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信息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48:35

产品信息管理篇1

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虽然带来了更高的生产效率和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对质检机构本身来说,它的发展却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步调出现不一致性,这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深化改革,才能够得到协调。1、业务工作缺乏多样性。现如今我国质检机构的形成是按照传统行政区域或部门的设置进行划分的。目前社会结构随着经济体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质检机构的总体布局就出现了构成不合理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同区域中重复设置的质检机构太多,这不但影响了质检工作的效率,也增加了部门资金的支出,更重要的是它导致了质检资源不能充分有效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缺乏紧迫感。质检机构市场观念和经济意识淡薄,服务意识不强。这是因为它的所有工作都带有政府的指令性,这就是缺乏市场竞争压力而造成的企业懒惰思想。由于隶属政府部门,质检机构工作没有一定的强制性,经常等待企业产品来送检,所以质检机构一般都缺乏自主经营和自我发展的能力。3、质检信息更新缓慢。质检机构由于要经手大量的质检信息。处理这些质检信息就需要大量的经费与人力物力,我国质检机构常常会因为资金的缺乏而无法更新信息,更缺少对市场上热点产品的检验工作。目前,我国质检机构的检验能力还没有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需要,在质检技术上缺乏高于现代化科技产品的技术性和科学性,导致了质检工作的滞后和信息更新的缓慢。4、缺乏公正性。由于质量检验涉及法律,所以它最重要和根本的特征就是公正性。这涉及到质检机构对所提品的质量检查报告是否准确和真实。如果质检机构给出的质检结果缺乏准确性与公正性,就会给企业和国家的经济利益带来严重损失。所以质监部门的公正性除了靠相关主管部门的监督规范之外,也要从自己做起,提高质检技术,端正企业发展态度,建立一切有利于发展与产品质量监督的管理措施,围绕有利于保证质检机构公正性的思想中心来进行质检工作。

二、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中的难点

(一)组织机构多。质量检验检测技术机构的信息管理系统采用了极为复杂、功能多样化的组织性系统结构,它对应着不同的检验机构,其问题涉及面广、难度大、周期长。从质检开始到结束要涉及到许多组织机构的运用,包括了开发信息管理系统,它是对机构现有的收发信息系统、职能信息系统、流程信息系统、财务信息系统、知识信息系统等系统功能的开发、组织、协调与分配。他们都一一对应了不同的质检组织机构,所以说质检机构要实现其业务的完整性就必须能够容纳和兼容如此之多的组织机构,这无疑是信息系统管理开发的一大难点。(二)业务模式多。在质检机构的实验室内,存在着多种业务模式,他们分工不同,所发挥的职能也各不相同,所以在质检机构实施统一的业务模式具有一定难度。在信息系统的建设方面,应该考虑多情况同时输入、同时分析、同时解决的智能模式,这能够最有效的保证基础数据的有效收集和清晰的分类,以便于以后工作中的不时之需。(三)报表多。质检机构的工作繁琐,所以存在各类格式的报告,内容也不尽相同,这是信息系统设计的难点,但是由于涉及到具体的质检信息,所以系统必须细化和认真整合这些信息。(四)专业性高。质检机构中的许多业务都涉及到专业知识的应用,所以在系统中形成对非专业人员的知识支持,帮助普通用户更好的辨析和理解质检信息,就是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的关键所在。(五)服务多样性。为了满足客户不同产品的检测和各种个性化需求,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客户的利益,保证为客户提供周到而完善的解决方案。

三、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意识。质检机构的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不能仅仅只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应该是机构未来发展战略、经营规划、业务发展和组织管理的建设工程。质检机构应该对自己的未来工作具备前瞻性。在当今社会,质检机构能否发挥作用取决于信息系统建立的目标。那就是为用户提供具有坚实依据的质检信息、更加高效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效率以及完善全面的优质服务。质检机构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重视发展方案的规划、当下工作的组织管理,从而带动机构提升管理水平并规范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在质检工作中做到智能化、技术化和网络化服务。(二)培养专业人才。要不断培养新型的质检人才,就要从信息管理技术入手。当今的社会是信息的社会,人们不断通过信息网络中汲取养分,所以质检机构为了能够适应时代的潮流,不但要培养在质检相关专业中技术过硬、经验丰富且具有良好服务意识的工作人员,也要培养具有良好信息管理意识与相应技术的技术型人才,做到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平时多多开设专业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培养质检工作人员良好的工作意识与信息技术水平,更好的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与需求。(三)规定业务流程标准。业务流程标准化是为了提高运行效益和工作效率。我国质检机构在业务流程标准化这方面还做得不够。强调务实基础信息平台的重要性是未来发展需要坚持的方向。(四)采用适当的技术。采用适当的技术解决适当的问题,这也是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的最高原则。在目前结构不断变化的信息管理体系中,要配合形势来进行管理模式的调整,避免系统运行因为不适应现实状况的发展而阻碍工作效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

四、总结

产品信息管理篇2

abstract:informationmanagementinsupplychainofanimalproductsisanimportantfactorinworkefficiencyofsupplychainofanimalproducts,foodsafetyofanimalproductsandeachenterprisecompetitiveness.thepaperfirstlyanalyzesnecessityofresearchoninformationmanagementinsupplychainofanimalproducts,thenputsforwardthemethodofanimalproductinformationmanagementofinformationnetchainbasedontradeassociationofanimalproductsasmaininformationcenter,atlast,thepaperputsforwardstobuildingmonitoringplatformofinformationmanagementofsupplychainofanimalproducts.

关键词: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信息网链

Keywords:animalproducts;supplychain;informationmanagement;informationnetchain

中图分类号:F3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0-0015-02

0引言

2008年9月份,三鹿奶粉被检测出“三聚氰胺”,并导致大量儿童出现结石现象。“问题奶粉”的出现,让人再次回忆起过去曾经发生的“多宝鱼”、“红心鸭蛋”、“口蹄疫”及“注水猪肉”等食品安全事件。这些事件的频频发生一方面极度影响了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另一方面也大大影响了我国食品的国际地位和出口。使得人们更加关注研究食品供应链的管理。供应链信息是供应链的神经网络,是激活供应链上其它资源的重要前提,所以供应链管理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对供应链中信息的管理。本文针对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这个方面进行一些探讨,以使畜产品供应链更加协调,实现各节点单位间信息的有效流动和高度共享,提高供应链的绩效和增强供应链的竞争力。并且有利于建立基于畜产品供应链有效的质量安全追溯机制,从源头跟踪和追溯畜产品质量问题,实现供应链各节点单位利益共享,保证人民的健康和生命的安全。

1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研究的必要性

畜产品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作用,经过动物养殖、加工、运输和销售等环节形成的由各级养殖场、畜产品加工企业、分销商、零售商和消费者构成的功能网链。畜产品供应链管理是畜产品供应链上各节点单位为了降低畜产品管理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安全和物流服务水平而进行的垂直一体化运作模式。目前,在农业生产较为发达的国家,供应链管理模式已经广泛应用。这种畜产品供应链管理可以从源头跟踪和追溯畜产品质量问题,能够快速和有效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就目前而言,由于中国畜产品供应链上游存在众多分散的养殖农户,致使畜产品供应链的网络结构较其他行业更加复杂,信息网络体系也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信息管理不完善造成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很难及时获得信息并进行有效地供应链的信息的纵向整合,造成畜产品供应链的协调目标就难以实现,影响整个畜产品供应链的绩效和竞争力。政府监督部门也因为信息缺乏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极大影响畜产品的质量安全,危害消费者的利益。信息管理不完善主要影响有:

1.1造成畜产品生产经营者产生机会主义行为,从而影响畜产品质量的安全损害消费者的利益生产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表现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两种倾向。当交易双方的一方对于交易可能出现的风险状况比另一方知道的信息更多时,便会出现逆向选择问题;当交易双方的一方不能察知另一方行动的情形下,后者实施了有损前者的隐蔽行为时,便会出现道德风险问题[3]。在畜产品市场上,由于信息不对称,畜产品生产经营者为了一己之私有可能增加或是放任不安全因素,极大的影响了消费者身体健康安全。

1.2信息管理不完善使得畜产品供应链上各节点单位的各项管理成本的增加,降低供应链工作效率和各节点企业市场竞争力。

1.3信息管理不完善使得畜产品供应链上更容易产生“牛鞭效应”因为畜产品供应链较长,信息管理更加困难,使得信息在供应链的传输过程中失真严重,需求信息在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间传递过程中发生了扭曲、放大和延迟,这样就产生了“牛鞭效应”,严重影响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致使最终消费者的利益也受到损害。所以,应该加大对供应链的信息管理研究的力度。

2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方法研究

2.1构建畜产品行业协会为主体信息中心的信息网链结构模型

伴随着畜产品在供应链中的流动,供应链各节点成员都在履行自己的职责,并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需求,生产、屠宰加工、流通和销售等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沿着畜产品的供应链在政府监管部门、各节点企业、行业协会以及消费者之间流动并形成一个畜产品信息网链。信息网链上的信息不但在纵向(上下级之间)传递和共享,在横向(跨组织间)也发生传递和共享,信息网链和畜产品供应链之间的关系模型如图1所示。

根据上述分析,畜产品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相关企业、政府监管部门、行业组织等)所产生的产品信息及安全信息等进入信息网链,形成共享信息流。基于这样的一个信息共享与传递平台的意义在于:①在信息网链中,上游及平行单位产生的畜产品各种信息可以被下游单位根据需要进行检索,从而下游单位可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各种畜产食品信息,用于经营管理决策,提高其工作效率和正确决策能力。②信息网链上既可以实现上下游的各个单位之间信息的沟通,也可以实现跨组织(单位)之间的沟通,这就使得跨组织间的协调具备了一个较好的平台。③信息网链拥有强大的产品信息库,一旦有畜产品安全事故发生,政府监管部门可以立即追溯源头及消费者,从而可以及时控制事件蔓延,把损失降到最低。

