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学的课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00:19

工程管理学的课程篇1

关键词:工程结构;课程设计;过程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tU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7)02008203

工程结构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学位课程,内容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本设计原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钢结构、砌体结构和工程抗震等[1],相当于一般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工业与民用建筑方向核心课程的合成。因内容多、任务重,又仅有5个学分的课时,因此,该课程教学必须与其课程设计相辅相成共同进行,才可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专业基本知识

和设计能力。该课程设计只有1个学分的课时,通常在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设计原理及楼盖结构讲授之后,才安排相关的楼盖设计[2]。而这时往往已是学期的中后期了,学生进行课程设计的时间非常紧张,加之临近期末考试,学生无法投入更多的精力在课程设计上。这必然影响课程设计的质量,从而进一步影响整个课程教学质量。此外,工程管理专业往往班级人数多、学生力学基础薄弱,使得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对此,笔者认为采取课程设计与课程学习紧密结合的过程化教学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一、过程化教学

过程化教学是国外高水平大学惯行的一种教学方法,近年来在国内也有了一些初步应用[3-5]。即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注重能力的培养,并保证师生间的沟通及时有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知识掌握情况及时调整课堂节奏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工程结构课程设计是对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对学生而言可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就教师而言可考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二、传统教学的弊端

该课程传统教学通常是在钢筋混凝土楼盖结构讲授结束之后,才安排楼盖结构的设计。而此时已是学期的中后期,学生可用于设计的时间较为紧张。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在学期结束前顺利完成楼盖结构的设计,教师布置的楼盖结构课题往往与教科书上的结构相类似,这样一来学生就只会按照教科书案例的步骤进行计算,失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机会,这对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不利的。工程管理专业部分学生力学基础薄弱,很难在期末考试前交出高质量的课程设计,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笔者曾教授的班级学生人数达90多人,学生的力学基础及学习能力差别较大,上述问题更为突出,因此,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已势在必行。

三、课程设计的过程化教学

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安排课程设计需注意,一方面要给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锻炼他们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针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力学基础薄弱的特点,降低楼盖结构设计的难度,使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在课程设计中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完成课程设计。为此,笔者设计了两个课程设计题目,在合理的时间布置下去,并与课程内容的讲授结合起恚较好地达到了课程教学的预期目的。

(一)钢筋混凝土五跨连续梁的设计

第一个设计为钢筋混凝土五跨连续梁的设计,截面的几何形状为t型。在完成钢筋混凝土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本计算原理、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和受剪承载力计算等内容的讲授后即安排此设计任务。在为期4周的设计中,因为还未讲解塑性内力重分布的内容,连续梁的跨内最大弯矩、支座弯矩、支座剪力等用弹性理论方法,可以查相关内力系数表确定[6]。由于学生仅学习过单个截面的受弯承载力和受剪承载力计算,要进行五跨连续梁的设计,是有一定挑战性的。很多学生不知道该如何下手设计,这需要学生自己思考,网上查找学习资料,或与同学进行讨论等。当然,教师应适当进行引导,给学生一些提示性小问题:其一,在连续梁的计算简图中,荷载是设计值还是标准值?为什么?其二,进行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时,哪些是控制截面?跨中和支座处截面分别按什么形式的梁进行计算?其三,进行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时,哪些是控制截面?其四,以上设计采用什么极限状态设计方法?荷载用设计值还是标准值?要求画出设计流程图,写出一个代表性截面的计算全过程,包括截面计算简图的建立、平衡方程的建立和方程的求解等。

这个看似简单的设计,却包含了设计的基本思想和原理。教师应适时地鼓励和引导,一方面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另一方面适当控制设计的难度和进度。通过设计,使学生能及时巩固所学知识,锻炼自我学习、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安排设计的同时,仍进行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受拉构件和楼盖结构等内容的正常教学。第10周学生全部上交连续梁的设计,教师对此进行评改,收集学生遇到的问题。第11周讲解楼盖结构中次梁的设计,而这时学生会发现五跨连续梁的设计与次梁设计的联系,由此会认识到混凝土结构中每根钢筋配置的合理性。这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也节约了教师讲解课程设计的时间。

(二)楼盖结构的设计

第二个设计是楼盖结构的设计,涉及到计算简图的建立,板、次梁、主梁的设计,荷载的最不利组合和内力包络图等。此设计比第一个设计更加全面而复杂,绘制的工程图纸也更多。前面已经完成次梁部分的设计,而板和主梁的计算简图也是多跨连续梁,因此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此次设计的复杂程度已经大大降低,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在规定的一个月内完成。

四、结语

工程结构课程设计前,专业教师应先调研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然后针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力学基础普遍薄弱的情况,对工程结构课程设计的教学进度和方法进行调整,即比传统设计安排时间更早进入设计环节,延长设计时间,从而降低设计的强度和难度。同时,通过收集设计过程中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具体实施时,安排两个课程设计,第一个设计在必要知识讲解后进行,旨在锻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个设计虽然复杂,但因为有了第一个设计作为基础而使难度降低了许多,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更有自信。课程设计与课程学习紧密结合的过程化教学,能使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的来看,将一个复杂的楼盖结构设计分解为二个设计,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降低了学习难度。实践证明,此教学方法适用于力学基础较为薄弱的工程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工程结构课程及设计教学。

参考文献:

[1]袁锦根.工程结构[m].3版.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2]|南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混凝土结构(中册):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设计》[m].4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彭兴芝,刘海军.模块教学在城市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6):46-49.

[4]高炜.民办高校教学改革之过程化教学探索[J].教育教学论丛,2013(32):29-30.

[5]范晓芸,敖诗文,魏亚平.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课程过程化教学模式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8):163-165.

