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潮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38:02

城市发展潮流篇1

市政府接到议案后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副市长夏占义为组长的议案办理领导小组,由安钢副秘书长、张工主任、程静局长任副组长,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水务局等10个委办局及5区县政府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统一协调议案办理。议案办理过程中,市人大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有力推动议案办理。

潮白河流域涉及延庆、密云、怀柔、顺义、通州等新城。其中顺义、通州是规划重点新城,是北京东部发展带的重要节点。流域内有47个乡镇、875个村,常住人口约100万人,GDp为519亿元,约占全市的5%。

潮白河流域综合治理总投资估算为149亿元,“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94亿元,201i年预计完成重点治理项目15个,总投资近20亿元。市人大将“推进潮白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列为2011年人大议案,是推动建立法治政府,接受人大监督的范例,也是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市委市政府9号文件,推动潮白河流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今年以来,潮白河流域各项规划分期分批编制和,各项建设工作顺利推进,各项任务正在逐步落实。

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功能定位和治理目标

《报告》说,根据议案要求,市政府相关部门组织专业技术力量对流域内污染源、河流水质、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状况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调查,编制完成了《潮白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规划》、《潮白河绿色生态发展带综合规划》及相关专业规划,统筹确定了潮白河流域的功能定位、水系治理、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

潮白河全流域面积1.9万平方公里,境内流域面积5700平方公里,占总流域面积的30%。潮白河干流境内长84公里,流域内二级以上支流40条,长约1150公里。流域内有41座水库,占全市的48%。潮白河流域是北京市重要的水源地,平均每年向城市供水9.2亿立方米。

《报告》指出潮白河流域存在的问题:一是水源地长期超采,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二是生态环境脆弱。三是防洪安全仍存隐患。

《报告》提出潮白河流域的功能定位。一是水功能。是首都重要的水源地和城市防洪保安屏障。二是自然生态保护功能,是城市东部发展带的生态新区。三是城市景观功能,是城市重要滨水形象展示区。

《报告》提出潮白河流域水系治理目标:构建“一网、三区、多点”的流域水系,建设水资源保护体系、水生态与水资源配置体系、防洪保安体系。保障流域供水安全、防洪安全、生态安全、形成“自然修复、有机调节、健康成长”的河流生态系统,服务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网:建设集“水源安全、防洪安全、生态健康”三位一体的流域水系生命树网。

三区:在水库上游山区建设生态水源保护区。在山前区建设以服务商务会议、旅游休闲度假为主的生态涵养发展区。在平原区建设亲水宜居、城乡统筹的河流城市融合发展区。

多点:根据流域自然、历史、人文、资源等条件,结合区域发展定位,在流域水系打造多处体现功能定位的重要节点。

《报告》提出潮白河流域生态发展带建设目标:在潮白河城市段构建“一河、四城、多组团”的空间布局。“一河”指潮白河河道及两侧滨水空间。“四城”指密云新城、怀柔新城、顺义新城、通州新城,三个开敞空间穿插其中。“多组团”即构建多个功能区联动发展的城市空间格局。

治理方案、发展布局、建设任务及预期效果

《报告》提出潮白河流域水系规划治理方案、城乡发展布局、建设任务及预期效果。

潮白河流域水系规划治理方案:按照“溯源治污、深山保护、山前涵养、平原修复”的原则,通过治理,形成“有水的河、安全的河、生态的河”。主要包括流域污染源治理、湿地修复等方面。

潮白河流域城乡发展布局:以潮白河绿色生态走廊建设为基础,加强水资源统筹利用、水生态环境修复与建设;突出新城特色,改善城市风貌;完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城乡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城乡一体化发展。将潮白河绿色生态发展带建设成为生态良好、功能完善、经济繁荣、宜居和谐之区。

一是统筹资源、合理利用。结合城市开发合理进行河道地表水资源配置。二是以水为本,保护水源。潮白河流域作为北京市最重要的水源供给地区,水源的保护是地区发展与建设的前提。三是生态优先,治理环境。加强污水收集处理,改善水质。四是强化安全,城乡统筹。结合村庄城镇化相关政策的研究落实,对潮白河堤内的村庄进行规划安排,最终实现搬迁。五是产业升级,功能整合。打造潮白河沿线具有水岸经济特点的产业链,同时着力打造休闲度假、创意研发、现代服务等第三产业集群。六是提升形象,突出特色。城市段沿线新城应结合自身特点及发展优势,建设各具特色的新城滨水区域,体现现代化滨水新城的风貌。七是水域交融,亲水宜居。在城市段,将滨水空间与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相联系、使城市公共活动功能向滨河靠拢,加强亲水性。

潮白河流域建设任务:规划任务是建设3大体系,实施16类工程。一是建设水资源保护体系,实施9类工程。二是建设水生态与水资源配置体系,实施5类工程。三是建设防洪保安体系,实施2类工程。

潮白河流域预期效果:一是确保了水源地水源安全。二是涵养了水源地,增加了地下水回补。三是建成了有水有绿,生态良好的东部生态屏障。潮白河流域5700公里范围内,形成有水则清、无水则绿、丰水多蓄、水少多绿的河流生态景观,提高潮白河生态服务价值,服务东部发展带。四是建成了完善的防洪保安体系。干、支流河道堤防全部达标。五是解决了水源区群众饮水问题。通过建设水源保护区集中供水工程,新增供水能力每日19万平方米。

大力推进潮白河流域治理工作

《报告》提出,深化完善综合治理规划,进一步细化治理目标。

一是编制堤外砂石坑整治规划。建设绿色廊道生态修复区等,提出了治理的技术手段和工作计划。二是编制潮白河干流休闲带建设方案。计划在非城镇集中建设区的主河道两堤以外1公里范围内,进行集中绿化,建成4个新城滨河森林公园,建设沿线多处生态绿化节点。今年安排密云、延庆彩叶树种造林5500亩,安排延庆、密云、怀

柔林木抚育过程33.6万亩。开展密云县“六路一口”绿化工程,打造风景优美的景观大道,提高森林绿地的整体生态涵养功能,启动汉石桥万亩湿地公园建设,开展湿地公园地形整理、水生及陆生植被的种植、景观打造、道路及配套服务设施的构建等前期基础性工作。三是编制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规划。通过采取措施,实现工业废水排放稳定达标,确保饮用水源环境安全。四是编制流域非正规垃圾场治理规划。有针对性研究技术工艺,确定治理方案,2年内完成19处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治理。

《报告》提出,加快流域综合治理,涵养水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011年,潮白河流域计划重点推进项目15个,资金规模控制在20亿元。一是生态治河。实现向潮白河年调水量7000万平方米,干流水面面积增加430公顷,极大改善了潮白河水环境。正在建设延庆千家店黑白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密云水库水源保护区九道湾流域河道综合整理工程。顺义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恢复与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已开工。二是加大供水工程建设力度。三是加大了排水工程建设力度。实现了污水处理由无害化向资源化转变。四是雨洪资源化。五是滨河森林公园建设。密云,怀柔、顺义三区滨河森林公园继续加快建设,面积3.7万亩,治理河道长37公里,部分河段已形成景观效果。六是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

大力推进潮白河流域管理创新

《报告》提出,探索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新机制。一是建立适应流域管理的工作机制。探索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新模式,建立“统分结合”的工作机制。市级统筹做好全流域的规划编制与实施、防洪调度、水资源配置、水环境保护,分区县做好流域内具体涉水事务的建设、运行、管理等工作。

二是建立稳定的水务投资机制。发挥政府在水务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将水务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每年从市区两级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水利建设。拓宽水利建设基金征收渠道。进一步研究从城市维护建设税种提取一定比例资金,用于防洪和水源工程建设。

三是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加强水量水质监测,建立三级指标管理,两级达标考核的管理制度。考核结果将作为对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的综合考核的重要依据。

《报告》提出,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一是用水总量控制。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制度,推行重大建设项目布局规划、行业专项规划、区域发展规划、新城和重点发展区域规划时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制度,按照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开展取水许可审批。在顺义区试点推行节水分类分级管理,建立用水目标量化体系。对用水单位按属地管理原则建立用水台帐。

二是用水效率控制制度。实行用水效率控制制度,逐步降低万元地区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提高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实行用水定额动态管理,用水实现全面计量。对年用水5万方以上的用户分期分批实现在线监测。推行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三同时”制度。建立健全高耗水项目退出机制。

三是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实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管理,逐步提高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根据水功能区对水质的要求和水体净化能力,核定水域纳污能力,提出水域限制排污总量控制指标。严格排水许可制度,在公共排水管网未覆盖范围,新增建设项目要同步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在公共管网覆盖的范围内,不得设置排污口。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直接或间接向河湖、水库排放未经处理或者经处理未达到规定排放标准的污水。

《报告》提出,加强雨洪资源的管理与调度。今年入汛以来,发挥流域统一调度优势,采取多种措施,最大限度拦蓄雨洪,将潮白河流域的雨洪全部拦蓄在本市境内,充分回补地下水。

市人大常委会提出五条意见和建议

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雷德才宣读了市人大对议案办理情况的意见和建议,认为市政府高度重视议案办理工作,《报告》内容具体详实,客观反映了本市推动潮白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工作进展、初步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对策措施,农村委员会同意这个《报告》。为进一步推进潮白河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农村委员会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是坚持科学治理,进一步完善实施两个《规划》。要将实施两个《规划》提高到促进本市东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层面,制定更加详细的工作方案和行动计划。坚持流域治理与区域治理紧密结合,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关系,使流域治理和保护的整体部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相协调。

