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情绪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46:48

青春期情绪管理篇1

关键词:团体心理咨询;中学生青春期;家庭教育;应用

团体心理咨询是相对于一对一个体心理咨询而言,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樊富珉认为:“团体心理咨询是通过团体内人际相互作用,促使个人在交往过程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的助人过程。”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团体心理咨询开始逐渐应用于学生具有的普遍性和共性问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性格叛逆、性意识萌发、早恋、与父母沟通缺失等现象不仅成为学校、教师需关心的问题,更是家庭教育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一、中学生青春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青春期是由儿童逐渐发育成长为成人的过渡时期,由于身体及性的发育使中学生不仅在生理上迅速接近成人,而且在心理上也迅速向成人过渡,即从幼稚到成熟,从依附到独立,从顺从到自主。同时这一时期也会产生逆反心理、性冲动等问题。

(一)逆反心理的产生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一方面是由生理变化而引起心理上的变化所产生,另一方面是由父母家庭教育方式所引起。中学生处于“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管教和监护。在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中,“父为子纲”的传统观念已成为人们的一种心理定势,即父母在家庭中具有权威,子女必须接受父母的知识观念。但由于子女与父母之间的认知差异及同辈群体的出现使孩子开始寻求自己的解决方式。如果子女的解决方式不同于父母所认定的,就被认为不听话、不懂事,从而致使孩子逆反心理产生。

(二)性意识的萌发

由于第二特征的出现和性机能的逐渐成熟,青少年产生性意识和对异性的爱慕。青春期中学生虽然在生理上初步具备了成人的体貌,但心理上仍然具有冲动、多变的不稳定情绪。在家庭教育中,大多数父母通常对性问题避而不谈,更不会主动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在性生理成熟过程中,青少年渴望了解性知识,并逐渐对异性产生好感。但由于缺乏正确、成熟的性意识,中学生在对待两性态度和处理两性关系的行为上就会出现偏失。

二、中学生青春期家庭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青春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使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产生一些问题。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行为表现和家庭教养方式成为中学生青春期家庭教育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家长行为表现不当

班杜拉通过实验证明,“儿童社会行为成熟模式的学习受儿童可模仿榜样的影响多于强化方面的影响。”`模仿是中学生心理的一个显著特点,家长的一言一行对他们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青春期的孩子通常会有逆反心理,性格变得叛逆、不听话,有些家长不了解孩子心理状态就言辞令色、非打即骂,使孩子原本逆反的心理变得更加不服管教,久而久之,孩子开始不愿与父母交谈。当孩子面对青春期产生的身心变化时,最终会在潜意识里选择模仿父母的言谈举止。

(二)家庭教养方式不太合理

父母是家庭的主要养育者,每个家庭都有自己个性化的教养方式。青春期的中学生生理结构发生变化,性意识萌芽初生,想与异性亲近或交往,这都属于正常现象。但很多家庭在对待孩子与异往的态度上过于限制,造成孩子与父母思想、情感上的隔阂,引起抵触、逆反心理。在这一特殊时期,家长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于严苛的家教或一味居高临下的命令式态度会使中学生走向极端,这对于青春期教育是极为不利的。

三、中学生青春期家庭教育中团体心理咨询的运用

目前学校的心理咨询大多属于个体心理咨询,就团体心理咨询而言存在一定难度。但面对中学生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心理咨询对于帮助与指导学生的普遍问题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团体心理咨询,帮助中学生重新认识自我,避免角色混乱,同时引导家庭关注中学生青春期,指导父母正确对待青春期产生的问题。

(一)通过移情训练模拟社会生活情境

移情训练是使学生能设身处地理解他人感受的一种练习。面对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青春期中学生一方面难以对发生的事作出正确的判断,另一方面不想被父母的观念所束缚。心理咨询师通过情绪追忆、角色扮演、分享体验、情境讨论、换位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模拟各种社会情境,以寻找和发现在这一时期合理的人际交往态度、行为。同时通过换位思考,引导学生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体验父母内心的情感,逐渐化解学生与父母之间的隔阂。

(二)通过合理情绪疗法改善不良情绪体验

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创立,其核心理论又称aBC理论。合理情绪疗法是帮助求助者解决因不合理信念产生的情绪困扰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其中,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人的认知,C代表情绪和行为反应。青春期中学生从内在角度来说感情丰富、易冲动、情绪不稳定;从外部角度来说学业负担重、压力大,家长期望水平较高,从而造成中学生经常出现不良情绪倾向。心理咨询师通过aBC疗法能有效缓解中学生因心理压力所造成的不良情绪体验,减少情绪困扰和自我挫败行为,指导学生学会有效地进行自我调节,培养学生具备处理问题与困难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咨询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2]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樊富珉.我国团体心理咨询的发展:回顾与展望[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62-69

青春期情绪管理篇2

【关键词】青春期;心理特点;对策

11、12岁至15、16岁的青少年,我们把他们划分为青春期阶段,这个阶段是介于儿童和成人的过渡阶段,是人生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发展阶段,在这个时期,青少年的记忆力、认知能力、逻辑思维的发展能力都达到了人生的顶峰,但同时,也会遇到许多的压力、矛盾和危机,导致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迅速而又不平衡,复杂而又矛盾重重。所以又有很多社会学学者将这一时期的少年归为边缘人,他们地位的不确定性和社会向他们提出的要求的不确定性,使他们产生了许多特殊的心理问题。

