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经济和马路经济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38:43

地摊经济和马路经济篇1

关键词:马路市场;市场管理;城市管理

中图分类号:F713.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4-0099-02

1 马路市场的含义

我们国家并没有明确规定什么是马路市场,怎样的市场是马路市场,但有一点我们应该明确,马路市场是一个非正当经营的,是违反经营秩序准则的,它存在着必然的隐患。我国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实施办法明确规定:禁止在便道上摆摊设点。

2 马路市场的现状

我们衡水市是一个起步很晚的小型城市,1986年升级为目前的市,当时人口只有20万,经济落后,工业总产值只有30.3亿元,为了改变当时的落后状态,市政府决定大力发展经济,把零星散布于村子四周的小商小贩聚集起来,设立固定的商品市场以满足当时之需,就有了胜利路、报社街几个老马路市场。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初具规模的发展起来并为衡水的发展、拉动经济做出了贡献。在当时的特定历史条件下,马路市场扮演了自己的角色,但随着经济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它也应该慢慢推出历史的舞台。

在我市目前较大的马路市场有报社街、自强街、康宁街、站前东路、中华大街、珍宝街、胜利路、问津街八个大的,还有一些零星小市场。它们主要集中在在学校、医院、商场、小区门前和交通繁华的路口、街道两旁。经营范围主要是蔬菜、瓜果、肉类,兼有路边烧烤小吃、日常生活小商品等。这里品种齐全,价格实惠。这些地方人口较多,人流集中,需求量大,是流动摊贩经营的“风水宝地”。特别在学校放学、机关单位下班、市民出入的高峰期,这些流动摊贩争道抢客,把道路堵得严严实实,叫卖声、吵闹声、汽车喇叭声交织在一起,“马路市场”异常热闹。这些摊贩主要有五大类。(1)下岗职工。经济体制转轨、企业改制后,大批下岗职工推向社会,由于这部分人员年龄偏大,一时找不到工作,家庭负担重,又不能闲置在家,就选择了这种投资少、见效快、风险低的小买卖。(2)城中村居民。这部分群众主要靠地理优势做些小买卖,特别是一些中年妇女和老人索性圈地为界,摆摊设点,春夏秋冬,一年到头,照摆不误。(3)离城近的农民。这些农民小农意识强,地里种出来的瓜菜,到市场兜售需交各种费用,想卖个高价钱,于是推车进城,沿途叫卖。(4)老弱病残人员。这些人大多无正常生活来源,把自己划定为特殊公民,渴求社会救济心理强。(5)进城务工的特殊群体。这些人员成分复杂,投亲靠友,拉帮结派,不服从管理,甚至无理取闹,打击报复。

3 马路市场的危害

(1)影响城市形容。城区马路市场严重影响市容市貌,对提升城市品位,树立城市形象,扩大城市的知度和影响,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带来了严重的负面效应。衡水唯一的一所高等学府――衡水师院校区门前几乎变成了小吃市场,校门口两侧近20辆餐车、10多个棚亭卫生状况差、车辆堵塞、人流混杂,学校车辆进出困难。给来此上学的外地学生与亲友留下了极坏的印象,严重损毁了衡水在他人眼中的形象。

(2)妨碍城市交通畅通。城区马路市场挤占人行道和马路摆摊设点卖东西的和买东西的在马路上川流不息,对行人和车辆通行造成严重妨碍,马路市场经常堵车,司机叫苦不迭。一位王先生对记者说,他是德州的,开车来衡水办事儿,沿衡德路(衡水至德州)过了旧106国道。直行进入衡水市区的胜利东路,却发现该路段机动车道上到处都是小商贩,宽宽的路被挤得车辆根本无法通行。很多车辆到自行车道上绕行,机动车、自行车混行在并不宽敞的自行车道上。非常危险。

(3)破坏环境卫生。马路市场严重破坏周边环境卫生,腐烂菜叶、废弃包装等各种垃圾随地乱扔,污水油渍、污泥废水遍地乱倒,各种三轮车小摊车随处摆放,使周围环境遭到破坏,卫生状态很差,有一些马路市场尽管安排了卫生保洁人员,但市场卫生状况仍然然很难保持。

(4)管理难度加大,现在马路市场只有城管在管理,人手、力度根本无法达到。有固定摊位的还好一些,尤其是流动摊贩,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跟你搞游击战,你来他走,你走他来。而且还在时间上和你捉迷藏,你上班他下班,你下班他立马跑出来抢占地盘。

(5)食品检验检疫难以进行,食品卫生质量难以保证。马路市场多以农贸市场为主,出售的食物受多种因素影响,卫生质量难以保证。①各种食品容易受汽车尾气、废水、灰尘等污染,特别是熟食制品更是污染严重。②有关职能部门对食品质量难以检验检疫,无法进行正常检验。③由于摊贩流动,消费者即使发生食品质量问题也无法投诉,找不到销售人。四是一些唯利是图的商贩混水摸鱼,以假充真,以次充好,销售腐败变质食品现象也时有发生。

4 难治理的主要原因

马路市场的出现,以及马路市场屡禁不止、屡治不顺的原因,既有自身特长决定的也有其社会生长的土壤和条件。在分析其表面现象的同时,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深层次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深思。

(1)马路市场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尽管马路市场有碍市容,但毕竟是市场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迎合人们的消费心理,符合当地的消费习惯,同时也适合不少市民的消费水平。一方面,流动摊点因其便民利民倍受消费者欢迎,另一方面,它能弥补市场不足的缺陷,使城市居民就近购物的需求得以满足。

(2)专业市场缺乏,导致无场可进。专业市场缺乏,导致场少难进。衡水市的集贸市场虽然在不断发展,但仍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布局、结构不尽合理,经营无序。目前,城区上规模的只有8个农贸市场,其中水果、蔬菜、服装、茶叶专业批发市场各两个。大部分农贸经营状况堪忧,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不全、卫生环境差、市场管理不规范和摊位费较高等问题。随着城市和经济的发展,现有市场的分布、数量已不能满足居民的日常消费,特别是许多新开发的地段,小区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给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居民反映强烈。

(3)有场不进,影响市场建设进程。近年来。一些投资商尽管把耳光投向市场建设,但至今还没有大动作。投资商顾虑,市场建成后。无人进场经营。事实上,进场经营者不管赚不赚钱、赚钱多少,需定期交纳管理费,而流动摊点则无需办理。再则,经营业主进场后,须遵守一些“规矩”。比如,缺斤短两不行,顾客会找上门;质量没保证,顾客要求退换;抢生意拉客,同行有意觅等等。进场经营花费多不说,没有流动摊点方便自由,哪里好卖,就到哪儿去,遇有执法人员,“船小好调头”,一跑了之,省去了好多顾虑和麻烦。

5 建议与对策

治理马路市场,是一项专业化、复杂化、社会化的系统工程,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需要各职能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面,结合我市实际,略谈几点认识:

(1)加大对社会困难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要切实树立“民本”思想,更新执法理念,拓宽培训就业渠道,鼓励他们创业改行,入市经营,从根本上解决这部分人的生活和就业问题。

(2)加强城市规划,严格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坚持先疏后堵、标本兼治的原则。科学合理布局规划市场,规范市场管理,加大监管力度,引导流动摊贩进场经营。各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责,推动市场规范化建设。在城中村改造、旧城改造、新建小区规划时,要预留好市场位置,建设便民市场;在城区道路改建时,适当减少绿化用地,拿出少量位置用于设置早晚市场、固定摊点位。

(3)在有条件的小区空闲的位置,划出市场,由专人管理,统一卫生清扫,适当收取一点费用,允许摆摊设点。

地摊经济和马路经济篇2

“不是为城市管理人民,而是为人民管理城市”

“济南城管要在全国率先树立一面旗帜”

关键词:形象

城管形象不尽如人意

济南要在全国率先扭转

记者:在很多人的眼中,“城管”的彤象是负面的。您怎么看?

宋永祥现在全国城管形象不尽人意!尤其是旦发生肢体;中突,通过媒体一报道,舆论肯定一边倒。就像前不久发生的某地聘用的执法人员打人的事儿,市民群众就是有一千个不对,你也不能动手打人,一旦动手打人,既打丢城管的形象又打丢了百姓对你的信任,戴着大盖帽,穿着制服,你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怎么能打人?

记者:所以您上任的时候,提出来要用三年时间打造济南的城管品牌。

宋永祥是的。我们提出来,要在全国率先扭转城管的形象,打造人民满意的城管品牌。这就要求我们自身队伍建设要加强,坐得直,行得正。在这个基础上,要为百姓办实事,要把百姓的所想,所盼,所需变成我们城管工作者自觉行为,要围绕百姓需求研究决策。

记者:具体怎么做?

宋永祥都是从一些跟老百姓相关的细节人手。比如洒水车,这是一种特种作业车辆,按照规定在特种情况下,是可以逆行的,我们现在不允许这样做。洒水车要洒水的时候,要先播放提示音乐,有人过来了,还要减小水压,别喷在行人身上。

过去很烦人的一件事,通过细节的处理,反响很好。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呢?过去一条路洒一小时就完了,现在因为要避让,得一个半小时甚至两个小时,增加了工作量,工人更辛苦。我们过去一直提“辛苦我一个,幸福千万家”,现在还是得这样提。

记者:在您的计划里,第一年是改变老百姓对城管的不满意,马上年底了,您觉得这个阶段目标实现了吗?

宋永祥:坦率地说,百姓对城管满不满意,只能由百姓来评价,我相信每名百姓心里都有一杆称。从我们城管局来讲,我们只是沿着让人民满意的方向作了一些事情。我们免费清理化粪池,收到的锦旗就有150面,我们设定“西瓜地图”,瓜农硬是拉来车瓜请城管执法队的同志们吃。从这样的反响看,我们的进展已经远远超出了目标。

关键词;西瓜地图

这次甜美的尝试前

去田间地头搞了三个月调研

记者:今年夏天,济南市城管局推出了一张“西瓜地图”在全国引起高度关注。但这项尝试一开始是悄悄进行的,既然是好事,为什么不大张旗鼓地做?

宋永祥说实话,一开始我们搞西瓜地图的时候,对这件事确实是信心不足。

直以来,公共资源如何合理分配是一个焦点问题,卖瓜要占用人行道,人行道也是一种公共资源。解决一个西瓜摊的问题很容易,但是要解决济南市所有西瓜摊的问题,就是个难题,所以我们极其慎重。

记者:这张“西瓜地图”是怎样出炉的?

宋永祥:这张西瓜地图前前后后经过了三个月准备。一开始城管队员对近郊地区的瓜农都进行了调查,一年能生产多少斤西瓜?这些瓜有多少在济南市卖7有多少要运送到外地去?他们还去了八里桥果品批发市场,了解三年来的西瓜销售情况:有多少西瓜来自外地?有多少是本地产的?

记者:对整个市场的销量进行了一个全面的调查。

宋永祥对,然后又到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进行实地调研。城管执法队员在开放式小区门口的人行道旁边画个圈,允许瓜农在这里经营。但是还要看看,如果有人在这儿吃,瓜皮能不能自己带走?会不会造成交通拥堵?发现不存在这些问题,居委会报名还很踊跃。

就这样,居委会和办事处一共报上了455个点,每个点我们城管队员都去看了。我们党委会讨论了三次才拍板,坚决要办这个事情。

记者:我们之前采访过瓜农,他们都感到很奇怪,怎么大盖帽城管会主动找到田间地头采。

宋永祥确实奇怪有瓜农说,过去这些大盖帽撵得俺们满街跑,咋现在找到地里来了?这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主动上门服务。

事实证明,我们“西瓜地图”的思路是正确的,是一次甜美的尝试。市民不需要走很远到商店去,在楼下就能买到好吃的瓜,瓜农也不再愁到哪里卖,市容市貌也不会遭到破坏,交通秩序也能兼顾,这是个多赢的结果。

关键词:地图思维

一只西瓜引发的变革

明年将推出摊点群地图

记者:去年,除了“西瓜地图”外,济南市城管局还推出了便民自行车地图,便民报摊图,反响都不错。能不能出个地图篥,把跟老百姓生活密切的服务点都列上,需要时随手一翻就能找到?

宋永祥:“西瓜地图”的成功推出,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形成了“地图思维”,便民自行车图,便民报摊图也就是这样推出的。

你说的出版地图集这件事,我们正在做,不久就会成为现实。我们最近要推出一个便民摊点群地图,大量调研工作已经铺开,预计元旦之前能基本弄出来,经过充分论证之后,将列入明年城管为民办实事之一。不过这件事情非常复杂,不是单纯的一个地图的事情。所以我们对待这个事非常慎重。

并且,明年城管系统的“百件实事”还要深入开展,不仅有“西瓜地图”到了秋冬还可以有“白菜地图”,其他瓜果蔬菜的也可以推出。而且每年西瓜的产量不同,我们要根据具体的西瓜上市量来确定明年的摊点情况。

关键词:拍卖

明年起户外广告审批

将对经营权进行拍卖

记者:前段时问,济南市城管局对过街天桥户外广告资源进行了有偿转让,四座桥以2420万的价格成交,这在济南还是新鲜事。怎么想起来要用这种方式?

宋永祥

四座人行天桥的户外广告经营权为财政聚财2420万。这是户外广告审批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这种方式公开透明,能够让城市变漂亮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增加财政收入。

记者:这种模式,明年会不会大范围推开?

宋永祥

明年全部铺开。从现在开始,户外广告设置审批凡是能够通过拍卖方式授予的,全部通过竞拍的方式产生。拍卖的好处在于先将技术审查放在前面,提交的资料通过后,以竞价的方式来出让户外广告经营权,这能让财政收入最大化。

关键词:遏制

依法整治违法违章建设

取得了明显成效

记者:济南市今年把整治违法违章建筑列入办事处考核,还把得分在媒体上公布,没有一点商量的余地。这次为什么这么严格?

宋永祥,违法违章建设整治是市委、市政府决策的三大战役之

,我们作为职能部门必须履行好市委,市政府赋予

的职责。违法违章建筑既扰乱了正常建筑市场秩序,又是对人民利益的攫取,要彻底遏制这一现象,就必须这么做!市委市政府决策成立城管局,把全市城市管理的责任交给这个班子,交给我们系统这一两万人,干好是应该的,干不好没有任何理由!

记者:实现预期效果了吗?

宋永祥从目前看,成效还是很显著的,从三组数字可以说明。五六月份,全市每月有千余起违法违章建筑,上个月仅24起;从得分看,最初倒数第一的办事处得分是负的1000多分,上个月45分就倒数第一了,而考核得满分的办事处一开始只有17个,上个月有60个得满分。

关键词:温情

如果有钱谁愿意在马路摆摊?

城管打人的事绝不会在济南发生!

记者:有人用“老鹰抓小鸡”来形容城管和马路摊贩之间的关系,但从“西瓜地图”看,济南城管是在主动为摊贩解决问题,这是不是意昧着这种关系彻底改变了?

济南城管文化

指导思想:为人民管理城市。

共同目标:用三年时间构建人民满意的

城管品牌。

共同愿景:打造“洁、靓、谐”省会城市形象。

济南城管理念:

民生为先、守土有责;

出了门就是上班;

主动上门、微笑服务。

济南城管作风:

行动快、效果好、有回音。

宋永祥一个小西瓜,能够全面展现城管的为民理念全面展现工作作风。在马路上摆摊,有瓜农,或者是从水果市场批发的摊贩,如果有正当职业,一个月有万儿八千的收入,谁还愿意摆这个?

记者:这和维护市容市貌整洁不矛盾吗?

宋永祥这就是个为谁管理城市的问题。我们是在为人民管理城市,不是为了城市管理人民。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量农村居民涌入城市,没有足够的岗位,也就没有生计来源,我们必须有勇气、用创新思维去解决这个问题。

记者:现在常常听到城管打人事情的报道,这种事会不会在济南发生?

