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学说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0:57:27

阴阳五行学说篇1

【关键词】阴阳五行学说;现代社会;辩证;道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890―02

现代社会,对于阴阳五行说,有热衷的、有怀疑的、有鄙夷的,而之于我,我只想说一句: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概念,而不是迷信,更不是巫术。

1什么是阴阳五行:

阴阳是事物的两个方面。有点类似于现在说的矛盾双方,这是从空间意义上对事物的概括:阳代表事物的刚性、外在、向上、运动、简明、积极的一面,阴象征事物的阴柔、内在、低下、静止、细腻、消极的一面。阴阳两方可以表现在同一系统两个相互独立的事物上,也可以共存于同一个事物上。而且阴阳是可以相互转化、也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的。比如换个视角,阴则转化为阳,阳又转化为阴。

五行是金、木、水、火、土,表述的是事物的五种状态,是从时间意义上对事物的分析:木指事物的萌发、成长阶段;火指事物的鼎盛阶段;金指事物的衰退阶段;水指事物衰退到极点并终归于空无的阶段。根据太极原理,一切事物凡是终点也就必是起始。也就是说水是上一个时期的终结,下一个时期的孕育阶段。土是万物的归宿,又是起点。万物生于土、终归于土。土的终结与水的终结是两个概念。水的终结是整体意义上的,土的终结是阶段性的。所以五行并非表示这五种物质本身,而是象征事物发展的状态。五行表述事物的发展过程,是时间意义上概括。

2什么是阴阳五行学说[1]: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现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觉的辩证法思想,它以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进下孳生、开展和变化;并以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根本的物质是组成世界不可短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互相资生、互相制约,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这种学说对随后现代唯心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如现代的地理学、气候学、化学、算学、音乐和医学,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帮助下开展起来的。

2.1阴阳学说:

阴阳是中国现代哲学的一对范围。阴阳的最后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随后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形态的躁动和安静等。中国现代的哲学家们进而领会到自然界中的所有景象都存在着互相对峙而又互相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说明自然界两种对峙和互相消长的物质权力,并以为阴阳的对峙和消长是事物自身所固有的,进而以为阴阳的对峙和消长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阴阳学说以为,世界是物质性的全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互相对峙的两个方面,而对峙的单方又是互相一致的。阴阳的对峙一致运动,是自然界所有事物出现、开展、变化及消亡的基本缘由。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因此说,阴阳的矛盾对峙一致运动规律是自然界所有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世界自身就是阴阳二气对峙一致运动的后果。

阴和阳,既能够表示互相对峙的事物,又可用来剖析一个事物外部所存在着的互相对峙的两个方面。普通来说,但凡猛烈运动着的、内向的、上升的、温热的、亮堂的,都属于阳;绝对运动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冰冷、晦暗的,都属于阴。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上司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

任何事物均能够以阴阳的属性来划分,但必需是针对互相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种划分才有实践意义。假如被剖析的两个事物互不关联,或不是一致体的两个对峙方面,就不能用阴阳来区分其绝对属性及其互相关系。

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相对的,而是绝对的。这种绝对性,一方面展现为在一定的要求下,阴和阳之间能够出现互相转化,即阴能够转化为阳,阳也能够转化为阴。另一方面,表现于事物的无穷可分性。

阴阳学说的根本内容包括阴阳对峙、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2.2五行学说: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中国现代人民在临时的生活和消费理论中认得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根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人间所有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根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互相滋生又互相制约的关系,在不停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静态的均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根本涵义。

按照五行学说,“木曰曲直”,但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酣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土爰稼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金曰从革”,凡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则归属于金;“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养、向下运动的事物则归属于水。

五行学说以五行的特性对事物实行归类,将自然界的各类事物和景象的性质及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后,将其辨别归属于五行之中。

五行学说以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能够说明事物之间的互相联络,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能够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均衡被打坏后的互相影响。

西医学使用五行学说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效,解释机体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和医治。中科院曾邦哲的构造论以为从数学拓扑几何学或图论的角度剖析,五元素的联接方式正好等价于金刚石的化学键衔接模型,因此称之为超稳态构造模型。

3阴阳与五行的关系:

阴阳学说重要解释事物对峙单方的相互依存、相互消长和相互转化的关系;五行学说是用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及生克乘侮规律,以解释事物的属性和事物之间的互相关系。在西医学里,二者皆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为其物质根底;都是从微观自然景象(包括人体)的变化规律,用取象比类的办法,来剖析、探讨、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及人体内外的各类关系,并指点临床辨证与医治。

4阴阳五行的最新训诂与解析:

纵观整个中国古老的东方哲学,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个很难定义的概念“道”,老子说“道可道也,非恒道也”。“道”是宇宙的本源,它超乎物质和意识之上而存在,因此无论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他的描述都不过管中窥豹,只见一斑。

西方人从“道”的物质性出发,曾经断言宇宙中肯定存在一种基本物质“以太”,并曾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科学试验,企图证实这种基本物质的存在,以失败告终。为什么呢?因为“道”其实是超乎物质而存在的,它既是物质又包含物质,既拥有物质的一切属性同时又包含一切超越物质属性的更无限宏大的内容。那么这其实就是整个中国古老的东方哲学的根源了。

很多人以为只有道教才谈“道”才说“阴阳”,其实这是很肤浅的认识。“道”的世界观是中国古老哲学之总纲,后来诸子百家包括道家的思想都只是在这个总的世界观基础上的运用。

阴阳五行学说是在“道”的世界观基础上产生的认识自然的方法论,它是辩证的、合乎规律的,它涵盖了直到今天一切辩证思维体系的全部内容并有比现代辩证法更加丰富的内容、更加精致的形式和更加精巧的运用方式。

5现代社会中的阴阳五行[2]:

“阴阳五行学说”是古老的辩证法,它有比现代辩证法更加丰富的内容、更加精致的形式和更加精巧的运用方式。

“阴阳”其实就是“矛盾”,从高处看他们没有不同的地方,但在进行具体运用时,现代自然辩证法的“矛盾论”思想体系比“阴阳五行”辩证思维体系显得要单薄和肤浅。

在现代自然辩证法中,“矛盾”双方是没有具体的属性差别的,“矛盾”只体现“对立统一”的关系,而在“阴阳五行”辩证思维体系中,“阴阳”却不仅体现事物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并且对矛盾的双方进行了属性的规定。比如:上是阳下是阴;左是阳右是阴;山南水北是阳,水南山北是阴;脏是阳、腑是阴;热是阳,冷是阴,日是阳,月是阴……等等,这种规定使我们观察事物有一个简单明确的直观整体认识。因此阴阳又是对事物内部各方面最初步的人为属性标记,就像在实验室将指定标本固定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分析前的准备工作一样。而“矛盾”专指“对立统一”性,不具备这种细致的标记功能,它只是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体现,并没有进一步为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做好属性标记而便于直观的观察研究。

“阴阳辩证思维”不仅在划分对立双方的属性方面非常细致,而且在运用方面更加精巧,在阴阳学说的发展过程中,古老东方先哲们为了更加直观地观察事物发展变化的详细过程,进一步将事物的属性划分成“金、木、水、火、土、空”六个相互关联的部分,春秋时期又因为某种原因,减去其中的“空”而使得这种划分变成今天的“五行”格局,并将事物内部的关系根据“五行”的规律,进一步划分成了包括对立(即矛盾)在内的一系列连续变化的表现形式,我们通过这些连续变化的表现形式就可以清晰观察现代辩证法中有关“矛盾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的具体过程了。

其实“空”的失去是可惜的,“数子”有了“零”的概念以后才有了无限扩展的数学天空,“空”也一样,失去它是阴阳辩证思维体系出现的倒退。

在现代辩证法中我们看不见这个细致的转化过程,只有一个简单的量变到质变的概念,而在阴阳五行辩证思维体系中,我们可以看见从冲(对立)、半冲、刑、克到生、半合、合的完整转化过程。所以说阴阳五行学说要比现代辩证法更加精巧和精制!

在这个体系中“阴阳”是本质的东西,是纲,存在一切系统之中,同样也体现在五行的相互依赖的关系之中。

当阴阳相互转化的时候,事物的五种组成属性的演变过程正好完成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我不知道司马南先生、何祚庥院士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阴阳五行”学说是“伪科学”的本质的,我们的祖先早已为人类搭建了一个如此精妙的辩证认识世界的理论体系而不为今天的人们所重视,这是一个悲哀。

参考文献:

阴阳五行学说篇2

一、京房的阴阳五行说

汉代易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八卦或六十四卦配一年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三百六十五日,并以此解释节气的变化,解说《周易》原理,被称之为卦气说。卦气说的实质就是讲一年四季防阳二气的消长运行,京房作为汉易的代表人物,其对《周易》占筮体例的理解,都贯穿了这一基本思想。他发展了《易传》中的阴阳说,鲜明地提出了阴阳二气说,并以此解释易学中的阴阳,范畴。

在京房看来,《周易》是讲变化的,所谓变化,无非就是阴阳变易。阴阳二气干变万化,新新不停,生生相续,永无止境,这就叫做“易”。而事物及卦爻象的存在和变易,总是又阴又阳,不能拘于一个方面,比如离卦象为二阳爻中包一阴爻,这是“本于纯阳,阴气贯中”(《京氏易传》),所以才有文明之象。他认为,纯阳之体,必须其中贯以阴气,使刚阳之气趋于柔顺,即使其中虚,方能发光照物,否则就会成为暴热而伤物。如果只专于一面,有阳而无阴,或有阴而无阳,或者只能长不能消,其结果必然失败。所以,《系辞传》说“一阴一阳之

谓道”。这是以气具有两重性说明卦爻象具有两重性。

值得注意的是,京房还阐发了阴阳转化的观念,提出了“物极则反”说。如其释大壮卦说:“壮不可极,极则败。物不可极,极则反。”这是说,大壮卦四阳爻二阴爻,阳胜阴为壮。其爻辞说,壮羊以其角触篱,反而被系其角,处于进退两难之地,这就是壮极则反。即是说,阳胜阴为壮,壮极则反于阴,所以事物发展到极端则走向其反面,故说“物不可极,极则反。”京氏认为,“物极则反”是同气候变化,,阳极阴生,阴极阳生,寒极则暑,暑极则凉,所谓“阴阳代谢”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其解大过卦所说的“阴阳相荡,至极则反”。“物极必反”这一命题,就易学系统说,始于京房的“物极则反”说,后来经过孔颖达、欧阳修的阐发,至程颐方提出“物极必反”说,即所谓“物理极而必反”,“极而必反,理之常也”(《程氏易传》《否卦》、《睽卦》)。

将五行观念引入易学,始于汉墓出土的帛书《易传》。其《二三子问》释《晋卦》卦辞:“康候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说,“圣人立正(政)也,必尊天而敬众,理顺五行,天地无困,民口不渗,甘露时雨聚降,剽(飘)风苦雨不至,民心相醑以寿,故曰蕃庶……”《要》又说:“又(有)地道焉,不可以水火土金木尽称也,故律之以柔刚。”而较为系统地以五行学说解释《周易)卦爻象和卦爻辞的吉凶,则开始于京房。他以五行配入八宫卦及卦中各爻,乾配金,坤配土,震配木,巽配木,坎配水,离配火,艮配土,兑配金。乾卦为阻卦,各爻配以十二辰的阳支:初爻为子,配水,二爻为寅,配木,三爻为辰,配土,四爻为午,配火,五爻为申,配金,上爻为戌,配土。坤卦为阴卦,各爻配以阴支,初爻为未,配土,二爻为巳,配火,三爻为卯,配木、四爻为丑,配土事五爻为亥,配水,上爻为酉,配金。其它六子卦各爻,按阴阳区分,配入五行,皆类此制一五行爻位图,示之如下:

八卦

爻位

乾金坤土震木巽木坎水离火艮土兑金上爻土金土木水火木土五爻金水金火土土水金四爻火土火土金金土水三爻土木土金火水金土二爻木火木水土土火木初爻水土水土木木土火

不仅如此,京房还按八宫卦的次序分别配入五星,即土星镇,金星太白,水星太阴,木星岁,火星荧惑。如乾宫的乾、?ァ⒍荨⒎瘛⒐圬裕??次逍邢嗌?承蚍直鹋渫痢⒔稹⑺?⒛尽⒒鹬钚牵?韵赂髫砸来窝?放湮逍牵?磷詈蠊槊秘裕?渌晷恰U庋??蕴煳难е械恼夹鞘踅馑等耸碌募?住?nbsp;

更有甚者,京房还以五行生克说解释八宫卦同其爻位的关系。八宫卦为母,其六位为子,母子之间依五行顺序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同时又依据五行休王说提出八卦休王说,认为八卦同五行一样,轮流居于统治地位,某卦当政为王,其它卦则生死休废。所谓:“于六十四卦,遇王则吉,废则凶,冲则破,刑则败,死则危,生则荣。”吉凶随爻算,岁月运气逐休王。”京氏即以此解说卦爻辞的吉凶。五行生克说和五行休王说,表现出卦与卦、卦与爻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相互制约又相互对待,以及王为主次的关系。相生即相互资生、相互助长之意。在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是“生我”与“我生”两方面的统一。相克,即相互制约、相互克服之意,在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是“克我”与“我克”两方面的统一。相生起推动发生发展的作用,相克起维持整体平衡的作用,休王则以相生相克说为基础,将五行联结为一个相互交织而又主次分明的整体网络,综合起来则成为一个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有机系统。此种学说,无疑是一种辩证思维。

总之,京房以阴阳五行学说解《易》,构造了一个以阴阳五行为间架的体系。他将八卦和六十四卦看成是世界的模式,认为《周易》既是自然界又是人类社会的缩影,作为世界变易的基本法则,即阴阳二气的运行和五行的生克,就表现在八卦和六十四卦及其三百八十四爻之中。从而将西汉以来的自然哲学更加系统化了。京氏易学以阴阳五行观念解《易》,特别是以阴阳二气的变易法则解释《周易》的基本原理,对后来易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郑玄易学的五行说

以五行学说解释《周易》中的象和数,是郑玄易学的一大特色。把《周易》中的数同五行联系起来,始于西汉刘歆的《三统历》。以五行解释八卦爻位则始于京房。扬雄受其影响,将五行生数和成数配以时间和方位,纳入其《太玄》图式之中,讲一年四季的变化过程和万物的盛衰消长。郑玄吸收了他们的观点,用来解释《系辞传》中的天地之数和大衍之数。

他认为,《系辞》中所说的天地之数,就是五行之数。天地之数各有五,一二三四五和六七八九十之数即五行水火木金土的顺序。前者为生数,即生物之数;后者为成数,即成物之数。此天地之数又代表天地之气,天奇之数为阳,地偶之数为阴。仅有奇数,无偶数相配,即只有阳而无阴,还不能生成万物。所以五行之生数和成数要相配合,即地六配天一,天七配地二,地八配天三,天九配地四,地十配天五,这就是《系辞传》所说的“五位相得而各有合。”有此阴阳之数相配合,天地之气方能生化万物。

他还以五行生成之数配以北南东西中五个方位,表示一年气候的变化。“天一生水于北”,表示阴气始于北方水;“地二生火于南”,表示阳气始于南方火;“天三生木于东”,表示阳气兴盛,“地四生金于西”,表示阴气兴盛,“天五生土于中”,表示土居中央,分管四时。但是,只有阳气或只有阴气不能生成万物,所以阴气地六又在北方与阳气天一配合,阳气天七在南方与阴气地二配合。如此配合,天地之总数为五十五,也即大衍之数。由于五行之气各相并相通,故减去五数,惟有五十,所以《系辞》说“大衍之数五十”。

此种解释,就易学说,认为天地之数与大衍之数是一致的。大衍之数来于天地之数。但他又将筮法中的阴阳奇偶之数,推衍为五行之气的生数和成数,以五行相生说为核心,通过易学的形式构造了一个时空间架,作为万物生成的法则,而且这个时空间架又具有数的规定性。这又使其具有了哲学世界观的意义。郑玄此说,成为汉易中象数之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后来影响很大,被称为五行生成说。到了宋代,被易学中的图书学派所吸收。刘牧将它用黑白点的图式画出来,称之为洛书,朱熹一派则称之为河图,又成为解释世界的形成和结构的图式。

三、张载的朋阳兼体说

张载作为宋代著名的易学家和哲学家,提出了气化学说,以阴阳二气变易的过程和法则,解释卦爻象的变化和卦爻辞的义理,视天道为《周易》的基本原则,即所谓“易即天道”。其所谓“天道”,即气运动变化的过程,也就是《正蒙》所说:“由气化有道之名”(《太和》)。“神,天德;化,天道。德,其体;道,其用,一于气而已”(《神化》》。气化的过程就是道。在张