考虑到目前我国处于畜产品供应链上游的很多养殖户以家庭经营为主,规模较小、数量多且较为分散,供应链网络结构较复杂,信息在各节点单位间很难进行有效传递。为使信息在供应链中畅通流动,形成信息和利益共享机制,陈超、罗英姿在构建新型猪肉供应链模型时加入了信息的概念,指出信息应具有信息沟通作用和协调平衡供应链各环节利益关系的功能,主要由农户、加工企业和销售商组成[7]。但并没有提出信息的组织形式以及通过什么样的治理机制来行使其协调职能。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信息网链中构建以畜产品行业协会为信息中心的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行使畜产品供应链信息交换、行业协调和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等方面的职能,从而实现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的目的。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

畜产品行业协会是在一定的制度、技术、资金的支持下,以主导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为基础,在自愿的基础上由供应链各节点企业、政府监管部门、其它组织或公民个人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是连接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信息桥梁和纽带。其主要职能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信息的协调职能。信息协调职能是畜产品行业合作协会信息服务的重要表现,畜产品供应链的信息管理要求供应链个各节点单位之间进行有效的信息共享,实现信息协调。畜产品行业合作协会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信息进行协调:首先是生产环节与加工流通环节的信息协调。生产和流通是畜产品供应链的基本环节,养殖户和企业的生产要与市场需求相一致,因此要求协会为养殖场和户和企业提供相应的市场需求信息。然后是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库存信息的协调。供应链节点之间物流与库存信息不能有效共享,致使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变成“信息孤岛”。而协会可以收集各节点企业提供的库存信息进行分析综合然后再提供给每个节点企业,达到信息的共享,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最后是流通与消费环节的信息协调。流通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同时供应链的核心思想是要对最终顾客需求变化产生快速反应,因此,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协会掌握供应链各企业足够的产品信息,可以为消费者提供质量安全方面信息,提高消费者对畜产品的安全感;另一方面,协会为供应链各节点单位提供准确的消费者需求信息,有利于各企业制定合适的决策计划。从而促进企业销售的增长和效益的提高,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②信息的搜集供给职能。畜产品行业协会由于其自身非营利性并与供应链各节点单位的无利益冲突,因此有利用其进行信息搜集。协会可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并进行分析加工整理,形成系统的信息资源,按照各自需求配置给供应链各个环节的需求主体。系统的信息资源包括市场信息、技术信息和产品质量信息。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下,畜产品行业协会作为第三方组织的介入有利于信息的管理,使信息在畜产品供应链上顺畅流通,减少供应链信息传递的不确定性,增强了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和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性。

2.2构建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监控平台随信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构建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监控平台提供了技术支持。该信息管理平台利用各种技术将畜产品养殖单位、屠宰加工单位、物流环节、中间批发商、零售商,政府监管部门和消费者联系在一起,建立统一的畜产品生产标准化体系,实现从养殖到最终消费环节的集成化的、无缝的畜产品生产,并建立畜产品安全控制、预警和追溯机制。该平台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提供给公共用户的终端信息查询服务,主要是面向公共用户的畜产品信息查询,此类信息包括畜产品的养殖单位、屠宰加工单位、物流单位、销售单位等信息;一是面向畜产品供应链各类型节点单位(企业、政府监管部门等)的终端应用服务,主要为企业和政府监管部门提供数据应用与分析服务;第三是平台数据库,用来存储畜产品各条供应链所有信息,包括各供应链中所有的市场信息、技术信息和产品质量信息等。此信息管理平台可以根据节点单位的性质不同,可以设置不同的权限级别加以控制。

3总结

为了完善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就要充分发挥畜产品行业协会的主体信息中心的作用,需要重点关注行业协会在制度、技术、资金和组织方面建设,这是今后信息管理研究方面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我们可借鉴国外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的成功经验,发展我国新型的畜产品行业协会,重点加强行业协会对供应链信息的分析加工、处理和配置,使其信息协调的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实现信息的有效管理。关于构建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监控平台作了一个初步构想,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雅燕,涂少煜.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探讨[J].农业经济,2007,(4):72-74.

[2]施先亮,张文杰,卓海静.供应链信息资源配置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8,(7).

[3]王可山.中国畜产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研究[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2008.

[4]李晓玲.基于供应链的畜产品安全监控信息平台的设计与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2):45-47.

[5]邓俊淼,戴蓬军.行业协会发展与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J].农村经济,2006,(5):38-41.

[6]LeeHL,paDmanaBHanV,wHanGS.in-formationDistortioninaSupplyChain:theBull-whipeffect[J].managementScience,1997,43(4).

产品信息管理篇3

1.信息来源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消费品企业一定要广开新产品信息渠道,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来的信息才可以为我们判断自己新产品在市场中的战略地位有一个比较客观的判断。目前,我们用来收集市场信息从渠道上分为直接信息来源与间接信息渠道来源;从营销要素分为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传播与品牌;从利益相联者大约分为经销商,二批商,消费者以及竞争对手。

首先,我们要建立起直接收集新产品上市后市场信息机制。成熟的企业在市场部一般都会设置一个市场信息专员,不断收集与整理市场信息,给决策层进行参考。直接收集信息主要有:大规模的市场调研;来自于市场一线销售人员直接信息反馈;信息收集员的样本采集;以及第三方公司如广告公司、咨询公司、管理公司等直接的市场调研结论。直接的市场信息对于企业十分宝贵,因为是企业自己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所以很多企业一般都会把主要决策依据放在第一手资料上,因此要严格防止与控制第一手资料失真,导致市场判断失误,比较好的办法是领导亲自多下市场,了解市场信息的真伪,特别是我们,有些领导非常有行业经验,可以对比较容易产生置疑的地方进行进一步的核实。而作为市场部执行部门也需要意识到自己信息准确性对整个营销来自于经营决策的重要影响,因此,要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从事这项工作,所以很多消费品公司在寻找市场信息收集员时往往会选择比较执着但不太需要很多技巧的员工。

其次就是间接信息收集途径。间接信息收集主要采取高层参加行业峰会,在竞争对手处安插商业间谍,通过公开媒体的第二手资料,行业性组织的年度公报,国家经济发展指数,通过竞争对手利益相关者刺探等等。间接信息收集一般比较多放在研究竞争对手与产业趋势上,因此,间接信息收集需要广泛的视野与十分丰富的人脉。

第三,消费者信息收集。为什么我们特别强调消费者信息收集?因为消费者的反映是我们判断新产品上市是否能够成功的原点性信息。如果我们了解了很多竞争对手信息,而忽略了消费者信息往往会是舍本逐末的效果。因此,成熟企业新产品上市前会在小范围进行试销,通过试销系统收集消费者对新产品多角度,多层次的反映。

第四,倾听广告公司与咨询公司对市场判断。一般情况下,外脑的市场信息都是经过过滤与再思考,并且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因此听取专业外脑的思考已经是更高层面的市场信息收集了。

信息收集上来,仅仅是新产品上市信息管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而且浩如烟海的新产品上市信息对企业决策很难说有多大的作用。

2.信息整理

信息整理是使我们收集的信息科学归类,系统提炼的开始,信息整理在信息学上是一门十分全面的学科,我们这里说的还是一些非常简单的信息归类。新产品上市信息归类一般会是采取营销要素与经营战略上归类,具体为:

新产品的产品要素信息:包括新产品的官能性信息,新产品包装性信息,新产品定位性信息,新产品传播性信息,新产品质量性信息等等,一个新产品就好像一个进入新单位的新员工,各方面都要接收消费者考验。这方面信息整理尤其要注意抓细节,因为任何不慎的细节忽视,都将对新产品在市场表现产生严重的影响。

新产品的价格信息整理:新产品价格信息要广泛听取渠道价格,消费者价格,直接竞争对手价格,替代竞争对手价格等等,价格信息特别强调价格消费者适应性。做企业都不希望自己产品价格太低,但作为消费我们往往又都希望产品价格足够低,因此产品价格归类在关注核心竞争对手同时,还要注意动态市场价格体系与价格变化。

新产品的渠道信息整理:新产品渠道信息主要是看新产品渠道反映,无外乎就是经销商,二批商,终端零售商等,同时还要整理竞争对手渠道信息,判断渠道的立体效果。

新产品的促销信息整理:新产品上市动销是市场部关注的核心,而面对渠道动销的手段更替就更加需要细心加以归类。

新产品的传播信息整理:主要通过电视,报纸,网络,户外等媒体,跟踪研究竞争性品牌的传播信息,并将这种信息进行声音、图片,图像等等归类。

新产品的品牌信息整理:将新产品主要竞争对手的品牌信息收集归类,分为直接竞争品牌,间接竞争品牌等,并对品牌威胁进行归类。

综合性信息整理:一般是围绕新产品的市场综合性反映,如企业投资,产品结构调整,竞争对手营销战略变化,政府政策性反映等等。

3.信息思考

一大堆的市场信息进行了技术性归类,对于信息的提炼与整理的工作一般就会落到企业中层干部的手里,特别是市场部经理与销售部经理,一般会对资料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很多情况下,企业的营销总监也会参与到整个决策思考中来。在进行新产品信息思考与分析过程中,市场部与销售部一般会形成一个综合性报告。

新产品信息思考有几个比较重要的角度需要我们营销系统加以关注。提供给董事会与总经理的决策报告也要体现出这些内容。

第一,产品上市后所处的竞争环境。一个新产品上市信息分析报告如果缺乏宏观的战略思维能力,那么对于决策层来说,这个报告的价值也就会大打折扣。新产品所处的竞争环境要深刻地认识。主要包括新产品在所在区域市场容量测算,主要竞争对手,次要竞争对手,替代竞争对手,当地消费主要经济指数等等。宏观环境的准确性有利于领导层对新产品发展方向与竞争策略调整做出判断;

