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文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45:56

渔业文化篇1

渔业文化就像一颗璀璨夺目的文化之星,在人类的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它不仅能够从一定层面上反映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而且能够推动渔业的发展,对人们的经济活动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传统渔业生产已经不能满足渔民的需求,渔民们发展渔业旅游以增加收入;另一方面,人们对旅游休闲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由此可见,休闲渔业旅游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会成为一种时尚。而对渔业文化的研究可以说对休闲渔业旅游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渔业文化的概念含义

关于渔业文化的概念,学者们主要有以下三种代表性观点。

(一)渔业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受到渔业影响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从广义上讲,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渔业文化同样具有类似的发展特质,其核心理念是指以捕鱼生产为主轴,以捕鱼行为所派生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等为支点,涵盖物质世界和精神生活的文化总和。

(三)渔业文化,广义而言是人类在渔业活动中所创造出来的人与经济水生生物、人与渔业、人与人之间各种有形无形的关系与成果。比如有关渔神信仰、渔船渔具、渔歌、渔号子、渔风渔俗、渔业伦理、渔业法规与制度等文化事项。狭义而言,渔文化主要指人类在渔业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上述三种观点中,我们可以得出渔业文化是指人类在渔业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同其它文化一样,渔业文化同样具有丰富的内容,渔业文化不仅包含鱼文化,而且包括有关贝类、蟹类、虾类、藻类等其他渔业经济生物的文化事项。

二、渔业文化的分类

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渔业文化的分类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渔业文化分为不同的种类。

(一)按地理位置不同进行分类

中国的渔业文化按照地理位置不同可以分为海洋渔业文化和内陆渔业文化两类。

1、海洋渔业文化

按照前文对渔业文化的定义,可以将海洋渔业文化定义为:人类在海洋中从事渔业生产活动中时,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海洋渔业文化涉及到沿海渔民生活、海洋渔业生产、海上贸易交通及有关海洋的口头文学、心意民俗等诸多领域。

中国具有绵长的海岸线,因此中国的沿海地区也有一定的地域差异,所以各沿海地区的海洋渔业文化也不尽相同。但是总体上我们还是可以将海洋渔业文化分为海洋生产文化、渔家生活文化、海洋信仰与禁忌、海洋民间节庆文化等。海洋生产文化主要包括:海洋渔业生产工具、海上作业制度、生产口号等。渔家生活文化则有:衣饰文化、饮食文化、居住习俗文化以及行旅文化等。海洋信仰主要是指渔民对海洋神灵的信仰。龙王就是中国渔民最早崇信的海神。另外还有对妈祖、瘟神等海神的崇拜。而且一些地区还有其独特的海洋生物信仰。如山东蓬莱一带信奉“老赵”,即鲸鱼,又称“老人家”、“赶鱼郎”。渔汛期鲸鱼在海中追食鱼群,渔民随其后撒网,一定会有收获,渔民以为遇到了财神,这样正迎合了民间信仰的财神赵公明,所以称“老赵”。闽南地区也有蛇崇拜,《史记》中即有记载:“常在水中,故断其发,纹其身,以像龙子,故不见其伤害也。”闽人断发纹身,正是出于对蛇的崇拜。海洋禁忌作为一种民俗事象,告诫人们应该禁止同某些“神圣”的东西或“不洁”的人和事物接近,以避免招致祸灾。渔家禁忌是为了祝吉去凶,这些民俗信仰的物质基础正是海上艰险作业本身。海洋民间节庆文化主要是指一些特殊的节日文化如蓬莱的渔灯节、舟山的国际沙雕节、象山的开渔节等。

2、内陆渔业文化

与海洋渔业文化对应内陆渔业文化可以定义为:人类在内陆江、河、湖、泊等水域地区从事渔业生产活动时,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在我国内陆地区分布着大量的江河湖泊,而当地的人们利用其优越的资源从事渔业生产活动,在生产过程中也就相应的产生了其各具特色的渔业文化。这些各具特色的内陆渔业文化可分为渔业生产文化、渔家生活文化、信仰与禁忌、民俗节庆文化等。渔业生产文化主要涉及生产工具、生产作业制度以及生产口号等。渔家生活文化主要有衣饰文化、饮食文化、交通文化、居住习俗、口头文学以及舞蹈游戏等。在原始时代,人们相信世间万物都有魂灵,认为江有江神、河有河神,因此就产生了强烈的崇拜思想。后来也就逐渐的积淀成了独特的信仰崇拜文化。如很多地区都有祭祀妈祖的习俗。与信仰有关的还有渔业文化禁忌:如吃鱼籽时,不能说“我一口怎么吃这么多鱼”。捕鱼时,切忌说“船翻了”之类的话。吃鱼时,也不能随便说“把鱼翻过来”等等,否则会被认为是断了大家的财运,或被认为不吉利。民

(二)按渔业客体种类分

按照渔业客体种类可以将渔业文化分为鱼文化、贝类文化、珍珠文化、蟹文化等。

1、鱼文化

鱼文化是渔业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关于鱼文化著名民俗学家、东南大学教授陶思炎给出了最为系统、完整的描述。他认为鱼文化“系指以人类有关鱼的认知、阐释、幻想、沟通等精神与心理活动为主的精神文化,具有突出的哲学的、审美的、信仰的成分。它不仅以无形的精神形态存在,例如鱼的神话、传说、巫术、禁忌等,而且也以静态的物质形态和动态的风俗活动而显现出来,例如各种鱼的文化造物和社会习俗与仪典等。作为鱼的观念的再现,‘鱼文化’超越了对食物资源的简单追求,鱼往往作为某种理念或信仰的符号,具有果腹之外的象征意义”。

2、贝类文化

贝类文化也是渔业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早在远古时期,人类就采集贝肉作为食物。在人类早期社会贝类曾充当最早的货币,被广泛使用。如《说文・贝部》中:“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而且贝类与宗教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双壳类中的砗磲就被列为佛经七宝(指“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珍珠”,不同佛教经典中的七宝可能有些差别)之一。俗称凤尾螺、神法螺的大法螺以其高贵神奇的外形,以及其用作鸣器时发出的悠扬浑厚的号角声,被视作佛教的重要法器之一,也是藏传佛教的神圣供品。伊斯兰教信徒每年都要到圣地麦加朝觐,是时每人的颈项上都须挂一串新制的马蹄螺串珠,以示虔诚之意,年年如此。以贝类为原形的艺术创作也层出不穷。从贝壳中,建筑师、画家、工艺师们获得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如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即以数枚叠加的贝壳为造型,这一奇特的构思使其成闻名于世的建筑。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贝类拥有着某种难以尽说的文化色彩。无论是新石器晚期的仰韶半坡彩陶文化(距今7000年)和黑陶文化(距今4600年)中,还是诸多贝丘遗址(距今7400年至4000年)中,都能反映出这种文化线索。

3、珍珠文化

珍珠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与珍珠有关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珍珠文化主要包括:珍珠历代的采珠活动与采捞方法、多神崇拜与祭祀活动以及有关珍珠的传说典故等。

珍珠具有悠久的历史:澳洲和美国的地质学家最近发现,在距今约2亿年前,就有了珍珠这种生命体,他们在石灰岩中发现了珍珠的化石标本,经考证,确定其生存年代是三叠纪,这些珍珠残骸的碎片是有叠状鳞片的痕迹。我国自古就有“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的说法,环北部湾地区所产的珍珠就是典型的南珠。该地区的珍珠文化也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该地区自先秦两汉时期就已有采珠活动产生,知道现在从未停止过。在此过程中,人们也创造了大量的采珠工具与采珠方法。。在秦汉至唐宋,人们采捞珍珠方法主要是拣拾、潜水和以绳系身采捞,方法较为原始,采捞工具除了船只外,仅是竹篮、绳子而已。明清时期除了沿用早期的传统方法外,还出现了用锡制弯管进行水中呼吸、耙网和扬帆兜取等方法采珠。采珠技术大大进步。明清时期的采珠工具除了船只外,则有耙网、珠刀、大桶、瓦盆、油铁木柜等。这里大海茫茫,风浪莫测,种种自然灾害和海中鲨鱼、毒蛇的攻击给采珠活动造成很大的威胁,使人们产生了种种畏惧心理,只好求助于冥冥中的种种神灵,由此出现了许多与采珠民生产和生活有关的神灵崇拜和祭祀活动。多神崇拜和祭祀活动主要有:海神崇拜、龙崇拜、雷神崇拜、飓风神崇拜、天妃崇拜、伏波神崇拜以及孟尝神崇拜等。

4、蟹文化

文化是精神财富,也是社会物质文明的体现。蟹文化泛指人们对蟹的一些认识,包括利用。蟹是一种颇有个性的动物,腿多名也多。宋代傅肱的《蟹谱》载:“蟹,以其横行,则曰螃蟹;以其行声,则曰郭索;以其外骨,则曰介士;以其内容,则曰无肠。”雅号也多,有“铁甲将军”、“无肠公子”、“横行勇士”、“含黄伯”等。

我们可以将蟹文化分为蟹之喻、蟹俗语、蟹谚语、蟹馔、蟹诗、蟹画、蟹联、蟹谜及蟹传说等九个方面。蟹之喻:螃蟹坚甲利足,横行逞凶;常借用于骂民贼、贪官。蟹俗语有牛吃蟹、老蟹、撑脚蟹、大闸蟹坐飞机――悬空八只脚等。蟹谚语有“九雌十雄”、“九月团脐,十月尖”、“立了冬,影无踪”、“小雪前,闹踵踵”等。蟹馔比较有名的有天津的“金钱紫蟹”、“熘蟹黄”,广州的“芙蓉蟹片”、“脆皮炸蟹螯”、“姜葱炒肉蟹”,山东的“蟹黄鱼翅”,江苏扬州的“蟹肉狮子头”、“蟹黄汤包”,镇江的“清炖蟹粉狮子头”,浙江的“敦煌斗蟹”等。我国历代文人骚客也都留有咏蟹的诗句,如坡的“但愿有蟹无盐州”,黄山谷的“一腹金相玉质,两螯秋江明月”,曹雪芹的“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凹红脂块块香”,陆游的“蟹脂暂擘馋诞堕,酒绿初倾老眼明”等。关于蟹联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清代末年,松江知府出了一个上联:“鲈鱼四鳃,独占松江一府”;两江总督张之洞以螃蟹为题,对了一个绝妙的下联:“螃蟹八足,横行天下九州”。民间的蟹谜语也是俯拾皆是,如“身披盔甲,目中无人,手举钢刀,一向横行”等。关于蟹的奇闻趣事也不少。宋代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关中无螃蟹,偶收得一蟹,怖其恶,以为怪物,人家每有病症者,则借去悬门户”;接着他开玩笑说:“不但人不识,鬼亦不识也”。

(三)按民族分类

按民族大体可以分为两类:少数民族渔业文化与汉家渔业文化。

少数民族渔业文化是指少数民族在从事渔业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比较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渔业文化有达斡尔族、赫哲族、京族等。少数民族的渔业文化往往都会有其区别于汉族的独特文化色彩。比如赫哲族寓教于乐的叉草球游戏就是赫哲族所独有的一种渔业文化。京族至今还保留着的“见者有份”的“寄赖”习俗也是京族的一种具有其独特民族文化色彩的渔业文化。

当然汉族也有其形式独特的渔业文化。各种渔船、渔具,独具风采的渔谣、渔歌、渔谚,与众不同的渔家服饰,奇特的婚丧嫁娶等等都是渔业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另外还有一些古老的民俗活动如踩街、对歌、抬阁、挂鱼灯、舞龙灯、跑马灯等。

(四)独特类型的渔业文化

学者们还对一些独特的渔业文化做了研究。这些渔业文化可以归纳为渔业美食文化、渔业生态文化与休闲渔业文化等。

渔业美食文化是指与水产品有关的美食文化。它主要包括海鲜文化和江鲜文化等。上文提到的蟹馔就是渔业美食文化中的一部分。如戴玉红、沈林宏介绍了靖江江鲜美食文化的形成及其特色高效发展。马斌、何恒斌对如东区域独特的海鲜文化做了一定的研究。林正秋对温州的饮食文化及其海鲜名菜做了研究。夏海明探讨了如何打造海鲜美食文化旅游精品的问题。

生态文化就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渔业生态文化就是指渔民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积累的与提供给他们生产生活资料的江河和谐相处的文化。卫银栋、梁福兴分析了平乐县渔业生态文化和桂江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休闲渔业文化是指利用渔业生产环境和人文环境,规划设计成提供给人们体验渔业活动并达到观光、旅游、休闲、娱乐功能的一种渔区文化产业。解亚萍在《浅谈海洋休闲渔业文化开发》一文中,对我国的海洋休闲渔业文化做了比较系统的阐述。

三、问题及展望

基于以上的文献综述,近年来渔业文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国内对渔业文化的研究仍旧存在以下两个严重不足:一是基础理论研究不足。比如对渔业文化的定义,在理论界仍未达成共识;对渔业文化的分类也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二是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脱节。理论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而现在的渔业文化开发却很少用到渔业文化研究成果。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方面是因为渔业文化理论研究本身不够成熟;第二是研究者主要以传统的描述和分析方法为主,实证研究不足。因此,对今后渔业文化的研究,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建设学科体系。基础理论研究是渔业文化研究的薄弱环节,要加强对渔业文化的内涵、外延及其演进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渔业文化篇2

[关键词]渔业文化;保护;传承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7.08.112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8-0-02

1赫哲族渔业文化

在我国的东北边陲,有一个最早看到太阳、以渔业为生、不断迁徙、人口第二少的民族――赫哲族。据记载,赫哲族文明起源于六千年前的“密山新开流新石器时代文化”。“不生五谷,但知渔猎,然鱼多于兽,不须网罟。每岁鱼大来时,逆流而上,一拥万万,至滩浅处,皆跃而过焉。人排立于滩上,以捧击之。鱼被伤,顺流而下,乃于下滩截取,堆积如山。风干、盐晒,藏为半年之用。人食之余,即以喂马、喂犬豕,并取其破皮为衣裙,颇光耀夺目。”这是对当时赫哲族渔业文明的最好诠释。虽然还有狩猎、采集等其他生产方式,但都不会影响渔业的核心地位,当时渔业文化正处于黄金时期,赫哲族人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渔业,捕鱼活动贯穿于赫哲族人生活的各个时期。

