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农村饮水安全调研报告十篇农村饮水安全调研报告十篇

农村饮水安全调研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08:49

农村饮水安全调研报告篇1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行善无忧”为你整理了这篇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护情况专题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回应基层广大人民群众喝上“干净水、放心水”的热切期盼,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靖西市政协组织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护情况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现状

(一)基本情况。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打好水源地保护攻坚战,共划定53个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其中城市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1个,乡镇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24个,村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28个(总面积31.9986平方公里,其中:一级保护区1.2163平方公里,二级保护区9.9773平方公里,准保护区20.805平方公里)。河流型9个(乡镇6个,农村3个),地下水型40个(乡镇17个,农村23个),湖库型4个(县级1个,乡镇1个,农村2个)。全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布详见下表:

截止2020年,全市实施农村饮水工程1073处,其中万人以上集中供水工程1处,千人以上集中供水工程28处,千人以下集中供水工程1044处,解决了60.2万人口的吃水问题。

(二)饮用水水源地水源保护情况。

1.开展集中供水工程饮用水水源保护。在我市涉及的工程分别是靖西县城区龙潭水库重点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以及除新靖镇外的18个乡镇的农村人饮集中供水。靖西县城区龙潭水库重点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建设总投资100万元,其中自治区补助80万元、地方自筹20万元。工程于2015年11月10日开工,2016年1月30日完工,10月29日自治区水利厅通过竣工验收。其余18个乡(镇)的的农村人饮集中供水均设置安全保护栏和饮水安全标志,均有专人负责日常管护。

2.巩固小型供水工程和分散供水工程成效。目前,我市小型供水工程的管理模式主要由村集体管理。工程水源为地下水、地表水,水质普遍良好,符合国家《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在水源保护方面,市环保部门采取立牌警示、拉网围挡和巡查、宣传等措施,加强了小型供水工程和分散供水工程水源保护。为保障水源安全,市水利局积极申请项目资金,斥资60多万元开展水质检测,涉及全市19个乡镇203个自然村共530处饮水点,为“从有水喝”到“安全喝水”,全面完成脱贫攻坚饮水安全指标;投资1060万元为全市35个村132个屯共2762户解决水柜加盖板项目。

3.开展靖西市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根据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关于深入做好县级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工作的函》(桂环函〔2019〕67号)和百色市环境保护委员会《关于深入做好县级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工作的通知》(百环委办发〔2019〕2号)文件要求,在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生态环保局会同各相关职能部门开展排查整治工作,共设立饮用水源地标识牌、地理界标55处,新建隔离防护设施3.2公里,取缔关闭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工业企业4家,责令搬迁1家,拆除无关建筑1.6万平方米。

4.开展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排查及整改工作。根据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自治区水利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市生态环境局与水利局联合开展整治工作,依法取缔保护区内的农家乐及休闲山庄。渠洋湖水源地周边及上游明显的污染源已于2019年年底整改完毕,近5年没有发生过污染事故。

5.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我市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民心工程,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为抓手,大力推行各项目的落地运行,农村污水处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至目前,我市共进行四个批次的农村环境污水整治项目,主要涉及我市20个行政村48个自然屯共45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目前有45座污水处理站已建成使用。

二、存在主要问题

(一)水源保护的相关具体行政法规、制度须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国适用于饮用水水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2017年自治区颁布《广西壮族自治区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就保护区划定、保护措施、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做了明文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尚未根据我市地质条件、水资源特点制定相关管理方法和细则。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管理责任主体不明确,导致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管理工作中出现缺位现象。

(二)全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污染污染形势依然严峻。一是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受历史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制约,部分群众法制意识淡薄,受短期经济利益诱导和缺少强制管控,在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开展农村养殖业以及种植业过程当中,并没有建设规范的环保配套设施、污水处理系统,采取农药及化肥的合理喷洒作业以及资源化处理利用产生的人畜粪便。这些污染源直接随着地表径流进入水体,影响周边水体水质。二是农村生活垃圾及污水处理配套设施落后。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群众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垃圾随意倾倒入河等影响饮用水水源的行为时有发生;乡(镇)所在地街道和村屯污水管网规划建设滞后,镇一级的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远不能辐射到周边村屯,收纳污水范围较小。如,渠洋湖库区周边出现乱建乱搭,违规乱占库面,违规排放等现象,与湖光山色的景观不协调,同时,渠洋湖作为全市第二水厂的取水点,长期以来群众在湖面架设网箱养殖,沿湖村屯的排污口直排等,导致水体水质下降。城区大龙潭饮用水旁边,受封建迷信思想影响,取水水源地旁建有庙堂,香灰杂物等处置不当,对取水点造成安全隐患等。三是地下水水源地水质安全保护重视不够。我市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区,地下水水质偏碱,全市划定饮用水地下水类型水源地占比80%。部分乡(镇)村级水源地地势低洼、扁平,洪水期极易淹没水体或被河水倒灌,对水质卫生产生一定影响;结构性缺水、区域性缺水、季节性缺水等情况尤为显著,枯水期容易抽取到附近不达标水体。由于地下水循环缓慢,一旦受到污染,将很难恢复。四是农村居民环保意识不强,乱排乱扔等现象仍然存在,给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全民节水意识有待提高,把水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约束仍需加强。

(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护不到位。在兴建时轰轰烈烈,但在后期维护的过程中却疏于管理,存在产权不清、管护主体缺失、管护责任不明、管护人员和经费不到位等问题,导致大量小型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工程效益衰退明显,工程安全问题频发,难以长期安全有效运行和发挥效益。大部分供水工程由于设计、经费等问题没有安装或启用水质净化装置,水源地也缺乏必要的水质检测设备和检测手段,不利于实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

(四)基层水资源管理机构建设薄弱。存在人员管理不足,技术力量欠缺,管理手段落后等,与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和强监管的要求不相适应。

三、对策建议

随着水利事业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治水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从人民群众对除水害兴水利的需求与水利工程能力不足的矛盾,转变为人民群众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需求与水利行业监管能力不足的矛盾。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保障饮水安全,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因此,要深入贯彻落实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树立“一盘棋”治水思想,强化措施,久久为功,推动水资源管理再上新台阶。

(一)法制先行系统谋划。思维意识的落后是最大的落后,加强行业监管首先要强化法制思维和监管意识,牢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坚持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长制久清”全流域全要素系统治理思路,在水资源节约、保护与治理方面系统规划、综合施策。将农村饮用水工作融入全市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大局中谋篇布局。强化水安全红线意识,加快我市农村饮用水水源调查评估和保护区划定;加快推进区域集中供水和管网建设,不断提高区域集中供水覆盖率;加强备用水源和水源保护应急体系建设,尽快制定并完善水源地保护应急预案;建立健全水质监测和预警体系,全力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二)配齐配足夯实基础。加强基层水资源机构技术人员配备,强化管理培训。建立健全市、乡镇(社区)、村委会三级饮水安全管理体系,进一步充实人员力量和装备,充分发挥一线作用,确保监管工作一抓到底,不留死角;同时加强基层装备建设,特别是发挥大数据平台作用,改善执法服务手段,提升安全监管服务能力。

(三)完善机制强化保障。健全农村饮水水源监管保护长效机制,建立分级负责的监管体系,常态化开展暗访监管,以执法和问责推动饮水安全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协调有关部门到现场解决水源地保护中的重大事项,确保相关部门各司其职,防止“多头管理”、“谁都管、谁也管不到位”的现象发生,保证水源地保护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在对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和工作机构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的基础上,将水源地保护及河流断面水质改善情况纳入年度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体系,制定具体的水源地保护考核措施,并以此为抓手,严格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水源地保护工作责任有据、赏罚分明,积极推进水源地保护的投入与创新机制。

(四)多管齐下多方监管。一是深化部门合作联动。建立健全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在执法过程中加强工作沟通和交流,定期召开水源地保护工作联席会议,针对矛盾突出问题开展专项行动,强化行政联动执法,对影响水源地环境安全的各种违法行为始终保持严打高压势态。二是防治面源污染。坚持“减法”治理原则,科学规划地处水源地及沿河流域的农业生产,调整种植结构和生产方式,逐步对流域内不符规定的农业开发实行退茶还林、退耕还林;加强农业耕作的科学管理,引导农民科学施肥施药,严禁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和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在农田和水体之间建立合理的草地或林地过滤地带,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三是强化应急防范。围绕提高饮用水常规水源日常供给和储备水源应急供给的保障能力,完善饮用水源地环境风险应急防范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水源地环境应急管理、技术支撑和处置队伍建设,增强处置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四是强化地下水饮用水源地保护。建立严格的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制度,切实清理保护区内污染源并建立必要的围护工程;强化地下水开采总量控制;建立地下水水质、水位动态监控网络,提高预警应急处置反应能力。

农村饮水安全调研报告篇2

在中国历史长河的演进中,

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江河安澜,

为了国计民生,

为了人水和谐,

不懈地追求甚至用毕生的精力

谱写着一首首壮丽的兴水富民之歌。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文明的摇篮。在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水被列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五大问题之首。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要求到2015年将得不到安全饮用水的人口比例减半。第5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从2005年到2015年为“生命之水行动十年”。国际社会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反映出水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水之所系,国之命脉。在中国历史长河的演进中,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江河安澜,为了国计民生,为了人水和谐,不懈地追求甚至用毕生的精力谱写着一首首壮丽的兴水富民之歌。长期工作在水利战线的水利部副部长翟浩辉,就是一位以“人水和谐发展,兴水富民强国”为己任,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共和国的水利事业绘出了精彩之笔的水利人。

倾心“富民之水”

让水利与新农村建设同行

一眼眼深深泉水喷涌而出,一座座蓄水池落地而成,一根根输水管编制成网,一股股清水流入百姓家中……这是在一些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现场随处可见的场景。近年来,一些地区特别是西部贫穷地区实施了农村饮水解困工程,这里的群众摆脱了缺水的煎熬,用上了党和政府送去的“幸福水”、“致富水”,农民们祖祖辈辈想水、盼水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小型农村水利工程设施正在造福一方百姓。谈到这些,作为全国农村饮水解困工程的宏观筹划者和指挥者之一,翟浩辉在欣喜之余更多了一份清醒。

2000年1月,翟浩辉从江苏省水利厅厅长上调水利部任副部长,分管农村水利等项工作。长期的基层水利工作实践让他深深地体会到,农村水利特别是小型农村水利工程设施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举出一系列数据解释说,我国水资源短缺,降水时空不均,农业生产高度依靠灌溉。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大规模水利建设和长期群众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5亿多农村人口实现了安全饮水,8.4亿亩灌溉面积产出了占全国总量75%的粮食,90%的经济作物,其中约有62%的农村饮水和55%的灌溉面积(不包括大中型灌区的田间工程)是依靠小型农村水利工程设施解决的。

2006年,长江上中游地区和西北地区的部分省份遭遇严重旱情。重庆发生了百年一遇的干旱,四川东北部出现50年不遇的大旱,严重干旱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影响。四川、重庆多为山丘区,很多地方主要依靠小型水利工程抵御严重旱情。翟浩辉特别提到,在2006年发生特大干旱时,元帅的家乡四川省仪陇县最严重缺水的26.5万人中没有一户发生饮水困难,这首先得益于这个地区近年比较完善的小型农村水利工程体系。

因此,农民群众把小型农村水利工程设施称为“小工程、大德政”。为了让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给农民送去“幸福水”、“致富水”,翟浩辉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水利特别是农村饮水工作,总书记、总理、回良玉副总理等领导同志多次对农村饮水解困工作作批示和指示,中央财政乃至地方财政逐年加大了对农村水利建设和解决农民饮水困难问题的投入。翟浩辉介绍说,2006年仅中央对农村饮水、灌区改造、农业节水、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泵站改造等各项投资就增加到100多亿元,比2000年他上任之初增长了50倍!

