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分析化学笔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58:00

大学分析化学笔记篇1

关键词大学生,课堂笔记,学习策略,笔记策略。

分类号B842.3

1问题提出

笔记古已有之,心理学家研究笔记始于20世纪70年代,并逐渐形成了关于笔记功能的两种假说:贮藏功能假说和编码功能假说。贮藏功能假说(storagefunctionhypothesis)主张,记笔记的作用主要在于对所记笔记的占有,强调记笔记的外部贮藏作用,认为通过对笔记的复习,可以唤起对讲课内容的再认,巩固所学的内容。对于对笔记贮藏功能的测量,传统的方法主要是比较允许复习笔记的被试与不允许复习笔记的被试之间的学习成绩的差别。但贝顿(Benton)等人指出这种传统的方法没有严格区分出编码的功能和外部贮藏的功能,外部贮藏效果应是对自己不上课而在课后借用别人笔记进行复习的被试的学习成绩的测量[1]。编码功能假说(encodingfunctionhypothesis)主张,记笔记对信息如何编码有影响。这一假说的核心内容是:记笔记活动本身可以引起学习中的积极活动,提高注意力,促使发展精细思维,组织记忆和形成迁移,从而较好地理解讲授内容。维斯塔(westa)等人比较了记笔记者与不记笔记者的回忆成绩,并把记笔记者回忆成绩较好归功于笔记的编码功能。他们认为记笔记是增加课堂信息储存的基本方法,记笔记促进了学生对课堂上所呈现的信息的编码,并且更加有利于学生课后复习课堂教学所提供的内容[2,3]。

Kiewra假设,记笔记的技术会影响笔记的功能,也即不同的记笔记技术可能产生不同的编码功能和外部贮藏功能[1]。

我国学者胡进在其研究中采用了三种课堂笔记技术:传统的记笔记方法,即尽量按照教师授课的原话来记录;线性技术(lineartechnique),即在发给大学生的记录纸上已经列出了讲课内容的大、小标题,要求大学生按照这些标题循序渐进地作课堂笔记;矩阵技术(matrixtechnique)采用两维表格,在表格上端列出大标题,在表格左端列出小标题,在表格里大、小标题交叉的空白部分,留给大学生记课堂笔记[4]。实验结果表明:在恰当的知识控制条件下,线性技术、矩阵技术的生成过程发生在记笔记的过程中;而传统记笔记方法的生成过程只能延迟发生在复习笔记的过程中,并且前者的生成效应明显优于后者的生成效应[4]。

此外,美国心理学家迪瓦因(Devine)在文章中讨论了眉批、划线、总结和列出提纲等一般的作课堂笔记的方法[5]。

综上所述,学生记笔记的过程是一个由感知转化为联想、分析、综合,再转化为文字表达的比较复杂的思维过程。实质上,笔记策略是个体在元认知的作用下和在资源管理策略的参与下,其认知能力在学习活动中的体现形式。而各种不同的笔记策略,可以不同程度地促进知识的获得、贮存以及利用[6]。笔者认为,课堂笔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维持注意,即帮助学习者维持注意于教学内容。②优化感知,即调动学习者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有效提高学习效率。③易化记忆,当学习者做笔记时,若常用划线、摘记、眉注等方法显示知识重点,能够更好地帮助记忆。④深化思维,即有助于学习者抓住学习的重点部分,由博返约,把握知识的基本原理和结构。⑤强化概括,即有助于学习者用自己的话语来概括学习内容,提高认知加工的深度和理解的深度[7]。课堂笔记除了辅助认知、促进并强化认知操作之外,还可帮助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监控和调节,从而发展元认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律的意志品质。

那么,大学生如何看待课堂笔记的作用?如何管理自己记笔记的行为?是否掌握和应用记笔记的技术?有没有性别差异和学科专业差异?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时如何针对性地促使他们掌握记笔记技术、积累学习策略、最终学会学习?本研究设计了真实的教学情境中现场研究,并自编问卷进行调查、分析与比较了大学生课堂笔记策略。

2研究方法

2.1被试

上海师范大学学生172名,来自3个自然班,其中文科生79名,理科生36名,艺术生57名;男生52名,女生120名;他们都听取同一位教师讲授的同一门专业必修课。

2.2材料

a.大学生笔记策略调查问卷,B.课堂笔记质量评分标准,C.该课程期末考试成绩。

大学生笔记策略调查问卷由笔者自行编制。首先,通过深度访谈了解一些成绩优秀的大学生对记笔记的态度和行为;其次,根据访谈结果将大学生的笔记分成专业必修课的笔记和任意选修课的笔记两类,并针对笔记的内容、格式、详细程度和大学生对记笔记重要性的认识程度等编制了一系列相关题项,形成了问卷初稿;然后,随机抽取部分大学生进行预备调查,根据结果对一些易产生歧义的题项进行了修改,完成了问卷;最后,对调查样本正式施测。

课堂笔记质量评分标准是在对教师和学生的深度访谈基础上提炼而成。课堂笔记质量的评分主要依据笔记的完整性、重点性、组织性、条理性和策略性,具体标准见表1。

2.3研究过程

学期初,教师对文、理、艺学生都提出了记课堂笔记的要求,其中对理、艺学生再三强调了记笔记对认知和人格发展的重要性,宣称笔记检查得分与课程成绩挂钩;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认真进行了课堂笔记的检查和督促,按事先拟好的评价指标对学生的课堂笔记质量打分,同时对172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学期结束时,教师提供了学生考试成绩。

2.4数据处理

全部数据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分析与讨论

3.1大学生对课堂笔记态度的分析

大学生对不同性质课程的课堂笔记的态度参见表2,对于专业必修课,97.1%的认为课堂笔记有助于学习;对于任意选修课,91.9%的认为记课堂笔记对学习是有帮助的。

由列联表分析得:χ2=7.956,p>0.05,课程性质与学生对课堂笔记的态度是独立的。这说明无论专业必修课还是任意选修课,大学生对待课堂笔记的态度是一致的,都认为课堂笔记有助于学习。虽然大学生对待笔记的态度基本一致,但他们在课堂笔记对学习的帮助程度上看法不同,由列联表分析得:χ2=46.649,p<0.01。文科生认为课堂笔记的帮助最大,其次是理科生,再次是艺术生。我们认为这与专业特点有关,文科生更多地受到识记方面的训练,使得他们在学习情景中倾向于借助课堂笔记;理科生更多地受到推理演绎方面的训练,强调逻辑思维,仅难点处需要借助课堂笔记;艺术生更多地受到技能技巧方面的训练,强调操作能力,课堂笔记的帮助程度较差。

3.2大学生记课堂笔记的行为分析

3.2.1课堂笔记的课程差异

虽然大学生对课堂笔记在认知上一致,但是实际行为与认知却有显著差异,见表3。大学生课堂笔记行为与课程性质有关联,由列联表分析得:χ2=69.602,p<0.05,说明大学生实际上更倾向于记专业必修课的笔记而轻视任意选修课的笔记。专业必修课的成绩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顺利毕业,因此学生不得不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而任意选修课是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选修,课堂笔记也只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3.2.2课堂笔记的性别差异

大学生记笔记的行为具有性别差异,由列联表分析得:χ2=31.873,p<0.05,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记课堂笔记。而且女生的课堂笔记比男生的更加清晰、更有条理。

3.2.3课堂笔记的学科差异

文、理、艺各科学生在记笔记行为上有差异,由列联表分析得:χ2=33.141,p<0.05,文科生、艺术生比理科生更倾向于记笔记。这与之前的假设是一致的,文科生的专业性质决定了他们的课堂学习中充满大量的新信息,这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借助笔记来避免遗漏重要内容;艺术生在教师的检查督促下不得不记好笔记;理科生虽然比艺术生更觉得笔记对学习的帮助大,但在实际上理科生的专业注重逻辑思维,他们听课时往往是专注于解题思路和推导过程,只要理解了无需记录。

3.3大学生记课堂笔记的动机

由表4可知,无论专业必修课还是任意选修课,都有过半数的大学生记笔记的动机是应付考试。由列联表分析得:χ2=6.668,p>0.05,说明大学生课堂笔记的动机与课程性质无关。而且,无论是专业必修课还是任意选修课,男女生记笔记的动机不存在差异。

