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国有无形资产管理规定十篇国有无形资产管理规定十篇

国有无形资产管理规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57:17

国有无形资产管理规定篇1

一、无形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无形资产管理认识不足

无形资产的无实体性决定了其功能不能在感性上直观反映出来,只能存在于观念中,因而无形资产极易被忽视。作为企业的经营者,由于国有企业改制前无形资产的状况优劣及是否完整、安全与其经营业绩评价没有直接关系,甚至发生无形资产流失时短期内也不会对企业经营产生影响,因此,企业经营者对无形资产缺乏关注,其现实表现为淡薄的无形资产保护意识、保密意识和缺乏对企业无形资产的有效管理。作为企业的财务人员,由于无形资产的不确定性,对企业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无一界定的规范可依,会计方面的问题难以处理,因此,对无形资产的计量准确性和完整性心存疑虑,影响了财务人员对无形资产的认识,甚至于把无形资产视作可有可无的项目。据国际资产权威评估人士统计,国有企业的无形资产是有形资产的4~5倍,一般一个国有企业可拥有无形资产达30项左右。然而由于无形资产一般不存在实物形态,加之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使一些管理者思想上只把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作为财产加以重视,虽然国有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远远高于有形资产,但多数国有企业对无形资产认识淡漠,导致多渠道流失。多数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都能精确计算出国有企业在广告、市场营销或培训等方面投入的支出,却很难说出国有企业品牌、研发、知识产权和客户关系的投入。据统计,至1993年底全国完成股份制改造的国有企业近4000家,仅有少数企业对商标、专利这种显性无形资产予以折价计数,多数国有企业对包含经营模式、商业秘密、商誉等无形资产均未进行整体评估作价。2003年前后,哈尔滨市对12家国有商业企业进行改革转制,虽然也委托了评估中介机构评估,但评估只针对有形资产,而这些企业的商标、商号等无形资产均未计入评估值。对国有企业无形资产的认识不足还表现在中外合资经营过程中。很多国有企业由于商标价值观念淡薄,造成国有企业的商标让外商无偿使用的结果。山东省的一项调查显示,1998年底该省共有外资企业4204家,真正对商标权进行评估并作为中方资产进入合资企业的却没有一家。

(二)缺乏无形资产管理意识

无形资产是国有企业拥有的全部非物质性资产,其价值无法用普通的会计方法来衡量。有些来自国有企业外的无形资产价值能够得到确认,而在国有企业内部生成的无形资产价值则常被忽略。长期以来,许多国有企业对国有资产保护不力,轻视对国有无形资产的管理。计划经济下的国有企业对国有资产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和处置权。企业负责人对企业资产的增值或流失都不承担任何责任,只抓生产,不问资产管理。由于对企业无形资产的认识不足,因此更谈不上对无形资产的管理意识。一些企业连知名厂商名称的无形资产作用也视而不见,而去盲目地追求新、特、奇的名称字号,使企业多年树立的良好流通形象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介绍经验、举办新技术展览时往往会在无意中泄密,或是有关技术资料、货源渠道、营销方案、会计数据等因保管不妥而被窃取。随着市场经济的引入,尽管无形资产得到了初步认识,但是,许多国有企业的管理者还没有管理企业的系统经济理论和法律知识,缺乏资产管理经验,仍不了解无形资产的价值和内容,更没有无形资产应用和保护的经验。他们对品牌商标、商业信用、企业文化等无形资产是企业竞争的法宝缺乏认识,对待企业无形资产还远不像对待其它资产那样重视管理。多数国有企业只是在遇到诸如购并等危机时才会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评估或管理,很少有国有企业对其进行战略性或系统性管理,绝大部分国有企业在会计账表和各种管理软件中也几乎没有反映无形资产的状况。

(三)无形资产管理的方法不科学

随着国有企业管理思想的推进,如何保护无形资产、防止无形资产流失、规范无形资产管理、提高国有企业无形资产竞争的能力和水平,已经成为每个国有企业重点关注的问题。多数国有企业没有无形资产的指标和奖惩制度,国有企业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处于失控状态。在国有企业的规章制度中,很难见到对无形资产的相关规定,即使有,也是停留在文件上的表面字句,根本没有落到实处,也确实无法落到实处。企业内部缺少完善的、科学的管理方法,对于国有企业的无形资产只是孤立地认识,单项地利用和管理。商标使用中吃了亏,就开始重视商标管理;商业信誉方面有了教训,就把精力转到了挽救企业信誉上;了解到企业文化建设有益于企业发展,就去照搬其它企业的一些做法根本没有从企业实际出发,没有从企业整体角度来研究无形资产的发展和管理,严重缺乏科学管理的思想理论和方法,根本谈不上对企业无形资产的整合与优化利用。由于国有企业的无形资产管理方法不科学,管理水平不高,技术开发、专利使用、商标保护、文化建设等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因此无形资产并没有给国有企业带来大的收益。这又反过来挫伤了国有企业管理和经营无形资产的积极性,管理方法的不科学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人才的流失,企业家、技术人员“跳槽”带走国有企业的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后受雇于其它企业或自立门户等现象已是屡见不鲜。这些流走的人才也往往将国有企业的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以及客户关系等难以控制的无形资产一起“流动”到新的单位,不仅形成了新的竞争关系,也使国有企业相关无形资产价值下降甚至完全丧失。曾有一例:驻豫某军工企业的研究所凭借军工优势,在民用领域开发出一系列的新产品,市场销量稳步提高。因人事管理出现问题,一年内有近二分之一的技术骨干“跳槽”,离开了该企业,造成新开发的系列产品质量不稳定,产品的市场信誉急剧下降,对企业的效益影响很大。未曾对该企业进行专项评估,所以无法得出准确的企业损失程度,但因企业对无形资产的管理不科学,人才流失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是明显的。

(四)相关法律法规存在缺陷

我国的会计法规和制度滞后于经济的发展速度,对于无形资产的确认过于谨慎,是造成国有企业无形资产整体规模小和管理落后的主要原因,若按我国现行会计准则要求的条件对企业无形资产进行确认,则企业的人力资源、网络资源、绿色产品标志使用权、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都不予确认,而且,该准则对企业自创无形资产存在排斥,对无形资产的后续支出不管是收益性的还是资本性的,规定一律计入当期费用,造成了企业无形资产规模的缩小。我国的《公司法》对无形资产的投资要素和作价比例有硬性限制,在某种程度上使有关的无形资产产业化受到不良影响。目前,我国对无形资产的保护立法还不够完善,《国有企业财产管理条例》中只对有形资产的管理提供法律依据,缺少无形资产的相关条例。在资产评估方面,我国还没有切实可行的无形资产评估标准和程序,缺乏有效的行为监督和约束机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国有企业的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商誉等无形资产必须纳入评估范围。但关于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商誉等无形资产评估在我国并无成熟的标准,评估结果也往往难以反映国有企业的实际价值,而且对这些无形资产评估值的会计处理方式和作价依据也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具体操作上容易引起歧义。评估价值动辄数十亿,但交易价格却有价无市。2002年初,北京名牌资产评估公司给“三九”商标定价82.08亿元。6月,三九医药公司董事会通过三九集团以17枚“三九”系列商标所有权抵偿债务62320万元欠款行为却引起市场极大不满;曾被认定价值26个亿的某知名家电产品品牌,在一宗资产转让的交易中权威经管部门仅承认其价值为8个亿。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的无形资产评估管理不规范,评估标准不完善,评估值精确度不高。这些,最终都会给国有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经营和增值带来不良影响。

二、国有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的策略

针对国有企业在无形资产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基于目前国有企业租赁、转让、兼并等一系列的改制行为,国有企业在无形资产管理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在改制过程中,公平、公正、客观、完整地评估国有企业无形资产;借改制契机建立与健全国有无形资产管理系统;加大无形资产投入比例,为企业创造更大收益;注重无形资产运营,增强企业活力。

(一)重视国有企业无形资产的评估

实行股份制改造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随着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推进,国家应对无形资产的评估和保护制定专门的法律和条例,在修订、补充已有法律规范的同时制定更具操作性的条款。国有无形资产流失原因很多,但根本原因应是相关法律法规存在缺陷,缺乏一套切实可行的无形资产评估标准和程序。只有建立有效的行为监督和约束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堵住国有资产流失的黑洞,最终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要特别地对重组、转让、租赁、兼并、收购、资产置换等经济活动频繁的国有企业加强监管。国有企业必须依照《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91号)聘请具备资格的资产评估事务所,对企业的所有资产进行评估,对具不确定性的无形资产评估是国有资产评估的重点。各级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要对全社会公正、公平、公开地选聘最称职的评估机构,确保在国有企业改制活动中资产评估结果的客观和公允。要针对改制企业成立由政府、金融、财务、专业技术等专家组成的临时国企改制资产再评估专家小组,让各方面的专家对中介评估机构的评估报告进行再验证。通过专家再验证和社会公示,改制企业的资产评估结果得到确认。

(二)加强国有企业无形资产的核算

加强无形资产核算不仅有利于国有企业实施科学管理,而且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保护自有知识产权的必然举措。建立企业内科学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做好无形资产核算工作,不仅可以真实地反映资产的价值量及其变动,而且有利于资产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资产的营运效益,保障资产的保值和增值。通过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国有企业可以对自身拥有的无形资产心中有数,不仅为融资提供依据,还可在合资合作中成为资产作价的量化指标之一,避免估价损失。国有企业应建立无形资产管理责任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开展无形资产的全面管理;应充分认识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加强无形资产转让的会计核算;应对企业无形资产实施日常监管,及时对无形资产的未来收益、经济寿命、资本化率进行评估和确认。无形资产的日常核算应本着“遵守原则,益于开发”的思想,制定适于企业行业特性和企业规模的企业无形资产核算制度,区分自创无形资产和购入无形资产,设立无形资产的分项账户。对于自创的无形资产实施项目化管理,对项目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如开发不成功,则将开发费用计入无形资产“投入账户”;如开发成功,则按项目立无形资产单项账户,并要按收益期摊销。对于外购的无形资产,可根据该无形资产取得时的买价和有关费用支出情况按历史成本入账。当然,无形资产的不确定性决定了企业各项无形资产的价值会随着技术进步和企业生存环境变化而发生增减变动。所以,国有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其无形资产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重新评估,以未来现金流入现值作为基础,合理地调整国有企业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

