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化工专业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50:31

化学化工专业知识篇1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非英语专业跨文化

1.引言

近年来,理工科院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跨文化交际能力、异质文化知识的认知、理工科各专业知识和文化的关系等方面凸显了一系列问题。尤其是跨文化知识方面,学生对跨文化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等相关能力甚是薄弱。由此,笔者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在苏锡常等地选取的多所高校中,展开了对理工科院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

调查问卷主要涉及学生基本信息、学生对英语国家知识的了解程度、学生对跨文化这一概念的了解程度、学校对跨文化知识的普及程度及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掌握程度等方面。通过对调查问卷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在平常学习中,学生自身接触或者教师要求其阅读的外国文学著作较少,直接阅读外文版的本土作品或者以本族文化为背景的纯英文文本的情况更为罕见。大部分学生只浅显地了解或接触西方意识态势,忽视西方文化内涵,忽略本族文化传递的重要性,缺乏双向文化交流,这大大地削减了学生在接触跨文化知识时的兴趣,降低了学生基于本土的自我发展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减弱了跨文化交际的意义和价值。

2.跨文化概述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早期也称为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分享思想、交流情感时所共享的同质或异质的信息。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合作也更为紧密。

首先,一方面,在现代政治经济背景下,文化交流呈现了新的特点和趋势;另一方面,文化作为一种创新力量,能够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此认识基础上,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在提倡素质教育建设人才强国的国情推动下,如何使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目标由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等其他各类考试转变到真正理解并使用语言,成为综合性人才,应该是广大教育者应该重视与思考的问题。

其次,人们往往喜欢用自己的价值判断与选择来衡量他人的言行思想,这也折射了跨文化交际的障碍过程中主要来自于不同文化的碰撞,而非语言文字的简单转换。因此,如何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显得极为必要和迫切。

3.跨文化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语言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工具。语言的学习不仅仅是加强学生的听、说、读、写、译各项能力,更是为了消弭文化误读、减少文化冲突、加强文化交流与理解。作为一种历史存在,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积淀。文化差异难免会导致解读失误和交际障碍。放眼现实状况,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超级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不断成立,对熟悉不同文化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长期以来我们国家非英语专业学生仅把外语作为一种附加值,过多强调其语言能力的培养,有意或无意地忽视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知识层面也较为薄弱,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与内涵了解不够深入。跨文化知识习得的重要性,在日益加剧的跨文化人才需求与急功近利的人才培养形成的张力中凸显出来。在电脑及一系列科技的催化下,国际交流呼吁新世纪理工科院校的学生真正地培养跨文化敏锐性和自觉性。

在课程设置中,跨文化交际一般列为本科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大部分高校是在大二或大三的时候开设该门课程。通过问卷调查,大部分学生认为该课程最好设在大一的时候。其一,跨文化交际是一门基础课程,本身对专业知识的要求并不高;其二,学生在大一就接触跨文化知识,会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敦促学生制定学习目标。确实,该课程的目的本就是让学生接触和熟悉英语国家文化,慢慢了解和掌握跨文化交流的常识和技巧。

4.增加跨文化知识的途径

学校教育是跨文化知识习得的主导形式,外语教师是跨文化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因此,理工科院校外语教师的师资力量以及他们对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历史、经济、政治各个方面的知识,成为异质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肩负如此重任的教师,该如何通过自身文化修养的提高,直接或间接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呢?显然,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沉浸在跨文化氛围中,而且要以身作则,感染学生,使其在教师创设的跨文化情景练习中,积极参与各种不同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课堂上,结合特定的教材进行全方位的操练,通过创设各种仿真情景,用英语展开各种特色谈话等,在实际操练中让学生感受跨文化语言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使用跨文化语言的意识和运用能力。

中国外语教育中心对48所高校的900多位外语教师进行调查,结果显示,“33%的人表示承认他们没有在目的语国家生活或者学习的经验,30.8%的人承认对于掌握并传授相应的外语文化知识力不从心”。由此可见,理工科院校外语教师的师资力量极为严峻,对于外语教师队伍的培养及跨文化知识课程的设置还需更进一步的探讨。许多人认为,要提高跨文化知识能力,较为有效的方法是出国深造亦或引进外籍教师。其实自学也是一条较好的途径,这能使学生乐于学习,不断体会和反思,在真实情景中体验和积累经验,从而更高效率的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于学校教育是跨文化习得的主导形式,因此校园应该维持着浓厚的外语学习氛围,让学生们在多元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中感知文化的多样性。当然,除了创造外语进行听、说、读、写、译的环境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多阅读英美文学作品,阅览新闻报刊,观看外文电影,以外语角、英语沙龙等形式的校园跨文化活动,促使学生在直接或间接的交流中增加跨文化知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5.结论

综上所述,目前非英语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平均水平还比较低,并且其发展趋势很不平衡。“培养和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项工作目前还仍然处于摸索阶段,要想在教学中真正有效地实施,仍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大量相关课题的进一步具体、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要提高理工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从两方面入手:作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象,学生们应该在高校政策的影响下,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方法,结合自身情况,真正地培养跨文化敏锐性和自觉性;作为跨文化知识传播的主心骨,各大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在自身人文内涵的发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和尊重学习英语国家的多文化现象,敦促其平等对待本族文化和异国文化,减少和尽量避免本土文化习惯和文化模式运用到跨文化交际的场景中,做到双语双文化知识传递和渗透,从而培养一批批适应新时期要求的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化学化工专业知识篇2

关键词:专业化;素质;人才

加快推进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快建设一流教育人才高地。

教师的素质决定着学生的素质,决定着国家和民族未来的素质,因此现代教育需要的是一支有知识、有学问、有道德、有理想、有追求的专业型教师队伍。

从广义上来讲,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而狭义上的教师专业化就是学科的专业性,即每位科任教师必须是专业型的人才。现代教师职业是一种要求从业者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技能、修养的专业。从上世纪末开始,我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尤其是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专业化进一步加强。一名现代化的教师应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和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技能,并且同时要求组织专业化的教师培训,对教师进行不断地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培训,要做到“先学习,再上岗”,“边教学,边就学”。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也就是一个人从“普通人”变成“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过程。新课程改革要求把教师的职业看成专业,教师的专业化就是要求教师应成为更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普通人所不具备的那种专业素质的过程。只有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等诸方面的素质,才符合从教的整体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普通的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研究学科知识三个方面,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指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

