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发展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39:49

医疗卫生发展前景篇1

关键词:新农合;基层卫生院;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7-0105-02

一、新农合概述

新农合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简称,它的出现旨在为农村居民的医疗提供一定的保障。从2003年新农合实施以来,到目前为止,新农合已基本覆盖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并且国家对新农合的补助标准也在逐年提升。尽管新农合的出现填补了农村医疗保障的不足,但由于新农合自身尚处于不断发展完善得过程,其中还存在许多漏洞和不足,诸如社会满意度较低、保障水平较低以及新农合在实施过程中宣传力度较小及其自身存在的诸多制度问题等都困扰着它的进一步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新农合已然以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在逐步向前推进、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基层卫生院的工作任务量也逐步加大,接受疾病的类型与难度也在逐步提升,许多卫生院在这样的背景下不断扩张,由此使得卫生院的发展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

二、新农合背景下基层卫生院护理存在的问题

1.基层卫生院医疗环境存在的问题。新农合背景下社会对于基层卫生院的需求量进一步加大,但由于基层卫生院的发展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导致其医疗环境建设没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尤其是在当前的经济社会水平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于医疗要求进一步提高的背景下,基层卫生院原有简陋的医疗设备、医疗护理室已经远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许多基层卫生院当前的医疗环境还尚处于起步发展的阶段,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就是基层卫生院的床位紧张,过去基层卫生院的功能仅限于输液或给农村居民买药提供便利,因此,其床位设置较少,但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发展,基层卫生院的功能不再那么单一,对于床位的需求量也有所上升,但当前许多卫生院并未跟上时展的步伐,导致床位紧张;其次,就是基层卫生院的医疗卫生条件堪忧,许多基层卫生院的环境不够整洁、床铺不能做到及时清洁等问题比比皆是;最后,还有一点就是基层卫生院的医疗设备陈旧,不能与时俱进,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医疗设备的更新速度也逐渐加快,但基层医院的卫生室由于资金限制不能够对医疗设备做到及时更新。

2.新农合背景下基层卫生院护理人员存在的问题。新农合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由于基层卫生院报销比率高,由此导致基层卫生院的工作量进一步加大,基层卫生院所面临的疾病类型也更加复杂多样,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仅对基层卫生院的医疗条件与医疗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基层卫生院的医护人员需求量也进一步加大,ζ湟交つ芰Α⑺刂实囊求也进一步提升,但就目前基层卫生院医护人员的数量与素质而言与现代医疗发展背景下对于医护人员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基层卫生院的医护人员在职量远不能满足当前新农合背景下基层卫生院对于医护人员数量的需求,许多医护专业毕业的高校学生一窝蜂地涌进城市以及市医院等,很少有主动选择到基层卫生室服务的高校医护专业毕业生;另一方面,就是基层医护人员的医护素质不高,这种素质包括专业医护素养以及服务素质。由于基层卫生院的条件限制,使得护理人员缺乏医护继续教育的机会,使得医护人员技能的发展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缺乏相应的医护专业素养;再有就是医护人员的服务素质意识较差,缺乏对待病人的人文关怀意识。

3.基层卫生院护理管理组织不够规范。基层卫生院护理的管理组织不够规范也是制约基层卫生院护理发展的重要问题。由于基层卫生院初设的初衷就是为农村居民的医疗提供一定的便利,而非向县级、市级医院那样有组织、有规模、规范化的运营,这种建设观念的偏差导致基层卫生院的建设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缺乏相应的医院护理管理制度,尤其是随着新农合的发展,这一弊端更加显现。据有关调查表明,我国约有63%的基层卫生院缺乏相应的护士长等专门的护理管理人员。这种现象导致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不清,由此使得护理人员的考察也缺乏相应的基准,很难对护理人员起到一定的工作激励性。

三、新农合背景下基层卫生院护理的对策研究

1.基层卫生院医疗环境的改善。在新农合背景下加强基层卫生院的环境建设是基层卫生院开展护理工作的首要职责。在新农合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基层卫生院的环境建设要更加人性化、在基层卫生院进行环境建设时要能够满足农村居民的医疗需求。首先就要配置足够的床位,同时,要将基层卫生院的格局进行细分,将卫生院分出诊疗室、住院室以及观察检测室等不同的部分;再次,护理人员要定期对医院的床位以及医疗设备进行清洁、更新,保持环境的整洁、舒适;最后,基层卫生院的医疗设备也要能够即时上新、满足农村居民的医疗需要,同时护理人员还要加强对于设备应用能力的提高,除此之外,基层卫生院公共基础设施也要进一步加强。

2.完善基层卫生院组织管理条例。制度是规范基层卫生院医护人员护理工作的重要标杆。为此,在基层卫生院加强护理工作的行动中要完善基层卫生院相关的护理组织管理条例。并且要组织医院的医护人员共同学习,使条例能够落地实施,而不只是摆设。再者,颁布条例后,还要能够通过一定的监督、检查来检测医护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对条例的实施、落实程度,并以此作为对于医护人员的考核标准之一。同时基层卫生院在设立规章条例时还要对医护人员护理工作中常犯的错误进行纠偏措施,保证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质量。

3.基层卫生院医护人员素质的提升。基层卫生院的护理人员是开展护理工作的核心,因此护理人员素质的提升对于基层医院的护理工作而言可谓至关重要,基层卫生院提升护理人员的素质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首先,就是要使基层医护人员的护理服务意识进一步加强,提升医护人员的服务观念,面对农村居民时要能够以服务至上、关怀为本的理念关爱、尊重他们,对他们不知道的医护知识要有耐心的解疑答惑;另一方面就是要提高医护人员的医护专业素养。当前医疗科技发展迅速,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更新较快,为此,基层卫生院要能够为医护人员提供相应的培训,强化他们的护理专业技能,鼓励卫生院的医护人员进行相应的护理继续教育等方式来加强他们的专业素养。

4.上领导部门对基层卫生院工作的重视。基层卫生院护理工作的加强不仅有赖于基层卫生院全体医护员工的广泛参与,更与政府以及上级领导对于对于基层卫生院的重视程度密不可分,只有政府以及上级领导加大对于基层卫生院的资金以及设备的投入,才能使基层卫生院的运营有可靠的保障,同时护理人员工资水平的提升也才能够更有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吸引更多优秀的护理人员到基层卫生院任职。

5.加强基层卫生院护理安全管理。安全问题是任何医护人员在进行护理工作时不可避免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基层卫生院由于医疗条件限制,因此,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工作时更要严格遵守相关的医疗护理安全条例,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医疗事故。

参考文献:

[1]胡玉芝,李晶.新农合实施后基层卫生院护理现状与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1).