二是坚持保护优先,切实保证水源地安全。把保水理念贯穿于规划、论证、建设及运行调度等各个环节,切实保证流域水源安全、供水安全和水环境安全。建议市政府把水源地保护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水源涵养区内各区县要把保水作为第一责任,要把保水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富民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成为政府制定重大公共政策的基本依据。

三是坚持人水和谐,全面提升潮白河流域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和生态功能。要坚持流域治理的整体性、生态环境修复的系统性和开发利用的科学性。要牢固树立污水处理资源化理念;加大流域内自然或人工湿地保护修复力度。要坚持堤内治理与堤外治理相结合,以堤外环境修复为重点,严格控制河堤两岸建设规模,坚决制止违法违章建筑和私挖滥采砂石等行为。打造供城乡居民休闲健身的绿色步道。要合理规划建设雨洪利用、水网连通和跨流域调水工程。要大力发展民生水利,积极推进水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城市发展潮流篇2

一、潮牌行业市场及发展趋势:

潮牌行业的人群覆盖规模大,服务及服务用户占比高,市场规模庞大,市场销量紧缺,服务用量激增,复合增长率高,市场规模及需求很大。

全球时尚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潮牌消费近年来一直在持续增长。根据多方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潮牌服饰市场规模达到3500亿元,预计同比增长19.6%,逐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趋势。潮牌的背后,是下一个万亿级市场。2019年潮牌行业共有62家企业完成了70笔融资,融资总额达到231.93亿元。同2018年相比,获得融资的企业和金额均大幅上升,且融资总额增长766.1%。同据悉,美国2019年潮牌消费支出高达1000亿美元,其中55%是男性消费者,消费主力仍是90后和千禧一代。即使产品溢价高达20%至30%甚至更高,依然有消费者愿意为其买单。无论是明星自创潮牌在时尚媒体、杂志中被炒热,还是互联网时代明星同款的潮牌单品迅速爆红,断货已成为线上线下店铺的常态,每到新品常面临着一件难求的境况。与潮牌有关的亚文化,正吸引着一大批核心用户不惜一切代价竞相购买、甚至收藏,潮牌花费占了这些热衷度极高的核心用户个人支出的绝大部分。潮牌正成为市场热宠根据报告中用户大数据分析,潮牌消费增速是非潮牌的3.7倍,增长速度达到62%,而非潮牌消费增速是17%。而且由于国内及国外供需情况短期难以达到平衡,潮牌行业市场需求旺盛。

二、行业布局及竞争状况:

受街头文化、球鞋等早期影响,早在十年前甚至更早,杂志上出现的潮牌已在一二线城市成为焦点,北京的外国人聚集区也直接推动潮牌的流行,近两年来消费者主要通过朋友圈、微博关注潮牌。时至今日,一二线城市的潮牌市场消费额稳居高位。

流行文化在不同城市的覆盖对潮牌产生了各不相同的影响;一二线城市消费基础好,潮牌消费额处于全国领先的高度,增速相对稳定。而对于三线及以下城市虽然消费额较低,但增幅却高于一线城市。由于江浙沪一带经济相对发达,消费观念前卫,潮牌行业前景光明。通过走访可以发现,湖州本地与潮牌行业有关的门店几乎没有,但还是有很多潮牌的消费者,他们大多通过网上购买,如果我们的店铺开业,将会吸引一大批客户,毕竟通过对真实在眼前的产品的感官体验是完全不同的,通过试穿才能知道衣服的好坏,并且我们还能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以及穿搭推荐等。如今潮牌行业真在不断兴起与壮大,符合年轻人追求自我个性的特点,时尚而不大众,个性而又不奇特,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三、自身产品特点及价格定位:

1.注重款式风格的实时更新,并且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不仅有服装,还有辅助包包、饰品和鞋子等。这样不经拓展市场,还能满足顾客的更多需求,良好的搭配还能提升顾客的气质与购买欲。

2.我们的产品相比较于普通大众的服饰可能价格会偏高一点,但其价值体现在标新立异和新奇的体验感,还有服装设计师的超前设计理念。

四、品牌创业开店技巧:

1.选择开店地址:低成本但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这样能够积累一定的人流量,并且店铺的装修要尽可能也做到个性化。

2.待客之道:当客人来临时,一定要热情真诚,让顾客有一种备受尊重和欢迎的感觉,这样才会拥有一个好心情,自然也会很乐意在店里购买商品。

城市发展潮流篇3

关键词:汕潮揭、同城化、空间特征

中图分类号:tU984.1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汕潮揭同城化背景

汕潮揭三市距离较近,三市分布呈等边三角形,每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为30至40公里左右。2012年5月9号,在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支持汕潮揭同城化”。2013年3月20日至24日,提出“加快推进汕潮揭城市群建设,打造粤东经济增长极”的发展目标。

2.基本空间特征分析

2.1人口分布的空间特征

人口空间分布总体上表现出区分散稀少,核心区(下图黄色区域)集中的特征。

核心区包括汕头市除南澳县的地区、潮州市区、揭阳市区、潮安县南部地区、普宁市区等,拥有近1000万人口,占汕潮揭地区70%总人口,38%土地面积,人口密度为2632人/km2。

区是除核心区以外的所有地区,人口约433.6万,站占汕潮揭地区30%总人口,62%土地面积,人口密度为671人/km2。

核心区内,人口密度高,人口分布均匀,连续性好,无明显的人口分布密度断裂界线,具有同城化发展的趋势。

汕潮揭人口分布密度区划图2011年汕潮揭各镇/街道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

汕潮揭核心区区相关数据表

2.2经济分布的空间特征

从工农业生产总值看,汕头中心城区、潮州城区、揭阳城区、普宁市、潮安县和饶平县的总量明显高于地区,并且沿324国道和206国道等区域联系道路呈线性连续分布,说明汕头、潮州、揭阳、普宁、潮安和饶平沿道路的经济联系密切,具有同城化发展的趋势。

统计分析人均GDp的分布情况,侧面反映区域经济活动密集性的分布情况和区域经济实力的分布情况。其中汕潮揭地区人均GDp约2万元,汕头的龙湖、金平、澄海、濠江和潮州的湘桥、潮安及揭阳市区人均GDp最高,大于3.5万元。

汕潮揭工农业生产总值等级分布图汕潮揭人均GDp等级分布图

2.3土地利用的空间特征

汕潮揭地区建设用地分布图

现状建设用地多沿交通干道,沿水系分布在河流冲积扇平原地区。由于汕潮揭民营经济发达,家庭、家族式企业纵多,工业企业以祖居地进行分布的形式普遍,最典型的例子是潮阳区和潮安县,形成了核心区内建设用地均匀分布、连绵一体的特征。

2.4城镇分布的空间特征

①城镇密度呈中心向递减趋势

根据GiS模型,以城镇的级别为字段,计算出城镇分布的密度图。汕潮揭地区城镇密度约为147.4个/万km2,是广东省全省城镇分布最密集的地区。

其中揭阳市区、潮州市区和汕头中心城区及其之间的核心区是城镇密度最大的区域,城镇密度最高达到645个/万km2。

汕潮揭城镇分布密度图

②城镇群体在空间组合上呈凝聚型

通过现状城镇群体的空间分布测度可以判别其空间网络化组合的形态基础。点状城镇要素在区域中的分布状存在三种典型形态:均匀型、随机型和凝聚性。均匀分布情况下每一城镇点到最近临近点的平均距离:

式中:n为点数,a为区域面积。

均匀分布情况下,每个城镇在D距离内平均有一个邻点,若超出1点则趋于凝聚分布。

汕潮揭的城镇/街道点为149个,测算出其平均距离是4168米,以此距离标准进行缓冲区分析。可以看出整个汕潮揭属凝聚分布状态。

特别是核心区内,城镇集聚度高,城镇群密集,城镇之间的建设用地紧密衔接,无明显的城乡分界线,有同城化发展的趋势。

3.结论研判

3.1汕潮揭人口绸密,地方化特色经济活跃,城镇扩容提升质存在较大需求空间

汕潮揭地区社会经济系统较具活力。受地理、历史因素影响,汕潮揭人口众多,人口密度很高,已接近发达的珠三角地区水平。众多的人口为经济系统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较为庞大的消费市场。此外,改革开放以来,汕潮揭在吸引外资发展产业的同时,扎根地方的民营经济也取得长足的发展,形成了颇多的“专业镇”与“专业村”,培育了大量的产业集群,

城镇化整体上仍处于加速、深化发展阶段。2011年,人口最多的揭阳市城镇化水平只有47.60%,汕头市、潮州市城镇化水平也均在70%以下。其中揭阳尚有较大的城镇化加快发展空间。而汕头市与潮州市虽然城镇化率较高,但其户籍制度性的城镇化成分较多,景观与生活的城镇化较少,深化发展的需求大。

总体而言,汕潮揭社会经济初具活力,城镇化发展深化需求明显,城镇化的推拉动力较强,统筹城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未来发展的重点是对城镇实施扩容提升,进一步提高区域城市化水平和质量,为区域发展创造更有良好的城镇发展机制。

3.2城镇分布相对集中,核心区城镇呈“环型”分布

汕潮揭城镇群核心区形成了“环型”结构,沿“环型”是城镇密集区,在环型中间是城镇相对稀疏区。

首先,在核心区内,沿324国道从东至西依次串联饶平县、澄海区、潮安县、龙湖区、金平区、濠江区、潮阳区、潮南区和普宁市9个区县,形成了沿海城镇密集带。沿海密集带内人口密集,产业发达,是汕潮揭城镇分布最密集的地区。

其次,核心区北部以揭阳市区和潮州市区为两个增长极,城镇化由增长极向地区推进,由于汕潮揭三市距离较近,两个增长极的地区逐渐与沿海城镇密集带的两头相向发展融合。具体表现是普宁市与揭阳市相向发展融合,潮州市与潮安县(澄海区)相向发展融合。逐渐形成了“环型”的核心区城镇群空间布局结构。

