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行业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40:55

医疗卫生行业前景篇1

北京宇信网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宇信网景”)是一家专注于公共卫生及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高科技企业,目前已发展成为中国医疗卫生行业初具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业之一。

宇信网景历经十余年发展,拥有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发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三级资质、高新技术企业和双软企业认证资质、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软件),公司核心软件产品被评为北京市自主创新产品,并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凭借多年服务于公共卫生及医疗行业的经验,公司积累了丰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人才资源。目前公司在职员工中,专业技术研发人员超过了80%。公司还尤为重视在产品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层面的大力投入,并聘请了众多公共卫生和医疗机构的信息化专家作为公司的常年顾问。此外,公司还与iBm、联想、人大金仓、中科红旗等多家国际国内著名it产品厂商结为行业战略合作伙伴,以期为行业用户提供更为全面和完备的解决方案。

2006年以来,宇信网景公司立足北京市公共卫生及区域医疗信息化市场,先后作为具体实施单位和承建单位承担了北京市新社区卫生服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北京市妇幼保健管理信息系统两大北京市公共卫生重点应用系统的建设、开发与实施工作。目前上述项目已经成功应用于北京市包括西城区(包含原宣武区)、原崇文区、海淀区、顺义区、房山区(含燕山石化生活区)、怀柔区、昌平区、石景山区、大兴区、丰台区、门头沟区、平谷区、密云县、延庆县等十余个区县,并得到了客户的一致好评。2012年,以上述两大项目为积淀,基于对各级政府公共卫生主管部门与医疗机构信息化应用需求的深刻理,公司又先后中标了怀柔区、顺义区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建设项目,上述项目以电子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的共享交换为核心,为各级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和医疗机构提供了一个综合性的数据交换平台、统一应用门户和智能决策分析系统。宇信网景目前推出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并在社区卫生、电子健康档案、妇幼保健等区域医疗应用技术领域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医疗卫生行业前景篇2

【关键词】物联网医疗卫生措施

一、物联网在医疗卫生领域的界定

为了更好地理清物联网应用现况、把握发展趋势,我们组织了以武汉主要三级医院和部分区县卫生局信息主管部门为对象的调查,调查形式是问卷和座谈,调查内容包括对物联网技术了解情况、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情况和应用前景情况。从调查情况看,受访者对物联网技术有较高认知度,达到100%。卫生系统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主要有两类:一是使用包括电子标签、射频标识(RFiD)等传感设备的应用;二是利用pDa、平板、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智能终端的移动医疗应用。从反馈情况我们了解到大多数受访者对第一类应用持较为保守的观点,此类应用在卫生系统应用的范围和深度都较有限。受访者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第二类移动医疗应用,目前三级医院已经开展移动医疗应用的约占35%,二级以下医院约占20%,而在今后几年内开展移动医疗应用的医院都将达到80%以上。超过90%的区县卫生局受访者则表示物联网将在社区健康管理方面有很大应用空间和前景。

通过调查以及我们近年来的相关实践体会,认为应该对物联网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有新的认识和界定。除了传统的物物相连的概念以外,还应该包括通过加载于电脑、pDa、智能设备的软件和网络系统实现的患者和数据中心、患者和医生的连接,形成通过移动终端采集患者信息,汇聚到管理平台,由医生、患者自己以及知识库系统进行干预和管理的全新的移动医疗模式。

基于此,我们提出以下两个观点:一是移动医疗是物联网在医疗卫生领域应用的主要方向;二是社区医疗健康管理是物联网在医疗卫生领域最重要的应用场景。

二、移动医疗是物联网在医疗卫生领域应用的主要方向

移动医疗在医疗卫生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主要包括:

1.基于物联网的HiS、LiS、emR等临床信息系统管理无线输液管理:基于物联网的移动输液管理系统可以确保患者输液安全,减少差错,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减少医患矛盾。移动护理管理:基于物联网的移动护理系统可以使护士手持移动设备在床边完成体温、血压、血糖等生理信息采集,实时录入数据,执行各类医嘱,保证护理流程与信息流的一致性,提升护理操作准确度和精密度,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护理质量[6]。数字健康病房:利用物联网整合医院现有服务和内部信息资源,通过健康终端实现数字化健康病房服务,可以方便医患人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更为患者与家人远程交互、患者住院服务等提供了人性化、多元化的数字健康服务。慢性疾病远程管理:医生利用智能化的体征参数采集设备(血压、血糖、心电等),通过网络实现对居家患者的远程监护和管理,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极大地降低医疗成本。

2.基于物联网的人流、物流、财流管理

患者管理:满足院内特殊患者管理的需要,包括患者无线监控和跟踪,患者身份自动识别以及患者的求救、求助。

医务人员管理:满足院内医务人员管理的需要,包括医务人员自动考勤、院内医护人员位置定位、跟踪等。

三、社区医疗健康管理是物联网在医疗卫生领域最重要的应用场景

目前卫生系统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一是医药费用增长过快;二是高端医疗资源紧缺。排除医院趋利因素,造成这两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就医的无序。老百姓患病后,不论轻重缓急都直奔大医院就医,不仅挤占了珍贵的高端医疗资源,同时也提高了医疗费用。所以,提高社区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把慢性病患者和常见病患者留在社区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社区医疗健康管理是医疗卫生领域物联网最重要的应用场景。社区医疗健康管理的主要模式为:

1.保健状态

患者在家里通过智能体征采集器采集体征信息(血糖、血压、心电图等),通过网络传送到数据中心,进入患者电子健康档案,电子健康档案资料可以由患者本人和社区家庭医生进行相应管理和观察。

2.治疗状态

患者得病后,首先找社区医生进行初步检查,简单疾病在社区即可处理,复杂疾病可以由社区医生通过网络连接大医院的专家进行远程会诊和咨询,专家和社区医生可以共享患者全面完整的信息,作出正确诊断。危重患者则可以通过社区医生预约专家转入上级医院治疗,真正做到有序就医。社区卫生工作是医改的工作重点之一,有很大应用需求和空间,而目前卫生系统正在大力推进的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给物联网、移动医疗在社区医疗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可能。物联网的应用能够在社区医疗健康管理中发挥很大作用,取得较大的效益,对此,各方应给予关注和重视。