宋永祥:这种事绝对不会在济南发生!如果有,绝对严惩不贷!作为执法人员打人,不仅是一个人的事,也严重影响了城管队伍的形象,严重影响了老百姓对城管的信任。

看到这事我就在想,就是城管执法权外包造成了这样结果。我们不搞执法权外包,要求工作人员服务、管理,执法三位一体,服务是第一位的,用服务解决70%的城管问题,用管理解决20%的城管问题,用执法解决10%的城管问题。服务在先,管理在后,执法在最后,老百姓肯定会赞成。

关键词:量化

10平米扫出25克灰尘就是不台格

化粪池不等满溢就上门清理

记者:济南提出扫马路的量化标准,10平米的路段灰尘量低于20克才算合先处理、苒协调、后规范;单项工作争第一。整体工作创一流。

济南城管单位标准:

好班子、好队伍、好思路,

好氛围;

济南城管职工标准:

高品质、高能力、高修养;

济南城管工作标准:

完成、完好、完美。

格,这样的标准是不是苛刻了?

宋永祥今年年初我们提出来,城市管理好孬要有量化的评价标准。比如过去说,马路扫得很干净,但是干净到什么程度没有标准。现在我们有了标准,10平米的路段,灰尘量为20克是合格,15克那就是优秀,25克就是不合格。

记者:这个标准是怎么确定的?

宋永祥:是经过大量调研确定的。今年五六月份就开始考核

开始是到各区扫的最干净的地方,扫下,称下。两个月后,愿意上哪里就去哪里,再测个数据。把全市各区平均下来发现这个值就是20克。

记者:这个量化标准是不是也要推广到其他方面?

宋永祥,这是个重要的问题。现在违法违章建筑也有了考核标准,还要马上启动占道经营这方面的量化考核。我们说要在三年时间内打造人民满意的城管品牌,就要建立系统化全方位的量化考核体系。

记者:今年城管局对化粪池实行免费疏通,反响挺好。明年还会这么做吗?

宋永祥:明年不仅要做,还要进一步细化。比如,我们会把37000多个化粪池的资料输入电脑,哪个化粪池预计什么时候会装满,我们就提前个月去疏通,不等它满溢,实行动态管理。

记者:老小区化粪池的问题应该属于历史欠账,这种欠账对您是不是一种压力?

宋永祥:我们提出十大行动”,就是想通过这一两年的努力将过去这些城市管理不到位的欠账还上,让难点热点变亮点。

济南城管品质:

忠诚:忠诚是一种品德,品德决定终生

敬业:敬业是一种态度,态度决定一切

向上:向上是一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用心:用心是关注细节,细节决定成败

共同愿景:洁,靓,谐

“洁”:解答的是城市是否干净,追求的是城市面貌。实现的是自然美;

地摊经济和马路经济篇3

18世纪末,英格兰人约翰马卡丹设计了现行的筑路方法,后来这种路便被按其设计人的姓,取名为马卡丹路。19世纪末欧美列强在华开埠通商,兴建租界,便把西方的筑路方法带到了中国。后来国人便将马卡丹的发音加以简化,将马卡丹路通称马路,此即马路一词的由来。本文所称的马路,若严格地讲,特指国务院《城市道路管理条例》中所称的城市道路,即城市供车辆、行人通行的,具备一定技术条件的道路、桥梁及其附属设施。

近年来,马路市场问题作为城市管理矛盾的突出代表,成为城市发展的一大难题。马路市场仅是一种俗称,从定性上看,属于占道经营,经营者不进市场,不进店铺,占道为市,当街交易。它发源于传统的集市,是传统集市演变和滋生的产物,自发形成,因而具有特定的社会基础。本文认为,马路市场的内涵应当包括四项基本要素:一是以城市道路的某一固定地段为经营场所;二是以自发形成、非法经营为特征;三是经营者以社会闲散人员为主;四是交易标的以市民生活所需农副产品、日用品以及劳务服务等为主。

据调查,济南市马路市场的经营者主要包括三类:一是居住在市场周围的居民,占比约为65%,他们主要从事贩卖蔬菜粮油、肉类、禽蛋等,并以此作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进城务工农民,占比约为30%,他们在农村有土地,往往于农闲季节到马路市场上买卖蔬菜、提供劳务,以此补贴家用。这部分收入占全部家庭收入的比例不等,少的微不足道,多的能达70%左右。三是城市家庭中的闲置劳动力,多为老年人,占比约为5%。他们到市场上做点小买卖,大多只经营很少的商品品种。三类人员中,第一部分是主体,也是治理阻力的最大来源。有效引导他们支持马路市场的治理工作,是突破治理困境的关键环节。

马路市场的消费者也主要有三类:一是附近的市民。他们或居住在市场附近,或工作在市场附近,因此到市场上购买商品十分便捷。这一类群体是马路市场上的主要消费者。二是经常性的过客。途中稍做停留,顺便购物。三是有的消费者偏爱马路市场上商品便宜、新鲜、品种多,因而常常光顾。其中,第一类人员是主体,引导好这部分消费需求,则能对马路市场产生强大的分流作用。

二、目前济南市马路市场构成概况

目前济南的马路市场,主要是经营农产品。货源主要来自于市区几个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部分郊县的零散蔬菜产地,进货渠道相对比较简单集中。劳务活动和沿街小吃主要依靠市场上的劳动者自主提供。

1.市场数量。近年来,济南市市区范围内占道经营的马路市场数目,是随着管理的宽严程度,反复升降变化的。2009年,全市以举办全运会为契机,对城市环境进行了集中综合整治,此时马路市场总体上销声匿迹,之后出现回潮反弹。据城管执法部门2014年4月份统计,济南市共有马路市场160余处。课题组通过走访调查的数字为145处,其中部分马路市场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期间被取缔。在这145处市场中,2000年之前与之后形成的各占50%左右,2009年之后形成的为31处,占21%(以上数字不含烧烤摊点)。

2.地域范围。以课题组走访调查的145处马路市场为例。(1)从地域分布来看,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市中区43处、长清区28处、天桥区27处、槐荫区19处、历下区15处、历城区10处、高新区3处;(2)从经营时间段分布来看,全天市67处、早市42处、夜市34处、午市27处、临时市场5处;(3)从占道分布情况来看,占据居民区内街道的50处,次干道的44处,主干道的31处,背街小巷的22处,其他空闲场地的8处,与有形农贸市场伴生的6处;(4)从聚集区域来看,以马路市场为中心方圆1500米左右,邻近居民区的131处,邻近学校的105处,邻近医院的39处,邻近商业聚集区的35处,邻近公园、广场、绿地的24处,邻近有形农贸市场的13处。

3.业户结构。在课题组走访调查的145处马路市场中,共有从业人员17435人,其构成为:(1)从人员身份来看,农民10974人,下岗失业人员4706人,上班族726人,学生435人,残疾人402人,其他身份192人;(2)从经营者来源地看:本地户口人员12532人,外地来济人员4903人,其中来自省内4233人,省外670人;(3)从经营品种看145处马路市场中,共有摊位13455个,其中:蔬菜3820户,衣物、鞋袜、箱包类2257户,日用小百货1445户,水果1387户,小餐饮1071户,小食品制售992户,生肉、蛋类511户,食物类湿货、干货441户,粮油、调料350户,数码电子类210户,鱼类等水产品202户,流动烧烤173户,生活服务类155户,花鸟鱼虫131户,土产杂品127户,家禽类81户,熟食38户,旧货31户,古玩、字画25户,书摊8户。

4.顾客成分。按照价格标尺,中、低收入人群系马路市场消费的主力军。据了解,济南的消费水平处在全国中等水平,2013年济南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21667元,平均每月为1805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每月510元,最低工资标准为1500元,市民的消费比重为0.61,食品消费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30.6%左右,大部分消费群体的价格承受能力一直在低层次徘徊。马路市场的价格优势,明显高于正规商业网点,所以吸引了大批中、低收入消费者。

5.分布规律。从时间分布看,济南市的马路市场消费群体和消费时间段均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以早、晚市最为典型。因为这两个时间段尤其是早市这个时段中,恰恰是大多数室内农贸市场和其他商业服务网点尚未开门营业的时间;从空间分布看,消费人群聚集的区域往往是马路市场的易生地段。根据人们的生理习惯,现代人的日常便捷活动半径一般为500米,步行耐性一般在10分钟左右。而目前许多社区商业网点特别是菜市场(店)分布不够均匀,有些居民点正规营业网点欠缺,居民购物很不方便,马路市场便乘虚而入。

三、城区马路市场形成的主要原因

1.规范化商业流通服务网点不足,经营品种不够齐全,为马路市场提供了生存空间。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1985年济南市共有城区农贸市场40处,到1996年增至203处,后来由于拆迁等原因,数量逐年下降。2014年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期间,各区办事处、商务、工商等部门统计综合的数据表明,济南市共有城区农贸市场108处。从统计数据看,马路市场的数量明显高于室(棚)内农贸市场数量,后者数量明显滞后于实际消费需求。另外,某些群众生活必需的商品(诸如针头线脑、土产杂品之类)由于价低利微、档次不高,一些正规商家不屑于经营,客观上也为马路市场的产生提供了温床。

城区农贸市场滞后的问题,在济南市部分老旧开放式居民小区尤为突出。由于建设年代较早,社区商业网点等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难以满足居民群众的生活消费需求,以周边居民为主要消费群体的马路市场也就随之产生。从济南市实际情况看,马路市场与居民区相伴相生的规律就比较明显。为满足老旧小区居民对于农副产品的需求,近年来,济南市商务部门也曾审批了一些农贸市场,但规划要求落实情况不理想,规范化的商业网点明显不足,部分市民只好被动选择马路市场。

2.由于布局欠合理、管理欠规范,正规商业网点竞争力明显不如马路市场,动力不足,发展延缓。有的商家因为租金高昂,不得不弃店经营,占道为市,加入到马路市场的行列。此外,由于在价格和便捷等方面难以与马路市场匹敌,有些正规农贸市场、便民肉菜店只能沦为马路市场的陪衬。有的勉强维持,有的则直接关门停业。以蔬菜交易为例,据有关部门测算,济南市每日蔬菜的上市总量约为600吨,其中在城区农贸市场实现的交易量占30%左右,在大型商业超市实现的占20%左右,在社区便民肉菜店实现的占20%左右,在马路市场实现的占30%左右。全市马路市场蔬菜摊位有3820户,市室(棚)内农贸市场蔬菜摊位约为2160个、社区肉菜店308个。可见,马路市场乃是蔬菜供应的主力军。

3.现有正规商业设施租金相对较高,难以适应群众对低端易耗品和日常生活必需品的多样化需求。据测算,目前济南市商业租金大多在4~8元/m2/天之间,核心商圈内商业租金更高达10~20元/m2/天。高额的物业费以及房屋租赁、装修改造等费用,对于经营小本生意的业户来说的确无力承受。

4.外来进城人口和城市无业人员推动了马路市场发展壮大。据统计,济南市主城区外来人口与户籍人口之比为1∶1.5,马路市场的从业人员中,具有济南城区户口的人数仅占10%左右,多数外来人员选择来济摆摊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济南的管理环境相对宽松。再由马路市场从业人员的身份看,农民和下岗失业人员分别占到总数的63%和27%。这些人员大多数文化程度低、无技术、无资本,有的售卖自产自销的商品,有的直接从大型批发市场批货来此售卖,多为小成本经营。

5.多龙治水难以形成合力。根据市政府出台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暂行规定》,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具体负责查处违法占道行为,但马路市场的管理,涉及方方面面,城管部门管理的仅是末端,不能解决问题的根本。

济南市的市场培育、发展和管理工作职能在不同的阶段曾归属不同的部门。计划经济时期,工商机关承担了市场培育管理的职能;改革开放初期,市场发展的职能隶属各级政府的财贸办公室;2002年,济南市工商部门按上级指示与各类市场彻底脱钩,市场培育发展职能从工商部门调整到各级政府的经济委员会,后调整至经信委,然后调整到贸易服务局,目前这项职能隶属于商务局。

1996年以后,济南市的市场建设与发展,主要是以商业化投资为主导。商业运营公司选准建设市场的地段后,经过有关部门审批,投资建设市场,出租出售摊位或商品房,收取租金,这是市场发展的主流模式。作为最基层和最具体的管理主体,街办和居委会在管理意识、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等方面常常水平不够。在实际操作中,马路市场的管理主体也比较混乱。一些基层管理主体往往重收费、轻管理,甚至只收费、不管理,使马路市场管理陷入了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的怪圈,难以形成持久的合力。

四、马路市场治理的主要难点

1.治理马路市场的社会动力不足。大多数居民群众既不满于马路市场带来的脏、乱、差等问题,又不想失去马路市场带来的便利,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宁愿容忍马路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

2.执法环境不够理想。治理马路市场的执法依据不完备,多数市民群众相关的法制意识淡薄,法不责众的社会心态很普遍,有时管理对象或挟众试法或以情拒法,就连某些相关部门的管理者也对市场执法缺乏信心。

3.社会保障、救助事业发展滞缓拖了马路市场治理的后腿。鉴于目前社会保障水平总体较低,马路市场上的商贩目前没有合法身份,没有纳入社会保险,无缘享受社会保险和就业服务的支持,使得管理部门对治理马路市场投鼠忌器、缩手缩脚。

五、治理马路市场的可行路径

综上所述,要想认真治理马路市场,必须认真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安置好现有马路市场的经营者;二是满足好马路市场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使居民生活的便捷程度不受影响。其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安置马路市场经营者。以此为导向,马路市场治理工作大致应当经过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做好充分的社会准备。

要想走出马路市场的治理困境,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先易后难,减少治理阻力。可从清理入手,釜底抽薪,促使马路市场逐步衰落、自然淘汰。为此,首先,应当在市政建设中,抓好正规商业网点的科学布局,逐步降低市民群众对于马路市场的依赖程度,进而以布局合理的规范性市场替代马路市场在居民生活中的地位。其次,要积极优化治理马路市场的法制环境。根据法律和各地市具体情况,对马路市场经营做出具体、适用的限制性规定,尤其要注重规定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可操作性。确保其能够落到实处。再次,应当妥善安排好现有马路市场经营者的生计和出路,解除其后顾之忧,增强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引导他们到正规市场上去合法经营。最后,应当大力引导市民群众树立健康科学的生活理念,培养其到正规商店购物的消费习惯,逐渐消除马路市场存在的社会土壤。同时,正规商店也应当进一步树立便民意识,改进服务,增强自身的竞争力。通过以上举措,为治理马路市场准备必要的社会条件。

第二阶段,抓好对马路市场的疏导、排遣。

首先,规范批发市场的营销渠道,使其向正规商业网点倾斜,减少马路市场的额外获利空间,打造正规商店的竞争优势。一方面,可以在各类批发市场内力推优质产品集中供货制度,鼓励市场管理方以合同制供货的方式积极组织优质货源,向大型商场超市、规范化农贸市场、餐饮企业等单位推销市场内的高品质农产品,树立正规商家的良好品牌形象;另一方面,可以指导行业协会组织商家到大型批发市场进行集中采购,以巨大的批量压低进货价格,以高度的性价比提升正规商家的竞争力。

其次,以优质的服务提升正规商场的竞争力。目前城市正规市场的范围主要包括各类大型商场、超市、统一管理的民营市场和居民小区内的小型商店等,它们都对马路市场有良好的替代功能。

大型商场超市的优势主要在于它们出售的产品质量会更有保障,品相也更好。因此要注重树立其品牌、规范购销渠道、丰富产品种类,提供马路市场无力提供的优质商品和服务,以良好的购物环境吸引顾客。还应当发挥其规模优势和专供能力,建立农超对接的直通渠道,引进规范生产基地和厂家产出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和稀有食材等;同时,可以实行定向服务,对大宗用户进行专供,建立稳定的供销链条,搞好专业化经营。

民营市场属于一种低端的日用杂品市场,它们具有与马路市场类似的便捷属性,对马路市场具有较强的替代性作用。当然搞不好也会出现与马路市场相类似的问题,所以还需不断地加以整顿规范。目前的当务之急主要是应当着力于提高它的公益性和专业性,促使其布局更合理,管理更科学,经营更透明,此外,还应发挥其对于经营大众化商品的优势,从而对同化马路市场产生较强的示范带动效应。

居民小区内沿街的综合门市商店对马路市场具有很好的替代作用,但不足之处在于数量稀少,一时难以完全替代马路市场,因此应立足于增加其数量。眼下可行的办法大致有二:一是在审批房地产住宅区开发项目时,规划出一定面积的平价门市,用于开设便民商业设施;二是逐步推进社区物业管理的半公益化改造,以便将居民生活必需品的供应纳入物业范畴加以管理。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由社区居委会出面,优先租赁一定面积的门头房作为社区便民服务站,然后安置原马路市场摊贩来经营,在方便社区居民生活的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分流马路市场业户,也便于规范管理。通过科学布局居民社区服务网点,可以使居民消费需求就近得到满足,他们就不必再去求助于马路市场。

第三阶段,科学筛选马路市场的去留。

首先,科学选择合理路段,在能够确保管理的前提下,保留部分马路市场。可以在某些人流、车流稀少的空闲路段,保留部分马路市场,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寸土寸金的市区空间,也可以弥补规范化市场辐射面不足的缺点,还可以为就近安置低收入人群提供一个抓手,有利于使马路市场扬长避短。如济南市中区斜马路的马路市场,存续多年,井然有序,就是马路市场发挥正效应的一个范例。

其次,有序分流现有马路市场上的经营者。对于其中的常年固定摊位,可使用适当的优惠政策引导其向规范化商业网点转移,一时不具备转移条件者,可限定其在指定的路段于指定的时段内规范经营;对于那些马路市场中的流动摊贩,鉴于其流动性较大,不确定性较强,管理难度较高,应加大限制力度,原则上禁入中心城区。

地摊经济和马路经济篇4

其实,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街头摆摊都是社会底层人员谋生的主要手段,再发达的国际大都市也能看到小贩的身影。那么这些国家和地区究竟是怎么做的?为什么他们没有像我们这样越演越烈的矛盾?

