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产品品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46:29

提高农产品品质篇1

韦本辉和他的研究团队在研究中,提出的“粉垄栽培方法”,突破了千年“犁耙”耕种模式,实现合理利用耕作层及耕层以下土壤资源和天然降水,作物根系特别发达,促使作物大幅度提高单产和改善品质。

粉垄栽培方法在中国南方地区广西,已在水稻、甘蔗、木薯等12种作物应用,增产率达10%~30%;在北方地区的辽宁、河北等地试种玉米等表现良好,干旱地区的甘肃省定西县试种马铃薯增产率达35.4%,宁夏回族自治区在荒漠上首次试种准山药亩产达3477公斤;中部地区的湖南试种木薯、淮山药效果表现良好。

在广西玉林市福绵区粉垄栽培的稻谷,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提供的检验报告显示,其整精米率、蛋白质分别达50.9%、10.2%,比同一块田同一品种同一施肥管理条件的常规种植的稻谷分别增加了15.94%、14.61%,粉垄栽培的整精米率、蛋白质单项质量判定均为一等,常规种植的则均为三等。

粉垄给作物产增品好的奥秘

粉垄栽培方法,是韦本辉和他的研究团队,从他们在研究土壤疏松类型比土壤板结和表皮结膜两种类型增产15%以上得到启发,并从农艺和农机相结合上进行研究,2010年初正式提出并申报国家发明专利。

粉垄对作物增产和提高产品质量的奥秘,韦本辉认为,主要是由于耕地松土量和速效性养分增加及种植带下有U型储水槽(事实上形成了耕地天然水库),实现了作物对土壤、水分、光能等自然资源的最大化合理利用,是自然资源增量利用产生的效应;同时,土壤环境改善和充分利用天然降水,促进作物根系发达和以根系为主导的“根”本理论的作物栽培新理念的有效施行。在此条件下,作物在整个生长发育期间,可以稳定地、持续地吸纳土壤中各种矿物质元素,尤其是吸纳了传统耕作方式未能打破犁底层的土壤养分和未被旋磨激活释放的土壤中的矿物质元素,作物健康协调的生长,光合效率可提高10%以上,特别是生长后劲足、抗早衰,从而使得产量增加和品质改善。

绿色,健康的栽培方法

提高农产品品质篇2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县党代会和人代会议精神,围绕建设“实力、活力、魅力、和谐”全南,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坚持“标本兼治、依法监管”,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健全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努力构建政府监管、生产经营者自律的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主要目标

通过努力,确保在“十二五”期末,建设好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体系,规范农业投入品的生产、经营与使用;积极推进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申报工作,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和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县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大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工作措施

(一)全面落实县、乡(镇)长负责制和属地管理责任制。各乡(镇、场)及职能部门要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负责做好本辖区内的农产品(含原粮)质量安全和农业投入品监管。县农粮、工商、质监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全县农产品及农业投入品的监督抽检和综合监管力度。

(二)明确部门职责,形成工作合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涉及多个部门,需要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合作。为了协调工作,建立由政府牵头主导的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定期召开农粮、工商、质监、卫生、食品药品监管、公安等有关单位参加的联席会议,互报工作情况。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抓好各自职责范围内的相关工作。农粮部门要切实履行法律赋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依法抓好生产环节农产品的安全监管监督抽查。发改部门要将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县财政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每年安排必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经费,并依法纳入县级公共财政年度预算予以保障,用于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和必要检测设备的购置;要落实县级农产品质检站项目配套经费,支持检测站尽早获得计量资质认证,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检测结果。人事编制部门要对农产品监管体系的机构与队伍建设给予支持。工商部门要加强对流通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质监部门要加强农业标准的管理,配合农粮部门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组织实施等工作。卫生部门要负责农产品安全事故的救护工作。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对餐饮服务环节农产品类原料进货查验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管。公安部门要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严重违法行为的查处和打击力度。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通力协作、齐抓共管,形成无缝对接和全链条监管机制,确保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工作取得实效。

(三)加强监管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县、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深入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加强监管检测制度建设,制定监管检测计划和方案,建立常态机制,逐步建立覆盖所有农产品生产基地及市场的农产品监测监管网络,加快构建以县农检站为骨干,以乡镇、村、基地和合作社检测室为补充的农产品质检体系。

(四)强化技术培训工作。要积极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等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工作,要通过请进来指导和派出去跟班学习等方式,扎实抓好检测人员的技术培训,构筑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五)抓好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的监管检测。一是切实增强农产品生产者使用安全农业投入品的意识,引导和督促其按照标准使用农业投入品,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使用档案,严格遵守农(兽)药使用安全间隔期(休药期)的规定。二是督促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或者委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对进场销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行抽样检测;对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要求销售者立即停止销售,并向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督促农产品销售企业对其销售的农产品,建立健全进货检查验收制度,经查验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不得销售。三是坚决查处违法、违规制售和使用禁限用农(兽)药行为,严厉查处在农(兽)药和饲料以及在饲养过程中添加瘦肉精等违禁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行为。四是要积极开展好辖区内的生产基地、销售市场特别是重大活动(节日)期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防止不合格农产品进入流通、消费环节。五是对经检测不合格的农产品,要依法查处,切实净化农产品市场。

(六)加快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要积极抓好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坚持政府扶持与市场推动相结合的办法,加快“三品一标”农产品产地和产品的申报认证步伐;切实落实《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配套政策》(府厅发〔〕3号),扶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不断提高我县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

提高农产品品质篇3

需求弹性是经济学中一个使用较为广泛的概念。它对解释现实中的许多现象和指导我们做出理性决策十分有用。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又称农产品需求弹性,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反应的灵敏程度,即指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不同农产品,其需求弹性是不同的,一般用需求弹性系数来表示。需求弹性系数是指需求量变动的比率与价格变动比率的比值。需求弹性系数等于0时,需求完全没有弹性。即无论价格如何变动,需求量都不会变动。需求弹性系数等于1时,需求是单位弹性,表明需求量的变动幅度与价格的变动幅度相同。需求弹性系数大于1时,需求富有弹性,表明需求量的变动幅度大于价格的变动幅度。需求弹性系数大于0小于1时,需求是缺乏弹性的,表明需求量的变动幅度小于价格变动幅度。一般认为,相对于非农产品而言,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表现为缺乏敏感,即需求弹性系数小于1,也就是说即使产品的价格发生很大的变化,其需求数量的变化也不会很大。

在实践中,某种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大小,由众多的因素共同综合决定。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消费者的需求程度。一般情况下,消费者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强度大而稳定,需求弹性越小。例如,大米、蔬菜等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弹性一般都小,属于缺乏弹性的农产品;相反,消费者对非生活必需品(如海鲜、食用蛇等)或奢侈品的需求强度小且不稳定,属于富有弹性的农产品。2、农产品的替代品数及替代程度。如果某种农产品的替代品越多,其替代程度越大,则该农产品的需求越富有弹性。相反,它的需求就缺乏弹性。3、农产品本身用途的广泛程度。农产品的用途越广泛,其需求弹性就越大,用途越少,其需求弹性就越小。此外,农产品在消费者预算中所占比重的大小,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者调节需求的时间等对农产品的需求弹性也会产生影响。

二、需求弹性低是农产品的普遍规律并决定了农业的弱质性

(一)农业的弱质性

农业是以生命有机体作为生产对象,是自然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过程。农业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中,普遍表现出弱质性特点。农业的弱质性是指农业受规律性制约所特有的不足与劣势。农业的弱质性主要表现为:生产周期长,供给调节滞后于市场需求变化;承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影响;农业比较利益低,处于不利地位。农业的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大、农产品需求弹性小等农业特性,决定了农业“弱质产业”的角色。

