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55:58

会计核算的重要性篇1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企业类型较为多样,在进行生产和经营的过程中,存在着并不相同的进行核算的方法,这样无法统一建立会计核算体系,很容易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主要有两大方面的原因:

1.会计资料以及信息资料存在不全面和失实的情况。

第一,会计基础的工作不够规范。会计的核算工作基础并不一样,一部分企业中存在着原始的凭证随意地被更改,白条现象也是层出不穷。一些企业在经济进账的时候,并不能完全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账目比较模糊,存在大量账目和实际情况并不相符合,帐表也不相符合的现象。

第二,会计信息在采集方面,企业的成本费用的源头并不清晰,一些企业中出现的核算岗位的人员不能有效针对基层的企业工作深入核算核对,这导致了财务中的核算缺乏相对的精细化管理,会计核算方面的基础资料不能按照相关的财务制度方面的要求对其进行报送,这也造成了会计财务信息技术中出现的不真实以及不完整情况。

第三,随着会计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会计电算化技术,并得到了普及发展,各个中小企业中间的电算化会计的档案管理方面无法达到规范的要求,这样会导致会计资料出现人为的丢失以及被人为所破坏。尤其是近年来,会计软件不断升级创新发展,电算化不能规范实施使用,导致了企业难以在电算化的条件下获得发展。

第四,在一些中小企业中,存在着企业的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极易导致问题的出现。比如可能出现的专业方面的知识缺乏,对高科技的应用技术较为落后等等,这样企业的生产经营难以获得有效的发展。

2.核算制度缺乏完善健全性,工作执行不够规范严格。第一,企业的会计核算方面内控制度并不健全,在一部分的中小企业中甚至没有完善的内控制度,或者建立了相应的内控制度但没有进行有效的监控管理,这会造成内部的会计管理出现失控的情况,这样的漏洞下,违法违规的行为极易产生,不利于会计工作的有效实现。另外,一些企业不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核算,忽视了企业内部的资产管理方面的问题,新增的固定资产出现账目不能及时回收的情况。第二,相关的法律法规方面还不够健全,缺乏法律的宣传和执法力度,这不能够为会计信息的质量提高提供一个可靠安全的法律环境。虽然目前国家颁布了较多的关于会计方面管理的相关法规,但这仍然很难让多变的市场满足适应提高会计信息的需求。第三,传统较为陈旧落后的经营管理的模式,缺乏对企业内部进行监督的力度。在会计人员的选用方面,任人唯亲;在企业的管理模式上,过于集权不注重民主,更有一部分的企业会计人员身兼多职,不能让企业人员精简高效发展,这些都相当大程度上给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建立和完善发展带来了阻碍。

二、规范企业会计核算体系,提高信息质量

1.规范企业的会计管理方面的制度。在会计的管理制度中,一般应该包括的是:第一,会计的岗位划分和明确岗位的职责。会计人员工作中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的管理职能进行划分,不同的职务进行划分等等。第二,针对会计人员的工作管理办法,包括对会计部门的管理人员以及相关的核算人员规定其任职资格、招聘工作、岗位培训以及相关技术方面的培训、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第三,会计的档案进行管理的方法,其中包括对会计档案进行分类、排列以及编目。对会计档案的管理和统计,提供利用会计档案,鉴定和销毁会计档案等内容。

2.会计政策进行规范。会计政策是企业在进行会计的核算工作中应该遵循的工作原则和企业采纳使用的具体的会计的处理方法。我国企业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着重视会计科目但却忽略会计政策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精确性。因此,对会计政策进行规范是有效加强会计的管理工作,有效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方面的重要的保障。第一,应该确认收入政策。第二,对成本所耗费的资金进行确认的政策以及对资金进行有效划分的情况。第三,对固定的资产进行有效划分的政策,和对无形的资产进行摊销的政策。第四,企业对于存货和短期的投资制定相关联的计价方面的会计政策。

3.会计报告制度方面的确定。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对预算制定实施有效的管理方案,应该结合预算的相关执行情况,定期进行总结和分析,对预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分析继而排除。会计报告的体系中应该包含的是:第一,运算的过程中应该进行分析和有效的指引。第二,对会计的报告和相关方面的明细方面的报销进行管理。第三,规定报告的上交时间和上报时间。固定的会计的报告制度是企业在预算分析和内部控制方面的主要参考依据。

三、结语

会计核算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 重要性会计核算会计信息 

   为了规范会计核算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就必须对会计核算提出基本要求,明确会计核算的指导思想,为此,《企业会计制度》明确规定了十三条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重要性原则是其中之一。 

   一、重要性原则的含义 

   重要性原则是指在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做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予以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的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导致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则可适当简化处理。 

   二、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具体运用 

   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会计账户的设置、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和会计信息的披露三个方面。 

   (一)重要性原则在会计账户设置中的运用 

   1、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在成本、费用方面的不同账户设置。企业的经营活动,按照经营业务的主次不同,分为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两种。主营业务是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所以在会计核算中,对主营业务的反映就是重要的会计事项,正是基于此,在会计账户的设置上专门设置了反映主营业务成本增减变动情况的“主营业务成本”账户和反映因为主营业务产生的税金及附加情况的“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账户,主营业务成本和税金及附加被分项反映。然而,对于其他业务,由于其相对次要,所以在会计账户的设置上只设置了一个“其他业务支出”账户,其他业务成本和税金及附加等费用全部都在这一个账户中记录,没有进行分项反映。 

   2、“预付账款”和“预收账款”账户的设置。当企业购买比较紧俏或者生产周期长、投资比较大的商品时,对方一般会要求企业预付一部分货款,俗称定金。在会计账户的使用上,对于企业预付的货款应该按照重要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如果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预付货款业务比较多,使得预付货款在企业资产总额中占据了一定的比重,那么,预付货款业务就是一项重要的经济业务,对于预付货款就必须专门设置“预付账款”账户进行核算;但是,如果预付货款业务比较少,只是偶尔发生,则对于预付货款就不需专门设置“预付账款”账户,而应该将预付货款合并在“应付账款”账户中进行反映,以简化账户的设置。预收货款的处理同预付货款一样,如果预收货款比较重要,也是要单独设置“预收账款”账户反映,否则就合并在“应收账款”账户中进行核算。 

   3、“累计折旧”账户的设置。在会计制度中,对固定资产专门设置了“累计折旧”账户来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价值,对于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和无形资产等的价值损耗并没有专设账户,而是将其损耗价值直接在账面上注销,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固定资产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源,尤其是在以有形资产为主的工业经济社会里,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总额中占据了相当的比重,所以,对于固定资产不仅需要设置只反映其原始价值变化的“固定资产”账户,还需要设置专门反映其损耗价值的“累计折旧”账户,通过“累计折旧”账户余额对“固定资产”账户余额的抵减来反映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这样,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及其损耗情况都得到了详细的反映。 

   4、“投资收益”账户核算的内容。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对外投资取得的收益和发生的损失都是在“投资收益”账户中反映,该账户的贷方记录对外投资取得的收益,借方记录对外投资发生的损失,贷方余额反映的是投资的净收益,借方余额反映的是投资的净损失。投资收益和损失为什么没有分设账户进行核算,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对于除投资公司以外的其他企业而言,对外投资活动是企业在开展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以外所从事的一项活动,是比较次要的,所以投资收益和损失就没有分项核算。 

   5、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的设置。企业会计制度要求对现金和银行存款除了要设置相应的总账进行总分类核算外,还必须设置相应的日记账进行序时分类核算。设置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是因为现金和银行存款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它们是企业资产的重中之重,容易发生被盗窃或者被挪用等损失,所以必须要加强对它们的管理。 

