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保公司业务风险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22:34

担保公司业务风险点篇1

关键词:中小企业;担保圈;保证保险;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14)10-0067-05

中小企业融资难,抵押担保不足是重要原因之一。互保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曾一度得到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的青睐,在解决融资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企业互保也存在较大隐患――担保圈风险,即企业之间相互担保形成错综复杂的担保圈,单个企业信贷违约极易在担保圈内扩散,甚至传导至整个实体经济,影响区域金融稳定。近几年,我国经济持续低迷,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形势恶化,江浙等地频频爆出担保圈引发的区域性债务危机事件,并有全国蔓延之势。据对wF市调查,2012年以来,该市涉诉金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23家企业中,有19家企业存在互保联保情况。担保圈风险已成为区域金融稳定的重大隐患,担保圈风险不断扩大,中小企业发展需要融资,如何实现?贷款保证保险是可行的思路之一。

一、我国贷款保证保险理论研究及实践情况

所谓贷款保证保险,是指承保借款人按照与贷款人签订的《借款合同》的约定履行还债义务的一种保证保险,保险期间如果出现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本息的违约事件,银行可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对贷款保证保险的研究逐步深入。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贷款保证保险的法律属性,即贷款保证保险究竟是保险还是担保。此类研究主要集中于法律界,有以下三种观点:保证说认为,保证保险是采取保险形式的担保,名为保险实为担保,保险人应就投保人的债务向债权人承担保证责任;保险说认为,保证保险是保险,优先适用保险法,保险人是否承担保险赔付责任取决于保险法的规定及保险合同的约定;二元说认为,保证保险兼具保险和担保双重属性,其法律适用应根据合同的具体约定确定或由当事人自行选择(任自力,2013);二是研究贷款保证保险业务理论基础。如彭南刚(2003)分析了中小企业贷款信用保险的本质及信息经济学,认为中小企业与贷款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贷款信用保险得以产生的根源之一;三是研究贷款保证保险运作模式及优化途径。如张黎华、张文国(2003)提出了商业化运作和政府扶持与监管相结合的保险模式。徐荣华(2008)提出担保公司和保险公司合作模式。彭建刚、曾小丽(2008)在充分论证了保险机制介入中小企业融资的必要性、可行性之后,设计了四种保险模式。

在我国,贷款保证保险并非完全新生事物,早在20世纪80年代部分保险公司就开展了贷款保险业务试点。如1988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湖南省分公司即试点开展贷款保证保险;1990年,工商银行石家庄市分行与当地保险公司合作开展了贷款保证保险试点。受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健全、产品设计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缺失等因素影响,这些试点效果不是十分理想。近几年,随着内外部环境和条件逐渐成熟、完善,中小企业贷款保证保险日渐得到政府及部分金融机构重视。2011年10月,国务院研究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措施,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保证保险”,2013年7月,国务院再一次强调要“试点推广小额信贷保证保险”。近年来部分地区政府主导尝试开展中小企业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如2009年,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首创“政银保”贷款,政府财政出资设立贷款担保基金,农村信用社提供贷款,人保财险等保险公司提供保证保险服务,保费由财政和农户按1:1分担。2009年8月,宁波市试点推出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为农业种养殖大户、初创期小企业和城乡创业者提供不超过6个月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

可见,无论是理论界还是政府相关部门,对贷款保证保险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研究日趋深入和全面,并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但总体来看,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操作,都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如缺乏对贷款保证保险比较优势的全面分析,对其可持续性分析不足等。本文拟以寿光“涉农及中小企业贷款保证保险”试点为案例,对贷款保证保险的比较优势、可持续性及优化方向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

二、寿光贷款保证保险实践

(一)m公司融资的曲折经历

山东m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种植、养殖、加工、出口食品的企业。公司下设蔬菜调理食品厂、蔬菜软包装罐头食品厂和冷冻蔬菜食品厂三大生产工厂,自建蔬菜生产基地1600亩,职工360人,净资产1.2亿元,年销售蔬菜1.5万吨,年收入1.7亿元。该公司主要客户为日本G株式会社,双方签订30年长期合作协议,每年10月份前签订年度订单合同,确定下年度供货品种、数量及价格等具体要素,公司根据年度合同组织生产。合作期内,日方为公司提供技术指导,公司须按照日方要求加工蔬菜产品,并不得向任何第三方供货;日方须按照合同收购公司加工的蔬菜产品,不得接收其他企业供货;任何一方违约将支付对方人民币1000万元。

1.多方贷款受阻。2013年4月份,m公司为组织蔬菜生产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起初,公司计划用厂房及设备做担保,但银行考察后认为,公司厂房土地未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手续,而机械设备专用性强,转让价值低,无法满足银行的抵押贷款要求,因此建议找其他公司担保。企业考虑到宏观经济不景气,中小企业经营大都不太稳定,企业相互担保风险很难掌控,其他企业贷款违约很可能会把自己拖垮,因而不愿意采取互保方式贷款。这种情况下,连续几家银行都拒绝了公司的贷款申请。m公司的生产具有极强的季节性,如果不能从银行贷款及时组织生产种植,很可能会造成违约,公司上下心急如焚。

2.保险公司主动上门担保。就在公司负责人一筹莫展之际,人保财险寿光支公司负责人主动上门,向公司推荐新推出的贷款保证保险业务。根据保险公司介绍,企业在人保公司办理贷款保证保险后,无须再提供额外的担保或抵押即可从银行获得贷款,企业仅需支付贷款额2.5%左右的成本。m公司对此十分感兴趣,表示愿意购买贷款保证保险。保险公司迅速组织对企业进行考察,认为企业产品销路稳定,未来收入有保证,贷款风险小,同意向m公司提供贷款保证保险。4月27日,m公司持人保财险公司销售的贷款保证保险保单,从潍坊银行寿光支行顺利贷款500万元,保证了蔬菜生产种植的顺利进行。

(二)寿光贷款保证保险主要做法

m食品公司能够获得贷款是受益于寿光贷款保证保险业务试点,2013年初,在人民银行总行及济南分行推动下,人保财险与寿光市政府达成合作协议,在寿光市试点开展“涉农及中小企业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其主要做法如下:

1.政府支持,优化试点环境。为推动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寿光市政府出台了《涉农及中小企业贷款保证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试点参与主体权利和义务、贷款发放过程风险管控,并设计贷款风险叫停、借款人失信惩戒等制度安排。市财政按照贷款额的1.5%出资,借款人在银行利率优惠基础上按照贷款额的1%出资建立贷款保证基金,实行专账专户管理核算,由政府、银行、保险公司三方共同监督使用。

2.银保协作,再造服务流程。参与试点银行制定贷款保证保险业务操作办法,对业务流程进行规范,开辟“绿色通道”,设立专人负责,优先办理且缩短考察、审核、批准和发放时间。人保财险寿光支公司经总公司批准,专门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对业务流程、风险管理、赔付原则等予以明确。企业在人保公司办理贷款保证保险后,无须再提供额外的担保或抵押即可从银行获得贷款,与一般贷款相比,放款时间由7天减少为3天,最长不超过5天。

3.强化风控,降低试点风险。试点过程中,主要设计四项机制控制风险:一是建立银保协作机制,银行与合作保险机构共享业务受理、客户信息、授信决策、贷款发放、贷款逾期等情况,并在风险管控、信息共享、追溯欠款等方面密切配合;二是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实施“保证基金+保险超赔”的理赔原则,出险时先由贷款保证基金支付,不足部分由保险公司与银行按照9:1共担,保险公司当年赔付金额达到年度累计保费4倍时,试点自动停止;三是建立信用行为规范机制,政府出资300余万元,由人民银行寿光支行牵头,40个部门支持建立“寿光市社会信用信息征信系统”,采集经济主体信用信息,规范其信用行为;四是建立资金用途甄别机制,限定客户范围和额度,要求客户必须提供有关部门确认的真实有效的订单,且单笔贷款额度不超过500万元。

4.费用优惠,激发企业积极性。政府、银行、保险公司三方合作,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客户成本,提高中小企业办理贷款保证保险积极性:市财政局按照贷款额的1.5%向贷款保证基金注资,并先期注入10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利率优惠,较一般贷款业务平均少上浮30个百分点;保险公司降低保险费率,一般情况下执行贷款额1.5%的费率,优质企业可执行1%的优惠费率。

(三)实施效果

1.创新融资担保模式。在抵押、联保等传统担保方式外,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提供了新的选择,且贷款保证保险不存在企业互保固有的“或有负债”问题,有效避免了单个企业违约造成风险通过担保链向其他企业传导。以寿光m食品有限公司为例,虽然经营稳定,但企业可抵押固定资产少,又担心企业互保带来的风险,而贷款保证保险完全可以解决此类企业的融资难题。截至2014年6月末,已有18家企业通过贷款保证保险方式累计融资6100万元。

2.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传统担保或抵押方式下,不考虑“或有负债”,企业在找担保、办抵押、搞评估、跑登记等环节的支出占贷款额的3%左右,而贷款保证保险则免去了这些环节与支出。目前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一般上浮50%―70%,以企业一年期500万元贷款、基准利率(当前为6%)上浮70%为例,企业承担的利息成本为51万元,再考虑担保、抵押、评估、登记等费用大约15万元,企业承担的总成本约66万元,实际融资成本达13.2%;如果采取贷款保证保险,利率上浮40%,加上贷款额1.5%保费和1%的保证基金费用,财务费用总支出54.5万元,实际融资成本为10.9%,较传统方式低2.3个百分点。

3.提升银行风险防控能力。在“保证基金+保险超赔”赔付模式下,按照贷款额2.5%建立贷款保证基金,随着贷款规模和借款人扩张,基金规模将随之不断累计扩大,风险覆盖率会逐步提高。按20亿元试点额度测算,保证基金为5000万元,保险超赔额度为8000万元,风险保障率可达6.5%,而寿光中小企业贷款不良率仅为1.3%左右,能够有效覆盖贷款风险。

4.拓展银保业务空间。对银行而言,贷款保证保险解决了部分经营良好但不符合银行抵押担保要求的企业融资需求,拓展了银行业务空间,对于增强银行竞争具有重要意义。对保险公司而言,由于我国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来源是银行,因此,银行的企业客户资源十分丰富,保险公司可充分利用银行的企业客户资源,开拓保险市场及业务。截至2014年6月末,18家通过贷款保险贷款的企业中,有8家是银行新授信客户,授信额度达2000万元;而保险公司累计实现保费收入61.5万元。

三、寿光贷款保证保险模式的优势分析

(一)比较分析

银行认可的企业贷款担保方式有多种,如抵押、企业互保、担保公司担保、以及本文讨论的贷款保证保险。综合考虑来看,抵押是最佳方式,但很多情况下,中小企业并不能提供充足有效的抵押品。综合其他几种方式来看,贷款保证保险有一定优势,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优势更明显。

1.与互保联保相比,避免或有负债风险。尽管采取互保方式贷款无须直接支付担保费或保险费等费用,但案例中m公司“或有负债”是许多企业难以承受之重,尤其是对于许多经营情况较好的企业来言,极不愿意与其他企业甚至不了解的企业捆绑在一起而形成“一损俱损”局面。单户企业偿债风险极易通过担保链迅速扩散和发酵,恰如“蝴蝶效应”一般。实际上,很多被“拖累”的企业与最初出现风险的企业并不熟悉,更未建立直接的担保关系,因而当前很多企业都尽量避免互保联保贷款。贷款保证保险尽管要承担一定的保费成本,但可切断担保链条,避免了企业承担的“或有负债风险”,综合考虑下其成本更低。

