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工程项目创优管理办法十篇工程项目创优管理办法十篇

工程项目创优管理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23:51

工程项目创优管理办法篇1

中海石油海南天然气有限公司海南海口578105

[摘要]本文介绍海南液化天然气(LnG)项目在设计和采办管理实践过程中探索,创立和实践“S-Swot”决策管理法的过程和案例,探讨了做好微小决策标准化管理对提升项目品质和管理水平的积极意义。

[

关键词]工程;决策;设计;Swot;管理

1、前言

大项目建设全程都蕴含着各种优劣判断、方案选择,即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决策”。大到项目规模定位、组织架构建立、采办策略,小到工程人员某次设备选型或某个技术方案的确立。重大决策正确与否关乎项目成败,而为数众多的“微决策”的优劣则反应了一个项目公司的基础管理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发展战略执行的顺利与否。

2、海南LnG设计决策管理理念的确立

2.1“S-Swot”决策管理法的理论来源

赫伯特·西蒙(Harbert.a.Simen),实用管理学的代表,曾致力于大型组织的信息管理问题研究,为大公司决策人员提供了一套决策的辅助系统。因为“对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所进行的开创性研究”而获得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管理方面惟一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西蒙理论建立了具有“有限理性”的人—即基于“令人满意”而不是“最优”方案决策模型[1],形成了系统的决策过程理论。

2.2决策标准化思路

2.2.1承认“有限理性”。有限理性是客观现实。人员经验有限,上到公司领导下到基层员工,每一个具体的人的经验和能力都是有限的;信息的不完全性,例如对其他LnG的调查难以细致到每一个设备和每一个方案;预测的困难性,例如市场变化莫测,即便是复制了前一个项目的某个招标模式,在招标过程中也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穷尽可行性的困难性,例如受到进度催促、知识局限等原因,在制定选项方案时难以完全全面。

2.2.2确定“令人满意”的准则。避免依据不足和难以衡量的“最优选择”,力求依据可靠的“优化方案”。

2.2.3分级决策。传统的管理认为决策只是中高层的事与下面人员无关。但是西蒙理论认为决策不仅仅是高层管理的事,组织内的各个层级都要做出决策,而且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员工获得经验和信息途径的丰富和组织的日趋扁平化,决策权会逐渐下放。

2.2.4强调决策“四阶段”标准化操作。强调决策包括从一开始的调查、分析、选择方案一系列的活动,而不仅是判断取舍那一刻的事情。西蒙的决策划分包括4个阶段:搜集情况阶段,拟定计划阶段,选定计划和实施阶段,评价计划阶段。

3、管理创新

3.1开创性的将基层执行纳入科学决策的管理范围

现代企业一般都有一套企业中高层重大决策的管理机制,而对执行层面的微小决策管理还没有上升到公司基础管理的高度,决策过程通常是以形式各异的汇报材料和非制度性的论证完成,还没有形成标准化的工作方法。海南LnG将基层的决策管理上升公司基础管理的高度,朝着制度化、可操作化、成果化的方向努力,是现代企业基础管理的一种积极创新举措。

3.2建立了一种“制度化择优”的工作机制

项目建设的目标管理,主要关注质量、进度、成本、风险这“四大控制”。在执行过程管理方面,传统的手段主要以“内控体系”为主,强调的是“执行过程的合规性”以及“量化指标”,而海南LnG推行的项目建设基层决策管理,强调了“执行路径择优的规范性”以及“非量化指标”的考虑,即内控体系负责方向正确,而决策管理制度负责激发主办人员发挥创造力使得路径更优,决策管理成为了内控系统的有益补充。

3.2.3实现了科学决策具体化和可操作化

“四步工作法”使工作流程与重点一目了然,“S-Swot”分析表将决策管理的四阶段融入一张表格中,具有具体化,可执行的特点,易于科学决策的理念在基础的贯彻实施。

4、主要做法与实践

4.1用于设计决策

面对项目设计中各种技术方案,海南LnG采取以“S-Swot”管理作为优化设计和降低风险的抓手。对关系成本、安全、操作便利等方面的设计方案多方对比,优中选优。例如:在主变压器近远期容量的配置方案的论证中选择了经济适用的近期16000KVa方案;消防水管材质由GRp改为涂塑碳钢的论证;开架式汽化器旁通方案的取舍论证;BoG再冷凝器塔架形式的选择比较等。

4.2用于采办决策

4.2.1靠前把关,确定优质供应商入围名单。海南LnG项目建设过程包含140余项面向全球供应商的设备、工程、服务的采办,要在国际和国内众多供应商中选择3-8家参与投标是一项严肃的决策过程。海南LnG实行一套严密的厂家技术交流和调查的工作机制,设置技术交流门槛,调取总公司采办数据库资料查证,对存在不良记录和资质一般的厂商不予之交流,集中精力做有效交流,充分发挥了靠前把关的作用。4.2.2优化采办策略决策。采办策略优劣对招标的成本、招标结果、合同执行顺利与否都有非常重大的影响,非常有必要运用“S-Swot”进行分析。4.2.3优化技术评标方法。设备采办在评标方式上首创了“tBe”(technicalBidevaluation)表格,把业主关注的主要参数和供货条款遴选出来,让各供货商逐一举证填写,方便了业主对各厂商提交资料的横向对比以及设备的纵向对比,能很快找出厂商的缺漏项及不合格项,评标结果一目了然。这种方法体现了注意决策依据搜集全面性和准确性的工作方法。

5、实施效果

5.1优化了工作流程,实现效率与效益全面提升

“S-Swot”决策法使得各专业员工、各部门能综合考虑问题并加强沟通,也为基层员工指出了工程工作的重点,理清了工作思路。适应了LnG项目公司普遍存在的人员年轻、跨部门调动频繁、相对经验不足的实际情况。以海南LnG工程部为例,在2011年到2012年间进行过20余场有详细记录的重大设计方案的决策选择,多个采办方案的研究确立。

5.2提升了执行过程的风险防控水平

海南LnG工程部、各项目组、运行部均是年轻化的团队,拥有直接完整LnG行业经验的人员不多。在这种情况下,项目推进顺利,形成了一批设计、采办、施工的工作亮点,“S-Swot”决策管理的推行发挥的显著的作用。该工作法以科学决策为目标,在工作执行中化解了细小的风险,有效防止了重大设计和采办失误。

5.3积累了颇具规模的“组织过程资产”

建设过程中形成“组织过程资产”实际资产同样重要,海南LnG在项目建设期间推行基层决策“S-Swot”管理促进了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组织过程资产”,涵盖了LnG项目建设过程中LnG行业调研、厂商技术交流、技术方案、采办方案、设计管理各方面的一大批经验资料。这些随着工程进展这些经验成果还处在不断增加和完善的过程中,决策必有记录的方法使得项目中的关键点的选择全部具有可追溯性,项目参与者都能知晓项目中关键选择的前因后果与来龙去脉,保证不因人员流动影响项目执行。

工程项目创优管理办法篇2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创新与实践相结合,贯彻执行中油集团公司和油田公司工作会议关于管理创新的工作部署,以我厂“281”发展目标和实现今年天然气3.5亿方和原油10.3万吨的生产任务为中心,紧密结合我厂2008年各项经营业绩目标,针对管理难点和薄弱环节,围绕内控管理体系建设,以“降本增效”为主线,以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为目标,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大力推进全员创新实践活动,加强创新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真正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创新,有力推动我厂科学、安全、清洁、节约、和谐发展。

二、开展管理创新活动的目的

通过开展管理创新活动,充分发挥厂机关各部室、基层各站队在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转变管理思想,更新管理形式,完善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方式、方法,促进我厂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管理创新的范围及内容

2008年,管理创新工作要紧密围绕我厂在2008年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坚定“一个目标”、做好“两篇文章”、采取“三项措施”、开展“四项工作”、实施“五个推进”的总体战略部署,结合自身实际,在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管理论文及发展研究课题三个方面加强创新工作。

(一)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要紧紧抓住事关我厂发展的重大性、疑难性、紧迫性问题,创新管理方法、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必须兼具创新性、实践性和效益性。成果选题可参照以下内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机构设置、转换经营机制等方面内容;在创新或改进安全环保、降本增效、开发管理、工程技术、工程建设、相关产业、投资项目、资金管理、装备管理、物资管理、成本控制、人力资源、质量管理、法律事务管理、企业信息化管理、全面绩效管理等方面内容;借鉴和应用国内外先进的管理创新成果,取得明显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其它企业管理方面内容。

(二)管理论文。要密切结合公司和我厂管理或改革的实际,有鲜明的石油行业特色,有创新的理论思维和独到的见解,对企业的改革与管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管理论文要求论点鲜明正确、论据充分真实、结论明确,要结合实际情况,突出理论研究性和实效性。论文选题可参照以下内容:企业经营决策、战略管理、安全管理、hse体系、资金管理、装备管理、物资管理、成本控制、质量管理、市场营销、劳动用工、法律事务、清洁发展、和谐发展、节约发展、信息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及全面建设科技安全和谐大油田方面的思路、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等方面。

(三)发展研究课题。从企业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高度出发,对企业的内外部经营环境、发展战略及实施途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发展焦点问题等进行研究,具体研究可围绕四个方面展开:一是对国家、中油集团公司及中油股份公司政策、法规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主要是研究国家和上级有关财政税收、产业发展、劳动工资、环境保护以及深化改革等方面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及其变化情况,客观分析由此产生的现实和潜在影响,以利于企业正确解读、合理运用相关政策,完善内部配套措施;二是对我厂发展战略实施途径的研究。根据公司和我厂总体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对我厂各项业务的发展方式,以及财务、投资、人力资源管理等各项职能战略进行研究。三是对我厂优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研究。根据公司重组整合后的管理需要,对我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的重点问题开展研究,大力推进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创新。四是对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焦点、难点问题的研究。以构建和谐企业为核心,围绕“三项制度”改革、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瓶颈、企业稳定形势维护等展开研究,对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针对我厂的经营现状和开发前景,主要围绕安全环保、节能降耗、开发管理、投资项目、资产管理、成本控制、人力资源、基础工作信息化、企业文化等方面,开展以管理机制、体制、制度、理念、方法、手段等为内容,通过建议、论文、论著、经验总结、成果报告等形式体现的创新活动。

厂机关各部门、基层单位要根据工作职能、主要业务及重点工作开展有针对性的、突出本专业特点的管理创新活动。各部门主要侧重于专业管理机制、体制、制度等方面的创新;各基层站队主要侧重于生产经营管理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创新;基层班组和岗位员工主要侧重于小改小革和管理建议等方面的创新。为此,全厂上下要全面动员,积极组织,扎实开展全员全过程的创新实践活动。

1、安全环保管理重点在如何落实安全环保责任制,推进安全环保管理运行体系建设,风险排查与隐患识别,提高安全环保意识、能力、实效性等方面进行创新。

2、节能降耗管理重点围绕打造资源节约型企业,在建立节能责任体系,开展节约挖潜创效活动,提高集油、注水、机采、供热等系统运行效率,建立各种耗能设备消耗定额,降低能耗指标等方面进行创新。

3、投资项目管理重点在完善投资体系建设,优化投资结构和运行管理流程,加强项目的前期论证和实施过程跟踪管理,强化项目后期评估评价,严格项目考核等方面开展创新。

4、成本控制管理重点在成本的全面预算管理、单元核算、成本结构的优化组合、成本控制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

5、人力资源管理重点围绕优化劳动组织形式和生产管理方式,完善考核激励机制,防范劳动用工法律风险;改进培训方法,严格培训考核,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员工素质等方面实施创新。

6、资产装备管理重点在资产的信息管理、资产的盘活利用和使用效率、资产分析评价、设备技术管理、设备现场管理尤其抽油设备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

7、物资管理重点在物资消耗定额的完善、物资计划、集中采购、仓储及使用跟踪管理、物耗分析评价等方面寻求创新。

8、开发管理重点在取全取准第一手资料,建设标准化油水井等方面进行创新。

9、基础管理重点在各类信息的采集与应用,提升基础工作信息化程度,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基层负担等方面开展创新。

10、法律风险防控管理重点围绕法律风险识别,完善风险防范预案,健全法律防控体系,积极探索法律工作与各项专业管理工作相结合的运行办法,依法维护企业权益等方面开展创新。

11、企业文化建设重点在探索文化与管理工作有效融合的途径,增强企业凝聚力,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等方面进行创新。

四、厂管理创新活动组织机构

为了卓有成效的开展好我厂2008年管理创新活动,让管理创新活动站在高处、落到实处,使其更加贴近经营管理工作实际,厂成立管理创新项目领导组:

组长:

组员:

厂管理创新领导组下设管理创新办公室,设在企管法规科。

主任:

组员:

五、厂管理创新项目管理小组责任

针对管理创新工作的范围及内容,厂各部门及基层站队要承担起相应的管理责任,分层级、分专业,综合协调,抓住重点,明确任务,严格按要求认真组织实施。

1、实行层级管理。按照管理创新项目的内容涉及的范围、难易程度、可预期效益的大小和可推广应用的领域等因素,按厂管理创新办公室、专业科室和基层站队三级管理体制进行管理并使每个项目都要落实责任部门、责任人。

对于涉及层面广,跨部门或专业,制约我厂又好又快发展的薄弱环节等项目将列为重要项目,由厂管理创新办公室统一管理。

重要项目涉及的相关部门要按项目实施的要求成立课题组,确定项目长及相关人员,落实责任和工作任务,排出运行进度,明确要达到的目标及要求,进行全过程的跟踪管理。

一般项目由专业科室和基层站队结合管理工作实际确定创新课题,并实施项目管理,责任落实到人。

各基层站队要发挥技能专家、高级技师、技师、技术能手、班组长等技术业务骨干人员作用,围绕岗位生产管理实际开展小管理、小改小革和管理创新建议等活动,落实责任,大力推进全员管理创新实践活动。

