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数字经济的问题和挑战十篇数字经济的问题和挑战十篇

数字经济的问题和挑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48:08

数字经济的问题和挑战篇1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国有企业;经济发展;深远影响

数字化转型主要是通过数字技术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改造过程。在生产、管理、运营、营销方面上应用数字化,能够促进国有企业尽快实现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然而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也要认识到数字化转型在给国有企业经济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国有企业经济也将面临较大的挑战,因此,国企管理者需要积极地应对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变化,提升国有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1.数字化转型对国有企业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

1.1数字化转型给国有经济带来的机遇

激发国有经济增长的动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消费的效率和形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数字化转型从多方面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拉动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式,拥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很多国家都将数字经济提高到了较高的战略地位,政府部门也相继制定了相关数字化转型的激励政策,能够为国有企业开拓良好的市场环境,大大的拉动国有企业经济的发展。同时,数字化转型能够提高投资的活跃度,在建设数字经济的过程中,在研发前沿技术和基础设施方面于需要投入较大量的资金,数字经济的预期收益会增加投资的数额,提高资本的流通速度。为国企经济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在科学技术水平日益提升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数字化转型能够突破时空上的限制,使得国际经济交流变得更加密切,加快了经贸往来交易的速度,能有为国有企业经济的发展提供较大的空间。能够提升国有企业的管理效能:企业在保持持续的规划、运转和调整中实现既定的目标,获得收益和成长。数字经济的出现,为企业的运营和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机遇。通过现代技术的革新,能够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更加智能化、科学化、现代化。

1.2数字化转型给国有企业经济带来的挑战

跨行业、跨区域的发展:在数字化转型经济背景下,对国有企业的经营方式和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字化转型可以说是传统经济和现代经济的一个分水岭,一方面传统国有企业会面临被替代、被淘汰的经营风险,由于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的应用,能够提供比传统国有企业更优的服务和商品,因此对于传统国有企业经济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例如现代市场经济中能够提供甚至优于传统经济中企业提供商品和服务,给传统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发展挑战。从现阶段市场经济形式来看,传统实体经济的消费额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信息服务业、咨询行业也处在被替代的经营风险。另一方面,数字化转型中经济融合、跨界业也加快了竞争格局的变化,在传统经济市场背景下企业探索的相关领域也不同,为数字化转型提供了较大的发展机遇。例如谷歌、百度等互联网企业在无人驾驶、导航、地图开发等领域的研发,也提高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国有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信息传统的安全性和及时性: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机遇与风险是并存的,国有企业只有通过准确的信息来对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判断,对机遇和风险进行合理的把控。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加快了信息的传递,也对国企辨别。获取信息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有关国企的负面信息传播的速度会变快,因此国有企业就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维护自身企业的形象。与传统渠道传递信息一点对多点的模式相比,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传播信息具备多维度、多点的特征,因此传播负面信息的速度也较快,因此国有企业必须有较大的应对能力。同时,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会存在一些失真、虚假的信息,对判断和分析经济环境的能力起到了负面性的影响,开发互联网环境中涉及到大量复杂的信息,也存在着一些不真实的信息。信息失真、扭曲严重影响企业对经营环境的正确性分析,会导致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发生偏差。延缓了获取信息的及时性,不能紧紧抓住良好的发展机遇。

2.数字化转型下国有企业经营的难题

缺乏对数字化转型的正确性认识:数字化转型既是对技术进行的更新,也是全方位对经营理念、战略、组织和营运进行的变革,主要是从全局的方面来谋划。现阶段很多国有企业有着比较强烈的数字化转型意愿,但是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路径和战略目标并不是很清晰,主要将重点放在了如何在生产端引入相关信息系统,并没有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来进行综合性的谋划,高层管理者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也没能达成共识。同时,数字化转型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是一项系统复杂的任务,对国有企业提出了人才培养、业务能力建设和技术创新等方面新的要求,一部分国有企业并没有重塑组织和完善相关制度,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也没有明确部门之间的权利和职责,激励奖罚制度和考核制度也不够完善。数据资产应用范围不广泛:数字化转型从实际上来看是国有企业对数据资产不断积累、应用的过程,在数字化转型的经济背景下,国有企业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如何对数据价值的合理利用、加工。现阶段对数据应用方面,很多一部分国有企业还处在感知阶段,并没有进入到行动阶段,尚未形成一个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全流程的工业数据链;在内部各个业务系统中散落着分布不同数据资源,在过程控制层和底层设备层之间不能进行及时的沟通,引发了“数据孤岛”的问题出现;融合外部数据的能力不高,不能对数据的更新与分布进行全面、及时地感知。目前由于受到数据的质量、规模、种类方面的限制,一部分国有企业应用数据还处在起步阶段,在风险控制、精准营销方面还缺乏广泛的应用,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缺乏从决策性和预测性的分析,不能都会数据资产的潜在价值进行合理的挖掘。缺乏数字核心技术和第三方服务:传统产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会存在成本较高的问题,也会面临供给数字核心技术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在战略架构设计、咨询和数据运营等任务方面缺乏应该有的承担能力。同时由于市场上的大数据、软件和云计算服务商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也就加大了国有企业选择的难度。明显的数字鸿沟:传统国有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会存在比较突出的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很多国有企业并不具备较高的数字化水平,智能化和网络化的基础相对薄弱,虽然对数字化转型有着比较强烈的意愿,但是有时会受到资金、人力方面的限制,这就会严重影响数字化转型的进度。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互联网的建设在功能完整性、行业覆盖面、模型组建系统性等方面还不够先进,在行业内还存在着较大的数字鸿沟。

3.国有企业应对数字化转型的对策

转变生产经营管理思维:一方面国有企业的管理者要提高员工对数字化的认识,现阶段有一部分国有企业的管理者认为通过数字技术就能够实现企业数字化转型,其中主要原因是由于缺乏对数字化转型的正确性认识,因此就需要对数字化转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环境下,技术与人才的合理搭配是比较重要的,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并不能盲目地追求先进技术,不能简单地认为数字转型就是机器代替人工,而是要综合考虑到人工和机器相互配合,调动起员工在更新产品、日常管理等方面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另一方面,随着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和习惯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国企管理者也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产品服务,重视消费者体验,培养国企员工社会责任意识,在消费者中树立良好的国企社会形象,带动消费者消费。鼓励员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提出大胆创新的改革理念,并积极吸取员工提出的合理化意见,在数字化转型中提升员工的归属感。提高国企的生产经营能力:一方面对风险和创新进行正确的衡量。数字化转型对国有企业的交易结构、运作结构和成本结构带来的较大的创新和改变,使得传统国有企业从原来以服务和生产为核心体系向数据和信息为核心体系转变,因此,在转变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风险,国有企业要对这些风险进行正确的衡量。另一方面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需要国有企业决策者应该具备较强应用数字思维的能力,创新性数字化思维可以提升国有企业的竞争优势,能够积极应对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挑战。建设高效的数字技术供给体系:国有企业在数值化转型的经济背景下,需要建设一个数字经济创新平台,提升自身技术创新水平,特别是提高基础理论研究创新水平和原创创新技术水平,加大对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研究力度。对全球平台和人才资源进行整合,加大与全球科研机构进行紧密合作,推进融合性创新和数字技术原创性研发。制定任务明确、目标清晰的数字化转型策略:国有企业设定数字化转型战略目标不能采用传统的方法,要组织企业员工、管理层和董事会召开座谈会,聘请新兴数字技术能力较强的人参与数字技术的研究工作。在选择数字转型路径的过程中,国有企业要选择自上而下的局部尝试和顶层规划并行的方法,在发生局部突出的时候,要坚持“客户优先”的基本原则,积极采纳客户提供的合理解决方案。国有企业可以应用联合项目组的方法,来制定出一个统一高效的数字化转型推进机制。强化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方面的支持:对政府服务进行优化,提升政策的精准度,对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进行统筹研究,对土地、人才、金融和财税方面的政策力量进行整合,全面推动国有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同时在取得财税支持上,需要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统筹,加大对各级财政资金的引导力度,这样可以为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国有企业需要探索成立传统产业数字化发展基金,推动各级政府产业基金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与社会资本合作设立数字经济发展相关投资子基金;积极落实数字经济领域的相关惠企政策,确保落地见效。