为了把中央对农村水利特别是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的投入使用好,把中央的“兴水富民”政策落实好,翟浩辉一方面精心组织,缜密论证,科学决策,另一方面不辞辛劳,日夜兼程,实地考察工程建设。2006年初春,为了了解西部一些省、自治区的农村水利建设情况,他乘坐汽车行程1000多公里,从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市出发,一直到宁夏引黄灌区,一路走一路仔细察看沿线农村水利设施。

有一次,翟浩辉到西部参加一个农村水利工程的开工仪式,突然滚滚的沙尘暴铺天盖地而来。为了让这项当地农民盼了多年的工程如期开工,他坚持让仪式继续进行。当仪式结束时,他和参加开工仪式的人一样,从头到脚都落满了细沙土。谈起这件事,翟浩辉感慨地说:“对于常年在野外工作的水利工作者来说,顶风冒雪,日晒雨淋,是很平常的事。”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后,翟浩辉又多了一份对农村水利与新农村建设关系的深层思考。“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总结概括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目标。“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重要条件和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翟浩辉认为,长期以来,农村水利存在设施不足、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严重等问题,难以满足农民基本生活的需要,难以起到基础、条件和保障作用。因此,把加强农村水利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是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预期效果的现实选择。当前要把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发展节水灌溉和农村水土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农村水利工作的重点任务,为新农村建设尽快取得实效作出积极的贡献。

今后五年,他计划抓好六件事:一是解决1.6亿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二是开展以节水为中心的灌排设施改造,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5亿亩,扩大灌溉面积3000万亩。三是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将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由36%降至34%;七大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重点治理初见成效。四是科学发展农村水电,新增农村水电装机1500万千瓦,建设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五是加大草原牧区生态保护力度,发展节水灌溉饲草料地400万亩,保护草地1.66亿亩。六是把整治农村水环境作为新时期农村水利建设的重点任务,为实现优美的水环境和人居环境创造条件。

情系“生命之水”

从饮水解困到饮水安全

有资料显示,从2000年国家启动农村饮水解困项目以来的5年间,中央安排国债资金及地方政府投入和群众自筹共投入222亿元,使6700多万农村人口告别饮水困难,提前一年完成《“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确定的任务。解决饮水困难问题树立了良好的政府形象,密切了政府与农民的关系,增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社会稳定,深受农民的欢迎,被农民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水是生命之源,水是生存之本。饮水解困只是解决人们能喝上水的问题,但这还远远不够,还要解决人们能喝上安全卫生的水。对此,翟浩辉有更清醒的认识。他说,我国通过饮水引起和传播的疾病有50多种。要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最好的措施就是使所有人得到安全的饮用水和合格的卫生条件。

2004年至2005年,翟浩辉组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最大规模的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和复核评估工作,参加调查评估的人员约20万人,涉及3.8万个乡镇、65万个行政村,采用水样报告6万多个,完成2661个县级调查报告和30个省级调查评估报告,全面查清了中国农村水利和饮水困难现状等问题。水利部、卫生部、发改委、统计等部门组成调查复核评估组,对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进行实地复核评估,在此基础上完成《全国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评估报告》,向中央提出解决农村饮水安全、转变机制、增加投入等8项建议。同时,翟浩辉还主动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沟通,向他们通报情况,陈述想法,提出建议,取得了这些部门的理解和支持。

从农村饮水现状调查结果来看,按现行饮用水标准,全国农村有3.23亿人饮水不安全,其中各类饮水水质不安全人口2.26亿。甚至有些地区的群众还在饮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带有血吸虫的水。翟浩辉动情地说,饮水不安全,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身心健康,已成为和谐社会的严重制约因素。

翟浩辉在抓农村饮水解困问题的同时,竭尽全力落实中央及水利部党组关于解决农民饮水安全问题的决策和部署。2005年,国务院及发改委、财政部、水利部先后下发了8个解决农民饮水安全问题及农村水利建设的文件。在他的组织和推动下,2000年至2006年,仅关于农村饮水安全及饮水解困的全国性会议就先后召开了8次,研究确定了保障饮水安全的一系列方针、原则和具体措施。

翟浩辉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工作,2006年8月30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建立了农村饮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将农村饮用水分为安全和基本安全两个档次,分水质、水量、方便程度和保证率四项指标进行评价,明确提出将原定“十一五”时期解决1亿人饮水安全的目标提高到1.6亿人,用10年时间基本解决3.23亿农村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理念。”

为了落实好中央的决策,解决3亿多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提出多种思路:对离城镇较近地区,提倡通过延伸城镇已有的供水管网来解决;对离城镇较远、人口稠密的地区,提倡兴建适度规模的跨村镇联片集中供水工程;对居民点分散、水源规模较小的地区,提倡兴建单村集中供水工程;对在供水成本较高的地区,特别是高氟、高砷、苦咸水等难以找到良好水源的地区,提倡采取特殊水处理措施,兴建集中供水站分质供水。同时指导地方因地制宜,该修水库就修水库,该从远处调水就调水,西部有些地方适合一家一户修水窑,就积极总结推广修水窑的经验。”

翟浩辉说,在资金保障方面,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政府为主,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鼓励农民投工投劳。中央资金将对中西部地区重点扶持,东部发达地区主要是利用自身财力,加快解决现存的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目前,各地已经纷纷启动或加快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越来越多的农民将喝上比较洁净的饮用水。

打造“平安之水”

助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翟浩辉从最基层的水利工作做起,在江苏省水利战线奋斗长达30年之久。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50多年,江苏治水成就辉煌:治淮、治江、治太,流域性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初步建成;江水北调、江水东引、引江济太,跨流域水资源调度体系搭起框架;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却成为全国的粮食大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绩斐然……作为长期担任水利部门主要领导的翟浩辉,见证了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苏水利的发展,更为江苏水利建设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江苏滨江临海,地处江淮沂沭泗等河流下游,长江横穿东西,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境内地势平坦,河湖众多,水网密布,10多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承受上游200万平方公里的洪水下泄,素有“洪水走廊”之称;加之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淮北地区、丘陵山区、沿海垦区水资源较为紧缺,东部沿海地区及长江口门又经常遭受台风海潮袭击。

水,滋润着江苏大地,又让江苏承受着种种威胁,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决定了江苏是一个洪涝旱风暴潮灾害频发的省份,水利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始终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江苏省委、省政府领导非常重视水利建设。作为水利厅厅长,翟浩辉决心打造一方“平安之水”。他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长年奔波于江苏大地的江河湖海之间,实地考察,具体部署,现场指挥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建设。因为许多工程地处偏僻,气候多变,他不得不经常顶风冒雨,风餐露宿。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他几乎每年春节都是在水利施工工地度过的。“千秋大业,要对历史负责,不留遗憾”。他从薄弱环节抓起,实行施工、监理、质监、设计和建设方同时验收的办法严控质量,使工程优良率达100%。

在1998年盛夏长江流域发生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时,长江上中游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省深受水灾之害,许多地方一片,而地处下游“洪水走廊”的江苏省却安然度汛。当时江苏老百姓形象地比喻:“堤外洪水滚滚,堤内安居乐业。”这一年江苏省仍然取得了农业的特大丰收,经济仍然保持了快速发展。因为在防洪抗洪中作出的杰出贡献,翟浩辉获得了“全国抗洪模范”荣誉称号,受到了人事部、国家防洪抗旱总指挥部和总政治部的联合表彰。

思考“发展之水”

让“可持续”成为永恒主题

翟浩辉坚持每年用大量时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并把这些调研结果加上自己的思考,写成多篇调查报告。近几年他写出的《西部大开发水利要先行――关于豫陕蒙水利及生态与环境的调查报告》、《关于山东临沂发展民营水利的调研报告》、《节水促抗旱节水保发展――关于黑龙江省甘南县发展农业节水的调研报告》、《打井抗旱以水定播调整结构全面节水――关于宁蒙引黄灌区抗旱节水有关情况的调查报告》、《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关于陕西省改革农业水价、减轻农民负担的调查报告》、《设置区域(流域)水利站是深化乡镇水利站管理体制改革的有益形式――对江苏省、北京市乡镇水利站建设情况的调查》等有分量的调查报告,成为许多水利建设重大决策的依据。

2006年1月,《水利与可持续发展》一书出版,书中收录了翟浩辉近几年来发表的论文、调查报告、讲话共19篇。这些文章集中反映了翟浩辉长期以来对水利事业的思考,多侧面、多角度地论述了水利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其中许多观点和看法不乏创新之处。

从前人与自己多年治水的经验和教训中,翟浩辉不断深刻反思如何更好地处理人与洪水的关系。他逐步清晰地认识到:应该逐步从无序、无节制的人与水争地,转变为有序、可持续的人与洪水和谐。给洪水以出路,就是给人以生路;给洪水以出路,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性选择。“给洪水以出路,与洪水和谐相处”,逐渐成为他治水工作的指导思想,并自觉地贯彻到治水实践中去。他说,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加倍爱护和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要充分考虑自然的承载能力和承受能力;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翟浩辉更加深入地思考水利现代化的问题。他认为,面对不断加快的现代化进程,水利只有实现现代化才能找到合适的定位。他归纳为,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建设节水防污性社会,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水利工作的最终目标,也是现代水利的最本质特征。

