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成分划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0:50:20

句子成分划分篇1

一、教学计划标题:初中单句句子成分划分。

二、适用阶段:初中

三、适用年级:初四中考。

四、教学总时间:共45分钟

五、设计理念:

(1)通过课本和《快乐阅读》原汁原味的句子提炼和综合,提供有意义的模拟练习,以利学生由大量练习中熟悉初中部分的句子成分划分。

(2)通过区分词性、分析关系、明确标志等方法,立体直观的正确分析成分中易混部分。

(3)运用小组讨论、相互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态度。

六、教材及学情分析:

通过半年多的大量讲解、练习及各方面有机整合,学生对课本中和《快乐阅读》中的有代表性的句子已经有一定的了解,本节复习课是一个综合性的提炼过程。

七、教学资源:

(1)课本和《快乐阅读》中及有代表性的句子综合。

(2)上网、上图书馆查询相关语法资料。

(3)多媒体教学资源光碟。

(4)电脑、数位电视、数位相机教师、数位投影机。

八、教学活动步骤:

1.warm-up:talkingabout(3分钟)

四人一组,讨论单句句子成分的含义,并试着罗列出能够充当各成分的词汇词性。

(意图: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浅加工。)

2.句子主要成分(主语、谓语)的复习(7分钟)

(1)和学生一起复习主语、谓语的含义。

(2)举例与学生一起领会、过滤知识要点。

(3)pair-workpractice(小组练习)

(意图:教师只是充当辅助、提醒的角色,主要靠学生思考或讨论来进行复习,可以充分发挥生命化大课堂的精髓。)

3.句子次要部分(宾语、表语、定语、补语、状语)的复习(8分钟)

(1)和学生一起复习宾语、表语、定语、补语、状语的含义。

(2)举例与学生一起领会、过滤知识要点。

(3)pair-workpractice(小组练习)

适当采用其他活动,如问答游戏等。

(意图:语法课上适当添加有趣的游戏环节可以调节学生紧张的情绪和枯燥的感觉,毕竟有兴趣才会学得好。)

4.句子基本结构:主谓宾结构主系表结构的复习(7分钟)

(意图:只有灵活地运用这两个结构,才能更好地分析)

5.复合宾语和双宾语的辨析(5分钟)

辨析二者含义,并辅助于大量的例句、练习让学生强化记忆,并形成自己的思维。

(意图:双宾语及复合宾语之间的辨别历来是令学生头疼的一大问题,也是本节课重难点之一)

6.练习及检测(15分钟)

(1)利用巩固提高环节进行练习。

(2)设计学习小考卷,进行检测。

(意图:语法课的精髓在于学生理解并实际运用,用联系来巩固所学,还没有达到最好的教学目标,也没有使课堂效率最大化,只有设计行之有效的检测环节,才会使学生真正的将所学应用于实际。)

句子成分划分篇2

【论文关键词】现代汉语一般陈述句句子成分位置;文言文倒装句句子成分位置;对照比较;理解

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一些学生对文言文倒装句总是感到很困惑。这个句式是宾语前置,那个句式是定语后置,那个句是又是介宾结构后置,弄得学生一头雾水,无所适从。学生出现这就情况主要是初中新课标大纲规定,中考不考句子成分的划分(分析)。在考什么教什么的教学思路的指引下,学生们本该在初中就很熟悉的一般陈述句各句子成分的划分及各个句子成分在句子中的位置竟然一无所知。殊不知这一知识点的缺失给读高中的学生学习文言文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学生学习文言文倒装句影响更大。为了解决学生在学习文言文倒装句的困惑,笔者介绍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文言文倒装句之所以称之为倒装句,主要是它的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一般陈述句的各个句子成分的位置不同,文言句式的句子成分的位置相对于现代汉语一般陈述句的句子成分的位置来说是颠倒了。要想弄明白文言文句子哪个是前置句,哪个句子是后置句,就必须熟悉现代汉语一般陈述句的各句子成分在句子中的位置。现代汉语一般陈述句各个句子成分的结构位置如下: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宾语。

具体例子如:[在和平时期],(年轻)的我们[一定要努力把祖国]建设成(一个美丽富强)的国家。

(说明:为了简化句子成分的划分,在本文中我们用符号法来标示各句子成分,主语用双下划线标示,谓语用单下划线标示,宾语用下波浪标示,定语用圆括号()标示,状语用方括号[]标示,补语用单书名号〈〉标示。)

为了让学生更容易记住这些句子成分在句子中的位置,我们可借用一个口诀结合以上给的实例去分析记忆。这个口诀是:

“主、谓、宾”“定、状、补”,

“主干”“枝叶”分清楚,

主干成分“主”“谓”“宾”;

枝叶成分“定”“状”“补”;

“定语”必居“主、宾”前;

“谓”前是“状”“谓”后为“补”;

带“的”为“定”、带“地”为“状”、“得”后为“补”。

(说明:在口诀中我们把主语中心语、谓语中心语、宾语中心语称之为“主干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叫做“枝叶成分”;“‘定语’必居‘主、宾’前”,意思是说“定语”的在句子中的位置是在“主语”“宾语”的前面,用来修饰主语或宾语;“‘谓’前是‘状’‘谓’后为‘补’”,意思是说“状语”位置是在“谓语”之前,用来修饰谓语,“补语”的位置是在“谓语”之后,用来对“谓语”的性状等的补充说明;“带‘的’为‘定’带‘地’为‘状’‘得’后为‘补’”意思是说句子中后面带有“的”字的句子成分是“定语”,句子中后面带有“地”的句子成分是“状语”,句子中“得”字之后的成分是“补语”。)

教师可以多找一些陈述句,利用以上介绍的实例及口诀来指导学生去划分句子成分,让学生尽快熟悉一般陈述句各个句子成分在句中的位置。学生们只要把文言文倒装句式各成分的位置与之作比较对照,找出差异,对文言文倒装句那种无所适从的困惑就迎刃而解了。

一、文言文主谓倒装句

1.甚矣!汝之不惠!

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这两个句子我们按字面意思直译,并用符号法分别给它们划分句子成分如下:

1.太厉害了,你不聪明!

2.在哪里呢,公子能急人之困!

拿这两个句子的句子成分位置与现代汉语一般陈述句的句子成分的位置一对照比较,我们发现这两个文言句子的谓语“跑”到主语的前面去了,我们就把这个的文言句式叫做“谓语前置”或“主谓倒置”“主谓倒装”。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这样的句子在翻译时要调整顺序,主语在前,谓语在后,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二、宾语前置句

1.古之人不余欺也。

2.沛公安在?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微斯人,吾谁与归?

5.一言以蔽之。

文言文宾语前置句式种类较多,我们就举常见的这几类来作说明。这几个句子我们按字面意思直译,并用符号法分别给它们划分句子成分如下:

1.(古代)的人[不]我欺骗啊。

2.沛公哪里在(介词)?

3.句读不了解,疑惑不解除。

4.[除了这个人],我谁与(介词)同道呢?

