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学质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59:35

农村教学质量篇1

农村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诸多因素和条件,21世纪以来,我国为提高农村教学质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但因为历史的“城市取向”的教育政策和重点学校政策,再加之农村教育的基础薄弱等因素,农村教学质量仍然不尽如人意。

(一)农村学校资源缺乏有效保障

充足的教育资源是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和保障。近10年来向农村学校倾斜配置教育资源已成为我国教育政策的主导方向,然而,由于对“先城后乡、先大后小”资源配置传统路径的依赖,优先保障县城学校和大规模寄宿制学校的资源配置路径并未得到实质性改变,农村学校常常因规模较小、布点分散、远离中心等原因无法得到充足的资源供给。1.农村学校教师素质不高结构性缺编严重农村学校教师素质整体不高,教师学历结构重心偏低。以广东为例,由于部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较差,大学生不愿意去任教,因此出现了一批代课教师。到2011年为止广东全省5.9万名代课教师问题基本解决,3万人通过公开招录成为公办教师。尽管他们为广东农村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这些教师的学历依然是偏低的,教学理念相对比较陈旧。随着城镇化的加速,以及农村人口出生率逐年降低,近年来农村学龄儿童减幅明显,然而,农村教师退出却相对缓慢,低生师比成为农村学校的共同特征。以现行生师比标准衡量,农村学校师资数量明显超编,但农村师资结构性缺编与总量超编并存。2010年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对广东各地教师基本情况做了大规模的调研,从调查的总情况来看,各地区对教师的需求总量减少,如梅州市、河源市需求量稍大,东莞市需求量小,各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结构性短缺,如中学地理、历史、生物、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小学英语、小学科学、品德与社会、心理健康教育、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的教师“虚位以待”,语文、数学等学科岗位则出现了人才饱和甚至严重超编的现象。2.农村学校设施设备条件不足农村学校进行新课程改革,执行新课程标准,不仅缺乏高素质教师的有力支撑,还缺乏基本的教育资源保障。2001年以来国务院统一部署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等工程。2009年起国务院全面实施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要求把学校建成最牢固、最安全、最让家长和群众放心的地方,让每所学校都成为非常时期的避难场所。十多年来通过“改危”、“校安”等政策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农村校舍质量,危房基本消除,农村中小学校基本设施设备有了很大改善。但对照《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有的农村学校校舍仍需改造加固。不仅校舍需要改造加固,对照《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农村学校还普遍缺乏标准化的活动场地,尤其在布点分散的村级学校,校园虽比较宽敞,但基本没有被硬化,没有专门的运动场所,缺乏可用的体育器材。同时农村学校通常没有配置科学教室、艺术教室或实验教室,可用的教学仪器设备和艺术器材设备也非常短缺,多媒体教室和图书室缺乏。此外,农村学校教育信息技术装备无法满足正常的教育教学需要。有的农村学校根本没有教育信息技术设施设备,有的学校虽有,但缺乏教育信息技术教师,这些设施设备被束之高阁,同时许多农村学校的电脑等设施都是其他地区或学校捐助的,已经被淘汰,老化问题严重,运行速度很慢,学校经常在需要使用远程教育资源时面对“设备罢工”的无奈。

(二)农村学校课程供给质量偏低

农村学校课程开设整体上质量偏低,课程开不齐、开不足、开不好的现象较为普遍。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学校需相应为1-9年级学生提供至少6-10门课程,每周课时总数为26-34节。但是现实的情况经常是,农村学校提供课程的丰富性和充足性远远低于城镇学校。有的村级小学,学校只能提供语文和数学两门课程,且这两门课程的周课时数远高于规定标准,其他科目只体现和反映在课程表上。有的农村学校虽然开设了音乐、英语、品德等课,但这些课的周课时总数明显不足,课时分配出现往语文和数学“一边倒”的现象,学校教育被窄化为“语文+数学”教育。一些实施义务教育的农村学校陷入单一“题海战术”的知识教育,学校成为“静听式”的学校。这种教育模式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去甚远[1]。在开齐音乐、英语、体育等课程的农村学校,课程供给质量与师资水平显著相关。受教师老龄化和学科专业背景单一化的影响,农村学校的这些课程无法开好。虽然这些课程开设了,但教师经常是“唱不成调、跳不起来”,有的只能以播放光碟的形式上音乐课,体育课经常是组织学生到操场上晒晒太阳、拍拍皮球或让学生自己玩玩而已。有的农村学校没有专业的英语教师,只好找其他教师凑数。新课程改革引入了更多专业性和时代性强的科目,如英语、信息技术等,许多中老年教师职前职后从未或很少接触过,难以胜任。即使“赶鸭子上架”,其效果也可想而知。以农村学校教师的现有素质,要求他们“一专多能”、实施全科教学不切实际,否则,其代价必然导致教学质量的损失。农村学校课程的单调性和低质化还体现为有组织的课外活动严重缺乏。不少家长抱怨,农村学校学生上学就是念书本。新课程改革虽然要求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但这些课程至今在许多农村学校依然难觅踪影。

(三)农村学生学业水平整体偏低

学业成绩是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衡量指标。农村学校学生的学业水平比城镇学校整体偏低,这一结论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证实。有研究者选择了6所村级小学和7所城镇小学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农村小规模学校学生的语文和数学成绩显著低于大中规模学校。农村小规模学校学生的学科发展不均衡,数学学科偏弱。小规模学校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显著偏低。农村小规模学校学生的数学各层次能力均偏低[2]。对广州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证研究表明,在城区学校、城乡结合部学校和农村学校中,农村学校的成绩在三者中最为分散且及格率相对最低,农村学校学困生比例较大[3]。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连续四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在数学和科学方面的学业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异[4]。造成农村学校学业成绩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学校来说,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整体不高,从家庭来说,学生家长大多数是农民,他们拥有的文化资本比较少,对孩子的期望不高,教育孩子的知识、能力有限,从社会环境来说,农村学校的文化环境和熏陶明显不如城市学校,此外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农村学校面临一个新的教育难题———留守儿童问题,由于家长外出务工,孩子大多由老人看管,他们则是心有余力不足。

二、影响农村教学质量的政策原因

影响农村教学质量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政策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制定执行与农村教育相关的良好政策是提高农村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只有依靠相关政策,才能解决农村教育“缺人、缺物、缺钱”的“三缺”状态,才能为解决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教育新问题提供底线保障。

