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13:29

旅游文化的特点篇1

1.修身养性型文化旅游。修学型文化旅游,其实就是游客修身养性的一种文化旅游,一种拥抱大自然、洗涤心灵、感受大自然魅力的文化之旅。古代乐山的文化旅游由此拉开它发展的序幕。从汉代到明清,古代乐山各种秀丽的风景,诱人的名山胜水得天独厚,自古就吸引着我国四方的文人骚客们到此一游,一饱眼福。到唐朝时期,由于唐朝是我国古代政治文化经济发展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许多文人骚客尤其是诗人们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更是兴致大增。此时正好验证了一种世人的口头禅:自古诗人必到蜀,到蜀必到嘉州游。唐朝时期,到过嘉州的诗人非常多,既有边塞派诗人岑参,现实主义派诗人杜甫,还有浪漫主义派诗人李白。这些才华横溢的诗人们,到此以后诗性大发,纷纷留下了诸多千古流传的名言美句。如其中关于峨眉山的美誉,诗人们赞不绝口,主要有李世民的《秋日》、骆宾王的《畴昔篇》、陈子昂的《感语录》、杜甫的《赠别郑炼赴襄阳》、薛涛《思乡》、白居易《赠薛涛》、郑谷的《峨眉山》、韦庄的《赠峨嵋山弹琴女士》等诗句中,均表达了游客们对峨眉美景的不胜喜爱和绝美赞誉,同时也反映了修学型文化旅游的主体一般都是有文化素养的文人们,说通俗点,就是古代乐山山水文化旅游的主体一般是有身份、有知识、有品位的文人骚客们。到了宋代,这个时代是古代知识分子自称最好的时代,一个文人不杀的政治宽松气氛下,这种修身养性型的山水文化旅游得以继续发展。到嘉州一游的诗人,有三苏、陆游等大诗人,他们对景点赞美一样都体现在他们美丽而感人的诗句中,其中关于峨眉山的诗句还是最多,如苏轼的《白水寺》和《寄眉峰》、陆游的《丁冬院汲泉煮茶录》、范成大的《过燕渡望大峨有白气如层楼拔起云从中》等等,无一不是对美丽峨眉山喜爱之情的真实流露和内心话语的充分表达。到了明清时期,文人修学型文化旅游之风继续发展,这种发展仍然可以把他们所写的各种诗句记载作为历史的见证。如明代人蒋超的《峨眉山志》、明代进士胡世安的《登峨山道里记》等均对峨眉山的美丽大加赞美。从以上各个时期的文人们到乐山旅游留下的各种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们对古代乐山所有景区中,唯独对峨眉山青睐有加、情有独钟,可谓至爱。可见,当时文人们到乐山修身养性的主要去向是峨眉山,这为峨眉山成为以后乐山山水文化旅游发展的主要景区埋下了历史伏笔。

2.宗教型文化旅游。这是一种非常富有特色和个性的民间信仰祭司型文化旅游活动。这种文化旅游得益于佛教传入中国和道教的产生发展传播。由于人们对佛教的信仰,古代乐山在峨眉山这个主要景区很早就修建了很多寺庙,以后逐步增加。承载古代乐山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和功能的寺庙,开始建立在东汉那个动荡的年代,兴起于文化繁荣思想相对开放自由的唐宋时期,鼎盛于封建社会的晚期明清时期,一共修建寺庙有200多座,占整个峨眉山寺庙的三分之二以上,比较有名的有普光寺、光相寺、中锋寺庙等景点,以及修建耗时九十多年的乐山大佛。这些著名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都深深地吸引了各地游客,直到现在都是如此。宗教型文化旅游在唐时期发展极快,其发达得益于对这种佛教文化旅游资源贡献最大的唐朝时期有名的惠通大师,在他的带领下,峨眉山的许多寺庙才得以建立,并赋予浓厚的佛教文化特色。古代乐山的道教文化旅游还早于佛教文化旅游,虽然没有佛教文化旅游发达,但一起构成了乐山古代宗教文化游,促进了古代乐山宗教文化旅游的繁荣。

3.民俗风情型文化旅游。和古代成都一样,古代乐山是一个民俗风情多姿多彩的好地方。这主要体现在一年四季的每一个节日里人们的风俗习惯和各地精彩纷呈的庙会活动。具体说来,这两种民俗文化游情况如下。在一年四季的各个节日活动中,古代乐山民俗风情展现得丰富多彩。这在乐山的地方志中有一些记载,如从正月初一开始到十五,民众的祭神活动和拜长辈活动。清明节扫墓踏青、四月初的开秧节、五月初一到初七的炎帝会、五月十五大端午节、六月初的晒虫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十二月的除夕等节日活动。这些活动至今还保存和延续,充分展现了古代乐山的民俗风情文化,也反映了当时的风情文化旅游多是当地参与为主。另一种反映古代乐山民俗风情的是在各地庙会开放之时开展的各种活动和习俗,比如乐山城区里的春会、皇会和城隍会等等庙会,乡村里的庙会如春灯会、清明会、脚杆会、八月会、赛牛会等。不过这些庙会的活动一般在过节时最热闹,在这些庙会活动中,各种乐山的美食特产纷纷展现在游客面前,如茶类、酒类和其他地方美食品会让游客一饱口福和眼福。乐山古代民俗风情文化旅游非常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与其宗教文化旅游和修身养性型文化旅游相比较,它的旅游主体具有全民参与性和当地性,风俗性、民间性味道十足浓厚。

4.探奇型文化旅游。探奇型文化旅游,这种在当时的文化旅游中不占主体,只是冰山一角,刚刚萌芽。但也开启了古代乐山探究大自然神秘面纱的文化旅游,这一时期主要是探究峨眉山等景区的特有植物,如珍惜药材类。乐山古代的探奇型文化旅游有点类似于现代科学考察文化旅游,所以可以将之看为乐山科学考察旅游的萌芽和开端。峨眉山是中国天生植物园,有着诸多神奇的物种吸引着游客去探究,尤其是其中名贵的药材非常多,古代汉武帝时期就曾派人到此采集仙药,这可以视为古代乐山探奇型文化旅游的先兆。

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旅游,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热点和表现形式。对古代乐山来说,其文化旅游和回归自然的山水文化游始终是其旅游发展历史上两大永恒的主题,对现在的乐山、四川乃至全国的文化旅游业发展都有巨大的贡献和启示。

1.乐山古代山水型文化旅游的游客,大多都是饱受中国传统文化儒学的文人士大夫类的人物,这些都是一些有修养、有学识、有抱负的人士,他们才有闲情逸致游山玩水,这说明游客的素质对文化旅游发展非常重要,这启发我们要发展文化旅游业,务必要提高全民的素质。

2.乐山古代的宗教型文化旅游,尤其是佛教文化旅游表现得非常突出,以峨眉山和乐山大佛等佛教文化旅游资源为代表,反映了古代人们的和内心反省,也满足了人们心灵慰藉的需要和对未来的美好愿望。这启示我们发展文化旅游业,必须紧跟人们的文化时尚和风气。

3.乐山古代的民俗型文化旅游丰富多彩,各大节日和各大庙会这些反映地方风俗的文化旅游资源得以充分地利用。这启示我们发展文化旅游业必须挖掘地方的风土人情,向游客提供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满足游客求奇、求怪、求异的心态和期望。

4.乐山古代的探奇型文化旅游发展,向游客提供了探索大自然神秘面纱的绝好机会。这启示我们发展文化旅游业,务必要充分挖掘大自然神秘的文化资源,方能吸引更多游客来观赏。

旅游文化的特点篇2

[关键词]陕北红色旅游资源开发

目前,陕北各个市(区)县在“十一五”规划中都把旅游业的发展、壮大列为了重要的规划内容。特别是结合红色旅游资源,都在不同程度上提出了发展红色旅游的战略,将红色旅游作为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陕北红色旅游的兴起

1.红色旅游形成的背景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方式,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出现,60年代渐具雏形,80年代随大众旅游的兴起而加速发展,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则兴起为专项旅游产品。2004年2月,中共中央做出了“要积极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指示。在此推动之下,全国的红色旅游迅速地发展了起来。当前,红色成为了人们心目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旅游活动。而红色圣地则成为全国人民心中永恒向往,陕北也成为这些永恒圣地中的一大亮点,随之兴起了一股红色旅游热。

