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对计算机技术的认识和理解十篇对计算机技术的认识和理解十篇

对计算机技术的认识和理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28:04

对计算机技术的认识和理解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 小学学习者 影响因素 分析

一、引言

在《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规定,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小学阶段作为儿童发展的重要时期,更应该重视对小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信息素养的培养,为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打下基础。为了了解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本文对部分乡镇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及其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望帮助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提高信息技术能力、信息素养同时负责任的使用信息技术。

二、研究的基本情况

小学生具备初步逻辑的思维特点,这种思维具有明显从具体形象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性,在情感方面的自居作用、模范趋向和自我意识有较快的发展,意志比较薄弱、抗诱惑能力差,需要外控型的激发、辅助和教导,学习动机多倾向于兴趣型。因此,从小学阶段开始正确的引导认识信息技术的价值,正确的利用信息技术、学习信息技术、提升信息素养,给小学生打下一个正确的启蒙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乡镇两所小学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进行相关因素分析,问卷围绕影响小学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24个相关问题进行提问。根据调查目标人群的特点,问题表述符合试测对象的理解范围,问卷中的题目采用Likert5点记分。从“完全不符合”至“完全符合”五个选项,编制了影响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情况的调查问卷。在问卷试测过程中,随机抽取了绥化市某县两所小学,对一年级到六年级中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试测,发放问卷200份,回收试测问卷2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98,有效率99%。

三、对获得数据分析结果

对问卷获得的数据采用Spssl9.0软件进行信度分析、因素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数理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1.信度分析

数据信度分析结果:分析出问卷中15道题的信度在可接受范围之内,alpha系数为0.852。常用的信度检验是“Cronbach’salpha”系数,系数在0.7以上,表示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因此统计分析结果具有较高信度。

2.因素分析

对数据进行因素分析前,先采用Kmo检验验证数据是否适合进行因素分折。对数据分析得到结果:Kmo检验值为0.832,Batlett’s检验值0.000。Kmo是kaiser-meyer-olkin的取样适当性量数,Kmo值越大时,表示变量问的共同因素越多,越适合进行因素分析,如果Kmo值小于0.5时不适合进行因素分析。统计分析结果显示Kmo检验值为0.832>0.5,Batlett’s检验值0.000

采用Spssl9.0软件工具统计进行因素分析可知影响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因素从以下几方面:

(1)小学学习者家庭使用计算机的因素影响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

统计分析中数据显示,占63.1%的学生家庭是没有使用计算机的,拥有计算机的家庭来使用计算机也是用于娱乐,看电影、聊QQ、玩游戏等,而没有计算机的家庭主要不是家庭经济的问题,现在国家有家电下乡补贴政策,为子女买计算机是不成问题的,主要是家长认为有计算机会影响学生学习,认为信息技术课只是让学生玩玩游戏而已,不会使学生获得知识。事实上,部分家长对信息技术课程不是很了解,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是以计算机为平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能够正确的使用计算机。

(2)小学学习者学校设备的提供和教师教学的因素影响学习信息技术

统计分析中数据显示出学校信息技术课使用机房上课占41%,大多数同学对学校提供的计算机及网络都有意见,信息技术学习是以计算机为平台,需要一定的实践学习,学校上机次数很少,这必然会影响信息技术的提高。同时教师教学中提供正确的指导和引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占74,2%的学生对教师授课的内容和有关实践环节不太理解,这些都会使学生在学校学习信息技术造成障碍,影响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

(3)小学学习者自身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理解因素影响学习信息技术

从数据中分析有82.3%的学生想要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对信息技术有浓厚兴趣。另外,学生选择比例较高的是“在信息技术课上希望可以玩游戏”。由此可以从兴趣方面人手,利用游戏形式教学,使学生对信息技术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对游戏有一种正确的态度,懂得如何处理信息,提高信息素养。

3.相关分析

小学学习者家庭使用计算机的因素、小学学习者学校设备的提供和教师教学因素及小学学习者自身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理解因素之间进行两两相关研究,相关分析结果:

小学学习者家庭使用计算机的因素与小学学习者的学校设备的提供和教师教学因素、小学学习者自身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理解因素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336(**)和.245(**)。

小学学习者学校设备的提供和教师教学因素与小学学习者家庭使用计算机因素、小学学习者自身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理解因素呈现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336(**)和.202(**)。

这说明,小学学习者家庭使用计算机因素会影响学习者在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和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理解,其学校设备的提供和教师教学也会影响家庭计算机使用和学习者自身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理解。

四、结论及建议

综上数理统计结果可知,从小学开始正确引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是十分必要的,家庭、学校、学生自身三方面因素影响着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并且三方面因素之间互相影响。

对计算机技术的认识和理解篇2

关键词:计算机工程技术;应用;策略

abstract:since1946theworldthefirstelectroniccomputereniaCsincebirth,computernetworkhasgraduallybecometheindispensablepartinlife.atpresent,thecomputertechnologyapplicationinallfieldstoreducehumanityofmanyrepetitivementallabor,greatlyenrichedthehumancreativity,improvethesocialproductiveforces,itcanbesaidthatthecomputerengineeringtechnologyapplicationnotonlychangethepeopleaccesstoinformationchannelsandinformation,andchangethewaypeoplelive,makestheideaofpeopleintimeandspacealsohavechanged.

Keywords:computerengineeringtechnology;application;strategy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水利、水电、建筑、公路等各种工程建设的勘察设计工程中,就开始引入了计算机替代人工进行计算的计算机工程技术的应用,但是现在很多刚离校就业的大学生们,却是完全依赖着计算机,以计算机的计算数据为准,这在进行工程设计时,将对工程建设的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工程师在进行正确应用计算机工程技术进行工程设计工作的教育和提醒,是当前应该注意的一个突出问题。

1.计算机工程技术的应用现状

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软件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计算机应用程序的开发形成了这一批技术工程师从走出校门开始,就在计算机上进行工程计算、设计。他们小再经历老一代工程师们通过乎工计算的过程,甚至自日迷信计算机,认为计算机是解决一切工程问题的源泉,简单地信赖计算机。随着人里的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但又缺乏对计算机软件的质里的保证,包括对软件开发者和其技术支持的技术资质证明;软件开发商的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过程的严格评价,软件中所用技术的理论依据的严格评价;简单和复杂例题测试结果的严格评价及其与其他独认求解结果的比较等等很多威胁到工程技术安全的问题,被计算机软件应用的发展所掩盖了[1]。

在当今世界,计算机技术的滥用开始日益威胁着公众的安全,计算机技术被抬高到了是知识、经验、思维的替代品。人们越来越愿意相信计算机技术使他们能对工程作出正确的判断,而很少有人在想,特别是年轻的工程师们更很少去想,如果没有计算机,工程设计师需要哪些必要的知识和经验。人家都相信,解决工程问题的专业知识就是怎样使用计算机技术以及计算机本身的专业知识,有的甚至把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当成能胜任工作的能力,人里的工程师们相信,他们仅仅依靠计算机技术就可以“解决”工程问题。没有人认识到高质里的工程只能是渊博的工程理论知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以及艰辛的脑力劳动、高质里的设计思想相结合的产物。