(一)提高农村教学质量的相关政策及主要内容

为了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自21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及其部委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综合政策主要包括《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专项政策主要包括《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积极配合和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的几点意见》(2001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12年)、《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2012年)。专门针对农村教育的政策主要包括《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2003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2005年)、《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2006年)、《国务院关于开展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试点工作的意见》(2007年)、《教育部、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2012年)。上述政策有关农村教育的内容,概而言之,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1.在教师、校长队伍建设方面,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依法执行教师资格制度,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严格掌握校长任职条件,积极推行校长聘任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和志愿者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实施并逐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完善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为农村学校定向培养补充“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质教师,实施并扩大“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和“服务期满特岗教师免试攻读教育硕士计划”;建立县(区)域内教师校长轮岗交流机制,建立县(区)域内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引导、鼓励优秀教师到乡村薄弱学校或教学点工作;依法保障并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实施工作,确保绩效工资所需资金落实到位,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实行工资、职称倾斜政策,推进教师养老保障制度改革,按规定为农村教师缴纳住房公积金及社会保险费,中央安排基建投资,支持建设农村艰苦边远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在核准岗位结构比例时高级教师岗位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研究完善符合村小和教学点实际的职务(职称)评价标准,职务(职称)晋升向村小和教学点专任教师倾斜;开展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的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加强农村教师部级示范培训,积极探索农村教师远程网络培训的有效模式,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建立网络研修社区,支持农村名师名校长专业发展,造就一批乡村教育家。2.在教育经费、办学条件与教育资源保障方面,明确各级政府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责任;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保障机制,确保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落实省长(主席、市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校舍维护、改造和建设保障机制,消除现存危房;确保农村中小学校公用经费;建立和健全扶持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助学制度;中央财政设立中小学助学金,重点扶持中西部农村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免费发放教科书;广泛动员和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捐资助学;均衡配置办学资源,省级政府要加强统筹,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以及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省级政府要依据国家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和本省(区、市)标准,为农村中小学配齐图书、教学实验仪器设备、音体美等器材,着力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宿舍、食堂等生活设施,妥善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服务人员配置问题,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和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积极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按照“总体规划、先行试点、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原则推进,加快开发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制定农村教育教学资源建设规划,加快开发和制作符合课程改革精神,适应不同地区、不同要求的农村教育教学资源和课程资源。3.在教育管理体制与学校管理方面,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强和改进学校管理,完善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规范招生办法,规范财务管理,规范收费行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建立学校联盟,探索集团化办学,提倡对口帮扶,实施学区化管理,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4.建立健全农村留守义务教育学生关爱服务体系。重视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关心扶助需要特别照顾的学生。

(二)农村教学质量偏低的政策原因分析

上述政策改变了我国教育发展传统的“城市取向”,建立了教育发展新的政策取向———农村取向,对农村教育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但是政策过程仍然存在一些需要继续研究和解决的问题。1.政策的适切性、操作性不强上述一系列政策的出台表明了国家对农村教育发展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但是这些政策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有的政策规定过于原则,缺乏相应的实施细则,适切性、操作性不强。新课程改革迄今进行已10余年,但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仍在学校教学层面步履蹒跚,通过新课程改革大面积提高农村教学质量、学校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目标并未完全实现。教育部承诺尽最大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以义务教育的普及率和巩固率作为主要指标,把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作为根本措施,这些举措对于促进农村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农村教育发展政策体系的设计并未明确地以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重要的政策目标。2006年出台的新《义务教育法》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强调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但是这些可量化、易监控的指标却成为地方政府主要甚至唯一的政策目标,这样虽然强化了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可能性,但也易于出现“为达标而配置资源”的情况。经费和教师是农村学校发展最重要的两项资源,但是国家在这两项教育资源的配置方面对农村学校是极为不利的。按统一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保障农村学校的日常运转,按既定的生师比标准核定农村学校教师编制,这对规模日渐萎缩的农村学校和教学点都非常不利,尤其对那些地处偏远的小规模学校,更为不利。即使按既定标准足量配置,但学校可获得的公用经费总量较小,按照国家规定的生师比标准配置教师,农村学校特别是小规模学校教师总量也是比较小的,无法满足学校正常运作和拥有多科目教学的正常需要。在有限的人力资源配置下,学校运转人手和教师人手明显不够。同时我们在学校资源的配置上一直遵行自上而下的传统路径,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地处偏远的农村小规模学校与中心小学,无法一样获得较多的资源或优质资源。就目前来看,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仍然是稀缺的,根据需要、重要性原则,适当改变和调整传统的资源配置路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不得不考虑的问题。2.政策被扭曲、博弈执行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是一个充满博弈、讨价还价的过程,特别是政策主体掌握资源的多寡直接决定了政策能否得到执行和落实。一般来说,一项政策出台往往会伴随着一份比较具体的资源配置方案,这些资源包括为执行政策而配置的人力、物力、经费等资源。前述有关的农村教育政策,虽然都是由中共中央、国务院或国务院部委出台,但是执行这些政策的资源到底谁来承担,往往并未直接具体规定,因此经常出现中央、地方、基层政府在资源承担上的博弈,博弈的结果是,许多政策执行的资源基本上是由地方或基层政府来承担。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每个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实际上也是一个个经济实体,他们的财力大小各不相同。地方政府或基层政府在必须执行政策和资源有限的双重背景下,在农村学校资源保障和投入方面通常停留在“基本达标”或“救急式投入”的底线水平,这不能不说是教育发展城乡差距仍然存在并无多大实质性缩小的主要原因。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近年来向下一级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出现“以奖代补”的新趋势,学校布局调整、师资补充、标准化办学等政策的成本往往先由下一级财政承担,完成任务或任务完成得好则获得经费奖励,视为成本补偿,不能按要求完成任务的则不能得到任何补偿。这种分担方式有助于避免经费投入的挤出效应,但对于财力缺乏的地方政府,政策执行成本所带来的压力过大,在节约开支的动机驱动下,上级政府设计的资源配置政策经常被保守且有所选择地执行,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政策目标经常在现实执行中遭遇阻碍。有的县(区)政府举债办学,但是省级政府的奖补仍不到位,“教育创强”被戏称为“教育撞墙”,政策执行经常面临被打折扣的情况。

三、提高农村教学质量的基本对策

大面积提高农村教学质量,离不开有力的政策系统支持。这一政策系统首先需要明确以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核心目标,同时需要大力加强教育资源保障力度,建立顺畅高效的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只有如此才能促进农村教学质量全面、持续地得到提高。

(一)确立教学质量为本的农村教育政策目标

变革已经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农村教育要内涵式发展,必须主动、全面实施深度变革。然而改革是复杂、不确定的系统工程。当前农村学校教师的教学行为仍无实质性改变,与新课程倡导的教育理念相距甚远,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局面并未彻底改观。不管农村教育出台多少项政策,也不管这些政策涉及到农村教育的哪个方面,但归根结底,所有这些政策都必须能够有助于改善学校管理行为,有助于改进教师行为,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变,如果各项政策各自为政,仅仅停留在“资源的均衡分配”上,而未能有效聚焦教学行为和管理行为的改进上,那么提高农村教学质量只能是一种痴人说梦的幻想。教育发展的实质是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均衡发展至少应该确保不同群体的学生接受最基本的教育。当前公平与优质已成为我国教育政策的两大基本价值取向。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应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的人应该能够满足和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不能仅仅以义务教育的普及率、升学率和巩固率作为教育质量均衡的评价指标。农村教育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也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农村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农村学校的工作重点都要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所有农村教育政策的所有举措,都必须围绕怎么提高教学质量这一核心目标,离开这个核心目标,不管教育举措设计得多么精细、健全,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言则是徒劳无功的。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教育举措的重点应该在于教育资源和教学的有机结合,而不是像有的地方、有的学校那样仅仅一味地强调教育经费的增加、办学设施与条件的改善、教师待遇的提升等方面。只有将提升农村教学质量作为农村教育政策的重心,强调教育资源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通过长期的、持续的教学改进,才有可能有效缩小城乡教学质量差距,全面提高农村教学质量。

