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全科医学高血压病例分析十篇全科医学高血压病例分析十篇

全科医学高血压病例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49:21

全科医学高血压病例分析篇1

【关键词】高血压病;,,脉诊

摘要:对高血压病脉诊的临床研究和客观化研究进行综述。脉位、脉形、脉图、血流动力学指标均具一定特异性。脉诊客观化研究手段日趋成熟完善。对高血压病的早期监测、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十分重要。

关键词:高血压病;脉诊

高血压病是世界范围内较为高发的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一类综合征,可引起血管、心、脑、肾等器官的病变。我国高血压病发病率较高,并呈逐年上升趋势。1979~1980年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调查显示该病总发病率为7.73%[1]。1991年全国抽样调查结果为1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病患病率为11.8%[2]。2002~2003年北京市卫生局一项调查统计数字表明,高血压病位居北京市不同人群生活方式疾病的第2位,60岁以上人群为第1位(2003《北京市生活方式疾病及行为危险因素基线监测报告》)。许多患者发展到相当程度才知患病,且多数人仍缺乏重视。因此,对高血压病的早期监测、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十分重要。中医脉诊对高血压病的诊查较为敏感,可以对在发病前期直至血压控制到正常范围的高血压病人,都能体查到特定的脉象特征。因此诸多学者进行了高血压病脉诊的研究。现综述如下。

1高血压病临床脉诊研究

脉诊是中医诊病的独特方法之一,大量临床工作者对高血压病脉的认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1脉位变化凌耀星等[3]提出“尺脉压后,如寸、关脉变小,为血压正常;如寸、关脉不变,可能血压升高”;郑意珍[4]通过寸口脉法按浮、中、沉,分为皮毛、血脉、肌肉、筋、骨等5个层次加以体验,发现高血压阳性脉[3]与测量血压结果符合率为96%。

1.2弦脉研究诸多医生一致认为高血压病患者多存在弦脉特征。刘亦迭等[5]所作的回顾性分析高血压病弦脉占67.88%;孙正和等[6]在1983年至1985年观察了高血压病患者脉象1026例,发现高血压病患者的脉象多为弦脉,经名医脉诊同时测量血压证实准确率为95.4%。郭振球[7]在对高血压病凭脉辨证临床研究中表明高血压病弦脉出现率为90%以上。周氏[8]和费氏[9]认为高血压病的弦脉形成机理,主要是由于心每搏输出血量减少,血管弹性较差,外周阻力增加而致。傅骢远(1985《中西医结合四诊研究进展讲稿汇编》)亦认为高血压的弦脉形成与上述三因素密切相关。王秀兰等[10]在对高血压病例脉象与眼底的临床分析中发现高血压眼底动脉硬化者2/3为弦脉。赵恩俭[11]认为弦脉的脉气紧张度(血管紧张度)和病情的轻重成正比,符合高血压病弦脉形成机制。高血压病目前中医辨证主要分为4个证型,即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因此高血压病人除见弦脉外多兼见他脉。戎平安[12]进行了92例高血压病脉象分析,结果均存在弦脉,其中弦脉兼涩者占73.9%,多见于肝阳上亢、肝肾阴亏的患者,认为与肝肾阴虚,阴精受损以致经脉失润、血行艰涩有关;其中弦脉兼滑者占20.6%,多见于痰浊中阻的患者,认为与痰浊壅盛,气血不畅有密切联系。单纯肝阳上亢证脉象多弦数有力;阴阳两虚证多弦而无力[13]。郭振球[7]对高血压病脉之研究结果亦支持上述结论。

2高血压病脉诊客观化研究

关于脉诊客观化的研究,在我国20世纪50年代就已有了萌芽。

2.1脉诊仪器研发朱颜[14]首先将杠杆式脉搏描记引用到中医脉诊的研究中来。20世纪70年代以后研究人员研制出了多种利用换能传感器模拟中医切脉并自动记录装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脉诊客观化的手段亦随之提高完善,并有国外研究人员参入此研制行列[15],逐渐从电波式图阶段进入声像图阶段[16],并建立计算机联机脉图处理系统,更精确地反映脉象的各种变化。傅骢远[17]、牛欣等[18]许多科研人员已利用各种仪器做了大量脉诊客观化研究工作。

2.2结合现代技术研究针对高血压病脉诊客观化的研究,诸多学者业已利用现代技术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检测分析,并取得了可喜成果。

2.2.1脉图分析赵恩俭[13]所作的88例高血压脉象图分析,认为多数高血压病患者为弦脉或兼脉。一般早期弦而兼浮或洪,多呈单纯型、平顶型和双峰型弦脉图;晚期脉弦偏沉细,重证兼心血管受损者多兼涩,多呈斜峰、宽腰型弦脉图。郭振球等[7]不仅在对100例高血压病患者的脉图分析中得出高血压弦脉出现率为90%以上的结果,而且认为脉象弦紧程度与高血压病情轻重相应,可作为该病病情诊查及治疗改善的依据。李果刚[19]通过对高血压病患者68例寸口六部脉图心功能观察分析提示:高血压病人多呈弦脉,且自身六部脉及各证型间脉力具有特异性,外周阻力增加及动脉顺应性减退是高血压病的特点。王小娟等[20]对176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进行检测,研究分析脉图参数变化结果显示,高血压病患者临床脉象以弦脉为主,弦脉及弦脉的相兼脉占92.6%,与正常组比较差别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随着高血压Ⅰ期-Ⅱ期-Ⅲ期病情的加重,脉图逐渐呈弦Ⅰ-弦Ⅱ-弦Ⅲ、弦Ⅳ型演变,说明高血压病患者随着病情的加重,脉象的弦度增加,柔和度下降。夏卫东[13]采用多导脉象仪对16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脉诊检测,结果与岳沛平等[21]相关研究一致:高血压病患者动脉血管外周阻力较大,均符合弦脉图的特征。认为脉图参数作为脉诊客观化、证的客观化指标是有价值的[13]。

2.2.2多普勒血流动力学陈可冀等[22]从血流动力学角度对高血压病脉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大多数患者为弦脉及其兼脉。周松华等[23]通过对86例弦脉血流动力学分析,发现高血压病弦脉与非高血压弦脉不少指标有明显差异。高血压弦脉主要表现在前负荷增加,左心室泵力增强;动脉血容量增加;平均动脉压、总血管阻抗升高,平均主动脉顺应性下降。王彤[24]在对173例原发性高血压病脉图血流动力学与中医辨证关系研究中得出的结论与周氏基本一致。唐金元等[25]对64例高血压病各证型的关脉多普勒血流图参数分析发现,各项血流速度指标在高血压病各组间呈梯度改变,即肝火亢盛证组>肝肾阴虚证组>阴阳两虚证组,而血管阻抗系数在各组之间呈反向梯度。高血压病的肝火亢盛证组、肝肾阴虚证组、阴阳两虚证组、正常人组间的寸口脉趺阳脉的多普勒血流图参数存在着显著性差异[26]。柳文仪等[27]利用脉冲多普勒频谱研究高血压病弦脉五项血管指标均高于高血压病非弦脉组,认为弦脉的变化对于高血压病的辨证具有指导性意义。

