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工的来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43:35

有机化工的来源篇1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化;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

21世纪的今天,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并广泛应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引起了广大管理者的关注。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企业未来发展关系重大。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效率低下,已经远远不适应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工作人员必须高效率的去分析、处理、解决问题。计算机技术以其先进性、高度信息化,必将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未来,计算机技术将会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

1.人力资源管理

从广泛意义上说,人力资源指的是一定区域内,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数量的总和,指的是那些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群体,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同时,人力资源不仅包括人口的数量,还包括人口的质量;它不仅仅强调人的智力,还指出这些人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体能等。

人力资源管理,宏观方面是指对整个社会中的人力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通过调节各种关系,使整个社会中的人力资源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从微观层面上来说,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指的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通过各种机制招聘、选拔人力,并对他们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按照标准,给他们发放相应的劳动报酬,同时正确处理人员之间的关系,使企业人力资源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促进本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职责

笔者经过分析,总结出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工作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做好人力资源的规划工作

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全面了解企业各种工作的性质和内容,对企业的组织机构进行考察并做出相应的调整;要及时了解工作岗位的需求变化,及时补充所需求的人力资源;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调整或制定新的人员管理制度。

(2)做好人力资源的招聘与管理工作

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全面了解所招聘人员工作的内容以及所需工作技能,及时招聘信息,完善人员筛选机制,严格面试流程,为公司吸纳高水平人才。

(3)做好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发展工作

人力资源工作者,必须为每个工作岗位制定工作发展规划,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使员工能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更好的服务于自己的本职工作。

(4)做好工作绩效与薪酬福利工作。人力资源工作者,必须制定合理的绩效评价和考核机制,并将其与员工的薪酬福利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员工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促进公司更健康地发展。

(5)做好劳动关系管理工作

人力资源工作者,必须制定合格的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应足够详细,包括合同的续签、解除等方面。同时,必须及时与员工进行沟通,解决他们遇到的难题,保证劳动关系朝良好方向发展。

3.人力资源管理中计算机信息化的应用及其意义

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在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1人力资源管理中计算机信息化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具有强大的数据存储能力和处理能力,这对人力资源管理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计算机信息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人力资源系统结构的调整

任何组织都有一定的系统结构。任何组织的人力资源结构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以电力企业为例,它包括不同的部门,这些部门担负着不同的工作职能,同时它们的工作又有交叉和重叠部分。计算机能够根据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形成结构图,使组织机构体系更加清晰、明了。

(2)分析岗位需求,进行人力资源补充与调整

人力资源管理者,利用计算机制定各种数据库,记录每个员工的信息及其掌握技能,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为以后工作岗位调整打好基础;利用计算机对每个工作岗位的需求变化做出分析、统计,并及时的通过互联网需求信息,录用合格人员,促进组织单位的正常运转。

(3)做好合同管理工作

在一个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过程中,合同方面的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合同的管理工作包括合同的设置、合同的续签、纠纷处理、解约等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合同的内容必须更加详细和完善。互联网技术,可以让组织或单位吸取其他单位、组织的先进经验,完善自己的合同内容,用更加有效的方式解决组织运行中遇到的与合同相关的问题。

(4)完善考勤休假机制

一个组织正常运行,必须用严格的制度管理组织的人力资源。过去,单位经常采用人工记录的方式,来记录员工的上下班、请假、休假时间。

这种方式,一方面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由于员工之间建立的特殊关系,很多考勤、休假时间存在“水分”,不能达到完全真实的水平,节省了人力。运用计算机技术,现在企业等组织可以采用指纹验证的方式上下班。指纹验证仪器将其所记录时间,通过互联网以表格等传给相关工作者,这大大节省了时间,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同时,互联网具有共享性的特点,员工可以看到自己考勤、休假的具体时间以及工资水平。这种方式将员工的考勤与其薪酬直接结合起来,效率高,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员工工作的责任感、积极性。

3.2人力资源管理中计算机信息化应用的意义

首先,将计算机信息化技术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中,可以更加有效的整合人力资源,降低工作成本,使企业或单位获取更高利润。同时,可以方便组织或单位随时查阅员工的档案信息。

其次,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有利于人力资源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总结,可以大大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同时,互联网使信息可以共享,这有利于加强管理层与基层工作人员的关系。

再次,人力资源管理中计算机信息化的应用,有利于实现整个单位、组织的办公自动化,有利于整个企业的发展。

4.总结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不断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而且效率低下,已经远远不适应社会的发展。目前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并广泛应用。这为人力资源管理现代化、信息化奠定了基础,大大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效率。相信未来,人力资源管理中计算机信息化的应用水平,一定有更大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海梅.中小型企业信息化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2011(11).

有机化工的来源篇2

关键词:机械设备;自动化;节能控制

随着现代化社会不断推进,我国对新型能源的需求率不断上升,目前用的很多资源都是不可再生资源,资源过度消耗不利于成本的控制和可持续发展,而现如今电力是比较稀缺的资源,应用到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在电力消耗方面,电力不足会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很多企业也有一些不是很合理的用电形式,造成电力浪费严重,电力紧张,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来进行电力的分配与输送。下面就主要从机械设备电气工程自动化概述、工厂供配电节能控制的重要性分析、机械设备电气工程自动化在工厂供配电节能控制中的运用优势、机械设备电气工程自动化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机械设备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在工厂供配电节能控制中的应用分析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探究。

1机械设备电气工程自动化概述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不断发展,机械设备自动化也在不断更新,在当前的电力行业中,电气工程涉猎最广,主要包括电气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等,比较复杂化[1]。在电气发展的过程中,现代技术不断更新,自动化技术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机械功能也逐渐多元化,能够有效提高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电气工程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能够极大程度上改变生活方式,在机械设备的操作过程中,很多都是机械设备出现故障,自动化工程技术能够主动勘测出相关问题,通过自动切除电源的方式来检测相关故障,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发展,需要结合机械设备工作,实现自动化。

2工厂供配电节能控制工作的重要性

在工厂供配电节能控制工作主要是为了减少电力资源的浪费,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工业技术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全国各地有非常多的工厂崛起,尤其是一些工厂为了跟上时展的步伐、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优化和提高自己的价值,这就必不可少对电力资源的需求大幅上升,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很多工厂电力都存在老化的情况,电力资源严重浪费,大部分工厂的配电系统都是趋于老化,工厂日常用电增加会增加额外的经济消费,造成工厂的运营成本增加,不利于工厂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的大部分电力资源都是依靠煤燃烧,煤的资源是有限的,在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不利于人体健康发展,在工厂供配电节能方面,需要进一步减少运营成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维护人体健康[2](图1)。

3机械设备电气工程自动化在工厂供配电节能控制中的运用优势

3.1提高节能控制系统的工作质量

在计算机领域,机械设备自动化技术不断发展,这与计算机技术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当前机械设备电气工程自动化的技术中,店里监控与过程控制等环节需要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在设备灵敏度方面能够得到极大程度加强,通过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可以让工厂对设备的要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尤其是在工厂供配电节能工作出现一定问题的时候,会遇到一些问题,通过计算机相关技术的运用,能够在第一时间切断相关电源,避免问题扩大化,也能够让检修人员更加有效完成检修步骤,减少工作的时间,让工厂控制工作的质量更加提高,而且能够让工厂配电节能工作得到落实,避免电力资源的浪费,有效发挥节能作用[3]。尤其是使用计算机技术,能够跟上时展的步伐。

3.2延长工厂供配电系统的使用年限

在工厂供配电控制工作出现问题的时候,需要第一时间切断相关电源,避免供电系统再次受到伤害,在很大的程度上,供配电系统的良好性能能够得到最大程度保障,尤其是在第一时间出了问题之后,能够向工作人员传达信息,使得出现故障的配供电系统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的维护,注重保障工作时间,机械设备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能够有效延长供配电系统的寿命,促进供配电系统的发展。在另一方面,机械设备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够有效与信息理论相结合,极大程度上提高工作的效率,在信息的发送与传递上面促进信息的传输与发展,信息理论能够在各个信息产业得到一定程度的渗透,促进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机械设备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需要引入信息理论,长时间的机械运作需要信息数据进行有效监测,进一步保证信息的本质和信息传输的规律,信息产业在每个地方都能够得到一定程度渗透,有利于促进现代信息的发展[4]。在机械设备不断优化的时期,将信息理论引入之后,可以通过更多更有效的数据来加以计算,有效保障故障发生率,不断优化和提升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促进供配电系统的使用年限的延长。