在工程设计计算中利用计算机工程技术已有了很严重的负内影响,它使年轻的一代工程师们相信计算机的安全庄、知识庄和能力。他们变得如此依赖计算机,以至十丧失了正确进行工程计算工作的能力。他们不懂得计算机不可能记录有关模型、分析和设计的一此技巧。在现实工程实践经验中,工程设计,特别是水利水电工程设计的模型是千差万别的,计算机不可能识别上千万种工程设计思想,除了具有陕捷的计算速度以外,计算机程序只是一此离散的知识。而真正的工程知识是经验、直觉、灵感、领悟力、创造力、想象力和“认知”的巨人综合体,它超越了任何计算机程序和程序员对结构工程的“理解”。

现代工程具有复杂的理论依据、集体的设计思想,单纯的依靠计算机工程技术是不可能让人们学习有意义的经验的。越来越多的工程师们都期盼计算机软件能将工程设训程序完全自动化,希望在解决工程问题时他们只需要区化类型和条件,让程序自动生成必要的数学模型,完成复杂而重复的分析和设计过程,最后由制图工具完成设计图纸。这样,工程设计唯一的责任就是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评价最后的设计“成果”。而对于是否能可靠的检测特征值,在进行分析时是否用了足够的模型、状态,或计算机建认数学模型的理论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工程实际的特征,分析结果对工程敏感部位是否敏感,计算结果是否在条件允许范同之内,是否能根据实际的工程设计模型对某此边界条件进行调整。这些在年轻一代的结构工程师们心中,都变得模糊不清。

很多软件开发商,在对计算机技术知识的精通之外,毕竞不是工程师,专业技术知识肯定有着各种方面的欠缺。计算机是一种工具,不可能替代人的脑力劳动、人的知识、经验的积累,计算机能处理大量的信息,但计算机程序是没有多少工程实际工作经验的程序员编制的,程序对工程建立的数学模型也不会很完善,在计算中,即使是错误的信息,计算机也不可能识别,同样的都在计算机上显示给专业技术工程师们。这就要求专业技术工程师们自己能通过专业技术知识的掌握,来控制设计计算机的偏差。

在软件的实际应用方面,那些只有极少经验、极少学识、年轻的工程师依靠计算机软件来解决极度复杂的结构分析和设计问题。他们对力学基本原理和设计规范的背景知识了解很少,无法判断程序算法所蕴含的假设和步骤,也无法判断计算机运算结果的质量,他们宁愿相信计算机程序产生的任何结果都是正确的,也无法怀疑计算机作出的所有结果,以及用独立的例题校验结果,这对计算机工程技术的应用方面造成了很大的缺陷[2]。

2.如何正确合理的应用计算机工程技术

首先,在年轻一代的工程师当中,应让他们对工程设计的危险性、对公众安全的威胁、对工程设计的责任感有一定的认识,应该让他们知道,工程特性是由工程设计的质量决定的。真正有经验的工程师,应该不用完全使用计算机就能工作,计算机工程技术的应用本身并不是坏事,问题的核心是在工程计算中计算机的使用方法,不能滥用计算机。要强调工程实践中知识、专业技术以及经验的重要庄,了解“为什么”这样设计才是关键。专业的工程师应在参加工作的最初一段时间内,对工程设计计算进行手工求解,了解手工求解的原理、基本原则和提炼模型、识别计算结果中的错误,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判断计算结果的有效性。对计算机的计算结果应持批评态度,尊重工程实践经验,通过工程实践学习工程设计,强调从那此资深的或有经验的结构工程师那里学习结构工程设计。不依赖计算机解决工程问题,要经常怀疑计算机,在没有深入工程以前不使用计算机的结果。在被工程师证实正确之前,假设计算机提供的结果是错误的。在用计算机求解之前,必须先知道答案。不崇拜计算机,而是崇尚知识和经验,提倡全面了解工程理论和实践中的所有经验。

计算机在为人们提供很多方便、快捷的图像、文字、数值计算等信息处理技术的同时,要认识到计算机不可能能成为人类知识、经验、远见、灵感、创造力、想象力、独立思维的替代品。虽然在工程实践中计算机技术是非常有价值的工具,但是工程师们必须认识到对工程学的原理、方法、标准等等的全面了解,比对计算机操作方法的了解要重要得多,计算机不可能记录有关模型、分析和设计的一些技巧[3]。

一个称职的工程师,应具备不依赖计算机技术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应具备经验、直觉、灵感、领悟力、创造力、想象力和对工程的设计思想的能力。能独认地靠学识、创新和丰富的经验,而不是是依赖计算机找出工程问题的正确解答。计算机工程技术只能回归到工具的位置,只是一种方便快捷的计算、图像、文字处理等信息技术工具的位置,认识到这点,将对计算机工程技术的应用策略起到重要的影响。

3.总结

总而言之,对计算机工程技术的应用不能完全依赖于计算机及其得出的表内数据,而应该更多的凭借自身的工程经验知识,这是一个合格的工程师所必备的条件之一。

参考文献:

[1]孙振涛.浅论计算机工程技术的创新[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8(2)。

[2]肖明辉.计算机工程技术基础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12)。

[3]包艳琴.计算机工程技术要点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0(6)。

对计算机技术的认识和理解篇3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从目前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情况来看,中小学信技术课程教学基本上是在计算机教室里面完成的。而根据教专家研究表明,中小学生在机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约为15钟左右,因此,一堂信息技术课中教师讲解的时间不要超过5分钟,多讲无益。教师如何在这15分钟里充分发挥自己的教水平。是技术,也是艺术,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这十分的艺术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一、15分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就快;如果毫无兴趣,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就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一般说来,对他们学习兴趣起主导作用的是直接兴趣,作用时间也较长。教师应帮助他们形成直接兴趣,并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适时地帮助他们把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相对而言,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往往对直接接触计算机兴趣很大,愿意动手操作;而对于学习计算机原理,兴趣就小多了。有鉴于此,不妨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操作机器来学习新知识。这样,学生在计算机课的学习中就会感到轻松愉快,并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在教学内容上,也应力求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意识地介绍一些游戏软件、工具软件、优秀的辅助教学软件和作图方法等,让他们在比较轻松的学习情境中了解计算机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程序。

二、15分钟,任务驱动玩出激情

“电脑不是学出来的,是玩出来的”,“任务驱动”的教学法就是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开始是模仿,制作出与教师的“成品”一样的作品,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接踵而来的便是丰富多彩的创造作品,这就是由“任务驱动”引发的学生的无穷的创造力。信息技术学科是开放性的、知识更新极快的学科,在课堂上不可能将一个软件的所有功能都学到,也没必要这样做。计算机教师在教会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任务应该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正好给了学生这样一个机会。在一堂课上,不可能所有学生的学习进度一样,“任务驱动”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上为着“任务”、为着制作一件“成品”或“半成品”去动手操作,去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比如在《开心一刻》自选图形的课程中想让五环互相环套,却涂抹了圆的一部分弧;想嵌入几个漂亮的汉字,却一个字都输不上去等等,逼你提问题,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技巧。当大功告成,一种收获的喜悦、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立刻又在考虑:“我不能白做,得留下,留在我的软盘上!”接下来就学存盘―――一节课没停手,既没感觉累也不感觉枯燥,不知不觉就下课了,要不是底下还有课,手怎么也不愿离开那小鼠标,这似乎不像考试,可再想想,难道这不说明你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完成了“任务”了吗?“任务驱动”创设着一种适当的情境,引起了学生的认知的冲突,使学生产生了一种悬而未决的求知欲,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热情。