翟浩辉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和学术造诣,不仅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赞许,而且得到了水利学术界的充分肯定。1995年,时任江苏省水利厅厅长的翟浩辉被聘为海河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水利部副部长后,他仍抽出时间到大学为师生讲课。

确保“清廉之水”

用制度与自律筑起防腐大堤

每一项水利工程投资,都是少则几百万,多则数千万,甚至上亿元。这么巨大的经费支出,如果管理不好,使用不好,肯定要出大问题的。近年来,人们忧心忡忡地看到一些行业频频发生腐败大案,经常发生“工程上马,干部下马”、“大楼立起,干部倒下”的悲剧。同样是一笔巨额的工程项目投资,这几年发生在水利系统的腐败案件就比较少。谈到这些,翟浩辉欣慰地说,这主要得益于我们建立健全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用比较严密的制度防止和遏制了腐败现象的发生。

2002年,翟浩辉在一个中央重点扶持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县调查研究,并结合以往农村饮水解困工作经验,总结概括了对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全过程监督管理的六项制度,即全面落实规划建卡、社会公示、资金报账、集中采购、巡回监理、明确管理责任和建立水价机制。具体而言,一是将所有饮水不安全的情况全部在报纸上公布,进行公示,让人民群众监督;二是水利建设资金建立使用支出档案和报账制;三是工程承包实行招投标,材料实行集中,由水利、发改委、监察、商业等部门组成一个联合的班子全程监督;四是实行严格的工程监理制;五是建立工程建成之后的管理责任制;六是加强整个工程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审计检查,防止出现漏洞。

翟浩辉介绍说,近几年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联合制定下发了《农村人畜饮水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关于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工程的意见》、《关于加强村镇供水工程管理的意见》等管理办法和制度,各省市乃至县也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更详细、更具体、更具有操作性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这些制度和办法,有力地保障了工程建设资金使用和效益的发挥。

翟浩辉说,随着我国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我们总结出了由农民自己参与用水管理的模式,推广了以农民用水协会为主要形式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形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翟浩辉评价说:实行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就是将工程的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和用水的决策权交给农民,让他们独立、民主地选举协会领导人,在管理、建设、财务上享有高度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调动了农民“自己事自己办、自己工程自己管”的积极性,保障了工程效益发挥。湖北漳河灌区通过“一事一议”,民主议事,筹集资金,对所辖的末级渠系工程进行了维修改造,灌区农民用水协会共投资44.6万元,投工投劳1.23万个,对渠道清淤清障129.71公里,完成土方3.6万立方米,衬砌渠道2.6公里,出现了近20年来未有的农民兴建水利的新景象。

翟浩辉解释说,实行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明确了政府、灌区和农户的责权利,落实了分级办水利的原则,政府主要责任是落实斗渠以上的建设投入和水资源管理,灌区主体任务是加强内部运行管理和骨干工程建设管理,农民则负责斗渠以下的田间工程的整治维护和管理。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取消“两工”后,用水户协会作为“一事一议”的重要载体之一,可以督促水费收缴,监督公平用水和节约用水,调解矛盾,加强与政府和灌区管理单位的沟通。在水利部、民政部等部门的积极培育下,全国以农民用水户协会为主要形式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目前已达2万多个。

农村饮水安全调研报告篇3

1.1编制目的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对于保障广大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市农村饮水安全应急预案是按照上级的具体部署要求,结合我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现状制订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因突发事件造成农村饮水困难而产生的损害,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突发性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件》、《地质灾害防治条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件》和《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省人民政府农村公共供水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市实际,制定本预案。

1.3工作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站在关注三农、改善民生的高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按照国家、省、市对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具体要求,及时科学地处理因污染、水旱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社会安全等方面造成突发性农村饮水困难事件,做到统一指挥、统一调度、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1.3.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饮水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建立健全预防预警机制,加强培训演练,强化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能力,鼓励群众报告突发性供水安全事件及其隐患,及时处置可能导致的事故隐患。

1.3.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分级建立镇(街道)、村供水安全应急指挥机构,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确定不同等级的安全事件及其对策,落实应急责任机制。

1.3.3统筹安排,分工合作。以市政府为主体,整合资源,统筹安排各部门应急工作任务,加强协调配合和分工合作,处理好日常业务和应急工作的关系。

1.3.4快速反应,有效控制。突发性事件发生后,各级应急指挥小组应根据应急要求快速作出反应,组织会商,启动相应预案,有效控制事态蔓延。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市范围内农村饮用水安全突发性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处置。突发性事件包括:

1.4.1发生特大旱情,导致饮用水源取水量严重不足;

1.4.2饮用水源保护区或供水设施遭受生物、化学、毒剂、病毒、油污、放射性物质等污染,致使水质不达标;

1.4.3地震、洪灾、火灾等自然灾害导致供水水源枢纽工程、净水构筑物、供水工程构筑物、机电设备或输配水管网遭到破坏;

1.4.4爆破、采矿等生产活动或地质变迁等导致供水工程水源枯竭;

1.4.5因人为破坏导致供水安全突发事件。

2基本情况

2.1水资源概况

市有大小河流50余条,属潍河水系,共流经全市36.5公里。市内南有渠河,北有汶河,两河源于市西南端沂山山脉,皆为潍河重要支流。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4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2.8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1.45亿立方米,重复计算量0.28亿立方米。我市的水资源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降水量和河川径流量地域分布不均匀;二是降水以及河川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匀;三是水资源贫乏,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

2.2农村饮水安全现状

年底,我市共计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90处,包括联村供水工程11处,单村供水工程379处,自来水普及率98.7%。联村供水工程包括大型联村集中供水工程1处,为市50万人集中供水工程;中型联村集中供水工程1处,为市东部15万人集中供水工程;1万-5万人的小型联村供水工程9处,为官庄镇区集中供水工程、管公联村集中供水工程、石埠子镇区联村供水工程、庵上联村集中供水工程、辉渠联村集中供水工程、雹泉联村集中供水工程、临浯联村集中供水工程、大盛镇区集中供水工程、红沙沟集中供水工程。

3指挥体系及职责

成立市农村饮水安全应急领导小组(名单附后),负责组织指挥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及专家组,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办公室设在市水利局。各镇(街道)、供水管理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的应急机构,具体负责本辖区、本单位的饮水安全应急工作。

3.1供水安全应急机构的职责

3.1.1领导小组职责

(1)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预防和应急救援的规定;

(2)及时了解掌握镇、村供水重大安全事故情况,指挥、协调和组织重大安全事故的应急工作,根据需要向上级政府和水利部门报告事故情况和应急措施;

(3)审定全市农村供水重大安全事故应急工作制度和应急预案;

(4)在应急响应时,负责协调教育、公安、水利、环保、卫生防疫、医疗救护等相关部门单位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5)负责指导、督促、检查下级应急指挥机构的工作。

3.1.2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

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其职责是:

(1)起草全市供水重大安全事故应急工作制度和应急预案;

(2)负责镇(街道)、村供水突发性事故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并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

(3)协调指导事发地应急领导机构组织勘察、设计、施工力量开展抢险排险、应急加固、恢复重建工作;

(4)负责协调教育、公安、水利、环保、卫生等部门组织救援工作;

(5)协助专家组的有关工作;

(6)负责对潜在隐患工程安全检查,及时传达和执行市政府的各项决策指令,并检查和报告执行情况;

(7)负责组织应急响应期间新闻工作。

3.1.3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

按照市应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职责和工作需要,明确各部门各单位的具体任务和要求。在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调度下,有关部门和单位各司其职,团结协作,有效控制事态蔓延,最大程度减小损失。

当供水安全事件发生,造成居民的基本生活用水得不到保障时,市应急领导小组可采取向受灾各村派出送水车、启用应急备用水源、异地调水、组织技术人员对工程建筑物进行抢修等措施,保证居民的基本生活用水。

市应急领导小组组织有关单位、社会力量实行对口帮扶,集中为群众拉水送水,确保农村人畜饮水供应。

出现应急事件后,市应急领导小组应发动群众参与建筑物的抢险、修复工作,确保工程及早恢复供水。

市水利局:负责农村饮水安全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的日常工作;负责提供农村饮水重大安全事故信息、预案、工作方案以及提出恢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计划,参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负责恢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所需经费的申报和计划编制。

市发改局:负责农村饮水安全应急工程规划的报批、项目审批、计划下达以及项目建设与管理的监管工作。

市财政局:安排下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应急经费,监督和管理经费使用情况。

市民政局:负责农村遭受饮水安全突发性事件群众的生活救济工作。

市卫生局:负责农村遭受饮水安全突发性事件的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护工作,及时准确提供水质监测资料,加强对水致疾病和传染病的监测、报告,落实各项防病措施。

市环保局:负责饮用水源水质监测,做好境内水源地保护工作,及时提供水环境质量情况资料和水环境保护方案,并抓好方案的实施工作。

市公安局:负责维持水事秩序,严厉打击破坏水源工程、污染水源等违法犯罪活动,负责做好农村饮水安全突发事件区域内的治安管理工作。

市广播影视中心:负责应急期间的宣传报道工作。

市供电公司:负责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应急抢险期间的紧急供电和临时供电。

市交通运输局:负责应急期间抢险物资运输车辆的落实工作,为全市抢险车辆提供方便。

市教育局:负责应急期间有关学校的饮水安全工作。

其他有关部门负责与各自职能相关的应急救援工作。

3.1.4专家组职责领导小组专家组由农村供水规划、设计、施工、水环境监测、卫生防疫、电力等有关方面的专家组成,负责领导小组的技术支持工作。其职责是:参加领导小组统一组织的活动及专题研究;应急响应时,按照领导小组的要求研究分析事故信息和有关情况,为应急决策提供咨询或建议;参与事故调查,对事故处理提出咨询意见;受领导小组的指派,对事故处理给予技术支持。

3.2镇、街道供水安全应急机构及职责

镇、街道成立相应的应急领导机构,负责本地区内供水安全突发性事故的处置。主要职责包括:拟定镇、街道供水安全事故应急工作制度,建立完善应急组织体系和应急救援预案;掌握本镇、街道供水安全信息,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和上级应急领导机构报告事故情况;指挥协调本镇、街道供水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3.3供水单位应急机构及职责