载看来,此道的内容就是一阴一阳相互推移。气的运动变化,就其一阴一阳相互推移说,叫做道,就其阴阳变易的根源神妙莫测说,叫做神;就其变易而无穷尽说,叫做易。此即《正蒙·乾称》所说,“语其推行故曰道,语其不测故曰神,语其生生故曰易,其实一物,指事而异名尔。”一物”即指气而盲。张载认为,一阴一阳相互推移的过程永不停止,卦爻象和天地万物都是依据这:-变易的法则而运动变化,这就是《系辞》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

按张载所说,乾卦纯阳,坤卦纯阴,此两卦中的阴阳爻位互易,即相互推移,则有六十四卦的变易。所以,没有乾坤两卦,也就没有《周易》的变易,此即“乾坤毁则无以见易”。而乾坤的并列,来于天地的并立。天地以阴阳二气为其实体,以乾坤为其功用。因此,可以说《周易》讲的变易,也即天地阴阳造化万物的过程。此过程有其规律性,即阴阳二气的对立及其相互推移,是一切事物变易的根源。这就是他所说的“万物虽多,其实一物无无阴阳者,是以知天地变化,二端而已”(《正蒙·太和》)。二端即指阴阳二气相互推移。

依据阴阳二气相互推移的法则,张载解释了天地万物形成的过程,认为气充满于太虚之中,升降飞扬,未尝止息,其中阳气清浮而上升,阴气重浊而下降,二气相感而凝聚成风雨霜雪,山川草木。阴阳二气的推移是一切自然现象生成变化的基本法则。而阴阳二气又处于永恒的变化过程中,其变化或消长更替,或聚散相推,或升降相感,或施受相揉,总之,不是相互渗透,就是相互胜负,只有一方而没有另一方,即有阴而无阳,或有阳而无阴,是不可能的。这就是所谓阴阳“相兼相制,欲一之而不能”(《正蒙·参两》)。此种观点,他又称之为“兼体”,即兼有阴阳对立的双方。他认为,个体事物是有偏滞的,如同白昼不能兼有黑夜,可是“道”作为生化万物的过程,则兼有阴阳对立的双方,如天道兼有昼夜、寒暑,而不被一方所牵累,此即“兼体而无累”。所以《系辞》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一阉一辟谓之变”,“通乎昼夜之道而知”,不能偏执于一个方面。只有从阴阳兼体说出发,考察事物的变化,才能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在千变万化中把握其根本。此即《横渠易说·系辞下》所说;“本立则不为见闻所转,其闻其见,须透彻所从来,乃不眩惑。”必从一德见其大源,至于尽处,则可以不惑。”本立”指“刚柔立其本”,亦即阴阳兼体。

依据阴阳兼体说,张载又提出了“一物两体”说,认为太极之气兼有阴阳两个方面而成为统一体。因为阴阳对立面相互依存,所以才有其变化的性能;因为此统一体含有阴阳对立面,所以才有气化过程的变化无穷。此即所谓:“一物两体者、,气也,一故神(两在故不测),两故化(推行于一)。”(《横渠易说·说卦》)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即存在于此阴阳二气的统一体中。

张载的阴阳兼体说,强调对立面的双方不可偏废,是对中国古代两点论的进一步发展。他以阴阳对立面的相互渗透和相互推移说明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认为其根源即存在于作为物质实体的、阴阳兼有的太极之气中。这一论点,便将易学史上的内因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有力地打击了各种类型的外因论学说。这是张载易学的一大贡献。

四、朱熹的阴阳流行和阴阳对待说

朱熹是宋学大师,也是宋易中义理学派的集大成者。他提出“易只是一阴一阳”的命题,强调阴阳变易是《周易》的基本法则,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及其变化,归根到底,无非是一阴一阳,就卦爻象的变化说,整部{周易)不过是一个阴阳奇偶,有奇偶两画相交相推,方在六十四卦象,方有易之变易,若没有奇偶卦画,凭什么写出那{周易》的阴阳造化,又哪里去得其变易?也就是说,卦爻象的变易无非一阴一阳卦画的相互推移。就阴阳之气的变化说,气的变化有进有退,有消有长,也是一阴一阳,万物万事都依此消长变易而出,所以个体事物的存在及变化也是一阴一阳。天地之间,无一物不有阴阳乾坤,以至于至微至细,

草木禽兽,也有牝牡阴阳。这是将事物的变易归结为阴阳变易,是对以前阴阳说的发挥。

由此,朱熹进一步研究了事物变易的法则,特别是阴阳二气变易的法则。他认为,阴阳变易的法则有二:一是流行,即推移,如阳变阴,阴变阳,动变为静,静变为动,昼夜寒暑,屈伸往来。二是对待,即交错,如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阳中有阴,阴中含阳。前者指阴阳对立面相互转化,后者指对立面相互渗透。有对待方有渗透,而对待意味着阳是阳,阴是阴,各居其位,不相混淆,所以他又称交错对待为阴阳“有个定位底”。值得注意的是,朱氏以“一气”说明流行,以“二气”说明对待。这种观点,又含有对立统一的因素。

关于阴阳流行,朱熹主一气说,认为阴阳的推移,乃一气之消长,阴阳·只是一气,长时为阳,消时为阴。阳的一面发展到顶点便开始消退,即转化为阴气,不是说阳气尽了,又另外有一个阴气出来代替它。正如人的呼吸只是一气之呼吸,呼时为阳,吸时为阴,这是以一气自身的转化说明事物的盈虚盛衰,突破了汉唐易学的二气轮替说。此种观点意味着一事物在其变化过程中自身具有矛盾的同一性,所谓流转,不是二物更替,而是一物之分化,是对对立面转化学说的新阐发。朱熹又认为,此阴阳流行的过程,总是阳了又阴,阴了又阳,循环不已,既没有千个开头,也没有终结。整个物质世界的变化也是如此。现在的世界只是阴阳流转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在此天地之前已有一番天地,此天地毁灭了,仍然另有一天地,其前无始,其后无终。他经常引用程颐的名言对此加以论证,如说:“程子云:动静无端,阴阳无始。此语见得分明。今高山上多有石上蛎壳之类,是低处成高。又蛎须生于泥沙中,今乃在石山,则为柔化为刚,天地变迁,何常之有。”(《朱子语类》卷九十四)这是依据当时的地质学知识,高山上有贝壳化石,说明当年此地为河海,进而论证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阴阳流转的过程,从而推论整个宇宙也是阴阳阖辟连续不断的过程。此种观点,既肯定了物质世界的变化是对立面转化的过程,又认为无论如何转化,阴阳二气作为世界构成的要素,不被创造,也不消灭。这是朱熹阴阳学说的一个贡献。同时,他还认为,阴阳流行具有两种形式,即渐化和顿变。所谓:“化是渐渐化尽,以至于无。变则骤然而长。”(《朱子语类》卷七十四)“化是渐化”,“变是顿断”(同上,卷七十五)。甚至认为顿变并非突然而成,阴阳的消长必须经过渐化即量的积累过程。如一年的小雪节过后,阳气便一日生一分,到十一月半冬至,一阳始成,又如怀胎十月,方成个儿子。此种学说,是强调对立面转化必须经过量的积累,这在中国思想史上,也是一种新的观点。

关于阴阳对待,朱熹又提出了阴阳各生阴阳说。他认为,万事万物各分阴阳,一事一物又有其阴阳,如人之男女为阴阳,一人之身上又各有血气,血阴而气阳;又如昼夜之间,昼阳而夜阴,但昼阳自中午以后又属阴,夜阴自子夜之后又屑阳。如此阳中有阴,阴中又有阳,阴阳交错对待,便是“阴阳各生阴阳”。比如生死,生为阳,死为阴,但生死之中又有阴阳,精气为物为生,精则属阴,气则属阳。人身之生气为阳,其体魄为阴。生命为阳,但又带个死的道理,这又是阳中有阴;死亡为阴,其魂气游散上升,又是阴中有阳。朱熹此说,在于说明卦象和事物的对立是错综复杂的,对立面是由许多层次构成的,不能将{易传》所说的“分阴分阳”简单化。此种观点,又含有对立面相互渗透,或肯定中包含否定的因素。这是朱熹阴阳说的又一贡献。

总起来说,朱熹的阴阳流行和阴阳对待说,对事物变易的过程和形式作了许多有价值的概括,丰富和发展了前人的阴阳观,闪烁着辩证思维的光芒,然而,应该指出,由于区分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世界,认为阴阳流行和对待之事,皆出于其理之当然,而形而上的理世界只有对待,其自身并无变易,永恒如此。于是,又将对立的性质凝固化,导出了阴阳定位不移说,以为个体事物和阴阳二气,其屈伸往来,虽然流行不已,但其本质和关系却定位不移,万古如是。这又陷入了形而上学。‘朱熹的阴阳流行和朋阳对待说,后来被明代的蔡清和来知德作了详细阐发,在易学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五、方氏易学的阴阳五行观

方氏易学指明末以方孔?荨⒎揭灾歉缸游??淼姆绞霞易宓囊籽АS煞娇嘴谌?灼涓澹?揭灾侵鞒直喽ǖ摹吨芤资甭酆媳唷肥瞧浯?碜鳌7绞弦籽Т右籽е械钠?酃鄣愠龇ⅲ?馐鸵跹艉臀逍械钠鹪醇捌湫阅堋K?俏?樟苏旁匾岳础靶榭占雌?钡墓鄣悖?岢觥傲郊浣云?彼担?衔?斓刂?涑渎?似??磺杏行蔚暮臀扌蔚亩?鞫际瞧??牟?铩4笠恢??蛟??陨矸只??跹舳???跹舳??白韵嗯绦?保?嗷プ???址只?鑫逍兄???迤??鄢尚卧蛭?宀模?此?⒒稹⒛尽⒔稹⑼粒?宀挠忠?刈盼迤??迤?骶咭跹糁?裕?舜讼嘀贫?窒喑桑?幌辔?茫?钪沼止橛谝黄??姥粑逍薪砸黄?餍械牟?铩F?治?跹艉臀逍校?⒎欠侄?嗬耄??窍嗷グ???跹艏丛谖逍兄校?耙皇本闵?愠伞保?挥惺奔渖系南群蟠涡颍??杂胁畋鸷筒愦危??健安话?诖蔚谥事邸?《时论合编·图象几表·图书五行》)”。这种观点是说,从大一之气到阴阳二气,再到五行之气,此种分化或转化过程,同样基于蕴涵关系,乃一逻辑地展开的系列。这就使其阴阳五行说具有了本体论的意义。

据此,方氏着重研究了阴阳以及五行之间的涵蕴关系。关于阴阳二气,方氏阐述了阴阳体用互藏说。明代医学家张景岳著《类经图翼》曾提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之中复有阴阳”的“阴阳互藏”说。方氏受其影响,认为阳气无形体,以阴为体;此阴之体又以阳为用。如火性为阳,其凝聚成体而为阴,方有火炎向上,这是阳以阴为体,水性为阴,其中藏有阳气,方能流动润下,这是阴之体以阳为用,即以其功能属于阳。总之,阳总是藏于阴之中,成为主导。这就是“阴阳体用互藏”,又叫做“阴阳自轮为主客体用”。阴阳不仅相互渗

透,而且互为体用,相互包涵,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因此,由气构成的万物就“物物有水火,物物有坎离”(《时论合编·坎》),都含有阴阳两个方面。这种解释,不仅表示阴阳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而且突出了阳的主导作用。是对朱熹以来“阴阳各生阴阳”说的进一步发挥。其以实体为阴,功能为阳,以功能和实体相互渗透和转化的观点,说明任何物体都具有两重性,又实发前人所未发。

关于五行之间的关系,又阐发了五行互藏互化说。张景岳在其阴阳互藏说的基础上,也曾提出五行互藏说,认为五行之中各有五行,五行互相包涵。·如其所说:“所谓五者之中在互藏者,如木之有津,木中水也。土之有泉,土中水也,,金之有液,金中水也。火之熔物,火中水也。……火之互藏,木钻之而见,金击之而见,石凿之而见:。惟水中之火,人多不知,而油能生火,雨大生雷,湿多生热,皆是也。”(《类经图翼·五行统论)方氏易学的五行观即吸收此种学说而来。方氏不仅区分了五气和五材,而且详细分析了五行各自的性能。认为水为湿气,火为燥气,木为生气,金为杀气,土为冲和之气,能调合各种气,所以水火木金四气皆因土而成形,为五材,土形为五材之主。这样,其五行又成了物质的五种性能及构成物体的五大元素。在方氏看来,五行不仅相生相克,而且互藏互化。如其论海水的由来说,土中藏有火气,火气上升,遇冷则转化为水气,水气凝结成水则下降。地体最重,水轻于土,故下降之水浮于地上。地球形如胡桃,有凸有凹,水则汇集于凹处而成海。这是以水火土三行的性能和互藏互化解释海水的形成。又如海夜而发光,烧酒能发热,因为水中有火的成分,积雪融化凝为泥沙,因为水中藏有土。地中的土气受太阳照射而蒸发,其中含有火性,所以上升,遇冷又化为水气成为云,如果日照积久,地气乾燥之极则化为火,火燃土石化为灰烬,从地穴中喷涌而出,则成为火山。总之,五行之气相互包涵,一行之中各具四行,自然物性所以有差别,在于所禀五行之气的多少强弱不同。此说不仅认为不同的物质形态相互包涵,而且互相转化,五行作为阴阳二气运动的形式,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此种对物质现象变化的观察,同样闪烁着辩证思维的光芒。

方氏易学还讨论了五行之中哪一行最为重要的问题,在张景岳推崇水火二行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五行尊火说,方氏认为,五行说到底可以归之为水火二行,如气候的变化归为寒暑,气体的变化基于水火,五脏则以心肾为主,心为水,肾为火。这是因为水火二气乃阴阳二气的代表,就易学说,坎离为乾坤之正用,关于水火二气,方氏更推崇火气。其《周易时论合编》卷前的《图象几表》中,专门写了《五行尊火为宗说》,认为五行以火为尊,火为五行之宗主。他说,世人只知火能生土,却不知火能生金、生水、生木。其实,金非火不能炼成,水非火不能升降,木非火不能向荣。土中、石中、金中、海中、树中,经过敲击钻取,无不有火生出。火气无体,善于变化,所以能以其功能藏于万物之中,而又能生成万物。就人的生理而言,形骸五脏六腑十二经络,独以心火为君,命火为臣,方能助生化食,资养骨肉。此火不调,则百病生;此火一散,则骸废。人初死之时,形骸俱在,独此火一去,则构成形体的四大要素土金水木,就都溃散了。这是以火为五行的宗主,并视其为事物运动变化和生命的泉源。

方氏的阴阳五行观,以七大元素解释自然现象的特征及其性能,以阴阳互藏和五行互化的观点,考察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过程,说明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从而将易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也大大丰富了张载以来的气论哲学和辩证思维,对王夫之的易学哲学起了重要影响。

六、王夫之的阴阳实体说

王夫之作为宋明道学的集大成者,对宋明易学及其哲学都作了总结。他继承了气学派的传统,以阴阳二气解释卦爻象,从而在哲学上提出了阴阳实体说,即以阴阳二气为天地万物的本体;以气的性能及其变化规律解释天地万物变化的法则,并将“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一古老命题纳入气本论的体系。阴阳二气说是王夫之易学的纲领,也是其本体论的核首先,他以阴阳二气解释卦爻象,认为卦爻象所以有刚柔之分,有吉凶悔吝的不同,皆基于朋阳二气及其变化的法则。阴阳为体,刚柔即卦爻象为用,所谓“阴阳刚柔互言之,在体曰阴阳,在用曰刚柔”(《周易内传·说卦》)。“在体曰阴阳”,即以阴阳二气为刚柔爻象之体。阴阳气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有二物”,就其未凝聚说,无形可见;就其凝结为形象说,则各有其质的规定性;就其交合而不可分离说,则浑而为一;就其各有清浊、虚实、大小等差别说;则为二;就其差别表现为性情功效说,则统称之为刚柔。有此阴阳二气之体,方有刚柔爻象之用,此即“体有用而用其体,岂待可用而始有体乎!”(《周易内传发例》)所以,王夫之认为,阴阳二气及其变化的法则乃圣人画卦立象的根据。总之,以体用范畴解释阴阳二气同卦爻象的关系,是王夫之以气解《易》的基本原则。例如其对乾坤两卦的解释,阳气舒畅,主运动,贯穿役使一切有形质的物体。故其性刚健;阴气凝结,成为坚固的形体,但其变化听从阳气的指挥,故其性柔顺。乾坤两卦的卦义就体现了二气的德性。此种观点即以阴阳为体,乾坤为用,所以他说,“阴阳实体,乾坤其德也。”(《正蒙注·乾称》)