3.3进一步提高了节能控制的效率

在工厂供配电控制工作中,设备灵敏度比较高,机械设备电气工程技术自动化能够更好满足这一条件,在机械设备工程自动化技术出现问题的时候,需要第一时间检测问题,及时切断电源,避免问题扩大化,在一定程度上节省电源,不断优化和提高节能控制系统的工作效率,优化提升相关问题[5]。

4机械设备电气工程自动化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

4.1集成化水平过低

在机械设备方面很多都存在一些问题,导致能源没有办法完全利用,在机械设备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起步也比较晚,发展时间比较短,集成化水平比较低是一个大问题,产业内部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管体系,技术水平没有得到提升,生产效益没有进一步提高,不利于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

4.2网络架构需要进一步优化

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状态下,需要重视自动化技术,之前的自动化技术水平比较低,没有办法与之前的互联网技术结合,技术在更新的时候容易出现一定的困难,在传统的机械设备中,生产效率比较低,新技术难以满足,浪费资源也是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机械设备的优化和排放也是一个大问题。在电气工程中,数据库技术的应用也十分广泛,数据库技术主要适用于电力系统的监视,系统的提升有利于电气更好发挥作用,数据库技术在电力系统的进一步深入融合能够优化电力设备,促进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在电力工程中需要进一步优化数据库技术,比如,有很多触发机制的使用,数据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使用能够进一步让数据库得到更好地发展,数据库监视能够节省数据库录入的时间,保证数据能够有效进行利用,保证技术上的运用,有效促进数据库的发展,在机械设备方面,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和加强,需要重视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发展[6]。

有机化工的来源篇3

关键词: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随着信息化技术应用与开发的飞速发展实现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势在必行。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利用适合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支持企业高效率完成人力资源日常管理,是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推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必要条件。

一、计算机信息应用

当今社会已步入了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将成为新世纪的主导产业。计算机已在科技、生产、商业、服务等许多方面创造了提高效率的途径,人事行政作为公司管理职能部门,不能直接产生效益,却可以在进行机构改革的同时,尽快引入信息化管理设备、管理手段、管理方法,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用工成本,帮助企业发展。

二、信息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目前,计算机在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主要可用来进行报表处理,档案管理,文书编辑,信息查询,综合分析。其涉及的面之广,数据量之大可想而知,若利用手工进行这些统计工作,存在着几个明显的问题,比如说统计资料缺乏准确性,及时性,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手工方法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劣势,使人们慢慢意识到管理信息化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流。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科技手段。

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使从事管理工作由原来凭个人或少数人的经验作决策,逐步上升到按事物的内在规律的科学高度办事,做到物质与精神相结合,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现状和未来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至于先进的科技手段,除科学地运用原有的生物、化学、物理、机械等手段外,主要是运用当代最新科学技术之一的电子计算机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服务。

三、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特点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化,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一个重点。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的现有材料和工作特点分析来说,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有如下几方面:①确定人力资源管理的方针政策;②确定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编制人力资源规划;③编制人力资源计划,设置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和岗位;④制定人力资源管理的条例办法;⑤企业员工的各项培训;⑥人才选拔、使用、交流;⑦考核、奖惩、任免;⑧工资、福利与保险;⑨离休、退休、退职。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员的才能?这是人力资源管理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对这个问题进行个体研究方面,目前是做得不够的。因为个体寓于群体之中,群体对人员才能发挥着影响作用,可利用系统原理去指示。通过群体研究来寻求合理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来取得令人满意的配合效果等。过去,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人力资源工作信息滞后、传递慢、“马后炮”、人力资源管理数据加工不及时。比如:干部考核、人员的工资计算、人力资源的统计、人力资源档案的填写,贮存等等。这些人力资源工作繁琐、耗时费力,准确性差、效率低、手工操作已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的要求。为此,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有关理论资料,提高对管理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尝试去利用计算机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

四、根据企业需求开发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系统

主要包括人员基本信息管理、人员档案信息管理工资管理、考勤管理、信息统计查询、系统维护等方面。能够提供一个高效便捷的人事管理平台,无论是企业员工信息还是人事管理信息,都可以实现智能化管理,同时与人员有关的经费开支等数据的核算和汇总都可以实现实时及时,既节省了时间,也减轻了人事管理者的负担。员工的假期、休班、请假、休假等等一系列事务的管理都可以通过该系统进行管理,并且能够实现员工管理绩效与工资核算进行挂钩,通过一系列的参数设置可以实现员工工资核算的智能化。尽量采取支持多平台的开发工具,方便在任意环境中进行扩展及系统部署;还要支持服务器端组建,增强系统的便捷性;有多样化和功能强大的开发工具支持,并且做到一次编写,到处运行。软件系统的分层设计已经被证明是企业应用的有效解决方案,通过分层设计,可以解决模块的分层分工问题和构件化开发问题。使用分层设计可以对系统的某一部分进行更改以便尽量降低对其他部分的影响,从而减少调试和纠错的工作量,使应用程序易于维护,并增强应用程序的总体灵活性。分层设计将所关注的问题分隔在不同的组件中,例如,在系统中用户界面和业务逻辑是逻辑隔离的,而业务逻辑和数据库也是逻辑隔离的,这样可以增强系统的灵活性和扩展性,在开发过程中也方便开发人员对不同的层次进行分阶段开发,加快了开发进度,也便于后期的升级和维护。

这样,使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初步实行信息化,让信息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得到初步应用。使人力资源管理者根据准确、及时的人力资源信息来进行决策,实现管理。

实践证明,当管理的信息量和复杂程度达到某一限度时,即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超过其承受能力时,就必须采用新的管理手段,即用计算机技术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和存贮等,可以使人力资源基础信息被高效、合理、恰当地管理。

有机化工的来源篇4

关键词:工程水利;资源水利;水利发展

abstract:for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waterresourcesistoprovidesecurityinthe21stcenturythetaskofwaterconservancy.thispaperbrieflydiscussesthewaterconservancyprojecttowaterresourcestransformationistheinevitableresultofsocialdevelopmentrule.throughtheanalysisofwaterconservancyprojectsandresourcesinsolvingtheproblemsofwaterresourcesofChinawaterresourcesofthedifferencesandrelations,andtheuseofthewaterresources,someviewpoints.

Keywords:waterconservancyproject;waterresources;waterconservancy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工程水利与资源水利的联系

工程水利与资源水利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也有内在联系。第一,强调资源水利并不是可以不要水利工程,或水利工程不重要,资源水利并不排斥水利工程,从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也不是从错误到正确的转变,而是从较低层次转到较高层次上来,工程水利是资源水利的基础,资源水利是对工程水利的延伸和发展。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水利建设还很不够,还远不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使水利可持续发展,必须使水利工程更长久地发挥作用,而持续建设是水利工程在总体上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因此,提出和强调资源水利的目的,一是为了站在更宏观的角度指导工程水利,使工程建设更好地为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服务,二是解决仅靠工程措施解决不了的问题;第二,中国面临的水危机迫使水利工作要重视由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的转变。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水利的要求更高,另一方面,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本也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在人口膨胀导致的生存与发展的压力下,洪涝灾害、干旱缺水和水环境恶化等问题单一依靠工程措施是无法解决的。如果再不加强对全社会日益增长、相互竞争的水资源及水环境需求进行科学管理,不注重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节约和保护,如果再不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用全面的、联系的和发展的眼光认识水问题,那么我们将难以应付水危机的挑战。