三、15分钟,培养热爱科学的观念,丰富学生感情

对计算机技术的认识和理解篇4

[关键词]电子档案管理人员;知识技能;分析

一、档案管理基础知识

(一)档案学概论。了解档案的起源与发展,特别是中国档案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明确档案的基本含义、本质属性和档案种类的划分等。

(二)档案管理学。了解和掌握以档案收集为重点的档案馆(室)的馆藏建设方法与途径;掌握档案利用的需求和提供利用的原则、方式和方法,掌握档案管理和利用中有关信息的反馈技术和方法等。

(三)档案保护技术学。了解纸质档案耐久性的检测指标及方法,掌握造纸原料质量、纤维质量、造纸工艺与纸质耐久性的关系;了解各种纸质档案字迹材料的主要成份及其作用,掌握影响字迹材料耐久的因素;掌握一般声像档案制成材料的耐久性和保护条件;了解档案馆库温湿度控制的依据,掌握档案馆库内外温湿度变化的一般规律;了解微生物、昆虫、鼠类的基本知识及危害档案的情况,掌握防治它们危害的措施、技术和方法等。

(四)文书学。了解文件的概念,明确文件及公务文件的特点、功能及其表现;划分公文立卷范围和编制立卷类目等。

二、电子计算机应用及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一)自然科学基础学科。学习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普通化学、电子学、自动化技术等。了解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和物质运动规律,掌握工程技术的设计方法,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电子及电路原理等。

(二)微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是微小型电子元器件和电路的研制、生产以及用它们实现电子系统功能的技术专业学科。在这项技术学科领域内最主要的是集成电路技术。微电子技术是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特别是规模型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电子学方面的分支学科。这门学科是电子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基础。认真学习微电子技术,就是要了解和掌握电子技术原理,特别是集成电路方面的基础知识,为学习电子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打好基础。

(三)电子计算机技术。电子计算机是本世纪最重大的发明之一,对人类社会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电子计算机实际是一种能自动完成信息处理的机器。认真学习电子计算机技术,目的是了解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过程、分类及发展趋势。值得电子计算机的算术基础、数理逻辑、脉冲及逻辑电路、运算方法及运算器、控制器、内存储器及外部设备等,牢固地掌握电子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工作原理。

(四)电子计算机软件技术。电子计算机软件是指为了完成电子计算机本身的管理或针对不同的信息处理任务而编制的程序及文档。电子计算机是靠人们把事先编好的程序装进机内之后才能工作,而程序是由程序人员编写和调试。程序人员根据实际需要提出问题,然后确定计算方法,构造数据模型,写出流程图,选择适用的语言,编写出程序并上机反复调试,直到满足实际需要为止。认真学习电子计算机软件技术,就是要了解熟悉电子计算机使用的二进制和其它数制的转换关系、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及各种高级计算机语言等,掌握程序编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五)现代通信及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现代社会中,人类活动所需的各种信息都是依靠以现代通信技术为基础的通信设备来处理、存储和传输的。如果说建立在微电子技术及软件基础上的电子计算机是现代社会的“大脑”,那么由程控交换机、光缆、通信卫星及其它现代化通信设备和电子计算机网络设备交织而成覆盖全球的电信网络,就是现代社会的“神经系统”。认真学习现代通信技术,就是要了解现代通信的工作原理及所需设备的作用、性能及发展趋势,掌握信息存储、传输的方法和技术,为管理电子文件、电子档案打好技术基础。直接管理电子档案的人员,应掌握网络操作技能,要达到国家规定的中级以上水平。

(六)办公自动化(oa)及电子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电子计算机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及生产设计、制造等部门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办公自动化(oa)和电子计算机辅助设(CaD)、辅助制造(Cam)等方面,并产生着大量的电子文件。我们掌握了办公自动化、电子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等基本知识,就掌握了电子文件从产生到运作的过程及规律,便于从电子档案管理角度提出电子文件形成和归档的技术要求。

(七)电子计算机技术在档案部门应用知识。电子计算机在档案部门的应用,正在两个方面迅速地展开:一是为提高纸质等载体档案的管理效率,开发档案信a息资源为社会服务,而大量使用电子计算机技术;二是电子文件归档及归档后形成电子档案的管理,也离不开电子计算机。前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推广应用,已被广大档案工作者接受并发展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后者正在起步。学习电子计算机在档案部门应用知识,就是要了解电子计算机在档案部门的应用情况及发展趋势,掌握各种应用的典型范例,熟悉其相应的应用程序等。以便在前人的基础上,更深入一步拓宽电子计算机在档案部门的应用范围。电子档案管理人员的电子计算机操作,应达到国家规定的中级以上水平。

(八)设备维护知识。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管理,涉及很多设备,如电子计算机及外部设备、数字通信的一系列设备、电源设备、调控设备等等。了解这些设备的工作原理并对这些设备进行保养、维修是极其重要的。这不仅涉及到物理、化学、电子计算机技术,而且要涉及到电工、电子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我们对这些知识必须有一定的了解,而且要掌握一些保养、维修设备的实际操作技能。

(九)标准化知识。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管理离不开标准化。它涉及到标准制定、贯彻、修订等知识和方法;涉及到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信息技术管理、电子文件生成到电子档案管理的工艺流程、保存条件等多方面的标准内容。了解并制定、完善这些标准,才有可能做好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对计算机技术的认识和理解篇5

关键词:工程结构设计;计算机技术

很多软件开发商,在对计算机知识的精通之外,毕竟不是结构工程师,专业技术知识肯定有着各种方面的欠缺。计算机是一种工具,不可能替代人的脑力劳动、人的知识、经验的积累,计算机能处理大量的信息,但算机程序是没有多少工程实际工作经验的程序员编制的,程序对工程建立的数学模型也不会很完善,在计算中,即使是错误的信息,计算机也不可能识别,同样的都在计算机上显示给专业技术工程师们。这就要求专业技术工程师们自己能通过专业技术知识的掌握,来控制设计计算中的偏差。

在软件的实际应用方面,那些只有极少经验、极少学识、年轻的结构工程师依靠计算机软件来解决极度复杂的结构分析和设计问题。他们对结构力学基本原理和设计规范的背景知识了解很少。无法判断程序算法所蕴含的假设和步骤,也无法判断计算机运算结果的质量。宁愿相信计算机程序产生的任何结果都是正确的,无法怀疑计算机作出的所有结果,以及用独立的例题校验结果。

