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育发展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14:32

英语教育发展趋势篇1

关键词:英语改革;现状;英语教育;发展趋势

一、当前的英语改革现状

第一,学生态度消沉,不重视英语学习。尽管英语是三门主科之一,但是中国学生普遍对于英语学科并不重视。这是因为中国学生对英语学科没有内在的学习动机。一方面,他们并不喜欢学习英语。另一方面,他们在学生时代没有办法理解学习英语的作用,英语在日常生活中根本用不到,这导致他们对英语学科产生了比较消极的态度。当然,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并不完全是自身的问题,教师和当前的应试教育制度也要负一部分责任。[1]第二,教学目标与社会需求不符。英语是一门综合性的语言,听说读写每一项技能都很很重要,只有熟练掌握全部技能,才能符合社会的需求。但是目前中国英语教育中存在很大的偏差现象。在应试教育中,阅读、写作等与读写有关的部分在试卷总分数中占据较大比重,而与听说有关的部分所占比例甚小,这导致实际教学中教师学生都会刻意去锻炼读写能力,而相对的忽略听说能力的培养。而社会则不同,工作中需要随时应对不同的事件,因此比较重视对于知识的运用能力。[2]但是学校教育没有提供足够的实践教育,导致学生空学了一身知识,却没法在工作中灵活运用。第三,教材内容过于片面,更换速度缓慢。英语改革是一项全面的改革过程,涉及英语教育体系中的方方面面,英语教材的改革也是其中一项。但是目前中国英语教材的改革成效并不突出,仍然存在问题。一方面,中国英语教材更换速度缓慢,仍旧使用老旧的教材。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英语词汇中几乎每天都会添加新的单词、句型等,教材更新速度过慢导致学生不能与时俱进,学习到最先进的英语知识。另一方面,中国的教育制度重视英语读写能力培养的特点在英语教材中也能明显看到,大多数英语教材的主体都是长篇的文章,重在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与英语其他技能有关的内容知识则非常少,这样的教材是十分片面的。[3]第四,师资力量缺乏。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教育对于人的一生的影响,中国的教育改革也在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家长们都认为孩子越早接受教育越好,幼儿英语教育成了备受家长重视重视的项目。

二、中国英语教育的发展趋势

第一,规划科学的英语教育大纲。每一个学科都需要有符合学科需求的科学合理的学科大纲,学科大纲对于学科教学而言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学科大纲会规定本学科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教师可以根据大纲的总体目标具体设计自己的教学计划,从而更有计划地实施教学。而学生也可以根据大纲的要求检测自己对于本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4]第二,改善英语教学方法。传统的英语教学属于“填鸭式”的教学,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在学习中很难感受到乐趣。未来的英语教学应该设计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提升教学的趣味性,根据不同的年龄段选择适合的教学计划。[5]第三,改革原有的考试制度和评价机制。当前的英语考试试卷存在诸多不合理的现象,过于注重对读写能力的检测,读写部分的分值比重较大。未来的英语考试改革应该适当地削减部分读写试题的分值,在试卷中补充一定的检测其他英语技能的试题,从而检测学生对于全部英语技能的掌握。第四,增多师资力量。国家通过政策扶持高校中的英语教育专业,鼓励高中生在报考专业时优先报考与英语教育有关的专业。积极与国外专业的教师机构合作,引进国外的优秀教师来补充中国英语教育师资力量。同时,各个学校内部应该注重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定期举行培训活动,让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提升。适当地提高英语教师的待遇水平,吸引更多优秀的教育人才投身到英语教育事业当中。第五,编制新的教材内容,加快教材内容改革速度。未来的英语教材也需要重新编制,首先将现有的英语教材重新审编,筛选出其中已经过时的文章,选取比较新的英文文章。其次完善原有的教材内容,适当地删减文章在教材内容中所占的篇幅,增加补充与其他英语技能有关的内容。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英文的重要性在当今全球化的趋势下显得越来越重要,英语教学也经历了多次改革,但是比较遗憾的是始终没有出现改变幅度较大的改革,因此导致英语教育中始终存在一些问题,未来的英语教育需要正视这些问题,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才能促进英语教育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彩丽.从英语改革现状谈中国英语教育发展趋势[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01):182-183.

[2]屠玲丽.中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J/oL].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10).

[3]姚尧.浅析中国英语课堂教学现状及发展趋势[J].读书文摘,2015(22):239.

[4]郝嫄.中国英语教学方法的研究现状和改革发展趋势[J].中华少年,2015(31):242-243.

英语教育发展趋势篇2

 

关键词:国际化 多元化  交际能力  

   跟随这世界发展的脚步,当下中国的发展已渐入国际轨道,而培养与其发展相接轨的人才则成为当前教育的目的--培养面向世界的人才,面向世界的人才就是要了解各国的语言和文化,面向世界的人才,就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然培养面向世界,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英语要过关,英语--一种国际语言,一枚让学生走向世界的通行证。从娃娃抓起,则是培养面向世界人才的关键,根据儿童智能特点和语言学习规律,抓住幼儿,小学低龄时听说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让孩子在幼儿时就开始学习英语,在一年级时正式开设英语课,大力推广“兴趣,情景,活动”等多元化教学模式则成为小学英语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小学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与保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因此,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实践的热情,加强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变兴趣为参与实践的动力,并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兴趣,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阅读大量教育著作后,我对提高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有以下几点看法。 

1.1把握良机,渲染英语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小学生有着爱说爱闹的孩子气,他们无所顾忌、敢想敢说、好动,求新求异的愿望强烈。因此,我们必须因势利导,不要为了盲目追求课堂纪律打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抑扬顿挫,风趣幽默的语音语调,必定能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敢于用英语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学习英语和施展能力的兴趣。因此,我们应适当地把教室变成他们的活动场所,让他们自由地施展个性,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学习内驱力自然逐步增强。 

1.2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 

   学习材料和内容一般是由易到难,逐步深入,教师在对学习材料和内容的处理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刺激程度,使学生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逐步升级。其次增加教学环节中的趣味性,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有助于使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在使用教材前,教师要想办法使教材中的情景新颖可信,由此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合理地运用实物、图片、多媒体课件等,让所要呈现的情景更加直观而富有情趣。 

1.3教材内容尽量与时代同步,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学方式以交流互动为主 

   教材只是人类浩如烟海的知识的一种“样本”并不是学习的唯一素材,迎着21世纪的曙光,我们进入了数字化信息时代。受到网络等多种资源的冲击后,教材的局限性就更加凸显出来了,经过筛选的网上语言资源就成了教师经常使用的素材,并被广泛应用于学习英语的课堂中,比如:在进行课文教授时,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听说读写的英文材料,采用自制课件来授课,通过声光电的完美结合,用生动的形象,真实的画面,优美动人的语言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刺激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我们在教"doyouwanttohaveapet?"这一内容时,我们就可以运用实物图展示,课件辅助的教学法把方法,引导学上讲出身边的animal,并提出哪些动物可以作为”pet“被他们拥有,这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让学生参加其中,使得课堂气氛接近并融入日常生活,而课堂中营造的真实的语言环境和文化氛围则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从的工具到文化:开创外语学习的新境界

   真正的外语学习,应该是从工具到文化的互动过程,语言只有在相对应的文化氛围中才能真正被激活,而文化也只有在积极的语言应变和交流中才能充满魅力【1】尊重语言学习的规律,挖掘学生的潜能,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多元化的,要给学生提供多种平台。 

2.1使学生积极参与,口脑并用。 

   过去的教学常常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把学生单纯地视为教育对象,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识的容器,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教师应把小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外语教学的重点不再是“老师该教什么”而应该是“老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口脑并用的条件”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 

2.2为学生创造思维空间,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恰如布鲁纳所说的:“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我们应多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并提出问题。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被动地跟着老师走.例如,我们在教授“asktheway”的内容时,应避开传统的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讲解式,而采用多媒体呈现迷路、问路的几个现场情景,然后让学生设想自己便是情景中的迷路者,将如何进行问路、指路,学生分小组自行讨论“如何向他人问路”和“如何给他人指路”接着每组向全班汇报,汇集各组方式后再有老师点评,在学会“asktheway”的技能后,可以让学生联系本校、本地区的具体地理情况,自编自演问路的情景。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非常积极,有的“asktheclassroom”,有的“askthebookshop”,还有的“askthebathroom.”,气氛特别活跃。这样一来,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并通过创造情境为其提供自主的思维空间,帮助他们跳出了被动灌输的境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英语教育发展趋势篇3

关键词:国际化多元化交际能力

跟随这世界发展的脚步,当下中国的发展已渐入国际轨道,而培养与其发展相接轨的人才则成为当前教育的目的--培养面向世界的人才,面向世界的人才就是要了解各国的语言和文化,面向世界的人才,就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然培养面向世界,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英语要过关,英语--一种国际语言,一枚让学生走向世界的通行证。从娃娃抓起,则是培养面向世界人才的关键,根据儿童智能特点和语言学习规律,抓住幼儿,小学低龄时听说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让孩子在幼儿时就开始学习英语,在一年级时正式开设英语课,大力推广“兴趣,情景,活动”等多元化教学模式则成为小学英语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小学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与保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因此,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实践的热情,加强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变兴趣为参与实践的动力,并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兴趣,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阅读大量教育著作后,我对提高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有以下几点看法。

