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现状及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07:04

农村教育现状及分析篇1

关键词:农村体育;教学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摇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005-02

农村体育教学在中国的农村经济建设进程中具有十分关键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建设和谐社会下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环节中的主要构成部分,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好农村体育教学工作对于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培养其良好的体育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体育的教学现状

目前阶段我国在农村体育教学的建设进程中仍然处于萌芽发展阶段,其建设质量水平整体性偏低,由此会直接限制了我国农村体育教学的实质性发展,受到了各方面的阻碍影响,其中农村学校最突出的特点是体育设备设施与教师队伍人员严重不足,这是限制农村体育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以下是作者对此现状的具体分析。

1.体育教学的认知不足。对农村学校体育的认识,目前仍处在较低水平的社会意识层次上,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因种种原因受到了严重阻碍。因而对于农村的体育教学还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的深入认识。根据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水平状况的相关调查显示,尽管是家长或者是学校的教师都普遍存在着向学生灌输一种现实性的观念,这观点为只有通过考上大学才可以脱离农村,因此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只出现重点科目的教学课程,然而往往都忽略了体育教学。有90%的农村学校仅仅为了确保升学率的提升,将体育课程与全部课外活动时间都集中到重点科目上,甚至毕业班的体育课完全取消,从学生家长到学校教师形成不成文的规定。这样学生们锻炼时间连进行课外活动的时间都不能够保证,由此一来农村体育教学在整体性教学进程中通常是被忽略的,甚至会被认为是不需要开设的学科教育。农村学校的领导层大部分都是在中国传统模式教育制度下长大的,受到应试教育的实质性影响根深蒂固,进而对体育教学的实际工作有所忽略,研究不够到位,同时学校领导层通常认为体育课程仅仅是提供学生玩耍的机会,这样为导致农村体育教学出现很大的障碍。

2.学校体育发展的经费不足,设备设施严重缺乏。因为农村体育教学的投入经费严重缺乏,导致教学设备设施也出现严重缺乏的状况,根据相关的调查表明:条件较好的农村学校在一个学期开学期间新型教学器材经费只有大概1000元,更不用说偏远山区的农村学校,就连一块一般的课用垫子都是无法配备,大部分农村学校对于体育教学设备设施基本上是无法承担的,更谈不上优化改善教学设备设施。然而,如要体育教育在学校内获得较快发展,发挥体育在培养、塑造健康人格等方面的诸多作用。既需要加大国家、地方、学校这三者对体育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还需要一个将这些经费合理、高效利用的渠道。学校经费的不足和体育器材的匮乏极大地制约了农村体育教育的发展。

虽然部分学校增加了一定的体育器材数量,以满足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以此同时,经费的缺少还使得学校的体育设施不能得到补充,已经破损严重的器械得不到及时修理维护,因此学校理应增加对体育教育的关注,完善体育运动场地及相关设施这一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活动开展的基本保障和必要条件。

3.体育师资队伍人员不足、工作积极主动性欠缺。农村学校对于体育教师人员配置的关注度不足,使得专业体育教师的资源处于贫乏的困境,在一个生源达到接近1000的学校,平均20个教学班级仅仅配备了3名以内的体育教师,同时这学校属于条件较好的学校,其他的任课老师均是外聘形式的兼职体育教师,这部分兼职教师缺乏专业学校的专业化技能培训,教学质量水平无法到标准水平,同时学校在评选优秀教师或者骨干教师时,体育教师一般都会在评选名单之外,正是由于农村体育教师始终无法受到重视,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会出现懒散、缺乏积极主动性、缺乏工作热情、上课过程敷衍了事,甚至有部分体育教师在课堂之外开展第二职业的工作。

二、农村体育的教学对策

1.严格根据规定实行体育教学工作。教育局需要构建完善形式的体育教学研究小组与有关的体系机构,设置关于加强农村体育教学建设的政策性文件,加大对农村体育教学工作过程的监督管理力度,保证农村体育教学的实际工作质量状况,提升农村体育教学的具体管理水平。

2.加大对农村体育教学的宣传力度。农村学校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方式宣传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比如各个农村的宣传栏目、广播等各种具体形式,使得学生家长可以充分了解到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能够大力支持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使得更多的社会群体可以关注到农村实际的体育教育状况,最重要的应当是学校领导层与学生家长要转变以往的旧式观点,对农村的体育教育工作给予大力地支持。

3.加强体育教育师资队伍人员建设。农村学校应当提供专业体育教师更广阔的上升发展空间,同时需要提升专业体育教师的薪酬待遇,向社会广泛地征集各方面的专业人才,不断稳定专业体育教师的师资队伍人员,学校需要大力鼓励专业体育教师参与实际的教学培训,促使专业体育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提升自身的学历水平,从而可以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促进农村体育教学的改革发展。

4.从多渠道扩展体育教育投入经费。根据农村当地的实际状况实行多渠道方式的体育教育投入的资金筹集活动,大力动员社会企业与群众的集体力量集中筹集建设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设备设施,根据学校的实际状况设置出一系列政策性文件,能够合理有效地利用各方面资源,在确保教学质量水平的同时应当节省经费开支,从而改善农村学校体育设备设施的现状。

充分结合农村体育教学的具体状况,需要将各种类型体育运动项目的体育教学器械达到标准化的教学水平,比如篮球场地、足球场地、田径场地等方面,还需要一段较长的建设时间,利用学校相应的实际地形环境,不但可以节约教育投入经费与有限的教学资源,学校需要鼓励全体专职教师队伍人员与学生共同努力,充分使用有限形式的教学资源设置符合教学的简易器械,从而可以形成农村体育教学的办学特色,这才是农村体育教学的生存发展道路。农村体育研究应突破原有研究界限,使所研究结果能应用于改善农村体育现状的实践当中,健全农村体育服务体系,增强农民体育意识,增加农村体育人口。

参考文献:

[1]付太山.建设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中发展农村体育文化探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0,(3).

[2]侯东雷,梁春辉.河北省农村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家,2011,(03).

[3]石东波.浅谈农村体育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11).

农村教育现状及分析篇2

沂水县龙家圈中心小学何文华

中央8号文件之后,在全国教育系统当中引起强烈反响,得到教育系统全体师生的衷心拥护。中央专门召开了工作会议,研究部署落实中央的这一重大决策。8号文件的和工作会议的召开充分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高度重视,也为我们今后教育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增添我们进一步加强学校素质教育,搞好学校德育工作的信心和决心。而作为农村德育工作的先锋队伍——少先队工作更是如鱼得水,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然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农村少先队工作也不断向前发展。但是与城市相比,农村少先队工作整体上还很薄弱,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随着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当前农村少先队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一、当前农村少先队工作现状与分析

我们党历来重视团队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在加强少先队工作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更是不容否定的。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但我们的农村少先队工作却未能及时调整思路,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没有适应时代的发展,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陈旧落后的教育思想仍占一定地位,影响少先队工作的先导性。

(1)重智育开发轻德育培养。目前许多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学,由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评价一个学校好坏,总是看这个学校重点高中录取了几个,学校升学率怎样,因此学校评价学生也是只要读书好、分数高,那么你就是好学生,而对于少先队工作,则是嘴上喊得高,行动上却可有可无。更有甚者,不少中学根本没有建立少先队组织,仅建有一个徒有虚名的团组织,这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活动需要的。

(2)重纸上谈兵轻实践活动。近几年来有关少先队工作方面的理论虽是层出不穷、百花齐放,特别是创新教育理论更是异彩纷呈。然而这些都是在纸上谈谈而已,冷静的思考一下,这些所谓的理论是那么的空洞,缺乏事实的支撑。在学校的实际教育中,大多数学校还是围绕升学率,以灌输书本知识为主,至于其他方面教育活动几乎就没有实行,多是应付式的玩一些虚假的文字游戏,以应付上级检查、评比。

(二)、随意应急的活动方式仍占一定比例,影响少先队工作的系统性。

(1)重计划制定轻活动开展。少先队工作中虽然制定了计划,但由于目前学校倡导的是“以分数为重,以教学为主”,许多活动因此被搁浅,甚至被取缔也就不足为奇了,直到教育主管部门想起来需要向上级交代一下,这时就忙着应付一番,这样导致了少先队工作的随意性加大。

(2)重形式替代轻内容融合。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学校基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原先少先队工作中所倡导的一些教育理念,思想,方法逐渐被学校教育所接纳,原有的中队活动逐渐被班级活动代替,使得少先队工作的开展成了聋子的耳朵——可有可无,这样也不同程度影响到少先队工作开展系统性。

(三)、单一狭隘的活动范围还很大程度存在,影响少先队工作的开放性。

(1)重纵向发展轻横向联系。一个农村未成年人,除了家庭生活的周围环境之外,就是小学、中学、高中、大学。忙的是升到高一级的学府,几乎与外界没有什么联系,至于外面的世界究竟有多精彩,那只能等到毕业后走上社会才能晓得。因此,许多学生从小学到初中阶段所谓参加少先队就是脖子上多了一条红布而已,至于少先队社区活动,那是提都不要提的。

(2)重书本知识轻社会实践。对“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教育,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在书中都能触及到,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却不懂得屈原到底是谁,龙的传人是什么意思,以至于思想教育流于形式,失于空洞。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状呢?通过分析,不难看出,产生如此现状主要有以下原因:

(1)思想认识上存在障碍。虽说第五次全国少代会以来,少先队的工作思路已很明晰:全队抓基层,全队抓落实。但从目前基层来看,不少基层少先队干部对于为什么要全队抓基层,全队抓落实理解的不够,

思想上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加之学校对少先队工作不是那么的支持,学校领导要忙于提高教学质量而忽视少先队工作的重要性。导致少先队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2)少先队工作经费的缺乏。少先队工作在农村,由于乡镇的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因而对于教育的投资也就不言而喻,而少先队的经费的落实上也就自然的存在差异,许多辅导员老师由于缺乏经费,无法进行一些哪怕是很小的队活动。这在不同程度上也影响了少先队活动的开展。

(3)少先队工作理论体系尚不完善。目前虽说中央对少先队工作非常重视,在8号文件中对少先队工作做了指示。随后全国少工委编写了《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试行)》。但对于少先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不健全、不系统,尚处在研究探讨阶段,还未能形成一套较为完整而科学的少先队工作理论体系。

二、改进农村少先队工作的对策

目前农村少先队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加强少先队工作中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认真学习《纲要》,加强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试行)》对辅导员老师来说是一场及时雨。许多大中队辅导员老师目前正为究竟如何开展好少先队的各项活动犯愁,全国少工委推出《纲要》,而《纲要》对少先队的各项活动有了明确的规定,它的主要内容就是“分年级工作内容”。因此我们按照《纲要》就能很快切准活动的要求及活动的内容。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是选拔一些骨干老师,把他们充实到辅导员岗位上,并对辅导员老师进行培训,让他们熟悉《纲要》要求,并能结合学校或班级实际开展一系列活动,如少先队品牌活动,从而使辅导员老师能够很快从思想上认识到少先队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少先队工作的基本内容及其方法,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教育。

(二)与校园文化整合,加强少先队阵地建设。少先队阵地是少先队开展各种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而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把少先队的阵地建设与学校的校园文化相结合,可以说是强强联手,少先队的阵地(包括队室、队报、橱窗、广播台等等)既是少先队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又是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许多教育功能往往通过少先队阵地体现出来。因此加强少先队的阵地的建设要与校园文化相结合,这样少先队工作就会事半功倍,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与教育部门沟通,完善少先队工作的教育机能。少先队工作如能争取到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则如虎添翼,我们要争取教育部门把少先队的工作纳入计划中,并且在考评、督导中体现。这样会使少先队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容易被校长教师所接受。少先队的工作开展起来也就顺利多了。因此我门一定要争取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以便更好地发挥少先队工作的机能。

(四)争取多方支持,强化少先队工作的保障。首先,少先队工作需要一定的经费,如能加大少先队的经费投入,则少先队工作开展起来会更加得心应手,所以,争取财政部门的支持也就有这样的必要。其次,少先队活动更离不开各级党政部门的支持,各级党委政府如果重视少先队工作,则我们的少先队工作开展起来就会如鱼得水,少先队的工作就有了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书目:

华耀国《实施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实现少先队文化建设有形化》

全国少工委《关于坚强农村少先队工作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通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同时强调,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少先队是中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占全国总数80%的少年儿童在农村,加强农村少先队工作,服务农村少年儿童成长成才,团结引导广大少年儿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好全面准备,是少先队组织义不容辞的

责任和任务。

此次调研采取分层次座谈访谈与资料分析的方式,选择了镇海正在进行新农村建设中的庄市与骆驼。并对当地的家长,孩子,领导,退休老人进行了调查与访问。并借鉴分析资料,来了解农村新社区少

先队活动的意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寻求对策,提出有利于新农村少先队建设的若干建议。

一、农村新社区少先队现状及其重要意义

1、开展农村新社区少先队工作的必要性

目前农村少年儿童占全国少年儿童总数的80%。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农村少先队工作也不断向前发展。但是农村少先队工作整体上还很薄弱,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有的地方农村少先队组织不健全,少先队大队、中队建设不规范;有的地方农村少先队活动不能体现农村特色,没有“土”气息,“农”味道;有的地方农村少先队活动不经常开展,队员在组织中感受不到快乐,得不到教育;有的地方农村少先队活动毫无特色,农村假日活动更是一片空白。从庄市与骆驼的调查来看,只有30%的地方有少先队组织,当问及学校或村庄有无少先队活动时,也只有37%说有开展少先队活动。总的来说农村新社区少先队工作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形式重于内容、普及面不广、工作开展不扎实、倾向与应付等不良现象。因此,摸清农村少先队的工作现状,加强农村新社区少先队工作,使少先队组织在培养

新型农民的工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必要性十分突出。

2、开展农村新社区少先队工作的必然性

少先队活动是社区重要且富有特色的文化,它是由少先队的性质决定,并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它根植于少年儿童群体,面向未来,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教育性、导向性和实践性。长期以来,少先队组织一直依托学校开展活动,在活动时间和内容方面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竞争的日益激烈,少先队组织单一地依托于学校工作的格局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进程中少先队工作的需要了,突显的弊端日趋明显。这是因为:首先,校内少先队组织活动的时间、空间十分有限;其次,校内少先队组织活动的组织者(辅导员)、工作对象(少先队员)与老师、队员重复,影响了少先队组织特色的发挥;再次,据统计,现在的少先队员一年中有近170天左右的时间在家庭和社区,如何在这段时间里把广大少先队员,特别是家在农村的少先队员组织起来,让他们参加更多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是保证少先队

员健康成长、拓展少先队员工作新天地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开展农村新社区少先队工作的可行性

农村新社区少先队工作的对象是学习、生活在农村的广大少先队员,这个群体的的特点使这项工作

具有十分的可行性。

(1)、传统教育空白。在农村,很少有直观的传统教育基地可供学生参观学习,又没有足够的条件允许学生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凭借课本,教师讲授及学校仅有的图书资源来熏陶学生的效果并不理想。有

许多队员表示,当他们听到或读到革命先辈的故事时,有不可能,不真实的感觉。

(2)、农村孩子闲暇的时间过多。调查统计表明,农村孩子做作业的时间远远少于城里的孩子。诚然,在闲暇时间,孩子们可以有自己喜欢的活动,但这些活动缺乏导向性,因此制约了儿童的健康发展。

(3)、在少先队组织及其活动中,少年儿童还没有获得更多的主动参与的机会。近几年来,在少先队的组织建设和活动内容方面,还不能满足广大队员的愿望。有很多队员反映,少先队干部仍然是由老师

(辅导员)任命而不是由队员选举产生的,显得不平等、不民主。

二、新农村少先队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调研发现,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许多制约其健康、稳定发展的问题。主要

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农民素质偏低,人均收入不高

由于多年政府、社区等机构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加之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渠道变窄。在对部分居民、学生、领导的访谈中我们发现,有90%的人反映周围没有真正的图书室,报刊专列。当问及有无活动场地时,有63%的组织人反映活动场所破旧、窄小。如果设施问题不及时解决,活动能否走上正轨就无从说起。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只有极少的农民经受过专门的教育。据了解,许多家长文化程度仍停留在小学阶段,导致他们对少先队组织的意识淡薄。更关键的是他们本身的收入不高,而社区仅有的少先队组织大多数是„天天青少年宫‟等机构,而这些机构又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收费的标准较高,对农民而言有一定的生活负担,在社区不收费的少先队组织却很少。这

也是间接导致少先队活动不被农民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2、农村缺乏少先队组织,而已成立的少先队组织的组织性不强,活动松散

我们从调查数据上看到,近年来,在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我省各地城市少先队组织建设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不容乐观的是农村的少先队组织建设进程相当缓慢。我们了解到,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是以青少年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校外教育服务机构,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文化建设的新载体,是街道、社区开展青少年服务的工作枢纽和平台,并融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社区青少年校外教育阵地。当问及村庄有无少先队组织或服务阵地这一题的时候,有70%的家长、学生反映周围没有少先队组织,19%反映不知道少先队组织的存在,而只有25%的居民反映有少先队组织。就在社区是否必要建立少先队组织这个问题,有家长(92%),学生(70%)表示非常赞同少先队组织的建立。在少先队活动组织时也只有35%的学生参加,65%的学生对此不了解或未听闻。我们知道,少先队活动的优劣是少先队组织得以生存的关键,而少先队活动的组织性不强,活动松散,直接导致家长、学生对少先队组织的意识淡薄,更为严重地影响了少先队活动的开展。从以上的数据我们也充分地了解家长、学生都非常期待少先队组织的成立,但社区没有针对家长与孩子的期望开展什么实际行动,同时已开展的活动也没有充分的准备,宣传力度不到位。少先队组织只有30%的状况存在,更是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为何少先队组织在农村发展缓慢。