4.结语

数字经济的问题和挑战篇2

2月23日,中国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在北京举行的一场新闻会上提出:“

>>中国如何应对“工业4.0”的挑战应对产能过剩中国工业领域产能过剩发展现状分析中国的产能过剩被夸大了浅析中国钢铁的产能过剩中国产能过剩的原因浅析如何应对中国的挑战应对产能过剩水泥行业的联合重组路如何破解中国产能过剩迷局产能过剩的契机产能过剩的悬疑产能过剩的成因产能过剩的焦虑中国如何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挑战我国汽车工业的产能不足和产能过剩中国面板产能过剩说“中国式”产能过剩中国式产能过剩化解过剩产能须直面挑战如何化解煤炭产能过剩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政治>中国如何应对工业产能过剩的挑战中国如何应对工业产能过剩的挑战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经济学人》2月27日

2月23日,中国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在北京举行的一场新闻会上提出:“过度供给是一个全球性问题,而全球性问题就需要所有国家的协作努力。”如今,中国的过剩产能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最近,中国央行对江苏的696家工业企业做了一项调查,发现产能的利用率出现了“显著减少”。牛津经济研究院的高路易(LouisKuijs)计算得出2007年中国工业的“产出缺口”(产量和产能之间)为零;到了2015年,对整体工业而言,这个数字变成了13.1%,而重工业的数字还要高出许多。世界大企业联合会数据分析显示:2000年~2014年,采矿设备和其他工业装备制造业的投资增速远远超过了房地产业。中国在工业上的过度投资确实造成了一些问题。

数字经济的问题和挑战篇3

关键词:网络版权、网络复制权、数字化、网络传播权

随着电子计算机与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正以飞快的速度进入寻常百姓家,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上的侵权纠纷案也与日俱增。传统的版权法在保护网络环境下版权主体的权利时已显得力不从心,如何实现网络环境下的版权保护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网络版权面临的挑战

当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日渐突出,呈现出许多前所未有的特点。

1.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的专有性面临挑战

专有性也叫排他性,是指权利人对其智力成果享有独占性,任何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使用。而信息一旦上网则变成公开、公知或公取的信息,而且信息的传播不再依赖载体,因此很难被权利人控制。

2.信息交流的迅捷对知识产权时间性的挑战

知识产权保护有一定的期限,一旦保护期届满,权利即宣告终止,这样既保障权利所有人在一定时期内能够享受其智力成果,获得合理回报,又防止因保护时间过长而阻碍信息传播和社会科技文化事业的进步。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的传输速度极为迅速,且范围更广,这使得权利人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授权而获利。例如,以前也许用几年时间才能销售几万册图书,在今天通过网络只要几个月便可实现,而且销售范围更广。因此,知识产权的法定保护期有越来越短的趋势。

3.网络对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形成挑战

一般说来,一国的知识产权只能在该国法域内受到法律保护,除非该国加入的国际条约和与它签订的双边协定另有规定外,任何国家都不自动保护他国的知识产权。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信息很容易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这就使得国与国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由于各国法律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标准和水平各不相同,这就会使得网络上的侵权行为难以认定,执法主体难以明确。因此,时代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各国统一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标准。

二、目前网络环境下版权司法保护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飞速发展以及作品的数字化,作品的传播形式发生了变化,速度也更加迅捷。对于网上作品的版权是否应该保护,该如何保护的问题人们争执不休。我国现有的《著作权法》和《民法》对此均没有明文规定,国际上虽然有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1996年12月通过的两个涉及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新条约,即《wipo版权条约》和《wipo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但是批准加入的国家还很少,因此,目前网上版权保护的直接法律还是很欠缺,许多问题仍在探讨和研究当中。

(一)作品的数字化问题

数字化技术是依靠计算机技术把一定形式的信息输入计算机系统并转换成二进制数字编码,再进行组织、加工、储存,采用数字传输技术传送,根据需要再把这些数字化了的信息还原成原来的文字图像等信息形式。作品的数字化是将传统作品转换成计算机可识别的语言,其目的并不是要创作另一种形式的作品,数字化属于间接复制行为。

(二)网络传输对版权人经济权的影响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传播形式,人们称之为“第四媒介”。与此同时,大量的版权作品被数字化并在网络上传播,相应的问题也因此产生了,那就是将数字作品搭载到计算机互联网上向公众传播是否属于著作权人的一项专有权利。从版权保护制度的发展历史来看,它一直随着传播技术和方式的发展而发展,从印刷术到无线电广播、电视,无不伴随着版权制度的沿革,因此也有理由将版权人经济权益的保护延伸到网络环境。

1.网络传输与传播权。为了适应网络环境下版权和邻接权保护的需要,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于1996年12月签订了两个新条约,这两个条约分别为作者、表演者和唱片制作者规定了一项新权利即公共传播权,分别授权作者、表演者和唱片制作者,以有线或无线的方式(包括公众中的成员个人选择时间和地点的方式)将其作品向公众传播,这两个条约使得网络传输有法可依,使版权保护扩展到网络空间。而我国《著作权法》第5条对“播放”的解释,指通过无线电波、有线电视系统传播作品。对“摄制电影、电视、录像作品”的解释,指以拍摄电影或者类似的方式首次将作品固定在一定的载体上。这两种规定过于具体,无法把网络传输包括在内。

2.网络传输与复制权。1995年9月通过的美国白皮书认为在信息网络环境下,版权人的复制权相当广泛,绝大多数计算机之间的传播都涉及复制。根据美国法律,版权材料一旦进入计算机内存就是对该材料的复制。1996年12月通过的《wipo版权条约》中也有类似的规定,但没有将“暂时复制”包含在复制权内。我国的《著作权法》所规定的著作权人的复制权未包括网络传输复制。

3.网络传输与发行权。美国的版权法明确承认网络传输属于公众发行,在版权人专有的发行权之内。《wipo版权条约》和《wipo表演和唱片条约》也均承认版权人在网络环境下的发行权。而在我国著作权法及其有关规定中“发行”指满足公众的合理需求,通过出售、出租等方式向公众提供一定数量的作品复制件,由于我国《著作权法》不承认“暂时复制”,这里的“复制件”仅指有形物体形式的复制件,因此发行权不适用于网络传输。

由此可见,我国《著作权法》没有涉及到网络环境下版权保护的有关问题,这表明我国在这方面已明显滞后于时代的发展。虽然我国法院在审理这类案件的过程中能根据实际情况,并借鉴国际有关法律来处理类似的问题,而不是仅仅依据《著作权法》等有关法律,但是立法相对滞后却为社会上那些善于捕捉法律漏洞的人创造了机会。因为他们往往会以我国有关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为由,在这一问题上纠缠不清,其结果只能是浪费人力、物力。法院由于没有现成的法律来规范类似的问题,造成裁决不及时、不统一,而网络传播的速度是惊人的,在短短的时间内,版权人的利益就有可能遭受巨大的损失。因此,我国应当加快网络环境下版权保护的立法,以便及时有效地保护版权人的利益。

4.网络传输与合理使用。合理使用指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下,他人可以不经著作权人同意,不向其支付报酬,使用已经发表的作品,但必须指明作者的姓名和作品来源。版权保护应当延伸到网络空间,但也不能无限制地扩张,过度保护反而不利于社会文化传播与文明的发展。合理使用的目的就在于确保公众对社会信息的知悉权,其作用也就在于合理地调节作品创作者、传播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冲突,力图实现在维护作者权益基础上的三者利益的均衡,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繁荣与文化进步。

数字经济的问题和挑战篇4

为期两天的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5月9日上午在华盛顿开幕。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和国务委员戴秉国作为中国国家主席的特别代表,同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特别代表、国务卿希拉里和财政部长盖特纳共同主持对话。中美双方分别有20多个部门的近30位负责人参加对话。

虽然此轮对话框架下的经济对话没有开辟新的重大议题,但是从具体内容上来看,侧重点发生了转变,人民币升值和贸易摩擦这些中美之间的传统的话题已经不再显得那么尖锐,取而代之的是对海外投资环境改善的强烈诉求。议题逐渐向深层次推进,也正是双方经贸关系成熟和进步的表现。

改善投资环境

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此前透露,本次经济对话的主题为“建设全面互利的中美经济伙伴关系”。围绕该主题,双方将就促进贸易与投资合作、完善金融系统和加强金融监管、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以及促进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等议题展开讨论。

业内人士表示,虽然此轮对话框架下的经济对话没有开辟新的重大议题,但是从具体内容上来看,侧重点发生了转变。在此轮双方对话的议题里,人民币升值和贸易摩擦这些中美之间的传统的话题已经不再显得那么尖锐,取而代之的是对海外投资环境改善的强烈诉求。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华盛顿表示,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增加了当地就业,促进了经济增长,对美国的投资也受到美国各州、市政府和民众的普遍欢迎。但是总体来讲,中国到美国的海外投资非常少,去年中国的非金融类海外投资达到590亿美元,而到美国的投资只占2.4%。与此同时,中国的一些企业还向中国政府反映,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对企业的安全审查不公开、不透明,所以希望美国能够公正地对待中国企业赴美投资,包括中国的国有企业。

