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研究生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41:53

医学研究生教学篇1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英语;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3.077

0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医学事业的迅速发展,医学英语在工作中占的比重日益加强,社会对高水平医学英语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但是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和其他一些因素的制约,我国的研究生医学英语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培养出的人才医学英语应用能力很低,无法满足时代的高要求。因此,为了赶上教育发展的需求,我们要对研究生医学英语教学进行改革。

1医学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的研究生医学英语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手段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研究生英语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开课时间为1-2个学期。有的医学院校开设的研究生英语课程实质上就是本科大学英语的一种延续,主要分为精读和听力两种,不涉及任何专业医学英语的内容;也有的院校尝试着开设了研究生医学英语写作和口语课程,但是学时比重也都非常少。这种课程设置对提高研究生医学英语应用能力收效甚微,因此,很多研究生毕业后的医学英语水平与入学前的差异并不是很显著。

其次,在教学模式方面,有一些院校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师生互动交流较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难以被激发,教学效果差;还有一些教师采用让学生授课的方式,教师随后指导点评。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准确的把教学内容讲清楚,突出教学重点,并且单一的由同学讲授,容易造成大家精力不集中的情况发生,因此这种教学模式有自身的弊端,不宜长期采用。

再次,在教学内容方面,很多院校的研究生英语课程的教材延续大学英语的内容,只是增加了词汇的学习。这种变相的重复教学不仅是对资源的浪费,同时对学生专业英语能力的提高也没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会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实践意义不大。

2医学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具体举措

针对上面提出的医学研究生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各高校应该根据本校研究生英语水平的实际情况,采取更高效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

各学校应该构建更合理的研究生英语课程体系。医学院校的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应该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把英语和学生的专业进行完美结合,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实现医学研究生毕业后英语水平和工作需求方面的完美衔接。所以,可以取消原有的研究生基础英语课程或者对该门课程进行学时压缩,同时增加医学专业英语课程的设置,可以开设医学英语翻译与写作课程等医学专业英语课程,丰富医学院校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

此外,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低效教学方式,采用师生、生生之间互动性强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率。在全球大环境实行“翻转课堂”的今天,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已经风靡北美,并且自从2012年引入我国教育界以来,受到教育专家和教师的广泛关注。虽然我国的“翻转课堂”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距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已经得到广大学者的认可。“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即课前学生自学老师布置的教学视频,并和小组成员完成预留任务;课上,由同学对老师布置的作业进行小组陈述,组间开展讨论,教师随时点评和指导,并解答学生的疑问。教师在课堂上起到引导者和监督者的作用;课下,学生完成教师安排的一些巩固所学知识的练习。在这些教学环节中,学生会在课前完成老师布置任务的过程中,逐渐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在课堂上更加积极的投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和个性化自主学习模式的形成。

3结语

传统的医学研究生英语教学效果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和社会对医学英语人才的需求,因此我们应该抓住全国英语教学改革的热潮,采取更合理、更高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医学专业英语实用能力,进而推动研究生英语教学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医学研究生教学篇2

关键词:学术英语;研究生英语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11―0046―02

作为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alpurposes,简称eSp)的重要分支之一,学术英语(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简称eap)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已经逐渐引起我国英语学界的广泛关注。学术英语的教学目的是为学生的专业课程和专业研究做准备,根据学生专业课程的特点和需求展开教学活动,具体的教学目标为学生经过学习,能够听懂专业学术讲座,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议,查阅或翻译英文原版的学术文献,使用英语撰写专业论文、学术报告等。这些学教学目标恰恰正是非英语专业学生在研究生阶段的英语学习目标,因此,学术英语必将成为我国现阶段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理论指导和方向。

一、医学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1.课程设置

前医学类院校的医学专业研究生英语课程一般分为基础英语和英语选修课两种,开课时间通常为两个学期,学时数相当有限。此外,虽然部分院校和专业尝试性地开设了学术英语写作、口语等课程,但开课时间也大都为一个学期,与基础英语课程相比,所占比重很小,无法满足学生在研究生阶段的英语学习需求,也无法实现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对研究生阶段学生英语学习的目标。

2.师资队伍

在医学院校中,目前大多数研究生英语课程的教学任务都由毕业于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师承担,这些教师虽然具有较高的英语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却往往缺乏医学专业知识储备,因此,即使有部分院校开设了学术英语课程,教师也只能讲解医学词汇、句型等内容,勉强生硬地完成课本上的教学内容,无法做到将医学专业知识与英语语言知识真正结合,更谈不上知识的融会贯通。某些院校也在尝试医学专业教师承担学术英语教学任务,虽然专业教师医学知识渊博精深,但通常对英语语言教学能力的掌握与专业英语教师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其授课过程只是将英语内容用汉语进行解释,与本科阶段医学专业课的知识讲解没有区别,甚至有的教师由于英语水平的欠缺而遭到学生的质疑。

3.教学内容和方法

大部分研究生已经在本科阶段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而研究生英语基础课的教材和教学内容仍然延续了大学英语的授课内容,只是帮助学生不断地扩充词汇量,阅读篇幅更长更复杂的文章,重复那些早已在高中和本科阶段就已经学习过的语法和句型练习,以致许多研究生产生疑问,究竟研究生阶段的英语学习与本科阶段有何本质不同?部分学生甚至会由于对教学内容的失望而放弃或终止英语学习。部分院校开设学术英语或医学英语课程使用的教材没有统一的评估标准,对于不同的医学专业也没有做相应区分,导致学生感觉教学内容对自己的专业研究和实践没有很大帮助,因而逐渐丧失学习兴趣。

大多数院校中,研究生英语课的教学形式通常都是大班授课,上百名学生同时上课,教师只能以讲授为主,较少有条件和机会与学生进行互动活动,很多教学方法无法实施,积极的教学活动也常常无法开展,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下降。而一个大班中的上百名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其本科阶段打下的英语基础也处于不同的层次,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使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证。

二、基于epa的医学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初步设想

针对上文所述各方面现状,各医学类院校应尽早以学术英语为理论指导,结合学校、教师及学生的具体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进行改革探讨与实践。

1.构建科学完善的课程结构

根据学术英语的教学目标,结合医学专业的特点及学生的需求,医学院校应逐步对研究生阶段的英语课程设置进行改革。首先,将必修的基础英语课改为医学英语课。学生在本科阶段已经完成了基础英语的学习,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设置不应该再继续将重心放于基础英语,而是将其转移到帮助学生完成基础英语与学术英语成功衔接上。其次,增加医学英语课的课时,使其符合教育部的最新大纲规定课时数,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再次,开设两学期或以上各类医学学术英语的选修课程,如医学论文写作、医学翻译等,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目的和内容的学习需求。最后,建议按照不同专业将学生英语课程班进行细分,实现分专业的小班授课,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2.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内容必须与本科阶段的医学英语教学内容区分开。许多医学院校在本科阶段就为学生开设了某些医学英语选修课程,主要帮助学生了解医学词汇和术语,尝试阅读医学类英语文章等。相比之下,研究生阶段的学术英语教学应更具有目的性和实用性,为学生的医学研究及毕业后的继续深造或医学实践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因此,根据上述目标和要求,编写统一标准、内容科学、系统完整又能突出各院校特色的学术教材成为各医学院校的当务之急。部分院校在教材编写工作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上海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突出其中医学科特色分别编写的《中医英语》均受到了学界较高评价。

医学学术英语教材编写属于跨学科的科研任务,需要英语专业专家与医学专业的专家通力合作,并随着医学发展对教材内容不断进行增删和改进,使教材做到与时俱进,真正、直接地使学生感受到的教学内容对其专业研究和实践的重要作用。