2.与担保公司相比,风险控制能力更强。保证保险与担保两种制度都具有保障债权实现之功能,本质上都是为企业融资提供担保服务。但相对而言,保险公司更具风险管理优势:首先是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与担保公司相比,保险公司规模要大得多,履约能力强,出现保险公司单方违约的概率较小,更有利于维护银行及客户权益。二是风险区域分散能力更强,保险公司客户分散于全国各地,更有利于分散区域性经济金融风险的冲击,而担保公司业务一般局限于某一区域,难以实现风险的区域分散。三是风险管理能力更强。保险公司作为专业的金融机构,人员素质更高,产品设计更完善,风险管理经验更丰富,因而相对于担保公司,风险管理能力更强。四是与银行合作相对平等。因规模实力小,担保机构与银行合作中大都处于弱势地位,风险过分集中于担保机构,未能在担保机构与银行间进行合理分散;而保险公司实力较强,能够与商业银行在相对平等的地位上进行谈判,更有利于实现风险共担。从担保公司近些年的运作情况看,担保公司单方终止与银行的合作协议导致银行贷款脱离担保的案例已多次出现,如姜明杰(2009)就曾发现威海市部分担保公司废保弃保并游弋于各金融机构之间的情形。

(二)可持续性分析

寿光贷款保证保险试点中,人民银行及地方政府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且地方财政提供了资金补贴,但主要参与者仍是商业性机构,只有能够有效控制风险,实现财务可持续性才能保证创新的持续运作,否则,一旦财政支持不足,该项业务将无法持续运作。下文将从财务可持续性、风险可控性和激励相容性等三个方面对该模式的可持续性进行分析。

1.财务可持续性。财务可持续性是指业务收入能够覆盖成本费用,这是业务正常运转的最基本条件,就寿光贷款保证保险而言,财务可持续性就是指保费收入能够弥补赔付支出及营业费用。受商业保密、试点时间短、业务规模小等因素影响,只能对该项试点的财务可持续性情况进行比较估算。在寿光试点中,保险公司可用于弥补成本费用的资金有两部分,即保证基金和保费收入,其中前者由地方财政和客户分别按照贷款额的1.5%和1%缴纳,由政府、银行、保险公司三方共同监督使用,只能用于赔付支出;后者由客户按照贷款额的1.5%向保险公司缴纳,由保险公司自主运用,两者共计占贷款额的4%。根据银监会2014年2月份公布的《2013年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表(季度)》,2013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净息差(贷款利息收入减去存款利息支出)为2.68%。商业银行2.68%的净息差收入即可弥补不良贷款、业务开展等成本费用,且能够取得较高收益,寿光试点中贷款额4%的收入应该完全能够实现财务可持续性。

2.风险可控性。相对于传统担保方式,贷款保证保险具有诸多显著优势:保险公司具有专业化的汇集与分散风险能力及强大的资金实力,通过规模效应和大数定律可更有效地分散风险,降低商业银行信贷服务系统风险;规避了联保情况下的“或有负债”问题,有效防止风险“多米诺骨牌”式蔓延;程序化的保险理赔机制有利于债权人快速便利地实现其债权利益,避免了抵押物执行难、担保贷款“只担不保”等问题;银行和保险公司对客户的“双重把关”机制,对客户的筛选更加严格,可在客户准入环节更多的排除风险。此外,寿光贷款保证保险运作中,设计了银保协作机制、风险分担机制、信用行为规范机制、资金用途甄别机制等具体严密的风险控制机制,能够有效防范风险,实现风险的可控性。

3.激励相容性。根据哈维茨(Hurwiez)的机制设计理论,激励相容是指机制运作能够协调所有经济单位,包括集体和社会利益,达到激励一致,从而使参与者自愿按照机制设计者所期望的策略采取行动。在寿光贷款保证保险实践中,参与主体包括地方政府、中小企业、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都能从这项业务中获得收益,因而都具有推动该项业务发展的积极性。此外,为防止商业银行因客户因购买贷款保证保险而降低客户选择、贷后管理等环节的风险防控,导致贷款总体风险水平上升,实践中规定保险超赔部分实施比例赔付,由保险公司与银行按照9:1共担,且保险公司当年赔付限额为年度累计保费4倍,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商业银行“道德风险”,确保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在客户资信审查、授信、贷后管理等阶段都有动力和压力采取有效手段,防控信贷风险,可见,寿光试点运作机制设计具有激励相容性。

(三)优化方向

寿光的贷款保证保险实践并非毫无瑕疵,仍存在许多亟待改进之处:

1.开展再保险、共同保险业务。大数定律发挥的前提是有足够多的样本数量,但寿光的贷款保证保险,受时间短、客户认识、人才储备、区域限制等因素影响,目前客户数量还比较少,一旦出现大额信贷违约情况,可能会对该项业务的运作带来较大影响,并可能直接损害其他投保人利益。在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动贷款保证保险业务量的同时,需要建立再保险、共同保险等风险分散机制,以避免风险过度集中,实现贷款保证保险业务收支平衡与稳健发展。

2.加强贷款保证保险立法建设。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属于保险还是担保,对此理论界还存在分歧,而我国法律法规对此亦无明确规定。2009年修订《保险法》时,仅将保证保险列为财产保险的一种,但并未做明确解释,这导致司法实践中对保证保险的判决标准不统一。可能会影响贷款保证保险理赔的执行。为发展贷款保证保险,需要进一步做好保证保险的理论研究、统一对保证保险的认识,并以此为基础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贷款保证保险业务性质、参与各方权责、费率形成机制、财政支持等问题予以明确,为贷款保证保险依法合规运作提供良好的法律和制度环境。

四、结论

寿光贷款保证保险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提供了新的选择,与企业互保、担保公司担保等相比,具有一定优势,既可解决抵押担保不足的企业的融资需求,又能够防止单个企业风险通过担保链“多米诺骨牌”式迅速蔓延,有利于维护区域金融稳定。

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创新能够实现财务可持续性、风险可控性和参与主体的激励相容性,因而能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具备可复制性,而且,随着在其他地区复制推广和业务量增加,将更有利于“大数法则”的实现,因而更有利于实现风险可控性。该创新可考虑通过建立再保险及共同保险分散大额信贷违约风险,加强贷款保证保险立法建设优化业务运作的法律和制度环境来进一步优化。

参考文献:

[1]娄飞鹏.贷款保证保险:发展情况、现存问题及建议[J].金融发展研究,2013,(10).

[2]任自力.保证保险法律属性再思考[J].保险研究,2013,(7).

[3]贾林青.重构保证保险制度的法律思考[J].保险研究,2012,(2).

[4]赵明昕.论信用保险与保证保险之差异[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5]李海峰.信贷履约保证保险风险控制[J].中国金融,2012,(4).

[6]中国人民银行潍坊市中心支行课题组.蔬菜价格稳定机理与蔬菜订单融资机制:寿光的设计与实践[J].金融发展研究,2013,(9).

[7]姜明杰.商业化担保的经营困境及扭曲突围:威海案例[J].金融发展研究,2009,(11).

Smes’Financing,GuaranteeCircleRiskandinsuranceinnovation:LoanGuaranteeinsuranceexperimentedinShouguang

LiuFuyiQingJiankui

(pBCweifangSub-branch,Shandongweifang261041)

担保公司业务风险点篇2

关键词:担保公司风险控制构建

随着最近几年金融改革的深入,各种小额信贷公司、担保公司等新型的金融机构不断地涌现出来,融资渠道越来越广。虽然担保公司已经发展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在风险控制上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担保公司风险控制体系的重要性

担保公司主要是依靠经营“或有负债”生存和发展,进行风险控制的实质就在于将担保公司的或有负债风险进行化解,才是担保公司的一稳健、持续经营的重要基础。由于“高风险、低收益”的特点,担保公司的业务经营想要得到持续的经营,就应当将担保代偿赔付尽量减少到最低,以此来提升担保公司的风险控制能力和内部管理能力。为了扩大担保规模,就需要建立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风险控制机制,才能够将负债风险降至最低。有效地风险控制能力,才能够提升担保公司的市场核心竞争力,这对规范的担保公司风险控制体系尤其重要。

二、担保公司风险的主要特点

(一)复杂性

在融资市场中,担保公司是最主要的经济主体,几乎是涵盖了所有的内外部风险;正是因为内外部都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就可能对担保公司的利益行为产生影响,从而呈现出复杂多样性。如有关利益主体的微小市场变化都有可能经过融资市场产生一种放大效应,同时也放大了风险,而这就是一种客观的、不可分散的系统性风险。此外,由于担保公司对于自身客户的“三查”不到位,没有进行充足的市场调研、风险管理技术相对落后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到决策的正确性;并且由于担保公司的经营管理能力、担保项目的投资方向、企业管理层的风险偏好等也可能导致效益出现回落现象,影响到资金的正常运转,出现无力还贷的局面,最终引发非系统性的风险出现。

(二)自担性

担保公司的资产主要是以担保的或有资产的形态存在,对于现金的流入方面则是相对微小的担保费用。相比保险行业,担保公司可以根据大数法则的统计方法,将风险损失概率相对精确的计算出来,从而通过保费率覆盖风险损失率,从而对风险损失以及经营成本进行有效的弥补,最终获取利润,将风险分散到客户之间。对于担保公司风险的转移或者是分散的实质决定,担保公司对于风险只能够通过组合、识别策略进行选择性的承担,将风险尽可能低分散,但是却不能够有效规避风险,风险只能够承担,如果无法承担,就只有停止业务或者是申请破产处理。

三、担保公司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

(一)外部风险

1、不具备确定性的地方政府政策。对于担保公司而言,因为地方政府政策之间的差异,也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区别,地方性、条条管辖烙印具有鲜明特色。在办理担保公司业务时,如果政策方面出现了较大的争议,政府的各个业务主管部门就会根据自身的立场来给予不同的解决方案,导致在担保公司处理业务时,会面临难以处理的问题,结果往往会加大不确定性风险,甚至会导致业务项目的失败。

2、不健全的法律制度。在大多数地方的主管部门都能够认识到担保公司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而且也有部分担保公司建立,但是由于针对担保体系,国家没有制定出相应的法律体系,导致担保公司本身的地位不够明确,难以界定出其性质。在现实中,就可能导致公司资本筹集出现不稳定性,难以得到商业银行的认可,面临经营实施难等方面的困难,最终出现了法律风险。

3、不稳定的外部市场。担保公司的主要任务是为了对中小经营实体的成长加以支持,打破融资瓶颈。由于中小经营实体本身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弱,加之国际政治、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以及地区经济产业的变化等,给中小经营实体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一旦中小经营实体受到了影响,就会加重担保公司的业务经办风险。

4、缺少社会信用。对于担保公司而言,信用风险是公司所面临的最主要风险,由于国内整体的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健全,导致信用意识不强,信用方面的法律规定更是罕见。因此,对于担保公司而言,这样的环境就相当于一道危险的信誉门槛。

(二)内部风险

1、内部经营制度约束机制的缺失。担保公司在经营方面主要是依靠良好的信誉和声望的支撑,而在具体的办理中,由于各种担保业务的不确定性,促使管理层需要根据公司的本身,建立一套符合企业内部经营风险的管理制度。由于担保公司所在的行业属于新生事物,内部经营管理制度还有待发展。虽然部分老的行业制度可以克服部分的缺失,并且少部分制度也可以根据担保公司风险失败的案例来针对性的控制,但是只有等待风险损失遭受了重创之后,才能够发现隐藏制度。

2、人员道德素质偏低。担保公司各级管理人员以及业务人员自身的良好业务素质、品德素质是担保公司经营的良好信誉和声望的保障。如果担保公司的内部人员都不遵守行业规定,那么担保公司自身就可能面临不可预计的道德风险,在业务经营上也会面临巨大的损失。

3、担保业务经办人员缺乏轮换。由于担保公司存在部分常年的业务客户,就可能存在负责具体经办人员的不轮换风险。虽然业务经办人员长期与老客户打交道,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熟练程度和效率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却可能存在经办人员思维套路化,对于可能存在的风险缺少应有的警觉性,就算客户的财务状况出现了严重下滑,本来应当对担保数额作出一定的压缩的,但是由于都是老熟悉,也不好撕破脸皮,依然保持数额不减。如果客户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很可能就会给担保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