一、在工程结构设计计算中正确合理的应用计算机技术

首先,在年轻一代的结构工程师中,应让他们对工程设计的危险性、对公众安全的威胁、对工程建筑设计的责任感有一定的认识,结构工程师应该知道,工程结构特性是由结构工程设计的质量决定的。真正的结构工程师,应该不用计算机就能工作,计算机应用技术本身并不是坏事,问题的核心是在结构工程计算中计算机的使用方法,不能滥用计算机。要强调工程实践中知识、专业技术以及经验的重要性,了解“为什么”这样设计才是关键。专业的结构工程师应在参加工作的最初一段时间内,对结构工程设计计算进行手工求解,了解手工求解的原理、基本原则和提炼模型、识别计算结果中的错误,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判断计算结果的有效性。对计算机的计算结果应持批评态度,尊重工程实践经验,通过工程实践学习工程设计,强调从那些资深的或有经验的结构工程师那里学习结构工程设计。不依赖计算机解决工程问题,经常怀疑计算机,在没有深入的谁以前不使用计算机的结果。在被工程师证实正确之前,假设计算机提供的结果是错误的。在用计算机求解之前,必须先知道答案。不崇拜计算机,而崇尚知识和经验,提倡全面了解工程理论和实践中的所有经验。

计算机在为人们提供很多方便、快捷的图像、文字、数值计算等信息处理技术的同时,要认识到计算机不可能成为人类知识、经验、远见、灵感、创造力、想象力、独立思维的替代品。虽然在结构工程实践中计算机是非常有价值的工具,但是结构工程师们必须认识到对工程学的原理、方法、标准等等的全面了解,比对计算机操作方法的了解要重要得多。计算机不可能记录有关模型、分析和设计的一些技巧。可以这样认为,除了具有快捷的计算速度以外,计算机程序只是一些离散的知识。

一个称职的结构工程师,应具备不依赖计算机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应具备经验、直觉、灵感、领悟力、创造力、想象力和对工程的设计思想的能力。能独立地靠学识、创新和丰富的经验,而不是依赖计算机找出结构工程问题的正确解答。计算机只能回归到工具的位置,只是一种方便快捷的计算、图像、文字处理等信息技术工具的位置。

二、结论

计算机信息技术对信息处理效率的提高、建筑工程各参与方的沟通联系有着重大意义。它的引入不仅缩短了工期,节约了成本,还在某种程度上对企业的工程管理流程进行了规范梳理,使项目管理工作的效率得到增强。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到工程项目管理中,大幅度提高了项目管理水平,使得工程项目逐步实现信息化、集成化、网络化管理,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未来的项目管理与计算机的联系将更加密切,它将更加依赖于计算机信息技术。这就对计算机开发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不断地努力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任广建.浅谈信息技术在建设工程中的应用及发展[J].当代建设,2000,(03).

[2]杨宏志,许金良,杨少伟.集成化公路CaD系统工程数据库的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3,(04).

[3]杨家亮.探究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014(10).

[4]王宝华.浅析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工程建筑中的应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1(4).

对计算机技术的认识和理解篇6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9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09-0000-02

一、引言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上个世纪最伟大的科技成就之一,现如今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谈论计算机网络,都在使用计算机网络,都在依赖计算机网络,不知不觉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更有人打趣地说千禧年后的孩子都是躺在计算机网络上成长起来的,这句话也并不缺少它的现实意义,不可否认,进入21世纪后,计算机网络已经达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这种普及程度了。internet几乎成了信息革命和信息技术发展的代名词,办公生产自动化、家庭自动化、现代化管理、科技研究等等,没有一个可以离得开网络;信息的检索、获取和交流等也因为网络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甚至银行的电子转账、国际贸易等电子商务这样的经济生活也和网络息息相关。由此可知,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说,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扎实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网络操作技巧和能力都是非常必要而且重要的。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现状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高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核心课程中的基础课程,该专业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计算机网络硬件组网与调试,网络系统安装与维护,以及网络编程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但是当今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高校的教学开展收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使其无法按预期实现培养合格人才的目标。笔者对该情况进行分析探讨,总结出以下几点因素。

第一,高校的发展速度过快,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制约教学的问题,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对于生源的选择和吸纳,三本学生的类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普通的高中毕业生,另一种则是对口入学的中专生。这些学生中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对计算机网络都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他们中的一部分甚至是连电脑都没有接触过的。这样便导致了以下一些问题,已经拥有这些技能的学生,重复的学习等于浪费时间,并且会出现厌烦的心理;没有学过的学生甚至是完全不了解的学生对它的学习本来就望而生怯,加上课程设置不合理,课时安排不充分等原因导致所学知识不牢固。三本院校的学生入学门槛相对比较低,这就决定了他们的综合能力比较低,基础薄弱,知识面不广,容易产生畏学情绪,对于理论性的知识缺乏兴趣,对于抽象复杂的知识难以理解等。对于环环相扣的教学安排,只要基础课程学不好学不会学不扎实,后继的课程就没有办法继续下去;加上社会对三本院校的误解、偏见和不重视,也使得了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如此种种,就使得本课程的教学在开始的时候就举步维艰。

第二,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历来都是担任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尽可能地把知识点完整全面地传输给学生,对于书本上繁杂的理论,学生不知道学为何用,即便是因为教学改革的影响而引进了声音、影像、图表等多种教学媒介,但是以老师作为教学中心的教学仍旧没有改变,即便教学的内容稍微丰富了,但是依然表现为老师借助这些教学工具增强了理论知识的表现能力,却依然是一个人独唱整台戏,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实际地参与到课堂,最后教学的收效仍是不佳,这不免也让许多老师觉得迷惑。也正是由于老师在课堂上大篇幅地述说理论,而忽视了这门课程也具有实践性这一特点,扎实的基础知识也是服务于实践技能的学习和操作,大部分学校由于资金分配不合理,缺乏一定数量的计算机教室,或者是计算机教室的器材老旧损坏等原因,不能够被充分利用,这些原因导致计算机上机操作课程的排课非常紧张,课时安排的不合理致使学生失去了实践操作的机会,也自然谈不上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改革

(一)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参与教学

转变教学观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第一步,作为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明确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把课堂适度地交给学生。作为教师要知道三本院校旨在培养实践能力强、就业技能高、社会适应能力好的学生,因此不要再沉溺于一味地传授理论知识而忽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对于教材的理论知识应该是少讲精讲,注重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过渡。教师要对自己所教的学生有一个全面充分的认识,不应该想当然地认为他们有足够的理解能力,要注意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对于那些没有基础或者基础薄弱的学生要加强知识结构的修补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讲课的方式方法也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尽量针对这一类学生的特点,采用趣味丰富、直观性强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学习枯燥抽象的知识。

(二)完善实训室的建设,加强实践教学

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能力要求都很高的课程,如果学校缺乏网络技术实训室,无疑对这一课程的教学是很受影响的。所以,要提高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的水平和保证其质量,完善该校实训室的建设,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是非常关键的。