   三、重要性原则在会计处理方法选择上的运用 

   1、个别计价法的选择。个别计价法是存货发出计价众多方法中的一种,该方法是以发出存货的实际进货单价计算发出存货的成本,保持了存货实物流转和成本流转的一致性,是一种最真实、合理和准确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在操作中需要对发出和结存存货的批次进行具体认定,操作起来比较复杂、工作量较大,所以,对于数量比较多、单价比较低的存货不适宜采用个别计价法,而对于那些容易识别、存货品种数量不多、单位成本较高的存货,如房产、船舶、飞机、重型设备、珠宝和名画等贵重物品才值得使用个别计价法,也只有对这些数量不多的贵重物品在选择计价方法时应该选择个别计价法,力求成本计算的合理和准确。

    

   2、出租、出借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的成本摊销。对于出租、出借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的成本可以采用一次摊销法、分期摊销法和五五摊销法等方法摊销。在这几种方法中,一次摊销法最简单,但是,由于该方法将出租、出借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的成本一次性地全部计入领用当期的损益,使得各期损益反映得不均衡,针对上述缺陷,一般只在出租、出借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的数量不多、金额不大时采用该方法,否则应采用其他方法。 

   3、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计提方法有按单项投资、按投资类别和按投资总体三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可根据自己的情况从三种方法中任选一种,在选择按投资类别和按投资总体这两种方法时,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较重大,占整个短期投资10%以上,则对此项短期投资应先按单项投资计提跌价准备,剩余的短期投资再作为类别或总体计提跌价准备。 

   4、长期债券投资中发生的税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的处理。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对于企业以支付现金方式取得长期债券投资时发生的税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如果金额较大,应作为初始投资成本,计入“长期债权投资———债券投资(债券费用)”账户单独核算,在计提利息时分期平均摊销,计入各期损益,但是,如果相关费用金额较小,则可以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可见,相关费用金额较大时,如果直接计入发生当期的损益,则会对当期损益产生重大不利影响,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决策,所以就必须采用先计入投资成本,然后分期平均摊销、计入各期损益的方式处理。 

   5、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的确定。会计准则规定,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按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较低者记账,但是,如果融资租赁资产占企业资产总额比例等于或低于30%的,在租赁开始日,也可以按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对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按前述方法确认入账价值时,因要计算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并和原账面价值进行比较,所以操作起来很复杂,当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不大时,就应该采用简化的方法处理,按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 

   6、短期借款利息费用的处理。短期借款利息费用的处理可以采用预提和支付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两种方法,其中,预提利息费用的方法符合权责发生制以及收入和费用配比原则,更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损益,但是处理起来相对复杂一些,所以,一般是在借款利息按季支付或者到期一次支付且数额较大时采用该法,如果数额不大应在支付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7、股票发行时发生的佣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的处理。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股份公司委托其他单位发行股票支付的佣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减去发行股票冻结期间的利息收入后的余额,从发行股票的溢价收入中不够抵销的,或者无溢价的,若金额较小,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若金额较大,则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在不超过两年的期限内平均摊销,计入各期损益。在金额较大时采用分期平均摊销,也是为了均衡反映各期损益,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决策。 

   (三)重要性原则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运用。财务报告是企业对外提供财务会计信息的重要手段,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三部分组成,其中的会计报表附注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会计报表各项目的补充说明;二是对会计报表中无法描述,而又必需要说明的重要财务信息的披露,这些信息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将会产生重大影响,依据重要性原则,必须将这些信息进行披露。 

   重要性原则是会计核算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在会计核算的很多方面都体现着重要性原则的精神,只有深入地领会这种精神,在教学中才能更好的使学生领悟和体会,真正掌握,并能融会贯通,收到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会计核算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重要性;成本—效益原则;会计信息

会计的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他们决策有用的信息,由于不同的使用者所要求的信息不完全相同,所以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讲,企业提供的信息越多、越全面越好,会计信息应能满足所有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全部要求。但是,企业提供会计信息是要花费成本的,如会计人员的工资和福利费用、电脑等固定资产的折旧费及购买财务软件费用等,基于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在会计核算中应该遵循重要性原则,对交易或事项应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处理以降低成本。本文主要论述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具体运用。

一、重要性原则的含义

成本—效益原则是一条普遍适用的原则,重要性原则就是成本—效益原则在会计核算领域中的体现,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了会计核算必须遵循的一般原则,重要性原则就是其中的一条。所谓重要性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做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予以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的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导致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则可适当简化处理。

二、重要性的判断标准

对于同一件事物,由于所处环境的差异等因素,人们的看法可能不同,所以,一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是否重要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一般来说,一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的重要程度的判断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进行:从质的方面来讲,就是一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只要发生,就会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则这样的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就是重要的;从量的方面来说,就是一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发生的次数如果比较少,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不会产生重大影响,但是发生的次数如果比较多,达到一定比例时也会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则这种情况下,也认为其具有重要性。

三、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具体运用

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会计账户的设置、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和会计信息的披露三个方面。

1.重要性原则在会计账户设置中的运用

(1)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在成本、费用方面的不同账户设置。企业的经营活动,按照经营业务的主次不同,分为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两种。主营业务是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所以在会计核算中,对主营业务的反映就是重要的会计事项,正是基于此,在会计账户的设置上专门设置了反映主营业务成本增减变动情况的“主营业务成本”账户和反映因为主营业务产生的税金及附加情况的“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账户,主营业务成本和税金及附加被分项反映。然而,对于其他业务,由于其相对次要,所以在会计账户的设置上只设置了一个“其他业务支出”账户,其他业务成本和税金及附加等费用全部都在这一个账户中记录,没有进行分项反映。

(2)“预付账款”和“预收账款”账户的设置。当企业购买比较紧俏或者生产周期长、投资比较大的商品时,对方一般会要求企业预付一部分货款,俗称定金。在会计账户的使用上,对于企业预付的货款应该按照重要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如果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预付货款业务比较多,使得预付货款在企业资产总额中占据了一定的比重,那么,预付货款业务就是一项重要的经济业务,对于预付货款就必须专门设置“预付账款”账户进行核算;但是,如果预付货款业务比较少,只是偶尔发生,则对于预付货款就不需专门设置“预付账款”账户,而应该将预付货款合并在“应付账款”账户中进行反映,以简化账户的设置。预收货款的处理同预付货款一样,如果预收货款比较重要,也是要单独设置“预收账款”账户反映,否则就合并在“应收账款”账户中进行核算。

(3)“累计折旧”账户的设置。在会计制度中,对固定资产专门设置了“累计折旧”账户来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价值,对于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和无形资产等的价值损耗并没有专设账户,而是将其损耗价值直接在账面上注销,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固定资产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源,尤其是在以有形资产为主的工业经济社会里,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总额中占据了相当的比重,所以,对于固定资产不仅需要设置只反映其原始价值变化的“固定资产”账户,还需要设置专门反映其损耗价值的“累计折旧”账户,通过“累计折旧”账户余额对“固定资产”账户余额的抵减来反映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这样,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及其损耗情况都得到了详细的反映。目前,有人提出,随着人类社会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智力、技能等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对于无形资产的损耗价值也应像固定资产一样专门设置相应的账户进行反映,而不应直接在账面上注销,笔者认为这是在充分考虑重要性原则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完全正确的观点。

