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信息技术专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13:30

电力信息技术专业篇1

【关键词】高职教育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动手能力培养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1.11.030

近年来,随着3G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成为社会需求旺盛的热门专业之一,其招生规模迅速扩大,报读该专业的人数剧增。在这种生源充足、社会需求旺盛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应加大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力度,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善实验、实训手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应对3G时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一、3G时代社会对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

“3G”(英语3rd-generation)或“三代”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信技术。3G服务能够同时传送声音(通话)及数据信息(电子邮件、即时通信等)。代表特征是提供高速数据业务。国际电信联盟(itU)目前一共确定了全球四大3G标准,它们分别是wCDma、CDma2000和tD-SCDma和wimaX。

电子信息产业是一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十一五”期间,随着3G牌照的发放,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电子信息产业以高于经济增速两倍左右的速度快速发展,产业前景十分广阔。未来的发展重点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等产业。“十二五”规划提出:“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目前已经成为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的热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具有宽领域工程技术适应性,就业面很广,就业率高,毕业生实践能力强,工作上手快,可以在电子信息类的相关企业中,从事电子产品的生产、经营与技术管理和开发工作。主要面向电子产品与设备的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从事各种电子产品与设备的装配、调试、检测、应用及维修技术工作,还可以到一些企事业单位一些机电设备、通信设备及计算机控制等设备的安全运行及维护管理工作。

二、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目标和课程体系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和文化修养,具有扎实的本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受到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的基本训练,具备各种电子信息的处理和系统设计、开发能力,能从事信息处理、系统设计、开发与测试等领域的高级技术人才。

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除了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水平外,专业方面必须具备基本电子电路(模拟、数字、高频等)的分析、设计能力;单片机或其他微处理器的应用能力;基本的信号处理、通信电路或系统的设计、分析能力;较好地掌握计算机原理与应用,具有初步的编程能力;熟练的电子设备(产品)组装、调试能力;初步的企业管理等能力。根据这些能力要求,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一般开设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专业基础课,再开设高频电路、通信原理、计算机原理与应用、单片机应用、数据结构、C语言、计算机网络等专业课程。为了增进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开设数字电视、语音处理、图像处理、数字信号处理(DSp)、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等前沿性的专业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以拓宽学生的视野。除此之外,还安排大量的实训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各种技能。

可见,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3G增值业务研发、移动通信设备研发、wap业务研发、短信研发等。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技术人才在3G时代是不可缺少的。

三、当前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理论课教学手段单一,实践内容少,与迅猛发展的现代电子技术严重脱节。尽管许多高职院校在理论课教学形式上进行了改革,增加了一些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但还是以理论课讲授为主,学校实验实训器材、设备有限,学生动手实践机会较少。

第二,课程内容陈旧,主要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等课程,讲课内容以模拟单元电路和中、小规模数字集成电路为主,与目前it产业大规模集成电路器件高速发展和应用的趋势严重脱节。课堂教学效果较差,学生普遍感觉到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在实践中用不上,甚至知识滞后,而实践中需要的知识又没学过。

第三,专业各门课程内容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缺乏一个统一明确的目标。有的课程理论太多,与现代技术联系不够紧密,有的课内容与其他课有重复,从总体来看,培养目的比较分散。

第四,教师实践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从事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的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从业经历,缺乏具体工程项目的实践经验,对电子信息行业的技术研发、产品设计、设备生产、市场营销等诸多工程实践环节缺乏直观的了解,师资素质存在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师资素质如何,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它要求教师既要有很好的专业理论素养,又要有比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但现实情况是,高职院校现有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他们的知识结构得不到优化和充实,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难以结合实际,深入钻研教材,更难以跳出教材对教学内容作全面系统的把握,在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更难以根据技术发展的要求灵活地补充更新实验内容,也无法及时设计出新的具有前瞻性和创造性的实验项目,造成老师不敢多讲,学生不愿多听,学生动起手来什么都不会的恶性循环局面。此外,对于一些有丰富实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而言,由于知识陈旧且更新速度缓慢,他们不能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也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指导和帮助。

第五,实验实训教学及水平有待提高。高职院校实验器材、设备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的通过连接一些基本元器件、组合几个芯片等形式,在实验台和实验箱中进行验证性和简单设计性实验阶段,虽然这些基础实验到现在为止仍然有其特定的意义,但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高新技术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

第六,目前很多高校虽然能够安排学生去一些企业、工厂等单位进行实践学习,但由于经费紧张又没有严格的管理考核制度,而且实习单位出于对生产安全及实习成本的考虑又不愿让学生过多地练习,使得这种实践活动往往流于形式。

四、提高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的途径

第一,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应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适应现代社会需求为目标,以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为核心,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教材是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是进行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材应紧跟现代技术的发展趋势,并有一定的超前性,各科教材内容应统筹安排,综合平衡,避免内容重叠。

第二,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促进教师“双师型”素质的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既具备一般的高职院校教师素质,又具备较强动手能力的第一线骨干素质。因此,要求专业教师不仅具备相应的学历,还必须具有企业工作经验。对于从高校毕业直接进校的教师,有三条途径实现“双师素质”:一是高职院校选送专业教师分期、分批到专业对口企业顶岗锻炼,参与管理和设计,以掌握本专业的一些应用技能,完善实践知识;二是在校内实训、实习基地直接参与生产和教学指导,并依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对他们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使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三是与企业合作搞项目开发。

第三,聘请现场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学校兼职教师,将最新的技术成果带到课堂,指导学生实践活动。这些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外聘教师,讲授课程中深入浅出,能很好地将晦涩难懂的课程讲述得有声有色,还能较好地运用实际工作的经验、案例,将理论知识与具体的案例进行结合、分析,使课堂更贴近社会和行业,从而激活课堂教学机制,引起教学过程的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第四,建立稳固的校内外实训、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场地,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缩短学生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要求的差距。一是建立校内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实验、实训基地,满足该专业学生初步学习的需要;二是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将教学延伸到企业,让学生贴近生产一线。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实训、实习条件,保证学生真正学到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岗位意识、团队意识、组织纪律性、协作精神和敬业精神。

第五,实施“顶岗实习”工程。顶岗实习是学生在企业实际工作岗位上进行的一种带薪生产实践活动,高职院校应寻找一些信誉好、实力强、规模大的生产企业合作,在本专业毕业生最后一年完成在校所有的课程学习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后,学校严格按照专业对口的原则,安排学生到校企合作企业和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能够在真实工作环境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的重要步骤,培养了学生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理论与实际的交融。

【参考文献】

[1]俞兴明.论高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6(11)

[2]姚巧鸽,周原.电信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天中学刊,2010(10)

电力信息技术专业篇2

论文关键词:智能电网;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

随着智能电网、绿色能源席卷全球,电力行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电力不但要信息化还要智能化,电力企业将需要大量高水平的既精通信息技术又有电力专业背景的人才,这给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带来机会和挑战。结合电力大学的大电力特色,为培养智能电网急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开展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培养智能电网急需的信息人才,需要开展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教学,首先要开设“电力信息化”课程。

一、我国电力信息化现状及智能电网的目标

电力信息化是指计算机、通讯等信息技术在电力工业各个环节应用全过程的统称。我国当今电力信息化现状是实施电力工业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信息化,包括电力工业规划、设计、施工、发电生产、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电网调度、供电营销、物资及管理等各个环节。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是电力信息化的基础,各类电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电力信息化的核心。提高电力企业的经营决策水平和经济效益是电力信息化的宗旨。智能电网将使电力信息化从数字化向智能化发展。智能电网是电力信息化的延续和飞跃。智能电网是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与新能源变革融合在一起的产物。中国的智能电网目标是分三个阶段推进:2009年至2010年为规划试点阶段,重点开展“坚强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工作,制定技术和管理标准,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研制及各环节试点工作;2011年至2015年为全面建设阶段,加快特高压电网和城乡配电网建设,初步形成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互动服务体系,关键技术、装备实现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并自主可控;2016年至2020年为引领提升阶段,全面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技术和装备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通过分析我国电力信息化现状及智能电网的目标可见,各国探索智能电网建设的先行策略是信息技术应用。为实现智能电网的战略目标,电力企业将需要大量高水平的既精通信息技术又懂电力信息化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开展电力特色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二、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