2.2.3超声仪柳文仪等[27]采用美国Hp-1000彩色超声仪,对高血压病弦脉与非弦脉的血流速度及血管等方面进行了测定,发现高血压病弦脉组的血流收缩期最大峰值速度(Vmaxcm/s)与左室后壁收缩速率(LVpwSR)呈高度相关性。说明高血压病弦脉的形成与左心室收缩力、收缩速度直接相关。与李果刚[19]相关研究结果一致。林荣等[28]应用超声多普勒检测高血压病患者桡动脉血管壁厚度、壁腔比和前臂动脉脉搏传导速度,发现高血压病患者的桡动脉血管厚度与同年龄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加,壁腔比明显增大,右上臂脉搏传导速度比对照组明显加快。从血管的结构性改变和血管的紧张度增加等,支持了上述高血压病脉研究结论。

3展望

“四诊”量化、客观化、标准化及规范化是中医现代化的前提。高血压病脉诊的研究,已从传统主观形态感知的描述,逐渐走向科技含量较高的客观实证的展示。通过对高血压病脉诊的客观化研究,不仅有利于揭示高血压病脉形成机制,也有利于探讨该病当前存在的与之相关组织器官的病理现状,还可为临床高血压病的辨证施治提供更加确切清晰的客观依据。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中医现代化势在必行。进行“四诊”量化检测、分析研究,是中医辨证学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手段。高血压病及其它诸多病脉诊的研究,也将由模糊的定性描述转向精确的定量分析,但目前尚缺乏统一检测手段、统一定量标准,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戴自英,陈灏珠,丁训杰,等.实用内科学,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155.

[2]余振球,马长生,赵连友,等.实用高血压病学,第2版[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2.

[3]达庆维,费兆馥,徐建国.老中医谈脉诊的重要性及其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3:14.

[4]郑意珍.寸口脉判断高血压病的研究[J].新中医,1993,25(7):54.

[5]刘亦迭,洗绍祥,刘小红.1239例康复性高血压证治规律分析[J].新中医,1993,25(10):20.

[6]孙正和,宓世淳.高血压特殊脉象的临床探讨[J].光明中医,1998,13(2):8.

[7]袁肇凯.郭振球教授对高血压病凭脉辨证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1993,20(10):15.

[8]周永莹,李曼姝.62例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弦脉的血液动力学观察[J].北京医学院学报,1984,16(2):129.

[9]费兆馥,徐惠珍.脉诊的探讨[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5:47.

[10]王秀兰,盖佳.高血压病例脉象与眼底的临床分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19(2):2.

[11]赵恩俭.高血压88例脉象图分析[J].天津医药,1982,10(1):38.

[12]戎平安.92例高血压病脉象分析[J].黑龙江中医药,1982,4:14.

[13]夏卫东.原发性高血压病辨证分型与脉图参数的关系研究[J].浙江中医杂志,2004,39(9):398.

[14]朱颜.中医对高血压症的认识和治疗[J].中华医学杂志,1953,8:605.

[15]袁肇凯.国外脉诊研究概况[J].浙江中医杂志,1989,24(7):329.

[16]费兆馥.脉学起源及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杂志,1983,4:12.

[17]傅骢远.中医脉诊研究述评[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3,16(2):3.

[18]牛欣.脉诊位、数、形、势变化的心血管生理学探讨[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2,15(1):30.

[19]李果刚.高血压病寸口六部脉图心功能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3,(1):44.

[20]王小娟,李冰星,郭建生,等.脉图参数变化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分期及辨证关系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9):45.

[21]岳沛平,宋起,陶新民.弦脉的分类及血流动力学分析[J].江苏中医,1996,17(12):48.

[22]陈可冀,章宗穆.高血压弦脉的血液动力学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1962,10:638.

[23]周松华,朱德增.弦脉的血流动力学机理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1994,21(2):2.

[24]王彤.原发性高血压病脉图血流动力学与中医辨证关系研究[J].江西中医药,1997,28(3):17.

[25]唐金元,郭振球.高血压关脉多普勒血流图与辨证关系的研究[J].浙江中医杂志,1993,28(5):232.

[26]唐金元.高血压病寸口跌阳脉多普勒血流图与辨证关系的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1992,19(6):1.

全科医学高血压病例分析篇2

【关键词】高血压;专科护士;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042—02

2006年《中国慢性病报告》指出,高血压成为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1]。有效的早期干预和个体化治疗高血压患者是现代心血管流行病学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培训专科护士参与对高血压患者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和评价,旨在通过医院住院病人以及门诊和社区二级干预模式,以降低血压和体重,进行健康生活方式干预为目的,进一步提高高血压患者治疗、护理的依从性和达标率。

1研究对象

选取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门诊高血压患者279例。诊断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2]。其中男165例,女114例,25-30岁9例,31-40岁45例,41-50岁97例,51-60岁128例。高血压Ι级101例,Ⅱ级178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135例,初中及以下144例。纳入标准:(1)年龄为35-70岁;(2)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排除标准:(1)有肝、肾功能障碍、糖尿病患者;(2)年龄大于70岁。生活方式干预组135例、对照组144例。两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高血压病史、吸烟史、血压、体重指数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一。

2研究方法

2.1干预方法

两组均由医生根据患者的血压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生活方式干预组由培训上岗的高血压病专科护士进一步管理。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发放《高血压家居管理手册》,每季度通过电话随访,评估病人高血压自护知识,针对病人不健康生活方式重点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在《高血压家居管理手册》登记病人治疗及生活行为干预效果。对照组由主管医生制订治疗方案的同时讲解治疗要求、进行生活行为方式指导。每季度对两组患者进行门诊随访和问卷调查1次,评价疗效和干预依从性,时间为期一年。

2.2评价指标

通过问卷调查和身体检查获得基线和末期的各指标数据,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进行面对面调查并填写问卷,结合parati等人的评分标准,对医嘱依从性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及不依从,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后依从性改变。检查指标主要包括: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血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

2.3统计学分析

应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统计软件包,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p

3结果

3.1一般情况两组患者全部完成评价分析者共计266例(应答率为95.34%),脱落率分别为生活方式干预组5例(3.703%)、对照组8例(5.5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73,p=0.4643)。

3.2两组患者治疗前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3高血压病专科护士对治疗依从性的影响由表1可见,生活方式干预组完全依从性明显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4讨论

有效的高血压管理是控制高血压的重要手段,也是预防冠心病、脑卒中等并发症发生的主要措施。目前,我国高血压管理只强调医生对病人的单项管理,在高血压患者的人数众多,专业人员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往往只能做到单一的血压测量、用药治疗,难以达到综合防治的要求并长期坚持[3,4],本研究在目前高血压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对管理细节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在高血压管理中设立了专科护士,在患者和医院之间建起了沟通的桥梁,促进医患互动,通过开展个性化的患者干预措施,使患者充分了解针对自己病情的健康生活方式,用药方法。

本研究尚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样本量较小,遵医嘱依从性为病人回忆所述,可能存在回忆偏倚。本研究结果表明,专科护士干预高血压患者危险因素管理高血压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齐小秋,王宇.中国慢性病报告[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6:3-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5:7-8.

