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理财途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05:33

投资理财途径篇1

【关键词】高中生投资理财意识培养途径

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老百姓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存款也在逐步的增加,过去每一次听到长辈在讲买理财产品、买保险等事情的时候,笔者都会感觉头脑中一片空白,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笔者也意识到了良好的投资理财意识的重要性。特别是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年轻人,如果不能够管理好自己的经济,那么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必然也会较为困难。同时,笔者还意识到良好的投资理财意识可以为减轻家庭经济提供良好的支持。

一、从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投资理财意识

高中阶段,很多的同学都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小金库”,其中的钱主要是来自于父母所给的零用钱以及长辈们给的压岁钱等等。如果在高中的时候还智慧大手大脚花钱,那么就会对今后的学习、工作乃至生活带来影响。因此,要从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投资理财意识,形成良好的习惯。

投资理财的第一步就是要对用钱的习惯进行改变,要学会记账并制定属于自己的预算,尽可能的做到量入为出。制定预算第一步是对自己的消费支出进行记录,每月总结一次,半年或者是一年和父母长辈一起总结钱的去向,盘点出其中哪些支出属于浪费的,哪些则是刚性的需求,哪些属于可买可不买的。这样就能在不知不觉之中学习到理财知识。特别是现在智能手机中有用来记账的理财软件,这可以更容易让自己坚持下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逐步的树立起投资理财观,让自己的消费逐步变得更加的理性。

此外在购物的时候主动参与和“买单”,也有助于培养投资理财观念。通过购物和买单可以将那些复杂、抽象的概念转变成为实际的消费体验,在这种体验之中逐步的形成良好的金钱观、消费观,逐步强化投资理财意识,并在实际的操作中学习到投资理财知识。虽然作为高中生,在生活中很难抵挡各种诱惑,但是有着父母长辈的引导、指点和监督,可以逐步的养成两阿红的投资理财与消费习惯使自己受益终生。

二、多学习各种投资理财知识

当前,很多的高中生对于理财、投资以及投机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认为这些都是一个概念。一说到投资,很多都学都只知道股票或者是余额宝[2]。而高中课程中涉及的投资理财相关的学习基本没有,只有在政治课中才有一定的涉及,然而这些知识都是较为肤浅的,同时因为高中的学习课时本就较为紧张,这就使得开设个人投资理财课程的可能性小之又小。这些都导致了高中生投资理财观念与意识的薄弱,在花钱的时候习惯大手大脚,不能够区分什么钱该花、什么钱不该花,虽然平时的饮料和零食并不值钱也不起眼,但是积少成多,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如果不能够抵挡住一些新型电子产品的诱惑,那么购买电子产品的开销也会很大。因此在这里,笔者建议可以在学校中开设个人投资理财的相关课程,或者是在政治课中进一步的强化个人投资理财的教育。建议广大的同学自己可以阅读一些投资理财方面的启蒙书,例如《小狗钱钱》、《通向财务自由之路》、《穷爸爸富爸爸》等等,从高中阶段开设学习投资理财知识,培养理财观念,一方面为今后走进社会进行个人理财规划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在另一个方面,通过投资理财知识的学习,会逐步的开设意识到节约,尝试对自己的财务进行管理,逐步的形成良好的花钱习惯。

三、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虚拟投资理财,逐步形成良好投资理财习惯

俗语说学以致用,高中生在学习了一定的投资理财知识时可能会对投资理财产生一定的想法。同时,无论是学习上的压力,还是生活中的经验,甚至是在心理上对于投资理财风险的难以接受,都导致了高中生难以改变自己的投资理财方式,如果是选择投资理财大多数仍然会选择存银行。而网络平台则为高中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虚拟投资理财渠道,可以帮助高中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投资理财习惯。首先,网络平台中的投资理财不会有过多的时间上的限制,高中生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各种设备来开展操作。其次,因为是虚拟的投资理财行为,所以其实质上不会对高中生的储蓄和消费带来影响,让高中生不会因为投资失败而受到影响,也容易获得家长和老师的同意。最后是通过虚拟的投资理财行为,可以对自己的投资理财知识体系进行进一步的晚上,逐步形成良好的投资理财能力以及投资理财观念。通过网络平台来开展虚拟投资理财,高中生不仅仅是可以检验自己的投资理财知识,还可以在虚拟的操作过程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投资理财能力以及投资理财观念。

四、要坚持学习为主,不可因为锻炼投资能力本末倒置

在学校中,高中生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特别是还面临着高考的压力,不能为了锻炼自己的投资理财能力二耽误了学业。虽然当前的高中生投资理财的观念较为薄弱,并且大多数都简单的认为买卖股票就是投资理财。但是要知道,股票投资的风险是相当高的,并且也对时间有着较高的要求,每天都需要去看盘,因此对于高中生来讲,并不建议开展这种高风险的投资理财锻炼。作为高中生,在锻炼自己的投资理财能力时必须量力而行,不可为此影响到自己的学业,不能够过度沉沉溺于其中。必须要有一个长期理财的心理准备,不能够总想着一夜暴富或者是一劳永逸,切忌急功近利。

总之,有很多途径和方式都可以对高中生的投资理财观念进行培养。作为高中生自己在学习的时候应该主动的去学习一些投资理财的知识,有意识的培养自己投资理财的观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去开展实践。高中生理财应该从那些小风险的理财产品开始,不能够选择股票这种高风险的来进行实践。同时,还需要认识到追求长期稳定盈利才是正确的投资理念。

参考文献:

[1]龚博.浅谈高中生消费习惯问题[J].现代商业,2016,

(29):184-185.

投资理财途径篇2

关键词:建筑公司;财务风险;防范策略

财务风险是指因不当的融资方式、不合理的财务机构等造成企业丧失了偿债的能力以及预期收益下降等风险。对于建筑企业来说,由于我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均离不开其的参与,其也面临着十分复杂的财务风险,诸如工程款拖欠等造成经营资金缺乏等。因此探究建筑公司财务风险及防范策略极为必要。

一、建筑公司财务风险的产生

1.总体环境不容乐观

从总体环境来看,建筑行业面临的形式不容乐观,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和法律建设的滞后性,从而致使管理上存在诸多空白地带。例如建筑工程款拖欠现象频频出现,且形势愈演愈烈,业主、分包商、施工单位、劳务队伍间的债务链越积越大。正是由于工程款无法及时得到结算,致使很多建筑公司资金极度紧张,一旦资金链断裂,就可能诱发倒闭的风险。