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是当今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的要求,只有专业化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专业化的学生,造就高素质的人才。专业化的教师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专业的学科知识。

专业的学科知识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是教师专业化的标志性条件。作为专业化的教师,必须对自己所教授的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等熟练掌握。例如在语文、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掌握语音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功能意念知识、话题知识、语言学习理论等等。而进行数学、物理等学科教学的教师就必须掌握基本概念、基本数理、数量关系、条件分类等知识。

二、专业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知识。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在获取教师资格时,必须通过心理学、教育学、教育政策法规、教师职业道德等多方面知识的学习与考核,必须具备指导学生学习的策略和技巧,掌握各种教育教学方法,教育评价理论,以及专业的教育教学技能:用教材教的技能、教学设计的技能、选择教学策略的技能等等。此外,教师还应加强对课堂教学的调控、组织,使用各种教育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反思、评价、总结,开发创造学生的思维等多种综合性的技能。

三、完整性的交叉学科知识。

专业化的教师还应涉猎多种交叉性学科的知识,实际上就是要将世界文化知识、地域文化知识相结合,具体的来讲就是专业化的教师并不是单一化的教师,他需要掌握除自己专业知识以外的其他学科知识,尤其是对一些学科交叉性比较明显的学科知识,教师必须较为全面的掌握。这样才能很好的适应现代化的教育教学工作。

四、掌握最新发展知识。

化学化工专业知识篇3

(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09)

摘要:文章从南京工业大学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与其课程体系现状出发,提出具有前瞻性和集中性的四个专业方向,建议从专业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两方面着手,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优化,进一步完善协调先修、后修课程以及专业知识模块之间的关系,旨在培养出适应企业需求、实践能力强、专业知识扎实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

关键词:工业工程;课程体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1-0039-02

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追求精益化生产与管理,ie(lndustrialengineering)专业的毕业生将是制造业及部分服务业不可或缺的人才。因此,通过调研分析当前企业对工业工程人才的评价与需求,对已有培养方案中的专业方向设置进行深入的研究,理清今后专业的布局规划、思路,明确专业发展的重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改革也是高教改革的核心内容。

南京工业大学于2001年开始招收工业工程专业学生,至今已培养了十届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从已有毕业生的就业签约单位与从业岗位可以看出,签约单位集中于制造型企业,从业岗位较为宽泛,不局限于工业工程的范畴,各岗位的知识结构要求趋向于复合化、国际化。针对该趋势,本文通过对南京工业大学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以就业或者已签约的39个用人单位进行专业的问卷调查,就人才技能需求,知识体系等进行了调研,为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提供了扎实的依据。

一、工业工程课程体系现状

(一)样本规模及企业性质

此次调研规模为39份,均为南京工业大学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以就业或者已签约的企业,企业集中于生产制造型企业,及对生产管理,物流管理,采购有需求的服务型企业。从企业规模上看,本次调研的对象主要是500人以下规模的企业,占比64.1%,500-1000人规模的企业,占比35.9%。其中,三资企业在工业工程人才的需求方面呈刚性增长,体现其对ie思维的一贯重视;民营企业占比38.46%,比例显著提高,这与近几年ie精益化思想的引进与接受有很大关系。

(二)毕业生外语及软件技能需求

应对国际化与专业化,作者调研了毕业生需要达到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操作水平。占比61.54%的企业要求毕业生的英语水平达到Cet4;同时,也有将近18%的企业认为还需要专业英语的配合,尤其是多种专业性软件的操作都需要良好的专业外语基础。专业软件的能力需求有明显的多样化和专业性趋势,一家企业往往需要毕业生掌握多种软件。因此,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培养要加强专业软件的教学与实践,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为软件的升级与创新周期越来越短,培养计划中不可能涵盖企业要求的每种软件。

(三)专业知识需求

由调研可知企业对ie毕业生的专业知识需求具有集中性的特点,第一,南京工业大学毕业生从事的岗位集中,主要集中在生产计划、物流管理、质量管理和供应链管理四个方向;第二,企业对一些特定岗位人才的需求集中,如对物流管理岗位有需求的企业占据了92qo。图2则直观体现了现代企业对工业工程人才专业知识的需求具有前瞻性与延伸性的特点,其中“法律”“二外”“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机械工程”占据领先位置。因此工业工程专业应培养的是具有多种知识技能的复合式人才。

二、工业工程课程体系的优化路径

目前南京工业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知识结构设置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四大类。对比专业培养计划与调研后企业的人才需求发现:第一,专业课学时只占总学时的15%;第二,实践环节比例不到10%;第三,知识面不够宽泛。这些都使得ie毕业生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对于工业工程人才的需求。

(一)优化课程体系设计

1专业方向的优化。根据企业对工业工程人才的期望,以及国内工业工程专业发展的要求,将专业方向增至四个,分别是:

al.工业工程物流与供应链方向。

a2.工业工程生产与运作管理方向。目标:致力于工业或服务领域的系统分析、设计、优化和管理创新工作,最终成为行业优秀的工业工程师或物流工程师。

Bl.工业工程(主)+某工程专业。目标:掌握工业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系统管理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并对某工程专业(化工、生工、土木、电子通信、安全)感兴趣,致力于该行业的系统设计和管理创新工作,成为行业优秀的工程师或管理者。

B2.工业工程+某工程专业(主)。目标:系统地学习并掌握某一工程专业(化工、生工、土木、电子通信、安全)的基础知识,并对管理领域感兴趣,能够基本掌握工业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系统管理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并熟悉经济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未来可从事某一行业的管理工作,成为该行业优秀的管理者。