汕潮揭城镇分布的地形指向明显,在“环型”城镇群的中间区,是“一江两山”(榕江、小北山和将军山-大桑浦山)的城镇分布相对稀疏“空心”区域。在这个区域内由于受地形地貌等因素影响,人口密度、城镇密度相对较低。

3.3中心城镇弱化,“环型”城镇群中间区战略意义重大

汕潮揭三市的主城区毫无疑问是各自城市的主中心,但随着地方性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县区级城镇也获得良好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市域中心地位优势。以汕潮揭的区域视角考察,虽然汕头仍保持区域传统中心城市的地位,但随着近年来揭阳与潮州的快速发展,三市中心城区在产出规模的差距也在缩小,因此汕头面临的区域中心性竞争日益突出。

更为关键的是,近年建设的潮汕机场及厦深高铁潮汕站,其站址分属于揭阳与潮州,处在“环型”城镇群中间区,大大弱化了汕头的交通枢纽地位,并增强了揭阳、潮州中心性的培育。若按目前的行政管理框架,汕潮揭第一层次的中心性城市的争抢将更为复杂,突出强中心的培育将更具困难。但是,汕头仍保有金融、物流、教育、科技、信息等高端功能优势,进一步提高汕头的中心地位在经济上具有效率性,是未来区域政策的主导。

未来汕潮揭“环型”城镇群的中间区是汕潮揭同城化的重要战略地区,汕潮揭中心体系的统筹发展,需要考虑机场、高铁站周边区域合作开发问题。

3.4核心城区空间毗邻,城乡混杂,人地关系紧张

三市主城区空间毗邻,彼此间相距三四十公里,分布于韩江、榕江入海口的河口三角洲地带,是潮汕平原的核心地区,是潮汕地区传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地带。而且三市主城区围合的中部地区属于乡镇地区,基本上仍是城镇化的“空白点”,可用地较多,是未来主城区间协调发展的主战场。但是,由于中部的“空白点”归属于不同的地市,未来的开发需处理好跨市合作与有效联动的问题。

在城镇密集区,城乡混杂的现象十分明显,尤其是国道324、省道233等区域交通走廊沿线,呈现较为典型的城乡混合区域(desakota)。与此同时,在城镇密集区又存在城镇连锦化的趋势。这些区域人口稠密,混合了密集的农业和非农业活动,空间连绵,用地混杂,既有城镇化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经济基础,但又往往存在用地杂乱,可开发空间不足等问题。

长期的人多地少与特定时期内的超常规的开发造成人地紧张关系,是汕潮揭面向未来需重点关注的发展“陷阱”。潮汕地区远离历代中央政权,地方人口受战乱影响较小,加之气候湿润,土壤肥沃,地方人口增长快,有研究指出自明代开始即出现人口过剩问题。

城市发展潮流篇4

一个占地两亩多的农家小院,花红柳绿,鸡鸣狗吠,鸟语花香,蔬菜鲜嫩……这是一个地道的都市白领的家。

陈渝搬到南山上这个农家小院居住两年多了。早上,丈夫驾车,先将儿子送到南坪的学校,再将她送到解放碑的公司,然后自己才去上班;傍晚,她下班坐公交车回家,丈夫将儿子接回。周末,一家人在小院里喝茶聊天、种菜栽树,不亦乐乎。

如今,困扰她多年的失眠老毛病已彻底根治,孩子也在大自然的熏陶下茁壮成长。

而当初反对她“逃逸”城市的朋友,如今都成了小院的常客,有的还张罗着给自己找一处类似的居所,逃离都市的喧嚣。

无独有偶,在某报社任职的杨武做得更绝。他辞去了效力10多年的报社,和朋友一道,在秀山租下300亩果园,准备大力发展“秀山土鸡”。

他甚至告别妻儿,带上忠诚的伙伴――一条威猛的“拳师”犬,搬到果园居住,一两个月才回家一次。

杨武以一个媒体人的眼光,敏锐地洞察到:“农业产业化,是必然的趋势;投资农业,近期将形成一股热潮。”

陈渝是多年前就开始自发践行“城市工作、郊区居住”的理想生活模式;杨武则是近期才有意放弃城市工作、到广阔的农村去创业。不管是有意无意,以他们为代表的“逆城市化”潮流,正像“病毒”一样,在都市人群中蔓延。

以北京最新的调查为例,有54.5%的人近期有意到郊区投资,70%的人有意到郊区购买第二居所。

新一轮的“上山下乡”,不仅成了一种时髦,而且更是――

■“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的“上山下乡”潮,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知青运动”,那是国家政策强制性的,而此次“逆城市化”浪潮,却是自发的、主动的、没有政策逼迫的。

一被动一主动,主观意愿不同,目的和效果也大相径庭。

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困难、失业人口增加等“病症”开始显现。

事物相生相克。“城市病”因城市化产生,如果反其道而行之,“逆城市化”恰好成了根治“城市病”的良方。

从某种意义看,城市化发展水平越高,“逆城市化”趋势越强。

以美国为例。二战以后,中心城市迅速扩张,城市趋于饱和,中心城市的“问题”逐渐暴露。于是,随着汽车工业的发达,以富人阶层为首,一股到郊区居住的浪潮开始形成,并由富人而中产阶级,由中产阶级而普罗大众……

随着人口的转移,其他资源也随之向郊区转移。据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利沙文在《城市经济学》一书中记载:中心城市的城市人口百分比从1948年的64%下降到1990年的39%。制造业就业百分比从67%下降到45%。贸易与服务就业下降更大――中心城市的批发业就业率从92%下降到49%,零售业就业率从75%下降到48%;服务业就业率从85%下降到52%。

从数据可以看出,人口郊区化,引发的是制造业、贸易与服务业和零售业的郊区化。也就是说,“逆城市化”浪潮,最终达到的目标是:城市和农村的一种平衡――“城乡一体化”。

当前,国务院重点工作之一――统筹城乡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逆城市化”浪潮的政策体现和引导。

对于重庆这座二元经济结构典型的大城市来说,“逆城市化”是一种时代潮流,也是――

■镇村发展的新兴力量

如果说“城市化”是一定区域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以及居住和消费功能向城市聚集。那么“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城市功能自我优化、减轻空间压力的内在要求和必然冲动。

“城市化”聚集的资源和产业越多,“逆城市化”分解这些资源和产业的趋势就越强。

“逆城市化”既是城市扩展的一种新形式,也是新农村建设和村镇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逆城市化”潮流涌向哪里,哪里的乡镇发展速度就快。

对于中心城市而言,通过“逆城市化”的调节,可以使空间结构更合理,产业优势更突出,聚集效应和带动效应更强大,从而有效解决“城市病”,增加城市的特色和吸引力,助推城市可持续发展。

对于小城镇和乡村而言,“逆城市化”是迎接城市功能转移的一次良机,是村镇发展的一股新兴力量。因而,在“逆城市化”暗潮汹涌的当下,村镇应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时机,实现――

■与“逆城市化”的无缝对接

“逆城市化”浪潮中,中心城市功能的分解和转移,无外乎以下几个途径:通过产业转移,实现经济中心功能的分解;把部分文化、教育、体育、娱乐等优质资源外移,进行文化中心功能的分解;把周边镇村建成城市居民的消费热点,实现消费功能分解;通过居住功能的分解,实现人口向城郊和小城镇的转移。

透过一些实招,我们可以看到,村镇应如何根据自身特色,迎接城市功能的转移,从而实现自身的飞跃发展。

譬如:承接都市产业转移。离重庆主城只有一小时车程的璧山县,享有“中国西部鞋都”的美誉。璧山以鞋起家,雄心勃勃,意欲到2010年实现年产鞋1亿双,年产值80亿元,自营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

然而几年前,璧山的制鞋产业并不发达,正是璧山县政府利用离主城较近的优势,有意识地规划引导,承接主城制鞋产业的转移,将南岸区涂山路沿线的制鞋企业吸引过去形成基础,最终成就了“中国西部鞋都”的美名。

譬如:抓住都市文化的分化。美国中西部密苏里州的内陆小镇布兰桑,面积仅30平方公里,缺乏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传,却拥有3座主题公园、49座剧院、10座博物馆,以及众多的购物中心、高尔夫球场、餐厅等。2005年接待游客72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超过10亿美元。

其成功的奥妙在于,抓住了中心城市优势文化资源分化的机会,吸引中心城市将主题公园、剧院、博物馆等转移,从而跨越式提升了吸引消费的能力和自身的消费水平。

譬如:吸引都市消费的增长。成都市锦江区的“五朵金花”近年来名声大噪。其实,所谓“五朵金花”,就是5个乡村品牌的合称:红砂村的“花乡农居”、幸福村的“幸福梅林”、驸马村的“东篱菊园”、万福村的“荷塘月色”、江家村的“江家菜地”。

这正是锦江区的聪明之处,利用优美的田园风光、和谐的生态环境,强化品牌定位,每年吸引数百万城里人前来休闲、度假、消费,走出了一条对接“逆城市化”的新路子。

城市发展潮流篇5

海绵城市建设热潮兴起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指城市要像海绵一样,遇到雨水时把它们吸纳起来,缺水的时候再吐出来利用,能够像大自然一样对雨水进行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