(二)提供充足的教育教学资源

教学质量为本的政策目标一旦确定,就得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大面积提高农村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前提。当前农村教育资源严重短缺,师资和办学条件都无法有效满足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需要,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瓶颈。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保障,需要在统一的资源配置标准下增加资源供给的弹性,改变学校经费和师资总量对学生数的单一性依赖,增加班级数、学校所处位置以及特殊需要儿童的比例等因素在经费和师资配置公式中的权重。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农村教育政策应该切合农村教育的实际。教师编制的核定应该以生师比、班师比、教师平均任教科目和课时量等为主要参考指标,由国家制定指导性标准,由地方根据学校实际需要确定;要提高优质、年轻师资对农村薄弱学校的覆盖面,以强制服务的方式保证教师在农村学校尤其是偏远学校任教的期限。国家在以自上而下“空降式”方式补充师资的基础上,同时应从学校服务地选拔、培养一批了解并热爱学校所在社区的本土教师。改善农村教师的待遇,切实实现“两个不低于或高于”,提高农村教师岗位的吸引力,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津贴补贴标准,可尝试试点增设“农村地区教师津贴”。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加大县级及以上培训对农村教师的全面覆盖,确定合理的培训经费分担比例,根据农村学校的乡土性和班级规模偏小的特点,加强教材处理、教学组织、活动开展以及特色建设等内容;为农村教师提供多学科专业学习机会,帮助他们实现多学科专业达标。加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录用、流动和绩效考核的统筹管理。以县教育行政部门作为新增教师的聘用主体,强化教师“系统人”的身份归属,加强教师在不同规模、不同地段学校间的流动。在教育经费的分配方面,首先要满足学校公用经费的基本需求,以“基数+补助”的方式拨付公用经费,并根据不同学校因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实际而产生的差异化需求进行调整。其次要扩大专项经费在农村学校的覆盖面。切实缩小县域内校际办学差距,必须按照“底线公平、按需分配”原则分配农村学校建设项目经费,改变经费分配首先向“面子学校”、“示范学校”投入的传统做法,平等地向所有农村学校周期性投入专项经费,同时对经费的使用做出规定。将农村学校全部纳入“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优先保障老少边穷地区、革命老区学校的硬件建设基本达标,专业的教学装备基本到位。在农村学校专项建设经费的保障责任上,确立以中央和省为主的分担机制。在中央和省级转移支付资金中,建议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减少专项转移支付。

(三)大力改进农村教育管理

农村教学质量篇2

本文作者:卢有爱工作单位:广东省东莞市中堂镇实验中学

对于思想品德课甚至是置之不理,家长迫于生计在外工作,奔波,学生在祖父母的照料下,得不到严格的管束和督促,在缺乏较强自制力的约束下,往往产生放纵,自由的状态,把学习放在一边,基础学科成绩每况愈下,作为思想品德更是雪上加霜。再次,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欠缺。农村初中本身对于思想品德课的重视程度不足,在教师配备上缺乏专业的师资团队力量,部分教师由于缺乏专业的学习和培训在备课以及课堂讲解上往往伴有知识传达不准确,讲课方式呆板、沉闷的现象,再加上部分教师本身没有先进的教学方法的研究,整个课上教学,无重点、无节奏,无视学生的听课状态,一学期下来,翻开学生厚厚的一本思品教材,如同新书一样,学生没有认真听教师的讲解,在思想品德修养上的熏陶更是无从谈起。最后,教学资源的匮乏。农村中学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学校没有足够的资金置办更丰富的教学资源,然而,与其他科目不同的是,思想品德课不仅需要其他科目的配合进行讲解,而且还要在广泛的教学资源的辅助下才能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农村初中教学中,教材是单纯的学习工具,师生在一本干瘪的书本的辅助下教育和学习,倍感枯燥,由于各个科目学习任务的压力,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阅读相关的资料,教师更是无暇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学生在沉闷的课堂中缺少学习兴趣,得过且过。再者部分教师由于计算机技术水平有限,对于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能力有限,学生也无法享受到先进教学设备的辅助作用,对原本处于主科地位的思想品德课失去了兴趣。

第一,全面重视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想在思想品德课教学方面有所突破,首先在整个教育领域必须形成对这门科目重要性的足够认识,初中从上层领导到下层教师要把思想品德课当成一门学生必修的主课目来对待,认真合理安排课程规划,如同其他主科目一样,建立严格的监督考核评价体系,配备专业的师资力量,并对教师的课堂授课情况进行监督,提高教师所传授知识的专业水平,不断完善教师的授课方法,做好课后作业布置工作,教师要做好对思想品德课重要性的宣传和讲述工作,在课业任务的约束与控制下,再加上学生在思想意识上的转变,学生会自觉在思想上加强对这门科目的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付诸行动,主动努力学习这门科目,跟着教师的步伐,在学习书本知识的过程中,完善自身人格,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第二,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课堂的有效性。在教师与学生都在思想意识上对思想品德课获得全新的认识以后,这时候的学生在主观上已经产生了学习的冲动,接下来的任务就在于教师的优良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只有在良好的教学方法的支持和辅助下,才能产生更多的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学习,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首先,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永远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时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学习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的指导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主努力学习,启发学生多多开动脑筋,自主思考,主动发言。例如:在七年级课程的开端,新的一个单元“笑迎新生活”的学习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在课前布置下作业,让学生即将如何迎接新的生活写下自己的见解,然后在课堂上做发言,学生针对自己对新的初中生活的理解与计划做出规划,不仅是对学生在新学年的学习劲头的巩固,也是对学生自我思想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对新生活的计划和规划的科学与否做出评判,把握恰当的时机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没有疑问的地方生出疑问,然后带着问题去探索,去研究,展开对接下来的课程学习。在教学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发言,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并适当地为学生设置讨论项目,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次,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实践中学习知识。高尚的思想道德的形成并非靠灌输和说教就能实现的,学生要在真实的事件或者情境中,感受到道德的力量,才能在一些受感动的思想世界里,自觉接受优秀道德品质的熏陶,在主观上接受优秀的道德素养,对自身的行为产生正确的导向作用。所以,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明确什么是正确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道德取向。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联系时事,阅读报刊或新闻,把实际生活中的英雄人物,或者发生在社会上的真实带有道德评判标准的事件等,以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放映,学生伴随着多媒体音像的影响产生真实的主观情感体验,或者将学生带出校门走向社会,针对不同人群的所作所为,用所学的思想品德知识作出自己的评判,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时事政治,这样把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领悟能力,学有所用,实现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意义。最后,以思想品德课本为依据,开展讨论活动。古人云: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也就是在告诉我们学习要通过相互的讨论与配合实现,为了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活跃性,教师可以以思想品德课本为依据组织学生通过开展课堂讨论的方式,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生通过讨论会形成一种竞争意识,主动提取课本中的知识,并对知识进行全方位的开发和利用,这也是对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思辨能力的培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的问题是要对学生的发言与观点做适当的思考,不要采取一竿子驳回的方式,要给予学生足够的信心,提高他们辩解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运用讨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能够加深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理解,而且在对其利用的过程中,已经在学生的头脑里形成了刻骨铭心的印象。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的价值观与正确的思想、思维方式的培养,农村的中学一定要积极重视这门科目,全面抓好这门科目的教学工作,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这门科目的学习当中,在其中受到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道德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走向美好的明天。

农村教学质量篇3

一、创造温馨的校园环境

农村教学点一般都师生少,校园面积大。教学点要紧紧围绕办学理念,设计布置校园文化,在布置上做到简约、大气,能够渗透经典、体现人文、蕴含真情、传递温暖;要结合农村特点,种好校园的果园、菜园、花园,让花草树木处处透出温馨、和谐,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享受精神愉悦,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二、营造“家庭式”学习环境

农村教学点班级人数都比较少,自然形成的小班比比皆是。为此,可把教具、学具、工具书、课外读物等放进教室,便于学生随时操作、阅读;可根据教育教学和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创新灵活多变的座位形式,学生座位编排可用“对称形”、“圆桌形”、“方框形”、“t字形”、“V字形”等,为学生合作学习提供有利条件,增加师生互动和生生交往的密度;教师可在教室内办公,全程关注学生,及时进行个别辅导,从空间上、时间上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融洽师生情感。