[2]许红梅.浅析乡镇卫生院护理现状与对策[J].大家健康,2013,(12).

[3]陈兴春.乡镇卫生院护理现状与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7).

医疗卫生发展前景篇2

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取得进展的同时,暴露的问题同样严重。商业化、市场化,体制变革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主要表现为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由此引发的以医患纠纷为代表的各类矛盾层出不穷,在政府日益关注民生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

李佩文:目前,不同社会成员医疗卫生需求的实际被满足程度,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而严重地两极分化。富裕社会成员的医疗卫生需求可以得到充分的满足,多数社会成员的医疗卫生需求,出于经济原因很难得到满足,贫困阶层则连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都得不到满足。因此带来的一系列矛盾被转嫁到最直接的医患关系上,造成了双方彼此不信任的局面,在医患双方需共同努力才能攻克的疾病面前,病人持有戒心,医生也人人自危,不敢冒风险尝试治疗。想解决这个问题,唯有通过切实有效的改革,从体制上革除目前的弊病,保证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冯世良:目前,我国医疗资源的分配很不合理,尤其是优质资源的利用效率很低,所谓“专家门诊”已经名不符实。据我统计,在专家门诊的病人中,约三分之一是伤风感冒一类的小病,这部分人多半是经济充足,只求专家之名或求治疗保险。医院没有合理的制度分流病人,而是任由病人自己选择医生的做法十分盲目,导致剩下不到三分之一的患有专科疑难疾病的病人不能及时选择到优质的救治。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在新医改中,明确提高医疗卫生公平度。病人不管有钱没钱、钱多钱少,在医院得到的医疗待遇应当是一样的,医院对所有病人应当实行无差别治疗原则。

医改目标并不是看病不花钱

背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这四大体系共同构成了新医改的框架,推进医卫体制改革的关键也在于这几大体系的建设情况。

黄洁夫:新医改方案中提出的时间表是很明确的,到2010年,基本实现几大网络的覆盖;到2020年,建立起完善、科学的医疗卫生制度。现在有一个对于医改目标的理解问题,我们并不是说要让所有的人看病都不用花钱,而是分阶层、分情况对待。对于看不起病的病人,政府出钱保障他看病就医;自身有一定支付能力的人,采取自己出一块、政府共担一块的办法;对于先富裕起来的人,那么我们就需要他为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一些贡献,合理的出钱,以满足他们高层次的医疗服务要求。

菊红花:保障广大贫困地区、边远农村的医疗卫生问题是几个体系中的难中之难。我所在的青海省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这样的自然条件造成医疗服务成本是内地的10倍以上。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卫生投入长期不足,医护人员的工资也一直处于缺额发放的状态。从1996年开始,我们一直是拿差额工资,政府只给工资的40%~60%,剩下的就要靠自己挣。在基层,医疗设备简陋,缺医少药严重。最为紧迫的是,基层需要的人才进不来也留不住。目前,青海省每个乡卫生院平均只有4.2名职工,有的地方平均只有1.4名职工。27.7%的乡村医生甚至没有经过专业培训。

新方案出台前委员仍有新建议

背景:就在委员们热议新医改方案,纷纷建言献策的同时,卫生部副部长高强在出席联组讨论会时,向在座的委员透露了新医改方案的大致情况。在目前的方案中,提出的四大体系都制定了非常具体的措施。其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促进“医药分离”,明确划分营利、非营利医院,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的具体措施等问题,都有详细的讲述。在与高强副部长的交流中,委员们对于即将出台的政策也提出了新的改进建议。

医疗卫生发展前景篇3

关键词:医疗保险;制度设计;政府责任

 

一、建立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背景

改革开放特别是1990年以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为公共政策与社会政策议程的核心议题[1]。200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报告中“改革不成功”的结论引发空前未有的社会反响,医疗体制改革问题引发整个体制改革与发展模式的争论。令人欣慰的是,社会各界包括卫生系统从业人员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面临的体制性与结构性问题已有广泛的社会认同。

1.国际背景。当前,全球化发展进程加快,尤其是全球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的普遍趋势,探索世界各国卫生服务发展的共同规律,参考借鉴工业化国家卫生政策框架设计的历史经验,建立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已成当务之急。19世纪末期,德国俾斯麦政府率先在世界上建立社会保险与医疗保险制度,二战以后欧美“福利国家”体制形成,英国为代表的国民健康服务制度(nHS),德国为代表的医疗保险制度,加拿大为代表的全民健康保险制度,北欧各国为代表的福利性、普及性和综合性全民健康保障,美国为代表的分散化管理和市场取向的健康保险制度,各种各样制度模式并存共生[2]。1956年,日本石桥湛三内阁提出普及性国民健康保险制度框架,并于1958年颁布国民健康法,经过四年国民健康保险普及运动,1961年日本建立覆盖全国100%全民健康保险制度[3]。1989年,韩国政府建立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几乎100%的公民都享受不同类型的保险。需要强调的是,韩国政府既将“健康和医药卫生服务”包括在社会福利制度范围内,又将就业服务、住房、社会保障(主要为老年人、残疾人、儿童服务)、妇女发展界定为社会福利[4]。1983年,新加坡政府建立全民保健储蓄计划,为全体国民提供强制性、储蓄性健康保险计划,全民保健储蓄计划与健保双全计划、保健基金计划三足鼎立,构成全民性健康保障制度[5]。1995年,中国台湾地区建立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大大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面,改善公民健康状况,台湾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实施经验证明,全民医疗保险制度是解决健康不公平的最好方法[6]。2001年,刚刚经历亚洲金融危机的泰国政府实施著名的全民健康保险计划,又称“30铢计划”,最终实现医疗保障覆盖95%以上人口的政策目标,标志泰国进入全民健康保障制度时期[7]。实践证明:全民医疗保险和全民健康保障制度是人类社会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的共同规律。这种普遍性发展规律同样适用于中国,建立全民医疗保障制度是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医疗卫生发展前景篇4