(4)“长期股权投资———股票投资(损益调整)”账户和“长期股权投资———股票投资(股权投资准备)”账户的分设。这两个账户是在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损益时要使用的,权益法中,对于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投资方应该按照享有的部分调整投资的账面价值。引起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发生变动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是由于被投资单位实现盈利或者发生亏损以及分派利润或现金股利,所以,对于这些主要原因引起的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投资方在调整投资的账面价值时是专门通过“长期股权投资———股票投资(损益调整)”账户来进行的,而对于除此以外的任何其他原因引起的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投资方全都是通过“长期股权投资———股票投资(股权投资准备)”账户调整投资的账面价值。

(5)“投资收益”账户核算的内容。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对外投资取得的收益和发生的损失都是在“投资收益”账户中反映,该账户的贷方记录对外投资取得的收益,借方记录对外投资发生的损失,贷方余额反映的是投资的净收益,借方余额反映的是投资的净损失。投资收益和损失为什么没有分设账户进行核算,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对于除投资公司以外的其他企业而言,对外投资活动是企业在开展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以外所从事的一项活动,是比较次要的,所以投资收益和损失就没有分项核算。

(6)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的设置。在对所有会计要素的核算上,企业会计制度要求对现金和银行存款除了要设置相应的总账进行总分类核算外,还必须设置相应的日记账进行序时分类核算。笔者认为,设置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是因为现金和银行存款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很容易发生被盗窃或者被挪用等损失,所以必须要加强对它们的管理,现金和银行存款的管理是财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2.重要性原则在会计处理方法选择上的运用

(1)个别计价法的选择。个别计价法是存货发出计价众多方法中的一种,该方法是以发出存货的实际进货单价计算发出存货的成本,保持了存货实物流转和成本流转的一致性,是一种最真实、合理和准确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在操作中需要对发出和结存存货的批次进行具体认定,操作起来比较复杂、工作量较大,所以,对于数量比较多、单价比较低的存货不适宜采用个别计价法,而对于那些容易识别、存货品种数量不多、单位成本较高的存货,如房产、船舶、飞机、重型设备、珠宝和名画等贵重物品才值得使用个别计价法,也只有对这些数量不多的贵重物品在选择计价方法时应该选择个别计价法,力求成本计算的合理和准确。

(2)出租、出借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的成本摊销。对于出租、出借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的成本可以采用一次摊销法、分期摊销法和五五摊销法等方法摊销。在这几种方法中,一次摊销法最简单,但是,由于该方法将出租、出借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的成本一次性地全部计入领用当期的损益,使得各期损益反映得不均衡,针对上述缺陷,一般只在出租、出借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的数量不多、金额不大时采用该方法,否则应采用其他方法。

(3)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计提方法有按单项投资、按投资类别和按投资总体三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可根据自己的情况从三种方法中任选一种,在选择按投资类别和按投资总体这两种方法时,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较重大,占整个短期投资10%以上,则对此项短期投资应先按单项投资计提跌价准备,剩余的短期投资再作为类别或总体计提跌价准备。

(4)长期债券投资中发生的税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的处理。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对于企业以支付现金方式取得长期债券投资时发生的税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如果金额较大,应作为初始投资成本,计入“长期债权投资———债券投资(债券费用)”账户单独核算,在计提利息时分期平均摊销,计入各期损益,但是,如果相关费用金额较小,则可以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可见,相关费用金额较大时,如果直接计入发生当期的损益,则会对当期损益产生重大不利影响,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决策,所以就必须采用先计入投资成本,然后分期平均摊销、计入各期损益的方式处理。

(5)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的确定。会计准则规定,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按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较低者记账,但是,如果融资租赁资产占企业资产总额比例等于或低于30%的,在租赁开始日,也可以按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对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按前述方法确认入账价值时,因要计算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并和原账面价值进行比较,所以操作起来很复杂,当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不大时,就应该采用简化的方法处理,按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

(6)短期借款利息费用的处理。短期借款利息费用的处理可以采用预提和支付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两种方法,其中,预提利息费用的方法符合权责发生制以及收入和费用配比原则,更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损益,但是处理起来相对复杂一些,所以,一般是在借款利息按季支付或者到期一次支付且数额较大时采用该法,如果数额不大应在支付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7)股票发行时发生的佣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的处理。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股份公司委托其他单位发行股票支付的佣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减去发行股票冻结期间的利息收入后的余额,从发行股票的溢价收入中不够抵销的,或者无溢价的,若金额较小,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若金额较大,则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在不超过两年的期限内平均摊销,计入各期损益。在金额较大时采用分期平均摊销,也是为了均衡反映各期损益,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决策。

(8)专门借款辅助费用的处理。会计准则规定,因安排专门借款发生的辅助费用,属于在所购建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前发生的,应当在发生时予以全额资本化,不需要与固定资产支出挂钩,做出此规定,就是考虑到辅助费用不像借款利息金额那么大,一般金额比较小,所以为简化核算,在确定其资本化金额时就不需要与相应的固定资产支出挂钩了。

3.重要性原则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运用

财务报告是企业对外提供财务会计信息的重要手段,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三部分组成,其中的会计报表附注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会计报表各项目的补充说明;二是对会计报表中无法描述,而又必需要说明的重要财务信息的披露,这些信息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将会产生重大影响,依据重要性原则,必须将这些信息进行披露。

重要性原则是会计核算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在会计核算的很多方面都体现着重要性原则的精神,只有深入地领会这种精神,在会计核算中坚持贯彻重要性原则,才能既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合理需求,又降低信息的提供成本。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1[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会计核算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管理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现在市场上企业之间竞争愈演愈烈。企业如何在这场战争中胜出,成为企业的重点工作。在现代企业管理方面,成本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企业成本是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基础,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控制成本是企业运行中的重要环节。与此同时,单纯的降低成本已经不再适用现代经济,企业最终目标是利益最大化,企业成本核算及管理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保障措施。

一、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管理的含义和意义

(1)含义。会计成本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实际发生的一切成本。包括工资、利息、土地和房屋的租金、原材料费用、折旧等。会计核算是企业成本核算最主要的部分,以货币做为计量单位。成本核算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耗费的配比,是总成本以及单位成本的计算依据。

成本管理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的策和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的总称。

(2)意义。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可以通过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了解本公司资金的流动情况,发现资金的运用流向以及存在的浪费和不足之处,针对这些寻找企业内部和外部因素,采取调查,深入分析,找出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根据原因分析,采取措施,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成本核算不仅能够提升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能够减少资源的浪费,促进我国的环保事业进步。再者,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及管理能够实现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不仅使企业提高了经济效益,也使得国家财政得到提升。国家部分收入可以投入到国民经济建设之中。在企业长期运营过程中,如果企业不进行成本核算,那将造成财产的无形流失,达不到企业利益最大化得目的,也给国家财政造成损失。因此,企业会计核算及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二、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管理层对成本核算的重视度有待提高。在很多企业中,管理人员对会计成本核算不够重视,知识相对缺乏,这样就逐渐造成企业会计核算人员的流失。更有甚者,为了使企业利润最大化而精简会计机构设置,这种做法与期望结果恰恰相反,不仅加大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造成工作中资料出现混乱,增加了企业财政负担,直接带来更加严重的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2)企业财务部门人员素质不高。财务人员本应该具备相当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是,由于种种因素,他们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重缺乏,对财务的结算和转账知识很机械的操作,在更新会计成本核算的方式不能随着时代的步伐既是调整改进,对工作没有实质性的建议。

