379个被调查者中,有49.7%的人使用传统渠道,如电视、报纸、收音机、人口相传等形式获取信息,有50.3%通过新型的网络媒体获取信息。由于此次问卷调查的目的在于找出产生数字歧视的原因,而衡量这些潜在影响因素的指标由完全不重要、不重要、一般、重要、非常重要五个构成一个完整的衡量体系,所以,在这里把前面的这两个衡量指标去掉,因为它们表示被它们表示的变量不是影响因素。此处只统计后三个衡量指标,统计结果如下:

基于五个衡量程度分析得出结果,并截取了上面一部分的代表性数据,在问卷设计中的说明,衡量程度中“一般”的代码为2,“重要”的代码为3,“完全不重要”的代码为4。而表2是经过处理的结果,以性别为例,我们把认为性别完全不重要、不重要、一般、重要、完全重要的所有选项加权平均,根据后面的结果可以回归到之前的假设定义。靠近3和4表示是重要或完全重要的,被它们所描述的变量对数字歧视很可能存在影响或影响很大,具体到这张表,“个人观念”和“经济发展程度”很接近3,而“网络普及程度”接近4,表明了这三个因子是造成数字歧视的重要原因,并且,人们对某一因素的选的越多,表明人们认为这一因素的确产生了数字歧视,其相应的高频率和百分比也进一步佐证了笔者的这一判断。

3.3因子分析

Kmo值介于0和1之间,它的测度值越大(即接近0.1),表明变量间的共同因子越多,研究数据越适合用因子分析。由表3可知,Kmo值为0.938,表示非常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Bartlett的球形检验的目的是检验相关矩阵是否为单位矩阵,如果是单位矩阵,则认为因子模型不合适。由上表可知,Bartlett的球形检验的近似卡方值为37529.654,自由度为78,同时,概率值sig.为0.000<0.01,达到了显著水平,说明其适合做因子分析。

由表4可得,第一大栏为各成份的序号,共有13个变量。

第二大栏为初始特征值,共由三栏构成:特征值、解释方差和累计解释方差。合计栏为各成份的特征值,此处固定提取3个因子,因此软件提取了3个因子。累计解释方差栏为各因子方差占总方差百分比的累计百分比。如在解释方差栏中,第一和第二成份的方差百分比分别为87.429%、3.961%,累计百分比这栏中,第一成分的累计百分比仍然为87.429%,第二成份的累计百分比为91.390%,即为87.429%、3.961%的和。

第三大栏为因子提取的结果,未旋转解释的方差。第二大栏里固定提取的因子的特征值提出来,单独列在第三大栏,并且按照特征值由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列,所以第一个公因子的解释方差最大。

第四大栏为旋转后解释的方差。与第三大栏相比有所改变,旋转前的特征值从11.366到0.315,从旋转前最大特征值与最小特征值之间的差距比较大到相对集中,特征值从4.197到3.914。

由表5可得,提取的三个因子中,在第一因子中,排在前3位的因素是性别、收入、数字化产品更新速度,从均值来看,收入是影响数字歧视的重要因素,因此将第一因子命名为“收入因子”。

在第二因子中,排在前4位的是经济发展程度、个人观念、学历、政府重视程度,从均值来看,经济发展程度是影响数字歧视的重要因素,因此将第二因子命名为“经济发展因子”。

在第三因子中,排在前3位的是网络普及程度、年龄、家庭环境,从均值来看,网络普及程度是影响数字歧视的重要因素,因此将第三因子命名为“网络普及因子”。

由此可见,影响数字歧视的的主要因素有:网络普及程度、经济发展程度、收入状况。

4分析结论与建议

4.1研究的主要结论

本报告从数字化产品及服务的应用情况出发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得出造成数字歧视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依此为基础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和建议。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造成数字歧视影响因素有很多,通过利用SpSS统计应用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最后得出造成数字歧视的关键性因素主要有网络普及程度、经济发展程度、收入状况。

第二,对于数字歧视问题的解决,应该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主要从政府、企业、社区组织和个人四个角度进行改革和深思。