2、专业管理与综合管理相结合。按照管理创新项目的专业属性和特点,各专业科室要承担起相应项目的实施管理主体责任,针对本专业管理的重点工作和薄弱环节开展管理创新立项审查、过程跟踪、验收评价等活动,认真组织项目实施。

厂企管部门是管理创新的综合协调部门和牵头组织部门,负责健全管理创新组织,建立创新成果评审委员会及专家数据库,制定和督促落实管理创新方案,组织立项审查,监督检查实施过程,开展宣传培训工作。

六、管理创新项目组的工作内容和步骤

管理创新工作的开展要本着注重创新性、实效性、可推广性的原则,抓好立项审查、实施控制、验收评价、申报评审等关键环节,对管理创新项目实施全过程跟踪管理,真正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创新。

1、立项审查

采取逐级申报审查的办法确定立项课题。厂管理创新办公室负责组织专业科室和基层站队确定管理创新课题,要求每个专业科室和基层站队向厂创新项目管理领导小组至少申报2项课题;每个班组申报不少于1项课题或建议。

厂创新项目管理领导小组对申报课题进行立项审查,确定向公司申报的管理创新项目和厂自行负责的管理创新项目,并将确定的公司级管理创新项目(2项以上)向公司管理创新办公室申报立项。

2、项目监控

(1)组织实施。各部门、各基层单位要按立项审批确定的课题,结合具体管理工作运行,精心组织实施,每个项目的项目长或责任人要认真负责,半年对该课题进行一次阶段性总结,总结要有工作写实与分析评价。

(2)检查指导。为督促各基层单位、各部门更好开展管理创新活动,提高创新工作的质量,厂创新项目管理领导小组对创新计划项目采取不定期过程监督和检查指导;同时,调研各项创新课题的实施进展情况,协调解决有关问题,调整创新方向和工作运行节奏,并总结阶段性的创新成果。厂管理创新办公室定期下发检查考核通报,及时公布每个管理创新项目的开展情况及运行状况。

3、项目验收

对实施完成的项目,厂各项目组要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和提炼,形成管理建议、论文、论著、经验总结、成果报告等。厂管理创新办公室要组织对创新项目实施过程及效果进行验收,验收内容主要包括创新项目关键节点的过程控制,创新项目在生产管理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创新成果的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价值,必要的实施现场和相关的基础资料等,验收要形成完整的评价报告;要通过现场考核、听取汇报等方式进行验收,还要在验收的基础上,组织召开管理创新成果会,对验收合格的项目进行,并交流优秀创新成果。

对未完成的项目,相关项目组要写出阶段性的总结上报;失败的项目要全面深入分析原因,并上报。

4、成果评审。

(1)成果申报:

①凡属公司统一管理的计划创新项目,由厂管理创新办公室向公司管理创新办公室进行申报;

②凡属厂管理的一般创新项目,由各创新项目组负责向厂管理创新办公室进行申报,经验收合格并后评出的优秀项目成果,再由厂管理创新办公室负责向公司管理创新办公室进行申报。

(2)成果评审:厂管理创新办公室负责组织并严格按规定程序进行评审。评审程序:

①管理创新办公室对申报成果统一分专业提交相关部门进行初评;

②对初评结果提交管理创新成果评审委员会综合评审;

③对评审出的优秀成果,提交管理创新领导小组审批。

(3)成果:厂组织召开管理创新成果会,对管理创新领导小组审核通过的优秀成果统一进行和评价,对有推广应用价值的成果进行会议交流、学习、应用于生产管理实践。通过评审,对效益突出的成果给予表彰奖励。

七、建立管理创新奖励机制。

设立管理创新专项奖励基金,对于管理创新工作有突出贡献的员工给予专项奖励。从而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创新积极性,让在创新上有贡献的员工得到荣誉,得到实惠,受到激励,进一步调动全员参与创新工程的积极性。获得部级管理优秀成果一等奖的奖励10000元、二等奖的奖励8000元、三等奖的奖励6000元;获得公司管理优秀成果一等奖的奖励8000元、二等奖的奖励6000元、三等奖的奖励4000元;获得厂管理优秀成果一等奖的奖励6000元、二等奖的奖励4000元、三等奖的奖励2000元;获得部级管理优秀论文一等奖的奖励9000元、二等奖的奖励7000元、三等奖的奖励5000元;获得公司管理优秀论文一等奖的奖励7000元、二等奖的奖励5000元、三等奖的奖励3000元;获得厂管理优秀论文一等奖的奖励5000元、二等奖的奖励3000元、三等奖的奖励2000元。

八、几点要求:

(一)加强对管理创新的宣传和培训。各科室和基层单位上下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开展管理创新工作决不是喊口号,搞形式,而是要落实在行动上;开展管理创新活动不是一项额外负担,而是研究解决本单位、本专业管理工作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的有效途径。为此,厂各基层单位、相关科室主管领导要亲自抓,积极组织宣传和动员,使每名员工清楚管理创新工作的目的和意义,知道创新的内容和方法、途径。通过宣传,使厂每个岗位、每名员工都肩负起创新的责任,使创新工作真正融入到各项管理工作实践中,形成创新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

(二)强化创新实施过程的管理,真正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创新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控制是目前管理创新工作最薄弱之处,必须要加以改进。在创新立项后要对创新项目实施过程组织进行必要的检查指导,对创新项目不能放任自流,坚决克服年初立项,年底总结,不管中间过程的现象。同时,要善于总结提炼创新成果,推广应用创新成果,真正使创新成果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通过创新实践,真正使管理创新工作既规范有序又扎扎实实的开展。

(三)各基层单位、各部门要成立组织,开展好管理创新工作。要求于3月26日前研究确定立项课题,完成申报工作,并排出运行时间,组建项目组。要及时制定创新项目实施方案,组织全过程实施管理,真正使管理创新工作做到有方案、有计划、有组织、有过程、有结果。12月22日前申报创新成果,要求创新成果、论文材料要求用a4纸打印、3号字体、楷体,创新成果控制在5000字以内,管理论文不超过3500字。

附录:1、《管理创新课题立项申请表》

2、《管理创新优秀成果推荐报告书》

3、《申报管理创新成果经济效益测算表》

附1

立项申报表

成果名称

完成单位

(含协作单位)

项目负责人

主要参加者

本单位曾获奖级别、等级、授奖单位及时间

预计效益

创新内容摘要(200字以内)

项目实施

起止时间

推荐单位

签署意见

(盖章)年月日

附2

管理创新优秀成果推荐报告书

成果名称:

申报单位:

推荐单位:

报送时间:年月日

管理创新领导小组

成果名称

申报单位

主要领导

成果主要

完成人

成果创造于何年何月,在本企业已实际应用多长时间、多长范围

成果已经取得的经济效益

(财务部门核实印章)

本项成果是否已在本单位推广应用,推荐单位对推广应用有何建议、打算

成果简介

申报单位印章:厂长(经理)签字:

注:本表只对成果的来源、性质、理论依据、结构内容、使用情况和取得的效果作1000字以内的简要说明,另附专门材料(最多不超过5000字)

附3

申报管理创新成果经济效益测算表

成果名称

申报单位全称

成果实施时间

年月至年月

成果实施范围

成果计算方法及公式

成果效益指标测算结果

序号

指标名称

计量单位

1

申报前一年效益额

万元

2

实施各年累计效益额

万元

3

平均年度效益额

万元

4

申报前一年效益贡献率

%

5

申报前一年投入产出率

%

本单位财务部门审核印章

年月日

上级财务部门审核印章

工程项目创优管理办法篇3

一、活动开展情况

为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取得成效,中心成立了争先创优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组织职工认真传达学习了厅党组和办有关文件精神,统一了大家的思想认识,在此基础上,对照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先进行业和厅省办要求,认真总结了经验教训,查找了在思想、学习、工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单位到个人都明确了争先创优的目标。归结起来,中心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作组织程序还有待于细化,必要的工作制度有待于完善。部分县(市)办不能按时上报计划,产品标准偏低,扩初设计造价与市场价格偏离比较大,有的甚至低于原材料价格,影响了企业投标。多数市县过分强调使用当地企业的产品,排斥外地企业,有些县(市)办以不了解中标企业情况或已提前施工为理由,迟迟不与中标企业签定购货合同。货物验收还缺乏有效的检验检测手段。在资金报帐方面,在招标价格高于扩初设计造价的情况下,中标企业报不了帐,县(市)办也难以按项目建设规划进行施工。二是经营创收项目单一,效益不高。三是内部管理还存在作风松散,纪律松驰的问题,职工上班迟到、早退等现象时有发生。办公条件和办公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四是队伍建设方面教育抓得少,缺乏激励措施,职工程度不同的存在着学习空气不浓,创新精神不强,工作效率不高,专业知识不精的问题。上述问题的存在,既有我们领导方面的原因,也有职工自身方面的原因,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对这些问题,将根据岗位分工,落实到科室和个人,采取综合措施,加以解决。

二、主要工作创优目标

活动中,我们在查摆问题的基础上,明确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创优目标:

(一)工作目标:切实做到组织合法化,程序规范化,制度健全,机制创新,透明运行,效果明显,努力实现“质量优、价格低、服务好”的总体要求。

(二)经营创收工作目标:巩固现有收入来源,开发新的经营项目,实现收入自给有余,保障职工工资福利待遇,满足中心日常办公需要,为办机关搞好服务创造条件。

(三)内部管理目标: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制度化,努力达到办公条件逐年改善,办公环境整洁优美,内部稳定统一,为职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四)干部职工队伍建设目标:中心领导班子团结协作、求真务实,勤正廉洁,职工思想统一,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胜任本职工作。

三、争先创优措施

开展争先创优活动,重在坚持,贵在落实。围绕上述目标任务,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围绕物资集中招采工作目标的实现,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1、围绕科学管理,着力完善集中招采工作制度机制。要以讲科学、求规范、重创新为重点,进一步抓好集中采购制度机制建设和实施工作。一是引入竞争机制,择优选择招标机构,实现良性竞争。二是制定集中招标采购工作流程,规范采购程序。三是制定供应商诚信管理办法,加强违规和失信行为的处罚管理,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四是进一步完善评标办法和规定,保障招采工作行为公平公正。五是参考政府采购管理办法,研究制定相关规定,扶持当地企业(以市为单位)参与投标和中标。

2、围绕规范运作,着力加大集中招采监管力度。要力争通过严格有效的监管措施,规范招采行为,提升管理水平。一是强化约束,做到应采尽采。及时发现、纠正和处理采购单位躲避集中采购的行为。二是加强集中招采活动监督。在编制采购计划,招标文件、招标信息,组织开标会、评标、定标等重要环节上,均要及时请示办领导审定同意后再组织实施,形成事前、事中和事后一体的动态监管体系,及时发现、纠正和解决集中招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三是加强采购合同管理,协助县(市)办做好物资采购验收工作。四是建立健全业务档案。将物资采购计划、招标文件、投标文件、评标报告、中标结果等文件材料,装定成册,记录在案。

3、围绕提高水平,着力加强专业队伍建设。高素质的专业队伍是高水平集中招采工作的重要保障。采取自学、进修、办培训班等方式,加强对相关从业人员的职业教育,使大家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掌握业务操作技能。研究和制定内部岗位标准和考核办法,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机制,提高集中招采工作水平。

(二)围绕经营创收工作目标的实现,重点抓好两方面的工作。

1、继续与苗木基地和搞好合作经营,在现有的基础上,争取扩大经营范围,增加收入。

2、组织力量,开展市场调研活动,选择1-2个经营项目,此项工作,力争在明年上半年落实。(三)围绕内部管理和队伍建设目标的实现,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1、抓教育,树典型。开展“学先进、比贡献、创一流”的竞赛活动和“先进科室”评比活动,在中心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2、抓管理,树形象。继续扎实推进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落实“一岗双责”和“十条”禁令,健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内部管理机制,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使中心各项工作运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关心职工生活,尽力帮助干部职工解决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确保干部职工“五险一金”按时缴纳。

3、建立激励机制,增强争创动力。对于在争先创优活动中勤于学习,作风扎实,工作勇于创新,业绩突出的,及时予以表彰和激励,在年终考核时,优先立功受或评为先进个人。

三、建议

1、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近几年统一招标采购的实际情况看,尚有部分县(市)办对这项工作的必要性,认识不到位,行动不积级。为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利用会议、调研、检查指导工作等时机,反复强调集中招采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做好这项工作奠定基础。

2、建议把县(市)办落实统一招采购工作的情况,纳入年度工作评比范围,以此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集中招采工作顺利进行。

工程项目创优管理办法篇4

一、人才优先发展“三化”是后发展地区实现跨越发展的战略选择

人才是第一资源,在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中处于优先地位。事实证明,基础薄弱、财力有限、实力不强的后发展地区,要改变落后面貌,只重视物质发展而不重视人的发展是不行的,必须把人才发展放在第一位,切实贯彻落实人才优先发展“三化”的要求,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

(一)实施人才优先发展具体化,有利于找准自身人才工作的比较优势

人才优先发展,关键在落实,落实的关键在具体。所谓具体化,就是要找准自身优势,将人才优先发展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去,做到工作人员到位、责任单位到位、资金投入到位、以具体行动把各项工作落实到位。近年来,中央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人才优先发展政策和规划,为加快不同区域、不同领域的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但是,后发展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发展重点不一,对人才的需求各异,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把人才规划、政策的责任单位、时间节点、目标成效等具体化,扬长避短,错位发展,才能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反之,如果不注重衔接研究、细化任务、发挥优势,再好的规划、政策也难以贯彻执行,难以解决人才“瓶颈”问题。