第二,新产品上市后要素的市场表现。这个章节主要反思自身新产品上市后的相关要素表现。内容会非常具体,主要是新产品上市中产品表现、价格表现、渠道表现、促销表现、传播表现、品牌表现以及经销商、零售商、消费者、竞争者的反映。

第三,新产品上市后对手的系统反映。竞争对手是我们的一面镜子,我们对自己缺点的反思更多从竞争对手的反映就可以看出来。

首先,看竞争对手的产品概念上是否积极跟进。2005年,我们为一个企业推出了一种乳饮料产品,产品概念与定位都非常新颖。我们产品推出仅仅两个月,各个层级的竞争对手就开始纷纷跟进。有对手推出了针对我们产品的“我的果园”系列产品,有对手直接将我们产品名称进行嫁接,推出了与“牛奶果盘”的“牛奶果园”,竞争对手在新产品上的积极或者盲目跟进,反映了这个产品触动了企业核心利益,竞争对手必须在新产品上进行跟进;

其次,看竞争对手的渠道战略是否积极调整。新产品上市后一般都会在终端与渠道上跟对手有交叉,如果对手对整个系统并不在意,说明对手有一个判断,这种产品不会根本性改变渠道格局,如果对手将渠道紧紧收缩,并且采取强力封堵手段,则意味着我们的新产品在营销执行上让对手感到害怕。

第三,看竞争对手在价格上是否挑衅。一个新产品进入市场,如果竞争对手频繁利用价格手段对我们进行围追堵截,或者肆意骚扰,我们在价格管理上就应该处于一个严格控制窜货或者市场乱价阶段,在市场信息分析时,最忌讳的仅仅看现象而不看本质。竞争对手的价格挑衅往往就是要扰乱我们的视线。

第四,看竞争对手在促销手段上是否充满了针对性。当我们推出大瓶装时,竞争对手也很快推出,当我们在小区做活动时,对手也紧密跟进,这些都说明对手已经跟我们展开了贴身的肉搏战。此时一定要谨慎我们市场促销活动策略的体系性,阻止竞争对手对我们策略系统的破坏。如果仅仅是单点上被竞争对手超越,也不要太害怕,关系是不要让对手突破体系。

第五,看竞争对手在传播上是否出现资源突然聚焦的情形。比如,娃哈哈针对我们产品出现了全面的资源聚焦策略,说明娃哈哈已经意识到必须将竞争对手扼杀在萌芽状态之中。比如说竞争对手经常将该企业作为市场标杆进行研究,说明竞争对手在资源上会出现突然聚焦的战略打击。等等。

第六,听经销商反映。很多经销商都是当地市场的活地图。很多经销商就是竞争品牌商,广泛地跟这些经销商沟通与交流可以获得十分广泛的宏观市场信息与竞争对手情况。而且经销商也是利益关联者,他们对新产品反映往往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地市场主流声音,因此,听经销商反映是我们看新产品上市一个十分重要环节。

第七,听二批商反映。二批商已经非常接近消费者与终端人群,而且二批商每天生活在老百姓中间,很容易获得比较准确的基层声音。而且,二批商数量比较大,信息来源往往更加广泛。

第八,听零售商反映。零售商对当地消费习惯最为了解。因为零售商很大意义上既是某一个单一产品的经营者,也是消费者,他们的特殊身份给我们市场信息分析带来了十分可观的声音。

第九,听消费者反映。由于信息收集与整理任务十分庞大,关于消费者市场反映,企业一般会委托第三方操作。由第三方提供分析报告。也有比较系统的企业通过既有的渠道作消费者调研。比如宝洁中国,就拥有一批非常庞大,非常专业的针对消费者调研的团队。

第十,听媒体群反映。媒体也是我们了解市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管道。媒体广告与媒体网络带来的信息对企业一般会很有参考价值。

信息分析是公司管理层对收集整理的新产品信息第一次思考,这种思考主要还是基于专业块面的系统思考,比如营销策略改变,比如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比如单一要素的调整等等。但信息分析对企业在新产品稳定发展十分重要,因为信息分析本身就是思考的产物,通过思考,执行管理层的干部会比较深地体会到新产品上市问题焦点,对他们在专业块面的提升与改造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4.信息判断

信息判断主要是公司高级决策层的工作,一般会在总经理,生产副总,技术副总,财务总监,营销总监,人力资源总监之间展开,新产品市场信息经过中层干部的分析与破解,已经出现了很多比较清晰的脉络,这时就要对已经形成的很多问题作出比较准确,比较快速的决断。信息判断其实已经是一种战略取舍,围观层面的调整一般情况下,中层管理干部就可以推动完成。

信息判断一、产品战略与公司核心竞争力是否吻合。很多企业一种从事专卖系统,有很强势的专卖经营能力,但是在大流通上根本没有资源,假如我们推出一个大流通产品,我们就要评估我们的人力资源,渠道资源等是否有足够的支撑能力。信息判断就是要对推出的新产品市场表现进行战略上取舍。

信息判断二、竞争性环境的综合性评估。一个新产品进入市场除非是蓝海产品,否则的话都会有直接竞争对手,即使是蓝海产品,也会与相关性竞争产品,因此要评估这个新产品他的生命力与可能的竞争空间,要对竞争对手的发展战略进行充分评估,有效规避与自己实力非常悬殊的竞争对手的直接对抗,甚至于在局部市场上要制造市场假象。综合性竞争环境的评估也是一个企业新产品进入后的战略性决策,因此意义十分重大。

信息判断三、新产品行业趋势判断。一个新产品是否与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相吻合也是新产品上市后信息提供的决策参考。很多缺少独立思考的总经理等高管理一般会比较倾向于做跟进行模仿与创新,但一个开创性新产品有时就需要有很好的视野了。因此,作为高级管理层,信息判断的角度就要求更加宏大与高远。

5.信息反馈

建立信息档案与信息分析,其主要目的就是推动新产品上市进一步规范与体系,就是为了给新产品上市后提供准确的方向。信息反馈就是充分利用掌握的信息,调整与决策新产品未来走势。信息反馈有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是执行层面的反馈。根据管理层的意见,强化对上市过程中的细节掌控;第二就是方向性反馈,通过高层会议,行政文件等对新产品上市过程中的方向性问题进行定调。

市场部主要会围绕新产品上市过程消费者层面反映的一些问题进行系统调整,特别是消费者对于产品的意见与建议,更高层面就是消费者对于品牌的反馈;市场部的新产品信息反馈主要表现在针对消费者动销活动的调整与新产品传播策略的调整。因此,市场部的反馈更多是一种市场行为的自发调整。

销售部主要围绕新产品上市过程中反映的渠道面意见提出系统调整的方法;由于销售部的主要功能是掌控渠道,销售部的信息反馈表现为渠道政策的调整与市场推广落地规范性管理。销售部新产品信息反馈比较多体现在管理文件下发以及规范手册制定。

生产部主要围绕市场反映出来的质量问题进行整改。产品质量是新产品赖以生存的土壤,因此,新产品上市中的产品质量必然会成为生产技术部门调整的方向。新产品的信息反馈涉及到任何一个问题,即使是很小的问题都不应该被忽视。

人力部则主要围绕人力资源进行结构性跳整。根据销售与市场需要,调整现有的人力资源结构,部署新的人力资源策略是人力资源首要任务,而建立稳定的绩效考核机制是人力资源部稳定内部员工结构与激励内部发展动力的根本保障。

财务部适时调整新产品上市过程中财务结构问题。根据市场反映出来的特点,合理调配新产品上市过程中的财务资源,使得企业有限的资源被广泛地运用在最有效的地方。

总经理主要是通过系统政策性文件以及大规模营销型会议,对新产品发现前景以及新产品面临的调整做出有利于企业的判断与具备一定高度的宣讲,当然,在很多情况下,总经理处于保留政策最终解读权,一般会授权营销总监做这种大的营销政策上的制定与宣导。

信息反馈一般表现为如下几种形式:

政策性文件:对于一些带有制定性变化的信息反馈,一般会采取行政发文的方式来推动信息直接进入系统,从而减少信息反馈的丢失;

标准化手册:对于执行性的新产品市场信息反馈,一般有市场部与销售部通过制定标准执行手册加以规范;

产品信息管理篇4

关键词:药品生产;质量管理;RFiD

中图分类号:tp391.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2

一、引言

药品生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原料进厂到成品生产出来并经检验合格出厂,涉及到生产工艺及质量管理的很多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会影响药品质量。因此,必须在药品生产全过程中加强管理,以防止混药、污染等,保证产品质量。

为了保证药品生产质量,Gmp作为药品生产过程的安全生产规范性文件,最初是由美国坦普尔大学6名教授编写制订,20世纪60-70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以法令形式加以颁布,要求制药企业广泛采用。我国自1988年正式推广Gmp标准以来,先后于1992年和1998年进行了两次修订,2010年又颁布新版Gmp,但许多企业由于缺乏规范统一的监管手段,在生产质量管理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企业的药品生产过程脱离了有效的企业监管,以及药品监管部门的监管,事故在无形之中就会发生。同时,由于没有企业的实时信息的质量电子档案,使得事故的追溯也花费相当大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在国内,药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电子档案的建立为大势所趋,而对药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与管理的高层监管更是迫在眉睫。