国有无形资产管理规定篇2

关键词:高校;无形资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4-0093-03

无形资产是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是高校科研水平、设计水平、研发水平、管理水平的凝结,如何保护好高校的无形资产,直接影响着高校的主体利益及主导地位。随着知识经济发展,无形资产的价值对高校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师资水平、生源数量质量、社会对其毕业生的认可程度以及经费的来源等。要充分认识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的现状,科学客观地分析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存在问题,这是创造和提升高校无形资产和价值的先决条件,也是高校自身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之一,更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需要。为此,高校必须提高对无形资产的认识,加强管理,采取切实措施,有效保护和利用无形资产,减少和杜绝流失,真正实现无形资产的价值,维护高校的合法权益。

一、高校无形资产的内涵及特点

(一)高校无形资产的内涵

高校无形资产是一种隐性资产,由高校专有并具有长期使用权,不具有独立的实体形态,在高校经营中持续发挥作用并可带来收益,以经济资产和相关权利总和形式存在。

目前,国内学者对高校无形资产的含义没有一致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无形资产就是高校所拥有的不具有实物形态的,能为高校长期使用的某种特有权利的资产,包括专利权、著作权、非专利使用权等。根据中国《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规定,结合企业会计准则中对无形资产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高校无形资产为高校所用以培养人、提供教育服务以及商品的生产和供应,且无实物形态并能为高校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非货币长期资产。作为一个经济学范畴,无形资产被引入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后,在很大程度上从企业单纯地获取经济利益转变为促进有限的教育资产优化配置。当然,无形资产的内涵是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而不断扩展的。

(二)高校无形资产的构成及特点

高校的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非专利技术等……与其他类别的资产相比较,高校无形资产具有其明显特点。(1)垄断性。高校无形资产是单位或个人专有的一种特殊资产,法律规定非持有人严禁无偿使用专利权、版权等无形资产,有些无形资产如技术诀窍、科研成果等,高校可通过规章制度采取保密措施来维持其拥有的垄断性。(2)高效益性。无形资产能为高校带来远远高于其成本的经济利益,如自身具有的品牌效应,这种无形资产所能获得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不可估量。(3)增值性。无形资产能给高校带来强大的增值功能,而且本身并无损耗,不少名牌高校的无形资产价值远远高于企业的有形资产和年销售额。(4)无可比性。从科技成果转化而来的技术知识产权,其具有创新性、单一性,市场上一般找不到相同的,因此也几乎没有相近的价格可供比较。(5)交易性。无形资产有其价值性和增值性,因而具有交易性,高校的校名是综合体现学校无形资产价值的载体。

二、发达国家高校无形资产转化模式

(一)完备的正式规则

发达国家有关高校无形资产方面的正式规则较为完备,从而使得其高校在无形资产的转化方面大都有法可依。这些正式规则明确界定了无形资产各产权主体的权利边界,只有这样才能在具体的转化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才能有助于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的细化,做到公开、高效。就其知识产权类而言,发达国家高校大都拥有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如,美国1790年实施了知识产权制度,经过多次修改与完善,知识产权体系已相当完备;1980年通过的《拜杜法案》和《史蒂文森――怀特勒法案》是调整学术界与产业界关系的里程碑式的两个法案;之后又相继出台了《联邦竞争技术转让法》、《联邦技术转让和进步法》等法案。这些法案明确了大学及科研机构的专利产权主体地位,有力地推动了高校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变。日本在1995年制定了《科学技术基本法》,1998年又颁布了《大学等技术转让促进法》,2003年实施了《知识产权基本法》,对日本高校的无形资产权属和转化制定了明确的正式规则。可见,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建立起了高校无形资产转化的正式规则,并逐步予以完善。

(二)契合性的非正式规则

非正式规则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自发形成的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及意识形态。制度经济学的先驱诺思认为,非正式规则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修正、弥补或拓展正式规则。高校无形资产转化的非正式规则是隐性的、潜在的,其作用范围和影响程度比正式规则更广、更深,非正式规则与正式规则的契合性程度影响着高校无形资产有效转化的效率。发达国家高校在无形资产的转化方面,尤其是对高校的知识产权、校誉及政府特别授权等无形资产上已经形成了与正式规则契合程度较高的非正式规则,确保了高校无形资产转化的效率。如,美国许多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对其无形资产的转化形成了与正式规则契合程度较高的非正式规则,学校及教师能自觉、自动地投身到其拥有的声誉、科研成果等的转化活动中来。日本大学研究人员对研究成果的转化意识也较高,大学教授担当企业的顾问;企业研究人员到大学实验室工作,把大学的研究成果带回企业等,这种意识和习惯对正式规则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三)实施有效性的机制

高校无形资产转化的实施机制是指由一定的程序和机构驱使,以保证与高校无形资产相关的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得以实施的运行体系。正式规则的实施机制是以一些特定的机构为主体,由它们来推动和保护高校无形资产的有效转化;非正式规则的实施机制则依赖于自身责任和群体压力。高校无形资产转化的实施机制是各类规则能否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其有效性程度决定了高校无形资产最终能否有效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生产力。发达国家高校的无形资产都有相应的部门按照既定的规则进行有序管理,如,美国高校在技术转让方面就设立了专门的技术转让办公室、技术管理办公室、技术授权办公室或基金会,这些机构都有相当的自和弹性,在保护高校自主科研成果的前提下,为高校带来额外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加拿大在大学的技术转让工作中,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工作机制,各经济实体的无形资产有权归属界定十分明晰。

(四)准确高效率的分类化

高校无形资产分类化程度是衡量高校无形资产转化模式的一个重要维度,通常发达国家高校依照无形资产各类别性质的不同,实行分类管理。只有分类化程度的适度提高,高校各部门才能各司其职,有关无形资产转化的管理才会高效运转。如,美国州立高校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就实行分类管理,教师和非教师由不同的部门,按不完全相同的方式和程序进行管理,教师由教学系统负责管理,非教师系列的人员则由人力资源部门负责管理。澳大利亚的大学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采用分类管理的方法。此外,美国有关专利的分类,类目详细,原则上以功能分类为主。

三、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产管理重有形轻无形,资产流失严重

现阶段高校对无形资产的管理相对薄弱,多数院校甚至没有成立相应的无形资产管理机构,有管理机构的也仅停留在会计领域,在管理领域系统全面的研究相对更少。一些学校在科学研究中重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轻视应用研究;强调高水平,忽视生产急需技术研发;重视上游研究,忽视下游的产业化,大量的科技成果处于贮存状态,没有被激活,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由于高校对无形资产领域重视程度不够,直接影响着无形资产的保护和计划利用。

(二)缺少权威的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难以量化管理

无形资产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其价值难以确定,在会计核算上,无形资产价值及其投资收益的确定都没有合理的核算与管理办法。目前,高校无形资产缺少一套权威的、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以衡量各项无形资产的货币价值,因此高校难以对无形资产进行量化管理,无形资产的价值也难以确定,从而学校对已有的无形资产未进行有效的评估或评估不当;更重要的有些部门为了自身利益未经学校批准,就以学校名誉在外办班、注册经济实体,从而造成高校无形资产流失。

(三)界限不清晰,高校无形资产权益异化严重

高校科技技术开发过程中,存在产权界定不明的问题,特别是纵向科学研究,知识产权的资金来源复杂,主管机构交叉重叠。高校是项目的具体完成单位,实际也投入了人力物力,项目由具体自然人完成。完成项目单位、行业主管部门和国家都对成果拥有产权,形成了一种复杂的产权关系,单位对成果的所有权关系并未得到法律的确认。

(四)体制不健全,高校无形资产的有效管理体系尚未理顺

大多高校对于无形资产都是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同时又相互交叉,职责不明确,缺乏统一协调。对侵害高校合法权益的行为也同样没有一个统一的部门代表学校进行协调处理,没有约束性的制度,没有纳入学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归口使用”的体制。致使多数高校缺乏监督管理体制和良好的运行机制,账簿体系不完整,各种管理制度不健全或者落实不到位。

(五)缺乏激励机制,无形资产因人才流动而流失

许多高校为了吸引人才,都采取优厚的条件和待遇广泛吸纳人才,使高校在教研、学术上具有高水平的人才大量外流,带走课改、学术、科研成果等,以致影响到学校声誉和实力水平下降。

四、提升高校无形资产价值的管理对策

(一)增强无形资产保护意识并防止其流失

高校领导层从根本上转变重有形资产轻无形资产的思想认识,从资本高度来认识其潜在的价值优势,进一步培育、保护和发展无形资产,增强保护无形资产的自觉性。有关部门应将无形资产的普及教育纳入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去,切实开展《高等学校知识产权管理规定》、《著作权法》、《商标法》等理论知识及相关法规的学习。另外,高校应根据现有条件,不断挖掘潜力,办出自己的特色,创出自己的牌子,增加社会的认可度。

(二)完善无形资产评估方法,科学量化无形资产

建立相应的无形资产核算体系,采用权责发生制而非收付实现制作为核算基础,并运用配比原则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在现行预算会计科目基础上,增设“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摊销”、“无形资产开发研制成本”等科目。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按照无形资产的创造规律,计量和归集无形资产创造过程中的全部相关费用,计算项目成本,编制成本预测、成本控制、成本分析、费用评价等方面的报告,为决策者提供无形资产的全面信息。并通过全过程的核算和全方位的监督,确保无形资产核算的准确性、价值的真实性、信息的及时性,资产的完整性,为无形资产商品化、社会化创造条件。

(三)建立健全无形资产法制保护体系

制定无形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是学校对无形资产进行科学、有效管理的前提条件,这些制度包括无形资产管理的监督制度、审核制度、使用、投资、转让及权益人的分配制度。无形资产的管理人员树立法制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无形资产权益,是当前无形资产宏观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成立专门管理机构,使无形资产管理规范化

建立一个权力相对集中、组织严密、管理科学、人员配备齐全的无形资产管理专门机构,整理分散的无形资产,并明确各职能部门所辖的无形资产的内容、要求,对无形资产进行全面的管理。既要有专门的无形资产管理和协调机构,又有分工明确的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对所有无形资产的占有、支配、收益和分配实施有效管理;并在有效保护无形资产的同时,以经营者的眼光来盘活学校无形资产。

(五)提高高校人力资源的人本管理水平

将无形资产的转化效果与个人职称、待遇、奖励等挂钩,平衡发明者、单位和国家之间的利益,以法规的形式明确三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制定合理的利润平衡点。明确无形资产的产权主体和产权界限,使学校无形资产的保护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真正将无形资产管理落到实处。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堵塞在人才流动、人事调动、人员跳槽、兼职、私下交易、技术贸易等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无形资产流失的种种漏洞。

参考文献:

[1]王晓峰.21世纪高校应重视加强无形资产管理[J].发展研究,2009,(6).

