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质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15:11

科学素质教育篇1

一、引导学生牢固地掌握科学学科的基本知识

科学知识在构成科学素质五要素中起着基础作用,它是人类世世代代积累和传递下来的宝贵遗产,它是今后学生从事科学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基础。因此,在中学阶段通过科学课程的教与学的活动,要让学生牢固地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科学知识是发展学生科学素质的基础,但科学知识总量大,应该选择那些对学生认识世界、面向社会以及自身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最典型的关键性知识让学生学习。这些知识主要有:①最基本的科学现象和事实、最普遍的科学常识及科学史知识;②科学计量系统、科学用语、命名法;③最重要的科学概念和最根本的科学原理。④科学与社会、科学新进展、科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科学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的重大应用以及与当前社会发展与生活密切关联的问题。

二、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科学素质教育的第二个方面应该强调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科学能力应是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因为,从社会的生存和进步来看,这种能力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对具体科学概念的掌握,不论这些概念有多么重要。笔者认为,科学能力应是获取科学知识和探索科学新知识的能力。自然科学方法论是培养学生科学能力的依据,科学能力的形成过程是在科学知识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的,教师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组织学生学习各种科学知识,训练学生的科学能力,在中学科学教学中应着重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培养:

1.实验能力(包括观察能力)

观察与实验能力是科学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一种全面的综合能力,包含相当高的独立探索能力和创造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把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具体化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按一定的认知目的安排观察或实验的活动;②让学生独立地完成观察与实验;③使学生学会如何记录、分析、观察和实验所得的资料及数据,导出正确合理的结论并进行报告。

2.思维能力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包含的范围很广。科学学科知识的特点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也非常有利于培养他们对事物进行对比、类比、逻辑推理的能力。在科学教学中,应注意利用有关科学知识的特点,进行相关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了酸的通性后,可让学生演绎推理出一些没有学习过的酸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演绎思维能力。同时,可对比已学习过的酸,找出它们性质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对比能力和分析能力等。

3.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一种较高要求的科学能力,是建立在观察、理解、思维、记忆等能力基础上的一种比较综合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它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使学生具有自学能力,能独立地获得和探求新知识,这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可以具体化为以下两个方面:①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②着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训练。

4.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能反映学生科学能力好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学习、消化知识,不断扩大知识范围和增大知识深度,以及提高自学能力所必不可少的能力。在中学科学的教学实际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应帮助学生和要求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能做到:①掌握所学科学概念和规律产生的背景或实验条件和现象;②掌握所学科学概念和规律的确切含义,会分析物质发生变化时的原因;③掌握所学的科学知识和其他科学知识的联系、区别;④掌握所学的科学概念和规律的成立条件和应用范围,且会依据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解释做出正确的推断。

5.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力也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未来社会需要更多的创造型人才。人人都具有创造能力,只是程度高低不同而已,创造能力能通过教育和训练予以提高。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有意识地使用创造教育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从而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②注意创造性思维的发散性特点。培养学生善于对已知事物进行怀疑和再思考,能够打破习惯性思路,提出几种另外的解决问题的办法;③注意联想能力的培养。由于科学学科知识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能力;④注意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中,让他们有机会充分施展才能和创造性。

三、教给学生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科学研究中所遵循的途径和所运用的各种方式及手段的总称。掌握科学方法无论从学习知识的角度或者从发展能力的角度来看都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学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教给学生普通的自然科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在科学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下列程序来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1.搜集有关资料、文献和数据观察,实验,条件控制,测定,记录。

2.分析、研究和处理有关资料、文献、数据(表格化、方程化和图线化),最后进行分类。

3.得出规律性结论。抽象的科学,发现规律,模型化,提出假设,验证假说(得出结论、形成概念)。

四、促使学生逐渐形成科学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实际问题,要用科学意识进行对待、处理或解决。在科学教学过程中,不要求学生系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但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可以促使学生形成很多唯物主义观点,这是科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具有的特点。促使学生形成科学意识,这也是科学素质教学的一个应重点加强的方面。要促进学生形成科学意识,最主要的手段应该是让学生参与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可以采取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亲身经历周围环境中存在的科学问题,让学生形成科学能给人类带来利益的观点。同时也应告诉学生,如果不合理地利用科技成果也会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及社会生活带来消极影响。

科学素质教育篇2

九年义务教育是公民的素质教育。初中化学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学科,必须研究如何从学科本身出发来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服务,即通过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使之具备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与此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及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材比较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大纲》中明确指出:“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它改变了以往教材中过分重视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弊端,而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重视了科学态度、学习方法及兴趣的培养;重视了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自学能力;重视了通过介绍中国化学工业发展状况及最新成就,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保护环境、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这些都体现了贯彻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中学化学教学如何体现素质教育呢?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要转变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的,它们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不同,即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使学生全面发展,是否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如下几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从培养目标上看,素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试教育只重视智育。从对待学生上看,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只面向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从教学内容上看,素质教育着眼于素质的全面提高;应试教育是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从教学过程上看,素质教育注重启发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应试教育则是教师一讲到底,学生只是听讲。

从教学方法上看,素质教育是师生双向活动,变讲授为训练,优选最佳的教学方法;应试教育则为“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学习。

从学生负担上看,素质教育目标是当堂理解,重视学科能力的提高;应试教育是大搞题海战术,学生不堪重负。

从教学效果上看,素质教育的任务为大面积培养合格学生,应试教育侧重个别尖子学生而且多为高分低能,大面积学生不合格。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应试教育是以追求升学率为根本目的的陈腐模式,扭曲了教育的本质,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坚决反对应试教育,毫不犹豫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它关系到我国两个文明建设的水平,关系到我国21世纪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因此转变观念是当前中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作为化学教师应当毫无例外地把素质教育落实在日常教学之中。