四、物联网在医疗卫生领域应用的策略和措施

1.加强技术和标准的研发和推广

根据物联网特点,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加强应用主题与物联网技术融合的研究,以应用技术为支撑引导应用创新,加强对行业应用的指导和推广。加强物联网相关标准的研究,实现两个层面的标准对接与融合:一是物联网领域内的技术标准统一,建立物与物之间的高效连接;二是实现物联网的技术标准与卫生系统内行业标准的融合,确保技术能够很好地支撑业务开展。

2.加强应用试点

只有应用才能推动物联网本身的发展,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应用需求,两者相辅相成。要积极推动物联网技术与业务流程和服务模式的融合,在有条件、有积极性的单位和地区试点,在试点推广过程中注意“点面结合”。物联网的应用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真正显现其作用、体现其价值,不能仅限于在某个单位内部的应用。尤其在社区医疗健康管理方面,试点成功以后,应该主导以统一模式、统一标准推进应用。

参考文献:

医疗卫生行业前景篇3

2015年,经总理签批,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是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鼓励产业创新、促进跨界融合、惠及社会民生的新举措。

一、“互联网+”大背景

国内最早的“互联网+”理念可以追溯到2012年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在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的发言。“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指的是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联合。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比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农业”“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其中“互联网+医疗”,将有望从根本上改善现实中存在的看病难、买药贵等难题。具体来讲,互联网将优化传统的诊疗模式,为患者提供一条龙的健康管理服务。患者可以在网上挂号、询诊、购买、支付,既节约时间和经济成本,又提升事中体验,并依靠互联网在事后与医生沟通,从移动医疗数据端监测自身健康数据,做好事前防范,加强医疗自我保健。以此推动社会养老、社会保障等服务。

二、“互联网+医疗”衍生出的人才需求

“互联网+医疗”代表了医疗行业新的发展方向,是互联网在医疗行业的新应用,其包括了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技术手段的健康教育、医疗信息查询、电子健康档案、疾病风险评估、在线疾病咨询、电子处方、远程会诊及远程治疗和康复等多种形式的健康管家服务,将有利于解决中国医疗资源不平衡和人们日益增加的健康医疗需求之间的矛盾。如此庞大的服务机构、内容丰富的服务业务以及多层次、多角度的服务形式,势必会应运而生出众多的工作岗位,需要大量的多层次专业人才来满足这种新型民生服务的需求。

三、“互联网+医疗”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融合

“互联网+医疗”的运营模式中,人员的配备是多专业、多层次的。它需要不同的人根据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各行其职。比如在社区医疗保健工作中,它不仅需要it网络工作人员,还需要医疗服务人员;不仅要有资深的专家,还要有以志愿服务身份参与其中的初级工作者。

卫校现阶段探索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其目的是为了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进一步掌握,它提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笔者学校的学生中从一年级新生到临近毕业的实习生,在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方面,虽具有专业性,但也存在明显的层次特点,这正迎合了“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多层次人员需求。作为学校,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医疗”的大背景、大平台,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可以先从一名医疗服务志愿者做起,逐步融入互联网医疗中,完成学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一年级学生群体,因其只有基础医学知识,而对临床知识却知之甚少,更谈不上护理技能水平的高低。这样的群体可以在以社区为基础的移动医疗中尽自己的能力去参与医疗志愿服务,完成体验式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巩固已有的基础医学知识,通过接触临床疾病,逐步对临床知识产生感性认识,促使其产生进一步求学的欲望;二年级学生群w,因其已经初步具备了临床专业知识和技能,学生就可以凭借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参与互联网医疗具体的诊疗和护理当中,通过实际接触病人并参加医护诊疗,促使其对已有的医学知识的巩固,并对医学行业产生了荣誉感和归属感,帮助学生树立献身医学的远大理想;三年级的学生在为互联网医疗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进一步夯实专业技能,并在参与中奠定了创业基础,寻求创业机会。卫校的学生在校三年中,结合不同阶段的学习和其自身高低不一的能力和水平,在互联网医疗中以各种形式均能得以锻炼和提高。

四、“互联网+医疗”与卫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融合的意义

“互联网医疗”是一种新型民生产业,它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远景,它需要不断地充实和更新观念,不断地扩大人员投入,不断地增设服务内容和选项。那么,具有不同知识和能力层次的人员加入到互联网医疗护理队伍中,不仅降低了“互联网医疗”的经济成本和资源消耗,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人员更替、观念更新、行业永葆活力。

对职业卫校来讲,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就业竞争非常激烈,这不仅是学校面临的严峻考验,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了探索、改革的条件,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得以提高,同时也为源源不断的毕业生寻求到了多种创业机会和途径。可以说,“互联网+医疗”与卫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融合,既是优势互补,又是互利共赢的一种合作方式,前景看好。

五、如何将“互联网+医疗”与卫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融合

鉴于以上几点思考,我们不妨模拟一下“互联网医疗”与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融合的模式:首先,由学校收集整理在校学生的信息资源,与“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共建学生实习就业供需数据库;其次,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分批、分层地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和社工护理服务标准培训;其次,在学生具备了初步的医学理论知识后,学生先以“志愿者”身份投入到医疗服务平台所提供的活动当中,分批跟随问诊大夫,进行体验式学习;随着学生对医学知识的不断充实和掌握,学生可利用寒暑假等其他时间,由医疗服务平台提供勤工俭学岗位进一步深入学习;三年级学生经过参与三年的医疗服务,并完成实习阶段的学习之后,专业知识得到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得到锻炼。总结前面的学生表现,对于专业能力强、工作表现优秀者,可被医疗服务公司录用,或者应聘有医疗服务公司推荐的正式工作岗位,成为正式员工;除以上举措之外,为了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学校还可提供往届毕业生的信息资源,由医疗服务平台与学校共建学生实习就业数据库,医疗服务公司可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专长,分流到各家社工机构和社会企业中,实现学生创业和就业。