[2]李煜,王义秋.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现状及对策[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3]黄燕洁,吴淑娟.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

[4]张俊玲.加强高校无形资产管理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

国有无形资产管理规定篇3

1.缺乏资源共享机制

国有资产使用率低且购置、验收、入库手续不健全。大多数高校还没有建立教学仪器设备和专用设备等资源统一协调配置的共享机制,重复、盲目地购进投资是高校国有资产使用率低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高校的很多教学单位拥有一定的经费支配权利,资产的购置无需经过资产管理部门的审批,往往没有完善的验收和入库手续,资产不能按时登记入账。

(1)后期的国有资产管理因为账实不符而无法进行。

(2)产权没有得到严格界定为国有资产的流失埋下隐患。

2.重复购置、利用效率低下

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固定资产重置与闲置的现象,有的相当严重,不容忽视。如一些高校在已经有了体育训练中心及多个学生运动场的情况下,又建设健身房、文娱活动中心等场馆;在加强硬件建设的理由下,高校各个院系也相互攀比搞建设。院系各自为政各用各的,结果是大量的计算机等设备处于不能充分使用状态,学校缺乏对国有资产的统一规划与管理。

3.管理制度不完善,执行制度不严格

有些高校尽管招生人数和学校规模在不断扩大,但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却不能同步完善,有些高校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具体表现:

(1)新购置的资产、接受捐赠的资产以及已竣工的基建工程不及时入账。

(2)有些已报废的资产不及时办理财务核销手续。

(3)长期不能彻底清查的固定资产,使账实不符情况不能及时发现,即使发现了问题又不能及时处理,使问题越积越多。

(4)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没有定期核对账务,导致账账不符的情况出现。

(5)同时许多高校对资产缺乏动态管理,不能掌握资产的变动情况和现时状况,给国有资产完整性造成严重威胁。

4.加强无形资产管理

完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明确职务发明所有权的归属问题,明确科研成果的保密责任;建立健全无形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制约措施;加强对教职工特别是科研人员的宣传教育工作,强化教职工对无形资产的保护意识;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管理体制。同时,无形资产管理部门要做好无形资产的档案整理工作,避免人才流动造成无形资产的流失;财务部门要增加对无形资产的价值核算,增强各级管理人员对无形资产管理的责任意识;审计、监察部门要监督无形资产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过程,防止利用无形资产牟取私利等行为的产生。

5.经营性资产缺乏有效管理

在高校经济实体的创办过程中,经营性资产缺乏有效管理的问题充分显露。应该说,高校经济实体的创办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拓宽了高校生存的价值空间,促进了高校的改革和发展。但在改革初期高校为加快这一进程,因为事先并没有严格法律意义上的合同,就将归属于国有资产的场地、房屋、仪器设备、资金、人员、专利技术等有形和无形资产长期无偿地提供给校办企业或社会化的后勤部门使用,在进行最终成本收益核算时,收益往往被个人占有,而亏损则由国家承担。这样,非但高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经营目标无法实现,还造成大量高校国有资产的隐性流失。

6.资产权属改变导致资产流失严重

伴随着高校及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资产规模不断扩大,设备淘汰及更新的速度也不断增加,造成国有资产的权属改变及资产的流失,主要表现如下:

(1)“非转经”过程中非经营性资产本身的流失,特别是高校在扶持校办产业时将国有资产无偿地划拨校办企业使用,导致国有资产隐性流失。

(2)“非转经”产生收益的流失。大部分高校将国有闲置资产对外投资(如出租等)的收益都放入经营收入,视为单位集体所有,作为学校职工福利或在学校内部分配使用,而且校办企业利用学校无偿投入的国有资产产生的利润大部分留在校办企业,学校只收取一定的管理费并计入经营收入,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二、改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

1.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全过程的动态透明管理

利用校园网构建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及各使用部门的对接。使各级资产管理部门可以随时了解每个部门固定资产资产的使用、变动情况,实现资产管理的透明化、信息化,使整个学校的资产置于网络化管理之下,同时各高校可将一些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渗透在网络化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对网络化管理各个环节不同权限设置来实现各级管理者的职能,通过网络信息的公开和透明来实现资产管理全程的公开化和透明化。所有的业务流程通过网络化管理平台来实现,包括资产购置、管理使用、报废处置等,通过网络化管理平台,使各部门之间实现信息共享,有利于财务核算部门、归口管理部门、使用者之间的协调与沟通,提高管理质量,为学校高层管理者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2.加强预算管理,实现资产的优化购置

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互为前提和基础。预算资金是资产形成的主要渠道,高校资产的购置、日常运转和价值补偿主要依靠预算安排来实现。预算安排不合理,将导致资产配置的不公平,导致资产的闲置浪费,降低资产使用效率。因此,应在建立科学的资产配置标准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各部门资产存量情况,结合各部门履行职能的需要核定部门资产购置、使用、处置预算。并通过严格执行预算、及时分析预算差异和进行预算执行考核等手段,加强资产的预算管理,确保预算编制、执行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从而达到从源头上控制资产重复购置的目的,从而实现优化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益的目标。

3.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队伍建设

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队伍建设。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一方面,要配备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专业性人才的重要性。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进行招聘,为国有资产部门配备资产管理专业人才,或者聘请专家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其国有资产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将国有资产的管理划分成若干个环节,将这些职能分配到国有资产管理有关部门,明确他们的责任和权利并公开考核指标,定期进行考核并实行激励或惩罚。具体来说,应将管理绩效考核同经济收入和职务升迁挂钩,并对失职、渎职等违规或违法现象追究当事人和有关领导的经济责任、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形成自我履行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机制。转.强化无形资产管理观念

注重无形资产的产出和管理。高校是人才聚集地,拥有科研所需的优越物质技术条件,能创造出更多的发明成果及专利。对属于学校的智力成果,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人员要认识到这些无形资产已经成为高校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加强管理无形资产的意识。根据无形资产较难评价、使用和处置且遭受侵权的可能性也较大的特点,高校在进行出租和转让无形资产时可以委托资产评估机构依法进行评定和估算,对无形资产的价格做出公正的评定。另外,在具体的日常管理中要建立一种有效管理机制,促进科研和技术成果的实施、鉴定、推广,为无形资产的商品化创造条件,并做好无形资产的使用、保密、专利申请及着作出版等工作,在必要时运用法律手段保护知识产权,使无形资产不受侵犯。

5.加强对经营性资产的管理

随着高校办学自的逐步扩大,联合办学、对外投资、兴办校办产业以及高校后勤社会化等多种形式改革,高校利用自身占用的国有资产,在保证完成正常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按照国家有关政策从事生产经营和获取收益的活动越来越普遍,使高校原来一部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转化为经营性资产,为了明确产权,分清责任,在非经营性资产转入经营性资产时学校要进行充分的论证,研究和评估工作,按规定的程序报请政府国有资产有关部门批准后,才能办理资产移交手续。对经营性国有资产要建立有偿使用制度,收取资产占用费,上交学校财务,集中统一管理。在管理经营性国有资产时,要确保其保值、增值,以维护其权益性。

6.定期开展清产核资

部分固定资产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真实反映资产的价值。现行高校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对资产的核算采用历史成本法,不能真实反映资产当前的价值。因此,应在资产核算中部分引入权责发生制原则和谨慎性原则,对固定资产按使用年限计提折旧,以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消耗;对无形资产应定期进行市场价值评估,如价值下降应计提减值准备;对外投资如发生投资亏损,也应计提投资减值准备。唯其如此,才能真实地反映高校的资产状况,有利于高校摸清家底,加强对资产的管理。

7.尝试管理新方法,推进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改革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与国有资产管理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是国有资产管理的一部分,因而国有资产的管理方法具有应用于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可能性。

(1)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规章制度。为使学校国家资产管理科学化、制度化、程序化,高校应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和法律法规不断完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规章制度,研究制定一套完整的适合本校情况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和具体实施的细则。做到有规可依,违规必究。

(2)尝试高校资产市场化管理,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资产管理。目前中国高校的发展正处于转型期,高校应自觉地把自身的发展纳入市场经济轨道,接受市场的考验。具体来说,可以尝试将高校教育资金和资产投放到更多地区,消除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配置和教育资金在各阶层的不合理分配,解决和扶植弱势群体对教育资源的需求,提高高校国有资产的运行效益。另外,根据现代产权理论,高等教育的增长方式要实现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实行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是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探索非经营性资产由无偿使用向有偿使用转变是一种积极的尝试。

参考文献:新晨

[1]刘志敏、李会霞、郑广世: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应予以重视[J].经济论坛,2003(19).

[2]胡嫄:高校国有资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经济,2003(11).

[3]廖明会: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统计与决策,2005(17).

[5]刘敢:高校国有资产运营管理体制转型的产权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4).

