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物业管理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37:52

数字化物业管理体系篇1

关键词:数字信息技术;物流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1文献标识码:a

一、数字物流的定义

随着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数字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物流行业也不可避免受到影响,许多物流研究学者提出“数字物流”的概念。“数字物流”是指企业通过数字化信息平台充分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及时获取并处理供应链上的各种企业信息.提高对顾客需求的反应速度.实现企业物流管理的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目标。

二、数字物流系统的架构

数字物流系统应该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市场(e―marketing)信息管理系统。主要产品是物流服务、客户(电子商务的交易双方)与物流商以多对多的方式进行物流服务的交易活动。物流商作为系统中供应链的重要一环,根据物流一体化的原则,借助数字物流系统对客户、运输企业、配送中心、仓储企业等进行统一的调配管理。

数字物流系统的架构分为数字物流管理平台、仓库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配送管理系统、跟踪管理系统等五个子系统。各子系统的功能如下:

(1)数字物流管理平台:实现内部、联盟伙伴及客户问的物流业务数字化。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数据实时流通,实现物流流程优化与智能化管理.提高企业的运营管理能力和效率。

(2)仓库管理系统:对传统仓储企业进行货物管理与处理的流程进行数字化改造,借助RFiD等技术对入库、存货、出库、运输、帐单结算、统计查询等功能模块进行数字化管理,实现仓储作业流程的电子化。提供仓储可视化浏览、远程货物管理等增值服务。

(3)运输管理系统:此于系统主要南议价、估价、调度、跟踪、委托、单证管理、财务管理、作业优化等功能模块组成。系统与流行的自动识别技术如RF、GpS/GiS系统可以进行无缝连接,在充分利用条码的系统内可以实现全自动接单、配载、装运、跟踪等。

三、数字物流的功能

物流作为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已渗透至社会经济生活中,直接影响着社会生活的便捷性、舒适性。随着物流作业方式的改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价值,信息驱动下的数字物流的发展为社会经济提供了更为优质的服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数字物流在促进环境价值和经济价值形成的同时,随着作业方式的改善,更加人性化,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价值,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社会经济提供了更为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信息技术促进物流服务的快速响应,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有利于生活方式的改善。在信息的强有力驱动下,数字物流的服务功能体现得更为充分,能确保客户对订货便利性、对订货等信息的可知性、以及物流服务的敏捷响应。

(2)改善物流作业方式。数字物流通过改善物流作业方式,表现得更为人性化,减少了部分不安全因素。数字物流的虚拟化、智能化运营以及推动的物流作业方式的改善,减少了传统物流过程中诸多不必要的环节,从这层面上看数字物流也是一种高安全性的物流作业方式。另外运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对物流作业进行控制,如对危险领域的物流进行远程作业,可有效地减少和避免作业人员的伤亡,吴晓等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物料搬运领域,用于解决危险环境中的搬运难题,并对铁路货场的搬运系统中的叉车作业进行了仿真。

(3)减缓社会压力。数字物流还有助于减缓部分社会压力,如减少交通拥堵、减轻劳动强度等。通过提供与老龄化社会相适应的服务,来为人们开辟一条可以安心生活的区域性社会通道。

四、数字物流的特点

(1)实时化:数据采集与物流过程同时发生,物流基础数据能够及时、准确地、同步地传递到整个物流业务过程。

(2)信息化:用计算机、条码设备、识别技术等来采集、传递、加lt、存储和处理物流信息.消除冗余加工过程,实现高度的物流信息共享,保证物流信息的准确性。

(3)集成化:通过计算机网络,借助于各层次管理信息系统的统一结口,将物流管理的各个环节结合为一个统一的系统,实现物流过程的一体化管理。从而可以为企业级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提供信息支持.为高层次的管理系统提供易于集成的完整的物流信息,便于决策层不仅了解结果。也能跟踪过程,实现信息的可追溯性,并能够利用数据分析结果做出实时的决策。

五、数字信息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的意义

(1)数字物流是时展的要求。数字物流是指在仿真和虚拟现实、计算智能、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多媒体和信息等技术的支持下,应用数字技术对物流所涉及的对象和活动进行表达、处理和控制,具有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和可视化等特征的技术系统]。数字物流是信息化、智能化深层次发展的必然趋势,成为新世纪物流的重要特征。

(2)数字物流是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持。由能源驱动的传统物流,转变为信息驱动为重要特征的现代化数字物流,是物流在新时代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持,是可持续发展的新兴动力。数字物流将更好地创造环境、经济、社会效益,极大地减少传统的固有成本,以向服务、成本、环境整体效益最优化发展。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是交织在一起的,数字物流对它们的效用通常是协同响应的。

(3)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字物流系统较之传统物流技术,在效率、准确性、安全性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优势。它通过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有效整合物流资源。加强各种物流功能和物流形成的联系.打破了传统物流条件中各环节分立带来的不利影响。这既有利于提高我国大量闲置物流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有利于中小物流企业向现代化、网络化、信息化的过渡。

作者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延罡.建筑企业的“数字化物流管理”初探[J].商场现代化,2007,(1):67-69.

数字化物业管理体系篇2

关键词:

数字化社区社区主体公众参与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p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前言

如今,我国数字城市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据初步统计,全国15个数字省区建设顺利推进,300多个地级市正开展数字城市建设,其中半数已经建成并在60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同时启动了100多个数字县域建设和3个智慧城市建设试点。

“数字城市”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数字城市应该包括政府管理部门、企业、社区和个人四个层次,目前许多城市启动的项目主要局限在政府管理部门,而将来"数字城市"的核心则是企业和社区。社区是连接政府与个人的纽带,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数字化社区”将起重要作用。

一般认为,数字社区是数字城市框架中与居民关系最密切的基本单元,是数字城市在城市居民生活空间的具体化、数字化以及日常生活、管理和服务的全面信息化。一个个数字社区的建立,就像被点亮的盏盏明灯,点亮了数字城市,丰富了数字地球。数字社区概念的实施,将使人们生活和居住的社区变得更加智能化、更加充实、更加丰富多彩。

二、数字化社区的概念界定

数字化社区是数字城市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社区范围内,以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为支撑建立起来的服务于政府、物业管理机构、居民和各种中介组织的整合社区资源的信息交流共享平台。其核心是社区信息资源的整合以及政府职能部门、物业管理等社会基础服务机构与居民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的搭建。其目的旨在运用现代互联网、多媒体、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手段,营造一个丰富多彩、便捷高效的虚拟社区。

三、数字化社区的主体构成

社区一般是指实行了物业管理的小区、生活区、居民区等,其主体构成主要包括政府管理部门(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及业主,各主体的相关需求见表1。

社区各主体间存在双向的信息流,如右图所示。社区信息交流平台集成了社区居委会、物业管理公司以及业主委员会等基层管理机构的相关服务信息,居民则通过该平台获取社区管理信息、社区服务以及生活资讯等服务。

表1社区各主体需求一览表

四、数字化社区的功能结构研究

数字化社区的建设是数字城市宏观管理模式向微观管理领域转变渗透的载体,加强了社区主体中政府管理部门与社区的联系,使城市的管理和服务更加有效,其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它突破了管理者与业主之间的所有交流障碍,真正实现了“无距离、无时差”的信息资源共享与管理服务,使物业管理服务运行更便捷高效,社区网络的建设以及电子商务的开展为房地产开发商、it企业以及物业公司提供了新的商机,同时也方便了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图2数字化社区功能结构图

五、数字化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体制层面

目前我国在社区数字化建设方面的法制法规不健全,各管理部门职能定位不清晰,权责不分明,社区物业管理、社区公益事业部门、社区政务管理、社区中介服务以及社区商务服务等各自为政,各个主体之间没有协调、合作,社区居民则被动地接受各主体提供的服务。如水、电、气、暖等公共事业部门仍属于各个不同的部门,各自为政,造成系统维护升级等难度加大,此外,因为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物业管理机构在处理社区紧急报警等情况实际操作困难。

2、建设层面

首先,社区数字化建设无章可循,许多社区在建设过程中缺乏明晰、统一的标准,在系统建设中,出现各方利益无序竞争的现象;其次,社区数字化处于盲目建设阶段,对数字小区建设及系统集成存在理解误区,片面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标准和先进技术,往往导致社区资源配套跟不上发展,数字化社区的区域网与市政网脱节。

3、公众参与层面

数字化社区的建设是一项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指导和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而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居民对于社区数字化管理与服务的参与意识并不强,表现在他们对社区数字化参与度不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宣传力度不够,数字化社区是一个新事物,人们对它并不是很了解,即使了解也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二是居民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虽然有参与意识,但是没有受到专门的培训,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三是经济条件不允许,数字化社区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暂且不说,一个月几十甚至上百元的费用对于一些家庭也是不小的负担。

4、管理层面

日前国内物业管理尚未进入专业化、集约化的经营方式,物业管理公司不成规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能力低下成为社区管理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在数字化社区的创建中普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投入、轻利用”等现象,许多社区重建设轻管理,在方案的总体规划阶段没有考虑系统建成后需要多少物业管理人员、所需费用等,导致因物业管理费用偏低或物业管理人员素质差,造成某些系统关闭、停机现象。

六、数字化社区建设的建议与展望

未来的数字化社区必须从数字化社区的本质、原则、具体内容出发,系统地对数字化社区进行研究,凸显社区的人文关怀。纵观国内外在数字化社区建设中存在的种种现象及问题,结合前人对数字化社区的研究总结,笔者认为其解决措施可以概括为建好两大平台:信息集成平台和管理系统平台;做好两个服务:物业管理服务和信息资讯服务。以下笔者具体从体制改革、建设、公众参与以及管理层面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1、改革管理模式,加强法制建设,为社区数字化建设正常运行提供法律保障

原来的社区管理模式采取单向交流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亟待改革。在社区数字化建设中,必须采取双向服务流模式,即水电气暖等服务部门,社区中介组织,社区社团组织等和居委会通过契约方式结成一种联盟,互惠互利,共同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提倡鼓励居民自治模式。

