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流出的故事作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0:51:30

笔尖流出的故事作文篇1

写作能力是人的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平时里需要和作文打交道的你们,面对作文又是怎么写的呢?想要了解笔尖流出的故事作文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笔尖流出的故事六年级作文_笔尖流出的故事作文500字,欢迎大家阅读!

笔尖流出的故事作文1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整整一天了,他都流浪在街头。

他的名字叫小强。

夜晚降临了,他拖着疲惫的身躯,来到一片废墟,想填饱饥饿的肚子。他的那双又圆又亮的杏核眼睛里流露着悲伤,他尾巴耷拉着,脚上全都是臭气冲天的泥巴。

突然,三只猫从草丛中窜了出来,发现了小强,“喵喵”直叫,好像在说:“你为什么来我的领地,给我滚出去。”

小强吓了一跳,但很快就镇定了下来,背脊“嗖”地拱起,背上的漂亮狸花斑纹毛“唰”地竖立起来,爪子向前伸出,像一个整装待发的战士!几声“咕咕”,仿佛一排海浪从喉咙底涌出。他张大了嘴,露出了锋利的牙齿,“喵喵”叫着,好像在说:“不要惹我!我就是来了,怎么了?”

那三只猫听了,立刻伸出了爪子示威,进入了进攻状态。

小强这时纠结了。如果和他们打呢,以一敌三,很难打赢;可是走了呢,可能会找到的食物又要失去了。

当他向前一看,发现那三只猫正虎视眈眈地盯着他。他心中一阵惊慌。突然,他甩了甩头,要把心中的惊慌甩开。他双耳向下垂,头向后缩着,弓起背脊,暗中四肢抓地,运动浑身的肌肉,两道凶狠的目光射向敌人。

有一只猫向小强奔了过来。小强顿时运足了气,身体的重心慢慢地从中间移到了后面,屁股高高高抬起,头低下来,盯着那只猫,只听见他大吼一声:“喵!”那只猫的耳朵就掉在地下。

另外两只猫像闪电一样冲了过来,小强就地一躺,两只猫的头撞在了一起……

在一片废墟的草地上,一只叫小强的虎斑猫身体卷缩着,尾巴高高耸立,尾尖轻轻摇动,喵语呢喃,仿佛在呻吟:“饿、饿、饿……”

笔尖流出的故事作文2一阵春雨过后,清晨,漫步校园,空气是如此清新,阵阵的花香扑鼻而来,原来,丁香花踏着春天的脚步来到了校园。

丁香花白的潇洒、紫的朦胧。它们一朵朵紧挨着,一团团、一簇簇向着春风微笑。那十字小白花,星星般的缀满了枝头。那种淡淡的优雅、淡淡的甜香怎能不令人陶醉呢?

这天,正好轮到淘气包张明做值日。他来到花园里,捡草坪上的纸屑,丁香花那浓郁的香气让他停住了脚步,他抬头一看,发现丁香花开了。“啊!这么美的丁香花啊!”他忍不住凑到花前闻了闻,在阳光的照射下,像一块块水晶,张明被陶醉在其中,脑子里有了个念想:我要摘一朵最大、最漂亮的丁香花送给妈妈。

正在这时,雷厉风行的班长王寒冰来了。“喂,张明,你干什么呢?做值日要那么长时间吗?”张明赶紧收回了正要摘花的双手,“来了,来了!”“班长,你看我捡的垃圾。”“哦,没少捡啊!你刚才干什么呢?”“没什么啊!”张明表情有点紧张,“真的吗?你是不是要摘花?”“哎呀!我的好班长,你真是的。”他脸上露出了一丝坏笑,班长严厉地说:“我可都看到了,你要不承认,我便告诉老师。”“哼,就会打小报告,有什么能耐。”两位同学吵得不可开交,谁都不肯让步。

充满活力的班主任李军正好打次经过,看到两位同学争得面红耳赤,不解地问:“大清早的,哪儿来的那么大火气。”“老师,王寒冰要打小报告。”张明先发制人。“不是的,李老师,张明要摘丁香花,还不承认。”两个人理直气壮,胸脯挺得直直的。李老师看了看他们,沉思了一会儿,说道:“一方面,张明摘花的动机是不对的,校园里的一草一木,是需要我们共同保护的。但另一方面,王寒冰,你用打小报告的行为去威胁张明就更不对了,身为班长,应该帮助同学,团结同学。好了,两个人握握手,以后还是好伙伴。”李老师拍了拍他们的肩膀,“快点回去上课吧!”

是啊!碧草青青花盛开,爱花护草蝶飞来。让我们都爱护校园里的一草一木,让美丽的景色成为校园里最美的风景线。

笔尖流出的故事作文3“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一个中秋夜,也是铁蛋的生日,他已经12岁了,成了大人口中的大小孩了。

表哥来了,他小时最好的玩伴,特意从大学请假回来给他庆生,代替他的父母为他庆生。

很少有人知道铁蛋的父母去了哪?叫什么?很少有人知道他们还活着不?人们只知道他的父母在生下他以后,就再也没回来,而那一天也是一个中秋夜……

如今,铁蛋已经12岁了,可以自力更生了,晚饭后,铁蛋塞给表哥一张纸条,让他去去上后找铁蛋。

黑夜中嵌着一轮明月,那多像母亲深邃的眼睛啊!铁蛋望着天上的明月思考着。“铁蛋——我来了!”铁蛋一惊,回过了神。

“表哥,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你!”铁蛋迫不及待地问道,好事蓄谋已久一样。“说吧!”表哥摆出一副大人模样。

“我想问,长大好吗?”这个问题,表哥沉默了许久,始终没给出答案。

此刻,一颗流星从天边划过,打破了这份宁静,“我希望,我永远都长不大。”这是铁蛋心中的声音。

表哥好像看出了什么?“铁蛋,是不是又想你父母了?”铁蛋点点头,不说话,天上一颗星星不断地闪烁着,发出有些刺眼的光芒。

“表哥,我不想长大。”这个答案让表哥有些吃惊。“表哥,你说,我不长大,爸爸妈妈也就不会老了吧!”这个时候的铁蛋对着表哥傻笑,他已经长大了,可却还像一个孩子一样。一时间内表哥也无话可说,只能痴痴地望着铁蛋,样子还有着一丝说不出的悲伤,像柠檬的酸涩,又似苦瓜的苦涩。

“铁蛋”沉默了许久的表哥发话了,“你知道你的父母……”“铁蛋——”一阵沙哑的声音从山谷隐隐传出,一种清脆的声音逼向二人,待借灯看清,原来是柱着拐杖的爷爷。“你们两人,走也不说一声,哎!害我找了半天。”

二人只好和爷爷回家,铁蛋躺在炕上,想着表哥未说完的话,看着被雾缭绕的月亮,不断地思考着……

表哥在门外坐着,他想告诉铁蛋真相:他父母早在车祸中丧了命。却又不忍心去伤害一个孩子心中的天真,还不如让他带着这个问题,带着一份疑问成长吧!

当天晚上,表哥就回城了,留下一张纸条给铁蛋:月下迷人,月上凄悲,忧虑有当,思亲无止……

笔尖流出的故事作文4温暖的阳光下,一簇簇丁香花花枝招展,十分好看。我们学校已丁香花出名,丁香花,就是我们学校的代表……

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辩论会了,大家都在热火朝天的议论着。淘气包张明仍是那么淘气,他站在桌子上,大声地演绎着自己的演讲。

到了该开辩论会的这一天,老师却突然不见了,上课铃打了好几分钟了,就是看不见往常熟悉的李老师的身影。那几个调皮的同学看老师不见了踪影,马上便开始起哄,张明则更是闹得无法无天,班长王寒冰喝住了这几个同学后,马上跑出教室门——找老师去了。

过了几分钟,王寒冰一脸沮丧的走回来,面对着一张张期待的脸,他说:“王老师在去买奖品的路上受了一点儿小擦伤,这几天不能来上课了。下面请大家上自习吧。”话音未落,马上就有同学问道:“老师不会有什么事吧?”班长回答道:“不会的,李老师只是受了一点小伤,校长说几天后老师就会回来了。还有,老师不在的这段时间,还请大家严格遵守纪律,不要被扣除本班纪律积分,上课认真听讲……当然,老师也是这么希望的。”说完这话,班长便回自己的座位了。

张明听说老师生病了,很是担心,心想:听说李老师很喜欢丁香,不如我摘几朵丁香花送给老师吧。想到这儿,张明悄悄地从后门溜了出去。但不一会儿,班长王寒冰就发现了张明“失踪”了,马上追到楼下,大声喝道:“张明,你在干什么?”张明委屈地说:“我听说老师很喜欢丁香花,就想摘几朵送给老师。”王寒冰听了,柔声说:“原来是这样啊,那放学后我们一起去看老师吧。”

校园里,温暖的阳光再次洒在丁香丛上……

笔尖流出的故事作文5这是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四周环绕的山隐约可见,一轮明月悬挂在空中,满天繁星在空中眨着眼睛,萤火虫自由自在地飞舞着,蟋蟀也在草丛里弹奏出优美的旋律,池塘里的小青蛙也在呱呱地叫着,这真是一幅美丽的乡村夜晚图啊!