三、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常态化

进入“互联网+”时代,农村教学点信息技术也日新月异,一体机进入了教室,走进了课堂。深入开展校本研训活动,提升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促进数字资源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为此,教学点要充分利用“甘肃畅言教学通”资源,用好电子课本,用好资源包,用好软件自带的各种工具和功能,熟练使用在电子课本上涂划、圈描、放大、缩小、涂色、遮屏、聚光等强大功能,真正实现“一体机助教”。同时,要重视微课和视频课程资源的建设和使用,通过“微课助教助学”弥补部分教师教学能力和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常态化。

四、落实学习内容

“当堂清”积极构建“新课程、小班化、当堂清”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着力建设自主课堂、活力课堂、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每一堂课做到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在学习方法上多给予指导。做到学生书面作业在校内完成,所有学生的作业全部面批,有错及时纠正,不懂及时辅导。当堂课的内容当堂会,当天的内容当天清。

五、每天“精彩五分钟”

每天上午第一节课前利用五分钟时间,让学生精彩展示。可以是个人展示,如,讲一个故事、唱一首歌,也可以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动的内容如词语接龙、古诗接力、名言名句接力、开火车口算、口算抢答等等。通过展示学生的普通话能力和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投入到阅读、古诗词背诵积累中去。

六、培养注意力,集中好习惯

开学初,可发给每位学生一张集赞卡,凡是注意力集中、专心上课的学生,就会获得老师奖励的一枚竖着大拇指的点赞印章,每半学期统计一次,根据集赞多少,寻找班里注意力集中、专心上课的学生。寻找面可广一点,可以是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也可以是二分之一以上的学生,让学生有一种“跳起来就能摘到果子”的成就感。

七、课堂面向

农村教学质量篇4

一、转变观念,扩展教学思路

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注意:一方面,要转变思想观念。一是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思维为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以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为主;二是将数学教学与人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在传授基本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知识。另一方面,要扩展教学思路。即是从“填鸭式”的教学思路中跳脱出来,要在教学中进行知识的扩展,合理地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因地制宜,巧设教学情景

数学作为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的理性学科,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正处于重要的开发阶段,因而,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一些特别的工具去帮助他们理解和认识相应的数学知识。而农村地区的小学数学教育存在教学硬件设施相对不足的现象。因此,作为农村地区的教师,应该联系农村地区实际,利用农村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袤的地域空间优势,因地制宜,农村地区的各种资源,将农村地区的各种资源加以合理利用,将其作为小学数学教育的教学辅助工具,巧设各类教学情境。如在初学数字时,农村孩子可能无法向城市孩子一样有一些精美的数字教学的小工具,但是教师可以教授孩子利用农村地区的一些资源进行小工具的制作,如让学生回家去找高粱的小杆子制作成可以辅助数数的小棒子;在学习四方形时,可以引导学生从认识自家的四方形的田地开始,让学生回家后与父母一起去了解自家田地的周长、面积、边长等知识开始等等。通过这种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境设定,让学生能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并引导学生展开积极地联想,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三、因人施教,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情况,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孩子,与城市孩子相比他们面临的问题可能更多,遇到的困难也相较突出。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及时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加以了解,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开展不同的教学形式。如有的学生性格可能比较内向,学习比较被动,教师就应该以鼓励教育为主;有的学生思维活跃、敏捷,教师就应该以引导教育为主,积极地引导学生展开进一步的思考;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教师就应该以实践教学为主,对其进行知识的传授等等。相比之下,农村地区的孩子接触新事物较少,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大量借助各类新事物、新手段,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新的事物。如在教学中有条件的话,教师应该多运用幻灯片、影视、计算机等新媒体开展教学,这既可以调起学生的好奇心,促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也能让学生能熟悉这些新事物,了解更多的新科技知识。

四、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一方面,教师要借助一些日常的生活常识来作为数学教学的切入点,并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一些东西制作数学学习的辅助小工具,如前面我们所说的制作高粱杆的数数小棒,学习自家田地的周长、面积等,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所学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教师通过一些课堂知识引导学生开展一些课堂、课后的小实验,或是让学生与父母一起参与一些日常生活小实验等。如在学习浓度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并在父母的帮助下动手参与家中的农作物所用的农药水的调配等活动,这样既让学生学习了有关浓度的问题,又在某种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活跃气氛,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农村教学质量篇5

【关键词】教学质量;偏低;原因;对策

现在农村初中教学质量普遍偏低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这种事实所导致的后果正日益显现出来,这种事实严重制约了一个地域的教育发展,尤其是阻碍了学校的发展。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农村初中教学质量偏低呢?笔者长期工作在农村教育第一线,对农村教育现状比较熟悉,平时对农村教育所呈现出的一些突出问题也非常关注,笔者对农村初中教学质量偏低的原因做了一些粗略探讨,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农村学生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但上好学的问题依然突出

随着党的富民惠民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农村经济条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多样化的需求也不断增长,但囿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一需求还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

现在各乡镇或几个乡镇都办有或联合办有一所初级中学,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辖区内学生基本上都能就近免试入学,学生有学上的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但乡镇中学与城镇中学的差别却很突出,也就是有所谓的好校与差校之分。好校在办学条件、师资配备、教学理念、教师待遇、生源、政府扶持、社会资助等诸多方面都要优越于差校。城里的学生在城镇读书,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一般不愿也不可能到乡下来读书,但乡下的学生想到城里来读书,一般却没那么容易。一是教育政策不容许,教育要实现均衡发展,不准许学生盲目往一个或几个区域拥挤,即使是家长有要求把学生往城里转,但手续却比较复杂;二是农村学生家庭条件无法满足学生来城里读书。乡下学生来城里读书,势必会给家庭增加在交通、生活、抚养、教育辅助、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费用。一般而言,农村学生家庭不愿或无法支付这笔开支,也没有必要。因此,农村学生与城里学生相比,在受教育的起点、公平环境上就先天性落后了一大步,这是制约农村初中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瓶颈。

2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

虽然党中央、国务院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要求,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在十二五规划中再次动员全党全社会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但这一政策在基层组织还未完全落实。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市、县级政府对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意义认识不够,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广大农村地区是主要的生源地,教育对农村而言,应该占有很大的比例。《教育规划纲要》已经作出全面部署,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切实抓好落实,确保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并尽快形成科学规范的制度。要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落实政府发展和管理教育责任,积极推动建设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但这些政策的落实、行为的实施,在一些县级政府工作中没能得到很好地体现,甚至在少数政府文件中对教育规划发展特别是农村教育这一块很少提及,基层组织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大事来抓,忽视了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导致了在教育经费投入上的不足。与城镇学校学生相比,农村学校学生很少或者无法享受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育资源,城镇学校学生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农村学校学生却要依靠仅有的几台电视,几张过时的报纸获取微乎其微的所谓的新闻,真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教师更是闭门造车,井底之蛙,缺乏外出深造、增长见视、获取最新知识的机会与技能。由于认识上的不足,从根本上提高农村中学教学质量只能是一句空话。

