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效益情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54:07

经济社会效益情况篇1

一、国有文化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

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方面,按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办发[2010]32号)的规定,对“执行国家和自治区经济法规情况、制定和执行‘三重一大’决策情况、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情况、建立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情况、廉洁从业情况”这五方面内容进行评价,但未能结合文化企业的业务特点和社会职能,对国有文化企业在文化创作、传播是否取得良好效果,在坚持公益性、服务性的同时,是否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是否有效促进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等方面内容进行评价。

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方面,按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办法》(桂办发[2011]48号)的规定,采用的是通用模版,但未能体现国有文化企业的特点和差异,特别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权衡,业务评价与财务评价的比重。

因此,现有的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和评价指标体系不能全面、客观、科学、准确地评价国有文化企业法人在任期内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业绩和责任。

二、国有文化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增加社会效益评价的必要性

2014年10月,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及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国有文化企业提供精神产品,传播思想信息,担负文化传承使命,必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当前,国有文化企业按照中央的精神,承担着大量服务当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传播公众文化、服务公益活动的社会职能,当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冲突时,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为繁荣当地文化需求,提高民众生活水平作出了贡献。

由此可知,国有文化企业与一般商业企业的区别在于:国有文化企业既创造社会效益又创造经济效益,并且社会效益必须始终放在首位;一般商业企业只创造经济效益。

因此,国有文化企业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应有别于一般商业企业。由于其承担着社会效益的职能,在审计评价中应增加社会效益的评价内容,才能体现审计评价的全面性。

三、国有文化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策略

1.增加社会效益的评价内容

以表演艺术为主业的国有文化企业为例,社会效益的评价内容应包含创作、演出、艺术普及这3??方面:一是创作方面的评价:对重大创作、复排、移植项目论证情况;建立开展深入基层长效机制情况;年度原创、复排、移植作品数量;年度保留剧目演出数量;创作获奖情况。二是演出方面的评价:公益演出场次、服务当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演出情况。三是艺术普及方面的评价:举办参与公共艺术教育情况;面向基层开展结对帮扶艺术指导、交流、合作情况;媒体宣传报道情况。同理,电影、出版、网络电视等主业的国有文化企业也应有与其主业相对应的社会效益评价内容。

2.引用平衡计分卡,健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经济社会效益情况篇2

朱妤(1978-),女,山东济南人,山东经济学院研究生部硕士研究生

吴春蕾(1982-),女,山东莱芜人,山东经济学院研究生部硕士研究生

摘要:随着许多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人们要求企业在追求微观利益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会计应运而生,并成为会计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主要对社会责任会计与传统企业会计、社会会计、责任会计和环境会计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期为更准确的理解社会责任会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社会责任会计 企业会计 社会会计 责任会计 环境会计

一、社会责任会计与传统企业会计的比较

(一)传统企业会计与社会责任会计的联系 社会责任会计并不是完全不同于传统企业会计,两者有很多相同点:一是会计主体相同。传统企业会计是反映和监督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运动,会计主体是企业,属于微观会计的范畴;而社会责任会计是反映和监督企业的社会责任及其履行情况,会计主体也是企业,但属于宏观会计的范畴。二是会计资料相同。社会责任会计所取得和利用的会计资料,同样来源于传统企业会计所取得和利用的会计资料。三是会计核算程序相同。社会责任会计与传统企业会计一样,其核算程序都为:取得和填制原始凭证一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一登记账簿一编制会计报表。只是社会责任会计所填制的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不仅是货币计量的数字表达式,而且也可以采用非货币计量的文字叙述式。

(二)传统企业会计与社会责任会计的区别 第一,核算内容不同。传统企业会计是从企业的角度,研究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和经济效益;而社会责任会计是站在全社会的角度,研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和企业对社会的贡献,注重于企业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传统企业会计研究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主要是指企业产品从开发、设计到最后销售等全过程的成本;而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企业社会成本,主要包括社会物耗成本、社会人工成本、土地使用成本、资源耗损成本、资金使用成本、环境污染成本、社会管理费用、工伤及职业病成本和其他社会成本。在此环境下,当企业成本费用下降时,并不等于社会成本下降,因为企业可以减少内部损耗,而把费用转嫁给社会其他责任单位。如当某企业减少污染防治费用时,企业本身的支出减少了,但造成污染却给社会带来了损害,提高了社会成本。传统企业会计实现的是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主要是企业收入减去生产经营成本费用的差额;而社会责任会计实现的是企业整体效益,主要包括质量效益、环境效益、充分就业效益、社会保险及教育效益、外援效益和其他效益。第二,会计对象和目的不同。传统企业会计的研究对象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运动,研究目的是向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有关经济信息和谋求企业经济效益;而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对象是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履行情况,其直接目的是通过计算和记录企业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真实地反映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和企业经济活动对社会的不良影响,向政府及公民提供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其最终目的是提高社会整体效益,实现社会净贡献最大化。第三,会计假设和原则不同。传统企业会计的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假设基本适合于社会责任会计,但传统企业会计的货币计量假设不适用于社会责任会计。社会责任会计不能单纯地使用货币计量单位,而是采用多种计量单位并存,既可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也可用实物量、劳动量和指数等非货币作为计量单位;既可以数字表达,也可用文字表达。货币计量有支付成本法和成本收益法,非货币计量有文字表述法和评价法。传统企业会计原则有客观性、重要性、实质重于形式、相关性、可比性、一贯性、及时性、明晰性、配比、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谨慎性、划分收益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等。而社会责任会计除适应传统企业会计的原则以外,强调的原则还有社会性原则、政策性原则、强制和自愿相结合原则。第四,报告模式不同。在会计报告模式方面,传统企业会计主要是从数量、货币量方面来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编制的报表主要有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而社会责任会计既可用文字叙述的会计反映形式,也可运用社会资产负债表、社会收益表、增值表和环境损益与效益对照表等数字形式,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报告。第五,分析与控制模式不同。传统企业会计是从企业角度出发,分析与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费用,向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个别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等财务指标。其财务指标分析体系有: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等指标。而社会责任会计是从社会角度来分析与控制企业的社会成本,向政府及公民等提供社会成本、社会收益和社会净贡献等指标。其财务指标分析体系除上述社会贡献和社会积累率两个指标以外,还需要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指标,如资本增值率、销售增值率、职工所得率、债权人所得率、股东所得率和企业所得率等。

二、社会责任会计与社会会计的比较

(一)社会会计与社会责任会计的联系 一是社会责任会计与社会会计都是以“社会”为考虑问题的角度。站在社会角度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核算则为社会会计;站在社会角度考虑企业的社会效益则是社会责任会计,两者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由于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带来的管理社会化程度也应相应提高的趋势。二是两者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相同,都是向国家机构和个人提供信息,而不是向社会某一部门提供信息。三是两者采用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均不受传统会计的约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二)社会会计与社会责任会计的区别 首先,产生的时间与发展的速度不同。社会会计是以资产阶级的经济理论,主要是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为依据建立和发展起来的。1949年《国民收入和社会核算账户的建立》奠定了社会会计产生基础,社会会计一开始就受到联合国与各国政府的重视,已形成完整的体系。社会责任会计产生于20世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新的会计领域。在开始形成时并未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复杂的大量社会问题的不断涌现,如环境污染、资源耗竭、职工劳动保护、社会福利等,这些问题反映了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基于这种情况,西方国家一方面加强对企业行为的干预,强制企业执行有关社会责任方面的条例规定,同时加强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监督,要求企业对其履行的情况进行披露和报告。社会责任会计才受到重视,成为理论界普遍关注的问题。第二,会计主体与性质不同。社会会计的主体是整个社会或国家,属于宏观经济的范畴;社会责任会计是以单个经济组织(主要指企业)为主体的核算,属于微观经济领域,因此,社会责任会计被称为企业社会会计或微观社会会计。第三,目标不同。社会会计是对社会总资金运动进行管理的价值管理活动。可以从动态与静态的两方面掌握和控制资金在国民经济中的分布、流量和流向情况,从而全面了解社会总资金的运动过程。而社会责任会计目的是计量和报告企业各项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使会计可以为

各有关社会集团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从而扩大了传统会计的职能。第四,计量与研究方法不同。货币计量是社会会计的显著特点和前提;而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方法既有货币计量,也有非货币计量。社会会计主要采用生产、消费、积累和对外四个账户,对国民经济中的资金运动及相互关系进行反映,报表采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表以及国民资产负债表等报表反映社会资金的运动情况;社会责任会计的表达方法主要有:在财务报表的附件中提供有关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资料;扩充传统的财务报表,增设有关环境问题的账户;提供防止污染设施及排除污染方面的非货币性资料;编制社会责任年度报表;人力资源投入产出表及税金、捐款支付表;社会经济活动表;对某个企业的活动产生的所有的社会效益和费用进行总括反映的报表。第五,两者提供的指标不同。社会会计提供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可支配国民收入等指标;而社会责任会计提供社会成本、社会效益、社会净收益等指标。第六,“社会成本”概念的界定不同。社会会计的社会成本,是指整个国民经济范围内一定时期和一定生产技术条件下,生产与消费某种产品所需的平均费用。其社会成本是采用统计方法核算的,通常在各个企业、同类产品个别成本的基础上加权平均而得;社会责任会计中的社会成本是个别企业生产、销售过程中给社会带来的损失,即外部不经济。企业生产成本下降不等于社会成本下降,有时反而提高。

