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监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12:18

公共安全监管篇1

公共卫生安全是医学领域涉及人群最广、影响最大的学科,它包括食品安全,职业病防治,传染病防治,流行病,药品安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突发性社会事件等多个方面,是国家安全、城市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共卫生安全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公共卫生安全问题一旦发生,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国家或地方的经济、社会和政府的稳定与发展。因此,如何提高公共卫生安全监管,有效预防和控制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避免或减少危害,确保人们安全便成为当今社会重要课题之一。

一、公共卫生安全内涵简述

公共卫生是医学领域中最为复杂的学科,从衣、食、住、用、行等多个角度影响每一位公民的日常生活,是研究如何维护全体居民身心健康、生命安全的学科〔1〕,包括传染病防制、地方病防制、职业病防制、食品药品安全、灾难事故、突发性事件等一切影响公共健康事件的预防和控制。

(一)传染病防制

(二)地方病防制

地方病,又称地方性疾病,是指某些特定地区相对稳定并经常发生的疾病。如,克山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氟病等等〔3〕。

(三)职业病防制和食品药品安全

(四)灾难事故、突发性事件

灾难事故是指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如火灾、地震、海啸、重大交通事故等等。突发事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突发事件指所有突然发生的事件,狭义的突发事件是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共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3〕。

二、公共卫生安全全球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公共卫生安全全球化的时代已经到来,经济全球化的好处我们已经感受,缺点也得到了证实。公共卫生安全同信息安全一样,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间深度联系的基础之上,全球化增大了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机会和风险,以往大家印象中只有在第三世界发生的传染病已经不再有国界之分,如,2003年的SaRS爆发,2009年的“甲流”,2013年的禽流感等等,使我们深刻意识到,全球化时代的疾病如很多事物一样,突破国界。

三、公共卫生安全与政府职责

公共卫生安全不仅关系到每一位公民的日常生活,群体的健康和生活,还关系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政治的安全。所以,公共卫生全球化的同时,加强公共卫生安全监管与防控也显得尤为重要。从管理的角度上看,只要涉及到公共卫生安全的行政部门就有其行政职责,如卫生部门、食品安全部门、疾病控制部门、工商部门等等。2003年SaRS流行暴露了我国政府在危机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其中之一是我国政府长期把注意力放在经济发展上,忽视了公共卫生安全方面的职能,政府危机防范意识不强。对于公共卫生安全领域往往采用传统强制模式进行管理和事后补救,在公共卫生安全领域财政投入严重匮乏。面对公共卫生安全领域严峻局面,单靠公民的自我救济力量明显不足,由于公共卫生安全涉及每一位公民的自身权益,这一特殊性使得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冲突弱化,一致性提高,此时政府应以恰当的行为方式进行帮助、引导和管理〔7-8〕。在公共卫生安全领域与政府职能方面暂时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约束,相关部门在行使其职能时多靠道德和觉悟,而这无法保障国家权利主体和人民对其行政机构和公共部门进行有效的监督,使得重大疫情来临时,政府能发挥多大作用无法评价。所以,应加强政府职能部门与公共卫生安全的行政责任。

四、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的预防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群体性、复杂性、广泛性、难控制性、危害严重等特点,处理时比较困难,主要以预防和控制为主,所以应根据国情建立不同的危机管理模式。首先,增强危机防范意识和忧患意识,养成居安思危的习惯。建立适应不同类型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应急体制,以政府主管部门为中心,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开展具体工作,明确各级政府部门责任和义务,完善沟通体制,快速有效追究失职渎职。第二,建立各场所公共卫生安全应急体制。如学习、生产、生活、工作等场所的公共卫生安全应急体制的建立。第三,加大政府在公共卫生安全方面的经济投入。定期为公民进行公共卫生安全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加强公民在应对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的应急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让每一位居民在应对危机时,反应及时、措施果断、应对有效、依靠科学、团队协作。增加公共卫生安全应对时的物资储备制度。加大公共卫生安全方面的科研、教育、宣传、培训制度和预演制度。第四,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安全方面法律法规建设,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

五、公共卫生安全监管的全面参与性

公共安全监管篇2

1.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按照国家农业部提出的“政府主导、部门推动、立足现有、因地制宜”原则,以在2012年实现全省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全覆盖为基本目标,以全面提升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能力为目的,切实加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队伍、设施、机制建设,认真履行监管服务职责,深入开展源头治理,推进标准化生产,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建设目标

2.1总体目标到2012年底,完成全省所有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任务。“十二五”期间,逐步落实建设任务,完善监管服务设施,建立健全“职能明确、人员到位、力量匹配、业务规范、服务有力”的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

2.22011年建设目标在全省选择双阳区、舒兰市、敦化市、公主岭市、通化县、洮北区、东辽县、宁江区、浑江区9个县(市、区),开展建立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试点工作。

2.32012年建设目标完成全省所有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任务。

3.建设方式

主要采取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加挂农产品质量监管服务站牌子的方式实行联合建设,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鼓励产业集中度高、有条件的乡镇单独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也可跨乡镇建立区域性农产品质量监管服务站。具体建设方式由各地政府根据产业特点及工作需要确定。

4.建设内容

按照“有机构承担职责、有具体人员承担监管任务、有检测服务手段、有监管经费支撑”的要求,重点强化监管职能、充实人员力量,提高监管服务能力。在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机构的人员编制上,确保有2名以上人员承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在服务设施建设方面,每个乡镇要建设一个快速检测室,配备2~3套速测仪器及相关工作设施,承担本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定性检测任务。乡镇监管队伍要相对稳定,并明确一名站长负责,报县级农业部门备案。

5.工作步骤

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分为调研发动、制定方案、推进实施、考评整改和总结验收五个阶段。

5.1调研发动阶段2011年9月15日前,各级农业部门结合本地、本行业实际,认真学习国家关于加快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的意见精神,积极协调各有关部门,争取工作支持。同时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探索工作推进途径。开展专题宣传发动,利用各类舆论媒体,通过召开培训宣传会议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具体要求,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5.2制定方案阶段2011年9月底前,在抓好调研发动的基础上,组织相关单位和人员,研究制定全省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总体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建设内容、方式和步骤,并下发各地执行。按照全省总体方案要求,2011年列入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的县(市、区),要在10月底前完成实施方案制定工作。2012年整体推进工作将于明年进行全面部署。

5.3推进实施阶段按照总体方案的要求,2011年12月底前,在双阳区、舒兰市、敦化市、公主岭市、通化县、洮北区、东辽县、宁江区、浑江区9个县(市)区,开展建立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试点工作。2012年12月底前,完成全省所有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任务。

5.4考评整改阶段整改建设分二次进行。第一次于2011年底前,对首批9个县(市、区)开展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进行考评,提出整改意见。第二次于2012年10月前,对全省开展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情况进行考评,再次进行整改提高。

5.5总结验收阶段2012年底前,对全省开展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验收。

6.工作要求

6.1加强组织领导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在农产品生产源头把关和质量控制上具有基础性地位和十分重要的作用,农业部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各市(州)、县(市、区)农业部门要切实增强推动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将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机构建设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实,进一步明确职责、周密安排、科学实施,确保取得实效。

6.2加强协调沟通各市(州)、县(市、区)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加强与各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将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纳入现代农业建设和食品安全保障的重要议事日程,依法将有关人员经费和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所需日常经费统一纳入公共财政年度预算,保障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服务机构正常运转和监管人员的福利待遇。

6.3加强指导培训各市(州)、县(市、区)农业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细化制定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的建设方案,加强工作指导,确保如期完成建设任务。县级农业部门要强化对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服务机构和人员的法律法规、技术知识培训和业务指导,不断提升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技术水平。

公共安全监管篇3

一、组织领导

区管委成立由分管领导为组长,管委办公室、宣传部、社会事业局、政法委、经济发展局、投资贸易促进局、财政局、建设局、科学技术局、农业经济发展处、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处、服务业发展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教育局、城市管理局、经济和信息化局、公安分局、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工作,统筹推动总体规划及重点工程的组织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公安分局,负责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日常工作。

二、总体目标

围绕“平安”、“智慧”建设,按照管委领导、公安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总体要求,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平台和分级建设、综合应用、统筹管理、资源共享的原则,积极推进全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规范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建设,到2015年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共安全需要相适应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重点实现三个目标:一是建成标准化的区视频监控信息中心、公安分局视频监控信息中心及区域和行业分中心、单位视频监控室,基本实现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网络全覆盖;二是跨区域、跨行业、跨层级的视频监控互联共享机制初步形成,管理维护和网上值守机制有效落实,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成效进一步提升;三是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的建设维护经费长效保障机制基本形成,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管理更加科学规范。

三、主要任务

(一)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专网建设。以“两大信息中心、六大信息平台”建设为抓手,依托云计算技术和Vpn网络,在全区建成公共安全视频监控专网,并建立科学统一、行之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全区各区域、行业及单位的视频监控均架构在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专网上,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同时要实现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专网与市级公共安全视频监控中心的联网对接。

2014年建成全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专网,为全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提供基础网络;各区域、行业及单位监控接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专网的联网率达到70%。

2015年继续加大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的建设和联网力度,各区域、行业及单位监控接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专网的联网率达100%。

牵头单位:公安分局、城市管理局。

(二)视频监控中心(室)建设。区视频监控信息中心和公安分局视频监控信息中心要建成具有系统管理、实时监控、智能分析、视频转发、数据共享、综合应用等功能的视频监控管理平台,作为全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资源集成管理和使用的中枢。怡园、田和两个街道要建设区域视频监控分中心,建设局、农经处、安监局、教育局、经信局要分别建设居民生活小区、森林防火和水库除险、危险物品、校园安全及重点企业等行业视频监控分中心,并负责本行业监控的联网协调、建设督导、实时监控等工作;其他行业主管部门可根据各自工作需要,建设标准统一的视频监控分中心。其他各单位应建设本单位的视频监控室。全区各监控中心、分中心和监控室要通过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专网进行有效对接。

2014年各监控中心、分中心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其他单位监控室建成使用率达到70%。

2015年全区各级各类监控中心、分中心和监控室建成使用率达到100%。

牵头单位:公安分局、城市管理局,各相关部门、单位。

(三)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网建设。在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专网的框架内,按照“谁管辖谁投资、谁主管谁投资、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加快推进全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网建设。

1.居民小区视频监控网。全区所有居民小区要在出入口、主要道路、健身休闲区等重要部位安装视频监控摄像机,并建成小区视频监控室,有效记录过往行人及车辆信息,提高社区治安防控水平。