此外,必须加强法制建设,明确规定社区管理主体和服务主体的权利和义务,避免纠纷发生时无法可依,无法可查;同时加强执法力度,保证社区管理的各项工作符合法律程序,才能使得社区的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法治化轨道。

2、重新认知数字化社区,重视社区基础资源建设,保证区域、市政共同发展。

政府有关部门要制定社区建设发展规划,明确数字化社区的规模、类型,政府还应组织行业单位制定数字化社区的标准或指南,明确数字化社区实施内容。深圳最近率先在全国的城市中公布了深圳市数字化社区评价规范,这对数字化社区建设有着重大意义。社区数字化建设既要注重软环境的建设,硬件设施的建设也不容忽视,建立完善协调与配套的资源体系是十分重要的。

3、重视宣传,鼓励号召社区居民参与数字化社区的建设。

社区居民是社区的基本组成单元,没有社区居民的参与,社区数字化建设无法落到实处,因此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信息知识水平,加强其对数字化社区信息交流平台的应用,使他们对数字化社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激发其参与社区数字化建设的热情,从而真正参与到数字化社区建设中来。

4、加大管理人员培训力度,培养专业的数字化管理人员。

数字化社区科技含量高,对社区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要求也很高。专业的社区管理人员不仅要熟悉掌握数字化社区运转的基本流程,还应学会操作先进的设备,掌握各种设备的安装、调试跟维护等技术。社区管理人员计算机应用水平太低,数据整理工作不精确等都是现实社区管理中存在的瓶颈问题,要扎实做好基础管理工作,提高管理人员的技能,切实推行数字化社区进程。

参考文献:

[1]白黎光.“数字化社区”功能设计及典型应用[J].职业时空,2010,6(007):141-143.

[2]许克祥.社区数字化的问题与策略[J].特区经济,2006,10:309-31i.

[3]刘叶冰.数字城市中的数字社区建设[J].建设科技,2002(3):41-43.

[4]陈宏伟,闫辉.数字化社区建设框架研究[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40-42.

[5]盘红华.数字化社区解决方案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03):84-84.

[6]李景湧.我国数字社区建设的思考[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3(1):12-15.

[7]侯建.论数字化社区建设[J].山西建筑,2008,34(32):43-44.

[8]崔凤生,宋瑛璐.我国数字化社区建设的反思与展望[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6):83-84.

[9]曹海涵.居民小区数字化社区构建方案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

数字化物业管理体系篇3

关键词:数字农业;问题;构想

在我国2000年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中,将数字农业放在农业信息技术的首要位置,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试图谈谈对数字农业的认识、存在的问题和建设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以供参考。

1对数字农业的认识

数字农业(digitalagriculture)就是用数字化技术,按人类需要的目标,对农业所涉及的对象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表达、设计、控制和管理。其本质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农业生产力要素,将工业可控生产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思想引入农业,通过计算机、地学空间、网络通讯、电子工程技术与农业的融合,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1]。

有的学者认为[2],数字农业是“数字地球”在农业领域的延伸。正如“数字地球”的概念一样,数字农业这一概念体现了数据和技术的综合集成。数字农业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数字农业,即信息化农业,包括农业要素(生物要素、环境要素、技术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等)、农业过程(生产、管理、储运、流通等)的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以及智能化,形成数字驱动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狭义的数字农业,是以农业空间信息机理为基础的、以“3S”技术为支撑的农业系统空间信息技术体系。

事实上数字农业是一个学术性很强的综合概念。近年来,与数字农业技术体系有关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已经成为主要发达国家发展高新技术农业的侧重点,成为极其活跃的科技创新领域。数字农业是一项集农业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空间对地观测、数字通讯、环境科学等众多学科理论与技术于一体的现代科学体系,是由理论、技术和工程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庞大系统工程。数字农业是对有关农业资源(植物、动物、土地等)、技术(品种、栽培、病虫害防治、开发利用等)、环境、经济等各类数据的获取、存贮、处理、分析、查询、预测与决策支持系统的总称。数字农业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高级阶段,是农业信息化的必由之路;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精确化与数字化将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结果。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保障我国的食物安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创造条件进行一次新的技术革命,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使粗放生产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可以预言,数字农业及其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推广应用,必将成为新世纪农业科技革命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必将推动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方向发展,在带动广大农民致富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

2存在的问题

2.1农业信息化水平较低

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软硬件设备与网络体系不健全;已开发的大量农业经济信息系统、农作物病虫害数据库、作物品种资源管理数据库系统、农业土壤系统分类数据库系统等大多不涉及空间维度,难以适应当前对空间数据信息的需求;对于来源多种多样、格式也不尽相同的各种数据的实时性、地域性、综合性处理还需作出很多努力。

2.2农业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

一方面,许多基层农技人员和广大农业从业者,知识老化,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利用现代技术,收集、处理、利用农业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另一方面,农业信息加工处理的技术人员缺乏,当前,就连最基本的能够及时、准确地提供农产品供需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回复网络用户的电子邮件,解答疑问等方面的人才也不多,更谈不上能够满足数字农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

2.3农业信息化效益不明显

数字农业还刚刚起步,在国内总体上尚处于探索阶段,实用性、普遍性的技术应用还很少,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还没有很好地显现出来。

2.4农业信息数据的管理和标准化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其他农业信息管理系统为了完成某种分析工作所要求的各种农业数据往往格式与结构不同,而且往往掌握在不同的管理部门或研究机构中。因此,未来建立在网络上的农业地理信息系统要具备获取和分析分布式存储数据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要使所谓的webGiS能够协同处理来自不同组织和机构的农业数据[2]。

3建设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台州在数字网络建设、原始数字化数据积累、数字化信息采集及其处理等

方面的工作已有一定的基础,起动发展数字农业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借鉴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4,5],提出建设台州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就是要在台州已有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果基础上,建立可视化的台州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构建直观形象的农业信息管理与辅助决策视频体系,实现农业信息的现代化综合管理、分析、共享和,彻底改造台州传统的农业管理模式,全面提升台州农业工作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3.1整合已有的农业信息

在国家、省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以各级农业部门为依托,建设中央一省一市县信息骨干网络系统,形成一个功能完善、性能优良的农业综合信息网络系统,并与其他网络互联,成为一个全方位的农业资源和经济信息网络系统。

3.2信息表达要直观、形象,并要实现信息系统的联网

把市内的地形、地貌、交通、村镇、行政区划等基础地理信息以及耕地分布、土壤类型、种植结构、水肥状况、农作物生长发育、气象、病虫害、农民知识、乡镇企业、农业法律法规等各种农业信息以图形图像等直观形象的可视化电子地图与相关信息的形式在投影视频系统上进行显示和表达,随着数字农业的发展,逐步做到与省级、部级类似的信息系统进行交互式查询等。

3.3强化对科研、管理等的服务工作

通过对基础地理信息和农业专题信息的空间分析、网络分析和追踪分析等,实现农业科研、管理和决策人员在全市三维农业电子模型上,对农业生产中的现象、过程进行模拟,高效、直观、形象地为农业工作的规划、设计、建设、经营、管理、服务、决策等提供科学依据。

4参考文献

[1]蒋建科.“数字农业”带动农业现代化[J].农资科技,2003(5):41.

[2]薛领,雪燕.数字农业与我国农业空间信息网格(Grid)技术的发展[J].农业网络信息,2004(4):4-7.

[3]曹宏鑫,王家利,郑宏伟.发展“数字农业”推动农村信息化[J].农业网络信息,2004(1):17-20.

数字化物业管理体系篇4

航空装备制造具有单位价值高、结构复杂、零部件数量大、制造装配所需资源多、生产周期长、质量控制严格等特点。飞机制造对过程质量严格控制要求其物流过程的透明性、可跟踪性和可控性。但是,由于环境、体制等原因,尽管我国在飞机制造领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就民用飞机制造而言,我国飞机制造企业与波音、空客等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特别是飞机制造物流管理方面,企业不但面临大飞机研发和制造的生产任务,同时面临劳动力成本、汇率变动等压力,更重要的,建立和完善飞机制造物流管理体系是目前和未来提高我国飞机制造竞争力的前提和保障。因而,在深入剖析我国飞机制造物流管理面临的挑战之后,本文提出了供应链环境下以民用飞机数字化物流管理为核心的民用飞机制造企业物流体系。

二、飞机制造物流管理面临的挑战

飞机制造物流管理是一个涉及采购、配送、生产、仓储、发运等过程的系统性工作,尽管我国的部分飞机制造企业也参与了一些国际大型飞机的生产工作,但是,由于长期的封闭式管理,在人员素质、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信息采集、管理模式等方面仍面临不少的挑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物流中心的运转效率,主要体现在:

1.流程信息采集和处理方式落后,信息化程度低。在物流中心的各个环节上还未真正的实现信息化,处理方法还主要依靠在卡片、表格等方式,没有做到数据一次生成和有效管理。

2.缓冲区内库存过多,物料的流动性比较低。在飞机制造和装配等环节普遍存在由于上下工序节拍不一致,当半制品流到下道工序时,必须停留在缓冲区内等待较长时间。同时,由于人机配合、人员配备等各种原因,工序间物料流动断断续续,时紧时松。此外,大量工装夹具的使用、存放、流转、日常耗材的管理等也给飞机制造物流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生产过程中物流管理与控制不合理。目前飞机制造企业虽然更加重视物流运作的结果,但是常常忽视了生产物流过程,对事中没有进行实时监控导致多余库存、多余搬运和操作、停工待料等,存在现场管理无序、管理流程不完善和执行不到位、员工对标准化管理的意识较差的等现象。

4.物流成本较高。由于生产物流管理理论应用水平低,不合理运用,造成在各个环节物流成本的增加。同时我国现有的会计项目对物流费用的核算和管理,不能解释物流费用的分布,掩盖了物流费用的真面目。

5.主制造商与供应商、客户的沟通不畅,特别是对供应商的管理有待加强。由于长期的封闭式管理,主制造商与供应商的交流、供应商管理与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缺乏客户关系管理数据支撑,降低的供应链的反应速度,不利于降低供应链成本。