根据全市抢险应急预案,供水单位结合本单位实际建立供水应急机构,制定科学合理的抢险应急工作方案,配备必要的抢修设备及应急队伍,并定期组织演练。

4预防和预警

4.1预防

4.1.1监控机构。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安全事件信息的监测、收集、检查、预警工作,设立供水安全事故报警电话(4398891),对监测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及时向市政府及上级应急领导机构报告。各成员单位和镇、街道要通力协作,多渠道获取本地区相关供水安全信息。

4.1.2信息监测及收集

(1)旱情信息。对辖区内旱情可能或已经发生的时间、地点、范围、程度、危害及趋势等进行全面监测,及时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重大及以上旱灾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市政府报告。

(2)水污染信息。对辖区内饮用水源保护区或供水设施遭受生物、化学、毒剂、病毒、油污、放射性物质等水污染事件可能或已经发生的时间、地点、范围、程度、危害及趋势等进行全面监测,及时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重大及以上水污染事件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市政府报告。

(3)供水工程信息。对辖区内地震、洪灾、泥石流、火灾等自然灾害或人为破坏导致供水水源枢纽工程、净水构筑物、供水工程构筑物、机电设备或输配水管网遭到破坏等事故进行全面监测,发现供水工程取水建筑物、水厂构筑物、输配水管网等发生垮塌或人为破坏事件时,及时向上一级应急领导机构报告。

4.1.3信息报告。各级应急领导机构是农村饮水安全日常监测信息、突发性事件信息受理和向上级报告的责任主体,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报告突发性事件。信息的报送和处理,应快速、准确、详实,重要信息应立即上报,因客观原因一时难以准确掌握的信息,应及时报告基本情况,同时抓紧了解情况,随后补报险情。

4.1.4预防工作。增强群众对已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保护和节水意识,农村饮水工程管理单位要配备专管人员对工程设施进行日常管理及维护,保证机泵、机房、管网等正常运行,保护好水源工程,防止污染、损毁等事件的发生,预防饮水安全突发事件的发生。

各级农村饮水安全应急机构要建立健全重大饮水安全突发事件的监测网络,及时掌握事件信息,因地制宜地制定应对措施,为处理好饮水安全突发事件提供科学依据。

4.2预警

4.2.1预警。根据信息监测和收集,认真组织讨论分析,对可能发生的可以预警的突发事件进行预警。

预警级别按照事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供水安全突发性事件分为四级:Ⅰ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级(较重)、Ⅳ级(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1)Ⅰ级(特别严重):突发事件造成2万人以上饮水不安全的。

(2)Ⅱ级(严重):突发事件造成1-2万人饮水不安全的。

(3)Ⅲ级(较重):突发事件造成0.5-1万人饮水不安全的。

(4)Ⅳ级(一般):突发事件造成0.1-0.5万人饮水不安全的。

4.2.2预警。预警信息应标明突发农村饮水安全事件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措施和机关等。预警信息的、调整和解除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通信、信息网络等方式进行,对老、幼、病、残、孕等特殊人群以及学校等特殊场所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公告方式。

4.2.3预警控制

(1)在预警状态下,领导小组办公室立即启动饮水安全事件应急准备工作,按照市应急领导小组的要求,落实各项预警控制措施。

(2)当供水连续不足,供水单位缺乏更进一步的有效控制手段,并有可能危及安全供水时,应及时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提请研究决定实施特殊时期限水方案。

(3)在水源污染或有人为投毒行为发生时,供水单位值班调度人员应立即停止供水,同时告知所有用户停止使用,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同时将情况报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时向市政府报告,卫生、防疫等相关职能部门立即对水源水质、管网跟踪检测、消毒,防止污染面积扩大,并利用消防、洒水车等向所涉及的群众送水。

(4)在供水设施恢复正常运行、污染已解除、管网已消毒、能达到正常供水标准时,经市应急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宣布解除预警状态。

4.2.4指挥体系

(1)全市应急预案。水利局负责编制完成全市供水安全应急预案。

(2)镇、街道应急预案。各镇政府、街办负责编制完成本地区内供水安全应急预案,报市人民政府备案。

(3)供水单位应急预案。供水规模在1000人以上的集中供水单位要制定本单位供水安全应急预案,报市应急办公室备案。

5应急响应

5.1应急响应的总体要求

出现供水安全事件,供水单位应在2小时内逐级向上级饮水安全应急办公室和当地政府报告,并先期进行处理。对应全市饮水预防预警等级,应急响应划分为四级。市级饮水安全应急领导小组负责全市重大供水事件的指挥调度。镇、街道饮水安全应急指挥小组负责组织实施本区域内事故应急、抢险、排险、抢修、恢复重建等方面的工作。供水单位负责本单位供水突发事件的处置。凡上一级应急预案启动,下一级预案应随之自行启动。

5.2Ⅰ级应急响应

当发生特别严重饮水安全突发事件,造成2万人以上饮水不安全时,应立即Ⅰ级预警,启动Ⅰ级应急响应预案,启动以下工作程序:

5.2.1工作会商。Ⅰ级响应工作会商由市应急领导小组组长召集,参加人员包括市应急领导小组成员、专家组成员;会商方式采用集体会商;会商内容应包括调查、核实工作内容、指导方案、处置方案、救援方式等。

5.2.2工作部署。市应急领导小组接到报告后,应迅速组织相关部门和技术人员开展工作,做出工作部署,明确工作责任,在1小时内将突况上报市人民政府,并立即派出现场工作组,对有关情况进行调查、核实,指导有关单位做好抢险救援、事件调查和处置工作。

5.2.3部门联动。按照市应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和工作要求,协作配合,明确分工,并按照具体任务要求,立即派出工作人员到现场开展工作。

5.2.4方案启动

(1)抢险救灾。当饮水安全突发事件发生,造成居民的基本生活用水得不到保障时,当地政府可采取向受灾区派出送水车、启用应急备用水源、异地调水、组织技术人员对工程建筑物进行抢修等措施,保障受灾居民的基本生活用水。

(2)医疗救护。卫生、环保部门及事发地应急机构要加强对水致疾病和传染病的监测、报告,落实各项防病措施;事发地应急机构配合医疗救护队,紧急救护中毒、受伤人员。

(3)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出现应急事件后,各级应急机构应与当地政府一起发动群众参与建筑物的抢险、修复工作,确保工程及早恢复供水。

5.2.5宣传动员。在发生饮水安全突发事件后,各级应急机构应做好宣传发动,稳定群众情绪,防止发生疫情,防止发生恐慌,保持社会秩序稳定。

5.3Ⅱ级应急响应

当发生严重饮水安全突发事件,造成1-2万人饮水不安全时,应立即Ⅱ级预警,启动Ⅱ级应急响应预案。

Ⅱ级响应工作会商、工作部署、部门联动、方案启动、宣传动员程序同Ⅰ级响应。

5.4Ⅲ级应急响应

当发生较重饮水安全事件,造成0.5-1万人饮水不安全时,应立即Ⅲ级预警,启动Ⅲ级应急响应预案。Ⅲ级响应工作会商由市应急领导小组副组长召集,参加人员包括市应急领导小组成员、专家组成员;会商方式采用集体会商;会商内容应包括调查、核实工作内容、指导方案、处置方案、救援方式等。

工作部署、部门联动、方案启动、宣传动员程序同Ⅰ级响应。

5.5Ⅳ级应急响应

当发生一般饮水安全事件,造成0.1-0.5万人饮水不安全时,应立即Ⅳ级预警,启动Ⅳ级应急响应预案。

Ⅳ级响应工作会商由市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召集,参加人员包括市应急领导小组成员、专家组成员;会商方式采用集体会商;会商内容应包括调查、核实工作内容、指导方案、处置方案、救援方式等。

工作部署、部门联动、方案启动、宣传动员程序同Ⅰ级响应。

5.6响应结束

5.6.1应急响应结束的条件。当饮水安全突发事件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灾区居民饮水恢复正常后,该相应等级的应急响应结束。

5.6.2应急响应结束的程序。Ⅰ级、Ⅱ级应急响应结束的,经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市应急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审议后,由组长结束命令并在市电视台公布;Ⅲ级、Ⅳ级应急响应结束的,经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市应急领导小组审议后,由副组长结束命令并在新闻媒体上。

6保障措施

6.1组织保障

各镇(街道)和各供水管理单位要成立饮水安全应急机构,明确人员及职责,根据饮水安全事件等级,迅速做出反应,组织会商,从组织上保障饮水安全突发事件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6.2通信与信息保障

各级供水安全应急指挥机构要设立专门的报警电话,安排人员24小时轮班值守,保证信息及时、准确、快速传递。

6.3资金保障

市级财政应设立农村饮水安全应急专项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按照突发事件等级划分,由应急领导机构报市政府申请动用农村饮水安全应急专项资金。

6.4物资保障

各级领导机构制定抢险救援物资调配方案。发生事故时,由当地政府统一对物资进行调配,确保物资及时供应。供水规模在1万人以上的镇村集中供水工程,应当建设适度规模的应急备用水源。

6.5医疗卫生保障

当发生人员伤亡或饮水中毒事件后,应急领导机构要在当地政府协调下立即组织医疗卫生技术队伍,根据需要调配医疗卫生专家,及时赶赴现场开展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等卫生应急工作,并调集必需的药物、医疗器械等物资,支援现场救治和防疫工作。

6.6交通运输保障

紧急情况下由市应急领导小组组织公安、消防、交通等部门,承担应急期间为农村居民解决临时性吃水困难送水及供水设备维修等任务,保证应急交通工具的优先安排、优先调度、优先放行,确保运输畅通。

6.7治安维护

公安部门负责做好灾区的治安管理工作,依法严厉打击破坏救灾行动和工程设施安全的行为,保证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维护正常社会秩序。

6.8技术保障

建立镇村供水安全应急专家库,为应急处置提供决策咨询和服务。根据应急处置工作需要,调集有关专家和技术队伍,支持现场应急处置工作。同时,加强对供水工程管理人员的技术和应急处置培训,并加强对分散供水户的技术指导和宣传。

6.9应急抢修队伍保障

各供水单位分别成立抢险队伍,单位领导担任抢险队长。当农村饮水安全事件发生后,各抢险队伍在接到抢修命令后在规定的时间内赶到指定地点待命。由村自主管理的工程,由镇、街道应急机构组织应急抢修队伍。