[6]袁驷.结构力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工程管理学的课程篇2

【关键词】城市规划原理;工程管理;教学

城市规划原理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内容涉及面广,综合性、交叉性与实践性是其典型特点。在目前缺乏针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城市规划原理教材的困境下,如何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调整来提升教学效果、拓宽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并增强学生整体性思维和综合性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1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与工程管理专业的关系

因社会需求和专业发展的需要,多数高校建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工程管理等专业都将城市规划原理设为专业基础课,这与该课程的特点及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分不开的。

1.1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要求

工程管理是培养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的专业,强调的是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的系统性、综合性特点要求课程设置要把握综合、强调应用。

工程管理学科属于管理类,但是,管理对象为建设工程项目,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应体现“管理”和“工程”两大方面,经济管理类课程和工程技术类课程占重要比例,与工程技术相关且有一定指导意义的城市规划课程也应占一定比例,并且要注重实践类课程的安排。

1.2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在工程管理专业的定位

学科背景不同,课程体系与知识结构也相异,城市规划原理的课程定位及教学要求应根据不同的专业背景做出相应调整。从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要求来看,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城市规划的目的,消除神秘感;能够站在一定高度,用长远规划的眼光分析、解决问题;在意识深处树立城市规划的发展观与思维方法,用科学的观念及思想指导管理行为。因此,对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该课程所肩负的重任不再仅仅是指导城市发展建设也更加倾向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教学实践反思

2.1课程地位认识不足,存在神秘感

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与城市规划缺乏直接的关系。学生在固有思维模式影响下,普遍认为只要把自己的专业主干课程学好即可,城市规划原理并非关键课程,涉及到的知识不重要。而且,要求学生在32学时内,完成课程的学习,也存在课时少、内容多、难度大的问题,这些原因往往造成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存在较多疑问,无法正确认识课程地位、准确把握学习重点。

2.2教学内容理论性强,缺乏实践过程

学习知识归根结底是为了服务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目前课程教学大纲较为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考核通常以闭卷考试的形式组织,多数学生平时不努力,考前突击,最终虽能通过考试,但违背了本门课程的教学初衷。这往往会让学生产生学而不用的感觉,所以,在教学中不仅要考虑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更不应忽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2.3课程内容略显枯燥,学生积极性欠缺

学生学习兴趣欠缺是课程教学的最大挑战,一方面对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学好此课程尚且有一定难度,而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相对来说缺乏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储备,理解一些城市规划理论更是有难度;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因课时少、内容多,为了完成教学内容教师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感。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引导其学会自主创新的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是非常必要的。

3教学方法探讨

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城市规划原理教学,应重点加强与工程管理及房地产开发有关的城市发展、建设、管理的知识讲解,并在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充分与国家宏观管理政策相结合。

3.1根据专业特点,选择教学内容

目前高校使用的城市规划原理教材是由吴志强、李德华主编的《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对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而言稍显深奥和枯燥,庞杂的内容很难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因此,笔者依托教材,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知识结构要求,将教学内容确定为以下几部分:

①城市规划介绍:讲述城市发展、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及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让学生从全面、历史和宏观的角度认识该课程的知识体系。

②城乡空间规划及城市专项规划的具体方法和知识:讲述城乡用地构成、各类城乡空间规划的控制引导作用,它们是该部分的核心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与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乡住区规划等章节的逻辑性和连贯性问题。

③城市规划的实施:这部分涉及城市开发规划与城市规划管理的内容,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工程管理学生而言,对其今后微观建设管理行为具有指导意义。

3.2强化实践环节,调动学生积极性

虽然该课程学时较少,但教师也应考虑在理论教学基础上,加强实践环节的组织。一方面强化课堂实践教学,如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规划实例,培养其全面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调动学习积极性,达到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的目的;另一方面注重课外实践教学,如鼓励学生走出课堂,用规划的眼光去实地调研身边熟悉的环境,可以选择不同层次的居住小区、大学校园等,调研后进行课堂交流,通过互动巩固所学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严谨的逻辑思维习惯;还可以安排学生做一个简单的居住小区规划设计,因为居住小区是工程管理毕业生接触较多的建设领域,在设计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居住区规划的相关要素,通过这种引导、交流、设计的方法,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3.3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教材中的概念、理论和原则等,往往文字性、抽象性较强,非专业学生很难理解,如果课堂上仅凭教师的板书讲解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注重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

结合案例教学。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将案例引入课堂,帮助学生加深理论理解。如讲解城市发展史的理论知识时,可与国内外优秀的规划实例相结合,让学生开拓思路,更好的理解理论发展演变及对现代城市发展的影响。

改革考核方式。以往的闭卷考试导致学生对考前辅导过于依赖,教师可考虑由注重考试成绩向平时成绩、考试成绩并重转变,平时成绩参考课堂考勤、课堂作业、课下作业进行评定。通过作业的完成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能在课堂上专心听讲,保证课堂质量,改变学生考前突击的学习观念。教师从学生的作业中也可检查课堂教学情况,及时做出相应调整,提高教学效果。

4结语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体会到应根据专业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一方面呼吁学生重视课程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应明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改进提高教学技巧及教学手段,增强课程的实践应用性,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志强,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4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工程管理学的课程篇3

关键词:问题;措施

工程施工教学如何改革,已探讨了多年然而教学改革收效甚微,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即在于该课程实践性太强,传统教学方法无法使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了适应社会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要,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结合工程施工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改革和探讨,做了一些尝试性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施工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教材内容陈旧过时,部分内容详略不当从目前施工教材的内容看,多是传统施工工艺,有的甚至已过时,即使最新的施工教材,也很少介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一些已经成熟而且应用广泛的技术也未能在教材中加以反映,如砌体工程中各种加气混凝土砌块的施工工艺和操作规程,在教材中就很少讲述,而国家限制使用甚至禁止使用的粘土砖施工工艺,在教材中却占了相当大的篇幅。又如在模板工程一节中,目前应用广泛的胶合木模板施工技术也是空白,而对于目前已很少使用的组合钢模却进行详细的介绍。

(二)课堂讲授与工程实践相脱节,教学手段落后工程施工是一门技术发展较快、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大量的施工工艺过程和技术构造,完全通过课堂讲授,学生是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必须结合工程实际,通过现代的教育技术进行传授。引进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黑板+粉笔”,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互联网等多媒体技术进行授课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它的优点是:节约了板书时间,加大了信息量,开阔知识面,并能挖掘出课本文字达不到的直观、动态效果,使难以理解的抽象理论形象化、生动化,并将学生带入模拟场景,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教学方法改革的措施

(一)认真备课、精心遴选讲授内容

认真备课、精心遴选讲授内容,大胆舍弃过时的、不实用的旧知识,结合专业特点,增加先进的及实用性较强的相关知识;还应针对学生的特点,突出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工艺和基本原理,可以采取让学生课外自学的方法。运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把案例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把学生引导到实际问题中去,通过分析与互相讨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我们结合工程施工应用型强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收集工程实践中的实例,并根据各章节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案例服务于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及真实材料再现实际工程活动,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案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堂讲解生动清晰,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案例教学可以促使学生全面看问题,从工程实践的角度分析问题,使工程施工知识在现实项目管理中得到更好的运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采用三阶段教学法,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环节有机结合土木工程的许多施工工艺、施工原理都是施工技术人员在长期的施工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及对学生的考查内容,却往往只局限于课堂中讲授的书本知识,学生在学习中缺乏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使得学生常感到有些知识难以理解和掌握。为此笔者认为,采用分段教学法,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环节有机结合,则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目标实现的质量和效率。

三阶段教学法:感性认识阶段――理性认识阶段――总结深化阶段。具体为:

1、感性认识阶段,即观看录像、现场参观。先观看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过程录像短片,并及时联系施工现场进行参观,让学生对本次课中所涉及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工艺、方法等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理性思考阶段,即课堂提问、课后阅读作业。结合工程实例,精心设计问题,采取学生提问、教师提问及课后大量的阅读作业等途径,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教学互动。

3、总结深化阶段,即理论教学过程。介绍书本内容,通过板书、框图、投影、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掌握必要的概念和基本理论。重点介绍典型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及施工验收等内容,使学生在全面了解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对典型结构的施工从感性到理性地进一步升华。

参考文献:

[1]仲景冰.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及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2.

