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及其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0:50:22

信息及其特征篇1

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教学内容,基本上是知识与概念介绍,由于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列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加以归纳和总结从而获得知识。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信息与人类的关系;信息的特征。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演示法、讨论法、指导式探究法等。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模拟,激情导入(信息与人类关系)

1.教师活动:用投影显示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时一个月左右的生存实验

具体要求如下:第一,每个队员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随身只能带三件物品,每件物品不能超过2公斤;第二,队员都是由飞机空降到半径为1000公里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带,要求在一个月时间内从森林里走出来。问题:队员带哪三件物品合适?请同学自由讨论,在2分钟内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

学生:可能给出的答案为笔记本电脑、钢枪、水;水、饼干、指南针;打火机、水、刀……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最后得出一个较为合理的答案:钢刀、火石、指南针。 经过讨论分析后,学生初步得出人类要在世界上生存与发展需要获取物质、能量、信息三大要素的结论。对于物质和能量学生能理解,但对于信息与人类的关系,学生很难理解那么深。

2.教师活动:趁热打铁,推出“感觉剥夺实验”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感觉剥夺实验”案例。教师结合以上两个案例,给出结论:

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与基本需求。

(二)信息定义

教师活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生2:十字路口的交通信号灯,告诉我们信息:红灯停、绿灯行。

生3:从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道等。 教师活动: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更确切地说,信息是事物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人们通过信息来认识事物和周围的世界。

(三)信息的一般特征

师:古长城上将士点燃的烽火是信息吗?

生:是。

师:其实点燃的烽火本身只是信息的载体,它里面包含的意义即有外敌入侵,这才是信息。从而引出信息与信息载体之间的关系,指明信息和信息的载体不是同一个概念。例如:书中记载的内容属于信息,书就是信息的载体。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喜怒哀乐的表情依附于我们的脸而存在。因此,信息需要用载体来表示和传播。

1.载体依附性 (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2)同―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形式多种多样,如:印刷型、机器型、声像型、网络型等。

(4)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的特点。

2.信息的价值性

教师活动:用投影显示朝鲜战争前,美国兰德咨询公司向美国国防部推销一份秘密报告,其主题词只有7个字,要价150万美元。美国国防部认为是敲诈,不予理睬,结果“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战争结束之后,国防部才想起那份报告,要来一看,追悔莫急。问题:那7个字是什么? 学生活动:猜测答案。 教师活动:给出答案:“中国将出兵朝鲜”。由此故事引出信息的价值性。 (1)信息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①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②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举例:商场上某种产品供不应求,而生产厂家知道信息后他们会增加产量,说明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2)信息可以增值。 (3)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

3.信息的时效性 生:(讨论)信息的价值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吗? 师:(举例)人们常说今天的报纸总比昨日的报纸好卖,说明过时的信息没人感兴趣。

生:(疑问)书本中的科学知识会随时间的流失而变得贬值吗?

师:如果是理论知识几乎不会贬值,但如果是技术知识同样会随时间而变化,但所花的时间会比一般的信息长很多。大屏幕显示信息的时效性的特点:

(1)信息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或长或短)。

(2)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

4.信息的共享性

师:昨天晚上天气预报说今天有雨,结果今天同学们都带了雨伞。说明气象信息被同学们都接收了。引导学生讨论归纳信息共享性的特点:

(1)信息资源可以共享。

(2)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时利用。

(3)信息可以无损使用,公平分享。

(三)拓展训练:信息的其他特征

教师投影显示题目,请学生小组探究,回答问题,再点评答案。

1.诸葛亮“空城计”、“增兵减灶”信息的可伪性特征。

2.盲人摸象信息的不完全性特征。

信息及其特征篇2

关键词:会计信息需求供给矛盾协调

一、会计信息的需求质量分析

(一)可靠性人们常把可靠性误认为是真实性,而实际上可靠性的内涵要比真实性丰富得多,可靠性的内涵至少应当包括:(1)真实性。真实性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真实与否的判别标准可分为制度规范标准和客观现实标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相对的,是否真实取决于对会计信息允许包括误差的程度,允许误差的程度则决定于这种误差不致降低信息的有用价值、不影响决策的正确性,因此,会计信息是否失真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密切相关。同样的经济业务由于会计需求不同需要和反映方法的不同,会形成不同会计信息,也就不能满足不同会计信息需求者需要的会计信息。在特定的情况下会被判断为失真。如果制度准则采用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则依据两个标准判断的结论是有差异的。依据制度规范标准,历史成本的信息是真实的;而依据客观现实标准,真实的会计信息是现时价值的信息。由于通货膨胀的因素,导致这两个标准通常是矛盾的,无形资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也因选择判断标准的不同而呈现相对性特征。确立这两个标准有助于判断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否则,既不能解释目前企业偏离实际成本的造假现象的“信息失真”,也无法说明会计理论上按照现时成本确定的净收益成为“真实收益”。研究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首先必须确立和选择判断标准。(2)合理性。真实性侧重说明会计信息要尊重客观事实,而对客观事物中内在数量关系的表述和计量,则要求相对合理。会计是一个以提供定量性财务信息为主的信息系统,计量是会计的核心功能,但会计计量中经常需要估计、判断和选择,这是合理性特征存在的客观基础。理性的信息用户虽不要求计量的绝对精确,但估计的误差必须控制在用户可接受的范围之内,这样的会计信息才是合理可靠的。(3)一贯性。一贯性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具有复杂性和多样化,对于某些交易或事项可以有多种会计核算方法。如存货的领用和发出,可以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等确定其实际成本。保证会计信息一贯性的前提是企业在各个会计期间应尽可能地采用相同的会计核算方法。如果企业在不同的会计期间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将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理解,降低会计信息作用的发挥。在会计核算工作中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但这并不意味着所选择的会计核算方法不能作任何变更,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企业也可以变更会计核算方法,并在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作相应的披露,使会计信息使用者作更多的了解。(4)及时性。及时性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助所有者、债权人或其他等人作出经济决策,具有时效性。即使是真实、可比、相关的会计信息,如果不及时提供,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也没有任何意义,甚至可能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坚持及时性,一是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即在经济业务发生后,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二是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即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时限内,及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与重大财务消息披露报告;三是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即在国家统一的规定的时限内,及时将编制出的财务信息传递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如果企业的会计核算不能及时进行,会计信息不能及时提供,就无助于经济决策。

(二)相关性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与用户的需要和用途相关联的特性。用户获取信息的用途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因而相关性也应当是相对的、具体的,这是因用户的种类和用途不同所致。某一种信息对这种用户有很大的帮助而对另一种用户的价值不大,可能会出现对这种用户是最重要的信息对另一种用户来讲却是次要的信息,对这种用途有用而对另一种用途则未必有用。因此,会计只有提供按多种计量属性计量的信息供用户选择,才能适合所有用户的需要,这如同商品市场上任何单一的产品结构都决不能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一样。

(三)可比性可比性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提供的会计指标应当口颈一致、相互可比。只要是相同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会计处理方法的统一是保证会计信息可比的基础。不同的企业处于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经济业务也发生于不同时点,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能够满足决策的需要,便于比较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企业应遵循可比性的要求。

(四)明晰性明晰性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在于使用,但首先必须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和会计信息的内容,这就要求会计核算和财务会计报告必须清晰明了。会计记录应当准确、清晰,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必须做到依据合法、账户对应关系清楚、文字摘要完整。在编制会计报表时,项目勾稽关系清楚、项目完整、数字准确。如果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不能做到清晰明了,就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

二、会计信息的供给质量分析

要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公认会计准则的规定,在重大方面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资金变动情况,因此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应遵循一贯性原则。会计信息符合上述标准的会计信息就是可靠的、相关的、可比的,对决策就是有用的。可靠性、相关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特征,那么,信息供给者能提供怎样的会计信息:首先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指在重大的及重要的方面能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资金变动情况。即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应该动态地理解。会计最基本职能是反映,反映的客体是复杂多变、不确定性的经济现实即使不存在主观上的偏向,会计信息也很难是绝对精确可靠的。因此,只能动态地理解:一是对于每项会计信息,都不应该理解为是具有独一无二的精确数;二是应根据经济事项的不确定性程度,有差异地理解不同会计信息的不同的可靠程度,如公允价值就比账面价值的可靠程度要小,在经济决策中比账面价值更有用。其次是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应该是普遍相关而不是个别相关,因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包括政府管理部门、投资者及潜在投资者、经营管理者、银行及其他债权人、公司员工等,每一个会计信息使用者由于角度不一样,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也不一样,按照信息经济学的观点,信息是有成本的,会计信息也不例外,因此会计信息无法按照每一个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进行特别的处理,只能按照公认的会计准则、在重大方面公允地提供会计信息。这样,公认的会计准则(包括会计制度等)就显得非常重要。一般来讲,公认的会计准则是所有会计信息使用者所能接受的,是会计信息的基本准则。

三、影响会计信息供给质量因素的分析

(一)影响可靠性的因素首先是运用历史成本会计模式,难以满足用客观现实标准定义的信息真实性的要求。其次是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合理估计和判断的能力较差,影响会计估计的合理性。第三,各方利益集团直接或间接地干预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影响准则的中立性。由于会计信息涉及经济利益关系,所以与企业相关的各方利益集团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干预会计准则的制定,准则的制定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成了一个“政治过程”。第四,会计外部环境尤其是企业制度的不完善,影响准则执行的中立性、反映的真实性和数据的可验证性,当前我国企业报表失真现象严重的状况就是很好的例证。第五,注册会计师制度的不完善,影响审计“经济警察”把关的有效性。

