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29:07

大学语文问题篇1

一、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进行衔接的必要性

语文是以我国母语为蓝本的教育学科,从历史上来看,不论是民国时期还是新中国以来,中学语文、大学语文都是学生在各学习阶段必须掌握的基础性课程。从本质上来说,中学语文、大学语文是一脉相承的,其都是对学生语文知识、人文素养的培养,都是一种认知型的国民教育。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学模式不断调整,大学学科已经开展不断的融合,大学语文在高等教育中不再是基础性的教育,而是渐渐被学校、教师、学生们忽视。所以,我们必须要加强中学语文、大学语文的有效衔接,确保大学语文教育仍然在基础性教育的轨道上有序发展,而非仅仅是众多选修课中的一门。

二、如何有效衔接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

1.注重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上的设置。大学语文本质上还是一种语言文学,是一种通过鉴赏、锤炼语言的方式来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增强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的一门课程。语文教学不论是在中学、大学、甚至是中文专业学习阶段,本质上都是一种文学语言学习,我们在大学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要精准把脉,立足大学生的需求,提供与中学语文相互衔接的课程内容,确保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是紧紧围绕“语文”这个核心的,并保持始终不变的。中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往往带有启蒙性质和应试性质,很多中学语文教育都是基于中学生的年龄状况、心智程度来综合开展的。因此,大学语文的教育总目标应该精准定位在对语言修炼和对文学素养培养上,通过提升大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增强大学生的文学素养来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应该充分地引导学生阅读、体悟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和中国文字的语言魅力,引导学生创新性的开展大学语文学习,激发大学生的丰富创造力和想象力,致力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社会博爱意识。教师也可以鼓励大学生转换视角,通过阅读文学作品、美学史、历史史记等来增强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从而培养起自身人文精神和终身学习的思想理念[1]。总的来说,大学语文教育课程设置目标要适合大学生心智发展状态,要保证大学生继续学学语文的积极性,要将中学语文知识升华,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大学语文教育。2.注重不同学习内容之间的衔接。语文有两个方面的内涵,即语言和文字。与此相对应,语文课程就是从语言和文字两个方面入手,通过教学和训练,培养学生在掌握汉语语言能力的同时,陶冶情操、培养人文主义精神的一门课程。因此,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应当在语言文字学习训练的基础上,追求对学生人文主义精神和人格养成等较高层次的追求。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需要有科学有效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与之相适应。大学语文的课程分为必修与选修两部分。必修课包括口语训练、文学作品鉴赏以及应用文写作等三部分内容。其中,口语训练又进一步细化为普通话学习与应用、演讲与朗诵等方面,这部分课程注重学生的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文学作品鉴赏识通过精读一部分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经典作品,以解读和赏析的方式,深刻领会经典的人文精神,借以提升学生的文学水平和素养。应用文写作则将重点放在“笔杆子”上,通过模拟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应用文、公务文书以及学术论文的写作。选修课则以引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为主,可以适当多开设一些选修课程。由于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因此,生活中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内容都可以作为语文课程的选修课,比如影视作品鉴赏、新闻传播相关理论、各大文学流派、乃至书法写作等课程[2]。除了课堂学习之外,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开展自学,将课程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这样既能做到学以致用,又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广义上的大学语文还包括针对大学生的认知能力,着重从人文精神的角度启发和引导学生发展,最终实现学生在文化素质上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养成。

三、结语

大学语文教育的意义不言而喻,如何走出当前语文教学的困境,如何真正发挥语文教学的作用是我们必须正视的一个课题。要想真正繁荣母语教育,我们必须真正做到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有效衔接,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方面狠下功夫,突破大学语文教育的瓶颈便指日可待。

作者:熊北雁单位:中北大学朔州校区

【参考文献】

大学语文问题篇2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问题;对策

人类进入新世纪之初,中国正以一条腾飞的巨龙形象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中国加入wto,北京申奥成功,极大地鼓舞了人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当代大学生,也应把学好英语视为当前学习中的重中之重。这就给英语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即必须改进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形势变化。

1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代人的辛勤探索,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外语人才。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设施陈旧,与现实脱节。

一直以来,大学英语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实行“满堂灌”、“填鸭式”的单一而陈旧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解课文中的英语知识和语法结构或是应试技巧等,而学生则坐在那里被动地接受这些知识。这对于身处知识时代、信息时代,易于接受新事物的学生来说,早就失去了吸引力。由于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骤然增多,班容量不断扩大,而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条件却很难跟上。面对如此众多的学生,又缺少有效的辅助设施,教师很难开展全班性的操练活动,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难于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培养。

(2)教学重心倾斜,“教”、“学”、“用”三者脱节。目前,英语应试教育在高校中占主要地位,而实用教育则难见踪影。就大学英语教学来说,一年两次的四、六级全国统考是个严峻的考验。四、六级考试在我国高校举办了15年,每次参加的人数有300万左右,规模很大,影响较深。这对提高全国范围内英语教学人员的教学水平以及对学生学好英语具有积极意义。但很多院校把四、六级成绩与教师评优、评职称以及学生拿学位证挂钩,导致众多教师把四、六级当作指挥棒,着重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更有甚者,有些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只看重应聘人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应聘者其它方面的才能,而学生为了能通过四、六级考试,经常进行题海战术,研究应试技巧,忽视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训练,致使大多数学生缺少独立的个性和钻研精神。正是在学校和社会这种有形无形的压力下,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大学英语教学在不经意当中,偏离了英语教学的真正目的,无意中走进了“应试”教育的死胡同,致使“教”、“学”、“用”三者之间没有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浪费了有限的财力物力,又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也使教学目的无法得到较好的贯彻与落实。

(3)教材设置不合理,大、中、小学英语教学脱节。

中、小学与大学英语教材缺乏衔接,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知识面及质和量的脱节,为英语学习者造成人为和潜在的障碍。在我国现行的大、中、小学教材中,存在着许多不必要的重复内容。由于各个阶段教学的侧重点不同:中、小学英语学习只以几本教科书为主,主要侧重于讲授语法知识,故学生的词汇量、阅读量都相对较少,语言应用能力较差;而大学英语则侧重于掌握词汇的用法和新的、多种表达方式,不会系统地去讲解语法。这之间可能会造成相互脱节、分工不合理的现象,对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而且会造成消极后果。

2对策

上述问题解决得好不好,不仅关系到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是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具体体现。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1)创建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善教学设施。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创建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静态是指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例如,日常课堂教学的一般步骤、固定的教材,以及处理教材内容的常用方法等等。动态是指日常教学的可变方式。例如,课堂教学中适当加入各种交互性的语言教学活动,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各种测试,还包括形式多样的课外语言活动等等。