村口有一个小男孩,他在那里翻着跟头等着他的表哥,嘴里嘟囔道:"都等了一下午了,咋还不来,早知就不等他了,还不如下河游个泳呢!"忽然传来了铁蛋儿妈的声音:"铁蛋儿快回来吃饭,赶紧滚回来!"铁蛋儿粗着嗓子喊:"俺不饿,再等会儿。"父母给他取名叫铁蛋实在是太形象了,黑黑的皮肤,圆圆的头,浓浓的眉毛亮亮的眼睛,粗而壮的身材,肌肉发达的四肢,喜欢上蹿下跳的一时也闲不住。

远处隐约有一个人影朝铁蛋儿走过来,铁蛋儿望了望,喜出望外地喊:"表哥,俺在这儿,你咋现在才来呢?"表哥歉意地说:"不好意思,我错过了一班车,让你久等了。"表哥穿着一身休闲套装,背着阿迪的双肩包,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铁蛋儿看了看他,奇怪的问:"表哥,你现在咋还不如俺高呢?"表哥笑着摇摇头。

一进铁蛋儿家,饭菜的香味就传过来了,原来是婶子早已做好了香香的饭菜,有炒鸡蛋,小鸡炖蘑菇,更有黄灿灿的玉米饼子。表哥从背包里拿出一个汉堡递给铁蛋儿,铁蛋狼吞虎咽的吃起来。表哥又从包里拿出几盒自加热的饭,大家都看傻了,"这是个啥东西?该咋吃呢?"表哥帮大家都弄好,盖上盖子,没过一会儿盒里发出了咕噜咕噜的声音,还冒出热气来。不一会儿香香的饭菜就从盒里变出来了。大家都像捧着宝贝一样吃起来,但表哥吃着玉米饼子也是津津有味。

饭后铁蛋儿得意洋洋地打开了电视机。对表哥说:"看俺们家也有大彩电了。"表哥笑笑说:十"咱们家乡的变化真大。"可是看着看着突然停电了,"咋又停电了!"铁蛋儿不满地喊道。这时表哥又从包里拿出了手机将刚刚看到一半的电视剧放了出来,大家又都看呆了。"这又是啥宝贝?这么神奇?"表哥说这叫智能手机,它的用途特别多,想看的这里都有。"并且向大家做了演示。铁蛋儿羡慕的想,这世上还有这么神奇的宝贝,如果俺也有该多好啊!表哥微笑着说:"其实我这次回来就是为了考察地形,给咱们村子铺网线,让村民们也能连上网络,到时候咱们村子一定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天夜里铁蛋儿做了个美丽的梦。他梦见自己也穿了一身时尚的休闲套装,他也有了智能手机正和远在国外的表哥视频聊天呢!

笔尖流出的故事作文6在一个洒满月光下的村庄里,有一户贫困人家,家里有一个小男孩和一位老爷爷。小男孩叫铁蛋,今年10岁,没上过学,爷爷还生了病,常年卧床不起,每天都要喝药。

铁蛋每天都去上山砍柴,采药,砍完后再把柴火卖了换钱,换了钱以后都给爷爷买药了。

全村的房子都是瓦房,在村子的尽头就是铁蛋的家。而他的家却是用稻草盖的,冬天漏风,夏天漏雨,整个屋里凉丝丝的。

铁蛋是一个缺父爱母爱的可怜孩子,在他3岁的时候爸爸妈妈到城里打工,回来的路上因当时是冬天,他们家还是山上的,山路比较滑,不小出了车祸,父母双双死亡。

可是,铁蛋既没哭也没叫,只是在墓地前发呆,也许他想着爸妈当上了天使,也许能碰上奶奶呢!那该多好呀!

可今天就不一样,因为他的表哥来了。

铁蛋去村口等,大概过了十五分钟,有一个高大的身影走了过来,他背着一个鼓鼓的双肩背包,还拖着两个大行李箱。

是表哥!铁蛋高兴地又蹦又跳,快跑了过去,表哥把的行李箱给了铁蛋,铁蛋问:"这是什么?里面有什么?"“回家看看吧”表哥笑着说。

到了家,铁蛋迫不急待地打开了行李箱,“哇!”铁蛋激动地叫了起来,这么好看的衣服,玩具可都没有见过呢!有遥控汽车、陀螺、机器人……什么都有,铁蛋看的眼花缭乱。

这次铁蛋的生活可丰富啦!

笔尖流出的故事作文篇2

【关键词】环境保证;规范汉字;榜样示范

倡行规范字,才能“推动国家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及其健康发展,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不良的书写习惯,会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甚至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从低年级写字就严格要求,规范写字,是非常必要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第一学段写字要“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这里的“规范”,指的是把字写得合乎规则,遵循笔顺的规则,不写错别字,不改变字形、不添笔漏画,还要美观大方。

在长期的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我摸索出以下规范孩子的书写习惯的方法策略:

一、良好环境,保规范

1.安排合适的桌椅

调整好课桌的高矮,让孩子坐着舒适。

2.安排足够的时间

每堂课要留给学生8分钟左右的写字时间,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基本完成写字任务。科学设计家庭作业,在作业中穿插练字作业,作业设计少而精,让学生在作业中练好字。

3.保证良好的心理状态

低段学生易受暗示的影响,所以书桌要保证干净整洁,播放一些轻乐,减少因分散注意力而造成的错字、别字、漏字等现象。还要让小学生清楚地了解书写的具体任务,理解书写正确的规范字的重要性,让他们不断组织自己的行为,运用自我提醒和自我命令排除外界的干扰,来延长小学生有意注意时间,从而养成规范的书写习惯。

二、榜样示范,显规范

1.以书法家为榜样

小学生爱听故事,爱讲故事,通过生动的故事,可以让他们明白道理,学到知识,从而引发他们对汉字的喜爱。写字教学中,讲一些古人练字的故事给学生听,如:王羲之每天“临池学书”、清水池变“墨池”的故事;岳飞在沙上练字的故事,古人勤学苦练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写字兴趣,是练字的生动教材。

2.以教师为榜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先要练一手好字,然后,用这一手字去影响、引导学生。每一次板书、每一次批语,甚至一个名字,都要工工整整地书写。教师的言传身教影响着学生的一生。年龄越小的孩子,模仿力越强,教师就是最好、最直接的模仿者。教师的板书、作业本上的批语无不是学生的字帖。将自己投身于一面镜子前,教师的写字姿势规范了,写字水平提高了。学生呢,经常地看到老师写字这个活生生的标本,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哪个教师授课,学生的字就像谁,可见教师影响力有多大。

三、训练过程,抓规范

1.写字姿势练规范

(1)引起重视。为了使学生重视写字姿势,在他们学写字之前,我给他们讲了“唐驼”的故事:古时候有个姓唐的人,酷爱书法,终于成了一位书法家。但因为不注意姿势,成了一个驼背。后来人们忘记了他的真名,把他称为“唐驼”。听了这个故事大家对不注意书写姿势有了更深的认识。平时写字时,看到有同学姿势不端正,马上就会有人提醒他:当心变成张驼、李驼……

(2)讲清要求。学生练字之前,我把写字姿势的要领“头正、身直、臂开、足平”八个字和“一尺、一拳、一寸”三个一端端正正地写在黑板上,然后逐个讲解示范。为使学生便于掌握,我把“一尺、一寸”这两个较为抽象的内容进行了具体化:要做到书本离眼睛一尺,只要人坐直就可以了;而笔尖到卷笔刀削过的最上边差不多刚好是一寸,手拿到卷笔刀削过的边缘,“手指离笔尖一寸”的问题也就解决了。有了这些具体的操作方法,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正确的书写姿势。

(3)姿势评定。在平时的写字教学中,教师往往把字的好差作为写字评价的首要标准,而忽视对书写姿势的评定。为此,在写字课上,我注重多对学生书写姿势作评价。姿势正确的学生,不但在课堂上会受到老师的表扬,而且在课后还能得到一朵红花作为奖励。姿势正确,字又写得好的学生,作业可得优加五角星,姿势不正确的字写得再好也只能得优。这样一来,学生的观念也悄悄地发生了改变,对书写姿势的正确与否也越来越重视了。

(4)儿歌规范。教学时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将写字要点,编成他们喜闻乐见的儿歌形式,使他们自觉、愉快地练习写字。

听这首《写字歌》:小朋友,写字啦,花杆铅笔手中拿,拇指食指捏住它,笔身靠在指骨上。师生再接着配合背诵:眼离书本约一尺,胸离桌边有一拳,手离笔尖有一寸,老大老二对对齐,老三后面来帮忙,老四老五都往里,腿放平,脚放正,认真写字心要静。”学生每一次写字之前都边背写字儿歌,边调整姿势,易学、易懂、易记,加上时时提醒、督促,收效较好。