4、担保业务量盲目的扩大。第一,担保公司的主打业务时担保,企业的强弱可以通过担保的金额来进行判断;第二,实收的资本金的存款收益,随着公司资本金的增加,也会出现一定的增大趋势;第三,地方政府投入的财政补贴资金,在一定时间段内,法律规定的财政补贴资金也会充当风险准备金,供担保公司使用,但是不能作为其他的用途。如果已经过了冻结期,担保公司在以财政补贴资金为应纳税所得额,交纳税后,可用作公司的实收资本。由于担保行业经营的高度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导致担保公司过于盲目地追求扩大业务资金量,这样也会将担保公司经营风险放大几倍。

四、担保公司风险控制机制构建的有效途径

(一)做好担保公司内部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

1、内控机制与业务制衡机制的完善。通过廉洁、严谨的制度,担保公司可以建立出对内部风险防控的制衡机制建立,对于风险的管理,根据前中后三个阶段可以设置出三个部门:担保业务部门作为开拓业务的部门;风险管理部则是进行审查业务台规、审核合同文本的部门;综合管理部则是档案管理、章证管理部门。部门与部门之间需要按照“审保分离”的原则,明确分工,做好相互之间的制衡。对于项目审批决策程序、代偿追偿、保后监管等程序也需要加以完善,并且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内部管理制度,落实程序规范。

2、科学的建立担保风险评价体系。在风险评价体系方面,可以参考银行方面的客户评价体系,尽量减少人为性误差的存在,也可以根据客户群的业务开拓需求以及特色来建立风险评价体系。当然,对于风险的把握也需要将定量与定性、普通评价与特殊评价相互集合。担保公司应当实施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建立模型化的项目评估系统,以此来提升对于担保项目的风险评估审查;注重管理客户关系,以此来建立长期的,具有良好稳定性的客户群体,做好客户资料的积累与完善;强化内部监督控制力度,避免道德风险的出现。

(二)对于担保风险进行综合评价

担保公司可以通过各种内部控制流程的制定,例如:独立调查、交叉检验、独立审核等方面的措施来避免出现业务执行上的风险。再以此作为基础,采取集体审核的方式,对于担保风险进行综合化评价,并且提出相应的组织安排来保障担保执行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以及保后监督。

(三)担保贷款方式的创新

考虑到担保公司主要的客户群体是中小企业,就可以根据客户互保、分期还款等方式来拓展业务范围。由于小额货款客户还款能力相对欠缺,就可以制定分期还款的措施来降低风险的可能性,这样不仅可以提前收取到款项,也可以对客户可能存在的财务问题进行应对处理。对于反担保缺乏的客户,互保也是一种有效的措施。

(四)风险预警

建立严格的贷后监测制度,对于客户是否根据货款合同所规定的使用资金进行持续性跟踪,这样也能够及时地发展当中可能存在的错误,提前预警,才能够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应对可能面临的风险。

(五)考核激励

制定合理的客户经理奖罚制度,将其收入与放贷金额、客户数量及客户逾期情况挂钩,以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心。

(六)信息化手段

担保公司业务风险点篇3

[关键词]河南省;担保公司;融资;风险

[中图分类号]F275.15[文献标识码]B

一、研究背景

京广两地担保危机、江浙温州担保危机、四川担保危机相继爆发,当全国各地融资担保公司出现“跑路潮”、“倒闭潮”的现象,河南省也未幸免。截至2014年年底,全省90%以上的融资担保公司出现了支息困难及停息现象。2015年年初至今,在融资担保公司不支息、不还本的情况下,聚众闹事、集体上访、游行静坐的事件不断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人民的生活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关于融资担保公司出现“倒闭潮”的现象,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开展了分析。田丽丽(2015.5)从担保公司的外部和内部两个层面分析了担保公司承担的风险,外部风险包括政策方面的风险、信用方面的风险和法律方面的风险;内部风险包括融资风险、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彭作富(2015.6)从微观和宏观方面分析了融资担保公司出现“倒闭潮”的原因。

对融资担保公司的未来发展趋势及风险防范,专家学者也都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加强对担保公司的监管;政府制定担保公司改革发展的规章制度;担保公司提升内部风险控制能力;创新反担保制度等。

学者专家理论的讨论不足以改变目前融资担保公司的现状,真正解决目前的问题,还需政府制定一系列促进融资担保公司改革发展的一系列举措。2010年3月,中国银监会了《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及相关配套制定,较为宏观,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针对目前融资担保公司发展的乱象及出现的瓶颈问题,2015年7月31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融资担保行业发展,更好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作用,会议明确,要设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推动政府主导的省级担保机构在3年内实现全覆盖,与融资担保机构一起,层层分散融资担保业务风险;2015年8月中旬,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公布《融资担保公司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意见稿共分五大部分,明确了融资担保公司和融资担保业务的定义,对融资担保公司的设立、变更和终止,经营规则、监督管理以及法律责任等作了规定,加快了融资担保公司的改革发展,促进融资担保公司步入规范发展新阶段。2015年12月7日,郑州市政府官网公布了51家拟通过2014年复审的担保公司名单,但审核通过的担保公司依然面临经营困难的问题。

二、河南省融资担保公司发展困境

(一)外部原因

1.担保法律法规不完善。2010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银监会等7部门公布施行了《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但较为宏观,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2015年8月12日,国务院法制办就融资担保公司管理条例征求意见。但至今关于融资担保公司的法律法规仍然不完善,且存在很多争议的地方。

2.监管体制不完善。我国对融资担保公司的监管主要是工信厅。作为新兴经济主体,前几年担保公司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担保公司的门槛也较低,市场上各种担保公司乱象丛生。政府对担保公司的监管缺乏统一标准,当担保公司出现经营困难时,政府对担保公司的监管就显得力不从心。

3.风险预警机制不健全。担保公司发展时间不长,还缺乏健全的风险预警机制。担保公司的风险具有行业性、传染性等特点。当一家担保公司出现经营风险时,其他担保公司也会受到影响。

4.经济下行对担保公司的影响加剧。近年来,因房地产市场调整、各项经济改革集中进行,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融资担保公司的担保对象主要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弱,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加重了担保公司的代偿风险。

(二)内部原因

1.担保公司的资本实力弱。我国担保公司数量众多,资本实力不均衡,民营担保公司资本实力整体较弱。民营担保公司注册资本不实的问题普遍存在,很多担保公司存在注册资本没有及时到位,或抽逃注册资本的情况。

2.银担合作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融资担保公司基本都和银行签订了合作协议,约定风险分担机制。但实践中银行均未合理分担信贷风险,担保公司的风险基本由担保公司全部承担。在经济下行时,银行不仅没有合理分担风险,反而压制对担保公司的贷款,加重了担保公司的风险。从河南省融资担保公司的发展情况看,银行大大压缩了对担保公司的贷款,大量的担保公司出现经营困难、瘫痪甚至破产的状况。

3.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由于前几年担保公司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担保公司的待遇较高,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人都争相涌向担保公司。所以,担保公司的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当担保公司的经营出现困难时,这些人员就无法帮助担保公司走出困境。

4.业务范围不规范。按照程序,中小企业吸收社会闲散资金,由担保公司提供担保。而实际中的做法是,担保公司吸收社会闲散资金,然后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来源,有的还未投入合同中的中小企业,而是投入了其他企业,导致资金收不回来。对于这一过程中资金的去向,担保公司的业务没有统一的规范,也缺乏相应的监管措施。

三、河南省融资担保公司改革发展对策

(一)宏观层面

1.提高担保公司的市场准入门槛。担保公司要能为小微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必须资本实力要强。因此,要发挥担保公司的作用,必须提高担保公司的市场准入门槛,保留一些资本实力强、从业人员素质高、经营状况好的担保公司,淘汰一些资本实力弱的担保公司,但要做好倒闭善后工作,使为担保公司提供资金的客户的损失降到最低。

2.政府加强监管。担保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弱,政府应加强监管,引导担保公司向着健康合法的方向发展。政府对担保公司的业务应加强监管,担保公司主要为小微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对融资担保公司融通的资金,应按照合同的约定投向指定的企业,政府应加强对担保公司资金去向的监管。

3.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市场保留一些实力强的担保公司,当担保公司出现经营困难时,政府应在一定程度上给予资助。担保公司的风险不能由担保公司单独承担,而应由政府、银行、担保公司共同分担。政府可以入股担保公司,和银行、担保公司共同承担担保公司的风险。这种机制应该得到有效地推行,不能流于形式。只有政府、银行为担保公司分担风险,担保公司才能逐渐壮大,才能真正为小微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

4.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一是要建立担保公司风险监控识别机制。监管部门将担保公司的担保余额、代偿率、保证金比例等作为重点指标监控。二是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在对担保公司风险监控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媒体、网站等宣传媒介对担保公司的信息进行。

5.减免对担保公司的税收。在担保公司出现困难时,税务部门应减免担保公司的相关税收,减轻担保公司的资金压力,帮助担保公司渡过难关。当担保公司走向规范、健康发展的道路后,再恢复对担保公司的税收。

(二)微观层面

1.做好投资项目的选择。担保公司应慎重选择担保对象。中小企业抗压能力差,一旦中小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就会使担保公司陷入代偿危机。所以,担保公司应选择好担保对象,应选择实力强、发展前景好、政府鼓励的中小企业,比如互联网产业、高科技行业。

2.规范担保公司的业务。担保公司应对被担保公司实施担保。担保公司不应代被担保公司开展融资业务。担保公司业务的不规范是导致目前担保公司出现倒闭潮的主要因素。但担保公司无力偿款时,客户集中找担保公司讨债,而不是找用资的被担保公司。这也是担保公司的业务程序不规范引起的。

3.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担保公司应对担保公司从业人员加强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行业认知,招聘专业人才,提高担保公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4.完善内部风险控制。一是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强化和政府、银行的风险分担机制,使风险分担落到实处。二是完善风险补偿机制,担保公司应督促债务人尽快偿还欠款。三是完善风险防控体制,担保公司应做好保前调研、项目评审,对担保对象应做好充分的调研,作出评估。

5.争取和政府、银行的合作。担保公司要降低经营风险,应尽力争取和政府、银行的合作。担保公司要得到健康的发展,就要有强大的后盾,争取到政府的支持才能保证担保公司的长久发展,银行对担保公司的风险分担可以降低担保公司的代偿风险。在目前情况下,被审批过的担保公司是极少数,审批过的担保公司只有争取和政府、银行的合作,才能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存活下来。

四、结论

融资担保公司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兴经济主体,为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各种原因,融资担保公司的发展面临着各种困境,但是随着政府相关政策的出台、法律法规的完善、担保公司自身的完善等,融资担保公司需要也必将健康发展起来,为小微企业的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担保公司业务风险点篇4

关键词:融资性担保公司;商业银行;风险导向审计

中图分类号:F27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2)12-0059-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12.13

近几年,为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担保体系建设,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担保机构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然而,随着担保行业的快速扩张,竞争日益加剧,部分融资性担保公司出现违规经营现象,潜藏的风险隐患不容忽视,对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安全以及区域金融稳定也造成了不良影响。本文基于商业银行风险导向审计的视角,从融资性担保公司存在的主要风险点入手,探讨如何审计与商业银行有合作关系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经营行为和担保能力,并提出管理建议。

一、融资性担保行业概况

融资性担保是指担保人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等债权人约定,当被担保人不履行对债权人负有的融资性债务时,由担保人依法承担合同约定的担保责任的行为。

截至2011年末,全国融资性担保行业共有法人机构8402家,同比增长39.3%。在保余额19120亿元,同比增长39.1%。净资产总额7858亿元,同比增长63.8%。担保贷款余额12747亿元,同比增长39.8%。其中,中小企业担保贷款余额占比达77.3%。与其合作的银行业金融分支机构总计15997家,同比增长32.6%。

