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知识点文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10:06

高中数学知识点文库篇1

[关键词]高校文库 “211”高校 广东省 机构知识库

[分类号]G250

背景简介

高校文库是主要收集、存储、管理本校智力产品(或称高校原创成果资源)并提供利用的文献知识集合库,按载体形式可分为印本文库、数字(网络)文库及两者兼有的复合文库。文献研究发现,我国高校文库建设始于1981年,但发展并不平衡,总体上京浙两地名校文库建立较早,已具一定规模,成为所在学校的品牌。机构知识库(iR)于20世纪90年代末在国外的开放存取运动中兴起,虽然在产生背景、收录范围、资源采集、用户群体、提供效果等方面与高校文库存在差异,但本质上都是收集、存储、管理本机构原创智力产品并提供利用的知识集合库。截至2012年1月27日,openDoaR(http://roa)收录的iR已达2636个;中国(包括港、澳、台)有79个,其中中国科学院及其下属单位的67个。国内高校文库以及iR建设情况如何?笔者为此展开了调查。

本次调查以教育部公布的112所“211”高校和广东省2011年具有招生资格的39所普通本科院校、75所高职院校与17所独立学院为对象,调查内容为其本校文库建设情况。

虽然大部分已建文库都以“本校简称+文库”命名,如“浙大文库”,但也有部分高校图书馆对文库的称谓不一样,如中山大学图书馆称“校史文献室”,北京科技大学图书馆称“摇篮书斋”。因此,在本次调查中,凡图书馆已将本校原创文献集中存放并提供利用,文献类型不单为本校学位论文,至少还包含教工作品一种或以上文献类型的,可界定为已建立本校文库。2“211”高校文库调查与分析

对"211”高校文库(含机构知识库)的调查,采用网络调查方式,主要通过登录相关图书馆的“图书馆概况(简介)”、“馆藏分布”、“部门职能”、“捐赠”、“特色资源”、“自建数据库”、“数字资源”等栏目调查该馆印本文库、数字文库的情况。为了避免漏查机构库,还利用百度搜索,通过“机构知识库”、“学术典藏”、“机构仓储”等关键词进行筛选,力求数据完整准确。

2.1调查结果

“211”高校已建文库及名称如表1所示:

2.2调查结果统计

112所"211”高校中,5所高校的图书馆主页不能登录;其余107所高校中:55所高校图书馆主页上没有发现已建立文库的信息;52所建立了印本或数字文库,其中37所建立了印本文库,35所建立了数字文库,20所同时拥有印本和数字文库(即为复合文库)。 注:①表中“比例”是指已建文库"211”高校数占其所在地区“211”高校的比例。“总数”是指所在地区iX"211”高校数。②吉林、新n,n'flL、、山西、青海、宁夏、江西、河南、贵州、广西11个省区的“211”高校中未发现已建文库信息。

35所已建数字文库高校中,登录不受限制的有以下19所: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京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重庆大学、南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东北林业大学。

35所已建数字文库高校中,7所以“机构知识库”(或学术典藏库、机构仓储)命名,而能够登录的仅有厦门大学学术典藏库、中国农业大学知识库――教师文库、大连理工大学机构仓储、浙江大学机构知识库。

2.3调查结果特点分析

以下分析以登录不受限制的19所高校数字文库为基础。

2.3.1 重视名师资源整理9所高校的文库单列了本校专家名人的成果资源,如北京大学的“北大名师”。每位名师的个人主页包括名师相片、简历、生平、贡献、学术成果以及其他学者对名师的相关研究成果,材料清晰、详尽。主页配备了名师人名浏览、访问排行榜、最新推荐、查找等方便读者利用的功能。又如中国人民大学“人大文库”的“著名学者”,除常见的简历、成果、图片以外,还有视频、获奖、研究领域等描述,集中荟萃了与名师相关的一切,凸显名师的成就与贡献。

2.3.2 浏览导航功能清晰 12所高校的文库提供了浏览导航功能,虽然浏览导航的类别不尽相同,但都发挥了引导读者利用、突出文库特色的作用。如北京师范大学的“京师文库”,提供学科分类、作者浏览,同时提供相应纸本著作的馆藏信息。机构库的浏览功能则更加齐全。如厦门大学“厦门大学学术典藏库”的一级浏览项分别有院系、发表日期、作者、题名、专题、个人专集、提交日期等,二级浏览项有工作文稿、会议论文、已、专利等,浏览项比较丰富,能够满足读者的不同需求。

2.3.3检索路径多样大部分文库都提供多种检索路径,除题名、作者、出版社、单位、学科等常见的以外,有的文库还分别有丛书名、关键词、发表时间、iSBn、获奖、收录、性别、专业领域、职称、捐赠人、收藏地等检索点,为读者进行特别查找提供了方便,同时也提升了文库文献学术价值以外的潜在人文价值。比如:通过职称检索点可以分析成果与职称的分布关系,通过捐赠人检索点可以了解文库关注者群体情况等。

2.3.4参与互动理念初显参与互动是图书馆2.0的主要特征之一,部分数字文库配备了诸如评论、标签、订阅、论坛、提交等功能。目前国内外文库(国外为机构库)的资源来源,都是以此文献作者捐赠(提交)为主,由此,读者的参与度是文库(机构库)资源能够持续增量的关键。机构库上传方式一般有自行上传和委托上传,如“浙江大学机构知识库”设有“自己上传”和“代人上传”。在目前国内文库(机构库)建设中缺乏呈缴制度约束和作者共享意识不强的环境下,作者授权、机构库工作人员代为提交不失为加大资源增量的好途径。

3广东省高校文库调查与分析

3.1普通本科院校文库建设情况

对于广东省高校文库(含机构知识库)的调查,除网络调查以外,还配合问卷调查、电话咨询加以补充,力求数据完整。

3.1.1实物文库 调查显示:22所本科院校的图书馆建立了实物文库,占本省39所普通本科院校的56%;13所(约占59%,凡已建实物文库情况百分比以22为总数,下同)的文库以“××文库”命名,此外还有“校史室”、“教工专著”、“本校教师著作收藏室”等名称;在现有资料中,至少有9所(约占41%)的文库为2008年以后建立。与京浙两地相比,广东省高校文库

总体发展相对滞后,但另一侧面也预示高校文库建设或许会成为该省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的新热点。

在文库收集方面,11所(约占50%)的文库收集范围以个人专著和本校团体出版物为主,只有4所高校的文库收录范围较广。除上述类型外,还包括个人期刊论文及部分实物。现有材料表明:除学位论文外,未见有学校建立真正意义的文库呈缴制度;题签捐赠为主、购藏为辅是文库常见的收集途径。

在文库分类整序方面,分类标准不一,主要有内容、单位和作者三种。只收录书籍的文库基本上以学科内容为分类排架依据。而对于文献类型复杂的文库,分类整序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不同类型文献是分开排架还是混合排架,然后才是进一步细分。基本上,分开排架方式是书籍按学科内容细分,其他类型文献(如期刊等)按作者归类。而混合排架的文库一般是以先单位后作者排架为主。不同分类排架方式各有利弊。按内容分类,方便读者查找,但无法集中显示同一单位同一作者的作品,“人”的特征不明显。按单位或作者归类,则不方便读者查找。

在开放程度方面,大部分文库都实行开架管理,开放程度较高。在文库利用率方面,大部分被调查的文库利用率基本都不高。在宣传推介方面,未见有文库能持久、定期开展宣传推介活动。个别做得较好的也只是在校庆或每年读书节期间举办主题文献展览之类的宣传活动。总体上,主动宣传意识不强。

3.1.2数字文库和复合文库有12所学校建立了数字文库,主要提供部门、题名和作者的检索浏览。由于大部分的数字文库都有ip限制,无法详细了解其数据库的功能。各数字文库平台除文献检索系统(数据库)以外,一般只有征集启事、收录范围、捐赠目录等常见内容,总体上欠丰富和特色,缺乏时代气息,更新频率不高,离机构知识库的规模和功能要求有相当距离。

有8所学校同时拥有实物和数字两个文库。一般而言,文库建设时间相对较长的学校同时建设两个类型文库的较多。

3.2高职院校及独立学院文库建设情况

75所高职院校中只有10所(约占13%)建立了实物文库,5所(约占7%)建立数字文库,2所同时拥有实物和数字文库。17所独立学院未发现有已建立文库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职院校和独立学院对本校文库的建设尚未予以关注。当然也有建设比较好的学校,如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和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的文库已具有一定的收藏量和自身的特色。

3.3文库建设特色个案

3.3.1 突出名人效应中山大学图书馆除文库(校史文献室)外,分别独立建立了邹鲁校长、陈寅恪、粱方仲、金应熙等系列中山大学名家纪念室。纪念室收藏资料包括名家生平照片、书稿、代表作、留赠中山大学的藏书、后人传记、回忆录及研究其学术思想的论著等,各具特色。把名家作品及相关文献单列展览,可以延伸文库的作用,提高文库的辐射力。

3.3.2 特色宣传展览 广州大学文库设置于图书馆二楼入口,展示区内配备了专门的检索用机,读者可通过分类浏览、分部门浏览等检索功能查找。每个进馆的读者都能看到文库,品味文库,这种无声、长期的推介方式对文库宣传能起良好的潜移默化作用。当然不是每个馆舍都适合这样的设计,扩展一下思路,可以把文库部分经典复本或文库宣传画分散布置在馆内人群流动多的位置,并标明文库的典藏地点,发挥宣传推介和标识引导双重作用。

3.3.3整合资源,集中显现广东海洋大学文库的文献分类排架办法是按作者归类,不分文献类型,集中存放。这种排架办法突出了文库与普通馆藏不同的“人”的特性,具有自己的特色。但读者按学科内容或时间查找文献不方便,需要通过数字文库提供学科、题名、作者、时间、关键词等多种检索入口。

3.3.4与学科服务相结合,拓展新思路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的4个自建学科专题资源平台上提供了相应学科的本校名师介绍、学术论著、专业论文和科研成果等本校原创文献资源信息,这种与学科信息推介相结合的方式是拓展文库影响力和作用的新思路。