总之,不论商业还是教育,都会有一个常态以及发展趋势。“互联网+”提出之前,职业教育的常态是需要转变观念,从根本上发展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互联网+”提出之后的发展趋势则是大量“互联网+”模式的爆发以及传统教学观念的“破与立”。

医疗卫生行业前景篇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带一路区域医疗服务中心政府责任

1引言

1.1选题和背景研究

乌鲁木齐作为新疆的首府,也是新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中国西部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是新欧亚大陆桥中国西段的桥头堡。就建设区域性医疗服务中心而言,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医院信息化将经历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医院临床信息系统、区域信息系统三个阶段。新疆政府一贯重视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政府组织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手段和措施,建立了一套能够保障广大劳动群众的身体健康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障覆盖面逐步扩大,医疗服务机构的数量不断增加,医务从业人员的数量以及住院处病床数量都有了明显的增长,医疗技术设备的专业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医务工作者的业务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居民平均健康指标已经排在发展中国家的前列。因此在未来,新疆也能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上的医疗服务中心,吸引更多中亚乃至欧洲国家的患者到新疆就医。

1.2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新疆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带动了新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制的改革也随着不断地发展深入,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的第三产业,医疗卫生服务行业已经逐渐走向市场,并形成了以医疗服务为公共产品的市场体系,新疆政府在建设区域性医疗服务中心中承担哪些责任以及有哪些作为和角色?这就是本文索要研究的问题.本文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一带一路”背景下建设新疆区域性医疗服务中心的内涵。第二部分则介绍了现阶段关于建设区域性医疗服务中心中新疆政府的工作突破。第三部分介绍了政府在建设区域医疗中心中所应承担的责任。第四部分主要介绍了新疆政府目前与中亚国家的医疗合作进程以及前景。

2建设区域性医疗服务中心中的政府责任分析

2.1政府责任的定义

政府责任可以从广义方面和狭义方面来做定义。政府责任广义方面的定义是指政府对待社会的态度及行为――政府能够对社会居民的困难及要求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并且能够及时采取主动措施及手段,公平有力度地解决社会居民的困难及要求。政府责任狭义方面的定义指法律责任,也就是说政府机构工作人员作出违反法律规定的事情或者执行公务时违反法律条例,就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2.2政府在建设区域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责任

学术界关于政府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角色定位大致主张分为两类,一类是市场主导型理论,一类是政府主导型理论。本文认为,政府在医疗卫生服务事业发展中应承担的责任,即政府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职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政府应承担立法保障责任

观测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状况,自建国后尤其是医疗卫生保障制度实施以来,可以明显发现,医疗卫生保障事业的发展背后缺乏必要的以政府力量为主导的法律支持。国务院在2000年颁布的中明确指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城镇医药卫生体制,促进卫生机构和医药行业健康发展,让群众享有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医疗服务,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对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指导意见中的医疗改革目标在设计原则上并没有问题,但是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的持续发展中却缺乏政府的强制性法律制约。而必须依靠强制性的法律约束,才可以有效提高指导意见的可操作性,也可以保证国家政策的执行力度。不过我们也要清楚,所谓特定时期推出的政策只能解决某个特定时期的问题,政策总是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仅仅依靠不断推出新政策来适应不同时期的变化并不是解决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问题的有效办法。

2.2.2政府应承担财力支持责任

社会保障制度的制度要得以顺利推行,必须要政府采取一定的经济手段来辅助实现。从我国医疗卫生保障事业发展来看,财力支持责任是政府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管理中的另一个主要责任。单纯依靠市场和个人的力量来保障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保障我国所有居民都可以享受到几乎均等的基础医疗服务的待遇确实是不够的,要达到这个目标的关键点还是需要我国政府积极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最大力度的增加对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投入。政府要首先明确其主要职责,大幅度地增加对医疗保障事业的资金投入,最终承担起医疗保障事业的财政责任,特别要落实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投入。

2.2.3政府应承担起基本医疗保障责任

我国目前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存在的核心问题是居民特别是弱势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基本保障问题。医疗保障事业关系到全体居民的生活健康指数,也体现着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而政府是医疗保障政策的制定及实施者,理应承担起全体社会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保障责任。政府一定要运用有效的政策手段建立起一套可以覆盖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制度,这个制度可以满足每一位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不论是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还是不同群体之间都能享受到平等的医疗卫生服务,这是政府不容置疑的一项责任。

医疗卫生行业前景篇5

【摘要】对近几年在我院实习的医学影像专科生的就业情况进行随访,得出目前影像专科生的就业前景良好,就业压力相对较小,为了更好的就业,毕业的影像专科生要看准医院的发展前景及给予你的发展空间,不要盲目的提高自己的就业要求,一味的追求效益及医院规模,更要不断的完善自我,提高业务水平,为更好的就业做好准备。

【关键词】就业;发展空间;前景;对策

由于连续多年的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就业压力明显加大;我国目前正处在医疗改革的关键时期,改革的前景还不明朗,医疗体制政策还不完善,较多医疗卫生单位严重差人也不愿或不能进人,导致医护人员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医疗事故频发,同时,部分专业的医学毕业生明显供过于求,导致大多数用人单位纷纷提高进人门槛;在这种就业困难的情况下,我院实习的医学影像专科生保持了较高的就业率,现将原因分析如下:

1就业情况的随访

对近几年在我院实习的31个医学影像专科生的就业情况进行随访研究,其中男生9人,占35.8%,女生22人,占64.2%,已工作或已签约县级、区级及市级医院或同等级医院的共19人,占61.3%,其中女生13人,男生6人,县级以下医院7人,占22.6%,已经或正在专升本的5人,占16.1%,;其中从事超声工作的14人,占45.2%,从事放射技术工作的8人,占25.8%,同时从事放射诊断及技术工作的4人,占12.9%,均在县级以下医院工作;通过以上调查,得出影像专科生近几年的就业率达到83.9%,加上已经或正在专升本的5人,就业率达到100%。

2就业前景分析

2.1医学影像毕业生的就业范围

医学影像学科涉及面广,整体性强,发展迅速,是一门独立而成熟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①放射医学、包括传统的X线诊断、计算机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介入性放射学;②超声医学(US),包括B型超声、超声心动图、介入超声;③核医学,包括γ照相、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照相(Sp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照相(pet)和介入核医学。