全科医学高血压病例分析篇3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继续出血;临床分析

Doi:10.14163/ki.11-5547/r.2016.34.043

ClinicalanalysisofcontinuoushypertensivecerebralhemorrhageSUnwei.LiaoningDandongCityKuandianmanchuautonomousCountyCentralHospital,Dandong1182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pathogenicfactorsofcontinuoushypertensivecerebralhemorrhage.methodsaretrospectiveanalysiswasmadeonclinicaldataof167patientswithhypertensivecerebralhemorrhage,including26patientswithcontinuoushypertensivecerebralhemorrhage.analysiswasmadeonfactorsofcontinuoushypertensivecerebralhemorrhage.Resultsamongpatientswithcontinuoushemorrhage,therewere22caseswithirregularhematomashapeand5caseswithoutcontinuoushemorrhage;23caseswithstrokehistoryand8caseswithoutcontinuoushemorrhage;7caseswithchronichepatopathyhistoryand0casewithoutcontinuoushemorrhage;20caseswithlong-termintemperanceand12casewithoutcontinuoushemorrhage;10caseswithcoagulationdisordersandadministrationofanticoagulationand12caseswithoutcontinuoushemorrhage.Continuoushemorrhagewascorrelatedwithirregularhematomashape,strokehistory,chronichepatopathyhistory,long-termintemperance,coagulationdisordersandadministrationofanticoagulation(p

【Keywords】Hypertensivecerebralhemorrhage;Continuoushemorrhage;Clinicalanalysis

高血旱闹饕特征是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即当收缩压≥14mmHg(1mmHg=0.133kpa)或者舒张压≥90mmHg时即可判断为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属于慢性病[1]。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高血压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患者多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近年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大力发展,高血压的患病人数也在逐年增加。高血压患者如果不加以注意,很容易促使脑卒中、脑出血、心肌梗死和肾脏衰竭等疾病的发生,导致残疾和死亡[2]。高血压脑出血是高血压患者最严重的一种并发症,常发生于50~70岁,男性略多,冬春季易发,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产生极大的威胁。因情绪激动、过度脑力与体力劳动或其他因素引起血压剧烈升高,导致已病变的脑血管破裂出血所致。而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后有继续出血的可能,这种情况的出现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严重的二次伤害,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给患者和患者家属带来极大的伤害[3]。本研究主要分析高血压脑出血继续出血的致病因素,为高血压脑出血继续出血患者的治疗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2月~2016年6月入院治疗的16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有高血压,平均血压176~221/89~127mmHg。其中高血压脑出血继续出血患者26例,占15.57%;未继续出血患者141例,占84.43%。

1.2诊断标准入选患者均依据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脑出血诊断标准执行,在入院7d内需重复Ct检查,出血量的计算采用多田氏公式:出血量(ml)=π/6×长×宽×厚。血肿增大按Brott标准确定,第二次Ct扫描的出血量比第一次Ct扫描出血量≥33%者即可诊断为继续出血[4,5]。

1.3观察指标术后观察高血压脑出血继续出血患者的致病因素。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继续出血患者血肿形态不规则22例,未继续出血患者5例;继续出血患者卒中病史23例,未继续出血患者8例;继续出血患者慢性肝病史7例,未继续出血患者0例;继续出血患者长期饮酒20例,未继续出血患者12例;继续出血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及服用抗凝剂10例,未继续出血患者2例。继续出血与血肿形态不规则、既往有卒中病史、慢性肝病史、长期饮酒、凝血功能障碍及服用抗凝剂等有关(p

3讨论

临床上,对于高血压脑出血继续出血一直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因为高血压脑出血继续出血造成的致死率和致残率一直较高。高血压脑出血继续出血的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加重、肌力进行性下降,即临床症状的恶化,也有少部分继续出血患者病情稳定[6]。脑出血后脑水肿也可引起临床症状恶化,但多见于脑出血2~3d后且一般较缓慢[7-10]。继续出血患者临床症状恶化明显多于未继续出血的患者。本次研究认为继续出血的临床过程不完全相同,但继续出血患者易出现临床症状恶化。经过本次实验的结果@示,高血压脑出血继续出血患者出血发生率为15.57%;继续出血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发生时间大多数是在24h内。在相关原因方面,血肿形态不规则的患者比规则的患者更容易发生继续出血,同时继续出血和既往有卒中病史、慢性肝病史、长期饮酒、凝血功能障碍及服用抗凝剂等有关,与年龄、性别无关。基底节区出血有较高的继续出血发生率,原因为该部位的血肿易于破入脑室或局部有更大的顺应性,相对增加了局部压力梯度而更难于止血有关[11-15]。血肿形态不规则易继续出血,本次研究认为类圆形血肿的形成为出血停止后血液凝固所致,而不规则型血肿提示血液尚未发生凝固,故易再出血[16-20]。

综上所述,高血压脑出血继续出血的发生是患者病情加重的主要原因,其相关因素有血肿的形态、既往有卒中病史、慢性肝病史、长期饮酒、凝血功能障碍及服用抗凝剂等,对于继续出血的患者应该尽快治疗,同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减少对患者的伤害,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

参考文献

[1]孙祖真.高血压性脑出血继续出血的临床分析.天津医科大学,2013.

[2]徐春林,冯石萍,沈育.高血压脑出血继续出血的临床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2):22-24.

[3]范玲.高血压性脑出血继续出血的临床分析.基层医学论坛,2013(17):2225-2226.

[4]黄永锐.3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11(6):70,72.

[5]郑华煜,王和功,秦智勇.甘露醇对早期高血压性脑出血继续出血影响的meta分析.当代医学,2016,22(12):68-70.

[6]宋江涛.对高血压脑出血继续出血的临床研究.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0(1):21-22.

[7]黄光龙.高血压性脑出血继续出血的临床分析.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3):93-94.

[8]涂作胜.11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分析.中国医学创新,2010,7(23):29-30.

[9]李晓玲.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10,5(18):89-90.

[10]黄国洲.微创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分析.河北医学,2013,19(2):283-286.

[11]刘明.微创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分析.中国伤残医学,2013(12):27-28.

[12]李秋玲.高血压性脑出血复发出血的临床分析.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3):277-278.

[13]金祝华,游潮,曾力,等.高血压脑出血后继续出血临床分析.四川医学,2008,29(2):209-210.

[14]王刘静.高血压性脑出血继续出血的临床分析.医学信息旬刊,2011,24(7):3286.