2.内部环境有待优化

从内部环境角度来看,下述因素也会引起建筑公司的财务风险。第一,短期偿债风险。若能将资产利润率提高,则能够显著避免长期偿债风险的发生;第二,投资风险也十分显著。只有在现金流十分充足的前提条件下,建筑公司才会考虑进行再次投资;第三,成本费用居高不下。无论是总资产利润率,还是净资产利润率,抑或是现金周转率都较低,这直接加大了短期的运营风险。

二、建筑公司财务风险的防范策略

1.财务风险的回避

众所周知,建筑公司往往投资规模较大,建设周期较长,流动资金也较大,这些特点都决定了建筑公司的财务风险回避措施主要为合理的融资途径。当然了,针对不同的建筑公司而言,其所能够采取的融资措施也应该有所区别。若建筑公司属于资产负债率较高的,由于长期偿债风险的影响,其在进行融资时,应有意回避那些会导致债务增加的融资项目。例如降低和避免发行债券、贷款等,而募集资本金、发行股票则是其最佳的融资办法。对于资产负债率并不高的建筑公司,若其总资产利润率和净资产利润率也不高,由于其也会存在一定的长期偿债风险。此时就应该尽可能优先选择那些利润相对较高的投资项目,从而有效增加总资产利润率。而相对普通一点的建筑公司,则可以通过和银行合作、和企业合作等途径来解决资金问题,也可以通过上市等途径从社会募集资金。若条件具备,Bt、Bto等途径也是可以进行选择的,以便于通过“滚雪球”的办法来提升企业的资金运作能力。

2.财务风险的控制

(1)加强对总体环境的控制第一,对于国家各种政策的具体动向进行密切的关注,以便于能够始终对整个政治环境的大致走向有一个清晰的判断,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帮助企业应对政治环境的各种变化。第二,对社会经济的结构、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等进行全面把握,以便于更好的应对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引发的各种财务风险。第三,深入建筑市场中,落实好市场调查工作,以便于结合企业实际特点,采取适宜的市场策略。(2)基于业务流程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第一,工程项目招投标阶段风险控制措施开始进行工程项目投标前,采取多种途径来了解招标项目信息和招标方资信状况,以便于总体把控项目的风险状况。投标时,积极组织企业相关部门成员成立投标小组,综合分析探讨拟投标项目成本、收益、管理方面的难度,以便于确定科学合理的投标策略。第二,工程项目合同签订阶段风险控制措施中标后,及时和招标方取得联系,就工程项目的具体要求进行详细沟通,待双方意见一致后拟定书面合同。签订合同前,安排企业技术部门和法律顾问对合同中的各项条款进行仔细审核,确认无误后才能正式签订。第三,工程项目施工阶段风险控制措施基于工程项目质量达标和安全保障的前提下,不断强化对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的管控力度。具体来说,质检员和安全员应做好工程项目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的监督工作,重点对各种隐患进行排除。采购部门全权负责物资采购的质量和成本目标,且在采购物资前,需要按照相关审批流程报批后执行采购计划。人力资源部门落实好施工人员的组织和引进工作,不断优化人员配置,尽可能的降低人工成本。项目部不断强化项目管理力度,依据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做好预算成本和实际成本的比对工作,及时发现存在的差距,以便于尽早采取有效措施。同时指派财务人员定期复核相关财务数据,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施工阶段存在的财务风险。第四,工程项目结算阶段风险控制措施工程项目完工之后,应落实好剩余物资的处理、施工人员的遣散安置、债权债务的结算等各项工作。①采购部应和供应商进行协商沟通剩余物资的退货问题。可以再次使用的大型设备落实好维护保养工作,不具备使用价值的则交由项目部申报处理办法;②人力资源部落实好施工人员的遣散安置工作。项目部解散后,相关人员回到原有部门,引进人员依据合同要求及时结清费用并予以遣散。③财务部门需牵头做好债权债务的结算工作,指派专人进行款项的催收,并及时结清相关债务。

3.财务风险的转移

财务风险的转移实质上企业回避无法避免的财务风险的重要途径,因企业自身能力所限,而采取的保险和分散风险等措施。保险措施是转移财务风险的重要措施,也是针对各种不可预知因素造成的损失的重要处置办法,例如火灾和工伤风险等。这样一来,风险损失则可以由保险公司进行部分或者全部的承担。分散风险则是指建筑公司利用多方投资、多方筹资、联合经营、收益和风险共享等途径来实现对风险的分担。总之,建筑公司面临着十分复杂的财务风险,对其进行有效防范意义深远。文章针对建筑公司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风险回避、控制和转移的措施,以便于最大限度降低建筑公司财务风险,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美青.试论建筑企业内部审计与财务风险管理[J].中外企业家,2016,(17):80,84.

[2]刘永麟.新经济环境下企业集团财务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研究[J].经济师,2015,(11):109,111.

[3]潘伟强.探讨建筑施工的财务风险及对其防范[J].财经界(学术版),2014,(19):183,185.

投资理财途径篇3

[关键词]马克思与凯恩斯解决经济危机途径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B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1-0061-02

本世纪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已经发展成为百年不遇的全球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危机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现有解决经济危机途径的深刻反思和重新探索。最具代表性的经济危机理论研究者马克思与凯恩斯虽然都承认资本主义必然爆发经济危机,但他们在选择解决经济危机的途径上存在不同。

一、马克思的危机解决途径分析

(一)解决途径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以生产过剩为逻辑起点,他指出:“危机的一般条件,必须用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条件来说明。”[1]马克思分析了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和普遍现象就是生产过剩,进而在分析生产过剩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这种生产过剩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同劳动人民的购买力相比较而言的生产过剩,即相对有支付能力的过剩,称之为生产的相对过剩。“商品的过剩总是相对的,就是说都是在一定价格条件下的商品过剩。”[2]因而这种生产过剩是同支付能力有关的一种生产过剩。

在此分析基础上,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在于其基本矛盾,他指出:“至于专门谈到生产过剩,那它是以资本的一般生产规律为条件:按照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也就是按照用一定量资本剥削最大量劳动的可能性)进行生产,而不考虑市场现有界限或有支付能力的需要的现有界限。而这是通过再生产和积累的不断扩大,因而也通过收入不断再转化为资本来进行的,另一方面,广大生产者的需要却被限制在需要的平均水平,而且根据资本主义生产的性质,必须限制在需要的平均水平。”[3]所以,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而构成现代生产过剩的基础,正是生产力的不可遏止的发展和由此产生的大规模的生产,这种大规模的生产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的:一方面,广大的生产者的消费只限于必需品的范围,另一方面,资本家的利润成为生产的界限。”[4]

(二)具体解决途径

既然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也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那么马克思在解决危机途径的选择上指出:

1.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用公有制代替

正如马克思所论断的那样: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不断纵向发展,私有制将从一开始的促进生产力发展到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与高度发达的社会分工相伴随的最终必然是公有制。只要资本主义私有制存在,经济危机就必然要爆发,资本主义缓和危机的所有办法,“这不过是资产阶级在准备要更全面更猛烈地危机的一种办法,不过是使防止危机的手段愈来愈少的一种办法。”[5]只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才能消灭危机。

2.生产资料全民占有,国家宏观进行管理

让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同时在此基础上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社会生产能在统一指导下避免盲目性,从而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

二、凯恩斯的危机解决途径分析

(一)解决途径的逻辑起点

凯恩斯以有效需求不足为逻辑起点,他认为资本主义会经常不断地爆发经济危机,其原因在于,社会产品的总供给在通常的情况下总是大于总需求,造成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包括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构成了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侧重从经济行为主体的心理角度分析经济危机的原因。他从三方面论述由于市场的投资需求不足与消费需求不足而引发了经济危机的产生。

1.凯恩斯首先认为是资本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造成了市场有效投资需求的不足。

“但我认为,对危机的更加典型的、而且往往是决定性的解释在基本上并不是利息率的上升,而是资本边际效率的突然崩溃。”[6]凯恩斯认为当经济处于繁荣后期时,资本家对投资的预期不再乐观,投资吸引减弱,资本边际效率宣告崩溃,投资需求不足便产生了。

2.灵活偏好规律

凯恩斯认为要解决经济繁荣后期的投资需求不足问题,就必须使银行的利息率降低,而银行的利息率的降低受到灵活偏好规律的制约。灵活偏好规律是指人们出于应付各种不测所产生的谨慎动机以及对未来利息率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投机动机都会带来人们一定的持币愿望的心理行为,凯恩斯分析指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灵活偏好规律是不轻易让渡货币的使用权。所以,要转变这种灵活偏好的规律,就必须提高银行的利息率,人们自然就愿意储蓄。但同时随着资本边际效用递减,高银行利息率吸纳众多储蓄,进一步产生投资需求不足。

3.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决定消费需求不足

凯恩斯认为边际消费倾向会随着人们收入的变化而趋于下降,他指出:“无论从先验的人性看,或从经验中之具体事实看,有一个基本心理法则,我们可以深信不移。一般而论,当所得增加时,人们将增加其消费,但消费之增加,不若其所得增加之甚”,[7]也就是说人们的消费增量不断地小于储蓄增量。究其原因在于人们生来就有偏向储蓄的心理倾向,这样便会引起消费需求的不足。

(二)具体解决途径

凯恩斯在解决危机的途径上指出:实行国家宏观调控。

1.实行国家干预的财政政策

凯恩斯提出通过财政政策达到满足社会的需求管理。通过财政政策对需求的调节从而实现总需求等于总供给。财政政策的主要是在经济衰退与萧条时,政府实行扩大开支和减税。凯恩斯尤其重视政府运用举债支出的办法,主张的财政政策是实行举债支出以弥补财政赤字。

2.实行有效的货币政策

有效的货币政策是通过中央银行来调节货币的供应量,从而影响利息率的变动进而影响社会的总需求。在经济衰退时期为刺激投资要设法降低利息率,在经济高涨时期为抑制投资需求则设法提高利息率,从而达到合理的投资需求管理。

三、马克思与凯恩斯在解决危机途径上的比较及原因分析

(一)二者在危机解决途径上的相同点分析

马克思与凯恩斯在选择危机解决途径上都坚持国家宏观调控,由国家统一指导社会的经济活动。

由于马克思与凯恩斯都认为生产与消费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不可能自动地保持一致,而且二者都承认资本主义必然会爆发经济危机。

(二)二者在危机解决途径上的不同点分析

1.在逻辑起点上有所不同

马克思危机解决途径的逻辑起点是对生产过剩进行分析,而凯恩斯危机解决途径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不足。

由于二者在研究经济危机的领域有所不同: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虽然作为一种经济现象表现在流通领域中的商业危机、货币危机中。但流通领域是生产领域与消费领域的桥梁,也是资本再生产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想要真正揭示出存在流通领域里经济现象的本质,只有深入生产领域去研究才能找出答案。凯恩斯始终研究于流通领域,他认为在流通领域中出现的问题,同样要在流通领域中加以解决,因此凯恩斯的逻辑起点只能研究流通领域。

2.在具体解决途径上有所不同

马克思在选择解决危机的具体途径时指出: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而凯恩斯在选择解决危机的具体途径时指出: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实施有效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由于二者研究经济危机的目的不同:马克思研究经济危机是用来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运动规律,说明共产主义制度最终将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凯恩斯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忠实拥护者,他研究经济危机是为了使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经济危机找到一个合理的、足以令人信服的理由。

【参考文献】

[1][2][3][4]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590页,第603页,第611页,第598页,第595页.

投资理财途径篇4

关键词:医院;财务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0-0137-02

一、实施全面成本管理

实行成本核算,加强成本管理是加强医院经营管理、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同时,对重新构架医院组织结构,优化和改造医疗服务流程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1.医院可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借鉴企业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的成熟经验,制订行之有效的成本管理办法。包括建立成本核算部门和网络化管理,规范科室的收入、费用和收支,建立健全成本制度、成本考核指标体系、成本效益的分析评价体系。

2.在深化科室成本核算基础上,重点做好成本控制。核算成本的目的是控制支出、节能降耗。成本控制可根据定额成本或标准成本以及成本权重,对材料消耗、旅差费、人力、公务费及设备购置实现事前控制,达到盘活存量资产、优化增量资产的目的。对提高医护服务质量,促进科技发展与科技创新,减少病人经济负担进行综合考核。把考核结果量化为成本,从而实现医疗服务成本“全方位”控制。

3.创造条件,开展项目成本核算和单病种成本核算,为医院价格竞争和价格决策提供支持。科室的成本核算是基础,项目成本和病种成本是在科室成本核算基础上进行的较高层次的成本管理。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开展项目成本和单病种成本核算将成为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二、规范医院财务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医院收支规模的扩大,医院的现金流量在不断地增加,要求医院必须实行财务预算管理和资本预算管理。但更多单位的财务预算流于形式,预算编制方法和程序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预算的执行随意性很大,预算约束没有刚性,医院资金运营效率低下。财务预算缺乏刚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编制预算的技术方面原因外,还有两项主要原因:(1)各医院的财务部门只是单位财务预算的具体编制者和被动执行者,而非财务预算的决策者和主动执行者;(2)预算的编制、执行及评价仍是财务单个部门的管理行为,而没有提升为医院的整体的管理行为。因此,预算执行要有时间表,便于监督,同时,还要加强预算执行的分析评价,及时、定期向院领导汇报,做到适时监督和及时控制。

