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的空间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36:40

图书馆的空间设计篇1

abstract:theouterspaceofuniversitylibraryisrelativetotheinternalspace.itisoneofthemostimportantpartsoflibrary.it'sthe"noroofbuilding".intheelementsofthelibraryouterspace,interfaceisthenecessaryconditionsofformingspace,andalsobeoneofthemostimportantfactorstodecideandinfluenceouterspace.

关键词:大学图书馆;外部空间;要素

Keywords:universitylibrary;outerspace;elements

中图分类号:tU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3-0096-01

0引言

大学图书馆的外部空间是相对于内部空间而言的,这个空间是图书馆的一部分,是“没有屋顶的建筑”(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图书馆外部空间的设计对图书馆自身及整个大学校园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图书馆外部空间的设计要素主要包含界面和环境两个方面。对大学图书馆外部空间设计要素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加系统和深入地了解影响外部空间质量的各方面因素,提高我们对外部空间的认识,从而提高对大学图书馆的外部空间的设计水平。

1界面

在大学图书馆的外部空间中,界面是形成空间的必要条件,也是决定和影响外部空间的重要因素。外部空间界面可分为环境界面和建筑界面。

1.1环境界面大学图书馆外部空间的环境界面指各类路面,广场,绿化,水景等对外部空间起界定作用,同时影响外部空间形态和空间质量的界面。

1.1.1硬质界面图书馆的广场是最重要硬质界面。广场是大量人流穿越、聚集、交汇的场所,它直接影响读者对图书馆外部空间的感受。广场应该有适合的尺度,过大的广场会使人失去尺度感,使读者与图书馆产生疏远感;过小的尺度会使空间局促,使读者产生压迫感,同样影响对图书馆的使用。适合的广场尺度应当具有围合感,同时有足够的观察和使用的空间。广场的铺底也十分重要,铺地的材质、铺装的图案也会影响读者对图书馆的外部空间的感受。明快的色彩,细腻的材质,简洁的铺装,可以体现大学图书馆严谨、宁静、儒雅的氛围,同时能够突出图书馆的建筑形象,使内外空间协调统一。道路作为硬质界面起到引导人流,组织交通的作用。不同形式的道路对人流有不同的作用:直线式的宽敞的道路起到快速引导人流的作用,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曲折的园林小道吸引少量人流散步休憩,没有特定的目的性。机动车道及停车场则将机动车限定在一定范围内,避免对图书馆读者的影响。

1.1.2软质界面图书馆的外部空间的软质界面主要包括绿地和水景。软质界面具有场所功能。广场的场所功能在于组织交通,进行仪式性的公共活动等,而软质界面的场所功能偏于休憩和交流。读者在图书馆读书之余可以在草坪或水边进行休憩交流。同时软质界面具有景观功能。大学图书馆周边的绿地和水景可以形成舒适宜人的外部空间环境,吸引读者进入。此外,软质界面还具有生态功能。绿地和水景有助于改善图书馆建筑外的小气候。植被可以热岛效应。同时还可产生氧气,提高周边空气质量。水体可以吸收热量,调节室外温度,形成空气对流,有利于建筑通风,降低建筑能耗。用原有的地形条件,将硬质界面和软质界面结合布置。同时利用高差变化,精心设计外部空间界面,可以创造出大学图书馆丰富的外部空间。①仪式性外部空间。②自由性外部空间。③复合性外部空间。

1.2建筑界面图书馆建筑界面在其外部空间中起着控制和统领的作用。同时,大学图书馆建筑界面又必须与其在校园中所处的位置和周边的环境相协调。①图书馆位于校园核心区的中轴位置,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图书馆的建筑界面常常被设计为对称式的:强调外部空间的礼仪性,强调建筑的中轴位置。②图书馆位于校园核心区,且校园内需要一个制高点来统领整个空间。图书馆的建筑界面常常被设计为高层塔楼式:强调建筑形式的高耸突出,以及对其外部空间和其他建筑的统领作用。③图书馆位于多条流线的交汇处,且不需要图书馆有高度上的统领作用。图书馆的建筑界面则常为非对称的多层独立式:形式的相对独立,可强调个性,也可强调与周边建筑的协调。④当图书馆以多层院落式来适应地形环境或校园风格时:其强调的是空间的层次和组合。⑤图书馆位于校园核心区,不处于中心位置,且与其他建筑结合,结合式:不强调个性,强调共性与协调。

2环境设施

大学图书馆外部空间环境设施主要包括:

2.1休憩设施大学图书馆外部空间的休憩设施为读者提供了读书、休憩、交流的设施。体现了图书馆对读者室外活动的关怀,也是外部空间环境功能性的重要体现。

2.2景观设施大学图书馆外部空间环境中的主要艺术景观设施包括雕塑、壁画及各类艺术小品。它们能够点缀和烘托外部空间环境气氛,给外部空间以鲜明的标志;能够增添大学图书馆的文化气息,强化图书馆在校园中的可识别性。

2.3照明设施大学图书馆外部空间照明设施主要是利用环境灯光的效果,创造夜间图书馆宜人的外部空间。照明设施的设计包括基本照明和艺术照明。基本照明是保证读者正常的夜间室外活动,防止事故和犯罪发生。艺术照明是在基本照明的基础上,结合图书馆外部空间特征,利用各种灯光渲染环境气氛,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外部空间环境的再创造。

2.4无障碍设施无障碍设施是大学图书馆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图书馆开放性的表现。图书馆外部空间的无障碍设施主要包括盲道、残疾人坡道、视残标识等。

大学图书馆的外部空间设计还特别要重视吸收地域文化的优秀传统,努力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点,不断地探索传统审美意识与现代审美意识的结合方式,并融会到空间设计中去,才能够创作出有文化品味的外部空间。

参考文献:

[1][日]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2][英]杰奥弗里・勃罗德彭特.乐民成等译.符号・象征与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3]鲍家声主编.图书馆建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

[4]钱健,宋雷.建筑外环境设计.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5]何镜堂.建筑创作与建筑师素养.建筑学报,2002.9.

图书馆的空间设计篇2

关键词:大学图书馆空间设计智能化

大学图书馆是师生自主学习的最佳场所,其重要作用自然不言而喻。以前的校园图书馆就只是一个单纯坐着看书的地方,空间布局单调,功能比较单一,不受师生的欢迎。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教育越来越多元化,师生对学习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大学图书馆作为学术性的图书馆,会由自习为主的单独学习模式向融入小组式的研讨交流模式转变,图书馆阅览空间需要承载起互动、交流的职能,而不局限于自习和阅读。并且随着大学图书馆的开放化进程,来馆人群复杂化,新的阅览空间必须在同一空间内满足更多的功能需求,成为一个复合型的空间。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渐渐走进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高校作为智力密集的场所更应紧随时代的发展,引入智能化科技设施,从而完善读者的使用体验。

一、大学图书馆的空间设计

随着学习的深入,广大师生们需要很多场景各异的学习空间。比如,个人的、小组的;比如,安静的、互动的;比如,开放的、封闭的……以适应日趋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要求。在这样的趋势下,校园图书馆的革新就显得至关重要。

新时代校园图书馆的设计,要融入现代元素,要考虑学生的具体需求,还要与生态环境相适应。具体来讲,有3点需要注意:

1.与时俱进拥抱新科技

新时代的校园图书馆,少不了多媒体教室的存在。多媒体教室所带来的便利,是普通教室所无法比拟的。多媒体教室为广大师生提供多种音视频学习资料,包括教学课件、专题讲座等等。这些学习资料,资源量大、涵盖领域广泛,不仅为广大师生提供获取学习资源的新途径,而且也丰富了广大师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2.考虑年龄段贴合大学生心理需求

大学图书馆不同于中学、小学图书馆,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自身需求。高校图书馆在注重与社会接轨的同时,更要注重格调、文化沉淀的营造,以体现高校学府的态度与品质。打造有趣、有料、有温度的新型阅读空间,盘活现有空间活力,将能更好地提升图书馆的存在感和价值感,以满足师生对新型阅读空间的渴求。譬如大学生大多都是异地求学,整体设计风格可以比较温馨,给人带来家一般的感觉,令人觉得赏心悦目、舒心惬意。学生在这样的氛围里阅读、学习,容易产生沉浸感,效率更高。

3.融合多元元素模糊室内与室外界限

单调、沉闷、功能单一的传统阅读空间的重塑,可以焕发图书馆空间的生命力。图书馆致力于为师生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要使该空间更具活力和乐趣,能让读者乐此不疲。图书馆在舒适有趣之余,也要有核心的内涵、主题、内容和调性,致力于为读者创造更好的阅读体验,实现阅读向“悦读”的转变。未来的图书馆应当是一个多元、复合型的空间。除提供阅读功能外,还可提供分享、交流、欣赏、学习等多样的功能,物理空间可以进行多元组合搭配,更具扩展性和灵活性。譬如户外阅读区的设置,让大自然走进了建筑内部。沐浴自然光,坐在窗边品味书香,这样的时光悠闲而美好。

要融入现代元素,匠心设计,敢于创新,让校园图书馆焕发新的活力,更受新时代师生们的欢迎与喜爱。

二、大学图书馆的智能化方向

目前数字网络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图书馆建设中也得到了体现,这些新型科技有助于实现学校对图书馆的管理加强,并且能够更好的深度挖掘出大学图书馆的潜在功能,以此满足智能化建设的需求。促进高校图书馆功能的创新与升级,确保图书馆管理的高效率,满足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对文献资源和信息服务的需求。在当前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如何基于大数据技术构建智慧图书馆是图书馆转型发展过程中的重点研究内容。