5.一句话用(介词)概括它。

拿这几个句子的句子成分位置与现代汉语一般陈述句的句子成分的位置一对照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用作动词的宾语(1、3句),还是用作介词的宾语(2、4、5)句,宾语的位置都“跑”到前面去了。我们就称这些句子为宾语前置句。这样学生也就容易理解了。翻译时要把宾语和相应的动词或介词的位置对调过来,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三、定语后后置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主语中心词或宾语中心词的前面,这种语序古今一致。但在文言文中,除了此种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常借“之”和“者”使定语后置,常用“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或“中心词+而+定语+者”的结构。如:

1.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一石。

3.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以上几个句子我们按字面意思直译并用符号法分别给它们划分句子成分如下:

1.[计策没有定下来],寻求人(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没有得到

2.马(日行千里)的,[一餐有时]吃完(一石)的饲料。

3.官员(能不改变他的志向)的。

4.蚯蚓没有爪牙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拿这几个句子的句子成分位置与现代汉语一般陈述句的句子成分的位置一对照比较,我们也容易发现定语都“跑”到了它所修饰的中心词的后面去了,这种句式我们把它叫做定语后置。这样学生对什么叫做定语后置也就不难理解了。值得注意的是翻译时一定要把定语和中心词的位置调整过来,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四、介宾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习惯把介宾结构放在谓语词前作状语,而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于……”“以……”常放在谓语之后。如:

1.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2.乃以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以上两个句子我们按字面意思直译并用符号法分别给它们划分句子成分如下:

1.[事情危急了],请让我奉命求教[向孙将军]。

2.就用蒙冲斗舰十艘,载上干燥的柴草,并把油灌到里面,外面包裹[用帷幕]。

句子成分划分篇3

在阅读时,即使你对词汇和句法掌握得很好,但若只着眼于孤立的词或短语,或者对短语、句式产生思维定势,导致错误地分隔句子的成分,就会造成意群中断,影响对句意的准确理解,从而对文章含义产生误解。所以,正确划分意群,可以有效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意群可以是一个词、一个短语,也可以是一个主句、各种从句或者并列句的一个分句等。阅读时遇到较长、结构较复杂的句子,可以先用“/”把它划分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意群,然后再确定意群间的关系,这样就可以快速简单地理清句意。

划分意群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保持句子结构完整。如文首例句中,若把atall划为固定词组就破坏了句子的谓语成分。②弄清句子结构之间的关联。例如,文首例句中so是和第二个that构成so...that...句型。③注意句子的逻辑性。若把文首例句中atall划为固定词组,则句意为“卡罗琳是如此完全生气……”,不符合逻辑。④遇到选择题时,切忌受空格前的信息影响产生思维定势。如weshouldpreventpollution____________happily,答案可选fromliving和tolive,若受preventsb./sth.fromdoingsth.固定搭配的影响,选择前者就错了,这里选tolive才符合句意。

另外,还应记住两点:首先,句子的每个成分,甚至每个词,在句中都有它应有的作用和地位,不会出现游离于句子之外、没有用途的成分;其次,一个单词如果属于某个意群,就不能随意把它划分至别的意群中去理解。

下面就以句子为例,具体分析如何划分意群。

例1Hemustcapturethehorse.Heknew/bettermenthanhe/hadtried.他必须捕获那匹马。他知道比他强的人都试过了(也没成功)。

句中knew后省略了that;bettermenthanhe属于一个意群,是宾语从句的主语。若把heknewbetter划为一个意群,句子就不通了。

例2Hetoldusall/whathehaddone/tohisgirlfriend/thedaybefore.他告诉我们所有人,他在前一天对女友做了什么。

若把all划入whathehaddone的意群中去,则这一意群出现语法错误,因为all后应该用that引导定语从句。把all划到hetoldus里,意为“他告诉我们所有人”。

例3Forthose/whopreferreading/theeveningnewspaper/offersthereaders/thepossibilityofreadingthenews/othersseeandhearontV.对那些喜欢阅读的人来说,晚报带给他们一种可能,即读到别人从电视上看到和听到的消息。

句中两个动名词reading的意群划分是关键。第一个reading是不及物的,意为“阅读”,theeveningnewspaper不是它的宾语,而是另一个意群;第二个reading是及物的,thenews是它的宾语。

例4thestaffasked/thatduringJune,July,andaugust/theworkinghours/bechangedfrom8:00to5:00withanhouroffforlunch/to7:00to3:30withahalf-hourforlunch.员工们要求在6月、7月和8月期间把作息时间从上午8点至下午5点,其间留一小时吃午餐改为从上午7点至下午3点半,其间留半个小时吃午餐。

bechanged后的意群分隔容易混淆,同学们往往把视线停留在bechangedfrom8:00to5:00,导致看不懂下文。实际上,asked后的从句用的是虚拟语气,be的前面省略了should;而changedfrom与句中第二个to搭配,意为“把……改变为……”。

从以上例子可见,阅读时,应多关注词语的搭配、非谓语动词的辨析、从句的分析及句子的逻辑关系等。对词语的理解、句法结构的分析应突破思维定势,坚持整体原则,即从意群的角度来分析。

【牛刀小试】

1.thebestreasonforthesuccessofthetVprogrammaybethatitmakeseverychild____________it____________abletolearn.

a.watch,feelB.watch,feeling

C.watching,tofeelD.watching,feel

2.iwaslookingforwardto____________anewcarandthedayiwaslookingforwardto____________atlast.

a.buy,cameB.buying,came

C.buying,comingD.buy,come

3.witheverythingsheneeded,sheleftthesupermarkethurriedly.

a.tobuyB.buyingC.boughtD.tobebought

4.theteachertoldthegirlhewasspeakingto____________down.

a.tositB.sitC.sittingD.sits

5.ilikelisteningtomusic,whilewhatmysisterenjoys.

a.tocookB.cookingC.iscookingD.istocook

6.theoldwomanwassaidtobeunabletoreadorwrite.whomdoyouthinkshe____________thisletter?

a.hadwriteB.hadwroteC.hadwrittenD.hadtowrite

7.Lastweekmygrandpasoldtheoldhouse____________heusedtoliveinhisthirties.

a.whichB.whatC.whenD.where

8.theteacherisreadingthecompositionihavejustfinished____________anypossibleerrors,ifany.

a.correctingB.tocorrectC.correctedD.correct

9.Yesterdayigotuptoolate____________thefirstbus.

a.andmissedB.tomissC.somissedD.thatimissed

10.it’sdangeroustoletchildrenwhoare____________ridebicyclesinthestreet.

a.notoldenoughtoB.tooyoungto

C.soyoungD.soold

【参考答案】

1.D(watchingit为一个意群,相当于定语从句whoiswatchingit;feel则与makes搭配,构成makesb.dosth.结构)

2.B(句意为“我一直希望买一辆新车,我所盼望的这天终于到来了”。buying属于lookforwardtodoing结构,是一个意群;iwaslookingforwardto是省略了关系代词的定语从句,修饰theday,这是一个意群)

3.C(句意为“(她)所需要的东西买好后,她匆匆离开了超市”。witheverythingbought是with的复合结构,其中插入了一个意群sheneeded,作everything的定语,将此意群划分出来,答案便一目了然)

4.a(hewasspeakingto是省略了关系代词whom的定语从句,为一个意群;tositdown是不定式短语作目的状语,为一个意群)

5.C(句意为“我喜欢听音乐,而我姐姐喜欢的是烹饪”。whatmysisterenjoys是一个意群。选B是受了固定搭配enjoydoing的影响)

6.a(句意为“你认为她叫谁写这封信的呢”。句中havesb.dosth.结构发生变化,sb.因被提问而移到句首变为特殊疑问词whom;doyouthink是一个意群,插入特殊疑问句中构成复杂特殊疑问句)

7.D(inhisthirties是一个意群。若错误地将in划入heusedtolive,则会认为这个定语从句的谓语动词后跟介词,是及物的,导致错选a关系代词which作为定语从句的宾语)

8.B(ihavejustfinished是修饰thecomposition的定语从句,为一个意群;动词不定式tocorrect是表示目的的状语。答题时,不能受finishdoing结构的影响)

句子成分划分篇4

关键词:日语单句单句复句区别

单句,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单独的句子。日语的句子是由句节组成的,在一个句子里,不同的句节或词起着不同的作用,有的起支配作用,有的被支配,有的起修饰作用,有的被修饰,等等。根据不同作用划分出来的各个部分,叫作句子成分,日语的单句就是围绕着这些成分进行的分析,也是由这些成分组成的,日语的句子成分一般分为主语、谓语、宾语、连体修饰语、连用修饰语,单句中只有一套这样的成分,这些成分在某些场合会被省略。

复句是就单句而言的,一个单句只有一个表达中心,而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表达中心联合起来的一种句子结构形式。复句里的各个单句叫分句,单句里的各个成分只是单一的句子成分,比如主语谓语宾语之类的。我们先来看下面两个句子,对单、复句的区别有大概了解。