面对电力行业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形势,特别是智能电网席卷全球,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在保有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创建特色,开展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电力专业背景为辅的特色教学模式。2010年学校设立了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的教改项目,以实现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电力特色教学重点要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电力专业交叉点上,电力特色教学的先行策略是由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承担此重任。2010年学校将电力信息化课程列入433门核心课程中。修改后的2008版教学大纲中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这不但要求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的内容不断优化,同时也要求对电力信息化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的后行策略是在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改革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群建设,开设代表计算机技术和电力专业最新技术交叉点的“电力云平台”、“电力物联网技术”等课程,并将“电力信息化”、“电力云平台”及“电力物联网技术”三门课程纳入到一个课程群来建设。可见电力大学亟待探索并建立适合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模式。

三、电力信息化课程特点与教学现状分析

1.电力信息化课程的特点

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1)涉及面广。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内容涵盖电力工业生产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电网调度等全过程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课程内容包括发电企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变电站的信息化与智能化、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配用电生产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电力信息安全技术及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等。

(2)技术先进前沿。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内容涵盖当今信息和电力领域的前沿技术、热点技术。如在讲解变电站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电力领域的热点技术iec61850。在讲解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信息领域的热点技术soa和电力领域的热点技术cim及其在电力调度的应用。在讲解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当今信息和电力领域的前沿技术物联网、智能电网及云平台。

(3)与电力行业实际工程紧密结合。在讲解课程的各部分内容时紧密结合实际工程。如在讲解发电企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紧密结合发电企业的实际工程,如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火电站的dcs系统、发电厂?sis系统、发电厂智能管理信息系统等。

(4)多学科的交叉。电力信息化课程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控制技术、电力系统背景知识的融合与交叉。在讲解课程的各部分内容时处处是多学科的交叉,如在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中涉及计算机的网络通讯技术,涉及控制领域的plc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涉及水力发电特性专业背景知识等。

(5)电力信息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是与时俱进的,随着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而不断地补充新内容,没有现成的教材。当今世界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非常迅速,如国家电网公司已经开展广域全景分布式一体化的电网智能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研制。在讲解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就必须补充这部分新技术。

2.电力信息化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没有现成的教材,课程难度大,师资紧缺。从上述分析的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的特点可见,要求老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及电力工程经验。

(2)课程内容与电力实际紧密结合,学生没有现场工程概念,又是多学科的交叉,学生感觉课程难度大且抽象,学习兴趣不足。很多学生很想学好这门课,但他们中只了解信息技术,没有其他学科技术知识的积累。本课程开设在大三的第六学期,很多学生感觉困难后就放弃了,准备考研复习。

四、电力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思想和方法

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是综合应用课程,教学思想和方法的改革是必要的,具体措施如下:

1.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通过引进发掘培养人才,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吸纳不同学科的拥有前沿的信息技术、丰富的电力背景和工程经验的老师进入团队,可以根据老师的特长安排讲解相应的章节。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可由若干老师共同完成。由于国内市场几乎没有相关专著和教材,已经组织讲课团队老师撰写并出版电力信息化教材。教材包含当今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最新技术并提供老师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团队的老师需要及时了解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最新动态的最新技术。除了合作项目途径外,老师要利用一切机会参加合作、进修和交流。通过团队的力量来解决没有现成的教材、课程难度大的问题。

2.补充课程中需要的其他学科知识

鉴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在学习电力信息化课程时先为学生补充必需的计算机控制与通讯基础技术知识,包括计算机控制通道接口技术、plc技术、串行通讯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及工业以太网技术等。在学习电力信息化的具体相关内容时为学生铺垫必需的电力背景知识和工程背景内容,如讲解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时要先补充水力发电厂相关内容。通过利用一定的学时补充课程中需要的其他学科知识来降低学生课程学习的难度,使学生能快速全面地了解并掌握电力信息化技术。

3.新技术、新理念的引入

由于没有现场工程概念,学生在学习电力信息化课程时会感觉抽象、难以理解,老师有必要与时俱进地将新的技术和理念引入课堂中。例如可以引入当今电力行业流行的先进仿真培训软件,比如三维变电站仿真培训软件,让学生在软件上仿真漫游变电站并模拟各种操作。通过仿真软件让学生模拟接触电力工业现场,建立对电力工业现场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加强学生课后巩固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消化和应用所学知识,可以将新的理念引入课堂中。借鉴西方本科教学及我国研究生培养的经验,本课程课后作业巩固环节可以尝试不同于常规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方法。本课程要求学生在课后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每章的作业是查阅与本章相关的文献资料并撰写提交小论文,期末每个学生制作ppt文件并开展讨论。

在学生课后巩固教学环节中老师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指导本科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时,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在海量信息中查找到需要的优秀文献,如何充分利用校图书馆提供的优质库资源,然后指导学生如何读文献,如何写小论文。要求学生在每章节后阅读15篇以上相关文献资料并提交小论文。教师要认真批阅学生的小论文,总结学生容易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在下次写小论文时提醒学生注意。

4.实施案例教学

新的电力信息化教学实施方案与国内外电力发展紧密结合,既具有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用性。此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必须将理论与工程案例结合,实施案例教学。案例可以来源于实际经典案例,也可以来源于老师们的最新研究的相关成果。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如何将工程应用问题转化为计算机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解iec61850和cim技术时,要剖析iec61850和cim是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中的面向对象技术来建模的。

电力信息技术专业篇3

关键词:电子信息;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2-085-02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必要性

我国1985年开始工程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授予工学硕士学位,侧重于科学研究和教学,培养了工程科学型人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济建设第一线越来越需要一大批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1997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开始培养工程建设型管理人才。

在工程硕士发展初具规模的前提下,2009年,教育部规定凡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设置的专业学位,均可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改变了工程硕士培养只注重学术实践的单一模式,培养注重学术理论与实践的新型人才,这也是适应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人才的需要。

二、电子信息类工程硕士培养的特点

电子信息类工程硕士培养主要集中在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和集成电路工程领域。

电子与通信工程是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构建现代信息社会的工程领域。电子技术是利用物理电子与光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的基础理论解决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仪器仪表及计算机设计和制造等工程技术问题;信息技术研究信息传输、信息交换、信息处理、信号检测等理论与技术。其工程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培养从事与之相应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信息时代,信息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支柱,作为信息社会支撑的通信与信息工程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集成电路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培养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集成电路制造、测试、封装、材料与设备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作为信息产业基础和高新产业核心的集成电路工程必须以理论为支撑,同时在实践上需要不断创新发展。

三、电子信息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多年来,电子信息类工程硕士培养了大批掌握电子信息技术和集成电路技术的基础应用性技术人才,但具有工程研究能力、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本文探讨依托工程中心、重大项目、重点团队的培养模式,力图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技术研发能力和团队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工程研究人才。

(一)电子信息类高层次工程研究人才能力分析

为实现培养电子信息类高层次工程研究人才的目标,高校应当把能力培养放在首要位置,特别是工程实践能力、技术研究能力和团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图1。

工程实践能力方面,包括基础实践和专业实践。

基础实践可以是师资交流、现场参观、区域论坛、管理沙龙、拓展训练等,主要使学生对工程概念加强理解并切身体会,实现对工程基础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总体认识,为专业实跋打下基础。

专业实践包括电工电子实践、电子电路设计制作、电子产品检测与维护、电子产品整机组装、电子综合实践等,主要培养学生专业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社会适应力,将所学用于具体工程实践中,同时针对工程需要有目的、有方向、自觉主动地去学习。