王夫之认为,阴阳二气不仅是卦爻象的本体,也是天地万物的本体。天地之间,凡有形有象的东西,自雷风水火山泽,以至蛹孑萌芽之小,从未成形到已成形,都是阴阳二气的产物,总之,宇宙中充满了阴阳二气,别无其它,所以说:“阴阳二气充满大虚,此外更无他物,亦无间隙,天之象,地之形,皆其所范围也。”(《正蒙注·太和》)由于二气各有其性能,所以天地万物的性情和功效也各有差异。阴阳二气自身具有运动的本性,其聚散、消长、变化日新,神妙莫测,而六十四卦之变易,天地人物屈伸往来之故尽在于此。这就是《正蒙注·太和》所谓:“阴阳者气之二体,动静者气之二几……或聚或散,或出或入,错综变化,要动静夫阴阳。而阴阳一太极之实体,唯其富有充满于虚空,故变化日新,而六十四卦之吉凶大业生焉。阴阳之消长隐见不可测,而天地人物屈伸往来之故尽于此。”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现象,其存在和变化都依赖于阴阳二气。

以上所述,是王夫之气本论的大致轮廓,可以说是对以前易学中气学派世界观的总结。:但从易学史上看,王夫之的阴阳实体说,还着重阐发和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其一,阴阳实有。王夫之提出“实有”说,论证阴阳二气的客观实在性。首先,他以“诚”解释“实有”,进而解释阴阳二气为实有。所谓“诚”,是说自然如此,本来如此。凡是客观存在的东西,无所谓虚假,都可以称之为“诚”。而宇宙中充满了阴阳二气;二气相互融合,相资相济,使宇宙广大而长久;阳健阴顺之性乃气所固有。总之,阴阳二气的存在及其性能和变化,皆自然如此,既非虚无,也非人为,所以有其客观实在性,此即“阴阳有实之谓诚”(《正蒙注·太和》)。其次,他以体用范畴论证阴阳二气是实有的。认为一切客观存在的东西都有体和用两方面,体规定其本质,用规定其功效。阴阳二气为其体,其健顺,屈伸往来为其用。体用相函,互相依赖,皆为实有,此即“体用胥有而相须以实”(《周易外传·大有》)。通过其功效即知其本体为实有。如冬寒夏炎,其功效明显可察,表明冬夏之体即阴阳二气乃实有之物。最后,他以物物相依论证阴阳实有。天地万物皆相依而生成,相依而存在,既然相依,其所依者必真实不假,有其规律。如人类依食物扣饮料而生存,粮食依土地而生长,饮料依水而合成,此即“物物相依,所依者之足依,无毫发疑似之或欺”(《周易外传·无妄》)。因此,作为天地万物之本体的阴阳二气;也是实有,并非虚妄。这就从肯定个体的客观实在性出发,论证了阴阳二气为客观存在的物质。

其二,阴阳无增减。王夫之重新解释了张载以来的气无生灭论,阐发为阴阳二气无损益说。他认为,天地之间的阴阳二气是自足的,屈,于此而伸于彼,其总量无增减损益。此即其所说:“气自足也,聚散变化,而其本体不为之损益。”(《正蒙注·太和》)“往者屈也,来者伸也,则有屈伸而无增减。”(《周易外传·系辞下》)所以“易言往来,不言生灭”(《周易内传·系辞上》)。人物之生死,只是表示阴阳二气互相屈伸往来,作为人物之本体的阴阳二气并无生,灭,此即“生非创有,死非消灭,阴阳自然之理也”(同上)。也就是说,阴阳二气

不因个体的毁坏而消灭,个体有成毁,而阴阳无终始。这是因为,阴阳二气作为本体,即寓于个别器物之中而发挥作用,个体消灭了,其禀有的阴阳二气又转化为另一形态,寓于另一形器之中。如秋冬时节生物之气潜藏于地中。车薪之火一烈而尽,转化为焰、烟、烬,水银升华变为土粉等,此种观点,以二气的屈伸往来解释其能量不增不减,以物质形态的转化进一步论证了气不灭论,是王夫之易学的一大贡献。

阴阳五行学说篇3

关键词:苗族太阳历;彝族十月太阳历;华夏十二月太阳历;阴阳五行;中医文化;中华文化

中图分类号:B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3)02―0095―07

一、阴阳五行真的是“玄学”吗?

20世纪20年代,中华大地上发生了一场著名的学术争论,这就是“科玄之争”。科,科学也。玄,玄学也。孰为科学?孰为玄学?当时给出的答案是:西方文化为科学,中华文化为玄学。玄学玄在何处?玄在阴阳五行的不可重复,不可实证上。不可重复,不可实证,所以是玄学。

辩论的双方,均为关心中华民族命运的一流学者。争论的是文化,心忧的是天下。“中华民族有病!”是双方的共同认识。“拯救中华民族!”是双方的共同目的。“如何拯救?”双方则开出了不同的“药方”。西化派主张抛弃中华文化,进行“全盘西化”;本土派则主张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信守中华文化。

“科玄之争”中,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被众多研究者忽略了,这就是:文化本土派,也视阴阳五行为玄学。肯定中华文化,否定阴阳五行,这是本土派的一大特征。请看以下例证:

1.梁启超先生批阴阳批五行。梁先生在《阴阳五行说之来历》一文中说:“阴阳五行为两千年来迷信之大本营,直至今日在社会上犹有莫大势力。今当辞而辟之。”梁启超先生认为,以五行学说“支配关乎病人生死的医学,是学术界的耻辱”。

“科玄之争”中,梁先生是坚定的本土派。“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清华大学这两条校训,就是梁先生从《周易》中摘录出来的。《周易》的基础在阴阳,但这并不影响梁启超先生批阴阳。

2.章太炎先生批五行。1926年,章太炎先生在《医界春秋》发表《论五脏附五行无定说》一文,主张废除五行。章先生认为五行学说为愚学而非哲学,他说:“五行之论亦与哲学何与?此乃汉代纬候之谈,可以为愚,不可以为哲也。”文章引起了争论,章先生又撰文反驳:“今即不言五行,亦何损于中医之实耶?夫中医不可废也。”

众所周知,章太炎先生是国学大师。国学大师章先生只反五行不反阴阳。阴阳与五行,在章先生这里,是分割而论的。

3.严复先生批五行。严复在讲演中说:“中国隆古之人,已分一切物为五行也。五行曰金、木、水、火、土。意欲以此尽物。则试问空气应归何类?或曰空气动则为风,应作属木。《易・巽》为木,而亦为风。则吾实不解气之与木,有何相类之处?矿质金石相伴,血肉鱼骨,自为一部。凡此皆将何属……中国人不通物理,五行实为厉阶。”

严先生曾任北京大学校长,是《天演论》的翻译者,他对中华民族由先进到落后的看法是:祖先开其头,子孙没有续其尾。严复先生临终对中华文化的态度是:“中国必不亡,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严复先生在《天演论・译序》中高度赞扬《易》,认为欧洲学术基础的“名、数、质、力”,中华先贤在《易》里已全部解决。高度赞扬《易》的严复先生,反五行不反阴阳。阴阳五行,严复先生也是分割而论的。

4.梁漱溟批阴阳批五行。梁漱溟先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文中这样说:“中国人无论讲什么总喜欢拿阴阳消长五行生克去说。医家对于病理药性的说明,尤其是这样。这种说法又是玄学的味道。他拿金木水火土来与五脏相配属,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据灵枢素问还有东西南北中五方,青黄赤白黑五色,酸甘苦辣咸五味,宫商角徵羽五音,以及什么五声、五谷、五数、五畜等相配合。虽看着是谈资文料,实际似乎用不着,而不料也竟自拿来用。譬如这个人面色白润就说他肺经没有病,因为肺属金,金应当是白色,现在肺现他的本色就无病。又姜若炮黑了用,就说可以入肾,因为肾属水其色黑。诸如此类,很多很多。这种奇妙的推理,异样的逻辑,西方绝对不能容,中国偏行之千多年!”

梁漱溟先生,儒学大师,佛教徒,儒家文化的坚定信守者,梁先生既否定阴阳又否定五行。

5.余云岫先生批阴阳批五行。与前几位大师相比,留日归来的余云岫先生属于后生,但余先生在“理论”与“实际”两个层面上对中医文化的破坏,其作用远远超越了大师级所有先生。

理论层面上,余云岫先生彻底否定阴阳五行,彻底否定中医经典《黄帝内经》。1916年,余先生著《灵枢商兑》一书批《黄帝内经》,批判其“一无明确之实验,二无巩固之证据”。他批评阴阳学说:“彼所谓阴阳者,神秘不可思议。”他批评五行学说:“至于五行之说,尤属不根。其在印度、欧西则分四行,曰地、曰水、曰风、曰火。中夏则别为五行,曰金、曰木、曰水、曰火、曰土,是东西已不相同,孰得其真?已不可辨。”余云岫先生坚信,阴阳五行和脏腑经络学说作为中医学的基础是虚妄的,能击破它,中医学整个体系也便崩溃。

实际层面上,余云岫先生于1929年推出了“废除中医”案。在当时,这一提案震惊了全国中医界。余云岫先生属于西化派,他是从根本上全面否定中医文化的第一人。

否定五行、否定阴阳的学者、大师们,忘记了一个基本而重要的历史事实:先秦诸子百家,子子论阴阳,家家论五行。老子以阴阳论物理,孔子以阴阳五行论人礼,管子以阴阳五行论政理,孙子以阴阳五行论兵法,庄子以阴阳五行论自然哲理,《黄帝内经》以阴阳五行论宇宙演化之理,论养生论病理……

老子、孔子、管子、庄子、孙子,都是光照千秋的人物,他们会以玄虚之理为立论的依据吗?

但是,在老子、孔子、管子、庄子、孙子这里,也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缺陷,这就是:他们并没有清晰地介绍阴阳五行的出处与来源。

阴阳五行,真的是不可重复、不可实证的玄学吗?真的是毫无价值的迷信吗?阴阳五行,可以分割而论吗?所有这些,在中华大地上,过去是问题,至今仍然是问题。

回顾先秦无处不在的阴阳五行,笔者得出这样一个看法:只要找出阴阳五行的准确出处,千年的疑难一定会得出清晰而明确的答案。

二、太阳历与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究竟源于何处呢?经过十多年的追溯,笔者追溯出的答案是:阴阳五行源于远古时期的天文历法,具体的源头在太阳历。太阳历中的阴阳五行,是那样的精美精致,是那样的规律永恒。请看以下证据:

1.苗族太阳历论阴阳。苗族文化中的阴阳,源于天文历法,具体源于太阳。

善于种植稻谷的苗族同胞,保存、运用了一种十二月太阳历,今天称之为“苗族古历”。苗族古历中有两个重要的节日――冬至与夏至。冬至与夏至,在苗族文化中还有两个雅称,叫做“阳旦”与“阴旦”。冬至称阳旦,夏至称阴旦。旦,有初生之义。阳旦,阳气初生;阴旦,阴气初生。阳旦,是阳气初生的第一天。阴旦,是阴气初生的第一天。阳旦阴旦,与太阳相关,与太阳、地球的不同对应关系相关。太阳相交于南回归线,冬至阳旦;太阳相交于北回归线,夏至阴旦。

为何以冬至夏至论阴阳?因为冬至以后天气一天天变暖变热,夏至以后天气一天天变凉变寒。寒阴而暑阳,阴阳抽象于太阳回归年中的一寒一暑。

冬至夏至,阴旦阳旦,年年重复,千古不易,万古不变。重复的根源,在于太阳在两条回归线之间的无限循环。与太阳相关的阴阳,是可以重复的。“阴阳不可重复”的疑难,在此可以得到清晰的解答。

立竿测影下的冬至,这一天中午,日影最长。立竿测影下的夏至,这一天中午,日影最短。阴旦阳旦,是可以测量,可以定量的。“阴阳不可定量”的疑难,在此可以得到清晰的解答。

苗族太阳历中的阴阳,由太阳所决定。由太阳决定的阴阳,可以重复,可以定量,没有丝毫的玄虚。“冬至阳旦,夏至阴旦”,苗族古历中的这八个字,足可以让所有以阴阳为玄学的文化批判,化为荒唐。

苗族文化保存了多种史前历法,这里有阴阳有五行,有天干有地支。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全部出于天文历法。阴阳五行、天干地支所表达的是时间中的节令,空间中的上中下、前中后、左中右、表中里“立体方位”,以及四面八方“平面方位”。

2.蚩尤五行历论五行。《管子・五行》篇记载了一种黄帝时代的“五行历”。五行即五季,五季命名为金木水火土。一季一行,一行统领72天。其顺序依次是:木行72天,火行72天,土行72天,金行72天,水行72天。72天×5=360天,五行共360天。治理天下的君王,按照五行顺序政令。政令有两大基本内容:在每一行的72天里,“应该干什么”与“不应该干什么”。例如在木行的72天里“禁民斩木”,因为这一时间段是草木生发的时间段。例如在水行的72天里“令民出猎”,因为在这一时间段禽兽最肥,而且还不是繁殖季节。

五行历,就是把人的生活生产之序与太阳之序连接在了一起。五行历,就是将太阳法则引入人则――生活之序与生产之序。

黄帝时代的五行历,是蚩尤制定的。这一历史事实,《管子・五行》篇的记载是:“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立五行,以正天时……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管子》中的蚩尤与黄帝是合作关系,这一点有异于《史记・五帝纪》。

72天这一数据,在《黄帝内经》、《冠子》、《淮南子》中均有出现,由此可见五行历影响的广泛。

五行历中的五行,有着严格的规定性。这里的五行,与玄学无关,与迷信无关。

3.华夏十二月太阳历论阴阳。《周髀算经》记载了太阳历、太阴历以及太阳历、太阴历合二而一的阴阳合历这三种历。本文这里,关注的重点是十二月太阳历。

与苗族古历一样,十二月太阳历是以冬至夏至论阴阳的,冬至论阳,夏至论阴。十二月太阳历的冬至夏至,一对应于后天八卦中的坎离两卦,二对应于十二支中的子午两支,三对应于气候中的寒暑。《周髀算经・天文历法》原文:“故冬至从坎阳在子……故曰寒。夏至从离阴在午……故曰暑。”《周髀算经》以太阳历论寒暑,以寒暑论阴阳。寒暑即阴阳,阴阳即寒暑,寒阴而暑阳。

将阴阳对应十二支中的子午两支,是《周髀算经》的一大贡献。子午两支在空间的连线是子午线,子午两支在时间的两点是阴阳转换点。冬至夏至,是一年中的阴阳转换点。中午子夜,是一天中的阴阳转换点。冬至夏至、中午子夜,均可以用子午两支来表达。子午两支界定出阴阳转换点,一具有千古不易、万古不易的永恒性,二具有千古不易、万古不易的规律性,三具有就在你我身边的常青性。

在众多经典中,唯有《周髀算经》记载了冬至夏至的日影长度:冬至,日影长1丈3尺5寸;夏至,日影长1尺6寸。冬至夏至的定量,实际上也是阴阳起点的定量。十二月太阳历,论阴阳而不论五行。

4.彝族十月太阳历论阴阳五行。笔者在追溯中发现,能够完美完整解释阴阳五行的,中华大地上只有彝族文化。彝族同胞保留了一种汉族已经失传了的十月太阳历。这种十月太阳历中出现了阴阳五行,出现了天干地支,出现了文学名著中广泛出现的数字“72”与“36”,在十月太阳历这里,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一系列“有其然,无所以然”的问题,均可以找到答案。本文讨论的问题在阴阳五行,其他暂不讨论。

十月太阳历中的阴阳。十月太阳历一年分前后两截,前一截为阳,后一截为阴。两截之分以冬至夏至为界:冬至到夏至,为前一截;夏至到冬至,为后一截。如果说苗族古历的阴旦阳旦,量化出的是南北回归线上的两个点,那么,彝族十月太阳历中的阴阳两截,量化出的是南北回归线之间的两条线。点,既是空间点,也是时间点。线,既是空间线,也是时间线。十月太阳历中的阴阳,既可以在空间中验证,也可以在时间中验证。

十月太阳历中的五行。太阳回归年分五季,五季称五行。一季一行,五季五行。与春夏秋冬命名四时一样,彝族先贤以金木水火土命名五行。五行一行一季72天,五行360天。十月太阳历中的五行,是太阳回归年的时间长度去尾数,然后一分为五的结果:

(365-5)÷5=72(天)

(366-6)÷5=72(天)

中华先贤立竿测影,将太阳之动量化在了这样四个数字里:365、366、1461、365.25。竿下测量,太阳之动四年之中有三年的回归周期(从日影最长点回归到日影最长点)为365天,有一年为366天,四年总的回归周期为1461天,四年平均数为1461÷4=365.25天。这四个数字,是中华先贤对太阳之动量化的共同认识。因为,这四个数字是在苗族太阳历、华夏太阳历、彝族太阳历中共同出现的。

