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的必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50:37

数字经济的必要性篇1

进入信息化高速发展的21世纪,出版业的经济范畴不仅局限于动漫、旅游、艺术品等原有形式,而是在互联网的带动下,形成了一种新锐而极具个性的网络文化产业链,这也是数字环境下所带来的全新出版产业经济形态。在数字环境下,网络互动广告、社交游戏、实时搜索、电子商务平台等模式,使得出版产业形成特有的网络文化出版,既满足了网络时代人们的多元化信息需求,也将信息系统源头赋予人们,促使新一代网络出版产业经济的发展。伴随图书出版行业快速步入信息化时代,数字环境下的出版产业发展也面临一系列新的情境。事实上,作为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必然发展趋势,传统意义的出版观念在数字化时代已很难适应发展的要求,网络也逐步成为图书出版的重要构成平台,而这对于出版产业经济发展而言也必然需要一定的创新措施。因此,对数字环境下出版产业经济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际价值。

一、数字环境下出版产业发展概述

出版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得到初步发展,并伴随着新世纪电子商务活动的兴起而得到蓬勃发展。目前尽管国内相关研究对数字环境下出版产业发展的理念尚没有形成统一认识,但相关研究规模却不断扩大,研究成果也逐步成熟。总体而言,目前关于数字环境下出版产业发展的探讨基本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聚焦于数字化出版对出版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诸多研究成果中,不少学者认为文字作品是否具有实体意义上的发行作为出版的标准,其与传统意义上发行理念十分接近。我国出版管理部门规定实体性出版物是指书籍、杂志、报纸等,因此文字性作品只有借助上述实体存储介质才能被认定为出版。而数字环境下所带来的网络化出版只是借助虚拟的网络系统,因此不具有实体性,不能够作为出版物来看待,从而不能看作出版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与方向。然而,就出版的核心价值而言,其不仅具有实体属性,更重要的是具有传播文化知识的精神类别属性。因此,过于强调出版的实体性缺乏足够科学性,从而不能看作出版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与方向。

2.商业经济性是数字环境下出版产业的本质属性

在数字环境下,任何一种出版活动都具有一定商业性,即以获得相关利益为目标。数字环境下的出版产业活动并非一种公益性活动,而对于出版效率与出版质量优劣的根本衡量标准在于对其盈利状况进行评价[1]。尽管商业化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成为各行业经营状况的根本目标,但作为数字环境下的出版产业活动,其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也具有十分明显的公益属性,而忽视公益属性或社会属性的出版活动必然不具有生命力。

3.数字环境下出版产业具有网络出版的特性

对于网络出版而言,构建相应的法规极为必要。我国立法机构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网络数字出版的法律规定,并对数字出版进行了法律意义上的定义。然而,由于网络推广趋于大众化,使得数字出版的法律要求界限往往不够明确,这也影响法律规定效力的发挥,因此出版产业经济发展有必要处理好网络出版的规章性与合法性问题。

二、数字环境下出版产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时代的日益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数字式语言、评论、新闻、趣闻杂事等一系列出版方式屡见不鲜,形成了独特的出版产业文化机构,但也存在以下问题:

1.信息管理困难,制约数字环境出版产业经济发展

在数字模式的催生下,出现了一些公民有意识构建公共信息评论或转发的平台,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将一些付费文章、杂志、书籍等进行免费传播,使出版产业的经济发展面对盗版及违法出版的困境。另外,期刊社、出版社等也可以将文章通过数字途径进行传播。然而,由于数字出版的公开性和复杂性,容易出现数字出版平台管理的漏洞,从而制约新兴出版产业经济的发展。

2.数字环境模式下存在网络出版文化价值取向偏离

由于网络自身传播的特性,使得网络出版文化产业的内容存在许多问题。如传播方式、传播者身份、传播时间地点和经营者都出现虚假性,最突出的就是不良信息和有害信息。目前看来,数字环境中存在大量抨击社会、阴暗心理的思想内容,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黑色网络出版文化,造成人们自身价值取向畸形,影响了出版产业经济的发展。

3.出版产业在数字环境下容易形成泡沫产业

随着数字出版产业的不断发展,全国各地发展数字出版产业的热情高涨,纷纷建设网络出版产业基地,举办数字出版活动,这对推动各地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提高数字出版产业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由于建基地和办展会比较容易见成效,因而近年形成一股基地和展会热[2]。有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中国多数出版社都已经构建数字出版平台,而这一数字也在不断增长,相关的出版企业也进行了有效联合,逐步构建数字出版产业基地。不少城市在将数字出版产业作为新经济增长点的同时,各类数字出版形式、出版企业出现的频率也络绎不绝。在数字环境的影响下,不少出版企业也顺利转型为专职数字出版企业。然而,由于缺乏科学论证和规划,出版产业内部行业的重复建设,数字出版产业的盲目发展,很容易形成数字出版产业的泡沫。

4.数字环境下出版产业文化内容创新不足

数字经济的必要性篇2

该报告首次对日益增加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数据证实数字支付如何为支付方与接收方带来直接利益,以及数字支付怎样增强了使用者运用金融工具的能力。

报告特别强调,通过摆脱现金支付为主的支付限制,数字支付可以提升妇女的金融独立性,也有助于把妇女与金融主流形式联系起来。世界银行发展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莱奥拉・克拉珀(LeoraKlapper)认为:“数字化支付的好处远远不只是技术带来的便利,尽管发达国家许多人都这么认为。金融服务的数字化可降低汇款、支付和收款的成本,并能同时提高其安全性,从而增强金融的包容性,也有利于妇女的金融赋权。”

BetterthanCashalliance和盖茨基金会强调指出,数字化支付与G20各国政府目标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各国应该迅速地和有目性地采取行动。这两家机构建议,在2014年11月的G20峰会上,政府应该加紧讨论如何建设更广泛的数字化金融平台,以此作为推动经济增长、提升妇女经济参与性,以及拓宽包括转账汇款在内的更便捷的支付渠道的手段。

盖茨基金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的首席经济与政策顾问杰弗里・蓝柏(GeoffreyLamb)认为政府必须率先推动数字化金融的发展。“有证据显示,企业会进行科技创新,而民众也会很快掌握和喜欢上数字化支付方式。但我们需要政府给大家勾画出愿景。建立数字化平台以及提供监管保障,能够把数以万计的被排斥在数字化支付之外的用户拉进现代经济中来。”“政府作为职权部门,应该成为数字化金融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为其提供必要条件。在企业配合的情况下,政府必须在规范和管理改革等领域带头鼓励发展,推动工资支付和社会福利发放的数字化。”

报告建议政府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推动数字化支付发展。例如,把政府支付行为数字化,并推广到私营部门;积极动议建立监管体制;推动政企联合建立数字化技术平台;为企业创新提供有利环境;为数字化汇款提供更多便利等。

数字经济的必要性篇3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数字消费者市场,2014年全国网购规模高达4508亿美元,占消费品销售总额的10.7%。良好的数字基础设施和政府陆续出台的支持性政策,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诸多积极的推动因素。