对话之前不久,美国商务部部长骆家辉曾指责中国不鼓励外商投资,称美国在华企业不断地被排挤出整个产业之外。中国美国商会四月的美国企业在中国白皮书认为,中国在自主创新、许可标准、政府采购、知识产权等法规上,有阻碍公平竞争的歧视性行业政策,需要改善,并称中美经济对话时会向中方提出。

巩固未来经济增长的基础

副总理在中美战略经济会谈中提出,中国政府正在计划减轻对海外需求的依赖,改变以往依赖出口拉动的经济发展模式。

“我们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如何确保每一个人都站在同一立场上。”在接受美国pBS公共电视台的《查理・罗斯访谈》和彭博电视台的采访时表示,“我们需要达成共识,即必须转变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

认为通胀是“我们目前面对的最紧迫问题”。除了货币和财政政策,中国如何转变经济结构也将起到关键作用。

在5月9日的会谈中,美国财长盖特纳称,“每个国家都需要改革,这并不矛盾,我们(两大)经济体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存在互补”。他说道:“我们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巩固未来经济增长的基础。”

根据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白明的分析,现在看来,美国经济虽然已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最艰难的时期,但这种复苏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零利率下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催肥”作用。事实上,现阶段美国经济中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很多,其中高失业率与高财政赤字是摆在奥巴马政府面前最为棘手的问题。

而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有诸多问题难以获得自我解脱,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靠外界助推。白明对记者说,现在看来,如果美国能够在放宽对华出口高技术产品限制、扩大中国企业在美投资准入、减少贸易壁垒等方面采取实际行动,中国企业也会因此而受益颇多。

人民币问题不应政治化

人民币汇率问题是这次中美战略会谈的重要议题。盖特纳在接受《查理・罗斯访谈》的采访时表示,中国此前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表现得“十分谨慎”,但是接下来为了防通胀,应该允许汇率“适度调整”。

4月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贸易顺差为114亿美元,超出预期。上个月的数字是1.4亿美元,而去年同期的数字是16.8亿美元。4月进口的年同比增长率放慢至21.8%,而出口则增长至29.9%。

美国环球通视公司(iHSGlobalinsight)北京分公司的经济学家阿里斯特・桑顿(alistairthornton)说,贸易数据“可能会变成美国的论据,盖特纳会对中国的人民币和利率提出更多要求”。

数字经济的问题和挑战篇5

关键字:信息化;审计;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263-01

十年前看似遥远的信息化已悄无声息地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这种改变,使肩负经济监督重任的审计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里,侧重从国家审计的角度谈谈如何面对挑战,寻找对策。

一、加深对信息化和审计信息化的理解

信息化是将传感、通信、计算机、控制等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某一领域,全面改造业务流程、建立并完善新的生产方式、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和水平的转变过程;也是指信息技术被高度利用,信息资源被高度共享,传统经济被信息技术适度改造,社会结构被信息技术合理重塑的状态。

审计信息化,就是通过一个转变过程,使审计工作以最大程度处于体现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的状态。

相对于以前的纸质环境,当前的信息化环境至少在以下六个方面向审计工作提出了挑战:一是传统的查错纠弊手段在查账时不再奏效;二是审计对象管理方式的嬗变模糊了审计取证切入点;三是审计人员不得不关注新的审计领域;四是社会综合效率对审计综合效率提出要求;五是审计机关的内部管理面临着新的情况;六是审计机关的审计决策思路要适应信息化做出调整。

信息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而进步的,与它如影随形的还有数字化。以数字化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化,不但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方方面面的管理和控制手段。

二、信息化环境下,审计面临的挑战和技术性风险

由于信息化全面改造了业务流程,社会结构被信息技术合理重塑,传统经济被信息技术适度改造,一切尽在改变之中。原来所熟悉的生产经营流程和纸质审计环境已成为记忆,代之而起的是信息化派生、衍生的结构和流程,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不得不面对如下的挑战和风险:

(一)审计可视线索明显减少,工作范围扩大。会计工作实现计算机处理后,会计数据的存储介质和形式、会计数据的生成和传递形式都发生了变化,审计人员很难甚至根本无法通过肉眼跟踪会计业务的处理,也无法用传统的方法考查会计档案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审计人员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对象除所有手工环境下的审计对象外,还包括诸多信息载体,审计工作范围扩大。

(二)舞弊的隐蔽性加大,审计风险加大。由于信息化环境的开放性,内部管理人员对会计数据进行篡改的机会及隐蔽性加大。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使原来不相容职责界限被模糊,舞弊机会增加,审计难度增大。一个具有高级权限的财务人员可能操作着很多不相容的职责,甚至信息系统管理人员还可以直接在数据库后台更改财务数据,这种情况,为舞弊提供了机会。这种舞弊对于审计人员来说很难发现,即便有所察觉也很难找到问题的根结所在。

(三)缺乏能够适应信息化环境的复合型人才。信息化数据处理环境下,审计对象的经济业务运作方式、控制措施及作为审计线索和审计证据的财务、非财务数据与传统的手工数据处理环境下有了很大的区别,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有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信息化数据处理方面的知识,这就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财务系统的安全性成为审计重要内容。在财务信息系统中,计算机处理替代了大部分的人工操作,为财务工作者提高了效率。但财务信息系统是否在按照正常的程序工作,审计人员很难发现。特别是所使用的财务处理系统,程序设置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规定,就更是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

三、苦练内功,从容面对挑战

信息化环境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其发展态势不可阻挡,对于我们来讲,不是选择或不选择的问题,而是必须面对的现实。审计署正在实施的“金审工程”就是应对信息化环境作出的重要举措。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只有苦练内功,从心态、知识、技术技能、工作方法和思路上不断适应当前的信息化环境,才能搞好审计工作。

(_一)心态要适应。面对出现的新事物,心态决定着行动。面对信息化、数字化环境,审计机构和人员只有端正心态,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去适应,才是正确的选择。如果死抱老一套不放,抵触、排斥新事物,那只会被历史潮流所吞噬。

(二.)知识要适应。进入信息时代,各种知识的更新很快,这就要求审计人员的知识面要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最初,只要会打算盘,懂一点财会知识,掌握一点查账方法就可以搞审计了;后来,只要会用计算器,会在电脑上打字,再掌握一定的财会知识和查账技巧,还可以搞审计;现在,被审计单位的财会和业务全部电算化、数字化,仅凭以前的知识,审计人员已基本打不开账,更别说查账了。在信息化环境下,不仅要求审计人员掌握过硬的计算机知识和技术,还要掌握各种数据库知识,不仅要掌握各种数据的转换技巧,还要熟练掌握审计软件分析查询等更多功能的使用。

(三)技术技能要适应。作为审计机构,要有熟练应用计算机技术和掌握计算机审计方法的人,才能适应监督职能的需要。作为审计人员,要真正掌握相应的计算机审计方法和技能,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否则,就是盲人骑瞎马。计算机技术、技能的掌握是需要一曝十寒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审计人员要下最大的决心,有坚强的毅力,熟练掌握计算机审计技术和技能,才能克服各种想象不到的困难。

数字经济的问题和挑战篇6

最近一次金融危机之后,“再工业化”的呼声越来越响亮。而在随之而来的关于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模式的大讨论中,德国以“工业4.0”这个概念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制造业大变革,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工业4.0是什么?放眼全球,德国在这场变革中的角色和地位又是怎样的?