鱼资源之丰富,用途之广泛得益于它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赫哲族世代聚居于美丽富饶的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经所构成的三江平原腹地,这里水域宽、支流多、水产品资源丰富。大马哈鱼、鳇鱼、鲟鱼等较名贵的鱼、鲫鱼、哲罗、鲤鱼等较普通的鱼有80余种,其吃法和做法也是不胜枚举。富足的水资源为赫哲族人的生产和生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保障,也为渔业文化提供了发展空间。由于三江流域地处东北边陲,属于高寒地区,四季分明,而且赫哲族人不懂得怎样种植用于纺织的棉、麻作物,他们只好用渔业的附属品来做衣服,这就促使他们形成了“食鱼肉、衣鱼皮”的生活方式。在冬季,他们还利用其他猎物的皮毛制作衣服和被褥等,因此也得名于“鱼皮部”“狍皮部”。渔业文化就是这样兴起以致鼎盛的。

赫哲族人生产生活的居所都是自然Y源极为丰富的地区,而且他们的主要目的是自给自足,生产力水平不高,所以赫哲族渔业文化坚实的物质保障基础虽然完全依赖于自然资源,但不会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达到了完美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状态。

2赫哲族渔业文化的开发

2.1移民对赫哲族生活方式的影响

赫哲族世代聚居于三江平原腹地,相对较偏僻,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较落后,生活悠闲自得,安于现状。自清代以来,“流人”“流民”“垦民”大量移入三江区域,为这里的发展提供了充沛的劳动力。部分的赫哲人转变了传统的渔业生活,也开始尝试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他们放弃原始住的“安口”“撮罗”“地窖子”,转而学习移民用泥和草建起了方方正正的房子,他们不再以鱼肉、瘦肉为主食,而是学习开荒垦田、种植农作物,煮猪肉粥,食白菜、萝卜、茄子、豆角、马铃薯等蔬菜,他们不再用鱼皮、兽皮制作衣服和被褥,开始学习纺织,穿布制衣服,做棉布被子。

2.2对赫哲族渔业文化环境的开发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量移民融入赫哲族团体,使这里人口剧增,渔业生产的目的以不单单是满足自身的生活需要,导致渔业生产持续超量,大有涸泽而渔的态势,人与自然关系遭到严重破坏;这里居民的生产方式开始由传统的渔业为主逐渐转变向农业为主,大面积开荒垦田。新中国成立后,三江平原地带成为举世闻名的“北大仓”,原始森林和大片草地随之消失,渔业资源枯竭,赫哲族的渔业文化陷入危机中。

随着民俗旅游业的兴起,对“越是民俗、越是世界”的探索,赫哲族旅游业发展迅猛,游客对当地的渔猎文化兴趣浓厚,纷纷参与其中,与赫哲人一起捕鱼打猎,充当“莫日根”,这种体验式旅游丰富了旅游资源,提高了赫哲族人的经济水平。

3赫哲族渔业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3.1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促进赫哲族渔业文化的保护

渔业文化的创始人、发起人及担当者是赫哲族人,它千百年长期存在于历史与现实的长河中,具有一种与时俱进的发展潜能。面对赫哲族渔业文化日趋严重的形势,在促进旅游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下,要加强赫哲渔业文化的保护,首先,要通过文艺作品、音像资料、实物展示等方式,对渔业活动各阶段进行研究、整理和保存。其次,可以通过图书馆、博物馆等部门对渔业活动所使用的船只、网具、钩具、叉具等工具进行收集、保护、展示。再次,要将渔业的附属品,如鱼皮上衣(乌提提)、鱼皮套裤、鱼皮}B等鱼皮制品及各类鱼骨艺术品,进行收集、整理、转换成艺术品进行收藏、保护。最后,还要鼓励学者进一步深度研究赫哲族渔业文化,撰写相关学术论文及著作,建立赫哲族渔业文化保护数据库。

3.2提高赫哲族渔业文化的自我保护意识,强化青少年民族文化的传承意识

面对渔业文化面临的严峻形势,如何使赫哲族渔业文化持续发展已成为相关人员面临的重点问题。首先,要加强赫哲族人民保护本民族文化的意识,培养他们保护本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尤其要加强对赫哲族儿童的培养。其次,开设赫哲族文化保护相关课程,增强青少年对文化保护的主动性和传承意识。另外,在赫哲族渔业文化的保护中,通过建立赫哲族渔业文化保护研究所、赫哲族民间研究协会等相关机构,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的文化保护传承队伍,同时吸纳更多的文化保护爱好者,逐渐壮大文化保护传承队伍。

3.3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加大对渔业文化的宣传,做好渔业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在赫哲族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旅游业鼎盛时期,其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外来游者接触与影响,渔业文化流失问题会越来越突出,因此,强化赫哲族的族群意识,借助市场经济手段将赫哲族渔业文化展现在现代人眼中,建立赫哲族风情园、小型博物馆等向游客展示赫哲风情及历史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此外,还可以举办赫哲旅游节,说唱伊玛堪、嫁令阔及舞蹈的形式宣传赫哲文化,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高赫哲文化的知名度。将鱼皮及鱼骨制品转换成工艺品,使后人通过博物馆深入了解赫哲族渔业文化历史的同时,鼓励赫哲族民间艺术家、手工艺作坊制作商品与外界市场对接,做好渔业文化宣传的同时,做好渔业文化的保护性工作。

在“互联网+”时代,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在渔业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要实现保护是前提,发展促保护,并在保护、发展中实现赫哲族民族文化的再创造。

主要参考文献

[1]北京历史博物馆,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编辑.望都汉墓壁画[m].北京: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5.

[2]孙玉民,孙俊梅.中国赫哲族[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

[3][作者不详].赫哲族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4.

渔业文化篇3

关键词:舟山群岛休闲渔业发展战略

休闲渔业是集渔业,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新兴旅游产业。在生态旅游不断升温的今天,已经开发出融自然人文观光,体验参与,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多种娱乐方式的休闲渔业项目。舟山群岛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分析舟山群岛休闲渔业资源的现状将对舟山群岛渔业经济的转型及快速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舟山群岛休闲渔业发展的优势(Strengths)分析

1.1资源优势

1.1.1丰富的渔业资源

舟山素有“东海鱼仓”和“中国渔都”之美称。海区内共有海洋生物1163种,其中沿岸近海鱼类365种、虾类60种、蟹类11种、贝类134种、藻类154种。自然条件非常优越,漫长的海岸线及广阔的滩涂面积为休闲渔业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1.1.2浓厚的民俗文化

长期以来渔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的渔文化,有舟山锣鼓、跳蚤舞、木偶戏、翁州走书和舟山渔民画等,以及老百姓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的如渔工号子、田头山歌、打夯号子、龙舞、彩旱船舞等,以及从远古到近代的各类机械化渔具都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色,见证着我国渔业经济发展的勃勃生机。渔民的原始而神秘的风俗习惯更增加了休闲渔业的吸引力。

1.2区位优势

舟山群岛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中国大陆海岸线的中心,区域面积2.22万平方公里,其中岛屿面积为1440平方公里,地处长江、钱塘江和甬江的出海口。背靠中国最富饶、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长江三角洲,临近上海、杭州、宁波等经济发达城市,因而舟山群岛成为这些城市的后花园,有着显著的地理区位优势。另一方面,本区域城乡居民收入高、生活富裕,对旅游的需求日益旺盛,新鲜自然的休闲渔业旅游对本区域居民有很大的吸引力,在周边形成了极大的客源市场。此外,我国人口众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休闲娱乐要求也日益增长,因此舟山群岛发展休闲渔业具有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1.3政策优势

近些年来,舟山市政府通过依托各种资源、文化、渔业优势举办各类节庆活动,比如通过举办国际沙雕节、海鲜美食节和观音文化节以及中国海洋文化节等,开发休闲渔业等特色旅游,舟山旅游业已集宗教文化、海鲜美食、滨海运动、环境疗养、休闲度假、商务会议等多种旅游功能于一体,已逐渐成为中国著名的海岛、海洋旅游胜地。旅游业已成为舟山市的支柱性产业。舟山市政府已确定把发展旅游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培育和发展特色经济的重要举措,良好的政策环境为舟山发展休闲渔业创造了条件。

2.舟山群岛休闲渔业发展的劣势(weaknesses)分析

2.1发展尚不成熟,产品内容单一

目前,舟山休闲渔业旅游产品内容较为单一,限于海上渔观光、海鲜餐品尝、海鲜商品购买等初级阶段,缺乏相应配套的陆域和海上娱乐活动,未形成一套多层次多内容的休闲渔业产品体系,致使旅游方式一、活动内容单调、旅游种类以避暑度假和参观游览为主。旅游产品开发始终未脱离旧的模式,未形成名牌旅游产品和精品工程。同时由于产品的趋同现象严重,加大了同类型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影响了整体休闲渔业的发展,也不利于整个地域品牌的树立。

2.2管理意识淡薄,服务滞后

休闲渔业属渔业、旅游的交叉产业,比如渔业养殖归属渔业部门管理,而海钓休闲项目隶属旅游部门,由于管理部门不明确导致生产者的各项服务缺乏保障影响了休闲渔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市级管理部门制定产业发展、市场开辟的相关政策和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来规范经营行为。此外,目前舟山休闲渔业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舟山的休闲渔业项目基本是以个体户或当地渔民自组织开发为主,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经营管理水平及服务滞后,这些都对休闲渔业的发展及质量提升造成了影响。

3.舟山群岛休闲渔业发展面临的机遇(opportunities)

浙江休闲渔业的发展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其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将继续实施“浙江省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工程,充分挖掘渔业旅游资源,结合重点渔港、渔乡渔村、现代农业园以及旅游景点的建设和改造,进一步开发渔文化内涵,构建多元化、市场化、精品化的休闲渔业产业群,推动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的转变。舟山作为浙江唯一的海岛城市及自身发展渔业的优良条件为舟山休闲渔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契机。此外,2011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了舟山群岛新区建设,这标志着舟山群岛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舟山群岛开展休闲渔业有利于实现渔村渔业经济转型,改善渔村状况,提高渔民经济生活水平,舟山群岛更是要抓住这一机遇快速发展休闲渔业。

4.舟山群岛休闲渔业发展面临的威胁(threats)

4.1其它城市及互补产品的竞争

舟山群岛休闲渔业面临着台州、宁波、温州等周边区域休闲渔业的竞争,由于区位相近因此舟山与周边地区有着相似的资源及风俗民情这些地区都将对舟山休闲渔业的客源市场产生竞争力。同时其它形式的旅游产品的开发,比如生态旅游,森林旅游等特色旅游的发展也会对休闲渔业的发展构成了竞争威胁。

4.2环境污染的威胁

舟山有些地区的休闲渔业开发过度,海钓游轮的发展致使近海海域产生污染,同时沿岸地区工业用水的入海排放以及居民的生活用水排入海中都导致了渔业用水水质下降,致使农产品和水产品安全质量无法得到保障,从而影响了休闲渔业游客的感知质量,使旅游产品吸引力下降。

5.舟山群岛休闲渔业开发战略

5.1以资源保护为前提,开发多样的休闲渔业旅游项目

在保障渔业资源质量的前提下充分发掘渔业旅游资源,大力推进休闲渔业与旅游业的共同发展,充分利用渔业资源开发旅游活动,开发多层次的休闲渔业项目满足不用游客的需求。充分发掘渔村特色民俗,开展以“渔”为主题的休闲垂钓、餐饮住宿和渔家文化等系列活动。垂钓旅游观光等休闲渔业,应该既可让人们享受休闲的愉悦,又可满足人们运动的需求大力推进休闲渔业的档次升级。让游客体验参与渔民生活,游客亲身领略海洋文化和渔乡渔村风土人情,使广大游客真正领略到都市之外的独特风光。

5.2做好市场营销,打造优质品牌

目前许多人们对休闲渔业认识程度较低,对休闲渔业的宣传力度不够并且缺乏舟山群岛休闲渔业的整体形象。舟山群岛休闲渔业要树立品牌的选择,在营销过程中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地宣传,突出群岛品牌的自然特质和文化内涵。要与旅游业紧密结合,形成连锁经营,按照国家标准提供配套服务,开展广泛宣传。发展休闲渔业一定要培植品牌,形成品牌效应,积极开展资源重组,鼓励休闲渔业资源向品牌企业集中,小企业向大企业靠拢,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联合打造当地渔业品牌,塑造舟山群岛休闲渔业旅游的整体品牌形象。

5.3加强政府引导扶持管理,完善服务设施

政府及相关行政部门应科学分析区域实情和影响休闲渔业发展的内外因素,合理定位休闲渔业地位,积极出台系列优惠政策,扶持单位和个人进行休闲渔业的开发。同时协调经营者的经营项目及规模,处理好环境问题,做好合理规划,防止无序经营,恶性竞争和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出现。出台相关的管理条例加强治安,食品卫生人身安全等方面的管理。由于目前休闲渔业还未成为一种产业,相关经营场所大都设备简陋,营业环境欠佳,政府要加强相关服务设施的建设,包括餐饮、娱乐、住宿、交通以及提供开展休闲渔业活动的工具供应和技术服务等,建立休闲渔业行业组织,做好休闲渔业行业所需的相关服务为休闲渔业持续稳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5.4坚持旅游合作的理念,形成联动效应

舟山的休闲渔业发展要同其它形式的旅游乃至周边地区的旅游结合起来,与其它形式旅游形成互补的旅游产品体系,将舟山的休闲渔业融入更大的旅游圈中实现旅游开发的联动增加其优势及竞争力。休闲渔业要同旅游,休闲娱乐等产业形成大合唱,否则就限制了休闲渔业的大的提升及其发展,同时也造成资源浪费。总之,要逐渐形成以休闲渔业带动各行各业,以各行各业促进休闲渔业的综合发展态势,休闲渔业抓住“休闲”这一卖点,打出游乐特色,以“渔业”为核心,方可显露休闲渔业的无限生机。

5.5加强科技教育,培养专业人才

目前从事休闲渔业的人员大多是当地渔村转产业的渔民,从业人员往往知识文化层次较低,缺乏专业的服务技能和必要的经营管理才能,同时自然环境及生态保护意识较弱也导致了一些环境破坏问题,无法适应休闲渔业发展的形式。政府有关部门应对当地休闲渔业的从业者进行一些科技知识的普及教育。休闲渔业是涉及当地渔业经济发展、交通、餐饮等多个行业领域一项高技术含量的行业,需要大量的高层研究、决策和基层服务管理人员,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力量加强对休闲渔业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为舟山休闲渔业的高层次,专业化,高质量发展注入新鲜强劲的后备人才力量。

5.6走可持续的休闲渔业发展道路

渔业资源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具有自行繁殖的能力,如果对其进行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会取之不竭,永续利用。舟山渔业种类尤其是稀有珍贵的鱼类的枯竭,渔民以及休闲渔业的从业人员要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念,舟山休闲渔业经济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不能以恶性竞争以及环境污染为代价。只有这样舟山的休闲渔业经济才能形成良性的市场循环,实现长期的稳定发展。

6.结语

舟山群岛大力发展休闲渔业是实现渔业经济结构转型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舟山群岛应抓住各方面的发展契机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开发规划,积极引导和规范管理提升其文化内涵,舟山群岛的休闲渔业必将实现快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国忠.海洋旅游产品调整优化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经济地理,2006,26(5):877

[2]余凤龙,陆林.制度变迁下的中国区域旅游发展与差异研究(J)人文地理,2010,(113):127

[3]沈佳强,何杰.舟山休闲渔业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2009,5(27):31-34

[4]钱林霞.娱乐化渔业-又见渔民转产转业新出路(n).海洋经济前言,2012-12-16

[5]胡卫华.深圳海滨休闲渔业的现状及开发(J).中国渔业经济,2007,(1):51-53

[6]董志文,朱丽男.山东滨海休闲渔业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20-24.