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借助高科技手段,对药品进行跟踪和监测,射频识别即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技术,就是其中一种日益受到欢迎的新技术。2005年底制药集团辉瑞(pfizer)开始在“伟哥”(Viagra,药名万艾可)货物上加装RFiD标签。美国purduepharma以生产处方药、非处方药与医疗用产品闻名,该公司已将RFiD的标签作业与单一药瓶包装产线的流程成功整合,应用RFiD技术于生产线产品[1]。英格兰和威尔士的44家企业参与了RFiD技术在配送时快速辨识出伪造药品的测试,这些企业包括社区药店、连锁药店、医院的药房和诊疗所,6家药品生产商也加入其中。

在国内,关于物联网及RFiD技术在药品仓储管理方面有一些文献报道[2-5],但大多都停留在介绍“物联网”及RFiD技术等原理综述、理论研究或试验性研究中,真正成功应用于药品生产及库存管理实际的,还未见报道。本文提出在药品生产中利用RFiD技术进行质量管理,建立了相应的管理系统,并成功应用于制药企业。

二、Gmp的要求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新版Gmp),于2011年3月1日起施行,这是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药品生产是以成品批来组织生产的,一个成品批次生产指令的下达驱动一个药品生产物流过程及一个批次药品的形成。Gmp中定义“批”是指:在规定限度内具有同一性质和质量,并在同一生产周期中生产出来的一定数量的药品为一批。批的概念贯穿其整个生产及流通环节,主要有物料批和成品批。“批号”常用来标识同一生产批的药品。

药品生产物流过程是指一个成品批次的整个形成过程,它始于生产指令的下达,止于成品的入库。根据生产指令,物料部门准备原料并出库。生产部门领料后开始进入生产线生产,经过各工序,一部分形成药品成品,一部分形成半成品药品以待以后和其他半成品或原料混合,随后报质量部门检验。检验合格后,成品药生产部门根据包装指令开始包装。包装后的成品则进入成品库进行管理,半成品药品入库以待下次材料出库,这样整个生产物流过程结束。要对药品生产过程的质量进行管理,需对药品生产的批记录进行追踪和管理。

三、系统结构和功能

RFiD的技术特点以及同条形码技术的整合,可以辅助药品生产中的安全管理,实现药品的可追溯能力,达到从源料进厂到成品出厂的端到端监管,通过RFiD标签和条形码使药品在每一道工序都有唯一的产品编码,从而能够实现药品的追溯管理。

一个成熟、有效的RFiD应用系统,不管其业务场景如何变化,其共同之处在于有效地使用RFiD信息,实现与企业现有系统的信息整合,优化内部业务流程,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个良好的RFiD应用架构,可以很好地帮助企业达到这一目标。药品企业虽然其业务流程存在着差别,但RFiD应用架构可以由4层组成,如图1所示。

基础数据及工具支撑平台,包括药品生产中的各种数据,如药品监管的标准与规范、药品的批生产记录等,这是进行质量管理的基础。

集成信息接口及基于中间件的应用定制主要实现数据的转换,把基础数据转换为数据采集设备能够处理的数据。

基于RFiD的现场数据采集系统,利用RFiD终端设备获取生产现场的数据,并传给生产管理系统。RFiD系统需要有相应的硬件来进行射频信号处理,本系统开发了智能数据终端(intelligentDataterminal,iDt),如图2所示,用于在药品生产现场采集操作者、原料、设备、环境等各种生产数据。

Gmp生产运作管理系统,利用RFiD终端采集的生产数据,对药品生产过程的质量进行管理,药品生产过程质控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

1.系统配置(系统用户配置、角色权限配置、系统帮助管理、系统日志管理)。

2.质控点定义(质控类别管理、工序质控点定义、监控项目及标准管理)。

3.物料质控(入库记录、出库记录、不合格物料及处理记录)。

4.检验过程质控(原料检验记录、中间体检验记录、成品检验记录、批检验记录)。

产品信息管理篇5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农产品;网络信息技术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it,moreandmorepracticeshasshownthatthesupplychainofagriculturalproductsshouldrelyonnetworkinformationtechnology.thepaperintroducesthemeaningsandcharacteristicsofsupplychainmanagementofkeysofusinginsupplychainmanagementofagriculturalproductsandputsforwardsomesuggestionstoimprovetheefficiencyofsupplychainmanagementofagriculturalproducts.

Keywords:supplychainmanagement;agriculturalproducts;networkinformationtechnology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的有效流通涉及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及质量,涉及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的根本利益。供应链管理引入农业为农业产业的发展、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目前,国内外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实践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国际经验来看,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利器;从国内现实来看,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尚处于发展初期,本文力求就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一定的理论探索,为我国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

1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涵义

1.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及特点。供应链管理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让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能高效率运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中[1]。供应链管理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因此,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是追求供应链整体效率化。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供应链整体最优。供应链管理将供应链上的业务和各相关者视为一体,以整体最优为目标。(2)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关系。实现供应链整体最佳化优,需要企业间的合作,这种协作关系就是“合作伙伴关系”。(3)供应链管理要求采用系统的、集成化的管理方法来统筹管理整个供应链的各个功能。(4)支撑供应链管理顺利进行的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1.2农产品供应链的涵义及特点。一般而言,农产品供应链即农产品从收购、加工、运输、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这一过程所组成的环环相扣的链条[2]。农产品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降低总成本,增加农产品的效益及附加价值。由于农产品的诸多特性,导致了农产品供应链不同于工业供应链,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参与者众多,系统复杂。在产前、产中、加工、运输、销售和最终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上都有众多参与者,包括农产品生产者、批发市场、零售终端和最终消费者。另外农产品的数量特别大,品种繁多,各品种的品质特性差别很大,使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衔接问题更加复杂。(2)市场不确定性较大。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分散性,经营者难以取得垄断地位,市场信息极为分散,人们难于全面把握市场供求信息及竞争者、合作者的信息;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农产品上市时如果在短时间内难以调节,会使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此外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限制了农产品在跨区域间和跨季节间的即时调节,这使农产品供应链具有更多的风险。(3)农产品供应链对物流的要求较高。由于农产品生产具有区域性,而人们的需求是多样性的,因而需要不同区域间进行流通交易。然而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使流通成本上升,这限制了农产品流通路径。特别是在生鲜农产品,对物流仓储、运输、配送的要求更高。

2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1)市场主体过于分散,缺乏供应链的概念。由于农业产业链的主体主要是分散经营的农户,市场意识薄弱,总体素质较低,即使是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也是以小业主或个体经营户为主体经营,用供应链的观点考虑农产品的经营是很难实现的事。(2)物流技术比较落后。“新鲜”是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但由于鲜活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会大大限制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在,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中的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很大。有数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达25%~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3]。(3)物流成本过高,不利于农产品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建立。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物流成本仍然偏高,而且很不稳定,运销成本的波动较大。由于农产品具有鲜活性,生产上的区域性、季节性、分散性等特点,同时农产品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具有消费群体小的特点,造成农产品交易成本较高,容易导致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的投机行为,不利于稳定的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形成。(4)农产品供应链各主体之间信息流通不畅。由于诸多原因,对信息化的意识不强,从而造成我国国内农产品供应链的总体信息化程度很低。国内农产品市场上几乎没有一个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信息系统,各企业之间信息化程度差距较大,发展很不平衡。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以供各企业进行信息交流,造成本应多边共赢的企业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阻碍了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长期以来,农民对市场供求信息的获取渠道单一,手段缺乏,滞后失真现象严重,赶不上市场变化。这也是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3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应用的关键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农业带来的效益是明显的。在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中,应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的优势,如eDi、GpS、条码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提高供应链运作的效率,也可以增强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交流。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农产品供应链必须依托网络信息技术,纵向优化,横向集成,并逐渐形成行业、区域性的中心节点,使资源和信息实行共享,整体资源得到优化,并通过实现成员间的连接和与目标终端用户之间的连接,促使各成员共同创建新的利润空间。通过对农产品供应链过程的跟踪整合管理,可使农产品物流活动的每一环节为了共同的目标保持协调一致,有效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服务水平和效率。首先,应该建立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与统一的信息平台。信息物质技术基础设施包括企业的外部网、内部网、知识库、电子数据库及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在完善的物资技术基础设施上,应用相关的软件搭建统一的信息平台。既保障信息提供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及时性,又实现对农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目前我国各地政府和大型企业建立了一批农产品专业信息平台,为沟通消费者与生产者、流通环节的联系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一个地方或企业必须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搭建与外部信息网密切联系的信息平台,使供应链中的神经系统运转正常。农产品供应商根据信息平台上经销商和零售终端提供的需求信息,向其上游的农户生产信息,生产加工企业、中介组织通过订单向农户收购农产品,这样减少了农户生产的盲目性,同时为农产品的销路提供了保证,不仅降低了农产品物流的成本,减少了农产品的损耗,而且有利于促进农业和社会效益。其次,建立不同层次的农产品信息网络,这是实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所必需的技术支持。农产品信息不畅是制约农业结构调整,造成农产品卖出难的主要原因。加强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是开拓农村市场的重要途径。依托农产品批发市场或农产品中介组织,建立农产品生产、流通信息网络,实现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批发市场、农产品供应四位一体的农产品信息网络,最终形成农村地区农产品信息网络与大中城市及全国的联网。通过信息网络的建设,农产品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对整个农产品的流通过程进行协同整合,降低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损耗,缩短了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了交易效率,减少了物流成本,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农产品的保值期。农产品供应链成员通过不同层次的信息网络的集成,建立一体化的物流运作体系,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对生产、加工、配送过程中的物流环节进行设计,使农产品物流作业无缝衔接。将物流据点、农产品配送路线、运输手段等网络化,以提高物流活动的效率,减少物流成本。另外,需要建立四个相关信息系统:一是信息管理系统。如收集和传递销往地农产品标准化信息和相关的政策法规。根据这些信息,对供应链全程进行监控,确保农产品跨越非贸易壁垒,顺利进入国外市场。二是信息共享系统。供应链成员共享有关库存、销售、预测、供应链绩效评价等信息,促进成员间信息沟通,有助于供应链成员间的互信与协同。三是电子银行结算与支付系统,使供应链成员能方便地进行电子商务活动。四是供应技术协同系统。零售终端的poS系统,收集消费者需求的第一手资料,能在第一时间反馈到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中和订单管理系统中,指导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供货系统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调动农产品的流动。实现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息系统的无缝隙对接,加快供应链的营运速度,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农户、农产品供应商及农产品经销商之间的信息系统实现无缝衔接,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柔性,降低了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成本和风险,使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准确及时地到达供应链中的相关节点,使农业生产更有计划性,从而减少农民的市场风险,提高农民收入。最后加快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需强化政府在农业信息化中的主导作用,制定农业产品信息化的法律法规。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是一项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综合性基础工作,必须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因此政府要在这一进程当中发挥好其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要根据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明确建设方向、目标、重点,并具体落实相应部门实施。要从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树立信息观念,增强信息意识。做好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产品信息化建设,还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包括立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在内的动态系统,为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制框架和法律环境,为农业信息化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但是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需要制定的法律法规具备灵活性,因地制宜,有所区别。