2.红色旅游的含义

所谓中国的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陕北的红色旅游具有以下三个功能:

第一,独特的教育性。主要指以了解和学习中国革命为目的,以旅游为手段,为游客营造一种自我启发的教育氛围。达到“游中学、学中游”,寓教于游,润心无声的境界。

第二,独特的革命历史性。陕北红色旅游资源中的一些旧址、陈列的物品有着及其丰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那段革命历史的一个很好的见证,可以让人们切身的体会到实地实景的厚重的历史感和民族自豪感。

第三,独特的体验性。红色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的参观、瞻仰与学习活动的综合。它与游客的亲身体验和参与是分不开的。例如在陕北开展的“穿红军服,唱红军歌,吃红军饭,走红军路”的参与性活动,真正的达到了寓教于游的目的和境界。

陕北红色旅游的这些特点相比于其他地方的红色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优势。

二、陕北发展红色旅游的特殊优势

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陕北作为一块正在迅速崛起的“红土地”,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这里,无数革命先辈和英烈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诗史,给革命后代留下了永远值得学习传承的伟大精神和永远值得寻访缅怀的红色圣地。据统计,延安市对外开放的红色旅游景点已达13处,其中4a级3处,3a级2处,2a级3处,主要有:凤凰山、杨家岭、枣园、王家坪、瓦窑堡、洛川会议旧址以及全面展示共产党13年延安历史的延安革命纪念馆。“革命圣地、延安精神”已成为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品牌,陕北也成为全国重点红色旅游景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及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榆林市红色旅游起步相对较晚,主要开发了米脂杨家沟、佳县神泉堡、靖边小河村、吴堡川口等革命旧址。随着延安市“1510”工程和米脂“毛主席转战陕北纪念馆”项目的完成,大陕北范围内的红色旅游就会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发挥出综合的优势,产生巨大的教育功能。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方式,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把握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促进红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陕北红色旅游资源的富集,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不能因为其“富有”就忽视了对它的保护,而且必须按照文物保护所应有的规律和规范性要求进行,不仅要保护文物本体,还要保护文物的环境风貌。

红色旅游产品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依托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和特色的旅游资源,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效益为核心,积极实施精品红色品牌战略,不断加快旅游产品开发建设步伐。

三、陕北发展红色旅游的步骤

1.从纵向深度丰富延安红色旅游产品,深入挖掘红色旅游产品内涵

一方面,要逐步改善和提高展馆的档次水平,改变简单的图片展示和橱窗式的文物陈列,使表现手段更加科学化和现代化。可以使用声、光、电的形式展示中共在陕北十三年的光辉历史画面,还可以精心塑造的蜡像等形式,生动地再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革命历史人物。

另一方面,把红色旅游与体验式旅游相结合。随着旅游需求多样化的发展,人们既需要接受旅游文化的熏陶,又需要消费舒解身心、趣味性强、参与性强的产品。而体验式旅游则迎合了这一发展趋势。

2.加强陕北红色旅游资源与地方特色资源的整合

横向扩展大陕北红色旅游,全力打造红色旅游中新的景点,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和产品销量,把红色与寻根祭祖旅游、黄河文化旅游、草原黄土文明,陕北民俗风情游等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发展,形成陕北地区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产品体系,有效的延长红色旅游的周期,使产品更充实,具有独特性和吸引力。

3.突出红色旅游的产业特点,培育新的增长点

在红色旅游景点的开发上,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优先开发当前被国家列为红色旅游线路中的纪念地,暂时不具备开放条件的要做好当前的保护工作。所以,陕北旅游业发展,应该抓住中央实施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一号工程”的大好机遇,重点改造建设好延安、榆林两地革命纪念馆、革命遗址、故居等景区景点建设,使其成为陕北红色旅游的“名片”。

4.突出红色旅游个性

红色旅游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就是说它可以和很多旅游形式相结合。所以就需要很好地处理红色旅游独特性和复合性的关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有意识的培育红色旅游中的一些新的增长点。

陕北有党中央在陕北十三年给我们留下的近四百处革命旧址,同时还有浓厚的黄土风情文化等品位很高的旅游资源。因此,必须搞好红色旅游资源与这些旅游资源的整合,连点成线,区域成片,形成整体,共同做大做强。

四、结论

旅游是产业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丰富的文化内涵使旅游项目更具有无限的活力与魅力,旅游借文化以获得新的发展。地方特色文化、民族历史文化、区域文明共同组合而成文化旅游的基本内容。正是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历史特色的文学、艺术、哲学、宗教、饮食、建筑、园艺等等使得旅游富有文化内涵,而文化的持久性也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因。

旅游文化的特点篇3

随着时展,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促进了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大力发展,但旅游对社会文化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对地区社会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表现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缺乏对当地文化资源和文化元素的保护与设计创新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关键词:

广西地域文化元素;旅游文化品牌;研究与设计

“品牌”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品牌属于产品,同时品牌又高于产品。站在旅游供给的角度,旅游品牌是一种与其它竞争对手相比提供了特殊“卖点”的旅游产品;而对于旅游消费者来说,品牌价值是通过特殊“买点”体现出来的,只有“卖点”和“买点”的契合,旅游产品才能塑造成旅游者心目中的品牌[1]。

一、广西地域文化特色

旅游文化商品是最需要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商品,它与普通商品的区别是增加了旅游这一特定概念[2]。广西地域文化特色的瑶族服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保持民族地方特色、保护本土文化建设,在整体社会文化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突出具有地域性瑶族服饰文化元素旅游的特色特点,满足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时代特征,对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旅游研发设计做出有价值的贡献。

二、广西地域文化元素在旅游文化品牌中的研究与设计

(一)广西地域服务产品是树立民族地方特色旅游文化品牌的基础

建立具有地方性的旅游文化品牌,是指因旅游活动而产生并形成的各种思想、意识、艺术、建筑、文学作品等文化现象及其载体,这些都是旅游文化形成的要素。在旅游设计中,旅游服务产品类包括酒店宾馆、交通指向、文化饮食等一系列的品牌文化构建;将广西瑶族服饰元素的精华提炼到旅游文化中,形成具有系列化的地方旅游文化品牌,有效地开展旅游活动所创造的旅游服务类产品,加深本地方民族特点特色,利用本土资源优势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广西地域旅游产品及纪念品是树立民族地方特色旅游文化品牌的重要内容

广西瑶族服饰元素在旅游产品及纪念品中的设计是一种社会文化建设,包括礼品馈赠和收集珍藏,是对旅游地特点特色文化的挖掘、创造和有效利用。因此,旅游文化建设离不开旅游地,也离不开旅游者,旅游产品及纪念品便是联系二者最好的“信物”。瑶族服饰中的造型、图案、配饰、色彩等特点及变化,彰显民族地方个性和民族气质,特别是作为旅游产品的形象推广,以特色化的民族气息和民族感染力,不仅加深现代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对旅游目的地的感情,同时游客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把对旅游地的感情和留恋展示给他人,分享其旅游快乐和精神收获,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民族地方旅游文化品牌的宣传与推广作用,同时也对当地居民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三)广西地域旅游文化产品开发与创新是树立民族地方特色旅游文化品牌的有效途径

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之所以被视为旅游文化建设,是因为它具有礼品馈赠和收集珍藏等最直接的物品价值。而旅游文化产品开发是体现地域文化内涵与特征的表现,地域文化的开发利用不是简单对历史与文化的研究与复制,必须符合地域文化元素特征,地域文化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包括自然的和人文的。以广西瑶族服饰为例,结合瑶族服饰的元素进行再设计与应用,以瑶族服饰元素中的服饰造型、图纹图案、图形符号、色彩搭配等艺术特色为切入点,将瑶族服饰中具代表性的十字形、人字形、米字形、正十字栀子花形的符号与色彩,结合新时代的数码技术,通过现代视觉设计形式和创新,满足旅游者对地域文化欣赏与纪念的需求,同时获得地域居民和旅游者对广西地域文化的认同,它就是地域文化符号象征,能充分发挥好它的这种经济与社会价值。

三、结语

对广西瑶族服饰元素进行挖掘与提炼,通过新科技、新视觉等多种形式将瑶族服饰元素应用到旅游及旅游文化产品中,在形式下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感,更趋多元化,不仅民族地域文化特色能被众人所了解和认知,同时是焕发时代活力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关键所在。但是广西在工业上还相对落后,产品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只有实现和不断完善这一目标,才能真正解决广西地区旅游开发相对滞后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志宏,陈洪波.广西特色旅游品牌化战略研究[J].法制与经济,2014(03).