三、社会责任会计与责任会计的比较

(一)社会责任会计与责任会计的联系 一是二者都属于微观会计,是企业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20世纪创立的会计科学的新领域,是对会计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都能促进企业正常健康发展;二是会计程序方法都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企业内部责任会计主要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因此其方法可不受会计原则的限制,可视不同需要而采用不同的方法程序。而社会责任会计由于涉及的内容复杂及其计量上的困难,所以采用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会计方法,也有非会计方法;三是两种会计都是对主体所承担责任的履行情况的计量和报告。通过对主体所承担责任的履行情况的反映和控制,便于委托人对会计主体活动进行了解和指导,从而促进主体的不断发展,顺利实现预定目标。

(二)社会责任会计与责任会计的区别 一是产生和发展的动因不同。内部责任会计是由于生产迅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并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企业分权管理的需要而发展的;而社会责任会计则是随着片面追逐企业利润对社会带来的“负效应”以及社会公众对此的日益关注而产生的,并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二是理论基础不同。内部责任会计主要以古典管理理论、分权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等为理论基础;而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基础则主要是西方福利经济学派的企业社会责任观念。三是会计主体不同。内部责任会计以企业内部各责任实体为主体;而社会责任会计则以各特定的企业单位为主体。四是职能作用不同。推行内部责任会计有利于企业内部形成激励机制,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而推行社会责任会计则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和企业微观活动的沟通,协调企业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抑制企业行为短期化,使国家宏观效益和企业微观效益实现最优组合,从而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五是会计目标不同。企业内部责任会计的侧重点是企业内部,其目标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而向企业内部管理当局提供各责任实体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财务成本信息;而社会责任会计除了向管理当局提供社会责任信息外,还应向企业外部的政府机构、社会公众提供有关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以不断提高社会效益。六是会计对象不同。内部责任会计以各责任实体对企业所承担的经济责任及其履行情况为核算对象,经济责任主要指资金运动。而社会责任会计的对象是企业单位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其主要内容是社会资源利用情况,产品质量控制及改善情况,环境污染的治理情况,职工培训及工资情况,对所在社区的贡献,社会公益活动情况等。

四、社会责任会计和环境会计的比较

(一)社会责任会计和环境会计的联系 首先,无论是社会责任会计,还是环境会计,都是对传统经济理性的挑战,也是对现代会计模式的有益探索和创新,其会计程序方法都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其次,理论和实务很不完善。两者都是新生事物,世界范围内关于两者的研究还处于不断发展和摸索的过程。最后,从计量方法上看,社会责任会计和环境会计的计量都是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相结合的复合计量。

经济社会效益情况篇3

[关键词]医疗设备;效益分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综合效益

引言

医疗设备效益分析是医院医疗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1]。有效地开展医疗设备效益分析工作,对推动医院医疗设备的科学配置、改善经营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2-3]。目前,国内公立医院的医疗设备效益分析工作大多针对Ct、mRi等大型医用设备,且处于以利润率、投资回报率分析为主的初级阶段,并没有开展针对不同设备类型、不同管理需求的多角度效益分析[4-5]。本文将采用多种效益分析方法,开展不同类型医疗设备效益对比分析,从更加全面的角度评价医疗设备效益情况。

1医疗设备效益分析方法

医疗设备所产生的各种效益主要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综合效益[6-8]。在不同的管理或统计应用场景下,人们关注的效益类型也不相同。例如在统计经营性指标时,医院更多的关注医疗设备的经济效益,包括投入成本、资金占用、利润产出等;在评估发展前景时,医院更多的关注医疗设备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包括设备使用率、配置合理性、科研应用等;在指导决策、改善管理时,医院则需全面考虑设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即综合效益。本文将分别选取代表性指标分析上述3种效益情况。(1)经济效益反映设备运营中的经营性成果,本文选取利润和投资回报率作为分析指标。需要说明的是,本文计算的利润为不包括场地、水、电、人工成本等的毛利润,计算公式为:利润=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现金流入量是设备正常使用过程中所收取的检查费、医疗耗材、试剂等收入费用的总和;现金流出量是维持设备正常使用所需要的计量费、维修费、维保费、材料费等支出费用的总和。投资回报率为年度投资回报率,即设备年度利润占设备购置成本的百分比[9]。(2)社会效益反映设备经济效益以外的其他效益。本文选取设备使用饱和度、可使用时间、拓展功能应用、配置重复性、科研教学应用、无创无害程度、信息化水平、设备影响力、设备先进性以及故障率10个指标进行社会效益量化评分,每项指标标准分为10分[7]。本文根据医疗设备使用科室反馈结果以及社会效益各项指标评分标准进行打分,10项指标得分总和即社会效益得分。举例说明,在本文中,设备使用饱和度是根据设备在8h工作时间内处于工作状态的时间进行评分的,工作6h以上得10分,2h以上得7分,0h以上得3分,未使用得0分;科研教学应用是根据在设备上开展的科研教学项目数量进行评分的,2项以上科研应用得10分,1项科研应用得5分,未开展科研应用得0分。社会效益量化评分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医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制定评分标准。(3)综合效益是设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量化评估。本文采用综合净现值效益分析方法计算设备每100元投入成本在一年内的综合净现值收益npVCB[10],计算方法如下:其中,k1和k2分别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权重,k1+k2=1,本文设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权重相等,即k1=k2=0.5;K为折现系数,根据医院相对稳定的运行状态,本文设定K=8.0%;mt和nt分别为第t年度被评估设备的社会效益量化评分和标准分,本文设定社会效益每个指标10分,共计100分,即nt=100;Cit和Cot分别为第t年度被评估设备的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Deprt为第t年度被评估设备的折旧费;orig被评估设备的投资原值。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公式中引入折现系数K,将评估周期内的Cit-Cot折算为设备购置年份的现值。考虑到设备资产自身损耗,公式中将折旧费从现值收益中扣除,进而得到单纯的效益产出。由于折旧费是按资产成本的固定百分比来计算的,所以折旧费本身即是设备购置年份的现值,本文数据来源医院的折旧费按设备预计使用7年分摊资产原值计算。为了实现在同一单位下量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公式中引入经济效益权重系数k1和社会效益权重系数k2,来调整评估周期内的净现值,进而得到设备的综合效益。由于简单的对社会效益权重系数k2赋值,无法反映社会效益的实际情况,因此,公式中通过社会效益量化评分结果(得对社会效益权重系数进行调整,公式中设备投资原值的引入是为了计算单位投资成本(100元)所产生的综合效益,进而使得设备个体之间的综合效益具有可比性,为医院投资决策提供客观、有效的数据支持。综合净现值越大,则单位投资成本产生的综合效益越高;综合净现值为负数,则表明投资产生的综合效益为负[10-11]。

2分析数据

为了实现多角度不同类型设备间的对比分析,本文选取了某三级医院大型医疗设备、检验设备、超声设备、内窥镜设备和手术室设备(共计设备类型5类,设备台数10台)作为分析对象开展研究。为了保证设备的损耗程度基本一致,本文选取的医疗设备均购置于2012~2013年间,基本信息见表1。本文主要针对上述医疗设备2015年度的效益情况进行分析。需要采集的经济效益分析相关数据包括:设备正常使用过程中所收取的检查费;配合设备使用的医疗耗材、药品等材料的附加收费;维持设备正常使用所需的维修费、维保费、计量费等成本费用。而对于社会效益分析,本文通过统计设备的使用量、故障率、科研应用频率等指标,对设备在2015年度的社会效益指标进行了量化打分,每个指标10分,标准分共计100分。