(二)需求弹性低是农产品的普遍规律并决定了农业的弱质性

农业是自然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过程,风险大、比较效益低、农产品需求弹性小是农业的基本属性。需求弹性低是农产品的普遍规律。首先,农产品不同于工业品及非农产品,其多数是生活和生产必需品,需求量和需求结构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基本要求,受价格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表现出一定的刚性,因而在一定时期内,农产品的需求并不会因农产品的价格上升而迅速减少,也不会因价格下降而迅速增长。其次,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导致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产品产量不断提高,在对农产品需求相对不变或需求增长不及农产品产量增长快的情况下,就会导致农产品产量需求缺乏弹性。再次,由于农民生产的分散性、弱小性,农民不可能形成价格联盟,采取维持农产品价格的措施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最后,我国农业的比较优势低下,吸纳和保护资源的能力不强。农业的本质决定其缺乏比较优势,即农业收入的长期增长速度总是低于非农业的增长速度。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是农业弱质性的根源。

三、调控农产品的需求弹性,缓解农业弱质性

(一)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的品种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产品消费需求正向优质、营养、安全方向发展。但是,我国农产品品种结构不合理,产期集中,品质较低的特点与这种转换趋势不相适应。以水果生产为例,我国的水果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好果率只有30%,可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优质果不超过5%;品种结构不合理,苹果、梨、柑橘3大品种占水果总面积的54%,产量占水果总产量的65%,且产期过于集中,适合不同需要的特色品种和不同上市期的品种相对较少。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品种改良和良种推广,下决心淘汰劣质品种,大力开发优质品种,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发挥比较优势为基础,努力改善农产品的结构,不断增加高层次需求农产品的生产。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充分挖掘地方传统优势品种,推广名、优、特、新、稀的农产品品种。就粮食来说,按照食用优质化、用途多样化、品种专用化的要求优化结构,发展优质稻米,开展绿色无公害大米生产。水果生产向优质化、营养化、高档化转变,发展名特优新产品。畜禽产品也要选用低脂肪、高蛋白、瘦肉型和优质传统品种及特种经济动物,以良种不断改善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

(二)提高农产品储藏保鲜质量

由于鲜活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要求。目前我国农产品仍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为主。在整个物流链条上,未经加工的鲜销农产品占了绝大部分,储藏的水果不到总产量的20%,冷藏库和气调库的储藏量仅占水果总产量的7%左右。我国农产品中相当一部分新鲜产品由于运价、运力、交通基础状况和产品保鲜技术造成腐烂、变质,损失巨大。有数据显示,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左右,也就是说l/4强的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中被消耗掉了。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美国水果蔬菜在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有1%~2%。因此,要对现有冷藏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加强农产品储运保鲜等市场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网络系统,最终实现鲜活农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的高效、便捷流通,使农民得到实惠。

(三)完善加工体系

我国农产品市场上,大部分农产品未经加工或仅经过简单的粗加工即进入消费市场,包装不标准,质量不稳定,农产品的增值程度低,大大降低了市场的竞争力。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一般都在90%以上,农产品加工值大多是农业产值的3倍以上,加工食品占食物消费总量的比重为80%。而我国农产品加工初级产品多,深加工精加工产品少,加工率只有20%~30%,加工增值不到农业产值的80%,加工食品占食物消费总量的比重不到30%。农产品加工尤其

是精加工和深加工,是提高农产品品质的重要途径。要适应新的消费需求,大力发展具有当地优势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强优质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和提高加工转化能力;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快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发展步伐。

(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农业科技贡献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准。世界上凡是农业比较发达、先进的国家,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都比较高。据统计,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都在75%以上,德、法、英等国甚至达到90%。我国的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只有45%,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必须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动员全国农业科技力量,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加强科研、教学、推广单位的密切协作。加大政府对农业科研及技术推广经费的投入强度,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市场体系,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立完善多元化保障体系,降低农业技术风险。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业科技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推进,从而保证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能够应用于农业。

(五)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农药、兽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标、注水肉、毒大米、劣质奶粉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对人类生命的健康和安全构成极大威胁。要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关键要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从源头抓起,要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的监测与保护及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大农业标准化制定、产地认定、产品认证、检测体系建设、产品例行监测等工作投入力度。建立标准化生产长效机制,完善管理制度,使标准化生产稳步进行。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市场监管,进一步规范农资市场秩序,进一步完善执法体系,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力度。

提高农产品品质篇4

关键词:粮食生产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关键点

中图分类号:F762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50732015

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但以广西“毒白菜”、海南“毒豇豆”为代表的食品质量问题时有发生。从现状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食品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仅影响公众健康,还会影响国家对外贸易。有研究结果显示,农药残留、色素、食品添加剂、食品卫生不合格、食品中含有杂质等均是我国出口农产品被退回的原因,农产品退回不但会增加农产品损失,还会丧失其它国家对我国农产品的信任度。本研究将对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几个关键点进行探讨,希望能对促进农业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1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新的经济背景下,我国农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农产品质量问题也备受关注。食物必须无毒、无公害才算的上是安全食品,我国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之后,农产品质量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1.1农产品污染问题

长期以来,农产品投入不合理,收获不科学,市场监督不善,农产品餐桌污染现象比较严重。市场上流通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农产品,可引发中毒事件,危害公众健康。有学者指出,农产品的化学投入数量较多,每年应用的农药中,有30%的农药含有有机磷。有机磷农药对消费者健康影响重大,应合理控制其应用比例。现代医学研究结果显示,80%的癌症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在环境因素中,因有毒化学物质造成的污染占8%,农药引起的食物污染可直接增加疾病发生率,目前,我国癌症发病率、病死率日益增高,并出现了诸多怪病、奇病。

1.2化学添加剂滥用

食品添加剂的滥用可增加食品种植时间。为促使瓜果蔬菜早日上市,多数农民不顾农产品质量滥用化学剂、激素、催生剂,以上举动不但降低了农产品的食用口感,还降低了食品的安全性。有研究显示,每年卫生部均会接受大量因农药污染引发的中毒报告。此外,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农产品安全性要求、营养性要求日益增高。目前,农业有着集约化发展趋势,集约化农业环境下,一旦发生病虫灾害,就会导致大片农业面积受损。为应付病虫灾害,种植者必然会大面积施肥,大量应用农药产品,而农产品的大量应用不但会增加种植者种植成本,还会降低农产品安全性。

1.3食品污染

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品污染问题也愈演愈烈,燃烧煤中的氟,重金属铅、砷、农药等有害物质污染可长期在机体体内蓄积,严重时可引起急性中毒,影响机体生命健康。具体而言,铅中毒可影响小儿智力发育;氟污染食物可导致氟骨症;有机汞污染可引发肝、肾器脏损伤,增加胎儿畸形发生率。

2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控制关键点分析

2.1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关键控制点

2.1.1在农业生产中不断融入新技术

新的科技技术能提高农产品生产能力,农产品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政府应加强地区科技建设,鼓励农民选用良种播种,合理控制农产品栽培密度,做好农作物保护工作,此外,政府还应适当进行资金投入加强农产品科技建设,不断引入高科技人才,对科技创新进行支持、鼓励。农户应在农业生产中不断融入新技术,比如农业航化作业技术、大农业机械化栽培技术、抗寒良种繁育技术等,不断推动农业健康发展。

2.1.2改造低产农田

部分农业生产地块因低洼、干旱、交通不畅等因素容易发生病虫灾害,致使农作物不能健康成长,单产水平较低。为提高农作物生产量,应对低洼、干旱、交通不畅地块进行改造,最大限度提高农产品产量。

2.2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控制点

2.2.1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安全教育

若想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首先应向农产品种植者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农产品安全意识。笔者认为,可借助电视媒体、村委会讲座、农产品安全生产传单等形式开展安全教育,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应用趣味性语言,并通过实例分析吸引公众注意力,提高公众认知水平。

2.2.2制定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相关法规

为保证农产品安全,促使我国农业朝着高效、高质量、国际化、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国家应制定相关法规,并严格执法,提高公众对农业安全生产法规的关注度,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和意识。

2.2.3健全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

行政主管部门应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做准备,建立农产品质量专家评审体系、质检机构安全认证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进行认证,对知名农产品进行管理,与此同时,适当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网络建设,加强安全监测和管理。

3结语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与否,直接影响着公民的生命健康,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本研究从进行农业科技创新、改造低产农田、健全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希望能够促进我国农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金波,赵清政,王春江.如何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几点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2010(06):67.