2.2乡镇政府对本区的教育扶持力度不大,支持不够。

目前,一些农村乡镇政府与本区的农村中学基本上是各自为阵,很少有横向和纵向上的联系。政府是行政部门,精神的领会,工作的开展源自上级政府部门,农村中学直接受县(区)教育局领导,工作业绩由教育局来考核,与乡镇政府没有多大关系。乡镇政府虽然设立了分管教育的领导,但实质上的领导作用不强,更谈不上指导、规划、实施本区的教育发展。农村教育的发展,离开了当地政府的支持,是很难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这也是当前广大农村中学所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校园的扩建、活动场地的征收、教学用房的维修、设备设施的添加,学农基地的圈建,治理校园周边环境安全级别的升级配套,仅靠学校通过教育主管部门争取的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当地政府在地方教育投资很大程度上是一纸空文。甚至个别政府连教师节也不到当地中学去慰问战斗在一线的老师,捐资助学,全力扶持学校,帮助学校解决实际困难,也往往是纸上谈兵。乡镇政府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乡镇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性,要想凭单方面的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是注定要失败的。

2.3教育主管部门加强自身职能建设不够,协调处理关系缺乏能动性与实效性。

教育局作为农村中学的上级主管部门,学校的布局、规划、发展、业务指导、师资配备与业绩考核,是它的主要职能。按常理,教育局组织机构的所有成员,只能是领导和管理专家或业务专家,但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育局自身的职能却大打折扣,外行领导内行,外行指导内行,已屡见不鲜。分管局长不懂业务,股室负责人下校检查乱作指示,教研员听课却不懂得怎样评课,不根据各校实际,随意抽调师资是常有的现象。农村中学要健康发展,离不开职能部门的监督与检查,众多职能部门来校仅仅是检查指导工作倒无可厚非,但它们当中大多是带有一定营利性的。学校意思了,工作就没问题,学校不意思,工作肯定有问题。它们的工作与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根本上就风牛马不相及。每期开学到放假,县级部门教育局来校检查工作很正常,人大要来,质量技术监督局要来,卫生防疫站要来,物价局要来,审计局要来,保险公司要来,电影公司要来,国、地税局要来,交警中队要来,等等;乡镇级政府要来,七站八所都要来。学校几乎成了一兜任意可掰剥的白菜,谁来了都想掰剥一片。校长一半精力要花在应付这些职能部门的检查上,这不能不说对教学造成了严重影响。可就在这些检查中,教育局一般置若罔闻,很少主动出来协调或为学校减轻担子的,严重缺乏处理关系的能动性与实效性。教育主管部门在认识上尚且如此,校长又不能把所有精力放在抓教学质量提高上来,农村中学教学质量从根本上提高无从谈起。

3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

3.1教育改革的震动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初中的教学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

教育人事制度的改革,在某些地区特别是农村,不是根据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不是根据教育教学实际的需要,而是教育主管部门考虑到城区局部名校短期的品牌效应,或人情的因素,导致大批优秀师资“孔雀东南飞”,盲目挤进城里,留下老弱病残或经验不足的老师留守农村。城区学校人满为患,农村学校师资紧缺,由此造成了教师队伍的极端不稳定。其后果一方面直接影响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情绪,教师容易产生自悲心理,工作缺乏热情,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不能静下心来集中精力进行教学研究;另一方面导致部分教师加班加点,随意加大学生课业负担,把学生弄得焦头灿额,学生视学习为畏途,视学校如监狱。同样,新课程改革也与一些农村贫困学校的实际脱节,由于交通、信息、教育理念的落后,农村的学校、教师成了课程改革的“局外人”,因此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3.2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留守学生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农村留守学生层面增大。留守学生大多是家庭中的“独苗”,家庭中的“小皇帝”,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温室”中,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依赖性又很强,脾气也比较任性。一旦失去父母的管教与督促,学习上稍微遇到困难,遇到挫折,就听不进老师的教诲、教师的劝言,就选择了放弃;或者稍微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就置学校的规章制度而不顾,容易腐蚀变坏;再加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过分迁就与宠爱,久而久之,就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失去了约束,变成了一匹脱缰的野马,旷课、缺课、逃课、滋事是经常的事,这不仅误了自己的学业,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影响了其他学生,造成学校学风不正,教学效果低下,教学质量下降。

3.3资配备脱离实际,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初中学校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来,虽然各教育主管部门招聘了一些年轻教师补充到农村中学,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农村中学发展的需要。农村中学师资的矛盾依然很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农村中学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师资出现严重断层。“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中学,哥哥姐姐教高中”,是对当前农村师资构成的真实写照。有些学校居然找不出30岁以下的青年老师,青年教师紧缺,老年教师的培训又跟不上,教学严重缺乏生机与活力。②目前农村中学的教师队伍虽然在数量总体上能满足教学需要,但是教师的学科结构不均衡,英语、音乐、美术、体健、地理、生物、历史等科目缺乏专任教师。有很多

农村中学,音乐、美术、体健、专题研究、社区服务与综合实践、信息等所谓的“杂科”,都由其他科目的老师兼职担任,很少有科班出身的老师任教。③大量骨干教师外调,形成的余缺不能及时得到补充,或一直空缺。一位老师教两科或几科的现象十分普遍。④由于现在教师资格“门槛低”,新招聘来的教师一开始很难进入角色,在短期内很难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熟悉专业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这些因素都制约着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3.4现行教材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切实际和偏难导致了部分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缺失。

现在农村初中使用的教材和城市初中是一样的,但这种以城市学生的发展特点为基础制定的课程标准及教材是远离农村地区和学生实际的。在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城乡差别并没有现在这样明显,那时候农村初中的教师、教材、教法是合时宜的,基本上是适合当时社会发展的,为当时的社会培养了大批合格的劳动力,为高一级学校也输送了大批合格新生。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随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现在农村初中所使用的新的课程标准及教材反而不太适应农村实际了。以城市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内容挫伤了农村初中部分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部分学生厌学辍学。农村中学教师也感觉无从适宜,因而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也会大打折扣。

3.5现行教育评价机制阻碍了部分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最终导致两极分化,“好生更好,差生更差。”

对许多学习困难的学生而言,目前在学校课程中占主导地位的评价机制只能呈现学业失败,而不能激发学生个体发展及其成功的潜能。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在课程的重要领域都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因此对他们来说,继续学习只能得到更多的失败,于是要么辍学,要么就破罐子破摔地“混日子”。在过去,这种学生毕业后,可以到社会上做一些无需技能的工作,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一员,但现在情况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没有一技之长是无法立足社会的。因为这部分人毕业后作为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要流向城市。而由于早期的学业失败,使得他们很难在城市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空间,因此后果是严果的。

3.6“急功近利”的思想也是导致农村初中教学质量整体偏低的重要原因。

农村中学要生存,要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稳定的生源。由于农村初中的实际情况,要想取得“大面积丰收”是不可能的。而我们的政府、社会、学区的群众又需要学校取得一些明显的成绩,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在资源不足、教师不配套的情况下,只好放弃大多数,而集中“优势兵力”关注培养“尖子生”。而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由于长期坐“冷板凳”,失去了教师应用的关心,于是慢慢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最终导致学业成绩下降。