有研究表明,记笔记的过程是被目标导向的(goaldirected)。此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记笔记是多重目标导向的,主要受“应付考试”这一目标的导向。此外也有一些次级目标,比如增强注意力,应付老师的检查,以后可能会用到等等,这些次级目标是为总目标服务的[3]。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如果仅仅为了“应付考试”来记笔记,那么就会自动删除许多与考试无关的信息,学习效率和质量都会大打折扣。

虽然教师在学期开始时强调笔记的重要性,并将其与期末考试成绩挂钩,但很少有学生将自己记笔记的行为归因为“应付老师”。这说明个别教师的干预并不能左右学生记笔记的动机,而学生自幼经历的“应试教育”则给他们更大更多更深的影响,使他们的学习处于消极被动敷衍应付的状态。

3.4大学生记笔记的技术分析

调查发现大学生记课堂笔记的技术相当单一,大多采用传统的记笔记的方法。对笔记的内容懒于思考,一味照搬教师的板书,而且课后也不留时间对课堂笔记进行精加工。因此我们认为,大多数学生属于被动学习,即被动地接受知识,被动地等待老师来发现自己的问题,被动地等待答案,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不愿意或不习惯主动地思考所学知识、主动地发现自己尚未理解的问题、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结果见表5。

3.5课堂笔记详略程度的依据

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是依据课程的重要程度来确定笔记详略的,见表6。

课堂笔记作为元认知的一种具体形式,是对学习重点的提炼,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快更牢固地掌握学习要点。记笔记的过程,其实就是知识在学生的大脑中进行重新建构的过程。大学生应该有能力依据自己的理解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建构,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做好课堂笔记。

3.6课堂笔记质量评分的性别差异,文理艺各科学生之间的差异

课堂笔记质量评分按照事先拟定的评分标准进行。男女生课堂笔记得分情况详见表7。

对男女生的得分进行t检验:t=3.463,p<0.01,即男女生的笔记质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女生得分高于男生。这说明女生比男生在性格上更谨慎细致,比男生掌握了更多的记笔记的方法和技巧,记笔记相对更有效。对文理艺各科学生的笔记质量进行方差分析,F=1.684,p>0.05,他们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7课堂笔记质量与最终成绩的相关

课堂笔记得分与最终成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172,p<0.05。可见,学业优良学生的课堂笔记要比学业不良学生的课堂笔记具有更高的质量。学业优良的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记课堂笔记的方法和技巧,同时他们也正确地利用课堂笔记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从而取得优良的成绩。

3.8本调查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启发

一方面,在调查中发现,我国大学生的课堂笔记策略不容乐观。课堂笔记并没有起到它真正的作用,而仅仅被作为上课的一种形式,利用率比较低,有57%的学生只在考前才进行复习。课堂笔记作为学生课堂思考的一种外显形式,应该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手段。对于大部分的大学生来说,如何记一份有效的课堂笔记,如何有效地利用课堂笔记,还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

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的课堂笔记是按照教师的板书来完成的,因此,如何合理设计板书也会影响到学生的课堂笔记情况。适量的板书,点到为止,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留出适量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在上课的过程中去填满其中的内容,这样更能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不提倡将所有的重点都罗列在板书上,大学生有足够的能力自己进行提炼。相反的,在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上,教师应该多罗列一些富有争议性的问题,留给学生自己思考,以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推动他们进行知识建构。

4结论

本研究条件下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大学生已认识到了课堂笔记的重要性,他们在价值认知上不存在差异,但是行为上存在课程、性别、文理艺学科差异。(2)大部分大学生记课堂笔记的动机是为了应付考试,课后也几乎不去整理课堂笔记,课堂笔记的利用率较低。(3)文、理、艺术生在课堂笔记技术上不存在差异,仍然都是采取传统式课堂笔记策略。(4)在课堂笔记的质量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课堂笔记质量显著高于男生;文、理、艺术生之间不存在差异。(5)课堂笔记质量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参考文献

1胡进.关于笔记策略的研究综述.心理学动态,2001,9(1):47~51

2孙继民.记笔记研究的理论模式与实践.外国教育研究,2004,31(8):26~29

3meterpV,YokoiL,pressleym.Collegestudents′theoryofnote-takingderivedfromtheirperceptionsofnote-taking,Journalofeducationalpsychology,1994,86(3):323~338

4胡进.大学生记笔记策略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1999,22(4):377~378

5周谦.学习心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大学分析化学笔记篇2

关键词:文人笔记历史气候重建资料《快雪堂日记》

一、引言

历史文献主要分为官私文献、地方志、档案、日记四大类。[1]日记类文献主要包括文人笔记、日记、书信等。既往研究主要从文学视角与历史视角两方面入手。文学视角是通过日记文献对当时的社会风气、文化传播、艺术氛围、文人思想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唐诗宋词反映了当时文人雅士的业余生活;《味水轩日记》、《六研斋笔记》反映了李日华绘画史观的转变;《畏斋日记》则描绘了清代徽州的乡村环境。历史视角则通过日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背景、官场现状等。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主要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由竺可桢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拉开研究序幕,之后不断有学者利用历史文献重建历史气候。21世纪开始,文人笔记的资料研究开始兴盛:满志敏、杨煜达、刘炳涛、方修琦、张学珍、萧凌波、马悦婷等人利用《己酉被水纪闻》、《湘绮楼日记》、《翁同日记》、《味水轩日记》、《畏斋日记》等文人笔记研究古代的温度、降水、沙尘等气候要素,[2-7]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改进了量化分析研究方法,对文字描述进行指标化和分等定级,使得历史资料与现代气象要素可以进行对比和转换。因日记中的资料丰富、记载详细、直观性强、细致度高等特点,日记里记载的气象信息通过提取、整理、统计,在重建历史时期气候方面有利于复原阶段性气候细节、特征以及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过程。[8]

二、历史气候与古人笔记

目前,利用古代文人笔记重建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内容渗透气象要素的各方面,例如气温、湿度、降水、风等。主要有重建了江西婺源地区的降水与温度,湖南长沙、衡阳地区的春、冬半年温度与梅雨期降水,北京地区的沙尘天气现象与降水,上海地区的冷暖与降水等。[2-7]对利用文人笔记重建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相关文章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可得出:各项重建内容基本都是研究具有典型特点的时间段,如明清小冰期、相对偏暖的唐代时期等;在研究方法方面,学者们主要使用定性分析法,如文献分析比较法、物候法、半定量分等定级法,对旱涝、冷暖进行先分等级后分析,定量转换法主要是回归方程法、指数法等。在温度、降水、梅雨期、沙尘天气重建方面,古人笔记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为后来学者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经验与借鉴。因此,古代文人笔记在历史气候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价值。

三、《快雪堂日记》

《快雪堂日记》由明代文人冯梦祯所著。冯梦祯(1546-1605),明代诗人,字开之,号真实居士,今浙江嘉兴秀水人。《快雪堂日记》为《快雪堂集》的卷四十七至卷六十二部分。日记记录了作者1587年至1605年间(万历十五年至万历三十三年)隐居杭州嘉兴地区的生活细节,期间冯氏两次遭遇罢官:第一次因“夺情”事件,对邹元标表达了同情,而得罪当朝首辅张居正,病免;1592年复官,后官居翰林院庶吉士、国子监祭酒;[9]1599年再次遭遇贬职,遂从此开始了隐居生活。现如今,对冯梦祯本人的学术研究多局限于文学研究与人物生平研究,如他的《快雪堂集》、《快雪堂漫录》、《历代贡举志》等著作受到现今文学学者的广泛关注,以及他所收藏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也成为研究焦点。胡玺[10]则在他的论文中详细介绍了冯梦祯的生平、交友、作品及日常生活与环境。

四、《快雪堂日记》中的气象资料

《快雪堂日记》中共有气象记录1388条,晴雨记录1278条,其中晴天596条、阴天与多云共154条、雨天528条;感应记录437条,冷暖感应有331条,剩余106条为风力风向感应记录;物候记录有222条;谚语预报记录与奇异天气现象共29条。例如:“阴,闻微雨。裕甫觅笋舆得五,余与伯宏、唐卿先,而王问琴,云台继之上舆,转小巷便有数点雨,已而转疾,旋止。登舟即雨,夜,风雨凄然而风尤劲”,详细描述了当天天气由阴转微雨又微雨转疾的一个过程。“阴,晴。连日暖”这条记录,不仅描述了当天天气状况,还反映了当天的冷暖状况。“晴。徐生滋胄先至,拉游其家冶坊浜园,竹树甚茂,木芙蓉盛开如锦绣,旁带邻坟长松数百树,惜无精舍憩息耳”,通过记录可知植物竹、木芙蓉的物候信息,从而推断当时的气候情况。“是日,坏牌坊四座,大树拔起不知其数,东池北大柳亦拔起,时宁房亦毁,破头,几至损命”,通过与地方志的比对可知,该记录详细描述了一场台风天气现象。利用晴雨记录可以重建干湿状况,感应记录可重建冷暖状况,物候记录可作为复原当时气候状况的辅助信息,而谚语记录、奇异天气现象记录则可加以地方志等其他历史文献的共同分析,重建出当时的极端天气现象。由此可见,《快雪堂日记》中的气象记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对复原当时的历史气候具有关键作用。