例1.おふくろはをあらいおわる。

例2.生活上で困を克服するばかりでなく、仕事のうえでも高い水が必要である。

从上面两个句子我们可以看出,例1只有一套成分,句子的主语是おふくろ谓语是あらいおわる宾语是。而例2却有两个分句,每个分句自成系统,互不干涉,只是在意义上关联,两个分句都可以看作一个单句,这样的句子我们就成为复句。但事实上句子都是很复杂的,很多句子难以一眼区分开是单句还是复句,而且直到现在不管是日语学习者,还是研究者都未能取得一致意见,在这里只是陈述笔者个人的观点。

复句是由单句组成的,如果能掌握复句的特点和概念,那么区分单复句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现代的关于日语的复句的概念,基本上有以下两种观点:一种是将复句分成联合复句,主从复句(也有称为偏正复句);还有一种是把它分为三类,即并列、主从和包孕句,我赞同第一种观点。因为包孕句问题,实质上主谓词组动宾词组等充当单句句子成分的问题。

从结构和意义上看,复句有如下几个特点。

1.复句中的分句,不作另一分句的任何成分,因此充当成分的主谓词组不能看作分句。

例1.列が大をわたったのは朝の五くらいです。

例2.わたしが行くかいかないかはありません。

以上句子中的划线部分都是主谓词组,但都不是分句。句①是主语,句②是句子的同位语,二句都是单句而非复句。这是区分单句和复句界限。

2.构成复句的分句,有的是完整的单句,即主谓宾俱全的句,有的则是不完整的主语不全的句。

例3.彼女はこころが清くて、彼女は生活のしみをよくわかっているのです。

例4.我躺着,[我]磅船底漏渴的水望,[我]知道我在。

わたしは横になって、()川をみて、わたしがまだ存在いているのをわかった。

以上例3包括两个完整的分句,例4包括三个单句,是不完整的句,()内的“わたし”原文都省略了。

3.复句中的分句必须相互有联系,而且有关联词来连接。

例5.最を取ってるので、うれしくたまらないです。

例6.あしたが雨なのに、会は通りで行します。

以上简单分析了单复句区别的方法,要严格区分开,还是要具体了解复句的分类,前面我们说复句分为联合、主从两大类,具体划分如下。

1.联合复句

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在意义上的联系是平等的,叫联合复句,日语称为“重文”。联合复句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1)并列复句及其关联词语

几个分句分别说出有关的几件事情、几种情况或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或论述密切相关的事理。这种复句叫并列复句。

日语的复句多数要用关联的连接成分,相当于汉语的关联词语,日语并列复句的关联词语有用也有的不用关联词语,只以前一分句采取用言中顿的方式。

例1.中野さんは社をつとめていたが(けれども)昨年退した。

例2.中国と日本は距が近いし、史的なつながりが大深いです。

例3.弟はいつも食事をしながらテレビをる。

例4.浜は候もよければ、景色もよい。

例5.会はどこで演は何から始まるのか。

例6.の内容はでなかなかわからない。

例1―4都用接续助词,が在这里用于顺态连接,相当于汉语表示顺态连接的连词“而”,但有时可以不译;し有“既,又”的意思;ながら则表示一边。5、6分别是助动词形容动词的中顿,以词类的形态变化来表示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并列。

(2)递进复句及其关联词语

分句和分句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即后一分句的意思比前一分句进了一层。这种复句交递进复句。日语用于递进复句的关联词语如下:

うえにしかもそしてそのうえのみならずどころかばかり等

あの子は踊りが上手だし、そのうえ歌もうまい

ねだんが安いうえに品がれている

(3)承接复句及关联词语

分句和分句之间的关系是相联相成的,几个分句表示连续的动作。

日语用于承接复句的关联词语如下:

ててからするとそうしてそれから

デパトでい物をして、映画をて、こひをんでった

のしみは寝る前にコヒをのみ、そうして新をゆっくりむことだ

(4)选择复句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所叙述的事实不能同时并存。日语选择复句中―般都要出现接续词语,常见的有:あるいはそれともまたはもしくは等。偶尔也有不小现接续语的。这主要表现在疑问句中,此时,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选择关系可以靠疑问语气体现出来。如:

いい知らせですか、い知らせですか

手を出すかまたはを打つか

2.主从复句(也有称为偏正复句的)

(1)转折复句

正句和偏句往往意思相反。偏句陈述一个意思,正句转折。通常是偏句在前,正句在后,而且都要使用接续词语。转折复句中经常出现的接续词语如:

がそれともかわりにしかし癖につつとはいいながら等。

がせまっているのにレコドをいている。

いくらの才能があったというもののこんなに威っているのはだめ。

(2)因果复句

因果复句的两个分句,一个表原因,一个表结果。表结果的分刁可以称为正句,表原因的分句称为偏句。日语的因果复句中通常要出现接续词语,常见的如下:

からしたがってためにのでゆえに

女だから化をする。

寒いのでじっとしていられない。

(3)假设复句

偏句表示某种假设情况正句表示由这种情况得出可能产生的结果。

常见接续词语如下:

たらととしてとしたらてはとするとならばば等。

あなたがもし父だとするとあなたはどうしますか。

そばに犬でもいればすぐ犬のほうにかんしんはいってしまう。

(4)条件复句

偏句表示条件,正句表示结果而且这种结果必须依赖前面偏句的条件而产生,

常用接续词语如下:

かぎりさえすればとところでとも

スツを着ている限り、彼は西洋の族でいらるのだ。

出てある来さえすれば、かならずだれにあう。

(5)让步复句

就是偏句先让一步,姑且先承认或者先容忍某种事实或理由存在,然后在正句中得出这种事实或理由所可能产生的结果。

常用接续词语如下:

たって、たってもてもところでとしてもにしても

今からでは急いでも八の新にまにあわないでしょう。

仕事がつらくたって、中途半で放するわけには行かない。

(6)推论复句

偏句提出一种情况作为前提条件,正句根据这个前提条件推断出这个结果。

常用接续词语如:

からには以上はうえは

あの恐ろしいきばのある以上は必ずかむ。

独立したからにはわたしの家にいられてはこまる。

(7)取舍复句

常见连续词语如:

说出两种情况进行比较,选择其中一种情况,而舍弃另外一种情况。

よりむしろいっそ等。

いっそ自分がをしても他人には迷惑をかけない。

以上共11种,对复句进行了分类,从上面分类看,不难发现,复句具有的特征,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可以对复句和单句进行区分。

日语与印欧语相似,形态十分丰富,非常注重语法形式上的完整。拿日语复句来说,无论哪一种复句都必须出现关联词语(即接续助词等)。例如表示假设时,必然使用“ば、たら、なら”之类表示假设关系的接续助词或者副助词。表示因果关系时,必然出现“だから、のでゆえに”等助词。否则分句之间的关系就无法表明,不能构成复句。汉语注重意合,不注重形合,即所谓的“得意忘形”(意思表达出来了就行,可以不考虑句子的外形结构)。复句就是典型的例子。汉语的复句,只要不妨碍对语义的理解,介词、连词等表示语法关系的关联词语往往可用可不用。不用,句子的结构依然完整,照样能意会到词与词、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用了,有时可能恰到好处。

以上我们对复句的意义和类型进行了了解和划分,如果能很好地掌握好复句的意义特点和分类,那么单复句的划分会有明确的了解。

(1)要看结构,单句的内部可以划分出句子成分。复句是由分句构成的,分句之间有逻辑关系,但没有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

(2)复句间常有关联词语。如我们在分类时出现的很多接续组词和接续词。抓关联词是分辨复句的关键。

(3)单句的句子成分间也可以有停顿,不能把这种停顿看作分句的标志。不过,连动句和连贯复句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停顿。

如:太吉は坂を下がって、森のところまできた。复句

太吉は坂を下がって森のところまできた单句

王さんはドアをあけて、出た。复句

王さんはドアをあけて出た。单句

以上四个句子都是一样的意思,但是由于逗号的出现使得句子的划分出现了变化。

参考文献:

[1]山田孝雄.日本文法概论[m].京:宝文,1980.

