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化学知识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53:46

高分子化学知识点篇1

关键词:衔接教学共有知识完善知识补充知识

从表面上看,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实验技能、简单计算及某些应用;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而高中化学则在此基础上实施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有相当一部分知识还要求学生“知其所以然”。

细作深入探讨,二者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初三教师要明确知道哪些知识在初中必须解决讲透,哪些只需点到即止;高一教师也要明确知道哪些知识在初中已经解决讲透,哪些仍需要补充详解。如何才能把握这些联系与衔接教学呢?笔者通过多年的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总结出如下几点成功体验。

一、了解初高中化学知识的共同点是做好衔接教学的必要前提

要做好衔接教学,首先要知道初高中共有的知识点,否则就缺少衔接点,衔接教学也就无从谈起。所以了解初高中化学知识的共同点是做好衔接教学的必要前提。那么初高中化学教学有哪些共有知识点呢?

我初步归纳了一下,有很多。如,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反应类型、物质的构成、元素周期表、酸、碱、盐、氧化物、简单有机物、材料(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合成材料、新型材料)、电子排布、差量法的应用、离子检验、共存问题、电解池、原电池、实验安全、催化剂、质量守恒定律,等等。这些共有知识点找准了,衔接教学就有抓手了。

二、掌握初高中化学知识完善点是做好衔接教学的重要基础

初高中共有知识找着了,并不等于初高中着力点都一样,否则就是重复教学。因此在共有知识点教学中,第一步就是要区分清楚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教过,但要在高中教学中加以完善。掌握初高中化学知识的完善点是做好衔接教学的重要基础。

在这些共有知识点中需要完善的有:燃烧、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电子排布,差量法的应用,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无机酸,等等。

例如,电子排布:初中只是以卢瑟福理论简单地介绍了电子排布的几点规则,并以1-18号元素为例讲到原子结构示意图;到高中要求提高,并以波尔理论讲到能层、能级、电子跃迁、全满、半满等问题。再如,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初中已经学过实验室制取H、o、Co等气体,并分别介绍了其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高中结合实验室制取Cl、So、nH、CH等气体,从反应原理、发生装置、收集装置、注意事项等方面加以归纳,并让学生学会填写实验报告。还如,无机酸:如硫酸,初中仅要求掌握稀硫酸的酸性,浓硫酸的腐蚀性;高中则系统地讲解了酸的通性,更强调了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以及硝酸的强氧化性等内容。

这些就需要初中教师在注重双基的同时,讲解留有余地,很多语言要注重规范,不能妄下结论。高中教师在讲解时要注重将初中的相应知识指出并加以完善。

三、抓住初高中化学知识补充点是做好衔接教学的关键

在初高中共有知识中,还有一些知识点并没有学到位,仍需要在高中教学时加以补充、拓展。这类知识点在共有知识点中占比较高,所以抓住初高中化学知识补充点是做好衔接教学的关键。

在这些共有知识点中需要补充的有:电解池、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离子检验、共存等问题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等问题。

譬如初中人教版教材讲到的电解水实验,这便是最简单的电解池。在初中教师往往会编些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如“负氢正氧”。到高中时,教师讲解电解池时若先以电解水为例:水部分电离出少量的H和oH,H向阴极(与电源负极相接)移动,且表现为得电子,转变为H;oH向阳极(与电源正极相接)移动,且表现为失电子,转变为o。引导学生回忆初中电解水实验的结论,学生在攻克这一学习难点时便又多了一分把握。初中书本上提到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加入了少量的naoH或稀HSo,为什么不能加HCl溶液呢?以这样的疑问引出电解池反应的规律。

又譬如离子检验、共存等问题和离子反应方程式,高中涉及的离子共存、检验等问题其实可以追溯到初中的酸碱盐相应的知识点。在初三化学中酸碱盐是学习的重难点,教师在讲授时应注意从问题根本出发,讲解清楚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即溶液中的离子反应。如在讲解酸碱中和反应时,以HCl+naoH=naCl+Ho为例,重点讲一讲其本质是H++oH-=Ho。这样既可以快速掌握此类方程式的书写、配平及本质,又可以理解H和oH不能大量共存,还可以类推出其他复分解反应的实质,以及典型的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到高中时能很快理解Co、nH、Ba、ag、So、H和oH等的检验及离子方程式。。

高分子化学知识点篇2

一、分析知识生长点,建立知识生长树

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学生头脑中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方式。在初中学习化学的时候,教师已经引导学生熟知物质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但是随知识内容的增多,高中阶段若仅仅从物质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关系去认识,他们就感到知识又多又乱,如一团乱麻,所以有必要根据高中知识深广度的特点,分析学生认识化学的知识生长点,才能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中,物质的结构知识可从原子结构(原子的构成及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式、电子排布式、轨道表示式)、分子结构(分子空间结构及成键方式、电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和晶体结构(结构中粒子及相互作用、晶体空间结构)入手作为知识生长点。物质的化学性质可从类别通性、氧化还原性及特殊性质入手作为知识生长点。如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包括三方面:其一,具有酸性氧化物的一般通性如与水、碱、碱性氧化物进行反应,类似于二氧化碳,其二,从价态讲,二氧化硫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硫以还原性为主,如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氯水、溴水、碘水褪色。其三,特殊性,如二氧化硫能使品红褪色。再如,化学计算教学中应以物质的量为知识生长点形成知识网(如下图)。

教学中如果以这样的知识结构进行引导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加工,进而形成内化的知识结构。

二、找准知识生长点,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中,找准学生的“知识生长点”,使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教师只有在教学前弄清哪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在哪里,才能准确地面向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构建新知识做好准备。

