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技术课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08:36

计算机技术课题篇1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

近年来,计算机专业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专业之一。然而,就业形势却异常严峻,it人才似乎供大于求。前程无忧网等国内专业的人才招聘网站最近公布的“求职指数”信息表明,it职位需求量最大,占总量近30%,经过调研发现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办学特色不鲜明,学生特长不专、动手能力不强,学生三年毕业后,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我们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如何找准定位,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在就业中体现职业教育的优势,已成为我们迫切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1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模板选择上与本科类似,仿佛是“学制袖珍型本科”,教学方式上仍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采用学科式的课程模式,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即便根据高职的人才培养的需求特点提高了实践的课例,但理论与实践仍然缺乏有机衔接。

1.2专业定位不准确

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是相当多的,每个岗位在知识水平和能力结构上各有侧重,特别是计算机知识、技能体系如此庞大,学生在三年时间内也不可能样样精通、面面俱到;另一方面,不同的学生在性格、智力、爱好上都有所差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针对不同爱好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课程,充分发挥个人潜能是十分必要的,避免专业定位的不准确,导致职业方向不清晰。

1.3实验实训条件不理想

高职教育是一种技能教育,而实验实训是学生获取技能主要途径之一,往往高职特色的实践环节无法落实,导致学生动手能力缺乏。另外,学校口头上重视实验实训,但因实训基地建设需投入大量的经费,很难付出实施。最后是实训项目缺乏针对性,只能满足实训课程的课堂内操作,因此选用模拟软件的实训代替真正的实战训练。

1.4师资数量匮乏

师资力量不足成为目前制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教师数量不足,造成的教师教学负担过重;二是教师结构不合理,年轻教师占比例过大;三是教师技能不高,大多数现任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难以胜任高职教育对技能教学的要求;四是引进高质量、高学历人才机制不健全,人才容易流失。

1.5教材建设泛滥

高职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培养目标具有其鲜明特色,这就要求高职教材不能照搬普通高校教材,更不能借用中职教材。教材建设泛滥表现在:一是高职开办初期借用同名称专科或本科教材;二是中期使用校内自编教材,而这些教材内容脱离市场,实践指导性不高,更新速度慢。三是近几年出现了另一种倾向,因图书出版业逐渐与市场接轨,致使各种版本教材冠以“高职”字样,但并没有体现出高职特色。

2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2.1构建合适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落实培养人才目标的载体,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路径。将课程体系从原来的以学科为主的课程体系转变为以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设置。即按专业主要工作岗位,找出岗位相应的工作任务。再根据工作任务分析需要的素质与职业能力,最后在定位相对应的课程。这种对课程体系的设置方法。更加具有针对性,符合以能力、技能为目标的培养方针。

2.2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要想培育出适应岗位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就必须抓好实训实践环节。实践教学不仅能够深化巩固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具体工作任务,学生从中掌握职业技能。根据调查,企业需要的新员工要求动手能力强并能够快速投入工作,不需要进行更多的业务培训。

2.3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专业建设的主力军,教学活动的主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做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在岗教师的培训,学习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等新知识。二是尽快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有计划安排他们下企业锻炼,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三是培养“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是高职办出特色和水平的关键,扶持专业教师从事产业开发或者走进生产经营第一线,以此培养“双师型”教师。

2.4教材建设

教材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教材建设应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对高职教材建设的管理力度,防止高职教材泛滥。二是要突出高职的核心――应用、实用、实践。三是注重素质教育。四是建构教材的立体化。

[参考文献]

计算机技术课题篇2

高中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不容乐观。高中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薄弱,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一些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及应用能力基本处于起步水平,甚至有些学生是计算机“文盲”。我们曾对新入学的部分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好一些的学生,初级中学阶段学过计算机课程,他们对简单的并有确定答案的问题基本上能回答,会一些实际操作,而一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根本谈不上操作计算机了。面对这样的现状,许多教师在教学时叫苦不迭。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注意培养、训练和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并且将这个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是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是学生做好工作必须具备的技能。高中学生除了通过课堂教学获取知识外,还必须懂得如何通过应用计算机技术去获得相关的知识信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所以,计算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应用,在应用中学会学习,不断提高高中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尽可能地让学生融入信息化社会,为将来步入社会利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奠定扎实的基础,从而让学生能将计算机较好地应用到自己的专业领域,服务于本职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应用范围相当广泛,涉及到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多个方面,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事业的改革就离不开加强计算机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目前我国高中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逐渐转变为计算机技术与现代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应用计算机教学已经成为一门重要的问题。

一、高中计算机课堂教学的意义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高中的课堂教学中,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教育事业发展,学生的学习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高中课堂教学应用计算机技术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将声音、文字、图片、视频等有机的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中,形象的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接受更多的信息,将教学中的抽象化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添了学习的热情,又能更好的接受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第二、高中课堂教学应用计算机技术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计算机和网路技术是信息技术的主要方式,在课堂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发挥计算机多样性的特点,将课外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表现出来,大大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将课堂教学变成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下,学生不仅学习了知识,还拓宽了视野,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高中课堂教学应用计算机技术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计算机技术,将课堂教学更多的向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有效的体现,课堂教学更偏向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创新能力也随着增强,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二、高中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计算机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是必然现象。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学习在这方面做的不是很好,对计算机技术的认识不清,在应用计算机在教学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计算机技术不熟悉,不能合理的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目前我国的一些教学对于计算机技术不是很熟悉,对于计算机的作用仅在于应用powerpoint制作的演示型课件。在制作课件的时候也仅仅是将教学内容复制到课件中,通过投影设备展现在学生面前。