(3)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方法单一。进行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方式本应该有很多种,但是,现在大多企业采取的方式比较单一。在我国企业发展方式也多种多样,面对不同的情况,企业应该根据本身发展采取适合企业自身需求的会计成本核算方式,这可以防止会计成本核算中的漏洞出现,有利于会计成本核算及管理。

(4)缺少成本核算及管理的监督。关于成本核算及管理,不少企业缺乏监督人员和监督标准。例如在企业运行、材料的采购、材料的领取、材料的分配、材料的加工、材料的分配、以及成品的质量、废料回收的过程中一旦出现成本核算问题,并且缺少成本核算监督,不能及时找出原因,做出处理,那样往往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更严重的回直接引起财政危机。

(5)对于成本核算的范围过于狭窄。企业主要的生产要素已经逐渐转变为知识资源,那知识资源的消耗也理所应当成为产品的一部分。如果将无形资产列入管理费用当中,这显然不合适,没有反映出产品的真实情况,不符合知识成本的含义。所以,会计成本核算中完成对企业无形资产的评估将会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知识经济的时代应该包括知识资源,企业劳动中也有知识资源的劳动,对知识价值的记录、衡量、确认等工作也是成本会计核算的内容,也是经济知识时代的要求。

(6)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及管理制度还不够科学。科学的管理制度是会计制度核算进行的有效保障,但是,在国内很多企业,相关的制度方面建立的并不科学。例如:一些中小企业,成本结转不规范,人员素质低造成营私舞弊行为得不到有效监督和治理;还有一些企业,随意变更核算方式,这样不科学的会计成本核算管理制度导致国内企业对会计核算的执行、监管等都是不利的。另外,不科学的会计成本核算制度还表现在,企业内部没有统一、规范化的财务票据、单据,对企业内部物质的采购、库存管理、使用、报废等没有完善的制度规范查证。最后,大多数企业对会计成本核算理解产生错误,误认为会计成本核算就是简单的为生产环境的成本控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生产之前的环节还有生产之后的环节的成本核算。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及管理应该会涉及更为广泛的内容。

三、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及管理的策略

(1)重视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对于企业在会计成本核算方面存在的问题来说,其主要原因是企业管理层还没完善有建立起来,对会计成本核算的理解不够,思想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首先,企业管理层的管理素质应该不断提升,改善企业管理层的思想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理念,这有利于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其次,在企业内部重视员工成本核算意识的培养。良好的企业成本核算控制氛围是保障企业核算工作顺利的进行。最后,重视企业员工职业素质的提升。鼓励企业员工自主学习,加强成本核算的监督,争取在最短时间提升员工综合素质,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

(2)优化现代化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内部组织结构。组织结构,对实现企业正常运作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依据企业的规模和经营情况,选择合适的组织结构对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很有帮助。在众多案例中,由于组织机构设计不科学造成的成本浪费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因此,优化组织结构意义重大。

会计核算的重要性篇5

一、人力资源成本的分类

企业在取得利用人才的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就是人力资源成本。按照人才的利用过程,可以分为招聘、录用、培训、使用等过程。因此,人力资源的成本也包括这些内容。

1.取得成本。在人力资源的招聘过程中,会发生招募成本、面试成本、录用成本等。其中招募成本包括工作人员的工资、场地费、材料费以及为了公布需求信息、吸引人才应征等所发生的成本。面试成本是指为了挑选人才而发生的工资、体检、测试等成本。录用成本中有办理录用手续、发放补助资金、支付违约金等发生的成本。

2.培训成本。培训成本主要指的是企业为了让员工熟悉企业生产、适应岗位工作要求而开展的一系列课堂培训、实地操作等,还有一些是企业为了提升员工能力而开展的一些再培训,这其中就涉及到老师的工资、场地的费用等各项成本支出。人才的培训是发挥人才最大价值的必备过程。现如今,企业对人员的培训格外重视。因此,培训成本也占有较大部分。

3.管理成本。管理成本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日常的支付成本,既为了保证员工的正常需求,而支付的工资、奖励等成本;另一部分指的是为了保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直接或间接支出的成本如福利费等。

4.保障成本。现在,企业对于员工的各项保障越来越完善,包括现在企业必须购买的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医疗保险,而一些企业为了更好地吸引和保障员工,还会给员工购买住房公积金。这些险种的购买就产生了保障成本。

5.损失成本。损失成本指的是员工因为请假、离职等原因而脱离岗位,造成职位暂时性空缺而带来的损失。损失成本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如今人员招聘越来越紧张的背景下,基本上市一个萝卜一个坑,人员的离职在一定时期内必然会造成成本的损失。

二、人力资源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尽管人力资源成本核算对于节省成本来说至关重视,但是目前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成本管理上,一些企业管理部门只重视看得到的营销和生产成本的管理,而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实施好人力成本的核算和控制。二是绩效管理作用偏弱。绩效管理体系没有充分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力成本管理困难重重,导致人才流失、浪费等问题。

三、人力资源成本核算方法

人力资源的成本核算方法,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历史成本法,一种是重置成本法,第三种是机会成本法。

1.历史成本法。历史成本法,指的是企业在人力资源的招聘、使用、培训等过程中,实际发生的一些成本支出进行核算的方法,通常也可以叫做客观成本法和原始成本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对人力资源的消耗过程进行客观的核算,被普遍运用于当前的企业成本核算中。

2.重置成本法。重置成本法,顾名思义就是进行重置进行计算,就是企业为了获得现在的所已有的同样水平的员工所要付出的成本核算方法。这种核算方法的优点就是可以有一个很好的参照物,可以进行很好地核算。

3.机会成本法。机会成本法是一种特定的计算方法,主要是针对企业中因为员工在脱产学习、培训或者因为绩效下降、旷工、离职等而给企业带来的损失。这些成本的计算通常会有一个基础标准,虽然不是实际的成本支出,却也是给企业造成了实实在在的损失,可以算是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支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四、成本会计处理方法

在进行成本核算的会计处理层面,会碰到一些科目的设置问题,这就必须增涉一些会计账户。

1.人力资源获得成本账户。主要是对在获得人力资源过程中引起的投资的增加、减少以及剩余资金。借方是企业在获得人力资源时的增加投资,贷方是当期损益的资源使用成本。这个账户的使用通常是按照人力资源的取得过程即招聘、培训、安置等进行费用的明细罗列。同时,也可以设置名下账户。

会计核算的重要性篇6

一、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对财务管理职能定位认识不清

实施会计集中核算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单位取消了原有的会计核算职能,会计资料、会计监督等由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统一保管和监督。在实施这个改革的新制度后,许多单位的领导产生了一些认识不清观念,比如,有了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单位的财务管理就不重要了,对于财务人员的管理也可以放松了,对单位资产管理的也没以前那么严格了等等。有些单位领导甚至在会计业务被集中核算以后放弃了财务管理,认为会计监督全是会计核算中心的职能,与己无关,有的甚至与单位报账会计想法规避核算中心。这些都是认识上的不到位,理解中的差异。这种认识不清的观念非常危险,必须要尽快纠正,不然单位的资金、资产将得不到有效管理,将影响正常业务工作的开展。

(二)报账会计的约束机制大大削弱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内部控制机制的弱化主要体现为各行政事业单位的报账业务只需要一名报账人员即可,而不再需要会计岗位,原来的会计、出纳两个人缩减为报账会计一个人,这就导致了原来的会计与出纳相互牵制的机制消失了。