2.笔画的规范

笔画是汉字构形的基本单位,笔画的不规范将直接导致字的不规范。汉字的基本笔画有二十八种,最基本的有八种。这八种是:点、横、竖、撇、捺、提、折、钩。在写字之前,要让学生认识每一笔的特点和书写方法。如:横的写法从左到右,起笔时稍重,收笔时向右稍按一下。竖,从上到下要写直。撇,从右上向左下,起笔时重,以后渐轻,收笔时较快,形成尖状。有平撇和竖撇两种,平撇应写得平而短,竖撇先竖后,写时注意笔画的连贯。捺,从左上向右下,起笔较轻,以后渐重,收笔前更重,稍顿后向右轻轻提起,形成尖状。而且对一些形近的笔画要分清,比如:“ㄑ”与“ㄥ”。

在学生刚刚练习时,不要急于写很多的字,重点练习横、竖、点、撇、捺等基本笔画。这时的要求一定要严格,横要平,竖要直,撇要出尖,捺要有角。循序渐进,逐步养成学生良好的写字能力和写字习惯。

3.笔顺的规范

汉字是一个个方块字,当我们在书写这些方块字时,必然要遇到先写哪一笔后写哪一笔的问题,这就是笔画的先后顺序,简称为笔顺。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写字笔顺极不规范,写倒笔已成了一种常见的通病。

汉字的笔顺是有一定规则的,先写哪一笔,后写哪一笔,决不能随心所欲,否则,就会感到不方便,不自然。掌握了汉字的笔顺,不仅可以提高写字的效率,还容易把字写清楚,写整齐,写美观。汉字的笔顺规则一般是: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先里头后封口,先中间后两边等。按照这些基本规则,大部分汉字的笔顺问题解决了。所以,当学生一开始描写生字时,就必须同步进行笔顺规则的指导。

方方正正的汉字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文明史,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美好追求和气节。写规范字的过程,既是培养孩子观察力的过程,也是一个用心思考的过程,让孩子们在一笔一画中感受中华汉字的魅力,在日积月累中获得各种不同类型汉字的书写要领和技巧,从而陶冶情操,修养品德,锻炼意志。让每个孩子都能写一手漂亮的汉字;让横平竖直的方块字越写越传神;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代代相传。

笔尖流出的故事作文篇3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舌尖;纪录片;美食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4)122-0009-02

自2011年3月开始,大规模拍摄的《舌尖上的中国》是央视制作播出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主要介绍中国各地美食生态。2012年5月在央视首播后,掀起中国纪录片的高潮。2014年4月,《舌尖上的中国2》再次登陆央视荧屏,继续探讨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

《舌尖上的中国》共有“食材、主食、转化、储藏、烹饪、调和、生态”7个主题,纪录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向我们展示千百年来中国人独特的饮食习惯与日常生活、文化的关系。《舌尖上的中国2》分为“脚步、心传、时节、家常、相逢、秘境、三餐”七集和花絮,涉及150多个人物,300余种美食,见证生命的诞生、成长、相聚、别离,使人们有滋有味地认知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舌尖》系列作为一部成功的纪录片,是央视纪录片改革与创新所取得成果的集中体现。因此,深入分析《舌尖》的选题策划、拍摄手法、创作理念、情感表达以及商业化的推广策略十分必要,为今后的纪录片创作提供一种科学的方法,使我国纪录片取得更大的突破。

1创作理念:平民化

关于纪录片是这样定义的: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衡量纪录片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就是创作理念是否平民化,《舌尖》系列自始至终体现了纪录片创作理念的“平民化”和贴近生活的场景展现。

中国人素有民以食为天的传统,《舌尖》成功的关键在于选取“吃”这一贴近生活的主题,但不是就吃论吃,而是通过现实社会中真实存在的美食个体展开叙事,展示大量温情的家庭生活、乡土记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镜头通过对劳动者在生活中与美食有关的点滴片段的记录,打动广泛的受众群体。《舌尖2》“脚步”一集中出现的为生活奔波的养蜂人、出海捕鱼的夫妇、舍不得与父母分离的留守儿童……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故事仿佛发生在我们身边或者就是自己曾经的亲身经历。《舌尖》就是通过这种平民化的故事和生活化的场景抓住了观众的心。一部纪录片想成功就要把握现实生活、反映现实社会,对真实和平凡给予恰当的解读,才能吸引受众的关注。

2情感表达:故事化

主创人员谈到《舌尖》时提到“如果食物里没有人情味,没有人的故事,就不能被我拍摄,立题的根本是有一个人物在里面。通过食物展现人和自然的关系,表现人的生产方式和生存状态,是这个片子的主题。”《舌尖》系列里的每一集独立成篇,互不纠缠。每一集都是精心设计的,有一个大的主题线索贯穿全集,内容涉及几个独立平行的小人物故事,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来讲述故事。《舌尖》与同类美食题材不同,将美食文化融入到温情的故事之中,通过饮食延伸出来对传统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生存状态等深层次问题的思考与探索,既以美食诱人,又以真情动人。

《舌尖》选取采集、制作美食的个人和家庭故事表现温情,表达方式真实自然、感人至深。如宁夏马阿舍和丈夫每天工作12小时,共同喂养2000多头羊,辛勤的劳作只为给人们带来鲜美的羊肉。长白山上,70多岁的姜贞淑和老伴沈范极每天走15公里山路为采集古老的植物蕨菜,只为把蕨菜捎给远方儿女……食物就是忠实的信使,传递的是家和亲情的讯息。《舌尖》作为一部商业纪录片,通过对故事里人物的命运、人物生活的环境及事件的发展过程的叙述,无论是乡愁、亲情,还是友情、爱情都在片中得到了抒发,展现了普通人家庭的团聚与家庭的凝聚力,引起了观众的共鸣。这样的纪录片不同于以往的,内容紧密地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讲述多于展示,情感表达故事化强。

3作品内涵:人文化

《舌尖上的中国》被学者认定为“中国文化的代言人”,一部典型的文化与人文生态纪录片。该片不是罗列出各类特色美食,也不是泛泛地谈论中国饮食文化,而是将二者相互融合,巧妙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上达到的“知行合一”,通过具有特色文化意义的食物和故事来折射出充满寓意的文化审美。在影片的故事中,少数民族的影子随处可见,通过镜头语言我们了解到各个民族不同的饮食习惯与民俗特色,使我们感受到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即使不同地区的人们有不同的人文景观,但是我们都具有倔强、节俭、坚韧的民族性格。

观众通过观看《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了解到中国古老而独特的农耕文明,还可以感知到在特殊环境下人与自然的关系,领悟到普通人们的情感世界、价值观念和生存意识,看到了社会的变迁和人的命运流传,进而去思考人与自然之间既矛盾又和谐的关系。《舌尖上的中国》将美食文化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用美食讲述百味人生,展现出美食与中国人、与中国家庭、与中国社会和谐共生、互为依托的密切关系。

4推广策略:商业化

《舌尖上的中国》在海外获得良好的口碑,与其制作包装水平和营销策略密不可分。纪录片的成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商业化运作的影响,因此,创作者也越来越重视纪录片的商业化运作。《舌尖》系列是一部商业化运作成功的纪录片,为中国纪录片商业化运作奠定了基础。

《舌尖》系列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强大传播力,将电视台与视频网站完美结合。爱奇艺、凤凰等网站先后为《舌尖》制作线上专题,使观众了解所有话题。在微博中,舌尖也迅速登上微博话题榜和热门排行榜,甚至总导演陈晓卿在微博中一句话,都被疯狂转发。在百度等搜索引擎中,也最快速度出现了《舌尖上的中国》链接,这样的首页链接为该片带来更多的流量和报道,大大优化了纪录片的传播力。《舌尖》系列不仅掀起收视的高潮,片名中的“舌尖体”也迅速走红网络,出现了大量的模仿内容,足以证明该纪录片的影响深远。

大型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无疑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当下中国纪录片创作的典范,给创作者提供了很好的启示,让人们重新看到了中国纪录片的未来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舌尖上的中国.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

笔尖流出的故事作文篇4

笔者从1996~1999年12月期间,用病灶局部赞刺配合耳尖放血的方法治疗麦粒肿68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68例中,本校学生、教职工和家属62例,外来患者6例。男26例,女42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58岁;病程1~4天。均为单侧患病,其中左上睑17例,左下睑22例,右上睑23例,右下睑6例。

2 治疗方法

2.1 赞刺取30号0.5寸毫针7根,患者轻闭双眼,先用75%酒精棉球将病灶处皮肤消毒,然后依次用每根毫针连续快速地在麦粒肿红肿之局部分散点刺7下,用力要轻巧、均匀,深度似皮肤针叩刺进入的深度,一般应在表皮以内,快刺快离,7根毫针共计点刺49下为度。刺后局部有细微点状出血,用消毒干棉球轻轻擦净,再以75%酒精棉球轻擦即可。