1.1把握良机,渲染英语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小学生有着爱说爱闹的孩子气,他们无所顾忌、敢想敢说、好动,求新求异的愿望强烈。因此,我们必须因势利导,不要为了盲目追求课堂纪律打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抑扬顿挫,风趣幽默的语音语调,必定能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敢于用英语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学习英语和施展能力的兴趣。因此,我们应适当地把教室变成他们的活动场所,让他们自由地施展个性,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学习内驱力自然逐步增强。

1.2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

学习材料和内容一般是由易到难,逐步深入,教师在对学习材料和内容的处理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刺激程度,使学生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逐步升级。其次增加教学环节中的趣味性,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有助于使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在使用教材前,教师要想办法使教材中的情景新颖可信,由此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合理地运用实物、图片、多媒体课件等,让所要呈现的情景更加直观而富有情趣。

1.3教材内容尽量与时代同步,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学方式以交流互动为主

教材只是人类浩如烟海的知识的一种“样本”并不是学习的唯一素材,迎着21世纪的曙光,我们进入了数字化信息时代。受到网络等多种资源的冲击后,教材的局限性就更加凸显出来了,经过筛选的网上语言资源就成了教师经常使用的素材,并被广泛应用于学习英语的课堂中,比如:在进行课文教授时,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听说读写的英文材料,采用自制课件来授课,通过声光电的完美结合,用生动的形象,真实的画面,优美动人的语言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刺激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我们在教"doyouwanttohaveapet?"这一内容时,我们就可以运用实物图展示,课件辅助的教学法把方法,引导学上讲出身边的animal,并提出哪些动物可以作为”pet“被他们拥有,这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让学生参加其中,使得课堂气氛接近并融入日常生活,而课堂中营造的真实的语言环境和文化氛围则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从的工具到文化:开创外语学习的新境界

真正的外语学习,应该是从工具到文化的互动过程,语言只有在相对应的文化氛围中才能真正被激活,而文化也只有在积极的语言应变和交流中才能充满魅力【1】尊重语言学习的规律,挖掘学生的潜能,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多元化的,要给学生提供多种平台。

2.1使学生积极参与,口脑并用。

过去的教学常常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把学生单纯地视为教育对象,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识的容器,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教师应把小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外语教学的重点不再是“老师该教什么”而应该是“老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口脑并用的条件”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

2.2为学生创造思维空间,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恰如布鲁纳所说的:“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我们应多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并提出问题。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被动地跟着老师走.例如,我们在教授“asktheway”的内容时,应避开传统的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讲解式,而采用多媒体呈现迷路、问路的几个现场情景,然后让学生设想自己便是情景中的迷路者,将如何进行问路、指路,学生分小组自行讨论“如何向他人问路”和“如何给他人指路”接着每组向全班汇报,汇集各组方式后再有老师点评,在学会“asktheway”的技能后,可以让学生联系本校、本地区的具体地理情况,自编自演问路的情景。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非常积极,有的“asktheclassroom”,有的“askthebookshop”,还有的“askthebathroom.”,气氛特别活跃。这样一来,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并通过创造情境为其提供自主的思维空间,帮助他们跳出了被动灌输的境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2.3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

设计和组织多种难易适度的课外活动。

通过活动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使学生认识了解自我,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增强其应用英语的自信心,也可以经常性地编辑英语学习园地或办英语壁报,解决疑难问题、分析常见错误,开展学习课外材料、如举行英文书写竞赛、朗诵比赛、单词听写竞赛、等智力比赛。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互相帮助,互相感染,进而共同提高水平。

2.4从工具到文化的互动过程

掌握源自于运用,作为一种交际语言,英语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交际工具,其工具的作用只是为让彼此进行交流,然而只有单纯机械的语言学习而不涉及其文化过程的学习终将是不完善的。例如:“luckdog"如单单只是给学生讲“luck"“是幸运,运气,好运”的话,想必大部分的中国小学生都会将“luckdog"翻译成“幸运的狗”“好运气的狗”吧!而导致这样后果的直接因素就是学生们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不了解,很显然,犯这样错误的直接原因就是“汉语言,汉文化”的负迁移,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文化里具有不同的内涵,并会引起不同的联想,在当下的中国社会里,“狗”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和狗有关的习语大多都含有贬义,如“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但在西方国家,“狗”则被认为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如"happydog""luckdog"等【2】学习英语的过程,绝不仅仅是对单词,语法,句型的简单学习,而是从工具(语言)到文化(具体)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师在给学生讲授时,可适当的举行一些英美文化,英美风情,以及中英文化差别的知识讲座来使学生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

三.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

学习英语的终极目标--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这是共识,如何培养,可以有不同的做法,不过从近年来国内对第二外语的交际意愿与与日俱增的研究不难看出,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要真正提高学习者的外语交际能力,首先要培养他们用外语进行交际的愿望,换句话说,除了交际能力外,外语教学的么表还应该包括对交际意愿的培养.【3】

3.1标准的.国际化的发音

英语作为我们的“第二母语”来说,发音难免会有汉语的负迁移现象,而标准的国际化的发音则是我们开口说英语的第一步,那么就必须要求老师要有标准的发音,同时还应让学生多听看英语的原版影片.如:采用动画电影,因为动画电影画面丰富,场景感人,人物形象逼真,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深受孩子们的欢迎,让他们在观看英文原版电影的基础上,练习并模仿片中的标准发音,尝试根据片中的场景与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配音,这样不但满足了孩子们爱看动画片的要求,还为孩子们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标准地道的发音,是他们英语发音标准,口语的以提高.

3.2英语口语学习中的三心.六忌.九坚持

三心:

三心即树信心,下决心,立恒心.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能力,要给孩子足够的信心,使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只要能学会母语,外语就没什么可怕的.横下一条心:"inforapennyinforafound"“不干则已干则到底”,坚信"it''''sdoggedasdoesit"“坚持就是胜利”

六忌:

1.忌难为情,别怕出错,别怕被人笑话,“丑”尽甘来。

2.忌自卑心,相信你能说,你能行,相信你可以把英语说得像汉语一样棒。"practicemakesperfect"

3.忌完美症,不要追求无误,更不能追求完美,这些都是羞于开口,练习口语的最大敌人。

4.忌默译法,不要时时借助汉语,不要时刻在自己的心里把想说的话想成汉语然后再用英语翻译,有母语的干扰,英语是说不流利的。

5.忌挫败感,不要因看不到进步而灰心,不要因一时的挫败而放弃,语言的学习是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要相信进步与投入成正比。

6.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语言的学习,重在练习,只有天天说英语,才能说好英语.

九坚持:

1.坚持仔细听辩,这是口语语言信息的输入过程对语音的连读.强读.弱读.吞音等都要听清楚,这样才能首先做到发音清楚并可以听懂他人说话.

2.坚持认真模仿,要坚持模仿英美人的地道口音,只有模仿到位,口语才有保证.

3.坚持大声朗读,大声朗读有助于发音器官,改善语音语调,提高口语质量。

4.坚持丰富词汇,只有掌握了足够常见的口语词汇,口语表达才能游刃有余。

5.坚持段篇背诵,背诵有助于丰富大脑中的“资料库”有助于英语口语表达的布局谋篇。

6.坚持知识的积累,只有拥有丰富的背景知识和交际知识,才能做到言之有物。

7.坚持使用英语思维,只有坚持使用英语思维方式考虑问题,才能做到在口语交际中反应灵敏。

8.坚持积极参与,要积极参与各种口语练习,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9.坚持大胆实践,要大胆用英语交流,特别是若有机会和外国人交流,增加感受,获得信心。

3.3以英语教育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程度和交际能力。

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总是由一定的观念或核心内容支配其教学行为,对学生施加影响。而学生也会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和需要理解、接受教师的影响,并在行动上做出反应。因此,教师在面对当代小学英语教育问题上,要摆脱其应试性和哑巴式英语,不要跟学生施加“负压力”。

比如说“今天上课老师讲的那些单词我应该会默写吗?今天老师讲的那些是重点,今天老师讲的那些在考试中可能会考到?”等等。而应该给学生一种愉悦的心态去接受和理解,学习英语的目的绝不是仅仅会写几个英语单词,会做几道语法题,英语是一种语言,而语言的作用就在于交流和沟通感情,所以学习一种语言,重在其运用的灵活性,因而在小学英语教育的课堂上,教师应当以英语基础知识为教育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只有学生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听说能力,他们才有想要展示自己英语水平的欲望,这种欲望的强烈程度取决于起学生的英语基础,影响与学生的交际意愿,成长与学生的持续练习。相信有了这些内因和外在动机的支配,其交际能力则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3.4将学生推到风口浪尖,真用,实战,英语口语才会真正提高

语言学习是完全不同于其他科目的,语言学习是需要环境和氛围的,想想我们学习自己的母语时,并没有人去教我们怎样问路,怎样告诉别人自己的想法,怎样.......但慢慢的,我们不是都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吗?不都可以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吗?仔细回想一下我们学习汉语是的种种经历与过程,不难得出结论:“学习一种语言,环境和氛围是十分重要的”。小学生都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和好奇心,试想:“从他们一开始学习英语,我们便做到在英语课堂上绝不出现汉语”也许这样的做法起初会让老师觉得授课很难进行,因为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纯英文的授课会让他们觉得难以接受和理解,但是不用担心,想想我们对汉语没有“概念”时,我们不也无法理解它吗?但不过是短短三四年的耳濡目染,我们便可以对其得心应手,因此,在小学生初学英语时,我们便采用纯英授课,甚至可以将校园的标语全都换成英语的,相信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下,学生将不再会有那种“汉转英”的转换思维,相信用这种方法将学生推到风口浪尖,学生的英语将会脱口而出,交际能力就会得以真正的提高.