6.缺乏物流体系的统一规划和实施。尽管目前一些飞机制造企业也在积极推进物流管理的信息化,提高物流管理水平,但是由于缺乏从供应链的角度来构建和规划整个物流管理体系,一方面制约了先进管理技术和方法的效果,另一方面也为后续物流资源的整合、流程变革和组织架构的完善等带来隐患。

三、民用飞机数字化物流管理体系设计

民用飞机数字化物流管理是是面向供应链的物流管理体系,它涵盖了从采购、库存到销售等环节的物流过程,整合了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及产品物流这三个方面,其基本功能包括生产排程、材料采购、订单处理、存货管理、配送、仓储及客户服务等,民用飞机数字化物流管理系统功能架构如图1所示:

1.生产排程

(1)制定年度计划,年度计划是整个生产经营的前提,按照、生产任务及公司规划编制年度生产规划大纲。

(2)在数字物流管理系统中定义需求,对各设备、部件、零件定义确切的产品信息定额。(3)通过定义需求,做出准确的年度预算,并将年度生产计划列入大纲及年度预算。

(4)将生产规划、预算信息下发至各个相应的部门、车间、工位。

2.材料采购

(1)确定采购需求,按照年度生产计划和建设规划,主动进行采购计划安排。

(2)将产品进行分类,设定合格供应商清册,以此作为供应商选择的标准。

(3)按类别、材料划分向不同种类的供应商进行询价,并通过系统进行实时比价,保证了采购的公开、公正。

3.供应商及订单处理

(1)汇总各类订单的信息。

(2)统计费用发生及支付情况。

(3)统计货物交付及质量情况,及时反应逾期的交付情况,以保证所采购产品能够准时准点到达。

(4)对供应商进行管理。包括供应链选择与评价、供应商日常质量监控、供应商协同设计与质量改善等。

4.存货管理

(1)将各类设备、产品、零件数字化,统计各类库存信息。

(2)通过前期在数字物流管理系统对产品的定义,自动比对生产计划,将相关信息及时反馈至相应的部门、车间、工位及采购员,及时补充缺少零件。

5.配送

(1)不仅仅局限于主制造商,同时把业务扩展到各个地区的合作供应商。

(2)将配送信息及时的反应到库存系统,提高存货管理的效率。

6.仓储及客户服务

(1)将日益扩大的仓储进行全面综合的管理,保证对货物的控制。

(2)通过数字物流管理系统。可以为引进先进的物流视频监控解决方案进行链接,保障货物的安全性,降低仓储安全的使用成本。

四、民用飞机数字化物流管理意义

飞机的研制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多个专业子系统综合和协调的结果。各子系统间存在着复杂的信息传递和依赖关系。一个恰当的信息化平台有利于支持这些子系统之间的信息的交互和连接,使它们可以集成和协调起来共同完成整个飞机的研制、生产、销售和客户支持等工作。由于民用飞机制造有大量的进口零部件,通过民用飞机数字化物流管理系统与保税仓库进行链接,加快清关、报关的速度。通过数字物流管理系统加强与各供应商之间的联系,规范供应商的供货习惯等,以达到提高整个物流流转速度,降低时间成本。因此,通过建设民用飞机数字化物流管理体系,可以实现:

1.功能内的协调,即企业内部对作业、流程、信息的管理,以提高作业效率和资源效益。

2.功能间的协调,即指企业内各个部门间的整合,以降低可能的目标冲突,诸如后勤与财务部门或后勤与生产部门等的协调。

3.组织间的协调,即从整体供应链协调的角度,组织与其他组织间通过协同规划和管理,实现低成本、高效益、无缝协作,如根据生产状况实施的自动补货系统或及时生产等。

数字化物业管理体系篇5

[关键词]电厂;数字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2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4-0116-02

1引言

21世纪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电力工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建设数字化电厂,深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发电效益最大化,已成为电厂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作为国家基础设施产业的电力工业,本着“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方针,正由传统工业向高度集约化、高度知识化、高度技术化工业转变,实现电力企业生产运营的现代化、数字化,信息化已迫在眉睫。

2数字化电厂的概念及建设目标

数字化电厂的概念从二十世纪末出现,一直是国内电力行业建设者热衷的话题和追逐的目标,许多电力建设者、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者从不同的认识角度出发,给出了数字化电厂若干种概念和解决方案。如:有人认为德国niederaussem电厂(单机出力达到1012mw)仪控系统采用了现场总线技术,管理信息、设备维修信息等也通过现场总线进入DCS和上层it系统,实现了机组优化操作及优化维修管理,是一个典型的数字化电厂;也有人认为将信息系统的数据、设备检修备品备件库与三维模型双向关联实现数字化的运行维护,能在三维模型下进行可视化的施工是数字化电厂;在我国电力行业标准《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术语》DL/t701-2012中将数字化定义为“数字化电厂是电厂数字化到达一定程度的概念。电厂各控制系统和管理系统(包括现场设备等基础单元)均进入数字化后成为数字化电厂”;我们认为数字化电厂是通过对电厂物理和工作对象的全生命周期量化、分析、控制和决策,提高电厂价值的理论和方法。这一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对象是电厂的物理对象和工作对象,其方法是从整个生命周期出发研究如何对其进行量化、分析、控制和决策。其作用是可以降低发电成本、提高上网电量、减少设备故障,最终实现电厂的安全、经济运行和节能增效。

数字化电厂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个动态的、随着技术发展不断丰富其内涵的动态发展的概念。

数字化电厂建设的目标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深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以数字化信号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及网络系统为支撑,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投资及运行维护成本,使发电效益最大化。

3数字化电厂的模型及结构

3.1数字化电厂的模型

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数字化企业和数字化工厂的模型规则,即:

*生产管理和经营决策构建数字化企业

*管控一体化构建数字化工厂

*热工、电气设备全面数字化构建自动化设备资产

数字化电厂模型层次如下:

3.2数字化电厂的结构

结合电厂特点和国际上数字化工厂和数字化企业概念,提出一个具有四个层次,四个支持系统的数字化电厂结构模型。

四个层次:经营决策层、生产监控层、控制层和现场设备层。

四个支持系统: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支持系统、电厂标识系统、三维模型支持系统。

从数字化发电厂的概念出发,建设数字化电厂是方法实现的过程,建设数字化电厂,需要采用以下三个方面的方法实现:

*数字化电厂设计和建设

*数字化电厂运行

*数字化电厂智能化管理和维护

4数字化电厂的设计和建设

4.1利用三维数字化设计技术

采用以国际主流设计软件为核心,集成一套涵盖电厂设计、采购全过程的系统,称为工程项目管理集成系统。包括系统图设计、布置设计、各种计算软件、项目资源管理系统。

采用以三维技术为核心的数字设计手段在完成一个物理电厂的同时,提供一个数字电厂。

4.2利用工程设计协作平台

利用工程设计协作平台对电厂设计过程实现全面的数字化管理,包括:任务分解、资料管理、进度管理等。采用三维设计技术,进行多专业协同设计,以提高设计工作效率和质量,为实现数字电厂向业主的快速、无缝移交打下坚实基础。

从初步设计阶段开始,按照“项目定制-系统设计-布置设计-详图设计”的流程,以三维模型为核心开展工程设计工作。

在施工图详图设计阶段,生成最终的智能piD和三维模型,直接从三维模型中抽取管道安装图和平剖面图纸,已满足现场施工需要。

4.3数字化采购和数字化施工

采用专业化的设计软件,通过系统设计DD布置设计,将生成智能piD和本阶段的三维模型供设计评审,同时可以生成主要设备明细表和初步的材料清单。并可提供多种不同类型的材料统计清单:

1)整个系统的材料汇总表,可用于做材料计划;

2)管线预制清单,按每条管线安装所需材料汇成清单,方便领料和物资部控制材料发放;

3)管线装配清单,方便班组的分配工作,发放材料和领料,更好的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

利用三维系统,可以模拟施工组织方案,合理组织施工、理顺施工工艺、减少施工准备时间,减少施工交叉,机具调整,加快施工进度。

4.4采用统一的标识编码系统

为了实现数字化电厂信息系统的有效运行,必须建立有效的数据交换机制,建立统一的关键词词库。关键词词库是联系各类数据的纽带,可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唯一性、一致性、可交换性、可互访性;在发电厂推广使用统一的标识编码就是这样的关键词词库。标识编码对各类设备的工艺(过程)相关标识、安装地点标识、位置标识等进行了描述。

4.5采用项目管理软件

为加强工程内部协调和工程控制管理工作,降低管理成本,实现对工程进度的“静态控制、动态管理;宏观控制、量化调节”的目的,实现项目成本费用明细化、进度控制数字化、协调沟通信息化,采用项目管理软件进行企业级项目控制管理,将工程概算、合同管理、财务支出、设备采购、进度控制、绩效考核等全面融入管理系统,形成企业管理的信息平台,实现全面的、数字化的、标准化的项目管理。

5数字化电厂的运行

数字化电厂运行是基于数字化电厂的四个层次,即经营决策层、生产管理层、厂级监控层、现场过程操作控制层。

过程操作控制层包含电厂内部针对设备运行或操作过程的数字化监控功能,主要由单元机组分布式集中控制系统DCS、电气、水处理、输煤、除灰(除尘)、脱硫、脱硝等的辅助车间自动化系统等组成。目前技术的发展是以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先进控制系统DCS实现机、炉、电的一体化监控为方向的。过程操作控制层是数字化电厂建设的基础,没有现场过程操作层的精心建设,数字化电厂就会成为海市蜃楼。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1)合理使用现场总线技术,全厂采用DCS监控,实现电厂监控系统的高度一体化。

2)实现电厂断点式机组自启停控制系统(apS)