先来观察全球制造业的整体发展状况。21世纪以来,全球整体上呈现出明确的“去工业化”趋势。在世界范围,就绝对产值而言,2000年至2012年,主要的50个工业国的制造业总产值从5.5万亿美元增长至10.8万亿美元。但上述增长中只有1/3来自传统工业国,其余均来自新兴工业国家。必须指出的是,50个主要工业国的制造业在总产值中的占比从19%(2000年)下降至17.4%(2012年),只有10个国家的制造业产值在GDp中的占比有所上升,而其中只有韩国和德国属于传统工业国。

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2013年德国制造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23010,提供了全国17qo的工作岗位。德国出口总额的72%来自制造业,而研发总支出中有87%是由制造业企业承担的。可见,制造业在德国国民经济中始终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如今,德国这个制造业强国一改以往默默耕耘的低调姿态,高举工业4.0的大旗,俨然成为全球制造业革命的先行者。

工业4.0的提出

在2011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工业4.0”这个概念被首次提出,用以指代继机械化、电气化和信息化之后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互联网化。德国联邦政府于2012年10月组建了联合研究团队,并在2013年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了《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工业4.0未来战略的实施建议(工业4.0工作组的结题报告)》(以下简称《实施建议》),对工业4.0的概念进行了初步界定,首次较为系统地描述了行动领域和行动方案。同年,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将“工业4.0”项目纳入《高技术战略2020》的十大未来项目,联邦政府资助2亿欧元,用来“奠定德国在关键技术上的国际领先地位,夯实德国作为技术经济强国的核心竞争力”。

按照上文中《实施建议》的描述,未来各企业用于生产的设备、仓储系统和资源将通过数字物理系统(CpS)进行全球互联。这些智能化的设备、仓储系统和资源将能自行进行信息交换,自动触发动作,并实现相互独立的自动控制。这将从根本上改善制造、工艺和物料使用以及供应链管理和全寿命管理中的各个流程。由此诞生的“智能工厂”(SmartFactory)所遵循的是一种全新的生产逻辑:每一件产品均可被明确识别,可随时定位,它携带了有关历史工序、当前状态以及未来可能工序的信息。嵌入式生产系统纵向与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流程联网,横向与其他企业可实时控制的产业链相连。

因此,工业4.o的核心是人、设备、工件以及信息和通信系统之间的实时、智能、横向和纵向的互联,并由此形成对复杂系统的动态管理。这意味着一种突破企业和行业边界,覆盖整个价值创造过程的整合工程,即从形成想法、下订单到产品的开发、制造、配送到最终客户,直至循环再利用,并包含所有相关的服务。工业4.0对德国的意义

从德国制造业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工业4.0是一个综合性的全面发展方案,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助于德国制造业应对当前和未来所面对的挑战:

第一,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及加强资源的回收再利用是德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步骤,工业4.0将有助于在全产业链上实现上述两个目标。

第二,工业4.0有助于应对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成本高企所带来的挑战。企业可以借助智能化的辅助系统提高劳动生产率,把有限的劳动力集中到更富创造性的、能创造更多附加价值的劳动中。一方面,这将从整体上降低劳动成本,有助于德国制造业应对来自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家的国际竞争。另一方面,这能有效延长富有劳动经验的年长员工的职业生命,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技工短缺问题,而且,灵活的劳动组织形式让员工能更好地平衡工作、培训深造和个人生活之间的关系,从而吸收更多人进入劳动力市场。

第三,工业4.0模糊了大型集团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差异,大集团也生产小批量订单,而中小企业能联合成虚拟的大型企业,从而有能力接受大订单。这将极大地拓展德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助其突破发展瓶颈。

第四,近年来,德国在制造业领域受到激烈的竞争挑战,尤其是来自生产成本较为低廉的新兴工业国家的挑战。工业4.0将从整体上提高产品的差异化和复杂性,这有助于提高竞争门槛,从而巩固德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领先的竞争地位。工业4.0面临的挑战

解决了上述问题,德国制造业是否就能高枕无忧了?如果把目光转向全球,就会发现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并非晴空万里,风景这边独好。提到国际竞争,显然不能仅仅把目光停留在新兴工业国家迅速发展的制造能力对德国制造业所构成的挑战。因为工业4.0从根本上超脱了产量和成本范畴,它的核心是“互联网化”,因此是对生产组织理念和组织方式的根本性革命,它也因此将触碰到美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所取得的最大成就——数字霸权,以及由此而实现的巨大经济利益。

科隆德国经济研究所所长米夏埃尔·胥特(michaelHtither)坦言,除了数据安全以及不同的软、硬件解决方案之间的兼容性等技术层面的问题,与美国的较量才是德国制造业在未来发展中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新增效益能在多大程度上留存于德国的制造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还是会被大型数字技术企业侵吞?在B2C领域,利用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先发优势,美国数字巨头几乎将信息化革命所带来的新增利润尽收囊中,而在B2B领域,德国制造业的中小企业仍有机会。这也正是德国之所以主动掀起工业4.0浪潮的最根本的出发点。

在这个意义上,虽然工业4.0的概念是由德国率先提出的,但德国与其说是先行者,不如说是挑战者。当然美国也绝不可能坐视。

为了实施工业4.0战略,德国于2013年4月在信息通信与新媒体协会(BitKom)、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VDma)、弗劳恩霍夫协会以及大众汽车、蒂森一克虏伯、博世、Sap、西门子等机构和企业的发起下组建了“工业4.0平台”。两年之后的2015年4月,德国政府宣布对该平台进行升级,平台的领导组里增加了两位联邦内阁成员——联邦经济部长加布里尔和联邦教研部长万卡,这意味着德国政府加大了介入的力度。

相对于德国的“工业4.0”,美国提出的是“先进制造”(asvancedmanufacturing)战略。而美国的at&t、思科、通用电气、iBm和英特尔公司亦于2014年3月31日宣布成立“工业互联网联盟”(iiC),并宣称:这是一个开放性成员资格团体,致力于打破技术壁垒,通过促进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融合,为更好地访问大数据提供支持。

上述5家创始成员企业在各自的业务领域几乎都是无可争议的领导者,它们的年营业额相加超过4700亿美元,员工人数超过115万。鉴于CpS技术的重要性,美国政府每年在该领域的研发投入超过l亿美元,并与私营部门合作,在医疗卫生、交通运输、智能城市和提高电网可靠性等广泛的领域对CpS系统的应用进行测试。

美国无疑是全球信息技术产业的领导者,因此在大数据应用等方面更为积极,并高度重视其为传统制造业所带来的附加价值。虽然以通用电气为代表的大型制造业企业积极加强软件开发和数据分析,在“工业互联网”的概念下推出以系统整合为核心的解决方案,但美国更多地是依托自身在数字领域的巨大优势乃至霸权,寻求相关技术在实体物理领域的应用。而德国走的是相反的路径,即立足其在制造业上的现有优势,力图用数字技术对制造业进行根本性的升级改造。但美、德两国殊途同归,所追求的都是通过革新使传统制造业创造出更高的附加价值。

德国学界早已指出,德国的制造业与美国的数字企业之间的利润之争只是表面现象,其背后真正的争夺焦点是数据的所有权。以工业4.0的方式进行生产将产生大量数据,这些数据应归属于制造企业还是提供数字技术的企业?这在根本上是一个标准制定的问题,对于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据称德、美两国已经在这一领域展开拉锯式的较量。德国制造业的优势与不足

相对于美国在数字领域的绝对优势地位,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密切联合,亦称“混合价值创造”,是德国的重要优势。根据联邦统计局的数据,德国制造业在价值创造链中扮演了组织者的角色。2009年,德国的制造业本身创造的价值占到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9.10/0,而制造业与服务业联合创造的价值占11.6%。虽然无法从联邦统计局获得更新的数据,但可以确定的是,现在的数据一定会高于深陷经济危机的2009年。一般而言,德国制造业本身每创造l欧元的价值,将联合服务业至少再创造50欧分的价值。全球很少再有国家拥有像德国这么紧密的产业联合。美国制造业与服务业联合创造的价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仅1%,而全球的整体水平在3.5%左右。这意味着,相较美国以及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德国的制造业企业更多地出售整合了服务的工业产品,这里的服务主要包括设备规划、没计、运输,以及保养、运行和回收再利用。

可以看出,早在工业4.()概念提出之前,德国制造业就已突破行业边界,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覆盖产品全寿命的整体式的解决方案,并且在这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因此,德国提出工业4.0在一定意义上可说是水到渠成,是希望借助互联网,对已经较为成熟的混合价值创造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

数字经济的问题和挑战篇7

[关键词]网络大数据;现状;存储;科技;展望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12.138

[中图分类号]tp311.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2-0-03

近年来我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互联网科技、云技术、it通信技术等迅猛发展,给各行业领域带来了重要影响。但与此同时数据的快速发展也成为行业领域应用科学技术过程中的挑战。信息时代高速发展背景下,我国已步入大数据发展阶段,大数据的发展应用给人们带来了较多积极影响,对企业发展运作等也起到了关键作用。网络大数据给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带来机遇和挑战,因此加强大数据研究至关重要。本文首先论述对网络大数据研究的必要性,其次对网络大数据发展现状展开详细论述,最后展望大数据发展前景,实现大数据时展与科技的有机结合,促进网络大数据规模进一步扩大,以给人们带来更大的便利。

1网络大数据研究必要性分析

网络大数据应用广泛,无论是经济发展领域还是军事、文化发展领域,网络大数据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网络大数据研究对维护国家网络空间数字,保证经济、文化稳定持续发展,提高国民经济竞争力,实现科技突破等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直接影响还是间接影响,加强网络大数据研究十分必要。