2014年全区所有居民小区监控覆盖率达到100%。

牵头单位:公安分局、建设局,各镇、街道。建设局负责在建未验收小区的督导落实;各镇、街道负责已建成小区的督导落实。

2.森林水库视频监控网。在重点林区及大型旅游景区的制高点、主要通道、森林防火以及小(Ⅱ)型以上水库、部分重点塘坝的重点部位安装视频监控摄像机。

2014年完成所有中型以上林区、旅游景点、小(Ⅱ)型以上水库及部分重点塘坝视频监控建设。

2015年森林水库视频监控覆盖率达到100%。

牵头单位:公安分局、农业经济发展处。

3.危险物品视频监控网。全区所有民爆危化物品单位要在危险物品生产、储存、经营、使用场所,按照联网标准安装高清红外网络摄像机,运输车辆要全部安装卫星定位、车载视频监控和3G图传联网设备,爆破施工人员要配备便携式摄录设备。危险物品单位要建设视频监控室,实现对民爆危化物品的全过程监控。

2014年全区所有民爆危化物品单位监控覆盖率达到100%。

牵头单位:公安分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4.校园视频监控网。全区所有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及其他教育培训机构要在学校出入口、主要通道、操场、食堂、财务室等部位以及校车上安装视频监控摄像机,并建设单位视频监控室,对出入人员、车辆和内部状况实施监控。

2014年全区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监控覆盖率达到100%,幼儿园及其他教育培训机构监控覆盖率达到85%。

2015年全区所有院校及教育培训机构监控覆盖率达到100%。

牵头单位:公安分局、教育局。公安分局负责大中专院校的督导落实;教育局负责中小学校、幼儿园及其他教育机构的督导落实。

5.重点企业视频监控网。全区所有重点企业要在财务、仓库及生产等重点部位安装视频监控摄像机,并建设单位视频监控室。

2014年全区所有重点企业监控覆盖率达到100%。

牵头单位:公安分局、经济和信息化局、投资贸易促进局、建设局、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经济和信息化局负责区重点内资工业企业的督导落实,企业所在辖区镇、街道配合;投资贸易促进局负责区重点外资企业的督导落实,企业所在辖区镇、街道配合;建设局负责房地产、建筑施工企业的督导落实;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负责孵化企业的督导落实;各镇、街道负责辖区重点企业的督导落实;公安分局负责市属及其他重点企业的督导落实。

6.金融机构视频监控网。全区各银行和金融网点要在营业柜台、自助网点、运钞车交接款通道、金库、客户区域及其他现金、有价证券、重要凭证、金银等贵重物品存储、交接部位安装视频监控摄像机,并建设单位视频监控室。

2014年全区所有银行和金融网点监控覆盖率达到100%。

牵头单位:公安分局、经济发展局。

7.文体娱乐场所视频监控网。全区所有歌舞娱乐、电子游艺、网吧、旅馆及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运动场等要在出入口、收银台、安全通道及其他重点部位安装视频监控摄像机,并建设单位视频监控室。

2014年全区所有文体娱乐场所监控覆盖率达到100%。

牵头单位:公安分局。

8.镇村视频监控网。初村镇和双岛街道及其所辖各村要在主要道路、重点场所、要害部位安装视频监控摄像机,并分别建设视频监控分中心和监控室。

2014年镇村监控覆盖率达到85%。

2015年镇村监控覆盖率达到100%。

牵头单位:公安分局、初村镇、双岛街道。

9.机关单位视频监控网。中央、省、市属驻区单位及区直部门等独立场所办公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要在停车场、出入口、大厅、主要通道、办事窗口及其他重点要害部位安装视频监控摄像机,并建设单位视频监控室。

2014年中央、省、市属驻区单位及区直部门等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监控覆盖率达到100%。

牵头单位:公安分局、区直各部门。公安分局负责中央、省、市属驻区单位的督导落实;区直各部门负责本单位的落实。

10.服务业视频监控网。全区所有宾馆酒店、商场超市要在停车场、出入口、大厅、收银台、主要通道及其他重点要害部位安装视频监控摄像机,并建设单位视频监控室。

2014年星级宾馆酒店监控覆盖率达到100%;小型宾馆酒店和商场超市监控覆盖率达到85%。

2015年全区所有宾馆酒店和商场超市监控覆盖率达到100%。

责任单位:公安分局、服务业发展局。

11.医疗卫生视频监控网。全区所有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及其他医疗卫生机构要在停车场、出入口、大厅、挂号、收银、取药、主要通道及其他重点要害部位安装视频监控摄像机,并建设单位视频监控室。

2014年区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监控覆盖率达到100%;其他医疗卫生机构监控覆盖率达到85%。

2015年全区所有医疗卫生机构监控覆盖率达到100%。

责任单位:公安分局、社会事业局。

12.其他行业视频监控网。全区所有特种行业、废旧物品回收、二手市场、集贸市场、“五小场所”及收费停车场、游乐场等治安重点区域、重点部位均要安装视频监控摄像机,规模较大的行业场所要建设单位视频监控室。

2014年其他行业视频监控覆盖率达到85%;

2015年其他行业视频监控覆盖率达到100%。

牵头单位:公安分局。

13.公共区域视频监控网。在全区交通路口、公交站点、商贸集中区、广场公园和治安复杂部位建设公共区域视频监控网。所有交通路口、公交站点要全部安装高清全景视频监控摄像机;商贸集中区、广场公园及治安复杂部位要在周边出入口、主要通道及重点场所、部位安装不同类型的视频监控摄像机。要在城市监察、市政工程建设和管理养护重点及难点部位安装视频监控摄像机。

2014年上半年完成89个公共区域监控点建设;2014年底前,重要路口、重点路段和治安复杂区域监控覆盖率达80%;城市监察、市政工程建设和管理养护重点及难点部位监控覆盖率达到100%。

2015年全区公共区域监控覆盖率达到100%。

牵头单位:公安分局、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处。公安分局负责交通路口、公交站点、商贸集中区、广场公园和治安复杂部位等公共区域的监控建设;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处负责城市监察、市政工程建设和管理养护重点及难点部位的监控建设。

14.边界视频监控网。在进出的主干道路上安装高清电子卡口,记录过往车辆信息;车站、码头等部位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加快推进海防视频监控站建设,实现对近海海域全面监控。

2014年上半年在主干道路上建成8个高清电子卡口;2014年底前,主干道路高清电子卡口建设率达到80%。

2015年进出的主干道路高清电子卡口建设率达100%;完成车站、码头及海防视频监控建设任务。

牵头单位:公安分局。

15.无线指挥视频监控网。采取单兵、车载、临设等方式,在所有公共勤务的车辆上,构建集视频指挥、治安巡控、信息采集、现场取证、实时监督等功能于一体的无线指挥视频监控网。政法系统所有制式警车及路政、卫生、水务、燃气、电力、热电等部门的抢险救援车辆,要全部安装无线移动视频监控设备,实现图像信息实时上传。

2014年公安、检察、法院、路政、卫生、水务、燃气、电力、热电等部门的警车、抢险救援车辆无线移动视频监控设备安装率达到100%。

牵头单位:公安分局、各相关单位。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区各级各部门和单位要在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结合各自的工作职责和任务,成立专门班子加强对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的组织领导,并根据本实施方案的要求,制定目标明确、措施具体、责任到位、步骤清晰的具体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

(二)落实职责分工。管委办公室负责协调推进资源整合利用和信息共享,为全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提供运算、存储、安全、接入等平台支撑。财政部门做好资金保障,满足公共区域、重点部位视频监控网建设资金需求。供电部门做好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前端设备供电保障。通信部门做好视频监控资源网络传输工作。根据现有监控实际,经过前期考察论证,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拟定了社会单位第一批633个监控探头(见附件)要尽快建设完成,各部门、单位在全面部署本单位、本行业、本区域视频监控建设的同时,配合公安分局于2014年上半年先期完成第一批监控建设任务。

(三)强化资金保障。坚持政府投入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多渠道解决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管理资金问题。对机关事业单位,教育、卫生、农林水、公共区域等行业部位,按财政开支渠道解决。对重点企业、金融机构、文体娱乐、商贸流通服务等行业部位,由相关企业单位自行筹资解决。对新建居民小区,由规划和建设部门统筹规划,在项目审批时一并纳入准入条件,由开发商筹资解决。对老旧生活小区,采取财政补助、协调物业服务企业等社会单位投入等方式筹资解决。鼓励企事业单位投资建设本单位周边区域视频监控系统。对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后续建设及应用所需的网络租赁费、管理维护费、值守人员工资报酬等,各单位要纳入资金保障范围,一并考虑、同步解决,充分发挥视频监控系统应用效能。

公共安全监管篇4

关键词:政府购买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竞争机制

中图分类号:C9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2-0073-03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涉及国计民生的基础性问题。食品安全监管因此也是政府天职和使命所在。但食品安全问题屡屡见诸报端,在备受民众诟病现象的背后,恰恰显示出政府监管的无力。因此,近年来关于政府购买食品安全监管服务的呼声渐趋高涨,但系统研究的尚不多见。尽管这只是“小众化”的政府外包领域,但却是政府治理能力和公信力的缩影,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政府购买食品安全监管服务需要考量的因素

食品安全监管领域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一项复杂的公共购买行为。在政府主导的监管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将政府“提供者”和“生产者”的角色相分离。吸纳其他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服务提供,在竞争环境下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改进公共服务质量的目的。

第一,成本效益因素。我国公共服务领域服务外包范围不断扩大,学术界对政府购买服务的研究也不断深入。科斯最早提出交易成本的概念,他在1937年《企业的性质》的文章中提出了“交易费用”理念,科斯认为但凡市场交易的发生并运作,必然会形成成本的积累过程,因而从逆向观点来看交易成本的发生也决定了交易行的存在[1]。政府向市场购买公共服务便是一个交易过程,交易产生费用。如何以最少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实现高效率供给和优质公共服务是首先需要考虑的因素。当公共部门的内部管理成本小于外部合同交易费用时,公共部门选择内部生产;相反,随着公共服务供给规模的不断扩大,直至政府“内部购买”交易成本超过“市场购买”,则选择通过合同外包方式来获取公共服务的供给[2]。目前,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大多采用向社会招标的方式,通过在招投标平台招标公告,根据评估参与竞标的服务提供商的报价等综合因素来选择最优服务提供商。

第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边界考量,并不是所有的公共服务都适合外包。公共经济学理论按照公共服务的排他性和竞争性程度,将公共服务划分为“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和“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3]。对于具有竞争性且可以采用市场化方式提供或者社会力量能够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以及非基本公共服务,政府可扮演政策制定者、监管者的角色;若是社会力量不能、不愿意提供的公共服务,政府应该保留并直接生产、提供公共服务。

