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职能的含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25:58

会计核算职能的含义篇1

“如果说,会计学由单式记账法向复式记账法的发展,是会计学发展史上第一次飞跃的话。那么,会计学由单位会计学向社会会计学的发展,是会计学发展史上第二次飞跃。”鲁广信称。

会计服务职能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催生社会会计。社会化的大生产,促进了经济组织集团化、规模化、一体化的发生,社会经济活动更加专业化、市场化,促进了跨国公司、跨地区公司、集团化公司的产生。社会经济活动不仅仅是具体单位具体的经济活动,而且具有整体的“社会性”。会计学仅仅为具体经济单位提供会计服务的职能,与社会化的大生产、集团化的经济活动、跨国家、跨地区的经济管理、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很不适应。社会化的大生产,要求会计为社会整体提供会计服务,反映社会经济整体活动情况,为社会提供整体性经济活动信息。这种新经济形势的出现,必然要求会计扩大其服务职能,以社会整体作为会计主体,反映社会整体性经济活动情况,为社会整体提供整体性经济活动信息。

提供社会积累与分配信息

鲁广信从5个方面详细阐述了社会会计和传统会计的区别。

会计主体、会计对象、会计职能不同。社会会计以社会整体作为会计主体,以社会再生循环过程作为会计对象,为社会整体提供会计服务。传统会计以企业单位作为会计主体,以企业单位发生的经济活动作为会计对象,为经营者或管理者提供会计服务。

理论依据不同。社会会计以价值运动簿记理论作为基本理论依据,传统会计以“平衡论”簿记理论作为基本理论依据。

账户结构原理、经济活动量变观、记账符号含义、会计记录含义、会计等式含义均有所不同。社会会计账户结构表现为所有账户左方均为增加,右方均为减少;经济活动中发生的数量变化,均为此增彼减,即一增一减,决无同增同减现象;借贷记账符号均为单一含义,决无“双重含义”之说;会计记录均为一增一减的记录,决无“双增加”现象;会计等式是具有经济性质的等式,不能等同于数学等式。传统会计账户结构表现为所有账户分为“资产类”和“权益类”两类不同性质账户,前者为左增右减,后者为左减右增;经济活动中发生的数量变化存在着“同增同减”现象;借贷记账符号为“双重含义”;会计记录存在“双增加”现象;会计等式同于数学等式。

记账规则不同。社会会计记账规则一律为有借有贷,有收有付,有增有减的双重记录;传统会计则为有借必有贷,同收同付,同增同减的双重记录。

会计报表的体系不同,侧重点也不一样。当今社会要求收入分配更加公正、公平、公开,客观地反映收入分配情况,公开部分人员的财产占有情况,努力消除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社会现实。社会会计报表体系主要由“社会资金平衡表”、“社会积累形成与分配表”和“人力资源收益价值实现与使用计算表”所组成,主要作用是为社会整体提供社会积累与分配情况的会计信息。传统会计报表主要由“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组成,主要作用是为经营者提供财务活动成果会计信息。

了解社会财富的转化和占有情况

鲁广信认为,社会会计从其核算的空间范围来说,包括社会再生产循环过程核算、财政预算收支过程核算和人力资源收益实现过程核算三部分。

财政预算收支过程核算是指关于国家财政预算资金收支、结余情况的核算。具体来说,是以整个社会作为核算空间范围,以国家财政机关作为会计主体,以国家财政预算资金的收支及其结余情况作为会计对象,反映国家财政预算资金在各职能部门发生的收支、结余变化情况,为社会整体提供财政预算资金活动情况的会计信息而进行的核算。就其核算内容来说,包括预算资金的收支及其结余的增减变化情况。就其核算单位来说,包括国家财政总预算核算,各级地方二级财政预算核算和三级财政预算核算。

“社会会计是在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下,为强化国家管理职能提出来的,社会会计必然可以运用自身特有的基本职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管理职能。”鲁广信称。

会计核算职能的含义篇2

摘要:税收会计、纳税会计与税务会计是三个极易混淆的概念,三者的内涵不同。从广义上,税务会计包含税收会计和纳税会计;从狭义上,税务会计即指企业的纳税会计。在我国,税务会计通常指其狭义含义,其内容包括增值税会计、所得税会计、税收筹划和委托纳税业务。关键词:税收会计结说会计税务会计税收筹划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财税合一的会计制度,但是随着会计改革与国际接轨进程的加快和税收制度的不断完善,西方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税务会计三大会计体系的逐渐形成,我国税务会计的建立必将成为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继而出现了税收会计、纳税会计与税务会计等不同提法。关于对这三个概念的界定,理论界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税务会计就是企业纳税会计;有人认为税务会计就是国家税收会计;还有人将代表国家利益的会计称为税务会计,将代表企业利益的会计称为税收会计。鉴于诸多观点,笔者汰为有必要对三者的内涵予以界定,明确税务会计的内涵及其内容。

一、概念界定

顾名思义,税务会计是关于税务的会计。税收工作包括反映国家税务机关和纳税人两方面的税收活动。若站在征税人角度(税务机关),税务会计称为“税收会计”(即国家税务会计);若站在纳税人角度,税务会计称为“纳税会计”(即企业税务会计)。由此可见,税收会计和纳税会计是税务会计的两个方面,两者都归属于税务会计,分别为税务会计的一门专业会计。税收会计是国家预算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税务机关核算税收收人,反映和监督税款的征收、解缴、入库和提退情况的税务资金运动的专业会计,体现了税务机关和国家金库的关系,是属于国家政府会计范畴的一门专业会计。纳税会计是以税收法规为准绳,运用会计学的理论和技术,并融会其他学科的方法以货币计价的形式,连续、系统、全面地综合反映、监督和筹划纳税人的税务活动,以便正确、及时、足额、经济地缴纳税金,井将这一信息提供给纳税人管理当局和税收机关的门专业会计。纳税会计具有直接受税法制约的特点,体现了依法征纳关系。税务会计概括的说就是以税法为准绳,运用专门会计理论和方法,对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税收或税务资金运动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专业会计,划分为税收会计和纳税会计。通常意义上,将纳税会计称为税务会计。即税务会计从广义上,包括纳税会计和税收会计;从狭义上,税务会计即指纳税会计。下文中采用税务会计的狭义概念,对税收会计与税务会计作以比较、分析。