四.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感情交流.

师生关系是以基本的人性观为前提的。如果教育者认为,人的天性是懒惰的,不思进取的,需要严格教诲才能启迪良知,那么权威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最为有效的。传统的师道尊严,便是权威型的师生关系的体现。现代教育观则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而权威型的师生关系无疑会扼杀初学者的创造力与禀赋。【4】因此,我们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4.1合作的师生关系

合作要求教师不以教育者自居,不以强制的手段——训斥、羞辱、向家长告状等来强迫学生服从教师的意志。强制性的教育,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反感甚至恐惧,也容易扼杀学生学习的兴趣。合作就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过去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强制你学习。”现在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吸引”,就是“使学生乐于学习,使他们乐意参加到教师和儿童共同进行的教学活动中来。”

4.2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是指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中的核心要素。爱需要教师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方面给予关注,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尤为如此。爱是将教学中存在的师生的“我”与“你”的关系,变成了“我们”的关系。爱使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中取得心灵的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分担挫折的烦恼。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

4.3融洽的师生关系

朱小蔓曾说:“离开感情层面,不能铸造人的精神世界"教育是充满情感和爱的事业,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甚至与学生建立起母女般、父子般或姐妹兄弟般的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觉得老师是最值得信任的人,跟老师无话不说、无事不谈,达到师生关系的最佳状态。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基因学生喜爱这门课业得有利因素.

4.4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思想和感情的交流过程。

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一般说来,学生对某位教师喜欢,其课堂气氛就会显得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因此,教师要重视感情的投入,以自己真诚的爱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得学生不怕出错误,敢于开口说英语。重视学生情感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想方设法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护学生的自信心.

4.5让英语对学生有持久的吸引力

学生初学英语时都兴趣盎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容量的增多、学习难度的加大,兴趣的保持程度则会因人而异,出现差异,有的学生甚至会完全丧失兴趣。针对这一自然现象,我们应该多关心鼓励、多给予实际行动上的帮助.具体措施如下:

1、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非智力因素的差异,进行目标激励,分层互促。知识层次低的学生,做问答练习、转换练习,对于他们的提问更要保护其积极性,简单的问题要尽量留给他们,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逐渐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为他们能回答更难的问题作好心理和知识上的准备。对于知识层次高的学生,,也不能轻视,否则会使他们盲目自大,进而丧失积极的思维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待这部分学生,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扩大难度和浓度,也可以在练习或检测中增加信息量,让他们不断受到新的信息刺激。总之,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事可做,遇事能做,做则有所获.

2、关心鼓励。

对学生关心,会激起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学生鼓励,会引发学生学习的信心。老师要不吝表扬和鼓励,尤其对于一些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要多肯定他们做得好的地方,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信心。比如,我在班上实行平时成绩计分制,鼓励学困生平时多表现,多加分,增进了他们学习的动力。

总结:随着“地球村”的来临,作为一种国际语言的学习,兴趣为先。学生语言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英语学习兴趣的程度。很难想象失去了兴趣还能怎样培养交际能力。所以,就英语教师而言,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并使他们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培养和保持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把外语教学的内涵发挥到极致,真正的做到从工具到文化的新境界,注重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其将英语的听说能力发展到“第二母语”的水平,同时,教师在培养方式上应摒弃传统的师生观念,建立新型的教育模式,重视师生的感情交流,给学生提供多种发展平台,在教学工作中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表现,欣赏学生的想法,重视学生的问题,接纳学生的意见,宽容学生的错误,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根平人民教育2008年20期中国教育报刊社2008年10月18日

【2】戴丹妮我与英语有个误会.中式英语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

英语教育发展趋势篇4

(一)目标构成由单一到多元

从1916年到改革开放之初,小学英语教育的目标比较单一,能否正确地掌握英语基础知识与能否准确地读、写是考察学生英语水平的主要标准。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中则是将语言技能和自学能力的培养置于首位。当时所秉承的是静态的知识观,认为知识就是对既有经验的传承,只要能够掌握大部分的基础英语知识和技能,就达到了英语学习的目标。英语工具性的特征被无限放大和绝对化。而在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的小学英语目标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以往的过于单一的教育目标被现在的五维目标所取代。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这五个方面与当代注重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的教育思潮是一致的。同时,目标中所包含的这五个维度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了对适应社会发展的全人的教育,英语教育目标多元化的过程不仅是教育目标的完备化的过程,也是英语教育不断科学化和社会化的过程。

(二)目标性质由工具性到人文性

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民国初年的英语教育目标是以经世致用为主要目的。学生能够读懂、看懂英语是当时语言教育最重要的目标。语言的工具性是语言最本质的属性,即语言的有用性,也是语言在任何一种历史环境中首先被利用的属性特征。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这样的目标要求是不无道理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语言的另一个基本属性,即人文性逐渐受到社会的重视。在满足了工具属性之后,语言的人文性被凸显出来。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本是语言的两个共生的属性。语言的人文性是指在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等多方面的发展。这两种属性之间,不存在孰轻孰重、孰前熟后的区分和顺序。当代教育逐渐由原来的工具性属性向人文性属性过渡,或是将两者共同强调。曾经的“工具性的错位”和“人文性的失落”广受诟病,现如今,两种属性的和谐共生受到人们热议。《标准》(2011)中强调英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共生,目标的转向是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种发展是基于人本位的教学观,将学生的发展作为真正地教学的出发点。

(三)目标指向由本土到国际

建国前的小学英语的教育目标指向知识和学生本身,视域是向内的,而不是外展的。略识外文的目的只是为了实用,广设外语学科,是通过外语这个语言工具,去学习西方的知识和技能来立命和安身。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建国初。1978年教育部出台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为建国后的小学英语教育的发展注入了力量。但78年的《大纲》中仍是将英语教育的目的限定在为“三大革命运动”斗争的基础上。此时目标的设定仍是本土化的,被一定的社会和政治要求所裹挟。而从2001年开始,《课标》在教育目的的制定上开始出现了“向外看”的趋势。尤其是在最新版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中,多次提及国际化的概念。《标准》(2011)开篇指出“中国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国际责任与义务”,学习英语能“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也为学生“未来更好的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化奠定基础”。英语教育目标的国际化是社会和时代所趋,外向型的教育目标也是我国英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目标演变的原因分析

教育活动背后展现出各种社会力量的博弈和各种历史因素的交融。作为教育的最终指向,教育目标演变的背后同样包含着社会、历史、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变化:社会需求的不断转变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左右英语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指向。二十世纪初,国势衰微,英语教育被动开始。鸦片战争之后,在与西方国家交流的过程中,急需一批精通外语的人才,英语的实用性、工具性在此时最先受到社会的重视。在建国后,社会政治局面又出现波折,基础英语教育几乎完全被搁置。在政治形势转向之后,英语教育又被重新放在了外语教育的首位。而在进入新世纪的十年后,课程的人本位意识受到社会的重视,体现在英语课程中就是基础英语教育中人文性被社会所强调。所以在讨论社会需求时一定要坚守人的发展这一原则,这是讨论外语教育目的应坚持的基本立场。英语课程的人文性,即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基于现实的社会背景而进一步强化的。当今社会,原有的强势文化、新兴文化,以及古老文化等,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博弈比政治、经济和军事之间的博弈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在文化比拼中获得胜利,其对国家和世界的影响是持续性的、历史性的。在现阶段,英语的意义已早早超过了其工具性的内涵。其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在工具性的基础上,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和传承。一个国家公民英语水平的高低,折射出这个国家公民的国际意识和现代化意识;而这里所指的英语水平更多则是指其英语人文素养的高低,而远非指英语知识和技能。

(二)学科基础的变化:语言学向教育学的转向

基础英语课程目标的不断演变体现了英语教育中语言学向教育学的转向。二十世纪初期,英语教育与语言学的关系非常密切,英语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引导着基础英语教育的发展。早期结构主义语言学家所倡导的“听说法”在我国基础英语教学中曾经占据主流地位,这便是语言学家对英语教育重要影响的佐证之一。Campbell于1980年提出的语言教学的模式便是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在这一模式中教师从属于语言学理论家和应用语言学者。随着英语教育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教育学日渐成为英语教育研究的主导者。学科教育不再仅仅是以学科的发展为目的,对人的素养的培养成为基础教育中的重点。2011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加之教师地位逐渐受到重视,教师越来越能在教育中掌握话语权。教师发挥具有“实践性”的优势,从教学情境出发的研究成为教育研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代表的“教育学”视角成为外语教育的中心,教育目标的重点也随即从语言学转向到教育学。