第三,专业性考虑。在履行公共职能、提供公共服务时,行政机关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在很多具有专长性的领域更倾向于选择与社会组织合作。多元的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具备行业优势及资源优势,首先得益于其行业嗅觉、实践经验、专家资源等自身优势条件。其次是企业化管理的私主体基于组织效益及其生存法则的战略考虑,更倾向于在全面深入了解居民需求的基础上提供公共服务。

二、政府购买食品安全监管服务的内容

以民生为前提的非核心职能,且生产成本低于政府自己生产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选择向社会购买部分食品安全监管服务。有学者将政府购买服务的内容分为信息服务、监管辅助服务和技术服务三类[4]。此外,笔者认为第三方评价服务也应当成为政府购买的一项重要服务内容。

(一)政府购买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服务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检验检测技术和设备不断在突破。食品安全检测领域涌现出了大批先进的检验检测技术,为现代的食品检测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为食品链各环节的安全保驾护航。对于食品安全监管来说,政府购买技术服务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食品质量检测技术的服务。而在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和管理机制下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具有技术以及服务上的优势,可以有效降低政府食品安全检测成本。

(二)政府购买信息服务

在食品安全问题和监管方面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表现为信息公布不完全、不及时,信息传递不通畅等。在食品安全事件中利益各方掌握信息不对等,如生产者出于利益和竞争的考虑,将自己的信息有选择地对外公布,导致食品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食品安全事件近些年来一直受到公共舆论的高度关注,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微博为代表的web2.0网络媒体成为各类型突发事件舆论传播的主要平台,并呈现去中心化、传播速度快、涉及面广、影响时间长等特点[5]。在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如何正确引导网络舆情、整合权威信息成为政府下一步亟须解决的问题,同时也为食品安全监管研究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

(三)政府购买辅助监督服务

在食品安全监管服务外包过程中,将生产某种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职责交给市场,政府的身份就转向更高层次、更广泛意义上的“管理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管理者的身份转型。政府碍于资源有限的客观原因,需要向社会力量购买相关监管辅助服务,辅助食品安全监管职能的履行。

(四)政府购买第三方评价服务

对公共服务的改善和管理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政府购买一项公共服务外包项目,在承包商提交合同规定的服务内容时,对该项目进行验收,即对全过程的投入产出进行一个总体的评价总结。购买第三方评价服务,其优势在于作为独立的第三方,与项目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第三方评估分析社会公众和承接主体使用、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的数据信息,开展独立的、专业性的评估过程,并将评估结果反馈给购买主体,以此作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满意情况和下一次开展服务购买的依据。

三、政府购买食品安全监管服务存在的问题

从食品安全监管服务政府购买的条件角度着手,顺利完成外包可能面临若干问题与挑战。

(一)社会组织的独立性、专业性和资源整合程度问题

第一,我国社会组织是在政府以及各个行业的职能部门对部分服务需要的前提下发展起来的。在传统体制下各项行政管理制度对社会组织的管理使得社会组织的发展多多少少带有政治色彩,运行过程中拥有完全意义上的管理权和人事权,但缺乏独立性,加之长期对行政的依赖,导致社会组织难以适应市场化带来的竞争,自我发展能力有限。

第二,部分社会组织的发展滞后于市场化的发展。“官办”色彩浓重的社会组织面对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仍停留在原来的配置水平,技术落后且更新速度慢、人员服务意识薄弱、专业素质差。如第三方食品安全质量检测机构在对食品物理污染、生物化学污染、农药残留等危害因子进行检测的时候,要求配备高精度、高灵敏度的仪器。而原有的检测资源则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给政府职能的履行带来阻碍。

第三,社会组织资源过于分散。以第三方检测机构为例,目前有能力且有资格进行检测的机构包括政府自身设立的职能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院和市场化运作的私有企业等。互相之间信息沟通不充分、业务设置重叠、设备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二)政府监管失灵

在我国体制下,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主要依靠政府主导的监管。而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一方面导致监管过程的信息不通畅、不透明;另一方面各职能部门的目标和利益不总与公共利益相一致。当这两种情况存在,就有可能存在政府监管失灵,出现寻租现象。就本文食品安全监管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来说,一旦将公共服务投放到市场进行购买,必然要遵循市场运作的规律,而市场也可能失灵,这时通常的做法是政府介入市场。由于政府监管机构权力占主导优势,再利用信息掌握上的优势,其结果就会产生寻租,即权力导致的租金。寻租成本不仅会提高公共服务的成本,降低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而且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和社会的公共利益。

(三)政府购买服务的资金问题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一个市场行为、经济行为,结果必然会涉及成本费用问题。目前,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相应的政府购买资金缺乏制度化的规范。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金来源渠道狭窄;二是政府购买资金尚未被统一纳入到预算科目,购买随意性大。这一现状直接导致的结果是不利于购买公共服务的顺利进行,以及后期的审计与监督[6]。

四、强化政府购买食品安全监管服务的路径

(一)加强公共服务外包的控制能力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使得政府角色从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向“监督者”转变,而将部分食品安全监管服务外包给第三方,并不意味着政府完全退出这部分公共服务的供给。换言之,外包合同的签订意味着政府职责才刚刚开始,政府应当做一个“精明的买家”、有能力的管理者,提高对整个公共服务外包项目的监管控制能力,确保购买的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在笔者看来,对公共服务合同外包过程进行监管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政府权力的制约;二是对承包商的监督管理。

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即不受控制的权力必然会导致权力被滥用、寻租的可能[7]。公共服务外包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加大交易成本。制约权力要从根源入手,而权力配置不科学和运行不规范是服务外包乱象的根源所在[8]。因此应该彻底推行政社分开,实现整个服务项目外包运作流程规范性操作和透明公开,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二)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全过程的信息管理、控制

构建由政府主导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交流平台。信息是信息社会解决问题的关键,对信息流的掌控也至关重要。因此,这个平台的构建需要由政府主导,向专业性的数据管理组织购买相关服务。食品安全监管需要全程控制,即要对整个过程的信息进行管控,包括食品检测信息公布、食品召回进度查询等,让消费者可以随时了解问题产品的信息,让消费者广泛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减少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不稳定因素,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隔阂,增加彼此间的信任。另一方面,打造这一由政府主导的信息平台,是为了对食品安全问题网络舆情进行管理。这一平台将成为统一的、权威的信息平台,破除网络上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不实传言,遏制负面舆论的肆意生长,避免公共事件的发酵。

(三)拓宽政府购买资金来源并纳入财政预算体系

稳定且充足的物质基础是保证政府购买服务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食品安全监管服务外包是将公共服务提供行为转变为经济行为,其间必然产生交易费用。目前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专项资金、预算外资金、预算资金和其他资金来源[9]。其中专项资金、预算外资金使用比例相当高,其他资金来源比如公益金。我国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财政资金尚未被全部纳入公共财政预算体系,导致资金来源不固定。

因此,除了将政府购买服务的财政资金全部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外,还要努力拓宽资金渠道,实现多途径融资[10]。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公共服务领域。政府方面应加大对社会公共服务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比如通过税收减免、政府贴息、信用担保等方式为社会组织提供保障,以及尝试建立各种社会公益性基金。

(四)创造食品安全监管服务外包的良性竞争环境

政府购买食品安全监管服务是实现政府对食品安全有效治理的途径之一。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转变,优越性在于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有效引入竞争机制,改变以往政府垄断公共服务供给的局面。其中竞争而且是公平的竞争是必要的,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下承包商为了赢得公众的青睐而不断改善自身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提高效率的最重要的因素是竞争。当没有竞争时,私人组织会像最没有效率的政府一样浪费[11]。第三方服务机构迫于被其他机构取代、被社会淘汰的风险压力,为了争取跟政府合作的机会、得到公众的支持和认可而不断提高服务专业性,不断增强自己的服务意识和市场敏感度。因此,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必要的,来自同行专业性视角的相互竞争和监督有利于我国第三方服务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奥利佛・e.威廉姆森,西德・G.温特.企业的性质:起源、演变与发展[m].姚海鑫,刑源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蓝剑平,詹国彬.公共服务合同外包中的交易成本及其治理[J].东南学术,2016(1):128-136.

[3]魏娜,刘昌乾.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边界及实现机制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5(1):73-76.

[4]刘刚.食品安全监管中的政府购买服务研究[J].世界农业,2015(7):10-12.

[5]张亮,李霞.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分析[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4(18):197-201.

[6]徐家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现实困境与路径创新:上海的实践[J].中国行政管理,2013(8):26-30.

[7]郑春华.我国社会组织承接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8]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贾凌民,胡仙芝,刘祺.加强规范我国社会中介机构和服务监管之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5(2):16-20.

[9]周莹莹.我国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15.

公共安全监管篇5

20**年,全市卫生监督工作要以党的十七届四中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深化“大建设、大融合、大比武”,进一步推进卫生监督体制改革,提升卫生监督执法能力,加大卫生监督力度,依法行政,阳光执法,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一、理顺监督职能,强化队伍建设

1、根据国家、省机构改革精神,积极配合理顺食品、化妆品等监管职能,整合监管力量,提高监管效能。深化卫生监督机构规范化建设,加强各级监督机构基础设施、技术装备、人才队伍和制度建设,争取年底前100%的区、县(市)派出机构达到规范运行。进一步做好助理卫生监督员、农村乡村医生、社区责任医生和公共卫生联络员等基层公共卫生服务队伍业务培训,加强农村卫生监督深度和力度。

2、加强卫生监督队伍建设。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争取政府和人事、编办等部门支持,加快推进卫生监督机构人员参照公务员管理,充实卫生监督力量,加强专业技能、行政管理能力和法律素养培训,继续开展卫生监督技能大比武,规范本级和层级稽查工作,完善稽查档案,加大通报力度,增强稽查工作实效。市卫生局将继续开展“飞行”督查和卫生监督员业务培训和抽查考试,并及时予以通报。

3、进一步完善权力阳光运行机制,规范卫生行政许可、处罚和日常监督工作。全面推行卫生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制度,总结、评估实施卫生行政处罚自由裁量的效果,提升卫生行政处罚、许可案卷质量。完善卫生行政许可公示制度,统一全市卫生行政许可公示材料格式。规范公共场所卫生许可条件。

二、关注民生,全面加强卫生监督管理

1、全力推进餐饮消费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以小餐饮店、美食夜市、农家乐旅游点、学校和建筑工地食堂等为重点对象,以餐饮消费环节中熟食卤味、盒饭、冷菜等高风险食品为重点品种,集中力量加强规范管理。进一步开展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和信息公示工作,推广“五常法”、HaCCp等长效管理,继续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违法行为。按上级要求做好餐饮消费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和健康相关产品的监测。

2、加强医疗服务市场监管。有力打击各类无证非法行医,加强与公安、工商、计生、城管等部门联系,实行联席会议制度,按要求在全市设立公安机关驻卫生监督机构联络室。医疗机构建档率按要求达到100%,试行信息公示制,继续推进中小医疗机构依法执业分级监管模式,确保100%中小医疗机构实施分级监管。进一步加大对口腔医疗机构和血液安全的监管力度。