2.2医疗技术及医疗事业的发展

1970年代,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仪(简称Ct)和核磁共振诊断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被誉为自伦琴发现X射线以后,放射诊断学上最重要的成就,随着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越来越强,能够对大量的来自高度检测仪的数据进行快速分析,迅速成像;20世纪后期,世界上掀起了以微创手术为主的医疗技术革命,出现了许多以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的介入技术学,通过最新影像诊断技术,可以检测出早期肿瘤和其他许多早期病变,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医生越来越倚重仪器设备的检查,另一方面在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下,各项仪器检查结果成为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有无过错的重要法律依据,此仪器检查使用率必然提高,导致我国医疗卫生单位医学影像科室的迅速扩张,出现医学影像人才短时间内的相对匮乏。转贴于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个人医疗服务的投入也不断增大,同时国家也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基本建立起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及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同时各地政府纷纷提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划,如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政府提出在2015年前重庆区域内三级综合医院将达到30所,以上政策和措施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各种高端影像设备不断普及到县及县级以下医院,导致目前中国较多医疗卫生单位,特别是西部医疗卫生单位对影像专业人才需求缺口增大;在目前这种医疗体制下,医疗卫生单位需要影像专业人才,但又无法提供足够的人员编制,很多医疗卫生单位不得不以招聘影像专科生来解决这种矛盾。同时,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影像专业也越分越细,主要分为影像诊断及影像技术两个专业,目前设有影像技术专业的医学院校相对较少,毕业生也较少,特别在西部省份的毕业生就更少,那么他们的就业情况就相对较好。

2.3医院自身的发展

长期以来,在政府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公立医院都靠自我创收维持发展,床位越多,病人越多,设备越先进,创收就越多。为了保持领先地位,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同级及同区域医院还互相开展“军备竞赛”,不断要在医院规模上压倒对方,同时还在先进仪器设备数量上压倒对方,先进仪器设备中大部分为影像设备;同时,部分区县级医院没有专门的影像技术人员,为了医院的发展,必须新招收专业的影像技术人才;以上几方面也是导致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短缺的重要原因。

3就业对策

3.1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尽力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

实习生在实习之前,应该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树立搞好实习的信心。充分估计实习中的困难,并作好应对措施。在医学知识方面,实习生在实习前有必要重温与影像学密切相关的临床知识和基础知识,尽快了解和熟悉所到影像科室的有关医疗制度,为今后圆满实习做好准备。在实习过程中,要善于学习、思考、提问、总结,尽量将所学书本知识与临床实习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有意去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为今后的工作打好基础。

3.2增强带教老师的责任、着重提高实习生的实践技能

影像实习带教中,教师应注重如何使学生更好地运用影像检查手段,知道何种疾病应首选何种检查方法,如何识别疾病的基本影像学表现;加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反复让学生将学到的影像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临床病例中来,围绕问题、病例进行影像实习带教,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日常的工作、读片和病例讨论,为学生提供参与、相互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环境,同时带教老师要多使用多媒体教学形式,为同学们讲解更多的典型临床病例,设置更多形式的自我测试、教学考试等形式,多渠道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们学会将人体解剖、病理生理、临床检查资料等与影像学资料相结合的方式来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尽力教会学生如何去书写各系统基本疾病的影像报告。总之,带教老师要想尽一切办法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

医疗卫生行业前景篇6

一、新医改形势下做好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及意义

(一)新医改推行的主要原因

1979年《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此开始。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随着而来的问题也比比皆是。例如:医疗卫生体系逐渐向商业化转变、人民群众看病费用比例过高等问题。实行了近30年的医疗体制总体上来说是不成功的。首先,政府财政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削弱导致了医院的主要收入靠医疗收费,其次,政府监管力度不够,致使医药品脱离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导致药品价格居高不下。最后,医疗体系不健全导致人民群众看病大多数以自费为主,出现了人民“有病看不起”的现象。为了解决以上诸多问题,国务院于2009年3月正式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开始[1]。

(二)实施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更好的推行新医改方案

新出台的《意见》提出明确要求:公立医院要基于社会效益,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把全民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出发点;优化医护人员的服务,规范操作。实行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促进医院形成积极向上的气氛,对医护人员统一思想,形成医护人员共同的价值观,更好的来推行新医改的实施。

(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培养医护人员的思想道德

新医改要求医院改革的重点是解决病人就医的困难和减轻病人就医的经济负担。有效开展医疗服务,一方面取决于医院的硬件设施和医疗技术,另一方面取决于医护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因此,只有通过思想工作进一步加强医护人员的道德建设和责任意识,才能使医护人员正确处理好自身和患者的关系,才能以病人为中心,改变服务观念和意识,全心全意的为病人提供最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全面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近几年,我国的医患矛盾越来越突出。据调查显示,我国的医疗纠纷占医疗事故的49?,由此可见,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双方的理解和沟通;医院自身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增强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和服务态度,相互尊重,相互配合,促进全面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2]。

(五)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医患关系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舆论的影响。在过去实行医改的30年里,各种医患问题,例如:医护人员遭到患者的辱骂和殴打、医护人员额外收红包、吃回扣等等医患问题,借助互联网的迅速传播,不仅恶化了患者和医生之间的关系,更对医院本身的发展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面对这些严峻的形式,就更应该开展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求将医疗服务具体化,提高医疗质量,保障人民群众就医最基本的权益和效益。在新医改下,充分利用报纸、网络等媒体资源,加强与媒体的合作,大力宣传医疗知识,使媒体正确客观以及真实的报道医患关系,营造积极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新医改形势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转变思想政治工作理念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思想政治教育所采用的一直都是灌输式教育,这种教育方式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由于方式过于单一,从而忽略了被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和主观思想,并且缺少以人?楸镜慕逃?理念,导致了思想政治工作逐渐落后无法与时代相适应。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使思想政治工作在新医改形势下更加切实可行,首要任务就是转变理念。首先,将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常讲常新。其次,要注重思想政治的多样性;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医院的现代化管理中,让医护工作者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在新医改中的价值,认清当前新医改背景下医院所面临的形式,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观念。

