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人事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04:35

简单的人事管理制度篇1

事业单位种类、性质的多样化和复杂性,决定了其改革的艰巨性和滞后性。因此,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既紧迫又繁重的任务。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相继颁布的《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特别是刚刚开始施行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都对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任务等提出了高要求,指明了新方向。

从“纲要”到“指导意见”,再到“条例”,不难发现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大,落地越来越实,方向也越来越清晰。归纳起来,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方向和趋势可以用“分类、精简、去官、法制”四个关键词进行概括。

分类――改革总趋势

2012年颁布的《指导意见》中强调: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必须贯彻“以科学分类为基础”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科学分类”的目标、任务。因此,“分类发展”既是改革的总趋势,也是改革的总要求。

行政职能划归机关。对部分承担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在认真梳理的基础上,将其承担的政府行政职能划归到相关的行政部门或内部机构。对完全承担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则调整为相关行政部门的内部机构。

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深入推进,很有可能不会再有“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或承担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了。

着力强化公益属性。在分类改革中,一方面事业单位要把现在承担的部分行政管理职能归还给政府行政机关,集中精力加强公共服务及公益工作;另一方面,需要把现有的生产经营、市场拓展等非服务性业务剥离出来,实现事企分开、分类发展,并把用在生产经营、市场体系上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集中用在公益工作上,全力强化公共服务、公益职能及其体系建设。

稳妥推进转企改制。一是将现有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转轨改制为企业;二是将现有应用型科研机构或从事产学研活动的科技开发机构等事业单位转轨改制为企业;三是将现有市场中介服务的事业单位,包括科技中介、人力资源中介、法律中介等所有中介服务性质的事业单位转轨改制为企业;四是将现在从事机关或行政部门、行业所属的服务型事业单位(如宾馆、医院、托儿所与幼儿园、学校等单位),不仅要转轨为企业,还要实现社会化、市场化,并逐步与政府机关或原行政部门脱钩,按现代企业管理的“规则”运营。

精简――力求避免走“老路”

精简高效不仅是党政机关机构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要求。所以,事业单位改革,同样不能再走过去行政机构改革的“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老路。

剥离转制。将从事生产经营、科研开发、市场中介等事业单位,从事业管理体制中剥离出来,将其转为企业,使其按照市场规律运营。调查显示,这类事业单位已占整个事业单位数量的三分之一以上,这将是对现有事业单位及其人员最直接的,也是难度最大的精简。

消亡撤并。将职责任务已经完成或其职能已经消亡的事业单位予以撤销,将工作任务不足的事业单位并入其性质相关、职责相同的事业单位。将职责任务相同、相似的事业单位进行整合,合并重组为新机构。

精干高效。对需要保留的公益的事业单位,或经过撤并重组的新事业单位,也要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进行组织架构、岗位和人员的重新配置,从而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转高效、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去官――转轨改制第一步

《国家中长期人才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都特别强调了事业单位改革中的“去行政化”问题。可见事业单位的去行政化问题在整个改革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去官办化。过去的事业单位,大都是由国家投资设立。基于政府出资的性质,事业单位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政府部门的附属机构,其人事管理体系也大都沿用了党政机关的模式。因此,事业单位改革必须率先弱化或减少政府及其部门对事业单位的微观管理和直接管理,赋予事业单位应有而必需的自,淡化了“官办”色彩,才能更好地推进改革。今后,政府原则上不再直接兴办事业单位。

管理模式创新。要彻底破除用行政机关思维管理事业单位的传统方式。逐步取消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对不同的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机构编制和管理方式,并按照事业单位的特点,实行法人治理结构及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督有力的人事管理制度,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类分级管理要求的收入分配制度。

购买服务。要鼓励社会力量投身公益事业,依法进入公益事业领域,完善相关政策,适度降低准入门槛。对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要在设立条件、资质认定、职业资格与职称评定尤其是在政府购买服务方面,与政府兴办的事业单位公平对待,并拿出具体落实的办法和措施。

法制――依法治理有保障

《国家中长期人才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指导意见》,以及刚刚开始实施的《条例》等指导性文件,都是事业单位改革法制治理的重要依据。

建立现代事业法人制度。现代事业法人制度是现代事业制度的核心内容。政事分开之后,事业单位要按照现代事业制度的要求,成为独立的事业法人,并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从实际情况看,我国的大多数事业单位,虽然获得了事业法人地位,但还普遍存在法人独立地位不够、职责不清晰等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事业单位就很难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事业法人制度,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也就难以持续推进。

建立现代事业组织领导制度。按照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逐步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董事会及监事会、理事会等多种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事业组织领导、管理决策、执行和监督体制、机制。

建立现代事业人事制度。按照《条例》的要求,建立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岗位聘用、合同管理。

简单的人事管理制度篇2

经营是日新月异的,绝不可守旧不改,必须适应时代向前迈进。所以,多角化经营有时候可以存在,只是原则上应该专业化才是正途。

——松下幸之助

在百年盛世咨询的商业逻辑里,坚持简单经营管理的企业,专业化经营不是一条路,也不是一个偶然的选择,专业化其实是一个经营系统《企业营销再造—抢在竞争对手前面知道的秘密》一书明确指出:一个企业建立简单经营系统,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利润最大化。赢利对于企业经营到底意味着什麽,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去参看一下百年盛世营销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联手推出的书籍《从销售到营销的跨越》。

要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构建企业的简单经营系统,企业必须建立两个第一流的经营机制:第一流的士气经营机制和第一流的战略经营机制。没有这两个机制,经营就永远无法简单,经营决策的准确率也就无法保证。百年盛世咨询温馨提示所有的企业,在士气与战略这两个环节,如果经营机制缺失,企业的经营无论怎样折腾,都会离利润越来越远.

你知道企业里有多少事需要管理吗?百年盛世咨询是真的不知道.百年盛世咨询认为大家应该知道的是:只要一个人在企业里,无论这个企业有多小,无论他是什麽职位,只要他想去管,就永远有管不完的事情!你知道哪种人每天都有管不完的事情吗?就是那些把管理当作第一兴趣的人。在你的企业里,谁是把管理当成第一兴趣的人呢?那些把管理当成第一兴趣的人,真的能称为卓越管理者吗?

能够把一件事情做好的人,都是把这件事情当成第一兴趣的人?你认为是这样吗?《企业营销再造—抢在竞争对手前面知道的秘密》一书明确指出:也许对很多事情这个论断都是正确的,甚至连经营也不例外,但百年盛世咨询目前知道的唯一的例外,就是企业管理。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是:所有把经营当成兴趣的人,基本上都可以找到做好经营的方法;但所有把管理当成兴趣的人,都没有办法真正做好管理。

管理不是一门学问,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在百年盛世咨询的商业逻辑里,管理根本不需要兴趣,管理唯一的成就,就是最大限度的保存经营的成果。《企业营销再造—抢在竞争对手前面知道的秘密》一书明确指出:企业经营管理领域最大的悲剧就是,我们大多数企业努力得来的那点经营成果,就因为管理者对管理太有兴趣,多管了两下就全部人间蒸发了。这不是一千零一夜,这是商业现实.