3、加强职业卫生监管。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配合、用人单位负责、行业规范管理、职工群众监督的职业病防治工作体制,制订并组织实施《职业病防治规划(20**-20**年)》,以职业卫生监督分类管理为载体,以分行业整治规范为主线,深入开展粉尘与高毒物品危害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推进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申报工作,进一步推广职业卫生管理台帐,加强放射诊疗许可证与放射工作人员证的发放。

4、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在游泳场所、旅店、宾馆等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基础上,开展美容业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规范游泳场(馆)、美容美发用具用品、洗浴场所公共用品消毒管理工作。重视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管,继续推行饮用水供水单位量化分级监管工作,做好城市饮用水卫生监测网络试点工作,确保供水水质卫生安全。开展本市重点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监督检查工作。

5、加强学校卫生和传染病监督检查。继续做好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消毒产品的监督管理工作,严格医疗废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和医疗卫生机构疫情报告、感染控制等监督检查,继续推行学校卫生综合评价试点工作,按要求重点加大对农村学校、寄宿制学校的传染病防控、饮用水等监督检查。

6、加强大型活动期间公共卫生监督工作。建立大型活动接待单位准入管理和预案管理机制,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全面实行风险预评估制度,抓好重点项目卫生安全的监管,确保不发生因工作失责、失误引发的集体食物中毒事件,有效维护公共卫生秩序。

三、围绕目标,做好重点工作任务

1、围绕健康城市、平安**等目标工作,进一步加强重大食物中毒、职业中毒防制工作。加强卫生监督应急机制建设,开展卫生监督应急演练,提升应急处理能力。及时开展卫生监督投诉处置、应急事件等动态监测。

2、结合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活动,推动“八小”行业的规范、整治和取缔管理。完成“八小”行业示范街(社区)和小餐饮示范店巩固、规范、提升工作。按照卫生强区、县(市)考核标准,积极推进创建活动。积极配合市美食夜市建设,努力打造成小餐饮食品安全示范街(店)。

3、认真贯彻实施《**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加大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执法培训,发挥单位控烟监督员作用。加强控烟工作执法体系建设,按照条例的规定对部分公共场所实施委托执法。突出重点,分类监管,有计划地开展禁烟场所和重点控烟场所的执法检查。

四、信息引领,推动卫生监督工作创新

公共安全监管篇6

一种统治是否合法,首先必须将该统治置于理性的价值领域进行判断,只要符合这种理性的标准,就是合法的;反之,即使得到了人民大众的赞同、支持和忠诚,也是不合法的。这种理性的标准,在古代是某种永恒的美德、正义等终极真理,近代则是卢梭提出的“公意”。经验性分析的合法性理论的代表人物马克斯•韦伯认为:一种统治的“合法性”,也只能被看作是在相当程度上为此保持和得到实际对待的机会。他认为:合法性就是促使人们服从某种命令的动机,它不过是既定政治系统的稳定性,亦即人们对享有权威者地位的确认和对其命令的服从而已。哈贝马斯在两者的基础上提出了重建性的合法性理论。他既批评规范主义的抽象性,同样也不认同经验主义忽视价值标准的功利性。他认为:“合法性意味着,对于某种要求作为正确的和公正的存在物而被认可的政治秩序来说,有着一些好的根据。一个合法的秩序应该得到承认。合法性意味着某种政治秩序被认可的价值———这个定义强调了合法性乃是某种可争论的有效性要求,统治秩序的稳定性也依赖于自身(至少)在事实上被承认。”这三种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析了合法性的内涵。在我国理论界学者普遍认为一个比较合适的合法性概念应该是规范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结合,既要强调公众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态度,也要看中涉及这种心理的价值因素。即合法性应有三层含义:一是公共秩序的建立和维持依赖于公民对它的认同和支持;二是公共权力的取得方式和使用范围必须正当;三是公共权力要符合一定价值取向,服务于公共利益。维护食品安全是现代政府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更是政府履行其公共管理职能的应尽之责。正是由于食品安全关乎国计民生,与大家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管才显得更为重要。同时鉴于我国近年来频频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问题使得政府公信力下降,如果不予以正视将会危及整个社会秩序的和谐与稳定。政府监管食品安全的根本原因不仅仅是食品安全问题本身的严峻性,更是维护政权合法性和政府合法性的必要手段。综上,可以看出我国政府监管食品安全的这一公共权力具有合法性。原因在于:第一,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需要履行公共管理的职能,承担起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责。第二,政府监管食品安全的公共权力源于我国法律的明确授权。第三,食品安全是民众所关心的民生问题中重要的一块,也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一个重要领域,因此,作为公共利益代表的政府行使食品安全监管的公共权力,也可以说这是维护了社会整体利益,其最终目的在于服务公民。

二、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不足引发的政府合法性危机

合法性危机的概念是由哈贝马斯提出,他认为晚期资本主义陷入了因政治制度失去信任而带来的合法性危机。我国有学者认为:由于合法性意味着民众对政治系统统治的支持与认同,所以,所谓合法性危机就是一种直接的认同危机。其实任何一个政府都无法回避政治合法性问题的存在,也都无法逃避政治合法性危机的困扰。由于合法性资源是一个由历史到现实的动态演进过程,具有流动性,过于倚重执政权的历史合法性会使得我国政府的合法性在新的社会中遭到挑战。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食品安全问题突出,种种因素使得我国政府监管食品安全的合法性产生了危机。实践中,我们将抽象性的合法性理论融入现实的公共权力里就要求公共权力必须具备合法律性,即形式合法;同时公共权力也应具备超出法律层面的合法性,即实质合法。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从建国初期就已经开始进行了,其中关于规范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并不在少数,但是立法成效却并不尽如人意。我国在1965年颁布了《食品卫生管理试行条例》、1979年颁布了《食品卫生管理条例》、1982年颁布了《食品卫生法(试行)》、1995年颁布了《食品卫生法》、200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但仍然出现了众多的恶性食品安全事件,政府的权威和公信力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备受质疑。尤其是近几年来的食品安全监督缺失,引发社会的不满,甚至已经引发了某种程度上的政权合法性危机。我国的食品安全领域的合法性危机主要表现为形式合法性危机和实质合法性危机。

(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不足引发的政府形式合法性危机

我国政府监管食品安全的公共权力的形式合法性危机主要体现在立法层面和执法层面。

1.立法不完善。

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主要由食品生产和流通、安全质量标准、安全质量检测标准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构成。已颁布的涉及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虽然数量很多,但是因为分段立法造成条款相对分散,单个法律法规调整范围比较狭窄。一些法律法规的规定上多是原则性和宽泛性立法,缺乏对问题进行清晰的定义和限制,在可操作性上存在空隙和交叉。同时在部门分散监管上,造成了“多头分散,齐抓共管”而“无人负责”的局面。加之管理机构之间权属不明、食品安全监管信息披露机制的缺失和政府与行业协会沟通的断层等多方面都导致了政府监管食品安全的合法性出现了危机。

2.执法层面存在问题。

我国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制度虽然很多,但是在落实上却出现了问题。首先表现为:由于地方利益的保护以及基层执法人员对自身职责的履行产生偏差,使得基层政府在兼管食品安全问题时采取不作为。其次,我国食品安全执法部门经常以“严打”“专项整治”等非常规性方式展开工作,在打击假冒伪劣食品、促进食品安全的执行过程中缺乏规范化和连续性。

(二)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不足引发的政府实质合法性危机

1.政府在监管食品安全时忽视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在立法时对违反相关法律的生产者、经营者采取了纵容态度。使得相关人员的违法成本远远低于其因违法所获得的利益,才会使得此种违法行为屡禁不止。在立法的价值取向上,政府更看重经济的发展因此更倾向于保护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利益,大大弱化了对消费者利益的保护。

2.政府监管食品安全的公共权力行使存在异化。

在我国普遍存在委任立法现象,其实质是一种立法权从立法机关向行政机关转移的过程。过去几十多年来我国实行的是一种渐进式的市场经济改革,但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在这一过程中依然掌握了大量权力,这导致立法寻租现象的涌现。职能部门被俘虏或者干脆主动通过立法来强化自己的利益。同时,政府监管食品安全的公权力缺乏监督,这样就很容易出现食品安全的事件。

三、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与政府合法性建设

政府和民众的关系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可以说是一种交易关系:一部分人组成政府,以税收的形式收取了民众的钱,就应给民众提供其所需要的物品与服务。民众可以通过政府提供的物品和服务的质量来衡量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因此,为社会提供其所需求的公共物品与服务是政府权威的来源,也是政府建设、维护自身合法性的重要手段。针对我国现阶段的食品安全问题,政府在加强监管食品安全的合法性建设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与政府形式合法性建设

在立法层面中加强政府监管食品安全的合法性建设,就必须做到两方面:一是对整个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体系进行系统的梳理。由于食品种类繁多,食品安全涉及的知识、技术的专业性较强,而立法时各个领域多部法律难免有交叉重叠的地方,因此系统梳理厘清各个部门的权限以及发现监管漏洞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完善立法程序,确保立法的开放性和透明性。也只有社会各方的积极参与才能提高立法的民主性,才能平衡各方利益,真正改善食品安全问题。在具体执法过程中,一是通过立法明确并严格落实各监管部门的职能权限,减少各部门互相推诿的现象。二是加强各部门的协作与沟通,通过联合执法、监管协作打击食品安全安全违法行为,提高监管效率。三是吸收新闻媒体和消费者等其他社会力量来监督食品安全执法。

(二)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与政府实质合法性建设

公共安全监管篇7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督;公众参与;信息公开;奖惩机制;信用评价

本文选取重庆市为范围样本对公众进行问卷调查,本次问卷采用随机发放与网络调查的形式,共计发放500份,回收问卷486份,回收率为97.2%。经过初步人工筛选后,将问卷中填答不完整或未依答题方式作答的问卷视为无效问卷,经删除12份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样本474份,有效率为97.53%。本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资料、受访者对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的关注度、参与意愿、参与程度、满意度与参与障碍六个版块内容。

一、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督基本概述

(一)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的内涵

公众参与指在公共权力对涉及公共利益的社会事项进行立法、制定公共决策、决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社会群众、社会组织获取信息、参与决策、监督评价等一系列反馈互动行为的总和。

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督是公众参与在食品安全领域的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首次对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的基本内涵作出规定:食品行业协会应当引导食品生产经营者依法生产经营,宣传、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新闻媒体应当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安全知识的公益宣传,并对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有权举报食品生产经营中的违法行为,有权向有关部门了解食品安全信息,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的理论基础