(三)学科内部的变化: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英语教育目标的演变是英语教育学科本身内部变化的体现。教育是一门相对独立的事物,其运动和发展必然由其内部矛盾推动发展。由于教育研究缺乏主体性,造成了“只讲课程决定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文化发展水平和儿童身心的特点,却很少探讨课程作为一个独立事件它自身发展的规律”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急需改变。任何一门有生命力的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都是一个不断地科学化和实用化的过程。教育目标的改变体现了外语教育学科内部在不断的自我更新、自我调整的过程。在这个自我调适的过程中,有诸如政治、经济等外因的影响,同时也必然有学科自身“自我求发展”因素的影响。这种向上的力量推动着学科在历史的发展中能够继续前进,并能焕发出勃勃生机。最初的教育目标只集中在学生对语言的运用之上。这样的目标过于单一,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学科自身也在寻求目标的多样化。而发展到现在,英语教育的目标已经被扩充到五个维度,目标的覆盖面越来越广,目标的内容描述也越来越详细。这些都是一个学科不断科学发展的表现。

三、相关启示

根据以上对英语教育目标演变的历史趋势的整理以及原因的分析,对我国当前英语教育改革提供以下可行的建议。

(一)英语教育目标的制定要具有历史视域

“理解一种传统无疑需要一种历史的视域”,理解一种语言的发展也需要一种语言教育发展的历史视域。教育目标的制定一定是发生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的。当代英语目标的修订是建立在整个教育目标演变的历史当中的。基础英语教育目标的演变中有着深深的历史印记。在制定和修改英语教育目标的过程中,要以史为鉴,古为今用。通过总结英语教育历史的发展,将历史的经验作为当代教育发展的启示。尤其是当前我国英语教育改革面临着诸多问题与疑惑,基础英语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现象,这些问题和现象虽然指向现代,但问题的解决之道或许寓于过去的历史发展之中。回顾历史,认识现在,展望未来。在历史的发展中找到现实的共性,为英语教育目标的制定提供历史性的建议。

(二)英语教育目标的制定要具有国际目光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发展一定是国际化的,英语教育目标的制定要有国际意识、世界意识。“教育国际化是全球化在教育方面的体现”。全球化推动了资源、人才、知识、技术、商品等多方面跨国界的流动,促进了各种生产要素、各种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同理,经济全球化也推动了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此时,教育已不是囿于一国的社会活动,教育必然与世界各种资源、各种活动之间都产生互动。教育目标设定所体现的世界意识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英语课程标准》(2011)的“前言”部分便已指出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作为一门语言工具学科,英语教育目标的指向一定是向外的,是国际化的。这种语言教育的国际目光不仅仅是通过语言学习和了解国外世界,而是要利用语言这个工具,在认识国外社会和文化的基础上,加深对本族文化的认识,促进本族语言和文化的世界发展。

(三)英语教育的发展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英语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英语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其内在意义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学生不是单纯抽象的学习工具,而是有着丰富情感的完整的人。英语教育的目的,尤其是基础英语教育的目的是建立在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之中的。在当代英语教育中,注重学生整体人的发展所体现的人文精神有利于克服当前英语教育中的功利主义的趋势,并扭转过于重视应试教育的倾向。语言是人的发展当中重要的一部分。在语言的教学中,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这门语言,而是要激发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的个性发展,开发其潜力,健全其人格,使其发展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全人。

四、结语

英语教育发展趋势篇5

关键词:重视程度;发展趋势;英语教学;远程教育

englishabstract:englishclassroomteachingisgettingmoreandmoreattentioninthebasiceducationinChina.Discussionthefuturedevelopmenttrendofitwillplayanactiveandstimulativeroleinourcountry’senglishclassroomteaching.thisthesiswillanalyzethecurrentdevelopmentsituationofChina’senglishclassroomteachingfromthefollowingaspects:thedegreeofemphasis,youngeragetrend,diversifieddevelopmentdirection,englishclassroomteachingstandardandthedevelopmentofDistanceeducation.thenitsummarizesthedevelopmenttrendofChina’senglishclassroomteachingandlookintothefutureofenglishclassroomteachingtopromotethedevelopmentofourcountry’senglishclassroomteaching.

Keywords:thedegreeofemphasis;developmenttrend;englishteaching;Distanceeducation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在《决定》的指导下,我国高考方案做了重大调整,全国高考改革方案初定为考语数外三门(注:指全国卷)。英语学科要突出语言的实际应用,回归到学科应有的位置上,突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及课标的基本要求,降低英语学科分数在高考招生中的权重。考试分值由150分降低到100分。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三年内有效。高考方案的调整势必对语数外三大基本学科的教学产生重大影响,下面就我国英语课堂教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作以简要论述。

一、英语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随着我国申奥成功、加入wto以及世界全球化,“外语热”一天天升温。各种英语培训学校热火朝天,英语书面资料、视听材料日益丰富,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这些外部的大环境刺激了人们学习英语的动机,也促使我国政府对英语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因而英语学习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主要体现在:

(1)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想学习世界先进科学和技术,接触不同的经济与文化,就必须先学好英语,它是通向世界的桥梁。而在新一轮的英语教学课程改革中,英语必须适应新形式下社会的需求,它势必促使学生学习英语的年龄降至小学,实现大、中、小学的一条龙教学。

(2)信息社会使地球变成了地球村,网络为人们提供了接触和使用英语的语境。在外企上班,与外国人谈生意,上网聊天、收集信息,这都会引发人们学习英语的动机。

(3)在我国,不仅中考、高考要考英语,甚至考公务员,参加一引起特殊的行业就业考试也要考英语。因而英语不仅仅是在校学生的学习专利,白领、蓝领各个阶层都有学习英语的需求。

可见,在我国英语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英语学习向低龄化趋势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全国各地小学英语培训班、英语教学需求也出现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少儿英语培训班在各地应运而生。小学和幼儿园开设英语课已是司空见惯的现象。紧随其后,各地小学英语培训班市场逐渐火爆起来,而少儿英语市场的兴起直接带动了具有一定品牌竞争力的培训学校的诞生。

随着社会对英语教育的重视,英语学习的低龄化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许多家长都在考虑让自己的孩子在成长早期接触英语,培养英语学习的兴趣,选择“英语特色幼儿园”似乎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目前全国各地学龄前儿童学英语的现象比较普遍,不少家庭不惜每年支出近万元用于学龄前儿童英语培训。

近几年来,一个满足社会上英语能力鉴定和人才市场需求的全国英语等级考试(简称petS),却逐渐演变成一场场壮观的“童子军大战”,这就是英语向低龄化发展的最有力见证。

三、英语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1.口语测试将向多元化发展

据了解,目前国内专家对英语口试已从口语测试手段、测试方法、评分方法、评分信度以及非面试型口试效度等方面做出了不少研究,但对不同口试任务测试效度的专门研究仍然有限。在口试实施方面,大学英语四、六级口试、专业英语口试、高考英语口试、出国人员口语测试等已在国内大范围推行,在信度、效度等方面也已得到了业内认可。谈及口语测试的发展趋势,很多专家表示,今后英语口试将不再是英语考试的一个辅助部分,其独立性、多元化和服务功能将更加凸显。此外,针对不同学习阶段、不同专业、不同学习目的的英语学习者,各类型口试也将陆续推出。

2.英语课堂教学将向多元化发展

改变教学观念,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是目前乃至将来一段时期教学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发展素质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把青少年的英语学习、思维、实践交给他们自己,让学生认真学习,认真思考,从而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能力。因而英语教学将向引发兴趣、创设情景、培养能力、运用交流等方面发展。

(1)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自觉地全身心投入到探求知识的活动中去。因而未来在英语教学中,在学前教者要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激趣上下功夫。

(2)一定的教学情景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因而创设教学情境在英语教学中十分关键。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有意识地地参与语言交际活动,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通过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去学习、去做某些事,并体会做事的成功感,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3)就培养能力而言,要从“直接给学生问题,给学生思路,给学生结论”转变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这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在于把学生的思维培养成一种探索思维,促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学习实践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正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本源。

(4)就运用交流而言,英语作为一种交际语言,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交际工具,其作用只是为彼此进行交流,而这种交流脱离了文化背景是不会成功的。例如:“luckdog”,若给学生讲“luck”“是幸运,运气,好运”的话,想必大部分的中国小学生都会将“luckdog”翻译成“幸运的狗”“好运气的狗”!然而导致这种结果的直接因素就是学生们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不了解。这是“汉语言,汉文化”迁移的负影响,同一个事物,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环境具有不同的内涵。在中国,“狗”是一种下贱动物,汉语中和狗有关的习语大多含有贬义,如“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但在西方国家,“狗”则被认为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如“happydog”“luckdog”等。学习英语的过程,绝不仅仅是对单词,语法,句型的简单学习,而是从工具(语言)到文化(具体)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师在教授学生英语时,可适当地举行一些英美文化,英美风情,以及中英文化差别的知识讲座,来增加学生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同时感受中英文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

由上可见,未来的英语教学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四、英语课堂教学将更加规范

1.管理规范

不少打着“英语特色”旗号的幼儿园,自身却并不具备教幼儿英语的能力,有关专家认为,不规范的教学将误人子弟。因而不少地方采取相应的措施,从开课资格认定、师资审核以及教材审查等方面对开展英语教学的幼儿园进行规范管理。规定只有一级幼儿园才具有英语教学资格;使用的教材必须经当地课程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开设英语教学的幼儿园,师资水平必须与小学英语教师同等。