比如:单位报账会计负责办理本单位行政、社保经费和项目经费的业务,负责保管、领用本单位的备用金、支票及其它票证;定期报送本单位内部转账所需的自制原始凭证等;将核算中心编制的会计报表传递到本单位,并反馈单位意见。遇到具体业务时,报账会计将这样处理:对原始凭证进行初审,初审包括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自制原始凭证的准确性,审核银行结算票据的填写是否正确、有效,并复核经济业务金额是否正确,报账会计还要负责核对单位财产物资增加、减少等变化的相关手续;检查经办人、审批人的各项签字是否完备,是否符合本单位审批权限的规定;整理原始凭证;填制报账单;到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负责办理报账手续;对会计集中核算中心退回或填开“退付理由书”的报账业务,落实经办人,按规定进行更正、补齐;对欠付经办人的款项,应及时收回欠条,付清现款,不截留、拖欠;负责本单位支票的领用、保管及备用金的保管。这些情况说明实行集中核算前的被核算单位中会计、出纳的互相牵制机制不见了,被核算单位以上一系列会计活动都由报账会计一人完成,就为报账会计舞弊提供了便利条件。

由以上介绍可以清楚看出,单位财务人员对单位财务管理监督弱化,认为会计监督全是会计核算中心的职能,放松了自身的监督职能,有的报账会计甚至与单位领导想法设法规避核算中心;实行核算以前单位中会计、出纳的互相牵制机制没有了,单位一系列会计活动都由报账会计一人完成,就为报账会计舞弊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管理重要性的对策

(一)单位领导要提高认识,加强财务管理

具备独立财务体系的各单位,首先要把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规范中对集中核算的要求有一个基本、大致概念上的理解,各负责人要从层面上认识到实施集中核算是符合公共财政管理要求,也是一种有效的内部控制手段,实施内部集中核算制度,必然会从资金行为入手,强调财政性资金效益。在实施集中核算后,资金模式以及一些基本支出流程可能和以前会有所不同。但其实单位的会计主体并未改变,一些相关正常的资金经费以及别的经济业务依然还是相对独立,依然由单位决策者支配。在这种模式下,单位同样会是承担违法违规行为的主体单位。

单位负责人、财务负责人依然会对本单位会计行为、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合法性、合规性、有效性、真实性负责。因此,各单位要层层落实责任,做好本单位的资金经费管理工作,主动接受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会计监督,按照设计流程进行资金的支出和报送,遇到问题及时进行沟通,衔接好核算中心与单位财务部门的具体工作,共同把控好资金的支出,保证资金效益的不断提高,并且减少违规的财务行为的发生。

(二)通过加强报账员队伍建设,督促各单位重视财务管理工作

随着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等改革政策的实施与完善,还需进一步加强部门财务管理的职能。要通过加强报账员队伍建设来提升报账员整体业务素质,是加强单位财务管理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单位会计工作质量的基础。另外,在建设队伍的问题上,不应忽略报账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加强其道德素质的监督力度,健全考核机制,才能提高报账员的总体素质和会计工作质量。

首先,报账员具有忠诚、正直的品质和勤奋、有效的工作能力,应通过学习国家各项财政法规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报账员的法律知识和职业道德水平,保证报账员以诚信为本,爱岗敬业,坚持准则,客观公正,通过有效地制度制约报账员的工作行为,使其充分发挥会计监督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其次,还需加强报账员的法制教育,使之具有强烈的法律意识和较高的执法水平,加强约束自己的思想行为和行使法律赋予的职责,避免报帐员事不关己、明哲保身的思想,对违规违纪行为不抵制,不监督,甚至为了团体或个人的利益和单位领导串通一气,变通票据逃避监督。通过加强报帐员法制教育,还可增强单位间的互相制约,相互监督的效果。报帐员不仅要委派,而且应实行定期轮岗,避免可能发生监守自盗。最后,报账员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通过学习《会计法》等业务知识,熟练掌握财务技巧和会计电算化,利用高科技手段,强化计算机信息控制技术,为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得到可靠的保证。

(三)加大报账员培训的力度

在会计集中核算中,被核算单位的报账员责任重大。报账员的业务水平的高低以及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集中核算的实施。因此单位的报账员必须持证上岗,有较高的专业业务水平。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要加强对报账员的培训,使其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

单位的“报账员”作为桥梁和纽带可以有效地连接单位和会计核算中心,单位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管理,必须要进一步完善报账员管理制度,提高其综合素质是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中心同步的关键。然而,目前一些单位的状况令人堪忧,如报账员兼职的现象较为普遍,而且有些单位的报账员甚至不懂财务管理,制定报账员的任职资格制度,加强培训的力度尤为重要。首先,应给单位报账员明确的岗位职能和身份为单位的会计,应具备会计人员合格证书上岗。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会计核算中心应对单位的报账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会计业务培训,除了提高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外,还要真正领会和理解会计集中核算的操作规程。其次,作为单位要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使报账员的会计职能、出纳职能以及“票管员”能够得到有效的牵制,避免单位资产受到损失,使单位财务得到规范管理。

会计核算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企业生产经营会计工作核算监督职能发挥

一、引言

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企业是构成经济结构的重要单位,企业担负着国计民生物资的生产和经营,企业的内部管理和外部发展影响着我国经济运行的整体形势。在企业生产与经营过程中,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其中会计核算与监督工作是企业保持稳步发展的必要途径。会计核算与监督职能就是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保证企业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

二、会计核算与监督的内容和重要性

(一)会计核算与监督的主要内容

会计核算主要是指以货币为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过程,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会计核算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分析准确的会计信息,为企业提供需要的会计信息,更好的指挥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会计核算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第一,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并且通过实物量度和劳动量度辅以计算。第二,会计核算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兼顾全面性和综合性特点。第三,会计核算以真实合法的会计凭证为依据。会计监督是专业的会计机构和人员按照法律规定,通过会计手段对企业的经济活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以及有效性的监督活动。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也是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一部分。会计监督既是内部监督也是外部监督,会计工作人员根据《会计法》的规定,行使会计监督的职能,对企业的经济事务进行监督和督促,保证企业能够在合法和合理的范围内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会计人员的监督职权是由法律赋予的,会计人员行使监督职能受法律保护。在财务管理中,会计核算与监督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从目前会计核算与监督的实施来看,除了上述两项内容之外,会计核算与监督在职能方面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核算和监督其重点内容在于对会计管理过程进行认真核对和监督,最大程度的保证会计管理的准确性和高效性,使会计管理能够在准确性和整体性上满足实际需要。

(2)会计核算和监督的重点在于核算和监督,主要实现了对财务管理过程的二次核对,并对会计管理结果进行监督,确保财务核算结果的准确性,使整个会计管理过程都能受到有效监督,保证财务管理取得实效。

(3)会计核算和监督使整个会计管理过程能够满足实效性和透明性要求,实现了对整个会计管理过程的核对和监督,对会计管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会计核算和监督是会计管理过程的重要内容,积极履行会计核算和监督职能,是保证会计管理过程取得实效的关键,对提高会计管理质量有着重要的促进。

(二)会计核算与监督对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性

我国企业发展过程与市场经济的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市场经济的供需关系由市场变化决定,企业在市场调节的作用下,可以拥有很多机会,也会面临一些挑战。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中,会计核算与监督是企业维持正常生产经营必需的面对的工作。会计核算与监督,能够利用会计信息的准确性,通过分析明确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状态。会计核算工作是以实际发生的经济活动为参考依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核算工作能够再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通过真实的判断,能够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项目做以评估。核算是计算和分析的过程,也是形成报告的过程,形成报告就是为了能够给企业的决策者提供必要的信息,让企业决策者在处理企业事务和确立发展方向的时候,有完整的参考依据。而会计监督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具有决定作用。会计监督能够从大方向保证企业的发展道路是正确的。我国正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国计民生的物资为主要项目,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能否保持在合法与合理的范围,通过会计监督就能够准确定位。从会计核算与监督来看,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会计核算与监督职能对企业生产经营有着重要影响,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核算与监督关系企业生产经营的透明度。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实行会计核算与监督之后,企业生产经营的透明度得到了全面提高,实现了对会计管理的全面监督,使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都在监督与管理之下。因此,会计核算与监督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的透明度。