3、少先队组织负责人缺乏,且年龄阶层较高

少先队组织负责人是少先队活动开展的主导者,也是少先队组织的工作中心。能否选择优秀的负责人,是活动得以成功的关键。在被问及谁能够胜任负责人的时候有70%的社区领导反映应该由社区团工委书记担任。但在调访的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目前有62%的社区退休老干部担任了少先队组织的活动负责人,其中女性占80%。我们不难想象,由于活动长期都由社区的老干部,且在老干部中以女性居多,而老人与少年之间有一定的代沟,使得活动开展难度很大。当问到学生在老年人带领下的活动如何时,有80%的学生反映活动以传道重教,突显爱国精神为重,而缺少实践活动。导致许多学生对少先队组织的活动产生厌倦情绪,而渐渐远离。但当问到少年宫的学生时,学生普遍的回答是,活动组织有目的性,规范性,活动开设多方面、多角度,并注重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同时青少年宫开设了小小动手室、静心阅览室、快乐活动室等场所。当问到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少先队活动时有文体(7%)、学习(19%)、艺术(18%)、科技(45%)、娱乐(18%),多数孩子喜欢科技类活动,因其能趣味益脑。从以上两个少先队组织的对比以及从少先队本身的爱好上我们看到,老一辈的许多传统活动已经很难再适应当代的小朋友。在访谈中,许多老干部也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有76%的老人都提到要加强社区骨干制培养,引进大学生,也欢迎众多热血青年的加入从而让少先队组织更具活力,拥有更强的生命力。总之,少先队组织应该由多方面人

员构成,如社区团工委书记,退休老干部,热血青年,家长,学校老师等构成。其中应该以大学生与少先队员为组织的主体部分,退休老干部与学校老师为活动的重要经验传授者以及活动的维护者,热血青年与

家长作为活动的后备军,而社区团工委与党员承担起统筹规划,使活动更具意义,更具活力。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社区已经开始着手这方面工作,并也取得了一定成效,老年比例与去年同期相比也下降了7%,大学生、热血青年比例也开始上涨,同时社区团工委书记也开始重视并承担一部分责任。

虽然这比例相对比较小,但对新农村少先队组织的建设却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4、农村少先队组织需要领导多加重视,并且希望经费渠道能够有所拓宽

经费紧张是本次调查中发现的一个普遍问题,这里既有政府财政投入不够的问题,也有社区自身筹

备资金紧张的问题

当我们问到社区在建设少先队组织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时,依次回答的是经费问题(56%)、安全问题(36%)、阵地问题(21%)、协调问题(18%)。可见经费在活动的开展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问题。我们以经济水平较为发达的宁波市海曙区为例来考察经费问题。区社会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在教委)每年区政府下拨专款208万元用于社区教育,其中用于6个街道1个乡2个镇的专职教育干部的人头费补贴,的标准是每人每月200-300元,如果按平均每人每月3000员计,8个专职教育干部每年补贴数为204万元,只剩下4千元用于活动开支。从以上的资料可以看出专款中用于社区活动的费用是极少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如果社区想搞好一个少先队组织,其额外的经费就需要自己去填补。而社区的经费又主要来自于财政支出(62.5%),社会赞助(36%)。同时经费的下拨又受到领导左右,而多数领导又相对重视城市,而忽略了农村,可见农村得到的实际活动开支更加少,至少少于4千元。这也就更为直接地影响着农村少

先队组织的组建工作。

由于社区本身的活动经费来源少,而对如„天天青少年宫‟的资助也就相应减少,青少年宫也只能„自力更生‟收费相对较高,导致„富则上,穷则下‟的状况。而我们知道,农村的经济消费也只是达到初期的小康

水平。面对相对庞大的暑期培训费用,许多家庭也只能退避三舍,更有家庭望而却步了。

三、对新农村少先队组织的对策和建议

从以上的调查我们不难看到,共青团在建设少先队组织上是很无力的.同时我们也意识到目前农村少先队工作所面临的困难:“三无”即无社区少先队工作机构,社区少工委没有落实;无专职辅导员,无社区少先队活动场所;“三少”即社区与学校少先队联系少,社区与学校少先队活动少,社区对学校少先队关心少;“三没”即没有发挥社区关工委对少先队工作的领导作用,没有调动离退休干部对少先队员的教育和引导积极性,没有发挥社区有效资源作用;“三缺”即缺少对重视社区少先队工作的认识,缺少重视社区少先

队工作的组织,缺少重视社区少先队工作的措施。面对以上的种种困难,笔者提出了几点提议。

1.加强团区委与社区联系,合力推进少先队工作机构社区化

(1)团区委对少先队工作进行全面领导,统筹规划。首先,团区委应在新农村少先队工作中起到牵头的作用,制订少先队工作计划。对少先队组织每年、每月下达一定的指标,定期进行考察从而了解活动的开展,并对活动的开展情况作出反馈。在社区建立完善的评估机制,使活动的开展具有规范性、目的性。并对在活动中优秀社区进行表扬与激励,对劣势社区表示鼓励且对其工作进行必要的帮助。其次,深入群

众,实地走访,听取群众意见,为他们出谋划策,保证能第一时间掌握社区的工作情况。

(2)架设好社区与社区少先队工作桥梁。一直以来,学生处于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而又以学校教育为主体,致使长期以来忽略了社区在少先队员中的重要作用.因此社区应有效地组织管理社

区少先队员,根据少先队员的年龄、兴趣、居住环境等特点以楼道、街道、雏鹰小分队等形式将其分组进行少先队员活动。同时让社区领导、老干部、志愿辅导员担任活动指导,开展书画、摄影、写作、安全讲座、模拟救生等活动加强社区对少先队员的吸引。每个暑期开设暑期夏令营、安全全家行、环保你我他等系列活动来增强少先队活动的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与实践性。让少先队员在参与活动中真正乐在其中,在

游玩之中学到丰富的社会知识,这也正是家长、学生所期望的。

两者的开展不能各自为政。社区应以团区委的工作为核心,积极配合团区委工作,不断加强团区委

与社区的联系,共同推进少先队工作机构社区化。

2.深化校外辅导员建设,推进辅导员工作社区化

积极协同社区开发社区人力资源,采用选聘、招募等形式吸收社区中热心于青少年事业的青年志士,同时在大学里挑选一批有自己见解,有一定作为的热血青年。将他们集中培训,建设成一支优秀的少先队辅导员队伍,然后将这群优秀的少先队辅导员输送到社区工作。这样既能解决社区教育工作力量不足和缺少人才的问题,又可以促进了学校道德教育与社区德育工作的有效沟通、有效结合。由于青年志士与热血青年与少先队员年龄差距小,因而彼此关系可以更为密切,这也是加强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的很好途径。同时在社区发挥“五老”队伍(即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作用,聘请他们担任社区少先队的指导员。“五老”队伍能够结合自身特点对少先队员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如告诉少先队员有关他们的亲身经历和行为风范,优秀革命先辈的感人故事,游览纪念馆,打扫烈士墓等等。这样不仅能激发„五老‟的工作热情,又可以让少先队员了解我国优秀的革命史诗故事,提高少先队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五老”与“二青”的工作联系,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二青”的自身素质,从而使志愿者的队

伍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加快社区少先队阵地建设,推进阵地建设社区化

面对农村少先队组织阵地缺乏的现状,能否拓宽社区少先队的阵地建设是少先队工作的当务之急。首先,社区应加强对已有的图书馆、电影院、博物馆、烈士墓、体育馆、广场、青少年宫等活动阵地的管理,开展丰富的少先队活动,吸引广大少先队员参与进来。其次,社区应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的有效资源,

依托工厂、企业等场所共同投资少先队的活动阵地。只有社区齐心协力才能搞好少先队阵地建设。

农村教育现状及分析篇3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现状对策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核心课程改革的实施,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状况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在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教学质量低,发展不平衡,教师队伍不稳定,奉献精神差等。对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的基础教育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对农村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现状进行分析与总结,是十分必要的。

一、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现状分析

农村小学尤其是偏远,交通不便利地方的农村小学,学生人数逐年减少,教育教学质量低下,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有:

1.来自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以及教师方面的因素

(1)教育主管部门制度的摆动性。关于学校的人事、奖惩和考评制度不够完善。方案、政策天天变,年年新,致使教师人心惶惶,无所适从。

(2)教育教学的评价方式不够科学。形成性评价难以掌握和操作,学校只能看重结果,用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师。教育行政部门评价考核教师,只是认你分数。于是教师为应试而工作,提倡已久的素质教育就无迹可寻了,学生也为应试而努力。

(3)教师队伍配置不够合理化。越是在偏远的农村小学就越落后,甚至在教师的配置上也存在一定问题。年轻教师或刚分配的新教师不愿去那些“鬼地方”,想方设法借调,只有一些年纪大的教师在那里“苦撑着”。老教师观念保守,陈旧。而小学生有记忆手脚是影响,所以学生也缺乏活力和童趣。

(4)学校中缺乏活力。当今的学校教育不准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于是,一部分教师工作拖拖拉拉,尤其是“山高皇帝远”的小学,教师就更不用说了,自暴自弃,面对学生的不良行为,熟视无睹,懒于理睬,导致校园恶性事件或学生在节假日偷窃现象屡有发生,影响恶劣。这样的现状,要让教学质量上去,谈何容易?