3)采用合理的技术方案,构建适应数字化电厂公用系统集中监控的网络系统,实现在集控室对整个辅助车间各工艺系统及设备的全厂一点化集中监控,现场无人值守。

4)升压站系统监控数字化、电气系统(设备)监控数字化。

5)建设一个完整的包括视频监控系统、周界防防护系统、电子巡更系统、门禁系统的智能化安防系统。

6)采用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云计算为中心,通过数据接口、信息集成和协议转换等手段将电厂相互独立的安防子系统、消防报警子系统、信息管理子系统、智能照明子系统、暖通控制子系统等接入统一的数据平台,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设备联动,一体化集中监控,实现对厂区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集约化融合的智慧化厂区综合管理。

7)全范围高逼真度的仿真系统,为数字化电厂运行培训提供有力的保障。

8)消除信息孤岛,建设高度集成的数字网络智能系统。

6智能化管理系统和维护的实现技术

6.1信息化管理系统目标

配置的信息化系统以建设数字化电力企业为目标,实现生产、经营、管理一体化,满足企业管理提升和长远发展需要,对电力企业整体性战略发展构成强有力的支持。

借助国际国内标准和规范,建立企业一体化平台,减少数据冗余,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以资产管理为核心,建立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优化资产结构;实现资产状况跟踪、测量,提高设备的可靠性;智能化决策设备检修周期,提升设备使用效率;通过全面预算控制,降低投资成本与运行维护成本。

结合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实时采集生产运行数据,通过对标管理、绩效管理、预算管理,实现管理精细化,形成企业管控一体化,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企业效益。

6.2信息化管理系统特点

*编码体系标准化:依托国际标准及行业标准编码体系,满足唯一性、合理性、扩充性、通用性、保密性、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的要求,实现资料交换和资料共享。

*数据中心集中化:通过数据集成,提供一个电厂全范围内从底层控制到分析优化、管理决策的综合应用平台,实现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有机集成,形成管控一体化。

*标准产品可配置:根据电力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功能模块可任意组合使用,满足电力企业组织调整、流程优化、管控方式等各方面的实际需求。

*个性需求可定制:对于电力企业特有的行业需求、个性需求,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支持新增业务功能定义,满足个性化业务处理的实现。

*异构系统可集成:可以与财务、办公自动化、人力资源管理等其它系统实现数据集成、流程集成,保障电力企业系统投资与应用成果。

*技术平台统一化:基于Soa设计模式,符合J2ee开发规范,采用中间件技术和工作流技术,支持基于构件的开发模式,构建纯B/S架构,实现统一的技术平台,满足企业所有业务在一个标准、开放、可扩展的技术平台下组装和运行。

6.3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软件业务功能

发电企业管控一体化解决方案以实现智能化数字电厂为目标,将电厂生产控制与上层经营决策系统真正衔接,让生产控制系统的数据能够为电厂管理服务,实现以电厂管理指令指导生产指令,以生产指令优化底层控制,形成电力企业管控一体化,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企业效益。

应用系统是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数据为中心,以设备维护管理和企业成本管理为核心流程,涵盖企业资产管理、生产运行管理、经营管理和协同办公管理,为电厂的生产管理者提供真实、准确、及时的生产管理信息,市场经营信息,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增强决策的正确性,适应“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市场经营模式。

6.4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技术

6.4.1系统支持平台架构

系统主体程序需采用多层纯B/S架构,整个系统的体系结构由数据库服务器、多个应用服务器以及web服务器、客户端组成,实现了样式、数据、控制和业务分离的模式,是一个高复用、并有严格层次划分的体系架构。

6.4.2系统运行环境

*硬件系统:支持微机、小型机的各种机器配置;

*服务器操作系统:支持windows、UniX等服务器操作系统;

*数据库系统:选用oracle大型数据库系统;

*客户端:ie。

6.4.3系统权限管理

*用户账号建立与管理,包括系统管理员管理,系统管理员可以执行系统的所有功能,管理和维护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用户信息建立与管理:任一用户可以属于不同的用户组,也可以属于不同的角色;

*角色信息建立与管理:任一角色只能属于一个用户组,一旦一个用户属于某一个角色,则此用户拥有赋予此角色的所有权力;

*用户组建立与管理:每个用户组之中可以建立不同的角色。

6.4.5信息化管理系统总图结构

通过数据集成,提供一个全厂范围内从底层控制到分析优化、管理决策的综合应用平台,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现代化管理技术、信息技术,实现生产环节集成,人、技术、经营管理三要素统一管理,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有机集成,并优化运行的复杂大系统,将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作为贯穿整个企业的主线,将市场需求、生产控制、资源控制、财务核算等各方面集成起来,达到面向市场经济的“管控一体化”。

数字化物业管理体系篇6

关键词:项目化;物流;学习平台;构建

中图分类号:F2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191-02

近年来,职业教育改革在国内各职业院校中正大力推进并取得了许多显著成效。特别是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原来的学科体系结构,提出了诸如“工作过程导向”、“学习领域”、“项目化教学”等“革命性”甚至是“颠覆性”的课程理念。项目化教学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根据课程和实际工作需要设计一个特定的项目任务并让学生运作、实施和控制该项目,以达到学生掌握知识、锻炼技能和提升素质的目的。项目教学法可以说是一种“行动导向”的教育教学法,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活动的实践性、自主性、发展性、开放性、可测评和综合性等特点,特别是实践性、自主性和过程评价,让学生一改传统的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在职业教育过程中,通过构建项目化的专业学习平台,旨在为学生项目化学习提供信息化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具主动性、实践性和探索性。

一、项目化专业学习平台构建的意义

(一)促进专业建设进程

物流管理专业是我院示范建设重点建设专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大量的专业教学软硬件资源得到了充实。特别是针对管理类专业,在软件资源的利用上更为突出。数字化是高校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各高校的数字化建设都在如火如荼的建设过程中,我院也早在几年前就开始了校园网的建设,先后也搭建了一些数字化平台,然而,由于物流管理专业起步相对较晚,意识上可能没来得及得到充分的认识,数字化建设基本上处在摸索的初级阶段。在信息化建设的大浪潮下,专业数字化也必将成为专业建设、专业改革的必由之路,通过建设物流专业项目化学习平台将势必促进本专业建设的进程,加速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

(二)整合专业教学资源

物流管理专业在这几年的建设过程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数字化资源也日益增多,如教学系统软件资源、课程数字资源、专业学习资源等越来越庞大,但整体上也出现了较为杂乱、不便于系统、科学利用的现象。首先是信息的冗余问题,专业在通过购买、搜集大量专业信息资源的同时,出现了诸多重复信息、信息良莠不齐等情况;其次是信息孤岛问题,各类数据库和数字资源相关度不高或缺乏有效衔接,如购买的众多各类资源,自主开发的各类数字资源和以及系统里相关的数字资源等等,这些异构的资源没有有效的整合,无法实现资源在不同层面的转换和集成,无法实现不同资源之间的沟通。有效的整合专业教学资源对于专业数字化建设和管理而言势在必行。

(三)实施物流专业项目化教学

物流管理专业在专业教学上具有自身独有的特点,结合物流专业的特点,我们设计了“刚柔并济、内外双修”的课程体系,其中突出了诸如道路运输、仓储、物流信息化等几个主要的专业课程方向,而在这些专业课程教学方法上,许多都可以采用项目化教学的方法,即将一门课程分为若干学习项目,通过项目的形式,让学生可以了解某物流项目的系统运作过程,充分教与学的互动性,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凸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宗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在今后的就业工作中更有项目运作能力和职业竞争力。

(四)提高专业教育教学质量

良好的教育教学质量是办学的根本,然而,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普遍发现一些诸如学生自学能力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创新意思薄弱等现象,这些将必然影响到我们专业教育质量和效果。通过搭建物流项目化学习平台,它既是一个教学资源平台,同时更是一个教与学互动、师生沟通的平台。譬如说,某一运输项目,教师可以通过平台传达各阶段性工作任务并进行监督检查,实施有效监控;学生可以通过平台获取所需的一些信息资源,完成项目各阶段性任务并与教师及时沟通,获取教师、其他组员甚至企业行业的相关信息支持。这样,学生的学习将不再局限于课堂,学生的学习也将变被动为主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协作沟通能力必将得到有效提升。

(五)促使教育教学活动更加科学化、体系化

现阶段,物流管理专业的数字资源基本上无法体现知识之间的体系完整性,无法体现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这些问题直接造成了资源不能有效共享、应用难以集成等现象,严重阻滞了专业数字化建设的深入。数字资源的综合利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客观难题,特别是个性化数字资源的利用问题。搭建物流项目化学习平台,构建专业资源特色库可以说是一个真正有交流价值的基础性工作。通过搭建物流项目学习平台,有效的整合各类教育教学资源,使之成为一个系统化、有序化的体系,平台的合理搭建和利用必将促使教育教学活动更为科学化、体系化。

(六)共享企业资源

通过构建物流项目化学习平台,可以有效的实现与部分区内外物流企业对接,将企业、行业相关专业信息整合到平台中,为学生学习和就业提供实时信息,同时可以为企业开放相应的平台入口,为专业与企业有效沟通提供有效途径。

二、现状与问题分析

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浪潮,推动高校在数字技术领域的创新与应用,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高校数字化从20世纪90年代中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它是高校现代化改革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数字化的进程,高校教学资源也正全面的数字化。由于高校对数字化认识程度的差异,对其需求的迫切性有所不同,同时高校购买了大量的数字资源,同时广大师生又生产了各类数字资源,这些数字资源已经相当庞大,但是其应用现状却不那么尽如人意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特别是本科院校,基于其课程教学和远程教育的需要,建设了一些诸如网络教育平台、远程教学平台等形式的网络学习平台,但经调查发现,很多这种类型的平台主要以课程网站或教学事务性质为主,如包括教学文件设计、网络课程导入、网络学习组织、学习支持、成绩评定和教学评价等。对照现有的多数网络教育教学平台归纳出其中存在有以下问题:

第一,重教学内容呈现,轻学习环境设计;

第二,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单一;

第三,自主学习资源不足;

第四,导航系统不够强;

第五,评价与反馈不够;

第六,教学情景单一;

第七,缺少对教学过程的有效监控。第八,技术故障对学习者的影响。诸如死机、病毒、系统或文件被误删除等技术故障,有一部分学员并不能很好的解决,都会他们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项目化专业学习平台内容设计