香港被誉为国际大都会,城市里高楼林立、人流汹涌、车流密集,但香港政府并没有因此而禁绝小贩。根据统计,香港目前共有持牌小贩7000多人、无牌小贩2000人,但“城管”与小贩双方发生激烈冲突的案件却非常罕见。2010全年,香港小贩事务队共执行1561宗打击小贩违规摆卖行动,其中只有两宗涉及袭击公职人员的个案。

香港政府知道小贩对于城市本身的必要性,他们不但不把小贩赶走了事,反而开放街区给小贩生存的机会。香港政府自1970年起实施小贩发牌制度,按街区交通情况及市民需要进行测算,确定固定摊位和流动摊位数目,颁发固定牌照和流动牌照,任何人都可以公开竞投,交费租用牌照经营。在香港的九龙德丰街、德民街等繁华街区,小贩以不妨碍交通为原则,在指定的楼间街角,或是街道上凹陷进去的地方经营。

在韩国,各大城市的市政府也是尽量给小贩生存空间,政府将市区划分为三类区域:一类是绝对禁止小贩区域,在严重影响市容的地区,如主干道、火车站、汽车站、人行道等等,绝对禁止小贩出现;二是相对禁止区域,妨碍城市美观等危害程度较小的地区,申请在此区域摆摊的商贩,摊位规模、摆摊时间和经营范围都要严格地按照政府规定执行;三是诱导区域,包括城市中心的空地、河溪两侧道路等等不繁华地区,但对营业时间和经营范围也会有限制。

如今,韩国一些大城市街头的小摊已经形成一种别有风味的“道路文化”。卖小吃的摊子叫“包装马车”,不仅年轻的学生喜欢在“马车”里聚会,中年人也会在上下班时顺便来到“马车”前吃上一口。这种小摊已经从过去比较单一的小吃摊,发展到花店、寿司店、服装店、日用品店,可谓种类繁多,难以计数,而这些店又大多是装饰得很有个性的移动商店。

美国对待街头小商贩的态度同样比较宽厚。在华盛顿、纽约等美国许多城市的一些重要景点周围和主要街道上,市政当局都会规划出一些露天的摊点让民众申请,甚至在白宫和国会等国家机关周围,也有数十个这样的摊点。自20世纪70年代起,纽约市政府设立了街头集市协调管理办公室,在规定的时间开放一些街区给小贩。纽约市许多大街就在周末对小商贩开放“街头集市”。

地摊经济和马路经济篇5

研究“占道经营”首先要界定什么是占道经营。不难发现,在政府部门的公告,电视、报纸的新闻报导中,“占道经营”一词几乎总是与“集中整治”、“治理”、“取缔”等词语同时出现。城市管理部门清理整治的占道经营行为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沿街店铺利用门前空地或道路进行店外经营的行为(城管部门通常称之为“伸舌头”);二是街头摊贩利用路边空地或广场等公共空间从事简单的商品交易的行为。本文主要将第二种情况,即小商小贩在城市街头的贩卖活动(即街头摊贩的占道经营)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相关的公共管理理论进行公共利益辨析,其原因有三:一是根据相关的统计资料显示,在发生的占道经营情况中,90%以上为小商小贩的街头贩卖活动;二是占道经营治理中所积累的矛盾和出现的暴力抗法等问题也主要来自于对街头摊贩的取缔行动中;三是街头摊贩主要由下岗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丧失部分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等无法进入正规部门就业的弱势群体构成,关注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对其所从事的占道经营活动进行研究,对于在城市管理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及其选择原因的基础上,本文给出“街头摊贩占道经营”的定义:城市无稳定职业者为获得经济收入以满足自身或其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利用城市路边空地、广场、绿地等开放的城市公共空间,所从事的小规模的未得到政府主管部门认可和保护的商品经营活动。

这一定义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从业人员:实施占道经营的街头摊贩来自于“城市无稳定职业”群体。按户籍属性区分,这一群体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以下岗失业职工为主的具有城市户籍的无稳定职业人员,二是进城务工的农村转移劳动力。

(二)从业动机:街头摊贩限于自身条件,迫于生计而实施占道经营行为,其动机是“获得经济收入以满足自身或其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其在主观上并不存在破坏市容环境等公共利益的故意,其在客观上弥补了城市商业网点覆盖能力的不足,方便了市民生活。

(三)经营地点:城市路边空地、广场、绿地等开放的城市公共空间。这是本文所研究的占道经营问题在空间上的规定性:一是本文的研究范围仅限于城市;二是占道经营的实施地点为城市中开放的公共空间。而如何发挥城市公共空间除通行能力之外的多种用途,从而彰显城市特色、增添城市魅力、增加就业机会、恢复城市活力正日益为城市管理研究者所重视。

(四)行业特点:“小规模的”“商品经营”活动。街头摊贩在学历、年龄、劳动技能等方面大多处于劣势,难以进入正规部门就业,所以其从事的占道经营活动具有技术要求低、投入少、规模小、见效快的行业特点,而这一非正规就业形式为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五)政府态度:街头摊贩的占道经营活动“未得到政府主管部门认可保护”,属于违法行为,因而受到城市管理部门反复的清理取缔。在政府部门采取行政强制措施对占道经营取缔过程中,城市管理者与摊贩之间积累了一定的矛盾。

从“街头摊贩占道经营”定义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可以看出,摊贩实施占道经营是在自身生存能力和就业条件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为维持生计而进行的一种“自我救济”方式,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违法的行为,但本身并不存在“违法”的故意。而政府部门为了维护市容环境等公共利益,对其反复加以取缔,致使以弱势群体为主的摊贩群体在难以找到其他生活出路的情况下,与政府部门维护市容环境的执法权之间产生了矛盾,并且发生了一些暴力冲突和流血事件,从而使占道经营治理问题成为一个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社会问题。

二、运用公共管理理念分析街头摊贩占道经营活动

从城市管理部门的角度出发,维护城市的美好环境应该是符合大多数市民的公共利益的,而市民却对城管执法人员在占道经营治理中的执法行为颇多指责,对被查处的街头摊贩则抱有深切的同情。城市管理部门认为,他们代表的是广大市民的利益,数以百万计的市民与一个城市中存在的数以万计的街头摊贩来比,自然是大多数。也就是说,城市管理部门的“取缔占道经营”行动代表的是大多数人的利益,可为什么依法行事的保护大多数人利益的执法行为却陷入令“多数人”和“少数人”都不满意的境地呢?其实,仅仅将占道经营视为一种违法行为还远远不够,该问题的边界已远远超越了违法和执法简单认识,我们还要从这种行为实施者的生存状况,摊贩经济的存在对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作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角度重新审视占道经营问题。本文将分别运用“需求层次理论”、“帕累托改进原则”和“外部性分析”来论述:维护公共利益不能成为城市驱逐摊贩的理由。

(一)摊贩从事占道经营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都潜藏着从低到高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这五种需要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人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才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那么,街头摊贩处于需求层次理论所给出的哪一个需要层次,他们就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我们首先要对占道经营从业者即街头摊贩的在社会生活中所处阶层和生存状况进行分析。根据中国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课题组的分析,将当前中国社会划分十大阶层,这十大阶层分别为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市无业、失业、半失业阶层。占道经营从业者群体显然属于十大阶层的最底一层,城市无业、失业、半失业者是城市中最贫困的群体。该群体的普遍特征是“四低”:低学历、低劳动技能、低收入、低社会保障(或者根本不享受任何社会保障)。他们明显处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所描述的最低层,即生理需要层面,他们成为街头摊贩的主要原因和动力,就是因为占道经营几乎无进入门槛和技能要求,成本低、见效快,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满足最低的生存需要。我国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曾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要求商贩在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尚难以解决的情况下,为保证市容市貌来放弃为自己提供生活来源的“霍布森选择”是并不现实的。

(二)在实现公共利益的过程中要体现“帕累托改进”原则

城市管理者取缔占道经营并不是为一己之私,他们也是在维护公共利益。那么,我们在这里需要辨析一下什么是公共利益,公共利益代表哪些人的利益,少数人的利益是否可以在以保护多数人利益的名义下变得无足轻重呢?关于什么是公共利益,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并没有一个被大家普遍认可的概念。但在以下几个方面上是被普遍认同的:一是公共利益并非仅是大多数人的利益,少数人的利益也是公共利益的组成部分;当少数人的利益因所谓的公共利益而受到损失的时候,需要对受损一方进行必要的补偿,通过这种补偿来实现或者说接近达到有人受益而无人受损的帕累托改进。

目前城市中的摊贩群体主要由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转移劳力构成,他们不是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化进程的受益者。改革是世界和历史潮流,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要想获得永续发展,只有坚持继续深化改革。改革使国力迅速增强,经济迅猛发展,但我们也要注意到,在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得以提升的同时,有些人成为改革所必须付出的代价的一部分,他们并未在改革中获益,而是加入了无稳定职业群体的行列。根据帕累托改进“有人受益而无人受损”的原则,他们理应得到相应的补偿,理应通过社会保障体系维持正常的生活。但目前尚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小,覆盖率低,大部分城市非正规就业者还处于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因此,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走上街头,成为摊贩,以这种“自我救济”的方式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

从城市管理部门的角度出发,维护城市的美好环境应该是符合大多数市民的公共利益的,而市民却对城管执法人员在占道经营治理中的执法行为颇多指责,对被查处的街头摊贩则抱有深切的同情。城市管理部门认为,他们代表的是广大市民的利益,数以百万计的市民与一个城市中存在的数以万计的街头摊贩来比,自然是大多数。也就是说,城市管理部门的“取缔占道经营”行动代表的是大多数人的利益,可为什么依法行事的保护大多数人利益的执法行为却陷入令“多数人”和“少数人”都不满意的境地呢?其实,仅仅将占道经营视为一种违法行为还远远不够,该问题的边界已远远超越了违法和执法简单认识,我们还要从这种行为实施者的生存状况,摊贩经济的存在对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作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角度重新审视占道经营问题。本文将分别运用“需求层次理论”、“帕累托改进原则”和“外部性分析”来论述:维护公共利益不能成为城市驱逐摊贩的理由。

(一)摊贩从事占道经营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都潜藏着从低到高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这五种需要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人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才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那么,街头摊贩处于需求层次理论所给出的哪一个需要层次,他们就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我们首先要对占道经营从业者即街头摊贩的在社会生活中所处阶层和生存状况进行分析。根据中国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课题组的分析,将当前中国社会划分十大阶层,这十大阶层分别为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市无业、失业、半失业阶层。占道经营从业者群体显然属于十大阶层的最底一层,城市无业、失业、半失业者是城市中最贫困的群体。该群体的普遍特征是“四低”:低学历、低劳动技能、低收入、低社会保障(或者根本不享受任何社会保障)。他们明显处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所描述的最低层,即生理需要层面,他们成为街头摊贩的主要原因和动力,就是因为占道经营几乎无进入门槛和技能要求,成本低、见效快,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满足最低的生存需要。我国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曾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要求商贩在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尚难以解决的情况下,为保证市容市貌来放弃为自己提供生活来源的“霍布森选择”是并不现实的。

(二)在实现公共利益的过程中要体现“帕累托改进”原则

城市管理者取缔占道经营并不是为一己之私,他们也是在维护公共利益。那么,我们在这里需要辨析一下什么是公共利益,公共利益代表哪些人的利益,少数人的利益是否可以在以保护多数人利益的名义下变得无足轻重呢?关于什么是公共利益,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并没有一个被大家普遍认可的概念。但在以下几个方面上是被普遍认同的:一是公共利益并非仅是大多数人的利益,少数人的利益也是公共利益的组成部分;当少数人的利益因所谓的公共利益而受到损失的时候,需要对受损一方进行必要的补偿,通过这种补偿来实现或者说接近达到有人受益而无人受损的帕累托改进。

目前城市中的摊贩群体主要由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转移劳力构成,他们不是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化进程的受益者。改革是世界和历史潮流,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要想获得永续发展,只有坚持继续深化改革。改革使国力迅速增强,经济迅猛发展,但我们也要注意到,在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得以提升的同时,有些人成为改革所必须付出的代价的一部分,他们并未在改革中获益,而是加入了无稳定职业群体的行列。根据帕累托改进“有人受益而无人受损”的原则,他们理应得到相应的补偿,理应通过社会保障体系维持正常的生活。但目前尚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小,覆盖率低,大部分城市非正规就业者还处于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因此,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走上街头,成为摊贩,以这种“自我救济”的方式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

社会中的一部分在大多数人的利益得到提升的同时,自身利益受到损失,他们理应通过社会保障体系得到相应的补偿,在这种补偿尚不到位的情况下,“帕累托改进”原则并未得以实现,如果政府和社会对于他们的“自我救济”行为给予宽容、理解和引导,允许摊贩通过自食其力解决生存危机,我们可以将这种解决办法作为目前无法真正实现利益补偿情况下的一种补救措施,从而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趋近于“帕累托改进原则”,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三)街头摊贩占道经营的外部性分析

占道经营对城市市容环境和交通秩序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是这一行为的负外部性,消除这一负外部性正是城市管理部门取缔摊贩的理由。多年以来,城市管理部门以运动的方式对占道经营行为采取了一轮又一轮的取缔行动,每一轮集中整治,城市管理部门都力图通过“毕其功于一役”的方式消除这一“城市顽症”。但是,城市政府部门忽略了这一“占道经营”本身的正外部性。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城市困难群体和城市化进程中流入城市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成为城市中无稳定职业的困难群体,而由于我国近年的高经济增长并未带来高就业增长,这一群体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会保持一定的规模。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对这一群体的覆盖率非常低,他们在难以进入正规部门就业的同时,无法靠社会保障体系中满足其个人和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城市无稳定职业群体中就业一部分具有劳动能力者选择进入非正规就业领域以实现“自营就业”,在非正规就业的方式选择上,成为街头摊贩的进入门限最低,见效最快,几乎是就业能力较低的困难群体的最可能做出的选择。根据世界劳工组织的调查,成为街头摊贩是进行非正规就业的主要方式。而这种“自我救济”对于缓解就业压力、减轻政府负担、保持社会稳定具有积极的意义,这正是占道经营行为所具有的巨大的“正外部性”。本文认为,这一正外部性远远大于其负外部性,而城市管理部门恰恰是忽略了或者说低估了街头摊贩存在的巨大的正外部性,而试图以行政强制手段彻底铲除占道经营现象的行为以消除其负面影响。但是,强制取缔的措施在使城市市容环境得以改善的同时,却迫使众多以“占道经营”来实现自我救济的摊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谋生方式。摊贩群体在无法实现自我救济又难以得到社会保障的情况下,其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没有办法得到满足。本文认为,街头摊贩在合理范围内存在其正外部性是明显的,而城市管理部门在退路进厅没有真正到位的情况下,采取行政强制手段取缔摊贩是在进行一场损失大于收益的“负和博弈”,其结果是得不偿失的。因此,政府部门在制定占道经营治理政策时,应重新认识街头摊贩的存在对于社会生活的积极意义,通过规范、引导摊贩的经营活动,体现城市治理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而使摊贩经济为方便市民生活、保障摊贩的基本生存需要而发挥积极作用。超级秘书网