3.3.5 增加读者参与度暨南大学学术成果数据库检索界面上提供了评论功能,读者可以发表评论,一方面予以增加读者的参与兴趣,另一方面也为图书馆了解读者的动态意见提供渠道,有利于文库提高服务的专指度。

3.3.6增加图片资料,丰富文献类型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特色资源平台上除教师著作、论文和毕业生优秀论文这些常见的文献类型外,还增加了学生优秀设计作品专栏,归类提供了每个作品的图片和设计说明,为学生读者进行毕业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参考借鉴平台,同时还可以提高读者对文库的参与热情。4问题与对策

尽管早在198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中就规定“要注意收藏本校的出版物和学术文献”,但作为我国重点建设、高校“领头羊”的“211”高校群体,目前已建立文库的比例却不过一半,本校原创智力产品的收集和开发利用尚未成为高校图书馆普遍、常规的工作。基于免费、共享理念,促进资源利用的机构知识库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一直在世界各国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我国大陆已建立机构知识库的高校只有廖廖数所。政策、版权、投入和开放共享意识等因素成为制约大陆机构知识库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大陆各高校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数据库,以保障教学科研工作对文献资源的需求。要打破学术资源被部分数据商垄断的困境,建立机构知识库群是有效的途径,需要从国家到高校自上而下的高度重视和行政推动。

笔者建议:①借鉴港台地区机构知识库发展经验,政府予以政策推动和资金支持。具体做法是由各省高校图工委牵头构建本省高校机构知识库资源的平台门户,统一检索平台,统一元数据标准,统一宣传推广。采用分布采集模式,“分散建置,集中呈现”运作。②以点带面,促进区域机构知识库联盟的发展。选择省内若干个已建立数字文库,并拥有一定数据量的高校图书馆作为示范点,将其现有的数字文库作为机构知识库建设的资源基础,投入一定鼓励资金,加快其从数字文库向机构知识库转型的进程。重视机构库学术价值和人文价值的开发,建设既有国际通用功能,又有中国文化传承特色的机构知识库群落。③开设省级的机构库馆员培训班,参照国外学术交流与机构库岗位职责,提高机构库馆员队伍的专业技能和机构库建设队伍的总体水平。

高中数学知识点文库篇2

本章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能了解当前常见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与方法,描述各种方法的特点,分析其合理性;感受利用数据库存储、管理大量数据并实现高效检索方面的优势;了解使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与方法。”可以看出,技术思想是本章学习的核心内容,笔者的教学策略是结合复习课特点,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学习方式,用“学习内容”去梳理学习内容。整个课堂流程凝练为两个关键词:以学致用,以用促学。

关键词一:以学致用

信息资源管理发展历史的轨迹分为三个层次:人工管理方式、计算机文件系统管理方式、数据库管理方式。“以学致用”,三种方式具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双重身份,学生切时感受学习内容可以转化为思想,变成有用的学习方式。课堂流程实施如下:学生用人工方式梳理书本知识要点,总结人工方式的优缺点;接着提供学生用数据库方式梳理并体验,教师点评学生梳理的内容,把重点难点(尤其是数据库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一一剖析;最后教师提供文件方式梳理,学生归纳建构本章的知识体系。下以人工和文件方式为例展开阐述课堂细节。

一、人工方式

人工方式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经验,是学生日常管理学习资源的普遍方式,其特征管理灵活、简便,但对大量信息资源进行重新组织管理较困难。课堂环节如表1所示,使用纸张对学习资源完成人工管理和组织,体验该方式的优缺点,确立信息科学管理的意识。

二、文件方式

利用文件方式管理学习资源,具有信息技术特色,其特征是以文件和文件夹为信息单位,信息的整理、加工和检索方便,但人与计算机需高度交互。学生对该管理方式有较熟悉的零散经验,重点是构建知识结构体系。如图1所示,课堂组织以整理《信息资源管理》文件资源展开。

关键词二:以用促学

以用促学,从知识到应用再到思想,实现技术思想内化的量变到质变。数据库信息管理方式具专业深度,信息处理快速高效,适合于大数据量、专门化的信息资源管理,但对设备要求较高。如何通过复习,使学生内化数据库技术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课堂实践呈现分为三个环节,以“应用”—“剖析”—“深入”为线索逐层深入,知识使用和知识巩固交织记性。

应用环节:学生通过输入知识要点,教师点评知识要点,体现具体界面如图2所示,该环节学生对信息资源管理的知识归纳总结,并体验数据库信息管理的特点。

图2 数据库管理方式界面1

剖析环节,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新授课对“数据库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学习内容有初步接触,复习目标是内化为知识的逻辑思想。教师和学生一起经历数据库管理系统工作的一般过程。学生经过体验剖析过程后,对其蕴含的技术思想有了进一步渗透,具体界面如图3所示。

图3数据库管理方式流程2

深入环节,学生通过数据库系统的应用和数据库工作原理的分析后,再对数据库的知识和技能操作,对数据库有更深入的探索。具体界面如图4所示。

高中数学知识点文库篇3

关键词:数据库;案例;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志码:a

近年来,数据库技术取得了巨大的应用和发展,它广泛的应用于众多的行业,如通信、银行、电力、农业、林业、交通、工矿企业等。数据库的理论和技术受到了大家的广泛重视。相应的,数据库的人才需求也是巨大的,培养具有专业的数据库知识和技能的高技术人才是许多高校计算机学院教学任务的一个重点。

数据库理论与技术课程是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该课程的特点是既包含较多的理论知识点(如关系代数、规范化理论等),又含有较多的专业技术(如数据库设计、SQL语言运用、数据库实现等)。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依据各知识点利用板书或幻灯片在课堂上一一讲解,布置少量习题供学生课后完成。单靠老师的课堂讲解,学生对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如函数依赖、范式和模式分解等往往是仅进行了机械的记忆,为了考试而死记硬背,记了知识点但不知其所用,遗忘较快,而对技术实践性强的知识如SQL语言、数据库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等,学生若仅听老师的讲解,最终将会导致眼高手低,实践操作能力较差,无法胜任具体的数据库工程任务。为了增强数据库的教学效果,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提出了一些有用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等,但这些方法在实际数据库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为了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本文研究了任务驱动和案例相融合的数据库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1.1数据库中的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依据基本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一个或多个有针对性的案例,组织学生对案例中所用到知识技能进行学习、思考和讨论的教学活动。成功的案例教学法可使学生在相关案例的学习和交流中增强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收到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

针对数据库的理论和应用技术较强这一特点。单纯的传统课堂讲解方法很难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浓厚兴趣,将案例教学法引人数据库教学中可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由于数据库理论和应用技术知识点较多,很难用一个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的教学,故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几个经典案例。本节以关系数据库规范化的教学为例说明案例教学法在数据库课堂教学的应用。

关系数据库规范化理论与技术是数据库教学中理论性较强、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所包含的知识点较多,诸如函数依赖、规范化、范式、模式分解等。单靠教师在课堂逐一讲解知识点,学生机械的学习,不知所学具体用在何处,学生往往会逐渐失去兴趣。为了解决该问题,在教学中选取学生较为熟悉的超市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逻辑设计部分所包含关系模式设计的内容作为一个案例进行课堂分析与讲解。该案例主要涉及超市系统的数据实体和属性分析、具体关系模式的设计、基于不同范式的数据库操作效果、数据库的改进等内容。利用案例,在教学中可综合课堂讲解、问题分析、课堂交流、效果演示等多种方法。例如,针对该案例,在组织同学们学习范式知识时,教师可预先给出满足2范式的关系模式,可由学生亲自动手对基于2范式的关系模式的数据库表进行操作,继而引导学生对操作时遇到的某些插入异常问题进行分析和集体讨论,进而鼓励学生给出解决办法。通过对案例的讲解、学习和讨论,许多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起来,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知识掌握程度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1.2数据库中的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taskbasedlearning)是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指导,学生紧紧围绕一个或多个共同的任务,在强烈的解决动机的驱动下,对知识技能积极主动学习和灵活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完成既定任务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数据库的众多知识技能均和工程实践紧密相联,学生的任务题目和完成任务的环境较容易实现,通过自主探索和积极学习,学生能较好的完成具体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的主体转变为自主探索知识,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任务的主体。本节以数据库SQL语言的教学为例说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数据库教学中的应用。

SQL语言的特点是语法知识较多、高度的操作性,学生若在课堂上仅听教师的讲解或看演示例子,实际工作时往往会陷入“眼高手低”的困境。为此,在该知识模块的教学中可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改进教学。将SQL语言的练习分成多个子任务,如关系表的查询任务,视图、存储过程和函数的实现与调用任务,完整性约束实现任务等。学生围绕着各个任务进行学习活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学生居于中心地位,充分的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教师主要起了引导的作用。利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得到较大提高。

2、融合案例和任务驱动的数据库教学

在数据库课程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都有一定的成效,但是,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也有一定的不足。案例教学法依旧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主要是被动的听,动手机会较少。对于一些重要知识点,例如对关系表中的信息如何查询,如何删除等,学生往往是课堂听的挺明白,过后遗忘的也快,对数据库的许多知识有了初步认识但理解不深,尤其是数据库的技能操作方面,案例教学法授课效果往往不够理想。同时,在讲解案例时,教师很难真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点的程度,无法较好的因材施教。任务驱动教学法虽然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但数据库的知识点较多,既有理论知识又有操作技能,难易差别较大,任务的划分和分配难度较大。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但很多学生在完成任务时,遇到一些困难往往就止步不前了,尤其是对自学能力稍低的同学,突破各种难题的难度较大,容易打击信心,经常半途而废,分配的任务最终流于形式。