如能实现前文课程设置改革中提到的细分专业的小班授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可以进一步创新的可能性也将相应增加,教师应逐步改变讲授课本为主的教学方法,转为以学生参与和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例如,问题导向式教学法(pBL)和依托式教学模式(CBi)所推崇的“教师课前提出问题――学生查找资料――分组讨论――教师总结”的课堂教学机制。例如,模仿国际医学学术会议场景,要求学生准备相关主题的英语论文进行现场提交和主题讨论。此外,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选取和播放医学内容的英文视频,例如,笔者有同事在授课过程中就有目的地选择了美国电视剧《不朽法医》(Forever)的部分相关剧集及内容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和讲评,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学习了相关的医学专业英语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分组对某些医学场景例如手术室发生的故事进行情景还原的角色扮演并进行分析和点评。这些创新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学术英语学习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能够使原本艰涩难懂的医学英语知识变得富有趣味,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教学目标。

3.培养医学知识和英语能力兼备的师资

医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对医学院校的教师队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医学学术英语教学要求教师不但具有丰富的英语专业知识和较高的教学能力,还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相关医学专业知识。要建设一支优秀、稳定的医学学术英语教师队伍,有两种教师来源可供参考。首先是原来从事英语基础课教学的教师,组织他们参加相关医学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学习,使之切实理解和掌握相关医学专业知识,并能够融会贯通地将其运用到学术英语教学实践中。其次是英语水平较高的医学专业教师,组织他们对英语教师的日常教学进行观摩学习,并对其口语、听力、翻译等技能进行强化训练,使其能够将丰富的专业知识与有效的英语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与教材编写同理,教师队伍的培养需要医学专业与英语专业共同努力,两者应沟通合作,相互学习,互通有无,发挥各自专长,共同为学校培养出一支优秀的医学学术英语教师队伍而贡献力量。

三、结语

随着我国的教育、医疗事业逐渐与国际接轨,社会各界对新时期复合型医学专业人才的要求,尤其是英语能力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作为国家高级人才后备力量的医学专业研究生更是面临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帮助他们利用英语为工具和载体提升专业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任务十分艰巨。医学院校应尽快转变思想,发现目前研究生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误区,以学术英语为理论基础和指导,积极探讨英语课程改革的方向,拟定改革方案,推动英语课程改革,真正为培养出具备较高英语水平的高级医学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tomHutchinson&alanwaters.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2]莫莉莉.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与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3]蔡基刚.“学术英语”课程需求分析和教学方法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02).

[4]蔡基刚.我国第一份以学术英语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导文件的制定与说明[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02).

[5]王守仁,姚成贺.关于学术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外语,2013(05).

[6]龙芸.学术英语课程在大学英语应用提高阶段的定位研究――网络环境下的eap课程实践[J].2011(07).

[7]马武林.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内容设置探究(一)――学术英语[J].外语研究,2011(05).

医学研究生教学篇3

中图分类号:G643;Q-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2409(2008)05-0967-03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成功实施使生命科学进入了信息时代。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生物芯片技术的发展,使得与生命科学相关的数据量呈线性高速增长。对这些数据全面、正确的解读,为阐明生命的本质提供了可能。连接生物数据与医学科学研究的是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应用生物信息学研究方法分析生物数据,提出与疾病发生、发展相关的基因或基因群,再进行实验验证,是一条高效的研究途经。医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医学研究在基础上就注定离不开对生物信息的了解。

我国目前医学研究生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医学本科教育延续过来的理论型,这种类型的教育是在本科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理论讲授,最后按照导师指定的课题完成毕业论文。这种培养模式突出理论学习,忽视了实验机能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二是科研能力培养的前轻后重型,前期只是进行理论授课,后期由导师指导学生的科研。这种模式虽然开设了一定的实验项目,但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并且前期的培养不足直接影响到研究生后期的学位课题和论文的进度、质量。

因此,笔者对生物信息学在医学硕士研究生中的教育初探,不但有利于该门课程尚未完全形成成熟的课程体系之际,为教师学习借鉴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教学实践经验,更有利于医学硕士研究生对生物信息学的学习。

1生物信息学的研究范围

生物信息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涉及生物学、数学和信息科学等学科领域,并注定以互联网为媒介,数据库为载体,利用数学知识、各种计算模型,并以计算机为工具,进行各种生物信息分析,以理解海量分子数据中的生物学含义。

生物信息包括多种类型的数据,如核酸和蛋白质序列、蛋白质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的数据等。由实验获得的核酸蛋白序列和三维结构数据等构成初级数据,由此构建的数据库称初级数据库。由初级数据分析得来的诸如二级结构、疏水位点、结构域(Domain),由核酸序列翻译来的蛋白质以及预测的二级三级结构,称为二级数据。创新算法和软件是生物信息学持续发展的基础,高通量生物学研究方法和平台技术是验证生物信息学研究结果的关键技术。因此,现代生物信息学是现代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统计学、物理学和化学等学科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交叉学科,是应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论方法研究蛋白质及核酸序列等各种生物信息的采集、存储、传递、检索、分析和解读,以帮助了解生物学和遗传学信息的科学。从其研究所涉及的学科上看,生物信息学是集生物学、数学、信息学和计算机科学一体化的一门新的科学;从其研究的主要内容上看,基因组信息学、蛋白质的结构模拟以及药物设计是生物信息学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1]。

2医学硕士研究生中的生物信息学教学初探

2.1课堂教学重在教授实践技巧与方法

生物信息学在医学研究生中的教学应以教授实践技巧为主,以介绍原理为辅,深入浅出,注重课堂知识与科研实践的紧密结合。课堂讲授应简要介绍生物信息学的相关算法、原理,着重介绍其使用技巧与方法,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而这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中对于这部分内容应遵循深入浅出、避繁就简的原则,结合具体实例分析算法,避免空洞复杂的算法讲解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晦涩难懂,产生畏惧心理,知难而退;注重讲解使用技巧与方法的思想和来龙去脉,让学生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其科学思维能力,并采用探讨式教学鼓励学生思考,通过讨论与研究的方式循序渐进的掌握复杂的内容,介绍相关的教学和物理学知识,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物信息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其他学科的思想方法对于生物科学的重要性,培养其自觉地将其他学科的方法和思想应用于解决生物学问题的科学素质。任何学科都处于不断地发展、更新中,生物信息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仍处于不断发展完善中,同时随着新的应用领域和新问题的发现,其他学科的方法也在不断地应用于生物信息学,进一步增加了其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深度和广度。

2.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采用案例教学

目前,高等院校在教室内配备的多媒体投影播放系统,促进了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生物信息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是适应学科特点、提高教学效果和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一项基本要求。作为生物信息学教学的基本模式,多媒体教学使讲解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尤其是对于具体数据库的介绍以及数据库检索、数据库相似性搜索、序列分析和蛋白质结构预测等内容涉及到的具体方法和工具的讲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但多媒体教室也有局限性,学生主要以听讲为主不能及时实践,教师讲解与学生实践相脱节,如果将生物信息学课程安排在计算机房内进行,并采用多媒体电子教室的教学方式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为学生建立教学情景,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的协商讨论,参与操作,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并掌握知识。例如在讲授“目的基因序列的查寻”时,除对基本内容的介绍,如数据库的发展、分类等,其他采用案例法,让学生利用搜索工具查找三大公共核酸数据库,并通过数据库网站的介绍内容对该数据库的发展、内容、特点进行学习并总结,通过讨论和实际的数据库浏览操作了解三大公共核酸数据库并且掌握数据库使用方法。