[7]王文彬.我国休闲渔业发展对策(J).科学种养,2009,(8):4-6

[8]赵文武,把握市场导向进行渔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国水产科技信息网

cafs.省略/Chinafishery/Show

/Show.asp?id=40

[9]舟山市定海旅游网zsdhtour.省略

作者简介:

渔业文化篇4

 休闲渔业是集渔业,休闲,观http://光为一体的新兴旅游产业。在生态旅游不断升温的今天,已经开发出融自然人文观光,体验参与,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多种娱乐方式的休闲渔业项目。舟山群岛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分析舟山群岛休闲渔业资源的现状将对舟山群岛渔业经济的转型及快速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舟山群岛休闲渔业发展的优势(strengths)分析

1.1资源优势

1.1.1丰富的渔业资源

舟山素有“东海鱼仓”和“中国渔都”之美称。海区内共有海洋生物1163种,其中沿岸近海鱼类365种、虾类60种、蟹类11种、贝类134种、藻类154种。自然条件非常优越,漫长的海岸线及广阔的滩涂面积为休闲渔业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1.1.2浓厚的民俗文化

长期以来渔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的渔文化,有舟山锣鼓、跳蚤舞、木偶戏、翁州走书和舟山渔民画等,以及老百姓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的如渔工号子、田头山歌、打夯号子、龙舞、彩旱船舞等,以及从远古到近代的各类机械化渔具都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色,见证着我国渔业经济发展的勃勃生机。渔民的原始而神秘的风俗习惯更增加了休闲渔业的吸引力。

1.2区位优势

舟山群岛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中国大陆海岸线的中心,区域面积2.22万平方公里,其中岛屿面积为1440平方公里,地处长江、钱塘江和甬江的出海口。背靠中国最富饶、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长江三角洲,临近上海、杭州、宁波等经济发达城市,因而舟山群岛成为这些城市的后花园,有着显著的地理区位优势。另一方面,本区域城乡居民收入高、生活富裕,对旅游的需求日益旺盛,新鲜自然的休闲渔业旅游对本区域居民有很大的吸引力,在周边形成了极大的客源市场。此外,我国人口众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休闲娱乐要求也日益增长,因此舟山群岛发展休闲渔业具有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1.3政策优势

近些年来,舟山市政府通过依托各种资源、文化、渔业优势举办各类节庆活动,比如通过举办国际沙雕节、海鲜美食节和观音文化节以及中国海洋文化节等,开发休闲渔业等特色旅游,舟山旅游业已集宗教文化、海鲜美食、滨海运动、环境疗养、休闲度假、商务会议等多种旅游功能于一体,已逐渐成为中国著名的海岛、海洋旅游胜地。旅游业已成为舟山市的支柱性产业。舟山市政府已确定把发展旅游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培育和发展特色经济的重要举措,良好的政策环境为舟山发展休闲渔业创造了条件。

2.舟山群岛休闲渔业发展的劣势(weaknesses)分析

2.1发展尚不成熟,产品内容单一

目前,舟山休闲渔业旅游产品内容较为单一,限于海上渔观光、海鲜餐品尝、海鲜商品购买等初级阶段,缺乏相应配套的陆域和海上娱乐活动,未形成一套多层次多内容的休闲渔业产品体系,致使旅游方式一、活动内容单调、旅游种类以避暑度假和参观游览为主。旅游产品开发始终未脱离旧的模式,未形成名牌旅游产品和精品工程。同时由于产品的趋同现象严重,加大了同类型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影响了整体休闲渔业的发展,也不利于整个地域品牌的树立。

2.2管理意识淡薄,服务滞后

休闲渔业属渔业、旅游的交叉产业,比如渔业养殖归属渔业部门管理,而海钓休闲项目隶属旅游部门,由于管理部门不明确导致生产者的各项服务缺乏保障影响了休闲渔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市级管理部门制定产业发展、市场开辟的相关政策和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来规范经营行为。此外,目前舟山休闲渔业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舟山的休闲渔业项目基本是以个体户或当地渔民自组织开发为主,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经营管理水平及服务滞后,这些都对休闲渔业的发展及质量提升造成了影响。

3.舟山群岛休闲渔业发展面临的机遇(opportunities)

浙江休闲渔业的发展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其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将继续实施“浙江省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工程,充分挖掘渔业旅游资源,结合重点渔港、渔乡渔村、现代农业园以及旅游景点的建设和改造,进一步开发渔文化内涵,构建多元化、市场化、精品化的休闲渔业产业群,推动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的转变。舟山作为浙江唯一的海岛城市及自身发展渔业的优良条件为舟山休闲渔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契机。此外,2011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了舟山群岛新区建设,这标志着舟山群岛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舟山群岛开展休闲渔业有利于实现渔村渔业经济转型,改善渔村状况,提高渔民经济生活水平,舟山群岛更是要抓住这一机遇快速发展休闲渔业。

4.舟山群岛休闲渔业发展面临的威胁(threats)

4.1其它城市及互补产品的竞争

舟山群岛休闲渔业面临着台州、宁波、温州等周边区域休闲渔业的竞争,由于区位相近因此舟山与周边地区有着相似的资源及风俗民情这些地区都将对舟山休闲渔业的客源市场产生竞争力。同时其它形式的旅游产品的开发,比如生态旅游,森林旅游等特色旅游的发展也会对休闲渔业的发展构成了竞争威胁。

4.2环境污染的威胁

舟山有些地区的休闲渔业开发过度,海钓游轮的发展致使近海海域产生污染,同时沿岸地区工业用水的入海排放以及居民的生活用水排入海中都导致了渔业用水水质下降,致使农产品和水产品安全质量无法得到保障,从而影响了休闲渔业游客的感知质量,使旅游产品吸引力下降。

5.舟山群岛休闲渔业开发战略

5.1以资源保护为前提,开发多样的休闲渔业旅游项目

在保障渔业资源质量的前提下充分发掘渔业旅游资源,大力推进休闲渔业与旅游业的共同发展,充分利用渔业资源开发旅游活动,开发多层次的休闲渔业项目满足不用游客的需求。充分发掘渔村特色民俗,开展以“渔”为主题的休闲垂钓、餐饮住宿和渔家文化等系列活动。垂钓旅游观光等休闲渔业,应该既可让人们享受休闲的愉悦,又可满足人们运动的需求大力推进休闲渔业的档次升级。让游客体验参与渔民生活,游客亲身领略海洋文化和渔乡渔村风土人情,使广大游客真正领略到都市之外的独特风光。

5.2做好市场营销,打造优质品牌

目前许多人们对休闲渔业认识程度较低,对休闲渔业的宣传力度不够并且缺乏舟山群岛休闲渔业的整体形象。舟山群岛休闲渔业要树立品牌的选择,在营销过程中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地宣传,突出群岛品牌的自然特质和文化内涵。要与旅游业紧密结合,形成连锁经营,按照国家标准提供配套服务,开展广泛宣传。发展休闲渔业一定要培植品牌,形成品牌效应,积极开展资源重组,鼓励休闲渔业资源向品牌企业集中,小企业向大企业靠拢,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联合打造当地渔业品牌,塑造舟山群岛休闲渔业旅游的整体品牌形象。

5.3加强政府引导扶持管理,完善服务设施

政府及相关行政部门应科学分析区域实情和影响休闲渔业发展的内外因素,合理定位休闲渔业地位,积极出台系列优惠政策,扶持单位和个人进行休闲渔业的开发。同时协调经营者的经营项目及规模,处理好环境问题,做好合理规划,防止无序经营,恶性竞争和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出现。出台相关的管理条例加强治安,食品卫生人身安全等方面的管理。由于目前休闲渔业还未成为一种产业,相关经营场所大都设备简陋,营业环境欠佳,政府要加强相关服务设施的建设,包括餐饮、娱乐、住宿、交通以及提供开展休闲渔业活动的工具供应和技术服务等,建立休闲渔业行业组织,做好休闲渔业行业所需的相关服务为休闲渔业持续稳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转贴于http://

 5.4坚持旅游合作的理念,形成联动效应

舟山的休闲渔业发展要同其它形式的旅游乃至周边地区的旅游结合起来,与其它形式旅游形成互补的旅游产品体系,将舟http://山的休闲渔业融入更大的旅游圈中实现旅游开发的联动增加其优势及竞争力。休闲渔业要同旅游,休闲娱乐等产业形成大合唱,否则就限制了休闲渔业的大的提升及其发展,同时也造成资源浪费。总之,要逐渐形成以休闲渔业带动各行各业,以各行各业促进休闲渔业的综合发展态势,休闲渔业抓住“休闲”这一卖点,打出游乐特色,以“渔业”为核心,方可显露休闲渔业的无限生机。

5.5加强科技教育,培养专业人才

目前从事休闲渔业的人员大多是当地渔村转产业的渔民,从业人员往往知识文化层次较低,缺乏专业的服务技能和必要的经营管理才能,同时自然环境及生态保护意识较弱也导致了一些环境破坏问题,无法适应休闲渔业发展的形式。政府有关部门应对当地休闲渔业的从业者进行一些科技知识的普及教育。休闲渔业是涉及当地渔业经济发展、交通、餐饮等多个行业领域一项高技术含量的行业,需要大量的高层研究、决策和基层服务管理人员,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力量加强对休闲渔业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为舟山休闲渔业的高层次,专业化,高质量发展注入新鲜强劲的后备人才力量。

5.6走可持续的休闲渔业发展道路

渔业资源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具有自行繁殖的能力,如果对其进行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会取之不竭,永续利用。舟山渔业种类尤其是稀有珍贵的鱼类的枯竭,渔民以及休闲渔业的从业人员要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念,舟山休闲渔业经济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不能以恶性竞争以及环境污染为代价。只有这样舟山的休闲渔业经济才能形成良性的市场循环,实现长期的稳定发展。

渔业文化篇5

[关键词]信息化;渔港渔船管理;行政执法;安全救助;便民服务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12.147

[中图分类号]F32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2-0-02

渔业是农业产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捕捞渔业又是农业产业中工业化程度最高、作业风险最大的产业之一。就我国目前的海洋渔船情况分析,据统计,2013年全国拥有海洋捕捞渔船19.68万艘,其中44.1千瓦以下的小船13.53万艘、占68.75%,44.1千瓦以上的中大型船6.15万艘、占31.25%;渔船老旧化多,新造渔船少,10年以上的船占60%左右。因此,在提高渔船安全设施、装备的同时,加强渔港渔船安全信息化系统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渔业信息化建设是我国渔业发展调整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措施与环节之一,它不但能为渔船安全提供“千里眼、顺风耳”,还能为渔业产、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是政府与企业管理部门掌握有效信息的科技手段。

上海市渔港渔船监管系统的建设是本市渔业管理部门落实国家“互联网+渔业”的一项具体措施,系统将切实提升海上生产安全、救助能力,在保障渔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进一步丰富渔业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手段,全面提升渔业综合管理水平和便民服务效率。

1系统概述

上海市渔港渔船监管系统是在充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基础上,采用北斗卫星、aiS、视频、RFiD、3S、GiS等技术获取人、船、港、企业等渔业生产全程数据,并通过卫星、nFC、基站、互联网等通讯链路传输数据;最终形成一个统一标准的渔业数据中心。通过数据中心对数据的加工、处理形成对行政审批、检验、执法各业务支撑的数据服务;同时对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分析、,为管理机构决策提供依据,也为渔民、公众提供各种便民服务。

2系统在渔港渔船管理上的应用

本系统建设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目前渔业发展的最新变化,应对目前工作中急需解决的如何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如何依法依规公正执法、如何提高渔船救助能力、如何提供渔民服务、如何提升政策制定的准确性等诸多问题。

2.1行政审批

行政审批的效率和质量事关公正,现有的行政审批主要由人力和手工完成,既增加了行政成本也浪费了人力资源。通过应用信息系统制定各类行政审批电子文书来规范行政审批事项,以电子文件处理的特征,采用在线数据输入和导入电子表格的方式,通过高速网络传送文件,并在数据中心统一处理下,解决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的管理现状,实现各审批事项网上快速申报、流转、审批和归档等功能,简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可实现“固定程序、责任到人、明确时限、全程留痕”的行政审批管理目标,大大提高审批效率和质量。