2.专业课程的优化。优化后的专业课程模块划分成六个知识领域,包括自然科学类、工程基础类、经济类、管理类、信息技术类以及专业综合实践。其优势在于可以使学生清楚地了解自身所学的知识领域,并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自由搭配相关领域的课程,方便学生对相关领域知识的拓展学习,既体现了课程安排所学知识的连续性和拓展性,又使得学生在课程的选择上具有较强的主动性。Bl方向和B2方向的专业课程则依据主专业的不同选取六大知识领域,合理安排主专业课程与六大知识领域必修与选修课程的衔接。

3.实践环节的优化。ie是一个面向企业和组织,集工程、管理、经济等学科为一体的复合型专业。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既是重要环节,也是薄弱环节,并且在学校这个单一环境中进行是相当困难的。因此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注重与市场接轨,加大实践环节的比重,并采取“实验”“软件实训”“课程设计”“模拟竞赛”“企业实习”“社会实践”等多种手段结合的形式加强学生的竞争力。调整后的实践环节课时安排达到40%,所占总学时的比例超过原先一倍多。

(二)优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1第四学期认识实习,实行“企业参观一岗位讲堂一专业方向选择”三步走。认识实习本身就是为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专业而设定的,安排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岗位授课,通过学生与企业技术管理人员面对面的交流,使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合理选择专业方向。

2改进教学过程:从原有的“理论一设计”优化为“基础理论教学一设计一深入理论教学一设计修改一案例解析教学一设计定稿”六个步骤,使得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设计、思考和改进。

化学化工专业知识篇4

关键词:技校;电工专业;一体化;教学

技校电工专业的学习内容较多,且覆盖面较广,实践性较强。但当前的技校电工专业教学存在着教学模式应用不合理,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的问题,这对于学生电工专业技术能力的提高是极为不利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于电工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关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作用,将其与电工专业教学相结合,是教学创新的表现。

一、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意义

针对技校电工专业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教学手段与教学设备的一体化,也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和谐统一,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的一致化,都是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内容。在技校电工专业的教学中落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要求广大教师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综合利用计算机设备与网络条件、电路仿真技术等进行教学,推动电工专业教学的改革。

在技校电工专业教学中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知识应用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电工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心。一体化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将学习、研究、实践与生产联系在一起,会促进学生电工专业能力层次化的提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一体化教学模式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的同时开展,这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

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方法

1.应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整合教学内容

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结合在一起,是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本形式。要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

首先,对电工专业的理论知识进行整合。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将那些较深或者较难的内容进行合理删除,从而突出知识的重要性,将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有用的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中,让教学内容不仅兼顾基础,更具有实用性。在选择教学内容或者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让课堂所呈现的内容为学生所接受。比如,“非正弦交流电”这一内容,就可以在基础教学阶段删除,从而促进教学内容的合理化。

其次,教师需要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开展。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方法。在一体化教学中,应当创新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帮助学生巩固论知识。在电路的安装内容以及声控内容的讲解过程中,教师都可以组织学生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应用一体化教学模式,优化课程方法

加强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电工专业中的应用,需要教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与优化。一般来讲,电工专业主要分为综合素质、专业课程与基础文化课三个方面。利用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需要教师明确阶段教学内容,将基础知识讲解作为电工专业教学的主线,通过作业的布置扩展学生其他方法的能力。在进行电工专业的课程设置时,教师要从电工职业技能的要求出发,组织学生在阶段性学习之后参加国家组织的专业技能鉴定考试,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了解自己的不足。同时,教师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利用探究式教学手段,让学生成为电工专业知识的发现者。

3.应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条件

促进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学校重视教学条件的改善。首先,技校要重视学校实践基础的打造,为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创设良好的物质条件。像专业实验室与多媒体教室,都是一体化教学模式落实的重点。其次,教师要掌握电路仿真技术的应用技能,学校要采购相关的软件,促进教师可以顺利开展一体化教学活动。

综上所述,电工专业,是技校教学中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之一。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需要学生掌握全面的电工专业基础知识,更需要学生反复灵活地进行练习。要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在技校电工专业学习中得到提高,教师需要认可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作用,并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有效应用,让电工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中受益。

参考文献:

[1]蔡艳秋.中职学校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12).

化学化工专业知识篇5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定位

1.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性质及培养模式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属于工科专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由于化学工业的相关领域极为广泛,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涉及的专业方向也就非常多样化,各高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特点亦不尽相同。我校近年来根据社会经济、工业发展的需求趋势,兄弟院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方向的设置,以及我校原有的相近专业优势,设置了能够体现我校特色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方向,逐步建立了适合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教育培养模式。2008年,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已有7届本科毕业生,其学生就业形势良好,社会反馈积极.在制定教学计划的工作中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能力更强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人才。

2.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任务

根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性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任务是培养学习化学工程学与化学工艺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对现有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模拟优化、革新改造,对新过程进行开发设计和对新产品进行研制的基本能力。由于涉及化工的学科和领域很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除了让学生学习一般应用化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应该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及本校的实际情况,重点学习化工在某个或某几个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以便形成不同高校应用化工专业的特色专业方向.

3.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方面的知识,能在化工、炼油、冶金、能源、轻工、医药、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4.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课程设置

为了使不同高校既有统一的规范,又有不同的专业特色,根据应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任务和业务培养目标,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有较扎实的化工理论基础,较宽的化工应用知识以及一定的工程技术基础,从而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公共课、基础课除外)应由基础化学课、工程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3部分组成。基础化学课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工程基础课主要包括:化工仪表与自动化、化学工程基础、电工电子学等。专业方向课:可根据具体方向选择专业化学课,如电化学工程方向可选理论电化学、化学电源工艺学、电解工程和电镀工程等。精细化工方向可选择化工工艺学、化工分离工程、化学反应工程等。另外实践性环节包括基础实验、综合实验、提高实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

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方向

就专业方向而言,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性质是工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该是培养具有较扎实及宽广的化学工程理论基础知识,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计划的总体设计中要体现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重视实验、实践、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设置专业发展方向,结合广西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在合理利用广西及学校的资源及适应科技发展、注重社会需求基础上。据此,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专业方向设定为:电化学工程与精细化工。