1.大学图书馆智能化的科技背景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科技发达,信息流通,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生活也越来越方便,大数据就是这个高科技时代的产物。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麦肯锡称:”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大数据也称巨量资料,所涉及到的资料体量需要在短时间内通过信息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挖掘其中的价值。

在构建智慧图书馆的过程中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全面感知、立体互联、共享协同,将传统的图书馆空间收纳于智能终端设备中,随时随地为师生提供所需要的信息。让智慧图书馆在发展中更加高效、灵活具有针对性,为师生利用碎片化時间学习提供便捷。

2.大学图书馆智能化的平台建设

智慧图书馆的建设首先要加强网络平台的建设,加快图书馆的信息基础建设才能更好拓展信息化应用。综合运用物联网技术、云计算、传感器等关键技术,将图书馆所承载的知识信息融入图书馆的系统平台中,使师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相应的信息和内容。具体来讲,要做好以下几个管理系统的构建:

(1)智慧图书馆应用管理系统,以数字资源和配套设备为基础,实现图书馆各项服务功能;

(2)图书管理系统,利用大数据技术围绕图书信息、系统用户、读者数据三个管理维度,实现图书馆服务工作智能化;

(3)图书馆RFiD自助借还系统,基于RFiD技术对图书文件、书架、管理者和读者进行综合识别,简化借还流程,降低图书盘点工作;

(4)智慧图书馆馆情系统,通过大数据的分析能力与业务编排能力,对图书馆情况进行可视化运营管理;

(5)数字资源系统,把优质的阅读内容融于可互动体验的智能设备中,将知识变成趣味性的科普体验与真实场景下的实践操作;

(6)智慧图书馆电子阅览系统,运用科技化与现代化的人机交互形式,为读者打造沉浸式体验;

(7)图书馆视听休闲互动系统,通过声音、图片、视频、VR等集成模块,让读者通过声、画及视频等形式获取知识。

图书馆的空间设计篇3

1.1开放化趋势

现代图书馆空间设计大多采用大开间设计,不同功能区域间使用软隔断加以区分,如使用低矮屏风、植物、透明物等半隔断不同的使用空间,或是通过赋予不同功能空间相异的色彩基调进行空间的软隔断。

1.2一体化趋势

一体化主要是指空间功能的一体化。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相近或相类似的空间功能进行合并,通过综合服务台为读者提供一站式的服务;二是在相关空间布局过程需要考虑读者具体活动的规划,如读者在展开小组讨论的同时需要检索或独立思考时,希望能够迅速位移至相关区域。图书馆应在考虑到读者具体行为模式的基础上,合理布局相关区域,以模块化形式呈现,以此来提高用户的空间使用率。

1.3灵活化趋势

灵活化是指图书馆空间布局及使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用户可以根据其使用情境的需要,对空间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满足其当下的需要。为实现用户空间使用的弹性化,图书馆通常配备一些可移动桌椅、可调节家具等,方便用户通过桌椅、家具的排列组合设计相应的使用情境。

1.4多元化的趋势

多元化是读者空间需求的必然结果。调查表明,读者需要图书馆提供多元化的空间,包括自习空间、小组协作化学习讨论空间、高科技网络交流平台、娱乐休闲空间等。

2图书馆空间设计的原则和流程

2.1图书馆空间设计的原则

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交流学习的殿堂,必须是一个能够让读者产生轻松感、愉悦感,激发学习兴趣及创意热忱的空间,因此图书馆空间设计必须掌握以下原则。

2.1.1亲近感

图书馆空间能够让身处其中的用户体会到自己是空间的主人,徜徉在图书馆空间内,用户能够全身心放松,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开展阅读、交流、学习活动,从而找寻到感官体验、心灵体验的内在归属。

2.1.2便捷性

图书馆空间设计布局合理、运作高效,一站式服务便是图书馆空间便捷性的最好体现,用户在这里可以享受到基本的综合服务,免去了奔波的劳碌和束缚。便捷性的另一体现便是自助式服务的开启和普及,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开展书籍借阅、归还,方便快捷地使用图书馆内的各类资源。

2.1.3人性化

我们应将读者需求作为图书馆空间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及评判图书馆空间设计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在采光设计中,尽量使用自然光,室内放置多种绿色植物,让读者感受与大自然的贴近。此外,还可通过一些卡通装饰的迎接牌、标语牌或温馨提示牌,让用户感受到图书馆空间设计细节处的人性化。

2.2图书馆空间设计的流程

图书馆空间设计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同于一般简单的建筑物空间设计。用户群构成的复杂性及用户需求的多元化决定了图书馆空间设计必须遵循相应的科学流程。首先,图书馆空间设计必须有严格缜密的规划过程,即用户空间需求调研活动。图书馆应通过问卷调查、馆内实地观察、小组访谈、一对一访谈形式,收集用户使用图书馆空间的相关数据,开展分析,深度挖掘用户各类空间需求。其次,规划者应该以图书馆用户需求调查分析结果为基本出发点,通过与建筑师的合作,将新技术的预期影响融入至馆舍规划设计中,形成若干空间规划设计方案;将设计方案在用户群中公布,邀请用户对不同方案做出相应的评价和决策。以宁波市图书馆为例,其“第三空间”项目规划设计了6个方案邀请市民朋友参与现场评选。该方案竞赛评选由市民投票评选和专家会议评选两部分组成,其中市民投票评选权重为20%。最后,图书馆还应根据用户的评价及反馈意见对所选定的设计方案做出适当的调整和修改。即使是在规划设计实施过程及项目完工后,图书馆仍应积极地收集用户对于空间的反馈意见,通过适时的持续性评估,不断完善和发展图书馆空间功能。

3图书馆空间设计案例分析

近年来,国内图书馆纷纷通过实施空间再造及服务转型,积极为用户打造无可替代的具有时代元素、充满活力的空间。以浙江大学图书馆为例,其空间再造工程始于2009年,经过3年的规划设计,浙江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正式对外开放,形成多媒体空间、知识空间、学习空间、研究空间、文化空间、系统体验空间、创新空间及社交空间等功能区域,为用户营造了一种分享的文化和分享的环境。它既是一个用户的信息社区,又是一个打通的空间,将图书馆过去传统的一对一服务模式变革成为双向的、互动的空间服务模式。在公共图书馆空间设计领域,上海图书馆的空间设计别具特色。上海图书馆的“创•新空间”为未来图书馆空间定义了一种新可能。“创•新空间”像一个充满现代设计元素的创意工作室,为读者提供智能化、全媒体的专题信息服务,为创客及专业设计人员搭建主题服务的知识平台和体验艺术创意的智能化空间,体现了图书馆空间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使图书馆突破了从前只提供书籍、资讯、信息的传统空间角色,通过为用户提供创造工具,激发其创意灵感,引发其思维变革,而真正成为了学习、探索以及开创思维的场所。

4结束语

图书馆的空间设计篇4

[关键词]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阅览空间;设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我国高校在教学模式上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成为了教学的重点。而图书馆作为高校信息资源的主要储存地是学生获取有效信息资源的方式。图书馆阅览空间则是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关键的功能空间,还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信息时代的到来势必会影响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其阅览空间的设计也会进行相应的调整。

一、信息时代对高校图书馆阅览空间设计的影响

(一)阅览介质的多元化

在信息时代到来之前,在很长的时间里图书都是通过纸质的形式进行保存和传播,大多数图书馆中的书籍也是只以纸的形式存在。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也逐渐成熟,同时在各行各业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些技术的发展也改变了图书的储存和传播方式,例如磁介质、光介质等都成为了图书信息的储存方式。在很多图书馆中也逐渐出现了视听文献、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等多种类型的文献储存方式,由此阅览介质的多元化逐渐形成。经过不断的发展,电子文献的优势逐渐凸显出来,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阅读介质的多元化促使图书馆阅览方式的多样化,这样也对高校图书馆阅览空间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信息资源共享的网络化

现阶段世界各国的科技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图书馆中的文献以及相关资料已经逐渐实现数字化的储存方式。同时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的情况下,信息资源可以通过网络的方式实现共享,并且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化的优势是传统高校图书馆所不具备的。而作为高校图书馆为学生创造良好舒适的阅读环境则是其重要的发展方式之一,同时由传统的封闭式发展为开放的形式也可以吸引更多的读者。为了适应信息资源共享网路化给高校图书馆带来的变化,如何为学生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创造合适的阅览空间则是高校图书馆在阅览空间设计中需要注意的。[1]

(三)管理和服务方式的改变

首次从管理方式的改变来说,传统的高校图书馆的功能是较为单一的,主要就是图书的收藏和节约,这种封闭式的管理方式对阅览空间的要求是比较低的。但是随着信息资源数量的增加,图书馆管理方式也进行相应的改革,而传统的阅览空间设计已经无法满足新的管理方式的要求,势必会影响到高校图书馆阅览空间的平面布局和垂直方向的设计。从服务方式的改变来说,传统的高校图书馆为学生提供的主要服务就是图书的借阅,但是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图书馆的服务肯定会发生影响的拓展和延伸,而这种转变不仅需要拓宽阅览空间的布局,同时还需要为学生提供及时的服务,更为重要的是保证高校图书馆阅览空间的灵活性。

二、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阅览空间设计的主要要求

(一)开放性的要求

一般来说,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方式影响着阅览空间的设计,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我国高校图书馆普遍采用的是开架式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的变化使得高校图书馆的阅览空间设计也需要实现开放式的转变。通过相关的调查发现,读者希望自己获取以及借阅图书的时候能够更加迅速、更加直接和更加简便。现代化的图书馆的阅览空间需要开放空间布局,这样才能适应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满足读者对查询资料简便性的要求。高校图书馆阅览空间的开放式设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其灵活性,除此之外,阅览空间的开放性也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动态性的要求