7后期处置

7.1调查与评估

供水安全应急终止后一周内,供水单位和镇级供水安全应急机构应向上级领导小组提交书面总结报告。总结报告应包括下列基本内容:事故原因、发展过程及造成的后果(包括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分析、评价、采取的主要应急响应措施及其效果,主要经验教训等。应急领导机构要对事故进行调查评估,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提出改进建议,进一步做好应急工作。

7.2恢复重建

恢复重建工作由市水利局及事发地政府负责。需要市政府援助的,由市水利局及事发地政府提出请求,逐级上报。市政府有关部门根据调查评估报告和受灾地区恢复重建计划提出解决建议或意见。卫生部门要继续加强对水质的监测,指导水质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后,才能恢复供水。

7.3奖励与责任追究

市政府对参加供水安全突发事件处置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在处置工作中有失职、渎职等行为或迟报、瞒报、漏报重要情况的有关责任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处理。

8附则

8.1预案的管理和更新

本预案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管理,并收集预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评审论证,适时提出修订和更新意见,报市政府审定后及时组织修订和更新。

农村饮水安全调研报告篇4

关键词:农村学校,贫困县,饮用水,赣州市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源。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学校饮用水是否安全?带着这一问题,利用2017年春节前后的寒假时间,我们围绕农村学校饮用水现状开展了调查研究。

一、基本情况

赣州市地处江西省南部,又称赣南,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全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地级市。全市农村学校供水主要采用自供水(即学校自建供水工程供水)和集中供水两种方式,主要水源类型有山溪水、江河水、水库水、地下井水等。

(一)开展调查研究的起因

近年来,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饮水安全问题频发。据网络媒体信息,会昌县周田镇等地农村学校先后发生饮用水安全事件。为了解赣州市八个贫困县(区)饮用水质量现状,特开展本次调查。

(二)调查研究范围

范围为赣州市下辖的赣县、上犹、安远、宁都、于都、兴国、会昌、寻乌八县(区),主要是这些县(区)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指义务教育学校,含中学、小学、村小和教学点)的供水质量问题。

二、调查研究方法

为摸清这八个县(区)农村学校饮用水状况,2017年寒假伊始,我们商定采取先集中调研(前两个县)后分组(其他六个县)再集中(到市有关单位)的方式,具体通过实地察看访谈、发放问卷、提取样品检测,在赣州市有关单位咨询查找文献资料进行。

(一)实地访谈、问卷调查

我们确定在所调查县(区)选择地处该县(区)北部、中部、南部的3所农村学校作为1个县(区)的调查对象。八个县(区)总计调查了24所学校,现场走访对象213人,发放并收回问卷213份。从中了解到,24所学校中自供水学校13所,集中供水11所;24所学校中9所学校建立了饮用水管理制度,但制度落实以及管理人员素质等差距大;划定了水源保护区的自供水学校1所、集中供水学校3所;在对213人有关“饮用水是否含杂质”的提问中,认为“清澈不含杂质”、“含有颗粒沉淀物”、“含絮状沉淀物”、“含带有颜色的杂质”、“含其他类型杂质”的分别为79人、53人、38人、32人、11人,分别占比约为37%、25%、18%、15%、5%。

(二)水质取样检测研究分析

期间,在调查学校提取饮用水样品一份总计24份送检。从水源情况分析,13份自供水水源为山溪水的3份,江河水2份,水库水2份,地下井水5份,其他1份。11份集中供水水源为山溪水的1份,江河水4份,地下井水2份,水库水4份。对24份样品进行了pH值、菌落总数等十几项主要指标检测。24份样品中,合格的有10份,不合格的有14份,不合格样品主要是菌落总数等微生物超标9份,余氯超标2份,其他不合格样品为pH值指标或含锰、铁、锌等矿物质超标。

(三)文献资料调查研究分析

为更加全面了解情况,我们又先后走访了赣州市水利局、教育局等相关单位,并认真查阅了这几家单位在2016年9月调度的全市19个县(市、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饮用水情况资料,并对八个县(区)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梳理、归类、对照和分析,汇总。得知,八h(区)农村学校共计2029所,师生共计548400多人。在对每所学校提取1份样品进行检测的情况资料来看,自供水水样1317份,其中合格为529份,占比40.16%;不合格为788份,占比59.84%;集中供水水样712份,其中合格为311份,占比43.70%;不合格为401份,占比56.30%。不合格水样主要为菌落总数等微生物超标。划定了水源保护区的学校有296所,占比14.59%;未划定水源保护区的学校有1733所,占比85.41%。

三、调查研究结果分析

(一)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总体上分析,饮水不安全问题依然在困扰这些地区的农村学校师生。主要有:

1.生产生活环境堪忧,水源污染问题突出

农村学校饮用水不合格,大多是因水质中的菌落总数等微生物超标,这主要原因:一是农村生活方面,垃圾到处乱扔,污水随意排放,农村厕所、畜禽圈建设没规划,特别是部分学校的自供水水源选取较差,生活污染源众多导致水源污染严重。二是农村生产方面,农业生产用肥打药较多,近几年柑橘黄龙病暴发,增加了打药量,有50%以上的农户年打药量在20次以上,加剧了对土壤、水质的污染。

2.水源地缺乏保护,饮用水没有保障

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问题,一是未划定水源保护区。无论是自供水学校,还是集中供水学校,对水源地保护均不重视。我们所调查的13所学校自供水划定了水源保护区的有5所。在市有关单位的调查表明,八县(区)农村学校划定了水源保护区占比还不到15%。二是水源地水质保护不力。正因为缺少应有的保护,经常发生水源地被破坏、被污染的现象。根据我们在实地调查中得知,兴国县茶园、会昌县周田均发生过饮用水水质被污染。

3.供水工程建设滞后,设施功能不全

自供水设施简陋,自建供水设施均采用水源自流或从井内抽水至水池(水箱)后直接供学生饮用,没有净化处理设施和规范的消毒措施。从我们取样检测和在有关单位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合格水占比才40%左右。集中供水设施陈旧,学校使用集中供水工程中有95%以上为乡镇、村级、私营水厂,多数没有配备供水自动消毒设施、饮用水检验设备,且经营管理皆是承包给私人,管理水平及手段落后。

4.供水主体管理不规范,水质安全存隐患

多数乡村自建水厂没有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供水秩序混乱。同时供水管理人员不熟悉水质处理工艺和相关的卫生知识,加上水厂消毒设施不健全等。据我们提取的24份样品检测出14份不合格样品水质报告和在卫生部门提供的1000多份不合格水质报告中可以看出,细菌总数等指标超标占比超过了75%。据专业人员介绍得知,这些问题都是比较容易处理的,只要按照规范要求、投放适量的消毒剂就可以解决。此外,水质报告中还存在的余氯超标问题,属管理人员投放消毒药品不规范所致。

(二)解决饮用水问题的建议措施

水是生命之源。喝上干净水、放心水,确保饮用水安全是生活的基本需求。解决农村学校饮用水安全问题,重点是要解决贫困地区钱从哪里来,怎么做、怎么管和具体什么样的人来做的问题,也就是说应在资金投入、方法路径、运营机制和从业人员素质等方面着手,建议:

1.资金投入方面:政府与社会合力

据了解,这八个贫困县(区)迫切需要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的仅农村学校师生就需要资金超过3亿元。而这八个县(区)均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此,建议从较高层面加大扶持,即国家和省、市层面加大对这些贫困落后地区饮用水安全问题的扶持力度,给予政策或项目、资金支持。地方政府也应积极向上争取政策、争取项目。对于部分亟需解决的,由地方统筹安排资金和劳力,用于开挖水井等分散供水工程建设。同时,通过兴建集中供水工程,实行有偿供水制度,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建设,如发动企业、社会各界捐助,引导企业和个人投资等多渠道解决资金投入问题。

2.方法路径方面:治理与保护并举

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抓紧划定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坚持依法加强水源地保护,明确划定区域范围并封闭管理。二是着力改变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方式。规范农村畜禽养殖,严格落实“禁养区”、“限养区”、“可养区”三区划定,在水源地必须划定为“禁养区”。做好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畜禽养殖污染的无害化处理。倡导绿色环保,使用无公害农药化肥。三是加强水污染综合治理。在水源地积极开展农业和工业生产整治,该歇业的歇业,该搬迁的搬迁。

3.运营机制方面:工程与制度兼顾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完善工程建设和制度建设。一是加强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对所有自供水设施m行改造,大力兴建集中供水工程,争取在较短时间内让集中供水工程覆盖所有农村学校。二是完善饮用水工程设施建设。对设施简陋、陈旧,或建设标准低、没有净化处理设施的工程,全面进行改造、完善提升,达到工程建设运行标准;三是建设水质监测站,逐步实现对水源地水质水量的实时监测,及时便捷掌握情况;四是完善管理法规制度。尽快编制水源地保护管理有关法规制度,对饮水工程设施日常运行管理及各项工作操作流程等从法规制度层面进行明确、提供制度保障。

4.从业人员方面:专业与敬业并重

对每一所学校,严格落实专人负责饮用水日常管理工作。一是加强培训。对所有上岗人员,开展岗前业务培训,确保达到专业素质要求再上岗。二是建立奖惩激励机制。教育、卫生部门等相关职能部门或学校,定期开展考评考核,落实奖惩。三是加强社会监督。通过群众、学校师生、新闻媒体等,督促从业人员切实按照规范要求做好日常管理工作等。

同时,还要做好宣传工作,通过报纸、电视、微信等形式,大力宣传保护饮用水源地重要性和紧迫性,引导公众自觉、积极参与水源地治理与保护行动,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江西省赣州市国家重要饮用水水源地(赣江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报告[R].赣州市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2015.