(二)影响相关性的因素首先是“窄型”会计信息供给结构给用户留下了许多“未知信息带”,难以充分降低风险,增进决策的把握性。其次是大量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使会计信息难以确切验证以往决策的正确性,从而降低信息的“反馈价值”。从决策方案形成到方案执行完成有一段时间间隔,其间出现的各种不确定事件会影响决策方案的执行效果,不能以此判断原来决策正确与否。三是会计信息加工过程的复杂性影响了信息供给的及时性。通常情况是预算期的计划要在报告期季度制定,而应当作为计划编制依据的报告期信息,则要到预算期才能提供。另外,报告的定期性与用户决策行为经常性的差别,也是信息供给不及时的表现。

(三)影响可比性的因素国内不同行业或企业之间在政策、规模、技术方面的差异,妨碍会计信息的横向可比性;会计政策和准则随环境的变化所作的调整改革,妨碍了会计信息的纵向可比性即一致性;国际间会计环境的差异及由此而形成的会计准则的差异,妨碍了会计信息的国际可比性。

(四)影响明晰性的因素主要是信息混淆,如产权关系混淆,账面价值与真实价值混淆,可控因素与不可控因素混淆,名义数值与实际数值混淆,短期变化信息与长期变化信息混淆等。尽管会计较为重视清晰性并为此进行了许多改进,如将混淆产权关系的资金平衡表改为资产负债表等,但至今会计报表上仍大量地存在着信息混淆。

四、会计信息供求质量矛盾的协调思路及对策

会计信息供求质量的矛盾,将会降低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由此形成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还会对协调企业各类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企业和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产生消极影响。由于会计信息供求质量矛盾的基本形态是“供不应求”,因此,协调与解决信息供求质量矛盾的重点应放在优化信息供给质量上,即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公允性是可靠性的两个主要特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相对的,是否真实取决于对会计信息包括误差的程度,允许误差的程度则决定于这种误差不致降低信息的有用价值、不影响决策的正确性,因此会计信息是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密切相关。会计信息“是否公允”是指在重大方面是否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资金变动情况,并不是指所有方面都公允地反映,而是强调在重大方面及重要方面“是否公允”。即在会计核算、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信息的披露中,没有重大的错报和漏报即为公允地反映,就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不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笔者认为,解决的基本思路是将会计视为一个系统,从系统内部结构改革和系统外部环境优化两方面人手,切实提高会计信息的供给质量。使会计信息能够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公认会计准则的要求、在重大方面能够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资金变动情况、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方面遵循一贯性原则。其主要对策是:

(一)改革会计系统内部结构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角度看,会计系统内部结构的改革主要围绕两方面进行:(1)不断完善会计规范体系。会计规范体系是对会计信息提供者的会计行为的规范,一般应包括会计法规体系、会计准则体系、会计制度体系。目前,我国虽然基本建立了会计规范体系,但还有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首先,进一步健全有关的配套法规,使之更具可操作性;其次,有关会计法规与会计准则、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以及会计法规与其他有关经济法规之间有待衔接或协调;我国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的内容需要不断改善,尤其是对于一些实际中遇到的新问题,如对一些重要的表外信息、无形资产及一些重要的非经济信息的披露。以前报表中没有或不突出这些信息也无关紧要,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信息使决策者越来越重要,准则中必须对其做出明确的规定。最后,进一步完善企业单位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2)变革财务报告模式,扩大公共信息量,增进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信息质量的提供要充分,影响信息相关性的“未知信息带”的形成是由“窄型会计信息供给结构”造成的。扩大会计信息质量可行的做法是通过变革财务报告模式,扩充报表附注与其他报告形式,增加披露关于企业会计政策及其变更、会计估计及其变更、或有事项与承若、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分部财务、企业未来目标、规划及财务预算、企业的社会责任及其履行情况、重要的非财务指标等信息。

信息及其特征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10018802

作者简介:钱琳(1987-),女,沈阳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刘力(1962-),女,沈阳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计算机软件开发与设计。

0引言

从“校校通”到“班班通”,新课程改革彻底打破了教师、教室、学校的界限,实现了班班相连、校校互通、资源共享的目标。这对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向纵向发展,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通过对多所学校的调研,发现很多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普遍偏弱。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需要教师在日常学习工作中不断积累。然而教师们并没有对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给予应有的关注。

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具体表现为教师的两种教育专业实践:一是技术性实践,如按照教学大纲、提问和指令展开的看得见的实践;二是反思性实践,如针对情景考察和策略的判断与选择,决定着教学内容和人际关系等看不见的实践。简单地理解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仅仅表现在技术的应用、备课、授课、师生互动等教学技巧的应用上是不全面的。事实上,教与学的教学空间中充满着难以预料的特殊性、瞬间性,教师面对每一堂课的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所面临的不仅是运用一些适应性较强的技巧、方法,更多的是面对教学具体过程和突发事件,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分析情景、确定问题并寻找适合运用的解决策略。

1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特征

1.1经验性

具体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生成和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来自于教师的经验,是教师通过反思对教学经验重组的过程和结果。课程的内容不断发展更新,但是已有教学经验却是可以借鉴的,教师可以通过经验把其内化为教学实践能力。教师专业实践是经历不断地批判性审视和重组已有知识技能,使得专业实践能力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

1.2实践性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身情景、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锻炼想象能力的课程。从建构主义教学观来看,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在教师帮助下有意义重建的过程。信息技术教师需要通过自身理论知识及实践,领会教材的内容及结构并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教学活动。

1.3发展性

信息技术的知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随之带来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的更新,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也随之而进行的一个不断反复的、连续的发展过程。信息技术教师只有不断地对自身知识、能力进行拓展,方可胜任更多的专业角色,专业实践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1.4情境性

情境是实践的场所,实践是在具体实践的情境中实现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开放性课程,为教师的专业实践植入各种难以逾越的情境。课堂、学生、家长、技术的发展等都是影响教师工作的重要情境。教师所处的情境是动态和复杂的,教师专业实践的存在是确定的,但它呈现的是一种复杂的规律性,即意向与实践的统一。信息技术教师所处的实践情境的灵活性和及时性决定了教师对何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接纳、对何种实践经验的借鉴和吸收。[3]

1.5创造性

信息技术教师所处的动态的、复杂的情境决定了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不是对知识的生搬硬套,也不是将技巧、策略简单地应用于课堂,而是需要教师审慎、灵活地具有创造性地解决和处理具体问题及突发状况。教师的教学实践会随其时间、环境而改变,而每一次改变都将在新的层面上发生,是在前一次基础之上的变革。教师专业实践能力随新生事物的产生而发展,新生事物的出现及先进技术的产生等要求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在发展中创新。

2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2.1做好角色定位,树立教育信念

正确的角色定位对于教师有着指导性意义。信息技术教师是信息化教学的专家、设计者,尽管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教师面临着条件艰苦、任务繁重等问题,但教师始终要坚定教育信念。信息技术教师的“本我”是一名教师,是帮助学生学会认知、实践、解决问题过程的引导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当然,参与学校信息化建设、培训其他学科教师、管理机房等也是目前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承担的任务,但是信息技术教师内心应该有非常明确的教育信念,要清楚信息技术是门发展迅速的学科,要尽可能地提高自身专业实践能力,发挥自己的专长,成就教育事业,实现自身的价值。

2.2建构知识体系,奠定实践基础

信息技术教师的知识体系结构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本体性知识,包括信息技术专业知识(计算机基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对于这些知识,信息技术教师要关注新技术的发展,不断地学习和深化,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第二个层面是条件性知识,包括教育科学知识和普通文化知识。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一般教学法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有关学生学习特点的知识、有关教育发展脉络的知识等。[4]普通文化知识包括满足学生多方面探究兴趣和多方面发展的知识,如哲学、美学、伦理学等知识;第三个层面是实践性知识,指基于教师经验和个性特征的独特知识形态。这种知识渗透在教师教育教学情境和行动中,由经验性知识、个体性知识和整合性知识组成。[5]

建构知识体系要求教师在日常学习中形成自觉的、不懈追求的职业习惯,并将终身学习作为日常生活方式,在日常积累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内化。

2.3关注教学情境,推动教学实践

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形成过程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行为在一定情境下不断内化的过程。教学实践是教师生活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教师身处教学实践的情境之中,实践中存在的困惑及问题推动着教师的专业发展。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立足实践、高度综合、注重创造的课程。信息技术课堂具有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培养创新精神的独特价值。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要深入理解课程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建立与所授知识相适应的教学情境,必将提高教学质量和自身专业实践能力。

2.4开展合作学习,组建专业实践共同体

开展合作学习,能够帮助信息技术教师组建专业实践共同体,在平等、开放、伙伴式的学习和讨论氛围中,能够借助集体的智慧提高自身能力。

合作学习的主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是教师与教师、教师与教育专家、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可以以多种方式进行。教师主要可以通过下述方式开展合作学习:①校本教研。信息技术教师在和其它学科教师进行教育经验及教育实践中出现问题进行合作探讨时,可以获得其他教师的针对本校教学的直接教学经验,对自己教育实践中的不足进行改进,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②校际交流。信息技术教师师资匮乏,不同学校在实际教学中的教育手段与教育理念会稍有不同,这种差异形成了一种可贵的学习资源。校际之间的合作学习给信息技术教师提供了一个相互切磋和交流的平台;③网络交流。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以个体或者组织的形式参与到网络虚拟社区的合作交流中。微博、微信、论坛、博客、QQ群等网络工具已经很普及,依靠这种简单、高效的交流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与更多本学科的教师、专家等组建专业实践共同体,分享成长经历、教学实践经验、探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合作中,通过各种观点的碰撞、融合,促进知识积累,增强教学应变能力。

2.5加强反思意识,提升实践能力

教师专业实践本质是反思,反思教学、内化教学的实践能力。信息技术教师对课堂教学实践进行有意识、有目的、持续的反思能够有助于教师理解复杂的教育实践。教学反思应该全面运用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课前对已有知识、技能、技巧进行反思,思考是否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是否对学生需求进行合理估计;课堂期间结合具体教学情境,反思教学过程,结合具体情境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实际参与的热情与程度、师生互动情况,反思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寻找成功与不足之处;课后反思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否合理、效果是否达到、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是否得当,总结教学经验,形成教学感想和体会[6]。

3结语

教师之所以称为教师,更多是因为“自我塑造”,而不是“被塑造”。[7]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最主要的动力是对自身要求进步的内部动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不能采用一成不变的培养方式,教师需要针对学校教学环境和自身生活教育背景的不同及所处的职业生涯阶段进行自主的、合适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另外,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发展还需要全社会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鼓励,提供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发展的平台,以期通过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促进信息技术教师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丽梅,许震黎.关于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8(23):456.