2.3采用“讲、练”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生物信息学课堂教学积极学习借鉴职业培训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讲、练、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中增加实训内容,在实践教学中结合理论讲授,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和讲授为中心”教学方式。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灵活地采用先理论后实践或先实践后理论或边理论边实践的方法,融生物信息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为一体,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同步、协调、综合发展。通常采用先讲后练的方法,即首先介绍原理、方法,之后设计相关的实训内容让学生上机实践。对于操作性内容和生物信息分析的方法和工具的讲解采取了进行实际演示的方法,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在听课时边听讲边练习或者教师讲解结束后学生再进行练习,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4发挥网络教学优势,优化生物信息学实验教学内容

生物信息学实验教学主要是针对海量生物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实际需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生物信息学知识和方法进行生物信息提取、储存、处理、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综合分析的能力。生物信息学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针对特定的典型性的生物信息学问题设计,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为主,明确目的要求,突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索精神,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的培养。生物信息学实验教学以互联网为媒介、计算机为工具,全部在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内完成。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的交互特点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结合。教师通过电子邮件将实验教学内容、实验序列、工具等传递给学生,学生同样通过电子邮件将实验报告、作业、问题和意见等反馈给教师,教师在网上批改实验报告后将成绩和评语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生物信息实验教学与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密不可分,在教学工作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较其他课程更具优势。区别于其他生命科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有发达的互联网和计算机作为必备条件。调查显示国内高校都已建立校园网,其中拥有1000m主干带宽的高校已占调查总数的64.9%,2005年一些综合类大学和理工类院校将率先升级到万兆校园网[2],这些都为生物信息学课程在高校开设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5考试无纸化,加强实践能力考核

考试重点是考查学生对生物信息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对结果的分析解释能力。因此,在生物信息学考试中尝试引入实践技能考试,重点考核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实践技能考试采用无纸化考试方式,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下,对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分析并对结果进行解释,不仅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而且考查学生进行生物信息分析的实际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通过实践技能考试,淡化理论考试,克服传统的死记硬背,促进学生注重提高理论用于实践的综合能力,同时更有效地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除采用实践技能考试并将其作为学生成绩的主要部分外,还加强了对学生平时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考核。

总之,生物信息学教学是网络环境下生物教学的全新内容。通过上述教学措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随着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进一步的教学改革将会不断完善生物信息学教学,培养具有“大科学”素质和意识的医学研究生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阳德.生物信息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4.

医学研究生教学篇4

1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并轨统一,提高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技能

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不管在培养内容、学习课程、培养模式,还是在对科研能力的要求方面都有明显的相似性,如果能将二者很好地结合,将会对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临床医师具有重要意义。与用传统方式培养的研究生相比,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研究生综合理论、临床技能考核成绩均较传统方式培养的研究生有较大幅度提高。对已毕业研究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研究生认为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使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技能有所提高。作者认为目前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1建立并完善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训基地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切入点,不断完善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训基地建设,加强临床技能培训力量。以提高临床技能操作能力为主线,以基本技能操作、专科技能操作、综合技能操作为基本内容,使模拟教学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实施开放式临床实践教学新体系。同时加强对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查房时,或新患者入院后,在取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地考核,使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感受到提高临床技能的必要性,自觉加强临床技能培训。

1.2建立健全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轮转制度制定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轮转培训计划,各科室成立专业学位研究生规范化培训领导小组,严格要求轮转研究生必须到岗,并监督指导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认真完成各项临床工作。科室或医院应尽自己最大努力组织临床理论讲座及临床技能培训,并硬性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参加,同时要求在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出科时,必须严格按照培训计划进行理论和技能考核,考核不合格者不得进入下一轮科室培训。

1.3定期或不定期举行临床技能培训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医院应组织技术骨干编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培训教材》,定期或不定期举行临床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操作技能。在培训过程中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规范化培训总考核挂钩,防止其流于形式。定期邀请授课经验丰富的教师,以多媒体课件、临床实例教学等形式,对典型X射线片、Ct、心电图、外科手术方式及手术操作等进行形象生动的讲解,提高阅读影像学资料、心电图、基本手术操作等基本临床技能。《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培训教材》既可以指导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有针对性地、系统化地学习,又可以使考核小组有一份更系统、操作性更强的评分细则,为教学医院长期开展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教育不断总结经验。

1.4制订科室、内外科系统、全院病例讨论制度科室、内外科系统、医院可分批、分阶段举行病历讨论讲座,鼓励研究生们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其观察病情、总结病史资料和临床逻辑推理能力。通过疑难、典型病例讨论,训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诊断、鉴别诊断能力,巩固理论知识,提高疾病诊疗水平。

1.5举行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比武每学期举行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大比武,并将临床技能考核与奖学金、助学金等评定相结合,激励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积极参加技能培训,建立临床技能培训的长效机制。

虽然目前将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比较完美地结合起来还有来自技术、组织管理、社会可行性等诸多方面的困难,但是如果将二者很好地结合,并将研究生学位证书、研究生学历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和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结合起来一并发放,将会对提高临床研究生的临床技能方面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更能激发临床研究生的学习热情。

2面对目前较为紧张的医患关系,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医德教育不容忽视

医生的职业道德即医德,是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思想品质,是医务人员行为规范的总和,是指导医务人员从事医疗活动的行为准则。外科大师裘法祖院士生前曾经说过:“医术不论高低,医德最重要”。但目前普遍存在医德教育得不到医学生充分重视的现象,考试型医德教育相当程度上流于形式,对于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许多医学院校只开设半年的医学课程,余下两年半全部为临床实践时间,对于即便是流于形式的医德教育课程,几乎都没有开设。针对以上问题,要加强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医德教育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2.1研究生导师要自觉加强自身的医德修养,做好表率作用针对目前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医德教育现状,对于已经走上临床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要加强其医德教育,除了自觉加强自己的医德修养以外,主要还是要靠在曰常临床工作中,临床带教教师以自己高尚的医德情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医德,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指正其在医德方面的不足。

2.2要从体制方面改变对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医德教育要在半年的临床课程学习中加入有关医德方面的课程,增加他们的医德理论知识,教学医院要注重其医德教育的实践,加强其在临床工作中的医德方面要求,并把医德方面的表现作为出科成绩的一部分,与其阶段考评,甚至毕业考评相结合,督促他们培养良好的医德,教学医院或者各科室,可定期或不定期举行医德教育专题讲座,或者专题讨论,介绍先进事迹,发表对医疗行业中不良之风的看法等,增强其医德观念。

2.3加强对医学专业型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其医患沟通能力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德教育的重要方面。如今,随着社会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医患关系趋于平等,患方要求更多地参与诊疗方案制定过程。这种医患关系的变化与医疗服务从“提供者导向”到“患者导向”的转变相一致,在曰常临床工作中要求临床研究生树立“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患者提供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

众所周知,目前医患关系极为紧张,各大媒体及网络时有对重大医患矛盾的报道,作为医疗工作者,也切身感受到这一矛盾的存在性及尖锐性。导致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根源,除了临床诊疗工作的原因外,很大一部分都与医护人员医德医风存在问题有关。这就需要医护人员使用自身高尚的医德与患者做好沟通,在医疗工作中取得“双赢”。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未来临床医师队伍的主力军,医德教育就尤其显得极为重要。

3将循证医学的理念及循证实践应用到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际教学中,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

传统医学实际上是经验医学的范畴,即上级医师依据自己的经验、教科书和医学期刊的零散报告指导研究生,是医师知识经验的临床再现、验证和重复运用,强调知识的吸收和经验的积累,因而可能出现部分概念不严密,结论不准确甚至出现错误。而循证医学是寻求证据和应用证据的医学,能“慎重地、准确地、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临床经验,参考患者的要求,将三者合理结合制定出患者的治疗措施,。