旅游文化的特点篇4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

在社会市场经济背景下,旅游业具有鲜明的“品牌化、体验化”特点,在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中,设计者必须坚持旅游体验这一基本原则,确保设计的旅游纪念品具有较强的体验性,是对旅游地特色的真实写照。同时,设计者要综合分析主客观影响因素,通过不同途径将茶文化有效应用到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中,促使旅游纪念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确保旅游者观赏、游玩的同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我国的茶文化。

1旅游纪念品与包装设计

就旅游纪念品来说,和其他类型的产品相比,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具有其特殊性,是对旅游地区风格、民族特征等的客观呈现,是一种有形物品。在旅游过程中,游客大都会购买一些旅游地区极具特色的商品,比如,土特产、工艺品,也就是旅游纪念品。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旅游纪念品各方面特征日渐显现,比如,服务性、文化性,而旅游纪念品的有效开发可以有效促进旅游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还能在无形中传播旅游景点特色,为我国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就旅游纪念品来说,其销售情况和包装设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设计者必须充分意识到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的重要性,优化设计的基础上,充分展现旅游纪念品包装价值。同时,设计者必须全方位客观分析旅游纪念品特点、性质,优化设计其包装,比如,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便于携带,能够吸引旅游者眼球,激起他们的购买欲望。旅游纪念品包装能够有效传达旅游情感,推广旅游地区文化,能够增加旅游纪念品内涵,具有较好的视觉美感,较高的商业价值。如果是民族装饰类型的旅游纪念品,其包装要能够彰显民族特色文化,要具有较好的装饰效果,较强的民族感,如果是文物古玩类型的旅游纪念品,设计者必须将重心放在历史传承、收藏价值二者方面,确保设计的包装和旅游纪念品自身多样化价值吻合,有效满足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

2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中茶文化的应用

2.1茶文化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原则

在设计茶文化旅游纪念品包装中,设计者必须坚持相关原则,比如,地域性原则、时代性原则。由于茶叶的生产地各不相同,各类茶叶具有不同的特征,茶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在设计茶文化旅游纪念品包装中,设计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与地域性原则,结合各方面具体情况,准确把握各类茶叶特点、性质,优化设计。以“红茶”为例,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可以将其包装设计成红色,在呈现茶叶品质的同时,还能让消费者有一种喜庆感。就我国而言,属于礼仪之邦,在茶文化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中,设计者必须坚持时代性原则,要充分体现“礼仪”特点,可以将“福”字设计到包装上,是对美好期盼和祝愿的一种象征。如果旅游纪念品为茶叶,设计者可以在其包装上印上“禄”字,这是“财富、功名”的一种象征,更是现代人身份的一种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2.2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中茶文化的应用途径

2.2.1因地制宜,彰显设计主题

在设计茶文化旅游纪念品包装中,设计者必须以旅游地区文脉主线为切入点,以地方特色、优势为中心,结合旅游纪念品的特点、功能,明确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主题。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全面、客观分析旅游地区各方面具体情况,优化设计。以“武夷山茶”为例,在设计包装的适合,设计者必须以该类茶文化旅游为切入点,彰显“乘竹筏、品岩茶”的特色,巧妙利用武夷山旅游特色,体现该类茶文化旅游纪念品的主题差异,也就是茶文化差异。这是因为在我国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饮茶习俗,饮茶器也有所不同,流传至今的“茶诗、茶联”特别多。设计者可以将其巧妙设计到包装上,彰显该地区深厚的茶文化内涵,明确茶文化旅游纪念品的主题。在设置主题过程中,设计者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准确把握消费群体的客观需求,要将茶文化巧妙融合到茶文化旅游纪念品中,彰显其文化特色,设计的主题要具有“差异性、层次性”特点,充分发挥包装的作用,进一步提高旅游纪念品的整体品味,彰显地方特色。

2.2.2优化表达形式

站在客观角度来说,想要借助旅游纪念品,有效传播与体现茶文化,离不开合理化的表现形式,这是有效满足旅游者内在客观需求的重要保障。设计者要优化茶文化旅游纪念品包装表达形式,确保旅游者购买旅游纪念品的同时,全方位正确认识茶文化,进而,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文化内涵,获得不一样的体验,优化利用多种表现形式,比如,具象型、仿古型、中西结合型,充分展现茶文化旅游纪念品的审美价值。以“北京王府井某类茶叶罐”为例,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可以将北京传统的四合院设计在上面,灵活应用具象以及仿古表现形式,使其具有浓浓的北京味儿,具有“古朴、自然”的气息。

2.2.3注重文化内涵与外在有机融合,注重可持续理念的引入

在设计茶文化旅游纪念品包装中,设计者要将茶文化象征元素、图腾元素等巧妙融入到包装设计中,充分展现旅游景点特色,结合这类旅游纪念品特点、性质,巧妙利用现代化设计语义,将地方文化、旅游文化有效传递给旅游者,确保文化内涵与外在二者的有机融合。同时,在设计包装中,设计者要将可持续理念融入到茶文化旅游纪念品包装中,优化利用清洁型生产技术,降低包装设计对相关资源的利用,具有较好的环保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旅游者的环保意识,优化利用绿色材料,充分展现茶文化旅游纪念品“自然、环保”的特点,充分展现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2.4优化茶文化旅游纪念品包装的视觉设计

2.2.4.1优化字体设计

在设计茶文化旅游纪念品包装中,设计者要优化字体设计,这是包装设计的整体效果和字体设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必须将其放在核心位置。就茶来说,在我国占据着特殊性的位置,具有鲜明的传统性特点,就书法而言,也是我国极具特色的艺术。在这一背景下,设计者可以将二者有机融合,巧妙利用书法所具有的“古香古韵”,茶文化旅游纪念品的特点、性质,借助毛笔书法形式,融入茶文化元素,让旅游者深刻感受我国茶文化的魅力,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刺激其消费。同时,设计者可以结合旅游地区茶文化特征,适当改变文字形状等,促使书法、茶艺二者有机融合,以独特的汉字彰显包装特色,符合茶文化旅游纪念品的客观要求。

2.2.4.2优化图案设计

从某种角度来说,图案属于设计的一种特殊化“语言”,可以有效传递茶文化旅游纪念品设计理念。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必须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优化设计包装上的图案,将茶文化旅游纪念品信息及时传达给旅游者,使其全面、客观地了解纪念品自身价值,激起其购买欲,设计具体特色的国画、吉祥物等,展现茶叶历史沉淀的同时,展现茶文化纪念品价值。此外,设计者必须与时俱进,结合茶文化发展情况,在包装中巧妙融入创新元素,确保设计的包装图案更加形象、生动,更具意境,优化利用各种手法,比如,简化、穿插、夸张,重新设计图案中的“点、线、面”,是其具有浓浓的“茶文化、现代化”气息,引起旅游者的共鸣,使其对旅游纪念品留下深刻的印象。

2.2.4.3优化色彩设计

在设计茶文化包装中,设计者必须意识到色彩设计的重要性,这是吸引旅游者眼球的重要元素。以“红茶”为例,在设计包装的时候,设计者要利用红茶的特点,以暖色调为主优化设计,如果是绿茶,清新、鲜爽是其显著特点,则要以绿色调为主,而旅游者可以根据不同颜色准确区分饼茶,也方便他们更好地挑选,可以将古典艺术元素,特别是茶文化元素,融入到包装设计中,形成视觉冲击的同时,还能充分展现茶的艺术感,正好符合现代年轻游客的目光,也就是说,在包装色彩设计方面,设计者必须综合分析不同消费群体的客观需求与审美特点,结合茶叶种类,优化设计茶文化旅游纪念品包装。

3结语

总而言之,在社会市场经济背景下,茶文化旅游纪念品销售量的增加、整体质量的提高和产品包装设计效果紧密相连。设计者必须意识到茶文化旅游产品包装设计的重要性,要坚持相关设计原则,优化产品包装字体、图案等视觉设计,注重文化内涵与外在有机融合,注重可持续理念的引入,优化设计茶文化产品包装表现形式,客观呈现茶文化旅游纪念品主题,充分展现这类纪念品价值,要将“视觉、味觉、嗅觉”等有机融合,给旅游者留下直观感受,全方位了解茶文化类型的旅游纪念品,正确认知旅游纪念品品牌价值,知道其和其他类型的旅游产品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以此,刺激旅游者消费,增加茶文化旅游纪念品销售量,不断促进旅游业向前发展,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一卉.探析旅游纪念品的可持续设计———以茶文化旅游纪念品为例[J].现代装饰(理论),2014(12):82-83.