(二)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政策化,有利于完善后发展地区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人才优先发展,体制机制是保证,政策是核心。所谓政策化,就是要从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的要求出发,将人才实践中出现的好方法、好措施、好理念等认真进行总结提炼,并以规章、制度、政策的形式加以固化,形成规范健全、充满活力、开放包容、衔接配套的人才政策体系,使人才工作走上制度化、常态化、法制化的轨道。后发展地区必须充分学习借鉴发达地区人才工作的先进经验与做法,并上升为政策加以贯彻落实,减少人才工作的随意性,保证稳定性和连续性,为人才优先发展带来稳定的预期,提升后发展地区人才发展的竞争力,实现人才政策活则全盘活,人才机制新则事业新。

(三)实施人才优先发展项目化,有利于引领后发展地区人才工作的统筹推进

人才优先发展,项目是载体。所谓项目化,就是要着眼于人才工作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主要问题,以项目为抓手,科学整合各种人才工作资源,率先局部突破,然后通过以点带面来带动全局。后发展地区产业、城市等发展滞后,创业平台不多,人才难以激活和集聚,更要引入现代化的项目管理理念、思路和方法,才能提高人才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水平。必须通过人才促进项目建设,实现人才与项目对接、与产业互动,才能有效地整合人才资源,提高人才服务地区发展的水平,提高人才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时效性。

二、防城港市实践人才优先发展“三化”的有益探索

(一)夯实基础工作,推进人才优先发展具体化

做好人才工作,关键是把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细化为具体措施。近几年来,防城港市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广西的定位要求,确立了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夯实了人才优先发展基础,推进了人才优先发展具体化。

1.人才领导机制具体化。制定实施了党政“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目标责任制,将人才优先发展具体化、政策化、项目化的要求纳入领导干部考核指标体系。通过制定实施以“一把手”为重点的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使人才工作抓有方向、干有重点、评有目标、用有依据。考评内容设置上坚持“宏观目标”与“具体目标”并重,“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并重,“刚性约束”与“创新空间”并重。在考评结果运用上,将“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目标责任制考评结果作为市委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党政“一把手”实绩、领导干部调整、使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使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真正成为指导和促进人才工作的“指挥棒”和“助推器”。

2.人才协调机制具体化。建立人才工作协调小组重要问题会商制度和人才工作通报制度,规范了会议议事、调查研究、咨询决策、信息收集反馈等决策机制,优化了重大事项报告、重要情况通报、专人沟通联络等协调机制,完善了目标考核、督促检查等制度。防城港市委定期召开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成员会议,坚持把人才工作与全局工作结合起来,同研究、同部署、同配套、同检查,做到提出发展目标时优先考虑人才需求,出台政策措施时优先考虑人才导向,制定实施方案时优先考虑人才保证“三个优先”。

3.人才工作机制具体化。一是优先编制人才规划。高起点编制《防城港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了今后一段时期人才优先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明确了人才优先发展的主要任务,提出了促进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政策措施和聚才扬帆工程、产业人才集聚工程等九项重点人才工程,为全市未来十年人才优先发展指明了方向。二是优先保障投入。坚持把人才投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考核指标,将人才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资金注入不低于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1%。三是认真摸清“家底”。每两年对全市人才状况进行一次全面调查分析,并建立动态管理的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库,定期向社会公布,引导人才向重点行业、支柱产业集聚,引导人才向缺口领域、急需区域流动。四是优先落实人才待遇。只要符合《防城港市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规定的各类人才,都及时兑现相关待遇,如新引进的博士,有2年以上实际工作经历的直接定级为副调研员,应届毕业的入编后即定级为正科级领导职务;对在职攻读硕士、博士的机关、事业单位人才,凡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分别报销40%、60%的学费,所在单位相应给予5000元、10000元的一次性奖励;为鼓励高层次人才更多地到防城港市创业,对本市企业中年收入30万元以上且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各类人才,按个人缴纳所得税予以1∶1税后奖励等。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对于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实现我国发展战略目标,意义十分重大。广西作为后发展地区,更要突出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通过具体化、政策化、项目化等措施和方法,把人才优先发展的要求内化为行动,才能加快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转变,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有力人才保证。

一、人才优先发展“三化”是后发展地区实现跨越发展的战略选择

人才是第一资源,在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中处于优先地位。事实证明,基础薄弱、财力有限、实力不强的后发展地区,要改变落后面貌,只重视物质发展而不重视人的发展是不行的,必须把人才发展放在第一位,切实贯彻落实人才优先发展“三化”的要求,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

(一)实施人才优先发展具体化,有利于找准自身人才工作的比较优势

人才优先发展,关键在落实,落实的关键在具体。所谓具体化,就是要找准自身优势,将人才优先发展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去,做到工作人员到位、责任单位到位、资金投入到位、以具体行动把各项工作落实到位。近年来,中央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人才优先发展政策和规划,为加快不同区域、不同领域的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但是,后发展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发展重点不一,对人才的需求各异,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把人才规划、政策的责任单位、时间节点、目标成效等具体化,扬长避短,错位发展,才能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反之,如果不注重衔接研究、细化任务、发挥优势,再好的规划、政策也难以贯彻执行,难以解决人才“瓶颈”问题。

(二)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政策化,有利于完善后发展地区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人才优先发展,体制机制是保证,政策是核心。所谓政策化,就是要从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的要求出发,将人才实践中出现的好方法、好措施、好理念等认真进行总结提炼,并以规章、制度、政策的形式加以固化,形成规范健全、充满活力、开放包容、衔接配套的人才政策体系,使人才工作走上制度化、常态化、法制化的轨道。后发展地区必须充分学习借鉴发达地区人才工作的先进经验与做法,并上升为政策加以贯彻落实,减少人才工作的随意性,保证稳定性和连续性,为人才优先发展带来稳定的预期,提升后发展地区人才发展的竞争力,实现人才政策活则全盘活,人才机制新则事业新。

(三)实施人才优先发展项目化,有利于引领后发展地区人才工作的统筹推进

人才优先发展,项目是载体。所谓项目化,就是要着眼于人才工作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主要问题,以项目为抓手,科学整合各种人才工作资源,率先局部突破,然后通过以点带面来带动全局。后发展地区产业、城市等发展滞后,创业平台不多,人才难以激活和集聚,更要引入现代化的项目管理理念、思路和方法,才能提高人才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水平。必须通过人才促进项目建设,实现人才与项目对接、与产业互动,才能有效地整合人才资源,提高人才服务地区发展的水平,提高人才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时效性。

二、防城港市实践人才优先发展“三化”的有益探索

(一)夯实基础工作,推进人才优先发展具体化

做好人才工作,关键是把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细化为具体措施。近几年来,防城港市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广西的定位要求,确立了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夯实了人才优先发展基础,推进了人才优先发展具体化。

1.人才领导机制具体化。制定实施了党政“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目标责任制,将人才优先发展具体化、政策化、项目化的要求纳入领导干部考核指标体系。通过制定实施以“一把手”为重点的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使人才工作抓有方向、干有重点、评有目标、用有依据。考评内容设置上坚持“宏观目标”与“具体目标”并重,“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并重,“刚性约束”与“创新空间”并重。在考评结果运用上,将“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目标责任制考评结果作为市委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党政“一把手”实绩、领导干部调整、使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使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真正成为指导和促进人才工作的“指挥棒”和“助推器”。

2.人才协调机制具体化。建立人才工作协调小组重要问题会商制度和人才工作通报制度,规范了会议议事、调查研究、咨询决策、信息收集反馈等决策机制,优化了重大事项报告、重要情况通报、专人沟通联络等协调机制,完善了目标考核、督促检查等制度。防城港市委定期召开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成员会议,坚持把人才工作与全局工作结合起来,同研究、同部署、同配套、同检查,做到提出发展目标时优先考虑人才需求,出台政策措施时优先考虑人才导向,制定实施方案时优先考虑人才保证“三个优先”。

3.人才工作机制具体化。一是优先编制人才规划。高起点编制《防城港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了今后一段时期人才优先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明确了人才优先发展的主要任务,提出了促进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政策措施和聚才扬帆工程、产业人才集聚工程等九项重点人才工程,为全市未来十年人才优先发展指明了方向。二是优先保障投入。坚持把人才投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考核指标,将人才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资金注入不低于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1%。三是认真摸清“家底”。每两年对全市人才状况进行一次全面调查分析,并建立动态管理的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库,定期向社会公布,引导人才向重点行业、支柱产业集聚,引导人才向缺口领域、急需区域流动。四是优先落实人才待遇。只要符合《防城港市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规定的各类人才,都及时兑现相关待遇,如新引进的博士,有2年以上实际工作经历的直接定级为副调研员,应届毕业的入编后即定级为正科级领导职务;对在职攻读硕士、博士的机关、事业单位人才,凡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分别报销40%、60%的学费,所在单位相应给予5000元、10000元的一次性奖励;为鼓励高层次人才更多地到防城港市创业,对本市企业中年收入30万元以上且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各类人才,按个人缴纳所得税予以1∶1税后奖励等。

存入我的阅览室

(二)加强配套落实,推进人才优先发展政策化

制定和落实政策是人才优先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增强人才吸引力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防城港市围绕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和人才制度优先创新的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结合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时加强政策配套,不断完善人才政策体系,人才工作的“政策红利”不断显现。

1.营造人才资源优先开发的政策环境。在制定《防城港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基础上,出台了《中共防城港市委员会防城港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聚才扬帆”计划的意见》,对人才总量、人才素质、人才层次、人才结构、人才机制等方面提出发展目标,并在人才引进、培养、激励、交流、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进一步强化了人才资源优先开发的理念,统一全市重视人才工作的思想认识。

2.营造人才结构优先调整的政策环境。出台了《防城港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防城港市人才引进、培养和管理试行办法》、《防城港市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暂行办法》、《防城港市关于建设防城港市人才小高地的意见》等文件,从政策上加强对人才结构调整的引导。同时,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和社会发展需要,建立了人才信息制度,及时《年度人才需求目录》,引导人才向支柱产业、急需的社会事业方面聚集。

3.营造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政策环境。出台了《防城港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专项资金主要由市财政专项注入资金、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统筹(按企业职工核定工资总额的0.5%),以及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赠等部分组成。其中,每年市财政专项注入资金不少于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剔除非税收入)的1%,2010年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为300万元,2011年增加为1000万元。出台了《关于实施防城港市教育振兴工程的决定》、《防城港市名师培育实施办法》、《防城港市教育振兴奖和支持教育振兴奖实施办法》等13个政策文件,每年安排财政专项资金不少于1000万元,用于强师、强校、优生、助学、奖学、基建“六项计划”项目,重奖、大奖优秀教师及热心支持教育事业人才。

4.营造人才机制优先创新的政策环境。出台了《防城港市关于建立市领导联系、关护优秀人才制度的实施意见》,每名市领导对应联系1—2位优秀人才,建立起联络沟通制度。市领导通过登门拜访、召开专题座谈、工作交流会等形式,了解联系对象的基本情况,及时帮助解决所联系人才在工作、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鼓励优秀人才扎根防城港。出台了《防城港市“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目标责任制考评暂行办法》等文件,制定了具体考核办法和考核细则,将人才工作纳入各级各部门“一把手”的日常工作。出台了《防城港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使该市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激励迈入规范化轨道。出台了《防城港市引进高层次人才安家费发放实施办法》,明确了发放引进高层次人才安家补助费的程序和要求,并对自2006年以来引进的108名高层次人才累计补发了373万元安家费。出台了《防城港市“优秀人才突出贡献奖”评选试行办法》、《防城港市重点产业人才奖励暂行办法》、《防城港市高技能人才津贴发放试行办法》。这些意见、办法的出台,从制度层面进行了规范,对激励防城港市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培养造就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提高防城港市的整体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三)坚持以人才项目为抓手,积极探索人才优先发展项目化

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只有建立在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上才有可能实现。科学地谋划设计、高效地管理推进、积极搭建平台,是防城港市近年人才工作取得不俗成绩的关键。

1.创新实施“阳光选拔工程”,在深化干部人才选拔上取得重大进展。从2008年起,防城港市创造性推出“阳光选拔工程”,从拟任干部的初始提名到最终决定实行全过程“阳光运作”,市委专门出台了文件,使“阳光选拔工程”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通过“阳光信息—阳光提名—阳光面试—阳光票决”流程,加上全程阳光监督,4年来,面向全市、全区乃至全国公开推荐选拔的处、科级领导职位就达34批次、380个,其中新提拔为副处级干部83人,占4年来新提拔副处级干部的39.7%。该市的阳光选拔干部制度,创造了“两票制评分法”,即考官组(领导+专家)评分占七成,评议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劳模代表+工人代表+农民代表+基层行业代表等“六代表一委员”)评分占三成,当场公布成绩、当场宣布结果;采取“双会制票决法”,常委会无记名差额票决在先,全委会无记名票决在后,等等。这一系列的创新性做法,让大批能力突出、表现优秀、群众口碑好、作风过硬的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激活了“干部这潭水”,极大调动了广大干部的积极性。

2.创新实施“聚才扬帆”工程,在人才引进开发上取得重大进展。为引进和培养更多急需的紧缺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防城港市于2009年10月启动实施了“聚才扬帆”工程,明确提出了“六个一百”目标(引进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100名,引进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100名,引进高技能人才100名,引进海归智力和人才100名,培养高级经济管理人才100名,培养外向型、复合型人才100名),并出台了《防城港市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防城港市高技能人才津贴实施暂行办法》、《防城港市人才工作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4个配套政策文件。该工程实施以来,先后引进“六个一百”人才565名,其中,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88名,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16名,高技能人才92名,海归智力和人才61名,培养高级经济管理人才265名,培养外向型、复合型人才43名。