信息时代的到来同样也影响着人们对空间设计的要求,对高校图书馆而言,读者也逐渐开始重视阅览空间的功能设计。随着高校图书馆功能的不断完善和创新,需要实现图书馆阅览空间的动态性设计。首先从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读者来说,其读者主要包括不同阶段的学生以及学校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可以说这些读者的要求存在很大差异性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相同点,也就是查阅的阶段性、借阅的集中性、阅览的定期性,因而阅览空间的设计需要根据这些特点进行相应的转化才能使得图书馆的阅览空间得到充分的使用。其次就是高校图书馆传统和现代化并存的运行模式,从实质上来说就是计算机和手工操作的结合,这种组合要求对阅览空间进行分区设计才能更好的发挥图书馆的各项功能。

(三)复合性的要求

信息化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通过实际的情况来看,信息化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使得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实现使得某个空间的功能能够相互的融合,从而提高各个功能的适应性。同样空间的复合性也是高校图书馆阅览空间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阅览空间的复合性主要强调的是空间在同一时间内功能的相互融合,这样才能满足更多的阅览活动。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阅览室的活动主要包括自习、普通阅览和借书、个人研究、多媒体阅览,但是还有更多的读者在阅览室的目的是多方面的,因而对阅览室的功能融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随着读者要求的不断增加,高校图书馆阅览空间在设计的时候需要满足复合性的要求,为读者提供全面而完善的服务。[2]

三、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阅览空间设计的方法

(一)开放式阅览空间的设计

(1)开放式阅览空间的基本介绍

开放式的阅览空间就是在布局设计上不仅仅是建立空间和物质之间的理想型构图,而是需要建立合理的秩序,在保证使用者自由空间的同时还能满足不同使用者对阅览环境的要求,从而为使用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开放式的阅览空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是布局的灵活性,对于开放式的阅览空间来说,其空间布局的可变性是比较大的,可以根据信息化发展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其次就是空间的通透性,这里主要强调的是视觉的连续性,例如在设计中采用玻璃等进行间隔,读者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感受阅览室的书架排列,是对自身视觉的一种扩展。最后就是界限的模糊性,也就是阅览空间中的界限没有明确的设定,形成了阅览空间中不同功能的综合。

(2)阅览层的设计

为读者提供更加有效的信息资源已经成为各高校建设现代化图书馆的主要目标,其本质就是提高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放性。在图书馆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阅览空间的作用逐渐凸显出来,而现代化图书馆阅览空间的设计主要是竖直分层叠合的开敞空间。这种现代化的阅览空间设计不仅增加了数字化的阅览空间,同时还取消了内部隔墙,由此形成的阅览空间称之为阅览层。由传统阅览空间到阅览层的转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完成:首先是将分散的条状形体转变为集中的块状形体,这样就可以保证阅览层的简洁;其次就是将分隔固定的小空间转变为开敞的大空间,这样就保证了阅览层的灵活性;最后就是将小开间转变为大开间,有助于提高阅览空间的适应性。

(二)多义性阅览空间的设计

(1)多义性阅览空间的基本介绍

在传统的图书馆阅览空间中,固定的阅览空间功能使其难以发生很大的变化。而多义性的阅览空间就在这方面实现了突破,多义性的阅览空间设计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提高阅览空间的兼容性,从而使得图书馆阅览空间的功能更加完备。多义性阅览空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其一是其适应性,适应性主要是能够通过调节自身的构成来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在图书馆的发展过程中,外界的变化是必然存在的,多义性阅览空间给图书馆的变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其二就是其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是根据读者的高要求来设计的,主要表现在功能多样化、阅览空间样式的多样化等。[3]

(2)阅览空间的动态设计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阅览空间是不具备动态性设计的,这也使得阅览空间的功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现代化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中,阅览空间的动态性设计是其非常重要的工作,图书馆的发展需要实现阅览空间的动态化。阅览空间的动态性设计主要包括中立的阅览空间和均质的阅览空间,其中中立的阅览空间就是满足多重功能的共同需要,均质的阅览空间就是使得各项功能存在呼唤的功能性。

(3)阅览空间的复合性设计

阅览空间的复合性设计则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其一是实现图书馆阅览空间结构的集中,也就是将分散的空间集中起来;其二就是在空间设定上来满足多项活动共同实现的可能,这就可以采用空间的曲折收放来实现;其三就是设置人性化的公共设置,例如可以休息的桌椅、自助服务设施等,这都将提高图书馆功能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图书馆的空间设计篇5

一、信息时代公共图书馆使用对象的特点

公共图书馆是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文教性单位,面对的是所有人。在图书馆进行阅读、借阅活动的可能有研究型学者、也会有学习型学子、还会有为丰富业余生活的享受型读者。不同的阅读群体需求的阅读环境也不尽相同:研究型的需要小型安静的空间,能使自己全身心投入;而学习型的需要宽阔的空间,来满足其查阅更多书籍了解更多文化的目的;而享受型读者就是体验一个图书馆的氛围。因此,公共图书馆建筑理应是一个综合性质的文化、学习、娱乐多功能建筑。信息时代下的公共图书馆对比传统公共图书馆,多了一些新的特点:首先,享受型读者数量肯定占据绝对优势,这类读者去图书馆的目的十分单纯,就是为了节假日休息时间的放松,不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当然,学习型与研究型的读者仍然会存在,他们所需求的依旧和传统图书管一样,一个安静的小房间或者一片广阔的书籍柜。由此看来,信息时代下的公共图书馆在保证传统安静的阅览室之外,更多的是公共空间的建设,比如图书馆各处散落的咖啡座与休息椅等。

二、信息时代公共图书馆建筑空间的变化

信息时代的公共图书馆较之传统图书馆有着极大的变化,从阅览室分类来说,传统的电子阅览室不再单独的列出,而是同其他能和电子阅览室功能联系在一起的空间进行结合。与此同时,伴随数字信息的发展,大量的文字书籍都被压缩成数字信息储存在计算机之中,纸质书籍的仓库面积将会极大的减小。在所有图书馆功能厅之中,信息情报大厅将占据一个绝对核心的位置。在直观上,最明显的改变就是图书馆中公共区域将占领曾经的一部分藏书用地,大量的休闲型设施将会出现,各类走道阳台都会被利用起来,以供读者休憩。

1、阅读空间设置

信息时代下的读者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纸质书籍阅读方式,而是追求着文字、声音、影像等多方面的阅读刺激,全身心的感受与接触才是当代读者对阅读的需求。因此,数字信息阅读与纸质书籍阅读如何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模式,是当前图书馆建设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1)分区设置。数字阅读和纸质阅读在同一个房间内需要进行分区设置,一般情况下数字阅读会发出键盘和鼠标点击声音,这样就对纸质阅读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在二者之间可以通过书架、通道等软隔离模式来进行隔离工作。电子阅览区可以设置在靠近墙角或者出入口的位置,以便噪音的消散。

(2)混合设置。为了读者方便考虑,将电子阅览座位打散,不将其集中在一处,而是零散的分布在各个墙角、柱子四周等地方,以供读者自由阅读电子书籍。

(3)分室设置。顾名思义,将数字阅读同纸质阅读二者分离开来,单独设立一个电子阅览室,或者类似的网络咖啡吧。这类设计可以朝着娱乐性方向发展,将电子阅览室打造成一个休闲的娱乐场所,里面可以设置吧台和长脚椅,在桌面上放置阅读用的计算机。这种设计可以打破传统,塑造新型的阅读休闲方式。

(4)一体设置。一体设置指的是数字与纸质阅读一体化的模式,读者在拥有计算机的座位上,通过计算机查询自己要看的书籍名称,图书馆工作人员会通过读者的请求,从书库中将所选书籍递交到读者手中。以上几种设置模式需要根据图书馆经济和人力条件来进行建设,并不绝对。各种设置方式之间也可以互相共通,并不死板。

2、典藏空间设置

信息时代下的图书馆,所体现出的一大特点就是开放,一切以读者的需求为主,图书馆并不是一种高不可攀的神圣地方,它只是为民众服务的场所。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图书馆形成了“开架借阅”的新模式,从最初的藏书变成了现在的借书,所以图书馆内的藏书空间自然需要进行一番新的布局。

(1)开放式空间设置。图书馆活动是一个动态流程,开放式的布局可以让图书馆更好的适应“藏、借、阅”一体化的新模式。

(2)过期刊物储存空间的缩小。信息时代影响之下的读者,对于纸质刊物的需求量越来越小,电子版资料的运用更为广泛,搜索更为便捷。相对于学术类书刊的高昂价格,数字版的资料反而更适合读者的阅读需求。因此,图书馆内的纸质书刊应该合理减少一部分,存放纸质期刊的空间也会随其逐渐缩小。

(3)密集排书架。为了节省空间,可以对过期的刊物进行高密度高容量的入库排架,有现代计算机的支持,从数量众多的刊物中检索出指定刊物并不是一件难事,相反速度还非常快。不同的书籍典藏空间对于图书馆结构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比如开放式的大型空间应该设置在低楼层、读者人数最多的地方,过期刊物的储存空间则应该设置在高楼层,或者地下室内。而高大密集的排书柜则需设置在一楼。

3、空间的多样性

信息技术告诉人们,图书馆不再是简单的图书中心,而是一个广义的信息中心。公共图书馆从单一的借阅功能逐步朝着全面多样化的功能发展,综合性与多功能决定了现代图书馆空间多样化的特点。