化学化工专业知识篇6

专业是职业分化和发展的结果,是指需要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职业。专业化是指一个职业经过一段时间后不断成熟,逐渐获得明确的专业标准,并取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班主任专业化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教师专业化。班主任专业化包括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两个方面。班主任的“学科专业”是指班集体建设、班会的组织、团队活动的指导、与学生谈话的艺术等。它们构成班主任学科知识的体系,是班主任专业化的基础。班主任的“教育专业”是指教育学、心理学以及与学生精神成长相关的知识,包括关心、理解、尊重、信任等。就班主任的专业化来说,“学科专业”的专业化很重要,如果没有班集体建设的本事,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班主任。但更为重要的是“教育专业”的专业化,即从精神上关怀学生,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具备这样的素质与能力,才是一个专业化的班主任。[2]

班主任工作是以完整的人作为工作对象的,因此,班主任应当具有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知识和相应的教育技能,班主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应当向现代社会领域全方位开掘。班主任工作不仅需要先进教育观念的引领和班主任人格力量的支撑,而且需要班主任的教育智慧和专业技能。学生要成为合格人才,班集体要由“松散群体”朝着“成熟班集体”发展,班主任必须处理好班主任“教育主体”与学生“学习主体”的关系、“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的关系以及“物化环境”与“心理环境”的关系。只有这样,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班集体发展水平才能得到迅速提升。[3]可见,班主任职业所依据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双重的学科基础,班主任专业化是学科专业专业化和教育专业专业化的统一。

二、班主任专业化是群体专业化与个体专业发展的统一

从实践主体来看,班主任专业化包括个体和群体两个层面。从职业群体角度看,班主任专业化是班主任群体在职业层面上逐渐达到专业标准的过程。从班主任个体角度看,班主任专业化也被称作“班主任专业发展”。班主任专业发展是指班主任的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群体专业化与个体专业发展二者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然而,在班主任专业化中,班主任的个体专业发展更为重要,因为后者是前者的基础,没有个体的专业发展,就不可能实现群体的专业成熟。个体专业发展是一个职业上升为专业的必要条件,也是一个职业保持、巩固其专业地位的必然要求。

不论是在职业群体层面还是在个体发展层面,班主任专业化都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过程,而是一个长期的、充满着困难和艰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实现班主任个体专业发展,必须深化专业认知、增强专业技能、提升专业道德。

专业化的班主任需要有清醒的专业自觉,不能仅凭经验工作。班主任除了像一般科任教师一样要了解和掌握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教育理论知识外,还需要了解德育原理、班主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需要掌握班级管理学和班主任工作行为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并逐步运用到学生教育和班集体建设与管理之中,形成自己的工作风格。班主任专业角色的丰富性,要求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科技、环保、艺术等多方面的教育,要求班主任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而深刻的专业认知可以改变班主任的教育理念,优化班主任的工作行为,促进班主任的专业发展。

知识虽然是能力的基础,但知识并不必然地转化为能力。一个专业化的班主任,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能力。例如: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能力、创建班集体的能力、做好个别学生工作的能力、组织开展多种活动的能力、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交往协调能力、熟练地运用网络开展德育工作的能力以及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等。

任何一种职业都要求从业者具有相应的职业道德,对于班主任来说,职业道德更有其特殊意义。这是由班主任专业劳动的特殊性决定的。从班主任的劳动内容来说,班主任的专业劳动主要是引导、帮助、促进学生德行成长和发展,或者说,班主任的专业劳动主要是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班主任的职业道德是道德教育的资源,是直接参与教育过程的因素。班主任的教育劳动,既是道德教育的过程,也是班主任做人的过程,是班主任展现自己道德人格的过程。班主任自身的道德作为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参与到教育劳动中,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与班主任的道德是融为一体的。

从本质上说,班主任专业化是班主任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班主任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技能的过程。班主任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

三、班主任专业化是制度保障与自主发展的统一

班主任专业化不仅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制度。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等特点。我们应该通过建立健全班主任的职责制度、培训制度、资格制度、职级制度和薪酬制度等,为班主任的专业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

班主任职责制度的建立有助于班主任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形成清晰的专业角色意识。这是班主任专业化的前提和基础。在国家规定的班主任职责制度之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也可以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细化班主任职责,形成完善的职责配套制度。完善班主任培训制度,就要建立班主任专业化培训课程体系,依据班主任的职责要求,根据时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特点建立系统性、科学性的培训课程体系。班主任培训课程体系要注重成人培训的特点,以实践性、体验性培训为主,渗透理论性培训内容。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家对各行各业从业人员规定的职业准入制度。建立班主任资格认证制度,既体现了国家对专门从事班级管理工作的班主任的基本要求,又是对班主任工作专业性的认可,是对教师具有承担班主任工作能力的认定。班主任职级制度主要是根据班主任的学历、年龄、任职年限、所管班集体状态考核结果、班主任和班级在各级评比中所获荣誉和奖励、班主任的学识和科研水平等情况进行评定。班主任的职级与教师的职称同等对待,不同职级的班主任享有不同的报酬。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是班主任不断追求专业发展与职业自我实现的一种激励制度,体现着国家和学校对班主任工作及其专业性的重视和尊重程度,体现着一个追求专业发展的班主任的主体价值和人格尊严。

班主任专业化既需要外部强化,更需要主体内化,它是制度保障与自主发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内因是发展的根据,外因是发展的条件。同理,在班主任专业发展中,自主发展是根本,这是来自班主任自身本能的内驱力。班主任只有自己努力提高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道德水平,从经验型班主任向研究型班主任发展,使自己的专业成熟程度不断提高,真正成为训练有素、不可替代的角色,才能使班主任工作成为令人尊敬和羡慕的职业。