农村饮水安全调研报告篇5

记者从甘肃省水利厅获悉,甘肃省水利厅决定将2007年作为“全省农村饮水安全管理规范年”,从八个方面严格规范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以切实解决饮水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项目前期工作不扎实、建设程序不规范、资金管理不严格等问题,进一步规范全省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加快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工作进程。

这八个方面为:一是规范前期工作。所有项目的可研报告、初步设计、实施方案的编制均严格按照《甘肃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文本》的要求规范操作,按技术文本规范审查审批。二是规范水源论证。对Ⅲ型以上的工程项目,实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深化对水源地来水、供水保证率和供水可靠性的系统分析论证,确保选择的水源可靠。三是规范建设管理。在认真落实“四项”制度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建设项目质量终身负责制。严格建设程序,对调整和设计变更的项目严格按建设程序办理设计变更报批手续,杜绝违规、越权审批。四是规范财务管理。项目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帐核算、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市级报帐、转帐结算,严格现金支付,坚决杜绝资金转借、截留、挤占、挪用等违规违纪行为,确保资金安全和使用效果。五是规范水质监测、检验。重视工程水源地保护,研究有效防治农村污水排放的措施和办法,防止形成新的污染源。加强水质日常监测工作,制定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责任。六是规范建后管理。明晰产权、落实管理责任,分类确定管理模式,合理设置供水管理机构。单户工程实行农户“自建、自管、自有、自用”;联户工程受益农户自愿组建用水户协会管理,集中式供水工程实行专业化管理,采取供水站与用水户参与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七是规范水价形成。按照“成本加微利”的原则核算供水价格,力求做到按制水成本批复工程水价。对于执行水价暂达不到制水成本的,设定最低限价或制定相应的补偿措施,保证工程运行费用。八是规范项目验收。严格按照《甘肃省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的规定,认真做好项目自检自验,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整改,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按基建项目的要求,整理完善项目建设管理资料。

这次“农村饮水安全管理规范年”活动,分整改、提高、总结表彰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各地在5月底前,对本地已建饮水安全工程进行回头看,认真对照检查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第二阶段,用4个月的时间,对查找出的问题,对照相关规定和规范,落实措施,认真进行整改。第三阶段,对饮水安全工作 “工程规划好、工作质量高、建设进度快、管理规范”的市(州)、县(区)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

甘肃省水利厅厅长许文海告诉记者,“农村饮水安全管理规范年”活动的开展,将有效解决该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跨上新的台阶。

农村饮水安全调研报告篇6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档案;管理

1引言

临汾市总人口434.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50.3万人,占总人口的57.61%。全市山多川少,十年九旱,水资源严重不足,水资源总量15.2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380m3,呈现出人口多、用水量多、水资源量相对少的特点,水资源供需矛盾相对突出。为保障农村饮水安全,近年来,临汾市把解决农村饮水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到2010年,全市建设各类农村饮水工程3743处,基本解决了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实现了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之后开展了提高农村群众用水标准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水质标准,提高自来水入户率。截至目前,全市饮用自来水(包括简易自来水)人口占到农村人口的94%。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投资规模大、建设时间长、建设地点分散、单项工程小而多,决定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档案资料具有数量多、资料分散、收集管理难度大的特点,因此,做好农村饮水安全档案工作是一件复杂而系统的工作。

2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档案工作重要性分析

2.1工程档案是维护管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第一手资料临汾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点多面广、战线长,全市4819处农村饮水工程,其中单村供水工程就有3519个,占饮水工程总数的73%。工程使用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在对其维护、维修、改造过程中,工程档案就是必不可少的依据和凭证。2.2工程档案为今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在解决农村吃水问题上,临汾市经过了人畜吃水、饮水解困、饮水安全、标准提高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工程建设都有不同的技术要求和侧重点,完整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档案,为今后提高工程设计质量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也是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学术研究、持续进行工程建设的宝贵资料。2.3工程档案是保障农村群众安全饮水的重要依据在自然和社会环境影响下,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难免发生,也可能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要避免或减少其影响,保障农村群众饮水安全,就必须分析研究工程档案中的数据和结论,提前预防和有效解决自然灾害、突发事件产生的影响。同时,工程档案还是全面鉴定工程质量、查明事故原因、追究事故责任的重要依据。

3主要做法

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实施中,根据实际情况,形成了一套档案收集管理模式,力争为工程提供一份翔实可靠的档案材料。3.1工程实施前期的资料收集工程前期文件材料主要有项目投资计划、资金文件、批复、会审纪要、实施方案、变更设计及批复、法人建立文件、项目公示、招标公告、招标文件、中标通知书等。3.2工程施工期间的资料收集施工文件材料主要有项目划分申请、报告、批复、单元工程质量评定表、隐蔽工程验收签证,水泥、沙、石、钢筋、混凝土砂浆配合比资料,砂浆、混凝土试件检测报告、施工日志,工程工艺、设备材料、管材合格证、设备合格证等。此外还包括开工申请、开工令、隐蔽工程签证、中间报量、联合计量单、完工结算书及支付证书等监理文件材料。3.3竣工验收及运行管理资料收集竣工验收文件材料主要有建设管理报告、施工管理报告、监理报告、质量评定报告、资金支付资料、财务决算报告、审计报告;工程运行管理资料主要有受益户统计表、移交清单、试运行报告、工程管护制度、管护协议、水质化验报告等。3.4根据工程特点做好档案资料整理由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量小、数量多,单个工程很难装订成一本,因为一个批次的很多程序都是同时审批的,包括资金下达、方案审查、招标、设计、施工、监理、质量监督等,这些资料应批次装订,避免资料重复,但装订时注意对每个工程进行编码,一个工程对应一个编码,以方便工程准确快捷的通过编码将其找出。档案装订应按照水利部颁发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文件材料档案管理规定实施。同时,由于农村饮水工程档案使用频率高,不要用档案盒装,最好用硬壳纸当封面,用线捆扎封边装订。3.5严把档案资料收集管理环节在工程档案收集管理中,要本着“对过去负责、为现在服务、替未来着想”的原则,确保各类档案资料的规范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对接收的建设管理类、勘测设计类、建设监理类、施工管理类、竣工验收类等工程建设档案,管理办法、管理制度、用户协议、安全责任书等运行管理档案,工程建设、水费收缴与使用等财务档案,各类配件、管材出入库登记等物资档案,分别进行分类、整理、编目、装盒、入库,做到整齐规范,排列有序,查找方便。

4档案管理存在问题

4.1对档案资料收集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涉及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有关单位大多认为其重点应突出解决好工程设计、建设工期、工程质量和工程效益上,忽视了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管理,导致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相对滞后,档案的系统性、准确性得不到有效保障。4.2档案收集管理专业人员缺乏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建设中,档案收集管理人员一般是新参加的工作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或兼职人员,有的甚至是临时抽调,身兼数职,缺乏档案专业知识,对工程档案收集管理比较陌生,不熟悉档案收集管理的法规和制度,很难适应工程档案收集管理工作需要。专业档案管理人才更是奇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档案管理工作。4.3工程档案资料不齐全由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前期工作距离实施时间跨度较大,往往哪个部门形成的档案资料就保存在哪个部门,甚至保存在承办人手中,信息不容易掌握,导致前期工作档案资料收集不齐全。而且由于农村饮水安全单项工程规模较小、施工技术难度不大,对施工单位资质要求不是很高,多为资质较低的施工企业,对工程档案资料的收集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施工资料不规范、不完整。同时个别资料还存在不完善、不完整情况,存在以施工图、甚至示意图代替竣工图,签字手续不齐全等问题。

5思考及建议

农村饮水安全调研报告篇7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兴国县各有关规划,按照以人为本、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分期实施原则,扎实推进我县农村自来水工程规划工作。通过科学规划编制农村自来水工程,促进我县农村自来水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配置,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保障我县城乡供水安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工作任务

通过资料收集和调查研究,摸清我县规划范围内的人口分布、水资源状况、自来水工程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按照新时期城乡“三化”统筹和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要求,明确自来水工程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研究并提出总体思路布局与实施意见,为县政府研究部署农村自来水工程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并在年月底以前完成我县农村自来水工程规划报告编制。

三、编制内容和责任分工

1、基础资料收集调查。资料收集内容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状况、自来水工程现状等其他有关资料(含年各种规划报告)。

责任分工具体如下:

各乡镇和县城建局负责按附表一格式收集调查年县城自来水和农村自来水供给基本状况;

县发改委提供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县统计局提供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县国土局提供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县水利局提供县水资源综合规划和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

县环保局提供县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

县城建局城市饮用水供水设施改造和建设规划和县总体规划;

县扶贫和移民办提供县农村扶贫开发规划和县移民搬迁规划;

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提供县工业园区等园区建设规划;

县委农工部提供新农村建设规划;

县卫生局和疾控中心提供年城市和农村自来水工程水质检测结果汇总材料;

县教育局提供年各学校基本情况汇总材料;

县财政局负责解决编制工作经费;

各乡镇提供乡镇总体规划;

县水利局还负责其它一些基础资料收集调查。

本次规划现状水平年为年。各收集调查的资料于年3月底汇总到县水利局。

2、规划编制。按发改农经字]46号文件及县级农村自来水工程规划报告编写提纲要求编制。

责任分工:由县水利局会同发改委组织编制,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做好配合。

四、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我县成立以县政府县长为组长,副县长为常务副组长,主任、局长为副组长,县委农工部、财政局、城建局、卫生局、国土局、工信局、环保局、教育局、农粮局、林业局、扶贫和移民办、统计局、疾控中心等部门负责人,各乡镇人民政府乡镇长,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为成员的规划编制领导小组,负责农村自来水规划编制领导和组织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水利局,由县水利局局长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2、创新思路,健全机制。根据政府引导、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用水户参与的新思路,切实加强政府引导,研究制定农村自来水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加强农村自来水工程运行管理,建立切实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保障工程的良性运行和持续发展。

3、统筹兼顾,优化整合。要根据城乡“三化”统筹和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要求,给本地区的农村人口分布、水资源条件等实际情况,以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立足当前,兼顾长远。整合农村饮水安全十二五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城镇发展规划、移民搬迁规划等有关规划,统筹水源和人口分布,确定农村自来水工程覆盖县、乡、村的供水范围,推行“一县一网、一乡一网、多乡一网”等区域性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

农村饮水安全调研报告篇8

农村水利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区域内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只有立足长远、科学系统的建设规划,才能克服农村水利工作中的短视决策行为,节省重复和无效建设投资,为持久发展赢得空间和后劲。由于连年干旱,地下水超采等原因,××市人均、亩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5和1/13。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制约全市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坚持以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为核心,统筹全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经济发展布局,实行量水而行的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市委和市政府的决策基础。

一、周密调查,科学提供水资源资料报告。

为了全面贯彻这一指导思想,1999-2000年,市政府组织成立了十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对全市水资源和水田水利建设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摸底调查,形成了《××市水资源公报》、《××市农村水利建设布局分析》等一大批重量级报告文件,为十五规划的制定和十五期间我市农村水利建设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05年,结合全国南水北调工程进程和我市经济发展趋势,水务局组织各乡镇对全市农村水利现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利用半年左右的时间整理出翔实的调查报告,为市政府制定十一五规划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二、实事求是、合理规划发展目标。