三、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加强医院资产的管理是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

1.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实行货币资金预算及预审批制度,在经过审核后方可支付货币资金,这样可以有效运用会计监督制度,合理控制货币资金的流出。依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医院应广开财源,增收节支,实行医院后勤社会化管理,减少投入,提高经济效益。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有效配置财力资源,尽可能避免在经费使用上的浪费,可根据医院现有状况,建立费用支出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实行科室核算的办法,制订费用支出的计划。

2.财产物资的内部控制。主要从药品、医疗设备、卫生材料、低值易耗品入手,通过财产清查、盘点,合理建立财产物资的计划、审批、采购、领用和消耗的内部管理制度。对固定资产,通过设备科、总务科等相关辅助科室有效施行维修、保养和报废制度。药品应编制进货计划,开展临床药学监督,每月盘点,避免医院药品积压和经济损失。

3.投资建设的内部控制。对重大投资项目实行事先可行性评估,实行招投标的办法,择优采用,最大限度节约资金。

四、防范和控制风险的对策

医院的财务管理过程中须要注意以下事项:

1.认真分析,构建医院财务管理体系,提高医院财务管理系统的应变能力。医院应对财务管理系统的客观环境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和评估,把握其变化趋势和规律,并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和管理方法,不断完善财务管理系统。同时,要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防止因决策失误而产生的财务风险。在决策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各种可行方案要认真分析、评估,从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避免主观臆断。

2.全面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风险意识,保证财务工作的质量。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管理手段进行调节,但还可能存在一些空白,这只能依靠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予以弥补。因为财务管理人员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强化自身约束,提高自身素质和从业水平,对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具有积极意义。有了良好的职业道德,还必须辅以出色的业务水平,这是防范财务风险最重要的内因。因此,财务工作人员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水平,为降低医院财务风险提供保障。

五、处理好几方面的关系

1.要处理好投资与积累的关系。医院投资要从实际出发,分清轻重缓急,统筹规划合理筹措和运用资金,要认识到资本积累的重要性,在具有适当积累的情况下,适度、合理的举债,避免因投资过大,造成资金周转困难,一旦遇到贷款利率提高会导致医院资金周转的困难。

2.要处理好长期发展规划和医院短期经营之间的关系。不但要合理投资,还要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改善职工福利,提高工资待遇。医院领导应充分重视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处理好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会计师们应主动地更新知识,全面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与管理水平。

总之,完善的财务管理能促进医院整体实力的提升,使医院在错综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财务管理工作也必须不断适应新形势,创新除弊,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刘娟芳.浅谈加强医院财务管理的有效途径[J].企业活力,2003,(9).

[2]李玉萍.加强医院财务管理的有效途径[J].中国卫生经济,2003,(10).

[3]李建军.浅议医院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对策[J].卫生经济研究,2004,(5).

[4]李灵.加强医院财务管理的有效途径[J].现代医院管理,2005,(3).

[5]戚风燕.试论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5,(4).

analysisofthecountermeasureofstrengtheningthehospitalfinancialmanagement

YanGJun

(no.1attachedhospital,Qiqihaermedicinecollege,Qiqihaer161041,China)

投资理财途径篇5

【论文关键词】债务化解;内部途径;外部途径;财政拨款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无论是招生规模还是办学实力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势头。然而,由于国家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和高校自筹资金能力有限,高校举债办学成了无奈的选择,高校债务已经成为困扰高等学校日常运转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基本建设大规模扩张是银行信贷融资的直接产物,在为高等学校跨越式发展提供良好物质条件的同时,也导致了高等学校沉重的财务负担。围绕有效化解高校债务,国内外的理论与实务界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这些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中的解决办法,对于进一步探索更多、更有效的债务化解机制、途径和办法、促进高等学校可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将在分析目前我国高校债务问题现状的基础上,探讨高校出现在债务问题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从内部向度和外部向度两个问题寻求高校债务化解的有效途径。

一、我国高校债务的现状

高校贷款在2000年以前还是一个不为公众所熟知的名词,大家听到更多的是企业贷款、个人贷款,可是伴随着1999年高校大扩招的启动,高校贷款、高校债务这些名词开始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里。在这里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剖析。宏观层面上,熊丙奇认为2005年部属高校贷款总额已高达336亿元;杨东平研究发现,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向银行贷款,2005年全国高校银行贷款总额达到了1500-2000亿元;厦门大学邬大光教授认为,全国公办高校贷款规模实际高达,2000-2500亿元;从微观层面上中国高校债务排行榜公布前十名:吉林大学欠债30亿元,自曝债务把自己推到了风暴中心。广东工业大学欠债23亿元,2002年,该校提出招收公办新机制学生,也即高收费学生,增加收入用以还贷,但是2004年,这种做法被教育部叫停;广州大学欠债20亿元,中山大学欠债12亿元;华南理工大学欠债10亿元;南京中医药大学欠债9亿元,详知内情的一些教职工反映,南京中医药大学目前除欠银行7亿多元贷款外,还欠施工方等相关方面2亿元,该校宣传部部长夏登杰透露,学校每年学费收入为1亿元左右,政府年拨款6000多万元;而支付1000多教职工工资奖金一年就要近亿元,再加上其他教学、科研和行政开支,学校只能承受贷款的年利息,无力偿还本金。这些巨额债务已成为制约中国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个别高校甚至无法正常运转,出现“破产”隐患。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将对中国高等教育带来危机,并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我国高校形成巨额债务的原因分析

1.财政投入不足

随着我国财政收入的增加,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从2002年的3.41%、2003年的3.28%,到2004年的2.79%、2005年的2.82%,呈现了逐渐下降的趋势。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我国长期以来财政投入的不足直接导致了高等教育经费的相对短缺,随着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张,资源消耗和资金需要也日益加大,这使得投入与需求间的矛盾更加突出。正是由于这种突出的矛盾迫使高校不得不走向银行。

2.教学教育质量评估带来的负担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规定,假设只达到合格,每新增一名学生学校必须投入:生均教师工资(不包含教辅、行政、后勤等人员)2778元;生均教学行政用房560元;生均图书300元;生均教学四项经费1250元;生均助学金500元,以上6项合计5888元。评估是正确的,但只提要求不拿配套资金,迫使高校举债达到评估标准。有的高校负责人认为应对高校评估“不死也得扒层皮”。