[2]北原保雄.日本の世界6[m].京:中央公社,1981.

[3]南不二男.代日本文化の郭[m]京:大修店1998.

[4]秦礼君.日汉比较语法[m].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

句子成分划分篇5

【关键词】词类;句法成分

现代汉语语法学的建立和西方语言语法体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法研究中关于词类的观点即根植于西方语言“词本位”的观念。现代汉语中的词和西方语言是不同的,西方语言中的词与词之间有空格,不需要划分,而汉语是字与字之间有空格,因此,词类理论中难以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划分词的界线。还有西方语言有词形变化,词类划分可以依据外在的词形变化,但是汉语没有词形变化,词类划分只能依靠内在的句法功能。诸多问题的存在,使得词类问题成为汉语语法体系中一个难以回避,有难以解决的难题,至今为止,对词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

一、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

这一时期的词类研究主要以马建忠和黎锦熙为代表,此二人同是在西方接受的正统语言学观念,也从西方带来的现代语言学的观点和研究方法。马建忠是用西方语言学理论来研究汉语的第一人,他为汉语建立了一个比较系统的词类系统,他以古代汉语为研究对象,将词称为字,词类称为字类。他认为划分字类的标准是意义,当一个字有多个意义的时候,只有用于句中才能对其进行确切的归类,一旦这个字离开了具体句子就无法确定其词类,因此,马建忠对词类划分的观点是“字无定义,故无定类”。

以现代汉语作为研究对象的第一部语言学著作应该是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黎锦熙先生认为划分词类的标准是句法功能。汉语的词在句子中不仅可以承担一种句法功能,其功能往往是多个,因此,黎先生认为一个词一旦离开它所在的句子便无法对其进行分类,据此,黎氏提出“凡词,依句辨品,离句无品”。虽然和马建忠提出的划分词类标准不同,但是二者殊途同归,都认为词无定类,要到句子中确定。

二、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这一时期,更多的学者到西方学习,带回来更为先进的语言理论,同时,随着汉语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开展,语言学家对汉语自身的特点认识得更加深刻,提出的语言理论也更加符合汉语的实际情况,摆脱了以前对西方语言理论的单纯依赖和模仿。在此情况下,文法革新运动应运而生,旨在反对模仿西洋文法,建立符合汉语实际情况的语法体系。这一时期,学者关注和争议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即划分词类标准和词类与句法成分的对应关系。

对第一个问题划分词类标准而言,这一时期的观点主要有三种:意义、功能和形态。意义标准的代表人物是王力先生和吕叔湘先生。“实词的划分,当以概念的种类为依据,虚词的分类,当以其在句中的职务为根据”。意义有一定的主观性,完全依照意义划分词类,划分出来的往往是概念的种类,而不是基于结构的。所以,此标准后来遭到多数学者的反对,连吕叔湘先生后来在他的《现代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也说意义是判断词性的捷径,但只是半个标准。从功能上划分词类主要提倡者是傅东华先生、方光焘先生和陈望道先生等。这些学者对功能的看法是综合的,即作句子成分的功能、短语组合功能、二者相结合。傅东华持句子成分观,但可惜的是他也认为离开句子,词类便无法确定。方光焘认为用短语组合功能划分词类更合适,持最后一种功能观的是陈望道。功能标准后来被大多数学者所赞成,直到现今也是如此。高明凯是形态标准的代表人物,他认为汉语词语有实词和虚词的不同,但是,汉语的实词没有形态,自然也就无法分类。虚词是语言中表示词和词之间关系的,可以分类。因此,高氏所谓的划分词类只能是汉语无词类。这种观点没有得到大部分学者的赞同。

至于词类和句法成分的关系,这一时期的学者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观点:一线制、双轴制和三层制。一线制即主张在分析句子时将词类和句法成分合二为一,采用一套术语,这一观点前提是认为汉语无词类,这不符合汉语的实际情况,也不符合语言分析的潮流,自然不会得到多数学者的支持。持双轴制的学者主张设立词类和句法两个层面,但是汉语的词类是多功能的,和句法功能无法一一对应,期间的不对应,很多学者提出了改变词性和增加功能。双轴制的观点虽然不错,但是改变词性和增加功能不过是词无定类的翻版。基于此,有的学者提出,在词类和句法成分间增加一个层次,这就是所谓的三层制,但是大家对增加的这个中间层次众说纷纭,无法统一,这只能使词类这一问题更加复杂,徒增烦恼而已。

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

这一时期的学者掀起了词类问题的大讨论,这次讨论主要集中在汉语有没有词类、划分词类的标准是什么、汉语有没有形态、形态是什么等问题上展开。关于汉语有无词类,主要的观点还是两类,要么主张有,要么没有。最终认为汉语有实词和虚词的区别,都可以再分类。关于划分词类的标准,最初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最终统一观点认为意义、形态、句法相统一作为划分词类的标准。关于形态,最终达成共识,汉语有形态,只是形态变化少。

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

关于词类的主要问题在上一时期的讨论中,基本上得到解决。八十年代以后,语言学者的关注点更多的放到用新的理论和方法来解释汉语上,在引入西方先进语言理论的同时,更注重其对汉语的适应性,也提出了很多富有解释力的新理论。如陆俭明先生的词类逻辑分类体系,袁毓林的原型理论处理词类和句法功能,郭锐的计算语法等等,都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以上种种观点对现代汉语词类系统而言无疑都是一个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马建忠.马氏文通[m].商务印书馆,1993.

句子成分划分篇6

关键词:语义角色范畴划分困难趋势

随着语言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语言的本质共性是语义性。借助于句法分析的手段,自然语言理解的研究也必须建立在语义理解的基础上。语言工程对语义分析的迫切要求充分说明要使计算机具有人类的智能和高速的分析能力,就必须进行深度的语义分析。目前现代汉语的语义角色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语义角色的分类和鉴别仍然存在较大的分歧。

一、语义角色的划分与鉴别

(一)理论上的研究

“语义格”的提出将语义分析引向深入,然而语义格数目的不确定也是学者们对这一理论诟病的主要原因。Fillmore(1968)首先提出了6种语义格,之后又增补了10个,但语义格的数量难以确定,有些np如何划类仍存在争议。显然这16种格是不够的,“不能做到相同的格表示相同的关系,不同的格表示不同的关系。有些不同的关系不得不用同一种格描述”(徐烈炯,1995)。Dowty(1991)把题元划分为两个大类,即“原型施事”、“原型受事”。然而,语义角色划分得过于简单就不能很好地区分句子的语义特点。同样这种以原型理论为背景的语义角色划分是否完全适合于汉语的特点也值得商榷。

事实上用“语义角色”的概念来研究语义也并不只是西方学者的创见。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中所提的“起词”、“止词”以及14种补词的区分,都已经蕴含了汉语语法研究的格语法思想。任善铭(1956)认为“施受关系和结构在句子里本来都存在,两者的存在本身并没有抵触。在认识和分析句子的时候,两者都应该适当的应用”。丁声树和等(1961)也指出“有各种不同的动词,因此动词跟宾语也有各种不同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动词也常带各种关系不同的宾语”,主语与谓语是施事还是受事等等关系也都考虑在列。然而遗憾的是20世纪80年代之前,学者们并没有在语义的这条路上走下去。随着语法研究的深入和语义重要性的提升,80年代以后学者们又重回到了语义研究上来,展开了语义角色的深入讨论。80年代胡明扬翻译了《“格”辨》,译介了Fillmore的早期格语法理论;之后还有杨成凯对格语法早期和70年代的发展进行了详尽的描述;熙区分了句子中各种成分间的显性语法关系和隐性语法关系。其中隐性语法关系就包含了施事、受事、工具等。三个平面语法理论提出后,语义成分摆脱了句法成分附庸的地位。徐烈炯、沈阳在译介西方的格语法理论后,对汉语语义角色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如《题元理论和汉语配价问题》(1998),详细讨论了题元能否分类,有多少个题元,能否列出题元总表,如何定义题元等问题。孟琮等人在《动词用法词典》(1987)中将与动词相关的名词宾语划分为14个类别,这14个类别仅限于动词的宾语位置,但与动词发生格关系的体词性成分的状语位置并未涉及。鲁川、林杏光的《现代汉语语法的格关系》(1989)中指出“格关系是诸多的语义关系的一种,指的是句子的表述中心的谓词跟周围的体词之间的及物性关系”,“格系统是一棵树”,共分两个层次,上层6种,下层18种。邵敬敏在《论汉语语法的语义双向选择性原则》(2007)中基于鲁川、林杏光的格体系,划分了7大类24小类的语义角色系统。范晓在《说语义成分》(2003)一文中再次修改动核结构的动元、状元分类和名核结构的名元、定元。重建后的语义角色体系分为31个小类。陈昌来在《现代汉语语义平面问题研究》(2003)中把汉语的语义格分为26个。