埃森哲2015年的《寻找中国经济的数字化红利――数字化密度指数报告》显示,在经济各个领域全面应用数字技术将推动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而这种转变已经积蓄了巨大势能,促使数字化即将成为中国产业升级和生产率提升的重要推动力。

消费者很成熟,企业技术还不足

资本投资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但中国经济的数字化却主要由消费者拉动。随着中国进行数字化转型,网络消费者已变得更加成熟,热衷尝试新的产品和服务。

与中国消费者全面拥抱技术相比,中国企业的数字技术应用却明显不足。在游戏和社交网络等网络服务的推动下,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手机市场,并在2013年成为全球总值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但是,相比其他领先经济体,中国企业对数字技术的应用程度仍存在巨大差距,虽然也开始利用数字技术管理企业,不过就目前情况而言,这项工作还仅仅只触及表面,尚未充分挖掘出数字技术的潜力。

中国不同行业间企业应用数字技术的程度差别也很大。以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等为代表的领先网络企业,拥有非常卓越的用户基础,并且在采用大数据、分析法和云计算等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电信和银行业等被大型国企统治的主要行业,基于巨大的规模经济和丰富的资源,也积极支持应用数字技术,虽然其等级结构和避险倾向不利于其提高创新能力。

相比之下,主要由中小企业组成的各个行业则处于落后地位,不仅承受能力有限,而且其自身以低劳动力成本为竞争基础的低利润业务特性也导致其对数字化转型缺乏紧迫感。此外,虽然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生产商,华为、联想和中兴等中国企业都已成为全球主要的信息通信技术硬件供应商。但在软件和服务方面,却鲜有领先的中国企业。中国企业it开支方面也存在类似的不平衡,软件和服务所占比例远远低于发达经济体。

提升数字化密度,跨越转型鸿沟

埃森哲最近的一项全球高管调查发现,相比其他国家,更多的中国企业高管认为,在不久的未来,数字技术将会对其企业起到重要作用。很显然,中国的企业高管和政策制定者都意识到了飞速发展的数字创新,并希望积极利用技术推动增长和提高竞争力。

但事实上,相比其他领先经济体,中国的数字化发展状况究竟如何呢?埃森哲与牛津经济研究院合作共同测评的“数字化密度”,揭示了中国数字化的发展现状。对于“数字化密度”,埃森哲大中华区战略与可持续性业务董事总经理李广海是这样解释的:“一言蔽之就是数字技术,以及数字业务,数字的应用在经济体里的渗透率,或者覆盖率。”

对一个国家的数字化密度测量,主要衡量的是数字技术的普及程度,而非仅仅针对信息通信技术领域。测评结果显示,中国目前的数字化密度在17个主要经济体中排名第十位,居荷兰、美国和瑞典之后。

基于对数字化密度得分卡的综合分析,埃森哲认为可以通过提升三方面的数字化程度来提振经济表现――投资于数字资本;打造数字机构和数字市场;实现企业行为数字化。

1、投资于数字资本

中国的企业高管和政策制定者应当重点关注商业环境和经济基础设施的质量问题,这是企业增长不可或缺的考量因素。具有支持性的灵活数字基础设施需要长期统一的战略投资来鼓励数字创新和应用。

2、打造数字化机构和数字市场

决策者必须确保市场已做好适应数字化的充分准备。这条路径重点关注互联网覆盖、网络商业活动、组织灵活性、社会态度、政府数字政策、监管环境以及开展数字业务的便利性等方面。要想取得进展,需要重点关注企业和消费者的网络文化,发展本土信息通信技术行业,并以制定数字友好型政策为优先考虑。

3、实现企业行为数字化

埃森哲对数字企业的定义是,能够通过利用信息、企业资源和数字技术,打造独特的客户体验,从而取得成果,并最终实现增长。在寻求数字世界成功的战略过程中,中国企业应可以通过更好地服务客户和消费者,推动创新,实现增长。这包括制定数字经营战略,以新的业务成果为目标;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探索更优化的全新客户渠道;向新市场进行有效扩张;以及采用新的定价和盈利模型,实现利润最大化。

激发数字化潜力,把握增长红利

埃森哲数字化密度指数在最宏观的层面上揭示出,数字化密度在五年内增加10分(百分制),就将推动发达经济体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提升0.25%,而新兴经济体的增幅可达0.5%。预计到2020年,中国则有望实现4180亿美元的增加值(见图),也就意味着数字化将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超过四千亿美元的红利。

研究发现,为了实现数字化的全部潜力,中国必须确保数字技术覆盖所有行业和企业。为此,政策制定者和企业领导者都需要发挥重要作用。埃森哲认为,实现中国经济发展的数字化红利,有三条有待加速发展的转型路径。第一条是继续投资于数字资本,即进行商业环境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第二条是支持数字机构和数字市场建设,关注企业和消费者的网络文化,发展本土信息通信技术行业,并以制定数字友好型政府政策为优先考虑。最后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条路径则是实现企业行为数字化。中国企业高管在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来推动增长、培养新型数字化企业等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中国企业不仅应当专注于通过数字技术,提高生产率和效率,降低成本,同时还应当利用数字技术更好地服务客户和消费者,推动创新和增长。此外,他们还应当积极探索产业物联网,寻求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数字经济的必要性篇4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问题

在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与增强,并且带动社会发展中各个领域的相关高科技知识技术也在持续地创新与发展,以及在各个行业发展中的普遍和广泛应用。其中,一个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电脑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网络通讯技术在中小学校园建设中的广泛普遍应用,并且还逐渐走入了农村小学。这对于美化校园环境、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率水平与基础教育条件以及增强学校的行业竞争能力具有极大的现实作用意义。因此,通过我们青岛平度市张舍小学在创建“青岛市数字化学校”过程中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相关情况与问题做一个简单而系统的研究分析,希望通过这一研究分析活动,能够为我们农村小学创建“现代化学校”和“数字化学校”建设,对农村小学基础教育水平的改进与提升起到一定的积极性推动促进作用。

一、农村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客观背景条件

一般来讲,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由一定的客观背景条件所决定和支撑的,农村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同样也是如此。概括起来,我国农村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所具有的客观背景条件主要包括有以下这样的几点:第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增强以及各类高科技技术的持续创新与发展为农村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经济物质条件和技术资源条件。第二、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水平不断提高与增强的发展目标为农村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了客观的现实可行性条件。第三、大量储备和培养各个领域的高科技人才为农村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条件等等。

二、农村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目前,我们青岛市数字化校园建设已经由城市小学逐渐走进农村小学,但是在农村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不足之处,现以我们青岛平度市张舍小学为例,看其他学校的现状,可以将问题分述如下。

(1)、对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观念意识还非常淡薄。这个主要是指尽管在我国目前的农村小学中,已经有部分小学开始进甚至已经完成数字化校园建设活动。但是,就全国范围来看,还是有很多的农村小学并没有意识到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就是说,在这方面的观念意识还是非常淡薄,有待进一步加强与提高。比如青岛平度张舍小学也是在如今才意识到建设数字化校园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这相对于已经建成数字化校园的农村小学而言,还是属于观念意识淡薄。