例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由于学生原有认知认为“得氧的反应是氧化反应,失氧的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教师应以此作为知识生长点,要学生列举已经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通过化合价变化拓展原有认知结构,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元素化合价变化”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标志,进而探讨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发生了转移”,使新知识在原有知识点生长,从而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

例如,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教学中,要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酸、碱、盐是电解质”,“电解质与电解质的电离”。所以,教师在新知识学习之前,要以“什么是电解质?”“电解质通常包含哪些种类的化合物?”作为认知基础。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有强有弱?”“什么原因造成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程度不同呢?”以此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再通过课件演示“氯化钠与醋酸溶于水电离”,加强直观性,从现象到本质建立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析二者之间有什么异同?引导学生解释每种物质的电离程度、电离过程、离子浓度的大小,由直观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最终顺利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由表及里的分析,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三、寻找知识结合点,创设中心问题

高分子化学知识点篇3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B-0017-03

高中《有机化学基础》内容繁多,知识点零散,部分学生觉得所学知识就像一盘散沙,难记、难学。另外,该选修教材中部分内容涉及大学知识,如杂化轨道知识、手性分子等,空间想象力稍差的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吃力。在大学阶段,很多学生刚开始学习有机化学时觉得很难适应,大多数大学教师也并不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以及高中有机化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主要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导致教与学的脱节。基于以上原因,本文将高中《有机化学基础》(人教版,2007)与大学《有机化学》(曾琼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比较,以供中学、大学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参考。

一、高中《有机化学基础》与大学《有机化学》知识点对比

由上表可见,大学与高中知识点的衔接和延伸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大学要求更高。如第一章有机物的分类中,大学增加了杂化化合物、硝基化合物、胺、偶氮化合物、重氮化合物、硫醇、硫酚、磺酸;第三章对醇的学习,大学增加了醇的命名等。

(2)对有机物化学性质的学习,大学要求更细。如第二章烷烃的化性(氧化、热裂、卤代)、炔烃的化性(亲电加成、水化、氧化、炔化物的生成及还原),第三章醇的性质(与活泼金属反应,亲核取代,与卤化磷、硫酸、硝酸、磷酸等反应,脱水,氧化,催化脱氢),第四章氨基酸的性质(两性,等电点,氨基酰基化、烷基化,羧基反应,与茚三酮反应)等。

(3)大学对有机物结构特点的学习更复杂,如第一章对碳原子成键特点的学习,大学结合轨道重叠图例、轨道波函数、氢分子轨道能级图更详细地介绍共价键的成键特点、饱和性和方向性,甲烷的Sp3杂化等。

二、高中《有机化学基础》与大学《有机化学》知识衔接的特点

从以上分析得知,高中《有机化学基础》与大学《有机化学》知识衔接点较多,其衔接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沉没式。在高中教材简单介绍而大学教材未涉及的知识的衔接方式可称为沉没式。《有机化学基础》的内容编写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资料卡片、科学视野、科学史话等板块会补充一些生活中与化学相关的内容,这不仅增加了教材的趣味性,也使教材更有广度。如在科学史话中介绍碳价四面体学说的创建过程,在实践活动中介绍用粉笔分离菠菜叶中的色素的方法,介绍“西气东输”工程的重要性等。这些内容考试不作要求,学生浅尝即可,却能拓宽知识面。

2.接近式。高中有些知识点在理论解释上已接近大学水平,但在练习上大学要求更高,这些知识的衔接方式称为接近式。《有机化学基础》作为选修教材,是对必修教材内容的补充和深化,如烷烃、烯烃、炔烃的命名,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碳原子的Sp3、Sp2、Sp杂化等,其难度已接近大学程度,将这些内容提前放在高中学习,让学生更早了解,为大学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3.生长式。在高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知识点的外延,增加其内涵,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事物各方面的属性,或进一步抽象出更为本质的属性,这种知识衔接方式称为生长式。如在高中通过碳原子的成键特点来介绍共价键的形成,而在大学则是结合轨道重叠图例、轨道波函数、氢分子轨道能级图更详细地介绍共价键的成键特点、饱和性和方向性;在苯的同系物命名时,高中简单介绍二甲苯的“邻”“间”“对”的习惯命名和系统命名,大学则拓展到三甲苯的“连”“偏”“均”的习惯命名和系统命名。这样可以使学生由分散学习上升到系统地理解所学知识的实质,以便在各种情境下都能够灵活运用。

4.跳跃式。在大学《有机化学》教学中,有些内容是高中未曾涉及的,这些知识的衔接方式称为跳跃式。如有机物的构象、构型,烷烃卤代反应和烯烃反应的历程及其规则,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及质谱的解析等。这些内容使学生学得更深、更广、更扎实。

三、高中《有机化学基础》与大学《有机化学》衔接教学的对策

1.联系实际,激活沉没式知识。沉没式知识在高中教材中所占比例少,涉及的内容只作补充性材料,对后续学习并无深远影响,因此这部分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很低。而大学教材缺少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学习起来稍显枯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当补充一些趣味性知识,激活高中所学知识,以利于学生理解记忆。

2.练习巩固,强化接近式知识。接近式知识在高中教材已作详细介绍,但涉及的练习难度不大。在大学阶段,对于接近式知识的教学,教师可采用提出问题让学生自行复习、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忆等方法,并逐渐加大练习的难度,强化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如学习烯烃命名时,可先让学生回忆烯烃的命名方法,完成一些简单的烯烃的命名,然后着重学烯烃的命名,使学生的知识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