3分析结果

该医院2015年度不同类型医疗设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综合效益分析结果,见表2。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该医院大型医疗设备和检验设备的利润均较高,超声设备利润次之,内窥镜设备和手术室设备利润较低(图2);但因大型设备的设备原值较高,其投资回报率较超声设备低;而检验设备原值不高,且利润较高,故其投资回报率最高(表2)。从经济效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该医院医技科室检查类设备使用效率较高,但手术量不高。社会效益分析结果表明,该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的社会效益量化评分较高,但由于设备使用量不高、科室间配置重复等原因,生化免疫一体机和高频电外科手术系统的社会效益评分还不到60分(表2)。该医院设备社会效益总平均分仅71.3份,未达到优秀水平。此外,分析社会效益各项指标的平均分可以看出(图3),该医院医疗设备的故障率较低、比较先进,但科研教学应用薄弱、拓展功能应用不多、设备影响力不高,还需进一步加大相关应用,以提高社会效益。综合效益分析结果表明,该医院检验设备综合效益最大,超声设备的综合效益次之,手术室设备的综合效益较差,且为负数(表2)。因本文采用的综合净现值效益分析方法既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又考虑了设备的折旧成本,因此当设备利润经社会效益权重、经济效益权重、折现系数的调整计算后无法抵扣其折旧成本时,其综合效益就会出现负数。需要说明的是,尽管3.0t核磁的利润超过500万,社会效益得分也很高,但因其每年的折旧费用很高,其综合净现值效益为负数。对于综合效益为负数的设备,该医院需进一步拓展业务,提高设备的使用率。

4总结与展望

本文从经济效益[12]、社会效益[13]和综合效益[14]3个不同角度,系统地对大型医疗设备、检验设备、超声设备等5种类型医疗设备的效益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医疗设备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综合效益表现是不同的,所反映的问题和意义也是不同的。其中,经济效益反映了设备的经营性成果;社会效益反映了设备的自身属性、配置和使用情况等;而综合效益则是设备的投入、产出、应用效果等多种信息的综合体现。依据本文分析结果,医院可以针对不同类型设备、不同管理需求,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此外,配合其他管理手段,医院还可以将本文研究成果应用于医疗设备购置、成本控制、绩效考核等实际工作中[15-16]。

[参考文献]

[1]李奥婕,匡海斌.医疗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性[J].现代经济信息,2013,(20):69.

[2]李斌,张红雁.医院医疗设备项目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探讨[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4,28(6):452-456.

[3]高敬龙.开展医院成本效益分析深化医疗设备投资管理[J].中国医学装备,2013,10(3):61-62.

[4]张恩科,高敬龙,李帅帅,等.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分析在大型设备资源配置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装备,2012,9(1):51-54.

[5]姚燕娟,傅海蓉,吴奕.医疗设备效益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院管理论坛,2011,28(8):24-25.

[6]王凤,王养民,邵继凤,等.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分析[J].中国医疗设备,2010,25(11):59-61.

[7]张鲁闽.医疗设备管理中的效益分析[J].医疗卫生装备,2006,27(5):39-40.

[8]杜振伟,张和华,吴旋,等.基于效益-效果评价的大型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分析[J].中国医疗设备,2015,30(2):114-116.

[9]鹿奉华,邱志斌,辛小兰,等.加强医疗设备经济效益分析提高医疗设备管理水平[J].医疗装备,2014,27(10):73-74.

[10]李云,王涵,王作涪,等.基于综合净现值的医疗设备成本效益分析[J].中国医疗设备,2017,32(6):156-158.

[11]王俊.基于净现值的大型医疗设备经济效益评估模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49-50.

[12]李世俊,张楠,解迎刚,等.关于大型医疗设备经济效益分析系统的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09,30(2):17-20.

[13]贾秀芹.浅谈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的财务经济评价与管理[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0,21(2):81-82.

[14]王鲁,韩晗,王希霖.医疗设备综合效益分值化评价体系设计与实现[J].中国卫生经济,2013,(12):85-86.

[15]袁红静.强化医疗设备管理提高医院科学化管理水平[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1):96-97.

经济社会效益情况篇4

关键词:会计管理;经济效益;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分析;会计决策

马克思认为会计是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是对经济活动的反映和监督。近年来,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会计除了具有对经济活动的反映和监督这一主要职能外,还出现了预测、分析、考核、评价决策和控制等多元化的职能,这些新职能的出现,都是基于经济发展与需要,提高了经济效益,促进了经济发展。本文将对加强会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展开具体探讨与论述。

一、会计管理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会计是适应人类经济生活中组织和管理生产、讲求经济效益的社会实践需要而产生的。追求经济效益是会计科学赖于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过程中所具有客观功能。马克思首先把会计当作为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的总结。在这里,马克思指出了会计的最基本的职能,即对经济活动的反映和监督。除此以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出现了多元化的职能,例如,预测、分析、考核、评价决策和控制等多种职能。会计出现多种职能都是基于经济发展和人们讲求经济效益的强烈需要。

提高经济效益是不同社会制度下会计管理的共同目的。随着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会计管理的内容、方法、形式和手段也将随之经济发展和提高,可以说,会计管理就是经济效益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管理的任务,主要是会计特有的科学方法、技术、手段,对特定范围进行反映和监督,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之根本目标或根本任务。我国会计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全面正确、及时的反映经济活动情况,监督国家有关财务、计划管理方面的方针、政策、计划、法令、制度的执行情况,维护财经纪律,分析和检查经济活动情况及其效果,为管理经济工作提供真实的会计资料。

二、加强会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一)精确会计核算,反应经济效益状况

核算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经济效益的高低、大小,大都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指标比较出来的。例如:反映中间消耗节约效益的中间投入率,增加值率指标;反映劳动消耗节约效益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指标;反映资金利用效益的总资产贡献率指标等等。这些资料主要是通过会计的记账、算账、报账等核算工作取得的,人们通过会计信息资料,比较所得所失的差异,说明经济效益的状况,并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提供分析、预测、决策的依据。

反映经济效益的一些重要指标都来自会计核算的资料。会计核算提供的数据是否真实可能直接影响到计量经济效益的正确与否。从目前情况看,一些企业会计基础工作差,账目不清,数字不实,会计数据失真问题严重。而这些又会给经济工作带来很大危害,导致微观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经济决策上的失误。

(二)实现会计监督,实现利润最大化

会计监督是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对财务计划、财务制度和财经纪律的执行情况进行的监督,其目的在于及时堵塞经营中的漏洞,确保经济效益提高。会计通过经济活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审计监督,可以发现经营全过程各环节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保证财产的完整,和资金的合理使用,保证利润目标的实现。

长期以来,很多人对于会计工作存在着一些片面的、模糊的认识,很多单位的领导人还未认识到会计人员是重要的经济管理人员。因此,还要在认识上大大提高,传统的记账、算账、报账是会计的最基础工作,必须扎扎实实做好,同时,会计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除了对经济活动进行事后的记录、反映外,还要进行事前的预测、计划、事中的控制、检查和事后的分析、考核等。通过这些业务工作,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扩展,向经济管理的各个领域和环节渗透。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核算和监督,全面发挥会计工作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中的作用。

(三)科学会计分析,改进效益管理

会计分析是利用会计核算资料,对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的分析,其目的在于分析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肯定成绩,找出差距,挖掘潜力。会计分析通过对财务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数量对比,并结合管理的实际情况,查明影响指标的具体原因,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通过考核,评价企业已取得的经济效益,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提出目标和措施。

(四)建立责任会计,完善经济责任制

经济责任制是要求企业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实行责、权、利相结合的一种经营管理制度。责任会计为适应经济责任制的要求,对企业内部各环节、各部门实行经预算控制和业绩考评后的一种责任会计制度,是贯彻经济责任制的有效方法,通过责任会计对企业的资金、成本、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区域划分,分解落实各项经济指标,并对执行结果与计划进行对比,开展差异分析,实行逐级的业绩报告制度,从而考评各个部门、各个组织的工作成绩,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各个部门以及每个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协调了各个组织之间的关系,这对于充分挖掘企业内部潜力,扩大经营成果,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五)合理会计决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会计决策是按一定的财务目标,选择最优方案的过程。会计决策的根本目的在于要求在一定时期达到占用资金少、成本低、利润多,而这一点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说,会计决策就是反映经济效益决策,它运用大量的会计信息,进行全面的经济技术比较,选取产生最大,耗费最小的方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三、结语

在经济活动中,加强会计管理,能够极大地提高人类经济生活中组织效率、提高生产效率,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的目的。因此,在社会生产实践中,要想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必须充分利用会计的多元化职能,通过采取有效的经济管理措施,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经济社会效益情况篇5

强化了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与考核。有的出版单位领导认为,我们现在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天职。在单位内部的考核当中,一切以经济效益为核心,哪怕是低俗媚俗的利润也会得到嘉奖;

片面强调企业经营自。有的出版单位领导认为,我们现在是企业,经营什么是我们的权利。即使不做出版,只要有利润就行,哪怕是没有文化的GDp也是值得肯定的;

片面追求数量忽视质量。一些出版单位为了追求经济规模的快速增长,不断扩大图书的品种数量,依靠品种的增长带动规模的扩张。只要规模上去了,哪怕单品种效益下来了也在所不惜。从2008年开始,全国图书品种增长进入快车道,除2010年外(8.84%),其他年份的图书品种环比增长都超过了10%,成为新世纪以来图书增长的高峰期。