2.教学规范

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所规定的教学目标,保证各层次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质量,全国各地势必在英语教学方面加以规范。笔者认为未来的英语教学应在以下十个方面下真功夫。一是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二要规范备课,三要对授课制订标准,四对作业批改有质量要求,五对辅导答疑求实效,六在考试上求真实成绩,七、在课外活动中增强英语学习兴趣,八要在英语教学中教书育人,九要科学研究教学,十要狠抓教学管理。

五、英语远程教育将成为热门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如今广大城乡家庭都有了互联网计算机,这就为广大青少年上网学习英语提供了物质基础,应运而生的网络英语家庭远程教育正雨后春笋般地兴起。英语远程教育之所以将来能成为热门,是因为它具有如下优势:

1.教学开放性

网络远程教育可以克服传统教育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障碍,让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选择任何教学内容,以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进度进行学习。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为教师和学生同时提供了一个非常开放的多媒体网络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学把英语学习中的听、说、读、写等有机的融为一体,具有广阔性、丰富性和多样性,给学生以全方位的感官刺激,以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就读、听、说、写等方面的问题在网络平台上自由的、交互式的与其他学生进行讨论,互相帮助,互相启发,相互评估,开阔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共同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2.学习自主性

开放性远程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的个性化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个别人自学,而应该是师生或学生之间相互协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主动的学习。学生处于学习的中心的地位,是学习的主体。

3.资源丰富性

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具有较强的呈现能力,它能把文字、声音、图表、视频、动画集于一体,使网络教学具有信息量大、资料更新更快、多项演示和模拟生动的特征,可以很好地创造生动形象的外部环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充分融入学习氛围之中。具体来说,在教学方法上,基于多媒体网络的英语教学模式借助于现代先进的多媒体网络技术,构建了交互式多媒体网络平台,把英语教学法中的听说法教学法、情景法教学法和交际教学法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六、结语

英语已经成为一门世界性的语言,在当今的世界发展格局中,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已经到来,拒绝学习英语就意味着切断同外部的许多联系。由此可见,未来的发展与英语是离不开的,未来的英语教学道路将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高考改革方案》,2014年

[3]郭占基,赵娟.教育心理学领域中动机与功效研究动态[J].心理科学,1992(04)

英语教育发展趋势篇6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研究方法;研究结果

一、研究背景

批判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是创新能力的核心部分,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钱学森世纪之问把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问题提到教育界和公众视界之中。有关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在外语教育领域兴起于1990年代以后,而我国外语界的批判性思维研究则始于21世纪初。自2008年以来,以文秋芳为代表的教学团队关于批判性思维在外语学科方面的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但从总体来说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还是比较薄弱。本文基于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对我国批判性思维在英语学科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以期为相关研究者开展后续研究提供方向和启示。

二、研究方法

笔者以“批判性思维(能力)/思辨能力”为主题,并包含“英语”在CnKi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范围从2001―2012年,得到符合要求的文献共83篇,其中核心期刊52篇,优秀硕士论文29篇,博士学位论文2篇。从研究成果的时间分布、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的统计情况来看,该主题的研究主要反映出三个特点:

1.研究成果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纵观12年间英语学科批判性思维研究成果,可以发现,虽然期间也曾出现反复,但研究数量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从图中可以看出,2009年以来,近四年内,英语学科批判性思维的研究进入了活跃的发展期,研究成果急剧增长,自2009年以来共发表相关文章59篇,超过了2009年之前文献数量的总和。

以上现象说明,由于英语学科人文性学科的定位逐渐受到重视,我国英语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已经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国内的研究者也已经越来越重视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

2.研究对象分布不均衡,主要以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为主

在83篇文献中,以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的占76.25%,而以其他为研究对象的占25%,没有针对某类对象研究的占10%。表明在高等教育领域,批判性思维受到更多的重视。

3.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主要是对阅读、写作等单一语言技能的研究

83篇文章中有关阅读与写作的研究占大多数,尤以对阅读技能的研究比重最大,超过75%。而综合语言技能研究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则占少数,仅有2篇。

三、对研究结果的思考

从上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过去12年间,国内有关英语学科“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其中依然存在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1.研究对象集中且分布的领域不平衡

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研究对象大多数集中在大学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群体中,而较少针对中学生,尤其对于初中生、小学生的研究几乎无人关注。然而,中小学是我国国民教育的基础所在,大多数中小学也都开设了英语课程,在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进行培养应该更具有效性。

2.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

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阅读和写作等单一语言技能的层面上,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虽然阅读和写作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所提高,但必然存在局限性,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思维水平,也会导致教师忽视对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此外,在研究内容的广度方面,要突破当今英语学科重语言的工具性轻人文性的现状,扩大研究领域,有效促进批判性思维研究的发展。

四、发展趋势展望

通过上述对国内英语学科“批判性思维”研究的分析,我们可以预见,批判性思维在外语学科方面的研究将会呈现如下几个发展趋势:

1.研究对象的多元化

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在更早的阶段才有意义。中小学生正处于英语学习的关键期,如果在学习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注重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将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语法及语音意识,这将有益于他们在英语学习道路上的顺利前进。

2.研究内容的全面化

我国外语学习者的“哑巴英语”、只注重应试、重语言的工具性的现状呼吁外语方面的专家、学者及教育工作者对外语学科的教学应注重英语学科的人文性,除语言技能的其他技能应更广泛地被应用到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研究中,这样才能拓展该领域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1]李善良.怎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美国中小学教材考察报告[J].教育科学研究,2012(3):69-75.

英语教育发展趋势篇7

[关键词]语言教育政策;信息通信技术;马来西亚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东南亚英语地位嬗变与国家文化身份重塑研究”(项目批准号:14XYY006)和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东盟国家语言状况及广西语言发展战略研究”(项目批准号:11YJa740003)的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陈伟容,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广西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H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23(2015)01-0048-0003

信息通信技术(iCts)是全球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全球化进程影响信息通信技术在全球范围的传播。信息通信技术的传播伴随着语言的传播,尤其是英语的传播。因此,信息通信技术对语言规划有重要意义,语言规划需要考虑信息技术因素。当前,很多英语非母语的发展中国家面临一个挑战,即在语言教育中既要应用信息通信技术但又不减弱本地语言的地位。马来西亚正面临这样的挑战。马来政府曾提出“展望2020”(Vision2020)的发展计划,其目标是在2020年成为发达国家,在这一规划的影响下,很多技术被应用在语言教育中。

一、马来西亚语言教育政策研究概述

通过阅读分析相关文献,我们发现国内主要研究视角有:一是马来西亚语言教育政策的变化带来的影响,如洪丽芬(2008)研究马来西亚语言教育政策变化对华人的影响,房建军(2012)探讨马来西亚语言教育政策规划及对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二是从宏观角度研究马来西亚语言教育政策,如陈兵(2012)论述东盟国家语言状况及广西的外语战略,江健(2011)分析了东南亚国家语言教育政策的发展特征及趋势;三是比较马来西亚语言政策与其他国家语言政策的异同,如陈兵(2009)对比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语言政策研究的异同。

通过分析以上的研究视角,我们对国内研究特点做了小结:侧重从宏观角度研究“马来西亚语言教育政策”;主要使用质化研究方法;侧重比较马来西亚和其他国家语言教育政策异同;语言教育政策研究与语言政策研究紧密结合;尚无关于“信息通讯技术对马来西亚语言教育政策的影响”的研究。

论述国内研究概况后,我们对国外研究视角也做了相关的分析。首先是语言政策和语言教育政策区分研究,如Kaplan&Baldauf(1997)关于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政策的区分影响当前的研究(前者指政府职能之一,涉及社会各方面;后者特指教育领域的语言政策)(cf.Gill,2005);其次是研究不同阶段的语言教育政策,如Sua(2013)阐述从1950至1970年间华语教育在马来西亚的发展历程;分析语言教育政策变化及其原因,如Zaaba(2011)研究马来西亚语言教育政策的调整及原因;语言教育政策的交叉学科研究,如将新技术应用于语言教育所带来的新变化(这将在下一版块详细阐述)。

由此,我们归纳了国外主要研究特点:注重马来西亚语言教育政策的实证研究;研究多采用量化研究方法、样本分析法和侧重语言教育政策的跨学科研究。

二、信息通信技术对马来西亚语言教育政策的影响

马来西亚于1957年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独立后的马来西亚亟需通过语言的统一获得身份认同和身份认同统一,以维护统一的局面。因而,马来西亚政府使用“自上而下”的方式推行语言政策以及语言教育政策。巴萨马来语是国语,英语是第二语言或通用语言,其他广泛使用的语言是华语、泰米尔语和泰语等(陈兵,2012)。

在教育领域,马来政府颁布的《国语法案》规定从小学到大学的教学用语逐渐从英语转为马来语,马哈蒂尔博士1981年出任首相执行的语言政策达到了马来化时期的高潮;2002年马来西亚的语言政策出现了逆转,在小学和中学阶段数理英化;但几年后又改为在小学阶段使用马来语作为教学用语讲授数理课程。这一系列的逆转体现了政府旨在用语言政策促进马来语的地位和作用(陈兵,2012)。