[15]熊英.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策略与疗效的临床分析.当代医学,2011,17(32):100-101.

[16]王文杰,司文,牛国盛.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出血162例临床分析.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0,16(5):397-399.

[17]李毅.高血压性脑出血继发脑室出血临床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3):13-16.

[18]孙胜利.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分析.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9):1473-1474.

[19]于月艳.高血压性脑出血继续出血的临床分析.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5):35-36.

全科医学高血压病例分析篇4

什么是高血压学科?

高血压一方面是由不同原因和疾病引起的:一方面又作为病因导致心脑肾损害和心血管疾病,因此对高血压的诊断治疗涉及到医学各个领域,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学科,即高血压学科。也就是说对一个具体高血压患者的诊断既要查清楚高血压的病因,又要发现和确定患者心脑肾的损害和心血管疾病的情况。

对于高血压的病因有不可改变的因素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前者包括年龄的增长、性别和家族史;后者包括高盐饮食、肥胖、酗酒等,这些在医学上称为高血压的发病因素。由这些发病因素导致的高血压称为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因还包括很多疾病,例如肾小球肾炎、大动脉炎、甲状腺机能亢进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这些高血压病人是由于上述疾病引起的,称为继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能导致心脑肾很多的疾病,如心力衰竭、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和肾功能衰竭等。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及严重程度与血压高度、是否为持续性高血压、是否为收缩期高血压等密切相关,而且还与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吸烟等密切相关。因此为了更好地预防心血管疾病,就不是简单的吃降压药的问题,要同时控制所有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由上述可知,高血压已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在有的医院专门建立了高血压科,在高血压科诊治的病人中,会涉及到很多疾病的诊断治疗。广大病人了解上述特点会主动接受专科医师的诊治,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心脑。肾得到真正的保护。

高血压学科是怎样形成的?

提起高血压学科的形成,有一段艰辛的历程。早在1773年就有人在马身上测血压,将小马的动脉血管分离、切断接在测压计上,这样马以生命为代价满足了人们对科学的探索。此后人们开始研究血压计,直到1896年,血压计和听诊器才同时用于测血压,一直沿用到今天。

在1827年,科学家们发现了肾脏病的病人有心脏扩大,当时认为,肾脏病的病人血管阻力增加,也就是今天的高血压导致了心脏的病变,可是当时的部分权威专家们认为心脏的这种改变与高血压无关,直到20世纪30年代,保险公司的调查证实血压高度和人的寿命期限成反比,即血压越高,寿命越短。从而确立了高血压是一种病态,即高血压病。

在1856年,学者们提出了高血压是导致心脑。肾损害和心血管疾病的原因,应该加以防治,但反对的专家认为血压增高是对肾脏的一种代偿反映,是为了维护肾脏的利尿功能,因此降压被视为,结果导致很多人伤残和死亡,是20世纪50年代流行病学调查的惊人发现才改变了人们的认识,即高血压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上述结果阐明后,高血压的治疗从无意识的治疗转变成有意识的控制,从而开始临床治疗的观察,先后证明对重度、中度、轻度高血压的治疗均能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而且提出了理想血压的概念,特别是最近确定控制血压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根本,使高血压学科的理论发展完善。

综上所述,高血压学科的发展经历了艰难的历程,尤其是错误观念会给人们造成严重的危害。当前,高血压病人能够在高血压专科接受诊治,使自己的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同时其他危险因素也得到控制,使自己心脑肾得到理想的保护,享受正常人的生活质量和寿命期限。

有哪些疾病可引起高血压?

从大的方面分两大类,一类为原发性高血压,占全部高血压患者90%~95%;另一类为继发性高血压,是指某些疾病引起的高血压,高血压为上述这些疾病中的症状和体征之一,继发性高血压占所有高血压病人的5%~10%。继发性高血压疾病多分布在急诊、重症、顽固和波动大的高血压病人中。在大的医院特别是专科门诊或住院病人中比率要大,我们统计连续住院的482例病人中,继发性高血压91例,占全部高血压住院病人的20%。

高血压能引起哪些心血管病?

高血压对人类的危害是能导致病人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和心血管疾病。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学会再次确立了靶器官损害和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有哪些?

20世纪60年代初,医学专家研究证实,高血压、血脂异常和吸烟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以后又证实糖尿病等很多心血管病危险因素。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高血压学会归纳了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收缩压、舒张压水平(1~3级);吸烟;血脂异常;肥胖;缺少锻炼:男性>55岁,女性>65岁;一级亲属50岁前有心血管病史。

我科连续住院的482例高血压病人中,血脂异常204例(42.32%),糖尿病人113例(23.44%),糖耐量异常69例(14.32%),高尿酸血症33例(6.85%),说明在专科住院的高血压病人中占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病人很多。

研究证实,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越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越高。“什么时候1+1=37算错的时候等于3。”对这句台词大家很熟悉,今天我们认为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符合1+1>3,1+l+1>8,这是在没有算错时候发生的,这是因为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有叠加作用,即危险因素越多病人得病的机会就越大。

1例68岁女性患者,病人有高血压20年,糖尿病10年,均未得到有效控制,尽管病人在述说病史中仅描述有胸闷、心慌而无胸痛及夜间憋醒,我们从分析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入手,高度怀疑这个病人冠状动脉有狭窄,结果冠脉造影得到证实。当然对这个病人从改善生活方式和严格控制高血压和糖尿病来治疗冠心病,使病人症状很快消失。

全科医学高血压病例分析篇5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不遵医行为的原因对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设问卷方法,对2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者不遵医行为的发生率为36%。高文化程度与低文化程度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高血压;遵医行为;健康教育

我国高血压普查资料显示,原发性高血压患病率已达11.2%,约9000万人[1],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降压药服用率城市为17.1%,农村为5.4%。可见,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率很低,主要原因是原发性高血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不遵医行为。我们对此进行调查,分析其相关因素,有针对性地实施健康教育,使患者认识到遵医行为的重要性,以提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率和生活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405~200605在我院诊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80例,依据wHo1999年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其中门诊95例,住院85例;高血压Ⅰ期40例,Ⅱ期65例,Ⅲ期75例;男103例,女77例;65岁以上63例,55~65岁50例,50岁以下67例;国家干部101例,工人31例,农民48例;高中以上文化88例,初中文化41例,小学文化48例,文盲3例。

本研究采用自设问卷方法,对180例高血压患者分别发放问卷调查表,发放问卷180份,收回180份,经审查结果真实有效。

1.2调查内容见表1。

表1180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不遵医行为内容调查结果注:完全遵医即完全遵照医嘱,全面治疗高血压;不完全遵医即不完全遵照医嘱内容,不全面治疗高血压;完全不遵医即完全不遵照医嘱内容,自行或不治疗高血压1.3统计学分析采用多样本率比较的卡方检验。

2结果

2.1发生率1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存在不遵医行为65例,占被调查者的36%。