管理是不是杰克韦尔奇的第一兴趣,百年盛世咨询无从考证,但他对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是:管的少,就是管的好!把他的话倒过来讲,就是我们很多企业的现状:因为管的太多,所以管得不好!问题就出在这里,所有对管理特别兴趣的人,都一定要管的尽量再多一些,结果就是,管的越多,效果越差。百年盛世营销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联手推出《企业营销再造—抢在竞争对手前面知道的秘密》,就是要提醒所有企业:不管你对管理多有兴趣,你必须清醒的知道,所有管理都是有成本的,这些成本都是必须从经营成果中切割下来的,管的越多,成本越高,消耗的经营成果越大。

在百年盛世咨询的商业逻辑里,坚持简单经营管理的企业,要求所有的管理者,包括企业的最高和最忙管理者,都必须坚决放弃对复杂管理的兴趣。企业的经营管理,之所以很难建立经营成果管理的简单机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对复杂管理太有兴趣,人们对复杂管理如此的热衷,百年盛世咨询认为只有两个简单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管理者太喜欢权力和说教。喜欢权力本身就是一种人类的天性,农业社会人们需要更多的土地,商业社会人们需要更多的金钱,但农业社会失去土地的痛苦,商业社会失去金钱的痛苦,都比不上失去权力的痛苦,管理者的这种痛苦,没有权力的人永远都无法体会。喜欢说教其实也是一种人类的天性,无论是农业社会还是商业社会,我们都必须承认一个事实:人之患在于好为人师。管理者总是希望别人听取他们的教导,而且他们总觉得有很多好东西要教给别人。百年盛世咨询奉劝所有的管理者,管理的第一戒律就是管理必须有分寸,永远不要妄想成为别人的上帝和教父,因为商业社会,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必须面对迫不得已的选择.

第二个原因,是被管理者太喜欢自由和表现。人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人们一面渴望成为管理者,拥有管理别人的权力,另一方面又非常渴望自由,希望任何人都无法约束自己,所以当别人的权力施加过来的时候,被管理者通常都会想尽办法,为自己争取多一点的自由。人们喜欢学习,但学习是为了什麽呢?学习就是为了可以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所以与学习相比,人们更喜欢表现。越是面对无休止的说教,人们就越渴望表现自己。百年盛世咨询奉劝所有的被管理者,管理的第二戒律是,管理领域从来只有接不接受,没有满不满意.

一边是管理者对权利和说教的情有独钟,一边是被管理者对自由和表现的永不放弃,想把企业管理变得简单,确实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更糟糕的是,所有这些权利,说教,自由,表现,都是企业管理的边缘产物,他们与保存经营成果的管理成就,不但毫不相干,而且还会在互相的摩擦挤压中,把企业经营的成果全部消耗掉。百年盛世营销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联手推出《企业营销再造—抢在竞争对手前面知道的秘密》,就是要唤醒所有企业:从这一刻开始,我们必须严格杜绝,企业的经营成果因为复杂的管理而流失.

简单的人事管理制度篇3

201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随后印发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分类、党建等11个配套文件,对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作出全面部署,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事业单位改革工作,2011年8月印发了贯彻意见,并召开全省会议对改革进行了动员和安排。今年2月,郭树清省长主持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改革配套文件,6月,省委办公厅印发了加强事业单位党的建设的实施意见,8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其他9个文件。

这些配套文件包含了事业单位党建、分类、创新机构编制管理、绩效考核、法人治理结构、财政政策、经营类单位转企改制、国有资产管理、人事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等,内容十分丰富,形成了我省“1+10”的事业单位改革政策框架体系,这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将事业单位改革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顶层设计的思路。10个配套文件与贯彻意见相互衔接、互相促进,配套文件支撑总体方案,总体方案指导配套文件。这一制度设计,充分体现了事业单位改革的根本性、全面性和整体性。配套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我省事业单位改革和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在学习文件时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公益服务需求。事业单位改革不是简单的减人、减机构、甩包袱,更不是把事业单位搞小变弱,根本目的是促进公益事业发展壮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公益服务需求。配套文件明确了强化政府责任、创新管理体制、加大财政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等方面的具体政策,体现了这一改革的根本目的。

二是改革的核心是创新事业单位体制机制。目前,一些事业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偏离公益目标、生机活力不足、服务质量和效率不高等问题,根子在于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畅、相关制度不完善。只有紧紧抓住创新体制机制这个核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影响事业单位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配套文件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在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强化事业单位监管、加强事业单位党建等方面做了具体规定,以期解决体制机制中的共性问题,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的生机与活力,努力提高公益服务质量和效益。

三是认真落实简政放权、职能转变的新要求。事业单位改革作为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必须坚决贯彻中央关于简政放权和职能转变的要求,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厘清机关与事业单位的职责边界,把属于政府的职能划归相关行政机关,把应由社会力量承担的职能转给企业和社会,强化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同时,主管部门要减少对事业单位的微观管理和直接管理,推动监管职能和举办职能的分开,放权给事业单位。e:ZY

简单的人事管理制度篇4

人事档案是人才身份的证明,作为人才的信息源对用人单位的选择起着决定性作用。人事档案从表面上反映出一个人的生活履历、教育背景、文化程度、行为轨迹、荣誉称号以及基本学习能力,可以对一个人做出基本的判断。人事档案的合理合格化管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人事档案管理没有被引起足够的重视

人事档案在很多人看来非常简单本文由收集整理,不足以引起单位领导和同事的重视,对人事档案管理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就是一些简单的抄写和保管统计工作,不会给单位带来什么经济利益,只要把归档工作做好,保证单位信息的安全性就可以了。所以,人事档案的管理就这样默默地被遗弃在单位的小角落里,情况变得越来越被动,越来越糟糕。就这样的对待态度,怎么能为单位提供好的建设服务呢?

2.管理技术水平落后,设备简陋

由于人员的变动和科室的重组,大部分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上岗时都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和考核,对人事管理工作的内容都含糊不清。认为档案管理工作只是简单的人事信息录入,不对档案进行整理和归类,工作完成的没有质量,反而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起到了阻碍作用。另外,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没有引起单位领导的重视,在档案管理的设备上也是非常苛刻的。单位闲置的仓库、储物室和办公室的犄角旮旯成为了人事档案的处身之处,这些地方没有阳光的照射,只有霉斑和虫子的侵略,档案在其中备受煎熬。当然了,安全器、灭火器对于档案来说更遥不可及了,能有把锁具来保证他们的安全就已经是单位的恩赐了。当用到档案的时候只能用最原始的办法去搜集了,管理人员只能用爱手去抚摸。就这样档案纸质发黄,会产生霉斑和破损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档案的使用质量和安全系数。

3.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科学化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随着科学的进步发展,很多单位慢慢摆脱了纸质档案,但是,对于怎样良好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很多档案管理人员只是简单地把个人信息输入计算机,用检索信息和资料查阅还是手工操作,对先进的档案管理技术还没有真正运用自如。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还是没有提高,档案的安全管理欠缺。

4.弃档和人档分离现象严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作竞争力加强,人员的流动速度也在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员开始投入到其他行业,有的人员放弃原来稳定的工作环境,自己做起了老板。因此,人才资源市场出现了弃档和人档分离的现象,给人事档案管理带来工作上的压力日益剧增。