班主任专业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持续提高的终身发展过程,这要求班主任必须具有强大而恒久的内在发展动力。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班主任的劳动对象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班主任只有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工作理念、工作思路和工作技巧,才能适应社会、教育和学生的发展要求。对于班主任的专业发展来说,定期的专业培训是必要的,但这只能解决一些共性问题,而难以面向个性各异的班主任个体,难以深入到具体的班主任工作实践。因此,班主任自觉的自主发展意识和强烈的自主发展愿景非常重要。一方面,它们能够帮助班主任把所拥有的原理性知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实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实现理论在实践平台上的“软着陆”,优化班主任工作实践;另一方面,它们又能够把班主任的缄默知识和个性体验提炼、升华,纳入班主任的理念体系和素质结构之中,促进班主任的思想更新和能力提升。

四、班主任专业化是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统一

班主任的专业化主要是通过学历教育和专业培训完成的,是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的过程。班主任的专业成长,自师范教育阶段即已开始,这个阶段具有明显的教师专业的定向性质,对班主任的专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师范教育理应为班主任专业发展夯实基础。在专业理想方面,每一个师范生都要有当班主任的心理准备,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倾向,有愿意成为一个优秀班主任的专业向往;在专业情操方面,有对班主任功能和作用的初步认识而产生的光荣感与自豪感,有对班主任职业道德和工作条例的基本认同而产生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在专业性向方面,有成功从事班主任工作所应具备的个性倾向。师范生除了具备作为教师都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更深入的儿童生理学与心理学知识、组织与管理知识、沟通与交流知识、班级建设与管理知识。要掌握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基本方法,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基本技巧,形成操行评定、正确评价学生的基本技能,具备组织班级活动的初步能力,等等。

职后培训是班主任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只有把班主任的教育信念、价值取向、知识结构、职业兴趣、监控能力、教育行为、教育效能等诸多因素综合起来,才能形成和构建班主任专业化的特征体系,而这一切的大量工作还在于班主任的在职培训。要建立班主任专业化培训的课程体系,培训课程可分为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两大类。内容包括:班集体组建与管理、班级活动课程开发、班级管理心理学、家校协作方法与策略、班干部的培养、教室环境建设等。每一门培训课程都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培训模式可分为:专家报告、案例教学、现场诊断、示范模仿、互动研修、自主探究、参与分享、课题研究、参观考察、跟踪指导,等等。2006年9月,教育部首次启动实施针对全国中小学几百万班主任教师的培训计划,要求从2006年12月起,凡担任中小学班主任的教师,在上岗前或上岗后半年时间均要接受不少于30学时的专题培训。[3]这是提升班主任专业素养、促进班主任专业发展的有力举措。班主任培训是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保证。要让班主任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尊重,因尊重而享受专业的品位,因提高自我发展内在需求而感受到职业的幸福。

五、班主任专业化是学习研究与实践反思的统一

班主任专业化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的过程,它需要主体与客体的共同努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需要建立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外在支持系统,如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制度保障等,但更为重要的是需要班主任在学习与研究中提高、在实践与反思中成长,从而形成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

当今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加强自身学习是班主任提高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班级的建设与管理、学生的教育与培养是一门很深的学问,班主任需要广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需要教育才能和管理艺术。绠短难汲深井之水,浅水难负载重之舟。因此,班主任要加强学习,要做到学以立德,提高境界;学以增智,开阔眼界;学以致用,改造世界。要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学习优秀班主任的先进事迹和管理经验。班主任必须增强与时俱进的学习意识,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坚持学中干、干中学,努力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以跟上日新月异的新时代,适应千变万化的新情况,应对错综复杂的新局面。对于班主任而言,学习不仅仅是对外在变化的一种适应,更应成为内在生命的一种自觉。

班主任的教育科研能力对其专业发展至关重要。班主任要树立教育科研意识,彻底改变专家学者搞科研、班主任搞实践的传统观念。要确立“问题即课题,教育即研究,成果即成长”的理念,在实际工作中加强行动研究。行动研究可以将研究与实践效果有机结合起来,让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边学习、边提高,真正使班级成为班主任专业发展的载体和摇篮。

班主任专业化既需要班主任在学习研究中提高和发展,更需要班主任在实践反思中锻炼与成长。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基础。教育教学活动是班主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是增长班主任才干的广阔舞台,通过教育实践、师生朝夕相处,既可以培养班主任热爱和献身人民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高尚品德,也可以培养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实际上,班主任许多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组织管理能力都是在教育实践中通过自己的磨炼或教学相长而逐步形成的。因此,班主任要注重在工作实践中磨炼意志,在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班主任专业发展还需要个体不断的反思。班主任的反思是班主任以自己的班级管理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思想和态度、行为和方法、教育和管理进行审视与分析的过程,是一条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波斯纳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4]。可见,反思对于班主任的专业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eB/oL].[2006-06-04].http:/article_Show.asp?articleiD=665.

[2]任国平.让班主任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关怀者:“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创新论坛”综述[J].人民教育,2007(11):17-19.

[3]黄正平.班主任专业化:应然取向和现实诉求:解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J].人民教育,2006(19):19-21.

[4]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0.

化学化工专业知识篇7

[关键词]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化

“班主任岗位是具有较高素质和人格要求的重要专业性岗位”[1],班主任应当成为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道德的专业工作者。班主任专业化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种追求,它需要建立和健全相关的保障制度以促进班主任形成专业意识、提升专业情感,也需要班主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体会和感悟,更需要班主任个体的素质建构、内涵提升、自主发展和自我超越。班主任专业化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持续的努力过程。班主任专业化蕴含着“五个统一”,即班主任专业化是学科专业专业化与教育专业专业化的统一、群体专业化与个体专业发展的统一、制度保障与自主发展的统一、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统一、学习研究与实践反思的统一。