面对出版单位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现象的抬头,加强对出版单位社会效益的引导与考核势在必行。早在2005年,中央就提出“制定和实施对国有文化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评估、监测、考核办法,提高监督约束能力。”a特别是2013年以来,中央有关领导同志多次提出,要加强对出版单位社会效益的考核,建立出版单位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体制机制。

一、有关地方对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估的尝试

按照中央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要求,一些地方开始探索对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考核、评估的方法,以建立社会效益考核的机制。据了解,上海、浙江等地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考核评估办法并实施,江苏凤凰出版集团、河南中原出版集团等也开始对所属出版单位进行考核。

1.上海、浙江等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开展的社会效益考核

上海市从2004年开始进行“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估体系”的探索,一直延续至今。考核主体是上海市新闻出版局,考核对象是上海市属30多家出版社。出版单位的社会效益涉及出书结构(重点书比例及完成情况、重印书比例及完成情况、业务范围内需要确保比例的主要品种或门类完成情况、五年规划和特别任务图书完成情况)、内容与装帧情况、编校质量情况、突出成果、违规与受批评等方面。

浙江省最近几年开始社会效益考核,考核的主体是省委宣传部及省财政厅,考核的对象包括省出版集团、省报业集团、省广播电视集团等文化集团。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宣传舆论导向、事业发展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三个方面,其中宣传舆论导向是重中之重。

此外,陕西省对出版集团社会效益的考核,则侧重于考核重点出版物的出版情况、完成政府倡导出版物出版情况、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等项目入选情况,兼顾出版物获奖、图书再版率、重印率、单品种发行量、一般图书所占比例、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

2.出版传媒集团内部对社会效益的考核

与党政领导部门开展的社会效益考核不同,许多出版传媒集团内部也有社会效益考核的做法,但是指标相对单一。

江苏省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对所属出版社社会效益的考核主要通过经济激励的方法来进行,通过物质奖励、核减任务指标、提供贴息贷款、扩大资本注册金等方式,来鼓励出版社参选“出版政府奖”等部级三大奖。

南方出版传媒集团对下属出版单位的经营业绩考核有财务指标、发展指标之分。其中,发展指标与社会效益相挂钩。其具体指标包括市场占有率、畅销书品种数、精品项目数、数字出版、“走出去”成果这五项,合起来占整个业绩考核的50%。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对下属出版社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一般图书销售、特色产品线建设、图书质量、数字出版、获奖图书品种、获政府资金补贴项目几项。

二、业界对社会效益考核存在的认识误区

虽然中央一再要求宣传、思想、文化等领域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要求建立评估、考核办法,虽然一些地方、一些集团已经开展了社会效益考核,但是,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业界还存在不少错误的、模糊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社会效益考核的虚无化。有的同志认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统一的,已有的经济效益考核可以涵盖社会效益的内容,没有必要单独考核社会效益;有的同志提出,对出版单位的考核已经有很多,再增加一个社会效益考核,势必增加出版单位的负担,没有必要;还有的同志说,社会效益的内涵外延不清晰,没有办法考核。总之,是不必开展社会效益考核。

二是社会效益考核的泛化。有的同志认为,社会效益考核十分必要,而且社会效益无所不包,凡是对社会有益的行为都是社会效益,甚至出版单位创造的经济效益也具有社会性,也是社会效益的组成部分;还有的同志认为,出版单位社会效益与企业社会责任基本一致,等等。总之是什么都可以考核。

三是社会效益考核的简单化。在实际操作中,许多地方的社会效益考核存在简单化的倾向。有的单位把获得国家出版领域三大奖作为社会效益的指标;有的单位把获奖与入选国家出版规划作为指标;有的把获奖、入选规划及获得基金资助作为指标,等等。总之,有几个指标就可以了。

三、对建立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估体系的思考

1.正确认识与理解出版单位的社会效益

针对目前对社会效益考核存在的虚无化、泛化、简单化等认识,我认为应当正确认识社会效益考核的必要性,准确把握社会效益本质属性,全面设计社会效益指标的科学性。

出版工作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是传承与传播文化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出版单位及出版物都有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两个方面,两个效益虽然有联系但是不能相互代替,两个效益可以分别考核但是不能只考核其中一个,两个效益的考核也不能一个软一个硬,一个虚一个实。

出版单位社会效益的考核应当主要从做好宣传思想工作,传承与出版文化知识的角度来把握,其出版物的内容、品种、数量、质量、结构等是社会效益的主要体现。当然,除了出版物自身体现的社会效益外,出版单位的公益也是社会效益的组成部分。

社会效益反映的是一个出版单位服务社会思想文化建设的综合能力,需要通过多种类型的指标才能全面评估,只有少数类型的指标不能全面反映社会效益的整体情况,但是把涉及社会效益的所有指标都纳入考核的范围也是不切实际的。指标的设计既要防止简单化又要避免复杂化。

2.建立科学的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估指标体系

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估指标可以分为三级(见表1):

表1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考核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

正效益核心价值观

(或舆论导

向)指标基数指标

奖励指标

学术性(或文

化性)指标获奖数量

基金资助数量

市场性指标

出版物平均印数

畅销数量

国际性指标版权输出品种

出版物出口册数

海外投资金额

社会形象指标出版物编校质量

社会捐赠金额

社会公益活动

负效益负面形象指标受到管理机构、大众媒体批评

法规指标违反国家法律、规章

标准指标违反国家、行业标准

第一级指标

第一级指标2个:正效益指标、负效益指标。

第二级指标

第二级指标8个:正效益指标5个,即核心价值观(或舆论导向)指标、学术性(或文化性)指标、市场性指标、国际性指标、单位社会形象指标;

负效益指标3个,即负面形象指标、法规指标、标准指标。

第三级指标

第三级指标15个:其中,核心价值观(或舆论导向)指标2个,即基数指标和奖励指标。基数指标是指一个考核单位年度出版物比较平稳,其内容既没有受到管理机构、媒体的批评,也没有得到表扬。奖励指标则是其图书内容受到管理机构、媒体的好评。

学术性(或文化性)指标2个,即获奖数量与获得基金资助数量。获奖数量是指一个考核单位当年出版物的品种中获得国家、中央政府有关部门、省市区政府颁发的奖项,比如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国政府出版奖等;或获得部级学术机构、部级教育机构颁发的奖励。获得基金资助数量是指一个考核单位当年出版的出版物中,获得国家、中央有关部门、中央级的教育科研机构及省市区政府给予的学术资助的出版物品种数量。

市场性指标2个,即出版物平均印数与畅销数量。出版物平均印数是指一个考核单位当年各类出版物平均印数与当年全国各类出版物平均印数之比,如果平均印数高于全国平均,或高于同一个地区其他考核单位的,表明其出版物的市场性总体较好。畅销数量是指一个考核单位年度出版物印数达到一定数量(可以分类设定不同的基数)的品种数。

国际性指标3个,即版权输出品种、出版物出口册数、海外投资金额。版权输出是指一个考核单位当年与国外签订的出版物版权输出合同数量;出版物出口册数是指一个考核单位年度出版物出口到国外的册数;海外投资金额是指一个考核单位年度海外投资出版传媒行业的资金额。

社会形象指标3个,即出版物编校质量、社会捐赠金额、社会公益活动。出版物编校质量主要指出版物的编辑、校对、印装质量,以国家认可的出版物质量检测机构的检测为依据;社会捐赠金额是指考核对象年度向老少边穷地区、社会公益组织、教育科研机构、农家书屋等捐赠的总金额;社会公益活动是指考核对象年度举办、承办的与自身性质相当的公益性活动的数量,如读书活动、学术活动等。

负面形象指标1个,主要是考核单位或其出版物受到管理部门、大众媒体点名批评的次数。

法规指标1个,主要是考核对象年度违反著作权法、出版规章及其他法规的次数,包括出版物违法违规与出版单位违法违规。

标准指标1个,主要指考核单位的出版物执行国家、行业标准情况。以国家、行业标准化组织及质量检测为准。

(魏玉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

经济社会效益情况篇6

传统的资产主要是以有形资产为主,土地使用权、专利权等无形资产为辅,没有包括环境资源等自然资源。但企业为了满足经济活动的需要,也要追加投资,增添相关设备来维持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的现状。此时的资产中也包含了劳动因素,并以货币形式表现,形成了绿色资产的价格。另外,环境资源是有限的,确认绿色资产价值也是有必要的。对此,绿色资产是指企业取得或能加以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可能带来未来效用的环境资源。

传统的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而资源的有限性,要求由过去的“谁污染,谁治理”转变为“谁受益,谁付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需要付出成本,履行支付污染成本的义务也要确认为负债。对此,绿色负债是指企业发生的、符合负债确认标准,须由企业承担、要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义务。