3.1用循证医学的理念指导曰常临床工作,改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思维如果把循证医学的理念很好地应用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曰常临床工作中去,就会引导他们在疾病的诊疗方面寻找各种客观存在的医学证据,用最适宜的诊断方法、最精确的预后估计及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指导医疗实践,使得临床医疗决策更加科学,而不只是根据经验、书本的知识等去诊疗疾病,从而形成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更加缜密的临床思维。

医学研究生教学篇5

我国研究生培养的改革之路,主要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1]一是以学徒式培养为主,专业式培养并存的制度。在建立新中国以前,对于我国研究生的培养是学徒式培养与专业式培养并存,但那时主要还是以学徒式培养为主;二是专业式培养的制度。契合1978年改革开放的契机,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研究生数量也迅速增加,传统研究生培养方式已不再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求,专业式培养走向主导地位;三是两年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培养的制度。2004年学制的改革开启了研究生培养的新局面,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主选择的权利,并可以结合自身实际,灵活的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年制;四是硕博连读培养的制度,有机结合硕士阶段与博士阶段,重点培养研究型人才,2007年,1+4硕博连读制度揭开了研究生培养改革的新面纱;五是课程体系国际化建设的制度。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迅猛发展,各国竞争日趋激烈,人才逐步国际化,对于研究生培养的新要求,促使了课程体系国际化建设的产生,也成为目前研究生培养改革的主要途径以及迫切需要完善的发展方式。

二、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的经验总结

契合研究生培养改革的康庄大道,探索研究生培养的理论创新和改革实践,对于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主要有以下经验教训:[2]调整培养目标,完善培养方案。当前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已经由学术型人才向复合型应用型医疗人才发展,即医学研究生已经逐步走向从事医学科学研究到能够直接为医疗卫生事业服务的道路。建设课程体系,培养创新能力。研究生培养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建设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研究生知识结构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基本知识平台的构建,覆盖了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以及专题讲座等;多种课程体系的建设,目前,我国比较推广的即是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课程体系;优秀教材的选择,教材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医学动态,亲自操笔编写,完成高质量的研究生教材。加大导师队伍建设力度,完善导师责任制度和导师资助制度。导师是影响整个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关键所在,因此,要建立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制定选拔导师的量化标准,完善导师审核机制,明确导师的要求和条件,重视导师地位,实施岗前培训,杜绝无经费、无课题、无成果的“三无导师”,并定期召开导师总结会议,加强导师与学生的交流,吸纳多方人才,借鉴国内外优秀学术资源,强化医学研究生师资队伍。塑造良好氛围,搭建科研舞台。突飞猛进的科学发展,日益涌现的新问题无不成为了难以解决的问题,即使知识渊博的导师也未必全部知道。因此,对于学术氛围的塑造,科研舞台的搭建必不可少,在讨论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并能充分发挥研究生的积极性以及创造性。开拓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视野。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是我国需要贯彻落实的战略方针。建设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国际化是有效的举措,开拓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视野是行而有效的策略。建立国际交流、互通有无等等都是有效的渠道。

三、我国与美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对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国际化建设的启示

1.我国与美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

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对于人才的培养,人才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国在地域文化和教育制度上与美国都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对于人才培养的理念、方法等也存在着较大的不同。主要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与借鉴。招生原则的差异:“进门”指标不同,“出门”制度不一样。在“进入大学校门”方面,在我国高校招生基本实行的都是“全国统考,分数定成败”,而在美国要想进入名牌大学就必须“过五关斩六将”,主要体现在:Sat考试高中学分中学平均成绩推荐信大学个别面试;[3]对于“走出大学校门”,我国基本奉行只要没犯什么原则性的错误,都能顺顺利利地拿到文凭,获取学位;而在美国,就不能如此高枕无忧,美国实行严格的淘汰制度,进入大学就开始了优胜劣汰的竞争,学生要想顺利毕业就必须付出更多。培养方式的差异:内部结构不同,专业“面积”不一样。本科教学为纵向,科学研究为横向,纵横交错是高校标准的内部结构。在我国基本是纵横相同,而在美国一流大学都是简单的纵向,丰富的横向;对于专业的界定和覆盖范围方面,我国专业划分精细,进入大学基本就确定了哪个学院、什么系别,而在美国,培养人才是首位,专业培训是次要,如哈佛的“七艺”,耶鲁的“通识教育”等。管理学生方法的差异:大处抓,小处管。我国因为专业的细分,所以对于学生的管理也是分配到了院系,即使学位授予都按院系授予;而美国对于学生的管理,始终贯彻的是全校统一管理。教育思想的差异: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区别。美国对于教育的国际化十分重视,甚至把学校国际化水平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准之一,注重人才与技术的引进与吸收;而我国虽然目前也逐步走向世界,面对国际,但相对而言国际化的理念还比较薄弱,同时师资、经费等方面也相对缺乏,与美国还有相当大的一段距离。

2.加强我国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国际化建设的几点转变

扬长避短,基于美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思维和方式,实现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国际化建设,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一是实现录取指标多元化。打破传统单一的录取方式,综合考生个方面的素质,建立适当的竞争形式和淘汰机制,如可以结合考生高中三年具体的行为表现、社会实践、处事能力等,综合和考生高考成绩来确定最终的录取人员等;二是采取学科培养宽口径形式。社会是一个多元的错综复杂的社会,社会需要专业适应同时又社会适应的创新型人才,要调整改造现有相关专业,拓展专业口径,并可以尝试培养跨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三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实施多元化、具体化、个性化方针。社会需要创新型的人才,而所谓的创新在一定意义上而言就是个性。因此,在培养共性精英的同时,还应当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鼓励个性化的发展;四是基于本土,走向国际。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的迅猛前进,人才不再是一个国家单独的人才,地球也逐步变为地球村,人才的培养要立足本土特点,放眼国际需求,培养世界通用的国际型人才。

四、培养基础医学研究生导师对于基础医学

研究生课程国际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导师是研究生接触最多,影响最大的人之一。因此,基础医学研究生导师的培养对于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的国际化建设意义重大。培养基础医学研究生导师,建设基础医学研究生国际化课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4]

1.储备师资力量,建立导师队伍

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是对于本科知识的提升与应用,所接触所学习的都是医学的前沿科学。因此,建设基础医学研究生国际化课程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基础医学研究生导师的专业知识必须牢靠,科研水平必须高深;其次重视科研的同时,不能忽略了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再者,学校方面还应该注意健全学校对于研究生导师的管理制度,[5]能够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

2.与时俱进,确定培养方向,放眼国际化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

何人只有确定了自己的目标,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才能行而有效地向之前进。因此,建设基础医学研究生国际化课程,应当放眼国际化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学习和借鉴国际上关于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成功案例,并结合本土实际加以应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国际化课程,明确每一个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方向。

3.与国际接轨,改革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对策,向世界靠齐,更新基础医学研究生管理办法基础医学是一门重要并且实用的学科,单纯的书本培养肯定满足不了学科的要求,因此,对于导师知识结构体系的完善迫在眉睫,具体可以采取下列相关措施:邀请国内外知名基础医学专家、教授对基础医学研究生导师进行国际化培训或组织基础医学研究生导师去高校深造;组织或参与基础医学国际学术会议;注重实践,加强学以致用;加大基础医学研究生培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力度,可以共同研发、合作教学或采取国际交流生政策等。

4.任聘基础医学国际型教授,健全基础医学

医学研究生教学篇6

[关键词]循证医学;批判性思维;教学研究

国外很多国家,特别是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把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课程作为大学必修公共学科[1-2]。2002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明确指出:“医学生对现有的知识、技术和信息进行批判性的评价,是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是20世纪末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遵循证据的医学,通过选择性、批判性地评价医学文献和综合临床研究获得最佳证据,在医学教学与科研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研究旨在探讨循证医学教学对培养医学本科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效果,为循证医学课程的开展及教学价值提供理论及实践参考。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选取韶关学院医学院2014-2018级临床医学本科生和2016-2018级检验和护理医学本科生(共1605名学生,中专升本科学生除外),其中2014级临床本科生为316人,2015级临床本科生为248人,2016级临床本科生为293人,2016级护理本科生为70人,2016级检验本科生为47人,2017级临床本科生为197人,2017级护理本科生为39人,2017级检验本科生为35人,2018级临床本科生为259人,2018级护理本科生为48人,2018级检验本科生为53人。