首先,要认真领会大纲。新大纲是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制订的,化学义务教材又是根据我国国情、化学学科的特点和中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而编写的。大纲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注重了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传统知识和现代知识,本学科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等各个方面的联系。因此教师正确执行大纲,就能保证化学教学从单纯的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公民的素质教育,从只重知识传授转变到重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从只重书本转变到理论联系实际,从只重智育转变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

其次,要把素质教育的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中。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制定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学生学习情感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使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得以提高。

最后,加强学法指导,注重能力培养,这是教学观念转变的具体体现。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条件,是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水平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使学生的素质得以提高,使素质教育落实在日常教学之中。

二、化学基础知识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在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中突出观点的教育及科学态度和科学学习方法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初中化学教材是按义务教育大纲编写的,它的体系是必学与选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为主与阅读和家庭小实验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比较科学的体系,使教材延深到了社会和家庭,使化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生产劳动相联系,是一本进行化学素质教育的好教材。

因此,深刻理解大纲,钻研教材并且体现在日常教学中,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化学课的讲授主要目的是在教会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制法和用途;通过一些定性的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通过化学计算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定量地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双基知识的同时初步形成用化学观点和化学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总之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方法,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上,而不能放在单纯为解题而解题的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化学课的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可以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化学现象出发,深入到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等基础的化学知识,再经过解释、练习,使学生对新知识学得实在,理解深刻,初步形成进一步学习和工作的能力。特别是新大纲和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比原大纲和教材在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方面适当降低,而在元素化合物知识方面适当拓宽;化学计算难度和数量上大幅度的降低,化学实验略有加强。这种变动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符合义务教育培养目标。

例如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除以碳、氢、氧、铁等金属和非金属及化合物知识为主,介绍了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外,还介绍了空气、水、煤、石油、环境保护、能源、人体健康与化学的关系等与公民素质教育有关的知识。这部分知识比较零碎,庞杂难记,在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注意归纳和总结。如在学过H2,o2,Co2三种气体之后,可组织学生利用教材p.115的仪器,让学生选择仪器进行操作制取三种气体,这样从H2,o2,Co2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开始,对实验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及实验中注意事项进行总结、归纳,然后再通过实验复习H2,o2,Co2各自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实验现象及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等。

再例如:可设计一组C,H2,Co三种还原剂实验对比,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到系统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这样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归纳总结,培养了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使他们的能力得以提高,同时促使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

三、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大纲》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化学实验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学中要坚决反对“黑板上画实验,课堂上讲实验,课下背实验”的应试模式,要把教材中选的82个演示实验认真做好。做到课前进行周密的准备,使现象明显,效果良好,让全班学生都看清楚;实验时要做到操作规范化,并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从具体观察上升到抽象思维。对10个分组实验应要求学生做好预习,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联想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认真做好记录,填写实验报告,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对于8个选做实验和10个家庭小实验,在课外活动中老师应指导和鼓励学生做,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善于自学和勇于创新的意识。

为保证实验成功,还应进行心理素质的教育。首先,应克服依赖心理,独立完成实验,必须自己拥有第一手资料,亲手做,亲眼看,用脑想,只有亲自参与,才能从成功中得到喜悦,从失败中通过总结得以提高;其次,应教育学生克服胆怯,怕失败、危险的心理,用科学家不畏艰险探求科学真谛的动人事迹教育学生,启发他们大胆实验;再次,还应注意向学生介绍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偶然现象,使他们心中有数,实验时踏实。

教学中应注意化学实验的教学,不断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充实自己,使化学实验能力得以提高。

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科学素质教育篇3

关键词:英语学科;素质教育;内容;特点;措施

一、英语学科素质教育的特点

由于英语学科属于基础学科,所以,就其作为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而言,语篇总是涉及各类学科、种种话题,因此,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与其综合素质息息相关。学生如果要学得好,首先要学得活。而要学得活,就要博览群书,获得丰富的背景知识,建构丰富的图式框架。英语学习与学生获取信息和背景知识的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英语学科素质教育的内容

笔者认为,英语学科素质教育的内容,就语言本身来讲,主要是听、说、读、写、译这几方面的素质。这也是学校教育中所要解决的主要内容。但是,仅仅让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符号系统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语言实践活动去学习、积累、应用英语,丰富情感,发展英语语言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品质。

三、英语学科素质教育的措施

(一)英语语言素质的培养

1听说素质及培养

许多教学法理论都以听为主,如“全身反应法”和“自然法”。“沉默法”更是强调相当长的一段“沉默”的、只用于听的时间,“其间学习者听的时候有一种安全感,如果没有充分准备,就没有必要担心被迫要说”。

克拉申在谈到他的输入假设(theinputhypothesis)时说,人们习得语言是先注意意义的,而不是先要学好语言结构。我们设法理解信息,结构也说习得了。我们教听力也应输入相当数量(即i+1)的有效信息。输入多了,自然也就会说(输出)了。

2读的素质及培养

读包括朗读和阅读。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英语是为了阅读。以前,许多人以此为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目的。现在的情况虽然不再是这样,但阅读确是重要的目的。还有,在各类考试中,阅读也占了相当的分量,分值比例也高。所以,阅读越来越受到重视。