5.人事档案出现造假现象

社会和生活压力的不断膨胀,人员流动是一个社会现象,另外,工作单位的聘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有些人员在这种压力之下,不得不选择造一份假的档案。这样,既增加了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还打破了中华民族的道德底线,为世人所不齿。

6.人事档案利用率低,有待挖掘其更深作用

人事档案作为人才的信息源,很多单位为了保护单位和人才信息的安全性,而忽视了对档案的利用,造成档案利用率低。档案管理者对档案进行整理和收集,不只是作为一个简单的储存,更重要是对档案进行利用。可是,现在档案没有被合理的利用,变得很被动,反而成了一个累赘。

7.单位对相关人员进行扣档

在人员流动严重的今天,员工和单位的互相选择都是正常现象,自主择业权显得尤为突出,事业单位的人员变动,跳槽、辞职等朝秦暮楚的社会现象也是很普遍的。很多单位为了留住人才,为了使辞职人员能够将收尾工作做好,就用扣留人事档案作为“要挟”来降低单位的损失。

8.单位擅自建档

为了单位的利益和招募人才,许多事业单位撇开被原单位扣档的情况,由人事部门重新为新进入单位的人员建立人事档案。虽然重新建档可以在人才引进上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擅自扣档和建档形成了“一人多档”的现象。一个人的档案分散成多个板块,割断了档案的连续完整性,人事档案的真实性、全面性大打折扣,这种形式给单位的发展和管理都带来一些负面作用,应该提高打击力度,规范人力资源市场。

二、针对人事档案管理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1.提高领导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领导作为单位的决策者,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要高度重视,定时定量对人事档案进行检查和指导,早发现问题早解决问题,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纳入人事考核,有利于推进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进程,加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规范化发展。

2.提高人事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设备建设

单位领导给于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大力支持,对于人事管理工作人员应该进行专业的培训,引进新的管理技术,提升人事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而人事管理人员应该抓住机遇,加强自身的学习,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创造性、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责任心,从而提高人事档案管理方面的技术水平。另外,要建立专门的防潮、防火的档案室,加强档案室和档案柜的安全系数,应该给档案室配置灭火器等应急设施,保持档案室的安全卫生,干燥通风。同时应该经常对档案室进行检查,提前预防不必要的损失。不仅要对人员方面进行技术培训,还要引进新设备,加强计算机的利用率,对于新的档案管理技术要主动积极应用,不能闲置、搁置,从更深层次挖掘技术,真正做到信息搜索查阅自动化,从而达到无纸化办公,节省时间、人力和物力。

3.健全人事档案管理的制度,提高档案管理的建设水平

人事档案管理是一件繁琐、无头绪的工作,如果没有一定的管理制度来限定,就会无章可循,所以应该针对目前出现的一些问题,结合实际来制定和完善人事管理制度,满足现时的需要。对于引入的先进的计算机档案管理制度,严格规定对人事档案的归类、录入和转出,更好地阻止新建档案和留置档案等社会现象。

4.加强人事档案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信息化

简单的人事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企业企业管理简单管理

1.大型国有建筑业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1.1产业、产品结构单一,抗市场风险能力差

建筑企业的发展直接受制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周期,为抗御由经济发展周期带来的市场风险,世界各大建筑企业多采用产业、产品结构多元化的策略。反观我国大型国有建筑企业,近年来虽然都先后启动了多元化发展战略,但几乎所有企业80%以上的营业收入都还来自于建设主业,除个别企业依靠房地产业贡献较大份额的利润外,绝大部分企业利润的60%-80%是靠建设主业支撑的。

1.2集约化程度低,管理质量和效益水平差

经营管理的集约化水平直接决定企业的强弱优劣,一方面是我国各大型国有建筑企业都是多重法人结构,各级法人重叠,并且同业子公司众多,公司总部(母公司)统筹管理控乏力,各业务板块经营协同互补程度差、各同业子公司恶性竞争现象突出;另一方面是各大型国有建筑企业还远未走上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发展道路,基本都还是劳务密集型企业,每个企业都管控着数以百万计的员工和作业人员,加上项目高度分散,在鞭长莫及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存在作业管理粗放现象,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缺乏牢固的基础。

目前,企业管理突出问题很多,这里不一一赘述。但无一例外地都给企业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弊端:

(1)抬升了企业的成本

一家大型建筑业企业在管理成本支出方面,包括自身的管理成本,也包括协调成本,内部协调、外部协调、地方协调、社会协调。如果自身管理机构庞大,链条松驰,必然导致这些成本上升。

(2)制约了管理整体优势的发挥

企业层级多了,机构多了,部门多了,必然会出现扯皮、揽功推过的现象。管理效益就在这种内耗中大幅度降低。

(3)对市场需求的千变万化难以作出迅速反应

建筑业企业的特点是点多、面广、人员分散,总部与各施工点距离千里,颇有“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情形。例如一个项目部在距离总部几千里之外的项目上施工,经常会遇到地方协调、物资采购、人事调配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按部就班的请示、汇报,再经过层层部门的审批,最后即使批准下来也贻误了战机。

(4)挫伤了一线职工的积极性

管理机构庞大,冗员过多,必然导致消极怠工、浪费生产材料等现象发生,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5)形成更大更多的贪污黑洞

企业多一层管理机构,多一道权力,就容易滋生腐败。某些人拜金主义思想严重,利用手中的权力,大肆捞取个人好处,盗取企业资产,使企业效益流进了个人的腰包。

(6)减少“接口、环扣”

目前,建筑业企业还是多重法人结构,法人重叠,且同业子公司众多,公司总部(母公司)统筹管控乏力,各业务板块经营协同互补程度差、各同业子公司恶性竞争现象突出;另一方面是各大型国有建筑企业还远未走上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发展道路,基本都还是劳务密集型企业,每个企业都管控着数以万计的员工和作业人员,加上项目高度分散,在鞭长莫及情况下,不可避免地存在作业管理粗放现象,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缺乏牢固的基础。从资产质量和效益水平看,都存在着应收款和应付款双增的现象,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

因此,面对上述诸多问题,许多企业一直在探寻管理之路,有的学习国外管理模式、有的咨询管理顾问、有的甚至将全部精力用于构建管理体系,不自觉地把管理复杂化,曲解了管理的真谛。复杂化的管理,自以为条条是道,实则于事无补,不能解决企业的管理问题。由此,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进入管理者的视野,“简单管理”在企业界呼声渐高。

2.何为简单管理

简单管理,起源于14世纪的英国奥卡姆,当时有位哲学家威廉提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的原理,后来在企业管理中被认为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在我国古代道家文化也曾信奉“无为而治”,“有所为,有所不为”,“治大国若烹小鲜”都是企业管理的较高境界。

简单,包含多种含义。

一为简洁化。现在作报告要求简明扼要,因为许多长篇累牍都是为了文字而文字;越来越多的领导乐于“放权”,因为事必躬亲不但造成劳累而且没有成效;现在规章制度需要内化于心,因为上墙上报相当于束之高阁。同样一个问题,用简单的眼光去审视,它就简单,用复杂的眼光去包装,它就复杂,结果大相径庭。

另一层含义是清楚明了。我们在思考和表述的时候都应做到这一点。“简单”要求我们分清主次,从关键入手,简单高效地解决问题,逐步养成简单的思维习惯。抓住事物的本质,将复杂问题清晰化。一句话就是化繁为简,以简驭繁,以效果和效率为出发点。