工程管理学的课程篇4

关键词:工程招投标;合同管理;实践性教学

abstract:thecourseofprojectBiddingandContractmanagementisoneofthecorecurriculumforprojectmanagementprofessional,withthebasisandimpactofawiderangeofcharacteristics.Strongpracticalityofthecourse,theabilityofstudentstoapplytheoreticalknowledgetosolvepracticalproblemsrequirearelativelyhigh.However,traditionalteachingmethodsisdifficulttostimulatestudents'enthusiasmandinitiative.therefore,intheteachingprocess,teacherscannotbescripted,wemusttakeaflexibleteachingmethodstostrengthenpracticeteaching.Keywords:projectbidding;contractmanagement;practicalteaching

中图分类号:tU7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同时也是土地资源管理、土木工程和建筑学等相关专业的选修课程,具有基础性和影响面广的特点。该课程同国家政策法规紧密相关,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一定要及时更新,与时俱进。该课程的实践性强,对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不同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比较高。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出题考试,学生死记硬背的呆板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难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不能照本宣科,一定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

一、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明确了本课程在所学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对本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会主动地进行思考、钻研。为此在讲授本门课一开始我就对学生明确指出:工程的发包承包是在建筑市场上通过招投标完成的经济活动,《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揭示了建筑市场的一般规律,指出了市场主体应遵循的原则和建设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方法,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是工程管理人员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通过该课程学习,可以使学生能够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建设工程资料,完成某些特定工程的施工招投标文件的编制、施工合同文件拟订等工作;具备参与或组织工程施工招投标、参加合同谈判和进行施工索赔的能力;形成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为学生职业能力养成创造条件,为学生从事相应的岗位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任何一门科学知识讲授都具有双重任务,即传授知识的方法和传授掌握知识的方法。其中传授掌握知识的方法更为重要。笔者认为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是使学生掌握获得知识方法的关键。在教学中笔者采用了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一)“问答式”教学法

“问答式”这种授课方法对调动学生听课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提高授课效果有很大作用。在课堂上,动员学生就教师讲课的内容主动提问题,如在某处未听懂或与教师的观点有异议时,要求学生必须及时、主动发问,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学生掌握知识的全过程是实践、理论、再实践循环提高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深入讲授,在课堂上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当学生不习惯,不愿当主人的时候教师应采取手段即用“问答式”课堂教学,把学生推上主人的位置,并帮助他们当好这个主人。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很多课程都采用的教学方法,以让学生相互讨论与交流,可锻炼学生的口才,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案例讨论中,知识、思想、经验在师生之间双向流动,并在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本课程旨在通过建设工程招投标、合同管理、索赔管理等相关内容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编制招投标文件、参与招投标过程、拟定合同条文、合同履行管理以及施工索赔处理等单项或综合技能,形成“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专业核心能力,并促进学生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养成。因此,除讲授书本知识外,要补充很多工程招投标及合同索赔的案例以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相关职业资格考试中也有涉及招投标及索赔的内容和案例分析,可见这种方法的重要性,因此可以在课堂上补充相关案例让学生加强练习并进一步掌握教学内容,提高学习能力。例如讲到“招标投标法规”一章时,为了使学生全面掌握招标投标相关法律,明确招标、投标以及评标中的法律规定和招标投标中的法律责任,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进行来领悟招标文件禁止的内容和招标人的保密义务、招标文件的澄清和修改、投标的禁止性规定、开标时投标文件无效的几种情况等法律规范条件下的招标投标活动。

(三)总结提高式

讲重点,在每章结束后,笔者都及时帮助学生进行总结,通过总结使学生抓住每章的重点,加深对重点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每章内容融会贯通,加深理解。

三、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在《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教学中,为了将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笔者在这门课的教学中,增设了技能训练——建设工程施工招投标模拟练习。整体思路是:真题真做。教师为招标单位方,学生分成不同的几组作为企业投标方。练习依据为:(1)建设工程施工招标文件范本(2)菲迪克(FiDiC)条款(3)拟招标工程施工组织设计(4)拟招标工程预算书。(1)和(2)是本课程讲过的内容。(3)和(4)采用《施工组织》和《建筑工程定额与计价》两门课程大作业的数据资料。招标方确定招标方式、招标公告或投标邀请书、进行资格预审、发放招标文件的工作。为使同学们得到全面的练习,我们采用公开招标方式和资格预审。资格预审包括以下内容:(1)投标企业的基本情况(2)施工机械设备情况(3)从事该类工程的经验(4)企业财务情况(5)总体适合性。以上各项内容均由教师编印出表格,发给学生。投标方完成申报资格预审资料、编制投标文件并将技术标和商务标送达指定地点。这部分内容由指导教师按照示范文本中的具体要求、格式,打印出表格,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认真编写。最后指导教师根据投标方的文件是否响应招标文件的要求,先对投标人资格和投标文件有效性进行评审,根据每组投标报价,进行评标,确定中标者。

总之,通过上述教学实践,使我们知道为了培养有理论、会动手、具有适应市场需求能力的合格中专毕业生,必须抓好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老师课堂上讲的是高深的理论,学生记的是深奥的规律,如此从书本到教师到学生循环,遇到实际问题束手无策,那注定是教学的失败。

参考文献:

[1]邱岳丹.《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教学与实践浅析[J].金卡工程,2010(5)

工程管理学的课程篇5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水利工程管理优势

水利工程管理是水利水电类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是水工建筑物和水利工程施工的后续课程,实践性较强。主要目的是培养从事已建水利水电工程运行、调度、维护和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对教师来讲,要教好水利工程管理更是有难度。组合两种或两种以上媒体包括文字、图片、照片、声音、动画和影片。可以激发学生对水利工程管理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化静为动,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一直担任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教学工作,利用多媒体是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教学质量的一个必要的手段,有其独特的优势。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一)培养学生专业精神。