二、税收会计与税务会计的联系

两者几乎是同时产生,只要有税收,就有计算应纳税款的税务会计和核算征收税款的税收会计,这是税收活动的两个方面。这两方面的衔接点是税法。以税法为准绳,税务会计监督纳税人自身及时、足额并且经济地缴纳税金,而税收会计则要监督所有纳税人及时、足额并且正确地缴纳税金。所以两者存在着天然的、内在的联系。

三、税收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区别

从税收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定义来看,两者的内涵存有较大差异,并非简单的概念之别。但是目前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经常混淆两者的区别,这将不利于会计理论问题的研究和会计改革的实践,使之有失偏颇。本文拟从会计主体、会计目标、会计具体职能、会计核算对象、会计核算依据、会计记账基础、会计核算范围、会计核算难易程度及会计体系诸方面分析税收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内涵区别。

(一)会计主体不同

税收会计的主体是直接负责组织税金征收与人库的国家税务机关,包括从国家税务总局到基层税务所等各级税务机关以及征收关税的海关。税务会计的主体是负有纳税义务的纳税人(法人和自然人)。

(二)会计目标不同

纳税人一方面满足纳税企业管理当局的需要,进行税务筹划,寻求经济纳税(即节税)的有效途径,以实现降低费用,达到税后收益最大化的目的;另方面满足税收机关的需要,核算税金的形成,保证及时、足额地缴纳税金。

(三)会计职能不同

税收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基本职能是一致的,即核算与监督资金运动。然而其具体职能不尽相同。税收会计的具体职能受制于税收会计的目标,即参与税收管理的职能和保证税款安全的职能,从而为税收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并保证税款及时、足额地缴入国库。(四)会计核算对象不同

税收会计与税务会计的核算对象共同构成税收资金运动的全过程。税务会计的核算对象是税金的形成(从企业生产经营资金中分离出来),包括事前纳税的筹划,事中税款的计算、申报缴纳、核算,税后税款计算、缴纳正确性的检查等项内容。

(五)会计核算依据不同

税收会计与税务会计的核算依据有其一致之处,都遵从于税法的具体规定。

会计核算职能的含义篇3

会计电算化课程根据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原理,掌握财会软件的主要功能及其使用方法,能够运用财会软件对企业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了解财会软件的种类及发展方向,为今后从事会计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无论是以考查还是以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受传统教学考核的影响很大。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和与职业资格考试脱节等缺陷,难以达到社会对本课程学生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一)重结果轻过程。目前的会计电算化期末考核一般采用试卷或者完成账套的形式进行考核,一张试卷并不能完全评估学生本门课程学习的效果,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学生要求教师考前点重点、临时抱佛脚、不求甚解或者拷贝其他同学资料的情况出现,即使通过了考试也没有真正达到本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重知识轻能力。试卷考核中一般都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应用测试的内容较少,即使以实践账套考查,可能更多的也是考查学生记忆操作,这样的方式忽视了学生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测试,无法体现学生真实素质。

(三)考试和职业资格考试脱节。我国会计行业很早就实行了资格认证考试制度,会计电算化课程考试内容可以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结合起来,现在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期末考试命题一般是由教师根据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自己单独命题,容易造成校内考试与职业认证考试相脱节,这样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三、会计电算化课程素质化命题的特点

素质化命题应该具备整体性、职业性、评价主体多样性等特点。

(一)整体性。会计电算化课程素质化命题应该从会计专业整个课程体系出发,从考试内容、考核方式、考核过程和评价主体等方面进行设计,体现整体性的特点。

(二)职业性。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融入课程考试内容中,结合本课程实践性和综合性强等特点,与企业实务结合设计适合的实践和考核资料,采用单项考核和综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体现本课程的职业性。

(三)评价主体多样性。素质化命题实施过程中,评价的主体要多元化,不能只由教师自己给学生做评价,要采取企业评价、教师评价及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四)情境性。有意义的学习都需要建立在实际运用的情境中,脱离实际情景的学习不是真正的学习,不能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知识的活学活用,命题必须在真实或仿真的情景中。

(五)开放性。在试题考核中不仅仅考查相关的知识点和技能,更应该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素质和能力,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会计电算化课程素质化命题的具体实施

为了体现本门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实施素质化命题必须改革考核形式,注重过程性考核,将行业企业考核和学校考核有效的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在本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形成一种多维多层次的素质化考核体系。

(一)考核思路改革。(1)变结果考核为过程考核。会计电算化课程考核应该能体现对学习过程的考核,通过试卷命题反映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知识的掌握情况,这种反映应该是一种学习过程效果的体现。(2)变知识考核为能力考核。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强调实践技能的课程,需要学生熟悉工(商)业账务核算流程,考试命题应该能够体现对主要教学情境和主要教学任务的考核,考核学生进行系统管理、初始化、日常业务、期末处理和报表核算各个方面的素质要求。(3)以证代考。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都使用的是用友财务软件,可以和用友股份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在考核中加入以证代考的考试模式,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认证,获得信息产业部颁发的全国eRp工程师证书,作为本课程考核的一部分。

会计核算职能的含义篇4

[关键词]会计工作岗位设置轮换

我公司是集团公司下属的控股子公司,所属行业为工业企业,设置了专门的会计机构――财务部。自2004年2月以来,笔者就开始着手制定财务部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包括各岗位的名称、工作内容、完成时间、质量要求等。四年来,随着部门职能的日趋完善、人员数量的不断变化、工作岗位的数次轮换、人员技能水平的日益提高,各岗位的工作职责也不断充实,目前已修改至第13版。结合四年多的体会,将这些内容进行整理,与大家一同探讨。

一、会计工作岗位的含义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岗位”的含义是“泛指职位”,而“职位”指机关或团体中执行一定职务的位置,而“职务”指职位规定应该担任的工作。通俗地讲,“岗位”即机关或团体中为完成既定工作而设定的位置。会计工作岗位,是对一个单位的会计工作进行具体分工而设置的各个职能岗位。

二、设置会计工作岗位的意义

在会计机构内部设置会计工作岗位,有利于明确分工和各个岗位的职责,建立岗位责任制;有利于会计人员钻研业务,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有利于会计工作的程序化和规范化,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有利于强化会计管理职能,提高会计工作的作用。

三、设置会计工作岗位的原则

1.满足本单位会计业务的需要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十一条规定,“各单位应当根据会计业务需要设置会计工作岗位。”由于各单位所属行业的性质、自身规模、业务内容和数量以及会计核算与管理的要求等不同,会计工作岗位的设置条件和要求也有所区别。在设置会计工作岗位时,必须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有的分设、有的合并,以满足会计业务需要为原则。