[2]戚万学,王夫艳.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内涵与特征[J].教育研究,2012(8):95102.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冯茁.教师知识与教师的专业发展[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6(6):1316.

[5]徐国财,张晓梅,等.教师实践能力的特征及其培养[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10(1):9296.

信息及其特征篇4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可靠性 相关性

一、引言

随着我们国家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一个重点。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披露一直是证券市场所向往的目标,所以明确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确切含义,构建符合我们国情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会计信息就是会计主体向社会提供的一种“公共产品”。会计信息不同,对使用者决策的影响也就不同,因此会计信息必须要有一定的质量。因此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与低之间关系到使用者的决策判断。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认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或质量的确定构成信息有用性的成分,是在进行会计选择时所应追求的质量标志。”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财务报告的编制框架》中提出,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使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对使用者有用的那些性质)主要有四项,即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

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及比较分析

(一)美国会计质量特征的划分

会计信息质量这一概念在早期的会计文献中时有出现,尽管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问题引起会计学界的关注。利特尔顿提出:“充分披露所有重要和重大的会计信息是财务报表的一个重要规则”。在这里利特尔顿虽然没有把信息质量与会计目标联系起来考虑,但已明确提出充分披露是一项质量要求,而重大性是充分披露的前提。第一次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会计目标联系起来研究是,是美国会计学会(aaa)在1966年发表的《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aSoBat)。aSoBat提出了评价会计信息的标准,即质量特征:相关性;可验证性;不偏不倚性;可定量性。1970年的apBSmtememno,4将会计目标描述为三类,其中的第三类的目标就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包括相关性;可理解性;可验证性;中立性;及时性;可比性;完整性。1973年的truebloodRepo~专门探讨了财务报表信息的质量特征。truebloodReport认为,为了满足用户的需要,财务报表所包含的信息必须具有某些特征,包括相关性与重要性、形势与实质、可靠性、不偏不倚、可比性、一致性和可理解性。1977~aaa发表的《会计理论与会计理论认可》也涉及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问题,该报告认为,为了做到对决策有用,财务信息必须具备质量标准,首先是相关性,相关性标准在计量资产、负债和交易所得等特定特征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其次是可靠性,客观性、可验证性、不偏不倚以及精确性与可靠性质量部分重叠的术语等。其他的质量如可比性、可理解性、及时性以及精确性与可靠性质量部分重叠部分的术语等。其他的质量如可比性、可理解性、及时性以及节约性也很重要。1980年FaSB的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第一次将会计信息质量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项目系统地加以论述。SFaCno.2沿袭了aSoBat和truebloodReport的传统,在决策有用性的目标下列和解释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层次,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

在安然、世通等美国财务舞弊丑闻曝光之后,FaSB以规则为导向的会计准则体系,认为会计准则的制度缺陷是导致美国企业财务舞弊案件丛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FaSB制定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更是成为首当其冲的被指责的对象。200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这一部重典。在这个大背景下,作为对――奥克斯利回应法案,2003年SeC提出了一份报告《对美国财务报告采用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体系的研究》。认为符合萨班斯法案的要求在于通过加强对投资者信心至关重要的相互制衡机制来改进财务报告体系。指出准则的制定既不能单纯以原则为基础,也不能单纯以规则为基础。若单纯以原则为基础,则对编表者和审计师的职业判断提供很少的指南,将使准则遭遇“执行的困难”,若单纯以规则为基础,又会不可避免得给别有用心者提供规避准则意图的手段。因此建议准则制定应当以目标为导向,以原则为基础。鉴于一个清晰一致的概念对美国会计准则体系从规则导向向目标为导向的准则体系转变,SeC建议FaSB应该致力于对现有概念框架进行改进。在2004年,FaSB和laSB举行了联合会谈,双方同意共同制定一份通用的、完整的、内在一致的概念框架,这一概念框架将为未来的准则制定提供坚实的基础,并能满足双方制定准则的目标――更加以原则为基础,内部一致、国际趋同并引导财务报告提供投资、信贷和类似决策所需的信息。概念框架联合项目的完成绝非一朝一夕,FaSB和iaSB正稳步按着既定的项目计划开展踏实有效的工作,也取得明显的成果。

(二)iaSB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分析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财务报表的编报框架》中提出,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主要有四项,即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可理解性是财务报表内所提供信息的基本质量特征之一,目的是为了便于投资者理解。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相关性和重要性联系在一起,认为一项信息的相关性受到其性质和重要性的影响,而一项信息的可靠性与否则由真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审慎性和完整性等要素共同决定。此外鉴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宗旨及机构目标,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一直将会计准则在全球范围可比作为其努力的目标之一,所以可比性也被其认为是财务报表质量特征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之外,iaSC还勾勒了相关和可靠信息的制约因素。包括及时性、成本效益原则等。iaSC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表述,既参考了FaSB概念框架的有关内容,也进行了发展,将相关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并列作为财务报表信息的基本质量特征――一旦不像FaSB那样将可比性作为次要的质量特征,将可理解性置于“决策有用性”之上,而是将相关性和可靠性作为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特征。iaSC“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的层次结构如(图2)。相比较而言,iaSC“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更加简洁明了。原因就在于,关于“使用者及其信息需求”的论述在“引言”部分就进行了分析和归纳。而“财务报表的目标”也以重要内容阐述于钱。所以,在“基本假设”之后,“编制和列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就直接的分析财务报告信息应具有的质量特征。其中,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为四项主要的质量特征。所以,上述质量特征应处于同一水平上。

(三)中国信息质量特征分析

我国目前没有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进行明确论述,仅有的相关表述主要集中体现在《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中。《企业会计制度》是以会计基本假设为逻辑起点,详细列示了可能影响会计准则和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性原则”,包括如实反映、相关性、一贯性、及时性、明确性或可理解性、权责发生制、配比、谨慎性、历史成本、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全面反映或充分披露(包含有重要性的思想)。但是从该份

准则的相关规定看,首先这些一般性的原则并不等价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有的属于会计基本假定,有的属于众所周知的会计知识,有的属于会计计量属性;其次,这些原则并未形成一定的层次性。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在基本准则中规范了8个原则(即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从内容上看,我国的信息质量特征已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大同”。当然也存在一定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我国会计原则的地位与作用不突出。我国尚没有明确的概念框架,即使有些会计原则确实是针对会计信息提出的基本要求,但我国没有将它们称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这必然难以明确这些会计原则的地位,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二是缺少层次,主要特征不明显。尽管目前我国的会计原则涵盖的内容十分全面,从数量上看,并不明显少于发达国家,但是从形式上看,与国外流行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相比,它显得缺乏层次,分不清哪些是主要的特征,哪些上次次要特征。也就是说缺少核心原则,这必然给会计工作者和会计信息需求者在操作上带来不便。

(四)中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比较分析

(表1)是对美国、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和中国制订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比较。从上表并结合相关资料分析可以看出如下特点:美国和iaSC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大同小异,而中国的信息质量特征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从各个质量特征的相互关系来看,美国和iaSC的质量特征是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分层次的体系,而中国的信息质量特征是彼此孤立的,没有一个完整的有内在联系的整体;三方面都比较重视可理解性(明晰性)、及时性、如实反映、可比性、重要性及有用性等。主要是因为这几个质量特征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最能体谅会计目标的要求,对信息提供者选择会计程序和方法有重要影响;中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最近也才开始认可了美国和iaSC作为主要质量特征的相关性,但没有可靠性;我国的信息质量特征没有可核性、中立性、成本与效益等特征,但多了一致性特征;iaSC和中国有实质重于形式、审慎性(谨慎性)和完整性特征,而美国没有;中国与美国和iaSC的质量特征还有一个重大的区别,就是中国的信息质量特征是会计准则的一部分,是企业必须遵照执行的。而美国的信息质量特征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之一,iaSC的信息质量也是一《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表现出来;相对而言,美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较为完善,iaSC和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较为简单一些。

三、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结构

(一)首要质量特征(1)可靠性。可靠性是指确保信息能免于错误及偏差,并能反映所意欲反映的现象。信息如果不可靠,不仅无助于决策而且可能会误导决策。可靠性有标准加以衡量,即真实性、中立性、可验证性。如果说质量是会计信息的生命,那么真实性就是生命之魂。真实性就是要求会计数据或其他形式的说明应该能够符合它所要反映的现象和事物,反映的结果与客观实际情况不应产生明显的差异,或者说应该相吻合。真实性不同于可验证性。可验证性的会计信息是独立的不同计量人员运用相同计量方法时基本能重现的会计信息。可靠的会计信息必须具备中立性,对外报告的会计信息必须强调公正性,会计应该站在公允的立场上提供真实的、不带任何个人意志的信息。(2)相关性。相关性是体现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属性,简单地讲,就是供应者提供的会计信息与其所用者所作决策的关系,或者是会计信息对其使用者所作决策的影响程度。相关性特征需要其他特征:一是及时性。及时性是指在会计信息失去对决策有用之前,能被使用者所拥有。及时性本身不能增加相关性,但不及时的会计信息却会侵蚀其相关性,使之变得不相关,或者说只有及时的会计信息才有可能是相关的。现行会计系统下,会计信息的及时性意味着会计信息的积累和汇总及其公布都应尽快送到使用者手中,且财务报表应按规定的时间间隔予以编制,以尽量展现企业的那些可能影响使用者预测、决策的情况变化。二是预测性。会计信息预测性的功能在于提供提高决策水平所需要的那种发现差别、分析和解释差别,从而在差别中减少不确定的信息。会计信息的预测性特征表明,虽然提供给使用者的会计信息不一定就是真实的未来会计信息,但是未来的会计信息一定与之有着密切的关联,其关联程度体现出其相关性的大小。三是反馈性。反馈性或信息具有反馈价值是相关性必备的一种特性,决策者能够据以进行不断地判断与选择,通过验证或纠正决策者先前的期望影响决策(反馈)。可靠性和相关性并列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最高层次,并且更加偏向与可靠性。这是我们国家会计信息失真的国情所决定的。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渐发展,信息使用者对于信息的相关性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相关性不能忽视。如果说在会计政策选择上,首要层次和其他层次发上矛盾时,应该以首先满足总体质量特征。