第二、过多的追求画面效果,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在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在制作课件时加入了大量的动画及特效,将画面制作的美轮美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被课件的特技效果和画面所吸引,忽略了教学内容,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但是真正对什么感兴趣只有学生自己知道。课堂教学结束,学生对课件的特技效果印象深刻,对教学内容却是回忆不起来。

第三、课堂教学盲目应用计算机技术,课堂教学失去活力。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盲目的追求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完全依靠计算机技术,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直接通过计算机展现给学生,忽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看似增加了教学内容,实际上学生真正掌握的东西并不多。盲目的应用计算机技术,手段单一,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减低。

三、对高中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第一、加强对计算机的认识,合理使用计算机的功能。在应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教学的目的,利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帮助教师教学。在课件的设计上追求符合学生的审美观,将主要内容通过课件传授给学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对学习内容有了很好的认识,学习起来兴趣浓厚,学习的效果好。

第二、合理利用计算机技术的多样性特点,注重课件的实际内容。教师在应用计算机技术时,注意合理的使用计算机的特技效果,以免造成喧宾夺主的局面。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传授学生知识和学习方法,如果一味的追求画面效果,学生的注意力都被这方面吸引了,自然达不到教学的目的,甚至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

第三、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加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计算机技术是相当强大的,通过计算机技术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增添课堂教学的活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的应用计算机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将课堂教学变的生动有趣,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就会提高,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提供保障。

四、结语

在计算机技术普遍应用的的今天,将计算机技术与课堂教学结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教学课件上也逐渐向多样性、专业性和规范性发展,多媒体教学这一全新的教学模也正在不断的创新和完善。虽然目前高中课堂教学应用计算机技术还有一定的问题,但是相信在全体师生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计算机技术在课堂中的作用一定会全部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计算机技术课题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计算机教学三维教学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信息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高校教学方式正有单一的亲受言传向计算机教学方式转变。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教学领域,证明教学领域授课方式的一次变革[1-2]。

但传统的信息化计算机教学存在信息技术应用面小、深度化缺乏、授课效果差、学生与知识互动性差等问题[3-4],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将信息技术在高校计算机教学领域的应用体系进行深度优化,依托当今大数据环境,将网络资源中有利于教学的实例资源进行收集、调取、运用。解决授课过程中实例局限于书本与教程的弊端,是学生学以致用。运用音频技术,光成象技术以及电子场景模拟技术,将教学实例运用信息技术模拟再现,使学生亲身感受,加深授课知识理解与消化。

通过实验证明,改革优化后的信息技术在高校计算机教学领域表现出众,授课满意率高,只是理解度、扩展度明显增加。具有良好的实践性与有效性。

二、信息技术在高校计算机教学领域的应用研究

2.1信息技术在高校计算机教学领域的应用现有问题

我国各高校近年来都纷纷采用信息化技术计算机教学的授课方式。减轻了授课教师的授课强度,进一步提升了授课进度与授课面。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信息化计算机教学显现出一系列问题如信息技术应用深度、广度不高。各高校普遍只是运用信息化设备进行电子化教学授课,并未深度应用信息技术与设备,导致教学资源浪费。信息技术计算机教学设备运用关联性差,往往教学使用单一设备,严重忽视信息技术教学设备应用的整体性,导致授课内容理解程度低,学生与知识互动性差的问题。

2.2优化信息技术计算机教学体系方法

针对上述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对传统信息技术在高校计算机教学领域的体系优化方法。方法针对普遍存在的表面性电子教学进行深入探索,切实把信息技术应用到高校教学当中。采用大数据平台搭建,将网络空间中真实有效的教学实例资源进行网络采集、调取、应用。保证教学实例的鲜活性,充分体现信息技术的深度运用成果。

针对各高校计算机教学辅助设备整体利用率低的问题,采用信息技术软件开发手段,运用软件程序将不同教学设备统一起来,组成声光电一体化教学体系,为信息技术在高校计算机教学领域的应用提供强有力的体系设备支持。统一化的授课设备的建立,可为学生创建三维授课实例环境模拟再现,将学生带入实力当中。是学生更为直观的感受知识面,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教学手段创造的知识互动环境。提升学生知识理解度,打破知识面局限于书本教程的弊端。将信息技术在高校计算机教学领域的应用实体化、效果化。

三、实验与结论

针对提出的解决方法进行长达3年,6所高校参加的实践测试。测试中参加人数4853人,涉及专业8类46个系别。实验证明,3年间,采用提出方法进行信息技术计算机教学的教师授课强度减小45%,学生知识掌握度为98%,比传统方法增长20%。知识扩展率为98.4%,比传统方法增长35.6%。测试高校信息技术设备使用率100%,比往年设备使用率增长65%。采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教学改革优化方法后,毕业生就业率99.8%,较往年高20.4%。信息技术计算机教学落实率99.9%

上述数据充分证明,针对信息技术在高校计算机教学领域的应用问题得到了切实解决。提出的解决方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高效性与可操作性。方法的提出、实践,使信息技术在高校计算机教学领域应用得到了进一步深入。

四、结束语

文章指出了近年来我国各高校信息技术计算机教学领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针对问题根源提出了体系优化方法,并就方法应用落实做了详细的论述。

通过长达3年时间的实践测试证明,提出的方法在6所高校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测试数据充分证明提出了方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高效性。同时,具备信息技术在高校计算机教学领域的应用落实性强,效果化好的特殊性质。方法的提出,为信息技术在高校计算机教学领域应用的未来发展开创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范敏.计算机及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24):178-179.