培养阅读素质应以语言知识为基础,因为有人在提高英语阅读能力上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固然与学习方法有关,但多数是因为没有较好的基础知识,包括语法知识(英语句子的基本结构、词类、动词的时态、语态和非谓语形式等等)、词汇、有关英语国家的背景知识。

文化背景知识是培养阅读素质的重要基础。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是被动获取阅读材料中的信息,而是运用已经具备的背景知识(包括已学过的语言知识和英语国家的文化),根据上下文去预测和理解意思。图式理论认为,人们在理解新事物的时候,需要将新事物与已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解释取决于头脑中已存在的图式,输入的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相吻合。

3写的素质及培养

写和读同属语篇层次,但方向相反。写是一种输出。笔者认为,它的特点可用“生产性”(productivity)来表述。写的素质应包括各种文体,如信件、电报、议论文、日记乃至诗歌、小说等等。一个教师或许可以教学生把语法题做得很出色,但写作是不能那么简单地教好的。也许大家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人什么都不会写,或者写出来的几乎无法读通,有的人写起来水平一般,而有的人文彩飞扬?关于这一点,语言心理学家雷纳伯格曾经拿“游泳”来打比方:世界上不是有优秀的、一般的和很差的甚至是一点点也不会的游泳者吗?教师在教写作时,可要求学生多做一些groupwork,并在构思、遣词等写前准备中相互帮助,将不同等次的学生分在不同的组里。进行评价时,注意过程的管理。着重帮助学生修改pidgin现象,精心挑选写作题材,并适当结合以背景知识和阅读训练,让阅读为写作服务。

4译的素质及培养

翻译的素质包括口译和笔译。许多教师都将译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但笔者认为,译不应该是最主要的手段,作为一种补充倒也必要。

(二)英语语言运用素质的培养

学生应学会运用英语作为一种工具去了解世界、认识世界。教师有责任教会学生通过internet等媒体借助英语获取信息和表达思想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以必要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为前提。

英语教学应强调语言的实践性,而学生是这一活动的主体。他们在语言实践中获得英语知识甚至是交际知识,并在交际活动中把英语知识和交际知识活化为语言交际技能,进而形成以交际能力为核心的英语语言应用素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面向全体学生,研究他们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学习需要,去确定自己的教学方法,从培养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素质入手,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自主学习模式,营造一个能进行交际实践的学习环境,组织开展科学高效、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努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通过视、听、说等综合活动,进行英语技能训练,使学生在有创新的语言交际和实践活动中发挥其学习的自主性。

在课堂交际活动中,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景。而真正的交际活动应当由学生完成。当我们组织pair/groupwork时,可以多组同时进行,然后再由一组或几组上台表演。要注意引导学生克服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大胆活动。教师应尽可能:树立学生的信心,培养其独立能力;开始时,讲清活动任务;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及时调整活动难度;密切注意学生的活动,以便正确评估;即使活动任务较难,教师不必要的干预也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当然,这不说教师仅仅是被动地旁观。当学生遇到大的障碍或观点不一致时,教师应引导他们排除困难,解决争端。这时,教师是交际者的“心理支柱”,特别是对那些独立能力不够强的学生;学生表演时,教师评判其优劣,同时注意学生的簿弱环节,便于以后分析讲解。

总而言之,教师的角色不要总是当“裁判”,而是交际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调控者。但是,作为语言教师,主要还要注意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尽力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过程本身的兴趣。上课要有激发学生兴趣的内容,及时获得对学生的情况和需要的反馈信息。语言教学内容要有较大的信息量,具有时代感,知识性和趣味性强,足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以使他们发现新的东西,并对其产生热情。这里有个矛盾,就是所学语言有限,不能要求过高。如果要求适中,学生能够不断取得成功,而在英语学习中的第一个(那怕不大的)进步或成功也会激发起兴趣和动机。

科学素质教育篇4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这就为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探讨指明了方向。科学文化素质作为人的整体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包括哪些构成要素,人们进行过探究。笔者认为,科学素质内涵比科学文化素质的内涵窄,科学素质主要由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五大要素构成。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发展学生科学素质的基础,科学教育的过程能逐渐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品质,同时促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意识。中学科学教学应以提高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中心,这是时代的要求。本文试就中学科学教学中科学素质教育的内容进行初步探讨。

一、引导学生牢固地掌握科学学科的基本知识

科学知识在构成科学素质五要素中起着基础作用,它是人类世世代代积累和传递下来的宝贵遗产,它是今后学生从事科学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基础。因此,在中学阶段通过科学课程的教与学的活动,要让学生牢固地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科学知识是发展学生科学素质的基础,但科学知识总量大,应该选择那些对学生认识世界、面向社会以及自身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最典型的关键性知识让学生学习。这些知识主要有:①最基本的科学现象和事实、最普遍的科学常识及科学史知识;②科学计量系统、科学用语、命名法;③最重要的科学概念和最根本的科学原理。④科学与社会、科学新进展、科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科学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的重大应用以及与当前社会发展与生活密切关联的问题。

二、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科学素质教育的第二个方面应该强调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科学能力应是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因为,从社会的生存和进步来看,这种能力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对具体科学概念的掌握,不论这些概念有多么重要。笔者认为,科学能力应是获取科学知识和探索科学新知识的能力。自然科学方法论是培养学生科学能力的依据,科学能力的形成过程是在科学知识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的,教师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组织学生学习各种科学知识,训练学生的科学能力,在中学科学教学中应着重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培养:

1.实验能力(包括观察能力)