(二)次要会计质量特征层次作为次要质量特征,应该包括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可理解性,这三个原则在重要程度上次于可靠性和相关性,但又是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所必不可少的。(1)可比性。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一是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二是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社会经济资源有限,所以需要比较不同投资对象的优劣,那么会计信息将更为有用,因此,可行性也是良好的会计信息所应该具备的质量特征,但它并非信息本身的质量特征,而是两项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具备的质量特征,因此将其称为次要质量特征。可比性并不要求各企业采用相同的会计政策,而应该按各企业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会计政策,以如实反映为依据。可比性是以可靠性为基础的,只有可靠的信息才能使其真正具有可比性,不可靠的信息的可比性也是不可信的。(2)实质重于形式。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仅以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在会计实务中,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在多数情况下,其经济实质和法律是一致的。但在有些情况下,会出现不一致。如以融资租赁方式租人的资产,虽然从法律形式来讲企业并不拥有所有权,但是由于租赁合同中规定的租赁期相当长,接近于该资产的使用寿命;租赁期结束时承担企业有优先购买改资产的选择权;企业能够控制融资租人资产所创造的未来经济利益,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上就应当将以融资方式租人的资产视为企业的资产。(3)可理解性。它是会计信息的另一质量特征。它要求会计信息具有能被使用者理解的特征。会计信息的价值就在于使用者对它的使用,使用者若要使用会计信息,首先要求使用者能够理解会计信息的涵义。信息如不能为使用者所理解,即使信息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也只有无用之物。信息能否对使用者所理解,取决于信息本身是否易懂和使用者的能力。因此,会计信息应着眼于满足使用者的需要,要求其通俗易懂,用尽量浅显的语言表达会计信息的含义和作用。可理解性决定着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用程度,与相关性相结合则反映会计信息的使用效果或会计信息对信息使用者的真实效用,但对于具体的信息使用者而言其效用的大小则还取决于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运用能力。

(三)修正作用的质量特征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着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财务人员需要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做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四)约束性条件收益大于成本。任何一项活动,只有当其收益大于成本时才是可行的,某项会计信息是否值得提供,首先就必须满足这个约束条件。具体来讲,提供会计信息的成本主要包括搜集、处理、审计、传输信息的成本,及对已披露信息的质询进行处理和答复的成本、诉讼成本、因披露过多信息而导致的竞争劣势成本,提供会计信息的收益则主要有资本配置和计价的收益以及保护消费者、公众的利益。重要性。如果某项会计信息的省略或误报会影响到使用者据以做出的经济决策,它就具有重要性,而且重要性取决于需作判断的项目的大小或在出现省略或发生误报的特定情况下,所导致差错的大小,可见,重要性就像一道门槛,对众多的会计信息试驾了一种限制,提供了一个分界线或取舍点,因为数据太多可能和数据太少一样会使人产生误解。

作者简介:

胡晶(1983-),男,江苏无锡人,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沈燕(1985-),女,四川攀枝花人,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厦门大学出社2001年版。

[2]葛家澍、刘峰:《会计理论一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3]陈国辉:《会计理论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戴新民:《现代会计前沿问题》,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5]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课题组:《对建立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认识》,《会计研究》2006年第1期。

信息及其特征篇5

一、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对银行信息披露的要求

巴塞尔委员会就银行监管问题了一系列的标准、原则和建议,其中与信息质量特征有关的文件有:1998年9月的《衍生产品及交易监管信息框架》;1998年9月的《增强银行透明度》;1999年10月的《银行及证券公司的交易和衍生产品业务公开信息披露建议》和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以下对这些文件所涉及到的有关信息质量特征的予以综述:

(一)《衍生产品及交易监管信息框架》

在巴塞尔委员会的《衍生产品及交易监管信息框架》中,第一部分(b)介绍了制定该框架的基本原则,其中涉及到的主要质量特征有全面性(Comprehensive)、及时性(timely)、可理解性(Understandable)、有用性(meaningful)和可比性(Comparisons)。其中全面性是“指出数据应该全面,要覆盖所有类型的衍生工具和它们相关的风险,要便利于监管者……”;及时性是“指出衍生交易的数据计量应该有足够的频率和适当的时机”等等。虽然该框架是针对衍生产品业务的,但由于衍生产品是金融企业最特殊、最具有代表性的业务,故该框架所涉及到的这些特征也可以看做是对金融企业信息披露具有特殊意义的质量特征。

(二)《增强银行透明度》

在《增强银行透明度》中,巴塞尔委员会就提高银行透明度在有效银行监管中的意义作了概括性的阐述,并明确提出了“透明信息的质量特征”的概念,而且提炼为全面性(comprehensiveness)、相关性和及时性(relevanceandtimeliness)、真实性(reliability)、可比性(comparability)、重要性(materiality)。这是巴塞尔委员会经过多年酝酿首次明确提出的信息质量特征。以下是巴塞尔委员会在《增强银行透明度》对有关内容的阐述:

1.全面性。“要求能够使市场参与者和其他信息使用者获得有用的信息来评估银行,而且信息应该是全面的。这通常意味着要跨越多种业务活动和多个实体来获得经过综合、合并和评估的信息”。

2.相关性和及时性。“为了有用,信息必须与使用者作出决策的需要相关。当信息帮助市场参与者评估其投资的预期风险与回报、贷款情况或者揭露银行未来财务成果与状况时,信息应该与市场参与者相关联。当信息帮助监管者评估银行运营的安全与稳定时,信息应该与监管者相关联。为了相关,信息也就应该是及时的。信息应该以足够的频率、适时提供出有关一个机构有用的信息,包括它的风险状况和风险管理成果”。

3.真实性。“信息必须是真实的。信息必须忠实地反映它所声称要反映的实际情况。而且,真实的信息必须能够反映事件和交易的实质而不仅仅是它们的法律形式。真实的信息表达还应该是可核实的、中立的、谨慎的和完整的。真实性还要受到重要性和成本的约束,这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冗长的信息可能导致信息虚假或令人误解。当业务活动由不同的监管者管理时,或者某一新加入的机构不被监管时,监管者应该与被管理的机构讨论如何更好地获得与全部业务活动风险有关的全面、及时的信息。银行监管者在承认法律上的差别以及获得相关主要业务活动和银行集团中核心企业摘要信息的同时,应该主要试图获得建立在合并基础之上的与这些活动有关的信息”。

4.可比性。“信息披露的另一个本质特征是可比性。监管者、市场参与者以及其它信息使用者可能需要在不同制度、不同国家或者是不同时期之间进行比较。这就意味着银行应该在不同时期使用一致的会计政策和处理,对相关项目采用统一的计量观念和过程。除非能够证明是适当的,例如会计准则变化,否则不能够改变会计政策和方法。但是当会计政策改变时,这些变化以及后果应该被披露出来。信息在不同银行、不同国家之间的可比性,能够使使用者评价不同银行之间相对的财务状况及成果。不同时期的可比性对于分辨银行的财务状况及成果的趋势是十分必要的。为了便于分辨这种趋势,财务报告应该提供有关以前若干期间的比较信息”。

5.重要性。“银行的财务报告应该分别呈现或者说披露出每一个重要的项目。信息如果被忽略或虚假表述就可能改变或者使用者基于这一信息所作的评价或决定时,信息就是重要的。因为不重要而未被披露的信息,仍然可能与内部风险管理目标和监管评价有关。信息的这一本性应该被所有被管制的公司和他们的成员所接受,而且要能被监管者所理解”。

从《增强银行透明度》对金融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特征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巴塞尔委员会对信息质量的倾向性,那就是透明信息的质量特征应该由全面、相关、及时、真实、可比和重要六个相关联的质量特征组成。尽管该文件没有明确提出一个系统的质量特征体系,也没有系统阐明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特征之间可能矛盾的解决办法,但是巴塞尔委员会在这里提出的质量特征是迄今为止最为权威、并能为各方所普遍接受的信息质量特征。

(三)《银行及证券公司的交易和衍生产品业务公开信息披露建议》

在《银行及证券公司的交易和衍生产品业务公开信息披露建议》的第二部分“增强交易和衍生业务透明度”中,谈到了获得有关交易和衍生业务透明信息的重要性。其中,主要涉及到及时和真实性(timelyandreliable)、全面性(comprehensive)、前瞻性(forward-looking)、重要性(materiality)、有用性(meaningful)、可比性(comparable)等信息质量要求。这个建议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第11节中提到了信息的前瞻性,认为由于银行和证券公司在衍生交易中快速地改变他们的位置与风险状况,因此及时与前瞻性的信息披露特别重要。这就给金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提出了新的内容。