为了弥补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不足。本文提出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融合起来进行数据库课程的教学。针对数据库课程的特点,依据案例的性质和作用的不同,案例主要分为引导案例、任务案例和扩展案例三类。引导案例主要是教师在课程开始概要讲解的一个案例,引导案例的特点是规模不大、简单易懂、涵盖基本知识点和技能。引导案例的讲解要求精要概括,使学生从整体和基本结构上了解案例,对该案例各个部分所需的基本知识心里有数,为完成后续的任务打下基础。例如,可将仓库管理系统的数据库设计与实现部分作为引导案例,包括数据库的功能设计、概念设计、逻辑设计、规范化、sQL语言的运用、数据库的运行和维护等内容。该案例由详细的文档和成型的软件组成,教师依据文档和软件进行概要讲解和功能演示。引导案例讲解完毕后,教师进一步将任务案例划分成多个子任务分给学生进行分组完成,为便于指导和比较,教师可预先完成任务案例的文档和软件,但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提供给学生。任务案例的特点是难度适中、涵盖知识点较多、功能较多。任务案例可设为1个或多个。例如,可将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库设计与实现部分作为任务案例,将任务划分为数据库的需求分析、功能设计、概念设计、逻辑设计、数据库的实现与测试等子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交替轮换子任务,最终全面的掌握数据库的知识技能。在学生完成了任务案例后,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技能,教师利用扩展案例再做一次概要的课堂讲解。扩展案例要求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工程量,和实际工程紧密联系,高于教学用例。例如银行系统的数据库设计与实现、大型煤矿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设计与实现等。扩展案例的学习使学生能更深的体会数据库知识在具体行业领域内的应用,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述3类案例中的每个案例所包含的知识技能点尽可能多,统一称之为整体案例,利用整体案例组织教学能节省时间,使学生能系统自主掌握数据库的知识技能。但利用整体案例进行教学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比较适合基础较好的学生。对于程度较低自主学习能力不高的学生,他们往往跟不上节奏。为了增强教学的灵活性且为了便于学生学习和锻炼,在实际教学中,根据知识点的特点和教学需求,引导案例和扩展案例还可划分为众多子案例,如图1所示。任务案例相应的划分为一些子任务供学生阶段性完成。

例如,将仓库管理系统的数据库设计与实现部分作为引导案例,则数据库的功能设计、概念设计、逻辑设计、规范化、SQL语言的运用、数据库的运行和维护等内容可划分为引导子案例。相应的,作为学生任务的1个或多个任务案例的实现部分的功能设计、概念设计、逻辑设计、规范化、SQL语言的运用、数据库的运行和维护等内容划分为任务子案例。扩展子案例类似划分。例如,教师首先可讲解数据库概念设计的引导子案例,接着将任务子案例的任务题目分给学生完成,学生完成后,再选相应的扩展子案例进行总结提高。接着进入下个子案例的循环。当各个子案例的教学全部完成后,再做整体案例的总结与分析。

在实际教学中是运用整体案例还是运用子案例,没有固定的标准,主要是取决于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如果学生水平较高(如重点大学学生),则选用整体案例;如果基础较低则用子案例进行教学。

为了更好的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融合在数据库课程教学中,除了教师正常讲解案例知识点和正常的任务指导之外,还采用了以下新的具体教学方法:①案例的整体演示和软件体验法。无论是利用整体案例还是划分的子案例进行教学,课程开始我们会将精心选择的引导案例进行课堂演示,同时分发给学生进行功能体验。使学生较为轻松自然的进入学习状态,以较好的感官操作体验带动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对数据库技术的应用有个整体的认识。②网上即时交流研讨法。任务分配后,学生完成任务的主要时间是课堂之外,为了发挥集体研讨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能动性,利用即时通讯工具建立了学习群。任何一位同学均可将所遇到的问题即时在群里或单独和群成员进行交流,学生和教师可就该问题给出自己的处理意见和解决方法。通过群,教师可即时和学生沟通、传递资料,就一些重要问题进行点拨。便捷的网络工具的应用使教师对任务进行指导和督促有了更大的灵活性,是课堂教学的一大补充。③优秀学生讲座法。学生们将案例的全部任务完成后,将会形成一个较详细的文档和一个小型数据库软件产品。教师挑出最为优秀的作品,教师概要评价后组织完成作品的优秀作者做一次完整的讲座。讲座包括完成任务的准备、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同学问的合作情况、知识点的体会、作品的自我评价和进一步的完善等内容。任务结束后选拔优秀学生做讲座既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榜样的力量又能进一步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

高中数学知识点文库篇4

关键词:知识网络;结构分析;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1-161-02

1概述

数据库技术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计算机应用的专门技术,而今更成为现代计算机环境中理论研究和实用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学习数据库课程的目的不仅要掌握其基本理论,而且要求能够用用现有的DBmS和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由于数据库技术专业术语多,理论丰富,应用广泛,使课程的结构呈现出发散状态,对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课程结构分析

通过分析研究大量中外教材(见参考文献)可以看出,该课程容量大,内容前后交错,重叠呈现,一方面根据基础理论、基本设计和系统管理构成了课程的纵向线条,另一方面在纵向线条的不同阶段不少知识点有重叠和递进,衍生出横向线条,使得课程内容形成复杂的知识网络。

2.1纵向结构分析

该课程各种版本的教材中纵向结构大体基本相同。典型的情况是通常将数据库技术课程分成四大部分内容,每部分再分成若干章节。分析我国经典数据库教材萨师煊、王珊教授的《数据库系统概论》有以下的结构:

第一部分是数据库的基础理论,分成数据模型、关系数据库基础理论、数据库标准语言SQL、数据库安全性和数据库完整性五章。

第二部分是数据库的设计与应用,分成关系数据理论、数据库设计和数据库编程三章。

第三部分是系统管理与维护,分成关系查询处理和查询优化、故障恢复技术和并发控制三章。

第四部分是数据库新技术,包括新型数据库类别和高级应用。

有些教材将关系查询处理和优化放到第一部分,作为数据库的基础理论,同时将数据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放到第四部分,作为系统管理与维护的内容。分析这些章节所表达的意义,这样的安排都比较合理。

2.2横向结构分析

该课程各种版本的教材中横向结构包括的知识点不尽相同,其中主要是由于国外的教材通常涉及到更多更细致的内容,各知识点在不同章节呈现的深度广度也不尽相同,分析典型的情况,包括的内容主要有:

1)数据模型中对关系及其相关概念的概念使用描述的方法;在关系数据库理论中使用了关系代数的精确定义。

2)数据完整性在关系数据库理论中使用描述的方法介绍了关系的完整性;在SQL中不强调名称地基于功能分类进行了完整性实现;在数据库可完整性一章中理论和实现上均进行了广义的扩充,系统管理和维护部分则把完整性作为其管理和维护内容的重要一部分工作进行了研究。

3)关系数据库理论中的数据操纵使用关系代数来完成;在实际的DBmS中使用SQL完成;在关系查询的优化中以关系代数的实现过程为依据,以SQL的构造为实现方法构成了数据操纵从理论到实现,从实现到优化实现的完整研究。

4)数据库安全性与完整性有类似的安排。

5)作为关系中总最要的概念之一的码从数据模型一章开始引入;在关系数据库理论中详细描述码及其相关概念的含义;在SQL部分使用语言实现;在关系数据理论部分进行展开,一方面基于关系理论进行精确定义,一方面分析了各个不同码的概念的区别和意义,对后期内容中码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实现基础。

以上分析是主要的例子但并不完全,但从以上的分析已足以见该课程内容的丰富和繁杂。

3课程教学策略与实践

1)将课程由复杂的网络结构理清为线条清晰的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

2)教学内容的组织原则是以纵向结构为主以横向结构为辅。即课程的讲授基本不打乱教材的章节次序,但讲课中渗透横向结构知识点的处理。

3)分析并明确各横向结构知识点。整理出所有相关的知识点,明确它们在本课程中不同章节处出现时所承担的不同作用,所完成的不同功能。

4)设计各横向结构知识点在各章节教学过程中的任务。安排各相关知识点在第几章的授课中具体讲什么内容,讲到什么程度。

5)横向结构知识点讲课过程中要进行回溯。回溯要简明扼要。学生回忆起学过的内容,教师又同时不必消耗太多课时,温故知新,温故求新。

6)横向结构知识点完成时进行总结,对进一步应用探索指明方向。

7)明确学生在每部分学完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及程度并辅之以网络课堂,其中基本资料至少包括课件、作业和答疑,以提供给学生及时和持续的指导。

4效果分析

经过几年的实践,数据库技术课程的教学达到了以下效果:

1)将课程复杂的网络结构简化成纵向和横向两条线性结构,学生的学习由难趋易,明显降低了课程难度。知识点有打碎有融合。打碎是小化知识点,降低难度,融合是为了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和有效应用。

2)将数据库理论和应用相互促进。横向结构保证知识点既在理论部分分析讨论又在应用部分基于某种具体的DBmS进行实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实现了知识的顺利迁移。数据库理论是广谱的通用的知识点,这种DBmS的功能这样实现,另外的DBmS势必主要也包括了这样的内容,掌握了理论将方便学习和移植,把学习一个DBmS的方法迁移到另一个不同的DBmS上去。这个在学生毕业设计中得到了明显体现。课程实验使用SQLServer环境,毕业设计使用oracle或mysql或DB2等,通过自学,学生们顺利完成了任务。

4)学生掌握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从而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沿着教材的纵向结构学习是一种本能,发现知识的横向结构、提取它,然后以此掌握知识的内涵并应用于实践则进入了学习的更高一层境界。这种能力,可以用于这门课程,当然也可以用于其它课程;可以用于学习功课,当然也可用于应用实践。

参考文献:

[1]王珊,萨师煊.数据库技术[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2]黄德才.数据库技术及其应用教程[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8.