总的来说,静态教学模式是教学的基本方式,侧重于语言知识的教学与操练,而动态教学模式则侧重于实际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两者相辅相成,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素质的关键所在,片面强调其中任一方面都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同时,要做到静态与动态教学的有机结合,就必须添置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不仅要有专门的语音室,还应有可供师生学习和查找资料的互联网、多媒体等,以扩大师生视野,拓宽知识面,紧跟时展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英语教学的整体水平。

(2)实现“教”、“学”、“用”三者的统一。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结合过程,既要重视教师的教学方法,又要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以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运用英语这一工具,加强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以获得更多更新的信息,为国家、为社会服务。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与国际间的友好往来日益频繁,对英语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同时对英语人才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英语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学中,应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和教学实际,注重英语应用和交流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智能、知能、技能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个性和钻研精神的培养。通过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听”、“说”、“读”、“写”英语的条件、氛围和环境,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热情和潜能,使学生讲起英语来能脱口而出、沟通轻松自如、阅读没有障碍,写作得心应手。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学校就必须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习惯,实行自主教育和个性化教学相结合,使大学英语教学真正实现“教”、“学”、“用”三者的和谐统一。

大学语文问题篇3

【关键词】高职《大学语文》边缘化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46-01

一、高职《大学语文》边缘化问题的原因

1.对《大学语文》的认识不够

由于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为教育的主要目标,因此,高校对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忽视了《大学语文》等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导致这些基础课程的地位降低,课时减少,教学效果较差。而且目前缺乏对高职院校基础课程的强制要求,紧张的《大学语文》教学课时使语文教学的教学时间不足,甚至有些学校仅仅把它作为一门选修课来执行教学计划。

2.《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存在分歧

目前的高职院校中《大学语文》课程缺乏明确、稳定的课程定位,普遍存在教学随意性的现象。例如有些高职院校侧重培养大学生的古典文学阅读能力,有些则强化大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还有些高职院校培养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以及综合文化素质培养能力。《高职语文》课程的定位分歧直接导致课程的开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统一性和稳定性受到严重影响,不利于对大学生长期完整的教育。

3.教学手段陈旧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逐渐被边缘化甚至取消,直接影响着大学语文教师队伍的稳定性,造成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差,教学手段陈旧,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从目前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来看,大部分高职院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大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较差,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高职《大学语文》边缘化问题的对策

1.明确高职大学语文定位

对《大学语文》课程的科学定位和正确认识是解决其边缘化问题的首要条件。首先,高职院校应该以培养具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和熟练的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为基本目标,强化《大学语文》在培养人才中的重要性;其次,树立《大学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地位,制定明确的教学任务,使教师按照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教学;第三,完善《大学语文》课程设置,保证教学的学期和课时,为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充足的时间。

2.改革高职《大学语文》教材

目前高职《大学语文》教材种类繁多,但是仍没有一本全国高职院校通用的语文教材。而且当前高职院校选用的语文教材重点突出教化的文学思想,缺少高职学生语文能力训练的相关内容。因此,为方便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应该改革《大学语文》教材。国家可以组织相关专家根据高职院校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特点编撰适用于全国高职院校统一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从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为根本出发点,一方面突破传统的文学模式,广泛地涉及优秀的文学作品和传统的民族文化,拓宽高职学生的人文知识系统;另一方面,将大学语文的文学性与实用性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文学写作能力。

3.改革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模式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要改变《大学语文》边缘化的现状,提高大学语文教学效果,必须改革和完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首先,改革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言技能为主,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其次,创新教学方式,可以采用辩论、朗诵、演讲、话剧表演等多种形式,寓教于乐,创造有生命力的大学语文课堂。最后,完善《大学语文》课程考核机制,建立课内外结合、全面综合量化的过程性考核机制,促使大学生注重《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和自身语文能力的培养。

4.建设高职语文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边缘化的现象极大地降低了大学语文教师的积极性,导致教学质量下降以及语文科研停滞不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建设大学语文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大学语文教师队伍,为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和科研提供有力保障。高职院校也应该为大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便利条件,帮助大学教师尽快扭转《大学语文》边缘化的现象,提升大学生的语文能力。此外,高职大学语文教师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总结经验,提升能力,打造大学语文精品课程。

三、结束语

《大学语文》既是高职大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课程,也是其他课程学习的基础以及增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必备课程。近年来高职《大学语文》边缘化的现象对大学生的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进一步规范《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改善边缘化的现象,使《大学语文》走出教学困境,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孟琳,王军,罗璇.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探究[J].赤子(上中旬).2015(08)

大学语文问题篇4

大学语文对话教学问题研究

最近几年以来,随着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呼声的不断高涨,反思和研究大学课程教学的氛围越来越浓,如何使大学的课程教学与改革朝着更加符合当前文化语境和更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向发展,已经成为大学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思考的热门话题。就大学语文教学研究活动在全国此起彼伏,有关大学语文教学的教材、论文纷至沓来,层出不穷。但仔细一想才发现,大学语文教学研究这种热闹的景象,好像只是大学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单相思”,尽管有很多想法和理念很有参考价值,但有一点不能忽视的,那就是离开了教育主管行政部门的积极主动参与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大众文化的影响,大学语文的教学理念是无法实施的。因此,要研究大学语文教学,就必须从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才能使理论的研究找到现实的落脚点。

一、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当前大学语文的课程地位尚未完全定论

语文这门课程从小学到中学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每个学生要想考上一个重点高中或是一所理想大学,学好语文课程是必不可少的。语文成绩如果无法提高,会直接影响升学率的。因此,语文课程关系着学生升学的命运,而且也同样关系着各个学校的前途和命运,自然会受到学校乃至各个部门、家长的高度关注。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语文课程都被排在第一场,可以见得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和影响性。但是,在大学课程中,大学语文被各个高校设定为公共课程或选修课程。目前,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大学更多的重视专业课程教学工作,大学语文课程受到了严重的忽视,已经失去了中学或高中的核心位置。同时,高等教育部门一直没有明确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中应用的地位,使语文课程的开设显得很随意,而不够重视。由此形成了一边是大学语文教师的课程教改热情空前高涨,一边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领导的沉默不语的难堪局面。这些正是当前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所处的困境,也是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和障碍。