(二)逐步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专业性增强,社会各界对医护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就必须把加强医护人员的思想道德修养作为重中之重,并且需要建立健全长期的、有效的工作机制。现阶段有些医护人员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只是表面上下下功夫就可以,不如一天搞搞实质性的工作,只要专业业务量上去了,那么就可以“一白遮百丑”,没有必要去专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针对这种现象,就需要我们结合新医改来建立健全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来对医护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从思想政治工作的细节入手,与医院的行政管理制度相结合,包括定期召开思想政治会议,强化监督;定期对部分患者及家属进行问卷调查,或者进行不记名投票;对服务态度好、专业素养高的医护人员进行一定的奖励,营造积极良好的工作环境,激励医护人员更加积极的参与思想政治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增强医护人员的积极性,有助于医护人员能够更好的开展工作,提高工作质量,从而缓解医患矛盾,保障新医改的顺利实施。

(三)拓宽思想政治工作渠道

医疗卫生行业前景篇7

关于正酝酿出台的文件,宋树立介绍,总体考虑将立足国情,通过“优化医疗服务体系,发挥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报销的经济杠杆作用,引导患者合理有序流动,从制度建设入手,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

是愿景也是手段

以“基层首诊、急慢分治、双向转诊”为具体体现的分级诊疗,正构成新医改的美好愿景。业内专家普遍表示,“实现了分级诊疗,新医改的目标和任务可算完成大半。”

同时,业界也有观点认为,“分级诊疗来得越晚越好。”理由无非是给基层医疗机构更多时间实现能力提升,分级诊疗的图景将更加完美。

但是基于我国医疗资源供给总体不足的国情,“无序”就医所导致的资源浪费、医疗费用的节节攀升,迫使行政主管部门决定“从制度建设入手”,即依靠行政手段建立起这项制度。

“分级诊疗既是愿景,也必须是手段。”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国家卫生计生委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洪伟在接受《中国医院院长》记者采访时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居民的就医行为像中国这般无序。对我国这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由此带来的资源浪费已经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

据杨洪伟介绍,全球经验显示,对公共产品――医疗资源的使用,必须由政府加以控制与引导。“欧美发达国家的同行在闻知中国大型医院的患者人满为患时,第一反应都是医疗需求要加以控制(medicaldemandsneedcontrol)。”

“依靠行政手段建立起一套制度是合理、可行的。”但杨洪伟同时表示,制度的维系却不能单纯依靠行政指令。目前,若干省份已经出台的分级诊疗实施意见或试点方案中,多强调了“科学引导”,即运用医保差别化支付、拉开价格差距、强化医疗机构间转诊平台建设等手段,引导患者合理有序就医。

10月初,北京市出台“大尺度”医改方案―《关于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提到“财政、医保、价格、人才、药物等各项政策措施要联合发力,构筑分级诊疗体系。”

北京市医改办主任韩晓芳如是阐述政策:“以财政投入为例,按照基层医疗机构的定位,再去购买大型医疗设备财政就不会支持。大医院应该着重提高急难重症的诊疗水平,压缩普通门诊,再要建偌大的门诊大楼,财政也不会支持了。”

分级诊疗涉及大医院的用人、薪酬改革,涉及医保支付水平、支付方式改革,涉及财政补偿重点及方式改革,涉及基层服务方式、服务能力的改革。题中之义包含着众多着力手段。

打破利益格局

作为分级诊疗实现的基础条件,优化医疗服务体系首当其冲。“针对目前医疗资源在一、二、三级医疗机构间不合理分布形成的‘倒三角’形态,卫生计生委层面业已形成的共识是‘拆解’大型公立医院资源,填补一、二级医疗机构,构筑‘正三角’资源配置图。”杨洪伟强调。

“倒三角”变“正三角”,将从调整大型公立医院入手。事实上,“拆解”的号角已经吹响。6月,国家卫生计生委紧急通知“严控公立医院过快扩张”;10月,北京市《若干意见》提出缩减三甲公立医院普通门诊量;刚出炉的《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提出,将“选择部分单体规模过大的国家卫生计生委预算管理医院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的公立医院开展拆分试点。”

“这些都是打破既定利益格局,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动作。”杨洪伟感慨地说,“不破则不立。重塑服务体系的过程需要借助行政手段。”

“必须首先把服务体系的问题解决了。”日前,北京市医改办韩晓芳主任在解析新出台的《若干意见》时表示,医疗服务体系的问题不解决,现在很多的专项改革都是事倍功半。

韩晓芳列举了自2012年启动的北京市5家公立医院试点改革的例子。5家医院设立医事服务费,实行“医药分开”后,形成了医疗费用价格“洼地”,她认为:“正因为改革效果好,反而把更多的患者倒吸上来。”

在浙江省,县医院能力的切实增强则避免了这种尴尬。在今年5月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县市医院论坛”上,浙江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马伟杭介绍,“起步于在县级公立医院的推进,药品零差价得以在全省落实。”(详见本刊第10期)破除“以药补医”,这是浙江省公立医院改革的第一步。

“紧随其后的则是解决整个县域医疗服务体系能力提升的问题。”马伟杭介绍,“浙江省在县医院培育优质学科,不讲论文,而看重队伍结构、稳定性及上下联动的能力。”城市三级医院以紧密托管等模式将优质资源下沉到每一个县,也夯实了县域能力。

7月底,浙江省卫生计生委等5部门联合制定的《浙江省分级诊疗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试点方案》)。浙江省某家三甲综合医院院长点评道:“试点区域内,县医院的服务能力已经赶超城市公立医院,基本实现将90%的患者留在县域。”如此,《试点方案》中“控制县外转诊比例,力争2015年底前实现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左右的目标”实现起来可谓水到渠成。

微观层面攻坚

杨洪伟所在的国家卫生计生委研究中心与英国某专项基金合作,即将在我国东部地区某县开展分级诊疗的试点工作。“分级诊疗实施过程中,县域医疗机构作为中间纽带,发挥着重要作用。”杨洪伟强调,县域医疗机构在向上、向下转诊中的评估功能,以及医保支付政策,都在微观上切实影响着分级诊疗的进程。