(1)动态空间。信息时代下的图书馆除了静态阅读空间还需要有动态的活动空间,如影视厅、陈列厅、教室等等。影视厅可以为读者提供教育影片;陈列厅可以进行文化宣传活动;教室则是进行文化教育的场所。

(2)交流空间。图书馆可以定期设置专题讲座、学术交流会议等,为读者之间互相交流提供一个专业平台,同时还能增加图书馆的文化气氛。

(3)人性化空间。信息时代下的图书馆是人们终生学习的场所,它需要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比如为残疾人设置无障碍电梯,使特殊人群能够和普通人一样,获得阅读与学习的乐趣。随着老龄化现象的日益加深,图书馆也应该考虑为老人们提供相应的活动空间和学习空间,对于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则需要在设计之中作为特别关注。图书馆除了阅读、学习区域外,理应提供休息、散步的场所。

4、可持续发展性

公共图书馆会随着时间而不断壮大自身,许多图书馆到了一定时期都会面临扩建和翻新的问题。社会只要在不停发展,图书馆的藏书一定会日益增多,同时图书馆的规模也必须随着藏书量的增加而扩大,以便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因此在设计之中,除了当前场馆的建设之外还需要考虑到扩建的问题。

三、结语

图书馆的空间设计篇6

论文摘要:文章从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Commons)的概念、特征、功能、结构四个方面介绍了国外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理论研究状况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国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实践,指出了国外信息共享空间理论与实践对我国图书馆的启示。

信息共享空间(infomrationCommons,iC)是一种培育读者信息素养,促进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的新型服务模式。自1992年在美国大学图书馆出现以来,已在北美尤其是美国大学图书馆迅速普及。当前,我国大学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及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尤其是进入211工程的大学.基本具备了开展信息共享空间服务的条件。因此,介绍国外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现状,对我国大学图书馆开展信息共享空间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国外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理论研究

1.1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

1999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图书馆iC前负责人DonladBeagle在(iC构想》一文中通过与图书馆传统信息服务方式的对比,分析了iC的概念、构成元素以及服务方式等。DonladBeagle界定了iC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一种是独特的在线环境。在该环境下。用户通过图形用户界面可以获得多种数字服务.通过安装在网络工作站上的搜索引擎可以同时检索馆藏以及其它数字资源。此类信息共享空间实际上是一个具有复杂的搜索、帮助和获取搜索结果功能的综合网站:另一种是新型的物理设施或空间。能够在整合的数字环境下管理工作空间并提供服务。这种空间可以是图书馆的一个部门、一个楼层或者一个独立的物理设施.它构成了一种新的信息环境。并在第一种模式基础上增加了图书馆员和新的服务。

美国教育委员会(theamericanCounciloileducation)将iC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传统图书馆的调整,即以图书馆为中心的,增加具备基本生产软件、资源存取和其它一些功能的计算机实验室:另一种是图书馆机构的一种变化,即增加一个计算机实验室,装有大量的多媒体创作软件,能够访问所有资源,广泛地将空间、资源和人员整合到综合图书馆服务的一个平台上,从而为用户提供集成化的服务。

Bailey~Utierney将信息共享空间模式细分为三类:①巨型信息共享空间(macro—commons)即信息世界,尤其是通过网络获得的数字信息;②微型信息共享空间(microconmons)即计算机/数字技术、外设软件和网络设施高度集中的区域:③整合信息共享空间(integratedcommons)即提供用于研究、教育和学习的特定场所,尤其强调数字信息。多数图书馆采用第三种类型的信息共享空间.即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图书馆资源结合,由图书馆员、计算机专家和多媒体工作者在一个平台上联合提供咨询服务。

macwhinnie把信息共享空间描述为“共同学习的场所,多媒体工作站,高科技教室以及小组研究空间”RussellBailey在《为学者和研究人员提供的信息共享空间服务:用户需求的提高、数字资源和学术出版的进化》一文中认为,iC作为一个场所,既是用户知识享受的空间。也是满足其不同需要的最恰当的地方。

andrewRichardalbanese对iC作了非常形象的描述:“iC对学生和老师来说是一个可以升级的一站式购物体验。”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前主席nancyKranich认为“iC确保对理想信念的开放存取和利用,它以价值、法律、组织、通讯设施和资源等内容为特征。促进信息共享、共有和自由存取,鼓励人们在民主讨论中学习、思考和实践.它是民主活动的基础”。

尽管围外学者对iC作了各种各样的表述.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承认iC是指图书馆设立的一个拥有丰富的数字信息资源、先进的计算机设备、专业馆员及计算机专家的物理空问。这个空间为师生或学生之间的研究、教育及学习提供全面的服务。

1.2信息共享空间的特征

国外学者对信息共享空间的特征并没有形成共识.其中Roberta.Seal的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Roberta.Seal把信息共享空间的特征归纳为:(1)无所不在(ubiquity)(每台机器都有一个相同的界面和检索电子资源的软件);(2)适应性(utility)(旨在适应各种读者用户的需求);(3)伸缩性(flexibility)(适应变化的环境和技术的发展);(4)群体性(community)(提供共同合作的发展空间)。其中,群体性是信息共享空间在大学图书馆很受欢迎的一个原因。因为该空间提供的高性能计算机、彩色打印机、扫描仪、高清晰显示器以及运行在电脑上的各种软件是学生们自己的电脑无法比拟的。另外.在这个空间。他们可以直接从图书馆员和技术专家那里获得比较专业的帮助。从Robetra.Seal对iC特征的描述不难看出。iC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技术设备的先进性、信息资源的丰富性、用户的合作性和对用户信息技能的支撑性四个方面。

l、3信息共享空间的功能

DonaldBeagle和martinHalbert以及philiptramdack认为ic需要提供以下五个方面的功能:①为用户获取各种形式信息资源的用户提供向导和技术支持;②提供合适的硬件和软件处理所获取的信息,并为这些软硬件提供支持;③提供适当的物理空间支持用户进行学术研究和创作;④明确指定这个机构的职责、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以及创作、支持和维护这些组织和服务的工作人员;⑤提供一个鼓励、指导以及支持不断改进的文化环境和机制。归纳起来,信息共享空间的功能主要是凭借先进的设备、独立方便的物理空间、高水平的馆员及技术专家为用户的学术交流、研究提供全方位的一站式服务。

1.4信息共享空间的结构

nancyallmang认为iC由物理空间(physicalCommons)和虚拟空间(VirtualCommons)构成。其中,物理空间是iC的实体,包括个人工作站和小组工作站、会议室、无线网络、写作实验室和休闲室。另外,还应配有图像扫描仪、彩色打印机等硬件设施。物理空间主要由技术和各类设备支撑。虚拟空间着重于“开放”,即开放存取空间。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结合起来.即构成了iC的完整结构。

williamBaer等人根据亚利桑那大学图书馆、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图书馆、北卡罗来纳大学图书馆等八所大学图书馆的iC实践,认为最好的iC应该拥有以下八个组成部分:参考咨询和学生工作站、协作学习室、电子教室、多媒体丁作站、商议站(ConsultationStations)、写作实验室(wirtingLab)、延长的时间(extendedHours)、休闲区(Lounge)和附属iC(SatelliteinformationCommons)。

DavidBollier将iC分为物理层、逻辑层和内容层三个层次,物理层包括电磁光谱、电缆、电线等;逻辑层包括一些软件和技术协议;内容层包括信息、语言表述和文化等。另外,他还分析了不同层次上存在的应用壁垒,如对上网计算机的管理、为各种软件设置许可协议和序列号以及对数据库的访问采用ip地址限制等。对图片等多媒体加入DRm控制等均妨碍了信息的自由流动和共享.图书馆建立iC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合法的框架内消除上述壁垒。

J.Koelker和m.Bobich在《德克萨斯教会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一文中介绍了美国德克萨斯州教会大学(tCU)图书馆的空间设计思想。该iC由四部分组成:(1)一个安静的含有计算功能的个人空间(配有笔记本电脑和无线网络);(2)一个含有计算功能的集体空间;(3)一个安静但无计算功能的个人空间(即“无声”学习区);(4)一个嘈杂的但不含计算功能的集体空间。

由于iC是一个正在探索中的新生事物.因此.学者们关于iC的结构并没有达成共识。各图书馆的iC结构也是各不相同。但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是iC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物理空间是灵魂,没有一定的物理空间,就没有iC。

2国外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实践

国外最早开展iC服务的是1992年8月.美国衣阿华大学图书馆开放的“信息走廊(informationarcade,ia)”。ia投人经费共ll9,2万美元,其中包括私人赞助的79.2万美元以及大学拨款40万美元。1994年进一步扩建.将名称改为ifnormationCommons。ia由图书馆、学校信息技术办公室(orr)和学院三方合作,其目的是以图书馆为中心,连结传统印刷型资源和新型电子资源,支持校园内跨学科教学和研究。ia的工作人员来自图书馆、oit和学院教师,并聘用兼职研究生和本科生助理。图书馆负责提供信息资源;图书馆员负责资源使用方面的参考咨询;oit专家负责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技术支持.并为教师开发多媒体教学软件:学院教师负责制作课件和多媒体数据库、评价教学方法、推选信息资源和软件,并利用这些资源从事教学和研究。ia中还配备了电子教室和小组讨论室等设施,由多方工作人员共同支持读者的学习和研究.甚至进行一对一的指导。_l]目前,衣阿华大学Hardin图书馆的iC,拥有当前最先进的教育技术设施.既有高端的多媒体开发工作站、网络电子教室、学习室和会议室.也有提供数据库查询、网络信息资源查询、电子邮件收发和简单文字处理的普通计算机。

aRL现有成员馆123个,其中大学图书馆占90%。2004年7月,aRi在其成员馆中对iC实施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在返回问卷的74个馆中,已开展iCt]~务的占30%。在建设资金方面,45%的馆得到上级部门专项拨款,41%的馆得到了私人捐赠。19%的馆设专项运行资金.预算为38.5~155万美元,平均ll0万美元。在服务设施配置方面,57%的馆开设新的务区。在资源方面。除了内容丰富的电子资源外,仍然配置大量的印刷型资源.64%的lC配置印刷型工具书。在人员配备与培训方面。绝大部分iC采用全职和兼职相结合的人员结构。在返回问卷的20个iC中.90%配备全职人员,75%配备兼职人员,40%配备即呼(oncal1)人员,90%雇佣学生助理,85%配备图书馆员,55%配备1t:工程师。