3.创新实施“项目聚才工程”,在培养造就产业人才队伍上取得重大进展。依托产业聚集人才,依靠人才发展产业。为进一步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和打造防城港市千百亿元产业集群,制定出台了《防城港市贯彻落实〈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并配套出台了《防城港市促进产业发展人才奖励暂行办法》、《防城港市引进高层次人才安家补助费发放实施办法》等,为人才与项目对接、与产业互动创造了更便捷的渠道,在短短的2年多时间里成功引进了1200多名创新创业人才,建立了广西桂人堂金花茶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西上上糖业有限公司两个自治区级的研发中心,现代物流、制糖、粮油加工和海产品深加工等5个极具特色的人才小高地。

(未完待续)

(二)加强配套落实,推进人才优先发展政策化

制定和落实政策是人才优先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增强人才吸引力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防城港市围绕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和人才制度优先创新的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结合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时加强政策配套,不断完善人才政策体系,人才工作的“政策红利”不断显现。

1.营造人才资源优先开发的政策环境。在制定《防城港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基础上,出台了《中共防城港市委员会防城港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聚才扬帆”计划的意见》,对人才总量、人才素质、人才层次、人才结构、人才机制等方面提出发展目标,并在人才引进、培养、激励、交流、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进一步强化了人才资源优先开发的理念,统一全市重视人才工作的思想认识。

2.营造人才结构优先调整的政策环境。出台了《防城港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防城港市人才引进、培养和管理试行办法》、《防城港市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暂行办法》、《防城港市关于建设防城港市人才小高地的意见》等文件,从政策上加强对人才结构调整的引导。同时,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和社会发展需要,建立了人才信息制度,及时《年度人才需求目录》,引导人才向支柱产业、急需的社会事业方面聚集。

3.营造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政策环境。出台了《防城港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专项资金主要由市财政专项注入资金、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统筹(按企业职工核定工资总额的0.5%),以及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赠等部分组成。其中,每年市财政专项注入资金不少于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剔除非税收入)的1%,2010年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为300万元,2011年增加为1000万元。出台了《关于实施防城港市教育振兴工程的决定》、《防城港市名师培育实施办法》、《防城港市教育振兴奖和支持教育振兴奖实施办法》等13个政策文件,每年安排财政专项资金不少于1000万元,用于强师、强校、优生、助学、奖学、基建“六项计划”项目,重奖、大奖优秀教师及热心支持教育事业人才。

4.营造人才机制优先创新的政策环境。出台了《防城港市关于建立市领导联系、关护优秀人才制度的实施意见》,每名市领导对应联系1—2位优秀人才,建立起联络沟通制度。市领导通过登门拜访、召开专题座谈、工作交流会等形式,了解联系对象的基本情况,及时帮助解决所联系人才在工作、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鼓励优秀人才扎根防城港。出台了《防城港市“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目标责任制考评暂行办法》等文件,制定了具体考核办法和考核细则,将人才工作纳入各级各部门“一把手”的日常工作。出台了《防城港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使该市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激励迈入规范化轨道。出台了《防城港市引进高层次人才安家费发放实施办法》,明确了发放引进高层次人才安家补助费的程序和要求,并对自2006年以来引进的108名高层次人才累计补发了373万元安家费。出台了《防城港市“优秀人才突出贡献奖”评选试行办法》、《防城港市重点产业人才奖励暂行办法》、《防城港市高技能人才津贴发放试行办法》。这些意见、办法的出台,从制度层面进行了规范,对激励防城港市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培养造就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提高防城港市的整体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三)坚持以人才项目为抓手,积极探索人才优先发展项目化

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只有建立在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上才有可能实现。科学地谋划设计、高效地管理推进、积极搭建平台,是防城港市近年人才工作取得不俗成绩的关键。

1.创新实施“阳光选拔工程”,在深化干部人才选拔上取得重大进展。从2008年起,防城港市创造性推出“阳光选拔工程”,从拟任干部的初始提名到最终决定实行全过程“阳光运作”,市委专门出台了文件,使“阳光选拔工程”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通过“阳光信息—阳光提名—阳光面试—阳光票决”流程,加上全程阳光监督,4年来,面向全市、全区乃至全国公开推荐选拔的处、科级领导职位就达34批次、380个,其中新提拔为副处级干部83人,占4年来新提拔副处级干部的39.7%。该市的阳光选拔干部制度,创造了“两票制评分法”,即考官组(领导+专家)评分占七成,评议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劳模代表+工人代表+农民代表+基层行业代表等“六代表一委员”)评分占三成,当场公布成绩、当场宣布结果;采取“双会制票决法”,常委会无记名差额票决在先,全委会无记名票决在后,等等。这一系列的创新性做法,让大批能力突出、表现优秀、群众口碑好、作风过硬的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激活了“干部这潭水”,极大调动了广大干部的积极性。

2.创新实施“聚才扬帆”工程,在人才引进开发上取得重大进展。为引进和培养更多急需的紧缺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防城港市于2009年10月启动实施了“聚才扬帆”工程,明确提出了“六个一百”目标(引进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100名,引进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100名,引进高技能人才100名,引进海归智力和人才100名,培养高级经济管理人才100名,培养外向型、复合型人才100名),并出台了《防城港市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防城港市高技能人才津贴实施暂行办法》、《防城港市人才工作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4个配套政策文件。该工程实施以来,先后引进“六个一百”人才565名,其中,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88名,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16名,高技能人才92名,海归智力和人才61名,培养高级经济管理人才265名,培养外向型、复合型人才43名。

3.创新实施“项目聚才工程”,在培养造就产业人才队伍上取得重大进展。依托产业聚集人才,依靠人才发展产业。为进一步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和打造防城港市千百亿元产业集群,制定出台了《防城港市贯彻落实〈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并配套出台了《防城港市促进产业发展人才奖励暂行办法》、《防城港市引进高层次人才安家补助费发放实施办法》等,为人才与项目对接、与产业互动创造了更便捷的渠道,在短短的2年多时间里成功引进了1200多名创新创业人才,建立了广西桂人堂金花茶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西上上糖业有限公司两个自治区级的研发中心,现代物流、制糖、粮油加工和海产品深加工等5个极具特色的人才小高地。

(未完待续)

存入我的阅览室

(二)加强配套落实,推进人才优先发展政策化

制定和落实政策是人才优先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增强人才吸引力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防城港市围绕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和人才制度优先创新的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结合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时加强政策配套,不断完善人才政策体系,人才工作的“政策红利”不断显现。

1.营造人才资源优先开发的政策环境。在制定《防城港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基础上,出台了《中共防城港市委员会防城港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聚才扬帆”计划的意见》,对人才总量、人才素质、人才层次、人才结构、人才机制等方面提出发展目标,并在人才引进、培养、激励、交流、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进一步强化了人才资源优先开发的理念,统一全市重视人才工作的思想认识。

2.营造人才结构优先调整的政策环境。出台了《防城港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防城港市人才引进、培养和管理试行办法》、《防城港市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暂行办法》、《防城港市关于建设防城港市人才小高地的意见》等文件,从政策上加强对人才结构调整的引导。同时,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和社会发展需要,建立了人才信息制度,及时《年度人才需求目录》,引导人才向支柱产业、急需的社会事业方面聚集。

3.营造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政策环境。出台了《防城港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专项资金主要由市财政专项注入资金、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统筹(按企业职工核定工资总额的0.5%),以及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赠等部分组成。其中,每年市财政专项注入资金不少于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剔除非税收入)的1%,2010年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为300万元,2011年增加为1000万元。出台了《关于实施防城港市教育振兴工程的决定》、《防城港市名师培育实施办法》、《防城港市教育振兴奖和支持教育振兴奖实施办法》等13个政策文件,每年安排财政专项资金不少于1000万元,用于强师、强校、优生、助学、奖学、基建“六项计划”项目,重奖、大奖优秀教师及热心支持教育事业人才。

4.营造人才机制优先创新的政策环境。出台了《防城港市关于建立市领导联系、关护优秀人才制度的实施意见》,每名市领导对应联系1—2位优秀人才,建立起联络沟通制度。市领导通过登门拜访、召开专题座谈、工作交流会等形式,了解联系对象的基本情况,及时帮助解决所联系人才在工作、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鼓励优秀人才扎根防城港。出台了《防城港市“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目标责任制考评暂行办法》等文件,制定了具体考核办法和考核细则,将人才工作纳入各级各部门“一把手”的日常工作。出台了《防城港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使该市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激励迈入规范化轨道。出台了《防城港市引进高层次人才安家费发放实施办法》,明确了发放引进高层次人才安家补助费的程序和要求,并对自2006年以来引进的108名高层次人才累计补发了373万元安家费。出台了《防城港市“优秀人才突出贡献奖”评选试行办法》、《防城港市重点产业人才奖励暂行办法》、《防城港市高技能人才津贴发放试行办法》。这些意见、办法的出台,从制度层面进行了规范,对激励防城港市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培养造就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提高防城港市的整体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三)坚持以人才项目为抓手,积极探索人才优先发展项目化

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只有建立在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上才有可能实现。科学地谋划设计、高效地管理推进、积极搭建平台,是防城港市近年人才工作取得不俗成绩的关键。

1.创新实施“阳光选拔工程”,在深化干部人才选拔上取得重大进展。从2008年起,防城港市创造性推出“阳光选拔工程”,从拟任干部的初始提名到最终决定实行全过程“阳光运作”,市委专门出台了文件,使“阳光选拔工程”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通过“阳光信息—阳光提名—阳光面试—阳光票决”流程,加上全程阳光监督,4年来,面向全市、全区乃至全国公开推荐选拔的处、科级领导职位就达34批次、380个,其中新提拔为副处级干部83人,占4年来新提拔副处级干部的39.7%。该市的阳光选拔干部制度,创造了“两票制评分法”,即考官组(领导+专家)评分占七成,评议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劳模代表+工人代表+农民代表+基层行业代表等“六代表一委员”)评分占三成,当场公布成绩、当场宣布结果;采取“双会制票决法”,常委会无记名差额票决在先,全委会无记名票决在后,等等。这一系列的创新性做法,让大批能力突出、表现优秀、群众口碑好、作风过硬的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激活了“干部这潭水”,极大调动了广大干部的积极性。

2.创新实施“聚才扬帆”工程,在人才引进开发上取得重大进展。为引进和培养更多急需的紧缺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防城港市于2009年10月启动实施了“聚才扬帆”工程,明确提出了“六个一百”目标(引进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100名,引进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100名,引进高技能人才100名,引进海归智力和人才100名,培养高级经济管理人才100名,培养外向型、复合型人才100名),并出台了《防城港市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防城港市高技能人才津贴实施暂行办法》、《防城港市人才工作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4个配套政策文件。该工程实施以来,先后引进“六个一百”人才565名,其中,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88名,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16名,高技能人才92名,海归智力和人才61名,培养高级经济管理人才265名,培养外向型、复合型人才43名。

3.创新实施“项目聚才工程”,在培养造就产业人才队伍上取得重大进展。依托产业聚集人才,依靠人才发展产业。为进一步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和打造防城港市千百亿元产业集群,制定出台了《防城港市贯彻落实〈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并配套出台了《防城港市促进产业发展人才奖励暂行办法》、《防城港市引进高层次人才安家补助费发放实施办法》等,为人才与项目对接、与产业互动创造了更便捷的渠道,在短短的2年多时间里成功引进了1200多名创新创业人才,建立了广西桂人堂金花茶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西上上糖业有限公司两个自治区级的研发中心,现代物流、制糖、粮油加工和海产品深加工等5个极具特色的人才小高地。

(未完待续)

(二)加强配套落实,推进人才优先发展政策化

制定和落实政策是人才优先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增强人才吸引力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防城港市围绕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和人才制度优先创新的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结合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时加强政策配套,不断完善人才政策体系,人才工作的“政策红利”不断显现。

1.营造人才资源优先开发的政策环境。在制定《防城港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基础上,出台了《中共防城港市委员会防城港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聚才扬帆”计划的意见》,对人才总量、人才素质、人才层次、人才结构、人才机制等方面提出发展目标,并在人才引进、培养、激励、交流、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进一步强化了人才资源优先开发的理念,统一全市重视人才工作的思想认识。

2.营造人才结构优先调整的政策环境。出台了《防城港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防城港市人才引进、培养和管理试行办法》、《防城港市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暂行办法》、《防城港市关于建设防城港市人才小高地的意见》等文件,从政策上加强对人才结构调整的引导。同时,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和社会发展需要,建立了人才信息制度,及时《年度人才需求目录》,引导人才向支柱产业、急需的社会事业方面聚集。

3.营造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政策环境。出台了《防城港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专项资金主要由市财政专项注入资金、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统筹(按企业职工核定工资总额的0.5%),以及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赠等部分组成。其中,每年市财政专项注入资金不少于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剔除非税收入)的1%,2010年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为300万元,2011年增加为1000万元。出台了《关于实施防城港市教育振兴工程的决定》、《防城港市名师培育实施办法》、《防城港市教育振兴奖和支持教育振兴奖实施办法》等13个政策文件,每年安排财政专项资金不少于1000万元,用于强师、强校、优生、助学、奖学、基建“六项计划”项目,重奖、大奖优秀教师及热心支持教育事业人才。

4.营造人才机制优先创新的政策环境。出台了《防城港市关于建立市领导联系、关护优秀人才制度的实施意见》,每名市领导对应联系1—2位优秀人才,建立起联络沟通制度。市领导通过登门拜访、召开专题座谈、工作交流会等形式,了解联系对象的基本情况,及时帮助解决所联系人才在工作、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鼓励优秀人才扎根防城港。出台了《防城港市“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目标责任制考评暂行办法》等文件,制定了具体考核办法和考核细则,将人才工作纳入各级各部门“一把手”的日常工作。出台了《防城港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使该市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激励迈入规范化轨道。出台了《防城港市引进高层次人才安家费发放实施办法》,明确了发放引进高层次人才安家补助费的程序和要求,并对自2006年以来引进的108名高层次人才累计补发了373万元安家费。出台了《防城港市“优秀人才突出贡献奖”评选试行办法》、《防城港市重点产业人才奖励暂行办法》、《防城港市高技能人才津贴发放试行办法》。这些意见、办法的出台,从制度层面进行了规范,对激励防城港市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培养造就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提高防城港市的整体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三)坚持以人才项目为抓手,积极探索人才优先发展项目化