二、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是水利发展的必然趋势

水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没有水就没有人类社会。当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工程水利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口的急剧增长,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等因素对水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压力:一是生产、生活用水量急剧增加,人们对水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城市集中供水量骤增,迅速超过地域供水能力的限度,城市缺水严重;三是生活废水、工业污水迅速增长,特别是城市附近水域污染严重,使能够有效利用的水资源量在不断减少,生态环境也进一步遭到恶化。但是每一区域水资源总量是有限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愈来愈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光靠修建水利工程已经不能解决问题,修好的水库可能无水来;打了井、开了渠,有可能提引不到水。这时,人们开始转向水资源,开始重视和研究水资源问题;认识到必须从资源的开发、调配等方面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对水资源的需求,所以,资源水利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资源水利将逐渐取代工程水利,并逐渐在水利事中占据主导地位,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三、采取措施,推动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

3.1深化水利体制改革,建立五大支撑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生产关系及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模式、管理体制,己严重制约着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必须尽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水利管理体制,提高生产力水平,加快资源、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组合。围绕五大支撑体系建设,深化水利体制改革。一是深化机构改革,强化水行政的政府行为和宏观调控职能。重点强化经济战略研究、政策法规、科研教育、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等相关机构的建设,以便更宏观地、战略地决策水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二是深化流域机构改革,强化流域职能。其体制应该是与重新确立的职能相适应,以充分发挥流域机构的作用;三是深化水利事业单位改革,强化服务职能。按照水利产业化的要求,推进水利事业单位的改革。水利经济体制改革的难点之一是水管单位,从某种意义上说,水管单位体制改革搞得好坏关系到水利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现在我们的水管单位都是事业单位,但全额拨款的几乎没有,差额也少的可怜,可以说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在改革中一方面将水管单位尽早全面推向市场,走企业化管理经营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多数水管单位存有社会效益和生产经营双重性的问题,对公益性部分,国家和地方应给予相应的补偿;四是深化水利企业改革,把水利企业全面推向市场。从水利企业的实际出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真正把企业建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要制定鼓励政策,对流域的水资源实行滚动、梯级、综合开发,通过综合的配套改革和一系列措施,增强水利企业的活力,加快水利产业化进程。

3.2要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完善水资源机构和队伍建设

特别是在水资源的质与量的管理上,要实行统一的管理与保护。还必须从法规、机构和体制上作出努力,进一步推进水资源的统一管理。首先在各级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强有力的水资源管理机构,充实业务骨干,培训现有工作人员,提升水利工作者的业务水平,以加强对资源水利各项业务工作能力的提高。于此同时,要建立和完善资源水利的科研与教育以及勘测设计等业务部门,制定这方面的计划和具体的工作任务,从而推动资源水利的快速发展。

3.3强化产业建设,完善运行机制

从总体上说,当前水利行业尚未完全摆脱旧的计划经济模式,而且己严重阻碍着水利的发展。因此必须强化水利产业化建设,转换运行机制,采取多种综合有效措施,尽快建立起以责任、投资、管理、价格、保险等为重点的水利发展新机制,以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水利基础产业发展,使水利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一是建立严格的规划、设计、投资、管理、经营等决策风险责任制。把经营管理者的责权利有机的结合起来,因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的应依法追究其责任;二是建立防洪保安和水资源统一管理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政出多门、各自为政和内部扯皮的问题,除害兴利结合,开源节流并重;三是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资机制。对于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要按照《水利产业政策》规定及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广辟投入渠道,加强运行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对于既有公益性、又有经营性的综合工程,走建设、管理、开发、经营、服务“五位一体”的路子;四是建立价格机制。

所以,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实现由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的转变,是一个生产力发展的过程,是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结果,是水利事业由一个阶段发展到一个更高、更全面的阶段。因此,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是水利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汪恕诚.实现由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的转变,做好面向21世纪中国水利.水政水资源.1999;(3):6~10.

有机化工的来源篇5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建设;简析

中图分类号:D6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01

近些年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更加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并且对人力资源管理现代化、规范化以及系统化着重强调,因此,我们只有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和计算机信息化相互结合,促进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才能够使企业有效地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一、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计算机信息化的意义

第一,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计算机信息化能够促进过去传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观念产生变革,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为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众所周知,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推广是一个复杂并且漫长的过程,但是,只要企业步入正轨以后就会对企业管理人员工作量进行大幅度减少,还能够利用协同工具来对数据进行分析,提供出与之相对应的解决方法,最终向企业的管理层提供决策上的支持。

第二,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计算机信息化能够实现与其让管理系统数据共享,相对于当前那些主流的信息管理系统来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支持,与此同时,我们还能够通过和miS、mRp以及eRp系统进行衔接,达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数据共享这一个重要目的。

第三,计算机信息化的应用能够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需求实现。不同类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也就不同,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上面存在的差别一定会对企业对于人才需求不同产生影响,这一种差异也会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所需要解决关键性的问题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应该怎么样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进行把握已经成为不能马虎的问题,要求我们根据不同企业在需求方面存在的差异,归纳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个性化的需求,在这一个基础上面再进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只有那些对企业实际情况符合的策略才是最有效的策略。

第四,计算机信息化的应用能够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将计算机信息化应用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优势就在于能够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业务办理速度、节约人力、降低差错率、提高企业决策质量以及加快决策速度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常常会大范围的涉及到数据统计、表格处理以及文档处理工作,其中,很多信息内容都是能够通过统一、规范的数据格式进行处理,要求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必须要对功能模块进行应用,这样不仅能够将数据准确性提高,还能够提高工作处理效率,计算机信息化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方面,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能够帮助工作人员从过去繁重复杂的信息处理工作中很好的解脱,这样工作人员就有更多时间去考虑员工以及组织的需求。

二、计算机信息化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对策

(一)进行人才队伍的建设

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涉及到了网络技术和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将计算机信息化应用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需要复合型和综合型的人才,要求企业的管理人才必须要具有坚实的企业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知识,还要求他们必须要掌握系统工程方法以及现代的信息技术处理手段,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创新思维,要求我们必须要加强对于企业现有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使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能够接受一些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对于他们的信息化系统应用、网络技术、信息开发技术、计算机知识与技术以及信息化理论知识的培训,将其信息技能不断提高。

(二)积极创新科学规划

将计算机应用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要求我们必须要将先进性体现出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必须要具有创新意识和精品意识,为了将企业项目风险以及建设成本降低,那些具备一定条件的企业,可以邀请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的资深人士和那些具有人力资源信息化经验的公司到企业中进行沟通和交流,让他们从前瞻性和先进性这两个方面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将计算机应用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要求我们必须要坚持高标准和高起点,把现代信息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企业自身人力资源管理具体实践情况相互结合,只有这样,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才能够真正为企业赢得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库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重点工作进行要进行信息库的建设,企业的人力资源信息库建设必须要包括人才中长期供需预测以及专业人才档案等准确信息,要将加快企业人力资源信息数字化的进程作为基础,将管理和归档电子文件作为重点,对现有的数据库进行充实和完善,我们要在网上人才招聘和供需信息,实现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动态查询和电子管理,我们还要采用相关的技术实现各类高质量数据库的互联,将资源利用率提高,加强建设企业人力资源信息,计算机信息化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要求我们必须要从人力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的建设着手,原因就在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核心和基础就是信息资源。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在计算机信息化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从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还要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安全性、稳定性和集成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满足企业日常管理需要,在计算机信息化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要求我们按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业务需求,进行正确定位、分步实施以及全局规划。

参考文献:

有机化工的来源篇6

摘要:现代社会节奏不断加快,各种信息蜂拥而至,传统人力、手工的信息管理模式不再适应当前的大环境。文章详实地阐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及计算机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开发,分析了手工管理与计算机管理的差异,论述了计算机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及长远意义。

关键词: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随着信息化技术应用与开发的飞速发展实现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势在必行。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利用适合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支持企业高效率完成人力资源日常管理,是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推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必要条件。