[2]樊强强.浅谈旅游纪念品(饼茶)包装的多重感官体验设计[J].福建茶叶,2016(2):155-156.

[3]白蕊.旅游纪念品包装的视觉设计要素及应用[J].美术大观,2016(8):132-133.

[4]刘西会.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的品牌化战略思考[J].艺术探索,2015(3):109-111.

[5]梁丹,孙悦,徐欣欣.旅游纪念品包装的设计研究[J].艺术科技,2015(10):170.

旅游文化的特点篇5

【关键词】伊春;森林生态旅游;策略

伊春拥有丰富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森林生态旅游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加快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把伊春建成中国森林生态旅游胜地,是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步伐的客观要求。本文就伊春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策略进行思考。

1.整合森林生态旅游资源

针对季节效益差异明显的实际,按照“林海观光、森林避暑、休闲度假、康体养生”一体化的思路,根据不同区域森林生态旅游的资源特色,进一步优化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结构,科学开发四季旅游项目,加快建设东、南、北、中“四大旅游区”。北部旅游区突出“原始生态”特色,重点开发森林观光和休闲度假产品;东部旅游区突出“运动康体”特色,重点开发森林避暑养生产品;南部旅游区突出“冬季冰雪”特色,重点开发雪上、冰上旅游产品;中部旅游区突出“城市观光”特色,发挥集散和综合服务功能。根据这个区域布局,集中打造系列化精品主题景区,即以五营国家森林公园、上甘岭溪水国家森林公园、伊春兴安国家森林公园、小兴安岭植物园、带岭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朗乡林中园为重点的林海观光主题景区;以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茅兰沟国家森林公园、汤旺河林海奇石风景区、红星火山地质公园、南岔仙翁山、朗乡石林、桃山悬羊峰为重点的地质观光主题景区;以回龙湾旅游区、峰岩山寨生态旅游区、梅花河度假区、兴安湖水库度假区、日月峡国家森林公园、东升岛度假区、界江岛度假区为重点的休闲度假主题景区;以大丰河、依吉密河、金沙河、巴兰河、丰林河为重点的水上娱乐主题景区;以日月峡、梅花山、平顶山滑雪场为重点的冬季冰雪旅游度假主题景区;以桃山国际狩猎场、梅花河狩猎场、金山狩猎场为重点的特种旅游主题景区。同时,大力开发以铁力老金沟、金山屯老白山、上甘岭老钱柜、乌马河锅盔顶等抗联重要遗址为主的红色旅游资源,促进红色旅游与绿色环境、传统文化有机结合。

2.打造森林生态旅游的产业格局

一是促进森林生态旅游创新发展。大力开发以登山、攀岩、滑雪、滑草、漂流等为重点的康体健身项目,加快山地、冰雪、漂流等比赛基地建设,促进体育旅游业发展。集中力量开展森林养生项目专项研究,尽快推出一批森林养生主打产品,促进疗养旅游业发展。加快推动以原始林、湿地、野生动植物为重点的森林科普旅游,以嘉荫龙骨山、红星火山口为重点的考古、探险旅游,以风力发电、矿山公园、地方特色产品生产为重点的工业旅游,以及森林房车游、自驾游和热气球观光等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的新兴旅游业态发展。二是加快旅游商品开发。大力开发以木雕、工艺画为代表的旅游纪念品系列,以特色种养产品精深加工为代表的山特产品系列,形成一批工艺精湛、独具特色、附加值高的旅游商品。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壮大旅游小商品生产集群。加强旅游销售网络建设,逐步建立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分布均衡,具有较强集散功能的旅游商品市场服务体系。三是培育壮大旅游企业。以资产和利益为纽带,整合现有旅游资源,组建伊春旅游发展集团,直接隶属市政府,实行实体化统一运营,待时机成熟之后,逐步推向市场。扶持重点旅游区(局)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良好声誉的旅游景区、旅游饭店和旅行社,通过旅游企业的带动,逐步提高伊春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竞争力。

3.扩大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

一是培育精品旅游线路。充分发挥市中心城区的旅游服务集散功能,加快建设以汤旺河水系、嘉荫界江为主的水路观光带,以小兴安岭风景观光道为主的陆路观光带,全力打造“哈尔滨一铁力一伊春一嘉荫”省内黄金旅游线。积极创造条件,尽快把伊春周边市县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旅游线路承接进来,把伊春市的旅游线路延伸出去,共同推出系列化、精品化、特色化的旅游产品,形成联手开拓市场的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市内各县区之间、四大旅游区之间和重点景区之间的横向联合,逐步开通市内旅游线路,形成长线、短线、环线互为补充的旅游精品线路,加快伊春市旅游一体化进程。二是积极搞好节会促销活动。突出特色,提升水平,办好黑龙江(伊春)森林生态旅游节。在严格标准的前提下,积极鼓励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和社会团体委托旅行社,将各类公务和商务活动安排在景区,提升景区知名度和人气,促进景区加快发展。创造条件,积极申办组织全国性、国际性的会展和文化、体育、经贸等活动,提高节会的影响力。组织旅游企业广泛参加国内外各种旅游展销会,赴发达地区举办伊春旅游推介会,加强与三亚等旅游城市合作,联手打造中国旅游休闲度假热线和“北有伊春,南有三亚”的旅游联盟品牌,全方位拓宽推介渠道。三是统筹各种旅游资源,采取打捆宣传方式,统一打造“林都伊春、森林氧吧”特色形象,在央视等主要媒体黄金时段长期做好广告宣传。精心策划央视品牌栏目走进伊春,吸引战略投资者到伊春建设影视城,投拍影视片,请著名音乐人创作旅游歌曲。充分利用“中国?伊春”网、旅游信息网等现代传媒,采取专群结合的办法,拓宽宣传推介伊春的渠道。借助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扩大、城市经济转型、保护红松行动、停止森林主伐等重大事件,大力开展“事件营销”活动,通过大事要事进一步扩大“林都伊春”的知名度。

旅游文化的特点篇6

关键词:宜宾;旅游要素;新老结合

一、传统旅游六要素均衡发展

(一)培育龙头餐饮企业,打造特色的餐饮美食街

培育龙头餐饮企业,发挥示范带动效应;继续推进市级餐饮名店的评选工作,并将餐饮名店体系由酒店餐饮拓展到社会餐饮和小吃餐饮。根据不同的旅游餐饮需求,形成片区特色。主城区重点发展集聚型的餐饮街区(河鲜街、酒吧街、夜宵街、小吃街等)和独立型的品牌餐饮;竹海、石海、南溪、李庄、柏溪、双河等多处节点依托独特美食发展特色餐饮。佛来山、春风村、龙茶花海、胜天红岩山一带重点发展农家餐饮;继续做好美食节事活动,弘扬宜宾地方美食文化,营造餐饮旅游吸引力,促进国际间和地区间的美食交流。

(二)多元化发展住宿设施,合理优化旅游住宿结构

合理配置建设适合各个消费层次的住宿设施,增加数量,提高质量,丰富类型。合理发展高档设施,大力发展中档设施,非标准化、主题化发展住宿设施。近期以引进国内外品牌酒店、建设主题酒店、改造社会旅馆,满足游客增长、形象树立的需要;后期关注设施的差异化和多样性,同时将设施按旅游吸引物的目标打造,满足多源市场和高端市场的诉求。政策上引导、培育本土酒店业集团品牌,鼓励本土酒店集团的加快发展、鼓励本土酒店连锁化发展。鼓励主题酒店、度假酒店、青年旅舍、特色民宿、汽车营地等非标准化住宿类型的发展。建立统一的住宿行业客房存量管理信息系统,方便游客的住宿调动。