一、班主任专业化是学科专业专业化与教育专业专业化的统一

专业是职业分化和发展的结果,是指需要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职业。专业化是指一个职业经过一段时间后不断成熟,逐渐获得明确的专业标准,并取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班主任专业化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教师专业化。班主任专业化包括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两个方面。班主任的“学科专业”是指班集体建设、班会的组织、团队活动的指导、与学生谈话的艺术等。它们构成班主任学科知识的体系,是班主任专业化的基础。班主任的“教育专业”是指教育学、心理学以及与学生精神成长相关的知识,包括关心、理解、尊重、信任等。就班主任的专业化来说,“学科专业”的专业化很重要,如果没有班集体建设的本事,就不是一个合格的班主任。但更为重要的是“教育专业”的专业化,即从精神上关怀学生,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具备这样的素质与能力,才是一个专业化的班主任。[2]

班主任工作是以完整的人作为工作对象的,因此,班主任应当具有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知识和相应的教育技能,班主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应当向现代社会领域全方位开掘。班主任工作不仅需要先进教育观念的引领和班主任人格力量的支撑,而且需要班主任的教育智慧和专业技能。学生要成为合格人才,班集体要由“松散群体”朝着“成熟班集体”发展,班主任必须处理好班主任“教育主体”与学生“学习主体”的关系、“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的关系以及“物化环境”与“心理环境”的关系。只有这样,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班集体发展水平才能得到迅速提升。[3]可见,班主任职业所依据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双重的学科基础,班主任专业化是学科专业专业化和教育专业专业化的统一。

二、班主任专业化是群体专业化与个体专业发展的统一

从实践主体来看,班主任专业化包括个体和群体两个层面。从职业群体角度看,班主任专业化是班主任群体在职业层面上逐渐达到专业标准的过程。从班主任个体角度看,班主任专业化也被称作“班主任专业发展”。班主任专业发展是指班主任的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群体专业化与个体专业发展二者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然而,在班主任专业化中,班主任的个体专业发展更为重要,因为后者是前者的基础,没有个体的专业发展,就不可能实现群体的专业成熟。个体专业发展是一个职业上升为专业的必要条件,也是一个职业保持、巩固其专业地位的必然要求。

不论是在职业群体层面还是在个体发展层面,班主任专业化都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过程,而是一个长期的、充满着困难和艰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实现班主任个体专业发展,必须深化专业认知、增强专业技能、提升专业道德。

专业化的班主任需要有清醒的专业自觉,不能仅凭经验工作。班主任除了像一般科任教师一样要了解和掌握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教育理论知识外,还需要了解德育原理、班主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需要掌握班级管理学和班主任工作行为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并逐步运用到学生教育和班集体建设与管理之中,形成自己的工作风格。班主任专业角色的丰富性,要求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科技、环保、艺术等多方面的教育,要求班主任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而深刻的专业认知可以改变班主任的教育理念,优化班主任的工作行为,促进班主任的专业发展。

知识虽然是能力的基础,但知识并不必然地转化为能力。一个专业化的班主任,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能力。例如: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能力、创建班集体的能力、做好个别学生工作的能力、组织开展多种活动的能力、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交往协调能力、熟练地运用网络开展德育工作的能力以及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等。

任何一种职业都要求从业者具有相应的职业道德,对于班主任来说,职业道德更有其特殊意义。这是由班主任专业劳动的特殊性决定的。从班主任的劳动内容来说,班主任的专业劳动主要是引导、帮助、促进学生德行成长和发展,或者说,班主任的专业劳动主要是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班主任的职业道德是道德教育的资源,是直接参与教育过程的因素。班主任的教育劳动,既是道德教育的过程,也是班主任做人的过程,是班主任展现自己道德人格的过程。班主任自身的道德作为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参与到教育劳动中,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与班主任的道德是融为一体的。

从本质上说,班主任专业化是班主任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班主任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技能的过程。班主任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

三、班主任专业化是制度保障与自主发展的统一

班主任专业化不仅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制度。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等特点。我们应该通过建立健全班主任的职责制度、培训制度、资格制度、职级制度和薪酬制度等,为班主任的专业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

班主任职责制度的建立有助于班主任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形成清晰的专业角色意识。这是班主任专业化的前提和基础。在国家规定的班主任职责制度之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也可以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细化班主任职责,形成完善的职责配套制度。完善班主任培训制度,就要建立班主任专业化培训课程体系,依据班主任的职责要求,根据时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特点建立系统性、科学性的培训课程体系。班主任培训课程体系要注重成人培训的特点,以实践性、体验性培训为主,渗透理论性培训内容。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家对各行各业从业人员规定的职业准入制度。建立班主任资格认证制度,既体现了国家对专门从事班级管理工作的班主任的基本要求,又是对班主任工作专业性的认可,是对教师具有承担班主任工作能力的认定。班主任职级制度主要是根据班主任的学历、年龄、任职年限、所管班集体状态考核结果、班主任和班级在各级评比中所获荣誉和奖励、班主任的学识和科研水平等情况进行评定。班主任的职级与教师的职称同等对待,不同职级的班主任享有不同的报酬。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是班主任不断追求专业发展与职业自我实现的一种激励制度,体现着国家和学校对班主任工作及其专业性的重视和尊重程度,体现着一个追求专业发展的班主任的主体价值和人格尊严。

班主任专业化既需要外部强化,更需要主体内化,它是制度保障与自主发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内因是发展的根据,外因是发展的条件。同理,在班主任专业发展中,自主发展是根本,这是来自班主任自身本能的内驱力。班主任只有自己努力提高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道德水平,从经验型班主任向研究型班主任发展,使自己的专业成熟程度不断提高,真正成为训练有素、不可替代的角色,才能使班主任工作成为令人尊敬和羡慕的职业。

班主任专业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持续提高的终身发展过程,这要求班主任必须具有强大而恒久的内在发展动力。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班主任的劳动对象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班主任只有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工作理念、工作思路和工作技巧,才能适应社会、教育和学生的发展要求。对于班主任的专业发展来说,定期的专业培训是必要的,但这只能解决一些共性问题,而难以面向个性各异的班主任个体,难以深入到具体的班主任工作实践。因此,班主任自觉的自主发展意识和强烈的自主发展愿景非常重要。一方面,它们能够帮助班主任把所拥有的原理性知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实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实现理论在实践平台上的“软着陆”,优化班主任工作实践;另一方面,它们又能够把班主任的缄默知识和个性体验提炼、升华,纳入班主任的理念体系和素质结构之中,促进班主任的思想更新和能力提升。