有关语义角色理论研究的分歧还表现在界定问题上,包括鉴别的标准问题。Fillmore给语义格界定的标准是人类对其周围发生的事件所能做出的某些类型的判断。Jackendoff提出了一个认定格的方法,即通过某些短语是否能添加到句子中来判断。Dowty则认为应该划分为几个题元在本质上是没有意义的,他认为应该以事件而不是透视域来鉴别题元角色,而以事件为依据得出的语义角色能够独立于句法功能,保持稳定的语义作用。

同样,中国的语言学者在语义角色的鉴别上方法和原则也不尽相同。林杏光、鲁川(1999)通过对汉语格关系的研究发现,语义角色可以按层级进一步细分。他们认为语义角色系统像一颗树一样按层级排列,语义角色之间存在着层次。在这种认知的基础上,他们采取了层层控制和层层推进的方法界定语义角色类别。毕玉德(2003)在建构朝鲜语语义角色体系时归纳了四条语义角色鉴别的原则:基于事件原则;面向语料;句法为本;意念驱动。

对语义角色研究较多的袁毓林先生在《论元角色的层级关系和语义特征》(2003)一文中提出了怎样确定语义角色,如何处理语义角色的模糊性问题以及语义角色的层级设立和动词在特定句式中增加的论元如何处理等问题。语义角色难免有一定的模糊性,用一种形式化的办法难以严格的定义,那么是否可以采用原型理论,在给出语义角色的典型句法和语义特征的前提下,通过类比归类的办法鉴别特征不明显的语义角色。

语义角色的鉴定是语义角色范畴体系制定的前提,也是检验语义角色分类是否合理的指标。有了清晰的鉴定方法,语义角色的研究才能从混沌走向清晰。

(二)现有汉语语义标注语料库建设

在语义研究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单一层面的划分是不可能把语义角色的范畴描述清楚的,但是句式的多样性和汉语动词语义的复杂情况使得语义角色范畴的研究难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学者们因认识与需求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语义角色层级划分体系。至今语义角色的数目和语义范畴体系的明晰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建立更加合理的语义角色范畴是语义角色标注的前提,对中文信息处理同样有重要的意义。

对应于理论层面的研究,近年来面向语义标注语料库的语义角色划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有代表性的有:

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鲁东大学共同构建的事件块句法语义标注语料库,标注的关键集中在对物质世界、人类社会中的几大类客观关系的实践内容,主要包括:广义拥有关系、时空存现关系和时空变化关系等方面。

鲁东大学承建的现代汉语句法语义信息语料库,以中小学课文和对外汉语阅读材料为基础共加工了包含713430字、28669个句子的语料。以句子为单位标注了每个句子的句法结构和语义信息结构。在语料库的基础上,分别提取并建立了句型系统、句模系统和句干系统。该语料库共设置了24个语义成分标记,7个句法成分标记,以句子为单位进行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的标注。

北京语言大学的现代汉语语料的句子级语义标注。该标注语料库是以HnC理论为指导建立的自上而下的句子语义标注,主要标注句类、语义块、句蜕。

北大中文网库是2007年开始建设的一个基于大规模真实文本的多层次语义关系标注语料库,共定义了22个论元角色,分为必有论元和非必有论元。在标注论元信息的同时对句子的主观信息也进行了标注。北大中文网库是在詹卫东等人开发的北大汉语句法分析树库的基础上进行的语义信息标注。

哈工大语言技术平台(Languagetechnologyplatform,Ltp)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社会计算与信息检索研究中心开发的一套系统,提供了一系列的汉语语言处理模块,其中包括分词、词性标注、命名实体识别、依存句法分析、语义消歧和语义角色标注等。该平台使用的训练数据是ChinesepropBank2.0中的22277个句子。“数据稀疏仍然是困扰语义角色标注的主要问题之一”(刘挺,2011),由此可见,语义角色的精细等级和标注的效率的矛盾是一直存在的。与此同时,哈工大近两年正在研究“语义依存分析”(SemanticDependencyparsing,SDp),同时联合北京城市大学标注了1万句中文语义依存分析树。中文语义依存树库是以依存句法理论为基础,融合依存结构和语义信息,提取句子中所有的修饰词与核心词之间的语义关系。除了分析句子中主要谓词与其论元的语义关系外,还涉及了诸如数量、属性、频率等非主要谓词包含的语义信息。

现代汉语的语义标注研究,除了以上所提到的还有较早建立的SinicatreeBank(台湾中央研究院词库小组,1986)、句子级语义标注的现代汉语语料库系统(社科院声学所、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大正语言有限公司研制,1989)。上海师范大学和山西大学联合构建的ChineseFramenet,可以看做是Framenet的汉语对应库。偏向于工程的语义角色体系还有董振东的知网(Hownet),共有90个语义角色,用义元和角色关系来描述概念,采用了812类事件义元,并规定了相应的必备语义角色框架。

现有工程上的语义角色标注系统多数以句法成分为基本的标注单元,必然依靠句法标注信息,这里不再赘述。

二、当前语义角色范畴研究的困难及趋势

汉语语义角色的研究虽然已经在中文信息处理、对外汉语教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语义角色的称谓混乱、语义角色的数目不定、归属上混沌模糊、各角色间的界限不明确等。从学者们对语义角色范畴研究的历程中可以看出,语义角色的不断增加说明不同的句式对语义角色有着不同的要求。语义角色范畴研究的困难大致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句式的复杂多样;二是动词语义的复杂。

首先,语义角色概念称谓的混乱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应因为概念的混乱造成研究上的障碍,使得人们对语义分析理论有一种不规范、不明确的认识。第二,没有一套准确的语义角色测定标准。在分离和制定语义角色标准的时候,各个学者的标准不同。使得原本就混乱的语义角色划分更不清晰,有些相同句式中的语义成分被归为了不同的语义角色。第三,可供计算机处理的可用资源很有限。

针对语义角色范畴研究的困难,增大可供学习的语料库是解决句式多样造成范畴研究困难的一条途径。语料库的规模越大,所能涵盖的句式就更加全面,再给机器学习之后才能更好的完成语义角色的标注。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面向深层次语义研究的语义角色范畴建立体现出以下的研究趋势:

1.语义句法理论的建构更加注重面向自然语言的处理中语义理解的需要。语义句法的理论研究和语义角色范畴的划分都是为了对语言进行深层次的语义剖析,解释语义的生成机制,以期提供更多可供机器学习的语义信息。