3.“简单管理”的核心理念

简单管理,首先要求企业有明确的目标,全员形成“共同愿景”,并能主动为此而奋斗。把管理看作手段而不是目的,“简单”只是个方式,根本目的还是要高效地完成工作。管理,不是束缚人而是要充分释放人的内心潜能,它是一种通往目标的工具,而不目标本身,所以,不要过于追求美感,面面俱到,太多的繁枝末节容易成为累赘,管理者不能沦为管理的奴隶。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将人力资源充分转化为生产力。该简化的地方一定简化。

我们在多变的环境中学会用简单管理的思维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寻求企业生存和发展之道。对应传统模式中的“重管轻理”,而讲究管与理的平衡与自然。管和理是一对矛盾,是相辅相成的,是对立统一的,是对“度”的把握的求真务实。它倡导化繁为简,以简驭繁的理念和方法,要求凡事找规律,以效率和效果为出发点,努力让组织、管理者和员工的各项工作更容易、更清晰、更有条理和更有效率,以最简洁、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4.如何实现简单而有效的管理

4.1以体制创新带来管理创新

为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经济技术发展的需要,企业必须改变靠个人权威、经验的管理方法,逐步采用决策论、信息论、控制论、价值工程、目标管理、经济预测、行为科学等管理方法来进行管理。而要实现这个转变,有赖于企业学习推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引进、借鉴国外知名企业的现代管理方法,做到创新体制,以此来实现管理创新。

4.2管理机制程序化

企业管理需要机制的支撑,同样也需要一个完整的流程,这是简单管理的必然要求,与企业实际发展相契合。逐步形成企业独具特色的管理机制。如制定具体的操作标准、形成管理制度汇编、员工行为规范等,重新梳理各项工作流程,去糙取精,形成简单实用的新流程;通过这些举措,实现管理机制的程序化和流程化,将管理制度深入人心。

4.3管理考核有效化

现在许多企业劳师动众地推行绩效考核,或大量的表格数据,或大量的文件流程,或逐层逐级的上报,往往收效甚微。按照“帕累托法则”所说:20%因素会决定80%的结果。因此只要抓住了复杂问题中的20%关键因素,我们就可以把复杂问题进行简单化处理。从而迅速解决问题。

4.4理顺企业利益结构

理顺企业内部的利益结构,关键是要构筑清晰的企业内部利益关系框架,让每个部门、每个员工都清楚地了解他们要为企业、为其他员工提供哪些、有多少,其贡献与所得的基本对应关系是怎样的。企业内部利益关系的架构不需要像绩效考核制度那样细致、精确,但必须确保企业所有员工的认识和努力方向与企业核心利益能够保持一致。

4.5要加强企业管理的系统性

企业管理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统筹考虑,才能灵活运转。无论采取哪种管理方式,都要考虑各部门、各层次的衔接配套,有责有权,绝不设立可有可无的机构,更不能设立给管理添乱的部门。从专业管理来说,可以分为计划管理、技术管理、设备管理、生产管理、劳资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这些管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把这些管理分割开来,而要找出他们的内在规律,进而把其他专业管理带动起来,使企业管理形成科学体系。

4.6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

简单的人事管理制度篇6

面临成长烦恼的中小企业往往在两个方向上犹豫不决:是按照学院派老师及大企业顾问们的说法,把自己企业弄得像大企业一样完善,还是根据自己的“企情”创造一个适合自己公司的简单的管理体系?

德国科隆大学经济学博士宋新宇,凭借他在欧洲最大的管理咨询公司罗兰?贝格的工作经历,以及服务中国众多中小企业的经验,在其《让管理回归简单》一书中直言:太多的把简单事情做复杂而失败的例子告诉我们:只有回归简单的管理,才是适合中小企业与成长型企业的管理。

《基业常青》的作者吉姆?柯林斯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撰文介绍了一家具有上百年历史的家族企业――花岗岩石材公司。在这家企业,流程越来越完备,制度越来越完善,战略越来越完美。然而,员工似乎总是提不起精神,客户也总是找不到感觉,并且市场份额在明显下滑。

走投无路之时,这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想到了利用客户的力量。他决定采取“减免付款”的独特方式启发内在的潜能,将竞争能力提升到新的水准。“减免付款”方式授权客户根据自己的满意程度决定是否付款以及付多少,企业绝不与客户讨价还价,客户只需要填写一张简单的表格,说明原因即可,没有任何附带条件。

“减免付款”确保了客户的需求和不满可以直截了当地传递到企业内部。因此,企业也就将自己裸地暴露于外部市场的风风雨雨。这最终让公司的全体员工对客户的需求始终保持着最高程度的警觉和关注。

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顺利推行了一系列旨在增强竞争力的改革措施。结果,该公司的产品价格不仅没有因为“减免付款”而降低,反而比市场平均价格高出了6%。

“减免付款”的做法事实上形成了一种具有驱动力的机制,这种机制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将客户无声的呼唤无遮挡地传递到企业内部;二是将其转化为推动变革的驱动力。

管理体系是基础,但是,缺少了“领导力”或者“客户驱动力”的推动,管理体系就与一本书无异了。

如今,差不多有超过半数的企业只把客户挂在了墙上而未放在心里。面临激烈的竞争格局,企业赖以生存的合作伙伴和优秀人才都可能随时转投竞争对手。企业唯一可以依靠的其实只剩下客户了。幸好,客户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战略资源。像以前那样,简单地以客户为导向、被动地为客户服务已经远远不够了。

100%的企业都明白为客户服务的道理,但只有10%的企业真正服务好了客户,最后不到1%的企业能够洞察到。客户也可以为企业服务,“客户驱动力”能够帮助企业提升竞争力。

张瑞敏说得很清楚:“我感觉在企业里最难的工作就是把复杂问题简化,如流程再造就是简化流程。但为什么做起来很难?关键是领导!领导只要看不到问题的本质,就简化不了流程。就事论事,会越办越复杂。”

简单的人事管理制度篇7

在今天的企业经营过程中,随着飞速发展的科技和发达的通讯技术,铺天盖地的各种信息都扑面而来,使我们的思维变得越来越复杂。久而久之,我们开始习惯于一种定式思维——“最复杂的就是最好的”。

一些人在遇到新问题后,总是全力以赴,而且总能想出很多“科学化”的解决办法,还通过严密而复杂的程序来按部就班地解决,把事情弄得越来越复杂;原本十分简单的一个想法,有些人却要给添上数十倍的也许可有可无的话,包装成一份长篇累牍的报告。

在企业日常管理中,高层管理人员有时无法从具体事务中脱身而出,缺乏全局观点,考虑问题从自身所处位置出发,难以跳出问题看问题;许多领导整天忙于审核签字,忙于听取汇报,忙于接待来访,忙于准备收效甚微的会议等等;一些部门、基层单位负责人圆滑中庸的处世哲学把制造复杂培养成了一种职业习惯;还有一些管理人员的报告、计划、总结也是越来越复杂了,以此作为他们逃避责任的借口。