3.7初中教育后的出路问题。

现在的农村初中毕业生不能全部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深造,一部分仍需回家务农和进城打工。现行的初中教材对需要继续深造学习的学生来说是合适的、有效的,但在为社会培养合格劳动大军这一问题上是不足的,课程的深度、广度都略显过大。想一想,学习这么吃力的教材,而且最终又不太实用,谁会认真去学?农民是实用主义者,当他们看不到子女学习的出路时,他们就不太关心子女的学习,按照他们的说法,“能够认几个字就够了”。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学生只会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而不会对学习产生兴趣。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农村初中教学质量偏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后果是严重的,形势是严峻的。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巩固“普九”成果,首先国家要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密切配合,形成推动优先发展教育合力,统筹推进农村教育,实现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其次是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使农村教育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基层党组织、政府要积极为本地区的教育服务,要为本地区的教育发展献计献策,要积极筹措资金,解决本地区教育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要摸清本辖区留守家庭、留守学生的具体情况,切实建立好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的教育体系,让留守学生与其他学生一样,受到平等的教育。第三,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要充分信任、紧密依靠广大农村教师,进一步激发和保护他们投身教育改革创新、推动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着力提升教师素质、优化队伍结构,着力加强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建设,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农村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加强教师培训,关心教师身心健康,落实教师绩效工资,落实和完善教师社会保障政策,为教师解决后顾之忧,为教师发展成长创造更多机会、提供更有利的条件。要支持和鼓励农村教师长期从教、终身从教。要完善绩效考核,发扬良好校风、教风、学风,力戒浮躁,形成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良好氛围。第四、教育主管部门要注重加强自身领导职能和业务职能建设。要确实当好农村教育发展的行家,要制订切合农村中学实际的教育评价机制,要积极为农村教育解围,要协调好与各部门的关系,为农村教育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安全和谐的发展环境,要根据各校实际,努力做好教育发展均衡,切实解决农村学生上好学的问题,要合理配置师资,严格教师流动程序,严把教师进出关,严格新聘教师标准,要多深入学校,深入课堂,多了解农村一线教师的情况,为提高农村中学教育教学质量提供理论与政策上的支持。第五,要敢于创新,敢于实践,多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先进做法。僻如:改变目前农村初中的办学形式,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在小学毕业升入初中时通过考试,对学生进行分流。在部分学生进入普通课程班学习,主要是为进入高一级学校作准备,一部分学生进入职业课程班学习,为将来的职业作准备,使职业教育提前介入普通教育,把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系统。通过降低职业课程班的课程标准,同时引入技术课来调动部分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具体实施时,我们可以通过降低专业等级和扩大学习领域,使专业间有更大迁移性,以此来解决农村初中毕业后的出路。所有这些都是改变目前农村中学教学质量不高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2010年5月25日第12版

[2]《人民日报》2010年9月9日第2版

[3]《现代化全球化与中国道路》曹天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农村教学质量篇6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农村教学不同于城市教学,由于条件所限,农村孩子不像城市孩子那样,在课后有家长或者家教的辅导,只能依靠自学。因此,农村小学教学关键在于老师。只有老师在课堂上采取的教学方法得当,将知识完完整整的输入学生的大脑,教学活动才能取得显著成效,教学质量才会显著提高,教学效果才能明显优化。

一、现今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状况

1、课堂教学方法墨守成规,并无明显创新

随着我国课改工作的深入,有些课程的教学模式有了明显改变,但是仍然还有多数课程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教材为核心,不注重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进行培养。在课堂上,老师讲解居多,缺乏足够的观察研究,在讲解完知识点之后,只是让学生进行机械式的训练,在做完练习题之后只是简单的对一对答案,而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的整体接受情况和掌握情况。在课堂教学中缺乏讨论气氛,教师往往是自问自答,学生不是哑口无言,就是随便作答。

2、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不懂灵活运用教材,导致课程教学无趣、乏味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参照,教师所引用的资源多数来自教材。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应当采取发散性思维,扩宽思路,而不是死搬硬套。对待教材,既要采取其中的知识要点,又要适当选择,不能过多的参考教材。学生对新知识往往是陌生的,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复杂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如在“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们阅读教材,仔细观察教材里给出的主题情景图,而不是将时间集中在列式、竖写式、商和余数的位置的讲解上。如果只是反复的强调“余数要比除数小”,一味着重于枯燥无味的讲解,而不考虑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这样的教学收效甚微。

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几点方法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中加强学生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最佳手段。当学生对一门学科产生兴趣,必将会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在这一学科的学习上,在学习中往往事半功倍。

(1)热爱学生,将情感融入教学中

小学生往往是以对老师的爱恨情感进行学习。如果他们对哪个老师不满意,或者哪位老师责骂他们从而引起他们内心的不满,那么在这位老师的课堂上他的表现肯定不会很好,甚至在课堂上思想开小差,听课效果不佳。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做到热爱学生,不轻易打骂、侮辱任何一位学生,不随便打击任何一位学生的自尊心、自尊心。只有你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学生才会喜欢你,敬爱你,学习效果也会随之提升。

(2)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小学生往往对新知识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新事物总想弄个清楚。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要及时的加以引导和利用,将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转变为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爱因斯坦之所以能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正如他自己所言:“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有的只是强烈的好奇心。”。由此可见,兴趣对于一个人的学习是多么的重要。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作用重大。

2、加强教师的教学能力

在当今课改的潮流下,教师要善于自我学习、自我充电、自我更新,不断汲取新知识,才能以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教育学生。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的人格品质和和教学风格,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

3、加强对教师的继续教育

农村由于条件所限,很少进行科研方式的培训,很多教师水平有限,不善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加之不了解相关教学研究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往往照搬老一套,凭借经验和传统教学。如此一来,在指导学生学习时,教师本身采取的方法就不正确,学生的数学素养无法得到本质上的提升。所以,当年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加强对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力度,尤其是对数学教师的相关科研、专业培训。在培训再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采取多元化、富有专门性、针对性的方式进行培训,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结语

教学质量是评判一所学校好坏的标准。在当前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开展的情况下,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改变农村教育落后,缩短城乡差距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数学教学中,仍然要以学生为中心,农村数学教学也是如此,教师需要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以全新的教学理念,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学习方法,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晓燕.数学日记——让学生的课外作业丰富起来[J].小学教学设计,2009,(20)

[2]张朝霞.浅谈如何提高技校数学教学质量[J].才智,2009,(24)

[3]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敲响重槌[J].安徽教育,2002,(22)

农村教学质量篇7

【关键词】农村,数学,质量

1.农村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差的原因

1.1学生学习数学目的不明确。在我们农村,由于经济改革开放,外出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农民生活水平越来越好,有的甚至小学都没毕业也能自己办企业,当老板,挣了不少钱。受这种观念影响,部分家长对子女的学习不闻不问,听之任之,反正是国家出钱,读到哪算哪,学多也没用,会算数就行。所以部分学生无心学习,不思进取。更不用说主动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了。另外,现在大学生毕业不包分配,农民工送一个大学生毕业要花十几万元,结果还是打工,所以对农民来说读不读大学都一样。因此,学生没有远大的目标也就无心学习了。

1.2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新课程的改革,有些知识跨度大,难度高,过渡快,第一节课还没掌握好又上第二节课了。知识巩固不好,跟不上教学进度,作业不会做,考试不及格,久而久之,学生对数学学习就失去信心,上课觉得枯燥无味,很难集中精力,导致恶性循环,最终放弃。

1.3学生学习数学方法不正确。从小学升入初中后,科目和教学内容都不断增加,尤其是数学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也比较高。而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思维。只有少数学生能跟上老师的思维,大部分学生都是死记硬背公式、概念、公理、定理,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自己不懂还不敢请教老师或同学,作业抄同学的应付老师,以不懂装懂的学习方式来对待学习,久而久之,成绩越来越差。