(四)新《巴塞尔资本协议》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提出了银行监管的三大支柱(最低资本规定、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和市场有效纪律)。其中的第三支柱市场有效纪律中,涉及到了信息披露的问题。为了避免不分主次地过多披露信息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将信息披露划分为核心披露与补充披露。这可以说是对重要性原则的。“委员会期待所有银行都根据重要性的原则披露这类基本信息。信息的重要性是指,遗漏或误报可能会改变或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定”。给出了重要性的一般标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中还多次指出,披露的频率十分重要,这实际上是对及时性的要求。对披露的方式也给出了灵活的规定,“在许多情况下,可采用一年一次或一年两次的报表和账簿。但在有些情况下,对于频繁的披露则可采用其他方法”。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虽然没有专门谈到信息质量特征,但从对信息披露的有关表述来看,还是基本上继承了《增强银行透明度》中的质量特征,并应用于对实际监管的要求之中。

从巴塞尔委员会的这几个文件中可以看出,它是从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监管角度来考虑信息披露的质量特征的。尽管它支离破碎,缺乏一个系统、完整的质量特征体系,但从金融企业会计的角度来说,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质量特征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我国有关会计与信息披露规范对金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表述

就情况而言,我国只有财政部制定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人民银行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对金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有专门阐述。现分别转述如下:

(一)财政部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2001年底我国了新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为《制度》)并没有明确提出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特征的概念,而是将其归入“金融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中。《制度》在第一章总则第七条中,列出了金融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的13条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归纳起来可简要表述为如下内容:真实性、实质重于形式、相关性、一致性、可比性、及时性、明晰性、权责发生制、配比的原则、成本、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谨慎性和重要性。这些原则中的大部分可以被我们视为是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关对金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具有权威性的规定。从《制度》对金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内容的表述情况来看,《制度》基本上是照搬了《企业会计制度》的内容,缺乏针对金融企业特点而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所进行的专门研究,所给出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只是简单的陈述,并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体系,缺乏层次性和对各质量特征之间关系的揭示。

(二)中国人民银行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2年5月21日了《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这是我国迄今有关银行会计信息披露的最新规范。该办法的第五条中提出:“商业银行应遵循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可比性的原则规范地披露信息”。显然,这里对银行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特征的陈述过于简单,缺乏有针对性的系统阐述与仔细推敲。

总之,除了巴塞尔委员会对金融企业信息披露质量特征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以外,国内外的其他有关组织与机构对此问题都缺乏足够的研究。

三、构建我国金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初步设想

在充分研究与借鉴国内外有关机构对金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考虑到金融企业的特殊性,我们为金融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构建了如下体系:(表略)

(一)两个约束条件——成本效益、可理解

1.经济约束条件——成本效益

成本效益原则可以说是一条普遍适用的原则,即任何一项经济活动,只有当其可能获得的收益大于履行成本的时候,才是可行的。会计信息质量水平的确定同样适合这一原则。只有在相关的收益大于相关的成本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举措才是可行的。当然,“收益>成本”应该是站在全的角度,以增进全社会的利益为目的,不应局限于个别企业、个别投资者等小范围内的利益。

2.表达方式约束条件——可理解

可理解性就是要求会计信息的表达要易于理解,要使使用者可以比较容易地理解其真实含义。金融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比如,银行数量庞大的债权人——储户群体)从数量上要比一般工商企业多得多,而且他们知识层次与理解能力千差万别。况且金融业本来就存在业务种类多、业务复杂、业务更新快等特点,对一般人来说要完全理解金融会计信息是很困难的。因此,金融企业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尤为重要,它必须考虑到不同使用者理解能力的差别。

(二)总体目标——决策有用

决策有用就是指所提供的信息对使用者的决策有用。有用性是判断信息提供与否以及如何提供的根本尺度。其它的质量特征都应以对使用者的决策是否有帮助作为目的。会计的目标就是要提供满足使用者需要的会计信息。而会计信息能否满足使用者的需要,从总体上看,它取决于会计信息是否具有“有用性”。

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应该考虑到金融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构成以及他们决策的特殊性。金融企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数量要比一般工商企业多,其构成也复杂得多。金融企业的种类繁多(比如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其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除了投资人、债权人、政府有关机构和监管部门以外,金融企业还有着面向全众多的客户群体,这些客户群体应该是金融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主体。因此,金融企业会计信息的提供要考虑到不同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特殊需求,比如,金融监管当局需要能够反映金融企业风险状况、资本充足度、贷款质量等方面的信息;金融企业的客户需要了解金融企业的资产质量、准备金的充裕状况、支付利息的能力等方面的信息。金融企业的会计系统只有提供能满足其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特殊需要的会计信息才能够算得上是有用的。

(三)核心质量特征:透明度

将透明度(transparency)作为金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并将其确立为核心质量特征应该是本文的首创。我们可以这样定义透明度:按照会计准则和有关信息披露规范的要求,采用普遍认可的方式,借助于各种公共媒体,使信息使用者能够方便、及时地获取全面、稳健、公允、相关、真实、可比、及时和重要的会计信息,并据以了解与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风险状况的程度。

我们认为,将会计透明度作为核心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来提出是对金融会计和一般意义上的会计信息披露要求的。它对于我国改进金融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提高金融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会计透明度是一个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全面、综合的概念,包括会计准则的制订和执行、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信息披露与监管等方面的。会计透明度应当包括以下三层含义:1.存在一套具有权威性且被普遍认可的会计准则和有关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制度体系,所有的会计准则和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制度是协调一致的,不存在相互矛盾的情况。2.信息的使用者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方便、快捷、低成本地获取能够客观反映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和经营风险水平的信息;3.透明的会计信息应该满足全面、稳健、公允、相关、真实、可比、及时和重要的质量特征,会计透明度的程度需要综合考查以上八个方面的信息质量要素。

(四)主要质量特征:全面性、谨慎性、公允性、相关性、真实性、可比性、及时性、重要性

主要的质量特征是对透明度质量特征进一步的细化。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全面性

全面性是对信息提供范围的要求。它给出了会计信息披露数量衡量的标准。那就是充分披露所有可能对使用者有用的信息,不能有任何遗漏。金融企业的业务复杂多变,全面性对金融企业十分重要。金融企业应该根据自身信息使用者数量和类别较多的情况,提供全面、完整的会计信息,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要求。

2.谨慎性

谨慎性是指会计在对存在不确定性的交易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必须以审慎、保守的态度与做法来处理;在提供的会计信息中应使主要会计指标尽可能地趋于稳健,避免收入、利润与利得的虚增和费用、成本与损失的虚减。

在以往的会计质量特征的表述中,人们往往将谨慎性作为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原则,而不将其看做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我们这里将其列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一项内容,是基于金融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特殊性。金融企业所具有的金融资产多、比重大,资金流量大、监管要求多、社会大、风险高等特点,在金融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中强调谨慎性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3.公允性

公允性是指会计信息的提供要站在中立的立场上,不偏不倚。对企业有利的信息要披露;对企业不利的,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信息也要披露。不能在客观的信息上附加某种主观色彩,以满足特定信息使用集团的需要。金融企业的经营活动往往涉及众多的利益集团和千家万户,会计人员必须坚持信守诚实公正的职业道德,不去迎合任何人的意志和企图而选取、编造数据,以期达到事先约定的结果和效果。信息提供者只有处于中立性的立场,以公认合法的会计准则为标准来处理会计事项,没有掺入个人的偏见或舞弊,信息才具有中立性。

4.相关性

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要与使用者的使用目的相关,一般认为会计信息应具有与决策相关联、能够影响决策的能力。对于金融企业信息披露来说,相关性就意味着披露更广泛的信息。这主要是因为金融业务日趋复杂化,金融企业所开展的业务也越来越多,混业经营是世界的潮流,这些都使得金融企业的业务比一般工商企业的业务要复杂而且多变。只有把握好相关性,以适当的方式披露与金融企业相关的所有信息,才能更好满足使用者的要求。

5.真实性

真实性要求会计信息客观地反应、如实地表达对象。即会计计量的结果要与它所反映的经济对象或经济事项相一致。对金融企业来讲,由于金融企业业务及信息的复杂化,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现象就显得更为重要。而且,金融企业的交易大多是“无形”的,如何真实地表达,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一般认为,当信息没有重要错误或偏向,并且能够忠实反映其所要反映或理当反映的情况,以供使用者作依据时,信息就具备了真实性。

6.可比性

可比性是指不同企业或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会计核算与信息披露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对金融企业而言,不同类型的金融企业之间是没有可比性的。而相同类型与规模的金融企业间的比较才有意义。

7.及时性

及时性是对信息提供时效的要求。它要求对于需要披露的事实,要在事实发生后尽可能短的时期内予以披露。及时与否对于一个信息的价值影响很大。事过境迁的信息对于使用者的决策很难说仍具有相关性。及时性对于金融企业来说,有特别的意义,主要是因为金融企业日常资金流动量很大,交易十分迅速,典型的如银行、投资基金等,导致企业经营的快速运转,这些就需要会计信息及时披露才能使投资者获得相关的信息。

8.重要性

信息及其特征篇6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特征发展方向

前言: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无论企业或个人都需依托于信息技术完成较多生产生活活动,如在通信设备领域、it产业以及人们日常生活方式中,都可发现有信息技术的存在,充分说明电子信息技术能够对社会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本文对电子信息技术特征与发展趋势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电子信息技术的相关概述

关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内涵,首先可从“信息”的概念进行分析,其主要指描述事物形态的重要形式,如数据、文字等,其都可作为被传递与处理的内容。在此基础上便可引申出电子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其可理解为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形成的用于传递与处理信息的技术,包括信息或信号处理、传感以及通信等技术。

从目前电子信息应用现状看,其在微电子制造业、计算机技术领域、通信行业以及的制造业等方面都有所涉及。而且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电子信息技术将以会不断创新与突破,更好的为各行业领域提供技术支撑[1]。

二、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特征研究

2.1网络化与快捷化特征

目前,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中多以网络数字结构的形式呈现出现,如无线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等都可作为网络化的重要体现。而且有较多网络平台与系统如云数据平台等,其都可通过网络技术帮助用户进行信息的存储与使用。同时,电子信息技术网络化特征也表现在较多沟通交流工具方面,用户仅需利用相关软件便可达到信息传输的目标。