“实际上,海绵城市可以说是一种对城市理想状态的描述或者愿景。”北京建筑大学教授、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专家车伍对记者说,在原生态的状态下,森林、道路、河湖就是天然的海绵体,能够实现对径流雨水自然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真正的海绵城市的核心是由绿色基础设施和河、湖、池塘等水系和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等组成的,也包括灰色基础设施(如城市排水管网、泵站、蓄水池设施等),但由于城市路面的不断硬化和城市建设的无序发展,雨水落到地面只能从管道里集中快排,导致许多严重缺水的城市60%~70%的雨水流失。水文条件和生态环境迅速被破坏的城市普遍面临城市内涝、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突出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海绵城市建设的需求就迅速被提上日程。

车伍称,海绵城市是一种具有我国特色的形象化称呼,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特指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采用源头削减、中途转输、末端调蓄等多种手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他认为,尽管旧城排水管网改造很重要,但已经不足以解决问题,应该充分发挥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与“灰色”基础设施“协同作战”的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

由于有中央政策和财政的大力支持,近年来,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热情逐步高涨。继去年10月底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后,当年12月31日财政部了《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一时间,全国申报海绵城市试点的城市达到上百个,直到今年4月2日,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确定的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正式公布,申报热潮方才终止。与此同时,全国多个地方经济规划建设新闻中,海绵城市已经成为一个关键词。

或将带动6万亿元投资

在车伍看来,如今的海绵城市建设可以说是弥补了过去城市建设的“欠账”,即改变了城市粗放型的发展模式,通过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生态恢复和修复及低影响开发,逐步恢复城市自然的“海绵”功能。

中投顾问环保行业研究院候宇轩认为,海绵城市建设无疑将会拉动新一轮城市建设热潮,将会拉动新材料渗透和管材等行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产业研究的发展,同时带动城市园林产业的建设,并加速推进城市排水系统的升级改造。

据了解,从工程上来说,海绵城市建设主要通过渗、滞、蓄、净、用、排来实施,具体包括新建、改造小区绿色屋顶、可渗透路面及自然地面;建设下凹式绿地和植草沟;保护、恢复和改造城市建成区内河湖水域、湿地;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综合整治河道,建设沿岸生态缓坡等;开展海湾清淤;建设污水再生利用设施;改造村庄雨污分流管网和低洼积水点的排水设施等。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的投资显然不会少。光是排水管网的改造就是一笔巨大的投入。有城市曾做过测算,市区内现有的排水管网改造每平方公里大致需要1亿元的投资,而海绵城市所能拉动的投资数额,在车伍看来,将会是“一个天文数字”。

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方面,中央财政的专项资金补助在200亿元左右。财政补助时间为三年,具体补助数额按城市规模分档确定,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对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将按上述补助基数奖励10%。而从各试点城市对海绵城市建设投资的数额上看,则从几十亿元到几百亿元不等,南宁投资95.19亿元,常德投资则高达250亿元。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李迪华认为,海绵城市建设是做“精品工程”,从过去“将就”到“精致”,会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他粗略估计,在“十三五”期间,最少能制造全国高铁建设两倍以上的市场需求,即全国将会有6万亿元左右的市场规模。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技术服务、材料、工程、仪器、管理、居民生活等多个领域,其市场拉动作用不亚于城市化建设,本质上海绵城市建设就是过去城市化建设提质的‘升级版’。”李迪华说。

不仅如此,在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杜鹏飞看来,海绵城市建设甚至还会催生新产业的兴起和ppp模式的普遍应用。“海绵城市建设可能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因为整个建设过程不是简单的传统土建领域,而是对整个产业的细化升级。”

热潮之下更需冷思考

有着美好生态愿景与巨大市场蛋糕的诱惑,全国兴起海绵城市建设热潮实属正常。不过业内专家提醒,在热潮之下,海绵城市建设还需冷思考。

车伍认为,海绵城市建设的热潮为行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与挑战,更面临诸多有待探讨的现实问题。“海绵城市建设的符号和愿景很好,但是大家如果认识不到问题的实质,并且不能踏踏实实地将其解决,海绵城市建设可能会半途而废。”

“这次的海绵城市建设有些‘急’,很紧迫。”车伍说道。去年10月下发《指南》,今年1月下发《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的通知》,然后从地方申报推荐到现场公布试点城市评审成功,不足三个月的时间。而在试点城市数量上,初步的想法只有六七个城市,但是最后申报城市高达上百个,最终确定了16个。按照财政部补助数额,也从当初的50多亿元增加到了200亿元左右。不仅如此,三年的建设时间在他看来也有些短,其间工程检测验收可能就需要将近一年的时间。“海绵城市建设是非常好的事情,但发展时间这么短、这么复杂的事情,需要大家共同科学的认识,把步子迈得更稳,把问题减到最小。”

车伍表示,我国城市发展速度较快且人口密集,而对于土地的开发也有些过度,“城市的规模像摊大饼一样地发展”,对于自然破坏的强度也更大,因此修复就更难,代价也更大。他认为,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避免几个误区,如“只重视地下不重视地上”、“只重视灰色不重视绿色”或“只重视绿色不重视灰色”。他认为,海绵城市建设首先应做好全局战略规划,应从法律体系、财税政策、管理机制、技术与产业体系、人才培养、公众参与等环节综合考虑实施。

城市发展潮流篇6

关键词:城市防洪标准

本文详细讨论了以下问题:城市防洪标准中的“城市”如何界定?城市防洪中的“洪”指的是什么洪水?城市防洪标准是指城市所在流域水系防洪体系的防洪标准,抑或城市堤防标准?新兴的卫星城镇、新开发区、工业园区以及重要基础设施的防洪标准应如何确定?当城市有几个防洪标准时,防洪标准应当如何表述?笔者一一作了讨论。

《防洪标准》(GB50201-94)是我国确定城市防洪标准的依据。《防洪标准》(GB50201-94)自1995年1月1日实施以来,在统一规定城市防洪标准要求、规范确定方法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范围的拓展,《防洪标准》中有关确定城市防洪标准的某些规定由于不够细化,而不能完全满足确定城市防洪标准的需要。有的技术术语,需要进一步明确其定义与概念;有的则需作必要的补充与说明。例如,用于城市防洪标准的“城市”概念,需要给予界定。因为,包括市辖县、市辖市在内的城市行政区域,与不含市辖县、市辖市的城市市区,在我国都称为“城市”,“城市防洪标准”技术术语中所指的“城市”,应该相应于什么范围?当城市有几种洪水威胁时,“城市防洪标准”中的“防洪”,防的是什么洪水?“城市防洪标准”是指城市所在地流域水系防洪体系的防洪标准,还是城市自身防洪堤的防洪标准?又如一个城市有不同的防洪标准时,应当如何表述?等等。上述问题在《防洪标准》(GB50201-94)中没有明确的规定或说明,因而使用户在确定城市防洪标准时产生了不确定性。为了准确地应用《防洪标准》,笔者拟就确定城市防洪标准的若干问题谈几点认识。

一、城市防洪标准应特指城市中心区的防洪标准

根据我国城市设市的规定,一个城市可以包含若干市辖县或市辖市,定义为城市行政区域,或城市行政辖区;不包含市辖县或市辖市的区域,定义为城市市区;城市市区的最重要部分定义为中心区。例如,北京市行政辖区总面积约16400km2,包括东城区、西城区、宣武区、崇文区、朝阳区、海淀区、石景山区、丰台河东区等8区(2004年底)以及通州、大兴、房山、门头沟、昌平、顺义、密云、怀柔、延庆、平谷等10个县(市)(据了解房山、门头沟已于2005年改为区的建制)。其中,东城区等8区可定义为北京市中心区,约1040km2。笔者认为,北京市的防洪标准指的应当是北京市中心区的防洪标准,而非整个北京市行政辖区或全部市区的防洪标准。这样的认识出自以下考虑:城市中心区是城市的政治、经济中心,保护了城市中心区的安全,也就基本上保障了一个城市的安全和城市的正常运作;另一方面,城市的市辖县(市)在过去一般都是独立的县城,具有独自的防洪设施和防洪标准,现在即使在行政管辖上划归某个城市,但其政治经济地位的重要性,仍然无法与城市中心区相比。事实上,也不可能因为行政管辖范围的调整而将其都包围起来,建立一个诺大的防洪圈。这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经济上既不现实,也无必要。因此,规定城市防洪标准的适用范围为城市中心区是比较恰当的。

二、应分别确定城市不同保护部位的防洪标准

城市市区由于外河穿过而划分成不同部分,其相应的防洪标准应根据不同部分的社会经济重要性、洪水危害程度或非农业人口数量(有人主张用常住人口),按照《防洪标准》的规定分别确定。例如,松花江将哈尔滨市分为南北两部分,目前的主城区在南岸,但北岸是未来经济开发区;浑河将沈阳一分为二,目前的主城区在北岸,但南岸已确定为国际高科技开发区。哈尔滨与沈阳的现状防洪标准,应按目前南北两岸的社会经济的重要性(或非农业人口数量?常住人口?)分别确定之;未来南北岸的规划防洪标准,则需对南北岸经济发展或非农业人口增长规模作出预测,再按《防洪标准》的规定确定。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仅城市本身逐渐扩大,在城市的辐射作用下,环绕城市还出现了与城市共生共荣、协调发展的卫星城镇、新开发区以及工业园区等新型区域社会经济实体。这些区域,范围不大,人口也不一定很多,但经济发展十分迅速,经济实力雄厚,聚集了众多高科技和高素质人才,特别在引进国内外投资方面,极具优势,是推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笔者认为,这些区域无论其行政隶属关系是否在城市中心区范围,其防洪标准都不应低于城市中心区的防洪标准。此外,主要包括城市水、气、电、热供应和重要交通干线等在内的城市生命线工程与城市正常运行休戚相关,它们一旦遭到破坏,很可能影响城市正常运作。有些城市的生命线工程远离城市,例如,向北京市供气的供气站之一座落在河北省文安县的文安洼内,尽管生命线工程距离城市较远,其防洪标准也不应低于城市中心区的防洪标准。

