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品德养成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34:04

学生品德养成教育篇1

关键词:品德;教育;习惯;生活认识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52-02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他们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英国哲学家培根曾指出:“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说的是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成性,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而农村孩子的父母忙于生计,对孩子的思想动态、行为习惯、文明举止等缺少必要的关注和教育,把孩子送到学校后就很少过问和老师联系沟通,甚至于不管不问。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都是农民子女,这些孩子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行为习惯表现相对较差。因此,就应该通过教育和引导,让他们不但接受到基本的、有质量的教育,更要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也是关乎到农民子女能否成“才”的关键。在平常的教学中,常规的、硬性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效果往往不够理想。为此,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师应该把学科教育与学生的养成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卫生习惯及道德品质。

一、在情境创设中,促进学生养成教育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和探索的问题,创设一个合适而又充满吸引力的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去体验学科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利用电教设备创设情境。多媒体电化教学具有直观具体、形象生动、感染力强、吸引人的优越性,所以利用电教媒体,可以把文字教材中一些抽象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以形象、具体的画面呈现出来,如教学《马路不是游戏场》一课,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不遵守交通规则的现象,让学生初步认识到这些现象的危险性,再出示课文插图,就其内容——因两位学生违反交通规则,在马路上追跑打闹,造成一起重大交通事故让学生进行讨论。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拓展思路,学习探求问题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及遵纪守法意识。

2.利用表演创设情境。在品德与生活课中,让学生当堂表演,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了他们的道德认识,让学生的言行在表演中得到演练。如教学《我是谁》一课,老师先让学生说说一个人在不同的生活场所,担当着怎样的角色。然后引出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还会担当不同的角色,那应该怎样做才能当好这些不同的角色呢?这时老师布置了以下场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边学习边表演。奶奶生病了,你回家该怎么办;今天我值勤,发现两位同学在追打、一个同学没戴红领巾;到图书室借阅图书;去商店买文具;去公园里游玩;在学校里,发现课桌坏了;乘车去县城,这时上来了一位老爷爷,你该怎么做;等等。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体验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角色,还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认识不同角色对人的不同要求和所应承担的不同责任,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3.模仿课文插图创设情境。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喜欢模仿,善于模仿。在教学时,让学生模仿课文插图训练学生的言行,效果非常明显。如:教学《生活中的各行各业》一课时,让学生根据课文插图内容,说说各行各业的叔叔、阿姨们是怎样干好自己工作的,然后再以表演的形式让学生知道他们之间分工与合作的关系。这样一来,静止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课堂成了小小的舞台,同学们表演的一个个精彩的小节目,使学生们从听得见、看得见、学得会的品德课中受到了良好的品德教育,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在学文明理中,促进学生养成教育

学文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学习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认识,而情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知之深,爱之切”,因而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学文明理过程中,在学生形成道德认知前后,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如在教学《说声“谢谢”》一课时,教师为了突破尊重不仅仅是说声“谢谢”时,让学生根据课文50页一组图让学生讨论:你觉得这个同学做得怎么样?为什么?这样的内容设计旨在让学生明白,对他人劳动的尊重,不仅是能够表达对他人的谢意,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劳动,这里教师适时提出:如何尊重老师的劳动,如何尊重家长的劳动等,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同时也养成了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的良好品质。又如在教学《花草树木点头笑》一课,教师设计“森林舞会”这个活动,让学生分别带上代表不同植物的头饰,以自我介绍的形式,向大家介绍自己熟悉的或喜欢的植物的特征,如:形状、颜色、生活习性、作用等,教师及时拓展,出示音像资料,介绍植物的观赏价值、实用价值、美化净化价值等,进一步感受植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懂得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植物。这时老师提出:花草树木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帮助,我们小学生应该如何爱护他们呢?这一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参与、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创造、有所升华,以达到让其珍爱生命、关注生活、热爱自然,并从小树立爱绿、护绿的良好道德品质。

三、在引导实践中,促学生养成教育

品德与生活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因此,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课堂上的指导是不够的,必须在特定的道德、情境中,沟通书内外、课内外、校内外的联系,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

1.与学校活动相结合,引实践,规范言行。如教学《今天,你安全吗》可邀请消防官兵到学校进行相关消防安全教育讲座、图片展,邀请交警叔叔到校给学生讲授相关交通安全知识,邀请派出所、司法所警官到校讲法律法规及预防上当受骗等事例,还可以结合班队活动、少先队活动及每月的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相关的知识教育,让学生在教育中掌握知识,明辨是非。

学生品德养成教育篇2

关键词:小学教育;品德教育;养成教育

对小学生而言,所谓的养成教育指的是在教育过程中逐渐培养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语言习惯以及思维习惯。从品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教育目标来看,由于小学生原本年龄大小、年级高低以及固有的受教育内容有所不同,需要德育工作者在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针对性的养成教育。严格意义上来说,小学生应具备的思想品德包括品质、意志、行为和情感四个方面,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小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层次性和递进性。因此,笔者认为在教育过程中,针对思想品德所包含的四个方面,将德育的养成工作分别交由情(以情动人,获取学生的信任)、理(由理入德,从道理中感受习惯)、责(以责任之心规避和引导自己的行为)、合(追求社会教育和校园德育的有效结合,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效果)四个阶段来完成。

一、以情养成

教师是与小学生进行对话和交流的“第一媒介”,因此要想让小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所传达的信息、内容以及精神是正确的、为自己所需要的,就需要建立小学生对教师亲近的情感。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让小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感受到他们对自己成长的满腔热情,才有可能去关注他们所讲述的道理。因此笔者认为品德养成教育的第一步就在于如何建立起师生之间良性的彼此信任、彼此关注的基础和平台。因此,为了构建这个平台,笔者建议在学校既定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余,着重推出各类科普、主题教育类活动,比如每周一的升旗仪式轮流安排教师进行国旗下讲话,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举办禁毒专题文化展览等,并且鼓励除了班主任之外的所有任课老师都能积极参与其中,目的在于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课堂之下的“另一面”,感受到自己的老师心系自己、关注自己成长的一面,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育学生,让其乐于接受。笔者曾组织开展了“热爱国旗”的主题班会活动,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年龄特点进行关于爱国主义教育,并安排其他学科的教师作为指导顾问。教师用细腻的语言、抑扬顿挫的声音向学生介绍国旗的象征意义和来历,介绍国旗护卫队誓死捍卫国旗的故事,讲述革命先烈在战场上用血织染国旗的一幕幕,让学生从悲怆的画面中感受历史,并随着教师的情绪进入当年烽火硝烟的情境中,感受到老师言辞当中的爱国情感,深刻认识到国旗对于国人不一样的意义,能够深刻警醒自己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热爱国旗、尊重国旗。在思维认识和道德情感内化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无疑被拉近了。