(5)学校现代化教学手段贫乏。农村小学教师信息获取途径少,很多学校仅仅拥有一台远程教育的电脑和投影仪,但能否真正将其应用于教学中也是个问题。鉴于此,有些学生家长受现代观念的影响,将自己的孩子不惜重金转入具备良好设施的县城小学或设施较好的中心小学。

2.来自学生和家长方面的因素

(1)生源不断锐减。改革开放和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现代人的生育观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尤其是两女户可以免除教育费用,而且身为父母还有一定的优惠政策和奖励。另外,现在的农村医保政策对农民提供了切实的好处,使农民对养老无后顾之忧。因此,人口数量迅速降低,各学校的学生人数近两年都有明显减少。

(2)后进生,问题生较多。其主要是由于,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孩子多有爷爷、奶奶代管。中国有句俗话“远儿亲孙子”,祖父母辈对孩子的溺爱较重,易养成一些不良习惯。另外,一部分学生来自单亲家庭,农村自然条件差,有些孩子的母亲离家出走,父亲不顾家,孩子失去家庭的温暖和教育,性格抑郁,恶习较多,这些孩子的学校与家庭教育脱节。

二、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对策

(1)完善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稳定人心。更新管理理念,常规检查常抓不懈。教师队伍的配置应合理化。奖惩要有量的控制,尽量做到客观、公平、公正。不能对教师进行频繁调动,一来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有影响,另外,也不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建立科学稳定的评价体制,对教师的工作全面进行了解,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以评价促进教师的教学工作,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真正做到提高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希望实施的绩效工资制度,能真正落实到位,相信它在近年会很大程度上能促进学校的管理和评价,调动积极性。

(2)提倡创新,革除腐朽思想,最主要的是各农村小学应加强学校本身的软件和硬件设施,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抓好教研工作,多请名师或市级、县级优秀教师讲课,骨干上好观摩课,新手仿课,组内听评课,争取每位教师每学期都能切实的讲一堂好课,要讲出自己的风格。以教研促教学,从参与创新,资源共享。另外,鼓励教师自学或组织好培训,多掌握一些信息,促进对现代教育手段的掌握和运用。

(3)教师要端正思想和态度。农村小学的教师更应该做小学生“朋友”式的老师,多和学生谈心和交流,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不敷衍了事,势力终身学习的理念,活到老学到老,以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

(4)真心关爱,稳定生源。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学习、爱好等各方面的成长,多和家长联系交流,用无私的爱去对待每一个学生,从而稳定生源,防止流失。

农村教育现状及分析篇4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109-01

1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分析

1.1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资金是困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大问题,资金的匮乏导致必需的硬件设备跟不上,造成信息技术课程难以开设。由于农村经济条件较差,能够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地方,绝大多数存在着计算机数量少、配置水平低、教学资源匮乏,难以保证学生上机时间等问题。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必须要一定的硬件设施,但是这些硬件设施往往需要较大的资金支持。从办学单位来看,即使认识到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必要性,但是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来进行此项投资,一般只能够响应国家教育的号召象征性的来投资购买。在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上,通常会出现学生共用电脑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严重制约了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发展。

1.2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不合理

农村中小学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信息技术课往往作为一种选修课被排入课程表。就学校而言,目前虽然普遍实施素质教育,但是仍然把学生的成绩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于是,在这种条件下的信息技术课往往得不到校方应有的重视。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看,对信息技术科的学习势必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必修课的学习,为了提高文化成绩往往放弃接受信息技术教育。不仅如此,在农村中小学中几乎所有的老师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来教授课程,由于其本身的专业素质原因,难以充分的对现代教育形成一个整体的意识,帮助学生有效的进行学习。很多老师普遍认为信息技术仅仅是一个教学工具,不使用硬件设施同样能够上好课,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学生很难和计算机接触,一般只会作为应付上级检查的一种工具。

1.3教师专业素质不高

农村中小学熟悉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专业人才较少,大部分教师自身专业水平较低,而且对现代教育意识和观念缺乏充分了解,难以发挥老师应有的引导作用。目前农村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专业教师数量比较少,可使计算机技术却在飞速发展,而教师进修机会少之又少,这就直接导致许多教师信息技术知识和教学水平滞后。加上老师们现代教育意识不高的原因,普遍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就是计算机课,甚至于某些老师把信息技术课当做打字课来进行教学。不仅如此,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水平不高的原因,对电脑的操作和使用不熟悉,仍然采用“一言堂”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理论的教授,不结合实际纯粹的进行理论教学,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这一点也是目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2加强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对策研究

2.1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的提高不仅仅是体现在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上,而是要把信息技术教育同升学率有机的结合起来。教育观念的改变和信息技术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升学率,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且对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学校应该把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作为重点来实施,并不断巩固硬件设施的建设和信息资源的整合,完善信息技术教育所教授的内容,加大教师队伍素质的培养力度,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信息技术教育和学习氛围。从根本上提高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教育水平和质量,提高学生素质。

2.2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水平不高的原因实际上是基础设施薄弱所造成的。试想,如果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必修课来进行学习并强制性的参与国家统一招考,那么学校和学校势必会对此门课程加以足够的重视,从而也相应的会提高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水平和学生的整体素质。对于这个问题而言,实际上也是由于农村中小学缺乏足够的硬件设施造成的,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国家往往无法实现统一的方案。但是可以通过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和技术设施的建设,不断巩固学校的硬件设置来实现。硬件等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到位了,课程的设置问题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得到解决,从而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水平也就相应的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2.3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技术教育者队伍能够有效的推动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而就当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师队伍而言,如何才能够在短期内有效的提高其专业素质。这就必然涉及到教师素质培养的一些问题。通过大力开展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理论课和培训活动就可以有效的促进其专业素质的提升。通过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学习和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不仅如此,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需要广泛的学习其他内容,密切关注教学内容的更新,不断改善教育方式方法。还要对学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其它知识也进行充分的学习,通过软硬两手抓的措施促使教师素质的提高,并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3提高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水平的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信息技术作为拓展人类思维和能力的重要工具已经在我国的教育中得到了较为全面的普及。虽然我国把信息技术应用在教育上时间不长,但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就我国整体而言,信息技术教育仍然集中在我国的大中城市,尤其是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并没有得到全面的覆盖。总而言之,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不仅仅要在教学观念上得到提高,还要加强基础硬件设施的建设,不断提升农村中小学的师资力量。这些问题都是农村中小学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就信息技术教育目前发展的态势来看,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刻不容缓,它对于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至关重要,对我国未来的发展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要不断加强和改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环境,从而充分的发挥出信息技术教育所应有的功效,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农村教育现状及分析篇5

关键词:新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对策

2014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这是21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1份中央一号文件。之前的党的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5部分中提出,要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完善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儿童、留守儿童特别是女童平等就学、完成学业,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可见农村的基础教育对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础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

(一)、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含义

基础教育,就是人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识。就如同盖房子先要打地基一样,要想学好一门语言就要从认字开始。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

(二)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1、我国古代并没有基础教育一说的,劳动人民是被剥夺了教育权利的,一些有条件的贵族才有机会上私塾,孔子宣扬有教无类,他把本来是贵族的教育向民间大众开放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国古代是有三年义务教育传统的,这个时间,大概是儿童三到六岁,也就是蒙学时期,而这些教育便可以起到扫盲的作用。建国以来。我国为提高国民素质,引用苏联的教育模式,普及基础教育,而有些课程的安排虽然具有一些政治性,但是总体上来说,是为提高全民素质,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

2、从新农村建设上人才需要方面来讲,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有知识,有技术,懂文化的各种人才,即使是从事农业活动的农民,也需要知识,技术来适应现代化的农业大生产,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农业的发展和人民自身生活水平的提高。

3、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基础教育是对新农村建设的合理投资。基础教育从全民教育来说旨在提高全民整体素质,使民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文化水平,虽然一些人通过学习提高自身从一个社会阶层融入到另一个社会阶层,比如说贫穷山区的孩子上了北京的好大学,自己有能力留在北京发展,但是还是能为家乡的新农村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的,不光是对家乡的资金的资助,还可以通过其他的途径为家乡争取发展机会。而那些守着家园的农民仍然需要基础教育的培养才能从事基本的农业生产活动,但是对于中国的农村来说,但是仅仅从事农业活动并不能大幅度的提高他们的幸福生活指数。因此对于外出务工人员,需要接受基础教育以适应不同环境的沟通交流。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基础教育现状及原因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基础教育现状

自九年义务教育实施以来我国农村的的基础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提高了教育质量,促进了农村的发展,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才流向城市,流向农村的人才寥寥无几,更别说那些偏远的山区;而同时,在一些大城市,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使一些人在竞争中不得不放弃专业,甚至待业,造成了人才的浪费,这与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各类人才却无从寻觅的现状矛盾。这种尴尬的存在,不仅是因为大城市经济繁荣、待遇优越的强大吸引,更是因为在农村这么庞大的人口群体里,能称得上“人才”的人少之又少。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基础教育问题及原因

1、农村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农村教育中占据战略的物质基础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必要的教育投入无法保障。这也是我国教育过程不公平的表现。

第二,多数省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师工资拖欠,而且拖欠的数额比较大,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难保障,素质也有待提高。

第三,在农村普通中小学教育中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时,一些地区出现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且相当突出。

2、贫困地区的突出问题

第一,贫苦地区学生辍学现象严重。据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全国小学生辍学率平均为0.59%;初中的辍学率平均为2,49%。由于中国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目前大中城市和东部经济发达农村中小学辍学率几乎为0。相比之下,中部地区,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一些县的小学辍学率不低于2%。初中辍学率,估计不低于7%。

第二,经济落后也造成了当地财力不足,有的贫困乡村,甚至无法提供起码的办学条件。如:比较贫困的西部8个省区占全国总人口的16.5%,1990年未入学小学学龄儿童114.4万,占全国未入学儿童200.5万的57.1%,其中81.7%是女童。