[2]谢智勇.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计算机课教学设计[J].电子制作,2014(18):75-75.

计算机技术课题篇4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高校教学应用

现代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我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地提高,这些都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大部分高校中,教学已经离不开计算机了。自从计算机得到发展后,大学的课堂已经能够做到图文并茂、绘声绘色,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的教学质量。近几年来,很多大学进行了扩招,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并不适应大学的教学方式。怎样提高大学生们在课堂上的积极性,让他们表现更加主动是学校普遍关注的问题,以下就计算机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做简单的分析。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演示

现在的计算机技术已经得到了普及,课堂的教学也因此变得更加直观,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经过多次课堂的教学实践证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确实能够增加教学的直观性、丰富感。想要让学生突破学科的重点和难点必须从他们的心理下手,要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都是通过黑板将知识组织起来展示给同学们,现在大部分大学都是以多媒体演示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递。多媒体可以将文字结合图像甚至是视频演示来构造内容和框架,以投影仪的方式供大家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知识体系更有层次感,能够让学生在听老师讲课的同时更容易挺清楚老师所讲的话,更能听懂老师讲述的知识点。这样一来,学生感官上的配合也会更加协调,从而增大学生对所教授课程的吸收率。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演示让枯燥单调的教学逐渐变得丰富有趣起来。例如,像历史、马克思主义等这样的历史性学科,如果配合纪录片授课必然会让学生感觉不那么空虚、枯燥。

二、利用计算机进行小组合作

信息技术过快的发展必然导致我们传统的教学理念发生很大的转变化。近几年来,学校越来越重视加强学生互相合作的学习意识,通过讨论合作使得同学之间互补缺漏,同时在合作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今,计算机的以其强大的处理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寻求发现、在发现中实现学习的教学模式成为了现实,它作为一种方便的工具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学习。例如:在某个教学实验中,老师可以人为的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一个组拥有一台计算机,每个组在老师提供的条件下积极参与,相互讨论来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样的课堂将会是一个很有学术氛围的课堂,学生们也会勇于探索。目前这方面有些学校已经做出了一些尝试,比如:开展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比赛、数学建模竞赛等,学生们通过自由成组相互合作做出最满意的作品参加比赛,在现在的高校已经经常有这样的比赛了,特别是数学建模这样需要默契配合的比赛。

三、教学内容的改革

一旦计算机应用技术被带到了教学当中,我们应当考虑一下原来的学科在教学内容上需要做怎样的调整,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符合现代大学生的心理,从而将计算机技术与所学的专业知识相互渗透。事实上,计算机技术与很多教学学科是相辅相成的,它们相互渗透促进共同发展。数学学科中,跟随计算机一起发展的的学科有符号演算、数值计算以及计算机图形学等。同时这些学科的发展又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当代一个很重要的教学改革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怎样将计算机学科与教学专业课程相结合,将传统的学科现代化、信息化。

1、调整、精简一些传统的教学内容

现在的高校教学仍然沿袭了很多普高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很多复杂的计算,而且比较枯燥,学校需要额外花很多时间和精力。然而自从计算机发展以来,有关人士已经研发出很多软件包在学生解题时给出提示,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向前走,这种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学生从繁重的计算中脱身,将这部分体力劳动全权交给计算机,让学生能够将全部的学习精力用在思考上。所以,我们可以对高校的教学教材进行合适的调整和删减,从而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2、增加一些新内容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学校应该引领学生走向信息化,引领他们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来解决以前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学校需要用现代化技术改良教学模式,增加一些专业内容,让学生提前做好必要准备,避免踏入社会后手忙脚乱。在某些教学中,可以增加上机实践课,并适当的给予课时,让他们多接触计算机,并学会用计算机解决其他课程的问题。例如大学课程里,很多专业课程的实践仿真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中的软件matlab来完成等,让学生慢慢的探索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途径。

3、从计算机应用技术角度改革专业课程

仅仅通过教授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课程还是难以避免过于单调,也不能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理解计算机应用技术,因此,要想办法将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与我们的专业课进行整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在专业课程内容中增加应用于该专业的计算机技术部分,例如可以在每一章节的最后一节添加计算机应用的内容;增加课外阅读的方式,比如教学生学习通过网上电子数据库来搜索自己需要的资料;可以适当的改变课后习题的执行方式,例如某些作业可以要求学生用电脑完成,通过使用某些应用软件来进行,增加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深刻理解;改变传统的黑板授课的方式,改用多媒体以及网上授课的方式,将专业课的实践课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相结合,达到从计算机技术应用的角度对高校的专业课进行改革。

综上所述,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给高校的教学带来了美好的前景,这种技术不仅减轻了老师们的压力,更让学生能够更轻松地理解老师所授课的内容和知识点,给大家提供了很多方便,与此同时,也引发各个高校的思考,如何将计算机技术更多的应用到教学中。技术的改革意味着教育也会改革,因此高校的老师和同学应该积极配合这场教育改革,为更好地教学前景付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张振广,王守芳.浅谈计算机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教育,2004.11

[2]段志贵,徐锦霞.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数学教学中的辅助作用[J].中学数学教学,2000.6

计算机技术课题篇5

[关键字]计算机教育信息素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信息水平不断深入各行各业,计算机的应用已经遍布各行各业,成为了当今社会最为基本的工具之一。因此,作为培养人才最为重要的基地的高校必须不断适应社会发展,不断创新,为培养当今社会人才而不断的奋斗。

一、当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存在的问题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专业人才来说,计算机是非常重要的工具,非计算机计算机教育目标是学会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应用上,所以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应该把计算机于本专业的应用结合起来。当前,高校不断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当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不匹配