三、政府部门在占道经营治理中的作用

城市治理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便民而不是治民,这一指导思想在占道经营治理中尤为重要。这里的“民”是包括生活在某一区域内的所有的人,当然也包括这一城市中的街头摊贩。摊贩群体与生活在同一城市中的其他人一样,也需要生存,也有老人需要照顾,也有孩子需要上学,也有喜怒哀乐,也有生老病死。但他们又与城市中的很多人不同,他们来自于城市中生活最贫困的群体,他们夏天头顶烈日,冬天冒着严寒,从事着这个城市中最辛苦、最没有保障的工作。他们用自己的劳动为市民带来了生活的方便,同时获得维持自己和家人最基本生存需要的微薄收入,他们属于城市中的弱势群体,他们需要来自全社会的特别是政府部门的关怀和帮助。

城市治理要体现便民原则,城市管理领域中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占道经营治理更是如此。在占道经营治理中,要切实以“便民”而不是“治民”为指导思想,在方便城市居民生活和维护弱势群体利益的前提下,对摊贩的经济行为进行规范管理,而不是以行政强制手段而进行取缔,这样才能在城市管理、占道经营治理当中真正体现“便民”原则,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地摊经济和马路经济篇6

[关键词]大学;夜市;合作治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0061

日落而出,夜深而息。作为夜间从事商业活动的市场,夜市成为城市经济的一种独特类型。它不仅反映了城市经济发展和消费的水平,更是该城市自身文化传统和居民习俗的重要体现,已成为城市经济框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作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受益者,夜市凭借自身物品廉价、物种多样、方便快捷等优势,在城市经济中获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学的扩招和扩建,高校师生数量不断增加,夜市也逐渐蔓延到大学周边,成为一道独特的大学风景。大学生作为夜市的主要消费群体,与夜市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夜市以衣、食、娱乐、生活用品等类的商品交易为主,满足了大学校园生活的基本需要,给大学师生和附近居民带来了方便。与此同时,日益膨胀的夜市也衍生出许多治理难题,给大学周边的卫生环境、治安环境、生活秩序等方面都带来了不良影响。虽然,大学周边夜市是政府部门的管辖内容,但由于该类夜市处在政府、大学、社区三者交叉地带,夜市问题仅凭政府之力,难以有效解决,甚至出现夜市越治越乱的局面。为探寻大学周边夜市的善治之路,从合作治理的思想出发,以济南大学周边夜市(以下简称为“济大夜市”)作为研究典型,分析政府主导下多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大学周边夜市合作治理新模式。

1夜市研究现状

从理论上说,夜市经济活动与秩序的管理是城市政府的职能之一。管好夜市理应是政府的责任。传统政府理论也认为,政府是公共事务管理、公益事业和社会福利的唯一提供者。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兴起的“新公共管理”思潮及其实践,试图突破传统政府理论的局限,在公共产品生产领域把市场和社会的力量也引入进来,从而打破政府的绝对垄断地位,实现公共产品更合理、更经济的提供,这一努力在人类政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0世纪80年代又兴起了治理理论,认为公共治理的主体是多元的,公民社会组织是政府和市场之外的重要治理主体,一种良性的治理结构,需要不同治理主体的合理分工、合作努力,不同主体要形成一种良性的“伙伴关系”。[Zw(]周红云中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基于治理与善治的视角[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5)[Zw)]2012年11月,党的十报告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要求,“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在2014年3月的“两会”上,改进政府管理方式的相关内容再次被提上议程,并进一步提出了政府应“简政放权”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政府管理社会的方式正在向多元主体治理的方向迈进,合作治理的探索已经初见成效。

随着市场管理研究的深入,专门针对夜市的研究也逐渐成形。但对于夜市研究,还主要集中于夜市餐饮、食品卫生视角。近年来,学术界逐渐开始对夜市问题、夜市规划、建设方向发展等课题进行研究。如,关于长沙夜市的研究就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长沙夜市集中地段的居民进行了随机调查,内容涉及居民的环境意识、居民对夜市与环境的认识、政府对夜市环境的治理力度等方面。调查目的旨在构建环境更加优美的夜市新形象。[Zw(]卢莎,刘亚利,张若萌长沙夜市居民环境意识现状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0(2)[Zw)]在清华同方等数据库中查阅了近十年来关于夜市经济的研究论文成果发现,大部分研究成果都是从经济学角度进行的研究,很少有从社会管理的角度对夜市进行的研究。

我们的夜市研究主要从大学周边夜市入手,以济大夜市为例,对大学边上夜市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进行有效治理展开相关性研究。具体而言,通过选取济南大学西校区住校师生、济大夜市附近居民作为调研对象,对济大夜市集中整治前后的公众态度进行跟踪调查,跟踪调查过程中共发放655份调查问卷,回收的有效问卷数为63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2%,同时,从中随机抽取55名被调查者,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访谈,搜集对于夜市问题或夜市整治效果的看法和意见。通过问卷调查和街头采访,在运用SpSS200进行相关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比济大夜市问题在集中整治前后的公众态度变化程度,结合实地观察,探寻济大夜市问题的有效治理路径。

2济大夜市概况

位于济大夜市以西的后龙小区是济大夜市产生的重要因素。后龙小区原为后龙村,是济南市西南部一个拥有一千八百余人的城中村。原后龙村占地面积广阔,但是由于济南大学的建立,以及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被征用,政府仅仅以文件的形式将享有集体土地的农民变成非农业户口,后龙村也建设成为后龙小区。目前,后龙小区占地398余亩,耕地仅有60多亩,人均耕地更是不足01亩,耕地稀缺,导致农民选择其他收入方式,加之济南大学师生数量庞大,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大学周边摆摊经营,形成了济大夜市的雏形。伴随着济南大学扩建、扩招,济大夜市的规模也逐渐扩大。最初在1993年的时候,济大夜市的规模还只是零星几个摊位,所卖物品种类也比较单一,主要局限于服装。后来在济南大学师生需求的带动下,摆摊的人逐渐增多,所卖物品种类也逐渐丰富。到2000年济南大学合并后,济南大学在校学生达到3万多人,教师3000多人,如此大规模的师生数量,进一步促进了济大夜市的发展。如今的济大夜市集中于济南大学西校门外的人行道上,以新西门为中点,向南向北分别绵延近1公里左右。济大夜市正常的营业时间是从17∶00至22∶00左右,消费者多为济南大学在校师生以及附近居民,据调查,济大夜市存在固定摊位数大约232个,其中食品类占203%,衣服饰品类占534%,日用品类占263%。由于济大夜市存在突出问题,严重影响城市形象,2014年6月,济南市七贤街道办事处针对济大夜市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集中整治。整治后,济大夜市摊主拥有了相对规范固定的摊位,统一的绿色帐篷,这都让济大夜市变得更加规范整齐。通过进一步的调查,我们发现整治后的济大夜市虽然表面上有所改观,但实际上依旧存在很多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3政府集中整治效果分析

为透彻分析政府集中整治的效果,选取夜市环境问题、夜市治安问题、夜市交通问题、夜市食品卫生质量四类主要夜市问题以济大夜市为研究对象进行追踪调查,对比分析政府对济大夜市集中整治前后,以大学师生和附近居民为代表的消费者对夜市问题的态度变化,进一步探索夜市治理的根本出路。

31夜市整治前后,公众在环境问题上的态度对比

济大夜市环境污染问题,是在其运营过程中暴露的显著问题之一,是夜市治理的首要困境。治理前的济大夜市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有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固体垃圾污染三方面,通过调查去夜市购物的主要消费群体,我们了解到有将近一半的消费者认为济大夜市最严重的环境污染是固体垃圾污染,其次是噪声污染和空气污染,且噪声污染与空气污染两者所占的比例相差不多。造成固体垃圾污染严重的原因,应是与夜市摊位的分布状况和夜市巨大的人流状况有关:济大夜市多为餐饮类经营摊点,此类经营容易产生食物残渣、一次性餐具等固体垃圾,加之处于济南大学新西门附近,来往消费人群密集,易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另两种环境污染的产生原因和固体垃圾污染的产生原因类似,其中噪声污染多半来自来往频繁的消费人群和经营者叫卖产生的嘈杂声,空气污染则是由于烧烤等餐饮类经营活动产生的油烟和随地乱扔的食物残渣带来的恶臭。在采访中很多人都提议政府部门要大力治理夜市的环境。生活在后龙小区的王大妈就给我们这样说道:“俺生活在这儿好几年了,夜市环境污染问题治理过好几次了,但都是一时的,政府不加大力度整改,我们有什么办法,只能忍着,习惯了……”从王大妈无奈话语中,我们不难体会环境污染对于王大妈生活的危害之大。所以,要想让人们生活的称心如意,就必须加大力度地整治夜市环境污染问题。

如今的济大夜市已经在政府集中整治中产生了一些明显的改观:在规范化方面,夜市摊位使用了统一的绿色棚子,并且添加了统一的节能灯;在卫生方面,使用定期评分评比制度,每星期进行一次打分,每月进行一次奖惩,对于得分前十名的摊位予以金钱奖励,后十名的摊位予以金钱处罚;此外,每一摊位也配有垃圾桶和打扫卫生的工具。但是,在这种纯政府管理的背景下,济大夜市的环境状况真的有所改善吗?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消费者的态度变化跟我们的预想出入很大,大多数人觉得政府“大张旗鼓”的整治效果一般,甚至有部分人认为夜市环境问题没有改善(参见图1)。

结合实地观察,不难发现,虽然对夜市环境进行了集中整治,但是夜市环境仅是表面改善,实质未变。举例来说,夜市固体垃圾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在小吃摊附近,这种问题更加明显,改“餐摊”为“餐车”本应改善了环境状况,但是还是有很多人不遵守,“餐车”离开后,仍然是垃圾遍地。此外,单纯依靠政府管理,短期效应明显,维持难度加大,各类群体间利益冲突明显。在实地采访中,一名管理人员这样说道:“很多的摊主会和我们打游击战,比如在餐车问题上,我们规定凡是卖食品的都要统一使用餐车。但是还是有一些人员推着三轮车卖食品,我们一来检查,他们就走了,所以也很无奈。”但是,在我们访谈到一位餐车摊主时,他却这样反映:“我们感觉很不公平,一开始说的凡是卖食品的都要在餐车内,我们接受了整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生意。可是还有一些人直接设摊。这些人一般都是和管理人员有私交的。我们希望得到一个说法。”所以,仅仅依靠政府力量进行夜市卫生环境治理,是很不彻底的,治理效果持续性不强。

32夜市整治前后,公众在治安问题上的态度对比

夜市治安状况与每一位夜市消费者的财产安全和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同时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人们对夜市管理人员的信任度。良好的治安管理,是保证夜市规范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济大夜市未整治时,绝大部分消费者对济大夜市的治安状况并不满意。调查中,很多人也表示出对济大夜市治安的担忧。2014年,政府对济大夜市进行了集中整治,但据调查,六成多的消费者认为集中整治后的济大夜市,其治安状况的改善效果并不明显(参见图2)。

在调查过程中有很多人反映,集中整治后的济大夜市仍存在钱包、手机被偷甚至被抢现象。对此现象结合济南大学夜市的实际情况,我们从地缘因素出发,探讨了济大夜市治安混乱的原因。济大夜市位于城乡接合部附近,人员组成比较复杂,有大量的流动人口聚集;再者,由于夜市没有规范化的管理体制,使得摊位冲突、扒窃、斗殴、酗酒滋事等现象多发,存在大量的治安隐患。政府部门在对济大夜市进行集中整治的过程中,将大量精力用在解决夜市环境、夜市交通、夜市商品等问题,并没有针对于夜市治安问题,实施有效的解决措施,仅是增派便衣警察进行巡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减少了摊位冲突、斗殴、酗酒滋事等现象的发生,但是济大夜市的治安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33夜市整治前后,公众在交通状况上的态度对比

集中整治前的济大夜市占据了济南大学周边的大部分街道,给大学师生和附近居民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调查中,多数人觉得集中整治前的济大夜市的道路是拥堵的,甚至有三成以上的消费者认为道路非常拥堵,仅有不到两成的消费者觉得道路畅通,不影响出行。

集中整治后的济大夜市,拥堵情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还有八成左右的人对济大夜市交通拥堵状况的改善程度不是很满意,觉得拥堵状况依然明显(参见图3)。

当谈及拥堵状况的出现的原因时,某位大学老师讲了这番话:“你们问‘街道拥堵为何产生’,我想主要是源于‘济大夜市’并不是经规划而成的专门经营场地,而是自然发展的,依靠马路与两旁的人行道而成的占道经营型夜市。因为缺少了规划,巨大的人流与狭窄的市场经营空间产生冲突,拥堵现象便会自然而然的出现。这是我的个人看法,也许还有其他的原因。”结合实地观察,我们认为尽管目前济大夜市使用了统一的帐篷,并拉开了一定间距,但是摊位分布混乱无序,摊位间私自扩张情况仍然存在,给济大夜市的管理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不利于夜市交通状况的改善。

第三,要善于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特别是信息技术。减少行政成本的同时,也有利于提升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比如说,在夜市地区,利用摄像头等工具,可以有效地防控地区治安。而且,可以发挥互联网在信息通报、情况交流方面的作用,创建政府与公众交流的网上互动平台,及时处理夜市上的商品纠纷,保障夜市消费者权益。

第四,要加强夜市的制度建设,使夜市治理有章可循。夜市治理是否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是否规范。加强制度管理,一方面,可以促使摊主自觉遵章守纪,合理经营;另一方面,夜市消费者购买夜市商品时,会更加放心,一旦有利益受损的事件,可以利用相关制度维护自己的权益。

第五,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要善于从我们中国自身历史文化传统里面寻找资源,汲取智慧。应该说,中国拥有几千年历史文明,我们治理国家、管理社会有与我们东方文化、儒家文明相适应的一些独特做法。比如过去在乡村里面,靠着乡规民约和传统道德,因地制宜地利用民间力量,就能很好地化解社会矛盾,有效地进行社会治理和维护基层社会秩序。这些社会治理的传统经验,我们要注意总结、注意挖掘,进而加以运用。[Zw(]高星提高社会管理水平要善于从传统文化汲取智慧[eB/oL].[2014-07-23].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13989461html[Zw)]

第六,政府部门应对夜市相关管理人员加强培训,让他们真正掌握这些先进、科学的管理理念、意识,掌握有效的技术和手段。只有这样,夜市管理才能够达到科学化、法治化的水平,提高管理的效果。

42周边大学:夜市治理的辅助力量

夜市附近的大学,既是夜市产生的原因,也是被夜市影响的对象。现如今,夜市问题已十分突出,为了让其能够实现规范化,大学也有责任为夜市的发展,贡献力量。

大学与夜市管理者应加强合作,为了夜市的整洁,大学可组织校内志愿者定期参与夜市卫生的清理和维护;为提高夜市经营者服务态度及夜市商品质量,学校可定期组织“我最喜欢的商家评选活动”,对夜市商家进行评选,并在校内公示。因为大学生是大学周边夜市的主要消费群体,为了赢得这一消费群体的喜好,夜市摊主会十分重视自己在大学生中的信誉,这可以对夜市摊主起到十分重要的监督作用。为了缓解夜市交通压力,应在大学校园内适当增加超市的数量和超市商品种类,尽可能地满足大学师生的需要。为了夜市长久的发展,大学应倡导大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为夜市发展建言献策。大学作为城市发展的“智囊中心”,是政府夜市治理的强有力合作者。