二、以理养成

当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了情感上的默契,拥有一定的积淀之后,后续的说理工作自然就会变得简单很多。因为在过往的德育过程中,因为很多小学生缺乏和教师之间的情感铺垫,导致突如其来的大道理、大说辞,给小学生造成逆反心理,反倒不容易接受。但是针对任何一种道德现象,原则上个体只有在对其形成充分的认知和理解之后,才有可能将其内化为一种意志、一种约束,外化为习惯,所以说理的关键在于,充分考虑到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采取其所能接受的措施,将德育的内容镶嵌在寓教于乐的游戏或活动竞赛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懂得做人的道理。比如,在品德课上学生懂得了讲卫生的意义,老师可以通过开展洗手、剪指甲等游戏训练,评比“我是卫生小旗手”,给予表扬和奖励,这样的德育活动更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学校要制订激励措施,通过评选“美德少年”“学习标兵”等奖励方式,让学生不断地得到他人的肯定,使学生明白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不定期让学生审视自己的习惯,监督自己的行为并及时修正自己的言行,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地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

三、以责养成

当学生明白一定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时,接下来的重要议题就在于如何让学生将这些道理、准则内化为一种习惯,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随时随地去要求和约束自己。事实上由于小学生的思想、性格都尚未定型,因此德育过程中极有可能出现反复现象,即明白的道理亦会犯下错误,知道的规则却不愿意去遵守等。因此关于这一点,笔者认为德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就在于引导、在于老师的以身作则,用责任心来规避自己的行为,指导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换言之,“德育不是一种需要牢牢掌握和背诵的知识”,教师应给学生视觉参观和行为模仿的机会,进而让养成教育有效地落到实处。比如说关于礼貌用语的使用,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养成“课前问好、课下再见”的习惯;而走出课堂,当教师和学生在走廊或者校门等地方相遇时,老师可以主动和学生问好,而对于学生的问好,教师应该微笑点头,使学生在师生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当学生离开学校、回到家中,面对邻里亲朋时,礼貌用语便会不自觉地脱口而出。正所谓“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当教师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表率作用和引导作用时,师生之间的氛围也会朝着更为融洽的方向发展。当然这种表率作用、责任意识不仅要体现在对行为标准的引导上,还包括深入学生中,与他们共同学习、共同劳动,以积极向上的感染力影响学生、牵引学生、用责任感化学生。比如在进行班级卫生清扫时,主动和学生一起清扫角落、擦玻璃、洗抹布,不怕脏、不怕累,比如在进行读书角、植物园和班级生物园建设的过程中,和同学们一起写生物日记(记录动植物每一天的成长),提醒学生每天给植物浇水,给小动物喂食,告诉学生动植物的生命与我们人类同样重要,要珍惜爱护,教师的示范和引导会让学生逐步养成习惯,甚至跃跃欲试,不用教师多余的指导和监督。

四、以合养成

习惯的养成还需要外力的辅佐和巩固,因此学校方面要重视与社会、与家庭方面的通力合作。一方面积极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如参观历史和博物馆,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社区等参加公益活动,接受真正意义上的爱心教育、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学校还要争取与家长的通力合作,引导家长用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儿童、教化儿童,要求家长放手让学生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既能体验生活,又能让其体会做父母的艰辛;训练与监督学生在家、到亲友家的文明礼仪等。定期召开家长会,用电话、微信或QQ等渠道及时与家长沟通,形成合力,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总而言之,对于小学德育管理者而言,德育工作与知识和技能传授同样重要,因为它是小学生未来成长的重要基础。养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一项漫长而潜移默化的“德育工程”,其不是各类照本宣科的文字复述,也不是要求每一个小学生像背诵课文一样的“一字不差”,只有学生真正领略到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真正内涵,这个教育的过程才算是有结果和有意义的。除却笔者在本文中所讲到的要点之外,教师还要从点滴的小事抓起,对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的普及,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责之以行、持之以恒方是关键。

参考文献:

[1]范飞.浅谈小学生良好品德养成教育[J].教育,2016.

学生品德养成教育篇3

音乐教育大学生品德养成作用“音乐教育首先是德育教育,因为道德伦理与美是一致的”。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名言,深刻地揭示出音乐教育与品德养成相互联系与渗透的关系。进入21世纪,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成为普通高校的一个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务。李岚清同志在谈到音乐时说过:“优秀的音乐能激发人们爱祖国、爱人民、爱生活的热情,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能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能有助于开发人们的创意思维,能提高全民族的文化修养和整体素质。”蔡元培先生就曾认为,学校的美育教育中音乐和美术教育尤为重要。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是通过艺术课程的学习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听觉感受能力和艺术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和审美情感,这不仅仅是让大学生掌握音乐知识和技巧,而是要从精神、心灵及智力等方面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培养,达到发展与完善大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尽管社会各界都在呼吁音乐教育的重要,但事实上,人们并没有真正意识到音乐的重要性。在很多中学里,由于升学的压力,音乐课往往被忽略,有时甚至停上,导致中学和大学的音乐教育有些断层,许多高校的音乐教育不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延续,而是在补课,音乐普及教育就很难实施。对高校非音乐专业大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正确途径并及时总结经验,用哪种方式,改变我们现存的一些音乐教育旧的观念、行为以及内容,值得引起我们音乐工作者的思考,也是我们音乐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

一、高校音乐教育与大学生德育教育分析

音乐艺术是凭声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通过人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好的音乐作用于人的情感,引起共鸣、激动、联想、想象,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着人的心灵,使人受到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熏陶渗透,从而达到优美崇高的思想境界。音乐教育从属于学校教育中的美育教育,高校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想通过音乐教育来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开拓精神和创造力的,适应社会发展并能推动社会发展的人。同时充分发挥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功能对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爱国情怀、良好的品质以及判断和欣赏美的能力都能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一)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品质,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文化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音乐课外活动是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组织学生参加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增强音乐素质、综合素质、审美意识、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实践能力;音乐欣赏教学应以音乐教育的主体性、活动性、实践性、参与性、愉悦性为主,引导学生在综合品质的基础上对音乐作品进行参与、欣赏与体验,使他们在欣赏音乐的实践活动中认识、理解、感受音乐;音乐课考察的方法分直接考察和间接考察两类。直接考察可采取课堂提问,书面作业等形式;间接考察可采用问卷、写作短文等形式;考察的内容重点为学生对所学音乐接受的能力及分析、比较、鉴别音乐作品的能力;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的音乐知识和感受、分析、鉴赏音乐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音乐素质和观念。音乐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的重要内容:情感体验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创设意境,以情感知;分析音乐要素,引出情感共鸣;与时代相结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获得情感体验。

总之,学校音乐教育应努力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更多的培养学生美好、高尚的情操和丰富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利用音乐教育让学生多感知、多想象、多体验,多创造等。并充分运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直接或间接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欲望,让学生的情操受到陶冶,完成美感的实现,让情感与音乐一起翱翔。

(二)德育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德育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历史性。德育在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继承性。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可以说,我国目前的德育是一种涵盖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大德育”。然而,品德的发展,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政治觉悟的提高,各属于不同层面的问题,其过程机制相差甚大,不能以一样的手段、方法,通过一样的途径,遵循一样的原则,来实施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

二、音乐艺术教育对品德养成教育的作用分析

(一)音乐艺术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创新

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基本理论的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教育方式中音乐内容的介入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作用很大。