2.2执法检查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执法文书电子化、流程化,执法人员根据标准流程的设置,在案件调查、取证、立案、处罚等各环节应用系统全面、及时、准确地进行有效信息录入及审批,充分实现整个案件执法过程的相互监督与配合,使执法流程更加科学、高效,使执法人员的办案程序更加公开、透明,促进科学执法格局的形成;同时,建立执法监管体系,全面展示办案各环节内容,便于监督者实时掌握办案细节,这将很大程度上抑制不良执法行为的出现,确保公正执法、文明执法,提高执法人员的公信度。

2.3安全救助

应用aiS、北斗卫星等技术建立海上通讯网,通过在渔船上安装的北斗、aiS船载终端设备,管理部门可接收渔船的动态信息,实现渔船船位监管、轨迹跟踪、短报文通信、预警、接警处置等功能。当渔船遇险后,可以通过船上的卫星导航系统向岸上监控中心发送报警信息,并将其准确位置第一时间在软件平台上显示出来。监控人员收到报告后,根据卫星定位信息与遇险船只及周边船只取得联系,了解遇险情况并进行合理的应急处置。也可通过北斗短报文向周边船只发出协查通告,实现渔船的自救、互救,大大提高遇险渔船获救率。

2.4便民服务

信息系统的应用充分体现了无纸化办公的理念,通过减少繁琐的手工操作环节,节约许可审核的办理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办证效率;同时通过便民服务平台公开所有许可程序、申办条件、审批期限、收费标准等内容,让群众对办理事项做到心中有数。为渔民、船员、涉渔企事业提供网上预约、许可审批跟踪、证书到期提醒、违章查询、海难海事跟踪等信息服务,让其在办证过程中享受方便、舒适、快捷的服务。此外,通过信息的公开化,加大群众对行政行为的监督,以保障行政人员能够更公平、公开、公正地行使自己的权利。

2.5统计分析

统计工作是政府的基本职能,而渔业统计数据如实反映了渔业生产的基本情况,既可作为领导决策的依据,又能作为确定渔民生产发展计划的重要参考,同时也是渔业管理的最基础的数据。通过信息系统的应用,构建快速的统计信息传递网络,实现从数据收集、分析、传递到的及时、快速统计工作体系,使统计工作做得“更快”“更新”“更准”,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渔业发展。

2.6政府决策

随着信息化的运用,政府管理的方式方法也随之改变。与其他行业一样,通过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渔业主管部门的管理模式从单一的垂直管理结构,向错综复杂的扁平化的网络结构转变,打通了政府直接与渔民对话的途径,加快了信息传递速度,简化了行政运作的环节和程序,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从而大大提高了政府管理效率,增强了政府的决策能力。

另一方面,信息化的运用解决了人员调用对管理行业的影响,妥善保存的电子表单、详实的网上业务流程,使得工作人员对业务办理轻松上手,减轻对特定人员的依赖,减少由于行业“老法师”的退休、离职而产生行业的倒退。

3系统建设情况

上海市渔港渔船管理系统的设计理念是以建设一套上海市渔业综合管理平台为目的的,不仅仅局限于提升目前渔港渔船管理水平,更把渔业未来发展规划放在重要位置。渔业的发展已经从传统渔业迈向了现代渔业,而信息化水平是现代渔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所以系统的建设要为未来渔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1建设构想

从信息化未来发展规划入手,总体上采用五个统一。通过标准的统一构建业务平台,形成统一的资源数据链条,并最终汇聚到数据中心;再通过数据中心对外提供统一的应用推广、服务,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制订出统一的规划,如图1所示。

图1上海渔业信息化构想

3.2系统建设内容

上海市渔港渔船监管系统主要由2个数据中心、多种数据源、5个软件平台组成。2个数据中心是根据管理业务情况,将行政许可管理、各类证书管理、船员、渔船、渔港、涉渔企事业管理等方面数据实现互联互通,形成一个业务管理数据中心;同时将一些有用可开放的数据信息分离、分析,按不同的权限共享给各级渔业管理部门、渔民、涉渔企事业等对象,提供各类信息服务,形成一个科学有用的共享查询数据中心。多种数据源主要通过与农业部中国渔政指挥系统、中国渔业船员管理系统、智慧船检系统等数据对接,与上海市农业物联网平台、上海市政务信息公开平台的资源共享,整合数据资源,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及业务的协同协作,最终实现渔业大数据管理目标。5个软件平台就是研发多种基于windows和安卓的信息子平台,包括综合业务平台、便民服务平台、移动执法平台、海上指挥平台等,通过电脑、移动终端、手持机等终端设备,应用在行政审批、渔船检验、渔业执法等渔业监管领域,全面提升渔业管理水平,如图2所示。

3.3系统开发方式

系统在建设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和标准化流程控制的开发方式,实现人、船、港、事务的实时监控和统一管理。这种模块化、流程化的方式能够在不改变软件总体架构的情况下实现功能的增删改,并通过预留接口的方式,为今后渔业总体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扩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系统将陆续加入渔业行政执法、渔业资源保护、水产品质量安全、水产养殖、渔业技术推广、渔业市场等业务模块,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上海渔业综合管理平台。

图2渔港渔船监管系统架构

3.4数据采集与共享

该系统建设重点在于数据的采集、汇聚,形成统一的渔港渔船业务数据集。在系统建设过程中,通过业务功能模块、终端设备、应用app等将涉及渔港、渔船业务的各类数据采集、汇总到数据中心。

数据的价值在于如何进行充分利用。系统在建设初期就与国家渔业主管部门进行了沟通,并实现了数据对接,同时,与本市农业相关信息平台打通数据通道,实现从上到下全面的数据互联互通;同时考虑到与邻居兄弟省份的数据共享,系统也预留了数据接口,随时可以根据需求为各方提供数据服务。在实现了纵向、横向的全面数据联通后,数据的价值将被充分挖掘出来,也可以进一步推动渔业主管部门从金子塔形的垂直管理模式向扁平化的网络结构转变。

3.5大数据分析利用

大数据时代,各行各业的第一手数据无比珍贵,渔业数据亦然,数据的价值体现在对原始数据进行定制化的统计、分析,从而得到最直观的“情报”,从这个情报可以看出渔业发展的历史轨迹,也可以分析渔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上海市渔港渔船监管系统初期进行了数据的原始积累,达到一定容量后,通过统计指标与不同的业务系统相结合,使基础数据进行定时进行自我处理,得到与业务相匹配的数据信息。通过统计学的数据挖掘,能够将复杂而晦涩的庞大数据精简化、明确化,能够直观地为渔业发展方向指明道路。

4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系统的应用存在于各行各业,现今渔业应用的信息技术还只是冰山一角,在未来,信息系统不仅会成为渔业管理人员的一种工具,还会拓展到渔业相关的各个方面,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大渔业,成为他们了解水产品市场的方式,成为消费者购买新鲜海货的渠道,成为新兴的渔业p2p平台。

上海市渔港渔船监管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是建设互联网大渔业路上的一小步,但也是打基础的重要一步,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该系统的建设成与败,关系着未来渔业的发展走向。所以要致力于将系统做精做实,以一种超前的思维去设计框架,而这套系统在未来的使用中会不断升级优化,必将成为现代渔业发展的基石。

主要参考文献

渔业文化篇6

关键词:巢湖流域;渔民失水;问题;探究

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6)14-0016-03

随着中韩、中日海域的重新划定,海域管理制度的变化,海洋环境的恶化,渔民失海现象增多,殷文伟[1]王春蕊[2]董晓清[3]等着力分析了失海渔民概念、就业、社会保障、转产转业等问题,这些成果饱含对渔民失水问题探究的理论成果。与渔民失海现象对应的内陆渔民失水现象研究主要体现在实地调查数据中,研究对象集中于淡水湖、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的渔民群体,其失水与可持续生计问题已引起学者关注,这为巢湖流域渔民生活状况研究提供借鉴。关于巢湖流域渔民生活的研究有:易述远[4]从经济学角度探究渔民经济收入问题;陈文江[5]从生态学领域研究水域生态建设对鱼资源、渔民生产资料和生活的影响;殷滋言[6]基于环巢湖旅游开发,提出挖掘渔民生活中的旅游效应;在社会学领域,钱东方[7]、李魏[8]将巢湖的专业渔民作为调查对象中的一部分,对其收入、子女教育、健康、社会保障进行调查。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渔民失水原因进行考察,呈管窥之见。

失水渔民失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是因为环境、社会、资源、发展等原因可拥有创造生活来源的人均占有水资源数量较少,这也是目前在生态环境建设进程中对渔民的一种较为宽泛的界定。在巢湖流域因为失水路径不一,分成如下几种:

1资源型失水

历史上,巢湖渔业盛况在典籍记载中有所反映。明朝诗人曹祖庆的《登牛山望巢湖》:“山椒列酒荫松萝,遥听渔舟矣乃歌,帆樯几道凌空渡,烟火千门向晚多”;清朝诗人周大泉的《湖口晚望》:“渔市家家火,欧村树树烟,晚风吹正紧,好泊渡湖船”;清朝诗人潘尔侯的《月夜泛湖》:“长湖一望水如天,沽酒乘舟破晓烟。渔火依依明远屿,雁声历历度前川”等,有对渔民生活、渔村晚唱、渔民收获的描写,也有对“米贵圩淹破,只靠湖中鱼作}”生活的记忆。但是,近人诗中有“点点渔舟出”,“夹岸农渔笑语喧”,却对壮观的打渔场景记载少,如今沿湖家家户户打渔的场景随着渔业资源的衰退而成为历史的记载和辈辈相传的回忆。鱼儿变少让人不禁想起20世纪的一句家乡话:“50年代淘米浇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

随着巢湖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增长,大量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染使得巢湖水环境承受巨大压力,加上围湖造田后农业种植的过量施肥,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巢湖一度成为“三河三湖”重点治理工程之一。接踵而来的是水土流失,水位上升,目前巢湖现代淤积速大大超过地质史上的古代淤积,以南淝河、派河、杭埠河、兆河、裕溪河河口三角洲地带为最,甚至有专家担忧巢湖在1000a后将在枯水期沦为沼泽。

水质变坏,生物多样性逐渐减少,生物系统功能退化,鱼类饵料场和产卵场生态条件恶化。再加上1962-1968年巢湖的建闸使得洄游鱼类的洄游通道完全阻塞,纳苗期失去长江水倒灌机会而不能“灌江纳苗”,鱼类种群缺少补充,造成鱼群结构简单化、鱼类个体小型化与食性单一化。渔获量变少,从巢湖的定居性凶猛肉食性翘嘴红为例,在20世纪50年代有900t,而到了80年代就已经下降到了200t,原来巢湖三珍的螃蟹基本绝迹。

由于水域生态环境恶化,渔业资源减少,鱼产品单一化等原因形成的资源枯竭型失水渔民,渔民生活难以为继,其过程实际上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以缓慢的速度进行。

2建设型失水

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围湖造田与大力建设巢湖沿岸,产业结构转型导致对原生态第一产业区域的强势入侵而孕育了建设性失水渔民。

随着国家大江大河建设项目的推动,围湖造田,发展农业经济,沿湖以渔业为辅的渔民逐渐转为农民甚至市民,以渔业为主的渔民逐渐转为以渔业为辅的渔民,这一趋势最远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曹操在巢湖西岸滩涂地筑堰为田,进行屯田;孙权在巢湖一带利用险关水域,构筑东兴堤以遏湖水,阻水为田,历经宋朝和明清的广为开垦。解放后。人口增加,为了获得足够的粮食,沿湖人民自发有组织对湖泊进行围垦,随之而来的湖区面积缩小,圩田增多,土地收益逐渐超越了渔业的收获,渔民逐步退出了渔业领域变成农民。其身份变迁经历了一个较为长久的历史进程,在沿湖的大王、董村、鲍圩等北岸村庄表现较为明显,如今基本上家家都有开垦地,采取的是“又渔又耕”的生活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沿湖地区以逐步从农业村庄向现代城镇社会过渡,推动了环巢湖新一轮建设进程。以1988―2008年为例,耕地面积减少333.36km2,建设用地增加了365.40km2。虽然耕地的变化面积最大,但是从变化率和动态度所反映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速度上看,建设用地的变化速度最快,变化率和动态度分别达到36.2%和2.01,远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且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来自于耕地的减少,耕地、林地、草地、水域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减少,水域面积从1288.23km2减至2008年1265.21km2,近30a的年增长率为-1.28%[9]。

随着滨湖大道建设、沿岸绿道和层级公路建设占用了原有的沿湖的草滩和湿地,代之而起的人工湿地,破坏了原有沿湖村民自家鱼塘,形成了因经济社会发展而被逐渐淘汰的失水渔民群体。同时,历届政府对渔民进行了规范化管理,禁止酷渔滥捕,规范渔业执照和渔民燃油补贴,界定渔民,一方面增加专业渔民的收入,也将环湖小镇非正规化、季节性的渔民排除出水域。

3政策型失水

为了保护渔业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平衡性,我国自1995年起在黄海、东海2大海区,自1999年起在南海施行2~3个月的禁渔期,这3大海区连续实行伏季休渔制度至今,为缓解过多渔船和过大捕捞强度对渔业资源造成的巨大压力,遏制海洋渔业资源衰退势头,增加主要经济鱼类的资源量,起到了重要作用。2003年,中国开始对长江流域实施禁渔期制度。在《渔业法》和农业部令等相关文件精神指导下,为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巢湖渔业资源,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巢湖流域和地方政府对巢湖休渔期、禁渔期、禁渔区等明确规定;今年的最长时间禁渔达到6个月,主要包括巢湖主体水域、滩涂及各通湖河流河口水域,重点保护巢湖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孤山、马尾河口、南淝河口、杭埠河口、东口门等水生生物集中分布区和鱼类重要繁殖区。受禁渔政策影响,渔民无法进行春禁捕鱼活动,其收入被切断,专业渔民的生活在春禁捕鱼期就成了问题,其也成为因政策而导致的临时性失水渔民。这部分渔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引起关注。