1.1加强网络大数据研究,实现网络空间数字保护

近年来我国已步入信息化时代,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也包括信息时代下网络大数据的规模及运用能力的竞争。我国大数据规模发展逐渐壮大,且对大数据的运用和管理能力也逐渐提高,这使我国掌握了网络空间数字,即作为一个发展大国重要的博弈空间。若我国网络大数据应用落后,就会直接影响我国占领产业战略制高点,出现网络空间发展不足的情况,影响国家数据使用安全。就2013年3月美国投资启动的“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来看,美国政府加大对大数据的重视和研究,并强调“大数据的应用关系到美国国家安全,对科学技术发展进程有着直接影响,同时对教育改革等领域都有一定影响”。这说明网络大数据已上升到国家意志领域,对国家信息安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都有着关联影响。

1.2网络大数据与国民经济核心产业有着直接关联

“人、机、物”三元世界的交互发展产生了大量数据,为充分实现对网络大数据的感知和利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有效解决对大规模数据的测量和应用,以促进经济发展中各行业数字化和信息化,解决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网络大数据爆炸阻碍。因此加强网络大数据研究,解决大数据基本共性问题十分重要。例如,针对非结构化数据的统一表示和分析,现阶段尚未采取有效的工具和手段,而通过对大数据问题的研究分析,能够增强企业处理网络大数据的能力,使企业更全面认识大数据处理的成本,促进企业进一步实现数字化。这也是网络大数据研究的重要意义,有助于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推动信息产业经济增长值高速发展,是各行业提升综合实力的新动力。

1.3网络大数据研究与新兴产业发展相关联

信息时代背景下在科学技术上实现网络大数据技术研究突破,能促进数据服务以及数据材料等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实现网络大数据的技术研究和科技突破,能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数据交互连接的复杂问题,并准确把握数据冗余与缺失等不确定性特性,以更好地实现对高速增长数据的驾驭。对大数据不确定性和涌现性的把握,能使大数据应用者从数据中挖掘到实际需求信息,实现对网络数据的充分利用。网络大数据并非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副产品,而是行业发展各环节的关键纽带,其能够通过网络数据信息的分析和把握,提高行业生产效率,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同时,在大数据驱动下,能促使数据能源、数据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与发展。

2网络大数据现状

2.1网络大数据特点

网络大数据主要是指“人、机、物”三元世界在网络空间交互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可通过互联网进行查询使用,即称为网络大数据。据iDC报告,根据近年来大数据增长形势来看,到2020年将实现35ZB。iBm针对网络大数据特点来看,主要包括大量化、多样化、快速化3个明显特点。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网络空间数据增长迅猛,数据集合规模已实现从GB到pB的飞跃,网络大数据则需要通过ZB表示。在未来网络大数据的发展中还将实现近50倍的增长,服务器数量也将实现近相同数量的增长,以满足大数据存储。网络大数据的类型多样化,例如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等。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大数据越来越呈现非结构化数据增长,据相关调查统计,在2012年底非结构化数据在网络数据总量中占77%左右。这种类型结构数据的产生与社交网络以及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有着直接联系。另外,网络大数据还具有快速化特点,其突发涌现状态演变使人们对数据的评估和预测难度加大。大数据一般情况下以数据流形式快速产生,且具有动态变化性特征,大数据的时效性要求用户必须准确掌握网络大数据数据流才能更好地利用这些数据。

2.2网络大数据的感知问题

网络大数据自身具有跨媒体关联特点,且能够实现多主体互动,这给大数据的感知与获取带来一定问题。按照网络空问中数据的蕴藏深度,整个网络空间可划分为Surfaceweb和Deepweb,或称作Hiddenweb。Surfaceweb是指web中通过超链接可被传统搜索引擎获取到的静态页面,而Deepweb则由web中可在线访问的数据库组成。Deepweb的数据隐藏在web数据库提供的查询接口后面,只有通过向查询接口提交查询才能获得。与Surfaceweb相比,Deepweb所包含的信息更丰富。同时,Deepweb具有规模大、实时动态变化、异构性、分布性以及访问方式特殊等特点。为充分利用Deepweb中的数据资源,需要充分获取Deepweb中高质量的数据并予以集成,整个集成过程可分为数据获取、数据抽取和数据整合3个环节。

2.3网络大数据挑战

网络大数据在开发与应用过程中正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与用户需求的提高有着直接关系。目前就网络大数据发展形势来看,其主要面临的挑战包括大数据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涌现性。

网络大数据的复杂性使其诸多环节操作运行难度增加,包括数据存储、数据分析处理以及数据深度挖掘等。大数据的复杂性又包括其类型的复杂,如社交网络与传统文本数据的相互发展,使其类型更加丰富;数据结构复杂,包括移动技术以及社交技术发展下形成的结构数据流以及非结构化数据流,具体形式包括文本、图像等,这给网络大数据管理与分析带来了难度。大数据的不确定性包括自身以及模型的不确定,这给大数据建模带来较大困难,使用户不能充分利用其自身价值,既是对数据资源的浪费,同时也无法全面满足用户需求。另外,网络大数据还面临着涌现性带来的挑战。这主要是指网络大数据与其他数据之间存在的本质上的区别,也是网络大数据的关键性特点。大数据的涌现性直接给用户以及相关研究人员增加数据驾驭难度,使之无法准确实现对大数据的测量和预测,包括大数据的数据结构、功能等。

2.4网络大数据分布式数据存储问题

就目前网络大数据处理规模以及存储形式来看,已实现从tB级到pB、eB级的转变。在实现等级上升后,为更好地实现对数据存储成本的控制,实现计算资源优化利用,以及提高系统整体的并发吞吐率,要积极探究出更加有效的存储模式,实现目前网络大数据分布式数据存储方式。Google公司提出的GFS、mapReduce、Bigtable等技术是分布式数据处理技术的具体实现,是Google搜索引擎系统的3大核心技术。此后,apache软件基金会推出开放源码的Hadoop和HBase系统,实现了mapReduce编程模型、分布式文件系统和分布式数据库。Hadoop系统在Yahoo、iBm、百度、Facebook等公司得到了大量应用和快速发展,但作为新兴的技术体系,分布式数据处理技术在支持大规模网络信息处理及应用等大数据计算应用能力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

分布式数据存储是网络大数据应用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之前的研究工作仍存在一些局限性。针对海量数据存储和处理所面临的数据总量超大规模、处理速度要求高和数据类型异质多样等难题,需要开发支持扩展度高、深度处理的pB级以上分布式数据存储框架,同时需要研究适应数据布局分布的存储结构优化方法,以提高网络大数据存储和处理效率,降低系统建设成本,从而实现高效、高可用的网络大数据分布式存储。

网络大数据对各行业领域发展都有着积极影响,对数据库建设以及知识工程建设等有着推动作用,且被广泛开发和应用。但大数据的海量规模以及复杂性等自身特征,直接给大数据开发和应用带来一定阻碍,使各领域研究很难直接进行应用。因此,加强对网络大数据的研究和开发,形成相对统一的标准进行大数据研究至关重要。

3网络大数据展望

网络大数据深度研究与开发对多行业领域发展都有着积极影响,针对现阶段大数据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要加强大数据与科技融合,对大数据复杂性、涌现性以及不确定性等特性实现整合优化,促进网络大数据规模进一步扩大发展。

3.1网络大数据实现大规模发展趋势

就目前网络大数据时展来看,发展速度快、结构复杂程度加大。原有的Hadoop技术无法满足大数据时代的发展需求。在信息化、数字化发展潮流下,大数据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且数据类型和复杂程度将进一步加大。为适应该发展趋势,要不断加强创新研究,例如对全球著名的分布式数据库Spanner的研究利用。在今后的大数据研究应用中,要以分布式数据库为基础,加强存储模式的开发利用,并结合SQL语法,实现数据高效操作。

3.2数据资源化

网络大数据包括各类型的数据信息,信息量超大,且蕴含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换句话说,准确把握网络大数据,即掌握了丰富的信息资源。网络大数据存在着丰富的价值链,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网络大数据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资源优势。大数据中的价值链来自数据本身,也包括大数据技术等,但离开技术以及其他因素的数据资源则是其核心价值优势。另外,将不同的大数据信息整合,即实现资源整合,将创造出不同的价值。

3.3网络大数据推进科技融合

网络大数据时代背景下,it通信技术、云技术以及物联网等技术飞速发展,在实现技术融合的同时,也实现了学科交叉发展。大数据规模的扩大和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即在进行大数据深度研究和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同时,大数据的发展利用给各行业领域管理带来积极影响,实现了传统管理决策到大数据时代管理与决策的跨越。同时,在某些特殊领域,网络大数据也将发挥其功能和价值,不断吸引各跨学科人才参与其中,实现科技进一步创新发展。