2.2 耳尖放血取患侧之耳,术者先用拇、食指将耳尖部推擦揉捻至发热、充血,再将耳郭由后向前对折,取准耳尖穴,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迅速点刺,挤出鲜血4~6滴,用消毒干棉球擦净,再涂络合碘以防发生感染。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痊愈:疼痛肿胀消失,不经其他任何治疗,不再化脓;无效:治疗后仍疼痛不减以至继续化脓。

3.2 治疗效果除外来的1例患者未能反馈疗效外,其余67例经1~3次治疗后均获痊愈,其中1次治愈54例,2次治愈12例,3次治愈1例。

4 讨论

4.1 治法由来在笔者家乡,民间流传选7粒未去壳的壮实稻谷,以每粒谷之谷芽尖连续分散点刺患处7下的方法来治疗麦粒肿,疗效甚捷。笔者16岁时曾患本症,父亲即用7粒稻谷轻轻点刺1次而愈,印象颇深。毕业后在城市工作,不久即遇一同事患上本症,因身边无法寻得外壳完好之稻谷,即灵机一动,心想以毫针代替稻谷,岂不更卫生干净,更符合医学规范,一试果灵。为确保疗效,又配合耳尖穴放血,屡试屡验。

4.2 赞刺的命名及机理其名出自《灵枢・官针》。该篇中有多种刺法的论述,除十二刺中的赞刺外,五刺中有半刺、豹文刺,九刺中有络刺、毛刺,都与之有相似之处。然细细思量,豹文刺、络刺是一针一刺,浅刺出血的刺法;而毛刺、半刺是一针一刺,浅刺不出血的刺法;只有赞刺是一针多刺,浅刺出血的方法,正与之吻合。

“赞”乃赞助消散之意,《灵枢・官针》曰:“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故它是一种浅刺快出,连续分散浅刺出血的方法,有很好的清热散瘀、消肿止痛之功,从而对于痈肿、丹毒之症的治疗尤为合适。

4.3 关于以七数刺的讨论《金针赋》中认为七七四十九次属于施行温补法的次数,是以1根毫针在穴内,按天、地、人分部,施行少阳之补时使用的法度;与本法用7根毫针7刺表皮、不入穴内、不分部的刺法显然有本质的不同,故不可认为也属于温补法。浅刺出血本身就是一种清热泻火、驱邪外出的最有效方法,故七七四十九次只是一种刺激量的法度标准。这是前人长期实践经验的结晶,少之不及,多则又恐太过,一般应守此法度为宜。

4.4 耳尖穴放血的作用

《灵枢・口问》:“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通过经脉而与眼及其周围紧密相连。早在《针灸大成》就有“灸耳尖,治……眼生翳膜”的记载,耳尖放血,也有良好的泄热祛邪、消肿止痛之功,与赞刺配合,相得益彰,更能提高疗效。

笔尖流出的故事作文篇5

难道电子产品的设计走到头了么?陈汉良不这么认为:“电子产品设计与服装设计的表达方式不一样,可以借鉴服装流行元素,把它们渗透到电子产品中,比如颜色、图案等。”机体更薄,是目前电子产品的发展潮流,但是厚的电子产品也有一定的市场。“特殊行业的用户需要厚的产品,例如军警。”陈汉良以浪尖的案例说,“浪尖设计的掌纹扫描器,厚度和DVD播放器差不多,重量大约15kg。”浪尖正试图将云计算融入到电子工业产品设计中去。

“这个是关键问题。”陈汉良在谈到云计算时说。浪尖去年成立一个部门,专门从事人机界面、用户体验方面的工作。陈汉良认为:“其实工业设计范围很广,从普通的Ui开发到架构设计都有所涉及,充分利用上中下游众多资源。在智能终端这一块,浪尖曾和英特尔、高通合作,得到很好的效果。”

智能化也是浪尖追求的方向。陈汉良说,“人类发展也是退化和进化同时进行的,凡是存在的就是有理由的,未来可能会出现我们现在觉得不可思议的设计,但是到那个时候人们就不以为奇,没必要担心是否过度智能化,跟着时代走就行。”

陈汉良对昆山笔记本大赛情有独钟。“我个人和浪尖都喜欢这样的大赛,很愿意配合举办方。”陈汉良说。同时陈汉良也给大赛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英特尔、高通、英伟达、mtK这类实力强劲的企业先做出工版,包括屏幕、主板,再让参赛者在工版的基础上设计新的东西。这样就能有效地缩小设计和实际应用的差距。陈汉良表示浪尖以后会进一步提供自己的资源,助力大赛,也希望在大赛上展出浪尖的产品,如学校、军用、警用、金融行业的专用电子产品。

优秀设计案例

笔尖流出的故事作文篇6

从成龙所走过的显赫路线,我们可以看出四个里程碑式的时期。第一个是《醉拳》产生的1979年,成龙开创了他的功夫喜剧生涯。第二个是《奇迹》出现的1989年,成龙的身手功夫在《奇迹》之中达到了巅峰,往后的成龙功夫越来越转向像西方的007动作一样借助特技和重大型科技道具如巨型车、气势船等来制造大场面,而他的真身手,在那种单靠一梯一绳、一筐一凳就要得酣畅淋漓的《奇迹》时代之后也便开始发生了转折和改变。可以说,成龙在《a计划》、《奇迹》中创造了最高的身手奇迹。第三个是推出《尖峰时刻》的1999年,成龙打入了好莱坞,成龙功夫的“世界性”也开始步入另一番天空。第四个就是《新警察故事》出炉的2004年了。

我们需要仔细分析成龙的第四个里程碑时期。80年代中期,自从《威龙猛探》之后,成龙曾表示对好莱坞死了心,似乎他的好莱坞生涯也便从此划上句号。可是成龙一年一年显得非当初吴下阿蒙可比。1999年他的功夫还是伴着《尖峰时刻》在好莱坞创造了另一银幕“尖峰”。拍《尖峰时刻》的时候,成龙已经45岁了,从香港男影星们的发展历程来看,无论刘德华也好、梁朝伟也罢,只有跨入了“男人四十”这个阶段,才是他们事业最成熟最丰收的时期。成龙也不例外,在四十五岁时,他真正打入了他梦寐以求的好莱坞,从此片约不断,还在好莱坞赢得了“成龙日”等等精神名誉。几年间,《尖峰时刻》、《上海正午》等该拍的续集拍完了,好莱坞还挖空心思给成龙上了好几部把功夫符号化的片子,一是仿抄007精华的《燕尾服》,二是摆谱传说的《飞龙再生》、《80天环游世界》。在《80天环游世界》的一片亚洲观众“不中不洋”的批评声中,走到了2004年,好莱坞对成龙的雕琢江郎才尽。于是,为了挽回流失的亚洲观众,成龙“回家”了。

然而,2004年回来香港做出电影《新警察故事》之时,成龙已经50岁了。50岁对于任何一个人,都是一个象征性的门槛,因为50岁已经跨过了40岁那种人生事业最高峰期。我们看到在《新警察故事涯,成龙也明显地展示了他的人生关槛情结。

《新警察故事》走的是成龙“轻车熟路”的警察路线,也是他多年来营造的“警察形象”的经典翻拍。可是,所谓的“新”警察故事,里面的内容和情调都大大不同前。成龙在片中虽仍是一个神勇的警探,但是吴彦祖等人组成的年轻犯罪团伙已经咄咄逼人,气焰大大地压过了成龙:他们不但飞楼犯罪,还把成龙及他的警察兄弟们玩于股掌之上。且看在天台上年轻人玩起自行车“极限”运动时的一幕,成龙的那个眼神,绝对充满了留恋、渴望等等复杂内容。在片中,成龙跪下了,还哭了,这种向年轻犯罪势力哭着下跪的事,在成龙的所有影片中,《新警察故事》出现头一遭。所以,横看竖看,《新警察故事》以称得上是成龙最悲情的电影。诚然,成龙老啦,面对着年轻人的气势,他既留恋又悲哀,既欣赏又痛心。“悲情”,这才是整觚《新警察故事》所要表达的深度内容。

我们说,成龙在50岁关口拍出来的《新警察故事》,开始表明了他“关注新生力量”的“年轻人情结”。一直以来,香港的功夫影星青黄不接,现在被成龙培养得有点成色的香港有动作细胞的影星可能就数吴彦祖了,然而吴彦祖也早已“男人三十”。笔者在采访成龙的时候,曾听他说到关于“新人”一事。他说:“现在的新人已经很少有机会了,当时我和洪金宝、元彪等组成‘元家班’,人家称作‘臭五行’,我们经过那么多年的包装和发展,才有了些成就,做武行确实不容易。现在的香港电影市道低迷,做电影十部赔九部,那些电影商们都赶趟去搞房地产了;其余继续做电影的,为了保证票房收入,都一个劲地来找成龙、刘德华”。成龙说的这番话真可谓是肺腑之言。现在确实只有“男人四十”的那一帮人还在以其硬生生的票房号召力撑着整个香港银幕。依笔者看来,成龙还是有点矛盾的地方,一方面就像他在《新警察故事》里展示的,用一种“年轻人情结”表示关注和扶持新一代,而自己角色则落到了老来悲情的主题意味上去;但另一方面他又说明现实中新人们很少机会,功夫银幕自己还得独掌。现在的问题是:五十过后又处在青黄不接之季的成龙,还能再走多远?