1、社区卫生服务的问题

1.1认识问题 

市场经济条件下,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新的服务理念滞后,表现为经营管理理念不到位,个体服务态度生硬、治疗技术缺陷仍时有发生,卫生资源供不应求的矛盾日趋激烈。同时,部分社区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也有盲点,大部分群众经济状况一般,一味追求价廉药品,一方面对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带来不便,另一方面,对小的社区卫生服务门诊的资金运营带来诸多困难,这些认识上的偏差造成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现状。医疗卫生属于公益性、福利性事业,但政府补偿机制还没有到位,如果没有市场化运作的有偿服务,卫生机构本身将无法生存和发展。目前,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方向,只能在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前提下,为社区群众提供综合、可及、连续、经济、方便、有效、基本的卫生服务。

1.2政策问题 

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前期改革基本未涉及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在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过程中,感到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补偿机制不到位、卫生资源配置失当[1]、社区卫生服务价格体系不规范使经济补偿没有合理的依据[2]。长期以来,由于政府投入与补偿经济政策的乏力,如果没有市场化运作的有偿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本身将无法生存和发展,迫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重医疗服务“侧支循环”,从中汲取“养分”,支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生存、发展。这样,势必削弱其他服务功能,违背社区卫生服务的目的和初衷。目前,“以医养防、以药补医”实际上已经成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一种对政府补偿不足的补充[3],也就是医院在业务收支中临床医疗结余弥补预防经费的不足,以药品收支结余弥补医疗收支亏损,社区卫生服务如没有经济基础作支撑,发展将受到相当程度的阻碍,因此,必须进一步突出政府行为,充分重视社区卫生服务在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完善补偿机制及配套政策,彻底改变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医养防、以药补医”的主体服务模式,建立政府购买预防保健,合作医疗购买基本医疗,社会购买延伸服务的“三买”机制,改革社区卫生服务的支付形式,使社区卫生服务真正体现价格低廉,服务便捷、有效。原村卫生所转制而来,还是新设置的单位,均没有摆脱旧有医疗模式的影响,单纯开展医疗行为的现象广泛存在。

2、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前景的探索

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文明程度的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已经愈来愈被人们重视和认识,为了使其进一步发展,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状中的一些问题和发展前景做一些初步探讨。

2.1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 

政府层面,主要加强对各级干部的政策宣传,充分重视社区卫生服务在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的作用和地位,把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医疗体制改革的突破口,进而达到探索根本改革医疗体制,实现彻底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的目的。把其真正列入议事日程,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列入工作目标和考核内容。新闻媒体方面,主要加强对人民群众的宣传,使他们充分感受到社区卫生服务是党和政府的德政民心工程,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方向、服务内容、服务形式、相关政策做专题宣传,使人民群众了解、理解、支持和配合社区卫生服务的各项工作。

2.2进一步突出政府行为,完善补偿机制及配套政策 

“以医养防、以药养医”是对政府补偿不足的补充,实行医药体制改革后,建议政府在可能财力下加大对医院的财力补偿,以补充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的资金不足,真正使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全科医师成为社区居民的守护人。作为医院管理者,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大力改善就医环境,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医疗质量,尽可能降低成本节省费用,并重点加强内部运行机制的改革,根据医改要求,重新确定自己的功能定位和主攻目标。

2.3进一步完善卫生机构内部运行机制,加强全科医师人才培养,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整体水平的提高 

要建立内部竞争机制,深化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形成优胜劣汰、奖勤罚懒,能者上、庸者下的内部运行机制。短期速成和集中脱产学习方式相结合,系统地、全面地学习全科医学知识,并广纳人才,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的整体素质。

2.4进一步探索社区卫生服务的新模式、新方法,不断分析、研究、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老龄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大问题。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对社区卫生服务带来很大的需求和新的课题。一要解决社区卫生服务站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归口管理问题。二要在家庭保健合同、户籍制家庭医生、家庭护理、社区康复等服务模式上不断探索发展,根据不同的层次、不同的需求,实行不同的服务新模式和新方法,如家庭照料、临终关怀、安宁护理等。三要对社区的重点人群,如儿童、妇女、残疾人和精神病等慢性病病人,建立基础信息资料,实行系统管理和动态管理。四要在服务方式上采取全科医生、社区护士、预防保健、公卫医师组成的团队服务,以块为主、分片包干、明确条线、责任到人,建立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的规章制度,全面推进整体服务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斌.社区卫生服务有关问题的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09(01)

医疗卫生发展前景篇5

【关键词】新城镇化;公共医疗资源;公平

医疗资源配置包括医疗资源在城乡之间、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之间、以及预防与治疗之间的增量配置和存量配置。医疗资源配置决定着医疗卫生服务的效率。优化我国公共医疗资源配置,对实现病人有序分流,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公共医疗服务可及性,推进城乡一元化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新城镇化过程及其医疗资源配置的要求

(一)新城镇化与医疗资源配置内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城镇人口比重连续上升。新城镇化,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医疗资源配置在新城镇理念下推行,是指政府如何使医疗资源公平且有效率地在不同地区、领域、部门、人群中分配,从而实现医疗资源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积极推进医疗资源配置均等化,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成本共担、协同推进的公共医疗资源服务机制。

(二)新城镇化对医疗资源配置的要求。新城镇化发展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注重人与人的平等和相互尊重。这就要求医疗资源政策人性化、均等化。

医疗资源配置格局要与新城镇化发展理念相结合。新城镇发展,要求医疗资源配置要从人的视角出发,为人而配置,合理布局与配套集群发展;要求医疗资源要加强公共医疗服务管理,提高其服务质量,创造方便、舒适的公共医疗服务环境。

二、新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医疗资源配置现状及问题

(一)医疗资源政策。医疗资源政策是政府配置医疗资源,解决医疗资源配置问题,预防疾病,确保医疗服务领域公共产品的供应,确保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矫正医疗保健和医疗保险方面的市场缺陷。