第三,教育质量不高,不同程度地脱离当地实际,办学缺乏吸引力。

三、针对于目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现象及问题,我提出几点建议及对策。

(一)更新教育观念,完善教育体制

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使农村基础教育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制约农村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问题,在于其目标的单一、偏颇与脱离农村实际。

2、改革和完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要在中观层次上,以县为单元,实行三级办学、二级管理,把教育纳入县级农科教统筹系统中,在教育内部实行三类教育相互结合、互相渗透、互为补充的机制。应在坚持“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原则下,强化县级作为办学和管理主体的职能。

3、改革和完善农村教育经费的管理体制。

(二)针对一些辍学率地方辍学率高的原因,可以从以下方面给出对策:

1、端正教育思想和办学方向。教师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2、对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国家应当采取特殊的优惠政策。对广大农村教师,要从、工作、生活各方面给予照顾,解除后顾之忧,鼓励他们扎根乡村,为当地教育事业多做贡献;采取特殊的招生政策,照顾农村地区考生和边远地区考生。

3、加大宣传力度,依法办学。要使《义务教育法》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增强农村群众依法送子女上学的意识,让广大农村学龄儿童受到应有的教育。

(三)从农村实际需要出发,推进教育改革

1、突破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遵循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同时还应当根据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突出农村教育的特点。农村基础教育的课程目标体系要结合农村实际,把国家的基本目标要求具体化、多样化。

2、突破课程设置的统一性。由于农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和学生发展的差异性,课程需要多元化,要有弹性。

3、突破关门办学的封闭性,实行课内外、校内外教学、生产劳动、科技服务相结合的“开放型”教学体系。在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同时,开设实践活动课程,使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农村基础教育步履艰难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如何应对现实挑战,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顺利发展,是摆在各级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农村校长及教师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只有深刻认识到农村基础教育的艰巨性和复杂性,针对现实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找出产生问题的深层原因,才能寻求相应的对策,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农村教育现状及分析篇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许多学生因种种原因而“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监护人,使孩子处于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学生”队伍。“生活上缺少照料,思想上缺少正确引导,学习上缺少辅导,心理上缺少疏导,行为上缺少教育”,监管教育严重缺失,已成为制约“留守学生”有效管理、影响其健康成长的严重社会问题。

一我校“留守学生”现状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现有在校学生2050人,97%的学生来自农村,经问卷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经商的学生达1538人,占在校生的75%,其中父母双双外出的有1030人,占在校生的50.2%,“留守学生”的大量存在,因其家庭教育的缺失,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其现状分析如下:

1.父母关爱缺乏,心理健康失衡

在调查中发现,尽管有82.1%的外出务工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但仍有10.3%的父母半年以上联系一次,有5%左右的父母一年基本上不与孩子联系。相当部分的外出父母一年返家探亲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对孩子缺少关爱,家庭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了人格扭曲的隐患,致使大多数留守学生软弱无助,自卑封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情绪异常,难于沟通,对老师、同学甚至亲人产生了隔膜感。

2.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监护行为浅层化

调查显示,有73.2%的“留守学生”与祖父母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由于是隔代抚养,他们往往只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而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另外,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存在难以抹平的“代沟”,且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相当部分是文盲。因此,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教育的重任,特别是当有几个孙辈一并交由他们监护时,更显力不从心。在调查“留守学生”的爷爷奶奶等祖辈管理教育“留守学生”的状况时,有83.7%的人认为教育管理吃力,有16%的人认为“无所谓,基本不管”。从调查来看,由于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也难以保证。据统计,“留守学生”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学生”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学生”的在校率仅为88%。

3.“真空时段”,自我监护,学生道德失范

调查显示,有50.9%的学生父母双双外出,这部分孩子交由亲友监管,甚至由孩子自我监管,亲友自觉不好管,甚至不管,孩子自控能力较差,每到节假日,成了“家庭管不好,学校管不到”的“真空时段”,这些孩子在学习生活方面缺少必要的指导而感到无助,于是学习成绩下滑,有的道德品质沦丧,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学生”的行为问题较其他学生多,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说谎、拉帮结派、打架斗殴、小偷小摸;在家不听监护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有23.2%的“留守学生”成绩极差,倒数几名的大部分是“留守学生”;大多数教师也认为“留守学生”大都是“双差生”“问题儿”,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

4.学校对“留守学生”的有效管理相对薄弱

学校教育必须与社会和家庭密切配合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可能只凭课堂的几节课,还需要向家长和社会了解学生的表现。但是,由于“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缺位,老师没法向家长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有些调皮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父母及委托的监护人,这样使学校对“留守学生”的管理陷入尴尬。

二“留守学生”的教育对策

“留守学生”的出现,是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是城乡就业壁垒打破以后必然出现的现象。如何使“留守学生”更好、更健康地成长,已成为一个应当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而作为担负教育教学重任的学校和教师当然不能等闲视之。我作为工作在教育前线的一名教师,心中对这些“留守学生”的成长时刻担忧着,惟恐哪位学生因“心灵寂寞”而性格变异、学业荒废,误入歧途。所以在工作中尽心尽力,想方设法给予学生以“心灵鸡汤”。总结多年的教育实践感触及经验,班级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对策如下:

1.创建新的班级机制,管住“留守学生”

动员“留守学生”在校寄宿,建立“留守学生”专用花名册及其家庭住址、学业成绩、思想品德、日常行为、父母联系电话等档案资料。班主任为本班“留守学生”的直接代管责任人,全体教师与“留守孩子”结对,成为孩子的“代管家长”。“代管家长”的职责是:定时与“留守学生”谈心,交流感情,了解学生各方面情况;定期整理“留守学生”生活费用,让孩子少有余钱、绝不少钱;监督“留守学生”学习,对不同学习情况的“留守学生”因材施教。学期末对进步较快的“留守学生”给予表彰奖励。

2.建立应急机制,关爱“留守学生”

建立“留守学生学校家长(监护人)政府”之间完备的联系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留守孩子”在校期间遇到突发事件,及时告知委托监护人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使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向“留守学生”及其家长公布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联系电话、详细通讯地址;办公室开设专用电话,让孩子与家长保持联系;通过书信与家长定期联系,通过下发《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学校工作和孩子学习状况,并把家长务工情况告诉学生,让家长在外务工放心,学生在校学习安心;每学期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有的放矢地加强教育。

3.用爱激励学生

“留守学生”多数在农村,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差,一般都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姨妈等照料。在他们的心理上,对孩子的爱理解得不够全面,认为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顺着孩子,一切护着孩子,这就是爱。其实这是种不健康、不负责的爱,是一种溺爱。

真正的爱是一种积极负责任的爱,不但要让孩子吃好、穿好,而且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教育孩子明辨是非,有错必改。像父母一样经常与之谈心,使孩子心情愉快,学习目的明确、自强不息,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这才是一种真爱。

4.指导学生慎重交友

古人云:“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这是古人警示交友的名言。孩子明辨是非能力差,加之这种特殊的监管环境,留守学生容易感染一系列的不良社会陋习。所以,我们要引导他们慎重交友,以防孩子与有恶习和品德败坏的人交朋友,被引诱变坏。特别是现在的网络文化泛滥,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大,如我校前年有位留守女生上网,把广东的一名男孩都引来了,这位男孩为会见网友,竟从家偷了一万多元钱,幸好学校及时发现,与他的家人联系,才避免了一些意外事情的发生。如我校另一位刚初中毕业的男孩梁某,父母在他读小学时就外出打工,缺乏正确的家庭管教,进入初中就偷扒,与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分子结伴,不思学习,不听老师的教育和劝告,结果走出校园没多久就因打架致人重伤沦为少年犯。同样的事例在留守少年较多的学校不胜枚举。可见,关心学生、学生的交友我们不能忽视,要帮助引导学生慎重交友,为了学生,使之健康成长,我们要向孟母学习,把好“孟母择邻”这一关。

5.重视与家长的合作教育

建议父母外出务工要尽量把孩子寄养在有一定教育能力的人家。同时,做到在外地多联系孩子,多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利用务工淡季尽可能多地回家与孩子见面,在孩子生日期间或传统节日时捎寄些衣物、食品,让孩子体会亲情。如果是接受“隔代教育”的“留守学生”,可让其发挥起积极的作用:祖辈家长有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照顾孩子的生活、倾听孩子的叙述;祖辈家长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也是促进孩子发展和有效处理孩子教育问题的有利条件。

6.注重教育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应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对性格不同、脾气不同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教育学生要多做换位思考,决不能简单行事,动不动就暴打、臭骂,不让学生讲理。这种粗野、蛮横的方式,让学生口服心不服,起不到教育的任何效果,甚至形成逆反心理,在孩子心里演变为仇恨、冷漠的情绪与你作对。这样,长此以往,影响孩子与监护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再就是对孩子监护不力,一种监护器式的方式,孩子犯了错误,怕伤孩子感情,轻描淡写地说两句就完事,长此以往就滋长了孩子的坏毛病,最后无法管教,误入歧途。这两种形式都是教育方法的不全面,教育孩子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堵又疏,才能水到渠成。

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我们应教育学生正视现实,理解父母背井离乡、亲情分离的无奈,放下心理包袱,不自卑、不气馁,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农村教育现状及分析篇7