2.2不遵医行为的相关因素

2.2.1遵医行为与文化程度有关:其中高中以上者不遵医行为发生率(不遵医率)18.3%,低与初中文化程度者不遵医率为48.9%(χ2=13.67,p

2.2.2不遵医行为与医疗费用有关:见表2。表2不遵医行为与医疗费状态的关系由表2可知,公费患者不遵医率低于自费者(χ2=25.12,p

2.2.3不遵医行为与病程的关系:见表3。表3不遵医行为与病程的关系由表3可知,病程>5年者不遵医率高于病程1~4年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22,p

2.2.4不遵医行为与自身素质和家属支持相关:在部分患者中,25例(14%)男性不能戒除烟酒,27例(15%)病人不能规律生活,15例(8.4%)病人离不开麻将桌。

3讨论

遵医行为指患者在就医后其行为(服药、合理饮食、优化生活方式、适量运动等)与临床医嘱的符合程度,即遵医嘱的行为活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自身的遵医行为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本调查显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不遵医行为发生率为36%,需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我们分析其主要原因与文化程度、经济状况、自身素质及原发性高血压程度有密切关系,并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

冯俊彩等[2]研究报告健康教育可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刘金荣[3]研究认为连续的健康教育可改善其生活方式,促进康复。针对文化程度的差异,文化程度高者能从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和有关书籍中获得知识,并正确理解;而文化程度低者偏信他人之谈,科学意识不强。我们注意健康教育形式多样化,因人而异,发宣传小册子,床边讲解,举实例说明,与家属沟通,现身说法等更容易使之接受。病人想通过减药或停药减轻负担,最终引起并发症。针对医疗费用问题,建议经济困难者服用价廉物美的降压药,争取家属和社会支持,参加医保,为病人遵医服药提供保障。

目前,健康教育多限于住院教育,出院后继续教育不够,缺乏督导。为此,我们建立病人随访档案,加强出院后再教育,出院时发给指导手册,写明服药方法、时间、剂量及药物不良反应。注明饮食、活动、休息的要求,要求定期复诊,并利用复诊机会了解情况,进行针对性教育,对不遵医者通过电话随访、书信等形式教育,定期组织病友会,促进交流,解答病人关心的问题,争取家属的理解与支持,温馨家庭环境,使病人增强治疗信心,增强抗病能力。

不遵医行为,不仅影响高血压的控制,而且影响高血压病人的生活质量,增加了住院时间和经济负担,因此,预防其发生至关重要。我们认为在治疗过程中,掌握不遵医行为的相关因素,采取相应措施,通过有针对性地健康教育,增加病人防病治病延长寿命的知识,促进其遵医行为。同时还应针对不同个体的特殊情况,制定合理的、个性的健康教育方案,矫正错误认识,建立正确的健康理念。

【参考文献】

[1]刘建平,何晓俐,任晓丹.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的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9):5860.

[2]冯俊彩,时晓玲.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7):150151.

全科医学高血压病例分析篇6

探讨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血流参数值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tCD检测200例中医4型高血压病患者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及大脑后动脉(pC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和血管搏动指数(pi),并与30例正常血压者对照观察。结果: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mCV、aCa的Vm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

【关键词】辨证分型超声心动描记术多普勒高血压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relationshipbetweendifferentiationofsymptomsandsignsforclassificationofsyndromeandbloodflowparametertranscranialdopper(tCD)ofhypertension.methodsBloodflowvelocitiesofanteriorcerebralartery(aCa),middlecerebralartery(mCa)andposteriorcerebralartery(pCa)andpulsatilityindex(pi)in200patientswithfourtypeshypertensionweremeasuredbytCDultrasonograph.andtheparametersoftCDwerecomparedwithbloodpressureofhealthhuman(controlgroup).ResultsaveragebloodflowvelocitiesofaCaandmCainhypertensionpatientswithtypeofoverabundantliver-fireandtypeofdeficiencyofYinleadingtohyperactivityofYanGwerehigherthanthoseincontrolgroup(p0.05).averagebloodflowvelocitiesofaCa,pCaandmCainhypertensionpatientswithtypeofqi-astheniaphlegmmuddypCaoftypeofastheniaofbothyinandyangandwerelowerthanthoseincontrolgroup(p

【Keywords】Differentiationofsymptomsandsignsforclassificationofsyndrome;echocardiography;Doppler;Hypertension

高血压病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伴有其他临床症状的一组综合征,心脑动脉是容易较早受累的血管之一,可表现出血流动力学的改变。2005-01—2007-06,我们收集200例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doppler,tCD)的资料进行了相关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诊断标准

中医辨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l993年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将高血压病分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和痰湿壅盛4型;西医诊断及分期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标准执行[2]。排除严重心脑肾疾病。

1.2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内科住院高血压病患者和门诊体检血压正常者。高血压病200例,男104例,女96例;年龄35~76岁,平均62岁;病程6个月~30年;中医分型:肝火亢盛型42例,阴虚阳亢型68例,阴阳两虚型54例,痰湿壅盛型36例。正常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33~71岁,平均61岁。

1.3检查方法

使用eme公司生产的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型号tC2020i-i型),检测方法参照《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诊断技术与临床应用》[3]:被检查者取平卧位,安静休息15~20min后进行检查,用2mHz探头经两侧颞窗分别探测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及大脑后动脉(pC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和血管搏动指数(pi),检测结果全部由电脑存贮、计算、打印并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结果

2.1各组高血压病Vm比较

见表1。表1各组高血压病Vm比较(略)

由表1可见,高血压病患者肝火亢盛型和阴虚阳亢型mCa、aCa的Vm均较正常对照组增高,而阴阳两虚型pCa和痰湿壅盛型mCa、aCa及pCa的Vm均低于正常对照组。Vm依次按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痰湿壅盛型的次序逐渐降低。

2.2各组高血压病pi比较

见表2。表2各组高血压病pi比较(略)

由表2可见,高血压病患者肝火亢盛型和阴虚阳亢型mCa、aCa及pCa的pi与正常对照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阴阳两虚型和痰湿壅盛型mCa、aCa及pCa的pi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3讨论

高血压病是脑卒中的首要危险因素,是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糖尿病、代谢综合征也与高血压病密切相关。不同时期的高血压病脑血管的病理变化不同,血流动力学改变也不相同。应用tCD可直接了解颅底动脉环上各血管的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的变化,直接反映脑血管的功能状态及血流动力学的情况,间接判断血管管径及弹性变化[4]。

高血压病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范畴,分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和痰湿壅盛4型。主病脏腑在肝,与脾、肾关系密切。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其性刚劲,主动主升,故肝阳上亢型发病急,病程短,多见于素体阳盛之人,阳扰风动,血热妄行上涌而致脑血流速度加快;阴虚阳亢型为正虚邪实,虽肝阳偏亢,但肝阴暗耗,故脑血流速度增快不及单纯邪实的肝阳上亢型;阴阳两虚型患者病程较长,久病多瘀,肝肾阴阳两亏,气血俱虚,气虚血瘀,髓海不足则脑失濡养,故脑血流速度减慢;而痰浊中阻,一则血液枯滞,一则气机不畅,均可致血流缓慢。这些病机改变可能是高血压病各分型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基础。

综上所述,应用tCD检测4型高血压病与正常对照组Vm、pi比较的相关分析显示不同中医辨证分型的高血压病患者的Vm、pi不同,且有相关规律,为高血压病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28.