3.4融合以人为本理念

在今后的网络大数据发展中,要注重以人为本理念的应用。信息、科技时代的竞争,追根究底是人才的竞争,要根据人的需求和意识实现不断的创新发展。大数据时代以数据分析为前提,进行科学探索,实现科学决策。但数据分析始终无法代替人类的思维活动,要通过人的思维意识,推动大数据发展。随着it通信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在大数据时展进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既是大数据的使用者,也是其生产者,更多的是作为参与者,进一步实现人与数据之间的沟通合作。在今后的大数据发展中,要加强以人为本理念的应用,促进社会活动进一步变革创新。

3.5实现网络大数据形象化

就目前来说,在人机交互环节中,人们侧重需要其可视化,即通过文本或图像编辑器等实现直接操作。在今后网络大数据发展过程中,要满足人们使用需要,进一步实现可视化。由于大数据本身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若在未分析前使用会大大削弱大数据的功能作用,只有经过分析才能实现数据的辅助作用。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以良好的形象显示给用户,促进用户高效接收,提高对数据的使用效率。目前大数据的主要显示形式包括曲线、报表等,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将实现更多种类的形式创新,满足用户的直观需求。

4结语

在“人、机、物”三元世界融合下产生的大规模数据给计算机运行和处理带来了较大挑战,同时也给行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网络大数据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不确定性、自身涌现性等特征,结合大数据自身特性进行深度分析和探究,能发挥大数据自身优势,进一步体现其价值功能。就目前网络大数据的现状来看,新时期大数据面临一定的挑战和机遇,加强大数据发展,促进网络大数据规模扩大分必要。进一步加强网络大数据研究,促进大数据高效、有序利用,有助于推进我国经济发展,进一步实现社会稳定,全面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实力,捍卫网络空间数字,促进国民经济核心产业发展,促进战略新兴行业崛起。网络大数据的发展与运用,对促进我国科技研发,实现信息深层次开发等都有着积极作用。在今后的网络大数据研究与应用中,要进一步发挥大数据优势,实现其自身功能和价值,使其更全面、广泛、高效地服务于各行业领域用户。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元卓,贾岩涛,刘大伟,等.基于开放网络知识的信息检索与数据挖掘[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5(2):456-474.

[2]黄恒君,漆威.海量半结构化数据采集、存储及分析――基于实时空气质量数据处理的实践[J].统计研究,2014(5):10-16.

[3]于兆吉,魏闯.大数据下主题数据库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63-267.

[4]嵇智源,潘巍.面向大数据的内存数据管理研究现状与展望[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4(10).

[5]徐菲菲,雷景生,毕忠勤,等.大数据环境下多决策表的区间值全局近似约简[J].软件学报,2014(9).

[6]陈鹤群.大数据环境下医疗数据隐私保护面临的挑战及相关技术梳理[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16):51-53.

[7]李国杰,程学旗.大数据研究:未来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领域――大数据的研究现状与科学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6).

数字经济的问题和挑战篇8

关键词:电子商务环境、税收

一、电子商务对税收制度的挑战

信息革命在推进税收征管现代化,提高征税质量和效率的同时,也使传统的税收理论、税收原则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电子商务所具有的无国界性、超领土化以及网络化、数字化等特点,使现行税法落后于交易方式快速演进的步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现行税制要素的挑战

1.纳税主体不清晰。纳税主体是税法的首要构成要素,在传统贸易方式下,交易双方谁是纳税人都很清楚。而网络经济超越了国家界限,交易迅速、直接.交易的主体具有虚拟性,使纳税主体国际化、边缘化、复杂化和模糊化。

2.征税对象不明确。电子商务中许多产品或劳务是以数字化的形式通过电子传递来实现的,传统的计税依据在这里已失去了基础。由于数字化信息具有易被复制或下载的特性,很难确认是商品收入所得、提供劳务所得还是特许权使用费,使得课税对象的性质变得模糊不清。

3纳税环节将改变。网络经济贸易的一个特点是交易环节少、渠道多,这对流转税制中的多环节纳税产生挑战。

(二)对现行税收管辖权和国际避税的挑战

1.税收管辖权难以界定。网络贸易中,无法找到交易者的住所、有形财产和国籍,网址与所在地没有必然的联系,因而处于虚拟空间中的网址并不能作为地域管辖权的判定标准。

2.国际避税问题加重。电子商务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进行商务活动的方式,商业流动性进一步加强,公司可以利用在免税国或低税国的站点轻易避税。

(三)对现行税收征管的挑战

1.税务登记的变化,加大了税收征管的难度。现行的税务登记是工商登记,但是信息网络的经营交易范围是无限的。不需要事先经过工商部门的批准,从而加大了纳税人的确认难度。

2.发票的无纸化和加密技术的发展,使得税收征管工作受到制约。传统商业活动征税是以审查账册凭证为基础,而网络贸易中的账册和凭证是以网上数字信息存在的,易修改和隐匿资料而不留任何痕迹。

3.代扣代缴的税收方法受到影响。传统的税收征管很大一部分是通过代扣代缴来进行的,由于交易双方的隐蔽性和电子货币的出现,商业中介机构代扣代缴作用的弱化,将会对税务部门的征管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

二、应对挑战的对策

(一)完善现行税法,补充有关针对网络贸易的税收条款

1.对在线交易征税。确定有形动产的交易都要交纳增值税;对在线交易的服务归结于营业税范围,计入服务业,按服务业征税;销售无形资产和“特许权”的。按“转让无形资产”的税目征税。

2.建立专门的电子商务税务登记制度。即纳税人在办理网上交易手续后,首先必须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电子商务的税务登记,并提供网络的相关材料;其次,税务机关在对纳税人填报的有关事项严格审核,逐一登记,并为纳税人做好保密工作。

(二)完善税收征管工作

1.加强对“资金流”的管理。建立与银行的固定联系制度,在各银行间和税务机关间的网络建立接口,使税务机关能对企业开设账户监控;要求商务网站提供所有会员的开户银行和账号,在检查加密材料的时候要配合税务机关进行检查;开具专用的电子发票.并经税务机关对其真实性进行审核,既保证了交易的安全性,又提高了税务机关征收税收的完整性。:

2.实行电子申报方式。税务机关要在互联网上开设主页。用专门的系统软件,将规范的纳税申报表及其附表放在主页中,纳税人可以下载并填写纳税申报表,进行数字加密后,发送到数据交换中心进行审核,同时将结果传递给银行,由银行从企业账户中划拨,并向纳税人递送税款收缴凭证。完成电子申报。

(三)积极参与国际对话,加强税收协调与合作

电子商务的全球化引发了许多国际税收问题,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电子商务研究,防范偷税与避税行为,妥善解决税收管辖权问题,消除贸易壁垒、避免跨国所得的重复征税以及联合打击跨国偷逃行为。加强国际税收协调与合作,维护国家税收,促进电子商务发展。

数字经济的问题和挑战篇9

一、全球化和市场信息

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人类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严重的挑战。在21世纪论坛上,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说过:“全球化意味着,创造一种全球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全世界的人们不仅能够在一种没有磨擦的方式下交流,面对面地分享经验,而且这种空间将使多样性的文化得以共同发展,所有人都可以创造、为知识,做出自己的贡献。全球化创造出更好的世界与和平的文化”。①

实际上,在21世纪经济论坛上,“全球化”更多地被描述为“双刃剑”:即经济的全球化启动了市场的全面开放,能够推动资金、技术、商品和劳务的跨国流动,使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由此给参与其中竞争的国家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在启动市场开放时又会带来强大的外来冲击力。优胜劣汰,不能适应市场竞争者就会淘汰出局。我国要加入wto,就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大循环,就要市场经济发展,就要重视市场信息的收集、整理、鉴定和利用。

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有一句名言:市场不是万能的上帝,它既没有心脏也没有大脑:既无理智也无良心。因此,政府不应完全退出市场,而应该有效地加强市场管理。市场不是万能的上帝,需要进行宏观调控和监督。这句话对于的家和政府官员正确理解市场经济是十分必要的。我们知道,市场调节和计划管理都是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市场是交易场所,必须有完善的“游戏规则”,市场竞争才能公平合理和健康发展。市场信息是资源,同时也是商品。秘密信息法就是保护这种商品交易活动的。

市场信息具有两面性:一是建设性;二是破坏性。真实的信息,能够如实反映地区或企业的经济状况或综合实力,使政府或个人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信息是资源,个人利用信息可以发家致富和有利于国家和人民;政府利用信息可以繁荣经济和提高国家综合国力。虚假的信息,充满陷阱与危险,容易使人上当受骗。