360÷5=72(天),尾数的5―6天如何安排?彝族先贤安排用于过大小两个年节。冬至为大年,夏至为小年。365天的回归年为平年,平年过大年,节日用3天,小年用2天。366天的回归年为闰年,闰年的大年节、小年节均用3天。年节所用的时间,不计入五行中的任何一行。

五行有一定的顺序:以木为始,以水为终。一行接一行,循环不休。五行相生的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一行生一行,接连不断,循环不休,如环无端。五行在平面时状如圆环,运动状态是周而复始、原始反终。

“有五行”与“为什么有五行”,或者说“有五行”与“五行从何处来”,这两个问题,彝族十月太阳历解释得清晰而准确。

据彝族典籍《土鲁窦吉》(宇宙生化)介绍,十月太阳历是用“鲁素”表达的。鲁素音近洛书,汉语译为龙书,图形完全相同于汉族洛书。龙书的其然与所以然,彝族文化用天文历法作出了解答。

阴阳五行,在十月太阳历中是一个体系,不可分割而论。

从先后顺序上看,十月太阳历在先,十二月太阳历在后。十月太阳历论阴阳五行,十二月太阳历论阴阳论六气六律,后者是进步但仍然保留了五行结构。《黄帝内经》在夏季之末又分出了一个长夏,在四时之末又化出了最后18天,就是在十二月太阳历中对五行结构的保留。

空间的东西南北中五方,人体中的五脏,音律中的五音,色味中的五色五味,五谷的区别,乃至孙悟空的72变、梁山好汉的72天罡,其根源全部与五行相关。流不会告别源,枝叶不会告别根本;一源而百流,一树开百花;这两点,是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永不退色、永葆青春、永放光芒的奥秘。

三、与阴阳五行相关的天文

阴阳五行之理,是太阳之理;阴阳五行之数,是太阳之数。阴阳五行这一千古疑难,放在天文中来认识,几分钟之内就可以变成一个轻松的常识。

1.两条空间天文线。赤道南北平行着两条与太阳相关的空间线,这就是南北回归线。南回归线的空间方位是南纬23°26′,北回归线的空间方位是北纬23°26′,太阳就循环在这两条天文线之间。往返一次,即一个太阳回归年。此处敬请谨记,站在地球看太阳,如同乘坐车船看青山。认识这两条天文线,对于认识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非常重要,因为一系列基础性问题的解答,均与这两条天文线有关。

其一,阴阳学说源于此。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一次,即是太阳回归年的一阴一阳。南来为阳,北往为阴。彝族文化中的阴阳,母源在此。太阳相交于南回归线,阳旦;太阳相交于北回归线,阴旦。苗族文化中的阴阳,母源在此。

其二,四时划分源于此。南北回归线之间,又出现了赤道线。“赤道”之名,虽然出于《汉书・天文志》,实际上《周髀算经》界定出的中衡线,就是赤道线。太阳,循环往返于两线(南北回归线),相交于三线(南北回归线加赤道线),三线上有四个交点,四个交点区分出春夏秋冬。太阳相交于南回归线,冬至;相交于北回归线,夏至;南来相交于赤道,春分;北往相交于赤道,秋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相交点,被《黄帝内经》界定为阴阳二气的升降出入点。冬至阳气升,夏至阴气降,春分阳气出,秋分阳气入。升于黄泉之下,降于九天之上,出于地上,入于地下,一年之中阴阳(寒暑)二气的转换,被三线四点界定得完美而精致。

四时的精确划分,晚于五行。

其三,五行学说源于此,天干地支源于此。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一次,其时间段与空间段(去尾数)一分为五,即金木水火土五行。一行72天,一行两个月,五行十个月。十个月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来表达。十天干源于此。

一月36天,36天分三旬,一旬12天。12天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来表达。十二地支源于此。

一行72天,一月36天。文学家广泛运用的72与36这两个数,源于十月太阳历。

其四,八节划分源于此。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一次,其时间段与空间段一分为八,即是八节: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其五,十二月划分源于此。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一次,其时间段与空间段一分为十二,此处即十二月的母源。

其六,二十四节气的确定源于此。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一次,日影会发生由长而短、由短而长的变化,按照日影长而短、短而长的变化,划分出了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实际上是两条回归线之间距离一分为二十四的结果。

其七,六气的划分源于此。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一次,其时间段与空间段一分为十二即是十二个月。彝族典籍《宇宙人文论》称十二月为阴阳十二气。以冬至点为界,十一月阳一气、十二月阳二气、正月阳三气、二月阳四气、三月阳五气、四月阳六气;以夏至点为界,五月阴一气、六月阴二气、七月阴三气、八月阴四气、九月阴五气、十月阴六气。

其八,十二律的发现源于此。天籁之音源于天地之合。太阳南来由冬至点到夏至,这里可以划分出六个月,太阳北往由夏至点到冬至,这里可以划分出六个月。在十二个月中,天籁之音、地籁之音会有十二种变化。中华先贤从十二种变化抽象出了十二律。《礼记》:“大乐与天地同和。”同和,就和在太阳与地球的不同对应关系上。

其九,十二经络的根源源于此。创造《黄帝内经》的中华先贤,以十二月、十二律为依据,论出了十二经络。十二月属于时间,时间是无形的;十二律,属于音乐,音乐有声而无形。以无形的时间为依据,以有声无形的音乐为依据,中华先贤论证出了无形之经络。

一个太阳,两条天文线,中华先贤以此为基准,先后制定出了十月太阳历与十二月太阳历。从十月太阳历中,中华先贤抽象出了阴阳五行、天干地支。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奠定了中华文化的理论基础,奠定了中医文化的理论基础。从十二月太阳历中,中华先贤划分出了四时、八节、十二月、二十四节气。所有这些,全部是指导生产生活的依据。所有这些,全部是《黄帝内经》论证问题(养生与治病)的依据。

其十,时空一体的时空观源于此。两条天文线的南北位置是固定的,两条天文线之间的间距是一定的。间距,属于空间;太阳在间距之间的往返,需要时间;空间与时间,在两条回归线这里融合在了一起。《后汉书・律历下》:“在天成度,在历成日。”太阳在天运行,以度计算;历中记载,以日计算。日行一度,历中一日。度属于空间;日属于时间。空间与时间的融合,形成了时空一体的时空观。时间与空间,构成了自然科学各个学科的理论基础。

2.两个永恒的时令点。岁首起点在冬至,转折点在夏至。起点与转折点,是太阳南来北往所决定的。点,确定在两条回归线上。点,可以进行三方面的严格定量:一,空间日影长度上的严格定量;二,日出方位上的严格定量,冬至日出东南方,夏至日出东北方;三,历中天数(时间)上的严格定量。

岁的起点与转折点,解答了文化中一系列基础问题:

其一,阴阳发生的解答。前有论述,此处不赘。

其二,阴阳转换的解答。冬至阴极,阴极生阳。夏至阳极,阳极生阴。

其三,奇偶之数的解答。冬至夏至,确定在文字之前。文字之前的冬至夏至,是用奇数一与九表达的。只有知道一与九在天文历法中的地位,才能知道针经《灵枢》之纲纪为何在于一与九。

其四,生死两极的解答。“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枯与荣,既是原上草的生死两极,也是万物生长与收藏的生死两极。万物的生死两极,在冬至夏至,在阴旦阳旦。

其五,升降两极的解答。冬至一阳升,夏至一阴降。升,升于黄泉之下;降,降于九天之上。《庄子・田子方》:“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出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牛顿万有引力,解答升降之降,但没有解答升降之升。一阴一阳,合理地解答了自然界的升与降。从升降两极这里,稍微向前跨一步,就是现代物理学一个重大基础问题的解答。

其六,寒暑两极的解答。冬至,寒;夏至,暑。冬至夏至、阳旦阴旦解答了寒暑两极。寒与暑,属于气候变化。气候变化,背后的决定因素在太阳。太阳,在两线之间的变化,决定着天气变化。正常是天气,异常是天灾。从寒暑两极这里,稍微向前跨一步,西方文化不能解答的天灾规律问题,可以清晰地得到解答。

其七,循环两极的解答。太阳揭示出的天体运动,是螺旋式循环运动。这里不存在牛顿力学所描述的平面、直线、匀速运动,这里的运动是圆周、曲线、不匀速运动。

循环的轨迹是一个椭圆,与开普勒发现的天文椭圆一样。椭圆上有两个焦点,开普勒只发现了一个焦点,这就是太阳。中华先贤发现两个,一个是太阳,一个是太阴。从循环两极这里,稍微向前跨一步,就是现代物理学一个重大基础问题的解答。

其八,成语来源的解答。源头文化出现的众多的、具有永恒性、常青性的成语,大都与太阳相关,大都与太阳月亮相关。

《周髀算经・天体测量》:“冬至夏至,为损益之始。”日影长短的变化,可以以“损”、“益”二字论之。这一论断告诉后人,“满招损,谦受益”这一至理名言,与太阳相关,与冬至夏至相关。

《礼记・孔子闲居》:“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吕氏春秋・去私》:“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这两个论断告诉后人,“无私”之品德,与天地相关,与日月相关。

《冠子・王第》:“天者诚其日德也。日诚出诚入,南北有极。”这一论断告诉后人,人文中的“诚信”之“诚”与太阳相关。《冠子・泰鸿》:“日信出信入,南北有极。”这一论断告诉后人,人文中的“诚信”之“信”与太阳相关。

其九,黄钟大吕的解答。《周髀算经・天体测量》:“冬至夏至,观律之数,听钟之音。”阴六吕阳六律,在冬至夏至这里,中华先贤发现并区分出了黄钟大吕之声。

四、从太阳与地球的对应关系上看阴阳

1.从地球公转角度上看阴阳。地球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即是一个太阳回归年。黄道(实际上是地球公转之道)是一个椭圆。椭圆一分为二,一半时间逐渐接近太阳,一半时间逐渐远离太阳,这里形成了自然之寒暑,中华先贤从这里抽象出了与太阳相关的一阴一阳。彝族十月太阳历一年分两截,两截分阴阳,符合地球公转周期中远日与近日的基本规律。苗族太阳历的阴旦阳旦,符合一年之中日影变化的长短两极,实际上也是符合地球公转周期中远日与近日的两个基本点。

太阳历中的阴阳,一符合地球公转周期,二符合地球公转轨迹,三符合地球公转规律。太阳历中的阴阳,是周岁之阴阳。周岁之阴阳,决定着万物的生死。

以太阳论阴阳,精密而准确者,在中华大地上,当推苗族文化与彝族文化。十月太阳历中的阴阳,是自然之阴阳。十月太阳历中的五行,则是人为的划分。

2.从地球自转角度上看阴阳。公转之外还有自转。地球自转一周,有日往月来之变。日往月来,即一昼一夜,中华先贤从这里抽象出了阴阳合历中的阴阳。

华夏文化论阴阳,是以日月而论。《周易・系辞上》:“阴阳之义配日月。”《周髀算经・陈子模型》:“昼者阳,夜者阴。”又:“阴阳之数,日月之法。”《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日为阳,月为阴。”以日月论出的阴阳,是周日之阴阳。周日之阴阳,决定着万物的动静。

以日月论阴阳,精密而准确者,在中华大地上,当推华夏文化。

3.自转、公转中的倾斜。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有一个反复性倾斜,倾斜有两个极限。两个极限一在南回归线,一在北回归线。两条线决定了距离太阳的近与远。离太阳的远近,决定了自然而然的一寒一暑。一寒一暑即自然而然的一阴一阳。

4.简要述评。地球公转周期,具有严密的时间性。地球公转轨迹,具有严密的空间性。严密的时间性与空间性,可以通过精密的数学来界定。从这一点上说,阴阳五行既是一个严密的时空体系,也是一个严密的数理体系。在《周易》、《尚书》、《黄帝内经》以及诸子百家这里,严密的时空体系、数理体系化为可以论证一切问题的、形而上的哲学体系。

一切从时空中来,所以时空可以论一切。阴阳五行可以论证一切的奥秘,就在这里。

五、永恒的思路,常青的方法

以太阳论之,先论出了十月太阳历,后论出了十二月太阳历。十月太阳历,是中华文化的成熟点,因为这里是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的发源地,这里是奇偶之数、直角三角形的发源地。十二月太阳历,是中华文化的精美点,因为这里是阴阳十二律、阴阳十二经络的发源地。太阳历之外还有月亮太阴历,还有北斗历。以太阳论之,以月亮论之,以北斗论之,最终是以天文论之,这是中华先贤书外创造的基本思路。以阴阳论之,以五行论之,以天干地支论之,以时间空间论之,终极的论证方式是以道论之,这是中华先贤书内论证问题的基本方法。中华先贤的思路,是永恒的思路。中华先贤的方法,是常青的方法。请看以下两方面的实例:

例一,在远古、中古、先秦时期的中华大地上,道是论证一切问题的基本依据。人理、物理、医理、音律、养生之理,无一不是以道论之。这里产生了河图洛书,太极八卦,这里产生了统帅群经的《周易》,这里产生了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论网罟论弓矢论舟车论臼杵,论茶论剑论兵法,论琴棋书画,论解牛之理,无一不是以道论之。这里产生了一项项技术,这里产生了一件件器具。与太阳相关的成果,时至今日,在中华大地上,仍然光彩夺目。

例二,源于太阳历的十二平均律,被当今世界所采用。阴阳太极图,会出现在美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惠勒演讲集的第一页。脱胎于表达十月太阳历(洛书)的四阶幻方图,作为代表地球人智慧的标志,会刻在美国发射的太空探测器上。与太阳相关的成果,时至今日,在美国在西方,仍然光彩夺目。

以道论之,永恒的思路,常青的方法。何谓道?“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一界定很多人知道。何谓阴阳?“阴阳之义配日月。”“道之在天者,日也。”日月可以论道,太阳单独可以论道,这一界定很多人不知道。

书中的道理在书外,阴阳的道理在日月,首先在太阳。从根本上说,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是以太阳为根文化的。太阳崇拜与太阳研究,产生了节日节令,产生了阴阳五行,继而产生了伟大的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完全可以这样说,只要天上的太阳还在,只要天上的日月还在,中华先贤的思路与方法就不会过时。同理,只要天上的太阳还在,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就仍然会光芒万丈。问题是,先贤的后人完全忘记了太阳,完全忘记了日月,完全忘记了以道论之的思路与方法。试想,假如永恒的思路、常青的方法得以延续,世界的东方又会怎么样呢?会不会出现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吴心源.苗族古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2]土鲁窦吉[m].王子国译.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

[3](西汉)张苍等.九章算术,周髀算经[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4]百子全书[m].彭文辑.湖南:岳麓书社,1993.