[6]财政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国有无形资产管理规定篇4

(一)无形资产的定义无形资产是指单位在经营运转过程中持有的,权属归本单位所有,可以在日后的经营运转过程中长期为单位创造价值的各项不具备实物形态的资产总称。无形资产具备使用期限长、不具备实物形态、可以为单位创造价值等特点。科研院所的无形资产按照是否可以识别并加以确认计量分为可识别的无形资产和不可识别的无形资产两类,其中,可识别的无形资产是科研院所无形资产的主要构成部分,包括研发的各种专利、非专利技术、发明创造、科研成果等,不可识别的无形资产包括科研院所在研发建设中形成的单位号召力、信誉、影响力等无形资产。

(二)无形资产的管理我国相关财务制度将无形资产的研发管理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研究阶段,二是开发阶段。无形资产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管理是截然不同的,根据准则规定,由于研究阶段的支出并不能确定是否可以形成最终的技术成果,所以一般将支出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不作为无形资产的开发成本,而开发阶段由于前期已经做了充足的研究工作,研发成功以及形成后期技术成果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准则规定将开发阶段的支出计入无形资产的价值。

二、科研院所无形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科研院所对我有资产的管理主要集中在国有房产、设备、资金等大型实物资产方面的管理,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尤其是管理难度较大的研究开发阶段的财务管理,一直存在问题。

(一)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支出混淆由于我国财务制度规定对无形资产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所发生支出的处理不同,科研院所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支出的情况。由于我国相关财务制度对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划分的规定属于原则性的指导意见,只是根据研发支出形成技术成果的可能性笼统的区分为两个阶段,尚缺乏明确的区分细则,导致科研院所人为调整的弹性较大,部分科研院所为了突出资金使用效益和财务业绩,人为粉饰财务数据,混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将本该属于研究阶段的费用化支出划分为开发阶段,虚增所开发无形资产的价值,不利于无形资产的准确剂量。

(二)无形资产研发核算科目不统一由于无形资产研发阶段的管理在科研院所中一直处于相对比较凌乱的状态,情况复杂,管理难度大,关于无形资产研发阶段的财务核算也一直缺乏统一的规定,尤其是关于科研院所无形资产研发核算会计科目的选用,任意性较大。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一直缺乏对于类似科研院所性质的科研机构无形资产研发的可操作细则,对于无形资产的核算,尤其是科目的选用各科研单位均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在企业当中,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对于无形资产的研发,研究阶段的费用化支出一般直接计入“管理费用”直接冲减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一般计入“研发支出——开发支出”进行累积,等开发完成后一并转入“无形资产”。但在科研院所中,由于对无形资产研发的科目使用缺乏细则规定,很多单位不加区分的与其它行政支出一并计入“本级支出”,核算不能清晰反映单位真实情况。

(三)无形资产财务信息披露不完善无形资产财务信息披露不完善是当前科研院所无形资产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由于重研发轻管理的思想普遍存在于当前各科研院所的日常管理中,对于无形资产研发过程中,以及无形资产研发完毕后的管理,尤其是关于相关研发成果的财务信息披露问题长期缺乏统一的要求。科研院所在研发项目结题验收时,或向有关管理部门汇报关于无形资产的研发进展时,重心在于技术层面的汇报,研发过程中财务方面的信息由于核算管理不足或一带而过,导致财务信息披露不完善。

(四)无形资产财务管理人才匮乏技术水平的提高离不开人才的支持。科研院所的发展除了需要研发领域的专家予以支撑,同样需要财务管理方面的人才来提高包括无形资产管理在内的各项财务工作的水平。无形资产的财务管理工作不仅包括对研发过程中账面财务信息的准确确认计量,还包括对无形资产实际管理中的资金核拨、支出审核、以及使用效益管理等综合性实务工作,需要财务人员除了精通本领域的专业财务技能,还须掌握科研院所的业务研发的程序和基本内容,对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而当前科研院所的财务人员多是只停留于账簿的核算和资金的划转等简单工作,缺乏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去完成资金使用效益评估等深层次的管理工作。

三、科研院所无形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落实制度,强化无形资产管理的精确性科研院所当前研究支出与开发支出混淆不清,为了达到某种效果粉饰财务数据,任意扩大开发支出范围的根本症结在于制度规定缺乏可操作性。由于当前财务制度规定没有关于何种内容的支出属于研究性支出、何种内容的支出属于开发性支出的确切规定,在国家出台落实办法之前,各科研院所单位主管部门可以在不违背国家财经制度的精神和原则的前提下,制定或要求科研院所自行制定关于本行业本单位的实施办法,并报相关管理部门备案,在实际执行中严格按照实施办法执行,强化无形资产管理的准确性,杜绝肆意调整无形资产研究支出与开发支出范围的情况。

(二)细化核算,做好无形资产管理的统一性针对科研院所无形资产财务核算科目使用混乱的问题,应细化核算办法,做好无形资产管理的统一性。科研院所可以咨询当地财政管理部门,或者通过行业协会将共同面临的核算科目不统一的问题进行规范,例如,将无形资产研究阶段发生的支出统一通过“本级支出——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将开发阶段发生的支出统一通过“本级支出——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进行专门明细核算,细化核算工作,做好无形资产的核算工作的统一管理。

(三)充分披露,完善无形资产管理的透明性加强科研院所无形资产的管理,需要加强对无形资产管理的财务信息披露工作,完善无形资产管理的透明性。科研院所在无形资产研发过程中以及研发项目结束后,均需向有关管理部门及有关委托单位汇报项目的进展情况,可以通过项目汇报工作强化无形资产管理财务信息的相关披露,要求科研院所在进行汇报时必需公布关于研发资金的使用情况、使用效益,并与研发建设成果相结合进行披露,完善无形资产管理的透明性。

(四)引进人才,加强无形资产管理的深入性为了解决科研院所无形资产财务管理浮于浅层的问题,需要加大引进专业人才力度,促进财务管理的综合性和深入性。一方面可以通过校园招聘方式引入各大院校专门的高学历财务人才,通过本单位的培养成为适用型的专门人才;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引进社会人才,直接将具备本行业的丰富实践经验财务人才引进到单位中来,带动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加强无形资产的财务管理工作的深入性。

四、结语

国有无形资产管理规定篇5

关键词:地方院校;国有资产;无形资产;动态管理

中图分类号:F4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12)03-0065-01

地方院校办学经费来源相对单一,长期以来经费投入不足。在现行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普遍是重购置轻管理,出现重复购置重复建设现象,浪费了宝贵的办学经费。而通过转变国有资产管理观念,加强资产管理,促进资产共享,提高资产管理综合效益,有助于节约办学经费,对于提高地方院校综合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分析

1.1国有资产概念模糊,资产管理观念落后

国有资产不仅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对外投资等有形资产,也包括无形资产。高校国有资产是指由学校占有和使用的、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主要来源于国家拨款,包括各类专项资金、各类科研课题资金以及学费,也有学校自筹资金及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捐款等[1]。

在实际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高校普遍没有树立使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的意识,在使用中既不算折旧,也不计算盈亏。注重于购置资产,不重视管理与使用资产,注重有形资产的管理,忽视对无形资产(如科研技术、成果、专利等)的开发、利用,造成无形资产的流失与浪费,也使得高校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造成较大的漏洞。

1.2学校内部部门条块分割,职能重叠,管理有“死角”

“大国有资产”概念中,高校资产包括了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国内高校基本没有集中、统一的资产管理归口部门。大部分高校根据资产类别的不同分类归口管理模式,设立不同的机构来管理。流动资产由财务处管理,房屋资产由后勤处、资产管理处、各校区等不同部门管理,物资设备资产由资产管理处、实验设备管理处负责管理,对外投资、校办产业由资产经营公司牵头管理,无形资产由科研处等部门管理等等。这样一种分块管理的体制,一方面容易造成同一块资产分属不同管理部门管理经营;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管理上存在“死角”,某块资产权属不清,无人明确负责,学校的资产无法得到有效配置和使用。

1.3管理手段不够先进,数据一致性差

目前高校普遍建立了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平台和财务管理信息平台,但在实际管理中重视购置建账,轻视资产清查审计,造成高校固定资产普遍账实不符,致使两套信息系统实物资产账务和财务会计账务数据一致性差。高校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未实行完全成本核算,从账面上看十几年前购买的设备竟然仍是原值。学校长期不清查审计、不核对实物资产,实际占有和使用固定资产的单位,在固定资产发生增值或减值时,因对实际使用未造成大的影响,所以不及时到实物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办理相关手续,也造成了账实不符。对于因年久损坏无修复价值、技术淘汰、丢失等原因造成的报废报失固定资产,由于责任难以划分、历史遗留问题、申报手续繁琐等,多数高校都因缺乏相应处置规范制度,无法下账,造成账实不符。

1.4无形资产管理流于无形

高校无形资产可分为: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包括高校各种技术专利、著作权等;标识类无形资产,包括学校校名、校徽、域名、各种注册标示等;以及学校的整体形象产生的声誉类无形资产。

地方院校普遍对无形资产价值认识不足,仅仅注意到知识产权转让时的价值,忽视了整个无形资产的权益。在高校无形资产管理中不注重无形资产核算,无形资产核算制度不规范。多数地方院校没有无形资产台账,仅仅依托科研处登记技术专利明细,对于在科研活动中自行开发或购入无形资产进行记录时不规范。

2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方法和对策

2.1明确高校国有资产内涵,强化管理意识

明确国有资产概念的内涵,提高认识,不仅注重实物管理,也应加强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应被高校视作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工作计划和目标,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和资产管理责任机制,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成立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领导小组,在该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全面实施资产管理责任机制和部门目标考核机制。

2.2调整部门分工,明确职能,扫除管理死角

对于涉及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应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应突出财务部门的管理地位,对国有资产分类归口管理,减少管理部门,对产权、管理权、使用权界定清晰。高校财务部门负责财务核算、财务监督;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固定资产实物管理;资产经营公司负责高校对外投资和经营;科研管理部门负责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学校其他部门只拥有使用权。在日常管理中需要各部门间的协调、沟通和相互配合,才能做好大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提高资产使用效益等工作。