2.当前大学语文课程性质定位也不够明确

在许多大学,语文教学并不是专业性常设专业课程,更多的是以选修课的实行出现,最大的目的是为语文基础差的理工科学生补课,其课程性质仍然停留在语文的工具性上,即中学阶段的语言文字教学的层面。大学语文课程非常有限,几十个课时而已,根本无法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与应用写作能力。现阶段,大学语文课程性质定位不太明确,关于其工具性与人文性孰轻孰重争论不休。经过多年的探讨与研究,相关学者终于得出了一致的结论:相对于中学语文,大学语文必须创新,创新其教学理念,更新其教学内容和方法。课程定位不能低,不能再照搬中学语文教学的思路,这样会进一步降低大学语文课程在大学课程的地位,更会挫伤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另一方面,大学语文也不能定位太高,毕竟大学中的语文不是专业性太强的课程,定位太高,教学目标根被实现不了。大多数学者认为:该课程以传播人文思想和文化观念为主,其性质应该定位在人文性上。但本人认为在此基础上,更因该加强对学生应用写作与口语交际等实践能力的培养。

3.当前大学语文教师队伍不稳定,水平参差不齐

在有中文系的大学中,大多数教师想从事的是中文专业的教学,不愿意从事公共语文课程的教学。从事专业课程的教学科研在技术和使用上得到很好的提升,而且在晋升和评职称上也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尤其是评导师也会有很大的帮助作用,这些都可以让教师的知名度提高,工资待遇提高,今后前途无量。现阶段,大学语文教师队伍极不稳定,水平参差不齐,学校对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大学语文教学的老师常常被视为补丁,专职补漏。教学标准的降低直接拉低了语文教师的专业深度和专业技能,进而影响到了教师的晋升职称、课题科研经费申请等方面。语文教师在在科研课题的申报往往受到歧视。在这种背景下,有的学校虽然有了大学语文教研室,但待遇的差别致使教师拼命挤向专业课程教学队伍,无法安心本课程的教学,而新来的教师又没有足够的大学语文课堂经验,无法承担足够的责任。更多的学校是根本就不设大学语文教研室,不设专职大学语文教师,大学语文更多时候是被当做选修课来对待。这样在学校和教师之间的相互不重视之间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导致教学质量低下。

4.当前大学语文课程缺乏创新的教学理念与思维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西方大众流行文化逐渐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每个角落,促使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使广大青年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在日常生活中传统文化已逐渐沦为鸡肋,纯文学教学语境已不复存在。现阶段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文学研究也在发生重大转型。学科之间的边界下变得十分模糊,因为各学科都在不断地越界,拓展自己的空间,文学研究也不能免俗。面对变化极其之大的社会形势,文学研究也正在进行着艰难的文化研究转向。从事文学研究的人文学者不得不顺应时代潮流,逐渐开始放弃传统文化的研究,将注意力集中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社会文化冲突现象上,包括通俗歌曲、激光唱片、影视文化、广告文化、时尚服饰、网络文学等原来文学研究者所不屑的因素,现在都成了研究内容。在时代潮流之下,大学语文课程也必须顺从。必须按照与时俱进的原则,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为目标,将日益全球化的大众文化语境融入到日常教学当中,全面创新大学语文教学思维,努力求新以顺应时代,提高现在年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针对以上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大学语文教师要结合自身上课的切身体会,思考课堂教学改革的出路,增加课堂教学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教学改革做出贡献。在实践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灌输教学方式,尝试采用对话教学方式,提高语言教学的趣味性,借此提高学生上语文课的积极性,在互动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切实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以后进入社会打下了良好基础。因此,相对于传统的沉闷灌输式教学来说,大学语文课堂的对话式教学改革就显的尤为重要了。

二、对话教学的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者关于对话教学的研究,虽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但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大的关注,自2001年以后,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始与推进,关于对话教学的研究才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从1995年至今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我国关于对话教学的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1.对话教学的研究顺应了时代的需要

课堂教学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中心环节,越来越强调对教学实践活动主体的价值、作为、意义的理解与关注,以教师为中心、以单向知识传递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而新型的对话教学模式的构建则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话教学模式,是将师生、生生交互对话作为教学的表征与载体,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倡导师生平等互动,促使师生通过多向交流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的一种教学结构框架及操作方式,它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转型和大学生自主、自由地发展。因此,对话教学的研究将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各级专家学者的重视。

2.对话教学的研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2001年,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倡导者提出了“对话”的原则后,得到社会各级广泛的响应,有关对话教学的文章和论述成为了学术界的热门。国内学者在接触了国外的对话教学研究成果以后,也开始发表关于对话教学的文章,尤其是在2000年以后,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始与推进,关于对话教学的论文迅速增多,迄今为止,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可查阅的文章就有三百余篇。其中以对话教学某一或几个方面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就有100多篇,大多属于文献研究和理念方面的研究,还有一部分是以具体学科作为研究对象的,从题目来看涉及的有语文、数学、英语、化学、历史、生物、体育等科目。

三、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教学策略

1.通过人本对话,掌握前人的经验智慧,激起学生感情的共鸣

人的发展固然要有先天的条件,但后天的道德教育、知识积累、能力培养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一个在校学生来说,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还是对文本的阅读。

首先,我们要明白阅读的定位。传统观念将阅读看作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过程,一旦突破了这一主客结构的定势,就不难看出,文本本是作者认识的提炼、感情的凝聚,读者与作者正是通过文本交流思想感情的。所以,只有将人本关系从主客体关系推进到主体间的关系,将人本关系理解为主体间的对话关系,才算比较深刻地把握了它的本质。从对话理论的角度看,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对话,读者进行阅读,并不是为了单纯地理解作者的原意,更不是为了机械地接受作者的观点,而是在获得作品意义的驱动下,同时进行着内省和反思,或者说,文本激活了读者的思想感情。总而言之,阅读过程即是人本对话过程,它是阅读者知识贮存与丰富的过程,也是人格培养与完善的过程,更是能力形成与提升的过程。

其次,我们还要搞清教学活动中人本关系的定位。在传统教育观念中,文本是知识的汇聚,其职能是灌输知识,其形象是凛然的权威。学生在文本面前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阅读文本的过程实则只是填充自我、矫正自我甚至取代自我的沉重的过程,在这种观念下,教育的终极目标只是完成知识的传输、道德的教化,至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身心的健全则都不在其视线之内,这样最终培养出的只能是一批批的“标准件”,“复制品”。对话教学赋予人本关系以全新的概念,文本与学生不再是教育与被教育、灌输与接受的关系,学生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轻松地感知文本、反思文本、质疑文本,进而激发创新能力,生成全新的视界。这视界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对自我视界的充实与矫正;二是对文本视界的审定与重构,二者都包含了否定一一重建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反复再现,使学生不断地提升自我、超越自我,最终成为具有人文精神、独立人格和创新意识的新型人才。