(2)、相关的资金物质条件还是非常不足。这个主要是指由于农村地区相对于城市地区来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为低下和落后,那么农村地区的政府财政收入也会低下一些,于是给予当地的教育资金也非常有限。这样一来,农村地区的小学在资金物质条件方面也是落后一些,可能就没有更多的资金来支撑数字化校园建设活动的设施与完成。像青岛平度张舍小学之所以会拖到如今在开始规划数字化校园建设这一发展项目,原因之一就是在过去资金物质条件还不够成熟,而在未来的实施过程中还是会面对资金条件薄弱的难题。

(3)、农村地区教育系统的政府单位的扶持力度不够强大。这个主要是指其实在很多农村地区,如果小学能够在当地相关政府管理部门的扶持帮助下,也是可以实现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任务目标的。但是,在现实中,由于很多农村地区的政府管理部门本身就对于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于是也没想到对当地的小学进行宣传教育,并且积极地大力扶持小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活动。这样一来,就使得当地很多小学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活动中遇到更多的困境,最终不得不放弃或者拖延相关计划。

三、农村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改进对策

(1)、加强宣传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这个主要是指在未来的农村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各个小学的相关管理人员一定要注重加强宣传教育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还要加强对校内师生在这方面的培训与提升。

(2)、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投资与帮助

这个主要就是指在未来,像青岛平度张舍小学这样的农村小学要想顺利成功地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活动,就必须要准备充足的资金物质条件。而这除了需要学校自身进行筹资和发展积累、当地政府拨款以外,还需要积极地争取社会各界的投资与帮助。这样一来,就能够增强学校的资金实力,更加有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

(3)、当地政府应该提高重视程度,加大扶持力度

这个主要就是指农村地区的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应该在提高对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视程度的前提下,在各项资源条件方面加大对小学的扶持力度。这样的话,就有利于推动和促进农村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顺利地展开和获得最终的成功,也能够有助于提高农村小学的整体成长能力和竞争能力。

四、结束语。总而言之,在如今这个以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为主要经济发展特征的现代化高科技社会中,各个领域的知识人才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与繁荣的重要核心推动力量。因此,有助于培养出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基础教育也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比如中小学教育。而要想为我国小学基础教育创造出宽松、健康和良好的校园环境,更好地推动与促进我国小学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与增强,就必须要在顺应时代环境要求的前提下加强小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管理才行,这也是推动农村地区发展与繁荣的重要必要举措。

参考文献:

[1]雷静.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问题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30).

数字经济的必要性篇5

1.信息管理困难,制约数字环境出版产业经济发展

现实中,在数字模式的催生下,一些公民有意识地构建一个公共信息评论或转发的平台,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将一些付费文章、杂志、书籍等进行免费传播,导致出版产业的经济发展面临盗版及违法出版的困境。事实上,期刊社、出版社等也可以将文章通过数字途径进行传播。然而,由于数字出版的公开性和复杂性等原因,容易出现数字出版平台管理的漏洞,会制约这种新兴出版产业经济的发展。

2.网络出版文化价值取向偏离

由于网络自身传播速度快的特性,使得网络出版文化产业的内容存在许多问题。如:传播方式、传播者身份、传播时间地点和经营者都出现了虚假性,最突出的就是不良信息和有害信息。目前看来,数字环境中存在大量抨击社会、阴暗心理、极端思想的内容,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黑色网络出版文化,使人们扭曲自身的价值取向,也影响了出版产业经济的发展。

3.出版产业容易形成泡沫产业

随着数字出版产业的不断发展,全国各地发展数字出版产业的热情高涨,纷纷建设网络出版产业基地,举办数字出版活动,这对推动各地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提高数字出版产业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由于建基地和办展会比较容易见成效,因而近年形成了一股基地和展会热。有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中国多数出版社都已构建数字出版平台,相关的出版企业也进行了有效的联合,逐步构建了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在数字环境的影响下,不少出版企业也顺利转型为专职数字出版企业。然而,由于缺乏科学论证和规划,出版产业内部行业的重复建设、数字出版产业的盲目发展则容易形成数字出版产业的泡沫。

4.出版产业文化内容创新不足

在数字环境的带动下,出版产业文化也不断发展。而目前中国所流行的网络出版发行,都是受广为传播的网络文学的影响而创建,在出版发行方式的设置和作品的选择上大同小异。深入调查目前成功的网络出版作品,其背后都蕴涵着本土化精神的力量,中国有美丽富饶的五千年文明历史,坐拥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丰富的文学素材,但却鲜有能体现中国文化特色和价值观的网络文学产品问世,这其实也是中国数字出版经济发展的重大不足。

二、数字环境下出版产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1.加强数字出版监管,营造健康的数字出版产业经济发展环境

加强数字出版监管,一方面,要采取透明方式在网上公开,通过民众监督,严把数字出版中网络文化的真实性和价值性;另一方面,积极研究和借鉴国外管理经验,理顺数字环境下出版产业的管理体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加快数字环境下出版产业经济顺利的发展。内容管理是数字环境下出版产业管理的重点之一,不仅要严格制止,还要提高防范,对于涉及不良内容的数字出版企业,要立即制止并根据其情节给予经济处罚。在数字出版环境下,有关部门应对出版产业的主体进行有效界定。由于数字环境下所参与的主体具有多样化特性,对出版主体难以有效界定,而这对于需投入大量资金与精力,并涉及侵权与侵权赔偿的出版业而言十分不利。实际上,数字环境下,出版产业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在网络上进行传播,而这也使得出版者众多,因此明确出版主体将大大减少侵权行为的发生,促进出版产业经济发展。

2.用正确价值观指引数字环境下出版产业经济的发展

随着数字环境中网络文化给人们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带来的很大影响,出版产业数字化出版的价值取向已成为重要环节,因此只有运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数字出版健康而有序的发展,才能使之更好地发挥作用。当前,数字环境的不断发展也带来诸多弊病,解决这些“疑难杂症”需要建立和完善计划机制,并使其具备长效性。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数字环境下出版产业经济发展,以先进文化占领数字出版宣传阵地,建设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出版产业生态环境,是出版产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3.科学引导数字环境下出版产业经济的发展

数字环境的不断发展,促使出版产业的网络化进一步加深,其网络化的加深不仅包括信息内容的开放,还包括信息渠道的开放,从而导致低俗和违法信息不断增多,因此应科学引导数字环境下出版产业文化的发展。一方面,要严格整合普通网民、粉丝网民和明星网民的网络信息;另一方面,积极指引出版企业通过数字化的互动广告、实时搜索、电子商务平台等营销模式,传播优秀的文化作品,促进数字环境下出版产业经济的发展。目前国内关于数字环境下出版产业发展的相关规定不够合理,并且在具体处理过程中也存在矛盾,因此,在法律规章上进行更为清晰的解释尤为必要。

4.打造核心竞争力,构建完整数字环境下出版产业发展产业链

数字经济的必要性篇6

关键词:基础测绘;数字城市建设;影响;发展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基础测绘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前期性、公益性事业,广泛服务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对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速社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基础测绘是数字城市建设的框架和核心的基础系统工程,基础测绘为数字城市提供基础数据集,数字城市则是高效、全方位充分利用基础测绘数据的一种最直接的途径。