2.符合内部牵制制度的要求,不相容职务应分离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十二条规定,“会计工作岗位,可以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或者一岗多人。但出纳人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不相容职务,是指那些如果由一个人担任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又可能掩盖其错误和舞弊行为的职务,如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业务经办与稽核检查等。对于不相容的职务如果不实行相互分离的措施,就容易发生舞弊等行为。

3.满足相关方的信息需求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由于企业发展经济和科技的需要,管理信息化的实施,电子商务和电子会计的发展,企业与内部和外部的关系更加密切,会计工作也要适应这种变化。会计工作与企业内部其它各方面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会计部门与企业员工、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往来关系。会计工作与企业外部各方面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会计部门与企业外部的企业、事业等单位,财政、审计、统计、税务、银行、证券、保险、工商管理等组织机构,消费者或股民之间,在商品服务贸易、科技转让、融资投资、证券、保险、缴纳款项和信息披露等方面的经济关系。

所以,在设置会计工作岗位时,就应有相应的岗位来满足内部和外部的信息需求,而且应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有的岗位的工作内容主要是为单位内部服务,侧重与内部联系,如出纳、固定资产核算、成本核算等,而有的岗位则侧重与外部的联系,如税务管理、往来结算等。

4.适应报表项目余额和发生额较大的要求

从余额的角度讲,在一般工业企业中,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的余额较大、在资产总额中所占的比例较高,就可以设置相应的岗位来管理这些业务,比如往来结算、材料核算、成本核算、固定资产核算等岗位。而对于发生金额比较大、但余额可能不太大的项目,也应设置相应的岗位,比如对于货币资金,也应单独设置出纳岗位。

以2007年底我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为例,应收账款(含应收票据)、存货、固定资产的金额分别占资产总额的16%、30%、22%,所占比例较大,根据重要性原则,就要求设置相应的岗位来管理这些业务,而不应该有遗漏。

四、一般工业企业需要设置的岗位

在《会计法》第五章“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中,提及的会计岗位有总会计师、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出纳人员、一般会计人员。对一般会计人员具体包括哪些岗位并未做出明确规定,但不难看出,会计工作岗位至少应包括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出纳人员。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二章第十一条规定,“会计工作岗位一般可分为:会计机构负责人或者会计主管人员,出纳,财产物资核算,工资核算,成本费用核算,财务成果核算,资金核算,往来结算,总账报表,稽核,档案管理等。开展会计电算化和管理会计的单位,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相应工作岗位,也可以与其他工作岗位相结合。”这种设置方法,基本上包括了会计业务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面,为建立岗位责任制提供了比较完整的基础,是单位在具体制定会计工作岗位设置方案时比较理想的参考方案。

在《工业企业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参考方案)》中,提出“工业企业会计人员岗位,一般可分为:会计主管、出纳、流动资金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材料核算、工资核算、成本核算、利润核算、往来结算、专项资金核算、总账报表、稽核、综合分析。”

由于《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是在1996年6月份颁布并实施,《工业企业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参考方案)》的更早。适应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应该有所增加、减少和合并。比如,随着国税局和地税局的分设,企业涉税业务越来越多,就很有必要设置专门负责税务业务的岗位。

我公司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了会计机构负责人、现金出纳、银行出纳、固定资产核算、往来结算、成本核算、总账报表、税务管理、材料核算、费用核算等岗位,基本上包括了以上岗位的内容。至于以上提到的工资核算,可以由费用核算岗位负责;稽核和档案管理的工作由总账报表岗位负责。

五、会计工作岗位的轮换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十三条规定,“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应当有计划地进行轮换。”“轮换”即轮流替换,其中“轮流”指依照次序一个接管一个,周而复始。“替换”指把原来的(工作着的人、使用着的衣物等)掉换下来。具体到会计工作岗位,可以是全部岗位的轮换,也可以是局部岗位的轮,还可能是部分工作的轮换。

1.会计工作岗位轮换的意义

(1)通过会计工作岗位的轮换,在会计工作交接中,会计人员首先要交换以前的岗位职责,同时接受新的岗位职责。由于会计的连续性,接管会计人员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发现移交人员的舞弊行为,让想钻会计内部空子的人无机可乘,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贪污腐化行为。

(2)实施会计工作轮岗,每个会计人员都有机会熟悉本单位所有的会计业务,在具体负责人员不在时可以协助处理该岗位的会计业务,既增进会计人员的相互协作,又确保了会计资料的及时性。

(3)通过会计工作的轮换,能促使会计人员通过各种岗位的实践认识自己的不足。会计人员每接触一个会计岗位,都需要掌握该岗位的会计业务处理方法和技能,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地学习新的会计知识,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2.会计工作岗位轮换的频次

有人认为,岗位一年轮换一次。笔者的观点是,没有固定时间,应根据各岗位的实际情况而定。比如对总账报表、成本核算等岗位,由于其岗位技能要求相对较高,达到熟练程度的过程相对较长,可以较长时间轮换一次,至少要1年以上,2年左右最为适宜;对于往来结算、费用核算等岗位,业务技能要求相对较低,熟悉起来比较容易,就可以半年左右轮换一次。

3.会计工作岗位轮换应注意的问题

(1)轮岗前要做好工作交接。《会计法》第四十一条“会计人员调动工作或者离职,必须与接管人员办清交接手续。”会计工作岗位轮换,属于部门内部的工作调动,为保持会计工作的连续性,为明确责任,移交人与接管人必须做好工作交接。

(2)做好移交人员和接管人员的思想工作,树立全局意识。尤其是加强他们之间的合作意识,使他们懂得财务工作是一个整体性的工作,任何一个财务人员的工作不到位都会影响团队的工作效率。

(3)考虑适才适能的原则。岗位轮换到一定程度,就应考虑将最合适的人放置到最合适的岗位上,即“人”“岗”对应的人力配置。也就是每一个人应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每一个岗位应安排合适的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4)轮岗初期,应加强对接管人员的培训。一项国际调查表明:员工的工作能力70%是在直接上司的训练中得到的。在会计工作轮岗后的初期,接管人员由于业务不熟练,出现错误的概率较高,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要充当教练的角色,及时提供业务指导。同时,做好接管人员的思想工作,鼓励其大胆开展业务,不怕出错,出现错误后及时反馈、及时改正,避免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会计核算职能的含义篇5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以及会计的一些基本概念。理解会计假设与会计核算的基础。掌握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一、会计的产生