上述数据表明,融资性担保行业的自身实力确实有所提高,在支持中小企业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行业的过快发展,加剧了担保市场过度竞争,监管政策的日趋严厉也提高了担保行业的准入门槛。在这种“微利+高门槛”的双重压力背景下,部分实力较弱的担保公司为了达到监管要求,追逐高额利润,不惜偏离主业、违规经营,如虚假增资、抽逃资本,甚至挪用客户保证金或利用关联企业套取银行信贷资金用于高息放贷和高风险投资,导致资金链断裂形成较大风险损失。随着担保公司与商业银行合作力度的加大,担保公司的违规经营将直接危及银行信贷资金安全,应引起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的重点关注,并采取有效措施揭示问题,规避风险。

二、融资性担保公司存在的风险点及审计方法

(一)注册资本金不实,风险代偿能力不强

担保公司注册资本规模直接关系到其风险代偿能力以及所能开展的业务范围。2010年3月,七部委联合颁发了《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的主体属性、市场准入、业务资格、风险控制、信息披露和监管等方面均做出了规定, 其中就明确提出了担保公司的注册资本金要求。同年,各省金融办公室、工商局、银行监管等部门联合出台了各省的细化实施办法,进一步规范强调了担保公司资本金与其业务开展范围的匹配关系,有的省份还明确要求不符合新办法规定的担保机构于2011年3月31日前整改到位,否则将不予颁发经营许可证。因此,部分实力较弱的担保公司要在短短半年时间达到以上要求,就存在虚增注册资本的嫌疑,应重点关注担保机构2010年及2011年一季度的增资。同时,《办法》明确指出,担保公司的注册资本全部为实缴货币资金。因此,担保公司虚假增资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抽逃注册资本或注册资本金来源不实。

针对以上风险点,应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核查资金流向,看用于验资的资金是否来源于银行贷款或相关借款,并于验资后回流相关借款人或增资股东。二是分析企业财务报表。有些担保公司股东较多,增资时间长、增资金额零散,在此情况下通过资金流分析往往难以奏效,需要针对财务报表的相关科目,结合验资时点前后验资户资金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其一,重点审查“其他应收款”或“预付货款”等科目,看其是否存在长期挂账现象,并要求担保公司出具银行询证函以证实相关科目余额的真实性。其二,看“存出保证金”科目金额是否与担保公司担保金额相匹配,如果该科目金额比担保金额乘以10%后的金额还多出很多,则需要担保企业提供该科目的明细及银行询证函,证明其账户余额的真实性。对于担保金额的确认,可结合人民银行征信报告的数据,以及通过财务报表中的“担保赔偿准备金”科目的提取额倒推得到担保余额(根据《办法》规定,担保公司应按不低于当年年末担保责任余额1%提取担保赔偿准备金),以确保担保金额的准确性。

(二)保证金管理不到位,风险缓释措施不力

按规定提取保证金是缓释信贷资金风险的重要措施之一。保证金的管理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担保企业存入银行的保证金,这属于银行管理的内容,对应于担保公司资产负债表的“存出保证金科目”。另一方面是办理担保贷款企业存入担保公司的反担保资金,属于担保公司管理的内容,对应于担保公司资产负债表的“存入保证金科目”。

就担保企业存入银行的保证金而言,根据各商业银行内部担保管理办法相关规定,担保机构原则上应有一定数额的担保基金或担保保证金存在农业银行并专户管理,担保基金或保证金金额一般不低于法人融资担保余额的10%。因此,应重点核查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可通过商业银行内部的账户系统,直接查看担保公司在该行的各类存款状况。重点核查保证金户的存款状况,核查担保公司是否在银行开立保证金专户,是否存在以定期或活期存款替代保证金的违规行为。特别是对于一些业务范围为全省的担保公司,保证金账户往往分散于发放担保贷款的各分支机构,要重点核查保证金是否由专门部门进行牵头管理,保证金账户金额是否足值,是否存在担保公司的准入和贷后管理前后脱节的情况。二是对于担保公司整体保证金的存放情况,可请同业协助调查或结合财务报表“存出保证金科目”及担保企业的担保金额,测算其比例是否达到10%的标准。

就贷款企业存入担保公司的反担保资金而言,应重点关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担保公司将被担保企业交纳的保证金纳入到“其他应付款”科目,而未在“存入保证金科目”中反映;二是将被担保企业交纳的保证金转为担保公司在银行的“存出保证金”科目;三是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担保公司向被担保企业收取保证金的随意性较大,存在少收、不收的现象;四是从被担保企业的贷款资金中抽取一定比例金额,作为担保公司在银行的保证金,这不但加重了被担保企业的财务负担,同时也弱化了担保公司的风险承担能力[1]。具体核查方法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核查担保企业“存入保证金科目”金额大小,看其与担保金额是否匹配。二是核查担保公司担保贷款的资金流向,看其贷款发放后,贷款金额是否存在按一定比例(如10%),回流到担保公司账户。

(三)未按规定提取风险准备金,风险补偿能力弱化

担保行业是高风险行业,健全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是担保公司应对赔付风险、保障企业持续经营的基础。担保公司的损失风险补偿机制主要包括政府补偿、风险准备金。风险准备金主要包括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及担保赔偿准备金,《办法》明确规定了提取方法。同时,《关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有关准备金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12]25号)对担保公司风险准备金税前扣除及转为当期收入也进行相关规定。部分担保公司错误理解了以上规定,直接将风险准备金的应提取金额作为风险准备金的当期余额,少提风险准备金,隐藏较大经营风险[2]。针对以上风险点,在实际审计核查过程中,根据财务报表,直接按《办法》规定进行测算,看其是否满足规定要求。

(四)超比例担保,集中度风险较高

担保公司担保的贷款行业、地区、客户集中度越大,越容易受到宏观经济波动和企业经营周期的影响,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出现系统性风险。《办法》规定:“融资性担保公司对单个被担保人提供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0%,对单个被担保人及其关联方提供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5%,对单个被担保人债券发行提供的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30%”。值得注意的是,该条款不但有助于规避担保公司的单户及关联企业贷款的集中度风险,而且还能有效控制担保公司股东之间的关联担保规模。因此,在具体查证过程中,除核查单户及其关联方是否超额担保外,还应重点核查担保公司为其股东的担保金额是否超比例。同时,《办法》还规定了担保公司以自有资金进行投资的范围和额度,应核查担保公司“短期投资”及“长期股权投资”科目,看其是否满足相关投资范围,以及投资总额不高于净资产的20%的要求。另外,还应关注担保公司担保贷款的品种和期限,虽然《办法》并未禁止担保公司办理1年期以上的项目贷款或固定资产贷款担保业务,但商业银行对担保公司的准入一般都要进行年度复核。因此,固定资产或项目贷款的贷款期限与担保公司资格准入年度复核制之间就存在矛盾,一旦担保公司担保能力出现问题,年度准入复核达不到要求,将对银行贷款资金安全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应该控制担保公司担保的中长期贷款以及固定资产和项目贷款占比。同时,某些具有政府背景的担保公司,为扶持某一产业发展,其担保的贷款企业主要集中于某一行业,如林业、牧业等,其股东也主要来源与这一领域的企业,这本身就是一种较大的集中度风险,商业银行应审慎核定该类担保公司的担保额度。

(五)违规经营,参与民间融资或从事违规放贷业务

担保公司违规经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资金的来源不合规,具体表现是注资不实,通过民间借贷、短期融资等手段筹集资金。另一方面是资金的使用不合规,具体表现是违规发放贷款或进行高风险领域的投资,偏离担保主业。如某些担保公司向部分企业发放“过桥贷款”或直接将资金借给股东或其他企业使用,以上这些行为不仅扰乱了正常金融秩序,同时也削弱了担保企业的风险代偿能力,影响了银行信贷资金安全[3]。针对以上风险点,应重点核查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重点关注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规模与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匹配程度,看是否存在违规非法集资行为。一般来说,担保公司的流动资产主要来源于注册资本金,如果流动资产数额巨大,且在较大程度上来源于流动负债的话,这时就要引起关注,需要查看会计附注的应收及应付等相关科目,并调阅该担保公司在银行的资金账户往来明细,看其是否存在与企业及个人较大金额、较频繁的资金往来情况,对于往来较为固定的企业及个人账户,还应继续追查资金来源(有可能为过渡账户或用于非法集资的资金归集账户)。对于个人账户,还需留意其是否为担保企业法人及高管人员或是银行员工的账户,以此核查担保机构高管及银行员工有无参与非法集资行为。二是要对担保公司担保的贷款进行审计,重点关注与担保公司相关的“还旧借新”贷款的资金走向,审查还款资金来源和贷款资金去向,看担保公司是否存在向企业发放“过桥贷款”的行为,以此掩盖贷款企业经营风险,从中牟利。

三、源自融资性担保公司的风险及其防范

融资性担保公司存在的上述问题隐藏较大的风险。一是信用风险。担保公司抽逃、虚增注册资本,减少了自有资金,变相增加其担保放大倍数,降低了担保贷款的安全系数;向贷款企业发放“过桥贷款”,掩盖了贷款风险。二是法律风险。担保公司违规经营,参与民间借贷等行为严重违反了《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面临监管处罚,情节严重的可能被吊销经营许可证及营业执照,将对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安全及风险追偿造成不利影响。三是声誉风险。部分担保公司担保贷款被少数股东及高管人员操纵,有可能出现牵涉面广、额度巨大的冒名贷款和多人承贷一人使用问题,使担保公司沦为少数人从银行骗贷的融资工具,一旦资金链断裂,贷款集中形成不良,可能出现系统性风险。最终不仅会给商业银行带来重大经济损失,而且当商业银行向众多名义上的借款人采取强制手段追索债务时,可能引发群体纠纷,影响社会稳定和商业银行的声誉。四是道德风险。商业银行员工参与担保公司及贷款企业的资金往来,极易诱发道德风险,形成内外勾结骗贷案件。商业银行可采取如下措施,来有效防范上述风险。

(一)严格资格准入,优选合作对象

建议商业银行按照《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一步修订完善行内相关担保管理制度。同时,要认真做好融资性担保机构的清理准入工作。认真调查、审查,从严把关,对违规经营的担保公司要求其限时整改,否则减少其担保额度,提前收回贷款,直至终止业务合作。优先选择成立时间较长、规模较大、资质和信用良好、管理健全的担保公司作为合作对象,并审慎核定担保额度。

(二)明确工作责任,强化动态管理

一是按照担保公司业务开展的区域范围,严格落实管理层级及职责。对经营范围为跨区域的担保公司应明确牵头管理机构,认真进行贷后管理,逐 户建立日常管理台帐,及时掌握担保公司的资本金、对外担保、单户贷款担保金额、保证金状况、担保贷款风险(下转第64页)

(上接第61页)形态、风险代偿等情况,严格按制度对关键指标进行监管,及时预警风险。二是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加强与金融监管、政府金融办公室以及担保公司的日常联系,动态掌握担保公司的日常经营情况,加快信息传递,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效率。同时,督促担保公司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严格计提风险准备金。三是建立完善的担保机构评价制度。对担保机构实行动态名单制管理,若出现不利于商业银行贷款安全的因素可提前收回贷款,并终止担保合作。四是严格保证金账户管理。严格执行保证金制度,对担保公司担保的贷款要逐一落实保证金,按规定比例在保证金专户足额缴存。五是按规定严格控制单个被担保人及其关联方的担保金额比例降低集中度风险。六是在与担保公司的合作过程中要合理分摊风险,对担保公司分摊额度之外的剩余风险部分要求借款人追加抵押或其他担保措施。

(三)全面调查摸底,理顺债务关系

对于部分担保公司担保贷款资金流向异常,多次转贷、以贷收贷后,可能导致债权债务关系严重紊乱等情况,商业银行应对这类担保公司担保的贷款进行全面检查清理,逐户上门调查对账,摸清借款人真实借贷情况及生产经营情况。对冒名贷款、多人承贷一人使用、甲贷乙用的,与资金实际使用人重新落实债务。

(四)加大处罚力度,严防道德风险

对参与担保公司及担保贷款企业资金往来的商业银行员工,要进行认真排查,对充当资金掮客、直接或间接参与民间融资、掩盖担保企业经营风险等行为的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起到警示作用,严防道德风险。■

参考文献:

[1]张建明.担保公司担保贷款:业务风险与管理[J].中国农村金融,2011(21):52-55.