一、基础测绘与数字城市的共同点

1.1城市基础测绘与数字城市工作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都是在实施和完成一种基础信息的采集,为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管理提供相应的基础信息保障,是国家测绘事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②都需要谋求信息采集的面覆盖(或区域性面覆盖)。③施测的技术基础都完全一样,甚至依靠的技术力量主体都相同。④这两方面工作目前都面临着滞后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现状,都有加快工作进程的迫切要求,并且有相互依存的特点和共同发展的优势。⑤都要依靠国家、地方财政的支持。

1.2基础测绘与数字城市的主要差异

当然,在考虑这两方面工作的统筹安排时,不能不看到这两项工作在管理上的主要差异。例如,数字城市的信息在管理要求上体现了城市对信息的管理性质。这项工作的实施往往带有严格的强制性和政策的严肃性。而基础测绘所形成的城市基础信息虽然也要逐步走上“统一”和“法定”的道路,但其“法定”的含义可能主要基于:

1.2.1基础测绘信息的精确性和可靠性,因而能成为广泛的空间相关信息的共同定位系统。是建立数字城市的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缺乏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数字城市充其量仅仅是一个电子商务系统。

1.2.2数字城市所需信息的意义,可以理解为对基础测绘的一种“延伸”和“扩散”。由于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的普遍适用性和使用上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必然导致这种信息在管理上的灵活性。

二、目前我国基础测绘存在的问题

随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尤其是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基础测绘的重要地位越来越显现出来,同时对基础测绘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测绘的信息必须不断更新、细节化,其服务和保障功能也必须分众化、综合化。目前,虽然经过了十来年的飞速发展,我国基础测绘发展总体上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变小,但是在很多方面都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和产生原因有:

2.1缺乏基础测绘数据的共建、共享机制

由于不同地区、城市的发展速度不一,起点和发展的要求也不尽一致,所以我国在总体上没有建立起数字城市测绘数据的共建、共享机制。在同一个地区或城市,如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有着城市信息化需要的单位、部门往往从自身建设和管理的需要出发,建立形成独立成套的数字城市系统,使得在资金、人才、数据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重复使用和浪费现象,同时,往往因为要求的测绘基准不同、技术标准不一、测绘成果质量不一致等,也导致了基础测绘的数据在统筹使用时不能有效整合。

2.2管理部门对基础测绘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经济发展至上的理念下,一些管理部门对基础测绘的意义认识不够深远,更重视经济建设,而忽视了基础测绘及信息化建设工作。有些有数字化需要的部门甚至没有编制基础测绘规划,导致一些地方测绘法制建设滞后.未制定完善的配套法律法规,加上政府缺乏对基础测绘重要性的有效宣传,致使大众没有认识到基础测绘的作用,基础测绘没有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管理部门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基础测绘工作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将基础测绘的发展与信息化建设结合起来,使信息化建设成果能够快速转化为经济和社会效益。

2.3测绘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均衡

我国基础测绘队伍大多为一些劳动密集型的测绘队伍,不但缺乏全面的、综合性的高素质领军人才,而且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知识更新也达不到要求。部分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由于财力问题,对基础测绘投入少,造成基础测绘队伍经费来源不足,人才向沿海城市流失的现象严重,严重影响了我国测绘事业的发展。数字城市的发展,需要的综合性、多方面、集成性强,并且能够随着社会综合管理水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发展的测绘人才队伍。因此,解决测绘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已经成为燃眉之急。

2.4缺乏开发、创新能力

现阶段,我国的基础测绘仍然是劳动密集式生产,只是停留在对一些软件的表面应用上,基础测绘新技术的开发、创新的能力不足。数据的采集、管理与应用等方面的软件开发能力薄弱,与国外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测绘技术单位通过实地调查、数据采集、矢量建库而获得的城市信息化资料不能得到有效的归纳整合、综合应用。这不仅使基础测绘数据不能从深度上为政府及企业提供咨询分析,辅助决策等服务,而且制约着测绘事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2.5基础测绘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现有产品生产周期长,种类少,更新速度缓慢、,造成一些用户使用比较困难,侵权盗版、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应急保障能力不强,基础地理信息现实性差。造成面对重大突发事件,不能适应应急需求。同时,测绘产品不够丰富,社会化程度不高。现阶段,我国的测绘主要应用在国土、城建等一些建设部门,并没有走入广大人民的生活中,应用的范围太小,给数字城市的建设不能提供更多的便利。

三、城市测绘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地位

3.1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与数字城市

数字城市是城市各职能部门与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集成,它包括城市规划、建设、国土资源、市政公用设施、环保、电信、消防、防震减灾预测等。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基础,没有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支持,就谈不到数字城市的建设,数字城市的提出将进一步加快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为城市各职能部门和各行业提供统一实时或实时的、精确的基础地理信息。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影响数字城市的建设。

3.2城市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

城市空间信息的基本特征是空间位置关联性,它主要表征自然与人文要素的地理位置和空间分布关系,其典型的表现形式就是地图,而城市测绘就是一个充分利用各种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手段,专门从事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的获取、加工、存贮、更新和提供的产业,毫无疑问城市测绘是实施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主干产业,是建设数字城市的一个不可缺少的产业。

3.3城市测绘与数字城市

近年来,随着以“3S”为代表的测绘高新技术的不断推广与应用,城市测绘得到迅猛发展,数字化的测绘生产模式与技术体系已经建立,并逐步由传统测绘向现代地理信息产业转化,城市测绘已经被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之中,成为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有力保障、社会

各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是数字城市的

基础与前提,因此,发展数字城市必须首先建设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

施,制定空间数据标准,建立地理数据的共享机制,使全社会都能充

分共享地理空间数据。

四、城市测绘应如何为数字城市建设助力

数字城市的建设推动了城市信息化进程,加快了测绘科技创新的步伐,拓展了城市测绘的应用领域,为城市测绘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面对这一新的形势,基础测绘部门应该紧紧把握基础测绘的发展方向,解决上文提及的基础测绘存在的问题,并以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建设为重点,加快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和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以使数字城市的建设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1)建立和完善基础地理信息的更新机制。这需要充分利用市政测量、竣工测量、空间测量以及遥感信息等各种手段,实时更新数字城市的各种数据和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测量标志的维护和有偿使用制度。

(2)加强基础测绘部门的自身建设,保质保量完成各项任务,切实做好基础测绘的组织实施工作。加强基础测绘成果资料的深加工,提高基础地理信息对社会经济发展保障程度,开拓基础测绘应用和服务的新领域,从技术标准、人员素质、高新技术设备的引进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以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为尽快建立数字城市并形成新兴的地理信息产业积极创造条件。

(3)明确发展方向,制定有效措施。数字城市是关系到城市发展的系统性工程,城市测绘部门应当明确发展方向,积极参与政府组建的城市地理信息中心,成为其中的核心力量,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并努力做出成果。

(4)规范生产与质量管理体系。空间地理信息是数字城市与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主要数据源,因此,作为城市空间地理信息的生产者与提供者,城市测绘部门必须严把质量关,建立基础空间数据的管理机制,健全数字化产品的质量管理体系,切实承担起城市空间数据的及时采集、处理、加工和提供任务。