大学师生作为大学的构成主体和夜市的主要影响主体之一,面对夜市所暴露的种种问题,也应积极地为其治理贡献力量:一方面,大学生作为有知识、有文化的先进群体,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从自己做起,杜绝或者尽量不使用污染环境的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等,不随地乱扔食物包装袋和食物垃圾等废弃物,通过点滴小事,保护夜市环境。然后,要积极加强宣传工作,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知识优势,组织义务宣传队向夜市经营者们宣传食品卫生安全知识,提高夜市摊主的卫生知识常识。同时,加强监督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从而创造良好、安全、卫生的食品消费环境。

另一方面,大学教师群体,是大学总体学术水平的代表,是拥有着渊博知识储备的先进力量。面对身边问题丛生的夜市,应当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充分运用自己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对大学周边夜市进行深入剖析,由表及里,从根源解决夜市问题。

43社区组织:夜市治理的协助者

社区组织是政府进行大学周边夜市治理的鼎力协助者。以“济大夜市”为例,济大夜市东侧的后龙小区管理部门,作为维护该地区秩序的重要力量,面对与小区紧紧相连的济大夜市,应协助有关政府部门参与到夜市问题的治理中,并积极发挥其“桥梁”作用:首先,社区可以协助政府加强宣传工作,积极与夜市摊主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与经营中所遇到的困难。其次,社区可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缓解夜市摊主经营竞争压力,降低“乱象”的影响程度。最后,社区可以设立消费投诉点,汇集消费者的投诉情况并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及时反馈给有关消费者,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大学周边夜市附近的居民,作为社区组织重要的组成主体,其日常生活与夜市息息相关,所以,居民理所应当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夜市问题的治理:向有关部门建言献策,监督检举经营不正规的摊主,宣传政府的相关政策主张。并增强自我维权意识,利用法律武器保障权益,这样也能起到督促夜市摊主自觉合法经营。

44夜市摊主:夜市治理的参与者

夜市摊主作为构成夜市经济的主体,在夜市问题治理上同样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夜市问题治理主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合作治理格局的重心。首先,夜市摊主要做到经营规范化。应当在得到当地政府部门许可的前提下,摆摊经营,不得“无证经营”。其次,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就保护夜市环境而言,要做到“谁污染谁治理”,经营结束后要自行打扫自己制造的垃圾;就夜市商品价格和质量问题而言,应做到价格不欺骗、商品无劣质、买卖讲诚信;就交通问题而言,夜市摊主要按照有关部门规定,在夜市规划的范围内进行买卖,不霸占道路,强行经营。就经营的服务态度问题而言,夜市摊主要做到热心、耐心、善心:热心地服务消费者;耐心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不欺蒙、不强卖、不冷对消费者合理的售后要求,对消费者保持善心。最后,夜市摊主要积极接受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的管理,遵守夜市的规章制度。夜市摊主的经营意识不是一时就能改变的,这需要我们政府、社区等部门的协同宣传和引导,从而让规范的经营理念深入每位摊主的心中。

参考文献:

[1]周红云中国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基于治理与善治的视角[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5)

[2]卢莎,刘亚利,张若萌长沙夜市居民环境意识现状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0(2)

[3]龚俊,杨廷文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会管理机制探析[J].人民论坛,2011(33)

地摊经济和马路经济篇7

关键词:城镇回族围坊而商经济结构模式临夏八坊

一、问题的提出

国内外学术界有关中国传统城镇回族社区的研究,大多从社会学、民族学、历史学的学科视角出发,聚焦于城镇回族社区历史形成与发展、社会经济文化变迁、民族认同及现代化进程上,涉及城镇回族社会“围寺而居”教坊社区结构,“围寺而信”的文化心理结构,“围寺而聚”的哲玛提社群组织结构,“围寺而学”的经堂教育结构,以及“围坊而婚”的族内、教内婚姻家庭结构。城镇回族社会除以上社会文化结构之外,还存在一个“围坊而商”的经济结构,这一结构是城镇回族社会生存和延续的基础,在城镇回族聚居区形成、发展和变迁过程中起著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回族分布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征,其中有不少回族分布在城市或商业繁荣的乡镇。在城镇居住的回族人,多择商贸繁华的街道、区域而居,形成了利商而居、居而利商的特点。北京牛街、西安回坊、宁夏单家集、青海西宁东关、甘肃临夏八坊、兰州小西湖、甘南临潭、河北孟村、河南桑坡、呼和浩特回民区、四川松潘、云南沙甸、海南三亚凤凰镇等城镇回族聚居区“围坊而商”,体现出了城镇回族经济与社会文化相嵌合的特征。研究城镇回族“围坊而商”的经济形态,不仅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城镇回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运行机制,而且可以探求从自然生态与社会文化视角对少数民族经济展开研究的方法与路径。

本文研究的八坊回族聚居区位于甘肃省临夏市,处在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之间的河湟民族走廊上。临夏,古称河州,从历史上来看,是丝绸之路及茶马贸易中的重镇。明代在临夏所设立的茶马司,是全国四大茶马司之一。这里繁荣的商业贸易,促使回族穆斯林不断聚居于此。元明清时期,河州城南关厢内外,聚居于此的回族先后建立了南关大寺、王寺、华寺、城角寺、北寺、祁寺、西寺、上二社寺八个清真寺,并以各清真寺为中心,形成了围寺而居的八个教坊。清朝后期,由于回族人口的不断增加,八坊回族聚居地区又修建了下二社寺、水泉寺、铁家寺、大西关寺四座清真寺。因此,当地回族习惯上称之为“八坊十二寺”,简称八坊。上世纪80年代至今,随著改革开放和八坊回族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八坊回族聚居区教坊不断增加,如今已有大小教坊24个,形成了“围寺而居”的多教坊社区结构和“围坊而商”的经济结构。从2006年到2008年,笔者以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为主,对八坊回族的社会、经济与文化进行了专题调查。先后访谈了120多位从事各种经营的八坊回族个体商户、各类从业人员及回族学者和群众,整理访谈记录和田野日记6万多字,录制访谈录音30多段、影像片段20多段,拍摄照片1000多张。文中凡未明确注明出处的材料,均来自上述田野调查。

二、“围坊而商”的空间布局与结构关系

在临夏八坊回族聚居区内,聚集了大大小小二十几个“围寺而居”的教坊生活区。在围绕教坊生活区的大街小巷上,批发零售商铺林立。在教坊生活区,则形成了各类不同的专业和综合贸易市场,形成了“围坊而商”的商业贸易聚集区。

(一)“围坊而商”的街居经济

在八坊回族聚居区内各教坊生活区周围,围绕著大小不同的街巷,沿街巷居住的回族家庭将沿街房屋开辟为商铺,形成了沿街巷分布的连家商铺,这些商铺或自家经营,或出租给坊内回族从事商业及服务业,经营行业各异,规模大小不等,在主街道上一般是经营规模比较大的批发商铺或商场,小巷深处则是零售小店,形成了“围坊而商”的街居经济。

北大街,是上世纪80年代初形成的民族用品一条街,该街西北角有清真城角寺。北大街共有商铺200多家,是集民族用品、民族特需用品、手工艺品、民族纪念品等民族特色产品为一体的综合性民族特色贸易街市。

华寺街,沿街有清真老华寺、清真西寺、清真北寺三座清真寺,华寺街是聚居区内主要的清真牛羊肉、清真食品及蔬菜水果的供应点,每当回族传统节日来临之时,这里还会形成临时性的节日市场。

解放路街,沿街西边有清真南关大寺、清真老王寺、清真新王寺三座清真寺,这条不足1000米长的街道,在历史上曾是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的南关厢。如今则是纺织品及民族服饰批发零售一条街,八坊回族中经营布匹、纺织品、藏族服饰、穆斯林服饰、穆斯林生活用品及文化用品、地毯、瓷器的批发零售商大部分集中于此。

新西路街,沿街有清真老华寺、清真新华寺、清真前河沿寺、清真铁家寺四座清真寺。新西路街是八坊回族聚居区最具民俗风情的一条街,沿街有连家商铺一百多家,经营的行业有商业信息服务、清真理发、清真淋浴、清真特色小吃等。

红园新村街,位于八坊之西,沿街有明德清真寺、西郊清真大寺、西道堂麻场清真寺及河沿头拱北、井口拱北、大拱北、国拱北等门宦拱北。这条街是一条融传统和现代商业经营特色为一体的商业街,沿街分布有清真特色风味小吃店、清真西饼屋和蛋糕店、自选超市、时装店、婚纱影楼等。

下菜市街,该街长约一公里,沿街两边除有经营自行车、日杂副食、清真牛羊肉等的固定商铺外,每天近100多个蔬菜、水果、副食品流动摊贩聚集于此,许多八坊回族小商贩每天用人力三轮车和三轮摩托车到蔬菜水果批发市场或周边菜农手中购得蔬菜水果后到此销售。

韩家寺街,沿街有上二社清真寺、下二社清真寺、清真韩家寺三座清真寺。在长约1000米的街道两旁,有100多个连家商铺,有诊所、药店、渔具店、服装店、清真淋浴理发店、清真饭馆和特色小吃店、清真锅盔铺、工艺美术店、日杂用品店、劳保用品店、穆斯林服饰加工店、穆斯林日常及文化用品店等。在街道中间的马路上,有两百多家流动商摊,主要经营日用百货、服装鞋帽、音像书籍、五金日杂、干鲜副食、各色清真小吃。

前河沿街,分为前河沿东街和前河沿西街。前河沿西街南边有上木场清真寺、下木场清真寺。前河沿街是八坊回族聚居区最大的商业零售批发街区,有大小商户1000多家,主要经营副食干鲜食品、小食品、茶叶、日杂用品、服装、塑料制品、五金制品、日用百货、藏衣藏饰、马具等民族生产生活用品。

解放南路街,沿街东边有水泉清真寺,这条街是集小商品、副食品、各类小型机械(农用、食品加工、木工)、日用化妆品等批发零售商品一条街,位于该街的浙临商场,是改革开放后八坊回族聚居区最早兴起的小商品批发零售商场。

环城路街,分为环城东路和环城西路,沿环城东路有清真东郊大寺,沿环城西路有清真香匠庄寺、清真香匠庄新寺和北家庄清真寺。环城路是八坊回族聚居区通往西部牧区和东部农区的重要通道,沿环城西路西行经土门关可达甘南、四川藏区,西北方向经积石山可达青海、,沿环城东路可经东乡到达兰州、陇西。由于这条路处在交通要道上,所以沿路都是大型的专业市场、宾馆及工厂。

滨河路街,是改革开放后新建的休闲餐饮和民族用品生产销售一条街,路北分布著许多由八坊回族开设的藏族帐篷及藏族服饰加工作坊,民族用品加工厂及各类清真特色的餐厅。

纵横交错的商业街,由位于回族聚居区内的两个商业广场相连,作为市区商业中心的临夏市中心商业广场是解放路街、下菜市街、北大街三条商业街的交汇之处,周边分布著诸多满足市民日常需求的大小商场。三道桥广场是解放路、解放南路、前河沿西路、前河沿东路四条商业街的交汇之处,是八坊回族从事东进西出对外商品贸易中转的必经之地。这些围绕教坊的商业街和深居小巷的商铺和商业广场,共同构成了八坊回族聚居区的街居经济。

(二)“围坊而商”的贸易市场

在八坊回族聚居区及其周围,分布著20多个专业和综合批发市场,这些市场除满足聚居区内部及周边群众的消费需求外,更重要的是为聚居区的跨区域对外贸易服务。

河滩关综合市场,位于八坊聚居区之南,曾经是西北地区最大的羊毛皮货交易批发市场之一,初建于1983年,占地165亩,分为东西两个市场,8个交易区。主要经营皮毛制品、粮油山货、钢材木材、牲畜家禽等。市场从事经营的个体经营户达1000多家,以八坊回族商户为主。

前河沿副食批发市场,位于八坊前河沿西路以北,面积2131平方米,由八坊回族商人集资建成。市场正面为三层综合楼,东、西两侧为二层营业楼,中间是一座占地约900平方米的交易大棚,1995年建成之初曾拥有100多户经营户,主要经营干鲜副食品的批发。

三道桥杂货批发市场,位于八坊前河沿路,是一家大型的杂货批发市场。1995年建成时有营业铺面120间,容纳批发个体商户140多户。

东部服装百货批发市场,位于八坊三道桥东端,占地21亩,拥有营业铺面700多间,容纳服装百货批发户500多户,是八坊最大的专业批发市场。

城西中药材市场,位于八坊之西,主要经营当归、甘草、党参等中药材,该市场容纳个体经营户80多户。

西部市场,位于八坊之西的环城西路,处在通往甘南、四川和青海、的两条公路的交汇处,以经营家用建材的批发和零售为主,共有商户100多家。

城西煤炭交易批发市场,位于八坊之西的环城西路旁,成立于1994年,市场交易的煤炭主要来自宁夏灵武、石嘴山、甘肃的靖远以及新疆等地,销往临夏州7县1市,甘南州7县1市,以及青海的化隆、循化和四川阿坝等地。

东部蔬菜水果批发市场,位于八坊之东,占地62亩,以蔬菜水果的批发为主。其蔬菜水果来自周边产区及全国各地,主要发往临夏州所属各县市及甘肃青海藏区,该市场拥有各类蔬菜水果经营户200多家。

八坊集团牛羊活畜交易市场,是改革开放后兴建的西北地区最大的牛羊活畜批发交易市场,年交易牛羊100多万只。该市场牛羊主要来自甘青藏区,交易方式以整车交易为主,每年大批量的集中交易从六、七月份开始,一直持续到来年的元月份,在此期间每天约有200多车牛羊活畜发往全国各地。

八坊集团机动车交易市场,位于八坊之西的八坊商贸集团院内,交易时间为每周六、周日,参加交易的车辆主要是二手车,这些车辆主要来自临夏范围内,也有一些来自兰州、甘南和青海等地,每天交易量约有30到40辆。

浙临小商品批发市场,位于临夏八坊三道桥广场东南侧,是一家经营日用百货、服装鞋帽、文化用品等的大型综合批发市场,始建于1985年,商户来自浙江义乌、东阳、温州,甘肃甘谷、秦安、临潭,四川成都,以及临夏市等地。2001年改扩建后,拥有商铺250多间,经营的商品主要来自东部各省区,批发到临夏州所属各县市及甘南、青海、四川、等藏区。

各类专业和综合性的贸易市场,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出围绕教坊聚居区周边分布的特点,在市场辐射面上呈现出以教坊聚居区为核心向四边扩散的特点,各类市场的辐射范围既包括教坊聚居区内部,也扩展到教坊聚居区外的广大区域,形成了围坊而商内部市场和外部市场相结合的商品贸易市场体系。

(三)“围坊而商”的周期性节日市场

周期性的节日特色市场是八坊回族“围坊而商”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回族传统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来临的时候,一些较大的寺坊和拱北周围形成临时性的节日市场,这些市场主要满足聚居区回族群众的节日消费需求。

斋月市场,是为了满足穆斯林斋月期间的消费需求而临时存在的短期节日市场,从开始到结束要持续一个多月。在斋月或过开斋节时,八坊各回族家庭有亲戚朋友之间相互开斋的习俗,市区汉族也要拜访回族同事和朋友。因此,每年斋月来临时,在八坊回族聚居区一些规模较大的清真寺周围或主要街巷交汇处,会形成规模大小不同的临时性便民市场,提供各类斋月食品和节日拜访的礼品。

八坊华寺街斋月市场位于八坊最大的清真老华寺周围,而老华寺在八坊清真寺最密集的八坊华寺街和新西路(这两条街道上有大小清真寺7座)之交汇处,因此,华寺街斋月市场是八坊斋月中摊贩最多的临时性市场。2008年的斋月,从9月2日一直持续到10月10日。从8月底开始,就有摊贩陆续在华寺街摆摊设点,有小吃摊、水果摊、油炸食品摊、肉食摊、茶叶摊、副食品摊等,其中大部分为小吃摊和油炸食品摊,共有二十多家。小吃摊主要提供八坊回族喜欢吃的酿皮子、甜麦子、荞麦凉粉、发子、面肠等小吃;油炸食品摊主要经营各类油炸食品,在街道一旁支起油锅和面板,现炸现卖,经营者都是八坊回族妇女。街道两旁还摆满了八坊回族流动小贩和郊区汉族菜农经营的蔬菜水果摊。每天下午下班,每个摊点前都挤满了顾客,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华寺街斋月市场的消费者,主要来自八坊回族居民家庭和各清真寺,八坊每个清真寺在斋月中为到清真寺礼拜的人提供开斋食品。华寺街的一家酿皮店,斋月中售给清真寺的酿皮每天能达几百张。到了斋月的最后几天,由于许多回族摊贩要回家准备开斋,小吃摊和油炸食品摊的数量开始逐渐减少。但此时大大小小的礼品摊又布满华寺街,这些摊点销售各种盒装礼品,袋装或散装的茶叶、冰糖、桂圆、瓜子等干鲜果品和新鲜水果。蔬菜摊和肉食摊也开始增加,为开斋节提供充足的肉类、蔬菜及开斋节礼品。10月10日,布满华寺街和八坊大街小巷的礼品摊纷纷撤走,斋月市场就此结束。