五、结语

通过对《快雪堂日记》中的气象信息进行分析了解,可知文人笔记在历史气候变化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资料与历史价值,晴雨记录、感应记录、物候记录等信息为重建当时的降水、温度提供了直接参考作用。从气象方面解读古人作品,不仅为了解古人生活环境、古人心境和文学意境等提供了侧写环境,还为重建历史气候提供了宝贵而真实的史料。因此,对文人笔记的研究,不仅要注重它的文学价值、历史价值,还应关注它的现实价值,从中提取有用信息为预测、模拟今后气候变化趋势提供历史参考情景。

参考文献

[1]满志敏.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

出版社,2009.

[2]满志敏,李卓仑,杨煜达.《王文韶日记》记载的1867~1872

年武汉和长沙地区梅雨特征[J].古地理学报,2007,9(4):431-

438.

[3]杨煜达,满志敏,郑景云.清代云南雨季早晚序列的重建与

夏季风变迁[J].地理学报,2006,61(7):705-712.

[4]刘炳涛,满志敏.《味水轩日记》所反映长江下游地区1609~

1616年间气候冷暖分析[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2,27

(3):16-22.

[5]张学珍,方修琦,田青,等.《翁同日记》记录的19世纪后

半叶北京的沙尘天气[J].古地理学报,2006,8(1):117-124.

[6]萧凌波,方修琦,张学珍.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叶梅

雨带位置的初步推断[J].地理科学,2008,28(3):385-389.

[7]马悦婷,张继权,杨明金.《味水轩日记》记载的1609~1616

年天气气候记录的初步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9,

21(3):57-62.

[8]黄媛,李蓓蓓,李忠明.基于日记的历史气候变化研究综述

[J].地理科学进展,2013(10):115-124.

[9]王火红.从《快雪堂日记》看冯梦祯闲居生活的墨色书香

大学分析化学笔记篇3

关键词:语文学习;读书笔记;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5-288-01

做读书笔记是语文学习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如何做好读书笔记呢?

一、目的要明确

做好读书笔记,有助于汲取文章精华,积累有用素材,学习作文技法,提高阅读质量,最大限度的将他人的东西化为己有,从而迅速有效地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成绩。所以,要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扎扎实实把读书笔记做好。

二、内容要充实

读书笔记的内容可分为四个方面:

1、故事梗概类,或内容提要类

主要对象是故事性极强的作品或者长篇小说。可以分章节概述,也可以综述全文,也可用“关键词”来勾联全文脉络与要点。要注意弄清故事的人物关系、事件的前因后果、情节的巧妙安排,要达到“写后能清楚地讲给别人听”的目的。

2、材料类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一旦缺失,文章必然苍白无力,所以要着重积累小故事类的素材和论据类的素材。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要积累。要明白,“有价值的才是最好的”。一般来说,有价值的材料具备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合乎情理,有一定的思想性;二是生动形象,有一定的艺术性;三是新鲜新颖,有一定的时代性;四是丰富多姿,有一定的多样性。

3、格言警句类

包括名人名言、警句箴言、谚语俗语、座右铭、歇后语等,这些都是最精粹的语言,极富哲理性,要多方收集,多多益善。

4、精美句段类

要及时摘记与自己心灵最契合的精美句段,以后可以随时细细欣赏、慢慢玩味,用心模仿。这类句段是提高作文语言表达水平最重要的范本,这些句段要么直接引用入文,要么巧妙化用,巧妙入文,都势必大大提高作文的档次和水平。

三、对象要清晰

做读书笔记讲求实效,针对读书笔记的目的和内容,我们在阅读时要有意识选择那些“实用”的书目。根据实践经验,特别推荐以下书目:一是辞书类,如《中华妙语大辞典》、《常用谚语词典》、《中华智慧话语宝典》、《世界名言博引词典》、《唐宋诗词典故辞典》、《历代名句赏析词典》;二是精品类。如《读者》、《文摘周报》、《时文选粹》、《思维与智慧》、《心灵鸡汤》、《资料卡片》、《萤窗小语》、《余秋雨文集》、《林清玄文集》、《刘墉文集》等。

四、格式要规范

做读书笔记最好要条理清晰、格式规范,以便以后审核、查阅和引用。

首先要注明原文题目、作者、出处(书刊名、版本、期号、出版日期、页码)。

然后是正文,注意摘录时,要准确无误,当充分尊重原著,不改动不误引,最好在摘记之后,认真校对。

最后,要对那些优美精彩的片段写出赏析文字。“赏”就是要写出自己阅读时的体验感觉。“析”就是分析并写出文章“亮点”文字优美的成因,如诗化语言、意境化语言(立体、动态画面)、细节描写(特写镜头、聚焦法)、悬念(设悬、解悬)、对比衬托、炼字、善用修辞、旁征博引、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动静结合等。一段优美的文字为人喜爱,总有某些独到的技巧手法。对这些手法的分析与学习,必将迅速提高写作水平。之后还要针对这则文字仿写一则文字。大量实践证明,赏析和仿写是提升作文水平的最佳捷径。

五、数量要达标

做读书笔记贵在持之以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行的。必须要求自己在规定时限内搜集到不同类别的素材若干个,才能给自己前进的动力和方向。量化目标(一个学期内)大致如下:第一类10则,第二、三类各100个,第四类50则。可以再具体些,材料类:成语故事30个,寓言30个,童话10个,神话10个,其他20个;名言警句类:名句50句,谚语30、歇后语20个。精美句段每周至少三则,每则必须包括赏析和仿写。量化目标确定后,必须随时提醒自己,及时清点整理,查漏补缺,争取早日完成任务。

六、整理要及时

及时整理是做好读书笔记的最后关键一环。整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复习回顾的过程。可以一月一小整理,一学期一大整理。整理首先要检查自己的量化目标是否完成,格式是否规范。其次编写好目录,可以分页码编写,也可以分类编写,即把同类素材所在的不同页码放在一起,比如精美句段,可再细分为细节传神类、细腻情思类、哲理禅悟类等。再者可以请他人或者亲自编写序、跋,记录下做读书笔记的心得体会等。还有可以进行美术编辑,可以在笔记的空白处加入剪贴画或插图,或者在文字周围加上花边等进行修饰。最后,为自己的读书笔记起一个好名字,如“美丽心园”、“闲情偶记”等。这样自己的一部作品便诞生了。

七、补充

其他要注意的事项还有:一是要先消化后摘抄,在理解基础上有重点地做笔记,不可胡乱抄书;

大学分析化学笔记篇4

字形教学是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难点,教会学生识记字形的方法是字形教学的关键。指导学生识记字形,应根据儿童掌握字形的认知特点,按照汉字的构成规律进行,使学生变机械识字为意义识字。

一、借助图画或实物识记象形字,在字形变化上指导

低年级学生的识记,明显地偏重于对具体形象的认知材料的识记。如,刚入学儿童学习“口”字时,往往想到嘴;学习“一、二、三”时,常联系到所摆的小棒。象形字及指事字、会意字中的象形符号,由于经过长期的演变,已较多地失去了象形的因素,更加抽象了,有的偏旁部首在笔形上有几种不同的形式,如“人”有“亻、人、人”等形状,学生不易识记。这些变化都使得低年级学生无法把字的外形或字中所含的象形部件,与图画或实物的形态对应起来。因此,教师的指导应放在形态的变化上。

例如,教学“伞”字,先让学生观察一把伞,再说伞的组成,然后启发学生说出,人字头像伞布,下面的点、撇和一横像伞骨架,中间一竖像伞把。

二、以熟字助新字的识记,在指事字、会意字与象形字的联

系上指导

汉字的指事字、会意字都包含了象形符号。教学时,根据这一规律要引导学生联系熟字,指导学生借助表象、组合去识记新形。如“刃”字,让学生知道刀口上加一点,指出刀刃的部位;“看”字,上面是手(@①),下面是目,教师指导学生“用手遮目而看”来识记字形(可以配以动作)。