一、青春期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

1.心理发展的成人感与过渡阶段生理发展半成熟状态的矛盾是青春期最基本的特点

青少年处在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生理上的发展逐渐成熟,导致他们在心理上产生成人感,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行为上都应该享有与成人同样的社会地位,并且应该得到相应的尊重和信任。但实际上他们过高的评价了自己的成熟度,他们的认知水平、社会经验、思维方式都还处在半成熟状态。因此就出现了自我认知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

2.心理封闭性与开放性并存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青少年情绪和心境的发展呈现出波动性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在青春期早期,容易出现烦恼增多,以及莫明其妙的消极情绪,并且时常会感到孤独和压抑。在这个时期,青少年常觉得别人不能理解自己,不能体会到自己的心情,从而将心灵封闭,不愿与他人交流,尤其是对自己的父母和师长;但另一方面,很多的烦恼和负性情绪又使他们迫切想找一个能够推心置腹交流的朋友,渴望得到他们的安慰和了解,来克服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因此,青少年的心理封闭与开放并存,是青春期一个重要特点。

3.青少年独立意识增强与渴望精神依托并存

青春期青少年已进入心理断乳期,他们强烈地要求摆脱成人的监管,渴望独立自主,渴望自由自在,对父母老师的各种教诲或命令,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反抗,或内隐,或外显,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逆反。反抗的主要对象是父母,有时也具有迁移性。虽然青少年强烈要求独立,积极争取自主,希望拥有自己的决定权,但是面对错综复杂的压力、矛盾和困惑,他们敏感的心灵又害怕失败,害怕受挫,因此在精神上,他们仍然渴望得到成人的支持、理解和保护。

4.青少年情绪两极化特征明显

青春期青少年情绪起伏变化很大,稳定性较差,有非常强的自尊,无论在集体、同伴中,还是在公众前,都希望得到尊重和喜爱,如获得成功,就会出现优越感和成就感,会为一时的成功而激动不已,如遇到失败,就会有强烈的挫折感,从而出现抑郁、消沉。青春期青少年往往存在情感体验扩大化,对成败体验过于绝对化,难以将主观与现实相统一,情绪多变。

二、青春期青少年心理发展问题的应对

青春期又称为“逆反期”或“消极反抗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复杂而不理性,做好他们的心理疏导,对他们的一生都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1.要理解逆反期是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

青少年在这一时期是他们一生发展的鼎盛时期,身心发展迅速而又异常敏感,青春期能否顺利度过,能否减轻他们将要面对的挫折和危机,对孩子的一生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老师要正确理解青春期现象,认识到青春期是一种发展性现象,是人的心理发展的一个正常阶段,孩子在青春期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反抗都是其心理发展过程中化解内心不平衡状态的一种正常行为,父母师长要正确理解和认识到逆反期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2.要正视青少年逆反期出现的各种状况,做好心灵沟通

青春期是每个孩子都要经历的历程,其心理变化依孩子的个体情况而不同,但作为父母师长,应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据统计,有90%的孩子有心事不愿同父母说,因此,改变居高临下的教育方式,家长应从根本上融洽和孩子的关系,维持和谐的沟通方式,尽量多抽出时间来与孩子进行民主的讨论,与孩子成为可以平等交流的朋友,得到孩子的信任,为青春期应对打下良好的基础。

3.要了解青少年的内心矛盾焦点所在,正确解决和调整自我认识

青春期青少年生理发展迅速,导致心理或自我意识发展的成人感与过渡阶段半成熟状

态的矛盾成为青春期最基本的特点,也是青少年内心矛盾的焦点所在。青春期处在由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心理发展水平从本质上并未达到完全意义上的成熟,所以父母师长总是把他们当成不谙世事的孩子,但是孩子自我意识的成人感,又在心理发展中具有现实意义,因此父母师长对儿童认识显然存在滞后,所以必然与孩子的认识产生冲撞。要正确认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了解这一阶段出现的各种需求,是父母师长必修的功课。

4.正确处理青少年青春期的各种喜好

青少年在青春期自我意识增强,对自己的外貌、个性发展,以及能力发展都强烈关注着,因此在这个时期,孩子可能会出现穿着追求个性化,个性追求独立化等现象,尤其是对网络的依赖和痴迷,作为父母家长应正确引导孩子,必要的时候,学着进入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们的喜好,争取与孩子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达到良好的沟通和交流。

5.正视青春期青少年的要求独立自主的需求

青春期青少年要求人格独立,要求精神和行为自主,要求社会地位平等,反抗父母或

其他方面的控制,这是发展性的需要,儿童的发展观是主动的、前进的,通过学习不断充实。而中国的传统教育方式,基本上都是采用一种居高临下的说教,容易使父母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去衡量孩子的行为,当孩子的行为偏离了父母预设的轨道,父母的干涉就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及消极对抗,甚至产生不可逆的行为。所以父母应正确认识到青春期是儿童发展的必经之路,采取双向的、互动的、平等的交流和教育方式,重视孩子的自主需要,重视孩子的家庭地位,赋予他们更现实的民力,帮助孩子度过这一波动时期。

青春期是个成长的时期,青少年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都得到了飞速发展;青春期是个过渡的时期,从儿童到青年,逐步走向成熟;青春期是个反抗的时期,要求人格独立,要求地位平等,使他们积极努力地适应社会;青春期是个变化的时期,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逐步成熟、更加符合社会规范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让孩子安全顺利地度过青春期,是作为父母或师长必须积极面对的重大责任。