4结束语

本文论述了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应用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给出了可行的建议。该建议有利于提高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和规模效益。伴随农业问题的日渐突出以及信息化建设在我国的整体推进,我们相信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建设也会越来越受重视。同时农业行业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确定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战略,使农产品供应链进一步向系统化、集成化、精益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产品信息管理篇6

[关键词]雷达产品检验信息管理系统imS/CaQS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4-0015-01

1引言

信息管理系统(imS,informationmanagementSystem)是现代企业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重要工具,尤其是对于大型企业而言,对于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企业各项工作的完成、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各种信息的等,因此,它对企业长期发展和高效运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产品检验的概念比较广泛,泛指通过相关工具和仪器仪表对各种原材料、半成品、成品进行特定的检验,以确定其是否满足相应的技术标准、规格的过程。对于雷达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而言,检验工作主要集中在对组成雷达系统的电子元器件以及结构件的检验,以及多雷达整机的检验等。总之,对于雷达系统整机而言,产品检验过程是雷达产品研制和生产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保证雷达产品性能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2雷达系统产品检验中面临的问题

对于目前企业的雷达生产加工而言,普遍面临着这样一些问题:首先,企业生产的各种雷达产品的批量逐渐减少,种类逐渐增多;其次,产品周期不断缩短,对产能和产品检验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再次,雷达行业竞争压力不断增加,迫使产品在质量上需要达到更高的技术标准;最后,雷达产品的质量成为决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造成以上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这几个方面:

第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国家、社会对于不同功能的雷达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因此,多元化的需求就逐渐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个性化的需求以及市场的对变性,都造成了对同一种雷达产品批量订货的减少,对不同功能产品需求的增加,这就使雷达生产过程中的产品检验需要对更多不同种类的设备进行检验,从而增加了额外的质量信息;

第二,市场的多变性以及同行业之间的竞争,使得企业在研发-检验(器件、零部件)-生产-检验(成品)-交付整个过程中必须提高效率,否则很有可能错过市场需求。这样一来,仅从检验的角度讲,如何快速处理如此庞大的质量信息就是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产品检验方式,肯定难以满足这种发展趋势;

第三,随着质量在企业长期发展和竞争中作用的凸显,同行企业都在不断重视各自雷达产品的质量,而产品检验正是确保产品质量的基础,因此,除了满足现有的国家标准、行业规范之外,更高标准产品才更加具有吸引力,因此,这也对产品检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此可见,从企业长期发展的角度来讲,利用传统的产品检验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当前以及未来的社会发展要求,需要引进新的产品检验方式和工具,即信息管理系统(imS),或称为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系统(CaQS)。

3信息管理系统在产品检验中的作用

经过分析可以看到,对于未来的雷达生产加工而言,产品检验环节的重要性会更为突出,而产品检验过程所面临的问题也更加多样,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工具。imS/CaQS的使用将会很大程度上解决目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雷达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信息化平台的使用将很大程度地提高质量数据处理,尤其是各类检验数据的处理速度。

正如前文中提到的,现在的加工制造业面临着诸多考验,对于产品检验环节而言,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需要检验的元器件种类越来越多,检验项目越来越多,检验所得数据/信息量越来越大,单纯通过人工汇总和处理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

通过使用信息化平台,既能有效应对不断增加的检验信息,又能够为信息的后期处理和汇总提供高效的管理。除此之外,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也有助于为以后的在线检查、监控等新技术的应用提供技术上的铺垫。

其次,imS/CaQS的应用,能够为企业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提供可靠支持。

所谓“全面质量管理”,就是要求全体员工以及各个部门都要参与质量管理,对质量的全过程进行管理。通过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可以将雷达的整个检验、生产过程全部具体到各个部门,甚至每一个班组、每一个人,从而形成对质量的全面管控。这些过程的实现都得通过系统来完成,从元器件的检验信息到产品组装过程的组装信息,再到雷达整机/分系统的检验信息,所有的质量信息都通过系统平台自动传递,因此,最终的产品在交付之前会形成一套完整的质量信息,而且这些信息都是可以追根溯源的,也是有保障的。

此外,信息管理系统可以为今后的更深层次的管理融合提供可能。

目前,我们国家的生产加工企业的整个生产模式(包括产品检验过程)从总体上讲都和西方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近几年,以美国提出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再工业化”战略和德国提出的“工业4.0”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其中都突出强调了信息化水平在未来生产加工过程中的作用,相信我们国家也会迅速赶上这种发展潮流。因此,无论从企业的现实需要来看,还是从未来企业的发展方向来看,信息管理平台的使用都势在必行。

4总结

本文主要从企业现阶段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在雷达生产及产品检验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展开讨论,重点讨论了imS/CaQS在企业产品检验过程以及整个质量管理过程中的作用。经过讨论可以看到,信息管理平台的使用不仅可以解决目前雷达生产加工企业在产品检验过程中的现实问题,也会为其他的生产企业带来更多便利。

参考文献

[1]张社权.产品检验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4.

[2]俞杰.产品检验数据管理系统设计与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17).

[3]王尉安,冯雅琪.通过检验设备自动化提高产品检验能力[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8).

[4]王进,仲学宪,李小恩,黄超,雷一厉.产品检验与评价自动化技术构建――系统管理[J].中国纤检,2009,(7).

产品信息管理篇7

【关键词】信息科技;农产品;检验检测

一、基层农产品检验检测工作业务需求分析

以上海市嘉定区的检验检测工作为例。区内的检验检测工作主要涉及到农技中心、疫控中心和检测中心等多个相关业务部门,检验检测的范围也涉及动物疫病检测、兽药残留检测、蔬菜、水果、复混肥料、有机肥料、水质、土壤等。

在基层检验检测管理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问题:

1.跨部门协作

农产品检验检测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的协作。农技中心、动物疫控中心出于及时了解和掌握疫情的目的,每年定期采集样本,送检测中心检测。以动物疫控中心为例,每年需完成猪流感、牛羊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狂犬病采样送检任务之外,还需要按上级部门的要求,在重大节假日的节前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产地畜产品安全检测工作。而执法大队则是在常规工作中,对辖区内的奶牛场、猪场、养羊、养鸡、水禽专业户进行随机抽检。在双方各自的执法与管理过程中,重复抽样的情况屡见不鲜。此外,在工作中,也时常会发生检测样本不符合委托协议、检测报告反馈不及时等问题。

2.计划性管理

上海是人口众多的特大型城市,基层农产品检验检测的压力重大,如何合理科学地分配有限的财力与人力,通过行政管理来提高检测中心实验室的工作绩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是基层工作面临的一项课题。

二、上海市嘉定区农产品检验检测信息管理系统介绍

上海市嘉定区农产品检验检测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加深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合作,共享业务数据,消除信息孤岛,提升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更好地从繁杂的业务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辅助决策。

(一)业务功能与流程

1.组织结构

上海市嘉定区农产品检测中心的检测范围有动物疫病检测13项、兽药残留检测3项、蔬菜、水果3项、复混肥料6项、有机肥料6项、水质8项、土壤17项、其它1项。承接政府、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单位的检测委托。

2.系统角色

系统分为检测中心、疫控中心①、执法大队三类角色。

(1)检测中心:检测中心根据各送检单位(疫控中心、农技中心、执法大队)提交的委托协议,对样品进行检测,并及时更新委托协议的处理状态。

(2)疫控中心:其主要负责的内容如下:

①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采样计划,并录入系统。

②在实地完成采样后,登陆系统,录入采样单和相关样品。

③在系统中填写委托协议,选择需要检测的样品,提交检测中心进行检测。

④收到检测中心的检测报告后,结束流程。

(3)执法大队:在本系统中,执法大队主要负责的内容是:

①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采样计划,并录入系统。

②在实地完成采样后,登陆系统,录入采样单和相关样品。

③在系统中填写委托协议,选择需要检测的样品,提交检测中心进行检测。

④收到检测中心的检测报告后,结束流程。

⑤查看并监督其它单位的采样计划、采样单、委托协议等。

3.系统功能分析

各送检单位与检测中心签订委托检测合同,根据合同提交检测样本。检测中心接收检测样本后,出据检测报告,录入系统。录入采集的检测数据系统进行统计处理,统计处理的功能可以与报表功能合并。各级领导登陆系统就可以查看各种信息,如月报、年报、检测单位报表、管辖地区报表、检测项目报表、品种报表等。可以反向查询出问题农产品的时间、地点、检测批次等信息。通过分析,系统的总体功能应该包括用户身份验证功能、上报员数据录入、修改、删除、查找功能、数据分析功能、数据审核功能。