化学化工专业知识篇8

本文提出的工程实践教学新模式以工程设计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旨在通过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强化知识创新能力;通过实习基地和教育内容的拓展以培养专业兴趣;通过化工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以培养基本技能;通过特色班的强化训练以培养专业特长;通过学科竞赛和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训练以培养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从而全面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就业能力。

(一)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根本,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

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和培养,建有完备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化工实验(7.5学分,含大学化学实验、过程工程原理实验、化工专业实验)、化工设计(4学分)、认识和生产实习(3学分)、SRtp等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二课堂(4学分以上),共计18.5学分,达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要求。本专业十分重视化工设计课程的建设和教学,定位为学科工程设计技能训练课程,已在2010年成功获批部级精品课程。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分配为1∶2,学生通过面向应用能力培养和面向设计项目的实践学习过程,学习现代(化工专业)设计方法与设计工具的使用方法,了解计算机辅助化工过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实践从单元过程到完整流程设计的全过程,初步掌握运用aspen engineering Suit软件进行化工过程设计的技能,使用autoCaD绘制化工流程图、塔设备图、车间布置图、工厂总平面图的方法,了解化工设计工作程序、工作内容、设计文档编制方法,从整体上实践学习化工设计的全过程,培育综合运用化学、热力学、单元操作、化学工艺学、化学反应工程、化机与设备、仪表与自控等化工专业基础理论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能力,强化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以实习基地和教育内容拓展为助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实习是高等工科院校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其中认识实习主要起专业启蒙教育的作用。通过认识实习,学生了解了本专业的基本生产工艺及专业的前景与发展方向,对所学专业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并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目前的认识实多存在基地单一、时间很短的缺陷,难以保证实习的质量和效果。结合特色专业建设,本专业提出建立民营、国有、跨国企业及化工园区的三位一体认识实习基地,使学生通过民营企业的实习,深入理解化工企业的创业、发展与壮大过程,接受创业教育;通过传统的国有大企业实习,系统了解大型化工企业的流程、规模,各化工单元设备与装置的特点等,接受就业教育;通过世界化工巨头在中国公司基地的实习,认识跨国企业的规模、设计、布局及管理理念,培养国际视野,接受创新教育;通过化工园区的实习,切身感受科学规划化工园区重要性、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中化工知识的重要性,接受生态教育。因此,三位一体实践基地的认识实习将有效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专业知识实际应用的感观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与国际视野。

(三)以化工专业实验室建设为阵地,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专业实验室是高等学校实验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有着直接的影响。专业实验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和必要途径,是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实行实验室和教学过程的统一管理,本专业于2008年对原先分属不同研究所的专业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建成了集中的化工专业实验室。建设过程中,更新了所有的老旧实验设备,对原开设的实验进行了梳理,停开了部分质量有待提高的实验,保留了八个基础实验,并增加了四个综合创新实验和两个远程实验。其中综合创新实验是专业实验的升华,要求学生将基础课、技术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的理论知识以及实验理论、实验技能融会贯通并应用到实验中去检验。这样既总结和巩固了前期实验教学的成果,又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和运用实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远程实验则帮助学生实现了异地实验,实验时间不受限制,实验效率大为提高,并丰富了实验手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以特色学科竞赛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科竞赛是培养创新人才、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行之有效的途径。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学科竞赛,进一步提高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激发实践创新的活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已连续多年组织开展“三井化学杯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邀请赛”和“过程工程实验技能创新竞赛”两大学科竞赛活动。其中前者主要是化工设计课程的教学拓展,迄今浙江省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三井化学杯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邀请赛”已举办了四届。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化工设计课程的全国普及性,提升了其影响力,促进了国内高校化工设计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对高等化学工程教育的深化改革起到了实质性的推动作用。同时,本专业还针对“过程工程原理”课程的特点,创办了“过程工程实验技能创新竞赛”,创建了过程工程实验技能创新实践基地。该竞赛为浙江大学校内唯一一个以实验为主的校级竞赛,每年本专业有30%的学生参加该竞赛活动,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五)以特色班强化培训为手段,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

为了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提升学生的就业和深造能力,本专业在大三后依据学生兴趣,提供了不同类型特色班的强化培训:1.工程实践班,主要目的是强化工程设计能力的训练;2.能源化工班,目的是强化化工知识在能源领域的应用;3.产品工程班,重点突出高分子工程、精细化工;4.安全与工业生态班,主要强化化工过程安全、环境友好及化工园区规划;5.国际交流班,目的是强化外语授课与国际交流能力,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化学化工专业知识篇9

论文摘要:本文指出专业教学计划制定是统领专业课程建设的纲,是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宏观框架。通过用人单位的反馈说明我校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生基本达到了专业教学计划要求的知识和能力。

关键词:西安工程大学应用化学专业专业教学计划课程建设学生能力

新形势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对高校课程建设与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1]的制定与实施,培养造就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多样化人才成为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专业教学计划是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宏观框架。专业建设是通过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计划中的课程的设置来实现的,而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所以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是统领专业课程建设的纲。

目前,国内外的高校对教学计划的制定主要采取了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学生自己选课,自己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而另一种是由专业统一制定教学计划。前一种可以照顾学生的兴趣,更能体现以人为本,但对学生的素质要求更高,但是也要有学校的框架性指导。我校根据自己的特点,采取的是后一种形式。

我校应用化学专业2001年开始招生,目前已有七届毕业生。我校应用化学专业特色是以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四大化学为基础;已形成材料物理与化学、界面与胶体化学、精细化学品化学与工业分析四个专业方向;拥有博士后1人,博士6人,教授1人,副教授8人,教学和实验人员共19人的稳定合理的教学团队,(团队绝大多数成员出身是211大学),在教学科研上取得了省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一个,校级特色专业,校级精品课程一门,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几十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数十篇sci科研论文,申报数项专利的显著成绩。七年来学生年就业率平均为90%。我校应用化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坚实的化学基础理论、较宽广的应用化学知识、较强的基本实验技能、现代实验技术及初步科研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化学工艺生产知识和化工技能,能从事化学、化工应用基础研究、科研开发与管理、解决一般化工生产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业务培养要求为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及其应用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及相关工程技术知识,使学生受到化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实验的训练,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研管理的基本技能。毕业生应获得知识和能力。