(5)提高测绘保障能力,加大对基础测绘的投入力度。需要数字城市的政府部门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基础地理信息使用单位和承担基础测绘生产任务单位共同投入的投入机制,切实落实基础测绘项目经费,并实行专项管理。

五、结束语

基础测绘是数字城市框架和核心的基础系统工程,基础测绘为数字城市提供基础数据集,数字城市则是高效、全方位充分利用基础测绘数据的一种最直接的途径。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是建设数字城市的基础,而作为城市空间地理信息的生产者,城市测绘部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以城市基础测绘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为契机,积极发展勘测科技,加强勘测技术研究,全面实现数字测绘,充分利用多种先进科学技术,建设城市基础空间信息系统,更好地为城市规划与国土资源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数字经济的必要性篇7

论文摘要:以知识和信息为中心,以网络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给统计信息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进行改革,在技术,设备,人才,服务等方面进行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类在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历史阶段之后,正在进人一个以数码知识、网络技术为基础。由信息推动,以创新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时代。

新经济具有与传统经济有别的某些特点。首先,新经济是知识经济。相对于以土地资源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和以原材料、能源和资本为基础的工业经济,新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基础之上的知识经济。其次,新经济是数字经济、信息经济。基于数字化信息革命的信息高速公路和因特网的诞生和发展,使得信息采集与传播的速度和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信息产业获得迅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第三,新经济是网络经济,因特网的诞生和发展,引发了一场空前的信息革命,从根本上改变着人类杜会的经济活动方式,特别是商业交换活动方式。建立在现代通信、电子计算机、信息资源、生产交换及消费等各自网络化及相互渗透交织而形成的综合性全球信息网络基础上的网络经济与知识经济的结合,构成了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新经济。第四,新经济是创新经济,创新是新经济的基础。首先是观念的创新,新经济需要新思维、新观念。其次是模式创新,包括制度、行为、组织结构等,只有运行模式不断创新,经济和杜会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再次是技术创新,只有技术的创新,才能不断创造出新的市场需要,诱导出新的生产与竞争,推动经济不断发展。

在以知识和信息为中心的新经济时代,谁先拥有信息,谁就占据主动,谁就能处于不败之地。快速掌握各种必要的、准确的信息,是科学管理现代杜会的关键。统计信息是管理现代杜会所必需的最垂本的信息,是进行科学决策最重要的依据之一、是新经济时代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

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既给统计信息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了不可多得的发展契机。加速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不断进行统计信息创新是新经济时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统计工作本身的迫切需要。

(一)统计伯息技术的创新

高新技术发展的集中代表和最主要的技术领域就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各种电子技术的总和,包括信息获取技术,如感测技术、统计信息标准化技术等;信息处理技术,如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信息传输技术,如通信技、网络技术、卫星技术等;信息应用技术,如控制技术、数字压缩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统计信息在新经济时代条件下,要想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在统计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二)统计倍息设备的创新

信息技术在统计中的广泛应用.必须有相应的高新技术设备的支持,这是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物资条件。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对高科技信息设备的需要不仅体现在信息设备的数量上。更体现在信息设备的技术性能上。高科技现代化的信息设备的引进和普及是我国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虽然计算机及网络在我国各级统计部门已经得到基本普及,但高档次的大、中型计算机还很少.不能满足对某些复杂的统计数据的分析、处理的需要。加速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必须将高科技的信息设备广泛应用于统计作业系统。(三)统计倍息生产开发的创新

21世纪的人类社会是一个数字化的社会。所谓数字化是用0和1两位数字编码来表达和传输一切信息的一种综合性技术,即电话、电报、数据、传真、图像等各种信息全都变成数字信号,在同一种综合业务网中进行传输。数字化是统计信.息现代化中的核心技术,通过数字化,各类统计信息得以规范化、标准化,从而有利于统计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处理等。信息内容数字化要求统计部门将各类信息的开发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加快实现统计表格标准化、统计指标休系和编码标准化,使统计指标、统计分类及其编码具有统一性和唯一性。另外,通过建立以数字方式存储的统计数据库,有利于统计信息查询、管理及统计信息的传输和处理,从而使各级统计信息系统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四)统计倍息人才的创新

新经济时代是一个重新认识人的作用的时代,人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统计信息能否适应新经济的要求.关键是统计信息产业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由于现代统计在理论休系上、调查方式上、信息处理技术上的进步和发展,使统计信息具有来源广、扩散性强、需求量大、用途广等特征,对统计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将统计部门建成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部门,重要的是培养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但我国目前统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结构比较单一,群休中大多数是只熟悉统计知识业务的统计专业人员。人员的知识面抉窄,专业过细问题尤为突出,既满足不了用户对统计信息资源的要求。也不利于统计工作向横向和纵深发展,为此.必须加强各类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训。要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对原有的统计信息工作人员进行各种技能(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如计算机操作、软件开发、联机检索上网查询等)和各种素质(主要是知识素质、政治素质)的培训及培养。培训可采取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多途径井经常化制度化。

(五)统计倍息服务的创新

我国的统计信息服务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特别是同发达国家现代化的统汁信息服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信息产业和信息市场不发达。现代经济社会,信息是产品,信息的开发、交流需要有信息市场才能实现,信息市场是信息商品经营和信息有偿服务活动的场所,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各类统计咨询服务部门、统计师事务所、信息有限公司、情报中心、数据库等还只是一个部门或信息机构,信息交易还处在咨询及中介服务上,服务方式也常以信息会.临时专题交易会等形式出现,在新经济条件下.加快发展统计信息产业和统计信息市场,实现统计信息商品化,把统计数字变成商品。进人市场流通.实现服务方式有偿和无偿并举。其次,服务架道多样化(公开、临时交易、个别提供等),服务手段多元化(广播电视、书报杂志、信息互联网等),满足各个层次、各种群体对统计信息的需要。另外,统计信息的服务态度、服务观念、服务体系、服务质量也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更新提高。

数字经济的必要性篇8

关键词:云出版;数字出版;科技类出版社

科技类出版社是图书出版单位中的重要一类,其社会职能主要有集聚和传承优秀科技成果、科学普及和传播、积累与发展教育资源,以及服务百姓生活等。当前,信息产业与内容产业不断融合,云计算技术席卷着整个it界,同时出版业也悄然进入数字出版的云时代。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数字出版的特点包括:海量存储、搜索便捷、传输快速、成本低廉、互动性强、环保低碳等。这些与云计算服务密切相关的特性,使得科技类出版社在立足现状求发展的过程中或主动或被动地调整发展方向和思路,以适应新的出版变革趋势。

一、集聚出版资源方式向竟合式发展

出版产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是内容资源与技术的融合,然而这种融合并不是两个方向对称的融合,技术商、运营商早已因其“拥有”的平台与渠道资源优势俨然成为了实际的内容提供商。对于科技类出版社而言,在数字出版变革中如何对内容资源进行整合以融入数字出版,并在新的产业格局中立足成为重要命题。