3.注重本质,整合生长式知识。生长式知识在高中阶段已有一定的介绍,但受到认知能力和思维特点的限制,高中学生对这些知识还不能全面理解。在大学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生长点,融入新知识,并通过列举各种不同的实例,从不同侧面进行解释,抽象出这些知识的本质属性,整合所学知识,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如学习单烯烃时,学生通过分析单烯烃官能团(双键)的形状及其电子云分布特点,知道烯烃容易给出电子,也就是容易被缺电子(如卤素、路易斯酸)的物质进攻而发生亲电加成反应,反应取向符合马尔科夫尼科夫规则;但有过氧化物存在时,氢溴酸与不对称烯烃起加成反应时,反应取向是反马尔科夫尼科夫规则。通过这样的对比学习,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烯烃的本质。

4.巧妙拓展,掌控跳跃式知识。跳跃式知识在高中并未涉及,所以这些知识点对学生来说都是新鲜、陌生的。在学生刚开始接触这些知识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全面分析,归纳出该类知识,然后结合生活实例、故事等,逐渐呈现知识点,再利用形象的语言,对知识进行深入的解释,使知识的陌生程度掌控在学生能接受的范围,进而得到拓展和深化。

高分子化学知识点篇4

【关键词】高考备考;初中知识点

陕西省新课程改革三年以来的高考试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既充分反映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掌握情况,又突出了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的思想,也是对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全面的检测,本人认为在高考复习过程中若以初中相关知识点为背景展开,学生就会对化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达到综合发展的目的。那么,应该从哪些地方入手进行复习?

1.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夯实基础

新课改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注重知识的发展,螺旋式上升。备考过程中也应该遵循这一规律,是学生能整体上把握知识。如在对离子反应发生条件复习时就应该先从初中的复分解反应入手,了解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发生条件为生成气体、沉淀和水;然后复习高一知识中复分解型的离子反应发生条件;再到水解反应中条件扩展为生成难溶物质,弱电解质,易挥发;最后到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中沉淀的转化的生成更加难溶的物质,不断地对同一个知识扩充,最后提出某一个反应能发生的条件为使得某离子的浓度减小的结论,使学生从一个比较高的高度去俯瞰知识,达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再比如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的时候,同样的先复习初中的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相关概念,然后进一步提出氧化和还原是同时发生的,挖掘深层的规律――反应中必然有化合价的升降,最后复习氧化还原的本质――电子的转移,是学生感受到有得必有失,氧化和还原不可分割,分析反应时从任何一种物质入手都可以计算电子的转移数目,在知识发展中使学生感受化学的魅力所在。

2.注意化学用语的规范使用,减少失误

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检测化学用语的规范表达和文字叙述的精准表达化学用语的规范表达一直是近年来考查的重点,而2013年高考大纲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对化学用语有明确要求“了解”“理解”“以及正确书写”三个等级[1],在高考试题中电极反应式、化学式、结构简式、电子排布式的表达占一定分值,非选择题中也多处要求书写化学用语。在初中学生为了应付中考,甚至用背单词的方式记忆初中所学化学符号,方程式写法,化合价,原子结构等知识点,学生无法掌握化学用语的规范使用,所以高三复习时先要将以前的错误做法纠正过来,给学生解释清楚每一种化学用语的来源,发展,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规范的使用方法。其次教师在复习过程中要做到一丝不苟,规范化书写,对于某些屡次“犯错”的学生,老师要不厌其烦,多回顾反思,不能急于求成,有必要时做到一对一订正,在平时模考中对于学生的不规范书写要做到绝不姑息[2],避免学生养成思维定势,而造成因思维的不严密、不深刻、不灵活而造成的错误。

3.掌握基础实验答题技巧,提升得分

突出化学学科特征,更好的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3],这是课程标准吐出来的要求,在高考命题中化学实验也是必考题目,近年高考常用教材典型实验派生、发展出来的内容进行命题,然而从统计结果来看,实验题的得分偏低,所以在复习化学实验的时候,最好做成专题形式,渗透初中有关知识,基本实验操作、连接、定量、离子检验分离推断等都可以进行深入探究,使学生充分认识化学实验在新课程中有地位和功能。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是一个热点的话题,复习时从氢气的制法、检验、收集、净化入手,实验仪器的组装,操作顺序,强化装置图连接顺序意识、操作意识和细节意识,到观察描述实验现象。最好学生现场操作,通过师生间讨论,达到识别仪器,掌握操作,注重实验细节的观察,突出发现问题、设计方案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时学生也可以体验实验过程,沉淀实验能力。

总体上说,高三的复习工作以初中所学知识为依托,构建知识框架,使学生跳出知识点观察化学,做到面对某一个点能联系知识主线,进一步认识知识网络,这样的全面复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取得更好成绩。

参考文献

[1]2013年全国高考考试大纲理科综合[S].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高分子化学知识点篇5

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2013说明中看到,结构模块总共考查的知识点是17个。

根据江苏高考新模式实施的近五年高考的化学科试题显示,通过对近五年试题的认真分析,不难看出:试题难度上都属于中等难度;试题考查涉及的重要知识点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1)书写1-36号元素原子及简单离子的基态核外电子排布式(或电子排布);

(2)分子的空间构型的判断、分子中中心原子的杂化类型的判断;

(3)“等电子体”的寻找和“等电子体的原理”的应用;

(4)电子式或结构式的书写(有的需要找等电子体结构相似去模仿),σ键或π键的数目;

(5)晶体结构和性质的考查包括:晶胞中微粒数目的计算,晶体熔沸点高低的比较,分子晶体熔沸点往往受到氢键的影响;