3.政府的诱导

(1)政府鼓励。在政府财政投入能力不足、高校学费上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省教育主管部门会同计划、财政、物价等相关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鼓励公立普通高校利用银行信贷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如教育部2001年7月在《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中就提出:“适当运用信贷手段发展教育事业,合理利用银行贷款”。

(2)配套条件。1999年以来,国家在发放教育国债资金时,都要求地方政府和高校必须给予相应的配套资金,“对配套资金确实不能到位的项目,要视情况,调减资金”。为了得到补助,高校在政府的引导下,只好通过向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来筹集配套资金。

(3)承诺偿还。一些地方政府向高校承诺将在未来协助高校偿还银行贷款,具体的补助方式有政府全额还本付息,高校还本、政府还息以及高校还本、政府部分贴息几种。因此,在只有扩招政策,而无投入之实的前提下,既有政府政策鼓励,又有政府财力支持,并且政府有法不依的情况下,高校大胆地迈出了向银行贷款的步子,并形成了今天的巨额贷款及其他债务。

4.办学成本不断上升。扩招十年来,由于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教师队伍、教学质量、科研水平、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要求逐步提高,加之社会物价指数上涨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使高等学校的办学成本和人才培养成本不断增加。

5.超标准、超规模建设。个别高校为了吸引生源,在校园建设中贪大、贪新,追求高档化,也不合理地加大了高校的债务。

三、高校债务化解的途径

本文以高校权限为标准,将高校负债的化解途径划分为两个向度:内部向度和外部向度。所谓的内部向度的途径主要指在高校权责范围之内的财务、管理等化解措施;所谓的外部向度的途径主要指高校权责范围之外的政府宏观调控、社会融入等解决途径。

1.债务化解的内部途径

(1)强化高校法人责任和权利意识。如果高校的巨额债务几亿、十几亿的贷款动辄由政府财政“买单”,这样会助长高校增加贷款的冲动,不利于形成自我约束的机制;同时对那些自我约束比较强、没有形成贷款坏账的学校而言显然是有失公允的,将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因此,我们要借鉴国外高等教育运营中的经验,真正确立地方大学的法人地位,落实高等教育自,明确责任和权利对应的法律关系,即要求陷入债务危机的高校,政府财政对学校不再承担无限责任,促进地方高等教育、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均衡发展。

(2)加强资金风险控制。高等学校要切实履行重大决策要集体决定的制度,在申请贷款前,要充分评估未来还本付息的能力以及可能带来的风险,把贷款的余额限制在可控范围内。

(3)加强成本核算,增强增收节支意识。解决高校贷款问题还应综合考虑其他渠道和途径,如对闲置不用的教学仪器设备,可以通过一定渠道进行转让,对于因学校经费紧张而急需的场地设施等,如部分教学科研、办公用房需求可以通过市场租房方式予以解决,以减轻财政压力。

(4)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考核制度。要把高校债务情况作为干部任期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领导干部目标责任制考核、经济责任审计和离任审计范围,对擅自举债、对国家财产造成损失的,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5)将来可考虑借鉴国有大中企业的做法,逐步在地方高校中引入总会计师制度,加强内部控制,确保高校资产安全、债务可控。

2.债务化解的外部途径

(1)财政拨款

针对我国财政收入的增加,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不但没有提高,反而逐年下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拨款相脱节。按政府部门职能分工,教育发展计划由教育部门编制,最后纳入同级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教育经费预算由财政与计划部门编制,最后纳入政府财政预算。

(2)政府贴息

政府贴息贷款即高校负责偿还贷款本金,政府每年把部分教育基本建设拨款改为贷款贴息专项资金,按照一定比例对高校贷款项目进行贴息,尤其是对高校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及教学设备等教学基本设施的贷款项目进行全额贴息的一种措施。它是短期内减轻高校负债办学的巨额贷款利息负担,帮助高校转入自行还本、逐年减息的良性发展轨道的一种高校负债的化解方式。

(3)土地置换

土地置换,是指通过土地功能布局调整、土地整理等各种过程和行为,而使不同权属之间、不同用途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的土地进行交换配置的情况。我国高校面对如此巨额的负债,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在经费投入上短期内不可能有太多增加的情况下,应注重挖掘高等教育自身的潜力,激活各类可利用资源,高校的土地置换就是其中一种十分有效的措施。

投资理财途径篇6

关键词:合理避税;税收的优惠;个人收益

合理避税就是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以合法的手段和方式来达到纳税人减少缴纳税款的经济行为。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寻求合理、合法的避税途径,是经济社会中维护个人权利和义务,实现理想财富追求的一个有利条件。在积极纳税的同时,找到合理避税的途径对于广大的工薪阶层纳税人来说都非常现实,很有必要。利用正当的个人合理避税而不是偷税漏税,一方面从维护纳税人的自身利益出发,充分研究税法,通过合理避税来提高实际收入是纳税人应享有的权益,可以显示个人精打细算的理财能力;另一方面如果懂点避税方法,通过合理合法手段合理规避税收,使家庭的综合理财水平有所提高,节省开支,从而就增加了个人收益和家庭财富。按法律规定该缴的税一定要交,不该交的税也不应多交。合理避税就是游走于国家税法之间的合法行为,尤其是在实行分类税制的我国,懂得合理避税,对于个人理财,至关重要。本文着重讨论2011年6月30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个人合理避税方法进行探讨。

一、精心安排个人投资理财,避税有方法

一个好的理财项目是由净收益、风险决定的,而税收高低很大程度也决定着净收益高低。掌握正确的避税方法,选择不同的投资方案,精心安排个人投资理财,不仅避税,还能获得很高的收益。因此了解恰当的避税方法,对于精心安排个人投资理财就显得十分重要。

投资理财途径篇7

因一时冲动,投资者在未深入了解理财产品风险的情况下,就稀里糊涂地签署理财产品协议书等文件后,并掏钱买了理财产品。但是,一年下来,当投资者去银行兑现收益的时候,却可能出现事与愿违的情况。有时理财产品可能达不到理财经理承诺的收益,有时甚至出现亏损。

2013年1月,有部分投资者投诉建设银行上海分行,称在去年通过建行购买其代销的建信证大金牛增长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如今账面浮亏超过50%。建行代销的该信托计划投资门槛为300万元,投向为定向增发类项目。这是一款由建信信托发行、证大投资担任信托资金投资管理的信托产品,总规模4亿。虽然在推销宣传中,该产品的预期收益可达20%以上,但截至2012年6月,浮动亏损却高达34%。该产品投资的5只股票全部亏损,跌幅远超同期大盘走势和行业走势,这引发了投资者极大不满。