当前大部分高校计算机课程作为基础课程开设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课,

有的最多开设一门计算机语言课程,没有系统的进行信息技术培养,也缺少对计算机能力的整体系统的研究和规划。计算机课程和专业课程相脱离,学生计算机素质能力和专业课程没有进一步相互融合和应用,使得计算机课程成为了知识结构不合理。

(二)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高校计算机教育有了空前发展机遇,但是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一,随着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不断需求,要求高校毕业生应该具备更强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以便工作中可以使得计算机成为专业的得力帮手,使得信息技术为本专业更好的服务;再者,国家已经出台了中小学信息教育方案和大纲并已经实施。大部分是在高校并没有相关的体系和大纲进行统一的管理,而建立起统一的适合高校非计算机的计算机教育的教育体系。目前,各大院校也不断的在探索适应各专业的计算机教育体系。

(三)教学内容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教育还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教学内容相对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教学内容显得相对落后。使得生活和生产中已经应用很广的信息技术得不到相关的培养。

(四)教学手段相对落后

随着社会对信息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课堂讲授和上机练习已经无法使用时代的需求。为此高校应该极大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的教学手段的改革力度,多开展出课堂教学外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学部门、教师要进行研发和搭建适应大学生信息技术教学共享信息教育实践平台,是学生解脱在课堂教学中的局限和束缚,给学生创造更为丰富的教学环境和空间。

(五)重理论教学而忽略了实践

计算机作为一门需要具备很强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的课程,但目前很多高校多学生的培养还处于课堂教学过于突出,而忽视了实践学习的重要作用,很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课程通过理论学习后,直接把学生放进机房让学生自行练习,导致学生实践学习效果低下,最终导致计算机教学达不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当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改良方案

当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中正如文章前部分分析的一样存在诸多问题,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希望可以为计算机教学带来一定的启发,从而促进高校非计算机计算机教学的需求,培养出合格的现代社会需求性人才。

(一)课程体系完善迫在眉睫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有别于其他课程教学,课程因为社会使用面广等原因,课程教学具有基础性、通用型和结合型等特点,计算机教学一般可分为三个层面,信息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以及专业应用技术。三者之间相互依存。

1、信息技术。该层次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必备的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操作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课程是计算机理论基础和办公自动化。其中计算机理论基础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熟悉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熟悉如何操作计算机。

2、计算机基础。该层次主要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它是建立在信息技术根本上的,包含为计算机硬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计算机语言和程序设计。

3.专业应用技术。该层次是建立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基础之上的,要求学生将计算机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应用于本学科领域,处理本专业领域各种问题。该层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进一步应用计算机和开发本专业所需要的应用软件的能力。

(二)刷新教学内容

当前,在计算机教学内容上仅仅靠计算机操作基础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多样化的要求。把当前计算机新的应用技术、新的理论知识、新的发展方向代入课堂,保持教学内容的与社会同步性非常有必要。

(三)改良教学手段以及方法

随着中小学计算机课程开设和家庭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使用,高效计算机教育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但是由于地域教育的差别,城市和城市、城市和乡村不同生源计算机教学基础存在一定的差异。面对当前,高校计算机教育不能像以前一样"一视同仁",必须改良教学方法适应不同学生,因材施教。

(四)搭建资源化信息平台

教学资源和多种形式,其中有印刷的讲稿和教材、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和试题库等。课程所用的教材、考试系统、网络课件、实验方案、网上教学支撑软件平台等教学资源既自成一体,又相互关联,各种媒体既互相补充,又充分强调了各自的特点,丰富的立体化教学资源能够满足各类学生的学习需求。

(五)加大对上机实践教学的管理

上机是计算机课程非常重要环节,要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就必须加大上机实践力度。只有保证上机和课堂教学同等的情况下,才能可能达到教学计划的要求。教师应认真设计每次精心上机的内容,对实践中用到的每个知识点、每个操作和应用软件都要认真仔细地选用,还需要根据上机内容进行演示和讲解,对学生上机中出现的问题、耐心地给予分析、指导和解答。教师必须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学科研的操作水平上不断提高,把计算机辅助教学由试验研究和典型课变为常规课,推进教学实验的进程,加速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计算机技术课题篇6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中小学课堂;实践应用;策略

广义的角度来说,计算机息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计算机信息数据和相关信息的获取、预处理、共享传输等多项功能,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中小学生的基础教育教学活动中,这恰恰是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原始数据和相关信息的较强收集、传输、预处理工作来提升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水平,促使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进步。因此,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进步为我国中小学数字教育创造了新的机会,怎么在中小学课堂教导中有效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实现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升,促使中小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变革的深入是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笔者的大量调研发现,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我国中小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不仅在计算机设备存在不足,还存在很多不足。

1.教师的投入与学生的知识获取量不成正比,部分计算机信息技术被荒废

笔者去年利用空闲时间走访了很多当地的中小学校,发现大部分老师为了提升课程的质量,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备课,单单从教学课件的前期准备来讲,大部分老师因为自身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力不高,一般需要花费好几个小时才可以制作出一个合适的课件,偶尔碰上比较复杂的课程,还必须获得计算机信息技术指导老师的帮助。并且,耗费了很多时间编制出来的教学课件,其教学质量也不一定很好。这不仅耗费了老师的教学精力,假设在课堂教授中因计算机技术不行产生教学事故,极大地破坏了中小学的学习氛围;相反,部分老师自认为计算机水平不好,就一直不使用计算机硬件设备,坚持传统的板书教学,造成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浪费。