1.参与式民主理论

民主即人民的统治。传统的民主模式即代议制民主在实践中不断爆发困境并受到质疑,①参与式民主应运而生。参与式民主理论通过强调公众参与同自身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可触的公共生活的决策,来提高决策的质量与公众的可接受性。②因此,参与式民主对于防御代议制机构的侵害、监督代议制机构的非正常运转有着重要作用。我国宏观民主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中观民主的政治体制结合,没有充分实现公众民主地参与政治决策,因此确立公众参与以从微观上补救人们的民利是很有必要的。

2.动态社会契约理论

卢梭构建的传统社会契约论以国家、个人两元结构为基础,个人让渡权利由国家代表行使。动态契约论构建了由国家、社会中间层、个人组成的三元结构;"公共利益的单一代表制(政府)转化为公共利益的多个代表制(政府、社团、个人),形成公共利益代表者的有效竞争机制。"③在三元结构下,个人不再仅是传统的行政管理的受众,而是与社会中间层共同构成行政管理的承担者和竞争者。个人将让渡的权利部分收回或让渡给另一主体,把高度集权的政府模式转变为分权的、制约的、协同共治的多元模式,削弱了政府的和腐败。

(三)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的意义

1.弥补传统政府监管模式的缺陷

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规制的理念仍停留在政府监管模式之上,表现为集权式由上而下的管理,这种监管模式存在以下缺陷:第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监管作用面临失灵的可能,主要体现为信息失灵:政府对属于经验性消费品的食品很难在第一时间发现其危害;传统的政府监管大多从市场准入和监督检查的角度对食品安全进行规制,企业往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因此很多缺陷食品仍然欺行霸市。第二,作为融合了利益追求与安全追求的矛盾体的食品安全属于公共物品,在市场调解和政府监管下都难以有效抑制经济人把其负外部性发挥到极致。④因此,在代表公意的政府失灵的情况下,公众作为食品安全问题的直接利害关系人,参与食品安全监督有利于丰富食品安全规制的主体构成、矫正大政府模式下的垄断、改善政府信息失灵的状况、降低政府监管成本,促进政府监管科学发展。

2.促进政府、市场、公众形成相互约束的格局

在传统的政府监管模式下,政府、经济人主体、公众三者的关系形成金字塔结构,⑤政府不是和公众一起对经济人主体进行规制,而是与经济人主体利益交融。首先,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政府监管容易产生垄断;"在约束机制失衡的情况下,有些行政部门还会在自身利益的驱使下,根据自身的需要扭曲信息"。⑥其次,经济人主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惜采取危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手段。公众作为食品安全的直接利益相关人,可以通过参与食品安全监督防御外在侵害、维护自身权益,民主地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对生产者和政府进行透彻、坚决的监督,促进政府、经济人主体、公众三方公平博弈的格局的最终形成。

二、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的现状

(一)公众关注度较低

本调查第一部分从受访者对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的信息或事例、食品安全监督主体及方式的了解程度三个方面对公众关注度进行调查。根据统计结果,仅有3.16%的受访者表示对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的信息或事例"比较了解",25.95%表示"有一点了解";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受访者对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的相关信息与事例了解与关注较低。

图-1

图-1的统计数据表明:首先,大部分受访者对食品安全监督的理念仍停留在政府监管模式之上,认为食品安全监督依赖于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通过食品安全检验、查处违法食品等监督方式积极行使监管职权;其次,认为由食品行业协会或消费者协会(以下简称消协)进行食品安全监督的受访者人数位于第二梯次,由此可见,由半官方性质的社会团体对问题食品进行检验、公布实现食品安全监督也在公众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相较之下,受访者对政府主导监管以外的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督方式的关注程度普遍较低。

(二)公众参与意愿较高

本调查第二部分从受访者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的意愿、参与途径选择等方面对公众参与意愿进行调查。统计数据显示:53.80%的受访者愿意并希望通过参加听证会、投诉举报、向媒体反映与提讼等方式参与食品安全监督;39.24%的受访公众参与意愿较为平淡;6.96%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不愿意参与食品安全监督。

从调查结果来看,当发现食品安全问题:首先,大多数受访者倾向于通过个人力量对消费者合法权利进行救济,其中,56.33%的受访者选择请求消协调解,49.37%的受访者自行与生产经营者协商解决;其次,鉴于政府监管的公权力支撑,26.58%的受访公众选择寻求公力救济向政府相关部门投诉;再次,随着新闻传媒的舆论监督作用日益凸显,24.05%的受访者选择向媒体反映食品安全问题;同时,24.05%的受访者迫于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所面临的重重障碍,选择自认倒霉而不采取任何行动;此外,仅有6.96%的受访者选择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讼,充分体现我国公众传统的"息讼"思想。

(三)公众参与程度较低

本调查第三部分以受访者对食品安全监督的参与经历为视角,对公众参与程度进行调查。根据统计,79.11%的受访公众均从未参与过食品安全监督,18.35%的受访者表示偶尔参与,仅有2.53%的受访公众经常参与食品安全监督。其中,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水平和研究生及以上水平的受访者均表示从未参与过食品安全监督;在教育程度为高中或中专水平和本科或大专水平的受访公众中,均有2.56%的受访者经常参与食品安全监督,15%以上偶尔参与。

《食品安全法》第82条确立了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公布制度,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准确、及时、客观地公布食品安全相关信息。统计数据显示,高达80.38%的受访者偶尔关注政府有关部门公布的食品安全相关信息;表示"一直持续关注"或"从未关注过"的受访者比例基本相当,分别为8.86%和10.76%。在实践中,公众获取食品安全信息面临信息分散、信息公开内容笼统滞后等障碍,我国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公布制度的落实成效尚待观察。

(四)公众满意度较低

本调查第四部分对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的意愿、参与监督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统计结果表明,54.43%的受访者对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现状不太满意,分别有34.18%、10.76%的受访公众表示满意程度"一般"或"不太清楚",仅有0.63%的受访者表示"比较满意"。其中,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个体工商户对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现状表示"不太满意"和"一般"的人数比例相对持平;学生、失业或退休人员和从事其他职业的受访者表示"不太满意"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现状的比例远超选择其它满意程度的比例。

(五)公众参与障碍

图-2

1.参与监督的效果甚微

图-2的统计数据显示,高达77.85%的受访者认为参与监督效果甚微是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的首要障碍。由此可见,受访者对我国的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督体制缺乏信心,认为公众参与监督不会对政府决策产生关键性影响。一方面,长期以来,政府监管模式根植于公众意识中,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依赖性阻碍了公众参与意识的有效形成;另一方面,现行法律规定对政府监管权力的过分强调导致决策机关对职能行使的认知偏差,公众意见得不到足够重视,政府公信力的丧失致使社会公众认为参与食品安全监督徒劳无功。

2.参与途径不明或方式单一

63.92%的受访者表示参与途径不明是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的主要障碍。在实践中,抽象的法律规定与相关社会组织普及、宣传工作不尽如人意的效果致使公众欠缺对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的必要了解。其中,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水平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参与监督的途径"的比例最高;农民与失业退休人员对参与途径的了解程度较低。在公众难以获悉参与食品安全监督途径的困境下,29.75%的受访者表示参与食品途径过于单一是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的障碍之一。

3.参与过程繁琐或成本过高

经调查,48.10%的受访者认为参与过程繁琐是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督面临的问题之一,25.95%的受访者认为参与成本过高构成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的障碍;其中,农民与事业退休人员认为参与成本过高的比例最高。繁琐的参与过程与高昂的参与成本极大地打击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的积极性,普通公众受文化程度与经济状况的限制对参与监督形成望而生畏的心理,影响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的广泛程度与监督效果。

三、我国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的完善对策

综上所述,公众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的氛围尚未形成。2012年5月,志愿者创建的"掷出窗外"⑦有毒食品警告网站蹿红网络,其宣传口号"面对食品安全危机,你应有的态度"引起学界对完善公众参与监督的思考。如何扫除公众参与障碍、切实推动公众参食品安全监督成为摆在决策者面前的难题。

(一)培养参与理念

公众作为国家的真正主人,享有并应当行使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的权利,而不是仅依赖政府这一民主的契约者,食品安全监督中"政府中心论"⑧必须予以摒弃。

首先,政府及其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媒体、消协、食品安全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应积极引导、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多角度、广范围地进行理念性灌输。引导性内容包括食品安全标准及其作用,食品安全的立法规定和政府监管职责,公众参与的合理性、合法性,公众参与路径和参与价值效果,消费者的维权途径等。其次,公众作为食品安全的直接利益攸关者,参与食品安全监督是其行使民利的具体方式,是其面临食品安全危机所内发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保护需求。最后,《食品安全法》对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的抽象规定不利于公众参与理念的培养和参与效果的实现。《食品安全法》应确定公众参与监督的对象、途径等内容,赋予公众切实的参与资格,为公众参与提供事后救济的保障性措施。此外,国家应鼓励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立法,激发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提升参与程度

1.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机制

封建体制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思想不适应民主透明的现代文明,信息不对称无疑是公众参与监督之制肘,信息公开机制是保证公众正常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的前提条件。首先,完善的信息公开机制应当包括以下信息:第一,培养公众参与监督理念所需的基础性教育知识;第二,食品经营者和食品生产、加工、运输等全程各环节行业信息;第三,政府食品监管部门的监管工作信息,包括监管职能、范围、工作进展等;第四,与食品安全有关的非政府组织信息,包括其组成、性质、目的和权限等;第五,媒体的相关报导,民间或者官方检测机构的检测报告和认证机构的认证信息。其次,基本信息公开应多管道并进,包括互联网、媒体、政府信息公开栏、宣传手册和宣讲等媒介:第一,以科技提高监督效率,建立官方网站相关食品安全监督信息,并提供各种关键词供以搜索,以形成一个完善的引导性数据库供公众无偿获取;第二,媒体应以公益广告形式宣传,对公众与经营者形成有效的潜在影响。

2.整合统一的参与信息征集、反馈平台

2011年8月,上海质检12365质量热线系统对外开通,截至2012年2月底,12365系统收到关于检验检疫业务的咨询、投诉、举报信息约175条;⑨是上海质检对公众参与作出的积极探索。然而,全国大部分地区由于参与途径不明或方式单一,导致公众"有苦难言"、无法有效地表达诉愿。

第一,我国应建立起具备中国特色的统一平台用于征集、反馈公众参与的信息:首先,平台的建立以互联网和电话系统为主,兼与书信和口头方式,优化不同人群的多元化参与途径,以发挥"网民力量无穷,电话举报便捷"之优势;其次,平台实行举报实名制与隐私制,举报信息透明制的公开模式,集举报、投诉、咨询和建议等功能于一身,充分发挥平台的统一性效能。