(1)具有本专业所需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综合能力,具有良好的专业外语文献阅读能力,并熟悉文献检索方法。

(2)掌握化学及化学工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受到较为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具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和适应能力,能够分析解决与化学有关的生产、科研与开发过程中的技术问题。

(3)了解一般化工过程特点及单元操作工业基础知识;具有化工制图的基本技能。

(4)了解化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发展动态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状况。具有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研究开发的初步能力。

(5)了解计算机基本原理,具有运用计算机进行计算、图文处理和信息管理的能力,能熟练上机操作。

根据以上原则,我们专业的教学计划的课程结构体系包括公共基础教育、学科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三大部分。公共基础教育涉及人文社科管理系列、体育系列、校公共选修课,外语系列,自然科学系列。其中外语系列包括大学英语和自然科学双语课程;自然科学系列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和计算机应用等理论和实验课。学科基础教育涉及工程基础系列、技术基础系列、专业基础系列和选修课。工程基础系列包括化工原理、化工制图及化工(厂)设计、金工实习;技术基础系列包括电工学、仪器分析、波谱分析基础及应用;专业基础系列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结构化学;专业教育包括界面与胶体化学、材料化学基础、有机合成、化学反应工程、专业实习、专业综合实验、毕业设计与专题等。这个教学计划保质保量的实施可以达到重基础、宽口径、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我们专业建设这几年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从反馈途径了解到学生的能力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但我们并不能掉以轻心,今后我们要突出品德和业务能力两个方面培养,培养目标也要与时俱进,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要着重通过毕业论文环节进一步加强品德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我校的应用化学专业能突飞猛进,走入全省乃至全国先进行列。

参考文献:

化学化工专业知识篇10

【关键词】自动化生产设备;课程体系;项目课程;工作过程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342(2010)03-0075-04

高职教育要适应企业需求,帮助学生顺利就业是其最终目标,高职教育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较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1]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是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这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的保证。怎样更新教育理念及培养模式,怎样改革高职课程体系、建设特色鲜明的课程架构、培养符合现代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目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

现代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方面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企业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丰富的知识,精湛的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而当前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技术人才短缺,培养掌握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面向生产一线从事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安装、调试、设备维护、售后服务和运行管理等相关岗位高技能人才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增加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和提高教育质量,应密切结合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企业需求,及时更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一、我院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院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虽然多次进行改革,并融合当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研究成果,但综观整个专业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仍然按学科模式设置,强调学科体系的整体性、理论知识的详尽性、教育思想的一致性、知识架构的完备性。这是一种基于学科知识的课程体系,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的目标不相适应。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课程内容设置不能体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当前课程内容重知识的传授,轻技能的培养,具体表现在: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不够突出实用性,跟不上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行业实际发展趋势,教学内容对技能培养的体现不够,实践教学覆盖的技能点不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联系不够紧密,二者之间缺乏统一协调。

(二)学科知识体系思想的课程模式还沿用至今。学科知识体系思想仍体现在高职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表现在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中课程结构设置还沿用着学科本位的课程结构,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模式”,甚至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也几乎没有向能力本位转换,习惯于“学科课程”的思考方式。

二、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构建

我校高职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基于工作过程,工学结合是课程体系建立的指导思想,将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情境,构建以项目课程或学习领域为主体的课程体系。

1.专业陪养目标的确定。高职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培养目标要符合企业岗位和职业资格要求,学生通过在校的三年学习,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岗位职业技能,还要帮助学生顺利获取与专业相关的一张或多张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其就业竞争力。高职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实践操作技能熟练、工作态度良好、富于追求创新的精神、掌握必需够用的专业知识,面向生产第一线从事自动化设备及自动化系统的应用、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管理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

2.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现代高职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必须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课程框架的设计要体现工作过程,按照实际工作需要组织课程,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开发高职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课程体系要对自动化生产设备及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等工作进行全面了解,根据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我们与企业人员的共同研讨论证确定本专业的课程体系。

3.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工作任务为导向。高职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从企业人才需求出发,要以工作任务为导向,通过课程实现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内容要体现本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课程要实践操作技能培养为目标,能够有助于培养学生具备适应企业一线岗位需求的基本能力,要不断适应我国自动化生产设备行业发展的趋势。

4.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以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为中心。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为中心的课程建设的核心思想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在通过完成具体的学习项目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培养职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课程内容应当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重点,以工作任务完成的需求来来确定理论知识,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做的一体化。在设置学习情境的课程过程中以实际工作过程的展开等为逻辑线索,例如本专业的核心课程《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选择亚龙335B自动化生产线系统作为教学载体。对其控制对象进行任务分解,分为7个学习工作项目,教学的开展以这些项目的完成为中心,完成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操作技能的培养。

5.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是以实训室为课堂,将实际工作岗位的典型项目改造为教学情境,按教学情境的实施过程开展教学,对于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的专业核心技能课程,以教学情境为中心,通过做中学、学中干、学做合一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实践操作的主体,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评价体系体现职业标准和专业标准。评价体系主要有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和评价过程等三个方面,评价标准要体现社会需求,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紧密联系,课程标准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协调一致。评价主体:不仅有学生和教师,还有学生、企业、行业协会。评价过程:不仅要落实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环节,更要落实学生自评、互评和社会评价环节,并建立学生自评、互评和社会评价的规范程序及方法体系。

在我院经过两年的改革探索,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基本实现了基于工作过程以工作项目为核心组织教学,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融合在教学情境的实施过程中,这样能够加强学生专业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培养的学生符合企业需求,拓宽了学生就业领域,真正做到了按需办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