(二)音乐可以成为塑造学生灵魂的有效手段

以乐育人,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对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而音乐作为美的象征,也是如此。它以崇高净美的音乐语言(和谐的音调,优美的旋律,多变的节奏等)和不同的体裁,去唤起人们的民族意识。以革命历史题材为背景的音乐艺术作品,是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

(三)音乐教育能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情操是指高尚的情感体验。音乐以美的音色、节奏、和声、旋律构成美的形象,所以能振奋人的精神,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它发之于心,因此也能动之于心。“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乐记?乐本篇(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音乐正是通过美的音响、美的形象、美的情感引起共鸣、美化心灵,使人身心愉悦,它以曲动人,以情感人,其感染力是巨大的。音乐这种最具情感的艺术,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方面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音乐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健康的道德行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的身心由人的生命有机体和情绪、个性、性格等心理因素构成,即是指人的身体和心理,那么什么是人的健康的道德行为呢?除了智力正常、意志坚强,人格统一,人际关系和谐以外,最普遍、最鲜明的标志是人的情绪稳定和有愉快的心境,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思想、意图是符合社会道德,符合法律、法规的行为即是健康的道德行为。音乐作为强调情感性的艺术,它感动的是人的心灵,这种感动是能够与人分享的,可以消除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隔阂,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五)音乐教育能够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

音乐比其它艺术形式更能打动人心,一切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是作者心灵的独白、真情的涌现,它对心灵的影响远远超过人类一切美丽激昂的语言。古希腊人把音乐称为“灵魂的体操”,强调了理想人格的形成有赖于音乐学习,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格的形成与精神的升华是分不开的。

三、进一步加强学生音乐素养,促进品德养成教育的路径

(一)完善高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学生们的音乐基本素质也将会随之而进行相应的发展变化。高校音乐教育理论在现代高科技的高速发展下不断被丰富,这也为广大教育者进行科学系统的高校音乐教育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广大教学工作者应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努力探索,争取早日将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学内容上形成系列,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化。课堂教学与课下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也就是说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课下实践为辅助。这是当前发挥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德育工作建设的最佳方案。同时,要想改变目前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首当其冲要进行改革,将学校的音乐课由原来的选修课调整为必修课,这样的变化势必会引起大部分学生们的注意,这样的改变将会逐渐的端正高校音乐教育在学生们心中的形象,致使得到广大学生的重视,从而提高了学生们对音乐课的认识以及对音乐知识的了解,有利于全民音乐素养的提高。

(二)塑造高素质的音乐师资队伍

普通高校进行高校音乐教育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要拥有一支合格的高素质的音乐师资队伍。21世纪,国际上称之为创新教育的世纪,创新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深深地意识到,并积极努力的推进创新。这本身也是时代给予教育的重大责任,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的是创新人才。只有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一定离不开具有创新性(或者说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如此,我们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就同样需要具有创新意识的音乐教师,这是高校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急呼。普通高校创新型音乐教师应具备对高校音乐教育的热情与热爱;具备掌握对音乐知识结构的全面性;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对国际、国内先进教育方法的掌握与运用,加强各方面科学知识的了解与学习等素质,同时还要加大学校师资力量的培养,多为教师提供一些与外界学习、交流的机会,以此来加速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三)选择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大学生目前的心理特点,结合大学生现有的音乐基础、知识层次、生活经验,等等,选择那些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教育意义的音乐作品。比如,一些当下流行的励志歌曲和激发人积极上进的艺术作品,这样不仅能够吸引学生们的兴趣,同时还有利于帮助学生们从整体上理解和掌握不同时代的音乐的艺术性与思想性,通过精选的、高质量的音乐作品,力争在有限的高校音乐教育时间内,努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健康、有高品位的审美价值能力。音乐教学内容的设置与选择上应着重彰显民族性、思想性,突出爱党、爱国、爱家的主题式教育,这对于现金大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将起积极推动的作用。

因此,高校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音乐观念,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组织纪律等多方位的全面教育。

学生品德养成教育篇4

一、教育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正确看待自己是学生进步的关键,拼搏进取的起点,也是全面发展,在社会和集体中取得成功的基础。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针对学生思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深入浅出地说明了这个道理。我在教学“正确看待自己”一课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使其明白个人离不开社会,个人在社会中成长;社会环境对个人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所以要善于认识自己,才能不断进步,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为此,我引导学生看书中插图:“并无长进”和“羊与长颈鹿”,让学生从仲永以及羊吃草和鹿吃树叶的对话中引发思考,讨论人为什么要正确看待自己和怎样看待自己。学生通过讨论,明白了在赞扬声中自满自足、贪图虚荣,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不思进取,同时也不能只看到自己的优点、长处而看不到自己的缺点、短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全面地看待自己。接着我趁势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明只有正确对待自己和善于认识自己的不足,才能克服和纠正自己的不足,主动关心、帮助周围的人,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学会自我约束,把自己锻炼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二、进行承受困难和挫折的养成教育

培养健康的心理,克服和矫正不良情绪,目的是教育学生无论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之中,都能把握自己,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健康成长。为了讲清这个问题,我给学生举了本校的一个例子。初三某班一个学生在一次模拟考试失败后回家,遭到望子成龙的父母打骂,觉得十分痛苦和委屈,一气之下吃了一瓶安眠药。幸亏及时送医院抢救,才死里逃生,挽回性命。但是,这件事给家庭带来了沉痛的教训,同时也耽误了这位学生的学业。通过这个事例,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才能勇敢地面对人生。在学生深思的同时,我又及时推出几种积极对待困难和挫折的途径与方法。(1)要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2)要有不畏挫折的气概;(3)要冷静地对待挫折;(4)要自我疏导,请求有经验者的帮助。同时指导学生必要时可以诉诸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样就使学生既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又掌握了科学的方法。

三、进行热爱祖国的养成教育

热爱祖国,忠于祖国,培养爱国情操,才能使学生的精神变得高尚,对祖国产生强烈的责任感。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名人名言、诗词歌赋、爱国歌曲等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操的教育。

如古代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邓小平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林肯的“黄金诚然是宝贵的,但是生气蓬勃、勇敢的爱国者比黄金更为宝贵”。古今中外,名人、伟人都把爱国作为己任和坚定的信念。而我们是社会主义祖国的新一代,更要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贡献。又如结合课文,我组织学生朗读台湾爱国诗人余光中的名作《乡愁》,并听唱爱国歌曲《我的中国心》等,使每一个学生都受到了深刻的感染,爱国之情也油然而生。通过爱国情操的养成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个人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祖国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家的繁荣昌盛紧密相连,并表示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健康成长,报效祖国。

四、进行自律的养成教育

学生品德养成教育篇5

关键词:示范性思想品德教育作用

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是素质教育向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充分发挥教师职业“人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成长的教育和影响作用,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楷模,是广大教师应尽的职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体现了教育中思想品德培养的重要性,而担任这一培养任务的主要是教师,学生思想品德如何发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品德的示范性的教育和影响。即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用自己的模范行为、榜样的力量和表率作用,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到教育,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

一、言传身教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

实践证明,身教是无声的教育,也是最民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它不带任何强制性,完全是用示范作用影响学生,带动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可以说,身教是一种最具体、最形象、最有说服力的直观教材。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自身建设,坚持不懈地致力于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以适应做好本职工作的需要。在初二讲法律“雷池”不可越,不使用假币的问题时,我问学生,在我们身边有没有毁坏人民币的现象?学生抢答:有,我看到过老师在人民币上定过字。可见,并不是每一个教师的道德素质都能在学生心中起示范作用的。教师只有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才能确立自己在教育中的地位,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有力说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教育。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认识到,爱护人民币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也是公民意识强的表现。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段话告诉我们,如果教师的品行端正,以身作则,自然会给学生的心理以巨大的影响,用不着发号施令,苦口婆心,学生也会以教师的为榜样,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不能正身,焉能正人?”这是我们每一位教育者都应当牢牢记住的金科玉律。

那么,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如何发挥教师言传身教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呢?