改革开放前,城市以三级卫生防御网为主的卫生防疫体系,农村重点是三级医疗卫生网,即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中心。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卫生机构财政短缺,许多预防保健机构出现了重有偿服务、轻无偿服务的不良倾向。农村乡镇卫生院逐步调整为在乡镇财政补助下实行多种形式经营。

中国城乡医疗资源政策,使得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有所提高,并减少了政府的管制。但是,财政对公共卫生的支持不断减弱,导致公共卫生服务的社会效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滑坡,卫生资源配置出现了重城市和重医疗、轻农村和轻预防的倾向,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和公平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医疗服务机构和人员缺乏提高服务质量的动机,医疗机构的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

(二)新城镇化推行过程中的医疗资源配置。在新城镇化推行过程中,医疗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发展和完善。重庆市沙坪坝区近年来公共医疗政策有所调整。2014年,重庆市沙坪坝区医保市级统筹政策将实施三大调整,包括特病参保人员住院“门槛费”、医疗服务价格标准、特殊病种种类。此外,重庆市沙坪坝区,外地人可以在这里住院、看病,及时足额办理医疗报销。这一时期的医疗资源配置问题在于:医疗资源配置过程中,公平性较低;医疗资源配置重居民轻农民。

(三)新城镇化推行过程中的医疗资源政策与配置的效益与公平性。新城镇镇的发展,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这就要求医疗资源配置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质与量的相对公平。从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中探知公共医疗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公平性。

360份问卷调查中,有18.9%的人步行去医院需要30分钟左右的时间,这说明,有不少一部分人看病不够方便,医院覆盖率低,医疗服务效率较低。

调查结果显示,27.9%的人不了解当前医疗保险政策,8.4%的人没有参加医疗保险。其中,没有参加医疗保险的人群中,有15%的人是因为经济条件不允许而未参加医疗保险。多数人参加了医疗保险,但清楚了解医疗保险政策的人不到50%,且了解医疗保险政策的群体大多是医生职业。其中,有少数人没有参加医疗保险。这说明,医疗保险政策还未深入人心,且医疗保险政策还不在全体社会成员的承受范围内;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效率不高。

从调查与访谈结果可见,医疗资源政策与配置的公平性较差,效益较低,导致其公平性和效益性较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三、新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医疗资源配置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在医疗资源配置过程中,由于考虑经济利益,及利益体之间的较量,会出现“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公共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特别是城乡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市场能调节医疗资源配置,但是市场也会失灵。医院由于考虑经济利益较多的原因,会降低对医疗资源配置政策的执行效率。城乡群众得不到对等的服务量。应树立城乡一元化发展理念,加强政府制度化管理和监督能力。

四、结语

健康、完善的公共医疗配置体系,公平、有效、人性化的公共医疗服务,对整个社会而言,是实现质量导向型的“人的城镇化”的关键;对个体而言,无论出生在哪里,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它都是实现个体的“中国梦”的核心。在新城镇推行过程中,医疗资源配置需要以人为主体,尊重个性需求,更加全面地满足人的医疗需求,让医疗真正地为人而服务,促进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医疗卫生发展前景篇6

1.1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及地区分布

171名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包括医疗卫生机构、企业、政府机关、其他事业单位及读研等。其中就业于医疗卫生机构的毕业生最多,占44.44%;其次为相关企业,占23.39%;读研学生占23.39%;到卫生行政部门工作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小,仅占3.51%(表1)。就业单位主要分布在重庆、四川,其中重庆占56.73%。

1.2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及地区趋势分析

在2008-2013年信息管理本科毕业生中比2013年有72%的毕业生就业于医疗卫生机构,2008年毕业生读研比例为59%,2013年减为0%(表1)。统计还发现,该校信息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主要就业地区为重庆和四川,且其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2讨论

2.1本科毕业生就业面及地区狭窄

卫生信息化的飞速发展需要大量专业人才,而目前该校招生规模适中,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仍然看好。根据研究分析,该校医药卫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重庆、四川两地。就业单位以医疗卫生机构为主,其接纳的毕业生比例逐年增加,说明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市场需求,即培养适应我国卫生事业信息化发展需要,具有医学、计算机及信息分析技能,在医疗卫生、医药企业、卫生行政部门等从事信息分析、信息建设、信息管理工作,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的应用型人才。就业单位面相对较窄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医院信息化人才需求快速增加,导致毕业生就业流向发生改变,倾向于医院就业。

2.2对就业和专业教育的建议

2.2.1在现有就业方向的基础上,拓展就业渠道和区域研究发现,虽然目前医药卫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就业率较可观,且就业流向逐渐趋于医疗卫生机构(主要为医院),但其就业单位面及地区还较窄。我国“十二五”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提出建立部级、省级和地市级三级卫生信息平台,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综合管理5项业务应用,建设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2个基础数据库和1个专用网络建设。这为卫生信息化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领域,医院信息系统开发、系统维护、信息管理、信息分析及利用和信息决策各环节均需要具有一定医学知识的信息管理专业人才。从目前学生就业方向来看,人才逐渐流向医疗卫生机构,而且主要任职于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科和病案科,在医药企业从事信息系统开发、系统维护等领域工作较少,说明医院信息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正在逐步加强,并终将趋于饱和。因此拓展就业渠道,引导学生多元化择业成为该专业就业指导趋势。

2.2.2加强学生专业及素质教育,培养满足卫生信息化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虽然目前医药卫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较高,但用人单位认为目前该专业学生知识结构、职业技能与能力素养等方面有待提高。目前医学信息学教育普遍存在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较差、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实践薄弱等问题。我国卫生信息化人才不仅在数量上短缺,在专业技能和能力方面更需要提高,不仅应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数据分析能力,还要具有一定的医学背景知识。因此,面向卫生信息化培养复合型人才是该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首要任务。人才培养单位应以发展的眼光,明确专业定位,根据行业需求,注重实践,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3结语

医疗卫生发展前景篇7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岗位临床技能需求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12-02