传统的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总流入。在循环经济中,绿色效益应在收入的基础上扩大,包括直接绿色效益和间接绿色效益。对环境进行开发利用,取得有形资源产品时获得的环境效益为直接绿色效益,如合理采伐森林获得林产品,通过销售林产品获得收益。间接绿色效益是环境自发的,取得无形环境效用时而获得的绿色效益,如森林保护土壤和大气层,调节气候带来的效益。对此,绿色效益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绿色资产给人类带来的已经实现或即将实现的,能够用货币计量的效用。

传统的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利益流出。在循环经济中,它还应包括减少资源缴纳的自然资源耗减费用、生态资源的降级费用、维持现有的生态资源基本存量的研究与开发费及生态资源的保护费用。对此,绿色费用是指企业在持续发展过程中,通过经济活动或其他活动,而付出或者耗用资产的转化形式。

绿色会计计量是绿色会计得以存在的前提条件。传统的会计计量以历史成本为计价原则,用货币表示,但绿色会计存在着无法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事项。常用的计量方法主要有直接市场法和替代性市场法。直接市场法是度量被评价的环境质量到国家规定的环境标准之间的变动,直接用货币价格这一变动的条件或结果进行测算,包括市场价值法或生产率法、人力资本法或收入损失法、防护费用法、恢复费用法等。而替代性市场法指用部分、间接反映环境质量脱离环境标准程度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来衡量环境价值的方法,又称为间接市场法。由于替代性市场法反映了多种因素产生的综合性后果,而环境因素只是其中之一,因而其可信度低于直接市场法。

对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目前,学术界对有关绿色会计信息的披露提出如下的建议。第一,在传统会计报表基础上,增加合适的项目,编制绿色会计报表,对与资源循环利用有关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指标进行单独披露。第二,财务报表附注、财务状况说明书中还应客观揭示有关循环经济信息的内容,以及生产活动消耗的资源、环境污染程度及造成的社会责任成本等情况。第三,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成本信息的披露。在信息披露内容中应包括对生态环境、资源、社会福利、企业人力资源及消费者责任等方面的全部社会责任成本信息。其中包括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情况,本会计期间内企业已承担的社会责任情况,因承担社会责任而对财务状况产生影响的情况,以及影响社会责任完成情况的相关因素。第四,编制循环报告。循环报告的主要内容是资源循环的情况,包括资源循环检测、研究的机构和人员情况,资源循环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的情况,资源循环项目完成情况等。

经济社会效益情况篇7

关键词:经济效应;会计;发展

社会和经济竞争将变得越来越激烈,提高经济效益是整个组织的梦想。但企业效益并非全部来自生产线,占创建组织的间接经济效益是不容忽视的。计量、资金等可靠的会计实践是使所有经济活动准确反映企业融资在一定时期内能够促进企业发展的情况的关键,发现了一个缺陷,可以帮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避免错误。因此,会计核算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明显的影响。

一、会计基本职能

会计的本质在于对经济行为的监督和核算。收集、存储、处理各种会计信息传递给组织的经济管理。使用规范、建议和其他形式,以合理的方式有效评估组织的经济行为。使用会计方法来影响组织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使用会计方法来测量数量和检查经济行为。我国会计法明确规定会计的基本职能是会计控制培训。有效、及时的监督和核算,可以保证单位信托利益最大化的同时,通过经济手段对企业和运营机构、管理、生产等资本运营情况进行监督效果,对相关合规监督的效果进行监督。了解本单位的收支情况,有利于及早发现和及时治理隐患,提高本单位组织的管理水平,消除浪费和财产损失。

二、会计效应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不断发展,会计的作用更加明显。在原始记录中,会计已成为单位经济管理行为的有效组成部分。特别是目前资本运营、经济决策多是由账户来收集流程和处理各种账户数据。如果从各个角落对会计行为进行分析,投资者可以从通过审计师传递的信息来分析组织的发展,以监督组织的发展,而选择组织决定投资者的关键,企业财务状况是最重要的信息。这是公司直接收入。验证组织将获得投资回报。对于管理账户信息的决定,这将直接影响所有管理决策的成败。它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分析政府行为和会计,是政府管理有效性的根本,从会计报表分析本组织的生产经营,了解该组织的管理水平。组织管理控制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状况,导致宏观调控,管理社会资源的决策分配,发挥支持作用。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如果从组织的角度对会计行为进行定制,那么账户信息的版本在维护企业形象、企业投资者回报、签署国际合作协议、组织管理绩效和付酬者薪酬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来自账户的数据可以反映企业经理的绩效以及经理是否可以为组织创造有效的盈利能力。也就是说,通过会计数据对指标的正确分析,可以评价管理能力和绩效。此外,如果企业需要借出会计师提供的会计信息,公司将收到最直接的参考信贷部。会计对人类的影响,就是通过数据使需求者的信息决策更加科学、恰当。会计不仅是为了加强个人决策,而且是为了提高整个社会的结果。在当今社会,无论是微观还是宏观,账户信息的重要性都决定是明确的。微观社会投资者将使用每个审计师提供的信息来确定其投资方向。每个业务决策都将根据客户提供的信息分析决策或做出决策,甚至组织的员工也会根据审核员提供的信息分析组织的位置。在宏观一级,账户提供的信息不仅是宏观经济和政府机构决策的一个依据,也是组织参与市场竞争和确定竞争优势的基础。每个组织都可以根据成本信息与其他企业家进行比较,以确定自己的成本,并反映市场竞争成本的优势,从而成为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价格模型。当价目表发生时,它会影响宏观资源的分配。

三、会计的经济效应

因此,会计对组织事业单位的经济行为进行财务反思,对单位决策进行监管分析的依据其实就是经济效益的种类,包括自身的会计、经济责任。首先,准确的反射数据可以提高装置的经济性能。会计行为是利用各种经济发展、统计数据来反映单位管理的效率,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特别是发展经济和环保要求,单位的发展必须尽可能少占用,用更少的劳动力,消耗更多的原材料,尽可能产生经济效益。在此,必须明确、及时地了解正确的会计职能和及时对单位的及时性非常重要。对经理机构的发展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提供单位发展的真实情况,从而有效地管理决策。因此,正确的会计行为反映了正确的数据信息,这是非实体发展的主要原因。其次,会计分析可以有效地促进重点机构的经济发展,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全面、适当的评价和经济效益分析。使用客户信息的有效数据进行此类分析。有效的管理分析如果组织脱离了重要的发展数据,其分析结果对某些单位的发展没有影响,会计的经济效益不一定反映。本组织的发展将受到影响。再次,账户信息能够保证最佳管理收入管理能力的分配,是员工、主管部门、机关的发起者,是全心全意的集思广益,希望达到“打分”,实现单位员工合理分配和公平分配过程中所需的经济效益,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凝聚力,因此,效率分配也是提高单位管理水平、提高单位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利益的有效分配基于会计信息。从会计单位的客观情况出发,帮助高管做好收入分配工作,可以激发员工提高企业绩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会计的作用。最后,加强本机构对会计工作的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进行法律会计监督和国家规定,分析正确的会计信息,进行机构监督,提高单位绩效,是会计的基本职能。特别是当前社会的发展是一场激烈的竞争,账户监管可能与节约单位和浪费有关。对于管理不实、做假账目的,必须坚决反贿赂,确保单位、社会的整体利益。上述效应的自然逻辑:会计政策工具是市场金融政策的控制,额外资源的信号配置可以对市场进行控制,发现每个组织市场的配置、资源、手册、会计和估值的流动性资源。在资源流过程中,会计的事务成本可以降低资源流的成本或所有市场的交易成本。在将资源转化为最佳团队和企业经营者时,会计流程的影响,不仅让资源得以实现(只有投资者或业务经理在履行信访义务时,对劳动力的影响最大),通过会计监督的结果,才能确保具有优秀技能和企业家的资源配置后能够利用适当而高效的资源,最重要的是保证科学决策的推理,而科学决策有重要理由能够预测风险,并能规避风险,会计监督和套期保值的作用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账户在整个经济运行结构中作用完全差。经济运行结构是政府下市场、市场引进企业、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内部监管结构。政府控制的会计可以起到政策工具的作用,会计市场可以起到促进市场劳动力细分、有效配置资源、降低交易成本、会计核算的作用,在防范风险、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方面发挥作用。

经济社会效益情况篇8

一、低碳经济模式下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

(一)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其商业运作中对其利害关系人应负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是基于商业运作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想法,企业除了考虑自身的财政和经营状况外,也要加入其对社会和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影响的考量。从企业内部看,就是要保障员工的尊严和福利待遇;从外部看,就是要发挥企业在社会环境中的良好作用。总体来说,企业的社会责任可分为经济责任、文化责任、教育责任、环境责任等几方面。20世纪60年代之后,随着国际环保运动和可持续发展思潮的兴起,节能降耗、环境保护也进入企业社会责任的范围。近年来,在低碳经济日益兴起的趋势下,实现企业低碳发展模式,落实对碳排放的要求,也将成为企业社会责任的重点。披露企业碳信息有助于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监督企业行为。