[2]范书英,柯元南.新版中国高血压指南要点介绍与高血压的联合治疗[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6):441-443.

全科医学高血压病例分析篇7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高压氧;疗效

高血压脑出血(HiCH)是高血压病在脑部的一种严重并发症。系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其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非常高,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严重的一种,为目前中老年人致死性疾病之一[1-2]。在我国属常见多发病,国内神经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其年发病率为50~80/(10万),明显高于西方国家,严重威胁着老龄化社会中人民的健康[3-4]。高血压脑出血部位依次为壳核、大脑半球皮质下、丘脑、小脑及桥脑出血,其中壳核出血常见,约占60%。通常出血后20~30min血肿形成,出血逐渐停止,6~7h后血肿周围开始出现血清渗出及脑水肿,此种继发性损害往往较出血本身更为严重。这即是当前采取早期或超早期手术治疗的重要依据[5]。目前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比较认同的是及时的微创治疗(高压氧)配合内科以及其他治疗。通过应用内科治疗方法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了预处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来自于笔者进修医院收治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呕吐、愈识障碍;其中男42例,女16例,年龄39~76岁,平均(52.9±6.8)岁;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的严重程度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一组患者迅速实施强力脱水治疗,首次予20%的甘露醇125ml,每6~8h1次,症状控制后1周左右逐渐停用,心、肾功能不全者换用甘油或呋塞米,禁用20%甘露醇。同时加用地塞米松5mg静脉推注;速尿30mg释后静脉推注。对血压>24/l3kpa者首次予利血平lmg肌内注射,25%硫酸镁10ml深部肌内注射,或采用硝普钠缓慢静脉滴注[6]。同时积极防治感染及治疗合并病,重度脑出血时,预防性应用西咪替丁,病情稳定后在6h~5d内给予实施手术治疗。另一组在第一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高压氧进行治疗,常规抗感染。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的分析。出院时患者基本痊愈(神志清楚,肢瘫基本恢复)58例,部分恢复2例,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的分析[例(%)]

分类

高压氧组

常规内科治疗组

Bp>24/13 kpa

4(13.3)

9(30.0)①

并发症

4(13.3)

10(33.3)①

注:与高压氧组比较,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Bp>24/13kpa、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用高压氧的内科治疗患者病死率低。可见高压氧对于高血压脑出血疾病的治疗非常重要,高血压脑出血术前全面的内科治疗应作为常规治疗手段。

高压氧治疗主要是提高人体血液中的物理溶解氧量,提高氧分压,增加氧的弥散能力从而改善机体缺氧缺血的状态。利于改善局部缺氧状态及促进侧枝循环,使有氧代谢增强,乳酸降低,atp生成增加,钠泵功能增强,消除细胞水肿。研究表明,高压氧治疗脑出血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它可以加速血肿吸收、缩短疗程、降低死亡率,降低致残率、减轻后遗症。

术前常规的内科治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①降颅压治疗:正确合理地降低颅内压是抢救成功的关键。②降血压治疗:脑出血后高血压是高颅压时保证脑血供应的调节反应,处理脑出血患者的高血压应以脱水降颅内压为主。③高压氧治疗:及早使用高压氧治疗,可提高血氧含量及增强血氧弥散力,减少脑血流量,改善脑水肿,降低颅压。④并发症的预防性处理:应激性溃疡:重度脑出血时,预防性应用西咪替丁(泰胃美),法莫替丁可减少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⑤止血剂的使用:对于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可短期使用止血剂。⑥亚低温治疗:亚低温具有减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防止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是当前治疗的一个发展方向。

4参考文献

[1]徐文安.再发性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分析[J].安徽医学,2001,23(3):169.

[2]李福花.高血压合并脑出血108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0,31(15):59.

[3]刘 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再出血64例临床分析[J].华夏医学,2005,26(1):112.

[4]肖志锁.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气分析对临床治疗及预后的影响[J].吉林大学,2010,22(1):27.

全科医学高血压病例分析篇8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治疗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230-01

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生活节奏逐步加快,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快速繁忙的工作及生活节奏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不便,导致人们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疾病逐渐侵蚀着人们的健康。比如,周围环境的紧张、室内活动比较多而室外活动很少,缺乏身体锻炼,休息时间不充足,饮食方面脂肪高盐食品摄入过多,环境因素等恶性不良因素等。据相关报道记载,我国目前高血压病患者数有1亿之多[1]。同时高血压病在我国现有国情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等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现阶段在我国,对于高血压的治疗主要是还是以药物控制为主,效果不是很乐观,其效果受药物的种类、服药方式、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患者身体素质等因素的影响。为了分析其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原因,提高药物治疗效果,设计本实验研究,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选取某院2008年9月-2011年内科诊治的450例患者中效果不佳的45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10例,男女比例为3.66∶1,年龄29~68岁,平均46.35岁,高血压病史15年左右,所有患者均按高血压的判断标准进行判断,三次测量血压所得结果: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部分病例还有并发症的出现如糖尿病、慢性肾炎、高血脂、支气管哮喘、冠心病等。

1.2治疗方法:患者治疗的方案的选择根据病情的具体情况及病人及家属的认可后选择,根据病情择优选择。在其服药治疗的观察时间内,每周复查1次血压,动态监测,如出现异常应随时检测,及时记录出现不良反应的表征,分析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实施相应的改善措施。

2结果

分析结果显示,其药效不佳的原因有服药方法不正确,医嘱不听从医生,血压动态监测操作手法不正确,饮食不规范,并发症等因素。其中药物治疗依从性差、药物选择不合理、未实施特殊治疗患者分别26例、8例和11例。具体原因有:①有些患者治病心切,为了病情能及时好转,及时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而过量服药;②服药过程中出现药物的过量反应即怀疑药效而永久性停止服用该药,而没有及时和主治医生进行沟通;③另外一些患者在服药中,选择不规范性用药,即在出现症状时服药,在无症状时则不服药的态度;④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在服用降压药时,可能会对其他疾病造成影响,如大剂量的服用利尿剂对高血糖和高血脂有一定的影响等。

3讨论

3.1原因分析

3.1.1服药不规范:在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中,病人普遍都没有遵照医生的遗嘱进行规范服药,只是会在症状明显时,或家属的督促下,按时吃药,定期门诊检查出现间断现象;还有一些患者盲目停药或者另时换药,都对患者的血压控制有影响。

3.1.2血压监测不规范:本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45例均存在血压测量方法不正确,血压检查次数严重缺少,达不到规范要求次数。