2.3加强国有资产动态化管理

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设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平台,对国有资产配置、购置、建账、使用、处置全过程跟踪管理与监控。在固定资产发生增值或减值时,使用部门应及时办理相关手续,调整账面价值使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对于报废报失固定资产应积极办理相关手续,及时做销账处理实行固定资产清查审计工作常态化,逐步,做到账实相符。借助信息平台,实现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的统一,降低资产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在管理中,逐步做到增强预算管理合理配置、加强资产共享管理,逐步将资产日常使用和管理维护数据纳入信息平台中管理,实现资产管理的透明化,对资产使用状况进行数据分析挖掘,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2.4规范无形资产管理,防止无形资产流失

地方高校应提高无形资产的管理保护意识,规范无形资产的登记、评估、开发及使用行为,明确资产产权界限。加强高校无形资产的价值量化管理,对自创或购入的无形资产按实际成本计价;在使用无形资产对外投资,或转让无形资产使用权或所有权时,通过评估确认无形资产价值。利用重置成本法、收益现值法、清算价格法和现行市价法等四种评估方法,结合学校自身发展规划,选择适当的评估方法,建立适应高校的无形资产评估体系。在进行无形资产的转让或投资时,应通过正规资产评估机构,依法对其进行评定和估算,使用法律的手段加强保护知识产权。

2.5用绩效考评促进国有资产使用效益最大化

对国有资产绩效考评应着眼与资产使用对教学和科研的贡献、科研成果及社会经济效益分析、资产的利用率、维护保养等方面。加强对学校内部资源的整合,对于大型仪器设备、房产等资源纳入统一协调管理,在保证正常教学、科研工作的前提下,提倡资产在校内外的开放共享,同时加强内部经济核算与管理,弥补共享设备的维护保养成本,最大限度地提升设备使用效益,实现资产使用效益的最大化,避免资源浪费。

3结束语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从固定资产管理向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管理转变,从重视账物一致管理向资产增值保值、使用效益管理转变是一个不断规范逐步完善的过程。从资产的配置、购置、使用、处置都需要制度保障,将国有资产管理纳入部门责任考评中,才能确保高校国有资产安全,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王晓华.关于规范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8.

[2]曲艳梅,李冬,刘晓东.高校无形资产评估方法及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J].绿色财会,2009(8).

国有无形资产管理规定篇6

关键词:无形资产评估;结果失真;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9)02-0053-03

一、我国无形资产评估结果失真的原因及其表现

1 无形资产评估理论发展滞后。财政部于2001年的《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规定,无形资产的评估方法主要包括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对无形资产来说,用不同的方法评估,结果差异巨大,而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自由裁量权则在注册资产评估师手中。目前无形资产评估使用最多的方法就是收益现值法,而运用收益现值法的关键因素就是要确定无形资产未来的净收益、折现率和净收益可以持续的年限,以上三个指标都是需要评估人员进行预测的,而一旦加入预测因素,就可能由于预测的误差导致评估结果的失真。

2 无形资产交易市场不活跃,缺乏可以参考的信息。任何资产评估都需要完备的信息支持,而这必须是在市场交易较为活跃的条件下才能实现的。相对于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的信息收集往往更为困难。目前在我国,无形资产的交易案例较少,市场不活跃,评估人员难以寻找到合适的参照对象,这就使得对于无形资产的评估缺乏必要的信息支持,很容易造成评估中价值的失真。

3 由于对无形资产认识不足,造成对评估对象和范围把握不准。在中外合资合作过程中对中方无形资产不评估或低估的现象十分严重,常被合资企业无偿使用。据统计,我国有90%的合资企业在合资初期未将其商标权、专利权、商誉等无形资产进行评估。在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过程中,企业资产往往按账面原值折股,或者对国有无形资产不评估计价、不入账,使得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无形资产被排除在股本之外。一些企业对无形资产作价计股往往也只限于商标、专利等易于评估的无形资产,而对那些评估难度较大的无形资产如商誉、特许经营权等则忽略不计。在企业承包、租赁经营以及兼并、联合过程中亦是如此。有的地方、有的企业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对无形资产评估值过高,评估对象、范围过大。据北京名牌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在《2001中国品牌价值报告》中报道,2001年中国最有价值的十大品牌及其价值分别为:红塔山460.00亿元,海尔436.00亿元,长虹261.00亿元,五粮液156.67亿元,tCL144.69亿元,联想143.55亿元,一汽116.21亿元,美的101.36亿元,康佳98.15亿元和科龙98.08亿元。而同一时期,北京北方亚事无形资产评估事务所对山东电力集团所拥有的“鲁能”品牌的评估价值高达428亿元,但在北京名牌资产评估有限公司评估出来的中国十大品牌排行榜上却不见其名。可见,两者对“鲁能”品牌价值评估的结果相去甚远。

4 评估专业标准不统一,评估方法不科学。我国无形资产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仍处于借鉴、探讨之中,由于资产评估管理体制不科学,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资产评估法》,更没有无形资产评估的实施细则,各行业分头制定各自行业特殊需要的资产评估标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评估行业技术标准透明度低,阻止外部系统进入领域;各评估机构往往只采用本行业制定的方法、参数和标准,很难与其他部门沟通,增加了执业风险;随着资产评估业务量的增加,评估过程中的各种纠纷随之增加,因为评估具体资产缺乏统一标准和科学的方法,使当事人在理解上存在差异,也给司法调解裁决增加了难度。

5 无形资产评估不具有物质实体,加之评估人员业务水平和执业能力有限,评估误差较大。无形资产评估功能的发挥具有依附性、共益性的特点,如某些技术类无形资产是通过特定的机器设备反映出来的,其收益的发挥与该机器设备往往结合在一起,难以有效地将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收益贡献做出科学的界定。由于对无形资产收益的贡献大小难以准确界定,从而影响了资产评估人员对无形资产价值的客观判断。评估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资产评估工作涉及财务会计学、工程技术、市场学、经济法律学等各门科学,知识含量高,要求执业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经验,而对于无形资产评估人员素质要求则更高。我国目前不少执业人员是从行政机关分流的退休人员及聘用人员,未经严格的业务培训和资格审查,结果导致评估中操作不规范、鉴定不科学、数据不准确、评估质量不高,造成评估误差较大,评估结果失去准确性。

6 评估事务所从委托方接触的资料不确切,缺乏可信性。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各种统计数据对无形资产评估工作并无多大参考价值,且缺乏行业统计资料,评估中所需的数据都来自于委托方提供的资料,委托方却由于主观或客观限制不能提供符合要求的资料,使评估结果的真实性大打折扣。

7 缺乏评估监督机制,评估责任不明确。没有监督机制的无形资产的评估结论,其真实性很难确保。无形资产评估需要多方面的监督,如政府部门、技术部门、财政部门和社会等等。无形资产的评估结论对委托企业和社会的经济运行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而评估机构应当也必须为自己所做出的评估结论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社会责任。但是,我国现行的无形资产评估政策和评估规范,对评估机构的评估活动和评估结论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和应当承担的各种责任缺乏必要的规定。不需承担责任的权力,没有监控,必然导致权力滥用、权力的腐败,很可能造成无形资产的评估结论失真。

二、解决无形资产评估结果失真的途径

1 积极探索更切实可行的评估方法,为无形资产评估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我国无形资产评估实践起步较晚,评估理论较为单薄。从目前来看,无形资产评估的三种方法在操作上都有一定的难度。成本法的困难不仅表现在计量方面,还表现在无形资产的成本与其价值之间往往严重不对应。市场法的困难在于,一方面难以找到可比的参照物,另一方面无形资产之间可比因素往往也无法准确定量。收益法的困难在于需要预测,而预测本身就不是真实可靠的,很可能导致评估结果的失真。我国目前无形资产的理论已经严重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国内立足于无形资产评估的研究机构更是寥寥可数,国家应加大对无形资产评估理论研究的支持力度,以期在理论上获得突破。

2 加强与国外评估机构的交流,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无形资产评估经验。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还不完善,无形资产评估尚属于新生事物,而国外无形资产评估理论及实践都远远走在我们的前面。建议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积极开展国际交流,通过建立国际无形资产评估交流和沟通的平台,积极引进先进的无形资产评估理念,也可以邀请国外的无形资产评估专家到国内进行讲学和培训。同时我国资产评估界的专家、学者应深入研究国际无形资产评估模型、评估方法,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修正,以期建立一套适合我国无形资产评估的理论。

3 加强无形资产评估管理体系建设,建立统一的规范。目前我国无形资产评估缺乏统一的规范,管理混乱,致使在现实工作中有的评估机构为了迎合顾客的需要任意拼凑评估值,有的评估人员在操作中不认真进行市场调查,在评估方法的选用上和评估参数的确定中存在主观随意性,这些都有损我国无形资产评估的客观性、独立性、公正性,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无形资产评估是市场经济的产物,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形势,必须尽快建立、健全统一的无形资产评估规范体系,以此来调整无形资产政府主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中介机构以及使用者、占有者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界定各主体的责、权、利;规范中介机构和从业人员的职能、标准、范围、规则及职业道德;保障无形资产占有者、使用者的各种权益。通过这些措施促使无形资产资源在市场作用的基础上,在国家的宏观调节下合理流动,提高全社会无形资产的效益。为了尽快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近年来一些省、市相继出台了一些地方性法规政策,如河南、深圳等地颁布了《无形资产评估暂行管理办法》等,有力地推动了地方或行业无形资产评估业的发展。

4 建立统一的资产评估法律法规体系。建议应着重抓好以下法律法规的制定:制定和颁布《资产评估管理法》取代现行的《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以此作为资产评估全行业管理的法律规范,使资产评估管理更具权威性。《资产评估管理法》的制定宗旨应是:资产评估不仅要保护国有资产所有者的合法权益,而且要保护各类非国有资产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国有资产评估和非国有资产评估都要纳入其管理范围。《资产评估管理法》的内容应包括总则、组织管理、评估程序、评估方法、法律责任、附则等。制定和颁布《注册资产评估师法》,以法的形式对注册资产评估师进行管理,更好地发挥注册资产评估师维护各类所有者权益中的中介服务作用。《注册资产评估师法》应包括总则、考试和注册、业务范围和规则、注册资产评估师协会、资产评估机构、法律责任、附则等内容。制定资产评估基本准则、职业道德准则、质量控制准则和后续教育准则等,共同构成中国资产评估准则的框架,进而制定资产评估具体准则。有了法律法规的依据,评估标准才能统一,评估结论才能科学、合理。