观察与实验能力是科学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一种全面的综合能力,包含相当高的独立探索能力和创造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把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具体化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按一定的认知目的安排观察或实验的活动;②让学生独立地完成观察与实验;③使学生学会如何记录、分析、观察和实验所得的资料及数据,导出正确合理的结论并进行报告。

2.思维能力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包含的范围很广。科学学科知识的特点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也非常有利于培养他们对事物进行对比、类比、逻辑推理的能力。在科学教学中,应注意利用有关科学知识的特点,进行相关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了酸的通性后,可让学生演绎推理出一些没有学习过的酸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演绎思维能力。同时,可对比已学习过的酸,找出它们性质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对比能力和分析能力等。

3.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一种较高要求的科学能力,是建立在观察、理解、思维、记忆等能力基础上的一种比较综合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它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使学生具有自学能力,能独立地获得和探求新知识,这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可以具体化为以下两个方面:①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②着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训练。

4.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能反映学生科学能力好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学习、消化知识,不断扩大知识范围和增大知识深度,以及提高自学能力所必不可少的能力。在中学科学的教学实际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应帮助学生和要求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能做到:①掌握所学科学概念和规律产生的背景或实验条件和现象;②掌握所学科学概念和规律的确切含义,会分析物质发生变化时的原因;③掌握所学的科学知识和其他科学知识的联系、区别;④掌握所学的科学概念和规律的成立条件和应用范围,且会依据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解释做出正确的推断。

5.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力也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未来社会需要更多的创造型人才。人人都具有创造能力,只是程度高低不同而已,创造能力能通过教育和训练予以提高。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有意识地使用创造教育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从而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②注意创造性思维的发散性特点。培养学生善于对已知事物进行怀疑和再思考,能够打破习惯性思路,提出几种另外的解决问题的办法;③注意联想能力的培养。由于科学学科知识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能力;④注意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中,让他们有机会充分施展才能和创造性。

三、教给学生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科学研究中所遵循的途径和所运用的各种方式及手段的总称。掌握科学方法无论从学习知识的角度或者从发展能力的角度来看都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学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教给学生普通的自然科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在科学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下列程序来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1.搜集有关资料、文献和数据观察,实验,条件控制,测定,记录。

2.分析、研究和处理有关资料、文献、数据(表格化、方程化和图线化),最后进行分类。

3.得出规律性结论。抽象的科学,发现规律,模型化,提出假设,验证假说(得出结论、形成概念)。

四、促使学生逐渐形成科学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实际问题,要用科学意识进行对待、处理或解决。在科学教学过程中,不要求学生系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但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可以促使学生形成很多唯物主义观点,这是科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具有的特点。促使学生形成科学意识,这也是科学素质教学的一个应重点加强的方面。要促进学生形成科学意识,最主要的手段应该是让学生参与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可以采取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亲身经历周围环境中存在的科学问题,让学生形成科学能给人类带来利益的观点。同时也应告诉学生,如果不合理地利用科技成果也会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及社会生活带来消极影响。

科学素质教育篇5

关键词:小学科技教育;科学素质;授课模式;学习热情

古人云: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富则中国富。由此可见,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而小学科技教育是为提高学生科学素质而设置的目的性较强的学科。在小学科技教育方面,教师应结合小学生好奇心强、动手性高、空间想象力强等特点,为学生选取灵活、多变、新颖的科技项目来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科技创造力。与此同时,教师应让学生参与到科技教育活动中来,从其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自身的科学素质。

一、小学科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科技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实际操作性低

由于小学科技教育是近几年来新兴的学科。其实际操作方面存在着很大空缺和漏洞。就小学科技教育的现状而言。不可否认,很多地区的小学科技课程并未配备专业的老师进行日常的授课活动,通常由其他科目的老师“代讲”,由于这些“非专业”教师并未进行专门的课程培训,在授课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照本宣科”的情况,并未真正将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考、科学实验落实到实处。

很多教师仍旧延续了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诵、背、记”等方式来死记硬背知识点。例如:在讲解一些物理现象、科学实验时,很多教师会领着学生阅读一下课本内容,然后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而并未对科技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图像、影像、视频讲解和分析,由于小学生的空间思维想象力比较低,很难对科技现象进行图像还原和构建,授课效果也可想而知。这种缺乏科学规范引导的“填鸭式”“应付式”授课模式,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反而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空间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二)基础教学设施不全,科技教育步伐难迈

俗话说:俏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由此可见,健全的科技基础设施是提高小学科技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然而,很多学校对小学科技课程的基础设施配备却差强人意。很多小学科技课程将课堂的重点放在对课本内容的研读和课后练习的背诵上,而忽视了对学生动手操纵能力、科学思考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这种本末倒置的科技教学模式,不仅使得小学科技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更极大的阻碍了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例如:在讲解洋葱细胞结构时,很多学校并未购买专业的显微镜让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来观察细胞结构,而是一味的通过讲解、背诵来强化知识点记忆。此外,学校图书馆、资料室的藏书也并不完善,很多学校为了提高考试分数将图书馆的藏书集中在试题练习、字典查阅方面,供学生去学习背诵。而关于科技教育方面的书籍却是少之又少。

二、加强小学科技教育,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措施

(一)提高重视程度,讲解与实际相结合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在小学科技教育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充分研究教材内容,依据科技题目为学生设计简单易操作、举一反三、新颖灵活的科技题目,在对课本知识点进行充分讲解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实验操作,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自身的科学素质。如讲解摩擦力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在冰面、沙面、普通路面上行走,让学生通过自身感受来总结摩擦力的作用。