古尔邦节的牛羊牲市,也是一个有代表性的周期性节日市场。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是回族一年中一个重大的传统节日。按照回族的习俗,古尔邦节这一天,有能力的家庭要举行宰牛宰羊的仪式,所以每当古尔邦节来临时,八坊回族聚居区内的几个主要街道以及周边都会形成规模大小不等的临时牛羊牲市。笔者曾对2006、2007和2008年连续三年的八坊古尔邦节临时牲市进行了调查。三年中每年都有3-4个临时牛羊牲市,主要分布在八坊三道桥、下菜市、香匠庄、华寺街等街区,这些市场只持续一个星期。售羊者主要是来自周边郊县的农民,有回族也有汉族,牛羊主要来自周边农区和附近甘南藏区。牛羊牲市中的购买者主要是八坊回族家庭和一些经营牛羊屠宰生意的八坊回族商人。市场上除买卖双方外,还有为买卖双方服务的评羊人,这些评羊人全为八坊回族,拥有丰富的评羊经验,节日期间临时到市场上提供服务,收取一定的服务费来补贴家用。八坊华寺街古尔邦节牛羊牲市是八坊回族聚居区几个比较大的临时性市场之一。2007年华寺街的古尔邦节牛羊牲市从12月16日一直持续到22日,牲市开市期间每天华寺街上停满了大小车辆几十辆,街道两旁是20多个相对独立的羊摊,每个羊摊拥有几十到几百只羊不等。为了使各个羊摊的羊群不相互混淆,摊主们都用不同颜色的涂料在各自的羊群身上打上记号。10多个评羊人穿梭在不同的羊摊之间,为购羊者评羊选羊,交易达成后每只羊收取服务费5元。笔者访谈的一个评羊人说,每天他能平均促成50只羊的交易,羊市每天的交易总量能达到1000多只。

八坊信奉门宦拱北的回族穆斯林,节日期间举行宗教仪式时都有点香的习俗。因此,每当节日和重大宗教仪式举行时,在一些拱北比较集中的地方,会形成临时性香摊市场。八坊回族聚居区的大拱北一带是拱北比较集中的地方,有大拱北、国拱北、台子拱北、古太爷拱北等四个拱北,每逢宗教节日来临或拱北举行宗教仪式时,这里便会形成临时性的香市。

2008年9月29日是大拱北、国拱北、台子拱北和古太爷拱北举行开斋节会礼的日子。从凌晨开始,就有人到拱北点香;早晨6点钟以后,点香的人陆续增多,摆设的香摊也逐渐增多。这些香摊许多是由八坊回族妇女临时摆设的,她们前一天或当天凌晨从制香厂批发各种香料制品后,到拱北设摊销售。到拱北点香的人多为八坊及郊县四乡信奉拱北的回族、东乡族群众,许多都是全家人一起来。到了8点钟,点香者络绎不绝,拱北周围出现了大小香摊20多个,各个香摊前都挤满了购香者。香摊出售的香主要是八坊当地生产的竹香,也有盒装的线香,有粗的,也有细的。细的按包销售,每包20根,售价8角;粗的按柱销售,每柱根据粗细从一元到几元不等。到了9点钟,会礼开始举行时,香市上就没有购香者了。10点多,会礼结束后,参加完会礼的人要购香到家中使用,而那些会礼前没有点香的人则开始点香,香市又开始红火起来。直到中午12点,随著点香的人越来越少,香市才逐渐结束。据笔者访谈的一个在拱北周围开设香铺的摊主讲,她的香摊是从凌晨3点钟开始摆设的,一直持续到中午12点,她说由于周围有四个拱北,一年到头都有到拱北点香的人,所以一年四季都有购香者。

在八坊回族聚居区内的大街小巷,布满了各类商铺,有著周期性的民族节日市场;在聚居区周边地区,分布著不同类型的专业和综合批发市场,商业经营在地理分布上呈现出围绕教坊分布的总特点。纵横交错的围坊街巷和星罗棋布的沿街商铺,周期性的沿街节日市场和分布于教坊聚居区周边区域的专业批发市场和商品加工厂,呈现出八坊回族聚居区“围坊而商”的空间布局,如下图所示(该图根据笔者田野访谈资料绘制):

三、“围坊而商”的运营特点

(一)既有民族特色商品经营及服务,也有普通商品经营及服务

八坊回族聚居区“围坊而商”的运营,服务于回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和城乡汉族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这种需求,由民族特色消费需求和普通生活消费需求两大部分组成。因此,“围坊而商”的运营,既有满足民族特色消费需求的民族特色商品经营及服务,又有满足普通生产生活需求的普通商品经营及服务。

民族特色商品经营及服务主要由回、藏特需用品经营与服务组成。回族特需用品经营与服务主要包括清真食品加工,穆斯林生活用品生产与经营,清真餐饮业,清真服务业等回族清真特色行业。据笔者2008年的调查,八坊回族聚居区清真食品加工企业和个体加工户共400多户,从事穆斯林民族生活用品生产和经营的企业和商户达200多家,从事小型的清真饭馆、特色小吃店、流动小吃摊和大型的清真餐厅等各类清真餐饮经营户1000多家,从事清真淋浴、清真理发及清真洗衣等清真服务业的个体经营户达100多家。藏族特需用品加工与经营主要包括藏族生产生活用具和宗教用品。在八坊回族聚居区,加工和经营藏族用品的商户达100多家,加工和经营的商品主要有帐篷、皮革制品、马鞍、马具、马铃、藏碗、藏壶、酥油灯盏、铜香炉、藏袍、藏鞋、藏帽、藏毯等。规模较大的藏族用品加工经营商总部设在八坊,在、青海、四川阿坝、甘肃甘南等藏区设有分销店。

普通商品经营与服务主要包括除民族特需用品经营以外的所有商品的经销和服务行业,包括各类普通农产品、畜产品和日常消费用品的加工与销售等。八坊回族从事的普通农产品经营行业主要有粮油、蔬菜、干鲜调味品、茶叶及各类农副产品的经销业;其畜牧产品经销包括牛羊活畜交易、牛羊皮毛交易、皮革加工与经销等;其日常消费品销售主要包括日用百货和家用电器等。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民族商场,是第一家由八坊回族个体户合股经营的股份制商业经营企业,以经营日用百货、农副产品和家用电器为主,拥有八坊回族个体经营户200多家。

(二)自商自足的内部贸易与为区域间商贸流通服务的外部贸易相结合

一方面,八坊回族“围坊而商”的商业贸易,服务于聚居区内部的生产生活需求。通过聚居区内部的商业贸易,不但满足了聚居区内部回族群众的消费需求,而且使商业经营成为聚居区内回族群众的生计方式。这种生计方式具有自商自足的特征,被八坊回族形象地解释为“尕生意过生活哩,尕买卖拉家务哩”。另一方面,“围坊而商”的商业经营,还为东部工农业区和西部畜牧业区之问的商品流通服务,形成了东进西出、西进东出和南北往来的区域间贸易。聚居区内部贸易形成了民族内部贸易市场,聚居区外部贸易形成了跨区域的外部贸易市场。聚居区内部贸易市场主要辐射聚居区内部各教坊生活区,以零售市场为主。外部贸易市场以批发市场为主,分为聚居区周边贸易市场和跨区域贸易市场。聚居区周边市场主要辐射范围为临夏市及临夏县、广河县、和政县、永靖县、东乡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等临夏回族自治州所属各县乡集镇;跨区域的外部贸易市场主要辐射范围包括甘肃省除临夏回族自治州以外的地区,以及宁夏、青海、四川、等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兴起的河滩关皮毛交易市场,辐射范围包括甘肃、青海、四川、等西部藏区和中部及东部各省。1998年成立的临夏八坊集团牛羊交易市场,辐射范围包括甘肃、、四川、重庆、青海、新疆、内蒙、宁夏、河南、湖北、江苏、陕西等地。在八坊各专业批发市场内都设有货物运输服务部,货运目的地主要为西部各省区,如临夏市振华托运信息部货物运输目的地为青海西宁、海南、果洛、过麻营、玉树、黄安、河卡、兴海、甘德、达日、贵德、同德、石渠、杂多、囊谦、刚察、共和;真诚货运信息部货运目的地为四川的成都、道孚、甘孜、色达、泸霍、理塘、红原、若尔盖,甘肃的临潭,青海,云南,的昌都;八坊惠达货运部货运目的地为甘肃的兰州、玛曲,四川的成都、泸霍,青海西宁,的昌都、拉萨;雪域货运部货运目的地包括甘肃玛曲,四川的若尔盖、松潘、红原、马尔康、成都;天地物流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甘肃(兰州、秦安、天水、平凉、西峰、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敦煌、碌曲、玛曲、积石山)、青海(西宁、循化)、宁夏(银川)等地的货物运输;八坊货运信息中心主要从事甘南、四川的货物运输;八坊集团顺达货运部和临夏市城关车队拉萨货运站货运目的地为拉萨;四通货运部主要从事拉萨和那曲的活牛运输。

两头在外、大进大出是八坊回族商业的最显著的特点,由此形成了“东进西出、西进东出、南来北往”的商品集散流通网络。各类商品批发零售经营的个体经营户和商行都有各自独立的购销网络。改革开放后,最早建立的从事百货批发及零售的民族商场,当时与国内460多家厂商建立了购销关系,形成了遍及全国的购销网络。茶叶贸易和布匹贸易购销网络在八坊回族商品购销网络中最具代表性。在八坊回族聚居区,大大小小的茶叶批发商和零售商遍布大街小巷,经销的茶叶主要来自云南、四川等西南产茶省份以及福建、浙江、广东、安徽等东南产茶区,除零销市区外,主要批发到临夏州7县各集镇、甘南、青海、、宁夏及新疆等地。在布匹销售过程中,涌现出一批规模较大的个体布匹批发零售商行,仅在八坊解放路商业街,就有学和纺织品商行、兴华纺织品批发部、仁德商行等十几家布匹批发零售商户,布匹购销网点遍及东西部各地。临夏市学和纺织品商行是改革开放后八坊回族中最早开始专门经营布匹销售的个体商行之一,其布匹购销网络遍及东西部各地。布匹主要来自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沧州、秦皇岛)、山东(青岛、潍坊、东营)、浙江(杭州)、河南(商丘、许昌)、江苏(徐州、连云港)、辽宁(沈阳、大连、丹东)、吉林(长春)、黑龙江(哈尔滨、黑河)等东部地区,除销往甘肃临夏、甘南各地外,还远销到(拉萨、日喀则、亚东、江孜、林芝、昌都、妥坝、安多、那曲)、四川(康定、丹巴、道孚、金川、马尔康、黑水、红原、瓦切、唐克、若尔盖、郎木寺)、青海(玉树、黄南、贵德、久治)、重庆(涪陵、龙潭、武陵、彭水)、贵州(道真、正安)等地,形成东进西出的布匹销售网络。

(三)充分利用民族聚居区内部的劳动力资源,形成本民族内部的劳动力市场

八坊回族个体商户和工厂企业雇佣人员绝大部分都来自八坊回族聚居区内部,雇用员工主要靠经营者的亲属关系和本民族内的社会关系,从而形成了聚居区内部的劳动力市场。例如,临夏市煤炭市场由三位八坊回族穆斯林商人合股经营,拥有员工100多人,绝大部分为八坊的贫困回族。八坊学和穆斯林制帽厂拥有员工200多人,全为八坊回族。利用聚居区内部的劳动力资源,形成了自己的民族劳动力市场,一方面可以解决聚居区回族群众的就业,有效降低企业和商户劳动力成本,另一方面依靠本民族文化认同感,有利于增强员工之间的凝聚力,实施较为有效的管理,维护雇员的稳定性。这不仅有利于企业家,也同样有利于工人。对工人而言,虽然工资低,但没有外出打工那么辛苦,无需面临就业竞争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在聚居区内工作,尤其是妇女,可以受到本民族文化和道德的约束与保护,不至于外出打工后出现文化遗失、无法保持信仰和民族文化的困境,由此降低了心理上的压力。在八坊回族聚集区内,从业者往往不受其他社会群体竞争的影响,避免了因民族身份差别和文化水平差异而遭受歧视的情况的出现。工人和企业家之间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被共同的信仰和民族认同所调和。笔者在八坊清真南园食品厂做调查时,与该厂马经理进行了访谈。他介绍了南园食品厂的员工队伍、企业文化及管理方式:

我们这个厂子现有员工一百多人,其中95%为八坊当地的回族。雇佣当地的回族,可以帮助亲戚朋友和生活困难的回族乡亲们解决就业问题。对企业来说,由于雇佣工资较低,有利于降低厂子的成本,而且员工队伍稳定,不容易流失。更重要的是,可以依靠他们对回族文化的认同来对企业进行有效管理。我们这个厂子在开办之初就把回族传统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基础,根据我们厂这么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回族传统文化对于回族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企业文化资源。一是回族传统文化中讲诚信和讲团结的美德对于回族企业管理能产生重要作用。我们的企,2kZ,k管理层到普通员工,都是有信仰的回族穆斯林。我们将以诚待人、讲信用视为信仰的主要内容之一,从内心中建立起了自我约束。二是回族清真文化是我们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企业运营有著直接联系。作为清真食品生产厂,从原材料的采购到具体的生产工艺流程,都要求员工必须严格按照清真食品的要求去做。由于员工都是虔诚的回族穆斯林,他们深知清真文化的意义和自己的责任,所以工作责任感强,工作起来特别认真仔细,再加上大家有共同的信仰和生活方式,相互之间有较强的民族认同感,员工间关系比较融洽,团队合作也比较好。

(四)回族特色行业结构嵌合于教坊社会结构体系之中

八坊回族聚居区既是八坊回族结婚生子、住家、从事宗教活动的生活区,又是置业谋生的工作区,生活、工作、谋生及社会关系、社会组织都紧密地嵌合在一起。八坊回族聚居区传统的教坊社区结构包括“围寺而居”的地理居住结构,“围坊而服”的教坊自我管理服务结构,“围坊而婚”的族内、教内家庭婚姻结构,“围寺而学”的经堂教育结构和“围坊而商”的特色经济行业结构。“围坊而商”的特色行业结构内嵌于其他各个结构之中,它们互动互补、相互嵌合,形成八坊回族传统的“围寺而居、围寺而信”的教坊社会结构体系。“围坊而商”特色经济结构在教坊社会结构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著基础性作用,它对其他四个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坊社区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虔诚信仰的回族商户扮演著重要角色。各清真寺的学董,由教坊的回族群众推举出来,一般由在本坊群众中有威望及对本教坊贡献最大的回族商人担任,是专门管理清真寺财务以及教坊内宗教事务的人。他们有权召集教坊的群众会议,商议选聘阿訇,举行宗教祭典活动,修葺清真寺等,并具体负责掌管财务。一般而言,学董是没有报酬的。学董为所属教坊的经堂教育提供主要支持,是族内、教内婚制的倡导者和维护者,也是本教坊清真寺修建和维护的重要支持者,他们大部分有著世代“围寺而居、围坊而商”的传统。笔者在对八坊最大的老华寺教坊进行田野调查的时候,曾听取了当地一位寺管会成员的讲述:

我们老华寺哲玛提(教坊)所属的回族群众有3000多户,大部分家户世代经商或从事清真特色行业,其中有一部分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在当地从事商业、手工业及清真特色服务行业,也有一部分人东进西出,南来北往,走边疆、跑牧区、下江南进行商品贩运,到藏区开铺子、开饭馆、从事回藏贸易。我们八坊人大部分都世代经商或从事回族特色行业,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跟著大人做买卖。很多生意人都喜欢在本地围绕著清真寺做生意,虽然一部分人也外出做生意,但他们经商的大本营都设在八坊,因为这样既不影响做生意,也能维护自己民族的生活方式,遇到困难时也好解决。我们对自己的哲玛提(教坊)很上心,因为我们从出生到无常(死亡)的人生各个阶段都离不开自己的哲玛提。本教坊清真寺的重建维修、日常维护,以及本教坊举行各种活动时,我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平日里有能力的生意人还为清真寺经堂教育提供学粮,赚了钱的生意人每年还要向自己所属的清真寺和本哲玛提的困难群众出散天课和钱粮。我们也积极参加本教坊组织的各项活动,参与教坊的管理和服务,一些对教坊贡献大、信仰虔诚的生意人常被本坊群众推举为教坊负责人。

四、“围坊而商”经济结构模式形成及发展的内在机制

中国城镇回族大多分布在交通便利和商业繁华的城市街区和县乡集镇,“围寺而居”是城镇回族聚居区普遍的地理居住格局。“围寺而居”的教坊不仅是一个地理居住区和社会生活区,同时也是“围坊而商”的商业经营区,形成了利商而居,居而利商的特点。北京牛街、常营,天津北辰区天穆镇、东丽区幺六桥,吉林长春双营子,辽宁建平北二十家回族镇,河北张家口、大厂、孟村、沧州、白沟镇,山东淄博金岭回族镇、聊城张鲁回族镇、阳信河流镇,河南郑州管城回族区、开封顺河回族区、洛阳瀍河回族区、孟州桑坡,内蒙呼和浩特、包头回民区,陕西西安、汉中塔儿巷、安康江口回族镇、商洛西口回族镇,山西长治,宁夏银川、石嘴山、吴忠、同心、灵武、固原,甘肃兰州小西湖、平凉崆峒区、临夏八坊、广河三家集、天水张家川、甘南临潭,青海西宁东关、民和、平安、贵德、门源、化隆、大通,新疆昌吉、伊宁、焉耆,四川松潘、诺尔盖,云南昆明、个旧沙甸、曲靖新街、通海纳古镇,湖南常德、邵阳,江苏南京七家湾,海南三亚凤凰镇等许多城镇回族聚居区都体现出了“围坊而商”的经济结构模式。

城镇回族所处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为“围坊而商”经济结构模式的形成提供了自然生态和社会文化空间。从微观人文地理生态环境来看,八坊回族聚居区位于城乡汉族聚居区之间,缺乏土地等有效的生产资源,但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八坊回族形象地将这种状况称之为“人养地方,地方不养人”。汉族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资源差异和经济互补局面,为八坊回族从事城乡间经济交换提供了微观地理生态空间。在促进汉族城乡经济交流的过程中,八坊回族社会与城乡汉族社会问形成了有效互动。从宏观人文区域环境来看,八坊回族聚居区所处的临夏地区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多民族交错杂居的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民族间共居融生、共生互补、交流互动、相互依存的关系。汉藏两大民族集团之间在地理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经济价值取向上的差异和资源上的互补,为生存于汉藏间的回族群体提供了长期有效的生计方式,使回族成为汉藏两大民族集团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和商品流通的中间服务者。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述的:“河州回族凭著既能习惯与以藏民族为主的高原民族交往,又有著同东部地区汉族互通有无的传统;既熟悉藏族等高原民族的生活习俗,又适应青藏高原的气候环境,极能吃苦,还会讲生活中的一些藏话,这特有的民族素质,使他们成为青藏牧区同中原农区物质、能量交换的最佳二传手。”

民族文化与经济间嵌合与互动是城镇回族“围坊而商”经济结构模式形成的关键因素。“围坊而商”的经济结构模式,包含著经济和文化两种成分。八坊回族的民族文化传统(比如、饮食禁忌、崇商重商、族内通婚等)使八坊回族聚居区经济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这种民族文化传统具有经济价值,清真生活方式本身就是重要的经济资源和文化象征资本。在八坊回族聚居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八坊回族的特色经济行业和就业机会就是由民族文化资源提供的,清真生活方式所形成的消费习惯形成了聚居区内稳定而相对独立的消费需求,继而产生了清真产品加工业和清真饮食服务业等民族特色行业,重商崇商的民族传统,坚韧勤奋、大胆开拓、不畏艰险的民族性格,有利于不断拓展外部的商业经营和市场。“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经济体现的互动关系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共生的关系。经济利用了文化资源,反过来,民族经济的发展又强调了文化特征,本身也成为一种文化特征。”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回族传统文化渗透到八坊回族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为八坊回族商人勤奋经商提供了终极关怀的精神动力,而世代“围寺而居”的清真生活方式和“围寺而信”的精神信仰方式促进了八坊回族商人“围坊而商”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八坊回族商人不仅仅是一个理性经济人,同时还是一个宗教人、社会人和文化人,其经济行为受到经济、宗教、社会与文化心理因素的共同影响。

受保护的民族内向型特色行业和服务于大经济的外向型行业相互促进,为“围坊而商”经济结构模式的存续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八坊回族聚居区受保护的民族内向型清真特色行业,受到个体和群体的价值生活观和国家民族政策的保护。这种行业由于受制于民族聚居区内的有限消费,规模都比较小。服务于大经济的外向型行业主要是指服务于藏区和汉族两大经济体之间的商业贸易,这个外向型行业处于汉藏两大民族集团商品流通体系和整个国家东西部经济循环体系之中,由于商品交易规模大,外向型行业和市场的规模都很大。在八坊,受保护的民族特色行业和外向型的商贸流通行业之间相互促进:一方面,受保护行业资金在八坊回族聚居区内稳定地周转,并有效地防止聚居区经济资源的外流;另一方面,以外向型流通行业得到的收入,不断提高民族成员的购买力,同时,也为进一步投资于受保护的民族特色行业积累资金。这样的资金周转,使受保护的特色行业和外向型商业都能获得发展,也使受保护的民族特色行业和外向型行业间形成相互促进和依存的关系。

城镇回族聚居区以亲缘关系、地缘关系、族缘关系、信缘关系为基础形成的社会关系,是城镇回族“围坊而商”经济结构形成的社会资本。在八坊回族聚居区,以个体亲属网络构建的家庭和家族,以群体信仰认同为基础建立的哲玛提社群,形成了亲缘、地缘和信缘相互交织的社会关系,成为八坊回族重要的社会资本。在八坊,回族群众有著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生计方式,没有语言、生活习惯上的限制,可以避免因文化教育程度不足、对外部大社会了解不够等缺陷的困扰,他们可以通过家庭成员、亲属关系和本民族同胞,得到有关就业机会和商业信息的第一手资料,可以利用宗教社群组织(哲玛提)和家庭、亲属、族群关系取得经济资助和周转资金。在八坊,家庭、家族既是聚居区内民族文化延续传承的重要单位,也是一种生计延续的方式和劳动组织形式。八坊回族的每一个经营单位,每一个经营个体,都是家庭关系和亲属网络等社会资本的集合体,家庭作坊和家族企业成为八坊回族从事生产经营和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家庭经济和家族经济的发展为聚居区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临夏八坊回族聚居区“围坊而商”的个案表明,城镇回族聚居区经济呈现出“民族聚集区经济”的运行机制,即城镇回族聚居区“围坊而商”的经济形态,呈现出两个向度上的含义:在空间向度上,商业经营单位和族裔人口在地理空间分布上相对集中于聚居区;在社会向度上,回族经济商务活动已经深深嵌入回族教坊社区的社会结构之中,并与教坊社区的各个社会层面有著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在城镇回族聚居区,民族性体现为一种共同的清真生活方式。城镇回族聚居区内生活的个体和家庭有著大致相同的日常生活需求和人际关系社交圈子,回族经营者通过家庭、亲属网和本民族其他社会机构,通过群体所拥有的文化共性来促进回族聚居区的经济发展。城镇回族聚居区经济,既反映出国家和区域间大经济循环的共性,又呈现出按自己规律运动的民族经济特性,并由此形成了聚居区内部和外部贸易行业和市场。在城镇回族聚居区内,受保护的内部民族特色行业与外向型区域间贸易行业之间相互作用,反复呈现聚居区内部回族特色经济和外部区域贸易经济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这种关系对城镇回族聚居区经济发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围坊而商”的经济结构模式,是城镇回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以“围寺而居”的教坊为依托,充分利用所处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生态环境及回族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社会文化资源,通过本民族成员的合作互助及与其他民族的分工协作,来展开商业及民族特色行业的经营活动,以满足民族聚居区内部和周边各民族群众的生活需求和不同区域间物质交换的需求,既体现出了区域间大经济循环的共性,又具有独特的回族经营特色。

地摊经济和马路经济篇8

关键词:地摊经济地摊经营黄石

一、黄石地摊经济发展现状

1.地摊经济的内涵与特点

地摊经济是指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来源的一种经济活动。从世界各国来看,地摊经济是一种常见的经济形式,尤其在城市里,随处可见,但由于不占主导地位,所以仅被视为一种边缘经济形式。在西方发达国家,地摊或许还能带上些许浪漫的艺术气息,但在中国,只是人们获得基本生活保障的手段,它更多体现了下层劳动人民艰苦的生活现状。

地摊经济一般具有三个特点:进入门槛低,投入少,收入低,是缺乏学历和技能人群的重要谋生手段;商品种类繁多,价格低廉且季节性强;摆摊工具简便,摊位大多选择人流量大的地方。

2.黄石地摊经营者的构成

地摊运营投入少,进入门槛低,对文化层次较低、缺乏专业技能的城市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以及进城的农民工有很大的吸引力,通过调查显示,该类人员占地摊经营者总人数的52.63%。对于在社会上不好找工作的大学生来说,摆地摊也成了一种暂时的就业选择,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大学生选择地摊经营只是为了多赚取一些社会经验和零用钱,大学生经营的货物大多新鲜新奇,很有创意,这部分人占了地摊经营者的10.52%。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农地被征用,农民失地现象严重,很多农民为了谋生外出务工,地摊经营也为他们提供了就业机会,据统计,在黄石的摆地摊人群中,农民占了31.57%,而且他们大多数人选择的是卖水果或者蔬菜。很多老年人离退休以后,身体康健,不甘心在家里坐吃养老,于是,部分人选择地摊经营发挥余热,同时也赚取些许外快,这部分人占了15.78%。

3.地摊产品类别构成

黄石地摊经济在空间上的分布较为集中,具体的说,主要分布在上窑、文化宫小吃街、沈家营八栋口以及湖师学生街等人流量比较大的地区。地摊经营的商品类别主要是餐饮小吃、服装饰品和瓜果蔬菜。其中,食品占了47.37%,日用品占了15.79%,植物花和化妆品分别占了10.52%,而排在后列的衣服饰品、药品、文娱用品仅分别占到了5.26%。

4.经营场所

地摊的经营场所多选择在交通便利、人流量大的主要交通干道以及重要的街道两侧,阻塞交通的情况比较严重。摊点的随意摆设影响了市容市貌,小吃摊贩以及水果摊贩往往会造成大量的垃圾,影响城市的美观,并造成城市的污染。

地摊经营无章法,随意性强,流动性大,交易标的较小、交易地点和交易时间不固定,给城市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不方便。其实,黄石市城管局有出台的关于摊点管理的规定,但是,调查显示97.44%的地摊经营者与市民都不了解。由此可见,城管局关于摊点管理的实施力度不够。

二、黄石地摊经济发展带来的利与弊

1.黄石地摊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

(1)满足城市居民部分需求。首先,城市居民的主体还是中下阶层,庞大的消费市场给了地摊商贩存在的价值和理由,他们经营的早点、小吃、日用商品等满足了一部分市民的日常需求,给其生活带来了实惠和便利。

其次,就摆摊地点来说,摊主们摆摊大都选择在人流量大的地方,多以居民区为主,这些地方不仅能方便摊主们招揽顾客,也为附近居民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方便。

(2)满足无业人员生计需求。经营地摊的一般是两种人,一部分是城市中的下岗职工、无业人员等低收入群体,另一部分是进城农民。这两个群体都是生活困难群体,街道上每一个摊位,都支撑着一个家庭。地摊的存在,无疑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这些人员的生计,减轻了社会就业压力。地摊商贩中有部分人因经营有方,还走上了发家致富之路。可以说地摊经济为减轻黄石的就业压力,增加低收入阶层的收入,以及维护社会稳定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3)满足附近商场集客需求。一般来讲,地摊周围总是少不了正规的商场。商场的消费群体与地摊消费群体存在着不同的消费档次,地摊吸引的客流很难形成商场的忠实顾客群体,也就是说二者的消费市场是分割的。但是做生意讲究人气和财气,有人气不一定有财气,但如果没有人气,财气肯定不存在。尽管地摊市场的消费群体消费水平低,但如果能把经济实惠的地摊市场打造好,就可以吸引商场的消费群体购物从而满足商场“集客”的强烈需求。目前市场上的产品种类多样,消费者的需求日益个性化和多元化,顾客在消费市场上购物存在多变性和交叉性,随机性购物渐成主流,目标性购物逐渐退居次要地位。这就决定了不存绝对的市场目标顾客群体,地摊经济的繁荣可以为商场聚集人气,促进销售提供了重要的软环境基础保障。

2.黄石地摊经济发展带来的弊端

(1)影响居民生活与城市形象。地摊商贩多设在交通路口或者居民区、学校周围,他们的叫卖声,以及经营产生的噪音影响到附近群众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产生的油烟污染、随处乱倒的垃圾使当地的环境陷入脏乱差,有些地方甚至成为卫生死角,引起居民的不满,影响到黄石市山水宜居城市的形象和品位。一位接受调查的居民表示,一些地摊往往经营到很晚,影响居民休息。此外,食品类地摊的存在,产生大量油烟,对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了较为恶劣的影响。

(2)威胁社会治安。一般以地摊为生的人,受教育程度不高,当出现事故纠纷时,一部分人容易激动,比较倾向于以自己的方式处理问题,而不是通过法律途径。他们的手段往往比较偏激,比如有些摊贩素质低下,强买强卖,为了抢占地盘地摊商贩之间打架斗殴,不服从城管的管理,甚至和城管之间发生肢体冲突。地摊商贩、城管人员、城市市民的人身安全都受到威胁。并且从长远看,暴力行为容易对青少年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不利社会的长治久安。

(3)侵权。地摊商贩往往本薄利小,所售商品质量差,出了问题购买者退货无门。经营食品类的摊贩,一般缺乏相应的卫生资质,食品卫生质量令人堪忧。而且许多摊贩在出售商品时缺斤少量、以次充好坑害消费者。如果购买后,使用途中出现不当,消费者也无法通过合法的正确手段维护自己的利益。同时,地摊商品往往与一些知名品牌类似,使得消费者不易分辨,这在侵犯消费者合法利益的同时,也侵犯了正版商品的版权。

三、培育和完善黄石地摊经济的对策

1.坚持疏导与科学管理

首先,沈家营区湖北师范学院正门口一带,上窑地区,市中心文化宫一带,以及集贸附近是众多摆摊者的聚集地,政府可以将这些区域选择性的规划出来,在特定的时间内开放给摊贩者。其次,改革政府传统自上而下的权力运作方式,建立政府、社区组织、非营利组织、社区成员单位及社区居民之间的多元互动的网络型运作模式,使社区治理组织体系由垂直科层结构转变为横向网络结构,建立以社区共识和认同为基础的,充分发挥社区能动性和自主性的治理机制。

2.落实出台的城市管理法规及措施

政府部门可以充分发挥各个社区已有管理部门的人力,对地摊管理落实已有规定——“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一次性告知制”,让其知晓应遵守的规定,并且要对“市级统一规划、分区建设管理”的原则宣传到位,对象不仅包括政府部门、地摊商贩,还应涵盖城市居民。在此过程中,强调充分尊重地摊商贩,耐心与之沟通,摒弃地摊商贩素质低而不可沟通的偏见。同时政府部门还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政策法规来维护并促进地摊经济的管理,各级政府要严格执行,地摊商贩主动配合,城市居民积极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地摊经济的效益。