从2001年至2005年的郑州大学环境与水利学院本科生就业情况来看:考研人数逐年上升最高达47.61%,而从事本专业的最低达到21.00%。水利水电工程大都建在偏远地区,条件艰苦。许多学生特别是高考扩招后对自己专业的认识十分模糊,原因是报考这个专业一般是参考父母的意愿,甚至有很多可能是因为分数而被迫选择。老师若想成功培养学生坚定的专业探索精神,必须使他们对祖国水利事业的朴实感情转化为良好的学习动机。例如1975年,河南省遭受特大洪水,板桥、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垮坝失事,使下游地区遭受毁灭性的灾难。受灾人口1100万人,淹没耕地1700万亩,倒塌房屋560万间,京广铁路被毁102km,中断行车18天。造成严重灾害的主要原因,固然是由于遭受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但是,如果水利工作能够尊重科学,按客观规律办事,把工程修好,加强管理,是能够大大减少洪灾损失的。由于河南省是人口和水利大省,80%以上的学生又都来自河南,从情感和理智上他们的都被深深触动,进而激发出强烈的责任感。使水利工程管理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有效应对教学难点。

利用多媒体作教学用途,除了可以增加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更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使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在普通条件下难以实现观察到的过程直观而形象。例如土石坝裂缝是最常见的病害现象,巡查主要凭肉眼观察。为了大坝的安全,必须对大坝实施安全监测。由于大坝的观测项目较多,并且随着观测年限的增加,将积累大量的观测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处理和分析的工作量巨大,一般要委托有关单位用1-2年的时间来完成,从而不能将分析成果及时用于监控大坝的安全运行,也就不能及时发现隐患,以致延误时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应依靠现代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对大坝的观测资料进行科学管理,并加以定性、定量分析,以实现对大坝性态的实时监测。

(三)增大教学容量。

水利工程管理课是专业基础课及其它课程如认识实习的综合应用,所以要想学好基础必须扎实。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不再具有计划经济体制下那种支持大学办学的传统义务,由于单位转制等种种原因,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普遍面临联系实习单位困难的问题。一般来说,认识实习要深入电站厂房、枢纽控制等生产和管理的重要部位,出于安全生产及管理方面的考虑,实习单位不愿意接受实习学生。因此,水利工程管理课中许多相当重要的,如水利工程经营管理教学内容不能在课堂上详细讲解,这时可运用多媒体,以讲座形式展示给学生,可以增加知识密度和容量,力求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与管理已初现成效。一方面,水资源、水生态环境保护得越好,水利工程功能正常发挥,市场经济就越有活力,就越能加快发展,增加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市场繁荣,经济收入快速增长,使得水管单位能够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水利工程功能的安全运行之中,使水资源生态环境得以休养生息。这种成效让更多的地区和单位看到水利风景区建设的多重效益,积极的投身于水利风景区的建设。

二、个性设计与精心掌控课件

传统的教学主要有几种形式:讲授时教师的即兴提问;批改习题作业;习题讨论课;专门设置的个别答疑;学生间对疑难问题的相互切磋。这种延续了几千年的教学,教师是主要知识和重要信息源的传授者,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随着国际互联网络的建立和发展,计算机网络迅速走进了教育,网络不仅作为一种技术文化因素作用于教育过程,同时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着教育思想,由此引发了迅猛发展的世界性的教育信息化革命。网上的教学资源不仅有本校专业教师编写的电子课件,而且有各兄弟院校的教学资源,当然可以把各种资源引进来。但是,水利工程管理中很多教学内容,如公式、难点、关键概念,还是需要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板书,慢慢展现,才能达到效果。要看一看、学一学,通过比较借鉴,博采众家之长,再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修改和完善,形成自己风格的课件。对于设计好的课件可以反复进行使用,发现不足,从而修改完善。有每一节课的特点。每一堂课有1个中心,不同的教学内容,其教学重点难点不一,有些内容只需1张图片就可表达,有些则需3-5min的短片才可达到教学目的。

三、结语

水利管理单位普遍存在技术人员偏少,学历层次偏低,技术力量薄弱,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难以适应工程管理现代化的需要。随着水利事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水利工程管理队伍结构跟管理问题更为突出。迫切需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适应工程管理现代化要求的水利工程管理队伍。水利工程管理课件使用中应力求发挥其优势,一定要结合每一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灵活应用。另外,还要注意多媒体与传统教学媒体的优化组合,互相取长补短,紧密结合当今水利工程实际,讲究实效,为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国水利现代化研究课题组,国家现代化与水利现代化[j].中国水利,2004

工程管理学的课程篇6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一)培养学生专业精神。

从2001年至2005年的郑州大学环境与水利学院本科生就业情况来看:考研人数逐年上升最高达47.61%,而从事本专业的最低达到21.00%。水利水电工程大都建在偏远地区,条件艰苦。许多学生特别是高考扩招后对自己专业的认识十分模糊,原因是报考这个专业一般是参考父母的意愿,甚至有很多可能是因为分数而被迫选择。老师若想成功培养学生坚定的专业探索精神,必须使他们对祖国水利事业的朴实感情转化为良好的学习动机。例如1975年,河南省遭受特大洪水,板桥、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垮坝失事,使下游地区遭受毁灭性的灾难。受灾人口1100万人,淹没耕地1700万亩,倒塌房屋560万间,京广铁路被毁102km,中断行车18天。造成严重灾害的主要原因,固然是由于遭受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但是,如果水利工作能够尊重科学,按客观规律办事,把工程修好,加强管理,是能够大大减少洪灾损失的。由于河南省是人口和水利大省,80%以上的学生又都来自河南,从情感和理智上他们的都被深深触动,进而激发出强烈的责任感。使水利工程管理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有效应对教学难点。

利用多媒体作教学用途,除了可以增加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更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使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在普通条件下难以实现观察到的过程直观而形象。例如土石坝裂缝是最常见的病害现象,巡查主要凭肉眼观察。为了大坝的安全,必须对大坝实施安全监测。由于大坝的观测项目较多,并且随着观测年限的增加,将积累大量的观测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处理和分析的工作量巨大,一般要委托有关单位用1-2年的时间来完成,从而不能将分析成果及时用于监控大坝的安全运行,也就不能及时发现隐患,以致延误时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应依靠现代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对大坝的观测资料进行科学管理,并加以定性、定量分析,以实现对大坝性态的实时监测。