二、会计的发展

三、会计的概念和职能

四、财务报告的目标

五、会计法规

第二节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核算基础

一、会计基本假设

1.会计主体

2.持续经营

3.会计分期

4.货币计量

二、会计核算基础――权责发生制

第三节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一、可靠性

二、相关性

三、可理解性

四、可比性

五、实质重于形式

六、重要性

七、谨慎性

八、及时性

第四节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

一、会计对象

二、会计要素

第二章会计核算方法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复式记账的基本概念、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基本结构;掌握会计凭证、账簿的概念、种类及运用;掌握错账的更正方法。了解账务处理程序。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记账方法

一、会计核算方法

二、会计科目与账户

三、复式记账

第二节会计凭证

一、会计凭证的含义和种类

二、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

第三节会计账簿

一、账簿的意义和种类

二、日记账的设置和登记方法

三、分类账的设置和登记方法

四、登记账簿的规则

五、对账和结账

第四节财务报告

一、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意义

二、会计报表的种类

二、财务报告的列报要求

第五节账务处理程序

一、账务处理程序的意义和种类

二、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三、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

四、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第三章货币资金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现金管理制度和银行结算方式。掌握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的核算方法。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库存现金

一、库存现金管理的有关规定

二、库存现金的核算

第二节银行存款

一、银行结算方式的种类

二、银行存款的核算

第三节其他货币资金

一、外埠存款的核算

二、银行汇票存款的核算

三、银行本票存款的核算

四、信用卡存款的核算

五、信用证保证金存款的核算

六、存出投资款的核算

第四章应收款项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应收款项的有关内容。理解应收票据的概念、种类及应收账款的确认。掌握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项的核算方法及应收款项的期末计量。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应收票据

一、应收票据的种类与计价

二、应收票据的核算

第二节应收账款

一、应收账款的确认和计价

二、应收账款的核算

第三节其他应收款项

一、预付账款的核算

二、其他应收款的核算

第四节应收款项的期末计量

一、坏账损失的确认

二、坏账损失的核算

第五章存货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存货的概念和确认条件。理解存货的计价方法。掌握材料按实际成本核算和按计划成本核算的方法;掌握周转材料、库存商品的核算方法;掌握存货清查的核算及期末计量。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存货的分类和计量

一、存货的概念及确认条件

二、存货的分类

三、存货的计量

第二节 原材料

一、原材料的核算内容

(一)材料按实际成本计价的核算

(二)材料按计划成本计价的核算

第三节周转材料

一、周转材料的内容

二、周转材料的核算

第四节库存商品

一、工业企业库存商品的核算

二、商品流通企业库存商品的核算

第五节 存货清查

一、存货的清查

二、存货的期末计量

第六章投资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对外投资包含的内容及理解它们的含义。掌握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交易性金融资产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概念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的确定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核算

第二节持有至到期投资

一、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概念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的确定

三、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核算

四、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期末计价

第三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概念

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的确定

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核算

第四节长期股权投资

一、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的确定

二、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

第七章固定资产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固定资产的概念、分类和计量。掌握固定资产取得、折旧和处置的核算方法。理解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和租赁的核算方法。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固定资产的分类和计量

一、固定资产的概念及确认条件

二、固定资产的分类

三、固定资产的计量

第二节固定资产的取得

一、购入固定资产的核算

二、自建固定资产的核算

三、投资转入固定资产的核算

四、接受捐赠固定资产的核算

五、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的核算

六、盘盈固定资产的核算

第三节固定资产的折旧

一、影响固定资产折旧的基本因素

二、固定资产折旧范围

三、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四、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

第四节固定资产的租赁

一、经营租赁固定资产的核算

二、融资租赁固定资产的核算

第五节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

一、费用化的后续支出

二、资本化的后续支出

第六节固定资产的处置

一、出售、报废、毁损固定资产的核算

二、投资转出固定资产的核算

三、捐赠转出固定资产的核算

第七节固定资产的清查与期末计量

一、固定资产清查的核算

二、固定资产期末计量

第八章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无形资产的定义及确认条件。掌握无形资产的取得、摊销及转让的核算。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无形资产的分类和计量

一、无形资产的概念及确认条件

二、无形资产的分类

三、无形资产的研究与开发支出

四、无形资产的计量

第二节无形资产的取得和处置

一、无形资产取得的核算

二、无形资产摊销的核算

三、无形资产处置的核算

第三节无形资产的期末计量

第九章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确认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前提条件。掌握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核算。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确认和计量

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概念与确认

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计量

第二节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

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按公允价值计量的核算

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按账面价值计量的核算

第十章负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负债的概念及包括的内容。掌握主要流动负债如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等核算;掌握长期负债如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的核算;掌握借款费用的核算;掌握债务重组的核算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及预收账款

一、应付账款的核算

二、应付票据的核算

三、预收账款的核算

第二节应付职工薪酬

一、应付职工薪酬的内容

二、应付职工薪酬的核算

第三节应付债券

一、应付债券的概念及种类

二、应付债券的核算

第四节其他负债

一、短期借款的核算

二、长期借款的核算

三、应交税费的核算

四、应付股利的核算

五、其他应付款的核算

六、预计负债的核算

七、长期应付款的核算

第五节借款费用

一、借款费用的概念

二、借款费用的确认和计量

三、借款费用资本化条件

四、资本化金额的计算

五、资本化暂停和停止

第六节债务重组

一、债务重组的概念及方式

二、债务重组确认与计量原则

三、债务重组的核算

第十一章费用与成本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费用和成本的含义。了解费用的分类及划分费用的界限。理解成本计算的程序。掌握期间费用的核算。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费用与成本概述

一、费用与成本核算的内容

二、费用的分类

三、划分费用的界限

第二节成本计算程序及账户设置

一、成本计算的程序

二、成本计算应设置的账户

第三节期间费用

一、期间费用的概述

二、期间费用的核算

第十二章所有者权益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所有者权益的含义及包括的内容。掌握实收资本(股本)、资本公积、留存收益的核算。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实收资本(股本)

一、实收资本(股本)的概念

二、实收资本(股本)的核算

三、企业资本(股本)增减的核算

四、库存股的核算

第二节资本公积

一、资本公积的概念

二、资本公积的核算

第三节留存收益

一、留存收益的概念

二、留存收益的核算

第十三章收入与利润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收入的含义及收入确认和计量。掌握所得税费用和利润的计算;掌握收入、利润及利润分配的核算方法。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收入