二、他人榜样和自己榜样相结合

品德教育示范性不仅古已有之,它的作用也为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所证明,如美国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便是。所谓观察学习,就是在社会交往中,通过对榜样人物的示范行为的观察、模仿所进行的一种学习。这种学习形式可以使学生较易、较快地学习到某种社会行为,既省力省时,以可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错误。很明显,这一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就是通过榜样、示范来教育学生,容易收到好的效果。因此,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每一个教师都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处处时时、事事都要以身作则,即要求学生做到的,就自己首先带头做到,绝对不能对学生讲马列主义,对自己却搞自由主义,要知道,那种老是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教师,是学生所最看不起的。更谈不上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从这一点看,榜样的示范性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加以重视,并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把握好。

在对学生思想品德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要把他人榜样和自身榜样结合起来,以自身榜样为主,要为学生提供各种类型的学习榜样。如历史上的英雄人物,革命先烈的优秀品质,身边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和他们的高尚品质等。但在向学生提供榜样的同时,必须与教师的自身榜样相结合,才能使前者榜样充分发挥出来,如果教师只要求学生向榜样学习,自己却我行我素,甚至与榜样的品行背道而驰,那怎么能发挥出榜样的巨大教育作用呢?他人榜样是通过教育者的自身榜样而对受教育者发挥积极作用的。夸美纽斯说:“教师的任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因此,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充分发挥自身榜样的模范作用,才能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榜样的示范性对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教育中要做到他人榜样和自己榜样相结合;言教与身教相结合;用非智力因素培养非智力因素。老师不论在哪方面,都要加强自身修养的提高,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身教的示范作用,才能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和形成。

三、注重言教与身教相结合

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以身教为主,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一般来说,教学与言教为主,即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解、说明、回答等,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品德教育则以身教为主,即品德教育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榜样——示范,不是取决于言谈——讲述。试想,如果一个教师讲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老是作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就不可能培养出良好品德的学生,当学生看到优秀品行在教师身上体现出来的时候,学生才能信服,才会效仿,才会激发内心对真、善、美的追求,当教师具有高尚的理想和信念时,言传身教才会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教育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教师首先应成为那样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成为学生道德指路人,并不在于他时时刻刻都在讲大道理,而在于他对于人的态度,对学生对未来公民的态度,能为人表率,在于他有高度的道德水平。”用纯洁的品行去感染学生,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神圣职责,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我们必须注意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教师的每一细小行为,文明习惯对学生的心灵都产生不平凡的影响,因此,在品德教育中,教师要严以律己,言行一致,处处用社会主义理想和道德严格要求自己。

四、用非智力因素培养非智力因素

学生品德养成教育篇6

[关键词]学校体育学生思想品德影响

体育发展水平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记,这充实阐明体育有丰富的德育内涵。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学校体育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身体活动之中,它将对学生进行道德意识的培养与道德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要求学生在活动中立即付诸实践,使学生的行为表现直接受到实践的检验,这利于体育教师有针对性的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当前,在体育新课程改革的热潮中,对学校体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问题进行重新探讨,深人挖掘学校体育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校体育对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教育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学校体育都是以集体的活动形式来进行的,或是以班、组、年级;或是以代表队。在活动中每个学生是以个人的行为存在于集体之中,而且又要服从于集体;每个学生的活动既是个人行为也是集体行为。例如:学生代表集体参加竞赛活动,他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某一集体,为了集体的荣誉,就得约束自己;体育课中,学生的练习是个人行为,但他又必须遵守课堂的纪律。反之他将破坏课堂的教学秩序,影响正常的教学,影响全班的活动。

(二)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意志品质

1.竞争意识

学校体育如同其他体育一样,其重要魅力之一就是在于它激烈的竞争性。参加体育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在竞争过程中,通过积极响应规则的约束,使学生认识到“公平竞争”不仅是体育竞赛的宗旨,也是在体育学习、生活中必须遵循的宗旨。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体育成绩评定,课内外、校内外各种竞赛的标准有些是采用天然尺度位a时间,距离,高度等)进行的,有些则是国际竞赛规则或大家认可的竞赛规则进行的。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大家站在公正平等的起跑线上进行角逐。在这种情境的长期熏陶下,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和亲身体验而产生的公正精神和情感内化,以使他们在将来的工作生活中,尊重客观事实和奉行公正原则。因此,有人认为体育竞赛活动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土壤和摇篮。

2.合作意识

合作意识是整个国民素质中较为单薄的一种意识,尤其是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习惯了以“我”为中心,惟“我”独尊。常以“放大镜”看别人的缺点和自己的优点,这就导致了许多中学生缺少合作意识,往往我行我素,对他人,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甚至是漠不关心。合作意识很难通过讲座或讨论的形式得到培养,它需要通过某种人与人的交往活动,通过共同完成任务和对各种结果的经历,以及成果共同分享和责任共同承担的关系去培养。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方面显出了它的特殊作用。[论文格式]

二、体育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培养的策略

(一)运用教学环境和教学规律进行思想品质的培养,增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学校体育教育的环境大多在室外进行,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冬天寒冷袭人,夏天酷热难忍,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体育活动,必然伴随着不同的思想反映和行为表现,教师要根据环境条件及学生表现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精神,磨炼其意志品德,培养吃苦耐劳、不畏恶劣候、勇于进取的精神。此外,要教育学生爱惜体育场地、器材,爱护公物。特别是在器材不足的情况下,要提倡艰苦奋斗、因陋就简、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

(二)抓住教学中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增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掌握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以便采用新的有效的培养方式和选取恰如其分的培养内容。教师要关心学生,不要歧视学生。如教师不喜欢班内一些“调皮生”,同学看不起,他们自己也常常背着自卑的包袱,这些不良个性心理的发展,应引起教育者的关注。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心灵深处的闪光点,适时地加以启发诱导,以促进其转变。体育教学中有这样一件事,有下午的一堂体操课中,突然天降大雨,学生们纷纷跑向避雨处,奇怪的是“调皮生”没走,冒着雨收拾着海绵垫子,并主动要求和教师把垫子搬回器材室。这件事虽小却闪烁着集体主义的思想火花,体现了关心集体,爱护公物的高尚品格。教师抓住这个有利契机,及时的在班内鼓励表扬了这个学生,并号召全班同学向他学习。通过这件事对“调皮生”的触动也较大,从此他上课注意严格要求自己,后来还当上了体育小组长。