财务信息(包括信息)是市场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用户可分为内部用户和外部用户,也可以分为过去用户、现在用户和潜在用户,它主要包括政府、投资者、债权人、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研究人员等。有些财务信息往往与政府或个人投资决策有关。

当前,财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是政府,其真正关心财务信息真实性的也是政府的各部门。因为政府是市场经济的管理者,要运用市场信息包括财务信息、审计信息进行宏观调控或投资决策。

审计是独立的综合经济监督部门,是政府行使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它所提供的审计信息比财政、税收、、会计更具权威。特别是经过审计鉴定的财务信息是政府、银行、税收、投资者进行宏观管理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如果审计信息的真实性受到破坏,将会给政府和各类投资者带来无穷的危害。

二、数字化对会计假设和审计真实性造成的冲击

数字化、信息化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特征。今天,计算机网络正在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它像电话、电视、汽车一样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在,网上政府、网上学校、网上商场、网上银行、网上图书馆等等,各式各样的网络信息服务正以惊人的速度构成一个全新的社会。数字化和信息化,使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步伐加快。

网络经济的兴起,信息瞬间传递使传统的会计假设受到严重冲击。会计假设也称会计公设,是会计的基石。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会计主体明确;持续经营不变;会计分期合理;货币计量准确。会计假设必须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上,否则将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网上商场、网上银行、网上公司在国际互联网上进行电子商务,使会计假设理论受到严重冲击。

1、数字化使会计主体界限难以把握

以数字化技术为先导、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要的信息革命,使知识和信息的扩散和的速度大为加快,交易和决策瞬间完成。电脑技术和通讯技术的相结合,形成了“国际互联网络”。“网上公司”又称“无实体公司”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络将成千上万的个体企业联合起来,统一以一个公司的名义作商品(包括技术、知识产权)交易。这种商品交易一旦业务完成,公司即可在数秒钟内解除协作关系。这些网上实体的出现和商品交易的形式,对传统的会计实体假设是一个巨大挑战。如何确定会计主体和正确客观地反映企业资产负债及财务状况,是新时期会计假设应设法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

另外,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经济和以智力投资为主的高新经济。企业的社会成本、社会绩效考核和人力资源等信息有待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在经济,以企业为主体的三大财务报表基本上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但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三大财务报表提供的会计信息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缺陷性。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要兼顾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社会保障责任,要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增长。企业的社会责任加重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和政府的投资多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所以人力资源将成为社会和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主要源泉,人力资源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企业并购、新生、破产将会更加频繁,会计主体的确定也会遇到新的挑战。

2、数字化使持续经营假设受到挑战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企业竞争和并购愈演愈烈。企业经营决策稍有不慎,就有破产的危险。在美国,高新技术企业开发的成功率只有10%~20%.另外,每年都有大批的企业产生和破产,生与死的企业数量基本持平。另外,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许多大企业纷纷联合,企业并购的步伐不断加快。企业并购可以使企业扩展规模加快向企业制度转变。同时,企业并购可以使企业转移重心,集中力量发展高新技术和高新产业。企业并购可以使企业在极短的时间内聚集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和技术,因此,并购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网上实体经营活动的“暂短性”和适时介入、退出转换的特点,不适用持续经营假设,而适用破产清算与破产期间假设。所以,传统的会计持续经营假设受到巨大挑战。

3、数字化使货币计量假设受到质疑

货币计量假设的前提:必须是货币的币值稳定和使用同一个币种进行衡量。货币作为会计计量的尺度,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知识经济的到来,使货币的本身缺陷暴露无遗。首先,货币稳定受到冲击。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加快。特别是国际间有数百万亿美元的投机资本,使得金融投机家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调集数亿美元甚至数十亿美元冲击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由于投资决策瞬间完成,加剧了会计主体所面临的货币风险,冲击了货币计量假设的基础。其次,知识经济使单纯用货币计量提供的会计信息越来越难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近年来,人们十分重视信息的相关性,期望财务报告能够提供更多的面向未来的非货币性的信息。如人力资源、企业外部环境、地理环境、高新技术开发、战略管理等等。

4、数字化使会计分期假设遇到麻烦

会计分期假设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必要补充。计算期间损益和定期编制报表是为了考核经营者的业绩和维护投资者的利益。但是,人为地划分经营区间并设置“待摊”、“预提”费用等科目,必然会导致客观经济现实与会计反映结果的不一致,成为引起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原因。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内部管理会计和战略管理会计逐步建立,企业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必然向多层次、多元化方向发展。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创新和知识更新不断加快,无形资产的购置与折旧出现了许多不确定因素,如分期折旧,费用划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遇到了不少麻烦。

三、数字化冲击审计真实性的客观原因

数字化使人员摆脱了手写笔算的笨重劳动,纸质的帐目报表变成了无形的磁质载体。机操作既带来快速便捷,也带来一些麻烦。计算机操作必须严格按照计算机控制程序办事,如计算机操作管理不善或串通作弊,其隐蔽性和多变性必然会给审计工作带来很多麻烦。计算机行业有一句名言,叫做垃圾进垃圾出。就是说,如果计算机有一个程序有,即使输入正确的数据,计算的结果也是错误的。

过去,会计人员作弊,可以查对笔迹,核对数字。从纸张、字迹、凭证、帐目中可以发现很多线索。现在,计算机处理数据,很难发现珠丝马迹。过去,会计人员作假帐,至多有2-3本帐。现在,会计人员作假帐,可以做到轻松愉快,随心所欲。如果是单位串通作弊,再加上地方保护,审计要想查清楚,就会十分困难。

信息是资源是财富是商品,伪造信息就是制造伪劣商品。传递虚假信息与出售伪劣商品性质基本相同。这种违法行为,必须受到谴责、制裁。财务信息失真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更有背景。如长期以来,我国片面追求高速增长,不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硬性规定国民增长比例指标;对省、地、县经济增长排列名次;政府限期扭亏增盈,否则就地罢官;厂长成本,经理利润等等作法,都是财务信息失真的历史原因或主观原因。上级指示,会计违心,财务信息,数字游戏。数字化的严肃性和会计的职能受到巨大挑战。一方面,数字化使会计假设受到冲击;另一方面,由于长官意志,群体利益,使制假者昌,护假者荣。这是财务信息失真的客观原因。同样,由于利益躯使和财务信息失真,审计的真实性和权威性也受到严重挑战。

四、对策思考

英特尔公司总裁格罗夫先生曾说:“在世界上,一切能做到的,终将做成!技术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无论人们在它前进的道路上设置何种障碍,它仍然会继续。一切信息均能以数字形式表达;一切信息均能以数字形式传送;一切信息均能以数字形式储存。为此,数字化形式的创造以及信息的表达,均超过了人们工作场所和个人生活中其他形式的交流方式-电话、广播等。数字化形式的展示将会超过任何其他信息的储存方式-图书馆、专业记载、相片集等。我们现在正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数字化信息必将永存!”这段话告诉我们,一切信息均能以数字形式表达、传递和储存。数字化信息和技术进步将为人类带来幸福和光明。

1、加强计算机法和相关法律的立法、执法和司法建设

加强计算机法的立法和执法,保护计算机软件技术。当前,国际互联发展神速,深远。但是网上侵权,黑客入侵,计算机病毒等,不断困扰人们对互联网络的信心。互联网络越普及,其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越大。网络安全,至关重大。这一问题已经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计算机法主要是指保护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设计者与使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保护计算机硬件的法律主要有专利法、商标法、版权法、工业设计法、秘密信息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技术转让法。保护计算机软件的法律主要有版权法、秘密信息法、竞争法和技术转让法。二者不同的是计算机软件主要受版权法保护,商标法等其他法律可以辅助作用,但专利法对计算机软件尚存在诸多难题。计算机硬件主要受专利法保护,同时也受商标法、秘密信息法等法律保护。

商务立法也很重要。由于数字化对会计假设和审计真实性产生的巨大冲击,应该完善和补充《会计法》、《审计法》、《公司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律法规,特别要注意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司法保护。要加强立法、执法和司法建设,坚决打击网络犯罪活动。

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网络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几乎任何一个网上活动都可能是跨国的,这就带来一个管辖权问题。按照我国法律规定,凡是发生在我国境内的侵入或破坏计算机系统的行为,我国都有管辖权。我国刑法第285条和第286条有关于“非法侵入计算机系统罪”和“破坏计算机系统罪”。存在问题是法律规定仅限于侵入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领域计算机信息系统。现在,关于“非法侵入计算机系统罪”和“破坏计算机系统罪”应该扩大到证券、商业企业局域网络;陆海空运输系统和个人计算机信息系统。凡是未经许可非法侵入,无论是对国家核心部门还是对普通公民的个人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破坏的,均以“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定罪量刑。