三、城市防洪标准应包括抵御构成城市主要外河洪水威胁以及包括山洪在内的城区小河洪水威胁的标准,有的沿海城市还应包括防潮标准

城市往往除受到主要外河洪水的威胁外,还可能有许多城区小河洪水,特别是山洪、泥石流的威胁,沿海城市还可能有风暴潮的影响。城市作为防洪保护区,应当从保障整个保护区安全的角度出发,考虑城市的防洪标准,即不仅要考虑城市抵御主要外河的防洪标准,还应当考虑城区小河洪水,特别是山洪、泥石流的防洪标准,有些沿海城市还要考虑抵御风暴潮的标准。例如,北京市防御主要外河永定河的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防御主要外河潮白河的标准为50年一遇;此外还要考虑城区通惠河、凉水河、清河与坝河等4条主要小河的防洪标准,约10-20年一遇。武汉市的主要外河洪水威胁来自长江和汉江,武汉三镇三个保护圈除防御长江和汉江洪水的防洪标准约100年一遇外,还要确定抵御流经市区的东荆河、府环河、金水等小河的防洪标准,约10-20年一遇。目前,广州的主要外河洪水威胁来自西、北江,防洪标准约50年一遇,广州市大堤内有许多“冲沟”,洪涝水不分,约10-20年一遇防御标准。芜湖除防御长江洪水的标准约50年一遇(1954年型洪水)外,还有防御流经市区的漳河、青弋江和水阳江的防洪标准,约20年一遇。呼和浩特、包头和乌海防御黄河干流洪水的防洪标准约50年一遇,呼和浩特还有防御小黑河等10条小河,包头还有防御??都??河等11条小河,乌海还有防御千里沟等12条小河山洪的防洪标准,大都约10-20年一遇。上海市除防御黄浦江洪水的防洪标准约200年一遇外,还有防潮标准约200年一遇潮位加12级台风。因此,从城市安全保障的角度看,城市防洪标准的概念具有广义性,即包括多种洪源的防洪标准。

四、城市所在流域水系防洪体系防洪标准与城市堤防标准的关系

许多城市所在的流域水系,已建成包括水库、堤防、蓄滞洪区、分洪道以及城市防洪堤(墙)在内的防洪体系,为城市提供安全保障。城市所在流域水系防洪体系防洪标准有时与城市堤防标准并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城市防洪标准应当代表抵御威胁城市全局安全的主要外河的防洪能力,因此,应当用城市所在流域水系防洪体系防洪标准与城市堤防标准中的较高者作为城市防洪标准。例如,湖北省沙市,目前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沙市段防洪标准为40年一遇,但沙市堤防标准仅约10年一遇,因此,沙市防洪标准应定为40年一遇;又如珠江三角洲的广州市,防御北江和西江洪水的广州河段综合防洪体系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而抵御广州市“冲沟”洪涝的堤防标准约10~20年一遇,广州市防洪标准应定为50年一遇。也有外河水系防洪体系防洪标准低于城市堤防标准的情况,这时应取城市堤防标准作为城市防洪标准。例如上海市黄浦江上段防洪标准即太湖流域水系防洪标准,约50-100年一遇,而上海市中心区中段与下段堤防防洪标准皆为200年一遇。因此,上海市防洪标准定为200年一遇。

市区小河对城市也可能造成洪涝灾害,但其影响范围一般比较局部,不致酿成全市性洪灾,因此,市区小河防洪标准不应作为城市的主要防洪标准。

五、城市防洪标准的表述方法

城市发展潮流篇7

【关键词】洪涝灾害防洪排涝工程规划

前言

防洪工作是一大系统工程,保障城市防洪排涝安全是江河防洪的重点,城市防洪排涝工程设施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城市防洪排涝工作对发展城市经济和改革开放、改善投资环境、保障人民财产安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由于突降暴雨、洪水暴涨,加上潮汐顶托的影响,引起城区产生内涝,如何做好沿海城市防洪排涝工作一直困扰着我省许多城市。现简要阐述泉州市城东防洪治理战略与工程方案。

一城市概况

1996年批准实施的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确立了泉州“三山两江、组团"的城市总体布局,其中城东组团是组团之一,位于泉州市的东大门,与中心区(大坪山)仅一山之隔,南依桃花山、北靠清源山,东邻泉州湾。城东组团一面临海,两面靠山,整个场地一半为台地,一半为围垦区,海拔在0.2m-25.0m之间,地势略有起伏,西北高,东南部低,中心区总面积6.91km2。

城东片区山涧溪流有新尾溪、群生溪、华大东溪、华大溪、吴坝水库溪、草邦水库溪、新浦溪、城东镇政府至下石井段各小溪,玉兰段各小溪,可称作七条两段山溪。溪流上游有群生水库、吴坝水库、草邦水库等,连同华大秋中湖,控制集雨面积11.8km2,具有一定的调洪作用。临海面地势最低,有玉兰、南堤、北堤,总长4.35km,在南、北堤现有泄洪、拦潮水闸两座,其中南闸闸宽5×4m,北闸闸宽3×4m,闸底高程皆为-1.679m。

二城市洪涝灾害

1.洪水特点

城东片区属南亚热带海洋气候,终年温暖湿润。洪水一般发生在4月-9月,历时短,来势凶猛,且暴涨暴落。洪水大多由持续时间较短而强度大的台风暴雨所致,每年台风影响5-6次。城东片区无水文站点,参照临近的泉州大桥水文站,多年平均降雨量1254mm,年最大降雨量2202mm,年最小降雨量767mm。

2.内涝成因

城东片区中心区地势低洼(高程在1.1m-2.85m之间),为城东海堤围垦区。原留有水域面积近千亩,担负整个城东区组团33.5km2集雨面积及市区北渠的滞洪和排洪任务,通过城东海堤南、北闸排洪进入大海。该区域原排涝系统为两横一纵,即秋中湖通过华大渠,途经华大、庄任村、乌屿村,汇入乌屿渠滞洪,吴坝、草邦水库通过草邦渠,途经城东村、新埔村、浔美村,汇入浔美渠滞洪,两渠纵向并入海滨渠,由海滨渠通过南、北闸排入大海。目前仅剩500亩左右水域面积可供滞洪,因建设用地,原有渠道淤积严重,部分已被填埋中断,排洪、调洪能力极为有限,遇到台风暴雨,受海水顶托造成内涝。

根据1957年以来的统计资料,当受外江水位顶托时,一次降雨量大于30mm,即可产生内涝,若超过100mm时,即可产生大涝,每年内涝4-5次,大涝1-2次。2004年9月15日,受第6号热带低压云团影响,城东片区出现大暴雨,日降雨量超过200mm,造成乌屿村、浔美村基本受淹,内涝水深达1-2米,部分民房倒塌,损失惨重。内涝严重影响周边居民安危,制约城东片区的发展。

三分区

洪涝灾害治理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建立安全稳固的防洪保障体系。每年汛期靠临时抢险救灾非根本之策,只有加快城市排涝工程建设才是保障安全度汛的根本出路。

分区原则:在充分发挥现有渠道和其他水利工程设施的同时,进行全面规划,以分区、分散、就近排放为原则,采用明渠截洪、挖湖蓄洪、高水高排、低水低排的方式,各区内洪水排放尽可能自成系统。

根据城东片区的防洪现状以及市政详细规划,其防洪排涝分为新尾、群生片(简称北片区),华大、庄任村、乌屿村及吴坝、草邦、城东村、新埔村、浔美村片(简称中片区),玉兰片(简称南片区)。(1)北片区集雨面积11.0km2,这一带地势较高,基本不受潮汐影响,采取排洪明渠截洪、高水高排的原则,将这部分洪水汇集后直接排入洛阳江。(2)中片区集雨面积19.20km2,这一带地势较低,排洪采用蓄、排、抽结合的原则,部分洪水在低潮位时通过南、北两个挡潮闸直接排入大海。(3)南片区集雨面积3.3km2,这一带地势较高,不受潮汐影响,可通过玉兰溪直接将洪水排入大海。

四排涝标准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泉州市总体规划,城东片区防洪标准为:山洪按20年一遇洪水设计;排涝按20年一遇标准设计,24小时内排完;海堤按100年一遇潮水位校核。

五设计洪峰

城东片区内无水文测站,设计洪水流量主要采用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研究所推理公式进行计算,或特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方法,或用公路科学研究所经验公式。设计洪水按各洪水分区短历时暴雨参数采用推理公式进行计算,成果详见表1。

六设计潮水位过程线

后渚港位于洛阳江出海口的泉州湾内,仅有短期实测资料,但同处于泉州湾内、距其26km的崇武潮水位站具有长期实测资料,按潮汐现象的相似性和同步性,采用崇武站的设计潮水位过程线推算后渚港的设计潮水位过程线,详见表2。

由此可见,设计日潮水位有两个峰值,第一次峰值为4.85m,第二次峰值为3.98m,时间间隔为12时05分。

七城区排涝工程设计布局

1.渠道排涝工程

采用两纵、五横的排洪体系。纵向为北渠、海滨渠两条截洪渠。北渠是泉州市重要供水渠道,纵穿整个城东组团,途经刘墩、浔美、庄任、官头、下窗,在洛阳江桥闸以上300m处排入洛阳江,设计流量18m3/s,在保证供水的前提下,只能利用渠道剩余过水流量排洪,排洪能力有限。海滨渠连通庄任渠、浔美渠,通过南北两个拦潮闸排洪。横向为新尾渠、群生渠及庄任渠、浔美渠、玉兰渠五条排洪渠,分别分段就近排入洛阳江和大海。其中,新尾渠、群生渠已有水利部门实施完成,设计流量分别为58.13m3/s、32.11m3/s,本规划不再考虑。为了减少占地面积,渠道采用mU30浆砌条石挡墙,断面型式为矩形,详见表3。