一、计算机信息应用

当今社会已步入了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将成为新世纪的主导产业。计算机已在科技、生产、商业、服务等许多方面创造了提高效率的途径,人事行政作为公司管理职能部门,不能直接产生效益,却可以在进行机构改革的同时,尽快引入信息化管理设备、管理手段、管理方法,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用工成本,帮助企业发展。

二、信息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目前,计算机在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主要可用来进行报表处理,档案管理,文书编辑,信息查询,综合分析。其涉及的面之广,数据量之大可想而知,若利用手工进行这些统计工作,存在着几个明显的问题,比如说统计资料缺乏准确性,及时性,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手工方法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劣势,使人们慢慢意识到管理信息化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流。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科技手段。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使从事管理工作由原来凭个人或少数人的经验作决策,逐步上升到按事物的内在规律的科学高度办事,做到物质与精神相结合,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现状和未来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至于先进的科技手段,除科学地运用原有的生物、化学、物理、机械等手段外,主要是运用当代最新科学技术之一的电子计算机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服务。

三、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特点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化,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一个重点。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的现有材料和工作特点分析来说,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有如下几方面:

①确定人力资源管理的方针政策;

②确定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编制人力资源规划;

③编制人力资源计划,设置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和岗位;

④制定人力资源管理的条例办法;

⑤企业员工的各项培训;

⑥人才选拔、使用、交流;

⑦考核、奖惩、任免;

⑧工资、福利与保险;

⑨离休、退休、退职。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员的才能?这是人力资源管理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对这个问题进行个体研究方面,目前是做得不够的。因为个体寓于群体之中,群体对人员才能发挥着影响作用,可利用系统原理去指示。通过群体研究来寻求合理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来取得令人满意的配合效果等。过去,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人力资源工作信息滞后、传递慢、“马后炮”、人力资源管理数据加工不及时。比如:干部考核、人员的工资计算、人力资源的统计、人力资源档案的填写,贮存等等。这些人力资源工作繁琐、耗时费力,准确性差、效率低、手工操作已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的要求。为此,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有关理论资料,提高对管理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尝试去利用计算机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

四、根据企业需求开发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系统。

主要包括人员基本信息管理、人员档案信息管理工资管理、考勤管理、信息统计查询、系统维护等方面。能够提供一个高效便捷的人事管理平台,无论是企业员工信息还是人事管理信息,都可以实现智能化管理,同时与人员有关的经费开支等数据的核算和汇总都可以实现实时及时,既节省了时间,也减轻了人事管理者的负担。员工的假期、休班、请假、休假等等一系列事务的管理都可以通过该系统进行管理,并且能够实现员工管理绩效与工资核算进行挂钩,通过一系列的参数设置可以实现员工工资核算的智能化。尽量采取支持多平台的开发工具,方便在任意环境中进行扩展及系统部署;还要支持服务器端组建,增强系统的便捷性;有多样化和功能强大的开发工具支持,并且做到一次编写,到处运行。软件系统的分层设计已经被证明是企业应用的有效解决方案,通过分层设计,可以解决模块的分层分工问题和构件化开发问题。使用分层设计可以对系统的某一部分进行更改以便尽量降低对其他部分的影响,从而减少调试和纠错的工作量,使应用程序易于维护,并增强应用程序的总体灵活性。分层设计将所关注的问题分隔在不同的组件中,例如,在系统中用户界面和业务逻辑是逻辑隔离的,而业务逻辑和数据库也是逻辑隔离的,这样可以增强系统的灵活性和扩展性,在开发过程中也方便开发人员对不同的层次进行分阶段开发,加快了开发进度,也便于后期的升级和维护。这样,使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初步实行信息化,让信息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得到初步应用。使人力资源管理者根据准确、及时的人力资源信息来进行决策,实现管理。

五、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势在必行

我们利用信息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替代传统手工操作可以高效能,大容量地收集、处理、存贮人力资源信息,大幅度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及时掌握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全面情况,提供系统的准确的人力资源信息,可以促进人力资源工作的规范化及各项管理制度与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健全,从而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提供各种加工处理了的人力资源信息,以满足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要求,适应新形势对教职工队伍提出的新要求,帮助选择方案,实现优化决策。把人力资源干部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用更多精力从事创造性的管理活动和其它日常工作;使决策、计划和其它管理活动更加科学、精确、灵活。建立计算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客观发展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周三多,陈传明.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有机化工的来源篇7

关键词: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设计;节能设计;理念研究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的发展趋势为工程机械行业带来了巨大的生产力。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水平不仅影响通用机械工业的发展,还显示了这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

1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设计的现状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使我国机械制造业与工业快速发展,中国的政策在其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开发和优化工程计算机的集成技术,逐步实现整个生产之间的机器和电脑自动化的完美结合。在机械行业中,自动化设计有了空前的发展,能够更好、更快、更安全地为生产服务。机械制造自动化在中国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就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仍要充分考虑其发展因素,比如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中的节能设计。相比其他发达国家,我们的机械自动化行业起步较晚,在很多方面还不够成熟[1]。

2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设计的节能意义

通过在机械制造中的设计可以实现节能、节约资源的目的。节能设计也可以理解为环境保护设计。其意义主要在于制造机器可以通过不同的资源,减少机械设计的拆卸与恢复。传统工艺生产的产品通常是根据性能和寿命,进行产品的设计与开发,首先应该对市场进行分析和绘图,然后使用更重要的替代品,加强节能环保。应设计不同的思想和方案,不断进行修改,才能得到真正的检验效果,通过接下来的生产加以完善,但由于传统的机械产品设计和制造所用的时间比较长,资源回收拆卸困难,并有大量的资源和能源的浪费,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和危害。因此,企业要不断更新设计的理念,加强节能减排,促进优势资源的利用,保证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废物,从而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2]。

3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设计的节能措施

节能理念在机械设计最初的设计方案是加强机械设计,在机械设计中能够将概念运用于产品设计上,利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作为主要支撑,并改善自然环境,减少资源消耗,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要提出更多的关于节能设计的要求,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成设计[3]。在机械工程中,首先要建立早期的工作方法,特别是产品的第一需要,对设计中的资源进行循环利用,节约资源,减少能源的浪费。因此,在工程的节能设计理念下进行成本效益的分析时,应注意回收资源,使用可回收的产品材料替代其他不能回收的资料,加强不同因素的考虑和设计,以更好地节约能源。在进行机械产品的研究时,可以通过拆卸和调整总的概念设计,以满足节能的要求。减少成本和资源的浪费,适当考虑到回收和拆卸,从而提高机械的节能优势,提供更大的能量设计。数据的主设计师可以在数据库中获得生产所需的所有数据,根据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不仅体现了设计和资源的利用情况,也要进行有效控制,这是节能设计的基础。结构改进。对现有产品结构进行改进,不仅要满足简单的机械结构的设计要求,也要减少能源的消耗。因此,在产品设计中,不仅要保证产品的性能,也要对使用的部分产品进行不断优化和改进。选择施工方式。根据不同的条件选择不同的方法,要考虑到现场的设备,例如,在锻造时对不同的部分要以不同的方式,包括:热锻、温锻、冷锻、温锻。冷锻和模锻相比,有着较低的能源效率,但冷锻、温锻比热锻造对环境的要求是比较高,必须有温暖的环境。合理安排生产。在能源的设计中,必须调整程序,对程序进行有效优化,以达到生产的目标,如冷轧薄板时,通过冷轧薄板的作用,避免塑料变形,所以必须进行复杂的处理和加工。使用的技术必须对程序进行优化,从而提高能源利用,达到能源利用最大化。回收利用。可再生资源对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的影响非常大,在选择材料时,要重视回收利用,遵循可再生和可分解的原则,不仅要减少排放量,而且还必须禁止使用有毒材料,扩大环保材料的使用,提高资源的回收效率。控制污染成本。在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加强处理废零件,降低成本。可以使用低成本的材料加强环保,尽量减少氟利昂、氟树脂、石棉和其他材料的使用。改进生产工艺。通过进行热处理加强新工艺的环境管理,目前的燃烧方式的热处理与冷的方式冷却换热,对环境污染大,清洁和节能技术将取代旧技术。生产效率和工作质量。制造自动化通常具有高精度、高灵敏度的优点。机械设备的自动控制的系统能够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减少人为错误,加强对产品质量的控制。要加强机械制造生产的自动控制,就要加强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严格按照预定的程序进行,以提高生产力和效率获得到最好的质量。加强安全性。自动化或自动化设备通常能够进行事故自动报警,如果在生产中出现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就要加强安全生产中的自动化设备的作用。使用电子元器件,相对于传统的机械无机械磨损,使用寿命得到提高,加强了自动控制系统工作的可靠性。提高工业劳动方式。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逐步提高,人们的体力劳动也得到了转换,知识、高技术的脑力劳动在机械工程中实现技术密集型的劳动形式,也极大地促进了产业的升级。节约能源。中国的国策是可持续发展战略,节约能源是一个重要的战略目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可以节省人力资源,也大大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