4.2数字歧视的主要应对措施

4.2.1政府层面的应对措施

(1)政府应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网络信息普及程度的发展。通过研究国内东西部地区和城乡信息发展不均衡,发现关键在于信息技术应用所依托的信息基础设施的差距。因此,首先要解决农村由于资金不足而缺乏信息化发展设备的问题。要想提高农民的信息工具普及率,就要提高计算机的普及率,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居民的硬、软件设备。

(2)要缩小及跨越数字歧视,必须坚持教育先行基本国策。国家应持续加大在基础教育方面的投入,同时也应加大对于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教育的投入,对社会公众进行全面的信息面向社会公众大力进化教育。为弱势群体阶层提供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提高全民的信息技术水平和素养,使其掌握信息技术使用的基本技能,从而为缩小以至跨越数字歧视提供智力支持。

(3)政府应加强信息化和数字化社会的宣传,提高群众的数字化信息意识。国大多数人的信息意识普遍比较淡薄,对信息和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了解得较少,捕捉信息的能力较差,因此要努力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促使他们了解信息的重要性,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可采取各种大众传媒、各类信息机构和其它多样化的方式和手段,进行广泛持久的宣传。

(4)采用“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运作”的运作模式。我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企业规模小无力独立承担普遍服务义务,可以采取国家设立普遍接入基金和国家财政的两种形式。

4.2.2企业层面的应对措施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组织,要求企业采取措施,在减轻“数字歧视”的过程中发挥长效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寻找到迎合企业自身利益的出发点。消减“数字歧视”有利于新型数字化产品的推广和普及,从而扩大企业的盈利。因此,企业应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采取适当措。

(1)在产品推广过程中,采取适当刺激措施。很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对数字化产品并不敏感,这些数字产品在他们的生活中并不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人们对产品没有了解的欲望,就会缺乏购买的欲望。因此商家为使这类人群成为消费群体,可以采取一些刺激措施,调动此类人群对于产品的积极性。

(2)加强产品安全性宣传,建立安全保障、赔付体系。对于未使用过或很少使用数字化产品的人来说,不愿使用它们的原因可能集中于以下几点:一是不会操作;二是操作程序复杂;三是对产品的安全性保持怀疑。其中,消费者对于数字产品安全性的怀疑应引起开发商、商家重视。因此运营商应加强产品安全性得宣传,建立安全保障、赔付体系,可以以实际赔付事例赢得消费者信任,树立消费者对产品安全性的信心。

4.2.3社区层面的应对措施

社区可以组建“数字产品科普室”,“老年人专用电脑室”等社区信息中心。征集义工、提供场所,在征得社区住户支持的前提下可筹集一定资金,为老年人组建“数字产品科普室”,“老年人专用电脑室”等,并安排时间为社区中的老年人们普及数字产品的使用方法,组织老年人进行学习,另可组织相关比赛活动以调动老年人积极性。而对于义工,社区也可采取适当鼓励政策,如与附近学校联合,让学生为老年人普及知识,学校和社区对参与活动的学生给予奖励等。

4.2.4个人层面的应对措施

就个人层面而言,数字歧视者更重要的是转变自己对数字化的观念,了解数字时代的特征,努力去接受新型数字产品和软件;另一方面,未受数字歧视的个人可能更有优势、更有意愿去尝试和接受新型产品,他们在享受数字化带来的便利时,也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帮助身边的数字歧视者更好地融入数字化生活中,脱离出数字歧视群体,从而促进信息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沐贤斌.数字鸿沟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硕士论文[D].合肥:安徽大学,2010.

2西桂权.我国数字鸿沟与经济鸿沟之间的关系.博士论文[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3.

数字化和数字经济的区别篇9

作为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近年来,贵州深耕大数据“蓝海”,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荩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基础,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通信服务业为增长点,以物联网、电子商务、大数据、云计算为突破口的发展格局。2016年,全省信息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6%左右,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奠定了重要基础。