首先,学校应该合理安排教育资金的分配,修建足以满足使用需求的计算机教室,对于老旧损坏的不能为之利用的计算机要及时的维护和维修,应该设有专人负责计算机日常的、定期的管理和维护工作,还要设立专门的实验实训室,准备好必要的工具、设备和零件,为学生进行组合、安装、连接和测试提供真实的操作环境,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和应用,能让学生加深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一些基本概念的认识,掌握其工作原理,并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为以后的工作需要奠定基础。此外,还要加强对于硬件设备的软件的更新换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要想让学生掌握最新的技术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就要加强仿真操作软件的建设,定期对其进行更新升级,通过仿真实验,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虚拟实验室的建设也是不可或缺的,它的高效率、低成本、安全操作等优点有助于该课程实践实训教学的开展。

(三)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的改革要先关注教材的使用,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单调死板,总是通过黑板和教材两点之间传球,这使得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学枯燥无味,学生也就自然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在新的教学中,老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立足于课本,又不局限与课本的,由于时间和篇幅的限制,教材的编写本来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滞后性,过分依赖于课本,只能导致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狭隘,对于学科的学习和认识越来越片面,所以,在教学互动实践中,教师应该以教材作为基本点,作为跳板,引导学生了解和思考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动态,并且培养学生利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也就是教材理论以应用为主,理论教学又以够用为主,因而注重课堂应用理论的教学。以实际的工程作为例子,工程师如何考虑并选用拓扑结构来组建计算机网络?又应该如何去设置各种协议?工程师是怎样计算网络的通信流量的?引导学生以工程师的视角去看待和思考问题,便能有效地架构起学习与实践之间的桥梁,使得学生能够学会转换两者之间的角色,并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处理问题。

课堂的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俗话常说:“教必有法,教无定法”,所以老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找到不同的切入口,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如常见的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能把抽象系统的理论知识结合工作实际进行分解和细化,便于学生通过案例对所学知识做出一个反应,基本上遵循“描述问题―罗列知识―解决问题―实践验证”这样的一个顺序,如引用“校园网的组建”这个学生们比较熟悉的案例来讲解VLan(虚拟局域网)这个知识点,如此一来能让学生完成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的有效转移。再有就是参与式教学法,新的改革要求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只有学生发自内心的要学爱学,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接触新的网络产品、软件等,发起自主的研究,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例如开展小组讨论或者是任务教学,小组讨论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在交流中增长自己的见识,看到自己的不足,任务教学可以把具体的任务落实到每个小组,再由每个小组落实到具体组员当中去,这样的方法能够最大程度地使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实效性。

四、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迅雷不及掩耳,这就说明了如果学校想培养出适应时展、社会需要的现代化人才,就必须对高校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学进行改革、创新。高校的老师必须立足于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思考制约该课程教学的因素,积极探索解决的方法和途径,从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重视实践教学的作用等方面获得领悟,不断发展不断进步,方能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将来就业的一门重要技术。

参考文献:

[1]黄跃东.计算机网络使用技术教学方法的研究,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20

对计算机技术的认识和理解篇7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重要性;认识;理解

中图分类号:tp3-4

以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等技术领域中的专用技术来培养学习者信息素养是计算机教育的目的。时代在不断发展,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原有的一些不适应信息时展的教学观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在计算机教育中逐渐显现出来,计算机教育如何适应现在与未来,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需要我们认真学习理解加以分析研究,并提出对策思考。

1计算机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迅速普及和不断发展,中学生计算机教学早已成为一门重要的课程。我们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向社会输送有娴熟计算机基础技能的人才,把学生培养成一个适应社会有用的人,以适应现实社会的选择。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感觉到计算机技术在生活与工作中密不可分,各种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新技术层出不穷,掌握不好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技能将难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率的生活与工作,将成为现代社会新时代的“文盲”,也不能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2对计算机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

计算机教学过程主要有三种形式:理论课,上机课和课外实践。计算机教育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承,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手段,应用是目的。我认为计算机教育还应该紧抓一条自始至终的主线,即计算机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与理解。

中学时期是人生的特殊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重要阶段。现代的中学生求知欲强,个性突出,对生活对世界充满新鲜好奇,但是由于年龄限制,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有限,理解不尽相同,必须加以有效的正确引导。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学生家里都普及有计算机,相当一部分学生从小接触到计算机,俨然已经是“计算机高手”。不少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网上冲浪,聊天,收发邮件,游戏等浅层次理解上,没有认识到现代社会生活学习工作中计算机技术对帮助自身的能力,效率提高的决定性。中学生对计算机教育课程有着热烈的期望和浓厚的兴趣。学生们对计算机技术的接触程度存在着差异,理解程度也不尽相同。教师一定要摸清学生们的差异程度,因材施教,决不能忽视分层教学,大搞一刀切方式。否则部分学生中的“计算机高手”往往会觉得这样的计算机课程就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与精力,会严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相反,一些对计算机技术比较陌生的学生会对计算机课程怀有畏惧心理,觉得自己学不会,不由得产生对计算机课程的抵触情绪,最后自暴自弃,从不认真学习到干脆不学习计算机课程。而现实社会中,我国的教育体系还是以长期潜移默化出来的应试教育模式为中心,计算机教育并不是升学考试的课程,认识其重要性存在着地域性差异,即使相同的省份,不同的地方也对计算机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尽相同。因此,针对计算机教育的实际情况,根据当前计算机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应提高学校,教师,包括学生与家长对计算机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3对计算机教育重要性的理解

3.1学校要认识到计算机教育的重要性。首先,学校要改变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为中心的意识,提高对计算机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能在课程安排上有意无意中缩减计算机课程,学校应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培养人才的要求,将计算机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3.2教师要多元兼顾,从计算机教育的实际出发。其次,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情况灵活备课,应注重难度多层次的调和,既要保底基本的知识传授,又要照顾到部分基础好的学生,提出难点,疑点,开展小组讨论,小竞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教师传授知识的传统身份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重点在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进行培养,少讲多练,大力支持学生游戏中学习打字,画图等上机操作与课外实践。

3.3要提高学生和家长对计算机课程的重视程度。最后,要提高学生和家长对计算机课程的重视程度,在现代社会,不懂计算机知识或者知识水平有限,将会制约学生将来的生存与发展。当学生明确了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之后,教学过程自然就会更加顺利,学生应从传统的被动地接受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分析知识、运用知识,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对于家长,要提倡多和学校,老师及时沟通,多了解,多学习计算机课程的意义与教学要求,积极配合好计算机老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进度,督促好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与课外实践活动。还有部分学生家长对计算机教育理解简单粗暴,往往和电脑游戏与聊天划等号,由于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部分家长怕影响到学生的升学考试成绩甚至不赞同认真学习计算机课程,对于这部分学生家长,我们教师是有责任,有义务向他们说清情况,取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让他们明白计算机教育的重要性,我们教师才能更好地实施计算机课程教学设计。