2企业化繁为简、提高效率的途径

(1)解决关键问题世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捷径。

管理学有个“帕累托法则”,该法则认为:20%因素会决定80%的结果。只要抓住了复杂问题中20%的关键因素,我们就可以把复杂问题进行“简单化处理”,迅速解决问题。一个企业关键的少数往往是决定整个企业的效率、产出、盈亏的主要因数;一个组织的生产效率和未来发展,往往决定于少数关键性的人才。正像主席说的:“抓住了主要矛盾,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真正意义上的“简化”要求我们:分清问题主次,寻找根本原因,针对特定问题,从关键点入手,简单高效地解决。

(2)抓住简单管理的核心问题。

简单管理的核心是把企业存在的价值、存在的目标及如何存在三大问题进行详细、深刻的思考。要勾勒出企业基本的蓝图,搭建明确的框架,其他余下的问题都应该在过程中解决。同时要分清楚什么是过程开始前必须解决的问题。什么是在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简单管理要求我们在形式上追求简单,但在内涵上则要求深刻、丰富,要求对企业的经营规律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实现简单管理,要求的是不简单的能力和知识水平;行动看似简单,但行动背后则要求管理者具有非常高的专业化能力和水平。

(3)以最简洁、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解决问题。

实施简单管理的优秀企业推动“一张纸制度”。要求给领导的报告、请示一定要精炼、直接,只能是一张纸,要直截了当地写清原因、方案、结论等内容,不能废话连篇;取消写总结。一般写总结,不管业绩多差,只要一写总结,总能把自己说得天花乱坠,最后一点用也没有,因此可以代之工作分析、经济活动分析。这样,人们的注意力就不再是个人如何,而是分析工作的进展情况;一些规章制度、作业标准,虽然制定时字斟句酌,可最后也只是束之高阁,更淡不上落实到位;评价与考核,要看业绩,不看表现,看结果,不看过程,看功劳,不看苦劳,改变过去考核时鱼目混珠的复杂现象。

(4)善于用“常识”解决复杂的问题。

当企业突然遇到困难和麻烦,许多曾经非常有效的管理方法都难以发挥作用时,我们应要善于用“常识”解决问题。

常识其实并不真的那么简单,常识是人们用一连串逻辑推演出来的结论。企业经营者应该少一些复杂的构想,多掌握一些简单的管理常识,在面对某些困难时,能以常识去判断和处理。常识告诉我们,问题越复杂,解决办法有时越要简单。

在今天企业中,还充斥着太多的复杂得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现金流量分析、风险回报比率、营销群、期望值等等,一些管理者对他们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对企业经营的一些简单常识,但这些数据看似高深,其实在有些情况下很难看到有什么实质性内容;在企业规章制度中,也常常可以发现一些明显有悖于逻辑和生活常识的规定,这些形式化的东西固化了我们的思维,使我们看不到事情的本质。

3企业推行简单管理的思路

(1)以简化企业的目标。作为一位企业管理者,要时刻注意的是:不光自己要时刻牢记企业的目标,而且还要想办法让员工也能够了解企业的目标,同时督促他们制定自己岗位的目标。只要员工明白自己想做什么、该做什么,就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从而带动企业的发展。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企业共同的愿景”。

(2)开启交流通道。好的决策离不开员工的意见,他们的意见来自对具体工作的切身感受,来自与用户的直接交流,来自与对手公司的比较。管理者要经常与属下进行交流,也让属下之间进行交流,内部通畅的交流有利于员工发挥自己的才智,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主人翁的身份。和谐的气氛能使公司的管理变得更简单,使很多麻烦迅速得以解决。在现行的管理理论中,“扁平化的组织机构”之所以越来越受到推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使责任和权利更明确,沟通更顺畅,决策更快捷、效率更高。

简单的人事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民事诉讼法;小额诉讼程序;诉讼效率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2-091-01

一、小额诉讼程序的概述

(一)小额诉讼程序概念的界定

对于小额诉讼程序的含义,是为提高法院审理案件的效率,实现司法的大众化,由法院对“小额轻微事件”引发的纠纷进行审理的,与简易程序和普通程序相独立的简易化审理程序。

(二)小额诉讼程序的特点

1.小额诉讼程序在适用范围上的特定性

在我国民事诉讼中,普通诉讼程序适用于一切民事纠纷,简易程序适用于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简单的民事案件。小额诉讼程序由于追求诉讼效率、便捷的特点,适用范围仅限于小额金钱民事纠纷的给付之诉,而对于其他类型的诉讼则不能适用。

2.小额诉讼程序审理的非正式性

构建小额诉讼程序的司法理念就是追求诉讼上的效率和便捷价值,如果在采取严格的诉讼程序就与小额诉讼程序的诉讼理念不吻合。

3.小额诉讼程序审理期限的短期性

在司法实践中,很多当事人对一些日常的简易纠纷如果按照目前的普通程序或者简易程序其所耗费的时间和费用在实际操作中得不偿失的,他们迫切需要的是更为简化的诉讼程序。按照我国目前民事诉讼法的普通程序,一个简单的小额纠纷可能就要耗费半年的时间,即使是采取简易程序,审理期限也可能达到三个月。针对小额诉讼来说,这两种诉讼程序是远远不能适应当事人的诉讼需求的。

二、小额诉讼程序的现状

(一)我国现行民事讼法关于小额诉讼程序的立法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审理符合本法第一百五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的简单民事案件,标和额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度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百分之三十以下的,实行一审终审”。开创了我国民事小额诉讼制度的先河,这意味着我国已经从立法层面上正式确立了小额诉讼程序。

(二)小额诉讼程序存在的问题

1.小额诉讼程序容易导致诉权的滥用

小额诉讼程序一方面极大的畅通了纠纷解决渠道,另一方面也为某些当事人滥用诉讼权利造成了方便。小额诉讼程序制度最大的风险之一就是诉讼权利的滥用,其中琐碎的纠纷而提讼最值得引以为戒。小额诉讼程序的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琐碎性诉讼造成的影响,可以通过限制次数、引导当事人采取其他途径解决纠纷等形式,防止当事人滥用小额诉讼程序造成的不良影响。

2.小额诉讼容易导致案件的剧增

小额诉讼程序纠纷处理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特点,一方面更加高效的处理了大量小额纠纷,更加有力的保障了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但小额诉讼程序高效、快捷、低廉的处理方式有可能把大量原本可以通过调解、仲裁、行政裁决的民事纠纷引入法院解决,非但没有缓解诉讼案件剧增的局面,反而可能引起另一个极端,导致更为严重的案件剧增,进一步加剧了法院的负担。

三、我国建立和完善小额诉讼程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我国建立和完善小额诉讼程序的必要性

1.简易程序的不足

在司法实践中,简易程序的正常运行维护着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便利人民法院以及当事人权利实现的途径,保证了人民法院及时的解决民事纠纷,发挥了积极地作用。另一方面,简易程序在适用过程中也表现出许多问题,第一:立法规定过于简单、粗疏。第二:我国诉讼法规定的一般地域管辖原则为“原告就被告”,可能导致小额诉讼中的原告基于到被告住所地法院不便或支出费用过大而放弃诉讼的权利。