(三)利用教师教学中的导向示范作用,增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在学校中教师面对学生、面对家长,学生“信其道”,家长“信其才”。一名教师的道德,他影响的不是一名学生,而是成百上千的学生,不是学生的一时,而是学生的一世,不是学生的成绩,而是学生的人格。所以,教师道德的发散辐射作用是大面积的、长时间的、深层次的。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一种人格逐步完善的过程,在这个人格完善的过程中,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体育教师应该谨言、慎行,操守自己品行,以自己“润物细无声”的德行影响学生,指引学生,教育学生。

在学校体育工作中,我们应把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融人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之中,积极探寻有效的教育方法,以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对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教育功能。然而,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培养,不能游离于学校体育实践孤立地去进行,而应强调,在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的实践过程中去培养其良好的思想品德,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有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

三、学校体育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是一种行为的教育,通过体育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有利于培养组织性、纪律性、集体主义等思想品德;勇敢奋斗、坚毅、果效、机智等意志行为是规范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举措。这些思想品德和意志行为,在体育的实际活动中比在教室里的学习更能体现出来。

学生时代是学生发展身体,增长知识的黄金时代,也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在学校的教育中把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使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带领全国人民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改革和开放的道路。尽管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我们党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过许多失误。但是,历史已经证明,我们党毕竟交了一份为世人高度评价、令人民非常满意的执政答卷。然而,“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们党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肩负着更多更繁重的经济社会发展使命,不言而喻,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和挑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给我们党的执政发展能力形成了极大的考验。对此。我们要认清实质、抓住关键并努力化解。当前,我们党面临的矛盾与问题有很多,这里,笔者就其中的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质量之间的矛盾与问题

经济发展是一切国家、一切时代的社会、文化和其他各个方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当前我国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连续保持着近10%的增长速度。这使得我国的生产总量和财富规模都得到了巨大地扩充。但是,这种增长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为特征的粗放式的经济

体育发展水平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记,这充实阐明体育有丰富的德育内涵。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学校体育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身体活动之中,它将对学生进行道德意识的培养与道德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要求学生在活动中立即付诸实践,使学生的行为表现直接受到实践的检验,这利于体育教师有针对性的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当前,在体育新课程改革的热潮中,对学校体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问题进行重新探讨,深人挖掘学校体育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校体育对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教育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学校体育都是以集体的活动形式来进行的,或是以班、组、年级;或是以代表队。在活动中每个学生是以个人的行为存在于集体之中,而且又要服从于集体;每个学生的活动既是个人行为也是集体行为。例如:学生代表集体参加竞赛活动,他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某一集体,为了集体的荣誉,就得约束自己;体育课中,学生的练习是个人行为,但他又必须遵守课堂的纪律。反之他将破坏课堂的教学秩序,影响正常的教学,影响全班的活动。

(二)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意志品质

1.竞争意识

学校体育如同其他体育一样,其重要魅力之一就是在于它激烈的竞争性。参加体育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在竞争过程中,通过积极响应规则的约束,使学生认识到“公平竞争”不仅是体育竞赛的宗旨,也是在体育学习、生活中必须遵循的宗旨。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体育成绩评定,课内外、校内外各种竞赛的标准有些是采用天然尺度位a时间,距离,高度等)进行的,有些则是国际竞赛规则或大家认可的竞赛规则进行的。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大家站在公正平等的起跑线上进行角逐。在这种情境的长期熏陶下,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和亲身体验而产生的公正精神和情感内化,以使他们在将来的工作生活中,尊重客观事实和奉行公正原则。因此,有人认为体育竞赛活动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土壤和摇篮。

2.合作意识

合作意识是整个国民素质中较为单薄的一种意识,尤其是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习惯了以“我”为中心,惟“我”独尊。常以“放大镜”看别人的缺点和自己的优点,这就导致了许多中学生缺少合作意识,往往我行我素,对他人,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甚至是漠不关心。合作意识很难通过讲座或讨论的形式得到培养,它需要通过某种人与人的交往活动,通过共同完成任务和对各种结果的经历,以及成果共同分享和责任共同承担的关系去培养。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方面显出了它的特殊作用。[论文格式]

二、体育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培养的策略

(一)运用教学环境和教学规律进行思想品质的培养,增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学校体育教育的环境大多在室外进行,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冬天寒冷袭人,夏天酷热难忍,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体育活动,必然伴随着不同的思想反映和行为表现,教师要根据环境条件及学生表现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精神,磨炼其意志品德,培养吃苦耐劳、不畏恶劣候、勇于进取的精神。此外,要教育学生爱惜体育场地、器材,爱护公物。特别是在器材不足的情况下,要提倡艰苦奋斗、因陋就简、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

(二)抓住教学中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增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掌握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以便采用新的有效的培养方式和选取恰如其分的培养内容。教师要关心学生,不要歧视学生。如教师不喜欢班内一些“调皮生”,同学看不起,他们自己也常常背着自卑的包袱,这些不良个性心理的发展,应引起教育者的关注。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心灵深处的闪光点,适时地加以启发诱导,以促进其转变。体育教学中有这样一件事,有下午的一堂体操课中,突然天降大雨,学生们纷纷跑向避雨处,奇怪的是“调皮生”没走,冒着雨收拾着海绵垫子,并主动要求和教师把垫子搬回器材室。这件事虽小却闪烁着集体主义的思想火花,体现了关心集体,爱护公物的高尚品格。教师抓住这个有利契机,及时的在班内鼓励表扬了这个学生,并号召全班同学向他学习。通过这件事对“调皮生”的触动也较大,从此他上课注意严格要求自己,后来还当上了体育小组长。

(三)利用教师教学中的导向示范作用,增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在学校中教师面对学生、面对家长,学生“信其道”,家长“信其才”。一名教师的道德,他影响的不是一名学生,而是成百上千的学生,不是学生的一时,而是学生的一世,不是学生的成绩,而是学生的人格。所以,教师道德的发散辐射作用是大面积的、长时间的、深层次的。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一种人格逐步完善的过程,在这个人格完善的过程中,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体育教师应该谨言、慎行,操守自己品行,以自己“润物细无声”的德行影响学生,指引学生,教育学生。

在学校体育工作中,我们应把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融人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之中,积极探寻有效的教育方法,以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对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教育功能。然而,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培养,不能游离于学校体育实践孤立地去进行,而应强调,在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的实践过程中去培养其良好的思想品德,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有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