而从2007年开始,随着全球化趋势加强和信息通信技术的传播,马来政府更积极地践行“展望2020”的规划,以期在2020年跻身于发达国家队伍。在此影响下,马来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技术推广活动,以将技术应用到语言教育实践中。

当前国内尚无学者对“信息技术在马来西亚的语言教育实践”进行研究。而国外已有部分学者对新技术在马来西亚各个阶段的语言教育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分析新技术对语言教育实践的影响及其优缺点。其主要的研究视角有:新技术对中学教育实践的影响,如akma(2014)研究马来西亚的新技术推广项目“每个学生一台上网本(the1malaysianetbookprogramme)”对语言学习的影响;二是新技术对高等教育实践的影响,如Lye(2013)分析采用“技术教育学科知识模式”的机会和挑战,ali(2013)分析英语作为教育用语成为普遍现象的影响;三是探讨应用新技术的优点和不足,akma,Lye和ali均提及应用新技术的优点和不足。

由此,我们总结国外对信息通信技术在马来西亚语言教育的实践研究特点如下:注重实证研究;多采用量化分析法和样本分析法以及关于“信息通信技术对马来西亚的语言教育政策的影响”,尚无宏观整体研究。以下详细分析这些政策对中学和大学语言教育的影响。

(一)“每个学生一台上网本”推广活动对中学语言教育的影响

马来西亚教育部于2010年在全国推行了“每个学生一台上网本”的活动,其目的是让更多低收入家庭拥有笔记本,并提高他们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意识和网络知识。

有学者认为这一举措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积极影响,并认为这一举措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认可。拥有上网本后,学生能更便利地接触网络,接触到更多原汁原味的英语材料。此外,在语言教学(如听说教学)中应用新技术新媒体后,教学手段多样化促进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综合能力(akma,2014)。

但有学者认为这一计划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其效果大小。因此,akmamohamad在2014年通过使用调查问卷和采访等方式,专门研究学生用上网本学习英语的情况。结果表明学生对这一计划仍然抱有积极态度并尽量利用网络学习英语。然而,由于相应的技术支持不足,电脑维修不及时,网络覆盖面不够等问题,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达不到预期计划。

(二)英语作为教学用语(emi)在大学得到推广

信息通信技术的传播伴随着语言的传播,尤其是英语在全球范围的传播,英语成为世界通用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时,英语作为学术语言的趋势也不断增强。为了应用新技术,提高学术领导力,马来西亚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也逐步扩大英语作为教学用语的比例。

ali在2013年对马来西亚公立大学的emi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在公立大学emi得到了更多的认可,是学生掌握英语和前沿学术知识的有效方法,甚至是必要途径。

Lye于2013对私立大学的“技术教学学科知识”(tpaCK)模式进行了研究。在这模式影响下,私立大学的教学人员人手一台配备了教学软件的笔记本,此外,学校里的教室全部安装了用于语言学习的音像设备。研究表明在此模式下,学生学习的合作性提高,反馈积极,这相应地提高了他们的语言学习。

三、信息通信技术在语言教育应用存在的问题与研究趋势

通过以上综述,我们可以初步推测信息通信技术在马来西亚语言教育的研究趋势。在全球化影响下,马来西亚积极在教育领域,尤其是语言教育中大幅度应用iCts来提高国民应用新技术的能力。马来政府和教育部推行的新技术活动,如“每个学生一台上网本”和“技术教学学科知识”(tpaCK)模式等,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应用新技术和网络的能力,使得学生能参与到全球化竞争中;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借助英语这一通用语言来获取最新的资源,并不断提高学术能力和学术地位。但使用iCts也存在一些问题,如iCts不断推广后,英语的地位上升,巴萨马来语作为教学用语的地位削弱,如何确保学生熟练掌握官方语言――马来语并提高马来语在iCts中的使用成为一个难题;此外,其他语言如华语和泰米尔语的有被边缘化的趋势。这些问题值得马来西亚语言决策进一步考虑并适当调整其语言教育政策。

因此,我们认为马来政府对新技术在语言教育投入力度将逐渐加大,利用新技术跻身于发达国家队伍雄心不变。其次,对信息通信技术在语言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呈上升趋势。最后,研究信息通信技术对马来西亚语言教育政策的影响具有可行性。

四、总结与启示

通过以上综述,我们发现,国内关于马来西亚语言教育政策的研究视角主要是从宏观角度分析语言教育政策的特征,比较语言教育政策的异同,侧重语言教育政策变化带来的影响,且多采用质化分析法。

而国外研究虽然关注了语言教育政策的跨学科研究,尤其是新技术对语言教育实践的研究,但这些研究主要使用样本分析法来分析某一具体的新技术对某一个阶段的语言教育实践的影响,缺乏从宏观上分析新技术对语言教育政策的影响的分析。

因此,从宏观上研究信息通信技术对马来西亚语言教育政策的影响,并采用量化分析法,是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的。

此外,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已经积极将新技术应用于语言教育中,国外也有很多学者研究新技术对语言教育政策的影响。而国内对新技术在语言教育应用的研究远远不足,如何积极应对全球化并将信息通信技术应用在语言教育中以提高竞争力,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akma,n.,&abdul,n.theUseof1malaysianetbookinenglishLanguageLearning[J].procedia-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2014,118,302-309.

[2]ali,n.L.achangingparadigminlanguageplanning:english-mediuminstructionpolicyatthetertiarylevelinmalaysia[J].CurrentissuesinLanguageplanning,2013,14(1).

[3]Gill,S.K.Languagepolicyinmalaysia:ReversingDirection.Languagepolicy,2005,4(3),241-260.

[4]Lye,L.t.opportunitiesandChallengesFacedbyprivateHighereducationinstitutionUsingthetpaCKmodelinmalaysia[J].procedia-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2013,91,294-305.

[5]Sua,t.Y.Decolonization,educationallanguagepolicyandnationbuildinginpluralsocieties:thedevelopmentofChineseeducationinmalaysia,1950-1970[J].internationalJournalofeducationalDevelopment,2013,33(1).

[6]Zaaba,Z.,Ramadan,F.i.,niane,i.,anning,a.,&Umemoto,K.(2011).Language-in-educationpolicy:aStudyofpolicyadjustmentStrategyinmalaysia[J].internationalJournalofeducationalDevelopment,5(2),157-165.

[7]陈兵.东盟国家语言状况及广西的外语战略研究[J].外国语,2012,35(1).

[8]陈兵.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语言政策的对比研究及其启示[J].东南亚研究,2009,(6).

[9]房建军.马来西亚语言教育政策规划及对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5(4).

英语教育发展趋势篇8

关键词:请求言语行为华英双语中介文化风格假说

一、引言

针对Blum-Kulka(1991)提出的“中介文化风格假说”,范燕妮、李柏令(2011)已经就汉英双语者请求言语行为的“中介文化风格”问题加以验证,并提出了初步的实证报告。该研究以中国大学生为对象,采用DCt(话语完成测试)问卷,通过对搜集到的语料进行分析,发现在被试的请求言语行为中尚未最后形成“中介文化风格”,但是英语流利的被试的汉语语用模式已经明显地偏离了汉语语用规范,并正在向英语语用规范靠拢,也就是说,其“中介文化风格”正处于形成过程中。

为了进一步检验这个结论,我们以马来西亚华人为对象,在范燕妮、李柏令(2011)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深入的调查研究,以考察不同的社会环境因素在汉英双语者“中介文化风格”形成过程中的影响。

马来西亚华人是该国仅次于马来人的第二大族群,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4.6个百分点(2010年)。绝大部分华人的母语为华语,即通行于海外华人圈的汉语标准语。由于长期受到当地历史、文化、方言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马来西亚华语在结构上与汉语普通话有所不同。

除了华语以外,马来西亚华人还使用马来语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马来语是宪法规定的国语,是所有公民在接受教育时都必须学习的,华人一般将它用作不同族群之间的族际通用语。另一方面,马来西亚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1957年独立以后,至今仍为英联邦成员国。因此,其英语教育拥有从幼儿园直到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在马来西亚,英语被广泛地使用于行政、工商业、科技教育、服务及媒体等方面,因而流利的英语也是就业方面必备的条件之一。近些年来,英语也出现了逐渐取代马来语而成为族际通用语的趋势。

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向来重视中华语言文化的维护和传承,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目前,马来西亚拥有中国以外最完善的中文教育体系,全国设有1200余所国民型华文小学、60所独立中学和3所私立大专院校。这些采用母语教学的华文学校提倡“三文三语”的教育方针,除了注重母语教育外,也把马来语和英语列为必修科目。在文化上,马来西亚华人在整体上也是公认的保持中华文化最完整的海外群体。

因此,马来西亚华裔学生与中国大学生在母语文化上具有相似性,在其“中介文化风格”的发展方面具有可比性。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的被试为马来西亚以华语为母语的大、中学生,共137人。其中,马来西亚泰勒学院(taylor’sCollege)本科二三年级学生25人、马来亚大学(Universityofmalaya)中文系对外汉语专业本科三四年级学生46人、上海交通大学汉语言专业(对外)四年级本科马来西亚华裔留学生30人、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加影育华中学高中一年级学生36人。