党的十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求在“病有所医”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层卫生人员绝大部分为乡、镇、村级医务人员,长期以来,他们为广大的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是亿万农村居民的健康“守护人”。在新的医疗形势背景下,为基层培养实用型合格的卫生人才是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办学的主要任务[1]。我校自2012年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层医疗卫生实用型人才。医学教育教学质量和实用型卫生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是临床技能教学[2]。因此,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基层医疗卫生岗位,构建以就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临床技能培养体系,我校借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科教司对全国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现状与需求研究的机会,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本次调研,对我省基层医疗卫生岗位的现状、临床技能需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需求的程度、职业需求有了新的认识,对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标准等问题得到了新的启示。

一、对象与方法

此次全国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现状的调研工作涉及到黑龙江、山东、河南、福建、四川、甘肃等9个省份,覆盖27个地级市,990所基层医疗机构。其中黑龙江省的调研任务委托给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完成,我校拟定调研方案,计划对我省哈尔滨、双鸭山、七台河3个地市的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发放问卷4500份。问卷依据临床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要求的常用临床技能项目为基础,要求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根据在工作中这些项目应用的机会,在“常用或不常用”的位置上做标识,以明确基层医疗卫生岗位对临床技能的需求。为保证调查质量,调查前由专人负责说明调查的目的和要求,保证不同地市调研的统一性,最后收集调查问卷结果,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整理分析。

二、结果分析

此次调研共发放问卷4500份,有效问卷4010份,有效率89.1%。经eXCeL排序后得出常用技能选中率前十项为:n7>n4>n5>n16>n18>n17>n15>n19>n10>n2,即分别为换药、拆线(86%),清创术(82.6%),开放性伤口的止血包扎(78%),吸痰术(76.3%),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皮肤黏膜检查(74.4%),导尿术(72%),吸氧术(71.2),瞳孔、扁桃体检查(69.8%),心肺复苏、简易呼吸器使用(68.3%),穿脱手术衣、手术刷手、戴手套(67%)。后五项技能项目是:n22

以课程归类来看,外科常用技能5项,诊断常用技能2项,护理常用技能3项。技能开展较少的项目内科技能2项,诊断技能3项。

三、对策研究

1.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现状

我们在调研期间发现,从县医院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每一处基层医疗卫生岗位的人员都呈现出学历层次低、年龄结构老化、专业素质低。当然这种现象也不仅仅在我省出现,目前是全国基层医院普遍现象,尤其是在一些老、少、边、穷地区[3]。基层医疗卫生岗位人员是保证我国公共卫生和全民基本医疗的主力军,其人才队伍素质和临床技能能力的高低是直接影响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深入、持久和健康的发展[4]。随着我国新一轮的医疗卫生改革,推行“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迫在眉睫,以后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人以在基层医疗机构诊疗为主,疑难重症、急危重病在大医院治疗,可是这一制度的实施,一定要以基层卫生人员具备过硬的临床疾病诊断能力为前提,可以在第一时间甄别“大病”并转诊,这样才能得到百姓的认可,“留住”病人。大部分基层医院存在“轻软件重硬件”的通病,基层卫生人员整体学历水平较低,进修、培训机会偏少,也是基层医院医疗水平停滞不前的原因之一[5]。

2.对策与研究

目前改变基层医疗卫生岗位现状的方法就是加快培养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将专科层次的医疗卫生人才确立为基层卫生岗位的“主力军”。注重政府导向作用、通过“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的方式,迅速为基层医院进行人才“补给”,让高等卫生专业人员“下得去、用得着、留得住”。对基层医院已有的医疗卫生人员,鼓励其考取执业助理医师或执业医师,但该考试分临床技能考试和理论考试两部分,其中前者采取多站式考试法,不分专业,强调临床基本技能操作的掌握,同时它也是执业医师考试的“门槛”,所以临床技能操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已有执业资格的人员可通过远程视频、临床进修或专题讲座等培训形式,加强临床实践能力。

3.临床技能培养体系构建

作为医学高等院校,为基层医疗卫生岗位培养合格的人员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学校可以加深“校企合作”,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适应基层岗位需求。在有限的学时内,整合课程,依据调研结果,调整学时比例和分配,以“常用多学,少用少学”的原则,突出课程重点,为基层医院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

学校组织教师编写适合当地医疗卫生特点的区域教材,制定临床技能操作规范。利用“互联网+”模式,创新教学模式,如录制微课程,让临床技能学习适时进行,依据学生自己需要独立完成课程学习,突破传统课程在教室进行,让每一个实训课程既可用于预习、也可用于复习,亦可成为基层医院在职人员提升临床技能操作的自学课程。

参考文献:

[1]何剑,周京国.我国医学教育现状分析及建议[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28(12):941-942.

[2]向志钢,钟飞,林丽,等.强化临床基本技能训练为基层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J].中国医疗前沿,2011,6(6):92-9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267-268

医疗卫生发展前景篇8

[关键词] 桂西地区;基层卫生人才;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97.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2(c)-0159-03

我校地处广西、云南、贵州三省交界处,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学校高度重视桂西地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现状,笔者及课题组成员通过深入百色周边乡镇卫生院调研,通过调研情况看桂西地区基层卫生人才不足现状极为严重。基层卫生人才严重缺乏,尤其是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能力低的“三低”现象,甚至有部分工作人员是以前部队转业到地方的安置人员,无医学背景,这严重影响卫生院开展医疗卫生工作的功能,很多患者只好送往大医院,造成家庭经济负担较重。很多患者选择“拖”而错过救治良机。本文对桂西地区基层卫生服务人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

1 桂西地区基层卫生人才现状

目前桂西地区医疗卫生人才分布状况是城乡两极分化十分突出,一方面,地市级医疗卫机构集中了大量的高学历、高职称的卫生人才,另一方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才又十分短缺。课题组成员通过对百色周边乡镇卫生院走访调研。所得数据显示乡镇卫生院有医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仅占2.92%;大专学历的也只占24.58%;绝大多数是中专学历和无医学学历者,在所有调查卫生院中取得中级职称仅为14.2%。这些数据令人堪忧,因此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存在着巨大缺口。其次,基层卫生院的医疗设备购置不到位,基础设施差,医院管理、运营制度不完善。最后,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工作者个人职业发展前景狭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业的医务人员由于业务受限,理论交流不足从而导致个人业务水平无法提高,在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通过率也是非常低,在本文调研的基层医院中,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仅占医院总职工数的30%左右,另外由于基层医疗队伍很多是大专和中专学历,受制于文化水平和工作环境,很多基层医生甚至连考助理执业医师都感到困难。很多医生都是处于无证行医的尴尬境地。