二.成龙功夫电影目前的多元定位

既然香港的“臭五行”出现了青黄不接,成龙的路还是得硬撑着走下去的。2005年,成龙再度和唐季礼合作的电影《神话》问世,成龙又准备在亚洲地区再造一次50岁关槛之后的“神话”。笔者两次与香港导演唐季礼交谈,曾经问过唐导:成龙跨入50之后,观众们看成龙也看了几十年,究竟他的功夫还能不能找到新的突破口,应该怎样来发展?唐季礼说到,在他导筒下的成龙,总力图有所新意,比如说《神话》就把“成龙功夫”与“千年爱情”、“秦朝战事空间”、“悬浮天宫的美丽传说”结合起来,显得穿越时空、气魄恢宏、新鲜奇趣。说到成龙功夫以后的发展道路时,唐季礼认为应该交迭手法不断地刷新观众的期望,现阶段比如说还可以把成龙功夫与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相结合。笔者深感其然,觉得很多中国魂丽的文化趣事与美丽传说还可以挖掘出来与成龙功夫发生新的组合反应。

2005年的《神话》在中国内地取得了不俗的票房,再造了当年《红番区》在10元票价的情况下就达到的“1亿元”票房的“神话”。然而,随着《神话》在内地大卖,其在香港的票房却只得了内地票房的零头,评价悬殊。笔者在采访香港电影协会主席文隽先生时,他提到:在香港,观众看成龙看了几十年,他的票房凝聚力已经在下降。由此可以看到,成龙目前的主要市场还是在内地。不断地挖掘中国的魂丽传奇与成龙功夫形成全新组合,笔者认为这才是成龙突破50岁大关之后的出新所在。

我们要看到,目前成龙处于一种多元定位时期。他风火了亚洲之后,又在好莱坞取得“尖峰”,然后再深刻回归到亚洲,他的眼界因此充满了中西审视特征,他目前的大片,也少不了总会产生中西混合视野。如《神话》的尝试不但很大程度上带着好莱坞的动作场面精华,还把功夫符号化起来,与“战争空间”相联系,摆谱传说,形成具有全球视野特征的虚幻巨制,更在叙述上加上了港片流行的“跨越时空的爱情”这一手法,把中国的秦朝战事文化和传说与成龙的功夫糅合在一起,更让观众有了走入成龙形象另一重生天的感觉。《神话》可谓融汇了中西的视野精华。

成龙本人在《神话》的广州庆功宴上接受笔者采访,也提到中国的文化还不为外国所了解,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对中国文化的创作欲望;但是,由于没有新人接班,他本人表示将继续再挺下去,深层翻新自己的角色。谈到以后的“功夫”路线时,成龙说:以前是“笨”加“疯狂”去干,现在不了,有时候还是讲求特技与文戏的表演。看来,成龙真的自叹“老”了,不知还有多少余勇可贾?接下来成龙在2006的计划,就是首先推出《宝贝计划》一部电影,自己将饰演一位沉迷的窃匪,第一次演反角,实现自己一直以来“要做做坏人”的承诺。看来,成龙的功夫角色真的走到了要朝反面深层挖的无奈地步。至于成龙曾经向笔者提到将要进行的另一部讲国宝文化的电影《新宿事件》,据目前的消息来看,他极有可能将与日本的一位二十几岁的明星合作,又是走为“新人”作嫁衣的路子。由此看来,目前成龙功夫电影多数是在原有框架上追求一些粗浅出新和扶持搭配一下新人。我们且看中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交融与发展,成龙也许还有好几年可走。

三、成龙功夫电影的出路思考

综观成龙40多年的电影艺术生涯,我们总结到,成龙的电影进程包括好莱坞过程就是后现代主义与银幕互生互动的进程。对于成龙目前所处的多元定位时期,中西方交流是前提,中国文化包括功夫文化的拓展是关键。现在,我们讲究的文化相对主义,必然会深化电影文化相对主义的发展,东方和西方的银幕,求同存异、在摩擦交融之中取得共生,才是当今后现代电影的前进主题。纵观成龙的国际功夫大片,全部都是带着一种东西方文化交融性质的。《尖峰时刻》描述了中西方警察体制内外的英雄形象,《燕尾服》描述了华人的士司机的身手、智慧与美国的高新科技的交相辉映,《飞龙再生》与《80天环游世界》更是融合了中西方的传说、宗教文本。可惜后现代的好莱坞至今以来还是喜欢把成龙功夫甚至中国功夫当作符号来解读以求取得更大的“世界性”,成龙自打《尖峰时刻》之后,也转入了一些充满着复杂文本的影片中去,拍出三部传奇式的功夫片子《燕尾服》、《飞龙再生》、《80天环游世界》。成龙功夫真的要到传说中去或者说把功夫符号化了才能舒展筋骨、找到灵感吗?

从《80天环游世界》的首次发行来看,这部投资巨大的影片,在北美只收回1000多万美元,刚到了成本的零头;该片在香港的反响也比较平淡,普遍反馈说《80天环游世界》题材太旧、现代感不强,这与成龙的现代功夫或者现代英雄形象有冲突。这里面确实充足说明,功夫的符号化拓宽了一部分成龙道路,同时也损害了一部分现代成龙现代真功夫的风格和形象。可是我们还要看到,成龙毕竟还是在好莱坞作了多角度的不同尝试,这丰富了他的演艺风格;更重要的是,功夫的符号化,这是与后现代好莱坞的符号化发展进程分不开的,成龙也算是顺应时代的浪潮。往往一部电影后面总能带给人深深的思考,这种思考才是这部电影的真正价值所在,而不是简单地以大众为导向、以票房成绩来形容的。

我们不应该反对把成龙功夫符号化,佐证就是成龙2005年虚实相生的《神话》同样取得了票房佳绩。符号化的成龙与现实功夫中的成龙只不过是成龙功夫电影拓展的两种视野。客观点来说,符号化更具“世界性”,写实更有本土特色,但这都不是问题的关键点。成龙功夫要拓展自身,目前需要一种多元定位,即寻找出多种视界与成龙功夫融合,才能不断地刷新观众的期望。而焦点问题就是,成龙功夫要找到各种不同的组合方式与翻新方法。这里面,就成龙功夫如何再进一步符号化来讨论。我们要正视到,花木兰的故事,本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传奇,为什么却被好莱坞最先进行后现代银幕解读,拍出蜚声欧亚的大片《花木兰》(导演:tonyBancroft)?笔者在与香港著名导演唐季礼和国际影星成龙的一些短暂接触中,听他们异口同声大谈民族文化,鼓舞媒体支持国粹,他们认为,中国的小孩子从小就开始接受好莱坞动画大片的教育,熟知蜘蛛侠、Superman,可是中国的楚霸王、孙悟空外国却没有几人能识,拍不成大戏、电影,究其原因,就是中国的文化资本还是冷藏,没有很好地放到台面上解冻,相反却时不时地去追捧外国明星或者外国影视剧,让国人个顶个都想多看几眼“他乡的月亮”。――中国有几千年的神秘传说与魂丽文化,作为一直在西方人眼中被“神秘化”和“妖魔化”起来的东西,其实正是我们最大的资本。如果这种资本与成龙功夫巧妙地结合起来产生虚幻巨制或者虚实相生的符号化功夫大片,一定更能迅速取得“世界性”,形成全球票房。

笔尖流出的故事作文篇7

昨日辉煌

尖刀从来都是直插敌人“心脏”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四连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左路纵队先头部队的尖刀小分队,在直插敌纵深的18个小时激战中,打垮数倍于我之敌人的阻拦,前进150余华里,连续进行10次战斗,活捉美二师少校顾问,截断伪五师退路。为表扬该连的光辉战绩和勇敢精神,志愿军总部给四连记集体大功一次,并授予四连:“三八线尖刀英雄连”的荣誉称号。南疆自卫反击战中,四连敢打敢拼,所向披靡,全连荣立集体一等功,并被上级授予“前仆后继,勇猛穿插英雄连”荣誉称号。我军建设新时期,连队被授予“育才模范连”;1998年抗洪抢险,防守荆江险中之险的调关大堤,与洪水进行殊死搏斗,被中央军委授予“抗洪抢险英雄连”荣誉称号,并被国家和总部表彰为“全国抗洪先进集体”。多年来,四连一直受到军委、总部的深切关怀。2004年1月30日,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同志视察该连时欣然题词“建过硬特区团队,树威武文明形象”。