(2)会计核算与监督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有效性。对于企业生产经营而言,会计核算与监督既能提高会计管理的整体质量,同时也能满足会计管理的实际需要,对会计管理的开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会计核算与监督对企业生产经营有效性有着重要作用。

(3)会计核算与监督关系企业生产经营的持续性。对于企业而言,生产经营是企业的长期行为,具有较强的持续性。在这一过程中积极开展会计核算与监督,不但能够保证企业生产经营取得实效性,同时还要确保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得到持续发展。

三、有效发挥会计核算与监督职能的方法和途径

(一)正确认知会计核算与监督职能

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我国的多数企业过多重视企业经营利润的创收,我国企业经历了一个过度追求经济效益的阶段。重视经济效益就会忽略企业的健康发展,企业就会陷入生产与经营粗放的管理阶段。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经营者越来越发展企业长期发展必须要坚持的原则。我国企业坚守的会计规范主要为《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法》,而二者的执行更多的在于宣传,而没有从实际操作角度促进会计核算与监督的积极作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今天,我国企业要想参与到更多的国际竞争中,就要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会计核算与监督能够从根本上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能够通过会计核算与监督保证企业能够在激烈的竞争能够有自己的发展特色。在会计核算与监督职能发挥过程中,要想保证会计核算与监督职能作用得到全面发挥,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对会计核算与监督职能的了解。在会计核算与监督职能发挥过程中,要想保证会计核算与监督职能得到良好的推行,并保证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就要加强对会计核算与监督职能的了解,在充分了解会计核算与监督职能的基础上,做好会计核算与监督职能的运用。

(2)对会计核算与监督职能有足够的认识。结合当前会计核算与监督职能实际,在会计管理过程中,对会计核算与监督职能有足够的认识,是保证会计核算与监督职能充分发挥的关键,只有加强对二者的认识,才能推动会计核算与监督职能的发挥。

(3)准确把握会计核算与监督原则。考虑到会计核算与监督工作实际,在会计核算与监督工作中,只有把握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才能保证会计核算与监督工作得到良好的开展并取得实效。因此,准确把握会计核算与监督原则,是推动会计核算与监督工作的关键。

(二)构建会计核算与监督的机制

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是一个连续的活动,生产经营涉及的内容和项目较多。会计核算与监督工作不仅要定期进行,而且还需要建立长期的会计核算与监督机制。会计核算与监督机制需要在会计程序、会计政策、账簿制度、内部凭证制度、内部稽核制度、定期盘点制度等方面进行细致合理的划分。核算与监督机制要有明确的规定,通过制度制约具体的操作行为。构建会计核算与监督机制要将日常监督与长期监督相结合,通过连续不断的监督检查,形成会计工作的长期效应,保障每项措施落实到位。考虑到会计核算与监督的重要性,在会计核算与监督工作推进过程中,要想保证二者取得积极效果,就要从构建会计核算与监督机制入手,以良好完善的工作机制,确保会计核算与监督工作得到全面推进:

(1)将会计核算与监督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结合在一起。在会计核算与监督工作机制建立过程中,只有将会计核算与监督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结合在一起,才能保证会计核算与监督工作机制的作用得到全面发挥。

(2)构建完善的会计核算与监督工作机制。在充分料及会计核算与监督工作内容的基础上,只有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实际,制定具体的会计核算与监督工作策略,并以此作为构建完善的会计核算与监督工作机制的基础,才能保证工作机制的建立取得积极效果。

(3)进一步健全会计核算与监督工作体系,保证其实施效果。结合当前会计核算与监督工作实际,进一步健全会计核算与监督工作体系,是畅通企业生产经营以及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实效的关键。基于这一认识,对会计核算与监督工作体系进行健全和完善是十分必要的。

(三)建立专业的会计核算与监督机构

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需要各个部门有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同样,会计核算与监督工作,也要由专业的人员担任。我国现阶段的企业财务管理中,专业性标准还不是很高,个别企业的财务人员专业性不高。会计核算与监督工作是一项严肃性很高的工作,所有的会计信息都需要在专业的环境下进行审核。会计核算与监督机构需要拥有专业的人才和设备,在核算与监督过程中,保持适宜的节奏。只有专业性的机构才能够将会计核算工作做到实处。发挥会计核算与监督职能能够健全会计基础工作,规划会计工作的秩序,形成会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在企业会计核算与监督工作中,专业的会计核算与监督机构是保证两项工作能够得到全面有效实施的关键。基于会计核算与监督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专业的会计核算与监督机构,是保证会计核算与监督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实际,设立会计核算与监督部门。在企业会计核算与监督工作中,考虑到会计核算与监督工作的特殊性,只有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实际设立专业的会计核算与监督部门,才能保证企业会计核算与监督工作取得实效。

(2)对会计核算与监督部门的职责进行明确。在专业的会计核算与监督部门建立过程中,不但要明确会计核算与监督部门的职责,还要对会计核算与监督部门的职责进行明确,保证会计核算与监督部门能够高效运转。

(3)赋予会计核算与监督部门足够的职权。鉴于会计核算与监督工作的特殊性,在其工作中,应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赋予会计核算与监督部门足够的职权,保证会计核算与监督工作能够得到有效开展。

(四)做好企业内部与外部的统一协调

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是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相互作用的结果。会计核算与监督工作设计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各个环节的认定都需要大量材料的支撑。企业内部与外部的统一协调就是要做到核算与监督工作保持完整性,在内部控制与外部约束上做到有计划、有步骤,财务信息的审查上,保证资料的全面性、合法性、真实性。为国家相关部门提供真实的信息,依法进行核算与监督工作。会计核算与监督职能的发挥能够从根本上清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过精确的计算和分析,检查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使企业能够在规范化的运营环境中发展壮大。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实际,以及会计核算与监督工作的实际职能,只有做好企业内部与外部的统一协调,才能保证会计核算与监督工作取得实效,进而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实际需求,达到提升会计核算与监督工作质量的目的。为此,做好企业内部与外部的统一协调,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把握这一原则,才能推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会计核算与监督工作取得实效,保证会计核算与监督工作的有效实施。

四、结语

在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的自身建设是决定企业能否保持长久发展的根本。没有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的管理,企业就不会产生稳定的局面和健康的发展状态。会计核算与监督是从财务工作角度,衡量企业发展的状态。会计核算与监督工作能够从根本上反映出企业的整体经营状况。会计核算与监督能够为企业提供必要的决策服务,企业可以根据会计核算与监督的结果,来补充企业不健全的环节。会计核算与监督职能会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而不断发展,形成具有现实操作意义的重要工作。

(作者单位为中国石化催化剂有限公司齐鲁分公司)

参考文献

[1]陈春雨.企业如何提高会计监督职能[J].辽宁经济,2006(06).

[2]邢浩.完善会计核算监督制度的研究[J].新财经(理论版),2012(7).

[3]程秀花.浅析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7).