2.小额诉讼与简易程序相比之下的独特之处

第一,在诉讼范围上小额诉讼与传统意义上的简易程序相比,在对诉讼标的额的限制上更为单纯,在对纠纷的性质以及复杂性的定位上也显得更为狭窄。

第二,小额诉讼程序在节约诉讼成本与提高诉讼效率方面比简易程序更为有效。

第三,小额诉讼程序尤其强调调解。

(二)我国完善小额诉讼程序的可行性

1.域外国家和地区完善小额诉讼程序的经验为我们提供参考

域外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小额诉讼程序,虽然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上千差万别,但究其本质,都是以达到合理配置司法资源、节约各方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为目的。

2.我国各地法院的探索性尝试为完善我国小额诉讼程序提供了实践土壤

我国关于小额诉讼程序探索的典型包括青岛市南区法院小额案件审判庭、上海市浦东区法院小额速裁法庭等,这些探索性尝试不仅对我国构建小额诉讼程序有着开创性的意义,而且为我国完善小额诉讼程序也提供了大量宝贵的经验。

四、完善小额诉讼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小额诉讼程序适用案件范围的确定

1.适用案件的类型

小额诉讼适用案件标的额,《民事诉讼法》第162条规定,小额诉讼程序适用对象为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争议标的金额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度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包分之三十以下的简单民事案件。

2.排除适用案件的类型

在司法实践中经常出现的一些情形,财产性请求与非财产性请求混合的案件,如离婚案件,既请求离婚又请求小额财产分割;人身损害赔偿,既请求赔偿一定金额,又请求赔礼道歉,这类案件的财产纠纷大都依赖于查明其他事实的基础上决定的,审判实务较为复杂,因此对这类案件应该排除适用小额诉讼程序。

(二)小额诉讼程序的管辖与审判组织

1.小额诉讼程序的管辖

根据小额诉讼程序的具体实际,适用小额诉讼程序的案件都是属于案件影响不大的简单纠纷,从级别管辖的角度看,适用小额诉讼程序的案件应当一律属于基层人民法院管辖,小额诉讼程序一般也不涉及移送管辖的问题。

2.设置专门小额案件审判庭

小额案件审判庭的设置可以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设置,我国地域差距较大,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处理小额案件的数量相差甚远,对于经济较为发达和有条件的地方,在基层人民法院内部设立专门的小额案件审判庭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李江蓉.论小额诉讼制度的司法困境与制度构建[J].法律适用,2012(8).

简单的人事管理制度篇9

农村税费改革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顺国家、集体和农民的分配关系,巩固基层政权,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搞好乡镇机构改革,分流乡镇富余人员,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重要措施之一。为深入贯彻省第四次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和市2005年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精神,根据+++税费改革工作方案的任务分解,编办作为税改工作的成员单位,主要承担撤并乡镇的协办任务和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主办任务,至2006年3月,各项工作已结束,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就涉及编办的改革试点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完成情况

(一)完成乡镇撤并任务情况:

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和++部分乡(镇)行政区划的批复》(++复〔2005〕++号)及《++委、++人民政府关于部分乡镇区划调整工作的实施意见》(+发〔2005〕++号)文件精神,在2005年区划调整中,全区共撤销4个乡镇(++镇、++乡、++乡、++乡),其中++镇撤销后,新设立++、++2个街道办事处,撤并后,全区共有++个乡镇和2个街道办事处,精简10%。涉及撤销的4个乡镇的所有机构全部撤销,所有人员按区划调整分流。版权所有!

(二)完成乡镇机构改革情况:

2002年乡镇机构改革,我办根据《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机构改革的批复》(+复〔2002〕++号)文件精神,结合++乡镇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行政机构改革于2002年12月底结束,事业机构改革于2003年8月底结束。改革后,乡镇行政编制由++名减为++名,精简10%,实有人员由++人减为++人,精简7%;事业编制由++名减为++名,精简20%,实有人数由++减为++名,精简16%。上划整合后,乡镇事业机构由17个减为4个,精简76%;乡镇行政机构由8-10个减为1-2个,精简80%以上。通过精简机构和人员编制,调整和规范机构设置,基本实现政企分开,优化人员结构,提高工作效率的目标。

2005年乡镇机构改革,我办根据《++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试行)》(+发〔2004〕+=号)文件精神,结合++乡镇实际,在2005年10月,就2005年配合农村税费改革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工作开展了调研,就涉及改革方面的有关问题与各乡镇党政领导、部分事业单位负责人交换了意见,形成了“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方案”、“++区乡镇、区级政府机构改革中竞争上岗的实施方案”、“人员编制调整方案”初稿,并征求了区直各有关单位的意见,经区委常委会讨论审批通过并予实施。在实施中严格审批各乡镇、街道办事处的“三定方案”,严格按照明确定位政府职能、推进政事分开和综合设置的要求,合理设置党政机构,精简整合乡镇事业站所。改革至2006年3月已全部结束,改革后,乡镇党政机构由++年的12个减为3个,精简75%,事业站所由++年的17个整合为7个,精简59%;乡镇行政机构由++年的10个减为3个,精简70%。

(三)乡镇行政事业站所整合情况:

2002年机构改革前,乡镇事业机构设置:党校、农经站、农科站、水管站、水产站、文化站、广播站、畜牧兽医站、成人技术学校、计划生育服务站、计划生育办公室、教育办公室、企业办公室、村规办、农机站、土地管理所、林业站、财政所、司法所、卫生院、中小学共21个。公安派出所、工商、法庭、税务由区直部门垂直管理。

2002年机构改革,按照理顺事业单位的人、财、物管理,精简压缩事业机构和人员的要求,设置综合机构。乡镇事业机构除管理体制改革职能上划外,设置“三个中心两个所”,即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国土规划建设综合管理中心、社会事业综合管理中心、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所、财政所。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服务性的事业单位,承担原农科站、农机站、兽医站、水管站的职能及企业办的部分职能;国土规划建设综合管理中心为行使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承担原土地管理所、村规办的职能及企业办的部分职能;社会事业综合管理中心为公益性的事业单位,承担原文化站、广播站、成人技校的职能;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所承担原计生办的职能,仍为行使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保留党校,其机构归并社会事业综合管理中心;保留林业站、司法所、卫生院、中小学校,其机构上划区直主管部门管理。乡镇行政机构设置1-2个综合性办公室,即党政综合办公室、财经社会办公室。对原有的办公室(党委办公室、政府办公室、人大办公室、农业综合办公室、经贸办公室、社会事业办公室、教育办公室)和分设的小部门(民政办公室、统计办公室、老龄办公室等)全部撤销,并按职能划入相应办公室管理。

2005年乡镇机构改革,按照合理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的基础上实行分类管理的要求,整合乡镇事业站所。事业机构设置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农业(经济技术)服务中心(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劳动和社会保障所)、文化(广播)服务中心、村镇(社区)建设服务中心、畜牧兽医站、(党工委)党校,简称“一校一站四中心”,在++、++两个乡设海事所,++、++两个办事处设计划财政管理所。“一校一站四中心”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海事所为行使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农业服务中心包括原(2002年前)农经站、农科站、水产站、水管站、农机站职能,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包括计划生育服务、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劳动和社会保障职能,文化服务中心包括原文化站、广播站职能,村镇建设服务中心包括原村规办、路政管理职能。乡镇行政机构设置3个综合性办公室:党政综合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社会事务办公室(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科学技术办公室)。

(四)政府职能转变情况:

2005年末,结合中央、省、市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精神,配合农村税费改革深化乡镇机构改革而进行的乡镇机构改革,通过明确定位乡镇政府职能,合理设置乡镇党政机构,合理整合事业单位,规范乡镇人员编制管理等,进一步理顺了区乡关系,实现了政事分开,转变了乡镇政府职能。通过改革,乡镇政府职能得到初步转变,工作由指令型向指导型转化已经成为乡镇领导干部的共识。税改前,乡镇政府的主要工作就是“管春种、管秋收,要统筹、要提留,催还贷、催公粮、催税收”。随着税费改革的实施,乡镇政府失去了以往的工作重心,原有的工作思路、方法、手段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其政府职能也发生了相应转变,由指令型向指导型转变已成为乡镇政府必然的选择。目前乡镇干部已明显感受到这种变化,绝大多数乡镇领导对乡镇政府工作由指令型向指导型转化有了共同的认识,并开始实施这种转化。

二、存在的问题

机构改革后,乡镇政府与事业单位、企业在人、财、物方面已基本脱钩,政事、政企得到分开,以前乡镇政府承担的技术性、辅、服务性的职能已交给了乡镇事业单位承担,政府职能得到逐步转变。但是,与农村税费改革的要求相比,乡镇机构改革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职能定了,但政事分开仍难以实现。不少乡镇在改革中都对乡镇政府职能重新做了定位,严格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科学界定了职能,但是组织实施中,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实现严格的机构和人员的分开,不少乡镇行政事业仍在一块,工作任务仍在一块,在乡镇中心工作得到强化的同时,中心站所职能被淡化,并且有不少行政人员兼任事业单位法人,不少事业人员被乡镇政府长期借用。

二是机构撤并了,但实际运作并没有完全到位。不少乡镇按照综合设置事业机构这个思路,整合了原有的站所,将职能相近或相关的站所组成一个中心,但在实际运作中,新组建的事业服务中心却难以磨合到位,表现在新牌子未挂,帐务、资产未清,法人登记手续不办理、不规范,办公地点未归并、统一,人员关系和实际工作未柔和理顺。

三是区乡两级都进行了机构改革,但衔接上仍存在问题。往往在不少区直各部门及部分干部的观念中仍然承认的是改革前的站所,承认的仍是改革前的对口站所,这给乡镇机构改革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

四是不少乡镇干部不能真正理解乡镇改革的重大意义。不少乡镇干部仍认为不应该精简机构,认为精简机构、整合机构只不过是增加了层级关系,增加了领导人数。

三、对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整和乡镇事业站所、强化乡镇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转变工版权所有!作方式的建议

乡镇政府作为人民政权的基石,是政权的基础、改革的前沿、发展的重点、稳定的关键,和人民群众联系最直接、最紧密。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乡镇工作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工作的重心和方法发生了很大转变。最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因此,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必须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提高对乡镇机构改革重要性的认识,审时度势,搞好推进。

一是要明确乡镇、街道办事处的功能定位。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社会管理的要求,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针,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特别是适应为“三农”服务、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二是要明确乡镇机构的职责定位。即要进一步明确究竟管理哪些东西,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做到权随责走,人随责配,逐步建立起权责一致的政府管理体制。

三是要根据职能需要严格规范乡镇机构和岗位、人员设置。要按照减少机构、整合资源、综合设置、提高效率的要求,结合乡镇规模和经济实力以及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工作要求,从紧设置乡镇内设机构,从严控制乡镇领导职数和人员编制。

四是要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基层干部的选拔任用、教育培训、保障激励和监督管理等工作机制,不断提高乡镇干部的综合素质、服务水平和工作能力。要通过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推进整个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不断理顺各级政府的职责和权限。

五是应建立严格的淘汰机制。根据设岗定责的情况,对工作不能胜任,工作不在状态,甚至违背党纪国法的人员坚决予以淘汰,或分流,或待岗,畅通干部出口。

六是应理顺管理体制,逐步完善政绩考核体系。要理顺各级政府间“压力支配型”层层转嫁任务的管理体制和以各种“责任书”并明确“一票否决”指标的做法,逐步完善乡镇政府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

七是要加强法制建设,提高乡镇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必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紧解决法律规范缺失的问题,使乡镇政府的管理行为有法可依,依法行政。

八是应加大对乡镇机构改革的检查监督力度,确保乡镇精兵简政,以巩固改革成果。在历次改革中,部分乡镇出现走过场,明改暗不改,精简内设机构,整合事业机构,难以真正到位。因此,应以刚性的措施,加强检查监督力度,防止有关部门以资金、项目审批等方式干预,要严格控制新机构的成立,防止有关部门把机构设置情况纳入检查、达标、验收内容。

简单的人事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审批制度改革;协同推进;路径

行政学家里格斯曾指出:“当我们研究一个国家行政制度和行政行为时,不能只是从行政本身作孤立的描述和比较,而必须进一步了解它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重要环节是牵一发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必须以系统思维方法协同推进,实现各个环节的有机链合。①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政府瘦身运动自我革命,是政府将权力回归公民个人、市场和社会过程,有助于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树立现代服务型政府理念,实现公民自由和自治。近几年,新一届党委和政府施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以“削权”“放权”为核心审批制度改革,努力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用简政放权的减法换取经济发展的加法。面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新形势,新一届政府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进一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以推行负面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等制度创新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抓手,为政府职能转变“修枝壮干、瘦身健体”、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除固鼎新,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然而中央政府虽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强力推行改革,实际运作中却仍然存在中梗阻和最后一公里不畅问题,具体表现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各部门互不联通各自为战碎片化现象,因此单向度分头分层推动向纵横联动协同推进转变势在必行。

一、协同推进审批制度改革理论依据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其实质是政府权力调整、转移和下放。治理理念对传统管制政府理念提出新挑战,政府不再是高高在上凌驾于万物之上的神秘政府,公民责任与公民参与权利增长。政府努力营造合作共赢,充满公民意识和公民责任活泼共赢的互动性公民社会。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制度变迁模式无疑提供了,为地方治理方式和治理过程注入了多元的更为合理的因子。

(一)多中心治理理论视角下简政放权改革浪潮需要系统思维。治理打破政府独大、一统天下“无所不在无处不有”强政府、弱社会政府主导模式,从凌驾于社会之上“神坛”走下,改变传统依靠政府强制权威的全能、封闭“唱独角戏”的形象,转向还权于民、回归社会是有限、开放、平等更多依赖公民和社会组织上下互动、彼此协作政府社会公民协同共赢多中心治理局面。而过去发育不健全市民社会也从政府配角和对手定位中破茧而出,诸如养老、医疗等社会组织和公民将方面发挥更多积极作用,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只能是一部分。而政府退出并不意味着公共领域溃败。

(二)有限政府理论呼声下政府职能收缩带来囚徒困境博弈需要一盘棋理念。简政放权的“减法”换取企业和市场活力“加法”。正麦克逊认为如果人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有限政府理论认为,政党和政府由凡人组成,政府不可能成为无所不能“超人”和全知全善的,政府获取信息是有限的,政府权力都必须是有限。从人性恶角度出发,对社会而言,政府是必要的恶。权力无限膨胀野心与贪婪决定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避免权力触角无所不再的成为“维利坦”似的猛兽侵犯人。有限理性决定了政府大包大揽的结果必然导致很多“管不好、管不了、不该管、不能管”的全能型政府失效。政府和市场(契约)失灵成为拾遗补缺地位“治理”作为政府失效市场失效补充机制。政府与市民社会间相互达成共识一种状态。社会转型加剧造成基层政府和自治组织承担了更多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职能。这种微妙结构变迁促使政府职能收缩,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日益形成,政府与公民社会、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形成独立、合作、共赢的新型结构模式。因此必须整合力量。协同推进,