3.坚持合理规划、严格管理的西方经验

西方国家在在对马路摊贩的管理上,比中国有着更丰富的经验,他们大多都实行了以“严格保护,积极管理”为特点的分区域、分场所和分时间管理。对于黄石而言,应该借鉴这一成功经验,让地摊经济在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健康发展,使地摊者身份合理化合法化,加快推动地摊经济组织化。坚持民生大于市容的理念,分时、分地、分区的管理思想。

4.强化对地摊商贩进行严格考核的管理制度

黄石市相关政府机构应出台一套系统的考核制度对地摊经济进行管理,具体的考核项目应该包括设施完善、摊位卫生、垃圾袋装、个人卫生、用具整洁等方面。实施扣分累积考核,分级递进执法,每发现地摊商贩一次违章,就在其首次违章留下的“违章档案”上扣除若干分,直到满分全部扣除,重点打击屡教不改、多次违规者,既体现了“人性化”文明执法,又为强制取缔准备了证据和条件。考核制度对于分数被扣除者实行强制取缔,城管执法有理有据。在规范了地摊经济的同时,也使经营者有一种很强的社会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赵英军,黄华侨.地摊经济背后的博弈[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0(10)

[2]宫希魁.解析地摊经济[n].云南经济日报,2006-08-15(001)

[3]张广辉.给予城市“地摊经济”生存空间[J].辽宁经济,2007(9)

[4]张森林.解决就业问题不妨解放地摊经济[J].今日新疆,2009(6):34

[5]韩民春.国外地摊经济的启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6-14(10)

地摊经济和马路经济篇9

关键词:冷再生技术;厂拌冷再生;环保;经济

中图分类号:U416.2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概述

丹东路位于抚顺市望花区,为望花地区贯通东西向的主要干道之一,并且为抚顺老城区与沈抚新城的主要连接点。丹东路于1985年改造扩建,经历20几年的风风雨雨,随着车流量的增加,路面纵横向裂缝较多,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碎裂、车辙、沉陷、坑槽等,为保证道路具有良好的服务水平、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车流量的要求,提高抚顺市西出口的整体形象,2011年对丹东路彻底改造翻新。本次改造西起三宝屯立交桥,东至望花桥,道路总长度为6652.905米。改造主要体现在道路断面形式及道路结构方面。

二、路面再生的概念

沥青路面再生是采用专用机械设备对旧沥青路面或者回收沥青路面材料进行处理,并掺加一定比例的新集料、新沥青、添加剂等形成路面结构层的技术。

按混合料和施工温度的不同,分为冷再生和热再生。

按施工场合和工艺不同,又分为厂拌再生和就地再生。

三、丹东路路面改造结构方案比选

由于丹东路交通流量比较大,不能封路施工,只能半幅施工,考虑路面不同病害类型及成因,主要体现在三宝屯立交——西丰街路段,由于经常通行重载车辆,路面破损变形,不同修复方案的评价比选如下。

1、完全重建:成本高,施工周期长,交通影响大

2、厚沥青罩面:相对较快,不能彻底解决病害,反射裂缝

3、深层冷再生:经济性高,环境污染少,施工速度快

几个方案比选论证后,决定对丹东路三宝屯立交——西丰街路段道路路面结构改造采用厂拌沥青冷再生技术。

四、厂拌冷再生技术

1、原材料

道路传统整治施工中将大量的旧沥青路面材料废弃,堆积如山的沥青铣刨废料。

旧料破碎愈充分,和新沥青材料接触的表面积就愈大,新旧沥青交融旧愈快、愈好,有利于再生路面的早日成型。破碎后的旧料团粒宁小勿大,混合料可以通过添加粗集料调整级配,需要在气温较高的季节经过长时间的行车反复碾压,新旧沥青调整位置,才能达到某种程度的融合。丹东路是在7、8月份施工,满足对温度的要求。

2、厂拌冷再生技术的概念

将原旧路进行铣刨,将铣刨后沥青混合料运至拌和厂(场、站),经破碎、筛分,以一定的比例与新集料、沥青(乳化沥青或发泡沥青)类再生结合料、活性填料(水泥、石灰等)、水进行常温拌和,常温铺筑形成路面结构层的沥青路面再生技术。

3、技术特点

⑴保护环境,合理、有效利用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污染。尤其对于材料资源枯竭的地区再生技术就显得更加经济、实用。

⑵降低路面大修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与传统施工方法相比可节约成本。

⑶通过基层承载力的提高从根本上实现道路等级的提高。厂拌再生层为柔性结构,可防止反射裂缝的荷载裂缝的产生和发展。

⑷可控制原路面的标高基本不变,避免对沿线构造物及周围基础设施的不良影响。特别是村镇、城市道路标高受限制的路段,应用再生技术可充分发挥其标高增幅微小的优势。

4、适用范围

适用于对各等级公路及城市道路的回收路面材料进行冷再生利用。

可用于高速公路和一、二级公路及城市主干路、次干路沥青路面的下面层及基层、底基层。

三、四级公路及城市支路沥青路面的面层。

当用于三、四级公路的上面层时,应采用稀浆封层、碎石封层等做上封层。

5、技术要求

⑴冷再生混合料技术要求。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工程设计级配范围如下表所示:

结构类型各筛孔(mm)的通过率(%)(中粒式)

26.5199.54.752.360.30.075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10090-10060-8035-6520-503-212-8

⑵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设计技术要求。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设计应在孔隙率、劈裂试验,马歇尔稳定度试验、冻融劈裂强度比、乳化沥青再生层压实度等方面来控制技术要求。

6、施工技术要求

⑴下承层的准备。下承层应密实平整,强度符合设计要求。在摊铺冷再生层混合料之前宜在下承层表面喷洒乳化沥青,喷洒量为纯沥青用量0.2~0.3kg/m2。可避免污染,又利于组织施工。

⑵拌合过程。厂拌设备应设置乳化沥青和水的精确计量装置。拌和时间应保证拌和均匀、连续。厂拌冷再生混合料一般应遵循“即拌即用”原则。对拌和设备的要求:厂拌冷再生宜采用专用拌和设备。使用泡沫沥青作为再生结合料时还必须配备泡沫沥青发生装置。拌和设备的生产能力应与摊铺设备生产能力匹配。

⑶摊铺过程。厂拌冷再生混合料应采用摊铺机摊铺,熨平板不需要加热。用于三级以下公路时也可以选择使用平地机摊铺。摊铺机必须缓慢、均匀、连续不断地摊铺,不得随意变换速度或者中途停顿。摊铺速度宜控制在3~5m/min的范围内。当发现摊铺后的混合料出现明显离析、波浪、裂缝、拖痕时应分析原因,予以消除。

⑷碾压过程。碾压应按先轻后重,压路机应以缓慢而均匀的速度碾压,初压速度宜为1.5~3km/h,复压和终压速度宜为2~4km/h。

⑸养生。在封闭交通的情况下养生时,可进行自然养生,一般无需采取措施。在开放交通的条件下养生时,再生层在完成压实至少1d后方可开放交通,但应严格限制重型车辆通行,行车速度应控制在40km/h以内,并严禁车辆在路上调头。为避免车轮对表层的破坏,可在再生层上均匀喷洒慢裂乳化沥青(稀释至30%左右的有效含量),喷洒用量折合纯沥青后宜为0.05~0.2kg/m2。养生完成后,在铺筑上层沥青层前应喷洒粘层。

⑹冷再生路面成型。冷拌再生路面,完工后初始状态往往使人担心能否成型,因此必须在开放交通后,经过较长时间行车碾压才能逐渐成型。其成型的快慢与气温高低有密切关系。在高温季节,沥青能在行车荷载挤压揉搓作用下,调整位置重新分布,使路面较快成型。乳化沥青冷再生铺筑应近可能安排在高温季节尤其是高温季节到来之前进行施工。

⑺施工过程中质量检查项目。施工过程中主要从压实度、空隙率、马歇尔稳定度、劈裂强度、含水率、沥青含量、矿料级配等方面进行质量检测,如发现不合格项目,应及时纠正。外观方面主要从平整度、纵断高程、厚度、横坡度等方面进行检测。

五、冷再生的必要性及意义

1、道路传统整治施工中将大量的旧沥青路面材料废弃,一方面浪费了其可利用价值,占用了堆放空间,造成了环境污染。

2、新的石料的大量开采导致森林植被的减少,水土的流失,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开山采石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路面的再生技术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关注。

3、集料与沥青循环利用,原材料占到了混合料总价格的70%。如能加以利用,我国每年可节省材料费。另一方面,国际市场石油沥青作为不可再生资源,过度开采将造成资源的枯竭,其成本越来越高,再生技术也避免了开采所带来的资源浪费。

六、结语

厂拌冷再生是一项新型公路养护技术,既节省了建筑材料,又减少了二养化碳的排放量,充分利用再生资源,为节能减排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地摊经济和马路经济篇10

没人愿意做这种事情,邻里邻居习惯了有人缝缝补补,如果不出来摆摊,怕大家不方便,只要自己身体允许,她会一直坚持在路边摆缝纫摊。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欣赏美景,旧物感受随笔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欣赏美景,旧物感受随笔一

四月里,桐花开了,粉红粉红的,如你娇羞的脸庞。

你常驻足抬头观赏,长长的睫毛下,一双专诚的眸子。你说你喜欢四月,因为四月里有你纯真的梦想;你说你喜欢桐花,因为桐花使你记起曾经美好的情感。

晴和的四月,桐花绽满枝头,随风摇曳,如一个个多彩的梦。你来到树下,那种欣喜之情如同见到久别的友人。你小心翼翼捧起一朵低垂的桐花,轻轻地嗅着,花香侵入心脾,你陶醉于它醉人的花香与绚烂的色彩。你尽情欣赏,久久不肯离去,那一树桐花可曾装饰你少女纯情的梦。

在广袤无垠的大地,你的身影与粉红的桐花相互辉映,构成了一道春天最亮丽的风景。阳光普照,和煦的春风悄悄拂过。呵!那是最美人间四月天。

阴霾的日子还是到了,一夜风雨之后,桐花纷纷飘落。你小心地捡起那些散落在地上的花瓣,捧在手心,那时你伤心地哭了,你说再也看不到桐花挂满枝头的景色,再也闻不到桐花的香味了。

一连几日,你不再去郊外,你不再去看凋零的桐花,你怕触及自己内心的脆弱。一个不经意的午后,透过窗子,你欣喜地发现,那一排排桐树早已焕发新绿,在阳光下,那一片片嫩绿的新叶闪着耀眼的光芒。你坦然了,任何事物都不会是永恒,短暂的阵痛,终会孕育出无限的勃勃生机。

时光荏苒,岁月愈合了你的伤口,而你依然喜欢四月,依然喜欢桐花,只是纯真的眸子里多了几分岁月的沧桑。我知道,你是个喜欢怀旧的人,曾经的记忆依然那么深刻,正如你依然坚持着看桐花的习惯,任岁月穿梭,始终不变。你执着的身影在落英缤纷的桐花里,是对你坚守的情感的一种完美注释。

桐花年年开放,你依然喜欢驻足观赏,岁月的流逝并没有带走你璀璨的韶华,只是你纯真的眸子多了几分沧桑与成熟。我相信,在风雨之后,你一定会重新拥有心灵那片情感的天空。

欣赏美景,旧物感受随笔二

简单的事情重复做,要么成为专家,要么成为工匠,我认识一位修鞋和缝补旧衣服的大姐,寒来暑往,秋去春来,在靠近学校的马路边上,摆摊三十多年,重复做着缝补幸福的事情,把自己的日子过红火了,也方便了一届又一届莘莘学子,同时服务了一户又一户寻常百姓人家。

认识这位大姐,缘于春节前,我有一件冬款的红色毛呢旗袍,一来嫌它侧边开叉,二来长度没有及踝,于是,找了一件与旗袍同色系的退了休的夏季连衣裙,准备改成鱼尾形半身内衬,来加成旗袍的内敛与端庄。鼠年的冬天格外寒冷,滨江路步行街上,几个裤店负责剪裤脚的缝纫工都没有出工。

我驱车来到县人民医院,买了点药,然后一路向西,去解放路老宅子,看望住在那里的公公婆婆。出了裕朗大桥,经过县第二中学,在县解放路小学的东南角,巧遇一个缝纫摊,尽管此时的气温零下十度,但马路边的生意依然忙碌。我停车下来,见到四五个人拿着衣服等待缝补。缝纫机面南而置,背面靠着环卫工人的零时休息工棚,多少遮挡了一些西北吼,但是来自上下左右的阵阵寒意,还是直往脸上和身体上扑,大家有凳子也不愿意坐,都站着不时跺跺脚、搓搓手。

缝纫大姐的名字叫张金花,这个名字是从微信扫码上获知的,年龄大约60岁左右,体态微胖,一脸的健康色。瑟瑟寒风中,她气定神闲,不温不火,不急不躁,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内容,有的是被套子开线了,翻过来缝一缝,分分钟搞定;有的是拉链坏了换个拉链头,修不好的就装一根新拉链;有的是孩子玩皮,把口袋刮了个洞,她在小洞洞缝上个可爱的卡通小狗,立马旧貌变新颜。她对前面几个人的收费,都非常低廉,没有添加配件的,基本都是2元钱,加配件的另外算上配件的钱,这么廉价的劳动力,我感到很意外。

轮到我了,因为工序稍微复杂一些,所以花费的时间比较长,有机会和她聊起了家常。我问她这么冷的天,又没个棚子遮挡,手脚会不会冻麻了,她说在马路边摆缝纫摊三十年,对寒冷和酷热,早已经习惯了。

在马路边缝纫三十年?各种好奇,引发我的十万个为什么,也打开她尘封已久的记忆。

1963年,她出生在离县城不远的响水镇潘庄村,她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后来又相继添了两个弟弟,当同龄人都上学的时候,她却要在家负责看护两个弟弟,为了争取上学的机会,她哭过、闹过,但无济于事,一直到11岁,才在本村老师的干预下得以上学,可读到4年级的时候,15岁的她再次被迫辍学,回家劳动挣工分,帮助父母养家。有一段时间,她反复跟父母唠叨,自己想学裁缝,想进服装厂上班,但是没有得到父母的理会。分田到户以后,她成了城郊的菜农,和父母刨地种疏菜,一大早就要推着一大筐菜出来卖。

1984年,21岁的她,经过媒妁之言,听从父母之命,与大她5岁的南河公社的一名憨厚老实的泥瓦工订婚,当时的订婚彩礼360元,她跟父母要了160元,买下一台梦寐以求的熊猫牌缝纫机。订婚不久,她就嫁为人妇,夫妻俩没去南河农村生活,在县城租赁一间几平方米的小房子,以四年级的文化基础,开始自学裁剪与缝纫,一本裁剪书都被她翻得软塌塌的破了洞。儿子二三岁的时候,她就试着出摊给人补旧衣服,最先摆在响水中学老校区大门口的路边,主要服务对象是响中的学生和老师,随着响中搬迁,她的摊点又跟到解放路新校区大门口的马路边。后来,响中搬到开发区,这里变成第二中学,她就一直在这里安营扎寨,一呆就是三十三年。除了缝纫、修改旧衣服,她还学习修鞋子、钉鞋掌、修箱包等等,凡是学生以及周边的居民,任何需要修理的,只要拿来,她都想方设法把它弄好,因为价格公道,老少无欺,因此口碑特别好,回头客也特别多,有的人家孩子毕业离开响中了,有需要缝补修理的,还集中一下,来这里找她修补。

平时接触的人,抱怨生活不易,怪爹妈给的不多的比比皆是。金花的娘家、婆家经济都不富裕,没有一方给他们提供物质支持,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但她们不等不靠,用勤劳的双手,一针一线缝补着自己的幸福人生,从五分、一角、二角,辛辛苦苦,积少成多,终于攒下8000元钱,在靠近响中的地方,买下了三间小房子,从此告别租客生活,有了属于自己的栖身之所。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全部供书上学,有了自己的美好前程。当儿子领着漂亮的外来妹媳妇回家时,她又拿出平时省吃俭用,聚下来的四十多万积蓄,在城南买了一栋别墅,作为儿子的婚房……靠着一双粗糙的大手,辛勤劳作,从一无所有,到衣食无忧,日子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