(三)增大教学容量。

水利工程管理课是专业基础课及其它课程如认识实习的综合应用,所以要想学好基础必须扎实。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不再具有计划经济体制下那种支持大学办学的传统义务,由于单位转制等种种原因,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普遍面临联系实习单位困难的问题。一般来说,认识实习要深入电站厂房、枢纽控制等生产和管理的重要部位,出于安全生产及管理方面的考虑,实习单位不愿意接受实习学生。因此,水利工程管理课中许多相当重要的,如水利工程经营管理教学内容不能在课堂上详细讲解,这时可运用多媒体,以讲座形式展示给学生,可以增加知识密度和容量,力求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与管理已初现成效。一方面,水资源、水生态环境保护得越好,水利工程功能正常发挥,市场经济就越有活力,就越能加快发展,增加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市场繁荣,经济收入快速增长,使得水管单位能够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水利工程功能的安全运行之中,使水资源生态环境得以休养生息。这种成效让更多的地区和单位看到水利风景区建设的多重效益,积极的投身于水利风景区的建设。

二、个性设计与精心掌控课件

传统的教学主要有几种形式:讲授时教师的即兴提问;批改习题作业;习题讨论课;专门设置的个别答疑;学生间对疑难问题的相互切磋。这种延续了几千年的教学,教师是主要知识和重要信息源的传授者,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随着国际互联网络的建立和发展,计算机网络迅速走进了教育,网络不仅作为一种技术文化因素作用于教育过程,同时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着教育思想,由此引发了迅猛发展的世界性的教育信息化革命。网上的教学资源不仅有本校专业教师编写的电子课件,而且有各兄弟院校的教学资源,当然可以把各种资源引进来。但是,水利工程管理中很多教学内容,如公式、难点、关键概念,还是需要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板书,慢慢展现,才能达到效果。要看一看、学一学,通过比较借鉴,博采众家之长,再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修改和完善,形成自己风格的课件。对于设计好的课件可以反复进行使用,发现不足,从而修改完善。有每一节课的特点。每一堂课有1个中心,不同的教学内容,其教学重点难点不一,有些内容只需1张图片就可表达,有些则需3-5min的短片才可达到教学目的。

工程管理学的课程篇7

【关键词】工商管理运营管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256-01

1.引言

运营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的三项基本职能之一,在企业经营中有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地位。科学的运营管理能够使资源获得有效利用、使企业降低成本和提高竞争力。良好运营管理能力更是企业管理人才必备的能力。因此,各大高校将运营管理课程作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的管理专业课程,运营管理的目的在于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掌握现代企业运营管理的理念、技能和方法,并能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有效、柔性和快速反应的管理。但是由于运营管理课程理论内容较多且不易理解,很多高校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也提不起兴趣。想要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运营管理教学方法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2.运营管理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1教学内容没有体现学校特色或专业特色

目前国内不少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都存在与其他学校雷同,不具竞争力等问题。究其根本原因是高校在设置课程内容时大同小异,只涉及一般的管理理论,没有融入学校特色或专业特色,运营管理课程亦是如此。例如,航运特色院校的运营管理没有涉及航运类企业的运营管理问题;外贸特色院校的运营管理没有涉及外贸性质企业的运营管理问题。这使得很多企业常常抱怨招聘的人才在能力方面并没有很大差别,更没有竞争优势可言。

2.2理论教学没有与实践教学接轨

运营管理课程的实践性相当强。但是在很多高校的教学中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务的问题。而且学生也缺乏对企业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感性认识,难以理解运营管理的一些基本理论。[1]因此,只靠纯理论教学的方法会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3案例教学效果不佳

目前多数高校的运营管理课程主要通过案例分析与讨论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但是很多时候这样的案例讨论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好的教学案例少。引用的这些案例要么是国外教材案例,要么案例和课程理论的联系程度不大,有些重要理论更是鲜有案例出现。另一方面,教师主导式的案例教学是教师以讲解案例为主,缺乏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对案例的分析也不够透彻,使得不少学生觉得案例讲和不讲没有多大差别。

2.4教师对运营管理理论的理解不深刻

运营管理是一门实践性相当强的课程,需要的是双师型教师,也就是既具备理论教学素质,也应具备实践经验的教师。[2]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将直接影响运营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但从目前来看,大多数高校运营管理课程教师的师资水平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这些教师大多没有实践经验,对知识的讲解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且由于缺乏实战经验,有些教师自己对一些理论也是一知半解,更没有办法给学生讲解透彻。

3.运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3.1加强实践教学,丰富教学方式

运营管理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学好该课程,丰富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是非常必要的。除了授课中常用的多媒体视频和案例讨论的教学方法,企业参观、企业实训、沙盘模拟、模拟诊断、角色扮演等方法都是效果非常好的实践教学方法。这些方法灵活多样,既能加深学生对理论认识,也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

3.2编写优秀案例,提高教学效果

在运营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但良好的案例教学的前提是准备优秀的案例。因此,组织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共同来合作编写案例,以丰富课堂案例内容,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这样一些问题:案例长短应当适合;编写或准备的案例必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理论;为学生准备一些案例相关的互动问题或者互动游戏,增加课堂气氛;加强教师自身对案例的理解和分析。

3.3教学内容体现学校特色或专业特色

在教学内容上,除了合理分配各章节教学时间外,还应该适当的根据学校特色或专业特色,针对性地增加特定类型企业的运营管理内容。例如航运类院校应结合自身航运优势,突出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在讲课过程当中教师应该适当引入航运类企业或者港口类企业运营管理方面的内容,介绍这类性质的企业与一般企业在运营管理方面的区别,并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

3.4增加教师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

运营管理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将直接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而目前大多高校运营管理的教师群体普遍没有实践经验,师资水平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因此,提高师资队伍质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当务之急。应该定期进行师资培训,把培训教师工作制度化、长期化,还可以选送教师到相应的合作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弥补其实际工作经验的不足。[3]

4.结束语

21世纪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运营管理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整个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通过教学改革,丰富教学方式,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联系起来,体现教学特色,避免专业教育趋同,才有利于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有竞争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文彬.本科运营管理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研究.文教资料,2013年第14期(总第610期):155~157

[2]盛丽俊.基于航运特色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探析[J],中国教育教学杂志,2010年11月,第22卷,总第183期:24695~24697

[3]陈军.运营管理实训教学探讨.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年第5期(总第299期):64~66

工程管理学的课程篇8

关键词:职业学校;课程结构;教学模式;顶岗实习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3-0211-01

工业企业管理,是企业为了实现预定目标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激励和教育的综合性工作。职校培养的工业企业管理人才既有别于偏重理论的技术人才,也有别于未经培训的人员,因此,提高《工业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切实的掌握到管理知识,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和企业都应当共同努力的方向。