4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尽管机械自动化有缺点,但是可以进行生产自动化和技术的控制,包括自动检测、自动保护、自动报警处理,不仅适用于工业,也可以用在农业和建筑业,具有明显的优势。

5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中国发展的有限公司都会发展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的技术,目前,由于机械制造和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并逐渐走向国际化,我们需要发展自动化相关的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在发展的同时加强与世界的接轨,实现国际标准。在这个过程中也将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加入到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中,使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得到广泛应用,提高产品质量、能源和经济效益[4]。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是21世纪机械工程的发展重要的技术,实现机电一体化的自动化可以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的质量。智能化技术。智能化的目的是使机械设备可以使用更自主的机器,如人工智能,不再完全机械化生产,机械将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小型自动控制系统。小型自动控制系统属于微电子技术发展的领域,在微观领域使用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具有体积小、操作灵活、更便宜的特点。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破坏环境将影响未来的发展。应重视自动化,在生产中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加强设备控制。随着机械制造产业的不断扩大,设备的类型也越来越多,不同的技术也越来越多,往往不是一个单独的企业或厂家进行全程的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程序必须适合不同大小的模块,每个模块由专业部门或企业进行合作,通过多边的机械进行自动化的生产。

6能源损耗的减小

使用低污染的发动机。发动机是所有系统的机械主体对环境影响最为严重的部分,环保型水冷涡轮增压柴油机,具有低油耗、低排放、噪声低,高效的优点,可大大减少环境的负荷。液压系统。液压系统节能、清洁,通过密封的设计,加强液压油的清洁度,这对机械的液压传输非常重要,因此,机械的液压系统的设计是必要的,以便在石油中去除灰尘和垃圾,减小机械磨损液压元件,排除化合物和其他杂质,减少错误和磨损。

7环保型材料的使用与节能

为了减少资源的消耗,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的材料应尽量被回收、再生和分解,减少在加工过程中产生对环境有害的物质[5]。在设计时,使用寿命长、能耗低的材料,要满足重量轻的设计原则。产品的使用寿命降低了生产产量和机械报废的问题,降低材料的消耗和产品能耗,也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产品重量可以减少材料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同时,在设计时也要减少环境负担,加强环保水平的设计,使机械零件符合一般标准,应该加强全面的设计,实现设计对象的具体功能的应用,设定强度和规模结构、材料选择的衡量标准,从而实现节能功能。考虑到环境的负担,要确保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设计中利用最小的成本增强节能设计。材料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设计中不应该使用氟利昂以及含氯树脂和橡胶,石棉和其他材料。大部分的零件应尽可能不采用工程塑料或金属材料,设计开发新的环保材料,而且要减少重金属的使用。在保证产品性能的情况下,尽可能简化设计,减少体积,优化产品的结构。应考虑实际生产的应用,不同材料的适应性和能源消耗的差异,尽量选择低能量的材料。低耗能对于同一类型的零件或产品有所不同,在生产实践中可以通过不同的加工方法,合理设计,考虑加工处理负荷的波动过程,即让设备达到最佳运行状态,减小负荷,避免设备在满负荷状态下操作,避免能源的浪费。为确保生产的效率和质量,经济地减小电能的消耗。选择合适的加工部分,根据不同的形式对现场进行处理。选择合理的技术参数,加强节能功能。对于钢筋直径不同的部分,包括精度等,在制备中所消耗的能量具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应考虑进行优化选择。

8结语

在机械制造领域对环保材料的使用能够有效地提高现有的机械的质量,优化机械设计流程,提高生产和回收效率,选择合理有效的生产模式,在运输过程中可以节能减排。

作者:赵瑞卿单位:内蒙古三新铁路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张成磊,刘朝利.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设计中的节能设计理念研究[J].科技风,2014(13):56.

[2]马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设计中的节能设计理念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31):123.

[3]任龙.节能设计理念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中的应用价值探析[J].智能城市,2016(3):136.

有机化工的来源篇8

危机中蕴含着机遇

陕西是矿产资源富集区,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等大型矿藏富集一地。尤其是陕北地区的资源更是丰富,目前,陕北的延安地区已探明石油储量13.8亿吨,而榆林则更因其巨量的能源矿产资源而被称为中国的“科威特”。

作为建设中的部级能源化工基地,榆林地区已发现的矿产潜在价值超过46万亿元人民币,特别是煤、气、油、盐资源富集一地,组合配置好,国内外罕见,开发潜力巨大。从煤炭资源看,榆林全市的含煤面积几乎占其总土地面积的一半以上,探明储量则占全省已探明储量的86%,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12%。陕西能源产业在全国占据着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

2008年第三季度以来,随着金融危机的加剧,陕西实体经济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尽管能源产业处于产业链上游,受危机冲击的时间相对迟缓一些,但目前冲击已经显现。主要表现在:一是能源需求增幅下降,产品价格持续下跌。二是企业效益水平明显下降,部分企业出现较大亏损。如陕西煤业化工集团2008年原煤产量尽管突破了6000万吨,同比增长20%,但四季度销售收入和利润增幅却较前三季度大幅下降。三是能源企业投资能力和投资积极性下降,而因为石油价格的回落也使得一些买化工项目的成本和经济性有所降低,对项目建设带来较大负面影响。

从深层次看,影响能源产业健康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产业发展“一短三低”即产业链短,资源转化率低、综合利用率低、附加值低。供水、交通等基础配套建设比较滞后,以水定能、以运定产的局面未根本缓解。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工作压力仍然很大。现行体制机制、价格体系也日益显现出其弊端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产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相互交织,能源产业健康发展受到严峻挑战。

能源产业在面临着严峻形势的同时,也存在着重大调整和发展机遇。一是,2008年总书记在视察陕北能源化工基地时曾做出了“珍惜资源、深度转化”的重要指示,李源潮部长也对陕西能源产业提出了“百年发展”的战略要求,这些均为陕西能源产业的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二是国家着力将陕北建成我国大型煤炭示范基地,神华集团、华电集团、中煤能源集团等一批国家大型企业集团纷纷跟进,国家战略层面上对陕西能源产业支持的力度明显加大。

三是国家出台了增加投资、扩大内需等多项金融、财税、投资政策,制订和实施能源振兴规划,将对能源产业发展带来多重利好。

四是随着国际能源价格回落和能源贸易环境的改善,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可以更多地从国际市场获得所需的能源,对西部地区能源供应的依赖性将有所降低,有利于陕西在发展高附加值的能源转化产业方面争取国家支持。

五是能源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有利于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和产业升级。

六是2008年出台的《关于促进榆林跨越发展的若干意见》也进一步明确提出做大做强能源化工产业的目标和措施,将对今后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延伸能源产业链

陕西省省长袁纯清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2009年陕西将加快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建成红柳林煤矿等15个项目;进一步延长能源化工产业链,争取神华陶氏煤化工和兖矿100万吨煤制油等项目开工建设,力争将煤及煤化工等5个集群建成国内一流的产业集群;以加快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为重点,做大做强煤炭、电力、油气和化工四大产业。