(二)经济外部性理论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主体对另一个经济主体产生一种外部影响,而这种外部影响不能通过市场价格进行买卖。外部性问题的产生原因在于经济活动中个体成本与社会成本、个体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的差异。传统会计信息所反映的只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内部成本”和“内部收益”,不能反映企业各种活动所带来的社会效应(包括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掌握的自身碳信息远比外部利益相关者多,企业不积极披露这方面的信息,这使得企业的经济行为具有外部性,即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的影响未反应在市场价格中。这些外部性问题如不加以解决,会导致各种资源配置偏离最优利用水平。充分披露企业碳信息有利于将外部成本和外部收益“内部化”,是解决市场失灵的一个有效办法,便于促使其资源配置达到最优水平。

(三)信息不对称理论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使得交易中总有一方会因为获取信息的不完整而对交易缺乏信心。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为了避免社会公众发生逆向选择,那些碳绩效较高的企业基于自身的考虑就会主动向政府和公众披露碳信息,以争取政府和公众的信任,换取政策的扶持和公众的回报。为避免承担负的外部效应,那些碳绩效中等的企业也会选择披露碳信息。这必将引发一系列的良性连锁反应。基于该理论,碳信息的披露不但必要,而且可行。

二、低碳经济模式下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有两层意思,其一,低碳经济是关系到全社会全人类当前以及今后长远发展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不能仅仅要求企业对碳信息做出披露,而是无论企业还是各级政府、各种社会团体和组织,无论外资企业还是内资企业,无论碳排放严重的企业还是碳排放较轻的企业,只要有碳信息就需要揭示。其二,碳信息在企业以多种形式存在,包括碳资产、碳负债、碳收入、碳成本等,同时也存在大量现行技术条件下难以用货币计量的碳信息,这些信息需要通过一定技术手段逐步达到全面披露。

(二)成本效益原则企业只有在收益大于成本的情况下,才会产生持续经营的动机,这种选择行为是理性的;相反,则是非理性的。在披露碳信息方面,应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用尽可能少的成本获取较佳的综合效益。即坚持成本效益原则。如果披露成本太高,可以考虑稍缓执行,待条件成熟时再应用。所以,碳信息披露可以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

(三)自愿与强制相结合原则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了温室气体排放,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尤其是一些环境敏感性行业,对环境带来的危害极为严重。而企业披露这些信息总是带有不情愿性的,多数环境不良的企业,不会为减少碳排放自觉增加支出,几乎没有企业会乐意主动向社会揭示因破坏生态环境而增加的碳成本。因而,政府会计管理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必须对企业碳信息的披露做出强制性规定。但鉴于碳信息披露目前尚处于构建的初期以及碳信息披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碳信息问题上则必须强调强制与自愿披露相结合,即企业需要在国家制定的统一的披露规则下,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更为详细和妥善的披露。

三、低碳经济模式下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内容

(一)报表内碳信息碳信息基于价值指标的内容可以根据会计要素分类将其具体化,结合现行会计准则会计要素分类标准,作为六大传统会计要素的递延和细化,可以将碳信息划分为碳资产、碳负债、碳所有者权益、碳收入、碳费用、碳利润,并将其体现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具体内容见表1。

(1)碳排放权:1997年12月签署的《京都议定书》引入清洁发展机制,联合国给每个发达国家确定一个碳排放额度,允许那些额度不够用的国家向额度富裕或没有限制的国家购买排放指标。发达国家高能耗企业为了使公司正常运转,必须向发展中国家购买二氧化碳排放指标以获得排放权。碳排放权是企业所拥有的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它能够自由交易,企业可以通过出售该排放权获利。所以,碳排放权可以确认为企业资产。

(2)预计负债:《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对预计负债的确认做出了以下要求:“与或有事项相关的义务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确认为预计负债: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计量。”依据这一规定,企业能够可靠估计的,因碳排放问题可能承担的治理费、罚款等形成了或有负债。

(3)期望价值:《国际会计准则第37号——准备、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认为,可以采用“期望价值法”对不确定负债进行“最优估计”。《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也明确规定:“预计负债应当按照履行相关现时义务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计进行初始计量。所需支出存在一个连续范围,且该范围内各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相同的,最佳估计数应按照该范围内的中间值确定。”

(4)碳收支净额:鉴于碳收入与碳费用的发生缺乏因果关系,没有匹配性,因此碳收入扣除碳费用的差额不叫碳利润而是碳收支净额更为恰当。

碳信息披露内容的设计基于以下考虑:其一,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在与国际企业会计准则接轨的思想指引下,已经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内容安排上基本能够适应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需要,会计要素及会计科目名称没有必要调整。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增加相关科目的明细科目,既能满足碳信息披露要求,又简单易行容易被企业接受。其二,鉴于目前技术手段的限制,碳排放的测量仍属技术难点,企业很难将其所拥有的全部资源的碳排放情况进行全面披露,以上选取的是较为直观且与企业利益相关者联系密切的内容,体现了会计计量的重要性原则。

(二)报表外碳信息无法以价值形式量化的指标,无法体现在报表当中。而许多会计报表无法涵盖的碳信息对了解企业执行国家相关政策情况、温室气体排放情况、温室气体减排潜能等信息至关重要,这些内容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企业当前的市场价值和未来的发展潜力。这类信息包括:(1)企业年度碳排放总量,企业碳减排方针、年度碳减排目标及成效;(2)企业低碳设备投资和低碳技术开发情况,企业碳减排和碳封存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3)温室气体种类、数量、浓度和处理、处置情况;(4)从事温室气体治理、检测、研究机构和人员情况,企业与低碳生产和低碳工作相关的法规制度制订与执行情况等。

四、低碳经济模式下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形式

(一)报表内碳信息的披露在现有技术水平和会计环境下,应根据新增的会计科目设置相应的报表项目,将能够以价值形式量化的碳信息反映在会计报表中,仍以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形式体现出来。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和会计理论的不断完善,报表内碳信息涉及的范围可能会更多更广,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编制单独的低碳资产负债表、低碳利润表、低碳现金流量表等报表,以便更全面更详尽地披露企业的碳信息。

(二)报表外碳信息的披露一般而言,报表外碳信息的披露有两种模式:(1)在现有的信息披露工具中加以披露。将报表外碳信息分散到现有的会计信息披露工具之中加以揭示。如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年度报告、中期报告、临时报告都可以以其中的某一或几部分对报表外碳信息予以披露;(2)编制单独的“低碳情况说明书”。在编制初期,为简便和易于操作,不妨先以文字、图形和数量、技术指标等为主;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之后,低碳情况说明书也应该过渡到同现有的财务情况说明书一样,成为一种正规的和严谨的信息报告工具。单独编制的低碳情况说明书应该是一种通用报告,也要同时适用多方面的信息需要,以便使企业对外披露的碳信息能够发挥最大程度的效益。

我国要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应尽快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通过对外报告企业的碳信息,促使企业管理层按照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行事,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现有的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企业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报告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林松池:《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构建》,《财会通讯》(综合·上)2010年第3期。

[2]罗金明:《基于和谐社会的社会责任会计理论框架研究》,《经济问题探讨》2006年第12期。

经济社会效益情况篇9

【关键词】北京市;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制度设计

一、构建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的原则和分类

(一)企业社会责任定义

企业社会责任可以有两类定义,一是广义社会责任,例如美国佐治亚大学教授archieb.carroll(1979,1991)提出,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乃公司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之和。另一种是狭义社会责任,1948年,惠普公司创始人之一的戴维·普卡德提出“企业不仅要赢利,还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也就是说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是赢利之外的社会责任,是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公益的义务。

本制度设计采用广义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认为本制度涉及的企业社会责任包括企业经济责任、人力资源责任、环境责任、社区责任、安全责任和创新责任。

(二)社会责任会计

社会责任会计(socialresponsibilityaccounting)术语是美国戴利教授在1972年的学位论文中首创的,他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社会责任会计理论。www.133229.com一般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从社会角度,利用会计核算形式衡量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中有关社会性质的经济活动,从而揭示和测定这些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在于指导经济资源的最佳分配,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以提高社会的总体资产。

根据社会责任划分为广义和狭义,可以将社会责任会计也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社会责任会计是以企业完成其所承担的经济责任、人力资源责任、环境责任、社区责任、安全责任和创新责任的成本和效益为对象所进行的会计处理。狭义的社会责任会计是以企业所承担的、除经济责任(赢利责任)之外的人力资源责任、环境责任、社区责任、安全责任和创新责任的成本和效益为对象所进行的会计处理。本制度设计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是广义的社会责任会计,是从社会的角度衡量企业经营活动的成果,其对象是企业,属于微观会计。