另外,在快捷化特征方面,电子信息技术本身表现为速度快、效率高等优势上,无论在信息处理或传感技术的应用等方面都极为快捷,如现代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人们生活带来较多便利。

2.2微型化与集成化特征

在半导体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电子信息技术开始呈现出集成化的特征,如电网建设中对于电路的设计多以集成电路为主。再如传感器的设计,其要求将更多高端技术与复合材料引入其中,整个传感器结构在体积上减小许多,如毫米级传感器,成为现代传感器的典型代表。另外,从计算机制造看,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主要以纳米技术为主,尽管计算机在体积上较小,但却容纳较多的技术能力。这些都可充分说明,当前电子信息技术具有集成化、微型化等特征。

2.3数字化与智能化特征

智能化作为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重要特征体现,在许多应用技术上都有所体现,如云技术、自动导航技术,都表现出明显的智能化特点,既可使用户工作量减少,同时使数据信息的安全系数得以增加。再如智能传感器的应用,其改变传统信息获取中耗时多、用户工作量大等难题,能够在信息传输后第一时间进行获取。另外,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中,对于各行业领域中累积的数据,都可进行高效处理与存储,如云计算平台等,仅需保证相关数据转化为系统或平台可接受的形式,便能达到存储与处理的目标[2]。

三、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电子信息技术在未来发展中将表现在多核方向、高集成化方向、光电子技术等方面。其中多核方向,主要表现在处理器由单核向多核过渡,多核心将逐渐取代单核心,且其他技术如图像处理、语言识别以及多媒体技术等都将以人工智能作为核心。而在高集成化方向方面,纳米加工将逐步取代原有的集成电路技术,22nm与32nm等纳米级技术也开始投入使用。

在光电子技术方面,目前大多发达国家致力于对光电子技术给入较多投入,如激光器的设计,其在工业、农业以及医疗行业等许多领域都有所涉及。再如常见的LeD灯具,其是优化高耗能照明系统的重要体现。此外,通信技术方面也将趋向于高效化特征,如CDma数字通信,其成为现代数字移动通信的典型代表[3]。

四、结论

电子信息技术以其自身的优势被广泛用于现代各行业领域中。从其现代应用特征看,多表现在智能化、网络化、集成化以及微型化等特征上,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便利。

而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电子信息技术也将向多核方向、高集成化方向以及光电子技术等方面发展,可为现代生产生活活动提供更多优质服务,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方静.试论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与未来发展趋势[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01:167.

信息及其特征篇7

关键词CappCaD面向对象特征识别

中图分类号:tp391.72文献标识码:a

Capp(Computeraidedprocessplanning)是计算机辅助工艺人员设计零件从毛坯到成品的制造方法,将企业产品设计数据转换为产品制造数据的一种技术,而随着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CaD/Capp/Cam三者之间的集成已成为数字制造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特征识别和提取在CaD/Capp/Cam集成中发挥着核心桥梁作用,当前制造业中产品设计更多地采用三维CaD技术,要使Capp摆脱传统的二维环境的工艺设计模式,在三维环境下的零件特征信息识别和提取的发展变得尤为急迫。

一、零件特征信息概述

零件特征是对零件的几何形状、加工制造工艺以及功能特性等信息的综合描述,是零件模型的核心部分,研究特征提取的目的就是为了向Capp系统提供反映了设计和制造所需的各种工程信息。

在参数化建模中,特征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可大到一个完整的装配体,也可以小到点、面、尺寸信息,甚至可以是某个特点结构的工艺技术信息。在机械加工领域,一般将零件特征信息归为五大类:造型特征、精度特征、技术特征、管理特征、材料及热处理特征。

(一)造型特征。

造型特征,是对零件包含的几何形状、尺寸信息及拓扑关系进行的描述,是其他特征是依附在造型特征上而存在的。造型特征是零件特征表达最为丰富,信息量最大的特征,也是零件描述必须存在的基础特征。

不同的造型信息在零件中承担着不同的功能目标,对于制造工艺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从加工工艺角度,造型特征分为主特征和辅助特征。主特征用于描述零件的主要制造特征,辅助特征从属于主特征,对零件的次要几何特征进行描述。

(二)精度特征。

精度特征表达了零件在尺寸和形状上的互换性要求,主要包括各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等。

(三)技术特征。

技术特征是一个描述零件功能和技术要求关联性的集合特征,包括零件功能、设计要求、约束条件等信息。它的属性是对其它零件特征中的中配合和装配要求的引用。

(四)管理特征。

管理特征是指与零件管理有关的信息集合,包括标题栏(如零件名、图号、设计者、设计日期等)、零件材料、未注粗糙度等信息。

(五)材料及热处理特征。

材料及热处理特征是指与零件材料和热处理技术有关的信息集合,包括零件的材料属性、性能、热处理方式、表面处理方式等。

二、三维零件特征识别原理

计算机技术在工业发在中的普及应用,促成了当今机械制造业的柔性发展。而CaD/Capp/Cam集成系统是否能够用自动输入代替传统零件描述方法中繁琐的手工输入,是评价一个Capp系统是否良好的的重要指标。因此,从三维设计模型中识别和提取出可供加工的特征成为了一个Capp集成的关键。

CaD软件在设计模型时,是依照设计信息进行组织的,加工工艺与设计的信息的需求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在造型信息转换为制造信息的时候必然会导致特征识别的问题。所谓特征识别就是按照工程制造的要求,从设计的三维模型中,自动地识别出有加工意义的信息特征,并且根据已有的制造特征组合成特征实例的过程。特征识别的重点是从设计的下层信息中抽取数据形成上层的加工信息。如图1给出了特征识别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特征识别的基本原理是由零件实体抽取几何和制造信息,然后根据制造特征类组合比较,根据提取和识别的信息将特征类实例化。本文提取技术涉及的特征识别的方式主要基于边界的特征识别方法,可分为以下三种:

(一)规则特征识别。

定义规则通过规则确定特征的边界,然后基于这些规则进行特征识别。例如定义孔的特征规则:开口面开始,确定孔轴共面,孔的所有面顺序相连,最后判断是否终止于有效孔地面。此种方法是通过比较模型边界事实和特征规则的关系,对零件特征进行识别。

(二)图的特征识别。

该类方法采用以面为结点,以面面之间的连接关系为弧线,来表示零件的边界的图模型,这种面邻接图与一般面边图的区别在于用弧线的属性来表示面的凸凹性,从而使边界模式的图信息更为完整,图2表示识别模式下的立方体。

基于图的特征识别方法的特征搜索策略是子图匹配,即通过将零件边界图库里面的图例与实际模型中的的图的特征进行比较匹配,因此如何提高图的搜索算法效率,分类匹配取代对所有子图进行匹配是基于图的特征识别方法的关键问题之一。

(三)痕迹的特征识别。

任何一个特征实例在零件CaD模型中都必然留下了特征痕迹。在特征发生相交后,原有的特征边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的特征约束,因此基于这些改变痕迹可以逐步识别出零件特征。在当前实体边界表示技术是成熟的条件下,具体的特征痕迹可以是几何拓扑信息,也可以是设计特征其它CaD信息,目前特征痕迹主要是依据拓扑信息和设计特征来确定的。

三、面向对象的制造特征建模和实例化方法

零件制造信息具有复杂性,涵盖了工艺过程中的诸多信息,它包括几何形状信息(形状、尺寸、坐标等)、精度信息(待加工表面的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材料信息(材料类型、性质和热处理状态)以及管理信息(零件批量,毛坯类型、名称等)。如何组织这些制造信息,并将其转化为能够被工艺设计等制造活动所使用的制造特征,服务于工艺设计和制造过程,是处理特征信息的关键问题所在。我们可以利用面向对象的思想,将服务于同一制造对象的信息组合建立为一个制造特征类,特征类描述为与制造活动相关的产品对象信息的集合。制造特征类中不但具有构成同类特征的形状和几何信息,又包含能够用于指导制造过程的公差、粗糙度等制造信息。根据后续的制造要求,可以对制造特征类进行分层次描述。

制造特征建模可以从制造特征类层、特征层、特征参数分层次地描述,如图3所示。

(一)特征类层。

分类描述制造特征,即根据制造需求和加工工艺特点对制造特征进行归类定义。制造特征类作为一个制造特征的抽象分类,将一类制造特征相似的制造对象归为一个类,并对类定义和描述,确定其中包含的各种特征属性。

(二)特征层。

将几何特征根据集合的包含关系可分为几何特征、几何形面和区域三类特征。几何特征是是特定的建模特征,如螺纹等;制造过程中的基本形面特征如平面、回转面、自由曲面等为几何形面;区域是几何形面上具有特定加工意义的一些面的集合,是几何形面的一部分。几何特征、几何形面、区域相互组合可构成几何形状特征。

(三)特征参数层。

产品的制造特征最终通过相关参数表达,如尺寸、公差、形位公差、粗糙度和热处理等信息。这些信息依附于制造特征或者相关的几何形状而存在,进一步描述制造特征的制造要求。

建立了制造特征类以后,下一步是将从设计模型中获取的具体各种信息组合成为制造特征,成为有用的适应于工艺加工的信息,我们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引入类与实例的概念。依据面向对象的思想,我们定义好的制造特征类是创建对象实例的模板,而组织这些特征信息的过程,就是将这些作为模板的类实例化的过程。类中属性的定义,保证了该类定义的实例信息的完整。而这种实例化的过程可以用三个概念来描述:制造特征类、制造特征实例和制造特征信息完整性和合理性。