(一)网络教学支持系统

借助校园网的教学环境,支持教师网上教学活动,建立网络教学支持平台。

网络教学支持平台具有双重的角色,实现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对教师来说,能灵活监控、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来说,能灵活交互,便于个性化学习,方便实现网络测评和答疑等。

(二)网络学习支持系统

学习系统用于支持学生网上学习活动,构建网络平台进行教学,从学习者的组织形式看,有个别化学习、项目小组学习,如辅助学习、合作学习、专家指导与模拟角色等。

网上学习支持平台向学生提供了一系列辅助学习工具,以支撑学生在网上的学习和探索。如每个学生注册后可分配使用以下工具:笔记本工具可使学生方便存储下载的网上信息,或记录下创作的灵感;书签工具可以标记所感兴趣的内容,以后再看;学习日记工具可以记下学生学过的知识点。方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也方便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此外,还有平台资源搜索工具、作品展示窗口工具等等。本模块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形成个性化的学习环境的工具系统,是支撑平台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网络教育管理系统

教学管理是教学活动的中枢,网络教学管理系统在提供教学服务管理这一核心功能的同时,还提供教学分析及电子结算功能,并可与相关的组织机构共享和交换教育信息网络教育管理系统必须集成数据库工具,实现在线自动课程管理。网络教育管理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课程管理、学分管理等。考虑到以后网络教育将与现在的教学系统融合在一起,网络教育管理系统将与现有的学校教务管理系统有较好的兼容性,使两者的数据可以互相导入导出。

四、平台构建

物流项目学习平台将采用分期建设的方式进行,第一期,以平台构建(数据库设计、后台网站设计和前台页面设计)和资源搜集、整理为主,为期约12个月左右;第二期为资料上传、整理和试用行为主,为期6个月左右;第三期,与校园网有效衔接,在专业内正式运行实施,并实时改进平台功能和更新信息。

目前,网络学习平台的构建和应用可以说并不新鲜,许多经验和方法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当然,我们开发的项目化学习平台也会有别与其他网络学习平台,如:(1)将加强教学辅助功能,提高教学支持系统的智能化,在网络教学支持系统中运用智能技术以帮助老师更轻松地教、学生更好地学;(2)注重新的技术开发和应用,例如将移动技术,网格技术、点对点技术等应用到平台的开发中来,同时Blog,wiki与实时通信等软件也可以添设到平台中来;(3)提供开发交互式网上课程的工具和设施;(4)提供课程内容的资源库管理方式,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利用真个专业甚至跨专业的资源;(5)加强平台系统的安全性管理。

相信通过认真设计和开发,并有效的借鉴已有知识和经验,该平台的建设在分期、分工合理的前提下是能有效得以建设和实施的。

(1)依助我院校园网,搭建B/S架构物流专业项目平台,并单独对后台实施有效管理,保证其运营组织、维护和有效开通;

(2)大量搜集和有效整合专业教学与管理资源,使其有序化、系统化;

(3)设计开发教学管理、考评系统、知识管理系统、网络教学系统、网络交流等主要功能模块。

作者单位: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袁时雨(1980—)男,武汉大学情报学专业在职研究生,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专业教师,讲师。研究方向:物流信息化、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

参考文献:

[1]武法提.网络教育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刘永忠.网络教学平台构建探讨[J].考试周刊,2008(06).

数字化物业管理体系篇7

[关键词]RFiD数字化仓库管理系统

现行的仓储物流,大部分采用条形码作为仓储管理智能化的方式,虽然其智能化程度比以前大大提高,但仍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仓储物流中。现在如果将RFiD系统与现行的条码系统相结合,可有效解决与仓库及货物流动有关的信息管理,不但可增加一天内处理货物的件数,还可以查看这些货物的一切流动信息。

一、基于RFiD的数字化仓库管理系统体系结构

基于RFiD的数字化仓库管理系统从功能上可以划分为四层体系结构:

第一层是数据采集层。主要是通过RFiD中间件技术管理一个或多个射频识别设备以及其它自动识别设备,并对采集的库位标签、货物标签、无线数据终端、叉车电子货位导航系统等的数据流进行过滤和集成的预处理。

第二层是通讯层。通过无线通信技术,把采集来的数据传递到wmS数据库,包括无线接入设备和相关的网络设备。

第三层是系统应用层。主要实现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管理、仓库管理信息系统(wmS)和提供外部访问接口。

第四层是系统集成层。将基于RFiD的数字化仓库管理系统和企业原有信息系统eiS(enterpriseinformationSystem)互连,使企业内部信息更加透明化。

二、基于RFiD的数字化仓库管理系统组成

系统由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组成。基于RFiD的数字化仓库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决定系统应至少具有以下硬件设备:

1.车载单元。包括车载控制平板电脑、无线网络连接器、识读器及识别天线、加装电子标签的标准托盘、写有货车识别电子码的车载电子标签等。车载单元通过无线网络连接器与主控系统进行连接。

2.主控系统。包括主控计算机、网络控制器、出库门和入库门的识读器及相应的识别天线、无线网络连接器、服务器等。主控计算机连接网络控制器,通过数据线与无线网络连接器、出库门和入库门的识读器及识别天线和货位导航指示器进行连接。

3.手持单元。包括集成移动手持设备、写有手持设备识别电子码的手持电子标签。手持单元通过无线网络访问主控计算机。

4.仓库设施。将仓库划分为具有相应识别电子码的不同货位,其中包括所处仓库、货区、货架及每个独立货品存放区。管理人员将货位电子码写入货位识别电子标签,读去电子标签就可获取货位。整个仓库内及各库门附近都将由无线局域网覆盖,以实现信息共享。基于RFiD的数字化仓库管理系统应具有如下软件系统:

(1)主库机系统。主库机系统安装在出库口和入库口,是基于RFiD的数字化仓库管理系统中库管操作的系统。该系统负责出/入库单、货位调整单据的录入,货位分配,生成指令,库存信息维护、报表生成等基本的信息系统功能。

(2)智能叉车导航系统。智能叉车导航系统安装在叉车平板电脑上。该系统在作业时显示出主库机系统发送的作业信息和作业货位,指导叉车工作业。

(3)RFiD中间件。是主库机系统和的接口。将RFiD读写器获取的数据传送给主库机系统。

三、基于RFiD的数字化仓库管理系统功能

基于RFiD的数字化仓库管理系统是在传统的仓库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引入RFiD技术,因此基于RFiD的数字化仓库管理系统的功能是对传统仓库管理系统的功能实现和扩展,包括以下功能:

(1)自动数据采集。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引入到仓库管理中,只需要通过读写器所在的位置,即可无接触式的读取一批货物的信息。在出/入库作业时,自动采集出入库货物的种类、品牌、数量等信息,提高出入库速度;在盘点时,自动采集货架上货物的信息,减少人工操作。

(2)单据管理。对仓库的日常作业的出/入库单据,货位调整单据进行管理。完成单据的录入,货位的分配以及指令的生成和监控功能。

(3)可视化的货位管理。通过提供货位管理功能,当系统库存与实际库存有出入时对货位库存信息进行维护。

(4)硬件设备管理。提供对仓库内的手持设备,RFiD读写器,叉车进行注册管理功能

(5)基础数据查询。提高仓库单据,库存等数据查询功能和维护功能并可生成各种报表。

(6)提供外部访问接口。系统提供的外部访问接口,将有利于供应链上信息的透明化,防止牛鞭效应的产生,减少企业的安全库存。

四、基于RFiD的数字化仓库管理系统作业流程

业务流程分析的任务是调查系统中各环节的管理业务活动,掌握管理业务的内容、作用及信息的输入、输出、数据存储和信息的处理方法及过程等,为建立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模型和逻辑模型打下基础。业务流程图是掌握现行系统状况、确立系统逻辑模型不可缺少的环节,是系统分析和描述现行系统的重要工具,是业务流程调查结果的图形化表示。基于RFiD的数字化仓库管理系统主要业务流程有入库管理,货位调整,盘存管理,出库管理。

五、总结

通过对RFiD的数字化仓库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系统组成,功能和作业流程的阐述。从而区分了传统仓库的不同,需要值得注意和区分对待的地方,便于仓库设计者为以后的新型仓库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孙朝政朱喜成:射频识别技术在仓储物流中的应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12(70):179~180

数字化物业管理体系篇8

【关键词】智慧校园;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8-0021-04

【作者简介】李国庆,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财经分院(江苏徐州,221008)副校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网络应用技术、教育教学管理。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计算等新一代移动网络技术的兴起和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建设从数字技术时代进入智能化时代,智慧教育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慧校园”等新兴观点与视角引起人们的重视。职业教育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一个层面与类别,更应该做好智慧教育的探索与研究。2016年1月,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联合下发《关于推进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的通知》,并随文公布了《江苏省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评价指标体系(2015)》,职业学校的“智慧时代”即将来到,如何做好从数字化校园到智慧校园的转变?我们距离智慧校园还有多远?

一、智慧校园是什么?

智慧校园到底是什么?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智慧校园的定义中,当前国内有以下几种相对权威的说法。

一是基于管理应用的“智慧校园”。2010年,在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浙江大学提出建设一个“令人激动”的“智慧校园”。这幅蓝图描绘的是: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简而言之,“要做一个安全、稳定、环保、节能的校园”。

二是基于物联网管理的“智慧校园”。南京邮电大学提出了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即构建满足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生活与服务要求的开放性、协同化运行环境,为校内外各类人员提供完善的个性化服务支持,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完善的智慧化运行环境,在学校中实现数字资源整合与共享、身份识别、图书管理、校园一卡通、校内各类信息系统集成等,从而实现为校园管理提供“智慧化”服务。

三是在《江苏智慧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文件中给出了“智慧校园”的基本定义:基于教育云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对传统的校园网络系统进行整合与优化。建立覆盖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招生等各个区域的宽带高速网络环境,提供面向全体师生的基本网络服务和软件服务。在校园内建立电子身份及统一认证系统,构建工具化的学习环境和智能化的工作环境,实现教师教研、学生学习、教务管理和评价、家校沟通、学校安全管理的智能化。

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研究发现智慧校园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利用云计算、虚拟化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搭建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二是将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服务领域,实现这些领域的互联和协作;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

基于此,所谓“智慧校园”是指通过云计算、虚拟化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来改变学校师生和校园资源交互方式,将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与校园资源、应用系统进行整合,以提高应用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从而实现智能化服务和管理的校园模式。

二、智慧校园应该具备哪些指标?