[5](东汉)班固.汉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6](南朝)范晔.后汉书[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7]曹东义.永远的大道国医[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阴阳五行学说篇4

【关键词】阴阳;五行;中医基础;美容

进入21世纪,人民对美的追求越来越热衷,尤其是以自然疗法为核心的中医美容,也备受关注。中医是一门系统科学,要完美地演绎中医,科学地进行美容,必须了解中医理论根基——阴阳五行学说。本文将探讨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医美容的指导意义。

1阴阳学说的内涵

阴阳是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相互关联而性质相反的两种事物或现象,又可用以说明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的概念,来源于对自然现象的长期观察,是对错综复杂的变化万千的各种自然现象进行抽象,以阴阳来概括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两种物质现象及其态势。如上下、寒热、动静、雌雄等等。一般来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兴奋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都属于阴。如以人体气血而言,气具有推动、温煦作用而主动,故属阳;血具有滋润、濡养作用而主静,故属阴。因此,阴阳是指相对立事物的相对属性,而不是固定于某一具体事物。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和消亡的根本原因。

阴阳学说作为一种方法论渗透到医学领域,与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逐渐与中医学的具体内容融为一体,形成了中医学的阴阳学说。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与医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用阴阳的概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阐释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实践的一种基本理论。它作为中医学所特有的论理方法,指导着历代医家的认识和实践活动[1]。

2阴阳与和美

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指导着美容中医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2.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人体的一切组织结构,既是有机联系的,又可以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从性别来讲,男为阳,女为阴。自古以来,中医审美强调“阳刚阴柔”。这点从古代的许多古画、雕塑和文学作品中可以得到充分佐证。这也是我们中医美容实践的最为基本的出发点。

2.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对于人体的生理功能,正常形体容貌美的产生,中医学也是用阴阳学说来加以概括说明的。阴阳学说之所以可以用来解释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是由于人体内对立着的阴阳双方,本来就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并在不断地相互消长和相互转化的运动中,保持协调平衡的结果,古人描述为“中和之美”。例如,以人体内的功能活动与组织结构等物质基础相对而言,前者属阳,后者属阴,因而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阴阳之间关系的具体体现。人体的生理活动是以物质为基础的,没有脏腑、经络、气血等物质基础,就无以产生人体的生理功能,而生理活动的结果,又不断促进着物质的新陈代谢,这就是体内阴阳消长转化的过程。于是,在一定的限度内,物质与功能,即阴与阳,处于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消长和相互转化的一体中,并从总体上保持相对的动态平衡,从而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2.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人体内的阴阳必须处于平衡协调状态,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因而机体阴阳双方的平衡协调是健康的标志,而阴阳失去平衡协调,则标志着机体处于疾病状态。人体容貌的异常,疾病的发生及其发展变化,皮表影响容貌疾病的发生,均关系到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包括对病邪的抵抗能力、对外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损伤组织的修复能力,也包括了对肌肤皮表的荣养和再生修复能力等;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如外感六淫及内伤七情等。正气和邪气均可以阴阳来区分其属性,疾病的过程,多为邪正斗争的过程,其结果则引起体的阴阳消长失调即阴阳偏盛或偏衰。

举例子说,人的肌肤也分阴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受到过敏反应的困扰,在使用化妆品之前,要进行一下测试,看看你的皮肤是否能够承受这种植物。通过调节阴阳,我们能够对皮肤问题对症下药。

按“美容时钟”护肤:从30岁起骨胶原纤维开始发生变化,它逐渐转变成不可溶的骨胶原。有很少的水可以在其中存储,皮肤看起来明显衰老,从而产生了皱纹,整个皮肤将过渡到一种比较干燥的状态,“阴”性的皮肤转变成“阳”性的皮肤。至少从这时起,人们就必须对其皮肤进行保养了,从而减缓衰老的速度。这个“美容时钟”是有周期性的,它显示的就是女性的月经周期。在月经来临的时候,女性的皮肤转向较“阴”性的皮肤。此时的化妆要做相应的调整,最好使用“阳”性的化妆品。在排卵期的时候,她的皮肤变成了极阳的皮肤,此时必须用“阴”性化妆品来进行调和。如果你注意到了美容的周期变化,你就能消除皮肤的压力,使你青春永驻了[2]。

一天的化妆也可以被划分为“阴”、“阳”两个时段。“阳”性时段是从早上六点到晚上十八点,“阴”性时段是从晚上十八点持续到第二天早上六点。这里要强调夜晚的化妆。睡觉时皮肤将自行修复,处于非常放松的状态,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你能正确地使用润肤霜和润肤露。夜晚的化妆当然是一律的“阴”性化妆品,但是不能过油。润肤水也应属于“阴”性的,应该涂抹一种非常湿润的、易于吸收的润肤霜,在你睡觉的时候,它会起到十分良好的效果。早上“阳”性作用变得明显。你需要一种“阳”性的化妆品,或者带有“阳”性作用的一种“阴”性化妆品。白天的作用将加强润肤霜的效果,自然的阴阳力量足以能改善你的肤质。

3五行学说的内涵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属性及其运动变化。五行中的“五”,即是指木、火、土、金、水五大类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物质,“行”是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不息,变化不止。

五行的最初涵义,是指人类生活和生产劳动所习见的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本身,后经历代思想家将这五种物质的特性进行抽象,形成理性概念,将这种理性概念作为推演络绎各种事物的基本依据,并以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来阐释各种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从而形成了五行学说。五行学说中的木、火、土、金、水已不再特指五种自然物,而是指这五种物质的性质和作用,因而宇宙中的万物也可以这五种物质的性质和作用作为分类依据而分别归属到五行之中,从而构成五行系统。

4五行的多元生命观与美容探索

五行学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内涵、特性、生克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五行学说不仅认为自然界的万物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所生成,事物可以根据不同性质和作用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类,以木、火、土、金、水为中心构成五大系统,而且认为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五行的生克运动中维持着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的相对稳定。

五行学说作为古代哲学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被引用于中医学中,与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医学的五行学说,成为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医学的五行学说是以五行的运动规律来阐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及其与外在环境的相互联系,并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的一种中医学的独特理论。尤其是中医美容实践中,五行归类、脏腑相关理论的应用,更有重要价值。

《内经》将人的面相、体型归纳为木、火、土、金、水5种类型:

(1)木型:足厥阴为肝经,属木,肝经气血旺盛,也是禀受木气最全的人。特点是:皮肤为青色,体长挺直、腰细而圆满、手指纤长多纹。木形之人其气宜青,如果带有少许火色(青中泛有红光),为木红通明之象。

(2)火型:手少阴为心经,属火,其气盛之人为火型。特点是:皮肤色红,齿根宽广,颜面瘦小,面色红润。火形之人忌肉肥气静,若色带玄(色现微黑)为水来克火。因该类型之人上半身魁梧、肌肉比较结实、静脉容易曲张、不仅面部,有时背部也易滋生暗疮,脸部潮红、微血管破裂、皮肤油腻。

(3)土型:足太阴为脾经,属土,其色黄,禀受足太阴脾气经气血最全的人。特点为:皮肤呈黄色,面圆形,头大,肩背部丰满而健美,腹部宽大,下肢自大脑到足胫部都生得强壮结实,手足不大,肌肉丰满,全身上下各部均匀对称。

(4)金型:肺为手太阴之经,属金而色白。禀受手太阴肺经气最全的人,特点为:面方耳正、眉目清秀、手端小而方,腰腹圆正,气白气清为正。然气清色冷,故宜微火(润之中略带红润之色),为寒金逢火炼,乃是最佳之色。

(5)水型:肾为足少阴经,属水而色黑。禀受足少阴肾气最全之人特点为:皮肤色黑,骨正肉实,色黑带润,腹臂指掌肥圆,但古人以为水形之人不宜气粗色暗、骨肉虚浮,不宜皮白如粉,更忌枯黄,因为这是土重伤水。因体内水重,所以很容易出现下半身肥胖、水肿、静脉曲张、四肢冰冷,脸色暗沉和下颌部暗疮等症状。

“五”这个数字在中医里可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以至于在中医看来,世间万物都可以用“五”来划分:五行、五气、五脏、五味、五色……五行的每一行代表一种功能属性,五行平衡才能维持人体的生存和发展。我们以肝病美容和饮食保健问题为例来说明五行与美容的重要关系。

人身体中的“木、火、土、金、水”,分别对应着“肝、心、脾、肺、肾”五脏,它们之中有一种呈虚弱状态,就会引发身体的连锁反应,牵一发而动全身,皮肤自然也会变差。在中医学里,“肝、心、脾、肺、肾”这五脏状态的细小变动,直接影响皮肤,即使再好的护肤品,也无法改变身体内部的病症,所以中医美容很讲究内调和外治相结合,找回肌肤的平衡状态。

五行的“木”对应肝,又对应青色,面色发青、有斑点和痘痘的人,很可能肝不好,身体中的毒素排不出去,脸上才“不干净”。斑、痘都与木相关。肤色有些泛青,颧骨长斑,容易发痘痘,甚至眉间或太阳穴青筋暴露,是肝脏虚弱的表现。在五行中,木对应肝。工作辛苦时首先要维护的就是肝。脸色发青、有色斑、易长痘,很可能肝脏虚弱。因为肝脏负责排毒,重新净化静脉血液,一旦排毒和净化功能无法正常进行,皮肤就会呈现青色,长出色斑和痘痘。在调理方面,应该多吃多吃黄绿色食物青色食物如菠菜、蛤蜊、猪肝等含有大量的叶绿素、维生素及纤维素,能协助器官加速排出体内的毒素。所以说:掌控五行才能掌控美丽[3]。

参考文献

[1]魏睦新,王钢.《美容中医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第一版北京)p14-15

阴阳五行学说篇5

【关键词】 《喜福会》;中国传统文化;变异

【中图分类号】1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139(2012)02-0145-4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元素,在美国华裔小说的发展过程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其中最具代表的即是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及其成名作《喜福会》。

在西方读者的眼中,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充满神话性的带有原始色彩元素;而部分中国读者也认为,《喜福会》给西方读者表现出中国文化的迷信、愚昧、非理性的落后的“他者”形象。“亚裔美国文学匪徒”之称的赵健秀“曾痛斥一批他认为被白人同化了的华裔作家,这其中包括了谭恩美、汤亭亭、黄哲伦和任碧莲等,‘这些作家失去了华裔族性,误读误用中国经典和传说,意取悦白人学者,歪曲华裔美国人本来的面目’……因而他们的作品在某种意义上已被殖民化了。”或许这样的批评太过绝对化,但的确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在《喜福会》这样的华裔小说中是否原汁原味?本文拟通过文本分析,结合中国经典古籍著作,探求这些传统文化的最初本源,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在《喜福会》中的变异,然后从历史主义研究、接受理论、文化研究等多个视角出发,探寻产生文化变异的原因。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变异

不可否认的是,《喜福会》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传达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从中国食物到中国麻将,从童养媳到姨太太,从神灵崇拜到祖宗信仰,从嫦娥奔月到王母娘娘,从民间巫术迷信到阴阳五行再到风水学说,从儒家思想到道家学说再到佛家修养,几乎大半中国文化都在《喜福会》中——提及。然而,小说中所传递的如道家精神、阴阳五行、家族精神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一)阴阳五行

谭恩美于莺莺的故事中提及阴阳。那是嫦娥奔月剧本里的唱段,嫦娥“伤心地哭诉着:‘女人属阴,心底黑如墨,隐藏私欲无穷多。男人属阳,心似一团火,照亮正道通银河。一方面,这句话隐射嫦娥私自吞长生药,是私欲和邪恶的象征,也歌颂了后羿射日,是正义的化身;另一方面,贬女褒男,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里男尊女卑的现象。于此且不说嫦娥奔月这一神话故事本身是否与传说有差,仅看文中提及的阴阳说。究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为何物呢?梁启超先生曾考证了《诗》、《书》、《仪礼》、《易》四经中有阴、阳二字的文句及其意义,其结论是:《仪礼》中全无“阴”、“阳”二字。“所谓阴阳者,不过自然界中一种粗浅微末之现象,绝不含何等深邃之意义”。阴阳最出名的来历是“《易》源说”:认为阴阳观念起源于《周易》。《庄子·天下》有言:“《易》以道阴阳。”“《易》中封象由阴阳二爻变化而成,故天、人、地都赋有了阴阳性质。天地、日月、暑寒、昼夜、男女、明幽、奇偶、君臣(民)、君子小人、尊卑、贵贱、刚柔、健顺、动静、进退、伸屈等等,各各为阳、阴之象。整个《易》,就是一套阴阳变异之象。”由此可见,中国的阴阳文化并不单单是“男阳女阴”这一说法,阴阳文化的核心是“天阳地阴”,讲求二气合一。“男阳女阴”仅仅是阴阳文化中一个微小的现象,并不足以成为诠释阴阳文化的内容。而即使是“男阳女阴”,阴阳学说也并没有贬阴褒阳的传统,反而是先阴后阳。根据《老子·六章》中记载,“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谷”、“牝之门”指的是女性生殖器;“是谓天地根”,表明这是对女性生殖器崇拜。由此可见,所谓“阴阳”,置阴于阳之前,暗示先有阴后有阳。这个阴阳观念被推认为产生于女性生殖器崇拜或“母系”观念。

与阴阳学说紧密联系的是“五行”说。《喜福会》中,“五行”由媒婆口中煞有介事地道出:“这不明摆着嘛。五行缺一,女人生子。你儿媳妇生来不缺木、火、水、土,她少金……你给她戴上了金手镯、金首饰什么的,现在她五行俱全,也包括金,她占全了,反而不能有子。”那传统中的“五行”说又是什么呢?殷末贵族箕子的《尚书·洪范》篇首次提出了“五行”说。箕子向武王提出了九条治国纲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五行。“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初一日五行……”五行之序、五行之性、五行之味,如下:“一日水,二日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日土。水日润下,火日炎上,木日曲直,金日从革,土日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至西周末年,史伯提出“五行相杂以成百物”的命题。到北宋时期,董仲舒把儒家学说与“阴阳”“五行”说相结合,提出了完整统一的体验世界:“天有五行,一日水,二日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日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故五行者,乃孝子忠臣之行也。”由此可见,“五行”说,虽指金木水火土,然而它更代表中国传统社会的秩序,相生相克,相互循环,周而复始。查遍权威论著,没有一处把金与生育一事联系起来。即使金代指器官,它也指的“肺”、兼及皮、毛、鼻,而与生育繁殖无关。

由此可见,《喜福会》只选取表面与文化关联之处,并未展示阴阳文化和“五行”说的核心内容。

阴阳五行学说篇6

下面我们就顺着阴阳五行学说的思维逻辑,把《阴阳系统论》探讨的有关精华提炼并用简答的形式予以介绍。

1、什么叫阴阳?

答:要把阴阳概念解释清楚,我们必须懂得认识的基本方法,如果我们把感性认识层面、理性认识层面、理性具体认识层面――这些不同逻辑范畴的概念混淆在一起,如一时上为阳、下为阴,外为阳、内为阴,一时又热为阳、寒为阴,气为阳。血为阴,从表面上看仿佛都是对的,实质上在自己的意识中依然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这也是传统上把阴阳五行理论引向朴素认识论误区的根本原因所在。所以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确,阴阳五行学说中的阴阳概念属于理性认识范畴的概念,是阴阳五行学说立论的基础。在这个确定的认识层面简单地说,阴阳就是一种定性的矛盾分类方法。如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气为阳、血为阴等等就属于对阴阳的具体定性表达(即理性具体认识范畴的哪方为阳,哪方为阴的具体表达,且在具体运用中双方的属性不能任意的颠倒或混淆。否则就将带来认识的失误)。所以,理性认识范畴的阴阳概念与矛盾概念一样,自身没有具体的含义,只有利用它分析和认识具体事物时,它的意义才有可能随着我们对事物在实践中的认识而彰显出来――这个过程也就是理论又回到实践的过程。

2、什么叫五行?其基本含义是什么?

答: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象表达的相生相克关系就简称为五行。

五行的基本含义是指无论是事物内部或不同事物之间,都可归纳成一种“对我有害、对我有利及其我对其有利、我对其有害”的矛盾利害关系的基本模式。把这个模式中的我抽提出来,并用土的物象来表达,那么对土有害的物象就是木,对土有利的物象就是火,土对其有利的物象就是金,土对其有害的物象就是水。不难得知,有利或有害,其实就是相生相克的同义语。在现实中与这种矛盾利害关系模式无关的利害关系都是不存在的,所以五行所表达的生克制化模式属于万事万物内部及其不同事物之间矛盾利害关系的基本模式。据此我们不难理解传统上所谓五行是一种分类方法,或五行就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一类的解读为什么是一种朴素的认识方法的所以然了。

3、阴阳与五行是什么关系?

答:阴阳属于阴阳五行学说立论的基础。阴阳与五行属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就是指无论阴的内部或阳的内部包括阴阳之间都具备着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象表达的那种生克利害的基本关系。换句话来说,即阴阳的内容是通过木火土金水物象反映出来的,五行属于阴阳内容的存在形式。如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在地球这个视角,其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就是天地,天地的空间就是通过东南中西北显示出来的。中医学认为,气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生理物质,那么,气血在生理活动中又是通过什么方式体现出来的呢?只要我们具备这样的理论思维,这些过去在中医学中还未曾明确提出过的问题,在现有的中医理论中就能找到明确的答案(具体见刘玉珍《中医生理病理系统论》相关论述)。理论是实践的向导绝对是真理。同时也能彰显出作者刘玉珍在完善了中医生理病理学理论框架,发明了四柱太阳律、月亮律的基础上,又能开创出六柱预测学,开辟利用中医药调控人体节律,达到趋利避害的新领域系列成果的取得都不是偶然的,而是在于刘玉珍雄厚的传统文化功底,比他人最先掌握我们中华民族祖先把矛盾利害关系模式用木火土金水予以物化的特定思维艺术,破解了阴阳五行的千古之谜,真正把握其真谛。

我们中华民族祖先在阴阳五行学说中采用的逻辑物化思维艺术,不仅在人类的认识史上空前绝后,具有无可复加接近绝对真理的水准,而且所借用的物化也相当贴切,几乎可以以假乱真。之所以如此,对数千年来人们为什么一直只是在她的物化之物上做文章也就不难理解了。

4、阴阳五行与十天干是什么关系?