第二,我国正在组建的覆盖全国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可以被整合到统一平台中。首先,平台由政府有关部门和消协、食品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联合管理运行,并通过制定规章等形式形成完善的受理制度,限时处理公众信息并及时反馈信息提供者。其次,一般的举报除了由负有监管职责的部门受理,还可由消协等被授权的非政府组织处理;特殊举报食品监管渎职者的,由国家监察部门和纪委受理。再次,在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情况下,应当对处理信息予以公开并接受社会评价,以达到公众广泛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的目的。

3.实行保护和激励机制

保护和激励机制作为一种利益驱动模式,旨在提高公众参与积极性,维护公众参与的可持续发展。现实生活中举报者惨遭报复的事例比比皆是,我国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对举报者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如对举报者个人信息进行保密管理,严厉打击报复者等。《关于建立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的指导意见》已经开始实行一定的激励机制,但要达到良性运行还需对有突出贡献的信息提供者予以适当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同时体现对公众参与所耗时耗力的补偿。

(三)增强参与效果

1.成立惩罚基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对食品安全犯罪加大惩罚力度,刑罚的惩罚金和行政机关的处罚金数额较大,应提取部分罚金用于成立食品安全惩罚基金;基金主要用于奖励信息提供者,支持食品安全监督志愿活动,开展食品安全监督的宣传、教育活动等,同时促进惩罚与激励机制实现收支平衡,扩大公众参与监督之良性循环。

2.建立经营者信用评价体系

在食品监督信息反馈平台中建立公开的经营者信用评价体系,将食品经营者的违法次数、事后救济、诚信经营等内容纳入信用体系的综合评价范围,有利于督促食品经营者洁身自好、加强食品行业自律。经营者信用评价体系无疑是经营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对规范经营市场潜力无穷。

3.推行限制性的公益诉讼

通常意义上的公益诉讼是任何个人或组织都有权对违法公共利益的违法行为提讼。笔者建议实行限制性的公益诉讼,旨在平衡保护公共利益与防止滥诉;具体操作在于将公益诉讼的适格原告限定在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消协和食品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公益诉讼的对象则限制在影响恶劣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

注释:

①代议制民主所面临的争议主要是:选民与本选区当选议员之间是否形成政治上的"委托-关系";当本选区议员的行为违背了选民的委托,,选民能否及如何罢免议员。

②张光辉.参与式民主与我国民主结构制度的耦合--一种内在价值与逻辑的学理解析[J].东南学术,2010,(4):43.

③李长健,张锋.社会性监管模式: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研究[n].广西大学学报,2006-10,(5):45.

④公共物品的概念最早由霍布斯提出,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的特点。食品安全是不特定人在不特定时刻都可以享受的,具有共享性,故其属于公共物品。这种公共物品是市场主体提供的,由政府--在某种情况下以经济人的身份出现--监管。由于两者都是追逐利益的经济人,因此公共物品的负外部性会被发挥到极致。

⑤在金字塔结构中,政府在顶端主导,经济人主体在中央追逐利益,公众在低端是被动的受众。

⑥孙百昌.行业协会在食品安全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从200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研究思路说起[J].工商行政管理,2010(18):42.

⑦"掷出窗外"(官方网站省略/)创建目的在于消灭一切有毒食品、抛弃一切疲软监督,体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⑧"政府中心论"即受传统臣民思想的束缚,民众将政府作为解决公共问题的唯一中心依靠。

⑨彭勰.共架服务民生的桥梁--上海检验检疫局12365系统建设回顾[n/oL].中国国门时报,2012-03-23.[2012-05-23].aqsiq.省略/zjxw/dfzjxw/dfftpxw/201203/t20120323_212392.htm

参考文献:

[1]文正邦,陆伟明.非政府组织视角下的社会中介组织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205.

[2]隋洪明.食品安全非监管保障措施的引入与规制[J].法学论坛,2012(02).

[3]阮兴文.论食品安全监管公众参与机制[J].理论月刊,2009,(04).

公共安全监管篇8

【关键词】公共娱乐场所问题管理对策

1公共娱乐场所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县每年都按照上级消防部门的安排部署和自行组织不间断地对这类场所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责令整改,但因这类场所的特殊性,导致问题反反复复,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制落实不到位

公共娱乐场所具有经营转包快,消防安全责任人及管理人等也随之不断更换的特点,使日常消防工作缺乏延续性和应有的责任心,短期思想导致消防安全处于应付状态,缺乏长远打算和整体安排,普遍存在缺乏对员工的消防安全教育培训机制,在消防安全资金和精力投入少或根本不愿投入,导致场所内部消防设施、器材维护保养不能真正到位。

1.2失控漏管现象较普遍时有发生

我县现有的公共娱乐场所多数属于小型化,形式多样,名称花样繁多,具有发展快、消失快,随市场变化性很强的特点,这些场所有时很难及时进入消防监督执法人员的视线,时常出现一些未经消防安全检查合格擅自投入使用的小场所,这类小场所极易出现发生火灾后才知道存在的情况。

1.3场所自身日常消防安全管理不到位

有些娱乐场所在消防监督检查时,安全出口、疏散通道符合要求,o督检查人员一走,就立马堆积上杂物或上锁。有的场所明不住人暗住人,有的依然在隐蔽处违规装饰和安装、使用电器,人为留下火灾隐患。特别是受市场经营的影响,公共娱乐场所在“关、停、转”期间,消防安全管理存在松懈状态,该坚持的制度不坚持,值班人员责任心缺失,做事敷衍了事,不认真对待,甚至出现了不顾消防安全躲避监督开展经营的情况,导致这类场所存在的火灾隐患较多。

1.4场所灭火应急疏散预案落实不到位

不少场所自救措施落实不到位,有的根本就没制定灭火应急预案,有的虽有但没有进行演练,仍是停留在纸面上。一旦发生火灾,如何组织初期火灾扑救和进行人员疏散,其人员分工和职责不明,程序不清,措施不晓,势必造成混乱,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进一步扩大。

2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如何切实加强对公共娱乐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努力避免和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尤其是恶性火灾事故的发生,笔者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2.1健全管理制度,狠抓落实,从制度源头上扼制火灾隐患的形成

公共娱乐场所业主要根据场所自身情况,建立健全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制度;消防设施、器材维护保养制度;防火检查、巡查制度;安全疏散管理制度;用火、用电、用气安全管理制度等制度,并严格抓好贯彻落实。要用内部制度规范从业人员的行为,从制度源头上遏制火灾隐患的形成,从而确保场所安全。

2.2公共娱乐场所从业人员要学法、懂法并自觉遵守法律

作为公共娱乐场所的从业人员,首先要系统地学习掌握场所经营所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内外培训教育,要达到提高认识,摆正经营与消防安全工作间的辩证关系,增强抓好消防安全工作的自觉性,积极主动地做好消防工作的目的。只有通过内部消防安全责任制和法律法规的落实,才能做到基础扎实,管理到位,使公共娱乐场所的消防安全有可靠的保障。

2.3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要严格执法,强化监管

要坚持把公共娱乐场所列为监管重点,始终纳入视线,紧抓不放,确保排查隐患工作到位。要加强对派出所消防警组消防业务指导和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其在监管小型公共娱乐场所中的优势作用。尤其要督促公共娱乐场所抓好本单位消防安全责任制的落实。对公共娱乐场所的选址、装修和开业使用等,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要严把审验关,绝不允许不符合消防安全条件的场所开展经营行为。同时,要切实加强对其经营活动期间的不定期的消防安全检查,对发现的火灾隐患要及时督促业主整改,要督促业主建立微型消防站,配齐相应的灭火救援器材和人员,定期开展消防演练和培训工作,使场所从业人员真真做到“一懂三会”。对于严重不符合消防安全条件的场所,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和公安派出所消防警组要依法查处,并对负有主要责任、具体责任的人员从重处罚,把火灾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要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城市消防远程火灾监控系统,实现火灾早期报警和场所消防设施运行状态集中监控管理,从而实现对此类场所的动态监管。

2.4要积极做好灭火应急疏散准备工作

公共娱乐场所一旦发生火灾,其火灾扑救的首要任务就是疏散人员,抢救人员生命。因此,无论是公共娱乐场所,还是公安消防队伍或其它形式的消防队伍,都要高度重视其火灾扑救和火场救援工作。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和场所微型消防站人员既要做到对公共娱乐场所情况熟,又要有切实可行的应急处置预案并强化协同作战演练,无论何时间、何地和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生火灾,都能确保成功予以处置,确保百战百胜才能最大限度挽救人员生命财产损失。此外,公共娱乐场所还要建立与周边场所微型消防站及各种形式的应急队伍的区域联防机制,并加强经常性演练。

公共安全监管篇9

关键词:食物安全;管理;体系;机制

中图分类号:tS201.6文献标识码:a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1.06.022

ReviewsofFoodSafetymanagementinChina

XinLi-yuan,wanGLi-juan,wanGXiao-rong,JiaBao-hong

(informationinstitute,tianjin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tianjin300192,China)

abstract:inthepaper,foodsafetymanagementhasbeenresearchedfromthefollowingrespects,thesystemoffoodsafetymanagementofdevelopedcountries,thefunctionofadministrativedepartmentoffoodsafetymanagement,someonerelatedandpublicmanagement.