三、利用结构分析识记形声字,在部件组合上指导

小学生掌握字形的心理过程是一种分析和综合的过程。汉字大部分是合体字,而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形声字。小学生对于形声字中结构复杂、笔划较多的字较难识记。教师在教学形声字时,既要指导学生联系已学的象形字、指事字去识记形旁,又要帮助学生分析形声字,了解部件的位置关系及部件间的组合情况,从而在组合中识记字形。这个过程把识记的字作为学生思维和活动的对象,增强了学生识记的兴趣,有利于提高识记的效果。

形声字一般包括左右、上下、内外三种结构关系。教学时,引导学生把字分成两个部分——声旁和形旁,指导学生学会把字义和字形的结构部件联系起来分析、识记。如,分析“话”的字形,启发学生说出:说话就是发言,所以左边是个“言”字旁(讠);说话要用舌头,所以右边是个“舌”。

有的还要把形声字分成三个(或以上)部件去分析,并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创造意义识记的条件。如把“躲”分成“身、几、木”三部分,用“一个人把身体藏在几棵树后”去识记。

四、通过字形分辨识记形近字,在对比和联想上指导

小学生掌握字形,一般先整体认知。他们对字形的外部轮廓的认知比较明显,而对字形的内部结构,个别笔划的认识比较模糊,常出现“人”、“入”不分,“凤”写作“风”、“够”写作“gòu@②”等错误。因此,教师要设法突出字的方位差异和细微区别,组织学生分辨字形:一采用对比法,二采用联想法。

形声字中有许多字声旁相同、形旁不同,学生容易写错。教师除用彩笔突出形旁差异外,可采用情境联想的方法帮助学生识记。如教学“渴、喝”时,可以这样指导学生比较:人口渴了想喝水,所以“渴”字是三点水旁;喝水要用口,所以“喝”字是口字旁。

有些形近字区别细微,教师还可采用口诀联想的方法帮助学生识记。如教学“已”时用下句口诀:“堵巳不堵己,半堵才念已”;教学“力”时用口诀:“刀子出头,力、力、力”。

用联想法帮助学生识记字形,有时用到以下几种方法。①形意结合联想,如教学“尘”,联想到细小的土,“小”和“土”合成“尘”。②形声结合联想,如教学“饱”,联想到声旁“包”和形旁“”(食字旁)。③形物结合联想,如教学“笔”,教师可先出出示一支毛笔,让学生说说毛笔的结构——上面是竹笔杆,下面是笔毛,指导学生识记“笔”——上面竹字头,下面是“毛”字。

字库未存字注释:

大学分析化学笔记篇5

一、政治课堂笔记本的建立和记笔记的技巧

(1)笔记本要从一而终,注意完整性。有的同学做笔记非常随意,今天用这个本,明天用那个本;今天记书上,明天记本上,甚至一本笔记本上各种科都有,笔记记得乱七八糟,复习时东翻西找,影响了学习效率。因此,笔记本要选一个较厚点的、硬皮的,要从一而终,注意完整性,并且要好好保存,以备复习时用。

(2)政治学科笔记的格式。政治学科笔记用的纸张,每页左右都要留出一定的空白来,不要把一页纸写得满满的。建议把笔记的一页最好用一条竖线格式分为两部分。其中左面占2/3,右面占1/3。较大的栏内记老师讲的内容,较小的栏内记自己的想法、问题等。两栏内容之间要有对应,这样便于对照复习。

(3)对重要的部分可以通过缩格、上下留空、加画重线或改用其它颜色的笔等标记来突出。用语要言简意赅,常用词语可用代号。写字要快,字迹能够看清就行。注意听课与看书结合,有些内容可直接在书上批注。

二、记政治课堂笔记要注意把握时机:宏观构建微观补充

学生要协调好记笔记与听课的关系,这是提升课堂质量的重要的环节。如果有内容没记下来,要暂时放弃,课堂上跟住老师是第一要务,下课再问同学和老师。以避免有时记笔记就跟不上老师讲的,听老师讲的就记不好笔记。有的学生企图把老师的话全记下来,追求笔记的完整性,注重形式,结果这些学生上课的主要任务是记笔记,听课倒成了次要的。最后导致课堂上听不明白,笔记记了一大堆,课后又没有时间去看笔记,最后束之高阁,没有多大意义。因此,学生在做笔记时应把握好时机:一个是老师在黑板上写字时,要抓紧时间抢记;二是老师讲授重点内容时,要挤时间速记、简记;三是下课后,要尽快抽时间去补记。

三、政治课堂笔记需要记的主要内容

(1)记预习时发现的问题、体会,自己掌握不好的旧知识。课前预习对于做课堂笔记是非常重要的。通过预习,能让我们先对知识网络和重、难点有大致了解,特别是哪些地方还有疑问,先掌握部分知识,形成一个课堂笔记的框架,这样在课堂上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能有效地解决“听”与“记”的矛盾。

(2)记教学过程中教师整理总结的知识体系,难于理解的重点及难点以及自己悟出的重要体会;记课堂上没有解决的疑难,新知识和旧知识的联系或结合点,容易发生错误和混淆的概念。

(3)记老师讲课时推导知识的思路和过程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可以学到教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独特见解。

(4)记书上没有的典型例题与典型解法,记规律,记课堂小结和老师更正补充的内容。有些内容,分散在各节之中,甚至在课外书籍中,是老师在查阅大量参考资料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出来的。对课本上落后于现实的知识,老师往往会进行更正补充。这些内容往往是重要的考点,是真正有价值记的东西。

(5)对联想、发现的问题,心得体会,要及时记。这些都是思维的火花,是有价值记的内容。书上有的知识、次要的知识和一看就懂的内容不需记。如果什么都记,势必影响听课的效率,得不偿失。

四、政治课堂笔记的课后整理和使用。

(1)由于课堂时间紧,一些内容可能漏记。课后要及时对笔记进行整理、归纳、补充,使笔记进一步条理化、系统化。这样既可以提高听课效率,又能使笔记干净整洁、有条理,还是一种很好的课后复习方式,使我们的复习更有针对性,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综之家

(2)切忌抄别人的笔记。有的学生比较懒,自己在课堂上不愿做笔记,下了课去抄别人的笔记。这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不利于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一定要记住:笔记要自己写,自己做的笔记对自己才有意义。

(3)经常对照笔记,对老师讲课的内容,加深理解,增强记忆,便于运用。这是一种很有效的?w习方法,能够减缓对知识的遗忘。

大学分析化学笔记篇6

【关键词】历史;教学;小窍门

一、让“记笔记”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的第一步

古人在治学方面有一条十分重要的经验,那就是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手到,就是做笔记。历史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笔记训练。教学中,教师可要求学生进行以下几种笔记训练:

1.抄写。这是一种较普遍的笔记训练。这种笔记可抄写有关参考书上的重要历史资料,如原文、名言、典故、数据等;也可抄写教师拟定的或有关学习参考资料上的习题、习题答案要点等;还可以抄写历史专有名词中容易写错的字或字数较多难记忆的名词,如“司母戊大方鼎”、秦王嬴政的“嬴”字,容易混淆的“戌、戍、戊”可记下口诀:“横戌点戍空心戊”,还有难记的外国地名、人名等。通过这样的抄写练习,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和记忆。

2.眉批。即充分利用教科书,在听课时、预习时或复习时进行随手的笔记。眉批笔记要求在教科书的重要句、段下边标上圆点、直线、波浪线、双线、加框等符号,或者把学习时产生的心得体会、评论、疑问等记在书页的空白处。这种笔记简单易行,边读边记,下一次在阅读教科书时,眉批笔记就能起引导作用,各种符号也能使学生很快找到要点、重点。

3.课堂笔记。课堂笔记即学生随教师的讲授而做的笔记。它要求学生抓住课堂教学的主线,记下教师讲课的板书提纲、讲授重点或难点,记下教师补充的内容,也可记下在听课时所产生的联想、新的认识或疑问。课堂笔记中,学生可在笔记旁边留出一些空白,便于补充、修改,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用各种符号、字母、缩写来代替不同的意思,如记下相应页码,以便查找。

二、学会“加工”知识,形成层次分明、内容相联的知识体系

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加工”过程,是对历史知识的整理、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过程,教会学生整理历史知识体系,是学生在知识层次的重要学习方法。