一、收入的概念

二、收入的确认与计量

三、收入的核算

第二节利得和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一、利得和损失的核算

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核算

第三节所得税费用

一、所得税会计概述

二、计税基础

三、暂时性差异

四、递延所得税的确认和计量

五、所得税费用的确认和计量

第四节利润

一、利润的核算

二、利润分配的核算

第十四章财务报告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财务报告及包含的内容。掌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结构及其编制方法。了解现金流量表的有关内容;了解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有关内容。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资产负债表

一、资产负债表的概念和作用

二、资产负债表的内容和格式

三、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第二节利润表

一、利润表的概念和作用

二、利润表的内容和格式

三、利润表的编制

第三节现金流量表

一、现金流量表的概念和作用

二、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基础

三、现金流量表的基本格式

四、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第四节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一、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概念和作用

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内容和格式

三、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编制

考试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

二、多项选择题

三、计算题

四、综合业务题

五、简述题

参考教材:

1.刘菁主编,《会计学》,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

2.赵敏主编,《财务会计》,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

会计核算职能的含义篇6

关键词:会计职能;反映;核算;控制;监督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会计作为商品经济的历史产物,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实践,是为适应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客观要求而产生并不断发展的。会计发展到现在,已逐步成为社会(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它是以会计凭证为根据,以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单位,采用专门的技术方法,对社会的经济活动进行综合反映、控制、监督和核算的一种管理活动或管理工作。

会计职能主要是体现会计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即会计能为企业做些什么。会计职能是会计在企业经济活动中具有的客观功能和作用。需要指出的是,会计的职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产生于会计,并发展于会计,会计职能是随着人们对会计的认识和会计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上有关会计职能的认识主要可分为:核算工具论、管理工具论、会计技术论和会计系统论。

一、核算工具论

在会计发展的早期阶段,人类社会正处于自然经济发展的阶段,经济关系并不发达,较为简单。这个时期的会计仅作为一种简单的核算工具,仅仅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的附属品。人们通过使用会计工具来简单的记录社会生产过程中的损耗与所得。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中国秦汉时期,开始出现了账册,并采用“入”和“出”来标记各种财物的收支情况;唐朝时,开始设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进行具体的核算财物的收支结存,编制四柱结算法,即旧管、新收、开除和实在。这些会计活动均体现了会计的核算职能,表现了会计作为一种基本核算工具,在社会生产经营方面记账、算账、报账的应用。

二、管理工具论

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出版《簿记论》一书,开创了会计理论研究的新纪元。该书认为簿记绝不是简单的一种核算工具,它更是一种管理的工具,为公司企业的管理经营工作提供着某种特殊的服务。前苏联会计学者马卡洛夫也提出过相似的观点,并且在50年代传入我国,在我国当时会计界占据了主要地位。管理工具论认为会计的职能就是反映企业管理经营的信息,是企业管理活动的基石,是管理的一种非常必要的辅助手段或工具。它忽视了会计的监督、控制、预测等其他职能,缩小了会计的应用范围。

三、会计技术论

会计技术论,不少国内外会计学者也称其为“艺术论”,即把会计在企业管理活动中所发挥的重要管理作用和会计对于各种性态的资产负债科目巧妙地组合方法视为一门精深的艺术。美国会计师协会曾对会计下定义为:“会计是一种技术,是关于诚实有效和以货币形式记录、分类、汇总具有财务性质的经济业务和会计事项,以及说明其经营成果的技术。”由此可见,会计技术论强调的是会计的反映职能,它认为会计重点在于分析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种财务事项,体现了会计的服务性质。在一定程度上,管理工具论对会计技术论的产生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二者都强调了会计的反映职能。

四、会计系统论

会计系统论可分为会计信息系统论和会计控制系统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最重要的经营管理信息,它能连续、综合、系统的反映和监督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并为企业管理提供着重要的决策依据。与管理工具论、技术论相比,会计信息系统具有突出的优势和进步性,它创新的从“人机结合”的角度突出了会计的反映职能,强调了会计信息对于企业经营的决策有用性和重要性。美国著名学者西德尼・戴维森更是指出:“会计是个信息系统,一种用来将一个企业或其他实体的有意义的经济信息传达给有关部门的信息系统。”

会计控制论则认为会计是一种特殊的控制系统。这种控制系统目的在于反映、控制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以完成企业对受托人的受托责任,即会计是一种以实现受托责任为目的,以管理决策为手段,对企业的各种经济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和传递的控制系统。

五、会计的基本职能

上述的不同观点都从不同的角度上阐述了会计的本质问题,实际上,会计不单是一种简单的核算、管理工具,会计更是一种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使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以实现企业经营管理为目标的管理控制活动。我国会计学者郭道扬曾把会计含义概括为“现代会计是会计管理者通过会计信息系统与会计控制系统的协同运作,实现对市场经济中的产权关系及价值运动过程及其结果系统控制的一种具有社会性意义的控制活动。”由此,可将会计的基本职能分为核算、反映、控制和监督四大职能。

会计核算职能通常被视为会计的最基本职能,因为会计的核算工作是全部会计工作的重要基础。会计核算职能指的是对企业已发生的经济活动,以价值量为表现形式,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反映出企业资金运动的过程与结果。会计反映职能是指企业按照公认的会计准则要求,采用通用的会计方法,真实的,及时的将企业所发生的各种财务事项表现于外界。会计的反映职能在某种程度上包含了核算职能,但更重要的是,会计的反映职能强调了信息确认的重要性。信息确认就是要筛选出真实的、完整的、有效的、系统的、全面的会计信息,因为只有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才具有反映的价值。会计控制职能是建立在反映职能的基础之上的。同时,会计的控制职能与会计控制论又是相呼应的,即通过科学理论的指导,利用现代技术方法,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控制与反馈,以顺利完成企业的受托责任。会计监督职能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严肃性。企业在完成经济业务活动的同时,必须以国家法规、制度为依据,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应进行全面的监督,以保证其合理合法性。

参考文献:

[1]郭道扬.论会计职能[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7,03:62-75.