[3]C.J.Date.数据库系统导论(anintroductiontoDatabaseSystems)(Seventhedition)[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abrahamSilberschatz,等.数据库系统概念(DatabaseSystemConcepts)(Fifthedition)[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5]patricko’neil,等.数据库技术编程与性能(Databaseprinciples,programmingandperformance)(Secondedition)[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6]叶小平,汤庸,等.数据库系统基础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7]施伯乐,丁宝康,等.数据库教程[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8]陈志泊.数据库技术及应用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高中数学知识点文库篇5

(1.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3;2.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摘要:计算思维能力是当前国内外大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方向。文章以非计算机专业数据库系列课程为例,探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计算思维能力,同时对改革的重要内容即数据库课程群建设进行分析,阐述如何在数据库系列课程教学过程和课程群建设中引入计算思维的思路和方法,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方法和课程改革提供思路。

关键词:计算思维;教学方法;教学质量;课程群建设;课程改革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14]247号);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项目(教高文计函[2014]05号2014-a128);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2014年课题(201445)。

第一作者简介:奎晓燕,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技术,xykui@csu.edu.cn。

0引言

计算思维是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周以真教授在Computationalthinking中提出来的。周教授认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其根本内容是本质、抽象和自动化。计算思维涵盖了反映计算机科学之广泛性的一系列思维活动,是与读写能力一样的人类基本思维方式[1]。目前,国内外计算机界学者对计算思维这一课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计算思维不仅反映了计算机及计算机科学在当前社会中重要的新认识,也反映了计算机学科最本质的特征和最核心的方法,这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尤为重要[2]。

1计算思维在数据库系列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数据库技术是信息系统的核心技术。近年来,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已成为当今计算机领域发展迅速、应用广泛的两大技术。在数据库系列课程中,教学方法革新和课程群建设是课程改革的两个重要方面。在数据库课程改革中引入计算思维有助于正确理解计算和计算机,可以更好地揭示表象背后的核心问题,揭示不同现象之间的共同本质,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时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在数据库系列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入计算思维的理念,应当使计算思维的本质始终贯穿整个数据库课程教学过程,根据讲授的具体知识点适时引入计算思维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久而久之,教师形成新的教学思路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具体来说,计算的想法是把复杂问题分解,把问题简单化;计算的方法是选择一个合适的模型反映这个问题的相关方面;计算的思维是考虑当出现问题时如何恢复等。总的来说,计算思维是采取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并理解人类行为,这是计算机科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些想法[3]。

在数据库系列课程的课程群建设中引入计算思维,必须先研究课程群各门课程的关联性,通过课程整合删除重复过时的内容,增加可增强学生应用和创新能力的新内容,一方面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能吸收更多的知识;另一方面,针对课程群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通过引入计算思维更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

2在数据库教学过程中引入计算思维的方法和步骤

在数据库系列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是理论知识讲授,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数据库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数据库的设计方法和应用技能;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践环节激发学生对数据库相关知识的兴趣,培养独立探求新方法、新技术的技能,使之成为适应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的专门人才。在数据库系列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入计算思维,需要结合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这两个方面。教师应当始终将计算思维的本质贯穿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讲授的具体知识点适时引入计算思维中涉及的关注点、嵌入、保护、转化、纠错和恢复、启发式等基本概念和思维方法,引导学生领会计算思维的新方法;在实践环节,教师提出问题、给出实验任务,学生通过独立完成或者小组协作的方式运用计算思维的系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从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发现问题的本质,达到更好吸收和巩固知识、学会运用计算思维方法的目的,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计算思维,提高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技能[4]。具体实现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整合并精炼教学内容。

由于课程教学内容较多,教师应在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中将教学内容根据章节进行归类、重新整合,选取重点和难点知识中的典型问题以提问的方式入手,用讨论的形式加强互动,启发学生同步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形成师生积极互动的良好氛围,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讨问题,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教师应通过对整合性教学内容的分析,建立各相关知识点与计算思维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在教学中表述出各知识点对应的应强化和渗透的计算思维具体核心概念。通过教师整合、分析和精炼教学内容,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可以更高效、主动地掌握更多知识和技能,同时这也有效促进教师不断地自我学习和提高。

2)采用生动具体的实例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当前点击率颇高的淘宝网、当当网、京东网等多个购物平台和银行数据库管理系统为切入点,引入数据库的相关概念以及数据存储、数据模型、数据组织等相关知识;通过在购物平台上进行

关键词搜索查找特定信息的过程,引入关系、数据表、查询、索引、视图、存储过程、触发器等相关知识;通过购物者选中物品、点击支付平台进行网上提交订单和在线付费购买的过程,引入数据库的安全机制、身份验证、登录和权限管理、数据备份等方面的知识,这样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出相关的数据库知识点,帮助学生从更简易、更直观、更清晰、更生动、更透彻的角度学习相关知识,始终将计算思维的思想贯穿其中,摆脱传统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和枯燥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一方面锻炼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能力,让学生掌握用计算思维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本领。

3)将计算思维融入实践教学。

数据库课程实践环节重点锻炼学生对计算思维方法的运用能力,引导学生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巩固计算思维的方法。实践环节可以采用课堂练习、综合设计等多种形式;对于单一知识点练习题可以要求学生独立运用计算思维方法完成;对于综合设计题,学生可划分小组进行探讨,各自阐述对问题的认识和对知识点的理解,提出解决思路与方法,确定方案,然后上机实践,让计算机检验思路和方法的正确性。实践过程将知识作为载体,实现思想和方法的传授,通过有效使用工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数据库相关的软硬件工具、数据库系统及各类语言,而且通过抽象表示设计有效的算法,通过程序的实现高效地解决实际问题,真正掌握数据库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3在数据库课程群建设中引入计算思维的方法和步骤

数据库课程群建设中的系列课程均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必修或选修的与数据库相关的公共基础课程(数据库应用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数据库系统原理、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等),这些课程涉及全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所有学生。课程群建设是近年来课程建设改革的一个发展趋势,是针对某一受教育对象将相关的课程组合在一起,进行整合更新,使课程内容更贴近现实需求,提高学生应用和创新能力以及教学效率和质量。

数据库课程群的教学内容是根据教育部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基本要求设计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课程学习帮助学生了解数据库应用领域,掌握基本的数据库技术,提高数据库管理系统分析、数据库应用程序设计和开发、数据库使用和维护的能力。课程群建设以教指委提出的“普及计算机文化、训练计算思维、培养信息应用能力”为总体目标,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计算机应用能力等方面着手,以数据库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思维为切入点,以应用能力为目标,构造并设计数据库课程群知识体系及教学方案,旨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提高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质量[5]。具体实现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以计算思维为切入点。

数据库课程群建设的实施可采用课程知识体系及教学内容重组与教学方法推动相结合的方式,在宏观上,以计算思维为切入点重组课程知识体系框架;微观上,参照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提出的课程基本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融入最新数据库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相关概念、方法和应用,形成数据库课程群建设的方案。

一个高效的教学团队对于强化质量意识、深化教学改革、促进课程群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基于师资队伍的现状,教学团队建设应以教学研究为切入点,以提高队伍的教学水平和改善队伍职称结构为目的,最终形成稳定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团队中的教师应该认真学习并掌握计算思维的精髓,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计算思维,启发学生训练思维能力,用计算思维的方法思考和分析问题,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采用层次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在数据库课程群建设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教师要改革传统的以单纯的操作、技术为重点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思维能力养成训练、问题求解能力培养、工作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方式,采用层次化教学方法进行数据库课程群建设,针对不同层次的课程和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图1所示)。第1层课程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用多媒体课件等教具向学生形象、生动地演示课程重点和难点,通过灵活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更好地掌握知识;第2层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讲授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第3层课程采用课题研究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指导自学法相结合的方式。除此之外,无论是哪一个层次的教学,都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研究计算思维要素的概念、案例、课题的教授方法,研究如何将隐式计算思维要素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并呈现出来,使学生感受计算思维的科学性与普适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

3)科学制订课程知识体系。

在数据库课程群建设中,建立科学的课程知识体系能大大提高课程群建设的质量和效果。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准确分析计算机公共课的培养目标及知识结构要求,在正确认识数据库技术系列课程知识体系特点的基础上科学提炼计算机学科内涵;另一方面要及时跟踪国内外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和趋势,不断根据大数据[6]、透明计算、云计算、物联网[7]时代的技术发展特点修正、更新和调整教学内容,让课程知识体系能始终适应时展的需求。同时,要以培养计算机应用开发能力为目标,以计算思维为切入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组织和优化;在充分调研、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明确改革目标,提出具体方案并投入课程改革实践,分析改革效果,进行总结和推广研究。这个过程可以反复交叉进行。改革是无止境的,改革的效果也是相对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师应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修正教学改革方案,建立科学的课程知识体系。

4结语

数据库系列课程是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中非常重要的公共基础课[8],如何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更加深入地理解计算机学科的内涵和性质,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在数据库系列课程教学和数据库课程群建设中引入计算思维以有效促进课程改革,是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师应重点关注和思考的问题。笔者阐释了计算思维在数据库系列课程改革中的作用,介绍了在数据库系列课程教学过程和在课程群建设中融入计算思维的方法和步骤,期望通过大胆的探索为培养和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周以真.计算思维[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7(11):11-14.

[2]李廉.计算思维:概念与挑战[J].中国大学教学,2012(1):7-12.

[3]龚沛森,杨志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计算思维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2(5):51-54.

[4]李晓明,蒋宗礼,王志英,等.积极研究和推进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2(5):1.

[5]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4-5.

[6]大数据时代来临[n].北京晚报,2012-06-15(40).

[7]严大虎,陈明选.物联网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6):123-125.