被试根据其英语教育背景分为英语“高水平、中水平和低水平”3组。其中,泰勒学院学生为高水平组。该学院以全英语授课,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比较深入或者有过出国留学的经历。马来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为中水平组。作为汉语言专业大学生,他们的绝大部分课程都以汉语授课,英语只是必修课程之一,对英语语言知识以及相关文化的了解相对较少。加影育华中学学生为低水平组。他们作为高一学生,接受英语教育的经历比前者更少。

范燕妮、李柏令(2011)的研究将被试分为“流利组”和“不流利组”,以英语专业大三学生为“流利组”,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为“不流利组”,并对两组被试进行了对照研究。本研究则将被试进一步细分为“高、中、低”3组,以便更加细致地观察被试在华英两种语言发展中的变化趋势。

数据通过DCt进行搜集。共发出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37份。英语和汉语问卷共分为:

高水平组:英语卷(n=25),汉语卷(n=25);

中水平组:英语卷(n=76),汉语卷(n=76);

低水平组:英语卷(n=36),汉语卷(n=36)。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起始行为语

“起始行为语”(alerter)是指提出请求时的招呼语,包括呼格(如“小李”“老师”)、提醒词(如“嘿”“hi”)、强调语(如“听着”“注意”)和道歉提醒语(如“不好意思”)等用来引起受话人注意的语句。

3个水平组在问卷中所体现的使用起始行为语和不使用起始行为语的调查结果见表1和图1。

根据表1和图1,我们可以看到,三个水平组的被试在汉英两种测试卷中使用起始行为语的频度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而且,高水平组和中水平组的汉英差异分别仅为8个百分点和5.3个百分点,大大低于低水平组汉英差异的13.9个百分点,显示被试在英语学习的中、高水平阶段,其汉英差异出现缩小趋势。

范燕妮、李柏令(2011)的研究也显示,流利组的汉语卷和英语卷中起始行为语的使用率均高于不流利组的汉语卷,明显地展现了流利组在汉英两种语言使用中的一致性,以及流利组的汉语与不流利组的汉语之间的差异性。说明流利组被试的汉语确已受到英语的影响,大幅度地提高了起始行为语的使用比重。

(二)请求策略

请求策略主要分为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包括“规约性间接”和“非规约性间接)两大类。Blum-kulka(1989)曾发现,在澳大利亚英语中,直接策略仅为9.8%,而规约性间接策略的使用比重达到82.4%。而在国内针对汉语的调查研究中,原坤阳等人(2012)的调查显示,“直接”“规约性间接”“非规约性间接”等3种主要策略的水平分别为43.73%、49.40%、6.87%。其中“规约性间接”虽位居第一,但仅以微弱优势(5.67个百分点)领先于“直接”,两者可谓“旗鼓相当”。其他大部分同类调查的结果也大体如此。这说明,高度的直接性水平也是汉文化影响下的汉语策略的主要特征之一。陈克禄(2011)针对泰国、印尼、韩国、日本等外国留学生汉语请求行为习得的研究也发现,规约性间接策略是留学生使用的主要策略,但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而呈现不断递减的态势,逐渐接近中国学生的使用水平,说明其汉语语用能力得到了不断发展。这也从反面证明了规约性间接策略确实在汉语请求行为中所占比重较低。

1.直接策略

图2:三个水平组在汉英语问卷中的直接请求策略使用调查情况(%)。

根据图2的数据,三个水平组在汉英两个测试卷中均显示了在直接请求策略的使用频率上的下降趋势。而且,高水平组和中水平组的汉英差异分别仅为4.3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大大低于低水平组汉英差异的13.9个百分点。这同样显示被试在英语学习的中、高水平阶段,其汉英差异出现了缩小趋势。

范燕妮、李柏令(2011)的研究也显示,在流利组的汉语卷中出现了明显的向其英语卷靠拢并偏离不流利组的汉语卷的趋向。这样一种差异,反映了在流利组中确实存在汉英两种语言之间双向互动的中介文化样式的发展趋势,说明流利组被试确已受到英语的影响,他们在使用汉语时所使用的请求策略已经大幅度地向英语趋近,即较少使用直接策略,而更多地使用规约性间接策略。

与之不同的是,在范燕妮、李柏令(2011)中,流利组的汉英之间的差异度仍然达到17.44个百分点,而本次调查发现,高水平组和中水平组的汉英差异已极为微小,已呈现出一致性。

2.间接策略

图3:三个水平组在汉英语问卷中的规约性间接请求策略使用调查情况(%)。

根据图3的数据所示,汉英两个问卷在三个水平组中同样显示了在规约性间接请求策略使用频率上的不断提高。

在低水平组的英语测试卷中使用规约性间接请求策略比其汉语卷高16.7个百分点,显示该组被试的英汉两种语言差异仍然较大。在中水平组的两个问卷中,其差异仅为2.6%,已基本合流。不过,在高水平组中,两者的差异又重新拉大,达到13.6个百分点。这个差异一方面小于低水平组的差异,另一方面则显示了汉语的比重高于英语的“倒挂”之势。

范燕妮、李柏令(2011)的研究也显示,就规约性间接策略而言,在不流利祖的汉语卷和流利组的汉语卷中的比重分别为51.46%和64.66%,说明流利组被试确已受到英语的影响,他们在使用汉语时所使用的请求策略已经大幅度地向英语趋近,即较少使用直接策略,而更多地使用规约性间接策略。而流利组的汉语卷(64.66%)与英语卷(79.33%)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14.67%),说明二者离合流尚有较大距离。

(三)外部修饰语

外部修饰语是指在中心行为语外部使用的一些支持中心行为语的话语,主要作用是让听话者觉得该请求真实可信和有道理。在汉语中,与英语“can”对应的词“能够”和与“will”对应的词“愿意”即使在用于请求时也在很大程度上表达了它们的字面意思,听起来过于生硬,用在熟人之间又显得过于文绉绉。

图4:三个水平组在汉英语测试卷中使用外部修饰语的比重情况(%)。

从图4的数据中可以看出,三个水平组在汉英测试卷中使用外部修饰语的比重呈逐步上升趋势。这一结果显示,随着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被试一方面英语语用能力在向英语母语者靠拢,同时也带动了其汉语语用行为向英语靠拢。另一方面,汉英之间的差异也始终存在,从低水平组的5.5个百分点,到中水平组的9.2个百分点,再到高水平组的12个百分点,略呈扩大之势。

范燕妮、李柏令(2011)的研究也显示流利组的汉语卷同样有着向英语卷趋同,而与不流利组的汉语卷趋异的倾向。

(四)内部修饰语

内部修饰语是指在中心行为语内部用来缓和或者加重请求行为力度的手段。经过统计,三个水平组在汉英语测试卷中所呈现的三种内部修饰语的使用比重见图5、图6和图7。

图5:三个水平组在汉英语测试卷中使用外部修饰语的比重情况(%)。

图5显示,三个水平组在汉英测试卷中使用句法降级手段的比重呈逐步上升趋势。从汉英之间的差异度来看,低水平组的差异度为11.3个百分点,中水平组为9.2个百分点,高水平组为4个百分点,呈现逐步合流之势。

范燕妮、李柏令(2011)的研究也发现,在不流利组的汉语卷中,使用句法降级手段的比重仅为30.39%,不到三分之一,而流利组的汉语卷则上升到39.57%,约占五分之二。这一上升趋势与本研究结果中的从低水平组到中水平组的变化情况几乎相同。而本研究还进一步发现,到了高水平组,上升趋势以及汉英之间的合流趋势更加明显。

图6:三个水平组在汉英语测试卷中使用外部修饰语的比重情况(%)。

图6显示,三个水平组在汉英测试卷中使用词汇降级手段的比重呈逐步下降趋势。从汉英之间的差异度来看,低水平组的差异度为5.6个百分点,中水平组为6.6个百分点,高水平组为0个百分点,表明二者最终合流,已无任何差异。

范燕妮、李柏令(2011)的研究也发现,在不流利组的汉语卷中,使用词汇降级手段的比重为61.63%,而流利组的汉语卷则下降到39.50%。这一下降趋势与本研究结果中的从低水平组到中水平组的变化情况大致相似。而本研究还进一步发现,到了高水平组,汉英之间已经完全合流。

图7:三个水平组在汉英语测试卷中使用外部修饰语的比重情况(%)。

图7显示,三个水平组在英语测试卷中使用升级手段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不过,汉语卷在中水平组曾表现为上升(15.8),但到高水平组又降回较低比重(12),与低水平组(11.1)相当。

而范燕妮、李柏令(2011)的研究则发现,在不流利组和流利组的汉语卷中,使用升级手段的比重分别为7.98%和8.70%,略呈上升之势。而流利组的英语卷中,使用升级手段的比重仅为6.40%。

因此,在内部修饰语的使用上,本研究与范燕妮、李柏令(2011)的研究均显示,伴随着句法降级手段比重的上升,词汇降级手段的比重也相应地下降。而本研究则进一步发现,高水平组的汉英两种语言表现已经没有显著差异,甚至没有差异。而在升级手段方面,两项研究的结果也大体一致。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在马来西亚华裔学生华英双语者的请求言语行为中,确实存在英语向华语的语用反向迁移。这一结果说明,高水平和中水平英语学习者由于拥有至少11年的英语学习背景,已经受到英语文化的深入影响。而且这种影响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加大。而这一点,与范燕妮、李柏令(2011)所得结果是一致的。即随着英语学习时间的加长,中国大学生汉英双语者的汉语语用模式已经明显地偏离了汉语语用规范,并正在向英语语用规范靠拢。