2.破坏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联系

计算机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堂的综合导致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联系演变成了学生和计算机硬件的联系,部分中小学课堂出现了计算机高于教师的现象。老师制作的大量计算机信息技术资料充斥着中小学课堂,忽略了学生和老师两者间的交流和信息互通,老师成为计算机信息技术操作员,不是传统课堂上的教育引导者、学生的榜样。在这种类型的课堂教育中,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信息互通被计算机信息技术代替,老师教导和协调作用被忽略,教学行为的两者关系转变为单方关系,教学成效不好。

二、提升计算机信息技术实践应用的策略

上面提到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中小学课堂实践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十分普遍的,通过深入分析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使用特点和使用群众,发现老师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学作用出现了偏差,大部分老师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运用水平不高和使用技巧不强是直接影响计算机信息技术运用效果的主要原因。因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1.准确认识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意义

计算机信息技术和教学的综合使得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作用在教学行为中得到了推广,在基础教育中,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展示图片音频等信息,不仅可以提升中小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将概念知识转变为直观的知识点,促进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但是计算机信息技术仅是实现预计的教育目标的形式,老师在基础教学中应该依据教学目的、教育范围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及时恰当地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不可以误入拿来主义思想,忽略了实事求是的准则。尤其是在新课标实行的过程中,大部分老师为借鉴他人的教学经验,鲁莽的使用他人的教学资源而忽略了自己学生实际情况的现象应该马上转变。第二,计算机信息技术仅仅是一种方法和形式,只可以在中小学的课堂关键知识教授时使用,老师不能让计算机信息技术取代自己,让课堂失去应该拥有的味道。

2.提升老师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实践能力

老师应该深刻认识到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促进作用,老师应该站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和基础教育联合的层面来体会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的主要意义,使得计算机信息技术成为改善中小学教学、提升教育质量、提高中小学学生进步的实用工具,抛弃传统的让课堂变为计算机信息技术主角的错误思想。基于此,当地的教育主管单位需要加强对老师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实践能力的培训,在城市和乡镇的中小学中,使用自学成才和加强培训互相结合的形式,对ppt的制作及其操作技巧等方面增强培训;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硬件不好的中小学,应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基本思想,先让优秀的教师去外面培训,培训结束后指导本校老师;也可以尝试聘请计算机老师、技术专员来学校讲课。并且应当将计算机信息技术运用水平作为中小学老师升职培训教育体质中,从而来促进中小学教师的计算机学习。

3.重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运用技巧

在很多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课堂上,老师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为了使概念变为直观,经常使用计算机信息资源。这种课堂的气氛形式上很活跃,但根本上是学生比较贪玩,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运用未实现学生轻松学习和愉快上课的目标;再者,老师更为重视学生逻辑思维的改进和提升,忽略了学生基础知识累积,课堂表面上看效果很好,其实不断削弱了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甚至有些老师将计算机信息技术替代为学生的独立思维,形成学生的懒惰思想。

三、结束语

计算机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堂的Y合为中小学教育成果的提高注入了活力,应该在认识现状的层面上,发现不足,努力改善。

【参考文献】

计算机技术课题篇7

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是高等院校基础类课程。高等院校通过开设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来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操作使用能力、应用开发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在当今信息时代,熟练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技能是当今大学生的基本技能之一。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就是根据高等院校教学的教学目标,除了讲授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关键应用的内容以外,还进行综合性的课程实验。这是管理类专业学生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虽然近几年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增长,学生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如何有效的进行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管理类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结合教学团队的教学实践,总结现有课程设计经验,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理念和方法欠缺,课程质量得不到保证

管理类的大学生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但又不同与纯文科的大学生,怎么让管理类的学生学会基本的计算机的基本技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很多教学老师用讲授理科知识的思想和方法来传授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千年不变的教学用书、单一的板书模式。从来不考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也没有去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差异性,同一专业不同学生的差异性,最后根本不可能保障很好的课程质量。

2.资金投入有限,教学设备陈旧、不足,可供选择的实验用软较少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发现,设备和软件的更新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设备太过陈旧,甚至有些已经退出市场。除了陈旧以外,还发现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是管理类的本科生都要一起上的课,人数较多,实验课上没有充足的设备,有时候会有几个同学用一台设备的情况。同时,还有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需要不同的软件,设备里面的软件还有很多欠缺,想用的软件找不到。实验机房利用也不充分,很多实验机房是不对外开放的,这些设备除了上课时间利用外,其他时间都是闲置的,而学生却要为寻找机房而苦恼。

3.课程实验内容设计不太合理,不能有效的完成课程目标

教学过程中发现,课程实验内容设计的太过陈旧和单一,达不到课程目标的要求。由于信息技术发展非常迅速,陈旧的实验内容没法满足学生的要求。同时上课学生比较复杂,基础不同,需求也不同,单一课程实验内容不可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计算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措施

针对上述主要问题,本课程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1.在内容上照顾各专业和学生的差异,确保课程质量

由于各专业的课程和学生有差异,基础不一,在本课程讲授上,根据不同专业和不同基础的学生,讲授不同的内容,并及时更新讲授的内容,不要重复高中学过的内容。同时会充分利用课下的答疑时间,照顾基础比较差的同学,时刻不忘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侧重于培养学生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理解和使用,提高学生的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会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技术解决企业的实际管理问题。

2.增加一定的资金预算,保障先进教学和实验设备充足

为了确保每个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学生能真正学会所讲授的内容,让他们实际上机操作是必不可少环节。定期增加一定的资金预算来购买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与管理专业相关的软件,可以有效的解决设备落后和不足的问题。充足的设备可以确保向每一位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生提供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这些为实现管理类学生操作使用能力、应用开发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3.明确课程的培养目标,合理安排实验内容

在实验安排部分充分考虑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差异性,并紧紧围绕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是来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操作使用能力、应用开发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的目标,在本课程实验课上,根据学生基础,把实验内容分为难、中、易不同的难度级别,并根据不同专业设计不同的实验内容,让不同基础的学生和不同专业都能很好的掌握所学内容。

三、结束语

本文针对现有管理类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和建议。这些措施和建议覆盖了整个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这些方面的改进,希望能使学生熟练掌握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并为学生未来学习和就业提供充分的帮助。参考文献:

[1]李玉林.基于项目教学的高职《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09).