技术研究能力方面,包括课程教学和导师指导。

课程教学包括计算机、电子元器件、视听产品、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软件、通信设备、信息服务、信息技术应用等国家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领域的知识。

导师指导包括校内导师指导和校外导师指导。校内导师指导侧重理论和方法。校外导师指导侧重于实践和应用。

团队创新能力方面,包括创新训练和创新设计。

创新训练主要是通过创新研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 。

创新设计包括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创新设计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毕业设计来源于生产实际和科研课题,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独创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二)依托工程中心、重大项目、重点团队的培养模式

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基于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要求和自身实际,探索了依托工程中心、重大项目、重点团队的培养模式,如图2。

1.工程中心提供工程实训平台,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电子与信息学院拥有省部级基地近距离元线通信与网络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针对近距离无线通信与组网的关键技术及产业应用,立足于华南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优势,面向全国通信信息产业需求,开展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

工程中心联结了校外诸多实习基地,工程硕士可以在实习基地获得基础实践和专业实践,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工程实践成果可以通过工程中心得到转化。

2.重大项目提供工程研究平台,提高学生技术研究能力

电子与信息学院拥有部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电子信息类专业创业型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室,拥有省部级基地无线通信网络与终端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

学院每年新申请项目六十多项,学院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可以在学院重大项目下开展子课程研究,将所学用于研究当中,提高研究能力。

3.重点团队提供工程培训平台,提高学生团队创新能力

电子与信息学院拥有模拟电路与系统教研组、数字电路与系统教研组、通信与广播电视教研组、通信与信息处理教研组、物理光电子教研组、微电子教研组等;拥有无线电与自动控制研究所、数字音视频技术研究所、功率电子研究所、生物电子研究所、光电子研究所、网络通信研究所、图像处理研究所、移动通信研究所、工业电子与精密仪器研究所、射频与无线技术研究所、微型遥控飞行中继与遥感探测技术研究所、电路与信息处理研究所、无线传感网络研究所。

电子与信息学院还拥有部级教学示范中心电气信息及控制实验教学中心(三个学院共建),培训科目包含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电工学、电路、电子与数字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通信原理、数字系统设计、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及接口技术、多媒体通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科技文献检索、可视化编程技术、数据结构、数字电视、通信加密技术、微波技术与天线、信号与系统实验、通信光电子技术、物理电子技术与系统、高级算法语言、过程控制工程、自动检测技术、自动控制原理、maflab控制系统CaD、电力电子变流技术、电气控制与pLG、计算机控制与技术、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及应用、运动控制系统实验等。

各研究团队可根据项目自由组合,专业学位硕士跟着团队进行毕业设计和实验,在导师和教学中心共同指导下提高团队创新能力。

电力信息技术专业篇4

关键词:电信信息;下一代网络;三网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0—159—02

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要以行业企业的发展为风向标,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以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逐步优化专业布局、调整课程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行业企业的需求。

一、专业发展及背景分析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专业开设于2001年,是示范校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通信技术专业的专业群。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该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01年专业开设初期定位于电子信息产品的安装、调试、检测、维护方向;2008年专业转向为电子信息系统集成与服务方向;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升,三网融合、企业信息化应用、下一代网络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社会对下一代网络及信息应用技术方面的人才产生巨大的需求,基于此,2010年电子信息专业定位于下一代网络及信息技术应用方向。

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并给予政策支持,三网融合将带动包括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运营商以及光纤通信设备制造商在内的整条电子信息产业链的发展;今天的企业网中不仅只有纯粹的文本信息数据,还包括音频、视频和多媒体信息的数据,目前最常用的技术是iptV和Voip,在这个融合的网络中,下一代网络的地位尤为重要;天津市作为国家重要的经济产业基地,电子信息是其主导产业,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天津电子信息产业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进入海河教育院唯一一所电子信息类高职院校,在信息产业的发展浪潮中,肩负着培养与社会、经济、区域发展相适应的、掌握下一代网络及信息应用技术、从事现代电子信息行业相关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

二、专业建设思路

(一)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依据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议,以及三网融合、下一代网络和天津“十二五”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规划,在教育部高职高专电子信息类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信息检索,邀请行业企业专家,经过多次论证、研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为专业准确定位。电子信息基于“下一代网络及信息技术应用”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熟悉下一代网络技术,与企业信息技术应用要求相适应,具有较强的网络、终端和系统的安装与调试、业务开通、维护及其相关领域从业的综合职业能力,能从事信息化网络或专用电子信息系统的规划、优化维护、营销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电子信息龙头企业合作共同建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课程体系构建

在明确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基于对电子信息行业典型岗位和与之相对应的国家职业标准进行分析,分别从电子信息工程、维护、销售等职业领域进行工作岗位分析,获得每个岗位具体工作任务,再将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和难易排序,总结出典型核心工作任务,从中提取出知识点和技能点,最后提炼出专业核心能力:接入技术应用能力、承载技术应用能力、统一业务信息化应用能力。在此基础上确定支撑专业核心能力的核心课程:下一代接入网epon技术与应用、下一代互联网ipV6技术与应用、光传输SDH技术、语音业务信息化应用Voip、数据业务信息化应用、多媒体业务信息化应用iptV。以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形成电子信息基于“下一代网络及信息技术应用”专业方向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由电子信息技术基础平台、电子信息工程规划、设计平台、核心业务技术平台、统一业务信息化应用平台构成,其中电子信息技术基础平台为基础知识、技能培养阶段,包括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导论、电路与信号处理、计算机应用基础、模拟电子技术与实践等课程;电子信息工程规划、设计平台为单项能力训练阶段,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单片机技术应用、通信系统原理、电信工程制图与概预算等课程;核心业务技术平台是核心职业能力培养阶段,包括下一代互联网ipV6技术与应用、程控交换与软交换技术、下一代接入网epon技术与应用、光传输SDH技术等课程;统一业务信息化应用平台是综合职业能力提升阶段,包括数据业务信息化应用、语音业务信息化应用Voip、多媒体业务信息化应用iptV、电信工程项目实施、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等课程。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以培养专业核心能力为中心,提高职业竞争力为目标,校企合作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依据信息化应用平台在编写课程标准、教材、实训指导书、建设教学网站、实训基地、完成课程素材库等方面重点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完善专业教学资源,以实现电子信息技术基础平台能力、电子信息工程规划、设计平台能力、核心业务技术平台能力、统一业务平台信息化应用能力培养逐步递进的人才技能培养模型。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大力推进“将岗位任务融入学习领域,将职业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将企业文化融入专业文化”的教学模式。

(三)实训基地建设

按照“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方案的需求,校企深度合作,搭建下一代承载网、接入网、综合业务统一应用等与现网一致的实训平台。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为支撑,建设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学习场所,在现有实训条件的基础上,改扩建程控交换实训室、数据通信实训室,新建宽带接入实训室、iptV实训室、Voip实训室等。构建具有企业场景的校内实训平台,营造真实职场环境,强化实训室内涵建设;密切与行业企业关系,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力度,在现有11家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新增签约校外实训基地6—8家,并不断完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运行机制。

(四)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服务电子信息产业、校企深度融合,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培养1名具有电子信息工程、运维管理、销售经验的专业教师担任专业带头人,培养6名专业骨干教师,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学识渊博、德技双馨的专业教学团队。聘请15名有实践经验的企业生产一线精英来校任教,建立校企教师混编团队。到2014年年底,使专任专业教师数与兼职教师数之比达到1:1,兼职教师每学期教学达到1000学时以上。

同时,在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学生素质拓展教育、完善中高职教育衔接,系统培养高素质电子信息技术类人才、建立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系统、社会服务与对外交流等方面也要有所突破。