陕西省发改委能源处处长赵志也向记者表示,未来几年,陕西能源产业将按照“抓开发、促发展、保增长”的要求,围绕能源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煤油化工基地建设、民生工程和农村新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淘汰落后差能、节能减排、自主创新、科技进步以及能源安全保障等方面,实施七大类246个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约8500亿元,为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增强后劲。

在刚刚公布的《陕西省能源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到2011年,能源产业实现产值6000亿元,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

在能源消费上,陕西一次能源消费总领规划目标分别为7100万吨、7600万吨和8130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7%。而在能源生产上则是力争到2011年,煤炭3.3亿吨,原油3100万吨,天然气241亿立方米,电力装机3600万千瓦。另外,在技术上则要在2011年实现新的突破。尤其是在民生问题上,陕西还进一步推进其“气化陕西”工程,力争在全省11个市(区)、107个县(市、区)及10%的重点镇全面实现气化,市级以上城市气化率达到70%,县(区)级以上城市气化率达到40%,重点乡镇气化率平均达到30%,总气化人口达到1100万人。

在农村则基本解决全省10户以上居住相对集中的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农村电网行政村低压改造面提高到95%,40个以上县实现新农村电气化改造。

赵志表示,此次能源产业规划的一个重点就是加快转化,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带动就业。

在能源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上,主要围绕大型煤炭生产基地、大型油气生产基地、大型煤电基地、重要电网工程、大型炼化基地、油气储运设施、供水配套设施建设、煤炭运输通道的建设等方面展开。

民生工程上则继续推进“气化陕西”工程。在农村能源方面则积极推进技术成熟、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农村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工程,试点开发农村户用秸秆气化炉、秸秆集中气化工程,选择有条件的乡、村开展秸秆成型燃料试点。大力推广和普及太阳能应用,因地制宜发展太阳灶,推进边远山区、棚栽集中地区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站,建设新农村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村。

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西安石油大学教授曾昭宁分析认为,进行产业升级,形成产业群,实施支柱产业振兴战略,是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而这也符合陕西的资源环境。

能源产业谋求转型

作为能源大省,在未来的几年内,陕西将继续发挥煤,气、油等各种资源配置条件好的优势,建成国家大型煤化工、盐化工、石油化工、有机化工、精细化工、高新技术和深加工协调发展的大型化学工业基地,以实现能源大省的最终转型。

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宝国在年前指出,金融危机使能源供需矛盾得到缓和,一直绷得很紧的煤、电、油、运矛盾得到很大缓解,为能源行业“休养生息”,进而也为我们解决一些深层次矛盾提供了重要机遇期。

陕西今后经济增长的亮点在于陕北能源化工的发展,煤化工又是能源化工的重头戏。如何让这个新开发的矿区不走渭北矿区的老路却是个难题。

有机化工的来源篇9

   农耕时代--铁器的出现,提高了农业耕种效率,农产品供应的增加带来了人类的农耕文明,为人口的不断增加,社会的进一步分工,城市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工业时代--动力机的出现,将人类带入的工业文明,使各个生产环节的效率都得到了大幅度地提高;

   信息时代--今天,以因特网为标志的信息时代的到来,它将如何提高我们生产率的效率?如何改变我们未来的生活?

   其实,人类的各个文明阶段尽管是以工具为标志,但深层的原因却与能源有着极其深刻的因果关系。如果原始人类没有发现经火烧烤过的肉更加合口和易于消化,人类为什么要去狩猎?如果没有狩猎的需求,就很难说会有石器时代的出现;如果没有发现木炭可以达到更高的燃烧温度,以至能够进行金属的冶炼,就不可能有大量廉价的铁器为我们创造农耕文明;蒸汽机本身就是一个能源转换工具,它是基于人类对化石能源的利用,同时它的发明也是人类对能源利用认识的不断深入。那么信息时代与能源将有何种关联?将为我们的能源行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那斯达克网络股的全军败北,所谓"新经济泡沫"的破灭并非说明信息时代是一个泡沫,它正是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在认识上的一次升级。那些由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专家们创造的所谓"信息文明"的"新经济",似乎要建立一个全新的时代,甚至提出"一切归零"的幼稚理念,正由于这种对传统生产系统和模式的认识匮乏,使他们只能停留在"虚拟"现实之中,他们创造的泡沫的破灭也就成为必然,但这并不意味着信息文明本身将会向他们的泡沫一样破灭。尽管人类的文明是以工具为标志的,但每个伟大的发明的出现,首先是提高原先生产方式和生产形态的效率,随后才能在原有基础上创造新的生产工具、方式和形态。如果它是凭空创造出来的,就必然成为泡沫。在石器时代之前,人类并非没有狩猎行为,仅仅是效率低下而已。铁器出现之前,人类也在耕种,在我国不是发现过石铲之类的农业耕种工具吗?美洲的玛雅人也曾创造过一个没有铁器的"玉米文明"。蒸汽机代替的是马车、牛犁、水利磨房和帆船等,也仅仅是提高了传统生产方式的效率,随后才出现飞机、潜水艇、电力、原子能、信息技术等新的生产工具、方式和形态。那么,在信息时代也应毫无例外,在其出现之初所有核心技术的作用将是提高传统工业、农业、商业等生产方式的效率,何况信息本身就是一种辅助性的生产工具。从能源的角度看,信息时代将如何提高其效率?

现行能源系统的问题

   要搞清信息时代将如何提高能源系统的生产效率,能源将如何解释信息时代,就必须首先研究我们目前的能源系统的问题。

   能源如果能够被称之为一个"系统",应该说还是从工业时代来临之后逐步建立起的。能源作为一个系统,它包含的范围极为广泛,但系统的核心主要是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结合部的关系,例如;煤炭--电力--用电设备和油气资源--动力燃料--动力设备等。

   现有的能源系统主要是以化石燃料构成的,核心是煤、石油和少量的天然气、以及核能。

   煤炭:目前,人类是将最好的煤炭资源作为能源的燃料,不仅需要质量好,还需要储量必须上规模。这种既有规模,又有质量的煤,对于中国而言,仅仅还能维持90余年,而那些"没有开采价值"的薄煤层资源,小煤矿资源,以及开采后废弃矿井中的煤炭、煤泥、煤矸石资源在中国却是一个巨大的有待利用的资源。煤炭生产的污染是巨大的,开采和加工煤炭还会浪费大量水资源,矿区地址塌陷和洗煤、选煤后的废弃物,造成土地的浪费和环境生态的恶化。

   石油:我国的人均石油资源非常匮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仅够维持20余年。我国不得不从中东和北非大量进口原油,国家最基本的能源安全都难以保障,所以美国军方资助的兰德公司称:中国的能源安全是由美国保卫的。这严重制肘了中国的持续发展,也增加了与发达国家和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摩擦。

   水电:大型水电设施的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是巨大的,同时还带来了一系列的安全隐患。

   燃气:与中国的煤炭资源情况十分相似,成规模的大型工业化天然气田资源极为有限,那些小型的、分散的,被认为是"不具备工业开采价值"的资源却很多。此外,煤层气资源、矿井瓦斯资源却极为丰富,不仅没有得到利用,而且基本放空,成为温室气体。同时在采煤生产中,不断造成瓦斯爆炸,平均每年造千余名矿工丧命井下。

   运输:为了使大型工业化的煤矿能够得以利用,不得不投入巨额资金建设相应的铁路、公路、港口、运输船队、车队和运河等设施。它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液体燃料。

   电源:由于工业时代“规模效益”的规则,电力系统提高生产效率就必须建设大型火力发电厂,采用300mw、600mw或者更大的机组。这些电源点不仅因为过于集中排放,导致严重污染了大气环境,同时浪费了大量土地、淡水等资源。

   输变电:大型火电厂由于排放污染和资源配置的限制,必须远离城市和用电负荷中心,面临的直接问题就是如何将这样大量的电能加以利用。输变电需要建设大型升压站,远程超高压输电线路,再从500kVa、220kVa、110kVa、35kVa、10kVa、1kVa、380V直到220V层层降压进入用户。占用了大量土地建设输电走廊和变电站,同时造成电磁污染,还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问题和大量电能损耗。