高中数学知识点文库篇6

关键词:课程体系;高职;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随着计算机应用系统在各行各业的普遍应用,数据库技术在计算机应用领域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决策支持系统、eRp系统、CRm等系统的成功实施和应用,使企业深刻体会到数据就是财富。企业的发展方向、市场的商机、管理中的漏洞等重要的信息就存储在企业数据中,而数据库是目前存储数据的主要方式。因此,数据库建设已成为衡量企业、政府部门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例如我国电子政务一期工程建设方案中,确定“十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四大基础性、战略性资源数据库――“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宏观经济信息数据库”。从计算机行业对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情况看,不论是软件开发、系统维护、网站建设,还是多媒体技术应用、电子商务应用、信息管理与应用等方向,都对数据库技术的掌握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

为满足目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各高校、各层次计算机专业,甚至有些非计算机专业如会计、统计等专业都开设数据库课程。在数据库教学中不但强调理论学习,实践也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但是,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开设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在教学中还存在如下需要改进之处:(1)教学内容方面:过多的强调数据库原理、知识体系的教学,学生学习该课的兴趣不浓;(2)数据库理论与应用脱节,学生感觉不到理论有什么用处;(3)学生课上和课下的学习无法很好地贯通,学生课上所学的数据库的方法、技术在课后没有得到很好的练习和巩固。

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主要从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模式、理论知识教学和考核方式四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以下是一些经验和体会与同仁分享。

2构建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

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领域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技术

之一,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数据库技术已呈现出与多种学科结合;与其他新兴技术互相渗透。能否在变换快速的数据库技术中把最有用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是任课教师的一种新的挑战,这就决定了构建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1课程内容构建的指导思想

我们通过广泛的调研,建立了如下数据库课程内容构建的指导思想:以“实践、综合和应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重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课程内容构建的指导思想,在内容选取上遵从如下原则:(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以基础知识为主,适当拓展高新知识;(3)加强系统性、完整性;(4)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2课程内容体系

根据课程内容构建的指导思想,我们采用以讲授SQL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为主,讲授数据库原理为辅的方式精心规划了适合高职学生的课程内容体系,内容分基本技能、优化与拓展、开发与编程和课程设计四大模块,数据库课程内容体系如图1所示。

(1)基本技能:主要介绍SQLServer数据库的安装、数据库创建、SQL,数据库管理等基本技能,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和应用,共20学时。

(2)优化和拓展:介绍索引、完整性、存储过程、触发器、数据备份与恢复、系统安全管理技能,这些技能是为了进一步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共38学时。

(3)开发和编程:简要介绍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的优秀工具powerBuilder,要求学生主要掌握powerBuilder与SQLServer数据库的连接和powerBuilder的基本使用,共8学时。

(4)课程设计:主要利用powerBuilder和SQLServer数据库完成一个简单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开发,三个学生一组,一周时间,共30学时。

3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整个“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教学是以任务驱动为主,适当以案例的方式补充原理知识。课程的总任务就是开发一个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当然,开发的重点在于建立一个数据库,为实现这个目标整过教学由16个大任务和两个案例组成(如图2)。

完成了这16项任务也就实现了数据库课程的教学目的。每一个任务教学我们按如下时间顺序安排:(1)教师提出本节的任务;(2)讲解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步骤;(3)学生练习;(4)提出针对异常情况的处理技巧,学生练习异常处理技巧;(5)以学生为主体独立完成任务;(6)教师总结完成任务情况及注意事项。

4任务过程中渗透数据库理论知识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的教学是令人头痛的一件事情,特别是数据库的三范式理论,是数据库课程中的必讲内容,但许多同学反映很难理解,有的费了很大功夫记住了三范式的定义,但在实际中却不会使用,或很少自觉的使用。我们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发现,数据库理论虽然很重要,但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不应当把它当成重点,应当看作解决问题的辅助工具。当学生掌握了创建学生数据库、表、记录的插入、删除等方法时,引导学生创建其它领域的数据库,学生马上就意识到创建数据库的语句并不困难,难的是如何知道表结构,这时我们再告诉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很好的理论指导――数据库三范式,然后以案例的方式介绍三范式理论,等学生掌握理论后再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理论解决前面的问题。这样学生就感觉不到在学无用的理论,而是和老师在一起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中,数据库理论起指导作用。这种把理论溶于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师必须做到:提前熟悉教材全部内容和学生基本情况;有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经历;进行设计教学任务,把数据库基本理论融入合适的任务当中去。

5提高课程设计在考核中所占比例

课程设计是“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内容的一部分,主要目的时对所学数据知识、技能、方法的全面应用、总结和提高。课程设计时间为一周,我们对课程设计同样做到精心规划:(1)老师提前选好题目(10~15个题目),对每个题目都给出详细的说明和要求,包括评分标准;(2)在老师指导下对学生分组,确定小组长和选定小组题目;(3)开始做课程设计,小组内可以讨论和分工,老师巡视并指导;(4)每组推选一名同学讲解自己的课程设计,并回答老师的提问(小组任成员都可以回答);(5)老师评出课程设计的成绩,成绩占该课程成绩的70%。

6结束语

本文针对“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从课程内容的选择、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任务过程中渗透数据库理论知识和改进考核方式四个方面的教学改革,并已付诸实施,已在课程的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之路是无止境的,任课教师只有坚持学习与探索,才能不断的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喻勇,王群,刘向阳.《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水运,2008,8(12):103-104.

高中数学知识点文库篇7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如何将分布式多媒体技术与数据仓库技术相结合,搭建一套适用于远程教育的辅助管理系统,将最新的数据仓库及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远程教育领域中,使远程教育实现教学质量与学习效率科学的提高。

一、数据仓库在远程教学应用中的发展现状

随着远程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学数据不断膨胀,目前,多媒体信息在整个远程教育系统中,都是以文件形式存在,直接由操作系统管理,但是随着分布式计算技术的发展,对多媒体信息进行高效的管理、存取和查询已经成了迫切的需求。因此,研究、引用并建立新型的基于分布式数据仓库的远程教学系统模型,将有助于提高远程教育教学质量与学习的效率。

二、数据仓库及其为何适用于远程教学系统

1.数据仓库及其特点

“数据仓库之父”w.H.inmon在BuildingtheData}axehous。中提出:数据仓库是支持管理决策过程的、面向主题的、整合的、稳定的、随时间不断变化的数据集合。我们可以这样了解数据仓库的概念:数据仓库为支持海量存储和高层决策分析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它抽取和净化来自不同应用系统的数据,从事物发展和历史的角度进行组织和存储,并通过对这种集成化数据的分析和挖掘,为最终用户提供综合性和分析性的深层次信息,是基于传统数据库技术的一种应用拓展。根据以上概念分析出数据仓库的四点精髓:(i)面向主题;(2)集成性;(3)不易失性;(4)时变性。[2]根据这四点精髓内容,本文构建了基于分布式多媒体数据仓库技术的远程教育的教学辅助平台。

2.基于数据仓库远程教学系统实施的可行性

远程教育中,教学是一个主要的活动,目前的教学模式主要分为同步型和异步型。无论是同步型还是异步型教学模式,为了更好地讲授某个课题或者知识点,需要使用文字说明或动画,甚至要配上音乐的解说,这时候就需要用到多媒体数据仓库和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在日益膨胀的教学数据背后隐藏了许多重要的信息,如果我们希望能对数据资料进行更高层次的分析,以便更好地利用这些数据,反馈到教学活动中,就需要建立一个高效的多媒体数据仓库模型。目前关系数据库系统可以高效率地实现数据操作的基本功能,但是无法发现数据中存在的关系与规则,无法根据现有的数据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同样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需要对学员的课堂学习反馈、理解能力、本身掌握的基础知识、掌握的知识点、考试结构等各种数据统计分析,以便在教学活动中改进。这种统计的数据很多,而且是多面性的,只做简单的分析很难得到所需要的指导性的教学改进。

三、基于分布式数据仓库的远程教学系统解决方案

通过数据仓库技术构建一套对文本、数字、文档、图像、声音和影像进行综合处理,并提供强大的数据管理和检索功能的远程教育辅助平台。系统主要包括教学信息的采编与整合、非结构化及多媒体信息管理与用户管理、信息资源服务与利用等几个模块组成,实现信息资源的采集、管理与服务一体化;多媒体技术是目前比较热门的课题,它允许信息以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形式表现,并能将这些多媒体信息保存、管理、加工和传输。多媒体数据仓库将多媒体信息保存在计算机数据库中,用统一的机制管理和控制数据,确保数据的安全和正确,并给数据的使用和维护带来极大的方便。

1.系统的外部结构

分布式多媒体数据仓库技术平台的外部结构体系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1)数据采集处理部分;

(2)数据存储加工部分;

(3)数据输出部分;

(4)数据反馈部分。

其结构如图1所示。

在数据采集处理部分,需要对各种异构数据资源进行标准化与规范化标引,采用基于XmL数据交换处理方式;在数据存取加工方面,采用分布式海量非结构化的资源管理模式,整个数据加工过程中,要全面整合各种标准的信息资源,如mS-office,S2,pS2,pS,pDF,HtmL,tXt,Xmi,,maRC,Bmp,JpG,JpeG等;实现图像、文字、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的关联管理,并根据远程学员的需要,实现智能地提取、检索需要的教学资源,实现各种异构资源的统一化管理,实现整个资源的完整不可分割性。

2.系统的功能

(1)多媒体数据的处理方式

1)视频资源播放

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某个教师、某个教育实验的录像或者自己感兴趣的资料来进行播放。播放时用户可以自由选择一定的播放速度。系统为用户提供了暂停、慢放、快放的功能。播放模块中,在用户面前主要有三类库:授课资源库(正常上课讲授,也可以选择教师)、课件资源库和习题讲授库。授课资源库存储了各科按照教学大纲的书本讲授资源,它以章节为单位存储在多媒体数据库中。课件资源库存储着各个科目对应的课件,同样这些课件资源也按照各个科目的章节存储在数据库中,学员从数据库中检索授课知识要点的时候,系统可以列出相关的课件供学员参考学习。习题讲授库以题为单位存储在数据库中,它与授课资源库同样是紧密结合的,学员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查看相关的习题讲授资源,这样就实现了从学习到自身检验的一个过程。

2)资源的检索

学员可以根据课程的各类信息对多媒体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检索、播放。系统提供对基于信息内容与关键字段的逻辑组合查询、任意词查询、二次查询、多字段复合查询与距离查询等灵活简便的查询方式,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查询需要,提供关联检索功能,方便学员能快速搜索到自己需要的学习信息。

课程资源库的检索主要包括:学校、科目、授课教师、授课内容及内容的深浅度;

课件资源库的检索主要包括:学校、科目、制作教师、课件名称、课件大小、课件类型及格式;

习题讲授课的检索主要包括:学校、科目、讲授教师、题目类型、难易度、相关的课程

3)视频编辑

通过对相关的录像资源进行编辑可以使之更加紧凑。整个平台的视频主要涉及到这三块:课程视频资源库的编辑、课件视频资源库的编辑和习题资源库的编辑。课程视频资源库的编辑将为学员提供大量的课堂讲授视频资料,它是以课程的章节为单位来分割编辑,然后通过格式转换及接口程序存储到多媒体数据库中;课件资源编辑同样也以章节为单位,通过平台的格式转换和接日程序存储到多媒体数据库中;习题讲授课可以编辑成以题为单位,存储到多媒体库中。

4)存储接口处理

目前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参照oracle8i系统中的intermedia多媒体部件来处理统一的接口问题,然后所有资源数据由多媒体数据库来统一维护,统一备份,这样就可以简化管理。

5)教案资料信息采集

主要是将一些由office办公系统编辑的电子教案文档通过格式转换后存储到多媒体数据库中。

6)师资及课程管理

提供课程介绍,包括课程的整体框架、内容要求及考试方法等;推荐课程学习进度表和指导性建议;教师授课要点,包括多媒体课件的组成框架及使用提示、教案提纲和补充材料索引等。师资管理:提供教师介绍,包括本院校各学科优秀教师和聘请的全国知名专家教授情况介绍;各学科任课教师的基本情况,包括职称学历、学识水平及教学能力等。

(2)习题库统计、分析与反馈

授课教师可以根据学员的考试情况来统计考试中的各类信息,从而了解学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且根据学员的掌握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或角度,让学员更易接受新的知识点,提高了远程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在远程教育中,由于学员的价值观、生存发展状况、兴趣爱好等存在着差异,以及学员的社会角色、所处的社会环境、本身的受教育程度、学习的能力各不相同,因此学员的学习存在着需求的多元化,如何能做到多元化的学习呢?