基于“下一代网络及信息技术应用”的电子信息专业建设将对天津高职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起到示范作用;为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等模式提供依据和经验;为电子信息行业群提供实习和实训条件;使专业的社会服务功能增强;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提供专业规范。

电力信息技术专业篇5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5)155-0152-0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改革,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社会主义市场中运用十分广泛。21世纪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迅速,决定了社会主义的市场中少不了电子信息技术的运用。近年来,我国在电子信息工程的建设上已呈现较大的规模,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速度也在日益加快。但是,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因此,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中应探索一些有效的发展策略,并实施到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过程中,进而促进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发展。

1电子信息工程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各项领域中都不能缺少电子信息工程的运用。电子信息工程指的是使用计算机与互联网等现代化科技技术,对大量的电子信息进行分类、处理、控制,进而对各行各业产生帮助,是一门综合性十分强的现代化技术。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电子信息工程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是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的起步较晚,因此与发达国家相比依旧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例如,我国电子信息工程中的核心技术依旧要依赖于发达国家的进口。进入21世纪后,全球进入了电子信息时代,电子信息工程不但在人们的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日常休闲中也少不了电子信息工程的帮助。因此,我国现有的电子信息工程应该加快发展的步伐,让电子信息技术能充分满足人们工作、生活等方面的需求。

2电子信息工程发展中的问题

2.1缺少专业人才

21世纪的今天,人才是企业竞争、行业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中极其重要的资源。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乃至一个社会,决定了科学技术发展进程的正是专业人才。特别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对专业人才的依赖更是至关重要。由于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的起步较晚,导致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时间不是特别充足,因而在培训专业人才方面投入的时间较短,后继的发展过程中陷入了人才短缺的尴尬局面[1]。随着电子信息工程发展步伐的加快,后继的发展过程中急需要一些专业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如果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发展长期陷入人才短缺的局面,就会阻碍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对我国的各项领域的发展都会起到一定的阻碍影响。

2.2缺乏创新意识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技术型的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中少不了电子信息技术与信息知识相互结合。因此,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中十分需要推出全新的创新意识,推动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电子信息工程行业中缺乏大量的高端人才,且现有的人才很少有创新意识的提出,因此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发展速度依旧十分缓慢。此外,因为我国电子信息工程中缺乏创新意识,因此我国目前的电子信息工程发展还要依赖于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2.3整体水平不足由于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的起步时间较晚,导致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的整体水平不足。由于发达国家的电子信息工程水平领先于我国,所以我国近几年的发展都依赖于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2]。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通过修改、优化的方式,让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能适应我国社会现状的需要,进而使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得到发展。这样的发展方式虽然能让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跟上现代化技术,但是过度的依赖不但不能提高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的整体水平,还会阻碍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的自主性、创新性发展。

3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发展策略

21世纪的今天,人才是各行各业中十分重要的竞争资源,优秀的人才不但能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还能促进企业的发展,满足企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发展,第一步就要从培养现代化技术的专业人才方面入手,培养一批又一批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高端人才。同时,为了培养出专业的技术型人才,企业要对自身的企业环境进行优化,为培养现代化技术专业人才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首先,企业中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3]。企业要发展,少不了专业人才的贡献,有了专业的人才,企业就能打造出一支具有专业技术的人才队伍,进而促进电子信息工程企业的发展。为了实现打造人才队伍的目标,企业必须建立一个具有公平、公正、公开的工作环境,然后再建立合理、有效、科学的竞争体制。合理、科学、有效的竞争体制,能显著提升人才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升自身能力的发展。一个合理、优秀、科学、有效的竞争环境,不但能显著提升人才的能力发展,还能为企业创造大量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发展。其次,电子信息工程企业还可以与各大高校的进行合作,企业可以在高校中寻找优秀的人才,促进人才的培养。企业与高校进行合作,一方面高校中的生源可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企业能够为高校中的学生提供实践工作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此一举两得,既满足了企业的需求,同时也满足了高校的需求,两者都能实现培养现代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共同目标[4]。最后,因为电子信息工程发展别需要创新意识。因此,企业要从领导层开始,逐步学习现代化技术的专业知识,提高电子信息工程的创新意识。同时,企业还要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学习到的先进经验通过改进的方式,促进电子信息工程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4结论

总而言之,电子信息工程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由于市场和人们的日常工作与日常生活中都少不了电子信息工程的帮助,所以市场和人们对电子信息工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电子信息工程依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必须摆脱依赖于外国先进技术的现状,重视电子信息工程的自主性、创新性发展。不但要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还要培养专业人才具备创新的意识,让专业的技术型人才更好的推动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让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的步伐赶超国外发达国家。

参考文献

[1]迟文生.浅谈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探讨[J].中国电子商情:科技创新,2014,10(3):30-31.

[2]李云龙,席颖琦.浅谈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2(32):93-94.

[3]贾献忠,吴杨.浅谈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4(22):12-14.

电力信息技术专业篇6

[关键词]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通信技术

中图分类号:tn915.853文献标志码:B...

1.绪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采集系统接入用户数量的快速增加和采集系统功能实用化的稳步推进,通信信道的传输速率、稳定性、可靠性等特性已经成为提升采集系统建设应用效果的关键点。

1.2.目的和意义

通信技术是采集系统功能实现的重要基础,通信技术的性能、承载能力保证了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功能的多样性和数据的安全性,在采集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比较目前各类用电信息采集通信技术的优劣,进一步提高用电信息采集数据传输性能,加强先进通信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2.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通信技术介绍

2.1.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介绍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力公司营销业务应用重要的数据支撑平台。

采集系统主站是对电力用户的用电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和实时监控的核心,可实现用电信息的自动采集、计量异常监测、电能质量监测、用电分析和管理、相关信息、分布式能源监控、智能用电设备的信息交互等功能。

2.2.用电信息采集通信技术

2.2.1远程通信技术

远程通信通道是指各类采集终端与采集系统主站之间的通信接入信道。远程通信技术包括:GpRS/CDma无线公网、光纤专网、230mHz无线专网等。

无线公网通信是指利用网络运营商(移动、联通)的无线网络和终端产品完成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主要是采用GpRS和CDma网络,并有少量的3G网络。无线公网使用简单,快捷方便,截至目前,在采集系统中,96%以上的数据都是采用无线公网通信的方式上传到采集主站。

230mHz是根据国家无线电管理局国无管【1991】5号《关于印发民用超短波遥测、遥控、数据传输业务频段规划的通知》技术要求所使用的频段,其中分配给电力负荷监控系统使用的有十五对双工频点和十个单工频点,这些频点任何其他系统都不许使用,从政策上为230mHz无线专网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实时性提供保证,是十分宝贵的频率资源。

Lte(Longtermevolution),即“长期演进”,是3Gpp在tD-SCDma基础上研发出的“准4G”技术,目标是“发展3Gpp无线接入技术向着高数据速率、低延迟和分组优化的无线接入技术的方向演进”。tD-Lte230mHz无线宽带技术主要依托公网tD-Lte技术,可充分利用当前公网的先进技术及全套接入设备,通过简单频谱搬移、射频改造实现与先进技术设备的一致性与兼容性。具有实时响应,海量用户实时在线,抗干扰性能强,频谱适应性强等特点。

主站系统和变电站、开关站等站点之间基本已建成SDH光纤骨干网。采集系统远程通信光纤专网的建设重点就是建设epon光纤接入网,将光纤专网从变电站、开关站等重要站点向下延伸至开闭所、环网柜、开关柜和台区变压器等处,这些地方也是放置集中器和onU的地方。

2.2.2.本地通信技术

本地通信通道是指各类采集终端与电能表之间的通信信道,本地通信方式包括: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分为窄带、宽带两种)、微功率无线技术、RS-485总线等。

电力线载波通信(powerLineCommunication)简称pLC,是指利用电力线作为通信介质进行数据传输的一种通信技术,它是将所要传输的信息数据调制在适于电力线介质传输的低频或高频载波信号上,并沿电力线传输,接收端通过解调载波信号来恢复原始信息数据。