(二)系统架构

如图2所示,农产品检验检测系统主要包括检测业务登录与查询、数据导入、数据上传、统计分析。系统自动把用检测设备检测的数据结合计算机网络通讯手段汇总到检测中心数据库,改变以往人工调取检测地数据为网上时时查询、统计相关数据,实现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信息共享和自动预警功能,保证了对农残监管的实效性和可靠性。

(三)主要功能

1.委托协议管理①

2.检测项目自动筛选

用户只能选择一个样品名称,如猪血、牛血、鸡血……而检测项目则可以选多个。但是只能选择样品名称下存在的项目,如样品名称选择了鸡血,则对应的检测项目只能选择与鸡血相关的项目,比如禽流感H9抗体、禽流感H5抗体……

(四)系统实现

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与调试,农产品检验检测信息管理系统现阶段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增强了各业务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性。农产品检验检测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如实记录检验检测业务的相关信息,使各部门工作人员可在系统中了解各自的工作计划,时间节点,工作进度,确保了检验检测工作的高效、有序。

2.实现了检验检测工作的信息档案化,确保了检验检测数据的安全性。各业务部门在进行业务操作的时候,就完成了工作情况的信息档案化工作;通过将业务流转信息、检测报告等数据存储于服务器的方式,大大提升了数据安全性,减少搜索历史数据的难度,方便对业务档案的管理。

3.理顺了各业务部门的工作流程。系统对工作步骤的各相关方能够实现自动通知,协助办公,减少了过去书面文件互相流转的种种不便;同时积累了检验检测工作的统计资料,形成更加直观的统计图形,使统计、分析历年业务工作情况显得更为方便。

三、结语

信息系统建设和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对业务流程进行信息化改造的过程中,也会改变某些工作流程。更强调了委托协议的作用,确立了先协议后检测的规范化工作意识。本系统自2011年11月开始试运行,截止至2012年11月,嘉定农产品检验检测信息管理系统共记录了来自农技中心、疫控中心和检测中心等相关业务部门所录入的采样计划、采样单、委托协议、蔬菜检测维护数据等信息共计1440条,涉及到12458个送检记录和12458个检测记录,共收到检测报告208份。到2012年11月为止,所有送检样品的检测率都达到了100%。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中一个环节,还仍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例如,如何将检测报告的结果与农产品安全追溯体系相结合,对外加大公开力度,公开检测结果,提高公开与透明度,加大公众的监督。对内,则需要考虑如何利用系统的统计数据,与绩效管理相结合,提高管理水平。

产品信息管理篇8

摘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通过有效的精细化管理,提高人力资源效率、提高公司的工时定额管理水平,建立公司的产品结构、材料定额、工时定额等基础数据体系,快速的进行定额成本计算、查询、分析,用以指导销售定价,实现与实际成本的对比分析,是公司控制成本、提高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a公司是一家电力配件生产的专业化厂家,前几年成功的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产品工时定额和成本管理中,取得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并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在这里就将a公司的做法和经验与大家予以分享。

关键字信息化成本管理信息化应用

一、信息化技术应用前a公司管理状况的描述与分析

1.a公司工时定额管理状况:公司主要是通过电子表格收集和管理工时定额数据,先由各个生产单位对本单位所有生产工人全月产生的工时集中在月底统计,后报人力资源部审核、汇总、分析、报做工资,时间非常紧张,加上新品工时及工艺调整引起的工时变化等因素影响,使工时定额标准的执行程度、工时统计的真实性、效率很难准确掌控,并且由于工时统计、分析只集中在月底有限的几天,分析工作存在滞后性,缺乏指导性。同时由于工时涉及单位多、人员多,统计和管理过程中存在数据分散,查询、提取困难问题。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了从车间工时执行到公司工时管理存在诸多的漏洞和不足,不能很好满足精细化、信息化管理要求。

车间工时是计算工人工资的基础,科学管理工时定额是管理车间工资的前提。因此需要尽快使用信息化工具和平台实施科学管理。

2.a公司的产品标准成本管理状况:财务管理部根据年末各单位上报的材料定额、工时定额,并收集材料采购价格、产品结构信息等,先测算每个车间一段时间的工时费用率,然后计算每个零件的标准成本,最后计算每个产品的标准成本,这些数据的测算和计算,都是通过excel进行复杂的设置后计算完成的。公司产品有近万种零件,有三百多种产品类型,在excel下建立计算系统工作量很大,特别是工时定额、材料定额及材料价格频繁调整变化,导致excel下原始数据的日常维护比较复杂。同时用excel管理数据不是标准化的手段,效率低、容易出错,不能及时提取基础数据,造成灭弧室标准成本核算量大,不及时,也不符合公司倡导的信息化管理要求。

产品标准成本是产品定价的基础,科学计算零件及产品标准成本是销售定价的前提,也是成本分析、指导技术设计、车间成本管理的依据。

因此,急需建立产品加工工时信息管理系统、产品标准成本信息管理系统。只有对各车间所有零件的工时定额、零件消耗定额、原材料采购价格、零部件图号等基础数据进行有效管理,才能实现公司工时和成本的分析管理。

二、信息化技术应用目标

实现工时定额、材料定额标准成本管理信息化,达到数据共享,规范数据的管理目的,为公司工时定额、材料定额的标准成本管理搭建信息管理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车间工时、零件及成品标准成本的统计、分析和管理。

1.工时定额管理:建立各车间工时定额数据的标准管理模式,统一车间的工时定额信息化平台,满足对工时的分析、核查、统计和分析,实现工时数据的系统化、规范化、共享化,最终实现对工时定额及人工成本的科学有效管理。

2.产品标准成本管理:建立以工时定额、材料消耗定额、材料价格、零件图号为基础的数据信息库,通过软件实现标准成本的科学计算,最终奠定成本分析、指导技术设计、车间成本管理、销售定价等工作的基础。

三、信息化技术实施的总体思路

利用公司现有的金蝶K3系统平台,借助现有的计算机网络,聘请软件公司,建立包括零件图号、产品Bom结构、工时定额、零件材料定额在内的基础数据信息系统。通过软件的设计,实现对以上数据的录入、维护、统计、分析,自动生成各种查询和分析结果,达到对工时和成本的管理。

实现分散维护,信息共享。通过网络由各单位直接在系统中录入产品、零件名称以及各工序的生产完成数量、实际工时,系统自动提取显示工时定额、材料定额,从而完成工时和产品成本的统计、分析及计算,同时实现工时、产品成本的数据查询、报表自动生成以及分析计算的功能。

四、信息化技术实施过程

1.准备阶段

⑴启动:a公司与软件公司共同成立项目组,召开启动大会,并确定了实施小组成员。成员主要由人力资源部主管、财务管理部主管牵头,车间定额员和统计人员为主,涉及公司十个与定额相关的生产单位。

⑵需求调研:基于公司工时定额管理和成本核算的现状,为了满足精细化管理的需要,解决定额分散存放、查询困难、数据核算效率低下、统计工作量大;解决零件定额数据表、产品定额数据表、材料价格表等数据的核算与共享、调整产品价格时测算过程复杂等问题。

⑶软件的安装与调试:由软件公司对公司实施小组成员进行软件的安装与指导,并对各用户端进行了调试,由软件公司提供《软件安装说明书》。

⑷蓝图设计:

①在现有数据的基础上,建立基础数据库,并对与工时及定额成本有关的基础数据(包括产品图号、材料消耗定额、产品结构Bom、工时定额等)进行系统的整理,其中包括产品名称、图号的统一与规范;产品结构及加工工序的审核、整理;各产品与工序相对应的工时定额的审核与整理,实现基础数据的系统化、规范化和数据共享。

②工时定额数据的查询、共享。根据管理者的授权,相关人员可以根据各自权限与需求,在办公电脑上进行工时定额数据的查询。

③根据定额成本测算方法,在软件信息系统中实现自制零件和产成品定额成本的快速计算、查询。

④利用网络,直接从车间采集工时汇报数据,提高上报数据的准确性、透明性。并根据上报的数据,多角度的进行相关数据的查询。例如:根据产品名称进行数量查询、生产部门进行工时汇总的查询、操作员工姓名进行具体工作的查询与汇总等。

2.软件规划和软件的性能测试

⑴典型数据的收集: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经过分析与研究,由公司提供典型产品的数据,主要有零件加工单元(管型或图号,数量)整管装配单元(管型或图号,数量),这些典型产品主要是根据公司近年来生产量加大,工序较全面,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在数据提供过程中,及时发现了一些原管理中出现的漏洞。

例如:某车间剪板机下料,由于剪板机下料是车间2010年新制定的工时,工时制定的标准虽然已经有了,但工时台账并不完善,从现有台账上无法获得有效的数据,通过软件的使用,我们进一步完善了此工序的工时定额,确保了车间工时定额的完整性与准确性。

⑵软件模拟测试。根据前期的沟通与基础数据的提供,软件工时对其所开发的如见进行了模拟测试,确认了软件的相关功能。

3.基础数据的整理与应用

⑴编码的设计、编制:软件中数据的运算主要是通过编码来实现,所以编码的设计与编制、整理是所有数据录入的根本,并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对本软件所要涉及到的项目分别作了编码,便于数据的导入。

①职员编码:码长8位,编制原则如下:

职工编号(码长8位)

员工入厂年份;顺序号;

根据员工入厂年份和本年度入厂的顺序进行编制。在此项工作中,重点工作是对原有员工的入厂资料进行了整理,将公司中1351人全部进行了编制,保证的职员编码的完整性。

②部门编码:码长4位,本项目中涉及到10个相关部门,我们根据部门的名称进行了编制。

例如:一车间(编码为02.01)五车间(编码为02.05)