Keywords:foodsafety;management;system;mechanism

食物安全关系国计民生[1]。世界各国政府都将食物安全看成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断加大监管力度。如何有效解决食物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国内外学者从信息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不同角度,做了大量的研究。为了系统地认识国内食物安全管理的研究现状,笔者对食物安全管理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1对发达国家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食物安全管理体系及管理机制进行分析与介绍,提出发达国家在食物安全监管过程中值得借鉴的做法和经验。丁声俊[2]在《对食物安全信任不可掉以轻心-由欧洲疯牛病引发食物安全对话》一文中对欧洲的食物安全存在的问题进而引发的欧盟食物安全管理模式的改变进行了探讨,提出构建食物安全管理模式,通过多种措施提高食物生产的优质性和安全性,消除人们对食物日益加重的信任危机问题。陈锡文[3]对发达国家食品安全主要监管模式进行比较,研究美国、欧盟、德国、英国、荷兰、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印度、泰国、巴西等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特征、成功经验、教训分别进行总结,为中国食物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借鉴。陈永红[4]将目前发达国家食物安全管理模式进行分类,美国模式即由多部门共同负责的类型;英国模式即成立专门的独立食品安全监督机构负责;加拿大模式即由农业部门负责的类型,在农业部之下设立一个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督机构负责;分析了中国食品安全体系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提出了借鉴国际经验,进一步完善中国食品安全体系的构想。郑风田等[5]在总结美国、丹麦等国家对食物安全监管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将监管机构合并重组,成立单独监管机构,负责对食物安全的监管。

2对中国食物安全部门管理职能的研究

国内学者以信息不对称、公共物品理论等为理论背景对中国食品市场中的食物安全以及政府监督机制等问题进行研究,讨论了政府这位特殊管理者在市场中的角色定位。张玉香[6]从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方面、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措施落实方面以及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中国政府所采取的主要行动方面,总结了近年来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取得的成效及主要经验;通过总结发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基本经验,为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提供借鉴。许世卫[7]对中国食物安全发展的状况进行分析,对31个省市分不同的地区进行分类归纳总结,分析了不同阶段的食物安全公共管理目标、管理手段;总结比较了经济发达地区、中等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食物安全管理做法与经验;以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在外就餐浪费为例,剖析中国食物安全的管理体系,提出了当前分段监管与多头管理制度安排难以适应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的基本判断。张晓涛等[8]从食品安全监管主体的角度入手,分析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提出四项具体对策,即:一是成立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二是对政府食品安全管理机构进行合理分工;三是充分发挥地方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作用;四是建立消费者组织、中介组织、企业和政府间相互沟通的机制。张炜达等[9]认为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中政府职能经历了对食品卫生实施内部全面管理、国家外部监督管理和对食品安全实施政府动态监控3个阶段,提出食品安全监管政府职能的历史转换主要受政府职能总体定和食品安全现状的影响。

3对食物安全利益相关者分析研究方面

食物安全管理不仅仅是食品生产者和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责任,消费者同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钟甫宁等[10]以转基因食品为研究对象,通过社会实验方式模拟真实的市场情景研究了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潜在购买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消费者对不同类型的食物安全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食品安全消费者行为。王瑞懂等[11]调查发现,消费者感知的转基因食品在人类健康方面的安全性越高,对转基因食品的判断和预测越积极,则对转基因食品的接受程度就越高。刘艳秋等[12]通过实证研究证实,政府监管、企业能力、消费者安全意识、认证机构的公正性是影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信任的最关键的4个要素,消费者食品安全信任正向影响其购买意愿。

同时,食物安全信息作为影响消费者行为的重要因素在国内众多学者的研究中得到体现。消费者对食物的需求从过去的温饱水平,发展到对食物的需求日趋多样化、优质化和个性化,需要大量的食物安全信息作为消费决策的支撑。周未[12]认为,政府政策、消费者文化程度、转基因知识的普及、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信息的获得渠道等外部因素会直接影响转基因食品的消费者认知。何坪华等[13]认为,消费者的需求偏好、收入约束、认知水平以及商家对消费者的过度竞争,从需求层面上对安全信息的缺失产生影响。提出中国的食品安全管理应实行疏导管理,引导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信息的需求,完善食品安全信息显示与甄别机制,建立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渠道,加强食品安全教育与培训,帮助消费者提高利用食品安全信息的能力。万珍应等[14]认为信息披露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基本途径,提出了提高食品安全信息采集、分析能力,提高披露信息有效覆盖面和利用率,建立以政府部门披露为主体其他各类社会监督机构为辅、资源共享和风险信息互通的有效食品安全披露体系,是解决食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的主要途径。

4从公共治理角度对食物安全管理进行研究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食物安全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国内学者将公共管理学中有关治理的观点引入食物安全管理领域,食物安全公共管理强调的是政府如何与市场和第三部门合作,从而实现食物安全的“善治”。秦利等[15]认为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都有可能在治理食品安全时失败,提出将政府、食品生产企业、第三部门等组织间互动协调来实现对食品安全的治理,并构建了新型的食品安全政策体系。高玮[16]从公共治理的视角提出了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与原则,探索食品安全监管中利益相关者的全作参与模式,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市场如何加强自主监管机制、公民组织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如何有序有效参与,以及如何加强国际合作等5个方面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进行重塑。

5简要评述

关于食物安全管理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表明,管理与技术是两大关键因素[2]。完善食物安全管理体系,健全食物安全监督管理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长远和现实意义。现阶段中国食物安全管理体系实行的是“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综合监管模式,与“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管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在实践中如何实现这一管理目标,还需要学者们继续予以探索与关注。

参考文献:

[1]贾宝红,陆文龙,宋广平,等.天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05,11(2):58-61.

[2]丁声俊.对我国食物安全问题的新观点、新结论、新建议[J].中国科技产业,2005(3):88-91.

[3]陈锡文.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4]陈永红.食物安全管理理论、问题与政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

[5]郑风田,胡文静.从多头监管到一个部门说话: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急待重塑[J].中国行政管理,2005(12):51-54.

[6]张玉香.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理论、实践与发展对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7]许世卫.中国食物安全信息共享与公共管理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8]张晓涛.监管主体视角下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研究[J].今日中国论坛,2008(5):68-71.

[9]张炜达,任端平.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政府职能的历史转换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1,17(3):9-11.

[10]钟甫宁,丁玉莲.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情况及潜在态度初探――南京市消费者的个案调查[J].中国农村观察,2004(1):22-27.

[11]王瑞懂,王景旭,周未.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认知和接受程度的影响因素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2):44-47.

[12]刘艳秋,周星.基于食品安全的消费者信任形成机制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9(7):55-57.

[13]何坪华,凌远云.消费者对食品质量信号的利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来自9市、县消费者的调查[J].中国农村观察,2008(4):41-52.

[14]万珍应.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信息披露反应行为的调查分析[J].新西部:下半月,2008(7):95-96.

公共安全监管篇10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方式;服务理念;多元主体;激励机制

北京是个名符其实的大城市,外部食品供应的占85%左右,复杂的供应渠道经营的食品生产带来的食品安全风险将长期存在。要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保护公众健康和安全。传统监管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需要,严重阻碍了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性。这个滞后的食品监管模式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也取决于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因此,在行政服务环境需要更为专业的技术和激励机制。

一、食品安全的意义与现状

食品安全与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有关,维持着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它与人民的生命财产息息相关。近年来公开曝光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有毒有害食品案件层出不穷,成千上万的人成为受害者。1998,山西朔州销售伪劣白酒致死人命事件,广州市白云区白酒类中毒事件发生后,造成数十人中毒,13人死亡。假冒伪劣商品的生产者无法无天,完全缺乏良知。在过去的几年中,“三聚氰胺”,“瘦肉精”,“毒奶粉事件”更是让人瞠目结舌。目前中国的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剧毒农药的大量使用,兽药添加剂的误用、滥用;各种工业环境污染物的存在;有害元素,微生物和致病菌的污染;在新技术带来的新的生物技术食品;近年来在市场上的甲醛次硫酸氢钠,面粉增白剂,用甲醛浸泡和海鲜,水果和蔬菜中的催熟剂、彭大剂和高毒性农药的使用。食品安全问题似乎越来越严重,归纳起来,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食品安全问题涉及面越来越广。从米、肉、鸡蛋到水产品,水果,酒延伸到干货、乳制品、炒货食品等。二是食品安全的问题和危害程度大,过去只集中在食物中的细菌总数等问题,现在已深入到化肥和农药残留等方面。三是手段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隐蔽,有毒有害食品的伪装技术难以被发现。

在食品安全的严峻形势面前,北京市政府是否应该参与公共权力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如何提高政府介入监管有效性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术界已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宏观调控是比较有效的,但政府微观规制的滞后严重阻碍了食品安全的有效监管,监管改革的创新将有助于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二、对食品安全监管方式的分析与反思

中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产生的。宏观调控政策与管理模式虽然拥有现代化管理制度的雏形,但在调控上仍然没有摆脱传统计划经济的模式,主要是基于单一的监管方法。

(一)监管滞后阻碍了食品安全的有效监管

政府监管的有效性是政府的规制行为达到预定的目标水平。中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不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需求,阻碍了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性。

1.监管理念落后。食品安全监管机构“重权力,轻权利”,“重管理,轻服务”,我们应建立和维护食品市场秩序,但缺乏监督和行政部门不作为大量涌现,利润推动地保方护主义,问题即使暴露了,责任部门为了避免连带责任而销声匿迹。

2.监督方式和手段单一。政府没有强化监管手段的强制性,方法相对简单,轻视的社会群体,消费者没有主动参与食品安全监管,市场的食品安全问题没有得到维护;好的市场是治理食品安全问题的主体;目前政府的执法经常在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开展“专项整治”和“专项检查”,之后一切还会回到老样子。

3.监督过程不民主。中国是一个行政权力高度发达的社会,行政部门的执法过程一般不向公众开放,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监管的信心取决于控制过程的认知程度和信任程度,要对食品安全问题有充分的理解、认知和信任。这个需求的缺失显示了政府监管的缺失,处理问题的调查讳莫如深。不民主会导致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消费者对有关行政监督行为问题失去热情,因此给执法监管带来困难,失去公众的信任。

(二)当前食品安全监管方式滞后的原因

食品安全监管滞后造成的原因很多,在中国现实条件下政府有其自身的特点及局限性。

1.政府的责任和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行政能力。食品安全监管是政府为了维护食品市场秩序,保障公众健康。首先,主观认知困难和监管失败。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中国的实践监督体系还要进行学习和正确的把握,建立起适应中国的现实监督制度,这样能有效地实现预期的监管目标。其次,不一致的政策造成监管模式的选择困难。目前,不仅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在整个法律和监管政策里许多地区仍然缺乏完整性、连续性和一致性,监控系统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系统。我国食品安全监督部门的执法机构有许多部门标准。这些标准之间有许多交叉和冲突,一些标准规定的偏差,不仅限制了食品质量,也让监管机构和行政部门无所适从。

2.政府组织有内在的动力。政府机构都有自己的内部组织的目标,内部调整和评估工作人员的绩效标准,市场反馈的信息的可靠性通常很难确定,导致政府部门和官员倾向于内部目标。政府和市场的经济主体都是人,这种自私如果超过一定限度必然导致各种不负责任的行为,甚至忽视政府的利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对市场资源的竞争监管机构分布不均匀导致政府监管是不准确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以短期经济效益作为唯一的指标。一些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追求部门利益,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不寻求更有效的管理方法与效果。监管机构最终将取决于与企业的良好关系,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3.行政垄断,监管不力,监管效率低。政府作为食品安全监管和服务的唯一执行者,具有垄断性。这使得竞争压力小,政府监管缺失,更新规则必须付出人力,物力和财力,更可能面临失败的风险。监管者维持现状不失去原来的位置,必然缺乏创造力,导致供应和社会监督模式的需求之间的平衡损失。在食品安全监管服务上政府垄断,消费者没有选择的余地,最终的结果是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问题没有权利和利益的保证。