[2]钟真,孔祥智.产业组织模式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来自奶业的例证[J].管理世界,2012(01):79-92.

提高农产品品质篇5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4)03-0016-01

一、迪庆州的农产品安全检测的现状

迪庆州目前的农产品质量检测结果整体良好,每年的春夏季节为迪庆州所辖县城郊的各类蔬菜大量上市的时节,由于季节原因,气温逐渐升高,农产品病虫害等情况经常发生,为了保证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此时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此时期,州县的农产品检测中心一般都会加强对上市的果蔬的抽查检测力度,同时也会加强对菜农和果农在农药使用方面的科学指导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从根源切断了不合格果蔬产品的来源。据2013年云南省迪庆州农业局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州2013年的果蔬合格率达到了99%,只有极少数的果蔬没有达到合格指标,对于不合格的果蔬,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会及时找摊主,咨询超标果蔬的进货渠道、进货数量及已售数量等相关信息,对检测不合格的果蔬进行立刻下架并且停止销售的处理。

二、迪庆州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老百姓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农产品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比如迷你玉米,黄瓤西瓜等等。农产品种类的增加丰富了百姓的餐桌,与此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老百姓喜欢的是健康的安全的农产品。农产品的质量有保证才能保证食用这些食品的自身的健康。此时对迪庆州地方的农产品进行农产品检测技术就显得非常必要,先进的科学的专业的农产品检测技术能够有效的检测出农产品的优劣,检查合格的农产品消费者才会放心的购买。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不仅可以让消费者放心的购买,保证了消费者的健康,也可以让相关的农业人员所生产的产品获得好的销路从而推动迪庆州整体农业事业的发展。

三、迪庆州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对地方农业人员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教育

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类新型食品层出不穷,消费者越来越关注食品的安全问题,在网络、报纸、电视上经常出现有毒食品或者不卫生食品导致对老百姓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的新闻报道。例如新闻报道出来的三鹿奶粉的三氯氰胺对婴儿的伤害、毒韭菜导致几家人一同住院、黑心商贩用苏丹红制作咸鸭蛋等事件层出不穷,使得消费者越来越恐慌,不知道什么能吃,与此同时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也越来越高。有毒食品和不卫生食品对中国老百姓经济和身体造成的损失和伤害是非常巨大的。不仅消费者要关注食品的安全,从事生产的相关的农业人员更要重视所生产的农产品的安全问题。由于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农业人员可以以非常高的效率大量的生产农产品,但是却忽视了农产品的质量问题。农产品检测工作刻不容缓,加强农业人员关于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的教育,让农业人员了解农产品检测的相关基础知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切断有毒农产品和不合格农产品的来源,有利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的顺利展开。

2.以地方的基本情况和借鉴西方先进的技术完善农产品检测体系

各个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各不相同,因此同一种农产品在不同的地区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了更好的发展迪庆州的农业事业,应当以迪庆州的现时的农业发展状况为基础,结合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科学的管理方法和专业的检测技术,建立健全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检测管理体系。以此来不断提高加工的农产品的质量和提高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效率。发达国家有许多先进之处值得我们进行借鉴和学习,在迪庆州地方农业状况的基础上结合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和经验,研发出符合迪庆州地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确保广大的消费者能放心的购买。

3.加大宣传的力度,完善相关规定

根据迪食安委办发文件《关于开展迪庆州2013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的通知》精神,迪庆州农牧局定于6月20日在迪庆三个县同时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活动。通过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提高广大消费者农产品质量安全理念,让市民吃上放心农产品。今后我县农科局将利用各种方式积极的进行宣传,加大宣传和农产品质量监管力度,让农产品生产企业、消费者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开展共同参与、相互监督、构建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

我们意识到了农产品检测技术的重要性,便要实施,需要大力宣传农产品检测的重要性,使我州的农产品能够达到质量效益化,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农产品检测技术。我国政府还需要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重视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尤为重要,不可忽视,所以政府可以建立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规定,这样能够加强农民对农产品质量的重视。

4.提升检测技术,确保绿色生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也催生了许多高效的检测方式。需要根据我州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地区的检测和监督的方法。目前,迪庆州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从源头抓起,确保农产品达到绿色生产要求。只有农产品达到绿色生产要求,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农产品质量,才能真正起到优化产品结构的效果。

参考文献

提高农产品品质篇6

摘要: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对农业发展有很大的带动作用。农产品品牌化经营通过降低农业企业的成本来实现农业企业利润最大化,通过促进农户增加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来增加农民收入。

关键词:农产品品牌;选择成本;作用机理

由于农产品生产过程的长期性,种植、养殖空间上的广泛性及质量的隐蔽性等特点,农产品市场存在严重的逆选择现象。逆选择导致农产品生产者不愿提供成本较高的优质农产品,只愿提高普通或者劣质农产品。农产品是消费者日常食物的主要成分,农产品质量直接影响消费者的健康。如何增加优质农产品的供给,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是关系广大消费者健康和整个农业经济发展的大问题。在策略选择上,除政府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认证等措施外,农产品实施品牌化经营是实现以上目标的有效手段。

一、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对农业企业的作用机理

随着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农产品种类和品牌出现“爆炸式增长”,消费者面临的可选择信息越来越多。生产者获得消费者的“选票”难度越来越大,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推介产品、吸引消费者购买的成本也变得越来越高。

(一)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可降低农业企业产品推介成本。农业企业为生存、发展,必须考虑降低推介成本,提高推介效率。由于市场上农产品的品种繁多,竞争激烈,消费者被纷繁的信息所困扰,农业企业在市场上采取逐一介绍农产品的功能、特点、质量的做法不容易引起消费者的信任和注意。消费者陷入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对新信息有排斥情绪,给企业的产品推介带来困难;推介没有品牌的产品会使消费者难以信任或记忆凌乱的信息。但农业企业如果采取品牌策略,用品牌将农业企业和产品信息“打包”呈现给消费者,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降低农业企业推介成本、增加销售的目的。

(二)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可促进农业企业利润增长。农产品品牌可以克服农产品市场的逆选择现象,有利于促进农业企业利润的增长。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旺盛,只是苦于不能分辨农产品质量的优劣,而不敢购买生产者自己宣传优质农产品。如果有一个制度保证农产品生产者供给的是优质农产品,消费者将会毫不犹豫地购买此产品。“品牌”作为一个制度被长期受益的生产者所遵守,消费者就可以放心购买那些自己信得过的品牌农产品。由于品牌农产品受到育种、栽培、养殖等农业技术水平及生产土壤、水质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品牌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养殖数量都不能够满足所有消费者对品牌农产品的需求,品牌农产品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品牌农产品的价格一定高于均衡价格,也就会产生生产者剩余。供不应求状态越明显,生产者剩余将会越多,企业利润越大。因此,品牌在解决农产品市场逆选择的同时,将直接增加消费者的有效需求,促进企业利润的增长。