【参考文献】

1.程正方;《学校管理心理学》;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

青春期情绪管理篇3

为进一步关注青少年成长问题,更好地促进社区家庭教育工作,帮助和引导家长与孩子之间建立“有效沟通”这座桥梁,7月24日上午,梅荆二社区团委联合妇联,邀请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郭霞老师,在社区活动室内开展《家有青春期孩子—系列之亲子沟通》专题讲座,30多名家长和青少年参加讲座。

郭霞老师扎根中学一线教学工作20多年,有丰富的青少年教育经验。此次讲座分了解青春期、父母只能变化、实战演练三个部分,通过身边案例及切身体验发现并觉察青春期孩子的身心变化,了解家庭教育管理示范中的职能转换,关注并理解孩子的情绪,运用“五步走”亲子沟通法,帮助家庭成员消除两代甚至三代沟通的障碍,疏导情绪,帮助孩子自我成长。

通过听讲和活动互动,家长和孩子们纷纷表示,要在日常生活中当情绪的主人,遇事做好沟通工作,共同营造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

青春期情绪管理篇4

一、低年级大学生(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特点

1.心理发展的成人感与过渡阶段生理发展半成熟状态的矛盾是青春期最基本的特点

青少年处在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生理上的发展逐渐成熟,导致他们在心理上产生成人感,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行为上都应该享有与成人同样的社会地位,并且应该得到相应的尊重和信任。但实际上他们过高的评价了自己的成熟度,他们的认知水平、社会经验、思维方式都还处在半成熟状态。因此就出现了自我认知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

2.心理封闭性与开放性并存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青少年情绪和心境的发展呈现出波动性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在青春期早期,容易出现烦恼增多,以及莫明其妙的消极情绪,并且时常会感到孤独和压抑。在这个时期,青少年常觉得别人不能理解自己,不能体会到自己的心情,从而将心灵封闭,不愿与他人交流,尤其是对自己的父母和师长。但另一方面,很多的烦恼和负性情绪又使他们迫切想找一个能够推心置腹交流的朋友,渴望得到他们的安慰和了解,来克服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因此,青少年的心理封闭与开放并存,是青春期一个重要特点。

3.青少年独立意识增强与渴望精神依托并存

青春期青少年已进入心理断乳期,他们强烈地要求摆脱成人的监管,渴望独立自主,渴望自由自在,对父母老师的各种教诲或命令,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反抗,或内隐,或外显,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逆反。反抗的主要对象是父母,有时也具有迁移性。虽然青少年强烈要求独立,积极争取自主,希望拥有自己的决定权,但是面对错综复杂的压力、矛盾和困惑,他们敏感的心灵又害怕失败,害怕受挫,因此在精神上,他们仍然渴望得到成人的支持、理解和保护。

4.青少年情绪两极化特征明显

青春期青少年情绪起伏变化很大,稳定性较差,有非常强的自尊,无论在集体、同伴中,还是在公众前,都希望得到尊重和喜爱,如获得成功,就会出现优越感和成就感,会为一时的成功而激动不已,如遇到失败,就会有强烈的挫折感,从而出现抑郁、消沉。青春期青少年往往存在情感体验扩大化,对成败体验过于绝对化,难以将主观与现实相统一,情绪多变。

二、青春期青少年心理发展问题的应对

青春期又称为“逆反期”或“消极反抗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复杂而不理性,做好他们的心理疏导,对他们的一生都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1.要理解逆反期是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

青少年在这一时期是他们一生发展的鼎盛时期,身心发展迅速而又异常敏感,青春期能否顺利度过,能否减轻他们将要面对的挫折和危机,对孩子的一生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老师要正确理解青春期现象,认识到青春期是一种发展性现象,是人的心理发展的一个正常阶段,孩子在青春期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反抗都是其心理发展过程中化解内心不平衡状态的一种正常行为,父母师长要正确理解和认识到逆反期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2.要正视青少年逆反期出现的各种状况,做好心灵沟通

青春期是每个孩子都要经历的历程,其心理变化依孩子的个体情况而不同,但作为父母师长,应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据统计,有90%的孩子有心事不愿同父母说,因此,改变居高临下的教育方式,家长应从根本上融洽和孩子的关系,维持和谐的沟通方式,尽量多抽出时间来,与孩子进行民主的讨论,与孩子成为可以平等交流的朋友,得到孩子的信任,为青春期应对打下良好的基础。

3.要了解青少年的内心矛盾焦点所在,正确解决和调整自我认识

青春期青少年生理发展迅速,导致心理或自我意识发展的成人感与过渡阶段半成熟状态的矛盾成为青春期最基本的特点,也是青少年内心矛盾的焦点所在。青春期处在由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心理发展水平从本质上并未达到完全意义上的成熟,所以父母师长总是把他们当成不谙世事的孩子,但是孩子自我意识的成人感,又在心理发展中具有现实意义,因此父母师长对儿童认识显然存在滞后,所以必然与孩子的认识产生冲撞。要正确认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了解这一阶段出现的各种需求,是父母师长必修的功课。

4.正确处理青少年青春期的各种喜好

青少年在青春期自我意识增强,对自己的外貌、个性发展,以及能力发展都强烈关注着,因此在这个时期,孩子可能会出现穿着追求个性化,个性追求独立化等现象,尤其是对网络的依赖和痴迷,作为父母家长应正确引导孩子,必要的时候,学着进入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们的喜好,争取与孩子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达到良好的沟通和交流。

5.正视青春期青少年的要求独立自主的需求

青春期情绪管理篇5

论文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是近些年伴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大批农民进城务工而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父母亲的远离而出现在他们身上的焦虑、孤独等等不良情绪,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他们自己的学习、生活。相应地,也有很多社会调查者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等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但对于性教育这个关键问题却少有涉及。我们在针对留守儿童的青春期性教育进行了一系列实地调查、访谈基础上,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教育存在着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他们才能健康成长。