2.通过师生对话,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完善自我人格,实现自我价值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师生关系被定位为传授者与被传授者的关系,这种定位使教者自以为凛然不可侵犯,使学生唯唯诺诺不敢越雷池一步,最终阻断了教者自身的不断完善,也扼杀了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

当前,“爱生”的口号确实已经深入人心,但教育只强调“爱生”而不“尊生”的现象十分普遍,师生之间只是一种“施爱”与“被爱"的关系,师生间仍存在一层厚厚的障壁,学生的发展仍摆脱不了重重桎梏。在应试教育中,师生关系甚至恶化到了相互工具化的地步。教师是学生升学的工具,反之,学生也就成了教师升职的工具。

对话教学使师生关系有了一个正确的定位,那就是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对话,师生是一对特殊的对话者。师生只有在平等与真诚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实现心灵的沟通,学生在轻松、愉悦、开放、自由的氛围中才能开启心智、培养能力,最终完成“人”的塑造。

3.通过对话教学对教师提出的全新要求,达到教育“立人”的终极目标

对话教学的终极目标是“立人”,这一目标的实现对教者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者面临着新的挑战。

健全人格的熏陶是“立人”的重要前提。要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健全的人格。学生在接受教师影响的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他们不仅仅具有对教师人格优劣的一定的分辨与评价能力,而且能够对教师的人格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教师人格中的顽强、自信、乐观、敬业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必须努力改变自己人格中的不良特质,塑造健全人格。

此外,还要更新教学观念。不同时代的教育有不同的特点要求,广泛了解教学动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才能高屋建瓴地指导教学。全新的“对话”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舍弃“灌输者”的角色意识,把自己放在一个“引导者”、“平等对话者”的位置上,以平等和真诚的态度实现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

参考文献:

[1]陈尚达.大学语文课程对话教学的研究与探索[J].皖西学院学报,2009,(6).

大学语文问题篇5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大学语文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大学语文既是一门基础课,又是一门人文综合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必要课程,只有充分认识到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转变教学观念,保证大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才能充分发挥其独特的综合,使高职大学语文教学走出困境并重新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1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对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视不够

大学语文教学在当代高等教育教学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尽管有专家一直呼吁要重视大学生的大学语文教育,但大学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并没有被各高校提高到相应重要的位置。作为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更是处于一个相对尴尬的境地,有的学校甚至根本不对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开设有大学语文课的学校也尽量压缩学时,或者将本课程安排成大课,教学效果明显较差,与各个学校必开的“两课”相比,地位差别悬殊。一些专职教师也对大学语文课程存在偏见,认为大学语文课嘛,随便讲什么都行,谁都可以上,导致大学语文老师处于一种百口莫辩的尴尬境地,教学理想难以实现。学生本人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程度也不够,高职学生进校后都热衷于考计算机等级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以及各种类型的资格证考试,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耗费在考证和专业课的学习上,无暇静下心来品读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以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获得人生启迪。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对于大学语文学习一般就是课堂上听听,课下基本都是闲置在一边的。

1.2培养目标模糊不清

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应该是既要立足职业的需要,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他们的思想,不仅要教他们学会做事,更要培养、提高他们如何做人的内在文化修养素质。高职高专学生相对于本科生来说,文化基础普遍薄弱,大学语文由于它独特的专业优势,作为一门学科本应该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由于各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和训练,相对忽视了高职学生人文性和审美性的培养,甚至漠视大学语文在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导致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培养目标模糊不清。

1.3教材体例陈旧

现在各高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无论在编写体例上还是在篇目选择上,都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所以使人感觉大学语文因校而异,教材纷繁杂乱,质量良莠不齐。教材的杂乱,从侧面反映出大学语文目前这种学科定位不明确的现实。而现行高职高专各专业往往使用同一种大学语文教材,针对性不强,存在严重不足和不配套的情况。一方面,在体例上缺乏创新,往往是课文前面作家作品介绍与文体介绍,结尾做个阅读提示,然后就是问答题,多数教学例文来自中学语文课本,使得与中学语文教材并无多大区别,从而使学生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态度产生误导,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一方面,各学校自选教材高职特色不鲜明,目前的大学语文教材内容普遍存在偏难、偏深、专业性太强、与学生所学专业语文说写能力要求结合不够、高出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范围等共性问题。所以,我们有必要分门别类地编撰适合各类专业的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以突出高职特色和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1.4教学方法简单

当前很多学校大学语文教学基本上延续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正如徐中玉先生在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上说的那样:“对语文潜移默化的功能认识不足,因此,纠缠在字、词、句上,变得鸡零狗碎,脱离作品的人文精神,缺乏感染力。”忽视对文学作品的形象与意境分析,将本来应该是活泼生动的语文课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教条课。高职学生作为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对象,虽然其基础普遍较薄弱,但显然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如果还按照以前的教学方法,偏重于知识点的介绍和讲解,而忽略了对文学作品整体人文精神和内涵的关照,学生看到的还是零碎的知识,而没有上升到内涵的层面。

2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要不断与时俱进,满足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

(1)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在大学生修德、敏行中的重要作用。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大学生中所具备的功能绝不仅仅是对高中语文知识进行强化和补充,而是具有“两课”所不具备的人文情操的培养和积淀作用,大学语文课本里面所精选的经典作品,一方面能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增强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另外一方面能够起到提高目前大中专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重技能、轻理论知识的现象,弥补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高专学生及理工科学生在语文常识、写作、表达等应用方面存在的缺陷。

有鉴于此,我们应该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生修德、敏行中的重要作用。观念的转变,不仅需要学生本人的努力,更需要高职院校行政部门和教学单位以及专职教师,从思想上重视大学语文课程,切实认识到大学语文在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性,用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大学语文课程,提高学生对大学语文知识学习的兴趣,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一定的人文知识基础和较高的文化素养。

大学语文问题篇6

关键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文化差异翻译水平

学习任何一门语言,文化上的差异总是给学习者的学习带来困惑。不论是外国人学习中文,还是中国人学习外语,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理解词句都是行不通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还应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加深对世界的了解,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精华,提高文化素养。文化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交际能力仍然较差。把英汉文化差异引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对解决翻译中的困难,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文化差异问题来探讨如何做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常见的中西文化差异