答:简单地说,属于抽象的概念与具体表达方式的关系。由于阴阳五行属于抽象的概念,所以只有将其阳的具体存在方式和阴的具体存在方式加以物化时,才能具体的表达出来,其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所以十天干其实就是对阴阳在木火土金水空间的具体物化方式。(还有五运范畴的十天干之含义这里就不介绍了)

5、十二地支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答: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即十二地支,简单地说,就是指事物内部阴阳两个方面、各自对其内在的矛盾因素、通过自我肯定和否定而形成的气化内容的物化表达(关于气化提醒一下,不要只停留在“字”的本义上,而是要纳入事物“通过自我肯定和否定而形成的气化”层面)。为了把这个问题说清楚,我们还有必要对矛盾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我们知道,无论任何事物或现象若要构成一个矛盾的统一体,除了它们之间对立的因素外,还必将具备同一性。例如:前与后,左与右之所以能构成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就在于你界定的那个位置及其确定的视角。如果丧失了这个特定的条件,所谓的矛盾就不会构成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所以,无论任何具体的矛盾,除了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同一性内容也要占一席之地(说明:同一性在具体的矛盾事物中,是不能单独存在的,而是居于对立着的两个方面之中)。有了这样的认识基础后,我们再把事物内部通过对有害的肯定、否定,有利的肯定和否定及其同一性的肯定和否定而形成的气化内容予以物化,肯定就是“6”这个数理,再把阴和阳各自对有害、有利和同一性的肯定和否定形成的气化予以物化,在数理上必然为“12”。其物象表达方式就是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十二地支。其具体的物象(阴阳两个方面)若以天地阴阳气化内容为坐标就是温热燥湿凉寒。所以十二地支又可称为对阴阳在不同空间一定时间都具备的气化内容的物化表达。阴阳五行学说的时空观念就是通过这样的深化一步一步彰显出来的。

6、天千与地支是什么关系?

答:简单地说就是空间与时间的关系。

7、五运六气与六十甲子是什么关系?其基本含义是什么?五行的相生相克是不是机械循环?

阴阳五行学说篇7

[关键词]董仲舒;天人宇宙图式;传统道德;影响

董仲舒是我国西汉时期著名的儒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他将汉代以前的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糅合起来,继承和发扬孔子儒家思想,形成新的汉代儒学体系,这也是董仲舒的天人宇宙图式。它是以天为主,由地、人及阴阳、五行组成的一种宇宙系统。它将人与环境,人与宇宙结合起来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并将其理论运用于统治者的社会管理之中。董仲舒还在这种天人宇宙图式上加上了道德的属性,认为所有的一切人类活动、自然现象都是在天的情感和意愿下的一种体现。要求王权要遵循天的意志去进行道德统治。根据其天人宇宙图式,利用阴阳五行学原理,提出了“三纲五常”的道德哲学原理,作为统治者的一种统治工具,也为后来各代封建统治者作为道德统治的一种依据,这种思想深入民间,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道德思想影响深远。

一、董仲舒天人宇宙图式

儒家创始人孔子所主张的是“仁”的道德理念,他是想建立一个有等级差别、尊卑有序的和谐理想社会。他的对象是人与事物,并没有把人与天地、宇宙、自然联系在一起。老子、《黄帝内经》虽大量描述宇宙的本源、宇宙的生成图式等,并把宇宙与社会经济伦常联系在一起,但都是认为人间的一切行为规则只不过是宇宙秩序的延伸过程。他比孔子的有等级的“仁政”道德理念有了更开阔的思维空间和政治理论。后来一些儒家、道家思想家为了弥补在政治上的理论缺陷,有了一些天人关系的理论尝试,但真正对儒家思想重新构建的是汉代“儒家之首”的董仲舒。他将天地人、宇宙联系起来,将“天”取代“道”,形成其天人宇宙图式。

首先是天、地、人的论述。西汉前期的思想家们从天道、地道、人道的统一性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董仲舒从以前的这些思想中得出“道者,所由适于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1]。道是指治国之道,仁义礼乐是一些统治的方式方法。而仁是指治国之道也要遵循道德原则。有了道德原则也就顺应天道,天只给那些遵循道德原则的治国者。这样才将天、地、人结合起来。他认为:天、地、人成为一体而又各不相同,即“天道施、地道化、人道义”[2]。强调顺应天者昌盛,违背天者灭亡,“为政而任刑,谓之逆天,非王道也”[2]。他认为任何事情都要象天体运行一样遵循客观规律,笃信天命,相信天人感应,相信天能赏善罚恶,主张尽人事以应天命。天体运行规律是客观的,但天能赏善罚恶,主张尽人事以应天命是主观的。“德”是将天与人联系起来最主要依据。

其次是关于阴阳、五行的论述。《春秋繁露·王道通三》说:“恶之属尽为阴,善之属尽为阳。阳为德,阴为刑”[2]。把握和运用阴阳刑德之理是成为一个圣明君主的标准。《春秋繁露·王道通三》还说:“行而逆者,阴也,是故天以阴为权,以阳为经,阳出而南,阴出而北,经用于盛,权用于末,以此见天之显经隐权前德而后刑也”[2]。“天”是授命阳而反感阴,任德而不任刑的刑德之理原则。阴要服从于阳,刑要服从于德。当然,阴阳除了有刑德之理外,另外还有君臣之理。《春秋繁露·基义》说:“凡物必有合,……阴者阳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物莫无合,而合各有阴阳,阳兼于阴,阴兼于阳;夫兼于妻,妻兼于夫;父兼于子,子兼于父;君兼于臣,臣兼于君;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2]。不管是父子、夫妻、君臣,都要按天的旨意遵循道德原则相互尊重。把天地阴阳关系转化人一种人伦关系的道德原则。在董仲舒的思想体系在《春秋繁露》中直接体现出来,而《春秋繁露》中对五行描述最多共有9篇,说明董仲舒对五行的观点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五行说的具体提出者至今没有一个详细的考证,只能从一些古文献中看到有五行说,他们大多用于哲学,医学和占卜方面,如《尚书·洪范》中提出:“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的洪范五行说,形成一套较完整的五行学说;《黄帝内经》从医学上阐述阴阳五行的五行与人的器官相配,肝属于木,心属于火,脾属于土,肺属于金,肾属于水;《国语》提出:“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左传》“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等。董仲舒继承前人的阴阳五行说,特别是发扬洪范五行说,对前人提出的五行中的水、火、木、金、土有了新的认识。他认为“天有十端,十端而止已。天为一端,地为一端,阴为一端,阳为一端,火为一端,金为一端,木为一端,水为一端,土为一端,人为一端,凡十端而毕业,天之数也”[2]。又说:“天、地、阴、阳、木、火、金、水、土与人而十者,天之数毕也”[2]。“天”是整个宇宙,“十端”中的“天”是宇宙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万物都归纳在这十个方面之中。在这十个方面中,天地五行按天上、地下、木东、火南、金西、水北、土中的空间位置排列,构成宇宙的基本间架。董仲舒提出五行规律并不是孤立的,在某些场合互相贯通,密切配合。阴阳作为两种作用相反的力量运行,以春夏秋冬为序运行于东南西北四方。佐木火土金水五行,助成了万物生长收藏,人与天相互感应,主动地施加影响于天。天地产生阴阳,阴阳运行产生四季变化,但四时也是天的表现,“春者,天之和也;夏者,天之德也;秋者,天之平也;冬者,天之威也”[2]。他还将天地、阴阳乃至五行的关系比做君臣、父子关系。董仲舒对《易经》的“一阴一阳谓之道”、《周易》的阴阳相互转换、循环理论、孔孟道德修养的阴阳是没有大小主次之分。同时在汉朝迫切需要维护统治者上下秩序特殊的社会背景中,他改变了这一看法,认为阴阳是有主次之分的,阳为主要,阴为次要。为了在理论上的合理性把它稳固下来,以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为基础,提出了男阳女阴、男尊女卑、父尊子卑、君尊臣卑,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礼义仁智信,井然有序的“三纲五常”理论。

综上所述,董仲舒的封建神学中包含了天地、阴阳、五行与人的角色互动的天人宇宙论。一方面,董仲舒大力宣扬天的神圣权威,为君王地位的合法性和政治体制、政治结构的合理性寻求论据,最终获得大一统;另一方面,不管是父子、夫妻、君臣,都要按天的旨意遵循道德原则相互尊重。把天地阴阳关系转化为一种人伦关系的道德原则。在对后来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董仲舒的天人宇宙图式起着重要思想作用。尤其对中国封建社会传统道德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董仲舒天人宇宙图式对中国传统道德的影响

(一)三纲五常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基本道德准则

董仲舒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以阴阳论尊卑和“三纲五常”的思想,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礼义仁智信,井然有序。”他把君臣、父子、夫妻比作人与天道阴阳的关系。君为臣纲是臣对君要绝对的忠。他认为,君如心如阳,至贤至贵至尊,而臣则如体如阴,至中至顺至卑;君有顺命,则臣有顺命,天下有顺命;[4]父为子纲是表达了父子之间要以“孝”的伦常关系,不“孝’也就不忠,是君为臣纲的延伸;夫为妻纲是取阴阳之道、论夫妻之常。夫为阳,妻为阴,确立了男女之间的一种地位关系,三纲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君臣、父子、夫妻的特殊道德关系。礼义仁智信是宇宙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人的一生中要有礼貌、有正义、有仁爱、有智慧、有诚信。三纲说强调的是封建主义人伦的尊卑、主从关系,五常说强调的是处理这种人伦关系的的道德准则。[5]董仲舒三纲五常的提出确立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基本道德标准。它维护了封建统治者从下到上的一个尊卑关系和绝对服从标准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人伦关系,并将它深入民心,从而成为包括汉朝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道德标准,也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采纳,对封建统治者的制度起着稳定作用,对封建社会中的人民在思想上起着禁锢作用,其影响表现深远,使中国封建社会得以延续。

(二)德主刑辅是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

董仲舒在前人阴阳家的基础上,以天道阴阳延伸到德主刑辅。他认为天道不可为,利用天道之道德对人的支配性,天子代表天道时成为道德的化身来制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德主刑辅的理论来源是天。他以“天人三策”应对,提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建议,主张“奉天法古,兴教化,抑豪强,贵德贱刑,官不与民争利,养士办学”等等。[6]在维护三纲五常的基础上,提出德主刑辅的思想主张。他提出治理国家先要进行德治,再进行法制。德为阳,刑为阴;阳为主、阴为辅。要做到德主刑辅,先要对人民进行道德教化,培养人们的善良的一面,防止奸诈之心出现,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虽然重视道德教化,但也强调刑,使用刑,使人产生畏惧感。因此,只有德刑并用,德主刑辅,才能有利于封建统治。董仲舒德主刑辅思想完全渗入到封建统治的法律之中,这种思想在封建社会历代延续和深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的法律思想之一,它的形成,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实际上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立法和司法的一种实践和指导。

总之,在董仲舒的天人宇宙图式中,天被赋予生命化、精神化,最终又形成了理想化和道德化。还对君主地位进行了神话。君权的神话主要表现在君主如何能象“天”那样运用赏罚之权。这种赏罚之权自然是从“天”那里得来的,并效仿于“天”,成为君主个人的专用之物。“君主作为不可抗拒的天的代表形象,无论如何是不能被否定的”[3]。强调绝对君权必然要体现君权的至高无上,这仅仅依靠人为的力量远远不够,于是,人事与天意挂钩,阴阳五行与自然、社会现象紧密结合,便是董仲舒天人宇宙图式的一大特色。君主要在天道的范围内,将天、地、人联系起来,树立人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确立德刑并用的封建法律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道德基本行为准则和德治法律的建立产生重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董仲舒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阎丽译注.春秋繁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陈学凯.论先秦两汉的天君同道观[J].中国史研究,1987(2):79、73.

[4]谢萍.董仲舒“大德而小刑”思想简析[J].昆明:法制与社会杂志社,2010(5)(下).

阴阳五行学说篇8

关键词:周易;阴阳;和谐;思维模式

onthethinkingofharmoniousnessbetweenyinandyanginzhouyi

abstract:thethinkingofharmoniousnessbetweenyinandyangisthecoreinconstructingthesystemofyijingandthesouloftheinterpretativesystemofyizhuan.asaninevitableresultdevelopedfromtheancientchineseconceptsoffiveelement,yinyang,theunityofheavenandhuman,andsoon,thethinkingwascloselylinkedtochineseancientsocietyandhistory.thisthinkingconceivedinzhouyifullyexhibitedtheuniquethinkingmodeoftheharmoniousnessofchinesephilosophyandculture.itwasgraduallycondensedintothethinkingofupholdingthemeanandseekingharmony,havingthenceforthexerteddeepandextensiveinfluencesuponchinesephilosophyandculture.

keywords:zhouyi;yinyang;harmoniousness;thinkingmode

和谐,harmony,现代汉语词典释为“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和顺、协调、一致、统一等,汉语中许多词都表达了“和谐”的意思。人与天合一、人与人和谐,构成几千年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思想观念,和谐思维成为中国哲学与文化的显著特色。作为源头活水,《周易》的阴阳和谐观念充分彰显了这一思维特色。

一?

《周易》分为“经”和“传”两部分,它所讲的变易是指阴阳变易,阴阳变易显现的是整体和谐。阴阳和谐思维是建构《易经》体系和《易传》解释系统的灵魂。如果对“经”和“传”稍作分析,即可说明这一点。?

《易经》体系由64卦384爻构成。从每一卦看(除乾、坤二卦外),构架的基础是-与两个符号,称作阳爻和阴爻。这种界定给出了两个符号最确切的名称,也反映了-与的本质特性。-与的重叠组合而成《易》卦。在《易》作者看来,每一卦中6爻的数学排列组合,表征着阳爻和阴爻的特定内在关系。每一卦自初爻至上爻,反映了事物由微而显的渐变过程,尽管爻辞看来不甚规范,也没有使用“阴阳”二字,但其体现的阴阳对立统一原理是一致的。如乾之龙、咸之感、震之雷、渐之鸿等,无不通过各自的爻变而显示事物由微而著的变化规律性。

因为阴阳来源于对客观世界的抽象,其一指实体即气,“潜龙勿用,阳气潜藏”(《乾·文言传》)。“履霜坚冰,阴始凝也”(《坤·象传》)。“阴凝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乾·文言传》)。因此阴阳为物:“乾,阳物也;坤,阴物也”(《系辞传》)。其二,阴阳指事物的属性和形式,阳的属性为刚健,阴的属性为柔顺:“分阴分阳,迭用柔刚”(《说卦传》),“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系辞传》)。阴阳既可以从自然属性又可以从社会属性多方面表现出来,阳是君、父、夫,阴是臣、子、妻;阳是善、仁、爱,阴是恶、戾、残。等等。?

在阴与阳的内在关系中,协调、统一、和谐是其基础和底蕴。阴与阳相互联结、依存,舍阴无阳,舍阳无阴。虽然看起来乾卦只有阳爻、坤卦只有阴爻,但阴中含阳,阳中含阴,并且两卦是易之“父母卦”,作为一个整体,阴阳俱备化生万物。“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系辞传》)。“观变于阴阳而立卦”(《说卦传》)。阴与阳的协调是易卦成为统一体的基础。《易传》及汉代易学揭示了阴、阳爻之间的承、乘、比、应、中的关系。凡下爻紧靠上爻叫做“承”,即以下承上的意思,凡上爻高凌下爻叫“乘”,阴爻乘阳爻为“乘刚”,六爻之间逐爻相连并列为“比”,初与四、二与五、三与上,如果为一阴一阳,则为应,一般说来,有应则吉,无应则凶。“应”即为协调和谐。“中”即中位,即易卦六爻之二、五爻位,二为内卦之中,五为外卦之中。如果阴爻居二、阳爻居五位则既中且正,一般为吉、无咎。据统计,二、五爻吉辞最多,合计占47.06%,差不多是总数的一半。正是“二多誉”、“五多功”(《系辞传》)。在这些关系中“应”与“中”最突出地反映了阴阳和谐性,《易经》爻辞及《彖传》《象传》从许多卦上表现了这一特征。就六十四卦而言,凡六爻阴阳协调、和谐都为吉卦,如《泰》卦,初与四、二与五、三与上皆阴阳谐和,天地交通为泰。《既济》卦不仅阴阳全应,而且阴爻居二位、阳居五位,既中又正,象征事情有成。

从《易经》体系看,卦与卦之间的关系也不是杂乱无章的,64卦的排列顺序体现了阴阳对应,一般是互为综卦排在前后位置。唐代易学家孔颖达将卦序的系统规律性总结为“二二相耦,非覆即变”(第334页)[1]。就是说每一组卦的两卦之关系不是覆(两卦卦画相颠倒),如屯与蒙,困与井;就是变(两卦卦画完全相反),如坎与离,中孚与小过。易卦的这种内在联系还表现在卦名的含义上,如乾与坤、泰与否、剥与复、损与益、革与鼎、既济与未济即是,它们之间都是阴阳的协调与和谐,相反相成。不仅如此,64卦也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上经始于乾坤,终于坎离。“乾、坤者,阴阳之本始,万物之祖宗,故为上篇之始而尊之也。离为日,坎为月,日月之道,阴阳之经,所以始终万物,故以《坎》《离》为上篇之终也。”(第10页)[1]《序卦传》给我们描述了万物生于天地,经过蒙昧时期的成长,最后活生生地展现出来;下经34卦从咸恒开始,咸为交感,喻指男女婚配交感;恒为恒久,喻男女白头到老。“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序卦传》),从人到家庭、社会渐次展开,充满矛盾、纷繁复杂,既济与未济表示事物相对完成又没有终止,无穷无尽。思维的和谐性、系统性在这里得以清晰体现。

《易传》包括《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等十篇,又称作“十翼”。《易传》多次使用“阴”、“阳”二字,并将它们视作相互对应、统一因而决定事物变化的两种因素,以阴阳和谐理解《易经》,建构成《周易》首要的解释系统。首先,《易传》从哲学高度、从宏观上说明了宇宙整体的和顺与秩序性。《彖传》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这就把乾坤看作象征天地的符号,天地承顺关系体现了宇宙整体的和谐,而这种承顺性的和谐乃是万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前提。《序卦传》所编排的六十四卦顺序图式,实际上是一个表征宇宙秩序性的“代数式”,整体的有序性意味着宇宙的和谐与平衡。而且,和谐还是包含差别、对立、矛盾的有序结构,可以称为要素的定位化,以及定位化要素的协调,这在《系辞传》开篇即明确:“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彖传》所言“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表明万物的协调化即“太和”,是一种高度理想化的宇宙整体和谐状态。《易传》把宇宙和谐性概括为阴阳之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说卦传》),“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系辞传》)。?