微功率无线通信技术采用自组织网络构架,其发射功率不大于50mw,工作频率为公共计量频段470mHz~510mHz,用电信息采集微功率无线通信系统,具有7级中继深度,在低功率发射的情况下,在实际的居民用电环境中,通过多级中继路由,有效通信覆盖半径达到300~1000米。

RS-485是将专变采集终端、载波采集器、无线采集器,或ii型集中器与电能表之间采用两线制建立连接,实现数据通信的符合tia/eia-485串行通讯标准的总线协议。

3.用电信息采集通信技术分析

3.1.远程通信技术分析

远程通信技术包括:

1)无线公网:GpRS、CDma、3G

2)无线专网:tD-Lte230mHz、230mHz无线专网

3)光纤通信技术:epon通信技术

多种远程通信技术性能比较如下表所示:

1、公网优势:

1)无需建设网络,网络建设由运营商投资;

2)初始投资低,通信Sim卡约20-30元/张;

3)网络资产归属运营商,电力企业无需承担网络运维;

2、公网不足:

1)长期、大规模应用将产生大量的租用费用,数据流量统计不透明;

2)部分区域GpRS/CDma等无线公网终端在线率较低,不能很好的满足费控等实时性要求较高的业务。

3)业务应用依赖于运营商提供的网络资源,应用水平和推广进度受制于公网建设程度,部分区域无通信覆盖;

采集系统远程通信方式采用专网的技术有光纤专网、无线专网。专网的优势和不足如下:

1、专网优势:

1)可无限制流量使用,节约运行费用,长期效益明显;

2)灵活度高、可扩展性强,可以根据电力业务需求,自由规划网络;

3)实时性强,电网可以根据不同业务等级,灵活自定义业务优先级,确保实时性业务获得最优信道资源;

2、专网不足:

1).一次投资成本高,运行维护较复杂;

2).无线专网和载波技术制式不统一,缺乏相关标准。

3.2.本地通信技术分析

不同的本地通信技术在性能指标方面差异化较大,在技术原理实现,工程实施、运行管理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具体性能比较如表3-2所示。

4.结论

综上所述,从业务带宽速率和稳定性综合比较,“光纤专网+RS-485”的组网方案具备高速率、高可靠性、高实时性和高安全性,能够同时满足多种用电信息采集业务应用需求,尤其在费控业务、电费服务、有序用电等方面优于其他方案,是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最理想的传输信道组网方案。现阶段无线公网+窄带载波等通信方式虽在安全性、可靠性上稍差但也可对满足当前基本业务需求。但由于未来业务需求量较大,对通信实时性、可靠性要求较高,宜采用“光纤专网+RS-485/宽带载波”、无线专网+RS-485/宽带载波等通信方式的组网方案。

参考文献:

[1]刘振亚.中国电力与能源.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2

[2]刘继东.用电信息采集技术及应用.中国电力出版社.2013.7

[3]陈向群.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12

作者简介:

电力信息技术专业篇7

一、人才社会需求调研

为了更好地进行专业建设,同时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了解社会对高职应用型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及能力素质的要求,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岗位调查和分析。从2007年开始,我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每年选派骨干教师对江苏苏南地区电子整机制造企业进行调研。调研对象主要是本专业历届毕业生及其所在企业的部门负责人与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范围主要是江苏常州、苏州、南京、昆山、无锡等地。通过调查,进一步明确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需求,清晰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针对产业、行业与区域企业的需求,明确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主要面向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中的电子整机制造行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主要有:电子产品装接与设备操作员、电子产品调试员、电子产品维修员、电子产品检验员与品质管理、电子产品开发工程师助理、电子产品工艺员与现场管理、电子产品销售员与技术支持、元器件材料采购员与外协。

二、人才培养目标、职业能力及职业素质确定

通过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和岗位工作内容分析,确定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

1、人才培养目标。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质、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掌握电子产品组装工艺、电路设计与制作技能,能应用单片机与eDa工具开发、设计制作简单电子产品,具有一般电子整机产品的生产、管理、测试、维护、技术服务等本专业综合职业能力,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电子产品生产企业工艺管理、质量管理、技术支持、技术开发、电子产品营销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根据区域行业岗位需求,设立两个专业方向:检测技术与应用方向培养从事电子产品检测、调试、检验、维修、简单电子产品开发等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数字音视频方向培养从事数字音视频电子产品的生产制造、质量控制、营销和售后服务以及从事简单音像工程的设计组建、施工及维护管理等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2、职业能力及职业素质

一是职业基本能力:能识读一般电路原理图,并能分析简单电子产品电路;能正确选择与使用常用的电子元器件及材料;能熟练使用常用工具,按装配技术文件对电子产品进行装配;能熟练使用电子仪器与工具,按技术文件对电子产品进行调试;能运用电子仪器测量、分析电路故障;能使用常规电路、单片机、FpGa与VHDL以及eDa工具设计制作简单电子电路与简单电子产品。

二是职业综合能力:能按操作规程使用检验仪器,依照并能编制检验工艺进行元器件检验、过程检验、整机检验;能对电子产品生产进行基本的质量控制与管理。会进行电子产品生产的基本工艺管理。能根据设计文件,安排生产流程,编制基本工艺文件,指导电子产品批量生产。对于检测技术与应用方向应具有现代电子产品制造领域中检测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应用能力,能根据电子产品检测的需求,合理选用传感器与基本电路构建简单检测系统,具有小型综合电子产品的开发设计能力。对于数字音视频技术方向应具有对常用数字视听设备的配置、安装、调试、故障检测和维修能力,具有电子产品的营销能力、售后服务与技术支持能力。

三是职业素质:具有一定的法律、法规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环境意识和行为规范,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善于与人沟通,富有团队精神与创新意识;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承受力,较强的自信心,能做到诚信守则;工作积极主动,思维灵活,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好。

三、“产品导向、项目递进”工学结合、技能型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主动适应电子整机制造行业电子技术相关岗位群人才需求为宗旨,以真实的电子产品作为学生学习、实训的载体,采用边学边练,学做合一的教学手段,将电子产品装、调、修的全过程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基本能力及职业综合能力。将主要产品按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安排在不同的学期,每一学期针对该类产品的装调修能力进行项目化、学做合一的培养。随着产品复杂程度的递增,相应实训项目课程也从基础项目、模块化项目向综合实训项目递进;对学生技能的训练将从基础技能、专项技能向综合技能递进;学生经历校内实训基地学练合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学做合一、校外实训基地工学交替、企业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等不断递进的职业能力训练过程,获得良好的岗位综合能力。同时选定的产品之间存在一定的技术关联性,因此实训项目课程前后、项目之间在递进的同时保持关联,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有效掌握与灵活应用。学生经过这种模式的培养与训练,在适应岗位基本需求的同时,将获得职业竞争力的提升。

四、以真实电子产品为项目载体的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职业岗位任职的要求,参照国家电子设备装接工、无线电调试工、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音视频设备检验员等职业资格标准,与电子整机企业专家共同分析电子整机制造过程对应的职业,确定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要求,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了大力改造,构建以真实电子产品为项目载体,与基于能力本位,提升职业竞争力的“产品导向、项目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突出职业基本能力与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系统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体现了对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岗位技能的培养,实现了与生产活动的密切关联性和与职业技能要求的融合性。以数字音视频技术方向为例说明以真实电子产品为项目载体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如表1所示。