1 竞合的实质是对资源的整合

云出版首先要求有“云量”出版资源。当前,科技类出版社集聚和传承了大量科技类、科普类、教育类和其他内容资源,并在长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的优势。但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各科技类出版社的出版资源难免同质化,且数量和规模仍相对有限。因此,可以用“同质且有限”来概括当前科技类出版社出版资源的特点,这与云出版的“云量”资源的要求相去甚远。

科技类出版社占有的内容资源越多,占据市场优势就越明显,但在数字出版变革中,如果不在竞争的基础上加快合作整合资源,必然越来越受制于技术商、运营商,无法改变在数字出版发展中的被动局面。

“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资源整合方式必将成为科技类出版社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资源整合还可以避免同质竞争,只有竞合才能达到共赢。

2 竞合符合“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发展要求

传统出版社的发展规律是“规模经济”,在图书品种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和销售规模越大,边际成本越低,边际利润越高。而数字出版的发展规律却因互联网和云计算的发展呈现“范围经济”的特征,即品种越多,成本越低。

与“范围经济”相一致的经济规律是“长尾效应”,二者均是越来越细小的市场细分条件下的经济规律。当当网上书店和卓越网上书店等就是典型的“范围经济”和“长尾效应”的代表个案。因此,科技类出版社的云出版是可以面向小众市场,实现个性化服务,满足科研、科普、教育、生活等多方面的“小众需求”的。

科技类出版社的数字出版不应是抛开现有出版模式的变革,而更应是抢滩新产业领域、获取新利润增长点的变革。在习惯于“规模经济”的条件下,要满足“范围经济”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整合资源。

3 竞合方式的探索

竞合的主要目的就是整合内容资源。笔者认为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实现竞合的主要方式之一是联盟。目前,类似的出版社联盟或联合体其实已经有很多种。2007年5月,中国媒体出版社联盟成立,与之类似的联盟或联合体还有人民联合体、美术联合体、文艺联合体、古籍联合体、科技联合体、大学联合体、经济类出版社发行联合体(经联体)与中国法律图书联合体(法联体)、教育联合体等。这种联盟的基本职能多是沟通信息、定期举办小订货会、参加全国活动时集体亮相。2010年1月,由非专业少儿出版社发起的中国童书联盟成立。这一联盟是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少读工委旗下的非专业少儿图书出版社平台。2011年首届电子书产业峰会提出成立行业联盟来应对盗版危机,这种联盟则是版权保护联盟。

科技类出版社联盟是一种战略联盟,主要搭建科技出版的资源平台,整合资源,实现云出版。具体而言,科技类出版社联盟不同于媒体之间的联盟(如全媒体出版),也不同于产业链联盟,而是一种基于内容资源整合的联盟。这种联盟,是竞争对手之间的联盟,有竞争有合作,联盟的目的是实现专、精、特等优质出版资源的整合。这种联盟一方面可向外延伸至电视、广播、网络等,打造出版资源集群,还可以向上、下流延伸至整个产业链,详见图1。

联盟的核心是内容资源,出版社之间可以取长补短,打造强势品牌,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联盟的关键是版权,出版社之间需要在版权授权、版权交换、收益分配等一系列协议的框架内整合、使用出版资源。各出版社首先需要对自身资源进行整合,然后再签订系列联盟协议。联盟资源可以由各出版社分别管理,但需首先实现盟员问的信息通道建设,也可以委托云服务商统一管理,见图2。

云出版的一头是“海量”“云量”的出版资源,另一头是形式多样的出版终端和出版方式,中间是云平台。事实上,“云”贯穿整个出版流程,实现全程规范化、集约化、智能化管理。作者、出版社及读者在云平台上可以实现出版资源存储、编审、定制、、读取。

二、传播方式、服务方式向自助式、交互式发展

云计算与云服务密不可分,云出版的终级目标就是实现出版云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和方式发生了改变,基于互联网、无线通讯网、有线电视网传播的数字出版产品不断涌现,令人应接不暇。而云出版的发展将实现物联网、远程管理、个性化服务、即时出版、按需出版等目标。

1 云出版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数字产品和服务

云计算包含三个层次:基础设施即服务(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iaaS)、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paaS)、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其终极目标是服务。云出版同样包括这三个层次。科技类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范围主要是科技图书、科普图书、教育图书和生活图书,云出版发展过程中,这些科技类出版内容资源的传播方式、服务方式将向数字化、自动式、交互式发展,同时出版社将完成由出版商向服务商转变的过程。

数字出版产品和服务都是赢利点。随着技术的发展,笔者认为目前的产品和服务的分界线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多的产品以服务的形式出现,越来越多的服务实际都是产品。这些产品和服务同时也是传播渠道和方式,能给受众带来简单、有效、愉悦的体验感觉,是基于数字技术、通信技术、云计算技术的互联网、物联网传播,是基于出版资源数字化、出版流程信息化、出版服务智能化、出版产品和服务标准化的自由、自助、交互式传播方式。

2 自助式、交互式数字出版产品和服务模式

随着云技术和物联网的不断发展,许多数字出版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出版社在数字出版发展大潮中只有找到最能扬长避短的数字出版方式,才能在数字出版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科技类出版社的图书和数字内容产品的读者或用户一般分为专业读者和大众读者,两类读者的需求有很大不同。无论是B2B模式,还是B2C模式,满足读者个性化、可自助的服务需求是云出版发展的必然趋势。

(1)粗剪出版。欧莱利出版公司创立了“粗剪出版”模式,值得科技类出版社参考。这种出版方式是一种交互式出版、一种个性化服务。实现“粗剪出版”的出版社须已完成图书生产过程的数字流程再造。出版社将图书编辑、加工等生产过程在平台或网络上公开,读者通过购买服务,可随时阅读、获取“过程”书稿,还可以与编辑、作者直接联系对书稿提出建议和意见。这种出版方式充分利用了出版社的资源优势,实现了数字出版与传统图书出版的紧密结合,是一种扬长避短的数字出版方式,既能创造新赢利点,还可以为图书及数字图书的正式出版“造势”,扩大市场影响力。这种出版方式可以使出版社在数字出版过程占取主动,但可实现“粗剪出版”的图书须非常有特色,如高端科技图书、有大量“追随”读者的生活图书等。

(2)按需出版。按需出版是一种个性化极强的出版方式,可以实现短版、断版图书甚至完全个性化图书的出版。读者可以在出版平台上寻找、组织所需内容产品,然后由出版社进行数字编辑加工、标准化后印刷、装订。所以,按需出版同时也是按需印刷、即时出版。这种出版方式同样充分利用了出版社的资源优势,也是一种扬长避短的数字出版方式,特别是在出版社联盟成员之间可以实现有效的合作,互相利用资源,满足大量读者的“小众需求”。

三、出版营销模式向开放式、立体式发展

1 云时代里.构建赢利途径须充分运用“注意力经济”规律

科技类出版社图书和数字产品的读者要从云量资源中选择所需信息或知识,需要时间并支付费用,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们需要高质量的内容,同时却只想支付相对较低的价格,而且还要在“海量”“云量”的资源中自助挑选所需内容。而事实上,当前互联网上的各类信息已呈现过剩态势,时间对于读者和用户来说变成了越来越宝贵的东西。如何在短时间内获得读者和用户的注意,将成为数字出版赢利途径构建的关键。因此数字出版属于“注意力经济”范畴。为了节约时间成本,消费者需要从海量的信息中选择最重要、最有意义的信息,这种选择机制就是注意。