3.1.3饮食控制因素影响:本组病例中45例患者均存在未根据病情控制饮食等情况,反而存在高盐高脂饮食。没有按照高血压危险因素的控制规范进行饮食要求,按照要求高血压的保护因素为低脂低盐饮食、控制体重、加强锻炼、日摄盐量均小于6g/日。

3.1.4并发症的影响:本组病例中有部分患者合并有并发症,给治疗带来困难,病情复杂,治疗时往往因考虑不周全导致顾此失彼,或因药物药量种类较多不良反应严重等。

3.2对效果不佳的治疗措施及对策

3.2.1对患者加强宣传力度:患者在自行购买药物时谨慎选择,对医生的治疗方案自己不能凭个人意见自己修改,或自行停止服药,自行评价药物的治疗效果[3]。在临床治疗中患者要随时与医生保持沟通,定期去医院做检车,以确定病情控制是否见效,医生也要主动和患者联系,及时了解其治疗情况,督促其定时做体检检查。同时,动员各方面可以动员的力量,改善患者恶性的生活习惯,对特殊人群特殊对待,制定个性化的督促机制,全面促进药物治疗效果的发挥。

3.2.2提高医生自身综合素质:在临床工作中,每位医生都要加强其自身医学知识的学习,温故而知新,进一步巩固、完善对疾病防治的认识,尤其是对高血压大夫来说更是要严格要求自己,即在临床中熟知且灵活应用平稳降压的原则[4]。高血压合并其它疾病在药物选择时尤其要谨慎,全面考虑。比如,高血压合并脂代谢障碍、外周血管性疾病、妊娠等,其治疗原则是在使用降压药的基础上同时使用其他药物治疗并发症[5-6]。同时,要提高医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及时与患者做到良好沟通对患者疾病的治疗有很积极的临床意义。

4结语

综上所述,高血压是一种病情比较复杂的慢性疾病,其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其控制过程不稳定因素比较多。对其治疗原则是坚持规范服药,稳定控制血压,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其致残率及致死率的发生,联合、长效、个性化用药,达到降压目的。面对该病我们要有信心,持之以恒,严格按照医嘱进行规范治疗,就可以降低血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强幸福指数。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外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65-369

[2]伍光国,周永中.胸外科手术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05

[3]李友梅.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误区及合理用药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3):177

[4]王厚山,宋雪梅,王艳云.高血压药物治疗误区及对策[J].中外医疗,2009,3(1):100

全科医学高血压病例分析篇9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微穿刺引流术meta分析

中图分类号:R74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349(2011)05-0633-02

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intracerebralhemorrhage,HiCH)是脑血管病中病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的一种疾病。其发病率在我国高达21%~48%,年发病率(50.6~80.7)/10万人口,被世界卫生组织monica监测方案列为脑卒中高发国家[1]。现用mate分析对国内已发表的脑出血手术治疗随机对照研究进行样本综合分析,以期为临床提供治疗证据。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样本资料选用2005年―2010年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和微穿刺引流术的疗效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检索主要为电子检索,检索数据库主要是:pubmed、oViD、万方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Bmdisk数据库等。检索词为“高血压、脑出血、小骨窗、钻孔、微创、随机”。对只有引文的文献尽量与原作者联系,以寻求更多的随机对照试验,保证资料的完整性。

1.2纳入资料研究对象为高血压脑出血者,排除因动脉瘤、外伤、肿瘤等其他原因引起的脑出血。研究内容比较小骨窗血肿清除术与微穿刺引流术疗效比较。研究方式为随机对照试验或配对良好的配对试验。每个样本均数要大于30。对手术预后随访年限不限。发表年限为2005年―2010年。

1.3手术方法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根据术前定位,颅骨钻孔,扩大成3cm×3cm的骨窗,硬脑膜切开,在显微镜下操作,清除血肿(大于2/3)并充分止血。硬膜缝合,可留置引流管。穿刺引流术:根据Ct检查所示,选血肿最大截面距颅表面最近位置,避开血管进行钻孔,置管与血肿腔,吸出部分血肿液,可根据病情注入尿激酶溶血治疗,术毕置管引流。

1.4分析方法利用Cochrance提供的Revman4.2专业软件对所选的样本进行分析得出固定效应模型,并对所选的样本进行偏倚分析得出漏斗图。

1.5研究检索本试验利用mate分析合并个单个小样本资料,将文献资料分为预后重残组(aDLⅣ~Ⅴ级),预后良好组(aDLⅢ级以上),死亡组(活aDLⅥ级)。比较两组之间的死亡率。分析软件采用Cochrance提供的Revman4.2。

1.6研究分析利用电子检索共检索到45篇随机对照试验,根据纳入标准选用其中8篇[2-9]进行分析。对所入选的文献进行评价和数据的整理见表1、表2。

2结果

2.1效果评价入选的8份随即对照实验总例数为3756例,均为高血压脑出血者,对样本进行mate分析,mate分析结果显示,纳入研究具有高度同质性(p>0.05,i2=0%),根据固定效应模型显示,小骨窗血肿清除术与微穿刺引流术的远期死亡例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oR合并=0.84,95%Ci(0.69,1.12)]。图1固定模式图

2.2发表偏倚评价利用Revman4.2得出漏斗图(见图2),各点分布为倒漏斗形,各点均位于可信区间内,说明无发表偏倚,分析结果可信。

图2漏斗图

3讨论

目前关于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普遍认为尽早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可以尽早去除血肿带来的占位效应和产生毒素引起的脑水肿。早期对高血压脑脑出血的手术治疗主要是大骨瓣减压术,但此法损伤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一般情况不采用此法。随着神经外科的发展,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和微创(钻孔)穿刺引流术被越来越多的神经科医生采用,同时也取得满意效果。

近年来关于这两种手术方法预后效果比较的文献较多,由于单个研究设计质量不一,所得结论也不一致。meta分析是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收集的多个研究资料进行分析概括,优点是通过增大样本含量来增加结论的可信度,解决研究结果的不一致性,meta分析是对同一课题的多项独立研究的结果进行系统的、定量的综合性分析。

本meta分析提示,小骨窗血肿清除术与微创穿刺引流术远期死亡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由于外科手术特殊性和知情同意原则,外科临床研究很难做到完全双盲或三盲,本文中7篇文献虽都未采用盲法,但均采用了随机分组方法,但漏斗图提示本试验无发表偏倚,结果是可信的。据此结果,临床可根据实际条件、病人情况和大夫自身技术的熟练程度选择术式。meta分析具有时效性,只是对现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结果,随着医疗技术改进和新的临床实验证据出现,分析结论也应加以更新。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864-865.

[2]赵继宗,周定标,周良辅.2464例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多中心单盲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2):2238-2242.

[3]杜建新,凌锋,谌燕飞.小骨窗开颅术和钻孔引流术治疗脑出血疗效的对比研究[J].中国脑血管论坛,2005:305-309.