三、学校体育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学生品德养成教育篇7

关键词:思想品德;美育;初中生;美德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032-01

1.“美育”与美德养成

美德是人类文明的基石。然美德无形,于心灵深处凝结,化理想、美德为日用常行,其中规范约束为特征的社会性他律是美德养成的前提。社会性他律是指道德主体的道德选择与行为是由外在规约支配的,它要求个体遵循既定的行为规则,表现为"被要求"、"被禁止"。初中生的美德也需要一个养成的过程,最初始于自发,但这自于个体的本能的需要,带有随意性和情境性。于是,行为规范的导引、约束就对学生美德的养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守则"、"规范"、"管理制度"等,为学生的美德养成提供行为标尺,明确告诉学生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使学生遵之有度,循之有则。这是学生美德养成的前提和保障,实为"训练"。

美育在《教育大词典》里解释为"教育的基本方法,对培养技能、能力、意志、行为方式和习惯具有特殊功能。它偏重于通过外铄的甚至强制性的实际操作活动……"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道德教育目的,基本手段应包括教学、管理、指导和美育四个方面的工作。如果说,说服、情景、榜样等对于受教育者而言是外在的,只能起到启发、感染等辅助作用,那么只有美育才是真正的让受教育者在具体行为中体会、认同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形成自身的道德品质。

因此,若要充分发挥美育的道德价值,首先要认识到美育只是教育手段之一,使之与教学、管理,尤其是指导等教育途径相结合,以实现学校的全方位德育;其次要紧扣学校德育主旨,用好德育主课程――《思想品德》。

2.思品课与美德教育

实现初中生美德的教育育养成途径多,除思想品德课教学外,还有班主任工作、青少年活动和各学科教学等。但须看到思想品德课在诸渠道中处于特殊地位,起着其他途径所不能取代的独特作用。它以课堂教学为基本形式,遵照教学大纲,以系统的道德观点直接地对初中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其对每一道德观点的教育都是一场"阵地战",有如钉子入木一般牢牢扎根在他们头脑中,并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而班主任和青少年工作侧重于抓住学生现实思想和行为进行教育,灵活性强但欠系统;各学科教学虽含有德育因素,但仅从本学科特点出发,适当地联系学生思想实际,亦不具直接、系统性。可见,思品课的重要地位不是人们主观的臆造,而是客观存在。新课改后以品德教育为核心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变了传统的道德教育中只有知识传授的局限,既注重道德系统认知学习,又开始关注学生道德思维的发展和自我道德体验。这一改"道德教育"为"道德学习"的美德养成途径,既是对传统美德养成方法的保留,也是对既有局限的有效突破,作为思品课程教师应在教学路径上作积极探索,还原思品课程在初中生美德养成过程中美育本色。其中,施教的关键就是要尊重学生美德养成的规律,遵循品德教育的基本原理。美德的形成包含两个基本过程:一是个体道德理性的形成,二是个体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推而导之,完整的美德养成教育也要包含两个过程,一是个体道德理性的启蒙教育,二是个体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前者是后者的精神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生活外化。《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就提出:"根据大、中、小学的不同特点,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品德课程、政治理论课程,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当代社会从经济、政治到文化领域,越来越多地走向开放,社会呈现的不再是单一的伦理价值体系,而是多元共存的价值图景。

3.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领悟

在课堂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是一个主要的教学方式,通过课堂的教学,也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课堂时间毕竟有限,所以,课堂教学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仅仅只依靠课堂的教学,显然也是不够的。为了更好的优化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教师需要拓宽多种渠道,探索多种形式教育的方式方法,且优化这些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弥补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不足。那么,通过组织开展实施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受教育,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情感的体验,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又提高了教学质量,是一个比较好的教学方法。

3.1组织实施专题活动,让学生领悟。教师可以组织一些相关专题的课外实践活动,通过专题活动的主题教育,让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有更多的了解,更多的认识。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为主题的故事会、征文比赛等,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或者参观以中华传统美德为主题的视频、图片展等等。通过参与这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对中华传统美德加深认识,也通过参与专题活动,让学生接受潜移默化的主题教育。

3.2组织实施以相关节日为主题的课外实践活动。教师除了组织实施多种形式的专题课外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教师也可以在一些相关的节日,组织实施以相关节日为主题的课外实践活动,以适时展开美德教育。例如,在清明节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革命烈士陵园扫墓,在缅怀先烈的同时,教师可以选取革命先烈的典型事迹,为学生讲述,通过具体的事迹,让学生感受先烈们的高尚品德,也加强学生对美德的认识,激励学生学习革命先烈的先进事迹。

学生品德养成教育篇8

依据目前高职体育教学的现状,在新课改的要求下,相关教育部门相应提出了高职体育教学的若干创新举措,要求高职体育教育不仅仅是锻炼学生身体素质,还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帮助我国培养实用型人才。但是目前的高职教育当中,因为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不足,对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今后的体院教学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1高职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高职教学当中,德育方面的教育往往比较薄弱,许多的高职学院都比较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往往不重视思想品德这一方面的教育。普遍的高职学院体育教学都是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养成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目标。但是因为社会需要,要求高职学院不能仅是从学生的身体教育为目标,更需要从多方面,德、智、体多方面进行发展。体育教学中应当适当地制定制度和规定让学生遵循制度的同时,提升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在高职体育教学中,需要坚持持续的德育教育,要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多个教学环节当中,将体育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当中,如此才能进一步的推动高职体育教学更好的发展。高职体育教学当中的德育教育需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道德品质,能够培养良好的控制情绪、积极的自我意识、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等多方面品质。利用品德教育帮助高职体育学生了解自我,正确的认识自身,适当的调节自身,具备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

2高职体育教育中德育教育的具体方式

2.1应当加强体育教师的素质、品德

目前的高职体育教育当中,高职教育教师不仅仅是学生身体教育的主导教师,更是德育教育方面的主导教师。在高职体育教学当中,教师自身的品德素质能够直接的影响到学生的品质素质,这就要求了高职体育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品德素质。想要教育出品德高尚的学生,体育教学需要起到标榜的作用,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利用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单位,去影响、引导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要求教师时时刻刻去关注自身的品德形象,用自身作为表率,利用自身的仪容仪表、行为举止的文明、工作的认真态度去影响学生。因此,高职学院需要对高职教师的品德素质有一定高度的要求,适时的对高职体育教师进行品德素质的培养、教育。

2.2利用体育教育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品德形象

高职体育教育的内容比较多、项目比较广、专业性强。体育教师可以利用高职体育教学的这些特点,充分利用,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持续的加强体育教学质量,尽可能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列队项目训练中,体育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和合作性质。利用列队项目的教学特点,可以对学生遵守纪律、服从指挥、全局意识、默契合作的培养;在体操的项目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勇敢、果断和顽强拼搏的思想品质,在成功之后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成就感,给予学生自信心,让学生不怕艰苦的去克服困难;在球类项目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互帮互助的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诱导学生建立一个集体意识;武术项目当中,可以重点培养学生的民族主义和爱国精神,在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爱国精神、见义勇为的精神;在田径项目当中,可以重点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不停地田径锻炼是非常枯燥无味的,利用田径训练的特点,让学生建立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坚强意志,让学生在身体素质训练过程中得到思想品德训练。