[1]廖坚.基于项目教学的高职《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J].电子测试,2015(16)..

[2]纳尼达.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实践[J].福建电脑,2013(07).

计算机技术课题篇8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专业应用;实施方案;教学质量

1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和手段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已成为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的是使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等相关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术,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以达到信息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素质的要求。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在本科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设置在体现支撑专业应用和社会应用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所以就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设置如何在先进性和实用性方面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如何体现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建立符合不同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要求的分类分层次的课程体系,仍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

2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信息素质与能力方面的教育,使学生能够应用计算思维解决专业问题。因此,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在培养符合信息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涉及的内容广泛,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另外,各个非计算机专业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应用能力要求是有差异的。而目前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我校采用同一标准、同一要求的课程设置(《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C、VB)》),在知识分层与体现专业应用需求方面还缺乏明确的导向,使得计算机基础课不能与学生专业很好地结合,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新概念和新技术如移动通信、物联网、大数据等不断涌现,但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还没有引入这些新概念和新技术,造成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与社会应用需求脱轨,这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有必要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体系、知识体系以及实践体系,探索采用面向专业应用和社会应用的分层次的教学体系,使得课程体系设置以及教学内容符合专业基础教育的要求,充分发挥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作用。

3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设计原则

既然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既熟悉本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而现有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存在与专业培养目标脱轨的问题,所以要建立全新的以专业应用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1-3]:

1)不同的非计算机专业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需求不同,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体现专业需求特点。深入分析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建立服务于各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要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计算机课程,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使得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得以充分发挥。

2)课程内容要与学生专业以及计算机新技术深入结合,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能力结构和计算机技术本身的发展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部分非计算机专业开课计划中后续课程的先修课程,教学内容应体现将来在专业课中的应用,使学生利用计算机这个工具为其专业课程服务。所以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要体现与专业融合的特点,要充分考虑不同专业课程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需求。

4面向专业应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设计

4.1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在我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改革中,根据学生基础、专业特点等构建了面向对象、分层次的课程体系。首先将专业分为理工科非计算机类和文科类(包括经管类)两大专业类别,对不同类别专业分别开设具有专业特色的必修和选修课程;然后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知识领域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划分为三个层次: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群、专业应用课群。

1)基础课群。

包括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C、VB)两门课,是必修课,其中计算机基础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算法基础、操作系统基本知识、网络基础、办公软件操作等方面的内容,重点放在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依据专业不同分别开始C和VB两个语言课程,重点讲授程序设计语言和程序设计方法,引导学生从应用的角度掌握一门适应自己专业学科需要的编程工具语言,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2)专业基础课群。

属于技术型课程,为计算机技术在专业领域中的应用奠定基础。根据不同专业对不同计算机技术的需求来开设课程,培养学生应用特定计算机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该层次课程按理工和文科类专业分别开设多个课程供学生选择。

3)专业应用课群。

专业应用课群包括一些与专业结合比较密切的课程,从专业需求角度展现计算机应用的技术和方法。有些专业特征非常明显的课程,如统计分析软件Spss的使用、电子商务技术基础等,一般可以由计算机基础课教师和相关专业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充分体现计算机技术在专业领域的应用。该层次的课程是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专业进行选修,通过该层次的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

4.2课程体系实施方案

1)选课方案。

学生在课程的选择上采用“2+X+Y”方案(其中X为专业基础课程,Y为专业应用课程)。2是指基础课群的必选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是全校各专业的必修课程,程序设计基础按照专业分别开设C语言和VB语言,所有专业的学生必选其一;X是指限制选择专业基础课群中的至少一门课程,其余的课程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自由选择;Y是指专业应用课群的任选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所学专业自由选择多门课程学习。该选课方案兼顾学生的专业要求和兴趣爱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课程的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

课程的知识体系也应该和相关专业融合,同一门课对不同的专业学生讲授时,在内容的组织和选取、讲授深度上应该有不同的授课标准,更多的关注相关专业的应用需求,在教学内容上融合相关专业的案例。比如,对于理工专业的学生,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课程侧重讲解数据库设计的理论知识以及SqlServer数据库的使用,而对于文科专业的学生,则以access数据库为例侧重讲解数据库在专业领域的应用。课程的实验体系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针对面向专业应用的多层次课程体系结构,实验体系的设计也要体现与专业融合的特征,建立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可以划分为“基础与验证型实验”、“设计与开发型实验”和“研究与创新型实验”三个层次,其中研究与创新型实验是最高层次的实验,重点是锻炼学生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

3)课程体系实施过程。

该课程体系分四个阶段实施,第一学期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群的课程,即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两门课,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解,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同时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为后续课群的学习奠定基础;第二学期开设专业基础课群中的课程,使得学生在进入专业课程学习之前修完专业应用中的基础课程,这两个层次的课程对专业领域课程的学习起到支撑作用;而专业应用课群中的课程则从第三、四学期开始开设,在前两个层次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逐步在专业课教学当中引入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和方法,培养学生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专业领域中的问题,这个层次的课程教学直接面向专业应用能力培养服务,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根本所在。

5结论

建立面向专业应用的分类分层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使得课程体系设置以及教学内容符合专业基础教育的要求,充分体现计算机技术与专业技术的融合,有利于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另外,能够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利用计算思维解决专业领域中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实现培养学生既具有扎实的信息技术功底,又懂专业知识的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陈一明.新形势下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目标与课程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11):73-77.