其实,理财产品的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银行应履行告知义务。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投资者的风险教育。在这方面,可以借鉴证券业对投资者进行风险教育的经验。从2000年开始,证监会开展了持续不断的投资者教育活动,通过介绍投资新品、揭示市场风险等多种途径,从而增强投资者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树立正确投资理念,分清市场主体责任,确保证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持续不断的风险教育,收效良好。

投资理财途径篇8

关键词:财政投资支出经济发展作用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不断进步,投资乘数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财政投资支出在整个财政支出中均具有突出的贡献,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本文现通过分析1980~1998年的相关数据,对财政投资支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作如下探讨。

1、财政支出概述

1.1财政支出的含义

财政支出指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同时对国家各项事业进行宏观调控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和手段,政府安排、供应、使用及管理所掌握的财政资金的全过程是其具体体现,它对财政资金的规模、结构、流向及用途进行了切实的反映[1]。

1.2财政支出的分类

1.2.1按支出是否用于经济建设分

依据是否用于经济建设,财政支出分为生产性支出和非生产性支出。前者指政府在生产经济建设上直接应用的支出,比如,基本建设、农林、工业交通部门支出等;后者指政府没有在生产经济建设上直接应用的支出,比如,财政补贴、公检法司、转移性支出等。

1.2.2按支出是否有偿分

依据是否有偿,财政支出分为有偿性支出和无偿性支出。前者又称财政贷款,是对用款单位的财政资金进行借贷,使用期满后在偿还本金的同时向其支付相应的利息,一般情况下该利息较低,比如,政府会将一些财政资金设立起来,如果企业符合条件,则可以申请低息贷款,从而对企业发展进行一定程度的扶植;后者指政府直接向用款单位拨付资金供其使用,而用款单位无需偿还的支出,通常情况下,这些支出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直接应用,且用款单位不具备偿还能力,比如,人大等机构。

1.2.3按支出的经济性质分

依据经济性质即是否在商品和服务交换中直接参与,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前者又称消耗性支出,其购买的商品和服务主要用来对日常运作进行有效的支持和项目投资,比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投资拨款等,该项支出使政府实现交换商品和服务的途径变为通过所掌握的资金和微观经济主体,通过这些购买行为,政府实现国家职能的需要得到了有效的满足;后者是一种转移支付,财政资金的性质是单方面的、无偿的,是政府无偿授予下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的单方面的实物或货币,而不是政府直接需求的商品和服务,比如,社会保障支出、国债利息支出、财政补贴支出等,特别是社会保障类转移性支出,使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再分配,有效保证了社会公平。

1.2.4按国家职能分

依据国家职能即支出的费用类别,财政支出分为经济建设、科教文卫、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及其他支出。经济建设支出包括许多类别,比如,基本建设投资支出、地质勘探费、城市维护费、支援农村生产支出等;科教文卫支出也包括多种类别,比如,文体广播事业费、科学科技事业费、教育事业费等;公共服务支出主要用来满足政府部门的日常运转,比如,行政管理费、外交外事支出、国防支出等;社会保障支出同样包括很多类别,比如,卫生经费、社会保障补助支出等;其他支出包括政策性补贴支出等[2~5]。

2、财政投资支出概述

2.1财政投资支出的含义

财政投资支出是一种集中性、政策性投资,指政府为了获取一定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在国民经济诸部门应用从国民收入或社会产品中筹集起来的财政资金的行为。财政投资支出是财政支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积累资金的主要目的[6]。

2.2财政投资支出的作用

财政投资支出在任何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形态的国家中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极大地促进着经济均衡、持续、健康发展。财政投资支出能够对市场失灵的现象进行有效的克服,优化配置社会资源,在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调节财政投资规模等方面均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财政投资支出还能够有效引导私人投资,通过财政直接投资或参股等形式在某些行业投资,对本国私人部门资本及外国资本的投资方向进行有效的引导。农业、基础产业等领域是财政投资支出的主要方向[7]。

2.3财政投资支出的分类

依据投资性质,财政投资支出可以分为生产性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依据投资部门构成,财政投资支出可以分为公共部门投资和国有资本投资[8]。

2.4财政投资支出的范围

通常情况下,财政投资支出由下列六部分组成:wZ(预算外基建支出)、JS(基本建设支出)、JF(简易建筑费)、wC(城市基础设施支出)、QZ(企业挖潜改造支出)、tZ(财政投资支出)[9]。1980年~1998年我国财政投资支出的构成和增长率情况如表1所示。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90年代以前,所占比重最大的是wZ;90年代后,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所占比重最大的变为QZ,同时,wC和JS的比重也呈现上升趋势。这就告诉了我们财政投资支出的结构变化和发展方向,从绝对数上来看,这项财政支出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

3、财政投资支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1财政投资支出对经济“质”的影响

3.1.1财政投资支出对自然垄断行业的影响

市场失灵的一个必然后果就是自然垄断,由于大企业具有较低的成本,因此通常情况下能够在就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从而导致垄断的形成。此外,如果专用设备是该行业的固定资产,那么该行业一旦引入相当数量的投资就无法撤出,导致沉淀成本的形成,潜在竞争者给予该退出壁垒存在以充分的重视,不愿加入竞争,使垄断者进一步巩固了其垄断地位。垄断者获取垄断利润的主要途径是提高价格、限制数量,严重损害了社会福利,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3.1.2财政投资支出对基础产业财政投资的影响

基础产业是一国经济运行的基础部门,支撑着一国经济,对工农商等直接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均为基础产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基础设施能够将共同生产条件提供给整个生产过程。其他生产部门生产和再生产时必需的投入品就是处于上游生产部门的基础工业所提供的产品,能源和原材料均属于此类。大多数情况下,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均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同时具有较长的建设周期和较慢的投资回收效率,通常情况下私人部门没有能力介入,也不愿意介入,从而导致国家财政投资支出成为其资金来源的主要途径。

3.1.3财政投资支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不断进步,知识经济时代逐渐来临,其主导产业为高新技术产业。该产业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和资金投入、较高的投资成功回报率。由于单个企业具有有限的资金和过大的投资风险,因此不适合作为投投资主体出现[10]。目前,一个较为理想的途径就是对国际经验进行有效的借鉴,将具有规范管理的风险投资基金作为投资主体建立起来。财政税收政策应该从多方面支持和促进风险投资基金的发展。但是,由于私人资本力量有限,政府仍需要直接投资特殊的尖端科技产业,比如,航天、遗传工程等。