第一是通过系统反馈,在同步教学中对各个层次的学员做到有针对性的讲授;

第二是在异步教育中,根据知识的难易度制作不同的视频资源及各种扩充知识点;

第三是在查询系统中,教学辅助系统平台根据学员查询条件自动把查询结果及相关联的资源(如课后问题、测试题目)提供给学员,学员可以根据系统提供的资源有针对性地学习;

第四是类别分组,采用数据仓库技术可以对具有相似查询浏览记录的学员进行分组,系统还可以分析他们的共同特征,反馈给教师及平台管理者,以便提供更适合、更面向学员的讲学或者课件资源等;系统记录浏览者的身份,如果有相关资源更新后,系统自动将相关资源信息以电子邮件等多种形式发送给关注学员,以便能让学员学习和了解更多的知识。

3.系统的内部处理流程

系统内部处理流程如图2所示。

用户在使用系统时,通过web方式提出查询要求,系统通过外部接口程序生成查询条件,根据查询的条件自动检索相关库,并综合分类临时库(如教学安排库等)后确定数据挖掘目标与主题,系统根据目标主题建立挖掘模型,然后建立临时数据仓库,通过数据处理相关工具进行下一步的分析,建立与原始库的数据处理通道,如多线程查询知识库、系统库、视频库等,然后再通过建立的临时数据处理通道,将通过此查询条件的结果存储于大型分布式数据仓库,再通过oLap处理服务器进一步处理由原始仓库得来的数据,可以使用联机分析及oLap分析工具或者深层数据挖掘工具等进行分析,将处理好的一定范围内的结果以多种形式显示在用户界面上,用户可以打印结果、制作相关的报表或者获取各种统计分析数据。如果无法根据查询条件查询到匹配的内容,系统将根据查询结果自动反应给系统管理员或者决策分析者;还可以将分析结果反馈给系统分析库;管理者可以根据系统反馈的结果来相应地调整教学内容、教学安排等,并根据各种统计分析报表来增加或者调整原始资源库的内容。通过这样的手段,一方面,教学资源库不断完善;另一方面,在教学上,教师也能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以便能让更多的学生接受更多的知识。同样,考试处理模块也能形成这样的数据挖掘方式。使用系统强大的数据统计功能后,用oLap数据挖掘工具加以分析,可以得出学员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便于在试题评测时,能有重点地加以分析,让学员将此知识点掌握得更牢固。

4数据仓库在远程教学系统中的运用

目前远程教育中的教学任务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教学任务安排、教学讲义制作(课程安排)、多媒体课件制作、作业管理、考试管理和成绩考核等。在这些活动中产生了大量的数据并形成了各自的事务型数据仓库,如考试库、成绩库等。从这些数据库中获取有用的知识并用于相关的教学活动,是远程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与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数据挖掘和数据仓库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如图3所示。

(1)由事务型数据库作为源系统组成数据仓库与数据集市;

(2)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确定数据挖掘目标,并由此采取相应的数据挖掘方法对数据仓库和数据集市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以得到相关知识,并由此构成事件处理库,如考试中的错题分析、知识点的归纳等;

(3)将获取的相关信息再应用到远程教学中,如提高课件质量、转变授课模式,对考试中犯同样错误的学员进行归类,做有针对性的讲解等;

(4)评价应用结果再次反馈到数据挖掘过程以改进数据挖掘方法。

练习和测试是远程教育中一项基本的教学活动,也是整个系统数据挖掘和分析的重要应用,是评测教学活动的成功标准之一。为了能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练习和测试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对于统计考试情况(正确率、错误率、各种题型等)采用的分析方法常常是粗略的,往往也只是根据报表凭经验做出决策,这不仅是相当困难的,而且不够客观。数据挖掘提供了进行练习与测试组合数据库分析的环境,其多种方法可以为此进行测试分析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可以从错题量、错题类型、知识点出发,利用近邻算法寻找归类,从课程分析一直到试题分析,并把可能会影响正确结果的相关支持集中归类,如果数据库中没有,则补充,再讲解(视频资源),如果有问题,则由系统自动反馈给学员,让其充分掌握。

四、系统的特点

1.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

系统与强大的分布式多媒体数据库相连,可以由多台机器分布式地联机操作处理数据,处理速度快,操作方便。

2.统计准确

手工统计除面临统计工作量大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在统计过程中容易出错;有时候可能因为统计的出错,导致分析决策的失误〕在几万甚至几十万的数据面前,要想完全精确是非常困难的但是运用计算机系统来统计便可完全克服这个困难。只需要制定相关的统计规则,系统便可以根据规则来统计出我们所需要的教学数据。

3.快速、高效

传统的统计方法需要人工去处理,所以从统计完毕到处理结果需要一段时间。而使用计算机系统统计后.就能很方便很快速地从数据库中得出各种教学统计结果,从而大大提高远程教学中对各种教学数据统计的工作效率。

高中数学知识点文库篇8

[关键词]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eRp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16.06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16-0098-03

0引言

工业工程本科专业在企业信息化方面,一般会开设有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和eRp三个方面的课程。在不同的学校,对这三门课程的叫法会有细微的差别,比如:数据库类课程,有的称为“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有的称为“数据库设计与应用”;eRp类课程,有的学校称为“eRp原理与应用”,有的称为“eRp应用与实施”等。不管叫法如何,课程的内涵都是一致的,因此,在本文中舍去其叫法上的差别,将其简称为“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和“eRp”。

之所以将这三门课程放在一起进行讨论,一方面是因为这三门课是紧密相关的课程,管理信息系统离不开数据库的应用,eRp是一个典型的管理信息系统,因此,从广义的角度来看,这三门课实际上可以看成是一门课;另一方面,在工业工程这个专业,存在三门课程知识点的划分不足的现象,主要表现为相关知识点的重叠。

本论文基于工业工程本科专业的培养方向,结合本人的实际教学经验,对这三门课程的内容和课程实践两大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设计。

1工业工程专业在企业信息化方面的要求

目前,工业工程分有经典工业工程和现代工业工程,经典工业工程主要以提高现场作业效率为主要目的,研究什么是正确的工作方法以及如何有效地工作。现代工业工程是基于系统分析、计算机技术和运筹学,用于解决大系统最优化和宏观资源配置,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因此,企业信息化方面的技术是工业工程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数据库的应用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日常生活中的众多应用都离不开数据库的支持。在企业管理领域,数据库的作用更加重要。成为企业信息管理、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必不可少的支持工具。数据库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因此,作为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掌握数据库的相关技术。这里的相关技术是指数据库的应用技术,即如何使用数据库去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重点包括3个方面:数据的存储、处理和查询。

管理信息系统是数据库的典型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是通过数据库来存储管理的。在管理信息系统方面,对工业工程的专业人才来说,既要掌握一定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技术,又要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在实际应用中与管理相结合的运用方法。但是工业工程人员不同于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人员,不需要对系统的开发技术有深入的掌握,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是结合企业实际管理的需要,担任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规划的角色,指导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实施,以符合企业的管理实际;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对于工业工程人员来说,必须要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技术特点和难点、开发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同时能够深入了解当前主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特点、运作原理以及能够给企业带来的效益。

管理信息系统根据应用的领域和层次,可以划分出很多种类。其中,eRp是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应用中的典型代表。在世界范围内,众多的企业已经实现了eRp的管理模式。从软件技术角度来看,eRp的技术就是数据库技术和管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综合运用,但是,eRp不仅仅是一种软件,更重要的是eRp代表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管理模式的管理思想。突破了传统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因此,eRp知识的掌握也是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必备技能。

2教学内容设计

2.1培养目标设计

基于以上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分别对三门课程的培养目标拟定如下。

2.1.1数据库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应用数据库进行信息存储、处理的基本原理,数据库设计的步骤与方法以及数据库的操纵与管理。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利用基于数据库进行数据处理的思维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掌握数据表的规范化设计方法以及各种数据查询统计分析处理技术,为后继管理信息系统和eRp原理课程的学习铺垫基础。

2.1.2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认识到实施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理论、实现技术方法、步骤及过程,能够利用信息化的各种技术手段和方法,承担企业信息化的组织、协调和建设工作。

2.1.3eRp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了解eRp市场和当前中国企业信息化现状,了解eRp的基本概念、功能和特征,掌握eRp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培养其从事eRp系统操作、管理、应用与实施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2.2教学知识点设计

三门课程在内容上是相互衔接的关系,其关系如图1所示。数据库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管理信息系统是eRp的基础。在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还有其他的相关应用和系统,在此不做赘述。因为这三门课程之间的联系如此紧密,导致相互间的边界不是太清晰,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知识点划分不合理,相互间出现知识点重叠,从而造成整体知识结构的混乱。比如在数据库课程中就过度强调信息系统的开发,反而导致学生对数据库本身掌握不够透彻。