学生在整理知识体系时,首先,必须先对教材仔细阅读,才能找出知识点。一旦把知识点正确地整理出来,知识点就会在学生的头脑里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这样就能把握教材的脉络。如:在讲授《世界历史》上册第1课《人类的形成》时,我提示学生:这一课包括“人类的出现”和“氏族公社”两个子目,在第一个子目“人类的出现”中包括人类的形成、人类的进化、人种的差异,在第二个子目“氏族公社”中包括氏族公社的出现原因及其发展过程。

其次,学生在整理知识体系时,还必须学会运用思维方法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概括,使教材内容条理化、要点化,这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最后,学生在掌握最基本的知识体系整理方法后,还要进一步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等进行疏理、概括、归纳,找出同类历史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历史并得出历史规律的能力。如:在讲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的诞生》和《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后,我指导学生用图表的形式从时间、导火线、根本原因、过程、结果意义、性质等各方面归纳出知识体系,使学生对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并得出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一种旧的社会制度必须经过漫长的、曲折的、复杂的过程”这一历史规律。

三、学会融会贯通,在学科“交叉”中学习

历史以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为研究对象,历史知识所涉及的范围极其广阔和丰富。所以,教师要使学生学会融会贯通,使学生“交叉”学习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如,对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的分析,要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英国斯图亚特王朝、法国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法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由社会基本矛盾所决定的,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再如:金字塔为什么要采用三角形作为出入口?要运用数学上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来进行回答。还有地理上地图的知识、哲学上矛盾运动原理等。教师指导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各学科知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四、“以史为鉴”,学会“历史”地看待现实问题

学习历史,不仅要了解人类社会的过去,更要从历史中获得教益,学会历史的智慧。对前人的失败和成功,我们不仅要客观、全面地看待,更要让其在今天现实生活中发挥参谋和借鉴作用,让历史和现实统一。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发挥历史学科对现实的指导作用,让学生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来观察、分析当前社会热点,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今天,我国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这在春秋战国时期,孟子的“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主张中就能得以体现,事实证明孟子的思想正确无误;中国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这是历史的教训在告诉我们,“闭关锁国”,中国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为什么要反对?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有大量的史实可以证明,中国的是不容侵犯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所学过的历史知识来分析这些热点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摆脱所谓的“历史无用论”的困惑,感受历史的智慧。

五、学会科学记忆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1.压缩记忆法。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化繁为简,把内容压缩成少数几个字的记忆方法。如:新文化运动的四个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鲁迅,可压缩成陈、李、胡、鲁。

2.联想记忆法。是将已有的知识,加以改造或联想,赋予新的含义。如:古希腊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用“悲”“埃”二字的谐音,组成“悲哀”一词来记。

3.等距离记忆法。是根据几个历史年代间的相等差距的记忆方法,好处是只要记住了其中一个年代就可推算出其余的几个年代。如:相距两年: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运动,1917年护法运动,1919年,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依此类推还有相距五年、相距十年等。

大学分析化学笔记篇7

如何使学生掌握科学、高效的课堂笔记的记用方法呢?结合经验,浅谈几点关于政治课堂笔记的认识,与大家共勉。

一、政治课堂笔记本的建立和记笔记的技巧

1、笔记本要从一而终,注意完整性。有的同学做笔记非常随意,今天用这个本,明天用那个本;今天记书上,明天记本上,甚至一本笔记本上各种科都有,笔记记得乱七八糟,复习时东翻西找,影响了学习效率。笔记本要选一个较厚点的、硬皮的,要从一而终,注意完整性,并且要好好保存,以备复习时用。

2、政治学科笔记的格式。政治学科笔记用的纸张,每页左右都要留出一定的空白来,不要把一页纸写得满满的。建议把笔记的一页最好用一条竖线格式分为两部分。其中左面占2/3,右面占1/3。较大的栏内记老师讲的内容,较小的栏内记自己的想法、问题等。两栏内容之间要有对应,这样便于对照复习。

3、对重要的部分可以通过缩格、上下留空、加画重线或改用其它颜色的笔等标记来突出。用语要言简意赅,常用词语可用代号。写字要快,字迹能够看清就行。注意听课与看书结合,有些内容可直接在书上批注。

二、政治课堂笔记需要记的主要内容

1、记预习时发现的问题、体会,自己掌握不好的旧知识。课前预习对于做课堂笔记是非常重要的。通过预习,能让我们先对知识网络和重、难点有大致了解,特别是哪些地方还有疑问,先掌握部分知识,形成一个课堂笔记的框架,这样在课堂上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能有效地解决“听”与“记”的矛盾。

2、记教学过程中教师整理总结的知识体系,难于理解的重点及难点以及自己悟出的重要体会;记课堂上没有解决的疑难,新知识和旧知识的联系或结合点,容易发生错误和混淆的概念。

3、记老师讲课时推导知识的思路和过程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可以学到教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独特见解。

4、记书上没有的典型例题与典型解法,记规律,记课堂小结和老师更正补充的内容。有些内容,分散在各节之中,甚至在课外书籍中,是老师在查阅大量参考资料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出来的。对课本上落后于现实的知识,老师往往会进行更正补充。这些内容往往是重要的考点,是真正有价值记的东西。

5、对联想、发现的问题,心得体会,要及时记。这些都是思维的火花,是有价值记的内容。书上有的知识、次要的知识和一看就懂的内容不需记。如果什么都记,势必影响听课的效率,得不偿失。

三、政治课堂笔记的课后整理和使用

1、由于课堂时间紧,一些内容可能漏记。课后要及时对笔记进行整理、归纳、补充,使笔记进一步条理化、系统化。这样既可以提高听课效率,又能使笔记干净整洁、有条理,还是一种很好的课后复习方式,使我们的复习更有针对性,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切忌抄别人的笔记。有的学生比较懒,自己在课堂上不愿做笔记,下了课去抄别人的笔记。这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不利于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一定要记住:笔记要自己写,自己做的笔记对自己才有意义。

3、经常对照笔记,对老师讲课的内容,加深理解,增强记忆,便于运用。这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够减缓对知识的遗忘。

大学分析化学笔记篇8

关键词:口译,笔记,认知分析

 

1.引言

口译是以一种语言对用另一种语言口头陈述内容的即时传达。论文大全。因此,口译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对源语信息的记忆、储存和提取能否成功。论文大全。而在记忆、储存和提取源语信息这三个阶段中,记忆显然是前提。记忆是人的一个综合性的心理活动,“是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车文博1986:403),包括输入,储存和重现三个过程。人脑的记忆由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部分组成。在口译的过程中,短时记忆也称为工作记忆,是指译者在听懂源语信息的基础上对信息的暂时储存。“一个人的短时记忆最多只能容纳下一组由六个意义毫不相干的单词组成的词群,或一组无意义的七位数的数字”(梅德明2003:24)。桂诗春教授认为,“复杂的,合成性质的冗长复句的语法结构信息有时会超出人脑的短时记忆句法负荷,是人脑语言中枢很难综合处理听辨词汇信息”(1998:96)。相比之下,长时记忆的信息容量要大得多,是大脑长期保持信息的主要手段。鉴于短时记忆的负荷是有限的,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应该立刻提取使用,否则,随即会被遗忘。大脑在开始记忆的同时,遗忘过程便已经开始了。论文大全。短时记忆在运用中只能起到中转站的作用,促使加工了的语言信息进入长时记忆阶段。语言大脑记忆容量的有限性使得记忆的源语信息不全面。笔记是一种临时性的弥补短时记忆不足的手段;是译者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技能。据心理学实验表明,短时记忆阶段语言信息保持的时间为±1分钟,中等语速为150字左右/分钟。原则上讲,源语信息超过1分钟,译者就需要通过笔记这种辅助手段来调动大脑长时记忆来弥补短时记忆的不足,二者相互配合才能顺利完成口译任务。因此,口译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记录的好坏(让·艾赫贝尔,1995)。如何有效地借助笔记手段来迅速高效地储存源语信息,为译者高质量地提取信息服务,就成了口译研究的焦点。

2.DanielGile的“认知负荷模型”