2.语义角色范畴的划分需要基于真实文本的标注验证。不论是理论上的语义角色体系建构,还是面向自然语言处理的语义角色划分,近年来有关语义角色范畴划分的一个明显趋势就是更多地将范畴划分和真实文本的标注验证相结合。语义角色的划分要遵循一定的语义分析原则,但并不是这样就一定适合于自然语言复杂多样的情况。因此,以真实文本的标注中遇到的问题来验证并提高语义句法范畴体系的信度和效度是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3.语义角色的研究趋向典型格的深化,同时关照非典型格的分析。孙道功(2009)提出目前汉语格语法取得了一定进展,在格的层级性以及施事、受事等典型格的界定上都已经达成共识;但对于格的个案研究还不充分,格的名称也缺乏统一性;对名核结构内部关系缺乏关注和探讨。以往的研究者们对典型的语义角色的研究已经有一定的成果,认识上也达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一致,正一步步接近典型语义角色的语义本质。典型语义角色与研究较少的非典型语义角色之间组织关系等还不很清楚;在个别一些语义角色的界定上存在很大的分歧。进一步深入研究非典型的语义角色,才能平衡语义角色体系内部的研究。

4.语义句法范畴体系的建构更加需要借鉴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使人们看到它在对语言现象的解释特别是对语义的挖掘上十分有效。语义句法范畴的建构和研究也要善于借鉴认知语言学的理论。

如上所述,当今人们对自然语言理解的最终目标就是深层次的语义分析,以期进行自动的知识获取、推理等等。因此在语义角色标注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语义分析必然是未来语义研究的重点。语义角色范畴体系的建立是进一步语义研究的基石,是语义角色标注完备的前提。

参考文献:

[1]毕玉德.关于语义信息处理的语义角色系统的建构.2003(3).

[2]陈昌来.现代汉语语义平面问题研究.学林出版社,2003.

[3]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务印书馆,1961.

[4]范晓.说语义成分.汉语学习,2003(1).

[5]刘挺,车万翔,李正华.语言技术平台.中文信息学报,2011(11).

[6]鲁川,林杏光.现代汉语语法的格关系.汉语学习,1989.

[7]林杏光.词汇语义和计算语言学.语文出版社,1999.

[8]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1941.

[9]孟琮等.动词用法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10]任善铭.主宾语问题是怎样的问题.中华书局,1956.

[11]邵敬敏.汉语语法的立体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

[12]孙道功.词汇-句法语义贯通研究的新探索.语言文字应用,2009(2).

[13]徐烈炯.语义学(修订本).语文出版社,1995.

[14]徐烈炯,沈阳.题元理论和汉语配价问题.当代语言学,1998(3).

[15]袁毓林.一套动词论元角色的语法指标.世界汉语教学,2003(3).

句子成分划分篇7

【关键词】俄语词序;实义切分;共时关系

句子的实义切分理论是由捷克语言学家马泰鸠斯(МатезиусВ.)创立的。运用实义切分法分析句子,对于研究词序、分析句子以及更大的语言单位的交际结构和内部构成规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词序作为表达言语交际目的的手段,其理论在俄罗斯被学者给予很多关注,获得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一、词序与实义切分的理论概述

(一)词序的基本理论

词序,是句子成分的排列。由于受到语义、句法、逻辑、功能等的制约,句子成分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只有依据各语言的词序规律进行表达,才能够在交际的过程中符合该民族的心理和思维方式。

传统句法学家认为,在俄语句子中,可以通过词形的变化表示句子的语法意义,词序的作用并不大。那时通常认为俄语只有在少数情况下词序是不能够改变的,而在其他情况下词序是能够自由改变的。即使词序随意地变化,主语、谓语、状语、定语、补语等依旧是原来的词汇,并不会发生变化。于是产生了俄语是“自由的”、“随意的”这样的观点。

但在更多的情况下词序的不同还是能够影响句子的句法学意义。例如:МояженавиделаучителясынанавокзалеКиева.(我的妻子在基辅火车站遇到了儿子的老师。)如果词序随意地变为МояженавиделасынаучителянавокзалеКиева.句子的意思就完全发生了改变,成为“我的妻子在基辅火车站遇到了老师的儿子”。

时至今日,通过国内外学者对于词序研究的广泛和深入,词序的定义已经不再只限于词的顺序,而应该更为准确地表达为各种句子成分的先后顺序。这表明,不仅可以以词为单位,还可以以词所在的群组等为单位。研究它们在词组、词群、句子中,甚至比句子更大的超句子统一体、片段中的排列规则。揭示这些句子成分具有怎样的特点和功能,它们以何种方式对于不同的句子结构或者更大单位的结构产生影响,从而更加富有意义地指导实践。

(二)实义切分的基本理论

我们不能说传统句法学中研究的情况是错误的。只是有一些局限性,这是因为他们只是在孤立的句子中,研究词序的问题,分析有关词序的结构特征以及功能。直至后来,实义切分理论出现和传播,打破了传统句法学的局限性。在理论中,学者把句子以及比句子大的言语单位放在语境中剖析,这也使得词序能够在连贯话语中获得应有的关注和研究。

俄罗斯语言学家维诺格拉多夫在20世纪50年代给予了实义切分以肯定,他说:“值得注意,已经有人尝试摆脱裸的形式―逻辑的窠臼来研究这类语言现象了。比如捷克语言学家马泰鸠斯就曾主张把句子的一般形式―语法分析即结构分析和实义切分区分开来……研究这些问题,对于更深刻地理解俄语的表情手段(其中包括词序)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

实义切分理论以研究语言的功能为出发点,侧重语言的交际目的,分析句子成分在句子或者更大的单位中,起到何种功能。与形式切分理论不同,实义切分理论主张把句子成分的研究与上下文、语境联系起来,即依据语境和上下文,根据交际的目的,对句子或者更大的单位进行切分。它是在语言结构层面分析问题,打破了之前的语言学理论只在语法和语义层面进行研究的局限,在语法和语义层面进行研究的主要表现就是孤立地研究句子。

二、俄语词序与实义切分的统一关系

我们以Школьникивторогокурсапоехалинаэкскурсию.这个句子为例,来研究词序与实义切分之间的统一关系。如果这个句子的交际目的是要表达“中学生们做了什么事情”,那么主位和述位就这样划分:Школьникивторогокурса(主位)/поехалинаэкскурсию(述位).但是同样的词序,如果句子要表达的是“中学生们到哪里去了”的意思,则划分主位和述位的方法就不同。Школьникивторогокурсапоехали(主位)/наэкскурсию(述位).这时школьникивторогокурсапоехали做主位,наэкскурсию被划定为述位。

再比如下面的几个句子,交际目的不同,词序不同,实义切分的方法也不同。

Саша(主位)/былумныммальчиком(述位).(交际目的是要表达“萨沙曾经是个聪明的小孩”的意思,强调萨沙的特性。)

Стаканы(主位)/стоятнастоле(述位).(交际目的是要表达杯子的状态。)

Настоле(主位)/стоятстаканы(述位).(交际目的是要表达桌子上有什么。)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词序是可以变化的,但并不是随意改变,而是要以交际目的和语境为依据。但是相对应地,主位和述位的划分也随词序的变化而发生一定的改变。因此,这能够表明词序与实义切分之间具有统一的关系。

参考文献:

[1]БелошпкокойВ.А.Современныйрусскийязык.Подред.[m].Москва,1989.

[2]ГальперинИ.Р.Опонятии《текст》[J].Вопросыязыкознания,1974,no.6.