1、制造特征类。即上面提出的将的具有相似几何形状、相同的制造信息和工艺与制造方法的一类制造对象进行抽象定义,封装得到创建产品制造特征实例的模板。

2、制造特征实例化。制造特征实例是依据抽象的制造特征类型,从设计模型中获取得到的具体的对象,将识别和提取的特征与制造特征类就行匹配的过程。

如图4所示,每个制造特征实例化就是将制造特征类的属性参数具体化,因此,每个实例具有所属制造特征类定义的几何形状属性值和制造信息属性值及其相应的属性值间的关系。完成制造特征信息实例化分为以下几步:

第一,根据识别的模型所包含的几何和制造信息,确定实际提取零件信息包含的制造特征类型,将特征信息匹配为制造特征类对应的制造特征实例,同时初始化制造特征实例。

第二,以制造特征实例对应的制造特征类型为模板,从识别和提取信息中获取制造特征实例应包含的几何和制造属性参数值,完成的几何和制造属性值具体化。

第三,根据制造特征类的几何要素关联的属性关系,依据产品模型上获取的几何要素关联的特征信息值,完成实例中的几何关联属性。

四、结语

本文以三维CaD技术为基础,在研究参数化设计原理的情况下,从应用实践的需求出发,建立参数化建模的方法。对零件组织和信息特征进行了分类研究,为特征提取提供依据,研究和分析了三维零件特征提取的原理和基本描述方法,提出了面向对象的零件制造特征建模方法,为后续CaD/Capp/Cam三者之间的集成搭建了桥梁。

(作者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注释:

陈桦,何明格.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的Capp系统的研究[J].制造业信息化,2007(8):123~126

D.B.perngt.ResolvingFeatureinteractionin3Dpartediting[J].ComputeraidedDesign,1997,(10):687-699.

martinotD,FalcidienoB.Feature-basedmodelingbyintegratingdesignandrecognitionapproaches[J].ComputeraidedDesign,1994(8):646-653.

俞研,陶俐言.CaD/Cam集成系统中的特征分类与描述方法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09,(1):30-33.

高曙明.自动特征识别技术综述[J].计算机学报,2008,21(3):281-287.

信息及其特征篇8

关键词:质量特征;问题;对策

会计信息的提供要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需要,一系列的要求,都需要通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来保证,对信息进行约束,从而达到会计目标,然而现阶段,信息质量普遍低下,信息失真也屡见不鲜,这就使得我们要对信息质量特征重新思考,如何满足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一、对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认识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连接会计目标与会计实务的桥梁。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优劣,在会计准则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葛家澍(2003)认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就是对会计信息应具有的质量标准所做的具体描述或要求,也是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评判标准的最一般和最基本的规定。吴水澎(2000))认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就是会计信息所应达到或满足的基本质量要求,它是会计系统为实现会计目标而对会计信息的约束。陈国辉(2007)认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顾名思义就是会计信息所应达到或满足的基本要求。

二、会计信息质量的构成内容

2006年财政部对基本准则进行修订后,正式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要求:可靠、相关、可比、可理解、及时、实质重于形式、谨慎、重要性。根据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国情,我国着重强调可靠和相关性,下面对一些重要的特征略作解释:

(一)可靠性

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这里主要指三点:一是可验证性,能使不同计量者以其正确的计量方法核算出相同的结果。二是真实性,通常我们所说的会计信息失真,即违背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三是中立性,可靠的会计信息对实际情况的反映应该是公允、不带有任何偏见。

(二)相关性

会计信息是否有用,是否具有价值,关键是看信息能否为决策者提供有用的决策,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将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需要注意一点的是,这里涉及到一个及时问题,因为信息必须在决策之前提供,一般认为,会计信息只具备及时性不能成相关的信息,但如果不及时,相关的信息也会变得无用。

(三)重要性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也就是说,这项信息要大到可以影响决策。它可以被视为确认的门槛,重要的交易或者事项可在报表中详细披露,不重要的可简略或不披露。

(四)可比性和明晰性

可比要求不同企业之间的会计政策具有相同的基础,会计信息所反映的内容也基本一致,可靠与相关是可比的前提。可靠性是相关性和可比性的基础。明晰性是指信息提供者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信息是否具有可理解性,除了与会计信息质量本身有关,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信息使用者的素质。

三、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存在的问题

(一)质量特征定义过于宽泛

相关性与可靠性作为会计信息的两大主要特征,需要我们很好的对其认识理解,由于定义的抽象致使我们理解存在误区。部分人认为,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的关系是此消彼长的,加强相关性,扩大会计反映的范围,会使可靠性减弱。相反的,为提高可靠性,要求沿用原来的会计方法,就会削减相关性。个人认为,两者之间并不冲突。受托责任观下得会计目标不可能不使用相关的会计信息来经营责任,同样的,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也不会忽略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越大,可靠性越高。

(二)框架不明晰,层次单一

会计信息特征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这就要求在划分结构层次时,不能只是单一的平行关系,建立多层次的特征体系,并且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我国可以在考虑中国国情的前提下借鉴国际模式,第一层最主要的特征是有用性,其次,针对决策选出首要的质量特征,第三层为次要质量特征,包括如实反映、前瞻等,对加强主要特征有很好的辅助作用。这样的划分明确,更有利于特征的透明化。建立一个内在联系的多层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既可以保证逻辑上的完整,又可以保证实务中操作。

(三)特征作用的局限性

虽然我国会计准则把会计特征归纳为特点,看似足够保证信息的质量,但是纯理论的概念在实务中运用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在经济不断发展的环境下,既需要考虑国内需求与风险,又要注重国际的需要与风险。所以,只依靠准则来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对于经济活动,更应该把质量特征发挥的作用运用的实务中,解决实际的问题才更有价值意义。

(四)信息不对称

笔者认为信息的可靠性低最主要的原因是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指契约的一方比另一方更具有信息优势,掌握更多的财务信息。一般而言,公司的管理层了解的信息量要远大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从公开渠道能够获得的信息量,管理层出于自身的利益,很可能隐瞒不利于自身的相关会计信息,甚至向外披露虚假和不全面的会计信息。所以公众在分析财务报告时,往往会做出错误的选择进行投资。

四、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建议

(一)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角度

1.充分考虑我国国情

考虑国情,这是制定任何准则必不可少的一点。由于各国的背景不同,致使会计目标的不同,那么,作为目标具体化的特征当然也不同。我们认为,会计的双重性决定的会计理论的本土化与国际化是共存的,而且是相互渗透的。要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就一定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的现状,对基本准则进一步完善,找到一个适合我国的会计目标,这样才会使会计质量特征发挥真正的作用。

2.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地位

葛家澍(2009)认为,一旦离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目标是很难完成运行的主要作用的。提高信息质量特征的地位,关键是先要意识到质量特征的重要性,不能认为质量特征只是目标实现的辅助,其次为质量特征建立明晰的框架体系,把质量特征划分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对其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3.加强质量特征的透明度

透明度的定义为“公开披露可靠与及时的信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准确评价一家公司的财务状况和业绩、经营活动、风险分布及风险管理实务”。在新经济时代下,行业竞争愈加激烈,风险不断加大,要求会计信息的质量不断提高。对于投资者而言,人们更加追求的是公平,是信息的透明度。只有将会计信息的质量提高,才会得到人们的认可。另外,对于整体市场而言,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有助于企业真实的价值被认可,降低在市场中的运行成本与风险。

(二)从投资者的角度

首先要培育机构投资者,逐步形成以个人转为机构的形式进行投资,相比之下,机构比个人更注重投资而不是投机,机构投资者会对会计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找出虚假行为的漏洞,形成有效的财务信息需求。其次,要求不断提高投资者的素质,投资者不能盲目地跟从其他人投资而投资。不能只注重股价的内幕消息,忽略财务报告所反馈的信息。

(三)从上市公司的角度

1.优化股权结构

通过对上市公司公布的会计信息分析,大部分公司的股权都集中在第一大股东手中,并且第一大股东多为国家股或法人股,这样“内部人控制”和“所有者缺位”的现象就会频频发生,从而容易形成大股东或内部人利用信息优势,采取舞弊手段牺牲或剥削外部小股东满足自身利益的现象。因此,应该建立多元股权结构,改变股权过度集中的状态,加强对投资者权益的保护;鼓励机构投资者的介入,因为机构投资者多由专业人员控制,可以对所投资的公司实行有效的监督,基于这一点,有助于提高公司治理决策的科学性,进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2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发展并不成熟,在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防止信息失真方面没有发挥预期的作用,所以进一步完善并继续发展独立董事制度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应该从立法的角度保障独立董事的贯彻执行,目前,很多上市公司引入独立董事制度是为了迎合证监会规定的现状。其次,应该加大独立董事会中所占的比例,当前大股东代表在董事会绝对的地位,即使独立董事人数达到董事会三分之一的份额,也无法左右董事会的决策,所以适当的增加独立董事的比例,强化其在董事会的力量是必要的,此外,要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独立董事的积极性,应在建立治理的基础上,将权利、责任和利益有机结合,建立有效的报酬机制和声誉机制。

3.文化学习

公司文化是公司的精神灵魂,公司内部应加强优秀文化的学习,培养管理层人员的品德,不为私利而损害广大外部投资者、债权人的利益。做到随时适应新情况,确保动态的,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从而使公司健康长足的发展,提高在资本市场的竞争力。

(四)从外部监管的角度

1.社会监督

审计委员会是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一部分,也是有效治理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重要力量。完善委员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构建系统审计委员会的法律体系,从立法的角度对审计委员会进行规范,促使其从自愿设立阶段向强制设立阶段过渡,为审计功能和作用的发挥提供立法保障,确保其独立性。二是改进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由于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是保证其正常运行的关键,而审计委员会的成员多数或全部由独立董事组成,所以独立董事制度的完善能为审计委员会作用的发挥提供积极的推动作用。三是划清职责。由于我国是“二元制”的公司治理模式,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监事会和董事会,董事会又下设审计委员会。所以应该划清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在监督方面的职责,避免出现相互扯平现象,保证审计委员会作用的发挥。