2 原因分析

我校是地处广西、云南、贵州三省交汇处的唯一一所高等医科院校,担负着为老、少、边、山、穷地区培养和输送医学人才的任务,学校多年以来秉承“大医精诚”校训,把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级应用型医学人才作为学校的办学目标。至今学校已经为百色及周边地区培养了三万多名医学人才,有效地缓解了桂、滇、黔三省交界处缺医少药的状况。但是由于基层基本医疗设备缺乏,不利于个人职业发展;而且基层生活环境与城市差巨较大,工资收入、社会保障等远远低于城市医疗卫生单位工作人员。因此很多医科院校毕业生不会选择到基层就业,极少部分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也是出于就业竞争压力,他们只是把在基层就业作为过渡期,一旦找到更好的单位就会辞职,另外,虽然政策有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倾斜,但还是不能彻底改善当前医疗资源的配置不均问题。政府用于医疗卫生行业的资金大部分还是流向“三甲”大医院,造成很多基层医疗机构资金缺乏,连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设备都很难配备齐全。由于工资福利待遇、职业发展前景、社会地位落差大等种种现实原因,很多医科院校毕业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就业。对我校近3年临床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发现,在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就业学生占毕业生总人数13%左右,在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就业的学生占67%左右,而在乡镇卫生院就业的学生仅占1.1%左右。可见到基层就业人数极少,但现实的情况是基层对卫生人才有极大的需求空间,一些基层卫生院连续几年到我校招聘毕业生,但往往都是应聘者寥寥,根本没能招聘到毕业生[1]。另一方面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流失也非常严重。很多在基层地区是医务骨干,工作非常优秀,但总觉得个人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于是有的想办法调动到上级医院,甚至有的自己开诊所。这样直接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技术长期上不去,也导致了群众不相信基层医院救治水平,但到大医院救治成本高,群众往往病情严重时候才住院治疗,耽误了宝贵的救治时机。

3 解决对策

3.1 加强政策导向,开展订单式培养,强化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国家发改委、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从2010年起,连续3年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免费医学生培养工作,力争到2015年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达到387万人,其中全科医师达到18万人;到2020年,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达到462万人,其中全科医师达到30万人以上。开展免费医学教育,通过政府投入,减少医学生教育成本,在学生入学前和地方卫生局签订服务协议,学生毕业后回到当地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工作,这是解决基层卫生人才切实可行的途径之一,对推进基层卫生事业发展,提高基层医疗服务层次具有重大意义[2-3]。另外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稳定还必须有相关后续政策法规完善,必须要在岗位编制、工资福利、职称评聘、社会保障给予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充分保障。2009年年底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乡镇卫生院管理办法》也给广西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提供了历史性发展机遇,并按卫生部等六部委颁发的文件精神,于2010启动了定向免费为基层培养全科医生的试点工作,我校在2010年招收了第一批为基层定向培养的全科医学专业学生,这批学生录取时已经和当地县卫生局签订协议,毕业后回到当地县的乡镇医院工作6年,他们在校就读的学费及住宿费均由财政拨付,每年按在校10个月计算,每月补助生活费250元,这样大大降低了教育成本投入,从填报志愿情况看,远远超过了政府预定的名额,可见这项政策还是切实可行的。

3.2 完善相关政策配套,让医学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针对当前医学毕业生“下不去,留不住,用不上”的问题,政府要解决基层卫生人才不足和流失问题必须要建立健全基层卫生机构吸引、稳定人才的长效机制,加强基层卫生机构的工作与生活设施建设,完善新医改背景下农村基层卫生人才配套政策,充分发挥相关政策的激励作用,是建设好农村卫生人才队伍的重要保障[4]。比如对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编制问题、工资福利问题、职称评聘问题、个人学历及业务提高问题等相关政策要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充分执行上级部门颁发的关于大学生到基层服务的相关政策基础上也相应地出台了一些政策,2010年自治区人社厅、财政厅《关于我区“三支一扶”大学生服务期间参加社会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桂人社发[2010]169号);2011年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人社厅等八部门颁发了《高校毕业生到广西农村基层支农、支教和扶贫工作管理办法》(桂人社发[2011]80号)。

在编制问题上,自治区结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使用管理,规定在基层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中预留10%左右的编制用于招聘符合岗位需求和招聘条件的医学院校毕业生。此外,在县、市级医疗卫生单位选聘人才时,对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医学高校毕业生,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空出岗位,应优先用于聘用安排特岗全科医生;充分考虑基层是否“用得上”这一大学生普遍关注问题,近年各级政府加大对基层投入,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仅2008~2011年中央和地方财政累计投入47 523万元,新增业务用房432 004平方米,2011年全区乡镇卫生院床位数达到45 526张,比2008年增长33.87%,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面貌焕然一新。自2009年年起,中央财政投入2.45亿为全区乡镇卫生院配备高频X线机、B超、呼吸机、离心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麻醉机、救护车等一批基本设备,提升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及一些急、危、重疾病的诊疗和救治水平。2011年广西卫生统计提要显示,我区乡镇卫生院住院人数占全区各类医疗机构总人数的42.26%,门急诊人数占全区各类医疗机构门急诊人次的26.1%。随着相关政策的落实到位,乡镇医院的门急诊和住院比例将进一步提高。医学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将大有用武之地,能充分发挥其专业技术水平;努力改善基层卫生人员待遇,自治区财政对基层编制内的医务人员按每年每人6 000元进行基本工资补助,实行“托底不限高”的绩效工资激励机制,并建立了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五险”制度,据统计,2011年全区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的工资福利收入28 570.07元,比2009年增长19.7%,此外各级财政从2012年起将用4年时间在乡镇卫生院建设公共租赁住房26 000套,逐步解决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住宿难问题。对到部级28个贫困县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大学生实行学费(按每学年最高不超过6 000元计算)代偿;对在基层服务的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的职称评聘实行政策倾斜,例如对服务基层大学生实行提前转正定职政策,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计算机能力考试实行“双免”政策,利用中央专项资金,加大对基层医务人员培训,提高乡镇卫生技术人员服务能力和水平,对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服务期满2年的参加公务员考试、研究生考试给予优惠政策支持(李康2012年5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医学生的使命”形势报告会讲话)。