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只有建立在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上才有可能实现。科学地谋划设计、高效地管理推进、积极搭建平台,是防城港市近年人才工作取得不俗成绩的关键。

1.创新实施“阳光选拔工程”,在深化干部人才选拔上取得重大进展。从2008年起,防城港市创造性推出“阳光选拔工程”,从拟任干部的初始提名到最终决定实行全过程“阳光运作”,市委专门出台了文件,使“阳光选拔工程”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通过“阳光信息—阳光提名—阳光面试—阳光票决”流程,加上全程阳光监督,4年来,面向全市、全区乃至全国公开推荐选拔的处、科级领导职位就达34批次、380个,其中新提拔为副处级干部83人,占4年来新提拔副处级干部的39.7%。该市的阳光选拔干部制度,创造了“两票制评分法”,即考官组(领导+专家)评分占七成,评议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劳模代表+工人代表+农民代表+基层行业代表等“六代表一委员”)评分占三成,当场公布成绩、当场宣布结果;采取“双会制票决法”,常委会无记名差额票决在先,全委会无记名票决在后,等等。这一系列的创新性做法,让大批能力突出、表现优秀、群众口碑好、作风过硬的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激活了“干部这潭水”,极大调动了广大干部的积极性。

2.创新实施“聚才扬帆”工程,在人才引进开发上取得重大进展。为引进和培养更多急需的紧缺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防城港市于2009年10月启动实施了“聚才扬帆”工程,明确提出了“六个一百”目标(引进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100名,引进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100名,引进高技能人才100名,引进海归智力和人才100名,培养高级经济管理人才100名,培养外向型、复合型人才100名),并出台了《防城港市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防城港市高技能人才津贴实施暂行办法》、《防城港市人才工作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4个配套政策文件。该工程实施以来,先后引进“六个一百”人才565名,其中,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88名,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16名,高技能人才92名,海归智力和人才61名,培养高级经济管理人才265名,培养外向型、复合型人才43名。

3.创新实施“项目聚才工程”,在培养造就产业人才队伍上取得重大进展。依托产业聚集人才,依靠人才发展产业。为进一步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和打造防城港市千百亿元产业集群,制定出台了《防城港市贯彻落实〈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并配套出台了《防城港市促进产业发展人才奖励暂行办法》、《防城港市引进高层次人才安家补助费发放实施办法》等,为人才与项目对接、与产业互动创造了更便捷的渠道,在短短的2年多时间里成功引进了1200多名创新创业人才,建立了广西桂人堂金花茶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西上上糖业有限公司两个自治区级的研发中心,现代物流、制糖、粮油加工和海产品深加工等5个极具特色的人才小高地。

工程项目创优管理办法篇5

一、机构设置和主要职能

市招投标监管模式按照"管办分离"原则,为"一局、一中心"模式。"一局"为市招投标监督管理局,挂靠政务服务中心,赋予监管职能;"一中心"为市招投标中心,隶属于市政务服务中心,赋予服务职能。

为加强招投标监督管理工作,市委市政府对原有招投标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于2007年3月成立市招投标监督管理局,正县级建制。内设业务科、督查科、综合科。主要履行八个方面的监督管理职能:

1、贯彻执行有关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国土资源交易、国有产权交易和政府采购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2、制定建设工程招标、国土资源交易、产权交易、政府采购活动监督管理的具体制度、办法。

3、审核建设工程招标、国土资源交易、国有产权交易和政府采购的范围和方式,对此活动及有关文件资料的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进行备案,对交易后合同的鉴定和履行结果情况实行监督检查,并对有关资料进行备案。

4、建立并管理各类评标专家库,建立中介机构、供应商备选库,建立建设工程招标、国土资源交易、产权交易、政府采购各方当事人参加招标投标交易活动的诚信档案。

5、受理有关招标投标交易活动的举报投诉,并按照规定调查处理招标投标交易活动过程中的违规行为。

6、对招标、采购、交易活动当事人的投标(竞买)保证金、履约保证金实行托管并对缴存情况实行监督管理。

7、对市招投标中心交易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

8、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履行的其他职责。

市招投标中心为副处级建制,设督察室和建设项目招投标、国土资源交易、产权交易、政府采购4个部。由市招管局进场对建设工程招投标项目实施监管。其主要职责是:

1、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制定有形市场交易管理制度;负责维护招投标中心的市场秩序,协助职能部门监督交易双方执行法律、法规、规定,对招投标活动提供见证服务并全过程进行市场监督。

2、负责收集、审核、各类招投标交易信息;负责为交易各方和各职能部门进场活动、监管提供场所和服务。

3、协助有关部门查处交易过程中发生的违法违纪案件;受政府委托,对建设工程项目、国有土地、国有资产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组织招投标交易活动。

4、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建立并管理各类评委专家库,承担专家库专家的随机抽取工作。

二、任务完成情况及主要做法

2012年1-6月份,市招管局(招标中心)共受理项目210个,工程造价257624万元,公开招标项目178项,工程造价141442万元,邀请招标项目32项,工程造价116182万元,工程项目全部由建设工程招标机构完成。

近年来,市招管局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推动招投标市场的规范运行。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制度建设方面。

市招管局成立之初,坚持制度先行,为加强招投标活动的监督管理,规范招标投标行为,先后制定了全市统一的招投标监督管理办法和具体的实施细则,即《市招投标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和《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同时,联合市委组织部、市纪委监察局制定了招投标责任追究制办法。市招管局结合当地招投标活动实际,研究制定了《市建设工程招投标运行程序》、《评标专家抽取管理规定》、《评标区管理制度》、《市招投标中心建设工程投标保证金代收代退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以制度规范招投标活动各个环节。

(二)业务环节方面。

1、资格审查。提倡一般工程项目采用资格后审方式,防止业主通过资格预审排斥潜在投标人现象发生。

2、投标保证金。采用投标人基本账户转帐方式,并实行投标报价风险差额保证金制度,对于一些投资较大的项目,投标保证金最高不超过500万元。以防止围标、串标、挂靠和低价抢标等恶意竞争。

3、招标文件编制。为防止招标和评审过程中"量体裁衣"现象的发生,市招管局统一组织编写了招标文件示范文本和试卷式的暗标评审方式,规范招标文件条款设置和评标的公正性。

4、评标办法。采用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针对目前标后监管较薄弱的情况,为防止低价中标、高价结算的现象发生,根据招投标工作实际,采用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提倡投标人合理报价。对发现投标人的报价明显低于其他投标报价的,评标委员会进行着重评审,对投标人未给予合理解释的,其投标作为废标处理。

据初步统计,进入中心的工程建设项目,最低投标报价的投标人被淘汰率约占60%。

(三)行政监管方面。

市招管局成立三年来,严抓招投标违法违规行为监管查处力度,坚持依法受理,依法处理。共受理各类投诉和领导交办的争议事项73起,件件投诉均得到有效的处理和合法回复。其中,查处串标案件2起,涉及投标企业10家,对规范招投标市场不正当竞争起到了很好的震慑作用。

(四)业务开展方面。

1、深入开展调研,不断完善招投标监管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三年来,市招管局不断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加强招投标监管工作的经验,先后就招投标交易履约、城市资金支出管理等方面开展调研,为市领导决策提供咨询。

2、在招投标活动中积极牵头推行"敞开城门大建设"。去年在合肥召开的大建设招投标项目推介会,以及市重点工程项目邀请我省50强施工企业参与投标,有效扩大了大建设的影响。

3、市县级招投标工作联动方面。针对目前市、县级招投标监管机构无行业管理联系的现状,一是涉及招投标方面的文件,主动要求传达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一定要传达到招投标监管机构,二是市招管局依托各行业协会,加强业务培训、评比,不断提高招投标各方主体的诚信意识,传达各级招投标监管机构的监管思路,提高市招投标监管工作的整体水平。

三、当前招投标工作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围标、串标,挂靠问题仍然严重。

围标、串标,挂靠投标一直是招投标活动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缺乏明确的条款界定。发现围标串标行为后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条款说明。

2、查实后处罚措施较轻,较低的违规成本和有限的查处手段难以彻底遏制围标、串标,违法分包等现象的发生。

3、挂靠投标现象突出。为争取较大工程项目中标,常常本地施工企业挂靠外地资质较高的施工企业参与投标,中标后难以保证工程质量安全。

(二)特殊专业评标专家较少。

市招管局报请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核准的建设工程类评标专家人,但对于特殊专业如园林、绿化、消防、暖通等专业方面的专家极为缺乏。为解决评标过程中的这类问题,经常是市招管局到省招标办抽取,不但来回接送,有时还因为某些原因专家不愿前往。极大降低了评标效率。

(三)实行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难以鼓励企业争创优质工程。

由于目前市建设工程招投标普遍采用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即达到招标文件要求的合格投标人即可中标,在这种标准下,用最少的资源完成项目要求即成为投标人的最大目标。但对于一些技术要求高的项目,特别是创优工程,施工单位必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无形中会增加企业成本,即在投标中表现为工程造价的提升。但目前这种相对追求低价的评标办法难以提供优质优价的投标空间,制约了投标企业争创优质工程的积极性。

(四)投标人诚信信息相对缺乏。

一是市招管局只能根据投标人在本地的招投标活动的参与情况,查询投标人本地的诚信信息,对投标人在外地的工程业绩难以掌握。二是查询途径相对缺乏,仅仅是通过工程所在地的建筑市场监管网站进行查询,并且这种信息查询较为被动,往往是不投诉、不调查难以核实真实的投标人诚信信息。

四、工作意见和建议

根据以上调研情况,经总结市招投标监管工作,主要做了以下4个方面的突破:

1、针对目前市、县招投标监管机构分别由各级政府设立,业务开展相对独立的情况,报请市政府下文,市招管局对县级招投标监管机构具有业务指导职能,以此增进业务联系交流。

2、针对标后监管薄弱的情况,已报请市政府同意,由市招管局起草文件,落实标后监管责任。计划由市监察局牵头,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将各自监管责任落实到位。目前文件正在讨论中。

3、主动联系上级主管部门。市招管局自成立之初,就通过市建委联系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请求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相关文件精神在传达建委的同时也一并传达到市招管局,共同做好市招投标监管工作。

4、根据招投标监管工作的实际需要,报请市政府赋予市招管局对于评标专家管理考核职能,可以更直接有效地监督评标专家的业务开展情况,规范评标行为,提高招标质量。

针对市招投标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应重点采取以下措施:

(一)针对当前评标专家相对数量较少,评标过程中"专家不专"的现象,因采取以下措施:

1、多吸纳特种专业的专家评委入库,弥补某些项目缺少评审专家的现象。

2、目前省直及合肥市专家人数相对较多、专业相对较齐全。建议由省招标办在合肥建立远程评标场所,利用高科技手段解决专家因某些原因难以去评标的现象。

3、开展评标专家业务培训,特别是招投标专业知识培训,提高专家评标质量。

(二)规范招标行为,多角度防范围标、串标现象发生。

严格查处招标机构为招标人规避招标、肢解工程等违法违规行为出谋划策行为;查处招标机构与投标人相互串通,在招标文件中设置限制条款排斥潜在投标人行为;查处招标机构擅自越权,对报名企业人为设置障碍,排斥潜在投标人行为。同时要加强机构考核。针对部分招标机构签订合同不规范,档案管理较为混乱等问题,制定、出台全省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机构考核办法,加强工程招标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规范管理,对其资格条件、市场行为、执业质量状况等进行定期检查和量化考核,规范市场行为。

(三)完善评标办法,鼓励企业争先创优。

建设工程招投标的本意是为招标人选择最好的合作伙伴,这个合作伙伴要向招标人提供价格最低,质量最好,速度最快的工程项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建筑业发展的意见》(皖政办(2009)103号)将鼓励建筑企业创建优质工程写入其中。因此我们要不断完善评标办法,采取正向激励的措施提高投标人在科技进步和创优质工程这个方面的积极性,在评标办法中将建筑企业获得的鲁班奖、黄山杯加分,采用高新科技在住宅产业化的做法等,应在评标办法中予以体现,鼓励建筑企业争创优质工程。

工程项目创优管理办法篇6

【关键词】总承包项目;质量管理;质量控制

在任何一个工程建设项目中,保证质量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今天的质量就是明天的安全"这一理念自始至终伴随着项目管理过程。只有时刻牢记质量和安全,才能使所建工程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

为了确保总承包项目的质量管理和控制达到合同中提出的质量目标,在项目的质量管理中,必须对工程项目进行全方位、全员、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必须强化质量意识,恪守职责,从而实现合同质量目标。

一、确定项目质量管理要求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基本宗旨是项目初期进行全面的质量管理策划、编制项目质量计划和质量管理程序规定,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项目质量计划和规定,并有效地指导项目的实施,做好项目的质量管理和控制。

在总承包项目管理中,对于质量管理策划首先是根据总承包合同管理的要求组建完整的项目质量管理组织机构,明确质量管理的界面关系、接口关系和职责。其次要编制项目质量计划和哥哥质量文件;针对项目的工作范围和公司管理要求,建立一套适用项目特点的质量管理体系,识别和确定项目工作范围内的各个过程和活动所需要的控制要求、相应的执行程序或规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执行,并监控实施效果以确保满足项目的质量目标要求。

二、创优过程质量管理

项目执行中过程质量管理是创优工作的基石,优质工程的核心内容即是质量优良,达到同行业中的先进水平。创优工作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围绕质量管理的内容开展进行的。总包项目质量管理的内容如下:

1、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项目部的质量保证体系在业主、监理和公司总部的指导下,结合各施工单位的工程质量管理的网络体系,通过网络体系有机运转、统一管理,并要求各施工单位在各自工作范围,按其职能认真做好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

2、健全规章制度

为强化工程质量管理,项目部结合业主的相关要求,制定了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工程质量管理办法、工程质量事故处理制度、设备监造管理办法、质量检查及工程验收制度、中间交接验收管理制度、施工设计技术交底及图纸会审制度、金属监督管理办法、工程不合格项目处理程序制度、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质量制度文件,并下发各施工单位落实执行。

3、编制和质量策划文件

根据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和项目管理计划、实施计划,组织编制了项目质量计划及创优规划,经项目经理批准后实施。项目质量计划包含覆盖了项目设计、采购、施工、调试等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现"计划、实施、检查、处理"(pDCa)的循环工作方法和持续改进过程的质量控制,作为对外质量保证和对内质量控制的依据。项目创优规划以创国家优质工程金奖为总目标明确了工程质量目标,各级管理部门的职责以及工程质量工艺的控制措施。

4、现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4.1开工前的审查工作:确保施工单位的组织机构和人员资质,检查其质量保证体系。由项目部施工管理部组织审批开工报告,严格把控施工图的设计交底、图纸会检、人员资质和施工组织设计及方案的审批、原材料的进厂检验及材料跟踪(联合业主、监理对当地砂、石料厂进行考察,选取规模比较大,质量比较稳定的料厂,把好原材的质量关)、计量设备检定、测量放线成果,质量检验评定范围划分表等内容,待上述内容完成后方可批准开工报告。

4.2严格监督施工单位按照批准的施工组织总/专业设计组织施工,并按作业指导书明确的工艺方法和作业程序的检验方法进行现场质量检查和控制。

4.3要求施工单位对主要工程项目在施工前编制《作业指导书》及编制《现场质量计划》(w/H点),对一些关键性或技术性要求高的工序,还要求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都经审批实施,尤其在厂区土方回填、主体工程(如:基础和承台及上部框架结构)、四级验收方面进行重点关注和控制。

4.4严格执行质量验收程序和评定标准,已报审的《工程质量验评项目划分表》在施工过程中运作正常,严格按项目划分表进行各级质量验收,强调三级验收及隐蔽签证纪律,各道工序验收必须与工程资料同步,有效地保证了工程质量。

4.5工程验收严格依照验收划分表进行三级、四级验收,并及时在质量计划上签名确认,整个工程验收严肃、真实,签证齐全。

4.6为了保证能建好优质工程,项目部还要求施工单位制定了《质量通病与预防措施》、《工程创优策划与实施方案》及亮点工程的实施计划。做好防止质量通病和二次污染措施,在保证工程内在质量的同时,也注重外观工艺质量。

4.7认真执行国家颁布的强制性条文,对照检查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好检查签字工作。

4.8通过施工样板长廊以及《施工质量工艺"亮点引路"示范牌》提高创优意识,如:清水混凝土、电缆敷设、盘柜接线、小管工艺等;

4.9及时策划、召开专题会提高各种施工工艺,如:清水混凝土,通过对原材、配合比、塌落度、振捣、模板密封、浇筑养护、天气因素等诸多环节控制清水混凝土施工,发现问题及时召开专题会加以分析解决,多次清水混凝土质量工艺专题会,认真分析原因,坚持不懈地不断提高施工质量工艺。

工程项目创优管理办法篇7

一、加强行政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

1.加强行政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强行政服务工作,对于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强行政权力阳光运行、惩治和预防腐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快捷高效便民服务,营造良好经济发展环境、保障社会经济科学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市自新世纪以来,在中央、省、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改革创新、深化提高为主旋律,行政服务工作全面推进,市、县、乡、村四级行政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迅速,实现全覆盖目标;行政审批管理体制不断深化,政府、部门、服务中心、窗口及公众之间互动加强;办事职能归并、办事项目集中,一窗式办事、一站式服务、一条龙审批的运行机制逐步形成,服务群众、企业功能和机制不断完善;审改工作持续推进,审批办事项目有效削减,办事流程不断优化,提速增效、创先争优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当前行政服务工作仍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我市行政服务平台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服务质量有待提升;部门职能归并和向服务中心集中项目不彻底;审批和办事流程不够精简高效、监督制约机制不够有力到位;服务职能扩大与队伍力量不足存在矛盾等。对此,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进一步破解这些问题,大力推动行政服务向更高水平发展。

2.加强行政服务工作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强化监督管理为抓手,探索建立新的行政审批和服务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管理机构,继续削减审批事项,优化办事流程,实施以重点项目为主的联合审批和全程;强势推进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提高进驻服务中心审批处室和项目集中度;加快电子信息网络建设,构筑网络平台与窗口平台齐头并进格局;着力探索建设市民中心,打造聚集“办事、资讯、互动”三大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新平台;加强四级便民服务体系和行政服务分中心的建设和监督管理,实现便民服务广覆盖和均等化,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高效廉洁的行政服务。

二、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行政服务体系建设

3.牢固树立全面深入的便民服务理念。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导向,强化政府以服务为重点的行政理念,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把方便群众作为行政服务的首要任务,全面开展便民服务工作。以市、县、乡、村四级便民服务体系为依托,做到便民服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即以市、县中心平台建设为重点,结合部门服务平台建设,连通各部门的业务系统,形成统一规范的审批服务平台;同时,延伸基层服务网络,从市到村各级都要强化便民服务平台建设,为不同层次、不同区域群众提供更加广泛、更加全面的服务。

4.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服务机构。市、县两级设立并增强行政服务中心管理机构,管理机构应使用行政编制,已使用事业编制的,应在行政编制总额内调剂出一部分进行替换。各地要结合政府机构改革,根据行政服务中心职能扩大的实际,加强人员力量,充实基层便民服务指导、审批项目全程代办、分中心监督管理、信息网络建设管理等新增职能岗位。乡、村两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和运行作为乡镇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乡镇长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具体责任人。村级便民服务中心是集中办理村民事务的服务平台,为村民提供免费代办服务,中心主任原则上由村两委负责人担任。

5.进一步明确四级行政(便民)服务中心管理机构职能。

市、县行政服务中心管理机构负责政府部门所有行政审批服务项目办理的综合管理监督工作,组织协调、监督服务中心各窗口审批服务事项的办理,指导、监督、考评有关部门单设的分中心(或办事窗口,下同)工作,负责对下级服务中心的指导、考核工作,协调、监管重大投资项目的代办和联合审批工作,负责和协同相关部门加强行政服务电子政务建设,开展网上审批、缴费、咨询、公开、办证、监督以及联网等工作,推动行政服务工作全面提升。

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管理机构负责进驻、委托事项的管理监督工作,组织协调、监督审批服务事项的办理,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便民服务中心各项规章制度,对本级和村级便民服务中心进行日常管理和考核,协调、指导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开展便民服务工作,积极开展全程代办和联合办事工作。

村级便民服务中心要根据群众需要因地制宜地设置好服务项目,及时受理服务申请,做好报送代办服务,及时公开群众需要的相关信息,落实人员、场地、配置和规章制度建设,按时报送服务事项数据和相关资料。

6.切实加强行政服务平台的办事功能。市、县两级服务中心要进一步整合审批资源,提高项目集中度。继续深化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改革,完善行政审批处(科)运作机制,已建审批处(科)原则上成建制进驻服务中心,继续推动垂直部门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改革,双重管理和垂直管理部门的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按照便于工作、加强服务的原则,适合依托服务中心的可纳入当地行政服务中心办理。强化服务中心窗口审批管理职能,杜绝“收发室”现象。统筹规划进乡镇便民服务中心集中办事项目,按照“应进必进”的要求,尽可能把与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计划生育、农用地审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涉农补贴等服务事项纳入服务中心办理。村便民服务中心要围绕村务、党务及其他涉及生产生活的服务需要,整合各类便民服务资源,并以项目带动功能完善,有效发挥基层便民服务中心的作用。

7.优化提升行政服务水平。各级行政服务中心要以群众满意为目标,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创新服务方式,积极开展上门服务、预约服务、全程和联合审批等便民活动,形成较为完善的投资项目、企业注册、经贸管理一条龙审批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并优化联审联办制度,全面开展重点项目全部环节或部分环节的代办工作,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各级行政服务中心办事和服务功能,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

三、以统筹协调方式推进行政服务工作

8.规范行政服务中心运行。以优化服务和提速增效为重点,规范行政服务中心运行。各级部门要对进驻行政服务中心的行政审批处(科)室或窗口确保授权到位,使其既受又理,既能办证又能办事。继续规范实行“一窗口受理、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一口子收费”的运行模式。对所有进驻行政服务中心或分中心办理的事项都要公开办理主体、法规依据、申办条件、办理程序、承诺时限、办事结果、收费依据、收费标准和监督渠道。建立健全首问负责、限时办结、效能评估、责任追究等制度,提高行政服务的规范化、法制化水平。

9.拓宽行政中心服务范围。依托行政服务中心项目、信息、人群集聚优势,整合各种资源,逐步将更多的便民服务事项和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纳入行政服务中心平台。积极探索开展“市民中心”建设,借鉴先进地区建设“市民中心”的成功经验,将行政服务中心逐步建成集“方便市民的办事平台、政社和谐的互动平台,关注民生的资讯平台”三大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有条件的市(县、区)试点先行,在全市建设市民中心示范点。

10.构筑行政服务中心与分中心相结合的办事管理机制。对因、场地等客观因素制约,确实不能进驻行政服务中心办理的部门事项,报经同级政府同意后,采取分中心形式进行建设和管理。分中心要达到相应软硬件建设要求,建立规范的办事办件制度,落实与行政服务中心的管理网络对接,实行电子监察。分中心同时接受本级政府行政服务中心的指导、协调和监督管理,及时上报业务信息、办件数据及其他重大工作事项。各级行政服务中心要制订相应的考核管理办法,切实加强分中心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监督。

11.实行联审联办和代办服务。市、县两级行政服务中心要着力推进项目联审联办工作,加快落实促进项目联审联办的服务举措,进一步优化联审联办工作。要以联审联办程序规范高效为基础,全面开展重点项目代办服务,建立代办机构和工作制度,落实代办人员,采用专职代办人员和兼职代办人员相结合的工作队伍,兼职代办人员要以窗口负责人和行政审批处(科)长为主体。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抽调后备干部担任代办人员,进一步加强代办队伍建设。明确和公开代办项目和代办承诺,开展全程或部分环节免费无偿代办工作。乡(镇)、村便民服务中心要确定相应的代办人员,各级行政服务中心都要开通上下贯通的代办快速通道,提供全程代办优先快速服务。

12.加大中心电子信息化建设力度。以建设各级行政服务中心电子信息平台为核心,打造“网上行政服务中心”为目标,按照规划先行、加大投入、资源整合、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实现市、县、乡、村四级便民服务体系之间,部门与部门、部门与服务中心之间电子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为开展网上审批、网上办事、信息公开、统计分析、电子监察等提供强大的网络科技支撑,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进便民服务、促进政务公开,实现权力阳光运行。通过政府牵头,部门配合,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四级联动的网上办事大厅服务体系建设目标。

四、加强组织领导,保障各项改革顺利进行

13.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重视行政服务工作,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深入研究部署,落实各项任务,切实解决行政服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坚持科学发展和创新社会管理,研究提出改进和加强行政服务工作的措施,逐步推进改革,务求工作实效。政府主要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明确政府部门工作责任,进一步加强财政经费、人员编制、管理考核等方面的支持保障,为各级行政服务中心扩大功能、优化服务、升级拓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加强宣传报道,加大教育培训,形成工作合力。各级监察机关要认真履职,加强对行政服务相关政策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工程项目创优管理办法篇8

为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大局,保证各项决策部署和重点工作迅速落实到位,市政府决定结合开展“三新”主题活动,进一步转变作风、真抓实干,积极作为、敢于担当,推动政府工作全面加速、提升、创新、增效,努力打造高效能的质量政府。现制定意见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上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和第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以强化政府服务职能为核心,以提高行政效能为重点,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扁平化管理平台,健全直线推进工作机制,勇担新使命,争创新业绩,为加快建设开放型现代化城市提供坚强保障。

二、主要内容

(一)加速工作推进和落实。对于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要加速研究、加速执行,第一时间制定具体措施,拿出解决办法,尽快加以落实。

1、加速推进重点区域建设。集中力量推进“蓝色硅谷”核心区、汽车产业新城、城市中心区、商贸物流区和西北部现代农业区等重点区域建设,高起点编制发展规划,高标准配套基础设施,高质量引进建设项目,彰显特色,打造亮点,建成精品,尽快形成城市的隆起带和高潮区。

搭建工作推进平台。成立重点区域建设指挥部,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担任总指挥,有关部门和镇负责同志为成员,统筹调度各种优势资源和力量推进重点区域建设,统筹协调区域规划、产业培育、项目推进和基础设施配套等工作。

推行扁平化管理。重点区域建设指挥部下设专门工作小组或办公室,从有关部门和镇抽调精干力量,实行集中办公,主要负责重点区域建设的协调推进工作。各工作小组或办公室作为相对独立的办事机构,要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层层分解目标,加强协调调度,形成科学、高效、有序的工作促进机制。

改革投融资体制。坚持用财政资源撬动市场资源,重点区域的一般性建设项目、生产项目逐步退出公共预算领域和基金使用领域。按照项目投资平衡原则,重点区域建设或城中村改造等要实行综合开发,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发挥城市开发投资公司、城市旅游开发投资公司、龙泉投资公司及市场建设服务中心等国有投融资主体作用,使其更专注、更专业,分别担负起重点区域或城中村改造的投融资职责,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