五、项目化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实施课程的项目化改造,将相关技术规范和职业标准融入课程中,以项目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项目来自于企业并由专任教师对其进行改造,根据课程内容需要,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学生安排到校企共建的具有企业化氛围的实训室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融“教、学、练、考”四位一体,建立专业教学质量控制渠道与制度,实施项目化课程的教学评价方法改革。如核心课程《模拟电路分析与实践》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5-3-4”项目化课程教学模式——选用5只真实电子产品项目载体(有源音箱、恒温箱温度控制器、函数信号发生器、直流稳压电源、调频调幅收音机),培养学生电子产品分析、装配、调试3项基本职业技能,学习模拟电子技术模拟信号放大、模拟信号产生、模拟信号处理、直流稳压电源4项基本知识,该模式具有渐近性、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

六、专兼结合的“双师”师资队伍的建设

遵循师资队伍建设“六字方针“(培、引、聘、访、考、研),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引进在电子信息行业具有影响力的技术与管理领军人物,作为专业带头人,通过优先安排科研课题、提供相应的科研启动资金与场地等保障措施,指导本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科研开发等工作,主持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课题或本专业建设的研究课题,培养骨干教师,带动专业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选拔1-2名骨干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对象,通过教学和科研实践、到国内外著名高校学习访问、企业挂职锻炼等措施,使培养对象达到专业带头人的标准,使他们成为电子信息技术行业专家,能够解决电子产品开发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具备指导本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科研开发等工作的能力;通过国内外业务进修、参加学术研讨会、与企业行业开展技术合作等措施,加强实践技能培养,提高科研水平,培养“双师”素质教师;鼓励教师下企业,参与企业培训和进行技术合作,提高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能力;健全管理与考核机制,通过围绕“以真实电子产品项目为载体”的课程体系建设,开展核心课程的教学设计,对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进行展示与评价;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承担专业教学任务,与专任教师进行技术交流,提升专任教师的技术应用水平。通过合理引进、重点培养,建设一支基础理论扎实、技术研发与课程设计能力强、实践教学能力突出、结构合理并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双师”结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七、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为保证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岗位基本能力和岗位综合能力的培养,保证项目化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质量,积极探索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加强实验实训软环境建设,满足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

电力信息技术专业篇8

 

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利润取决于核心技术、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生产规模,其中拥有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数量至关重要。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提供的数据,中国在2013年超过德国,成为仅次于美、日的世界第三大专利申请国,增速为全球首位。但是,在专利数量规模迅速增长的表象之下隐藏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即中国的专利转化率远低于发达国家。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专利技术应用商品化率不到专利总数的20%。由于专利的转化效率过低,因此中国专利没有很好地起到推动产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1国内外研究现状

 

专利作为最具代表性的知识产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已经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焦点,其中不乏优秀的研究成果。找出专利如何推动产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关系,对提升产业竞争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外相关研究围绕内生增长理论、技术创新、技术转移等方面展开。20世纪70—80年代,Kenneth^从技术进步内生的角度出发,将技术进步引人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长久增长的内在源泉,且技术知识的增长源于研究开发部门,以此形成了内生增长模型(endogenous growth model),强调R&D的重要性,认为R&D经费的投人加快了知识和技术的积累效率。由于知识溢出效应(Knowledge spillover effect)的存在,KoCH-har™对专利技术保护在不同国家不同领域内发挥的作用做出了研究,在食品和医药领域中发达国家通过先进技术共享和公共信息披露实现了高速的产业经济发展,而发展中国家因为技术壁垒等原因则处于劣势。angus[3]分析专利政策对经济增长和不平等的影响,开发了财富的异质性和弹性的劳动力供给的质量阶梯模型,发现加强专利保护会增加经济增长,刺激研发支出和收人不平等。KeitH[4]发现,在国家贸易角度专利制度主要通过影响贸易商品的定价、FDi、技术许可等方面影响经济发展。这些研究肯定了专利保护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专利与经济增长具有相关性。

 

陈美章[5]肯定了专利制度对经济发展的激励作用、调节作用、保护作用和公开作用。潘向军等[6]从宏观层面做出了解答,认为专利制度从地域、知识、结构3个维度对技术创新进行激励。吴志鹏等[7]从微观层面解释了专利制度从专利长度、专利宽度、专利高度3个维度对技术创新进行激励。叶静怡等[8]还对专利法2次改革后的创新激励效应做了研究,研究结果证实了专利制度的变革推动了高技术行业的技术创新。曾昭法等采用了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实证研究专利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专利制度自引入中国以来,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马军杰等™采用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框架,运用2000—2008年中国30个省区的社会经济面板数据对专利产出绩效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中国专利产出绩效呈上升趋势的结论。

 

2中、美、日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对比

 

2.1美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状况

 

根据《世界电子数据年鉴》2013年度的数据,美国电子信息产品市场总额为4331亿美元,同比增长3.3%。2009年市场总额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下滑,但2010年即出现强势反弹。经过近5年的发展,美国电子信息产业趋于平稳,未来总体趋势良好。美国电子信息产业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原因在于:1)其拥有一套系统且成熟的制度和机制,包括完善高效的创新激励机制、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和技术研发机制;2)其具有高度发达的金融资本市场,通过强大的资金融通功能,将全球资金为其所用,为其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提供厚实的资本保障;3)重视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出台一系列政策向此倾斜,鼓励技术创新、基础实验等研究[11]。

 

美国电子信息产业布局主要集中在东西部沿海带的6个州和中部的4个州,密集链接的布局有利于同产业企业间的合作和资源交流。其实,在形成如今的电子信息产业布局之前,美国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大西洋沿岸地区是最早实现工业化发展的老工业区,包括电子工业在内,这些地区是美国早期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但是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电子信息产业总体出现了从传统东北工业区向西部、南部“阳光地带”转移的趋势。

 

美国电子信息产业向西部、南部“阳光地带”转移的原因在于:1)物流运输等交通成本降低,20世纪20年代以后,航空技术、电讯技术突飞猛进,货运汽车的发展使得原料、运输成本大幅度下降;2)生产要素成本低廉,“阳光地带”大多未开发或初次开发,土地供给充足,劳动力价格便宜;3)税收政策优惠,美国西部和南部的各级政府为吸引外来投资者,特别是吸引东北部老工业区域的企业迁入,纷纷实行较为优惠的税收政策,极大降低了企业成本。

 

2.2日本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概况

 

日本在当今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中处于核心圈和产业链的高端位置,是仅次于美国和中国的全球第三大电子信息产业大国。根据《世界电子数据年鉴》统计,2011年日本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达到1634.7亿美元,其中集成电路、消费电子产品、通信设备、液晶器件等行业产值位居前列,贡献了约51.4%的产值。

 

日本从起初的零基础到如今的电子信息产业世界大国,大致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1)初期阶段(1957—1970年),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技术引进、消化、吸收;2)赶超阶段(1971—1985年),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原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体制创新;3)调整阶段(1986年至今),这段时间日本开始了产品结构的重构和产业结构的重整[12]。

 

1957年6月,随着日本政府第1次颁布的有关促进电子工业的法律——《电子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的实施,日本电子制造业开始了快速发展的阶段。靠着政府的大力支持,日本不断引进本国发展所需的先进技术,吸引外资补充本国工业发展需要,在短时间内缩小了与先进国家的技术差距。1971年至1985年间,日本政府依旧对电子信息产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其强化开展半导体制造,帮助曰本企业通过加强自身研发、生产能力,有效抵御了欧美地区老牌半导体制造商的竞争,并且进一步以半导体为核心,带动日本电子信息产业整体上升,使曰本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大电子工业强国。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进人困境,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1995年,日本提出以科技创造力为基础,全面推进“创新立国”的战略构想,将生命科学、信息通信、环境科学和材料科学列为研发重点领域。2001年,移动通信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日本提出发展信息化网络、扩大网络技术应用技术的目标,信息化领域集中发展it战略。这些产业结构的矫正调整颇有成效,使日本成为了当今世界信息化技术强国。

 