语言的文化差异,一般来说是一种语言中蕴藏着某一民族或社会团体所固有的或特定的社会传统、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及思想特征等深层的文化特征。这些特征与其他文化特征表现出的差异,常会影响语言的习得(acquisition),造成语用失误(pragmaticfailure),甚至导致交际失败。与英语专业的学习者不同,作为公共大学英语的学习者,由于各方面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很少或根本就没有经过系统的翻译学习、训练,更缺乏对翻译要求及过程的一些常识性东西的基本了解。而且翻译涉及的语言往往是跨文化的,这么一种跨文化的实践活动又有其内在的规律性。所以,探讨英汉文化差异,研究英汉翻译交流中的文化差异因素,是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

1.词汇差异。

中西文化的差异明显表现于词语的意义上,这是为大众所熟知的。赵本山就曾在春晚小品中提到过,红茶是“redtea”,而事实上是“blacktea”。由此可以看到词汇意义上的差异显而易见。

再比如一些习语,例如,thestrawthatbrokethecamel’sback指让人不能再忍下去,又如aboltfromtheblue(晴天霹雳);wallshaveears.(隔墙有耳)等。我们在翻译的时候不能按字面意思去翻译,也就是常说的在翻译中不能望文生义。

2.习俗上的差异。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缺乏必要的语言环境,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形态和心理因素的差异尤为重要。在招呼语上,中西方存在着差异。中国熟人见面问候用“吃了吗”“去哪了”这两句话来表达问候功能;而英美人见面谈论天气,运用拥抱、接吻等招呼方式。另外,中国人在买东西时喜欢讨价还价(bargain),而西方人尤其英国人却不喜欢,所以才有“abargainisabargain.”(一言为定)的说法。

3.民族和宗教的因素。

由于中西方的民族差异及的不同,导致了在对事物的理解上的差别。比方说,“龙”在中国古代是帝王的象征,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西方人则将“龙”(dragon)理解为是猛兽,带有贬义色彩,而且外型和中国人所说的龙是有很大区别的。

佛教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人们信仰“佛主”,因此便有如“借花献佛”等类似的语言表达。而在西方,尤其是在英美,基督教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故而就有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而今,《圣经》中的许多人物形象都有了新的意义,成为某概念的代名词。如,玛土撒拉(methuselah)是诺亚的祖父,活了969岁,它的名字变成了“寿”的代名词。如:“mygrandfatherisasoldasmethuselah.”英译为“我爷爷岁数很大”。还有Doubtingthomas(怀疑的多马)表示多疑的人、怀疑主义者等。

由此可以看出,民族和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这在翻译时也是要引起重视的。

4.英汉民族的理解及思维方式的差异。

有学者认为英美民族重形合,重视理性和逻辑思维,而汉民族重意合,重视悟性和辩证思维。如,ifwintercomes,canspringbefarbehind?(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里,if直接就表明了两句的逻辑关系。而翻译成汉语时无需表明假设关系。汉语句子常常看上去松散混乱,推理不严,逻辑关系不明,但句子间的意思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再如,itisimpossibletooverestimatethevalueoftheinvention.如果直译为“过高估计这项发明的价值是不可能的”,那就与原文意思大相径庭了。因为英语中的双重否定结构,体现一种逆向思维的方式。所以,正确的译文应为:这项发明的价值无论怎样估计也不会太高。

二、提高大学生翻译水平的对策

1.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在大学期间,除了学习专业课和英语课本外,再不愿花精力和时间来旁顾外国文化方面的知识,结果便是当老师谈论到“文化问题”时,多数学生便无法作出回应。狭窄的知识面和有限的词汇量更难以使学生的翻译水平提高。

对此,很多的高校现在已经开设了很多选修课,其中就包括外国文学和外国文化方面的选修课,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外国文化的兴趣,还有实用翻译课程,训练翻译技巧,这对翻译水平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

2.培养语用能力,教会学生巧译。

对英语翻译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能增强学生对翻译的兴趣。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地给学生讲授英美社会文化知识,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利用现有教材,扩充背景知识。目前,大学英语教材在选材上各具特色,涉及文化差异的地方也不少,要求教师不失时机地介绍背景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坚持实用、适度的原则,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讨论式”、“参与式”、“讲说式”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利用一切资源,把跨文化交际情景现实化。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渠道,了解汉英文化差异,培养“文化差异”意识,从而提高翻译水平。

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及网络教学。

大学生有很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可以开展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多读英文原版书及英文报刊、杂志等。网络教学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既可以实现由教师现场指导的实时同步学习,也可以实现在教学计划指导下的非实时自学,还可以实现通过使用电子邮件、网上讨论区、网络通话等手段的小组合作型学习等。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关键是把文化知识的传授与语言知识的教学协调统一起来,针对大学英语教学,我们要使学生在掌握语言能力(competence)的同时,注重中西文化差异的习得,培养学生具有使用两种语言的(bilingual)能力的同时,又具备理解两种文化的(bicultural)能力,这才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真正宗旨所在。英语翻译水平的提高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我们只有正确分析学生滞后的原因,巧下针砭,积极引导,才会增强学生的翻译能力。相信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将迈进一个新台阶,会有更多的学生对翻译产生兴趣,能自信大胆地用英语翻译和表达自己,切实提高自己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志恒,毕会英.浅析中西文化差异与大学英语教学[J].长春大学学报,2006,(5).

[2]张蕊.文化差异与大学英语教学[J].科技信息,2006,(4).

[3]王春艳.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传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10).

[4]汪德华.英汉文化差异及思维方式[J].西安外语学院学报,2002,(3).

大学语文问题篇7

一、当前在大专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大专语文既是一门基础课,又是一门综合课,是对大专生进行汉语技能训练和人文素质培养的必要课程,目前却问题纷呈。大专院校语文教学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重视度不够。学生不重视,把大专语文放在极为次要的位置;学校领导不重视,压缩课时或者把大专语文安排成大课,教学效果明显较差。第二,培养目标模糊。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应该是既要立足职业的需要,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丰富他们的思想,不仅教他们如何“做事”,更要培养、提高他们如何“做人”的内在文化素质。在这方面,大专语文具有独特的专业优势,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由于有些院校过度重视技能的培养与训练,相对忽视了大专生人文性和审美性的培养,甚至漠视大专语文在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教材问题。教材也是困扰大专语文课的一个重要因素:教材杂乱无序,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选文重复,令学生感到大专语文是高中语文的继续;编写体例类似高中语文,没有新意,缺乏特色;目前应用的语文教材是为本科生和普通专科生编写,与大专院校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整体情况脱节。第四,教学方法简单。很多教师可惯于满堂灌,剥夺了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时间,教学方法单调简单,课堂气氛沉闷,这也是大专语文处于尴尬境地的一个原因。