论文关键词农村学前教育硬件设施

长期以来,我国学前教育未受到重视,导致其发展滞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学前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学前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基础阶段,对于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及个性等都具有重要意义。重视学前教育不仅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还有利于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目前,我国城市学前教育质量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而农村与城市学前教育质量又存在很大的差距,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呢?为了对农村学前教育现状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笔者以江西省抚州市作为研究个案,主要通过文献搜集、访谈和观察的方法,对其学前教育发展现状进行调研。

一、抚州市农村学前教育现状分析

抚州市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农村地域辽阔,农村人口多于城镇人口,大多数农村家庭都有二个或二个以上孩子,需要接受学前教育的幼儿人数较多。通过对全市48所幼儿园的调研,对其学前教育现状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具体分析如下:

(一)硬件设施不达标,安全隐患严重

在被调查的48的幼儿园中,只有4所是公办园,其他都是民办园。以前抚州农村地区几乎没有幼儿园,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家长对学前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公办园大多是乡镇中心小学自办园,因为有政府的财政支持,校舍大都比较好,但是附设在小学内,很多幼儿园应有的硬件设施没有配备,离国家规定的标准还存在较大差距,表现为大型活动器械数量不足或没有,玩教具数量少、简陋,教室内外区角创设大多不科学且数量太少,幼儿园应有的专门盥洗室没有,更别提多媒体设备的配置了。大多数民办幼儿园的情况更加恶劣,教室多是民宅改建,活动室面积狭小,有些没有午睡的小床,幼儿中午就趴在桌上或躺桌上睡觉。

在被调查的民办园中,只有三家取得了卫生合格证,但是也没有配备消防设施。大多幼儿园卫生条件比较差,有些卫生间味道很重,教室里也能闻到,就靠空气清新剂来掩盖。餐具只清洗没有消毒。接送幼儿的车辆不是专用校车,多是面包车。教玩具很多都已经发黑,没有定期清洗消毒。大型活动器材有些生锈,有些螺丝松动。民办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安全隐患,有些非常严重。

(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待遇低

在我所调研的48所幼儿园中,幼儿教师(包括园长)的学历大多不高,正规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的很少,大专学历的只有2个,中专学历的5人,大部分都是初中学历,并且年龄相对较大。这些老师由于未受过幼儿专业知识的教育,在幼儿教育知识、专业技能和能力方面都相对不足。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地域较分散,且有些家长不重视学前教育,不让孩子上幼儿园,因此农村幼儿园生源较少,收费很低,民办幼儿园没有政府财政补贴,为了维持利润,节约开支,农村幼儿教师的工资都很低,平均只有八百元每月。如此低廉的工资和农村相对较艰苦的生活条件自然不能吸引专业人才,能留下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很多幼儿教师都是家庭主妇,在家无事做因此把这当成第二职业,只当每月贴补家用,没有把教育当成是崇高的事业,没有相应的责任感和把工作做好的动力。因此产生了农村师资素质的恶性循环,造成农村幼儿教师的素质普遍偏低。

(三)教学内容、活动安排、教学方法不合理

由于大多数农村幼儿教师未受过专业训练和培训,因此不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专业技能相对较低,普遍缺乏现代教育知识与理念,对于幼儿园教育的目标认识模糊,她们往往选择教幼儿“实用”的认字、计算方面的知识,一方面迎合了家长的需求,一方面也是她们所能胜任的。因此农村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存在严重的“小学化”倾向,很多知识都是小学一二年级的教学内容。这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做法对幼儿发展有害无益,不仅没有遵循幼儿的学习特点和把握好幼儿园教育的任务,而且还容易导致幼儿产生厌学情绪,失去学习兴趣,对幼儿以后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在幼儿一日活动的安排上,大多数农村幼儿教师不知道如何组织游戏活动和区域活动,幼儿游戏活动和户外活动的时间很少,绝大多数时间都在教室上课。在教学方法上,不是根据幼儿的身心特征以游戏的方式来组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而是主要表现为以“一块黑板、一本教本、一支粉笔”的“上课”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教学内容以识字、计算、拼音、写字为主,幼儿学数学主要采用机械记忆的方式进行,数学教学中应有的操作方法、操作材料在一些幼儿园很少或没有看到。在上课时间方面,不是根据幼儿注意力持续时间来安排教学,而是按小学的作息时间,上课时间长且课程安排多,有些一天下来有四五节课,这严重违背了幼儿教育的规律。

二、抚州市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抚州市农村学前教育现状调查结果,结合本人实际学前教育工作经验,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促进抚州市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

(一)强化政府职能,加大财政扶持和管理力度

教育是关系到民生和国家未来的大事,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财政和人事投入。一方面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地方政府每年应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幼儿园的建设,对民办幼儿园也进行财政补贴,主要用于对农村幼儿园的条件改善。政府也可发动多方力量筹集资金,鼓励企业家和富人捐款助学。另一方面,政府要联合相关部门加大对农村幼儿园的管理力度,争取在每一个乡镇建立一所公办幼儿园,取缔“家庭式”的不规范幼儿园,对规模较大的民办幼儿园帮助其进行规范、整改。

(二)提高农村幼儿教师师资水平

1.制定相应措施,吸引优秀的幼教人才

农村幼儿园工资待遇低、生活条件较差,学习机会少,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去,而是选择条件相对较好的城市幼儿园。如何才能吸引人才到农村去任教呢?政府应该给予到农村任教的学前教育毕业生一定的优惠政策。如提高工资待遇,年终进行奖励,提前转正等。

2.积极开展农村幼儿教师培训工作,以提高专业水平

农村幼儿园师资薄弱的原因之一是经济落后,信息闭塞,很少或几乎没有培训的机会,导致其教学观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没有学习就没有进步,提供给农村幼儿教师学习的机会是提高其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如何开展培训工作呢?这需要政府、教育部门和幼儿园的多方合作。首先,农村幼儿园应鼓励幼儿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教师可以通过自考、进修等方式提高自身的学历层次,提高其教学能力。对于参加在职进修取得高一层次学历的农村幼儿教师,幼儿园应给予一定的补助或奖励。其次,幼儿园要为教师提供各种培训、学习的机会。一方面可以为骨干教师提供免费的培训机会,骨干教师通过学习后再将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园本培训,提高其他在岗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技能。另一方面增加城乡幼儿园的交流机会,发挥城区优质园、公办园的带动力量。通过参观、交流的方式学习优质园较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最后,政府要发挥其积极职能,建立系统的培训体制。根据农村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政府应制定专门针对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工作计划,由政府承担培训费用,采用理论知识学习与参观、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切实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教学质量。

(三)规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但是,在农村幼儿园中,很多幼儿教师都没有依据《纲要》的规定来实施教学,没有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来开展幼儿教育,而是以小学的方式来进行教学,造成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造成这种现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长,农村家长大多文化水平不高,不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学习特点,不懂得幼儿教育的特殊性和幼儿园教育的内容,认为应该让孩子从小学习计算、语文等具体的知识,为进入小学打下良好文化基础,幼儿园为了生存不得不迎合家长的需求,开设这些家长认为“有用”的课程。因此,要改变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状就应该首先从家长着手。首先,幼儿园可以开展家长培训班,向家长传授科学的育儿知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明白幼儿教育的特殊性。其次,通过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参观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了解幼儿园课程的特点。

另一方面,部分幼儿教师缺乏正确的幼教观也是造成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原因。针对这一原因,幼儿园管理人员和幼儿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不断学习,防止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过分重视幼儿知识,而忽视幼儿技能和情感、态度培养的现象,要把握好幼儿教育的目标,采用游戏和活动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四)充分利用和开发农村自然资源开展幼儿教育

农村教育现状及分析篇8

关键词:贫困山区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现状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部分学校均未较好地实施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活动,尚未按照远程教育教学进度组织学生收看,也未用作辅助教学。造成这项工作如此被动的局面,一是远程教育教学所需的用房严重不足,教学室无法独立出来,大多与教师办公室合为一体,教学收视播放室大多兼作学生教室。二是从事现代远程教学的专业师资严重欠缺,除九年制学校外,其余学校无专人员具体负责此项工作,而兼职教师虽接受过县、州级的短期培训,但专业水平较差,而校点教师大多知识结构老化,思想禁锢,年龄较大的老教师,绝大多数学校根本安排不出懂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师来组织和开展远程教育的教学工作。三是设备的使用不能较好地为教学服务,只是流于形式,大多数学校将设备用作收看电视节目。另外,最最根本的问题是现代远程教育的理论还远远没有成熟。因而大部分学校、仍然处在瞎子摸象、小马过河的境地。

二、高寒贫困山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所形成的原因

1.办学条件简陋。大部分学校由于必需的专用教室得不到保障,不能较好的按时安质开展远程教育。

2.资源应用上的重形式轻实质。在资源应用上明显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的资源应用水平较低。就笔者掌握的实际情况讲,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或简单借助远程教育资源补充课堂讲授内容,缺乏主动挖掘资源的优势来改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的意识。二是资源使用效率低。绝大多数教师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知之甚少,对有些设备不会用、不敢用,因而对“远教”设备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和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了设备的使用效益,在某种意义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三是在资源的应用方式上,大部分教师主要利用资源备课,很少能自己组织资源,为学生构建一些基于问题的、基于情景的、协作式的学习环境,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师资力量的薄弱是导致贫困山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实施中存在问题的技术性原因。一是专业教师严重不足是贫困山区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该乡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发展时间短,专业教师严重紧缺,对从事远程教学的岗位无法定人定责。二是教师操作技能不强。从总体上讲,目前该乡教师的技术水平没有达到现代教学媒体的技术要求,大部分教师甚至不懂远程教育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虽然全乡曾有12为教师参与过县、州级的培训,但在教学中长时间不用,就对培训内容逐渐生疏了,技术的应用自然就不够熟练。