(三)构建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完善旅游集散中心

打造“立体旅游”交通体系,发展整合水、陆、空各类现代化旅游交通,实现旅游交通快捷舒适。发展绿色旅游交通,优化旅游交通用能结构,使用环保旅游客运设备,对旅游客车和内河游船全面推行绿色能源;推进旅游交通服务业态创新,引进和扶持一批低空观光、旅游汽车租赁、汽车营地、自行车租赁等领域的经营企业。开通连接宜宾主要景点的旅游巴士,为游客提供更为便捷顺畅的服务。修建宜宾市旅游集散中心,完善各旅游景区的旅游集散中心,将其建设为管理规范严格的集旅游信息咨询、散客自助旅游、旅游集散换乘、票务客房预订多功能一体的“旅游超市”,为各地游客提供便利的旅游服务,满足市民出行及自助游消费市场,打造成为旅游市场培育的重要综合服务平台。

(四)创新景区旅游产品内容,优化服务环境

旅游者在做目的地选择决策时通常存在喜新厌旧心理,往往对已经游览过的地方不再“感冒”。针对某些景区的游客重游率低的问题,对宜宾旅游景区产品不断的推陈出新,持续优化旅游服务及旅游环境,丰富旅游景区的产品种类及内容,增加体验旅游项目,进行景区内部及景区之间的产品重组,保证旅游产品的后续更新,使游客感觉常来常新,吸引游客增加游客重复消费的动力。

(五)规划旅游购物街区,优化购物设施分布

合理规划布局旅游购物街区或购物网点,提升购物环境。增加宜宾市特色旅游购物点数量,鼓励建设大型旅游购物中心和培育旅游购物景区。全市旅游购物的重点在主城区,大力提升改造商业街区,精品化打造综合性旅游商品街,规范旅游购物环境;各区县城镇以生态化开发土特产品为重点;各景区以特色化开发旅游纪念品为重点;加强“长江首城”主题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和推广,鼓励各旅游景点与设计单位和生产企业三方合作开发专题纪念品。将酒类、茶类、竹类、咸菜类、民族工艺类作为土特产品的核心类型,并有步骤地建设该类商品的售卖街;在宜宾旅游宣传册或是旅游导览图上添加有关宜宾商品购物指南,促进特色旅游商品发展。

(六)建设综合性娱乐设施,开发多样性娱乐活动

加快综合性旅游娱乐设施建设,重点打造滨水娱乐(游船)、文化娱乐(酒都剧场)、特色街区娱乐、景区娱乐(主题乐园)等项目,促进传统娱乐产品向现代娱乐体系转型。规范旅游娱乐业的行业管理,推动各类旅游娱乐业建立自己的行业协会,明确行业行为规范和服务标准,定期进行检查和评比。开发体验性强的娱乐活动。在各主要旅游景区编排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表演,比如在蜀南竹海、兴文石海等景区开展竹宴晚会、k苗歌舞节等,对宜宾的金江号子、k人锣鼓、苗族歌舞等进行艺术加工编排,在固定时间地点进行演出,既能增加游客的参与性和娱乐性,又可丰富景区的产品项目内容。

二、新型旅游要素提升宜宾吸引力

(一)深入挖掘宜宾地域文化

对于宜宾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如酒文化、茶文化、竹文化、长江文化、k苗文化、五尺道文化等进行充分开发。宜宾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文化遗产只有开发性保护才能在实现自身经济价值的同时,得到更好的传承。将当地文化与旅游发展做到很好的结合。对宜宾各地鲜明的未开发的非物质文化进行包装,打造成特色产品,比如五粮液传统酿酒技艺、川红工夫红茶制作技艺、竹簧工艺、船工号子、大坝高桩等深入挖掘,开发各类旅游产品提高文化内涵,凸显宜宾的旅游特色。

(二)重视体验性旅游产品开发

丰富各个景区旅游活动内容,开发多样的旅游体验产品,使游客放缓旅游速度,延长旅游者的停留时间,体验周围旅游环境,避免游客走马观花式的“到此一游”。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本国旅游经济,因此宜宾也要借鉴世界著名旅游地区的发展经验,为宜宾发展成为长江上游国际生态山水园林城市、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提供借鉴。开发丰富的、多层次的体验旅游产品,比如低空旅游、游轮旅游、水上运动等新兴产品,丰富宜宾体验旅游产品种类内涵,满足游客多样的旅游需求。

(三)打造国际旅游精品项目

着力加快宜宾旅游精品项目建设,增加宜宾旅游实力。宜宾要打造为国际生态山水园林城市,就要有不同于其它山水园林城市的特色产品。增加重大节事活动的举办数量及宣传力度,强化宜宾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大力推广宜宾旅游形象并针对宜宾潜在的游客与目标市场针对性的推广宣传。宜宾旅游与其它类型目的地相比,其最大竞争力是山、是水,自然资源方面展现独特的竹海风光、石海奇观,人文资源方面有第一的酿酒文化、唯一k人文化,宜宾要准确提炼出恰当鲜明的形象主题,增加产品本身的辨识度使其走出宜宾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颜仁才,试探全息旅游三大六要素的构建[J].《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2012.

[2]倪小丽,加强旅游要素体系建设,促进秦皇岛区域旅游开发[J].《商业文化》2013.

[3]谢元鲁,论市域旅游的中心―边缘结构及旅游要素配置――以成都为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2.

旅游文化的特点篇7

(一)缺乏有效的旅游发展统一规划从东钱湖旅游产业布局可以看出,目前东钱湖地区已开发了不少旅游景点、休闲娱乐配套设施、但这些设施分布分散,而且功能较为单一,良好的湖光山色中错落了不少湖景别墅,这些别墅大多开发利用了一线湖景土地,缺乏整体规划,缺乏城市配套。同时如果从产业结构来看,旅游产业在东钱湖仍处于弱势,东钱湖镇上仍处于乡镇经济阶段,家庭作坊式制造业居多,各类基础设施仍无法充分满足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各项需要。

(二)旅游产业链不够完善以现代旅游业中旅游核心竞争力=自然风光+人文资源+观光购物+主题产品+特色娱乐这一五要素而言,目前东钱湖地区的主要旅游吸引力还仅在于五项之一的自然风光,即处于旅游产业的观光旅游这一初级阶段,大部分游客旅游时间处于周末或节假日阶段,平时很少,旅游逗留时间短,很少超过两天。旅游产品体验度不够,娱乐、购物、餐饮等相关旅游特色产品缺乏,除钱湖鱼干、土家菜点之类的初级旅游产品外,游客来东钱湖旅游后没有可供选择的特色旅游产品。并且旅游文化资源发掘不足,没有充分挖掘东钱湖地区的“佛家文化”、“南宋石刻文化”、“福泉茶文化”、“商文化”、“官文化”等旅游文化资源,造成旅游文化吸引力不足,缺乏文化底蕴,缺乏从文化上吸引旅游者二次观光的旅游动力。

(三)重大旅游项目少由于整个东钱湖区域尚未经过高度工业化发展阶段,因此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经过重大项目的推动和支撑,以解决经济增长、人员结业、产业调整等多项问题,而从东钱湖历年的引进重大项目来看,1999年启新高尔夫、2001年雅戈尔动物园、2002扩建湖心景区、2003新建福泉山景区、2008年建成两家五星级大酒店、2012年旅游环湖骑行带,基本上平均一年不到一个大项目,旅游接待能力落后于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又拖累类旅游产业发展,使整体旅游产业处于既不能发展二产、三产发展速度又低于期望值的尴尬境地。

(四)旅游营销缺乏统一协调东钱湖区域内虽然目前景点众多,但各景点、宾馆、饭店都有各自的营销队伍,大部分各行其是,促销活动也缺乏统一的组织,对外形象也是五花八门,很多旅行社到了东钱湖都不知道与谁联系,更无论普通游客了,由于各自为政也使旅游对当地经济的贡献仅仅限于单方面,没有有效的统一商业运营模式,没有独立的旅游公司与旅游直通车,没有统一的旅游线路规划设计,最终观光客多于休闲度假客,旅游产业有环无链,产业规模效应无法显现。

二.利用旅游文化营销方式推动东钱湖旅游产业发展

游客让渡价值的大小是决定游客是否满意的基础,顾客让渡价值是指顾客从拥有和使用的产品或服务中获得的价值与为取得该产品或服务所付出的成本之差,旅游市场营销的目的是可赢利地创造顾客价值,开展旅游文化营销,挖掘景点文化价值,重塑景点品牌形象,是旅游营销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提高游客让渡价值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增强旅游景点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那么针对宁波东钱湖区域,我们该如何选择合适的旅游文化营销方式呢?