(三)农产品品牌化经营促进农业企业可持续增长。农业企业建设品牌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建设品牌,发挥品牌价值的功能,使农业企业可持续增长。“品牌”建设成功与否决定企业增长是否永续。品牌决定消费者选择行为,消费者选择行为的依据是产品的利益点。产品的利益点是通过品牌体现出来的。农业企业的可持续增长可以分解为两个变量,一个是“可持续”,即长久,时间上的长期;另一个是增长,即空间上的扩大,具体指经营上的增长,一般是指销售量的增长。如上所述,消费者寻求信息搜寻成本和选择成本的最小化,而品牌能够降低信息搜寻和选择成本。在品牌建设者遵循品牌承诺的情况下,消费者自然愿意在信息搜寻和选择成本最小化的同时,忠诚于自己所信任的品牌。这种“忠诚”导致消费者的重复购买,重复购买的结果就是“可持续”,“可持续”的购买实现了农业企业的增长。品牌建设成功的农业企业在凝聚了一部分忠诚的消费者外,又不断地吸引新的消费者。品牌的实质是信用,一个企业通过品牌向消费者展示企业的信用,通过扩大品牌知名度来宣传扩大企业的声誉,从而吸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带来越来越多的销售收入及利润的增加,这也就是实现“增长”。实践充分证明,品牌的成功建设必然带来企业的可持续增长。

二、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对农户的作用机理

一般情况下,农户销售产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将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不经过中间加工环节,由于个体农户销售的产品数量有限,农户不会自己出资建设品牌。另一种形式是农户将产品销售给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加工处理后销售给消费者,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长期利益进行品牌建设,这时农户的角色是农产品品牌的参与主体而不是建设主体。

(一)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增加农户对优质农产品的供给。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人假定,农户生产经营的目的不仅是为满足于自身的消费需要,也是为追逐利润最大化。一般情况下,由于农产品的生产与产品特征所形成的质量信息不对称,消费者不能从外观上辨别其质量情况,在农产品市场上不同质量的农产品具有“形的同质性”而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价格,但由于生产质量较高的优质农产品需要投入较多的成本、需要支付更多的生产技术转让费用及为区别其他普通农产品所需要优质农产品的营销费用等,所以生产优质农产品的投入成本要远远大于生产普通农产品和劣质农产品。而逆选择使优质农产品售价与劣质农产品相同或相近,而成本要高出很多,农户生产安全优质农产品的利润远低于生产普通甚至劣质农产品所获得的利润,有时可能是负值。逆选择使农户不愿意生产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在价格一定的情况下,农户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如使用价格便宜的劣质化肥和带有毒性的农药、激素等)来增加收益;或在投入一定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增加产量(如过度地滥用化肥农药、生长激素等)来增加收益,这就为农户进行不安全生产行为创造了条件,使他们能够在生产经营普通或劣质农产品时获得不错的利润,而优质农产品的农户仅能获得较少的利润甚至亏损,进而使他们逐步退出市场或转为生产普通农产品甚至劣质农产品,最终结果就是农产品市场的整体质量水平越来越低。虽然农产品生产者不得不提供低价劣质农产品,但优质农产品市场需求旺盛,消费者盼望优质农产品的供给。在国内市场,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优质农产品的需要越来越强烈。国际市场方面,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人口队伍庞大,为提高农民收入,必须进军国际市场,国际市场的农产品品质标准一般要高于国内生产的普通农产品的质量水平,多年来的农产品市场逆选择现象导致农产品内在质量严重不符合国际市场要求,再加上我国人世后,国际农产品大量涌入,对我国农产品市场造成严重冲击,高端农产品市场被国外的品牌占据,本土农业企业只能在低端市场竞争。因此,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是我国农业企业的必然选择,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对优质农产品的旺盛需求为我国农产品生产经营农业企业生产高质量农产品提供外部动力。

(二)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增加农户收入。长期以来,受人口与耕地的双重压力,我国农业一直是以追求产量增长为目标,农产品品种结构单一,品质普遍不高,地区结构趋同,产后加工技术落后。尽管这种数量型农业在人均收入和农产品数量水平低、国内与国际贸易不发达的情况下,曾为我国农业发展和保证有效供给做出巨大贡献。然而,随着农产品的日益丰裕和人们收入的提高及农产品市场发育程度的上升,这种数量型农业模式已不适应人们消费需求的变化,导致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严重偏离消费结构,从而不断引发农产品周期性“卖难”危机和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矛盾。分析农民收入增幅不大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低档、无特色农产品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消费者的支付预期不高,尤其农产品的逆选择现象长期影响市场,使消费者追求高质量农产品的愿望难以实现,农产品市场长期处于买者、卖者均不满意的尴尬局面,农户收入水平长期增幅低于城市居民的收入增幅。农户之所以长期生产普通农产品或劣质农产品是因为农产品市场的逆选择现象和选择成本过高导致消费者不敢购买优质农产品,致使有利于农民也有利于消费者的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供应得不到实现,市场充斥着劣质和普通农产品。农产品品牌能够起到降低消费者选择成本,解决农产品市场上逆选择现象的作用,使制约农民生产供应优质农产品的逆选择现象和选择成本过高现象不复存在,农户的生产对象自然转向利润高的优质产品上面来,农民也将获得比生产普通或劣质农产品获得更多的收入,农产品品牌也就起到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

(三)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增强农户可持续经营能力。农民收入的增加,必然会增强农户的可持续经营能力。当前农民收入不高,农民用于提高生活质量的支出增幅较小,用于生产的资金也十分有限,更谈不上用于提高农产品质量的资金。在这种情况下,农户为解决当前生活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难题,在没有形成农产品品牌带动的生产经营的格局下,农户只能按照市场能卖什么就生产什么的原则进行生产,不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当农户供给农产品的农业加工企业的品牌建设成功后,农户可以生产优质农产品并能得到比生产普通农产品或劣质农产品的收入更高的收益。农户收入的增加,不仅使农户生活水平提高,更能使农户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在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上,形成可持续发展。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可以提高农户生产优质产品的自觉性。当农户在农产品品牌制度的约束下进行生产经营时,农户收入大幅增加,农户的生产经营就会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在这过程中农户也是学习者,慢慢知道品牌能使自己致富,自己生产经营的农产品必须符合优质农产品的标准等等。这些认识逐渐变成农户的自觉意识,农民就会把增加优质农产品生产投入,提高产品质量作为自觉行为。

提高农产品品质篇7

 

科学的农业发展观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质和核心是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好农民的根本利益。具体地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力求做到用现代工业理念推进农业发展,用统筹兼顾理念推进农林经济发展,用以人为本理念推进农民增收。根据沛县农村和农业发展实际,结合贯彻落实中央相关精神,要实现沛县农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全面提升农业的产业层次,重点在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提升农业产业层次

 

1、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振兴农产品加工业为契机,充分发挥沛县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以科技创新、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升级为目标,在巩固提高现有农产品加工业的基础上,突破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精心打造优质稻麦、生态肉鸭、特色蔬菜三大主导产业,在农产品加工规模、加工深度和加工企业带动农户上下功夫,通过农产品的加工提高附加值,提升农业的综合效益,使农民不仅得到生产环节上的利益,而且得到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实惠,尽快将资源优势变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努力提高沛县农产品在国内国际两大市场的竞争力。