5 提高评估人员的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评估人员是实施评估业务的主体,资产评估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一大批优秀的评估人才,不仅要求执业人员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而且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严谨的科学态度,广阔的知识视野,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工作能力等。然而,我国目前无形资产评估从业人员从总体上来说,素质与实际需要还不相符,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就要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综合性、创造性和较高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的执业人员。执业人员一是要认真学习、熟悉、掌握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做到依法评估;二是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评估的技术和水平;三是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自我约束力,不出现越轨、失职行为。

6 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建立无形资产评估信息网服务体系。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无形资产评估应使用现代化的评估管理手段。在评估工作中大力推广使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等多种手段,建立全国统一的无形资产评估信息服务网络系统,对于实现评估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现代化、高效化,对于无形资产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有无形资产管理规定篇7

关键词:部属高校国有资产职能管见

高校国有资产是指高等学校占有和使用的、在法律上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包括国家划拨的资产,高校按照国家规定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以及接受捐赠和其他经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现实中其表现形式主要有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是高校行政管理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质上是对产权属于高校的一切财权和债权经济活动的各个运转环节,进行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等一系列的管理。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若干部属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设置情况,旨在分析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而提出相应对策,为实务管理者贡献一条参考路径。

一、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设置的理论依据

多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也与时俱增,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扩张势头,尤其是全国各地高校的校区规模以及学生总数的不断扩增。另一方面,高校中国有资产的数量质量呈几何级数倍增,特别是国外科技高端设备的引进量不断增加,非经营性资产向经营性资产的转变也越来越多。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教育部审时度势,出台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特别强调高校国有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财政部综合管理,教育部监督管理,高校具体管理”的管理体制,同时规定“高校应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履行高校国有资产管理职责”。高校抓紧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势在必行。

二、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设置的现实情况

本文选取了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四地共12所高校作为调研对象,详见下页四地12所部属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基本情况表。

从网站公布的信息看,设置资产管理处或国有资产管理处的高校6所,设置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的2所,设置资产管理与实验室处的1所,设置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的1所,设置资产与实验室设备管理处的1所,设置资产与后勤管理处的1所。细作比较容易发现,没有使用规范资产管理处名称的高校,其机构名称出入并不是很大,有几所高校在设备与实验室上“绕口令”,存在先后摆放次序不同,实质上职能相近或近似,只是将实验室管理或后勤管理职责融入资产管理处的帽檐下。

从科室设置看,绝大多数高校设置综合管理科或处办公室;绝大多数高校还设置了设备管理科;有半数以上高校设置了公房与土地管理科;也有一半以上高校设置了实验室管理科或实验室安全环保科。

从职责内容看,绝大多数高校对固定资产实行了全周期管理;有的高校还加注了设备采购管理、合同管理、公房维修等职责。但较少高校关注共享平台建设、无形资产管理、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管理等内容。

三、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完善的几点管见

(一)重视共享平台建设。有数据显示,我国高校仪器设备有20%以上处于闲置状态,大型贵重仪器设备的利用率最高不过15%,存在着设备的占有率高但使用率低的问题。高校应建立有效的共享机制和调配机制,以最大限度地消除闲置现象。

(二)加强无形资产管理。现实生活中,无形资产被无偿使用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甚而发生严重的侵权行为。而很多高校对此认识不足,认为加强房地产、实验室及设备、科研仪器等实物资产管理就足矣,鲜见设置无形资产管理科。高校应梳理无形资产使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明确职能,规范管理,建立“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的无形资产管理体制。

(三)强化经营性资产管理。高校为增加经费,改善办学条件,将部分富余的非经营性资产转变为经营性资产,这是“因校制宜”。但在高校“非转经”的过程中,出现了未按有关规定进行资产评估,未进行产权界定,未办理资产转移手续,未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造成校企产权关系模糊,产权归属不清,部分国有资产隐性流失。高校应按照规定的程序界定并明确产权关系,加强对“非转经”资产的评估和管理,明确各方权利与义务。

(四)建立绩效考核机制。高校应改变“重投资、轻管理”的现象,加快建立国有资产绩效考核评估体系,建立适当的奖惩机制,对管理不善、处理不当、损坏和盲目购进造成严重浪费的责任人,施行部分或全部的经济赔偿,对在管理中有突出成绩或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适当奖励,以保证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激情,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甘海忠,黄柑童.基于法律c经济双重视域下高校国有资产之研究[J].商业会计,2016,(17).

国有无形资产管理规定篇8

关键词:资产管理;集体经济;财务管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3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固定资产指的是:归乡镇所有集体及个人拥有的且拥有支配权的,可以给集体及个人创造利益的资产。其包括集体及个人全部的非实物资产及资金。集体组织资产归属于集体组织中的所有成员,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也是保障农民生活不断进步的垫脚石。与个人及集体的切身利益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集体经济资产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较为关心的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规模逐渐扩大,使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尤其是发展较快的乡镇,集体资产的规模相当巨大。集体资产规模的不断发展扩大,人们逐渐开始重视集体资产如何合理管理的问题。由于我国缺乏对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重视,在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严重阻碍了我国发展新农村的建设脚步。因此,合理科学的管理我国农村集体资产对发展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管理中分析集体资产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保障农村集体资产不被个人所占有,确保农民的利益最大化,推动我国农村发展脚步。

一、固定资产的形态

集体经济组织固定资产主要包括:人力资产、有形资产及无形资产。

1.人力资产

人力资产主要是农民劳务。劳务属于一种较为特殊的资产。人力资产在没有使用时是无形的,在使用之后变为实际、有形的。自我国对税费进行改革后,进一步落实了筹资筹劳的政策,政策中的所筹劳务便是人力资产的体现。

2.有形资产

有形资产具体是指(平原、土地、树木及荒地、荒湖)等资产,即资源资产、动态及固定资产等需要进行核对计算的资产。

3.无形资产

没有具体实物形态且可以无限期使用的资产称之为无形资产。例如:商标权、土地使用权、专利权及著作权和技术转让权都隶属于无形资产。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脚步逐渐加快,特别是农村乡镇正在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在这一建设环境下,使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无形资产逐渐增多,包括集体经济组织的名称也将被纳入无形资产管理中。

二、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中的问题

由于政府对农村进行改革措施的落实,导致在管理农村集体经济资产过程中漏洞百出。相对于大城市而言,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工作还很不成熟,仍遵循着较为落后的管理方法。由于对集体资产管理不到位,流失了大量的资产资金。导致资产流失的原因主要是我国集体资产管理相对于其他国家要更晚一些,在管理中没有明文规定的法律法规。从而导致在实际管理中,管理方法还依照传统的方法进行管理,不具备规范的资产管理系统。由于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部门不被重视,管理方式较为老套,在无形中造成了资产的大量流失,不具备明确的责任制。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不足问题主要体现在:

1.集体经济资产管理制度缺乏

目前,我国农村资产管理的形式主要是成立村帐服务中心,实行集中核算,由服务中心代管,对农村集体固定资产进行全面清查清理,核实农村固定资产使用情况及数目存量。将固定资产纳入账本进行管理核算,并登记到固定资产台账。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农村固定资产完整安全,但由于农村固定资产类别、管理与使用及形成原因比较复杂,按照财务制度的要求纳入账本管理显然是不够的。固定资产即包括农村办公场所设备,也包括公益设施设备及水利设施和农村道路等。其存在使用人员广、维护保养不足、分布分散广泛、标记不明等特点。根据特点要求,应制定一套切实可行、健全完整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没有建立完整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从而造成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监管不到位、责任不明确、管理制度缺乏、没有制定责任制及管理松懈等问题。

2.产权关系混乱

目前,我国农村集体资产的产前关系较为混乱。其具体体现在:

(1)集体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全部资产被登记为国有资产。导致集体组织的使用权与收益权被剥夺。例如有些农村在扩建土地中,学校的校舍、田地等被政府部门强行划走。合村并校过程中没有按照正常程序办理手续,擅自将集体经济组织的田地、学校的土地更改为国有土地使用证。这也是农村与学校间最大的矛盾点。国家定义土地所有权应以谁持有土地使用证即拥有土地的使用权。(2)集体经济组织建设投资的固定资产产权关系不清。在部分政府投资项目中,集体出资投劳建设却不拥有产权。例如电信线路建设、电网改造、水库桥梁及道路等。(3)个人、集体及国家共同建造的公益设施不具有产权,产权被侵蚀。例如敬老院、农村的中小学校等。(4)农村集体合作建设的资产不具备产权。在我国进入发展中国家后,集体组织与农民个体合资的农村医疗站及信用社的产权,即资产全部丧失。

3.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主要体现在:

(1)固定资产的出售转让及报废、购置没有按照规定程序办理,没有按政策提出的一事一议要求来落实农村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在资产购置与处置方面,没有按规定权限进行逐级审批。(2)在Y产处置过程中,没有制定规范的档案资料。管理工作形成的管理资料应作为入账凭证。不断健全档案资料,才能真实的反映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及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否则,就会使固定资产没有按规定程序进行管理及核算,从而形成固定资产有账无物及有物无账的现象、动态管理不及时及管理不善等一些问题,造成集体固定资产严重流失。(3)固定资产管理中,通常会出现集体资产的资金总账与实际账面有很大出入的情况。有时还会出现固定资产不拥有台账和账面的情况。大多农村集体固定资产只反应资产的总数,没有建立资产台账与明细账。还有一部分是尽管已经建立了固定资产台账与明细账,但仍存在资产总账、金额、名称及数量不相符的情况。对日常固定资产的增加与减少不及时登记或记账,从而形成账外固定资产。(4)对接受捐赠的资产及固定资产更新没有及时登记入账,形成账外固定资产。使固定资产数额不明确,产生腐败等行为,无利于对资产的监管。(5)根据农村财务要求,各村应至少在每年年末或领导换届时对固定资产进行账面清查,清查账面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农村固定资产一般是由村级财务进行管理,在管理中涉及人员较多,如果相关工作人员执行力不足、责任心不强,则管理工作难于取得实效。(6)集体资产中,货币流通性较强,所以在管理问题上也存在很多问题。大部分转让的资金都没有用在实处,没有通过正规途径转让。例如用于集体经济组织的资金却用在不相关的用途,特别是在农村征地进行补偿的问题中尤为明显。资金使用效益低,大部分农村盲目进行项目投资,没有进行有效、科学的管理,造成集体组织资金没有得到有效使用,更使集体及个人的经济效益大大降低。由于对集体资金的管理不明确,导致集体组织的经济收益不能被记录,集体资金便不能被有效的监管。(7)资产存量不清。由于农村实行干部民主选举三年一换届政策,使农村会计部门经常发生人员变动。由于新增会计人员业务生疏,农村集体资产没有建立登记簿及明细账,出现集体资产财务状况不符。使集体资产与账面资产存在的差异较大,由于干部管理者更换频繁,使干部管理者对农村集体资产状况不清。(8)资产无法增值保值。受市场经济等众多因素的影响,部分村干部为避免出现工作失误,不敢进行盲目投资。资源没有被有效合理利用,使集体资产无法实现增值保值。有些村干部因缺乏管理企业经验和市场经济意识,盲目进行投资,造成产品滞销被迫停产,使集体资产大量浪费打了水漂。

4.缺乏财务约束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集体资产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化,所占的比例也不断增多。现有的农村集体组织管理工作相对于现代化管理还存在很多不足,由于仍处于传统的管理模式中,严重缺乏对财务管理的有效制约,致使企业经济效益低。由多单位出资形成集体资产出现产权不明确的现象,其具体在村办企业及公益基础设施中尤为明显,因产权不明确为集体资产的管理工作更进一步加大了难度。

5.监察工作不充分

在对农村集体资产进行管理中监督监管的工作不充分。现有的管理模式主要是多方管理的模式。监管工作不充分主要表现为:

(1)监察监管工作不充分。现有的集体资产管理模式是拥有即管理的模式,在管理过程中缺乏指导及监督工作。(2)会计部门监督工作不充分。在管理工作中会计普遍认为应该重点重视核算问题,忽略了对管理工作的监督。集体组织的工作通常有干部来裁决,不具备会计部门的监督体系。由于监督监察工作做得不充分,导致集体经济的管理明显不足,为农村和谐发展埋下很大隐患。

6.资产购置处置不公开

随着农村财务制度实行公开制的政策实施,每个村都设置财务公开栏,定期向村民公开各项财务收支状况。在实行财务公开制过程中,仍存在欺上瞒下、弄虚作假,财务公开内容笼统、含糊,做表面文章等现象。没有按制度要求明确公开,公开内容不清楚明了。

7.责任追究制度不到位

在对审计及群众反映过程中,发现的违规违法侵占集体资产问题,(如我们在审计小莫古村上时发现集体土地租给他经营,结果被他卖了),缺乏切实有效的责任追究制度及措施。如果一直听之任之,会对农村资产管理工作产生很大影响。造成集体资产的挪用、侵占,从而形成集体资产管理工作的漏洞,使管理制度形同虚设。

8.集体资产流失

从目前来看,造成农村集体资产的大量流失,既有组织的原因也有遗留及其他原因,是目前较难突破的一项工作。主要集中体现在四方面。

(1)个人和集体进行投资产生的资产,大部分被占用。导致集体及个人的使用收益权不能有效行使,剥夺了其行使的权利。(2)集体所有的田地、湖水等区域,被不相关的部门长期使用。由于占用时间过长,其资产产权逐渐被占有者剥夺。大多表现与集体组织与林业及水利部门的纠纷问题。(3)在部分乡镇对学校及村镇进行合并时,仍在存在大量的私自挪用及占有集体资产的现象。

三、资产管理工作建议

在对农村集体资产进行管理时,农经部门负责监督指导及服务、协调工作,集体组织应行使集体资产管理职能。管理制度不规范的,应由村代表暂时进行管理。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工作具体建议如下:

1.明确经营方式

集体资产经营主要是,资产拥有者在规定期限内对集体资产进行管理及经营。农村集体资产的经营方式主要包括流转经营与直接经营。

(1)流转经营:为保障集体资产的安全性,资产拥有者按照平等交换的原则,对所有权与经营权进行交换经营的方式。流转经营包括股份制,承包制、联营制及合作、出租拍卖等多种经营。(2)直接经营:为保障集体资产的安全性,资产拥有者进行直接经营管理集体资产的经营方式。

2.明确农村集体资产经营原则

(1)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原则。农村集体资产经营应依照法律,经集体组织成员的2/3以上成员或代表大会2/3以上成员的同意。(2)实现农村集体资产可以长期保值。在实际资产管理工作中,加大农村集体资产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资产管理体系,实现科学管理、产权界定清晰及民主监督及责任制度。从而保障农村集体资产可以长期保存期价值。(3)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应给予集体组织成员可以优先选择的权利。在对集体资产进行转让承包及对外出租时,组织成员可有效行使转让出租集体资产的权利.

3.明确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程序

(1)实施农村集体资产产权的界定。集体资产的经营基础是通过对资产的产权界定。切实有效的落实财产权界定工作,可以促进集体资产的规范管理,解决因产权界定导致的纠纷。在产权界定工作中,应明确资产的实际总数,了解集体资产的现有资金分布的问题。秉承投资即拥有的原则,从便于管理的方面入手,根据实际情况来对产权进行界定。

(2)资产的经营方案应根据规定来进行拟定。首先要了解集体资产的现有情况,对确认工作较复杂,资产价值较大的资产,必须让评估机构进行集体资产评估,评估结果要公布给组织成员及成员代表。合理的便可以流转使用,不合理的则需要二次评估,用于在招标项目中作为参考。部分资产价值较小的应通过组织大会参考市场价格来共同协商拟定价格。集体资产必须要通过评估来确定其r格,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日后因资产价格产生的纠纷。通过民主表决的资产,应及时制定经营方案并进行公布,公式的时间应不少于半个月。

4.建立集体资产经营制度

若想合理规范的对农村集体资产进行管理,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应建立完善的资产管理财务制度、监督制度及控制制度和报告制度等。

(1)控制制度。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制度基础上,应明确制定固定农业资产及流动、无形资产等管理控制制度,不断完善集体资产管理控制制度。(2)资产报告制度。农村集体资产情况要按规定要求上报给管理部门,集体资产租赁、承包及转让时应及时报告。管理机构应及时备案,全面掌握农村集体急产的流动情况。(3)集体资产账目制度。经营管理机构应指导集体组织工作,帮其制定健全的资产账目管理规范。将集体组织的资产面积及金额、规格数量、新旧程度及形态等进行明确记录,其中资源型资产应做明确标明。(4)民主监督制度。在实现财务公开的同时,应落实民主监督的工作。经济组织作为集体资产管理重要的目标,在关于集体资产的转让租赁等问题上,应按照权属关系来管理集体资产。通过组织代表间的研究探讨,根据实际财务状况公开集体组织资产的具体使用情况。实现财务公开可以充分调动农民投资意识,还可以保障集体及个人的资产不被擅自挪用,从而提高了党风廉政的工作目的。

四、结语

总而言之,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对促进我国农村发展与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及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立国.我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5.

国有无形资产管理规定篇9

关键词:体育无形资产;开发经营;策略

一、体育无形资产的内涵与特征

1.体育无形资产的内涵

鲍明晓1998年在“关于体育无形资产的几个理论问题”中对体育无形资产概念、分类、特点等进行了阐述,认为体育无形资产是存在于体育运动中的具有体育特质、受特定主体控制的、不具有实物形态而以知识形态存在的、通过市场运营能持续地为所有者和经营者带来经济效益的资产。

我国体育无形资产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体育竞赛活动的举办权和经营权。包括冠名权、冠杯权、广告权和广播电视转播权、竞赛表演活动的名称、会徽、吉祥物等标志的特许使用权和经营权;②体育组织、团队和名人的声誉、广告及其权;③体育知识产权。如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和非专利技术等的使用权、转让权及其它体育科技成果权;④体育场馆、设备的租赁权,土地使用权;⑤体育的发行权、专营权和销售权;⑥法律、法规规定的或国际惯例承认的其他体育无形资产[1]。

2.体育无形资产的基本特征

由于体育无形资产属于无形资产的范畴,因此必定具有无形资产的一些性质。在综合有关学者的研究结果和分析我国体育无形资产现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我国体育无形资产的特性是:①无形性。无形资产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要依附一定载体而存在的资产。这是体育无形资产最明显的特征。②广泛性。因为体育无形资产是一种经济资源,那么体育无形资产的存在同样具有广泛性。③可投资性。因为体育无形资产具有无形资产的一些特性,所以它和一般企业的无形资产一样,具有可投资性。④垄断性。体育无形资产为特定的主体所占有,其所有人依法享有所有权,不容他人侵犯。这种垄断受到法律的保护,禁止他人无偿取得。⑤依附性。体育无形资产对有形资产的依附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形资产决定无形资产,没有体育有形资产就没有体育无形资产;二是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二者可以实现互动,即通过有形的经营促进无形资产的价值,无形资产的经营开发又可促进有形资产的经营,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二、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策略

1.完善体育无形资产保护法规,运用法律手段保护权益

法律的运用是开发体育无形资产的有效保障,应完善相关的法规体系,逐步形成保护奥林匹克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的系统规则,为确保体育无形资产的各项权益不受侵犯。2008北京奥运会在《申奥报告》的法律部分中明确承诺“中国立法机构和政府将根据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指定和颁发保护国际奥委会权益地法规”,北京出台的《北京奥林匹克知识产权保护规定》,是《奥林匹克》及《主办城市合同》向国内法规转换的具体体现。依据国际奥委会、中国奥委会和北京奥组委的授权,综合运用司法、行政等手段,加大对奥林匹克标志、口号、会歌、会旗及其赞助商权益等奥林匹克知识产权的保护。这样对国际奥运大家庭的所有成员具有高度强制的约束力,将会使体育无形资产健康成长。