担保公司业务风险点篇5

关键词:非均衡市场担保公司商业风险

非均衡市场下经营性担保公司发展现状

(一)非均衡市场的概述

非均衡理论强调预期的不确定性。实际上暗含着这样一个前提,即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信息是不完备的,搜集信息是要花费成本的,因此行为人的交易不可能完全是均衡的交易,非均衡现象是不可避免的。非均衡理论认为,市场是充满变化和不断调整的过程,无法确保每个企业家的行动均能增进市场协调。当市场过程中的经济主体彼此信息不对称时,必然行动计划不一致,从而导致非均衡。非均衡是潜在市场参与者所致,是市场过程的常态。

(二)我国非均衡金融市场的特点

1.利率管制。我国的存贷款利率总体上是受到管制的,在利率管制下,贷款利率不能揭示项目的风险,金融机构在不能根据项目的收益和风险来定价其贷款的利率时,只能实行信贷配给,其结果就是一方面使银行系统的风险程度徒增,另一方面使银行信贷体系推动经济增长的效率降低,使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在匹配中出现不对称。

2.企业以间接融资为主。我国一直是将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作为企业融资的主渠道。金融市场上直接融资比例偏低,企业融资结构的单一导致全社会投资杠杆比率很高,蕴含着较大的金融风险。并且直接融资体系中融资成本相对较低,经营风险小的债券市场落后于股票市场,衍生市场发展滞后,品种单调。这种特殊的金融结构体系,使得金融市场的储蓄转化为投资的功能不能有效发挥,金融风险进一步向银行担保系统转移。

3.区域差异、城乡二元结构导致金融发展不平衡。由于我国各地区之间在地理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同时经济的二元结构使得我国的区域经济中,金融资源更多地集中在东部地区,金融效率进一步下降,另外,城乡金融发展不协调,农村金融发展的严重滞后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经营性担保公司的发展现状

截至2011年末,全国经营融资性担保行业共有法人机构8402家,融资性担保机构资产总额9311亿元,同比增长57.2%,融资性担保贷款的不良率为0.8%,连续两年呈下降趋势。但是,担保公司既是企业的债权人,又是贷款银行的债务人。在这双重的委托关系中,三者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担保业的运营机制上看,担保公司单一的担保收入收益太低,无法弥补其风险成本,也就基本注定难以长足发展。因此,以担保作为主要运营业务的担保公司,必须与银行、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建立战略联盟关系,才能放大其投资担保收益。然而,实践中,经营状况较差的小型担保公司可能根本就无法获得银行授信,只能以自有资金运营,无法发挥担保公司应有的作用。

2011年,伴随着中小企业破产风潮的发生,担保业风险危机开始显现。其始现于福建厦门融典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涉足高利贷而引发巨额坏账,随着危机的蔓延,厦门其他担保公司受到波及。国内几百家担保公司发现存在不同程度违规操作的商业风险。这次风险危机的大爆发,给整个担保行业造成了难以修复的声誉风险,不少与担保公司合作的商业银行纷纷提高了合作门槛。

非均衡市场下经营性担保公司的商业风险及其成因

(一)自身违规经营风险

首先,部分担保公司资本不实,虚假出资或抽逃出资。对于经营性担保公司而言,以资本金总额为主要构成的净资产额将直接影响到其商业担保的放大能力。按照规定,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额的10倍。即,如果担保公司的资本不实,则其必将损害自身的商业经营能力,同时损害到被担保企业的利益。其次,担保公司挪用客户保证金或动用资本金从事贷款及高风险业务。甚至,有的担保公司背离主业,以高息吸收存款后再从事放贷业务之类的高风险经营活动。这是一种严重侵权的违规操作。一经发现,必将引发难以弥补的声誉风险。再次,部分担保公司巧立名目,向被担保企业收取本应由担保公司向银行缴纳的保证金。可按照动产质押制度的规定,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其金钱以保证金等形式特定化后,移交债权人占有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可以以该金钱优先受偿。即,融资债务人给担保公司所交付的保证金,实际上是客户对担保公司的一种反担保措施。该类保证金的法律属性是特别动产(货币)质押,在设定该类质押担保后,担保公司应当专户管理,因为该保证金在法律上的所有权仍然属于客户而不是担保公司。担保公司所享有的权利是,在客户存在债务清偿违约行为时,且担保公司履行了对债权人的代偿责任后,有权以该部分保证金(即反担保质押)行使优先受偿权。

(二)关联交易风险

经营性担保中发生关联交易的主要策动者和实施者一般是担保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其又可以通过相关协议控制或身份控制对担保公司具有实质性影响力的法人或自然人。同时利用两者的关联关系,一方为被担保企业,一方为担保企业,从而套取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如担保公司的母公司,或家族性企业中夫妻或父子分别担任有关关联企业的法定代表人等情形。这样会对提供资金的商业银行造成巨大的风险,并最终导致担保公司的信誉风险。

(三)被担保企业的违约和反担保清偿风险

当担保公司对被担保企业的事前调查,审核不严时,极易造成此类风险的发生。可我国并没有建立完整的信用体系,担保公司对被担保企业的保前审查并不能够深入彻底,同时对掌握被担保企业的保后信息缺乏有效的手段,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了担保公司的代偿债务变成了实际财产损失,这类风险将严重损害担保公司的资本实力。

其实,担保公司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还是政府的扶持和监管力度不够,被担保企业、担保公司和商业银行三方信息不对称,造成担保公司的收益与风险不平衡。如今由于担保公司的信誉危机,导致了商业银行对担保公司的信用缺失,从而使担保公司的经营更加困难,如何缓解和控制担保公司的商业经营风险迫在眉睫。

非均衡市场下经营性担保公司商业风险控制措施

(一)进行业务创新解决风险收益不对称问题

1.突破担保方式增加权利质押。在开展担保业务时,可以灵活运用权利质押,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深入文化产业、科技产业、农业、林业等领域中小企业和其他缺乏抵押物的中小企业,扩展业务范围。同时,将银行理财产品、保单纳入质押范围,利用和典当行的合作,尝试银行不接受的可交易产品质押,出具有说服力的可行性报告,争取业务审批。

2.对接银行产品服务时重点支持小微企业。相关人员透露,银监会正会同有关方面制定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专项补偿机制。因此,担保公司可以建立一条针对小微企业的专业化业务专线。这样在对接银行服务时才能在银担危机的困境下较容易通过审批。但是要仔细甄别挑选客户对象,针对情况繁杂、良莠不齐的小微企业,一是要和银行金融机构联合,互相推荐;二是主动营销大型批发市场、集群、各类园区等小微企业集中的区域,进行营销宣传,扩大业务量;三是寻找大客户的上下游企业,优中选优。

3.借鉴并推广河南的“厂商通”担保业务模式。“厂商通”业务是指集团财务公司作为贷款人对集团下游经销商贷款,由担保公司提供第三方信用担保,信贷资金专项用于经销商购买集团产品的非银行融资担保模式。这种模式可以节约融资成本,担保公司从调查到出具担保函往往不超过一周;同时,反担保措施简便,主要的反担保措施是经销商夫妻双方自然人、三户经销商法人联保;双方都实行优惠的担保费率。

业务的创新开辟了担保公司非银行融资担保新的市场领域,一方面实现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缓解了当前银担关系的紧张,融资成本高涨的局面。

(二)联合重组并加大实力共建银担合作新途径

单个担保公司较难解决银担的商业风险危机。在这种形势下,可以将多家担保公司、投资公司融合起来,建立一个综合性融资服务园区,为当地的中小企业提供多元化融资服务。这样做可以充分调动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积极整合财政资金、银行、证券和信托等金融资金、民间资金、担保资金,有力发挥各个市场主体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集合金融资源和政策资源,以实现多方的共赢。

这种新途径服务优势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担保、引进风险投资等多种手段,可以为该区域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二是通过汇聚一大批银行分支机构、担保公司和投融资服务机构,将该园区的融资效应呈几何倍数放大,集群效应凸显;三是通过园区的融资优势和集群效应,大力发挥企业孵化器和助推器作用,可以吸引一批高科技企业、优势企业入驻,从而培育上市企业,扶持当地企业做大做强。

(三)政府扶持与监管并行

1.制定有利于经营性担保公司持续稳定发展的法律法规。建议结合当前情况和今后发展趋势,修改完善《担保法》,使其进一步适应发展的需要。尽快出台与《中小企业促进法》相配套法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办法”,对担保公司的准入、退出制度,财务的内控制度,业务范围和操作流程,风险防范和分担,维权和自律、监督和管理等方面做出规定,促进担保公司有序和健康发展。

2.继续加大对担保公司的政策扶持力度。担保公司在支持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承担一定公共职能,风险高、收费低、难覆盖成本。难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议加大对担保公司资金、税收等方面政策扶持,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担保公司风险补偿机制,加大对低收费、再担保业务、监督管理系统和小额贷款担保等方面的财政支持,逐步实现三年营业税免征的制度化,从而实现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目标。对担保机构业务开展设计反担保抵(质)押登记问题,登记机关要提供方便。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要对担保公司平等开放。

3.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和担保机构信息化建设。加快建立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对象,以信用记录、信用调查、信用评估、信用为主要内容的中小企业信用社会化服务与查询系统。积极推进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信息化建设,研究开发担保公司风险防范和控制系统,选择一批具备条件的担保公司试点,逐步建立在保和拟保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档案和数据库,提高在保和拟保中小企业信用意识和信用水平。建立在保项目风险预警系统,对在保项目进行跟踪监测,在动态中控制受保企业风险。为及时了解担保业务发展情况,建议逐步建立担保公司统计制度和备案、年检制度,要求担保机构定期提供报表,为政策提供依据。

4.建立对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合力监管体制。落实【2009】7号文件精神,继续履行中小企业管理部门职责,建立融资性担保机构部门沟通协调机构,及时发现并解决担保行业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同时,中小企业管理部门要加强与有关方面的沟通,加强监督,保证有关政策的出台与贯彻到位。

参考文献:

1.北京银联信投资顾问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信用担保业跟踪研究报告[R].2012(5)

2.刘仁武.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中的非均衡与风险防范[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

3.王兵.论信息非均衡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5)

4.北京银联信投资顾问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信贷风险专题分析报告[R].2011(12)

担保公司业务风险点篇6

关键词:小微信贷;融资担保;担保公司: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0.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15)08-0062-06

一、小微贷款占比上升与担保公司承保下降的背离

小微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无法替代的特殊地位。一直以来,资金不足严重制约了小微企业的发展。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的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管理缺失、财务不规范、抵押担保品不足等先天缺陷,与商业银行出于风险管理考虑对企业的贷款要求对接困难,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未从根本上解决。

融资担保机制的引入提升了小微企业的信用能力,增加了其获得银行贷款的机会,有利于小微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赖丁(allanRiding,2001)等学者研究了小微企业融资、商业银行放贷成本及融资性担保机构的运行成本,认为商业银行与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合作不仅对小微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且也会降低其自身成本、提高效益。