在他看来,要推进分级诊疗,必须同时调动医疗机构和医保支付方的积极性。理论上,医保支付方欢迎分级诊疗所带来的医疗资源节约,实际操作中也应该建立激励机制。比如,在医疗费用总额控制的情况下,医疗机构通过上下联动实现的费用结余,医保机构应该给予奖励;而基层医疗机构因接收渐多的下转患者而导致的医疗费用超支,医保机构应从全局考虑给予支付。

医疗服务质量关乎患者生命与健康。分级诊疗试行的过程,伴随着广大患者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由担心到逐步放心的过程。为确保安全及有效的治疗,杨洪伟认为,上级医疗机构必须建立一套严密科学的“下转”评估机制。

以研究中心即将开展的试点工作为例,研究人员已建立了一套数学模型,以确保科学“下转”。“以住院患者的日均医疗费用为主要指标,当这一指标呈现稳定状态并持续数天之后,模型会提示‘下转’。”杨洪伟介绍,这套评估模型基于庞大的数据分析,细分了不同的病种,具备很强的科学性,“但期待在试点工作中更加完善”。

医疗卫生行业前景篇8

区域检验带来的另一个好处是医院营收的大幅提升,2011年区域检验项目启动之前,医院的收入仅为1000万左右,而在两年之后的2013年,医院的业务收入已经达到3600多万。

蓬莱二院为何要做区域检验?区域检验是怎样给医院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6月16日,e医疗记者在蓬莱二院采访了荆永正,解密这个区域检验样本的成功之道。

出发点:打开医院工作局面

蓬莱二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46年,时称“蓬莱县政府八区卫生所”,1992年改称“蓬莱市第二人民医院”。经过近70年的发展,目前是蓬莱市卫生局直属一级甲等医院,医院位于蓬莱市大辛店镇一村,承担着蓬莱市南部山区人民的医疗、急救及大辛店镇居民的预防、保健、医疗、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等“六位一体”综合性卫生服务工作。

大辛店镇位于蓬莱市中南部,地处渤海经济圈、半岛城市群和烟台市沿海200公里产业带的中心位置。2001年合并遇驾夼、崮寺店和龙山店3处乡镇后,总面积258.5平方公里,辖126个行政村,7.1万人口。荆永正介绍,当地的常见病与多发病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感冒、哮喘、胃病、头痛、颈椎病等。

尽管蓬莱地区经济不算落后,但医疗资源相对缺乏,因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居民看病很不方便。如何有效快捷地提升基层医生的诊疗水平,让偏远地区的农民也能享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2011年,荆永正调任蓬莱二院任院长,当时医院年收入仅有1000万左右,发展前景堪忧。从2006年开始,时任蓬莱市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的荆永正就开始了与兰博医信公司的合作,双方在检验医学的理念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荆永正选定了打开医院工作局面的法宝――区域检验。于是,2011年,蓬莱二院的区域检验项目开始上马。

功能:检验报告数字化传递

区域检验项目的流程是这样的:检验标本在卫生所和卫生室进行采集后,通过规范化物流流程被送至蓬莱二院,由后者的检验科承接检验任务。采集标本时,通过在试管上粘贴打印条码,标识患者信息,蓬莱二院接到样本后,通过读取患者条形码信息,及时将检验结果到中心系统,实现了检验信息的数字化传递,下辖基层卫生所通过远程登录中心系统,实现实时查阅和打印检验报告。

荆永正说:“蓬莱二院以及下辖的3个卫生院和17个卫生室技术上已经实现了联网,下医嘱、样本采集、运输、化验、出报告、传报告,形成了一套规范的流程。”

此前,作为卫生室里的村医因缺乏做检验项目的能力而无法采集血样,患者只能到所属的卫生所去抽血,村医上门问诊也只能依靠经验诊断和治疗一些常见如感冒之类的小病。而区域检验项目能让村医上门去给患者抽血,然后送检,为他们的诊断提供了工具,也扩大了他们能够治疗的疾病范围。

荆永正还介绍,蓬莱二院的11项检验得到了山东省“一单通”(今年4月,山东卫计委的《山东省临床检验结果“一单通”认可标准》,记者注)的认可,“这个很重要,说明我们的检验在质量上得到了卫生行政部门的认可,从我们医院出去的报告单,在整个山东省都是有法律效力的。如果没有这个认可,到省内别的地方就医,就可能会被要求做重复检查。”

获益:全方位提升医院水平

检验项目实施后,带来的最明显的变化是医院收入的提升。“在这个项目之前,医院的收入在1000万元左右,检验科的收益不到100万元;而项目实施后,医院的业务收入增加到了3000多万元,接近4000万元,检验科的收益也达到了1200万元。”

除了大大提升了医院的收入,区域检验项目对蓬莱二院的提升是全方位的。荆永正说:“最重要的是改变了医院诊疗的风格,大大提高了医院的诊疗水平,特别是危重患者的抢救水平。”

首先是增加了医院的内涵,提高了诊疗水平、服务质量,缓和了医患矛盾。荆永正介绍,在其就任院长的近四年时间里,虽然医院也有医疗纠纷,但是没有发生过一起恶性医疗纠纷。“因为我们能及早给患者明确的病情诊断,进行提前预防,检验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是改变了医院的形象。蓬莱二院的药占比只有22.39%,杜绝了“以药养医”的情况,这也是医患纠纷少的原因之一,因为患者有比较,能看在眼里。荆永正并不讳言有部分药品收益向检验进行了转移,“毕竟医院要生存”。但是“这种转移是一种正能量,基层医疗水平本来就有限,要最大程度地避免医疗差错,是选择当前医改要改革的‘以药养医’,还是选择能提高诊疗水平的检验,不言自明。”

荆永正跟记者算了笔账,他认为医院的检验比虽然在30%以上,但是这是因为医院坚持了“医药分开”,基本杜绝了药品的加成,“如果医院的药占比也在40%以上,检验占比自然就降下来了。”