(三)构建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评价指标的原则

1.构建

二、各类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一)企业经济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企业经济责任定义

企业经济责任最早仅仅被界定为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逐渐变化,企业经济责任的内容也在不断扩展,将企业经济责任定位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构成部分是近年来在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上的一种新观念。本报告采用国际经济伦理学会主席、美国圣母大学多萨商学院国际商务伦理学教授乔治·恩德勒的观点,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中的经济责任主要包括:(1)赢利或利润的最大化:短期的和长期的;(2)生产率的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生产过程的质量、产品和服务质量;(3)所有者与投资人的财富的保值和增值;(4)尊重供应商;(5)公平对待竞争者;(6)保护雇员利益,包括保留和增加工作岗位、公平支付工资和社会福利、对雇员进行再教育并向雇员授权;(7)服务消费者。

企业的经济责任是以使投资者满意并维持企业运行的价格,按社会需求高效率地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

2.经济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企业经济责任会计报告的目的是向社会披露企业在履行经济责任的过程中经济、法律、道德伦理方面义务的成本和效益。经济责任报告与传统的财务报告在内容方面有着重叠之处,但在原有通过披露企业财务数据来反映经营绩效的基础上,经济责任报告还应侧重于企业可持续经营能力、公司治理、资源配置、产业优化、管控能力、风险防范、客户服务、核心竞争力等信息的披露,从而达到全面、系统、及时反映、评价和预测企业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合理决策的目的。

3.经济责任的指标分解

根据上述分析,本报告将经济责任分为以下6类:经营理念类指标、经营目标类指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类指标、强化经营管理类指标、完善客户服务类指标和经营绩效指标。

(二)企业人力资源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人力资源责任定义

社会责任会计中人力资源的责任是企业对其人力资源所负担的经济、法律、道德伦理等方面的责任。人力资源是企业一项不可或缺的发展资源,员工是企业的核心,是企业发展的引擎,是企业培养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具体说,人力资源责任包括:维护劳资雇佣关系,保护员工身心健康,提高员工素质进行培训,人才的晋升,关爱弱势员工和家庭。企业有责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发挥员工在企业中的利益攸关者地位,维护好劳资、雇佣关系;企业有责任维护员工的身心健康,落实员工的保险保障权益,给员工提供归属感;充分发展员工的潜力,提供再培训再晋升通道;企业有责任关爱贫困员工及其家庭。

2.人力资源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社会责任会计中报告企业对人力资源责任的目的是向社会披露企业对其人力资源所负担的经济、法律、道德伦理方面义务的成本和效益。其中通过支付员工工资、激励机制等完成其承担的依法支付现金或股权等的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通过员工培训、按时足额为员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五险一金”等,完成企业对员工的道德伦理责任。

3.人力资源责任的指标分解

社会责任会计中人力资源责任的指标可以划分为:工会与业主的劳资关系、个人与企业的雇佣关系、职工保障、工伤率、职工素质、培训、人才晋升通道、贫困救助等8项。

(三)企业社区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社区责任定义

社区责任指企业在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和企业自身盈利目的的过程中,对其所在社区应尽的义务,或企业对所在社区整体繁荣发展的责任。具体表现在企业带动所在地区的发展,为所在地区政府贡献财税收入,为当地居民谋福祉,促进当地经济整体均衡良性发展等。

2.社区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社区责任的目的是向社会披露对所在社区所负担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伦理责任的成本和效益情况。企业发展源于社会,回报社会是企业应尽的责任。企业应该把促进社会创造繁荣作为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承诺,以自身发展影响和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把对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和地区,作为企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上承担的一种责任,对公益事业进行捐赠,以期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3.社区责任的指标分解

考核企业社区责任完成情况的指标包括:贡献地方发展和公益事业捐款两个方面。

(四)企业环境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环境责任定义

企业的环境责任是指在追求股东最大利益和谋求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兼顾环境保护的社会需要,使公司的行为最大可能地符合环境道德和法律的要求,并自觉致力于环境保护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公司的环境保护责任是公司的一种社会责任,其产生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性、企业目的实现的客观性、公司权利的社会性及股东利益的相对性。

2.环境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环境责任的目的是向社会披露企业对社会环境所负担的经济、法律、道德伦理方面义务的成本和效益。通过建立环境保护理念和目标,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企业;通过环境保护设备、环境保护技术、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企业三废的治理等,努力减少对企业周边生态环境、百姓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履行企业的环境责任,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大环保投资力度,完善环保管理及监督制度,加强环保设施的运行维护管理,使环保设施与主机同步高效运行。同时,积极探索企业与周边环境友好发展、和谐共赢的有效途径,力争实现和谐共赢、共享共生的发展模式。

报告公司环境责任的情况是为了更好地反映企业在环境责任方面所做的成绩以及不足之处,有利于各方监督企业的环境责任实施现状,通过报告能更好地实现自我监督,有利于达到企业环境责任目标,实现环境、社会和企业三者的共同可持续发展。

3.环境责任的指标分解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环境责任指标可以分解为:环境保护理念、环境治理目标、环保设备投入、环保技术投入、“三废”治理情况、厂区环保投入等。企业可以根据特殊情况设定特殊指标。

(五)企业安全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安全责任定义

安全责任是企业对其安全生产所负担的经济、法律、道德伦理等方面的责任,包括应做好分内之事的安全义务和职责,以及未做好分内之事应受到的惩罚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某个岗位上开展安全生产活动时,根据个人社会角色的不同而承担相应的安全义务和职责,不同岗位的人员履行相应的安全生产义务,即职责;另一方面是对未能按照安全规范作出相应行为的安全主体给予相应的批评、惩罚。安全职责包括:(1)安全职位和安全职责,即一定岗位上的人员承担相应的安全责任义务;(2)职业道德定位,即安全生产责任的存在可以避免利用职务之便的徇私行为;(3)规范安全生产行为。

2.安全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安全责任会计报告的目的是向社会披露企业在经济、法律、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安全责任的成本和效益。通过落实安全责任的理念,制定安全生产总目标,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和制度,通过对职工的安全生产培训,通过安全监查体系,安全奖惩体系,应急救援体系等落实责任,检查安全责任履行情况,从而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3.安全责任的指标分解

安全责任会计报告的指标可以分解为:安全理念、年度安全生产总目标、安全管理体系、安全制度、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安全监察体系、安全奖惩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安全监控体系、安全文化、安全绩效等。

(六)企业创新责任的定义、报告目的及指标分解

1.创新责任定义

企业的创新责任是承担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生产创新、经营创新、管理创新等责任。企业的生产创新可以通过进行研究开发投入,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机制,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加技术创新储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等实现;企业的经营创新可以通过采用新的运营模式,实现产业升级,取得结构优化等;企业的管理创新可以通过建立新的管理理念、创造新的管理流程、管理系统、管理方法等实现。

企业的创新责任,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产品技术上和应用技术上的创新,例如产品的设计、在组合功能方面的创新等;另一面创新就是企业的经营体制、管理体制、业务流程的创新,这个创新也是集中在如何提高效率、提高速度、提高竞争力方面。

2.创新责任会计报告目的

创新责任会计报告的目的是向社会公布企业在创新方面的成本和效益。

3.创新责任的指标分解

创新责任会计报告的指标可以分解为:技术创新、设备创新、项目创新、财务创新、管理创新等。

三、北京市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财务会计报告设想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要求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至少应包括:企业对投资者、债权人的责任,对职工的责任,对政府的责任,对客户的责任,对周围社会的责任,对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企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也就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应披露的主要内容。

(一)北京市企业社会责任财务会计报告格式设想

本制度将社会责任会计报表分为六类,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经济责任。具体应当披露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目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情况以及企业的经营管理、经营绩效等。这是传统财务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基本内容,经济责任是一种基础责任,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既是企业追求的首要经济目标,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目标。

2.人力资源责任。披露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使用情况的信息,如劳资关系、企业职工结构、技术培训、劳动小时、薪酬水平、福利待遇、人才晋升通道等。

3.社区责任。披露企业对地方发展的贡献、对公益事业投入以及企业的公益捐赠等。

4.环境责任。主要披露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造成的环境影响,如空气污染、饮用水污染、沙漠化等,以及企业为优化环境所采取的措施,包括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减少稀有资源的耗用等活动。

5.安全责任,主要披露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安全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安全培训体系、安全监察体系、安全奖惩体系、安全监控体系和安全绩效。

6.创新责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推动企业自身发展和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根本出路,也是改善我国贸易条件,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措施。