然而,笔者在近期对山东省47家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发放和融资性担保公司合作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小微企业贷款占比递增与担保公司承保占比下滑并存,二者的发展趋势出现了背离。一方面,金融机构不断改进完善信贷管理,推出适合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2014年末,山东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含外资)小微企业本外币合计贷款余额为9773.25亿元,比2013年末和2012年末分别增加1337.15亿元和2566.84亿元,占全部企业贷款的比重为28.25%,分别比2013年末和2012年末提高0.90个和2.11个百分点。其中,虽然抵(质)押类贷款业务占比不断提高,但小微企业保证类贷款仍然是其重要的融资方式。2014年末,小微企业保证类贷款占比在46%以上(见图1)。

另一方面,伴随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逐年提高,小微企业通过融资性担保公司提供保证担保的贷款占比却没有呈现同比例的增长,甚至出现走低的态势。调查显示,2014年6月末,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发生额中,保证人为担保公司的在所有第三方保证的比重仅为11.1%,比2012年末下降1.83个百分点,其中城商行下降最为明显,占比为7.61%,比2012年末下降2.29个百分点(见图2)。

图2:2012年以来全省47家银行小微企业担保公司承保贷款发生额占比(分机构)

小微企业贷款占比递增与担保公司承保占比下滑并存,这一背离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融资性担保公司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学者认为,由于担保体系机制设计不合理,融资性担保公司担保资源未能充分发挥作用。例如,孙炜、张宏宇、杨宏远(2014)以四川省融资性担保公司信用评级试点为例,深入剖析了融资性担保公司存在的潜在风险,指出担保公司整体存在资金实力不强,盈利能力较弱,且不同程度存在运作不规范、管理松弛、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不强以及违规操作等问题,建议将担保公司股东纳入征信系统,加强对担保公司的合规性监管,建立担保公司淘汰机制等。黎和贵(2014)对制约银行与融资性担保机构合作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缺失风险分担机制削弱了银行与担保机构合作的意愿,担保放大倍数制约了担保公司的盈利能力,担保机构内在风险控制要求、人才稀缺、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也制约着银行与担保机构合作。

本文通过研究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的偏好成因和融资性担保公司的业务运作机制,综合调查问卷和专业评级分析提供的数据和观点,结合当前市场环境,对调查中发现的企业融资规模与融资性担保公司之间不合常理的背离现象进行分析。

二、融资性担保公司业务与小微企业贷款规模背离的内在逻辑

管理和承担风险是商业银行的基本职能,也是商业银行业务不断创新发展的动力。商业银行本应通过精细化的风险管理、通过风险经营与管控能力的提升,实现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然而在商业银行与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合作关系中,商业银行则表现出风险厌恶和刚性兑付要求,采取了严格的风险缓释措施,要求融资性担保公司提供足额担保,将风险责任完全转嫁给担保公司。担保公司只能将风险向客户分解,要求小微企业提供互保、联保等反担保措施。风险管理本应是经营手段,而商业银行却直接将零风险作为经营目标,目标和手段的倒置成为融资性担保占比下降的根本原因。

担保公司业务风险点篇7

关键词:财务风险;因子分析;担保公司

一、引言

我国1993年成立第一家担保公司――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有限公司以来,担保行业经历了探索前行、快速发展和规范监管三个阶段,日益成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特别是缓解中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难题中不可或缺的有生力量。近年来,受宏观经济下行影响,大部分中小企业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型调整,对担保行业影响较大,造成担保公司代偿余额直线上升,担保代偿率较高,利润率和杠杆率下降,风险累积增大。2014年末,全国融资担保公司7898家,实收资本9255亿元,在保余额2.74万亿元,代偿余额661亿元,同比增长59.3%,担保代偿率2.17%,为统计以来的最高水平。担保公司经营的是风险,销售的是信用,承担的是责任,风险管理能力就是担保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财务风险是担保公司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担保公司为了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如何有效识别和控制财务风险,提高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好的首要问题。

本文以南充农业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南充农业担保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其财务风险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防范其财务风险的一些对策措施,希望对担保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南充农业担保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

该公司于2009年11月23日成立的一家政策性国有控股公司,是为“三农”及中小微型企业服务的融资担保平台,也是由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集体资本组成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属于资本金1亿元以上的中小规模的担保机构。2015年末,公司注册资本15853万元、资产总额30379万元、净资产总额18153万元。截至2015年,累计融资担保总额270330万元、在保余额81111万元,累计提取风险准备金7355万元。2014年是财务绩效最好的一年,实现营业收入5252万元、利润总额1405万元、净利润1152万元。2015年是担保代偿最多的一年,累计担保代偿余额8559万元,累计担保代偿率4.72%,开始面临较大的风险。

担保公司的财务风险是指担保公司在对外提供担保的过程中,由于各种事前无法预料和难以控制的因素的作用,而给担保公司带来财务上的不确定性影响。从该公司的财务风险来看,主要面临以下三个方面的风险。

(一)客户代偿风险。客户代偿风险是担保业务中最直接、最主要的风险,是由被担保客户违约引起的风险。被担保客户无力偿还借款或恶意不偿还借款,导致放款银行无法收回贷款,从而给担保公司带来财务风险。该公司的客户群体主要是涉农企业和中小微企业,涉农企业面临竞争市场和自然灾害的双重风险,大多数中小微企业的抵质押物严重不足,加上规模较小、信用较差、财务制度不健全等情况,需要担保公司务必对客户进行尽职调查后作出准确评判,并落实好反担保措施,否则,难以避免代偿风险的发生。

(二)内部管理风险。内部管理风险主要是由于担保公司资本金不足、财务风险分散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以及风险准备金提取不够等方面原因引起的风险。

从资本金来看,该公司2009年成立时注册资本金11370万元,通过几年增资扩股虽然达到15853万元、净资产总额也达到18153万元,但仍然弱小,受资本金放大倍数的约束,担保业务从量上就无法突破,担保费收入有限,自身承担风险的能力也较差,在银行看来其信用等级较低,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就可能不愿合作。同时,该公司盲目扩大担保业务,2014年末在保余额96694万元,担保放大倍数5.5倍,为历年来最高值,2015年末累计担保代偿率陡增至4.72%,代偿余额占净资产总额的47.1%,财务风险迅速增大。

从财务风险分散机制来看,该公司2014年末在农林牧渔业的担保业务集中度超过40%,股东企业及其关联方的在保余额占总的在保余额的比重也超过40%,加上被担保客户提供返担保抵质押物的担保价值普遍不足,造成风险分散度较差。

从内部控制制度来看,该公司虽然建立了保前调查、保后监管、代偿后追偿以及失职追责的管理制度体系,但由于国有企业职工薪酬待遇不高等情况,也难以完全避免制度漏洞和违规操作等人为因素引发的风险,需要加强制度的执行力。

(三)经营环境风险。在被担保客户和放款银行都无问题的情况下,由于受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宏观经济周期的影响、政府及监管部门的不当干预和一些不可抗力因素都有可能给担保公司带来风险。该公司属国有控股的政策性担保公司,在办理担保业务、收取担保费率等方面受宏观经济政策和政府及监管部门的干预影响较大,面临一些不确定性的风险。

三、南充农业担保公司财务风险分析评价

(一)因子分析法原理

因子分析法是一种将多变量化简的多元统计方法,其目的是分解原始变量,从中归纳出潜在的类别,相关性较强的变量归为一类,不同类间的变量的相关性则较低。每类变量代表了一个共同因子,即一种内在联系。因子分析法就是寻找这种内在联系的方法。一般选取几个因子来反映多个指标之间的关系,将同类指标归为一类,将多个指标转化为一个能够反映综合情况的指标来对企业进行评价。运用这种分析方法可以找出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以及它们的影响力。

(二)财务指标选取

根据该公司的业务特性和财务状况的影响因素,选取能够充分体现资本充足性、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方面的净资产比率、净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担保放大倍数、担保代偿率、总资产周转率8个主要财务指标来构建因子分析模型,以2011年至2015年5年间的财务报表数据为样本数据计算出结果。见表1。

(三)可行性分析

首先,进行选取财务指标的相关性检验,判断因子分析是否可行。通过Kmo样本测度和Bartlett检验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见表2。

数据来源:SpSS软件分析

由表2得出Kmo值为0.642,大于一般规定的0.5,表示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同时,显著性水平值为0.000,小于0.05,表明原始变量之间可能存在有意义的关系,说明数据具有很高的相关性,是可以进行因子分析的。

其次,进行相关性分析。初始共同因子方差是每个变量被所有成份或因子解释的方差估计量,对于主成份分析法来说,它总是等于1。数值越小,就说明该变量越不适合做因子。通过SpSS软件计算出的变量均接近1,共同度都很高,说明因子分析的效果是显著的,能够很好地概括原变量的信息,是适合做因子分析的。

(四)提取公因子

提取公因子需要得到解释的总方差,通过SpSS软件计算得出总方差解释表。见表3。

数据来源:SpSS软件分析

由表3看出,根据提取因子的条件,即特征值大于1,有两个因子符合条件。同时,所提取的两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4.518%,表明所提取的两个因子能够体现所选取的8个指标94.518%的信息。因此,选取这两个因子作为公因子。

(五)因子命名

为了对各因子进行合理地分析,需要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最大方差法的旋转,得到初始矩阵,再通过旋转变换使其趋向于1或0的方向变化,得到旋转后的载荷矩阵。见表4。

数据来源:eXCeL分析

从表5和折线图进行分析评价,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代表偿债能力及资本充足性的公因子1的得分呈逐年上升趋势,2015年开始加速上升,反映了随着该公司的快速发展,担保业务逐渐增多,在保余额越来越大,担保放大倍数增加,净资产比率下降,资产负债率越来越高,长期债务的债权安全性越来越差,因而承受的偿债风险逐年递增,2015年陡然剧增。

代表盈利能力及营运能力的公因子2的得分在2011年至2014年与公因子1一样呈上升趋势,但在2015年陡然转折,呈显著下降趋势。这反映了2011年以来随着该公司担保业务规模扩大,营业收入较快增长,资本周转速度加快,担保代偿率很低,获利能力不断增强。但在2015年却转折陡降,是因为受到宏观经济下行的严重影响,部分中小企业和农业企业生产经营出现困难,有的停产歇业、频临破产,到期无法偿还担保贷款,造成该公司担保代偿余额快速增加,担保代偿率陡增,营业收入减少,净利润率和资产收益率陡降,开始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

综合得分表明,2011年至2014年呈持续上升,2015年起拐头下降,2015年为该公司面临财务风险的拐点,也佐证了2015年是该公司担保代偿最多的一年,担保代偿率为历年最高,亟需加强风险防控,抓好风险化解,确保健康发展。

四、南充农业担保公司财务风险防范对策

通过因子分析法对南充农业担保公司财务风险的分析评价表明,资本充足性、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是影响担保公司财务风险的主要方面,该公司自成立以来实现了持续较快发展,但在2015年出现转折,开始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针对该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问题,提出以下防范对策措施。

(一)客户代偿风险防范措施。一方面,加强对客户的调查与监管。在提供担保前,务必对客户进行尽职调查,弄清客户及其关联方的基本情况、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信用风险和担保资产情况,认真审慎分析,出具调查报告。在提供担保后,要加强保后监管,跟踪调查借款使用情况、还本付息和反担保资产及异常变化情况,随时发现和提示风险。在担保到期前夕要积极催收还贷,确保不出现代偿。另一方面,完善客户风险转嫁机制。采取连带责任保证反担保、抵押反担保、质押反担保和缴纳保证金等有效措施,实现由客户风险引发的财务风险转嫁目的。

(二)内部管理风险防范措施。一是建立资本补充和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国有控股担保公司的优势,引导国有股东增资扩股,筹集社会资金增资入股,不断壮大资本实力。同时建立自身积累机制,严格控制担保代偿,努力把贷偿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二是完善风险准备金制度。按照有关规定足额计提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保赔偿准备金、一般风险准备、坏账准备和资产减值准备。在担保代偿率较高的年份,提高计提担保赔偿准备金的比例,从而提高拨备覆盖率。三是建立财务风险分散机制。从严控制在保项目的行业集中度和客户集中度,降低担保代偿率,提高代偿回收率,减少风险损失。四是建立科学的内控制度。建立岗位责任制,实行担保业务和评审分离,严格审批把关,加强保后监管,控制风险发生。五是构建财务风险预警体系。主要从资本充足性、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等方面选取系列财务指标,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三)经营环境风险防范措施。主要加强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把握和经济周期的预测,减少政府及监管部门的干预,充分利用有利的外部环境改变自身的小环境,增强自身的活力和抗风险能力。(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参考文献:

[1]廖启清,2014:《融资性担保公司财务风险及控制措施》,财会金融,2014年第21期

[2]丁庭选、任芳,2015:《河南省融资性担保公司财务风险监管体系构建》,2015年第1期

[3]严叶华、郑军,2011:《担保机构财务风险与防范措施》,财政监督,2011年第8期

担保公司业务风险点篇8

关键词:贷款担保业务创新中小企业融资

一、现在贷款担保业务的困境

(一)担保公司贷款担保业务简介

在经济往来中,如果一方未能履约,则使另一方承受很大损失,在新形式下,担保公司一直扮演着银行敲门砖的角色,担保公司作为银行与企业间的桥梁和纽带,担当的角色和任务日益重要。同时,贷款担保业务是担保公司的一项主体业务,贷款担保的成败决定着担保公司的存亡兴衰。下面是贷款担保的字面含义:担保贷款就是根据借款合同或借款人约定用借款人的财产或第三人财产为贷款保障,并在必要时由第三人承担连带还款责任的一种贷款。担保贷款包括保证贷款、抵押贷款、质押贷款。

(二)目前贷款担保业务出现的问题

第一,信用担保普遍存在制度建设不完善,综合能力较差等现象,管理体制还有待提高。制度建设不完善直接导致了贷款担保业务没办法正常运行,缺少相应的监督管理体系。第二,担保公司中所需要的员工很少具有专业技能,我国高等教学没有针对的专业向担保行业输送专业人才,高学历人员对担保业专业知识的缺失严重影响担保项目的稳定性和整个担保行业效率的提高。第三,目前担保公司的贷款担保体系不完善,绝大部分担保公司注册资金偏小、抗风险能力弱、人员素质差、业务不规范、缺乏科学的项目审查和风险管控等制度,导致担保机构担保能力有限。

二、担保公司贷款担保业务的创新发展模式

(一)准股权业务模式

在现行业务模式中,保公司通过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取得固定担保费收入,可将其称为“固定收费模式”。相对而言在新的业务模式中将一部分固定担保费改为由企业的认股权支付,认股权毕竟不是现实的股权,所以,我们将它称之为“准股权业务模式”。担保公司的业务是属于风险投资,但准股权业务模式的担保又不同于风险投资。股权业务模式是担保公司贷款担保业务上的创新方法,可以有效地规避一定的风险,减小投资担保中的风险系数。

(二)让与股权担保模式

让与股权担保,即将被担保公司不少于1/3的股权过户给暂时转让给担保公司,从而对贷款提供反担保的担保方式。这种模式是一种制约的方式,是从被担保企业的违约风险抓起的。一旦被担保企业由于经营失败或是其他原因违约将会受到很严厉的处罚,担保公司运用了刑罚的武器来捍卫自身的利益,对被担保公司具有强大的震慑作用,极大地增加了被担保公司和相关责任人的违约成本和刑事责任风险。所以这种担保模式很好的增强了担保公司对被担保公司的控制力,非常有效地防范被担保公司恶意违约的道德风险,同时也增强了被担保公司履约的积极性。进一步有利于担保公司的发展。

(三)嵌入式流动资金封闭管理担保模式

嵌入式流动资金封闭管理,即融入被担保公司管理各关键环节的方式进行实时、动态的监管,加强贷款后的“保后管理”的反担保措施。简单点来说就是担保公司对被担保公司的运营进行全程的监控,担保公司会派遣人员到被担保公司的业务中去,观测动态,保证担保贷款的安全。这种担保模式实时,动静结合,对贷款担保业务进行了有效地监督与保证。

(四)资产分置抵押担保模式

资产分置抵押,根据申请授信企业抵押物(固定资产)的特点,分别抵押至担保公司的一种担保方式。这种贷款担保模式的创新方式是:银行不接受一地资产的抵押可直接将此抵押至担保公司,如银行发放贷款后出现风险,可以由贷款担保公司直接进行处理,这就避免被担保公司在银行出现不良的贷款记录,可以有效地保证贷款的安全。担保公司采用这一创新的贷款担保方式对于担保公司,被担保公司以及银行三方面都是有利而无害的,所以这一模式是担保公司创新的不二选择。

三、担保公司贷款担保业务的策略创新

(一)担保公司发展目标的创新

担保公司要对自身的发展有一个全新的定位,尤其是担保公司贷款担保业务更是要有一个更加长远的发展规划。针对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担保公司应该创新自身的发展目标,拓展发展能力,对于与中小企业的贷款业务往来上要采取新的贷款模式。只有目标创新了才能有效的指导着担保公司的发展创新。

(二)多方主体连成合作体共担风险

担保贷款业务涉及了三方面的利益,担保公司、被担保企业和银行。贷款担保业务一旦达成那么三方的利益就紧紧的联系到了一起。所以在发展中也应建立利益实现的共同体。在很多个需要高信用额度的重点领域中政府也参与了建立信用体系之中,担保公司和银行客观上也需要融资担保体系中引入政府信用。多方主体因此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了风险分担的制度安排。这一制度安排是对过去独立担保和零散担保的根本改变,是担保公司在贷款担保业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创新的选择。

(三)担保公司的联合

联合担保是当前担保机制运行中的又一创新。为了分担风险,扩大担保能力,担保公司之间也形成了很好的联合体。一些规模较大,抗击风险较强的公司实力弱、技术较差的小担保公司的联合,在这种联合中,小的担保公司负责进行贷款业务的交流,直接面度客户,大的担保公司提供贷款担保技术,这样的合作缩短了市场进入链条,提高了担保效率。

四、结语

伴随着经济发展的步伐,我国的中小企业也在渐渐地发展起来,尽管面临着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等问题,但是担保公司的存在便可以缓解这一问题,担保公司的主体贷款担保业务是小企业融资的一种方式,如果担保公司可以运用创新的发展手段,实现自身的发展便可以更加有效的缓解小企业融资问题。

参考文献:

担保公司业务风险点篇9

融资性担保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风险管理能力、市场拓展能力、客户关系管理能力等三个方面。融资性担保机构提升核心竞争力主要依靠良好的业务拓展,在业务开展中逐步积累经验,加强风险管控能力,从而拓展市场,在合作伙伴——银行业金融机构那里获得良好的信誉,这是新设立的融资性担保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

那么融资性担保机构如何开展业务呢?目前贷款担保依然是融资性担保机构的主要业务类型,融资性担保公司开展贷款担保业务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与银行签订协议,由协议银行为公司推荐业务,此种业务一般是银行经考察,认为资质优良,但无法达到银行贷款条件的企业。一般来说,这种业务相对安全,并且对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这是目前国内大部分融资性担保机构业务开展的主要模式。但是有时会发生银行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银行推荐客户中出现合作银行的利益关系户、人情户等,实行捆绑式经营,这就给融资性担保公司造成很大的风险隐患,但担保公司必须依附于银行才能生存,碍于从属于合作银行的关系,往往不得不对该企业进行贷款担保。面对这一情况担保公司只能通过内部风险控制措施进行有效的风险筛查,规避风险。

第二种是有资金需求企业主动上门求助。主动找上门或者打电话咨询的企业或者创业者,一般不能满足银行的贷款条件。要求提供担保的,也无法提供有效的反担保措施,贷款企业一旦经营不善,无法偿还贷款,必然会为担保公司带来风险。

第三种是靠担保公司的业务人员主动招揽业务。由于业务人员普遍没有广泛的业务渠道,不大可能对潜在客户在受理阶段进行严格筛选,特别是一些从业经验不足的新项目经理,处于业务的压力和出成绩心切,更容易接受有瑕疵的高风险项目。

追求利润是公司法人的本质属性,虽然担保业务存在很大风险,但是担保业务不发展,担保企业将会面临更大风险,究其原因的根本是民间资本具有趋利性。具备足额货币现金是国家对融资性担保行业的要求,融资性担保公司一旦不能正常开展业务,资金不可能完全以货币现金存放于银行,法制意识强的老板会把闲置资金用来投资,法制意识淡薄或者不法分子极有可能将资金用来高利放贷甚至非法集资,轻则扰乱地区金融秩序,重则引发。

为了避免出现上述情况,融资性担保机构应该积极拓展业务,下面几种经营模式值得融资性担保机构研究与借鉴:

一、加强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合作。以贷款担保为主业的担保公司,离开银行合作根本无法开展业务,与银行合作是立足之本。由于目前市场对融资担保的认识不足,一般的企业在资金上有需求时,往往首先想到银行,只有银行经审核认为符合银行贷款条件,但保证措施不符合银行条件时,才会产生担保公司担保的需求。所以,合作银行既是担保机构开展业务的基础,也是担保机构的主要客户来源。不断扩大合作银行的种类,维护加强与合作银行的关系是担保机构开拓市场的关键。担保公司应积极主动走访银行,建立广泛的银保合作关系,通过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合作内容、方式、程序、风险分担比例、保证合同文本等基础事项,为开展担保业务打下基础。有些担保公司认为没有开展业务就不急于谈合作,是极其消极、懈怠的想法,殊不知,一旦有了业务再建立合作,要么只能接受银行提出的全部条件,要么反复拉锯、贻误战机,甚至失去业务。建立合作关系是第一步,要想得到银行的业务推荐,还要巩固、深化合作关系,通过各种形式开展维护和交流,业务部门要定期走访,指定专人负责担保公司与银行的联系,让银行充分了解担保公司的实力与风险控制能力,为双方在初期打好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的基础。

二、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合作。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安排各项专项资金对中小企业进行扶持,如挖潜改造资金、中小微企业发展基金、科技扶持资金等等。担保公司与政府合作,对政府而言,今后可以在初步受理项目后将是否符合实质条件交给专业担保公司审查,担保公司承担资金借出后的回收风险,提高了资金安全和效率,属于政府购买服务;对担保公司而言,可以在获得政府推荐的项目同时,从政府获得风险补偿,并向客户收取担保费作为收益,还可以积累客户资源,开展其他业务合作。另外,担保公司可以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服务政府所需领域,对政府确定的重点支持行业、企业及特定人群,设计和创新更多的产品和服务,把自身的业务发展和服务政府产业政策相结合;担保公司还需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邀请地方政府帮助推荐优质企业,增信后将企业推荐给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双方一起构造适合融资性担保业务发展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

三、重视合作客户的推荐。任何一家企业都不是单个个体的存在,都会有一些上下游客户。特别是供货商向买方供货,如果买方强势,则供货商应收款的帐期必然较长,若供货商强势,则买方需要预付一定的款项,双方在开展业务中都有可能出现资金缺口。融资性担保公司可以根据核实的信息向企业和其上下游提供融资建议及融资服务,从而开发批量客户。

四、主动联系优质客户。一些实力较强的优质企业,是担保公司的潜在客户,尽管这些企业暂时不需要担保公司担保或者暂时不缺资金。但市场千变万化,企业的资金需求不一定能通过向银行直接贷款得到满足。并且,企业在发行债券、改制上市过程中,也有可能需要专业担保公司担保。担保公司应主动和优质客户保持联系,还可以通过先行授信的方式,给予企业条件相当优惠的担保额度,对企业来说,既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荣誉。