其次,整体和谐观念还包括阴阳之间不断地交感或交易,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都因阴阳交感而和谐有序,生生不息。《泰》卦的卦象是天在下地在上,天为阳,地为阴,阳气上升,阴气下降,二气交感,万物化生。因此《泰》卦的根本意蕴之所以为通达,有大吉之征兆,正是着眼于阴阳的交感。“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泰·彖》)。《咸》卦也是如此,卦象为兑上艮下,兑为阴、艮为阳,阴气在上、阳气在下,阴阳二气才能发生交感效应。天地以阴阳二气相感而万物生成,表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人类以男女两感而家道亨通,表现了人类社会的和谐。《彖传》对此作了精辟的说明:“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系辞传》也有多处论述,如引《中孚》九二爻辞后发挥说:“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应”即为感应响应之意;引《同人》九五爻辞后阐发道:“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融洽的重要意义,成为千古至理名言。?

尚中正,是以《周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维的鲜明特色。《易传》在这方面作了不遗余力的运用和发挥。清人钱大昕说:“《彖传》之言‘中’者三十三;《象传》之言‘中’者三十。其言‘中’也,曰‘中正’,曰‘时中’,曰‘大中’,曰‘中道’,曰‘中行’,曰‘行中’,曰‘刚中’,曰‘柔中’。刚柔非中,而得中者,无咎。故尝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一言以蔽之,曰中而已矣。”[2]钱氏的结论未免有些夸大,但在《易传》里,尚中正的思想十分突出,则是毫无疑义的。

通观《周易》“经”“传”,阴阳不仅表达万物内在的本质属性,而且表达更根本的“道”与“理”的属性。阴与阳的对应、统一、和谐,贯穿在《周易》构建的无限时空中,是《易》之为《易》的精髓。因此,《庄子·天下篇》一言一蔽之:“《易》以道阴阳”[3]。朱熹说:“天地之间,无往而非阴阳;一动一静,一语一默,皆是阴阳之理”(第2159页)[4]。江永在《近思录集注》中总结道:“易者,阴阳错综交换代易之谓,如寒暑昼夜,阖辟往来,天地之间,阴阳交错,而实理流行其间,非此,则实理无以顿放,故曰其体则谓之易。言易为此理之体也。”[5]

二?

《周易》的阴阳和谐思维有其思想来源,她的产生及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她是上古先民五行、阴阳、天人合一等观念发展的结果。?

“易”在现代汉语中主要含义指变易、变化、交换。从文字学上看,有人认为“易”为上“日”下“月”构成,日为阳,月为阴,象征日月阴阳变化。《说文解字》引《秘书》云:“日月为易,象阴阳也。”“阴”“阳”两字虽不见于《易经》而多见于《易传》,但阴阳观念在传说中很早就萌生了。?

认识来源于实践。阴阳观念与五行思想的出现和发展密切相关。五行是人的日常生活接触最频繁的五种元素,是维持人的生存的最基本、最必需、最直接的物质。箕子总结鲧“汩陈其五行”[6]的教训和禹治水平土的经验,还有扈氏“威侮五行”[6]的教训,对《洪范》九畴第一条予以阐述,五行首次被表达为“水、火、木、金、土”。统治者为了巩固并占有治水平土的成果,便把五行列为治国的第一大法,并专门设立经常管理水、火、木、金、土等五个部门的“职官五正”[7]。两周之际的史伯提出了“和实生物”的观点,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8]五行即“五材”,成为产生“百物”的物质元素,并且突出了“和”的作用。还有后来的医和、晏婴等人对“和”也作了生动的说明,使之与“同”区别开来,反对“过”、“淫”、“不及”。产生于治水实践的原始五行说向前推进了,和谐思维的萌芽也孕育而生。刘安在《淮南子》中认为,黄帝时我们祖先就开始“治日月之行律,治阴阳之气,节四时之度,正律历之数”(第65页)[9]。“治”包含治理、改造之意,“节”与“正”有节制、调整、纠正之意,都是人的活动,从中多少透露一点史影:人类早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为阴阳思想产生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阴阳思想的产生在传说中比较早。相传伏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作八卦。他所创造的八卦符号,最基本的“-”与“?--?”可能表示男女两性区别,反映了人们原始的生殖崇拜。但阴与阳作为哲学范畴来使用是比较晚的事情了。从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进程看,在原始五行说的形成阶段,人们的思维水平只能从“百物”中抽象出“五材”,虽然他们看到“润”与“炎”、“曲”与“直”、“苦”与“酸”等方面的差别(第301页)[8],但还不能把“五材”的多样性抽象成两端的对立性。人类认识又经历了多少年的大大进展,人们已能从“五行”“五材”的简单多样性,上升为认识到乾与坤、泰与否、剥与复、损与益等等的关系。从“五行”“五材”到“二气”“两端”,这是一个必然的认识推进过程。在《易经》形成阶段,人们头脑中的阴阳观念逐渐由模糊变得清晰起来。

阴阳对偶,是中国哲学史中既古老又重要的范畴。阳,《说文》:“高明也”;阴,《说文》:“?,云覆日也。”徐锴《说文系传》曰:“山北水南,日所不及也。”张立文先生考证后指出:“无论是甲骨或金文,阳字均与日相联系,且日高悬,光芒下射,指光照到的地方。阴,甲骨现未确认哪个字,……后人以阴为背日或‘日所不及’,都取阳之相反之义,是相对于阳而言的。”(第261页)[10]阴阳在殷商时未以成对概念出现,两周时已有对偶使用但不多见。《易经》仅有中孚卦九二爻辞:“鸣鹤在阴,其子和之”,使用一“阴”字,帛书《周易》曰:“阳于王廷”(??载源牵?ㄐ斜尽把簟弊鳌把铩保??鲇靡弧把簟弊帧!渡惺椤返プ忠跤胙舾饔腥?Α!妒??费砸跤胙舴直鹩?次和18次,仅有一处二字连用:“既景乃岗,相其阴阳”,意即在山岗上测日影,察其向日或背日,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先秦典籍《左传》、《国语》中阴阳连用多见,既指阴阳二气,又作为两种相对待的势力和因素,因此突破了原始意义而向哲学范畴过度。如“元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7]。《国语》说:作为两种势力,“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8]。这是周太史伯阳父用阴阳两因素对地震发生的最早解释。范蠡向越王勾践提出了用兵之道:“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月盈而匡。古之善用兵者,因天地之常,与之俱行。后则用阴,先则用阳。”(第653页)[8]这就以阴阳相对性和互变性来说明日月盈虚和战争的变化规律。又据《左传》僖公十六年记载,春天曾发生陨石和六?退飞的怪异现象,宋襄公问周内史权兴:“是何祥也?吉凶焉在?”叔兴说:“是阴阳之事,非吉凶所生也。吉凶由人。”[7]用阴阳的交互作用来说明自然现象,与伯阳父对地震的解释如出一辙。值得注意的是,先秦时期人们还以阴阳解释人身体生理机能。《左传》昭公元年记载,晋侯求医于秦,秦伯派医和去看病,医和认为晋侯是女色过度,他说:“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7]“淫”为多过度,各种疾病由多种原因引起,但共同之处是阴阳失衡。这就从反面说明阴阳协调的重要性。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对先民的阴阳思想加以弘扬。老子提出了著名的命题“万物负阴而抱阳”,认为万物包含着阴阳两个对应的方面。庄子曰:“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第394页)[3]。他认为:“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第166页)[3]。过度的喜与怒会伤及阳气与阴气,阴阳相侵害会伤害身体。他指出毗阳毗阴的相对性,是为了追求阴阳的和谐性。进而,庄子提出“阴阳调和”“交通成和”的重要论断:“一清一浊,阴阳调和,流光其声;……吾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第229页)[3];“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第311页)[3]。交通,即交感;调和包括和谐、平衡、协调以至渗透、转化等意蕴。庄子在盛衰、清浊、长短、刚柔对待中以求阴阳的和谐;这个“和”是通过交通的方式达到的,阴阳交感成和,万物以生。

在阴与阳的关系中,尤其凸显和谐与统一的方面,是由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决定的,它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观念。从原始公社进入奴隶制,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由于自然和历史条件不同,各国奴隶制形成所走的路径和特点不同。古希腊、罗马是在有了个人生产力、用家庭的个体生产代替原始集体协作生产,通过瓦解原始制、发展家庭私有制的途径而进入奴隶社会的。我国的情况有所不同,是在铁器还未使用、商品经济还未发展,氏族血缘关系还未瓦解的情况下进入文明时代的。概而言之,我国奴隶社会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农耕发达,以农立国。黄河、长江流域冲积平原养育了我们的祖先,他们以种植粮食为主。长期的农业生产,使人认识到面阳者丰收,向阴者减产,政论家们提出“论道经邦,燮理阴阳”(第483页)[6]。第二,依河而居,以水为主,以治水闻名。在治水斗争和观象活动中,祖先们很早就认识到五行和阴阳问题与人生活的关系,探索天人之际和古今之变,天人合一的思想开始萌发。第三,从夏禹开始建立以“家天下”为特征的宗族统治。政治组织、经济结构与宗法血缘关系紧密结合,从父到尹(百官)到君,周代确立了按宗族血缘关系来“受民受疆土”的继统法,形成以井田为基础,以宗法为纽带的金字塔式等级特权制度。这是阳尊阴卑观念的基础。利用温情脉脉的血缘纱幕,掩盖等级差别和阶级矛盾,调整统治者内部君臣上下关系。这是倡导阴阳和谐的现实意义。第四,农牧业生产,治水实践,显示了发挥集体力量的重要性。面对洪水灾害和种种困难,艰苦环境中求生存需要人与人的团结,多种因素的协调,催生了和谐观念。《尚书·虞典》:“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6]。把音乐理解为各种音素之间的协调,不相冲突,目的在于追求“神人相合”。显然蕴涵着求和谐一致的思维倾向,孕育着天人合一的观念。第五,幅员辽阔,部落林立,民族众多。由于生产和分工,多部落的分化组合,逐渐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具有较大范围的部落联盟,逐渐造就了中华儿女厚德载物的博襟与和天下的和谐精神,天、地、人相贯通,形成影响广泛源远流长的天人合一观念。

天人合一是有中国特色的思维方式,由此构成中国文化的大背景和主色调。其中涵盖着三层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自身(心与身)的关系。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三者中都蕴涵着阴阳关系,自然中天与地是阳与阴、人中男女是阳与阴、人自身的刚与柔也是阳与阴;阴阳关系又反过来凸显了中国文化的大背景和主色调,阴阳和谐思维是天人合一的具体展现,又丰富和强化了天人合一思维。《周易》阴阳和谐思维正是在中国奴隶制的经济政治基础上,在天人合一文化背景下形成的。?

三?

《周易》的阴阳和谐思维一经形成并被系统化、理论化为尚中求和的思维模式,它便作为一种客观性精神力量,又反过来日渐渗入人的心灵世界的底层,泛化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发生巨大的、深远而持久的影响。这一影响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和谐思维在《周易》中实际上表现为四个层次:首先是在宇宙自然的宏观意义上,“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说卦传》)乾道刚健以生物,坤道柔顺以成物。宇宙整体是和谐而有序的;其次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天地为自然,人为自然而生,又反过来体悟和确证自然。“六爻之动,三极之道”(《系辞传》),人道“仁义”与天道阴阳、地道柔刚贯通一体,天地人圆成会通;再次是在人与人关系上,“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强调德性伦常,主张“保合太和”与“同人”之道,亲附聚合;最后是在人自身,主张心身平衡,倡导“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系辞传》)的君子保全之策。?

先秦时期,儒、道、阴阳各派思想家沿着先哲思维路径,分别从不同层面表示了对和谐的执着追求。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第8页)[11]把和谐作为人类社会最理想的原则。《中庸》对“中和”作了经典性阐发,上升为宇宙根本性法则:“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著名论断,使《易传》天地人“三才”落脚于“人和”,并强调“五伦”的重要性,着眼于社会的协调和谐。道家崇尚“混沌”,认为原始的自然混沌是理想的和谐状态,“当是时也,阴阳和静,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众不夭……莫之为而常自然也。”(第249页)[3]主张返朴归真,“和之以天倪”,“守其一以处其和”,厌恶自然的破坏和人性的扭曲,从与儒家不同的角度确认了和谐的价值目标。《管子·形势解》则把春夏秋冬四时与阴阳相配,阐述了万物生、长、收、藏的全过程,展开了一幅自然变化的和谐图画。可见先秦时期有丰富的和谐思想,大体上奠定了我国古代和谐理论的基础。这对于《周易》阴阳和谐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这里需要指出,根据高亨先生等人的研究,《周易》的成书过程贯穿于先秦到西汉的较长时期,其间有儒家、道家的问世。时间先后可以大致表述为:先民观念—《易经》—老庄、孔子—《易传》—《吕氏春秋》、《淮南子》、《黄帝内经》等……。如果存在思想链条,那么其中每一环节都对前者有所承继,并对后者有所影响。在《周易》等典籍启发下,战国末期以邹衍为代表的稷下学派首次将阴阳与五行合和而论;《吕氏春秋》则将阴阳消长与五行生克完整地结合起来,全面地解释物侯、政令和人事,如把音乐的和谐和自然的和谐联系起来:“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黄帝内经》以内外环境统一的五运六气理论为主,建立了一套关于人体生理机制的阴阳五行学说。由此,阴阳五行思想从学术的边缘走向社会思潮的中心,并日益深入地结合到儒道两家思想里,深深扎根于社会意识中。?

两千多年来,《周易》的阴阳和谐思维及整个和谐理论,与民族传统哲学发展相一致而日趋完备和臻密,并逐步积淀和强化为一种思维定势。例如,董仲舒说:“和者,天之正也,阴阳之平也,其气最良,物之所生也。”(第643页)[12]他十分崇尚宇宙的整体和谐:“天地之道而美于和”,“天地之美,莫大于和”[12]。魏晋玄学家阮籍说:“男女同位,山泽通气,雷风不相射,水火不相薄,天地合其德,日月顺其光”(第78页)[13],把社会与自然的和谐贯通起来。宋代的哲学家以《周易》为起点进一步解释和发挥,《二程集》认为:“刚正而和顺,天之道也。化育之功所以不息者,刚正和顺而已”[14],“天地之道,常久而不已者,保合太和也”[14]。张载说:“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相荡、胜负、屈伸之始。”(第85页)[15]强调宇宙本质上是动态性的和谐。王夫之则对二程、张载等人所阐发的《周易》阴阳和谐思想加以总结提升到:“太和,和之至也。”(第85页)[15]“天地以和顺为命,万物以和顺为性。继之者善,和顺故为善也。成之者性,和顺斯成也。”(第121页)[16]和顺即和谐,此乃天地之命和万物之性。这就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看待和谐,把和谐视为宇宙的本质。上述和谐思想大多是在《周易》阴阳和谐思维基础上从不同方面深化之和发展之。因此,《周易》是“大道之源”,没有源头活水,就没有传统哲学的和谐论。

《周易》阴阳和谐思维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例如,表现在中医学上。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是阴阳调和观念——既指人体与自然界之间应该有一种协调关系,也指人躯体内各系统功能应当维持一种平衡关系。“内外调和,邪气不能害”,表明人身体健康;当失调或失和,则意味着人身体有疾病,“阴阳离决,精气乃灭”(第32页)[17]。因此,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是调整已受到破坏的生理机能,使之重新恢复到阴阳平衡协调状态,即“阴病治阳,阳病治阴”(第22页)[17]。阴阳调和观念显然与和谐思维方式有直接的关系。我们肯定祖国医学,就包含着对和谐思维方式的肯定。?