二、大专院校语文教育的改进对策

1.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模式

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做到“以人为本”,即以“人的发展”为教学的中心任务,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潜能,开发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彻底抛弃过去“无人”、“无情”的传统教学模式,从以传授为主转变为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在与生活世界的对话中实现意义追寻和人格构建的创造者。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一个个具有独立性、主动性的个体,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材——教师——学生”的单向知识流程转变为师生平等参与、信息共享的互动过程。每一个人在知识交流的过程中都是平等的,都是自由的,都有其独特价值,要使教师、学生、教材有机地融为一体,有效地消除认知隔阂,使具体的教学实践获得新的生机。

2.更新大专院校语文教育的内容

语文教育要体现职业性、人文性、应用性等特点。要侧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拓展中学应试教育的范围,推进素质教育;要强化职业能力的培养,着重加强应用写作、口才演讲、阅读理解等能力;要加强语文知识、专业性学习,突出抓好语文学科内在属性的教育。更新语文课的教育内容,最重要的是要结合专业性质,根据专业调整语文教育的内容。比如,艺术设计、旅游管理、机电一体化、网络技术、国际贸易等不同的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一样,对语文课程的定位和要求也不一样,那么语文教育的内容也就要求不一样。语文教育内容必须为专业素养的培养服务。

3.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完整系统的语文教学评价体系是实施教学强有力的制度支撑,它涉及到学生的评价及其教师的评价等。对于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来说,重点还是学生评价标准的制定,建立系统的科学的评价体系。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采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评价,应采用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多元化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氛围,让学生实现自我、体现自我、展现自我、成就自我,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为语文教学的积极开展提供帮助。这样有利于师生互动,有利于各项语文教学计划的完成与实施。

三、结束语

大专语文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加强大专语文教学已成为共识,但要取得理想的效果,还有许多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我们去思考、去探索。只要我们勇于思考、敢于实践,那么大专语文教学改革将会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大专语文将会走出困境,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黄志刚李剑何凌峰浅谈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8,(5)。

大学语文问题篇8

苏联教育学家米依?马赫姆夫首次提出“问题教学法”的概念:“问题教学法是发展性教学的高级类型,在这种教学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对话设计和认识性作业,需要由教师创建一些问题情境,并组织学生为解决教学问题而进行活动,同时也将学生的独立探索活动与掌握正确的科学结论最优地结合起来。”

一、问题教学法运用于专科大学语文课的优势

1.通过问题教学法改善课堂纪律,活跃课堂气氛

在独立学院的专科班中,许多学生在课堂上的自制力还比较差。教师多次强调课堂纪律也未必有成效,而且讲几分钟就提一下课堂纪律,也不是明智之举。而问题教学法则有助于改善课堂纪律。在课堂上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问题,被叫到回答问题的学生以及身边的同学会感到紧张,打起精神,同时也能吸引其他学生的注意力。从提出问题,找学生回答问题,再到给出问题的答案,整个过程中,课堂纪律一般都会突然好转。被叫到回答问题的学生与教师互动,被吸引了注意力的同学也会由于对同学的关注或被问题吸引而特别留心这个问答的过程。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常会遇到差强人意,或让人啼笑皆非的答案,此时教师可以顺水推舟,引起学生发笑,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同时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课堂上,营造快乐课堂的学习氛围。如果问题设置得当,教师接连设置几个环环相扣的问题,用问题把课堂的要点连接起来,贯穿整个课堂,学生没有时间开小差,课堂的纪律则自然明显地好转。学生也可通过这些问题抓住知识要点,效果明显会比“满堂灌”好出许多。

2.通过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的思路,诱发学生思考

问题教学法并不是简单地通过提出问题教学。如果只是给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然后给出答案。这种知识的灌输实际上并不能呈现出显著效果。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大学课堂教学不应该只是一种知识的灌输,而应该重在思维能力的培养。“大学语文”课除了文学常识、语言文字运用方法的灌输,更应该注重文学鉴赏能力、文字分析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依靠学生的自主思考。

3.通过问题教学法训练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许多教师都有一个共识,就是现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总体水平较低。学生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有时甚至不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在大学语文课堂中,我鼓励学生回答问题,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分析能力。当学生的语言表达有明显错误的时候,教师可以及时纠正,并配合有效的课堂评价,鼓励学生回答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适当地运用答对问题加平时成绩的方法也可以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二、问题教学法的运用要点

1.问题的设置

问题教学法重在问题的设置。问题应该围绕文章的重点、难点;要具有全局性,能够揭示文章的中心或主旨;要设置在容易产生联系或看似矛盾的地方。比如讲钱钟书的《论快乐》时,文章中作者讲到“穆勒曾把‘痛苦的苏格拉底’和‘快乐的猪’作比较,假使猪真知道快活,那么猪和苏格拉底也相去无几了。”这个比喻一般学生很难理解,看似非常矛盾,而这句话揭示的正是这篇文章的主要论点“快乐是由精神决定的”。因此对这句话的理解则非常适合进行问题设置。

在设置问题时还要考虑到问题的难易度、密度及连贯性,太难的问题会影响学生的积极体验,太容易的问题无法触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密度应该适中,解决一个问题的时间不应太快或太久,最好能把问题围绕一个主题环环相扣,问中有问,把知识要点串联起来,以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中心主旨。比如讲白先勇的《永远的尹雪艳》,大部分学生都未能抓住作者的创作意图,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从人物形象入手,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尹雪艳、王贵生、洪处长、徐壮图、吴经理等人物特征,再通过问题讨论几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细节,最后让学生自己揭示出文章的主旨。

2.循循善诱原则

问题教学法应该以诱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倘若问题的答案最终全部都由教师和盘托出,这样的问题教学法与知识的单向传输没有本质的区别,也显然是不成功的。

在教师提出问题以后,学生不能立刻回答出令人满意的答案是正常现象,教师不应对回答不上的学生求全责备。如果学生不会回答或回答错误,不应立刻给出答案或换其他同学做答。此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的思路,给出提示,诱发学生重新思考,找出正确的答案。同样以《永远的尹雪艳》为例,我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学生读完这篇小说对尹雪艳的形象都是持正面态度的,主要是因为学生混淆了叙述者和作者之间的差别,以为叙述者说的话就是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为此,教师应该提示学生从尹雪艳的外貌特征、话语、动作行为处着手,找出其光鲜外表下冷酷、自私的性格特点,再提示学生思考文中描写的几个细节,让学生读懂隐藏在叙述者背后的作者意图,从而发现其人物的本质。