1.4教师的教学方法呆板、落后。在农村中学,教师们很少有机会到外面参观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大部分教师还是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即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口干舌燥,汗流浃背,学生在下面听得头晕脑胀,昏昏欲睡。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状态,缺乏积极参与的意识和机会。学生不会做题,教师就以粗暴的态度对待学生甚至挖苦、讽刺学生,师生关系紧张对立,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也无心学习本科目。加之学生小学基础打不好,导致学生不喜欢数学,害怕数学,成绩下降。

2.提高农村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方法和对策

2.1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由于现在的农村中学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的学生,没有父母在身边管教。如果引导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和明确学习目标,主要责任在于教师。教师可以通过家访、个别谈心、班会课等宣传学习的重要性。同时教师更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的必要性,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教师还应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学习的重要性,讲有关农村中运用到数学解决问题的实例,让他们发现知识存在于生活,和我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并不是自己和家长所想的那样毫无用处,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把“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的正确学习观。

2.2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的动力,数学教育的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能否保持和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验、科普知识、名人故事等创造课堂的轻松愉悦环境,把书本中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转变为有趣的、令他们好奇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懂得数学不难,数学有用而热爱数学。同时还要做到持之以恒地巩固兴趣,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运用启发式力求深入浅出地讲得生动形象和富有趣味,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听课兴趣。当学生有进步时及时表扬和鼓励。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2.3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掌握,不仅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受益终身。数学这门学科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对能力的要求较高。所以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不能靠死记硬背。最佳的学习方法就是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到课前做好预习,把第二天要学的内容看一遍,看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课上认真听讲,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课后及时整理所学知识,认真完成练习和作业。当然这需要教师的监督管理,因为农村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由爷爷奶奶看管,他们文化水平不高,无法帮助指导孙子孙女们学习。需要教师及时纠正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让他们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农村教学质量篇8

因;对策;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4)

14―0022―02

一、影响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的原因

当前我国农村小学,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小学教学点教育教学质量低下,严重地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在不少地方形成了高中埋怨初中没教好、初中责怪小学质量差的不良局面。我们认为,农村小学教学质量低下,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农村学校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少,所学知识都是书本知识,因此,他们认为所学知识对自己将来没啥用处。很多学生家长对于自己的子女在学习上要求不高,只要求他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就行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心态被眼前的预期收入所破坏,在打工收入和教育投入的抉择中选择眼前利益。还有部分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不行,努力了也无用,心理上自然失去了学习兴趣与上进动力等等。

(二)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误区。在农村,家庭普遍经济收入较低,为了能提高家庭经济收入,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很多学生就由其祖辈监护,而祖辈又往往溺爱孩子,生怕别人说自己对晚辈照顾不到,要什么就给什么;加上祖辈文化层次相对比较低,他们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相对不够,在学习上不能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与辅导,甚至有个别家长对孩子的家庭作业做与不做很少过问。他们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误区,认为家长只对孩子的吃穿负责,教育孩子是教师的事,没有认识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三)教育理念、教学手段以及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影响。首先,教育理念落后。“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这一传统的教学理念,在农村数学课堂教学中,仍然占有主导地位,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及对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制约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没有认识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其次,教学手段落后。农村中学教师单纯依靠口头讲解比较枯燥,不能让学生清楚感知、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教学设备陈旧。多媒体教室还停留在公开课上,先进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一体机)部分农村还没有配备,这些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严重影响了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成绩。

(四)社会环境对教育的影响。现在大多乡镇都有了网吧,上网聊天或玩游戏也成了影响学生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现在的很多电视台都推出了这样那样的娱乐栏目,不少学生看了《超级女声》《加油!好男儿》等节目后,热衷于议论或模仿他们的穿着打扮,根本无心学习。社会因素:由于目前物价高涨,教师各种业务学习培训、晋级都要花钱,干了几十年或者十几年的专业教师,还不如一个干了不到半年的农民技术工的工资高,教师生活收入十分拮据,存在职业倦怠,工作热情不高。职称制度、绩效工资与岗位设置有时不能真正体现按劳分配,个别教师有情绪、有怨言,学生的学习受到了影响。

二、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的对策

我认为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改善小学办学条件。为有效解决部分小学规模太小、布局分散、教师结构性缺编等问题,要让教学点相对集中,并适当增加教师的编制,以利于教学和管理。要采取多种手段和途径筹措资金,加强小学设施建设和设备投入,保证每一个孩子和教师都能享受到乡镇中心小学同样的教学资源。

(二)提高代课教师工资。目前小学代课教师一年的工资只有6000元,远低于公办教师,这从根本上违背了同工同酬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让代课教师产生不满情绪,无法安心教书。在国家有关文件之前,省、市、县政府可从财政经费中拨一些、聘用学校从办公经费中挤一些,尽快使教师工资达到当地农民工最低工资标准(每月约800元)。对学历合格并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教学有经验、工作成绩好的代课教师,通过考试正式纳入公办教师队伍,给一个正式身份。

(三)加大师资培训力度。针对小学布局调整后教师队伍参差不齐的状况,上级主管部门要逐步提高农村骨干教师水平,并有计划地安排好教师培训工作,加大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要将培训经费落实到具体学校,让各个学校结合本校实际制订好培训方案,构建起促进农村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长效机制。培训可分为上级骨干教师培训和校本培训两个层次,校本培训一定要根据学校整体发展的需要,在有关专家的协助指导下进行。

(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农村学生数学基础较差,突出表现在学习习惯差、行为习惯差、灵活运用差。教学中要从学习风气和学习习惯抓起:一是通过互动保证学生上课专心听讲;二是要先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听教师用什么方法、什么技巧,怎样进行分析、推理;三是要鼓励学生不钻“牛角尖”,疑难问题由教师辅助处理;四是要鼓励学生边听边记,做好笔记。

(五)关注留守儿童,使留守儿童得到情感关怀,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决心。留守儿童因父母的远离,使得他们普遍缺少了和父母的沟通,缺少父母的赏识,缺少了来自父母的压力,自律能力相对差,内心孤独。对于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的这种情感空白,教师应更多地从情感入手加以弥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到学生的家庭里面去,经常和这些学生进行情感和语言上的交流,以填补他们缺少父母呵护的空白。

爱是教育的基石。高尔基曾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要关注这类孩子,给予他们更多的爱,更要严格要求他们的学习,使他们对学习保持极大的兴趣。

(六)要引导教师深入钻研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教学方法。一是要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适当开展学习竞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竞赛中,由于强烈的好胜心、好奇心驱使,他们总希望争第一,总想得到教师的表扬,我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二是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掌握教学技术。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只靠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是无法达到要求的,有许多图片、图像需要多媒体展示,许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需要电脑演示。在教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用较多的语言说明一些概念、算理、公式等现象,而且它往往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活化这些现象,而且特别直观、形象,从中不需要教师多讲解学生就可以自己感悟到数学知识。教师必须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和素材。比如,在我的课堂中就有这样的例子:一次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这节课时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发现学生学习积极性特别高,连平时学习不听课的学生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从那时起我感受到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由于农村经济条件差,每个学校只有一个多媒体教室,不能每节课都使用,我就选择用多媒体上比较好的课。学生参与的热情高了,教学质量自然也就提高了。