③岗位编码:码长5位,根据公司现行的工时分值,共涉及到148种不同的岗位。编码原则为,前两位为车间编码,后3位按岗位名称依次顺延。

④工序编码:码长5为,根据公司现行工时定额所对应的工序进行编制,共涉及到相关工序197种。编码原则为,前两位为车间编码,后3位按工序名称依次顺延。本项工作中,由于各部门的原工序名称并不规范,为此我们在原有工序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了整合,便于工时统计的开展。

⑤物料编码:根据公司现有的技术文件(图号)进行整理与编制。例如零件产品为Da7.XXX.XXX,整管产品为Da3.XXX.XXX。

⑵现行产品加工工艺的整理与完善

根据公司批准确认的工时定额,各部门按照新的工序编码所对应的工序名称,对本部门的工时定额进行了重新的归类、整理。

3.软件上线试运行工作

为了保证软件使用的各项功能的稳定,实施组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双管齐下,在不影响公司工时定额统计正常运转的情况下,使用软件进行了统计工作,效果显著,表现在:

⑴大幅减少了统计人员两次次统计汇总的无效工作量,保证相关人员有更多的时间来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工作,而不是统计工作;

⑵对各单位每月上报的各种工时类型进行了快速的分类汇总,多方面,多角度的提取数据,并可以直观的表现出各单位上报工时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对工时执行过程中得信息把握。

4.验收交付工作

根据软件试运行的结果,软件现有功能达到了最初设计的需求,实施小组对此软件进行了验收。

软件公司交付物为《软件安装说明书》、《基础数据编码手册》、《项目总结》、《软件操作说明书》。

五、信息化技术应用效果评价

经过a公司近一年的探索实践,实现了信息化技术在产品工时定额管理、产品成本管理中的应用,并形成以下管理成果:

1.建立系统的基础数据框架。对于与工时及定额成本有关的基础数据(包括产品、材料、产品结构Bom、工时定额等)进行系统的整理,实现基础数据的系统化、规范化和数据共享。

2.实现工时定额数据的查询、共享。实现授权人员可以在各自办公电脑上按产品、零件、部门、工序等查询工时定额数据。

3.实现定额成本快速测算、查询。按照定额成本测算方法,在信息系统实现对自制零件和产成品的定额成本的快速计算、查询;实现某一要素变化时,只需调整该项数据(如某一材料价格变化时),只需维护该项数据,所有应用该材料的产品定额成本均会同时刷新。并实现了资源共享,相关管理人员经过授权后,就可以直接登陆系统进行标准成本的查询。

4.实现直接从车间等部门采集工时汇报数据。利用计算机网络,由各相关部门定期直接在系统中录入每个产品各工序的完工数量、操作工、实际完成工时等数据,系统自动提取工时定额,计算实做数量的定额工时,并将数据存入数据库完成数据采集。

5.实现工时查询、统计功能:各授权人员可以通过信息系统方便的从多个维度(如产品、工序、部门、操作工等)查询自己业务范围的工时数据。并根据管理需要,设置定额成本、产品工时定额、工时汇报数据查询报表,支持业务人员便捷的查询数据。

通过a公司的工作实践,证明将信息化技术引入产品工时定额管理和产品成本管理的思路是可行的,并会给公司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有力的促进公司的精细化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尹隽,翁翔.基于项目管理的信息化造船物料成本管理与控制探讨.财会通讯.2012(12).

产品信息管理篇9

论文关键词:产品召回信息披露政府部门

近年来,由产品召回信息的引发的消费者权益问题吸引着人们的广泛关注。从“三鹿奶粉事件”中未销毁的问题奶粉作为原料的“毒奶粉”重现市场,金浩茶油含超标致癌物,产品召回信息不向公众公布,锦湖轮胎召回公告的召回轮胎数量与产量不成正比,这些都折射出我国产品召回信息披露制度方面的有待完善之处。为此,本文探讨产品召回信息披露制度的不足,提出完善之对策。

一、产品召回信息披露制度概述

(一)产品召回信息概述

产品召回或缺陷产品召回,是指按照规定程序和要求,对缺陷产品,由生产者通过警示、补充或者修正消费说明、撤回、退货、换货、修理、销毁等方式,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缺陷产品可能导致损害的行为。这里的“生产者”,是指从事产品加工、制作的单位和个人。通常,进口商品的进口商或者商被视为生产者。豍笔者认为,从狭义的角度,产品召回信息是指仅在产品召回正在进行的环节中,应当由生产者披露的信息。一般而言,生产者应当披露的信息包括:(1)缺陷产品的名称、结构、样式、序列号、外观照片或简图等;(2)有关缺陷产品生产、销售方面的信息,如缺陷产品生产者、主要销售者、销售数量、各地区市场销售数量等;(3)产品的具体缺陷状况以及可能给消费者带来的具体危险;(4)生产者为防止缺陷产品侵害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而计划采取和已经采取的措施和步骤,以及消费者为了防止损害发生而应当采取的措施等。豎从广义的角度,产品召回信息是指在产品召回的整个上述过程中,生产者和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向消费者及社会公众做出解释和说明的全部信息。

(二)产品召回信息披露制度概述

产品召回信息披露对保护消费者利益及保障缺陷产品的召回顺利进行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实行产品召回制度的国家普遍都建立了产品召回信息披露制度。

从各国的实践情况来看,信息披露的主要方式包括新闻会、海报、新闻或杂志广告、视频信息、信函、免费电话、传真等。为了促使企业及时、充分、准确的披露产品召回信息,各国法律以及主管机构制定的文件通常会对信息披露的期间、方式、范围等做出详细的规定。

以产品召回发源地、产品召回制度发达的美国为例。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负责一般消费品的召回,按照其召回规则,厂商进行报告是产品召回程序的第一步。依照《消费品安全法》第15(b)节的规定,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应该立即将产品不符合标准的情况,缺陷的情况或者相关风险的情况告知消费者安全委员会。而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对“立即”的解释是24小时之内。如果不能确定是否应该报告某些信息,可以花一定时间来进行调查,该调查时间不得超过10个工作日。如果知晓此产品安全相关信息的是公司Ceo或其他负责向委员会报告的相关行政人员,并且能理解信息的重要性,委员会认为公司已经知道了有关产品安全的相关信息,正常情况下,上述两类人员获知此类信息的最长合理时间是5个工作日。豏又如澳大利亚1974年《联邦贸易实践法》中规定实施了产品召回的生产者或产品提供者要在实施了召回行为后2天内应依法书面通知主管机构。通知的内容主要包括:(1)产品的详细情况,如:名称,型号,编号,图片等。(2)产品提供者的详细联系方式:公司名称、地址、邮政地址、e-mail地址、网址、电话号码、传真。(3)对产品危险的声明。(4)产品投入流通的时间。(5)产品在何处分派或出口。(6)提供者所拟采取的措施。(7)其他提供者和消费者应采取的措施。(8)使用或储存该产品的详细信息。此外,规定了对销售到国外的产品,一旦生产者或产品提供者发现产品具有导致危险的缺陷,就应在合理的时间内通知货物进口人,并将该通知的复印件在10天内提交给主管者。豐

对于产品召回信息披露的方式,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制作的产品召回手册列举了一些方式。公布召回信息的方式有:以电视新闻方式公布;召开全国性新闻会,在电视、广播上宣布;通过全国性报刊杂志公布;通过区域性媒体公布;在企业网址上公布;通过产品销售记录、登记卡等途径寻找购买者,并直接告知其召回信息;通知与产品相关的批发商、商、零售商、维修人员、安装人员等;在销售点招贴公告;在企业商品名录、业务通讯和其他市场资料上公布;在产品使用者最可能造访的地方招贴,如医院、商店、儿科医生诊所、托儿所、修理店、设备租赁店等;直接通知维修点、零部件供应点、旧货店,等等。企业可视实际情况选择以上方式。企业在产品召回过程中使用的每一份公告都应经过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审查(除非企业能辨认出所有购买召回产品的客户并直接通知他们),之后会联合新闻稿。新闻稿采用的语句措词成为其他召回信息公布方式的依据。企业以其他方式召回信息时,在内容上不得与新闻稿抵触,以免引起误解和混乱。每一份召回公告都经过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的审核,以确定生产者采取了最充分适合该产品的召回信息公告方式。豑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以主管一般消费品召回机构的身份制定产品召回手册,指导企业的产品召回。

二、我国产品召回信息披露相关立法及存在问题

(一)我国产品召回信息披露相关立法

我国产品召回信息披露相关立法是伴随着我国产品召回制度在部分领域的建立而产生的。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以下称侵权责任法)颁布实施之前,根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儿童玩具召回管理规定》和《食品召回管理规定》,《药品召回管理办法》,我国在四个领域:即汽车、儿童玩具、食品和药品领域建立了缺陷产品召回管理制度。与之相适应,关于产品召回信息披露方面的行政法规有两部:《缺陷汽车产品召回信息系统管理办法》和《儿童玩具召回信息与风险评估管理办法》。其它有关法律条文散见于《食品召回管理规定》、《药品召回管理办法》、《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儿童玩具召回管理规定》之中。侵权责任法实施以后,从第四十六条可以看出,我国已将可召回产品的范围扩展到全部产品的范围。

(二)我国产品召回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1.产品召回信息的信息化管理范围有待扩大。根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的要求,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建立国家缺陷汽车产品召回信息系统,此信息系统根据质检总局的委托,在缺陷产品召回管理中心的组织下,完成有关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的日常信息管理工作。在《食品召回管理规定》、《儿童玩具召回管理规定》也有召回信息系统建设的类似规定。产品召回信息管理系统负责有关产品信息的统一收集、分析、处理,产品召回信息的。目前,我国只在汽车、食品、儿童玩具领域等有限的产品领域建立了产品召回信息管理系统,覆盖面狭窄不能适应产品召回的范围日益扩大。