在口译过程中,笔记是记忆的辅助手段,不能代替脑记;记录在笔记上的重要信息点以及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还需要依赖于人脑来记,笔记是起提醒并激活记忆的作用。在一个像口译这样复杂的认知实践中,译者要同时涉及到源语信息的接收、解码、记录、编码和表达等几方面的大量脑力工作。那么一个人怎样才能在一心多用时降低脑力负担来保证口译的质量呢?著名的法国口译研究学者DanielGile在他的专著《口笔译训练的基本概念与模式》(BasicConceptsandmodelsforinterpreterandtranslatortraining)中提出的认知负荷模型为我们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DanielGile的“认知负荷模型”基于两个理念:第一,口译要求某种脑力能量,而这种脑力能量是有限的。第二,口译会占用几乎所有的脑力能量。在某些情况下,口译要求的脑力能量甚至大于所有的脑力能量,进而口译质量开始下降(Gile,1995)。

DanielGile(1995)认为交替传译的模式分为两个阶段:

phaseiCi=L+n+m+C

交替传译(第一阶段)=听力与分析(listening+analysis)+笔记(note-taking)+短时记忆(shortmemory)+协调(coordination)

phaseiiCi=Rem+Read+p

交替传译(第二阶段)=记忆(remembering)+读笔记(note-reading)+传达(production)

DanielGile认为口译任务所需要的注意力总量必须小于译者大脑提供的注意力总量。由于可供译者使用的大脑注意力总量是有限的,如果口译任务所需要的注意力总量超过译者大脑提供的注意力总量,那么口译的质量就很难得到保证。假设口译任务所需要的注意力总量为tR(totalRequirement),可供译者使用的大脑注意力总量为ta(totalCapacityavailable),那么tR必须小于ta。人的脑力总量是有限的,同时注意力的分配需要占用和耗费译者的脑力。在口译的第一阶段,如果译者在某个环节投入过多的精力,其他的环节能够得到的注意力就会减少;任何一个步骤出现问题都势必影响整个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要求译者熟练地分配和协调各个环节所需的脑力,只有做到对输入的信息理解正确,笔记清晰完整,才能保障第二阶段的产出。在第二阶段,译者承受的压力相对较小,只需要回想起笔记里的信息点所代表的具体内容和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再需要分配大脑注意力来完成信息的接收、解码和记录;此外译者还可以自主控制口译表达的语速。

3.anderson的“认知能力发展模式理论”

anderson的“认知能力发展模式理论”认为,任何熟练的行为都要求将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knowledge)转化为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knowledge)。在anderson看来,由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有个发展过程:认知、联想和自主三个阶段。在认知阶段只有陈述性(即事实性)知识,包括字词、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等。这些知识以解释的方式提取,生成某种行为动作。认知阶段通常存在言语中介,因为这些陈述性知识在工作记忆中得以不断重述,随时为解释性程序服务。陈述性知识的使用因此是一个缓慢的过程。anderson(1993)明确指出:新知识的获得必须被看成是新旧知识在练习与反馈参与下互动的过程。理解新信息离不开旧信息。在联想阶段,译者本人使新旧知识产生联系,加快提取速度。自主阶段的知识完全程序化了,提取在长时记忆中程序性的知识速度极快。

对于尚未经过系统化训练的初级译者来说,记笔记时的脑力需求量较大,感觉较为吃力,只有经过不断的练习,整个口译过程的进行才能形成相对稳定的模式,直至在长时记忆中形成一固定的程序,这样才能将译者在记笔记、识别笔记上耗费的脑力降到最低,把注意力更多地分配给听辨源语信息和进行逻辑分析,进一步提高口译质量。初级口译人员的笔记技巧尚未熟练掌握,关于口译笔记的陈述性知识尚未完全转化为程序性知识,还未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因此不得不耗费许多的精力去记笔记,而人的脑力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口译质量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相比较而言,高级口译人员在经历过系统化的笔记训练后,笔记知识渐渐转化为程序性的知识,基本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他们在口译笔记上耗费的精力要小得多,他们的口译质量进而不会受到很大影响。

4.口译笔记内容的认知解释

口译笔记既不同于学生的课堂笔记,不同于通常的会议记录,也不同于速记员使用速记符号的速记。因此,在口译工作中,我们无需也不可能采取听写或速记的方法,整句整段地记录源语信息。根据DanielGile提出的认知负荷模型,如果译者在记笔记上消耗过多的注意力,占用过多的时间,那么他在听辨源语信息和进行逻辑分析分配的注意力就会不足。在记笔记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究竟应该记什么。首先,应该记录下源语的主要信息和逻辑思路。因为口译笔记的目的就是“唤起”译者的记忆。只要有主要信息作为线索,构成源语信息语篇的逻辑支架,就能激活大脑短时记忆中暂存的相关信息,使源语信息得以再现。其次,要记下数字和专有名词等,因为这些信息因其独立性在短时记忆中要独自占有一个信息单位,并且这些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意义单一,准确性要求高,不易和语境产生具体联想,无法靠分析和逻辑回想起来,增加了记忆的难度。由于对记忆的精确度和难度要求高,译者在记录这些信息的过程中势必消耗大量的脑力,进而影响口译的顺利进行。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理论,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很难提取。译者阅读笔记时,笔记就会帮助译者在脑海里迅速找到相应的记忆并激活它。因此译者只需选择性地记录下源语信息中能够激活记忆的关键词。

5.结语

口译笔记是影响口译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认知理论对我们的口译教学和实践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口译笔记训练提供了充分的理据。对于口语笔记的认知分析帮助教师进一步理解笔记在整个口译过程中的重要性,以便他们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并指导学生进行自主训练,使学生陈述性知识转化为自动化的程序性技能,将学生在记笔记、识别笔记上耗费的脑力降到最低,把注意力更多地分配给听辨源语信息和进行逻辑分析,进一步提高口译质量。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心理学原理[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2]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梅德明.中级口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4]让•.艾赫贝尔(孙慧双译).口译须知[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5]anderson,J.R.Cognitivepsychologyanditsimplications.[m].newYork:w.H.Freeman,1993

[6]Gile,D.BasicConceptsandmodelsforinterpreterandtranslatortraining[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BenjaminspublishingCompany,1995

大学分析化学笔记篇9

关键词:笔迹分析;大学生;辅导员;谈心工作;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149-03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中明确要求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就是帮助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经常性地开展谈心活动。谈心工作是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沟通的重要手段和工作方法,有效的谈心工作可以使辅导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与效率。谈心工作的有效性取决于其是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而针对性的获得又需要得到谈心效果的真实反馈。这就要求辅导员在与学生谈心前要尽可能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同时在谈心后重视谈话效果的真实反馈。本文提出在谈心工作中运用笔迹分析技术的相关原理,将谈心工作划分为三个重要步骤,使辅导员的谈话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笔迹分析技术的概念

在16世纪,意大利学者巴尔迪在其著作《根据书写字迹判断人的性格》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笔迹学的概念。18世纪初期,欧洲就有专门的笔迹学学院。二战后,随着西方人体语言学和心理学学科的发展,笔迹分析在欧美国家蓬勃兴起。笔迹分析技术也被称之为笔迹测验技术,其理论基础来源于笔迹学研究,国外在1980年就有大量的研究表明个体笔迹特征在长时间内是很稳定的,笔迹学专家认为笔迹分析的结果可以用来反映测量个体特征。因此,笔迹分析作为用人单位招聘和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广泛应用于欧洲大陆国家。

在我国,自古就有“心手相通”、“字如其人”的说法,汉字笔迹与书写者心理的相关性认识和研究可以上溯到汉代,至今已有两千年之久。汉代扬雄首先提出了“书,心画也”之说(《法言・问神篇》),其意是说,字迹即是心灵的痕迹。但是对于现代汉字笔迹的实证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台湾心理学家杨国枢等对笔迹与人格的关系探索。90年代,中国笔迹学研究会筹备委员会的成立,进一步促进了汉字笔迹心理分析的研究。1999年,国家人事部人事与人才研究所将《笔迹分析技术在人才招聘中的应用研究》正式作为立项课题进行研究。一套建立在欧洲笔迹学理论基础之上并与中国实践经验相结合的笔迹分析技术作为一项人事选拔与管理技术广泛应用于企事业单位的人才招聘、人事管理和测评以及心理分析等方面。

所谓笔迹分析,是分析书写者的书写绘画及无意涂鸦时的字迹特点和规律,以此为依据判断出书写者当时的生理特征(如年龄、性别、健康等)以及心理状态(如性格、气质、行为方式等)。分析结果可为个人提供成长指导、婚恋咨询或为用人单位提供招聘意见。