3.答问评价

有效的课堂教学必然以有效的评价活动作为基础。传统的评价机制强调教师教授知识的再现和回忆,而忽视学生的内省、领悟、兴趣的培养和技能的提高。问题教学法作为一种启发性的教学,在评价的实施过程中要注重课堂教学评价的过程性及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给予的答案不应该是唯一或不容质疑的,如果学生思考出来的答案有他们的道理,能够自圆其说,教师应该予以肯定,而不是一味地以自己设定的答案为准。对学生思维成果的肯定,也能产生一种激励的作用,使得学生勇于去思考,逐渐培养出擅于思考的习惯。

大学语文问题篇9

2007年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提出了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我国外语教学界也已普遍意识到语言的文化因素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在不同层次上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围绕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即从属、并行、融入。这三种不同结合方式背后的共识,即语言教学中要教文化。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曹文教授提出文化教学存在两个层次,即文化知识层和文化理解层以及连接这两个层次的文化意识教育,主张要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英语人才,文化教学必须超越文化知识层,达到文化理解[1]。

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多维、立体的思维方式和宽容、开放的情感态度,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构成了外语教学的社会人文目标[2]。而“90后”大学生的外语学习中,文化教学融入的现状究竟如何?有待进行调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写作教学是其中重要的一项,而且教学结果直观,易于分析,具有代表性,因此,我们以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为例,对当代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文化融入现状进行调查,这项调查的目的在于通过了解现今大学生英语写作中受到文化因素影响的程度,探讨英语写作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及方法。进而对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融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如何在兼顾语言的个体性和社会性的同时,通过文化教学融入实现学习者对语言内在的和外在的深层理解,又通过有文化融入的外语学习者成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这项调查的对象为沈阳师范大学2012级旅游管理学院旅游1班和沈阳大学2012级工商学院国际会计1班,师范学院小教1班,和沈阳大学科技工程学院2012级建筑工程设计1班的学生,参加调查的学生总数为195名。这几个班的高考英语成绩分别处于高、中、低档,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学生不知道自己是调查对象的情况下,让他们完成题为“myCollegeLifeinprospect”的作文写作。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学生作文经过批改后,按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数据统计,词汇——包括用词错误、搭配错误及用词的表达法;句子——包括句子结构、时态、语态三方面出现的错误;语篇——包括句子发展所使用的非主题信息词如:连词,以及上下文中过渡词的运用。经过统计后的结果如下表:

结果显示,首先,词汇的运用、搭配错误所占的比例大,导致句子表达方面混乱,词不达意。在语言的诸要素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最为紧密,它“是语言中最活跃、最有弹性的成分,也是文化载荷量最大的成分。[3]”对于词语文化内涵的研究也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在语言学研究领域被定义为“文化词汇”,学者常敬宇曾这样来描述之,“它是指特定文化范畴的词汇,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4]”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英语学习者没有真正掌握英语词汇的文化意蕴,即由文化的差异而导致的词汇文化内涵的不同。例如学生作文中“spendmoneylikeearth”这句话对中国人很直观,想表达“挥金如土”,但我们知道西方文化中习惯用“spendmoneylikewater”而不用“earth”一词。作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wheneveryouwanttodosomething,youshouldthinkaboutitthreetimesbeforeyoutakeanaction.”“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三思而后行”,英美人会对此迷惑不解,汉语成语“三思而后行”比喻做事要谨慎,根据英语习惯应改为“wheneveryouwanttodosomething,youshouldlookbeforeyouleap.”。可见这种按汉语理解的遣词造句,会使人读起来不知所云。

其次,从句法结构来看,错误率占30%左右,它折射出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又是文化的一部分。由于母语根深蒂固的影响,学生往往忽视英汉语言差异,使写出的文章带有汉语的印记。例如,学生按下列方式表达“我盼望有朝一日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ilookedforwardtoonedaybeanoutstandingcollegestudent.”,句中动词“be”与动词“lookforward”搭配不一致,应改为“being”。“oneday”应置于句尾更符合英语的表达方式。这是一句典型的带有汉语印记的句子。

就语法而言,英语语言中性、数、时态、语态的表达和汉语完全不同。学生在英语写作中最常见的错误就是死套汉语语法,不注意两种语言在语法上的差异。从下面这些例子可以反映出汉语语法对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

thinkingaboutitdoesn’tfarfrommyhomeandmynicefutureichoseit.

第三,从语篇布局来看,有些学生受母语惯用法的影响,不用或滥用关系词和连词。汉语中是用意群来表达一整体思想,而英语是用从句及关联词来完成单句之间的衔接。由于关联词使用不当,造成层次混乱,条理不清,影响意思的表达。以下几句出自学生的作文:

ShenyangUniversityhasmanycommunitiestoparticipatein,sotheywillhelpustrainouroratoricalskills.

由结果显示,学生在使用句间连接词方面单一,而且主要集中在“when,but,so,because”等几个词,学生使用上述几个连接词的频率过高,因而导致连接失效或不当,甚至文章生硬、乏味。

汉语思维对学生写作的影响还表现在同一主题的语篇布局。英语段落的篇章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它强调段落必须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经常有主题句,而且每段只有一个中心思想,段落内容必须与主题句直接相关。而学生的习作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结构松散,中心不明确,论点阐述离题。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英语写作实践教学中,因学生缺少跨文化知识及意识,对本土和英语国家的文化认识比较浅薄,导致部分遣词造句不准确,句子结构和篇章布局不规范,论证缺乏深度,使作文整体上显得比较苍白,甚至滑稽可笑,从而令整篇文章流于肤浅。

四.结束语

鉴于“90后”大学生文化能力一般低于语言能力的现状,因此如何有效地将文化的传授贯穿于外语写作教学乃至整个外语教学之中是一个非常紧迫的课题,它对扭转我国文化教学滞后于语言教学的现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向学习者输入这种文化差异,塑造语言环境,使其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满足学习者的情感需求,彻底释放学生的写作激情和创造力[5]。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增强跨文化敏感度,认识并反思文化间的异同及其产生原因,用多元文化丰富外语教学,不仅是当今大学外语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促进本民族和外来语言共同发展的需要,是文化教学和外语教学的发展方向。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立项课题: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融入现状调查与研究,JG12DB260]

参考文献:

[1]曹文.英语文化教学的两个层次[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3):9-13.

[2]Byram.FromForeignLanguageeducationtoeducationforinterculturalCitizenship:essaysandReflections[m].Clevedon:multilingualmatters,2008:45.