3.3 大力发展成人教育,提高基层卫生人员学历层次

桂西地区区是广西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受地方经济制约,基层医疗卫生从业人员普遍存在学历层次低,业务水平低的情况。因此,通过提高学历层次来提升业务水平,是促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医学成人学历教育,是现有卫生人才实现学历提升的有效途径[5]。为此,我校积极举办医学类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这是解决桂西基层卫生单位在职人员学历层次低、提高医疗业务水平的有效途径。据统计,在我校参加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学生,80%以上是来自乡镇基层卫生单位的医务人员。多年来我校在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专业设置、招生管理、学籍管理、教务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效解决了部分基层卫生单位医务人员的学历情况。

3.4 开展结对共建,促进基层卫生事业发展

广西省从2009年12月开始“结对共建、创先争优活动”,自治区政府精心组织69个区直单位分别与辖区内各村、社区建立结对共建关系,扎实开展“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3年来,区委高度重视“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紧紧围绕“一年打基础、二年见成效、三年大发展”总体目标,牢牢把握“队伍为基石、发展为基础、民生为基本”的基本原则,聚合力、聚财力、聚智力,不断丰富和拓展结对共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欧阳坤松于2012年4月在全区“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总结表彰大会的讲话)。通过结队共建,加强城市医疗卫生单位以结队共建为桥梁,积极与县乡医疗机构开展技术共建的对口支援工作,利用大医院资金、设备、技术优势,开展给基层送医、送药、送设备三下乡活动,与基层卫生单位缔结为技术共建合作单位,定期选派资深专家教授到基层开展技术指导、教学、查房活动,免费接收各县乡医疗卫生骨干到市级大医院进修培训,免费面向基层举办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村医)培训班,可有效推动基层卫生事业发展。

4 结语

桂西地区地处广西、云南、贵州三省交界处,有其民族地区特殊地理位置和民族性,由于长期处于经济发展滞后状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直处于缺医少药状态。如何改变民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状是事关人民大众卫生健康的头等大事,事关民族稳定、社会和谐大局。作为决策者应该认真贯彻落实政策,真正解决基层就业的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个人发展、社会福利等问题,让毕业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并利用目前的“争先创优”活动,积极部署城乡医疗卫生单位“结队共建”可推动基层卫生事业发展。我校作为地处桂西老的医科院校,学校要充分利用现行政策,调整办学层次,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培养一批能服务基层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肖刚,廖赞勇,陶肖云,等.民族医学院校医学本科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J].时代教育,2012,(2):92-93.

[2]杜仕林,赖长宏.我国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制度建设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9,19(5):55-60.

[3]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Z].卫人发2011年15号文件.

[4]罗萍.广西农村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现状与战略思考[J].学术论坛,2010, 33(11):175-178.

医疗卫生发展前景篇9

关键词:打造健康产业;问题与机遇;发展路径

1大健康产业的内涵

大健康是根据时展、社会需求与疾病谱的改变,提出的一种全局的理念。它围绕着人的衣食住行以及人的生老病死,关注各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和误区,提倡自我健康管理,是在对生命全过程全面呵护的理念指导下提出来的。

2北湖区发展大健康产业的机遇和挑战

党的十明确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健康是促进人民群众全面发展的必然条件,并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疾病为主,完善国民健康的政策。在这个大背景下,北湖区迎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2.1北湖区发展大健康产业的机遇

2.1.1改革红利的释放是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保障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便是其中一项。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要达到8万亿以上。

2.1.2环境恶化、人口增长和老龄化为健康产业提供“刚需”

在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量大.同时人口极度集中、环境污染等造成病毒性疾病频发,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健康事件甚至威胁到社会稳定,快节奏的生活给人们带来空前的压力,亚健康普遍存在,每个人都有着对健康的强烈需求。特别是“单独二孩”政策放开之后,再一次开启了母婴健康产业的市场需求。

2.1.3国民健康意识的提高使健康产业前景广阔

过去由于我国经济水平较低,人们收入少,能用于医疗的可支配收人更少。对于人们来说没有意识也没有能力在健康保健上有太多花销。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的提升.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需求急剧增加,保健品、用于保健和疾病预防的医疗器械成了大众普遍的消费品。因此健康产业将逐步成为伴随人们生活的重要消费产业。2015年医疗健康产业的市场规模为1万亿人民币,而且每年还在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健康产业的发展速度几乎超过了世界任何国家的GDp增长速度。

2.2北湖区发展大健康产业面临的挑战:

虽然大健康产业是朝阳产业,然而北湖区目前仍存在一些制约着健康产业健康发展的因素,发展大健康产业仍然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大健康产业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方面的问题,逐个突破,稳步发展。

2.2.1对大健康产业发展认识不足,发展缺乏整体布局

由于健康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兴起和扩大是近几年的事情,部门和社会各界对其重要性和发展前景认识不足。部分党政领导还存在把大健康产业理解为医疗服务的片面认识,部分部门不清楚本单位存在推动健康产业发展的职能职责。

2.2.2大健康产业发展不平衡,发展缺乏竞争力

目前北湖区健康产业处于自发成长和起步阶段,产业规模普遍不大。健康产业占GDp比重不大,高品位、优品质、上档次的企业不多,并且健康服务业明显优于健康制造业,虽然在养老服务上面相对健全,但在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方面专业化、特色化不明显,在产业布局上也没有形成统一的完整的产业链,在整体上,这也大大削弱了竞争力。

2.2.3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不大,发展缺乏动力

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包括诊所、卫生室、医务室)428个,其中医院26个,卫生院12个,妇幼保健院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共227个,村卫生室127个。卫生技术人员6275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341人,注册护士2911人。但是从事相关保健技能及咨询指导等专业人才寥寥无几。

3北湖发展大健康产业的路径选择

3.1发挥医疗旅游的优势,延伸“健康+”产业链

3.1.1以龙女温泉为依托,推动医疗旅游业发展

龙女温泉是北湖区重点旅游项目,将龙女温泉与医疗旅游相结合逐渐成为健康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和新的增长点。近年来全球医疗旅游业发展的非常迅速,医疗+旅行”成为世界新型旅游产业。博鳌亚洲论坛的关于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报告,其中就称,亚洲已经成为全球最富有潜力的医疗旅游服务市场。如:泰国积极推进医疗旅游,并建成了“亚洲健康中心”。