加拿大Clagary大学图书馆于1999年创建了iC.并将其定位为连接用户和信息的桥梁。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和改进,Clagary大学图书馆的iC受到了校内外用户的热烈欢迎。Calgary大学图书馆的iC的信息服务模型是3层结构,核心是专家工作人员,次是技巧、信息、技术支持和设施,最是信息资源、空间、设备和通讯技术。iC由专家工作人员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以期达到四个方面的成果,即技巧、信息、支持和设施。

Calgayr大学图书馆lC的核心服务理念是:iC是大学各个社团成员探索学术和交流思想的主要场所:iC提供定向服务.即针对用户的提问帮助用户解决问题;iC是教学辅助设施,为学生进人未来社会做准备;iC坚持根据用户的需要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iC是一种综合设施,为用户识别、定位、检索和操作信息提供必要的技术培训。Clagary大学图书馆iC的核心服务方式是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即图书馆员、计算机专家以及多媒体工作者在一个平台上联合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并允许用户获取硬件、软件、多媒体以及网络信息资源。用户只需要通过一个平台或窗口,就可以享受到来自各方面的信息服务,获得各类形式的信息资源,直接得到各种问题的解答,不需要像以前那样为了某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跑遍整个校园,也不用费劲地为不同的专业问题寻找适合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或专家。这种“一站式”的服务方式是iC的灵魂.是iC得以创建和使用的关键所在。它不但为用户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用户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和更方便快捷的学习研究环境,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在1994年创建了它的第一个iC,在得到广泛的好评后,又建设了第二个iC,如今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利维图书馆的iC规模很大,提供几百台计算机并设有多个媒体实验室和写作中心等个人或小组学习空间。

1998年,北卡罗莱纳大学图书馆在Belmontabbey大学图书馆馆长leDonaldBew的领导下组建了iC任务组.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计划,随后北卡罗莱纳大学图书馆实施了该计划.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J.Henning是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mcpherson图书馆参考服务部的负责人.他在2004年l0月2日~2005年3月31日访问进修期间,对23个美国大学图书馆和2个加拿大大学图书馆的iC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将考察结果放在了他的个人网站上。从调查结果来看.在物理层面上,实施iC的图书馆都具备一定数量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大多数都有独立的研究室。在人力资源层面上,大多数除了配备参考资询馆员,还配备了it专家。it专家有的来自学校的it部门.有的是it研究生.有的是图书馆的it技术人员。

3iC对我国图书馆的启示

3.1数字信息资源是iC基本的物质基础

信息共享空间的核心是提供数字信息资源的一站式服务。通过此项服务,可以使用户在相对集中的空间获得所需的全部文献,同时,通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研究与交流,达到增长知识、交流信息、启迪智慧的目的。因此,信息共享空间的物质基础之一是丰富的数字信息资源,没有丰富的数字信息资源,信息共享空间将无从谈起。当前,我国大学图书馆,尤其是21i:e程大学图书馆均在大力加强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各图书馆的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经费大都超过了文献购置总经费的30%.有的图书馆甚至达到了50%.这就为开展信息共享空间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3.2馆员素质是决定iC成败的关键

大量调查结果表明,iC的大多数用户并不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技能。信息共享空间的功能之一就是培养用户的信息技能。这就要求信息共享空间的图书馆员必须熟练掌握信息检索技术和各类专门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从而对用户提供必要的技术帮助。要想达到这样的目标,除了提高现有馆员的计算机技能外,还应在人员招聘时重点招聘计算机技能较强的人才。同时,还可以招聘计算机技能较强的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担任技术指导工作。至于国外图书馆实行的由学校it部门人员负责技术指导问题,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3-3科学的管理是iC的灵魂

iC建设不仅需要配置互联网、计算机设施和各种信息资源.需要技能熟练的各类工作人员的共同支持,而且还要配套大小适宜、布局合理、环境优雅和装潢舒适的馆舍空间。做得好.效果会远远超出传统图书馆咨询,做得不好,效果可能仅相当于咨询台周围的一个计算机实验室。因此图书馆开展信息共享空间建设有必要对读者需求做充分分析,根据现有的服务流程以及馆舍布局、设备和人员情况进行规划,以达到用较低的成本投人,获得较好的服务效果。

图书馆的空间设计篇7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8-0062-03

作者简介:吕晓莉(1981―),辽东学院图书馆馆员。

随着以建构主义为代表的现代协作式和探究式学习理论的发展,高校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模式均发生了显著改变,如何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高校重要的研究课题。在此背景下,作为高校重要服务机构的图书馆,为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开始了学习共享空间(LearningCommons,简称LC)服务。学习共享空间以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Commons,简称iC)为基础,现已逐步成为国内外图书馆的主流服务模式。

1国内外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服务现状

1.1国外服务现状

学习共享空间以信息共享空间为基础,而信息共享空间则是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图书馆界率先提供的一种新型信息服务模式。最初,它只是为大学生提供学习和协作交流的场所。经过数十年的实践,信息共享空间的概念得到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再加上信息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的普遍应用等因素,使信息共享空间逐渐演变为学习共享空间。与信息共享空间相比,学习共享空间更强调对协作、交互式学习的支持,更多地鼓励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是一个更具包容性的一站式学习环境。从本质上说,学习共享空间是图书馆在学习型社会的体现,可以促进用户相互协作与学习,挖掘隐藏隐性知识,实现知识的创造与共享。

如今,学习共享空间已成为发达国家地区高校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和流行的服务模式。1999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正式开放,其所建立的模式后来成为国外大学图书馆建设信息共享空间的模板。目前大部分美国、加拿大的高校图书馆都已建设或正在筹建学习共享空间。另外,英国的谢菲尔德大学、瑞典的吕勒奥理工大学、新西兰的奥克兰大学等多所高校图书馆都建立了学习共享空间,帮助学校图书馆摆脱了边缘化的危机,受到教师、学生和科研者的好评肯定。

1.2国内服务现状

早在2000年前后,香港地区高校图书馆已对信息共享空间开展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进入21世纪后,信息共享空间的升级与优化越来越受香港地区高校图书馆的重视。目前,香港各高校图书馆基本都已开展了信息共享空间服务,部分高校如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均已对原有的信息共享空间进行了改造升级,致力于将图书馆服务功能进一步拓展到用户的学习和研究进程中,为用户知识创新营造方便且具有激励作用的学习共享空间环境。

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于2005年建立的“SmiLe”多元学习区是台湾地区最早建立的学习共享空间,受到了师生的广泛好评。随后学习共享空间在台湾地区遍地开花,台湾大学、中正大学、中兴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图书馆也都陆续建设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学习开放空间、“eLite”数位舒活区、“兴阅坊”等。

大陆地区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2005年,上海图书馆吴建中馆长在《国家图书馆学刊》上发表《开放存取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开启了大陆地区图书馆界关于信息共享空间及其服务模式研究的新篇章。随着研究的不断延伸与深入,任树怀、盛兴军于2008年5月在《大学图书馆学报》上发表《学习共享空间的构建》一文,首次引入“学习共享空间”的概念,图书馆界由此掀起研究热潮。笔者选择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出版网络总库,以“学习共享空间”为主题词进行精确检索,自2008年至2014年12月共有相关文献167篇,研究主题涉及学习共享空间的定义、特点、综述、国外成功案例介绍、国内实证研究、创新发展以及各种研究视角下的学习共享空间设计、构建模式研究等。

在实践探索方面,2006年9月,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作为大陆地区首家信息共享空间正式开放。随后,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及清华大学等高校图书馆也都纷纷创建并开放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新型学习空间。2010年后,学习共享空间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出现了很多有亮点的特色内容。一些高校图书馆根据空间建设侧重点的不同,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分类体系。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iC2创新服务模式开展了iC2创新支持计划和iC2人文拓展计划两个子品牌服务内容;浙江大学图书馆共享空间划分了研究空间、文化空间、创新空间、系统体验空间、多媒体空间等一系列空间功能。

1.3国内外服务对比分析

相较国外的图书馆共享空间服务,国内尤其是大陆地区高校图书馆的学习共享空间虽然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不少问题值得思考:①大陆地区高校图书馆的学习空间建设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开设学习共享空间或类似服务的高校图书馆的比例偏低,还有相当数量的图书馆依然停留在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中。已开设学习共享空间的图书馆的建设水平也参差不齐,各馆整合的服务项目、信息资源、人才资源和服务设施均存在较大差别。究其原因,传统的图书馆服务观念尚未转变,复合型人才的短缺以及与学校其他院系、部门间的沟通不畅都是诸多高校图书馆在建设学习空间的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②学习共享空间在国外的成功,与国外高等教育模式更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国内的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方式和国外存在较大差异,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比较被动。密切关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趋势,构建适合本土化教育模式的学习共享空间,应是今后的研究中值得探讨的一个主题。③在目前的研究中,许多学者提出,学习共享空间构建完成后必须重视绩效评价,但笔者在查阅相关文献后却发现,国内关于这一部分的研究往往被忽略,缺乏真正切实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和方法。