3.4架设学校与学生家长沟通的桥梁,普及计算机教育重要性的意义。计算机游戏是我和学生家长谈话中多数学生家长提及的话题。在这里,我想谈谈本人关于电脑游戏的一点看法。电脑游戏就是个游戏,它是通过在计算机上的游戏软件运行完成整个游戏过程,它不是谈虎色变的,它与我们通常所讲的游戏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这个游戏比较复杂,新颖,更有吸引力。我们小时候小伙伴们玩捉迷藏等游戏,都是经常玩的忘记时间,忘记吃饭,忘记睡觉,直到大人来找,强行拉我们回家。而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各种原因上学后很难找到许多玩伴,只能在计算机上和虚拟对象玩耍,也会经常玩的忘记时间,觉得玩不够。这两种游戏都是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让参与者得到游戏带来的快乐。对游戏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对游戏病态的上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觉得绝大多数是对游戏有着浓厚的兴趣,只有极少数人会发展到后一种病态。即使这极少数人上瘾,也不是游戏本身的原因,而是游戏之外孩子的另一个问题,这样的孩子即使生活在没有计算机的时代,他的空虚的灵魂,残缺的心态也会被其他什么事物拉下水的。事实上,电脑游戏已经成为少年儿童甚至成年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大势所趋,无法抵挡的。我们只有只能考虑引导好学生在电脑游戏中既能放开包袱得到快乐,又能自我约束得到成长。

我曾经到一个学生家里家访,这个学生爱好计算机技术,学习起来进步很快,但是家长因为孩子应考科目成绩一般很是着急就强烈反对孩子接触电脑,甚至密码锁住了电脑。我和家长心平气和的谈论孩子学习计算机课程的重要性,经过耐心细致的谈话学生家长认识到计算机教育的意义,理解了孩子学习的想法。现在,这个学生不仅计算机技术能力突出,连应考科目成绩都得到了较大提高,家长特意到学校找到我表示感谢。这只是很普通的一件小事情,但是对于这位学生,对促进他的学习人生却是影响巨大。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这位学生在家长的粗预下不能继续学习他的计算机爱好,很可能得到的会是另外一种结果。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们只有多方面,多层次认真学习,深刻理解计算机教育重要性的前提下,才能够在计算机教育实际过程中积累经验、创新改革,探索出更实际、更有效、更科学的途径来教导与帮助学生,实现计算机教育的目的。

本文只是我的一些对计算机教育重要性的粗浅理解,在计算机教育实际工作中的几点心得浅谈,我将在计算机教育工作中不断探索与思考,希望与广大朋友们交流分享。

参考文献:

[1]尹志军.关于高校计算机教育改革的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6)52-53.

[2]李建.《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的困惑与对策.福建电脑.2006(4):205.

[3]纪玉书.计算机网络在计算机辅助教育中的应用.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22):216+218.

对计算机技术的认识和理解篇8

1.硬件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目前,硬件课程体系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教材知识相对落后,学生无法学以致用;缺乏实践环节,实验条件差,学生无法锻炼实践能力,教师更无法鼓励和激发其创新能力;学生电子技术方面的理论基础较差,其对硬件的分析理解能力受到一定限制,学习困难较大;硬件课程开设学时离理想要求远远不足。2.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⑴认识上的不足。目前,计算机教育存在着重软轻硬的倾向。很多学生对硬件课程的了解甚少,认为硬件课程只是学习计算机的内部工作原理,在计算机应用当中无关紧要,认识不到硬件技术在应用方面的重要性。⑵课程教学系统性方面的不完整,课程教学系统缺乏足够的系统性,各相关课程以及教材之间的分工与衔接不够规范。①硬件课程知识与软件课程知识之间缺乏足够的交叉和互补,学生无法深入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在软件系统中的作用;②在硬件课程之间缺乏充分的衔接,有些知识点重复,有些知识点缺失;③缺乏足够的实践训练。④内容多和时间少的矛盾突出。这些都导致了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不健全。⑶解决的办法。①提高认识。计算机系统是硬件和软件的统一,计算机工作的过程,实质上是以硬件为基础执行程序的过程,所有硬件的工作都是软件驱动的结果,而计算机的优良性能是通过复杂的硬件系统结构换取的。只有对软件的载体――硬件、硬件组成、硬件的工作原理理解才能对软件是怎样依附于硬件的全过程有一个飞跃的认识,最终达到对计算机系统软、硬件基本知识的融会贯通。因此,在各硬件课程开设时,应首先给学生介绍该门课程的主要内容、该门课程在计算机专业当中的地位、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建立起与软件之间的联系。其次,加大实践能力在考试评价体系中所占比例,以促进学生对硬件实践的重视。从而改变大学课堂上“重软轻硬”的现象。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具备一个it时代大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②保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硬件和软件知识是相辅相成的,它们都包含丰富的知识和先进的技术。计算机硬件知识必须对计算机的体系结构、组成及其核心技术进行系统的描述,以使学生能学到较系统的先进硬件知识。首先,在计算机硬件课程教学中完善教学大纲,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注意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注意知识点的重叠和互补,以保证教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其次要加强计算机软硬件教学之间的沟通,对软硬件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进行适当的穿插。在“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和“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的课程中,可以加入一些利用高级语言对硬件进行编程的实例。在“计算机组成原理”和“计算机系统结构”的课程中,联系“操作系统”课程中i/o管理、内存管理、CpU调度等知识,以引导学生思考,建立必要的知识关联,最终达到对计算机系统基本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同时解决好内容多和时间少的矛盾,计算机硬件技术内涵丰富,学时少和内容多、要求高将是一个一直要面对的主要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一要靠系列课程内外体系的整体优化,找到一种相对来说能动态跟上计算机硬件发展步伐的教学和教材新模式;二要靠课程各教学环节功能的统一运筹、合理调动和多种教学方法模式的科学设计、统筹配合;三要靠课堂教学的数字化、现代化。

二、教材的改革

1.当前硬件教材存在的问题。一般教材都与实际联系不紧密,且教材知识相对落后,许多客观条件原因限制计算机硬件教学内容的更新。⑴计算机硬件发展太快,真正能反映当今世界微机领域新技术的微机原理教材太少,相应的实验设备和条件几乎没有。⑵计算机硬件知识存在不直观,最新的硬件知识往往包含许多较复杂的技术,讲述起来抽象、枯燥,教学方法可视性和直观性差,致使学生对硬件知识的理解存在困难,学习起来不太容易,教学效果较差。由于组织和实施教学的难度非常大,许多教师偏向于讲述旧的知识。⑶新知识的过快更新给许多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熟悉并掌握新的教学知识和内容往往需要几年时间的摸索和实践,因此,教师往往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2.解决的办法。首先,作为课程教学,应尽量选用能反映目前计算机领域内硬件新技术、新成就,能体现出知识性、先进性和系统性的计算机硬件教材,重点要突出基本原理思想和基本方法技术的阐述,以使学生能学到先进的硬件知识。其次,要重视其实用性的一面,尽量拉近学校教育与社会上流行技术、流行产品、流行工具的距离,着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利用硬件、软件技术与先进工具解决本学科专业及相关领域中问题的能力,以及将来独立获取、掌握新知识、跟踪计算机技术新发展、新应用的能力。使课程的组织内容符合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固有规律、学科的内涵及联系,以及人的认知规律。可以通过在系列课程教学中引入课程设计,鼓励学生参加电子设计大赛和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实习、毕业设计等综合性实践环节来解决。