一、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

《工业企业管理》的教学内容须结合当前职校生的基础状况,既注意知识结构的连续性、又局限于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从中筛选出所需的知识,剔除部分脱离实际和难度太大的内容,充实我国加入wto后企业改革的新构想,把新知识和新工艺等吸纳到教学内容中来。例如:在讲解“销售管理”这节时,可将“业务销售”和“网络销售”等引入到现代型销售管理的教学内容中,并及时向学生灌输“传销”和“变相传销”对企业、社会和家人的危害,使学生要学习认请是与非,提高学生辨别社会现象的能力,从而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为学生走上社会后提供知识后盾。

二、科学设计教学模式

《工业企业管理》课程内容比较多而且要求较高,讲授内容面比较宽,细节内容也比较多。因此,在日常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多自学,多看参考书,结合实际案例,把生产运作与管理信息系统领域方面的最新发展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例如:笔者在设计课程教学环节时,就实行“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教学模式,先引入学生到企业和实训车间进行参观,由学生针对某项运作模式和某项管理方式提出问题,再回到课堂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后,回到实训车间用知识去解决某些存在的问题,最后回到课堂上,写出总结报告。使学生初步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企业管理运行过程及管理职能,从而建立了初步的企业管理意识。

三、培养学习方法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惰性较大,得过且过,学习不主动,课前不预习,课内不作笔记,课后不复习,考试总想作弊。针对以上现状,教师要提高《工业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的质量,必须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有效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态度。在授课时,要尊重目前职校生水平参差不齐的客观实际,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的实际,适当降低教材理论难度,增强实用性和操作性,引导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从自身因素寻找获取学习成功的突破口。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结合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常识,适当提出一些在生产实训课可能会遇到问题,例如:安全生产中的安全操作规程、职业病的预防等等,让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同时,在配套的《习题册》中,教师要改变只出填空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等传统的练习办法,而多引用案例分析题和操作训练题,让学生加深对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判断和理解,从而通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四、重视实习教学

《工业企业管理》的课程顶岗实习教学中,要合理采用现场教学,将课程内容与实际生产、管理等过程接轨,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例如:通过带领学生到企业生产现场参观,实地讲解,告诉学生“为什么这样做”和“应该怎样做”,让学生可以了解到企业在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管理措施与工作方式,有效地检验了所学习知识。将企业管理理论课搬到企业的现场讲,让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习效果。

笔者认为,在《工业企业管理》的授课中,只有学与用相结合,在理论课程中适当地穿插实习教学环节,才能让学生真正学懂学会。例如:在讲授“企业经营方式”这部分内容时,可增加相关项目的市场调查活动,在讲授“模块管理和网络管理”这节时,可插入相关论点的案例讨论等等。教学中以针对性和实用性为主,培养学生的职业和管理能力。

总体来说,《工业企业管理》的课程教学,是培养很快能适应企业管理工作的高质量管理人才,因此,要科学安排内容,真正做到必须、够用为度;授课中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突出应用,对于教学管理人员应积极探索先进教学模式,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蔚文.工业企业管理(第三版)[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工程管理学的课程篇9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模式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实践与应用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2JGa253)和广西工学院鹿山学院2011年教学改革立项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33-02

一、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一)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所谓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实现主动建构知识的动态的、开放的、讲究教学民主的一种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模式强调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和相互影响,将教学活动看作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环境之间的多方位、多层次的交互活动过程,通过教学互动的方式,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要素,调节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相互作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与发展。互动式教学模式强调发扬教学民主与公平,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式、多主体的交叉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二)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模式相比,互动式教学模式主要有如下特点:

1.双向性。互动式教学具有双主动作用、双主导效应、双创新能力和相互影响水平,它通过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对话、交流和合作,使教与学双方共同参与互动,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那些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能量释放出来,实现教与学两方面的最佳结合效果。

2.实时性。互动式教学平台充分展示了实时性特点,使得教与学的双方(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及时互动,准确地传递信息,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提高教与学双方积极性的同时,更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3.合作性。互动式教学的具体形式是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和团队,通过整个团队的分工合作,把学生自我学习过程所产生的问题和疑问置于群体互动之中,使学生在共同探讨、合作学习中以优带后、共同提高,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竞争意识,发扬团队精神,提升团队的学习力。

4.生动性。由于互动式教学采取了多种方法、多种形式,改变了过去那种严肃、呆板的场面,寓教于乐,情感融洽,使教学过程处于兴奋、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因而具有生动性。

正因为互动式教学模式有着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的优势和特点,实现了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方法的转变,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条件,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交流、组织、管理、创新等各方面的能力,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需要,因此互动式教学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尝试和应用。

二、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中实践与应用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和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强化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在当前的形势下,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实现学生所需学的知识与工作现场无缝对接,在有限的学时内,最大限度地改善教学效果,让学生能够学即能马上用得上,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提问及引导式、小组讨论式、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互动式教学模式恰好可以实现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和目标。

1.提问及引导式。老师结合教学内容不断地向学生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和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参与到课堂的互动当中去。例如,建设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与一般的产品全生命周期有哪些区别?建设工程基本建设程序包括那些阶段和内容?参与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单位都有哪些?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假如我们是一名项目经理,在项目施工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开展那些工作?这一系列的问题将学生的视野从枯燥乏味的课本理论知识拉入了工程现实当中,使他们关注就在身边正在建设的工程实际项目,主动地将理论与现实结合在一起。因不同的学生对这些问题了解深度和广度不一样,理解的角度、表达的方式也不一样,得出的答案也会非常丰富,学生见解各异,常常形成讨论,使得问题的症结和疑点一步一步清晰地呈现出来。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专业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学会了自主探寻知识、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教师总结归纳,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通过提问和引导的互动方式,激发了学生对现实的思考,做到了理论和现实相结合,在拓展了知识面的同时,增强了参与意识。

2.小组讨论式。教师事先对班级的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课前准备好小组讨论的内容和问题,在课堂安排过程中组织好课堂讨论工作,包括组织小组、讨论形式、要求和时间安排、每组上台阐述讨论内容等等,最后由老师对所讨论的内容和问题进行点评和讲解。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中,对进度管理、费用管理、质量管理的内容按照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开展,例如,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对费用管理的内容进行学习:

(1)讨论小组:每组6-7个学生,分成6小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组织整个小组的讨论工作;

(2)讨论内容:①工程建设项目费用管理的内容是什么,具体要求是什么?②工程建设项目费用估算的类型有哪些、编制依据是什么、编制方法有哪些?③工程建设项目费用计划编制的依据是什么、编制方法有哪些?④工程建设项目费用控制方法是什么、设计阶段费用控制的主要措施有那些,施工阶段费用管理的内容主要有哪些?⑤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包括哪些内容?