4.信息不对称。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来实现监控目的,必须使用监管信息管理。我们必须增加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信息搜寻的成本,实现有效监管的目标,尽管市场可能在某些方面隐匿,必须付出隐藏的信息的社会成本。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于系统的发展方向,在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迁可能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食品安全的监管模式从传统规则转变行政组织的运行模式是困难的,传统的监管模式改革的难度比较大。

三、监管方式更新应贯穿服务理念

虽然制度在约束的食品安全监督过程中是主体,但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应该注意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现实是贯穿服务理念。

(一)监管理念由治理到服务

北京市政府提出公共服务的管理,我国的社会结构和经济体制由传统向现代服务规则改变。在传统的政府管制模式配置和利用社会资源比较多,这个过程的关键点是政府而不是市场,所以在日常行政管理活动中形成了强制性的“说一不二”的管理模式。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市政府部门逐步退出市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已不再是传统的方式,我市管理部门致力于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在现有的经济体制下,北京市食品工业的所有事务(包括安全监督管理,行政管理机关)将扩展到周边的所有地区,不同地区的行政部门控制和协调管理冲突,维护食品的安全和稳定。市场经济需要的北京政府对食品工业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有效地改变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以服务市场为基本目标,旨在解决“公共利益”问题。食品安全监管和服务应该有自己的特色。食品安全的监督和管理是一个多元化的服务,而不是单一的服务;监管多样化,政府不再是服务的唯一主体,非政府组织和公民个人也可以作为服务提供者;监督方式多样化,相互合作,监管模式不断创新,较少的使用命令、罚款和其他手段。是积极的服务而不是消极的服务,改变监管机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和谐的服务而不是对立,改变传统的“官本位”的管理模式,公民监督政府的服务。

(二)认真对待权利,而且在市场的力量

当前的文化背景下,政府和公民之间的关系不再停留在政治层面,即公民不仅是被管理的对象,更多的是政府的服务对象。权力的监督与必须基于公民权力的合法性。假冒伪劣食品甚至有毒的食物充斥市场,损坏食品市场秩序,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损害了公众的生命健康权,而且对合法经营正规厂家的合法权益造成不公平的竞争。这种情况无法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更正,必须由政府出面干预。因此,必须认真对待政府公权利,无论是对公民权利还是食品安全,以及消费者的参与和监督的权利,或食品生产和销售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者的权利,我市政府的监督必须予以充分的尊重和保护。

四、食品安全监管方式应多元化

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决定了更新管理理念和模式的迫切性。为行政管理的顺利实施,某些强制措施的使用是必要的,但由于其主要形式上简单粗暴,势必造成摩擦和不必要的冲突与对抗。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监管机构与企业不再是对立的不可调和的关系,应该实施多元化的监管模式而不是强制性的,采用更专业的监督,以实现有序的状态。

(一)多元的监管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分化以及社会利益的多元化,传统的监管方法不是万能的。食品生产和消费日益丰富多样,涉及食品安全的监管部门,食品生产经营者、消费者和食品相关的各种非政府组织和利益相关者需要一个开放的管理模式。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突破了以往大多数公共服务的垄断,让市民选择服务项目。食品安全和公共服务社会化可以采取不同的监管方式向公众开放。政府监管机构和食品企业由食品安全监管网络的多个非政府组织实施,我市政府是当然的主导力量,而不是因为分散治理和放弃自己的责任。政府的监管应确保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可以考虑将连接到各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的权力集中在一个全面监管食品安全问题独立的系统,提高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效率;市政府必须保证监管机构独立实施,监管机构和其他行政机构的管理分离,食品安全事故可以很容易地确定责任主体。只要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在立法中确立,就很容易解决一系列监管机构的问题,过去的制度和法律授权相分离,会导致执法权限模糊缺乏法律依据而引起冲突。食品安全和经济的监管严格的定义在其监管范围内,我们要改变目前多部门监管的现状,明确权力重叠和遗漏的问题。非政府组织是连接政府监管机构和市场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桥梁,也可以代表市场的主体,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然而,我们不能忘记了一个基本的事实:我国是一个缺乏志愿者和非营利组织生长土壤的国家,非营利组织与民间组织相比可以超越利益驱动的存在,政府组织应支持这些群体的活动。

通过立法明确非政府组织的法律地位,弘扬和培养非政府组织参与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逐步转变为半官方的社会团体或独立和自治的政府与人民的合作伙伴;建立一个非政府组织的监督和约束机制,防止形成利益集团。参与监督非政府组织补充政府监管,防止监管机构将业务转移造成责任缺失。非政府组织监督,激励和自觉参与公共食品安全指导。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个公民的生命和健康,考虑到消费者的分散性和弱势地位,政府要确保为消费者提供完善的参与机制,积极参与政府管制的活动,形成良性互动。

(二)激励式契约监管方式

在激励性规制基本保持原有的监管框架,通过协商鼓励企业提高内部效率的方式。市场的监管机构给予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允许它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和使用所需的监管协议。这种监督的合作不仅可以节约监管的成本,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各阶段的行政管理目标的实现。行政合同是最主要的激励模式实施的监督,食品安全监管也可以采用激励契约监督,监管机构和被监管企业签署了一份合同,同意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生产和营销的监督过程,根据合同实施奖励或者处分,行业监管机构更多的控制生产和销售过程而不针对行为。该方法不仅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更重要的是监管机构能够完成制定的行政目标。实现食品安全监督承包企业还可以给予优惠税收的奖励。

(三)重塑我市监管方式

一般来说,有一例事故或损失发生就会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我市一直注重防止事故的发生;在监测过程中注意监理的实施和调整可以减少事故的发生。因为调控监管过程属于食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早期干预,因此它监理的过程中付出更多的成本,以满足监管的要求。与传统的管理方法相比,现代公共治理模式的监督更多的强调合作。在共识和协商谈判的基础上,监管机构合理使用行政法规。管理条例在形式上具有其合法性,监督机制中的激励增加了监管机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和构建监督机制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调查监测结果包括事故发生后的处理和根据事故建立评价的结果,事后分析食品安全事故的主要特征,对未来的食品安全监测调整和改革,对监管影响的行为和结果、监管政策和社会改革进行评价。

(四)关注技术性(专业化)监管方式

监督检查是确保食品安全的一个根本方法。食品及其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不同于传统的生产模式那样容易识别,现代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很高,农药残留,微生物污染和其他相关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复杂,用肉眼很难区分食品的质量,这样就给监管者增加了监管的难度,迫切需要专业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食品安全的监管主要包括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目前食品的安全监管标准符合中国食品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四级)和“双重标准”(即同样的食品国内的质量普遍较低,出口产品则比较好),总体水平普遍低于国际标准。新的《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标准是强制性的。食品安全标准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定,避免遗漏和冲突。食品安全标准是强制性的法律规范,增加约束条件,有利于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性。

五、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应对方法

由于食品安全涉及食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和消费,任何监管部门的安全监管责任都很重要。分段监管制度督促有关部门履行职责,以避免监督的盲区。在食品生产经营环节似乎有质量监督,工商,卫生等部门严格执法,但有毒有害食品仍然流进市场。由于职责分工不明确,有些部门是由集团的利益驱动,必然削弱监管部门的监管效率。分段监管体制需要共享食品安全信息的监督系统,建立高效无缝的监管对接。充分挖掘北京市相关监管部门的监管资源,实现监管职责明确,立法者坚持和完善多监督系统的分段监督,明确监督部门的法律责任。监管当局必须努力工作,认真履行法律职责和权力;监管机构各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全面建立360度24小时覆盖各类食品生产的监管系统。

(一)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建立

食品安全标准是科学合理的,对消费者的人身安全有直接关系。食品安全管理是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和实施的先决条件。不规范的食品安全标准导致了许多事件:从“三聚氰胺”到“瘦肉精”,再到“毒奶粉”等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标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1.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应制定国家标准,方便检查和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

2.建立食品安全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一个长期的动态机制。

3.建立食品安全标准制定以人为本。中国食品安全要求的中国特色,食品生产和操作更加人性化,食品安全标准是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4.鼓励企业自律,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标准。制定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并鼓励食品生产企业追求卓越,见贤思齐,制定严格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二)取消食品免检验制度,建立市场水平的检测体系

我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加强食品检验的力度:一是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监督管理部门定期对食品和药品采样检查或不定期地抽查;二是提供部门需要检查食品在执法过程中,委托食品检验机构,支付相关费用。建立大型超市农贸市场的检测系统,提供检测设备和技术。

(三)加强对违法政府官员的法律责任的追究

法治的本质是为了遏制滥用权力。食品安全监管职责是食品安全法的行政权力,公共权力监督机制对于消费者和社会公众来说是一种庄严的责任。公民通过对行政权力的监督行使监督和监管的职责和义务。在法律上行政处分的对象是违法的政府官员,也包括对消费者造成损害的企业商家等。

(四)建立和提高责任媒体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的透明度

为了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责任主体,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严格的检验、工厂检查、标签、不合格产品的召回、卫生防疫人员和其他关键系统。加强食品安全控制体系的工作责任和大型食品企业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以确保食品的安全。企业责任制度的建立对食品安全管理措施不力和主张非法生产经营企业制定严格的经济处罚措施。督促企业执行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和食品安全控制体系,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北京市监管中心及时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加大抽样检验和信息的传播,提高不合格食品暴光强度,并督促企业自律管理,食品生产监督部门的运营商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保护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奖励举报线索,并积极支持新闻媒体的监督,认真研究媒体披露,配合食品安全案件公开调查。

(五)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核心意义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

本的科学发展观

我市牢固树立平等规范的发展观促进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实施。发展是目的,标准是前提,法治是基础,和谐是关键。因此国家公共权力的市场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必须是完整的,准确把握规范和整个食品行业标准的发展过程,食品工业也必须在标准规范的基础上发展。近年来调查和处理了一批食品安全事故的重大案件,消费者得到保护,也促进了食品行业的完整性,对提高食品工业的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打击食品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是民生工程的建设。

卫生部会同有关部门将公布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标准,并着手制定一个新的食品安全标准,首先,要注意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结构合理,各类标准协调逐步与国际接轨。其次,应该科学的关注食品的安全标准。根据世界上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标准,并结合我国的公民的饮食习惯,保持标准的适用性。第三,应注意食品安全标准的动态变化。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断根据市场需求、国内外技术的发展及时修订和完善。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检测系统,在这方面我国的关注是不够的,为了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北京市各级专业检测机构负责行政机构或委托食品检验,检查人员针对农村定期派工作人员进行食品安全的检查工作,直接从源头上防止食品污染,对食品供应的各个环节全方位监督。食品安全传统的管理方法已不能满足社会监督的要求,我们分析了现有的食品安全监管,积极探索新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以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金自宁.公共选择方法论限度探析[m].法律出版社,2006

[2]舒尔曼[荷].技术文明与人类未来[m].东方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