例如,淘宝网上星级高的店铺商品销量好、好评数量多的商品销量好。这是因为在“注意力经济”规律下,人们对商品本身难以直接判断,只能通过一些信息来间接判断并做出最后消费决定。数字出版亦然。人们的注意力在信息相对过剩的互联网上变成一种稀缺资源,谁掌握稀缺资源,谁将主导市场。

2 开放、立体的数字出版产品可以创造更多吸引注意力的机会

数字出版的“注意力经济”是一种新经济。要形成注意力经济模式,就必须建立多赢的机制。注意力经济就是打造品牌的经济。立体的数字出版产品容易打造品牌,可以形成范围较大的受众范围,构建多重赢利途径。在科技出版社联盟成员之间,在系列版权授权和收益分配协议框架内,可以形成开放、立体的数字产品,开发开放、立体的营销渠道。

科技类出版的最大优势是专业,专业就意味着受众范围较窄。好的图书选题确定后,应该围绕这一选题开发系列图书和数字产品。传统图书的策划出版可以采用“专业选题立体式策划和系列化开发”模式,在图书品种上形成系列;数字出版则可以在传统图书基础上形成电子书,或者将相关专业数据资源条目编入专业数据库,或者开发在线模拟系统,甚至形成出版博客、专题论坛等,自然还包括各种延伸服务。开放、立体的数字出版可以实现系列图书与系列数字产品的无缝对接,将版权利用达到最大化。

数字经济的必要性篇9

1.1数字化电网概述。目前,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网的结构设计越来越复杂,电压等级越来越高,使得人们对电网运行的安全性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这些现状都导致电力企业在进行电网运行管理时,必须依托于先进的数字化信息技术来确保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灵活性以及可观测性。随着数据采集、网络通信、电力电子、自动控制、智能仪表以及GpS、GiS、RS等数字化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完善,给数字化电网的构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基础和保证。目前,市场上运行的数字化电网,其内容大体是:采用更科学、更合理、更全面的电网数据信息技术(包括采集、分析、整合、优化等),进一步的实现电网建设在设计、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等方面的数字化。同时,从电力企业的全局出发,通过计算机、先进传感器、网络通信、GpS、GiS等先进数字技术的保障,进一步的将电网工程的相关资源信息进行全面、系统的整合和统筹,从而更好的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不断增加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电网企业同供电需求、用户要求以及社会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1.2信息化企业概述。所谓电网信息化企业,就是依托于数字化电网为技术核心,所组建起来的一个高效、经济、可靠运行的整体经济实体。信息化企业的构建,即是在现代化管理思想的指导下,将数字信息技术当作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并建立起能够覆盖企业整体经济管理活动的、规范的一体化信息网络系统,并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管理情况,构建相应的数字化信息模型,从而实现电力企业在各个方面的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管理建设。推进企业资产的全寿命周期管理及企业内部。

2数字化电网以及信息化企业的构建措施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电力企业要想实现数字化电网及其信息化企业的构建,必须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和管理,具体措施包括:

2.1进一步加强网络通道构建。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的各级电力网络主要包括直管县市电力网络、代管县电力网络以及企业城域电网所构建而组成的。虽然,目前城镇和农村的电力信息网络系统已经基本改造完毕,但网络的信息化、数字化水平仍然同预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我国电力部门和企业在未来建设发展阶段中,必须要进一步的强化网络通道,优化光纤环网,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对电力传输速度较低的线路进行更新和提速,同时加强各地域间、各企业间的电网联接和疏通,从而实现各级电力企业、各个部门单位的整体入网,进而为电网企业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硬件保障。

2.2积极构建电网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构筑数字化信息电网企业的软件基础就是一套完善、系统、规范的电网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因此,各级电力企业必须科学建立和大力健全电网信息服务平台,为平台的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投入、技术投入、设备投入和人员投入,以确保电网企业在计算机、小型机、服务器以及其它数字网络设备上的足质足量。同时,还要积极组织专业化的数字信息人才,加强对他们的职业培养,不断提高人员的业务知识、操作能力以及职业素质等,从而更好的保证电网信息平台的顺利构建。此外,电网企业还要加强构建Domino办公自动化系统、windows系统、oracle数据库管理系统等数字信息平台,从而不断提高电网企业在开发、应用、运行、经营等各个方面、各个类别的数字信息管理。

2.3积极应用配网GiS系统。在电网企业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采用配网GiS系统能够有效的提高电网运行的工作效率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实现在各类电力业务流转方面的实时性监控,并能够对违反电网运行规定、标准和要求的业务流程进行自动的重置、回收、回退、作废以及删除等,从而有效的提高了电网运行的高效性和可靠性。能够随时对电网线路的运行情况进行网络巡视,并及时的对电网运行中的安全隐患和事故问题进行处理,有效提高了设备检修、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效率,从而确保了整个电力网络系统的顺利、正常运行。因此,各级电力企业必须要加大对配网GiS系统的采用和推广力度,构建统一、综合、全面、系统的电网配网信息服用管理平台,提高电网配电网运行的可视化操作、数字化跟踪以及信息化管理,从而更好的提高整个电网系统运行的规范化、网络化、系统化和信息化。

2.4加强电网企业现代首席信息官制度的落实。现代首席信息官制度时现代信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项人事管理方面的保障制度,是确保电网企业实现数字化、信息化管理运行的重要基础条件之一。因此,必须要在电网建设过程中加强对现代首席信息官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并修订、完善和优化相应的配套规章制度,从而真正发挥其在现代电网企业中的领导作用,促进和推动企业管理层经济的转变传统思维模式,更新旧理念,创新企业经营模式,从而不断增强我国电网企业的信息化、数字化、现代化水平。

数字经济的必要性篇10

数字城市是继1998年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的“数字地球”概念基础之上提出的,是数字地球的具体演绎和体现。数字城市建设是我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重要抓手。国内“数字城市”建设正如火如荼,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大连、青岛、邯郸、常州、扬州、中山等市均已出台“数字城市”建设规划,并在加紧实施。目前,全国已有50个城市开始进行“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试点建设,许多城市已建成基于三维地理信息的虚拟城市网站在线运行平台。到2015年,我国将基本完成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

当前,西部中小城市的数字化建设可以说还是一个概念,但西部中小城市数字化是数字中国的组成部分;西部中小城市数字化是加强西部中小城市建设、管理和服务的有效手段;西部中小城市数字化是中小城市竞争力和城市地位提升的战略举措;西部中小城市数字化是加速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为此,本文就以四川达州的数字化建设为例,在厘清数字城市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剖析了西部中小城市数字化建设的瓶颈,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期为西部中小城市的数字化提供智力支持。