(6)配合物组成结构的考查包括:配合物化学式的书写,配合物结构示意图的表示,配合物中的各种化学键;

(7)主族元素的电负性和电离能的变化规律,特别注意一些元素的反常。

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只要充分研究了高考试题考查的内容和要求,在复习中加强针对性训练,这道题考生在高考中一定可以拿到高分。

一、考题分析研究

例1(2011年江苏高考)原子序数小于36的X、Y、Z、w四种元素,其中X是形成化合物种最多的元素,Y原子基态时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数的2倍,Z原子基态时2p原子轨道上有3个未成对的电子,w的原子序数为29。回答下列问题:

解析该题在应用元素周期表、元素的结构和性质对元素进行推断的基础上,从原子轨道杂化类型和简单分子的共价键类型和数目、氢键、等电子体原理的应用、晶胞结构和配合物组成等方面,综合考查学生对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易错点:第(2)小题表达上的不准确,部分学生对氢键不能真正理解,会将此题答案表达成:nH3中存在氢键。

难点:配合物的考查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第(4)小题即使很容易,但学生解决时在心理上还是不够自信。

解析本题以“铜锰氧化物能在常温下催化氧化空气中的一氧化碳和甲醛”为背景,分别考查学生对mn2+基态的电子排布式、分子的空间构型、分子中中心原子的杂化、分子中共价键的数目、根据等电子体原理书写结构式、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等。

二、教学应对策略

本专题知识点相对集中,重点内容比较容易把握,考查方式也相对固定。因此在复习过程中不宜过多的进行拓展和延伸,习题的选择以基础题为主,覆盖主要知识点,提高得分率。而每年必考的有下列常用知识点:(1)电子排布式(2)分子中中心原子的杂化类型、分子的空间构型、分子中键或键的数目(3)等电子体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包括结构式或电子式的书写)。间断性考查的常用知识点有:(1)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2)晶胞的结构(3)微粒间的作用对分子或晶体熔沸点的影响。当然也要关注近五年中没有考查的知识点:如分子的极性。

下面对结构复习中的重点、难点知识的复习提出一些应对方法和规律。

1。把握关联,记部分带全局――实现杂化类型与空间构型之间的互推

(1)根据价电子对数的计算方法来判断aBn形常见分子或离子的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和分子的空间构型

(2)根据碳原子的成键方式来来判断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和分子的空间构型

(3)根据“等电子体原理”来判断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和分子的空间构型(书写结构或电子式)

等电子体原理:含有相同原子总数和价电子总数的分子或离子往往具有相似的几何构型(或相似的电子式或结构式)。

如图,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只要搞清此图就行。

示例分析(2008年江苏高考化学卷)e的原子序数为24,eCl3能与n、o的氢化物形成六配位的配合物,且两种配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三个氯离子位于外界,该配合物的化学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分子化学知识点篇6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学表面工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055-02

“高分子材料学”是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表面工程方向)的一门专业课程。表面工程学生的就业领域主要为材料涂装、防腐等,学生需要熟悉各种工程材料(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的基本性质、制备工艺以及表面处理方面的知识。“高分子材料学”主要介绍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性能、成型、改性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高分子材料学”这门课共32学时,所选教材为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高分子材料基础》。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及制备、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常见的高分子材料及其成型加工方法、高分子材料的改性及应用。该教材[1]浓缩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四门专业主干课共192学时的内容,即高分子化学(48学时)、高分子物理(64学时)、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48学时)、聚合物改性原理及方法(32学时)。

1“高分子材料学”讲授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高分子材料学”课程的讲授具有较大难度,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该课程涵盖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主干课内容,要深入讲解这些内容,需要近200学时,而针对表面工程学生开设的“高分子材料学”仅仅只有32学时,时间紧,内容多,如何合理安排各部分内容占的比重是授课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

“高分子材料学”相关内容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及力学基础,而对表面工程的学生而言,因专业侧重不同,化学课程及机械基础课开设门类不如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齐全,导致表面工程的学生在学习“高分子材料学”时,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及掌握有一定难度。这对授课教师备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有限的学时中适时补充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是授课教师需要思考的另一问题。

“高分子材料学”虽为表面工程学生的专业课之一,但从历年就业情况看,表面工程学生就业以金属材料加工行业居多,而从事高分子材料加工行业的很少。故必然存在学生对该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因此授课教师也需要在教学模式上进行探索创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高分子材料学”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2.1梳理重点,侧重剖析基本概念

“高分子材料学”学时有限,内容繁多,因此需要授课教师在备课时梳理出各章节的重要知识点和基本概念,注意各部分内容的衔接,并找出线索将各章散落的知识点贯穿起来。

比如,在介绍高分子材料合成及制备时,着重讲授加聚反应及缩聚反应的基本步骤,对比这两种聚合反应的特点及反应产物特性,便于学生掌握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应类型,了解制备方法对材料性能的影响。考虑到表面工程学生的学科基础及专业侧重,对反应速率的计算等知识点不做要求。

再如,课程内容第二部分介绍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这部分内容为承上启下的重点章节,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及性能特点在其合成过程中奠定基础,并将在成型过程及改性中得以体现和完善。这部分内容体现了高分子材料与其他材料的本质区别,涉及的基本知识点很多,而且多为表面工程学生不熟悉的内容。因此,同样需要通过对比,突出高分子与低分子的结构与性能差异,侧重高分子温度——形变关系,结晶过程及晶体结构等重要知识点的讲解。