[3]何荣昌,实际切分与词序教学[J],中国俄语教学,1983,(4)

[4]王福祥,俄语实义切分句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

句子成分划分篇8

一、汉语词类划分:

例1.(2012年湖北省黄冈市)下列各项对语法知识的判断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雄伟”“壮丽”“非常”“宁静”都属于形容词。

B.短语“黄麻起义”“天堂美景”“赤壁风光”“武穴酥糖”的结构都相同。

C.“投资亿元的武穴梅苑现代畜牧科技示范园建成并开始使用”,句子的主干是“示范园建成使用”。

D.“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这句中“飞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刻画出小孩活泼灵动的性格。

【解析】本题考查了词语的划分、词语结构、句子主干和修辞作用。a项考查词类的划分,现代汉语的词类可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等十二类。要判断一个词的类别,主要看它在造句中所起的作用,“雄伟”“壮丽”“宁静”这三个词可以做句子的谓语或谓语中心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后面也可以带补语,所以都是形容词;“非常”一般用在形容词前面,表示程度,所以是副词。B项考查了词语结构类型,都是主谓短语。C项考查了句子的主干,划分正确。D项考查了比喻的作用是正确的。答案为a。

二、判定短语类型:

例2.(2012年四川省泸州市)阅读下列文段,从画线的短语中,找出与示例结构相同的短语各一个,按要求填在表格内。

黄岩岛,是中国中沙群岛中唯一①露出水面的岛礁,位于北纬15°07′,东经117°51′,距中沙环礁约160海里。黄岩岛是中国②固有领土,由海南省西南中沙群岛办事处实施行政管辖。中国对黄岩岛的领土③拥有充分法理依据:④中国最早发现、命名黄岩岛,并将其列入中国版图,⑤实施管辖;中国一直对黄岩岛进行长期⑥开发和利用。黄岩岛以东是幽深的马尼拉海沟,这是中国中沙群岛与菲律宾群岛的⑦自然地理分界。

【解析】词和词按照不同的语法规则进行组合,就构成不同类型的短语,有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后补短语、主谓短语、并列短语等五种类型。判定短语的类型,主要看词和词之间的结构关系。做好本题首先分析示例中的aBC三个词语的类型,a是主谓短语,B是偏正短语。C是动宾短语。因此根据短语的特点a.④B.②或⑦C.③或⑤。

三、句子成分划分:

例3.(2012年山西省)下列单句中“贝聿铭”作主语的一项是()

a.我们仰望杰出建筑师贝聿铭。

B.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是“贝聿铭年”。

C.贝聿铭获得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茨克奖。

D.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在贝聿铭心中。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成分的划分。在a选项中,“贝聿铭”是宾语“杰出建筑师贝聿铭”的中心语。在B选项中,“贝聿铭”是宾语部分“1979年是‘贝聿铭年’”里“贝聿铭年”这个偏正短语中“年”的修饰语。在C选项中,“贝聿铭”作句子的主语。在D选项中,“贝聿铭”是宾语部分“贝聿铭心中”这个偏正短语里“心中”的修饰语。答案是C。

四、划分句子结构关系

例4.(2012年贵州省贵阳市)下列知识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逐渐壮大的中国海军一定能捍卫祖国辽阔的海疆。”这个句子的谓语是“捍卫”。

B.“他虽然心里挺难受,可是一点也没有想到嫉妒别人。”这是转折复句。

C.“他们心中早已明白:以阿蒙森为首的挪威人已在他们之先到过这里。”这是一个复句。

D.“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解析】句子按照其结构关系可分为单句和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组成的句子称为复句,组成复句的单句叫做分句。选项C是一个单句,“他们心中”是主语,“早已明白”是谓语,“明白”之后的内容是宾语。答案是C。

五、反义词判别:

例5.(2012年贵州省遵义市)词语积累—下列词语的意义,不完全相反的一项是()

a.冗长—简短安谧—喧嚣孤陋寡闻—见多识广

B.参差—整齐瘦瘪—丰腴韬光养晦—展现才能

C.忸怩—大方咫尺—天涯比比皆是—寥寥无几

D.盛馔—简餐奢侈—节俭销声匿迹—崭露头角

【解析】反义词就是两个意思相反的词,包括:绝对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分为成对的意义相反、互相对立的词。如:真-假,动-静,拥护-反对。这类反义词所表达的概念意义互相排斥。或成对的经常处于并举、对待位置的词。如:春-秋,黑-白,高山-平地。这类反义词没有矛盾对立关系,但对比鲜明。在判断时注意:⑴组成反义词的一对词必须属于同一意义范畴,如:长-短(长度)⑵不是任何一个词都有反义词。反义词以形容词最多,其次是动词;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书、笔)大部分没有反义词。⑶多义词可以有几个跟不同义项相配的反义词,如:快-慢、钝,清淡-浓郁、油腻⑷反义词包括:绝对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5.只有广泛意义上的形容词才有反义词。确定的动词、名词之类的没有反义词,比如“飞”没有反义词;“鸟”没有反义词。了解了上面的所述,答案D不完全相同。盛馔—残羹;销声匿迹—招摇过市、名声大噪、远近闻名。

六、句子主干提取:

例6.(2012年贵州省遵义市)语言运用——提取下面句子的主要信息,正确的一项是()

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战马》是由有“电影奇才”之称的美国导演斯皮伯格继《辛德勒名单》与《拯救大兵瑞恩》后倾力打造的“史诗战争三部曲”终结篇。

a.《战马》是斯皮伯格倾力打造的。

B.《战马》是“史诗战争三部曲”的终结篇。

C.斯皮伯格倾力打造“史诗战争三部曲”。

D.斯皮伯格倾力打造“史诗战争三部曲”终结篇。

【解析】句子的主干即为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共同组成的部分。对于句子中的定语、补语、状语在解题时不影响判断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把它们压缩掉。提取句子主干应注意以下几点:⑴碰到有否定词“不、没、没有”等的句子,要把否定词保留在句子主干中,否则句意就完全改变了。⑵谓语中的能愿动词,一般也要保留。⑶主谓短语作句子的主语或谓语或宾语时,这个主谓短语一般也要保留在主干中。⑷有双宾语的句子,两个宾语的中心语都要保留在句子主干中。⑸介宾短语作谓语中心语的补语时,一般不保留在句子的主干中。因此答案是B。

七、复句的判断:

例7.(2012年山东省泰安市)对下面复句关系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

a.一重复句,转折关系。

B.一重复句,因果关系。

C.二重复句,第一重是转折关系,第二重是因果关系

D.二重复句,第一重是因果关系,第二重也是因果关系

【解析】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紧密联系,结构相互独立的单句即分句组成的句子称为复句。组合复句的分句可以是主谓句,也可以是非主谓句。分句之间有短暂的语音停顿,书面上用逗号或分号表示。分句之间的关系常用连词、副词以及一部分起关联作用的短语来表示,复句中的分句之间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根据分句之间不同的逻辑事理关系,可以把复句分为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解说、目的等类型。复句中的各个分句之间一般有停顿,书面上用逗号,分号或冒号表示;复句前后有隔离性语音停顿,书面上用句号或问号,叹号表示。分析多重复句的步骤⑴总览全局,确定分句数目。⑵理解全句语义,确立第一层次。⑶辨析关联词语,依据搭配关系逐层分析。结合上面的分析答案是C。

八、句子搭配不当:

例8.(2012年黑龙江牡丹江市)下面文段中有一处语病,请写出病句的序号并改正。

①今年4月25日教育部网站发出通知,②要求各地全面落实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制度,③发展学生食品安全意识。

序号: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句子成分搭配不当的问题。搭配不当一般有:⑴主谓搭配不当。主要表现为谓语不能陈述主语,有时主语或谓语由联合短语充当,其中一部分不搭配。⑵动宾搭配不当。动词和宾语要在意思上和语法上搭配,常见错误是:当动词带两个以上宾语时,后面的宾语与动词不搭配。⑶主宾搭配不当。⑷附加语和中心词搭配不当。⑸前后缺乏照应,常见错误是一面和两面搭配。而第③中“发展”改为“提高”或“增强”。

在考备考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要加强语法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⑴重认识,从“心”改变。首先教师要有较为完整的语法知识系统,同时,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用语法知识进行知识的讲解和分析,逐步使学生认识到语法知识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破除学生的“语法无用论”,重新建立正确的语法知识学习观。

⑵重基础,从“头”学起。鉴于很多学生初中语法知识近于空白,在语法教学上必须从基础抓起,系统掌握词语的语法特征、短语类型及辨析、句子判断及句子成分的划分、复句的辨别等语法知识。

句子成分划分篇9

关键词:oracle数据库;SQL语句;SQL优化

中图分类号:tp311.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1)05-0000-01

SQLStatementsoptimizationapplicationintheoracleDatabase

CaiLi

(HunaninstituteofChemicaltechnology,Zhuzhou412011,China)

abstract:Currently,oracledatabasetakesthecorelocationinenterpriseapplication.inactualoperation,variousfactorsaffecttheefficiencyoforacledatabasebuttheexecutionofSQLstatementsisthekeyfactor.thispaperbasedontheSQLoptimizationprincipleandexecutedprocess,discussedSQLoptimizationtechniquesinoracledatabase.