三、高寒贫困山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实施的对策分析

为充分发挥“远教”效益,加快贫困山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加强软硬件建设、注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强化管理和师资培训是有效途径。

1.高度重视对全面推进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项目学校要站在“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和教育的“三个面向”的高度,深刻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充分认识农村中小学校现代远程教育的积极作用,要从有利于提高农村中小学校教育水平,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有效途径的角度,来对待和促进这项工作。

2.加强师资培训,转变思想观念,为“远教”工程建设提供师资保证。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实施在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农村中小学教师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却不能满足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要求,严重制约着学校远程教育各模式的应用水平,因此,加强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培训可采取按不同的方法和方式进行。一是对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人员培训,项目学校的一线教师按国家总项目组和市项目办的要求接受培训,经考试合格后上岗,一线教师的一次培训主要学习计算机的操作、卫星地面接收站的安装与调试等方面的知识。按项目学校的地域位置将项目学校有机地分为若干个协作小组,在协作小组内的一线教师培训时相互学习,安装时相互帮助,应用时相互交流。二是进行再培训,随着项目的实施,资源运用的深入,接收资源需要技巧,资源分类需要勤思考,资源保存需要常更新,资源加工需要技术水平,这些靠协作小组的一线教师是不能完全解决的。因此,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安排教师外出学习观摩,参加各种培训班、学术研讨会等交流活动,也可以聘请专家、知名教师到本校举办现代教育技术讲座,上示范课、公开课,结合本校实际,为加快本校发展找准切入点。三是对学校领导进行培训,让学校领导认识到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重要意义,及教育信息化对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作用。

3.加大专业技术部门的指导力度。教育主管专业部门要建立系统完善的现代远程教育推进和考评管理机制,要加大对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和设备使用管理的工作力度。要充分利用这一信息资源服务教学,规范教学,放大电化教学的功能,更好地提高农村中小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是推动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是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在广大农村中小学广泛应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的过程中,我们只有站在时代的高度,置身于改革的大潮中,立足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开辟教育教学新途径、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存在的问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水平才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农村教育现状及分析篇9

[关键词]农村弱势群体教育培训

弱势群体尤其是农村弱势群体的大量存在是构建和谐社会中最不和谐的一个音符。在公平成为社会发展大趋势的今天,农村弱势群体却依然面临严峻的不公平。农村弱势群体一出生便被赋予不平等的社会出身和自然天赋,这些差别他们不仅不能加以选择,而且还将对他们的一生产生深刻的影响。生活于贫困中的他们,从小就受到贫困文化的熏陶,缺少向上的动力;经济的贫困,导致他们缺少受教育的机会;文化技术层次低下,使得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只能进入低收入职业,处于社会的低位上;这种职业和地位使得他们更为贫困。低社会资源——低教育水平——较差职位——低收入——低社会资源的恶性循环是农村弱势群体贫穷的主要表现。

一、农村弱势群体的解读

农村弱势群体是指由于各种资源和机会的不利,而在经济收入、发展机会、社会地位、竞争能力等方面处于劣势的劳动者所构成的相对落后于社会发展先进水平的农民群体。资源的不利不但体现在经济利益上处于劣势,还体现在权利、信息、能力等诸方面存在不足。有统计数据表明,2002年我国农村弱势群体有8752万人,他们不具备学历教育、职业技能、社会关系、家庭出身、年龄等方面的任何优势,与权利、热门行业几乎无缘,他们的基本生活处于温饱线上下,有的甚至生活都难以维持。

“弱势群体”不是一个简单的要求救济、扶助的工具,而是弱者追求社会公平,争取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平等权利的一个坚强武器。弱势群体的产生,是对社会不断加剧的“两极分化”、“贫困差距”现象不满的表现。关注弱势群体,实质上是对社会分化状况的一定程度的接受和正视。

二、农村弱势群体的教育及培训现状

由于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行、不平等,农村教育,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村教育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弱势群体的教育及培训现状,2006年暑假,笔者对湖南省15个贫困县的90户农村弱势群体家庭,及220名农村弱势群体家庭劳动力的教育及培训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

(一)低社会资源——低教育水平

1.农村弱势群体家庭教育水平分布

农村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水平很低。调查发现,有24.61%的农户家庭成员最高文化程度是小学,有37.8%的农户家庭成员最高文化程度是初中,只有26%的农户

家庭成员最高文化程度是高中,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有11.6%。教育年限只是一个方面,高辍学率更是贫困对个人教育造成的重大影响。调查中发现,有70户家庭的小孩发生过辍学,其中,辍学发生在小学阶段的占16.36%,初中阶段的占54.55%,高中阶段的占23.64%,大专及本科阶段的占5.45%。

教育的贫困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收入贫困带来的。问到小孩学费的负担情况时,有22.98%的家庭无能力支付小孩学费,31.17%的家庭只能支付部分学费。在问及小孩辍学的原因时,选择经济困难的有56.86%、学习成绩差的有39.22%、小孩厌学的有23.64%。

2.农村弱势群体家庭劳动力教育及培训

随着农村改革的日益深化,农村经济日益趋向生产过程机械化、农村社会城镇化、生产组织社会化,对农村劳动力提出了人力资源知识化的要求。劳动力的教育水平直接影响着其就业层次和收入水平。农村弱势群体家庭劳动力的教育及培训情况并不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偏低。调查统计表明,教育年限在6年以下的劳动力有110人,占调查总人数的50%,这其中有2名是20岁以下的青少年,13名是20—30岁之间的青年,30-40岁之间的有26名,40-50岁之间有39人;教育年限在6-9年的占34.10%;教育年限在9—12年的占11.80%;教育年限在12年以上的仅占4.1%。

(2)劳动力培训情况不容乐观。相关研究已经表明,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培训有利于农户收入的增加和资源配置的改善。培训是提升农民素质,提高其就业能力,扩大收入途径的主要渠道之一。对农村弱势群体而言,培训是帮扶其摆脱贫困、实现自救的有效途径。在笔者调查的220名劳动力中,仅有29人参加过培训,占13.2%;未经培训的劳动力占到了86.8%。

3.农村弱势群体对教育及培训的态度

收入的贫困和机会的缺失,使得农村弱势群体没有受到平等的教育,但他们对于教育及培训的态度却非常积极。在问到教育投资的作用时,52.94%的家庭认为教育投资会增加家庭收入,仅有9.41%的家庭认为教育投资不能增加家庭收入,还有37.65%的家庭态度不明朗,选择“不知道”。可见大部分家庭都对教育抱有很大的期望,对教育的作用是了解的。在培训方面,有89.16%的家庭表示,只要经济条件许可,愿意让家庭成员接受培训。农村弱势群体有接受教育和培训的需要,但是缺乏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和经费。

(二)低教育水平——较差职位——低收入

许多研究证明,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改变农民的就业结构,促进农民就业,是农民脱贫致富、贫困地区发展的根本出路。但是农村弱势群体劳动力大部分集中在效益偏低的农业领域,既使有部分人进入了非农领域,非农收入也并不高。这一方面是由于贫困地区非农产业发展落后、劳动就业制度、劳动信息、劳动力流动成本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但更重要的是农村弱势群体本身在非农就业方面的主观障碍——教育及培训。

1.动力非农化水平不高

农村弱势群体家庭劳动力大部分集中在比较效益较低的农业领域。在参与调查的劳动力中,有123名劳动力专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占56%;有97名劳动力从事非农工作,占44%。

2.劳动力非农收入偏低

调查发现,与农业劳动力相比,非农劳动力的收入水平略高一点,但优势不显著。非农劳动力的收入优势主要体现在3000元以上阶段和1000元以下阶段。非农劳动力有39.78%的人数年收入在3000元以上,而农业劳动力仅有10.24%;非农劳动力只有21.51%的人数年收入在1000元以下,而农业劳动力有40.97%。但是,年收入水平在1000元以下有21.51%,而3000元以上只有39.78%的非农收入是非常低的。

3.非农劳动力的教育及培训水平低

教育和培训水平的低下,严重影响了农村弱势群体的非农就业水平。在参与调查的从事非农职业的97名劳动力中,有31.96%的人教育年限在6年以下,仅有7.22%的人教育年限在12年以上。对于培训,情况则更差,只有18名非农劳动力参加过培训,仅占18.56%,未接受培训的占了81.44%。

贫困地区农村的非农经济发展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弱势群体的非农就业和非农收入水平的提高。但是从劳动力自身素质来看,能力低下是最根本的原因。农村弱势群体家庭贫困根源在于“低教育水平——较差职位——低收入”的不断循环。

三、相关思考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弱势群体的帮扶问题。在过去几十年的扶贫历程中,中央和各级政府采取了各种政策、措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帮助农村弱势群体摆脱贫困,帮扶方式也由救济式扶贫一开发式扶贫一转移式扶贫一输血式扶贫发展到了现在的造血式扶贫。然而,笔者认为,要帮扶农村弱势群体摆脱贫困现状,根本是自救,关键是教育,而农村弱势群体家庭劳动力的非农职业培训是重中之重。