2、加强会计、审计与实践

从数字化对会计假设和审计真实性造成的巨大冲击事实来看:在网络、数字化是历史发展趋势,人们一天也离不开互联网络。互联网络是一种新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和社会形态。电子商务是客观现实,网络经济扑面而来,经济全球化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如果我们不想被时代淘汰,就必须面对现实和挑战。加强理论和研究十分重要。从事财经、会计、审计工作的同志,必须加强对财政金融、会计、审计理论学习和研究,特别要重视对会计、审计的基础理论研究。我们要积极探讨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会计、审计原理的发展状况与趋势。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理论与学说,结合我国的具体实践,大胆学习和借鉴。知识和信息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要参与国际竞争和循环,就要善于学习和借鉴。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强会计审计理论研究,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首先,要掌握当前国内外学术研究发展趋势和动态;其次,要熟悉国际上学术研究的主要课题、进展、成就、问题(热点、难点问题);第三,要确定自己的课题研究方向、主要任务、措施办法,力争少走弯路等。

3、设立专家鉴定委员会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财务信息和审计信息是多方面的,有静态信息和动态信息,判断信息准确与否,要有一定的原则和标准,特别是对网络经济中的财务信息,仅依赖货币信息还不够,还必须对非货币信息进行研究,才能作出正确判断和决策。这样,就需要设立专家鉴定委员会,分析判断财务信息和审计信息是否违纪、违规、违法。法院开庭审理案件时,要有原告、被告和陪审团。必要时,公开审理,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和新闻监督。

当前,我国有良好的会计基础,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不断完善,会计人员有1200万,专业素质也在不断提高。我国审计事业发展迅猛,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正在深入人心,审计执法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如何看待财务信息和审计信息的真实性问题,既有现实问题,也有学术理论问题。如有的媒体说,某会计师事务所没有审计出某上市公司漏报的32万元收入问题,就认为这个事务所如何如何。对于一般人来说,审计人员连32万元的隐瞒收入都发现不了,一定没有尽职尽责。实际上,该上市公司是个年收入达数亿元的大公司。根据会计重要性原则,32万元在数亿元中是一个很小的数字,是一滴水与海洋的关系。一个很小的数字,根本不会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的投资决策。由于很多人不了解会计、审计的基本原理和准则,象这样的报导,就会引起社会公众的误解和影响审计的形象。严格地说,当事人应该追究上述报导者的法律责任,并要求被告赔偿必要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

4、加强行业管理,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市场不是万能的上帝,它既没有理智也没有良心。但参与市场竞争的人员,必须遵守市场“游戏规则”。政府要加强市场宏观调控,主要靠间接管理,如法律、制度和财政、金融、税收、会计、审计、工商行政管理等手段。各行业都有成千上万的企业和个体,行业内部要有制度、规则、办法、措施等。行业要带头遵守市场“游戏规则”,遵纪守法,维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理权益。如会计师协会、审计师协会要有自己的行规和行为规范,要努力提高全体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对违法乱纪者,要给予警告、严重警告直至取销执业资格。

5、建立会计承诺制和互联网络数据库

会计承诺制要责任明确,如果发生问题要追究企业法人代表(厂长或经理)的法律责任。其次,要建立互联网络和数据库,实行资源共享。审计机关或审计团体应建立互联网络和资料数据库,被审计单位有责任定期向审计机关报送会计报表和有关资料。被审计单位应正式向审计机关承诺,所报会计报表和资料无虚假成分,如有问题将承担法律责任。

数字经济的问题和挑战篇10

欧债危机冲击世界经济

世界银行2010年6月9日发表的更新版《2010年全球经济展望》认为,全球经济复苏仍在继续,并提高了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认为2010年和2011年世界经济增幅将分别为2.9%和3.3%,2012年的增幅在3.2%至3.5%之间,但报告同时也指出,欧洲债务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新挑战”。

欧洲央行5月31日在其半年金融稳定报告中称,欧元区银行2010年和2011年贷款减值损失可达1950亿欧元,这令投资者对欧洲债务危机的担忧情绪升温。欧洲股市6月1日大幅下跌,创一年多来最大月度跌幅。同时欧元兑美元跌破1.22,刷新四年新低至1.2110附近。

欧盟救市――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大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所所长陈凤英表示,欧洲债务危机问题给世界经济带来的风险确实在上升,但使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大。

首先,欧洲债务危机主要还是欧洲的问题。事实上,欧洲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大。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的《2010年欧洲投资吸引力报告》称,2010年预计全球经济增长4%,欧洲可能增长仅1%。

其次,欧债危机与次贷危机不同,是“次生危机”,而且债务与次贷不同。债务的债期可延长,对债权国而言只是遭受一部分的损失;而次贷危机可演变成有毒资产,这样就让债权人蒙受很大损失。

再有,欧盟已经推出庞大的救市计划,通过市场手段来解决问题。

在6月7日召开的欧元区财政部长会议上,欧元集团最终确定了向深陷债务危机的成员国提供4400亿欧元援助贷款方案的细节。会议决定,成立一个特殊目的机构――欧洲金融稳定性机构,发售由欧元区16个成员国共同担保的债券,以在金融市场上筹资4400亿欧元,向有需要的欧元区成员国提供救助。欧洲金融稳定性机构所筹集的4400亿欧元资金是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5月联合出台的7500亿欧元(1万亿美元)欧债危机救助方案的一部分。

不会二次探底,但会二次下行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专家张茉楠说,由美国次贷危机造成的世界经济衰退是一个百年不遇的大底,欧洲债务危机与次贷危机相比,风险更透明也更可控一些,因此还不至于使世界经济二次探底,但会造成经济二次下行。她认为,世界经济下行幅度会有多深,主要看欧美两块。欧元区乃至整个欧盟经济必然会受到债务危机拖累,经济复苏进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波折,甚至停滞。而美国经济虽然在2009年下半年以来实现了强劲的复苏,但从政策刺激效应衰减、消费可持续性增长面临挑战、房地产风险未完全解决和有毒资产仍未清除等几大因素来看,美国经济仍可能出现二次下行。

张茉楠认为,相比而言,对于中国等新兴市场来说,二次下行幅度不会很大,但可以预期经济会减缓,有一定波动,外需形势仍会严峻,同时应做好长期应对各国财政危机和财政紧缩的准备。

就业仍是重大挑战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经济部货币政策与金融市场负责人鲍里斯・库尔内德表示,oeCD国家经济尽管不会出现二次探底,但复苏进程中失业率却居高不下。

联合国在5月26日更新了半年前的《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对经济前景的预测略有上调,预测今年和明年世界经济的增长率将分别达到3%和3.1%。但报告也指出,这一增长速度仍很疲弱。同时各国的复苏不平衡,在各主要经济体中,美国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恢复增长,预计今年的增长率将达到2.9%,而西欧只能达到0.9%。亚洲的反弹较为强劲,今年的整体经济增长将达到7.3%,其中中国将达到9.2%。报告强调,这一增长速度对于刺激就业增长来说仍显疲弱。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发展政策分析司司长沃斯表示,预计今年高失业率将持续,只有政府主动采取更多措施,努力降低失业率,才可能看到更为持续的复苏。

早在去年9月在美国匹兹堡召开的金融峰会上,各国就提出“把增加高质量的就业机会作为经济复苏的主要目的”,但是几个季度以来就业形势并未根本好转。事实上,联合国全球经济监测部主任洪平凡去年年底接受媒体访问时就预测,金融危机和全球衰退造成失业大幅度上升,主要发达国家的失业率居高不下,2010年由于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增长还不能恢复到“潜力增长”的水平,失业率仍将维持在高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债务危机风险上升和显著的无就业的复苏,是世界经济复苏的两大挑战。他指出,许多国家的经济复苏出现了一种新特征,即“无就业的复苏”。一定程度上,全球经济复苏是各国政府大规模刺激政策催化的结果,复苏的根本策动力表现在政府而非市场层面。经济学理论与实证研究表明,政府主导的投资无法充分反映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状况,很容易出现资源错配,导致无就业的增长。

从这个意义上讲,未来的复苏管理必须将政府主导的经济复苏转化为市场主导的可持续复苏,努力扩大就业,这是中国和全球共同面对的挑战。

应着眼未来财政健全

对于陷入债务危机泥淖的欧洲来说,解决财政问题是当务之急。欧洲央行副行长卢卡斯・帕帕季莫斯表示,目前最大的风险是公共财政问题。他要求欧元区各国政府实行稳定的预算政策,防止危机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