此外,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到科技课堂中去。例如:在讲解雷电的形成这一题目时,教师可以从富兰克林收集闪电的故事讲起,将小学生引入课题中来,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让其猜想为什么会有雷电产生?然后通过声音、图像、视频等多媒体技术为学生重现雷电形成的过程。让学生们这种故事性强、直观性高的科技讲解方式,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为学生开展独立思考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二)完善教学设施,让科技教育不在是“空谈”

为了让小学科技教育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不再是一句空谈。同时,为了更好、更优地开展小学科技课程,学校应从基础设施、资源配备、资源整合等方面入手来完善科技教育的基础设施,从而避免“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例如:在图书配置方面,学校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喜好选取一些趣味性强、易理解、可操作的科技书籍来供小学生阅读、学习。在课程讲解方面,教师应改变以往“填鸭式”授课模式,应将讲与练结合起来,逐步提升学生的用科学方法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在讲解科技知识时,教师应将学生积极引导到课堂之中,让其参与其中、乐在其中。例如:在讲解“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科学原理时,在讲解完基本的原理后,教师可以准备一组背后带有磁铁的小车让学生们进行“吸拉”比赛,看看谁的车子跑的快。当同性相遇时候车子自然就会跑动,而异性相遇时车子则会紧紧的靠在一起。通过这种趣味性强、简单易懂的科技小活动,不仅能让小学生牢牢记住“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科学原理,同时也将学生积极引导到了课堂之中。让其逐步由“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三、结束语

小学科技课程是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爱动天性而设计的科学启蒙式课程。因此,在小学科技教育方面,各个小学应在充分提高重视程度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教学设施和资源,为顺利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小学科技教师应将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符合其学习需求的教学方案,真正做到将讲解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从而在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分析、探讨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技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吴经雁.小学科学教育亟待加强[J].跨世纪(学术版),2008(03).

[2]杨晓鹏,万爱珍,卢霖.关于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10(03).

[3]王勇.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导学,2014(08).

[4]陈曦红.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02).

[5]王晓晓.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2014(04).

科学素质教育篇6

一、科技教育德育化

1.少先队大队部将科技活动的评比纳入班队建设,评选文明班级、星光之家的条件,设立了科技星、科技章的优秀个人评选活动,并在“六一”庆祝会、开学典礼等全校性活动中为科技获奖者颁发证书和奖品。此举提高了科技活动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使孩子们懂得了参加科技活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加科技活动。

2.学校各中队均建立了科技队角,成立科技爱好者协会或组织开展成长体验班队活动等,做到百花齐放,各具特色,保证了学生参加经常性科技活动的阵地,使孩子们有用武之地,时刻置身于科技活动的氛围中。

3.科普活动和科技竞赛常态化。学校定期开展科技知识讲座,大队部组织参观科技作品展览等。近三年来,学校每年都组织科技艺术节,人人参与,层层选拔,优秀项目进行展览、表演,并邀请家长观看,为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和展示才华提供了舞台,也使学校科技活动的开展得到普及。

二、科技教育课程化

(一)科技教育应该课程化

首先必须将科技教育融入各个学科。用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和倡导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发现新问题。这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程序正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基本模式,老师在各科教学中,坚持这一程序的渗透,无疑起到了夯实学生科学素质基础的作用,让学生受益终生。

(二)开发了以科技教育为主的校本课程

把科技教育活动课程纳入课表,组织专人编写教材,包括科技制作、科幻作文、科幻想象画等,其内容涵盖前沿科技、电脑天地、环保主题、创新教育等;学校在妥善安排科技课程的同时,还充分运用电脑网络等先进的媒体手段,广泛开展计算机课程讲座和各项教学竞赛活动(包括邀请专家现场讲座、网页制作表演、网上查询、程序设计等活动)。教导处还制定出科技教育的课程标准和各年级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孩子在会电脑、会上网的同时,也能说会道、善于交流。

由于信息科学技术的进展,使人类的信息交往和过去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水平。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注重信息科学技术对青少年的影响,并始终坚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科学探究的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的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科技教育课程化,使科技教育落到实处,从教学计划、制度和时间上都得到了保证,提升了科技教育在学校的地位,因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营造了良好的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学习氛围。

三、科技教育科学化

把科技教育与科学评价、科学育人结合起来,保证了科技教育的健康发展。小学阶段的科技教育工作不仅要适应当前教育的理念、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更重要的是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将趣味性和科学的严谨性有机结合。这样才能让科技教育生动活泼地发展。

首先要用激励性的语言、合理的评价,保护孩子们的积极性。科学启蒙教育要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保护他们的好奇心,这是我们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培养创新人才最需要的东西。

其次要严格规范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过程是要经过严格训练的,应该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过程,让学生对研究问题进行预测,制定研究计划,设计实验进行验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对课堂上有分歧和争执的局面,教师应抓住机会,当场验证,解决问题,让学生印象深刻。对于课堂上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新发现、新观点,教师要及时肯定,对于课堂上没有按老师要求进行探究的学生,教师也不能完全否定,他们的问题和发现可能就是课堂闪光的地方,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也许学生将来都会成为各方面的专家,而你的启发和鼓励,他们则会因此受益终身。

四、科技教育特色化

科技教育的内容广泛。我校在开展科技教育时,根据自身的特点,逐渐形成了学校科技教育的自身特色――三模教育。科技教育特色化,使学校科技教育在全面展开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层次,满足了师生的成就感,增强了师生的科学意识。