在生态强省战略指导下,合肥着力建设“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巢湖流域成为“十二五”期间合肥构筑“1331”市域空间新格局的重要一环。渔民是生活于该流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区域生态利益和环境与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政策层面高度重视,客观上推动了渔民的失水进程。2013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农业部、国土资源部联合《关于实施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的指导意见(建村[2013]99号)》在解决以船为家渔民最基本的安全住房前提下,要求各级政府加强水域生态保护,合理引导渔民转产转业及后续管理。安徽省政府印发《关于解决捕捞渔民生产生活困难的意见》(皖政办〔2013〕12号),确定“1+6”政策体系,即以解决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定居问题为重点,统筹推进渔民户籍、就业、教育、医保、低保、养老及生活困难救助等社会保障政策落实。2014年底,安徽安置17861户渔民上岸告别“水上漂”,巢湖流域又有137户渔民上岸安居。这也是继湖光新村和滨湖景城安置后的又一次大规模渔民的生活安置,渔民从“亲水”――与水为家过渡到“离水”――与水远离的生活状态变迁。对大多数渔民来说能够明白这样做从长远来说,是“利水”的,但告别几十年的生活环境,多有内心的感伤与惋惜。

4能动型失水

正如历史的悖论一样,机遇总与挑战并存,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小市小镇聚集效应逐渐明显。合肥的快速发展推动的人口密集化效应在逐步影响巢湖及沿湖地区。在城镇化的拉力作用下,产生了主观能动性失水渔民。在城市更好的收入、职业、生活条件、生活环境和受教育机会、气候条件等拉力吸引下,再加上农村的思想保守、生活水平低、就业机会少、教育落后等推力的推动下,开启了市民化进程。

经济人理论认为,理性经济人其实在做经济分析时对人类经济行为的一个基本假定,意思是作为经济决策的主体都是充满理性的,也就是说他们所追求的目标都是让自己利益最大化,实现生产经营者利润最大化,生产要素所有者追求收入最大化,假定单个的渔民是理性的,目标是追求其自身利益最大化,是在利益诱导下完成的,也就是渔民失水转业、继续从渔、待业等补等抉择都是收益权衡的结果。当成本大于收益,渔民转业工作就难以进行,甚至出现停滞或倒退。当转业就业收益大于成本,转业工作就会顺利进行,进而带动失水渔民群体逐渐扩大化。

实际情况也是如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村民外出打工,当地渔民也利用地缘和亲缘关系外出打工,和农民一样,不拘泥于土地和水域,开启市民化进程。随着产业结构比重的变化,第三产业在就业中比重明显增加,渔业作为第一产业的部分比重逐步下降,许多渔民利用环巢湖全域旅游发展的形势,加入旅游服务业等,进行就地创业。在调查中发现,勤恳的公交车司机、渔家乐饭馆的老板等主动放弃渔民工作,积极响应融入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样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美好新生活。

从历史发展进程看,失水渔民是一个模糊性概念,它的历史演进符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结构变迁的一般规律;从现实看,他又是一个具体概念,特别在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中,妥善处理失水渔民群体,尤其是政策性失水和建设性失水渔民群体尤为重要。基于环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背景下,加快传统的捕捞渔民向新型职业渔民、水休闲产业渔民、旅游服务型渔民转变,推动失水渔民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型,构建与“产业高地、旅游胜地、生态之城”建设融合发展的“产业渔民、休闲渔村、生态渔业”格局,重塑渔民水生态价值观,树立失水即是益水的观念,呼吁对巢湖“水渔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关注,守护失水渔民的滨水家园梦想是符合科学发展观和生态利益的路径。

参考文献

[1]殷文伟.失海渔民概念探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9(3).

[2]王春蕊.沿海开发进程中失海渔民补偿安置机制与路径研究――基于河北省的调查分析[J].经济论坛,2013(3).

[3]董晓清.沿海开发背景下失海渔民可持续生计的困境与构建路径――以江苏省沿海开发为例[J].江西农业科学,2013(3).

[4]易述远.关于环巢湖生态渔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12(3).

[5]陈文江.巢湖生态调水对鱼类资源的影响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2(12).

[6]殷滋言.环巢湖地区滨水游憩带规划与开发探讨[D].苏州:苏州科技学院,2011(6).

[7]钱东方.安徽省“连家船”专业渔民生产生活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渔业经济,2009(6).

渔业文化篇7

所谓生态渔业是以生物学、生态学、水化学、生态经济学、环境科学和鱼类及特种水生动物养殖学为基础,应用渔业现代科学技术,吸取传统渔业精华,通过调整优化鱼类养殖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挖掘渔业资源利用潜力,实现水域生态系统能量物质的良性循环,从而使渔业生产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因此,生态渔业仍是属于单纯的物质生产体系。

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则是融合现代高新技术、信息、经济、休闲娱乐、环保、城建城管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为一体的渔业活动。它通过对渔业生态资源、渔业生产资源和社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开发利用,把渔业

生产与休闲、旅游、观光、度假、娱乐与渔业生产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第一产业的延伸和发展。它既是旅游业中的重要内容,又是为旅游服务的物质产品,是一种充分展示渔业自身魅力的复合式渔业,是旅游家庭中的“新贵”,是当今世界旅游业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能让旅游者在充满浪漫色彩的旅游观赏过程中,增长见识,陶冶心性,获得灵感,沉醉于大自然美妙的旋律中,从而焕发出崇尚科学、热爱自然、赞叹自然的情感。因此,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是推动现代社会文明和旅游经济的主动力,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2.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纵观世界各国现代旅游业和国内旅游热门城市,主要是在“美、险、奇、特”四个字上下功夫。而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则是在“水”字上做文章,在“鱼”字上寻情趣,在“吃”字上图口福。因此,在发展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中,游钓渔业、观赏渔业、科技渔业和庭院渔业,便是这“三字曲”的乐谱。

2.1游钓、休闲渔业

住水边,玩水面,食水鲜。近年来,休闲、观赏渔业的兴起不仅增加了养殖户的收益,还拉动了餐饮、住宿、娱乐等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其显著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受到专家和生产者看好。据有关资料报道,美国和新加坡是游钓渔业相当发达的国家,大多数旅游城市兴建了人工湖或水上乐园,繁殖增殖优质经济鱼类,专供旅游者和城市市民垂钓。美国每年游钓渔业收入占其渔业总收入17%以上,游钓者每年消费300多亿美元。

在我国,钓鱼业有悠久历史,其中“姜太公钓鱼”这个典故尽人皆知。近几年来,伴随着“农家乐”(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旅游的发展,“渔家乐”(住渔家屋、吃渔家饭、干渔家活)旅游也开始发展起来,“休闲渔业”已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据统计,我国垂钓爱好者共有9000万人。就北京而言,全市拥有大规模垂钓园143个,垂钓大棚212亩,经营垂钓单位439家,每年接待垂钓者300万人次,垂钓收入亿元以上。2004年4月28日,广西北海爱浪休闲渔业旅游有限公司在北海银滩隆重举行了首航庆典仪式,100多名游客参与了此次“休闲渔业”旅游项目的首航体验之旅。“休闲渔业”作为北海新兴的一种旅游方式,为北海旅游和沿海渔民托起了新的希望。它为游客提供了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增强了趣味性和参与性[4]。游客乘上渔船,与渔民一同出海捕鱼,体验渔家生活的乐趣。活动内容包括出海前的祈祷仪式、下海撒网拖鱼、停船垂钓、收网拣鱼、品尝鲜鱼等,让游客完完全全下海当“渔民”,享受海上渔家风情。对于这种旅游方式,感触最多的还是咸田镇的居民,由于北部湾渔业资源已日渐萎缩,沿海渔民在近海已较难捕到鱼,“休闲渔业”旅游,为渔民解决了转产转业问题,同时也为北海增加了有特色的旅游项目。正如一位渔家大姐所说,这个项目给渔民指引了一条出路,带来了致富的希望。而北海碧雅度假村也正努力向客人推荐这个新颖的旅游项目,以赢得更多更广的客户群体。洞庭湖畔,湘江之滨,也兴起游钓渔业。但在发展旅游业中,将游钓渔业纳入旅游范畴,供游人垂钓、野炊,以享口福;供市民垂钓,消除工作后的劳累,在绝大多数旅游城市,尚未进行有效开发。今后要更深层次地挖掘它的文化内涵,有更多的创新,可以增加一些更富渔家风情的节目来吸引游客的眼球。随着国内外旅游者与日俱增,垂钓、野炊爱好者兴起,游钓渔业将会日益兴旺发达,成为旅游业的热门项目。

2.2观赏渔业

据有关资料统计,日本每年仅是出口金鱼一项就获利上亿美元;英国有14%的家庭饲养观赏鱼,每年需要1.4亿尾以上。我国观赏鱼类品种繁多,资源丰富,既有适宜家庭养殖的品种,又有适宜池养的品种。在我国历代宫殿式、园林式建筑群中,都建有观赏鱼饲养池,饲养着各种观赏鱼类,以装饰美化人们的生活环境。同时,我国也是观赏鱼出口大国,传统的创汇渔业,是世界各国观赏金鱼的“娘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迈入小康之门,不少家庭利用水族箱养殖了观赏鱼,以美化家庭生活,陶冶情操。据了解,我国部分城市家庭养殖观赏鱼类,已形成一种时尚。因此,当前是发展观赏渔业的有利时机,必将获得丰厚利润。

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兴建的海底世界多姿多彩,游客趋之若鹜。我国大连、成都、长沙等地兴建的海底世界,也是门庭若市。游客置身其中,与鱼同乐,其乐无穷。每到黄金假日,总是赚得盆满钵满。我国拥有水族馆38个,年销售金鱼5亿尾。北京市去年共生产观赏鱼1.85亿尾,产值达1亿元,出口创汇483万美元。江苏南京、苏州、扬州、徐州较早地发展观赏鱼,品种有锦鲤、热带鱼、金鱼,除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外,每年还有大量的出口、外销。江苏铜山县2005年观赏渔业创产值6500万元,户均盈利2500多元。

2.3科技渔业

发展科技渔业的目的,一是满足国内市场对名、特、优水产品的需求,抑制对野生资源的滥捕,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二是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渔业养殖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发展创汇渔业,赚洋人的钱,肥中国人的腰包[3]。发展科技渔业主要是养殖名、优、特、珍、稀有的鱼类品种和水生动物。据有关资料报道:泥鳅、鳝鱼、鳜鱼、河蟹、南方鲶、乌鳢、龟、鳖、虾等品种,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大,经济价值高。出口一吨泥鳅或黄鳝、河蟹等鲜活产品,可赚取外汇2—8万美元以上,或换取优质钢材20—100吨以上。江苏盱眙县依靠本地旅游资源,兴建大型龙虾城,每天消费龙虾1000多公斤,全县年消费龙虾5000吨以上;阳澄湖水产资源十分丰富,阳澄湖盛产七十种淡水产品,桂鱼、甲鱼、白鱼、鳗鱼、清水虾、大闸蟹为“湖中六宝”,其中素有“蟹中之王”美称的阳澄湖清水大闸蟹更是驰名中外。当地就有着“不是阳澄湖蟹好,今生何必住苏州”的感叹[7]。

“鱼米之乡”焕发新活力,洞庭蟹不逊阳澄湖。面积9000余亩的鹤龙湖(洞庭湖流域)是湘阴县最大的内陆天然湖泊,通过引进外资合作开发大湖养殖基地,项目总投资280万元。在湖中心圈定河蟹养殖面积1500亩,其余面积进行芡食种植,预计今年芡食产值可达400万元,河蟹产值100万元以上。鹤龙湖大湖养殖基地的河蟹产品品质可与阳澄湖大闸蟹媲美,目前远销上海、武汉、长沙等地,打响了“洞庭湖螃蟹”或“鹤龙湖螃蟹”的名号,夯实了湘菜产业链下游产业的基础。湖南浏阳是重要的渔业基地,全市拥有各类渔业水域近10,000平方公顷,其中适宜开发成休闲渔业基地的水而有3000平方公顷,休闲渔业利润率是传统养殖渔业的3倍以上[2]。

我们再以福建东山岛为例来欣赏科技渔业的无穷魅力。东海、南海交汇的独特海流,温和的亚热带气候,孕育着一座美丽富饶的东山岛:曲折的海岸线、漫长的金沙滩、星罗棋布的岛礁、多姿多彩的珊瑚、全国规模最大的海上网箱养殖基地和现代化鲍养殖基地……这些独特的“素材”使观光型渔业成为东山岛旅游的新亮点。碧波万倾,碧光普照,在鱼跃人欢的“海上田园”上,若你有幸乘水上“的士”,灵巧地穿梭于连绵数十里的“大街小巷”,或看海鸥飞翔,观碧波荡漾,听涛声阵阵;或登上小巧玲珑、色彩各异的浮筑木屋,体验“耕海牧渔”生活;或品尝“闽南功夫茶”,聆听优美渔歌,那份轻松与惬意,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只能留给如织的游人去遐想。绵延在银滩外、掩映在绿林中,万亩虾池实行“蟹、虾、鱼、藻”生态混养模式后,重现无限生机与活力。亲驾扁舟,划行于生态虾池上,采收龙须菜,网起鱼蟹虾,劳动的伟大尽在不言中。现代化的陆上鲍鱼养殖场环境优雅、设施先进、亦园亦场两相宜。游人在尽享养鲍、赏鲍、抓鲍的乐趣之后,再品尝一道道鲍鱼佳肴,那番情趣自然引人入胜,回味无穷。时间与空间的巧妙配合,造就了东山岛奇特的海底世界,锯齿刺星、盾形陀螺、澄黄滨等8种珊瑚形态各异,色彩丰富。东山岛人立足于此开设了潜水观光游,让你在欣赏多姿多彩的珊瑚的同时,与海草共舞,与鱼虾同乐,实现海底揭秘、龙宫探宝的梦想。此外,利用岛礁众多、鱼虾繁多、海岸曲折的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海钓大赛,让你迎海风,伴涛声,尽享悠然垂钓之乐……十足的海韵,独特的风光,无穷的乐趣,每年都有10多万五湖四海嘉宾来到东山岛与“鱼”同游。

可见,发展科技渔业是大有作为的。但是,由于科技渔业知识含量高,是一项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须实行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科学管理,才能显示出巨大的经济效应。