(一)自救是根本

农村弱势群体并不是天生的素质差、技能低,他们只是因为无法改变的社会出身剥夺了其受教育的权利。为其创造一定的条件,他们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帮扶农村弱势群体的根本是如何促进他们发挥自身的最大价值,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来改变自身的命运。贫穷不是弱者获得怜悯的武器,而应是他们奋斗的动力,只有把他们那双伸向救济的手变成创造价值的劳动之手的时候,才是他们真正摆脱贫穷的时候。

(二)教育是关键

教育水平的低下直接导致了农民的就业弱势地位,从而影响了农村弱势群体的家庭收入。舒尔茨在《人的投资:人口质量经济学》中断言:“改善人类福利的决定性的生产要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决定性要素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进。”因此,让农村弱势群体摆脱贫困,关键是要为其创造接受各类型各层次教育的机会,以更新其观念,提高其生存和发展的技能,最终通过自身的努力,重新获得创造和增加收入的机会。

农村教育现状及分析篇10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负债;现状;成因;对策

前些年大规模“普九”中政府的投入不足是目前农村义务教育出现严重的负债情形的主要原因。关于负债的确切数量,有文献估算仅乡镇的村级就有3259亿元。教育负债是乡村债务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学者估算全国乡镇负债为2000亿元,再加上县级财政负债共6000亿元,由此可见教育负债占据乡村债务的大半。

据2001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中国的义务教育经费78%由乡镇负担,9%由县级财政负担,省财政负担11%,而中央财政只负担约2%。考虑到县级财政收入的一部分仍来自乡镇财政的上缴,实际上,最终由农民负担的义务教育投资占到农村义务教育总投资的80%—90%。2006年9月,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明确指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免费。在农村税费改革的政策下,农村教育附加费和教育集资被取消,这一政策对于本来就投入不足的农村义务教育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当前,很多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几乎为零,加之举债搞硬件建设等原因,不少农村中小学处于不同程度的负债运行状态,负债现象严重而又广泛。因此,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负债运行现状进行及时的审视是必要的。

一、案例:甘肃天祝县天堂学区义务教育及其负债现状

(一)天堂学区义务教育现状

天堂乡教育辅导站是兼有教育行政职能和对全乡各校具有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服务、监督和指导作用的乡屑机关部门。

全乡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1所,其中九年制学校2所,完全小学5所,村学4所。全乡共有83个教学班,其中小学班级70个,初中班级13个。2006年秋季在校学生共计1930名,其中小学在校学生1448人,初中在校学生482人。

全乡实行藏汉英“三语”教学的学校共5所,开办寄宿制学校3所,学习藏汉英“三语”的学生共169人。

中小学校舍建筑面积为11507平方米,小学校舍人均占有量5.1平方米,初中为7.5平方米。微机室2个,图书12000多册。危房比例下降到现在的1.8%。2005年配备了远程教育设备4套。

全乡共有救职工160名,专任教师145名,其中女教师52人,占总数的35.9%。少数民族教师86人,占总数的59.3%。在专任教师中,大学学历14人,占总数的9.9%;大专学历70人,占总数的48.3%;中专学历53人,占总数的37.3%。小学专任教师合格率100%,中学专任教师达标率91.3%,从事“双语”教学的专任教师12名,“双语”教师学历达标率100%。

调查显示:天堂学区绝大多数的学校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负债现象。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农村义务教育负债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这说明学校负债情况与所处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经济发展水平越是落后的地方,学校负债情况越是严重。

2.天堂学区义务教育负债现状

二、农村义务教育负债运行、举步维艰的原因

1.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经费吃紧,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目前农村的义务教育的教育经费严重入不敷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大致徘徊在gdp的2.5%—2.7%之间,而教育法规规定政府应努力使教育投入达到gdp的4%,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远远跟不上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实行税费改革后,取消了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2005年第二轮农村税费改革彻底取消了农业税,这项改革使得原本捉襟见肘的农村义务教育更是雪上加霜。原有的教育经费来源渠道没有了,中央和省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又不够,教育经费短缺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

2.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效益差。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资金不充足,但是有限的资源并没有很好的得到利用。在调查中发现,天堂学区11所学校都存在着义务教育投入效益较差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学校教职工队伍庞杂,人员经费数额巨大。在农村学校,校长、教务、书记等管理人员过去多是学校教学骨干力量,挂了某种职务后一般都专职做管理,需要补充教学人员;学校的收发、打印、清洁、校医、保管员、炊事员等岗位俱全,应有专人去做,因此学校教职工队伍冗余。天祝县教育经费投入与支出总量几年来一直保持上升趋势,但由于人员经费不断攀升,因此公用经费缺不断下降。

复读现象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国家教委的(小学管理规程)规定: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诹消留级制度。然而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天祝县天堂乡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学生留级重读(为了打好小学或初中的基础,将来到高中成绩取得好成绩)现象还比较多。这种留级重读人为地延长了学制,超常占用师资、校舍和教育设施,重复消耗教育资源,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学校教学设施未得到充分利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设施得以不断完善,许多学校配备了实验室、图书馆,购置了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设施,但利用效率低的现象比较普遍,如不会用或不习惯用电教化设施、闲置实验仪器、图书室不向学生开放而成为“藏书室”等,从而造成资金不能合理有效利用。

3.预期收入因体制和政策影响而被削减或取消。在农村“普九”过程中,一些学校举债搞建设,并把债务的偿还建立在各种收费上,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收费管理的规范加强,这部分预期收入有的被取消,有的被削减并被严格限定为专款专用,这样一来,原先通过教育收费等筹集资金还款的路被堵死了,学校没有资金来源无法按时还款,成了债务人。

4.县乡政府应拨建设款不到位,使学校成为负债主体。农村中小学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国家和省级计划拨付的资金一般能及时到位,而市县资金往往到位率低,在这种情形下,就容易造成工程款的拖欠,为了提高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2002年至2005年甘肃省相继出台了有关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提高师资培训、中小学危房改造等工程,其资金投入采取省、市、县共同负担的方式。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省级的投入资金落实到位,而市、县因财政紧张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窘境,相应的配套资金大都没能落实。中小学校为了在各种考核、评比中脱颖而出以及迫于地方社区的压力,有“举债搞发展”的冲动和实践,美其名日:“让更多的农民孩子也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和服务”。

5.学校布局调整、办学规模扩大而造成的负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农村教育资源,但撤并学校、教学点的后果往往有:一是原有学校、教学点的资产往往不能收归县教育局所有,而由当地社区及居民占有,造成资产流失,这样的事情屡屡发生;二是造成学校规模急剧膨胀,各种基础教学设施显得捉襟见肘,学校被迫举债搞发展,否则教学管理、教学秩序无法有效维持,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比如,天堂学区的科拉小学建于1952年,1970年起附设初中班,1986年初中改为三年制。1997年、2002年学校先后被列为国家“贫三”、“义教二期”项目校,校舍全部撤除新建。2006年秋,中学部迁往天堂,学校成为完全小学。在科拉学校的教育资源得到优化的同时,天堂学校却出现了重建、扩建的压力和负担,天堂学校因此而负债。

6.教育型压力体制下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负债。就天祝县而言,当地教育部门的资金投入是有倾向性的,它主要投向高中尤其是重点中学,投向实验学校、示范学校,而这些学校一般都在县城,从而导致投向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经费偏少。然而县教育局有关部门又三令五申要求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不能落伍,因此,农村中小学既面临资金短缺又要努力使义务教育有所发展的压力,许多中小学只能通过种种渠道举债,从而滋生大量债务。

三、解决农村义务教育负债运行问题的一些建议

中央已明确表示要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而要真正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农村中小学债务化解是一道绕不过的“砍”。农村中小学校沉重的债务,已经成为影响其平稳发展的重要原因。各有关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积极探讨化解农村中小学债务的途径,为发展农村教育提供稳定的环境。

1.积极构建以中央财政投入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现行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政府分担主体的重心仍然过低,终于和省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公共产品供给中承担的财政责任明显不够。”对于西部欠发达县区,经济薄弱,财政拮据,县级财政本身处于亏空状态,缺乏足够的财政收入来源提供给农村义务教育。中央政府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数额应当至少与改革前的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收入持平,建立中央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主渠道投入,国家贫困县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建设、危房改造、公用经费、教师工资、“两免一补”经费由国家财政全额予以补充。

2.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可使一定的教育投资培养更多合格的毕业生,因此,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1)控制辍学率和重读率。辍学的主要原因是家庭困难,所以政府应加大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学生重读的主要原因是教学质量差,学习困难,因而可以通过优化教师队伍、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学质量监管力度等方法加以解决。(2)优化人力资源配置。(2)改革现行的教育财政拨款体制,采用按办学效益获得教育资源的激励制度,以鼓励各学校提供管理水平,避免浪费,实现效益最大化。

3.努力拓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来源渠道。一是中央财政加大对西部困难省份的转移支付力度,调整升级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投入;二是继续实行非义务教育阶段成本分担机制,逐步提高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费标准,使财政经费不断向义务教育倾斜;三是建议设立教育税,将城市教育附加改为企业税,服务业中增列教育税,财政供养人员工资中开征教育税,农村小康家庭开征教育税;四是我国城市和农村都有一部分人富起来了,可以动员和鼓励他们捐资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