2.3利用典型故事进行德育教育

在体育教学当中,体育教师可以利用偶然事件和典型事件进行品德教育,进而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在教学当中可以利用典型事例进行举例教学,以此能够刺激学生对体育的热爱,让学生心中形成体育偶像。比如:中国体操队在奥运会上获得多次冠军,尤其是2008年奥运体操中国有9枚金牌之多,为祖国、人民争取的非常多的荣誉;刘翔在奥运会上获得多次金牌,成为中国田径项目上的奇迹。以这些特殊例子,来刺激学生对体育项目的热爱和成为体育明星的渴望。与此同时,利用教学当中的特殊例子,教师可以充分了解自己所了解的偶然事件,利用偶然事件的特殊性,给予学生鼓励和批评,训练学生能够明辨是非、评判错对的能力,进而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教育。

2.4利用教学当中的评价反馈进行德育教育

在高职体育教育中,可以利用体育教学的评价、反馈进行对品德教育的完善。教学当中的评价、反馈具有客观性、及时性、真实性和针对性的特点,能够及时地体现学生当前的教育质量,提高高职体育学生的思想觉悟。体育教师需要具备敏锐的察觉里,及时发现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适当的鼓励、批评,对此有助于提升高职体育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拼搏精神。关心成绩较差的学生,帮助成绩较差的学生弥补成绩比较薄弱的项目,并适当的提出鼓励,让学生发现问题时,能够积极面对问题,进而让高职体育学生有效的发现问题、了解问题、解决问题。

3充分发挥学生特点和作用展开德育教育

3.1依据学生特点采用不同手段开展教学

高职体育教学当中的德育教育,需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进行不同的教育方法,主要考虑学生的年龄、体质、家庭环境、生活经历等多方面的差异,进行不同的德育教育方法。针对体育成绩,例如体育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要让其发现自身所存在的缺点,促进学生不停地向更高的高度发展,对于体育成绩比较差的学生,要让学生发现自身所存在的有点,适当的进行鼓励,尽可能的扬长避短,让学生对体育学习有一定的自信心。利用差异性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之间的合理关系,最终将高职体育教学中身体教育和品德教育共同、顺利进行。

3.2利用学生干部发挥模范作用

在高职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选取部分成绩较好的学生成为学生干部,和学生干部之间达成一定的合作,促进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利用学生干部给予其他学生一定的刺激作用、模范学习作用。同时,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干部的思想品德教育,要高于其他学生,要让学生干部能够做到以身作则,给予其余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另一方面,需要学生干部实时的将学生学习信息进行和教师的互动,积极配合教师完善德育教育工作。

3.3与学生管理部门协调合作

将德育教育荣誉融入到高职体育教育当中,需要体育教师和学生管理部门进行密切的合作,要求辅导员、班主任共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多个教师之间相互的配合,进而更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全面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思想品德。

4结语

学生品德养成教育篇9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的评价已由单纯重视分数转向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方面的评价,因此对学生道德层面的评价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道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对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是学生成人、成才必不可少的条件。尤其是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身心发展还未成熟,对于道德还缺少认知,同时,这一阶段也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传授道德知识、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黄金时期。所以,小学教育工作者要抓住这个关键期,培养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为小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我们可以看到,如今的小学德育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值得注意的是德育工作也面临一些问题,制约着小学生的发展。因此,改变传统的德育,创新德育方法成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小学生;德育;现状及对策

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德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虽然我国的德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准确把握德育工作的现状,认清德育工作存在的不足,找到解决德育工作问题的对策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大重要课题。

一、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分析

(一)小学德育工作取得的成绩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各小学都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都把德育工作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并做到了真抓实干。一些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积极组织德育领导班子,建立德育领导小组,开展德育工作,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养成积极的态度、良好的品质。同时,各学校对于德育教师也严格要求,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建立了一支德才兼备的德育教师队伍,不断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力和水平。[1]

(二)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当今社会父母都秉承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观念,看重学生的分数,家长往往认为分数高、成绩好的学生是好学生,而忽略对学生思想品质等方面的评价。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也只重视学生的成绩,忽略对他们品德方面的培养,对学生只进行成绩上的评价忽视品行评价,对学生的品德素养重视程度不足。

2.德育的方式较为单一。我国目前的德育方式主要表现为思想品德教育课,教师一般通过思想品德教育课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并没有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当中,而且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主要是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很少应用情境陶冶法、品德实践法等其他方法。[2]

3.思想品德教师投入的精力不够。虽然今天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实际上还是“应试教育”占据主导地位。为了提高升学率,学校及教师主要抓学生的成绩,因此,思想品德课等被认为是“副科”,要为语、数、外等主科“让路”,把“副科”节约下来的时间留给“主科”,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提高分数。因此,思想品德课有名无实。同时,思想品德课是为了塑造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能够向真、善、美发展,从而养成良好的品德、优秀的品质,成为具有高尚品行的人。因此,这门课也要求教师持续的投入与关注。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德育课必须回归生活,可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担当德育课的教师都是由主科教师兼任,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主科”教师并没有过多的时间去考虑如何进行德育课的设计与安排,投入的精力不足,造成德育课的教学效果不佳。[3]

4.未重视对德育环境的营造。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与网络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困扰。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眼球,不良的网络文化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造成重大的伤害,不利于小学生的成长,对小学生的品德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与此同时,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在家里孩子是父母眼中的“小公主”,对孩子所犯下的错误,父母并不加以责备,而是以过度的宽容来代替惩罚。这种不良风气对学生德育的培养产生了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

5.小学生基础道德方面存在问题。首先,小学生自我道德基础薄弱,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不关心他人、不尊重长辈、不懂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次,小学生重“攀比”,经常与同学比吃、比穿、比用、比玩,毫不考虑家庭实际情况。再次,缺乏劳动观念,表里不一。这些不良的道德品质问题也是阻碍小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重要因素。[4]

二、小学德育工作的策略探讨

(一)明确德育目标,构建德育体系

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文明习惯教育等等。这些教育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开展。然而,各阶段的德育工作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密切联系的。[5]因此,在进行德育时,学校要明确德育的目标,构建合理的德育体系,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德育,使德育的开展具有目的性、针对性、可行性。

(二)学校领导及教师要转变观念,重视对学生的德育

德育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的需要。因此,学校教育在强调学科知识教学的同时,要把德育放在首位。良好的品德修养是作为人的基础,没有高尚品德的人即使有再多的知识也无济于事。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教育主要抓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品德教育或者对品德教育不重视、不关心,采取冷漠的态度,认为德育不必花过多的时间与精力。这种观念必须要彻底改变,学校领导及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把对学生的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德育不仅仅是思想品德教师的任务,学校中的领导及各位教师都要承担起对学生德育的任务。德育不能只在思想品德课中实施,要积极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之中。因此,全校教师要形成德育的风气,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德育的熏陶,沐浴在德育的阳光雨露中。

(三)加强德育队伍的建设

在德育工作中,建立一支德育管理干部队伍是十分必要的。德育管理干部队伍是实施德育工作的领导力量,是学校德育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因此,有必要对学校德育工作者进行严格要求。首先,要组织德育工作者进行相关的德育工作学习,丰富自己的德育管理知识,了解德育的内容、方式、方法。其次,要将德育理论应用于实际,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践行德育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再次,要增强对德育工作的认识,提高德育认知能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践能力。最后,学校领导部门要对教师进行德育考核、评价,以此来促进教师的德育能力,激发教师对学生德育工作的热情。