2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服务策略

2.1因地制宜、理性规划学习共享空间

作为一种全新的“一站式”服务模式,学习共享空间的设计与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国外高校学习共享空间规划与建设的成功经验对我国高校学习共享空间的设计与构建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但由于国内外文化及体制的差异,内地高校图书馆在设计与构建本校学习共享空间时,不能简单套用成功案例,应结合自身实际,围绕本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学习科研状况、资金预算等理性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学习共享空间。在建设模式上,也不必拘泥于某一种特定方式,可因地制宜,灵活采用新建、改造、改建等多种建设模式。

2.2基于用户需求建设学习共享空间

学习共享空间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用户需求,以用户为中心开展服务设计有助于将用户需求和学习共享空间的设计与构建有机对接起来,有效提升使用效果。首先,一切设计必须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图书馆建设学习共享空间的出发点是为了吸引用户前来图书馆,有效支持用户的学习研究活动。因此,在项目的准备阶段,图书馆应当对用户的群体进行细分,调研各类型用户的学习研究习惯、需求内容和重点,为建立学习共享空间并提高使用效率提供依据。其次,应积极鼓励用户参与到学习共享空间的应用与实施的整个决策过程中。在需求调查阶段,可广泛采用人物角色分析、服务路径走察、服务蓝图设计和原型走察法等多种服务设计工具获取用户的需求和期望。近年来,一些国外高校图书馆界的专家学者已逐渐尝试将服务设计理念和方法融入图书馆服务领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美国利伯缇大学图书馆综合运用人物角色、服务蓝图和试点服务站等相关设计工具建立起整合服务模型;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在其新开设的Hunt图书馆的空间和服务设计中系统地应用了服务设计工具包。

在学习共享空间建设完成之后,图书馆也需要对用户不断变化的学习研究习惯、需求进行跟踪关注,积极开展可用性以及满意度调查,以评估服务的实施效果及用户期望的满足程度,有的放矢地进行灵活调整。

2.3多渠道宣传学习共享空间

作为校园学习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也应加强对用户的宣传推广。在国外及港台地区学术共享空间建设的成功案例中,手段多元、立体,具有持续性的营销推广设计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致力于打造学习空间的品牌效应,希望校内学子能够在一个充满微笑的“SmiLe”学习共享空间内享受Searching(检索)、multimedia(多媒体)、information(信息)、Leisure(休闲)、e-learning(数字学习)的过程;美国伊隆大学不仅以课堂教育方式作为宣传推广途径,还利用图书馆年度生日晚会促进各类工作人员交流。

国内高校图书馆在设计学习共享空间时,首先,应尽力凝练并体现本校的校园文化特色,营造舒适、宜人的氛围,提高空间的趣味性和亲和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其次,应广泛采用图书馆主页、宣传手册、宣传栏、校园广播、口头宣传等途径对服务进行推广;再次,应积极寻求学校其他部门人员的支持和协作,发动学校决策层、教学部门及学生管理部门等所有关心学生学习成效的部门和人员共同参与营销推广。

2.4重实效、强化学习共享空间利用评估

科学的服务评估体系能够了解学习共享空间的实施状况和利用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以实现学习共享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有学者认为高校信息共享空间的绩效评价指标应包括运营财务、服务、内涵、自身发展四个维度;也有研究者认为应以用户为中心开展服务质量评价。笔者认为,服务是学习共享空间的核心内容,可以围绕空间的实体环境、虚拟环境、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几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①实体环境指标,包括纸质资源的数量、质量、覆盖面、可靠性;空间区域分工的合理性;是否拥有电脑、多媒体、无线网络等现代化设施;各种设施的维护与更新情况等。②虚拟环境指标,包括数字资源的数量、质量、覆盖面、可靠性;是否拥有独立或共享的虚拟空间及有效的技术支持;是否配备各类在线交流与学习工具等。③管理水平指标,包括制度及管理规范的完备性;管理文化及服务精神;用户反馈的渠道是否畅通;提出的问题能否及时得到回复与解答等。④服务质量指标,包括服务的可获得性与时效性;个性化需求的满足;个人知识和技能的提升程度;服务的利用率;用户的认可度等。

3结语

学习共享空间作为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一种创新,是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是图书馆在新的数字信息环境下继续保持核心竞争优势的需要。高校图书馆应与时俱进,立足本校本馆实际,贴合用户学习需求,真正融入用户的学习进程,为用户提供一个共同协作式的知识共享与创新空间。

参考文献:

[1]王秀英.泛在图书馆与泛在知识服务[J].情报探索,2014(4):129-131,135.

[2]朱必云,周凤飞,冉东贤.论学习共享空间[J].情报杂志,2009(S1):311-313.

[3]陈维.2005―2012年我国信息共享空间(iC)研究述评[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5):72-77.

[4]李月婷.台湾地区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建设的调查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4(2):66-69.

[5][Jp5]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iC?创新服务模式[eB/oL].[2014-12-25].http:///index.php?m=content&c=index&a=lists&catid=66.

[6][Jp5]浙江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eB/oL].[2014-12-25].http:///clientweb/xcus/ic/index.aspx.

[7]王迪,司莉.“211工程”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调查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4(1):22-26.

[8]刘景宇.我国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LC)构建思路分析[J].图书馆,2011(4):108-110.

[9]徐越人.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图书馆空间和服务设计应用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4(5):114-120.

[10]赵晓玲,刘盈盈.发展有特色的信息共享空间服务模式[J].图书馆学研究,2011(2):52-56.

图书馆的空间设计篇8

关键词:图书馆设计;多功能性;开放性;灵活性;发展趋势

建筑体现着一个时代的物质和文化发展水平,同时也显示着那个时代的意识形态和美学观念,它总是具有时代标记的意义,反映了时代的面貌。作为文化标志之一的图书馆建筑,由于其特定的内涵,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也同样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封闭到开放、由手工到现代化的历史过程。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图书馆建设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掌握图书馆设计要点及发展趋势形成新的设计理念对图书馆的设计至关重要。

1图书馆设计

1.1选址

图书馆选址应考虑基地地段合理、交通方便、环境安静。场地交通组织应做到人、车分流,道路布置应便于人员进出、图书运送、装卸和消防安全疏散。馆区内外应进行绿化设计。绿化率不宜小于30%。栽种的树种以能符合城市气候、土壤和能净化空气等为宜。

图书馆宜朝南北向,应保证良好的采光与通风,每个房间都应有良好的采光和自然通风。阅览室应采取换气措施,如设置排气扇或抽风设备,保证在冬季门窗关闭情况下,满足室内通风换气的需要。

1.2无障碍设计

图书馆属于服务大众的公共建筑,设计中应考虑到无障碍设计,方便残疾人使用。公共图书馆应从图书馆馆前广场开始铺设盲道,盲道可以直达服务台、厕所阅览室。入口有台阶处应设置带扶手的无障碍坡道,入通及电梯候梯厅应考虑轮椅通行的无高差设计。电梯应为无障碍电梯,楼梯亦满足无障碍做法,扶手设置盲文,踏步设计也应满足无障碍要求。图书馆每层公厕都应设置一间无障碍卫生间。大型公共图书馆应该设置残疾读者接待室,阅览室设残疾读者专座,配备专供盲人阅读的大字体图书和字体放大器,收藏盲文资料和盲人有声读物。为方便盲人无障碍操作电脑,应在特定的电脑中配置盲人专用软件,通过语音导航,给予全程的语音提示。按国际通行的“制作方便残疾人士使用的网站内容导航”的标准,设置无障碍网页,方便盲人、弱视者、色盲者通过网络使用图书馆资源。

1.3节能设计

当今社会节能减排已经成为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图书馆作为一种高能耗的大型公共建筑应该进行节能设计。

众所周知建筑物的能耗是由其围护结构的热传导和冷风渗透两方面造成的。围护结构包括外墙、门窗、楼面、屋顶。试验表明,围护结构的耗热量,要占建筑采暖热耗的1/3以上,显然,如果建筑围护结构具有良好的保温热性能,便可减少冬季室内传出室外的热量和夏季室外传入室内的热量,从而也减少了保持室内舒适热环境所需要提供的采暖和制冷能量。由此可见提高围护结构的节能效果对减少建筑能耗有重要意义。

外墙砌体材料应推广空心砌块如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混凝土多孔砖等,这些节能材料既有良好的节能效果又有良好的隔声效果,耐火极限也高,适合大型公共建筑使用。此外外墙装饰材料的选用对节能也有影响,使用浅色外墙材料要比使用深色材料吸收更少的太阳辐射。

由于从建筑屋顶传入室内的热量要比从墙体传入室内的热量多得多,所以屋面隔热尤为重要,其一屋面保温隔热层宜选用密度小,导热系数低的保温材料,减小屋面荷载及厚度;其二是屋面保温隔热层宜选用吸水率较小的保温材料,以防屋面湿作业时因保温层大量吸水而降低保温效果。常用新型节能材料如挤塑保温隔热板、聚氨酯硬泡沫塑料等导热系数低,吸水率小,结合倒置式屋面设计保护防水层不直接受日光暴晒,以延缓老化。此外蓄水屋面,屋顶花园对屋面保温也有极佳的效果。

窗户是薄壁轻质构体,是耗热的薄弱环节。普通单层玻璃窗的能量损失约占建筑物冬季保温或夏季降温能耗的50%以上,改善其绝热性能是节能的重点工作之一。区别不同朝向控制窗墙比,尽量避免东西向开大窗,提高窗户的遮阳性能。结合图书馆自然采光要求选择透光好性吸热玻璃、热反射玻璃、低辐射玻璃和中空玻璃等等,并提高其气密水平.