2.3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电子信息产业当属中国与国际接轨最早、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近几年,作为战略性新兴重点发展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整体运行呈现高速发展趋势,规模效益凸显并稳步提升,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程度持续提高。2013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人总规模已达到12.4万亿元,同比增长12.7%,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7%,明显高于同时期工业11.1%的平均水平。可见,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工业经济中保持着领先地位,已经跃居为中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性产业[13],支撑作用不断加强。在世界范围,中国也是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之一。

 

与电子信息产业强国相比,中国还存在差距,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规模效应不明显由于国情,每年都有大量的电子信息企业成立,产业组织松散,市场完全竞争,企业数量越来越多,但是具有绝对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却很少,没有形成规模经济[14]。

 

2)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中国没有建立成熟的技术开发体系,应用研究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缺少核心专利技术导致了中国电子信息企业利润微薄,低成本的制造对产业发展帮助甚微。

 

3)研发投人能力与世界强国相比较低电子信息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是高投入高收益伴随高风险的产业,技术和创新需要持续性的研发收入作为支撑和保障。

 

3专利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

 

技术创新是中国增加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环节,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研发关键核心技术并进行工业化生产,实施高质量的知识产权保护,能够极大缩小与美、日等电子信息产业强国的差距。

 

3.1模型建立

 

本文选取了提出的单方向因果测度理论为主要分析方法。该方法基于协整概念和Granger非因果性理论,发展了频谱域和时间域的因果测度,以此为据讨论经济时间变量间的因果影响。本文计量经济模型的思路是:首先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选取专利和经济计量的若干个指标,将数据转化为频谱域计算。得到单方向因果测度谱图,分析专利与行业经济存在的长短期关系和因果关系。得到全方向因果测度值,若为零,则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否则,值越大,相关性越强。

 

4政策启示

 

通过对比中、美、日3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情况,得出对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一些启示。

 

1)积极出台政策法律措施。当前中国国家层面对产业转移进行规范引导的法律、法规和文件,不但颁布得不够及时且数量相对较少,需要进一步加强。

 

2)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是承接外部产业转移的基石,基础设施的好坏决定了当地产业成长的硬环境的好坏。中国应做好产业转移的硬件准备,将电子信息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3)提升研发投人力度,鼓励技术创新发展,健全专利法律保护,强化专利保护意识。

电力信息技术专业篇9

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加快自主创新面临的形势

“十五”期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保持了快速健康的增长态势,在一些技术领域取得了实质性突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备了在关键领域开展自主创新、进一步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加快自主创新面临的形势也较为复杂。

(一)信息技术仍然是最活跃的生产要素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更新速度明显加快,渗透能力不断增强,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未来5―15年内,信息技术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信息技术正在朝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知识含量高、开发难度大、应用范围广的高端信息技术和产品――特别是集成电路、基础软件、专用电子设备、仪器和元器件,以及各种复杂的应用和服务等,主导和引领信息产业发展的趋势日见明显。技术、业务之间的交叉融合成为新的产业发展增长点。例如集成了传统的音视频、通信、计算等功能的信息家电,正在成为产业竞争的焦点。在这种背景下,创新已经突破技术的范畴,而融技术、制度、管理、营销、观念等于一体。建立在对用户需求和技术演进规律的深刻认知基础之上的创新战略和创新能力,成为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二)我国国内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空间仍然很大

当前,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发达国家制造能力加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同时,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将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央关于扩大内需增加出口、改造传统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宏观经济政策的落实,全社会对信息产品和网络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为电子信息产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十一五”时期各行各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信息产业提供服务支撑的方式、手段、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合预测,到2010年,我国信息产业总收入将达到10万亿元,年均增长17.6%。

(三)内外资企业的竞争将更为激烈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里,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我国国际化水平最高、对外开放程度最大、融入国际市场最深的产业门类之一,我国也成为世界电子信息产品加工制造基地和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上的重要一环。随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地位的提高,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从过去的学习和被学习的关系,逆转为竞争和竞争基础上的合作关系。跨国公司和发达国家一方面凭借资金、技术、管理、品牌和人才上的优势,垄断我国市场尤其是高端市场,攫取巨额利润,迫使本土企业只能在低端市场进行利润薄弱的价格竞争;另一方面以标准和知识产权为手段,封堵我国本土企业技术创新和进军国际市场的道路。实践证明,“市场换技术”和引进外资换不来核心技术,我国本土电子信息企业面临着空前巨大的竞争压力。

二、加快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的思路

(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的方向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要明确“一体两翼”的创新发展思路,为建设电子强国提供支撑。即围绕一个战略主体,选择两大发展方向,实现我国信息技术创新的重点突破和跨越式发展。一个战略主体,就是以提高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为目标,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引领和支撑产业由大到强。两大发展方向,一是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攻克集成电路、软件和关键元器件等核心技术,突破发展瓶颈;二是面向信息化重大应用和市场需求,推进“三网融合”,在新一代移动通信、高性能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等领域,实现关键技术与产品的突破。

1.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在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等重点领域突破核心技术,拥有一批核心技术的专利与标准。在下一代网络、数字电视、家庭网络及智能终端、平板显示、汽车计算平台、无线射频识别系统和传感网络等领域攻克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集成电路在通信、数字家电、信息安全等领域的自给率显著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比重明显提高,在全球市场占据更多的份额,形成可持续的发展能力。

2.提升信息服务业的技术业务创新水平

信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和基础。提升信息服务业的技术业务创新水平,已成为“十一五”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的重要任务。一是要密切跟踪网络技术发展趋势,加强技术创新,采用先进技术和装备,加快推进信息通信网络建设,大力提升网络功能和业务提供能力;二是要不断优化通信网络布局,提升网络品质,增强基础信息网络的安全防护能力和灾难恢复能力,切实提高通信网络的可控性和可靠性;三是围绕人们不断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的信息服务需求,提供日益丰富、多元的服务和产品。

3.组织实施电子信息产业重大专项

信息产业“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已确定要实施一批重大专项,要抓紧开展重大专项的实施工作,加快研究制订信息技术重大专项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制订重大专项的实施计划,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和实施条件的成熟程度,逐项论证启动。在专项实施中,要加强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建立高效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的合力,保证重大专项顺利实施。鼓励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到重大专项中来,提高研发和产业化能力,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企业。

4.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

认真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对电子信息产业的要求,重点掌握一批重大应用技术,鼓励大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发挥骨干作用,在技术、产品、网络和服务等方面满足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加强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围绕国家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建设,掌握信息安全关键技术,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推动建立健全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5.加强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和标准的结合

为加快改变我国在自主知识产权和标准方面的落后状况,首先要围绕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强自主创新、专利申请和标准制定的结合。既要积极支持自主研发的技术成果申请国内外专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支持标准的制定,以标准促进产业的发展;又要把技术标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使技术创新、知识产权、标准和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其次,要强化企业在标准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加强电子信息产业知识产权信息、跟踪与预警分析,引导企业注重技术研发与知识产权结合,提高知识产权创造、管理和应用水平。第三,要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和国际事务协调机制。

(二)加快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的途径

大力提升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形成强大合力,多种途径,共同推进。

1.初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企业研发实力较弱,研发投入严重不足,2005年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平均仅为3.7%。必须通过有效的政策引导和支持,真正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投入主体,成为技术创新项目的承担主体,成为技术创新成果的拥有和应用主体,成为技术标准的制定主体,成为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主体。大力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承担国家研究开发任务,主持或参与重大科技攻关,鼓励和支持企业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建立研究开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提高研发成果的产业化水平。

2.国家要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直接投入

要推动形成与GDp增长相适应的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逐年提高对电子信息产业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增加对电子发展基金的投入,基金的使用由注重引导向引导示范和重点支持相结合转变,重点扶持本土跨国公司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同时继续兼顾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和支持,培育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建立自主创新体系。利用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各类商业金融机构支持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与产业化。