2.滞洪排涝工程

城东片区在暴雨期间及高潮位时,城东海堤南北闸均关闭,中片区洪水将无法排出,流入滞洪区滞洪。当外江潮水位涨至0m时,南北闸关闭,适时启动泵站排水;当外江潮水位降至3m时(低于内河水位),开闸泄洪。按最不利因素──最大洪峰流量遭遇最高潮水位考虑,计算出滞洪区库容、面积和排涝泵站规模相关关系,详见表4。

根据泉州市总体规划提出以滞为主、电排为辅的防洪排涝原则,结合当地实际,对电排流量22m3/s、41m3/s两个方案进行比较,详见表5。设计洪水在遭遇设计潮水位情况下,由于闸门关闭时,有241万m3的洪水无法排出,方案一进入滞洪区水量约200万m3,需电排水量41万m3;方案二进入滞洪区水量约164万m3,需电排水量77万m3,开泵时间需要6小时。在水闸开启3小时后,滞洪区水量可全部排完,水位降至0m。滞洪区水位受安吉路高程控制,最高水位不得超过3m,根据北渠东段渠底高程及南北闸底板高程,起调水位定为0m。

浔美渠在进南堤拦潮闸低洼处设浔美滞洪区(面积4.1公顷),通过南闸排入大海;庄任渠在城东大街中心两侧100m设庄任滞洪区(面积19.9公顷),并进行景观绿化;在庄任渠途径乌屿低洼处设乌屿滞洪区(方案二面积为23.6公顷),通过北闸排入大海,浔美滞洪区与乌屿滞洪区由海滨渠连接,既可增加滞洪区库容又有助于洪水排出较为顺畅。

两个方案皆有优缺点,方案一虽然可靠性好、运行费用低,但征地、拆迁、安置费用高,且执行难度很大,因此,从城东片区发展的长远性综合考虑取方案二。

为了减少拆迁量,排涝站设在乌屿村西南侧的空地处,紧靠乌屿滞洪区,距北闸940m,此处虽地质条件较差,地基处理费用高,但靠近主要滞洪区且无需拆迁。采用8台1400ZDB-85型低压潜水轴流泵,每台水泵抽水流量5m3/s,单机功率450kw,额定电压10KV,此方案投资较少、维护要求较低。排涝站东西长约105m、南北宽47.5m,占地面积4987.5m2

八结语

综上所述,受城市建设用地的制约,沿海城市无法建设大规模排涝工程,应合理分区、分散、就近排放,采用明渠截洪、高水高排,引走部分洪水;低水低排,将未能及时排走的洪水滞留在滞洪区内。实行蓄、排结合,以蓄为主,合理确定滞洪区与排涝站的规模。应结合城市总规划,与城建、污水处理、土地开发、环境保护等结合起来,在满足安全滞洪、安全泄洪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生态景观的要求。要使用先进的防洪排涝技术,降低工程投资和运行费用。同时必须切实做好工程的管理与维护,充分发挥工程的排涝效益,促进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20年)1995年9月

城市发展潮流篇8

一、商业逻辑

(1)商业模式产生的背景

中国在以快速发展中国家进入全世界眼球时,它的经济、科技、工业、军事等产业都将以迅速的增长模式提升。而处于社会资本信息的快速增长下人群底层教育、认知无法得到快速提升时,人群的焦虑感、精神需求值、精神恐惧感也必然升值。资本经济的快节奏下、要是想赚到钱人群必须始终保持高压状态,而这就加重了人们对知识、信息、精神文化的迫切渴望。

(2)核心底层商业逻辑

互联网自兴起至今,随着其广泛普及,已从当初的单纯的科研信息交流,已走进时下的“互联网+”商业模式时代,再这样的时代,业界出现了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流量经济”,通过构建平台,获取较大的市场流量,这样的平台的价值实现或者利润实现,常见的就是广告收入。构建平台或ip,获取用户,再流量变现,就是这种经济模式的最核心的利润实现方式。

(3)“流量经济”的目标人群、消费渠道等都不同于传统的互联网经济呈现出更加差异化、多元化的复合形态。

新人群:Z世代、新中产、小镇青年为消费主力人群,这群消费者基数大,消费潜力大,购买力强。

新渠道:以微博、小红书、抖音、B站等新媒体为主要营销平台,以电商渠道为主要营销阵地。

新供给:依托于中国成熟供应链体系,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直接与消费者沟通互动,收集消费者喜欢和反馈,减少中间环节,生产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新事件驱动:如去年疫情,催生了许多消费场景,比如说“一人食”等。

二、案例剖析

近年来一批“流量为王”的创新经济模式正在快速的崛起。流量经济浪潮的涌起带来了大批新消费品牌的兴起,元気森林、钟薛高、文和友、泡泡玛特、海伦司酒馆、tao等等。

1.提供差异化的产品

(1)泡泡玛特

泡泡玛特,英文名popmaRt,一家成立于2010年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发展五年,仍然可以看作是城市“格子店”的简单升级版。

我国潮玩行业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据天眼查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底,今年国内已新增260余家潮玩企业,各大品牌在ip、玩法等方面不断创新,如今潮玩经济已延伸到多个领域。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消费生态环境在不断的变化中迅速迭代,呈现出更年轻、个性且多元化的消费趋势,而因潮玩文化迎合了这种趋势,所以潮玩经济掀起了新浪潮。

第一,盲盒热潮兴起,带动潮玩经济。在泡泡玛特的推动下,盲盒收藏已成为一种流行消费趋势,如今盲盒热潮不仅吸引了外界对潮玩生意的注意,还推动了潮玩经济的向好发展。

第二,潮玩契合年轻消费者需求,市场潜力大。如今,年轻人已逐渐成为市场消费的主力军,随着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他们的消费、审美意识已不同往日,相比物质满足更倾向精神慰藉。而潮玩因其收藏性,正好契合了年轻人的胃口,因此潮玩市场消费潜力巨大。

第三,巨头玩家造势,吸引资本入场。如今,在头部玩家泡泡玛特的推动下,潮玩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众多资本开始陆续对潮玩市场进行布局,像奥飞娱乐、酷乐潮玩等企业都推出了盲盒产品,甚至连优酷、腾讯等巨头企业也开始了潮玩新业务。

总之,潮流经济热度不减,离不开近年来盲盒热潮、消费者需求变化、资本追捧等多个因素的推动。

泡泡玛特估值迅速突破千亿,截止2021年1月1日,港股估值已经突破1200亿。

几十块钱的泡泡玛特盲盒=一个精致的潮流玩具+一次抽奖的机会(易得的短时大量多巴胺分泌)+有可能抽到隐藏款带来的翻倍利润回报+社交分享的获得.

(2)元气森林

.........

2.提供差异化消费服务

(1)酒吧/酒馆类

a市场发展现状(夜经济)

据相关数据报道,夜间经济预计今年规模将达36万亿元。

夜经济可以提高设施使用率、增加社会就业、提高消费水平、带动区域发展,是城市消费的“新蓝海”。

在各个地区对外公布“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夜间经济”也成为各地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而“夜经济”中最具代表性、最具规模的就要数酒吧/酒馆类的经济业态了,近年来,随着夜经济的不断升温,也催生出了批具有创新化、年轻化、差异化的酒吧/酒馆品牌。

B行业发展趋势

2020年疫情对酒吧行业的影响,短期看是营业额的影响,中期是整体运营的影响,长期来看是市场消费力的影响,初步统计我国酒吧数量从2019年6.92万家减少至2020年6.35万家,但传统酒吧的减少,给创新性、差异化的消费服务类酒馆提供了生存的契机。

更多消费者选择新潮饮酒场所,带动酒馆模式的创新

因国内消费者对用膳选择愈来愈刁钻,预期不少消费者要求物有所值的饮酒消遣好去处,崇尚新潮社交体验。酒吧/酒馆将受驱使而加以创新,满足日益增加的顾客需求,否则该等顾客可能不再光顾并转投竞争对手,因为竞争对手能够提供其属意的体验。

消费者休闲饮酒需求支撑差异化低成本的酒馆发展壮大

消费者崇尚外出玩乐的社交生活,不少酒吧/酒馆的顾客光顾次数得以持续。此方面对国内酒吧/酒馆尤为贴切,因为该等酒吧/酒馆所在小区邻近住宅区,正迎合其目标顾客。该等酒吧/酒馆地点便利之余,亦营造一个热情的饮酒气氛,加上定价相宜,令消费者能够定期光顾。

相对而言,高档市场及特色酒吧/酒馆通常位处核心地段,以壮丽的城市景观作招徕。由于定价偏高,该等酒吧/酒馆竭力为顾客创造欢乐的体验,所提供的娱乐价值和活动亦非常多。然而,该等酒吧/酒馆较易受消费者及旅客的自由消费支出波动所影响。因此,相较国内酒吧/酒馆而言,国内及全球的整体经济表现或对该等酒吧的收益表现造成更大影响。

C代表性商业案例

【海伦司小酒馆】

资本进程

承载着许多年轻人“夜生活”的海伦司小酒馆,正在一步步拥抱资本市场。

3月30日,海伦司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而就在一个月前,其才刚完成了3300万美元的首轮融资。由黑蚁资本和中金分别投资3079.4万美元和201.0万美元,占股2.16%、0.14%。

规模体量

酒馆行业向来有“个性化”和分散的特征。截至2020年末,中国约有3.5万家酒馆,其中95%是独立酒馆。按营收计算,行业中排名前五的酒馆经营者合计市场份额为2.2%。其中,海伦司占比1.1%,是其他四家之和。