学校每学期都在1-6年级组织“三模”竞赛,几乎是人人动手、班班参与,孩子们兴致盎然。学校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设置不同类别、不同档次的奖项,保障了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在广泛开展的班级竞赛中,我们选拔了了大量优秀的科技苗子,吸收到校科技组,进行系统、严格的训练。

科学素质教育篇7

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健体,学会创造。小学科学教学如何从这几个方面对学生加强培养,以适应2l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呢?我认为从科学课程的性质看,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课程将细心地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这既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当前知识经济飞速发展,对生活在这样时代的人所必须具有的科学素质的高度关注;又体现了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全面性要求,即不但要让学生学习基本知识与技能,更要全面发展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方法、能力等方面的整体素质。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上好科学课是关键。

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的关系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在启发,点拨,设疑、解惑上,从这几点上看,在教学活动中要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就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思路,真正在课堂中体现素质教育,其实主要就在于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小学科学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肩负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基础的重要任务。小学科学教学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及教师观,做到教与学的统一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实现教育功能,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及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小学科学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堂,可以让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我觉得最最关键的还是调动起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老师的角色就要由演员转化为导演,组织指导学生来演,让学生做主角,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学习科学的浓厚兴趣,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教育。

我的做法是根据学生实际,耐心启发诱导,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及知识价值观念,如经常用"说错了没关系","说说你的看法","你是怎样想的"等语言,使学生在课堂上敢说敢为,人人闪光点都能体现出来。这实际上是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其二,通过挖掘教材中兴趣因素,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其三,充分放手,营造学生主动探索的氛围。

注重素质的训练。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巩固,技能的获得和熟练,良好行为的养成和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通过大量、严格地训练才能达到。因此,我在科学课教学中,始终抓住这根主线,让学生在实验、观察、课堂教学中,不断巩固和提高。按照"领、扶、放"的步骤和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然而在教学中时常发现,不少的教师虽然口头上承认应该这样做,但是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却不能够充分放手,让学生主动地去研究,去探索。总结教师们的心理,放手有"七怕":一怕秩序乱,二怕学生玩,三怕仪器坏,四怕费时间,五怕学生不会实验操作,六怕得不出正确结论,七怕自己下不了讲台。所以,为了保险,还是手把手地领着学生走,这样既省事又省心。显而易见,这些教授由于习惯了"我是教你的,你要听我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自觉不自觉地墨守着成规。他们缺乏对学生的充分信任,缺乏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缺乏不耻下问、虚心请教的正确态度,缺乏对符合素质教育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学习、借鉴与探索,总之,还没有完全摆脱陈腐教育观念的束缚。

教师、学生的配合默契,教、学双边活动活而不乱,科学合理。课上教师满腔热忱地鼓励和对学生充分地信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努力把自己当做学习的主人,积极思考,遵守纪律,学习态度既端正又认真。尤其是教师教法的改进,如启发式提问促进了学生主动性的提高;适时适度地引导、点拨,以及教学趣味性的增强,保证了学生注意力集中,促进了他们动脑筋、想办法,努力展示着自己的才华,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

如教《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我将全班同学分成4个组,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实际操作。学生实验前,我边演示边讲解,在玻璃杯里放一团纸,将纸团推到杯底。将杯子口朝下,垂直压入水槽,使水没过杯子,这时我叫同学们猜测:玻璃杯底部的纸团会不会湿?同学们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纸团会湿,有的说纸团不会湿。我抓住时机,叫每组选一名学生做一做这个实验,结果,同学们经过实验证明杯底的纸团没有湿。同学们脸上现出吃惊的神情。我又叫每一个同学也照着老师所讲的做一做实验,结果相同。玻璃杯底部的纸团没有湿,同学们更惊奇了。于是我趁机给他们讲解:因为杯中有空气,说明水流不进去,证明了玻璃杯中除了纸团,还有空气占据着。但是如果杯子不是直着压入水底,而是将玻璃杯慢慢倾斜,同学们猜有什么现象发生?玻璃杯底部的纸团湿了没有?同学们马上照我说的做了第二个实验。他们惊呀地叫了起来:"哎呀,纸团湿了。"我问他们刚才看到了什么?同学们说有气泡从水中冒出来,那气泡是空气,空气跑出了玻璃杯,所以水就钻进去了,每组的其余几个同学也做了这个实验,进一步证明了空气占据空间的正确性。整个教学过程,我根据学生好奇的特点,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成功、愉悦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按照《大纲》的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地启发学生自行探求和应用知识","教师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参加观察和实验活动,从而获得知识和锻炼能力"。例如,教授《燃烧和灭火》一课时,学生通过实验,能够比较容易地总结出"燃烧需要氧气和可燃物"两个条件。但是对于"燃烧需要可燃物达到一定温度(燃点)"这个条件学生不易理解。怎样突破这个教学难点呢?我们没有采用指令性实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是启发学生:"可燃物在氧气中会自己燃烧起来吗?学生回答:"不会,要用火柴点"。教师引导说:"点燃火柴,除了在火柴盒上划,还可以用哪些方法呢?谁能设计出更多更好的实验方法?"学生经过讨论,想出了用放大镜照、钻木取火,把放有火柴的铁板放到火上烤。