 

2、发展市场农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善于用市场手段实现生产要素的配置,促进沛县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和特色化发展。认真研究沛县农产品产销特点,兴办大中型农产品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以市场带动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围绕长三角城市群落中的居民消费需求变化,发展符合城市消费的风味农产品、休闲农产品和安全健康农产品,以及都市休闲观光农业。特别是要认真研究上海、苏南等长三角市场,加快沛县农业与长三角地区的对接;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加快沛县农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3、发展外向农业。以外向农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三资”农业,以缓解长期以来沛县农业投入不足的矛盾;通过导入市场运行机制、先进的管理技术,给传统农业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积极营造招商引资强势,采用形式多样的招商方式,“政府搭台,企业(农民)唱戏”,鼓励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加农业招商,打响沛县产品品牌,树立形象,扩大知名度;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针对沛县农产品出口的薄弱环节,积极争取外向型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基金;筹建县农产品出口行业组织,加强农产品出口信息的收集整理,不断提高沛县农产品水平;突出围绕沛县农业三大特色主导产业,强化项目载体、科技园区载体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载体建设,强势推进农业利用招商引资水平。

 

二、提升农业技术层次

 

1、由传统技术向高新技术转变。传统的精耕细作技术已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的需求,加快各项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与推广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积极开发农作物灾害防治技术、产后储运保鲜加工技术、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农业生物工程技术和农业信息技术,加快优质稻麦技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等成功技术在沛县的运用步伐,实现传统农业技术向高新农业技术的转变。

 

2、由单一技术向复合技术转变。单一作物、单项技术已不足以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经济效益,必须实行作物复合种植,如间作套种、立体种养等。同时加快农业生产技术、环境保护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等复合技术的开发应用,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加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由经验型技术向标准化技术转变。目前,大部分农民主要是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从事农业生产,农业的增产增收主要依赖于品种、化肥、农药、矿物能源、机械动力等投入的大量增加而实现,有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有些措施也未必科学,这种方式显然不能适应农业持续发展的需要。运用农业标准化技术、信息技术对农作物、畜禽、林果实施定位管理,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定量投入等,实现农业的工业化生产,不但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现实生产力,而且是实现优质高产、低耗和环保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有效途径。

 

三、提升农业产品层次

 

1、由大宗农产品向精细农产品提升。粮棉油、猪牛羊等俗称大宗农产品,目前已基本做到供求平衡、丰年有余,而精细农产品则供求偏紧,十分俏销。沛县农业资源丰富,发展多元化的农产品具有较好的基础条件。要在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立足市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种植业上,要大力发展优质稻米、特色蔬菜等;畜牧业上,加快生态肉鸭、优良蛋禽的发展步伐,大力发展特色地方家禽和草食畜禽。不仅保障大宗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而且满足不同消费层次对精细农产品的需求。

 

2、由大宗农产品向名特优农产品提升。传统的农业生产重量轻质,重产轻销,轻外销外贸,因而生产出的产品多半是大路货,名特优产品较少,特别是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产品更少,对外地市场占有率较低。必须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挖掘传统产品,培育特色产业,多产生态型绿色环保无公害之类具有传统特色的产品;围绕三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加工业,培育更多的优质名牌产品,提高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3、由初级农产品向精深加工农产品提升。沛县的水稻、油菜、番茄、梨果等已具备一定的规模,但进入市场多以初级农产品形式出现,附加值较低,无论是加工规模,还是加工精度都与农业大县的地位不够相称,必须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已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建立有规模、上水平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加工原料的质量;通过技术引进和消化,增强其加工、保鲜、储藏能力,提高农产品的内在品质和精深加工水平;通过农产品的形象设计、产品包装、宣传创意,打造农产品的外部形象;通过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快速渗透市场,扩大市场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要根据农产品生产状况,扶持发展新型加工业,以全面实现初级农产品向精深加工农产品的提升。

 

四、提升农产品质量层次

 

1、提升农产品的营养质量水平。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营养成为农产品的基本要素。要提升农产品的营养水平,必须从品种抓起。要加大动植物品种更新力度,引进品质优、营养元素相对全面的新品种、乃至新的动植物种类,适时淘汰落后退化品种;同时推广先进的种养技术,实行良种良法配套,最大限度地发挥基因作用;要采用“绿色”加工技术,在不破坏或少损害农产品本身营养的前提下,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

 

2、提升农产品的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是近年来人们比较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是与人们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因此,农产品生产也必须以人为本。近两年来,沛县的农产品安全质量有了长足的进步,制定了一批农业标准,认证了一批无公害农产品,建立了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但这只是初步的、低层次的。广大农民的标准意识尚未确立,一些地方为认证而认证,并未从源头、从每个环节抓起,真正注重安全质量,因此,必须从提高广大农民的标准质量意识入手,认真贯彻实施已有各项国标、行标和地方标准,同时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体系,使沛县农业真正做到规范生产;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控制或消除环境污染,实行清洁生产,大规模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消费,倡导优质优价;建立健全农产品质检体系,实施全程质量控制,加大认证产品的复查力度,全面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水平;加强动物的防疫检疫,抓好动物重大弊病的防治,确保消费者吃上“放心肉蛋奶”;进一步强化市场准入制度,在超级市场、农贸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有计划地推行无公害农产品专卖区,逐步实行凭认标志入市,以市场行为带动农民安全质量水平的提高。

 

3、提升农产品的商品质量水平。农产品要入世,先进超市,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行农产品生产、商品质量水平不高的现状。初级产品多、散装产品多、无标识产品多是沛县农产品入市的主流,必须加快树立品牌意识、包装意识,在提高农产品内在质量的同时,大力发展有商标、有条形码、有质量认证、有产品使用说明、有产地、生产日期、保质期等标识的小包装、精包装,全面提高农产品的外观质量,增强农产品的商品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在此基础上,借鉴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做法,将城市农贸市场改建农产品超市,全面提升农产品的商品质量水平。

 

五、提升务农劳动力素质层次

 

1、提升务农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提升务农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基地,也是增强沛县农业竞争力的基本要求。通过整合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村职业学校等各类教育资源,开展农村青年中学后教育活动,组织农民学政策、学法律、学理论,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政策水平和法制水平;通过开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发放农业技术资料、组织农业专家送科技下乡,举办广播、电视、报纸农业技术讲座等形式,提高农民的农业科技素质。通过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兴办科技示范园,发展科技示范户,加快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运用能力。

 

2、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专业技能素质。要致富,必须减少农民,这已成为社会共识。农村劳动力转移,无论是就地转移,还是外出转移、出境转移,都需要有一技之长,才能做到相对稳定的长期转移,才能获得相对较高的收入,否则只能是低收的临时打工。因此,必须要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适应用式岗位和技能要求为目的,以农干校和职业学校为基地,同时协调有实力的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岗前培训,切实提高农村劳务输出人员的就业能力。

 

提升农业产业层次,科学发展农业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增加投入;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尤其是要得到城市工业、贸易、金融、旅游及科研等部门的支持;农业及涉农部门也必须提升为农服务层次,在政策落实上下功夫,在法制宣传上尽努力,在技术推广上抓到位,在信息服务上搞突破。只有全社会各方面的齐心协力,农业和农村经济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朱亚萍来源:新经济