市政府组织水利专家,进行多次研究,依据××市水资源现状和水利工程设施基础,制定了《××市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市农村饮水安全“十一五”规划》、《××市节水灌溉工作“十一五”规划》、《××市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十一五”规划》、《××*灌区发展规划》等多个分项发展规划,内容既包含了“十一五”期间的长期目标,又明确了年度实施计划和具体措施,为“十一五”期间农村水利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三、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核心,做好节水型社会建设和人饮安全规划。

农村饮水安全调研报告篇9

关键词:辽宁省;农村饮水安全;维修养护;维修资金;定额标准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关系农村居民生活健康和生存条件的民生工程。2007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了《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十一五”规划》。各地都采取有力措施,把农村饮水安全作为“发展公共事业,改善农村民生”的大事来抓,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数据显示,辽宁省2013年共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851处,投资逾5.5亿元,新增97.6万农村人口喝上放心水。辽宁省东西部为山地丘陵地势,中部为平原。地形的不同决定了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必须采取不同的取水形式。现阶段,辽宁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主要分为集中供水模式和分散式供水模式。按水源形式来分,辽东地区,水源以山泉水为主;辽西地区以地表径流为主;中部地区以地下水为主。这些工程对于改善辽宁省农村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成绩的背后,我们也要清醒的意识到辽宁省在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过程中依然暴露出工程重建设、轻管理,设备年久失修,废弃率高等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必将阻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长效、健康、可持续发展。

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养护存在的问题

1.1维修养护资金缺口大,水费收缴不利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一项准公益性工程,维修养护资金来源应包括政府资金补贴和水费提取两部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加之相关政策法规制定比较滞后,大部分地区政府补贴资金都无法真正落实。因此水费收缴的好坏直接影响工程日常运行管理及维护的效果。水费收缴不利,一方面,由于农村收入水平低,水价承受能力有限,因此,水价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其次,人们还没有“水是能源,水是商品”的意识,交纳水费积极性差。同时,在调研中发现,一些人为了当选村长,在竞选时承诺不收水费,这种“福利水”观念也严重阻碍了水费的收缴工作。第三,随着农村进城务工人数的逐年上升,农村的常住人口数量与工程设计供水人数的差距逐年加大,而水费收缴只能按照常住人口进行收取,因此,实际水费收缴量与设计水费收缴量存在差距。

1.2工程产权不明,管理责任不清

统计发现,辽宁省超过75%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为日供水规模小于50m3/d小型工程,分布比较分散,集中管理难度大。现阶段采取的方式多为工程由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建设,建成后交由各村集体管理,而各村或由村委会管理,或承包给个人。因此,在后期运行管理过程中,由于工程产权不明,管理责任不清导致的“多头管理”或“相互推诿”的情况时有发生,这都会影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后期管理和养护。

1.3管理机构及专业人员不足

管理机构不健全,大多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没有设立专门的农村饮水安全办公室,领导力量薄弱。此外,还普遍缺乏懂技术,会维修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当一部分的技术管理人员是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农民,业务素质低,不能适应日常的运行管理工作。农村饮水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在加强政府主导,各部门极力配合下,才能多管齐下,处理好工程建后的种种问题,确保工程长效、健康、可持续发展。

2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养护的对策建议

2.1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养护资金落实力度

维修养护资金的落实应该实行水费提取与政府补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筹集。

2.1.1合理确定水价,加大收缴力度,规范计量标准

由于辽宁省大部分农村饮水工程规模较小,农民水价承受能力有限,全成本水价一时不能到位,因此应在确保工程正常运行并兼顾给予农民生活用水优惠的原则下合理确定水价。其次,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受益群众的思想认识水平,树立“主人翁”的思想,培养用水户使用商品水、购买商品水必须付费的意识,提高交纳水费的积极性,提高水费收缴率。第三,完善水利工程计量配套设施,实行水表计量收费,使水费收取有据可依。

2.1.2立足财政支持,广泛开源,实现资金渠道多元化

按照“辽宁省长令2012年第271号”文笫十九条省、市、县三级财政从本级水利非税收入、按国家规定从土地出让收益计提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中,按照不低于20%的比例安排资金,作为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用于工程的维修、养护和管理。此项政策在未来将会成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的固定资金来源,必须加紧落实到位。

2.1.3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专项维修基金制度

在落实维修经费来源的同时,必须辅以配套政策才能对资金有效管理,专款专用,规范有效。

(1)制定规章制度,加强政策支持。由省发改委、财政厅、水利厅联合制定出台“关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基金建立和使用管理意见”,明确省及地方政府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基金建立和使用中的职责,同时对维修基金的管理、使用、监督等作出规定,使维修基金“出之有名,建之有据,用之有法”。

(2)建立专门账户,加强监管,专款专用。维修基金由市农村饮水安全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建立维修基金专门账户,专户储存,专户管理。维修基金仅用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维护、维修及更新改造,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摊派、截留和挪用。同时,维修基金的使用管理还要接受财政、审计部门以及用水户和社会的监督,建立“明白卡”、上“明白墙”制度,定期将维修基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公示。

(3)广泛开展试点,扩大维修基金覆盖面。可以根据辽宁省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特点,选取不同类型的地区作为维修基金建设试点,从资金来源、使用及监管、政策优惠、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实践,及时评价效果,总结经验,在此基础上向其他地区推广。辽宁省朝阳市已经率先推出了《朝阳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项目及财政扶持资金管理办法》。

(4)制定基金申请程序,保证基金使用规范有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基金的申请程序可以参考《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中的申请程序。凡维修金额超过一定数量(河南是200元,重庆是500元)的维修项目,都可以使用维修基金。申报程序:一是申报,制定施工方案;二是批复;三是验收合格后资金的划拨。对于应急维修项目,可电话或口头向基金管理中心报告,管理单位迅速组织人员到现场核实,报批后先施工维修,再按实际核算费用,补办手续,划拨资金。

2.2建立权责明晰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管理体制

现阶段,辽宁省正在积极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分级负责的基层水利建设与管理责任体系。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规范化管理应以建设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为契机,在各乡镇水利站地指导下,明确划分权利义务。工程由村委会管理的,应在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下建立目标责任制,保证工程正常运行;工程承包给个人的,要规范承包程序,依法签订合同,并加强对合同执行情况的监督。同时,建立定期和不定期报告制度,接受用水户和社会的监督、质询和评议。

2.3加强培训,打造一支专业的工程维修养护队伍

缺少专业的工程维修人员也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无法持续发挥效益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沈阳市大部分地区农村供水,因地下铁锰超标,安装了水处理设备,但由于缺乏对管道定期的“反冲洗”,从而导致工程运作不良,甚至瘫痪。因此,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应尽快培训出一支专业知识丰富,实际操作能力强的工程维修队伍,加强对饮水设施的日常维护和定期检查,确保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建成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良性运行。

2.4编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

《辽宁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送审稿)已经基本编制完成,这套定额是在对辽宁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养护现状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的,为保证有限的维修养护资金能够有效使用,确保资金不会因工程维修费的错报、虚报等行为导致维修资金被滥用提供了保障。《定额标准》出台后,将给水管单位编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养护经费预算,主管部门和财政机关合理审核和批复执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经费预算,规范财务和业务管理提供主要依据。从根本上规范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维修养护工作。

3结语

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权职明晰的长效管理机制,加大维修养护资金落实力度,这是保障辽宁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能够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策。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在全国各地都普遍存在,通过对辽宁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与养护存在问题的分析,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能够更有效的为广大农村群众提供安全、方便的饮用水,这也是实施小城镇战略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这对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稳定社会秩序,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社会效益显著。

参考文献

[1]凌洪军.建湖县农村饮水安全存在问题与对策[J].中国水运,2012(12).

[2]宁春鹏.广西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3(12).

[3]丁东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见后管理之研究[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2.

[4]李仰兵.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水利,2010.

农村饮水安全调研报告篇10

县委、县政府决定,今天召开全县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传达全国、全省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总结我县人饮解困工程建设取得的成绩,动员部署全县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工作。开好这次会议,对于进一步巩固我县农村人饮工程建设成果,加快推进全县村村通自来水建设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标志着我县的农村人饮解困工作已经圆满完成,全县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建设工作正式启动实施。会上,县水务局柳局长还要对全县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工作讲具体意见,县委路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下面,我主要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全国、全省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

12月11日,省水利厅在兰州召开了全省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工作会议,传达学习了全国农村饮水工作会议精神。会议的主要精神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党和国家对农村饮水问题十分重视。去年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对农村饮水工作做出批示。总书记曾作出:“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要想办法解决群众的饮水问题,绝不能让群众再喝高氟水”和“要增强紧迫感,深入调查,科学论证,提出解决方案,认真加以落实,使群众能喝上放心水”等重要批示。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同志指出:“保障饮水安全是当今水利工作的第一任务”。这些都充分说明党和国家在政策导向和扶持力度上都把解决群众的吃水难问题放在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位置。从2000年到2011年,国家共安排国债资金103亿元,加上地方各级政府的配套资金和群众自筹,累计投入资金180多亿元,建成各类农村饮水工程80多万处,解决了全国570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使全国大部分农村缺水人口摆脱了饮水困难。

第二,就全国来讲,农村人饮工作已经由人饮解困进入到饮水安全的转折期。这是国家农村饮水政策新的重大转折,这个转折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目前,全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同时,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当前新的形势和任务迫切要求农村饮水由解困向安全转变,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新需求,切实维护和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三,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走好全面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第一步。会上,省水利厅就全省“十一五”期间的饮水安全规划和到2020年的饮水安全总体规划进行了安排部署。为了把规划搞得切实可行,符合实际,省上还专门下发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总体规划及“十一五”规划工作大纲》,要求以县为单位分阶段完成《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报告》、《“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总体规划》三个报告,分别于2012年2月底、3月底、6月底上报市上汇总并进行评估。市上上报省上的时间分别推迟半个月,省上汇总评估后,分别于2012年4月底、5月底、8月底上报国家水利部。

会议还对抓好农村安全饮水规划工作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要认真传达贯彻好这次会议精神,各地都要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水务、卫生、环保、国土、计划、财政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此项工作。二是要全面领会规划的基本要求和工作内容,提供全面科学的调查摸底资料。三是要以实事求是、高度负责的态度搞好调查评估和总体规划。认认真真地把底子摸清,把规划搞实,扎扎实实地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为项目的启动实施打好基础。