2.2因材施教,适时补充背景知识

“高分子材料学”中很多知识点的理解离不开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基础课程的支撑,而表面工程方向的学生并未开设相关课程。为此,需要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适时补充背景知识。

例如,在讲授高分子合成反应类型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时,可简要介绍常见化学基团的特点并联想对应的高分子材料的性能特点及成型要点。以聚碳酸酯(pC)为例,这种材料采用缩聚反应制备,分子结构中含有酯基,酯基在一定条件下容易水解,因此可联想到pC材料在成型时的高温条件下应避免水分的存在,防止水解反应发生导致材料性能劣化。

此外,为弥补学生基础知识的不足,讲授时还可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对照说明。在讲授高分子结晶时,可联想泡面模型以及珍珠形成等实例;讲授高分子材料降解及添加剂功效时,可结合塑料制品长期暴晒变色发脆、塑料拖鞋逐渐由软变硬等学生熟知的生活常识进行分析。

2.3结合专业,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高分子材料学”为考查科目,且表面工程的学生就业以金属材料加工行业居多,学生误认为这门课程与自己的专业及将来就业衔接不紧,从而对“高分子材料学”课程重视不够,故学习积极性也不高。为此,授课教师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思考,并采用灵活的考核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笔者在讲授此门课程时,并未采用课堂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而是给学生布置了“高分子材料与表面工程”为主题的课程论文撰写任务,并让学生制作出相关的ppt将自己的论文进行口头陈述,最后根据其论文撰写情况、ppt制作情况及陈述情况给出该门课程的成绩[2]。课程论文的完成情况直接跟成绩挂钩,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对课程的重视;课程论文的撰写需要大量专业文献为基础,学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能自觉关注及阅读相关专业文献,有利于拓宽其专业视野;制作ppt的过程是对课程论文内容的凝练,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掌握重点;口头陈述环节能有效杜绝学生互相抄袭论文,教师也能通过学生的口头陈述情况,观察学生对该门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学生通过独立搜集资料撰写论文制作ppt并口头陈述等环节的训练,既能让他们发现“高分子材料学”这门课程与所学专业的紧密联系,也锻炼了他们的资料搜集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为将来毕业答辩及就业面试打下基础。

3结语

高分子材料是非常重要的工程材料,对于表面工程的学生而言,应该熟悉并掌握这类工程材料的特性。“高分子材料学”虽然不是表面工程方向的专业主干课,但涵盖了高分子材料相关的大量专业基础知识,也是面向表面工程学生开设的唯一一门有关高分子材料的课程。授课教师应该积极进行教学模式的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中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参考文献:

[1]张留成,瞿雄伟,丁会利编.高分子材料基础[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高分子化学知识点篇7

关键字:化学;自主学习;高考;专题复习

学生进入高三阶段后的主要任务是复习。复习可分为基础复习、综合复习和专题复习三种方式。三种方式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化学专题复习的成效对于高考这种选拔性的考试来说至关重要,化学专题复习模式是本文的研究对象。

一、强化基础

专题复习的过程仍然是强化基础知识的过程,应注意把各种化学知识进行完整系统的整理,使之形成网络,解决学生知识的凌乱、残缺、模糊问题,而把握这些知识的深度、广度的依据和支撑点是课本。高考是用知识考能力。教师讲评不能平均用力,要选择出现问题较多的试题,讲快速准确的审题方法和审题思路,从培养能力上着手,如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二、知识点归类

专题复习过程中,高考试题虽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历年来对知识点、题型及能力的要求非常接近。这些知识点包括:

1.阿伏伽德罗常数和阿伏伽德罗定律。2.溶解度、溶液组成的方法及其计算。3.反应热和热化学反应方程式。4.氧化还原反应。5.原子结构基础知识。6.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7.化学键和晶体结构基础知识。8.化学平衡的含义和勒沙特列原理的运用。9.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常数的计算。10.电离平衡和电离度。11.水的离子积和溶液的pH值。12.盐类的水解。1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4.溶液中的离子共存问题。15.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大小问题。16.电化学基本原理。17.元素化合物知识。18.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及其与分子组成间的关系。19.有机反应原理,有机物的相互转化关系和有机合成。20.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知识。21.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药品的存放。22.物质的制备、鉴别和提纯。23.综合实验。24.有关化学式和混合物组成的计算。25.关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以上25点是中学化学的重点和难点,应分别以专题复习的形式逐一复习和练习,并进行系统的研究。

三、趣味性学习

趣味性学习也可以用于中学化学专题复习过程中。在此,以载人宇宙飞船中的能源问题为例。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面和相关科技新闻报道,明白“神舟九号”的能源是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无污染和高效能的新型能源,该电池是氢气做负极活性物质,氧气做负极活性物质,用KoH做电解质的代表性的燃料电池。

负极:2H2+4oH--4e=4H2o

正极:o2+2H2o+4e=4oH-

总反应:2H2+o2=2H2o

产物水经过处理成为宇航员的饮用水。学生可讨论交流原电池的原理和电极反应。可同时围绕H2和o2的获取方法,展开元素化合物知识、气体制备原理和装置等旧知识的反思。

四、查缺补漏

在专题复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查缺补漏。查漏的办法之一是使用练习题,即用做练习的方式来检查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如下面的元素推断题:

w、X、Y和Z都是周期表中前20号元素,已知:①w的阳离子和Y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且能形成组成为wY的化合物;②Y和Z属同族元素,它们能形成两种常见化合物;③X和Z属同一周期元素,它们能形成两种气态化合物;④w和X能形成组成为wX2的化合物;⑤X和Y不在同一周期,它们能形成组成为XY2的化合物。

请回答:

(1)w元素是钙;Z元素是氧。

(2)化合物wY和wX2化学式分别是CaS和CaC2。

(3)Y和Z形成的两种常见化合物的分子式是So2和So3。

(4)写出X和Z形成的一种气态化合物跟wZ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Cao=CaCo3。

在解答中,同学们最常出现的错误是,将w元素误推为镁,将Z元素误推为硫,由此造成全题的推断错误。究其原因,是学生对周期表中隐含的各种关系理解不到位,应用不熟练,对于“w的阳离子和Y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的隐含义“w在Z的下一周期”没有理解,同时没有抓住和用好“X和Z属同一周期元素,它们能形成两种气态化合物”的信息。显然,出现这种错误的学生没有很好地将题中各信息结合起来,也没有进行这种检验,使初期推断的失误延伸到了最后,形成了错误解答。

还有一种错误,在第一问正确推断出钙和氧元素后,在二、三、四问中出现其他错误,如将CaS答为Cao,将So2、So3答为Co、Co2,第四问的化学方程式写为Co+Cao=Co2+Ca,3no2+Cao=Ca(no3)2+no,这些错误的出现,既有对题目信息理解不透,错误应用,也有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和做题不够仔细造成元素对应出现错误的原因。

查找漏洞的另一个办法是使用错题记录本,这种方法查找漏洞往往效率很高,因为错题本上的题目是自己最可能存在问题的题目。如,有同学将下题列在了错题本中:

1mol过氧化钠与2 mol碳酸氢钠固体混合后,在密闭的容器中加热充分反应,排出气体物质后冷却,残留的固体物质是(a)

a.na2Co3B.na2o2 na2Co3

C.naoH na2Co3D.na2o2 naoH na2Co3

在查漏的再次练习中,该同学误选了B作为答案。分析该题,这是一道元素化合物知识和有关计算的考题,涉及到的反应式有:2naHCo3=na2Co3+Co2+H2o,2na2o2+2H2o=4naoH+o2,2na2o2+2Co2=2na2Co3+o2;根据计量关系,可知2 molnaHCo3生成Co2和H2o各1mol,na2o2只有1mol,故其恰好和Co2反应生成na2Co3和o2,气体排出后,只剩余na2Co3。同时,该题还可这样思考:由于题目要求已确定了na2o2和na2Co3的量,故此要根据反应特点,假设出反应的先后顺序能帮助我们快速解答,比如此题中我们看做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首先发生反应:2na2o2+2H2o=4naoH+o2后发生。这样看来,该同学还存在对这类题目的解题技巧的掌握问题。

查到了漏洞,就一定要设法弥补。对于纯粹的化学知识点,掌握不牢问题,同学一定要回到课本中去,将相关内容梳理清楚;对于解题技巧问题,多问一问教师或其他同学,搜索类似题目多加训练。

五、横向联系,纵向挖掘

专题复习的知识点要做到横向联系、纵向挖掘。以离子反应方程式为例,离子反应知识是一条贯穿高中化学始终的“动脉”,是重点也是难点,在高考题中经常出现。专题复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考虑,才能全面有效:

1.离子反应及其实质、离子方程式及其意义。

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3.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及反应类型。

4.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注意事项。

5.离子能否大量共存的判断。

6.溶液中微粒浓度大小比较题例析。

本文不对上述六点详细叙述。一个有效的专题复习应把握要点,使知识形成网络。再加以适量的练习题,把课本读薄,再把课本读厚。

化学知识看起来似乎很容易学,但要真要掌握化学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就比较困难。因此,在系统复习中一定要注意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而要解决这些困难关键还是要巩固双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教师,要掌握好引导的方向,要自己跳入书山题海,把最有价值的知识和题目找出来,还要加工成极具针对性和检测性的内容来训练学生。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张永久.关于化学高考复习的思考及应对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9(8).

高分子化学知识点篇8

关键词:重难点知识;多媒体;教学方法

当前,面对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职高学生,我们在进行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时,应该采取何种教学措施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消化吸收呢?这一问题,是广大专业教师目前都在重点关注和迫切想解决的重要问题。下面,笔者就先对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现状进行陈述,然后提出改变目前教学现状、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一、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现状

电子技术基础作为职高专业基础课程,主要讲述了模拟电子部分(以下简称“模电”)。下面,笔者就对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现状进行简单总结:

1.教材中对“模电”内容的安排特点

总体而言,教材中对模电内容的安排特点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即四多四少(估算多,精算少;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微观探究多,宏观思维少;更新内容多,教学课时少)。

2.课堂中使用的教学方式

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居多,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较少。传统教学方法主要表现为:教师是主体,学生是被动接受者,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少之又少,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工具,难以将模电中复杂、细碎的概念讲解清楚;对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不了解,教师不能做到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只注重教材知识的讲授,重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情况,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今,现代多媒体技术走进了各学科的教学课堂,但是,模电这门课程的特点致使常规的多媒体技术教学无法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必须结合模电课程的特点,合理采取教学措施,,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教学质量得到提高,进而为职高学生打下扎实牢固的电子技术基础。

二、提升“模电”课堂教学效果的具体措施

1.注重“模电”课程中重难点知识的教学,加深学生的理解

提高“模电”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首先要找准“模电”课程中需要学生掌握的重难点知识,并在备课时对这些重难点知识多下功夫,如深入探究和分析这些知识,总结出规律性,在课堂上做到突出概念,讲清思路。对于学生在短时间内一时难以理解的枯燥复杂的知识点,我们可以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将这些知识点以形象化和动态化的方式展现出来,从而提高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感性认识。