[2]王晓勇,方跃峰,肖四友,等.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7):39-42.

[3]侯家利,唐红.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的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3,20(5):102-106.

[4]王建勇,魏中海.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2):39-41.

[5]王传安,宋雪压,赵生艳.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分级教学体系的构建[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2(11):81-83.

[6]尚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课群建设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3):645-646.

[7]李彦.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0(21):5072-5074.

计算机技术课题篇9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深入发展,不单单是计算机专业人员才能够参与到计算机软件的设计与开发,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很多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由非计算机专业人员来使用,越来越多的软件需要非计算机专业人员来设计与开发。因此,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的开设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提高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全国各高校都开设了这门课程,以此来适应广大非计算机专业人员学习软件设计与开发的需要。

1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1.1学生方面

C语言作为软件技术的基础课程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以C语言程序设计的学习是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的基础,大多数学生C语言基础较差,学生掌握比较困难,C语言本身的概念多而复杂,对于初次接触程序设计的学生来说太抽象。多数学生感到C语言程序学而无用,没有真正掌握程序设计的精华及编程技巧,不知如何用C语言程序来实现,在学习了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的有关知识后,难以抓住重点,还会觉得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知识点多,二者不具有内在联系。

1.2老师方面

担任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的教师感觉这门课程非常难教,对程序设计和调试技巧等实践性较强的部分则往往只是点到为止,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基本概念等的讲述上,分配给该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学时很少,分配给课程的教学学时数也较少,然而课程教学内容很多。

1.3课程方面

课程覆盖范围广泛,内容多,对学生是一个挑战,要在短的时间内学好所有的内容,教学的时间非常有限,该课程的学时一般是54学时,学时数的限制,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要把各部分的内容综合到一门课程中去,对于计算机专业而言,软件工程、数据库技术、操作系统、数据结构4个部分,都是单独的一门课程,但是现在都集中到这一门课程进行学习。

1.4硬件方面

虽说当前各个学校都不断地改善实验条件,不断地增加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投入,但仍然没有更多的自由上机实践时间提供给学生,实验室也不是开放型的,不能有效的保证同学们的上机学习时间,仍存在实验室不够用等情况。

2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的教学改革

笔者根据从事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教学的经验,阐述自己对该门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分析在教学中尝试了一些改进的教学方法,对这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2.1分主次且有偏重的课程内容

计算机网络编程、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软件工程,是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内容体系,大多数教学方法导致学生最后根本没有掌握软件设计的一般方法,引起重点不突出等问题,通常很多老师为了赶进度将学时硬性平均分为若干部分,再加上该课程学时数的限制再加上内容繁多,这样就会使得学生接受效果不佳。针对这一情况,应当有偏重的实施这门课程的教学,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课程内容分主次,在教学进度分配时进行适当的调节。具体方法就是不按书本设置独立击破,穿插一些章节的内容,以C语言课程内容为主线。在开课时,适当的复习C程序设计中的结构体与链表部分,对数据组织结构和算法思想的理解,立足于对问题的抽象理解,理解和掌握变量、指针、存储单元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数据结构部分对软件设计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适当增加对数据结构部分的时间。同时还应当偏重C语言的内容,其他几个方面为次,以C语言为主,在学习最后做小项目时引入软件工程和数据库的内容。

2.2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教师将要讲授的知识蕴含于任务之中,巧妙地设计教学任务。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成为教学过程的主要方面,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设计有效的驱动“任务”,在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中至关重要。探究解决的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问题,或自己提出要解决的问题,促使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积极性,蕴涵了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经过精心设计的任务。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完成相关知识的建构,自己掌握学习进度和主攻方向可以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当解决了一个问题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强烈的好奇心和满腔的热情驱使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他们最终完成总任务,成就感驱使他们提出新的问题。

2.3强化实践教学,建立开放实验

缓解课内上机学时少的矛盾,必须建立开放性的实验室,还必须增加学生业余自由上机时间,除了尽量提高实验的课时数外,必须把理论课和实验课结合起来讲解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对于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这门实践性特别强的课程,去继续探索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使学生能够有的放矢,适当予以启发指导,进行合理控制,教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完成各个阶段的设计任务,学生通过个人的理论学习、操作训练、任务实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参照实验学习指导计划,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提示实现方法,结合具体的任务目标进行分解,教师提出系列任务目标。

2.4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使学生如何设计该类软件有一个基本思路,如何去解决问题,方向明确、思路清晰,知道如何去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软件设计能力。使得学生对整个过程进行全方位的启发,对常用的软件设计方法可以从“拿到题目”、“如何分析”、“如何解决”、“最后具体程序实现”有全面的了解,可以利用更多的课时来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引导,在介绍完基本概念和语法知识后进行引导。在以往的计算机课程的教授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上机时就会不知从何下手,忽略对能力的培养,比较注重概念、语法的讲解。

2.5结合多媒体教学

许多高校进行多媒体教学仅仅停留在静态显示的层次上。应当提高教学效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效果形象、生动、直观,很好的利用多媒体动态显示的优点来进行教学,根据该课程的特点进行多媒体。通过多媒体的动态方式,许多难理解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显示能够让学生有直观的感觉和清晰的认识。

3结语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是理工类类非计算机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了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软件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根据当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杨晓洁,黄欣.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广西农学报,2013,23(3):64~66.