(一)找准区域旅游文化定位就东钱湖区域而言,实际存在着得天独厚的旅游文化特色,如南宋石刻文化-钱湖石马是我国迄今发现规模最人、雕刻最精的南宋墓道石雕遗存,为研究南宋社会发展史和墓葬雕刻艺术提供了重要实物;佛教文化-区域内的天童寺为佛教禅宗五山之一,至今已有1600年历史,在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影响很大;阿育王寺为我国佛教“中华五山”之一,至今有1700多年历史,因寺内珍藏佛国珍宝“释迦牟尼真身舍利”而闻名中外。福泉山麓大慈禅寺在南宋时期曾名振浙东,有“千僧过堂”之说,是为千年甲刹;茶文化-福泉山山顶3600余亩茶树环坡而栽,树形圆润成垅,依山起伏,形成“茶岭碧波”景观,蔚为壮观,以"东海龙舌"和"福泉白茶"最为代表,传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喝了"东海龙舌"后龙心大悦,从此广为盛传;儒官文化-北宋时期王安石曾任鄞县县令,体恤民生,深入实际,组织民众起堤堰、决陂塘,疏浚水道,留下了众多古湖工水利遗迹,南宋史氏家族因匡扶正义、铲除奸佞而声名远播,留传下“一门三丞相、四世两封王”的佳誉美谈。其余如商文化、佛教遗产文化等都具有明显的文化特色,各文化要素互相结合,形成了集多种文化特色于一体的东钱湖特色区域文化。

(二)推出特色文化产品目前东钱湖特色旅游产品不多,只有在找准文化定位后,才能推出附加值高,吸引力强的旅游产品,如仿制石雕、福泉茶酒、佛教文化产品、钱湖鱼干虾干、特色农产品等,而这些产品靠个体农户或企业是没有力量推出的,只有通过政府部门统一协调,组织特色旅游文化产品研发,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才能形成东钱湖独特的文化旅游产品。同时东钱湖旅游定位中的会议旅游、商务旅游、休闲旅游等多种旅游模式也为旅游文化产品的推出提高了有效的市场营销渠道,如在餐饮方面可以加强东钱湖特色菜系的研究,重点在于湖鲜菜系和农家菜系,逐步将特色菜的种类、口味、营养等归纳总结,形成特色菜行业标准并加强品牌推广;在住方面可尽量依托已有的文化区位,如福泉山、陶工岛等都是文化特色明显的区域,在古文化建筑内品茶、观光、餐饮、会务可以给游客不一般的消费感受,同时除已有的高档酒店外,还可以引进中档酒店及农家旅社等,形成高中低一体的旅游接待网络;在主题活动上可以结合文化定位适时推出文化主题旅游,如钱湖捕鱼、福泉采茶、佛事庆典等,在不同文化品味中吸引多方面的旅游客源,有效形成旅游地的特色文化魅力产品。

旅游文化的特点篇8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开发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营销陕西安康

一、引言

我国对旅游资源质量等级的评价依据是《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和“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通过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等项目进行评价,根据对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得出了该单体旅游资源共有综合因子评价赋分值。目前学界研究的重点都是知名度高、评分赋值大的“特品”旅游资源及旅游目的地开发,对不属于传统观念中“优质”旅游资源及目的地的开发与保护研究较少。然而,一个普遍的事实是我国众多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目的而正在积极进行旅游开发。那些相对来说旅游资源价值较低、尚未被开发或只是“浅开发”的旅游目的地开发对缓解珍稀自然、文化遗产遭受的旅游压力,丰富旅游产品品种,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现状概述

随着对旅游目的地开发和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资源次优区研究也得到了学界的重视。国内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及其相关研究。许春晓在我国较早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开发策略,指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性质、突变概念和依附式开发理论,以期指导区域旅游业开发。罗艳菊对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影响因素、非优区的优化机制及理论依据等进行研究,提出开发的盈利模式。唐文跃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主要特征和开发的优弱势,探讨了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提出了非优区旅游发展道路。隆学文讨论了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和开发非优区旅游资源的意义,从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客源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认知区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区位特征。李东和以合肥市为例说明实施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是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彭华从需求驱动角度研究城市郊区与周边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成功之道。……但现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资源次优区内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丰欠程度不一、价值禀赋不等这些现象。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是对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现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和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提出旅游地演化经过6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ChrisRyan对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完善,指出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目的地复兴的作用,以及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热衷寻求“新的”、“未开发的”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下,缺乏“名气”也可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开发和促销亮点。

本文认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是拥有优质或较为优秀的旅游资源。“非”在汉语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汉语中则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参考经济学,“次优”的含义是未达最佳标准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适宜的,不最满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资源次优区”的提法是较为合适的。

三、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概念和特征

许春晓将旅游资源非优区定义为“在特定地区内,没有部级和世界级的知名风景名胜区,缺少骨干旅游景点,并且旅游景点的丰度和密度均不够,难于形成优秀旅游产品的现象”。按旅游资源的成因及属性,马耀峰等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自然旅游资源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主体要素,是地貌、气象、水体和生物中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部分,从根本上说是属于大自然的产物;而人文旅游资源是由人类活动所产生,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事物。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特定地域内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存在优弱丰疏的差异。由于区位条件和历史发展轨迹的不同,存在这样一大批自然旅游资源禀赋优势比较明显而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如我国西部很多贫困地区,长期交通不便,区内工业发展缓慢,人文遗址遗迹较少,但自然生态资源保存良好,这是其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根据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属性,本文将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定义为,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于地理区位、经济区位等条件所限和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轨迹不同,拥有较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人文旅游资源特征不明显、优势不突出,暂时难以形成特色旅游形象及产品的现象。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是一个相对概念,具有相对性、普遍存在性和可演变性的特征。随着当地经济、旅游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在科学的旅游规划导引下,凭借区内自然旅游资源优势,整合、创新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经过成功的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也可成为旅游资源优质区。

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对地理空间选择、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旅游目的地形象能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和行为选择。对于正待开发或已在开发中的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更需要以真实、独特、充满感召力的旅游形象驱动目的地旅游的发展。区域文脉、地脉是区域自然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它鲜明地展现了区域旅游的特色,旅游形象也会因区域文化差异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中普遍面临的难题是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匮乏和特色不鲜明,难以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深刻人文内涵的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文化资源具有延续性、动态性、可创造性、非独占性的特点。mommaasHans从增强地点的身份、吸引力和市场地位,进行革新和创意,为文化多样性和文化民族主义探讨了文化产业集群策略,对文化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基于工业遗址改造利用而兴起的北京798艺术区,现已成为京城令人瞩目的新旅游吸引物。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可通过对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创新,结合当今旅游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汲取外来优秀文化元素,通过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将其融合进区域旅游形象塑造、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发展之中,进行卓有成效的旅游营销,并逐步向旅游资源优质区演进。

四、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发展策略——以安康市为例

旅游文化的特点篇9

[论文摘要]地域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竞争力。齐齐哈尔的地形地貌、人文历史独特,构成了古朴、原始、神奇的地域文化资源优势。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其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构建具有传承性、独特性、创新性的旅游文化,全面打造文化鹤城,使地域文化与旅游文化共同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策动力。

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域的地理、历史、经济、社会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地方特点的文化。齐齐哈尔市建城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在历史长河里形成了多元的地域文化、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催生了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已经成为全国有名的绿色食品之都、装备工业基地、生态旅游之乡和历史文化名城,赢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等称号。当前,如何充分发挥我市地域文化优势,打造齐齐哈尔旅游文化品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地域文化内涵是塑造旅游文化的灵魂