对于智慧校园建设的标准,国家、省教育部门结合教育类别制定了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尽管针对不同的对象,但总体方向是一致的。评价项目共分师生发展、应用服务、数字资源、基础设施、组织保障五个部分,整体分析,可以称为“一二二”体系,即一个核心――师生发展;两个平台――应用服务平台、数字资源平台;两个保障――基础设施保障、组织制度保障。

(一)一个核心:体现智慧校园水平的师生发展能力

智慧校园建设的目的是“提升学校管理的效率,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的水平”,要体现出“人要智慧、物要智能”的特征,其核心是学校师生教育教学发展能力的提升,主要包括校长、教师、学生三个方面的发展能力指标。

校长要具有一定水平的信息化发展理念与能力:发展目标、规划和设计、引领与组织、个人影响力。学校的中层干部也应该同时达到以上几方面要求,并具有较强的实施能力。教师要具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先进理念,具有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识;能利用信息技术获取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专i发展;与家长、学生、同事、专家进行互动交流。学生要具有正确的信息意识,对运用信息技术创新学习方式持积极态度;能正确利用网络获取、储存、评价、整理和应用数字化资源,改进学习方法,进行个性化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二)两个平台:应用服务平台、数字资源平台

1.支撑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的应用服务平台。

搭建好智慧校园建设中的教学、科研、管理的应用服务平台至关重要,单个平台的好坏决定着应用的程度,平台融合是智慧校园整体水平的关键,要着重关注以下几点:

一是软件服务平台的融合统一,要具有统一身份认证、信息门户数据标准、校园一卡通系统、电子档案管理统一服务功能。二是教学与科研服务,要具有教学、实习实训服务等信息化管理功能;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个人空间支持,提供网络教学与培训服务;具备基于物联网的信息采集、分析与互动的信息化管理功能;提供教科研协同服务,具备对教科研项目从立项申报到项目验收各个环节的管理功能。三是校企合作服务,建设校企合作服务平台,具有校企合作信息、校企合作项目管理、顶岗实习管理、毕业生跟踪管理和服务等功能。四是办公与生活服务,即能提供办公自动化平台、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实现公文流转、信息、用印管理、会议管理、请假与销假等常规行政办公服务。五是财务和资产管理服务,能提供财务管理服务并能够根据财务数据进行信息分析,同时建设设备资产管理服务平台,提供资产采购、管理等信息化服务。

2.适用于学校教育教学的数字资源平台及教学资源。

建立适用于学校教育教学的数字资源平台以及建设适应学校专业发展、课程教学的数字化资源是支撑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主体,也是智慧校园建设中最难的环节,它需要全体人员的参与,需要持久的耐力,是教学中最能体现“智慧”的地方。

目前市场上有很多种数字资源管理平台,要结合学校需求、管理平台功能、教学内容的范畴等情况建立“适用+实用”的教学资源管理平台。数字化资源要具有满足专业建设需要的数字场馆资源、文化展示场所,满足实验、实习及实训的仿真资源,丰富的数字图书馆资源、数字课程资源。更要建立校本资源库,并与国家、省、市教育云资源平台连接,实现校际共享。

(三)两个保障:基础设施保障、组织制度保障

1.智慧校园顺畅运行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保障。

在“互联网+”背景下,智慧校园的基础设施要将校园网络、物联网、通信网络有效融合与统一,达到“一个中心、多网融合”的建设目标。

数据中心:建设全面覆盖学校所有核心机房(数据中心)、汇聚层机房、重点和非重点接入层设备间,支持监控运维网对外通讯,独立自供电运行,集动力、环境、视频、设备、安防、消防综合监测、调控、监视软硬件平台于一体的分布式、智能化网络机房远程运维管理系统。

校园网络:建设三层架构、设施先进、安全可靠、管理便捷的校园基础网络,网络带宽达到万兆,出口带宽达到2000m以上,实现有线、无线全覆盖,运行稳定。

物联网:配备物联网管理系统,能够集中管理分布于校园各处的基于物联网的终端设备,并可对这些设备所产生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基于物联网的应用基本实现智能控电、智能控水、智能路灯控制等,并在实习实训场所实现物联网的基本应用。

数字通讯网:基于学校基础网络,建设数字化广播系统、数字电视系统(校园电视台)、数字会议系统和数字宣传系统。

校园安全网:建设平安校园,配备智能安防管理系统,节点全面覆盖校园,以校园网为传输平台,配套子系统联网运行,实现对校园视频监控、入侵报警、出入控制、门禁系统、电子巡更、电子监考、消防报警、紧急呼叫(求助)报警、紧急广播系统的统一管理和控制。

2.合理有力的智慧校园组织制度保障。

智慧校园的工作推进与实施离不开“两个一”,即一支由领导牵头的信息化工作专家队伍,一套完善的组织制度体系。

机构队伍:建设由一把手校长牵头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小组工作常态化;建设由高校、企业、行业专家和学校专职信息化工作机构成员组成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团队;学校成立专门的信息化管理中层机构,有专职维护管理人员,各级队伍结构合理。

组织制度体系:做好经过科学论证的智慧校园建设中长期规划,并制订分年度、分学期的具体实施计划,完善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制度以及合理的智慧校园应用绩效考评制度。

三、我们的现状――在路上

(一)信息化教育的总体情况

近年来,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国家、省市、地方、学校都投入了大量物力、财力、人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始终达不到期望的效果,而智慧校园也是近几年来刚刚起步的一个项目,所以把智慧校园建设定性为“在路上”是比较恰当的。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分别确定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三类教育将要达到的信息化程度。在信息化方面,基础教育主要存在着数字鸿沟与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问题,高等教育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方面有所欠缺,而职业教育的信息化水平最为薄弱。这就是当前我们各级教育信息化的总体现状。

(二)智慧校园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差距

对照智慧校园建设指标体系,教育信息化要想达到“智慧”的程度,还存在哪些问题?有多大的差距?这里以职业教育槔,从指标体系的五个方面分析。

职业教育的现状:多年来,我国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三个层次的教育有不同程度的关注,其中更多地关注了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而职业教育是由原来的中专、大专转型而来,在某种程度上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在财力、物力方面的投入有所欠缺,信息化程度不高。从另一个角度讲,基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与职业教育灵活性等特点,职业教育信息化更容易实现跨越式发展。

基础设施距离要求有较大的差距。资金短缺是当前职业学校较为突出的问题,基于这种现状,职业学校在信息化设施的投入方面有较大的缺口,而智慧校园建设的设施要求标准较高,尤其是核心设备与多网融合方面更为欠缺,也就是说,实现信息化的“路”没有铺好。

数字资源建设需要统一与规范。2011年以来,在国家层面开展了“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重点工作是推进了职业学校的教学资源建设,建立了教学资源平台与一部分教学资源课程,各个省市、地方也进行了类似项目的建设,比如凤凰创壹软件、超星泛雅平台等,但由于平台设计不统一,造成资源重复建设与使用不便。同时,数字资源的应用推广需要在教学中积极推进。“建而不用”“重建设而轻应用”已经成为职业院校数字资源建设中的严重问题,需要集中力量研究和解决。

服务平台建设与融合度不够。一个是适用于职业学校的软件平台不多,可能是市场企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另一个是职业学校的信息孤岛现象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所以解决这两个问题是智慧校园建设接下来的主要发展任务。

应用能力与水平需要培养与培训。目前,职业学校的教师与学生在信息化应用能力与习惯方面需要培养,要有充分的机制保障,在教师的技术水平提高上要集中组织培训与学习。

组织机构与制度需要健全与完善。职业学校的信息化机构不健全、专业人员队伍配备不足也是影响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智慧校园的实施需要专门人员进行新技术的研究、实施、推广。

四、如何解决智慧校园建设中存在的差距,目标是什么?如何做?(what-How)

(一)what――智慧校园的目标、目的是什么?

首先要找准智慧校园建设的目标,一个具有“智慧”的校园应该是什么样子?建设智慧校园的目的是什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我们的目标是:

智慧的环境――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构建集教学、科研、管理、校园生活于一体的新型智能化环境;综合的服务――提供面向师生的综合信息服务,使得学校师生能快速、准确地获取、捕捉校园中人、财、物管理和产、学、研业务过程的信息和服务;优化的管理――将智慧校园中的管理改进和业务流程再造作为学校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科学的决策――利用智能化的综合数据分析,为学校各种决策提供最基础的数据支撑,实现科学决策;资源的共享――通过智慧校园中各个应用系统的紧密联结实现校园的资源共享、信息共享、信息鞯莺托畔⒎务,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

(二)How――智慧校园建设工作如何弥补差距?