我县学习贯彻全国、全省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工作会议精神,关键是要实事求是的总结全县近年来农村人饮解困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和经验,客观冷静的分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坚持和发扬以前工作中总结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及早着手,全面启动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工作。

二、我县农村人饮解困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审时度势,科学决策,积极借助国家人饮解困项目投资,不断加大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力度。从2000年到2011年5年间全县共完成人饮工程建设投资534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359万元,群众自筹及以劳折资1984万元。先后建成了南部山区、中部山区、北部山区、洛水北调、大庄人饮和梁河北调“六大人饮”工程和28处独立饮水工程,解决了18个乡(镇)165个村715个社3.5万户17.6万人的饮水困难,比国家下达指标15万人超额解决2.6万人,加上2000年以前解决的8万人,全县累计解决了25.6万人的饮水困难,占全县34万缺水人口的75%,其中南坪、柳梁2乡自来水入户率达到了98%以上,基本实现了自来水化。回顾5年来我县人饮解困工作取得的成绩,值得肯定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领导重视,统一了建设农村人饮解困工程的思想认识。我县地处内陆干旱山区,干旱少雨,水资源匮乏是基本县情。从2000年开始,县委、县政府坚持紧扣县情、水情,科学决策,超常规谋划,按照异地调水、集中供水、独立引水、泵站扬水的工程建设思路,规划提出了建设南部山区人饮、北部山区人饮、洛水北调、店峡沟南调等一批跨乡镇、跨流域、规模化的人畜饮水工程,为彻底解决全县34万农村饮水困难人口的吃水问题勾画了宏伟蓝图,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县上四大班子、各级组织都把解决群众吃水难的问题作为加快全县农村人口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紧紧抓住国家投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国家、省、市的项目扶持,向下取得乡、村和农户的全力配合,使农村人畜饮水工程走上了高起点、大规模建设的轨道,五年来相继建成了南部山区、中部山区、北部山区、洛水北调、梁河北调等一批质量高、效益好的人饮工程,让老百姓真正得到了实惠,被广大群众深情地称为“德政之举”、“民心工程”。

二是各级联动,形成了大干农村人饮解困工程的强大合力。为了确保人饮解困工程顺利实施,县上专门成立了人畜饮水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涉及乡镇热情高涨,全力配合,确定精干力量负责,广泛宣传动员,全民参与建设,多渠道筹措配套资金,并且制定出台了占地不征用,青苗不补产,树木不赔偿的优惠政策,发动群众义务开挖管道,自筹入户资金,有效地弥补了配套资金的缺口问题。县水务局的工程技术人员,针对县内沟壑纵横,地形复杂,水源难利用,管道难布设的实际情况,大胆构想,创新立异,采取有水源就近解决,无水源异地调水的规模化、整体化、自流式、跨乡镇、跨流域的建设模式,充分利用县内东高西低的地理优势和关山林区的水源优势,在洛水北调、梁河北调等工程建设中科学论证和试验,大胆建设远距离倒虹吸工程,成功地解决了供水工程跨河跨沟、进村入户的技术难题,走出了一条符合县情,具有特色的农村人饮工程建设路子。

三是注重效益,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在我县农村实施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是自1998年建成梯田化县,实现整县基本解决温饱目标后全县又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创举,符合民心,顺应民意,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群众自发地为工程立碑或向政府赠送“吃水不忘送水人,时刻牢记党恩情”、“为民送甘泉、恩情大如天”等匾牌、锦旗,表达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农村人饮解困工程建设,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广大群众的饮水难问题,而且有效地缩短了取水时间,减轻了农民找水、担水、买水负担,极大解放了农村劳动生产力。绝大部分群众通过外出打工增加了经济收入,一部分农户还利用自来水发展庭院经济和养殖、加工业,走“井、池、园相配套,种、养、加相结合”的发展路子,呈现出了“水兴万业旺”的农村崭新面貌。同时,农村人饮工程的建成,让广大群众吃上了安全卫生的洁净水,使农村与水有关的疾病发病率大幅度降低,提高了农民特别是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许多农村家庭出现了灶台清洁、浴室整洁、厕所干净、庭院绿荫的新景象。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善和农民健康水平的提高,为实现农村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是建管并重,走出了一条以水养水、良性发展的成功路子。在实施农村人饮工程建设的同时,坚持“建管并重,以管为主”的思路,每建一处工程,就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让参与工程建设的技术人员管理工程,确保每一处工程都能够发挥最大效益。县上还先后制定出台了《县农村人畜饮水工程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和《县农村人畜饮水工程水源保护与污染防治暂行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使农村人饮工程一开始就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正规化管理的轨道。同时,为了使老百姓吃明白水,交明白费,水务部门采用公开透明的收费模式,一户一表,当月收费,现场开票,按户记帐,既避免了乱收费和搭车收费加重农民负担的问题,又为工程的正常运行和养护维修积累了资金,形成了以水养水、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由于我县农村人饮工程建设起点高、效益好、管理规范,国家水利部和省、市各级领导、水利专家现场调研后,都对我县抓规划、抓建设、抓管理、抓效益的办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今年10月份,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暨农村人饮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会议在我县召开,为我们进一步争取国家投资赢得了良好的信誉。

总之,全县农村人饮建设与管理取得的骄人的成绩,是各方面关心支持的结果,也是全县人民广泛参与、辛勤努力的结果,更是各乡镇、有关部门、水利系统管理和技术人员开拓进取、奋发有为、苦干实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大家的勤奋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当然,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人饮工程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按照国家饮水安全标准,全县除近5年解决的17.6万人(国家下达指标15万人)以外,还有25.2万人达不到安全饮水标准。这些群众有的处在高氟区、有的处在苦咸水区、有的处在水源污染区,甚至有的居住偏远,根本就没有水源,饮水相当困难。二是工程建设投入大,资金缺口大,影响了一些工程建设的进展。三是随着工程覆盖面的扩大,工程维修、管理的工作量将逐步增大,运行成本也会增加。因此,全县上下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要以全国、全省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工作会议为契机,继续发扬精神,抢抓机遇,苦干实干,力争再用二至三年时间使全县40.2万人全部达到国家安全饮水标准,早日实现自来水化县目标。

三、扎实工作,乘势而上,全面启动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工作

国家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启动实施,是一条振奋人心的喜讯,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一定要精心安排,周密部署,及早动手,切实把农村饮水规划工作抓实抓细,抓紧抓好。

(一)切实核清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发展农村饮水,保障饮水安全,必须摸清现状,找准问题,才能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对照国家《农村饮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来分析,影响我县农村饮水安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川区存在水质型缺水问题。阳川、水洛、等一部分居住在川区的群众,虽然有葫芦河、河和水洛河贯穿而过,但由于这3条河流的水质属于高氟水、苦咸水和污染水,饮用后会引起氟斑牙、大脖子等地方性疾病的流行和蔓延,影响群众健康。二是山区存在工程型缺水问题。卧龙、大庄、柳梁等大部分山区乡镇,由于山大沟深,沟壑纵横,而且大部分群众都居住在山顶梁峁,吃水要到几公里以外的沟泉或河道去挑水、驮水或买水,群众对建设饮水工程、解决吃水困难的要求相当迫切。三是存在资源型缺水问题。主要是随着城镇化、产业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加,城乡之间、工农业之间和生产、生活之间相互争水的矛盾比较突出。因此,各乡镇及水务、卫生、防疫等相关部门要乡不漏村、村不漏社、社不漏户的搞好调查摸底工作,切实把困难查明,把问题找准,把底子摸清,为编制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二)认真搞好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规划。规划是龙头。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规划是做好今后工作的基础。各乡镇、各有关部门都要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由县水务局牵总,于2012年2月底前完成调查评估报告,2012年3月底前调查完成“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规划,2012年5月调查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总体规划。要按照“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优先解决对农民生活和身体健康影响较大的饮水安全问题。在选择技术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管理条件和农民对水价的承受能力,在保证供水质量的前提下,尽量优先选择管理简便、运行费用低的工程技术。要充分考虑水源保护设施和饮水安全监测网络建设等内容。具体的规划编制方式和内容,水务局柳局长还要作详细说明,请大家认真抓好落实。需要强调的是,这次农村饮水安全规划,直接关系到今后我县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争取工作,也关系到饮水困难人口的切身利益,我们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不管山区、川区、不论属于那一种缺水类型,只要老百姓吃水困难,都要列入规划范围,把全县25万多农村饮水困难人口全部列入省上的规划盘子,这是一项硬指标、硬任务,必须不折不扣的圆满完成,不能出任何问题。

(三)全力搞好协调配合工作。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牵扯千家万户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基础性工作。各乡镇、县直有关单位都要从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大局出发,积极主动的抓好协调配合工作。县上已经成立了由水务、卫生、环保、国土、计划、财政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建设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服务。各涉及单位都要通力协作,尽职尽责,该提供资料、数据的要积极准确地提供,尤其是卫生、防疫部门要抽调人员,与水利技术人员一道,深入村社、水源地和饮水工程,现场取样调查,把基层数据搞准确。各乡镇都要确定一名领导负责,抽组人员专门负责,全力配合搞好调查和规划工作。同时要为调查人员提供生活服务,尽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总之,要以对规划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通过各方面的全力配合和共同努力,切实把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为民惠民工程办实办好。

(四)切实加强对已建人饮工程的管护。我县近年来建成的一批骨干人饮工程,已经使18个乡镇的3万多户群众受益,工程覆盖面大,管理工作量大面广,仅仅依靠水利部门很难保障整个工程的安全运行。各乡镇都要高度重视人饮工程的管理工作,要利用有线广播、乡村干部会议和驻村干部进村入户,广泛宣传《县人畜饮水工程管理使用暂行办法》和《县农村人畜饮水工程水源保护与污染防治暂行管理办法》,把人饮工程的政策、办法和措施贯彻到基层,深入到农户。要充分发挥群管组织的管理职能。各乡镇要对本辖区内的工程设施分片划段,逐片逐段落实看管人员,明确管护措施,配合水务部门齐抓共管,特别要加强水源地的水质安全、倒虹吸、主管道和进户管道的安全管理工作,引导群众对进村入户的水龙头、水表等供水设施采取防冻保暖措施,保证冬季正常供水。对发现污染水质、水源等安全隐患要及时反馈,及时预防,保障群众能够吃上安全、放心、方便的自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