提高农产品品质篇8

关键词品牌农业;转型发展;意义;机遇;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4)06-0348-0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农村不仅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加农民收入成为当前形势下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国正处在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如何发展品牌农业,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适应农产品消费升级、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已成为值得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在当前形势下,发展品牌农业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符合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之必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1发展品牌农业的重要意义

1.1发展品牌农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生产经营收入比重逐渐降低,农业生产资源也受到了极大挑战,农民收入增速放缓,农产品区域性、结构性和季节性过剩时有发生,普通农产品滞销或价格低迷,直接影响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市场调查发现,品牌农产品价格坚挺,市场销售火爆,已经成为农产品销售中的重要生力军。因此,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是连通普通农业生产与高端消费市场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1.2发展品牌农业是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的需要

我国是农业大国,多数农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然而我国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和国内高端市场占有率明显不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依然凸显,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同时国外一些农产品,凭借其品牌效应,不断抢占国内市场,对我国传统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冲击。发展品牌农业,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有效解决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变数量优势为质量优势,变资源优势为市场优势,从而有效提高国内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力[1]。

1.3发展品牌农业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重要形式

当前,随着各级监管部门的不断努力和共同治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是由于标准化生产推广不够,农民素质偏低,生产管理粗放,监管和检测不到位,农产品质量问题仍时有发生。品牌农业其实也就是质量农业,通过品牌农业的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就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近几年的“三品”认证就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成了国内品牌的典型代表。

1.4发展品牌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向

党的十提出建设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新型农业现代化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技术、现代质量要求来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也是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种养、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社会化服务的过程,因此,品牌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和重要体现[2]。

1.5发展品牌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体现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农业的发展方式已经不再局限于数量的增加,而是质量和效益的比拼,发展品牌农业有利于农业资源要素向品牌要素转化,有利于实现由数量型、粗放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符合转型发展的需要,是农业发展的趋势所在。

2品牌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2.1现代农业发展的机遇

当前,我国正处在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农业竞相发展的氛围已经形成,品牌农业发展正逢其时。品牌农业是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载体,新型农业现代化是品牌农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和有力体现,抓住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大好机遇,加快品牌农业的发展步伐,通过品牌工程实施,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促进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3-4]。

2.2农业组织化的机遇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稳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村发展活力的重要内容,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关键在于土地的规模经营、农户的集约经营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这些更离不开品牌的培育和发展,只有实现品牌化发展,规模化和组织化的效益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农业农村发展的活力才能得到充分激活。抓住农业组织化的机遇,抓好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组织的品牌培育,促进农业品牌率的提高。

2.3消费者需求的机遇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不仅只注重吃得饱,而且逐步向吃得好转变,农产品的消费也将逐渐由商品消费向品牌消费转变,产品的供求关系也逐渐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只有迎合消费需求,大力发展质量有保障、产品可追溯、品牌有声誉的品牌农产品,才能更好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实现农业的高效益、可持续发展。

3品牌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地方政府重视不够

品牌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已经引起了高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足够重视,纷纷出台政策、开展活动进行支持和鼓励,但是许多地方政府仍然没有从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中转变过来,没有把品牌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导致品牌农业发展的“上热下冷”,没有应用于农业发展实际。

3.2农民群众认识不足

当前许多地方都在深化农村改革,农业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农民对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思路不广、方法不多,仅仅局限于产量的提高和市场规律的主观认识,缺乏对品牌发展的研究,同时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难以创建有影响力的品牌,品牌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作用难以显现。

3.3品牌建设管理不力

当前,在品牌建设上,重创建,轻培育,缺乏必要的宣传和管理,品牌的生命力不强,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同时由于缺乏规范的评选和有效的监管,个别认证机构把关不严,各类品牌评选泛滥、质量不高,失去社会公信力;品牌获得单位缺乏对品牌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规范生产约束力,品牌质量得不到保证,品牌发展受制;政府对品牌的监管保护不力,假冒伪劣品牌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和声誉度。

3.4品牌市场培育滞后

当前,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都在开展各类品牌农产品评选活动和“三品”认证,许多合作组织、企业和个人也认识到品牌农业发展的前景和方向,纷纷参加品牌评选和各类认证,但是由于品牌农产品市场培育不够,获得品牌的产品不能实现优质优价,极大影响了群众创建品牌的积极性,这是品牌农业发展的症结所在。

4品牌农业发展的对策

4.1广泛开展品牌农产品评选推介活动

各级各部门应该开展不同形式的品牌农产品评选活动,筛选出具有地方特色和质量保障的产品进行命名、包装、宣传和推介,提高地方农产品的知名度;要积极组织参加不同类型的品牌推介活动,让本地企业和产品走出去,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宣传推介自己的特色产品,让地方品牌农业走向全国,走出国门,提高品牌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4.2全面加大对品牌农产品的扶持力度

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相关企业发展品牌农业,培育出更多的地方品牌;要在科技、信贷、项目等方面进行支持,让品牌拥有者增强发展后劲,提高发展活力,促进品牌农业做强做大。

4.3有效提高品牌农产品的质量水平

在品牌创建和品牌监管上下功夫,严把品牌农产品质量关,提高对品牌农产品质量监管的频次,全面检查,严格要求,认真把关,加大惩处力度,把品牌农产品做成放心安全的农产品;要把品牌创建作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有效载体,使之彼此相依,共同提高。

4.4切实加强品牌农产品的保护力度

加大对品牌农产品的保护力度,打击假冒和损害品牌农产品的行为,维护品牌农产品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把品牌农产品的保护等同于其他商品品牌的保护,工商、农业、质监等部门共同参与,构建品牌农产品的致密防护网。

4.5全力构建品牌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利用“农超对接”等有效的农产品销售渠道,积极组织相关企业探索优质农产品流通的新领域、新方法,利用现代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积极开展电子商务,拓展流通方式,加快交易速度,构建全新的品牌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提高品牌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5参考文献

[1]杨晓明.实施农业品牌化的战略意义[J].农业与技术,2012(9):34.

[2]王中.高端特色品牌农业及其发展机制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8-51.

[3]王中,卢昆.高端特色品牌农业的基本内涵及其经验启示――以平度“马家沟芹菜”品牌培育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9(12):42-46.

[4]徐振宝,孙芙,于雪恒,等.品牌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351,356.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农村不仅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加农民收入成为当前形势下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国正处在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如何发展品牌农业,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适应农产品消费升级、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已成为值得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在当前形势下,发展品牌农业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符合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之必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1发展品牌农业的重要意义

1.1发展品牌农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生产经营收入比重逐渐降低,农业生产资源也受到了极大挑战,农民收入增速放缓,农产品区域性、结构性和季节性过剩时有发生,普通农产品滞销或价格低迷,直接影响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市场调查发现,品牌农产品价格坚挺,市场销售火爆,已经成为农产品销售中的重要生力军。因此,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是连通普通农业生产与高端消费市场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1.2发展品牌农业是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的需要

我国是农业大国,多数农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然而我国农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和国内高端市场占有率明显不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依然凸显,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同时国外一些农产品,凭借其品牌效应,不断抢占国内市场,对我国传统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冲击。发展品牌农业,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有效解决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变数量优势为质量优势,变资源优势为市场优势,从而有效提高国内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力[1]。

1.3发展品牌农业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重要形式

当前,随着各级监管部门的不断努力和共同治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是由于标准化生产推广不够,农民素质偏低,生产管理粗放,监管和检测不到位,农产品质量问题仍时有发生。品牌农业其实也就是质量农业,通过品牌农业的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就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近几年的“三品”认证就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成了国内品牌的典型代表。