笔迹分析还可避免因个人意愿的不同而带来的掩饰、歪曲等局限的负面影响,苏州大学心理系童辉杰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和判别模型,来对比笔迹、人格和能力三种测验。在医药销售人员选拔与评估的效果中,结果发现笔迹投射测试实验的效果比较好,而另外两个的效果实验不是很理想。国内外实践证明,基于笔迹分析测评具有操作简捷、准确性高、个性化强的特点,因此它不仅能够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中加以应用,而且还能广泛地应用于升学择业、婚恋择偶、心理咨询、疾病诊断等诸多领域。

二、高校辅导员与学生谈心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1.角色不平等。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这种在社会中甚至是在学校中最为常见最为普遍的现象,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中存在着两个客观因素,就是社会学属性和教育学属性,这对于学生来讲在课堂上教师是严肃的、有学识的角色,他们教育学生应该怎么做,教他们知识,就谈心过程而言,谈心是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和改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取决于教师,并由教师负责。从这两个方面来讲,学生没有任何主导地位,在学习上他们要听从老师的指导,在教育中他们要认真听取老师的谈心。因总体上教师的知识、教育是高于学生的,他们有责任并且有义务教育学生。因而不平等的角色实际上也是对学生的再教育。

2.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指信息在相互关联的双方之间呈现不均匀、不对称的分布状态。从信息经济学角度来看,谈心过程是辅导员与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本文所指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专指谈话过程中关于特定信息在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不对称分布状态。因此可以说,信息不对称是谈话存在的前提。不对称信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指外生信息,诸如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成绩、业余爱好、身体状况等信息不是由学生自身造成的,某种意义上是家族遗传的,天生的;第二类不对称信息是内生的,取决于学生行为本身。第一类不对称信息称为隐藏信息,第二类称为隐藏行动。在谈话过程中,师生双方互为信息源。师生双方相互传递信息质的优劣和量的多寡,以及双方相互信息吸收与否和消化多少,直接决定了谈话效果的好与坏。

3.需求不平衡。所谓需求不平衡是指大学生主体需要与辅导员主导需要不平衡。随着“90后”逐渐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力量,他们在思想道德观念与追求上比“80后”的学生更为自我与超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也较以前更为突出地表现为“三强三弱”:自我实现意识强,社会责任感弱;竞争意识强,受挫能力弱;个性特征强,感恩意识弱,其整体思想状况呈现明显的“双重性”。但其作为青年本身主流的积极向上的力量又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大学生主体需要存在矛盾状态。

辅导员作为学校与学生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纽带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可以通过和学生的谈心及时了解学生对于高校提供的服务方面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如实地将情况反馈给高校各相关部门,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及时将高校关于问题的相关处理意见反馈给学生。因此,谈心是辅导员工作的主导需要。谈话双方内心需求的不平衡使得谈话过程中双方心理能量不平衡。

解决因角色不平等、信息不对称以及需求不平衡而形成的辅导员谈心工作中难题的路径在于不断增加对工作对象的了解与把握以提升工作的针对性及有效性,而了解学生的途径除了辅导员平时工作中的接触与观察,通过其他同学、学生家长、学生成绩、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表现等等之外,更可以通过学生本人去了解学生。“有诸内,必形于外”,笔者认为通过学生的笔迹,是增加对学生了解的有效外在显性途径与载体。

三、笔迹分析理论与技术在谈心工作中的运用

1.雅曼的笔迹学理论。法国笔迹学家雅曼将笔迹分成七大类、175个小类:即压力、形式、速度、连续性、布局、大小和方向,并说明了这七个类别和不同心理特征的关系。

笔者将这七个类别分为反映自我主观状态以及人与外界关系两部分。

2.笔迹分析技术在三段式谈话中的运用举例。所谓三段式谈话即将谈心工作分为前段(准备阶段)、中段(谈话阶段)、后段(总结阶段)。从信息论的角度出发,谈心的过程是将一定的思想观念运用语言媒介,作用于谈话对象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从而达到改变其行为的过程。然而,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就难免有冗余,冗余是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之一,是指信息传递过程中比实际需要多的信息。因此,为保证谈话效果,在谈心工作的前段就需要搜集有关谈话人的相关信息,并由谈话人做好相关记录。

为了检验被谈话者在谈心工作中接收到的信息点和信息量,我们有必要在谈心工作的中段及后段通过手写记录这一方式来检测谈心的效果。尤其是当辅导员在谈心对象数量较大,性质较为复杂时,更应该注意对谈心工作的记录,作为相关工作台账做好备案。

为了加深谈心工作对谈话者的影响,后段的谈话记录应该由被谈话者手写完成。考虑到辅导员谈心工作对象的不同,如经济困难生、学习困难生、心理障碍生、延长学习年限生等,谈话内容及方式也应有相应的改变,所以有必要对谈心对象进行分类,帮助辅导员形成系统完善的谈心思路,提高谈心能力。

笔者在实际工作中曾遇到过这样一个案例:因个人兴趣有意转专业的同学主动要求找辅导员老师谈心。在谈心工作前段,笔者请谈话人填写谈话信息表格,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高中阶段获得荣誉、转专业理由等方面。该生字体略大,结构较为松散,笔迹线条较为平直,理由填写较为简单即个人兴趣、爱好。从该生笔迹中可以分析到该生思维较为宏观、不拘小节、不求精确、不够严谨、自控能力不足等信息。

在谈话过程中,笔者与谈心对象的谈话内容包括个人兴趣的澄清、对本专业与目标专业的认知、目前转专业的条件等方面。谈话中及结束后请谈心对象填写谈话表格,最终的表格呈现是一张基本看不到完整字迹的不规则线条。这体现了该生思路的不清晰及逻辑的混乱,另外,该生在与辅导员老师谈心中话语呈现臆想成分,经笔者与该生舍友了解,该生在宿舍里还有面对墙壁大笑等非正常举动。因此,笔者第一时间将谈话对象介绍给学校心理中心的专业老师,经专业老师谈话后,转诊脑科医院确诊该生患有轻微精神分裂。后与该生家长联系,及时办理了休学手续。目前,该生已康复返校,笔者又与其谈话并要求填写谈话记录,记录内容已属于正常笔迹。

四、结论

谈心工作要取得实效就要从“心”出发,根据谈心对象、谈心内容的不同,辅导员需要综合运用教育心理学、管理学、信息传播学、人际关系学等相关学科,同时还需要注意自己的仪表仪态,身为教师的责任感注重自身的素质和良好的教育才能更好地和学生交流,从而保证政治性、思想性和教育性的统一。根据在校大学生心理的变化规律,从具有外显性的载体入手开展谈心工作,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增强谈心工作的实效性,是进一步提高辅导员的思想素质和工作水平,增强辅导员的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促进辅导员职业化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沙万中.笔迹中的信息及其应用[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4,(04).

[2]JamesUmcneal.Graphology:anewmarkingresearchtechnique.JournalofmarketingResearch,1967,11,(4):363-368.

[3]Klimoski,RichardJ.,Rafaeli,anat.inferringpersonalQualities[J].Journalofoccupationalpsychology,1983,56(3):191-203.

[4]赵庆梅.笔迹分析测试技术的应用[J].中国人才,2002,(09):35.

[5]杨春晓.中国古迹心理学思想综论[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6,(1):87-91.

[6]杨国枢,林碧峰.中文笔迹与性格:一项探索性研究[J].台湾大学理学院心理学系研究报告,1964,(6):39-62.

[7]赵庆梅.笔迹分析测试技术的应用[J].中国人才,2002,(09).

[8]王晓霞.笔迹分析技术在招聘中的应用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2,(S1).

[9]童辉杰.笔迹、人格及能力测验在人员选拔中效度的比较[J].心理科学,2003,26(2).