计算机技术课题篇10

关键词:课程群;计算机硬件;农业院校;人才培养

当前我国很多高等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已逐渐转变为软件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专业方向。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过分强调软件与应用,计算机硬件方面的教学却相对薄弱,导致学生缺乏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组成与结构等硬件方向的基本能力。即,计算机教育上存在着“重软轻硬”的倾向。

1计算机硬件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当前,农业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中,计算机硬件与结构方向的核心和普通知识点一般体现在以下几门课程中: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微机接口技术、汇编语言、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系统结构、嵌入式系统等。在教学过程中,各门课程相互之间内容衔接较多、重复之处也比较多,而某些知识点缺乏前导、造成断层。教师一般按照自己的教学大纲和计划对各门课程内容进行划定,而不是以计算机系统的整个体系结构为主线,造成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难以实现学生从大一到大四的完整体系,使知识的连贯性变差;而且计算机硬件技术,例如:处理器技术、存储技术及网络技术等每天都有新的进展和变化,这些变化很难及时地反映到计算机硬件相关教材和实验设备上,因此难以体现发展中的新技术和教材之间的关联。由此造成,学生对这些课程普遍存在没有学习兴趣,教师上课缺乏激情的情况[1]。

因此,学生在掌握计算机硬件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如何结合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并充分体现硬件技术的系统性和实践性,是当前农业院校计算机硬件教学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真正实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2计算机硬件课程群

为了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硬件课程群。课程群方法是近年来高等院校课程体系建设实践中出现的一项新的课程开发技术。其基本思想是把各门课程内容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属同一培养能力范畴的同一类课程作为一个课程群组进行建设,从技能培养目标层次有效的把握课程内容的分配、实施、保障和技能的实现。课程群体系的进程如图1所示。

其优势在于以下3个方面:

1)内容具有科学性。课程群各组成课程之间关系密切、逻辑性强,知识具有递进性,便于组织教学。

2)实验室高效利用。课程群使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可以进行大型的跨课程综合型实验,不仅在使用人次上,更重要的是在每次使用的效率上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3)教学具有可控性。课程群所有课程的教与学透明度提高,教学中的随意性和非计划性减少,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的可控性[2]。

3计算机硬件课程群构建的主要内容

本课程群的构建主要针对我校2010级本科教学人才培养实施方案。构建以下3个方面:计算机硬件课程群课程建设,综合型实验与课程设计设置和课程群内容的更新[3]。

3.1计算机硬件课程群课程建设

课程群的建立包括确定核心课程与选修课程。在课程群设置中,以学科方向和模块为核心,同时与专业培养计划相适应。在设置课程群的时候,打破单一授课的限制,使不同专业教研室的教师根据课程群设置凝聚一起,集中对各门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内容与组织进行系统地规划,避免重复和脱节现象。例如:可以考虑把汇编语言课程和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结合,侧重于计算机硬件的五大部件、寻址方式和指令系统。这样有利于把计算机组成原理中介绍的一般性的知识和具体的微机系统联系起来,给学生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也可将汇编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和微机接口技术3门课程全部联系起来,将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全部融合在一起,提供给学生完善的知识体系[4]。

3.2计算机硬件课程群综合型实验建设

计算机硬件课程群建设中,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课程群建设中,不是以单一的课程为单位设计实验,而是按照整个课程群来设计一体化的实验环境与实验内容。可以将汇编语言方向、微机接口方向、计算机组成原理和计算机体系结构等实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建良好的实验环境,灵活运用实验室、开放式实验室等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团队精神的教育方法。例如,在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中设置了8255、8253等实验,同样在计算机接口实验技术中也有同样的内容,因此,可以考虑整合这部分内容,利用几个接口芯片开发一个小系统,不仅使同学学习了相关接口芯片知识,同时也锻炼了芯片在系统中的应用,建立整机概念等。

3.3课程群内容更新建设

根据计算机学科发展情况,及时、动态地调整课程群内核心课程、选修课程的设置,同时考虑到每一门课程具体内容的设置。让学生要尽可能学习掌握同当前主流技术发展方向联系比较紧密的新技术(如pentium的超标量流水线、分离的指令Cache与数据Cache、指令分支预测技术、itanium的epiC核心技术),以及计算机新技术发展趋势(如未来处理器技术,现代网络环境对硬件技术的要求,64位微处理器技术)等。

4结语

本方案已经通过相关课程专业教师多次研讨,打破以往独立课程设置方式,初步确立计算机硬件的课程群设置,计算机硬件综合实验设置的方案。该方案如果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探讨与实践,必将对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软件和硬件能力的协调起到良好的作用,改变当前高等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硬件能力偏差的现状,提高其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和增强其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唐建宇.计算机硬件课程教学中的若干问题分析与探讨[J].福建电脑,2007(5):188-189.

[2]刘新平,郑秋梅,孙士明,等.计算机硬件课程群实验体系的改革与完善[J].计算机教育,2008(12):117-119.

[3]王让定,钱江波,石守东,等.CC2005的计算机学科硬件与结构课程群改革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8(8):137-138.

[4]刘全利,黄贤英,杨宏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群建设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8(4):9-10.

DiscussontheComputerHardwareCourseGroupinComputerScienceand

technologyteachingofagriculturalUniversities

ZHanGXi-hai,YUXiao,wUYa-chun,weiXiao-li

(engineeringcollege,northeastagricultureUniversity,Harbin15003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