1.4发展品牌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方向

党的十提出建设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新型农业现代化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技术、现代质量要求来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也是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种养、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社会化服务的过程,因此,品牌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和重要体现[2]。

1.5发展品牌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体现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农业的发展方式已经不再局限于数量的增加,而是质量和效益的比拼,发展品牌农业有利于农业资源要素向品牌要素转化,有利于实现由数量型、粗放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符合转型发展的需要,是农业发展的趋势所在。

2品牌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2.1现代农业发展的机遇

当前,我国正处在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农业竞相发展的氛围已经形成,品牌农业发展正逢其时。品牌农业是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载体,新型农业现代化是品牌农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和有力体现,抓住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大好机遇,加快品牌农业的发展步伐,通过品牌工程实施,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促进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3-4]。

2.2农业组织化的机遇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稳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村发展活力的重要内容,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关键在于土地的规模经营、农户的集约经营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这些更离不开品牌的培育和发展,只有实现品牌化发展,规模化和组织化的效益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农业农村发展的活力才能得到充分激活。抓住农业组织化的机遇,抓好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组织的品牌培育,促进农业品牌率的提高。

2.3消费者需求的机遇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不仅只注重吃得饱,而且逐步向吃得好转变,农产品的消费也将逐渐由商品消费向品牌消费转变,产品的供求关系也逐渐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只有迎合消费需求,大力发展质量有保障、产品可追溯、品牌有声誉的品牌农产品,才能更好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实现农业的高效益、可持续发展。

3品牌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地方政府重视不够

品牌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已经引起了高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足够重视,纷纷出台政策、开展活动进行支持和鼓励,但是许多地方政府仍然没有从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中转变过来,没有把品牌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导致品牌农业发展的“上热下冷”,没有应用于农业发展实际。

3.2农民群众认识不足

当前许多地方都在深化农村改革,农业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农民对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思路不广、方法不多,仅仅局限于产量的提高和市场规律的主观认识,缺乏对品牌发展的研究,同时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难以创建有影响力的品牌,品牌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作用难以显现。

3.3品牌建设管理不力

当前,在品牌建设上,重创建,轻培育,缺乏必要的宣传和管理,品牌的生命力不强,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同时由于缺乏规范的评选和有效的监管,个别认证机构把关不严,各类品牌评选泛滥、质量不高,失去社会公信力;品牌获得单位缺乏对品牌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规范生产约束力,品牌质量得不到保证,品牌发展受制;政府对品牌的监管保护不力,假冒伪劣品牌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和声誉度。

3.4品牌市场培育滞后

当前,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都在开展各类品牌农产品评选活动和“三品”认证,许多合作组织、企业和个人也认识到品牌农业发展的前景和方向,纷纷参加品牌评选和各类认证,但是由于品牌农产品市场培育不够,获得品牌的产品不能实现优质优价,极大影响了群众创建品牌的积极性,这是品牌农业发展的症结所在。

4品牌农业发展的对策

4.1广泛开展品牌农产品评选推介活动

各级各部门应该开展不同形式的品牌农产品评选活动,筛选出具有地方特色和质量保障的产品进行命名、包装、宣传和推介,提高地方农产品的知名度;要积极组织参加不同类型的品牌推介活动,让本地企业和产品走出去,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宣传推介自己的特色产品,让地方品牌农业走向全国,走出国门,提高品牌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4.2全面加大对品牌农产品的扶持力度

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相关企业发展品牌农业,培育出更多的地方品牌;要在科技、信贷、项目等方面进行支持,让品牌拥有者增强发展后劲,提高发展活力,促进品牌农业做强做大。

4.3有效提高品牌农产品的质量水平

在品牌创建和品牌监管上下功夫,严把品牌农产品质量关,提高对品牌农产品质量监管的频次,全面检查,严格要求,认真把关,加大惩处力度,把品牌农产品做成放心安全的农产品;要把品牌创建作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有效载体,使之彼此相依,共同提高。

4.4切实加强品牌农产品的保护力度

加大对品牌农产品的保护力度,打击假冒和损害品牌农产品的行为,维护品牌农产品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把品牌农产品的保护等同于其他商品品牌的保护,工商、农业、质监等部门共同参与,构建品牌农产品的致密防护网。

4.5全力构建品牌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利用“农超对接”等有效的农产品销售渠道,积极组织相关企业探索优质农产品流通的新领域、新方法,利用现代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积极开展电子商务,拓展流通方式,加快交易速度,构建全新的品牌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提高品牌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5参考文献

[1]杨晓明.实施农业品牌化的战略意义[J].农业与技术,2012(9):34.

[2]王中.高端特色品牌农业及其发展机制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8-51.

提高农产品品质篇9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检验检测建议

近年来,泾县以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为切入点,大力推进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认真组织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强化农业行政执法监督,使农产品质量监管水平明显提高,促进了泾县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健康稳定发展,确保了城乡居民的食品安全和身体健康。

1.农产品质量监管成效

1.1农产品质量认证步伐加快

按照农产品认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原则和要求,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的质量安全认证工作。至2009年,全县建成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1.7万hm2,其中6666.7hm2茶园被授予“全国绿色食品(茶叶)原料生产基地”达标县,有25个农产品取得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质量认证,申报并通过认定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11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认证保持了快速发展的态势,具备了一定的总量规模,在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打造安全优质农产品品牌上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1.2质量标准体系实施力度加大

到2009年底,泾县已制定农产品生产技术及操作规程9部,其中茶叶3部、大米2部、蔬菜2部、油菜2部。按照农产品生产技术及操作规程要求,积极组织实施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建立以“汀溪兰香”、“涌溪火青”为代表的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2000hm2,以“天丰粮业”为代表的大米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6666.7hm2,以“章渡酱菜”为代表的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3333.3hm2。通过创建标准化生产基地,充分发挥了基地引导农民全程应用标准的带动作用,使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迅速推广,有力地提升了泾县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3农业行政执法能力逐步强化

以“依法治农、依法护农”为宗旨,紧紧围绕保障农产品安全和农业生产安全两大工作重点,积极组织实施执法专项整治活动,开展农业投入品市场的规范与整顿,加强禁用药物药残检测,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培训,为农业行政执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在宣城市率先推行农产品产地编码制度,初步建立起生产者自我约束制度和市场追溯制度。

1.4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能力日益增强

县乡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一步完善,公益性职能的明确和竞争上岗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农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通过开展农民专业技术培训等科技下乡活动,极大提高了广大农民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水平,增强了农产品生产者的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投资建立了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定期对各大超市、市场、生产基地农产品进行农残检测,为泾县农产品安全生产和消费提供了保障。

2.主要存在的问题

随着各项措施的逐步推进和完善,泾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是,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2.1质量安全意识不强

由于生产者的素质参差不齐,部分生产者的无公害生产意识不强,掌握的无公害生产技术不全面,导致不能很好地掌握农药的科学合理使用,甚至有极少数生产者为片面追求治虫效果而非法使用违禁农药。

2.2工作经费及人员不足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涉及的面广量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无公害标准化技术的制定与实施、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督管理等都需要一定的工作经费,而一直以来各项管理经费投入不足,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开展。

2.3标准化生产技术应用率不高

目前仍有很大一部分生产者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没有按照操作规程安全、合理使用农药。使用方法和技术不科学、不规范的现象普遍存在,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未得到普及。

2.4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

泾县农贸市场和超市已逐步建立起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但现有的检测设备、检测技术与实际要求差距较大,仅限于使用农药残留速测仪对农产品进行定性检测,检测手段还不能满足市场准入制对检测的要求。