第三是使整个医院的治疗更规范。现代医学注重循证,通过检验医学的辅助,提升基层医疗工作者的诊断水平,这是很重要的。

前景:区域检验能做出一片天地

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上,荆永正做了一个叫《区域检验在中国医改中的意义与愿景》的发言,在发言中,他建议建立蓬莱市区域检验中心,该项目以蓬莱市人民医院为中心,以蓬莱市中医院和蓬莱二院检验科为支点建立蓬莱市临床医学检验中心。检验中心所属三家实验室和医院具有基于B/S架构的LiS系统,使检验医学服务可以覆盖到基层乡镇卫生院和社区中心卫生室。蓬莱卫生系统内实现医学检验项目统一方法、统一标准、统一参考范围,结果互认。与全市公共卫生居民健康档案实现无缝对接连网、医学检验结果互传通查。

同时县(市)级的网络通过光纤与山东省立医院远程信息中心联网,并配以完善的网络架构、软件系统及物流流程。实现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医院,大病转诊到二级医院,疑难重病转诊到省市级三甲医院的分级检验医学服务。

医疗卫生行业前景篇9

关键词:新医改;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3-021-02

继续医学教育作为一项教育制度,它是以在职人员作为培训对象,使其能在工作之余学习新的理论知识以及新的技术,目的是使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专业人员能够不断学习国内外较新的知识,跟上医学科学的发展步伐…。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引入继续医学教育的理念,目前已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继续医学教育基本制度。但随着新医改的推行,针对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强化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

一、新医改背景下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强化继续医学教育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明确提出要健全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人才的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是基本卫生服务项目的主力军,是影响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数量、质量和效果的核心要素,基层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政府“强基层”的核心内容。根据2011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和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数量有逐年递增的趋势,而从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的年龄和学历结构上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的卫生技术人员在学历构成上,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水平普遍较低。2009年,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的卫生技术人员中,大学及以上学历人员仅占17.90%和5.30%,与2005年相比,虽有所增长,但增幅不大,分别为5.50%和3.10%;在村卫生室人员中,大学及以上学历人员几乎为0;从全国情况来看,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比例为60.40%,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分别为57.00%、38.70%和4.51%;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中专及以下学历人员分别为61.30%和95.49%,占主导地位。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其学历层次和诊疗技术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有必要强化针对基层医疗技术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契合新医改的要求,才能更好地为“强基层”做贡献。

二、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实施继续医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还略显不足。认识上的不足体现为两个层面:一是基层广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二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广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目前虽有所提高,但接受继续医学教育的主动性还略显不强,突出表现为部分医疗卫生技术人员还不是自愿去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学习,总是迫于“单位要求”去接受继续医学教育。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举办的各类学术讲座,经常存在一部分人员晚到早退的现象,甚至听取报告的目的也单纯为了领取学分证,并没有从主观意识上认识到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基层医疗机构对员工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够,这源于在目前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某些基层医疗机构的领导出于短期经济效益的考量,在进行决策时往往怕花钱也怕影响工作,会在主观上限制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外出进修学习,这种陈旧的观念和思想将使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缺乏后劲,影响基层医疗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2.管理尚欠规范。目前,继续医学教育大致包括学历继续医学教育和非学历继续医学教育两类,学历继续医学教育一般由高等医科院校主办,非学历继续医学教育的主办单位包含高等医科院校、医院、行业协会、学会等。特别是非学历继续医学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还不健全,没有组织对提供和实施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机构进行资格认定,对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管理仅停留于项目评审,很多省市级项目评审也不够严格,缺少对项目实施过程及效果的监督检查与评估,缺少项目的学分授予标准等。各基层医疗机构在执行上也普遍存在应付了事、要求不严的现象。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建立合理的继续医学教育评估标准及其完善的规章制度。

3.经费与待遇尚难落实。有学者指出,由于补偿机制不完善,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缺乏稳定的经费投入及增长机制,基本建设还比较薄弱,工作环境和条件相对较差,人员工资水平较低,难以吸引人才,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特别是在新医改的背景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取消了药品加成,如果相应的补偿机制不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经费将捉襟见肘,还要对本单位的医疗从业人员进行全员性的经费补贴,往往很难承受。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都是个人承担其全部的继续医学教育费用。经费问题的解决需要相关部门搞好顶层设计,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经费投入,拓宽继续医学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待遇问题的解决需要提高基层医疗机构领导对继续医学教育的认知与重视程度。

4.师资问题也较突出。目前,我国继续医学教育的师资队伍以兼职为主,他们大多来源于高等医科院校和不同层级的医疗卫生机构,这样的一种队伍构成有其两面性:一方面,由于他们的学术水平较高,在教学科研的一线工作,他们能接触到临床与科研的前沿,能保持教育内容的新颖性、先进性和应用性;另一方面,由于这些专家只是对某一医学领域比较在行,无力对基层医疗机构急需的全科医生展开培训,换句话说,就是现有的师资还无力培训基层急需的全科医生,仍然难以与基层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的高期望值相匹配。因此,应建立激励机制,鼓励该层次专家教授积极申报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将他们充实到为基层医疗技术人员提供继续医学教育的教学队伍中来。

三、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要转变思维、提高认识。目前,人类已经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日新月异,知识老化的速度明显加快。为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和新医改的需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卫生技术人员都要转变思想,提高认识,认清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充分认识到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的医学知识,不断地夯实新的临床医学技能,才能在激烈的医学人才竞争求得生存和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重视本单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应设立专职岗位管理本单位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将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列入单位领导的目标管理中,使之作为单位领导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2.要强化继续医学教育的全过程管理。首先,要明确界定实施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主体,指定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管理部门;其次,要明确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类别与举办形式,建立项目认定程序,建立各类别各形式项目的学分授予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再次,要明确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认定程序,各实施医学继续教育的主管部门要对不同类别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进行评审、监督和实施效果的评估;最后,要将继续医学教育与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的自身利益挂钩,将继续医学教育与执业资格并重,将其作为人员准入的法定条件,引导和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积极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学习,倡导继续医学教育学分与其年终考核、岗位聘任、晋升晋级联系起来。