2、加速推进重点项目落地。牢固树立项目是科学发展生命线意识,集中力量促进在谈项目早签约、签约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早投产、投产项目早成税源。

搭建招商引资平台。成立由市长任主任,分管市长任副主任,发改局、商务局、招商局、国土局、规划局、环保局、工信局等部门及各镇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招商引资委员会,统筹协调全市重点项目促进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抽调骨干力量集中办公,专门负责产业研究、项目分析及促进和信息收集与汇总等工作。

建立专业招商体系。在商务局和招商局设立两支专业招商队伍,进一步充实招商人员,集中力量外出登门招商。建立发改局、工信局、科技局、外事办、台办、贸促会、规划局、金融办等经济部门参与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充分研究上级政策等进行定向招商。市招商引资委员会办公室定期召开调度会议,互通信息,共享资源,集中优势力量促进项目引进建设,形成“专业引进、全员支持、合力推进”的招商体系。设立专项经费,为招商引资提供资金保障。

完善重点项目预约服务、现场服务、登门服务和全程代办服务制度。推行大项目审批服务直通车制度,提前介入,超前服务,畅通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打造无障碍服务环境。对于落户的重点项目,按照《重点项目全程免费代办暂行规定》要求,全部实行现场服务和全程免费代办服务,指导、协助项目方提前准备各审批事项的相关资料,做好部门内部各个环节的办理工作,保障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

推行企业设立联合审批机制。在市民大厅设立联办窗口,企业在联办窗口告知办理事项,一次性提交所需材料和费用,由工作人员负责基本信息输入、材料传递,各联办部门通过审批系统同步实现信息共享,一次性发放营业执照、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和公章等,确保工作效能提高50%以上。

严格领导干部联系重点项目责任制。一企一策制定工作方案,全程跟踪督查,严格责任追究,以科学有效的目标激励机制保障项目落地,打造一流的政策环境和商务环境。

3、加速推进重点工作落实。坚持立说、立行、立办,确保各项工作全面落实到位。

抓好重点工程和民生实事落实。对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为民要办实事和重点工程等,各责任单位要全面梳理,细化措施,狠抓落实。严格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对不达进度的事项,加大协调力度,制定改进措施,明确完成时限,集中力量加以推进。完善沟通协作机制,逐人逐事逐岗落实责任,做到分工合理、配合顺畅,推动政府机关高效有序运转。加强过程控制,实施跟踪监控,保障重点工程和民生实事顺利完成,让广大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抓好会议议定事项落实。对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工作会议或市级领导召开的专题会议确定的重要事项,要逐项进行责任分解,明确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各承办部门必须按要求限时办理并及时报告办理结果。对确实不能按期办结的事项,要按照规定提前说明情况,并经批准后方可酌情延长办理时限。

抓好领导批办事项办理。对市委、市政府领导批办的各类事项,各承办单位和职能部门要按照规定的时限及时办理,并反馈办理结果。对涉及多个部门联办的事项,主办单位要切实履行牵头职责,协办单位接到主办单位处理意见后,应在规定时间内反馈意见,否则视为同意主办单位意见。对有特殊要求的批办事项,实行特事特办。

抓好公文顺畅运转。倡导公文办理日清日结,不能拖压、积压、误办、漏办。对于需要市政府领导批办的公文,原则上不能超过两个工作日。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尽量使用计算机网络阅批公文和信息,推行公文“无纸化”流转。按照“积极推进、先简后繁、以点带面、逐步推开”的原则,逐步实现行政审批网络化。

(二)提升工作质量和水平。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的经验做法,努力使各项工作走在全省或全国前列,达到一流水平。

1、切实提升工作标准。深入开展“寻标、对标、达标、夺标”活动,对照先进找差距,明确方向求突破,形成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创一流的浓厚氛围。各镇、各部门要对照赶超目标,进一步研究和细化工作标准,形成分类别、分阶段、可操作、可验收的标准体系,努力实现每项工作、每个环节都能达到一流标准。既要注重量的要求,更要注重质的突破,有量化指标的,要争取有较大幅度提高、有较快增长;有质量要求的,要争取达到新的高度、新的水平。

2、切实提升服务质量。把政府职能转变的重心放在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上,不断提升为企业、为群众的服务效能,提高政府工作满意度。

建立市镇两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全市统一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技术创新、人才培训、市场开拓、信息服务、法律服务和创业辅导等服务。各镇、各工业基地要设立专门工作场所,配备服务设施和专业(兼职)服务人员,健全服务制度和机制,最大限度地帮助中小企业解决生产经营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加强与基层群众联系沟通。发挥市民大厅等服务平台作用,完善市镇村上下联动的三级便民服务网络,推动“窗口”单位服务向规范有序、便民高效转变。对于群众通过来信来访、政务热线、政府信箱等形式反映的热难点问题,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逐一分解落实,明确责任单位、办理时限和答复期限,确保按时、高质量办结。

强化服务质量社会监督。确保公共服务内容满足服务对象需求,服务过程接受服务对象监督,服务绩效交由服务对象评判,以政府服务质量的提升带动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提升。

3、切实提升施政水平。认真履行职责,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促进政府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完善行政决策机制。继续深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行政决策制度,建立健全政府重大事项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对重大事项必须经过调查研究、听取意见、专家咨询、合法性审查及集体讨论决定等环节,从源头上防止决策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加强规章制度建设。严格落实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等制度,将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及时上升为制度,逐步形成行得通、管得住、用得好的制度体系,真正做到以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

(三)创新工作理念和体制机制。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营造创新氛围,以创新赢得工作主动,抢占发展先机。

1、创新发展理念。把学习作为创新的源动力,在政府系统和公务员队伍中大力开展专题学习、业务培训活动,熟练掌握有关政策法规和相关业务知识。要把学习与调查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在政府系统中形成研究政策、研究问题的浓厚风气,以思想的大解放带动工作创新能力的大提高。各镇、各部门要开展创新案例评选活动,努力营造人人创新、事事创新、处处创新的浓厚氛围。

2、创新工作机制。善于总结好的经验做法,探索内在规律,及时把创新成果提升为制度规范,建立和完善与新形势新任务相适应的、充满活力的工作新机制。要用创新的思维、创新的勇气,解决发展中遇到的资金、土地等制约因素,更好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3、创新管理体制。把功能区与行政区的融合发展作为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从政策上、体制上、具体操作协调关系上给予重点区域建设有力支持。赋予重点区域更加灵活的自主性,建立适度超前的管理体制,不断完善集中精简、灵活高效、亲商务实的运行机制。对于重点区域的机构设置,采取宏观控制、动态管理,以有利于工作、有利于发展为依据,充分调动具体执行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

(四)增强工作实效、提高工作效率。围绕建设服务效能最高、行政成本最低的城市,深化政务公开、办事公开,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全程一站式服务机制,建立政务服务“绿色通道”。

1、优化工作流程。全面梳理审批和服务事项,在不违背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环节、减少审批时限。

清理规范审批事项,凡是国务院、省和市已经明令取消的,要一律停止审批和收费,并向社会公布。对审批权限下放的事项符合一审一核条件的全部实行一审一核制,增加即办件数量,减少承诺件的承诺时限,使行政审批效率提高25%以上。

压缩规划审批环节和时限。将项目地下管线纳入建筑规划方案中一并审查,施工图审查备案与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合并进行,规划管理验收与核发《建设工程竣工规划综合验收合格证》合并进行。在合并审查事项基础上,规划审批时限再压缩30%以上。

压缩土地审批环节和时限。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产业政策的重点项目优先供地。对市级重点建设工程用地,按照特事特办的原则提前介入、保障供地。属于我市审批权限内的事项,土地手续办理实行全程代办制度。建设项目用地审核、土地使用权登记、农村宅基地审批事项由4个工作日压缩为3个工作日。

压缩建设审批环节和时限。将防空地下室建设、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许可和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由10个工作日压缩为7个工作日。

压缩环保审批环节和时限。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审批由6个工作日压缩为5个工作日,登记表审批由4个工作日压缩为3个工作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与申请表合并审批,审批时限压缩一个周。

2、强化集中办理。全面推进部门审批权限向科室集中、科室向市民大厅集中,审批服务项目进驻大厅到位、审批职能授权到位。实行行政审批事项申报、受理、审查、咨询、办复、实时监察等网上办理。在受理过程中,一次性告知办理手续所需的全部流程、资料,承担一次性告知职责的受理人员作为直接责任人,负责手续的跟踪催办。

3、推行标准化服务。按照“全面公开、程序最简、时间最短、环节最少、效率最高”的要求,利用iSo9000国际标准质量体系,建立健全行政审批工作标准、管理标准和服务质量标准,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4、理顺工作职责。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科学界定部门职能与权限,切实解决资源分散、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等问题。明确内设机构、岗位及每个环节的具体任务、工作标准和目标要求,建立具有较强约束力的内部管理体系。

三、保障措施

(一)提升思想境界。政府系统每位工作人员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时刻保持冷静的忧患意识、昂扬的进取精神,把全部精力和心思集中到干事创业上来。要发扬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敢于涉深水、破坚冰、打硬仗,千方百计多干好事、干成大事、攻克难事。要铺下身子工作,舍得为发展劳心智、为百姓下苦功、为工作多流汗,敢啃硬骨头、敢打攻坚战。

(二)改进工作作风。要将抓好工作落实摆在重要位置,对重大、紧迫、难度大的工作,要扁平管理、直线推进。坚持不懈地治庸、治懒、治散、治慢、治拖、治瞒,坚决克服推诿扯皮、敷衍塞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问题。大兴实事求是、调查研究之风,大力精简会议文件,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工作落实上。

工程项目创优管理办法篇9

电务公司__高速公路机电安装项目部

__高速公路是__国道主干线支线____县至__段高速公路,路线全长75.186km,为双向四车道、全封闭;计算行车速度为80km/h。隧道净宽9.75m;净高5.0m;净空断面积64.26m2。电务公司__高速公路机电安装项目部承建__高速公路全段的机电安装工程。包括通信、收费、监控、通风、照明、消防、供配电系统及配套房建工程。我们以打造__高速公路机电安装形象工程为目标,坚持高起点切入,高标准管理,探索高速公路机电安装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新路子。

一、加强团队建设,营造和谐施工氛围

我们以团队建设为“主抓手”,提高项目管理水平,营造和谐施工氛围。

一是在融合上加强团队建设。针对__高速公路参战的兄弟单位在内部管理方式和观

念的不同、施工能力参差不齐、对中铁二局各项制度执行差异,我们在全体员工中广泛开展了以讲大局、讲责任、讲纪律、讲实效为主要内容的“四讲”教育活动,把参战员工的行动统一到严格执行电务公司的各项管理制度中来。

二是在学习上加强团队建设。组织管理人员对《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和公司相关部门为实施本办法而制定的《工程项目管理目标责任制暂行办法》、《人力资源中心管理暂行办法》、《工程项目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工程项目物资管理暂行办法》等十三个文件进行了系统的学习。针对项目联合设计情况,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认真学习《高速公路交通设计规范》以及__市关于高速公路建设的若干文件精神。同时,在全体参战员工中开展了“五·五”普法教育,让员工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同步发展,实现员工之间和睦,路地关系良好。

三是在互动中加强团队建设。强化施工和各项管理的全过程控制,做到上下级加强沟通与协调、有的放矢的解决问题;部门之间加强工作协调,换位思考,团结协作;与协作队伍经常交流,沟通思想,了解动态;与业主、监理、设计单位和地方相关部门加强协调,化解矛盾,共同提高。

四是以人为本加强团队建设。注重为人才搭建施展智慧的平台,大胆起用年轻工程技术干部;加强“三工”建设和文明工地建设,积极协调、处理好与员工、协作队伍员工和地方百姓的关系,形成了内讲团结协作,外讲和谐共处,士气高涨,积极奋进的良好氛围。

二、创新制度,构建精细管理体系

制度创新是提高项目精细管理水平的“法律”保证。我们在严格执行公司关于《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配套文件的基础上,结合__机电安装工程项目的特点,对项目精细管理进行了制度设计。在安全环保上,我们制定了《__高速公路机电安装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体系》、《环境保护及文明施工》、《职业安全健康应急准备及应急响应预案》等办法。在质量上,我们制定了《__高速公路机电安装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对施工质量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控制。在施工上,认真编制各类工艺细则和作业指导书,对各道工序作了详尽的规范要求。在责任成本管理上,制定了《__机电安装工程项目部责任成本管理办法》,建立了每月成本分析会制度。通过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使按制度办事的理念不断融入和渗透到施工及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同时,我们在程序化管理上下功夫。开工伊始,就对机械设备、原设计方案的优化细化、工程重点与难点、变更索赔要点、成本控制关键环节等,提出前瞻性的原则要求和指导意见,并在阶段实施过程中不断补充完善。以项目管理各要素为基础,以进度控制为主线,用制度管人,用数字说话,对项目施工的全方位管理,将项目管理的成败得失与项目部管理人员责任捆绑在一起,同奖同罚;将精细管理的责任从项目领导成员身上,分散到项目部全体管理者和操作者的肩上,搭建精细管理框架传递体系,形成全员精细管理的工作合力。

三、谋划在先,全力推进工程建设

针对我部承担建设的__高速公路机电安装工程涉及通信、收费、监控、通风、照明、消防、供配电系统及配套房建工程,是公司涉足高速公路建设市场履盖专业最多、技术含量最高,施工中多高空、多隧道作业的第一个项目。我们制订项目实施总体思路,超前对管段的目标、重点、措施、要求进行阶段策划,搭建总体工作框架,确保了对管段工程全局的控制。

一是超前预想,科学布局。进点伊始,我们就对各项工作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预想,从驻地和作业场地的设计与分布,到施工现场机械的规划;从物资材料供应渠道的安排,到文明工地建设等方面;尽量做到在布局上靠前指挥、规划上统筹协调、形象上高人一筹,投入上一次到位。