Keywords:oracleDatabase;SQLstatement;SQLoptimization

一、引言

oracle是商业数据库产品中的主流产品,在企业级数据库中占据很高的市场份额,也是构成信息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然而,在实际开发中,开发人员往往只关注SQL语句的执行结果,而没有从优化的角度来分析SQL在oracle数据库中的执行过程。低效率的SQL语句在执行过程中会被频繁解析,大大降低了oracle数据库的运行效率,同时也加重了oracle系统i/o负载。所以,本文探讨基于oracle数据库的SQL语句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SQL语句在oracle中执行原理分析

oracle中执行一条SQL语句从开始到结束经过四个步骤,即分析、优化、生成实际执行计划和执行并返回结果。

(一)分析。对提交的SQL语句进行语法、语义和共享池检查。语法和语义检查是保证SQL语句的正确性和合法性,共享池检查是寻找相匹配的SQL语句。

(二)优化。优化是一种CpU密集型的处理过程,所耗费的CpU时间可能比语句的实际执行时间还长。oRaCLe当前支持RBo和CBo两种优化模式。

(三)生成实际执行计划。当语句与语法都没有问题,权限也匹配的话,oracle服务器会根据一定的规则,对这条语句进行优化,然后这条SQL语句与执行计划保存到数据高速缓存。

(四)执行计划、返回结果。执行实际计划,将查询结果从数据缓存中发送到客户端。

三、oracle中SQL优化技术

所谓SQL语句优化技术,就是将性能低下的SQL语句转换成目的相同的性能优异的SQL语句。针对SQL查询的优化,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即:对经常排序和连接的字段建立索引、减少i/o操作、减少表的访问次数。在oracle数据库中,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优化SQL语句,进而提高oracle执行SQL的效率。

(一)使用索引

索引是对数据库表中一列或多列的值进行排序的一种结构,使用索引可快速访问数据库表中的特定信息。在oracle数据库中,索引的结构是一个多路搜索树,即B-tree数据结构。一般情况下,在执行数据查询时,oRaCLe优化器将优先使用索引,与扫描全表和表与表之间的连接操作来说,效率上有了很大提高。

(二)SQL关键字的优化

1.SeLeCt关键字的优化。在编写SeLeCt查询语句时,尽量避免使用“*”,因为这样的语句在执行上非常低效。在oracle数据库中,oracle解析器会将“*”依次转换成所有的列名,这个工作是通过查询数据字典完成的,这将意味着会耗费更多的时间和资源。

2.用where子句替换HaVinG子句。where子句作用于基本表或视图,其执行过程依次选择每一条记录;而having子句作用于组,是结合groupby使用的,其执行是依次选择groupby分组的每一组,这个处理需要排序、总计等操作。所以,在SQL语句中,应当尽量避免使用HaVinG子句,这样就能减少一定的开销。

3.用eXiStS替代in。子句in确定给定的值是否与子查询中的值相匹配,而eXiStS指定一个子查询,检测行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使用eXiStS通常将提高查询的效率。另外,在子查询中,notin子句将执行一个内部的排序和合并。所以,从这点来说,eXiStS替代in使得SQL语句的执行效率更高。

4.用tRUnCate替代DeLete。tRUnCate是一个DDL语言,在执行上非常快,不会通过RoLLBaCK命令撤销;而DeLete属于DmL语言,其删除的数据将存储在系统回滚段中。从执行效率来讲,tRUnCate明显优于DeLete操作。

(三)共享SQL语句

oracle数据库在启动时,在内存中分配了一块空间,即SGa,其中包含了SQL共享池及数据缓冲区。在执行SQL语句时,oracle将其执行的每一条SQL语句存在于共享SQL区及私有SQL区中,当不同的用户执行相同的SQL语句时,oracle将会为这些用户重用SQL共享区。该功能大大地提高了SQL在oRaCLe中的执行效率,并降低了内存的使用。所以,通过调整init.ora中该参数的相关设置,适当增大该内存区域,就可以保留更多的语句,当然被共享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四、结束语

oracleSQL语句的性能问题常常是由于在索引设计和查询设计方面存在各种缺陷引起的。SQL优化的实质就是在结果正确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索引,减少表扫描的i/o次数,尽量避免表搜索的发生。其实SQL的性能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以上这些只是在应用层次的一种体现,深入研究还会涉及数据库层的资源配置、网络层的流量控制以及操作系统层的总体设计等方面。总之oracleSQL语句的优化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总结,才能更为得心应手地应用到实际中去。

参考文献:

[1]刘光霆,何宏.oRaCLe中SQL执行原理及性能优化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9.6(6):p149-151

句子成分划分篇10

淡化语法,直接影响学生对汉语言基础知识全面系统的掌握,导致汉语言基础的削弱。1992年,由国家教委颁布施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中学生掌握的语法有:汉字的构造、词的分类、词组(短语)的结构、句子类型、单句成分及复句类型等语法知识,到高中学习一些简单的逻辑关系。语文教材从初一到初三,对语法知识从简单到复杂都作了系统的编排与介绍,并安排一定的教学时间来学习。当时的初中学生不仅能划分简单的单句,而且对复杂的单句成分也能正确划分。对复句不仅能迅速辨识各种类型,而且能对多重复句的层次关系做出准确的判断。自从淡化语法知识以后,一些初高中学生对相应的语法知识完全没有掌握,而高中阶段又是初中对这些知识的应用时期,结果在教学中显示出诸多弊端,遇到相关知识的教学,教师只能是遇着什么说什么,对学生来说,要么干瞪眼,一问三不知;要么在利用语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无从下手,教师再三提示,学生对相关知识理解不透或思维受阻无法进行。

现代文的学习离不开语法。对一些文段或句子的理解,不懂语法对文意的理解似乎关系不大,但若懂得语法去理解,其效果大不一样。特别是议论文的阅读、写作显得尤为突出。若懂得一些复句类型及关系,正确使用一些逻辑推理去阅读、写作,就会分清句段的层次关系,就会敏锐地感受到思维的严密,气势的磅礴,说服力的强大。

如达尔文《〈物种起源〉导言》中有这么一段话:“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如果一位博物学家,对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加以思考,那么,我们可以推想得到,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物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这段话周密的阐述了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这句话是一个假设复句,由两个复杂单句构成,后一分句的宾语又是一个主谓短语,这个主谓短语的谓语又是一个并列复句。若不懂语法,就很难感受到清晰的层次,严密的思维,对它的理解无疑是肤浅苍白的。

在历年高考题中,语言基础和语言表达题大约占三十分,语法是解决这一部分问题的必要的基础知识。小到汉字的识记改正错别字,大至修改病句,扩展与压缩语段等,无处不体现语法的重要性。

如常见的六种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前四类直接或间接通过划分句子成分,提取主干来完成,不然一些病因无法诊断,或不能迅速准确的判明病因,只能跟着感觉走了。尤其成分残缺类型病句,是指句子必须具备的语法成分残缺不全,从而影响语意表达。若不懂单句成分的划分,找不出句子主干、枝叶,不能明确他们之间的关系,这类知识的解决就成了一句空话。

古文学习也离不开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虽然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语法上有所不同,但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有内在必然的联系。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最可靠的方法还是做语法分析。推究句子的陈述对象以及陈述方式,以明确句子大意;推究句中的动词是表主动还是被动,以判定句子是否是被动句;检验句子是否完备,以判断句子是否是省略句,进而确定省略了什么成分;检验其语序是否与现代汉语一致,以判定句子是否是特殊句。借助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就能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用法不同的“活用”词,也可通过语法分析得到准确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