又如,和谐思维对中国艺术也有深刻影响,它直接制约和支配着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中国古典美学在和谐思维方式的影响下,尤其注重美的对象的平和、凝重、庄严、典雅,特别崇尚“中和”的审美格调。古代传统的乐理,历来反对“郑卫之音”、“桑濮之典”,把它们视为“淫声之作”,认为它们违背了“中和”原则。相反,“雅乐”、“正乐”则受到格外推崇被称为“大乐”。而“大乐必易”(第635页)[20],“易”即和平。“乐从和,和从平。声以和乐,律以平声……声应相保曰和,细大不逾曰平”[8]。当代美学家周来祥先生提出“美为和谐”,反映了人类在审美领域的共识。[19]

还有,中国古代建筑学也体现出和谐思维,古建筑物十分讲究对称、平衡、协调的风格。古都北京的故宫堪称这种风格的代表作。从天安门到神武门,整个庞大的建筑群,以中轴为基准,前后左右处处展现出对称性。三大中心殿规模宏伟,气宇不凡,分别被命名为大和、中和、保和,足以显示出以《周易》为代表的传统和谐思维方式的魅力。此外,以乾清、坤宁二宫为后卫,以文华、武英二殿为侧翼,无论外观形象还是称谓,都符合“中和”原则,象征着皇权至高无上、君临天下的气派,给人以恢宏、庄重、威严的审美感。?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梁漱溟先生曾提出“和平文弱”是民族品格的重要特点之一,并且解释为:“温顺和平、耻于用暴、重文轻武、文雅而不免纤弱、特喜调和妥协;中庸及均衡、不为已甚,适可而止等”(第12页)[20]。这种特定的国民品格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可以追溯到重和谐的思维方式在心理结构上的积淀。对其优劣需要具体分析。?

中国传统哲学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哲学,它所重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调节这种关系而实现和谐为最高目标。《周易》的天地人三才思想,阴阳和谐思维,是以自然界所包含的万物的特性为据,旨在说明人道应以宽厚、仁义为德,应具有特大恢宏的气度。这种观念陶铸了中华民族胸怀宽广、热爱和平、团结和睦的特殊品格。从个人的修养——身心平衡、健康,到齐家——家庭和睦,再到治国——长治久安,最终达到平天下——“协和万邦”。从人际关系看,实际上关注的是社会整体的稳定、和谐,有助于社会各方面力量、各种因素的协调、凝聚,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国际关系、民族关系看,实际上关注的是睦邻敦友,世界和平,这有助于全球一体化进程,最终有利于人类进步。但是,和谐思维模式实质上是以自然界的理想和谐证明人类社会等级秩序的合理性,其内在逻辑是自然界的天上地下、天尊地卑的层次结构,人类社会相应地也应该是君臣上下、贵尊贱卑的差别结构。不仅是理想状态,而且是天经地义的。由此人们只能对封建等级制度顶礼膜拜,而不能表示丝毫怀疑。中国封建社会经二千多年而异常稳定,等级残余遗害长久,与传统的和谐观有一定的因果关系。这也是梁漱溟所谓国民品格“文弱”性、消极性的一种表现。?

《周易》的思想倾向以儒家为主流,兼融道家、阴阳家等汇通而成。如果说儒道是传统哲学的主干,那么《周易》阴阳和谐思维就代表了传统哲学和谐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和理解上,和谐思维不仅在历史上具有特定的文化意义,而且对于处在科学文化高度发展时代的当代人依然具有借鉴价值。西方世界在主客二元对立的理念下,为征服、主宰自然,片面地发展了“科技理性”、“工具理性”,却忽视了“价值理性”,造成了现代化之后的一系列危机。例如全球性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失调。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人对中国传统的天人和谐思想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一些西方人提出了“回到自然中去”的口号,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和印证了以《周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和谐思维的价值所在。当然应当看到,除极少数先哲(如荀子)曾提出“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外,《周易》和中国传统哲学大都过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忽视人与自然的抗争,漠视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征服,结果逐渐在先民(尤其是士大夫阶层)的心理底层沉积为一种对自然崇拜的宗教感情和审美情趣,似乎从来也没有感受到把自然作为人类首要的实践对象的必要性。中国未能形成类似西方那样的近代科学,其原因固然很复杂,但不能不说与民族文化过分重视和谐思维的传统有某种关系。对此,我们应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清醒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孔颖达.周易正义[m].十三经注疏(标点本)[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杨庆中.周易与处世之道[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55-68.

[3]庄子[m].诸子集成本[z].上海:上海书店,1986.

[4]朱熹.朱子全书[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王炎升.周易经世学新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6]尚书正义[m].十三经注疏(标点本)[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春秋左传正义[m].十三经注疏(标点本)[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9]刘安.淮南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0]张立文.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天道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11]杨伯峻.论语泽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2]董仲舒.春秋繁露[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

[13]阮籍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4]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5]王夫之.张子正蒙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6]王夫之.周易外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7]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

[18]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阴阳五行学说篇9

关键词:音乐疗法阴阳五行七情

音乐疗法是指病人处于特定的音乐环境,感受音乐的艺术意境,娱神悦性,宣调气血,以产生治病效应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华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两千年前就提出了“五音疗疾”。《史记》云:“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中医学理论在指导音乐疗法方面也颇有价值,值得探索和思考。

一、阴阳学说与音乐疗法

中国古代学者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本原。《易传・系辞上传》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即太一,指天地未分时的混沌状态,两仪,指天地,这里就指阴阳。四象指春夏秋冬四季。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而重八卦就是六十四卦。中医的传统理论体系始终贯穿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成为辨证施治的法则。《内经》把阴阳的平衡看作心身健康的基础,阴阳失衡是病理的根源,治疗疾病,根本在于调衡,即调节阴阳使之平衡。联系到音乐治疗,其原理也在于利用音乐调节机体的阴阳,使之平衡,于是机体得以康复。例如,音乐治疗可以根据“泻其有余,补其不足”原则,让阳亢的患者,通过主动的音乐活动或听刺激型的音乐;而阴虚的患者透过被动的音乐活动主要是听安静型的音乐,来获得“阴阳平复”,从而恢复心身健康。

二、五行学说与音乐疗法

五行学说早在《内经》中就确立了它在祖国医学中的地位。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一起,构成中医学的理论支架“阴阳五行”学说。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构成,并且这五种物质之间关系是相生、相克的,也就是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是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的。中国音乐追求的清、静、淡、远的意境,与中医学提倡顺应自然“恬虚无”的法则出一辙。

五行中的相生与五声中的相生有相似之处。例如,如宫调式乐曲,风格悠扬沉静、淳厚庄重,有如“土”般宽厚结实,可入脾;商调式乐曲,风格高亢悲壮、铿锵雄伟,具有“金”之特性,可入肺;角调式乐曲构成了大地回春,万物萌生,生机盎然的旋律,曲调亲切爽朗,具有“木”之特性,可入肝;徵调式乐曲,旋律热烈欢快、活泼轻松,构成层次分明、情绪欢畅的感染气氛,具有“火”之特性,可入心;羽调式音乐,风格清纯,凄切哀怨,苍凉柔润,如天垂晶幕,行云流水,具有“水”之特性,可入肾。五行中,金生水,水生木、……;五声中,羽属水、角属木,羽调与角调为主属关系,即相生。五行中的相克与五声中的相克也有相似之处。例如,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商角属金木,绿羽属火水,都是大二度,是不协和音程,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属于相克。由此可见,五行与五声密切相关。

五行学说既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掌握治疗原则的理论核心,而音乐又与五行密切相关,因而,在音乐治疗中,便可以根据病人的病情,依据五行学说选用适当的音乐,以获取较好的治疗效果。例如,宫调式和徽调式色彩比较明亮,给人以欢乐、激励的感觉,这种调式音乐具有健脾、养心的作用;羽调式和角调式色彩暗淡,给人以舒缓、平和的感觉,这种调式音乐具有补肾、舒肝的作用,商调式介乎两者之间,使人感到欣慰,这种调式音乐具有清肺作用。这样,对于肾阴虚的病人,便可试用羽调式乐曲来治疗,通过平淡柔和的音乐来和中通肾,达到治疗阴虚的目的。

不同类型的病人,可根据不同个性选用不同的音乐疗法。对于肿瘤病人采用音乐疗法也为治疗中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之一。肿瘤的发生与心理因素有关,故采用音乐疗法,可改变肿瘤病人的情绪,提高免疫功能,减少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肿瘤患者易出现暴躁、压抑、悲哀、愤怒、绝望的恶劣情绪,大多预后较差;反之,保持乐观良好的情绪,使免疫功能增强,有利于抑制和清除癌细胞,使病情稳定或好转。故根据五音治疗原理,可采用以下治疗方法:

暴躁在五行中属“火”,这类人做事爽快,爱夸夸其谈,争强好胜,办事稍有挫折易灰心丧气。平时未发作时,应引导积极的一面,听些徵调音乐,如《步步高》、《进行曲》、《卡门序曲》等,这类乐曲旋律激昂欢快,符合这些人的性格,能使人奋进向上。在情绪急躁发火时,应听些羽调式音乐,如小提琴协奏曲《紫竹调》、《二泉映月》、《汉宫秋月》等,能缓和、制约、克制急躁情绪。

压抑在五行中属“土”,这些人多思多虑,多愁善感。平时应多听宫调式乐曲,如《春江花月夜》、《月儿高》、《十面埋伏》等。这些曲目风格悠扬沉静,能抒感。当遇到挫折,情绪极度恶劣时,应听角调式音乐,如《春之声圆舞曲》、《蓝色多瑙河》、《江南丝竹乐》,此类乐曲生气蓬勃,清澈馨香,如暖流温心,清风入梦,使其从忧虑痛苦中解脱出来。

悲哀在五行中属“金”,在人们悲痛欲绝、欲哭不能的情况下,应给予引导排遣。听商调式乐曲,如《阳春白雪》、《嘎达梅林》等,能发泄心头郁闷,摆脱悲痛,振奋精神。

对于久哭不止,极度悲伤的患者,应听徵调式音乐,如《春节序曲》、《闲聊波尔卡》等。其旋律轻松愉快、活泼,能补心平肺,摆脱悲伤与痛苦。

愤怒在五行中属“木”,在愤怒万分,压抑心头时,,应听角调式乐曲,舒肝理气,如《春风得意》、《江南好》,克莱德曼的现代钢琴曲等。在愤怒已极,大动肝火时,应以角调式乐曲,佐金平木,如德沃夏克《自新大陆》,艾尔加《威风堂堂》等。

绝望在五行中属“水”,这些人多因遇到大的挫折及精神创伤,对生活失去信心,产生绝望,故必须以欢快、明朗的徵调式乐曲,如《轻骑兵进行曲》、《喜洋洋》,中国的吹打乐等,能重新唤起对美好未来的希望。

三.七情与音乐疗法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七情与脏腑的功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七情分属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为“五志”。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不会使人发病。但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性的情志刺激下,超过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而又不能适应时,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这时的七情就成为致病因素,而且是导致内伤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故称为内伤七情

正常情况下,七情对机体的生理功能起着调节作用,若七情太过,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相反,情志的改善,可以调节脏腑、气血的功能,使阴阳得以平衡,机体康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这就说明,情志所引起的疾病可以用情志相胜的原理进行治疗。

阴阳五行学说篇10

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在女性养生中的体现——“女七”定律和“四气调神”

“天人相应”这一理念源于原始人类的天人一体观,是中国人思考问题的总体观念,这一观念一直影响着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并以天人合一这一思想观念沉淀于整个民族心理之中。《黄帝内经》中有关“女七”定律以及顺应四时来养生的思想,把天、地、人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强调顺应人体生理本身的变化,顺应四季消长节律,保持体内环境和体外环境的和谐统一,也就是养生要做到“天人相应”。

(1)“女七”定律在女性养生中的指导

《黄帝内经》中对女性的生命节律有一项很重要的描述,即《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始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把女子的生理过程按照“七七”进行划分,说明了女人的一般生理过程,对女性养生保健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女子在七岁时,肾气开始充盛,牙齿开始更换,毛发生长。《素问·宣明五气篇》云:“肾主骨”,又古语云:“百物养生,莫先固齿。”牙齿是人体最为重要的器官之一,也是人体健康与否的标志。女子在二七一十四岁时,肾中精气已经充盈到一定程度,于是就产生了天癸。《黄帝内经》中讲,女子到了二十一岁,肾气充盛,智齿生长,而生理的发育才到极限。女子到二十八岁,筋骨坚强,毛发长极,是身体最强壮的一个时期。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女子“二十而嫁”,二十一岁到二十八岁的八年间,要完成第一胎的生育,二十八岁是女人身体最好的一个时期,以后,女人的身体就开始走下坡路,就开始衰老。这是《黄帝内经》关于女人最佳怀孕时间的说明。五七三十五岁之时,阳明经脉逐渐衰退,脸上开始长皱纹,面色变得焦黑,头发也开始脱落,在这个时期的女性养生应该注意什么呢?阳明脉,包括足阳明和手阳明两条经脉,分别对应六腑中的胃和大肠。只要把胃的功能调理好,让大肠经保持畅通,女人是不容易衰老的。女子六七四十二岁时,三阳脉都开始衰退了,所以整个面部枯憔,头发开始变白了。六腑的功能是受纳、腐熟水谷、传化精华和排泄糟粕,主要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动而不静”“实而不能满”“以通为用”“以通降下行为顺”。到了这个年龄阶段的女性,一定要注重养护自己的消化和吸收功能。七七四十九岁之时,肾精不足,任脉虚,天癸枯竭,太冲脉也开始虚弱了,女性就开始绝经,进入更年期。女人在绝经期间,肾气虚衰,肾水不能浇灌肝木,所以肝血渐亏,再加上冲任脉虚,肝失疏泄,所以会有抑郁的症状,神明失主,心神不宁。这个阶段,女性应该以养肾为本,再加上养血疏肝,滋阴降火。

(2)“四气调神”在女性养生中的指导

《黄帝内经》对于女子的少、长、壮、老整个生理过程进行了具体的说明,女性养生应该遵循生理过程,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重点养护不同的脏腑,以达到健康、美丽、减缓衰老的目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语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以使志生……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气得泄……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收敛神气……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去寒就温,无泄皮肤,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强调了每一个季节的养生方。除此之外,女性因为其生理特点,心思细密,再加上社会竞争和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容易因为一点儿小事而陷入焦虑不安、抑郁的不良情绪之中。对于精神上的修养,这段话也指出春天应该轻松愉快,充满生机;夏天不要发怒,不要损伤心气;秋天应该安逸宁静,保持肺气的清净;冬天要保持情志安静平和,适应冬天的藏气。

二、辩证统一观点在女性养生中的体现——“阴阳五行”学说

何谓“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治病必求于本。”阴阳是宇宙间的一般规律,反映着人体生命本质的规律。《素问·生气通天论》曰:“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人体有形,不离阴阳……”强调了阴阳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对于人体如何分辨阴阳,《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对于五脏六腑的阴阳之分,《素问·金匮真言论》曰:“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而女为阴,男为阳,女子最怕伤阴,所以女人进补应该首选人体之中的“阴中之阴”——肾,以及“阴中之至阴”——脾。

《素问·脏气法时论》云:“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而定五脏之气……”是说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配合时令和气候,有着衰旺之变化,从而确定五脏的盛衰。《素问·五脏生成篇》有“色味当五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把五脏、五体、五味、五色的对应关系做了总的论述,这就给我们的养生提供了指导:要养肺,就要多吃白色的或者辛味的食物;要养心,就要多吃红色的或者苦味的食物;要养肝,就要多吃青色的或者酸味的食物;要养脾,就要多吃黄色的或者甘味的食物;要养肾,就要多吃黑色的或者咸味的食物。根据五行相生理论: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这就是说肝好,心就好;心好,脾就好;脾好,肺就好;肺好,肾就好;肾好,肝更好。有相生就有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即:肝属木,脾属土,肝气条达,可以疏泄脾的郁滞;肝火不灭,殃及脾胃,就会腹胀憋气;脾胃属土,土克水,脾的运化,可以避免肾水的泛滥;肾属水,心属火,水克火,肾水的滋润,能够防止心火的上炎;心属火,肺属金,火克金,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肺属金,肝属木,金克木,肺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上亢,所以消解肝火也可养肺。

女性要保持健康和美丽,就要懂些阴阳五行,利用这些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来护养自己,而不是简单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