(四)重视道德模范的重要作用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未成熟,其道德发展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小学生的道德发展具有长期性、反复性、不稳定性,需要教师进行引导与指导。教师的示范与影响对学生的发展会产生重大的作用,所以教师要“以身为范”,处处做学生的楷模,当学生的表率,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时刻注意言行举止,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学习德育知识,丰富德育的方法,努力提高德育工作能力。

(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构建和谐德育课堂

教育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就是课堂资源,因此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是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的重要任务。既要在课堂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又要充分发挥其他学科丰富的德育资源。例如,在语文课、品德课、实践活动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名人事迹、寓言故事、亲身实例等方式,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传达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中华传统美德;在音乐、体育、劳动课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创新思维、热爱劳动等思想教育。[6]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时不仅可以通过各学科的渗透作用,还可以应用一些教学媒体,例如: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形象、记忆更深刻。

(六)转变德育途径,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全方位发展的人才,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人才已经不适合时代的要求。所以,对学生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课堂教育,学生要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到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去锻炼、去体验,只有通过多方面教育才能培养出全面的人才。[7]学校应该定期组织安排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例如,让学生到敬老院去打扫卫生,慰问孤寡老人,通过多种形式的送温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可以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品质。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义务劳动,带领学生到田间劳作,这样既可以磨炼学生的意志,又可以使学生体验生活,明白劳动的重要与辛苦,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品质,懂得父母的辛苦,更加尊敬父母、孝敬父母。

(七)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因此,父母对孩子的德育至关重要。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同时家长要与学校教师进行及时沟通,做到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有机结合。首先,学校要与家长进行及时沟通交流,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同时家长也要把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向教师反馈,使教师对学生有更充分地了解。通常一些学生在学校迫于教师的威严表现很好,回家后立刻原形毕露,这就需要家长及时反馈,与教师一起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只有家长与教师共同努力,才能使德育效果达到最佳水平。其次,学校应经常开展家校互动活动,让每一位家长多到学校参加活动,让家长更加了解学校,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参与学校活动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发现孩子的优点,同时也可以看到孩子的不足。对孩子的优点应给予鼓励、夸奖,对缺点要及时批评指正。再次,学校要向家长贯彻德育的原则与方法,使家长了解正确的德育方法以及如何与孩子沟通交流,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八)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校园文化对学生具有熏陶作用,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可以养成良好的品质,因此,学校要在营造校园文化方面下功夫。一方面要优化学校的物质文化。学生学习的环境不应只局限在班级中,学生还可以在图书馆、读书角等各种学习场所进行学习。要使校园处处都成为学习的场所,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使校园每个角落都成为学生学习、探究的园地。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学校要充分发挥宣传栏、黑板报、警示标语的作用,使校园各处都散发着文化的气息,使学生在校园各处都可以受到文化的熏陶。德育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学校领导及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德育,尤其是对身心发展还未成熟的小学生。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可以使其养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其今后的成长成才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所以,要把对小学生的德育工作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德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寻找新方法,创新德育的途径,同时也需要家长与学校积极配合,只有多方携手努力,才能为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营造环境,从而使学生向着积极方面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人才。

作者:李丹丹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4]刘德义.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科学咨询,2009(02):17.

[2]张少彦.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策略研究[J].成功教育,2011(20):245.

[3]陈慧宁.谈谈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和对策[J].龙岩学院学报,2006(s2):9.

[5]袁卫.小学德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J].学习导报,2000(06):42.

学生品德养成教育篇10

关键词课堂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但丁说:“道德可以弥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不能弥补道德的缺陷。”由此可见,思想品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然而,长期以来,思想品德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能有效的落实在课堂这个主阵地当中。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载体——丰富多采的活动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认的,但它不是唯一的阵地,相反,它更需要用滴水穿石、润物无声的启发、熏陶,要落脚在每一堂课,贯穿于各科教学过程的始终,形成序列,走以课堂为主阵地,全面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课堂是思想品德教育渗透的主阵地

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句话非常精辟。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读书很重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优秀的品德更为重要。我认为课堂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通过课堂实施思想品德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

第一,课堂上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如要求学生穿戴整洁、搞好卫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上课起立问老师好、回答问题举手立正站好、遵守课堂规则等又渗透着礼仪纪律教育,可以培养好的行为习惯;上课前,要求学生查工具书,看课后练习,认真阅读教科书,做好课前预习,这样在学习中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自强的意识。这些良好的习惯正是形成优良道德品质的基础,是教书和进行学科思想品德教育渗透的前提和保证,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二,课堂传授的各科教材知识本身就凝聚着人们的智慧和灵感,闪烁着思想品德素材的光芒,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完美的个性,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语文教材中选入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它们不仅启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德行,而且读来赏心悦目,情感激荡,长期熏陶,会对生活充满希望,会追求阳光,会走向更加健康的思想殿堂。历史教材让学生了解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发达的科技、辽阔的疆域,增强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体育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体质、意志、竞争意识的培养,寓德育于体育之中……

第三,将思想品德教育寓于各科知识,贯穿于课堂,思想品德教育显得生动具体、形象可感,比干枯乏味的说教更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也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如在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好习惯;语文课上有关热爱祖国、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散文,要求学生背诵并谈自己的感受;音乐课上,在音乐欣赏、歌词内容、创作背景中让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文明礼仪等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第四,思想品德教育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有其长期性和层次性,而课堂的思想品德教育贵在日积月累,不会提过急过高的要求和强加于学生的说教,而侧重于潜移默化的熏陶。

第五,在课堂中实施思想品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兴趣、爱好、恒心和毅力,为学习提供不竭的动力,理想、信念又为学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扬起风帆。而知识的积累又为塑造更完美的品质提供了条件。这样,教书与育人便更相得益彰、互相补充,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所以说,课堂应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

二、挖掘教材的思想品德教育素材,提高思想品德的份量

教材既是知识的载体,又是思想品德素材的载体。因此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提高课堂思想品德教育的份量,这也是课堂教育的基础。各科教材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素材,如思想政治课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等,使学生懂得了许多道理,明白了好多事理。在数理化生等课中要求学生分析推理,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了解现象发生的原因和条件,做好实验小结。

这不仅告诉学生科学的知识,还让学生弄清知识产生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在科技活动中要求学生采取观察思考、动手制作、分析讨论等基本活动形式,逐步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善于动脑动手的能力。再如语文课教材更是一座思想品德教育的富矿,在教材中充满了古今仁人志士的豪情和壮举、锦绣文章和革命事迹。如果用心努力挖掘,就能够很好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使他们受到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熏陶,陶冶他们的情操,养成他们的高尚品德。所以,教师不只为了传授知识,还要善于捕捉思想品德教育因素的闪光点来点燃学生“求知识、学做人”的火焰,培养品质优良的新型知识人才。

三、把握思想教育契机,强化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