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陪伴与教导,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逐渐受到影响,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的儿童,在面临生理、心理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的阶段,由于父母的不在场而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困惑。在普遍不重视儿童青春期性教育的国内教育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对这一方面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状况更是差强人意,存在着许多方面的问题,并影响着留守儿童诸方面的成长和发展。

一、农村留守儿童性教育存在的问题

根据相关资料的搜集和实地调查所得的数据和结果显示,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在青春期性教育问题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较为明显和集中地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对青春期性生理正确了解

农村留守儿童同性意识的萌发较其他青少年群体要早得多,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稳定的因素也相对的增多。根据我们对留守儿童所在的地区的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对青春期身体的发育的了解相当的匮乏。女生在月经初潮时不知所措,出现害怕的心理。她们既不敢询问家中的监护人,也不敢咨询老师、朋友。同样男生在首次遗精时,因为无心理准备,表现出恐慌、心神不宁等态度。农村留守儿童对种种的青春期身体发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他们在面对身体的变化时出现慌乱的情形。根据调查结果显示,79%的留守儿童有与异性约会的经历;64%的儿童对婚前性行为问题没有正确的认识;64%的儿童对性病、艾滋病等传染病缺乏一定的了解;60%的儿童是通过一些不正当的途径了解性知识的,如淫秽书刊,盗版光碟、违法网页等。

2、农村留守儿童性心理萌发的提前

青春期的留守儿童在性意识方面发展迅速,根据对留守儿童的访谈我们可以体会到他们性意识的产生、渴望与异性接触、早恋等现象普遍较其他青少年提前。并且农村留守儿童恋爱需求和性需求的程度普遍强于其他同龄者,由于学校、家庭对其进行性教育的活动及其的缺乏,因此这种需求并没有被正确地加以引导和开解,以至于一些农村留守儿童性心理发展的不健全,甚至出现严重的过失。在性意识发展的不同阶段,留守儿童的心理体验较之其他儿童更易出现困扰。主要表现在:性意识的强烈性与表现程度之间的矛盾;与异性交往过程中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差,负面情绪--如自卑、焦虑、内向、暴躁等占据主导地位;性意识发展的过程中易受不稳定因素的干扰,容易形成错误的性认知;这些都不利于留守儿童性意识的成熟和社会化。

3、农村留守儿童在两性交往过程中的心理困扰

青少年进行异性交往是很正常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的情感和心理都会得到发展,并且异性之间可以产生良好的友谊关系,也是青少年自我完善的途径。但农村留守儿童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困扰。一种情况他们害怕与异性的交往,出现恐惧、害羞等心理,不敢与异性交谈,举止言谈不正常。另一种情况是留守儿童极度关注异性,随时想引起其注意力,想要了解对方的一切,如果见不到对方会产生焦躁、不安的情绪,极大地超出了普通的关心惯性范围。或者是产生对异性的爱慕的感情,但又没有正确关于早恋态度的引导,使其对这种感情产生厌恶的情绪,极力抵制、压抑爱慕的情绪,这加重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压力,在学习生活上产生了很大的消极的影响。 综观上述一系列问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凸显的相当明显,其中亲子交流更是促使家庭教育取得良好成效的重要保障。然而,正是由于父母的外出、儿童的留守,导致他们的青春期性教育产生了很大的缺口,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的弊端。要想改变这一病态的局面,改善留守儿童的性教育条件,形成良好的性教育状况,亟需合各方面的努力,做出一些必要的改观。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青春期性教育问题的对策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都有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农村留守儿童也有着普遍的青春期性生理及性心理的需要,这点无可厚非。针对目前他们此方面的需要没有得到很好满足的现状,我们有必要采取各种对策,从实际着手改善这一局面。

1、培养儿童自我管理能力

青春期是孩子必须面对的人生重大转折时期,对于留守儿童尤其如此。他们需面临较普通儿童更多的问题,经受更多的考验。来自生理上的转变和心理上的冲击对他们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思想上所承受的负担也格外沉重。此时,儿童因缺少父母陪伴的遗憾虽时常萦绕,且一时难以改变此状,所以,儿童自己应当适时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在正确认识自己性生理及性心理方面的变化和需求的前提下,主动去了解才是正确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在科学知识的指导下逐步培养和加强自身的管理,正视各项疑难和挑战,严格要求自己,从而解决因性教育缺失引起的弊端。

2、加大青春期性教育的宣传和普及力度

性教育是踏上青春期道路的儿童们不可缺失的,也是社会、学校、家庭及儿童本人必须正视的。鉴于目前对性教育严重忽视的现象,各级各类相关部门和个人有责任,也有义务承担起宣传性教育重要性的工作,加大合理的性教育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普及力度,从根本上改变此前性教育普遍不受各界重视的状况,促进各界对性教育的认可和接受,也使得在外的父母及时意识到自己的疏忽,尽可能的施行教育和补救。

3、建立农村学校心理卫生教育的有效体系

仅有意识和舆论的努力还不够,通过建立农村心理卫生教育的有效体系,从法律和制度层面来保障农村留守儿童接受青春期性教育的机会和可能。强有力的学校教育体系一方面有利于为农村儿童提供接受性教育的多种机会,另一方面也有效地弥补了家庭性教育知识的不足,较为全面地向学生传授和讲解性知识和性心理的合理性,并指导学生解决困惑,缓解压力,从而引导儿童正确地与异性交往。