为了让学生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的科学道理,我们变以往的教师讲解为学生设计实验。教师问"燃烧的三个条件中,假如缺少了一个,燃烧还能继续进行下去吗?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物品,自己设计出实验来研究"。课堂马上活跃起来。同学们有的用杯子罩住燃烧着的蜡烛;有的用火柴点燃纸片后,用剪刀剪去烧着的部分;有的把点燃的火柴砂土或水里灭火;有的则向老师要二氧化碳气体熄灭点燃的蚊香。经过研讨,学生们不仅明确认识了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而且自己总结出灭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这样,每堂科学课学生都学得轻松,教学学也轻松。学生学习兴趣盎然,思维活跃,学习效率高,效果非常好。

当然,教学中还应注重情感体验。素质教育不仅需要学生的广泛参与,还需要学生情感的倾心投入和深切体验;不仅要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因素,还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教学行为要真正完成目标,必须遵循情感性原则。教学的功能除了组建认知系统,还要积极调动情感系统的功能。

科学素质教育篇8

关键词:素质教育化学课程中学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1-02.071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化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法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这就为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指明方向。如果用一句话来加以概括的话,那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与世界化学课程改革的趋势是完全一致的。

我国当前的化学课程改革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基础,强调使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科学态度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化学教学中除了要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外,还要重视科学素质教育。

一、让学生扎实掌握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

基础化学知识在构成科学素质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在化学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学习、认识化学物质的内部联系性,重要的是要做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为此,第一只有尊重物质的客观规律性,才能揭示出蕴含与物质内部的本质和辩证法;第二还要学生认识到学习本身也是一种认识过程,同样要尊重认识的基本规律;第三要让学生牢固的掌握化学的基础性知识。

学习化学基础科学知识与搞研究、做学问一样,都要用严肃认真、老老实实、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如在化学实验的实施过程中,要使学生做到:对实验操作步骤、操作方法、实验条件的控制等的每一个细节都必须认真对待,不可有半点马虎。违反实验操作规范化的要求、实验条件控制不好,都可能导致实验的失败,甚至发生实验事故而危及人身安全。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实验态度是保证实验成功和提高实验观察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

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化学科学兴趣

按照兴趣水平的高低,可将化学教学中学习的兴趣既科学兴趣分成感知兴趣、操作兴趣、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等四个水平。

1.感知兴趣。

感知兴趣是指学生通过感知教师演示实验的现象和观察各种实验仪器、装置而产生的一种兴趣。它使学生对化学实验有较高的积极性,尤其是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时更是如此。这种兴趣属于直接兴趣,在化学教学中不够稳定和持久。教师应注意将学生的注意力同他们的感兴趣的变化和想象引导到明确学习目的,逐步深入地观察、分析变化产生的内在原因,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上面,使直接兴趣逐步向间接兴趣转化。

2.操作兴趣。

操作兴趣是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获得化学实验现象而产生的一种兴趣。它比感知兴趣的水平高了一级,学生不再仅仅满足于观察实验现象,更要动手操作,即使对简单的试管实验,也会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这种兴趣还属于直接兴趣,只要能按实操作步骤,把给定的实验内容做出来,兴趣就得到了满足。教师应把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引导到范围操作、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分析研究化学的实质,概括得出结论方面,使学生的兴趣转移到掌握实验技能获取有关知识,形成解决问题能力上来,从而使他们的科学兴趣达到新的水平。

3.探究兴趣。

探究兴趣是指通过探究物质及其变化产生的原因和规律而形成的一种兴趣。这时学生的兴趣不再仅是做一做,而是要探讨引起某种化学变化的原因,或对日常生活、社会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的解释和说明。这种兴趣不仅成为学习化学的重要动机,而且成为学生形成和提高探究能力、发展个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它比前两种兴趣的水平更高,属于间接兴趣,具有稳定、持久的特点,是促进学生形成较高科学素质的最基本动力。教师要及时根据学生兴趣的这种变化加以引导,采取多种形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要开放实验,鼓励学生独立选题,开展探究性、研究性实践活动等。

4.创造兴趣。

创造兴趣是指学生在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进行一些创造性的科学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兴趣。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得到发展,便不满足于所学所做,要求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探究活动。这种兴趣是科学兴趣的最高水平,是推动学生形成较高科学素质的最强劲动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这种兴趣发展成为较稳定的兴趣,甚至形成乐趣。

三、化学教学方法

化学教学方法是完成化学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手段。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师的工作方式,二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化学教学系统分析。化学教学系统是由四个要素构成的,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科学方法、直观教具、实验仪器、电话教具等),这里教师、学生、教学内容都是大纲和教材决定的,是牢固的,教学的物质条件对一个学校来说也是固定的,只有教学方法是灵活易变的因素。所以说化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可以反映出化学教育、教学理论的改革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化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论改革的一个缩影。通常所说的教学工作是创造性工作,也多指在教学方法方面的灵活性。化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学校的物质条件,选择或较合适的教学方法来保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对学生来说,世界是神奇的,每个学生面前都有十万个、百万个、千万个为什么,他们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一些更难的问题。

我们要认真对待学生每一个问题,尽力对问题作出正确的、简明的、通俗易懂的解答,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对此,作为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探究意识。

1.教学生采用恰当的探究方式。

探究方式有合作探究和自学探究两大类,化学学科探究的形式有三种。一是生生合作探究。即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化学知识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然后四人小组再交流一下,相互探讨的结果。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小组可以是四人或六人,最多不超过百人。合作探究是利于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三是大班集体探究。即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每一种探究方式各有利弊,教师应视不同场合,引导学生采用恰当的探究方式。

学生自学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合作探究这一阶段解决。

2.锻炼学生的探究意志。

化学探究不仅需要兴趣,也需要坚持下去的意志。探究精神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为了培养学生的化学探究意志,要鼓励学生勇敢同任务中的困难作斗争,坚持完成自己的任务。