2.4庭院渔业

庭院渔业是一项立足千家万户、分散型的生态渔业工程。主要是利用农户庭院的空坪隙地、河溪边荒间地和低产稻田,建标准化小鱼池,发展养鱼生产。它既可养殖观赏鱼类,又可养殖经济鱼类,供家庭食用或家庭经济收入的一部分,若每户家庭兴建面积100m2的水池,以饲养泥鳅或鳝鱼为例,按每m2产鱼1公斤,则每户可产鱼100公斤。若每个村发展庭院养鱼50户,则年产鱼5吨。通过外贸部门建立长期出口日本及东南亚市场,每年可赚取外汇10万美元以上[3]。由此可见,大力发展庭院渔业是农村致富的好门路。

3.发展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是一项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是发展旅游业的新课题。如何将生态渔业与旅游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美雅共赏,独领的文化艺术品牌,必须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3.1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的规划布局问题

要根据各地旅游城市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古代艺术与现代艺术的不同特点,以旅游市场为导向,以调整优化旅游景区景点建设为重点,以提高旅游经济和渔业经济效益为核心,做好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建设的规划布局,建立旅游渔业景观、休闲娱乐、鱼肴美味品尝服务一体化的经营管理机制与格局,充分展示“渔文化”的精华[1]。

以休闲、观赏渔业为例,它们是作为渔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新鲜事物,目前尚处在初级阶段。专家建议,发展休闲渔业在规划布局上应与旅游景点的建设相结合,与现代化渔业、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相结合,与三产等服务业的建设相结合[1]。游钓休闲渔业应在风景旅游区和大中城市近郊展开。在各大中城市周边旅游风景区利用现有水面资源建成集游览、垂钓、休闲于一体的休闲景区;在水库、湖泊地区,可开展网箱垂钓、驾船、滑艇、渔家乐等项目;在近郊水产养殖基地,可发展垂钓、捕捉体验等休闲渔业。在经营上应打破单一生产、单一垂钓的简单模式,以渔业吸引客源,以三产服务创造效益;实施长短结合,养钓结合的方式,发展初期以养为主;近郊以钓为主,以养为辅;远郊以钓为辅,以养为主,不断拓展服务功能,增加效益。

观赏渔业应以观赏鱼传统养殖区为重点,以温室余热水养殖和市郊庭院养殖为基础,发展金鱼、热带鱼、锦鲤等观赏性鱼类。提高观赏鱼养殖的科技含量,不断引进、培育新品种。在城市中现有花鸟虫鱼市场基础上建设观赏鱼批发交易市场,同时带动与观赏鱼相关的产业,如水族器皿、饲料、药品、水草等。

3.2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水利工程设施建设问题

水是一切生命物质的源泉,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核心。鱼儿离不开水,发展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水是命根子。其解决水源途径:一是充分挖掘现有水利设施的潜力,完善现有设施的维修配套;二是从大型湖库引水,修建引水渠道;三是选择水源充足场地,兴建蓄水工程。做好渔业用水无污染,排灌自如。

3.3科技渔业基地开发建设问题

科技渔业知识含量高,技术难度大,须实行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生产经营模式,才能显示出巨大的经济效应。根本问题是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技渔业基地。突出重点,一地一品。可采取“股份”制,“民办公助”制和引进外贸等多种形式建设开发科技渔业基地[5]。

3.4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苗种繁育体系建设问题

鱼苗鱼种是发展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的物质基础。要根据渔业生产规模,抓好苗种繁育体系建设。要以繁育中档优质鱼类鳜、鲶、青、鳅、鳝、蟹、虾等品种为主,同时加速繁育观赏鱼和特种水生动物龟、鳖、蛙、鲵等品种,满足科技渔业基地及庭院渔业养殖的需要。

3.5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景区景点建设问题

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的景区景点,一是观赏鱼类与游钓渔业公园,其建筑风格为古风古色、以园林式、宫殿式建筑艺术来表现“美、静、舒、雅”的情趣。配套建设工程水土乐园、水下龙宫,则应采取现代建筑艺术与古代建筑艺术相结合,使旅游渔业景区,成为人们怡神养性,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

3.6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品牌建设问题

打好信息牌,强化品牌建设,加强品牌效益。提高生态休闲型渔业知名度应着手建立休闲渔业协会,让这个社团组织成为休闲渔业的中介力量和信息中心,通过建设相应的网站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全面推介生态休闲型旅游渔业独到、特有的产品与服务,传播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生态休闲型渔业文化信息,形成定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平瑛.休闲渔业的规划设计[J].渔业现代化,2004,2.

[2]刘宗庆.浏阳休闲渔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内陆水产,2004,10.

[3]平瑛.休闲渔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用发展对策[J].生态经济,2007,9.

[4]蔡学廉.我国休闲渔业的现状与前景[J].渔业现代化,2005,1.

[5]江明芳.当前休闲渔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及改革对策[J].中国渔业经济,2005,1.

[6]顾树信.浅析科技创新在推进沿江特色渔业产业带建设中的作用[J].北京水产,2007,5.

[7]薛菁.休闲渔业:社会主义新渔村建设中的新兴产业[J].福州党校学报,2007,3.

渔业文化篇8

关键词:休闲渔业旅游舟山

休闲渔业最早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加勒比海沿岸,随后逐步扩散到欧美和亚太一些社会经济和渔业都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我国最早出现“休闲渔业”一词的是20世纪80年代的台湾,不久后其迅速成为我国其他地区渔业旅游发展的代名词[1]。休闲渔业是基于产业融合和大旅游背景下,渔业与旅游业边界逐渐模糊,继而相互渗透、融合而形成的新型产业形态,它实现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融合,也代表着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传统渔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要求。

1.休闲渔业的概念及特性

1.1概念界定

“休闲渔业”(leisurefishery)的概念,目前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国内外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一般而言,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休闲渔业的理解主要是建立在与商业渔业有所区分的基础上[2]。休闲渔业在这些国家和地区通常是指所有以娱乐或健身为目的的渔业行为,包括内陆江河湖泊或海上运动垂钓、休闲采集、家庭娱乐等,因此,休闲渔业又被称为娱乐渔业(Recreationalfishery)或运动渔业(Sportfishing)[3]。

我国最早且较科学、系统提出休闲渔业概念的是台湾经济学家江荣吉(1992)。他认为休闲渔业就是利用渔村设备、渔村空间、渔业生产的场地、渔法、渔具、渔业产品、渔业经营活动、渔业自然环境及渔村人文资源,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渔业与渔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国人对渔村与渔业体验、提升旅游品质、提高渔民收益、促进渔村发展[4]的活动。此后,国内学者对休闲渔业的界定基本上都没有脱离这个定义范围。笔者十分赞同江荣吉教授对休闲渔业的定义,它较全面的涵盖了休闲渔业发展所需的方方面面,尤其强调了规划设计对休闲渔业的作用,该定义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休闲渔业的旅游休闲功能。

1.2休闲渔业特性分析

休闲渔业作为一种集渔业、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文化、运动和餐饮为一体的新型业态,是旅游业与现代渔业有机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具有基于传统渔业的旅游活动。

1.2.1资源依托性

旅游产品的开发总是以一定的资源为依托的。休闲渔业的开发也正是基于此,通过开发具有休闲和旅游价值的渔业自然和人文资源、渔业产品、渔业空间、渔业设备、渔业生态环境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活动,如渔业观光、休闲垂钓、渔家乐等,其都是经过对资源的合理规划设计而发展起来的[3]。

1.2.2休闲体验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我国已经进入了休闲经济和体验经济时代。人们渴望通过休闲娱乐和旅游体验的方式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休闲渔业的产生与发展也正是基于此,是现代渔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产物。同时,休闲渔业所提供的渔业观光、休闲垂钓、水上娱乐运动、鱼鲜品尝、渔家乐等产品,本身就具有高度的参与性、休闲性和体验性,能够满足游客的休闲体验需要。

1.2.3旅游观光性

休闲渔业作为旅游业与渔业产业融合的结果,其本身就是旅游业的一种新型业态或一种新兴旅游产品,旅游观光这一特性与生俱来。同时,休闲渔业的开发其本质就是对渔业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开发的产品如观光渔业、渔村风光游等都独具旅游观光性。

1.2.4功能综合性

休闲渔业作为渔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产物,兼具了渔业和旅游业的功能特性,其拓宽了渔业和旅游业的空间。特别是其建立起集渔业养殖、休闲垂钓、餐饮购物与旅游度假为一体的新型经营形式,突破了以“渔”为本的传统生产经营模式,既是第一产业(渔业)的延伸和发展,又是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向第一产业的转移、渗透、扩展。因此,休闲渔业不再是独立的概念,而是资源(渔业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化配置后形成的集传统生产功能与旅游观光、劳动体验、休闲度假、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功能为一体的综合体[3]。

1.2.5地域限制性

休闲渔业的发展是传统渔业和旅游业的延伸,其必将会受到两方面的制约。一方面,休闲渔业的发展总是以一定的资源为依托,而资源是具有地域性的,如果一地区没有休闲渔业发展所必备的资源条件,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休闲渔业的开发是要求市场前景的,如果一地区远离客源地消费市场,也就无从谈起发展。综合以上两方面,休闲渔业的发展受到资源、市场、经济、交通等等地域性的限制,休闲渔业具有地域限制性。

2.舟山休闲渔业的发展动因分析

舟山休闲渔业的产生、发展绝非偶然,它是舟山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大旅游、促进经济发展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渔村等一系列内外部因素共同推动的。

2.1发展休闲渔业是舟山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近些年来,随着舟山海洋捕捞强度的加大,近海渔业资源不断枯竭;特别是200海里范围的专属经济区的实施,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生效,使得捕捞渔场缩小、渔业成本上升、效益下降,渔民收人减少,舟山渔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迫使渔区加快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5]。而休闲渔业的发展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发展休闲渔业有利于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休闲渔业具有投入少、见效快、低资源消耗等特点,能够推动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实现渔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

2.2发展休闲渔业是适应舟山大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休闲渔业作为渔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产物,其既是现代渔业的一部分,也是大旅游背景下的直接旅游业。近年来,随着舟山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观念更新、闲暇日增多,人们对休闲旅游、体验旅游的呼声日益增加,开发休闲渔业项目无疑是符合这一旅游市场的开发。同时,舟山由于其优越的地理区位、宜人的气候环境、独特的渔俗文化以及深厚的旅游底蕴,休闲渔业的开发独具优势。早在2007年编制的《舟山市海洋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中就指出,渔农村旅游是舟山发展生态型的海岛度假旅游的客观要求,是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舟山渔村是舟山本地文化特色的最好载体。因此舟山旅游产品开发必须要高度重视渔村旅游,把它当成海岛度假休闲旅游的有机组成部分。

2.3发展休闲渔业是带动舟山经济发展的需要

休闲渔业作为渔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产物,是集渔业、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文化、运动和餐饮为一体的新兴产业,具有强烈的产业辐射功能,它的发展不仅限于拓展壮大自身渔业领域和旅游业领域的产业经济,而且容易带动全社会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6]。舟山休闲渔业的发展作用也同样如此,因其较强的产业关联性,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诸如体育、通讯、交通、餐饮、游艇等各个行业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收入水平,促进全市整个经济的进步,具有良好地发展前景。

2.4发展休闲渔业是舟山社会主义新渔村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前,伴随着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的几近枯竭和环境的破坏,舟山的渔业捕捞也逐渐萎缩,渔民的经济收入逐步下降,许多渔村失去了往日的兴旺景象。为了扭转这一现象,舟山在建设社会主义新渔(农)村和发展大旅游的背景下,休闲渔业的发展是无疑是其一重要路径选择。发展休闲渔业能够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增加渔民的收入,改善渔村的社会生产、生活环境,振兴渔村经济。舟山也把发展休闲渔业作为破解“三农”难题、安置渔农村闲置劳动力就业、增加渔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逐步建立起一批集吃、住、游、娱、购于一体的休闲渔农村和项目点[7]。

3.舟山休闲渔业现状及发展模式

3.1舟山休闲渔业现状

渔业自古以来就是舟山最主要的产业之一,然而舟山的休闲渔业起步却较晚。1999年7月,嵊泗县五龙乡田岙村渔民用改装后的5艘流网船,接待24名上海游客登船出海,亲身体验渔民的海上生活,首次推出了具有浓厚渔村特色的“渔家乐”旅游项目[8],这次活动标志着舟山休闲渔业的诞生。近些年来,舟山依托其秀丽独特的渔港(村)山水风情、浓郁深厚的自然与人文旅游景观,推陈出新,大力发展休闲渔业,使得其休闲渔业发展迅速,呈现良好势头,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据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局的信息,截至2010年底,舟山全市共有上规模的休闲渔业基地50余家(其中25家列为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年产值15亿元,已经成为渔业经济和旅游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3.2舟山休闲渔业发展模式

休闲渔业作为渔业与旅游业结合的有机产物,兼具渔业与旅游业的双重特性,在发展形态上也呈现出不同的类型。舟山休闲渔业经过十多年发展,在以资源为依托、市场为导向的基础上也不断形成自身的特色。综观舟山休闲渔业发展项目,舟山休闲渔业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种类型模式。

3.2.1休闲垂钓型

休闲垂钓主要是指以渔业资源为依托,利用有一定规模的专业海水养殖网箱、围塘养殖基地及淡水养殖池塘,放养名贵海淡水鱼类,配备一定的设施,开展以垂钓为主,集娱乐、餐饮为一体的休闲渔业[6]。舟山半岛渔乐园、六横台门港悬山海上人家、朱家尖广远垂钓园等都是比较典型的休闲垂钓场所。

3.2.2海洋游钓型

海洋游钓简言之即海钓,是一种不以渔获为主要目的,在海域、岛礁享受自然,体验一种与内陆江河湖泊钓鱼不同的心境、感受与操技的钓鱼过程[9]。根据施钓方法的不同,海钓可以分为岸钓、矶钓、船钓、滩地钓等。目前,在舟山游客参与性体验海洋游钓的钓地分布范围较大,主要有泗礁岛南部沙滩、泗礁岛东部礁石沙滩、衢山岛东部礁石沙滩、秀山岛东南部沙石礁滩、朱家尖岛东南部沙滩、情人岛矶岸、白沙岛环岛、桃花岛东南部沙滩矶岸等。