大学分析化学笔记篇10

关键词:英语听力理解记忆与笔记策略

一、前言

听力理解是英语学习者吸收语言知识的重要渠道和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困扰英语学习者英语学习的一大难题。Buck(2001)指出,从听力理解的角度,话语表现为以声音形式编码且呈线性形式真实发生,没有重复或复习机会的特点。可见好的记忆能力对听力理解的作用相当重要。很多英语学习者抱怨由于记忆不好,他们无法记下全部听力内容,在听力的过程中即使听懂前面的内容,也是边听边忘,以致出现听力录音结束,听力内容也随之在脑海中消失。同时,大多数学习者在英语听力实践和受试过程中,通常自发地运用笔记策略来弥补记忆的不足。笔记策略被普遍认为是减轻记忆负担、改善记忆效果的学习策略。可是,该记什么、怎样记、记忆与记笔记互相干扰等问题也相继出现。本文主要从认知心理学和应用语言心理学的角度对听力理解的记忆过程与听力理解的关系,笔记策略如何克服英语学习者的听力理解中的记忆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帮助英语学习者克服听力中的记忆障碍,提高听力水平,改善听力测试绩效。

二、听力理解中的记忆过程

当语言信号以声音的形式进入人脑时,认知心理学家们认为,注意力在记忆过程中首先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其选择性和区分性的功能将听力信息选择性地传入感觉记忆。外部信息保存在感觉记忆中的时间极短,受到注意并存留下来的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工作记忆对信息进行短暂的存储和加工分析,发挥储存信息和心理运作功能,未被加工的信息被遗忘。记忆系统加工的信息归根到底要在长时记忆中贮存。长时记忆是一个信息库,可以长期储存大量信息,将现在的信息保存下来供将来使用,或将过去储存的信息用于现在。

(一)注意力、感觉记忆与听力理解。

注意力对听力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学习者对信息进行有效加工的一个必要条件。没有注意也就形成不了感觉记忆。经过感觉记忆接收到的语言刺激进行初步辨认,选择对该信息是否加工,并把信息保存足够长的时间以供工作记忆处理。我们知道,学习者在听力过程中不可能全盘接收外界语言的所有刺激,对某个刺激选择性地注意时,就会进而思考留下记忆,对注意以外的刺激就模糊不清。因此,学习者进行听力理解时,必须集中注意力,排除其他干扰,否则就会出现听而不闻的现象,造成听力活动无法正常进行。

注意力的集中与平时英语学习中所下的苦功也是分不开的。在英语学习课堂、课外听广播阅读交谈中多听多说多记,有意识、无意识地增强英语信号的刺激,丰富长时记忆在声学上对英语语言的储存量,都能使学习者在听力理解练习或考试中更容易集中注意力。然而在听力测试中,则不可将注意力过分纠集在听不懂的单词或表达上,否则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影响接下来的听力部分。

(二)工作记忆与听力理解。

工作记忆把接受到的信息进行分析解码后存入长时记忆,也同时从长时记忆中获取已有信息帮助理解。工作记忆存储时间短和容量有限,英语学习者在听力理解中应加快语言处理过程。miller曾指出,记忆不被刺激的各种物质单元的数量所限制,但却相反地被有意义的组块的数量所限制,因而提出了组块(chucking)记忆之说。如果英语学习者能充分运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将信息组块整合,就可以减少需要存储的信息容量。也正是这样,长时记忆内容丰富、熟练掌握外语的人,其工作记忆的容量远较初学外语者大。

尽管有组块记忆辅助,工作记忆的容量仍是有限的,也存在加工运作功能与存储功能相互竞争有限容量的局面。在实际听力练习中,学习者要能放弃某些信息的听辨,容忍知识的模糊和不完整(刘绍龙,1994),否则对个别陌生词意表达的再三思考会使得工作记忆存储信息的容量更加有限,影响干扰随后信息的听辨、处理和存储。在做听力理解练习时,英语学习者都有过前听后忘的经历,既影响理解速度又影响理解效果。如果能找到存储信息的窍门,减轻存储的负担,不但能记住该记的信息,而且能多留点空间让使得工作记忆编码分析听力内容,从而提高理解的效率。桂诗春(2001)指出,不要相信自己的记忆,要利用外部储存。在诸多听力策略中,笔记策略是减少信息遗忘的一种有效手段,促使工作记忆内容成为书面信息,在笔记过程中,尽可能做到择时与选词的可行性与适度性,这样才能保证笔记策略运用时,听力效果更优越。当然,笔记策略需经过训练,熟练掌握,否则也会给听力理解带来负担,产生反作用。

(三)长时记忆与听力理解。

长时记忆是知识系统保存的地方,这就包括了保存和提取两方面的问题。保存亦是为了提取。有的人能快速提取长时记忆中的积累信息,产生对新的声音刺激的选择性注意和工作记忆的编码加工,思想敏捷反应快,很快进入听力角色。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能为感觉记忆、工作记忆的运作提供基础,辅助前面记忆阶段进行,而不断输入长时记忆的新信息又可以使学生重新评估已经获得的信息,排除掉那些不合逻辑的内容,得到自己所需要的部分,对所听的内容形成正确的整体理解。因此,英语学习中将接受到的信息材料尽快尽多地存入长时记忆,一方面扩充长时记忆信息量,一方面刺激活跃原来已经储存的信息量,能有效地帮助学习者积累丰富的背景知识和语言知识,帮助英语学习者填补理解过程中的缺口,实现较好的听力理解效果。

可见,记忆过程中各环节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对英语听力理解产生着重要影响,但由于记忆能力的局限性,在英语听力学习中,笔记策略作为学习策略之一被认为能减轻记忆负担,得到广泛运用。然而笔记策略的使用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学习者该记录什么,怎么记,记录过程反倒还影响听力效果的问题层出不穷。那么笔记策略在听力练习或考试中是否仅仅只是学习者自以为减轻心理压力的工具,而对记忆和听力理解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呢?以下就略谈一下听力理解中笔记策略如何辅助记忆。

三、记忆与笔记策略

从DiVesta和Gary(1972)开始,心理学领域逐渐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笔记功能假说:编码功能假说和外储存功能假说。笔记的编码功能假说指出记笔记本身可以引起学习中的积极活动,提高注意力,帮助信息的重组生成,保证了输入信息的理解和编码进入记忆。外储存功能假说认为对笔记的复习,唤起对记忆信息的再认,帮助信息的提取和记忆。这样,从笔记策略的认知功能看,笔记策略在理想情况下能补充甚至升华记忆效果。外语环境中,学习者很难在听力过程中始终保持注意力集中。在英语听力练习或测试中,尤其是对长篇文章的听力理解,注意力一时的分散能使听力理解效果相差甚远。而笔记策略则能刺激选择性注意,帮助注意力的集中。笔记策略使工作记忆的信息内容转化为书面材料,作为一个外部存储弥补了工作记忆的容量不足,其自身对信息的分析编码能力同时加强了工作记忆对信息加工分析。记录下来的笔记可帮助学习者回忆前面的听力内容,也能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增强对听力内容的理解。而现实操作中,笔记策略在听力理解中如何运用才能避免记笔记与记忆的相互干扰影响听力理解的局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在听力理解练习或测试中的听力笔记与课堂笔记、听写不可同一对待。听力理解过程中,学习者无需也不可能采用听写的方法,整句整段地记录听力内容,书写速度无法跟上说话速度,过多的笔记既很难实现又收效甚微。学习者听力笔记内容应以概念、名称、数字、逻辑关系(大小、先后、正反、因果关系等)为主;记录过程注意条理性,分块分点记录,帮助理解;形式多以简单的缩略语、数字、字母、特殊符号,也可使用母语表达,省时省力增强经济性。

第二,笔记策略需经过训练,经常操作。学习者在学习的基础上,应发展个性化的符号和记号,增强简单记号的信息量,持之以恒地训练练习,将笔记手段运用自如,使记忆和笔记记录这两种不同信息加工过程融合互补、优化效果,否则就会影响听力信息的输入以致干扰记忆。另外,勤操练笔记策略也能减少学习者自己也无法理解自己在听力理解中记下的笔记的现象,使笔记内容更有价值。

第三,不可过分依赖笔记,小篇幅的听力内容应以脑记为主,积极判断理解。听力理解时做笔记的目的是在学习者听懂材料的前提下弥补其记忆的不足,避免对已经理解听力内容的遗忘流失,有效地延长学习者对听力信息的记忆时间,帮助回忆较为复杂的信息。因此听力理解中学习者应以脑记为主,记笔记为辅,更不可仅满足于记录下的笔记。

四、结语

总之,记忆与听力理解的关系密切,本文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对听力理解中记忆过程一步步解析,将记忆过程如何影响听力理解展现在大家面前,英语学习者可从记忆的各个环节加强锻炼,提高记忆能力。在运用记笔记手段帮助记忆时,更要讲究策略,注意方法。

参考文献:

[1]annie,p.,thierry,o.&Ronald,t.K.Cognitiveeffortduringnotetaking[J].appliedCognitivepsychology,2005,(19):291-312.

[2]Baddeley,a.Humanmemory(revisededition)[m].UK,eastessex:psychologypress,1997.

[3]Buck,G.assessingListening[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1.

[4]桂诗春.实验心理语言学纲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5]刘绍龙.外语听力=声学符号的被动吸收吗?[J].现代外语,1994,(3):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