五、加强与专业化市场合作。近几年国内各地的专业化市场发展迅速,许多城市建立了专业化市场或产业园区。担保公司可以与市场管委会或行业协会加强沟通合作,在管委会收取租金的同时为其入住客户提供融资帮助等增值服务,对入住市场园区的商户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担保公司与钢材市场、建材市场、五金市场、物流市场等专业市场建立合作关系,市场股东和管理公司可以为担保公司提供反担保,租户可以提供房产抵押、存货质押等反担保,可以很好地批量开发业务和控制风险。在园区中的担保公司可以对园区内企业的资产进行登记。依托于园区管理单位更深入的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有利于考察企业的综合情况从而加强对贷款担保的风险控制,很好的开展反担保措施。

六、实施专业化战略。融资性担保机构将业务重点放在自己最擅长、最赚钱、最有价值的核心业务上,可以根据特定客户群设计自己的专业化战略,如专门针对科技类、农产品加工、化工或者富裕家庭、小业主等特定客户类型的专业化战略。一般来说,融资性担保机构实施专业化战略,是从公司股东或高管曾经从事的行业入手。目前成立的大部分融资性担保公司是由大的公司出资或是出资人在某一领域发展较好之后才进入融资担保行业的,出资人本身对某一行业某一领域十分熟悉,主要表现在:

在某一行业、某一领域内拥有更多的人脉。对行业内企业的掌握要优于一般性担保机构。

1、有行业管理经验,可以正确判断企业管理、运营模式等是否规范、是否符合行业标准;

2、对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人员的道德风险、信誉程度、性格特点、做事方法、生活习惯等较为熟悉,便于判断企业的整体信用风险,在决定是否对企业贷款担保时起一定的作用;

3、对行业内的国家产业政策较为了解,对行业系统性风险认知程度较高,可判断企业战略规划是否合理;

4、对行业内的公司盈利模式清晰,了解受保企业经营的成本、费用、利润的大致比例,对企业是否盈利比较清楚。

在实施专业化战略的同时,担保公司需要注意:若担保业务过于集中在某一行业,风险集中度较高,一旦行业整体不景气,对担保公司很可能产生巨大影响;行业内很可能会存在人情担保和未按公司业务操作程序和风险管理体系办理的可能性。因此,融资性担保机构对某一行业或领域实施专业化战略时,不能孤注一掷,一定要注重多元化发展,从而化解不必要的风险。

另外,担保公司在稳健运营的基础上,应逐步培养自己的客户群,比如担保公司在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小商品的制作和批发等某一行业有专业的分析人员,可深入该行业中的小企业和微型企业进行潜在客户的开发,为企业提供财务咨询、融资分析等,与企业开展长期合作,待企业条件成熟,对企业进行担保推荐给银行,不仅开拓担保公司的业务渠道,还赢得企业的认同和银行的欢迎,三方共赢的好事。

总之,担保行业本身就是高风险行业,公司成立之时就应该制定行之有效的业务操作规定和风险控制体系,并严格的执行。有条件的情况下聘请从事担保行业、银行信贷行业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管理和运营担保公司,对担保公司进行有效的管理和严格的风险控制。这样即有利于担保公司的长期发展,又可在最大程度上把控担保项目风险。

担保公司业务风险点篇10

关键词:担保公司;风险;控制;对策

为加快建设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化解我市科创、成长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扶持中小实体企业发展,支持地方经济建设,2006年4月,我市由国有资本发起、控股,市级龙头企业参股,成立了一家国有控股的中小企业担保公司。

由于近年来宏观经济形势趋紧,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该担保公司担保风险防范不足,公司担保业务出现了大规模代偿,风险频发,资产质量与流动性不断下降,目前已经无法保证公司正常经营所需资金融通安排,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一、公司运行困难,发生担保代偿的原因分析

融资担保行业是一个专业性的高风险行业,担保公司面临来自担保公司自身、受保企业、金融机构及法律、监管部门、社会宏观经济环境等诸多方面的风险,所以必须具备比银行更强的风险识别、风险管理、风险分担及风险化解等强有力的风险控制能力。担保公司的风险可分为内部管理控制风险和外部经营环境风险两大类。在目前担保公司尚无法左右外部经营环境风险的情况下,应着重对内部管理控制风险进行分析、把控。经分析,该担保公司在内部管理控制风险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内部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操作流程形同虚设。担保公司成立伊始,虽然也依据自身的情况制定了《财务管理制度》《担保业务操作规程》等规章制度,用于规范公司运营及发展,但事实上公司开展的担保业务并未完全按照担保业务流程操作运行,都严格执行担保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贯彻风险管理制度,业务部门甚少履行业务拓展与客户甄选职能,极大部分工作是围绕既定的客户对象“具体操办”,风险管理有名无实,存在违规操作现象。

(2)风险防控意识不强,监控存在盲点。该公司未能严格根据公司创立时所确定的服务对象开展准入业务,未能有效把控担保客户的准入,一些生产落后管理粗放的低端小企业也成了公司担保业务服务的对象,背离了公司股东设立服务于本地科创、成长型中小企业的初衷。具体担保业务也没有完全按担保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开展业务操作,被担保人担保责任余额普遍超过行业规定。根据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相关法律,融资性担保公司对单个被担保人提供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和被担保人及关联方提供的担保责任余额都有约束性规定,但该担保公司为了满足部分客户融资需求,普遍放宽了对担保申请人资金用途真实性的调查,或是为了片面考虑担保业务量增长等原因,部分担保业务明知贷款申请用途与贷款真实用途不符,违反相关规定成倍允许其借用多个主体来向本公司申请担保授信,从而导致被担保人担保责任余额都数倍于控制标准,对担保人的授信完全失控。

担保业务进入容易退出难。一旦被担保人资金周转出现困难,被担保人的融资额度不能满足其经营需求或将发生资金链断裂风险时,为维持担保人与被担保人当期“良好的”运作状况,担保公司甚至采取不断增加被担保客户的授信额度、为被担保人垫资等手段来维持银行贷款的周转,致使担保公司成了某些企业的融资平台,导致担保公司担保业务行为陷入泥沼而难以抽身,终将承担巨大风险。

(3)受保客户间关联度高,造成风险集中。我市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服装、纺织、印染、货架等行业,传统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企业技术进步投入不够,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产品技术含量低,缺乏核心竞争力,增长和发展后劲不足;另一方面,以高能耗高污染和低价格竞争为主的粗放式发展路径已难以为继,传统产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再加上普遍存在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很难使传统的中小企业有一个良性的发展空间,经济效益普遍不佳。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资金周转困难,致使中小企业千方百计地寻求解决资金融通的渠道,于是中小企业会借用多个主体来申请担保授信,遂出现受保人、反担保人或企业实际控制人或是实际用款人相互担保、联保,形成同一资金担保链,风险高度集中。一旦某一环节出现资金问题,将导致整个担保链出现问题,担保公司风险得不到有效分散。另外,传统产业经济的低迷也导致了少数中小企业将资金投资到其他产业,好多以传统产业名义融资的贷款资金实际流向了房地产、金融衍生品等虚拟经济及其他高风险的投资领域,企业贷款的实际用途并没有按照贷款合同签订的用途使用,担保公司成为这些高风险投资的风险最终承担者。

(4)反担保措施未能全面有效落实,追偿难以实现。虽然担保公司采取了“第三方保证”“抵质押”“追加自然人无限责任”等多样化、组合式的反担保措施来分散专业风险,但公司担保客户之间的高关联度、高行业集中度,互保、联保、连环担保等保证方式,使反担保的效率效果大为削弱,部分抵押物未向相关部门履行登记手续,以及承诺抵押、质押等情形使担保公司的担保债权无优先受偿权,反担保措施的有效性存在缺陷,一旦发生风险,所需要投入的补救成本往往数倍于“预防成本”。

(5)担保业务专业人才缺乏,个人执业能力严重影响公司健康运行。目前该担保公司缺乏具有相关法律、金融经验的领导管理团队和担保业务专业人才,人员配置少,部门设置简单,岗位职责不清,风险管理部门有名无实,业务部门各成员交叉作业,人员与业务严重不匹配。

二、对担保公司存在问题须采取的主要对策

面对该公司内部管理控制风险存在的问题,须着力采取如下对策,以防范担保风险工作:

(1)规范操作程序,严把准入门槛,正确选择担保服务对象。从制度和程序上规范公司运作,不折不扣执行既定的《担保操作规程》等规章制度和服务宗旨。在目标客户的选择上坚守“择优”原则,牢固坚持扶优不扶贫,服务的主要对象是本地科创、成长型中小企业,而不是那些即将被市场淘汰的劣质企业的既定方向;严把准入门槛,须牢记一个基本原则:宁可少做一笔风险不可控的业务,也不能盲目地冒一次风险。

(2)对申请担保的企业和项目实行保、审、偿分离制度。对申请担保的企业和项目实行保、审、偿分离制度,即调查人员负责对申请担保企业的资信调查与评估,对资信调查和评估结果的准确性承担责任;审批人员负责担保项目的审批,对审核、审批结果负责;检查人员负责担保项目的后期监测、代偿、追偿,对监测、代偿失误、追偿不力负责等,不同岗位业务人员责任分明相互制约。对具体业务应实行双人复核、分级审批、专业决策等,避免内部人员操作失误或发生道德风险。将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贯穿于公司业务的全过程。

(3)做好尽职调查、风险识别,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尽职调查要通过与企业控制人的访谈,观察企业实际控制人的道德水准、经营水平。道德品质和经营决策水平往往决定企业未来的走势甚至企业的生死存亡。中小企业的财务制度往往不够完善,透明度低。企业控制人往往纳税意识不强,企业为了获取贷款,也往往只报告一些对融资有利的信息而隐瞒不利信息。因此,要利用企业提供的财务数据和辅助资料,通过走访生产车间,核实现场实物资产;通过走、看、问,来判断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情况,验证有关资料是否与企业负责人介绍的情况是否一致。要加强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及偿债能力的调查、审核和评估,了解企业有无重大经济、民事纠纷,确保担保业务的安全性。

(4)加强对被担保企业资金运行情况的跟踪监控。多渠道收集被担保企业的生产经营基本情况及所在行业的市场情况,通过银行等金融渠道加强对被担保企业资金运行情况的跟踪监控,核实企业贷款用途的真实性。一旦发现贷款实际用途与贷款申请用途发生变化,应随时采取必要的措施。

(5)建立担保业务数据库,严格控制产生担保链,有效落实反担保措施。连环担保的“放大效应”可导致整个担保链上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倒闭,是一枚可怕的“定时炸弹”。担保公司应建立担保业务风险预警数据库,系统尽可能详细记录申请担保授信的被担保人及所有涉及的反担保人的相关单位的相关信息,利用数据库预警,对系统预警中反映出的担保业务有相互担保、联保或连环担保等的业务的,必须要求提供其他可行性担保,严格控制形成担保业务链,防范风险产生。

对所提供的可行性担保,必须按要求办妥相关法律手续,要将办妥相关法律手续作为担保审批手续的必要前置程序。

(6)加强跟踪管理,全过程把控担保业务风险。担保公司为被担保人承保后,并不意味着此笔业务的结束,担保手续办理成功后实际上才是担保机构风险的真正开始。所以,担保公司要认真做好保后工作,定期对被担保人做好跟踪调查,及时了解被担保人的生产经营情况,如果被担保人经营情况发生困难或有资产转移等现象,须及时做出预警并采取相应措施。

(7)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员工素质。针对目前该担保公司人员素质现状,急需要配备一个懂业务会管理的经营领导团队和一支具有金融、财务、法律、审计、项目评估等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可以考虑建立项目经理aB制,由两名项目经理共同处理同一项目,充分发挥项目经理aB制的双人智慧,相互制约、共同把关、共担责任;可以考虑建立项目经理的问责制,对项目经理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同时,担保公司还可以建立完善定期交流轮岗的内部控制机制。

(8)事后追偿与处置机制。担保代偿难以避免,而及时有效、合规合法的追偿与处置,是担保公司是必须具备的风险化解能力。因此,公司应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债权追偿,可以通过运用出售、拍卖、资产重组、债转股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保全资产,提高不良资产回收率,降低并减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