(二)研究方法。采用统一问卷,由16级临床医学本科班学习委员(共8名学生)作为协助员(预先统一培训)组织集中发放,使用统一的指导语,并解释本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每名被调查者大约用20min匿名填写后统一收回。主要调查内容包括:(1)学生的一般情况;(2)中文批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3)循证医学课程教学后学生对此门课程开展必要性的认识。采用2004年经香港理工大学彭美慈等学者共同对Facione等研制的California版批判性思维量表在信度和效度评价后形成的中文版批判性思维能力量表(CtDi-CV)[3-4],调查学生七方面特质,即寻找真相、开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批判思维与自信心、求知欲、认知成熟度。测量采用Likert6分制,1=非常赞同,6=非常不赞同;共有70个条目,其中正性30题,负性40题;每个特质有10个条目,分值在10-60分之间。特质得分≤30分,表明没有相应批判性思维能力;各特质最小认可分为40分;>50分表明相应批判性思维能力强。CtDi-CV总分为70-420分,得分>280分,表明有正性批判性思维;得分>350分,表明批判性思维能力强。2016级临床本科班同学分别于循证医学课程开设前一周及课程结束后一周发放CtDi-CV测量表各调查一次。循证医学课程教学在传统课堂讲授的基础上,采用以问题为基础学习的pBL教学法[5]。

(三)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建立数据库、及时录入调查数据并进行资料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之间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分比较采用方差分析,16级临床本科生前后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分比较采用配对设计资料的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一般情况。调查共发放测量表1605份,收回有效测量表1541份,有效测量表回收率为96.01%,其中16级临床本科生共293人,循证医学开展前后有效测量表回收率均为100%。调查大学生平均年龄为(21.44±1.781)岁,男生有726(47.1%)人,女生有815(52.9%)人。

(二)同专业、不同年级间循证医学开展前批判性思维得分比较情况。同专业、不同年级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分均比较低,只有护理专业在寻找真相、认知成熟度两特质方面得分高于40分;临床本科各年级之间得分除系统化能力,其他各项均无统计学差异(见表1)。

(三)临床医学本科生不同学习阶段开展循证医学后的批判性思维得分情况。在实习前进行循证医学教学并已参加实习的2015级临床本科生各项得分均比较高,在实习后进行循证医学教学的2014级临床本科生在分析能力、求知欲、认知成熟度等方面得分高于2016级临床本科生(见表2)。从总分看,2014级超过280分为140(44.3%),2015级超过280分的为98(53.3%),2016级超过280分的为119(40.6%),经卡方检验得χ2=7.412,p=0.025。(四)2016级临床本科生开展循证医学前后批判性思维各项特质得分比较。2016级临床本科生循证医学课前批判性思维各项特质得分均比较低,课后有明显提高,特别是寻找真相、系统化能力、批判思维的自信心和认知成熟度均达到了40分以上,各项特质得分课前课后比较均存在有统计学差异(见表3)。而且,课前总分超过280分的仅为28(9.6%),课后总分超过280分的达到了119(40.6%),正性批判性思维能力比例有明显提高。

三、讨论

医学研究生教学篇7

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江西省上饶市334000

【摘 要】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类学科,具有知识量大、内容繁杂的特点。在医学微生物理论教学中传统的方式存在学生积极性差、依赖性强的问题。为此要深入医学微生物理论研究,提高学生的综合理论能力及实验教学效果,培养更符合就业要求的复合型医学人才。本文主要是通过教学方式的改革,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课堂教学理论效果,并注重知识理论的更新,加强与临床学科的紧密关联,从而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医学微生物理论教学效果。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实验;教学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医学微生物学主要是对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机体的抗感染免疫、致病机制和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进行研究,其具有知识量大、内容繁杂、逻辑性差、知识面广、易混淆等特点,这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在基础医学中很重要又很难学。本文主要是对医学微生物理论教学实验进行研究,从而推动医学和生物科学等学科的高速发展,使得医学领域内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模式得到更好的转变和优化。

1改进理论教学实验内容,提高基本操作技能

医学微生物理论教学实验对医学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当前对多数医学院而言微生物实验在内容设置上多是采用经典传统的实验为主,通过理论教学实验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尽管能够做到内容规范,逻辑性强。但却缺乏灵活性和系统性。使学生不能够在实验中全面掌握基本操作技术,这也会降低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首先要准备好必要的材料和工具:菌种、染色液、玻片、生理盐水、酒精灯、接种环等,如图1为接种针和接种环的结构,还要不断改进理论教学实验内容。以下为本实验研究需要包括的内容。

正确维护和使用油镜。在教师的理论指导下,学生要正确掌握油镜的使用方法,做好使用后的维护工作,这些也都为医学微生物实验中观察细菌奠定了基础。

学生还要掌握细菌观察和常见染色的方法,这就需要认真学习理论知识,从而更好的应用于实践之中。要学会细菌涂片的制备(如图2),并能够运用悬滴法来观察细菌,掌握革兰氏染色、抗酸染色和一些特殊的染色方法,这样也是为医学微生物实验做好了更充分的准备。

各种培养基的制备。教师要对常见的一些培养基进行理论分析,并结合实际来训练学生对培养基的制备,让学生树立无菌观念,更有助于实验的顺利进行。

2整合实验内容,强化基础理论知识

学生在教学实验中只有亲自动手操作,才可以验证经典理论,并对一些经典的理论有更好的理解。传统的实验教学过于注重教师对原理、目的和步骤的讲授,学生只能进行机械化的操作,按部就班的根据实验指导完成操作。这些模式化的实验教学,能够让学生对实验内容有所掌握,但却脱离了理论,实验也没有办法应用于以后的工作实践之中。实行综合性实验,将3个以上互相独立的知识点串接形成实验项目的试验任务,这可以帮助学生能够从整体更为系统的把握医学微生物理论。根据医学微生物的知识体系来把相关的实验进行整合形成三大综合性实验,从而使得其与教学内容更好的衔接在一起。而这三大综合性实验是指消化系统感染微生物检测、呼吸系统感染微生物检测和创伤感染微生物检测。消化系统感染微生物检测其包括肠道菌的分离培养,常见肠道细菌的形态和培养特性,对伤寒及副伤寒的血清学鉴定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有关消化系统感染微生物的理论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并能够将这些实验方法灵活的运用于对消化系统感染微生物的检测之中。呼吸系统感染微生物检测包括血凝抑制实验、血凝实验和结核杆菌抗酸染色实验等。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呼吸系统感染微生物的实验技能。最后一个创伤感染微生物检测,主要包括血浆凝固酶实验、临床标本厌氧菌分离实验等。这使得学生能够对相关实验的原理、步骤有所了解。

3对实验内容扩增,提高学生的创新科研能力

医学微生物学由于大多数实验都是对经典实验的一次又一次的验证,是书本知识的重复,不利于学生发散科研创新思维。而且因为技术发展飞速,这些也实验往往也都落后于现代微生物学技术研究。因此只有对实验内容进行扩增,增加设计性实验的比重,并增强实验教学的创新性,从而使得科研工作可以实现进一步的提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树立严谨科学的态度。

在设计性实验中,要严格按照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来设计实验方案,并遵循实验步骤,还要结合客观的误差分析法,从而根据理论分析实验结果。设计实验更注重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情况,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可以设置开放性实验的教学模式,由教师带领学生做课题,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机会和平台。从而拓展学生的微生物科研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结束语

在近些年来,医学微生物理论教学实验的研究内容也在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从而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加速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也将向着更深更高的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钟有添,王小丽,吕军华.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探讨[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0(05).