3.完善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服务体系

着力建设开放式的电子信息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为行业和社会提供计量、测试、分析、评价等公共技术服务。着力建设信息资源共享咨询服务平台和电子信息产品数据交换平台,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为产业和社会提供基础数据和各种信息查询服务。积极发展专业化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及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4.强化外资对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

要不断提高引进外资的水平和质量,通过借力发力,增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和后劲。一是引导外资投向,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市场状况和经济发展需要,适时修订和出台《指导外商投资方向的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优化外资投资的产业结构,有重点地鼓励外资投资侧重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电子信息行业。二是推动外资升级换代,通过政策引导外资加快技术创新,并尽快完成产品的升级换代。三是推动生产型外资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鼓励和支持我国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外资企业联合设立研发机构;引导和支持我国中小企业提高生产配套能力,以推动外资实施本地化战略。

5.加强国际合作与科技交流

继续推动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交流合作,加快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企业间的转移,促进国内企业研发水平的提高。支持国内企业积极“走出去”,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海外设立研究开发机构或产业化基地。对企业当前在国际化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要密切跟踪研究,积极帮助解决。推动企业、科研院所与海外研发机构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支持企业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活动,争取有更多国内的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三)加快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的保障

1.积极营造有利于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法规环境

国务院出台的《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制定了非常优惠的政策,为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要积极研究、推动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强化企业在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要加强跟踪了解,及时掌握政策落实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做好归纳梳理和研究分析,推动问题的解决,使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真正得到落实。

2.推动形成有利于产业自主创新的协调管理机制

要改进政府科技管理工作,做好引导、规范和服务。电子信息产业主管部门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有效整合和配置科技资源,推动建立部门之间统筹配置科技资源的协调机制,提高宏观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制定标准的工作体系,鼓励国内企业积极申请专利,支持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在掌握核心专利的基础上联合制定技术标准。定期信息产业领域专利态势,引导企业技术研发与知识产权相结合,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利用。建立健全信息产业科技统计制度,培育和发展信息产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更好地为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服务。

3.积极创造有利于产用结合的良好条件

应用是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保证,市场是技术创新的动力,鼓励应用是需求带动科技创新。要加强电信运营业和制造业的互动,促进产业上下游的良性发展。无论是运营业还是制造业,都要在服务国家信息化大局的前提下,进一步增强合作共赢的观念,通过技术和业务的创新,提高能力和水平,实现互动发展。要抓住第三代移动通信、数字电视、下一代网络等更新换代的机遇,鼓励运营、制造、系统集成、软件开发、内容提供等企业,通过建立产业技术联盟、联合实验室等形式,攻克关键技术,创新业务模式,完善产业链,提高服务水平,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4.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要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在全行业形成人才成长、选拔和使用的有利环境,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凝聚人才。

5.推动完善支持企业创新的投融资体系

通过政策法规,维护规范的投资市场秩序,激励社会对科技创新投入的积极性,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主体的市场环境。建立风险投资机制,给予种子期和起步期的创业企业更大支持。建立支持自主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有条件的电子信息企业在国内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推进电子信息企业的股份转让工作。

6.加大对自主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

电力信息技术专业篇10

现代教育技术是指利用现代科学信息技术和比较新颖的教学理念,对教育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对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和管理,从而完成对教学过程的优化。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学软件的设计、教学环境、教学模式的开发、教学软硬件、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的管理、教学环节的实际应用、现代教学效果的评价等。

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电工专业教学的优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也取得了一定进步。现代教育技术中的信息技术种类非常多,具体包括卫星广播电视技术、模拟和数字音响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等。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理念进行指导的前提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充分发挥其指导教学的作用,按照教学课程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承受能力,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具体方式进行选择和应用,以此对教育资源、学习资源进行优化。尤其是电工专业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逐渐呈现出其独特的教学形式,让电工专业教学的模式发生重要变化。下面对现代教育技术用于电工专业教学应用优势进行总结和分析。第一,现代教育技术帮助电工专业教学向信息化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对于电工专业来说相当于是建设“信息高速公路”,表示教育信息时代已经来临,我们应当提升自己的教学层次,不能仅仅从教育的层面看待教育信息化的问题,应当结合技术层面分析。一方面,从教育层面来说,教育信息化可以简单概括为开放交互、共享协作;另一方面,从技术层面进行分析,教育信息化向多样化发展,网络信息化、多媒体信息化、数字化等。教育信息化中需要着重强调的是要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教学资源为内容,信息技术是前提,信息资源利用是主要目的,教育信息化的应用使得师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控制而共享学习资源。第二,现代教育技术利于电工专业教学理念发生重要变化,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入发展,电工专业教学理念也成为现代教育技术中的一员。现代教育技术的每一次变革都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使电工专业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技术进行激烈地碰撞。具体体现为电工专业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和教学的主题,教师更多的时候是充当指导的角色,关键是要让教学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积极参与。电工专业教学中尤其注重每位学生的特点,按照其特点开展教学模式的匹配。第三,现代教育技术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充分结合,对于常规的教学理念来说是一次重要变革。以前的电工专业教学特别注重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且认为其他影响因素不是那么重要。建构主义提倡的是协商、会话、情境以及意义建构等因素,这是建构主义对于学习环境的理解。以上四个因素同样也是现代教育所认同的观念。意义构建的重要基础条件就是要创设教学情境,这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多媒体教学就是创设情境的重要教学工具,假如和虚拟现实技术进行结合,情境教学的效果将会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电工专业教学的影响

1.对专业课教师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电工专业教学对于专业课教师的影响,一方面帮助教师领会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原则,帮助教师学习如何在电子信息时代利用新技术、新理念。电工专业教学作为技工院校的主要专业课程,重点在于如何把专业中的知识和课堂相融合。另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师学习到先进的现代学习理念和教育教学理念,对于自身以往的教育观念而言是一次巨大的改变和进步,让自身可以更全面地看待事物。除此之外,专业课教师要善于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对于其教学素养和能力的提升来说有着重要作用。现代教育技术对于专业课教师有着帮助和促进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教学要求,教师实际上就是课堂的领导,教师的教学水平、知识掌握等都会对教学质量产生重要影响。教师要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对资源载体进行丰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尤其要注意自身的角色定位,引导学生提升对电工专业的学习兴趣。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教师的教学研究,实际上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重要存储功能,教师按照各种教学课程对教学资源进行共享,对教学信息进行收集,让教学信息传播的更加迅速,也便于教师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

2.对电工专业学生的影响

(1)学生的学习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中学习环境的变化是指和常规的学习环境有很大的不同,常规学习环境注重的是学生的整体效果,现代教育技术注重的是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对其学习方式进行转变,从根本上体现学生认知主体的重要作用。比如,电工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对电路组成进行演示,从而让学生更加准确地了解电路的构成及其原理,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课程内容和知识。

(2)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提升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现代教育模式的发展,使得学生感知对象过程中注重多样性和特色,学生的定位在发生变化,从以往的被动学习向积极主动学习不断变化,按照自己对于课程的理解,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对学习方式进行选择,这样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积极主动性,学习的空间变得延伸和扩展。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也逐渐从以往的监控变成指导,同时也要注意学生要有一定的主动性和自律性。

(3)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强调的是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也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养目标有巨大的关系。现代教育技术注重的是学生可以有效地处理信息,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点和常规教学模式有很大区别,尤其是电工专业教学过程中,狭小的教学空间不适合电工专业的教学模式,转变成开放性的教学空间,让学生更好地处理及加工各种教学信息。

四、树立正确观念,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

教师一方面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另一方面要学习其教学理念,对以往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审视,梳理其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当然不能仅仅存在于教学层面的现代化,观念层面的现代化才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点,假如不对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更新,尽管使用最新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也不会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任何帮助,这是教学资源的一种浪费。教学设备与教学效果并不成正比,以此凸显出教学观念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树立起正确的教育技术观念。充分利用教育技术的最新理论和教学技术,深入推进素质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

五、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