三、硬件实验教学改革

对计算机技术的认识和理解篇9

计算机的使用已经是现代人的一项必不可少的生活技能,然而真正要让学生学好计算机懂得计算机的运用,作为中学教师我们必须要有一套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一门科学深深的吸引着我们,我也是学习计算机技术的,自己也做了一些思考我一直认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门专业,在本科阶段是不可能切分成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因为计算机科学需要相当多的实践,而实践需要技术;每一个人包括非计算机专业,掌握简单的计算机技术都很容易(包括程序设计),但计算机专业的优势就在于,我们掌握许多其他专业并不“深究”的东西,例如,算法,体系结构,等等。

今天我想专门谈一谈计算机科学,并将重点放在计算理论上。我国计算机科学系里的传统是培养做学术研究,尤其是理论研究的人,而计算机的理论研究,说到底了,如网络安全,图形图像学,视频音频处理,哪个方向都与数学有着很大的关系,虽然也许是正统数学家眼里非主流的数学。在此我还想说一下我的另外一个看法:我们都知道,数学是从实际生活当中抽象出来的理论,人们之所以要将实际抽象成理论,目的就在于想用抽象出来的理论去更好的指导实践,有些数学研究工作者喜欢用一些现存的理论知识去推导若干条推论,殊不知其一:问题考虑不全很可能是个错误的推论,其二:很多推论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原型,更不能得到指导实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得到指导实践,但是却与生活紧密相结合在一起,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很多领域我们都需要:如通信技术、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制造业、商业、银行、交通运输、医疗、办公自动化等;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多么需要它;那么作为一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学习者和传承者,我们应该怎样才能把我们知道改好传教下去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个人觉得必须要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学充满活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从目前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情况来看中小学信技术课程教学基本上是在计算机教室里面完成的。而根据教专家研究表明中小学生在机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约为15钟左右因此一堂信息技术课中教师讲解的时间不要超过10分钟多讲无益。从目前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情况来看中小学信技术课程教学基本上是在计算机教室里面完成的。教师如何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水平呢?

我们应该从这几方面把握:1、15分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就快如果毫无兴趣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就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一般说来对他们学习兴趣起主导作用的是直接兴趣作用时间也较长。教师应帮助他们形成直接兴趣并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适时地帮助他们把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相对而言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往往对直接接触计算机兴趣很大愿意动手操作而对于学习计算机原理兴趣就小多了。有鉴于此不妨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操作机器来学习新知识。这样学生在计算机课的学习中就会感到轻松愉快并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在教学内容上也应力求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意识地介绍一些游戏软件、工具软件、优秀的辅助教学软件和作图方法等让他们在比较轻松的学习情境中了解计算机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程序。2、15分钟任务驱动玩出激情“电脑不是学出来的是玩出来的”“任务驱动”的教学法就是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开始是模仿制作出与教师的“成品”一样的作品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接踵而来的便是丰富多彩的创造作品这就是由“任务驱动”引发的学生的无穷的创造力。信息技术学科是开放性的、知识更新极快的学科在课堂上不可能将一个软件的所有上接第173页功能都学到也没必要这样做。计算机教师在教会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任务应该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正好给了学生这样一个机会。3、15分钟培养热爱科学的观念丰富学生感情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坐在计算机前他们所面对的是既可以动手实验又可以动脑思考还可以发挥主动性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学习工具。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引导他们热爱科学与计算机交朋友。事实上只有学生对计算机原理有了一定的科学认识才会真正与计算机交朋友才能认识到计算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进而激发起对真理和科学的追求和向往。

总而言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使得现代化技g发展日新月异,极大地推动了各方面工作的开展,也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作为一名学习者和传承者,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和更新自己的储备知识,要为学生提供更加新颖的科学知识和技术,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能量,从而喜欢学习它,探索它和热爱它给我们带来的进步和发展。

对计算机技术的认识和理解篇10

关键词科技史;计算机发展史;信息科技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03-0040-03

人为什么要学习历史?有人说,以史为鉴,知兴衰,使人明智;有人说可以传承文化。科技史从属于历史,揭示了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不仅再现了科学技术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还展现了科学家求真务实的精神。计算机软硬件以及因特网的发展历程作为科技史的一部分内容,是当前高中信息科技课程中为数不多的“非技术”内容,为课程增加了一抹人文色彩,却又存在严重的不足。那么,高中信息科技课程中学习科技史的意义何在?怎样才能更好地学习呢?本文以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历程为例,谈谈对高中信息科技课程中科技史的思考。

在信息科技课程中学习科技史的意义

1.有助于感悟科学精神

通过对信息科技发展历程的回顾,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真实过程,科技史并不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成功史,其中有大量的失败经历。德国哲学家韦伯尔曾讲过:“在每一历史事件背后,必须有一种精神。”巴贝奇为把“分析机”的图纸变成现实,耗尽了自己的全部财产,使他一贫如洗。晚年的巴贝奇已经不能准确地发音,甚至不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但他仍然百折不挠。1871年,巴贝奇怀着对“分析机”无言的悲怆离开了人世,但他为计算机科学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精神遗产,包括30种不同设计方案,近2000张组装图和50000张零件图……更包括在逆境中自强不息以及为追求理想奋不顾身的精神。学生能在科技史的学习中,了解科学历程的艰辛,感悟求真、求实、敢于怀疑、敢于创新、不怕失败的科学精神。

2.有助于促进理解知识

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中有许多有趣和动人的故事,有助于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对科技史的学习能让学生从源头上学习知识,而不只是学习现成结论的知识片断,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理解科学概念。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是学习的最佳途径,只有仔细研究这些知识产生的艰难历程,即研究清楚早期的一切错误假定,才有可能真正彻底而又正确地理解这些知识。信息科技课程中,无论是计算机硬件还是软件,无论是因特网还是数字化,都有大量的概念和术语必须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中才能体会和理解。

3.有助于提高人文素养

科学技术呼唤“理解”科学技术的人才,对待科学技术知识不但要有横向的了解,还要有纵向的理解。正如莱布尼茨在书里“找到”帕斯卡一样,艾肯也是在图书馆里“发现”巴贝奇和阿达,他们的论文令年轻人心驰神往,并为之奋斗。帕斯卡、莱布尼茨、巴贝奇、图灵、冯?诺依曼等科学家,他们的研究精神,他们面对问题时的远见,他们在解决问题中迸发的智慧,能都打动学生的心灵,启发学生的思考。

科技史是沟通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载体,它立足于过去与未来、自然与社会的交叉点上。通过了解信息科技演进的历程,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更了解到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这是单纯掌握某一门科学或某一项技术所不能带来的人文精神。

当前信息科技课程中科技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上海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中对科技史没有明确的规定,《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此的要求也较为简略,但大部分教材对此都有所描述。以计算机发展史为例,关于硬件,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计算机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四个时代。

尽管不同的教材在描述以上内容时详略不一,但学生阅读这些文字时都会遇到同样的困难,如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等术语。对学生而言,由于缺乏足够的知识基础,因此难以理解使用这样的元器件究竟意味着什么。而课堂教学调查表明,80%的学生阅读后往往只得出“计算机的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强了”的结论。仅仅从计算机制造的元器件来讲述计算机的发展史,仅仅告诉学生计算机发展过程中的进步是体积越来越小、性能越来越好,难道这就是让学生学习计算机发展史的目标吗?