(3)由小组组长组织组内同学对讨论的内容进行学习,学完后由组长分工,每位同学对分配的讨论内容进行小组内进行阐述,其他同学结合自己对该讨论内容进行听讲,并对有不同意见的讨论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补充和提出个人的看法。

(4)讨论完成后老师对所讨论的内容和问题进行点评和讲解。

(5)各小组对与老师讲解不一样的内容和问题进行互动和讨论。

通过小组讨论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参与、表述了自己对内容和问题的理解和想法,有些理解不对、不到位或者不全面的同学可以在讨论过程中通过别人的讲解进行吸收,得以取长补短;每个同学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团队合作精神也得到了提升,同时教学的效果,课堂的气氛也都活跃了起来。

3.案例分析式。结合课程的实际内容,通过对现实工程中发生过的某个典型的事例进行分析和解答,使学生掌握某一方面理论和知识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包括典型案例选取、案例下发、学生阅读并讨论和汇总、课堂交流与碰撞、教师总结等程序。例如,在建设工程合同管理这一章内容,在初步介绍合同理论内容的基础上,直接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以及某一订立的施工合同案例发给学生进行案例式学习。通过这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来学习,学生不仅可以熟练掌握、使用已学过的概念、观点,而且可以触类旁通,发展自己的技巧,乃至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概念、新的思路。因此,案例分析比单看教科书,听教师课堂讲,更加生动、真实、具体。

4.情景模拟式。设置一定的模拟情景,让学生扮演其中的某些角色,身临其境,展现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事情和内容。通过模拟展现,让学生在模拟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真正体验实际的工作环境和内容。最后,老师通过列举一些更加具体、细致的内容,总结出整个学习的要点,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真正体会实际工作的流程和内容。例如,对建设工程招标投标与采购管理这一章书中,在老师初步介绍理论知识和招标文件的制作、投标文件的制作、开标过程的组织等等内容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分别扮演投标单位的投标人、招标单位的开标人、招标委托机构工作人员、评标专家、监督人员等等,以一个开标会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演练,让他们真正扮演工作中的角色,让他们通过实际工作体会掌握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相关的理论和知识。

三、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应用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1.方法为内容服务。尽管互动式教学模式有很多优点和好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用。教师在讲述一些知识性内容较多、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时,课堂讲授更能够体现其逻辑相关性,使学生更易理解有关学科的概念和专业术语。而在讲授技能性强的课程内容时,选择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互动式模式就比选择课堂讲授更加合适。因此,互动教学模式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而选用。

2.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互动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中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绝对权威地位不同,互动式鼓励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而教师则作为学习的引导者和服务者。为了保证学生参与讨论互动的兴趣和热情,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教师就必须和学生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相互信任而和谐的师生关系。

3.做好精心的教学准备和课堂设计。首先要求任课老师对所授课程的理论功底要求较高,一方面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理论修养,提高驾驭课堂讨论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必须具有充分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同时还要有号召力、感染力和激情。这样才能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互动教学中来,用持续的热情和激情催动、鼓励学生进行积极思索。其次要求任课教师在互动式教学过程中要有把握课堂交流、控制节奏和课堂局面的能力,即要求教师要会对课堂进行组织和管理;三是课前要对内容进行充分和全面的准备和设计,那些内容适合用提问及引导式、小组讨论式,那些内容适合情景模拟式、案例分析式,这些都需要任课教师花时间和精力认真的布置和设计,以期为互动式教学提供最好的条件和准备。

互动式教学模式由于使教与学有机地统一起来,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得以释放,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互动,他们之间的关系得以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影响和相互合作,改善了教学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让学生在轻松、快乐和笑声中学习知识和文化。

参考文献:

[1]张西茜.美国高校课堂互动式教学方式评述[J].中国成人教育,2011,(5):111-112

[2]牛琦彬.运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J].石油教育,2007,(5):58-60

[3]薛益民.大学互动式教学对师生的角色要求[J].廊坊工业职业学院学报,2013,26(4):51-52

[4]皮晓彩.互动式教学模式新探[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7):91-93

[5]覃翠生.论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基本形式和特点[J].桂海论丛,2006,1(22):92-94

[6]王亦明,许文静,陈世金.互动式教学在证券投资学教学中的引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2,(36):270-272

工程管理学的课程篇10

论文关键词:工学结合;管理实务课程;课程标准;开发 

 

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基本和重要特征已经形成共识,而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课程标准的研究与开发还存在许多空白,尤其是财经职业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管理实务课程标准非常缺乏。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导致教学无法贴近实际管理需要,一些对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来说非常重要的“隐性能力”、“经验性知识”、“职业素质”在教学中没有得到明确的要求与体现,因此,迫切需要通过课程标准的开发与制定来解决上述问题。 

所谓课程标准就是对一门课程所期望的学习效果所做的具体描述,是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涵盖课程定位、设计思路、教学目标、情境设计、教学方法、考核与评价、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内容。课程标准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依据。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管理实务课程标准设计,其核心理念是“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学生认知能力发展与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其根本要求是以行动为导向,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笔者基于工学结合理念和要求,结合我们已经开发出来的《管理基础及实务》、《人力资源管理实务》等课程标准的实际操作,针对高职管理实务课程标准的开发进行探讨。 

课程定位 

所谓课程定位,就是明确课程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和地位。课程定位是课程标准开发的基础,有了明确的课程定位,就可以为学习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采用、考核与评价方式的选择等提供直接的依据。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对管理工作过程进行系统化、教学化处理的结果,其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管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课程,主要有《管理学基础》、《会计基础》、《经济学基础》、《统计基础》等;二是培养学生管理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课程,主要有《人力资源管理实务》、《生产管理实务》、《营销管理实务》、《财务管理实务》等;三是培养学生管理经验性知识与应用能力的课程,主要有《中期实习》、《顶岗实习》、《多专业综合实训》、《erp沙盘实训》等。由此可见,管理实务课程担负着培养学生从事基层管理工作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职业素质的任务,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它处于管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组成部分的中间环节,是《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基础》等先导课程的延伸,为《中期实习》、《顶岗实习》、《多专业综合实训》等后续课程提供支撑。 