[2]李国栋,刘瑞文,姚桂根.束美仙论会计职业层次与会计职能的协调.会计之友,2009/11

会计核算职能的含义篇7

研究会计学,会计的本质和职能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认清会计的本质和职能,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对研究会计学,更好地在经济活动中发挥会计的管理、监督作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会计的本质

探析会计的本质,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事物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本质就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本质是由事物内部特殊矛盾所决定的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根本属性。

在我国,对会计的本质的争议集中为两大观点:(1)信息系统论,认为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2)管理活动论,认为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其本身具有管理的职能。我认为会计的本质可以将上述两个观点合二为一。会计的本质是信息指导管理,管理反映信息的系统工程。

下面对会计本质问题的研究成果作一简要的历史回顾。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会计本质问题的结论已为中国会计界非常熟悉,“观念的总结和过程控制”作为会计定义的一般表述,阐述了会计本质是“观念总结”和“过程控制”的两者合一。

马克斯·韦伯,认为“资本主义本质是理性获利”,而“理性获利过程和行为是靠会计来调节的”。根据这种论断,会计的本质应该是“按理性原则来核算和调节经济活动”。

霍斯金与迈克夫两位美国会计学家认为,会计的本质是试图为现代市场经济建立一个公正、公平的资源配置和运作的考试制度。

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井夙雄治在其1975年出版的具有国际影响的《会计计量理论》一书中阐明的基本观点:会计是便于协调各利益集团之间财产经管责任的系统。

美国耶鲁大学夏思·桑德教授1997年出版的《会计与控制理论》一书。按桑德的观点,会计本质,从微观角度看,会计保证组织契约的实施和推行。

从历史回顾可见,关于会计本质的理解无非是总结、控制、核算、调节、制度、系统、保证等。从企业管理的情况看,企业总是通过会计信息的反馈来指导自己的管理,最终管理的成果再反映在会计信息上,然后再优化管理,循环往复。可见会计在经济活动中表现为是信息管理信息的循环系统。因此说会计的本质是信息系统和管理活动的结合,是信息,管理的混合体。会计的本质是一个经济信息管理系统。

二、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的本质功能,是会计本质的体现,是会计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所具有的功能和所起的作用。换句话说,会计职能就是对会计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起到的地位和作用的概括。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簿记有过这样一段描述:过程越是按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这段话深刻揭示了会计作为一个过程所具备的功能。

首先,从过程的控制来看,对于过程,有人狭义地将其看作生产过程。而对于控制,也有人理解为监督。我认为,这些都是不够完善的。其一,会计监督是会计按照管理的目的和要求,审核经济业务的合理性、有效性,并对经济行为进行必要的干预,滞后性是它的显著特点。而现代意义上的会计更需要将会计传统的单一反馈功能转变为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考核分析功能,从而形成一种前导型会计。人为将会计监督概念贱予广泛的含义只会造成人们对会计监督职能理解上的误差。其二,会计监督的依据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界环境所制定的标准,这些标准具体表现为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各种法律、法规制度。因此,会计监督很大程度上是外部环境在施加于会计工作时所形成的功能,并非属于会计自身之中,它实际上只是构成会计管理过程的一个具体的分支职能而已。由上所述,我认为,会计本质上作为一种管理活动,其过程的控制应被理解为对广义的生产过程,即包含流通的再生产过程的事初、前中及事后的管理。简而言之,即管理职能。会计也只有作用于这种具体的再生产过程,它的具体职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另外,由于管理活动包括了事前、事中及事后整个过程,所以,管理职能又可分为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监督等具体职能。

其次,在观念总结的理解问题上,也有不同意见。有人将其解释为反映,也有人将其理解为核算。我认为,将观念总结理解为核算似乎比较合理。反映过程是会计把大量的数据转换成财务信息的过程,也就是说,反映不过是对客观经济活动事后的真实写照而已。因而,反映的内涵是消极和被动的。而会计核算则是一种能动的管理活动,从过程看,它可以包括事后核算,也可以包括事前、事中的核算;从内容来看,它既包括记录、计算和反映,又包括预测、控制、分析和考核。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不仅对复杂的经济业务进行搜索、分类、整理、计算及反馈,还要对会计资料进行比较及分析,而这些又都属于会计核算的职能范围,所以,我们可以说,核算职能是会计的另一个基本职能。

会计既然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它就必然要求会计具备相应的职能去体现会计本质的要求,以充分保证会计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会计的核算和管理两大职能,正是在充分体现会计本质的基础上存在的。会计的本质表明,会计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产生于管理的需要,并以经济管理的形式出现。在实际工作中它通过其特有的方法,对经济信息进行核算处理,并依据自己处理的信息作出分析和判断,并进而作出决策,以实现管理的职能。决策是一个过程,包括有确定解决的问题、拟订各选方案和选定方案三个主要步骤,而会计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显然是最关键的,它实质上充当着管理者和决策者的角色。如果会计核算不正确、反映不真实、预测不准确、分析不透彻,都会导致决策的错误。所以,我认为会计的核算和管理职能是充分体现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的本质的。

根据上述认识,我认为会计的两大职能是核算和管理。核算职能是指通过一系列专门的技术方法,对经济业务进行完整地、连续地和系统地记录和计算,为经营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它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而管理职能是指会计为满足国家宏观调控、企业所有权人、企业经营管理当局等的需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功能。管理职能可具体分为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监督等具体职能。会计的核算职能和管理职能是相互渗透、紧密依存的。核算职能是管理职能的基础和前提,离开了核算职能,管理职能就失去了基石;同时,管理则是核算职能的目的和下一核算过程的出发点。离开了管理职能,核算职能将会失去目标和方向。虽然,核算职能、管理职能都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但是,会计作为管理活动的本质又决定了核算职能只是为管理职能提供铺垫和服务,管理职能才是会计工作最基本的职能。

会计核算职能的含义篇8

会计作为商品经济的历史产物,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实践,是为适应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客观要求而产生并不断发展的。会计发展到现在,已逐步成为社会(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它是以会计凭证为根据,以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单位,采用专门的技术方法,对社会的经济活动进行综合反映、控制、监督和核算的一种管理活动或管理工作。

会计职能主要是体现会计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即会计能为企业做些什么。会计职能是会计在企业经济活动中具有的客观功能和作用。需要指出的是,会计的职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产生于会计,并发展于会计,会计职能是随着人们对会计的认识和会计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上有关会计职能的认识主要可分为:核算工具论、管理工具论、会计技术论和会计系统论。

一、核算工具论

在会计发展的早期阶段,人类社会正处于自然经济发展的阶段,经济关系并不发达,较为简单。这个时期的会计仅作为一种简单的核算工具,仅仅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的附属品。人们通过使用会计工具来简单的记录社会生产过程中的损耗与所得。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中国秦汉时期,开始出现了账册,并采用“入”和“出”来标记各种财物的收支情况;唐朝时,开始设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进行具体的核算财物的收支结存,编制四柱结算法,即旧管、新收、开除和实在。这些会计活动均体现了会计的核算职能,表现了会计作为一种基本核算工具,在社会生产经营方面记账、算账、报账的应用。