[2]雷迎峰,杨敬,徐志凯.医学微生物学发现史在教学中应用的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11(02).

医学研究生教学篇8

【关键词】:翻转课堂;医学研究生;临床操作技能;教学资源

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概述

翻转课堂可译为FlippedCassrooml或invertedClassroom,是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指在教学过程中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比例,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手中.

1.1翻转课堂的理念

翻转课堂是信息化时代下,依托教育技术高速发展带来的新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理念颠覆了课上与课下的教学方式,把知识的学习与信息的获取放在课下,由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通过看网络视频课程、听播客、阅读电子书,还能在网络上与别的学生讨论,能在任何时候去查阅需要的材料.课上的宝贵时间用于师生间的交流,教师的答疑解惑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深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中获得更加真实的学习体验[1].

1.2翻转课堂的特点

1.2.1教学过程的逆向创新

传统课堂所遵循的学习过程第一步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学生获取信息,第二步是课下学生进行复习,从而达到知识的内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实现了教学过程的逆向创新,学生学习的第一步放在课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获取信息,第二步放在课堂,学生在课堂实现知识的深化理解.

1.2.2辅助视频的广泛应用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得以实现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互联网和视频制作技术的普及,授课视频可以通过网络传输得到更加便捷的获取.学生通过教学视频辅助技术的广泛应用,具备课下学习的环境和条件.而授课视频具有教学目标明确和教学内容简洁明了等特点.视频时间短、内容精,非常适合学生自主学习使用[2].

1.2.3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传统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权威,学生获取信息完全通过教师的现场传授.但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变得更为主动,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获取信息不再依赖于教师的传授,而是通过各种教育技术手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的功能将被完全改变[3].

1.3我国翻转课堂的研究历程

我国最早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可追溯到2012年,来自重庆聚奎中学的实践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上[4].聚奎中学在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本土化改造中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生课前通过平板电脑运用学习软件、教学视频、互动作业和数字图书馆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教师辅导、探究活动和练习巩固加深学习成果[5].重庆聚奎中学该次教学实践活动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理念,使学生掌握自己学习的主动权,通过利用移动终端设备平台电脑等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并在我国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3].但当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领域和教育研究机构,我国高校的参与度相对较低[4].随着我国网络课程建设的日趋完善,各高校联合推出视频课程共享.进入2015年以来,我国高校在建立网络课程的同时,也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高度,应用领域也得到了进一步扩展.该研究拟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医学研究生的临床操作技能培训中,以期为其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些解决思路和可操作路径.

2医学研究生临床操作技能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师临床操作带教意识差

在我国现存的医学教育体制中,临床带教教师既作为医师从事临床一线工作,又要进行科学研究,撰写学术论文,还要兼顾医学教育活动.可以说,教师在繁重的医疗和科学研究工作下,很难挤出更多的时间放在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上,尤其是临床操作带教能力的培养上.至于教学模式和方法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使我国当前医学教育政策导向已经改变,但是如何改变一线医学教育师资紧缺,转变教学思路,提升教学工作效率,提高医学研究生临床操作能力水平,使其与上层政策导向相一致也是目前存在的重点问题.

2.2临床操作培训教学资源紧缺

临床操作技能的教学对于教学环境和资源成本有很高的要求.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规定,严格限制应用患者为医学教学实践对象,只有持有我国医师执照才具备在患者身上进行临床操作的资格.我国医学研究生进行临床操作技能训练只能在仿真模型上进行,而仿真模型比较昂贵,进行一次操作技能授课成本较高.另一方面,我国很多医学院校仍未建成临床操作培训中心,即使已经建有临床操作培训中心,但是大部分由于管理、运行成本和师资较少等诸多问题,利用率并不高.

2.3临床操作培训教学效果偏差

临床操作技能培训现行的教学过程一般包括教、练和考三个环节.在教的环节中,教师主要采用ppt幻灯讲解、教学模具讲解或是现场演练,而在教的环节上,往往出现教师精心准备的授课内容,但是学生却跟不上教师授课的节奏,或是学生在笔记中常常记了前面的内容,漏了后面的内容;练的环节上,由于教学训练模具少,又会出现学生得不到教师的个别指导,学生之间缺少互动交流等问题;考的环节上,临床操作技能的考试也常沦为应试型考试,不能体现出临床工作的多样性与变化性.

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研究生临床操作技能培训的实践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正是建立在信息化教学技术手段发展完备的基础上.教学技术手段的完备程度是指技术手段达到应用的标准,要求具有广泛的应用性,且具有便捷的使用途径.教学资源的建设与教育技术的应用基于教学模式的选择,该研究中临床操作技能培训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因此,教育技术的选择与教学资源的建设也是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特点而设计定位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课下自学为主要知识获取途径,因此,对于教学资源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尤其临床操作技能培训又以动手操作为主要教学点,因此,该研究中的微课资源建设不同于以往的视频建设思路.

3.1微课视频资源建设

该部分研究以建设支持翻转课堂课下学生自学的微课教学资源为主要内容,制作环节包括选题、教学设计、录制微课视频、视频后期处理和资源五个步骤.关于训练临床操作技能的视频在网络上已经有很多,该研究开始前着手在网络上找寻合适的视频作为微课资源,包括培训中选用的教材中国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指南也有成套的视频,但是在找寻的过程中发现,虽然网络上视频资源很多,但是存在视频时长偏长、内容冗杂、规范性差、版权等问题,使得网络上的视频资源并不适合该研究使用.因此,为支持翻转课堂课下学生自学的教学资源建设,专门组织了一批青年骨干教师录制了一套微课视频资源,制作过程如下:

3.1.1选题

临床操作涵盖广泛,根据现代医学分科诊疗的特点,临床操作可分为五个大类,即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和其他专科临床操作技能;而另一种划分方式则是根据临床操作技能的难易程度和使用的普遍性,分为基本临床操作技能和复杂临床操作技能.该课题主要研究的针对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临床操作技能.而该研究第一阶段主要建设内、外科临床操作技能培训项目10项.

3.1.2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环节是微课堂建设最重要的环节,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由于掌握一项临床操作技能还需要掌握该项技能的操作目的、诊断及治疗作用、适应证、禁忌证和操作前准备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在讲授操作步骤前将用1~2min的时间重点介绍这些相关内容.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微课堂以突出主题为首要目的,相关知识的介绍点到为止,不展开讲解;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以临床操作视频配解说的形式进行授课教学,同时配有字幕,操作中需要注意的操作事项会有重点说明,这部分需要注意解说应简明扼要,讲清楚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即可,切忌内容冗长.

3.1.3录制微视频

微课堂的录制更多地依赖视频的录制设备.一般情况下,数码相机和摄像机都可以用于完成录制任务,该研究选用数码相机是佳能eoS6D.现场实时录制主要以满足学生的观看视角,方便学习者观察临床操作的细节为主要目的.该研究在现场选择两个机位进行录制,一个机位为固定镜头,以临床技能操作的整体为框架;另一个机位为移动镜头,近景录制操作的具体细节.通过两个机位的录制可以更好地为后期视频处理提供能够满足学生观察的操作细节.