3.2.3渔业体验型

渔业体验型则主要是以游客的亲身参与体验为主,利用渔区渔船、渔具设备和专业渔民的技能以及渔港、渔业设施和村舍条件,让游客直接参与张网、流网、拖虾、笼捕、海钓等形式的近海传统小型捕捞作业,和渔民一坐渔船、尝海鲜、住渔家,亲身体验渔民生活,领略渔村民俗风情[6]。这种形式的休闲渔业主要是指渔家乐,这也是舟山休闲渔业最早开发的一种形式,分布较广,遍及舟山。

3.2.4渔俗观光型

这种类型主要是指以渔业区和渔村的山水风景、民俗生活等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为开发对象,利用现有的渔业设备和渔业资源,组织游客进行参观游览,让游客体验不同特色渔业景观、渔村风情和渔俗文化。这一类型的开发在舟山如桃花岛的仿古渔船和环岛旅游等。

3.2.5展览教育型

这一类型主要是指以渔文化为特色,利用一些水族馆及海洋公园以展示海洋鱼类、海洋生物标本、渔船、渔具为主,集科普、观赏、娱乐、教育于一体的让游客释放压力并且可以使游客受到教育的休闲渔业[10]。典型代表如岱山中国海洋渔业博物馆、东港麒麟山的渔业陈列室、广远公司的海洋科普展览馆等。

3.2.6品尝购物型

这一类型主要是以品尝当地海鲜和旅游购物特色,开展的一种集餐饮、休闲、娱乐购物为一体的滨海港休闲渔业。这在舟山的典型表现就是舟山沈家门的“夜排档”和中国舟山国际水产城等。

4.舟山休闲渔业发展中的问题

舟山休闲渔业作为渔业与旅游业交叉下的一种新兴产业业态,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推动了渔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转型,培育了新型旅游产品,带动舟山旅游业的发展。但其在发展中仍然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

4.1整体规划缺乏,开发竞争无序

就目前而言,虽然舟山休闲渔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并且逐渐开始受到政府的重视,如2007年舟山市政府的《关于加快发展休闲观光渔农业(渔农家乐)的若干意见》。然而,至今为止,舟山全市和各县区仍尚无具体有关休闲渔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同时,舟山在休闲渔业的开发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存在各自为政,盲目开发,项目无序建设的现象。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舟山休闲渔业的发展。

4.2投资主体单一,产业规模较小

当前,舟山休闲渔业的投资主体比较单一,主要是以个体渔民为主,缺少有实力的企业公司参与。且由于个体渔民资金的有限,导致其在开发经营过程中存在天然的缺陷和不足。同时,又因其开发的项目比较零散,基础设施落后,空间布局不够合理,很难形成产业化与规模化经营。

4.3宣传促销不足,品牌建设欠缺

舟山休闲渔业的起步较晚,目前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旅游产业链。其在客源上主要是以当地居民以及周边地区游客为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传统旅游业的带动。且由于长期受制于个体渔民资金匮乏和经营服务意识差的影响,舟山休闲渔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专业包装、宣传。同时,也忽视了品牌形象的建设。

4.4环境保护不力,资源功能退化

资源和环境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然而,舟山在发展休闲渔业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海洋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同时,也由于缺乏对休闲渔业的发展有效监管,导致了舟山不少休闲渔业区域存在生态环境破坏和资源功能退化的现象。

4.5管理体制混乱,专业人才匮乏

休闲渔业是产业融合的结果,是属于渔业和旅游业的交叉产业,其管理归口很不确定。目前,舟山休闲渔业项目建设和发展管理是由海洋与渔业局、旅游局、海事局、渔农办等部门分别根据各自职能实施的,全市尚无统一的管理部门。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管理体制的混乱、不协调。同时,舟山休闲渔业从业人员多数是农民、传统渔民或者转产转业渔民,他们的文化教育程度偏低,缺乏从事服务行业的知识和技能,对旅游服务缺乏必要的认识;游钓渔船多数为个人承包,渔船安全配套设施和救护设备不完善,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与休闲渔业的发展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8]。

5.对策与建议

鉴于舟山休闲渔业在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为促进其休闲渔业健康、稳定发展,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5.1制定整体规划,整合促进发展

休闲渔业作为渔业与旅游业有机融合的产物,是解决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现代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舟山海洋旅游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的客观需要。基于大旅游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背景,舟山应该切合自身休闲渔业发展的实际,不仅仅将休闲渔业纳入旅游或渔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而且应该专门制定具有整体性的、战略性的和更为详尽的发展规划。同时,一方面加强对现有小规模和粗放型经营的休闲渔业进行资源重新整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产业结构,提升品质层次;另一方面加强对渔业与旅游业以及其他关联产业之间关系的整合,改善休闲渔业发展的空间环境,通过整合以促进发展。

5.2加大政府支持,引导企业加盟

休闲渔业是舟山当前的朝阳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发展休闲渔业对促进渔业经济和旅游经济的作用和意义,采取各种方法,吸引投资商开发休闲渔业,创建休闲渔业项目[11]。如政府在资金政策上对休闲渔业的发展提供税收、水电、贷款等优惠政策扶持。在发展政策上,引导有实力的企业的加盟,着力打造舟山特色休闲渔业,做大做强休闲渔业这块,使之发挥应有的产业联动效应,为渔业与旅游业产业提升提供良好的基础。

5.3树立品牌形象,开展旅游促销

良好的品牌形象是旅游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强有力武器。一个具有鲜明特色品牌形象的旅游产品,能够对游客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舟山休闲渔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打造自己的品牌形象,如重点打造海洋游钓这一品牌特色。在打造品牌的过程中,舟山还需不断改善旅游服务质量,以期取得旅游者的认可。同时也应据此广泛开展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完善促销手段,提高宣传效果,建立科学合理的促销体系。

5.4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可持续发展

良好的资源环境是舟山休闲渔业发展的基本条件。舟山在休闲渔业项目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该严格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加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对于敢于破坏生态环境的个人或组织给与严重处罚。同时舟山在发展休闲渔业的过程中,还应该加强对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和立法工作的完善,使休闲渔业的发展有法可依,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5.5健全管理体制,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建立健全合理的管理体制,明确责任部门以及政府在各个项目中的明确地位,对于旅游开发来说,是保证旅游开发顺利高效进行的重要因素。鉴于目前舟山在休闲渔业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管理多头,缺乏统一协调机制的情况。建议舟山应该在立法的基础上创新管理机制,由市里牵头单独成立或组织一个综合协调管理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做好结合文章。同时,做好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工作,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服务水平,带动产、学、研一体化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方百寿,卢飞,宫红平.国内休闲渔业研究综述[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5):20-22.

[2]方百寿,卢飞,宫红平.国外休闲渔业研究述评[J].渔业经济研究,2008(6):26-28.

[3]柴寿升.休闲渔业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

[4]江荣吉.休闲渔业经营管理[J].中国水产,1992(7):47-52.

[5]虞聪达,商弘.舟山休闲渔业发展探讨[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1(1):9-12.

[6]鲍建平.舟山市休闲渔业发展与管理模式的若干思考[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0(2):145-149.

[7]郭旭,曹敏.舟山休闲渔业发展浅析[J].渔业经济研究,2009(2):44-48.

[8]江明方.当前休闲渔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及改革对策[J].中国渔业经济,2005(1):52-54.

[9]王依欣.谈我国产业化推进问题[J].舟山渔业,2009(6).

[10]何全超,宋伟华,何杰.浙江舟山休闲渔业发展的研究分析[J].现代渔业信息,2010,25(4):18-23.

[11]沈佳强,何杰.舟山休闲渔业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2009(5):31-35.

作者简介:

渔业文化篇9

信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对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正在改变着传统的生产、经营和生活方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渔业信息产业(fisheriesinformationindustry)是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而发展的,在近二十年有了长足的进步,已经成为渔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渔业持续稳定增长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渔业信息产业一般包括渔业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和这些技术在渔业生产上的应用(informationapplication)。主要研究渔业信息处理的标准化技术、渔业基础数据库和信息网络建设、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渔业中的应用等内容,通过建立渔业基础数据库和信息网,提供渔业经济、科技和管理信息服务。

一、渔业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

渔业信息技术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美国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ofwashington)的l.j.bledsoe(l.j.贝尔德森)设计了北太平洋渔业模型,并在计算机上运行,得出不少运行结果,大大提高了数据处理速度。到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在北美有关的渔业研究所和渔业学院中广泛使用,但是这个时期计算机技术尚未过关,使用计算机的人员大部分是软件编制人员,和渔业专业人员相分离,使用的编程语言是basic和pascal语言,具有内存小、运行速度慢、人机对话能力差和可应用的软件少的缺点,致使计算机在渔业上的应用仍然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到20世纪90年代,像字处理软件包、lotus、dbase这样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建立和大量应用软件的开发成功,为渔业信息的处理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大大提高了计算机的运行效率,计算机作为主要工具在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发达国家通过计算机网络、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来传递、处理渔业信息,特别是在渔业资源的评估和预测方面进入了实用阶段。

随着我国渔业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渔业信息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与其它行业相比,我国渔业信息化建设无论硬件建设还是软件建设,都起步较晚,发展较慢,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与我国渔业快速发展极不相称,但同时也应看到我国在渔业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技术方面的起步和国际上其它渔业大国基本同步,相差也就在几年之内,都是随着信息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并得到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扶持的结果。现阶段我国的信息收集和处理技术主要集中在编制了大量的渔业应用软件,像饲料配方的优化选择、放养密度模型、渔政管理软件、财务办公软件、水质管理软件、渔业资源模型等等,在数据的处理速度、科学性、数据库的智能化和数据资源共享方面和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也是我国渔业信息产业努力的方向。

二、渔业信息技术在渔业生产上应用的现状

渔业信息技术在渔业生产上的应用包括渔业生产的自动化、高效远洋捕捞、渔业数据库、互联网及渔业智能化专家系统等,这些方面构成渔业信息产业的主体。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渔业信息技术逐步在渔业生产上应用,涉及的方面很多,对渔业生产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渔业生产自动化(fisheriesautomation)

传统渔业的特点是周期长、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因此减轻渔业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是渔民多年来的梦想也是新时期对渔业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自动化是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的关键措施之一。以工厂化养鱼为代表的现代渔业,其核心内容就是养殖的自动化。通过把智能化的专家系统和相关的仪器、仪表相结合,通过计算机控制实现加水、控温、增氧、投饵、捕捞等自动化管理,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投入,同时也减少了人为误差而造成的损失。

国际上渔业自动化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末有一个较大的发展,我国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经济发达地区和沿海的一些渔场建立了不少工厂化养鱼车间,这些工厂化养鱼车间都是以自动化为核心建立的。

2、高效远洋捕捞(far-oceanfishing)

远洋捕捞的成本和效率取决于能否及时发现鱼群。把卫星定位系统(gps)、飞机拍照和海岸声纳探鱼技术相结合,运用计算机对信号滤波和图象加以分辨和模拟,实现鱼群的跟踪和分辨,从而实现海洋捕捞的高效化。我国对此项技术只有个别捕捞船加以应用,而在发达国家已广泛运用在捕捞上。例如日本水产厅和海洋资源研究所建立的海洋鱼情卫星监测网,利用美国在太平洋上空的7号气象卫星对各海域进行红外扫描,再将接收信号传输到计算机中心,从而迅速、准确地在海图上绘出鱼群的分布位置,然后由设在千叶县的中央渔业专用电台播发,分布在各海域的渔船通过接收相关信息就可以准确地判断何处有鱼及鱼的种类和鱼群大小,然后再利用卫星定位系统进行鱼群跟踪,从而提高了捕鱼量。

3、渔业数据库(fisheriesdatabase)的建立

建立数据库是实现渔业信息共享的基础。国际上最著名的渔业数据库是水科学和渔业文摘(aquaticsciencefisheriesabstract)数据库,覆盖了全世界海淡水资源、水环境科学、养殖技术、政策和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性文摘。这个数据库的建立为全世界的渔业工作者分享渔业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对查阅和检索渔业文献及课题立项和成果鉴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速度快、效率高、权威性强的特点。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综合信息研究中心建立的《中国水产文献数据库》,收集了我国国内主要水产刊物的文献,是我国水产领域最大的专业数据库。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还陆续建立了一些其他渔业数据库,如鱼病防治、工厂化养殖、渔业信息、水产养殖技术等数据库,这些数据库的建立为渔业信息的传播和分享、更好地为渔业科研、教学、生产、经营等部门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4、渔业互联网(fisheriesnetwowk)

互联网技术作为一种新兴信息技术,历史也很短,20世纪80年代末传入我国,1995年6月起我国通过邮电部正式向民间开放,此后互联网技术在我国快速发展,1999年被称为中国政府上网年。

与之相呼应的是与渔业有关的网站也迅速涌现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像农业部的中国农业网涵盖了渔业部分,其他与渔业有关的网站有中国水产网、中国水产资讯网、国家水产网、中国海洋信息网等等。

渔业互联网和渔业数据库相结合,为渔业信息的快速传播、了解国内外渔业发展动态、市场信息、养殖技术、渔业政策法律法规、查阅文献资料及行为决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5、智能化专家系统(expertsystem)

把数据库技术和模拟人类活动规律相结合,构造具有一定智能行为的专家系统。这样的专家系统通过友好的人机对话对于渔业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可用于水产养殖的技术咨询、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水质管理等等。在我国,这样的智能化专家系统正在不断开发,已经建成的专家系统主要有病害防治系统、养殖工程系统、工厂化养殖系统等。

三、渔业信息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尽管我国渔业信息产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由于技术创新不足、人才缺乏、经费短缺和体制、机制等问题,制约了我国渔业信息产业持续稳定快速地增长。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技术创新不足。“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技术创新对一个产业的发展犹为重要,渔业信息产业的技术大都借鉴信息产业的技术,有渔业产业特点的创新技术不多,而渔业产业又是一个特点鲜明的产业,由于渔业环境复杂、鱼类活动不易监测、经验在生产中占重要位置导致行业而导致行业规范性差、劳动者素质较差等等,这样的特点要求在开发和使用渔业信息技术时要具有简单易操作、又有很强的针对性的特点。

第二,人才缺乏。我国每年培养了大量的渔业专业人才,但是既懂渔业,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很少,特别是还要具有一定的经营意识和管理能力的人才是少之又少;人才的缺乏直接导致技术落后和创新能力下降,渔业信息产业基本上引用和套用信息产业的技术,制约了渔业信息产业作为一个独立产业而持续快速的发展。