(七)引进高、新、能年轻教师到农村,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关键。教师队伍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就目前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他们获取信息知识的途径有限,视野较窄。把好教师入口关,让真正有特长、能力和愿意从事教育事业的人进入教师队伍。党政领导不要过多干预教师的进口,让教育系统进需要的教师。同时,我们更应该加强在职教师业务素质的培养,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的业务能力和水平,适应课改和现代教育的要求。应通过请进来、送出去,开展传帮带活动以及通过自我反思、同行互助、骨干引领等为青年教师搭建成长平台,拓宽培养渠道。同时,我认为应从教学一线选拔一批年富力强且业务水平较高的同志充实小学教研室,让他们直接归属县区教研室领导,独立于乡镇中心校开展业务活动。对他们加强监督、严格考核,使之成为农村小学新课改的领路人,从而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根本提高,为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八)抓好学校、社会、家长三位一体的三结合工作。学校要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会,邀请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参加,加大学校各种制度在家长中的宣传力度,调动学生家长的积极性,号召家长每日检查孩子的作业,帮助孩子弄懂学习内容,耐心做孩子思想工作,提高孩子学习成绩。

农村教学质量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高激发兴趣注重概念抓好典型注重基础

近几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农村小学的生源质量越来越差,而数学学科的表现尤为明显,因此要提高农村小学的数学教育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在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但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农村小学的数学教学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①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跟进不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虽言必称“新理念”,事实上绝大部分教师根本没有系统学习过新课程的相关理论,不求甚解、断章取义现象普遍存在;②驾驭教材能力欠缺,教师缺乏对教材的开发和拓展,就教材教教材现象还普遍存在;③教师仍占据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教师是课堂的主要活动者,学生的学习缺乏自主性;④课堂教学中的“数学味”有所缺失,表现为在课堂上过于关注情境创设而忽视了新旧知识间的衔接,过于强调能力培养而忽视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过于强调教学创新而忽视了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下面就自己在工作当中小小的实践和认识提出几点关于农村小学数学教育的思考。

一、激发兴趣并强调责任

兴趣与责任是每一个人学习的最大内驱力,所以我们要设法让学生对数学有兴趣。这并不是简单地讲几个数学故事或举几个和生活有关的东西就能让学生对数学有兴趣,而是要学生真正地弄懂数学。首先应帮助学生克服畏惧数学的心理,向他们灌输数学并不是想象的那么难;然后在练习和作业上,以学生的能力所能达到的要求让他们去做,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二、注重概念的理解与强化

1、建立适合农村学生的数学情境。数学情境要注意和数学概念的外延及内涵相联系。比如讲集合的交集概念,使学生对交集的各种情况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全面理解交集的意义打下了思维的基础,并提供了知识“固着点”。2、在概念的数学化过程当中,要注意对概念的细化。数学概念是很抽象和精练的语言,学生掌握的难点是语言的理解,忽视的是条件的约束。在示错练习中,要针对学生在学习概念当中易忽视易错误的地方进行设置,让学生辨析概念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通过纠错,使学生真正理解概念的含义。

三、抓好典型例题

典型例题往往是这一章节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可能包含这一章节的知识点、思想方法、解题方法,并且具有较好的训练思维和各种能力的作用。

1、帮助学生读懂题目。要教会学生找“题眼”,分清主次位置。

2、帮助学生分析题目。要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去观察、去分析题目中有怎么样的特征,懂得怎样去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这些条件在解题中有什么样的作用、从这些联系中如何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桥梁”,知道采用什么思想或方法去解决问题。

3、教会学生如何解题。

基本的思路出来后,首先要求学生明确解题步骤,知道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4、帮助学生对例题进行反思。对例题的反思对于数学的思想、方法、能力的培养形成和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反思本题的解题思想,并总结推广到一般的情形。要让学生反思例题的基本特征、这一特征的解题思想是什么。

(2)反思本题的关键点。一道题有一个或多个关键点,当然可能因人而异。通过反思,可发现各人在解题中有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知识性的还是能力性的、如何在这些地方进行加强。

(3)反思本题的易错点。要让学生反思解题中容易出现哪些错误、为什么会出错、在以后的解题中将如何避免。

(4)反思解题中的方法与步骤。很多典型例题的方法不止一种。虽然现在有人提出一题多解,有时候并没有让学生掌握某一种方法对解决同一类更有作用。反思不同的解法,可以促进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促使他们的思维由单向性向发散性转变,并使他们在以后的解题中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5)对于典型例题进行变化和研究。通过对例题的分析解题和反思,学生已经对例题的条件结论及相关的联系十分清楚,因此,对例题的变化省去了学生的审题时问,这便于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达到进一步的深化。变化包括浅层次和深层次:浅层次的变化包括简单的数量变化、背景的变化,很少涉及关系式的变化。深层次的变化可以是条件的变化,使条件变得更加隐蔽;可变化结论,使问题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宽。而结构关系就更加复杂,变化的深浅要依据学生的能力和训练的要求,目的是让学生不仅仅掌握这一个问题,而且掌握这一类的问题,并升华其思想和思维。

四、注重基础的教学

基础知识与基础能力仍然是农村小学教学的重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也要注意能力的渗透与培养,注意兴趣的培养,使学生在进行“两基”训练的同时,也得到其他方面的提高。

五、恰当地安排好练习

农村教学质量篇10

【关键词】:农村数学教学质量学习观

随着数字化的高速发展,数学在社会中的价值越显突出,为使数学教育更进一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把教育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以及社会素质上来,强化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面对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深化新课程改革已成为农村数学教师之必然。由于农村初中大部分学生基础差、知识面不广、理解能力较低。在教育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同一个问题讲了很多遍,学生还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导致农村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差。

一、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农村初中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少,所学知识均为书本知识,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等一无所知,因此,他们认为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什么作用。另外,多数家长都是文盲或半文盲,不懂得知识的重要性。针对这一系列阻碍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知识的主要性,同时带他们去参加一些有利于学习的活动,给他们讲解与他们生活有关的应用题或是有关农村中知识的应用问题,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并不是毫无用处,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把"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的正确学习观。

二、多角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中数学是一门较为枯燥的学科,多数农村初中学生不喜欢学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对于这一情况,数学教师应该多角度采取一些措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热爱学生,增加情感投入。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用爱去感化他们,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

2、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化枯燥为有趣。数学抽象、枯燥、无味,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以生动有趣的数学情景提出。把抽象、枯燥、无味的知识转变为一种游戏、一种大家都可参与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

3、利用中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中学生正处在对事物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创设能让他们好奇的实际情景问题。

三、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掌握,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受益终生。数学这门学科主要是要培养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对能力的要求较高。

1、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预习是学习各科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有必要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以便于在上课时,认真听老师讲,从而真正掌握本节知识。

2、教会学生听课。听课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多数学生在"听"时不懂方法,学习效果也就不明显。

3、在农村中学,学生难以领会和掌握较为复杂或困难的方法,思维主要以所掌握的知识为基础,它是初中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类比与联想、抽象与概括的思维方法。

四、改进教学方法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长期以来,"教师讲,学生听"的这种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一直居于统治地位,但现在这一传统模式已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不再适应新的教学观。教学活动应该是师生间的一种双向互动活动,教师不是讲授者、领导者,而是组织者、指导者、合作伙伴。因此,必须改进教学方法。

1、重视开展数学课外活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从阅读开始。

3、教学手段现代化。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展示出图文并茂的教学内容,利用教学情景的设计,通过多媒体的互动,学生可以更好的参与教学过程,教师能运用好多媒体对数学知识进行演示,可以使数学知识变抽象为具体,从而引导学生去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

4、在教学中建立起数学思维方法。数学思维方法是对数学知识的归纳,提炼和概括,教学中应重点从思维方法的角度出发,提炼方法,形成观点,这个过程使数学教学简化。数学思维方法甚至比数学知识都重要,它是人类长期数学发展经验总结和智慧的结晶,只有知识教学与思维方法教学相互结合,知识与思维才能协同发展和完善,才能使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