2.加强特许权的经营与保护

销售奥运会标志产品的许可证、纪念币、邮票、吉祥物等,已成为一些国家奥委会开发无形资产的主要渠道,它是商家们通过与奥林匹克知识产权组织签署特权经营合同,并向其支付特权使用费而取得在其商品上使用奥林匹克标志、徽记、吉祥物等奥林匹克标识的权利。目前特许经营正成为除电视转播权和赞助权以外的奥运会市场开发的第三大经济来源。经过授权经营者可以在奥运会徽章、纪念品、饰品、玩具、服装等众多类别的产品上使用徽记、吉祥物等奥运会标识。

3.管理好体育组织、个人的声誉使用权

世界级体育明星和著名俱乐部给国家、城市、企业和个人所带来的巨大财富已为世人公认,这种现象在我国也已显露。但在开发过程中,必须加强管理,特别是应与个人约定,肖像权归属运动队或俱乐部,收益分成。因为,他们是通过自己劳力和外部条件取得成功的。还应对我国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的个人名誉无形资产加强管理,广告的收益应与所在队或俱乐部共享,收益分成。为此,对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必须统一规划,统筹兼顾。我国的世界冠军非常之多,但只有有效地进行商业化运作,才能使冠军们身上蕴藏的商业价值得以最大程度地开发。

4.借鉴国外先进的体育经营理念和运作模式与国际体育产业市场接轨

目前,我国体育经纪事业发展滞后,沟通国内、国际市场的中介薄弱,影响到奥运会市场营销国际渠道的开拓,有关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体育产业从业人员中既懂经营管理又懂体育的人才仅数百人;能够出色设计奥运竟标方式,对广播电视转播权进行项目开发和利用及奥运无形资产进行深度市场开发的人才屈指可数;经过国际体育组织人证的体育经纪人更是凤毛麟角。因此,要加强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从奥运会的组织、运营、管理这个角度入手,力争为国家培养既有国际视野、又有实践经验的大型体育赛事管理人才。奥运会电视转播权销售、广告赞助等都可以有体育经纪人的参与,在奥运会激烈的赞助竞争中,体育经纪人可以凭借其信息灵通、关系网络密集、接触面广、了解市场需求、熟知市场行情等优势,为企业提供质询、策划和服务。[2]

5.加强对我国体育无形资产开发的宣传、策划、促销,充分挖掘体育无形资产的价值

体育无形资产开发在我国起步较晚,因此,我们必须有意识、有步骤地加大对体育无形资产的宣传、策划和营销。国家体育总局2007年5月16日在成都举行体育营销资源推介会。此次活动以推介和展示体育无形资产为主题,全方位展示了包括金牌国家队到知名运动员、从热门赛事到公众活动的众多体育营销资源。这是我国首次以官方名义正式举办的体育营销资源活动。借北京奥运,中国企业要把握机遇,利用我国奥林匹克无形资产的品牌效应,提高产品的指名度,目前有三星电子、松下、可口可乐、柯达等12个企业与国际奥委会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签署赞助协议,阿迪达斯、中国银行等11家企业单位获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正式合作伙伴。抓好体育商业运作的运行机制,不断增加体育无形资产的数量,提高开发质量,同时,国家尽快指定《公益事业赞助法》对赞助的理念、性质、程序、优惠措施、等权益保障做出明确的规定,使赞助工作有章可循,使我国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从而达到,借奥促销,以销助奥。

三、结束语

体育无形资产是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一笔巨大的财富,我国对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起步虽晚,但进步较大,且潜力无限。目前必须尽快建立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管理体系,制定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科学的评估体系,加强人才培养,这是制约体育无形资产开发的主要障碍,也是我国体育无形资产开发成败的关键。

作者单位:石家庄学院体育系

参考文献:

国有无形资产管理规定篇10

【关键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高校占有的国有资产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国家也加大了对于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力度,制定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并采取诸多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极大地规范了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问题。但是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在管理体制、资产使用和队伍建设等方面依然存在诸多不足。高校国有资产,作为办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社会各界必须采用行之有效的措施转变国有资产管理现状,提高国有资产的利用率和高等教育投资的效益。

一、高校国有资产概述

高校国有资产,指的是法律上认定为国家所有,而为高校占有使用的,能够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总和。它从内容上包括两方面,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有形资产包括原材料、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等,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技术、信誉和发明成果等。从资源归属来看,它可以分为高校按照国家政策规定收入形成的资产、国家直接下拨给高校的资产和接受捐赠以及其他形式的经法律认定为国家所有的资产等等。

二、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问题——高校领导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淡薄。由于高校资产大部分是由国家直接划拨的,在使用中不计算盈亏和折旧,导致许多高校对于承担国有资产保值意识和增值意识的缺失,许多高校一味注重向上级购置财产,却相对忽略财产的使用和管理,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屡见不鲜。许多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管理模式不健全、力量薄弱,对于资产的购置、领用和归还等环节手续不合理,特别是人员调动的不合理交接,很容易引起账目的混乱。在有形资产方面,导致许多财产物资的闲置、损坏、丢失,造成国有资产的浪费和流失;在无形资产方面,导致学校的无形资产没有得到合理的评估,最终资产价值流失,学校利益受到损害。(2)制度问题——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作为一项政策性较强的工作,需要一套完善健全的管理制度。随着国家对于高校国有资产的监管力度加强,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有效的促进了国有资产管理。然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许多资产管理的细节还有待完善和改进,许多高校在资产的配置、使用等环节的具体过程中还有许多不足:有的高校未根据国家最新出台的政策法规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许多高校虽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在具体的实行中还存在许多漏洞,执行不力。(3)组织问题——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不健全。现阶段的国有资产管理中,许多高校尚未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于学校的全部资产(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在宏观调控和统筹管理方面,只能过于分散,在管理上存在重复和交叉的现象,彼此之间的衔接也有所欠缺。机构的不健全和职责权限的不清晰导致在实际的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互相推诿现象屡屡发生,而在某些管理环节的漏洞上则又隐藏着腐败和其他违规行为的隐患。即使是成立了专门管理机构的高校,也有一部分依然存在职权不清晰的状态,由于管理人员缺乏对自身职责权限的定位,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许多管理工作无法真正执行,缺乏有效的监管。(4)执行问题——在管理执行过程中把关不严。在具体管理执行过程中把关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设备仪器、物资采购把关不严,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市场中的各种材料物资和设备齐全,但是品质鱼龙混杂,有的高校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选购质量不过关的产品,由于不符合规定,使用效率比较低甚至可能提前报废。一方面占用了大量资金,另一方面其实增加了学校实际使用的总费用。二是国有资产的日常管理体制不健全,由于在国有资产的日常管理中缺乏严密的管理体系,导致账实不符的现象发生,有些学校部门为了片面追求局部利益,对于捐赠的资产和预算外资金购买的资产不记入账,造成虚帐和帐外资产的形成。另一方面,由于有些高校在国有资产的处置过程中,产权意识淡薄,不经过申报、评估和主管部门审批就随意转让、处置,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在执行中还存在一个关键问题需要重点说明,即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处置不规范。今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由于事业经费不足,各大高校开展了“非转经”项目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利用闲置的非经营性资产进行对外的出租、投资项目兴办等。但是许多单位在“非转经”项目进行财产处置时未能按照相关规定办理严格的手续,在校办产业的飞速发展中,多种经营方式的出现导致事企不分、产权不清、管理不顺等现象,大量的国有资产在转移中被无偿占用和流失。如学校利用固定资产作为投资形式,因为缺乏利润分配的合理依据和投入的实际价值评估体系,学校借出或租出的资产往往也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明确规定,不利于学校经营性固定资产的保值与增值。

三、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策略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意识。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首先要求高校领导、广大教职员工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广泛重视,面对高校发展过程中国有资产的管理,首先在思想上树立资产保值增值的意识,充分认识到保障国有资产安全性和完整性的重要。因此,高校应当组织加强对于国有资产的相关政策法规和学习和宣传,提高学校教职工的认识,转变思想,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高校国有资产的安全,使国有资产发挥应有的作用。(2)理清思路,规范管理,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建设。一套健全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保障国有资产管理,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的坚实基础,同时也是保护国有资产不至流失的重要保障。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宏观上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和无形资产三方面的管理:首先是固定资产的管理,一是采购制度的完善,对于一般性资产,学校的资产管理部门应当清查是否能够选择校内调剂,防止资产重复购置造成浪费;对于重要设备仪器的购置,应当首先进行可行性论证,确保资产购置后的有效性和经济性。二是资产日常使用的管理,在购置的资产投入使用后,资产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应当随时关注资产的使用及维护状况,以确保资产信息的掌握。三是资产清查制度的完善,学校安排专业管理人员定期进行财产清查,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还应当定期核算财务情况,保证账目的真实性。此外,审计监察部门也应当履行好资产管理过程中的监察职能,关注过程中的资产采购、使用和报废处置等情况。其次是流动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管理。财政部门应当完善相关的货币资金管理制度来保证流动资金的安全,同时监督经济业务的相关人员及时办理相关程序;对于来往账目,安排专人定期核查,保证其真实性和准确性,避免坏账损失的发生。此外,学校还应当建设无形资产管理制度,以有形的制度来规范无形资产的开发利用,学校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还应当组织产业处、科研处等部门进行学校无形资产的统计和账目建立,并对无形资产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转换为学校的经济收益。(3)适应需要,全面创新,全面实现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与控制。在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中,创新是必由之路。根据高校自身的部门预算要求和现实状况,国有资产的管理还可以从“非转经”的项目管理、开发信息管理系统将资产管理信息化等等方面进行创新开发。总之,高校国有资产是国家财产的组成部分,高校必须以高度重视的态度进行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不仅有利于国家财产的保护,更是学校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参考文献

[1]王凤荣.试议高校国有资产管理[J].现代商业.2009(20).45~46

[2]马宇飞.试述高校债务产生的原因和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0(24).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