同时,范燕妮、李柏令(2011)所得到的另一个结果是,中国大学生汉英双语者的汉英请求表现中存在显著差异,表明尚未最后形成中介文化风格。关于其原因,该文认为可能是语言距离和文化距离所致。

通过对比分析,本研究则发现,在马来西亚华裔学生华英双语者的请求言语行为中,在从中水平到高水平阶段,其汉英表现之间已不存在显著差异,显示中介文化风格已经形成。

这两项研究结果的差异,说明不同的社会环境在汉英双语者“中介文化风格”形成过程中确实产生了重要影响。即中国大学生汉英双语者和马来西亚华裔华英双语者之间的差异,跟马来西亚的社会环境有关。也就是说,由于马来西亚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之一,而形成了英式教育体系。另外,在不同种族之间的交流中,比如说,华人和马来人或印度人都会使用英语来进行交流。同时,为了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马来西亚华人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导致他们对汉语语用规范的偏离更加严重,并最终形成中介文化风格。

(本文系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英双语者请求行为表现的多元语言能力双向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批准号:[10BYY025]。)

参考文献:

[1]Blum-Kulka,S.interlanguagepragmatics:thecaseof

requests[m].inR.phillipson,e.Kellerman,L.Selinker,m.SharwoodSmith&m.Swain(eds.)Foreign/SecondLanguagepedagogyResearch[C].Clevedon:multilingualmatters,1991.

[2]范燕妮,李柏令.汉英双语者请求言语行为的“中介文化风格”

实证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1,(33).

[3]Blum-Kulka,S.playingitsafe:theroleofconventionality

inindirectness[a].inBlum-Kulka,S.,House,J.&Kasper,G.(eds.)Cross-Culturalpragmatics:Requestsandapologies[C].norwood,nJ:ablex,1989.

[4]原坤阳,康灿辉,李柏令.汉语请求言语行为策略倾向的再调查

英语教育发展趋势篇9

 关键词:全球化 高等职业教育 英语教学 应对策略

 随着世界各国在各个方面合作的日益加强,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客观进程和必然趋势。在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下,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机遇与挑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高等教育也应顺应历史发展的浪潮,这就使得教育的国际化成为了势不可挡的趋势。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应抓住这个契机,不断探索新方向,树立新理念,制订适合国际化发展的新策略。在国际化进程中,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大,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对新时期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要求是既熟悉国际经济运作,又了解各国国情、法律、文化,而且能熟练掌握外语的各行各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够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有着过硬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关注的重点。因此,要真正做到与国际接轨,英语教学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英语作为高职教育的一门主要课程,也应该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顺应国际化市场对高职人才的新需求。

 一高职英语教学的根本任务与目标

 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提出,高职英语教学“在加强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基本技能的同时,应重视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以教育部提出的要求为纲,同时也要根据新时期的要求适当地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调整,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并从我国实际出发,制订高职英语教育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国际型”人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有着过硬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我们的英语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能熟练地进行英语交际,并具备一定跨文化知识,具有国际意识,懂得国际交往礼仪的应用型人才。努力培养熟悉异国文化环境,具有国际意识、国际知识、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在全球化环境下,我们也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人才,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我们应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在新时期、新环境下,对高职英语教学采取新的人才培养策略。改变以往本科的压缩饼干式的教学,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让学生学有所用,并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高职英语教学的应对策略

 1.选择合适的教材

 长期以来,高职英语教学一直都采用压缩饼干式的本科教育,偏重英语语法知识、英语阅读,着重进行写作、书面翻译能力的培养。然而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不一致的,普通本科教育是培养学术研究、工程型人才,而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高职的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选择适合高职学生水平,并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一套适宜的教材。高职教学的精神是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教材的内容过于陈旧,不符合教育与时俱进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觉得这些内容没有新意,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一些内容设置难度过大,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学生也会对所学知识是否在以后工作中有用产生怀疑,因而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应不宜过难,以实用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交际能力。题材应新颖,紧扣时代的发展,紧扣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今后的职业需要。经济的国际化要求教育的国际化,在这一过程中为了实现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高职教育必须具有很强的全球战略性,应该适当地开设一些与国际接轨的课程,选用国际上先进的教材,在传统课程中增加外国先进知识的介绍。 

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基本功,还要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英语教育发展趋势篇10

[关键词]英语培训市场特征趋势

一、前言

我国英语市场的总体规模非常庞大,目前国内英语培训市场的市场总值大约是150亿元。根据专家预测,到2010年我国英语培训的市场总值将会达到300亿元。在中国加入wto、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等英语利好因素的推动下,我国英语培训的市场保持高速的增长,并呈现出新的发展的趋势。

二、英语培训主体的多元化、市场化

当前英语培训市场呈现出办学主体多元化的特征。一是民营培训机构发展非常快,构成英语培训市场的主要部分,因其在培训理念、产品创新、营销策略、管理机制方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因而潜力巨大。二是高校培训机构在英语培训市场具有强大的专业支持和品牌优势,在师资、硬件、生源等方面占据了很多民营机构所无法具备的优势,其深厚的教学积淀和坚实的学科背景拥有一定的市场号召力。三是独资与中外合资培训机构在竞争激烈的英语培训市场占有了很大的份额。这些外资或中外合资培训机构,以优良的教学质量与相对低廉的价格迅速打开市场,提出适合中国学员的学习与教学理念,设计出符合中国人学习实际的教学方案,并且将其教学与管理人员本土化,增强了培训机构亲和力。

三、英语培训机构的品牌化、规模化

英语培训市场需要“领头羊”。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剧烈,走品牌化也是英语培训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尽管学习目标不同,但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优秀的教师队伍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培训机构都是消费者的首选。根据市场营销理论,任何行业高速发展的时候,将出现高度的整合和集中。实力强大的高品牌英语培训机构将因为培训质量优良、师资力量雄厚、管理规范、培训产品丰富而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一些机构可能通过并购、合作,实现资源整合,提升竞争实力,改善培训行业结构。而质量差、规模小、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培训主体所面临的将只是倒闭或被兼并的命运。品牌至上、适度集中将成为未来英语培训市场发展的总趋势。

四、英语培训产品的细分化、专业化

有市场就有竞争。培训学校之间的竞争是价格、服务、教学质量之争,而独特的目标群体、特色化的教学产品在如今英语培训市场专业化、细分化的发展趋势中越来越成为占领市场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在学员选择课程更加理性,培训目的更为明确。面对这样的消费者,要求培训学校进行正确的定位,进行针对性较强的有的放矢的教学。英语培训的消费者变得越来越精明和理性,“理性消费”也成为催化市场细分的重要原因。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和白热化,培训机构的生存压力与日俱增。细分市场、定位市场,另辟蹊径,成为培训机构的出路所在。培训机构的课程、服务、价格等分得越细,求学者选择的盲目性也就越低,针对性越强,其不同层面的培训需求也就更容易满足。

五、英语培训趋势的时尚化、高科技化

英语培训趋于时尚化可以从培训学校的教材选用、课程设置以及服务等多方面体现出来。时尚化已经成为进一步发展白领英语培训的潮流,教材紧跟国际的教育时尚,人性化的概念更成为许多设点在写字楼培训机构吸引学员的重要法宝之一。外语培训机构不断引进新的高科技产品,如培训中心专门给学员提供了一个宽敞的自学中心,在中心里有DVD、CD、电脑等,学员可以在任何时间享用这些教学设施。最具时尚效应的是各机构开设的时尚课程,这些课程首先是课程名称比较时尚,而后再配上一个时尚的教课概念,成为写字楼商务英语培训的一大亮点。

六、英语培训市场的高端化、少儿化

很多英语培训机构都比较注重高端英语培训市场和少儿英语培训市场。高端英语培训费用一般都不低,“外教小班授课”、“纯正外语环境”令求学者怦然心动,特别是白领人士。传统的英语培训以应试培训为主,听说能力培训相对薄弱,这又为强调听说能力的高端英语培训带来了需求。高端英语培训市场的快速扩张,将给整个英语培训带来新的冲击。方兴未艾的实用少儿英语培训一直占据着英语培训市场一半以上的份额,其中大部分都是应试型的学科培训。近年来,这种情况有所改观,“实用性”和“能力”成为少儿英语培训的关键词。许多大型英语培训机构的决策者都已意识到了抢占少儿培训市场的份额,必须要兼顾应试和实用。

七、结语

教育部的最新统计显示,我国现在有2.4亿的青少年学生在学习英语,我国的成人教育在校人数也达到了近7500万人。在这两个庞大的受教育人群中,虽然只有3%-5%的人群具有进一步进修英语的强烈愿望和经济能力,但其人数也已达到1000万之巨,再加上我国各类企业及个人的英语培训需求在中国加入wto后的强劲增长,目前的英语培训可以说已成为中国一个潜力无限的朝阳产业。

参考文献:

[1]堵力李丽萍:英语培训市场进入品牌时代[n].中国青年报,200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