在对农村留守儿童青春期性教育方面问题进行一系列发掘和探讨之后,我们着实希望这方面的问题能引起足够的关注,依靠各界力量来扭转这一现状。当然,鉴于性教育这个问题本身的特殊性,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目前立刻改变此种状况也许并不容易,但只要我们用心去投入,给予足够的关注,实事求是地做出一些有效的举措,相信这种令人堪忧的局面一定能有所改善,让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青春期情绪管理篇6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问题教育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tH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233-02

一、中职学生青春期的心理问题

青春期在心理学上又叫做“心理断乳期”,这一时期是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中职学生在青春期所表现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厌学心理

中职学生由于在初中没有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身自控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在学习上没有动力,甚至对所学科目丧失兴趣和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周而复始,会逐渐产生厌学的情绪甚至逃学的行为。

2.自卑心理

中职学生因为学习成绩较差而未能顺利升学,本身会存在失落感和自卑感。再加上中职学校和初中的教育方式有区别,学生很难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无法融入课堂教学。久而久之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3.网络成瘾问题

大多数中职学生在这一阶段都会有严重的厌学情绪,据调查发现,这些学生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成就感,也无处去宣泄自己的情绪,网络此时成为他们最好的伙伴和发泄情绪的最好工具,只有在虚拟的世界他们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对网络的极度依赖就容易形成网络成瘾的问题,这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更会引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4.情感问题和性心理问题

这一时期的学生具有明显的情绪两极性,容易产生过度兴奋和暴怒的情绪,主要表现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同时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对异性充满了好奇,性意识开始萌动,因此早恋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在交往过程中,他们会有很多困惑,容易产生性心理问题。

二、中职学生青春期心理问题的教育管理对策

中职学生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作为一名教育研究者,如何妥善解决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当前研究的主要课题。笔者认为,对他们的心理教育仍然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内在一致性,三者的密切配合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困惑,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1.营造健康的中职生家庭环境

父母在中职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父母对子女的关注和关爱是孩子形成良好心理状态的基础,我们要充分重视家庭环境对中职生心理的影响。

(1)家长应多了解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

作为家长应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和学习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如上网或者阅读有关报刊等,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世界观和坚定的信念,正确引导孩子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以及调整自己的心态。

(2)家长应重视家庭环境的优化,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也是孩子受教育的主要场所,父母言传身教深深影响着孩子。父母之间应该和睦相处,创建美满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孩子树立榜样,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健康品质。

2.强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全方位开展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各中职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将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渗透在教学当中,通过教师的指导,能够使学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同时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课堂教学之外也能让学生体会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科技的不断进步也使得利用信息媒体进行教育成为可能,这是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2)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不断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学习,努力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教师的心理健康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能够起到榜样的作用,教师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可以养成热情、积极等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也要时常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做一个有心人,和学生真正成为朋友。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积极制定相应的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案,促进中职生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总结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中职生形成健康心理品质的重要保证,中职生道德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容易受外界不良诱惑的影响,因此各个部门应该重视加大对文化市场环境的监管力度,让青少年在更加良好的大环境下成长。

参考文献:

[1]汪晓云.青春期的迷惘浅谈职高生青春期性教育[J].科技咨询导报,2010

青春期情绪管理篇7

关键词:初中班级管理;班主任;心理辅导

在学校的日常工作中,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最为频繁,对学生的影响也最大。好的班主任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之余,还能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使学生能够健康、无忧地成长。以下是笔者关于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学生心理辅导的一些心得。

一、运用策略,分类辅导

1.青春期心理问题

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对于友谊和爱情有着美好的憧憬,对异性由于好奇而产生梦幻的情感,渴望得到异性的关注,得到师生的认可。对于上述青春期心理问题,可以采取主题班会、个别谈话的方式进行辅导,如通过“青春期烦恼大集合”“青春期性教育”等主题班会,让学生吐露心声,了解自我,能够积极地面对身体和心理上的变化,懂得成长就是在得与失之间反复交替的过程,在得失之间要首先学会放弃,才能看到人生路上更美丽的风景;再如,通过“战胜生活中的困难”主题活动,可培养学生迎难而上的性格特点,提高学生面对、解决困难的能力,使学生热爱、珍惜生活。

2.情绪问题

产生情绪问题是由于消极情绪对生活、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要教会学生克服消极情绪的方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激励

压力当前,许多学生会缺乏自信,自我怀疑。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让学生了解自我激励是压力的缓冲剂,让学生不要轻言放弃,每个问题都有一把解决的钥匙,要相信自己。

(2)为学生的未来指引方向

心理压力常使学生对前途一片迷茫,此时,班主任可为学生设定一个合理的目标,使学生为了这一目标继续前行,不懈努力。

二、运用“同感”技术,使学生自我感悟

1.班主任在为学生作心理辅导时,要掌握技巧

班主任不能将心理辅导看成是谈话或进行思想教育,不能仅用对与错来定性学生的行为,要尽量用“这样是否合适?”“这样还是那样比较好?”让学生进行辨别。

2.在进行心理辅导时,要想办法让学生表述自我感受

在谈话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增加学生的信任度。适时运用同感技术,使学生认为教师是与自己站在同一立场。如:对于知错并主动认错的学生,可以对他说:“你觉得这件事做得不对,不过你已经主动面对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解决吧!”“不要担心,无论后果是什么,老师都会和你站在一起的。”