   调峰问题:为解决电力的大型工业化生产与用户实际需求的不协调,必须建设大型抽水蓄能电站和燃气轮机调峰电厂,由于这些设备利用周期极短,导致电价成本的攀升。燃气也是同样,为调节燃气的季节性不均衡,需要建设大型地下储气库,需要用户承担地下的浪费和脱硫、脱水、脱尘等再处理的成本,使用气成本不断攀升。

   热力:作为城市的功能设施或工业生产的工艺需要,为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代价,需要建设大型集中锅炉房或热电厂。同时需要建设大型蒸汽或高温热水输热管道,多级蒸汽--热水或热水--热水交换站。投资大、热损失也大。

   制冷:随着城市化进程和人民生活品质的提高,对制冷的需求迅速增加。但目前的方式是普遍采用了相对孤立的制冷系统,电空调或直燃机、蒸汽溴化锂制冷机等。特别是大量使用的电空调,不仅存在冷媒--沸里昂对臭氧层的破坏,同时不稳定的用电方式,对电网的安全运行和电力设施经济运行构成了极大的压力。

   生活热水:目前绝大多数家庭是采用另一孤立能源系统解决生活热水的供应,主要采用的方式为燃气或电力热水器,只有少数家庭在有限的季节采用太阳能热水器。

   炊事能源:在中国的城市里,大量用户采用了天然气、人工煤气和液化石油气作为炊事能源。

   交通能源:以液体燃料为主的交通能源,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这么多相对孤立的能源利用方式够成了我们今天的能源系统,这个系统不仅能源转换效率低下,效能单一,而且资源、环境和资金代价巨大,此外还带来了能源安全、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能源成本不断攀升等一系列严重的问题。

   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工业时代自身的局限性。由于对最终用户各种能源需求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的局限和技术进步阶段性的限制,人们不得不以产品来划分行业。为保持能源的转换效率和经济性,在同一产品条件下优化,其结果就是通过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追求工业化的"规模效益"。这种优化的结果,必然形成垄断经营和行业壁垒,造成新一轮的社会不公。

第二代能源系统--信息技术革命整合传统能源系统

   信息时代最大的突破,是我们对信息采集和处理能力的大大提高。我们不仅能够知道最终用户的各种需求,而且能够根据需求,实现跨行业、跨产品、跨观念的统一优化生产和供应。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整合能力。

   由于信息革命加强了整合能力,最终将打破传统工业化的行业分工,首先将要挑战的是工业文明的法则--"规模效益"。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使我们从传统的行业壁垒中走出。我们将在一个更大的范围、更加全面的视角和更高的道德标准下优化我们的能源体系。   我们所追求的效益将不仅仅是直接的利润,还有环境效益、资源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信息文明将出现一个全新的法则--"效益规模"。根据实际的需求内容和范围,以及资源供应结构、环境容量空间和资金承受能力来确定我们的适度的综合性的生产规模。

   根据新法则,人类将逐步建设一个全新的能源系统。对于这一系统,人们根据自己各自不同认识和理解冠以不同的名称,例如:分布式电源、分散能源系统、能源互连网、能源岛系统、新能源系统、楼宇/区域/企业热电冷系统,中国有专家称其为"爱能岛"等等,但都仅在一个层面解释了问题。因此,一些国际、国内专家将其成为:"第二代能源系统"更为贴切。

   效益规模的法则将使能源设施不可避免地出现小型化、微型化的趋势,这将对传统能源行业产生毁灭性的冲击,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进步趋势。在工业时代,人们对"小"充满蔑视和憎恨,小火电、小煤窑、小炼钢、小炼焦等等,均属淘汰之列。认为"小"就一定效率低,污染大、经济效益差。当然在单一产品优化时,小的系统难敌大的,但在多产品优化时,情况就未必了。例如:小型热电厂的发电煤耗往往高于大型火电厂,大型热电厂由于供热半径的局限,用户端的综合热效率有大大低于小热电。特别是燃气轮机的出现,25kw燃气轮机热电联产几乎与350mw机组的能源转换热效率没有区别,如果在用户端计算,小机组几乎可以全能量、全资源利用,而大型机组仅能源输送损耗确是一个惊人数字,根本无法与小型系统匹敌。

第二代能源系统是技术进步的产物

   新的能源系统是基于一系列能源技术进步和能源结构调整的产物,是不同领域新技术革命的整合。

一、一次能源的形态转变:

   首先是一次能源从固体到气体的转变,这是第二代能源的基石。过去的能源系统主要是基于煤炭,将最优质的煤炭用于转换二次能源--发电。今后人类将更多使用天然气和其他气体资源作为燃料,我国也不例外。

   我国和周遍国家的陆上天然气资源比较丰富,除了目前供应京津地区的陕甘宁气田、四川气田、南海气田、东海气田、渤海--大港气田外,还有西气东输的塔里木气田和最新发现的准葛尔气田,以及周遍的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均有丰富资源可供中国。

    

 我国的煤层气储量与天然气储量不相上下。

   我国是世界上煤炭生产量最大的国家,矿井瓦斯资源也是非常丰富。同时,我国还是世界上焦碳生产大国,炼焦时产生的煤制气资源也十分丰富。

   可燃冰--天然气水化物的发现,为人类的燃料供应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预计可以支持人类文明超过百年。可燃冰是以固体形状蕴藏在深海中的天然气和水的化合物,在我国南海和东海均有发现,预计黄海水域也有资源蕴藏。

   而未来的另一个重要趋势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劣质资源或废弃资源用于热电冷一体化能源供应,例如:将那些无法开采的劣质薄煤层和废弃矿井中残存的煤炭资源进行低下气化;将生活垃圾和麦节稻杆等有机资源热解气化制气,利用人类和动物排泄物、垃圾填埋和污水处理中产生的沼气加以利用等。将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成分利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解决13亿人的现代化问题。

   气体燃料的优势在于输送环节中的损耗极小,运行成本较低,不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相对比较安全。气体能源不仅要代替固体能源,也将在相当程度上替换液体能源。

二、二次能源转换技术的发展:

   第二代能源的另一技术基石是小型、微型气体能源转换装置的技术进步,它所包含了一系列能源装置:小型燃气轮机、微型燃气轮机、燃气内燃机、燃气外燃机和燃料电池等技术的进步和日臻完善。

   烟气回热燃烧技术将小型燃气轮机的效率提高,它是利用燃气轮机的烟气余热燃气,将燃气作为载体回收余热中的能量,并提高燃气的燃烧效率。例如:美国索拉公司的4mw水星燃机采用这一技术,发电效率高达41%,超过了各类大型工业燃气轮机的发电效率,热电联产的综合热效率达到75%;美国联合技术公司采用回热工艺的400kwSt5燃气轮机的发电效率为34.5%,与采用最新技术的大型燃气轮机差不多,热电联产效率74%。

   微型燃气轮机不仅采用了可调节烟气回热燃烧技术,还采用了空气轴承、永磁发电机、晶体管变频技术、智能化程序控制技术等。例如:英国宝曼公司的80kw微型燃机,在发电的同时,供热能力可以在150kw-420kw之间任意调节,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调节供热制冷和供应生活热水。