3.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的几点建议

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技术推广与执法监督两手抓,全面推进泾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

3.1加强宣传,营造一个好的发展环境

农产品质量安全环节多,涉及面广,要加大舆论宣传的工作力度,提高各级领导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思想认识,把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作为推动“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农业的主攻方向,作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根本措施。要充分利用泾县电视台、信息网等各种媒体及发放和张贴各种宣传资料等途径,广泛宣传,进一步增强农业生产经营者的质量安全责任意识、广大消费者的消费安全意识、政府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意识,以期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农产品安全生产的良好氛围。

3.2强化措施,坚持技术推广与执法监督两手抓

农业部门要把农产品安全生产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部分,既要积极推广应用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又要做好农业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切实加强农产品的定期检测,对检测中发现的违禁使用农业投入品的行为,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严肃处理。积极开展农业投入品市场的治理整顿和监管,坚决禁止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源。

3.3健全机制,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

一是提高农业标准化应用能力。通过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带动广大农民自觉应用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二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需求,对该县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的生产技术规程进行制定和完善。根据市场变化和科学技术发展,不断修改完善已经制定的农业质量标准,并逐步将其延伸到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过程。不断完善适合本县的农业标准体系。三是提高农产品质量检测能力。农业技术部门对生产基地或大户要进行重点扶持和指导,定期对超市农产品进行抽检。四是提高农产品认证和基地认定的能力。加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检查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的能力,以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的能力。五是推广实施农产品产地编码制度,把产地编码作为农产品质量追溯的一项有效措施加以完善。六是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通过加快发展农业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等有效措施,做大做强“天丰粮业”“汀溪兰香”“章渡酱菜”等品牌。七是加大人财物的投入,提高检测能力,全方位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提高农产品品质篇10

   一、吐鲁番地区农产品品牌营销现状

   (一)缺乏农业品牌的经营与运作当前,吐鲁番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着新的困惑,农产品结构不合理、标准不符合市场需求、销路不畅等矛盾日渐突出,这本质上都是缺少农业品牌经营运作的结果。虽然葡萄、哈蜜瓜等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但这些特色产品目前大多仍处于“有名品无名牌”的窘境中,大多数农业产品是没有品牌商标的初加工产品,根本就没有体现当地农业产品的优势和特点。因此,吐鲁番地区的农业应通过不断加大特色农产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着眼于创建吐鲁番特色农产品自有品牌,指导当地企业及广大农户创出自己的牌子,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规模化、品牌化经营,走出吐鲁番农产品品牌开拓国内市场、打开国际市场的路子,为发展本地经济服务,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产品品牌价值没有得到合理提升吐鲁番是我国葡萄干的主产区,当地生产的葡萄干优势明显,但是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产业优势没有得到完全发挥,品牌价值提升的潜力仍然很大。限制其品牌价值提升的因素主要在于主体的意识、产品的档次、产品的质量、供应数量的均衡和供应商的规模这五个方面,因此提升品牌价值的途径和策略主要应从以上方面入手。

   (三)农产品品牌建设速度缓慢吐鲁番地区农民的设施农业主体建设的积极性不够高,主要是农民思想观念不够解放,“小富即安”思想严重,更愿意依赖传统的技术,实行“春种夏管秋收”的种植模式,而不愿接受新的费工、费力、费心的种植技术。另外,设施农业作为一项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在吐鲁番地区大规模推开不到两年,规模效益整体显现的尚不显着,群体示范效应辐射力尚不够大,部分农民存在着等待、观望、徘徊等心理,这些因素影响了设施农业果蔬品牌的建设速度。

   二、吐鲁番地区农产品品牌营销的可行性

   (一)吐鲁番地区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是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的基础吐鲁番地区有丰富的热量与光照资源,它独特的盆地自然条件有利于农产品生长,自然资源丰富,品种繁多,全区各地大多都有以自身地域优势为依托的特色农产品,许多地方都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如葡萄、哈密瓜、小白杏、红枣、葡萄干等等,这些都是享誉国内外的农产品资源。如果将这些农产品资源加以整合,并加大宣传营销推广力度,塑造有代表性和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不是一件难完成的事情。

   (二)当地农民有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的现实需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家对健康越来越重视,看重商品质量,喜欢用品牌的商品,宁愿少买点,也要买好的,特别是农产品。长远来看,通过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提高农产品市场认知度,并且在社会上获得良好口碑,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三)各级政府的支持是吐鲁番地区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的有力保障吐鲁番地区各级政府多年来一直高度重视农产品品牌的培育和发展,提出一县市一品牌的发展思路和产品定位中高端市场,主要面向集团采购、礼品和高端消费群体的销售策略。大力发展葡萄、精品哈密瓜、设施蔬菜等特色产品品牌建设,对优势农业龙头企业、优势品牌给予项目、资金方面的扶持,鼓励企业做大做强优势农产品品牌,增强品牌知名度,提高市场竞争力。从而有力地保证了农产品品牌营销取得实效,为促进吐鲁番地区的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和销售提升,增加农民收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吐鲁番地区农产品品牌营销的必要性

   (一)吐鲁番地区农民增收致富需要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在吐鲁番地区对农产品实施品牌营销,将会提高当地特色农产品附加值,使品牌农产品的销售价格高于普通农产品销售价格;而且,随着人们的品牌意识的不断增强,品牌农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销量和价格一起上升必然有利于提高当地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高生活质量,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积极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战略可以挖掘国内各地对品牌农产品的消费潜力,提高对本国农产品的消费水平,拉动消费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已经改变,开始越来越注重消费质量,消费需求向高端化、品牌化发展。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也从原来的单纯追求数量需求,转变为对农产品质量,营养,绿色环保等方面的需求,以满足其心理需要。由于农产品具有同质性强的特点,实施品牌营销战略,可以更好地将其与市场上的普通农产品区分开来,满足消费者的品牌需求,实现品牌农产品市场份额的增长。

   (三)提高吐鲁番地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应对外来农产品的冲击需要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品牌农产品一般都经过严格筛选,种植,加工和包装,最终产品必须通过多重程序检验,产品质量可以得到很好的保障;同时通过品牌营销推广,极大地提高其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对于提高本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更好地应对外地农产品对本地市场的影响,将会起到非常有效的积极作用。

   四、做好吐鲁番地区农产品品牌营销的基础工作

   (一)加强商标的培育和推荐工作,发挥企业和政府主体作用各级政府应紧紧围绕吐鲁番地区设施农业、特色林果业、畜牧业积极培育吐鲁番地区农产品品牌,通过规模经营,产业管理,推广先进技术,健全质量检测,农业标准化和动植物疾病的预防控制系统的安全保障,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知名度。在加强商标保护的基础上,重点培育和发展吐鲁番地区农产品着名商标、驰名商标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选择一批有实力、有潜力的企业及产品进行重点培育和引导,在商标注册、品牌创建推广等方面给予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帮助,把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争创驰名商标,做成一批全国和新疆的知名品牌。通过举办营销专家讲座、品牌商标论坛和法律培训、学习考察等活动,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企业充分认识品牌建立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提高企业经营者注册商标保护企业品牌意识,做好品牌发展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和人力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企业做大做强,带动和促进吐鲁番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重点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标准的宣传,严格按标准生产引导企业和农民增强主体意识和品牌意识,加强质量工作,积极抓好质量体系认证、管理体系认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工作。大力推广使用的葡萄、哈密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作为带动地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做大做强原产地证明商标,加强品牌管理,努力营销拓展市场,提高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品牌农产品占有率和整体规模,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和整体效益,全面提升吐鲁番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