三、找到症结,耐心辅导

在进行心理辅导时,要经常对学生发问,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应运用一些策略,使学生自己明白应该如何去做。如,有些同学喜欢抄袭他人作业,在辅导时可问同学:“你不独立完成作业是不会做的原因?”学生:“是。”教师:“这种作法好吗?”学生:“不好。”教师:“遇到不会做的情况,是否有其他方法可以解决?”让学生积极思考,找到解决办法。思索过后,学生回答:“上课认真听讲,请教同学或老师。”如果学生意识不到应该这样做,教师应适时对学生作些引导。在清楚解决方法之后,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该学生进行强化训练。首先,让学生每次独立完成一题,不能抄袭他人作业,在完成后,教师应给予一定表扬;其次,让学生完成两题,完成后同样使用一些激励措施;最后,让学生在独立完成作业后,进行自我评价,使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初中班主任,要富有爱心,具有正确的教育理念,采用科学的心理辅导方法,才能使学生健康、快乐、阳光的成长。

参考文献:

青春期情绪管理篇8

关键词:精神分析理论;青春期心理发展;教育方法

青春期是指个体的性机能从还没有成熟到成熟的阶段,在生物学上是指人体由不成熟发育到成熟的转化时期,也就是一个人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时期。一般指11、12~15、16岁这个阶段。正是由于青春期特殊的生理结构导致青春期特殊的心理结构,尤其突显出运用恰当的心理学理论对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儿童进行引导教育的重要性,虽然弗洛伊德并没有留下一些论述教育的专著,而且他自己也曾谦称:教育是他尚未解决的三个课题之一,但是,弗洛伊德仍然提及一些教育方面的问题,而且,他的精神分析理论蕴含了许多教育思想。

下面,简要介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青春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一)心理结构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心理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层次。潜意识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深层结构,它包括人类的本能及原始冲动。前意识是介于无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一部分,其功能是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从事警戒任务,它不允许无意识领域中的本能冲动随便进入意识领域。意识则是心理结构的表层,它面向外部世界,是由外在世界中的种种文化内容构成。

(二)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将人格的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本我"追求生物本能欲望的满足,是人格结构的基础,是人格中一个永存的成分。遵循"快乐原则",如果受阻或被迟误,就会出现烦扰和焦虑。"自我"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按着"现实原则"活动。"自我"通过与外界环境的接触,经由特殊学习获得特殊的发展"自我"可以对"本我"发挥指导和管理作用。弗洛伊德把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人格结构部分称为"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三)心理动力

心理动力学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内容。纵观弗洛伊德一生中不同学术阶段对心理动力的解释,个体保存和种族延续两种本能同时促进心理发展,这才是弗洛伊德心理动力观点的全部。

(四)心理发展

弗洛伊德理论的发展观点是动力观点的延伸,即对心理动力的动态描述。他认为,"本我"中的"无意识"冲动和,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总要通过身体的不同部位或区域得到满足并获取而在不同部位获取的过程,就构成了人格发展的不同阶段。他认为,性心理的个体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或时期):口欲期(0~1岁左右)、肛欲期(1~3岁)、生殖器期(3~5岁)、潜伏期(5~12岁)、性器期(12岁以后),又称生殖器期。

(五)适应问题

弗洛伊德早期的理论认为,焦虑来源于被压抑的力比多,一旦它找不到正当的发泄途径,就会变成焦虑。后来,弗洛伊德也看到了自己理论的缺陷,于1926年提出了第二种焦虑论,认为焦虑是作为一种信号出现的,意味着发现了危险的情况,即所谓的"焦虑--信号说"。与焦虑相对的是一系列的心理防御机制,简而言之,就是面对焦虑时,人们采取的非理性的、歪曲现实的方法来减轻焦虑,类似于"皇帝的新衣"。

二、青春期的心理发展

(一)青春期的心理发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生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身心发展不平衡、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和这些矛盾所带来的心理和行为的特殊变化;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①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②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③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④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

2、青春期的认知发展

青春期的思维发展水平达到皮亚杰所划分的形式运算阶段,这时,学生已经能够脱离具体的物或情境用符号进行抽象思维。

3、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青春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情绪变化特点表现为不能自我控制的情绪波动和青春期躁动。

(二)青春期教育方法

正如许多与弗洛伊德思想产生共鸣的青春期教育工作者们做出的努力一样,在他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下,探索出了一些有效的青春期教育方法。

1、将"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应用于教育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有两种系统,第一种是受"快乐原则"支配的,它形成于婴儿期。其特点是顺从本能冲动,是绝对自由的。第二种系统是受"现实原则"支配的,它形成于婴儿期之后,特别是青春期阶段。随着社会习俗和教育影响的加深,使人懂得要克服某些本能冲动,以适应现实生活的要求。因此,弗洛伊德指出,教育作为人类的主要活动之一,不能没有禁律和约束,理想的教育应该是淡化冲突,而不是抑制冲突。西方的一些教育家提倡将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相结合,并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去。在这种中庸的、宽松的教育中,青春期的本能应该受到尊重,同时,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也未遭摒弃。这些教育家认为,通过这种教育将培养出个性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新一代。

2、利用宣泄等方式减轻青春期的压力

西方的一些学者反对对青少年过多束缚、压制,要为青少年提供可发泄情绪的"出口"。弗洛伊德将焦虑分成三种情况,一种是客观焦虑,指那些焦虑对象是客观存在的,做出焦虑反应也是符合常理的,初中教师可以根据此原理,注意帮助青少年探究及表达自身的情绪,让客观焦虑得到恰当的释放;第二种焦虑是神经症焦虑,在这种情况下,一味追求自己本能的满足可能会导致个体受到外界的惩罚,由此产生的情绪体验即为神经症焦虑,此时,教师可以重视通过艺术、游戏及其它表现形式来是青少年儿童摆脱害怕、焦虑及其它消极情绪;第三种焦虑是道德焦虑,指个体的行为与超我的标准相抵触时,产生的罪恶感和羞耻感,教师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对这三种焦虑进行客观的区分,另一方面,在青少年儿童从事游戏等活动时,创造自由活动的气氛,并观察和记录青少年的行为举止,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愿望,进一步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和及时的帮助。