(三)公务员角色冲突需要协调各方稳步推进。从权源角度来说,公民让渡个人权利组成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府权力。而作为国家机器组成部分公务员是人民公仆,这与我国人民民主理论公仆不谋而合。早在《周官》篇中,周成王对各位大臣道德指令是:“以公灭私,民其允怀”。政治生活领域中孔子寄于公务员学习天、地、日月的无私道德情怀:“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当“道德人”与“经济人”的内心角色进行博弈时,最后结果往往是前者抵不过后者,进而引发各种政治腐败。例如一些政府部门人为设置行政审批障碍门槛,利用审批权为自己谋取不正当利益,或者为本地区本部门利益形成地区垄断和部门垄断,严重损害了其他地区和部门的利益,从而导致由行政审批带来的行政权力的寻租腐败不断出现,政府公信力逐步下降。研究方法1.系统分析法。立足于本部门本单位到放眼全局全市系统思维,以正确利益观推进改革,追求整体利益和改革全盘性,就不能放大系统的个部分或者子系统重要性,处理好国家本位、地方本位、部门本位和个人本位的关系。以系统思维整体谋划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才能真正盘活地区经济发展整盘棋。2.实证分析法。本文以辽宁省a市为例现阶段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

二、当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碎片化的表现及协同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路径

目前“上面改革不少”、“下面感受不深”成为地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梗阻”主要表现。以辽宁省a市为例,虽然近几年一站式服务、一次性告知、并联审批等形式助力服务型政府打造,但许多审批事项关联性强,环节多,几轮深化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仍然存在各部门互不联通信息孤岛化和碎片化问题权力下放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导致a市错失投资发展机遇。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增强企业投资效率和活力、为创业创新清障,服务必须破除狭隘局域思维,中央与地方、部门之间协调一致以大局理念、法律制度的跟进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一盘棋。

(一)大局理念先行与法律制度跟进。当下,为避免放大系统某个部分重要性而引发碎片化改革,打通最后一公里的中梗阻问题,必须以系统整体思维对待本部门改革,树立正确利益观,将本部门改革纳入本单位、本地区和国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大局中,实现改革一盘棋。1.新一轮经济改革中,坚持大局理念先行。一是当好裁判员。简政放权加速市场化进程、放宽降低市场门槛准入条件,更多民营资本进入市场需要政府以规则法律作为宏观调控依据加强商事制度改革,公正执法,奖优罚劣,使企业从受保护的对象转变为自立和自治独立的市场主体政府扮演的角色是自由公正市场经济秩序公平裁判;二是当好监管员,放宽市场准入制度不代表放任不管,政府重心移位到事中事后监管。大数据时代下大市场监管,例如浙江义乌市推行的原工商、食药监、质监以及知识产权局版权局部分职能进行的“3+2”深度整合。尤其在食品安全上打通生产、流通、餐饮全程全域监管链,在知识产权保护上建立“商标、专利、版权”三权一体的监管体系,避免碎片分段监管各自为政的弊端。三是当好服务员,作为服务双引擎,一方面要把基本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背景下,政府鼓励“双创”也在通过平台建设、政策支持等为“双创”提供很多政策环境支持。通过网上问卷调查听取市场、社会组织、企业、群众对放权意见避免信息不对称造成困难,使“端菜”变为群众社会来“点菜”。2.简政放权要在法治大框架内着眼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长效机制。构筑行政服务中心法制体系,审批组织和审批事项加强立法。通过立法方式确保和巩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果。一是对审批组织立法。针对行政服务中心运行缺乏法律依据和定位问题,目前国务院已在广东等省先行试点,期冀条件成熟后向社会推开;二是对审批事项立法。单纯下放权力只是让权力在上下级各部门之间发生内部循环,把每项权力管好才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关键。为防止拉皮筋”、“割韭菜”等行政审批运动化、形式化以及政策留白给权力寻租带来可能,须用立法方式确立各个审批部门权限,同时逐步将社会中介组织从身份限制转变为纳入法律规制。完善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的相关政策,构建加强社会组织自律性的相关政策,逐步完善社会组织基本法律,弥补法律缺位的问题。

(二)顶层设计与底层推动良性互动。以行政审批制度为主要内容简政放权是利益的让渡,必须以壮士断腕勇气依靠政治权威加强顶层设计,同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是政府唱“独角戏”而是治理理念下依靠政府、企业、公民等利益相关人广泛有序参与走向合作的共赢。1.加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一是建立地方行政长官为领导负责制顶层的推进。部门利益凶猛“围猎”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难以推进最主要原因。为防止“割韭菜”运动式改革变异必须依靠超越部门利益之上政治权威自上而下顶层设计。以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简政放权可以借鉴反腐、安全生产等领域地方主要党政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制度,按照目标管理的原则,对落实责任不到位的要深化问责。二是规范标准化服务和流程再造。由人大牵头、政协推动、相关职能部门、企业和专家学者广泛参与优化公共服务流程协调机制。2.引进人民群众满意度测评等社会力量参与改革进程。很多互为前置手续导致企业在拿到土地后,还要经过环境测评、文物勘探、矿产压覆等很多前置审批程序,极大影响企业投资效率。因此建立需求导向机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和基层群众意见,集思广益、多元参与、把企业、居民、社会组织等利益相关方意见引入到决策、执行、评估和监督的过程。

(三)从单向度分头分层推动向纵横联动协同推进转变。简政放权不是权力简单的“物理平移”和放任不管的“自由落体”,缩减行政审批事项,处理好放和接权对象,提高行政效能,必须建立纵横联动协同管理机制。1.横向部门联动。避免放权不彻底、你放他不放,责放权不放、部门不协调步调不一致问题,破除地域部门分割,相关部门对保留的审批事项进行深入调研,缜密论证,建立起优化流程的体制机制实现审批权力横向整合。2.纵向上下联动。一是实现人权事权财权的对等。“上动下不动,动了也白动”现象曾是以往地方政府和地方经济博弈的一种结果,为避免各自为战碎片化改革,必须建立健全上下协同联动机制。放权时要充分考虑地方政府承接能力,如对承接单位工作人员进行履职培训,帮助解决硬件设施落后、技术手段跟不上、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等问题;对基层单位增加人事编制,实现“编随事走,人随编走”。二是要加强监管实现管理的重心后移。3.内外协同联动。注重政府与社会组织、公民有效互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规范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的通知》为实现行政单位与中介组织脱钩、斩断其与政府垄断关系迈出重要一步,但中介组织或行业协会发育不成熟、运行不规范蚕食了简政放权改革的红利。结束语“大道至简”,简政放权不仅是数量上精简瘦身自我革命,更是政府强身健体保证。建立联合协调机制,实现政府、行业协会、市场主体各司其职、下放权力事中、事后审批、监管各个环节有效链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