通过近几年大数据产业培育,贵州社会各界对数字经济的认识逐渐清晰,对以数字经济为突破口寻求转型的信心更加坚定。一些地方在互联网医院、数字物流、智能出行、高端智能设备等领域成就不凡,在竞争激烈的行业环境中,积聚起充满活力的思想、人才和技术力量,闯出了一条后发赶超的新兴产业道路。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是贵州省贯彻五大新发展理念、坚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的重要举措,是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推动实现历史性新跨越的战略选择,是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建设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的重要方向。未来几年,贵州将以大数据与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行动计划为统领,实施典型项目示范,力争把优质项目提升到全国一流水平。贵州再接再励勇闯“蓝海”,数字经济前景可期。

2月6日公布的《贵州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17-2020年)》明确,“发展资源型数字经济,释放数据资源新价值”“发展技术型数字经济,打造信息产业新高地”“发展融合型数字经济,激发转型升级新动能”“发展服务型数字经济,培育数字应用新业态”是贵州数字经济发展重点。发展“四型”数字经济,需要在审批以及准入制度改革、法治环境构建、政府服务改善等方面共同发力,为市场主体营造一个改革创新氛围浓厚的营商环境。数字经济最需要政府秉持开放姿态,勇于接纳新思想、新技术,贵州力促各部门各领域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走出去与引进来渠道畅通,进一步完善了数字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基。

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已形成了可观之势。这种“势”的一个明显特征,是数字经济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呈现出蓬勃生机,基于庞大通信基础设施所提供的硬件与数据支撑,贵阳、贵安新区等地对新技术、新经济人才的吸引力逐渐增强,数字经济发展的“磁场效应”越来越明显。

这种创新发展之“势”,其中一股重要力量,是各级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与决心所推动的赶超气势。在经济社会发展整体状况依旧滞后的情况下,贵州培育大数据产业以及数字经济,这需要眼光与智慧。省委、省政府推动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要求“始终做到坚定信心、保持清醒、力推创新”,这在增强全省干部群众发展信心与决心的同时,也向外界表达了贵州借力大数据时代机遇谋求跨越发展的强烈愿望。

数字化和数字经济的区别篇10

中国创新增长新动能

作者:马化腾

数字经济已经占到中国GDp的30.6%,带来280万新增就业人口,占中国年新增就业人数的21%。毋庸置疑,数字经济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领域。2017年,数字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被视为撬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新动力。

中国通过短短几年的时间普及了移动支付,跨越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信用卡时代。在一、二线城市,已经可以做到无须依赖poS机,一部手机就可以解决日常交易的绝大部分需求。

过去两年“互联网+”在中国落地生根。在金融、医疗、教育、交通、o2o(线上到线下)等领域中直接贴近消费者的环节,“互联网+”已经成为工具,或是改变着和用户的交互方式,或是催生出新的商业模式。可以肯定的是,目前的改变只是开始。就像“互联网+医疗”,绝不仅限于用手机挂号、打通医保支付这么简单。未来,数字经济的发展会重塑各个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数字经济推动了共享经济在更多领域的融入。物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通过数字交互完成分离。租用带来的便利,使得整体社会资源得到最佳利用和最大节约。

数字经济也在用科技构建凝聚社会的基础要素――信任。数字时代以前所未有的低成本、可记录、实时可查询等优势,为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构建数字信用。得益于数字信用,我们可以采购远在千里之外的各种物品,放心地搭乘陌生人的顺风车,方便快捷地得到金融借贷服务。

数字经济造就了中国互联网企业发展的最好时代。中国互联网企业生于草莽,长于丛林,成就了和西方发达国家不尽相同的生态。去中心化的发展让数字连接下沉为基础设施,进而使得生态体系中的各个主体得以自发式高速成长。

数字经济接下来最值得期待的是与制造业的融合。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也是经济增长的脊梁。数字经济在贴近用户侧采用轻量级、小步快跑、高速迭代的发展模式,但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的融合,应当有更加系统的规划,从顶层设计开始改变,由需求引发供给,通过云、大数据、柔性制造,让生产资料得到效率最佳的配置,真正让数据提升效率、爆发力量。

数字经济是全球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数字经济不仅仅能提高不发达地区的经济产出,更重要的是能为不发达地区的人们带来种种改变的可能。数字连接之下,即便身处最偏远地区,也能够无差异、无区别地得到和一线城市同样的优质内容,能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教育、医疗、交易等最必需的信息,以更合理的价格卖出他们的农产品。这一点,对全球不发达国家很有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