关于计算机软件的发展,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计算机软件也经历了二进制编程、汇编语言、高级语言、结构化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几个时期”。从阅读角度看,学生既缺乏对这些编程语言的基本知识,也缺少编程经验,即使教师可以花一些时间进行演示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但是大部分学生得到的结论也仅仅是“编写软件越来越方便了”。学习软件的发展历程难道仅仅是得到这样的结论吗?

在科技史中选择有意义的内容

《说文解字》云,“史,记事者也”。历史本身是真实的,但是面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事实,在短暂的学习时间、有限的课时内,学生究竟应该学习哪些事实?如何选择有意义的内容供学生学习呢?

信息科技的发展史,离不开计算机的发明,因此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计算机从无到有的主要发展历程。20世纪整个技术发展中,研制一台自动化机器,使之能够模拟人脑运算、解决逻辑问题等,是人们长久以来的期盼。相当多的人从事着运算、排序、计数、检索和分类方面的工作,在单调重复的工作中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一些错误。因此,谋求降低此类人工劳动的举措,在科学领域变得十分迫切。

1642年,法国哲学家兼数学家帕斯卡制造出第一台计算机器,俗称“加法机”,“加法机”主要由一系列齿轮组成。30年后,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制造出能进行加减乘除运算的机械式计算机。但是这些机器的运算执行都离不开操作员的辅助工作,需要人工输入数字,并指示机器进行下一步工作。

18世纪30年代,英国的巴贝奇思考自动计算的问题,设计了机械计算机“差分机”,此后热衷于更有抱负的设想“分析机”。“分析机”是一台真正意义上的自动计算机器,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执行运算的设备以及保存数据及运算中间结果的存储器。由于整个过程的控制由一套穿孔卡片来实现,因此,也有人认为“分析机”由三个部分组成:运算器、存储器和控制器组成,若再加上输入、输入设备,就和现代电子计算机的硬件结构几乎一样。

此外,巴贝奇设想一种现在称之为“条件转移”的指令,可以根据某个被计算结果的正负号,从可能继续运算的两条路线中选择一条做下去。这一重大的创新,标志着机器不仅能代替人的具体计算,而且开始代替人的逻辑判断,它是实现现代电子计算机设计很关键的思想。巴贝奇的一生都在为制造一台自动计算机器而劳碌,但最终却劳而无获,另一位女性阿达在翻译他的论文时认识到,许多计算中存在条件转移需求,她提出了我们现在称为“循环”和“子程序”的概念,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位软件工程师。

在巴贝奇死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关于自动计算几乎无人问津,直到1950年,英国科学家图灵发表了计算机史上里程碑式的论文Canmachinethink。1848年,英国数学家布尔吸收了莱布尼茨的二进制思想,创立二进制代数学,布尔将形式逻辑归结为一种代数演算,布尔代数特别适合于具有断开与接通两种状态的电路系统。布尔本人并没有把逻辑代数与计算机联系起来,但他创造的逻辑代数却对现代计算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06年,电子管问世,并在20世纪20~30年代得到巨大发展。美国哈佛大学的艾肯设想运用卡片穿孔以及借助电流进行运算的部件,制造出一台巴贝奇曾经构想过的自动计算机,1944年这台机器制造出来,被称为maRKi。1946年,eniaC诞生,有人说这是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电子计算机。但是,人们仍然被十进制这种人类习惯的计数方法所困扰。

当人们还在苦苦寻找制造基于十进制的计算机解决方案时,冯?诺依曼看到了二进制的长处,他在构思计算机的结构时,运用了莱布尼茨和布尔的成果。冯?诺依曼意识到,二进制的优点不仅在于它强调计算机和逻辑机的等价性,还在于从电学和电子学的观点看,完成二进制运算所需要的两种状态很容易用电压和电流的有与无来实现,更为重要的是,他认识到程序和存储器的重要性。此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二进制计算机的优点,这催生了电子技术的发展,制造计算机元器件不断更新,从电子管到晶体管再到集成电路,最终发展成为现代计算机。

信息科技课程中关于科技史的学习建议

1.信息科技的发展历程应从机械计算机开始

人们一般从eniaC开始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也就是说是从电子计算机开始讲起,同时引入冯?诺依曼的二进制思想和存储程序思想。但是调查显示,几乎没有学生能较为合理地解释这两个思想的价值何在。究其原因,在于离开当时的背景去描述一个思想的价值,学生缺失理解某概念的情境,缺少对计算机发展脉络的了解。

从哪里开始讲述计算机的发展史呢?计算机从无到有经历了几百年,考虑到现代计算机对早期计算工具的继承关系,因此有必要简述计算机(器)的早期发展史。然而早到什么时候,有人认为应该从中国的算盘开始,但是算盘仅是计算的一个记忆助手,类似于一张纸和一支铅笔,并不是真正的机器。有人认为,应该从1642年帕斯卡的加法机开始,也有人认为应该从1840年巴贝奇的机械计算机开始讲起。笔者认为,从哪里开始讲述,取决于怎样才能有利于学生从无到有建构自己的知识。巴贝奇的机械式计算机思想较为复杂,学生可能会一下子难以理解,早期计算机主要解决的是单纯的数据计算问题,因此,从帕斯卡的加法机开始讲述,逐步过渡到巴贝奇的分析机,适时引入存储数据以及逻辑运算的知识,再到电子计算机以及冯?诺依曼思想,是个较为合理的思路。

2.从计算机的逻辑结构梳理计算机发展的脉络

同样的历史,既可以是编年史,也可以是文明史,还可以是文化史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也如此,计算机发展的脉络如何梳理?有的教材从计算机使用的部件来划分,分为电子管、晶体管等五个时代,但这种划分意义不大。有的教材以编年史的形式来描述,但是过于庞杂,难以体现重点以及继承与发展的内在联系。笔者认为,冯?诺依曼在19世纪40年代提出的计算机结构、二进制以及存储程序的思想,历经近百年依然使用,并成为信息科技领域中的重要思想,也应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因此,从计算机的逻辑结构来梳理脉络更为合理。

人们从提花编织机中得到指挥机器工作的“程序”的灵感,以穿孔卡片的形式记载最早的“程序”,而存储程序的思想,使计算机最终成为可以处理不同任务的通用计算机。按照计算机逻辑结构不断发展这样的学习线索,聚焦计算机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科学家解决问题的创新,有助于理解计算机从无到有的过程,有助于理解二进制的意义。其中涉及的一些重要概念,如“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输出”、“二进制”等,学生都能在相应的历史背景中得以理解。而“程序”、“指令”、“逻辑运算”等概念,也给学生后续学习算法奠定基础。

3.精简内容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