在本地文化资源中,选择那些能吸引人的眼球的要素,开发出有说头、有听头、有看头、有玩头的旅游产品,提供有独特体验、有新鲜感受、有无尽回味的旅游服务,已经成为当今旅游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齐齐哈尔的地形地貌、人文历史独特,构成了古朴、原始、神奇的地域文化资源优势。

一是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我市拥有世界闻名的扎龙部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最大的芦苇湿地。扎龙湿地是首批被国家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的,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数以百万的游客。河流漫溢,苇草丛生,湖泊星罗棋布,是鸟类栖息繁衍的天然乐园。据统计,扎龙自然保护区有各种禽鸟296种。其中尤以鹤类居多而文明于世,世界上现有鹤类15种,在扎龙就可见14种鹤。我国有野生鹤9种,扎龙就有野生鹤6种。世界最珍贵的丹顶鹤不足2000只,扎龙就有400多只。因此,齐齐哈尔成为驰名中外的“鹤乡”。鹤文化已经成为我市的特色品牌,写鹤、画鹤、吟鹤、摄鹤蔚成风气,观鹤成为著名旅游品牌。一曲感人至深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就是歌颂为寻找走失的丹顶鹤而献身的我市姑娘徐秀娟。扎龙驯养的丹顶鹤曾在澳门、黄鹤楼放飞表演,独特、鲜明的鹤文化正在提升我市知名度和竞争力。此外,齐齐哈尔四季分明,沃野千里,空气清新,全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达到326天。境内的“一江九河”未受污染,绿色农业旅游资源丰富。全市有14个中国特产之乡,获得绿色食品标识120个,绿色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特色鲜明。首批部级梅里斯绿色观光农业园等就是生态休闲旅游的代表。风光旖旎的明月岛、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东北最大的城市公园龙沙公园、穿城而过宛若晶莹剔透的城市项链劳动湖等构成了鹤城旅游文化的精彩华章。区位上,齐齐哈尔是我省西部与内蒙古东北部旅游的中心城市,有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观鹤节,鹤翔人舞,共同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齐齐哈尔的大湿地与大庆的大油田、五大连池的大火山、黑河的大界江、呼伦贝尔的大草原共同构成了生态旅游精品线路,成为中国十大完美旅游线路之首。

二是工业文化旅游资源气势恢宏。齐齐哈尔是重要的装备工业基地,为我国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象马恒昌小组那样的产业工人在创造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里有被总理誉为“国宝”的中国一重集团、“掌上明珠”的北满特钢集团。有亲自选址,为国防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华安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以及和平厂、建华厂等三大军工企业。有亚洲最大的铁路货车生产企业齐车集团,有全国机床行业“十八罗汉”的第一和第二机床厂,已有三家企业已经成为部级工业旅游示范点。

三是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凝重厚远。齐齐哈尔城始建于1125年,1954年前曾作为黑龙江省省城达255年之久,是我省历史文化名城。有曾被写入历史教科书的昂昂溪文化和被学者称之为“北方半坡”的滕家岗文化遗址、有一千多年历史的辽金塔子城遗址、有中国最北的“金长城”遗址、金代蒲峪路遗址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有建于1695年的黑龙江将军府旧址,曾居住过萨布素和寿山等68位将军。有民国黑龙江省最早的行政机构黑龙江督军署旧址,有吕氏旧居等流人故居。有马占山将军打响全国武装抗日第一枪的江桥抗战遗址。可以说,完全可以打造成一条北疆历史文化游的精品线路。

四是民族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异彩纷呈。齐齐哈尔有达斡尔族、鄂温克族、蒙古族等35个少数民族,蕴藏着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多宗教构成了丰富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有我国大陆唯一的五教道德院,有建于1939年东北著名的佛教圣地大乘寺,有建于1684年的全国重要文物保护单位、我省最大规模的卜奎清真寺,有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圣弥勒尔教堂等。这些建筑流光溢彩,无论是在设计、彩绘、建筑、造型和布局等都极具体现其科学、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艺术价值。

五是关东文化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我市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的中国齐齐哈尔关东文化旅游节,紧紧围绕冰雪文化、雪鹤文化、民俗文化等开展旅游文化活动,是东北地区重要的旅游节庆活动之一。挖掘和弘扬生生不息、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闯关东”精神的内涵,为重振齐齐哈尔老工业基地雄风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我市至今尚有山东村、山东屯的文化遗存,全市有七成以上人口是关内移民的后裔,生活和生产方式仍有关内习俗。电视剧《闯关东》就多次提及齐齐哈尔。全国闻名的甘南兴十四村就是典型的山东移民村,它已经成为我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部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村。我市历史悠久的冰雪游园开全国的先河,自1963年首届开办,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二十八届。冰浇艺术在全国更是堪称一绝,冰雕玲珑、雪雕奇伟、冰灯璀璨已成为旅游亮点,深受中外游客的欢迎。

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文化的特色,旅游文化的灵魂存于地域文化的内涵。因此,齐齐哈尔要依托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开掘其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建设具有传承性、独特性、创新性的旅游文化,全面打造文化鹤城,让文化发展与旅游发展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策动力。

二、依托地域文化生产力提升旅游文化竞争力

地域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竞争力的强弱,我们要依托地域文化优势提升旅游文化的竞争力。

一是结合地域文化品位定位旅游文化特色。根据我市地域文化的特点和景观分布及自然资源现状,可以开发建设昂昂溪文化旅游、辽金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民族风情文化旅游、历史建筑文化旅游、工业文化旅游、生态文化旅游、农业观光文化旅游、都市观光旅游九大系列旅游产品。鹤文化研究也要进一步挖掘内涵,以鹤文化与关东文化的表现形式,逐步形成齐齐哈尔的文化品牌。

二是提炼地域文化精髓包装旅游文化形象。要根据齐齐哈尔地域资源特点,挖掘、开发并创造出自己的个性化产品,力求与众不同。目前,我市已经形成夏秋有绿博会、观鹤节、小交会、和平节,冬春有关东文化旅游节、冰雪节等,构成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旅游文化格局。同时,还要充分利用齐齐哈尔文化艺术品广场等作为展示和推介艺术作品和旅游产品的平台。

三是突出地域文化特点塑造旅游文化精品。当前,齐齐哈尔市的旅游业对文化的继承、传播和交流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必须在认真研究、深入探讨的基础上,确立目标、塑造形象,加强旅游文化建设,提升旅游文化内涵,注意研究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体现旅游景区、旅游管理、旅游商品、旅游服务和旅游促销的文化性。

三、以地域文化优势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文化的交流和相融趋势明显。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特性,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化为适应现代经济需求的旅游文化产品,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要促进旅游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大力解决人文资源开发滞后于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旅游业是一项经济、文化兼承的产业,随着经济文化的互动和广泛交流得到快速的发展,加强我市地域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和品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深入挖掘我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按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世界大湿地、中国鹤家乡”的定位,突出生态特色,要大力实施地域文化发展战略,打造我市独特的旅游文化品牌。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和自然、人文、社会环境相适应,开发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新兴旅游文化产业,以特色创名牌,以优势争市场,把特有的地域文化融于旅游产品、旅游管理、旅游服务、旅游营销之中。要依托我市多姿多彩的文化资源,深度开发和挖掘其人文价值、美学价值,加快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同时要注重把发展文化产业和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新晨

二要确立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形成多元化投入、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坚持用市场的眼光看待地域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方式配置地域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机制开发地域文化资源。我市旅游产品档次低、品种少、地域文化特色不突出,旅游文化企业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考虑发挥地域文化优势,紧紧围绕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的发展思路,制定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其次要注重培养乡土文化人才。牢固树立文化人才资源是第一文化资源的观念。乡土人才是最为宝贵的财富,鼓励和引导他们创作出更多的文化艺术作品,打造出更多的文化艺术精品,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品。要延长旅游文化产业链条。旅游文化产业是综合性产业,市场空间大,社会效益大,最为直接的就是能够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相关产业收入的提高。这就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配合、相互协作,深层次地研究、挖掘、整理、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作为重要内容。比如以达斡尔族为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艺术表演、文化展览等,开发各类衍生文化产品,形成高效益的文化产业链。