二、管理工具论

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出版《簿记论》一书,开创了会计理论研究的新纪元。该书认为簿记绝不是简单的一种核算工具,它更是一种管理的工具,为公司企业的管理经营工作提供着某种特殊的服务。前苏联会计学者马卡洛夫也提出过相似的观点,并且在50年代传入我国,在我国当时会计界占据了主要地位。管理工具论认为会计的职能就是反映企业管理经营的信息,是企业管理活动的基石,是管理的一种非常必要的辅助手段或工具。它忽视了会计的监督、控制、预测等其他职能,缩小了会计的应用范围。

三、会计技术论

会计技术论,不少国内外会计学者也称其为“艺术论”,即把会计在企业管理活动中所发挥的重要管理作用和会计对于各种性态的资产负债科目巧妙地组合方法视为一门精深的艺术。美国会计师协会曾对会计下定义为:“会计是一种技术,是关于诚实有效和以货币形式记录、分类、汇总具有财务性质的经济业务和会计事项,以及说明其经营成果的技术。”由此可见,会计技术论强调的是会计的反映职能,它认为会计重点在于分析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种财务事项,体现了会计的服务性质。在一定程度上,管理工具论对会计技术论的产生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二者都强调了会计的反映职能。

四、会计系统论

会计系统论可分为会计信息系统论和会计控制系统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最重要的经营管理信息,它能连续、综合、系统的反映和监督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并为企业管理提供着重要的决策依据。与管理工具论、技术论相比,会计信息系统具有突出的优势和进步性,它创新的从“人机结合”的角度突出了会计的反映职能,强调了会计信息对于企业经营的决策有用性和重要性。美国著名学者西德尼?戴维森更是指出:“会计是个信息系统,一种用来将一个企业或其他实体的有意义的经济信息传达给有关部门的信息系统。”

会计控制论则认为会计是一种特殊的控制系统。这种控制系统目的在于反映、控制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以完成企业对受托人的受托责任,即会计是一种以实现受托责任为目的,以管理决策为手段,对企业的各种经济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和传递的控制系统。

五、会计的基本职能

会计核算职能的含义篇9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进步,其应用的新会计准则也在进行着不断的完善。新会计准则与从前相比在多个方面都有了相应的改善,因此,近年来更多的建筑行业进一步对其进行了应用,从而使得建筑行业的成本核算以及利润核算进一步的精确化,也对于当前建筑行业的经济发展有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于我国当前的建筑业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并且产生了深刻的意义。

2建筑行业财务会计的特点以及影响

建筑行业是对于建筑进行设计、施工以及装饰的行业,其不仅包含自身行业,也包含了相关装潢方面的内容。建筑行业的会计科目建立主要是依据于建筑过程中所?a生的收支,其会计核算方法与其他企业相类似,但由于建筑施工的时间较长,因此会计分期应长于其他企业,经过分析,建筑行业的会计具备如下特点:

2.1建筑行业会计科目主要以成本核算为主

收入、成本以及税金是建筑行业会计内容的主要三方面,其中建筑的施工进度与会计核算的联系密切,因此工程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都计入合同成本科目中。合同成本作为二级科目,其上一级为工程施工科目,该二级科目设置的原因是对于一级科目进行相应的辅助。在对于会计科目的使用过程中,其涉及最多的为成本类科目,其内容主要包含人工费、材料费、直接费用以及间接费用等。而核算过程中,所涉及的收入科目较少。

2.2建筑行业会计中工程价款的核算方式较为独特

建筑行业中,建筑产品具有价格高以及利用周期长等特点,因此,在建筑过程中,我们为保证资金可在其他方面继续周转,我们大多采用垫付的方式进行付款,其中除了周期较短以及价格低的材料,其余的大多为按月付款,以保证工程的继续进行。

并且在施工周期跨年进行的情况下,要按照预算周期对于价款进行核算,从而决定哪一部分价款算入年终费用中,以方便相关会计工作者的核算。

2.3建筑行业会计一般按单项工程为对象进行成本核算

由于建筑过程中进行施工的技术较为单一,但建筑物又具备多样性,因此,在核算过程中应按照其施工的具体环境的不同以及施工条件的不同从而进行相应的价格核算,从而对于单位成本进行合理的计算。

2.4会计准则对于建筑行业的相关影响

从前的会计准则中,会对于单位价值较高的固定资产进行过分强调,从而使得建筑企业失去了对于单位价值的相应判断,而当前的行会计准则取消了对于单位价值较高的强调,从而使得企业能够自行对于各个固定资产的相应价值进行自我判断。并且新会计准则对于周期进行了相关调整,将使用期限不到一年,但时间超过了一个会计周期的相关资产纳入到固定资产中,从而进一步使得其合理化。

在新会计准则下的建筑行业存货核算中,不仅应结合其运输费用、仓储费用以及保险费用等进行核算,还应加入相关的劳务费用以及借款费用等,从而使得存货资产进一步增多,权益也在一定程度上的也增多。同时,可采用加权平均数的核算方法对于原存货进行相应的核算。

并且在其核算过程中,引入公允价值的相关概念,该做法进一步对于计量过程中的公平性有所保证,该方法的应用,对于现金、负债等方面的变化都起到了较大的影响作用,并且与企业总体的偿债水平也密切相关。但该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它在短时期内,由于应用到核算中十分复杂,因此会对于总权益的计量不存在较明显影响,但若超过一个会计期间,则会影响之前各个年度的核算,其不仅会对于相应的收入结构,也会造成产品的销量减少。

3加强建筑行业会计管理的建议与措施

通过建筑行业与会计制度相结合所产生的影响以及意义,结合当前其在现实社会中应用的总体效果而言,我们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结合以下几方面。

3.1加强对于会计人员的管理

在对于任何事情的应用过程中,人们对于应用的操控是首要的,因此,我们若想要对于建筑行业中的会计进行加强,我们应从会计人员进行着手。在对于会计人员的管理中,我们应注重以下几点:首先,在会计人员的挑选过程中,我们要选拔那些专业知识掌握良好运用熟练并且在工作中吃苦耐劳,不断拼搏,且具备进取精神的人来对于该工作岗位进行担任。第二,我们在会计进行工作后,还应不断的对于其内在的知识进行不断的提升,我们可以加强对于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进行组织,并且及时加强会计工作人员对于新政策的理解以及掌握,从而使得会计人员紧跟着时展的潮流。第三,要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加强对于会计人员的相应考核,从而及时对于员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以使得员工的总体素质得以保证。