   内燃机也在积极适应市场需求,不断进行改进,不仅可以燃烧气体燃料,还可以热电联产,在价格上也始终保持了竞争力。    

   最近还有厂家推出了基于斯特林发电机原理的燃气外燃机,向比之下,它的发电效率更高,噪音更小。

   燃料电池发展速度比人们预先估计的要快的多,将在今后的10-15年后成为人类能源的主宰。燃料电池利用氢和氧的化学反应产生电子和热的原理,由于没有转动机件,本身不消耗能量,没有噪音、没有排放污染,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发电效率达到40%,热电联产效率80%(含制氢余热回收),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发电效率就可以接近70%。不仅是转换效率高,供热的一部分热水是其化学反应得到的,而且运行既无噪音,又无震动,北京富源公司生产的一个30kw机组只有90x46x19(cm),重量120kg。燃料电池另一个优势是将发电用电,变成用水一样简单,由于是化学反应发电,所以可以实现"用它就有,不用则停",这是其它能源设施根本无法比拟的。由于煤制气和地下气化气的燃烧热值虽低,但含氢高达60%-70%,非常适合燃料电池使用。燃料电池不仅可以应用于热电联产,还可以应用于汽车等各种交通工具,以及手机、航天、武器等各个领域。人类的下一个目标是解决水制氢的问题,一旦问题得到解决,人类将会进入氢能时代,燃料电池无疑将成为主要能源转换工具。

三、技术的交差整合: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逐步走出了行业壁垒和单一产品或单一技术的制约,人类的想象力空前地活跃,它带来了各种技术的交差。最近在能源技术领域的一系列新技术成果,使我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信息时代的整合能力对人类未来的巨大影响。

 在此我们举一些例子:

 1、燃气轮机(微燃机)--溴化锂制冷机联合循环:溴化锂制冷机传统上是采用直接燃烧、蒸汽或热水交换来制冷(供热),最近远大公司将其于微型燃气轮机实现对接,利用燃机的烟气余热制冷、供暖和生活热水,将两个成熟的技术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整合,减少了传统利用方式上的锅炉、热交换器、化学水系统等,大大降低了造价、运行成本和维护难度。远大已经向美国能源部发运了两台样机供马里兰大学和加州进行技术评测,远大正在与美国最大的小型燃气轮机生产企业索拉公司进行技术合作,准备开发5000kw以下燃机的配套余热溴化锂空调机。

 2、燃气轮机(微燃机)--热泵联合循环:热泵是一种新型无污染的高效能源装置,但热泵由于供热温度低,制约了它在大项目上的应用。如果将热泵和燃气轮机结合,不仅可以利用燃气轮机的动力驱动热泵,还可以将余热用于提升热媒的温度,大大提高全系统的效率,减少系统的投资。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的王应时教授正在积极推广这一工艺技术。

   3、燃气轮机--太阳能辅助循环:小型燃气轮机电冷联产,采用太阳能技术补充,可以将系统规模进一步缩小,降低工程造价,利用太阳的能量来补充高日照条件下用户对制冷需求的增加。

  

 4、太阳能(风能)--燃料电池联合循环:利用廉价的太阳能、风能来分解水中的氢和氧,并将其储存,在需要时利用氢氧还原反应,取得电能,并回收水反复使用。

 5、燃料电池--微燃机联合循环:将燃料电池在制氢余气和反应不完全的氢、一氧化碳等可燃气体供给微燃机燃烧,利用微燃机的余热提升燃料电池余热温度以扩大利用途径(只有较高品位的热才能用于制冷),同时利用微燃机的进气系统,帮助提高燃料电池从空气中提取氧气的交换反应的效率。

 6、小型燃气轮机(微燃机)热电冷系统--植物大棚(工厂)联合循环:利用燃气动力装置排放的二氧化碳、水蒸汽、少量氮氧化物和余热,促进植物的生长,达到零排放和全能量利用的效果。荷兰已经积极推广了这一技术,收到了较好的积极效益。

 7、信息与智能化控制技术与能源装置的技术交差:过去小型化装置的最大问题是不易于管理和控制,使用人去管理运行,成本过高,也不可靠。信息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已经使我们根本不必去采用传统手段去管理它们,目前的技术手段足以使这些微型自动化能源装置和通过网络技术进行的智能化的优化能力比人聪明的多、也可靠的多。

第二代能源系统特征与形态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对所谓"第二代能源系统"的轮廓得出一个比较明晰的认识。第二代能源系统将具有以下特征:

 1、气态燃料为主,可再生能源为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2、多种技术,因地制宜的小型、微型热电冷(植)全能量多元系统的组合;

 3、从综合利用,到零排放的环境、资源目标;

 4、在低压电网实现就近联网,并通过冷热水管道实现就近的能源互助支援,是能源系统的互连网;

 5、智能计算机与互连网通讯系统的自动化管理、运行、调度系统;

 6、与智能信息家电的进一步优化协调,解决各种能源的峰谷差,降低能源代价;

 7、在电力、热力、燃气、制冷、环境、交通等多系统中整合优化。

 8、能源企业从生产型转向服务型。

 第二代能源系统的形态:

   根据用户用能性质、资源配置等不同情况,由燃气管网将天然气、煤层气、地下气化气、生物沼气等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就近送达用户。由无数小型燃机、微燃机、内燃机、外燃机、燃料电池等各种传统的和新型技术装置,与太阳能、地源和水源热泵、风电、水电和核能等装置组成的能源互连网系统。

有机化工的来源篇10

关键词:国企单位人力资源管理

1、企业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我国经济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靠着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崛起。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性因素,主要得益于要素的投入和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途径是制度解放和引资政策的成功,中国企业成功与长期保持低成本竞争优势有关,尤其是劳动力低成本的管理是中国企业30年成功的重要因素。而要做到劳动力低成本管理,低成本组合劳动力管理主要得益于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双轨制”。这种制度结合了原有国企的熟练固定工和改革中释放的大量高度市场化的农民工,缓冲了转型经济背景下的中国企业在进入市场化竞争过程中成本控制的压力,也降低了企业在劳动制度变革时的对员工就业的冲击,实现了渐进改革的成功。

2、国企单位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国有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限制了我国国有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也间接影响了我国各项经济建设的步伐,为此找出国有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这些问题的形成机制,这是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有这些,首先内部差距小的、呈现平均化的薪酬制度,二是不灵活的企业员工工资调整机制,三是不合理的企业员工工资结构带来了极其有限的激励作用。

国企单位作为公益部门是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的机构,人事管理一直遵循传统的机关人员管理模式,随着公共机构委任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作为该机构的全面改革的主要内容,以及机构内部和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机构负责社会职能将逐步走向以市场为导向的机构的工作人员也参与市场竞争;在国企单位工作,可以旱涝保收,干与不干工资福利待遇都相同的人员的身份管理模式也已被打破,单位的工作人员已经不再全部依赖组织安排还需要不断地自发学习,自我规划。此一系列公共机构发出挑战现行的管理体制的变化,以及如何密切新形势下的改革,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事管理机制,才能使国企单位人力资源问题得到解决。

与此同时,随着新时代的知识型经济和管理,人力资源作为一个概念已经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人力资源部门也将成为核心资源的机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条件,将直接影响职能单位的社会化的有效性,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以人力资源作为一种趋势的根本机构的人事管理制度。

3、国企单位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

随着国企单位走向市场经济脚步的加快,国企单位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势在必行,针对国企单位人员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准备,为国企单位全面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奠定基础:

3.1、更新观念,强化人力资源理念。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国企单位应从领导层面开始,强化人是国企单位管理工作的核心和动力的思想观念,同时借鉴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重新认识人力的价值及其管理,并把它落实到单位决策和日常管理中,将人力资源理念在干部职工中推广开来,进而逐步摈弃以“事”为中心的传统管理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

3.2、完善机制,逐步调整人才结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其最终目的是让人才为单位创造价值,而要实现这一点,应深化国企单位的劳动人事制度改革,营造各层次人力资源成长的良好环境。在人才的考核、奖励、晋升、使用、提拔中引入竞争机制,努力建立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实现人力资源使用的市场化,增加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的资金投入,提高本单位人力资源价值;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人力资源流动机制,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体系。

3.3、加强规划,健全职工培训体系。职工培训是人力资本增值的重要途径,是国企单位组织效益提高的重要过程,因此国企单位要把对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对国有企业员工工资薪酬激励模式进行大力优化。总体来看,有超前型和滞后型两种模式,超前型是期增加幅度要比绩效增加来得快,滞后型激励薪酬要比绩效的增加来得慢。国有企业为提高经济效益,促使员工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要采取超前型的激励薪酬模式。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潜力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