[3]戴炜栋.《什么是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58.

[4]常敬宇.《汉语词汇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78.

大学语文问题篇10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70(2011)06-0016-02

一、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无论是学生还是社会上的人,都应该好好的学习和运用她,特别是作为教育界的摇篮,大学的语文教学发挥这直观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我国大学的语文教学现状令人相当的失望,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没有正确的语文教学理念

母语是用于思考和理解本国相关知识的主要手段,也是在本国内成为优秀人才的基础。国外很多学校都对本国语文进行明确的定位,例如,哈佛大学将其作为核心基础课,而麻省理工也将其作为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的核心,国外的众多学校都能正确的对本国语文进行定位,然而在我国,汉语言语文却没有得到正确的定位。根据最新调查显示,被访者中仅有百分之二十六喜欢大学语文课程。与此同时,学校与教师对于语文的教学也缺乏正确的理念,很多大学学校,特别是理工类的大学已经取消了语文的教学,只是将其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让喜爱的同学们选择学习,他们大都将重点放在专业课、计算机和其他种类的外语教学;大学语文教师由于学生的不重视,他们也变得不再重视语文的教学,还有些是为了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进行语文教学。

(二)缺乏优秀的语文教学团队

优秀的师资队伍决定了良好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师的价值在教学中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正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即语文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很多高校的语文教师是有一些非专业的兼职性的教师充当,他们不仅自身素质不足,而且教学水平也还有待提升,在这样的师资团队下给语文课程的教学造成了一些障碍。另外,还有一些语文教师是有中文系的专业郊野教师充任,他们拥有不同知识积累和文化修养,教学水平差异也很大,在语文教学中常常用他们自身专业的眼光来看待语文教学,因此导致了大学语文教学中要求的综合性不足。很多高校将语文教研机构与基础课或公共课进行管理,导致了大学语文缺乏一定的特色。同时,由于大学语文教师的要求较其他专业的低,导致他们的地位相对较低,从而打击了语文教师的积极性,缺乏钻研的精神,因此很多大学语文教师被动、消极的充当教师,使大学语文的教学更加的缺乏质量。

(三)教学方法和设备比较落后

大学语文的教学应当是最先进的,无论在教学方法,还是教学设备上,都应当跟上时展的潮流,然而,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却存在一个不足的现象,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落后,教学设备也比较单一。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首先,高校相关人员对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视度不够,认为语文的学习没有重要意义,加上师资力量的不足,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没有完整的教研组,各个语文教师任务重,均采用自己的方式,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其次,学校对语文教学的定位不足,在教学资源的分配上出现不足,很多语文课堂都没有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大学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

大学生经过从幼儿园到高中的语文学习,很多都已经对语文产生的厌烦,因而当前的很多大学生都对语文学习漠然视之。学生大都已经对语文产生了厌学情绪,在开设了语文教学的大学里,学生们都是为了获取相应的学分采取参加语文的学习,他们认为书本上的语文缺乏影片和电视的直观感受,并且书本上的距离现实太遥远,没有实际意义,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为了打发时间不是玩手机就是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书籍,对于语文教师布置的作业。他们也都是相互的抄写应付老师。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也导致了老师的积极性受到的打击,循环作用,大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堪忧。

二、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从上述中可以看出,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严重影响语文的教学质量,也对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不利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质量,相关部门应该积极思考,对大学语文的教学进行改革。下面针对上述现状提出以下几点改革方案:

(一)更新观念,准确定位大学语文

要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质量,就要对大学语文教学进行改革,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教学观念的改革,即重新审视大学语文教学的意义,对大学语文教学进行新的定位,改变高校负责人和语文教师对大学语文教学的观念。首先,语文是一门育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同时兼顾知识和技能两个方面,语文中的知识是指汉字、词汇、语法修辞和文学等,技能则是指学生对这些指的运用能力,包括口头表述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其次,大学语文教学担任着极其重要的使命,既熏陶道德情操,又传播人文精神。因此,大学语文应该被放到提高人文素质和中华民族的高度,只有正确的定位,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大学语文学习。同时明确大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大学语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和写作能力,它是大学阶段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手段,因此,它是高中汉语学习的延伸。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都应该庆幸的认识到这一点,两者在语文的教学中才能够更加的积极,从而提高大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二)加强大学语文教学师资团队建设

老师作为课堂上传授学生各种文化的介质,他们对于学生有着重大的影响,无论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传授学生知识的手段以及知识的多少,因此,在当前大学语文教师综合素质普遍不高的状况下,加强大学语文师资队伍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建立完善的大学语文教师选择机制。大学语文教学担任着为大学生传授更深层次的语言文化知识,因此,他们自身也应该是具备专业性和综合性于一体的优秀人才,高校应该严格选拔语文教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师资源;其次,建立完善的培训和考核机制。大学的教学环境比较开放,因此,大学的教师也应该具有适应新的文化能力,特别是语文教师,社会文化发展很快,老师必须将显示现时生活与语文相结合,高校也应对语文老师进行定期培养,学习更加先进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观念,并制定教师考核机制,每学期或每年结束时对教师的教学状况和业绩进行考核,效果较差的应当给予一定的处理。

(三)优化大学语文教学模式

大学是一个比较开放的教学环境,而语文也并不是同学们想象的需要死记硬背,事实上,语文也是一门开放的学问。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均不能使大学的语文教学达到最好的效果。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完美结合。首先,合理运用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强烈兴趣,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其次,改善教学模式,采用模块教学。由于学校的不同,各个学校对于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定也不尽相同,而最新的三层多选式语文教学模式则能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提供服务。三层多选式教学模式即针对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语文教学课程,包括开课时间的长短和语文教学的内容,从而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为学生自主构建学习思路提供空间;再次,改善传统语文教学方法,可以将大学语文分为五个模块,然后根据教师的自身专场选择适合的教学项目,既能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语文教学,同时也减轻了语文老师的负担;最后,改善大学语文评价方式,大学语文对于中小学语文应当有所区别,其考核标准应当是以学生的在课堂和课后所获取的文化知识和素养为标杆,而不是百分制,经过考评方式的改变,从而提高大学语文教学的这一课程的地位。

三、结语

总之,大学语文的教学担负着重要的任务,它既是对祖国的下一代进行文化知识和素养的培养,同时也是对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因此,传统的语文教学已经不再合适,相关教育部门应当积极对大学语文教学进行改革,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韩军,再论语文教育与人文[m].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2000(3)。

[2]李亚男,全面培养大学生的母语能力[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