今日雄风

搞好训练是连队的立身之本

荣誉,是一代代四连官兵不竭的动力。一走进四连,笔者就感受到英雄连队那种特有的魅力。

四连指导员莫志勇把我们带到连队荣誉室,在一面“军事训练一级单位”的锦旗前给我们讲述了一段故事。2007年6月,在上级考核评比中,由于一名新战士体质较弱,影响了集体成绩,没有拿到第一。到了晚上,这名战士独自跑到连队荣誉室暗暗流泪。随后,班长也带着全班同志来了,大家面对着锦旗立下誓言:一定要刻苦训练,把失去的荣誉拿回来。三个月后,四连五班被抽调参加集团军组织的考核,以全优成绩,再次夺回了失去的第一。

连长汪业军告诉笔者,在四连,“训练搞不好,什么都别想”。这既是一句硬邦邦、响当当的口号,也是四连激发官兵精武练兵长久动力的“法宝”,更是连队党支部选人用人、评功评奖的一道硬杠杠。这句话到底有多“硬”?汪连长和笔者谈起了去年底选改士官时的一场比武“风波”。当时,四连分到了一个通信专业二级士官晋升三级士官的名额,符合条件的只有马胜利和另外一名士官小刘。论专业技能,马胜利是连队“通信训练尖子”,还是装甲车射击“一级射手”。相比之下,小刘平时训练成绩较一般。不过,他也有自己的“优势”,听说有一位亲戚在上级机关。

究竟谁能笑到最后?二人的晋级成了大伙儿关注的热门话题。到了考核的那天,马胜利熟练操作电台,迅速沟通联络、排除故障,巧妙防敌干扰,熟练运用电磁欺骗手段……一路成绩遥遥领先。而小刘却连续失误,3个课目挂起了“红灯笼”。可不等成绩公布,给小刘“说情”的电话就打给了连长和指导员。当时,两名主官正值提拔考核时期。面对压力、阻力,二人竟拿出马胜利和小刘的考核结果找到上级领导,掷地有声地说:“我们自己的走、留是组织考虑的问题,但连队选人用人的规矩不能破,‘尖刀连’用军事技能换来的‘金字招牌’不能砸。”首长被他们深深打动了,“拍板”留下了马胜利。

此事在官兵中造成了很大反响,也使大家清楚地认识到,“跑关系”、“走后门”在连队的确行不通。没有过硬的训练成绩,没有精武强能的本领,在连队就没有立足之地。对此,莫指导员也曾说过一番意味深长的话:对于十八、九岁的战士而言,连队是他们踏上社会的第一课堂,“训练搞不好,什么都别想”不仅仅强调训练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看到,要想在这个社会立足,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岗位都必须树立“有为才有位”的价值观,靠投机取巧、歪门邪道终究难成气候,也不是一个英雄连队应有的品质。

正是在这样一种建连、育人理念的指引下,这些年来,四连这把当年的“尖刀”刀尖不钝、刀刃不卷,成为了全师、全集团军连队建设的中一柄新军事变革中名副其实的“尖刀”,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先后有1人被总部表彰为“全军优秀士官人才一等奖”,7人被军区、集团军树为训练标兵,3人次荣立二等功,25人次荣立三等功,8人次考上军校。

带兵感言

用训练统筹连队全面建设

笔尖流出的故事作文篇8

考察当下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工业文明的大幅度挺进,城市化趋势明显。在我国,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他们深受消费主义的影响,但也不忘过去的情感记忆,怀旧成为他们对过去和传统的一种怀想,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怀旧情怀一旦受某些事物的触发,便表现得尤为强烈。《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的是中国最乡土、最原始的食材,最普通的食物,流传了上百上千年的食文化,甚至大部分食物都远离了现代的食品工艺,是对受众怀旧情怀的一种释放。同时,旅游业的发展,网络购物的盛行,使跨地域消费成为普遍的生活习惯,《舌尖上的中国》挑拨观众味蕾之时,观众通过网络购物或亲自动手制作或往目标城市消费,定制感兴趣的食物,将情怀化为实在的体验,既得到心理满足,又得到味觉享受。淘宝网数据显示,自5月14日该纪录片开播后的5天内,共有2005万人次在淘宝网浏览过片中介绍的美食,成交量近800万件。片中出现的毛豆腐搜索量增长了48倍,松茸搜索量增长了两倍。第一集介绍云南诺邓火腿,某淘宝店立即接到33笔订单,其中32笔是在节目播出的当晚。

逢时———媒体环境分析

机遇对《舌尖上的中国》来说,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纪录片是国际通行的影视语言,然而,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却被中国电视业和观众边缘化,发展比较缓慢。进入新世纪后,一系列来自各国的纪录片的引进,观众审美水平的提高,尤其是新的纪录片传播平台的建立,均为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带来了契机,这也是《舌尖上的中国》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1.独立的纪录片传播平台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于2011年1月1日开播,同时开通了中文版和英文国际版,在全球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落地,全天24小时播出,这是中国第一个面向全国播出的部级纪录片频道。开办不到一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持续发力,稳步增长,日平均收视率超过0.7%,其具有高端的媒体属性,高质的频道受众,央视最年轻的运作团队,是中国最大的纪录片制作、播出和营销平台,并正向全媒体产业链发展。2012年4月16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周一至周五22:30开办纪录片展播栏目《魅力纪录》,央视高端原创纪录片都将在该栏目首播。开播一个多月后,收视率超过原有电视剧时段30%,同时吸引了大量青年观众回归电视荧屏。在综合频道次黄金时段播出纪录片,对培育中国纪录片市场和受众意义重大。《舌尖上的中国》(七集)被列为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2012年大型高清纪录片重点项目。2012年5月14日,《舌尖上的中国》在《魅力纪录》首播,这是《魅力纪录》第一部首播的中国原创优秀纪录片,之后,在纪录频道重播。《舌尖上的中国》借助优质平台播出,实现了品牌叠加效应,网罗了大批观众。

2.以网络影响力提升社会影响力

若仅以收视率作为电视节目制作的唯一评价体系,纪录片显然不能与电视剧或娱乐节目相媲美,也难有竞争力,《舌尖上的中国》也是如此。然而,随着网络的普及,中国网民总量的不断攀升,网络影响力成为了一个新的电视评价指标。2012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共计5.38亿,他们用鼠标和显示屏决定着影响力。《舌尖上的中国》真正走红其实是在网络,不受时间限制,可以自由选择观看进度的点播,给影像传播带来了更多的便利。《舌尖上的中国》以其网络影响力提升着社会影响力,网上网下并形成了互动。

选材———作品内容分析

“资源稀缺性、优质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是构成电视纪录片核心竞争力的基础,集中体现在内容资源的创新能力上。”[3]无论是借势,还是逢时,都仅仅为其成功提供了可能,作品内容才是重点。尽管《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观众褒贬不一,有人举大旗拥护,也有人挥大棒诟病,但瑕不掩瑜,该片在内容上仍有诸多独到之处,这恰恰是其吸引人的地方。

1.讲故事,以美食和人为主角

在《舌尖上的中国》中,主角其实不仅仅是美食,还有与美食相关的人。如果仅仅讲美食,比他更专业、更精美的纪录片很多,但那些刺激到的只是味蕾,要想深入人心还需要能引起情感共鸣的东西。每一种食物都是由人生产、由人品尝的,该片选取了一系列与食物相关的人的故事,在展现美食的同时,反映了当下部分老百姓最真实的生存境况,如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云南的卓玛和妈妈在松针下捡拾松茸,湖北嘉鱼的职业挖藕人圣武、茂荣兄弟每年只身出门7个月采挖莲藕等。用独立的故事,分布在每一集,该片具有了更多的人文气息,将绝对个人经验转变为可供流传、分享共赏的集体意识,使观众有所触动。

2.接地气,大众化表达

《舌尖上的中国》没有关注菜系或名家名菜,而是选择了中国不同地域最普通的家常菜,老百姓厨房里最简单的食材,平民化的视角,使草根生活得以呈现,接地气,实现大众化表达。本片拍摄之前,摄制组在中国纪录片历史上第一次引入了三个前期调研员,做了四个月的田野调查。于是,找到了黑陶匠人扎西及他的儿子李小龙、云南建水制豆腐为生的王翠华和姚贵文、陕西卖黄馍馍的老黄、吉林查干湖渔把头石宝柱等人及附载在他们身上的故事,镜头中出现了安徽休宁的毛豆腐、广东顺德的村宴、浙江宁波的年糕等。片中共有拍摄地点70个,为避免沿用固有模式,摄制组让一些在校学生和喜欢旅游的人帮忙找拍摄点。片中每个故事的开篇从主要人物做的事情入手,即所谓的“小切口”,用猎奇式的表述,选择极端化的故事和最鲜活的素材,遵循8分钟原则,将地貌地域、人文历史等内容穿插入故事之中,片子可看性较强,对观众有吸引力。《舌尖上的中国》充分考虑到观众的观看习惯,多用短镜头,快节奏,如第一集50分钟的片子有1400个镜头。