3.1.4视频后期处理

常用的视频制作软件即可满足对录制后的视频进行后期处理.该研究选用的视频制作软件为会声会影12,该软件为半专业非线性的视频处理软件,具有功能强大、易上手等特点,适合微课堂视频的后期处理.视频后期处理包括视频的后期剪切、配音、字幕和特定动画的放大缩小等,完善视频内容,将两个机位录制的视频进行有效的组合,使其能够更加方便学生学习使用.后期处理的视频时长为6~8min,输出格式为多媒体电脑档案格式mp4.

3.1.5资源

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微课堂资源的渠道呈现出多样化发展,如网络在线、邮箱、QQ等即时通讯设备和移动通讯设备app等.该研究通过微信模拟考核学习系统进行资源,并且在临床技能中心配置平板电脑,学生可以在现场边操作、边查看教学视频.其中,微信模拟考核学习系统与南京庞培软件公司共同开发,以手机等移动通讯设备作为载体,具有使用方便,随看随学的优势.而在临床操作技能中心配置平板电脑,方便学生现场参考教学视频,因此,能够充分满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下学生自学操作技能的需要.

3.2打造“临床技能超市”

前面通过建设一批临床操作技能培训的微课堂视频资源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下提供了网络教学资源支持,但仅仅依靠微课的翻转课堂并不能达到学生课下自我练习的条件,还需要拥有配套的学习环境.临床操作技能中心是临床操作技能虚拟训练的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技能操作训练的学习环境.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指通过计算机生成实时地、三维仿真虚拟立体环境,其应用于医学教育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通过研制第一台头戴式显示器拉开了人类进行模拟现实技术指导医学教育教学的序幕.随后虚拟现实技术的迅速发展,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进一步加强,发展到今天,已经有多个层次的临床模型与技术,大致分为以下四类:一是基础解剖模型:指研究人体解剖结构的局部或整体各器官组织结构关系的教学模型,主要用于教师课堂教学和教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直观、形象的人体解剖学知识,是教师通过现场示教展示人体解剖结构的重要教具.二是局部功能模型:指人体某一系统或某一解剖结构,具有生理、病理变化的功能模型.该模型既可以作为解剖学教具为教师提供示教使用,也可以作为局部临床操作训练使用,是目前临床操作模拟训练使用率最高、也是使用范围最广泛的模型.三是计算机互动模型:指通过计算机电子设备模拟人体系统与用户进行交互的虚拟模型系统,主要强调计算机三维模拟和与用户的交互式体验,一般该交互模型并不具备生理驱动功能,也没有实物的真实体验,相比来说,更多地应用于影像学三维立体成像、内镜手术和腔镜微创手术等.四是生理驱动模拟系统:又称全方位模拟系统,该系统指应用现代仿真技术、电生理学技术和计算机芯片技术等现代高科技前沿技术,并通过大数据整合临床病案例,使模型具有类人类的生理学反应的模拟系统.该模型属于现今临床模拟训练教学的高端产品,具有价格高昂、操作复杂和高科技含量等特点.通过上述四类虚拟技术模型可以看出基础解剖模型适合作为教师现场示教的教具,学生可以获得各器官解剖结构的直观印象;而局部功能模型和计算机互动模型适合学生技能操作训练使用;生理驱动模拟系统可以作为综合训练和考评系统使用.而临床操作技能中心的结构设计往往参照国内oSCe考试设置成多站式考核中心,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针对Sp患者组织的oSCe考核可以逐站考核学生收集病史、体格检查、物理诊断、治疗及医患沟通等多个方面的能力,但是临床操作技能中心的日常管理需要有专人看管,各站之间由于Sp患者而相互关联.这样的分站设置并不适合学生在任一站里进行重复训练.为满足翻转课堂设置配套教学环境的需要,在临床操作技能中心多站式设置的基础上,特开设了三间“技能训练超市”.

3.2.1“临床技能超市”的基本功能

临床操作技能训练需要特定的训练场地,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需要借助技能中心这一配套的学习环境.但是由于临床技能中心日常管理不对外开放和中心训练室的功能设置等问题很难满足翻转课堂学生课下训练的需要.因此,需要改变原有临床操作技能中心的构造,打造符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环境,在不影响原有技能中心功能的前提下,该研究中开辟了三间开放式技能训练室,具备以下几点功能:一是具备分科训练的功能.三间“临床操作技能超市”按二级学科进行分类,分为内科训练室、外科训练室和妇、儿训练室.其中,内科训练室主要供学生练习四大穿刺术,即胸腔穿刺术、腹腔穿刺术、腰椎穿刺术和骨髓穿刺术;外科训练室主要训练外科的基本操作技能,如换药术、清创术和导尿术等;妇、儿训练室主要训练妇科、儿科的操作技能,如盆腔检查、妊娠腹部四步触诊检查法和小儿体格生长指标测量等.二是具备自由开放的功能.该三间“临床操作技能超市”仅作为学生自我训练使用,不作为考核和上课使用,因此不存在学生训练时由于上课和考核等原因不能保证练习的情况.临床日常工作琐碎而繁忙,学生很难挤出整块时间进行临床操作技能的训练,只能利用工作之余或下班时间进行训练,因此,“临床操作技能超市”必须具备自由开放、满足学生随时训练的需要.三是具备查阅参考的功能.在三间训练室内,设置有书架,主要用于存放技能操作的相关书籍与模型器具的参数说明书等,方便学生及时查阅参考书籍资源;并且为每间训练室配置了一台ipda平板电脑,电脑内预先存放了临床操作技能的微课堂视频资源和相关的课件、文献等.通过配置书籍和电子设备等参考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自学环境.

医学研究生教学篇9

医学生化是卓越医师培养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医学生化的教学改革应重视以下方面:调整医学生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结合卓越医师培养目标,融入临床及发展前沿;引入双语教学,编写用于卓越医师培养的教材,提升教师职业素养与专业水平;改革考试评价体系,引入“过程化”考核方式。

关键词:

卓越医师;生物化学;教学研究

为提高教育水平,教育部提出了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改革人才培养模式[1]。我校于2014年9正式启动卓越医师教育改革试点工作,以适应卓越医师培养目标的改革。卓越班学生选择以学生报名和择优录取相结合,注意地域及民族分配,每届选拔30名学生进入卓越医师教改班学习。生物化学临床医学专业一门必修课程,是与现代生物学、化学、分子生物学有一定程度交叉的学科,研究生命的物质组成和化学变化。既往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不能完全满足卓越医师培养的要求。应提升卓越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达到改革目的。本文作者就卓越医师培养背景的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及存在的问题做初步总结。

一教学内容及模式改革

(一)调整教学内容

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特点之一即“模块化”教学,从所授知识系统构成出发,将有机化学与生化的教学内容整合,作为一个模块,并以此为单位进行教授,打破原有学科界限[2]。因为有机化学的知识对于学生学习,理解生化特别重要,尤其在学习代谢部分中涉及多种反应,各种分子结构,反应的能量分布等。所以我们将有机化学与生化内容编成一本书,供学生使用,前半部分是化学内容,后半部分是生化内容,授课也是先化学之后接生化授课。这样学生可以前后贯通地学习相关知识,并加以巩固。生化授课的老师,要求教学中将传统知识、基础医学相关内容及临床医学相结合,实现与生化相关基础医学知识的整合,注重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及整体性。学生思路清晰,逐步构建医学知识体系,养成整体思考,前后联系,触类旁通的学习习惯,做到学习无死角的优秀学习习惯。

(二)改革教学方法

非卓越生物化学教学中,生物化学总72学时,其中理论54学时,实验24学时,因为引进模块教学,生物化学的学时数是46:理论38学时,实验8学时。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完成授课内容就需要引入更为有效的教学方式。首先对课程内容进行分类,类型为:讲授,讨论,自学。讲授为上课时间老师讲课内容;讨论部分则老师针对内容提出问题,然后布置学生学习并查阅文献,助教课后自习时间全班同学讨论;自学部分主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内容简单易懂,有疑问通过班级群一起讨论。缩短了教学时长,提高了自学能力,通过查阅文献,拓宽了知识面,通过讨论让学生思维更活跃,思路更宽阔[3]。