(二)北京市企业社会责任财务会计报告的披露

1.以财务数据为基础,多渠道采集数据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通常表现为实际付出代价,可以采用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进行核算和管理,社会责任相关指标的投入金额、成本费用以及实际收益可以从企业财务部门所掌握的财务数据中进行分离整理,因此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数据来源主要是财务数据;而对于一些难以用货币计量的指标数据,也可以采用实物量或者相对数指标进行披露;同时,财务部也不是社会责任会计的唯一信息来源,一些财务部门难以掌握的指标数据,可以从企业的其他相关部门获得。例如,人力资源责任方面的数据可以由企业人事部门提供,创新责任方面的数据可以由企业技术部门提供等等。

2.兼用数据分析、文字说明等方法进行信息披露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主要由数据指标构成,但对于无法用数据计量的信息,可以采用文字说明的方式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定性说明。例如,环保责任指标中,某企业“环保先行,绿色生产”的环保理念,以及多年来将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共完成绿化面积87.33公顷,水土流失防治效果良好,达到了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目标值,并获得了“水土保持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等,需要在社会责任报告中以文字的方式进行说明。

3.特殊指标的计算公式说明

本文所提出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中,除了要求企业披露各项指标的上年数据和本年数据外,还单独设立了“贡献率”这个报表项目,用来考察企业社会责任各项指标的投入产出关系,其计算公式为:

此外,由于企业组织形式和所处行业等方面的差异,还会在社会责任报告中增加专业性较强的指标,对于这些指标的计算公式与数据来源,应在报告中予以独立说明。

(1)履行经济责任的指标

1)营业收入、利润总额、上缴利税等经济责任指标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2)资产总额、净资产及总资产报酬率经济责任指标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3)主要产品产量、生产动力、工作效率、计划完成度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4)产品销量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5)企业履行经济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2)履行人力资源责任的指标

1)技术人员比例对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总资产报酬率的影响。

2)人均培训对利润总额的影响。

3)累计培训人数与违章作业的次数的影响。

4)高级工的人数对环保技术投入和废气废水减排的影响。

5)企业履行人力资源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3)履行环境责任的指标

1)企业履行环境责任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2)资源节约对企业生产能力、产品产量、销量的影响。

3)环保技术投入和废水废气的减排对主营业务收入的影响。

4)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4)履行社区责任的指标

1)企业履行社区责任指标对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2)企业修建城乡公路对当地区的社会贡献。

3)为当地建设消防站、防疫站、希望小学等公益事业投入对地区的贡献。

4)企业履行社区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5)履行安全责任的指标

1)企业安全检查机制和安全事故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2)安检次数对企业的年生产能力的影响。

3)违章作业的次数对企业收益的影响。

4)专职安全管理队的规模对企业收益的影响。

5)工伤率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影响。

6)企业履行安全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6)履行创新责任的指标

1)创新责任指标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2)创新项目开发成本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3)创新项目开发收益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4)企业履行安全责任的成本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三)北京市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制度设计

1.健全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制度

为了报告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企业必须建立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制度,建立必要的科目收集汇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会计数据。这些账户可以在企业财务会计账外单独设账户进行会计信息的归集。

根据以上企业社会责任财务会计报表的结构,分别设计:

(1)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成本总账账户。例如:企业履行经济责任成本、企业履行人力资源责任成本、企业履行社区责任成本、企业履行环境责任成本、企业履行安全责任成本、企业履行创新责任成本。

(2)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贡献总账账户。例如:企业履行经济责任贡献、企业履行人力资源责任贡献、企业履行社区责任贡献、企业履行环境责任贡献、企业履行安全责任贡献、企业履行创新责任贡献。

账户格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成本和贡献账户可以采用棋盘式格式。在账簿中,根据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项目的详略情况分类设置栏目,根据企业经营范围和管理的特点设置项目,分别累计企业的各种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会计信息。

计量基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成本账户的数据可以采用历史成本进行会计计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贡献账户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或贴现值进行会计计量。

企业定期随财务报告对外公布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报告,及时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同时,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财务部门应随时更新和完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具体指标项目,使报告可以同企业实际发展情况保持同步。

2.非财务类指标数据与本企业其他部门数据的披露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指标数据不仅来源于财务部门,与企业其他各职能部门的生产经营和产出成果也息息相关。因此,财务部门在进行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编制时,应注意各种非财务数据的日常积累,并且与其他数据来源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和合作,做到数据共享,从而保证所披露的数据可以准确、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计的各方面情况。

【参考文献】

[1]archieb.carroll,athree-dimensionalconceptualmodelofcorporatesocialperformance,'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4(1979):497-505,1997.

经济社会效益情况篇10

关键词:经济法;私人实施;社会实施

一、我国经济法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概括

第一,违法行为与处理行为之间差额过大,经济法涉及的领域广泛,但是或监管不严等各种因素导致受到处罚的数量非常少;第二,社会上普遍认为实施经济法是国家和相关部门的责任,但是忽视法律的社会责任,相关部门执法范围局限或者执法不严格,最终出现严重后果才开始查办;第三,经济违法行为往往与其他类型的违法行为有穿插部分,缺少对后果的考虑和日后的监管;第四,我国经济法在内容制定的时候忽视对实施有效性的调查[1]。

二、经济法的私人实施相关内容

经济法实施针对私人的时候主要包括各个企业、组织与个人等个体在实现或者维护自己的民事权益的时候,利用经济法来执行,这种行为最主要的就是民事诉讼与仲裁。

(一)私人实施中私人的内容

经济法实施中的私人内容主要就是实施对象的假设,这个假设就是私人实施的重要对象。上文已经提到,各个企业、组织和个人都在其中,他们运用经济法内容目的就是保护自身的合法利益并且创造自己的利益,而过分强调自身的经济利益就会出现违法行为。所以,在实施过程之前一定要做好分析研究,提高自身的经济法知识,合法保护自己的利益和创造利益。

(二)经济法的私人实施有重要作用

经济法的私人实施主体对象的氛围非常广,所以有重要的作用。第一,经济法并不是从政府的角度来参与市场行为的,私人实施可以保证经济法实施的有效性;第二,经济法的私人实施有利于保证对象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会促进维护社会整体的利益的力度;第三,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法律完善的过程有滞后性,经济法的私人实施正好可以有效缓解这种情况,保证在完善前各方利益都得到保护[2]。但是这里需要注意一点,国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法律,尤其是一些人员反映的问题,保证我国经济法相关法律内容的完善性,提高他们合法利用经济法律的认识和能力。

三、经济法的社会实施相关内容

经济法主要就是为了促进市场整体经济的发展,在整体范围上保证各项经济活动的规范性和效益。这就需要经济法在私人实施的同时,推动经济法社会实施。这个对象主要包括社会上某一类别或者某一个行业整体上实施经济法的行为,这个内容主要是集体的诉讼。

(一)这种带有公益性的集体诉讼与单独、共同行为的诉讼有本质上的区别

通常情况的时候,上面几种诉讼的区别不是那么明显,只不过是实施对象主体有些区别,但是到了社会实施这个范围,就会有本质的区别,保证经济法的社会实施必须重点研究加以区别。被告的行为会先造成对社会的损害,然后才会波及诉讼主体,生产企业对环境造成污染,虽然周围居民是受害者,但是这些企业是先破坏社会权益的。

(二)公益性的集体诉讼研究内容

区别带有公益性的集体诉讼和单独、共同行为的诉讼,为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我国经济法在不断完善,但是有些内容仍然把上面两种情况混淆,所以要明确区别的原则。根据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两种原则:一方面,带有公益性的集体诉讼,它的提出主体是具有群众基础的集体或集团,所以在确定诉讼案件的时候要先明确这一点,然后就能分析是属于社会实施还是私人实施;另一方面,一些地区的地方法律明确两者的区别,但是却体现在一条法律规定上,这就影响在办理诉讼案件的时效性,所以要根据我国整体法律上的内容和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加以区别,重点就是考虑内容是否属于社会的范畴[3]。

四、关于提高我国经济法实施有效性措施的合理设想

首先,完善经济法的时候注意综合考虑实际情况,所以,要根据各地方执法部门具备的条件,然后提高执法部门团队的专业能力,提高每个员工对经济法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要了解其他类别的法律,并且在执行的时候有灵活;其次,相关执行部门提高监管力度。提高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首先要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然后注意执法人员的诚信度,所以要加强执法部门的监管力度,及时发现违法行为,保护群众和社会的利益;最后,提高经济法实施的信息化水平,这是信息化建设的要求,通过信息化设备将各地区的情况联网录入,这样就可以保证各个主体在进行经济活动的时候,不会再认为这个地区没有我的信息,犯法也没有问题的想法,同时也提高执法部门的先进性。

五、结论

总之,研究我国经济法的私人实施和社会实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家和相关部门一定要重视。国家还要认真分析当前社会的情况,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要求与法治社会建立有机结合起来,尽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我国法律体系的先进性,从而保证我国经济和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作者:齐望均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李翔宇.经济法运行中的博弈方法———以对经济法主体策略选择的分析为例[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