笔尖流出的故事作文篇9

关于误删

1973年以前的国宝首段:一队扫墓归来的前导是一披斗篷骑公驴的女人(下边去祭扫的女人披斗篷骑驴,男人赶驴在后)在村外那公驴闻到气味即嘶叫,待入街口见到老者牵的母驴即狂奔扑向那母驴,其女人被掀翻在地(图像早年已被刮,仅留布状物)。所以男人追赶,旁人呐喊救援。那母驴则大张嘴、背耳、弓腰、夹尾拼命挣向那公驴(母驴与公驴相遇时特有体状)。此时前方不远的铺下一头有后揪棍的公驴(后戟棍是驴驮物独有的套具,骡马皆无)也刨跳嘶叫起来,欲挣断缰绳,跑过来充当第三者。如三驴奔到一起踢跳撕咬,那老者和他身前的幼孙将有性命之危。所以老者一手狠拽缰绳,一手忙招小孩避闪。周围人都关注此惊险场面。实乃清明祭扫的生花妙笔。

而按当时的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负责揭裱此画的杨伯达先生称:“一队扫墓人归来后匆匆返回的轿骑,其前导一马突然狂奔,在此惊险关头,一老翁赶忙抽身,欲抱蹒跚学步的幼孙,原在老翁背后木柱之旁残缺一大片,原绢已失,至明末清初揭裱时补绢余画一尖嘴立牛,正在张嘴嘶叫,殊碍原画意境,故一九七三年新裱时揭下。”据此:

(1)从画意上看,如按杨先生的意思是把公驴判为马,把母驴判为尖嘴立牛,两马中间多余的画了一头“尖嘴立牛”,确实殊碍画意。相反,如果把马读成公驴,把“尖嘴立牛”读成母驴,则是两异性驴相遇,嘶咬踢跳,人命关天形神毕肖的生花妙笔。显然,因故宫没有读懂画意才“殊碍原画意境”,才以补绢补错了画面为由删下母驴之身,成了读不懂的残画。假如当时读出两异性驴相遇的生花妙笔,即便是补绢也不会删了,因为故宫藏的古画大部有补绢。

(2)按杨先生之意,删下这块小绢是伪的,上边画的母驴之身、瓦房一角、大车和一段土墙自然也都是伪的。可是,故宫删后却又把那瓦房一角和土墙补画在原处了,而独母驴之身和大车没补画。我们不禁要问,难道这块小小绢面上的笔墨还有真伪之分?

(3)从笔墨上看,删下的画面和周围相连的驴头和身子、瓦房的瓦和瓦沟、两个一笔画的车辕子的笔墨、技法、气韵是相通的。如果是后人补画绝不能相通。正如故宫删后补画的瓦房一角,一看便知是浮在上面的新墨。诚然,大师当年创作如此恢宏巨制,不可能一挥而就,在画此特写画面时可能有改动之痕,但其绢上的笔墨气韵是与全画相通的,绝不是他人所补,而是张择端一人手笔。

(4)从绢质上看。经中国纺织科学院在四百倍放大镜下对全画和删下绢的天然片检测:“看不出两张天然片中绢织物形态效果有区别。此外在残片中,位于瓦房上方可看到有一块表面较清晰绢纹,已无附着物,似是刮痕。”证明这删下绢与全画质地相同,并且上面的这片刮痕正是扫墓归来前导早年被刮的那头公驴处,也正是杨伯达先生所称的,“老翁背后木柱之旁残缺一大片”。试想,如果是后世补绢,这小小的绢面上能带刮痕吗?相反,张择端自己不会刮画面,此刮痕必为后世所为,反证这块绢就是张择端的原作。(附检测报告)

(5)文物修复的规矩。绢寿百年,纸寿千年。故宫藏的千年绢画多有断带、残缺、补绢,这些都是先人们为保全将要残坏的画面依原迹所补。尽管它们不是原作,但也是文物不可或缺的部分,不论是驴是马是牛,还是树叉子,今天绝不允许随意动手删除,破坏文物的信息。实践就是铁证,正是前人错误地刮除了第一头公驴,造成三缺一,才引起故宫1973年读不懂,进而再删除母驴之身,造成三缺二,成了读不懂的残画。

(6)按明伪本脉络所画的《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在画首二百九十厘米处,有一骑乘的公驴竖耳、撅尾、狂奔嘶叫扑向一母驴,那母驴则踢跳奔脱,遂将主人掀翻,头朝下栽下来,周围人呐喊救援。前文已述原作首段是骑公驴的人被掀翻在地,母驴拼命的趋向公驴。《清院本》是母驴不配合,踢跳奔脱,骑者被掀翻。虽这具体细节与原作不尽一致,但这一罕见情节与原作1973年删除前的画面是如此之相近,证明清宫画家们虽未见到原作,但得到了原作的确切信息,否则绝画不出这相似的画面来。说明白明中期明伪本问世至清乾隆初二百余年的流传,原作的情节和明伪本的区别世人越来越清楚了,清人虽以明伪本为范本,但摒弃其之错,又以清时名物蒙着画了一幅似是而非的伪画。然而,这公母驴相遇的惊险画面铁证1973年以前画面是千真万确的。而非“尖嘴立牛”也非“树叉子”(附图),而是一头母驴,故宫误删了国宝。

从以上几点证明故宫应尽快恢复其原貌,并废止《补全卷》,昭告天下。否则将成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明朝本《清明上河图》是伪作

仇英本,藏辽宁博物馆,画高30.5厘米,长987厘米,绢本,青绿山水。

这个本子和美国五本、英国四本、法国四本、捷克一本、俄国一本、日本一本、北京故宫四本、台北九本,以及其它民间收藏的版本。这些本子不论有张择端名的,还是仇英等人摹张择端的,还是仇英名字的、还是无款的;无论是称何代的;无论是呼声很高的美国大都会本,还是台北的《清明易简图》,它们虽非一人手笔,具体景物、长短不一,但其结构、内容都如出一辙:东郊、拱形桥、城内、西郊金明池四部份。不但结构一样,并具体情节如开卷是东郊青山大河,之后唱戏、娶亲,两辆相连的串车,大桥下行船,虹桥之后打把式卖艺的,过小桥进东水门,城内学士府第,医院药铺附近的水井,一横街的染坊,西水门外皇家园林金明池等诸多情节都基本一致。核心是城内闹市、上河、过节。这些本子与原作比较:(1)原作是淡设色,它们是青绿色。(2)开卷,原作是寒寂的郊野。它们是突兀着数座青山。(3)原作的虹桥是木结构,它们是砖石的。(4)结构,原作是东郊、虹桥、城楼三部分,双向倒叙,士庶出城祭扫。而这些本子是从东郊单向的四部分画到西郊,中心是人们沿汴河进城赶集过节。然虽与原作画面如此大相径庭,但它们却都标名《清明上河图》,并大部都称摹宋张择端。

众所周知,摹仿是几千年中国书画的重要传承手段,并都标摹、仿、抚、临。以示光荣的学习,尽管水平与原作不尽一致,但与原作都大致相仿。而天下瞩目的《清明上河图》全世界的这些摹品,没有一卷是与之相仿,并且它们还都是如出一辙的四部分的青绿山水。这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史无前例的一大怪事。只能证明这些摹本:(1)都没有见过原作。但凡他们看过原作一眼也不致于把淡设色的画摹成青绿色。(2)不是独立创作。如果它们以

汴京平面图

清明上河为题独立创作,可能有的情节雷同,但其全画的结构、内容绝不会如出一辙。证明它们都是繁衍自一个祖本。(3)尽管他们没见过原作,但它们画中的大河、拱形桥、桥下的船、城楼等主要景物却都有张择端原作的影子。这就证明它们的祖本作者虽没见过张的原作,但却掌握了原作的相关资料,才演绎出这假临摹真伪浩似旱而韭的面而桌,