第三,机构设置重叠和经费短缺。各省渔业信息机构设置重复,布局不合理,渔业信息工作大多为看摊和重复无效率的工作,有限的经费又被撒胡椒面了,经费短缺可以表述为“惨淡经营,苦苦支撑”。经费不足制约了渔业信息产业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另一方面,等靠要的思想仍很严重,向市场要效益既缺乏手段,也缺乏思路,现有的体制也难以消灭等靠要的观念。

四、发展渔业信息产业的对策

针对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对我国渔业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出以下对策:

1、管理创新、开拓思路、多方面筹集资金。管理最重要的方面是配置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在认清了渔业信息产业关系到渔业的现代化、关系到渔民和渔村经济的发展,是现代渔业的发展方向之后,就应该把人力、物力和财力向渔业信息产业倾斜,增加政府对渔业信息产业的投入;同时主动出击,一方面申报项目,通过项目获得财政支持,另一方面向市场要效益,发挥渔业信息部门的比较优势。渔业信息产业具有多层次性的特点,这是因为渔业生产经营的空间不仅有水域,还有陆地,及与之相关联的其它产业和渔业文化等,所以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拓展思路,开辟财源。例如信息咨询,充分发挥它的占有信息多、信息反馈快的优点,为中国渔业企业走出国门提供咨询,包括当地的渔业资源、市场情况、政治经济社会风险状况等;为国外渔业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咨询,提供包括中国市场环境、消费习惯、自然条件和养殖品种选择、养殖地区选择、优惠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等等。在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获取相应的报酬;为相关政府和企业提供渔业园区规划,包括园区布局、养殖品种选择、养殖工艺设计、工厂化养鱼设计等等;为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提供可行性论证,在论证的同时,获取一定的报酬。

渔业信息部门还有一个重要的优势就是创办文化产业,主编信息类杂志,我国有这么多的渔民、这么多的养殖单位,如果把相关的渔需物资如养殖大棚、苗种、饲料、药品、设备等信息加以汇总和不断更新,通过广告和杂志销售,一定能获得不小的收益;主编养殖用渔业书籍,自编发行,也会有不小的收益。

2、树立人本思想,培养复合型人才。再好的思路,再好的管理,能否取得成功,最关键的是人。现代渔业信息产业是一种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的综合性服务,其深度和广度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人员的素质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渔业信息产业主要的任务是跟踪、收集、开发、传播和利用新的知识信息,尤其强调知识化、智能化,这就要求信息人才向多元化发展,掌握一些渔业信息处理的标准化技术,既要有专业知识,又要快速掌握国内外渔业信息产业的发展态势,实现信息处理的有序化、矢量化,达到信息产业的最大增值和最优服务,因此,渔业信息产业能否快速持续发展,关键是看能不能培养一批既懂渔业,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所以一定要树立人本思想,在分配住房、奖金、培训、出国、项目等向复合型人才倾斜,加快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

3、加强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要针对渔业的特点,多上一些项目,购置和研制开发适合我国渔业特点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培训专业人员、建立模拟系统等。在当前渔业信息技术创新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可考虑引进一些国外成熟的渔业应用软件和数据库。

渔业文化篇10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steve”为你整理了这篇渔民扶贫工作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台州是全国主要渔区、浙江渔业大市。全市有25个海洋渔业乡镇、157个海洋渔业村,拥有海洋渔业户口73578户,海洋渔业人口227414人,其中传统渔民32032人。据2018年度台州渔民收入与支出情况调查,调查样本户数100户,其中海洋捕捞60户、养殖40户,家庭总收入2556.53万元,其中家庭经营收入2006.3万元、工资性收入438.51万元、财产净收入0.32万元、转移性收入30.62万元;渔民人均收入26500元,同比增长8.26%。

一、台州市渔业系统扶贫政策

(一)关于渔民转产转业。2014年在全省“一打三整治”专项执法行动启动后,我局在台州市海洋与渔业综合管理和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每年专门安排100万元用于大陈生计渔民的转产转业,着力增强生计渔民的自我造血能力。

(二)关于渔民养老保障。认真贯彻落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3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海洋捕捞渔民养老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浙人社发〔2016〕65号)的文件精神,出台关于贯彻落实《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3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海洋捕捞渔民养老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台人社发〔2016〕140号),并在台政办函〔2018〕74号文件、台政办函〔2017〕69号文件、台政办函〔2017〕92号中对海洋捕捞渔民养老保障工作进行强调,全力督促推进渔民社会养老保障工作;温岭、临海、三门、玉环等地均出台相关政策。全市参保渔民总数约3.6万人,同比增长10%,参保人数、险种、保障水平均走在全省前列。

二、台州渔民收入状况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台州渔民收入不断增长。渔民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41.7元增加到2013年16850元,增幅为403.08倍,平均年增长18.71%。分析35年来的渔民收入变化,大体可分为6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年—1983年,全市渔民人均收入从41.7元增加到189元,平均每年增长35.27%,是我市渔民收入增长的启动阶段。第二阶段为1984年—1992年,全市渔民人均收入从356元增加到2217元,平均每年增长25.69%,是我市渔民收入快速增长阶段。第三阶段为1993年—1995年,全市渔民人均收入从2934元增加到6547元,平均每年增长49.33%,是我市渔民收入高速增长阶段。第四阶段为1996年—1999年,全市渔民人均收入从6456元增加到7675元,每年仅增长4.05%,是我市渔民人均收入增长趋缓阶段。第五阶段为1999年到2003年,全市渔民人均收入从最高的7675元连续下降到6976元,每年减少2.36%,是我市渔民人均收入滑坡阶段。第六阶段为2003年至2018年,全市渔民人均收入从6976元增加到26500元,平均每年增长9.36%,是我市渔民收入恢复性增长阶段。

三、渔民收入增长趋缓的原因

渔业是弱质产业、渔民是弱势群体,与城镇居民和农民横向相比,渔民收入增长趋缓。从表面看,造成渔民收入增长趋缓是渔业内部多年矛盾的积累形成。

(一)海洋捕捞产能严重过剩。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和渔民转产转业步履艰难,我市海洋捕捞产能严重过剩。据年报统计,2018年,全市海洋捕捞生产渔船4895艘、67.16万吨、99.73万千瓦,平均吨位137吨/艘,平均功率204千瓦/艘。与此同时,国家虽然实施了捕捞渔船控制制度,但违反国家“双控”政策,违规建造海洋捕捞渔船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导致涉渔“三无”、“三证不齐”渔船不断产生。加上“大机小标”、船证不符现象较为普遍,不仅使海洋捕捞渔船控制效果大打折扣,也进一步加大了海洋捕捞生产能力过剩的状况。近几年来,渔获物运销船和水产冷藏船快速发展,从延长海洋捕捞渔船生产时间和提高捕捞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水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以及捕捞社会分工的角度看,有非常显著的积极作用,但也进一步放大了海洋捕捞强度,强大的捕捞能力与有限的渔业资源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二)“东海无鱼”几成事实。渔业资源是公有资源,渔民往往从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出发,安排自己的作业结构和作业方式,导致选择性差、对资源破坏较大的拖网、张网作业比例过高,而围网和钓业等选择性作业的比例过低,作业结构极不合理,“公地悲剧”发生不可避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业时间减少,因资源衰退,2018年起我国各海域全面进入史上最严的伏季休渔期,伏季休渔期比往年延长1个月,单位时间、单位功渔获物量呈现递减态势,如单位能耗渔获量(每kw功率年捕捞量)由20世纪80年代末的1.3t/kw,下降到目前的0.7t/kw,下降幅度高达46.15%。二是部分经济鱼类消失或渔获量减少。由于敲罟作业的影响,大黄鱼资源早已枯竭已成为不诤事实。近年来大规模发展大型灯光围网作业,继大小黄鱼、墨鱼资源枯竭后,带鱼资源也开始衰退。三是渔获物营养级逐渐走低。捕捞渔获物营养级已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3.5下降到1990年的2.8,1991年后有所上升,但基本维持在3.0水平。四是渔获物日趋低龄化、小型化。渔获物组成由以原剩余群体为主,转变至以幼鱼和低龄鱼为主。

(三)渔业发展空间不断缩小。新一轮沿海开发的浪潮,许多历史上形成的优良养殖滩涂被围垦或其他海洋开发项目占用,海湾面积不断变小。城市化、工业化迅猛推进,一些企业将海洋或内陆水域作为天然的排污场所,使得渔业水域不断恶化,隐性减少水产养殖面积;一些大中型水库成为城市的饮用水源保护区,丧失了水产养殖功能。受航运业快速发展和、海底管线的大量铺设以及中日、中韩协定水域的渔船逐步退出,海洋捕捞的作业渔场也在缩小。受海洋督查、环保督查整改要求的影响,我市的养殖空间特别是海水养殖空间大幅压缩,一些规划外的滩涂、围塘养殖都将在近期内逐步清理,如至2018年三季度,温岭海水养殖面积减少1.5万亩,同比下降17.5%。随着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和国家海洋督察整改全面铺开,海上的紫菜养殖、滩涂养殖和围塘养殖缩减显著,养殖业将面临着养殖空间大为缩减的困境逐渐显现。

(四)海洋生态环境状况不乐观。一些高污染、高能耗、高风险产业在重要海洋生态区域布局,产业布局与环境承载力不相协调的矛盾较为突出,局部海域生态功能退化,季节性海水富营养化问题突出,赤潮灾害时有发生,海水环境质量形势依然严峻。受围涂造地、港口建设、倾废排污等的影响,港湾淤积、海岸侵蚀现象频现,自然岸线保有率接近极限,鱼、虾、蟹和贝藻类产卵场、育肥场及越冬场逐渐减少,海域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2017年台州市海洋环境公报》显示,全市近岸符合第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占比在11-29%之间,海水中主要超标指标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如椒江口滩涂养殖区及邻近海域底栖生物的数量和密度与1998年相比分别下降了29.7%和69.8%。

(五)渔业生产成本直线上升。渔业生产成本直线上升。燃油成本快速增长,生产物资也普遍上涨。劳动力成本保持高位运行,普通船员工资伏休后上升到1.2-1.3万元/月,对渔民的增收产生一定的困难。水产养殖成本方面,除饲料、人工成本上升外,养殖塘租金不断刷新,这也提高了养殖成本和风险。

但从深层次分析,制约我市渔民收入增长的因素为:

(一)渔业经营体制机制不完善。一是渔区改制已久,渔船股份合作制的规范化工作不进反退,影响正常的渔业生产。二是渔船股份合作制承担无限责任,老大权力过大,又没有任何法律加以约束,经营单位小散弱,组织结构松散,渔船股份合作制制度本身存在着诸多缺陷。三是渔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还较低。渔业龙头企业不强,渔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些发展规模偏小,自我发展能力较差,没有真正结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

(二)渔业现有扶持政策不协调。渔业柴油补贴政策和转产转业政策作为近年来中央出台的两项重要的支渔惠渔政策,其设立的目的、政策定位、受益范围各不相同,政策设计初衷是好的,但在实践中由于渔业柴油补贴政策的实施,使每艘机动渔船每年可拿到几万甚至几十万的补贴资金,造成减船转产“不划算”,渔民和企业想方设法保留渔船以获取高额补贴。

(三)渔民转产转业举步维艰。由于渔民文化素质和渔区的经济结构等多种因素,过多的渔业劳力只能长期滞留在海洋捕捞业上,争夺有限的海洋渔业资源。同时,单一的渔民弃船转产转业收效不太明显,特别是部分年老和文化素质较低的转业渔民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很难找到新的就业岗位,往往又重操旧业。

(四)渔区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台州渔区大多数处在偏僻的海岛和边远,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祖祖辈辈渔民以海为生,以捕为主,二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渔区还远未完成工业化、城镇化。

四、促进渔民增收的政策建议

促进渔民增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着眼于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又要促进产业发展和资源养护;既要眼睛向内要潜力,又要跳出渔业求发展。为此,我们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促进渔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一)建立渔民增收的体制机制。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全面深化渔业领域改革,建立渔民增收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渔业生产力。要积极推进养殖权、捕捞权制度的落实,保障渔业生产者依法享有长期而稳定的水域、滩涂承包经营权和使用权,维护渔民的合法权利。要加快新型渔业经营主体的培育,进一步扶持壮大渔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渔业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民专业、供销、信用合作“三位一体”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建设,鼓励渔民、渔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加工流通企业等开展合作,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有效的对接。要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饲料、种苗产业、病害防治技术的解决,推动近海渔业资源基础调查和评估研究工作的深入,为海洋渔业科学发展和渔民增收提供支撑。

(二)完善渔业产业政策。深入调查研究,完善和落实支渔惠渔富渔强渔政策,促进渔技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在保护传统生计渔业的基础上,引导工商资本加快进入水产养殖业和远洋渔业,提高产业开发能力和素质,促进渔民在发展和壮大产业中增收。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调整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征收标准,重点提高拖网、帆张网等收费标准,减免钓具等作业类型的资源费。通过实施政策“组合拳”、多管齐下,为渔民增收提供“正能量”,同时通过补贴的治标,为促进渔民增收长效机制的治本赢得时间和奠定基础。

(三)推动渔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要运用政策推动和依靠科技创新,坚持内涵挖潜和质的提高基础上推动外延拓展和量的增长,积极拓宽渔业发展空间,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在发展渔业产业中促进渔民增收。一要加快推进现代渔业园区建设。按照产业做精、层次做高、规模做大、实力做强的要求,加快发展高标准生态型围塘养殖和工厂化养殖。培育创新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大力推广循环水养殖、水质调控技术、环保装备的应用,加快推进原有设施养殖的生态化改造。二要积极拓展水产养殖发展空间。在加快沿海围垦区的高效设施养殖开发的同时,要重点放在发展浅海贝藻类和大型深水网箱、围网养殖,积极推广农渔结合、生态循环的农作制度模式和浅海立体养殖的碳汇渔业发展模式,进一步拓展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空间,助推“五水共治”。三要积极稳妥发展远洋渔业。抓住国家加大对远洋渔业的支持力度的政策机遇,加快远洋渔船的建造,尽快实施远洋渔业项目,推动我市过洋性和大洋性渔业发展,实现远洋渔业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