3.1.2准确定位,养老地产、养生地产、旅游地产发展

北湖区财政近些年较为紧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房地产行业不景气大背景下,由于之前过于依赖土地财政,严重影响到了北湖区的财政收入。要寻找新的财源就需要重新定位。这些年人们生活理念逐渐转变,“逆城市化”趋势越来越盛行,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向往去环境优雅的郊区或类郊区生活居住。调查数据显示,近七成的居民购买第二套改善房的意愿是环境优雅的郊区或类郊区。房地产市场进入细分时代,北湖区可以在现有已建房产基础上对市场进行细分,重点应在养生、养老、旅游地产方面做足文章。

3.1.3打造北湖健康食品药品品牌

北湖区为大陆性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气候很适合中草药的生长,但是北湖区却没有一家中草药精深加工的企业,发展中草药种植和加工,可以提高区域内农产品的附加值。除此之外,充分挖掘北湖丰富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副产品资源,按照“先培育、后认定”的原则,鼓励企业创建“名、优、精、特”品牌。

3.2做实医疗器械产业,为大健康发展打下基础

医疗器械是健康产业的基础性产业,涉及健康的检验、检测、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等都需要通过医疗器械来实现。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好坏.医疗器械产品的先进与否都直接影响着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在医疗器械上面,北湖暂为空白,这是与生物产业最好的结合,做实医疗器械产业既能够成为大健康产业拓展的基础平台和依托,又能够推动北湖发展。

3.3注重人才培养,强化发展人才保障

医疗卫生发展前景篇10

关键词: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就业

 

随着经济信息社会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职高专院校迅速发展壮大,而学生就业就成了从国家到学校、家长、学生高度重视的问题,而临床医学专业大专层次的毕业生尤为突出。社会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学生的需求是否已饱和、就业前景是否暗淡,就以上问题进行分析思考。

1.目前临床医学专业的社会需求

1.1根据人事部2006年高校毕业生接收及2006年需求情况调查分析,临床医学专业属于社会需求较多的20类专业之一。但近几年医科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非常严峻,尤其是具有大专学历的毕业生更是难上加难。主要问题是人才分布不均衡。一方面尽管大中城市的医院人才饱和,但毕业生还是想往里挤,另一方面是小医院特别是乡镇医院缺乏人才,却无人问津。所以,尽管近几年由于高校的扩招,但新增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城镇,使得拥有8亿多的农村人口,出现了看病难的问题。

1.2根据卫生部公布的《2006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显示,2000年以来,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医生以及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人员数等三个指标都呈现出下降趋势,如表所示:

21世纪初期中国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变化情况表

项目2000年2003年2004年2005年

卫生技术人员1026244905984881142870500

医生514119412776402687398848

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人员数1.281.191.171.16

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人)1290595867778883075916532

平均每村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410.981.371.40

据调查,农村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只占1.4%,中专学历占53%,高中及其以下学历的占36.4%;技术较高的医护人员多数集中在县城和县以上医院。论文大全。新成长起来的年轻医生,大都有中专学历,但却够不上中专水平。

由于人才分布不均衡,城市与经济发达地区医务人员过剩,农村与边远地区缺医少药现象仍十分严重;从学历结构分布看,大专以上学历的医务人员多集中在城市,农村及边远地区的医务人员,基本都是中专以下学历,大量未经医学教育培训的人员从事医疗卫生工作,从而使医疗队伍素质总体偏低,不适应经济发展与人民身心健康的需求。在医疗卫生方面,城乡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有数据表明,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近70%,而公共卫生资源不足全国总量的30%。2005年底,全国市县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分别占4.96人和2.16人。论文大全。每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员仅占1.05人。2003年底,全国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中,大学本科学历的占1.6%,大专学历的占17.1%,中专学历的占59.5%,高中以下学历的占21.8%。大量的医学专业毕业生并没有选择从事医疗卫生服务,到农村就业的更是凤毛麟角。

2.我国医药卫生改革与发展为临床医学专业提供了契机

2.1为了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卫生部、国家中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四部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国家将投入200多亿元,用于改造部分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规划明确到2010年,中西部及东部贫困地区约2.2万所左右的乡(镇)卫生院、1300所左右的县医院、400所左右的县中医(民族)医院以及9500所左右县妇幼保健机构将面貌一新。

2.2国家《卫生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要求,卫生人力资源调整目标为:到2015年,全国每千入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64人左右,执业医师1.26人左右,执业护上1.26人左右,全国90%以上医生达到大专以上学历水平。学历层次调整目标为:本专科教育招生数从1999年的35%,2005年提高到52%,2015年达到60%;研究生教育从1999年的近3%,到2005年提高到8%,2015年达到12%;中等教育由1999年的62%,到2005年减少到40%,2015年减少到28%。

2.3国家《关于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乡镇卫生院医生在3至5年内达不到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要转岗分流;对卫生技术岗位上的非卫生技术人员要有汁划地清退;新进入村卫生室的人员应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这些政策的出台,都为临床医学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就业前景

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卫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将紧紧围绕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卫生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和《中国2001-2015年卫生人力发展纲要》提出的目标要求,推进卫生人力资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考虑人口增加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卫生人力需求增加的要求,将适当增加人员数量,重点调整卫生人力资源城乡分布、地域分布和专业分布,调整东西部卫生人才分布,加大西部卫生人才建设和东部支援西部的工作力度,鼓励、吸引高等医药院校毕业生面向农村、面向社区、面向西部就业服务。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和卫生部、教育部、人事部、财政部、农业部等五部委《关于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家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等各项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论文大全。

有关职业指导专家表示,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许多与人的生活、生育、康复等有关的预防、保健、咨询、营养人才需求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健全,这会使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更为抢手。另外,由于人们的工作压力、生活压力不断增大,人的患病率也在增加,现有的医疗系统还不能满足更多病人的需要,这就形成了医疗行业的卖方市场。所以,只要找准定位,就业的前景就会越来越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