另外,“模电”教学离不开实验,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我们也要准确找出实验中的重难点内容。而且,在做实验时,不能用我们的示范实验代替学生的探究实验,必须加强学生对实验步骤的实践,如此才能使学生形成各种电子技术能力,如初步的电子电路识图能力、估算基本电路主要性能指标的能力、根据要求选择基本单元电路和选用元器件的能力等等。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时,也要尽量根据课本中的重难点知识去布置练习题,在讲解习题的过程中,要注意将习题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这门课程的作用与价值。

2.根据“模电”课程的特点,确定课程知识点的教学方法

“模电”课程的内容是繁多复杂的,若所有的知识点都采用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倾听的教学方法,学生既无法对这一课程产生学习兴趣,也无法对某些知识点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模电”课程的特点,确定课程知识点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认识,提高“模电”课程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学习“半导体的基本知识”这节内容时,我就要求学生以探究式的方式进行学习,如对教材上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半导体的晶体结构和共价键,本证半导体,杂质半导体的知识进行自主阅读和分析,对于其中有疑问的问题,及时与同学进行讨论,或者做上记号课堂上询问老师,这样自主式的学习方式要比我们以往使用的讲授型的方式好得多。

又比如,“模电”课程的实验有很多,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能够对实验结论铭记于心,深化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了学生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注重现代化技术手段的运用。由于“模电”课程的特点,很多教材知识我们仅使用口头语言是无法讲解清楚的,而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像并举的教学优势,利用它我们可以将课本知识点以直观化和形象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既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也能对教材知识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之效。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绝不能在课堂教学中滥用现代科学技术,而要注意妥善处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关系,因为精彩的语言讲述、有条理的板书和操作演示等,是现代信息技术不能代替的,二者必须进行有效结合。

综上所述,面对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职高学生,我们在进行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时,必须首先对这门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现状有清醒的认识,然后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措施,使学生对其中的知识点进行深入理解和应用,并逐渐接受这门课程,从而大大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实现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张景生.现代教育技术概论[m].南昌: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高分子化学知识点篇9

关键字:专业课教学;高分子物理;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0

目前,大学生的课程就其结构层次可分两大类,一类是基础课,包括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开设的各专业的共同课,即公共基础课,和为了向学生讲授与他们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一些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开设的基础课;另一类是专业课,这是为了向学生讲授他们所学的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科学体系而开设的课程,体现了国家对专门人才在业务上面的特殊要求,是大学课程的中心部分。这两类不同层次的课程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都有一定地位,一方面基础课是学好专业课的基础,另一方面又要在此基础上学好专业课,并学会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专业课的学习在大学生学习过程中也是至关重要的。

高分子物理是高分子专业基础课,在高分子材料科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高分子物理学是研究高分子的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并为高聚物成型加工理论基础的一门科学。它是在材料力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因此对于化学专业学生学习具有一定难度。为了很好解决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提高教学品质,我们在多年的教学中做了以下工作:

一.教材选取:

教材也称课本,是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定的要求系统地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实现一定教育目的的重要工具。它即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基本材料,也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要材料,是他们阅读课外参考资料、研究学术问题的基础。因此教材的选取直接影响着知识讲授的深浅及教学品质的高低。

高分子物理这门课程国内尚无材,目前广泛使用的教学用书分别是由何曼君、金日光、柯扬船主编的三种版本的"高分子物理"。为了提高学生对高分子物理知识掌握水准,增加应试能力,我们也采用了此教材,对于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我们采用以下措施,一是将书中涉及的较难的数学问题,用较容易的数学知识重新推导,使学生容易听懂;例如在推导高分子链的均方末端距时,采用的统计模型是三维无规行走。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成功地采用了此教材。

二.课堂讲授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共同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画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课堂讲授是当前我国高等学校班级教学的基本形式。它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向学生传递知识资讯并控制学生掌握知识资讯的一种教学形式。在这种形式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因而使课程讲授具有可控性强、系统性强、效率高和简便易行等特点。

(一)知识的逻辑性

高分子物理学是研究高分子的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的科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始终以突出这一宗旨来进行讲授,我们首先讲授高分子链的结构,然后讲授高分子的溶液、电学等性能。在讲授每一种性能时,我们都从高分子结构入手进行讲授,定性地讨论高分子的性能特点,用以揭示其内在的必然联系。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效果很好。这种教学方法,增加了高分子物理学的逻辑性,提高学生对高分子物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本学科前沿科研知识的介绍

科研成果是无数科学工作者科研工作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知识财富,它标志科学发展的方向。结合本门课程的内容,介绍一些科研知识与成果,有利于学生对科研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的;有利于激起学生对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忱。

三.作业题筛选

教学这一特殊系统要达到预期效果,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接受资讯过程具有较高的同步性,这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及时、准确地获得来自学生的回馈资讯。其主要形式是作业。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自开设这门课程以来,我们教师一直在做收集、整理并解答一些有特色的高分子物理习题的工作,装订成册。

四.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大学教学,不仅要在校内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联系实践,使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技能,更要注重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帮助学生实现由学习向工作的过渡。

我们学校为地方性大学,大多数学生毕业后要充实到生产第一线,如何使学生毕业后,尽量缩短适应期,胜任所承担的工作,也应是我们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首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比较注重应用知识的讲授,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并且我们正积极准备,拟开设塑胶、橡胶成型加工实验课。

再者,参观教学是根据教学目的,有计画地组织学生对实际事物直接地观察研究,使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形式使学生得到具体的知识,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