2.2.1数据库知识点设计

在数据库课程中,重点是数据库本身,是要学生掌握数据库系统的相关概念,掌握关系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熟练掌握SQL语言和数据库软件的使用,因为数据库软件种类比较多,不可能一一讲解,因此,选择较为常用,而且容易入门的数据库软件SQLServer。SQLServer掌握后,学习其他的数据库软件也会非常容易。

(1)在数据库系统的概念方面,需要学生了解数据库系统的发展历程,数据库系统的构成,掌握数据模型的概念,通过这几个知识点使得学生能够对数据库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关系数据库的基本概念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是关系的概念、关系的键和关系的完整性;掌握函数依赖、关系模式分解、范式和规范化的概念。这几大知识点是关系数据库的理论基础,是进行数据库的建库、建表的必备知识。

(3)在SQL语言方面,需要熟练掌握数据定义语言(DataDefineLanguage,DDL)和数据操纵语言(DatamanipulationLanguage,DmL),尤其是数据操作语言中的Select语句,是以上语言中,使用频度最多,变化最大,难度最高的语句,需要学生重点掌握。在掌握以上语言的基础上,再学习掌握存储过程和触发器的概念,能够编写简单的存储过程和触发器。

(4)在数据库软件使用方面,需要学生能够熟练操作SQLServer软件,能够利用该软件进行建库、建表、定义约束、编写SQL语句、编写简单的存储过程和触发器、执行数据的备份、还原和数据的导入导出。

其他未提到的知识点,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情况作适当扩充,以了解认识为主,比如:关系代数、关系演算的概念,可以给学生简单介绍,不用花费太多课时。

2.2.2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点设计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在数据库课程基础之上的后续课程。因此,在该课程中将不涉及“数据库本身”的知识点,而是基于数据库课程中已讲授的知识点,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其他知识的学习。这些知识点将聚焦于“技术”层面,即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方法,而与管理相关的知识将在eRp课程中展开。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管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建设方法概述;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测试、运行与维护。因为本专业的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很有可能会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当中来,所以整个知识点的划分,是按照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来展开。

(1)在管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建设方法方面,目的是要学生能够对管理信息系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在该部分的讲解中,可以给学生展示多种不同的、在企业中常见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实例,比如:eRp系统、oa(officeautomation,办公自动化)系统、CRm(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客户关系管理)系统、HR(HumanResource,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在进行这些实例系统展示时,需要注意的是此处仅是展示,不需要详细讲解。因为,此过程的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整体感性认识。

(2)在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实施、测试、运行、维护方面,这些知识的安排完全是按照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来展开的。因此,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最好能够安排一个设计实例,比如常用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在系统规划的知识点讲解完后,即以该实例系统的规划为演示,加深学生对系统规划的理解。系统分析部分的知识点讲解完后,以该实例的分析为演示,以下各阶段类似。

通过以上知识点的讲授,能够让学生对整个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有较好的认识,从而帮助其在工作当中更好地应对信息管理方面的工作。

2.2.3eRp知识点设计

eRp课程是在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之上的后继课程。eRp属于管理信息系统的一种实例,因此,eRp系统的设计、开发过程中需要的方法,就是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所讲授的系统设计开发方法,所以,这些技术层面的知识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已经包含,而eRp课程将聚焦于“eRp管理”和“eRp应用”方面。不同行业的eRp差别还是比较大的,因为工业工程专业主要是面向制造行业,因此,选择制造行业的eRp模型做讲解。

eRp管理方面主要针对eRp本身的相关概念、理论、思想以及在企业中的选型和实施的讲解。主要知识点有eRp的发展历程、作用、管理思想;eRp的相关概念;eRp的销售管理、生产管理、库存管理、采购管理、车间作业管理、成本管理以及eRp选型和实施等方面。因为这些知识点比较理论化,因此,在讲解相关知识点时最好有一套实例系统配合展示,比如金蝶或用友的eRp软件,或者自行开发的eRp系统。

eRp应用方面是指使用eRp软件的技能,这部分主要是通过实践课程来完成,通过该部分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加深对eRp管理理念的理解,并能够掌握eRp软件的使用方法。该部分的组织需要一套实例系统作为实践平台,比如上面提到的金蝶或用友的eRp软件,或者自行开发的eRp系统。实践过程可以分成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为单人实验,每个学生独立实验,完成eRp各个功能模块的操作练习,该阶段的目的主要是训练对eRp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第二阶段为综合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模拟一个企业,小组成员轮流扮演不同的角色协同完成,该阶段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有全局意识,从整体上理解eRp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

3实验平台设计

这三门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有配套的实践环节。三门课程的实验平台结构,如图2所示。

在数据库课程中,上面提到数据库的软件选择SQLServer,因此实验平台也选择SQLServer,该软件也是后继管理信息系统和eRp的实验软件之一。SQLServer目前也有多个版本,比如:2000、2005和2008。其中2000版本和2005、2008版本的界面差别比较大,但使用模式还是一致的。因为这些版本在企业中都有应用,因此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时,要根据实验室的配置情况,以一个版本为主,其他版本给学生做辅助介绍即可。

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领域,目前主流的开发平台有Java平台和.net平台,对于非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来说,Java平台的难度较大。因为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大一或大二会学习VisualBasic课程,因此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选择目前较为流行的.net平台,该平台支持VB语言。在.net平台上选择和两个实验环境作对比,因为这两个环境代表了管理信息系统的两种架构模式C/S模式和B/S模式。目前,这两种模式企业应用中都存在,其中B/S模式越来越成为开发的主流。因此在实验中,可以略偏重于B/S模式。在数据管理层面,采用SQLServer数据库。

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本人在所在单位,主持了一项教改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综合实验平台建设研究》,在该项目中,设计了一套可重构信息系统开发套件作为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验平台之一。

该平台的目标:①能够提供多种管理信息系统的实例展示,拓宽学生对管理信息系统认识的广度;②能够提供快速的系统开发环境,在有限的时间内,能让学生体验完整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开发过程。摆脱枯燥的代码编写,让学生站在更高的高度,全面、深刻地认识管理信息系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为达到以上目标,该平台需要实现的功能如下:

(1)基于该平台可以构建目前企业普遍使用的常规管理信息系统,如:eRp、CRm、oa、HR等,以及其他小型的管理系统,如工资管理、图书管理、学生管理、仓库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等。从而保证有足够的管理信息系统实例为学生做演示性实验。

(2)该平台要具备快速的系统开发环境,突破从底层代码开发的模式。使得系统的开发不再是枯燥的代码编写,而是具有快速参数化的配置功能,通过参数化的配置,即可设计出不同功能的管理模块,既提高了模块开发的速度,也提高开发的趣味性。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整体认识上,而不是局限于代码的编写。

(3)该平台不仅可以做为实验课用,同时还可以作为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工作平台,可以让学生基于该平台开发各种管理系统或完善已有的管理系统,从而可以为该平台丰富更多的管理信息系统实例,为后继教学提供更好的素材。

在eRp课程中,实验平台可以选择国内较为著名的金蝶或用友eRp软件。本人所在学院购买的是金蝶eRp软件,单一的实验软件不利于学生对eRp的全面认识,有可能会使学生产生所有的eRp软件都是这个模式的错误认识。因此,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续使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综合实验平台,通过该平台能够提供其他模式的eRp,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eRp。

4结论

本论文的主要目的是从整体上对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和eRp三门课程的知识结构、实验模式进行分析设计,划分三门课程知识点的界限,使得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有机统一,从而有利于整体课程教学的组织。因此,在各门课程的教学细节上,本文没有做详细探讨。本文的研究内容不仅可以应用于工业工程专业,同时也可以为其他相关专业提供借鉴。对于该课程体系,本人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作进一步的持续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志泊.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程[m].第2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2]闪四清.管理信息系统教程[m].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李平,赵丽华,马丽.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高中数学知识点文库篇9

关键词:课程教学;数据库课程;产学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6970.2012.07.053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库系统已成为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数据库原理》作为计算机类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其课程内容既需要有较深的数理知识,同时又与工程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如何根据现有教学情况调整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使既能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达到产学相结合的目的,是目前应用型本科《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应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数据库原理》目前教学中存在的现状

根据目前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教学现状,结合应用型本科学校特点,《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1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不强

《数据库原理》课程一般包括数据库原理、设计和应用三个部分。原理是其基础,设计和应用是提高,他们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但是目前一些院校教学的基本情况如下:

第一,有些教师重点偏向数据库原理的理论教学,而向学生介绍具体的数据库使用技术方面内容较少,使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不能适应企业对数据库应用人才的需要。

第二,教师重点偏向数据库开发工具的使用,忽视甚至放弃原理的教学,造成学生对具体开发工的操作能力突出,但缺乏数据库设计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导致学生在实际使用数据库过程中不能很好的进行规划,导致大量数据的冗余和结构的不合理。

1.2教学实践有悖工程化原则

现代企业数据库应用基本上是工程化的合作开发,其基本特征是按软件工程学的原则进行组织,软件工程学的基本方法融入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尽早建立起工程化的概念,顺应人才市场需求的一条原则,但考察目前的教学过程可以看到,除了毕业设计(论文)之外,从课后作业、上机实践到课程设计,几乎都是学生的个人行为,大多数学生是抱着应付差事的心理被动地来完成这些任务的,缺乏创新思维。在毕业设计(论文)中反映出许多学生不懂得如何合作开发一个实用的数据库应用系统,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学生毕业后也不能迅速适应所在单位的工作要求。从而达不到应用型本科产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1.3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较单一

目前,大多数学生还是通过课堂教学获得相关知识,但是,数据库相关知识日新月异,很多知识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完成,很多内容还需学生课后自学,因此,就需要向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平台和空间,让学生能进行课后学习、交流。

1.4考核方式的单一性

考核是检验教学成果的有效方式和重要手段,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不同的考试方式能激发学生不同的学习动机。数据库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传统的考试模式通常以期终理论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最终评分的主要依据,造成学生为考试过关而学,并不注重提高自身能力。