此祖本的作者:(1)张择端原作虽从宫中流出,曾传到吴、越、江南人手中,但这些人都是朝中巨卿,皆住在京城。也就是说:此宝基本上一直辗转在北京城。此祖本作者必有北京的经历。(2)有得到张择端原作相关资料的条件和机缘。(3)有较高的影响力,能使苏州片们传摹。而在这些本中能满足这三条的只有《青州本清明上河图》,此本藏山东青州博物馆,绢本,画高二十五厘米,长六百九十五厘米。此卷是四部分的青绿山水典型的苏州片,画尾写着“仇英实父摹张择端笔”,画后有文徵明的题跋。奇怪的是此跋非但是文看画后有感而发,而是完完全全抄录原作上明李东阳第二个跋对画面内容描写的部分(仅差二十几个虚字)。然后文接着称:“真本传历既久,自元及明,原委有绪,今已入天府不可复见,其粉本向藏朱大理家,吾及见之,因乞吾友仇君实父临摹经岁,毕工纤毫无漏,直可夺天巧,复旧观矣。后之揽者当即以真本视之可也。嘉靖庚子春日,文徵明撰并书。”(附李东阳、文徵明两跋)显然文跋在先,仇画在后,且指导了仇英的画面。跋中称:“自远而近,自略而详,自郊野以及城市,山则巍然而高,隋然而卑,洼然而空,水则澹然而平。”按此语势李东阳是对整个画面而讲:从郊野到城市,景物由远而近,画中最高的是巍然的高山,最低是洼地和淡然而平的水面。应当注意的是原作画后十三个人题跋中,包括李东阳第一个跋都未提到“山”,只有1515年李得到此宝日夜把读,才发现画中最高的是山,说明是相当隐蔽的山,原作画面顶天立地之物就是城楼(宋城门史载皆有瓮城,此门无瓮城绝不是城门,也不是无城楼的角子门,而是东郊风景区孤立的标志性的城楼。),高而隐蔽之山应在此处。不要忘记在高山句之后李特意专加一句“隋然而卑”(隋音同颓,指形状没落)“然而卑”更引深为没落之山,非青石山,即土山。两句的意思是:画中最高的是高高的没落土山。今原作城楼两侧长满了杂树的正是两座风景区的人为高高的土山,而不是土城墙,(金兵压境,城墙绝不可能长满了杂树)。李东阳遣词准确地诠定了此山的位置和形状。而文仇二人误解为:山自然在郊外,开卷是高山,后边是洼地和大河,沿河到大桥(虹桥),画中的城楼自然是与河相关的东水门,既然是上河图,就沿穿城而过的汴河画到西郊金明池,以此蒙出画的脉络。以李东阳跋对画面情节描写和道听途说,演绎了画面。试想,原作开卷如矗立数座青山的话,所有的跋者必有记述,而十三个跋只字未涉。以上足证张择端原作画面与其千年所有题跋记述完全吻合,同时也反证了文徵明和仇英不但没见过原作,自然也没见到与原作相连的李东阳真跋,并且也没见到过什么“稿本”(稿本与真迹应相仿),只不过得到此画题跋和相关资料,以误解李东阳跋意和道听途说演绎出这文不对题似是而非的伪画。也许青州本不一定是文仇伪造的真迹(苏州片的仿画),但它已清楚的揭示了所有明伪本的祖本伪造的来龙去脉。

考文徵明:(1)1523年至1526年在北京做翰林待诏,有机会得到清明上河图的题跋及相关资料。(2)文徵明的老师吴宽(进士、礼部尚书与李东阳同殿称臣)曾在大理寺卿朱鹤坡家见到原作并题了跋,并且唯一地称此画有“稿本”,文徵明应从吴口中得到画面内容和“稿本说”。(3)《文徵明年表》中有数次为仇英摹清明上河图题跋。(4)此画被苏州片争摹一时不是文、仇二领袖染指,几坊间匠人决无此影响力。(5)文徵明的朋友著名文学家王世贞在《弁州四部稿续稿》中明确记述: “而碣彭孔嘉(年)小楷李文正(李东阳)公记,文征仲(征明)苏书吴文定(宽)公跋,其张著、杨准二跋则寿承(文彭)、休承(文嘉)以小行代之,岂唯出兰……然不能断其非择端笔也”明确记述文徵明及门人伪造了《清明上河图》。以上画卷、年表、书籍三头对案,文徵明、仇英伪造《清明上河图》铁证如山。并且历史事实也证明,文徵明仇英当时是书画领袖,如果他们独立创作了仇英本《清明上河图》,苏州片们可直写摹仇英,而没必要再写“摹宋张择端”了(遍布世界的本子大都写摹宋张择端),更没必要再抄录李东阳跋了。足证在明朝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已名声显赫,文仇二人不打着他的旗号伪造世人不会买他们的帐。文徵明和他称作“半个先生”的丰坊一样,1526年辞官归里以书画谋生,丰坊被贬成布衣以神龙兰亭的真跋伪造了冯承素本兰亭序。而文、仇是以《清明上河图》真跋伪造了清明上河图,苏州片们以此为祖本照猫画虎做坊式的制做,掀起《清明上河图》伪造高潮,成百上千,泛滥到世界各地。而张择端原作却一直深藏在皇苑贵胄之密室,使这些李鬼招摇过市,酿成世界范围内的千年混乱。

清朝院本也是伪作

清院本,藏博物院,绢本,画高35.6厘米,长1152厘米,青绿山水。

笔尖流出的故事作文篇10

关键词:小学生书写规范汉字

书写规范汉字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指导小学生书写规范汉字,意义重大。那么,如何指导小学生书写规范的汉字呢?

一、书写规范汉字的重要性

规范书写汉字既是一种基本技能的训练,又是一个形成习惯、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的过程。学生在写字过程中,不仅对汉字的空间感、结构特点、笔画规则不断深化认识,提高审美情趣,而且屏气凝神,反复审核,不断比较,更可以提高孩子的耐力和毅力,而耐力和毅力是影响一个人成才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常言道“字如其人”,因此能够写好汉字,对孩子成人成才都有好处。

二、指导小学生书写规范汉字的策略

1、兴趣为师,调动学生写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我在实践中的具体做法如下:

1)、介绍汉字起源与发展,激发学生热爱之情。讲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可以增进学生对汉字的了解,加深学生对汉字的热爱。如讲汉字的起源,可以给学生讲“结仓颉造字”的故事;汉字的发展可以讲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内容。

2)、用书法家的动人故事,激发学生钦佩之情。如王羲之每天“临池学书”,清水池变“墨池”的故事;欧阳询露宿碑旁三天三夜,分析揣摩碑文的故事;怀素写字写穿木板的故事;岳飞沙土练字的故事……听了这些故事以后,学生对他们肃然起敬,激发了他们的写字兴趣。学生会下定决心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勤奋好学,苦练汉字。

3)、欣赏优秀的书法作品,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书法是“无声的音乐,无色的图画”,其内容博大精深,造型生动优美,让学生在书法作品中感受篆书隶书的古色古香,行书的行云流水,正楷的端庄严谨,草书的凤舞龙翔。当然小学生练字毫无疑问是练楷书,在写字过程中感悟其横平竖直、笔画清楚、间架合理、端正严谨的特点,使学生懂得“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的道理,使学生对写好汉字兴趣浓厚、爱不释手、欲罢不能。

2、严格规范书写姿势

书写姿势不仅关系到学生日后的书写速度、书写质量,而且会影响到学生的骨骼和视力的正常发育和成长。在此,让让我们重温正确写字儿歌:

1)、写字姿势要端正,身体坐正书放平,一寸、一尺和一拳,学好知识身体健。

2)、食指拇指捏着,三指四指托着,小指在后藏着,笔尖向前斜着,笔杆向后靠着。轻轻松松提起笔,平心静气来写字。

3)、写字姿势很重要:头要正,肩要平,臂摆开,脚放平,一尺、一拳和一寸,牢记心头多自省。

4)、写字时候要注意:身体坐直脚踩地,两脚分开头放正。眼睛离开书本一尺远,胸口离开课桌一拳远,还有手指握笔要正确,离开笔尖一寸远。

5)、写字姿势要注意,手离笔尖一寸,胸离桌子一拳,眼离书本一尺远.头摆正,肩放平,两腿并排脚放平.看谁姿势最端正。

在写字训练中,教师要时时提醒,反复抓,抓反复,帮助学生纠正书写姿势,养成正确的写字习惯。

3、教师要加强示范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摹仿能力更强,教师要让学生把字写好,千言万语的空洞说教,不及亲自动手给学生示范一遍。在示范中,教师要边讲解边书写,引导学生按照老师写字时的笔画顺序及各个笔画间的分布在生字本上进行尝试练习。然后,再多写几个进行巩固。这样的教学,学生边看、边听、边练,手、耳、眼、脑并用,理论与实践并行,能使学生在掌握笔画名称、形状、先后顺序的同时,感知笔画的长短、布白等字形的搭配规律。同时,这样做也有助于帮助学生把字写正确。

4、传授汉字的笔顺规则与结构。

老师要指导学生按汉字的笔顺口诀和书写规则,正确书写汉字,同时能够在田字格中合理安排汉字的间架结构,最终脱离田字格也能写出正确、美观的汉字。汉字书写基本规则:先撇后捺、先横后竖、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外后里、先外后里再封口、先中间后两边。汉字书写补充规则:点在上部或左上,先写点;点在右上或在字里,后写点;上右和上左包围结构的字,先外后里;左下包围结构的字,先里后外;左下右包围结构的字,先里后外;左上右包围结构的字,先外后里;上左下包围结构的字,先上后里再左下。汉字笔顺口诀:

从上到下为主,从左到右为辅。

上下左右俱全,根据层次分组;

横竖交叉先横,撇捺交叉先撇;

中间突出先中①,右上有点后补②;

上包下时先外③,下包上时先内④;

三框首横末折⑤,大囗最后封底⑥;

分歧遵照《规范》⑦,做到流畅美观。

①中间突出的字,如“山”、“小”、“办”、“水”、“承”等。

②上有点的字,如“犬”、“尤”、“戈”、“龙”、“成”等。

③上包下的字,如“冈”、“同”、“网”、“周”、等。

④下包上的字,如“凶”、“画”、“函”、“幽”等。

⑤“三框”也叫“匠字框”,如“区”、“匹”、“巨”、“医”等。

⑥“大囗”即大口框,如“四”、“回”、“园”、“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