会计核算的重要性篇8

摘要:本文结合建筑行业会计核算的特点,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提高建筑行业会计核算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建筑行业;会计核算;特点;问题;措施

一、建筑行业会计核算的特点

1.会计核算科目单一

在建筑行业中,进行会计核算的科目较为单一,主要是建筑行业的成本科目,并计入会计核算的建筑工程项目,主要包括建筑的人工费、材料费以及间接费用等,进行核算时,必须对这几个科目进行详细的记录。

2.核算过程中流动性较强

由于建筑工程具有流动性,在进行建筑过程中,需要进行会计核算的工作人员、施工机械、施工设备等往往会随着建筑工程的施工阶段、施工过程以及施工地点发生相应的改变,这对于会计核算来说,其核算的对象与科目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具有流动性。因此,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建筑行业的特点,加强对其物资的管理与入账,及时进行物资的盘点和清理,防止由于建筑过程的流动导致会计核算内容的失真。

3.对不同建筑工程项目需要进行单独的核算

建筑工程的竣工是由不同的建筑工程项目构成的,由于建筑行业所面对的建筑产品,具有单一性的特点,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其核算对象往往是单一的建筑工程项目,且不同的建筑工程项目中往往分类为材料费、人工费、机械使用费、现场施工管理费用等多种费用,在进行核算时不得将不同建筑施工项目的费用进行简单地相加,而是应当对每一个项目进行归集和管理,单独计算其会计核算成本。与此同时,不同的建筑工程项目之间,其建筑产品的差异大,进行对比的力度较小,单项的会计核算成本难以进行独立的对比,因此,在进行会计核算时,需要综合性地对其成本进行分析与控制,并结合项目的预算制度进行。

二、建筑行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

当前,我国许多建筑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在一些中小型建筑企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的一些方面:如没有及时进行工程价款的结算,建筑工程竣工后不及时进行工程价款结算,会直接导致工程价款成为坏账、死账,甚至引发民事纠纷;建筑工程竣工后没有及时办理工程结算手续,导致建筑工程的已付款项成为了长期预付款,导致会计核算制度的混乱;部分建筑企业没有及时对账簿进行核对,导致物资不入账,或者入账不实等等。

2.建筑行业会计核算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建筑行业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与真实性,需要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制度。然而,就我国当前的建筑企业来看,许多建筑企业都缺乏对会计核算的监督,其内部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外部监督不力,导致会计核算长期处于无人监管或者监督力度十分薄弱的状态,极大地削弱了会计核算制度的重要性,甚至导致会计信息丧失真实性,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失真,影响建筑企业的发展与运行。

3.忽视成本核算的重要性

在建筑行业的会计核算过程中,必须要着重把握对成本的核算与管理,成本核算是会计核算的重中之重,也是进行会计制度的基础与前提。然而,部分建筑企业并不重视成本核算,部分管理者没有看到成本核算的重要性,认为会计核算的重点在于对资金运营过程的控制,而成本管理仅仅是财务管理部门负责的内容,对整体会计核算的影响很小。其次,在制定会计核算制度中,没有对不同的建筑工程项目制定不同的成本核算与控制制度,导致在进行成本核算中容易出现混乱与信息的错误。

4.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

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对会计工作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会计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循“持证上岗”的基本原则。但就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会计工作人员并没有取得通过国家统一考试所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且部分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与素养的意识较低,这都影响了会计核算的工作,容易滋生腐败等行为,影响了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提高建筑行业会计核算的措施

1.建立健全会计核算制度

首先,由于建筑工程的不同工程项目的核算科目、内容存在一定的区别,因此对于不同的工程项目,都需要制定符合其内容的核算方法,明确“在建工程”、“存货”、“本年利润”在核算中的具体账户,且确保工程项目的收支必须在工程竣工且验收合格后才能进行核销。其次,由于建筑工程所涉及的核算种类多,内容繁杂,对于会计核算方法,需要不断地提高与精简,提高对会计信息的处理能力与记录能力,通过对不同的项目与账户进行分类与整合,完善会计核算账簿。

2.加强对会计核算制度的监督与管理

作为建筑企业的领导者,首先需要正确对待会计核算制度的重要性,认识到会计核算在整体建筑工程项目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措施与监督制度,建立事前、事中与事后的监督管理制度。对于会计核算制度,在进行制定前必须结合建筑工程的具体情况以及往年类似的核算制度,可以通过聘请专业分析人员的方式,对会计核算制度进行评估与分析。在进行核算的过程中,要求工作人员严格遵循会计核算制度的规范,对于建筑物资的使用做到及时入账、及时盘点以及及时维护,且通过建筑企业的审计监督制度进行辅助管理。最后,每一个会计年度结束后,都需要对会计核算制度进行评估,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并将结果作为预测下一个会计年度会计核算制度的基础性资料。

3.加强成本核算,提高执行力度

管理者必须认识到成本核算在会计核算制度中的关键性作用,并对成本核算制定具体的制度,提高其执行的力度。建筑企业的工作人员不仅需要了解自己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具体工作项目,还必须了解成本核算管理制度。由于建筑工程具有其特殊性,其项目具有阶段性的特点以及繁杂性的特点,会计工作人员进行会计核算时往往难以及时进行跟进,因此,工作人员必须对建筑施工材料的使用、进出、工作人员的进出进行详细的核查与管理,确保其严格按照成本核算制度进行。

4.全面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为了全面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筑行业必须对整个行业的会计工作人员入职进行严格的规范,要求会计工作人员有相应的工作能力和工作职业资格证书。而对于现存的会计工作人员,建筑企业可以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和考核,培训的内容不仅仅包括工作人员的基本工作能力与工作技巧,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的规范。对于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工作人员,建筑企业应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以此保护建筑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程碧云.新会计准则下如何提高建筑行业会计管理[J].管理观察,2013(12).

[2]文懿.如何提高建筑行业会计信息质量[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3).

会计核算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会计审计;会计财务核算;研究

会计审计和会计财务核算是企业发展需要重点建设的内容,其价值发挥对于企业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在目前的企业工作实践中,会计审计和会计财务核算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企业经营效益的提升,所以深入的分析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1会计审计与会计财务核算的基本理论解析

会计审计是企业通过会计工作对会计记录、财务事项、财务报表等进行审查监督核实相关工作的合法合理性,对各项工作的经济进展及效率进行评估的一种企业监督管理工作。企业审计监督是国家宏观法律制度调控的具体运用,能够有效遏制企业内出现的违法操作及损害企业经济发展的行为,保证了企业所有经营管理资金使用的合法性,维护了企业的发展管理秩序。同时企业审计管理可以及时查漏补缺针对企业可能存在的各种制度漏洞或会计现实工作中的缺陷更好的完善自身的相关经营管理模式,提高经营效益。

2会计审计与会计财务核算存在的问题

2.1会计审计的独立性较差

从目前的企业运行情况来看,大部分的企业都没有将会计审计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单列出来,所以会计审计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便是独立性较差。从会计审计的本质来看,其属于审计的内容,应该在审计中进行重点的体现,但是会计审计的主要目的是配合会计进行工作,所以大部分的企业将会计审计作为了会计工作的附属和补充,由于认识上的缺陷,所以会计审计工作失去了独立性,其独特的价值意义也就得不到相应的发挥,在这样的情况下,会计审计的价值性降低,在企业中的地位也发生了下降。

2.2会计财务核算的标准不一

会计财务核算是企业资本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核算的正确与否与企业资本的科学运用有着巨大的关系,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的企业在会计财务核算方面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财务核算的项目具有随意性。在实际财务核算的过程中,对于核算项目的统计随意性较强,这就造成了核算全面性的缺失。第二是在核算的过程中,标准也存在着差异,企业在进行财务核算的时候,往往会根据自己的财务体系来进行,这就导致了标准差异性的加大。由于项目随意性大,标准差异性大,所以财务核算的价值性大大被降低。