3.1.4财政投资支出对农业的影响

农业是作为一个生产部门极为特殊,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从农产品供应来看,气候及其他诸条件均影响着农业的发展,农业具有极大的波动和极为明显的周期性,但是,社会却有着相对稳定的农产品需求。农产品供给的不规则波动和需求的相对稳定之间的矛盾导致农产品供求关系不稳定,从而导致农业部门的生产处于长期的不稳定状态。为了使农业稳定,从而使整个国民经济稳定开展,农业部门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必须要有政府的参与和接入,在政府管理中置入农业的发展。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以水利为核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教育和培训等是财政对农业的主要集中投资范围,该领域具有较大的投资量、较长的投资周期、较广的牵扯面,也不易分割投资后产生的受益,因此分散的农户不可能也不适合独立进行,政府财政投资支出是必须和必要的。

3.2财政投资支出对经济“量”的影响

在“量”方面,财政投资支出对Gnp(国内生产总值)绝对值的影响是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首先对财政投资支出对GtZ(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对GtZ对Gnp的增长的贡献进行分析,来对财政投资支出对Gnp的增长的贡献进行有效的说明。由于政府不同时期主观意志及政策变化会对系统外生变量投资变量造成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因此将两个政策变量引入以下线性回归分析中。1980~1998年的Gnp、GtZ、tZ数据如表2所示。

3.2.1财政投资支出对GtZ(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

运用上表数据,线性回归分析财政投资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额,可以得出:GtZ=-360434.97+14.3745tZ-308667.99e1(-5.6534)(17.7467)(-5.0432)R2=0.9603F=218.8969Dw=1.8989(e1为政策变量)。1985年、1988年的财政投资支出站社会固定资产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总额增长很快,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1985年开始全国经济大调整;1995年、1998年wC呈快速增长趋势,增长速度正常,而1995年,wZ呈快速下降趋势;1997年,财政投资支出绝对值随着wC的下降而下降。从上面的回归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出,固定资产投资每增长14.37个单位,财政投资支出就要增加1单位,这充分说明了财政投资支出极大地牵动着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3.2.2GtZ对Gnp的增长的贡献

运用上表数据将GtZ和Gnp的线性回归模型建立起来,由于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来说,固定资产投资总是滞后的,因此可以得出:Gnp=-75385.757+5.7618GtZ(-1)+1018002.7e2(0.6741)(39.5475)(4.2977)R2=0.9894F=796.1282Dw=1.8052(e2为政策变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Gnp每增长1.75个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就要增加1个单位,而这1个单位的固定资产投资,获得的途径是只需要当年财政投资支出的1/14.37个单位。由此可见,在经济发展的“量”的方面,财政投资支出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财政投资支出作为一个政策工具,对经济发展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应该促进财政投资支出倾向于促进教育、鼓励研究和开发等方面,同时有效改变过去只重投资规模、忽视投资效率造成经济建设只求速度不求效益的普遍现象,从而促进财政投资支出产出效应的显著提升,将财政投资支出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有益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陶雨花.论我国公共财政条件下的财政投资支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03):231—232.

[2]陈志新.关于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公共财政投资管理体制的研究[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38—39.

[3]郭庆旺,贾俊雪.财政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10(04):40—47.

[4]董继华.我国政府投资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及调整思路[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4):24—26.

[5]庞瑞芝.财政支出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12(03):14—16.

[6]苏明.政府财政投资的定位及其投资方向和重点[J].经济研究参考.2012(85):65—66.

[7]谢贤星.公共财政投资的方向与政策[J].经济研究参考.2008(63):12—13.

[8]苏明.我国中长期财政投资的方向与结构[J].管理世界.2011(02):2—13.

[9]李雪松,冉光和.财政分权、农业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J].农业技术经济.2013(01):86—94.

[10]石月.中国式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来自县域的实证研究[J].中国外资.2013(06):63—64.

投资理财途径篇9

(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摘要:完善和加快城乡资本流动是解决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资本问题的关键因素,文章从我国城乡资本流动的动因、城乡资本流动的阶段与资本流动模型等方面探析我国城乡资本流动理论,并进一步探析了我国资本流动的历程和资本流动途径。

关键词:城乡;资本流动;城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29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5-0049-02

收稿日期:2015-02-03

作者简介:贺世红(1970-),男,湖南益阳人,硕士,广西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应急物流管理。

“十三五”期间,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将是我国的一个常态。当前,在我国农村市场拥有较为丰富的人力、土地、农业和矿产等多种资源,却缺乏使资源优化配置的资本,所以解决农村市场资金来源问题是解决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当中的核心问题之一。而在城市,我国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积累了相对充裕的资本,城市资本成为了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重要资金来源。所以,对我国城乡资本流动情况的探讨和分析对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城乡资本流动理论探析

从理论上来说,城乡资本流动其实就是资本在城市和农村两个区域之间的流动,从本质上来说属于资本区域流动的范畴,可以借鉴国际资本流动和区域资本流动的相关理论来从理论上探析城乡资本的流动。主要借鉴的相关理论有:

1.城乡资本流动动因

城乡资本流动的动因即城乡资本动力,国际资本流动理论认为:资本投资者获得高额利润是资本流动的主要动因,其次还要充分考虑到投资者的风险规避和个人投资偏好等因素。其中主要可以借鉴的理论有:一是olin(2001)的国内资本和国际资本流动原则一致性理论。他认为地区间劳动力和资本的流动就像商品流动一样,将会使资本流动地区的价格趋于一致,而且资本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间流动,只能以商品和劳务的形式流动。这为我国城乡资本的流动提供了理论基础;二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法则。他认为,资本为了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资本会从边际产出低的一国向边际产出高的一国流动。从这个理论出发可以从理论上探析我国城市和农村两个区域各自的比较优势,促进城乡资本在两个区域优势领域的自由流动。

2.城乡资本流动阶段

城乡资本流动在我国城乡建设的不同阶段应该有不同的特点,弗里德曼认为,资本流动的力度与方向与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他把经济发展阶段分为:前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成熟阶段和空间经济一体化阶段,在前工业化阶段,社会生产以农业为主,要素流动较少;工业化初期,少数地区经济发展条件较好,投资收益率较高,生产要素会向这些核心地区流动;工业化成熟阶段,核心地区的生产要素会高度集中,边际收益率逐渐降低,生产要素开始向边缘地区回流;空间经济一体化阶段,生产要素在特定的区域内会全方位流动,生产要素会重新回到相对分散状态。由此我们可以根据我国不同区域工业发展的不同时期,探析我国资本城乡流动的区域。