第一,完善智慧校园基础硬件平台,根据需要扩充数据中心、网络的建设,满足智慧校园数据处理需求的增长,加强网络与数据安全方面的硬件设备投入。

第二,继续完善应用服务融合。将现有的信息化管理综合平台和协同办公、人力资源管理、教务管理、学工管理、校企合作平台,科研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综合校情分析平台,社会培训与技能鉴定平台,实习实训设备、单位、项目库及知识库综合管理的应用平台,物业、修缮、饮食等信息的查询统计平台等融合应用,形成基于学校现状的大数据,为数据挖掘做好充足的准备;进一步完善智慧校园业务系统在学校行政管理、教学服务、生活服务等方面的功能,促进各应用服务与学校日常管理的融合。

第三,高度重视数字资源建设与平台的应用。在数字场馆资源建设、仿真实训实习资源建设、数字图书资源建设、数字课程资源建设以及校本教学资源库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全面推进与学校专业特色相配套的实验实训资源、教学资源库、网络课程资源、选修课程资源的建设。

第四,强化智慧校园保障机制。完善智慧校园专职管理机构的职能,配备足够的专职管理人员,加强对广大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在制度建设与执行、经费保障与投入、智慧校园建设规划、运维资金保障、运维管理体系建设方面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充足的保障。

第五,加强智慧校园的“智慧”特征研究。在智慧校园的建设过程中要系统研究、深入调研,充分利用物联网、移动应用等平台,在智慧校园的相关应用过程中充分体现其智能感知、移动应用等“智慧”特征。

数字化物业管理体系篇9

关键词:数字博物馆;数字化;人才;教学体系

0引言

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为博物馆的发展与利用提供了新的契机,2001年国际博协的会议章程首次把保存活态遗产(livingheritage)和数字创造行为(digitalcreativeactivity)纳入了博物馆范畴内,这一补充内容正说明了数字化技术已变得日趋重要。[1]数字化技术发展到目前,涉及数字化建模、虚拟修复、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展示、数字化复制存储、数字化仿真、虚拟现实、数字动画、数字合成影像以及物联网技术、云计算与大数据等技术,这些技术可以削弱博物馆藏品保护和藏品利用之间的矛盾,同时可以使文化遗产“变活”,不仅扩大了其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传承力,而且将其中非物质文化的东西加以形象生动地呈现。[2]数字博物馆就是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领域研究和应用的集中体现的载体。

美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动“americanmemmory”计划,将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文献、照片、影片等资料进行了数字化处理,以便永久保存。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了“世界记忆”项目。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起步稍晚,在20世纪90年代末故宫博物院着手开始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探索。[3]经过20多年的发展,尤其随着以“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等为代表的一批文博信息化项目的进行,数字博物馆的应用得到很大发展。例如,国家文物局颁布了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规范;全国文物系统2677家收藏单位完成了1660275件(套)馆藏珍贵文物的数据采集;建立国家、省、文博单位三级分布式存储的数据库群;全国有200多家博物馆建立了互联网站;大量的it产品和信息技术企业开始关注数字博物馆应用,有的已经从中获益。[4]

然而,相比于全国4500多座博物馆(其中文物系统3354座),2000多万件馆藏文物,近百万处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其他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的发展和水平仍显不足。[5,6,7,8,9,10,11]

金瑞国认为当下我国数字博物馆发展遇到的最大“瓶颈”还不在于资金和技术的缺乏,而在于人才的缺失。由于数字博物馆建设所需文博、传播、管理、技术等各方面复合型专业人才储备严重不足,直接阻碍了数字博物馆的快速发展。他建议可以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委托培训、资质认证、持证上岗等制度,培养一支高层次、多学科、成梯队的人才队伍。[12]

贾秀清认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与创新,要求大量知识和技能更为复合的人才加入进来,建立起结构更为优化、体系更加完整的工作团队。[13]

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主任陈刚认为数字博物馆是以采集、保护、管理和利用人类文化/自然遗产信息资源为目的,建立的信息网络服务体系。一个完整的数字博物馆至少需要信息资源的采集、数据库建设、网络运行、虚拟展示内容的挖掘四个方面的人才,然而这些方面的人才是传统博物馆不具备的,也不是我们现有高等教育体系所涉及的。[1,10]

1数字博物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现状

浙江大学是我国最早从事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的高校之一。1998年,浙江大学与敦煌研究院开始合作,开发并实现了敦煌莫高窟虚拟参观旅游系统、敦煌壁画辅助临摹与修复系统及计算机辅助石窟保护修复系统。[14]西北大学也是从1998年开始和秦始皇陵博物院合作,通过数字化设备活动破碎兵马俑碎片的三维信息,然后根据形状匹配技术实现碎片的自动拼合,最后通过手工调整实现了破碎文物的虚拟复原。[15]2005年起,北京大学与龙门石窟考古研究院开展了龙门石窟数字化工作,实现了龙门石窟擂鼓台区外立面、洞窟、圆雕大佛、洞窟中小佛像、饰物三维模型的建立,通过三维模型投射出二维图像的方法来制作精确线图。[16,17]做这些具体工作的均是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和教师,更多是从技术角度对文物进行了数字化扫描、储存,由于缺乏文物内涵挖掘和博物馆公共教育等相关的必要知识,使得他们从事文物数据的知识化方面显得有心无力,无法满足数字博物馆建设的需求。

面临窘境的还有数字考古,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周明全认为,突破技术和考古的专业壁垒限制是一个重要问题,国内的现状是考古人员不懂技术,技术人才不懂考古。周明全认为,考古人员应具备更加开放的眼光,融入信息化潮流中,不能固守现有的以发掘为主的考古学。在学科设置上,美国卡罗莱纳海岸大学等面向本科生开设了考古和数字技术相结合的专业。而国内至今未设数字考古专业,学科壁垒给数字考古的发展带来很大阻碍。

数字博物馆专业,也是由于学科壁垒导致同样的问题。数字博物馆有谁来建设?数字博物馆人才由谁来培养?急需思考和探索。

2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2.1开设数字博物馆方向

2015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文物与博物馆学属于历史学门类。根据对各大高校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调研发现,这些专业常设课程为博物馆陈列与设计、藏品管理、公共服务、文物保护基础,四大课程主要围绕博物馆的陈列部、宣教部、藏品保管部的职能工作。[18]而很重要的信息化部门其教育体系是缺失的,博物馆数字化或者信息化作为博物馆发展的重要趋势,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形成,其在高等教育中的教学体系也未完全形成。在已有的教学体系中,常常仅将其作为博物馆学概论的一个章节介绍,多是了解数字化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及其在博物馆教育、博物馆管理等工作中的作用。显然这些内容不能满足当下博物馆数字化的需求,不能完成博物馆现代化的任务。

故而,开设一门博物馆数字化的课程或者组建一个数字博物馆的课程群就显得尤为重要,既是补位,博物馆信息化部门有了相应的高等教育体系下的课程,也是新形势下博物馆发展的需要。[19]由于数字博物馆属于交叉学科,2014年,着眼于社会对博物馆数字化人才的多元需求,遵从博物馆数字化自身发展规律,结合学校实际,在大量调研基础上,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在文物博物馆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设置数字博物馆模块,重点开展博物馆数字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2建设课程体系,完善课程内容

博物馆数字化复合型人才,需培养具备历史学、考古学、文物学、博物馆学的系统知识,具备娴熟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了解最新技术新概念,能够将艺术设计思维同技术实现紧密结合,可从事文物与博物馆信息化部门工作,开展博物馆数字化,数字博物馆建设,智慧博物馆建设与统筹的高级专门人才。

数字博物馆方向可以由三门理论课程和一门实践课程构成,《文物博物馆数字化概论》是一门新型的跨学科综合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博物馆相关理论,而且可以进一步掌握如何使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手段来对博物馆进行数字化展示。教学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后,能够了解博物馆数字化展示与传播的一般方法与途径,了解博物馆数字化最新的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能够用技术手段就某一数字化案例进行管理、分析与操作,从而提高其技术素养与策划管理能力,更将之前学过的计算机软件知识运用到实处,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

《文物图像处理技术》课程主要内容是涉及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和虚拟现实的学科应用,数字化建模、虚拟修复、辅助管理、数字展示等技术框架,关键技术和典型系统应用。教学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后,运用已经学过的计算机软件知识,就某一实例进行操作,掌握文物图像处理技术的主要方法与途径。课程则需要学生了解文物图像处理技术的相关关键技术,同时掌握如何使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手段来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的保护。

《文物仿真与建模》课程主要内容是文物仿真与建模方面的新技术与新进展,结合多年文物仿真与建模的应用实践,归纳提炼技术基础体系和专题应用技术,从不同角度介绍文物仿真与建模中所使用的有关技术和方法。内容涉及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和虚拟现实的学科应用,数字化建模、虚拟修复、辅助管理、数字展示等技术框架,关键技术和典型系统应用。课程需要学生了解文物仿真与建模的基本方法,同时掌握如何使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手段来对文物建模与保护。

《博物馆数字化综合实践》课程在理论课基础上,以数字化建模、虚拟修复、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展示、数字化复制存储、数字化仿真、虚拟现实、数字动画、数字合成影像等为内容,加大上机操作时间和室外相关数字化设备使用操作时间,另外以项目为导向,开展系列的实践工作。

2.3改革教育教学方法

由于数字博物馆方向实行小班上课,易于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学校要求在院校常规教育教学方法基础上,将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基于问题学习等先进理念融入教学全过程。理论课程与上机课程结合,上机课程与室外实操课程结合。实验教学也改“灌输式”为“学生主体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独立思考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教育教学方法与传统师承教育精髓有机融合,集多种教育教学方法之优势,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在校学习和实践的效果。[20,21,22]

2.4学生自主项目实践

北京联合大学部级应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每年开展文科创新性实验项目的申报与立项工作,学生以北京联合大学文博馆为主题开展了《基于二维码技术的文博馆展示设计与微信平台制作》一期和二期项目。一期主要依托《博物馆学概论》课程,以文博馆的文物为内容进行文物的内涵挖掘和研究,并制作了文博馆的微信公众号,定期发送文博馆文物的相关咨询,另外制作文物的二维码展示牌,便于参观者通过扫二维码获得文物更多的信息。二期项目主要依托《博物馆数字化概论》和《数字化实践》课程,以小组为单位,采用照片建模方式,高精度白光三维扫描技术方式获得文博馆文物的三维图像。

另外,学生也积极参加北京联合大学“启明星”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申报,2015年文物与博物馆班学生完成了《北京地区圆明园流散石质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与档案管理》,通过360度二维照片环拍采集,photoscan软件建模方式获得流散石质文物的三维影像,为圆明园流散文物的展示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北京联合大学文化遗产传承与利用虚拟仿真中心拥有大量的三维数据采集、建模、展示、复制设备,可为学生开展各项数字化实践提供方便,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字博物馆的专业实践能力。[23]