2.政府监督

我国政府对企业的监管主要是财政部门和国家证券管理部门,国家财政部门应制定严格完善的会计方面的规章制度,针对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制定专门的财务报告控制法规,要求上市公司定期编制内部控制报告,并且注册会计师提供公司内控评审报告。这样经常进行定期的监督,可以降低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提高报告的信息质量。

只有全面的改进和完善,才能有效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当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参考文献:

[1]时军.会计信息质量特征问题探微.财会月刊,2007(8)

[2]黄珍文.新会计准则背景下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财会通讯,2007(11)

[3]郑安平,邓谦,文婧.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科学构建.财会月刊,2008(5)

信息及其特征篇9

关键词:管理会计管理会计目标信息质量特征

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qualitativecharacteristicsofmanagementaccounting)是与管理会计目标联系在一起的,是根据管理会计的目标规定出评估管理会计信息的基本标准,作为管理会计选择的依据,因而它是管理会计目标同管理会计程序和方法之间的中介。

深入系统地探讨管理会计的信息质量问题,积极构建科学完善的特征体系,颇具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在吸收和借鉴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笔者自己的一些看法。

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综述

国外研究成果

国外对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讨论,是基于“为内部管理人员服务的信息”而展开的。

1987年,美国新出版的由海尔康编写的《管理会计》一书,对管理会计信息的基本特征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有价值的管理会计信息应具有相关性、准确性、及时性、可理解性和注重成本效益原则等特征。

1988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的《论管理会计概念》(征求意见稿)中又提出了对提高决策者信息质量有益的六个管理会计概念和标准:经管责任;可控性;可靠性;增量性;相互依赖性;相关性。

国内研究成果

李天民教授根据管理会计的实质是以决策为中心的共识,把管理会计的指导性原则(即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对决策有用的原则:分为首要的和次要的两类。

对信息质量的约束原则:重要性原则;群众性原则;成本效益相配比原则。

对信息用户的原则:可理解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公允性原则;激励性原则。

国内外有关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方面的研究成果之间既有优点共享,也有特色新解。但它们亦有些共同不足,比如没有将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特色表达出来,对质量特征的描述尤显原则化、零散化等等,这既不便于人们的理解与把握,又难于充分发挥管理会计之效能。鉴于此,本文拟对该论题作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尝试构建一个相对系统完善的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以期对理论创新及实践拓展有所裨益。

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管理会计目标的具体化,那么管理会计的目标又是什么呢?对此众说纷纭,观点不一。笔者将管理会计目标分为三个层次:最终目标层――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本目标层――培植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体目标层――全面提高企业的多元化职能管理效能。

围绕这一目标体系,管理会计信息应包括两个层面的质量特征,即战略层面的质量特征和战术层面的质量特征。战略层面的质量特征包括战略性、竞争性、动态性、系统性、可持续性、激励性;战术层面的质量特征包括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包括一致性)、可理解性和公允性,其中相关性又包括及时性、灵活性与适应性,可靠性又包括准确性、可核性及中立性。另外,无论是战略层面的信息质量特征还是战术层面的信息质量特征都要受到决策有用性的目标导引、成本效益性的原则约束以及重要性的壁垒检测。为便于理解,我们将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用图示予以进一步描述(见上图)。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较现有研究成果,该设想独具一定的特色,除将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构建成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外,还从战略的高度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亦即提出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还应具备战略层面的要求,这也正是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有别于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关键所在。鉴于战术层面的信息质量特征众多文献已有阐释,下面仅就战略层面的信息质量特征略加说明:

战略性就是指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能够反映企业的发展战略或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提供必要的导引。一方面借助管理会计这一信息系统来评价企业现行战略的科学性、有效性和适应性,另一方面通过管理会计参与决策职能的发挥来拟定企业应对内外部环境发展变化的新战略。

竞争性是指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应能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植与提升有所裨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植与提升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充分挖潜与创新精神的高度渗透方能实现。可以说,管理会计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植与提升中是非常重要的,将大有所为。究其原因,主要是决定于管理会计在提供信息、参与决策方面所独具的比较优势,即能够提供颇具竞争性的信息。

动态性是指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要具备动态化属性并要求管理会计本身能够动态地提供信息。现代社会是一个以变化为永恒主题的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因而企业要适应这样的动态环境就必须也“动”起来,企业各个方面各项职能都必须有动态理念,当然管理会计及其信息也不例外。缘于“动态化”所产生的问题只能通过“动态化”的方式来解决,“动”的越快越妙就越有成效。

系统性是指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要有层次性、整体性、协调性和开放性。对管理会计信息的系统性要求主要是基于信息论的思维而形成的,在充满激烈竞争的环境下,企业所需要的信息相当庞大,既包括自我经营发展的信息,又包括竞争对手的有关信息以及行业的乃至整个社会的相关信息(当然这些也并非单由管理会计提供),客观要求系统性约束。

可持续性是指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要能反映并预测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就这一问题,我们也许可以从管理会计的新领域这一视角予以理解。比如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和社会责任会计,这些管理会计的新领域无不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规范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大的方面说是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小的方面讲是为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管理会计在提供信息时要特别突出信息的可持续性特征。

激励性乃是说管理会计信息要能充分调动企业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现已逐步深入到宏微观管理实践当中,管理会计也应将这一新理念引入其中。比如成本管理、预算管理的全员参与性,分权管理以及行为科学理论融汇管理会计的创新性发展,都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对“人”这一因素的高度重视,当然激励正是“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目标追求。可见,激励性也应成为新经济条件下管理会计信息的重要战略层面的质量特征。

参考资料:

1.孙茂竹著,管理会计的理论思考与架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信息及其特征篇10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分析

会计质量信息即会计信息满足使用者需求的一种综合,会计质量信息与普通的商品有着较大的不同,其他商品的质量可以使用技术手段进行衡量,而会计信息却不能,目前,人们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主要从可靠性、相关性、合规性、有用性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下面就针对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进行分析,并提供出一个判断信息质量高低的评价框架。

1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构成要素

1.1真实性会计信息是否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主要取决于信息的真实性,对于会计信息而言,真实性是生命,也是对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会计工作的信息不仅是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也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信息来源,若会计信息难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就会对信息使用者带来不利的影响。

1.2合规性我国会计法规体系的基础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主要包括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工作条例几个层次,这几个层次构成了完整的体系,并以此来保障会计信息的质量,维护经济的正常运转,可以说,合规性是会计信息生命的重要保障。

1.3公正性会计信息的公正性是其真实性的有效保障,会计信息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一种反映,不能够从单一利益主体进行评价,必须要考虑到所有信息使用者的实际需求,这种兼顾性就决定会计信息要具备公正性的特征。

1.4相关性关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需要注意到两个问题,首先,所有的会计信息都具有相关性,只是其强弱程度有所不同;其次,相关性既可以指一般相关,也可以为特殊相关。

1.5经济性任何的经济活动,只有其收益大于成本才具有可行性,会计信息是否值得提供,需要满足一定的经济性,会计信息成本包括信息的搜集、处理、审计、传输等等,其中有很多的内容是难以进行估量的,这就导致成本效益仅仅只能够作为一种价值进行判断,但是即便是如此,经济性依然是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特征。

1.6重要性由于会计信息会影响到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因此,其具有重要性的特征,重要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门槛,对信息提供了一种取舍点和分界线,对于重要性大小的判断方式很多,包括定量标准、定性标准、混合标准等等,若缺乏权威的标准,也可以使用个人的经验进行判断。

2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体系

2.1总体质量特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即信息与使用者利益的关联程度,这种关联程度有两个含义,即与使用者的需求相关和与使用者的利益相关,因此,会计信息内容、数值的变化都会影响使用者的判断和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安排,也会对信息使用者的利益产生直接的影响。

实质上,对会计信息进行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科学合理的判断依据,由于具体的评价标准不同,那么管理会计信息与财务会计信息也会有一些不同。

2.2关键质量特征――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反馈性与预测性①及时性。及时性即会计信息需要在一定时间内满足信息的使用者,现代社会对于会计信息及时性的要求很高,对于使用者而言,若会计信息失去了及时性,那么会导致决策出现滞后性,甚至会导致企业丧失市场地位。②反馈性。会计信息的反馈性也被称为反馈价值,即相同的会计信息在信息提供者与信息使用者之间的流动,如果会计信息不能将管理对象与管理者的主观意愿进行连接,那么就无法保证管理者正确的判断信息,也会对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产生不利的影响。③预测性。会计信息的预测性也被称为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即会计信息对提升使用者预测能力方面发挥的作用,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最为显著的区别就是面向未来,虽然未来发生的事都是不确定的,但是人们也希望能够对未来进行科学的预测,以便朝着有利的方向进行发展,这就要求会计信息必须有能够符合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特点。

2.3次要质量特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系统性、灵活性、多元性①可靠性。在西方发达国家,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评价产品质量的主要特征,但是,对于管理会计而言,其可靠性的价值并不十分显著,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管理会计信息不需要可靠性,而是要求管理者在决策过程中需要优先考虑信息的相关性,在满足信息相关性的需求下,才考虑会计信息的可靠性。②系统性。系统性是会计信息之间分解集合、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一种特征,会计信息会反映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各种要素数量上的变化,而这些要素数量上的变化则具有密切的逻辑关系,企业在进行各种决策时,都需要依靠管理会计信息进行。③灵活性。管理会计信息在信息的计量与加工方面并没有严格、统一的规定,其数据的获取以及加工的程序都由信息的用途来决定,可能比财务会计信息严格,也可能比财务信息宽松,其宽严的弹性较大。④多元性。多元性反映着会计信息的表现形式,在多元性特征的影响之下,管理会计信息能够实现分解、集合与一数多用,即同样的信息不仅可以分解出不同的用途,也能够进行相互整合,目前,在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数据库技术的成熟之下,多元性已经得到了突出的体现。

参考文献:

[1]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课题组.对建立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认识[J].会计研究,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