同时可有意布置一些有难度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能力,争强其自信心,同时还必须在丰富学习知识经验,发展学生思维水平上下工夫。

五、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创新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在化学教学中也体现着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的不断变革与发展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

所以在化学教学中也要培养一种创新意识来应对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遵循以下原则:

1.设置民主、和谐、自由的化学教学氛围。

没有民主、和谐的气氛就不可能有学生学习化学的问题意识。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化学教学环境,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的智力活动不受压抑,让学生可以放开眼界,多元的关注世界的发展,尽情地思考,尽情地提问。

在课堂评价时,不只是评价学生对问题回答的正确与否,更要关注学生积极的思维和勇敢的表达,并对此给予鼓励。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即使回答不正确,也不批评,不讥讽,让学生感觉课堂是自由的、安全的,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有在教师的保护和鼓励中才能慢慢萌芽成长。

2.打破陈见,不要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新想法进行绝对的评价。

科学素质教育篇9

【中图分类号】G63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5)16―0061―01

一、重视生物基础知识的把握和领会

学生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首先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生物基础知识,这些生物基础知识本身就是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也是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生物知识。其次,在讲解这些生物基础知识的时候,应该力求使学生对自然、对事物形成正确的观点,并利用较为通俗的语言使抽象的生物学语言易于被学生接受。例如,在讲“细胞结构和功能”时,可以让学生树立细胞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体会生命的精致完美,教育学生崇尚生命、热爱科学;通过对“细胞周期以及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使学生对生命的运动性、对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等哲学问题有正确的认识。

科学素质的培养,离不开知识作为背景和依托,但仅凭授受式的教学方法是达不到上述目的的。在课堂上把生命科学史引入生物教学,让学生重温科学家当年研究、探索生物现象的历程,将科学结论产生的过程和方法同学生学习过程结合起来,能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加深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理解。

二、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

1.问题讨论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一系列问题,运用问题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该教学方法能有效地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互相交流,以实现信息的传递,进而发挥学生思维的“共振效应”,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现场调查法。根据某一专题生物内容,面向社会,带领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调查、考察等活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搜集资料、研究分析和征询各种意见,最后写出调查报告。实践证明,在这样的活动中,有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决策模拟法。就是指针对某一特定的社会问题,让学生扮演决策者的角色,运用自己所学的有关生物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以培养学生运用生物知识解决个人和社会问题的态度与能力。

三、关注实验教学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教师可充分发挥实验直观性、趣味性的特点,利用课堂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等来激发学生探索生物奥秘的兴趣。其次,在进行分组实验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同时还要教给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引导他们用掌握的理论知识正确分析实验现象,最后总结出实验结果,从而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科学素质教育篇10

1.小学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用自己预先设置的问题代替学生的思维,要根据学情而教,通过对教材的个性化处理,使教学方法体现灵活多样的特点。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讲课时间最好不要超过15分钟,把25分钟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讨论,让他们把话说清楚、说明白,让他们动手实践,从亲身实践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学习科学。有的问题他们可以通过讲出来寻求学习伙伴的帮助解决;有的问题他们可以提出来请求老师的提示或帮助得到答案;有些问题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动手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在失败中得到正确答案。还可以通过活动的形式,把科学知识渗透到课堂活动中去,起到潜移默化地接受科学知识,感受和体会科学知识。

2.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新课程着眼于“探究”。科学教学应向生活、课外开放,科学的教学内容要求老师把科学学习与生活学习实践联系起来,在科学教学中不仅仅局限于教材,要把课内拓展所有对儿童有兴趣,有意义的题材中,使封闭的小学科学变为开放式的教学,以扩大科学的空间,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2.1要立足课堂,开拓创新。在学习科学时,我们应该学会对自然的理性态度,学会辩证的怀疑和批判,学会科学的思维方式。作为教师要挖掘教材的创新点,开拓学生求异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去创造性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小学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给我们提供了引导学生开展求异思维的好机会。如青岛版四年级上册《我们的营养》让学生思知道食物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糖类和水。人们怎样利用它,让学生放飞想象、分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充分把握并利用教材,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2.2优化科学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科学教育资源,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科学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实践活动,拓宽科学学习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科学,用科学。在科学教学中我们注意到了学科之间的知识是互相渗透的。小学科学教材中所选的内容丰富,具有很新的思想性和科学性,其内容与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科学的课堂就要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各学科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思维方式、知识背景等方面相互渗透。

2.3大力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要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科学探究活动”中,发展各种能力,学会科学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让他们在亲身探究中理解科学的含义,体会和感受到科学的奥妙和趣味,我们应有的正确态度是通过学习科学,全面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

2.3.1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2.3.2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这是新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的要求。开展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用科学思维方式获取知识,这是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的能力基础上,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创新性学习是一种对未来的预期与前瞻的意识。在科学课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这种意识的作用,使儿童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对学生而言,探究的方法是很最重要的。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各种不同的探究方法。比如:在观察中探究、在实验中探究、在思考中探究、在合作中探究等等。此外,探究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行为,要教育学生持之以恒。学生在探究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与困难,这时,教师应进行适时的引导,主动倾听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学生遇难而退。同时,教师还可将有关的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支配,使之有所发现,以达到培养认识事物的目的。

2.3.3科学课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培养科学课的课堂常规,如有条不紊的开展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时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长期坚持观察记录,形成持之以恒的习惯,能倾听别人的发言,能提出自己的见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