此外采用提高采暖及制冷设备的效率,使用高效节能灯具,在使用过程中减少能耗也是节能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2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2.1功能设置---多功能性的趋势

图书馆是功能性极强的建筑类型。随着社会的发展,图书馆的内涵在不断变化,职能在不断更新,外延也在不断扩大,已由单一的传统图书馆功能走向综合性的多功能,图书馆将提供更多的服务而发展成为学术交流中心、教育培训中心、休闲娱乐场所。因此,图书馆在建筑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建筑的多功能性,不仅要为读者提供传统的静态的阅览空间,也要设置多种供公共活动的动态空间,如影视厅、音乐厅、多功能报告厅、各类会议室、展览室、陈列室、书吧、书店、文印室等,形成以图书馆为主兼容其他公共活动的新型图书馆。为顺应以上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使用以下做法:

(1)在两个主要的功能体块之间衔接一多功能模块集交通,共享室内中厅,和多层退台的室内交流平台于一体,提供服务,交流,休息,展览,文化沙龙等丰富的衍生功能。

(2)在底层设置全开放式自习室、书吧、书店、咖啡厅、音乐茶座等。

(3)可结合公共主入口庭院设置多功能会议中心;集多媒体制作,信息中心,电子阅览等为一体的现代教育中心,提供了可独立管理的图书馆外延功能。

2.2功能布局---开放性的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对文化教育的需求趋于日常化,同时现代

化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减少了读者对图书馆的依赖,图书馆要保有对读者的吸引力就应更加方便开放。图书馆要顺应新的需求必须树立开放观,更好的服务于更多的社会公民。因此,图书馆的建筑布局要有开放性。建筑物是开放的。它应创造一个友好的开放的界面,开放的户外空间(广场、庭院等),摒弃高大封闭的围墙隔断,为读者的使用提供方便,设置无障碍设施等。室内空间也是开放的,使读者可以自由的接触各种媒介,拥有自由的学习空间。为实现开放性我们可采用了以下的设计方法。

(1)取消传统图书馆的目录检索大厅,代之以“一站式管理”的多功能入口大厅。读者通过“一卡通”系统就可以站在入口大厅总服务成整个馆内的图书借还工作实现“一站式,超市化管理”实现馆内的自由通行。馆内采用统一电脑管理系统可在馆内提供的电脑实现检索及信息的使用。在有效管理的前提下实现了最大限度的开放性和便捷性。

(2)阅览室一律采用大空间布局,空间通透开放。同时,通过阅览桌,椅,书柜等室内设置分隔出既相通又相对独立的空间领域。

(3)藏阅一体的空间布局设计,使现代图书馆的开架特色能尽情发挥。

(4)在空间布局上把图书馆的外延功能,自习室,会议报告厅,书吧等放在图书馆的门禁之外可实现完全的开放。

2.3使用的灵活性

擅长设计大学图书馆建筑的英国著名建筑师哈里・佛克纳・布郎

提出图书馆建筑设计十项原则,并把灵活性原则置于首位。我国图书馆建筑专家鲍家声也认为,“使用灵活性是现代图书馆的重要特征,常被称为现代图书馆建筑的生命。”在新的时期灵活性又有了和传统不同的新的内涵。建筑师的设计理念不能追求建立空间和物质要素之间的理想图构或者寻求一个终极设计目标,而应建立适度的秩序或原型,同时为使用者的自营建构留足空间,从而形成配合使用行为不断发展的建筑环境,使建筑物在图书馆不断发展中具有灵活性,为今后的布局调整留下空间。在实现灵活性我们采用了一下策略:

(1)建筑上采用的模数化设计,通过基本模数扩展为扩大模数和分模数。对开间、进深、层高、楼梯门窗洞口、构配件截面进行模数设计。结构上采用三统一。统一柱面,使图书馆根据发展需要和功能要求实行相对任意分割。统一层高,使图书馆得到充足的采光。统一荷载,使图书馆布置更加灵活。随着图书馆功能的拓展,图书馆建筑也变得并非一成不变,特别是电子资源的发展,以及储存技术的成熟,图书馆中电子(多媒体)阅览室占据相当比重,从而使得统一荷载也可相应调整以节约成本。

(2)所有阅览室采用综合布线系统,具备多媒体阅览室的功能。以适应文化载体高度数字化的迅猛发展趋势。

(3)随着社会的发展,图书馆功能也得到了很大的拓展。目前已有图书馆都设置了咖啡厅、音乐茶座、书店等休闲功能,不久的将来有可能还有很多不同的拓展需求,因此现代图书馆的灵活性可理解为:在满足当前需要的同时,在不改变建筑结构的条件下,为适应将来发展变化而具有改变内部空间的布局、组合、划分和使用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学会运用鲍家声教授提出的“模块式”设计理论,将图书馆按职能灵活划分为人口区、读者区、服务区、研究区、办公区、公共活动区、技术设备区等功能区,然后再按照这些不同功能区来设计层高、荷载和柱网,而采用模块式与模数式结合的方式能使空间具有更大的使用灵活性。

2.4“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以人为本”是现代图书馆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图书馆设计一贯的追求。它,一方面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图书馆在建筑布局上科学合理,有利于图书馆领导者对有限的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安排,充分发挥内化、整合、感召、凝聚、规范、激励等作用,最大程度挖掘每个管理者的潜力,为实现图书馆所追求的目标,发挥其社会效益,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就是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即一切为读者考虑,一切为读者服务。在图书馆的建筑设计中,无论是建筑的整体造型,组织图书馆的功能,安排图书馆的结构布局,营造图书馆的环境,处理图书馆的空间尺度,都应充分考虑读者的意愿与习惯,以达到功能、造型、环境、气氛的和谐统一。

图书馆的空间设计篇9

关键词:图书馆;人性化设计;个性化设计

图书馆是知识的殿堂,是求知者的乐园。随着时代的进步,读者对图书馆的室内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图书馆室内环境设计应尽快从“书本位”的设计理念中转换出来,将人性化的设计理念运用其中。图书馆室内环境的人性化设计不仅有利于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提高图书的利用率,也有利于使读者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使读者对图书馆流连忘返。

布鲁诺・塞维在《建筑空间论》一书中这样描述:内部空间是一种任何形式的表现方法都不可能完满表达的空间形式,它只能通过直接的体验才能领会和感受,这种空间就是建筑的“主角”。

一 图书馆整体建筑风格和布局

(1)建筑风格

图书馆的整体建筑风格采用“回”形,中部镂空设计,充分利用了天然采光。中部底层有一个“八卦形”的设计,中间有一个景观鱼池,四周摆放着铁艺休闲椅,并种植着海南热带植物以点缀空间。

(2)布局

图书馆的布局从一楼至七楼。一楼设置有信息共享空间。该空间为读者提供学术交流信息互助的一个交流平台,通常在空间中配置有一些计算机、网络、有线电视、投影仪等基础设施。工作人员能根据不同的活动主题,为用户提供研究、教育和学习等活动所需的不同载体信息资源的一站式服务。信息共享空间是当今图书馆服务的新模式。

根据图书的需求使用和人流量,书库设在低层,一方面考虑读者便于出入,提高借阅和归还的效率,方便人与书的流通;另一方面考虑人与书的安全,遇到危急情况,也能紧急转移。除此之外,有利于藏书的运输和转移。阅览与藏书合二为一,使读者公共活动空间相对集中,有利于读者选书用书。图书馆技术服务和内部工作部门安排在高层,减少干扰,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总之,合理的布局应以人员的密度,成金字塔形分布。

二 图书馆个性化设计

海口经济学院图书馆最具个性化的设计有南国风情沙龙,中式大书房,欧式大书房,树形检索台,微缩校史馆和互动共享沙龙。

(1)南国风情沙龙:

南国风情沙龙是图书馆最具个性化设计之一。海南岛地处祖国的最南端,特有的地理位置和独有的热带气候,孕育出了独特的人文风情。智慧的人们用勤劳的双手,利用大自然的材料制作出了大量的手工艺品。南国风情沙龙均采用典型的海南风情设计,收集了用椰壳制成的精美手工艺品和家具,并且还图文并茂的为读者讲解了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公仔戏、琼剧、钻木取火、椰雕、黎锦、黎歌、船型屋、八音。

(2)中式大书房:

中式大书房里的设计均采用中式设计,色调质朴,给人一种古香古色的书香气的感觉。古朴、典雅的仿古黄花梨木家具,在陈列台上摆放着风格淳朴、朴实,质高形美的装饰品。中式大书房从家具到手工艺品,种种都透着五千年文明古国身后的文化底蕴。在这里,读者会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古朴典雅的家具为读者讲诉着中国古典家具的发展历程。

(3)欧式大书房:

欧式大书房有别于中式大书房。欧式大书房整体色调为白色。晶莹剔透的水晶吊灯,色彩绚丽的风景油画,华贵优雅的欧式沙发,温暖的壁炉,整个设计风格均为欧洲田园风情。欧式大书房色彩淡雅,给读者一种清新、雅致的感觉。坐在欧式大书房里,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品着一杯醇厚的咖啡,品读着优秀的中外文学作品。在欧式大书房里能让读者了解到西方文化的独特魅力,体会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领略到一种异国风情。

(4)树形检索台:

检索台在全国各个图书馆设计的风格都不一样,有抽象的,有简洁大方的,然而在我馆是为读者设计了一个树形的检索台。抽象的树形,明快的色彩,让读者耳目一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木成材需时十年,而培育人才却要上百年,说明培养人才之难,也说明培养人才是百年大计,不容忽视。小小的检索台,通过细心的设计,里面寓意着更深的含义。教育是一项长期发展的事业,教育学生不仅仅只是传授给他知识,更要教给他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5)微缩校史馆:

除了让学生在图书馆利用大量文献资料之外,本馆还充分考虑到了“名人效应”对当今大学生的影响,特设置了各专业学生在国内外各类比赛中的获奖,以及各专业领域优秀教师的风采。学生在图书馆学习之余还可以看看优秀教师和同学们的获奖,这也是激励学生们更好的奋发图强的学习的一种方法,教育他们要珍惜时间,别荒废了青春和光阴。

(6)文化沙龙:

随着人们学习方式多样化,团体协作的倡导与个人私密空间的需求,图书馆兼顾动与静,个人与团体的不同需求,在印刷型与数字型资源并用的环境下,设计个性的,多样的阅览空间。图书馆在空间中配置有一些计算机、网络、有线电视、投影仪等基础设施。工作人员能根据不同的活动主题,为用户提供研究、教育和学习等活动所需的不同载体信息资源的一站式服务。在这里,读者们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来组织不同的文化沙龙,知识只有下不同文化不同观点的激烈碰撞中才能产生出新的观点,形成新的理论。

(7)对弱势群体的人性化设计:

图书馆还充分关注弱势群体。对待弱势人群进行专门设计,提供特别的服务,在公共出入口台阶处均设计了残疾人专用坡道,残疾人专用洗手间等等,这些细节的设计体现出对弱势群体的人性化关怀。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是现代图书馆建筑的重要特征,也是传统图书馆建筑与现代图书馆建筑的主要区别。图书馆作为文化知识的殿堂,作为人类文明表现的实体之一,建筑中遵从人性化设计义不容辞。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促使图书馆建筑强调“以人为本”,图书馆建筑的一切要为人着想,要给读者营造一个安全、方便、舒适、温馨的环境,给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参考文献:

[1]杨爱武.图书馆室内设计的人性化.成都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2]【意】布鲁诺・塞维.建筑空间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图书馆的空间设计篇10

良好的图书馆环境景观设计可以提高读者阅读的质量,让读者在清新舒适的环境中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教育的启迪,在获取丰富的文献资源的同时愉悦读者的心情。图书馆作为高校的心脏,是学校课堂教学之外对知识的补充,同时也是师生对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注重图书馆的环境景观设计,也是高校办学水平提升的重要体现。

2高校图书馆环境的分类

高校图书馆环境可以通过图书馆整体的建筑墙体为界,分为图书馆内部环境及图书馆外部环境。图书馆内部是读者主要进行活动的空间,因此内部环境景观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读者的各方面需求,营造舒适良好的内部环境是图书馆环境景观设计的主要目标。图书馆外部环境作为图书馆建筑与高校校园的过渡空间,包括了对图书馆整体建筑外环境的美化,人流路线的组织引导以及各部分外在空间的布局。图书馆外部环境旨在为更多的读者提供室外阅读的空间场所,也是图书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3高校图书馆环境景观设计的原则

3.1整体性

图书馆内外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要具有和谐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在环境景观的设计与环境空间的布局上要讲求整体性,表现在材料的运用、色彩的选择等方面都要遵循一种空间的序列感,形成有组织的、具有一定引导性的景观效果。在整体布局上,考虑到图书馆的各个功能分区的主要特征,将其各自赋予特色的表现形式,但在最终将形成有节奏感的完整的空间序列,其中可以具有过渡空间及景观小品承前启后的表达,但在整体上要表现出一种和谐统一的空间布局。

3.2舒适性

舒适性的基本表现是以“人”为根本,即满足图书馆内读者的各种需求,创造出各种人性化的景观环境。良好的环境卫生、舒适的阅读桌椅、清新的馆内空气、丰富的植物景观、特色的景观小品等等这些,将会给读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个方面都带来一种舒适感,这种舒适感可以满足读者的心理及生理的需求,更好的达到为读者服务的宗旨,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理念,让更多的读者身在其中并乐在其中,营造良好的阅读气氛。

3.3节能性

低碳环保作为近年来设计的新理念,已经成为环境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设计原则,在图书馆环境的景观设计中,建筑内部尽量利用太阳能及风能等无污染的能源,对馆内的采光、通风等达到规范要求。大量运用玻璃幕墙,在白天运用以自然光为主,人工照明为辅的照明方式,这样做在节约能源的基础上还为读者营造了舒适自然的阅读环境。在夜间阅览室要使用环保灯具作为主要照明,为降低能耗,在部分位置可以利用声控灯照明,以减少能源消耗,最终达到节能环保的要求。

4高校图书馆环境景观设计的对策

4.1选择适宜材料

图书馆内部环境的设计要以舒适、环保、简洁为主要的设计理念,不需要通过繁琐的装饰和高档的材料达到最终的设计效果。在材料的选择上,多运用环保的亚光材料,这种材料不仅可以防止由于光线过强而产生的眩光,同时有效的降低了噪声的污染,为读者提供较为安静的阅读空间。在图书馆内部环境的造型设计中,大量使用简单的线条,这样可以在扩大空间效果的同时避免由于过分的造型装饰而吸引了读者的视线,能让读者在阅读中充分集中注意力。在通风方面,要以自然风为主,通过运用现代化的设备仪器使图书馆内部空间的温度和湿度在适宜读者阅读和藏书保护要求的范围内。

4.2注重色彩搭配

在色彩的运用上追求和谐与淡雅,注重色彩的搭配,避免纯白色对读者造成眼部的疲劳。不同的颜色运用,冷暖的色调搭配,变幻的空间效果,这些都给读者以不同的心理感受。纯度较高的色彩使读者充满力量,但过度的使用会产生疲劳暴躁的情绪,纯度较低的色彩让人感到舒适和谐,适宜读者在安静的环境中学习和阅读。通过不同色彩的搭配,可以将图书馆室内环境空间的尺度感做以改变,通过色彩的色调和明度不同的变幻递减,会将内部的环境空间有向上升高的感觉,或者当室内的家具与建筑内部的色调有矛盾时,也可以通过统一色调的方式将家具与空间完美的融为一体。把色彩赋予到图书馆内部环境空间的各个分区,通过不同的搭配,营造不同的气氛,带给读者与众不同的阅读空间。

4.3完善基础设施

图书馆环境景观中的基础设施包括座椅、指示牌、垃圾桶、各种照明设施等等很多方面,这些是读者在馆内进行活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仅要对这些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在设计时更要考虑到人性化,对这些基础设施进行精心制作,也通过这些设施可以点缀图书馆内部的环境,但在设计时,更要注重于整体空间环境的协调统一,在材料和色彩上,都要与图书馆内部的整体环境达到和谐,不要显得突兀,在摆放位置的选择上,更要考虑到读者的舒适性,在图书馆的每一层都可以设置休闲区,设置休闲座椅,使读者在休闲的同时可以相互交流,在图书馆内部,人性化的服务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将会给读者营造轻松的氛围,在紧张的学习氛围中给读者以舒适愉悦的感受。

4.4合理布局空间

在图书馆内部环境的空间布局中,可通过书架、桌椅及植物摆放位置的不同,将其分隔成为多种功能的空间,这些空间包括开敞空间、闭合空间以及过渡空间。这些空间组成了各具风格的阅读区、休闲区、交流区等多种不同功能的分区,使图书馆内部环境空间更加丰富多彩。在图书馆外部环境景观设计中可以通过景墙、地形及植物等要素的设置分隔空间,运用地形的变化使空间的层次感增强,想要为读者提供阅读交谈的空间,可以有效的利用外部环境中的边缘空间。在图书馆建筑的主入口处,多见开敞式的疏林草坪,通过这种形式的设计可以将外部环境的整体空间加大,巧妙的运用花池与树池等景观小品,丰富外部空间的内容,不会显得单调乏味。图书馆外部的空间还起到主要的交通路线引导的作用,通过道路的铺装形式来引导读者的行走路线,可见,铺装对图书馆外部环境整体设计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还为读者创造了休憩、活动的场地,运用优美的造型表现还可以营造出独特的地面景观,使图书馆外部空间的整体环境充满了艺术气息。但在铺装的选择上,也要与图书馆建筑的整体风格相一致,不能为追求独特而打破了整体的和谐,在图案的设计上要有韵律感,让读者在心理上形成特定的边界,对环境空间有所区分。

4.5营造植物景观

图书馆内部环境的设计要加强对绿色植物的关注,丰富的植物景观可以增加空间对读者的吸引力,让读者更为放松自然的身在其中。在门厅入口处,可以摆放生长茂密的大型盆栽,例如铁树、棕竹等大株植物,配合色彩鲜艳的小型盆花作为点缀,形成热烈的气氛。通过摆放观叶植物类的盆栽,围合成小型的半开敞空间适宜应用在读者休息区或楼梯的拐角处进行空间的变换。在阅览室内部,利用绿色植物为空间增加生机活力,激励读者更好的进行阅读和学习。图书馆外部环境空间中可以利用边缘空间种植植物,设置出较为私密的阅读空间,在外部广场的边缘用花池和树阵的形式分隔成不同区域的休闲场地,给读者更多的提供室外的阅读休息的场所。在植物的种植上,多注重植物种类的搭配,单层草地种植形式、两层草地+灌木的种植形式、多层草地+灌木+乔木的种植形式,运用不同层次的绿化种植形式来达到不同的景观效果,打造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以及封闭空间等带给读者不同心理感受的空间效果。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