2.3会计审计和会计财务核算的价值性不明显

会计审计工作和会计财务核算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从目前的企业生产经营来看,这种价值性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究其原因,还是大部分的企业经营者缺少对会计审计和会计财务核算的系统性认识。由于认识不足,所以在企业建设的时候,这两方面的工作会受到忽视,在长期的忽视下,这两方面的工作建设不完善,其作用的发挥也就非常有限。在有限的作用发挥下,价值得不到充分的体现,而价值体现不充分又会造成企业的轻视。长此以往的恶性循环,使得会计审计和会计财务核算的巨大价值长期得不到体现。

3应对会计审计和会计财务核算问题的策略

3.1重视会计审计的独立性建设

要应对会计审计独立性差的问题,必须要进行会计审计体系的独立性建设。会计体系独立性建设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工作:第一是进行会计审计独立体系的建设。通过独立体系建设,会计审计可以摆脱附属的位置,进行企业地位的提升。由此,会计审计的重要性会被得到充分的认识。第二是进行会计审计独立工作体系的建设,在独立工作体系的建设中,需要对会计审计工作的结构部门进行详细的考虑,通过工作、审核、检查等部门机构的设置,使会计审计的独立性更强,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

3.2统一会计财务核算的标准

统一会计财务核算的标准也是应对目前问题的主要策略。要进行会计财务核算体系的标准建设,需要从两方面进行:第一是进行核算项目的统一。通过项目的统一性建设,使得核算的随意性得到改善,从而提升会计财务核算工作的全面性。第二是进行核算标准的统一。标准统一是会计财务核算规范性建设的重要步骤,通过标准的统一,会计财务核算工作的数据划归性得到增强。如此一来,会计财务核算的价值性会更明显。在规范性和全面性达到标准的会计财务核算体系基础上进行企业发展的规划参考,科学性会更强。

3.3强化对会计审计和会计财务核算价值性的认识

会计审计和会计财务核算的作用发挥较弱,企业对其价值性的认识不到位是重要的原因,所以要想提升其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价值,必须要深化认识。认识的深化主要从两方面来进行:第一是要强化企业现代化的学习。因为会计审计和会计财务核算都是现代化企业重视的内容,所以通过现代化学习,企业可以了解这二者的重要价值。第二是进行会计审计和会计财务核算优势价值的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企业对于这二者的直观感受会进一步的加强,由此,企业才会更加重视二者的建设和发展。在建设和发展到位的情况下,会计审计和会计财务核算的价值会得到最大化发挥。

4研究结论

会计核算的重要性篇10

 

会计审计和会计财务核算是企业发展需要重点建设的内容,其价值发挥对于企业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在目前的企业工作实践中,会计审计和会计财务核算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企业经营效益的提升,所以深入的分析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1会计审计与会计财务核算的基本理论解析

 

会计审计是企业通过会计工作对会计记录、财务事项、财务报表等进行审查监督核实相关工作的合法合理性,对各项工作的经济进展及效率进行评估的一种企业监督管理工作。企业审计监督是国家宏观法律制度调控的具体运用,能够有效遏制企业内出现的违法操作及损害企业经济发展的行为,保证了企业所有经营管理资金使用的合法性,维护了企业的发展管理秩序。同时企业审计管理可以及时查漏补缺针对企业可能存在的各种制度漏洞或会计现实工作中的缺陷更好的完善自身的相关经营管理模式,提高经营效益。

 

2会计审计与会计财务核算存在的问题

 

2.1会计审计的独立性较差

 

从目前的企业运行情况来看,大部分的企业都没有将会计审计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单列出来,所以会计审计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便是独立性较差。从会计审计的本质来看,其属于审计的内容,应该在审计中进行重点的体现,但是会计审计的主要目的是配合会计进行工作,所以大部分的企业将会计审计作为了会计工作的附属和补充,由于认识上的缺陷,所以会计审计工作失去了独立性,其独特的价值意义也就得不到相应的发挥,在这样的情况下,会计审计的价值性降低,在企业中的地位也发生了下降。

 

2.2会计财务核算的标准不一

 

会计财务核算是企业资本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核算的正确与否与企业资本的科学运用有着巨大的关系,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的企业在会计财务核算方面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财务核算的项目具有随意性。在实际财务核算的过程中,对于核算项目的统计随意性较强,这就造成了核算全面性的缺失。第二是在核算的过程中,标准也存在着差异,企业在进行财务核算的时候,往往会根据自己的财务体系来进行,这就导致了标准差异性的加大。由于项目随意性大,标准差异性大,所以财务核算的价值性大大被降低。

 

2.3会计审计和会计财务核算的价值性不明显

 

会计审计工作和会计财务核算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从目前的企业生产经营来看,这种价值性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究其原因,还是大部分的企业经营者缺少对会计审计和会计财务核算的系统性认识。由于认识不足,所以在企业建设的时候,这两方面的工作会受到忽视,在长期的忽视下,这两方面的工作建设不完善,其作用的发挥也就非常有限。在有限的作用发挥下,价值得不到充分的体现,而价值体现不充分又会造成企业的轻视。长此以往的恶性循环,使得会计审计和会计财务核算的巨大价值长期得不到体现。

 

3应对会计审计和会计财务核算问题的策略

 

3.1重视会计审计的独立性建设

 

要应对会计审计独立性差的问题,必须要进行会计审计体系的独立性建设。会计体系独立性建设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工作:第一是进行会计审计独立体系的建设。通过独立体系建设,会计审计可以摆脱附属的位置,进行企业地位的提升。由此,会计审计的重要性会被得到充分的认识。第二是进行会计审计独立工作体系的建设,在独立工作体系的建设中,需要对会计审计工作的结构部门进行详细的考虑,通过工作、审核、检查等部门机构的设置,使会计审计的独立性更强,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

 

3.2统一会计财务核算的标准

 

统一会计财务核算的标准也是应对目前问题的主要策略。要进行会计财务核算体系的标准建设,需要从两方面进行:第一是进行核算项目的统一。通过项目的统一性建设,使得核算的随意性得到改善,从而提升会计财务核算工作的全面性。第二是进行核算标准的统一。标准统一是会计财务核算规范性建设的重要步骤,通过标准的统一,会计财务核算工作的数据划归性得到增强。如此一来,会计财务核算的价值性会更明显。在规范性和全面性达到标准的会计财务核算体系基础上进行企业发展的规划参考,科学性会更强。

 

3.3强化对会计审计和会计财务核算价值性的认识

 

会计审计和会计财务核算的作用发挥较弱,企业对其价值性的认识不到位是重要的原因,所以要想提升其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价值,必须要深化认识。认识的深化主要从两方面来进行:第一是要强化企业现代化的学习。因为会计审计和会计财务核算都是现代化企业重视的内容,所以通过现代化学习,企业可以了解这二者的重要价值。第二是进行会计审计和会计财务核算优势价值的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企业对于这二者的直观感受会进一步的加强,由此,企业才会更加重视二者的建设和发展。在建设和发展到位的情况下,会计审计和会计财务核算的价值会得到最大化发挥。

 

4研究结论

 

会计审计和会计财务核算是企业发展的两项重要内容,深入分析二者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探讨对应的措施,才能够有效提升会计审计及会计财务核算的水平,进而使企业更好更稳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