二、数字城市的涵义

(一)数字城市的内涵

数字城市是传统城市在当今高新技术背景下的功能深化与质的升华,是其发展的新阶段。广义的数字城市即城市信息化,是指通过建设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城市信息资源,实现城市经济信息化,建立城市电子政府、电子商务企业、电子社区,并通过发展信息家电、远程教育、网上医疗,建立信息化社区。狭义的数字城市是指利用数字城市的理论,基于3s(gps、gis、rs)、网络、数据仓库、知识挖掘、科学计算、可视化与虚拟仿真等关键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空间信息资源,建设服务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管理,服务于政府、企业、公众,服务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其本质是建设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并在此基础上深度开发和整合应用各种信息资源。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数字城市的内涵作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首先,数字城市是一种高新技术背景下建设与管理城市的新战略,城市的概念必然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数字城市是一种科学理念和制胜策略,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其次,数字城市是一套城市基础设施,这包括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网络基础设施、应用与服务基础设施。

(二)数字城市的外延

从数字城市的内涵上我们不难推出数字城市的外延。数字城市不仅包括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生活和数字政府、数字企业、数字社区、数字家庭等,还包括数字地籍、数字规划、数字水利、数字交通、数字电力、数字通讯、数字旅游、数字生态、数字抗灾、数字商务和数字金融等的数字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设施的数字化。在统一的标准与规范基础上,实现设施的数字化,这些设施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筑设施、管线设施、环境设施;交通设施——地面交通、地下交通、空中交通;金融业——银行、保险、交易所;文教卫生——教育、科研、医疗卫生、博物馆、科技馆、运动场、体育馆,名胜古迹;安全保卫——消防、公安、环保;政府管理——各级政府、税务、户籍管理与房地产;城市规划与管理——背景数据(地质、地貌、气象,水文及自然灾害等)、城市监测、城市规划。

2、城市网络化。三网连接: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与internet,三网实现互联互通;通过网络将分散的分布式数据库、信息系统连接起来,建立互操作平台;建立数据仓库与交换中心、数据处理平台、多种数据的融合与立体表达、虚拟技术的数据共享平台。

3、城市智能化。电子商务:网上贸易、虚拟商场、网上市场管理;电子金融:网上银行、网上股市、网上期货、网上保险;网上教育:虚拟教室、虚拟试验、虚拟图书馆;网上医院:网上健康咨询、网上会诊、网上护理;网上政务:网上会议等。

三、达州数字化建设的主要瓶颈

近年来,西部中小城市信息化有所进步,但总体水平与“数字城市”建设的要求、与现代化城市管理水平的要求还有差距,就达州而言,影响数字化城市建设的瓶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政府层面看,数字资源缺乏统一规划,现有数字资源有待整合

城市数字化是个超级系统,信息量巨大且来自众多部门,整合的任务极为繁重,而且软件、设备、人才、服务一样不能少。但在实践中,涉及城市管理领域的相关部门都在各自进行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市政、交通、公安部门,建设了大量面向行业主管部门的纵向信息系统,这些信息化项目都是由部门自主决策,各部门之间缺乏综合协调,造成各个信息系统之间

相对独立,缺乏基本的共享机制和信息交换平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现行的城市管理体制造成的;另一方面也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相关城市仍然没有一个全面的、先进的、可行的、涵盖整个城市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

(二)从部门层面看,城市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存在发展不平衡、资金得不到保障、信息技术人才缺乏等现实问题

现实中,城市管理部门机关的信息化水平普遍较高,基层信息化水平普遍较低,而且各个部门间还存在不平衡。大部分部门没有或只有十分有限的信息化专项经费,而信息化建设除了项目实施时的一次性投入外,还有系统日常的管理和维护、二次开发、人员培训、设备更新和添加等,都需要一定的经费,因此政府的投入和支持是决定性因素。再者,信息化系统需要人去操作,需要一个很好的人机之间的对话机制,需要一个较长的磨合过程,而此方面相关部门的人才明显不足,专业人才的缺乏也影响了部门信息化的水平。

(三)从效果层面看,还存在“重建设,轻应用”、“重规模,轻绩效”的现象

“数字城市”绝不仅是通讯网络等硬件建设,而是要利用信息数字和信息系统为社会服务。实践中有的单位用巨额投入建立品种繁多的各类信息化系统,但是众多功能被闲置,实际使用功能很单一,信息化的效应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四)从技术层面看,数据技术管理系统存在一定的漏洞

数据问题是当前数字城市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数据陈旧匿乏、缺乏标准规范、管理封闭混乱。数据存储、传输、处理技术发展滞后,数据商业化、市场化、产业化步履艰难。

四、达州数字化建设策略

(一)建设原则

西部中小城市数字化建设要突出系统建设的要求,坚持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先易后难、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步实施、注重实效。正确处理需要和可能的关系、近期和远期的关系、信息共享和系统安全的关系、技术先进性和技术成熟性的关系,具体实施建设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在建立“数字达州”时,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出发,综合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标准性原则。系统设计必须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包括统一标准的空间基础平台和数据交换格式,并尽量与国际标准兼容。

3、先进性原则。系统所有组成要素均应充分地考虑其技术的先进性,只有将当今最先进的技术和实际应用相结合,才能获得最大的系统性能和效益。

4、安全性原则。在确保系统网络环境中单个设备稳定、可靠运行的前提下,还需要考虑软硬件系统整体的容错能力、安全性及稳定性,使系统出现问题和故障时能迅速地修复。

5、实用性和可扩展性原则。本着实用的原则,尽量选择扩展性良好的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系统;应用系统设计也应采用开放式的体系结构,为今后系统应用的扩展和系统升级提供必要的接口。

(二)建设策略

1、协调管理。“数字达州”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搞好组织协调管理是实现“数字达州”的关键环节,组织协调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网络资源共享和数据资源共享,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政府在1993年和1994年需要克林顿总统签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法令,其基本目的是有效地协调解决网络资源共享和数据资源共享问题。

“数字达州”建设不能仅依靠某一个行政部门来组织协调,为了有效地协调建设“数字达州”,应在市政府领导下,设立信息化办公室,并由市长或主管副市长任办公室主任,设立行政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的工作班子,制定”数字达州”的发展纲要以及资源共享的政策与标准,解决各自为政,互相封锁等问题。使“数字达州”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健康发展。

2、基础先行。建立“数字达州”首先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网络建设和基础空间数据的生产,这两项可以齐头并进,因为基础空间数据的生产过程是一个既费钱又费时的过程。要先下大力气尽快完成城市各种比例尺的空间数据的生产,并建立数据更新的机制,保持数据的现时性和权威性。

3、企业行为。中国已进入市场经济时代,it产业又是一个发展非常迅速的产业,只靠政府行为很难保证“数字达州”快速健康地发展。在筹划“数字达州”时应考虑引入企业行为。市政府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市政府的经费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公共信息平台和公用信息数据,如城市的基础数字地图数据的生产费用,这种数据成本高,生产周期长,属于社会公益数据,需要政府投入。二是控股公司,政府作为投资方参股,由公司来运作“数字达州”涉及到的一些大型工程,这种工程投资大,经济效益也高,如建立城市实时交通信息系统,它既是城市发展迫切需要,投资也大。若城市的每台车都配备有这样的系统,经济效益也是十分可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