设计思路 

基于工学结合的管理实务课程设计应包括以下三个基本思路:一是以学生就业为出发点,根据学生就业于基层管理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确立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二是以行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程设计应包括认知管理、模拟管理、实践管理三个环节,让学生遵循认知——实践——再认知——再实践的过程进行学习。强调无论是那一个环节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都需要通过行动去完成,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学后练”、“学后用”。三是以任务为归属点,课程以管理的业务活动、资源、对象为载体,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及子情境,每一个情境及子情境就是一项学习(工作)任务,其设计应突出关键知识点、专业能力、职业素质的应用与表现,学生在完成学习(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训练各种能力,修炼职业素质;通过学习(工作)任务的完成,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以及学习成果的迁移和应用。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追求的学生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应实现的最终行为,是预期的教学效果。在管理实务课程标准开发中,清楚表述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和教师都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它可以作为教学评价标准,有效地评价教学效果。 

目标结构 管理实务课程目标从层次上划分为课程目标、情境目标、子情境目标,首先确立课程目标,然后分解、落实为情境目标、子情境目标,三者必须保持一致;从内容上划分为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在目标设计时特别需要明确素质目标,以体现教学的“育人”功能,即职业教育担负着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的重任。 

目标特征 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开发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目标的确定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教学是围绕目标来进行的,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很难有效地组织教学。另外,由于管理实务课程要实现的目标具有多元性,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素质目标(态度、信念、价值观等),不同的目标具有不同的特征,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目标具有显性、具体、可观察、可测量等属性,而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及素质目标具有隐性、笼统、不易测量等属性,这样就使教学目标的表述成为了一个难点。 

目标表述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课程结果,是对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的要求,是一种综合的职业能力。如上所述,这种综合的职业能力包含许多隐性能力和经验性成分,不可能成为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所以,可以采用“手段+行为+结果”的方式来表述情境及子情境目标。在我们所设计与开发的《人力资源管理实务》课程标准中,就采用了“手段+行为+结果”目标表述方式。例如,“工作分析实施”子情境目标可以表述为:学生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自学、社会调查以及网络资源,并在教师的讲授指导下,实施工作分析。完成本情境学习(工作)任务后,学生应能够写出工作分析报告,包括认识工作分析的要求,阐述工作分析的流程,能利用适当的方法获取工作分析相关的信息和资料,能对组织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工作岗位进行工作分析。这样表述的意义是:目标的实现需要哪些手段和条件很明确;目标是通过完成特定的学习(工作)任务行为来实现的;结果是用语言可以明确表达出来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完成了特定的学习(工作)任务,学生就具备了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同时也具备了所期望的隐性能力和经验,即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态度、价值观等,这样就比较圆满地解决了学习目标表述这个难点问题。 

情境设计 

高职管理实务课程教学情境设计一定是来源于组织实际管理工作的典型任务,当然更要跨越实际工作局限,进行教学化、系统化处理和加工,以体现教育的普适性。并且通过选择适当的载体来组织和实施教学,将完成学习(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有机地置入所设计的学习(工作)情境之中,使学生在真实(仿真)情形与环境下,通过开展各种管理活动实现学习,以体现“寓教于做、寓教于用、寓教于乐”的工学结合理念及要求。 

以我们开发的《人力资源管理实务》课程标准为例。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基层管理岗位的实际业务活动设计了工作分析、计划制定、员工招聘、员工培训、绩效考核、薪酬设计、劳动关系处理七个教学情境,并通过“超市收银员”作为典型管理对象来承载教学活动过程。每一个学习情境下设置若干子情境,每一个子情境就是一项学习(工作)任务,完整体现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个学习(工作)环节。每一个子情境都是一项独立的学习(工作)任务,各情境及子情境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学生在完成每一个情境及子情境的学习(工作)任务过程中,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学生完成每一个情境及子情境的学习(工作)任务的结果,是形成解决各种管理问题的计划方案、工作报告、经验总结、分析报表等管理文书。 

教学方法 

基于工学结合开发的管理实务课程一定是通过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去实现,而项目教学法是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中最理想的形式,所以,项目教学法必然成为管理实务课程教学的基本方法。所谓项目教学法就是将每一个学习情境及子情境设计为一个项目实施教学,每一个项目都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个步骤组织教学,学生分小组实施和完成项目任务及目标,每个步骤学生都要共同参与行动。 

选择项目教学法的理由 (1)项目教学法实现了对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综合培养。职业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通过“知识导向”讲授法是难以培养这三项能力的,特别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都具有隐含性,只有通过“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学生通过学习(工作)过程以及学习(工作)任务的完成,形成解决各种管理问题的专业能力;并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以及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即培养自己的社会能力;逐步训练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能对工作经验和教训进行归纳和总结,能自主学习,即获得方法能力。所以,项目教学法促使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位一体的职业能力形成与发展。(2)项目教学法与管理实务课程教学实现了完美的结合。管理就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四个基本职能来实现的,管理实务课程就是要训练学生的这四项基本能力。项目教学法的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步骤属于管理计划职能的范畴,检查、评价属于管理控制职能的范畴,所以,按照项目教学法对每一个情境实施教学,学生的计划、控制能力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另外,按照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要求,学生需要分小组进行学习(工作),学生要轮换担任组长,对学习(工作)过程进行组织、领导。这样,学生的组织、领导能力也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因此,项目教学法实现了对学生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能力的全面培养。 

项目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关系 项目教学法与其他的教学方法并不完全对立,它们的关系是:在项目教学法实施的六个步骤中应穿插其他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能顺利进行以及使教学目标更好地实现。其他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头脑风暴教学法、直观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等。 

项目教学法的应用 根据项目教学法的基本原理和课程的性质与特点,管理实务课程的每一个子情境教学可以按照下面六个步骤和具体要求组织实施。(1)资讯。教师通过播放视频或录像资料、案例分析等方式导入学习;教师讲授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教师布置学习(工作)任务;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获得有关信息。(2)计划。教师提出有关要求;学生小组通过讨论,制定出各种学习(工作)方案;教师参与学习(工作)方案的制定。(3)决策。在教师在指导下,学生论证各个学习(工作)方案;教师参与论证,并提出有关意见;教师与学生共同选出学习(工作)任务方案。(4)实施。学生按照所选方案实施学习(工作);学生完成学习(工作)任务,并提交学习(工作)成果;各学习小组派代表进行学习(工作)成果交流;教师对各学习小组的学习(工作)成果进行点评;教师将学生学习(工作)成果记录、归档。(5)检查。学生自行对学习(工作)过程及结果进行检查,采用自查、小组成员互查、各小组交换互查等方式;教师对学习(工作)过程进行监督与检查。(6)评价。教师运用课堂提问、期末考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及掌握程度;教师运用量表评价学生学习(工作)任务过程及成果;教师和学生运用量表、360°方法评价学生的计划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团队精神以及责任感、事业心、工作作风等;学生运用量表评价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责任心等。 

考核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