3、遵循教育规律进行青春期教育

青少年个体进入青春期首先应该具备的能力就是有意识的自我控制能力,这种自律性的获得,是一个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习得"、"养成"的过程,他需要青少年儿童从懂事开始就进行一个类似于"宗教戒斋"的培养,即严格要求自己可以自主调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这种自控能力实际上也是一个少年人立志或树立理想的过程。而这种习惯的养成是需要特别的关注及督促的,教师和家长应该在遵循青少年儿童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教育的阶段性给予及时持久的帮助,尊重他们的独立意识,以友相待,引导他们正确接纳自己的变化,正确对待自己成长、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总而言之近几十年以来,青春期出现加速发展的现象,从而形成青春期缩短化的现状,即青春发育期提前到来,每一代人提早达到成人的成熟标准,这种具有时代性的发展加速现象是受当代经济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现代文明的普及以及全球气候条件的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致。这种青春期普遍提前的趋势给社会和教育带来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也使青春期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不平衡及种种危机与困难更加清晰的凸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将心理学和教育学紧密结合起来,共同解决这一时代问题。

参考文献:

[1]David.Shaffer.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m].民族出版社,2005.

[3]张明.跟踪成熟的轨迹[m].科学出版社,2009.

[4]叶浩生.心理学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郭本禹.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发展脉络与思想内涵[J].南京师大学报,2009,(8).

青春期情绪管理篇9

关键词 关系处理 青春期 父母 孩子

经常会见到或听到家长有如此的抱怨:孩子越长大越不听话、不懂事了!也经常看到因为父母的唠叨、攀比、抱怨等使孩子放弃与父母沟通。形成所谓的代沟:或是用不好的语气激怒父母,使父母伤心;更有甚者会离家出走。“青春期”原本就是“多事之秋”,因为青春期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特殊性,很多时候在与家长的沟通上存在很多问题。众多问题的出现,原因不可能只在家长或是孩子单方面。本人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和咨询经验,从不同角度谈谈如何处理好青春期孩子和家长的关系。

1 站在家长的角度,谈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

1.1 客观对待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作为家长会为孩子的“判逆”而烦恼、无奈或是不知所措,有的会放弃或放纵管理,有的采取不恰当(暴力、溺爱等)的教育方式,都可能会影响到孩子健康成长。

《论语》中关于父母的爱有这样一种描述:尽早让孩子离开自己而独立是一种伟大的爱。

首先,应该给孩子一份尊重。做为家长应该接受孩子已经“长大”的事实,给孩子一定的自由成长的空间。

其次,应该给孩子应有的权力。给孩子权力的同时也就教给了孩子如何承担责任。很多孩子是在父母的“包办”中变得依赖,变得惰性,变得逃避责任。

最后,应该给孩子一个发展空间。给他们一些建议和提醒,让他们体会到父母的关心与尊重,而不只是约束与挑剔。孩子总是沿着父母的渴望成长,在父母的赏识中成长、成就自己。但是孩子也可能在父母的批评、否定中成长为父母的“渴望”。

1.2 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在心理上存在矛盾冲突,比如心理上的成熟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心理断乳与希望精神上得到父母理解与支持之间的矛盾:心理闭锁与需要理解交流的矛盾:要求独立与依赖之间的矛盾:自以为是与常常有自卑感之间的矛盾等。在行为上经常存在对社会地位欲求不满,反对从属,反对权威干涉:在观念上与成人存在碰撞;自身经常存在不能自控的情绪波动等。

1.3 改变传统的亲子沟通方式。

1.3.1 变“唠叨”为“建议”,变“命令”为“提醒”,变“管”为“帮”。关心孩子是每个家长的本能。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心愿。可是孩子毕竟是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理应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选择的自由,作为家长没有理由剥夺本应该属于他们的权力。要是真的为他们好,就放手让他们去做,在给他们权力的同时也给他们了一份责任。

管和帮其实不过是换了一下解决问题的角度,从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要求、去约束,变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提醒、去建议。“管”虽也能体现家长的关爱,但却让孩子感觉到被束缚,任何人都不喜欢被人指使,哪怕是父母。“帮”则让孩子在接受提醒的过程中得到一份尊重。

1.3.2 变“指责”为“说感受”,变“你”字开头为“我”字开始。给孩子说话的权力,给孩子为自己辩解的机会。家长可以说出自己的感受,让孩子去体会、去理解,相信孩子天性是爱你的,就像孩子从不会怀疑父母爱自己。让孩子因为理解而做,因为感恩而做,让孩子去体会做过之后那份成就感和那份满足感。而不是一味的去指责孩子,家长情绪化的言语可能会伤害到孩子,如“父母如此不容易,你却不理解!”或是更为过激的语言。有时正处于叛逆期的孩子可能会按你的“指责”去做。

2 站在孩子的角度,谈如何理解父母。作为孩子,要克服自己青春期心理的烦躁情绪,承认自己的“半成熟”状态,即:接受生理上的成熟与心理及知识、经验缺乏等现实。

2.1 应该理解父母是凡人。面对父母的唠叨、抱怨、攀比等现象,理解父母也是凡人,也有烦恼与压力,即所谓的父母的不容易――可怜天下父母心!