二结合卓越医师培养目标,融入临床及发展前沿

(一)理论与临床实际融合渗透

医学生化教学的目标在于传授知识,培养合格卓越医师,教学活动都应围绕这一目标服务。生化是一门与分子生物学密切相关的学科,近几年分子生物发展迅速,要求授课紧跟科学发展,打破界限,将生化理论融入临床学科,提高知识应用,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及逻辑能力。如将生化医学理论引入具体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将理论引入正常个体的发育、代谢中。

(二)注重培养卓越医师的科研思维与探索能力

创新与探索精神是卓越医师的重要素质之一。预防医学的教学中应适当加强这些课程的学习,以适应医师将来从事临床科学研究的需要,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提高临床工作的诊疗水平[4]。突出循证医学的地位,培养学生在临床工作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老师指导选题,带领学生开展科研,锻炼培养学生科研及创新能力,指导有意愿写文章的学生,在课题进入一定阶段后,参与科研文章的撰写工作[5]。

三引入双语教学,编写用于卓越医师培养的教材

卓越医师的培养需要与之教学相适应的教师团队,授课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理解卓越教学的目标,反思教学过程,关注学生反馈,因而对课程进行调整。教师要不断提升职业素养及专业水平。广泛收集其他学校教学资料、吸取先进教学经验。

(一)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英语目前仍旧是世界主要的通用语言,学生要查阅文献,进行国际交流,需要有好的英语阅读,表达,写作的能力。双语教学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而且能更有效地进行专业学习和国际学术交流。生化课程本身内容比较抽象,且理论性及逻辑性强,学习难度大。因此理论教学以汉语为主,外语为辅;实验教学全外语。授课教师结合课程内容,发现合适的双语切入点,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逐步加大难度。尽量多的应用英文动画辅助教学,学生可听到标准发音的英语解说,把复杂的过程简单、形象化,激发学生兴趣,英语的耳濡目染,使双语教学效果明显[6]。

(二)编写用于卓越医师培养的教材

目前卓越医师的培养还是处于试点,探索阶段,尚无统一的教材用于教学。现阶段卓越教学的生化教材由我校设计编写,主要以国家规划教材--人卫出版社的生化与分子生物第8版为基础并结合我校教学模式及课时分配,教材内容需不定期根据教学效果加以调整,教材内容是否完全适合教学尚且未知,因此如何设计和编写用于卓越医师培养的教材,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结合已有经验,编写一本普适的卓越医师培养的教材则是此教改的当务之急。

四改革考试评价体系,引入“过程化”考核方式

教学方式改革对应的是教学评价的改革,因此卓越教育评价学生学习的方法应改变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采用新评价方式--过程评价结合考试评价[7]。过程评价引入对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评价;过程评价包括学生出勤情况(占过程评价5%),课程作业(占过程评价10%),随堂测验(占过程评价10%)及讨论课(占过程评价75%)。其中出勤率,我们每次上课都要求签到;课程作业是授课期间,布置3次作业;随堂测验共进行三次测验,内容分别针对:生物大分子,物质代谢,遗传信息传递共5次。讨论课是过程评价主体组成,生化学习评价采取学生每完成一次讨论课后,助教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分的方式进行,每学习完一个章节会有一次讨论课,共10次,学生5人一组,共6组,每组学生共同查阅文献,合作完成讨论课,推举一人进行讨论答辩,特别优秀的答辩者可考虑适当增加给予的分值。过程评价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65%,与最终卷面成绩一起,进入学生成绩的综合评定。由于过程评价强调的是过程,因此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自主学习、鼓励自主发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同时考核形式灵活,避免因完全依托考试导致的学生突击考试记答案现象。

五结语

总之,3年的卓越医师生化教改教学收获极大。卓越医师教改不仅节约大量教学时间,教学资源,并且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为系统,整体素质,科研,分析能力得到极大提高。不仅创新出许多教育教学方法,也为教师教学积累了大量经验,教师自身素质有了极大提高。

作者:郭冬梅张秀云单位:川北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

参考文献

[2]周迎会,蒋菊香,徐岚.关于卓越医师班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2):105-108.

[4]国际医学教育学会.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2,23(2):1-3.

[5]路凡,傅海燕,卢兹凡.医学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1):85-86.

医学研究生教学篇10

论文关键词: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教学,研究,实践

1.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专业教学与实践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教育部发出“加强对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的通知,90年代教育部又在“面向21世纪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中专门设立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所以各大高校就开始了对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医学生进行了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研究,并将其投入到实际的教学中去,对非预防专业的医学生开设了预防医学的课程,但是,由于此课程面对的是非预防专业的学生,所以,对从教教师是一种考验,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现状制定新的教学计划,不可以将其与专业的医学生进行同等的教学,需要把握一个度。但是,由于这不是医学生所学的本专业,许多学生认为学习这门知识也不能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就失去了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所取得的教育成果就不是很明显。

2.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专业教学与实践的措施

2.1选用教材是要严格

对于非预防专业的学生的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预防观念、群体观念环境观念有所认知,进而是他们形成良好的预防观念与思维。因此,这就对教科书具有一定的要求,所选的教材的内容必须是在非预防专业学生的接收范围之内的,还需得到国家卫生与教育部门认可才可以。不得随意选用网络上的没有认证商标的教科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对非预防专业医学生的教学质量。

2.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由于对非预防专业学生的教学是新开始的教学课程,所以,该学科的教学的各个方面还不是很完善,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没有完整的、固定的教师团队,大多数都是从预防专业里借调过来的教师,或者是从校外聘请相关专业的教师进行教学,也就是说,非预防专业的教师的流动性很大,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加强非预防专业教育的师资团队的建设很重要。因为,具有结构合理、水平高超、相对固定的师资团队是提高非预防专业的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2]。

同时,还要做好教师团队的教学质量的监督工作。一方面,要让参与教学的教师进行集体的备课、试讲与教案的编写,这样可以让教师就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共同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从教师的试讲中寻找出教师在讲课中存在的不足,及时的改正,确保非预防专业医学生的教育的质量;硕士论文另一方面,要求校领导或者是教科研的人员进行听课,监督教师在课堂上对非预防专业学生的教学,并给予适当的评价与指导。还要求教师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不断丰富非预防专业教学领域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完善教学模式的创新。

2.3增强学生的对预防专业的重视

要知道,对非预防专业的医学生进行预防专业的教学使为了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为他们着想。但是,许多非预防专业的医学生却不以为然,认为这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因此,就要提高非预防专业的医学生的预防专业的重视,让他们认识到这门学科对他们的重要性,只有这样,非预防专业的学生才可以认真的学习这门课程,也只有这样,才可以不断地提高非预防专业医学生预防专业的教学质量[3]。

2.4加强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

加强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让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把所学到的专业的知识理论运用到具体的实际生活中去。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到相应的社区进行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医学预防专业对他们将来的从医道路上的重要性,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以此为未来的工作中做好铺垫。

总之,要通过对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的教育,让这些医学生建立起疾病的预防理念,增强学生的群体健康意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完善的稳定的师资团队,采用科学的、适当的教学方法与先进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同时,还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与专业素养,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质量,才可以不断地提高我国医学团队的整体素质,才能做好保障我国人民群众的健康工作。

参考文献:

[1]郭爱民,魏守刚,路孝琴等.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全科医学研究,2004,7(7):459-460.

[2]王增珍,黄绪镇,陈立功等.预防医学社会实践和课堂教学改革及其效果总结[J].上海预防医学,1997,(12):533-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