3.城乡资本流动模型

从理论上探析我国资本流动,应该要建立适合我国城乡资本的流动模型。国际和区域资本流动模型可以借鉴的有:一是韦伯的区域资本流动模型,他认为资本倾向于流向高利率区域,但资本流动不一定能保证利润率均等化。从长期来看,政府投资与资本的回报率没关系,而是取决于区域基础设施需求和发展政策;二是temple认为,由于落后地区在基础设施、政策法规、劳动力素质和市场规模等问题,会给资本带来较高的风险,所以资本一般倾向于流向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条件好的区域;三是Lopez-mejia研究发现,发达国家是主要的资本流入和流出国,而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流动则集中在新兴市场国家,也就是说,资本流动具有地理空间特征。

二、我国城乡资本流动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在我国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我国城乡资本流动呈现出了不同特点,我国城乡资本流动从财政渠道来看主要经历了一下几个阶段:

1.财政资金净流入农村阶段

从我国城乡发展历程来看,自1950年—1978年的近30年之中,农民自身没有资金投入,财政一直是我国农业的主要投资者,投资主体主要是国家和集体,财政支农资金合计1577112亿元,其投资比重占到10%左右;但从“六五”时期开始,国家对农村的投入力度明显减少,只占到投资比重的5%左右,在1978—1984年间,通过财政渠道净流入农村的资金累计418149亿元。总的来说,这一时期,资金是净流入农村的,通过这些投入既改善了农村当年的生产条件,也为往后的农业发展积累了潜力。

2.城乡资本流动均衡阶段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战略以工业和城市开放为主,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资明显不足,与此相对照,国家财政从农业中获得的收入则明显增加,从1985—1989年间,5年累计净流出488132亿元;从1978—1989年总体情况来看,农村市场流入与流出的资金大致相抵,流出略大于流入。

3.财政资金净流入城市阶段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特别是1992年以后,国家政策进一步偏重工业和城市,农村部门几乎开始纯做贡献了。据统计资料显示:从1990年—1998年,通过财政渠道农村资金净流失累计达7670亿元。形成了农村资金外流,城乡差距拉大,农村资金进一步外流的局面。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统筹城乡发展以来,国家开始加重对农村部门的关注,但城乡收入差距还是在扩大,城乡收入比从1978年的2.57倍扩大到2010年的3.33倍。

三、我国城乡资本流动途径

从我国经济发展历程来看,我国城乡资本流动的途径主要有一下几条:一是财政途径。财政渠道主要是国家从农业、农村的收入和国家财政用于农业、农村的支出,这是我国从战略层面调控城乡资本流动的主要途径;二是金融渠道。其主要的流动方式是通过储蓄的流动性,即金融机构在农村吸收存款而用于城市发展和农业贷款。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存款不断增加,但这些金融机构用于农业的贷款比例却不断下降;三是价格渠道。价格渠道就是通过农产品和工业产品的价格比价来实现城乡之间的资本流动。

参考文献:

[1]彭晓辉.“卢斯科之谜”与中国城乡资本流动[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3).

[2]靳凤林.城乡资本公平流动的三维审视[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1).

[3]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43-70.

[4]olin.inter-regionCompetitionforFDi[J].CmpoworkingpaperSeries,2001,(4):100-105.

[5]webber,m..Ratesofprofitandinterregionalflowsofcapital[J].annalsoftheassociationofamericanGcographcrs,1987(77):63-75.

[6]martintemple.Regionaleconomics[m].themacmillanpressLtD,London,UK,1994:45-51.

投资理财途径篇10

私募基金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契约式、合伙式和公司制。目前采用较多的是有限合伙制,这种人合性的组织机构具有更多的“人”的灵动性,且美国等国家的操作也已经有惯例可循。而公司式是一种发展方式,也为很多大的投资银行所采用、甚至将公司或基金予以上市,二者各有利弊,目前还很难分辨孰优孰劣。

相比公募的优势明显

投资途径广泛,不仅可以投资股票、基金等,还可以投资于期权、期货,甚至是未上市的股权、产业项目等。当然,由于基金管理人投资理念的不同,可能使得每支私募基金的特点更明晰,以“精准”取胜、以“特色”取胜,而非以“多”取胜。投资限制少,管理人更灵活。管理人不必遵循比例限制,持有期限的限制,投资组合的限制,也无需进行详细的公众披露。管理人可以更自由的作出投资决策,可以根据市场情况或融资对象的情况随机应变,获得高回报的可能性也就越高。另一方面,“小圈子”的募集对象不仅使投资者会挑选管理人,在一定程度上管理人也在挑选投资者。只有那些投资理念相同、风险承受能力匹配的投资者才能加入私募的行列。因此,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与公募相比普遍要高,也给管理人更大的发挥空间,高风险也往往提高了其带来高收益的机会。

总体资金量通常相对较小,“船小好掉头”,且不易引起市场关注。

有限合伙制的方式更容易激励管理人,尤其是管理人以一定资金入伙时,往往此部分资金会成为亏损首当其冲的部分,从而更容易形成管理人与投资者“共荣共损”的利益共同体,有效地形成了对管理人的激励机制。

“私募”的优越性

有鉴于上述“私募”的优越性,具有足够资金实力的投资者如果想加入私募,则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投资理念的配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投资理念,参与私募更应当选择与自己投资理念匹配的基金。投资理念反映在实务中主要应关注:投资途径、投资种类、投资目的等。当然,也包括管理人本人的个人偏好。投资理念是一个虚的概念,投资者应通过与管理人的沟通体会双方的理念是否相同或匹配。当然,风险承受能力是否匹配也是重要的一环。

对管理人的了解和信任

对于私募基金来讲,管理人是一只基金的核心,是决定该基金成败的关键,而管理人与投资者之间实际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投资者加入一支私募基金,必须关注管理人的能力、水平、职业道德等因素,只有在对管理人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参与,才能保证双方理念的符合、基金的稳定,从而使投资目的更好的得到实现。

知情权的行使

虽然私募基金不必像公募基金那样履行严格的信息披露责任,受到监管部门的严密监管,但投资者依然可以依据约定行使知情权,对投资情况予以了解,通过退出机制等途径有效地掌控自己的财产。

目前,国内确实没有以“私募”命名的法律法规,但实际上《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第十条已经规定:“商业银行在综合理财服务活动中,可以向特定目标客户群销售理财计划”。因此,即便是商业银行也有权开展综合理财计划,并没有排斥将“特定目标客户群”作为特定募集对象。因此,目前对“私募”最大的法律空白非该业务能否开展,而是在于以何种方式开展、投资途径能否实现多样化、能否实现私募灵活性的特点,以及国内是否具备足够能力、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的管理人(投资经理),能否真正发挥私募的优势、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产品满足投资者的需求。

徐中孟中国人民大学民商法学博士生,

著有《大陆合同法规》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