二是超前预控,按期圆满完成联合设计。根据__高速公路项目的特点与《合同》约定,__高速公路机电安装工程在开工前,要以承包商为主体,有业主、公路设计、监理、供货商等单位组成的“垫__高速公路机电设备安装设计”联合体,就该项目的通信、收费、监控、

通风、照明、消防、供配电系统的原设计方案进行了细化和优化,做出正式的施工设计文件,报业主及专家组评审通过后,才能付诸实施。为此,我们超前预控根据项目合同工期和业主的总体安排,确定联合设计的完成时间,制定确保按期完成联合设计的具体实施办法,分清了联合设计人员的责、权、利,将设计任务细化到每一天。联合设计组成员多次深入现场,实地测量,对设计方案进行论证研究,按期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在评审会上,专家们对该工程项目的联合设计文件给予了充分肯定。一致认为,本设计文件细化深度到位,优化方案合理,同意作为正式设计文件指导施工。联合设计的圆满完成,为确保项目部按期完成整个机电安装工程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公司不断加强核心竞争力增添了较重的砝码。

三是超前运作,处处领先一步。我们面对施工条件不成熟,对工期目标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和研究,对节点工期提前进行“亮点”策划,精心设计,坚持不等不靠,见缝插针,广泛开展以“五保一建”的劳动竞赛活动,调动参战员工的生产积极性,成功完成了殷家沟特大桥、尖子山隧道、骑龙嘴大桥、谭家寨隧道、杨家岭特大桥电缆支架安装的施工。施工进度始终得到业主的好评。

四、持续改进,不断完善质量管理

根据__高速公路机电安装工程创优规划,我们严格质量工艺作风教育,提出了“精品源于点滴,优质功在平常”的质量理念,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实行各道工序质量签认制、重点开展消灭质量通病和树样板、创精品等活动,有效控制各道工序质量。

一是牢固树立员工的质量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一个人只有正确的思想认识,才会产生正确的结果。为此,我们组织员工认真学习《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编制了__高速公路机电安装工程各系统质量控制要点手册、围歼施工质量问题等关键工序操作细则和作业指导书,并在施工中严格执行。

二是坚持自控体系运转。我们严格执行了“三检”制和“隐蔽工程质量旁站制度”,实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质量控制。严把材料进场质量。严肃执行质量技术、交底制度,责任到人,严格工序的操作规范。抓好检查和整改跟踪工作,建立“质量安全整改意见通知书”和“处罚通知书”工作台帐,对检查发现的质量和现场管理问题,当场签发整改通知和处罚通知书,限期整改并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实现闭环管理。

三是严把材料质量关。材料(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是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工程质量也就不可能符合标准。所以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影响材料质量的因素主要是材料的成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等。为切实保证材料设备的质量,优选采购人员,挑选那些有一定专业知识,__于事业的人担任该项工作;、掌握材料信息,优选供货厂家;加强材料的检查验收,工程部技术人员对照技术合同进行现场验收,物资人员根据供货合同清点材料数量等;所有材料到场后均严格按照安标工地建设标准进行堆放,派专人看守。

四是坚持样板引路,全面创优。设立样板工程奖励基金,组织样板工程内部竞赛,对创样板的工程实行周报告制度,在不同时期确定不同的工作重点,随时掌握工程动态。抓好正、反两个方面的典型,对质量优、管理好的项目,树为样板,以点带面,并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对质量差、管理不善的工程项目,现场作返工处理,并给予必要的处罚。

五、以人为本,着力打造安全工地

“千事万事,安全生产是大事。”为了切实抓好安全生产的源头,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一切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一是建立防控预防体系,严防死守。我们根据__高速公路机电安装工程多专业、多隧道、多高空作业的特点,制定了《安全生产保证体系》、《职业安全健康应急准备及应急响应预案》等措施,把安全生产工作放在第一位置来安排和布置。在布置施工生产任务的同时,进行安全技术交底,让参战员工明白当天要做什么,怎么做,在做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在思想上牢固树立了“千事万事,安全生产是大事”。

二是针对安全难点,开展技术攻关。在制定《项目管理实施规划》之前,我们经过多次现场调查,发现高速公路桥侧仅有钢筋防撞护墙,桥护栏上没有与其它高速公路上的金属栏杆,如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在距地面100多米高的大桥外悬空作业,成为施工安全的“拦路虎”。为此,项目部专门成立了以项目经理周宏为组长的“QC”小组,开展高空桥外作业安全技术攻关。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一台安全轻便、前进自如移动的桥支架安装平台车诞生了。经过现场应用,这种桥支架安装活动平台车不仅性能良好,安全可靠,灵活省力,劳动效率明显提高。

六、明确目标,强化责任成本控制

项目管理的落脚点是效益。成本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一个重点和核心问题。为了切实抓好项目成本管理工作,我们以静态控制材料成本、动态控制施工成本材料和引入技术经济理念为重点开展成本控制,不断推动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是静态控制材料成本。我们根据公司下达的指标确定了责任成本管理的最后防线和最低底线,制定了《物资管理办法》,成立了物资市场调查领导小组、物资采购领导小组,物资监督领导小组。详细分清了各小组的职责和工作程序:第一,由物资市场调查小组根据本工程项目所用物资,收集其过去、当前价格以及今后一定时

期价格发展趋势,分别对有意向供货的厂家进行初谈,对同一种物资初选三家以上供货厂家,并形成书面材料提交物资采购领导小组、物资监督领导小组;第二,物资采购领导小组和物资监督领导小组成员根据资物资市场调查小组提供的报告,深入厂家实地考察,分别与各厂家进行正面接触商谈后,召开物资采购分析会,最终锁定该项物资的供货厂家。3、在本着遵循《合同法》、双方互惠互利的原则下,其每一条款都进行了反复商讨、琢磨后,形成正式合同文件。

正是因为我们在控制材料成本方面做到了市场预测准确、深入考察到位、合同条款规范清晰、公平公正;仅铜线电缆一项,我们就降低成本200余万元。同时,执行物资供货合同以来未发生任何扯皮现象,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二是动态管理施工成本。我们认为成本管理是安全、质量、进度、文明施工控制的综合体,任何一项指标的高低都会直接影响经济效益。为此,我们坚持“向质量安全要效益、向进度控制要效益、向成本要效益、向文明施工要效益、向创新要效益”的“五要”管理理念,在质量安全上杜绝返工和违章;在施工管理中均衡生产、过程受控;在成本管理上精细化、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在文明创建上以人为本、诚信守约;在创新上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项目管理的最大效力。工程自开工以来,没有发生任何安全、质量事故,文明施工全线第一,保证了施工生产的顺利进行。

三是引入技术经济理念。强化“方案决定成本”意识,挖掘技术潜力,加强技术评审,注重技术细节,优化技术方案,拓展创利渠道。项目部工程技术人员在近2个月的时间里以科学的发展观,从安全性和人性化的角度进行设计,被优化的子项目200余项。其中一项原设计敷两条6芯光缆,我们优化设计后改为敷一条12芯光缆;仅本项优化设计就降低成本近20万元。

七、监控考核,提高项目管理的执行力

项目管理重在执行。我们认真落实项目责任,切实加强全方位监控、考核、奖惩工作,提高项目精细管理的执行力。

一是务实重行,精心指挥协调。项目部领导班子成员率先垂范,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要求员工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施工生产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及时解决现场出现的问题。坚持施工现场出现的问题不过夜,“逼”管理人员围绕生产出思路,“逼”技术人员围绕生产想办法,“逼”作业人员围绕生产做工作,“逼”职能部门严格执“法”出成效。每月坚持定期召开施工生产例会,把阶段任务、目标和要求细化到生产的具体安排中,做到技术和管理两交底。

工程项目创优管理办法篇10

在当前形势下,文化与管理的融合是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难题,也是提高管理层次、保持基业长青的关键因素。因此,只有推进项目文化融入制度,创新和丰富载体,与管理工作有机融合,才能推动企业文化落地生根,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引领和文化动力。

一、用制度固化管理行为,夯实项目文化落地基础

实践证明,企业文化建设仅仅依靠宣传教育还不够,必须从制度的建立和持续创新入手,通过制度形成和执行,加强引导和约束,养成良好习惯,最终形成文化,让管理理念切切实实变成员工的自觉行为,实现文化落地和持续进步。

创新管理模式,强化管控意识。一个项目部必须要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才能站稳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笔者所在的某央企子公司基层项目部(以下称QD项目部)一直把创新管理模式、明确管理目标作为实现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前提,针对自身近年来项目多、区域化的特点,建立了项目管理层(本部)与实施层(工地)相分离的大项目部管理体制,并创新班子分工机制,由班子成员牵头实行承包经营,组建管理团队,签订目标责任书,促使每个班子成员站在项目经理的角度去统管项目,全面负责项目的成本、进度、安全、质量等各项工作,谁盈利多,谁收益大,责权利相统一,增强了干部职工的成本责任意识。

健全制度程序,实现有章可循。健全的制度和完善的程序,是科学有序管理的基础和保障,体现着一个项目部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特征。一方面,要按照先固化再优化的思路,认真制定和修改相关制度以改进工作,在制定的过程中提升制度的文化含量。如QD项目部编制了涵盖成本、安全、质量、技术、财务、经营、人力资源、党建等13个方面的63个管理制度文件,以及1个综合管理手册和42个程序文件,作为管理的基本行为准则,践行了项目部“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依,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四个凡事的管理理念,体现了文化的建设导向和特点,实现了“人人都管事、事事有人管、年年有提升”。

另一方面,要在核心理念指导下新增、调整和完善制度,使岗位责任更加清晰明确,管理链条更加顺畅高效,有力支撑文化落地。例如为强化工程分包管理,QD项目部全面推行分包招标制度,严格履行分包招标程序,并与党建工作相结合,列入效能监察工作,实施过程监督,确保效益实现的同时,使分包队伍从介入分包就感受到项目部重制度、严程序的管理氛围,为推进分包一体化管理和项目文化延伸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再比如,为强化成本全面覆盖,还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出台了《全面预算管理办法》,把招待费、办公费、水电费、车辆费等所有的财务收支均纳入到预算管理中,全面覆盖,严抓落实。从半年执行和统计情况来看,效果非常明显,各项费用得到有效控制,节约成本数十万元,有效增强了员工爱企如家,勤俭办企的意识,营造了浓厚勤俭办企之风。

强化过程控制,促进目标落实。让管理制度得到落实,就必须建立日常督查反馈机制,每月对管理工作进行覆盖式检查,对检查出的问题下达整改通知单,并紧盯不放,直至闭合,发挥出检查、监督、指导和服务职能。QD项目部为强化过程监督,采用信息化管理方式,实行周(月)视频例会制度,点评管理、部署工作,抓重点,抓细节,对各工地、各岗位形成压力和督促,特别是对偏离目标和制度的情况及时干预,形成了目标-执行-监督-反馈-再到更有效执行的良性循环,保证了目标的实现。

二、持续抓好载体推动,营造浓厚的管理文化氛围

抓载体、造氛围、助声势是推动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只有将文化理念融入、渗透到具体工作中,才能激发员工自管意识,增强员工管理能力,有效地促进员工对各项管理制度、工作标准的理解和执行。

一是以施工企业特有的载体——文明工地创建为基本抓手,推进管理标准化。文明工地创建一直是施工企业重视的项目文化建设载体,上升到项目管控角度对待。QD项目部就始终坚持“文明工地创建就是管理”理念,以落实局优秀文明工地创建标准为主线,逐步推进现场管理的标准化。小到钢筋摆放,大到临建模式,都做到定置化、标准化,形象规范,标识清晰,营造了井然有序的生产现场和温馨和谐的工作环境。各工地之间形成了横向比较看差距,纵向考核看进步的良好竞争氛围,标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先后荣获了天津市、山东省、江苏省三项省级优秀文明工地荣誉称号,树立了优秀的品牌形象。

二是以对标学习为主要途径,提高员工管理素质。创先争优活动、主题教育活动、管理提升活动等,都是开展专项自查,找出不足,制定整改措施的重要文化载体。QD项目部先后组织到电建企业、兄弟单位等先进单位对标学习,学彼之长,补己之短。在内部组织召开管理研讨会,引导各管理岗位对本专业的工作进行思考研究,提出了一大批实用性强、经济效益明显的合理化建议,提升了干部职工的管理素质,形成了探索管理的良好氛围。

三是以评先树优为激励手段,倡导浓厚的管理风气。要建立激励机制,采取年度奖励与日常激励相结合,通过评选先进个人、优秀党员、劳模等形式,对在管理方面有重大贡献、爱岗敬业的员工予以物质和精神嘉奖。例如QD项目部制定的《员工星级考评办法》,对在管理、技术等方面成绩特别突出者每季度调整一次星点,并和奖金挂钩,激励广大干部职工把企业的事当做自家的事来做,发挥了“榜样”示范效应。

三、项目文化与管理交融互渗取得的成效

项目管理标准化程度不断提升。通过两者的融合渗透,促进了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完善,逐步形成较为系统的管理体系,为成本、安全、质量、文明施工等各项管理走向标准化提供了可靠保障。

管理作风扎实、精打细算蔚然成风。通过项目文化的熏陶和规范,员工效益优先和精细管理的意识进一步增强,标准服务、按章办事、勤俭节约成为员工自觉行为,各项管理得到了较好的管控,QD项目部成为其公司管理的标杆单位,管理经验多次被推介,管理模式和经验得到广泛推广。

效益水平、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管理文化氛围浓厚,项目管理精细,为提质增效提供了引领和支撑,为市场开拓奠定了良好基础。如QD项目部成立十一年来,累计完成产值近三十亿元,连续四年完成产值超过4亿元,人均劳动生产率超过800万元/?人年,仅近三年累计上缴公司利润2亿元,生产经营保持平稳运行,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