[4]马向科,胡永峰,师蔚.高血压脑出血不同术式治疗疗效[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6,6(1):58-60.

[5]迟风令,光正耀,张弛.HiCH各种术式与出血部位、出血量、手术时机及结局关系[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8,8(6):448-451.

[6]韩晓涛,涛张,毅张波.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小骨窗微创手术与钻孔引流术的对比研究[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8,8(2):145-146.

[7]张显柏,董明,刘庭光.直视下小骨窗开颅与锥孔引流治疗HiCH疗效比较[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9,8(5):465-466.

[8]郭铁柱,王向阳.外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06例分析[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0,24(1):36-38.

[9]于新华,李再松,李华建,等.高血压脑出血3种术式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0,10:40-41.

全科医学高血压病例分析篇10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

中图分类号:R743.2R255.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349(2007)04―0371―02

近年来,随着对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手段的增加,方法的增多(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头皮直切口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微创锥颅穿刺加尿激酶溶解置管外引流术,侧脑室前角穿刺外引流手术,后颅窝减压小脑血肿清除术等),使得脑出血的病死率不断降低,预后的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现将我院1998年―2005年收治的200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其中200例,本组男123例,女77例,年龄(34~82)岁,平均59.3岁;40岁以下11例,(40~50)岁45例,(51~60)岁58例,61~70岁55例,71岁以上31例。

1.2 出血部位基底核出血104例,皮层下出血25例,丘脑出血43例,其中破入脑室者37例,原发性脑室内出血者7例,小脑出血16例,桥脑出血5例。

1.3 出血量(30~49)mL65例,(50~99)mL73例,100mL以上41例,小脑出血10mL以上14例,小于10mL2例,桥脑出血大于10mL3例,小于10mL2例。

1.4 临床表现有高血压病病史179例,短者2年,长者30年,否认者17例,不清者4例。

1.5 入院时意识状态按GCS计分,深昏迷(3分~5分)27例,昏迷(5分~7分)86例,浅昏迷(8分~11分)87例。

1.6手术时机7h内87例,(7~12)h内54例,(12-24)h内39例,(24~72)h17例,72h以上3例。

1.7手术方法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97例,头皮直切口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14例,微创锥颅穿刺加尿激酶溶解置管外引流术58例,侧脑室前角穿刺外引流手术33例(其中有双侧脑室内穿刺灌洗术15例),后颅窝减压小脑血肿清除术16例,脑干血肿清除减压手术3例,单纯减压手术2例。

2 结 果

死亡68例,植物生存7例,重残36例,重残21,轻残37例,治愈52例。68例死亡病人中,死于术后血压大幅度波动、再出血28例,脑干功能衰竭44例,多器官功能衰竭症(moDS)致死19例,肺源性死亡6例,心源性死亡11例,肾衰9例,其他原

因致死13例。详见表1。

3 讨 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极重危的脑血管病之一,以其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而为临床医师所困惑,资料表明,高血压脑出血30d内病死率为35%~50%[1]。随着基层医院医疗条件的改善,病人及家属早期就诊意识的提高,病死率有所下降,本研究中病死率为34%。针对不同年龄、不同部位、不同血肿量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方式和早期及超早期手术是减少病死率的关键之一,术后常规进行血压及其他生命体征监护可减少术后再出血。

3.1 根据病情特点选择合理有效的手术方式目前高血压脑出血常用的清除血肿的手术方式有: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头皮直切口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微创锥颅穿刺加尿激酶溶解置管外引流术,侧脑室前角穿刺外引流手术(包括双侧脑室内穿刺灌洗术),后颅窝减压小脑血肿清除术等[2]。各有其特点及适用范围,临床选用的原则应满足下列条件:①能有效地清除血肿,解除脑受压,缓解颅内高压;②尽可能减少对病人内环境的干扰从而有利于术后恢复及减少并发症;③止血明确可靠。根据这3条原则,应结合病人实际病情包括既往病史、全身状况、年龄、出血部位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采取对病人最为有利的手术方式。

3.1.1 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大骨窗开瓣即额颞顶部骨瓣开颅术,广泛用于神经外科各种手术中。该术式术野暴露良好,手术减压充分,清除血肿彻底,止血可靠,故特别适用于脑深部出血、出血量较大、脑肿胀严重病人以及怀疑出血原因为动脉瘤、肿瘤卒中时。本组采用该术式97例,效果明显。

3.1.2 头皮直切口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 手术操作简单,切口及骨瓣范围均小,但减压不充分[3]。适用于出血量较少的病人。本组采用该术式14例,均选用血肿量在(30~49)mL的基底核区出血和脑室内血肿病人。

3.1.3 微创锥颅穿刺加尿激酶溶解置管外引流术手术操作简单,损伤小,在局部麻醉下进行。但受引流管的局限,血肿块不容易引流。手术失败率较大[4]。因此,在选择手术适应证时应慎重。认为锥孔置管引流手术加尿激酶溶解适合于:①基底核出血:大于30mL且小于50mL中线结构轻度移位小于0.8cm,嗜睡或浅昏迷者,持续引流(3~7)d后,复查头颅Ct,再决定拔管与否。②丘脑出血>20mL且破入脑室者,昏迷、高热的病人,宜行血肿穿刺加侧脑室外引流术。③皮层下出血小于50mL,病人昏迷程度较轻,中线结构移位小于0.8cm,亦可行锥孔穿刺手术置管冲洗引流加尿激酶溶解治疗。④高龄(80岁以上)对手术不耐受或不接受即使已达到开颅手术指证亦可行血肿定向穿刺抽吸术,以挽救生命。

3.2 手术时机的选择手术越早、效果越好。本组资料表明:24h以后手术者,病死率达50%(10/20),治愈率仅l0%(2/20)。重残20%(4/20)。脑干出血者手术应慎重,本组5例中,术后全部死亡。

3.3加强综合治疗,减少术后再出血,减少死率[5]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治疗过程,术后血压和生命体征的监测和治疗至关重要。术后再出血和术后血压的波动有关[6],而年龄因素、出血部位、出血量和术前血压都与术后血压有关。总之,下列情况易出现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的血压波动:①年龄小于55岁者;②术前血压较高者;③出血破入脑室;④基底核内侧型出血者。高度重视上述的危险因素,加强术后的血压监测,及时防治术后血压增高,对于提高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的成功率、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86;690.

[2] 陈瑞峰,丁育基,张子平,等.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方式和影响疗效因素[J].中华外科杂志,1996,34(3):160―163.

[3] 周玉宝,王东山.早期小骨窗开颅清除血肿治疗高血压脑出血[J].中国危急病急救医学,1996,8(2):116―117.

[4] 李力,赵珂,高山,等.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96例报告[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0,3(5):45.

[5]陈锦峰,丁育基,张子平,等.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方式和影响疗效因素[J].中华外科杂志,1996,34(2):160.

[6] 游洋,李耀华,林友俊,等.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术后影响血压变化的因素[J].卒中与神经疾病,1999,6(1):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