运营差异化

不同于传统的独立酒吧、酒馆,海伦司很早开始探索能够标准化、规模化的商业模式。采用全直营的运营模式,自主研发信息系统,从中央音乐控制系统到供应链管理,实现全链路数据化管理。

在选址上,海伦司避开高贵的中心位置,节省成本之余,也将酒水等产品价格压低,吸引了一大群追求自由、平价精神的年轻人。目前,海伦司酒馆内,绝大部分瓶装啤酒定价在10元/瓶以内,核心消费群体在20~35岁之间。

商业定位

为此,海伦司将自己定位为“年轻人的线下社交平台”,把旗下小酒馆定义为“年轻人自在的聚会空间”,讲起新消费的故事。截至招股书递交的最后实际可行日期,海伦司小酒馆在全国各地已经有372家门店。

D商业价值与市场机会

赛道持续升温,市场容量仍未饱和

从2015年-2019年,酒馆行业的总收入由844亿元上涨至1179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8.7%,这背后,既是经济飞腾的佐证,也是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

特别是三线以下城市的增长尤为突出:同期增长率为8.1%,高于二线城市的3%,以及一线城市的2.1%。更重要的事,即使仅从感知就可发现,身边的酒馆越来越多了。

资本的投资空白地带,先进入的吃螃蟹

消费市场的热情并未传导至资本市场。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资本的风口似乎从未刮上过酒桌。翻阅近些年的投融案例可以发现,酒吧酒馆相关案少之又少。

资本市场对于酒吧这桩生意的热情,远不及其他消费实力形式。曾经在2016年-2019年获得数轮融资的熊猫精酿,从未掀起像元气森林、等消费饮品的声浪。纵观a股市场,鲜有相关个股身影。

行业盈利趋势向头部集中,创新和差异化仍旧是不二法门

截至2020年末,有3.5万家酒馆遍布全国各地,以全年收入计算,排名前五的酒馆合计约仅占市场份额仅为2.2%。这意味着,仅有少部分酒吧经营状况良好、现金流充沛,不需融资。造成此情此景的核心原因,在于酒吧的重资产模式。客流高的黄金地段房租贵,运营成本高,对于酒吧经营者来说,负担较重。

地域的文化氛围是重要的外部因素

一个城市的文化氛围和经济氛围会直接影响外部营商环境,也会直接作用于这个城市的创新经济业态,目前国内除开传统的四大一线城市的之外,最具活力和城市包容性的当属成都、杭州、重庆等新一线城市,尤其是成都近年来诞生了很多以流量为导向的创新经济模式。只有城市的文化调性具有包容性、多样性,创新的商业业态才能如鱼得水。

城市发展潮流篇9

关键词:季风性雨源型;顶托效应

一季风性雨源型滨海河道景观的特征

据1985年出版的《青岛市水利志》介绍当前青岛三大河流体系中大部分属于平原河道,属季风性雨源河流。根据对此类河道景观调查,并结合青岛市域内入海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以下几点特征。1.1水源不足,流速急,不利于涵养水源青岛处于山东半岛,属于沿海丘陵地区,水资源条件较为复杂,属于严重缺水地区。青岛市域内河流主要来自汛期降雨产生径流,通常情况下每年七八月份的降雨量较多,而冬季和春季的降雨量少。但是由于青岛地势东高西低,大部分河道坡降较大,汛期内雨水流速较快大部分流入大海,即便是截流的水体在蒸发和下渗的双重作用下日趋干枯,需要上游不断地提供水源补给。1.2潮汐、风暴潮形成顶托效应影响河道防洪排涝青岛市滨海河道与海相连接,受海潮的影响也尤为重要。根据青岛市的气象资料显示,青岛海水潮汐属正规半日潮港,每个太阴日(24小时48分)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在一些河道河底高程较低的区域能够形成海水倒灌。除了每天的潮汐对河道水体的影响之外,最为重要的还要属暴风潮的影响。如果遇到汛期和风暴潮的双重作用,河道水体在海水的顶托作用下,河流会形成漫堤,会对于河道周边的防洪排涝带来一定的影响。1.3入海口淤泥较多,且周边土地盐碱化严重每年汛期大量的泥沙在洪水的作用下,流入大海,并在入海处形成大量的淤泥堆积,抬高入海口的地势,不利于河道水流入海。此外受海潮和风暴潮的影响,滨海河道两侧土壤容易遭受海水侵袭,形成盐碱地。1.4植被种类较少,但生物类型多样性情况较好受海水倒灌影响,河道两侧土壤盐碱度较高,不能够耐盐碱的植物无法生存,因此河道两侧的植物种类较少,青岛市沿海常见的耐盐碱植物种类主要有黑松,水生植物种类主要有碱蓬、芦苇等。尽管河流冲击带来了很多的不利因素,也使得该地区带来了土质肥沃,生物多样化,也吸引了许多鸟类,形成了别样的滨海生态景观。

二季风性雨源型滨海河道景观设计原则

2.1生态优先的原则长期以来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在整治河道水利,往往考虑城市排洪防涝的需求,采取了扩宽河道,裁弯取直,将河道景观渠化的做法。如今这种做法出现了很多的弊端,逐渐被更加生态、自然的模式取代。当前城市绿道网络、海绵城市等新的生态设计概念不断引入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生态优先的思想也逐渐深入人心。2.2可持续规划设计原则河道景观存在河道狭长、流域广阔与城市总体规划密切相关等特点,注定了河道景观规划设计在实际的工程中不可能一步到位,这就需要引入可持续规划设计理念。

三青岛市蓝色硅谷核心区南泊河河道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青岛市即墨蓝色硅谷核心区南泊河河道属于典型的季风性雨源型河道,它位于鳌山湾西部,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中心地带。基地位于滨海大道以南,南泊河西路以东,南泊河东路以西,南至岛湾路入鳌山湾,全长约为1.93公里,项目总用地面积约为23.1公顷,河道面积约为5.71公顷(图1)。根据2012年青岛市政府批复的《青岛蓝色硅谷发展规划》,我们将该河道景观设计定位为在确保南泊河防洪、排涝安全的前提下,结合即墨蓝色硅谷规划建设“蓝色新城”的主题,着重体现“生态低碳、自然、海洋科技、海洋文化”的特色,打造具有生态自然、休闲、旅游等多功能的滨水生态绿廊。在对河道满足基本的防洪排涝基本功能基础上,对现状河道设计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设计策略:3.1策略一:河道入海口外部设置挡潮闸该策略的结构可以概括为——“一闸,三堰,三河水”的设计思路(图2)。为了防止风暴潮引起的海水倒灌现象,采取在河道入海处设置挡潮闸,用于阻挡百年一遇的风暴潮。三堰就是经过河道的计算一共在南泊河河道上设置三道砌石堰,其中在科技四路桥下游新建砌石堰(2号堰)为界,分为北侧以淡水资源为主的河道景观和南侧以海水资源为主的生态湿地景观。北侧淡水景观区在科技一路以北设置砌石堰(3号堰)用于蓄足淡水,而南侧海水区则在问海路桥以南修建砌石堰(1号堰)用于截留由于潮汐作用带来的海水,形成自然的生态湿地景观。而三河水的概念就是3号堰以北水体为淡水资源景观。由于水源的匮乏,淡水景观区多考虑枯水季节的景观效果,注重考虑运用雨水花园的设计理念,在设计河槽的基础上再布局设置支槽,满足枯水季节能有常流水,河床支渠周边可以设置形成多样的汀步和园路,形成多样的生态景观湿地效果。3号堰至2号堰以淡水资源为主,考虑到海水在潮汐的作用下能越过2号砌石堰,形成海水与淡水的融合。2号堰至1号堰河道景观区水体资源为海水,它能利用海水潮汐的作用,在涨潮的情况下可以不断的补充水源,能够形成稳定的水面效果。3.2策略二:河道入海口外部不设置挡潮闸该策略的结构可以概括为——“一闸,一堰,两河水”的设计思路(图3)。由于当地的淡水资源比较缺乏,不能满足河道的景观用水需求,同时沿海又有丰富的海水资源在潮汐的作用下不断涌入南泊河为河道景观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经过河道防洪的计算,在科技路一桥的上游新建一座砌石堰用于存储淡水,在问海路新建一座钢闸坝用于截留涌入河道的海水,用于河道景观用水。因此,就形成了以科技一路砌石堰为界的淡水景观区和海水景观区。若本次对挡潮闸不予新建,则汇入口处需新建节制闸,同时对节制闸的功能要求上增加了挡潮作用,但是,当发生100年一遇的风暴潮时,由于外部无挡潮闸作用,有可能还会漫过节制闸闸顶,倒灌进入南泊河,对沿河地块造成较大威胁,同时,对节制闸提出了更高的防海水腐蚀作用。3.3策略分析比较通过对两种不同的策略分析(表格1)比较可以看出策略一优势较为突出。