本专业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已坚持多年用一周时间组织学生去哈尔滨塑胶五厂、哈尔滨塑胶九厂、哈尔滨玻璃钢研究所、哈尔滨化学材料厂和哈尔滨特种塑胶厂参观学习,请工厂技术人员现场讲解塑胶薄膜、塑胶桶、塑胶电线、塑胶啤酒箱子等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通过下厂参观学习,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开阔了学生视野,效果很好。

总之,采用以上诸做法,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效果是显着的。学生普遍反映,此门课程平时抓得紧、要求高,考试时不用划重点、串线,学生知道复习重点,成绩优劣与用功程度有关;再有,在完成课堂教学前提下,适时地组织学生下厂参观学习,有利于学生深化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晓亚,郁文娟,陈明清。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探索[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3,(12)

高分子化学知识点篇10

2012年是广东省实施理科综合考试的第三年,今年广东高考理科综合化学科命题遵循《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和《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考试大纲的说明》,在题型结构、试卷模式、试题难度等方面保持了广东卷的风格和特色,在试题的呈现方式和命题情景方面有新的突破和创新。2012年的化学试题考点分布合理,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很好地体现了试题的选拔功能,其主要的特点如下:

1.重视对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6道单项选择题和2道双项选择题仍然注重考查了考生对化学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知识点覆盖率约占整个考试内容的85%。第7题结合化学与生活考查了化学反应、电化学反应、常见的有机物以及高分子材料的相关知识。第8题考离子共存,主要考查了亚铁与次氯酸跟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沉淀(氢氧化铜、硫酸镁、硅酸)问题。第9题考查物质和离子鉴别、除杂以及气体的制备等化学实验问题。第10题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第11题考查阿伏伽德罗常数,考点包括物质中化学键数目,转移电子数、强碱弱酸电离后溶液中的粒子数、混合气体中某原子的原子数目。第12题考查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及用途。第22题元素推断及元素周期律、物质结构、物质性质等知识。第23题考查的是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水的电离等问题。

4道非选择题注重能力和素养考查的同时,也注意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如第30题的有机题涉及有机分子式、结构简式和有机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问题,以及碳碳双键、卤代烃、醇的重要性质问题。第31题考查盖斯定律的应用和电极判断的基础知识。第32题考查溶解平衡、离子除杂的基础知识。第33题考查分离提纯的实验基本操作、甲苯的检验等基础知识。

2.关注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社会的联系。

2012年高考广东卷化学试题立意高远,选材考究,强调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试题内容涉及生活、化工、环保、医药、能源、科研等各个方面,充分体现化学的实际应用价值。非选择题中选材大量来自实际应用的情景,既为考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又为考生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以非选择题为例,第30题以有机合成的研究热点——过渡金属催化的新型碳—碳偶联反应为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有机合成的最新研究方向。第31题碘在科研与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为背景,渗透新材料在医疗方面的重要应用。第32题以难溶性杂卤石制备硫酸钾的工艺流程为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问题。第33题以制药和化工行业中的重要试剂苯甲酸为背景,实验方法和实验内容真实可信,强化学生重视知识在实际生产和科研中的应用问题。

3.以能力为核心考查知识运用的能力。

以能力立意考查化学的科学思想和学科能力仍然是2012年广东高考化学试题的一个主旋律。今年广东高考化学试题对考生来讲陌生度较高,在陌生的情境中考查熟悉的问题,在熟悉的情境下采用新颖的设问,强化了对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的探究能力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第22题采用图的形式来对已知元素的原子序数变化趋势和化合价,考查学生从图形中获取信息的能力。第30(4)、(5)题的有机化学题,以新型碳—碳偶联有机反应为情境,考查考生整合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以及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第31(2)题主要考查探究实验控制实验变量的问题,第31(3)考查运用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绘制图像的能力,第32题为工艺流程图题,以考生熟悉的硫酸盐制备为背景,以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考查考生基本实验及提取信息并综合分析信息的能力。第33题仍为具有广东特色的实验题,该题一改往年以无机内容作为素材背景的习惯,采用了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提纯作为素材背景,很好地考查了学生实验与探究能力、化学信息处理与整合能力。

4.突出化学实验和强化定量计算的考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是理科考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试题特别注重对实验和探究能力的考查,选择题中的第9题考查化学实验基础知识,非选择题除第30题的有机题以外均涉及化学实验的问题,试题中化学实验内容分值占到了总分值的三分之一以上。试题考查内容包括常见化学仪器使用、常见气体制备、实验基本操作、常见物质的检验及分离提纯等化学实验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同时着重考查考生设计、评价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等较高层次的能力。

广东新课程实施的高考试题(包括高中水平测试试题)以来,化学定量计算的试题明显减少,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曾进入淡化化学计算的误区,导致学生化学定量计算的能力特别薄弱。2010年广东化学高考试题只在第30题考查有机反应消耗氧气的计算问题和第31题考查化学平衡常数的基本计算问题,2011年广东高考化学试题强化了化学的定量计算问题,第30题考查有机加成反应消耗氢气的计算问题,第31题考查平衡常数的计算问题,第33题考查溶质质量分数和溶液浓度的计算问题,2012年广东高考化学试题在定量计算上保持了去年的风格,在3道非选择题中涉及到定量计算问题,第31(1)题考查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问题,第32(5)题考查溶度积和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问题,第33(4)题考查物质纯度的计算问题。

二、2012年广东高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对高三备考复习的导向

高考试题对高中化学教学特别是高三备考复习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准确理解高考命题的方向、特点和趋势,对于把握好高三化学备考教学的方向、策略和节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2012年广东高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的特点看,建议在高三备考复习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