旅游文化的特点篇10

(一)旅游文化产品的概念

在我们熟知的旅游商品点主要包括:1.旅游纪念品,主要指以旅游点的文化古迹或自然风光为题材,利用当地特有的原材料,体现当地传统工艺和风格,富有纪念意义的小型纪念品。2.文物古玩及其仿制品,主要指不属于国家严禁出口的古玩、文房四宝、仿制古字画、出土文物复制品等。3.土特产品,主要包括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农副产品等。4.旅游日用品,指旅游者在旅游话动中购买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生活日用品,包括洗漱用具、鞋帽、地图指南、箱包、防寒防暑用品等。而丽江的旅游文化产品开发主要重点就在于旅游纪念品和日用品上。

(二)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纳西族文化的再创造与艺术加工,主要就少数民族中所流传的神话传说,宗教文化中的故事进行分析比较,用艺术的手法再创造,使之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价值观,焕发出新的活力。开发设计旅游产品,立足于传统文化,开发设计出全新的旅游产品,结合现代技术,创造出新奇有趣的文化产品,玩具。旅游文化产品带来的变化与价值,强烈的民族地域文化能促进产品的销售与开发,是产品推陈出新的灵感源泉,是取之不竭的资源。由于产品本身带有地域文化特征,能很好的代表当地进行宣传,创造经济效益,提高社会影响。

二、旅游文化产品的现状

(一)旅游文化产品欠缺设计和包装

现在国内多数旅游文化产品生产者做工粗糙,缺乏设计,给人低劣感。产品缺乏设计,很少融入传统文化,很难代表当地的地域和文化特色。包装与旅游产品价值不相称。很多店铺都是将旅游商品直接出售,包装只是简单的盒子或者袋子,有些商品甚至跟没有外包装。很多游客因为产品没有包装,无法运输大件的和易碎的商品,如木雕,瓷器等这样的商品,从而放弃了购买。旅游商品还存在设计缺乏地方文化特色的问题。在相同类型的商品面前,人们更愿意选购那些视觉语言丰富,能够带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商品。旅游产品设计缺少创意,对产品的特色、品质、价格、体积、使用功能、包装等因素考虑不周,市场定位不准确。

(二)旅游文化产品缺乏地域特征

丽江旅游局组织开展的旅游商品市场调查表明,区内八成以上的旅游商品并非“丽江制造”,旅游商品市场缺乏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有: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本身技术含量不高,缺乏品牌意识,致使经营的商品单一;另一原因是具有丽江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少,游客难以在铺面林立的街面上买到能代表丽江特色的商品。这一现象不但存在于丽江,全国的旅游景点都普遍有这个问题,无论是在全国的哪个城市,所贩卖的旅游文化产品多数大同小异,还常常是同一市场里批发处来的商品,缺乏当地特色。

三、丽江纳西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前提条件

(一)传统文化正在被重视近年来国内民俗文化的复兴,国家调整法定节假日都彰显出人们和政府都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丽江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后,丽江市政府曾举债10多个亿对古城进行保护,还曾举债400万出版了《东巴文化历史全集》,进行文化保护。成立传统文化保护名录,建立多个东巴文化传承点。从2008年开始,丽江市政府还将从每年的旅游资金中拿出1000万元用于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人们对蕴涵有传统文化的商品和事物也表现得越来越有兴趣,有的人自发的学习传统文化,有的人开设了传统文化的学习班。这些现象表明政府和群众都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正在逐渐重视。

(二)丽江旅游市场需要更多新的旅游文化产品

现在丽江旅游市场上出售的商品主要有毛纺织品,皮毛革,小饰品、民族手工艺品、农特产品、古玩等几大类。在从丽江开发旅游业至今的这几年内,商品品种变化较小,虽然有很多从外地引进的商品进入丽江旅游市场,但民族气息和地域特征不够,不足以代表当地的旅游商品。当地生产的如围巾,风铃等商品,已经形成一定的形式,再创新的空间不大。所以,丽江的旅游市场需要更多新的旅游文化产品。

(三)丽江纳西族东巴文化蕴藏丰富

东巴教是纳西族原始宗教,其祭司叫“东巴”,是东巴文化的主要传承者,意译为智者,是纳西族最高级的知识分子,他们多数集歌、舞、经、书、史、画、医为一身。其实,东巴文化就是东巴世代传承下来的纳西族古文化。东巴文化包括象形文字,东巴经,东巴画,东巴舞蹈,东巴艺术品及东巴祭祀活动等。其中现存的《东巴经》约4万册,其中不雷同的书目约1千多种。其因珍贵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被多国博物馆收藏。经书中的故事如纳西族创世故事《崇搬图》(又名创世纪),英雄史诗《东埃术埃》(又名黑白战争)、悲剧长诗《鲁般兽饶》等,从中可以充分反映出东巴经典内容的丰富和题材的广博。涉及文学,历史,天文,地理,医药等等各方面内容,堪称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将这些文化素材运用到旅游文化产品的设计中,势必将创造出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

四、开发旅游文化产品的对策和办法

(一)应用丽江传统文化旅游业的飞速发展,给旅游文化产品带来了严峻的生存挑战。当代旅游商品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革新,纳西族东巴文化的丰富内容为丽江旅游文化产品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对纳西族东巴文化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丽江旅游商品事业的兴旺发达。东巴经里的故事为旅游商品设计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和源泉。

(二)优化旅游文化产品包装设计旅游文化产品的包装给人的第一映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件商品的受欢迎程度,好马配好鞍,做好产品的包装设计,成为了不可忽视的工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开发地方特色产品,从地域特点和地方文化内涵入手,改进包装的设计。在世界信息流通快速,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产品包装的科技和质量问题已得到保证。如何让产品以视觉语言在最快速的时间内抓住旅游者的眼睛,在同类型的商品中脱颖而出,如何明确的表达出地方文化内涵,这都需要加强产品的视觉包装。对旅游产品设计者来说,需掌握国内外文化流行趋势,体味地域文化特点,切中产品包装设计要害,让普通商品融入当地文化特征,印上文化思想的烙印,使旅游文化产品包装设计更加生动、深刻。对于旅游者,很多游客都想在领略自然山水的同时也感受到人文旅游的魅力,由于各人社会、生活、文化背景的不同,在远离家乡的旅游区,就产生了奇妙的旅行体验,往往带有地方特色的商品更能吸引游客。所以旅游产品包装上融入地域文化内涵是必须的。在制作工艺上要注重材料和造型的合理运用,装饰手段多利用地方特点,丽江拥有独特的东巴文化,应通过对旅游产品包装的精心设计,着力创意,把地方特色提炼出来。用明快的造型和色彩等手段表现为包装的视觉语言,唤起游客的购买意识和欲望。

2.包装运用绿色环保设计理念,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以便开发出更加环保便携、保护产品、节约资源的包装设计。(1)游客喜爱自然风景,也会喜爱环保绿色的旅游产品包装,所以在包装选材上要利用当地自然材料,因地制宜。如自然植物的茎叶、木、石和东巴纸等当地特有和与当地风景文化有关系的材料。(2)旅游产品包装普遍呈现轻便小巧、便于携带的特点,游客在选购商品的时候,除了个人爱好、造型美观、纪念意义等因素外,更多会考虑携带和运输的安全和便利。因此,要根据旅游产品的特点设计,方便游客携带,食品类的包装还要注意食物保存的特殊要求。

3.旅游文化产品包装设计定位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细分。设计者、生产者应做市场调查和分析,研究国内外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需求情况,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包装设计,在缘由产品基础上开发调整出更加适应国内外游客需求的商品和包装。做到多层次和定位的设计,以满足不同消费能力旅游者的需要。4.将旅游文化产品包装通过视觉形象设计,形成系统化品牌。因市场竞争与营销、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创造、品牌形象的塑造和消费者适应方便等因素,旅游文化产品包装适宜以系列化的形象出现。统一的视觉形式给消费者郑重强烈的印象,促进了产品的销售,树立了品牌形象。一个良好的产品形象,也代表了产品优质的服务和质量,因此设计中必须将品牌作为重要考虑因素。统一视觉形象的塑造有利于与消费者进行深度的沟通,建立起心理认同。旅游文化产品在市场中起到了推广品牌和宣传旅游地的作用。

五、结论