3.要多渠道筹集经费。新医改强调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公立医疗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强调政府的责任,增加政府对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的经费投入,包括对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经费支持和对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继续医学教育的专项经费支持等;其次,拓展继续医学教育经费来源空间,促进相关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取得它们的经费支持,为基层医疗技术人员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创造良好条件;最后,基层医疗机构和技术人员要积极申报科研课题,争取更多项目经费支持,为自身参加国际国内各种学术会议或参与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学习创造条件。

4.要充分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功能。首先,各高等医学院校要积极承担基层医疗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要组织相关人员集体攻关,开发适合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参与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按照新医改的要求,在基层医疗领域特别应将全科医学专业纳入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专业类别,同时搞好师资的培训;其次,相关医疗科研部门在积极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同时,还应开发相应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重视新技术、新产品在基层医疗机构的普及与推广;最后,各继续医学教育机构主体要采取灵活的教育教学方式,根据基层医疗机构人员需求特点,可采取的培训方式包括短期培训、进修学习、自学等,还可采用学术会议、学术讲座、研讨班等形式进行,以方便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有针对性地选择参加。

医疗卫生行业前景篇10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医疗器械影响

一、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背景

我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从2004年就已起步。当年中央投资10亿元用于试点,2005年又投资30亿元以扩大试点工作,但这些资金基本上用于房屋基建。从2006年起,中央财政开始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乡镇卫生院的设备更新和添置。2010年将有200多亿元用于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其中有数亿元将用于改善基层卫生机构的医疗设备条件。”根据《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在未来5年中,近300亿元的农村卫生投入主要用于支持中西部地区及东部贫困地区的基层医疗机构,其中包括县医院、县妇幼保健机构、县中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而乡镇卫生院则成为支持重点。

《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中有关中央重点支持的项目建设投资安排表明了这一点。如用于乡镇卫生院的投资约占200多亿元总投资的65%;用于县医院、县妇幼保健机构、县中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设备配置的投资额约占投资总额的30%,其中用于乡镇卫生院设备的投资约占整个设备投资的60%。

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对我国医疗器械的影响分析

1.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给我国医疗器械带来具体商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必然会促进医疗器械的采购,9亿农村人口需求足以反映该医疗器械市场潜力巨大。国家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给我国众多医疗器械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潜力,也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

2.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给我国低端医疗企业带来发展机会。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主要是一些低端产品,比如我国政府大规模采购的大都是一些中低端的医疗器械产品,配置频率最高的就是X光机、半自动或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消毒灭菌设备。采购金额最大的是X光机和消毒设备。由于是政府采购,又是配置中低端仪器,国产设备就成为了选择的主要对象,比如上市公司中的万东医疗、新华医疗分别在中低端的X光机和消毒灭菌设备领域是领军企业,市场份额都在50%以上,是政府采购的主要供货商之一。

3.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可以加快医疗企业的研发与技术水平的提高。医疗企业就应该来加快研发,如何研制出成本比价低,使用灵活和方便的医疗企业,是医疗企业需要做的一个重要课题。比如北京航天中兴医疗系统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DR(直接数字化X射线成像系统)领域的创新研发,他们在关注国内外技术发展方向的同时,尤其注重市场分析和产品定位,以安全、有效、经济为原则,将目标锁定面向基层的普及型DR产品。该公司其承担的科技部、卫生部十五攻关项目――普及型低剂量直接数字化X射线机一经上市,就因具有良好的性价比受到了各级医疗机构的青睐。

三、医疗器械企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以国内医疗企业为重点扶植对象

根据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定位,中央政府重点支持配置设备的方向大致为:其承担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所需的基本设备,如常规检查、急救、产科等。”在采购过程中应本着“技术适宜、经济合理”的原则,乡镇卫生院设备配置将按“填平补齐”的原则进行。

例如2008年卫生部与有关部门初步确定了34种产品目录作为农村卫生规划重点支持乡镇卫生院装备品目,其中既有X射线机、超声诊断仪、心电图机、半自动生化仪等常规设备,也有消毒锅、担架、一次性器具毁形器等价值不高的品种。

近年来,国内部分企业在这些设备的研发、推广上做了很多工作,因此在在国内市场上我国国内企业应该成为主要的选择对象。同时在招标过程价格因素所占比重不宜过大,招标采购要透明、公正。”在招标时一定要强调服务。”在招标采购中,国家应实施相应的鼓励政策,引导企业注重产品质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2.医疗企业应该进行产品创新和营销思路创新

就市场的本质而言,需求必将推动创新――产品创新和营销思路创新。农村市场非常重要,产品定位一定要满足五大特点:技术先进;可靠性高、稳定性好;操作既要现代化又要简单易学;成本要低,以保证价格低廉;售后服务应比城市更好。”

此外农村和社区市场点多面广,配送成本势必比城市大中型医院高很多,企业需要一种新的配送思路。”根据预测,医疗器械行业格局也将因此发生变化,“截止到2009年末我国有1万多家医疗器械企业,其中80%是中小型企业。中小型企业操作更灵活,在农村和社区市场将前途无量。”另外,由于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长期工程,而跨国公司的本土化速度很快,不久他们也会加入该领域竞争。

无论如何,目前是难得的机遇期。在这块新大陆没有被跨国公司占领之前,本土企业一定要抢先出手。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尽快完善医疗器械法规建设,为医疗器械进军农村和社区市场铺平道路。

3.加快医疗器械的相关配套政策的制定和完善

目前由于相关政策尚未完善,医疗器械企业在准备抢食“蛋糕”的同时还有问题需要考虑。因此本文认为国家有关部门在确定品种时制定出合理的方案,不仅要考虑一次性购置投资的费用,还要考虑如何减少使用、维护及辅助设施的费用,符合资源节约型的要求,一方面保证基层卫生院能用到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产品,另一方面给企业以公平竞争的机会。

政府采购通常会对产业发展起导向性作用,合理的方案必将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良性发展,从而保证医疗的后续应用。例如就放射设备而言,在人口较多地区的基层中心医院应适当配置国产低价位DR。”而对于以投资需求较大产品为主导的企业来说,政府能否在产品的先进性和价格之间进行平衡是他们最为关心的事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