2.2 应该理解父母的担心是事实。父母对孩子的担心,一般表现在“担心没经验而犯错、受伤害”。“没经验”对于孩子是事实,接受了这个事实也就理解了父母的苦心。对于父母的意见,可以先拿过来,然后有效的留下,无效的放下,拥有一种接受的心态。

2.3 从内心承认父母爱自己。父母永远是爱自己的孩子的,只不过是用了不同的方式表达。不同的时期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会有所变化,幼小的时候父母期待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学龄期父母期待孩子学业进步;成年之后父母除了期待事业有成之外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健康。

青春期情绪管理篇10

关键词:艺术性表达技术;青春期;心理健康

“艺术性表达技术”是团体心理辅导中的一种技术,该技术通过“表达”促使人进行思维,利用“艺术”这一载体实现“心理投射”“营造氛围”“换位思考”等作用,将学生无意识的行为投射展现在学生眼前,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我,实现自我成长。本文将探索如何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上使用“艺术性表达技术”,以完善学生人格发展,预防或解决学生在青春期易发生的一系列问题。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又被称为“疾风骤雨”期,心理学研究中提出这一阶段的孩子具备“封闭性与开放性并存”“依耐性与独立性并存”“易冲动”等特点。在这一阶段容易出现人际沟通问题,特别是“亲子沟通”、情绪管理等问题,这些问题并不能通过一般的“讲”“讨论”等教学方式解决,学生和家长对于问题的认识也仅停留于表面,如,和妈妈吵了架,最近容易生气。如何让学生在短短40分钟的心理课堂中暴露出问题的根本,理解并认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这不仅需要心理学理论的掌握、灵活多变的教育教学手段,更需要一个载体――“艺术”。因此,合理地运用“艺术性表达技术”能够让心理课堂鲜活、有实效。本文主要从“情绪表达”“亲子关系”两方面阐述“艺术性表达技术”在心理课堂中的运用。

在初中阶段由于学生处于青春期、叛逆期,因此会出现一些关系问题,如,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对于这些关系,在心理课上又该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呢?我认为“换位思考”是关键,如何换位才会让学生容易接受,并能体会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并找到解决办法,这也需要“艺术性表达”的帮助。

“心理剧”是艺术性表达中比较难的一种综合性表达方式,这一方式能有效地呈现亲子问题的关键所在,并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自己是如何处理的,别人是如何处理的,但这一方式在短短40分钟时间内是无法完成的,这时“心理雕塑”的使用能在课堂上代替“心理剧”。在课前教师对学生亲子关系中的问题进行普查,选择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情景为蓝本编辑“情景短剧”,学生扮演剧中人物时用“雕塑定格”投射问题情景,学生通过对画面中雕塑人物的扮演或观察,体会孩子和家长各自的感受。教师可以通过“你看到了怎样的父母?”“子女和父母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你愿意发生这样的事情吗?”“这样的场景为什么会出现?”等系列问题,帮助学生分析矛盾冲突背后的原因,找到应对冲突的办法。课堂中还可以让学生再次重塑雕像,改变雕像人物的动作或语言,直观感受对同一问题不同的处理方式、不同的行为语言所产生的巨大变化。

“情绪”专题是心理课堂中的一个大课题,因为“情绪”是一个抽象性词语,学生对于各种情绪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时我们可以采用“艺术性表达”。比如在认识情绪一课中,我让学生说出自己能够想到的情绪,并写在纸上,让学生在这些纸条中抽一张写有某种情绪的纸条,按照自己的想法把这种情绪画出来。这一过程其实就是让学生思考情绪,并表达对某种情绪的理解。本以为1/3的学生都会不知所措,没想到所有的学生都开始作画,比用语言表达更认真。10分钟左右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画好了,画出来的作品五花八门,但更能代表他们自己对这一情绪的理解。于是我让学生用语言表达:“画的什么?表示什么情绪?你理解的这种情绪是什么样的?”这三个问题其实是一个设置,让学生从艺术表达转化为语言表达,再一次梳理自己的思维和想法然后表达出来。当学生表达出来以后,不仅自己恍然大悟,还会让听的同学也产生共鸣。比如:“平静”这一情绪很难表达,学生有画平静无波的湖面的,也有画一条直线的,在思考后学生往往能得出平静就是“平淡且安宁的感觉”“无悲无喜”的理解。表达分享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学会理解他人,知道每个人表达情绪的方式不同,我们需要多换位理解。

艺术性表达技术并不只是绘画,还有多种表达方式,如,诗歌、音乐、舞蹈等,因此它更能从多个方面反映问题,我还是以“情绪”为例来说明。在学生明白情绪是什么以后同样可以运用艺术性表达技术来教学“情绪的表达”的内容。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选择用不同的音乐、诗歌、舞蹈或图画表达不同的情绪,然后可以让其余的学生表达他们所感受到的情绪,此时学生能体会到情绪是可以被感受的。每一种表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老师可引发学生进行换位思考,特别是在出现矛盾和误解的时候要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多种表达方式的使用还会让学生感受到情绪可以用很多方式表达,从而引出情绪可以通过很多方式疏通,并非只能是打人或吵架,还可以用多种途径解决,如唱歌、跑步、写日记等等。而这些都是学生通过表达得到的结论,更容易让学生有共鸣,并能体其中的道理。此外多种方式的表达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给他们的表达提供一个平台、一次机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