3.2构建良好的会计职业判断环境

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实行,我们应对于职工的相关行业判断能力进行加强,从而使得可靠性在会计信息中进一步得到保障。员工在进行职业判断的过程中,应结合主体因素、客观因素以及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其中主体因素即自身因素,因此职工应不断对于自身的素质进行提升;客观因素是指对于相应会计业务的判断,;而环境因素即对于所处环境的判断,由此可见,我们在完善自身素质的同时,还应不断加强对于环境的适应。

3.3建立内部监督控制制度

财务核算在建筑行业中的地位较为特殊,因此财务核算对于建筑行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由此可见,我们更应将内部监督不断的进行完善,内部监督也包含多个方面,其中包含对于环境、系统以及程序的控制,因此我们应从不同方面着手进行监督,从而使得建筑行业中的会计得以完善。

3.4做好“四个统一”

四个统计分别是指对于人事管理进行统一、对于会计政策进行统一、对于网络信息进行统一以及对于会计计量票据进行统一。由于当前的企业多为集团化企业,因此更应进一步加强相应的集中管理。在加强对于统一的管理中,一定程度上也对于相关的制度得到了完善,并且建筑企业应派相关部门的相关人员对于监管工作进行进一步的落实,并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来激励职工,以激发员工工作过程中的积极性,使得工作更搞笑的完成,并且加强对于录入数据过程中的准确性,以对于资料以及数据的真实性有所保障。

会计核算职能的含义篇10

一、会计核算的精细化管理

企业对会计核算工作进行优化的同时,对核算的内容进行添加,并将会计核算的领域拓展至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通过对会计核算工作进行职能转变使核算人员参与到企业的经营决策中来,即是会计核算的精细化管理,在企业成本费用的控制和企业形象的树立方面有着积极影响,能够是企业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的长足发展。核算人员在进行会计的精细化管理工作时,必须高度认真的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保证所得数据的真实准确。

二、管理会计与精细化管理

1.管理会计的含义

管理会计指的是对企业内部工作进行监督、控制以及预测工作的会计,相比于一般的会计更重视的是企业所处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发展方向进行全局的掌控,科学有效的进行企业的内部管理。

2.精细化管理的含义

精细化管理在进行管理时,更侧重于对服务对象需求的满足方面,立足服务的角度,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对企业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二者的联系

管理会计是利用最基础的核算资料进行账务计算,为了更好的发挥管理机构的作用,尽到职责要求,在核算的过程中必须严谨认真。精细化管理是通过细致划分核算单元,通过仔细的观察数据对过去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解,对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完善,其核心工作时算细账,符合管理会计的要求,能使管理会计工作进展得更加顺利。

三、精细化管理的意义

1.精细化管理与套计管理相融合

市场精细化管理是以树立企业良好形象,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而进行的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有序链接,将各单位的服务进行有偿的结算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1)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职能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管理会计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通过对企业内部各级市场主体的有偿经济结算,获取了一些进行内部核算以及绩效评价的基础数据和资料。

(2)会计工作精细化管理的信贷智能企业发展的宗旨是服务企业生产,满足生产的实际需求。因此,可以在企业内部开展资金信贷业务,结合企业市场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对设备、材料、资金以及员工工资实施信贷。

(3)会计工作精细化管理的监督及控制作用企业对各级单位市场主体进行资金运作监督要以企业的实际预算为前提,对内部的资金信贷客户的相关信息,主要是信贷情况和个人信誉进行及时的了解,每月定期进行信贷情况的统计,并上报分析,对借贷出去的资金或者实物进行全面的把控,确保其得以合理的分配。财务管理人员要定期进行个人的借贷业务报告,是管理层能够对实际情况有所了解,在进行企业决策时有较详细的数据基础。

2.精细化管理能够重返的发挥内部核算体系的作用

现阶段,根据市场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会计管理人员要结合企业的管理实际,严格遵照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有关规定,对企业的内部核算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完善。相比于传统模式下的管理工作,市场精细化管理有更明显的优势。一是在核算人员的选择方面,能够进行更合理的分配,对人才资源合理的加以利用。二是将原来的统计核算变更为成本核算,使核算工作更加准确。三是核算内容进行了拓展,更全面的对企业内部进行管理,对企业的日常管理费用、设备维修费用以及其他成本的具体指标进行均摊,使管理更加细致化。

3.将企业内部银行的作用充夺发挥

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内部银行来配合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使企业的内部核算、结算、控制流程更加规范科学,实现企业内部各单位市场主体之间的经济往来和经营成果划分的高效准确。企业内部银行是要实现结算的智能化,对服务范围以及服务流程要进行科学的筹划,在通过审批之后得以实施。

4.内部价格体系作用的充夺发挥

企业管理会计工作的原则是实现对企业的宏观管理,保证内部结算以及核算工作的准确可靠,对以往的核算记录进行科学的分析,对企业的实际预算进行充分的数据预测,建立健全企业价格管理体系,最终实现对企业内部结算和核算的有效管理。

四、现代企业管理会计工作精细化应用

1.企业的内部成本在精细化管理模式下被分为直接成本、辅助成本和虚拟成本三个部分,实现了核算过程中核算主体的下移,对核算工作进行分层分类的划分,使管理工作更加精细。

2.企业内部银行实际就是企业的资金调控部门,发挥着对企业资金的管理、信贷、结算以及监督的岗位职能,是推动企业管理精细化发展的关键。其中,结算职能指的是在企业运作期间,对其发展资金和经营利润进行结算分析,为企业进行内部核算工作和员工的绩效评价提供准确的数据基础,是企业会计部门的基本职能。管理职能是在企业的业务范围内,依照企业的运营程序,对企业资金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保证管理的有效性,以便能通过公司的最终审核。信贷职能是通过企业的资金、设备等提供借贷业务,满足企业的生产发展的需要。监督职能指的是在对企业内部信贷情况进行全面掌控的前提下,对企业内部各单位的市场主体的资金运营情况进行监督管控,掌握资金的流向,保证资金的可回收。财务管理人员要及时对资金流向进行统计分析,并定期向管理者进行工作汇报,以便管理者在进行企业项目决策时有准确的数据作基础。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