2.产品召回信息的公开化程度有待提高。

2010年3月8日,公民刘文俊向国家质检总局提交申请,要求公开包括丰田在内的汽车质量投诉的统计数据、调查结果和处理方法。这些信息属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九条(十一)项,政府主管部门应当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召回事件的发生更使得这些数据和资料属于应当披露的产品召回信息的一部分。

政府主管部门对召回计划实施效果的评估、对所召回的缺陷产品的处理结果都属于应披露的产品召回信息,公众有权知道召回的缺陷产品后续监管与处理的情况。披露产品召回信息既是政府主管部门履行召回监督职责的体现,也是公民实现知情权、消费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要求。

3.产品召回信息的缺乏细致统一的标准。《药品召回管理办法》中第九条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建立药品召回信息公开制度,采用有效途径向社会公布存在安全隐患的药品信息和召回情况。”但是并没有对药品召回信息的范围、内容、的程序、形式、时限做出规定,使得我国药品召回信息的没有细致统一的标准可供执行。目前,我国药品召回信息的公开主要是采取召开新闻会的形式召回信息,这种形式不能全面有效地将药品召回信息告知公众。此外,由于缺少官方召回信息的,一些媒体为达到新闻效果,一些夸大的、负面的、不实的信息,从而影响药品召回的顺利进行。

三、对完善我国产品召回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议

(一)建立除药品、食品产品外的产品召回信息管理系统

产品召回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效的信息收集与。目前,我国只在有限的领域如汽车、儿童玩具领域建立了产品召回信息管理系统并出台了相应的信息系统管理办法。现有的产品召回信息系统使用范围的有限性不能适应当今社会产品召回范围日益扩大的趋势。鉴于药品、食品本身具有的特殊性,建议我国建立一个适用于除药品、食品范围外的产品召回信息管理系统,负责全国范围内产品伤害监测信息和产品缺陷投诉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与,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对产品召回的有效监控。产品召回信息管理系统还应该具有欧共体快速信息系统的功能,即其设立的主要目的是“在缺陷产品危害严重的情况下实现信息的快速交换”。

(二)进一步加强国家产品召回网站的建设

消费者遇到缺陷产品时需要将问题反映给主管部门或者生产者,经营者发现问题后需要召回信息,政府的主管部门需要汇总信息,这些行为的有效实施都需要建立强大的信息系统。统一的产品召回信息网站有利于各方主体信息的顺畅交换,因此,建议建立我国产品召回信息的专门网站,在此网站上,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公布消费者投诉、举报的方式,并健全投诉、举报的受理、处理、反馈、公示程序,建立和各相关机构如消费者协会、质检部门投诉系统等的信息交换和共享机制。

产品信息管理篇10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农产品;网络信息技术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的有效流通涉及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及质量,涉及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的根本利益。供应链管理引入农业为农业产业的发展、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目前,国内外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实践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国际经验来看,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利器;从国内现实来看,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尚处于发展初期,本文力求就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一定的理论探索,为我国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

1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涵义

1.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及特点。供应链管理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让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能高效率运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中[1]。供应链管理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因此,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是追求供应链整体效率化。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供应链整体最优。供应链管理将供应链上的业务和各相关者视为一体,以整体最优为目标。(2)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关系。实现供应链整体最佳化优,需要企业间的合作,这种协作关系就是“合作伙伴关系”。(3)供应链管理要求采用系统的、集成化的管理方法来统筹管理整个供应链的各个功能。(4)支撑供应链管理顺利进行的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1.2农产品供应链的涵义及特点。一般而言,农产品供应链即农产品从收购、加工、运输、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这一过程所组成的环环相扣的链条[2]。农产品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降低总成本,增加农产品的效益及附加价值。由于农产品的诸多特性,导致了农产品供应链不同于工业供应链,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参与者众多,系统复杂。在产前、产中、加工、运输、销售和最终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上都有众多参与者,包括农产品生产者、批发市场、零售终端和最终消费者。另外农产品的数量特别大,品种繁多,各品种的品质特性差别很大,使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衔接问题更加复杂。(2)市场不确定性较大。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分散性,经营者难以取得垄断地位,市场信息极为分散,人们难于全面把握市场供求信息及竞争者、合作者的信息;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农产品上市时如果在短时间内难以调节,会使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此外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限制了农产品在跨区域间和跨季节间的即时调节,这使农产品供应链具有更多的风险。(3)农产品供应链对物流的要求较高。由于农产品生产具有区域性,而人们的需求是多样性的,因而需要不同区域间进行流通交易。然而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使流通成本上升,这限制了农产品流通路径。特别是在生鲜农产品,对物流仓储、运输、配送的要求更高。

2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1)市场主体过于分散,缺乏供应链的概念。由于农业产业链的主体主要是分散经营的农户,市场意识薄弱,总体素质较低,即使是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也是以小业主或个体经营户为主体经营,用供应链的观点考虑农产品的经营是很难实现的事。(2)物流技术比较落后。“新鲜”是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但由于鲜活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会大大限制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在,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中的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很大。有数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达25%~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3]。(3)物流成本过高,不利于农产品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建立。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物流成本仍然偏高,而且很不稳定,运销成本的波动较大。由于农产品具有鲜活性,生产上的区域性、季节性、分散性等特点,同时农产品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具有消费群体小的特点,造成农产品交易成本较高,容易导致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的投机行为,不利于稳定的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形成。(4)农产品供应链各主体之间信息流通不畅。由于诸多原因,对信息化的意识不强,从而造成我国国内农产品供应链的总体信息化程度很低。国内农产品市场上几乎没有一个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信息系统,各企业之间信息化程度差距较大,发展很不平衡。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以供各企业进行信息交流,造成本应多边共赢的企业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阻碍了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长期以来,农民对市场供求信息的获取渠道单一,手段缺乏,滞后失真现象严重,赶不上市场变化。这也是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3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应用的关键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农业带来的效益是明显的。在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中,应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的优势,如eDi、GpS、条码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提高供应链运作的效率,也可以增强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交流。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农产品供应链必须依托网络信息技术,纵向优化,横向集成,并逐渐形成行业、区域性的中心节点,使资源和信息实行共享,整体资源得到优化,并通过实现成员间的连接和与目标终端用户之间的连接,促使各成员共同创建新的利润空间。通过

转贴于对农产品供应链过程的跟踪整合管理,可使农产品物流活动的每一环节为了共同的目标保持协调一致,有效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服务水平和效率。首先,应该建立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与统一的信息平台。信息物质技术基础设施包括企业的外部网、内部网、知识库、电子数据库及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在完善的物资技术基础设施上,应用相关的软件搭建统一的信息平台。既保障信息提供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及时性,又实现对农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目前我国各地政府和大型企业建立了一批农产品专业信息平台,为沟通消费者与生产者、流通环节的联系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一个地方或企业必须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搭建与外部信息网密切联系的信息平台,使供应链中的神经系统运转正常。农产品供应商根据信息平台上经销商和零售终端提供的需求信息,向其上游的农户生产信息,生产加工企业、中介组织通过订单向农户收购农产品,这样减少了农户生产的盲目性,同时为农产品的销路提供了保证,不仅降低了农产品物流的成本,减少了农产品的损耗,而且有利于促进农业和社会效益。其次,建立不同层次的农产品信息网络,这是实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所必需的技术支持。农产品信息不畅是制约农业结构调整,造成农产品卖出难的主要原因。加强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是开拓农村市场的重要途径。依托农产品批发市场或农产品中介组织,建立农产品生产、流通信息网络,实现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批发市场、农产品供应四位一体的农产品信息网络,最终形成农村地区农产品信息网络与大中城市及全国的联网。通过信息网络的建设,农产品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对整个农产品的流通过程进行协同整合,降低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损耗,缩短了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了交易效率,减少了物流成本,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农产品的保值期。农产品供应链成员通过不同层次的信息网络的集成,建立一体化的物流运作体系,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对生产、加工、配送过程中的物流环节进行设计,使农产品物流作业无缝衔接。将物流据点、农产品配送路线、运输手段等网络化,以提高物流活动的效率,减少物流成本。另外,需要建立四个相关信息系统:一是信息管理系统。如收集和传递销往地农产品标准化信息和相关的政策法规。根据这些信息,对供应链全程进行监控,确保农产品跨越非贸易壁垒,顺利进入国外市场。二是信息共享系统。供应链成员共享有关库存、销售、预测、供应链绩效评价等信息,促进成员间信息沟通,有助于供应链成员间的互信与协同。三是电子银行结算与支付系统,使供应链成员能方便地进行电子商务活动。四是供应技术协同系统。零售终端的poS系统,收集消费者需求的第一手资料,能在第一时间反馈到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中和订单管理系统中,指导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供货系统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调动农产品的流动。实现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息系统的无缝隙对接,加快供应链的营运速度,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农户、农产品供应商及农产品经销商之间的信息系统实现无缝衔接,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柔性,降低了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成本和风险,使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准确及时地到达供应链中的相关节点,使农业生产更有计划性,从而减少农民的市场风险,提高农民收入。最后加快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需强化政府在农业信息化中的主导作用,制定农业产品信息化的法律法规。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是一项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综合性基础工作,必须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因此政府要在这一进程当中发挥好其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要根据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明确建设方向、目标、重点,并具体落实相应部门实施。要从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树立信息观念,增强信息意识。做好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产品信息化建设,还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包括立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在内的动态系统,为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制框架和法律环境,为农业信息化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但是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需要制定的法律法规具备灵活性,因地制宜,有所区别。 4结束语

本文论述了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应用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给出了可行的建议。该建议有利于提高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和规模效益。伴随农业问题的日渐突出以及信息化建设在我国的整体推进,我们相信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建设也会越来越受重视。同时农业行业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确定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战略,使农产品供应链进一步向系统化、集成化、精益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