四青岛市蓝色硅谷核心区南泊河河道景观专项设计研究

4.1多样化的砌石堰设计根据对河道水源利用的不同方式,分别设计了三种不同功能,不同结构的砌石堰。1号堰(桩号0+120)位于问海路以南,河道的第一道砌石堰,为斜坡堰,用于截留由于潮汐作用涌入河道的海水。2号堰(桩号0+465)是位于科技四路以南的第二道砌石堰,主要用于阻挡海水,防止海水向北蔓延,以此为界将河道分为淡水景观区和海水景观区。为了防止海水对淡水资源的渗透,该处砌石堰采用深层搅拌桩截渗墙的方法起到防盐碱处理的效果。3号堰(桩号1+025)是位于科技一路以北的第三道砌石堰,主要用于分级蓄淡水资源。4.2河床设计青岛市域内河道景观枯水期的时间大于丰水期,很多河道常年都没有水,且部分河道河底被硬化,仅在河底预留狭窄的排水沟,河底景观效果较差。因此,将岸线形态和河底综合考虑设计了多层岸线景观,不仅在河道两侧设置多层滨水道路,而且在河床设置多层多级自由形态的子槽在不影响河道两侧步行交通的情况下,允许部分道路在丰水期或者汛期可以淹没。借鉴雨水花园的手法,保证不同水位情况下,河道内部景观的多样性。4.3海水利用由于青岛市域内水体资源匮乏,常年河道内缺少淡水,采用拦水坝或者在河底铺设土工布等形式仅仅只能解决部分河段缺水的问题,因此合理利用海水资源成为解决滨海河道景观用水的一个特殊的途径。在潮汐的作用下,海水被引入河道内,沿河道设置多级漫水堰,将进入河道的海水截流,形成海水、两河水和淡水三种不同水体景观效果,既可以弥补淡水资源缺乏带来的不足,又可以利用潮汐解决河道景观用水的窘境。4.4慢行系统设计慢行系统市考量城市景观人性化方面重要的一项因素。河道与城市交通相交,将河道景观划分为各个不同的段落不利于沿河整体的景观效果。为了形成连续的滨河慢行系统,在能够满足基本通行的前提下,尽可能需要考虑在桥下设置栈道。

五总结

城市发展潮流篇10

关键词:潮州文化古城旅游

广东省潮州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传统独特,是“潮文化”的发祥地,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资源,发展古城文化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潮州市发展古城文化旅游的优势

近年来,潮州市大力实施“旅游旺市战略”,着力推进文化与经济融合,有效促进了潮州市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历史底蕴深厚,文化独具魅力

潮州历史底蕴深厚,文化内涵丰富,素有“岭东首邑”、有“岭海名邦”、“海滨邹鲁”的美誉,被专家学者称为“中原古典文化橱窗”。作为“潮文化”的发祥地,文物古迹众多。全市共有文物点700多处,其中,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潮剧、潮州音乐、潮州木雕、潮绣、潮州剪纸、潮州花灯等12个项目被列入国家非物质遗产保护目录。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资源荟萃着潮文化的精华,使潮州成为世界“潮文化”的中心,为潮州做大做强古城文化旅游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基础。

(二)人文景观众多,旅游资源丰富

潮州全境文物古迹和人文景观众多,拥有大量的古城墙、古寺庙、古府第、古寨、古民居、古遗址、古墓葬、古海蚀、古井、古桥、古塔、古牌坊、摩崖石刻、碑碣等文物遗存,是粤东文物古迹荟萃之地。此外,具有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潮州菜、潮州工夫茶、潮州音乐和品种繁多的传统工艺品也是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三)产业活力初显,产品日趋多样

2013年,全市旅游收入89.9亿元,比上年增长20.2%;接待海内外游客人数590.4万人次,增长20.1%;其中,接待海外游客61万人次,增长12.6%,接待国内游客529.5万人次,增长21%;全市共有星级饭店14家,全年客房出租率54.6%。在旅游产品开发上,形成以潮州古城文化古迹为主要内容的“古城文化旅游”,以传统工艺为载体、集购物与观光为一体的“工业文化旅游”,以自然风光为主的“生态农业游”等三大品牌。

二、当前制约潮州市古城文化旅游发展的问题

近年来,潮州市文化旅游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距离“旅游旺市”战略和文化产业化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四个不相适应”:

(一)旅游管理机制滞后,与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不相适应

在管理体制上,由于潮州市的文化旅游资源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其管理权分散到文化、文物、旅游、经贸、房管、园林、宗教等若干行政管理部门,且其经营发展过程还要涉及到所在街道、社区以及工商、税务、城管、环卫、交通、消防、治安等方方面面。长期以来,古城文化旅游发展管理主体分散,职能交叉,缺乏一个具有综合协调各相关部门和基层单位的统一管理主体,经常出现政出多门、政策打架的现象,难以形成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合力。

(二)旅游产品与服务水平不高,与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不相适应

潮州在开拓旅游市场、开发旅游产品、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方面都还处于起步阶段。一是旅游产品开发缺乏新意。目前古城旅游仍然以文物古迹的静态观光游览为主,缺乏文化内涵丰富的互动性产品,游客参与度不高。二是经营主体缺乏规模活力。各景区、景点管理部门为主的事业单位主要经营管理古城区各文物景区、景点,其市场活力有所欠缺。三是旅游人才队伍和服务水平跟不上发展的需要。目前,潮州市旅游从业人员中的旅游专业毕业生所占比例很小,外语、粤语导游人才稀缺,在旅游服务中出现一些不规范的行为。

(三)配套设施相对滞后,与古城文化旅游主导区建设不相适应

目前,古城文化旅游服务配套设施还相对滞后,宾馆酒店、交通运输、停车场地、特产市场、娱乐场所等基础设施不足,接待能力受到局限,妨碍了文化旅游产业化。而且交通信息导入不健全。目前,进入潮州的高速公路及其它公路大部分没有设立通往景区、景点的交通指示牌,给游客出行造成很大不便。

(四)旅游经济带动效应不强,与“旅游旺市”战略要求不相适应

潮州大部分文物景点没有按照旅游景区的标准进行整合配套,很多文物景点都不具备开放条件,丰富的文化资源未能有效转化为文化旅游生产力。一些开放的景点也只以门票收入为主,由于配套跟不上,带动消费的能力不强。另外旅游产品开发尚处在低端。旅游线路设计不合理,多数以“短、平、快”为主,即以短线游、平价游、一日游为主,旅客滞潮时间过短,游客人均消费水平偏低。在旅游产品方面,把木雕、潮绣、泥塑、麦杆画等传统工艺品转为大众旅游商品的意识和力度不足,未能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商品经济。

三、突出潮州文化,发展古城文化旅游

潮州要真正把旅游经济培育成主导产业,就必须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致力发展古城文化旅游,把潮州打造成为集观光、休闲、文化研究、寻根等多种旅游方式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目的地,推动潮州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强市转变。

(一)保持古城旅游资源整体性,打造潮州文化旅游龙头

由于文物景点、人文风貌高度集中在古城区,可以古城为核心,把古城文化作为潮州游的魅力与卖点,用富有特色的旅游文化高调体现潮州城市个性与魅力。以“潮人故里”进行古城文化旅游定位,在旅游产品包装上给古城旅游区打上更浓厚的潮州烙印,增强潮州话、工夫茶、潮州菜、潮剧等特色文化符号,让游客感受到浓郁的“潮味”和独特历史文化名城魅力,从而增加对城市的深刻印象。着力打造以太平路牌坊街为分界线,外接广济门城楼、广济桥、韩文公祠、笔架山潮州窑遗址,内连开元寺、己略黄公祠、许驸马府等部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古城区内的义兴甲历史文化街,形成一个风格多样、内容丰富,充分反映潮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环境、历史风貌和经济生活的潮州文化旅游区的龙头景区。

(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塑造潮州文化品牌形象

一是建立、创新保护机制。要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建立市、县、镇、村多级保护传承机制,做到政府保护、部门保护、民间保护、村寨分级保护、企业保护、个人保护相结合。二是征集精品,辟建展示馆。可在廖厝祠辟建潮州民间传统工艺陈列馆、许驸马府辟建潮州民俗展览馆、外江梨园公所辟建潮州戏曲展览馆、笔架山宋窑遗址辟建潮州陶瓷陈列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展演、展示,既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与兴趣,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实物得到更好的保护。三是研制开发体现潮州市文化特色的旅游工艺品和纪念品,着力抓好品牌建设。让游客到潮州不买潮绣或潮州剪纸,就像到贵州不买蜡染、到宜兴不买紫砂壶一样感到遗憾。

(三)加大旅游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队伍

一是要积极与韩山师范学院、市技工学校、百花台职中等大中专院校探讨合作开办“旅游管理与服务”专业,为潮州市旅游产业的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二是在办学期间提供支持,每年暑假安排学生到旅游企业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毕业后推荐就业。三是对现有中高级管理人才的培训,对所有旅行社、景区景点、酒店的管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

(四)理顺管理关系,统筹发展潮州古城与文化旅游产业

建议成立一个由市长挂帅,旅游、文化、规划、房管、交通等职能部门领导组成的综合协调机构,定期不定期召开会议,对古城文化旅游区规划建设中碰到的问题,加以讨论研究、协商解决。要明晰有关单位对古城文化旅游区以及各景点的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的界限和定位,理顺机制,明确职权,互相配合,齐抓共管。

(五)精心组织,大力宣传推介潮州古城文化旅游品牌

旅游宣传推介是一门独特的艺术,要把握分寸,恰到好处地对景点形象进行包装,让受体知道潮州,产生到潮州一游的兴趣欲望。一是邀请行家里手,集思广益,早日推出统一的宣传提纲和引客入潮的主题词。二是借助各种传媒,大手笔、多层面、有针对地开展对外宣传促销工作,不断提升统一的旅游形象。如邀请名师执导,集潮州文化之大成,利用韩愈剌潮、马发抗元、仙佛造桥等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精心创作一部浓缩潮州历史文化的大型舞台剧,使游客享受到高质量的文化大餐。三是打造以文化为载体、以乡情为纽带的潮州市青龙庙会文化旅游节,充分展示潮州的文化底蕴和旅游魅力,使它成为潮州的旅游名片,让海内外进一步认识潮州、了解潮州。

参考文献:

[1]潮州市统计局.关于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eB/oL].2014

[2]张森镇.游在潮州[m].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