2.《数据库原理》课程改革研究的具体措施

针对目前存在的以上问题,对《数据库原理》课程的改革已是十分必要。而根据我校应用型本科的特点以及计算机类专业产学模式结合的教学模式课题研究的背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多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地应用专业知识,以产学结合为教学模式,对实际项目进行模拟化开发,训练工程化的设计思想。

2.1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

根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对《数据库原理》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建立理论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以及能力拓展内容三级结构。其中,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数据库的基本知识;在实践教学内容中把理论课程中的实验部分进行重新设计,分为必做实验和选做实验,同时将实践教学内容中的课程设计部分进行修改,课程设计题目由指导教师明天和学生自主命题共同组成,教师命题要求指导教师根据产学模式,以相应的校企合作企业的项目为原型进行修改命题,鼓励学生从实际生活、工作、学习的需要出发设计题目,同时以团队形式充当不同的项目角色;能力拓展内容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计算机竞赛、参加各种形式的认证考试(如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软件服务外包大赛、mat认证等)。

2.2教学方法方式改革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合理的综合使用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中心,多采用讲解和项目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平台,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自学机会和创新机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2.1结合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数据库原理》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较强,因此在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时,以项目案例贯穿其中进行知识的讲解。为了让学生进行能快速理解,采用学生熟悉的学生选课系统作为案例。同时,在对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讲解时,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如用户访问数据库的工作过程一节时,就制作了Flas来辅助讲解,这样学生就能直观的掌握工作过程,同时也增强了学习兴趣。此外,在课堂教学中,还采用小组讨论、回答问题等形式来丰富课堂教学。

2.2.2提供课程网站进行学习及教学

此外,由于数据库知识日新月异,为了让学生能更多的了解最新知识,在课堂教学之外,还采用其他教学方式让学生进行学习,课程网站就是其中之一。为此,在学校课程中心《数据库原理》课程网站上,除了传统的布置作业、上传下载课件等之外,还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和讨论区。在课程资源模块中,放置了大量的关于数据库技术方面的文章,如各种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安装和使用,数据挖掘和数据仓库等方面的知识,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也鼓励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文献和企业对数据库方面的最新需求。为了方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及时交流,教师与学生每周固定一次在线交流时间,解决学习及教学讨论等问题,同时师生也可发起相关话题,进行探讨,从而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除了让学生能及时了解最新知识、及时沟通之外,为了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掌握,该课程网站还提供了在线自适应测试系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掌握情况选择不同的内容进行测试,同时系统还可以根据学生测试情况判断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自动的提供相关测试内容供学生学习。

2.3实践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实践教学内容包括课程内实验和课程设计。课程内实验又分为必做实验和选做实验。必做实验教师在课堂上应给学生指定明确的有利于消化课堂理论知识的实验题目,让学生上机时做到目的明确、有的放矢。选做实验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情况进行选做,如数据库的恢复、触发器使用、其它数据库管理系统使用等实验可作为选做实验。

上机实验针对的往往是一定范围的知识点,各个知识点相互联系不够紧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课程的后期需要集中安排课程设计。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及产学结合教学模式的要求,在课程设计环节中,指导教师根据校企合作企业所提供的实际项目进行改进,让学生进行项目的模拟化设计开发,如公司eHR系统、设备管理系统等项目等,同时也鼓励学生自己从实际生活、学习出发自拟题目。根据这些实际项目或有意义的课题,让学生在课程设计环节中得到工程化训练,从而学生能够更快的适应企业项目,达到产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前期对数据库基础、SQL语言、数据库设计理论、数据库完整性、安全性、数据库恢复技术和并发技术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基本理论知识,再通过学生课程设计项目的需求分析训练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工程思想;通过数据库编程和程序设计结构的学习是学生具有进行开发的专业技术能力,通过作品的展示、评价和答辩,使学生的团队精神、综合应用能力得到锻炼。

此外,还鼓励组织学生参加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软件服务外包大赛等各种竞赛,通过竞赛,使学生的知识面加宽,阅历增强,认识到本课程技术的更深应用领域和技术,促进了学生继续训练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4改革考核方式,注重能力考核

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应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衡量学生的专业知识、个人自身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建造产品和系统的能力。这些方法包括笔试、口试、学生表现的考察、评分、学生反映、论文、学生互评和自评等。不同能力的评价需要有不同的方法。

数据库原理课程的考核分为理论知识考核与应用能力考核两部分。理论知识的比重占50%,应用能力的比重也占50%。理论知识考核重点考察学生对关键性概念和原理的熟悉和理解,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因此,理论知识应采取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方法。

应用能力考核方式要灵活一些,应将考核变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机会,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平时的实验、具体的数据库设计开发任务等进行。采取对学生的实验、课程设计作品、平时表现、团队合作能力等各种行为进行建档保存考核。为了避免在分组的实验、设计任务中,有的同学不积极参与,可采用随机抽查个人的方法来考核小组成绩,促进小组内部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数学知识点文库篇10

关键词:图书馆电子资源学科能力测试系统试题

1.引言

当今教育界普遍强调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创造性的开拓、潜能的开发及综合素质的提高[1]。图书馆系统拥有丰富的资源,并且这些资源已经大量地被电子化,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考核评估,将会从很大程度上减轻教师的一些工作量。但是我们考察了河北省的很多高校,都没有有效利用这些资源。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相对浪费。如何最有效地利用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建立能力测试系统为教学服务,正是本文要研究的课题。

2.图书馆的电子资源

现代教育考察的是能力教育,重视的是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而各个学科也逐渐地将能力测试放在了首位。图书馆的大量的资源正是这种考察学生能力的最好的素材,所以有效地利用图书馆资源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考核,将会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并且以图书馆电子资源为辅助依据的学科能力测试符合教学与考试的基本原则――教考分离[2],有利用考试的科学化管理[3]。通过对能力测试系统的研究,我们发现能力是建立在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正确理解上现实的应用。而通过一种系统将学生学习的学科中的专业知识中的基本知识点和基本原理与作为现实应用中的图书馆中的电子资源进行有效地连接起来,不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而且能对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起到激起学生的兴趣的作用,并且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同样对教师的科研活动也有很大的帮助。

以我校的图书馆电子资源的现状为例。我校图书馆引进了多个电子资源参考数据库如中国知网CnKi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博硕学位论文数据库等。这些数据库中的资源是以pdf或caj文件形式存在的,并且每篇文章均有相应的XmL链接。这样在搜索每个相关的专业词汇时,就会产生一个巨大的搜索联系关联网。这些关联网是通过XmL链接所连接在一起的,其中的一些知识点的匹配是通过行业专家进行匹配的。正是由于这些链接,构成了电子资源所具有的内在联系性,而我们的系统也正好可以利用这种相互的关联性,并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建立能力系统的数据依靠。因为这些期刊里面的学科文章一般是现实的先进成果或先进思想,所以利用这些资源考察学生的能力,很适宜。

3.能力测试系统的构架原理

能力测试系统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系统,能对于出现的新知识和新应用对系统进行更新。另外,系统应该具有灵活的结构,通过专家对系统中各个知识点的联系进行修正。通过对图书馆电子资源的深入分析及参考很多考试系统后,我们建立了学科能力测试系统的整体构架,如图1所示。依据此构架便能形成一个具有和现实同步更新的一个开放的结构系统。

其中学科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库可以采用关系数据库来建设,通过学科的专家和教师对本学科和教授的课程中的知识点和原理进行整理,而得到一个关系数据库的形式。关系数据库中的表的结构可以采取关键词和简短解释的结构。这样形成的关系数据库具有很强的可操控性,使得系统对各个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为考察索引去形成相关测试题目的源头。

自动匹配程序通过一些算法并利用电子资源中关键词、检索项等weB接口形成一种学科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库与电子资源的对应联系,依据这种对应联系,可以实现针对学科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库中的词条为关键词的电子资源数据的搜索。其查询算法可以采用有限深度的广度搜索,即通过限定搜索的最大深度,对各个XmL链接进行搜索,并通过在搜索中建立标识,防止重复搜索,从而一旦有新的电子资源加入后,系统自动启动匹配程序,并通过匹配形成一棵棵的搜索树,其结构如图2所示。这些搜索树的根节点即为学科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库中的词条,而叶子结点则为对应的电子资源。自动匹配程序,通过数据库操作语言将这些对应关系记录在粗匹配库中。从整体上来看,自动匹配程序将搜索出来的结构集合形成一个数据库,称之为粗匹配库,通过这一步,已经利用电子资源中的行业专家的联系,将知识点与新领域的资源建立了联系。

专家系统是学校的专业教师的系统入口处,其目的是人为校正系统中的一些不恰当的匹配,经过专家系统的修整,粗匹配库中的关联将放入到准确匹配库中。准确匹配库是图书馆电子资源与知识点的准确可靠的联系的核心数据库。

能力测试题目生成系统是系统的输出点,也是体现系统智能性的部分。将准确匹配库中的资源和学科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库中的词条进行结合,按照一些个算法进行组合,形成题目。这些个组合的算法中有语义分析程序、语句形成程序等组成。通过对相应知识点的考核,运用语义分析程序,以准确匹配库为基准,找出其中的关键语句,从而形成一些候选的题目。根据这些候选的题目,可以形成选择题、填空题、能力题等很多试题形式,而卷面的设定、题目分值的量化[4]等可以出完题目后由专业的教师进行量化。

4.结语

对图书馆电子资源的有效利用,一直是图书情报专业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而学科能力测试系统直接将这种电子资源应用于学生的考试中,这在实践上的意义重大。它有可能导致考试的概念发生一些重大的变化,对整个学校的教学科研产生一些不可低估的重要影响。当然我们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是十分初步的,但是相信,这一研究前景光明,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谢立新,胡良书.试卷设计科学性思考[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6,6:81-84.

[2]李静,岳桂华.搞好题库建设保证考试质量[J].药学教育.1995,11,(1):53-55.

[3]曹永兵,高平挥,程明和.药理学试题库的科学建立[J].药学教育,2004,3: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