2.5北京联合大学依托教育部文化遗产传承与利用虚拟仿真中心开展数字博物馆的虚拟仿真教学

早在2003年,北京市财政局专项支持我校建立了“数字化技术创新实验室”,并成立“信息技术研究所”。2005年成立“虚拟现实项目组”,2006年开发了基于web3D技术的“徐悲鸿纪念馆”数字博物馆系统。2007年建立了“北京市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平台―数字化技术创新基地”,该基地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字图像处理、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服务计算、文物数字化等。2014年申报获批教育部文化遗产传承应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该中心开设有文物综合保护与展示、部级“非遗”技艺传承、文化遗产场景再现与应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创新应用等4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和1个文化遗产传承应用成果数字化展示与体验中心。通过虚拟仿真教学,可为历史文博系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数字博物馆方向学生的专业实践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2.6大学生创新与创业基地

创新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核心战略,近年来主要国家提出科技战略的频率之快、层次之高前所未有。2015年,被誉为中国第四次创业浪潮的“众创大潮”在全国兴起,总理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要以大众创业培育经济新动力,用万众创新撑起发展新未来,打造经济新的发动机。2015年5月、6月,分别就高校双创人才教育改革和双创人才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了意见。北京联合大学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与创业,博物馆数字化及文化遗产数字化是将传统文化与高新技术结合的典范,是“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方式。北京联合大学依托部级文化遗产传承与应用虚拟仿真中心和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数字博物馆方向,可开展数字博物馆以及文化遗产的文化创意和创新实践基地,开展实习实训、专业共建、创新创业、协同创新的合作,提高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和社会影响力。

3结束语

数字博物馆正在以其交互性、趣味性、多感知性等鲜明特征改变着形式单一、氛围沉闷的传统博物馆形式,[24]而这种改变离不开数字博物馆人才的水平和质量。为了更多观众能更加方便、趣味地了解我国灿烂辉煌的文化,让“更多的文物活起来”,加强数字化博物馆人才的培养力度和改革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陈刚,祝孔强.数字博物馆及其相关问题分析[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4(09):29-33.

[2]黄永林.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J].文化遗产,2015(01):1-11.

[3]胡锤.关于“数字故宫”建设[J].中国博物馆,2003(04).

[4]金瑞国.it技术助推文化传承――浅谈数字博物馆的发展历程[J].每周电脑报,2007(30):24-25.

[5]刘光宇,李彦雪.方兴未艾的智慧博物馆[J].科技智囊,2015(12):58-69.

[6]陈刚.智慧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发展新趋势[J].中国博物馆,2013,15(4):2-9.

[7]赵国兴.新形势下博物馆发展趋势的几点思考[J].文物世界,2015:69-71.

[8]孙辉.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科技传播,2014(11):24-25.

[9]李文昌.发展中的中国数字化博物馆[J].国际博物馆(中文版),2008(Z1):61-69.

[10]张小朋,张莅坤.博物馆信息化标准框架体系概论[J].东南文化,2010(04):104-108.

[11]胡锤,张小李.现代技术与文博工作者的主体性――试论数字博物馆建设中“人”的作用[J].东南文化,2009(01):88-91.

[12]金瑞国.论数字博物馆建设的十大要素[m].数字博物馆研究与实践,2010:26-31.

[13]贾秀清,王珏.数字化手段在我国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领域中的应用[J].现代传播,总第187期,2012(2):112-115.

[14]刘刚,鲁东明.敦煌壁画的数字化[J].敦煌研究,2003(4).

[15]刘军,周明全,耿国华,李姬俊男.基于轮廓与断面匹配的秦俑碎片拼接方法计算机工程[J].2014(1):181-186.

[16]李春梅,裴学胜.龙门石窟数字化方案研究[C].中华文化遗产数字化及保护国际研讨会,2005.

[17]周明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82-186.

[18]陆建松.论新时期博物馆专业人才培养及其学科建设[J].东南文化,总第235期,2013(5):104-109.

[19]朱懿.美国高校博物馆专业人才培养的经验与启示[J].博物馆研究,总第132期,2015(4):3-10.

[20]郑玉玲,詹向红,呼海涛.中医传承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中医教育,2013:8-10.

[21]李金田,贺国权.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5).

[22]黄惠运,刘启昕.关于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教育与学习的思考[J].读与写杂志,2015,12(11):53-54.

[23]张剑平,夏文菁.数字化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机制与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01):79-85.

[24]宋新潮.博物馆是知识的生产传播机构,是虚拟世界的真实源泉[n].中国文物报,2016-1-1(003).

数字化物业管理体系篇10

【关键词】医院数字化信息化信息系统建设

【abstract】Hospitalinformationconstructionisamustfortheglobaloperationofthehospitalprovidescomprehensive,automatedmanagementandservice,thisarticlethroughtothecurrenthospitalinformationconstructionprocessanalysisoftheexistingproblems,elaboratesontheunderstandingandsuggestionsofdigitalhospital,ontheconstructionofdigitalhospital,modernizationhascertainpracticalsignificance.

【Keywords】Hospital;Digitization;informationization;informationsystem;Research

引言

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HiS)是医院及其所属部门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对医院工作中的人流、物流、财流进行综合管理,对在医疗活动各阶段中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存贮、处理、提取、传输、汇总、加工生成各种信息,从而为医院的整体运行提供全面的、自动化的管理及各种服务的信息系统[1]。国内医院信息化建设经过二十多年的摸索,不断地学习和总结经验,但在步入数字化医院的快车道时,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医院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根据对国内一些地区的医院接触和了解,目前这些医院现有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在门诊部分应用,包括了挂号、收费、药房等模块的多个站点和其它一些单机运行系统。目前这些信息系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系统应用范围狭窄。作为综合性医院,全院只有几十个工作站点运行,医院的主要业务运营体系几乎没有得到信息系统介入和帮助。

2、系统应用深度不足。目前在用的系统是典型的简单收费软件,属于第一代HiS系统的范畴,几乎完全没有涉及医院的临床管理和核心业务管理,效能很低。

3、系统设计存在重大缺陷,即使是上述简单的应用也经常出现数据不准确、系统稳定性差等问题,难以正常使用。

4、系统售后问题严重。原HiS项目承建方没有切实履行应尽的责任,导致系统调试、个性化修改、培训、项目实施文档、产品技术文档等工作均出现较多问题;医院难以得到持续及时的服务。

5、系统总体规划不足。系统只是简单的应用实施,没有对医院的未来发展予以充分的考虑,在软件的技术体系以及应用设计上缺少前瞻性的考量和分析。

综上而言,很多医院当前的信息化应用状况是与自身的地位和情况不相称的,当前的信息应用无论从应用的广度还是深度上,从应用的技术水平还是最终效能上,都与医院的实际业务和管理需求相差甚远,更难以满足医院未来的长远发展需求。当前国内大型医院已经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在医院运营管理中的作用,特别是千张床位以上的特大型知名综合医院,更是纷纷加大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力求早日建成新一代的数字化医院。因此,医院的数字化建设已经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需求了。

二、对于数字化医院的理解和建议

医院的数字化建设已经是一个避无可避的课题,而当前国内也正在掀起数字化医院建设的热潮,作为医院来讲这是内外部环境共同作用下的―个必然趋势。但究竟什么是数字化医院?如何理解、进而构建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医院却是众说纷纭,医疗行业内也出现了不少将原来的HiS实施就简单对应为数字化医院的情况,其实这是一种误导,并不能为医院带来真正的帮助。理解一个数字化医院,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看:

首先,数字化医院是一个物理构架,是一种将医院的主要运营业务及管理工作建立在基于现代网络结构的、将各类信息系统的应用予以集成的物理构架;

其次,数字化医院更是一种行为模式,是一种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及信息技术优势来对现有业务模式和管理模式予以持续改进优化的行为模式;最终,数字化医院是一种能力,是一种能够用更低的管理成本实现更高的管理目标,并且能够快速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及时调整的能力。

由此,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数字化医院的建设是一个多纬度共同进行的长期的建设项目。物理上的准备是首要的,是基础建设,但同时也更要注重在物理体系发生变革和改进后的相关配套管理措施和思维模式的更新。

从物理建设的角度,数字化医院包含了复杂的内容和应用组合,总体上将数字化医院的应用分为三个组成部分:

医院管理信息系统:是以实现医院的运营管理为目标的信息系统应用,典型的系统如:HiS,CRm,oa,财务管理,成本核算,数据挖掘,RiS等;

临床医疗信息管理系统:是以对临床诊疗行为的支持和管理为目标的系统应用,典型的系统如:paCS,LiS,配伍禁忌系统,电子病历emR,床临路径等;

数字化医疗设备及仪器:是指一些将原本非数字化的诊疗或管理信息转化为数字格式的相关仪器设备,典型的如:数字监护仪,Ct,mR等。

整个数字化医院系统在总体需求上可以概括为:将传统的以人、财、物管理为主的模式,逐步转向面向管理、面向医疗、面向病人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形成以病人就诊信息为主线,以电子病历为目标、以经济核算为核心,并与医院人、财、物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型信息系统,为医院提供更好、更实用的系统解决方案,使医疗过程更加高效、有序、规范,使医院有序、健康性地发展,给患者带来全新的就诊环境和更完善的医疗服务,从而提高医院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医院现代化管理水平,而且还支持以病人医疗信息记录为中心的整体医疗、教学、科研活动[2]。

结语

综上所述,医院的数字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包含了众多的内容。建议医院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应当统筹规划分布实施,从易到难层层推进,先解决主要矛盾再力求稳步提高。医院一定要注重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因为这是整个数字化医院建设的底层平台,好比一栋楼房的承重墙,一旦建成再修改成本和风险巨大。而且多数临床医疗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也必须以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否则成效难以提高。因此可以说,HiS然虽不再是新鲜的话题,但依然是数字化医院建设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其成败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医院数字化整体建设的最终效果。

参考文献:

[1]易利华赵阳.医院信息化的现状和发展展望[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48-149

[2]姚伟华朱旭阳端妮.医疗信息整合研究概述[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3,23(12):1334-1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